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基礎醫學概論重點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不同學科不同課程都有自己的性質和特點,教師的教學工作都必須符合本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否則就無法勝任該課程的教學工作,更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了解本門課程的性質和特點,是推進教學改革的基本前提。
(一)認識課程性質,了解其重要性。中醫基礎理論是以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為理論淵源,融會了歷代著名醫家思想的一門課程,是研究和闡述中醫學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學科,是中醫學的專業基礎課。其內容包括中醫學的哲學思想、思維方法和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和養生防治方面的基礎理論和技能知識。作為中醫藥學各專業的共同基礎課程,是在本科生在入學之初開設的。各學校基本上是把《中醫基礎理論》作為中醫專業課程體系的主干課程和中醫各專業的公共基礎課及專業必修課,學好這門課程,將為學生學習中醫診斷學、中藥方劑及臨床各科奠定堅實基礎。因此,作為中醫專業的入門課,《中醫基礎理論》在中醫教學中擁有非常的重要地位。
(二)從課程特點看,《中醫基礎理論》具有極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特點。中醫基礎理論,是研究和闡釋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一門學科,它的內容包括陰陽五行,藏象、經絡、氣血津液,病因和病機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可見,中醫基礎理論本是一門理論性極強的學科,其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臨床實踐,在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思維方式形成的基礎,說明中醫的形象思維方式屬于理性思維范疇,它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因而不僅文字古奧,內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均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同時,中醫學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理論知識來源于臨床實踐,并用于指導臨床實踐。所以,只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特點采取相應不同的教學模式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中,理論抽象,內容概括性強、帶有哲學和方法論的特征,采取傳統教學方法往往較為枯燥,使學生感到乏味而沒有興趣。由此,適應課程性質和特點創新教學方法一直是教學改革努力的方向。
二、明確教學改革的目標和使命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必須明確,否則沒有方向和目標就是盲目的改革。教學改革,其主要目標在于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從最終目標來說,就是要讓學生掌握好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并能夠應用理論知識指導臨床實踐,從而為培養高素質的中醫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一)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內容抽象深奧、難以理解,而教學方法單一、枯燥,課堂缺乏生機和活力。尤其是陰陽五行學說的內容和經絡部分的內容都比較抽象,主要依靠教師單調的講授,學生會覺得難以理解和接受。二是教學形式單調,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差,教學質量不高。三是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當前的學生學習信心不足,興趣降低。由于沒有興趣導致有的學生上課做其他事情,或者只為完成學分任務要求,而勉強被動學習。四是忽視實驗教學,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使得學生靠強記硬背地接受理論知識,不善于將理論應用于臨床實踐,而無法達到培養中醫人才的目的。
(二)教學改革的必要。針對這些問題,教學改革非常必要,要消除學生學習中的消極現象,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1.豐富教學手段和內容,能大大強化教學的生動性,在教學中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形象直觀的情境中理解、掌握理論知識。2.應用中醫理論進行指導、解釋實際現象,加深學生對有關理論和知識點的理解,從而強化課堂教學效果。3.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研及創新意識,增強動手操作能力,為專業學習與科研夯實基本功。4.有效掌握臨床思維方式,增強能力,為今后的臨床實際工作打下堅實基礎,達到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善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根據《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性質和特點,以及教學中遭遇的主要問題,豐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比較關鍵的方面。中醫基礎知識的學習是一個能動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地學習中醫,并產生興趣,才能進一步調動學習中醫的積極性,這就需要采用靈活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中醫基礎理論的特點在于其理論性較強,概念過于抽象復雜,具有較強的思辨性,給初學者帶來了一定難度。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以板書、口述為主,表達知識信息有限,無法展示動態的知識,既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不利于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實踐證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情況會帶來極大改善。多媒體教學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功能上有許多傳統教法無法比擬的長處,但也不是萬能的,它也有不足的地方,由于信息量大,有時反而不利于實現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及時進行引導,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并恰當吸取其他教學方法的優點,才能有效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當今,現代教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教學活動,不會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就不為學生所歡迎,被時代淘汰。據相關調查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對中醫學科多媒體教學持肯定和贊成態度。由此,教師不僅要學會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而且要善于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這是推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創新教法,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主體性
課堂教學改革的大趨勢是由“知識課堂”轉向“生命課堂”,“課程是開放的、多元的、生成的;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成為專業人員,教師的工作成為充滿智慧的事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生命課堂’的教學活動是創造性的教學和有效的教學”[1]。只有提高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增強學生的主體性,這就需要教師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促進“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傳統教學模式弊端諸多,主要因為“課程內容與生活世界脫離,忽視了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割裂了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有機聯系,使課堂教學喪失了應有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2]。實際上,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學生是認知活動的主體,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
近年來的成果大都探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主要有:1.啟發式。啟發式教學是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主動性。這種啟發式往往也是問題式教學,教師可把課堂提問穿插其中,同時增加討論與議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能夠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2.互動合作式。有人提出組建合作小組,借助小組內不同素質的學生之間互動幫助、互相啟發的合作性學習方法,讓持不同見解的學生自由討論。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及思維和自學能力等。3.PBL教學法。“PBL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醫學教育,其核心是采用基礎科學和臨床實踐結合起來的教學方法”[3]。王彤等人指出PBL打破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模式,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良好方法。4.案例式。中醫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點,脫離臨床實踐的理論教學就會帶來不良的教學效果,無法實現培養人才的目標。楊巧芳等人提出以講述為主和以問題為主導引入案例分析,并結合進行以案例為中心組織小組討論的案例式教學法。此法能促進師生互動交流,使學生在濃厚的案例情境中學習掌握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5.實驗式。實驗教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方式,學生在實驗教學中主動參與操作,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觀察、思考及時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提高學習興趣。我們可根據需要吸收以上方法,并進一步創新方法。
五、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由于中醫基礎理論具有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特點,中醫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是從實踐中來的,并且其理論終歸要應用于臨床實踐。一直以來非常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比如將LBL和PBL相結合,LBL是以課堂講授為基礎的傳統教學模式,“LBL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教師雖然可以主動地講,但學生往往是被動地聽”[4]。LBL模式其實就是一種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枯燥過程,不顧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而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不能完全舍棄這種傳統的模式,有的基礎理論比如古代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藏象、經絡等基礎理論還是需要教師傳授和講解的。采用LBL與PBL相結合的模式就能較好地實現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的緊密聯系,從而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及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其實上面所列舉的案例教學和實驗教學法,二者不僅在強化學生主體性方面發揮較大影響,而且其本質就是一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依據中醫學的特點,理論教學必然要與臨床病案結合,是課程本身所提出的要求。所以,病案問題式教學法是近年來廣泛推廣的教學方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利用病案資料組織討論,吸引學生更多投入和參與,才能使理論與臨床實際更加貼近。巴哈爾?哈德爾等人認為“以病案問題作為素材,讓學生處于當事人的位置,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思考和討論病案問題中的各種疑難情節,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點處理方案的教學。它能培養學生系統地掌握與應用專業理論,提高綜合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開拓進取的良好品質”[5]。實驗教學法也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方式。王朝陽等人指出實驗教學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重要途徑。因而,結合教材內容開展一些實驗課是必要的。
綜合以上幾點看,《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改革應符合課程本身的性質和特點,明確教學的目標和使命,從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發,針對當前突出的問題要想方設法采取各種有效手段解決問題。當前教學存在的問題,還是部分教學內容難懂,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厚、主動性不強,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聯系不夠緊密等突出問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及創新教法,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都是有效克服教學中困境的方法。顯然,我們努力的方向是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加強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其應用專業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鑒.課堂重構:從“知識課堂”到“生命課堂”[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1):30-33.
[2]李金云.課堂教學改革研究30年:回顧與反思[J].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4):46-60.
