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yōu)槟砹?3篇雙減小學語文教學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chuàng)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雙語教學的含義
“雙語”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就是:“Two Languages”(兩種語言)。根據英國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所給的定義是:一個能運用兩種語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將一門外語和本族語基本等同地運用于聽、說、讀、寫。
在中國,雙語教學是指除漢語外,用一門外語作為課堂主要用語進行學科教學,目前絕大部分是用英語。它要求用正確流利的英語進行知識的講解,但不絕對排除漢語,避免由于語言滯后造成學生的思維障礙;教師應利用非語言行為,直觀、形象地提示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以降低學生在英語理解上的難度。
因此,雙語教學是通過在學科教學中部分或全部使用外語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提高外語水平的一種教學活動。
二、高校人文課程雙語教學實施的優(yōu)勢
教育部2001年4號文件指出,在進行雙語教學時,“高新技術領域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專業(yè),以及為適應我國加入WTO所需要的金融、法律等專業(yè),要先行一步”。“而對于人文科學,在進行學科選擇時,應當首先考慮那些國際化程度高或者直接起源于西方的學科。對于那些民族性、區(qū)域性強的或者某些我國所特有的學科,則不宜開展雙語教學。”
的確,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經濟學、法律等領域,我國在本科教學方面與國際一流大學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而進行雙語教學則有助于縮小這個差距。但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自然科學的基礎課大部分屬于多學時、難度系數高的“大”課,即使用母語教學,也需要授課老師具備相當雄厚的知識功底和較好的教學技巧,并且還需要學生付出艱苦的努力,才能完成教學任務。而且這些課程一般在大學低年級開設,學生的英語水平還有待提高,因此,在當前條件下,自然科學基礎課反而不宜采用英語授課,相反,人文學科實施雙語教學有其獨有的優(yōu)勢。
雙語教學是利用外語講授非外語課程的一種教學形式,它涉及到母語(漢語)與第二外語(英語)兩種迥然不同的語言。而語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普遍的象征,它會深深地打上民族的文化烙印。盡管科學課程研究的是客觀現象和客觀規(guī)律,但它需要用語言來表述,其背景脫離不開現實生活,亦脫離不開語言文化。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雙語教學中東西文化的碰撞。若不顧我國實際,一味照搬,雙語教學將難以實施。如何揚長避短,找出東西文化的契合點,是雙語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我們一方面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習慣,吸取其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另一方面,也應結合我國實際,從符合我國學生文化習慣出發(fā),在講授科學知識之時,進行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
我國高校實施雙語教學最直接、最主要的出發(fā)點是提高英語水平。而目前我國有的高校在雙語教學的專業(yè)或課程的選擇上,往往忽視從本校的實際情況和雙語教學整體效果出發(fā),只一味地盲目求“全”、求“多”,不利于雙語教學順利開展。我認為,考慮到當前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師資隊伍狀況,高校雙語教學的目標先在加強中西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培養(yǎng)語言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其英語水平。
三、雙語教學的實施與學風建設的關系
學風,從廣義上是指整個學校治學的風尚。狹義的學風是指學生的學習風氣,是指學生對知識、能力的渴求,以及學習作風的勤奮,學習紀律的嚴明,學習效果的優(yōu)良等的綜合表現。學風直觀反映是學生對待學習的思想態(tài)度和行為表現。優(yōu)良的學風是一種積極氛圍,使處于其中的學生感覺到一種壓力,使學生能積極進取,努力向上,制約懶散的不良風氣的滋生和蔓延;優(yōu)良的學風還具有一種凝聚力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互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
