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數字鄉村的意義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想起2012年12月管弦樂隊招生的那天,劉一芃特別激動。那是一個北風呼嘯的冬日,孩子們在家長的帶領下從村子的四面八方匯聚而來。李風從鎮長辦公室抱來了一個20寸舊電視,電視上出現了孩子們陌生的場景,豪華的音樂廳里一群穿著正式的人,拿著叫不出名字的東西演奏陌生但動聽的樂曲。一曲終了,李風向大家介紹,這是貝多芬的《愛格蒙特》序曲。接著他望著上百名孩子和家長興奮又些許迷茫的眼神說:“今后我們要組織一個正式的管弦樂隊,教孩子們拉那樣的音樂。”
劉一芃被悠揚的曲子所打動,尤其是當她看到一個大哥哥拿著單簧管示范表演之后,她馬上被吸引住了,“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一種樂器叫單簧管”。那天,在場的所有孩子都報了名。
目前,在端村鎮600名小學生中,有260名參加了免費的藝術培訓。每周末,來自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北京師范大學等專業院校的老師會從100多公里外的北京趕來,給孩子們播撒藝術的種子。
第一次上課,劉一芃特別緊張,“怕不小心把樂器弄壞了”。她睜大眼睛、豎起耳朵,想記住老師的每一句話。母親馮紅麗對女兒的課程也非常重視,她坐在一旁邊聽邊記,“如果孩子回家忘了,我就能教他。”馮紅麗說。在她眼中,孩子能夠多學一門技藝是件好事。以前她就有類似的想法,可是鎮里沒有老師,去縣城只有一趟公交車,在這個河北農村,藝術教育顯得異常遙遠。
每天晚飯后,劉一芃都會坐在院子的磨盤邊,拿起單簧管一練就是一個小時。四節課后,當她能夠完整地吹出樂曲《小星星》的時候,她興奮地跑到爺爺奶奶跟前,吹了一遍又一遍,老人們笑得合不攏嘴。
從那以后,劉一芃開始期待周末,平日里碰到熟悉的人她都會演奏一段,并滔滔不絕地介紹她所了解的關于單簧管的一切。她變得自信多了,因為“老師經常夸我學得快”。5歲的弟弟成了她的頭號粉絲,就連媽媽在做農活之余看到電視里播交響樂,也會停下來多看幾眼,“現在發現這種音樂也很美很好聽。”馮紅麗說。
藝術不僅僅是一項技藝
在李風眼中,推廣藝術教育并不是僅僅是教會孩子們一項技藝。“藝術能夠提高人的道德水準、鼓勵創造力,藝術教育蘊含的有關美感的培養、自信心的提升、創造力的熏陶、自律的要求,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一生。”李風說,“我們荷風基金發起‘基礎工程’,希望藉此呼吁全社會關注藝術的教育、普及與發展,建立社會發展的強大基礎,強壯國民精神,推動國家進步。”
“許多人問我,現在還有這么多人吃不飽飯,為什么要到鄉村進行藝術普及?我會告訴他們,藝術是拯救貧困的一個極其有效的社會藥方。”李風說,“特蕾莎修女曾經說,造成貧困最大的原因是人們看不到希望,而藝術卻能賦予人們對社會、對未來的樂觀和信心。”只要有時間,李風就會租一輛面包車,帶著一堆朋友,去端村看一看。“我有一個強烈的信念,讓更多人知道并理解我所從事的事業。”李風說。
受困于實用思維,許多人對藝術教育有錯誤的理解。比如雖然基金會給孩子們免費提供了學習所需的所有樂器,但個別家長還是因為買不起幾十元的校音器或者號油,或者擔心以后還會涉及其他花費,想讓孩子放棄學習。因此荷風基金會特地成立了家長委員會,向家長普及藝術教育的作用,并詳細了解個中難處,一一解決,讓家長逐漸消除誤解。
為了培養農村孩子們的興趣,來自城里的老師在教學方法上下了不少功夫。傳統的芭蕾教學一般是從練習柔韌性開始,然而枯燥、痛苦的練習會嚇跑許多學員。而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系書記關於給孩子們上的第一堂課,則是關于芭蕾的禮儀。他告訴大家,芭蕾是形成于法國宮廷的古典舞蹈,所以在體態、著裝、紀律上要嚴格要求。而到了第三堂課,關老師就開始給沒有任何基礎的孩子們排練芭蕾經典段落《四小天鵝舞曲》,這讓所有工作人員大吃一驚。一個月后,當孩子們雖稚嫩但依然完整地呈現出了整段舞曲,關老師知道目的達到了。“先拿興趣吸引他們,使之沉浸于芭蕾的美妙世界。”關於說。之后當關老師嚴格要求孩子們劈叉壓腿時,沒有一個因為受不了苦而退學。甚至在老師沒來的時候,也會有班長帶著自主練習。關於覺得,對這些農村女孩來說,芭蕾的技巧并沒有那么重要。芭蕾作為一種藝術,會將善與美融入孩子的腦海與生活,從此改變她們的人生。
美術老師李平興奮地描述他的教學經歷:“鄉村孩子們的教學,對我來說沒有任何可借鑒的經驗,一切都是新鮮的。”同樣,美術教學并沒有從傳統的素描、線條入手,他讓孩子們大膽畫出心中的一切。毗鄰端村的是白洋淀搖曳多姿的荷花群,這也是孩子們平日里嬉戲玩耍的地方,所以許多孩子都以荷花為繪畫主題。李平開導大家,藝術作品的形象并不一定是生活中的樣子,荷葉可以是圓的、也可以是方的,它可以具有任何形狀。
孩子們的奇思妙想讓李平驚喜不已,而這些作品也從紙面躍入學校的圍墻上。這是端村鎮有史以來第一遭,這幾乎成了整個鎮子的一件大事,許多人紛紛過來一探究竟。自家孩子作品上墻的家長興奮不已,逢人便說,許多孩子沒上美術班的家長找到基金會工作人員,希望也能加報美術班。
“當一所鄉村學校的圍墻都變成孩子們施展藝術想象力的空間時,鄉村與城市、愚昧與文明之間的那層厚重的大墻也就不復存在了。”李風感慨。
呼喚更多同行者
“鄉村藝術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堅持數年才能看到效果,而且在中國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可是如果大家都不去做這件事情,那什么時候才能開始呢?”李風說。
即使面臨資金緊張、公眾誤解、一些單位不支持等困難,李風一直在堅持,因為有許多感動他的人和事。一個周末上完課后,他帶幾個芭蕾教師在鎮子里參觀。當他們來到小碼頭時,一個陌生的婦女跑來往每個人手里揣了一瓶水,沒等他們反應過來就隨即跑開。后來,他知道這是一位學生家長。“這種樸素的感情讓我很動容。”李風說。還有一位保定的音樂學教授,在聽說了端村的事情之后,主動找到李風,打算每周末都到村子里來免費培訓。
如今,李風的夢想是有一天中國的村莊能夠充滿藝術的氣息。“孩子們學習藝術,進而影響家長,然后帶動整個社會環境。”李風說,“用藝術的力量引導鄉村孩子的未來,以他們的成長帶動鄉村社區的文明建設。”
沒付諸行動之前,連李風都認為這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然而當他親眼看到,之前對藝術一無所知的孩子經過幾個月的培訓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他對將來很有信心。
篇2
一、體會由來
公共藝術是為普眾服務的藝術,文化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掌握的相關一切能力和習慣之經驗總和。在我國公共藝術近年來亦經歷了不同程度的發展。我國是以鄉土文化為主要關聯的社會,從本土鄉村出發,體會公共藝術的文化自覺就顯得尤為重要。
1. 相關定義
公共藝術通常指的是在具有開放、公開特質的、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創作以及相應的環境設計手段。公共藝術需要體現公共性,主要強調總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
文化自覺,借用中國著名社會學家先生的觀點:“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
公共藝術的發展需要引發人們的文化自覺,同時其本身的發展也是在文化自覺的發展過程中形成自覺性的相互推動效應。只有這樣的公共藝術,才能更好的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進。
2. 自覺困惑
今天,我國城市公共藝術發展迅速,從地鐵、街道、廣場,生活中的公共藝術似乎已經無處不在,也不乏有許多充滿創意的優秀作品。然而在如今的城市里似乎沒有立上幾尊仿古的人物雕塑,這個城市就沒有“文化”可言,名為“文化廣場”的建筑群也越來越多。“文化”一詞似乎有大規模的被濫用之嫌。
從歷史而言,我國以往的藝術大多為皇權、宗教而生,或為同姓氏族而生,只為少數人群服務,沒有今天真正為普通大眾服務而生的公共藝術。按照安切雷斯?施耐德等人的理論,過去的象征性公共空間原有目的為少數人服務,當其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之后,那么易于遭受到另一種轉變,與當生了關聯,在當下就被劃歸為公共藝術范圍。介于此,研究傳統藝術的創作手法,特別是創作心態,對于今天的公共藝術發展仍然具有參考意x。
據相關了解,我國更多的公共藝術只是獨立于空間之中,更多的是政府或企業刻意而生的創作,公共藝術在我國大多民眾心中的普遍印象就是那些存在于空間當中的城市雕塑,人們與此之間的互動更多為拍照留影之后立即走人,很難真正與民眾發生關聯性互動,引發公眾的主動參與和思考。這些均是筆者的疑惑所在。
3. 鄉村尋疑
中國社會是鄉土構成的社會,幾千年來構成了生于斯,老于斯的鄉土社會類型。公共藝術的創作與所處時代、所居環境、所在之人息息相關,鄉土是我國文化發展的根源,慶幸我們還有部分鄉村保留了原有文化生態。
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大多的鄉村在國人的感覺中就是臟亂差,落后的基礎設施。當然,目前也有越來越多的藝術鄉村重建計劃,以及鄉村公共藝術實踐計劃,有些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好評。與城市相比,鄉村更為親近自然,在空間密度分布上,具有更大的藝術發揮余地。對于中國人本來的原本文化發展生態,探尋的途徑似乎也只有在鄉村中尚有跡可循。
2015年6月1日,筆者在安陽林州縣石板巖漏子頭竹林村考察,初看到許多獨特的墻畫,起初不以為然,然而走完發覺此類壁畫隨處可見,且是同一畫師所為,雖然不是每個都好,有些卻是畫的十分生動。尋了畫家居住處,院落里有石頭簽名為:農民藝術家秦有子。沒過一會兒,看到一位背著農具,略顯老態,面帶倔強的老者步履蹣跚地回來了。此次經歷,筆者對于中國鄉土文化,特別是對于其中公共藝術的文化自覺,有了較為深刻的切身體會。
二、自覺體現
從概念上說, 所謂“自覺”,即內在自我發現、外在創新的自我解放意識,是人一切實踐行為的本質規律,表現為對于人自我存在的必然維持、發展。太行深處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并未受到外界城市化大規模的影響。在安陽石板巖區域碰到的這位農民藝術家秦有子先生身上,筆者能夠感受到本土鄉村公共藝術的文化自覺。
1. 自省
自省,就是自我反省,發現并誠實面對自己的情感欲望。藝術本質應是對人的本能沖動與靈魂情感的探索與表達。朱熹先生說:“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自省”是自我意識能動性的表現。藝術源于自身的迫切渴望,不是人工刻意而生,秦有子先生的公共藝術作品,是自發醞釀而生的產物。
從他的速寫本之中可以看到,他日常在漏子頭村落墻壁上繪制的畫作,是經過了一系列的自發訓練,題材包括了動物、人物、戲劇、山水、生活寫生等。秦有子先生的藝術作品題材多與自然、生活相關,是自覺而生的藝術。他的畫作為這個太行深處的山村增加了獨特的藝術氣息。
吳冠中先生曾經有趣的形容懷才就像是懷孕,藝術就是反復醞釀的過程。秦有子先生的公共藝術就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在認識自身形態之后,對于自我的認識與再發現的過程。這是有意識的創造,是秦有子先生在琢磨清楚自我的思想與感情之后,經過分析與思考,具備完整的構思過程。
2. 自行
自行,就是自我決定,將腦所想所感所悟表達出來。自行表達,往往是以民風民俗形態出現,見之于日常起居動作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藝術創造是一個孤獨體驗再造的過程,具有創造力的藝術家,應當對于客觀現實中的美有著獨特的切身感受力,也需要具有寬松的創作環境相匹配。
秦有子先生的公共藝術作品透于整個村落的角落當中。他的作品是用毛筆先勾形體,之后上色。動物,戲劇、山水、建筑、人物、慶典等題材均是栩栩如生,初看有小時候見到的年畫味道,后來在其畫冊中發現他的確有做過年畫的臨摹,其作品具有濃郁的中式民族風格。中國人注重“意會”的生成,藝術表達通常帶有言外之意。在我們國人的生活當中,“家”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意義構成,人們自覺約束,文化滲透其中。在秦有子的公共藝術作品中也有恐龍、電視、當代人物生活場景的題材,他在用藝術表達言語無法表達之外的“我”對“家”及周遭變化的直面感受,于公共空間中坦率的進行藝術呈現。
公共藝術,為公眾服務,需要率真的自行表達態度。他的作品沒有受到過多流派的影響,是順著自我的心手合一隨心而發的創作。在秦有子先生生活的周圍村落,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優美,房屋之間沒有圍欄,老百姓待人親切,善良而樸實。這里是屬于他們自己建造的家園,人們沒有城里人那么多的防備心與懷疑心,他可以沒有任何約束,自行的創造。
