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地攤經濟的趨勢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作者簡介:倪外(1980-),男,湖北黃岡人,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區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項目編號:10ZD&01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41071093。
一、問題提出
低碳經濟研究源起氣候、能源方面的研究,區域經濟學視角的理論研究較為薄弱[1-3]]。獨立分隔的節能減排、生態修復、環境保護本質仍然是“工業文明+節能減排”、“工業文明+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的發展模式,已經無法有效實現人地關系和諧與區域可持續發展[4]]。在低碳經濟條件下,區域發展目標由傳統工業文明模式下經濟利潤最大化,轉向社會成本最小化、生態經濟效益最大化、民生最優化等綜合目標,傳統的工業文明與外部治理結合的模式,轉向于生態環境內部化的生態經濟模式。
由于不同類型區域發展低碳經濟的條件、任務、目標存在著很大的區別,欠發達地區工業開發強度低,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基礎,可以借助建設低碳經濟發展的契機,實現落后地區的跨越式、可持續發展;發達地區工業發展水平高,自身經濟實力較強,可以通過技術創新、產業轉型升級、體制機制優化、外部性內部化等途徑尋求區域轉型的新模式、新路徑。目前,低碳經濟發展在我國由理念層面轉向實踐層面,但我國低碳經濟的理論認識尚存在不足[5-7]],急需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及其相應的低碳經濟理論指導,從理論上厘清低碳經濟的內涵,構建低碳經濟理論體系,以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
二、低碳經濟內涵的三維解析
低碳經濟是區域在更高層次發展的實現模式,其目標是促進經濟產業活動以更快、更科學的發展方式進行,實現區域可持續化發展,實現區域生態、環境、經濟、社會多目標協調發展。低碳經濟不是簡單的區域碳排放水平的降低,而是區域發展模式的根本轉變[8-9]],低碳經濟的本質內涵涉及技術創新、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及國際低碳政治博弈。
低碳技術創新是區域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低碳經濟及其建立其上的低碳社會形態發展的核心是相關的技術突破與創新:首先是與區域碳減排直接關聯的新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碳捕捉與封存技術等低碳技術的突破,通過能源技術和碳減排技術的創新,有效控制區域碳排放水平;其次是產業技術的創新,產業經濟活動是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快速發展中的新興地區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以技術創新促進三次產業的發展,提高三次產業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產品經濟效益,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率,轉變支撐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再次是具有革命性的低碳技術的突破,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技術革命,建立新的產業體系,能夠改變人類目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能源基礎。
在低碳經濟條件下,區域發展由以經濟增長為主,向經濟、環境、生態、民生等多目標協調發展轉變,區域經濟發展由傳統的以資源、能源等要素投入主導向著以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治理模式創新等創新主導的發展模式轉變,區際關系由傳統的基于產業鏈分工合作的垂直式關系向基于創新合作的水平式關系轉變。區域發展模式轉型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基礎,通過區域學習、區域創新、區域合作機制,形成以區域創新體系為核心,創新驅動的新型發展模式。低碳指標與創新指標一起作為衡量區域新型發展模式的核心考核指標,是外在的直接表現形式。
低碳經濟涉及未來全球經濟、能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空間及相關權利與責任的確定,碳排放權的界定與劃分延伸到以確定環境權益為表現形式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發展。國際低碳政治博弈是低碳經濟發展的新型外部環境,低碳經濟在國際政治治理框架下的實質是將環境問題政治化、全球化,并上升到法律層面,對國家經濟競爭力具有巨大影響。發達國家主導并力圖實現的國際碳減排路線圖及其治理框架,實際上是將發展中國家納入新的世界治理框架機制,維持其規則制定者的最大利益。因為,一方面,新技術革命背后隱含著巨大的政治經濟利益;另一方面,“碳排放”經過法律建構以后,具有引發金融擴張的潛力,能使處于制定交易規則強勢地位的發達國家重新主導世界發展框架機制。低碳經濟是基于對全球氣候變暖,新技術革命背景下全球政治和經濟利益的再分配。
三、低碳經濟對區域發展模式的影響
篇2
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是順應自然發展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的產物,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表現。所謂低碳經濟,最本質來說,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并符合排放標準的一種生產模式。實現低碳經濟主要通過優化能源利用結構,降低煤炭、石油等舊能源的使用比例,開發新能源,產品生產技術革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方式來實現。低碳經濟模式能夠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防止全球氣候變暖所帶來的一系列不利影響,有利于保護環境、為人類提供健康優質的空氣,有利于國家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自然、經濟和社會的全方位可持續發展。
2.煤炭物流介紹
煤炭物流是物流行業重要的組成部分。煤炭物流貫穿于煤炭開采、配送、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之中,是將所有環節銜接起來的紐帶。從最開始開采出的煤炭資源,直到完成加工面向市場的煤產品,這中間所有的變化都是由煤炭物流來完成的。煤炭至今仍是我國能源消耗中比例最大的一項,因此煤炭物流十分重要。分析煤炭物流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正,是煤炭物流行業能夠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3.低碳經濟是煤炭物流發展的背景環境
上面對低碳經濟和煤炭物流分別進行了詳細介紹。低碳經濟是當前追求的經濟發展模式,煤炭物流業是與碳排放量息息相關的行業。煤炭物流的發展依賴于時代經濟模式,并受到它的影響限制。也就是說低碳經濟模式是煤炭物流業發展的背景環境。煤炭物流業在當前經濟階段中要想得到持續和發展,必須順應低碳經濟大潮,發現與低碳經濟不相符合的現象和問題,并尋找解決方案來適應新的的發展趨勢。尤其是一些小的煤炭物流業,這類煤炭物流業經營規模小,經營形式粗放,利潤空間集中存在于規模數量方面。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小煤炭物流業如果不進行綠色變革、關注市場信息,很難繼續發展下去。
二、煤炭物流運營過程存在問題分析
1.源頭開采形式粗放,污染嚴重
煤炭物流的第一個環節就是源頭開采。在這個環節中存在形式粗放、污染嚴重您的問題。一些煤礦開采廠由于規模限制,資金技術限制,開采形式粗放。一方面體現在選擇煤礦資源開采的地址不恰當。以山西這個煤炭資源大省為例,一些小的煤礦開采廠在開采前,沒有進行合理的技術勘測,而是對某一煤炭資源模糊地帶進行盲目開采,破壞了當地的優質土壤和大片的綠色植被,破壞自然環境,與低碳經濟相違背。另一方面體現在開采設備老舊,開采技術沒有隨時代更新。在煤炭開采時,陳舊的開采設備和開采技術大范圍地破壞土地和山體,間接破壞了莊家和植被,阻礙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在對開采后的煤炭進行洗選時,就近取水,將廢水直接排放,容易造成當地的水污染。
2.物流配送方式不合理,成本較高
煤炭開采完成后,進入第二個環節,對煤炭進行物流配送,運輸到煤炭加工的場所。在這個環節中存在配送方式不合理,導致配送成本高,主要體現在生態成本和貨幣成本兩個方面,與低碳經濟不相適應。在運輸過程中,由于路途上車輛難免發生顛簸,煤炭碎渣和顆粒容易灑落在道路上、空氣中,帶來了空氣污染,也增加了煤炭的生態成本。還有煤炭配送斷斷續續,獨立性太高,缺乏配送之間的聯系,配送整合度差,增加了煤炭配送環節中的貨幣成本。
3.煤炭物流與信息技術聯系不強
現階段大多數煤炭物流業仍然沒有擺脫傳統物流業的局限,物流信息化程度低,技術管理運用少。只有少部分大型企業使用了物流管理系統進行資源整合,更多的小公司仍然存在信息化程度低的困境,它們沒有煤炭信息交流平臺,無法在平臺上獲取整個市場的煤炭物流信息,也無法了解附近的煤炭物流狀況。小的煤炭物流公司也沒有能力進行自身的網站建設,無法將自身信息推廣到消費市場,發展存在很大局限。信息渠道少,增加了煤炭物流的成本,浪費了運輸資源,與低碳經濟目標相違背。
4.煤炭物流法律制度不完善不嚴苛
科學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督促煤炭物流業抓緊改革,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重要措施。目前,煤炭物流業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執行力度不嚴苛。一些黑礦場、黑公司仍然存在。為了牟取更多的利潤,這些不合法的礦場和公司背地里進行交易行為,不合格的開采、加工等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這些現象急待煤炭管理部門的整治。另外,制訂完善煤炭法律制度,也有利于減少煤炭帶來的各種污染。對責任人進行嚴厲處置,能夠對社會上的其他煤炭公司給予警示作用。
三、煤炭物流新的發展趨勢———順應低碳經濟大潮
1.運用新的開采設備和技術,減少煤炭開采帶來的污染
首先,煤礦開采廠應當通過技術勘測發現適宜的煤炭開采地址,在不破壞周圍適宜種植的土壤和大片綠色植被的前提下進行開采。其次,煤礦開采廠應當淘汰落后的技術和設備,引進新型的技術設備,并招聘一批技術人員,運用新的設備和技術開采煤礦。這樣可以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降低開采過程中對大氣的污染。例如,山西某煤炭開采公司制訂綠色開采戰略,在開采中的具體環節中運用新技術和設備,降低了煤炭開采的污染。新開發出來的煤炭開采設備在開采工藝上拋棄了過去的粗糙工藝,變得更加細致,在開采的同時更加重視對土地和植被的保護。開采完成后,對破壞的地表進行沙土等內容的填充,防止地表下陷。還有在煤炭破碎、篩選、洗選等環節中,運用新的技術工藝,可以減少煤顆粒散落在空氣中的量,減少煤炭開采對大氣的污染。新技術可以將洗選后形成的臟水進行過濾和凈化,然后在適宜的地址進行排放,解決了煤炭開采環節的水污染問題。
2.創新優化物流配送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在煤炭物流配送環節過程中,相關企業和公司應當提高創新能力,對傳統的物流配送方式進行變革和創新,順應低碳經濟的發展,打造一條綠色的物流配送供應鏈。綠色物流配送供應鏈與傳統的物流供應鏈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運輸過程綠色化,降低生態成本。主要體現在使用能源消耗低的汽車進行煤炭運輸,降低能源消耗。同時,新型汽車應自帶灑水裝置或除塵裝置,達到車過無痕的效果,有利于地面清潔和空氣清潔。還有運輸汽車應在煤炭包裝方面更加密實,采用厚帆布等進行覆蓋,并用繩索、鏈條等將帆布與車身綁結實,防止煤渣散落造成大氣污染。二是配送方式多樣化,降低貨幣成本。加強一定范圍內的物流之間的聯系,提高煤炭作業點的集中程度,爭取用更少的物流完成更多的煤炭運送需求,提高運輸資源利用率。
3.建立完善煤炭信息網絡,與現代信息技術緊密結合
煤炭物流業應當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運用現代網絡技術,打造專供煤炭物流業進行信息交流、共享的物流網絡平臺。各物流公司也可以進行自身的網站建設,將自己的信息推向市場。這樣煤炭物流企業、其他煤炭物流企業、煤炭物流整體市場三者之間的聯系加強,信息交換的速度加快,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資源共享,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4.建立健全煤炭物流法律制度,防止違法違規行為發生
人大應盡快完成煤炭物流相關法律的制訂,政府部門和煤炭管理部門應盡快完成煤炭制度的建立健全。法律和制度的建立完善使得煤炭物流業有法可依,有據可查。具體法律制度規定了煤炭開采、加工、配送、銷售等環節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嚴格限制了煤炭環節的具體內容,有效的壓制黑礦場和黑煤炭物流公司的非法交易環節,并對它們的違法行為給予嚴厲懲罰和刑事責任追究。煤炭行業需要嚴格遵循煤炭物流法律制度,有利于保護自然環境免于破壞,有利于減少大氣污染、水污染等,促使社會可持續發展。
篇3
2010年3月15日溫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屢次提到,要重視低碳發展,主張從以消耗換發展的增長方式向低碳經濟轉型,建立宜人居住的生存環境,這是低碳經濟時代必須具備的應對能力,這既關系到我國產業繁榮和國家競爭力提升,也關系到每個人的生存、健康和未來。
一、低碳經濟的背景及認識
1. 低碳經濟的產生背景。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業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在此背景下,全球能源及經濟結構逐步邁向生態文明正走出一條新路,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2.我國對低碳經濟的認識。2007年6月,中國正式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2007年12月,我國發表《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著重提出能源多元化發展,將可再生能源發展列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再提以煤炭能源為主。
二、低碳經濟在我國發展面臨著許多問題
