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網絡暴力的社會調查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網絡暴力的社會調查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網絡暴力的社會調查

篇1

1 網絡劇與受眾調查

根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15年觀眾認為網絡劇質量一般的比例高達52.2%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益派咨詢對2 019人的一項調查顯示,49.3%的受訪者表示內容搞笑輕松是網絡劇與傳統電視劇的主要區別。關于如何提升網絡劇質量,52.9%的受訪者認為加強劇目審核是關鍵,42.4%的受訪者認為應建立完善的評估體系。49.3%受訪者認為網絡劇與傳統電視劇的主要區別在于內容搞笑輕松,受訪者認為網絡劇的其他特點還有制作成本低(27.2%)、主體年輕有朝氣(25.0%)、劇情可根據觀眾意向編制(24.0%)。在部分受訪者看來,網絡劇也存在低趣味(10.9%)、缺乏藝術性(10.3%)、劇目同質化(7.6%)的問題②。

2 網絡劇的營銷方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年輕一代的受眾口味也在改變,手撕鬼子,家庭倫理已經難于滿足新一代的網絡受眾的需要,因此網絡劇開始興起來了。網絡劇題材的增多,福爾摩斯般的推理,摸金校尉般的懸疑推理,詼諧幽默的泡芙小姐,等。有的還涉及寵物、兒童的心理關愛等這些豐富的題材是傳統電視劇不能比的。傳統的電視劇播出時長一般是45分鐘,中間插播廣告而網劇播出的時長更加的靈活。網劇10~20分鐘的都有,劇情較快,不拖拉,粗糙的制作,直接的廣告植入,反倒成了日常人們吐槽愛看的節目之一了。這樣就有更貼近網民生活心里的劇情需要。利用網絡的互動性,采用自來水的方式,病毒式安利。事實也證明,這樣宣傳的成本低,教育學論文效果好。網絡劇主要是靠自媒體安利模式,吸引廣告商贊助。

3 網絡劇的限制與優勢

如何評價網絡劇的質量,現在還不確定,但現在還是以流量為主要評價指標。為了吸引廣告主,網絡劇的播放量就是廣告主、投資人考慮的重中之重,一些網絡劇為了吸引播放量,會涉及大量暴力性的鏡頭,如果這是藝術表現,無可厚非。但是很多粗糙的劇作僅是為了吸引人們的原始關注力,這就有錯誤的引導力,導致青少年的心里問題。

雖然網絡劇備受詬病,但在2015年它的接受度大大的提升。亞文化題材的使用也讓網民看到中國影視劇文化百花齊放的可能,一些草根的作者,從業人員,一些進不了傳統電視劇制作的人員,找到了能實現自己才能的一個平臺。創作的大膽還是給大家帶來了希望,讓海外也看到中國也是可以做出這樣的影視作品的。斷背山不一定在美國,畫面唯美也不是僅在韓國,中國高顏值的演員很多,影視劇資源不應把持在少數人的手里,源源不斷往娛樂圈輸送新鮮血液也是網絡劇的巨大優勢與貢獻。

總體來說,網絡劇的發展還是蒸蒸日上的。2015的精品網劇不少,也獲得了人們的認可。各大視頻網站,優酷樂視,愛奇藝也打算相繼推出自己投資的網絡劇,相信更有實力更有經驗的機構在,網絡劇的質量會大大提高。希望制作者能通過多用新人演員為網絡劇提供更大的發展機會。52.9%受訪者認為加強劇目內容審核是提升網絡劇質量的關鍵。今年我國的網絡劇市場引發了一輪制作③,《太子妃升職記》《上癮》的刪減下架,對于網民來說對于國家的管控還是帶著情緒的,希望對網劇的管控能有所松動,讓網絡劇拍出引發社會思考,人們喜愛的作品,多多聽聽網民的聲音。適當的放松環境會出現更精良的網絡劇作品的。

參考文獻

[1]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觀眾認為網絡劇質量的數據[EB/OL].