3. 自信
自信,自信是對自身力量的確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實現所追求的目標。公共藝術就是對于自身所處環境再造的過程。藝術來源于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與創造。文化是前人一點一滴不斷累積之結果。政體與經濟的落后并非就意味著自身文化的落后,我國近代史中經過戰爭的變革,國人對于自身文化的懷疑,一度表現在自我文化的漸漸消亡,和對外來文化的全盤吸收,因此丟失了本該留存之面目。
在安陽石板巖村落的考查中,能夠看到勤奮的民眾,保持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樂趣,以及對外來事物的接受力與好奇心,并能感受到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自信。農民藝術家秦有子先生,平日里下地干活,業余通過公共藝術作品表達所思所想。他的繪畫作品具有意象性的藝術指示特征,比如他繪畫中長見的龍虎題材能看到他對于此類動物的由衷偏愛,龍在傳統意義中代表著老百姓對于風調雨順的追求等,也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意義。此外,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將錯就錯的造型特點,同比觀看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精彩的石雕,往往也能看到不求形似,卻以整體氣勢勝,自信溢于其表的文化特征呈現。
公共藝術作品乃物組成,中國文化有著自身發展的脈絡、評價標準、創作特點。中國藝術是接近“詩”的藝術,注重詩性展現,追求空間中虛實相生的營造,強調觀者的體悟過程。在鄉土村落,在民間尚能感受到自身文化特點。農民藝術家秦有子先生的公共藝術作品,雖然可能也有不足,然而其在并沒有在政府、財團等條件支持下,自信表達的公共藝術創造卻擁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并使得這太行深處的鄉村更加生動充滿魅力。
三、體會之解
在我國,鄉村發展歷來不夠重視,人們拼命的涌向城市,在城市化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人性漸漸冷漠,缺少城市文化個性等諸多問題。鄉村在大多人的常規印象中,往往意味著種種的落后,然而文化維度往往就存在于鄉土的老舊建筑當中,日積月累的百姓生活習慣當中。筆者在安陽石板巖村落巧遇農民藝術家秦有子,對于本土鄉村公共藝術的文化自覺特性,文化的繼承與創造,以及當前公共藝術的發展等相關問題,有了更深的理解。
1. 人本自然
大自然為一切藝術之源,人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可能孤立于自然而存在,人可以利用自然世界再造一個人文世界,用人文世界來利用自然以取得自身的發展。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是再造的自然,不能孤立于自然而存在,不能人為的破壞自然生態。石板巖村落保留了自然的人,自然的藝術,因此其中的藝術就顯得更加親切自然。
公共藝術是自然的藝術再現。日本設計師安藤忠雄善于應用自然元素進行創造,其設計的《光之教堂》,利用光這種自然元素的建筑化和抽象化。空間以堅實的混凝土墻所圍合,創造出絕對黑暗空間,陽光從墻體上留出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開口滲透進來,從而形成著名的“光的十字架”。其思想中的自然是與原生的自然不同的。對他而言,他的設計是一種人造自然或建筑化的自然。安藤忠雄先生認為,當綠化、水、光和風根據人的意念從原生的自然中抽象出來,它們即趨向了神性。這個教堂里只有一段向下的斜路,沒有階梯,信徒的座位高于祭壇,此舉打破了以往的教堂建筑,反映了世界上人人平等的思想,這顯示了設計師出于為普眾服務的意愿。
公共藝術設計當從自然出發,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以達到中國古人所追求之“天人合一”的境界。人與自然并非對立存在,人也要減弱對于自然的過度人工干預。人就是自然的一份子,人與自然本就是合一的自然。文化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人類根據自身需要創造的第二個自然,文化是建立在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必須自覺尊重自然規律。
2. 時空記憶
意大利著名哲學家、歷史學家貝奈代托?克羅齊曾提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今天在石板巖的村落中,能感受到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因為石頭、木材這種天然的材料,以及小街小巷,在大拆大建的今天,已經淪為人們的舊記憶。老舊的房子恰因為時光的洗禮,而變得更有味道,滲透于骨的鄉土情懷,是造就藝術感染力的源泉。
公共藝術承載著時空的記憶,帶有文化屬性。西方文化就一直存在某種連續性。在丹麥,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魚》,是這個童話王國最具代表性的公共藝術作品,無論從造型本身,還是立意來講,都具有鮮明的本土文化特征。在英國,留下來的傳統農舍很多,許多稍大一些的農舍通了電,裝了現代化的管道,這里的天氣和教育比城里好,人們收入比城里人高,是人們向往居住之地。英國作家杰里米?帕克斯曼講過,“在英國人的腦海里,英國的靈魂在鄉村。”今天,我們模仿了不少西方的文化,而在中國人的腦海里,我們中國的靈魂又該魂歸何處。
公共藝術承載著時空之記憶。存在于空間中的建筑以及藝術,經過時間的洗禮,與周圍的人或物發生的互動性關聯也在不斷遞增,它們是時代的見證者,甚至于成為一座城或一個國家的標志。國人無以言傳的生活習慣與日積月累造就的文化,在部分鄉村當中仍然有跡可尋,時空之痕存在古村落的斑駁房屋當中,存在與居住之人的生活習慣當中。我們創作公共藝術,當從鄉土文化中吸收養分,公共藝術當承載時空記憶,方能更加深入人心。
3. 自覺共生
“公共藝術”的詞語來源于西方,是具有普眾價值,是帶有文化自覺的空g藝術創造,是長久發展形成的過程。文化是人造的東西,是為了人的需要而出現的,這個過程是不斷進化與發展的過程,是連起來的歷史。鄉土情懷是國人無法規避的文化本源,脫離于斯的城市文化創作也無法從根本上深入人心,公共藝術創作當從自身環境出發,以得到公眾之共鳴。
篇3
每一個文化禮堂,就是一座精神家園,為實現農村文化生活的可持續開展,鎮政府、村委圍繞“文化禮堂精神家園”的定位,通過抓好管理隊伍、文體隊伍、志愿隊伍三支隊伍,確保農村文化禮堂管好用好。根據村委的這一管理制度,我們學校也相應地給留守兒童藝術類活動制定了符合孩子天性的活動類型,推動實現各類活動“有計劃、重參與、有收獲”。進一步發揮農村文化禮堂作用,鼓勵、吸引更多的農村孩子參與群眾藝術活動,得到一個接觸藝術的機會,讓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群體在活動中受到藝術美的熏陶,給自己一個表演的舞臺。
1抓好管理隊伍,實現留守兒童藝術活動“有計劃”
1.1學校藝術授課實
學校嚴格按照課程標準進行排課,開齊開足各類課程。音、體、美等課都備了專職教師,按新課程標準認真開課。給孩子所有課程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學校根據每類學生的特長,開設了古箏、口風琴、合唱、書法、朗誦、田徑等興趣小組,定時開展各類活動。
1.2留守兒童登記全
我校每年根據市教育局普教科的要求,對班級內的留守兒童進行摸底,登記,再根據不同的村落進行分組,確定各村留守兒童活動小組的人數。每一組都有相應的“結對家長”,登記學生的具體信息、家庭情況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何種興趣小組,以便進行特長分類。
1.3留守兒童活動多
村點留守兒童之家,每組都有一個志愿者團隊負責活動。志愿者組長根據村點留守兒童信息,參照村文化禮堂的活動進程,對本學期的活動有目的地進行安排,制定出符合留守兒童年齡、心理特點的活動計劃。
1.4留守兒童活動時間足
每周六上午8:30-10:30開展定好的各類活動。活動開展有計劃、有記錄、并適時上傳到公眾微信平臺。活動結束后,負責當次活動的志愿者教師填寫活動記錄,參與活動的志愿者都撰寫活動心得,分享活動帶來的樂趣。
2抓好文體隊伍,實現留守兒童藝術活動“重參與”
村文化禮堂本身就有一批有地域特色的農村文體團隊,支撐文化禮堂各類文體活動的開展,定期進行排練,開展各種文體活動,還有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網點、文化體育場地等。
2.1留守兒童參與體驗
新的課程將更加關注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交文化資源,鼓勵學生進行體驗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學習,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內容和信息,拓展藝術視野,提高整體素質,并使藝術學習更有趣、更容易,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感。而村文化禮堂活動則給了一個孩子很好的體驗機會。如栗金村文化禮堂,有:特色腰鼓隊、老年書畫隊、太極拳隊、工藝制作隊等活動隊伍,平時活動搞得有聲有色,部分節目還獲得過大獎。這些特色的活動隊伍都是我們身邊實實在在的藝術教育好榜樣,通過觀摩、參與,留守兒童們接觸到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和信息,拓展了藝術視野,提高了孩子的整體素質,并使藝術學習更有趣、更容易,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感,學生收獲的經驗是滿滿的。
2.2人文主題藝術學習
新課標中不再把藝術視為單純的消遣娛樂或單純的技藝,而是把它視為人類文化的積淀和人類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結晶,具有極高的人文價值。藝術記錄著不同時代的文明,凝聚著濃厚的人文精神,閃爍著人類的智慧。
馬劍鎮長久以來深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骨子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人文情懷,他們有意無意地尋求一種“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界。這里曾擁有“富甲六郡”的藏書樓,曾有過哺育士子的搖籃怡顏樓、九嶺山房、聽雪齋、南屏山館,斯樓雖圮,余馨猶存。留守兒童在這類活動中,真正變成藝術活動的參與者、表演者、成為弘揚傳統美德、倡導健康休閑、倡導文明新風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3抓好志愿隊伍,實現文化禮堂“有收獲”
留守志愿者隊伍,以無償服務為宗旨,以志愿參與為原則,走進農村留守兒童之家開展服務工作。我鎮五個村點的留守兒童之家志愿者均為市紅會登記在冊的正式會員,有著豐富的服務經驗,在六一、中秋、元旦等節日先后開展多次大型活動。每次活動,都由基本幾部分組成:開始的熱身活動、游戲環節、自我展示、心理輔導、閱讀時光等。熱身環節為志愿者與留守兒童間的互相介紹、相互問好為主;游戲環節為根據每次的主題活動參與不同的游戲或活動;自我展示為每個孩子最喜歡的環節,大膽地表現自我;心理輔導針對需要開導的孩子進行的個別輔導活動;閱讀時光是在春泥書屋進行。
留守兒童們在村文化禮堂開展活動一年來,變化多多,驚喜連連。參加過多次活動的孩子面對鏡頭不再膽怯,而能展開燦爛的笑容。元旦來臨之際,志愿者們帶來了城里的小朋友,和我們的留守兒童一起表演的很多節目。一次次的鍛煉,一次次的展示,孩子們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有范兒。元旦文藝活動時長114分鐘的節目傳到了土豆網上,遠在外地工作的父母通過網絡看到了自己孩子表演的節目,心里充滿了感激。
在鄉村文化禮堂中活動,留守兒童們不斷獲得基本的藝術知識技能及藝術感知與欣賞、表現欲創造、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了生活情趣,形成尊重、關懷、友善、分享等品質,塑造健全人格,使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得到整合發展。鄉村文化禮堂――孩子們學習感知藝術的大舞臺!
