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減少碳排放措施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交通領域碳排放雖然占總碳排放量的比例不大,但是對城市空氣污染的影響卻不容小覷。目前,我國大城市的60%的CO、50%的氮氧化物、30%的碳氫化物污染來源于機動車的尾氣排放,城市污染已經從“煙囪型”向“尾氣型”轉變[1]。本文以道路交通碳排放為例,分析減少道路交通碳排放的政策和措施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
1.國外減少道路交通碳排放的相關政策和措施
歐盟在2009年,通過了新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低于120CO2/Km的政策[2]。這一政策限制了上路汽車的尾氣排放量的最高標準,對于汽車企業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在消費者選購汽車的時候,操控性是選擇的一個重要決定性因素,大排量往往意味著更好的操控性,例如提速更快等,但是,大排量同時也意味著更多的尾氣排放,為了能夠同時保證汽車的操控性和尾氣的排放,這就要求汽車企業需要對汽車的技術進行調整,增加燃料的利用率,或者是用其他的能源來代替傳統的汽柴油等。據報道,寶馬公司正在研發電動汽車,他的工程師稱,用可再生能源去填充電動汽車,將不會產生任何的尾氣,也就是所謂的零排放??梢?,在政策的作用之下,汽車企業也開始提升技術,降低汽車尾氣的排放。
在英國,車輛所有者每年需要根據車輛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繳納稅費。表1.1是2011年英國的公路稅級。從這個表格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越高,每年所需繳納的稅費也就越高,政府希望用這一措施,讓消費者在購買汽車時,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考慮在內。
據報道,歐盟計劃在未來40年,減少60%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在這一嚴苛的計劃下,英國甚至考慮將在倫敦和其他大城市,禁止汽車的使用。雖然這一做法略顯苛刻,但是足以看出,英國甚至整個歐盟,對于減少道路交通的碳排放的重視。
除了歐盟以外,美國、日本等國家,也有一系列的減少道路交通碳排放的政策和措施,其中最典型的類型,都是根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根據汽車尾氣的排放量,每年向汽車的所有者征稅。
2.國內減少道路交通碳排放的政策和措施
近年來,我國加強了在節能減排考核、監測和評估方面的管理體系建設,并形成了相對比較完善的指標體系。例如,2007年,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統計局和環??偩謺嘘P部門制定了《單位GDP能耗考核體系實施方案》和《單位GDP能耗監測體系實施方案》,以及《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考核辦法》和《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監測辦法》等。但是,行業性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尤其是道路交通方面,目前還未正式出臺[3]。
在道路交通方面,我國正在醞釀汽車尾氣排放稅。排放稅是環境稅的一種,它是針對終端消費者征收的,汽車排放的尾氣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根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車主需要為汽車尾氣繳納稅款。它是通過外部激勵,帶動消費者、生產者的環保熱情。這些征稅,可以減少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的效率,同時可以促進新能源技術的發展。但是,這一征稅方法,還是存在一些爭議和不足。
2.1用電動汽車代替傳統燃料的汽車
在對于車輛排放尾氣的限制之下,很多汽車廠商開始對車輛進行技術方面的改進。目前,作為一種典型的環保汽車的電動汽車,已經被很多汽車廠商研發。許多廠商都采用可充電的電池來作為電動汽車的動力。單純的從汽車尾氣排放的角度考慮,例如寶馬公司已經提出,電動汽車可以達到尾氣的零排放,這無疑是汽車廠商對于汽車尾氣污染方面做出的努力。
但是,通過提升技術來打造電動汽車對于環境來說,似乎不是完全有益的。電池是一類非常難降解的廢棄物,大量的使用電池作為電動汽車的動力,也就意味著會產生電池這一類的廢棄物,這給環境留下了潛在的風險。有研究表明:一節已好電池腐爛在地下,能使1m2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價值,一粒紐扣電池可使600噸水受污染,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一節五號含汞電池會導致60m2大氣的汞含量超標??梢?,廢棄電池對于環境的潛在危害是非常大的,很難把電池對環境的污染和碳排放增加造成的環境問題進行比較,去衡量究竟哪一個問題的風險更大,換一句話說,很難在廢電池的污染危害和碳排放增加的環境問題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來使得這兩個問題都可以有比較環保的解決方法。
所以,用電動汽車來代替傳統燃料的汽車是不是完全的環保,還有待商榷。
2.2“誰污染誰治理”
根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車主在開車的過程中,汽車產生了尾氣,所以產生了碳排放,所以向車主征收尾氣排放稅。可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汽車廠商在生產汽車的過程中,能夠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尾氣的排放,那么車主在開車的過程中,也就必然可以避免過多的尾氣排放。所以,尾氣排放是汽車廠商和車主共同產生的,只是向車主收費,顯得有點不合理,這樣就把汽車廠商對于汽車尾氣排放的責任忽略了或者說是降低了。
對于車主而言,如果說車主現在放棄購買大排量汽車的原因僅僅只是因為過高的稅費,那么,等到車主可以承擔這樣高額的稅費的時候,車主依然會選擇尾氣排放量高的汽車。從這一角度來看,征稅可能可以在短期之內讓車主在選擇購買車輛的時候多了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從而影響車主的選擇,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一政策似乎在降低汽車尾氣排放方面的作用很難保證。
2.3汽車銷量
各個國家制定的關于汽車尾氣碳排放的稅率,都是希望通過這一政策和措施,能夠促進汽車行業的發展,使得車輛的尾氣排放降低,同時,能夠通過征稅,降低新車的銷售量,在路上的車輛數量降低了,車輛尾氣排放也就降低了。但是,根據Rogan,F.(2011)分析了愛爾蘭的數據,得到的結論是稅費本身,不會對新車的銷售量產生影響。如果說稅費不會對汽車的銷量產生影響,那么道路上的車輛數目依舊在明顯增加,汽車的尾氣排放也就不會降低,那么稅費對于環境保護的意義在哪里?
3.結論
通過分析道路交通碳排放的政策和措施,不難看出,這些政策和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道路交通的碳排放量,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作用。但是,這些政策和措施依然存在著不足,例如在征收稅費的時候,僅僅只是對車主進行收費,而忽略了廠商的責任;在考慮用電動汽車代替傳統燃料的汽車的時候,降低了汽車的尾氣排放,但是電池對于環境依然存在著非常大的潛在威脅。
所以,單純的依靠針對某一方面環境問題的政策和措施,可能可以改善這一方面的環境問題,但是,對于環境保護來說,力度是有限的,應該要結合各個方面的環境問題,建立更加完善的機制。
參考文獻
篇2
碳交易減少碳排放主要是通過設定總額碳排放量來實現,在京都議定書上規定,要在2008-2012年實現溫室氣體(主要是指CO2)的總排放量相比較與1990減少5個百分點,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是為碳排放量設定了一個總額的界限。從這視角看,只要碳排放閥值的設定是科學的,那么根據計算設定的碳交易額就能實現既定目標。
2.碳稅措施的碳減排量不確定
從根本上說,碳稅是通過影響碳排放成本達到有效控制碳排放的目的,不同排放方式及產業對于成本的定位不同,受碳稅影響的程度也就不同,各自定位的最優選擇也不同,因此,碳稅的實施對于碳排放量遏制的具體效果是不確定。碳稅制度不能通過具體的數字來設定達到一定的碳減排效果,這是碳稅的最大弊端。
二、碳價格模式比較
1.碳交易下碳排放權價格波動大
在碳交易模式下,碳排放額被看作為一種商品,其價格主要受市場供求決定,市場供需發現變化的同時,碳排放權價格就會出現相應的波動。為了更好的理解這點,以談價格受政策影響(市場供需變化)為例,具體來說,談價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國際市場上的關于氣候變化的政策影響較大,市場的利好與否直接影響到碳價格,如在國際碳價格相關模式建立伊始(2004年前后),由于國際市場前景不明朗,碳價格持續低迷,但隨著歐盟國家參與到碳排放的相關政策制度中,國際談價格被普遍看好,談價格也隨之有所回暖。再者,談價格受國家碳談判等政策性會議影響也非常大,一旦相關會議舉辦成功,則碳價格會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反之,則表現出下降的發展趨勢。因此,碳交易模式下,碳排放權價格的波動較大,具備即時性。
2.碳稅措施下碳價格基本穩定
在一定時期內,碳稅的稅率基本維持在一個固定的數值上,碳稅稅率能夠折射出一定的碳價格信號。碳稅稅率的變化一般是伴隨著政策性的變化,由于當下存在某種減排必要,這時碳稅稅率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政策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相應的碳稅稅率變化也不會過于頻繁,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短期內,碳稅稅率是固定的,其給經濟帶來的相應成本也就基本是恒定的,因此說碳稅措施下談價格基本是穩定的。碳稅措施下的穩定性可以從國家碳稅稅率變化的周期得到體現,1990年,芬蘭開始實施碳稅措施,該碳稅稅率指導1993年才因減排需要而有所提高;1992年,丹麥實施碳稅政策,這一碳稅稅率維持了13之久。因此,在碳交易制度下,碳價格的變化具有相對即時性,而碳稅措施下碳價格具有相對永久性。
三、減排促進機制比較
1.碳交易減排激勵性強
企業經營的宗旨在于獲取利益,失效效益最大化,當今環境背景下,很多國家開始正式環境成本,因此在日常發展中對高碳排放產業的限制就較多,有些已經開始具體到企業層面,根據國家一定時期內的碳排放總額,規定企業在該段時期內的最大碳排放,這樣的措施具體到了微觀層次,使企業不得不科學分配年均碳排放額,以滿足在規定時期內不會超出國家的限額。因為一旦個別企業超出國家分配的相應排放份額,相關部門會給予嚴重處分,甚至直接停產,這樣的政策激勵了多數企業盡量減少自己的碳排放份額。另一方面,個別企業為了追求單純的短期經濟利潤,不惜以污染環境為代價,本身企業的名義碳排放嚴重超過國家規定的額度,出現這種情況而企業又不想因此受到處罰,這樣變賣碳排放份額或者稱之為碳排放額轉接有了市場需求,因為有些企業是很容易實現國家對其規定的碳排放份額的,這樣他還會剩余一部分碳排放額,這樣的碳排放額如不加以轉接,是沒有利潤和補貼的(國家在碳排放額低于基準值的企業補貼政策尚不完善),這樣企業就可以高價將自己沒用使用完的碳排放份額轉接給其他高碳排放企業,從中獲利。這樣的獲利模式雖然對國家綠色發展是不利的,也是不道德的,但現實中多數企業仍然會采取這樣的轉接模式獲利,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激勵一些企業平時減少碳排放,最后將份額轉讓,國家宏觀層面上的碳排放額雖然未必減少,但這種“利激勵性”確實對很多企業吸引較大。