篇2
《基礎醫學概論》是我校的非醫學專業如統計學、市場營銷學、影像技術學、管理學、心理學、法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學、食品安全學等專業開設的一門課程。內容涵蓋了生理學、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免疫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等多門學科。目前,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課時安排有限,內容多,覆蓋面廣,按照學科講授導致銜接困難,學生掌握有一定難度;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實踐教學;與非醫學專業的關聯度不高,部分學生興趣不大,重視程度也不夠高,教學效果不佳。為了提高《基礎醫學概論》的教學質量,我們嘗試將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與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教學改革,并與LBL教學法進行比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了開拓思維和科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以我院2014級管理學、統計學專業8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實驗組及對照組,兩組學生的性別、年齡、學習成績無明顯差異,授課時間、教材、教師相同。
2.授課方法。進行《基礎醫學概論》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章節《呼吸衰竭》的理論課教學,對照組采用LBL教學法系統講授,實驗組采用“PBL+LBL”的教學模式。實驗組授課教師在課前根據教學目的與要求提出假設問題――肺源性心臟病的發病機制,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認真準備,查閱資料,并輔助學生如何使用檢索工具、如何查找參考文獻等。課堂上分組分析、討論,每組同學輪流發言,陳述肺源性心臟病可能的發病機制,并提出在討論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最后,授課教師對討論的結果進行及時評價和反饋,對肺源性心臟病的發病機制進行綜合講述,針對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進行答疑,幫助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最后教師進行提問,作歸納總結。而對照組采用傳統的LBL教學法,教師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課堂授課,授課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重點講授基礎內容。
3.考核和調查。課程結束后采用統一試卷進行考試以評價教學效果。課后將調查表分別發給學生,學生按照自己的體會現場認真填寫,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包括三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自我評價、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學生對課程的意見和建議。學生學習效果自我評價包括七部分:自學能力、發現并解決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學習積極性、應用現代醫學模式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態度、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的滿意情況。
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定量資料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分類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
二、結果
1.考試成績。試卷考核滿分100分,兩組考試成績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2.調查問卷結果。兩組學生的學習效果自我評價,在自學能力、發現并解決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學習積極性、應用現代醫學模式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七方面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三、討論
1.《基礎醫學概論》的教學現狀。目前大部分醫學院校設置了許多與醫學相關專業,如心理學、管理學、統計學、市場營銷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學、法學等。這些專業的學生除了要學習專業課程外,還要學習《基礎醫學概論》、《預防醫學概論》、《臨床醫學概論》等醫學相關課程,其中《基礎醫學概論》是這些醫學相關課程教學的基礎。由于學時的限制及要求層次的不同,將基礎醫學的知識放在一本書上介紹,并設置了《基礎醫學概論》課程。我校的非醫學專業,如統計學、市場營銷學、影像技術學、管理學、心理學、法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學、食品安全學等專業開設了這門課程。《基礎醫學概論》將各門基礎學科進行了較好的融合,方便開展教學,同時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學生能在較短時間內學習基礎醫學知識,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1]。《基礎醫學概論》內容涵蓋了生理學、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免疫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等多門學科,但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涉及的內容復雜,涵蓋了基礎醫學的各門學科,且教學課時有限;在教學過程中很難把握深淺度,各門學科之間很難銜接;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實踐教學;學生對課程普遍重視不夠,學習動力不夠,積極性不高;學生存在學習方法的誤區,由于需要記憶的內容較多,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只能死記硬背,產生厭學情緒;等等[2]。因此,如何把《基礎醫學概論》規劃好,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并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并輕松的接受醫學知識,成了一個需要我們進行探討的問題。
2.“PBL+LBL”教學法的實施。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與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教學模式的結合,是近年來醫學教學改革的新教學模式,是許多醫學教育者認為確實有效的教學方法。“PBL+LBL”的新教學模式是以“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論證假設、總結”五階段進行教學的,傳統的LBL教學模式是“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教學小結、布置作業”,新模式培養了學生以問題為中心的發散思維和橫向思維,靈活運用了學過的基礎知識。“PBL+LBL”教學模式同時進行教師知識傳授和學生的能力培養,以學生為教學活動主體,避免了傳統LBL法單一的以教師為主體的知識傳授[3]。因此,“PBL+LBL”新教學模式既有LBL教學的傳授信息量大、進展速度快、易于掌握、系統性強等優點,又引入了PBL教學法在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上的創新性,同時避免了知識面不全面、基礎不扎實等局限性[4]。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把握學習的重點、難點,結合學生已學過的專業基礎知識,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選擇恰當的問題。課前教師要認真備課,針對不同的問題安排教學,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懂得“學會只能解決當前問題,會學才能解決終身問題”的道理。通過“PBL+LBL”新教學模式在《基礎醫學概論》實踐教學中的應用,使我們認真審視科學的進行課堂教學,意識到學生需要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同時,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等進行了研究與完善,提高了駕馭課堂教學的智慧和能力。學生在培養學習獨立自主性、創新力、主動獲取新知識、有效運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及提高人際交往及協作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金萍.醫學檢驗專業基礎醫學概論1教學改革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4,16(2):97-99.
篇3
1.醫學概論不同于基礎醫學概論是一門新課程,在我校本科教學活動中占重要地位
醫學概論是在基礎醫學概論基礎上整合臨床醫學概論而形成的,其概要介紹了物質代謝、機體結構功能、疾病發生發展過程;融會貫通了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各個學科、廓清了醫學整體脈絡的綜合性課程。本課程堅持以“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為主線[1],從正常功能到病理生理機制再到臨床表現及常規治療等方面重組,融合了基礎醫學課程及外科學、內科學、耳鼻喉科學、婦產科學等臨床醫學課程的內容;醫學知識相互滲透,體系高度融合,但同時具有知識量博大、重點難點眾多的特點。
目前,國內各大醫學類院校醫學相關專業的本科教學中廣泛開展了基礎醫學概論的授課,例如西安醫學院、濰坊醫學院、貴陽醫學院、牡丹江醫學院等;針對基礎醫學概論課程,[1]構建與實踐以及如何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的探討持續進行[2];我校也曾對基礎醫學概論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過探討和總結[1],作為資深教授,他們普遍認為在整合優化授課內容的基礎上,突出專業針對性,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走出基礎醫學概論教學難點的有效途徑;但是融合臨床醫學概論后,這些問題并沒有解決,反而隨著臨床醫學知識量的增多原有問題矛盾更加突出。
2.問題一:知識層面不對等,課堂交流“障礙”重重;基于“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應用“布魯姆目標分類法”的教學模式效果較好
