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垃圾回收分類的好處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垃圾回收分類的好處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垃圾回收分類的好處

篇1

1、減少垃圾

所謂垃圾其實都是資源,當你放錯了位置時它才是垃圾。廢紙、廢塑料、廢金屬、廢玻璃、舊衣物都可以回收加工后再變成相應的原料;剩飯、剩菜、瓜果皮核加工處理后可以變成有機肥,生產綠色蔬菜、糧食;舊家電、手機可以拆解提取寶貴的稀有金屬等原材料;舊家具可以維修、重組后在二手市場再銷售;甚至裝修垃圾也可以成為填海、填坑的寶貴材料;其它可燃性高的垃圾可以去焚燒發電;實在處理不了的垃圾再去填埋。在瑞典等發達國家,進行填埋的垃圾只占該國垃圾總量的百分之一,而在我國填埋的垃圾高達百分之九十,占用土地上萬畝。可見通過垃圾分類,將可回收的垃圾分門別類交給相關企業、單位去處理,將會有效減少真正垃圾的數量。

2、節省資源

我們的森林越來越少,因為樹木都被砍伐作為原料;我們的石油需要大量進口,因為自己產的石油不夠用;我們的山越來越禿,因為對礦產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如果使用過的商品最終是被永久廢棄,那么為了持續的生產,就只能消耗更多的、地球上有限的資源,但是,如果把使用過的商品回收分解加工變成原料,就可以使之循環使用,有效的減少對樹木、石油、礦產等資源的依賴。據研究,1噸廢塑料可回煉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噸廢紙,可免于砍伐用于生產1200噸紙的林木;一噸易拉罐熔化后能結成一噸很好的鋁塊,可少采20噸鋁礦。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每年約有300萬噸廢鋼鐵,600萬噸廢紙沒得到利用。而我們經常隨手丟棄的廢干電池,每年就有60多億只,里面總共含有7萬多噸鋅,10萬噸二氧化錳。這些資源如果都能被重新利用,將會成為巨大的社會財富。

3、避免污染

垃圾不僅有礙觀瞻、影響城市形象,有些垃圾還具有有毒有害性,例如前面提到的塑料會使土壤板結,焚燒塑料會產生高致癌物二惡英;鎳鎘電池中的鎘、鉛蓄電池中的鉛、堿性鋅錳電池中作為添加劑的汞等都是有毒金屬,據研究,一塊鎳鎘電池中的鎘就可以污染三個標準游泳池中的水;化妝品、油漆、日光燈管、節能燈管、水銀溫度計、過期藥品等處理不當都是環境殺手,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通過垃圾分類,這些物質可以集中到專業機構進行無害化處理,有些有毒有害垃圾經過處理后還可以變廢為寶。

垃圾分類創造的是一個無垃圾的社會,一個使資源循環再生的社會,而這一切只需要我們的舉手之勞。

范文二:

當前形勢

垃圾分類是對垃圾收集處置傳統方式的改革,是對垃圾進行有效處置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人們面對日益增長的垃圾產量和環境狀況惡化的局面,如何通過垃圾分類管理,最大限度地實現垃圾資源利用,減少垃圾處置的數量,改善生存環境狀態,是當前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迫切問題。

垃圾增多的原因是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項消費增加了。據統計,1979年全國城市垃圾的清運量是2500多萬噸,1996年城市垃圾的清運費是1.16元/噸,是1979年的4倍。經過高溫焚化后的垃圾雖然不會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它投資驚人,難道我們對待垃圾就束手無策了嗎?辦法是有的,這就是垃圾分類。垃圾分類就是在源頭將垃圾分類投放,并通過分類的清運和回收使之重新變成資源。

垃圾分類處理優點

減少土地侵蝕

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質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嚴重侵蝕。垃圾分類,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質,減少垃圾數量達60%以上。

減少土地污染

我國的垃圾處理多采用衛生填埋甚至簡易填埋的方式,占用上萬畝土地;并且蟲蠅亂飛,污水四溢,臭氣熏天,嚴重污染環境。

土壤中的廢塑料會導致農作物減產;拋棄的廢塑料被動物誤食,導致動物死亡的事故時有發生。因此回收利用還可以減少危害。

變廢為寶

中國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達40億個,方便面碗5~7億個,一次性筷子數十億雙,這些占生活垃圾的8~15%。1噸廢塑料可回煉600公斤的柴油?;厥?500噸廢紙,可免于砍伐用于生產1200噸紙的林木。一噸易拉罐熔化后能結成一噸很好的鋁塊,可少采20噸鋁礦。生活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應珍惜這個小本大利的資源。大家也可以利用易拉罐制作筆盒,既環保,又節約資源。