1. 低碳經濟發展困難緩慢。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主要靠煤、礦產資源的消耗,溫室氣體排放量高于其他國家,經濟發展與減排目標雙重壓力矛盾突出,我國當前處于高能耗階段,同時也是高碳經濟時期。由于國際分工,發展中國家成為能源消耗大國。為了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的高碳經濟仍將繼續保持下去。應用在低碳經濟的低碳技術的特點是涉及面廣、難度大。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由于低碳技術涉及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領域,以及社會再生產過程,由于一些低碳技術難以實現,嚴重制約低碳經濟發展。
2. 低碳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首先,我國目前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人口大量增長、消費結構升級和城市基礎設施擴大建設,使得對能源的需求和溫室氣體排放不斷增長。其次,我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仍然存在,經濟發展對能源和資源依賴度較高。再次,能源資源稟賦的特點。在中國能源探明儲量中,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結構特點,決定了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生產和消費將長期存在。煤的碳密集程度較高,必然會產生較高的排放強度。所采用的能源基礎設施的技術、設備能長期影響溫室氣體的排放,采用低碳的燃煤發電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3. 低碳經濟發展瓶頸。我國在采取的減排行動中缺乏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僅僅依靠降低能源消耗中的碳排放。加強國際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低碳技術,加快低碳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我國相應建立健全相關市場和監管體系,進入碳總量控制時代。我國設定行業的準入門檻,以及經濟的激勵政策,扶持低排放行業發展,減排技術直接決定了企業的生存能力。對高能耗企業,這種高耗能低效率的生產方式將不復存在。技術和資金將成為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瓶頸。
三、低碳經濟發展的趨勢
1. 制定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全球經濟向著可持續的低碳經濟發展,為了更好地發展我國低碳經濟,有必要制定低碳經濟發展戰略。低碳技術將成為國家、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標志。制定低碳技術戰略規劃,以及制定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的近、中、長期的規劃,其內容包括產業結構調整、區域布局、低碳技術進步和基礎設施建設。
2. 資金支持低碳技術創新。我國盡快發展低碳經濟,就必須增加資金投入來使低碳技術創新。碳捕集與封存技術是一項具有大規模減排效應的技術。國家應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以適應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同時,促進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轉讓,增強低碳技術的國際引進吸收、消化利用和二次創新。
篇4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中,經濟開發區的不斷涌現提高了全社會的經濟能力,但隨之而來的居民動遷,居民安置乃至于居民再就業成為了困擾經濟發展的難題。土地與農民關系變得尤為敏感,對于農民本身而言,土地就代表收入和生活保障,土地的失去就意味著失去了收入,失去了財富,也失去了工作,同時由于長期的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使失地農民在城市化進程中融入城市生活困難,即便在形式上住進樓房,實現城市化,但是在生活收入上喪失了持續性經濟來源,同時也變成了無職業者,這些都給我們的經濟生活帶來了不穩定因素。
一、失地農民安置問題的重要性
“自人類以來,有關土地歸屬和利用的種種制度設置和制度運行,便始終與社會安寧和社會發展緊密相連,與社稷的興衰和人民的福祉息息相關。”[1]
在征地之前,農民擁有土地,既可以從事農業活動,也可以入城打工,哪怕無工可做,也可以再回到農村從事農業,所以說土地就像是農民手中的一份保險,起碼可以保證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經濟來源。尤其對于知識技術水平有限,年齡偏老的農民來說,土地就是他們的養老保障,哪怕無法勞作,也可以將土地出租賺取租金。但是農民失去土地以后,他當不成農民了,而領到的那點補償金,也當不成市民。既不是農民,又不是市民,那就會成流民[2]。據統計,在全國各地的土地上訪案件中,有70%以上是因征地引發的,而且這種上訪具有明顯的群體性、組織性、對抗性和持久性[2]。
一般每征收一畝地就伴隨1.5個農民失業。這意味著我國失地農民群體將從目前的4 000萬劇增至2030年的1.1億。有專家保守估計,這其中將有5 000萬以上的人口處于既失地又失業的狀態,而從動態看,這個數字最高可達8000萬。農民失去土地就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喪失,這么龐大的數字絕對是我國社會穩定的巨大隱患[3]。
所以農民安置問題是我們開發建設,城市長足發展的根本之一,直接關系到社會經濟穩定工作,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之一。
二、失地農民安置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失地農民的生活水平出現了分化,整體提高困難
失地農民失去土地后,雖然得到相應的征地賠付款,但同時也喪失了主要收入來源,由原來的穩定農業收入變成了不穩定的經濟收入。有出現了暴富后進行再投資的,也有出現了暴富后引起經濟糾紛,部分人喪失了繼續生活資金;而且由于失地后的城市化生活,生活成本提高,例如所有的土地動遷款,除去部分的購買房屋外,由于缺少了穩定的經濟來源,而且對于一些年齡大的失地農民來講,由于年齡偏大,謀生技術較少,就業就顯得十分困難,就有可能造成生活水平下降乃至困難。
2.失地農民重新再就業困難
土地除了是農民的收入來源外,也是謀生的技術,失地農民失去土地后,基本上除了原來的農業技術,沒有其他的謀生技術,雖然有政府主導的職業培訓機構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學習,但在實際考核過程中,合格率較低,錄取率較低,就業百分比低,失地農民由于文化水平的原因而使技術提升困難,在企業的優勝劣汰機制下,淘汰率較高,很快又面臨失業。
3.失地農民社會保障不完全
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低,與現實生活水平有差異,重新再就業,在謀生的失地農民基本上很少有參加社會保障體系,導致失地農民老無所依,老無所養。“農村社會保障發展不均衡,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組成部分上,五保供養制度歷史悠久、相對規范,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醫療救助等制度剛建立不久,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和農民工社會保險等制度建設正在逐步推進中,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還處于試點起步階段。二是在區域發展上統籌不夠,東、中、西部的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差距較大。三是城鄉發展不協調,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明顯滯后,農村社會福利設施嚴重匱乏。
三、我國的失地農民安置工作的不足與完善
(一)失地農民安置工作的不足
1.安置措施缺乏實效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業安置顯得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為隨著企業性質的變化和就業安排的變化,政府在安置失地農民進企業的事情上沒有了主導權,變成了企業擇優錄取,失地農民由于先天的知識技術水平有限,無法適應經濟的發展,所以隨后又產生了貨幣安置政策,最低生活保障安置政策等方式,貨幣安置政策雖然在經濟上一次性解決了失地農民的問題,但是隨之的花銷,投資等行為,常常無法保障失地農民的長期生活保證,同時最低生活保障方式,由于教育等其他支出,可能無法保證失地農民的生活水平跟隨經濟的發展。
2.就業保障措施不完整
失地農民失去土地后,為了生活水平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行再就業,獲得新的經濟收入是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基本保證。對于失地農民來說,重新選擇一種經營方式,由原來的自給自足,自由生活變成非農身份,受到企業各種條件約束進行工作,是一個跨越式的發展,我國的城鄉統籌不統一,沒有一個完善的就業培訓機制,沒有保障的就業政策措施,對于部分失地農民來說,再就業就尤為困難。
3.社會統籌保障制度不完善
對于中老年人來講,如果土地被征用,那么重新擇業或者重新創業難度就會很大。原來的農業生活對于他們來講,既是生活來源也是職業能力,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滿足自己的生活基本需要。如果土地被征用,那么他們陷入的境地就是失地又失業了,如果沒有相應的養老保障,那么生活就沒有了保證。不僅如此,哪怕是對重新擇業的失地農民來講,從事的大多數是臨時性的職業,很容易就受到波及導致再次失業,而且就業也沒有基本的社會和醫療保險,一是年齡不允許繳納,年限不夠,一個是企業的保險福利也很重要。
(二)解決失地農民安置的完善建議
1.完善土地補償制度,保障失地農民依法獲得補償
征地補償是征地問題的核心,也是征地制度改革的難點。征地補償費要在確認農民集體土地財產權利的基礎上,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確定。
征地補償除了要考慮土地被征收前的價值之外,還應考慮土地的區位、土地市場供求狀況、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及政府的宏觀政策等因素[3]。對于征收補償標準,首先要確定合理的補償標準,第二確定合理補償范圍。第三補償安置標準公開透明化,給予失地農民的參與權和知情權。
2.建立健全對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是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標志,失地農民的保障體系也應該是一個全面覆蓋的體系。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涵蓋很多方面,包括養老統籌,醫療統籌等等,首先養老統籌要體現在最低生活保障真正和城市接軌,要真正實現最低生活標準隨著經濟水平,物價等因素上漲而上漲。如在失地農民安置中醫療保障方面,建議應該加快實現城鄉醫保統籌,這一切的前提都需要經濟基礎作后盾,為此大力發展經濟,積極完善社會事業是我們建立各項保障制度的基礎。
3.加強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提高地區經濟和民生發展水平
地區發展水平、經濟水平直接決定了這個地區的民生保障工作。因此在地區工業選擇方面就應該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并側重于引進促進地區發展,增加地區稅收收入,吸納就業人口多,工業發展污染小,企業信譽良好并具有產業帶動作用的企業。大連長興島作為新的開發區,重視經濟發展。原長興島地區人口4.1萬人,其中動遷安置的有1.2萬人左右,為此應該擴大經濟發展,增強地區財政能力,從而提高社會保障能力。擴大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需要擴大招商引資工作,為地區的社會民生工作提供有力的經濟保障。
4.建立失地農民職業培訓制度,提高失地農民自我創業能力
采取有針對性的職業培訓,提高失地農民總體水平。針對不同的失地農民群體開展不同的職業技能培訓,拓寬就業途徑。加大失地農民再創業的扶持力度,提供一系列的便民惠民政策,提供相應的法律培訓和援助,鼓勵失地農民自主小規模創業。同時還要重視各種社會團體在職業培訓中的重要作用。事實證明,特別是在那些工業化速度較快的發展中國家,代表國內民眾利益的各種團體正變得越來越活躍[4]。所以,需重視這方面在提高失地農民自我創業能力上的作用。
5.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設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
為減低失地農民面臨的風險,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各國普遍設立了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許多國家法律上規定征地補償、安置費用與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根據國際經驗,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社會保障基金一般交由私營機構而非政府機構經營管理,且由多家經營而非獨家壟斷。同時非常重視失地農民保障基金的監管,這一點值得我國借鑒。
四、結語
在工業化進程中,失地農民變成了弱勢群體,雖然短時期看失地農民得到了一大筆補償金或者一定的最低生活保障,但是他們沒有工人的穩定工作,長遠的養老保險金和醫療保險金,所以他們在失去土地后就被排斥在了土地為工業增長帶來的利益之外。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不穩定,為經濟發展帶來隱患。我們必須看到農民失地補償的長期性。德沃金曾指出:經濟效益是一種集體性的目標,它要求分配機會和自由,以便實現某種逐步實現積累的經濟效益[5]。經濟開發區是改革的先鋒,為此,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征地補償方式,對失地農民進行合理安置,從而更快地加快工業發展,享受工業發展為整個社會帶來的福祉,實現安居樂業、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衛國.中國土地權利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
[2]童星,林閩鋼.中國農村社會保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02.
[3]茆榮華.我國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84.