2.碳稅的減排激勵性較弱
通過上文分析,碳交易的減排激勵性具有政策漏洞,且屬于非道德減排激勵,而碳稅作為一種稅收政策,是國家的一種強制措施,無論對企業還是對個人都是無法逃避的,這種減排措施雖然具有一定的被動性,企業和個人的減排積極性也不是很大,但在目前的發展背景及文明程度看,碳稅在減排的效果和道德上效果卻是較好的。當然從長遠來看,這種稅收政策的實施也會受到一定的抵制,難以在實際上得到推廣。
四、減排成本比較
1.有效的碳交易措施可以減少減排成本
大氣以公共資源的形式存在于現有的環境下,以至于發生在任何地方的碳減排行為都會對全球氣候的變化產生影響。但是,由于國家間發展的不均衡,其用于碳減排方面的資金也是十分的不均衡的,以至于形成了區別的減排成本。并且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其具體設這的減排額度也是存在差異性的。為了符合經濟效益的原則,碳交易發生在用于碳減排的成本最低的地方是最合算的。這就是《京都議定書》的設計理念,將兩種不同的機制進行了具體的引用,即限額交易聯合履行機制和清潔發展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全球的減排成本。因此其確定的碳交易措施的最優點即為成本不變的情況下,碳交易市場最為活躍的地方和減排成本最小的地方的交匯。
對于碳交易而言,其自身的運作成本較高。并且碳交易的運作體系也是十分的復雜的,其復雜性的表現就是對一種市場機制的需求,這種機制使全新的,具體包括為初始排放限額的確定方法、限額分配的具體標準、交易機制的具體的制定和交易機構的建立與監督等等。所以,在碳交易市場的建立的過程中,其需要的成本也是很高的。首先,由于碳商品是有別于一般商品的特殊品,需要對每一個碳交易的參與者設立獨立的賬戶,并且將其碳排放權進行標準化,使其可以以商品的形式出現在市場上,這就要求了碳排放中數據必須是真實有效的,但是對其進行監督的過程,又是一個具有較高成本的投入過程。
其次,碳排放權本身是一種虛擬的商品,并不具有價值,為了賦予其商品的特性,必須使其成為稀缺的資源,使人們有意愿去進行交換,這主要額措施就是確保各排放個體在進行碳排放的過程中不得超過其規定的限額。
2.碳稅的實施簡單,成本低廉
相對于碳交易的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其具體的實際操作成本具有較高的不透明性,碳稅的實施的透明性較高,并且其實施的成本較為低廉。因為各國都有比較完善的稅收制度,其各方面的設施也較為健全,所以在碳稅的制定的過程中,并不需要重新設計心得制度體系已對其進行良好的適應。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降低了碳稅的實施成本,增加了征收的可行性,可以再氣候變暖的大形勢不斷惡化的情況下,及時的采取該項措施,具有很強的可執行性。并且大部分國家已經由現存的能源稅收,并且已經初步形成了納稅個體的數據庫,方便對其進行統計和具體的執行對象的確定。所以,才碳稅的具體的執行的過程中具有很強的可執行性,并且執行過程簡單,成本低廉,對于有效的一直碳排放,緩解氣候變暖具有突出的作用。(作者單位:吉林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篇3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負責氣候變化企業參與的主管Karen HO解釋說,“碳足跡”來源于一個英語單詞“Carbon Footprint”。打個比方,一個人開著車子在馬路上轉一圈就留下了一個碳足跡。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標示一個人或者團體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構成的自然資源?!疤肌焙挠玫枚啵瑢е碌厍蚺脑獌础岸趸肌币仓圃斓枚啵疤甲阚E”就大,反之“碳足跡”就小。
挪威船級社環境風險管理經理周璐說,“碳足跡”包含三種“足跡”:一種叫“組織碳足跡”,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過程中產生了多少碳排放。第二種足跡是“產品碳足跡”,就是企業的產品在它的生命周期中,比如開發、銷售、消費不同階段的“碳足跡”。還有第三種叫“項目碳足跡”,有的企業想減排,那么沒有減排之前是怎么樣的,上了一個項目產生減排效應之后,碳排放又是怎么樣的。當然,每一種類型的“碳足跡”都要運用不同的技術來計算。
“近年來,珠江三角洲一些工廠主跑來向我們求援,這些企業現在經常遇到一些歐美的客戶,在采購時要求他們提品的碳排放量數據。但是企業不知道怎么去計算,于是,我們就給珠三角工廠做了一個‘低碳制造’的綠色工廠計劃,幫助企業了解自己的碳排放量?!?/p>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KarenHO說,這個計劃包括一個網上的碳排放計算工具,工廠可以計算自己的碳排放量。一個標簽系統:在企業的各個環節都貼上提醒低碳排放的標簽,來鼓勵工廠改善減少碳排放量。還有一個手冊,里面寫了對溫室氣體管理的措施,提供一些日常操作和技術,讓普通的工人都可以從中學習怎么操作能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世界自然基金會在深圳的金寶通、ITEM塑膠廠、利華成衣集團三家工廠做了實驗之后發現,金寶通如果能夠使用20項措施,每年就能節省262萬元人民幣,投資回報期少于一年半。ITEM塑膠廠可通過實行16項措施,每年節省89.5萬元人民幣,投資回報期約3年。而利華成衣集團可通過實行15項措施,每年節省216萬元人民幣,這216萬元人民幣相當于利華的五個制衣廠的利潤,投資回報期少于一年半。Karen HO說,“參加這個實驗以后,利華制衣的老板覺得這些碳排放的測試特別好,打算陸續在自己的其他工廠里面落實?!?/p>
目前,國外一些機構和公司已開展碳足跡方面的研究,即從全壽命周期角度來測算產品在生產、運輸、銷售、使用和報廢處理等環節所產生的碳排放,并從各個環節力求減少產品的碳影響。
碳足跡研究目前仍處于初級階段,但隨著消費者對產品的碳排放影響日益關注,勢必將對今后的企業供應鏈管理以及國際貿易產生深遠影響。
相關鏈接:什么是“低碳生活方式”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08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的《改變生活方式:氣候中和聯合國指南》。告訴我們什么是“低碳生活方式”:
1、用傳統的發條式鬧鐘替代電子鐘,每天可減少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把在電動跑步機上45分鐘的鍛煉改為到附近公園慢跑,可減少將近1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3、搭乘火車或地鐵來取代開車,在8公里的里程內可減少1.7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4、不用洗衣機甩干衣服,而是讓其自然晾干,可減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篇4
孫藝嘉(1983-),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環境會計。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3.49 文章編號:1672-3309(2013)03-117-03
一、項目背景與實驗設計
(一)國際趨勢推動國家承諾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的召開,促使各國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減排計劃。美國承諾到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印度承諾在2020年前將其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削減20%至25%;中國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二)行為指導促進個體參與
“碳足跡”來源于一個英語單詞“Carbon Footprint”,意指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的排放,它是個人或者團體的“碳耗用量”,是指一個人的能源意識和行為對自然界產生的影響[1]。由北京市林業碳匯工作辦公室監制的個人碳足跡計算器,可以從個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分別進行碳排放計算[2]。
計算碳足跡是評價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徑之一。碳足跡的運用,將碳足跡衡量的范疇進一步擴展到其他溫室氣體,即碳足跡是某一產品或服務系統在其全生命周期內的碳排放總量,包括個人、組織、部門等在某一活動過程中直接和間接地碳排放總量[3]。如今,各大網站都有碳足跡計算器的介紹應用。
碳足跡的計算有兩種方法:第一種,利用生命周期評估法;第二種是通過所使用的能源礦物燃料排放量計算??紤]到在校大學生對于計算方法的理解簡易程度以及和周邊社區大眾對概念的接受程度,項目采用后者進行碳排放量的計算[4]。
(三)實驗設計結合環境教育
項目旨在通過在校大學生的同伴教育,進行關于低碳行為的知識傳播與行為干預,自發產生減少碳排放量,并對大學周邊的農村社區家庭進行環境教育嘗試。
圖1 運用“碳足跡計算器”技術路線
項目首先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不同年級的目標群體差異性和共同特性的分析。具體說來,在校大學生各個年級所處的生活學習環境差異不大,大學一年級新生,統一住8人間,每天用電時間固定,個人購買電腦人數不多,生活和學習行為尚處于探索階段,吃、行、用方面的行為尚不穩定;大學二年級至大學四年級三個年級學生住在4人間和6人間,每天用電量不固定(各個宿舍用電量分表有記錄),大部分已經購買個人電腦,已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學習圈子。項目預期大學一年級學生在涉及碳排放量的行為方面與其它年級學生相比有差異性。項目還預期,在校男、女學生群體在涉及碳排放量計算的行為中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
項目分宿舍類型、性別,隨機選取共8間宿舍(其中4間為干預組;4間為對照組)的在校大學生作為項目的實驗對象,對宿舍成員個體的碳排放數據,連續兩周進行記錄,統計每周的碳排放量水平,乘以52,得出個人平均年碳排放量。
個人年均碳排放量表示為:
52∑(x1y1+x2y2+x3y3+x4y4+x5y5)+∑(a1b1+a2b2+a3b3+…+an-1bn-1+anbn)+cd
其中,x分別代表食物、肉類、一次性紙碗、煙(包)、公交里程等的一周使用量;Y分別為其所對應的碳排放量的系數;a分別代表除以上幾項以外的其它碳排量統計項;b分別為其所對應的碳排放量的系數;c表示每周用電量;d表示每耗1度電其碳排放的系數。
在周邊農村社區實施過程中,項目成員嘗試計算以家庭為單位的碳排放量的同時,更注重對社區大眾的環保宣傳和教育。
二、校園“碳足跡計算器”運用與創新
(一)計算公式的跟進運用
碳足跡計算器統計時間是以年為單位,統計內容包括衣、食、住、行、用五大板塊,在這些板塊下又包括若干方面。項目將“食”板塊和“用”板塊中的塑料袋、一次性碗筷、“行”板塊中的公交車方面按天進行統計,統計時間為一周;耗電量則按周統計;其它則按年分項統計,最后,將不按年統計的內容折算成人均一年的碳排放量,再計算分析結果。