學風建設是指學院各級組織及教職工對學生在學習目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考核、治學精神、學習紀律、學習方法、學籍管理等方面所實施的措施和方法。就培養(yǎng)人才而言,它滲透于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教育之中,就是教育培養(yǎng)和引導學生對樹立理論聯系實際和實事求是的作風,幫助學生形成“勤奮、求實、嚴謹、創(chuàng)新、進取、成才”的優(yōu)良作風。
據此,我認為在高校人文課程中實施雙語教學,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校整體學風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實施雙語教學能把傳授知識融入到創(chuàng)造的意境中,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是教學工具的操作者,更是融入到教學所營造的情景中,與學生協作學習、討論交流,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基礎的學習資料,從低到高,從易到難,一步一步進入學習的境界之中,為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奠定好基礎。
實施雙語教學能提升師資素質,又能促進學生學習。在雙語教學中,教師要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就不僅要加強自身的專業(yè)知識的學習,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這樣,教師自身的素質和能力無形中得到了提高,從而也提升了整個師資隊伍的水平;同時,實施雙語教學還要求老師多熟悉和了解自己的學生,無論課堂中還是課堂外,做他們的朋友師長,懂得他們的需要,盡自己最大的可能和學生用英文溝通、幫助他們。能夠針對不同學生的英文進度、專業(yè)理解能力,設定自己的教學進度,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和老師一起共同學習,從而形成積極向上,努力奮進的濃厚學習氛圍,以帶動整體學風的建設。
實施雙語教學還可以多給予學生以國際的人文關懷,這正是教育的根本。 總理曾經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實施雙語教學,提高了英語水平,語言將不成為學習西方知識和文明的障礙。師生在傳授和學習專業(yè)知識和英語知識的同時,也傳授和學習著世界上各個種族人與人之間的善意美好的一方面,從而形成嚴謹治學、尊重他人的良好習慣,培育自身的文化氣質和人文素養(yǎng)。
總之,有效地實施雙語教學,可以更好地促進英語的普及和提高,同時也促進濃厚的學習風氣的形成。尤其是針對不同課程的不同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課程內容消化理解、有利于學生復習和自學,而且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反過來又可促進雙語教學的開展,從而實現雙語教學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德寧:面向21世紀深化大學教學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8(2).
篇2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活動的進一步深入,高職院校的辦學模式也日趨多元化,中外院校合作辦學的“2+1”“2+2”、海外實習、中外學生互換交流等模式在高職院校不斷呈現,各高職院校開始嘗試在某些專業(yè)課程進行雙語教學實踐。眾所周知,我國的高職院校絕大部分創(chuàng)校時間較短,教學資源還不夠豐富,教學理念有待成熟,教學手段上尚需進一步多元化,師資結構有待優(yōu)化,學生入學門檻較低、外語交際能力普遍較弱,而雙語教學對師生的外語水平和專業(yè)水平都要求很高,在雙語教學條件還未完全具備的背景下,應景式地施行雙語教學,難免存在諸多的問題。本文針對當前高職院校雙語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幾大關鍵問題:教學理念、教師準入、課程設置、教學實施和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剖析,探討高職院校在現有教學條件下如何提高雙語教學成效的相應對策。
1 雙語教學的定義及教學目標
(1)雙語教學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前者是指教學活動使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語言。后者是指教學活動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進行專業(yè)課程教學(黃安余,2011)。而我國高校時下普遍流行的說法,雙語教學是指用漢語和一門外語(目前在我國大部分是英語)作為課堂用語進行學科教學,更確切地說,即是指全部或部分使用外語(英語)進行專業(yè)課程教學。