[4]Peter Drahos. Developing Counties and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篇5
在我國,房地產在經濟結構中一直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動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它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與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時至今日,它仍然是人們進行投資的熱門項目之一。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轉型步伐的不斷加快,經濟結構在不斷面臨調整,為了順應經濟轉型的需要,對于房地產業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當前房地產業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的房地產市場處于持續升溫狀態,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體現為:
(一)供需結構存在著矛盾
主要在于高價位的住房與中低價位的住房比例不協調。中低價位的住房數量不足,而高價位的住房又常常大量空置。
(二)一些地區住房價格上漲過快
近幾年來,我國房地產的市場在不斷發展,房價也在持續升高,現在房價成為人民普遍關注的事情[1]。目前,我國一些地區的房價上漲過快,平均漲幅達到了15%,局部地區甚至達到了20%,同人們的購買力嚴重不協調。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同一些地區的炒房現象較嚴重有關。房屋本來是人們用來作為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場所,但一些人卻把房產當做“搖錢樹”,采取炒房的方式來創收,導致了住房價格的不斷膨脹,給人民大眾的利益帶來了嚴重損害。
(三)房地產金融風險性較大
根據房地產的市場行業規則和國際經驗,一旦在開發過程中出現房地產價格下跌,那么開發商必然首先吃虧。由于我國多數開發商的自有資金較少,銀行貸款,或消費者和建筑商的錢的比重較大,因此風險很容易被轉嫁到房地產開發商的頭上。
(四)房地產開發土地購置增長過快
目前,由于我國在土地交易方面普遍存在著的多頭供應、無序供應等弊端,導致不少地區存在著房地產開發土地購置增長過快的問題。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房地產開發土地購買方面一直在快速膨脹,比同期房地產開發的增長速度要快得多。
(五)住房保障體系不完善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住房保障體系一直是為進行房地產市場調控而服務的。然而建設速度卻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首先,資金短缺或資金落實的不夠到位;其次,地方政府缺乏對住房保障體系建設的熱情,導致很多原本規劃的制度設計未能落實。
二、促進我國房地產經濟健康發展的主要措施
由于房地產經濟的快速發展而產生的一些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已經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對房地產業自身也是一種阻礙[2]。對此,我們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促進房地產經濟的健康發展。
(一)調整供需結構
在修建房屋方面,要緊密結合多數人群的需求,適當地增加中小戶型的比例,減少大戶型的比例。確保廣大民眾都能住上物美價廉的房屋。
(二)遏制炒房行為
我們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來遏制炒房行為。最大程度地對房價進行調控。比如最近以碇醒臚瞥齙穆ナ邢薰毫睿就是遏制炒房行為的良好手段之一。
(三)建立科學、系統和完整的房地產統計、預警與評價體系
1.建立對房地產市場的統計指標體系
我們要有意識地通過對房地產市場建立起統計指標體系,來對房地產經濟統計數據有形有效預測,為政府的調控行為提供有效的依據
2.建立起有效的房地產經濟預警機制
我們首先要對房地產經濟的風險性進行全面有效的評估,對于房地產業運作中的風險及時做到預警,這樣才能做好房地產業的宏觀調控工作。
3.建立宏觀調控目標和綜合評價機制
現階段,隨著我國供給側改革的著手實施,一些過剩的產能正逐漸得到釋放。為了讓房地產經濟同供給側改革更好地適應,讓房地產經濟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的經濟轉型,我們應當建立起宏觀調控目標和綜合評價機制,讓房地產業的過剩產能得到釋放,進一步促進房地產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四)對土地適當進行限購
為了有效遏制土地購置增長過快的現狀,使土地購置處于理性的水平,我們應當采取適當的機制,對土地進行適當的限購。
(五)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體系
這其中的要點在于:政府要加強對住房保障體系的重視,確保充足的資金補給,確保資金落實到位。此外,還要加強對住房保障體系的建設,在制度設計上多下工夫,確保人們不僅買得起房子,還能住的安心。
三、結語
房地產經濟是我國經濟體系中的還總要產業之一。它一方面推動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同社會現狀和經濟轉型需求不相協調的地方。對此,我們應當對房地產經濟進行適當調控,并加強對住房保障體系的建設,使房地產經濟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發展。
篇6
低碳經濟是贛州應對能源問題的必然選擇贛州礦產資源種類繁多,特別是鎢礦、稀土資源豐富。鎢礦儲量約占全國的39%、世界的26%,稀土儲量約占全國的40%,但是,能源資源匱乏,缺煤少水無油氣。盡管如此,有色金屬冶煉、造紙、建材、氟化工等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卻很大。贛州沒有大型煤礦,煤炭年產量僅為100萬噸,但是年消耗量達200多萬噸,50%的需求量需從外省調入。贛州市不產原油,原油完全依賴進口。近年來,國內經濟快速發展,煤炭需求量激增,煤炭的供需矛盾進一步激化,價格大幅上漲,同時由于經濟、政治等因素引起國際油價節節攀升,以及隨之而來的與能源相關的污染與排放等問題,能源問題已經成為該市經濟發展的瓶頸。化石能源的不可持續性也要求城市走低碳發展的道路。發展低碳經濟,減少對傳統能源的消耗,促進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措施。低碳經濟是贛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贛州市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這種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經濟增長模式,導致了資源和能源的極大浪費,以及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2010年,贛州市消耗的化石能源占整體能源結構90%以上,其中具有高碳排放的煤炭又占了70%以上。這種以煤為主的高碳能源結構,使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這是因為:第一,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存在矛盾。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統計,按目前能源消耗的速度,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氣、煤炭這三種能源可供人類開采的年限,分別只有40年、50年和240年。因此,在找到新的替代能源之前,必須降低能源消耗。未來的經濟社會必然要向低碳方向發展。第二,為完成減排目標而采取的措施將直接影響到贛州經濟的發展。總量減排是“十二五”的剛性目標,為此贛州市暫停審批涉及新增污染物的建設項目,被迫關停了一批高能耗企業。第三,當前的高碳經濟帶來的環境問題也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的生存過程,就是消費能源并向自然排放危害環境物質的過程。二氧化碳是人類消費能源、資源的必然產物,也是造成溫室效應、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大和活動能量的急驟膨脹,人類的活動已經危及自身生存的基礎。環境惡化和能源短缺將是今后發展過程中的瓶頸。實行節能減排,實現低碳發展,構建生態文明社會,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低碳經濟是應對環境、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全球減緩氣候變化的核心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的環境、氣候問題將面臨嚴峻的挑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們必須予以重視。贛州市是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城市。煤炭的大量直接消費,不僅造成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而且也造成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據有關部門測算,每消耗100噸煤炭將排放3.5噸煙塵、3噸二氧化硫和15噸廢渣。其中,排放的煙塵中又含有40%左右的二氧化碳。目前,排放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硫和煙塵總量中分別有90%和70%來自燃煤。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對能源需求和相應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的趨勢與應對氣候變化、減緩碳排放的目標之間形成尖銳矛盾。根本出路即在于加強技術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低碳發展的道路,以實現經濟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的雙贏。發展低碳經濟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舉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將刺激經濟的重點放在新能源開發、節能技術、智能電網等領域,將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作為新的戰略增長點。從美歐日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已公布的刺激經濟計劃看,都將新能源發展和能源效率提高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措施之一,通過政府投資或鼓勵私營部門加大這一領域的投資來實現向低碳經濟的轉型。從短期來看,這些投資、計劃有助于緩解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沖擊,而且效果已經開始顯現。從更長遠的時期來看,國際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8》中估計,未來30~40年,全球每年投資低碳經濟至少在5000億美元以上,2007~2030年期間需要超過26萬億美元。由此可見,低碳經濟發展潛力、發展空間巨大,其必將成為新一輪發展的產業引擎。為此,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搶占“低碳先機”,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實現贛州跨越發展。
大力發展新興低碳產業發揮贛州資源優勢,依托贛州香港工業園和臺商創業園,大力發展生物制藥、氟鹽化工、稀土發光材料及節能燈具、稀土貯氫合金、稀土拋光粉、釹鐵硼永磁材料、鎳氫動力電池、稀土永磁電機、新能源汽車及配套產業等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高新產業。大力發展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產業新能源是指石油、煤等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來的生物燃料和核能。贛州市可以重點開發太陽能、核電和生物能料。贛州日照充足,開發太陽能具有一定優勢。贛州水系發達,鈾礦資源豐富,建立核電站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還可發展沼氣、生物質固體液化燃料和生物質氣化,為農村提供高效清潔的生活燃料。建立低碳城市,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大力發展低碳建筑,構建低碳社區,加快對現有建筑進行包括墻體、供熱系統、耗電設備等在內的系統節能改造。發展城市低碳交通,倡導發展天然氣公交車、電動汽車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鼓勵人們外出時選擇步行、乘坐公交或騎自行車等綠色出行方式,以實現城市的低碳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鐘師鵬 單位:江西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
篇7
一、民族地區轉變工業發展方式的必要性
1.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民族地區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投資和資源開發,這種經濟增長方式必然導致資源消耗高、產業鏈條短、技術層次低、工業生產方式粗放、經濟效益差等結果。上述因素已經成為制約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亟待解決的深層次問題。只有改變傳統的,落后的生產方式,以新技術、新工藝代替傳統的、落后的生產技術,才能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2.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
民族地區發展水平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相比較仍然有較大的差距,是制約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瓶頸”,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難點。因此,首先,應從資金、技術、人才、管理、資源開發和利用等方面,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努力支持民族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其次,民族地區必須在黨和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制定具體的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針與政策;第三,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比較優勢,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實現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逐步縮小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
3.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前提
民族地區工業化水平起點低,財政收入總量小,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可持續發展面臨重大挑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結合當地自然資源,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是解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問題的關鍵所在。民族地區必須牢牢抓住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個中心,在黨和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以創新驅動經濟社會發展,以發展迎接未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更加關注民族地區的民生和社會事業發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民族地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二、民族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面臨的困難
1.經濟發展方式主要依賴于外來投資和資源開發
受自然、資金、技術、人才等因素的影響,民族地區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賴于外來投資和當地資源的開發來支撐,根據資料顯示,民族地區投資率不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而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投資率偏高,一方面說明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投資和資源開發來驅動,另一方面說明工業生產技術不發達,生產工藝落后,高耗能、高排放問題較為突出。然而,這種傳統落后的工業生產方式,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加劇了資源的消耗,給環境保護造成巨大負擔。見表1。
2.產業結構亟需升級
在產業結構中民族地區原材料工業所占比重較大,“十一五”期間,以資源開發為主的原材料產業實現增加值為348.03億元,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0.789倍,原材料工業增加值是全部制造業的0.87倍,石油天然氣、電力、鹽湖化工三大資源型產業和有色金屬、冶金、水泥三大高耗能產業增加值是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0.8154倍。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輕工業和重工業的比例為6.9:93.1。高新技術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是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0.038倍。在2008年金融危機條件下,生產技術落后,產業鏈條短、產品結構單一、產品附加值低等弊端凸現。因此,產業結構亟待調整、生產技術亟需升級,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轉變。
3.完成工業節能降耗任務艱巨
2010年青海民族地區工業增加值每萬元能耗為3.24噸標準煤,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每萬元2.19噸標準煤,在重點行業中,金屬冶煉工業增加值每萬元能耗為5.96噸標準煤,而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單位增加值每萬元能耗為6.18噸標準煤。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要完成國家規定的節能減排任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引進一批新技術、新工藝,改造一批老工藝、老技術,是實現產業更新換代的唯一途徑。同時加大新興產業發展的投入力度,降低生產成本,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經濟效益。
4.技術創新能力亟待提高
國際經驗表明,技術創新費用占GDP的比重低于1%的國家,仍然是處于技術引進與技術應用層次,技術創新費用占GDP的比重達到1.5%左右中等發達國家一般具有較強的引進、吸收、創新能力。2010年青海民族地區技術創新經費為全省的0.32%,與中等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并且低于全國1.2%的比重。與此同時,產學研的創新體制尚未完善,具有較高專業水平的科研隊伍和較高技術水平的工人隊伍尚未形成。這些因素已經成為制約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在這種條件下也難以支撐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由資源開發型、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
三、民族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途徑
隨著區域合作的深入推進,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民族地區比較優勢等有利因素,決定了民族地區完全能夠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1.區域合作是推進經濟發展的動力
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往往受到環境、資源、市場、資金、人才、技術、項目等要素的制約。在全球經濟和區域經濟不斷融合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區可通過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多種生產要素,比如資金、技術、人才等來發展經濟。民族地區雖然經濟發展水平起點低、市場機制不健全、科學技術發展相對落后,但完全可以借助國際和區域經濟合作兩個翅膀,來推動地區經濟發展,把國際和國內的先進技術、資金、管理經驗及地區的資源優勢整合起來,不斷推進技術進步、提升市場開拓能力,打造產業承接基地、資源供給基地、技術開發應用基地,促進產業發展和科技進步。
2.發揮比較優勢是加快經濟發展的前提
民族地區比較優勢為民族地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巨大推力。比較優勢主要是通過主動參與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競爭,充分利用豐富資源,換取資金和技術,從而實現民族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所以,民族地區一定要發揮好比較優勢,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全面引進發達地區的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高起點發展新興產業,實現規模化經營。同時還要積極培育地區特色產業,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步伐,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前提。
3.培育新興產業主體是經濟發展的關鍵
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搶占發展先機、引領未來的基石。民族地區必須牢牢把握世界產業發展新動向,把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民族地區未來發展的一個戰略方向,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地區競爭力的一個戰略支點。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政策,因地制宜可率先發展文化產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旅游業。同時,也要積極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和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
4.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是經濟發展機遇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重要原因是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低。要把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作為地區發展的主攻方向,在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動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先進技術改造傳統技術,壯大地區特色產業優勢,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環境污染低、發展效益好、有地方特色的工業化新路子。另外要做好頂層設計規劃,進行高質量建設、高效能管理,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促進大城市和中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
5.循環經濟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全屏障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民族地區的最大財富,也是最大優勢之一。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建設既積累了寶貴經驗,也有較為深刻的教訓。當前,一些民族地區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承載力下降,已成為制約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推廣節能降耗技術、深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生態文明工程建設已成當務之急,打造秀美山川,有地區特色的產業群,為構筑全國生態安全屏障作出自己的貢獻。
6.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保證
自主創新能力較弱是長期制約民族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快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技術創新。要進一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解決好制約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對關鍵技術實行科技攻關。與此同時,要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在積極構筑人才優勢同時、還要全面落實國家對民族地區人才支持計劃,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持。
四、結論
在正確認識民族地區經濟與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存在客觀性的基礎上,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完善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加快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青海民族特色旅游業,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提高生產要素配置效率、發揮稅收調節機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教育和培訓等方面工作,促進民族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孟赤兵.循環經濟要覽[M].北京: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5.
[2]孫發平,張偉.青海轉變發展方式[M].青海人民族出版社,2008.