參考文獻
[1] 石堅鋼.諸暨古鎮――馬劍[M].大眾文藝出版社,2011.
篇4
Experimental study on effect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on the survival rate of random ultra-long skin flap on the rat back
WANG Jia-rui,LIU Da-en,NONG Qing-wen,LI Shun-tang,LIANG Kun-lan,LI Kai-tong
(Department of Burns and Plastic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1, Guangxi,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ngiogenesis function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 to random ultra-long skin flap on the rat back and its effect on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skin flap.MethodsMaking a 8.0cm×2.0cm animal model from a random ultra-long skin flap on the rat back, injected directly with 50ng/ml HGF solution, after 7 days observing the color of the skin flap, texture, capillary return, necrotic area, bleeding condition of the cut flap etc.; Calculating the survival area of the flap; After immunity staining, counting blood capillary with a 400 optical microscope. Making results through comparing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 before-experimental flap and that of after--experiment., And also comparing with the saline control group.ResultsComparing the survival rate (81.45%±2.74%) of the HGF skin flap with the control group (42.82%±7.03%), the difference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After experiment, the quantity of capillar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re respectively (39.67±4.83) and (21.50±1.87),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s of statistic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random ultra-long skin flap;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survival
皮瓣修復是創傷(燒傷)、整形外科常用的治療手段,傳統的任意皮瓣的長寬之比為(2.0~1.5)∶1,超過此比例皮瓣遠端常常會發生壞死導致手術失敗而需要再次手術,給病人及家屬帶來痛苦和經濟負擔。目前臨床上常用丹參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前列腺素E1、罌粟堿等通過疏通微循環方式或增加皮瓣血流量的方式來增加皮瓣血供,但臨床應用中發現均缺乏唯一特異性。因此,預防和治療皮瓣遠端的壞死一直是皮瓣修復創面研究的熱點及有待于解決的難點。研究表明[1]肝細胞生長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是繼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和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后第三種能夠促新生血管生長因子。Taniyama等[2]在體內外試驗研究均表明其促進血管生成的活性比前兩者更強大。但既往對HGF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腫瘤組織中的表達及缺血性疾病的血管再生的研究,經查閱國內文獻,未見有關促進皮瓣血管生成的報道。本實驗通過免疫組化染色后計算毛細血管密度、觀察皮瓣存活面積,探討HGF對大鼠背部任意皮瓣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對皮瓣存活率的影響,為尋找預防和治療皮瓣遠端壞死提供一種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材料和方法
1.1 實驗試劑及器械:健康標準成年S-D大鼠,體重300~350g、雌雄不限(廣西醫科大動物實驗中心提供)。肝細胞生長因子(美國PeproTech公司),鼠抗人單克隆CD+34抗體MAB-0034(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技術有限公司),快捷型酶標羊抗鼠/兔IgG聚合物(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技術有限公司),DAB顯色試劑盒(上海藍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顯微鏡及病理圖像分析儀DMR+Q550(德國LEICA公司),實驗在廣西醫科大學動物實驗中心及一附院完成。
1.2 實驗方法
1.2.1HGF溶液的稀釋配制:啟用前離心,用Hanks液配制成2 000ng/ml的原液后分裝于10個分裝瓶中。加10%FBS溶液及Hanks液配制成50ng/ml貼上標簽,在-20℃冰箱保存備用。
1.2.2動物模型制備及實驗分組:健康標準成年S-D大鼠20只,體重300~350g,隨機分成A、B兩組,每組10只,A組:HGF;B組:生理鹽水組。10%水合氯醛(0.35ml/100g)腹腔注射麻醉,將動物俯臥位固定,背部用硫化鈉脫毛后溫水洗凈。于大鼠背正中掀起8.0cm×2.0cm任意皮瓣,其縱軸與大鼠脊柱平行,且以之為對稱軸,蒂位于雙側髂嵴連線上。在距離蒂部3.6cm、4.8cm、6.0cm處分別作為蒂部平行的直線,與順皮瓣長軸的三等分線相交于六點,這六點為注射位點[3]。切開皮膚及皮下,于筋膜淺層掀起皮瓣,結扎基底部活躍出血點。皮瓣掀起后即刻以1ml微量注射器于皮下進針,A組皮瓣下每一注射位點給予50ng/ml HGF溶液0.5ml,B組皮瓣下每一注射位點給予生理鹽水0.5ml。4-0絲線將皮瓣原位間斷縫合。術后切口涂四環素軟膏,單籠喂養。所有手術均由同一人完成。
1.3 檢測指標
1.3.1術后大體觀察:觀察動物術后的飲食、活動及創面愈合情況。
1.3.2皮瓣大體觀察,存活率的檢測:術后7天處死大鼠,皮瓣存活區與壞死區已明確。皮瓣壞死標準:皮膚顏色變黑、組織回縮、彈性差、質地變硬、切割組織不出血。用透明紙繪出皮瓣形狀及壞死皮瓣大小,將壞死區域涂成黑色,數碼相機拍照并輸入計算機,使用病理圖像分析儀DMR+Q550計算出壞死面積。存活面積=設計面積一壞死面積,按(存活面積/壞死面積)×100%計算出存活面積比。
1.3.3組織學觀察:術后7天,切取皮膚標本(在存活區,距存活與壞死交界處0.5cm),10%甲醛固定,常規石蠟包埋,HE染色,光鏡200倍下觀察其組織學變化、毛細血管管腔情況。
1.3.4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進行微血管分析:10%甲醛固定,常規石蠟包埋,切片;融蠟后用純二甲苯中浸泡;不同濃度酒精梯度水化后沖洗;3% H2O2甲醇溶液封閉內源性過氧物酶的活性后沖洗;檸檬酸組織抗原修復液工作液高壓抗原修復;滴加鼠抗人單克隆CD+34抗體MAB-0034后4℃恒溫箱過夜;37℃復溫后沖洗;滴加即用型IgG抗體-HRP多聚體,室溫下孵育后沖洗;滴加新鮮配置的DBA顯色劑,控制染色后自來水沖洗,終止顯色反應;蘇木素輕度復染后1%鹽酸酒精水化,自來水沖洗;PBS沖洗返藍;梯度酒精脫水,二甲苯透明后中性樹膠封片。所有切片均按照試劑盒的要求在相同條件下染色。鏡下隨機選取4個視野,以單個血管內皮細胞或成簇的血管內皮細胞作為一個毛細血管,單個高倍鏡視野下微血管的數目,取其平均值。測出每個高倍鏡視野面積,并計算單位面積下微血管數目(個/mm2),作為評價微血管密度的指標。
1.4 統計學處理:數據均用(x±s)表示,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完全隨機兩樣本均數比較t檢驗,兩組數據經正態檢驗。
2結果
2.1術后大體觀察:大鼠到實驗結束均存活,飲食、排便正常,沒有術后感染、化膿、體液滲出等不良反應。
2.2皮瓣大體觀察:存活率的檢測 A、B兩組皮瓣遠端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膚顏色變黑、質地變硬、切割組織不出血,出現明顯的壞死跡象。A組皮瓣成活區域皮膚的顏色、彈性及質地與正常皮膚組織更相似,壞死區域面積比B組少。A、B兩組皮瓣成活面積分別為(81.45%±2.74%)、(42.82%±7.03%),兩組間皮瓣存活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6.192,P=0.000)。
2.3組織學觀察:術后7天,A、B兩組大鼠皮瓣均有毛細血管腔出現,真皮層內有大量的血管內皮細胞。A組管腔數量明顯多于B組,且管腔的結構好,管腔壁變薄富有彈性,管腔內可見紅細胞。B組雖然有大量內皮細胞存活,但呈現無序排列,紅細胞沉積較少(如圖1~3)。
2.4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分析:術前及術后7天兩組大鼠背部皮瓣CD+34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計算毛細血管的平均密度:A組分別為12.70±1.35、39.67±4.83;B組分別為12.31±1.22,21.50±1.87。實驗前A組、B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667,P=0.513),實驗后A組、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100,P=0.000),A組實驗后與實驗前差異有統計學意(t=16.253,t=0.000),B組實驗后與實驗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992,t=0.000)。(如圖4~6)。
3討論
3.1 HGF是Michal Lopoulos等[4-5]在部分肝被切除后的大鼠血漿中發現能夠刺激肝細胞DNA合成的多肽因子,后經提取純化并命名的一種具有多功能的間質源性細胞因子。它是由分子量75kD的重鏈(亦稱α鏈)和分子量30kD的輕鏈(亦稱β鏈)通過二硫鍵構成的二聚體。其主要來源于肝臟枯否氏細胞、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貯脂細胞、肺臟內皮細胞以及惡性腫瘤細胞。
3.2 任意皮瓣移植后,其血運主要靠蒂部的不知名的血管、真皮下血管網、筋膜血管網等周圍血管束的側支供血,同時皮瓣遠端的毛細血管的快速形成對預防及治療遠端缺血也起重要的作用[6]。新生血管的形成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首先血管擴張及通透性增加,后經過血管基底膜酶解,血管內皮細胞活化、增殖、遷移、血管腔形成,周邊細胞及平滑肌細胞的作用等多個步驟協調有序地完成,最后形成新生血管網。國內外在心臟缺血性動物模型的研究[7-8]均表明HGF能夠促進缺血性心肌的微小血管再生,增加內皮細胞的數量及心肌的血流量。等[9]在體外培養牛的視網膜血管內皮細胞實驗也證明HGF能夠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的增生和移行,且呈劑量依賴關系,當加入HGF質量濃度為100ng/ml時達到最大促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和移行效果。其機制可能為:
3.2.1 HGF通過其受體c-met直接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刺激血管內皮細胞移行、增生、生長、產生蛋白酶、促進組織侵襲和機化,內皮細胞在細胞外基質間隙擴散,伸出胞漿芽并延長,使毛細血管樣的導管形成。Nakamura等[10]在于大鼠血管的平滑肌細胞和內皮細胞中的局部發現了HGF/c-Met系統。唐博[11]等有研究表明HGF通過促使血管內皮細胞超微結構的改變,線粒體和粗面內質網增多,常染色質增多。能有效地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細胞周期中S期、G2/M 期細胞增多,尤其能促使細胞進入M期,這些都說明HGF是一種強的有絲分裂原。
3.2.2 HGF可通過誘導VEGF的表達而促進的血管內皮細胞的生成、生長和轉移,且二者具有協同作用。HGF可通過PI3激酶通路誘導VEGF的分泌和表達,從而間接促進血管的生成[12]。由此,羅泊濤等[13]在研究鼻咽癌中HGF和VEGF的表達意義的結果時提出了通過抑制HGF靶分子表達和活性來抑制腫瘤細胞中VEGF的表達,從而抑制腫瘤血管生成,達到抑制腫瘤生長和轉移的目的設想。
3.2.3 HGF可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的發生、生存和再生,抑制細胞凋亡。周一軍等[14]通過HGF抑制糖基化終產物誘導在體外培養人臍靜脈內皮細胞研究結果表明:HGF可顯著降低內皮細胞凋亡率,抗凋亡的bcl-2基因表達明顯升高,而促凋亡Bax基因表達無明顯變化,caspase-3活性顯著降低。Gopalkr Ishnapilla等[15]研究發現在高糖環境下HGF能夠抑制內皮細胞的程序性死亡,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再修復。
