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牙科醫生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美國產Helioseal F窩溝封閉劑、登士柏光敏固化機
1.2 方法:用常規操作進行窩溝封閉,在低速手機上裝上清洗毛刷, 徹底清洗需要封閉的窩溝點隙、酸蝕、干燥、涂布封閉劑、光照固化、檢查調合。
2 臨床資料及結果
2.1 性別與年齡696例中男生384例,女生312例年齡7-8歲兒童。
2.2 封閉牙齒數:2709牙齒中,全為第一恒磨牙,即六齡牙,牙冠已完全萌出,有窄而寬的窩溝,無齲患。
由三位牙科醫生參與,然后在完成窩溝封閉后的3個月、6個月、12個月進行其觀察,檢查脫落情況,如下表1所示:
從上面看不同牙科醫生,結果差異顯著,探研原因,發現醫生經驗和技巧不同,脫落率相差顯著,我們及時組織三位醫生進行結果分析討論。
3 討論
脫落原因分析;
3.1 操作不當致脫落: B、C兩位醫生認為窩溝封閉操作簡單,缺乏經驗,操作時清潔牙面快,造成清潔不徹底,封閉脫落處有些窩溝殘留少許沉積物。
3.2 隔濕未做好:個別學生配合不理想,咽反射嚴重,酸蝕后舌頭拱起,口水多,封閉時隔濕未做好,污染了牙面,使封閉劑粘不牢。
3.3 封閉劑不均勻:封閉劑厚薄不均勻,太薄易咬破,太厚咬硬物時接觸早,易碎。
3.4 吹干機有油霧:吹干時帶油霧,易脫。
3.5 涂抹封閉劑殘留空氣:涂布封閉劑時未刷均勻,留空氣泡,造成脫落。
4 效果理想的方法是:
4.1 清潔牙齒:先讓孩子漱口,清潔口腔,用探針把4個六齡牙窩溝點隙上沉積的污垢刮一刮,然后用沾少許雙氧水棉球洗4個牙,將牙窩溝污垢徹底清除,清水再次漱口。
4.2 酸蝕:清潔完成后,先做左側上下兩顆隔濕,同時吸唾,在牙面窩溝處注入酸蝕劑,刮勻,酸蝕約30秒。
4.3 沖洗干燥:沖洗干清酸蝕劑,在這個過程中不能漱口,直接一邊沖洗一邊吸唾。
4.4 涂布封閉劑:充分隔濕(不能有口水),吹干封閉牙面至白堊色,在窩溝處涂上均勻的一層封閉劑,厚度適中。
4.5 固化:光照20秒。
4.6 檢查:檢查咬合,如果有高點就調合。
5 關鍵點:
5.1 一定要清潔干凈牙齒以及封閉的窩溝,檢查是否清潔干凈,有一些特別難清潔的污垢和沉積物,可以用拋光車針清潔。
5.2 因孩子口水多,張口時間有限,最好左側上下兩顆牙和右側上下兩顆牙分兩次完成。
5.3 全程吸唾,酸蝕完成后一定不能漱口,一邊沖洗一邊吸唾,至吹干牙面,隔濕涂封閉劑,光照,一氣呵成。
總之,我們通過脫落原因分析及經驗總結后,對已脫落的學生再次進行封閉,3個月復診,未發現脫落現象,使我們的窩溝封閉工作提高了效率,保證了質量。
參考文獻
篇2
在韋博文先生的醫療中心里,能干的秘書為其安排的日程表上赫然寫著韋博文先生要去學習或講座的課程,顯然,對年屆六旬的韋博文先生來說,終身學習是其堅持不懈的信念。韋博文先生老家廣東中山,屬翠微人,如今已經劃歸到珠海的管轄之下。祖輩從商,翻閱其家譜,很難找到一位做過牙醫的先人,韋博文先生在牙科界做到今天的成績,完全是靠自己的勤奮和努力。
1947年,韋博文先生出生于廣東中山,由于家里沒有老人照顧母親坐月子,還未滿月他便被送到了澳門。彼時二戰結束才剛兩年,戰火的硝煙還沒有完全消失殆盡,港澳地區的人民也都還生活得比較艱苦。十四歲時,韋博文先生往香港讀書,約三年后因環境關系而輟學,為幫補家計,開始做起牙醫學徒。
“那個時候,家里的條件也比較艱苦,學牙醫又比較貴,我們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所以尤其要加倍努力。”韋博文先生堅定地說。那時港澳地區的牙醫均十分缺乏,沒有牙科醫學院,只有香港的理工學院開的牙科技工班,1968年牙科技工班畢業后,韋博文先生一邊做學徒一邊讀書,斷斷續續三年大專課程,三年專升本課程,他坦言很辛苦,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對牙科修復赤誠的熱愛之情,每一天的工作,他都覺得充滿了動力。在工作中常葆激情,令韋博文先生看起來遠比其實際年齡年輕許多。
在牙醫行業工作了幾十年,韋博文先生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的工作強度也絲毫未令他感到厭煩。除了一些大型手術必須到醫院去做,一般的口腔手術在韋氏中心都可以進行,所以,韋博文先生基本每周都會有兩三臺手術要做,這樣的工作壓力更不曾令他感到疲倦。因為,有一份對工作的熾熱深情在支持著他。
而令韋博文先生感到欣慰的是,他的辛苦得到了客戶的廣泛認可,目前為止,客戶所給予的反饋都很正面。韋博文先生說:“我是堅持將客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我希望來我這里的客戶都是有高要求的。”同時,在遇到一些確實難以負擔費用的客戶時,韋博文先生也會諒解他們的苦處,能幫助的就盡量幫助。
牙醫是一個在全球都有人才缺口的職業,所以韋博文先生時常鼓勵員工,要他們認真努力地錘煉自己的技能,對每一個病人都要用心去服務,有了實力,去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順利就業。
牙齒保護 預防為先
走進韋氏牙科醫療中心,一股安心和放松的感覺會自動涌上心頭,該中心的布置高雅舒適,干凈整潔,令人一看便會產生信賴之感。來這里就診的患者,通常是需要做拔牙、補牙、植牙,以及一些小型的口腔手術等等。在幫助病人種牙時,要根據病人的牙齒進行數據記錄,再經過超聲波消毒之后才開始做手術。每個人的牙型是不同的,因而根據個人的情況量身定做就顯得尤為重要。
要植假牙時,更要先根據患者的牙型做一個預模,然后灌石膏,掃描數據之后,將之發往比利時或者瑞典,在那邊做好之后,再發回澳門,稍微調整一下才給病人使用。韋博文先生說:“牙齒關系到吃飯,吃飯關系到生命的延續與否,不可兒戲,所以對醫療設備和技術的要求都比較高,因而開牙醫診所往往投入較大,看診也比較貴。但是我們所追求的,是為患者帶去更高質量的服務。”服務于患者,韋博文先生始終堅持如一的目標都是:服務好每一個病人,讓每一個病人都滿意地離開。
幾十年從事牙醫工作,韋博文先生深深地感到,加強市民的牙齒保健意識其實才是最亟需做的事情。牙科醫療是一項昂貴的醫療,花費貴治療時又要承受痛苦,他誠懇地建議說:“其實大家現在看牙醫的心態應該是,為了預防牙齒出問題而提前看牙醫,而不是到了牙齒出問題才找到牙醫,這樣做可以減少很多因治療帶來的痛苦。”
“預防勝于治療,需要我們從刷牙開始做起。每個初來求診的患者我們都會教導他們刷牙的方法及正確口腔護理的正確觀念”,韋博文先生說,“其實現在很多人的刷牙方式都是不夠正確的,包括一些媽媽在把牙刷交給小孩的時候,卻并沒有傳遞正確的刷牙方法。”現在國際上廣受專家認可的刷牙方式為貝式刷牙法(Bass method of brushing),即洗刷牙齒內外面時,刷毛與牙面呈45°角,刷毛頭指向牙齦方向,使刷毛進入牙與牙之間的接觸面,部分刷毛壓于齦緣上作前后短距離來回顫動。刷洗咀嚼面時,刷毛緊壓在牙合面,作短距離的前后顫動。貝氏刷牙法的清潔力較強,并可避免造成牙頸部的缺損及牙齦萎縮。
其次,韋博文先生建議每年都要去見牙醫進行正規的洗牙,這樣發現問題就可以及時進行處理,這樣做既簡單,又省錢效果又好,不至于令其發展到要動手術的地步。
韋博文先生說:“牙齒的好壞與否,關鍵在于食物,但是人是不可能不進食的。通常來說,一個人每天刷兩次牙就夠了,最重要的是睡前刷牙。如果不刷牙就睡,口腔內殘留的食物就會發酵,口腔的溫度是最適宜細菌滋長的,所以會很容易發生病變,比如有些患者牙齒不好,風濕病情也會跟著加重。”
韋博文先生還建議,發現牙齒有問題時不要亂吃藥,最好還是請教醫生,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康復治療。他說:“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每一顆牙齒都保持健康,最關鍵的是不要患上牙周病,牙周就好比建高樓的地基,如果樁打得不好,大廈肯定建不起來。牙周的骨頭如果破壞,牙齒也會跟著遭殃。”總之,在生活中要加強牙齒保健意識,注重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如此,牙科疾病自然會遠離我們的生活。讓每顆健康的牙齒陪著我們終老。