醫學概論在我校的開課學期是大一下學期及大二的上學期,針對的是剛升入大學的不久的高中生。學生對醫學知識甚至是醫學常識的了解太少,教學過程經常是用學生不明白的詞匯在講解另外一個專業詞匯,而學生的反應甚微,課堂提問經常面面相覷。長期以往學生的興趣降低、聽課主動性下降,課堂上缺乏有效的交流,而學生的課堂反應直接影響教師的授課效果,面對興趣低下的學生,教師的授課積極性繼而下降,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學生被動接受晦澀的知識、應付考試、背離了學習本門課程的初衷。調查報告和座談均發現大部分學生開課伊始是抱著極大的興趣走進課堂,調查分析報告結果顯示44.6%的學生對本門課程有興趣,其中衛生信息化專業的學生對本門課程感興趣的比例超過65%;但隨著課程的深入、知識量的加大,興趣逐漸下降,而不懂的知識越多,興趣越低,甚至有的學生在聽課一段時間之后拒絕聽講。這說明學生對醫學并不缺乏興趣,而是對眾多不懂的詞匯缺乏興趣,這就要求教師 “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應用“布魯姆分類法”[3],更好的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知識。調查問卷顯示半數以上的同學認可以“布魯姆分類法”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改革。例如,炎癥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一章節是非常枯燥的,以往學生主要是依靠死記硬背;根據布魯姆的分類法,將應用提到重要的位置,在授課的時候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我們給大家舉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每個人都曾經在胳膊或腿上碰傷出烏青,提示大家回想有碰傷的顏色變化,先烏青再青黃最后消失,變黃色說明快要恢復了,為什么呢?這就是巨噬細胞吞噬了紅細胞之后,將紅細胞代謝產生的含鐵血黃素,含鐵血黃色呈現黃色,說明這個階段就是組織創傷的后期,待黃色消失說明淤血被清除,創傷恢復。同時,誘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有的人創傷之后恢復較快,有的人創傷之后恢復的慢。此時,學生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有的學生甚至直點頭表示認同;既認知了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又理解了人體的免疫系統的作用,還將知識應用到解釋日常生活實踐中。
3.問題二:學生背景復雜、對課程性質和學習目的不明確,導致學習方法不得當;授課伊始的正確引導很重要
我校非醫學專業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有的理科學生認為醫學就是高中生物,沒有再次學習的必要;有的文科同學認為醫學比政治都難背,學習醫學概論還不如學習馬哲。學生對醫學概論的學習產生抵觸情緒,這些錯誤觀點源于學生對本課程的性質不了解,在醫學的定位上存在誤區。這就要求教師在初次授課的時候將醫學概論與高中生物以及文史哲課程進行充分的比較,在開學伊始就給學生一個準確的定位,而不是一味的強調哪些知識是要點、考試如何進行等等。除此之外,學生對本門課的學習目的了解的不透徹,調查分析報告結果顯示將近30%的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目的不了解。學校開設醫學概論課程的目的是為了非醫學專業的學生在就業前能認知、理解醫學知識,在就業后能應用相關知識,成為具有醫藥衛生知識背景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而不是簡單的應付考試,湊學分,這同樣要求教師在上課初始將本門課程的學習目的充分展示給學生。學生對課程性質和學習目的的錯誤把握導致學習方法不得當,掌握知識時要么死板教條、死記硬背、過分注意某些小知識點的記憶,忽略整體把握,要么對某些重要知識點含混不清。例如W生在學習CPR的操作要點的時候過分忽略細節,知識僅停留在嘴對嘴人工呼吸和心臟胸外按壓上,而具體何時進行CPR、具體怎樣實施卻缺乏正確的記憶,無法獨立完成;課堂詢問學生是否會CPR,半數學生表示可以完成;抽查發現學生不知道按壓位置、手型錯誤、人工呼吸和心臟胸外按壓次數記不清等等問題。如果教師在開課伊始將課程性質和學習目的分析明白,學生能夠更好的把握學習目標,在知識的掌握上就更有側重點。
總之,由于醫學概論授課對象的特殊性,要求教師在全面在掌握醫學知識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創造性授課思維,將生活實踐充分融入課堂,即將應用作為最終培養目標,做好學生的正確引導工作,才能準確抓住新時代青年學生的“胃口”,從而達到滿意的授課效果。
參考文獻:
篇4
②由于學時縮減,而教學內容繁雜,每一學科教師為趕進度,多采用灌輸式教學,學生難以理解消化;來自不同教研室的教師都有不同的教學特點,學生無法適應頻繁更換教師的教學,也不利于師生間的交流與溝通。
③授課對象是基礎相對薄弱的非醫學專業學生,當面對繁雜而抽象枯燥的基礎醫學概論課程,學生常出現對課程不夠重視、興趣淡薄、學習方法欠缺等現象。
④授課教師來自不同教研室,各自為政,對于此門課程缺乏統一的管理。“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整合教學模式是1952年美國西儲大學醫學院提出的,以人體器官系統為中心,按器官系統、形態與功能重新組合課程,可以加強學科間的交叉融合,且根據專業需要,綜合和重組基礎醫學各學科知識。該設置模式引入世界先進的醫學教育理念,淡化了學科界限,提高了基礎醫學綜合性,實現了形態與機能、微觀與宏觀、生理與病理、治療與預防保健等多種綜合。整合課程注重知識的邏輯性和系統性,符合認知和邏輯思維規律,避免了原來各門課程教學的時間順序、結構和功能的脫節;對知識進行了融合優化,既節省課時減輕了學生負擔,也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提高了學習效率。整合課程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有利于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基礎醫學知識。因此,課程整合教學勢在必行。
2基礎醫學概論課程整合的教學實踐
2.1建立專門教研室,便于統一管理
我校于2012年成立了基礎醫學概論教研室,抽調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教研室老教師形成相對固定的教學團隊,由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擔任教研室主任,統一進行協調管理。定期召開授課教師研討會,制定授課計劃,進行集體備課,加強教學過程的溝通,避免內容的重復與脫節,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總結適合整合課程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基礎醫學概論課程的認識和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2討論制定整合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
根據學生的基礎水平,編制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新的教學計劃。該計劃立足非醫專業,突出專業特色,節省了大量學時,有利于創新能力和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經過各學科教師討論、經專家論證形成整合教學大綱,教學大綱遵循的原則:淡化學科意識;內容少而精,突出實用性;遵循認知規律,循序漸進,注意知識系統性。
2.3重新編寫實用型整合教材
教材是體現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的知識載體,是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工具,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保證。2008年,我校組織基礎醫學各學科教研室教師編寫了適合我校非醫專業的基礎醫學概論教材,自編教材仍是分學科獨立編寫的,基本就是對各學科內容進行壓縮精簡,在我校非醫專業幾年的使用過程中發現很多問題,如教材內容重疊、缺乏整體性、系統性等。基于此,2012年我校聯合全國十余所中醫藥院校一線教師按器官系統重新編寫與新課程體系和教學大綱相適應的實用型整合教材,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專業特點,以夠用、實用為原則,優化教學內容,將各學科知識進行高度融合,于2014年8月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多家中醫藥院校已在2014年9月份教學中訂購使用。該教材按照器官系統從正常-異常-疾病-治療藥物的原則,注重各課程內容的銜接、融合、滲透與聯系,保證教學內容邏輯上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強化學生的“人體整體觀”認識。教材分上下兩篇,上篇為生命科學基礎,主要介紹了細胞、遺傳、生化、免疫、病原微生物和藥理等內容;下篇是人體結構、功能與疾病,以人體9大系統為主線,融合解剖學、生理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等內容,分器官系統進行編寫,力求做到簡明扼要、突出基礎重點知識,通俗易懂,整體優化,利于學生系統整體地掌握基礎醫學知識,而且有利于學生開拓學習的空間,便于其自學。
2.4選擇實驗班級,逐步實施整合教學
2.4.1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經過課題組人員研討,將基礎醫學概論分為三個模塊:正常人體器官系統結構、功能相關課程的整合模塊;生物化學與免疫學的整合模塊;人體疾病學相關課程的整合模塊。根據重組后的課程體系和專業培養目標,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新的教學計劃,并由6個教師改為3個教師來執行教學計劃,實現初步整合。
2.4.2本著淡化學科界限,強調人的整體觀的原則,打破傳統基礎課程現行的(分學科教學)的課程設置體系,按照從宏觀到微觀、從形態到功能、從正常到異常、從疾病到治療藥物的原則,注重知識的系統性,按人體器官系統制定授課計劃。引進既有臨床醫學學習和實踐經歷、又有藥理學學習研究經歷的醫學博士,進行培訓,作為整合課程的專門教學人員,逐漸實現由一個教師承擔這門課程,從而避免了頻繁的教師更換,有利于多學科知識的融合、銜接,避免重復內容的出現,以實現真正意義的整合。
3非醫專業基礎醫學概論課程整合教學實踐的效果分析
3.1多途徑掌握整合教學的效果
任課教師通過觀察,發現整合授課模式的課堂氣氛更活躍,有更多的師生互動;通過定期組織的教學交流會議,了解到整合計劃實施情況和教材使用狀況,并能及時作出調整;教學督導員和同行專家反饋整合教學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并提高了到課率;通過定期座談會、隨訪,了解到學生對該模式教學更認同,整合教學不僅可以優化課程結構,而且使基礎醫學知識更加系統條理化,更符合學習規律,使知識點的銜接順暢,可以促進中醫藥院校非醫學專業學生綜合分析問題、應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完整基礎醫學知識體系的構建;整合教學更適合進行PBL教學改革和形成性測試,在整合教學過程中圍繞各系統疾病階段性實施的PBL教學,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促進了文獻查閱、總結歸納、病例分析、自學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提高;在整合教學中形成性評價的有效利用,能及時獲得有關教學的反饋信息改進教學,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提高了教學質量。
篇5
由于基礎醫學概論涉及知識面廣,在有限課時內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可能會讓學生產生倦怠情緒;繁雜的知識點使學生記憶困難;生理學、生物化學等微觀組織學的內容,學生缺乏感性認識,而一些較復雜的病理機制學生難以理解,這些因素都造成學生對基礎醫學概論學習興趣不高,自信心不足或產生挫敗感。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在授課時應用生動事例和簡練的語言說明抽象復雜的內容。例如在講解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的區別時引用巴甫洛夫刺激狗產生唾液經典案例講解,通過生動形象的案例分析使學生理解掌握。在講解重點難點時,筆者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通過添加圖片、音頻、視頻、動畫flash等多種形式,更加直觀和生動的讓學生學習和理解。為開拓學生思路,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在講解呼吸解剖生理病理時,我引用科普短片或教學視頻,把枯燥乏味的課本內容生動的展現在課堂。此外,教師嘗試以系統為專題講述人體結構功能。遵循認識的規律,將分散的知識點有機整合,促進學生知識框架的構建,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目前,濱州醫學院對非醫學專業基礎醫學概論的教學采用系統教學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以分子一細胞一器官一系統為主線”進行課程整合。打破傳統的分學科教學模式,從考試成績的分析來看,這種教學方法取得了比傳統教學方法更好的效果。筆者將問題導入法、作業法、討論法、任務驅動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融合,更好的激發學生探討的興趣。同時,介紹一些相關知識網站鏈接,多方面、多角度的專業教育,幫助學生更加客觀地認識本門課程。