而且,垃圾中的其他物質也能轉化為資源,如食品、草木和織物可以堆肥,生產有機肥料;垃圾焚燒可以發電、供熱或制冷;磚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等。如果能充分挖掘回收生活垃圾中蘊含的資源潛力,僅北京每年就可獲得11億元的經濟效益??梢?,消費環節產生的垃圾如果及時進行分類,回收再利用是解決垃圾問題的最好途徑。

篇2

一個國家的法是由憲法和一系列位階不同的普通法律所組成的一個統一體系。憲法在一國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普通法律都必須以憲法為依據而制定,不得與憲法相抵觸。普通法律依據憲法的規定、原則及精神進行具體化,成為社會實際生活的具體規范。國家立法機關在制定普通法律時,必須以憲法為依據。普通法律的規定不得同憲法相抵觸,否則無效。

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公民對環境權、健康權、生命權的理解與要求越來越高。目前,環境權已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認同,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把環境權寫入《憲法》,國際社會以及一些國家開始用立法和法律解釋的方式對環境權加以確認,立志于使環境權從應有權利向法定權利的轉化。如法國政府內閣會議曾于2003年6月25日通過了關于《環境》的憲法草案。我國憲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泵绹诰糯涡拚敢幎ā安坏靡虮緫椃信e某些權利,而認為人民保有的其他權利被否定或被貶低?!薄皯椃ǖ诰糯涡拚副徽J為是包含公眾免受不合理的環境質量降級的權利。”從上述不難看出,循環經濟所體現的宗旨,在憲法中是有切實的依據的。同時,在制定關于循環經濟發展的普通法律以及除普通法律以外的法的其他形式時,必須依據憲法的規定、原則及精神制定,不得與憲法相抵觸。

二、借鑒國外循環經濟的立法模式,構建我國的循環經濟立法體系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匱乏、環境破壞問題嚴重的國家。發展循環經濟起步較晚、理論研究也較為薄弱。要在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模式、構筑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就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少走彎路。我國循環經濟立法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既要積極推進,又要循序漸進;既要突出重點,又要兼顧一般。我國循環經濟立法體系框架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

(一)第一層面的基本法

政府的宏觀調控與管理作用極大??陀^上需要從全局的高度,制定一部能夠統攬全局的、帶有基本法性質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明確各級政府及其管理部門發展循環經濟的權利和義務,明確全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途徑和方向,利用政府強制管理的“有形之手”與發揮市場機制的“無形之手”的共同作用,從國家發展戰略、規劃和決策層次規范循環經濟的發展。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資源,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從根本上保護和改善環境,是一場經濟、環保和社會的重大變革,需要權威的法律手段作為支撐、保護和引導。因此制定循環經濟的基本法是十分必要的。從這一層面來考慮應制定《循環經濟促進法》。

(二)第二層面的綜合性法律

目前,我國現有的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法規許多屬于綜合性質,不少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制定的。當時的立法目的、法律的基本原則和制度還帶有計劃經濟色彩,以環境污染防治為核心的環境法體系在環境管理機構設置、環境保護基本原則及法律責任等方面存在重污染防治規范而輕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的缺陷,因此對這些法律法規應及時修改,適應發展循環經濟的需要。

(三)第三層面的針對各種產品性質制定的具體法律法規屬于第三層面的立法問題,如主要工業廢棄物、農業廢棄物、廢包裝、廢塑料、廢玻璃、廢舊家電、廢舊電子產品、建筑廢物、廚房垃圾、廢舊汽車及其配件等大宗廢物的專業性循環利用問題,既屬于企業層次上的問題,又屬于區域和全社會層次上的問題,現行的相關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零散,缺乏系統和綜合性的解決機制,要加快制定針對各種產品性質、操作性強的具體法律法規建設步伐。

三、通過立法,建立約束激勵機制

(一)通過科技立法,促進循環經濟快速發展

政府應切實發揮建立循環經濟型社會的主導作用,開辦各類研發機構。除了發揮政府辦的研發機構“國家隊”、“主力軍”的作用,從事多方面的研發,特別是重點攻關項目的研發,還要鼓勵、引導、支持民營機構的研發和企業的研發活動。研發機構的任務,就是從本地實際出發,研究和開發適用有效的可以替代傳統做法的資源節約型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藝、新產品,研究和開發使各類廢棄物利用更充分、質量更高、附加值更大的新技術、新工藝。