社團服務 堅持為上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韋博文先生的最大愛好為攝影,從小便開始熱愛攝影的他參與到了澳門的攝影沙龍。誠然,捕捉世間令人為之動容的瞬間為其一大樂事,其實,他的工作又何嘗不是為人送去更多美麗的瞬間呢?當一個人擁有一口健康美麗的牙齒時,其笑容也不由得會更添幾分燦爛。在韋氏牙科醫療中心各位醫生各負其責、分工明確,所展開的各項服務均具有專業水平。對此類為患者帶去便利的產品的研發或者,也是韋博文先生在積極做著的事情。
從十幾歲開始做學徒到現在,在牙醫這一專業領域,韋博文先生始終都是抱著嚴謹科學的態度,嚴格按照國際上認定的標準來操作,他說:“你要做的手術或者任何醫療,應該是有很多論文和文獻支持你去做的,按照標準來,而不是自己去創造一套標準。”這份對高品質高標準執著追求的態度,令他不僅獲得密歇根大學院士稱號,更獲紐約大學頒發植牙研究所專科醫師及國際口腔植體學會(ICOI Diplomate)專科醫師資格。而在之前,韋博文先生更曾參與《基本法》關于專業方面的制定。
除了始終常葆的工作熱情,除了一如既往的品質追求,以及對愛好的堅持,韋博文先生更幾十年如一日做著服務社團的工作。在香港服務于荃灣商會和一個教育基金,擔任四間學校的校董,經常需要在香港開會,因此韋博文先生時常需要澳門香港兩地跑,雖奔波,但義務服務社團工作幾十年,韋博文先生樂此不疲。
篇3
由于對銀汞合金污染的擔心,當今越來越多的牙科醫生喜歡用其替代品充填后牙。對美國牙齒美容學會會員所做的一項的調查顯示,在修復后牙牙冠缺損時,27%的醫生選用銀汞合金,18%選擇金嵌體,38%應用復合樹脂,17%采用其它材料。雖然復合樹脂可以作為銀汞合金的替代口,但鎵合金有取而代之之勢。目前在美國市面上有兩種鎵合金出售,其調制方法類似于銀汞合金,但非常粘稠,難以調拌。在研磨期間或使用前添加少量乙醇,可解決這一問題。鎵合金合成包括鎵、銦、錫,室溫下呈液狀,并具易熔特性。Osborne和Summitt[3]在二年間應用鎵合金充填9例病人的30個Ⅰ類缺損,充填前隔濕,防止唾液污染。2年后,29個充填體保持完整,患者無過敏癥狀。但24%的充填體顏色暗,并有腐蝕;60%表面變粗糙,其原因不清。Navarro等[4]在類似研究中,對30個GF和31個Caulk充填體進行比較,充填時未做暫時隔濕封閉。結果8個月后,所有鎵合金充填體均變灰暗,67%的患者出現過敏癥狀。Caulk充填體中,29%出現過敏癥狀。作者認為鎵合金不適于臨床應用。Kaga等應用GF充填60例兒童Ⅰ類和Ⅴ類窩洞,發現1年后充填體嚴重腐蝕,且腐蝕產物大量積聚,未見充填體過度膨脹。作者認為,鎵合金易腐蝕,不適于永久充填,但可作為乳牙的充填材料。
雖然鎵合金已在臨床上應用,但對其超微結構卻了解甚少。Hero等[5]按65%镩、19%銦和15%錫進行混合,得出以下反應產物:Ag2Ga,CuPdGa2,β-Sn,Ag-Sn和未起反應的合金,最終產物為一復雜的混合物。Gunnsees等[6]重復以上實驗,得到Cu-Ca,Ag-In.Ag-Ga等反應物。對于鎵合金的化學反應產物,反應相穩定性及各反應相的抗腐蝕力,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2復合樹脂(composites)
復合樹脂研究的側重點在于增加樹脂的抗磨損力,并提出幾種磨損測試方法。Winkler等[7]應用一種簡單測貌儀,測定充填體邊緣的高度變化,認為這種方法的可重復性好,優于其它評價方法,尤其直接評價法。但由于復合樹脂的磨損機制、類型在個體間不盡相同。因而這些評價方法的可靠性均有限。復合樹脂的另一缺點是易疲勞,可通過球磨測定其疲勞壽命。對于非接觸型復合樹脂的磨損,目前至少有四種理論。這些理論認為,增加復合樹脂單位體積內填充料的含量,單位體積的重量即密度增加,其機械強度和硬度即耐磨性增強。增加填料顆粒的大小,可減少充填體暴露面的抗磨性能。但由于玻璃粉、陶瓷粉的熱膨脹性能,尤其是顆粒細小且密集時,增加單位體積復合樹脂內填充料的含量及密集性,復合樹脂的膨脹性增加。Venhoven等對幾種實驗用復合樹脂的成分進行檢測,包括填料負荷和顆粒大小,發現如填料排列足夠緊密,可保護樹脂免遭食物纖維的磨損。
磨損可發生于復合樹脂充填體的各個部位,但不同部位的磨損率無顯著差別。除填料顆粒與強度有關外,增大填料可減小其熱膨脹系數,兩者呈反比關系。填料顆粒最大,膨脹系數最小的材料為Z100,22.5mg/kg℃,牙齒的反應熱膨脹系數為9-11mg/kg℃,銀汞合金為25mg/kg℃。
當與唾液中的水分和其它成分接觸后,復合樹脂的某些成分會發生溶解和釋放。研究表明,復合樹脂的離子釋放程度在人工唾液中大大高于在蒸餾水中,為了增加復合樹脂的疏水樹脂進行積極研究。Li和Craig報道研制成功氟化Bis-GMA,但尚未用于臨床。
臨床應用復合樹脂時,主要考慮其粘結性能,有無殘余應力,聚合性能,有無空隙或邊緣缺損,治療后是否產生過敏癥狀。Versluis等應用有限元法對逐層充填與整體充填技術進行了比較,發現逐層填充可產生更大的界面應力。整體充填所產生的應力較小,作者建議如樹脂厚度能夠達到完全光固化,最好采用整體充填技術。逐層充填的另一缺點是每層樹脂間的粘合力不足,樹脂與粘結劑共用且形成混合層時,可使微漏減少到最低限度。
樹脂與窩洞間的邊緣密合對其固位至關重要,樹脂越厚,越易產生空隙,邊緣密合越差。Kula等[10]比較不同制劑對樹脂性能的影響,將樹脂浸于1.23%APF泡沫,1.23%APF凝膠,2%氟化鈉及水中4min和1min發現樹脂與APF基材料接觸4min后,填料性能與填料界面均受到影響。
3粘附劑與粘結劑(adhesionandbonding)
近年來,新的牙本質粘結系統不斷出現,大多數新型粘結系統的成分種類均減少,或為調理劑與預處理劑相結合。或是預處理劑與粘結劑相結合。目前的研究正致力于簡化粘合過程,并探討產品形成的混合區性質及檢查方法等。Finger和Fritz對幾種預處理劑與粘結劑結合系統進行檢測,發現它們與牙釉質有著良好的粘結力,但與牙本質的粘結強度不盡相同,所有材料均有某種混合層形成。一般認為混合層對牙本質的粘結是必需的,但其厚度是否影響最終的粘結強度尚不清楚。
各種粘結系統的預處理劑均能滲透至牙本質表面,但所形成的混合層形態各具特征。混合層的形態及位置對粘結性能的影響如何,尚不明了。混合層的形成依賴于預處理劑對牙本質的濕潤,調理劑的攪拌也會影響粘結性能,用磷酸酸蝕時,濕潤牙本質比干燥牙本質的酸蝕效果好。某些窩洞消毒劑也影響粘結劑的粘合力,洗必太則無此作用。
Watanabe等[12]測定不同的剪切方向的牙本質基質強度,發現切牙與尖牙區的最大的剪切強度不同,以54-92mpa不等,主要取決于牙本質小管的方向。牙本質的濕潤程度與粘結強度、微漏、過敏癥狀均有關系,對于無水、丙酮基系統,應用時需保持牙本質濕潤,但無需過度濕潤。粘結層本身較脆弱,用于臨床時,應采用彈性粘結系統設計,以吸收能量。
牙本質粘結系統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Alhadainy和Abdalla[13]報道,3M和clearfillLineBond在3年后的保持率達100%,而Syntacprimer為90%,Gluma2000溶液(2)僅為85%。能夠形成混合層系統,性能最好。隨著粘結系統的普遍應用,對預處理劑和粘結材料中單體過敏的報道也有增多。3Mcaulk和C+BMetabond均有較強的誘變力,0.2%HEMA和0.5%甲基丙烯酸甲酯甘油均能使豚鼠致敏。
4裂隙封閉劑(pitandfissuresealants)
幾乎所有封閉劑都是無填料樹脂。過去幾年內,玻璃離子粘固粉曾被用作封閉劑,但因固位不佳,質地脆弱,成功率有限。Winker等[14]比較樹脂改性玻璃離子水門汀與樹脂的固位情況,發現1年后兩者的脫落率相當,但樹脂的總保持率較高。Smales等[15]的研究結果與之相似,治療后6月,樹脂改性玻璃離子水門汀的脫落率達94%,而且放置時操作困難,樹脂封閉劑的脫落率為11%。
近年來應用激光蝕刻和固化的報道增多,Walsh等[15]對激光蝕刻與酸蝕的效果進行評價,應用5W、20Hz、20ns脈沖和0.8mm光斑大小的CO2激光進行牙面蝕刻,獲得與酸蝕同樣的效果。放置封閉劑后,一年保持率均在90%以上(激光蝕刻牙面為98%,酸蝕牙面為95%)。
5水門汀(cements)