3加強師生溝通,促進教師之間學科交流
學生評價教師教學效果是教師教學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途徑。筆者利用課間或課后時間、書面匯報、座談等形式與學生溝通,例如交談中學生反映神經系統解剖學和生理學專業術語多,內容抽象難以記憶,希望老師多增加教學視頻,例圖表等形式加深理解。積極聽取學生建議,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既增加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又能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教學相長。由于基礎醫學概論是多個學科的整合,在內容上難免存在知識點交叉。為避免知識脫節或重復,各學科授課教師之間的溝通就尤其重要。我校每周二下午業務學習時間,安排集體備課或討論會等形式集中交流,這種形式充分發揮教師集體智慧和才能,促進優勢互補,能及時調整和解決教學存在問題。同時,各學科教師之間集思廣益,保證知識框架系統性、完整性,避免教學資源浪費。筆者團隊根據教育部關于“醫學技術”類人才培養教育改革精神,結合高職高專美容專業特點,編寫教學大綱和對應內容的練習題庫,由課程教學秘書匯總編輯成復習指導手冊,學生在課后業余時間通過練習試題庫檢驗學習效果及鞏固重點知識,在復習指導手冊的輔助下學生期末考試心理負擔減輕,有效增加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4立足技能教育,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中醫藥院校開設醫療美容高等職業教育,目的是培養適應市場發展需要技能型中醫美容人才。基礎醫學知識實用性強,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為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在實驗課時數有限的情況下,教學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筆者采用案例法、互動模擬練習、標本模型等方式,讓學生更深入直觀理解授課內容。例如講到胸骨角、闌尾麥氏點、墨菲征等,先用多媒體放映多個圖片,要求學生選擇對應術語正確的圖片,最后要求學生在自己身體上捫及。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過程中,促進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此外,應重視實驗教學,注重實驗教學的革新。除了可以整合理論課,也可以將實驗課整合配置。筆者認為解剖學和組胚學整合為人體形態學安排1次實驗;生理學、生物化學和藥理學整合為人體功能學與藥理學安排2次實驗,微生物學、免疫學和寄生蟲學整合為病原生物學安排1次實驗,病理解剖學與病理生理學整合為病理學安排1次實驗。多安排些演示性實驗,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部分實驗可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供學生課外學習。
篇6
我校使用的THEOL網絡教學綜合平臺具體到每門課程,主要包括了課程管理、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三大版塊。
一、課程管理
該部分包括了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師信息和課程通知幾個方面。
在課程介紹一欄中,我們根據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歸納總結出了較統一的主要教學目標和主要教學內容,再加上課程類型、學時和學分、教學方式以及教材和參考書目等,讓學生在一接觸這門課程的時候能夠對《醫學概論》有一個初步的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
同時,我們針對市場營銷、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公共事業管理、統計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英語及衛生信息化等每一個非醫學專業都制定了相應的符合其專業特點的教學大綱。鑒于我們醫學概論課程除了有144學時的理論授課以外,還有60學時的實驗課,我們又把教學大綱分為了《醫學概論》教學大綱和《醫學概論》實驗教學大綱。通過從網站上瀏覽《醫學概論》教學大綱,可以使同學們掌握即將要學習到的課程內容的具體到每一個章節的重點和難點,知道哪些知識點是需要記憶的,哪些是需要理解的,這些知識又可以應用到哪些方面。而《醫學概論》實驗教學大綱則把每一次實驗課的內容和目的要求進行了明確的概括,以幫助同學們更好的進行操作實踐。
另外,在教學日歷一欄中,我們把整個學期的授課安排(理論課和實驗課都包括)、每一章節所用學時和授課教師等一一列出,使學生輕松掌握《醫學概論》課程一個學期的授課進度,并據此安排好自己的學習計劃。我們每位授課教師都在教師信息一欄里認真填寫了個人教學和科研情況等,方便學生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師答疑或討論科研問題。而和課程教學有關的一些通知我們都在課程通知一欄中,使學生能及時獲知理論授課教室及實驗室地點和時間等教學信息。
二、教學資源
《醫學概論》課程是把醫學相關基礎課程及臨床課程中的核心知識進行了融合和精簡優化后,分運動系統、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及神經系統等人體的九大系統進行講授的,授課時也是分教師分系統的,所以在建設教學資源這部分版塊時,我們是把每位授課教師負責的那部分的所有多媒體課件和教案收集在一起,按《醫學概論》教材上的章節順序一一上傳至網絡教學綜合平臺上,同學們可以很方便的瀏覽和下載,幫助學生預習或復習課堂講授的內容。同時,我們還根據每章節的講授重點和難點,有選擇的錄制了部分授課視頻上傳至教學資源版塊,使學生可以在課堂授課時間之外方便的聽取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尤其是課堂上有沒聽懂的部分,借助網絡可以反復的聽講,增強學生對重點難點知識的理解程度。
另外,在網絡教學綜合平臺上還有課程共享聯盟和資源中心,這些共享的網絡資源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給同學們的自學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三、教學活動
這一版塊包括了答疑討論、課程作業、試題試卷庫、在線測試、課程問卷和個人資源等環節。
答疑討論一欄是采用BBS(Bulletin Board System,電子布告欄系統)的模式,學生可以把學習《醫學概論》課程中不理解的問題采用留言的形式進行提交,然后教師再就此問題進行解答。這一欄目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而且必須是持續的過程,需要授課教師付出極大的心血,但它是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困難、加強師生互動的一種很有效的方式,所以必須堅持。在課程作業一欄里,我們跟隨著課堂授課內容精心設計了一些課后思考題,以此引導學生查找資料、相互討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科研思維。同時,我們不斷地完善試題試卷庫里的試題(與期末考試試卷題型一致,包括單項選擇題、名詞解釋和簡答題)及在線測試里面的測試題,以方便學生鞏固課堂學過的知識,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為進一步了解《醫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效果,我們在課程問卷欄目中設計了調查問卷表,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需求,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水平。此外,我們在個人資源一欄中上傳了與《醫學概論》相關的多部電子版教材和一些網絡資源,使學生能夠獲取《醫學概論》教材以外的一些相關醫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建設網絡教學綜合平臺的過程中,我們教師也收獲頗多。一方面促進了教研室老師們相互之間的交流、溝通與協作,并且在相互交流中拓寬了視野,激發了教學靈感,提升了教學水平[5];另一方面還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使授課老師能更好的了解學生的學習訴求和學習狀況,并據此調整教學思路和方法,使教學效果得到了提高[6]。但在建設網絡教學綜合平臺的過程中我們同樣也認識到了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我們進一步的進行完善,從而為提高我校的醫學教育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蔡建平,黃素芬.Blackboard平臺應用初探[J].計算機教育.2007,(5):59-60.
[2] 梁昌鏞.利用網絡平臺提高生物化學教學效果的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23):144,146.
[3] 邵毅平.關于“天空教室”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研究[J].科技信息.2011,(35): 422-423.
篇7
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體系這一概念最早在上世紀50年代由美國西儲大學提出,它指的是以器官系統為主線、以形態和功能為內涵,將醫學課程重新組合,將各器官系統的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知識綜合起來組織課程。傳統的醫學教學體系中,組織學和胚胎學是兩個彼此獨立存在的科目,在大學的科目的分布方面,組織胚胎學課程被編排在第二學期開課,共計88學時,其中包含理論課程共38學時,實驗課程50學時。在具體的實施課程改革之后,整個基礎醫學課程按器官系統劃分成基礎醫學概論和系統醫學教程兩大部分,其中系統醫學教程又分成血液、循環系統、消化與呼吸系統、泌尿、生殖與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以及胚胎學與組織器官發生學(原胚胎學內容)等五個模塊進行教學,原組織學與胚胎學的教學內容在以上五大模塊中穿行,第一至第五學期上課。在總體的教學編排上,組織學內容在解剖學內容完成后立即進行,緊接會有生理、病理、病生等學科的內容,具體安排內容如下:
2.1基礎醫學概論
合計:分,144學時,其中理論82學時,實驗62學時。基礎醫學概論(1)第一學期開課(學分5,80學時,其中理論34學時,實驗46學時)設置的科目分為解剖學、基本組織學、生理學總論和基本病理學。其中基本組織學設置成共24學時,其中理論10學時,實驗14學時。基礎醫學概論(2)第二學期開課(學分4.0,學時64,其中理論44學時,實驗20學時)設置的科目分為基本病理學30學時、病理生理學總論24學時、藥理學總論10學時。其中涵蓋了原組織學緒論和總論的內容,包括緒論、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軟骨、骨、血液、肌組織和神經組織的內容。其中理論教學和實驗課教學各12學時。
2.2系統醫學教程
系統醫學教程主要分為血液、循環系統醫學教程,消化與呼吸系統醫學教程,泌尿、生殖與內分泌系統醫學教程,神經系統(含眼、耳、皮膚)醫學教程以及胚胎學與組織器官發生學,前4種教程都涵蓋了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的教學內容。其中血液、循環系統醫學教程是在第二學期開課(學分5.5,學時88學時,其中理論70學時,實驗18學時)其中包含組織學8個學時,包括理論4學時,實驗4學時。從章節分配上來說,循環系統和免疫系統各占4學時。消化與呼吸系統醫學教程在第三學期開課(學分4.5,學時72,其中理論50學時,實驗22學時)其中組織學分為12學時,分為理論6學時,實驗6學時。泌尿、生殖與內分泌系統醫學教程在第三學期開課(學分5.5,學時88學時,理論64學時,實驗24學時)組織學占有16學時,理論8個學時和實驗8個學時。神經系統(含眼、耳、皮膚)醫學教程第4學期開課(學分6,學時96學時,理論74學時,實驗22學時)組織學占8學時(理論4學時,實驗4學時)。其中理論4學時,介紹皮膚、眼、耳的內容。原胚胎學的內容,則單獨開課,形成一門胚胎學與組織器官發生學的獨立課程。總計為32學時,其中理論20學時,實驗12學時。教學內容方面,增加了神經系統、眼耳發生等內容,進一步充實了學習內容。
3以器官系統為核心的醫學教學體制改革實踐內容
3.1加強相關學科之間的知識聯系性