3.3 本實驗采用直接皮下局部注射質量濃度為50ng/ml,每只大鼠注射總量為150ng,術后7天皮瓣存活率HGF組(81.45%±2.74%)高于生理鹽水組的(42.82%±7.03%),減少皮瓣移植后遠端的壞死;免疫組化染色計算毛細血管密度HGF組(39.67±4.83)高于生理鹽水對照組(21.50±1.87),促進了皮瓣血管的生成。以上證據提示HGF可促使皮瓣血管內皮細胞再生、增生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減少皮瓣遠端的壞死,提高皮瓣的成活率。其機制可能為HGF直接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刺激血管內皮細胞移行、增生、生長、產生蛋白酶、促進組織侵襲和機化,內皮細胞在細胞外基質間隙擴散,伸出胞漿芽并延長,使毛細血管樣的導管形成,具體的機制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3.4 本實驗結果顯示:HGF通過促進皮瓣內血管再生、新生血管形成,提高皮瓣的成存活率,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但該研究還處在初始階段,取得的資料及經驗還不多,如HGF的劑量、效應時間、在體內易被蛋白酶分解、半衰期短、局部一次使用生物學效應不能充分發揮和遠期安全性、分化的機制及新生血管的穩定性缺乏足夠的認識,許多實際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Grlerson I,Heathcote L,Hiscott P,et al.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scatter factor in the eye[J].Prog Retin Eye Res, 2000,19(6):779-802.
[2]Taniyama Y,Morishita R,Aoki M,et a1.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inducejd by human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gene in rat and rabbit hindlimb ischemia models: preclinical study for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J].Gene Ther,200l,8(3):181-189.
[3]王璐,郭樹忠,伍尚敏,等. BFGF微球對大鼠背部任意皮瓣存活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學,2009, 18(9):1283-1286.
[4]Michalopoulos G,Houck KA,Dolan ML,et a1.Control of hepatocyte rep lication by two serum factors[J].Cancer Res,1984,44(10):4414-4419.
[5]Zamegar R,Michalopoulos G.Pur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hepatopoiet in a polypeptide growth factor for hepatocytes[J]. Cancer Res,1989,49(12):3314-3320.
[6]楊志明,溫玉明.帶血管蒂組織瓣移位手術學[M].四川科技出版社,2005,1: 5.
[7]王志剛,黃一東,歐慧芳,等.腺病毒攜帶肝細胞生長因子基因不同途徑轉染對大鼠急性缺血心肌的影響[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07,22(11):1372-1373.
[8]Jayasankar V,Woo YJ,Pirolli TJ,et a1.Induction of angiogenesis and inhibition of apoptosis by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effectively treats post ischemia heart failure[J].Card Surg,2005,20(1):93-101.
[9],李立,湯永強,等.肝細胞生長因子對牛視網膜血管內皮細胞的促增生移行效應[J].眼科研究,2006, 24 (1):50-53.
[10]Nakamura Y,Morishita R,Higaki J,et a1.Expression of local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system in vascular tissues[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5,215(2):483-488.
[11]唐博,羅文軍,嚴潤彬,等.肝細胞生長因子促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及遷移的研究[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5,30(1):85-88.
[12]Dong G,Chen Z,Li ZY,et a1.Hepatocyte growth factor/scatter factor induced activation of MEK and PI3K signal pathways contributes to expression of proangiogenic cytokines interleukin-8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J].Cancer Res,2001,61(15):5911-5918.
[13]羅泊濤,姚運紅,李飛虹,等.鼻咽癌組織中HGF,MMP-7和VEGF的表達及意義[J].廣東醫學,2008,29(5):816-818.
篇5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3)01-20-03
Discussion about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conservation of rural ancient architecture
Jin Chengyu, Wang Qin
(1. Zhejiang cultural information center, Hangzhou, Zhejiang 310013, China; 2. Zhejiang Topche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Abstract: It is meaningful to study on how to apply digital technology in protecting rural ancient architecture, which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value and methods of applying digital technology in rural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digital technology; conservation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virtual reality;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0 引言
古建筑一般是指建于民國以前,建筑環境、建筑風貌、村落選址和格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和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物。古建筑不僅是歷史與文化的見證,也是文化傳承的無聲的歷史載體。浙江省具有眾多的古建筑,散落在全省各地農村的古老村落里,這些村落的歷史文化資源相當豐富,古老建筑的整體風格和具體的細節表現出江浙農村的典型地區差異性和多樣性。但是,經過歲月的剝蝕和人為的損壞,許多古村落的建筑或多或少地遭到了破壞,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屋的拆舊建新也使得鄉村的古建筑逐漸減少,古老的記憶正在消失,中華文化的基礎日益薄弱。在經濟改革的大潮中如何保護好這些藝術瑰寶,則是當前我省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1 數字化技術在鄉村古建筑保護中的意義
古建筑中木構件的木質地很脆弱,受當地氣候條件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將發生變化;此外存在許多不可預見的自然災害,以及遭受一些人為因素造成的損壞。江浙一帶鄉間的古建筑有一些是石頭結構的,但多數是土木或者磚木結構,極易遭受各種侵害。鄉村古建筑是一個地區特殊的文化資源,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性和惟一性,具有工藝考究的特點,而目前掌握精湛工藝的匠人越來越少,古建筑所包含的工藝元素沒有得到發現與研究,而是漸漸失傳。保護古建筑的目的在于保護中國傳統的文化,需要讓我們能依照歷史記載為依據,并能參考當地其他古建筑中類似東西的圖案進行復原設計,尊重當地的建筑風格,以保證地方特征不至流失,體現出地方建筑的多樣性。
傳統使用紙質文獻來記錄古建筑的構造、工藝、相關歷史等信息資料,這些原始的紙張、書籍等紙質材料笨重又占空間,易損壞,一旦毀壞就難以復原,不方便查閱,而且圖片資源不準確、不完整。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攝影攝像等技術的發展使得文化遺跡信息的記錄能以錄像和相片的形式保存,但這些資料同樣存在難以長久保存且不夠準確的問題。
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為鄉村古建筑的保護開拓了一個新途徑,為古建筑的長期保存和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1]。數字化古建筑保護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極大程度上解決了上述問題,首先在信息保存方面就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再加上其具有高精度和高逼真度等優勢,能幫助我們更有效更全面地記錄鄉村古建筑上傳達的各種信息。多種數字化技術的運用使得我們在尊重歷史古建筑原真性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完成古建筑的復原、重建、信息資料保存等工作,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古建筑的保護和展示。利用當今較為成熟的數字化保存技術,可以對各類信息進行高精度和高真實度的保存,可將各類信息轉化為計算機數據提供給不同領域用于研究,同時又不會對原始建筑造成破壞。
2 數字化技術在鄉村古建筑保護中的應用
信息數字化技術涉及到數字的轉換、存取、處理、傳輸、控制等一系列高技術。數字化是多媒體技術的基礎:數字、文字、圖象、語音,包括虛擬現實,以及可視世界的各種信息等。信息數字化技術實際上是由一群高技術綜合發展而實現的。
數字化保護技術基于計算機與網絡環境的新型實用化輔助系統或手段,采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多媒體、寬帶網絡與數據庫等先進信息技術,為古建筑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有了數字化技術,可對與古建筑相關的文字、圖像、聲音、視頻及三維數據信息,提供數字化保存、組織、存儲與查詢檢索等手段,并進一步建立數字化文化遺產博物館、展覽館,為古建筑的保護、開發與利用服務。
當前,數字化技術應用于鄉村古建筑保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2]。
2.1 數字化保存
篇6
一、云南省“數字鄉村”建設的內涵
云南省加強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工作,實施“數字鄉村”建設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據三農工作新形勢決定采取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云南省通過開展“數字鄉村”建設試點,采取以點先行、典型示范、積累經驗、完善政策、先易后難、逐步推廣的政策,對于扎實推進“數字鄉村”工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
關于“數字鄉村”建設的內涵,云南省農業廳在關于開展“數字鄉村”建設試點的通知內容中已經給出了簡要的概括描述:“通過完善互聯網、電腦、數碼照相(攝像)機等農業和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為基礎的農村基礎情況、鄉風民俗、政策法規、政策補貼、政務公開、村務公開、農業生產管理、農業科技、農村財務管理、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質量標準、名優產品、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招商引資、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資源環境管理、農村規劃建設、農村疫情檢測防治、氣象、扶貧開發、衛生、計劃生育、社會保障等農村經濟社會信息數據庫,建設信息網絡服務平臺,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和農村社會管理服務信息化,采用圖、文、聲、像和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為農民提供及時,高效的信息服務,為各級黨委、政府了解農村基層和新農村建設情況、實施科學決策提供依據。”[1]由此可知,“數字鄉村”建設的內涵實質就是三農的信息化建設。
二、從“數字城市”到“數字鄉村”