由于新的粘結材料和技術的出現,對傳統水門汀的研究趨于減少,但現行的大量修復體仍沿用傳統水門汀進行固位,Margerit等[17]對封閉用磷酸鋅水門汀的成分進行測試,樣本取自27例修復體拆除后的病人牙面,采用X線衍射技術進行分析。結果在水門汀中測出的成分有ZnO,非晶形磷酸鋅,水和四氫磷酸鋅晶體。磷酸鋅晶體見于92%的樣本中,但在剛調制的水門汀中沒有。作者認為,用過的水門汀不同于新調制的粘固劑,但其終末相產物的遠期穩定性十分優良。
6玻璃離子水門汀(glassionomers)
過去幾年內,人們對各種玻璃離子粘固粉中氟釋放的相對作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認為氟釋放對于減少齲患可能沒有作用或作用極小。Demoor等[18]對幾種玻璃離子水門汀的氟釋放進行研究,發現隨著時間延長,氟釋放減少。治療后1-2d氟釋放最多,其后28d漸少,遠期氟釋放濃度甚低。Peters等[19]以Dyract治療55例Ⅰ、Ⅱ類乳牙,隨訪一年,應用M-L磨損計分法評價磨損程度發現充填體面平均有190μm的磨損。Matis等的研究表明,玻璃離子水門汀適用于需窩洞制備的牙體充填。
樹脂改性玻璃離子水門汀的反應和結構尚未完全闡明,充填材料或牙體基質中含有足夠的水分是保證酸基反應發生的關鍵。應用玻璃離子水門汀修復牙體缺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繼發齲形成。將近50%的充填體因繼發齲而被更換,這對氟釋放的價值提出了疑問。
(本文經閻俏梅醫生審閱,特致謝意!)
參考文獻
MahlerDB,BryantRW.Microleadageofamalgamalloysanupdate.JAmDentAssoc,1996,127:1351-6
SallstenG,ThorenJ,BarreagardL,etal.Long-termuseofnicotinechewinggumandmercuryexposurefromdentalamalgamfillings,JDentRes,1996,75:594-8
OsborneJW,Summitt,JB,2-yearclinicalevaluationofagalliumrestorativealloy,AmDent,1996,9:191-4
NavarroMFL.FrancoEB,BastosPAM,etal.Clinicalevaluationofgalliumalloyasaposteriorrestorativematerial.Quintessenceint,1996,7:315-20
HeroH,SimensenCJ,JorgensenRB.Structureofdentalgalliumalloys.Biomaterials,1996,17:321-6
GunnsesAE,OlsenA,HeroH,Transimssionelectronmicroscopystudyofadentalgalliumalloy,JMatSicMatMed,1996,7:447-56
WinklerMM,LantenschlagerEP,BoghosianA,etal.Asaccurateandsimplemethodforthemeasurementofdentalcompositewear,JOralpehabil,1996,23:486-93
VersluisBAM,deGeeAJ,WernerA,etal.InfluenceoffillerparametersonthemechanicalcoherenceofdentalrestorativeresincompositesBoimaterials,1996,17:735-40
VersluisA,DouglasWH,CrossMetal,Doesanincremwntalfillingtrchniquereducepolymerizationshrinkaestresses?JDentRes,1996,75:871-8
KulaK,WebbEL,KulaTJ,Effectof1-and4-minutetreatmentoftopicalfluoridesonacompositeresin.PediatrDent,1996,18:24-8
FingerWJ,FritzU.Laboratoryevaluationofonecomponentenamel/dentinbondingagents.AmJDent,1996,9:209-10
WatanabeLG,MarshallGWJr,MarshallSJ,Dentinshearstrengtheffectsoftubuleorientationandintratoothlocation.DintMater,1996,12:109-15
AlhadainyHA,AbdallaAL,2-yearclinicalevaluationoftoothcoloredmaterialsincervicallesions,AmJDent,1996,9:15-8
WinklerMM,DeschepperEJ,DeanJA,etal.Usingaresinmodifiedglassionomerasanocclisalsealantaoneyeatclinicalstudy,JamDentAssoc,1996,127:1508-14
SmalesRJ,LeeYK,LoFW,etal.Handlingandclinicalperformanceofaglassionomersealants.AmJDent,1996,9:203-5
WalshLJ,SplitmouthstudyofsealantretentionwithCo2laserversusacidetchconditioning.AustDentJ,1996,41:124-7
篇4
1.口腔與人類的健康密切相關
口腔疾病和健康是人類疾病和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相關系統疾病密切相關,又互為因果。口腔科主要的疾病是牙病。我國齲齒平均患齲率為38%;有的地區乳牙患齲率高達90%,平均每人患有2.5個齲齒。齲齒已被W日O列為僅次于心血管病、癌癥之后的三大非傳染性重點防治疾病之一。牙周病在我國的患病率高達90%以上。WTO已將牙周組織的健康狀況列為人類健康的10項標準之一。錯矜畸形在我國人群中高達49%。牙齒缺失幾乎是每一個老年人都有。如果缺失一顆磨牙,咀嚼力約下降1/5。失去一對磨牙,咀嚼力下降l/3。失去二對磨牙,只能維持原來1/3的咀嚼力。口腔的患病率占人體各器官疾病之冠。幾乎每一個人在一生中都難免受牙病之苦。
口腔疾病可以成為其他系統疾病的誘因,也可以是其他系統疾病的表征或結果。口腔醫學是現代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口腔領域的齲病、牙周病是發展中國家發病率極高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WHO把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稱為第二次衛生革命。這表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對人群健康的危害性已引起人類的關注,口腔疾病的防治是未來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作為口腔醫學與大預防醫學相交叉融合而產生的口腔預防醫學,是研究口腔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研究預防和控制口腔疾病的方法及應用,維持和促進口腔健康的一門科學與藝術。隨著醫學和口腔醫學的發展,口腔預防醫學在20世紀以來也有了很大發展,這種發展對口腔醫學進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2.口腔健康與口腔保健發展
口腔保健科學領域的科技發展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牙齒清潔、無缺損、無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只達到牙齒沒有疾病的狀態,而整個口腔還有協助發音和言語動作,具有神經感覺,參與表情的功能,口腔實際上是從事社會活動必不可少的器官。因此現代口腔保健新概念是:擁有潔白美麗的牙齒,口氣清新,口腔運動、神經等系統功能,都處于正常狀態。
