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

篇1

一、中國二氧化碳排放來源

化石能源的消耗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原因,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迅猛發展,其中第二產業1978年至2015年的平均比重達到45%,第二產業的能源消耗總量占到總能源消耗量的80%以上,由此推斷,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部門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來源。

在第二產業內部,不同細分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差異,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和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分別占到40.1%、24.2%、7.3%、6.7%和6%。

農業活動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比例較低,而且農業生態系統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能夠減少因人類活動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但是,中國大規模的砍伐樹林、毀壞良田、破壞濕地等活動使農業生態系統的吸碳能力大幅度下降。

二、二氧化碳排放現狀

2000年至2012年,中國全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從5389百萬噸增長至16572百萬噸,具體來看,200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在前五的省市區分別為遼寧、廣東、河北、山東和山西,到2012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排在前五的則分別為山東、江蘇、廣東、河北和內蒙古,雖然排序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排在前五位的省市占比加總基本保持在35%左右,這說明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集中度基本保持不變。2000年至2012年中國全國的二氧化碳平均年增長幅度達到為9.81%,其中,海南、寧夏、內蒙古、陜西、青海、山東、廣西、新疆、福建、云南、江蘇、湖南、浙江和河南大于全國的二氧化碳平均增長速度,因此,這些地區的減排任務嚴峻。海南、寧夏兩地的增長速度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基數小,但若不引起重視,這兩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超過其他地區。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內蒙古2012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位居第五,若仍然保持目前的增長速度,勢必會成為中國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地區。

從地區來看,2000年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為2633百萬噸、1757百萬噸和999百萬噸,比重分別為48.87%、32.60%和18.53%;2012年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為7733百萬噸、5340百萬噸和3500百萬噸,比重分別為46.66%、32.22%和21.12%。2000年至2012年,雖然三大地區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貢獻度排序依然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但是東部的貢獻度明顯下降,中部基本保持不變,而西部的貢獻度明顯上升。東部、中部、西部和全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平均增速為9.39%、9.71%、11.01%、9.81%,西部地區的增速明顯高于其他兩個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

三、二氧化碳排放因素分析

人口、經濟增長、技術水平是影響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人口增長會通過兩種方式影響二氧化碳的排放:一是人口數量的增加會使得對能源的消費增加,進而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二是人口的增加可能會導致森林、濕地、草原等生態系統的破壞,減少其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間接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

經濟增長影響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通過三種途徑: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規模效應對二氧化碳排放有促進作用,而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對二氧化碳排放有抑制作用。在經濟增長初期,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擴大生產規模,即擴要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投入量來保持經濟的快速增長,這會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大量增加。隨著經濟的增長,經濟結構發生改變,過去高污染的工業經濟開始轉向清潔的技術型、服務型經濟,結構效應對二氧化碳排放的抑制作用開始顯現。另外,經濟增長帶來的技術進步也進一步抑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總結來說,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個“倒U”型的關系,即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初期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增加,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個臨界點后,二氧化碳排放量隨經濟增長而開始減少,這就是庫茲涅茨曲線。

技術水平可以通過三大主要途徑影響二氧化碳的排放。第一,技術水平的提高可以實現節能產品的生產和應用,這將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量,進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二,技術水平的提高可增加對可再生清潔能源的利用,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程度;第三,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模式發生改變,從以能源為要素投入的經濟增長方式逐漸過渡到以資本為要素投入的經濟發展方式。

四、結語

目前中國二氧化碳排放情況依然嚴峻,西部地區是未來二氧化碳減排應該著重注意的區域。在實行二氧化碳減排工作時,要充分認識到人口、經濟增長以及技術水平對其的影響作用,將他們納入一個統一的工作框架,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以此實現在2030年前停止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韓玉軍,陸D. 經濟增長與環境的關系――基于對CO_2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實證研究[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

篇2

低碳經濟;煤化工產業;若干問題

由于煤化工產業的主要原料是煤炭,所以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僅會加重溫室效應,還會對低碳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所以必須要控制煤化工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采取措施對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處理,以達到減緩溫室效應的目的。

1低碳經濟及其特征

1.1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通過各種方式來減少對碳含量較高能源的使用,從而達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低碳經濟是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對于資源逐漸枯竭,環境條件逐漸惡化的現狀,發展低碳經濟能使其得到有效的緩解。

1.2特征

1.2.1低能耗。

低碳經濟要求以減少能源的使用實現經濟的發展,所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耗是其特點。

1.2.2低排放。

低碳經濟對污染物的排放要求較高,所有破壞環境的排放物都必須得到控制。

1.2.3綠色能源。

在低碳經濟中,要求選擇對環境無害的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綠色資源。

1.2.4針對所有溫室氣體。

從名稱上可以看出低碳經濟是針對溫室氣體的經濟模式,其中不僅包含了二氧化碳,還包含其他引起溫室效應的氣體。

2煤化工在低碳經濟中的重要性

煤化工產業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違背了低碳經濟的根本原則,所以煤化工產業一直為社會所詬病。而實際上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前三個行業是火電、冶金、建材,煤化工產業的碳排放量排在第四,但人們針對的卻是煤化工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是因為我國的電能主要來自火力發電,短時間內不可能改變這種情況;而冶金行業是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生產;建材在我國社會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也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的。排放量前三的行業都無法改變,所以排在第四的煤化工產業成為被針對的對象。對于低碳經濟而言,我國的各行業中目前能改變的是煤化工產業,所以煤化工產業在低碳經濟中占有絕對的主導作用。

3排放二氧化碳的危害

3.1溫室效應導致海平面上升

溫室效應會導致南北兩極和高山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會因此而升高。對于沿海的低海拔城市,海平面升高會導致低洼地區被淹沒、土地鹽堿化加重、海水倒灌等。目前,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出現沿海低洼地區被淹沒的情況,人們可以通過土壤回填來緩解這個問題。但是,隨著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溫室效應將會越來越嚴重,簡單的填海工程將失去作用。

3.2溫室效應導致氣候帶移動

對于地勢較高的內陸地區,溫室效應帶來的影響目前并不明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溫室效應將會導致氣候帶向高緯度地區移動,高緯度地區的降水會因此而改變。氣候的變化會引起動植物的生存環境變化,一些動植物可能會因此而滅絕,人們的生產養殖也會受到影響。

4節能降耗

節能降耗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措施,能從根本上解決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目前,各國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來減少經濟發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是通過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來減少資源的使用。對于我國而言,國家從宏觀上制定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并出臺各種規定用于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從長遠來看,我國必須加快能源使用的轉型,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地熱等綠色能源的使用,盡快脫離對煤炭的依賴。對于煤化工產業,需要研發先進技術,提高煤炭的使用率,對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等。

5處理二氧化碳

5.1埋存

對于工業上產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將其進行深埋處理。對于我國而言,地下埋存目前還沒有被證實安全可靠,是一種有待研究的埋存方式。海底埋存是實現二氧化碳大規模長期埋存的理想方式,但海底埋存需要先進的技術和大量的資金投入,目前不能大規模開展。

5.2設施農業吸碳

可以將工業生產排放的二氧化碳用于大棚種植,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這種方式是實現低碳經濟的最佳辦法,目前已有一些地區開始實施。隨著設施農業的發展,這種方式勢必會成為消除二氧化碳的主要方式。

5.3植樹造林

目前大氣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主要是森林和綠地在吸收,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人們對木材的需求量增大,森林遭到嚴重破壞。對于通過植樹來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由于其成本較大而難以實施,所以需要長時間開展。

6結語

對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是最好的經濟發展方式。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無法立即實現低碳經濟,所以需要長時間堅持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

作者:劉永澤 單位: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篇3

隨著經濟發展,溫室效應不斷加劇,已嚴重影響到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對溫室效應的作用可達66%。大部分的溫室氣體與人類活動有關,特別是進入工業化后,溫室氣體的濃度急速上升。

1.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體特征

我國能源主要是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這類能源是二氧化碳的主要能源。而且,由于我國是上升期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能源消耗大,導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很大。我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對較小,在21世紀之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速緩慢。從2003年開始,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迅猛的增長,增長率達到了13%。在2010年,我國成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超過了美國。

歐盟的碳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美國的碳排放量也一直是處于穩定的高水平狀態。中國與日本的碳排放量從1980年到2007年都出現增長,日本增量較小,中國增量較大,總體碳排放量超過了美國。發達國家,已度過了工業化初期高耗能的時期,碳排放量趨于穩定并緩慢減少。中國由于經濟的發展,碳排放量大增,減排任務極重。而且由于技術的不到位,強制性減排會造成很大的經濟代價。

2.我國不同地區及不同行業碳排放量的現狀

我國不同省區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很大的差異。2007年,絕對碳排放量最多的省份是山東,最少的省份是海南;碳排放量增長速度最快的是寧夏和內蒙古,最少的黑龍江。從分布區域看,東部地區二氧化碳排

放量占到了全國排放量的一半,而且增長最快,達到9.8%;中部地區占到26.72%,增長率分別為8.85%;西部相對最少,增長率為7.45%;從行業分布來看,工業碳排放量占到全國的70%以上,高耗能行業碳排放量增長了一倍。其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碳排放增長最快。電力碳排放系數總體呈下降趨勢。

二、溫室氣體減排成本分析

減排成本是一個關鍵制約因素,發展中國家短期內無法通過技術進步實現減排目標,只能是通過限制、關閉高排放部門來實現,這就需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

1.減排成本的基本概述

對二氧化碳減排成本可以從不同視角、層次對二氧化碳的減排成本的定義和估算。總體來說,可以從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進行界定。

從微觀角度,二氧化碳減排成本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為了實現減排目標而直接投入的技術和資金。從宏觀角度,二氧化碳減排成本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為了實現減排目標采取措施從而對宏觀經濟造成的影響,即通過強制性減排造成的國家GDP損失。這種損失主要是因為在短期內無法依靠技術進步而達到減排目標,只能通過限制高耗能企業的發展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樣抑制了經濟的發展,付出很大的經濟代價。本文主要從宏觀角度分析,還涉及到邊際減排成本,邊際減排成本是指每減少一單位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引起的GDP的減少量。

2.我國二氧化碳減排成本分析

經濟發展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的一種矛盾的關系,如何做出一個適當的權衡非常重要。通過考察中國經濟發展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間的關系,運用投入產出分析及多目標規劃理論,建立了中國宏觀經濟成本估算模型。通過對模型的求解,對其結果的分析,建立了下圖。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二氧化碳排放量與潛在GDP之間的關系,從而對中國減排宏觀經濟成本做出粗略的計算。不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對應不同的GDP值,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大時,GDP值也最大。當GDP值為最大值35.30萬億元時,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達到最大值97.01噸。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對二氧化碳的限制將以降低GDP的增長率為代價。通過對上圖數據的計算分析得出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當二氧化碳減排的力度越大,減排的宏觀經濟代價就越大,GDP的年增長率就會越低,二氧化碳的宏觀經濟成本就越高,而且在不同的減排力度下,成本的上升幅度也不同。在

減排量在4.42億噸到7.59億噸的區間內,減排量每增加1%,宏觀經濟成本就上升0.20%;在7.59到9.84這個區間內,減排量每增加1%,宏觀經濟成本就上升0.46%。同時也可以看出,碳強度降低的彈性較小。二氧化碳減排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十分顯著,我國2010年二氧化碳減排的宏觀經濟成本約為3100―4024元/噸二氧化碳。

然而由于溫室效應的消極影響越來越大,國際對中國溫室氣體減排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國目前必需節能減排,由于技術的不到位只能強制性減排,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如表2中所示為二氧化碳濃度穩定在650ppmv,550ppmv,450ppmv情景下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可以看出在450ppmv穩定情景下,發展中國家在2010年減排,會出現經濟損失。減排率越大經濟損失就越大。所以大規模的二氧化碳減排會對我國經濟帶來巨大的損失,對二氧化碳濃度要求越低,我國的經濟損失就越大。如圖中所示在450ppmv情景下,2100年損失可達到4.8%,在650情景下損失就小的多;有長期準備的減排其損失要小于突然快速減排;技術是實現減排的核心。

因此,在設定限排目標時應充分考慮到二氧化碳減排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程度,根據實際的潛力和承受力確定合理目標。減排要依靠長期的技術進步,短期內碳排放強度下降的空間彈性不塌,因此不宜把目標設的太高。

參考文獻:

篇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0)06-0013-06

引 言

近年來,氣候變化問題已經從科學研究問題延伸成國際事務問題。從總量上,目前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發達國家要求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面臨著國際溫室氣體減排的巨大壓力。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在此背景下,2009年11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為實現我國碳總量控制的目標,各行各業都要根據各自二氧化碳排放現狀及潛力,制定切實措施,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旅游業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是低耗能、低污染產業,在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和產業替代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設計一套完整的中國旅游業減排的政策框架,并提出具體的戰略措施,有助于推動我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和我國降碳目標的實現。