篇2

篇3

試論男童的抗制與救濟

貴州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制度實證研究

未成年人審前羈押制度比較與借鑒

在幫教中司法——以海淀法院少年審判為樣本

在押未成年犯法制教育的問題及對策

從合適成年人參與看未成年人權利保護的完善

侵財類犯罪的新生代農民工狀況調查

未成年人附條件不監督制約機制探討

犯罪生態區位聚合模式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變化軌跡的縱向分布描述

論未成年人受教育權的平等保障

青少年網絡暴力現象與預防研究

法制教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根本保障

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量刑問題探析

權威主義人格分析與預防青少年犯罪

關于刑事訴訟法修改有關情況的介紹

城市未成年人犯罪的階層差異

預防青少年犯罪的三個層次論

影視媒介對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的影響

關于《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實施情況的調研報告

在押未成年犯法制教育的問題及對策

全社會共同努力推進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

未成年人涉酒吧犯罪的動向與對策

我國未成年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我國未成年人民事訴訟特別程序研究

中國兒童福利制度重構與福利治理之可能

試論男童的抗制與救濟’

初犯與重犯犯罪特征比較研究

實體法視野下未成年人犯罪從寬處遇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福利保障支持體系研究

試論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立法需處理好的四對關系

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研究——印證風險評估測量模式

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的制度分析與配套設計

論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條件不制度

我國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制度之構建初探

新生代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現狀與需求

司法社工參與未成年刑釋人員再犯罪預防的新探索

青少年網絡結幫犯罪的預防研究

犯罪學相關期刊及犯罪學論文介評

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后的未成年人權利保護問題探討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與同伴教育

社會管理創新視野下的少年司法規律探尋

社區服務令:未成年罪犯社區矯正的首選

我國部分地區試點設立少年法院之提倡——以上海地區為例

篇4

4.慣常行為理論與大學生被害預防李綦通,LiQi-tong

5.社會組織化程度與青少年犯罪王焱,Wangyan

6.論飲食對青少年犯罪的潛在影響劉炯,LiuJiong

7.保護未成年人子女利益的東方經驗——社會關護員參與涉少家事案件調解的理論與實踐史志君,侯文飛,ShiZhi-jun,HouWen-fei

8.日本中小學網絡欺凌問題分析師艷榮,ShiYan-rong

9.少年法庭運作機制的現實困境與完善——以中級法院和基層法院為視角秦明華,王列賓,QinMing-hua,WangLie-bin

10.民國時期青少年感化教育探究——從上海公共租界案例談起姚遠,YaoYuan

11.污名化與閑散青少年違法犯罪屈琦,QuQi

12.美國少年審判機構現狀概覽——兼談我國當前少年審判機構改革及其相關問題高維儉,GaoWei-jian

13.青少年犯罪問題審理"尊龍名社"案的基本情況吳寅星,WuYin-xing

14."尊龍名社"——未成年人犯罪團伙新動向麻國安,MaGuo-an

15."尊龍名社"案之憂思——關注網絡"網羅"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金澤剛,JinZe-gang

16.從邊緣到中心從"尊龍"到"靖國"——中國現代化進程視域中的"尊龍名社"案孫抱弘,SunBao-hong

17.青少年網絡幫派的危害、原因與應對夏明芳,江世法,XiaMing-fang,JiangShi-fa

18.日美兩國如何凈化青少年網絡利用環境尹琳,YinLin

2.我國未成年人前科消滅制度實證研究趙國玲,李強,ZhaoGuo-ling,LiQiang

3.受虐婦女報復性犯罪輕刑化處罰之根據楊清惠,YangQing-hui

4.網絡游戲與青少年犯罪的互動歸因及其化解——兼評網絡游戲的原罪問題陳偉,ChenWei

5."三本"的隱喻與群體性的抗爭——基于HK學生罷課事件的社會心理學解讀衛小將,王躍敏,WeiXiao-jiang,WangYue-min

6."綜合治理"起源于對青少年犯罪的治理嗎張應立,ZhangYing-li

7.學校社會工作與校園暴力的防控張善根,ZhangShan-gen

8.上海工讀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徐志林,XuZhi-lin

9.試論社會調查制度在檢察機關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運用莫洪憲,鄧小俊,MoHong-xian,DengXiao-junHtTp://

10.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社會調查報告的證據屬性王蔚,Wangwei

11.美國青少年"管制物質"濫用犯罪若干重要理論問題簡析李立豐,LiLi-feng

12.農村留守兒童犯罪的實證研究——以湖南省H鄉為個案胡濱,HuBin

13."和諧社會語境下檢察機關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會議綜述皮勇,黃琰,PiYong,HuangYan