(2)雙語教學的目標:①使學習者在更廣泛的學科領域中、更豐富的語言層面上逐步掌握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擴大外語實踐時空,提高外語學術交流和獲取先進科技信息的能力;②培養(yǎng)學習者的外語思維能力,改善外語習得環(huán)境,以便于他們能同時使用母語和英語進行思維,能在這兩種語言間根據交際對象和工作環(huán)境的需要進行自由切換;③使學習者具備兩種文化意識,能夠互補和融合兩種不同的文化,并將這種意識有效地運用在實踐當中。總而言之,就是把學習者培養(yǎng)成不僅具有高水平專業(yè)技術,而且具有非常強的雙語運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嚴明,2008)。
2 高職院校實施雙語教學存在的關鍵問題
(1)、教學理念滯后:重“教”輕“學”,“以教師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教師對語言知識和學科知識的“輸入”,忽略了學生的有效回應和對知識的主動建構。
(2)教師準入門檻過低:由于師資匱乏,合格的雙語教師要求較高(不但外語能力強,還要具備精湛的學科專業(yè)知識,能夠使用英漢兩種語言在課堂教學中自由切換,而且擁有較強的教學理論、教學技術和教學藝術造詣,師德高尚),教師隊伍中普遍存在著“外語能力強的不懂專業(yè),懂專業(yè)的外語能力弱”的現狀,因此,絕大部分雙語教師都是由外語教師擔任,而非專業(yè)教師擔任,校方對雙語教師的素質沒有具體的準入要求。
(3)課程設置不夠合理:主要在于雙語課程的設置比例不明確,隨意性大;對于雙語課程的選擇方向偏離,不是專注于專業(yè)核心課程,而是更多地強調語言知識;雙語課程開設的梯次混亂,沒有顧及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規(guī)律,學生適應度低。
(4)教學的實施和設計不夠科學:①對教學對象的選擇沒有嚴格根據英語水平分級管理,班級規(guī)模偏大,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師生英語水平及溝通能力匹配度低;②教學內容的難度選擇偏離實際,教師機械地照搬課本內容,所教內容的難度高于學生對語言和學科專業(yè)知識所掌握的現有水平;③教學中心更多地側重于語言知識的傳授,沒能有效地將學科專業(yè)知識和語言知識有效地結合;④缺乏適用性強的高職雙語教材;⑤教學模式傳統(tǒng),更多地側重于教師的主導地位,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強;⑥課時有限,影響教學質量。
(5)忽略對學生學習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缺乏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和需求進行認真分析,造成許多學生對雙語課程的排斥態(tài)度,沒有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幾乎沒有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活動。
3 對策與建議
針對高職院校目前在雙語教學實踐中存在的諸多關鍵問題,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成效,建議采取以下措施和對策。
(1)更新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改變以往以教師的單向傳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加強師生的課堂互動,“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主動“輸出”的良好習慣,將教師的以“輸入”為重心轉移到以“導出”為重心,把“老師教,學生學”變?yōu)椤袄蠋熃虒W生學”,將高職“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貫徹到雙語教學上面,注重學生終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借鑒國內外現代先進的教學經驗,構建一個本土化程度較高的高職院校雙語教學模式。
(2)設立符合實際的雙語教師資格準入制度。由于雙語教師的素質高低直接關系到雙語教學的成敗(黃安余,2011),資格準入制度既要嚴格規(guī)范,又要具有相應的穩(wěn)定性和可操作性。對雙語教師的遴選可從以下方面進行考核:師德、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具體要求:①雙語教師必須首先具備合格教師的一切素質(師德高尚、學業(yè)精湛、敬崗愛業(yè));②三年以上的高校雙語教學或外語教學經驗;③能夠運用漢英雙語在聽、說、讀、寫、譯等方面均可順暢交流,扎實掌握1~2門專業(yè)學科知識;④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碩士、博士優(yōu)先。