一、旅游業對氣候變化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潛在的關鍵性作用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明確指出,旅游業是資源消耗低的戰略性產業。這里的“資源消耗低”有兩方面含義:一方面,旅游業作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不僅是現代服務業的龍頭,而且是傳統產業的重要替代產業之一,是節能減排、建設“兩型社會”、落實“調結構”和“促轉變”戰略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旅游業能源消耗低、污染少。我國能源消費的部門結構以工業為主,占全社會能源消耗的比例始終穩定在70%左右。統計年鑒中能源消耗統計項沒有設置旅游業或服務業的能源消費。旅游交通和旅游住宿業是旅游業主要的能源消耗部門,兩項能耗共占旅游業總能耗97%以上。對照統計年鑒中的統計項,即旅游業的能耗主要散落在建筑業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統計項中。而這兩項能源消耗總比例僅為5.29%,顯然這個總和是遠大于旅游業能源消耗的,也就是說,旅游業能源消耗占總能源消耗比例很低。目前,我國工業企業仍是環境污染主要源頭,約占總污染比重的70%;農業污染占到總污染的近1/3。相比工業和農業,包含旅游在內的服務業幾乎無污染。因此,從旅游業自身的產業特征來看,旅游業是降低節能減排的優勢產業,也是當前最適合于發展低碳經濟的領域。

在低碳經濟發展潮流興起的背景下,旅游業應該成為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然而,由于受旅游業是低耗能、低污染產業慣性思維的影響,旅游業被認為和減排沒太大關系,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名單中沒有旅游主管部門。但事實上,旅游業也排放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據世界旅游組織最新研究顯示,旅游業對全球溫室氣候排放負有5%的責任,除去飛行,貢獻值為3%;2005年,來自旅游交通和住宿業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分別為1192Mt(10度噸)和284 Mt;2035年以前,來自旅游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長,至2035年,旅游業、交通及住宿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分別達到2436 Mt和728Mt。

為此,我們要深刻認識旅游業在氣候變化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認識到盡管旅游業是低耗能、低污染產業,但同時也排放了相當量的二氧化碳。有效減少旅游業的二氧化碳排放,有助于我國碳總量控制目標的實現。旅游業是應對氣候變化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領域之一,對氣候變化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潛在的關鍵性作用。

二、旅游業減排政策框架設計面臨的問題

減排政策框架是要制定減排目標并設計減排措施,解決當前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中存在的問題。目前我國旅游業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對旅游業二氧化碳排放的現狀及總量不明確、排放的途徑不清晰、減排的目標不全面等。

(一)排放現狀不清,總量不明

熟識旅游業二氧化碳排放的現狀及總量,是設計減排政策內容最基本的條件。然而,由于氣候變化與旅游業發展之間存在時間尺度上的不匹配,導致無論旅游學界、氣候學界還是產業界對二者相互關系的關注都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氣候變化和旅游業是兩個非常復雜的開放系統,兩者都存在很強的不確定性,相互作用機制復雜,國內外現有的研究對二者的相互關系認識都不深刻。從全球來看,我國旅游總產值在GDP中的比例僅占4%強,歷史文化、觀光旅游占主導地位,受氣候變化影響相對較小,因此,國內對二者關系的關注和研究相當薄弱。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旅游業對氣候變化的負反饋作用到底有多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到底是多少,至今仍是空白。總體來看,中國旅游業二氧化碳排放的現狀不清,排放總量不明。

(二)排放途徑不詳,抓手不實

要弄清旅游業二氧化碳排放現狀及總量,就必須厘清旅游業二氧化碳排放途徑,這樣才能找準有實效的工作抓手,制定有針對性的減排措施。旅游業是一個產業關聯度很高的產業,與旅游業相關的產業如民航、公路等交通部門,餐飲、住宿、娛樂、通訊、零售業等,均與碳消耗聯系在一起排放溫室氣體,有的甚至是高耗能產業。旅游的主體是旅游者,隨著大眾、散客旅游時代來臨,旅游活動的方式更加多元、靈活,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徑更加多元。復雜的產業體系、多元的排放途徑,使得弄清旅游業二氧化碳排放途徑、準確計算排放總量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到目前為止,除美國、日本等少數發達國家外,其他國家在此領域的研究也十分薄弱。在排放途徑不詳盡的前提下,確立卓有實效的工作抓手其難度可想而知。

(三)減排目標不全,安排不周

旅游業二氧化碳排放途徑、現狀及總量不明,就很難制定全面、具體的減排目標,只能是泛泛地提一些目標,或者僅就某幾個行業領域提些具體指標。這樣可能會出現兩個問題:一是僅有的、就某幾個行業領域的減排安排,對旅游業減排潛力的影響及完成總目標的作用有多大?會不會出現真正需要大力減排的領域卻沒有實施相應的減排措施?以酒店和 景區為例,往往高星級的酒店和景區因資金雄厚,理念先進,對技術的運用程度較深,其減排潛力及凈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比那些星級低的酒店、景區要低得多。二是就某幾個行業領域的減排安排,會不會在限制了某個行業發展的同時打擊了其他行業,難免有不公正之嫌。并且旅游業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鏈條上的每一個產業相互銜接,一旦某個行業的發展受到影響,會迅速波及整個產業。如果是這樣,那么政策的安排就顯得不夠周全。

三、政策框架設計

按照公共政策學理論,完整的政策過程包括:政策問題提出、政策制定、政策執行、政策評估。各項環節能否正常運轉直接決定了政策目標能否有效實現。而優良的政策設計則是一項政策的良好開端,甚至有人認為,制定出優良的政策就等于政策成功了一半。本文對于旅游業減排政策框架設計就是本著這一初衷進行的。需要強調的是,本文的政策框架設計只作為概念模型。

(一)總體目標

中國旅游業減排的總體目標就是根據自身現狀,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切實制定相關措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國家實現碳控制總量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提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同時,利用旅游業是窗口行業的優勢,推動我國低碳教育,傳播低碳理念,向世界有效展示我國在低碳行動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二)原則

1 差異性原則

我國幅員遼闊,區域差異大,區域資源特點、環境承載容量、經濟水平、技術水平不同,對二氧化碳的凈化與吸收能力不盡相同,各地旅游產業發展的現實差距也是存在的。旅游業減排政策的出臺不僅必須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環境條件相適應,與產業、行業的現實相適應,而且政策的制定必須在實現減排目標的同時,達到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及產業、行業發展的目的,否則就是一種極為不經濟的行為,所釀成的損失與浪費既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因此,需要打破傳統政策框架,設計更為科學和貼近區域和產業實際的減排政策,而且需要設定一條最能夠適應當地及產業實情,能夠最大限度利用當地特色資源、環境的發展路徑,從而有利于旅游產業發展,推動經濟進步。

2 綜合協調原則

合理的減排政策,需要符合全面、協調的原則,既要強調以減排二氧化碳為核心,同時也需要全面、系統、綜合地考慮人才、資源、環境、經濟結構等要素,將減排的要求滲透到產業政策、財稅政策、投資政策、人才政策、環境政策等各項經濟發展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之中,促進減排政策系統化和諸要素的一體化。另外,減排政策要處理好旅游業和上下游產業的關系,門檻高了,會影響相關產業發展,進而影響到整個旅游產業發展;門檻低了,則無法實現減排目標。

3 靈活性原則

為保障旅游業又好又快發展,旅游業減排政策的深度要適宜。因為減排的總體目標是一個中長期規劃,盡管政策在出臺之前經過了多方反復論證,但仍存在一些難以預知的因素,政策定得太死不利于根據不同階段的重點進行適度調整。因此,在制定政策的源頭,既要重點突出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為核心的理念,同時要注意政策內容的靈活性、可行性、可持續性,并且執行力度和深度需切合實際。

(三)設計重點

中國旅游業減排政策框架設計的目的,就是要明確中國旅游業減排具體目標以及實現這一目標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結合我國的國情,考慮我國旅游業現狀,在政策框架設計方面除常規的必須符合元政策的規范及法規體系的要求,應當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 爭取納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框架體系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框架體系是指導全局的總原則,是各行各業制定減排政策框架的重要標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框架體系明確提出了實現減排目標的政策、資金、技術保障及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旅游業減排政策納入國家政策框架體系,才可以分享國家資源,更好地利用財稅政策,運用部門協調機制、減排技術和專項資金等,解決旅游業一己之力難以突破的瓶頸,從而更好地實現減排目標。

2 制訂中長期規劃

明確旅游業在未來5年或5年以上的減排目標和主要任務,納入國家旅游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將總體目標和任務逐年、逐行業分解,逐年落實、評估,并對下一年工作安排進行相應調整與細化。

3 摸清旅游業二氧化碳排放途徑、現狀及潛力

熟識自身的狀況是政策內容設計的最基本的條件。因此,旅游業需要厘清二氧化碳排放途徑,做好旅游業二氧化碳排放真實數據的統計與整理,并且數據要及時更新,以供參考。基于排放數據,旅游業可在全國開展一次全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的審查工作,對于確定是高排放的行業,準確做出評估,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嚴重的甚至可以采取查封措施。

4 分區域、分領域制定政策及實施力度

從全球看,旅游業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自旅游交通、住宿業、相關旅游活動及旅游裝備制造業。由于我國尚未系統地進行此類研究,因而無法準確判定旅游業排放量較大的行業或領域。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同區域,其資源特點、環境承載容量、經濟水平、技術水平以及對污染物的凈化與吸收能力不同;不同領域,產業組織水平不同,其排放途徑、排放方式、對減排技術運用的深淺程度千差萬別。因此,在政策設計時,要區別對待,分區域、分領域制定政策及實施力度。   5 引入調整機制

按照公共政策學者林德布洛姆的漸進主義觀點,可以將決策(包括政策)看作前后銜接的不間斷過程。同理性決策模式相比,漸進決策模式具有更強的現實性。

由于各種資源的局限,任何政策制定者制定出的政策都不可能是最優的,都需要不斷調整,以使其適應環境的變化。同樣,按照旅游業減排的政策框架設計出來的政策也不可能一勞永逸,需要進行不斷調整與改進,因此,具備有效的評價與調整機制之于旅游業減排的政策框架有效性應該是一個必要的保障。

四、中國旅游業減排的戰略措施

旅游業減排需要旅游主管部門、旅游企業、旅游經營者及旅游者“四位一體”的共同努力。各級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門要通過規劃、法規、政策等的制定和實施,運用行政、管理手段及價格機制,為發展低碳旅游創造有利的宏觀環境和內在機制;旅游企業應從運營模式及技術創新等方面提高企業減排水平;旅游經營者應從管理角度提升效能,開發低碳旅游模式及低碳旅游線路;旅游者則以實際行動實踐低碳旅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一)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門:政策推動和引導

發展低碳旅游,必須依靠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門的推動。

1 統籌協調,創新推動

低碳旅游是個整體的經濟,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統籌協調。

首先,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門要制定一個完整的低碳旅游行動方案和行動計劃,確定旅游業降碳和節能減排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目標,并對重點行業降 碳和節能減排做出具體安排。

其次,要建立協調機制,明確各相關主體責任,對啟動、實施、宣傳教育及成果推廣應用等具體行動做出計劃。

最后,要發揮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構建一個創新合作平臺。建設低碳旅游國家工程實驗室或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研究開發基地,重點研究建筑節能、酒店節水、新能源利用、低碳交通工具研發及控污減排等關鍵技術,為低碳旅游提供技術支撐;建立節能減排公共技術服務體系和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節能減排技術服務與成果轉化體系;建立合作平臺,特別是國際合作平臺,共享先進的技術和低碳管理模式。

2 規范引導,做好試點

低碳旅游需要政府和主管部門在政策、規范上予以引導和支持。

首先,政府要運用財稅政策、經濟杠桿和行政管理等手段,加大調控力度,激勵企業發展低碳旅游,發揮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和民間投資的引導作用。政府及行業主管部門在公共財政預算中要單獨安排旅游業節能減排資金,對低碳旅游示范城市和綠色環保旅游企業試點要給予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支持,引導社會投資和民間資本投入。充分發揮政府考核的指揮棒作用,將節能減排指標納入考核體系。

其次,制定標準,規范發展。盡管低碳旅游已在旅游業的各個方面初見端倪,如自費北極低碳旅行團、綠色酒店、景區內的低碳交通,上海、保定等低碳概念城市等,但總體而言,仍處于小眾化和非系統化狀態,因此,亟待制定《低碳旅游標準》來引導并實現體系化。由國家旅游局牽頭,組織國內外節能減排、氣候變化、旅游等方面專家及旅游企業、民間綠色組織人士,研究、起草行業標準,擇期試行,待成熟后申報國家標準。

最后,組織實施示范項目,做好試點推廣工作。低碳旅游推廣和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旅游客源市場、旅游目的地吸引物、旅游企業、旅游支撐和保障等多方面的內容,難度較大。可遴選重點景區、酒店實施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項目,發揮引導和帶動作用。分別遴選旅游城市(如深圳)、旅游小鎮(如烏鎮)、旅游景區(如九寨溝)等,從不同層面進行試點,總結經驗和模式進行推廣。