14.試論未成年犯矯正的基本原則吳宗憲,WuZong-xian

15.未成年犯緩刑適用偏差及其解決季鳳建,李偉哲,JiFeng-jian,LiWei-zhe

16.從中日少年案件處理流程與矯正之比較看少年司法模式蘇明月,SuMing-yue

1.致全國少年法庭成立25周年的信(節選)王勝俊,WangSheng-jun

2."富二代"犯罪的法律思考徐建,XuJian

3."富二代"犯罪研究要講究科學性和準確性肖建國,XiaoJian-guo

4."富二代"犯罪提法應慎重楊永明,YangYong-ming

5.社會學視角中的"富二代"楊雄,Yang-Xiong

6."富二代"與未成年人犯罪小議陳建明,ChenJian-ming

7."富二代"犯罪與司法樊榮慶,FanRong-qing

8.富二代犯罪主要是一個社會問題王良,WangLiang

9."富二代"同樣需要法律的公平對待青少年犯罪問題譚曉玉,TanXiao-yu

10.應對"富二代"犯罪關鍵還要靠教育叢州,CongZhou

11.流動兒童的敵意與行為問題——以上海為例的問卷調查何雪松,劉東,張靖,HeXue-song,Liudong,Zhangjing

12.上海地區青少年"涉黑"犯罪實證研究涂龍科,林勇康,TuLong-ke,LinYong-kang

13.青少年幫派犯罪之預防與矯正杜文俊,李雅璇,DuWen-Jun,LiYa-xuan

14.結構視野下的新型使用行為研究林少真,仇立平,LinShao-zhen,QiuLi-ping

15.初中生欺負狀況的調查與分析——以浙江省象山縣二十五所初中為例趙紅霞,馬和民,ZhaoHong-xia,MaHe-min

16.隱私權視角下的涉罪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護宋遠升,SongYuan-sheng

17.未成年男犯人際信任與家庭環境的調查分析張智,陳海赟,王永杰,馬瑜,李娜,付慧慧

18.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少年司法轉移處理和非刑事處罰替代方式瓦爾達.魯斯思,ValdaRusis

19.一項極具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廣州法院試行少年審判心理干預機制調查周道鸞,ZhouDao-ying

20.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司法解釋的發展與完善趙秉志,ZhaoBing-zhi

21.論我國的未成年人赦免制度胡春莉,HuChun-li

22.未成年人共同犯罪若干問題研究王燕玲,WangYan-ling

1."富二代"犯罪不是偽命題《青少年犯罪問題》編輯部

2.未成年人犯罪發展軌跡及其形成機制的實證研究曾天德,龔瑛,何燕平,ZengTian-de,GongYing,HeYan-ping

3.侵害陌生人之青少年犯罪探究——以天津市犯罪調查為例張寶義,ZhangBao-yi

4.青少年的越軌行為及其矯正——以《西游記》中的孫悟空為例李豐春,LiFeng-chun

5.城市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實證研究——以上海市S區為例井世潔,JingShi-jie

6.論兒童文化權利及其保護——中國兒童文化政策的視角鄭素華,ZhengSu-hua

7.離婚父母撫養監護未成年子女問題研究及實踐對策蘇州中院少年庭課題組,JuvenileResearchTeamsofSuzhouIntermediatePeople'sCourt

8.少年刑事審判組織研究曾康,ZengKang

9.未成年被告人主觀惡性考量系統建構——以"望、聞、切、問"四診法判斷機制為核心朱婷,ZhuTing

10.香港青少年跨境吸毒問題研究徐媛媛,XuYuan-yuan

11.未成年人輕罪記錄消滅制度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會議綜述王邕,WangYong

12.少年司法的歷史譜系與敘事——讀《超越刑事司法》張海斌,ZhangHai-bin

13.青少年犯罪問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及變化趨勢——以湖北省未成年犯問卷調查為分析基礎張遠煌,姚兵,ZhangYuan-huang,Yao-bing