由于優(yōu)秀雙語教師的師資匱乏,人員流動性大,為了更好地做好雙語教學人才的儲備,建議在高職院校拓寬雙語教師的來源口徑:①從海外留學歸國的優(yōu)秀人員中招募,這類人員具有良好的雙語運用能力和較扎實的專業(yè)功底,熟悉本專業(yè)最新的前沿信息和動態(tài),學歷高(大多是碩士以上學歷),視野開闊,來源廣,可以充實學校的學緣內涵,而且資源豐富(光是近5年就有約80萬海外留學人員歸國),但對于沒有教學經驗者,應在教學理論、教學技術、教學藝術等方面適當的培訓后方可以上崗;②從本院校主動要求從事雙語教學的中青年骨干教師中遴選,學歷結構可參照:外語本科+專業(yè)研究生或專業(yè)研究生+外語較強等級能力(或海外合作院校培訓經歷);③聘請外籍教師,但因為外籍教師的漢語水平有限,對學生的疑難問題難以解決,建議采取外籍教師和中方教師共同合作的教學方式;④聘請校外兼職的涉外企業(yè)精英管理人員,這類人員大多擁有海外留學背景,而且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社會經歷,授課內容更加貼近真實的工作環(huán)境,更容易激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3)合理進行課程設置,高職院校應根據自身的教學條件,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C都應本著成熟一門開一門的原則,逐漸展開;另外,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也不同于本科院校,培養(yǎng)的是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教高2006,16號),所以開設的雙語課程比例不宜過高,1~2門專業(yè)核心課程為宜。雙語課程的開設的時間應充分考慮學生的適應程度(絕大部分高職學生入校時的英語詞匯量在2000以下,即全國大學英語二級考試的水平之下,英語基礎知識尚不牢固),建議在二、三年級中開設雙語課程,因為此前,學生至少已學完一至兩年的專業(yè)基礎課程(高職院校稱為專業(yè)平臺課程)、通用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課程和專門用途英語(ESP)課程。在高年級開設以學習專業(yè)學科知識為目的雙語課程,學生的適應度會有所提升,從而提高教學成效。
(4)科學進行教學實施和設計:①雙語教學班級必須是小班,人數以30人為限,以期最大程度地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英語操練機會;學生準入標準為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A級考試通過者以上英語水平,提高學生的課堂教學適應度;②教學內容的難度已略高于職業(yè)英語(專門用途英語)的難度為宜,以最常用的專業(yè)知識內容為首選;③教材內容應以知識性和趣味性并重,難度適中,必須是針對和適用于高職高專學生使用的教材。由于市場上針對高職高專學生的優(yōu)秀雙語教材奇缺,可有針對性地引進國外真正優(yōu)秀的、能體現專業(yè)前沿發(fā)展成果的原版教材并進行必要的本土化,也可以選用由國內外專家合編的優(yōu)秀教材;④改革創(chuàng)新適合高職院校的雙語教學模式:借鑒國外現代行之有效的以內容為依托的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以下簡稱CBI)教學模式,因為CBI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和授課內容的難度對課堂涉及的語言和專業(yè)內容進行調整(都建穎,2011:58),而且CBI模式并不排斥母語的使用。中國的雙語教學環(huán)境決定了它屬于保持型教學(藺豐奇,2003:21)。但是,我們不能完全照搬國外的雙語教學模式,我們必須根據高職學生的現有英語水平的教學目標,構建一個本土程度高、適用性強的高職雙語教學模式,即:傳統(tǒng)+現代:機械練習,有意義的練習,真實交際練習,輔之于多媒體、網路平臺等現代教學手段,傳統(tǒng)與現代交替使用,“雜交”和“混血”效果會更好(夏紀梅,2006);⑤增加雙語課程的學時,保證學生足夠的語言和專業(yè)知識的“輸入”,為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輸出”活動創(chuàng)設更好的語言環(huán)境。
(5)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態(tài)度,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高職學生群體的典型特點就是學習動機不明確、求知欲不強烈。而一旦離開了明確的動機和強烈的求知欲,即使是再先進的教學模式,也顯得無可奈何。因此,教師應當把維持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放在首位,在雙語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幫助他們克服畏難情緒,表揚學生所取得的每一個進步,給他們在雙語學習上樹立信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積極正確的態(tài)度和動機,從而提高雙語教學成效。
4 結語
高職院校引入雙語教學,是一個新的實踐,在當前的雙語教學環(huán)境下,各方面條件都尚未成熟,必然要受到諸多瓶頸的制約。我們應當實事求是,積極探索,學習國內外現代先進的教學理論和實踐經驗,充分發(fā)掘我們的教學資源,勇于實踐,敢于創(chuàng)新,努力構建一個本土化程度較高的、適用的高職院校雙語教學模式,從而有效地指導高職院校的雙語教學。
參考文獻
[1] 黃安余.雙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 嚴明.高校雙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8.