3 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政府和旅游行業部門要加強宣傳、教育,引導旅游企業、旅游者,使他們充分認識到低碳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中國旅游協會向全國旅游行業發出低碳旅游倡議書,鼓勵旅游企業形成低碳聯盟,推廣、交流節能減排技術,并從旅游經營環節開始推行低碳旅游方式及低碳旅游線路,共同營造良好的低碳旅游氛圍,迎接碳總量控制時代的到來。

向旅游者低碳旅游手冊。收集、整理國內外低碳旅游小竅門和實用方法,按旅游六要素分門別類地總結,形成便于旅游者攜帶和操作的低碳旅游手冊。如“食”,調整飲食結構、自備環保餐具、優先使用當地食材;“住”,不使用一次性洗漱用品;“行”,共乘交通工具、騎自行車或步行;“游”,自帶垃圾袋,將自己產生的垃圾帶回家;“購”,不買帶塑料袋包裝的旅游商品,優先購買有當地特色的紀念品;“娛”,選擇喝茶、讀書、觀賞等低碳活動或種下一棵低碳紀念樹。開發、推廣和普及基于互聯網的低碳旅游節能減排計算軟件,讓旅游者在每次旅游結束后,計算低碳旅游與一般旅游模式相比所減少的碳排放,從而提高旅游者降碳、節能減排的意識和能力,發掘旅游者降碳、節能減排的潛力和積極性。

(二)旅游企業:運營模式及技術創新

1 提高運行效率

目前,中國旅游企業中類似電話溝通、手動記單等科技含量較低的業務仍普遍存在。旅游企業要轉變管理和運營模式,采用信息化技術開發智能化管理,開發在線旅游、電子商務等,提高運行效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2 開發低碳旅游產品

旅游企業要大力設計、開發低碳旅游產品。如旅游“碳中和”產品,即旅游企業在出售旅游產品同時附加出售配套服務,要求游客付費用于環保、低碳項目建設;生態旅游、自行車、徒步旅游等產品;三大低碳旅游景區(云南香格里拉、東部大興安嶺、貢嘎山燕子溝)等低碳旅游線路產品。

3 技術創新

技術轉讓、技術創新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非常關鍵的措施。旅游企業要注重減排技術的創新,加快研制更高燃效的旅游交通工具,使用清潔能源,采用低碳或零碳能源新技術代替高碳化能源,以及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酒店業也積極采用節能新技術,降低能源消耗,爭創綠色酒店,加強旅游企業減排技術改造等技術的創新。這些技術往往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需要通過轉讓機制和市場化運作實現轉讓。重要的是,旅游企業要積極主動地進行技術創新,帶動旅游產業升級轉型,提高節能減排水平,減緩氣候變化影響。

(三)旅游經營者:開發低碳旅游模式

旅游經營者轉變現有旅游模式,鼓勵旅游者以共乘方式出游,旅游景區內禁止外來車輛、景區私家車、公務車及出租車的進入,景區內設置環保旅游觀光車、電瓶車、畜力車、人力車等少污染或無污染的交通工具以保護生態環境;對凡響應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落實垃圾分類回收、不主動提供包裝塑料袋的景區內的商家標示“低碳營業商店”;配置專職低碳導游;在景區設置“碳減量計數器”,計算游客所從事的活動與一般旅游模式相比所減少的二氧化碳等。旅游經營者可根據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種植相應數量的樹木作為“碳補償”。

(四)旅游者:低碳旅游實踐

1 充分認識旅游者個體對減排的作用

研究表明,如果中國13億人口積極參與節能減排36項日常生活行為,則年節能總量約為7700萬噸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約2億噸,可見個人生活點滴中的節能減排潛力巨大。盡管目前沒有詳細計算旅游者二氧化碳減排潛力,但參照以上研究,減排空間也是巨大的。因此,旅游者要充分認識到個體在對減排方面的巨大作用,并積極主動采取低碳旅游方式。

2 積極主動實行低碳旅游

篇5

【作者簡介】周塔爾才讓,西北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度經濟。

一、引言

改革開放近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經歷了長時間的高速增長。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環境問題也日趨嚴峻,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多家國際環境監測與預測機構的數據顯示,中國從2006年開始成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 左右,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超過全球平均水平。

二氧化碳作為一種溫室氣體,過量的排放對于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穩定有著嚴重的威脅。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后果,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的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舉行的三次會議簽署了《京都議定書》,目的在于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并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做了規劃,確定了各主要國家的責任與減排目標。中國作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在未來的發展中必將面臨由于生態環境帶來的國際環境約束,因此,中國在未來的經濟增長過程中,關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問題是值得關注的。

二、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庫茲涅茨曲線是用來描述人均收入與分配公平程度之間關系的一種假設,最先由經濟學家庫茲涅茨提出。他認為分配公平程度隨著經濟增長呈現出先增后降的趨勢,即在坐標軸上顯示為倒“U”型的曲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認為,環境污染程度與經濟發展之間同樣存在一種隨著經濟增長環境污染程度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對于這一假說,學術界研究結論不一。支持者認為,由于經濟增長過程中的技術替代、貧困減少以及市場機制中產權的清晰界定會對環境污染物的排放起到抑制作用,一些實證分析結果也證明了某些環境污染物與經濟增長之間確實存在這樣一種倒“U”型的趨勢。另外一些學者認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將收入作為外生變量具有內在缺陷,而且在低收入階段環境惡化嚴重的條件下,經濟是難以持續高水平發展的,也難以達到環境改善的轉折點,在這一觀點背后同樣有相關的實證分析,表明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并不一定會出現倒“U” 型的趨勢, 也會出現“N” 型、正“U”型、單邊遞增型曲線等等趨勢。這些研究除了理論上的差別之外,還由于選擇了不同的研究階段或者不同的地區以及不同的污染物排放等,造成了結論上的差別。

本文在研究中將二氧化碳的排放作為研究的重點是考慮到了全球氣候變暖的因素以及由此造成的中國區域性氣候反常的威脅。另外,中國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全球受到矚目也是本研究選擇其作為重點的原因。關于二氧化碳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在一些以發達國家為研究對象的文獻中,研究結果顯示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中的倒“U” 型關系,而以中國或者中國的某些省份、地區作為研究對象的文獻中,由于文獻之間選取變量不一、研究區間的差別以及使用研究方法的不同,得到的結論并不一致。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方法的同時,選取區別于已有文獻中的變量與階段,試圖通過實證分析來驗證中國的經濟發展與二氧化碳排放之間是否存在所謂的庫茲涅茨曲線假說中的“拐點”。

三、模型選取與變量說明

(一) 模型的選取

首先,在做實證分析之前要考慮中國的經濟發展與二氧化碳排放之間是否存在假說中的庫茲涅茨曲線拐點。文章在研究中假設存在庫茲涅茨拐點,即中國的經濟發展與二氧化碳排放之間存在倒“U”型的趨勢,也就是假設該模型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而且方程的二次項為負數。在已有的相關研究中,一般將污染物排放量作為被解釋變量,而在選擇解釋變量的時候,不同的文獻有不同的選擇,有用人口規模的,也有用經濟發展狀況的等等。本文針對研究的主題,在模型中將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作為被解釋變量,另外選取Shafik (1992) 使用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解釋變量的二次方程形式,并取對數使模型的方程線性化,表達式如下:

LnCO2 = α + β1LnINC + β2(LnINC)2 (1)

其中,式(1) 中的CO2 表示二氧化碳排放指標,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衡量; INC 表示經濟發展水平,用人均實際GDP來衡量;對各變量取對數是為了在分析中使模型線性化。

(二) 變量說明與相關數據的處理

首先,關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指標的衡量。許多文獻在研究中常使用世界銀行公布的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作為指標,由于世界銀行公布的相關數據的時間區間較短,很難涵蓋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發展階段,本文在研究中使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歷年的能源消費總量作為主要指標。在中國統計年鑒中,能源消費結構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核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年鑒中的能源消費總量指標使用了按照物理學中的相關能源之間的替代關系而轉換成的標準煤消費量來衡量,由此可以通過物理學相關公式換算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除以人口規模獲得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據中國工業生產常用的標準煤燃燒系數以及現有技術條件下工業鍋爐的效率,經過計算可以折算出1噸標準煤可以產生大約2.62 噸二氧化碳。通過查閱1978~2013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可以得到相關原始數據,經過折算可得到歷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情況,如圖1所示。

其次,關于經濟發展水平指標的確定。本文采取文獻中常用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衡量標準,將歷年的名義GDP 通過以1978 年為基期的GDP 平減指數折算為以1978 年為基期的實際GDP,然后與歷年的人口規模相比得到歷年的人均實際GDP。對1978~2013 年中國統計年鑒的原始數據處理后可得到如圖2所示的結果。

(三) 實證分析與結果說明

根據模型(1) 的說明對上述數據取對數,然后使用eviews5.0 計量軟件對數據進行回歸處理,結果如下:

LnCO2 = 2.010 - 0.802LnINC + 0.091(LnINC)2(2)

(2.53)(-3.67) (6.10)R = 0.99 R2 = 0.98

根據回歸結果可知,方程擬合度較高,各參數的檢驗以及模型的總體檢驗都可以通過,即該模型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存在函數關系。另外,通過對回歸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二次項系數為正數,說明該方程并不是如模型假設那樣的倒“U”型曲線,而是正“U”型曲線,顯然與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相關假設不符。但是這一結果與另一些相關文獻的實證研究結果相同,都驗證了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并不一定存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中所描述的倒“U”型曲線,而有可能是正“U”型的結果。如圖3所示。

通過對回歸后方程的分析可知,方程為正“U”型曲線,曲線的拐點發生在人均實際GDP大約為90 元(取對數后大約為4.5) 的時候,1978年的人均實際GDP 為379 元(取對數后為5.9),即圖3 中Ln (INC) =5.9 的時候,即模型所假設存在的拐點發生在1978年之前,因此從模型的實證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自改革開放以來(即1978 年后),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一直是一種單邊遞增的函數關系。

四、結論

(一) 實證分析結果的理論解釋

對于假設中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是否是倒“U”型曲線的研究本來就存在爭議,大多數支持者的實證分析結果數據和經驗源于發達國家,而對于發展中國家的研究,由于早期關于環境污染方面的數據缺失以及不同污染物與經濟增長存在的不同關系等原因而存在爭議。因此,一些學者對于庫茲涅茨曲線的普遍性提出了質疑,一方面是針對不同研究主體而言的,不同的國家地區,污染數據采集的時間段不同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另一方面,即使上述研究主體與時間段相同,不同的污染物也會出現不同的曲線。因此,單純依靠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而將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作為一種普遍性的理論是有待進一步研究的。與已有的文獻以及相關研究成果相比較,本文的實證分析結果驗證并解釋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一種單邊遞增的函數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倒“U”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并不具有普遍適用性。

(二) 實際意義

篇6

本文基于以上想法,從全局最優的角度,建立在全國及各省的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目標約束下的省際經濟增長優化模型,考察全國及各省的能耗強度、碳排放強度及省際經濟增長擴張約束對各省經濟增長、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找到各省經濟增長、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優分配值,比較各種情景下的節能成本和減排成本,分析全國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對全國生產總值的脫鉤狀態,并對全國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最大降低幅度進行了預測。

二、優化問題及模型

我國正處于快速工業化階段,發展經濟是當今及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的首要任務。因此,本模型的目標函數為最大化各省區生產總值總和,約束條件為全國及各省的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的目標約束,以及經濟增長擴張約束。根據分析問題的側重點不同,可建立如下兩個優化模型。

(一)如果2010-2015年全國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至少降低16%和17%,各省能耗強度和能源碳強度與2005-2010年變化幅度相同,各省經濟增長遵循歷史發展趨勢并兼顧東中西部協調發展,并且各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能源消費結構、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等措施實現《節能減排方案》中各省區能耗強度的降低目標,那么就有關各省經濟增長、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應該如何優化分配問題,可建立如下模型來考察。

利用模型Ⅰ可分析以下兩種情景:

情景1:2015年全國能夠完成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分別降低16%和17%的目標,各省能夠完成《節能減排方案》中的下降目標,各省2010-2015年能源碳強度降低程度與2005-2010年相同。以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確定的2011年各省經濟增長速度作為2010-2015年各省經濟增長擴張約束上限;“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2010-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的預期目標,本情景以7%作為2010-2015年各省經濟增長擴張下限。

情景2:為適當減緩因經濟發展過快而造成能源的過度消耗,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本情景中各省經濟擴張約束上限在情景1基礎上同比例縮小,其他假設與情景1相同:全國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分別降低16%和17%;各省能耗強度能夠實現《節能減排方案》中的下降目標;各省2010-2015年能源碳強度降低率與2005-2010年相同;2010-2015年各省經濟年均增長擴張下限為7%。