對醫學教學中的課程編排實施整合,是當前醫學教育體系的一項重點內容。組織胚胎學作為醫學中一門基礎性學科,是研究人體微細結構及其相關功能的一門學科,它主要是對人體的生理、病理以及臨床研究方面打下基礎。在組織胚胎的相關教學中學校首先應該加強相關學科之間的聯系性,學生只對這一項內容進行學習和掌握還是遠遠不夠的,在組織胚胎的學習中還應該具體的結合其他相關科目的知識進行學習,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解決實際的問題中舉一反三,而不是將思維方式固定在一種解決形式上。在組織胚胎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因為課堂學習的時間有限,所要學習的課程內容較多,從而無法實現對其他科目相關的知識進行學習,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在實驗課當中對這方面的內容進行相應的補充。例如,在學習到內分泌系統中對甲狀腺的研究中,教師就可以對甲亢疾病的病例進行引用,向學生展示出一些正常的甲亢在鏡下的照片,然后再具體結合患者在臨床反映以及一些臨床的各種癥狀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講解;在學習消化與呼吸系統醫學教程時,學生前期通過解剖學相關內容的學習,對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大體結構研究有了相當的了解,此時筆者在前期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微細結構及其相關功能,而組胚的內容結束后,學生后期將會馬上進入病理學內容的學習,這樣能加深學生對正常結構如何產生病理改變到疾病的發生的理解,比如筆者在組胚的學習過程中給學生介紹了腮腺的微細結構,講解了腮腺的組織學構成上包括了腺泡和導管,學生通過學習知道腮腺的導管是由一些上皮性的管道構成,而在病理的學習中,學生就會學到腮腺黏液表皮樣癌,這種癌癥是在病理情況下,構成導管的上皮細胞會發生癌變,進而分化形成腫瘤組織,這樣學生對腫瘤的組織學來源和發生發展過程也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來說,當學生對醫學方面的知識掌握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適當給他們具體的列舉出一些實際的病例,這樣不但可以對學生在醫學方面學習和發展起到一定的幫助,同時還會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2注重實驗教學的發展與改革
醫學學習中的實驗課程不只是只針對于知識的傳遞,實驗課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充分的發揮出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思維想像能力以及對學習方面的主動性。在實驗課程的課堂上,對理論性的概念介紹要簡潔明了,精選出幾個相關問題,通過提問的方式去引導學生切實融入到實驗的氛圍中去。教師要對實驗中重點注意事項交代盡可能讓學生親手操作和實驗,以此來達到全面提升學生在醫學學習方面的能力。由于組胚的理論教學基本以老師對著圖片講解結構和功能為主,學生對結構的理解經常缺乏較深入的認識和立體的概念。在組胚內容教學安排中,理論課和實驗課教學學時安排基本為1∶1。這樣充分保障了學生的實驗動手時間,有充足的時間在實驗室觀察切片和結構模型,加深對結構的理解。而且,為了適應“器官系統為中心”的組胚教學需要,我們教研室在2014年對實驗室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投入約50萬元,配備了數碼互動系統,保證上實驗課時人手一套互動系統。這套數碼互動系統的應用,極大的方便了教學。原來在顯微鏡下直接觀察結構,現在基本在電腦上進行,而且學生在觀察到典型的結構還能進行拍照和保存,方便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篇8
(二)課程設置
海南醫學院醫療保險專業課程主要包括必修課31門,包括兩個板塊,共有2527學時:其中通識教育886學時;專業基礎94時;專業教育712學時。選修課包括三個板塊540學時:其中專業限選課14門,共528學時;特色選修課共8門,需修滿2學分;公共選修板塊共112門,需修滿5學分。在這里著重介紹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設置和學時分布情況。專業基礎課共設置了11門,總學時949。主要有管理學基礎100學時、經濟學原理100學時、基礎醫學綜合142學時、臨床醫學概論154學時、衛生統計學90學時、公共管理學81學時、人力資源管理72學時、高等數學84學時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54學時。專業課共設置了11門,總學時712。主要包括醫療保險學72學時、健康保險學42學時、保險學原理84學時、社會保障學72學時、社會保險精算48學時、社會保障基金管理72學時、醫患關系管理36學時、勞動保障國際比較36學時、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72學時和勞動就業通論36學時。
二海南醫學院醫療保險專業就業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開設醫療保險本科專業或方向的高等院校每年培養醫療保險專業人才大約是1200-1800人之間,而我國每年大約需要10000名醫療保險專業人才。然而與市場旺盛需求相對應的是醫療保險專業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筆者結合近3年來海南醫學院醫療保險專業本科生就業情況,分析醫療保險專業課程設置,探討本專業課程設置改善,以期滿足學生多元化需求,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三就業狀況反映課程設置問題
(一)連續3年的就業中其他企業類就業占相當大比例,這類就業主要從事基礎性工作專業性不強,考查學生綜合實力或某方面能力,這就說明專業課學習沒有對他們就業產生很大幫助。
(二)根據對學生的調查,畢業生選擇考研大多不是因為想去深造獲得更高層次學習機會,而是因為工作難找,想要找到滿意工作更是難上加難;所以,很多學生選擇考研推遲就業時間。再加上學校為可觀的就業率鼓勵、提供各種方便,如設置專門考研教室,甚至考上研究生還給予獎勵。
(三)醫療保險專業在醫學院校開辦具有其
他類型高校無法比擬的優勢,發揮醫學背景優勢,突出醫療保險專業對醫學相關知識掌握特色。然而,從在各醫院醫保科工作的畢業生反饋得知,學生普遍反映醫學知識和應用能力弱,安排臨床醫學概論課程只是蜻蜓點水,在工作中臨床診斷和用藥根本無法完成。還有一個問題是對國家在三大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中實施基本藥品目錄不了解,說明我們醫療保險學課程采用教材不能完全切合實際,教師對授課內容沒有很好把握和補充。由于醫療保險專業制定教育計劃時的培養目標是在社會保險、商業保險、衛生文教等企事業單位從事相關工作應用型復合人才;因此,開設課程應跨多學科,建議能夠有更多選修課,以滿足學生不同興趣和發展方向需要。
篇9
1.建構主義對學習的認識
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對世界的理解和賦予的意義是個人主觀決定的。人類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構建、解釋現實。每個人的個人世界是用他自己的頭腦創建的。由于我們的個人經驗以及對經驗的解釋不同,所以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建構內在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互動來獲取、建構新知識。[1]所以,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是認知活動的主體,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
2.基于建構主義的學習者特征、學習內容特征的分析及教學目標的確定
設計建構主義教學模式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為了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充分了解所教學生的特征,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設計適合學生能力與知識水平的學習問題,提供適合的幫助和指導。非醫專業的學生在學習《臨床醫學概論》前已經學習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中醫基礎課程,已經有一定的中醫臨床基礎理論知識,對中醫已經有了較全面的把握。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要解決真實環境下的問題,在完成真實任務中達到學習的目的,但真實的任務是否會涵蓋教學目標所定義的知識體系,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分析學習內容。其中陳述性知識可通過提供學習資源的方式獲得;而策略性的知識,則可通過完成任務的過程自主學習獲得。《臨床醫學概論》是在學完中醫基礎課程后開設的一門臨床課,學生對疾病已經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臨床醫學概論》課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可將學生身邊的具體病例設計成“任務”,并提供參考書目,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疾病,最終達到掌握臨床基本知識的教學目的。
非醫專業的學生在他們的第四學年已經具備了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學習中醫臨床課的能力。所以,《臨床醫學概論》課程的教學目標可設定為讓學生對臨床疾病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3.在真實的學習情景下設計真實的學習任務
學習情景指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背景,以此為支撐開展教學。[2]如在《臨床醫學概論》課程教學中可以常見病、多發病為學習情景,在此問題背景下設計“任務”。
“設計學習任務“是建構《臨床醫學概論》教學模式的核心,它為學生提供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其他輔助設計是為了使任務更加明確具體、使學生解決問題成為可能,最終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臨床醫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可以在第一節課對學生做摸底調查,看學生對哪些常見病感興趣,將學生感興趣的病種設計成“任務”,以使學生學有所得。例如可以將常見病痔瘡設計成“任務”。
4.提供學習資源
學習資源是指與解決問題有關的各種信息資源,包括文字和影像[3],豐富的學習資源是建構主義學習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如為了讓學生了解痔瘡,可提供參考書目:榮文舟主編的現代中醫肛腸病學、李開泰等編著的中醫治療經驗選集――痔瘡、王治寬主編的中醫臨床診治自學入門、史仁杰主編的痔瘡手術、王德昭主編的痔瘡、巖垂純一主編的遠離痔瘡、沈龍生編著的痔瘡防治等書,讓學生到圖書館或網上去查閱、參考。
5.教師的管理與幫助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的地位。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探討解決的方法,總結完成任務過程中的經驗。
同時,在思路上啟發學生,看一看其他同學是如何完成該任務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集思廣益,開拓思路,鼓勵創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終身受益。
6.總結與強化練習
教師的總結在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其主要任務是查漏補缺。但總結時不能太細,應為知識體系的串講,應簡明扼要。可講解一些共同的難點和重點,再給出臨床應用中的實例,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如講解痔瘡發作或手術后排尿障礙時所用“通脬湯”的方義、用藥特點及臨床應用案例。
同時,教師的總結、歸納可使學習能力差的同學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學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全面掌握知識點,達到教學目標。
為鞏固學生對所學習知識的掌握,可給學生一些練習題,進一步加深記憶。如痔瘡的中醫病因病機是什么?