篇3
在《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中,雙語教學(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能在學校里使用第二種語言或外語進行各門學科的教學)。
雙語教學一般有以下三種類型:1.浸入型雙語教學,即對學生使用一種非母語進行教學。2.保持型雙語教學,即學生剛進入學校時使用母語,然后逐漸地使用第二語言進行部分學科的教學,其它學科仍使用母語教學。3.過渡型雙語教學,即學生進入學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語,然后逐步轉變?yōu)橹皇褂玫诙Z言進行教學。
目前我國的雙語教學模式屬于保持型雙語教學,使用的第二語言絕大部分是英語。對我國高等教育來說,雙語教學是為了提高學生外語的綜合運用能力,加深學生對國外先進的專業(yè)知識體系、思想方法、理論與實踐的前沿動態(tài)的理解,幫助學生全面掌握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使用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所從事的專業(yè)教學。
二、高校會計學科雙語教學的現實意義
(一)滿足國家教育部對高校教學的要求
教育部頒布的高教[2001]4號文件規(guī)定:按照“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zhàn),本科教育要創(chuàng)造條件使用英語等進行公共課和專業(yè)課教學。雙語教學成為全國高校推進素質教育的新著陸點,雙語教學能否實施以及如何實施成了教育界的關注點。高校會計學學科實施雙語教學將滿足國家教育部對高校教學的要求,同時也是我國高校會計教育方式的一種創(chuàng)新。
(二)有利于培養(yǎng)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會計人才
中國公司大量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市場,很多上市公司在香港和NASDAQ上市,這些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應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進行,需要一大批能夠理解與熟練運用國際會計準則的高素質財會人才。因此,提高我國會計專業(yè)人才在全球會計市場上的競爭力成為高等會計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高校會計學專業(yè)實施雙語教學有利于我國高校培養(yǎng)具有全球意識、發(fā)展眼光、國際交往和國際競爭力的應用型、復合型國際會計專業(yè)人才。
(三)促進我國高校會計教育國際化
21世紀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社會經濟發(fā)展對教育事業(y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的國際融合是大勢所趨。實施雙語教學的教學單位會在教學內容中介紹國外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科技成果,選用國際上最先進的教材,吸引外國專家、學者來講學。這些都既有利于專業(yè)課程體系的優(yōu)化和課程內容的及時更新,又有利于促進高校會計學科與國際接軌,也有利于加快會計教育國際化的進程。
(四)滿足我國會計國際化的需要
入世后,我國會計改革的重要任務是加速會計國際化進程,盡快實現我國會計與國際接軌,這對我國高校會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國際化進程中,要充分借鑒國際通行的做法,體現國際會計慣例,采用國際上先進的會計處理方法,提高企業(yè)經營效率和效益,增強我國企業(yè)的國際競爭力。我國新頒布的38項《具體會計準則》都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的先進制度。高校會計學專業(yè)實施雙語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一大批具備一定雙語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級國際化會計專業(yè)人才,以滿足我國會計國際化的需要。
三、會計學科雙語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缺乏系統(tǒng)性
目前,雖然許多高校都開設了會計雙語教學的專業(yè)課程,但大多數仍然處于嘗試階段,對于采用雙語教學的課程設置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基本上是因人設課,有什么樣的師資開設什么樣的課程,所以,盡管開設了雙語教學的專業(yè)課,但仍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哪些課程需要采用雙語教學,課程之間如何銜接,這些問題沒有經過有效的論證,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是保證雙語教學健康發(fā)展的前提。
(二)合適的教材少,配套的參考資料匱乏
從我國會計學科雙語教學的歷程來看,最初大多使用的是國內自編的專業(yè)英語教材,雖然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其中的內容仍存在“中國式英語”的思維定式,不能提高學生對英文資料的閱讀能力,針對專業(yè)問題進行中外交流更是紙上談兵。隨著會計學科雙語教學工作的進一步開展,許多高校開始部分或全部采用原版的英文教材。但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仍然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用英文編寫的會計學科參考資料相對于中文教材來講極為匱乏,學生在課余時間不能接觸到更多的英文參考資料來進行補充學習,容易引起整個學習鏈的斷裂,嚴重地影響了雙語教學的效果。
(三)雙語教學師資力量不夠強大,工作量較大