各地政府不僅要為政府辦的研發機構提供資金,而且應每年拿出資金,以課題招標的方式扶持民營研發機構和企業的研發活動。要依法保護研發機構成果的知識產權,同時通過科學教育、科學知識普及,進一步傳播增進大眾對科技的理解和參與,形成一個政府、產業、教育、學術、金融、民間組織及個人等共同推動科技創新的局面。

(二)建造綠色財政制度

購買性支出政策。在購買性支出的投資性支出方面,政府應增加投入,促進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配套公共設施建設,例如,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道鋪設、綠色園林城市建設、公路修建等。在購買性支出的消費性支出方面,政府可通過實際的綠色購買行為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例如,優先采購具有綠色標志的、通過ISO14000體系認證的、非一次性的、包裝簡化的、用標準化配件生產的產品。通過改變政府的購買行為,可以影響消費者和企業的生產方向,從而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財政補貼政策。政府可以考慮給開展循環經濟的企業以財政補貼的照顧,如采取物價補貼、企業虧損補貼、財政貼息、稅前還貸等。同時,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使用的無污染或減少污染的機器設備實行加速折舊制度。政府對企業通過有針對性的財政補貼,可調動企業循環經濟建設的積極性,從而指導整個社會資源向循環經濟的方向發展。

許可證制度。政府確定某一地區排污或排污濃度的總體水平,實現污染許可證的發放量等于該總體水平。發放許可證時,可結合企業現有排污情況,成比例縮小允許的污染物排放數量,超標部門給予經濟甚至是法律的懲罰。

財政信貸制度。信貸制度是環境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根據循環經濟的要求,對不同對象實行不同的信貸制度,即優惠信貸制度或嚴格信貸制度。這樣做的好處是將對實施循環型經營的企業給予更加優惠的待遇,鼓勵人們朝著循環型發展模式的方向去生產和消費。

完善現有稅費制度。政府可以制訂出特別的稅、費政策。這一方面,國外同樣也有先例。此外,如美國的稅收減免政策、日本的特別退稅政策,以及荷蘭利用稅法條款來推動清潔生產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另外,發達國家還普遍采取了其它一些稅收政策,如征收生態稅、填埋和焚燒稅、新鮮材料稅。各級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通過實行“綠色稅”等措施,利用政策導向和經濟杠桿,促使企業、公民自覺地為建立循環型生態社會進行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推動建設循環型經濟社會。

利用獎金等多種獎勵手段。政府可以設立一些具體的獎勵政策和制度,重視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礎性和創新性、并對企業有實用價值的資源開發利用的新工藝、新方法,通過減少資源消耗來實現對污染的防治。如美國1995年設立的“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英國2000年開始頒發的JerwoodSalters環境獎。日本政府在許多城市設立了資源回收獎勵制度,目的是要鼓勵市民回收有用資源的積極性。為促使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日本大阪市對回收報紙、硬板紙、舊布等廢棄物的社區、學校等集體發放獎金;并在全市設置了80多處牛奶紙盒回收點,以免費購買圖書方式鼓勵市民回收牛奶紙盒;對回收100只鉛罐或600個牛奶罐的市民予以100日元的獎勵。泰國曼谷市建立“垃圾銀行”,鼓勵少年兒童收集垃圾、分類裝袋,并交由“垃圾銀行”處理?!袄y行”每3個月計息一次,以鉛筆、書本、襪子等生活必需品作為利息,予以獎勵。

(三)建立約束機制

篇3

一個國家的法是由憲法和一系列位階不同的普通法律所組成的一個統一體系。憲法在一國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普通法律都必須以憲法為依據而制定,不得與憲法相抵觸。普通法律依據憲法的規定、原則及精神進行具體化,成為社會實際生活的具體規范。國家立法機關在制定普通法律時,必須以憲法為依據。普通法律的規定不得同憲法相抵觸,否則無效。