1.用“數字城市”帶動“數字鄉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信息化正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的運用已經融入到了城市經濟、鄉村經濟及其社會的各個領域。信息化一般首先是在發達地區和城市建設發展,而后慢慢過渡到落后地區及鄉村的一個動態過程,是信息時代區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如中國信息化發展,首先是數字北京、數字上海、數字廣州等發達城市率先進行科學規劃并進行試點工作,而后才在全國范圍內逐漸推開。一般來說,城市以工業化為主,而工業化是工業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鄉村以農業為主,而農業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基礎。按照成熟工業化國家的發展道路,是先實現工業化,后發展信息化,然后再把信息化延伸到農業,最終帶動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這并不是一個矛盾的過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們不僅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推動工業化發展,建設“數字城市”,同時也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農業的發展,建設“數字鄉村”,反過來,數字城市和數字鄉村的發展又為信息化提供了建設經驗和技術支持。中國目前數字城市建設已經取得了可喜成績,積累了豐富經驗,在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同樣得到很大發展的同時,用“數字城市”經驗來帶動“數字鄉村”建設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數字城市和數字鄉村是一種相互依賴、互為促進的關系,兩者也將共同推動信息化的進程。因此,某種程度上可以將數字城市和數字鄉村理解為信息社會的重要內容。
2.“數字城市”和“數字鄉村”能互動發展。數字城市和數字鄉村是一個全局性的長遠的戰略思維,其核心在于:(1)用數字化手段統一處理城市或鄉村問題;(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源;(3)為建設數字省份、數字國家、數字地球創造條件。具體地說,就是在城市和鄉村的層次上,長遠地規劃區域數字信息的獲取、處理、應用等方面的相關工作,從系統論和一體化的角度來整合已有的或者正在發展的與數字城市和數字鄉村相關的理論、技術、數據、應用和能力。數字城市與數字鄉村的建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特定目標。目前,應當建立多應用層面的數字化地區、數字化城市或數字化鄉村,能夠更廣泛、深入地為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服務。云南省自2007年提出“數字鄉村”建設以來,“數字城市”建設同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特別是2008年11月4日,昆明市委書記仇和在考察中國電信云南公司時指出:“昆明將建成為‘無線數字城市’,以信息化帶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毫無疑問,以信息化推進城市數字化和鄉村數字化,是未來各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戰略和方向,同時,城市數字化和鄉村數字化也要將實現地區數字化、省份數字化、國家數字化、全球數字化作為其發展目標,因為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三、云南省“數字鄉村”建設的現狀和問題及成因分析
1.現狀。云南省“數字鄉村”項目從2007年開始起步,到目前為止,云南省數字鄉村工程建設已經進入了飛速發展階段,據統計,到2008年10月27日,全省共制作上傳鄉村視頻文件2 238個,其中鄉鎮視頻351個,完成比例為26%;行政村視頻1 887個,完成比例為14.1%;已完成報表數據更新的行政村有6 547個,完成比例為48.6%;已完成報表數據更新的自然村有34 388個,完成比例為28.8%。另外,數據更新工作已完成近50%,其中德宏州、紅河州、保山市完成了80%以上,普洱市完成17.2%、臨滄市完成20.3%、迪慶州21.7%、昭通市25.1%。視頻制作上傳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昆明市已經完成了所有鄉鎮和行政村的視頻制作上傳工作,楚雄州鄉鎮視頻已經百分百的完成,大理州、保山市也完成得較好,分別完成了61%、44.4%。麗江市至今還未啟動視頻制作上傳工作,普洱市只做了一個鄉鎮的視頻,完成比例為0.09%、臨滄市完成了3個鄉鎮和10個行政村的視頻,完成比例1.3%,昭通市完成2個鄉鎮和51個行政村的視頻,完成比例3.9%,文山州也只完成了3.9%[2]。從上面的這一系列數據中可看出,云南省數字鄉村項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僅僅在短短兩年之內,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并且其建設力度仍在不斷加大,方法也在不斷更新、增多。但同時也會發現,在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領導不夠重視,目前仍就沒有開展數字鄉村建設,信息化滯后等狀況。
2.存在問題。總體來說,云南省“數字鄉村”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離保障三農工作順利開展還有一段距離。從科技上看,目前由于對“數字鄉村”的理論方法、關鍵技術尚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難以對全省各地“數字鄉村”建設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與技術支撐;從人員素質上看,部分信息采集人員、電腦設備、電腦操作人員技術不熟練,影響了工作進度,在信息采集過程中,雖然對各村、寨進行了基礎信息和照片采集,但照片采集數量不夠,有的照片規格不附合要求,不能滿足網頁制作需要。其次視頻采集制作要求要有較為專業的人員進行攝像、編輯、配音,編輯還要有相應設備和軟件,而部分地州,特別是貧窮鄉鎮均不具備條件;從工作進度方面看,有的地市(如昆明、曲靖、玉溪)工作進度較快,已按實施方案要求完成全部村民委、自然村的基礎信息表、照片的采集,并已完成電子版信息表錄入和照片分類保存;而有的地市(如香格里拉、麗江、怒江)進度較慢,基礎信息表、照片的采集還未完成過半,電子版信息表錄入、照片分類保存工作進度緩慢;從建設規劃角度看,云南省各地市在數字鄉村建設上的條件、標準和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統一、規范的規劃和技術標準難以確立,即使在著手統一規劃之后,也很難盡快達到協調統一;從自身利益考慮,在統一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各地市對本地區的利益考慮得太多,不僅仍然各自為戰,而且顧慮太多,拖拉被動,對總體建設規劃不支持,具體到各村和個人則更不會積極響應,甚至還會抵觸;從應急管理和服務體系角度看,舊的應急體系容易導致重復建設、浪費資源,表現在人、財、物等各方面的重復投入,各地市為了完善本地區的應急機制,往往重復購置一些設備,同時增加一些人員。另外,隨著新的社會問題和矛盾不斷出現,現有應急管理與服務體系的問題也越發凸顯出來,不僅變得反應遲鈍和效果不佳,而且還常常發生相互之間的脫節和制約,造成本就非常有限的應急資源大量浪費,導致應急管理與服務成效急降。
3.原因分析。毫無疑問,“數字鄉村”的建設其基礎條件取決于信息化發展程度的高低,如果某一地區信息化程度高,則該地區發展數字化也將相對容易。然而伴隨信息化建設不斷深入,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的認識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影響和制約信息化長遠發展的因素也日益顯現。對于在云南省數字鄉村初始建設過程中,為何會出現上述一系列相關問題,本文認為這主要還是應歸結為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具體體現為六個方面:第一,云南省信息化應用總體上仍處于分散推進階段,體制性、機制仍然存在,電子政務協同服務水平有待加強,社會信息化整體水平有待提高;第二,信息化基礎設施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現象比較突出,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共享相對滯后,條塊分割的信息孤島問題依然存在。信息系統的標準、相關數據的格式、形態等有待進一步完善;第三,信息化發展水平尚不平衡,地區間、城鄉間信息化水平差異明顯,不同區域、不同領域、不同群體之間的“數字差距”較為明顯;第四,信息化普遍服務的廣泛性不夠,社會化專業服務體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低收入社群和弱勢群體的信息能力較弱,信息不對稱現象有加劇傾向;第五,信息化“雙刃劍”的負面效應日益突出,信息系統故障、計算機病毒、網絡犯罪、黑客攻擊、不良信息傳播等安全問題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管理比較薄弱,信息安全的技術能級亟待提升。日益嚴峻的信息安全、網絡安全問題威脅著重要信息系統的可靠運行[3]。
綜上所述可知,在云南省“數字鄉村”持續快速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只有立足現狀,發現問題,分析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然后再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最后認真把這些問題解決掉,才能強化云南作為全國“數字鄉村”的領頭兵地位,才能為其他省市提供相關的參考標本,才具有其他省市借鑒的價值,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會的基本框架,勾勒出“數字云南”的大致輪廓。
四、建設“數字鄉村”的對策建議
云南省“數字鄉村”建設在中國是一個創新,綜觀全國三農工作的開展過程,把三農納入信息化建設,云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省份。因此,對于云南省鄉村數字化的發展就不可能從其他省市借鑒經驗,但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的信息技術發展到今天,電子政務和數字城市的建設無疑都給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基于電子政務平臺建設“數字鄉村”。云南省電子政務工程自2002年開始實施,全省統一的電子政務基礎平臺也自此開始建設,截至2007年底,全省電子政務骨干網已接入4 344個政務部門,省級各部門依托云南省電子政務網已建及在建全省性專網達44個,全省統一的電子政務基礎平臺得到充分應用。另外,2007年7月以來,云南省建立了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開門戶網站為龍頭,80個省級部門網站、1 300余個州市政府和部門網站、8 300余個縣區政府和部門網站為支撐的全省政府信息公開網站群,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為下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務和網上審批、交費、辦證、求助等電子政務應用以及實施網上執法監察和效能監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4]。因此,如果云南省在建設“數字鄉村”時能很好地應用其已經成形的電子政務平臺,依托云南省電子政務建設已取得的成效,很好地利用云南省電子政務已有的信息基礎設施資源,相信定會為云南省數字鄉村建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基于數字城市經驗發展“數字鄉村”。云南省“數字鄉村”建設在中國可謂獨一無二,因此,要實現快速發展,就只有摸著石頭過河。但這也并非毫無經驗可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特別是中國100多個數字城市的建設經驗就可作為參考。如“數字北京”、“數字上海”、“數字廣州”、“數字深圳”、“數字杭州”的建設都已經初具規模,其經驗也可謂豐富。另外,2004年,云南省為了結合電子政務建設的需要和步驟,提出了建設“數字昆明”的設想,并開展了對“數字昆明”建設的前期摸底調研工作,2007年底,“數字昆明”建設啟動了三期工程――昆明市地理空間信息資源數據交換共享平臺擴容項目,并計劃于2008年8月完成。從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通過對“數字昆明”的建設,已經總結了一套“數字城市”建設的技術思路,相信對云南省數字鄉村的信息化工作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導作用。所以可認為,在云南省建設數字鄉村時,如能借鑒其他省數字城市建設經驗,把在云南省打造數字昆明的技術、思路,通過修改完善后,直接轉嫁到數字鄉村建設上,進行去粗取精,優勢互補,相信定能促進云南省數字鄉村的快速發展。
3.基于云南省省情完善“數字鄉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業,難點在農民。“十一五”時期,云南省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作為目標。并認為,全面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促進云南省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實現云南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是進一步提高云南人民文化經濟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選擇。正是立足于這一戰略選擇,云南省的信息化發展從電子政務開始,接著打造數字城市而后邁向數字鄉村,以建設“數字云南”為長遠目標,最終構建面向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全數字化信息系統。云南省“數字鄉村”工程規模龐大,所以在建設過程中應重點強調統籌協調,節約物力,即集中全省各業務部門現有設備和信息資源,與國家實施的“金農”、“金水”、“信福”和“三電合一”項目等信息化工程建設項目相結合,不搞重復建設。同時,還需運用市場機制,鼓勵企業參與,共同建設農業信息交互平臺,盡最大努力爭取做到使云南省數字鄉村信息庫內容基于省情,立足于三農,讓農民盡快掌握先進技術和市場信息,在探索中不斷前進、不斷完善,從而形成開放的現代化、信息化模式,為云南省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機遇,整體性地解決區域、全球所面臨的經濟、社會、科學技術等問題,為解決全球范圍內國家和地區可持續發展問題提出建設方案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云南省農業廳關于開展“數字鄉村”建設試點的通知內容[EB/OL].云南數字鄉村網,ynszxc.省略/szxc/ProvincePage/newsview.aspx?id=2280016,2008-01-10.