(二)能耗強度和能源碳強度共同決定碳排放強度的變化。若2010-2015年全國能源碳強度降低程度與2005-2010年相同,則全國能耗強度最大降低幅度是多少,以及全國能耗強度降度最大時各省經濟增長、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優分配值又是怎樣的?此問題可轉化為情景3。

情景3:2010-2015年全國能源碳強度降低程度與2005-2010年相同,全國能耗強度降低率為可變參數。其他假設與情景2相同:2015年各省能耗強度能實現《節能減排方案》中的下降目標,2010-2015年各省能源碳強度降低程度與2005-2010年能源碳強度降低程度相同;2010-2015年各省經濟增長擴張下限為7%,上限在情景1基礎上 同比例縮小。可利用以下模型分析。

三、數據來源及預處理

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樣本期為2005-2010年,基期和分析期分別為2010年和2015年。因西藏能源消耗數據缺失,模型中暫不考慮。由于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源于化石能源消耗,本文主要計算了各省煤炭、石油、天然氣三種主要化石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煤炭、石油、天然氣的排放系數分別為2.69kg/kg、2.67kg/L、2.09kg/kg(采用IPCC推薦值)。由于統計口徑不同,所有省區生產總值總和與國內生產總值數據不等,本文所說全國生產總值為所有省區(除西藏外)生產總值總和,所說全國能耗強度為所有省區能源消耗總量與全國生產總值之比,所說全國碳排放強度為所有省區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與全國生產總值之比,所說全國能源碳強度為所有省區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與所有省區能源消耗總量之比。從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可得2005-2010年各省區生產總值(2005年不變價)。從歷年《能源統計年鑒》可得各省各種能源消耗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耗量與它們相應的排放系數相乘,可分別得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而可得樣本期每年全國及各省區能耗強度和能源碳強度,可得樣本期內各省及全國能源碳強度的變化率。能耗強度的降低率來源于《節能減排方案》。由于2010年各省區各種化石能源消耗量數據目前沒有公布,無法算出2010年各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此假設2010年各省化石能源消費結構與2009年相當,則各省2010年能源碳強度與2009年能源碳強度相同。情景1中參數標定見表1,其他情景中參數的具體變化見本文分析過程。

四、情景優化結果分析

下面利用所建模型來分析三種情景中各省經濟增長、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優化分配。

(一)地區GDP優化分析

優化結果顯示三種情景下模型均有最優解,說明從全局最優角度看,在全國及省際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約束下,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能夠找到各省區經濟增長的最優路徑,進而可分析三種情景下各省區經濟增長最優分配值的異同(見表2)。

情景1優化結果顯示,2010-2015年全國經濟年均增長率為10.2%,經濟區域中,東北、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各省經濟年均增長率均大于全國經濟年均增長率;京津、北部沿海、華東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區經濟年均增長率均低于全國經濟年均增長率,但均在9%以上。說明若各省能夠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經濟區域就能夠協調發展,尤其是東北、中部和西南地區經濟能夠保持較好的發展勢頭。從省區看,山西、貴州、青海和寧夏的經濟增長速度較慢,其中山西年均增長率為8.5%,沒有達到本省經濟增長擴張上限;貴州、青海和寧夏的年均增長率為7%,取值為經濟增長擴張下限,經濟增長速度最慢。其他省區經濟年均增長率取值為各省經濟增長擴張上限,經濟發展較快。說明如果經濟發展保持目前勢頭,現行的全國及各省能耗強度約束對山西、貴州、青海和寧夏的經濟發展較為不利,對其他省區的經濟發展較為有利。

為了維持能源、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避免能源過度消耗,需要適度放慢經濟發展速度。情景2在情景1基礎上同比例縮小了經濟擴張上限,為保證2010-2015年間各省年均增長率不低于8%,各省經濟發展水平擴張上限縮小比例不超過4.504%。優化結果顯示,同比例縮小上限約束對各省及全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是全方位的。當各省經濟擴張上限縮小比例為4.504%時,全國經濟年均增長率為9%,下降了1.2個百分點。從經濟區域看,京津、華東沿海、南部沿海、中部、西南、東北、北部沿海和西北地區經濟年均增長率下降程度依次增大。從省區來看,河北、內蒙古、云南、甘肅和新疆經濟增長率為7%,最優值從經濟擴張上限降到經濟擴張下限;遼寧年均增長率為9.1%,沒有達到經濟擴張上限。除此之外,其他省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在情景1基礎上同比例縮小了4.504%,最優值為經濟擴張上限。

情景3優化結果顯示,若2010-2015年全國能源碳強度降低程度與2005-2010年能源碳強度降低程度相同,則全國能耗強度的最大降低幅度為17.27%,與此同時全國碳排放強度降低了21.07%。與情景2對比,全國經濟年均增長率為8%,下降了一個百分點。從經濟區域看,東北、中部、西北和西南分別下降了2.9、1.7、1.2和2.8個百分點;其他區域沒有改變。從省區來看,河北、山西、內蒙古、貴州、云南、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的經濟年均增長率分別為7%,最優值仍然是經濟擴張下限;吉林、黑龍江、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四川和陜西的經濟年均增長率分別為7%,最優值從經濟擴張上限降低到經濟擴張下限;遼寧年均增長率從9.1%下降到7%;廣西年均增長率從擴張約束上限下降到7.3%,接近經濟增長擴張下限。說明進一步降低全國能耗強度對東北、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區的經濟增長有較強的阻礙作用。

(二)地區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優化分析

各省GDP優化值乘以相應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可分別得到各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優分配值。圖1和圖2分別為三種情景下各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量的變化情況。

圖1 三種情景下2010-2015年能源消耗的增加量 單位:10000 tce

從圖1中可見三種情景下,山東、廣東、江蘇、河北、河南、遼寧等省區能源消耗較大,北京、上海、江西、海南、貴州、青海、寧夏等省區能源消耗較少。情景2與情景1相比,北京、上海、貴州、青海和寧夏能源消耗量沒有改變;其他省區均有不同幅度的減少,其中能源消耗變動幅度排在前十一位的省區依次是內蒙古、河北、遼寧、山東、甘肅、新疆、云南、江蘇、廣東、河南和山西。情景3與情景2相比,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湖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陜西等地區能源消耗進一步減少,其中河南、四川、重慶、黑龍江和遼寧的能源消耗減少幅度較大;其他省區的能源消耗沒有改變。同理可分析各省區二氧化碳排放情況。三種情景中二氧化碳排放變動均較大的省區有河北、內蒙古、遼寧、黑龍江、山東、河南、廣東、云南、陜西、甘肅、新疆等。從圖2中可看出,情景2與情景1中各省二氧化碳排放的增減情況與能源消耗的增減情況一致。二氧化碳排放變動幅度排在前十一位的省區依次是內蒙古、遼寧、河北、山東、山西、新疆、甘肅、河南、云南、江蘇和廣東。但其省 區排序與能源消耗變動大小的省區排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僅受能源消耗量的影響,而且還受能源碳強度的影響,即各省能源碳強度不同導致二氧化碳排放的變化與能源消耗的變化不一致。情景3與情景2相比,二氧化碳排放沒有變化的省區和能源消耗沒有變化的省區相同;二氧化碳排放減少的省區與能源消耗減少的省區也相同,但省區排序有所不同。

圖2 三種情景下2010-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量 單位:10000 t

結合情景2與情景1中的經濟增長優化結果可知,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變動較大的省區比較容易受經濟擴張約束上限變化的影響。縮小經濟擴張上限,雖然放慢了全國及一些省區的經濟增長速度,但有利于節約能源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結合情景3與情景2中的經濟增長優化結果可知,當2010-2015年各省能源碳強度與2005-2010年的能源碳強度變化相同時,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變動較大的省區比較容易受全國能耗強度變化的影響。為了實現全國經濟增長、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優配置,各省區在制定政策時,要充分考慮本省區的具體情況,制定出適合本省低碳發展的路徑。

(三)三種情景下全國節能減排成本與脫鉤狀態分析

我們把各種情景下全國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優化結果進行對比,當GDP改變量與能耗改變量為負值時,令GDP改變量與能耗改變量比值為節能成本;當GDP改變量與二氧化碳排放改變量為負值時,令GDP改變量與二氧化碳排放改變量比值為減排成本。由三種情景的經濟增長、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優化分配可看出,情景2在情景1基礎上同比例縮小了經濟擴張上限,減慢了某些省區的經濟增長速度,有利于節約能源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節能成本和減排成本分別為0.963萬元/噸標準煤和0.310萬元/噸。情景3在情景2基礎上考察了全國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的最大降低幅度。在此種情況下,節能成本和減排成本分別為1.010萬元/噸標準煤和0.339萬元/噸。兩種對比結果顯示節能成本和減排成本均較低,說明適度放慢經濟發展過快省區的經濟發展和進一步加快全國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的降低,雖然對全國及個別省區的經濟發展有一定的阻礙作用,但對全國總體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起著較強的抑制作用。

本文采用Tapio脫鉤指標,將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脫鉤彈性分解如下:

其中分別稱為碳排放彈性脫鉤指標、能源消耗彈性脫鉤指標和能源碳排放彈性脫鉤指標,經濟增長、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率采用2010-2015年年均增長率。由三種情景的經濟增長、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優化分配,可計算出三種情景下2010-2015年年均碳排放彈性脫鉤指標、能源消耗彈性脫鉤指標、能源碳排放彈性脫鉤指標(見表3)。結果顯示,能源消耗在情景1中處于增長連接狀態,在情景2和情景3中處于弱脫鉤狀態,且能源消耗脫鉤指標值越來越小,說明能源消耗和全國生產總值的弱脫鉤程度越來越強。能源碳排放在三種情景中雖均處于增長連接狀態,但能源碳排放彈性脫鉤指標值越來越趨于0.8(增長連接與弱脫鉤狀態的臨界值),說明雖然二氧化碳排放與能源消耗之間還處于增長連接階段,但越來越趨于弱脫鉤狀態。二氧化碳排放在三種情景中均處于弱脫鉤狀態,而且碳排放彈性脫鉤指標值越來越小,說明二氧化碳排放與全國生產總值的弱脫鉤程度越來越強。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根據所分析問題的側重點不同,從全局最優的角度,建立了兩個在全國及省際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約束下省區經濟增長優化模型。分析了三種情景下各省區經濟增長的優化問題,比較了各省經濟增長、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優分配路徑的異同。發現三種情景下均能實現“十二五”規劃中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預期目標、單位GDP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的約束目標。若2010-2015年全國能源碳強度降低程度與2005-2010年能源碳強度降低程度相同,則全國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的最大降低幅度約分別為17.27%和21.07%。

篇7

由于二氧化碳是一種在油和水中溶解度都很高的氣體,當它大量溶解于原油中時,可以使原油體積膨脹,黏度下降,還可以降低油水間的界面張力、改變原油密度,有助于在儲層形成比較有利的原油流動,有利于原油中輕質餾分汽化和抽取。

與其他驅油技術相比,二氧化碳驅油具有適用范圍大、驅油成本低、采收率提高顯著等優點。據國際能源機構評估,全世界適合二氧化碳驅油開發的資源約為3000億-6000億桶。

二氧化碳純度在90%以上即可用于提高采油率。二氧化碳在地層內溶于油后,使原油體積膨脹,黏度降低30%-80%,油水界面張力降低,有利于增加采油速度,提高洗油效率和收集殘余油。二氧化碳驅油一般可提高原油采收率7%-15%,延長油井生產壽命15-20年。二氧化碳可從工業設施如發電廠、化肥廠、水泥廠、化工廠、煉油廠、天然氣加工廠等排放物中回收,既可實現溫室氣體的減排,又可達到增產油氣的目的。

前蘇聯最早從1953年開始對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技術進行研究。1967年前蘇聯石油科學研究院在圖依馬津油田的亞歷山德羅夫區塊進行了工業性基礎試驗。盡管這些油藏的地質條件不同,但都取得了好的應用效果。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的二氧化碳驅項目不斷增加,已成為繼蒸氣驅之后的第二大提高采收率技術。美國目前正在實施的混二氧化碳相驅項目有64個。大部分油田驅替方案中,注入的體積二氧化碳約占烴類孔隙體積的30%,提高采收率的幅度為7%-12%。 目前,美國每年注入油藏的二氧化碳量約為2000萬噸至3000萬噸。

近年來,加拿大對二氧化碳驅開采重油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加拿大從實驗上證實二氧化碳一旦溶解在原油中就可使原油粘度降低,并且可以把粘度降低到用蒸氣驅替的水平。加拿大的韋本項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封存項目之一。加拿大能源公司利用從美國北達科他州一座煤氣化廠輸出的二氧化碳給一個老油田加壓,以提高石油產量。此項目將永久封存2000萬噸二氧化碳,并使油田增產1.22億桶石油。

道達爾公司每年把15萬噸二氧化碳注入法國西南部衰竭的Rousse氣田,以提高采收率,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道達爾公司與法液空公司、法國石油研究院以及法國地理和礦產研究局共同實施這一項目。