14.危險性與被害性:未成年犯罪人人身特征分析衣家奇,YiJia-qi

15.外來人口第二代犯罪問題研究郭理蓉,GuLi-rong

2.少年法學在中國的發展和定位——中國法學急需建立的一門新學科徐建,XuJian

3.論未成年人犯罪之網絡誘因——以文化沖突為視角單勇,張旭,ShanYong,Zhangxu

4.現代化與未成年人犯罪李錫海,盛兆林,LiXi-hai,ShengZhao-lin

5.未成年人的心理疏遠及其防范陳和華,ChenHe-hua

6.工讀生對攻擊的自我效能感和行為反應的后果評估李聞戈,LiWen-ge

7.刑法修正案(七)第八條解析王強軍,WangQiang-jun

8.刑法修正案(七)第八條的司法適用杜邈,李明見,DuMiao,LiMing-jian

9.論未成年人犯罪出罪機制刑法中的表達——對轉化型搶劫罪司法解釋合理性的分析劉源,趙寧,LiuYuan,ZhaoNing

10.社會工作介入少年司法制度之探究青少年犯罪問題席小華,XiXiao-hua

11.澳大利亞少年司法系統和新南威爾士州少年司法的新趨勢馬克.瑪瑞恩,MarkMarien

12.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少年司法部在少年司法系統中的角色瓦爾達.魯斯思,ValdaRusis

13.兒童權利意識的本體價值與培養理念宮秀麗,GonXiu-li

篇5

社會調查結果表明,電腦網絡侵蝕著中職學生的道德品質,調查統計我校中職學生60%上網玩游戲,30%與網友聊天。中職學校的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和班主任必須指導、引導學生正視網絡健康上網,保證中職學生健康和諧發展。

一、網絡信息對中職學生的負面影響

開放的網絡是一個信息極其豐富的百科全書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強,滲透力強,是一柄雙刃劍。中職學生身心發展的不成熟,網絡文化對中職學生的沖擊影響大。電腦網絡的虛擬性和沒有時空限制,可自由便捷的溝通交流,為學生情感需求的滿足提供了嶄新的平臺。中職學生孤獨感強、渴望與人交往、了解社會,網絡可讓其自由對話,非法、黃色、暴力網站和各種信息影響傷害著孩子,網絡給孩子負面的影響越來越多。

1、繁雜的網絡信息易讓中職學生思想道德錯位。網絡是信息的寶庫和信息的垃圾場,黃色暴力、偽科學、不健康的信息垃圾泛濫,潛移默化的“污染”著身心理處于發育期、社會經驗不足、評判自控力低的中職學生,致使道德觀念扭曲。我校有學生為了與網友見面離校或離家出走、有學生輕信網友傳言陷入傳銷陷阱。

2、隱蔽傳播的網絡信息侵蝕學生的道德意識。網絡具有高度的隱蔽性,人以虛擬的符號出現,在網絡上沒有“他人”的壓力,“快樂”支配著個人欲望,學生被壓抑的人性得到充分的解放和發泄,導致部分同學受到錯誤思想侵襲后迷失方向,做出有違道德甚至違法犯罪的事情。

3、虛擬的網絡交往交往致使中職生違背道德規范。網絡交往以計算機為中介實現人、機對話,中職學生熱衷于在網上無壓力自在交流,忽略親情和友情培植,所以許多中職學生上網后產生了精神孤僻、冷漠、情緒低落、缺乏責任感、與家人和朋友疏遠、人生觀價值觀錯位等不良心理現象,甚至在網上做出違背道德和違法的事情。

4、網絡的誘惑性造成中職學生上網成癮。網絡到處是新鮮的事物,而且在不斷的增加著。特別是網絡游戲的聲形并茂,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的中職學生有著魔力,導致中職學生形成網癮,沉迷網絡不能自拔,嚴重影響了學習和生活。我校有個學生忘我的在網吧渡過48小時,從網吧出來神志不清以致發生安全事件。

二、中職生依戀網絡的原因

1、網絡的魔力。網絡的全方位、超時空、互動性和隱蔽性為中職學生的社會交往提供了更為廣泛的機會。

2、學生自身和家庭因素。中職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容易受電腦網絡負面影響。中職學生年齡一般在15~17歲之間,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他們的身心發展不同步、身心發展與社會環境教育不協調,渴求獨立,但由于不成熟,經濟上不獨立,人生困惑多,迫切尋求情感友誼的支撐

3、學校社會原因。學校忽視了學生的網絡知識方面的教育引導,信息課部分教師放任自流,疏于管理和指導;社會上網吧營業者為了牟利,不顧法律和道德,投學生所好,營不當之業。