篇8
(一)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理念
經濟欠發達縣發展經濟不能照搬發達地區的模式,而是應該具有理論創新能力,積極謀劃,加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推動自身走上創新驅動的發展軌道。要對本地社會經濟發展的特殊性有深刻認識,破除依賴自然資源謀發展的落后思想,樹立既依托自然資源,更依托科技、政策、人才、資本、管理、服務等要素資源的先進理念,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積極推進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堅持經濟增長與保護環境并重,不能走以往粗放型發展道路,而要注重發揮后發優勢和比較優勢,調整和優化地區經濟結構,實現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的共贏,在超常規發展中實現對發達地區的追趕。
(二)堅定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的理念
對于大多數地區來講,工業化是縣域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近年來,欠發達地區第三產業出現了一些新的經濟增長點,抓住第三產業的發展機遇雖然無可厚非,但第三產業的長遠發展必須依靠工業化的支撐。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走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道路,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規劃好工業布局,以工業園區為載體,發展現代工業,走集約化發展的道路。同時,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結合起來。
(三)堅定不移地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理念
非公有制企業是極具活力的企業群體。欠發達地區要把非公有制經濟作為培育縣域新的經濟增長點、消除輕視和歧視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思想障礙,著力扶持一批科技型、外向型和農副產品加工型民營企業,從政策、技術、資金上為民營企業的發展建立平臺,提高非公經濟的整體素質,建立完善面向中小型企業的投融資體制,鼓勵并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向非公經濟集中,放寬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領域。
(四)堅持外向發展、參與競爭的理念
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要跳出縣域經濟就是縣內經濟的思維定勢,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擴大開放,努力提高外向度水平。要樹立大開放、大市場、大資源、大發展的意識,重視市場特別是要素市場的開發,主動承接周邊地區大中城市的輻射,加強與發達地區的交流合作,積極培育在全國具有影響的專業市場,發揮比較優勢,努力建設具有區域特色和影響的產品集散地,帶動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組織化
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是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的經濟。這就要求把農業的發展放在重要的地位。從我國目前實際情況出發,最現實的選擇就是走農業產業化和組織化道路。因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以工業理念發展農業,實施農業進園工程
欠發達地區發展縣域經濟應堅持以工業化思維辦農業,根據縣域要素稟賦結構,著力發展特色經濟、特色產業,積極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開展農、林、畜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和增值加工,建成比較發達的農產品加工體系,實現農業與工業的連接與融合。
(二)依托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主導產業
把提高農業經濟的質量,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發展現代化農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點和著力點。
(三)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推行農業產業化中的作用
在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政府要發揮綜合協調作用,處理、協調好農業與其他產業部門的關系,使農業在實現產業化的進程中,逐步改善與其他部門的內在聯系,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拓展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領域。
(四)積極培育扶持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提高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欠發達地區的縣域可以把農民有效組織起來,成立自己的協會,積極發揮龍頭企業、行業協會、中介服務組織的協調作用,通過公司+農戶、專業合作組織+農戶、行業協會+農戶等形式,使分散的農民通過合同、契約等方式形成利益共同體, 一起來面對市場,在共同發展中壯大實力,逐步形成農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龍頭企業三元并聯的農業產業化格局。
三、以教育培訓為手段,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力度
市場競爭歸根到底是技術、人才的競爭。欠發達地區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必須要有人才的支持。應建立人才培養、儲備、引進、使用和激勵機制。留住高科技人才,創造有利于人才發展的軟環境,積極發展技術培訓、職業教育和基礎教育等,通過多種渠道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和勞動質量,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力度。
(一)加大基礎教育投入,提高基礎教育的普及度
經濟欠發達縣農業勞動力中文化水平偏低,不僅影響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也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因此,國家和地方政府應該加大對教育的投入,解決教育經費不足問題,確保農村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發展的基本權利,改善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設施。同時,還應當特別注意喚起廣大農民對教育投入的重視,使農村基礎教育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
(二)改革教育方式,培養實用人才
首先,深化教育改革,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各地可根據本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農業生產特點及優勢,開設一些相關的理論和實踐課程,使學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農業生產知識和實用技術,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為參加農村經濟建設打下基礎。其次,適應市場需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通過各種形式和方法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生產技能,通過發展非農產業來讓勞動者適應市場經濟。最后,加強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一方面學校能加強實踐性教學,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市場指導;另一方面企業能利用學校雄厚的人才、技術和專業優勢為企業進行多種形式的員工培訓,為欠發達地區企業發展提供有效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三)建立對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機制,立足崗位要求,開展大規模的勞動力培訓
大力發展和建立健全包括就業咨詢、就業培訓和中高級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在內的教育培訓體系,合理確定培訓目標和基本原則,科學設計培訓內容,整體提高勞動力的技能素質和綜合素質,采取切合當地實際和崗位要求的培訓形式,增強勞動力適應企業發展需求的能力,實現勞動力向技能型、管理型轉變。
篇9
隨著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能源需求保持穩步增長,溫室氣體排放與氣候變化問題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和需要共同面臨的挑戰。根據國際環保組織“全球碳計劃”的測算,中國作為經濟快速發展的新興國家,能源消費增長迅速,中國的碳排放總量于2006年超過美國,人均碳排放于2014年超越歐盟。作為碳排放總量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碳減排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與貢獻,相繼制定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等行動政策。根據《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我國確定于2030年前碳排放達到峰值,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逐步實現向低碳經濟的轉型。但長期以來我國各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這不僅表現在人均GDP差異巨大,還表現在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并進一步產生地區間碳排放轉移與碳泄漏等問題。因此有必要厘清地區發展不平衡對低碳經濟轉型造成的壓力與挑戰,明確各地區碳排放的驅動因素,為各地區制定差異化的二氧化碳減排政策提供依據。
一、地區發展不平衡與碳排放現狀
二氧化碳排放主要由經濟活動中的化石能源燃燒產生,因此碳排放問題實際上是一個能源問題。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表現在經濟活動在空間分布上的差異,并會反映到能源系統上,導致碳排放在地區間的不平等。二氧化碳減排是一個涉及時間、空間和行業的復雜系統,政策制定需要地區間的協調與配合,從而減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目標的分解與最終實現[1]。
(一)地區間碳排放差異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資源稟賦、地理條件、國家給予的定位與政策不盡相同,導致各地區發展速度不一致,地區之間存在巨大的發展差異。由于二氧化碳排放與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息息相關,最終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各地區也存在顯著的差異。碳排放的核算問題一直是學界研究的一個主題,目前采用最多的是基于能源消費量的計算方法[2]。參考IPCC和國家氣候變化協調小組辦公室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提出的方法,計算出各種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數。由EPS中國能源數據庫獲得各省各種能源消費量,計算出各省2013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進一步計算出碳生產力①(見圖1)。
2013年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五個省份從高到低依次是山東、河北、山西、江蘇、內蒙古,其排放量均超過80 000萬噸;排放最少的三個省份海南、和青海均只有約8 000萬噸,前者是后者的10倍以上,可見省份之間碳排放的巨大差異。考慮到省份之間人口數量與碳排放總量的正相關關系,進一步用碳生產力考察省份之間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碳生產力最高的省份是北京市和廣東省,兩者的碳生產力均超過0.9萬元/噸二氧化碳,北京市該指標更是高達1.79萬元/噸二氧化碳。山東、山西、內蒙古、遼寧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都位居前十,但其碳生產力比較低,都沒有達到0.5萬元/噸二氧化碳,不及北京和廣東碳生產力的一半。碳排放量和碳生產力的差異揭示出地區間低碳經濟轉型的差異,而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地區發展的不均衡。
(二)產業結構差異
由于行業間存在的異質性,導致不同行業的能源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存在差異。從產業結構上看,第二產業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但在工業內部,不同行業的能耗強度也是不同的,其中煉焦化工和金屬制造業以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消耗的化石能源數量巨大,其碳排放占工業部門碳排放的80%以上[3],這些部門就成為減排重點關注的部門,關系到減排目標能否順利實現。
由于各省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表現在產業結構上就是各產業占比存在較大差異。如圖2所示,2013年第二產業占比最高的五個省份是青海、陜西、河南、吉林和遼寧,這些省份或者是處于工業化前期,工業處于擴張階段,或者是屬于傳統的工業大省。工業占比最低的兩個省份是北京和上海,兩個省份都基本完成工業化,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導。其余省份的第二產業占比基本都在50%左右,能源消耗強度相對較高。鑒于工業部門的能耗強度不同,進一步計算出高耗能行業產出占工業產出的比值②。該比值最高的省份是河北省,其值高達83.63%,這不僅給節能減排造成巨大壓力,還給周圍省份的環境帶來負面影響,由此可見京津冀建立聯合行動機制治理大氣污染的必要性。部分中西部省份如甘肅、青海、寧夏等高耗能產業產出占工業產出的比值也比較高,雖然工業化前期或許需要高耗能產業占比提高的過程,但這無疑給碳減排造成一定難度。北京、上海等的高耗能產業占工業比值在30%左右,相對于黑龍江、重慶等省市而言,仍有一定下降空間,應進一步實現工業向低能耗、低污染轉型。
(三)能源結構差異
二氧化碳排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含碳的化石能源燃燒引起的,涉及到不同能源的利用問題。由于我國資源分布不均,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煤炭和油氣資源比較豐富,而中部和沿海地區在水力發電和核電資源上有優勢,地區間的能源結構存在一定差異。我國2013年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的比重超過70%,在山西、陜西等煤炭資源富集地區,煤炭消費的占比更高。另一方面煤炭的碳含量更高,產生相等的能量,煤炭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要多于同樣是化石能源的石油和天然氣。
在不同地區之間,不僅使用的能源品種占比存在差異,在用途上也存在差異。能源既可以用于生產活動,也可以用于消費活動,也就是生產端和消費端都會有二氧化碳排放[4]。各地區由于產業結構和經濟活動分布的差異,在生產端和消費端排放二氧化碳的比例也是不相同的。能源用于消費主要包括家庭取暖、私人交通等,其中城鎮和農村的能源消費存在一定差距。各地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一致,能源用于生產和消費的比重也存在差異。以北京和四川為例,根據2014年北京和四川的能源平衡表,2013年北京能源用于生產活動的比例超過70%,其中用于農業和工業生產的比例只占30.37%,而用于服務業的比例達48.62%,剩下的約20%用于消費,而消費部分中90%以上由城鎮居民消費。與之形成對比的是,2013年四川能源用于生產活動的比例約為94%,但其中約82%用于農業和工業的生產,能源用于私人消費的比例不足6%。能源用途的占比的不同對碳減排的隱含意義是不同的,更多的能源被用于生產活動意味著要在生產端著重落實好減排政策,另一方面在消費端需要加強宣傳和強化低碳生活的理念,營造節約能源、低碳生活的社會氛圍。
二、地區發展不平衡給碳排放造成的挑戰
由于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在碳排放責任劃分上會產生如碳排放轉移、碳泄漏等一系列問題,客觀上給二氧化碳協同減排造成一定的挑戰。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地區間發展水平的差距仍會存在,因此在考察地區間二氧化碳減排目標的分配時,需要對這些問題做充分的調查和研究。
(一)碳排放轉移問題
由于各省能源富集程度和產業結構不盡相同,在相互之間的經濟往來中會產生碳排放轉移問題。從碳足跡③的角度觀察,我國地區間碳排放轉移的規律是碳排放從能源豐裕地區和重化工業基地向經濟發達和產業結構不健全的地區轉移,并且碳排放在轉移規模、層次上都存在一定區別[5]。此外各省處于一個經濟體中,各省的需求不僅會拉動本地區的經濟增長,還會通過省際間的貿易對其他省份有相互的驅動作用,對碳排放有轉入或轉出的作用,即貿易隱含碳問題[6]。碳排放轉移的規律顯示,山西、陜西等能源和重化工業富集區域是碳排放凈調出地區,表明這些地區是碳排放的受益者,因此一定程度上需要承擔更多的碳減排責任。
地區間的產業轉移是減小地區間差距的一種途徑,但該過程可能會導致碳排放轉移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和沿海地區利用政策優勢實現率先發展,其產業逐步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型升級,同時由于高勞動力成本、高地價等趨勢,東部地區一些勞動密集型行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成為明顯的趨勢。在地區間產業轉移過程中,相應的產業排放的二氧化碳也會隨之轉移[7]。如果不注意產業轉移過程中碳排放轉移的問題,就可能導致局部地區碳排放量下降、而另一些地區碳排放量上升的情況,最終全國的碳排放可能不降反升。