7.教學評價
教師要依據客觀的教學目標對于一些基本的教學要求進行評價,但這還不是評價的全部,更多的應該包括學習任務的整體性評價、學習參與度的評價等。評價通常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兩種方式。
形成性評價是在某項教學活動過程中,為了能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斷進行的評價。[4]它能及時了解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情況、存在問題,并可據此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進行形成性評價時要注重學生個體過去和現在的比較,看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相對獨立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簡單的分等排序。形成性評價可采用日常檢查法、紙筆測驗法和表現性評價法。
日常檢查可包括課堂提問和課下寫小論文等,如讓學生嘗試總結內痔、外痔和混合痔的異同。
紙筆測驗中要注意命題反映學生知識應用能力、思維能力、語言概括和組織能力的差異,適當拉開檔次。如讓學生寫出痔瘡熏洗法和敷藥法的常用方藥。
表現性評價是指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表現知識和技能成就的評價,學生每完成一次任務都應得到一個成績。
總結性評價又稱“事后評價”,一般是在教學活動結束后進行的評價[5],如期末考試。最后要將這幾種成績結合,給出這門課的總成績,這樣更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有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
總之,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進、促進學生的進步,職能是診斷教學中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措施,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周明亞.試論建構主義課堂的創設與建構主義教師的教學行為[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3):93.
[2]余勝泉,楊曉娟,何克抗.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0(12):7.
[3]郭婧娟.建構主義下的研究性教學方案設計[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1):100.
[4]辛自強,池麗萍,張麗.建構主義視野下的教學評估[J].教育研究,2006(4):55.
[5]陳亮.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視野下的教學評價體系研究[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5(4):24.
基金項目:國家質量工程中醫特色建設項目(TS2067);北京市高等學校特色建設項目;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建設項目。
作者簡介:
篇10
通識教育(GenerglEducation)是高等教育階段的一種素質教育,著重培養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能力。目前,我國的通識教育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馬列主義類課程和外語、計算機、數學等方面的課程,以醫療保險開辦較早的鄖陽醫學院為例,其思想政治、馬列主義類課程為348學時,大學英語為270學時,數學類為144學時,計算機為108學時,按照其大學四年的必修課總學時2805來算,其中思想政治、馬列主義類課程占比為12.41%,同樣,筆者所在的廣東醫學院,思想政治、馬列主義類課程也為348學時,占所有必修課程3055學時的ii.39%,如此高比例的思想政治、馬列主義類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擠占了其他課程的學習時間,像一些具有更高實用價值的課程,如口才學、營銷學等都無法開設,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改變這種現狀,恐怕還需要各級教育部門改變觀念,大力支持和配合課程改革才行。
1.2基礎課程中醫學課程少,學生醫學技能不過關
醫療保險是醫學、管理學、經濟學、保險學、法學等眾多學科融合在一起的一門學科,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管理學、經濟學、保險學等相關專業的基礎知識,了解國內外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的理論及現狀,初步具備醫療保險的管理和經營能力。由此可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以及其他一些相關學科基礎課程的知識是醫療保險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由于受四年制學制的制約,學校要合理配置這么多學科基礎課程,同時還要設置專業課程絕非易事;另外,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要讓學生在短短四年內的時間里既學好醫學,又學好保險學、經濟學、管理學等課程的知識也是比較困難的。為了降低難度,大多數院校只開設基礎醫學課程,不開設臨床醫學課程,這就導致學生無法系統學習醫學知識,醫學技能不過關。據筆者所在院校的畢業生反映,他們在找工作面試過程中,用人單位最不滿意的地方就是學生所學醫學課程太少,不能達到用人要求。
l.3專業方向歸屬不明確專業課程設置各不相同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1998年頒布),醫療保險只是一個專業方向,這個專業方向究竟放在哪個專業下,完全由各校自主決定,就目前的情況看,絕大多數學校把它放在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目錄下(如東南大學、昆明醫學院、廣東醫學院等),也有些學校把它放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目錄下(如江蘇大學、安徽醫科大學、NIgH醫學院等),還有的學校把它放在預防醫學專業目錄下(如廣東藥學院等),除此之外,還有放在衛生事業管理、保險學等專業目錄下的,由于專業方向歸屬不明確,導致各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各不相同,基本上都是根據現有的師資力量、教學資源和所歸屬的專業來進行,其差異性相對通識教育課程來說更為明顯。
1.4注重理論教學,實踐和實習環節不夠
據王霆、楊玉梅等人對應屆高校畢業生和企業、高校教師三類問卷的數據分析結果顯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與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相比有很大差距”是大學生就業難的最重要的長期原。學生就業能力差,究其根本原因是高校重理論輕實踐的結果,高校往往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和實習,這是我國高校的通病,也是制約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瓶頸所在。據麥可思近幾年公布的大學生就業報告,結果都顯示專業教學中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加強實習和實踐環節已刻不容緩。就目前我國醫療保險專業的實習情況來看,除了安徽醫科大學安排了為期半年和昆明醫學院安排了為期9周的臨床實習之外,其他學校基本上只是安排去保險公司或社會保障局實習,就算是去醫院實習時間也非常短,如筆者所在的廣東醫學院,安排了為期1個月的醫院實習時間,但往往不能很好地執行到位。
2醫療保險專業課程設置的建議
2.1合理設置通識教育課程,注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
據《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及就業能力調查研究》的結果顯示,在對就業及就業質量有幫助的因素中,“個人能力”被賦予了最高的評價,占46.60%;其次是“社會關系”,占32.02%;再次是“所學專業”,占12.O3%【4j。由此可見,承載著“個人能力”的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非常重要,它關系到一個學生的最基本的素質培養和能力鍛煉。通識教育課程必須具有應用廣泛性和可持續發展性。高校除了開設目前已有的通識教育課程之外,筆者建議再開設一些如醫學倫理學、演講與口才、營銷學、社會調查與統計方法、科研設計與論文寫作等方面的課程,增強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能力。為了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可適當壓縮通識教育類課程的學習時間。
2.2合理配置學科基礎課程,提高醫學課程比例
醫療保險是醫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眾多學科融合在一起的一門學科,在學科基礎課程的設計上,要重點突出、主次分明。考慮到醫學知識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和自學的高難度性,應加強醫學課程教育,提高醫學課程比例,適當精簡其他課程。在醫學基礎課程上,建議開設基礎醫學(生理、生化、病理、藥理、診斷學等)、臨床醫學(內、外、婦、兒科)等課程,同時增加藥學概論、預防醫學概論、流行病學、社會醫學等課程。經濟學(金融保險)和管理學基礎課程可以開設管理學基礎、西方經濟學、風險管理學、保險學原理、會計學基礎、衛生經濟學、市場營銷學等課程,另外,再適當補充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組織行為學及民法學等課程。
2.3圍繞專業或專業方向設置專業課程
在專業課程設置上,一定要緊緊圍繞醫療保險這個專業方向,突出醫療保險的醫學背景和醫學特色,要有別于其他專業方向的課程設置。在此,筆者建議開設人身保險(人壽與健康保險)、保險精算學、保險經營管理學、保險營銷與實務、保險核保理賠醫學、疾病分類學、病案學、社會保障概論、社會醫療保險學、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等課程。除了這些必修課程外,還可以開設一些專業方向性的選修課程,將那些能在專業上繼續加深的課程或前沿課程納入,讓學生拓寬知識面、及時了解學科發展動向。例如可以開設金融理論與實務、保險會計學、保險統計學、保險公司財務管理、保險核保與理賠、勞動經濟學、醫院管理學、公共關系學等課程。考慮到醫療保險專業一般是在醫學院校開設,這些院校金融保險類師資力量較為薄弱,能夠提供的專業選修課程有限,針對這種情況,與財經院校相鄰較近的醫學院校可以采取“校校合作”的方式,大膽嘗試跨校選修【5】,使得不同學校之間的教學資源能夠互補、共享。
2.4調整理論和實踐課程的比例,加強實踐和實習環節
醫療保險專業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用人單位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要求高,學校必須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具體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2.4.1加大實踐課程和見習課程的比重
篇11
醫學門類研究生的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一般按二級學科設置,部分課程是基于三級學科設置。在基礎醫學研究生課程體系問卷調查中,“對目前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滿意度”一題,選“滿意,的占37.5%,選“一般”的和“不滿意”的分別占43.2%和19.3%。這個結果反映出我校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存在一些問題,還不能很好滿足研究生的學習要求。問卷調查中,對“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選修課中,需要壓縮學時的課程”,選壓縮“公共必修課”的占62.9%,選壓縮“專業基礎課”的占27.4%,選壓縮“專業課’的占47%,選壓縮‘選修課”的占5.0%,說明公共必修課學時需要壓縮。調查還反映出,專業課受到師資或導師個人科研情趣和方向的影響而缺少規范性、系統性和完整性;選修課程開設數量不足,反映前沿、交叉的綜合性課程相對較少。可供研究生自選的課程十分有限。人文課程設置過少,導致研究生的知識結構過于專業化知識面狹窄,在進行科研選題時,視野不夠寬闊,思維不夠活躍,創新意識不夠強。