口腔保健科學發展主要表現在:①對齲病和牙周病進行早期治療的全身及局部療法;②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基因工程學的新一代診斷、治療方法,給予口腔科醫生更多的選擇。③更多的口腔藥物、生物技術產品應用于診斷、治療和預防;④新開發抗生素和抗炎癥藥物對一般療法不起作用的患者有效。⑤科技的發展刺激需求;⑥企業對口腔藥物及保健用品的商業興趣增加。生物學其它進展也促進了口腔保健的發展,由于科技的突破及重大發現,將在以下方面促進對人群特別是高危人群口腔健康的醫學管理:①非常見口腔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如腮腺疾病、艾滋病、需放射治療的癌癥。②齲病、牙周病等常見口腔疾病的診斷和防治,如早期齲診斷、分子探針、抗菌抗炎癥藥物、組織再生、人工唾液等,強調醫藥而不是機械性干預。③CAD/CAM技術。目前由于昂貴不能實際應用,但技術及設計上的突破將增加技術可接受性、方便性及經濟效益。④齲病及牙周病疫苗。由于口腔科學領域的科技發展,未來口腔科醫生將成為面對患者健康各個方面的醫療專家。
3.現代口腔醫學發展的意義及作用
口腔保健是衛生事業的一部分,是綜合保健包括初級保健的一部分,應在科研、教育、預防保健各方面與醫療保健系統結合,維護人民健康,預防疾病。牙科醫生和衛生士的長期預防和初級保健任務應繼續增強。應強調將特別醫療服務轉向初級保健,推行醫療保險,增加基本保健,控制開支。搞好口腔公共衛生,口腔疾病群防群治應納入各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防保健對象中尤其要重視婦女兒童及老年人醫療保健。減少口腔健康狀況差別隨著貧富差距增大,口腔健康狀況和獲得保健的差別也增大。醫療機構有責任為全體人民而不是經濟富裕或相對健康的人服務,應努力減少口腔健康狀況的差別。
牙齒缺損和缺失修復的臨床工作近幾年來得到快速發展,我國已完成了研制各種類型的種植體及相應的器械,并開始在臨床應用。種植體的各種上部結構如固定式、可卸式、覆蓋式以及磁性固位種植義齒等也已在臨床應用
總之,當前口腔醫學在微觀上進人更深的層次,揭示疾病的本質。同時又從局部整體、器官整體和整個機體以及社會環境,綜合分析研究疾病的規律。學科不僅分化而同時又出現綜合趨勢,產生新的邊緣學科,口腔領面外科和正畸科結合產生正領外科,口腔外科和口腔修復科及口腔材料結合產生牙種植學。口腔修復學和口腔生理等學科結合產生領學等。當今口腔醫學基礎研究的總趨勢,仍然是細胞生物學、亞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尤其是分子生物學向各個領域的廣泛滲透。
參考文獻
[1]韓志武,口腔預防醫學發展的方向及探討[J] 《科技資訊》2007年32期
[2]李奉華、彭解英、賀達仁,世界預防口腔醫學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J] 實用預防醫學2007(6)
篇5
海明威是20世紀最重要的美國小說家之一,他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是他的小說在寫作形式、語言和技巧方面的成就,是他所開創的“冰山文體”,即寫作就如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只是海上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在海面以下。海明威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鮮明的個性,他那清新流暢的文筆,簡潔凝練的敘述精確微細的描寫,言簡意賅的對話,在文學界成了有名的“海明威風格”,即“電報式”風格。這種語言風格的影響很深遠,比如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他認為:海明威是一位與其寫作技巧最為密切相關的作家。而在中國先鋒派作家中余華曾直言不諱的說:在《許三觀賣血記》中最喜歡的就是自己那簡潔明亮的對話體風格了,并且認為這源于自己很喜歡古典音樂的原因,從中找到語言表達的靈感。實際上,這不可排除的受到語言大師海明威的影響。本文主要就是從海明威簡潔清晰含蓄“電報式語言”來看先鋒派作家余華作品里蘊藏的語言特色與張力。
海明威與余華,他們的語言風格不可質疑的具有著某些共性特點:簡約的對話體中口語化的重復,含蓄冷靜的表達敘述話語,形成沉著客觀的敘述視角,給人一種簡潔流暢深度的閱讀感受,表達出作者對于生命的熱愛海明威,對于人類悲憫的情懷,對于初始的人生境遇的顯示。
一、源于兩人相似的經歷和生活背景
海明威是20世紀傳奇的英雄和作家,他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以及西班牙內戰,一生中多次負傷,僅腦震蕩就有十幾次,出過三次車禍,“光是作戰,他身上中彈九處,頭部受傷六次。他18歲的時候在意大利給燒傷了,起初都當他死了,丟下他不管,醫生一共在他身上拿出237塊碎片,拿不出的不算。”[1]他從小就練習拳擊,打壘球,喜歡斗牛,并親身上過斗牛場,還喜歡釣魚,騎馬,滑雪,打獵,在非洲森林里狩獵時飛機出事兩次,差點送了命,就連最后的死亡也體現了海明威是個很有個性的作家,最后他把獵槍含在嘴里,兩個扳機一齊扣動,大半個腦袋就打碎了。美國學者菲利普揚認為,一切美國故事里最偉大的主題是:天真遇上經驗,講天真的美國人怎樣走到外面的世界,怎樣遇見與天真完全不同的東西,怎樣在路上被打倒了,從此以后便很難再把自己拼起來,回復原狀。[2]海明威講述的就是這樣的古老的故事,關于一個男孩怎樣被他從小到大的經歷的世界打擊的粉碎的故事。他所造了一個個生命極端熱愛的鐵骨錚錚的硬汗形象,給人類以一種強悍的生機力。仿佛人活著就要堅強,就要強硬,我們要精悍。他語言簡短精悍的表述,也和他這傳奇的英雄一生經歷有著關系。
正如余華亦是如此,他小說中暴力敘述和精簡的表達源自于他的人生經歷背景。余華出身于醫生家庭,他童年的啟蒙中包含著某種暴力性的記憶因素。余華回憶說:“我在念小學的時候,我的一些同學都說醫院里氣味難聞,我和他們都不一樣,我喜歡聞酒精和福爾馬林的氣味。我對從手術室里提出來的一桶桶血肉模糊的東西已經習以為常了應該說我小時候不怕看到死人,對太平間也沒有絲毫恐懼海明威,到了夏天最為炎熱的時候,我喜歡一個人呆在太平間里,那用水泥砌成的床非常涼快。[3]由此看來,余華童年時期的生活中對恐怖性暴力性的情節和場景有著某種親和力,他青年時期從醫的生活經歷進一步鞏固了他關于暴力和死亡的童年記憶,當他對醫院和牙科醫生的生活感到厭倦而轉向文學寫作的時候,這種從醫的經歷,對于暴力血腥的特別感受,形成了他小說中客觀冷靜的敘事和簡練含蓄的文風。他對于暴力敘述的執著有歷史的批判性和現實的合理性,他在20世紀80年代某些作品的暴力敘述揭示了歷史的或人性的陰暗和殘酷的一面,使人們看到了歷史的表象背后的某種殘忍和罪惡。
總看海明威和余華的人生經歷不可排除的相似之處,他們都對于暴力,血腥,殘酷的或溫情的生活都能表現出冷靜的客觀的描述,并透露出一種韌性,生命的強悍,生活的無窮力量,絕不服輸的勇氣。這些外在的因素,都是形成兩人簡潔含蓄的語言風格的重要原因。
二.簡約的語言對話體
簡約的對話體,即刪掉小說中可有可無的東西,以少勝多,像中國水墨畫技巧,計白當黑,沒有著墨的空白處似乎比濃墨重彩更有韻味。不要鋪陳,不要八分之八,只要八分之一。簡約的語言表述表現在刪掉了小說中幾乎所有的解釋、探討,甚至討論,砍掉了一切花花綠綠的比喻。海明威打仗期間當了美國一家報紙的記者寫文章和報道要用電報發揮過,語言必須簡明,形成了“電報體風格”極少用修飾語,極少用形容詞。他追求一種沒有修飾雕琢的真實,用最簡潔,最明晰的語言向人們提供畫面,讓人們從畫面中體驗真實,使讀者能在沒有語言障礙和干擾的條件的下去體驗他所追求的真實。海明威小說中語言的鮮明的特征是簡約的對話風格。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說》一文中指出:“在他以前的一個世紀,長篇小說的對話向來都給一大套精雕鏤刻的老規矩壓的動搖西擺,邁不開步。長篇不知想了什么辦法,居然活下來;短篇卻一直岌岌可危。按照這套老規矩、角色說的話要具備作家所強調的抑揚頓挫。風味、情緒、含意。于是:‘他帶著明顯表示的憤怒又重復了一遍:‘他鼓起勇氣,用用憂郁的音調說’;‘他低聲笑著插了句嘴’,等等,不一而足,這些文字調料一塊塊的塞滿,”海明威則把這些修飾填料都一一掃光海明威,他的對話都是直接呈現對話摘要模式,以對白來推動小說的敘事的發展,這很類似于海明威在《殺人者》和《白象似的群山》等作品。在《許三觀賣血記》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許三觀躺在藤榻里,兩只腳架在凳子上,許玉蘭走過來說:“許三觀,家里沒有米了,只夠晚上吃一頓,這是糧票,這是錢,這是米袋,你去糧店把米買回來。”