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公民對環境權、健康權、生命權的理解與要求越來越高。目前,環境權已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認同,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把環境權寫入《憲法》,國際社會以及一些國家開始用立法和法律解釋的方式對環境權加以確認,立志于使環境權從應有權利向法定權利的轉化。如法國政府內閣會議曾于2003年6月25日通過了關于《環境》的憲法草案。我國憲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泵绹诰糯涡拚敢幎ā安坏靡虮緫椃信e某些權利,而認為人民保有的其他權利被否定或被貶低?!薄皯椃ǖ诰糯涡拚副徽J為是包含公眾免受不合理的環境質量降級的權利。”從上述不難看出,循環經濟所體現的宗旨,在憲法中是有切實的依據的。同時,在制定關于循環經濟發展的普通法律以及除普通法律以外的法的其他形式時,必須依據憲法的規定、原則及精神制定,不得與憲法相抵觸。

二、借鑒國外循環經濟的立法模式,構建我國的循環經濟立法體系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匱乏、環境破壞問題嚴重的國家。發展循環經濟起步較晚、理論研究也較為薄弱。要在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模式、構筑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就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少走彎路。我國循環經濟立法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既要積極推進,又要循序漸進;既要突出重點,又要兼顧一般。我國循環經濟立法體系框架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

(一)第一層面的基本法

政府的宏觀調控與管理作用極大。客觀上需要從全局的高度,制定一部能夠統攬全局的、帶有基本法性質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明確各級政府及其管理部門發展循環經濟的權利和義務,明確全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途徑和方向,利用政府強制管理的“有形之手”與發揮市場機制的“無形之手”的共同作用,從國家發展戰略、規劃和決策層次規范循環經濟的發展。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資源,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從根本上保護和改善環境,是一場經濟、環保和社會的重大變革,需要權威的法律手段作為支撐、保護和引導。因此制定循環經濟的基本法是十分必要的。從這一層面來考慮應制定《循環經濟促進法》。

(二)第二層面的綜合性法律

目前,我國現有的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法規許多屬于綜合性質,不少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制定的。當時的立法目的、法律的基本原則和制度還帶有計劃經濟色彩,以環境污染防治為核心的環境法體系在環境管理機構設置、環境保護基本原則及法律責任等方面存在重污染防治規范而輕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的缺陷,因此對這些法律法規應及時修改,適應發展循環經濟的需要。

(三)第三層面的針對各種產品性質制定的具體法律法規屬于第三層面的立法問題,如主要工業廢棄物、農業廢棄物、廢包裝、廢塑料、廢玻璃、廢舊家電、廢舊電子產品、建筑廢物、廚房垃圾、廢舊汽車及其配件等大宗廢物的專業性循環利用問題,既屬于企業層次上的問題,又屬于區域和全社會層次上的問題,現行的相關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零散,缺乏系統和綜合性的解決機制,要加快制定針對各種產品性質、操作性強的具體法律法規建設步伐。

三、通過立法,建立約束激勵機制

(一)通過科技立法,促進循環經濟快速發展

政府應切實發揮建立循環經濟型社會的主導作用,開辦各類研發機構。除了發揮政府辦的研發機構“國家隊”、“主力軍”的作用,從事多方面的研發,特別是重點攻關項目的研發,還要鼓勵、引導、支持民營機構的研發和企業的研發活動。研發機構的任務,就是從本地實際出發,研究和開發適用有效的可以替代傳統做法的資源節約型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藝、新產品,研究和開發使各類廢棄物利用更充分、質量更高、附加值更大的新技術、新工藝。

各地政府不僅要為政府辦的研發機構提供資金,而且應每年拿出資金,以課題招標的方式扶持民營研發機構和企業的研發活動。要依法保護研發機構成果的知識產權,同時通過科學教育、科學知識普及,進一步傳播增進大眾對科技的理解和參與,形成一個政府、產業、教育、學術、金融、民間組織及個人等共同推動科技創新的局面。

(二)建造綠色財政制度

購買性支出政策。在購買性支出的投資性支出方面,政府應增加投入,促進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配套公共設施建設,例如,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道鋪設、綠色園林城市建設、公路修建等。在購買性支出的消費性支出方面,政府可通過實際的綠色購買行為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例如,優先采購具有綠色標志的、通過ISO14000體系認證的、非一次性的、包裝簡化的、用標準化配件生產的產品。通過改變政府的購買行為,可以影響消費者和企業的生產方向,從而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財政補貼政策。政府可以考慮給開展循環經濟的企業以財政補貼的照顧,如采取物價補貼、企業虧損補貼、財政貼息、稅前還貸等。同時,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使用的無污染或減少污染的機器設備實行加速折舊制度。政府對企業通過有針對性的財政補貼,可調動企業循環經濟建設的積極性,從而指導整個社會資源向循環經濟的方向發展。