阿聯酋計劃投資20億-30億美元建設碳捕集和封存網絡,以減少排放和提高阿聯酋的石油產量。該項目將可減少阿聯酋的碳排放,阿聯酋擁有廉價的能源,排放地區相對鄰近于油田和豐富的大型油藏,便于貯存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

中國的潛力

二氧化碳在中國石油開采中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但是,二氧化碳驅技術在中國尚未成為研究和應用的主導技術。雖然我國東部主要產油區二氧化碳氣源較少,但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技術的研究和現場先導試驗卻一直沒有停止。注二氧化碳技術在油田的應用越來越多,已在江蘇、中原、大慶、勝利等油田進行了現場試驗。

可以預測,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范圍的擴大,二氧化碳將成為中國改善油田開發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資源。

大慶油田已將二氧化碳驅油技術納入戰略儲備技術,正擴大二氧化碳產能建設和驅油試驗區規模,并逐步將試驗區從油田向老區油田延伸。

長嶺氣田是吉林油田的主力氣田,在開發過程中,以大情字井油田黑59區塊為首塊試驗田,開展了注入二氧化碳代替水驅提高油田采收率試驗。2010年12月15日,長嶺氣田全面投產,標志著我國集天然氣開采、二氧化碳分離、二氧化碳埋存和驅油提高采收率于一體的配套技術系列取得重大突破。

在吉林油田,科技人員還根據二氧化碳對原油具有較好的溶脹性和降黏作用的特性,創造性地開展了二氧化碳吞吐試驗,選取了投產時間較長的黑平1井,通過數值模擬優化,確定了施工參數。試驗取得成功后,在示范區內進一步擴大實施,形成新的水平井開發模式。該試驗為今后形成二氧化碳年驅油50萬噸乃至更大規模目標奠定基礎。

針對勝利油田特超稠油油藏的開采,勝利采油院研發成功以蒸汽吞吐為主、二氧化碳氣體采油為輔的綜合熱力采油新工藝,在現場試驗應用收到良好效果。勝利油田通過自主研發,已建成了國內最大的燃煤電廠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純化裝置,全年能夠捕集、液化二氧化碳3萬至4萬噸,可全部用于低滲透油藏開發。

篇8

目前,眾多國家包括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都在積極研究煤化工產業中的節能減排技術,從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突破煤化工產業的高碳困擾,從而更好的保護環境,做到可持續發展。我國也在積極研究煤化工產業中的新興技術來解決煤化工產業中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

1煤化工產業中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氧化碳是常見以及化工產業中向大氣排放的主要溫室氣體之一。因為大量的溫室氣體進入大氣中會導致全球的氣候變暖,從而地球的自然環境及人們生產活動帶來嚴重的影響。而我國是煤炭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們可探測的煤炭儲存量超過了1萬億噸,因此作為我國主要的資源利用產業,煤化工產業的發展是我國化工產業發展的重點及關鍵產業。

但是在發展煤化工產業的過程中必然面臨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我們從煤炭及石油元素的夠成上可以看出:煤中氫原子及碳原子的比在0.2-1.0之間,石油中氫原子與碳原子的比在1.6-2.0之間。在煤化工產業的生產過程中,用煤來代替石油生產出石化工產品會由于氫原子與碳原子比調整等原因,向外排放過量的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

在煤直接液化、間接液化、煤制烯烴等煤化工生產過程中也面臨這二氧化碳排放等問題。

首先,煤直接液化過程中,把固態煤在高壓高溫下與氫氣進行反應,讓煤炭直接轉化成液體油。在反應的過程中,煤中的氧與反應環境中的氫氣結合,產出二氧化碳(據估算,煤炭直接液化中每噸液化粗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2.2 t)。其次,間接煤液化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則是經過三個大步驟:煤的氣化、煤的合成、煤的精煉。在這三個過程中,煤的氣化和合成中會排放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據估算,煤間接液化過程每噸液化產品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約為3.4 t)。

在煤制烯烴的過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估算,若根據每噸中間產品甲醇進行計算約為2.2 t,若根據每噸最終產品烯烴進行計算約為6.2 t。根據我國煤化工產業的工藝對其平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進行估算:煤化工產業中因生產以上煤化工產品將會排放出超過2億多t的二氧化碳。所以,煤化工產業中將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較為嚴重的環境壓力。

2煤化工產業中節能減排技術

從對煤化工產業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們可以看出,由于煤化工生產的單元及工藝比較復雜多樣,必須重視加強對整個煤化工產業的效益分析,提高科技節能的意識及技術,不斷地降低煤化工產業過程中的生產消耗,促進煤炭資源的綠色深加工產業的發展,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以下簡要介紹幾種煤化工產業中的節能減排技術。

1)開發大規模氣化技術。煤氣化生產技術一種煤炭綜合利用率較高及潔凈煤水平較高的重要節能技術。同時,煤氣化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現代煤化工、煤造油等重要煤化工產業之中。但是,大規模的氣能技術的開發,需要繼續以高效生產、經濟、環保為目標深入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以確保在氣化過程中技術的可靠性與穩定性。現代煤氣化技術的發展趨勢是:氣化壓力朝高壓化發展、氣化爐向大型氣爐發展、氣化溫度向高溫化發展,以此不斷提高煤炭有機物的充氣化程度,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及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2)多聯產系統的運用。運用多聯產系統可能集成各類資源進行綜合運用,充分考慮資源、能量及環境等各種因素。例如,采用新型雙氣頭多聯產系統,將富一氧化碳的氣化煤氣充分燃燒,從而替代富氫的焦爐煤氣。通過對多聯產系統的應用,若采用新型的雙氣頭多聯產系統不僅可以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還能大大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節約了水及煤炭資源。與傳統的生產工藝相比,多聯產系統的運用能夠有效的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的節能目標。

3)煤與焦爐、高爐氣制和二甲醚大型化技術的應用。眾所之知,甲醇可以應用于在多個領域,包括天然氣、焦爐煤氣等。由于,煤變油的過程對于煤質的要求較為嚴格,但是對于高硫、高灰劣質煤等不能應用與煤變油的過程,但是卻可以作為甲醇的生產原料。通過焦爐煤氣制備甲醇,可以有效的改善環境提高對資源的利用率。

3總結

綜上,煤化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大力提高對節能減排技術的應用。從而,大大減少煤化工產業的發展對環境的污染。同時,結合煤化工生產的實際,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斷引進國內外等先進的節能技術并應用于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做好煤化工產業中的節能減排工作,促進煤資源的深加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強調“發展煤化工,建設煤炭液化示范工程,促進煤炭深度加工”。通過綱要的要求,發展煤化工產業要充分利用我國多煤少油的能源結構,通過節能減排及潔凈煤技術,集中處理在煤化工產業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及污染物的排放,緩解國內對進口原油的依賴程度。

篇9

作為TNT全球二氧化碳減排戰略舉措的一部分,TNT將在中國全面實施名為“心系我星”(Planet Me) 的二氧化碳減排計劃。TNT于2007年8月底在全球的“心系我星”項目致力于提升TNT在監測和治理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的執行力度和透明度,進而在公司運營過程中大幅度減少二氧化碳排量。同時,該項目號召和激勵TNT全球159000名員工在日常生活中,同樣致力于此項使命。

TNT集團全球CEO彼得?巴克(Peter Bakker)先生指出:“‘心系我星’這一計劃具有非常顯著的商業意義。客戶、政府部門、我們的員工以及大眾都在關注著大公司如何應對全球變暖問題。對TNT而言,二氧化碳減排所帶來的挑戰是巨大的。因為針對運輸業的減排技術還不成熟,同時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才能將其付諸實施。盡管如此,TNT的這一戰略使我們踏上成為世界上首家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快遞與郵政服務公司這一征程。”

TNT致力于戰勝全球變暖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既然快遞業在全球變暖這一問題上難辭其咎,那么他們就應義不容辭地為之提供解決方案,加上客戶正不斷測評供應商幫助他們改善環境的能力,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正頒布法令以降低車輛尾氣排量,公眾亦希望污染環境者將其清理干凈。

TNT“心系我星”計劃包括三部分,即“二氧化碳排放計量”、“橙色準則”和“橙色選擇”。通過在企業運營和員工及家庭兩個層面所進行的努力,使大幅度減排二氧化碳成為TNT公司使命的一部分。

去年8月21日,TNT在荷蘭鹿特丹地區啟用歐洲大陸第一款電動型零廢氣排放運輸卡車,作為鹿特丹環境項目的一部分,TNT投入兩款史密斯(Smith)電動型運輸卡車,用于其快遞和郵政業務。這兩款分別為載量3.5噸的史密斯Edison EV型卡車和載量9噸的史密斯Newton EV型卡車,運行完全達到二氧化碳零排放標準。這一率先舉措有力地幫助了鹿特丹市政府達成2025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標,即將該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減至1990年的一半。巴克先生表示:“我們了解并重視我們所在行業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也意識到我們對氣候變化有不可推卸的企業責任。因此,我們有義務致力于提供一個可行且長久的解決方案。TNT對環境保護所作的努力也具有商業意義,因為我們的利益相關方對TNT在環境保護方面所作的努力和產生的影響力越來越重視。”

TNT大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邁克?德瑞克(Michael Drake)表示:“作為一家業績增長迅速的跨國公司,TNT將二氧化碳減排舉措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融入到公司的業務發展與運營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中國,我們會在運營層面逐步推進和實行二氧化碳減排措施。同時,與TNT全球一樣,我們也號召TNT中國的15000名員工將這一舉措延展到他們的個人生活中。”

DHL亞太區推出碳中和運輸服務

DHL近日正式推出面向亞太地區的碳中和運輸服務“DHL綠色快遞”(DHL GOGREEN EXPRESS)。該項服務將在未來一年內,在澳大利亞、中國大陸、香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印度等17個亞太國家和地區推廣。

“DHL綠色快遞”是DHL為客戶提供碳中和以及低碳運輸服務的“綠色運輸項目”的一部分。在這項增值服務中,客戶可以選擇將其全球范圍的全部或部分業務加入“DHL綠色快遞”并支付投遞費用的3%作為“綠色基金”。DHL將計算每票快件在整個投遞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并通過對相關碳管理項目如汽車替代燃料技術、太陽能電池板和重新造林等再投資來削減和抵消全球快件運輸中的碳排放。所有項目都經過DHL特別設立的碳管理基金會鑒定并批準。為保證權責明確和透明公開,瑞士通用公證行將作為該項目的監管人。同時,客戶每年會收到DHL頒發的證書,標明以其名義削減或抵消的碳排放數量,以示公司在降低碳排放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可持續發展已經逐漸成為DHL領導理念的核心要素。”DHL快遞亞太區CEO唐睿德表示,“除了關注DHL自身對環境的影響,我們還希望通過為客戶提供多種運輸選擇幫助他們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作為行業創舉,‘DHL綠色快遞’是一項簡便易行的碳中和服務,旨在直接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篇10

2001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首次提出并評估了不同升溫情況下氣候變化“五個關切理由(綜合影響指標)”的風險水平,證明了溫室氣體導致了全球氣候變暖[1]。2012年我國CO2排放總量為89.5億t,占全球排放總量的28.3%[2]。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占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3],根據《中國漁業年鑒2013》的統計數據[4],2012年我國漁業經濟總產值達17 321.88億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GDP)的3.3%,可想而知其產生的CO2排放量是不可忽視的。

我國每年漁業生產領域總能源消耗為1 754萬t標準煤,其中水產捕撈、養殖和加工所占的比重分別為66%、21%和13%[5]。淡水和海水池塘增氧設備耗電量在養殖中所占比率高達53.7%[6]。2009年國家正式出臺增氧機列入農機補貼系列,加速了增氧機的推廣與使用。

增氧設備的合理利用和正確配置可以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但一直以來沒有對使用增氧設備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行評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漁業節能管理、技術推廣和科學研究的有效進行。評估我國水產養殖中增氧設備溫室氣體排放的現狀,正確使用和合理配置增氧設備,可以為漁業節能工作提供數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為行業管理部門的決策提供參考。

1 研究方法

1.1 基本思路

隨著我國漁業生產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水產養殖中養殖設備的利用越來越多,漁業生產的能源消耗主要來自捕撈和養殖行業,徐 皓等[6]對漁業能耗的分類測算表明,我國漁業生產能源消耗折合標準煤1 935.2萬t,其中養殖占到近20%。

本文對2012年增氧設備排放的CO2量進行估算,然后結合相關研究結果對合理利用增氧設備進行分析,探討增氧設備合理利用與配置對節能所做出的貢獻,利用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ORNL)[7]提出的CO2排放量的計算方法對CO2減排量進行估算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增氧設備的CO2排放強度進行計算,從而評估目前我國增氧設備的能效。

1.2 計算方法

1.2.1 CO2排放量的計算公式:

QC=QE×FC×C×ξ(1)