2課程內容。
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不能反映醫學模式轉變的需求,不能滿足新形勢下高層次醫藥衛生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要求。主要表現為課程內容較為陳舊,內容更新較慢,吸收學科的新知識、新進展、新成果、新技術不夠。在問卷調查中,對“當前研究生課程內容是否滿足學習要求”,選“滿足”的占44.4%,選“一般”和“不足”的分別占39.6%和16.0%。對“您認為現有課程體系中還應該刪減或增設哪些課程”,認為政治理論課程“對研究生培養有一定作用,必須開設,學時適當”的占30.5%,認為“應當開設,學時較多,可適當精減”的占56.1%,其他占14.4%。說明對政治理論課的課時數、內容及教學改革有較多呼聲。認為“應開設時事政治課程”的占53.9%,“應開設體育技能課程”的占88.6%.這反映出研究生更為關注國內外重大時事和自身學習發展的聯系。由于研究生學習期間壓力大,更多學生希望開設體育技能課程,增強體質。因此,優化課程內容,搭建知識與技能的橋梁是實現研究生培養目標的關鍵。
3.課程評價。
目前,我國對研究生課程教學效果的評估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再加上評估方法的多樣化因而評估結果出現了很大的隨意性、差異性和不確定性。另外,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等評價方式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并沒有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無法保證課程教學的及時調整和優化。課程開設、教學大綱修訂、課程實施存在隨意性,缺少必要的論證和科學評價機制。課程教學中如何達到師生互動、如何調動教師的教學熱情、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的有效性,還缺乏相應的評價和有效監督。
二、實踐與思考
現代醫學的迅猛發展勢必為醫學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提出新的要求,在知識結構上,除熟練掌握本專業的知識以外,還要及時了解和掌握前沿學科、新興學科、邊緣學科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我們借鑒國內外有關醫學研究生教育課程設置,調整現行課程設置,利用綜合性大學學科的整體教育,為培養基礎醫學高級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1.調整課程目標,強調科研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基礎醫學研究生教育要培養從事醫學科學研究和醫學教學工作的學術型人才。課程目標要求學生具備深厚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醫學科學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具備從事基礎醫學各學科的科學研究及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醫學實驗研究工作的知識結構[3]。在這一目標的指導下,2008年我校汲取一些高校研究生培養的經驗,結合我校研究生教育培養的特點,對《基礎醫學科學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和完善。按照培養目標要求,研究生在完成公共學位課程的同時,要牢固掌握本學科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把獲取知識和更新知識的能力作為重點,把創新知識的能力作為目標。新的培養方案將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融為一體為切實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奠定基礎。
2.完善課程結構,注重課程體系的完整性。
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結合我校基礎醫學研究生培養的實際情況,在保證課程基本框架及學分數不變的情況下,對課程結構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
(1)按模塊設置課程:公共必修課模塊新增時事政治、體質訓練課。將自然辯證法、衛生統計學等課程劃入專業必修課。增加專業必修課模塊課程比例,進一步提高專業必修課在研究生基礎理論學習方面的作用。選修課設置強調多樣性、全面性。為了體現這一原則,選修課程數量大幅度增加,在學科分布上,由原來的純醫學課程擴大到醫、文、理、工并存,同時開設一些邊緣學科、交叉學科、方法學課程。
(2)調整課程結構:根據整體優化的原則,按專題調整課程結構。如生物化學課,過去按照系統性設置,現在按專題分解為基因工程概論、酶工程、高級生物化學,學生可根據自身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
(3)學時數的調整:在保證培養質量的前提下,對研究生的課程學時數作了相應的調整。公共必修課學時數由原來的550學時減少到現在的280學時。選修課在門數增加的情況下總體學時數減少;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學時數略有增加。
3.設置綜合課程滿足學科交叉需要。
更新課程內容,吸納科技創新成果,凸顯出課程改革的國際化方向和時代特點。調整后的課程內容具有以下特點:
(1)從規格上體現了小型化、多元化:新課程體系中,公共選修課為12-20學時,專業必修課一般為30^40學時,專業選修課為3040學時。
(2)從結構上體現出交叉性、綜合性:如:“神經內分泌免疫學”、“應用分子藥理學”、“分子遺傳學技術”、“分子流行病學”,等等。
(3)在內容的設計上體現專題性:以某一專題為切入點,如:酶工程”課程是生物化學教研室開設的“生物化學”中有關酶的部分;電子顯微鏡技術”部分內容是“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中有關“細胞超微結構研究技術”的節選;“應用分子藥理學”是藥理學教研室開設的“藥理學”中的離子通道部分。在調整過程中對內容陳舊的課程堅決予以取消,同時壓縮理論課程,增加實踐課程。
篇12
藥理學是醫學領域中一門重要學科,也是各個專業常說橋梁性質學科。藥理學自身的發展可以將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有機化學和生命科學、工程學和醫學、基礎科學和醫學緊密結合起來,形成這些專業之間的紐帶,最終實現使用藥物預防治療疾病的臨床目的。藥理學自身的發展與醫學的進步、藥學的發展、人類防御治療疾病和健康維護意識密切相關,在現代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中發揮著巨大作用[10]。藥理學的三項基本內容,即指導臨床用藥、研發新藥、促進醫藥事業進步。所謂指導臨床用藥,就是應用藥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術認識藥物作用的機理機制,探索藥物與人體相互作用的規律,指導臨床恰當使用藥物控制預防疾病,提高藥物治療水平,實際上就是滲透了基礎醫學向臨床應用的轉化,藥理學自身的研究目的與轉化醫學研究目的是一致的[11]。研發新藥是通過藥理學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手段,將生命科學、醫學、化學以及其他學科研究成果整合發展,為臨床預防、治療疾病提供更加適用有效的藥物,各種臨床醫學的治療手段,為臨床應用提供資料基礎,推動了各種學科應用研究,這也是將不同學科研究成果融合發展為能夠直接為臨床服務的基礎,同樣也是轉化醫學的重要內容[12]。藥理學自身發展直接促進醫藥科學的發展,這體現在藥理學能夠直接圍繞臨床存在的問題,包括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等問題,疾病預防發病機制的認識,以及藥物作用機制和病理生理過程的機理等等,深入挖掘人類維護健康的過程中科學規律,實現醫學科學水平的整體提高。因此,藥理學學科在科學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與臨床應用直接相關,目前形成了較為科學有效的轉化研究的模式[13]。同時,推動藥理學,包括藥理學學科本身和藥理學教學發展,是實現轉化醫學進步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轉化醫學目標的重要核心內容。藥理學在醫學基礎課程中是醫學生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紐帶”課程。藥理學知識與臨床醫學課程密切相關,學生對藥理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與今后進入臨床學習的效果有著緊密的聯系。
1 在本科藥理學教學中應用轉化醫學的目的
在本科藥理學教學中應用轉化醫學是適應當代大學教育改革培養應用型人才需求,可以極大的增加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性。與臨床醫學類課程不同,基礎醫學課程在教學中較少涉及臨床實踐,而更側重于理論教學。藥理學主要是研究目標藥物與機體或病原體相互作用規律的一門學科,為防治疾病提供基礎理論和科學方法,講課時主要重點在于講授作用于各系統藥物概論、基本作用機制規律、經典或代表藥物、藥物研究新進展知識的課程,理論性強且較為抽象,不易于學生的理解掌握,甚至于有學生學習結束后仍不了解學習這門課成對今后臨床實踐的意義。而轉化醫學的中心理念恰好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在教學中采用轉化醫學的思想,可以通過一些新教學模式,將基礎理論知識轉變成解答臨床案例問題的工具,使學生在分析簡單臨床案例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藥理學知識漏洞,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實現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效果。在這種模式使用中,轉化醫學思想讓我們挖掘臨床實踐中合適的案例問題,并引導我們從臨床轉回課堂和實驗室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同時藥理學學科知識就是幫助學生解決臨床問題的鑰匙。
在本科藥理學教學中應用轉化醫學也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往的藥理學教學過程中雖然也設計了相關的藥理學實驗供學生實踐學習,但是數量較少而且不涉及臨床案例,學生無法將所學的知識和知識的有效性之間建立快速的聯系,所以導致學習興趣較低,藥理學也是被本科醫學生評價為枯燥繁瑣的一門課程。將轉化醫學的思想加入到藥理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視頻或直接進入臨床環境接觸患者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建立臨床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 在本科藥理學教學中應用轉化醫學的方法探討
在新的轉化醫學思想的培養模式中,藥理學教學過程要求教師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綜合運用以案例中心教學(CBL)、問題中心教學(PBL)、團隊中心教學(TBL)策略。在藥理學的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探究性研究性學習的能力,體現以學生為核心的教育教學理念,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學過程中純理論課講授的學時比例應不高于60%,病理案例討論應穿插在教學的主要環節和總結階段。
CBL教學模式,即案例中心教學,是由教師提出典型案例,并對案例進行分析,然后組織學生針對該案例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在實際案例討論中引導學生掌握和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可以較高的還原案例過程、具有鮮明的針對性、過程的動態性等特征,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典型的案例可以來源于臨床實踐,也可以來源于教學過程本身。具有趣味性、典型性、啟發性的特點。通過該方法模擬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課堂中有目的性的提問、討論,加深了學生對相關理論的理解[14-15]。