許可證制度。政府確定某一地區排污或排污濃度的總體水平,實現污染許可證的發放量等于該總體水平。發放許可證時,可結合企業現有排污情況,成比例縮小允許的污染物排放數量,超標部門給予經濟甚至是法律的懲罰。

財政信貸制度。信貸制度是環境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根據循環經濟的要求,對不同對象實行不同的信貸制度,即優惠信貸制度或嚴格信貸制度。這樣做的好處是將對實施循環型經營的企業給予更加優惠的待遇,鼓勵人們朝著循環型發展模式的方向去生產和消費。

完善現有稅費制度。政府可以制訂出特別的稅、費政策。這一方面,國外同樣也有先例。此外,如美國的稅收減免政策、日本的特別退稅政策,以及荷蘭利用稅法條款來推動清潔生產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另外,發達國家還普遍采取了其它一些稅收政策,如征收生態稅、填埋和焚燒稅、新鮮材料稅。各級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通過實行“綠色稅”等措施,利用政策導向和經濟杠桿,促使企業、公民自覺地為建立循環型生態社會進行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推動建設循環型經濟社會。

利用獎金等多種獎勵手段。政府可以設立一些具體的獎勵政策和制度,重視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礎性和創新性、并對企業有實用價值的資源開發利用的新工藝、新方法,通過減少資源消耗來實現對污染的防治。如美國1995年設立的“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英國2000年開始頒發的JerwoodSalters環境獎。日本政府在許多城市設立了資源回收獎勵制度,目的是要鼓勵市民回收有用資源的積極性。為促使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日本大阪市對回收報紙、硬板紙、舊布等廢棄物的社區、學校等集體發放獎金;并在全市設置了80多處牛奶紙盒回收點,以免費購買圖書方式鼓勵市民回收牛奶紙盒;對回收100只鉛罐或600個牛奶罐的市民予以100日元的獎勵。泰國曼谷市建立“垃圾銀行”,鼓勵少年兒童收集垃圾、分類裝袋,并交由“垃圾銀行”處理?!袄y行”每3個月計息一次,以鉛筆、書本、襪子等生活必需品作為利息,予以獎勵。

(三)建立約束機制

篇4

歐洲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曾經出現兩次能源危機,之后瑞士、德國和北歐四國制定了高舒適度低能耗住宅的發展戰略決策,現在許多歐洲國家已經開始淘汰傳統住宅,普遍使用高舒適度低能耗住宅,成為世界上居住品質最科學的地區,而在國內,這種傳統住宅仍是主流產品,許多新建住宅不僅一味追求建筑外表的漂亮和室內裝修的豪華,而且完全依賴空調和暖氣調節室內溫度,空調病的盛行在所難免,同時采暖和制冷期越長,能耗會越高,我國住宅兩個月的能源費用相當加拿大一年的費用。從節能方面來講,我們確實比歐美發達國家落后很多,差距很大。

隨著能源危機的出現,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開始重視節能住宅。節能住宅需要通過對建筑的合理設計、合理選材,最大限度的把室內自然溫度控制在人體舒適溫度范圍內,從而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適、環保的居住空間,降低建筑物的運行能耗。

北京鋒尚在國內率先整合了歐洲先進的技術系統為一體,建造的高舒適度、低能耗住宅,達到了發達國家的居住標準。其核心技術概括為子系統:第一,混凝土采暖制冷系統。該系統是將聚丁烯(PB)盤管預埋在鋼筋混凝土中,夏季管中送20℃、冬季送28℃的水,能使室內溫度保持在20℃-26℃的合適范圍內。第二,健康新風系統。通過統一空氣凈化和冷熱處理后新風經“下送上回”進入室內,無須開窗即可保持新鮮空氣不斷更換。第三,外墻系統。外墻采用歐洲標準加厚外保溫方式,能有效阻擋冷熱輻射和雨雪侵蝕。外飾面采用于掛磚墻面,干掛磚幕墻與保溫板之間有一個流動空氣層,可以保持保溫板的干燥。第四,外窗系統。窗采用德國SCHUCO斷熱鋁合金窗和LOW-E低輻射中空玻璃。第五,屋面及地下系統。對屋面及地下墻體的特殊處理,保證了頂層和一層與標準層舒適度的均好性。第六,防噪音系統。通過外墻系統、ALULUX卷簾、樓板處理、同層后排水系統,防止來自室外、樓上、下水道的噪音。第七,垃圾處理系統。垃圾處理系統有中央吸塵、食物垃圾處理和可回收分類垃圾周轉箱三部分組成。第八,水處理系統。小區設中水處理系統,將社區生活用水處理用于澆灌綠地、沖洗和補充人工湖水。