許三觀說:“我不能去買米,我現在什么事都不做了,我一回家就要享受,你知道什么叫享受嗎?就是這樣,”
許玉蘭說:“許三觀,我正在洗床單,這床單太大了,你幫我揪一把水。”
許三觀說:“不行,我正躺在藤榻里,我的身體才剛剛舒服起來,我要是一動就不舒服啦。”
許玉蘭說:“許三觀,你來幫我搬一下這只箱子,我一個人搬不動它。”
許三觀說:“不行,我正躺在藤榻里享受呢”
許玉蘭說:“許三觀,吃飯啦。”
許三觀說:“你把飯給我端過來,我就坐在藤榻里吃。”
------------------余華《許三觀賣血記》
這段對話,我們知道對白成了敘事本身,離開了對白,小說便不存在。由對白所推動的敘事行為在這小說中遠遠大于時間和主題,對白在這小說中的重要性在于:整個敘事由人物對白展開,作者和敘述者讓位給人物,敘述主體消失在人物的背后,人物成了小說真正的主人公,不僅僅是敘述的對象,而且是敘述的主題。這樣,避免了作者過于強大的主觀權力對敘事的客觀性的干擾,以簡單的人物對話,作為塑造人物形象和推進故事情節的主要手段,這種方法和海明威的小說《白象似的群山》類似,這篇小說情節可以一句話概括:一個美國男人同一個姑娘在一個西班牙小站等火車的時候,男人設法說服姑娘去做一個小手術。整部小說基本上由男人和姑娘的對話構成,一句句的對話就那樣的構成了整個故事事件,推進著敘事的發展。我們來看這段對話:
“你說什么?”
“我說我們本來可以舒舒服服享受生活中的一切。”
“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的。”
“不海明威,我們不能。”
“我們可以擁有整個世界。”
“不,我們不能。”
“我們可以到處去逛逛。”
“不,我們不能。這世界已經不再是我們的了。”
“是我們的。”
“不,不是。一旦我們把它拿走,你便永遠失去它。”
“但我們還沒有把它拿走。”
“咱們等著瞧吧。”
-------------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
這是一段關于男人去勸姑娘做手術的對話,在這里不斷地重復著“不,我們不能。”這一句話,我們可以看到姑娘一而再的拒絕做這件事情,她堅決的說著:“不,我們不能。”這種對白上的重復,形成了一種特有的節奏感,重復的表現人物的心里態勢。敘述者由于激動、緊張或痛苦不可能把若干動作和狀態編排進完整的上下文中,選擇不同的動詞和短語、準確地描述各個動詞相互之間的關系,而只依照先后順序一個接一個地或重復的說出來。重復的結果不但加深了印象了印象,而且使單個詞或詞組在重復中得到了強調,與其他基本詞和詞組相游離,從而使每個詞或詞組都獲得幾乎是相等分量的感染力量。更加難得是海明威在使用對白重復著一手段時仍然保持著行文簡潔的風格。其實這就和上面的《許三觀賣血記》那段在語言的敘述上不謀而合了。許玉蘭讓許三觀做著個做那個,許三觀都說,不行,他要躺在藤榻里享受。
三、簡約流暢的對話體中出現的口語化,使得語言很簡樸簡潔,自然活潑生動。海明威寫出來絕對口語化的對話,并使其具有持久的真實美,他不但追求對話的語調,用詞等方面的真實,還追求說話人的感情態度性格的內在真實,讓讀者能夠聞聲識人,聞聲知人。海明威在對話中除了使用口語外,還經常使用俚語,增加對話的生活實感和對人物內心情緒與心理意識表現度。那么余華在《許三觀賣血記》中有這一段:
這時,許玉蘭說話了,她說:“我怎么去對何小勇說呢?”
她父親說:“你就去對他說,你要結婚了,新郎叫許三觀,新郎不叫何小勇。”
――――――――-余華《許三觀賣血記》
這里面直接體現了語言的風格:簡樸。最天然的口語,最簡潔的結構,然而,這種簡單性卻有著一種令人著迷的旋律感。陳思和在該小說的總體結構中就發現了一種民間音樂般的節奏感(見《關于長篇小說的歷史意義》)“新郎叫許三觀,新郎不叫何小勇。”這有著賭氣生氣的口吻,很地道的口語化,特別是“新郎”一詞前后重復兩次,從表面上看,似乎顯得累贅海明威,但要是刪去一個,整句話在節奏和旋律上的美感便當然無存,變成了一句毫無光彩的復句。用極簡單的重復的地道的口語化的語句,卻給整篇小說帶來一種簡樸有力的表現力和富于樂感的旋律美。
四、結語
海明威的小說語言風格是從簡約蘊藉中獲得恢弘的氣度。他始終做到“越少,就越多。”,用平白無飾的然而具有豐富的文學表現力的小說語言描述讀來明快、回味起來寓意深邃的故事。他崇尚用淡泊若無的筆觸去捕捉那轉瞬即逝的情景,用樸實無華的畫面去表現最動人的內在特色,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描繪。他希望用不經雕琢的真實創造的情緒來感染讀者,使讀者難以忘懷。正是如此,海明威形成了簡潔清晰含蓄耐人尋味的語言,他使“英語散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對后世的影響是:處處都有海明威的影響,但你不可能辨認出哪一處是海明威的。先鋒作家余華,前期的創作亦是模仿西方歐化的句式,對話也顯得很突兀,表面上似乎意味深長而又無明確的所指,游離于敘事。到了《許三觀賣血記》中,他開始有了明顯的轉型,他用東方話語的簡潔和純凈,不拖泥帶水,在貌似大白話中去尋找耐人尋味的特別。這種深邃的簡潔含蓄和海明威的“電報式語言”有著相同的類似。他們都是用很地道的口語化自己的語言組成簡單的語句,精悍的文章,但是很耐人尋味。余華敘述中有海明威的影響,特別是在簡約的對話體這一處,更是得“電報式語言”的精髓。
參考文獻:
[1]菲利普揚:《歐涅斯海明威》,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M],北京:三聯書店,1988.P220;
[2]菲利普揚:《歐涅斯海明威》,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M],北京:三聯書店,1988.P233;
篇6
但同時,以美國精神病學會、美國醫學會為代表的學術組織和以DeNels沖,G.Y , Moyer, D.M.等為代表的專家學者對臨床心理學的處方權訴求予以堅決的反對與抨擊。認為賦予臨床心理學處方權將會造成臨床心理學家培訓成本的上升以及內部不必要的矛盾與分裂,導致與精神病學的嚴重對立與沖突等等。
1心理學家處方權訴求的歷程
理解心理學家的處方權首先需要清楚心理學家追求的是何種意義上的“處方權”。澄清這個問題需要簡單回顧一下美國處方權的歷史。1906年,美國國會通過《純凈食品和藥品法》,該法沒有限制消費者自選用藥,即任何藥品沒有處方也可以銷售。1938年美國國會修訂了((純凈食品和藥品法)),并改名為《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1951年((處方藥修正案》將醫藥市場上的處方藥和非處方藥作了嚴格區分,規定處方藥必須由獲得執照、具備處方權的從業人員開出,而非處方藥品,消費者可以任意選購。
美國聯邦政府負責各種藥物的法定分類,而各個州政府有權制定各類衛生行業的職業資質,決定哪些從業人員具有處方權資格。從公眾利益和健康安全的角度出發,各個州對處方權的管理通常分為3種模式:非限制性獨立處方權、限制性的獨立處方權和限制性的非獨立處方權。
一般而言,進行對抗療法(allopathic)的醫師具有非限制性的獨立處方權資格,而其他衛生保健從業人員分為限制性的獨立處方權和限制性的非獨立處方權資格。牙科醫生、驗光師、足科醫生等在實踐中具有限制性的獨立處方權資格,即盡管開具處方藥物的種類有限,但并不需要接受醫師的監督或指導。醫師助手、藥劑師、專業護理師等只是在部分州具有處方權資格,而且是限制性的非獨立處方權資格,這種處方權受到許多約束,比如藥物的種類、藥物的使用等均有事先規定,而且需要接受主治醫師的監督和指導。