篇7
1.2文稿應具有科學性、實用性,論點明確,邏輯嚴謹,資料可靠,文字精煉,層次清楚,數據準確,書寫規范。
1.3文題應簡明、準確,能確切反映出文章的特定內容,20字以內為宜,一般不用縮略語、代號、標點符號。
1.4署名作者署名列于文題下方,單位、郵編放于署名后面的括號內。如有多位作者,且分屬不同單位,則應在署名的右上角和括號內單位名稱的第一字前標出對應的阿拉伯數字序號。作者署名排序應在投稿時確定,在編排過程中如必須改動,應由第一作者出具加蓋公章的書面證明,以示負責。
1.5標題層次文內標題各層次序號原則上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排,不同層次的數字之間用下圓點“.”相隔,最末數字不加標點,如“2”“2.1”“2.1.2”等,左頂格書寫。文內接排的序號可用圈碼“①”。
1.6醫學名詞應使用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詞匯。中文藥物名稱以最新版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通用名為準,商品名稱可加括號注明。專業名詞如需使用縮略語,在其首次出現處應先寫出中文全稱,后面加括號注明其縮略語,如去氧核糖核酸(DNA)、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乙肝疫苗)等。
1.7文字與標點文內中文應使用簡化字,通常可參照新版《新華字典》。標點符號參照國家標準GB/T15834-1995《標點符號用法》執行。
1.8數字與單位數字使用執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公歷世紀、年代、年、月、日、時刻和計數、計量用阿拉伯數字,小數點前后超過3位數字時,每3位數字一組,組間空1/4漢字空。計量單位執行國務院1984年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并以國際標準符號表示,具體使用可參照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編輯的最新版本《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一書。文中單位名稱與單位符號不可混合使用。
1.9插圖與表格力求少而精,其表述內容切忌相互重疊或與文字描述重復。圖表序號按在文中出現的先后用阿拉伯數字排列。如僅有一個圖或表,可定為“圖1”或“表1”。表格應采用三線表,必要時可加輔線。表內數據小數點后有效位數應一致;某項標目指標值尚無數據時,用“-”表示。
1.10統計分析統計學符號一律采用斜體。算術平均數用英文小寫“x-”,標準差用英文小寫“s”;標準誤用英文小寫“Sx-”;卡方檢驗用希文小寫“χ2”;相關系數用英文小寫“r”;概率用英文大寫“P”。文章中兩組或多組之間統計處理“差異”的描述,用“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達。統計學處理必須標以檢驗方法,并列出具體檢驗值如χ2值、t值,然后列出P值。觀察病例數在20例以下者,分析處理數據時不宜計算百分率。
1.11參考文獻著錄格式基本執行GB/T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文后參考文獻按正文中引用文獻的順序依次排列,序號用阿拉伯數字并置于方括號中。同一文獻作者不超過3人時全部著錄,超過3人只著錄前3人,后面加“等”字,“等”字前面用“,”后面用“.”,不同作者姓名間用“,”隔開。連續期刊的著錄格式示例:雷進紅,盧躍棣,胡萍,等.采荷社區老年高血壓的社區管理效果初探[J].中國鄉村醫藥,2011,18(12):56-57.專著的著錄格式示例:胡皓夫,郭清華.發熱[M]//胡皓夫.實用兒科危重癥鑒別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8.
2投稿須知
2.1來稿用小4號字錄入,用電子版網上投稿系統投稿。稿上須注明作者聯系電話、詳細通訊地址、作者科室和電子郵箱地址;來稿須附寄單位推薦信(加蓋公章)及相應審稿費(30元/篇)。
2.2稿件發出后一個月內請登錄查詢結果,未到收到本刊錄用通知者,稿件可自行處理。(錄用通知發至作者投稿時郵箱)
2.3本刊可對來稿做修改等編輯處理,涉及原意的重要改動,則會征求作者意見。凡不同意本刊修改稿件者,請在來稿中注明。
2.4稿件確認錄用后需按通知要求在1個月內交付版面費和“論文使用授權書”,逾期者將順延計劃刊出日期。來稿刊登后即一次性付稿酬并寄贈當期雜志2冊。如另以網絡版或(和)光盤版形式再版,不再另行付酬。
篇8
這一切基于他的倫敦之行。
身未動心已遠
“旅行是一種宿命。”彭慶國說,“去英國留學是我這一生必須要做的事,當時,我停下手頭一切業務,變賣房產,帶著自己所有的積蓄遠赴英倫,一呆就是兩年。”
彭慶國留學之前,就已經是小有名氣的設計師,放下一切遠涉重洋,需要莫大的勇氣。當記者問及勇氣從何而來時,他捋了捋長發,淡淡地說了一句:“設計與我,就是一種共生共死的關系,不瘋魔,不成活。”
彭慶國告訴記者,兩年的留學經歷使他的視野大為開闊,內心不再焦灼,更為重要的是改變了他的思維方式。簡約對他而言,不再是一種設計風格、審美情結,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曠達閑適、與世無爭。香港媒體評論過他的作品:善于化繁為簡,表現出天人合一的境界和國際化。而在彭慶國看來,簡約并不簡單,這里頭蘊涵著無限美妙的精神世界——入而能出,往而能返,何其自由、暢快。
在英國的彭慶國是極其自由的,他有一段時間住在鄉村,喂馬劈柴,以一種近乎原始的方式生活。“真正的英國在鄉村,那里的風土人情給了我無盡的創作空間。在很多國家,大都市意味著良好的修養、舒適的生活,是社會名流的聚集地。可在英國,情況卻是相反的。都市在英國僅僅是一個聚會的場所,一年中,大部分生活優渥的家庭工作在城里,喧囂之后,又一如既往地返歸鄉村。在鄉下,他們耕作土地、裝飾自家的莊園、庭院,迷人的鄉村景色遍布周圍。”
英國鄉村給了彭慶國對生命的重新理解。盡管這個場景已經復述了好多遍,但彭慶國還是愿意再一次與筆者分享這種感懷:那是一個假日的早晨,田野一片靜謐,教堂鐘聲響起,小河穿過宅邸,在枝茂葉勝的參天大樹下擴展成一片明凈的湖水,農夫們裝扮一新,平靜地穿過青蔥小路邁過教堂。彭慶國如往常般去教室上課,在逆著曦光的路上,一片金黃的銀杏葉忽然就不偏不倚地飄落至手心,一抬眼,滿眼深淺細碎的金黃在日光里婆娑扶搖。
那樣昂揚而明亮的美,簡單干凈到讓人落淚,讓人不禁感嘆生命的美好和無常。一剎那間,彭慶國似乎悟到了什么。
無相之相
在倫敦泰晤士河畔的oxo tower展示著一組巨型海報,內容是關于人類死亡方式的研究與調查,這是彭慶國的信息設計作品,歷時半年完成。
作品是一系列的信息合集,由圖案、標識、裝置等組成,在此基礎上,又編撰了八本書,每一本書闡述一種死亡方式:戰爭、疾病、自然死亡、意外、犯罪、污染、交通事故、自殺。
盡管是關于死亡的題材,彭慶國卻仍表現得極其克制,畫面簡潔、色調淡雅、光影柔和。這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這一組作品中蘊含的哲學思考。在這組作品的序言中,彭慶國寫道:“所有的這些呈現都來自數據,來自信息,不僅孤獨,而且宿命,沒有逃脫的可能。”彭慶國為這組作品取的標題是《我們怎么死去》,他要做的是用信息和數據,正視死亡和生命的過程。
《泰晤士報》評價過這件作品:圖形符號的展示、應用,已經更大意義地超越了其本身的基本形態。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它正以嶄新的時代語言特征,傳遞著過去不可想象的更為復雜而龐大的信息及意義,并從視覺上展示著更為奇妙和不可預知的魔力。
彭慶國說,“在倫敦,更吸引我的地方,那就是最先進的設計理念,特別是數字媒體技術的引入,使我大開眼界”。他觸及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覺認知和藝術發展空間,那就是信息設計,而信息設計在國內尚處起步階段,目前這個領域的設計師可謂鳳毛麟角。
彭慶國告訴筆者,信息設計初期作為平面設計的一個子集,經常被穿插在平面設計的課程當中。在1970年代,信息設計就真正從平面設計中脫離出來,其主旨是“進行有效的信息傳遞”,與提倡“精美的藝術表現”的平面設計確立了不同的發展方向。完整的信息設計流程需要各種不同的專業技能,涵蓋了美學、統計學、心理學、語言學、界面工程學等等,還需要一些媒介經驗。因此,信息設計師一定是位跨界藝術家。
《華聞周刊》評述彭慶國的這幅作品:各種元素和圖形如同會呼吸的標志,根據不同的死亡方式呈現各異的結構、色彩、線條以及波紋,展示出不同的運動狀態,引發了設計語言的重構。讓人們體驗到了具有波動性、不穩定性和前所未有的、奪目甚或令人眩暈的數字化的美感。在彭慶國的作品中,展現出高度秩序化的幾何性和人們日常生活的矛盾沖突。
彭慶國說,生命有大美,自從誕生以來,各種生命活動——生成、傳播、交互、成長、寂滅,循環往復,使得各種生命體繁衍不息。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信息,就其形式和內容而言,都可以被稱為信息的最佳方式。
篇9
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全面啟動農經信息化工作。在全省農經信息化現場會后,縣委、縣政府對此項工作高度重視,迅速啟動農經信息化試點工作,成立專項推進領導小組,并且制定《開展農經信息化建設工作實施方案》。通過廣泛宣傳,使縣、鄉、村三級農經人員對開展農經信息化這項工作達成共識,普遍認為開展農經信息化是一項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的“民心工程”。
2.深入調研,落實責任,“整縣推進”農經信息化工作的開展。省、市經管總站的領導和北方農網信息服務公司領導來我縣召開調研會議,一致認為采取市場化運作開展農經信息化建設這項工作,是解決“最后一公里”信息斷層問題的一種有效形式。全縣確定各鄉(鎮)、村全部開展農經信息化工作,縣局開通農經網;各鄉(鎮)經管中心配置電腦1臺,村級以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使縣、鄉、村農經信息化工作順利起步。
3.明確任務,強化培訓,推進農經信息化工作開展。全縣各鄉(鎮)村助理會計要全部參與到農經信息化這項工作中來,一方面對村級信息員進行電腦網絡知識培訓;另一方面對村級信息員進行明確職責。
二、農經信息化建設的基本經驗
1.抓網絡平臺建設。按照農經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設的要求,縣經管局組建了網絡信息平臺――縣農經網。網站設有:農經動態、政策法規、通知公告等18個欄目,并與省農經信息網、中國農經信息網等網站并網友情鏈接,同時開通黑龍江省農經系統辦公網,逐步實現網上辦公。全縣各鄉(鎮)的村級網頁在農經網的鄉村簡介欄目中進行介紹。
2.抓信息員隊伍建設。為使村級信息員熟練掌握電腦操作技能,按照實施方案的要求對村級信息員進行培訓,分期分批對全縣村級信息員進行電腦基礎操作技能的培訓。通過培訓輔導,提高他們的電腦操作技能,為農經系統信息化辦公。信息的采集、等工作奠定基礎。
3.抓網絡化辦公。縣農經網開通后,正常的農經管理信息化工作在全縣鋪開,利用農經系統網絡辦公這個平臺,完成農經管理工作網上辦公,真正做到工作安排、數字報表、財務公開等農經管理工作在網上傳遞即可,實現縣、鄉、村三級零距離辦公,既節省經費,又做到及時、準確。
4.抓信息服務。利用網絡平臺,為本村和當地農戶咨詢和信息。主要查詢農村政策、農業科技、農產品、市場等信息,為本村和農戶農副產品銷售信息、農村二手貨信息、農村土地流轉等信息。
三、幾點啟示和建議
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開展農經信息化建設,是適應新形勢下農經管理工作網上辦公的重要舉措,為今后進一步加強農經信息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提供了有益啟示。
1.農經信息化的開展,給農經系統辦公網絡化提供了平臺。我縣通過網絡平臺建設,把省、市經管部門的工作安排、業務通知等重點工作和縣經管局的工作部署、通知檢查、數字報表、財務公開等通過網上,使政令及時暢通,加快了各項工作落實的節奏,實現了網上辦公。