(二)碳泄漏問題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各國間的貿易往來密切。西方國家由于技術較為先進和更為嚴格的環境規制,中國長期以來在世界價值鏈低端生產、出口高能耗產品,由此產生碳泄漏問題。碳泄漏是全球范圍內的外部性問題,部分發展中國家寬松的環境政策,發達國家的高能耗產品生產被轉移到該國,二氧化碳排放也在國家間轉移。由于中國各省發展程度不一致,出口所占比重也不盡相同。中國的碳泄漏問題最嚴重的地區包括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省份,這些地區都是制造業大省,主要出口金屬及非金屬制品、化工產品等高能耗產品,諸如此類的碳泄漏問題也是發達國家要求對我國征收碳關稅的一個重要依據[8]。
(三)地區間碳減排政策的協調
我國是個負責任的世界性大國,在二氧化碳減排方面做出了自主貢獻和承諾。目前我國碳減排措施主要分為行政手段和市場化機制,自2013年以來,中國陸續啟動了深圳、北京、上海、廣東、天津、重慶七個省市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并計劃于2017年建立全國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引入碳排放權交易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截至2015年,七家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共納入控排企業一千多家,累計交易額突破十億元。已有研究表明,碳排放交易相比于行政命令減排,由于碳減排造成的產出和福利損失都是更小的[9],成本節約也更加明顯[10]。
在有序建立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同時,需要注意到地區間發展的差異,在控制全國排放總量的基礎上,根據地區的實際情況,有區別地將減排指標分解下去。另一方面需要設計合理的制度和措施,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節能減排,活躍碳排放權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地區間的政策協調成為一個關鍵,關系到全國碳減排目標能否順利實現。
三、地區碳排放驅動因素的LMDI分解與碳減排路徑分析
(一)雙層LMDI分解法
由于地區間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都存在差異,為考察各省二氧化碳排放變化的驅動因素,將碳排放量做雙層分解。參考Wu et al(2005)的思路[11],各省碳排放總量可以表示為:
Ci=■■■■■■Yi
=■■CIijkESijkEIijYSijYi,i=1,…,30(1)
式(1)中,C表示二氧化碳排放量,E表示能源消耗量,Y表示產出。對應地,CI表示碳排放強度,ES表示能源結構,EI表示能源強度,YS表示產業結構。下標i表示省份,j表示部門,四個部門分別是農業部門、工業部門、服務業部門和私人消費部門,把私人消費剝離出來是為了考察生產端和消費端對碳排放的影響。k表示能源,8種能源分別是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和天然氣。因為缺失數據,因此只使用剩余30個省市的數據做實證分析。
利用LMDI分解法[12],碳排放增量的變化可以分解為:
ΔCi=CiT-Ci0=■ΔCl,l=CI,ES,EI,YS,Y(2)
ΔCl=■■■ln■,l=CI,ES,EI,YS,Y(3)
式(2)將碳排放增量(ΔCi)分解為碳排放強度效應(ΔCCI)、能源結構效應(ΔCES)、能源強度效應(ΔCEI)、產業結構效應(ΔCYS)、經濟規模效應(ΔCY)。式(3)進一步給出了各種效應的計算方法。通過定量分析各省在給定時間段中二氧化碳排放的變化和增量的構成部分,可以比較得出碳排放的驅動因素,為碳減排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二)碳排放變化的分解結果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年份為2003年和2013年,數據來源于2004年和2014年《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和各省統計年鑒。根據原始數據計算出碳排放強度、能源結構、能源強度、產業結構等變量,按照式(2)和式(3)進行分解,分解結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在該時間段都是上升的,并且上升的幅度不同,其中山東、內蒙古、河北三個省份增加量最大,都超過了5億噸。進一步觀察分解結果,促使各省碳排放增加的各效應的構成是不同的。仍以山東、內蒙古和河北為例,雖然三個省份碳排放增加最多,但驅動因素不同,其中山東碳排放增長的主要因素是能源強度效應、產業結構效應和經濟規模效應,而內蒙古和河北碳排放增長的主要因素則是能源結構效應和經濟規模效應。值得指出的是北京和上海的產業結構效應為負,說明北京和上海產業結構變化減少了碳排放,原因在于北京和上海近十年來工業占比不斷下降而服務業占比上升,而服務業的碳排放強度明顯小于工業的碳排放強度。
碳排放分解的五個因素中,碳排放強度效應和經濟規模效應是無法直接控制的,因為碳排放強度與各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和能源結構有關,最終仍落實到改善能源結構和能源使用效率。在新常態下,可以預見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仍會保持穩步增長,重點在于經濟增長的質量,即需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間接作用于經濟增長效應。以河北和貴州為例,河北碳排放的三個控制因素中,能源結構效應和能源強度效應遠大于產業結構效應,因此河北在碳減排政策的制定過程中需要著重考慮改善能源結構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而貴州產業結構效應明顯大于能源結構和能源強度效應,因此對貴州而言,盡快完成工業化前期和中期階段,促進經濟結構向服務型轉變是完成碳減排目標的一個主要途徑。
(三)碳減排路徑分析
我國各地發展水平不一致,碳排放變化的趨勢也不盡一致,碳減排的責任和壓力也會有所區別。LMDI分解結果表明各地區碳排放變化的驅動因素有自己的特點,因此在碳減排路徑上需要因地制宜,針對碳排放的主要貢獻因素制定相應的政策目標,爭取碳減排目標的順利實現。
具體而言,碳排放的減排路徑如圖3所示。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產業結構三個主要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往往能源方面的調整也涉及到產業結構的調整。三個方面的最終目標都是發展低碳經濟,其中改善能源結構可以通過減少煤炭,增加天然氣、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來實現。另外發展新能源不僅可以增加替代能源的使用,還可以提高能源效率。關于能源使用效率,合理的城鎮化模式和技術進步是兩個主要選擇途徑:合理的城鎮化應是結合城市的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引導人口向適宜開發的區域集中,推動主體功能區建設,促進城市的集約化發展;技術進步可以通過研發和自主創新來實現,在能源的開發、使用環節減少損失量。在產業結構方面,高耗能產業占比降低是未來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另外發展服務型制造業和生產業,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協同發展,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將是未來碳減排的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
因此各省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碳減排路徑,并做好協調工作,爭取順利完成碳減排目標。以北京和河北為例,北京的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改善明顯,2013年北京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降至20%,服務業占比77.9%,在碳減排方面效果顯著。未來北京在碳減排政策方面應該注重提高能源效率,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推廣新能源的使用。河北作為經濟大省,在環境壓力下能源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勢在必行。2013年河北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6%,根據2014年國家發改委出臺的《重點地區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管理暫行辦法》,2017年河北將比2012年壓縮煤炭消費4 000萬噸,占京津冀控煤指標約60%。同時河北需要著力改變高能耗、高排放的傳統產業,包括鋼鐵、水泥、電力和玻璃四個治理重點,建立綠色、低碳的現代產業體系。
四、地區碳減排的對策建議
鑒于我國地區間發展差距較大,不同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能源效率對協調碳減排政策帶來一定挑戰。在做好區域規劃,縮小地區發展水平差距的同時,需要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碳減排路徑,打破體制機制壁壘,推動區域減排政策的協調與配合,明確各地區碳排放的責任和減排目標在地區間的分解,做好統籌規劃和協調行動。
1. 加快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現有的七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地區的經驗基礎上,總結各試點地區在實際運行中的不足與缺陷,充分做好試點向全國推廣的前期研究和驗證工作。進一步完善應對氣候變化的頂層設計工作,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體制機制,創新財稅、價格、金融等一系列政策和市場化機制,最大程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現實操作層面,需要采取一套激勵措施,提高企業參與碳排放交易的積極性,引導民間資本廣泛投入到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活躍碳排放交易市場。
2. 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各地區應結合自己的優勢,選擇發展可替代的能源,以減少煤和其他化石能源的使用。天然氣無疑是替代煤炭的一種現實選擇。已有勘探結果表明,我國天然氣資源潛力大于石油,并且天然氣是相對最為清潔的化石能源,未來減煤增氣將勢在必行。此外,各地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開發新能源,如日照充足的新疆等地區可以加大扶持光伏發電的力度,風力資源最豐富的內蒙古可以選擇大力發展風力發電項目,其他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選擇發展潮汐發電、水力發電、核電等項目,推動新能源行業的發展,逐步減少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的使用。
3. 完善能源品種價格形成機制。加快改革電價、氣價等價格體系,充分發揮價格成本的倒逼機制作用,引導企業積極改善能源消費結構。理順能源價格機制,完善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政策,推進天然氣價格和電力改革的深入推進。積極疏導價格矛盾,逐步放開與居民生活沒有直接聯系的專業服務價格,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相關領域。
4. 限制高耗能產業的發展。建立嚴格的高耗能行業準入機制,避免高耗能行業盲目建設和重復投資造成的產業同構化問題。針對傳統行業占比高的地區,需要建立一個合理的、有效的高耗能產品淘汰制度,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發展空間。加強對重點高耗能企業能耗的統計監測工作,為限制高耗能產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進一步增加對自主研發和創新的投入,加大對節能技術的支持力度,促進節能技術向企業實踐的轉化和推廣。
5. 發展服務型制造業和生產業。服務型制造業和生產業是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相比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能耗更低,污染更小。各地區在制定產業戰略時,應注意差異化和錯位發展,如有較好工業基礎的東北地區可以推動發展裝備制造業以及相應的服務業,有資源稟賦條件的中西部地區可以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食品加工業和配套的服務業。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地區間產業的協調發展,防止區域間產業結構的同構化,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與自由流動。
注釋:
①碳生產力是指單位二氧化碳排放對應的平均產出,碳生產力越高,各種物質投入和能源消耗的產出效率越高。
②根據《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報告》六大高耗能行業分別為: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③碳足跡是指企業或個體在生產、運輸、消費等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的集合,有不同的計算方法。
參考文獻:
[1]BALTA N,WATSON T,MOCCA E. Spatially uneven development and low carbon transitions: insights from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J]. Energy Policy,2015(10):500-510.
[2]齊紹洲,付坤.低碳經濟轉型中省級碳排放核算方法比較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3(2):85-92,129.
[3]錢明霞,路正南,王健.產業部門碳排放波及效應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12):82-88.
[4]彭水軍,張文城,孫傳旺.中國生產側和消費側碳排放量測算及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研究,2015(1):168-182.
[5]石敏俊,王妍,張卓穎,等.中國各省區碳足跡與碳排放空間轉移[J].地理學報,2012(10):1327-1338.
[6]趙慧卿.我國各地區碳減排責任再考察――基于省際碳排放轉移測算結果[J].經濟經緯,2013(6):7-12.
[7]肖雁飛,萬子捷,劉紅光.我國區域產業轉移中“碳排放轉移”及“碳泄漏”實證研究――基于2002年、2007年區域間投入產出模型的分析[J]. 財經研究,2014(2):75-84.
[8]沈可挺.碳關稅爭端及其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J].中國工業經濟,2010(1):65-74
[9]湯維祺,吳力波.公平與效率的協調和統一――基于中國區域間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的減排政策模擬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3(3):81-96.
篇10
About low carbon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urban water-front exploration
――YiHe in linyi landscape restoration of design as an example
Li Wei,Li Ni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Qingdao Shandong 266033)
【Abstract】Along with the urban development, The urban management starts to take attation to rivers attached belt-shaped green space in the city. This article unified the Yihe River Bin River green space innovation project, use low-carbon technology, from the aspect of green space nature, the urban relations, respected location, cultural aspects and so on, which introduce to propose this type green space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Simultaneously analyzes the protection of Yihe Riv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art sub-area plan in history and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foundation, analyzes the Yihe River's scenery resources, the vicissitude history and the region characteristic through the research, derives fully plans from the resources conservation, the low-carbon ecology design embarks in the region positive information, creates ecology corridor which belongs to the Yihe River waterfront construction and create beautiful and practical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green landscape".