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加利福利亞州已經有一些培訓項目,對非醫學專業(包括心理學)的人員進行患者評估和開具處方的培訓。
1984年,美國參議員Daniel K.Inouye在夏威夷心理學年會上明確指出在許多行業不同程度地獲得處方權的情況下,心理學家也非常有必要獲得官方認可的處方權。
1985年美國心理學會成立了一個委員會,專門研究心理學家有限處方權問題。
1989年夏威夷心理學會向夏威夷州參議院提交法案,提議允許經過恰當訓練的心理學家具有精神藥物的處方權。盡管該法案遭到否決,但在心理學家追求處方權的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1990年,美國心理學會代表理事會以118票贊成、2票反對,通過成立了一個心理學家處方權特別工作小組,主要的目的就是論證和調研針對心理學家精神藥物處方權而開設的課程內容、實踐方式和考核認證。
1995年,美國心理學會通過其所屬的代表委員會接受“心理學家擁有處方權”作為美國心理學會的官方政策,并相繼采取了一些措施:發展了處方權法律的州立法示范模式;與教育事務部聯合開發博士后心理學家獲得處方權的精神藥物學培訓課程;發展出在讀博士處方權培訓的示范性課程,提供給那些為處方權州立法進行游說的心理學家:代表委員會投票授權美國心理學會職業心理學院在2000年之前完成對精神藥物學的全國性考核方式的開發。
1998年年底美國關島立法機關不顧政府的否決,通過了第一個允許臨床心理學家在與醫生的合作下使用、開具和配發處方藥的法律。
1999年7月,路易斯安那州心理學會的35位心理學家完成了該州對博士后取得精神藥物學碩士學位的培訓。
2002年新墨西哥州成為美國第一個法律上允許心理學家有資格獲得處方權的州,兩年后即2004年路易斯安那州成為美國第二個法律上許可心理學家有資格獲得處方權的州。一些州已經提出或者計劃推行心理學家處方權立法,主要有阿拉斯加州、阿肯色州、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夏威夷州、伊利諾斯州、印第安納州、路易斯安那州、馬里蘭州、密蘇里州、蒙大拿州、俄勒岡州、田納西州、德克薩斯州和華盛頓特區。截止2005年,美國至少有20個州已經進行了心理學處方權的立法調查或者立法生效心理學家具有處方權資格。
2心理學處方權訴求的背景解析
2.1戰爭對社會產生的巨大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隨著從心理學角度醫治戰爭創傷的呼聲不斷增強,臨床心理學成為精神病學之外的一個選擇,因為心理學家能夠在基于心理學理論和原則之上提出解決辦法。”
二戰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也給大量幸存者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創傷。僅僅依靠精神科醫生無法滿足社會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急需心理學家特別是臨床心理學家參與到戰爭后心理救助的活動當中來。美國退伍軍人局將臨床心理學家的角色擴大到了許多基于實踐經驗的活動中,包括心理測驗、診斷晤談,并且最終延伸到精神治療。·
另外,一些學者研究指出,僅僅有醫學基礎的從業醫生們缺乏對心理健康的專業知識背景,并不能提供理想的衛生健康服務,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對心理健康服務的質量需求。
2.2精神藥物學的飛速發展
戰爭給臨床心理學創造了發展的機遇,同時也直接推動了精神藥物學的興起。與此相對應,推動心理學家處方權訴求運動的另一個因素,是制藥公司不斷增長的對擴大具有處方權資格的專業范圍的興趣。
2001年,美國藥物銷售量增長最顯著的是精神藥物類。根據艾美仕咨詢公司的統計,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2002年12月的銷量,比5月的453億美元增長了16%。北美是精神類藥物使用最多的地方,年增長率19%,值得注意的是,在歐洲這個比例下降到1%,而在非洲/亞洲/澳洲和拉丁美洲分別是4.5%和2.4%。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為什么心理學家處方權運動在美國的發展勢頭與其他國家相比更加強烈。
在心理學家追求處方權的推動力因素上,經濟利益是一個重要方面。精神藥物在全球市場占據越來越多的份額,每年有逾百種精神藥物在研發中,2001年精神藥物的研究與開發耗費高達860億美元。出于商業利益,制藥行業為那些堅持精神藥物學取向的臨床心理學家“慷慨”解囊,出資贊助他們進行學術討論和各方游說,并為他們提供越來越多的研究和教育基金。
2.3現代社會健康服務模式的變化
現有的衛生服務系統中,臨床心理學占據的市場份額有限,要避免被邊緣化就必須革新,向社會公眾、政府部門、學術界等充分展示臨床心理學能夠為社會提供的貢獻。而臨床心理學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在職業手段和模式上進行變革。處方權資格的訴求是心理學面對這種時代特點和職業需求之下應運而生的。
從整個心理疾病的治療領域看,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傳統作用不可否認。但另一方面,心理學的傳統取向和重要性確實受到沖擊和挑戰。臨床心理學家的職業作用呈現弱化趨勢,Olfson, Marcus和P~在1999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1985年來心理健康服務機構88.7%的患者是針對心理治療,到1995年這個數字下降至78.7%,來訪者時間也從平均50分鐘減少至15分鐘。”
心理疾病的生物病原學模式日益突出,精神藥物治療心理疾病的比重增長迅速。這種狀況實質上反映了在心理疾病“身心觀”的重大轉變,身心二元論取向從強調非物質的心靈轉向物質的身體。而這背后更關鍵的問題是,處方權問題并不是簡單地只是把生物學取向評估及處理手段引進心理學,而極有可能因為堅持生物醫學模式,而忽視心理學模式,使得心理學形象發生改變,否定甚至推翻心理學傳統的理論基礎。
2.4衛生保健行業處方權的發展
“非常明顯的是,非醫生的衛生健康服務提供者(nonphysician health~provider)的處方權實踐是一個全新的,并且快速擴展的領域。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心理學家已經在全美50個州獲得了自主執業資格。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臨床心理學職業以外的其他衛生健康行業如驗光師、藥劑師、專業護理師等都在一些州不同程度地獲得了不同類型的處方權資格,而此時心理學家還沒有在一個州獲得處方權資格。1999年驗光師正致力于擴大他們眼部激光外科手術的州范圍。他們己經被許可在美國50個州開具處方藥,而在40年以前,他們還不得不努力獲取對隱形眼鏡的服務資格。藥劑師在8個州具有處方權,他們致力于擴大法定處方權的州范圍。
在其他衛生服務行業不斷追求處方權的過程中,我們能找到心理學家處方權訴求的先例和示范,但更多的是呈現在心理學執業者們面前的競爭壓力和巨大考驗。心理學家處方權訴求遭到了美國精神病學會、美國醫學會的強烈反對,這個現象從側面反映出臨床心理學從業者所面臨的巨大競爭壓力。
篇7
Mutual Translation of German-Chinese Terms
LI Dongliang GUO Jian
Abstract:Chinese and German belong to different language family and the difference has brought a lot of difficulties to the mutual translation. The author discusses mutual translation issues of German-Chinese terms, such as the corresponding, diction, subsequence, mutual translation, etc.