目前,在我國各高校完全合格的雙語教師還是鳳毛麟角。由于大部分高校在進行外語教學時,過分注重詞匯教學和應試教育,所以培養(yǎng)出來的非英語專業(yè)教師的外語閱讀能力較強,聽說能力卻較差,不能用外語進行交流。而外籍教師雖然英語聽、說、讀、寫能力都不錯,但大多對會計專業(yè)知識不甚了解,尤其對我國的會計制度、會計方法更是知之甚少,請他們用英語來講解會計專業(yè)知識,結果往往使學生不但掌握不了英語知識,而且,會計專業(yè)知識也學不好。另外,會計雙語教學的過程教師備課量大,要占據大量科研工作的時間。
(四)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英語運用能力差
雙語教學不僅對教師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對學生素質的要求也相當高。我國高校學生的外語水平參差不齊和英語運用能力差是影響雙語教學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進入大學時,學生相互之間的外語水平就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經過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基礎外語強化學習,這種差距會更大。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比較欠缺,特別是聽說能力不盡如人意。在這種情況下嘗試雙語教學,最終將導致學生既沒有學好會計專業(yè)知識,也沒有提高英語水平。
(五)教學方法單一,學生積極性不高
會計學科雙語教學和其他課程的教學一樣,仍然保持著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課堂教學模式,沒有根據專業(yè)課的特點和雙語教學的要求,探索出一種適合會計專業(yè)課的雙語教學方法。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缺乏靈活性和趣味性,特別是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得不到鍛煉,不利于發(fā)揮教學的靈活性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達到雙語教學的目的。
四、加強會計學科雙語教學實踐的對策
(一)課程設置應考慮系統(tǒng)銜接性
在課程的選擇上應先易后難,充分考慮課程之間的銜接,逐步擴展范圍。否則,學生以較差的語言能力去接受完全陌生的東西,其結果只能是違背教學初衷。對于學生而言,可以在大學一年級下學期開設中文《基礎會計學》和《會計專業(yè)英語》課程,有利于學生熟練掌握有關會計專業(yè)術語,為以后會計專業(yè)課程的雙語教學打下基礎;然后從大學二年級開始逐漸開設《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等雙語課程。會計雙語教學所講授的內容不宜過深、過難,一般應從基礎的學科逐步過渡到專業(yè)性較強的學科,并在部分相關學科中同時交叉開設,每學期經過不斷的接觸和反復的學習,使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外語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否則會由于學生理解上的障礙而影響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為了使學生了解我國會計實務操作,還應該單獨設置針對性較強的實驗課程,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動手的機會,縮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二)選用英文原版教材,補充國內相關會計知識
根據會計學科實施雙語教學的目標,同時考慮到學生將來的就業(yè)問題,在教材選用上宜選擇優(yōu)秀的英文原版教材,在視和讀等方面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會計專業(yè)英語的學習環(huán)境,不過在使用內容上要根據學生的需要有所側重,不能全部照搬。雖然有一部分學生畢業(yè)后會出國深造或進入國外機構工作,但絕大部分學生仍要留在國內,其會計工作仍然是處在國內的經濟環(huán)境中,需要遵循我國的會計法規(guī)和制度,面對的主要是我國的會計問題。因此,在選用英文原版教材的同時,需要注意補充學習國內相關的會計專業(yè)知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進行中外會計理論和實踐差異的對比,這一方面可以促進我國的會計專業(yè)教育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出綜合素質較高的會計專業(yè)人才。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激勵機制
解決目前高校會計學專業(yè)雙語教學師資嚴重不足的問題主要途徑包括:1.直接引進長期在國外留學的我國高層次會計專業(yè)人才。2.派遣一批具備雙語教學潛力的會計專業(yè)教師到國外名校進修,加強外語水平同時學習國外的教學經驗。3.利用國際合作辦學的途徑,聘請國外高校外籍會計學專業(yè)教師講學,最好是對我國政治、經濟、法律等環(huán)境有一定了解的外籍專業(yè)教師,并與本校專業(yè)教師共同承擔雙語教學任務。4.利用校企合作辦學的機會,從外資企業(yè)聘請一批來自專業(yè)實踐第一線且外語水平較高的高級會計人才,讓他們承擔部分雙語教學任務。各高校在培養(yǎng)適合雙語教學的師資力量的同時,還應建立一定的激勵機制。雙語教師的備課工作量太大,不僅要查詢和吸收大量的外文資料,還要考慮如何與我國實踐相結合,其工作量往往是非雙語授課的數倍,這就需要在計算工作量、課時安排、課時補貼、教學考核、職稱評定、教學研究課題的立項、經費資助及成果出版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
(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英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