【Key words】The low-carbon landscape;The urban water scene;Yihe River;Regeneration of the landscape;The ecology waterfront construction
1. 前言
我們都知道,在幾千年的人類文明進化史中,河流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一些濱河而居的村落隨著商業的發展而逐漸形成了一個個龐大的城市。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經不再僅僅扮演資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而是漸漸成為城市中自然生態的一個重要因素。
城市濱河綠地是城市開發中的重要資源,在提高城市環境質量、豐富地域風貌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由于處于水陸的邊際,濱河地區的景觀信息量最為豐富,往往是一個城市景色最優美的地區,是形成城市景觀特色最重要的地段。同時,濱河綠地以其優越的親水性和舒適性滿足著現代人的生活、娛樂、休閑等需要,這是城市其它環境所無法比擬的特性。城市建設,規劃先行。而對城市濱水綠地的規劃設計,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的設計模式上,應該從更深、更廣的層面去理解和把握,特別是要從景觀生態的角度、低碳生態的角度、從人與自然共生的角度去剖析,將濱河綠地的建設納入城市生態系統保護規劃中去,挖掘城市濱河地區大的生態功能和游憩功能。
2. 低碳景觀的提出
低碳發展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發展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低碳發展模式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目前,城市水環境問題正逐步成為多學科共同關注的焦點,城市水環境生態修復離不開河道的整治和重建。隨著“低碳理念”在城市規劃中的引導作用越來越大,城市濱河的恢復與再生也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低碳景觀”的概念應運而生,低碳景觀已逐漸成為國際景觀界的主流趨勢。對應與低碳建筑,“低碳景觀”是指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達到最小的景觀。低碳景觀作為一個新興的說法,其基本實質是對應了可持續發展的景觀這一個既有概念。可持續的景觀是指生態上健康、經濟上節約、有益于人類的文化體驗和人類自身發展的景觀。
3. 低碳景觀設計的原則
景觀的生態設計反映了人類的一個新的夢想,一種新的美學觀和價值觀:人與自然的真正的合作與友愛的關系。濱河的低碳設計要遵循以下幾點:
3.1 自然生態性與經濟性原則。岸線布置應力求平順,盡量沿現狀河槽布置,保持現有河道的自然彎曲和寬窄交替,以充分體現自然流線美和減少挖填投資。采取路堤相結合的原則,在堤頂沿堤線修筑濱河路,堤線布置應與河道現狀河勢流向相適應,并盡可能利用現有堤防和有利地形,以節約土地資源,并充分保留現狀的自然性,減少占遷投資,各堤段應結合城市道路設計,力求平順連接,滿足路口盡量垂直相交和行車道轉彎半徑的要求。景觀攔河閘壩址應綜合考慮地質條件較好,河道順直,水流條件較好,河槽窄、灘地高,便于施工布置,且節約投資和利于防洪等條件。
3.2 景觀親水性原則。護岸應設計親水臺階、親水平臺、親水棧道等親水景觀小品,便于游人親水游樂。景觀攔河閘的設計,應確保上級壩下水位與下級壩正常蓄水位相銜接,以形成大水面,并滿足游覽船通航水位要求,體現其親水性。
3.3 整體性原則。沿河堤路、護岸、攔河閘壩、綠化等應與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防洪規劃的發展布局、目標、建設要求相一致。充分考慮水系沿岸現狀,堅持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河道整治與水生態保護并舉,水安全、水環境、水景觀、水文化、水經濟建設并重。使治理后的小涑河沿岸成為臨沂市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4 獨特性原則。河流綜合治理的整體目標應與城市發展相協調,然而其河道景區內的各功能分區、景觀節點、建筑小品、河道護岸風格等應各具特色。根據沿河區域歷史文化、經濟和生態環境特點,將整個城區段劃分為古城商業區、現代商業區、生態休閑區,各功能區內的經典設計應根據所在功能區的特點而具有獨特的風格。
4. 項目概況
4.1 場地分析沂河是淮河流域泗沂沭水系中的較大河流。位于山東省南部與江蘇省北部,為古淮河支流泗水的支流。源出山東省沂源縣田莊水庫上源東支牛角山北麓(另傳統稱源出魯山),北流過沂源縣城后折向南,全長500余公里,流域面積1.16萬平方公里。本文重點關注的景觀規劃范圍為北環路至沂河北大橋的沂河段,西岸與柳青河及南方新區為鄰,東岸接河東區。該段水域為沂河流入市區的上游區段,水質清澈,河面寬廣。
濱河大道一期景觀工程沂河西岸雙嶺路至沂河南大橋已竣工,并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為此臨沂市將繼續實施二期、三期工程建設。濱河大道二期景觀工程位于臨沂城中部向南北延伸,北起北外環南至劉家道口橋,貫穿南坊新區、蘭山區、河東區、羅莊區、經濟開發區。這也是臨沂市政府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低碳生態建設、提高城市品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
4.2 規劃分析。沂河兩岸的景觀設計遵循生態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經濟并存的發展模式,結合“低碳”理念,盡量保持河流兩岸的原有自然面貌,以最少的人工改動,打造最自然的沂河濱河景觀風情帶,使之成為一條生態型,親水型,休閑型的景觀河道。沂河景觀規劃特點如下:
4.2.1 駁岸以植物造景為主,在位置適宜的地區設置釣魚垂釣設施,并引入小溪及河灣,穿插與林間棧道,為游人提供了較為私密的空間環境。
4.2.2 同時為了突出河流的自然性,該設計利用現有岸線,用過引水渠的方式開辟出一個小島,在較為獨立的小島上利用其現狀良好的沙地,處理出獨特的河沙沙灘岸線,為市民假日休閑提供良好的場所。
4.2.3 為了更加突出此河段河流的自然特性,將采用自然栽植的手法。河岸采用“多自然工法”的河岸處理技術,對局部河岸的斷面形式進行親水性處理。為更多的水生物提供了棲息、生存、繁殖的空間。對局部河岸斷面型式進行親水處理,設置親水平臺和臺階,使得游人更能接近河岸,甚至與河流互相交融,成為一體,使河流更加自然化而更少人工斧痕。生態型護岸主要采用下列幾種型式:
4.2.3.1 干砌塊料加草皮護坡下半部分別采用坡度為1∶2的干砌石或混凝土預制塊斜坡,灘地頂至正常水位以下0.5m內采用3~5m寬平坡或緩坡灘地綠化帶。干砌塊料護坡自上而下依次為25cm厚干砌塊料、10cm厚的碎石墊層、反濾土工布。
4.2.3.2 純生態沙丘護岸。沙丘垂直水流向寬度控制在5~10m,迎水坡設1∶6斜坡至河底,沙丘與河岸連接采用14~18m寬淺灘,兩邊邊坡為1∶8。沙丘上覆不小于0.5m厚的粘土,以便沙丘植被綠化,粘土層高程高于正常擋水位0.1~0.3m。
4.2.3.3 土工隔柵固岸插杞柳。岸坡整為1∶2斜坡,鋪粘土0.4m厚,順斜坡鋪土工隔柵網,兩端分別埋入灘地深1m。垂直斜坡埋入100柳木樁,木樁長1.5m,以固定土工隔柵網,粘土中插入杞柳。我們知道傳統控制洪水的工程手段主要是對曲流裁彎取直,加深河槽,并用混凝土、磚、石等材料加固岸堤、筑壩、筑堰等。這些措施產生了許多消極后果,大規模的防洪工程設施的修筑直接破壞了河岸植被賴以生存的基礎,缺乏滲透性的水泥護堤隔斷了護堤土體與其上部空間的水氣交換和循環。采用生態規劃設計的手法應該彌補這些缺點,推廣使用生態駁岸。生態駁岸是指恢復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滲透性”的人工駁岸,它可以充分保證河岸與水體之間的水分交換和調節功能,同時具有一定的抗洪強度。本設計采用坡面岸堤,上次種植草皮,下層覆蓋白色卵石,使得綠地更加接近河岸,并運用生態學原理,在局部段落砌筑岸邊短堤,以期利用河流的自然積淀來形成岸邊綠洲,為河流的整治該修后生態的恢復創造條件,從而使得這條河流更加自然化而更少人工的斧痕。
4.2.4 該景區的河灘寬闊,根據這一現狀,在河灘內開辟河道,塑造更加宜人的,易于接近的水體空間尺度,與沂河寬闊的主河道形成對比。小河道兩側的河灘利用水上棧道急各式小橋相連,使其分而不斷,長條狀的島嶼兩側臨水,既豐富了景觀層次,又到達了“步移景異”,咫尺之內可以體驗兩種迥然不同的水景有趣效果。
4.2.5 沂河堤岸的河灘境況很懸殊,它們或寬或窄,或有或無,并不能連續。根據國外河灘設計的經驗,應盡可能保留和擴大河灘面積,以豐富河川的岸線形態。規劃設計的岸堤多以自然駁岸為主,駁岸的生態設計是運用自然本身的能力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同時用自然的結構和形式來順應自然的進程。如此可以將水岸與河道在生態上聯系起來,實現物質、養分、能量的交流;為生物提供棲息地;駁岸上植物根系可固著土壤從而起到保護堤岸、增加堤岸結構的穩定性、凈化水質、涵養水源的作用,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作用會不斷加強;以自然的外貌出現,容易與環境取得協調,造價較低,也不需要長期的維護管理,很好的遵循了我們所說的低碳循環的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一來和規則式堤岸相比它的防洪保護能力就會下降很多,同時如果建造初期沒有得到很好維護的話,后期功能將很難得到發揮。因此本設計注意近期與遠期利益相結合,種植多種水生植物,是沂河水域具有較高生產力、能夠自我維護,只需適當的人工管理即可,具有較高的環境、社會和美學效益,同時在耗能、資源和人力上又具有較高的經濟性。
5. 小結
探究原始森林中野生植物之所以保存完好的原因,無非得益于合理的生態鏈。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相互依存”關系。如此看來傳統的“鋼筋水泥”式的駁岸,則必然會阻礙河灘濕地與岸上植物的相互聯系,不利于野生植物生長,因此,好的駁岸設計必須結合所在具體環境的藝術風格、地形地貌、地質條件、材料特性、種植特色以及施工方法、技術經濟要求來選其建筑結構形式,在實用、經濟的前提下注意外形的美觀,使其與周圍景色相協調。由于生態駁岸除去護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還必須具備對河流水文過程、生物過程中補枯、調節水位的功能,所以其材料就需要采用自然的,以便形成一種可滲透的界面,豐水期,緩解洪災;枯水期,地下水通過堤岸反滲入河。另外,駁岸上種植大量植被也是必備條件如此就可以大量涵蓄水分。做到真正的河道兩側“植物――泥土――自然岸線――水體”模式下的“綠色生態長廊”。
低碳景觀設計的啟示:相當多的城市河道同時肩負著景觀;河道與水運通道的雙重功能。貨運裝卸和生產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對水質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既有污染物對水質的直接破壞,又有水質富營養化帶來的某些生物過量繁殖。為此我們鼓勵采用自然式河岸代替混凝土和石砌擋土墻的硬質河岸,推廣生態駁岸,生態種植,生態河濱。一方面可以充分保證河岸與河流水體之間的水分交換和調節,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強度。生態駁岸除具有護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對于改善濱水區景觀、恢復生態平衡也有重要作用。
河道的生態設計還會有其他不同的類型,本文總結出的一些設計方法肯定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有些基本原則應該適用于全部類型的河道設計,那就是生態第一性原則與親水性原則,拋棄這兩項原則的設計一定會留下遺憾。
參考文獻
[1] 《生命的景觀-景觀規劃的生態學途徑》,(美)斯坦納著;周年興等譯.-2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 林焰.城市濱水開放空間景觀的建設與保護[J].中國園林, 2003(12): 30~32.
篇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537(2012)03-0065-07
緒言
自20世紀下半葉誕生以來,高速鐵路以其高效率、大運量、節能環保、安全舒適等優點受到各國普遍重視,得以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并成為我國保障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低碳交通和綠色經濟的必然選擇。依據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擬建設“四橫四縱”高速鐵路骨架網,以及覆蓋十多個經濟發達和人口稠密地區的城際鐵路,總里程將達到1.6萬km以上。伴隨我國高速鐵路的快速興起,高速鐵路站點樞紐(以下簡稱“高鐵樞紐”)地區受到高鐵沿線各城市的極大重視。而高鐵樞紐地區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已被證明具有推動城市發展的“觸媒”和“催化”作用,提升城市競爭力、促進城市跨越式發展等重任成為各城市對高鐵樞紐的一致期待。
但并非所有高鐵樞紐的建設都能成為所在城市快速發展的“催化劑”,正如法國TGV鐵路東南沿線雖有Le Creusot、Macon和里昂三個新建站點,但只有里昂地區出現了明顯的經濟增長。其中,高鐵樞紐所在城市是否具有區域競爭力是一個重要的前提,但能否對高鐵樞紐地區進行科學定位和功能開發,并合理協調“區”與“城”的發展,也是其中重要的影響因素。
以下將結合當前國內外高鐵樞紐地區的特征研究和發展趨勢分析,提出以整合策略實現高鐵樞紐地區與所在城市的一體化、協調發展,并以京滬高鐵沿線的南京南站地區規劃為例,探討這一理念在高鐵樞紐地區規劃建設中的實踐應用。
高鐵樞紐地區的特征及發展趨勢
隨著交通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同交通方式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只有通過多種交通方式的聯動協調,才能保障人流、物流、信息流,經濟流的高效運轉。作為國家大型基礎設施的高鐵樞紐是國家或區域通網絡的重要節點,已不再是單一的鐵路站點和對外交通聚散地,而與港口、航空、城市地鐵、輕軌、道路公交、公路客運、出租車及社會車輛等多種交通方式中的若干類型組成交通集結區域,即現代城市綜合交通樞紐。
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復合極大提高了樞紐地區的可達性,交通系統和可達性的改善又使得土地開發利用價值進一步增強,并吸引各種城市功能在此聚集,直接推動城市空間發展:同時,城市空間發展又引起交通需求、路網結構、出行方式等方面的改變。如圖1所示,“高鐵站點――樞紐地區――城市”等不同空間層次的互饋作用成為影響高鐵樞紐地區發展的重要機制,而“交通――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機制則是這一互饋過程的動力。與其它區域區(Regional FunctionalArea),如高科技園區、港口、航空城等一樣,高鐵樞紐地區成為區域和城市發展的潛在增長極。正是基于對樞紐地區所具有的交通節點價值和場所功能價值的認識,不少研究者提出應將樞紐地區與城市發展綜合考慮,充分發揮高鐵綜合樞紐的“發展引擎”作用,并尋求樞紐地區節點價值和功能價值的平衡。