人均每周碳排量表示為:∑(x1y1+x2y2+x3y3+x4y4+x5y5)+cd
根據對統計數據的分析整理,形成了“大學生宿舍低碳行為建議”,在全校范圍進行宣傳推廣;在周邊農村社區,通過對家庭的碳排放跟蹤調查,形成“城郊結合部家庭低碳生活行為建議”;在周邊社區小學,項目團隊通過與小學生的游戲、圖畫、日記等形式進行低碳環保教育。
(二)校園宿舍的對比實驗
記錄第1周結束時,項目組與干預組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明確可以降低碳排放的行為,分發環保宣傳冊,指導學生從生活學習行為的點滴著手降低碳排放量,并以每節省1Kg碳排放量給予10元獎勵以期干預組學生的行為有所改變。
對照組則不采取任何干預措施,仍舊按其原來行為進行數據統計。
表1 校園宿舍利用“個人碳足跡計算器”記錄 (單位:Kg)
到記錄第2周結束時,項目組發現干預組和對照組在個人碳排放量的數據上有明顯差別。
數據顯示干預組大學一年級男生個人平均減少1.2KG碳排放,其它年級男生個人平均減少1.48KG碳排放;干預組大學一年級女生個人平均減少1.13KG碳排放,其它年級女生個人平均減少1.04KG碳排放;對照組則個人平均減少0.56KG、0.17KG、0.14KG和0.65KG。
(三)實驗發現及原因分析
通過兩周的記錄、干預和分析,項目組在校園宿舍的實驗有以下幾個有趣的發現:(1)干預組碳排放水平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下降幅度;(2)同年級男生碳排放量水平低于女生碳排放水平;(3)在校大學生的個人年均碳排放量比中國人均碳排放水平低。
干預組和對照組人均碳排放量都有降低,干預組下降幅度明顯高于實驗組。干預組人均下降幅度都接近1Kg左右且人年均可減少約60Kg碳排放量,說明干預措施是比較有效的。
對照組下降的排放量有可能來自其它渠道的影響效果,如大眾媒體、學校教育和同伴影響等;也不排除在記錄期間宿舍的斷電停水等外力因素。
男生群體中,低年級同學其碳排放量水平比高年級人均碳排放量少。而通過采取干預措施后,高年級男生人均碳排放量降低幅度接近其一周碳排放量水平的1/8,一年可減少約77Kg的碳排放總量。另外,低年級男生碳排放量下降幅度比同年級女生降低幅度稍大。女生群體中,低年級同學其碳排放量水平較高年級人均碳排放量少。而通過干預措施后,高年級同學人均碳排放量降低幅度比低年級同學少0.1Kg,年均可減少近55Kg的碳排放量。
究其原因,項目組認為對干預組進行小組討論、分發宣傳冊、給予經濟刺激等手段有利于學生認知、熟悉低碳相關知識,并養成低碳行為習慣。根據宿舍統計數據顯現,女性在衣物及日常個人用品上的消耗使得其碳排放量遠遠高于男性。而在校大學生的集體生活使得其在能源消耗量上大大低于小單位生活的個人或家庭。
三、周邊農村社區的干預活動
(一)樣本農村社區調查發現
調查發現樣本社區L村居民在碳排放行為方面主要有以下表現:(1)家庭塑料袋消耗量在平均每天3-5個;(2)耗電量較大的家庭,其碳排放量也相應較高;(3)擁有私車的家庭,其年均碳排放量較沒有私車的家庭高;(4)家庭人均年食用肉類量大,甚至出現有家庭年食用肉類量大于家庭食用糧食量;(5)L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低于中國平均水平,也低于發展中國家人均水平。
項目組分析L村居民的碳排放量較少的原因有:所在地昆明四季平均溫度適中,即使在冬季也不必采取特殊取暖措施,節省了能源消耗;昆明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L村每家都安裝了太陽能,這一替代能源更是減少了碳排放量;另外,在碳足跡計算器中,家庭裝修會產生較大碳排放量,L村是一個老社區,在計算時也就少了因裝修而產生的碳排放量。
(二)社區調查推動知識普及
項目組與L村管理環境與教育的負責人協商后,以小學生所在家庭為核心,對社區家庭進行個人年均碳排放量調查。同時,在附近農貿市場,通過展板宣講、分發環保袋等方式,由針對性地對社區居民進行環保教育宣傳。
四、問題與啟示
在運用過程中,項目組發現“碳足跡計算器”在統計時的問題,比如生活中的鞋、襪、帽等用品跟“購買衣服件數”內容接近,但如何準確計算成為問題;另外,按照一年為單位計算個人年均碳排放量水平,時間周期較長,在統計執行時可能會造成記錄誤差。
“碳足跡計算器”是對碳排放的一種量化手段,能夠對個人年均碳排放量進行統計,能讓大眾對碳排放量有更深的認識;使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更能夠指導改變行為。對于個人,鼓勵建立個人和家庭碳排放量數據庫,從身邊小事做起降低碳排放量。
參考文獻:
[1] 陳靚、姜淑娟.了解低碳從詞匯開始[N].深圳晚報,2010-05-07.
[2] 個人碳足跡計算器[ED/OL].2013-02-27.http:///zt/2009/chooseearth/tanzuji.htm
篇5
一、英國主要國民經濟部門的低碳政策
英國發展的低碳路徑圖是現今為止低碳經濟發展上比較先進的技術,它依據社會不同部門對二氧化碳的具體排放量大小進行分類,不同行業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低碳措施,從而達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目標,各部門的具體表現主要有:
(一)能源部門
能源部門的低碳化是英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英國在能源低碳化發展方面的實踐和措施很有借鑒意義和利用價值。主要有發展新能源、核能和還有尚未被證明的碳能源替代物等等。雖然這些措施備受學者及其他國家的質疑,新能源、核能等如今仍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唯一選擇和全新的發展路徑[1]??v觀英國政府在能源部門發展低碳方面的表現主要有:1.實施碳稅或嚴格的排放交易方案來干預碳排放價格對氣候變化的外部性;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解決市場失靈技術的發展;3.確保備用能源的更新投資。
(二)交通部門
英國地面交通是繼能源部門第二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頭。小汽車占主要排放量。英國交通部門提出的低碳策略主要有兩方面:短期內減少傳統汽車的碳排放強度,通過技術改進和鼓勵駕駛員更換高效的汽車;中期內改進交通運輸效率,開發新技術;如電池電動汽車、插入式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等[2]。這些目標一旦實現將影響國家續加燃料的基礎設施和電力需求。相對于技術層面而言,溫和的需求策略不足以扭轉高排量汽車銷售量持續上升的勢頭,但人類出行方式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顯著地影響。
英國交通部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意在鼓勵人們轉變出行方式,最有力的政策措施:燃油稅—它是英國最重要的間接稅收入來源之一。燃油稅有助于糾正運輸的外部形態和車輛有關的消費稅和車輛購置稅等,它可以通過碳效率的高低而區分開來。
(三)房地產部門
建筑業和工業聯合占據了英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3左右,降低住宅業和工業排放量的關鍵就是提高能源效率,但是在低經濟成本甚至零經濟成本下,是否存在著提高可利用的能源效率措施仍存在很大爭議。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預計,英國能源效率提高1%,英國將于2020年工業和住宅業的非電力能源使用與2007年相比會下降23%,電力能源的使用也會下降大約13%左右[3]。中期來看,建筑業低碳發展的焦點會從降低能源效率轉換到發展可再生熱能。
英國房地產建筑部門的政策風向讓人難以捉摸,存在很多的政策措施、市場和行為方面的障礙。除了建筑業外,英國沒有其他部門的低碳議程可以看見如此多的政策試驗,包括:1.企業可以通過簽訂自愿氣候變化協議來避免氣候變化稅的負擔;2.在可再生熱能源利用方面,運用可再生熱獎勵機制;3.服務業CRC能源效率計劃,主要依靠名譽效應—即通過性能排名表和價格激勵相結合的作用得以實施;4.住宅能源效率。這一系列的措施在提高住宅業和工業能源效率的過程中混合使用已發揮最大效率。
(四)農業部門
農業在英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占大約10%左右,其中大多數以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形式存在,農業的碳排放與能源部門碳排放相比鮮為人知。同樣地,農業的低溫室氣體選擇也不像其他部門脫碳那樣被很好的理解。而且在供應方面的某些行為可能會引起有悖倫理和環境污染的問題[4]。例如動物克隆和轉基因食物等。需求方面可以改變飲食習慣,雖然上述措施難以避免引起各界爭議。但是農業減排在越來越緊的低碳任務中所占比例不斷增加。
英國農業是本國監管最嚴格的部門之一,其脫碳的政策也主要依賴于志愿行為。但英國通過對現有減排政策的調整為農業減排創造機會。比如歐盟硝酸鹽指令和共同農業等政策。因此,農業減排主要來源于政策的發展。比如高價格和高規格引起的化肥使用量的顯著減少。廢物處理中激進的垃圾掩埋稅造成甲烷排放量的大幅下降等現象。
二、英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具體措施
(一)碳排放量的定價機制
英國對碳排放進行定價有兩種通用的方式:征稅和排污權交易。這兩種方式在英國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已有相當長的歷史。碳稅政策的強制實施對限制碳排放量起到明顯作用,也備受英國各界政黨的歡迎。碳稅理論上對于減少碳排放量起到顯著作用,然而政策實施起來卻有很大困難。然而,排污權交易相對碳稅實施過程中更加容易,它可以被用來規范和限制工業、農業等部門的碳排量水平[5]。英國實施的發放排污許可證的做法主要是對碳排放進行定量管理,通過發放有限許可證的辦法,利用市場機制的作用,限制碳排放量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除此之外,英國政策制定者將碳稅和能源稅相結合以滿足政策的多樣化目的和應對各個行業的壓力。
(二)促進低碳創新
脫碳技術是低碳戰略創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低碳政策改革的關鍵。英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例如科研補助、創新獎、專利和稅收抵免等,這樣有利于激勵低碳改革者不斷進行低碳創新。低碳創新市場失靈需要政府干預還是碳價格組合與研發經濟支持的調整。Aghion(2011)表示有必要加強政府部門限制碳排量,他發現汽車行業低碳發展路徑的依賴證據,這使得對傳統高碳的研究比低碳創新更容易。高新技術公司發現他們很難獲得融資,因為他們主要關注新工藝的的生產而不是新產品本身。
(三)克服行為障礙
關于節能理論和低碳發展水平之間的差異已經被多次提及,主要有知識代溝、信息不對稱、隱藏交易成本、管理問題、有限理性等,消除這些差異的政策具有多樣性,往往先于對低碳經濟的關注。英國幾十年發展的低碳處理措施主要有:價格激勵、標準規制、信息通道、服務和專門技能通道和對能源公司供應義務等[6]。英國公司對聲譽激勵機制的使用通過對每個參與的企業都會有一個對環境保護貢獻大小的公開排名,以激勵企業對碳排量進行限制。特別是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的企業,他們就像關心成本一樣關心他們的聲譽。
(四)加強政策協調
低碳創新和克服政策效率障礙需要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有時增強有時互相抵銷,政策組合通常是解決市場失靈的最好方式。然而,可再生能源促進了低碳投資措施的實行、降低了價格、促進了有效的碳排放交易方案的實施,強迫可再生能源進入減排活動以影響碳價格。