2.農經信息化的開展,給我縣農村“數字鄉村”的建設提供了網絡體系。我縣已初步建成包括省、市在內的縣、鄉、村五級網絡服務體系,1個縣級網和9個鄉(鎮)、100余個行政村的網絡體系,實現了鄉村的基礎信息在網上。“數字鄉村”的信息網絡已經成為服務“三農”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加大“數字鄉村”這個服務平臺的建設,使各鄉、村的數字報表、信息、土地流轉的動態、涉農企業的產品信息等在網上及時。
3.農經信息化的開展,給我縣農民增加收入提供了致富渠道。網絡的開通,為我縣農民及時提供了政策咨詢、農村各項惠農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及時為農民土地流轉、農村二手貨等信息,為農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有利條件。
篇10
目前,我國醫學院校絕大多數的研究是將視線集中在三年制專科及以上的學科教學改革上。而針對更加貼近基層、有更強實用性要求的農村醫學專業,中職教學改革卻缺乏有深度的探索。尤其是基于鄉村醫生特定崗位職能的行為導向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是當前基層醫療衛生人員教育體系改革中的空白,需要中職醫學教育工作者進行更深入、及時的探索和研究。于是,在學校領導及各級部門支持和幫助下,我們成立了“中職農村醫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基于鄉村醫生特定崗位職能的相關研究探索”的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組。本課題由校企合作共同建設研究,參研人員由長期在教學一線進行課堂教學的教師和鄉衛生院及村醫務室的鄉村醫生組成。近些年教師們最焦慮的是當前“90后”的中職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其中重要原因是數字化時代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學生喜歡看的專業教材。教材是實現教與學的載體,是學生成才成功的路線圖,在教育教學、人才培養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教材建設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3]
因此,一年多來,我們首先進行了數字化環境下中職農村醫學專業教材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共開發編寫了《正常人體結構》和《遺傳病與優生》兩本校本教材,并于2014年9月投入使用,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以農村醫學專業醫學基礎課程《正常人體結構》校本教材的開發編寫為例,闡述數字化環境下中職農村醫學專業教材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一、研究措施和方法
1.成立校企合作的校本教材建設指導委員會
教材建設指導委員會主要由學校教育教學相關領導、行業(醫院)專家、教研部主任、教研室主任等組成。由于本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為農村鄉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基層醫生,行業專家除了邀請省、市級醫院有高超醫療水平和一定教學經驗的醫療專家外,還邀請了來自農村基層醫療一線的鄉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醫生,這樣的專家團隊既可保證教材內容的科學性和前沿性,更能體現針對職業崗位的適用性和必需性。該委員會主要承擔教材建設的組織、領導和決策之責,具體督導并組織實施教材建設的開發編寫工作。
2.成立校企合作的校本教材開發團隊
本開發團隊主要擔任正常人體結構課程的教材開發編寫工作,參與人員除本教研室全體教學人員外,還邀請了教材建設指導委員會的行業(醫院)專家。在教材的開發編寫過程中,由于企業人員的全程參與,從而能切實做到根據農村醫生崗位工作任務,確定崗位職業能力,導出教學內容,并以此為切入點提煉教學大綱,指導教師針對農村醫生崗位職業能力確定醫學基礎課程的知識需求等,設計相關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分析,從而更加準確地編寫課程標準及教學內容,真正意義上進行了校企合作,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
3.培訓教材開發人員的信息素養
當前,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全球已經進入數字化時代。“90后”和“00后”的中職學生成長在數字化時代,可謂“數字化原居民”。數字化網絡信息就像空氣一樣充滿了校園里的每一個角落,中職學生每天從網絡獲取信息資源的速度和數量,遠遠超過了我們這些經歷了數字化技術從無到有的“數字移民”。如果我們這些被稱之為“數字移民”的中職教師沒有較強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所開發編寫的教材仍然沿用傳統經典教材的思路和模式,那就是用前數字化時代的過時模式,來強制教育一種熟練掌握全新數字化模式的新生代,其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一本教材在保證其知識的完整性、科學性和先進性的基礎上,一定要具有時代特色,并具有創新性、適用性、啟發性和靈活性,否則是沒有生機和活力的,對學生是缺乏吸引力的,不但浪費人力物力,還會被喜追求時尚、喜顛覆傳統的中職學生所摒棄,直接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因此,中職教師要及時充電補習信息化技術知識,以提高信息素養。這樣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基本素質、思維方式等才能與時代同行,教師才能編寫出符合數字化時代要求的教材。
4.主要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調查問卷法、分析法、現場訪談法、專家座談法、頭腦風暴法等方法進行廣泛調研。
以2010年9月江西衛生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編寫的農村醫學專業《解剖學及組織胚胎學》教學大綱為藍本,基于鄉村醫生特定崗位對《正常人體結構》中的各知識點需求,設計“《正常人體結構》教學內容和要求”的調查問卷。對臨床鄉村醫生,我校后續其他醫學基礎課程、臨床專業課程教師,和農村醫學專業進入臨床實習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向鄉村醫生、教師和實習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各60份,請鄉村醫生按照他們所在科室的實際工作崗位所需知識技能,后續基礎和專業課教師按照他們所授課程的知識技能,臨床實習同學按照他們實習中所見的常見病、多發病所需的診療知識技能,分別對照正常人體結構知識點的需求,如實填寫《正常人體結構》的教學內容提綱和要求。最后,對《正常人體結構》調查問卷中的知識點需求程度進行統計分析。同時,對當前中職學生認知能力及學生喜愛的教材編寫體例形式也進行了問卷調查,盡可能使我們的教材符合學習心理認知能力及適應學生的情趣需求,而不是讓我們的學生來適應我們的教材。此外,我們還深入到農村基層衛生院,通過工作過程分析法、現場訪談法、專家座談法、頭腦風暴法等進行廣泛調研,進一步掌握農村醫生崗位工作過程所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再進一步分析這門醫學基礎課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實際需求,以便更好地開展中職農村醫學專業基于鄉村醫生崗位的行為導向教材建設工作,最終實現課程與崗位的對接,教材與技能的對接。
二、結果及分析
1.分析調研結果、編寫教學大綱和教學標準
從衛生部國家醫學考試中心職業資格考試大綱中獲悉,《正常人體結構》不是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內容,因此,我校把本次調研結果以及本教材開發團隊全體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和臨床一線專家的臨床經驗,作為本次編寫教學大綱和教學標準的主要依據。
新教學大綱中要求“掌握”部分的教學內容主要由三方面綜合考慮生成:一是調研問卷教學要求中“掌握、熟悉”兩項,選擇人數之和超過總調查人數1/3以上的內容;二是某一課程教師回答教學要求中“掌握”人數超過一半的教學內容;三是本課程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和臨床一線專家的臨床經驗“了解”部分的教學要求認定,主要是認為掌握和熟悉的總人數占調查總人數1/3以下的教學內容;其余部分為熟悉內容。而對極少數調查者認為要熟悉的“人體重要器官、系統的發生”的大部分內容,本大綱已刪除,少部分內容已放置“人體胚胎學概要”中,因而新教學大綱中教學內容比原大綱精減了一章。新教學大綱中的“了解、熟悉、掌握”三部分的比例分別為:13%、31.1%、55.9%,符合教學要求。新舊大綱教學要求中的“了解、熟悉、掌握”三部分教學內容的不相同比率達34.72%,此數據說明基于鄉村醫生特定崗位職能的課程內容設置,實現了專業課程內容與農村醫生崗位需要的對接,教材也實現了與生活、崗位、學生的貼近。
教學標準中的教學目標設置,根據特定的學生對象和學制,制定特定的知識、能力和態度情感目標;教學任務分解、教學重點難點分析及其解決方法上,體現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思維方法和基本實踐技能,具有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和適應性。其教學效果要達到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于一體,并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獲取信息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2.教材編寫適合職業教育活動新形式
教材主要是基于農村醫生特定工作崗位的各項調查研究編寫的,即以新編寫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標準為指導,融合國家執業助理醫師的標準,依據當前中職生的心智水平、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進行教學內容的組織和格式體例的編排。教材內容和體例上體現了“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且能適合項目教學法、問題導向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和角色扮演法等職業教育活動新形式,符合當前中職學生的學習需求。
3.教材編寫適應數字化時代需求