具體到樞紐地區的空間發展特征,國內外相關研究普遍應用”圈層狀空間結構”進行分析。Schutz、Pol先后于1998、2002年對此進行了研究,依據可達性、功能類型、建筑密度等因素的不同將高鐵樞紐地區劃分為第一發展圈層(Primarydevelopment zone)、第二發展圈層(Secondary development zone)和第三發展圈層(Third development zone),形成了三圈層的空間模型。國內研究人員也指出樞紐地區具有的圈層式空間結構特征,并就不同圈層的規模與范圍、關聯功能、用地類型進行分析,進而論述了不同圈層的規劃建設重點。
隨著城市的發展,建筑空間與城市空間開始融合,街道、廣場、綠地等城市公共空間從城市延伸到建筑空間中,而高鐵客站建筑立體化、集約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也使得多種城市空間在站場及相鄰建筑中復合疊加;此外,鄰近的建筑還因為物理的或功能的聯系帶來更大的聚集效益。從功能來看,高鐵樞紐以高鐵客運為核心,將道路公交、軌道交通、公路客運和各種城市商業服務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景觀空間銜接在一起,互為補充、相互服務,形成獨立的功能體系,并成為城市功能體系中的重要節點。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作為交通綜合體的高鐵樞紐可視為城市綜合體。
高鐵樞紐地區規劃的整合策略
正是基于對高鐵樞紐地區這種空間多層次復合、影響因素多類型交織、樞紐功能多元混合發展特征,以及其對城市和區域發展重要性的認識,高鐵樞紐地區的規劃和建設必須以整體論的價值觀,應用融貫的綜合研究方法有效整合不同空間層次的交通和功能,重塑城市空間結構,并推動所在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稱之為整合策略。
1 TOD開發建設模式
充分利用高鐵樞紐地區軌道交通等公共交通帶來的交通便利,根據TOD的規劃理念,在公交站點的近距離范圍內以較高密度開發。設置合適的多元功能,使各種空間和諧、有序、可持續的較高密度結合開發,充分發揮軌道交通對城市發展的推動作用。配合安全的步行環境,宜人的公共空間,形成步行空間和軌道交通的良好結合。
2 多元功能的綜合組織
從區域和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的出發合理定位樞紐地區,以多元化的功能組織融入城市和地區發展,提升城市能級,成為區域中集聚活力的核心。通過合理的結構布局,引導多元城市功能的發生,使區域內平衡發展,并與城市整體結構相互協調。通過配置綜合性的服務功能、商務、商業和居住功能,使樞紐地區發展成為都市副中心,全面提升區域競爭力和經濟活力。
3 混合集約用地與彈性開發
不同性質的用地交錯分布,互為補充,降低對交通工具的需求。結合站點周邊的較高密度開發,加強地區發展的可持續性。針對商務功能和商業功能活動的時段特征,通過土地混合使用保持人群活動的延時性,注入活力,提升樞紐地區非辦公時段的人氣。強調土地的彈性使用,發揮土地的最大效用。
4 交通網絡一體化發展
通過樞紐地區交通網絡的構建,使得不同類型的交通流在“高鐵樞紐――樞紐地區――城市”這三個空間層次高效銜接。目的在于服務樞紐地區節點價值與功能價值的實現,即通過清晰合理的道路系統。明確的方向感、適當的路網密度,無縫便捷的換乘,使交通網絡既能有效地服務樞紐地區的交通,又能支撐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提供高品質的城市空間環境。
5 門戶景觀與形態塑造
由于其對城市發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高鐵樞紐地區多發展成為城市的中心或副中心,承擔著城市門戶的職能。樞紐地區的景觀與環境品質一方面關系到城市形象,是城市對外交流與展示的窗口;另一方面則可塑造宜人、優美的城市空間,促進城市功能的發展。因此,應強化空間形態和景觀的建設,構筑充滿活力、展示地方文脈和社會進步的綜合功能區。
南京南站地區規劃背景
1 南京南站建設背景及相關指標
南京南站是京滬高鐵的5大始發站之一,匯集了京滬高速鐵路、寧杭鐵路、滬漢蓉城際鐵路、寧安城際鐵路4條國家、區域鐵路干線,形成3場28條客運線組成的鐵路樞紐。南京南站車站總建筑面積367~265m2,遠期最高聚集人數達8000人,還將集中城市軌道交通(3條地鐵線和1條輕軌線)、公路客運站、公交樞紐站、出租車停靠站等多種交通設施,并統籌布局各項城市配套功能,形成綜合性的交通樞紐。為完善樞紐地區功能,優化交通組織,塑造城市形象,對南京南站及周邊地區6km2的城市區域進行統籌規劃與設計,并將其置于更大的范圍內進行功能、交通、景觀等各方面的整合協調。
2 南京南站樞紐地區區位分析
從宏觀區域背景來看,京滬高鐵將促使南京處于長三角與環渤海兩大城市群二者的強輻射之中,具有良好戰略地位。作為京滬高鐵的5大始發站之一,高速鐵路的便捷性將為南站樞紐地區帶來高端商務、旅游人群,有利于片區商務、商貿、旅游業的發展(圖2左)。在長三角區域層面,南京南站的建設為長三角經濟重心從沿海向內地的轉移進一步創造了條件,并使南京成為承接轉移的重要節點;極大促進了“滬寧”、“寧杭”的雙邊互動,對滬寧杭“1h都市圈”構建和滬寧杭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圖2中)。而寧安城際線和高速長途客運網的設置有助于提升南京都市圈內部交通體系,強化南京都市圈的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和區域服務中心的地位(圖2右)。
《南京市總體規劃(1991-2010)》提出總體規劃中確定南京“軸向發展、組團布局、多中心、開敞式空間發展戰略”,通過東山、仙林和浦口三個新市區的建設培育次區域中心,城市職能向新市區擴散,形成“主城――新市區――新城”的城鎮結構。高鐵樞紐地區具有發展成為城市新中心的潛力,將促使南京市由原來的單中心空間格局向多中心組團式布局發展,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的城市形態。南站樞紐地區位于南京城市發展主要軸線上,且處于主城區與東山新市區聯系的空間節點,處于重要的戰略地位,樞紐地區不僅應做好交通樞紐職能,更應該成為承接主城功能外溢,促進城市職能重構的良好節點(圖3)。
南站樞紐地區與北側雨花臺景區、西南側牛首祖堂風景區山體綿延相連,南部比鄰秦淮新河,可形成良好的景觀設計要素;周邊交通條件較好,可開發用地充足,僅在東部和南部形成一定量的建成區域,西部及北部則處于尚待開發狀態(圖4),表1為對南站樞紐地區開發的SWOT分析。
整合策略在南京南站地區規劃中的應用實踐
1 功能整合:區域視野下的南站地區的發展定位
依據前述對高鐵樞紐地區特征及發展趨勢的分析,現代高鐵樞紐在滿足各種交通方式的轉換、實現交通功能的無縫銜接等功能基礎上,還應充分發揮樞紐地區的引擎作用,帶動城市發展。南站地區的規劃應把握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和南京經濟快速發展的機遇,以國家大型基礎設施――鐵路樞紐站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綜合交通樞紐”對城市發展的催化作用,通過承接區域產業轉移和現代服務業聚集發展,實現由交通樞紐向樞紐型商業商務核心區的轉化;遠期則在交通樞紐的主導、城市商業中心的發展、城市產業結構的升級、對發展空間的充份利用、與周邊功能的共生、秦淮河旅游帶的發展等基礎上充分發展潛能,建設以樞紐功能為主導的城市副中心。
基于以上近期和遠期定位,提出了南站地區的四大功能,包括居住功能、商業商貿功能、現代商務功能、及城市旅游功能,并進一步對以上功能提出功能細化和產業建議。表2為對南站地區商業商貿功能的功能細化及產業建議。
2 空間整合:南站地區城市空間的延續與發展
為充分體現南站地區在重構南京市空間結構中的作用,規劃力求整合南京市南北發展帶、高鐵樞紐節點,構建該區域“一帶、雙核、六板塊、圈層式”的空間結構(圖5、圖6),并整合南站樞紐區域內地上、地下空間。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形成地面與地下空間的一體化空間布局。
“一帶”即整合南京城市南延發展帶,北起繞城高速、南至秦淮新河,貫穿南站區域南北,充分呼應城市空間結構,融入整個城市自玄武湖、雨花臺到東山新市區核心區的南延空間序列中,并通過景觀與環境設計構建地區南北景觀軸線。“雙核”是以整合南站所形成的交通樞紐主核心區及商務商業次核心區,形成地區的雙核中心區。“六板塊”是指在功能定位和產業建議的基礎上提出的功能整合
商務商業板塊、商業商貿板塊、商住混合板塊、居住板塊、濱水休閑板塊、教育科研板塊。構建以南站及地鐵站為中心的TOD開發模式,逐層布置,形成圈層布局,即“圈層式”的開發模式。
其中,交通樞紐功能以站點樞紐為核心,采用TOD發展模式;商務商業功能是與交通樞紐關系最為密切的板塊,布局于交通便捷的樞紐周邊,結合現狀用地布局將居住功能布局于片區周邊及秦淮新河沿岸地帶:商住混合功能布局于樞紐及商務商業功能區對居住區影響的緩沖帶,位于二者之間:沿片區南北景觀軸和秦淮新河景觀廊道布局文化休閑功能,與秦淮新河旅游帶對接。
整體考慮停車設施、區域聯通、地上地下一體化、人防設施等因素,地下空間的開發以結合TOD模式沿地鐵站點開發、結合南北公共景觀廊道建設沿軸線下方開發和聯系樞紐周邊地下空間開發三種模式為主(圖7)。將行人通道、商業設施、文化休閑設施、信息展示中心、軌道交通設施、地下停車設施、交通換乘設施、人防設施、地下市政設施、地下廣場、半地下廣場設施等設置于地下空間,集約化使用空間資源,并可顯著提升城市景觀(圖8)。
3 交通整合:南站地區一體化交通網絡構建
以高鐵樞紐、公路樞紐以及公交樞紐整合形成的南京南站綜合交通樞紐對地區發展以及地區交通產生巨大影響,必須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整合南站和南站地區的交通規劃和設計,解決背景交通、南站交通以及地區開發交通之間的矛盾。
南站及南站地區在城市空間區位和發展定位,決定了南站交通的主導流向是南北方向,交通預測表明向北為主導方向,因此通過繞城公路以及跨過繞城公路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疏解南站產生的交通是唯一和必然的選擇(圖9)。南站地區的城市副中心定位決定了平衡南站交通和南站周邊地塊開發交通的重要性。規劃以充分滿足未來南站交通為主導目標,以有效滿足和管理地區開發交通和過境交通為工作目標,提出以軌道交通為主導,以公交專用道和常規公交網絡為重要支撐的地區交通發展戰略(圖10)。
依據南站樞紐的客流特征和交通組織要求,樞紐綜合體的交通設計,將長途
車、公交車,以及社會大巴和出租車、社會小汽車分車型和到況布局于站房地面層,并和地下軌道交通、鐵路站廳和站臺形成一體化的換乘(圖11)。長途車的整備場安排在站房以外,站房內只提供到發場。規劃設計站房南北高架,并和周邊用地進行了協調,通過南北高架落客平臺滿足車輛到發要求。站內設計了小循環和微循環系統溝通南北高架以及地面車輛的聯系,方便車輛內部的交通組織,尤其是小汽車和出租車區域的交通組織。公共交通長途車區域充分利用站體空間,利用夾層進行地面、地下、以及車站廣廳的有效溝通,并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依據站內設施布局和配套交通設施進行各種交通方式交通流線組織,并結合站房下方立體空間布置各種交通設施(圖12)。
4 景觀整合:南站地區景觀整體塑造
景觀整體塑造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基地優越的建設條件,發揮周邊地區的環境資源優勢,以經濟與美觀兼具為原則,構筑“金陵門戶、秦淮陸港”的空間特色,將該地區打造成為南京形態結構整合的空間樞紐、山水文脈延續的節點空間、特色形象展示的城市門戶、功能混合的活力中心(圖13)。
(1)凸顯南京地方特色
為突出南京地方特色,提出延續南京山水文脈、延伸南京歷史發展軸線、強化原有城市肌理等對策,通過南北景觀軸線與南側秦淮新河旅游帶的空間呼應,并延續南京市南北空間發展軸線。
(2)塑造標志性的城市門戶空間
結合空間結構、功能布局和基地景觀要素特色,以南北景觀軸線和秦淮新河景觀帶為主塑造“一軸一帶”的景觀系統,強化站前景觀軸空間的設計。構筑“城――站――水相連”的景觀視廊系統,突出南站在視覺上的標志性主導地位、優化地區主要道路的空間界面。
通過開發強度來控制地區整體高度、引導城市空間整體形態發展,以TOD規劃理念為原則,重要交通設施(如軌道交通站點)周邊地區開發強度較高,特別是南站周邊地區,沿秦淮新河北岸地塊開發強度較低,以保持寬闊的秦淮新河景觀。而軌道北側地塊因受軌道及公路的雙重影響,開發強度較低。
(3)構筑城市活力中心
構筑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系統,有序引導公共活動,同時以土地的混合利用為南站地區注入活力、提升人氣。強調南站地區作為樞紐與場所的功能分區與銜接,通過地下空間和景觀廊道將人流自然引入秦淮新河沿岸。延展的游憩性商業街區,使游客在尺度適宜的空間環境中興致盎然;建設多功能廣場,開發多種水上活動,使南站地區成為秦淮河上旅游的又一起點,形成貫穿夫子廟――紅花――機場地區――南站的秦淮河旅游觀光帶。
結語
城市發展“搭乘高鐵”能否成功的基礎在于城市自身地理區位、資源稟賦、人口和產業特征等內在因素,高鐵樞紐的建設則只是起到外因的作用。我國中央政府、鐵路部門在進行高速鐵路網和樞紐站點布局時,已經從宏觀層次考慮了它們作為國家大型基礎設施在國家和區域發展大局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相關城市能否及時把握機遇,調整城市發展戰略和空間布局、引導和強化配套設施建設,從而強化和放大高速鐵路所帶來的產業功能轉移和新興產業功能聚集,高鐵樞紐地區的規劃建設是一個重要決定因素。
高鐵樞紐地區的規劃建設受到土地、交通、產業、環境、管理體制等因素的影響,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技術進步,影響因素日趨復雜,不能簡單套用理論模型和國外經驗。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針對具體區域、城市和樞紐地區特點進行科學謀劃。
整合策略以整體論為價值導向,通過TOD模式、多元功能的綜合組織、混合集約用地與彈性開發、內外交通網絡一體化發展,門戶景觀與形態塑造等具體對策為樞紐地區的整體性規劃建設提供了可行借鑒。
參考文獻:
1 王騰,盧濟威,火車站綜合體與城市催化――以上海南站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06(4):76-83
2 Peter M J Dol.The Economic lmpact of the High-Speed Train on Urban RegjORS[Z]Austria:EuropeanReq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2006
篇12
景德鎮使用的陶瓷原料主要是以巖漿巖型為主的瓷石(土)礦,像最出名的鵝湖高嶺村的高嶺土、幾大瓷石(土)礦如大洲礦、三寶礦、寧村礦及柳家灣瓷石礦等礦床均屬于巖漿巖型礦床.在景德鎮地區沉積巖中有無高嶺土礦?它的規模如何?有無開采價值?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在景德鎮市昌江區魚山鎮新橋村和新柳村,就發現有沉積型的高嶺土礦,它順層產出,產狀平緩,有5層礦體,預測遠景儲量約1000萬噸;另外在樂平眾埠鎮段子畈也發現有沉積型的高嶺土礦,為單層產出,已提交333資源礦石量為10.39萬噸。
一、 沉積型高嶺土礦床的形成環境及層位特征
(一) 沉積型高嶺土礦床的形成環境
礦于侏羅系下統林山組的長石石英砂巖中。而林山組下部為石英砂巖夾粉砂巖、泥灰巖及礫巖,產植物化石。上部為雜色砂巖、泥巖及粉砂質泥巖,產植物及瓣鰓類化石。從石英礫石、泥灰質及細屑物這些沉積特征看,應屬于湖泊環境的沉積物。所以在侏羅紀時代樂平――景德鎮地區是一個湖泊區。成礦作用過程主要受沉積環境的物理化學條件所控制,成礦物質來自陸源剝蝕區的原巖及原生礦床的風化產物。