三、英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經驗總結
本文主要借鑒英國經驗,分析實現低碳經濟轉型的具體實踐經驗,探討有關法律的先決條件和低碳經濟發展政策的挑戰。雖然我們初步的研究不能作為詳細的政策分析的替代品,但我們的研究結果仍然可以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實施低碳政策提供有用的見解,具體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堅實的法律基礎
鑒于發展低碳經濟的長期性和脫碳政策時間不一致性問題,政府雖然試圖推遲實施具有困難的措施,然而在經濟低迷時期,英國還是提出一個明確的長期承諾和短期目標,建議和監視獨立機構,提出英國2023年至2027年將在商業界和金融界執行嚴格的碳預算法。
(二)低碳經濟的高度電氣化
幾乎所有的脫碳策略的核心都落腳于低碳電力部門,電力占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很大一部分,干凈的電力是減少經濟其他部分成本效益的最好方式。同時,它也是挑選低碳經濟贏家最有風險的技術,英國主要關注于電力的低碳化,通過技術創新、電力脫碳從而減少電力部門的碳排量。
(三)低碳轉型是一場革命
調整脫碳需求和技術相結合的創新行為將刺激低碳政策在重要的部門間廣泛實施,低碳技術將成為低碳轉型的主導因素,人類行為的改變將對低碳經濟轉型起到重要的互補作用,低碳化將是未來各國發展的必然選擇,它將是推動經濟乃至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
四、對我國的啟示及采取的措施
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遠遠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這使得中國不斷增強的國際影響力大打折扣,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和批評的對象。中國未來的發展需求表明,中國需要發展低碳經濟,這也是實現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必要條件?;谟吞冀洕陌l展經驗和我國的具體國情,提出以下幾方面建議:
(一)制定相關法律措施
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非一蹴而就,我國發展低碳經濟也剛剛起步,經驗不足,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顯得尤為重要。節能減排不能單靠中央的行政性指導和命令,而要依照法律法規辦事,違法的有法律處置而不是行政撤職處分。這樣有利于形成一個自覺、守法、有序的節能減排機制。
(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產業與貿易結構升級
我國現在經濟結構仍以制造業為主,產業結構不夠合理,技術發展路后對資源的利用率不高,從而導致了高碳排放量。為此,我國有必要向發達國家尋求高新技術和資金支持。與此同時,我國也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改善產業結構,提升能源利用率,改革出口結構,以逐漸減少污染物和碳的排放。
(三)提高公眾低碳意識
我國要想發展低碳經濟,全民參與節能減排是必然的選擇。英國低碳經濟發展就是源于民眾低碳意識相對較強,英國人民的減排意識不僅涉及到日常生活、交通還包括辦公等等。我國應廣泛宣傳低碳、加強人民低碳意識,使低碳生活深入人心,讓低碳走入千家萬戶。
(四)建設低碳城市,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應控制城市建設規模和城市建設速度,提高城市建設質量。研究和制定中國未來城市人均建筑擁有面積的限值,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結構緊湊型城市。各級政府也要對新建項目嚴格審批,控制開工總量。盡快實施物業稅,通過市場機制減少市場對建筑的非理性需求。
參考文獻:
[1]傅學良,劉淑華,王曉田.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工具選擇[J].黨政論壇,2010(11):2-4
[2]胡雪萍,周潤.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1(09):135-139.
[3]陳柳欽.低碳經濟:全球經濟發展新趨勢[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0(01):46-52.
[4]姜崧.國有林區低碳經濟發展策略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3(08):241-244.
[5]B METZ,O R DAVIDSON,P R BOSCH,R DAVE,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J].Climate Change(2007)58:365-369.
篇6
一、森林是最大的儲碳庫和吸碳器
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并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具有碳匯功能。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儲存了大量的碳。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森林被公認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時又是最經濟的吸碳器。與工業減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資少、代價低、綜合效益大、更具經濟可行性和現實操作性。森林的碳匯功能和其他許多重要的生態功能一樣,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和氣候安全一直起著重要的杠桿作用。
二、森林銳減造成大量溫室氣體排放
毀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災害導致森林遭受破壞后,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的碳被重新釋放到大氣中。聯合國《2000年全球生態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從人類文明初期的約76億hm2減少到38億hm2,減少了50%,難以支撐人類文明的大廈,對全球氣候變暖造成了嚴重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數據,2000~2005年,全球年均毀林面積為730萬hm2。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2004年,源自森林排放的溫室氣體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4%,僅次于能源和工業部門,位列第三。而且,目前全球森林減少的趨勢仍在繼續。圍繞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國際談判,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在積極倡導通過恢復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以推動“減少毀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暖。
三、森林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森林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規模植樹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作用;建設農田林網,起到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的作用;建設沿海防護林、恢復紅樹林生態系統,對抗御海洋災害,保護沿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價值。而采用抗旱抗澇作物品種、加固海岸提防、減少森林火災和病蟲災害、加快優良林木品種選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森林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增強,反過來又會提高森林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
篇7
一、碳稅與碳交易的涵義及現狀
碳稅是指在能源排放中按每一單位碳含量比例所征收的稅。在嚴格控制碳排放的背景下,對于傳統的能源以碳的不同含量來分別征稅,以期達到延緩全球變暖速度的效果。碳稅機制下企業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則是碳排放的邊際成本與碳稅相等。從全球看來,美國、日本以及北歐各國等碳制度研究較早的國家都已陸續建立了旨在減少碳排放量的稅收制度,并且在一些碳稅制度較為完善的發達國家,其碳減排已經取得了相當成效。
在我國,國家發改委聯合財政部于2010年首次就碳稅問題作出專題報告,報告指出現階段的中國應該首先推出生產型而非消費型的碳稅模式,即應先向排放碳的企業征收暫不針對個人。該專題報告不僅提出了我國碳稅制度實施的基本框架,也包含了如何實現碳稅征收的路線圖以及相關配套措施方面的建議。
碳交易是針對全球碳排放總量而采取的市場機制措施。1997年,《京都議定書》上決定將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可交易商品,先嚴格限定全球碳排放總額,企業可以在碳市場中交易許可證,許可證額度內允許排放溫室氣體。從而形成了排放權的交易,目的是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尋減排新路徑?!蹲h定書》同時規定了三種靈活履行機制,分別是:發達國家適用的“聯合履行”(JI)、適用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清潔發展機制”(CDM)、以及“排放限額交易”(ET)。
我國碳交易方面,實際參與的只有碳交易體系中的清潔發展機制。2011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首次批準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等七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其中,深圳市于2013年6月18日啟動全國首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為中國碳交易的實施拉開了序幕。
二、碳稅與碳交易的比較分析
(一)減排成本比較
1.碳稅:實施成本低,社會成本高
相比于碳交易機制來說,碳稅的實施成本較低。碳稅以各國現有的稅收法律為基礎,其實施方式即為增加一個稅種。各國現有的稅收制度非常完備,并且已經存在燃油稅、資源稅等各類針對能源的稅目,碳稅可以在此基礎上開征,不必重新設計一種新的制度體系以及配備相關的機構設施。這不僅降低了碳稅實施的成本,而且可以隨時征收,減少為構建新體系花費的時間。同時,碳稅計量較碳交易簡單,征收環節非常集中,可操作性強。