三、消除中職學生依戀網絡的對策

1、正視網絡,發揮教育引導的正能量。掌握信息技術是時代要求,家長和教師的意識要具有前瞻性,與時俱進及時更新理念。家長和教師要積極主動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情感問題,平等民主與孩子進行溝通,在了解孩子想法后予以引導。對上網不能蠻橫的“堵”,要心平氣和的“疏”,正視現實,家長和教師參與到孩子們的網絡當中去,與孩子一起學習更新知識體系,引導孩子在網絡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孩子的上網內容、時間進行監導,借助網絡優勢幫助孩子們成才,消除網絡的負面影響,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網絡安全教育和網絡道德教育。

篇6

2.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念。學校不能因網絡的消極影響而讓學生“與網隔絕”,而應該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課程,引導學生正確使用電腦和網絡。在學校,可以通過防火墻過濾、防毒軟件等方法,來遏制網上泛濫的垃圾信息。積極創建網絡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如打字比賽、小報制作、電子賀卡、網頁制作、局域網內的聊天等等,為學生營造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網絡環境。幫助他們學會區分現實世界和虛擬空間,引導學生把網絡當成一種工具,用它增長知識、開闊視野,而不能沉迷網絡游戲、聊天之中。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及網絡道德方面的教育,讓學生懂得在網上如何選擇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讓網絡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3.發揮網絡資源優勢開展網絡教學。學生喜歡上網,我們可以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和道德法制教育。積極引導學生的網絡行為,讓他們學會文明上網,瀏覽健康網頁。開展網絡活動課,讓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以主體或受體身份參與進去,利用互聯網收集信息。如:在學習環境問題時,可以指導學生從網上下載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文章,積累小報素材,撰寫環保小論文,觀看愛國主義電影。學校預先下載豐富的、優質的網絡資源,來開展有益的網絡活動。同時利用網絡拓寬我們的教育教學,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傾聽學生的心聲。鼓勵教師開通個人博客,也可以用聊天工具與學生進行心理溝通,了解學生的心聲。

篇7

在我看來孫悟空是形美心也美,外貌很重要。猴子有多種,大馬猴、狒狒也是猴兒,它是獼猴,大眼睛,圓圓的,很可愛,性格上,重義又智慧,猴性人性都有。

03 除了孫悟空,你最想塑造的角色是哪一類?為什么你的其他銀幕形象還是比較少?

我的其他銀幕形象其實真不少,我喜歡那些傳奇的人生,、魯迅、老子,為了演這些角色,我做了很多工作,大多數都沒有成。比如魯迅、等,造型都做了,我覺得很像,別人不信啊。資方和導演一聽說你的名字,想到的就是孫悟空的臉。我還演過玉皇大帝、,說起來別人都說,“啊,那是你演的?”沒有一個角色能夠跟美猴王抗衡,這也算是演員最大的榮幸吧。

04 你最平常的一天,通常是怎么度過的?你跟你的同齡人不一樣的地方在哪兒?

上網,開會,運動,看兩個小時以上的書。工作不忙時,就去古玩市場淘淘跟《西游記》相關的收藏品。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大概在于我是個公眾人物,參加個什么活動,幾分鐘就能知道網絡上別人的反饋。

05 你怎么看待流行文化,你的孫輩這一輩的喜好,你了解嗎?會覺得脫節嗎?

會去聊,但不特別了解,畢竟欣賞習慣不一樣。成年人有很多經驗和教訓,也知道年輕人有開拓進取的一面,有自己欣賞的東西,不要去規定他。

06 你生在演藝世家,又是演美猴王的世家,這種傳承一定會出現變化,對嗎?你年幼時跟隨父輩,如果當時志趣不在此,最有可能的一種命運會是怎樣的?

我們家我這輩11個孩子,都演過小猴兒,最后只有我繼續演。其實一開始更有天分的是我哥哥,我小時候比較內向,并不適合演外放的美猴王。要不是他病故,我可能會當個學者,長輩希望家里有個研究學問的人。命運會給每個人自己的位置,我們的下一代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我沒有要求他們非要繼承。再說繼承不繼承還得看天分,有些事情是通過努力是可以達到的,有些事情條件達不到的話,較勁也沒用。

07 你怎么看待網絡暴力?

我不在意這個東西,腳正不怕鞋歪。有問題大家可以探討,千萬別形成水軍,這就不好了。

08 最近看到或聽到的觀點當中,覺得比較有趣的是?