公式(1)中[7]:QC為碳量(t);QE為有效氧化分數,為0.982;FC為每噸標煤含碳量,為0.732 57;C為耗煤量;ξ為1 kW?h電折算為0.356 kg標煤[8]。

Q■=QC×ω(2)

式(2)中:Q■為CO2釋放量;ω為碳換算CO2常數,為3.67(以CO2的碳含量為27.27%計算)。

1.2.2 CO2排放強度的計算公式。CO2排放強度指的是單位GDP的CO2排放量,該指標反映的是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很好地引導各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向低碳經濟轉型。其計算公式如下[9]:

二氧化碳排放強度=■(3)

2 結果與分析

2.1 2012年我國增氧設備CO2排放總量

根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鑒2013》提供的數據:2012年池塘養殖面積為809萬hm2,其中淡水及海水池塘養殖面積分別為591萬hm2和218萬hm2,單位面積年耗電量分別為9 837.66(kW?h)/hm2和46 875.00(kW?h)/hm2[10]。淡水和海水池塘養殖中增氧設備耗電占總耗電比分別為53.7%和63.2%[6],由此推算出我國淡水和海水池塘養殖中增氧設備的單位面積年耗電分別為5 282.82(kW?h)/hm2和29 625.00(kW?h)/hm2。由此可見,池塘養殖增氧設備效能的提高對池塘養殖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由公式(1)、(2)計算可以得到2012年我國水產養殖增氧設備的單位面積CO2排放量和排放總量(表1)。

我國2012年水產養殖中池塘養殖增氧設備的CO2排放總量為10 461.83萬t,我國2012年全國CO2排放總量為89.5億t。可計算得到,我國池塘養殖增氧設備的CO2排放量占我國CO2排放總量的1.17%。

2.2 增氧設備合理選用與配置的節能效益

2.2.1 增氧設備的正確選用的CO2減排估算。葉輪增氧機具有增氧、曝氣和攪拌水體等功能,也是水產養殖取得高產高效的必備裝備之一,它能將整池水體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溶氧濃度和溫度[11]。葉輪式增氧機的市場占有率為65%[12],那么保守估計葉輪增氧機占所有增氧設備所帶來的CO2排放量的65%,那么2012年我國池塘養殖使用葉輪式增氧機產生的CO2排放量為6 800.19萬t。

前期研究通過對3 kW葉輪式增氧機、1.5 kW水車式增氧機、1.1 kW射流式增氧機及2.2 kW曝氣式增氧機在自然狀態下的增氧能力及效果進行研究比較。由研究結果可知,3 kW葉輪式增氧機可使距增氧機10.0、1.5 m深處水體溶解氧增速約0.86 mg/(L?h),單位功率增氧值0.287 mg/(L?h)。而在相同試驗條件下,1.1 kW射流式增氧機的單位功率增氧值為0.436 mg/(L?h),是葉輪式增氧機的1.5倍之多。利用公式(1)、(2)計算可知在達到相同的增氧量的條件下,若用射流式增氧機取代葉輪式增氧機,2012年葉輪式增氧機產生的二氧化碳可以減少2 323.92萬t,相當于當年增氧設備排放二氧化碳的22.21%。

由此看來,葉輪式增氧機的增氧能效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用射流式增氧機來取代或部分取代葉輪式增氧機,可以有效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

2.2.2 增氧設備的合理配置的CO2減排估算。顧兆俊等[13]通過研究在日照條件下養殖池塘表層水和底層水溶氧量的變化差異,分別使用葉輪式增氧機和耕水機進行了水體溶解氧的調控試驗,并對這2種養殖機械的調控效果和經濟效益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在白天日照條件下,在0.46 hm2的養殖池塘中,3 kW葉輪式增氧機開啟2.0~2.5 h與開啟60 W耕水機8~9 h后效果相當。

為使水環境保持理想的狀態,完成晴朗白天(6:00―18:00)池塘增氧目的,3 kW的葉輪式增氧機需要工作6 h。而達到同等增氧量可以用60 W的耕水機工作替代,即將耕水機與增氧機結合使用,在白天開啟耕水機,晚間使用增氧機。以每年池塘有200 d需要增氧,其中140 d為晴天來計算,用該方法結合增氧,達到相同的增氧效果,池塘年節約的電量達2 419.2(kW?h)/hm2,利用公式(1)、(2)計算可知該電量相當于4.5 t二氧化碳排放量。

按目前葉輪式增氧機使用率占總的增設備65%計算,設使用增氧機的養殖面積為80%,若將耕水機與葉輪式增氧機結合使用替代葉輪增氧機的單獨使用,2012年池塘養殖增氧設備排放的二氧化碳可減少2 061.17萬t。占我國2012年水產養殖中池塘養殖增氧設備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19.70%。

由此看來,根據各類養殖機械的功能特點,適時、合理、經濟地使用養殖機械進行水體環境的調控,不僅能促進各類魚類生長,提高養殖經濟效益的有效措施,而且能顯示出明顯的環境優越性。

2.3 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從排放量來看,雖然水產養殖增氧設備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比例僅為1.17%,但排放總量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我國水產養殖業的二氧化碳排放情況,更加合理的指標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強度。2012年美國的全國GDP為15 6760億美元,全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為52.7億 t,利用公式(3)可知其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為0.34 kg/美元。

根據《中國漁業年鑒2013》提供的數據,我國2012年海水和淡水養殖生產總產值(GDP)為17 321.88億元,淡水養殖產值為4 194.82億元。

由公式(3)可得,2012年我國池塘養殖增氧設備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10 461.83×10 000×1 000/4 194.82×108÷6.285 5=1.57 kg/美元(以2012年1美元=6.285 5元人民幣計算),為美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4.62倍。

從排放強度來看,我國池塘養殖增氧設備由于技術和設備的能源消費強度大,致使我國水產養殖增氧設備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相對較高。據相關數據顯示,2010年在全國池塘養殖中增氧機械的總配套功率達18億 kW之多,且由于養殖控制技術落后,導致能耗損失達40%,是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高的原因之一。這也說明,我國水產養殖業產值的增加更大程度上依賴于能源的消耗,而不是技術的進步。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1)僅從達到相同增氧效果方面考慮,若用射流式增氧機取代葉輪式增氧機,那么2012年葉輪式增氧機產生的6 800.19萬t二氧化碳可以減少為4 476.27萬t,減排量為2 323.92萬t,相當于當年增氧設備排放二氧化碳的22.21%。

(2)若要達到相同的增氧效果,將耕水機與葉輪式增氧機結合使用,即在白天開啟耕水機,晚間使用增氧機,相比單獨使用葉輪式增氧機,2012年池塘養殖增氧設備排放的(下轉第199頁)

(上接第196頁)

二氧化碳可減少2 061.17萬t。占我國2012年水產養殖中池塘養殖增氧設備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19.70%。

(3)我國池塘養殖增氧設備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為1.57 kg/美元,是美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4.62倍。

3.2 本研究不足之處

(1)造成增氧設備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高的主要原因包括:漁民對增氧機的合理使用和正確配置認識不夠。

(2)目前對增氧機合理配置的研究不多,在養殖過程中為減少排放,多種增氧機結合使用的情況并不多見。

本文的局限性在于僅僅從理論上得出不同增氧機結合使用達到相同增氧效果達到減排目的,而增氧設備的實際使用要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養殖對象、場所,以及增氧量、時間等。為達到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的目的,針對不同養殖需要,有針對性地研究多種增氧設備結合使用應提上日程[13]。

4 參考文獻

[1] 徐文彬.了解氣候變化風險 推動災害風險管理――解讀IPCC第五次評估第二工作組報告[N].中國氣象報,2014-5-22(3).

[2] 中國碳排放交易網.2012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創歷史新高[EB/OL].[2013-07-03].http:///.

[3] 董紅敏,李玉娥,陶秀萍,等.中國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與減排技術對策[J].農業工程學報,2008,24(10):269-273.

[4] 農業部漁業局.中國漁業年鑒2013[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3.

[5] 徐皓,張祝利,張建華,等.我國漁業節能減排研究與發展建議[J].水產學報,2011(3):472-480.

[6] 徐皓,劉晃,張建華,等.我國漁業能源消耗測算[J].中國水產,2007(11):75-76.

[7] MARLAND G,BODEN T A,GRIFFIN R C,et al.Estimates of CO2 emissions from fossil fuel burning and cement manufacturing:Based on the United Nationals energy statistics and the U.S.bureau of mines cement manufacturing data[M].Oak Ridge,Tennessee: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1989.

[8] 趙翰森,李慧.高價能源促進電力行業高效節能[C]//2009中國能源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23-161.

[9] 何建坤,張希良.與限控CO2排放有關的若干指標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4(1):23-26.

[10] 車軒,劉晃,吳娟,等.我國主要水產養殖模式能耗調查研究[J].漁業現代化,2010,37(2):9-13.

篇11

he advantage of Low carbon citi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urbanis toreduce carbon emissions.So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carbon emissions shoud be part of thecity planning.This articleis from the necessity of carbon emissions assessment to calculate the city carbon emissions and discusses the targets land use patternto the city's lower carbon emissionsbased on calcul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urban planning accurately.

Key words:low carbon;Land Use;City planning;Low Carbon City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排放量評估應是城市規劃的基礎

低碳城市的終極目標就是減少碳排放。評估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具體影響,對城市的碳排放量進行有效合理的計算,研究城市在產業、建筑、交通、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碳排放水平,制定相應的減排策略,是發展低碳經濟、是制定低碳城市發展目標的基礎。

1.1 碳排放量評估應作為低碳城市規劃設計的第一步

精確計算城市碳排放的水平應作為城市規劃的起點加入到城市規劃設計過程當中。只有正確的把握城市碳排放的情況,才能明確城市的低碳化發展方向,才能制定相應有效的減排措施。這種碳排放量的評估實質上是對城市規劃方案的碳排放情境的預測分析。正式這種預測分析的提前完成是今后制定一系列減排政策的依據。

1.2 碳排放量評估有利于城市低碳減排目標的制定

近年來隨著低碳城市理論的發展,碳排放量情境評估分析已經逐漸被世界各國所接受和應用。IEA的《全球能源展望》、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的《中國能源報告(2008):碳排放研究》、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中國2050年低碳發展情境研究》,分別基于投入產出、IPAC模型等方法,對我國中長期的碳排放水平進行情境分析。《全球能源展望》基準情境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50億噸增

長到2030年的110億噸;《中國能源報告》的結論則認為2005年和2030年的碳排放量為25.19億噸和31.47億噸(折算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為92億噸和115億噸),與IEA參考情境下的碳排放量相近;《中國2050年低碳發展情境研究》得出中國碳排放總量于2040年達到最高值。

2 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計算及相互關系

2.1 城市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

在建設低碳化城市的過程中最基本的碳排放量指的是在城市和生產消費過程中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該量的基本公式為:

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二氧化碳吸收總量

其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能源消費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工業產品生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垃圾排放二氧化碳總量+農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其他。

二氧化碳吸收總量主要是指“林地吸收二氧化碳總量”

2.2 城市土地利用與碳排放量的相互關系

土地利用是指農田、森林、草地、濕地、建設用地之間的相互變化。通常來說,城市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一般計算林地、草地的碳吸收量及農業的碳排放量與碳吸收量,其他如建設用地的碳排放量在能源排放總計算。對于城市來說農業用地有限,因此不是計算的重點。

森林每生長一立方米木材大約可以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而破壞和認為減少森林面積就會大大降低森林碳匯功能,從而導致碳排放量的增加,而森林被轉變為農業用地后的十年,土壤的有機碳平均下降30.3%。

3 減少碳排放的土地利用規劃策略

3.1 土地混合利用

土地混合利用實質上是指該地塊在功能上的多樣化布局和使用,不同功能的混合可以有效是縮短交通距離,降低城市的運行壓力。土地混合使用應在控規編制階段所確定的土地使用性質。應具有控規的法定效力。作為規劃結果的土地混合使用,應在同一個地塊有超過兩類以上使用性質的建筑。因此在引導混合用地配置上提出一下幾點。

3.2 通過土地利用變化直接減少碳排放

可通過一下幾種土地的直接利用來降低碳排放

(1)減少地面硬質鋪地。地面土壤中的生態系統和通氣透水可有效的吸收城市中的二氧化碳。大面積的硬質鋪地隔絕了土壤與空氣的接觸從而降低了這種土壤的自然功能。

(2)推廣綠色建筑。綠色建筑可在使用周期內最大程度上節約能源的消耗是未來建筑的發展趨勢。

(3)基礎建設低碳化。城鄉基礎建設過程中,應改變小汽車為主導的交通模式,以運輸量大,能源消耗低,方便快捷的交通系統為主導,如軌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以非機動車為輔助的交通模式來有效的降低碳排放。

3.3 增加碳匯直接減少碳排放

國內外研究早已證實成長中的樹能從大氣中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而砍伐樹木后退化的土壤會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利用不同數據、衛星遙感數據、觀測資料對1981-2000年間中國大陸植被分析結論包括:在此期間中國年均砍伐樹木的總碳匯為0.096~0.106PgC/a(1P=10 15 ),其中森林年均碳匯最高為(0.075 PgC/a),其次為灌木叢(0.014~0.024 PgC/a),最低為草地(0.007 PgC/a)。而全球森林植被的碳儲存量為每公頃71.5噸;因此增加森林面積,增加碳匯是最直接有效的減少碳排放的策略。

4 結語

低碳城市是未來城市的發展趨勢而碳排放評估對城市的發展將起到長期結構性作用,我國正處于大規模城市建設和新一輪的空間結構調整期,應盡快確立碳評價標準體系和評估系統,并由此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體系。

參考文獻

[1]張坤明, 等. 低碳經濟論[M].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8: 27.