但是就社會成本而言,征收碳稅有著諸多弊端,例如增加產品成本、通貨膨脹率提升;降低居民生活水平等。同時,很多人認為一旦征收碳稅,生產企業會將其稅負轉移到消費者身上,起不到以高稅率遏制碳排放的作用。因此,碳稅的推行遇到非常大的阻力,不僅影響國家經濟命脈的能源部門反對征收碳稅,消費產品的個人為避免稅負的轉移也不支持實行碳稅。所以,碳稅的征收不僅要考慮其實施有效程度,也要考慮社會成本,研究其會不會對健康的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2.碳交易:社會成本低,實施成本高
由于溫室效應是均勻分布在全球的負外部性,所以無論碳減排發生在哪里,其收益都完全一致。但是,鑒于各國經濟發達程度不同,各地的減排成本卻有著巨大的差異。因此,碳交易核定的總排放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利用地域成本差異,使碳減排成本最小化,這無疑做到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兼顧。《京都議定書》中設計的三種靈活履行機制確保了在各類不同的情況下,其減排都以最低的成本發生。從微觀層面來看,碳額度的交易比較靈活,在核定碳排放額度預計不夠的情況下,企業既能選擇從自身方面提升創新水平,也能選擇到法定的碳交易市場購買需要的額度,多途徑的實現碳減排的目標。
但是,構架碳交易體系成本卻很高。創建一個完善的新型市場機制對于碳交易體系的順利運行必不可少。首先,使碳排放權變成可交易商品的量化工作不僅工作量大,而且需要世界各國碳排放的具體數據,為了保證真實性,也具有監測成本。第二,為了使碳排放權成為稀缺資源,強制保障措施必不可少,需要設立監管機構,制定嚴格的懲罰措施,產生保障成本。第三,碳市場運作后,為了監測不斷波動的碳價格也給交易雙方帶來額外的成本。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實際上實施碳交易的成本要遠高于理論成果,這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二)減排效果比較
1.碳稅:減排效果不確定性高
理論上,碳稅的高低與實際碳減排效果呈現正相關關系,稅率越高,減排效果越出色,但就目前而言,兩者間沒有確定的數量關系,量化困難。也就是說,碳稅制度存在很大的不可控性,無法確切的將碳排放降到警戒線以下。同時,隨著碳稅的不斷增加,其碳減排效果存在邊際遞減效應,然而其減排成本卻有邊際遞增的效應,到達一定程度之后,碳稅的征收可能會導致事倍功半的效果;另外,企業很可能將額外的碳稅稅負轉移給消費者,這使減排效果不可控性大大增加。
縱觀碳稅制度的實施國家,只有北歐國家由于經濟發達,法律完善而使其得以有效實施,剩余國家效果均不佳。所以學界有觀點認為,僅僅依賴單一的碳稅來實現我國核定的碳減排目標可操作性低,同時具有很高的不確定性。
2.碳交易:減排效果不確定性低
碳交易措施最大的優點就在于減排效果有保障,并且可以事先預計與量化。碳交易設置全球總排放目標后,根據一系列因素將其分配至各國,國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減排額,將其分配到地區,行業甚至微觀企業。通過利益的合理分配,碳排放份額不斷進行流轉,最終以市場來實現全球減排的目標。同時,輔以完善的監督機制有效管制各級排放主體的遵約狀況,保證減排的實施。
《議定書》參與國家承諾于2008~2012年間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減5.2%,這就為這些國家碳排放量設定了一個上限。根據世界銀行研究數據,在2005~2007年期間,碳交易體系使總的碳排放量降低了2%~5%,平均每年減少4 000萬噸~1億噸排放。同時,碳交易制度中的CDM和JI機制幫助了許多不發達參與國進行低碳工程的建設。碳交易措施的減排量是確定的,這對延緩氣候變化有很大幫助。
(三)未來前景比較
1.碳稅:靈活多變,但前景不足
對比碳交易制度,碳稅制度更加靈活多變。碳稅作為稅種的一部分,其核心控制權在各國政府稅務部門手中,稅務部門可根據對宏觀經濟的把握,隨之調整征稅范圍、稅率水平等。這樣可以使碳稅跟著經濟走,減少對經濟的影響,最大化提升其減排效果。
然而,額外開征碳稅對國民經濟的負面影響較大。碳稅的較早征收國荷蘭,經濟一度受到較大的沖擊。研究表明,若是在我國征收20元每噸的碳稅,會使我國GDP減少0.015%,就業減少0.008%,出口減少0.548%,而碳減排僅僅為2%左右,若是繼續提升標準,追求減排量的達標,碳稅會使普通能源的價格提高,企業可能會將額外稅負以價格形式轉移到消費者中,使人民利益受損,這對于我國的社會發展有著很不利的影響,因此,碳稅并不是一個可以作為長期國策的制度。
2.碳交易:體系僵化,但前景廣闊
碳交易的體系設計比較僵化。首先,減排基準量的確定不準確。由于各國經濟差異很大,其碳排放量也必然不同。根據減排基年判斷的減排基準量會有較大誤差,這可能導致某些國家配額過少,而另外一些國家配額溢出,從而出現浪費資源的情況。其次,制度的適應性與靈活性較差。與碳稅類似,最佳配額的確定與經濟發展情況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受到視野的限制,未來狀況具有不可預見性,這使得政府僵硬的配額計劃趕不上經濟形勢變化,產生過少的分配導致高昂的成本,過多的分配導致浪費的情況,經濟效率的實現非常困難。
但是,目前碳交易市場的構建正在持續加速。對于碳排放交易體系的構建成為當前全球能源規劃中的重要部分。據統計,全球碳交易額2007年為630億美元,2008年1 263.5億美元,2009年1 140億美元,2010年達到1 200億美元。據世界銀行預測,截止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場總額將提升到3.5萬億美元,漲幅驚人。隨著交易額的迅速攀升,交易額最大的石油能源的市場地位很可能將被碳交易市場所取代,其前景十分廣闊。
三、相對減排目標下二者的兼容性分析
碳減排的目標被分為絕對與相對兩種。絕對減排目標,就是針對總量進行絕對的碳排放削減,同時嚴格監督以達到預期的減排效果。而相對減排目標則較為溫和,以碳減排與產出值等衡量因素構造相對比例,不以重大經濟損失為代價而達到相對減排效果。碳稅與碳交易在這兩種不同目標之下其效果也大不相同。相比于絕對減排目標,相對減排目標更加靈活具有彈性。但相對減排目標并不嚴格遵照減排總量,所以其減排效果具有相當的局限性。然而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面對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雙重壓力,必須在其中尋找平衡點,所以中國選擇相對減排目標更符合現實需要。
相對減排目標的碳交易中,由于不是對總量進行絕對的碳排放削減,所以其減排目標有著動態性,不會出現超出限定排放的情形。同時,科技水平的上升會產生更多減排技術以促進減排。企業在碳稅制度下節約的排放額度,并不一定能有很廣闊的市場。另外,除了碳交易制度的影響,碳稅制度也能制約控制企業的碳排放。此時,碳稅和碳交易具有兼容性,雖然在相對減排目標下其兼容性并不是很強,但在完成低碳減排目標上具有較大的兼容并蓄作用,減排效果較好,這對于保持健康經濟下的碳減排有著積極影響。
結合世界各國,包括中國碳減排的實際經驗觀察后可以發現,對于不同類型的企業,碳稅和碳交易的具有各自的適用優勢。大中型排放主體由于其監督、交易等不同方面的成本均較大,從經濟效率考慮,推行碳交易比較合適。而小型微型的排放主體,由于其實施和監督成本較低,更適用于碳稅制度。從經驗中可以得出,當單個政策無法有效率的解決問題時,使用多層次的政策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所以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在碳減排問題上,應將碳稅和碳交易在時間的跨度上結合使用。
四、我國減排之路的建議
中國在國際上公開承諾大力推行碳減排,以2020年為目標年,我國單位GDP碳排放將會降至2005基準年的40%-45%。作為第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面臨著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重任務,如何選擇適合自身的減排之路、實現社會經濟低碳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認為短期內采用碳稅措施,將碳交易制度的建立完善作為一個長期規劃,是碳減排措施在中國實施的最佳選擇。
(一)短期采用碳稅措施
短期可以實行碳稅制度。減少碳排放有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兩種措施,分別對應碳稅和碳交易。而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我國政府具有最強大的宏觀調控能力,可以在短期內運用行政力量鋪設好碳稅制度,以便于在2020年之前完成減排承諾。在短期內,碳稅的征收并不需要額外的資金支持,只需在我國原有稅收體系中進行針對性調整即可運行。但在長期內,由于目前中國稅負已經很高,稅收體制改革勢在必行,長期征收碳稅加重企業和居民的負擔,不具有可行性。同時,北歐、美國等發達國家十幾年征收碳稅的經驗和教訓可以為我國碳稅制度的建設提供借鑒,例如確定碳稅的征收范圍,具有經濟效率的稅率設置,以及怎樣避免其對健康經濟發展的沖擊等。
在征收碳稅時,為了兼顧經濟增長的平穩發展,可采用稅收中性原則,即在征收碳稅的同時,減少其它稅收的稅率,最終保持稅額不變?;蛘邔⒍喑龅亩愂杖恳哉С鲂问窖a貼或者投資,保持政府儲蓄不變,采用這種形式,補貼的對象應該針對高碳行業、主動減排行業、居民。
(二)轉型期采用雙策并舉模式
有學者研究顯示,采用單一的碳稅制度可以于2020年使我國碳排放較基準年下降30.85%,明顯與我國承諾的40%~45%的減排目標有差距,需要采取進一步的減排措施。但是,不管是單一的碳稅制度還是單一的碳交易制度均無法讓我國取得合規滿意的效果。
通過上述的對比分析與兼容性分析,無疑結合實際國情,將碳稅和碳交易在時間的跨度上結合使用是一個較優的選擇。鑒于短期和長期所采取的政策差異很大,所以在二者交接的過渡時期內,可以采取改進的雙策并舉模式。這樣既可以在前期發揮碳稅靈活多變的優點,為碳減排的建設積累經驗,又可以為碳交易市場的建設提供資金與實踐,同時也可以接軌國際碳減排步伐,有助于建立我國碳減排大國的積極形象,此外也不損害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長期實行碳交易制度
中國作為聯合國CDM項目的最大實施方,卻只有CERs的一級市場,國際買家可以在中國市場上買入CERs在國際市場進行套利,這只會加大中國經濟與其它國家的差距,這意味著中國需要在長期積極參與碳交易體系。
我國可以率先在高碳排放量的壟斷行業中試行碳交易制度,這有助于緩解經濟沖擊。由于我國中小企業吸收了90%以上的就業人數,所以在大型壟斷企業中試行碳交易制度對整體就業的影響相對較低。而大型企業雖然也受到一些影響,但其巨大的體量決定其對損失的容忍度較高,不會對企業的生存造成重大打擊。同時,壟斷企業資金豐富,人才眾多,能為國家碳減排目標提供強大的創新能力。碳交易制度給予企業較大的靈活度,相比于會造成經濟效率損失的碳稅,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碳交易制度無疑將經濟損失最小化。最后,我國不僅需要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場,而且要大力推動其國際化,爭取利益最大化。目前發達國家碳交易制度相對完善,我們需要緊跟世界能源革命,把握先機。根據《京都協議書》,發展中國家在目前的碳減排情況上具有相對優勢,這有助于我國抓住機會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碳交易體系。殊途同歸,無論是碳稅還是碳交易,其目標都是保證世界碳減排的實施,可以綜合采用兩種手段,達到維護全球氣候的目的。
主要參考文獻:
[1]許光.碳稅與碳交易在中國環境規制中的比較及運用[J].北方經濟,2011,(06): 3-4.