最近我在跟美國團隊籌備《敢問路在何方》,一部關于《西游記》的3D電影。聊到不少有意思的東西,國內很多劇組拍戲,可能一兩個月就拍完了,好比明年是猴年,聽說有十幾部關于《西游記》的作品要上映。美國人就特別不理解,為什么非要趕猴年?開拍前,我們會做很多社會調查研究、人物分析等等才開機,他們說真正好的作品,在哪年放都是好。

09 推薦一個你覺得不錯的人給年輕人,你會選誰?

篇8

第三,學生自身的限制。鄉村中學的孩子多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多由爺爺奶奶等長輩照看,由于無力監管,一部分學生整天沉溺于網絡和游戲,導致興趣愛好錯位,失去主動接受時政教育的家庭氛圍。還有部分學生是住校生,但鄉村學校教學設施相對落后,學生獲取信息途徑相對不足,信息來源匱乏,導致學生只能抱緊課本,“死讀書,讀死書”。

由于以上幾方面因素,學生對思想品德課毫無興趣,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較弱,影響了思想品德課的德育效果的發揮。為此,鄉村中學教師需要正確對待時政教學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教師要從學生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深入淺出,鼓勵學生熱愛生活,關心時政。時政內容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時政教學就必須及時、準確地反映現實,緊緊把握住時代脈搏,同時緊密聯系教材內容,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鄉村中學時政教學策略

時政教學的活動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筆者經過多年探索,把時政教學大致分為兩大類:課內時政教學和課外時政教學。

(一)課內時政教學

課內時政教學形式大致有報道型、評論型、結合型等。

1.報道型。課前進行5分鐘“新聞報道”。在課前,由教師吩咐學生課后看新聞,搜集資料,內容大致包括國內外大事和本地區要聞。搜集資料的途徑是多樣化的,可以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報紙獲取,也可以收集發生在學生身邊的,能夠引起思索的事件,這些都是報道的素材。報道的角度是多方位的,可以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呈現。這種方式一經推出,就受到學生的一致歡迎。上課時,學生紛紛舉手,爭先恐后地發言。短短的五分鐘,就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能增強學生參政議政、關心國家、熱愛家鄉的社會責任感。

2.評論型。即針對某一重大時政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從而達到認清社會現實,提高思想品德覺悟的目的。課前,筆者通常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了解當前的一些國內、國際的重大新聞,經分析后找出對學生有教育意義或有一定吸引力的信息,在上課時,利用課前的幾分鐘時間講給學生,然后讓學生自主發言,暢談自己的感想。如:你怎么看待《中國詩詞大會》爆紅?你如何看待中國人搶購日貨現象?因為涉及的信息都是學生耳聞目睹的,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找到了交流見聞的空間,在學生們中間也營造了學習時政的良好氛圍。

3.結合型。時政教學是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大部分教師都把精力放在書本知識的講授和記憶上,造成課堂上“老師喋喋不休,學生昏昏欲睡”的現象。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將時政內容穿插于課堂教學中,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僅能完成教?W任務,而且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對社會實際問題進行思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保護智力成果》一課時,筆者播放了自己剪輯的一段視頻資料《王老吉和加多寶的“紅罐”之爭》,學生在看得津津有味的同時,明白了知識產權的價值,也明白了我國保護知識產權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二)課外時政教學

時政教學的課外活動形式更是豐富多樣的,主要有舉辦時政知識競賽、開辟時政園地、舉辦圖片展、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

1.舉辦時政知識競賽。由教師將一定時期內的重大時政編制成多種形式的賽題,如填空、選擇、辨析、問答題等,要求學生必須在指定時間內回答,回答方式為搶答、必答、輪答等,教師依據回答的正確程度評分,然后以得分多少決定名次。那些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但是喜歡關心時政的學生可以從中找到自信,他們參與的熱情空前高漲。時政知識競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他們關心國家大事的自覺性。

2.開辟時政園地。先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由學生們自己推選出有書法、繪畫特長的同學擔任組長,各組每周輪換一次。然后,在每班教室墻壁的醒目位置劃出一塊專區來作為時政園地,各組成員負責搜集各種時政資訊,書寫或粘貼在時政園地內。到了期末,由學生和教師一起評比出優秀組。學生從這小小的園區里汲取到了很多新鮮的新聞,課后他們還會聚在一起高談闊論,如:如何做到精準扶貧?如何應對校園暴力?這種形式為有特長的學生提供了展示的舞臺,同時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提高了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等。