PBL教學方法又稱為“problem-based learning”是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加拿大McMaster大學的新式教育理念,后期逐漸被廣泛引入全球教育領域。PBL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病例為宏觀,以相關問題為出發點,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的啟發式教育模式,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教學目標。PBL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問題對學生學習過程的促進作用,調動學生追蹤目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我學習、終生學習的能力[16]。PBL教學模式在教學相關環節中以關鍵問題為中心展開學生討論,促進師生的互動交流,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素質[17]。其特點是把學習情境設置到綜合的、有實際意義的醫學專題或臨床醫學問題中,通過學生自主的探究活動、討論,學生之間的協作來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在基礎醫學教學中將各學科知識貫穿于一個真實的病例中,接近臨床實踐模擬其中的診治思維。
TBL是以團隊為基礎的教學(Team-Based leating)由美國Oklahoma大學的Lmy Miehaelsen教授在20世紀90年代正式提出,目前在國際上被廣泛采用的一種合作教學模式。TBL是針對共同學習目標的學生進行教學的教學模式,教師預先將這個集體分為幾個團隊,學生根據教師提示以團隊的形式進行準備,協作學習。TBL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
在2013級本校學生本科基礎醫學教學過程中,針對藥理學教學特點隨機選擇1個班,在教學過程綜合引入了轉化醫學思想,以臨床實踐的CBL為主要思路,配合4-6人分組(TBL)和PBL學習藥理學大部分章節知識。另選2個班級使用傳統教學方式作為對照組,采用問卷調查以及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分析方法進行效果評估。結果顯示,73.4%的學生可接受轉化醫學思想主導的教學模式,卷面分析結果客觀題兩組結果類似,主觀題得分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轉化醫學思想教學模式可以顯著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應變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
3 在本科藥理學教學中應用轉化醫學的困難及不足
雖然轉化醫學思想引導的教學過程比傳統教學模式有很多的優勢,但是在實際推廣應用方面還存在很多的困難及不足。首先,新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自身有主動學習的欲求,如果學生自身學習態度不夠主動,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這種新教學模式的強行使用只會讓他們浪費時間得不到能力真正的提升。其次,新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具備更高的知識儲備及隨機應變的能力,以臨床實踐案例為基礎轉化教學需要教師有解決臨床問題的綜合能力,同時還應能駕馭各種復雜案例從中篩選合適的教學案例,這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最后,硬件支持的不足,轉化醫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的推廣需要學校與醫學或研究所聯合培養,國內醫學院校現有的教學和臨床支撐條件暫時不能滿足轉化醫學的教學需求。但一些學校將本校的醫學院與校醫院或綜合性大型醫院聯合,建立臨床實習基地,這將會為轉化醫學教學思想的應用創造更為有利的環境。
4 在本科藥理學教學中應用轉化醫學的前景與展望
將轉化醫學的理念滲透到藥理學的教學中,通過引入臨床案例或直接進入臨床實踐接觸患者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建立全面的臨床思維,幫助學生將基礎醫學課程與臨床需求有機結合,提高學生使用理論知識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藥理學的教學效果。雖然該模式的推廣仍舊存在很多的困難,需要有宏觀教學模式改革支持,但是這種新思路為基礎醫學教學開辟了新的契機,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廣泛推廣,為醫學科學發展培養出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Marincola FM.Translational Medicine:A two way road.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03,1(1):1-2.
[2]LITTMAN B H,DIMARIO L D,PLEBAN M,et al.What is next in translational medicine[J].Clin Sci,2007,l 12(4):217-227.
[3]Geraghty J.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Lancet. 1996,348(9025):422.
[4]ZERHOUNI E.The NIH roadmap[J].Science,2003,302(1):63-72.
[5]陳丹霞,汪楠,安嘉璐,等.國外轉化醫學研究發展經驗與啟示[J].醫學分子生物學雜志,2012,9(5):384-387.
[6]Evans R QStoddart G L.Producing health,cons uraing health care.Soc Sci Med,1990,31:1347-1363.
[7]陳志南.分子醫學與轉化醫學的未來[J].轉化醫學雜志,2012,1(2):65-68.
[8]楊春喜,殷寧,戴魁戎.轉化醫學[J].中華醫學雜志,2010,90:499-502.
[9]Choi DW. Bench to bedside: the glutamate connection. Science.1992,258(5080):241-243.
[10]杜冠華.我國藥理學發展現狀與趨勢[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9,25(S):1-3.
[11]Yamazaki S. Translational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ing from nonclinical to clinic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anticancer drug, crizotinib. AAPSJ,2013,15(2):354-366.
[12]Waldman SA, Terzic A.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ndividu-alizes healthcare discovery,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 Bi-omarkers Med,2013,7(1):1-3.
[13]De Lange EC. The mastermind approach to CNS drugtherapy: translational prediction of human brain distribu-tion, target site kinetic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FluidsBarriers CNS,2013,10(1):12.
[14]吳曉燕,譚維,彭林.問題教學法在急診科護生心肺復蘇培訓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3,28(8):87-88.
篇13
1.2人才培養模式
在臨床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應在科學分析學生能力結構和知識結構的基礎上,確保其能夠適應崗位的需求,還需確保學生畢業之后,能夠與其醫學繼續教學和再教育相符,為學生創造出與基層衛生工作相符的氛圍。結合通科培養、全科理念和院校一體等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的專業應用水平。將學生的學習分為三個學年完成,第一年主要進行專業基礎課程和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習,并在周末安排學生到與學校合作的醫院實習,讓學生熟悉臨床的常規操作;第二學年應讓學生到附屬醫院進行專業臨床課程的學習,促使學生和患者多接觸,在此基礎上提升專科技能和綜合應用技能;第三學年的學習主要在于提升學生在基層醫療機構的操作能力,應讓學生到城鄉醫療機構實習,進而讓學生盡早熟悉工作環境,確保學生熟知群體衛生知識和全科理念,促進其康復、護理、藥事和理療等各方面技能的提升,保證其能夠滿足城鄉基層醫療機構的用人需求。
2課程體系的構建及改革實踐教學
2.1課程體系的構建
在構建課程體系的過程中,首先應注重課程體系的優化。結合我國對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的教育要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進而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其次,應注意學生全科能力的提升。農村和社區的衛生網絡建設的重點在于掌握全科醫學知識的專業人才隊伍的構建。為此,應將全科教育作為主線,而將通科的培養作為基礎,可適當將基礎醫學課程壓縮,并在原有的醫學臨床課程當中,加入適當的全科醫學概論、中醫學概論、臨床常見急癥處理和康復與保健等課程,進而將醫學流行病學、預防醫學、健康教育和營養與膳食等內容相結合,對學生的保健、預防、健康教育、康復和醫療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進行提升,確保其能夠適應城鄉基層醫療機構的人才應用需求。注重學生的人文教育,目前的醫學模式已被轉化為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該模式強調疾病的產生是生物、社會和心理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診治過程中,不能單純采用傳統方法,應結合社會和心理因素。醫療模式的轉變,要求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不僅學好自然科學知識,還應注重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因此,學校教育應加入該方面的課程,通過選修和必修的課程形式,加入醫學美學、醫學心理學、醫患溝通技巧等科目。并在每個學期開設中外名著賞析、中國傳統禮儀、中外名醫之醫德醫風和中西方價值觀評價等講座。
2.2實踐教學的改革
為促進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需注重實訓考核和實習帶教,在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切實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具體的操作中,應注重學校實訓基地基礎設施的完善,進而對實訓時間進行安排。在校外實習基地,應結合實習醫院和附屬醫院的實際。尤其需注重城鄉基層醫療機構的實習,確保學生的實習能夠真正面向農村、社區的基礎醫療活動。同時,為提升實習效果,還應讓校內的教師到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定期輔導。
2.3促進教師人才隊伍綜合素質的提升
在醫學知識的不斷更新和發展之下,教師應注重自身知識結構的調整和更新。學校可結合引進和培訓,進行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應結合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的課程要求和建設規劃,制定教師培養方案,包括青年教師的培訓、雙師素質和學科帶頭人等方面的培養方案,改善師資隊伍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