[2]朱蘇榮.碳稅與碳交易的國際經驗和比較分析[J].金融發展評論,2012,(12) : 71-75.
[3]石敏俊,袁永娜,周晟呂.碳減排政策:碳稅、碳交易還是二者兼之?[J].管理科學學報,2013,16(9) : 9-17.
篇8
一、低碳施工影響因素及應對措施
為了盡可能使施工技術最大化、能源消耗最小化,降低污染排放量,首先必須加強施工階段的碳匯及碳排的控制。施工碳匯指的是施工現場的水系和綠化。施工碳排包括施工現場及與施工相關的其他工作的碳排放,具體表現為廢棄物碳排、運輸碳排及施工現場碳排。
1.1 廢棄物碳排
廢棄物碳排包括處置碳排和運輸碳排,運輸碳排來自于廢棄物在運輸過程中會產生Co2。對廢棄物的不同處置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后果,若是把廢棄物直接處置會增大電能、化石燃料等的消耗量,增加碳排放;如果對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可制成建筑材料二次使用,減少碳排放量。因此,為了盡可能的的降低能源消耗量,實現效益最大化,在對廢棄物進行運輸過程中,要堅持貫徹“3R”原則,控制廢棄物的排放量,提高廢棄物的再利用和回收利用率。如建材可采用工廠化生產,然后在運送到現場進行組裝,這樣即降低了空氣污染又減少了廢棄物的排放量。
1.2 施工現場碳排
施工現場的碳排主要包括材料、能源、設備、人力及對土地的破壞,主要受受施工機械的選用、照明設備,能源的選擇和使用及食堂用電等,碳排放區有生活區碳排放、施工區碳排放及辦公區碳排放。具體如圖二所示:
針對施工現場碳排放的控制措施總結如下,施工機械方面,首先要選用一些節能的機械設備,如變頻節能升降機、利勃海爾吊機等;另外還要制定和執行保持設備高效益、低耗能的定期維修、保養計劃,確保其正常運行;同時還要加強對維修人員和機械操作人員的培訓,以提高其操作技能,減少不必要的消耗。在照明設備的選用上廣泛推廣LED燈,科學安排施工的數量、照明的強度和照明時間。
1.3 運輸過程中的碳排
建筑中需要的大量材料都需要從生產地運輸過來在運輸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能源并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運輸方式的選擇、運輸的重量、運輸距離等都是影響碳排的因素。因此,在對建筑材料進行運輸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相關的因素,針對不同的情況選用不同的運輸方式,如近距離運輸以車輛運輸為主,遠距離運輸優先考慮鐵路運輸或海運;根據車輛的單位距離耗油量等選擇最適合的車輛,并定期對其進行維修和保養;加強對駕駛人員的培訓等。
1.4 施工碳匯
盡可能的加強綠化,能有效地吸收二氧化碳,減少環境污染。
二、建設施工技術新思路
建筑低碳施工技術是指為減少環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而在施工過程中對傳統的施工技術進行改進,達到降低碳排放實現低碳建筑的目的,低碳背景下建筑施工技術的新思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材料利用技術
由于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再加上我國建筑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造成目前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在材料的選擇上缺乏規范的標準,存在很多材料浪費現象。過量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就給建筑施工現場帶來大量的建筑垃圾,這不僅浪費了資源又污染了環境,因此要加大資源節能技術的推廣,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對一些建筑材料實現循環利用。另外,傳統的建筑施工中有很多模板,現在看來這些模板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工期,如果模板的質量存在問題,會嚴重影響建筑工程的質量,因此在使用租賃業務縮短工期的同時還要保證模板的質量。 2.2 環境保護技術
建筑施工中環境污染的來源主要是在建筑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噪音及光污染,粉塵主要由道路揚塵、風鉆鉆孔作業及不規范的材料堆放等原因造成的。人體如果長時間的吸收粉塵會給身體帶來很大的傷害。為了減少施工過程中的粉塵,可以做好相關的覆蓋屏蔽工作或者采取濕法作業,有效地降低作業區附近的粉塵濃度。
2.3 能源利用技術
施工節能的兩大目標就是能源消耗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因此要不斷地研發和推廣科學的能源利用技術。目前,可再生資源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發展方向推進節能工作需要有整體、系統的觀念,從管網、熱源和建筑系統考慮選擇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提高建筑維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減少輸配管網熱損失,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在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應該選擇功率和負載相配的施工機械,避免小功率機械設備超負載運行或大功率機械設備低負荷運行。優化施工方案,提高機械設備的利用率,避免機械設備無人運行。
三、結語
總之,低碳施工技術使順應時展和全球低碳經濟基本發展趨勢的,推廣低碳利國利民,政府及相關部門都應該積極響應和輔助低碳經濟的推廣。
參考文獻
[1] 欒冶宏;林保新鋼筋混凝土空腹夾層板結構技術的特點及施工應用[J].安徽建筑, 2002(2)
篇9
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并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具有碳匯功能。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儲存了大量的碳。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森林被公認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時又是最經濟的吸碳器。與工業減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資少、代價低、綜合效益大、更具經濟可行性和現實操作性。森林的碳匯功能和其他許多重要的生態功能一樣,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和氣候安全一直起著重要的杠桿作用。
二、森林銳減造成大量溫室氣體排放
毀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災害導致森林遭受破壞后,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的碳被重新釋放到大氣中。聯合國《2000年全球生態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從人類文明初期的約76億hm2減少到38億hm2,減少了50%,難以支撐人類文明的大廈,對全球氣候變暖造成了嚴重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數據,2000~2005年,全球年均毀林面積為730萬hm2。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2004年,源自森林排放的溫室氣體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4%,僅次于能源和工業部門,位列第三。而且,目前全球森林減少的趨勢仍在繼續。圍繞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國際談判,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在積極倡導通過恢復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以推動“減少毀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暖。
三、森林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森林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規模植樹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作用;建設農田林網,起到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的作用;建設沿海防護林、恢復紅樹林生態系統,對抗御海洋災害,保護沿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價值。而采用抗旱抗澇作物品種、加固海岸提防、減少森林火災和病蟲災害、加快優良林木品種選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森林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增強,反過來又會提高森林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
篇10
1研究方法
本文分別對老舊小區既有使用階段的碳排放和技術措施的減碳潛力進行核算,核算清單如圖1所示。首先從景觀綠化、建筑單體、水資源、固廢物和基礎配套五個方面對老舊小區階段的碳足跡進行核算,掌握老舊小區的碳排放現狀。接下來,根據現場調研提出適用于老舊小區低碳化改造的技術措施,并基于生命周期理論對技術措施實施后可能實現的碳減排效益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施加減碳措施所增加的物化階段碳排放(主要指新增建材生產、運輸、施工)、拆除階段所產生的碳排放(主要指新增建筑垃圾的處理)和所能降低的運行階段碳排放量。核算采用排放因子法(Emission-FactorApproach)進行核算,排放因子法是IPCC提出的第一種碳排放方法,也是目前廣泛應用的方法[7]。即溫室氣體排放量由排放源的活動水平與相對應的排放因子相乘得到。核算公式如下所示:E=∑Q×EF(1)其中,E為CO2排放量;Q為活動水平,活動水平數據量化了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的活動,如居民生活電耗、氣耗、水耗、綠地面積、焚燒處理的廢棄物量等,該數據將通過實地調研進行采集;EF為排放因子,即每一單位活動水平所對應的CO2排放量,例如:kgCO2/kWh,kgCO2/m2草地面積等。各個階段的具體核算公式和對應的碳排放因子主要參考住建部頒布的《建筑碳排放計算標準》GB/T51366-2019[8];部分碳排放因子來源于相關文獻[9-12]。
2案例計算
2.1案例概況
研究選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和睦新村作為研究對象。和睦新村建造于1988年,共有54幢住宅,現有3566戶居民,建筑面積17萬m2。以50年的設計使用年限為參照,該小區的剩余使用年限為16年。
2.2既有使用階段的核算