北京鋒尚宣稱采用上述措施的住宅告別了空調和暖氣時代,使住宅耗能比傳統住宅降低85c%以上。

2.綠色住宅

近幾年社會上對綠色住宅概念炒得很熱,但究竟什么是綠色住宅,認識也不盡一致。比較流行的看法是:住宅+綠化=綠色住宅,因而導致過度注重戶外景觀,忽視了居室環境。

“綠色住宅”不是一般人們認為的綠化較好的住宅。實際上較高的綠化率只是“綠色住宅”內容的一個方面,真正的“綠色住宅”的內涵是全方位、立體環保工程,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改善生態環境、減少環境污染、延長建筑物壽命等優點。可以說,“綠色住宅”將是本世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

綠色住宅的具體內容應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規劃設計合理,建筑物與環境協調。房間光照充足,通風良好,廚房、衛生間異味能在瞬聞散發。

(2)房屋維護結構御寒隔熱,門窗密封性能及阻音效果符合規范標準。

(3)供熱、制冷及炊燒等盡量利用清潔能源、自然能源或再生能源,日照資源豐富的地區普遍安裝太陽能設備。

(4)飲用水符合國家標準,排水深度凈化,達到可循環利用標準。新建小區須敷設中水系統。

(5)室內裝修簡潔適用,化學污染低于環保規定指標。

(6)有足夠的戶外活動空間,小區綠化覆蓋率不低于40%,無地面。

節能住宅跟綠色住宅是有一定區別的,節能應該是綠色建筑一個必備條件,但不是一個充分的條件,它倆是一個辯證統一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講,在某些方面,節能和綠色還是相沖突的。比如大窗戶、落地窗和外飄窗,能看到外面的景觀,這是綠色建筑的追求,但外窗的能耗占整個建筑能耗的40%以上,落地窗和外飄窗對節能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假如在設計上使用了落地窗和外飄窗,要想做到同樣的節能效果,就要付出數倍的高昂代價,如果從環保節能來講,這些反倒是不利的,所以要做好節能和綠色的分寸恰到好處,這是當前的主要矛盾。綠色建筑不單是節能一個方面,但是不節能的建筑一定稱不上綠色建筑。在提高人們生活居住條件的同時又節省社會資源的消耗,這才應該是我們的發展方向。盡可能采用太陽能熱水系統,采用小區共用供熱系統,設計明廳、明衛、明廚等,能節約大量的能源,從而可減少對大氣的污染,這些都是充分利用自然能源的有效途徑。

3.健康住宅

所謂健康住宅是指在滿足住宅建設基本要素的基礎上,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的生理、心理、道德和社會適應等多層次健康需求。

健康住宅有別于綠色住宅和節能住宅。綠色住宅和節能住宅強調的是資源的利用,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健康住宅強調的是居住者的健康,是與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密切相關。

評估健康住宅主要包含以下四個因素:(1)人居環境的健康性,主要指室內室外影響健康、安全和舒適的因素;(2)自然環境的親和性,讓人們接近和親和自然是健康住宅的重要任務;(3)住宅區的環境保護,指住宅區內視覺環境的保護,污水和中水處理,垃圾收集與處理和環境衛生等方面;(4)健康環境的保障,主要是針對居住者本身健康保障,包括醫療保健體系、冢政服務系統、公共健身設施、社區兒童和老人活動場所等硬件建設。

健康住宅的綠色系統中,樹應多于草。綠地率≥35%,建筑密度≯25%,綠化覆蓋率≥7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2平方米/人,硬質景觀用地占集中綠地麗積≯30%,等等。

住宅對培養人的情操、個性有很重要的影響。個性常常是創造力和聰明才智的一種表現。住宅本身應該有私密要求,要公私分區,動靜分區,潔污分區,個人生活領域、個性喜好空間受到保護,這樣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培養和發展。健康住宅的平面布局要科學,不見得面積越大越好。如果廳太大,超過40平方米,就沒有家的溫馨感,親切感,會讓人感到冷清、冷漠,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再有如黑臥室,間接采光的廚房等,都對人的身體健康不利。很多人買房時只追求環境好,有水景,外立面漂亮,忽略了房型設計,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