Keywords:Chinese,German,terms, mutual translation
引 言
在漢德術語互譯的過程中,簡單化的、一一對應的做法是行不通的,這是因為漢語和德語屬于不同的語系,它們之間的差別給漢德術語的互譯帶來了很多困難。雖然國內一些同行也在相關教材里討論了漢德術語的互譯問題,但是由于一些客觀原因,使得他們目前的論述往往淺嘗輒止,不夠深入。筆者曾在國內和德國為大型企事業單位和跨國公司擔任過翻譯,根據多年的翻譯實踐,擬從漢德術語的概念對等、互譯選詞、詞語排列秩序、互譯時的增減字、直譯還是意譯等方面出發,對漢德術語的互譯問題進行探討。
一 漢德術語互譯的概念對等
不了解的人往往會認為每一個漢語術語總會有一個德語術語與之對應,事實上多數的漢德術語在概念上是對等的。但是,情況并非總是如此。具體舉例如下:
1.中文詞“三無產品”與德文詞“No-name-Produkt”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規定必須有中文廠名,中文廠址、聯系電話、許可證號、產品標志、生產日期、中文產品說明書,如有必要時還需要有限定性說明等等,缺少的均視為不合格產品,上述要求缺少其中之一,均可視為“三無產品”。有人會認為德語詞“No-name-Produkt”與“三無產品”對應,其實不然,因為該詞指neutral verpackte Ware ohne Marken-od. Firmenzeichen[1],意為中性包裝的無商標或者無生產廠家的產品,不一定同時無商標和無生產廠家,日期總是存在的。
2.中文詞“城市”與德文詞“Groβstadt”
我們知道,城市按其規模可分為大、中、小型。根據國務院在1963年頒布的“城市人口詞條”的規定是:在中國,凡工商業集中、居住人口10萬以上的地方可設市;凡工商業相當集中,居住人口3000以上的地方,可設鎮。而根據2010年版的Duden Deutsches Universalwrterbuch(《杜登德語通用大辭典》)[2],德語詞“Groβstadt”的內涵是:groβe Stadt(mit einer Einwohnerzahl von mindestens 100 000),翻譯成漢語是大的城市(居民至少10萬)。這說明在德語里,只要某個城市人口達到10萬,就是大城市了;而在中國設市的起點是人口10萬。如此一來,中國的任何一個小市都稱得上德語里的“Groβstadt”。所以,漢德術語互譯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國情不同的背景。
3.中文詞“牙醫”與德文詞“Zahnarzt”“Dentist”
中文術語“牙醫”在德語里有2個對應術語,分別是“Zahnarzt”和“Dentist”。但是二者還是有區別的:Dentist指Zahnarzt ohne Hochschulprüfung[2],即未經大學考試、無博士學位的牙醫;Zahnarzt指Arzt-für Arztheilkunde(牙科醫生)。由此可見,Zahnarzt跟中文里的“牙醫”對應最佳。
4.中文詞“文章”與德語詞“Artikel”“Aufsatz”“Beitrag”“Abhandlung”
中文術語“文章”與德語術語Artikel、Aufsatz、Beitrag、Abhandlung的內涵和外延并不一致。根據《漢英雙語現代漢語詞典》[3],文章指:(1)篇幅不很長的單篇作品,(2)泛指著作,(3)暗含的意思,(4)關于事情的做法。
而與“文章”對應的德語詞的內涵分別是:(1)Artikel:Aufsatz, Abhandlung, Beitrag;(2)Aufsatz: kürzere Abhandlung über ein bestimmtes Thema;(3)Beitrag: Aufsatz, Artikel in einer Zeitung, Zeitschrift od.in einem Sammelband verschiedener Autoren;(4)Abhandlung: schriftliche[wissenschaftliche] Darstellung,lngerer Aufsatz[4]。由此可見,Artikel是個總概念,包含了Aufsatz、Abhandlung、Beitrag的意思;Aufsatz指針對某一主題較短的文章;Beitrag指登在報紙、雜志或者論文集里的文章;Abhandlung指書面的(科學的)論文,較長的文章。
5.中文詞“壽命”與德文詞“Lebensalter”
在科技文獻里,中文詞“壽命”與德文詞“Lebensalter”的內涵并不一樣。根據第四機械工業部標準化研究所編寫的《可靠性基礎》[5],在電子儀表可靠性方面,對不可修復的產品,“壽命”指發生失效前的工作時間或工作;對可修復產品,“壽命”則指相鄰失效(故障)間的工作時間。根據DIN4004L[6],“Lebensalter”在德文里指Zeit von der ersten Inbetriebnahme zu einem Stichtag,翻譯成中文是從首次投入使用到某一次抽樣日期之間的時間。顯然中文詞壽命與德文詞Lebensalter的內涵不一樣。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中文里若說某城市是一座“大學城”,那里的大學一定很多;而德語里“Universittsstadt”的內涵卻是Stadt, in der sich eine Universitt befindet,意思為只要某城有一所大學,就是德語里所謂的“大學城”了。德語里將中文術語“信息社會”翻譯為“Informations-gesell- schaft”, 但是,將“信息高速公路”則翻譯為“Datenautobahn”(也有人翻譯成“數據高速公路”)。
總之,在進行漢德術語互譯時一定要注意概念是否對等。否則,輕則給術語界和翻譯界帶來更多困惑,重則給國內招商引資以及外貿出口造成重大損失。
二 漢德術語互譯的選詞
漢德術語互譯選詞問題是相當復雜的,盡管有像中文“我有一本書”和德文“Ich habe ein Buch”這樣幾乎完全對應的句子,但是畢竟很少。因此,漢德術語的互譯選詞不是個簡單的問題。下面舉例說明:
漢德語里各自都有高、大、快、特、極等概念,但在互譯選詞時就有明顯的變化。例如漢語里說“我身高一米八”,在德語卻只能是“Ich bin 1.8 Meter groβ”,這里中文的“高”翻譯成德文后變成了“groβ”,然而實際上德語詞“hoch”對應中文詞“高”,“groβ”對應中文詞“大”。中文詞“葛洲壩”(位于湖北宜昌的水利工程)翻譯成德語后變成了“Gezhou-Hochdamm”,“大壩”變成了“高壩”。中文詞“大學生”對應德語詞“Student”,沒有形容詞專門對應“大”。中文里“最好的一塊”在德語里卻是“Lwenanteil”(獅子的部分)。中文詞“高等數學”對應德語詞“Hhere Mathematik”(較高等的數學)。中文詞“特快專遞” 對應德語詞“ Schnellere Post”(較快的郵件)。中文詞“筆直”對應德語詞“schnurgerade”(像繩子一樣直),“kerzengerade”(像蠟燭一樣直)。中文詞“酷熱”在德語里則是“Affenhitze”(猴子似的炎熱),“Mordshitze”(謀殺似的炎熱)。
還有一種常見情況是一個中文詞對應多個德語詞。例如,中文詞“票據”在德語中有很多對應詞,“發票”對應德語詞“Quittung”,“飯票”對應德語詞“Essensmarke”,“戲票”對應德語詞“Theaterkarte”,“飛機票”則可以是“Flugschein”或者“Flugticket”,“鈔票”對應德語詞“Banknote”,“選票”對應德語詞“Wahlzettel”。又如,中文詞“打開”在德語里有幾個對應詞,德語動詞“ffnen”指把一個密封了的東西打開(eine Büchse ffnen指開罐頭),“aufbrechen”指把一個關閉了、鎖住的東西打開(die Tür aufbrechen為開門),“aufschlieβen”指用鑰匙打開(den Schrank aufschlieβen指用鑰匙把柜子打開),“aufmachen”為打開一個器官或合上的東西(den Mund為把嘴巴張開,Koffer aufmachen為把箱子打開),“aufschlagen”指通過數次擊打來打開(den Nuss aufschlagen指把核桃打開)。
三 漢德術語互譯的詞語排列順序
漢德術語互譯的詞語排列順序問題具體而言,是指在進行漢德互譯時會出現漢德詞語排列順序一致與不一致的地方。例如中文詞“大學講師”“黑板”與德語詞序相對應分別為“Universittsdozent”和“Schwarzes Brett”; 但中文詞“累死”“學前教育”“系列文章”在德語里的表達順序則相反,分別為“todmüde”“Vorschulerziehung”“Artikelserie”。研究漢德術語互譯后的詞語排列順序問題是非常重要的,粗看起來這中間似乎毫無規律可言,但是,筆者通過大量的國內外翻譯實踐,總結了幾條規律如下:
1.中文里帶有“無”“不”“防”“面向”等前綴的詞語翻譯后出現在德語復合詞后
例如:中文詞“無國籍的”對應德文“staatlos”,中文詞“無競爭力的”對應德文“wettbe-werbsunf-hig”,中文詞“無核武器的”對應德文“kernwaffenfrei”,中文詞“無情的”對應德文“erbarmungslos”,中文詞“不透水的”對應德文“wasserdicht”,中文詞“不退色的”對應德文“farbecht”,中文詞“不計其數的”翻譯成德語后為“zahllos”,中文詞“面向實踐的”對應德文“praxisorientiert”,中文詞“面向消費的” 對應德文“konsumorientiert”,中文詞“面向需要的”翻譯成德語后為“bedarfsorientiert”。
2.德語的副詞作定語放在被修飾的名詞后,翻譯成中文后位置相反;漢語介詞短語作定語翻譯成德文時一律放在名詞之后
例如:德語“das Gebude dort”翻譯成中文為“那幢大樓”,德語“die Zeitung heute” 翻譯成中文為“今天的報紙”,德語“die Lage heutzutage” 翻譯成中文為“如今的形勢”。而漢語介詞短語作定語的例子有:漢語“關于物價的討論”翻譯成德語為“die Diskussion über den Preis”,“關于國際形勢的報告” 翻譯成德語為“der Vortrag über die Weltlage”,“朝南的房間”翻譯成德語為“das Zimmer nach Süden”,“對他的恨” 翻譯成德語為“der Hass gegen ihn”。