本案例既有使用階段的活動水平數據及其來源見表1。通過對住戶進行抽樣問卷調查獲取居住建筑內部的電耗、氣耗和水耗,共計咨詢了64戶;其他公共區域的活動水平數據通過總平面圖、實地調研、咨詢社區管理部門和參考行業統計值進行確定。按照所收集的活動水平數據進行核算,得到本案例改造前使用階段的碳排放結果如圖3所示。改造前使用階段的碳排放為9721tCO2/年,單位建筑面積排放57.18kgCO2/(m2·年),人均碳排放為1155.1kgCO2/年。其中景觀綠化碳匯抵消了-3.29%的排放;建筑單體耗能產生碳排放占比最高(84.17%),其次是固體廢棄物處理(10.20%),水資源和基礎配套的碳排放分別占8.62%和0.30%。從各活動水平的碳排放來看,最主要的碳排放源是居住建筑電耗、氣耗和固體廢棄物(大多數為生活垃圾)。
2.3減碳措施的核算
對該小區進行了實地調研,認為可以實施的改造措施包括建筑單體層面的節能燈具更換、太陽能光伏利用、屋面保溫增設;水資源方面的雨污分流改造、雨水回收利用;固廢物方面的垃圾回收處理和基礎配套層面的節能路燈更換。2.3.1分項核算(1)建筑單體(a)更換節能燈具老舊小區內的單元樓道內燈具光源還存在白熾燈的使用,更換為LED節能高效光源能夠降低能耗。假設原本為12W的燈具,日工作時長為8小時;更換為自動感應節能燈具,功率為6W,日工作時長縮短為6小時。則每年能夠節約電耗34MWh。考慮燈具的生產和拆除所產生的排放,案例更換節能燈具的碳排放影響如表2所示,合計能夠降低384.5tCO2,拆除階段的碳減排來源于建材的回收利用。(b)太陽能光伏增設太陽能光伏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于建筑節能減排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在居住建筑中應用太陽能光伏系統,對于整個生態城市的建設有巨大價值[13]。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為推廣建筑光伏系統提供了機遇[14]。假設屋面光伏可利用系數取0.5[15],鋪設發電效率為15%的單晶硅發電組件,光伏發電系統的損失效率為25%[8],則使用階段光伏系統的發電量可根據下式進行計算。(2)式中,Epv——光伏系統發電量(kWh);I——光伏電池表面的太陽輻射強度(kWh/m2);KE——光伏電池發電效率(%);ε——光伏系統損失效率(%);Ap——光伏系統面積(m2)。根據相關研究[16],1m2光伏組件在生產階段和使用階段分別產生160.86kgCO2和4.93kgCO2的碳排放,拆除階段的碳排放為-9.88kgCO2。該小區的屋頂建筑面積合計為32684m2,經核算,案例增設屋面太陽能光伏的碳排放影響如表3所示。該項措施在物化階段產生的碳排放比較高,但使用階段的減碳效益也更加顯著,能夠降低小區生命周期碳排放量17867.9tCO2。(c)屋面保溫增設既有建筑的圍護結構熱工性能較差,能耗損失嚴重。增設屋面保溫將對住宅供暖、空調能耗產生較好的效益。根據相關研究,若既有住宅建筑的屋面增設40mm厚擠塑聚苯板(XPS),采暖制冷能耗能夠降低12%左右[17,18]?;诖?,若在案例小區的改造中,增設所有居住建筑的屋面保溫,將能夠取得很高的節能減排效果,核算結果如表4所示,實現生命周期碳減排4340.4tCO2。(2)水資源(a)雨污分流改造由于建設年代較早,老舊小區的排水系統大多為雨污合流系統,造成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低下,降低了污水處理廠的運行效率[19]。對排水管網進行雨污分流改造,能夠減少合流至污水處理廠時雨水處理所消耗的能耗,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本案例需要改造管網9000m,開挖、移除土方4648m3,回填764m3,當地年降水量1378.5mm。改造施工工藝,即開挖、移除土方和填土碾壓平整的碳排放因子分別為1.05kgCO2/m3和0.99kgCO2/m3。經核算,案例進行雨污分流改造后能夠降低小區生命周期碳排放368.6tCO2,見表5。(b)屋面雨水回用浙江省降水量較為充沛,具備雨水回用條件。此外雨水資源化還能提高城市的雨洪調節功能,具有良好的節水效能和環境生態效益。小區屋面雨水不直接與地面接觸,污染小,并且可借助檐溝、雨落管直接收集利用[20],在雨水路徑的末端增設蓄水池、雨水處理設備收集回用雨水,可以用于小區內綠化及路面澆灑[21]。雨水回用的計算方法如下[22]:(3)式中,Wya為雨水年徑流量(m3);Ψc為徑流系數,下墊面為硬質屋面,取0.9;ha為常年降雨厚度(mm);F為計算匯水面積(hm3)。根據計算,案例的蓄水池容積為215m3,采用混凝土澆筑;年雨水回收利用量為23350m3。計算得到案例中增設雨水回用系統后的碳排放影響如表6所示,使用階段的碳排放能夠降低112.1tCO2,考慮物化階段和拆除階段,最終實現減碳量為84.5tCO2。(3)垃圾回收利用小區內垃圾收集較為雜亂,且垃圾收集點破舊,垃圾桶放在外面供居民投放,管理不佳。如果能夠增加小區內垃圾分類宣傳,嚴格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規范垃圾處理點,將能夠提高小區內垃圾回收率,降低垃圾處理能耗。對案例小區內的23處垃圾分類收集設施進行更新,預計消耗主要建材包括混凝土12.7m3,混凝土磚7.3m3,頁巖磚14.0m3。預計實施改造后,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能夠提升14.53%。核算結果如表7所示,該措施在生命周期能夠實現2294.3tCO2的減碳量。2.3.2綜合碳減排效益六項技術措施在本案例小區產生的生命周期碳排放影響如圖4所示。屋面太陽能光伏增設能實現非??捎^的減碳效果,超過17000tCO2,其次是屋面保溫增設和垃圾回收利用,實現減碳量超過2000tCO2,更換節能燈具和雨污分流改造的減碳量約400tCO2,屋頂雨水回用實現的減碳量相對較少?;谏芷诶碚?,案例小區在實施這六項減碳技術后共能實現碳排放降低25340.2tCO2,措施在物化階段和拆除階段產生了2518.6tCO2。碳減排效益主要來源于建筑單體的減碳(22592.8tCO2),其次是固廢物,減少2294.3tCO2,水資源方面共實現了453.1tCO2的減碳量。案例小區實施這六項減碳措施后平均每年能夠降低碳排放1563.8tCO2,減碳率能夠達到16.3%。
篇11
權威機構研究表明,碳排放有三個主要來源,交通運輸行業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汽車的排放量已經占到全部排放量的25%。國外進一步的研究表明,近10年來,在其他行業和領域的碳排放量得到有效遏制的情況下,交通運輸領域的碳排放量仍然在持續增長,已經成為引起世界氣候變化最主要的消極因素。
(二)我國政府承諾建設低碳國家
面對氣候變化,和其他主要國家一樣我國政府對此也十分關注。我國政府明確提出將采取嚴厲措施逐漸降低并減少碳排放,到2020年碳排放強度將比2005年降低40%―45%。針對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我國將通過“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征的工業、建筑和交通體系”等途徑實現自己控制和減少碳排放的承諾。
(三)我國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嚴重
一是我國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情況令人擔憂:據國際能源組織測算,2005年我國因石油消費產生的二氧化碳中,來自公路運輸(非公交系統)行業的排放已占到21%。二是在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我國運輸車輛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以貨運汽車為例,我國車輛百噸公里油耗比發達國家要高30%。三是基于城市化的需要,我國交通用能將持續增長,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碳排放壓力還將持續增加。
二、實現公路交通運輸低碳化的對策
公路交通運輸低碳化,是相對于傳統模式而言的一種能源消耗最少、效率最高、排放最低的交通發展模式,低碳交通運輸最大的特點,是以最少的二氧化碳排放實現預定的運輸服務目標。當前我國公路交通實現低碳化,面臨著能源消耗數據不全面、碳排放數值統計不準確等諸多問題,實現交通運輸低碳化必須從“碳足跡”和“碳預算”等基礎工作做起。
(一)發揮科技創新的基礎作用
科技創新是實現低碳化的根本途徑,交通運輸領域低碳化也必須以科技創新為基礎,比較來看我國在這方面尚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例如,目前使用瀝青鋪設路面是我國交通道路建設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方法,但現在常用的瀝青在使用過程需要加熱到160℃―180℃,部分瀝青甚至需要加熱到190℃以上才可以使用。使用這種瀝青進行施工,不僅會耗費過多的能源加大溫室氣體排放,同時還會伴隨大量的煙塵和有毒氣體。我國科研人員通過多年摸索開發出一種溫拌瀝青。使用這種瀝青鋪設路面,不需要耗費過多的加熱燃料,同時可以降低施工溫度,在保持熱拌瀝青的性能的同時實現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種典型的低耗高效低碳鋪路技術。是名副其實的高節能、低排放的低碳鋪路技術,是路面鋪筑技術的重大創新。
據統計,目前我國每年用于道路交通建設的瀝青混合料數量巨大,其用量隨著交通建設事業的發展也出現不斷增長的趨勢。根據發達國家道路交通建設的歷史經驗,瀝青的使用量與一個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增長速度呈正相關。按照這個理論,我國瀝青混合料的用量未來很可能大幅增長,甚至可能出現跳躍式增長。目前我國每年熱拌瀝青混合料的用量約為3億噸,排放二氧化碳540萬噸。如果我國在交通道路建設中能廣泛采用溫拌瀝青施工方法,則每年可節省大量燃油,并在更大程度上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加強對重點領域碳排放的監測
公路交通運輸方面的碳排放源主要有兩個,一是各類運輸車輛在路面行進時消耗燃料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在道路交通建設和道路養護時熔化瀝青消耗燃料產生的溫室氣體。根據數據統計,車輛行駛時因燃油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種車輛的數量增速較快,車輛排放已經成為公路交通領域最大的二氧化碳氣體排放源,并且將會隨著車輛數量的增加在更高的程度上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诖?,當前必須盡快開展對汽車碳排放的監測工作,通過互聯網建立起全國性的汽車碳排放網絡監控體系,為交通運輸領域控制和降低碳排放做好基礎工作。
篇12
(一)低碳旅游的內涵
低碳旅游,顧名思義,就是降低在旅游經濟發展的同時減少碳排放量或者是其它對環境有污染的污染物排放,以此來保證經濟和環境的同步發展。在低碳旅游的過程當中,最直接的含義就是在旅游活動中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到最低,低碳旅游不僅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和規劃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對游客在旅游的過程當中也對低碳排放作了要求,這些要求要求旅游者們在旅游過程中的衣食住行都要是實現節約能源,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除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對旅游景區的的文物也要進行充分保護,并且要尊重當地人的生活方式,低碳旅游從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對環境保護的措施。這種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人的旅游方式。
(二)低碳旅游是生態環境的升級