[2]丁宇. 西方現代城市規劃中理性規劃的發展脈絡[J]. 規劃師, 2005, 21( 1) : 104- 107.

[3]曹康, 王暉. 從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 現代城市規劃思想內核與理論的變遷[J]. 城市規劃, 2009, 33( 9) : 44 - 51.

篇12

A.炭雕作為藝術品可以長久保存

B.炭雕能吸附室內微量的有害氣體

C.擺放炭雕時必須遠離火種

D.將制炭雕的下腳料研成粉末,與氧化銅粉末共熱,不能發生反應

2、區別CO、CO2、O2三種氣體,應采用的方法是()

A、將氣體分別通入水中B、將氣體分別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將氣體分別通入紫色石蕊試液D、將燃著的木條分別伸入到三個盛氣體的集氣瓶中

3.列物質的用途利用其化學性質的是()

A.石墨作鉛筆芯B.金剛石作鉆頭C.干冰作制冷劑D.天然氣作燃料

4、用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澆灌鹽堿地的植物,其主要作用除改良堿性土壤外,還能()

A、促進植物的呼吸作用B、加速植物的光合作用

C、增加植物生長所需的微量元素D、代替碳酸氫銨等作氮肥施用

5.下列關于金剛石、石墨、C60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它們都是電的良導體B.石墨質軟,可作鉛筆芯

C.C60是一種新型的單質D.金剛石硬度大,可切割大理石

6、某同學用塑料瓶設計了制取并檢驗CO2性質的簡易裝置(如右圖),拉動銅絲,把布袋浸入醋酸后有氣泡產生。則下面敘述錯誤的是()

A、藍色石蕊試紙變紅色B、可以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停止

C、可驗證醋酸比碳酸的酸性弱D、所用材料體現了資源利用意識

7.下列關于二氧化碳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自然界中二氧化碳處于循環狀態B.二氧化碳可用于生產碳酸飲料

C.干冰可用于儲藏食物和人工降雨D.可用氫氧化鈉溶液檢驗二氧化碳

8、2008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促進低碳經濟”,警示溫室效應對人類的危害。現已證實引起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是()

A.O2B.N2C.H2D.CO2

9.下列措施安全的是()

A.進入煤礦的礦井時用火把照明B.到溶洞里探險時用火把照明

C.啟用閑置的沼氣池前先進行火把試驗D.用點燃木條的方法檢查液化石油氣罐是否漏氣

10、CO2和O2是自然界中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兩種氣體,下列對它們的認識中,正確的()

A.都含有氧分子B.都能供動物呼吸C.都不溶于水D.密度都比空氣大

11.“吸煙有害健康”。我國政府規定:從2010年5月1日起,公共室內禁止吸煙。煙草燃燒釋放的有害物質中,能與血紅蛋白結合引起中毒的是()

A.尼古丁B.一氧化碳C.焦油D.甲醛

12.、下列二氧化碳的用途中,不正確的是()

A、供給呼吸B、用作氣體肥料C、用于滅火D、生成碳酸飲料

13.“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生活”的主題旨在倡導節約能源和利用清潔能源,減少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措施①少用煤作燃料;②減少使用私家車次數、多乘公交車或騎自行車;③廢舊電池回收再利用;④開發新能源,如太陽能;⑤焚燒廢舊塑料可解決“白色污染”中符合該主題的有效措施是()

A.①②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科學實驗室的鉛蓄電池中裝有硫酸。如果不慎將硫酸灑到大理石地面上,會發出嘶嘶聲并有氣體產生。這種氣體是()

A.CO2B.N2C.H2D.O2

15.航天探測發現:金星是一個被濃密大氣層包圍的固體球,大氣層的成分之一是三氧化二碳(C2O3),實驗證明它的化學性質與一氧化碳相似。下列關于三氧化二碳(C2O3)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C2O3中碳的化合價為+3B.C2O3充分燃燒的產物是CO2

C.在一定條件下C2O3能還原氧化鐵D.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16、學了化學后,請給煤炭工人一個建議,在煤礦礦井里,為了防止發生爆炸事故,常采用的安全措施是()

A.進礦井前,先做燈火實驗B.準備足夠的滅火器材

C.通風并嚴禁煙火D.戴呼吸面具

17.利用下圖所示裝置,能完成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是()

A.用①③制取氧氣B.用②③制取二氧化碳C.用②④制取氧氣D.用①⑤制取二氧化碳

18、二氧化碳占空氣總體積的0.03%,正常情況下能維護這個含量基本不變是因為自然界存在如下圖所示的循環過程,圖中A處不包括下列哪項()

A、人和動物的呼吸B、植物的呼吸作用C、用H2作燃料驅動火箭D、含碳燃料的燃燒

19.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過量的CO2,發生如下反應:Ca(OH)2+CO2===CaCO3+H2O,CO2+CaCO3+H2O===Ca(HCO3)2,Ca(HCO3)2易溶于水,下列圖示正確的是()

20、有關的CO2實驗如下,只能證明CO2物理性質的是()

21.實驗室制取CO2和O2的實驗相比較,一定相同的是()

A.發生裝置B.收集裝置

C.干燥裝置D.收集氣體后集氣瓶的放置方法

22在新刷石灰漿的房間里往往放一個燃燒的炭盆,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A.烘干墻壁B.使房間保溫

C.消耗房間內的O2,防止墻皮氧化脫落D.提供CO2,促進墻壁變白變硬

23.下列對一些事實的解釋錯誤的是()

事實解釋

A書寫檔案規定必須使用碳素墨水碳的化學性質穩定

B石墨能夠做電池的電極材料石墨能夠導電

C焦炭可以把鐵從它的氧化物礦石里還原出來焦炭具有氧化性

D制糖工業中用活性炭來脫色以制白糖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24.下圖是金剛石、石墨、C60、碳納米管結構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C)

A.這四種物質都很軟,可作劑

B.這四種物質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C.這四種物質完全燃燒后的產物都是CO2

D.這四種物質的結構中,每個碳原子都連接3個碳原子

25.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煤爐上放一壺水可以防止CO中毒B.金剛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構成的,所以都很堅硬

C.用活性炭可以除去水中的氯化鈉雜質D.用澄清石灰水可區分CO、CO2

二.非選擇題

26在①金剛石②石墨③炭黑④木炭⑤焦炭⑥活性炭⑦干冰⑧酒精中,可用來冶煉生鐵的是以下用序號回答;可用于防毒面具中吸附毒氣的是;可用于制造黑火藥的是;可用于裝在鉆探機的鉆頭上或刻劃玻璃的是;可用作電極的是;可用作致冷劑的是;可用來制油墨的是;可用于未來的綠色能源之一,用于內燃機燃料的是。

27.世界都是一分為二的,研究化學也是如此。

(1)二氧化碳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性質,決定其可以滅火。

(2)當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過多可能產生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環境問題是人類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溫室效應被列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威脅之一,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抑制全球范圍內氣候持續變暖的《京都議定書》,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1)二氧化碳是大氣中的主要溫室氣體,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為減少二氧化碳這種溫室氣體的排放,我們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只填2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減緩二氧化碳使全球變暖的趨勢,有科學家提出大膽設想:將排放到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壓縮使其液化,然后將其壓入到冰冷的深海中。但也有科學家擔心海水中富含二氧化碳后酸度會增加,可能會殺死一些海洋生物,甚至會溶解掉部分海床,同時氣候變化也可能改變海洋環流,把海底的二氧化碳又帶回海面,另外把二氧化碳壓入海底所消耗的能源可能會再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

①二氧化碳氣體轉變為液體時將會_________能量(填“釋放”或“消耗”);

②二氧化碳使海水酸度增加的原理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為:________。

29.鉛筆為什么有軟和硬的差別呢?這是由于石墨太軟,光用石墨做筆芯,既易斷又易磨損,因此,生產上常在石墨粉末中摻進一些粘土粉末以增加硬度。下表為部分普通鉛筆的標號及筆芯原料的配比:

2HHHB2B

石墨(質量分數)74.0%75.2%81.3%85.5%

粘土(質量分數)26.0%24.8%18.7%14.5%

試回答下列問題:

(1)上表中硬度的鉛筆是(填序號);

(2)請列舉石墨的另外兩種用途、。

30今有CO、CO2、O2、H2、CH4等氣體。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能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的是,與空氣混合后,能形成爆鳴氣的是,屬于有機物的是。(全對才得分)

31.A、B、C、D是在中學化學中常見的四種化合物,它們各由兩種元素組成,甲、乙是兩種單質,A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D常溫下是液體,這些化合物和單質之間存在下圖關系:

1化合物C中一定含填“甲元素”或“乙元素”。

2單質甲的化學式是,化合物B的化學式為。

3寫出一條單質甲和化合物C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2(1)設計試驗,請你進入實驗室中用四種方法區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只寫實驗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市場上有一些充氣包裝的食品(如右圖)。裝食品的塑料袋內充滿了

氣體,氣體充得鼓鼓的,看上去好像一個小“枕頭”。袋內充的是什么

氣體呢?

①初三(1)班的同學有兩種猜想:(A)二氧化碳,(B)氧氣。請判斷哪種猜想更合理并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初三(2)班的同學也有兩種猜想:(A)氮氣,(B)二氧化碳。請設計一個實驗,來判斷猜想(B)是否正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下圖是實驗室制取和驗證CO2化學性質的裝置圖圖中產生CO2是足量的,請回答:

1儀器名稱:a,b,c

2裝置A是制取CO2的裝置,內裝藥品是或和,反應現象是①,②。

3裝置B中盛有澄清石灰水,反應現象是。

4裝置C中盛有紫色石蕊試液,反應現象是。

5裝置D內放有兩支高低不同的蠟燭,現象是,這種現象說明CO2①,②。

6寫出A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4..2010年4—5月間,我省多名患者因注射某制藥公司生產的假藥“亮菌甲素注射液”而死亡。造成該事件的原因是該制藥公司在購買藥用輔料丙二醇時,購入了二甘醇假冒丙二醇以至釀成悲劇。根據下圖標簽作答。

(1)寫出二甘醇的兩點化學性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甘醇中C、H、O的原子個數比為______________,相對分子質量是_______________。

35.我市某校初三(1)班學生去湖光巖春游,帶回了幾小塊石灰石樣品。為了檢測樣品中碳酸鈣的含量,甲、乙、丙、丁四位同學用質量分數相同的鹽酸與樣品充分反應來講行實驗測定,(樣品中的雜質不溶于水,且不與鹽酸反應),測得數據如下表:試問答:

甲同學乙同學丙同學丁同學

所取石灰石樣品質量(g)10.010.010.010.0

加入鹽酸的質量(g)20.030.045.050.0

剩余固體的質量(g)6.04.01.01.0

(1)10.0g樣品與45g鹽酸充分反應后,鹽酸是否還剩余__________(填“是”或“否”),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是_______________。

(2)10.0g樣品與足量稀鹽酸反應后可產生二氧化碳多少克?(寫出計算過程,計算結果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

36.下圖是某同學對二氧化碳部分知識構建的網絡圖(部分反應條件和部分生成物省略)。

請按下列要求填空:

(1)物質a主要成分的化學式是;

(2)物質b主要成分中陽離子是;

(3)物質c(C6H12O6)所屬類別是,該物質中C、H、O三種元素的質量比是;

(4)寫出由CO2生成物質d的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物質e化學式中標出帶點元素的化合價________。

37.已知A、B、C、D、E五種物質均為初中化學中常見的物質,它們相互轉化的關系如圖所示。

(1)如果A、B均為黑色固體,C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則E的化學式是,A與B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C是一種常見的建筑材料,A溶液與B溶液反應的現象是,D與E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能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2009年世界氣候大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中國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比2005年下降40%~45%。充分展示了中國謀發展,促合作,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近年來科學家正致力于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

(1)將空氣中的CO2壓縮后貯藏于冰冷的深海。但有科學家擔心這樣做會增加海水的酸度,導致海洋生物死亡。CO2使海水酸度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2)將過多的CO2和氫氣在催化劑和加熱的條件下反應,轉化為水和甲烷。這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將工業上產生的CO2進行收集、處理,作工業原料,如用作氨堿法制純堿的原料。CO2與飽和氨鹽水制取碳酸氫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下圖是利用CO、CO2混合氣體中的CO還原CuO的實驗示意圖。