3.在表達時間和地點時,中文總是遵循大概念在前的規則,若同時有時間和地點的短語,漢語總是時間先于地點,德語則相反
例如:中文“公元2010年1月1日于漢堡”翻譯成德語為“Hamburg, den 1. Jan. 2010”,中文“北京大學物理系”翻譯成德語為“die Physikfakultt der Universitt Beijing”。此外,漢語里總是說“十月初”“十月中”“十月底”“年頭”“年尾”,德語里則為“Anfang Oktober”“Mitte Oktober”“Ende Oktober”“Anfang des Jahres”“Ende des Jahres”。
4.漢德語都有各自的固定表達,互譯要遵循目的語的要求,不能違背目的語的詞序
在進行相應的互譯時,我們一定要遵循目的語的要求,不能違背目的語的詞序。例如,中文里只講:師生、工農兵、工廠和農村、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男女青年、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德語里只講:Entenbraten,methodisch-didaktiscb,leben und leben lassen,faul,dumm und gefrβig,beschreiben und analysieren, weit und breit,hin und her等等。
四 漢德互譯是直譯還是意譯
古往今來,關于翻譯定名的原則有很多:1889年,嚴復在《天演論》里提出了“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傅雷先生提出了“神似說”;錢鐘書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則提出了“入化說”。有不少人提出翻譯只能是一種意譯。實際上,在翻譯時是直譯還是意譯,這在西方有過長期的論爭[7],國內也不例外。漢德術語互譯時該采用直譯(wrtliche bersetzung)還是意譯(sinngemβe bersetzung)呢?筆者認為要視情況而定,因為翻譯定名的目的是為了傳達原文的思想,而直譯和意譯都只是方法。
總體來說,應用性語體(比如科技文獻)因詞義明確,大多只需直譯,例如:“Obwohl unser Auge kein Licht mehr wahrnimmt,ist noch eine Strahlung vorhanden,die als ultraviolettes Licht bezeichnet wird”,這句話可直譯為“盡管我們的眼睛不再覺察到光,但仍然存在一種被稱之為紫外線的射線”。又比如:“Normale Korrosion: In Deutschland (Industriegegenden) betrgt Rostungsge-schwindigkeit im Jahr etwa 0.5 kg/m2 ,in lndlichen Gegenden 0.125 kg/m2 ,jhrlich Verlust über 120 000 t Stahl”,這句話可直譯為“正常腐蝕:在德國(工業地區)年腐蝕速度為0.5公斤/平方米,在農村,則為0.125公斤/平方米,年損失超過120 000噸鋼”。但是,文藝性語體在互譯時卻不一定總能直譯,需要意譯。
針對是直譯還是意譯的問題,西方翻譯界提出了“等效翻譯”的原則,強調譯作對受眾的影響要與原作對受眾的影響等效,其著眼點是兩種語言背后的歷史文化、語言習慣、思想感情的傾向性,而非糾纏于千差萬別的個性。在實際的翻譯中,能堅持等效翻譯的原則,就能更好地實現譯作與原作的形似與神似。其中,奈達博士提出了“動態對等”概念很吸引人注目[8]。國內還出現了歸化與異化之爭,王東風先生認為這是直譯與意譯之爭的延伸[9]。
總之,采取什么翻譯方法和理論,這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以諾德為代表的“功能翻譯理論”是20世紀70年展起來的新的翻譯理論[10]。在文學翻譯方面,該理論有很強的生命力,首先,它降低了源語文本的地位;其次,它重視接受者;最后,它提升了譯者的主動性。例如,魯迅先生作品《孔已己》里有一段情節:“‘茴香豆’的‘茴’字不是草字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么 ”[11]。在翻譯這句話的時候,“草字頭”和“茴”對德語國家的讀者而言是陌生的,譯者用Ich zeichnete ihm das Wort hin(我寫給他看,“茴”字怎樣寫),這就巧妙解決因文化的不同造成的不可譯的問題。
五 結 論
總之,漢德術語互譯是一項系統的工程,不僅涉及各種學科,還是一項接力事業,必須由通曉漢德術語的中外人士來完成。語言本身也是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我們對漢德術語互譯的規律性認識不一定能夠反映出語言不斷變化的實際情況。所以,對漢德術語互譯規律之探索不是靠幾代人、幾篇文章就能解決的,然而,每一次努力、每一次探索必將縮短我們對漢德互譯規律由不知到知之的距離。
參 考 文 獻
[1]Kunkel-Razum, Kathrin et al.Duden Deutsches Universalw rterbuch[Z]. überarbeitete Auflage.Mannheim.Leipzig.Wien.Zürich: Dudenverlag,2010: 7.
[2]Kunkel-Razum, Kathrin et al.Duden Deutsches Universalw rterbuch[Z].überarbeitete Auflage.Mannheim.Leipzig.Wien.Zürich: Dudenverlag,2003:5.
[3]凌原.漢英雙語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4]新漢德詞典編寫組.新漢德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5]第四機械工業部標準化研究所.可靠性基礎[Z].北京:第四機械工業部.
[6]Dreehsen, Birgit. Qualit tssicherung bei EDV-Systemen,Auswahl, Einsatz und Betrieb von Hard-und-Software[M]. Duesseldorf: VDI Verlag, 1996.
[7]劉重德. 文學翻譯十講[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公司,1991.
[8]譚載喜.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公司,1991.
[9]王東風.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J].中國翻譯,2002 (5):24-26.
[10]諾德 C.譯者有所為[M].張美芳,王克菲,主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11]魯迅.吶喊(Aufruf zum Kampf)[M]. 佚名譯者.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
[12]馮世則.忠實于何?――百年來翻譯理論論戰若干問題的思考[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1994(1): 103-116.
[13]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14]黃天源.直譯和意譯新探[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8 (1):74-78.
[15]李全安.“直譯與意譯之爭是一場什么樣的爭論[J].中國翻譯,1990(5): 18-22.
[16]劉宓慶.漢英對比與翻譯(修訂本)[M].譯論叢書.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17]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
[18]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書林譯學叢書之六.臺灣: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6.
[19]申丹.論翻譯中的形式對等[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 (2): 34-39.
[20]孫致禮.文學翻譯應該貫徹對立統一原則[J].中國翻譯,1993 (4): 4-7.
[21]許淵沖.翻譯的藝術(論文集)[M].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22]夏征農.辭海1989年縮印本[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
[23]王京平.德語翻譯教學新概念――翻譯課的設計與實施[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0.
[24]鄒培國.現代德語構詞法[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4.
[25]Bolling,Sigfrid. Technik[M]. Berlin: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