生態旅游的定義只是處于一定的范圍之中,并不廣泛,但是低碳旅游卻是一種具體的,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對低碳進行計算,從而可以通過一定的設施進行碳排放的補救。而且生態旅游一般是指旅游目的地本身的生態環境就很好,被外界的干擾少,比如一些自然保護區或是生態公園;而低碳旅游則是表明是在所有的旅游活動中都要實現低碳旅游,因此,范圍較廣。
二、低碳旅游發展的困境
低碳旅游畢竟是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還沒有較為深入的影響到旅游者們,所以在低碳旅游前期的發展過程中勢必會遇到一些困難,使低碳旅游陷入困境。
(一)旅游者對碳排放認知的困境
旅游者們在旅游的時候存在著“碳排放跟旅游業有什么關系”這一疑問。由于碳排放對氣候的變化具有潛伏性和長期性,旅游者們認為碳排放對旅游環境的破壞在未來,同時,旅游具有流動性,所以當地人是首先是遭遇者。而且,旅游者對氣候變化意味著什么也不是很明確,所以就造成了旅游者的減碳意識和實際的行為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對碳排放所造成的問題責任也得不到明確。人們都是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所以,這樣看來,低碳旅游實施陷入旅游者碳意識不高的困境。
(二)旅游業碳足跡測度的困境
在實行低碳旅游的過程中,雖說對碳的排放可以進行測量,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國家對此提出相應的檢測措施,而且對碳足跡的檢測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要知道不同的額測試方法對碳足跡的影響各不相同,對于是否為間接排放、是否是建筑的過程中排放的還是工廠的生產設備所排放的這些界定都存在很大的困難。
(三)旅游業碳補償措施有效性的困境
首先是植樹造林,這是一種普遍的碳補償措施,但是植樹造林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巨大工程,對碳排放的補償不能立竿見影,因此,這種方法雖然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對當前的當前的碳補救仍然存在較大爭議。其次是能源工程補償措施,對可再生能源的研發和利用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但是這個還是關乎經濟成本問題,很多企業或者是個人都存在著“節能不節錢”這一心理,所以用新能源的利用補償現有的碳排放依然是問題。
三、低碳旅游發展的策略
(一)加強低碳旅游的宣傳
人們已經習慣了以前的旅游方式,因此,針對低碳旅游這一新興的旅游方式,還是要加大宣傳力度,讓低碳旅游深入人心,并鼓勵人們做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同時,清楚人們對低碳旅游的誤區,從大局出發,從可持續發展出發。
(二)統一碳足跡測量口徑
在碳足跡的測量上也要進行規范和統一,對測量結果的有效性和準確性要反復研究,運用自上而下或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對碳足跡進行間接或是直接的檢測。
(三)加大環保能源的適用范圍
政府應該對低碳旅游的能源使用進行立法,對可再生能源進行一定的扶持,使再生性能清潔源能夠適應人們的使用需求,以此來滿足人們低碳底旅游的需要。
篇13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理念的產生,源自全球氣候變暖的現實環境問題。根據2007年PCC第四次評估報告顯示,世界氣候變化程度令人吃驚。數據顯示,溫室氣體在1970一2004年間排放量增加了大約80%;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平均速率由1961年的每年1.8毫米上升到1993年的每年3.1毫米等。這些數據所反映的全球氣候的變化,己經引起世界各國的注意。世界主要的發達國家,如英國、美國、日本、德國已經較早地開始了發展低碳經濟的實踐,通過加快立法、嚴格執法、完善法律的配套措施等方式,已經取得相當的成效。
這一理念最早由英國提出來。2009年由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的《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途經研究》,將“低碳經濟”界定為“一個新的經濟、技術和社會體系,與傳統經濟體系相比在生產和消費中能節省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還能保持經濟和社會發展勢頭”。根據有關學者的觀點,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形態。
二、碳排放權交易的含義
碳排放權交易也稱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在全球減排的大背景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部門根據其環境容量制定逐年下降的碳排放總量控制目標,然后將碳排放總量通過一定的方式分解為若干排放額度分配給各區域以及各區域內的企業,供其在一定的時期內使用。若該企業在該時期內的碳排放超出其分配的排放額度,它就必須接受嚴厲的法律制裁。對于這個碳排放配額,企業可以完全給自己使用,也可以通過減排技術的研發和運用等方式把碳排放配額節余下來。這種節余下來的配額,企業可以把它出售給那些需要超額排放的單位,從而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反過來,對于購買到排放配額的企業,他們通過支付若干費用而獲得一定的排放權,從而避免法律的嚴厲制裁。這種碳排放權配額或指標的買賣即為碳排放交易。它可在某一個國家或區域內進行,也可以在國家和地區之間進行。
三、我國碳排放交易的現狀
近年來碳排放權交易在我國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目前中國的清潔能源項目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穩居世界首位。從全球碳市場的經驗和當前進程來看,中國具有相對較低的碳減排成本和較大的市場規模,在許多領域具有較大的減排潛力。同時CDM作為《京都議定書》確定的靈活機制之一,適合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進行碳減排實踐,這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健康發展。
但是我國在碳排放交易實踐中還存在著一些的問題:首先,我國環境產權界定不清。我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產權界定還不夠明晰,不夠明確造成了環境資源市場價格與其相對價格產生嚴重偏離。其次,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立法較滯后,健全的法律保障可以規范和約束碳排放權交易的有序發展。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是一項對傳統管理模式有所突破和創新的制度,它的順利運轉更需要法律保障和約束。再次,碳排放權初始分配方式存在嚴重缺失,我國目前主要還是采取的自愿減排措施,由于沒有固定的場所、時間以及常規的交易制度,使得節能減排的交易受政府意志的影響較大。最后,有關部門職能定位不準,碳排放交易市場以行政行為為基礎,碳排放權交易是一種在國家環保部門監督和管理下的自愿市場行為。在碳排放權交易的過程很多環節都需要相關行政部門的參與,碳排放交易的現實運作不容樂觀。
四、完善我國碳排放制度的措施
(一)加大對超額碳排放的處罰、執法和監督力度
在碳排放交易體制下,超出排放配額進行排放的企業,必須要受到法律的重罰,使違法成本遠高于購買碳排放權的成本,否則這些企業寧愿接受處罰也不會花錢向別的企業購買碳排放配額,碳排放權交易也就難以開展。
中國現行排污收費標準遠遠低于污染治理所帶來的成本,大多數只有治理設施運行成本的 50%左右,甚至不足10%。這樣,企業往往愿意超標排放,而不愿意購買污染治理技術和設備進行污染凈化處理。因此,在立法環節,我們必須制定嚴格的法律制度,對超額排放的企業應當規定較高的罰款金額和較重的處罰措施。在這些方面,我們可借鑒美國、新加坡等國的經驗,對違法者實施“按日計罰”制度。如在美國,聯邦環保局針對違法排污者向聯邦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后,法院可下達禁止令,要求違法排污者立即停止違法。在禁而未止的階段,每次違法罰款的幅度最高可達每個違法日 25 000 美元。也可制定一些加重處罰條款,如規定連續兩年以上排放量不能達標的且未購買配額的企業,責令其停產,并處以碳排放配額總額雙倍的罰款;或者對于那些排放超標的企業,限制其在金融市場的準入和融資,具體如采取吊銷貸款證,限制上市融資或從銀行取得貸款等處罰措施。如只有通過這些嚴厲的制度設計,大幅提高企業超額排放的違法成本,才能保障和促進碳排放權交易順利開展和進行。
(二)規范交易中各方主體的創設、準入和法律規制
碳排放交易自然離不開作為交易平臺的碳排放交易中心或交易所。2008 年,中國成立了三家環境權益交易機構———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后來,各地的環境能源交易所也相繼成立。盡管國家發改委將全國能源機構限定在十家之內,但許多地方都在積極探索排污權交易,環境交易所大有在全國遍地開花的勢頭。從法律層面來說,交易平臺的創設絕對不能毫無制度和秩序,而應有一個明確的條件和程序,以確定一個合理的市場準入制度。另外,當這些機構創設之后,如何規范這些機構的運作,保障交易各方的合法權益,促進碳排放交易的有序發展,也是中國政府急需考慮的問題。
碳排放交易的另一類重要主體就是交易的相對方,即碳排放權的賣方和買方。最為基本賣方是那些依法取得碳排放配額并且有富余的企業,而最為基本的買方是那些用完自身的碳排放配額且不得不繼續實行碳排放的企業。但這些買家的身份很復雜,購買排放配額的目的也不一定是供自己超額排放使用,隨時都可以從買家轉換為賣家,故其交易的目的也變得復雜。目前,中國的碳排放交易主要是國外買家向國內企業購買,碳排放權的國內交易還很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國內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買家和賣家。復雜的交易主體和目的,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投機性和風險性,進而產生影響碳排放權交易正常秩序的可能。
因此,筆者認為,政府必須對碳排放權的購買者加以一定的法律限制,并對其交易行為加以規范。特別是對專門進行碳排放權交易的各類專項基金和碳基金,以及專項從事減排額開發、采購、交易、經濟業務的投資機構,很有必要對其作出專門立法,通過對市場準入法律制度和對碳排放交易活動的嚴格監控,以維護正常的碳排放交易秩序。
(三)強化碳排放市場的調控和監管
對于碳排放交易,政府不宜給予太多干預,其主要任務就是建立市場交易法律體系,完善交易環境和秩序,提高各方主體的交易效率。但這并不等于政府放棄對該交易市場的基本調控和管理,因為市場會存在失靈的情形,市場本身不一定能按照政府意志不斷得以發展和完善,進而提高交易效率。另外,碳排放權是一種重要的環境資源權,它往往影響國家的環境安全和經濟安全。因此,對之采取完全放任的態度顯然是不妥的,對交易市場實行適度的宏觀調控,以及對交易行為加以嚴格監管也是必要的。
政府對碳排放市場的調控主要在碳排放總量確定和交易價格的調控上。碳排放權的交易價格理應由市場自由調節而成,但問題是,過低的價格可能導致從事減排技術投資、開發、真正購買減排設備采取切實減排措施的企業無法收回其成本,而沒有采取任何實際減排措施的企業卻可以通過購買低廉的排放權而獲得繼續排放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