(1)儀器a的名稱是鐵架臺。乙裝置中應該用酒精燈的焰加熱。

(2)寫出甲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裝置的儀器b中黑色粉末變紅時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應過程中,丙中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

(4)該裝置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40.(1)老師為同學們提供了如下實驗裝置:

①寫出帶有標號的儀器名稱:a______;b。

②實驗室制取CO2應選用的發生裝置是(填選項字母,下同),收集裝置是。

(2)小偉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固定裝置已略去,且石灰石中雜質不反應)。

①寫出甲試管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偉觀察到乙試管中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請寫出所有可能使其變紅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2009年世界氣候大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旨在控制大氣中“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量。“低碳”正成為人們的共識。

(1)近幾十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氣體的主要途徑是:①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葡萄糖(C6H12O6)和氧氣;②海水的吸收。請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出上述兩條消耗CO2的途徑: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學家正在研究將空氣中過多的CO2和H2在催化劑和加熱條件下轉化成甲烷和水,這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舉一例你在日常生活中符合“節能減排”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下圖是自然界碳循環簡圖,請回答:

(1)含碳單質的礦物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時,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植物光合作用時,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C6H12O6)和氧氣,其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類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有兩個方向:一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個是_________。

43.實驗小組的同學設計了三套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

回答下列問題:

(1)你認為合理的是________,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說明不能采用B裝置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請你和小明一起進行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

(1)選擇藥品:小明對三組藥品進行了研究,實驗記錄如下。

組別藥品實驗現象

①塊狀石灰石和稀鹽酸產生氣泡速率適中

②塊狀石灰石和稀硫酸產生氣泡的速率緩慢并逐漸停止

③碳酸鈉粉末和稀鹽酸產生氣泡的速率很快

從制取和收集的角度分析,一般選擇第①組藥品,該組藥品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3

根據《大福環境愿景2020 》要求,大福(集團)公司將在所有的業務活動中關注環境,通過不斷地研制和提供環境負荷低的物流輸送系統,為廣大客戶、社會乃至全球的環境保護做出貢獻!在企業日常經營中要達到的環保目標是:二氧化碳(CO2)排放量比2005年度減少25%;積極開展節能、節源、使用可再生能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項課題研究;努力實現降低環境負荷與區域社會之間的協調發展。 同時大力開發環保產品及相應服務,研制開發并向社會大力推廣符合大福(集團)公司環境標準的環保產品和相應服務,通過推廣環保產品和服務,可實現削減相當于企業活動中排出總量6倍的二氧化碳。

隨著物流業的高速發展以及全球化的推進,物流系統所需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為此,大福(集團)公司在提高產品性能及可靠性的同時,還致力于研制開發環保型產品和相應服務,為保護地球環境做出貢獻。即通過研發符合大福(集團)公司環境標準的環保型產品和服務來降低社會上的能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力爭在2020年實現減排貢獻量達到大福(集團)企業活動中2005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6倍的目標。

在減排貢獻量方面,將2005年度作為基準年度,根據2005年的產品及服務所具備的環境性能換算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去2020年社會上所使用的大福(集團)公司的產品及服務而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總量后得出的數值即為減排貢獻量。

完善環境管理體系

大福(集團)公司整合了日本國內各生產網點,在各地區均設置了環境管理責任人,建立了環境管理體制。同時,還組織地區推廣會進行交流,實現信息共享,努力提高公司的整體環保成效。為保證環境管理系統能夠正常、持續地開展工作,除了由認證機構組織定期的外部審查外,還由公司的內部監察員以各事業部的業務部門為單位進行內部監察。該內部監察與質量管理體系(ISO 9001)的審查同時進行。

控制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大福滋賀事業所一直在努力控制車間內涂裝作業時的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滋賀事業所的涂裝設備,雖然不是相關法律所明令限制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對象;但公司還是作為努力減少有害化學物質的重要一環,對其安裝了有機物處理裝置。

引進生產設備的能耗可視化系統。 滋賀事業所的生產車間安裝了電力和天然氣等能源用量的實時監控系統。其數據可圖表化顯示在電腦上,進而方便、準確地掌握生產線上的能源使用情況。通過對能耗數據統計的隨時確認,即可判斷是否有必要進行以節能為目的的工藝及設備方面的改造。

突發事件應急體制。根據公司所處的環境,確定可能影響公司正常運轉的所有風險類別。針對諸如地震、火災、洪水、有毒(害)物質泄漏等突發事件,按照事先制訂的風險應對計劃進行模擬訓練。

環保教育及培訓。實施環保教育,全面促進員工對環境管理體系的深入理解,開展公司內部環保活動。在全公司廣泛開展對最新環境管理體系的學習;針對不同專業、工種的環境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利用環保宣傳畫、公司局域網等宣傳工具強化員工的環保意識。

節省能源和資源的措施

能源利用大多涉及到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報告顯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是全球氣候變暖及生態環境惡化。大福(集團)公司推出以下措施:二氧化碳的減排。大福(集團)公司在《環境愿景2020》中,制訂了為防止地球變暖,積極開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針。與2005年度的中期環境行動規劃相比,2010年度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是15%,實際上減少了45.1%。

減輕運輸對環境負荷的影響。公司不斷采取多種辦法來減少運輸環節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以減輕對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將貨運的物流點集中于滋賀事業所;對發貨信息進行集中管理;逐步改進運輸方式。與2005年度相比,2010年度的運輸環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標是單位銷售額的排量值減少10%;實際減少了21.2%。

提高貨物的裝載效率。大福(集團)公司不斷改進產品包裝,調整產品發貨方式。采取更加靈活、緊湊的方式來提高貨物裝載效率,減輕運輸環境負荷。同時,對那些形態各異的產品,積極與生產廠家和收貨單位的相關部門協力合作,研究最佳的裝載方式并制作相應的發貨架臺,以保證運送質量和提高裝載效率。

采用“一體化”運輸。大福(集團)公司與材料及零部件的供貨商建立伙伴關系,將材料及零部件的供應信息予以收集處理,采用“循環取貨(Milk run)*1”的方式,提供以降低成本,準確的工期管理為目標的循環取貨和配送的服務業務。以前,對每個供貨商都單獨派卡車運貨,現在采用一輛卡車在多個供貨商處循環取貨,通過運貨信息的集中管理控制運送的體積和線路,從而為公司建立了相對穩定而順暢的物流模式。這樣做既降低了各供貨商的物流成本,也減少了供貨鏈整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助于改善全球氣候變暖。

靈活運用“運輸方式轉換(Modal shift)”。產品的運輸方式通常是以卡車為主。大福(集團)公司在加大力度,進行“運輸方式轉換”,向環境負荷小的鐵路運輸和海上運輸方式轉換。公司一方面通過調整交貨期、實行有效的成本管理,以確保物流質量;另一方面在貨物的運輸送方式上盡可能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10年度,公司通過這種運輸方式的轉換,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達226噸。

循環取貨(Milk run):一輛卡車到多個供貨商處依次循環裝貨。較以前采用一輛卡車僅從一家供貨商處取貨的方式,全面提高了裝載效率,減少了卡車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運輸方式轉換(Modal shift):是一種將通常的卡車運輸方式轉換為環境負荷小的鐵路運輸或海上運輸方式的措施。通過這種方式轉換措施,既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實現環保運輸;又可以達到大批量運送、緩解交通堵塞的效果,從而提高運輸效率。

減少能源消耗。大福(集團)公司內部開展的二氧化碳減排活動,其范圍涉及從企業經營活動到日常生活、員工通勤,外出通行等方方面面。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來自于電力及燃料的消耗,針對此情況公司對每月的能源消耗量予以監控,并采取相應的減排辦法。

滋賀事業所內的物流綜合展示中心“日新館”,在2010年3月引進安裝了太陽能發電系統。2010年度,該系統發電約26萬度,成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達77.4噸。

滋賀事業所的“賞心路”上的照明燈具,全部采用太陽能發電;利用白天的太陽光儲蓄的自然能源,供應夜間的照明,是滋賀事業所的蓄水池周邊綠化規劃之一。以“寧靜、休閑”為主題,繞池一周長720米的沿路兩旁,栽種了垂櫻、染井吉野櫻和紅楓等很多樹木。

在位于滋賀事務所的物流綜合展覽中心“日新館”內,展廳的照明,采用了低功耗,高亮度,長壽命的陶瓷節能燈具。同時,配置了反射式燈罩以增加環境照度,為觀眾營造了更加舒適的環境。同時也降低了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滋賀事業所作為一類能源管理指定工廠,用電需求量極大。公司為加強能源的有效利用,引進了熱電聯產系統。目前,事業所用電量的約14%依靠自我發電,由熱電聯產系統供應。

減少廢棄物排放量

大福(集團)公司始終在為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努力減少生產經營中的廢棄物排放,盡可能地循環再利用所排放的廢棄物。力爭減少最終掩埋處理時的廢棄物,實現零廢棄(自主目標:實現98%的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率)。

2010年度的廢棄物總量,與2005年度中期環境行動計劃所制定的按單位銷售額削減5%的目標值相比,只削減了3.2%,未能達到目標值。因此,進一步控制廢棄物排出,努力改進單位銷售額是今后的一大課題。相對于97%的回收再利用率目標, 2010年達到了98.3%,提前實現了2012年達到零廢棄的目標。

企業生產經營中產生的廢棄物,必須依據相關法律進行妥善處置。即使委托專門的公司進行處置,廢棄物排出公司也同樣負有處置責任。大福(集團)公司通常根據本公司內部的廢棄物管理規定,對要委托的公司事先進行嚴格審定;但每年還會派遣一次公司內部員工,親赴現場認真檢查廢棄物的處置狀況。

2010年度已經確認了廢棄物的處置都合理得當、沒有問題。今后該公司還將繼續與有關的優秀公司交流信息,妥善處置廢棄物。

應用“電子宣言”系統。滋賀事業所的廢棄物排放量約占大福(集團)公司全部排放量的90%,為實現廢棄物處置狀況的透明化、加強信息化管理,采用了“電子宣言”系統。 該系統可實現工業廢棄物處置信息的電子化管理,廢棄物的排出方、收集運輸方以及處理方均可以通過信息中心,在網上進行業務交流和信息共享。目前,滋賀事業所“電子宣言”系統的安裝和調試工作已經全部完成,這減少了大量的事務性工作,還有利于督促大家依法辦事。

少紙化辦公和廢紙再利用。紙張的大量浪費會對地球環境造成極惡劣的影響。因此,我們積極推進“少紙化辦公”和“廢紙再利用”活動。值得一提的是,在滋賀事業所,我們將分類回收的高檔打印廢紙用公司內的碎紙機進行統一處理,并與其他類型的中低檔廢紙一起加工、制成新的紙制品。

餐廚垃圾的處理。滋賀事業所將食堂產生的餐廚垃圾全部用處理機制成肥料,對事業所內的綠化植物以及員工栽培的蔬菜進行施用。2010年度用15噸餐廚垃圾加工出6噸復合肥料。

改進產品的包裝材料。我們在發貨時,盡可能不采用木制的托盤。木制托盤一來容易破損、不能循環再利用;二來作為工業廢棄物進行處置,要花費高額的費用。我們采用高強度瓦楞紙作為包裝材料。用這種材料制作的托盤,在貨物送到客戶手中后既可以當作普通垃圾將其直接扔掉,也可以作為有價值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另外這種托盤還具有輕便、安全、節省存放空間等優點。

廢棄物分類大會。eFA事業部為了加深員工對車間所排出廢棄物的理解,貫徹廢棄物分類的規章制度,舉辦了“廢棄物分類大會”。該大會是利用實際的廢棄物來培養員工的分類能力,是公司內部教育項目之一。全體員工均參加比試,看能否按照具體的規章對廢棄物進行分類。公司力圖讓每位員工都能正確地理解規章制度,平時注重提高分類意識,踐行廢棄物分類。

產品的環境保護措施

大福(集團)公司長期致力于環保型產品的開發以及生產工藝的改進,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在流通及基礎制造業的產品方面,大福(集團)采用發下多種減排措施。

箱盒式自動倉庫的節能技術改進。箱盒式自動倉庫(Mini Load AS/RS)適用于料箱、紙箱裝貨物的存儲;可以按照指令“適時、適地、適量”并快速、準確地存取貨物。在各類物流中心和工廠中得到廣泛應用。近年來,客戶對于設備不僅要求高性能,而且還要求節能化。該公司去年新開發的箱盒式自動倉庫,在原有倉儲系統的基礎上進行了技術改進。改變了原堆垛機的結構,使機體體積比原來減小10%、整機質量減輕15%(從1,850公斤減輕到了1,580公斤);驅動電機的容量規格下降了一檔。在節能的同時也為客戶減少了運行成本(電力消耗減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