主要創新特點:①教材內容:在保證《正常人體結構》學科知識的完整性、科學性和先進性基礎上,以新的教學大綱為依據,基于崗位職能,體現教材內容的適用性,使內容貼近崗位;另一顛覆傳統的嘗試是對部分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如,把傳統教材中最后一章“人體胚胎發生發育概要”提前至第2章,從人體的起源開始,激起學生學習正常人體結構的興趣。②學習目標:在表達上打破傳統慣例,直接以考點提示形式提出,并在正文中加粗傾斜標注,更能讓學生重點關注,同時可增強學生學習的直觀性、趣味性和時尚性。③體例編排:符合當前數字化時代中職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在保證教材整體性和科學性的基礎上,不走傳統套路,增加或突出了病例、拓展鏈接,執業考試考點、知識要點等板塊,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④內容表述:教材內容表述上大膽使用多媒體,以適應數字化時代需求,從而適應學生學習。例如,把傳統教材中大幅枯燥乏味的文字,編排成比較表格、流程圖、關系結構圖等。如,對心臟外形的描述,先歸納為“一尖一底二面三緣三溝”,再把其重點內容列成表格比較;對椎骨的一般形態描述,先歸納為“一體一弓七個突起”,然后對它們的主要特點用表格比較;主動脈分部及主要分支,用流程圖形式表示。這種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更符合初中畢業生的心智水平,使學生愛讀想讀。
4.教材使用已初顯成效
創新型《正常人體結構》校本教材,已由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我校2014級農村醫學專業學生已投入使用,這種基于農村醫生崗位工作能力及數字化環境下的創新型教材深受學生和教師的喜愛。學生尤其喜歡對教材中簡明扼要、清楚易記、重點突出的多媒體化表述的內容,利用手機進行拍攝,隨身攜帶,利用碎片化時間和他們喜愛的方式進行學習,以享受學習過程。2013級農村醫學專業(75人)用傳統教材進行授課,其期中考試平均成績為67.50±0.23分,而2014級農村醫學專業(72人)使用的是該創新校本教材,期中考試平均成績為80.00±0.26,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P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葛道凱在談他的四個職業教育夢想之“讓學生享受學習過程”時說過:“職校的教學過程、課程設置、教材必須要改變,要讓這些學生的學習習慣和他們所能適應的學習方法與職校的教材和教學方法相匹配。首先從教材建設做起,教材要圖文并茂,通俗易懂……”因此,我們課題組審時度勢,在基于農村醫生崗位職業能力基礎上,建設了數字化環境下的《正常人體結構》校本教材。實踐證明,學生使用創新型數字化環境下校本教材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篇11
一、存在的效果
1.由于鄉村運營體制的變化,各項統計數據不能做到按實收實支填報,而是靠抽樣調查及推算結合統計數據,存在一定誤差。
2.統計人員不只相對數量少,而且自身素質也普遍較低。統計任務是一項專業技術性較強的任務,作為統計人員,需求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
3.農經統計任務經費缺乏。鄉村經濟統計任務由于點多面廣,任務量日益增多,新的統計項目不時出現,需求一定的經費作保證才干把統計各個環節上的詳細任務做實,使統計任務質量失掉有效保證。
4.影響農經統計數據質量的要素復雜,統計難度日益加大。農經統計年報數據有局部目的是各級黨委政府考核基層指導干部業績的重要依據,受行政干預,任務難度大,影響統計數據的準確性。
5.鄉村基層的農經統計人員對農經統計任務的看法不到位,影響了農經統計數據的質量。在村組,統計員普通由村委會會計兼任,一些數字甚至只由村委主任、支部書記估報,報表一拖再拖。
二、對策
1.增強組織指導。一是整合統計力氣。要樹立由農經統計人員牽頭,相關專業人員協作及審核把關的分工協作機制。二是整合統計經費。依據各專項統計任務經費狀況,增強與相關部門協調,開掘和整合任務經費,確保統計基本任務經費需求。
2.增強調查研討,及時掌握鄉村經濟總體運轉趨向。為了能更真實準確地反映鄉村經濟狀況,應對農戶的農業消費運營及經濟收支狀況停止調查,同時,對農業消費資料的市場行情、農產品及鄉村企業產品的市場銷售狀況等停止調查,剖析以上要素對農民支出的影響,為剖析預測農民支出狀況提供依據。
篇12
近年來學術界對城市發展比較關注,而中國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作為一項研究課題卻關注較少,尤其是以務農為生的老齡居民。農村老齡居民作為弱勢人群,其生活狀況尤其令人擔憂。根據最近的報道,鄉村里的年輕居民多外出在城市務工,讓老人們留守鄉村,獨自面對沉重的經濟和生活負擔。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移民。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中國的縣域流動人口為7,900萬,高于法國或英國的全國人口總數。某些研究注意到,年輕人口由鄉村向城市的流動在一定程度上惡化了農村老齡人口的生活狀況,后者往往獨自承擔起務農和照料孫輩的責任。而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對農村醫療保險的投入仍然不足。月按照官方統計,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居于世界上最高之列。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都低于1.50,而以絕對收入計算的2008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31。值得指出的是,這個數字的計算是基于《中國統計年鑒》中的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然而,年鑒數據可能低估了真實收入,尤其是城鎮居民的真實收入。可支配收入或工資僅為城鎮居民真實收入的一部分,包括住房、醫療、消費品和教育在內的各種補貼構成了可觀的額外福利,而這些并沒有反映在官方統計數字中。考慮到補貼因素,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應比這個數字大很多。中國存在的城鄉差距如此巨大,不少國內外觀察家將其視為政治不穩定的最大隱患。//html/jianli/
中國當前的現代化進程主要發生在市場導向的工業部門,工業發達的沿海地區比內陸省份的受益要多得多。盡管從長遠的角度看,農村地區將從現代化中受益,但在目前市場化改革卻有可能加大城鄉差距,農村貧困人口將面臨遷移或現住地資源惡化的兩難選擇。目前,從市場改革中受益的農村往往是離城鎮中心較近的地區,而偏遠地區往往難以從社會變遷中受益。內陸地區的農村家庭,尤其是務農家庭受益更少,農村居民的利益往往讓位于城鎮的快速發展。㈣與此同時,中國的農業體系正面臨著技術落后、缺乏規模效應、環境惡化與價格扭曲等因素導致的競爭力不足的問題。此外,一些官員的腐敗也對農村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世界上獨一無二,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問題也在逐漸顯現。盡管中國目前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比重不算太高,2008年的官方數據為8.3%,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卻在世界上處于前列。專家預測,中國將在2050年邁入老齡化社會。盡管農村地區的生育率遠高于城鎮,農村卻比城鎮面臨更為嚴重的老齡化問題,主要是由于大范圍的以年輕人口為主體的農民向城鎮的遷移。根據推算,在中等生育率和中等死亡率的假定下,2050年農村和城鎮地區的老齡人口比率將分別為26%和22%;而在中等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假定下,2050年農村和城鎮地區的老齡人口比率將分別為31%和26%。從而,中國農村將同時面臨經濟轉軌與人口年齡結構變化。//zuowen/
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主要服務于城鎮居民。各種福利項目在農村地區極不完善,尤其是社會保障覆蓋率很低。養老金一直到1991年才被引入農村地區。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長期滯后,2009年底正式實施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盡管進展迅速,截至2010年5月底,參保人數為5,199萬,但與農村72,135萬的總人口(2008年數據)相比,需要做的工作顯然還有很多。而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則在2008年達到了21,891萬,占城鎮總人口的36%,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在2006年底就已經達到了76%。比數字更能揭示實際情況的是,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沒有任何養老保障,許多農民必須依賴家庭成員尤其是其子女,來為自己的老年生活提供支撐。盡管龐大的下崗工人和城鎮流動人口值得密切關注,農村老齡人口面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關于中國農村貧困和城鄉收入差距研究的文獻浩如煙海,而對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尤其是農村老齡人口生活狀況的研究卻非常薄弱。現有研究發現,健康狀況、社會經濟地位與生活質量密切相關,但對發展中國家老齡人口生活質量的研究卻十分缺乏。中國農村老齡人口受到經濟轉軌和人口轉變的深刻影響,其生活質量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課題。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對老齡居民有什么影響?不同職業階層的老齡人口是否具有不同的生活質量?他們對其生活質量的自我評估有什么特點?生理和心理健康與職業分層有沒有關系?這些都是我們的研究試圖回答的問題。//sixianghuibao/
二、研究設計
本項研究以安徽省為地理對象。安徽是一個農業人口大省,2008年總人口為6,135萬,其中農村人口為3,650萬,占59.50%。安徽位于華東地區的西北角、長江三角洲腹地。迅速的經濟增長主要發生在核心城鎮,而貧困的農民仍然用水牛和木犁來耕種。在本項研究中,我們將務農與從事城鎮中常見職業的老齡居民進行對比。城鎮退休居民的職業在以往研究中經常受到忽視,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因為職業分層的效果往往延續至退休之后,而且職業分層集中體現了城鎮和農村生活的許多區別。對于許多以務農為生的農民來說,職業具有終身性,而退休并沒有實質意義。
篇13
二、大數據視野下數字化物理實驗
在大數據視野下,能夠實現個性化學習.通過數字化技術輔助,初中物理實驗直觀鮮明地呈現實驗現象,及時反饋實驗數據,使學生適時、多次、多樣化地深度研究實驗數據,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探究意識、科學思維品質,從而培養未來的數據分析師和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三、大數據視野下利用數字化物理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1.培養學生在合理時間內挖掘、分析數據得出普遍意義的規律,進而發展科學思維是時代的要求.大數據的發展以及基于此的教育環境和教育空間的設計,將產業、社區和知識完整地連接每個學生,實現了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實用主義教育現實;社區和新鄉村運動以及第三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變化和信息化支持,則體現了教育未來的終極愿景:人和技術共同進步、混合發展,創新成為時代的主題.在大數據時代,服務于終身學習和學習個性化以及學習行為支持的各種柔性教育的信息系統將得到開發和應用,翻轉課堂、在家上學、社交網絡以及教育行為信息系統可視化的研究,將變教育學為實證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