(二) 沉積型高嶺土礦床的層位特征
其層位位于侏羅系下統林山組,由雜色厚層狀粗粒巖屑砂巖,灰白色、淺灰色厚層狀粗粒―中粒長石、石英砂巖,灰白色、淺灰色中厚層狀細粒長石、石英砂巖,灰色鈣泥質粉砂巖,鈣質泥巖和灰黑色含炭頁巖等組成。區域上厚658米。巖層走向為北東―南西向,傾向為305°~345°,傾角為25°~35°。中粒至細粒長石石英砂巖(礦體),灰白色、淺灰色,砂狀結構、塊狀結構。礦物成分:長石約占20%~25%,石英(和硅質巖屑)約占60%,云母2%,其余為粘土礦物。受風化作用,長石部分已風化為高嶺土。林山組上部為白堊系上統贛州組的紫紅色砂巖,下部為煤系地層。
二、沉積型高嶺土礦床的礦體特征(以新橋礦區鵲湖礦段高嶺土礦為例)
(一)礦體的形態和產狀特征
礦體為淺灰色―灰白色中粒至細粒長石石英砂巖,礦體呈層狀產出,受層理控制。其產狀與地層產狀基本一致,礦體走向為北東―南西向,傾向305°~345°,傾角25°~35°。由于礦體出露地表,沿礦體走向有多處開采坑,另有7個槽探工程控制。礦段內礦體走向延伸長約500m,礦體垂直厚度7.5~11.5米。
(二)礦石質量、礦石類型、礦石品級及其分布變化情況
1.礦石物質組份。礦石為灰白色至淺灰色、強風化至半風化長石石英砂巖,主要礦物成分為長石(20%~25%),石英(和硅質巖屑)60%,云母為2%,其余為粘土礦物。受風化作用長石部分已風化成高嶺土。
2.化學成分。礦石化學成分SiO2最低69.09%,最高分79.82%,平均為73.57%。Al2O3最低為13.14%,最高為20.33%,平均為17.85%。TiO最低為0.49%,最高為1.1%,平均為0.78%。Fe2O3最低為0.30%,最高為0.74%,平均為0.47%。K2O最低為2.20%,最高為3.46%,平均為2.67%。Na2O最低為0.38%,最高為1.21%,平均為0.78%。MgO最低為0.17%,最高為0.44%,平均為0.26%。CaO最低為0.019%,最高為0.029%,平均為0.024%。燒失量最低為3.12%,最高為3.96%,平均為3.39%。礦石化學成分表現為高硅(SiO2),低鋁(Al2O3)。塑性指數為8,Fe2O3、Na2O、CaO、K2O、TiO、MgO含量較低,為一般的建筑陶瓷原料。
3.礦石結構構造。礦石原巖為砂狀結構、塊狀構造,部分原巖結構已破壞。
4.礦石類型。礦石自然類型為強風化高嶺土礦石、半風化高嶺土礦石;礦石工業類型為第三類:瓷土、瓷石礦石。
5.礦石品級及其分布變化情況。礦石因Al2O3含量較低,品級只能達到Ш級及等外品,一般都為III級。礦體淺部風化相對較強,質量較好。長石石英砂巖在走向上較穩定,但沿傾向上因風化程度不一樣,礦石質量有一定的變化,強風化、半風化均為礦石。
(三)礦體(層)圍巖及夾石
區內礦體頂板為黃綠色、青灰色砂巖。礦體的底板為灰黑色炭質頁巖。礦體(層)局部見少量炭質頁巖、青灰色砂巖,其厚度為0.5~1.1米不等。
(四)礦床成因類型
礦體為強風化至半風化、灰白色至青灰色長石石英砂巖,成分主要為石英、長石。長石多風化成高嶺土。礦體呈層狀產出,沿走向及傾向延伸較穩定,與圍巖接觸面較清楚。依據以上地質特征,該礦床成因類型屬沉積型風化殘余礦床。
(五)新橋礦區沉積型高嶺土礦床的規模特征
根據景德鎮市地質隊對新橋礦區鵲湖礦段實施的工程控制,已提供高嶺土原礦(122b)基礎儲量40萬噸,預測5層礦體遠景儲量約1000萬噸,為大型高嶺土礦床一處。所以沉積型高嶺土礦床其規模一般為中-大型礦床。
三、沉積型高嶺土礦床的應用范圍
沉積型高嶺土礦主要用于制地面磚及琉璃瓦,礦石質量符合要求,產品質量較好,礦石采出后可直接運送到建筑瓷廠銷售,為地面磚及琉璃瓦的主要原料。
經景德鎮某建筑材料廠試驗:
(一) 制瓷物理性能
通過試驗,礦區瓷土制瓷物理性能一般比較穩定,淘洗精礦白度62%,成瓷后白度可達66%~71.5%,礦石淘洗后的水選坯子Al2O3含量可達34.78%,經計算淘洗率平均為28.5%,符合陶瓷工業要求。
(二)礦石成瓷試驗
篇13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為核心理念的低碳經濟應運而生并成為全球熱點。正處于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人口大國――中國,能耗和污染不斷加重,環境惡化不斷加劇,是典型的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國際能源署統計表明,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和能源消耗量最多的國家,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同時我們也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飛速增長使其對能源的需求急劇增加,但是目前煤炭產量已經接近極限,對于煤炭等能源的過度依賴無疑會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而以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構建清潔能源結構為核心思想的低碳經濟正是解決資源能源,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的有效途徑。對此,如何從我國國情出發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保護生態環境和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需要,也是緩解在全球排放問題上面臨的國際壓力的需要,影響重大而深遠。發展低碳經濟,其前提是對低碳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全面、準確把握,在此基礎上,才能尋求發展低碳經濟的突破。因此,綜合評價區域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系統地認識低碳經濟的區域差異,對于我國更好的建設和諧社會有重要意義。
從現有文獻看,國內學者對低碳經濟發展的研究已經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劉朝等(2011)分析了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前景并得出提高居民低碳意識和倡導低碳消費有利于實現低碳目標的結論;肖翠仙等(2011)研究了如何構建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將經濟發展,能耗排放、技術發展和低碳產業等指標納入評價體系的看法,并以廣西梧州市為例進行了實證分析。余麗生等(2011)對浙江省低碳經濟發展進行了綜合評價,發現浙江省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在不斷提高,同時未來低碳經濟發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源消耗總量的控制和結構的改善;劉愛蘭等(2010)運用Matlab聚類對我國各地區低碳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評價并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卞勇等(2010)通過對2008年各省市數據研究后發現,各省市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能耗及碳排放水平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狀況存在較大差異。總體來說,上如研究側重某一具體區域,基于全國省際層面的數據研究較少。本文試圖構建一個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省級數據,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區域差異進行實證研究。
二、低碳經濟發展評價體系的建立
(一)評價指標的選擇
選擇低碳經濟評價指標的目的是對低碳經濟發展狀況進行測度和評價,因此低碳經濟指標的選取要反映低碳經濟的內涵和實質。具體地說,低碳經濟指標的選擇應該遵循以下幾方面的要求:(1)科學性。指標體系應該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能夠反映低碳經濟的內涵和實質。(2)代表性。選取的指標不能太多,而且要具有代表性。(3)簡明性和可操作性。指標概念明確,另外選擇時要考慮現有的人力、物力和技術水平,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測量。
根據以上要求,在充分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并結合指標數據的可獲得性,設計了如下指標:資源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和經濟社會發展三個模塊共11個評價指標,詳見表1。
(二)評價指標無量綱化處理
這里采用極值處理法。具體的評價指標有兩種類型:X9、X10、X11是正指標,即指標越大,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越好;X1、X2、X3、X4、X5、X6、X7是逆指標,即指標越小,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越好。
正指標的無量綱化處理方法為:
逆指標的無量綱化處理方法為:
其中mj是第j個變量的最小值,Mj是第j個變量的最大值。
(三)評價模型的建立
由于低碳經濟的評價涉及多個指標變量,而且指標變量之間還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關系,這時最好能從中提取少數的綜合變量,使其能夠包含原變量提供的大部分信息,同時這些綜合變量盡可能地彼此不相關,因子分析就是為解決這一問題而提出的統計分析方法。因子分析反映了一種降維的思想,通過降維將相關性高的變量聚在一起,不僅便于提取容易解釋的特征,而且降低了需要分析的變量數目和問題分析的復雜性。因此,本文首先采用因子分析得到反映各區域低碳經濟發展狀況的公因子和綜合因子的得分與排名,然后進一步通過聚類分析獲得區域低碳經濟發展的層次分類。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基礎上,綜合二者結果,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區域差異進行綜合評價。
三、區域低碳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的數據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2011》和各省市2011年統計年鑒。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次的研究對象是除新疆、和寧夏以外的28個省市。另外,由于河北省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X2、吉林和江蘇的單位工業產值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X7數據有缺失,在進行因子分析時用相應變量的均值替換。
(二)實證分析過程
本文首先借助SPSS16.0統計軟件,計算出所需的11項指標,然后調用因子分析模塊對低碳經濟進行分析,結果見表2、表4。從表2可知,提取的6個公因子,其累計方差貢獻率達90.16%,說明6個公因子對原始變量有很好的代表性。
經過對6個公因子進行分析,發現公因子1、3、4意義相近,體現了各地區對資源能源的消耗,為此,根據公因子1、3、4對方差的貢獻率進行加權得G1,公因子5、6都代表了各地區的污染排放,加權后得到G2,公因子2體現的是各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記為G3。最后以方差貢獻率為權數對G1、G2、G3加權得到因子綜合得分F,結果見表3。
(三)因子分析結果的比較
⑴ 從第一個因子G1可以看出,海南、重慶、黑龍江、北京、吉林5個地區在資源能源上的消耗相對于我國其他地區比較節約,而內蒙古,貴州,河北,山西,青海需要盡快采取有力措施減少對能源的消耗。
⑵ 對第二個因子G2進行比較發現,雖然遼寧和黑龍江是老工業區,但是污染排放量卻不高,原因是近些年老工業區的經濟地位逐漸被珠三角和長三角經濟開發區取代,使得污染排放有所下降。同時,經濟發達地區如北京、上海的污染排放量也不高,說明了奧運會和世博會后這些地區的環境有所改善,地區政府比較重視低碳經濟的發展。
⑶ 對第三個因子進行比較,發現與實際情況較吻合,北京、浙江、上海、廣東的社會經濟處于全國領先水平,而江西、黑龍江、安徽、河南的社會經濟水平相對較落后。
⑷ 對綜合因子F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區域的低碳經濟發展情況不均衡。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北京和上海當仁不讓的在低碳經濟發展上處于全國領先水平,而貴州、山西、青海的低碳經濟形勢則不容樂觀,需要各方引起重視并采取積極有效的舉措。
(四)聚類分析及結果評價
基于以上因子的特征,我們利用SPSS16.0軟件進行聚類分析(系統聚類法),識別低碳經濟發展的區域類型,聚類結果表明,所研究的28個省市低碳經濟發展狀況可以分為4類,見表4。
四、結論
借助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文章對我國低碳經濟區域發展水平和區域差異進行了實證研究,從中得到以下結論。
1、我國低碳經濟發展趨同于經濟發展狀況。具體分類情況:第一類是首都北京,北京低碳經濟的發展處于全國領先水平。但是,北京的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問題也不能因此輕視。第二類是海南、上海、黑龍江、浙江、吉林、江蘇等地,這些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也較高,其中上海的能源消耗較低但污染排放較高,原因主要為上海是國際化都市,發展雖然不依賴于能源,但高城市化水平帶來了污染和排放問題。第三類是以山東、遼寧、陜西、廣東為代表的地區,這些地區的低碳經濟發展處于中下水平。還可以看到,雖然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處在全國前列,但其低碳經濟的發展卻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的步伐,有關部門應引起重視。第四類是甘肅、廣西、內蒙古、山西等7個西北部省市,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亟待提高。
2、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區域差異較大。從總體上看,各地區在資源能源消耗、污染排放與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呈不均衡態發展。各地區普遍存在經濟發展依賴于能源消耗,導致污染排放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劉朝、趙濤. 2020 年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前景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7):73-79
[2] 肖翠仙、唐善茂. 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生態經濟,2011(1):45~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