3.舉辦圖片展。組織學生搜集各種與時政有關的新聞圖片、新聞的背景材料、名人軼事等,然后將這些東西粘貼在一起,放在櫥窗面向全校展出。最后,由學生和教師共同根據作品的知識性、趣味性和美觀度等方面評選出優秀作品。2016年神州十一號飛船成功發射后,全國人民歡欣鼓舞。九(4)班第二小組的學生就制作了一組以“飛天夢”為主題的圖片展,圖片涵蓋了從“神一”到“神十一”成功發射的場景和歷任航天員的照片,并配上文字講解,圖文并茂,展出后轟動了全校,吸引了一撥撥的學生前來參觀。

篇9

是急救還是添堵

全國政協委員趙金城講述他撥打電話的遭遇:“我撥通之后,傳來自動語音提示‘您好1120為您提供服務。要救護車請按“1”,咨詢請按“2”……’當我按下‘1’鍵后,又是語音提示‘普通型救護車每公里收費三元五角,雪佛蘭、奔馳搶救型救護車每公里收費五元。’等我再按‘2’鍵之后,系統傳出了‘業務繁忙,請掛機。再見。’”

【據2007年5月13日《工人日報》】

點評:總以為這是在相聲中才有的黑色幽默。

職業“跳樓人”

因一次跳樓輕生被救下,汪某得到了他人金錢上的幫助,于是,他認為跳樓比打工掙錢容易,認為中國這么大,到每個縣市跳個一兩回,不愁不發財。于是,他輾轉川渝,在短短十個月中上演“跳樓秀”二十多次。

【據2007年5月9日《華西都市報》】

點評:不要再給旁觀者以借口,別讓冷漠更冷漠;跳樓輕生已是悲哀.以此謀生是讓悲哀更悲哀。

花錢就可插隊?

中國銀行某地分行在各個營業網點推出了一項“業務辦理加急”的服務項目,如果不想排隊,除支付辦理相關業務的手續費外,必須支付五十元加急費。此舉引起了其他一些排隊者的不滿,認為加急等于是在花錢插隊。

【據2007年5月22日《新聞晨報》】

點評:到銀行辦理業務排隊時間過長一直是很多市民心中的痛,可銀行方面不但沒有有效的解決辦法反而以此牟利,真是趁火打劫!這也同時證明了金錢在這個社會具有的高于一切秩序的威力。

是泳池還是污池

經暗訪發現,廣州市一些小區內的游泳池為了省錢竟然一年才換一次水,循環設備只是擺設;在給池水消毒時偷工減料,甚至弄虛作假。加之有關部門監管的缺失,去游泳池游泳一般不需要健康證,衛生狀況令人憂心。

【據2007年5月24日《信息時報》】

點評:有網友建議,讓相關監管部門工作人員分片包干游泳健身,定期舉行游泳比賽。本評論員舉雙手贊同。

女白領扮農婦吵架解壓

某市一名通訊公司的女業務主管每天工作繁忙,不管顧客態度多么不好,她也得柔聲細語,耐心勸導,長期以來壓力極大。日前,她故意穿了一身破衣服,到公共汽車上“找碴”――專挑以貌取人者吵架,以此釋放內心的壓力。

【據2007年5月23日《河南商報》】

點評:解壓就解壓唄,為何要選擇吵架的方式?就算是吵架,為何要扮作農婦?你知道嗎,這是對一個群體的污蔑。

“網絡代罵”也辛苦

在網絡虛擬世界里,“語言暴力”成了一種按勞取酬的新興職業,“代罵者”趙某透露,他在三四個月的時間里,一共接了十幾單“生意”,賺了幾百元錢,最長的一次在周末連“罵”了十五個小時。

【據2007年5月25日《半島晨報》】

點評:罵人者,人必罵之。不是所有能賺錢的職業都是好職業,有些行為是非法的,有些行為是可恥的。有些行為既非法又可恥。

三百六十五顆“錢心”

某高校一男生為女友準備了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三百六十五顆“桃心”,每顆“心”都是用五元人民幣疊成的,這份禮物取名“愛的奉獻”。結果女友斥之“銅臭濃烈”,拒絕接受。

【據2007年5月24日《貴州商報》】

點評:首先,折損人民幣是不對的;其次,這錢是爹媽給的吧?再問一句:如果是百元大鈔疊成的,銅臭味兒還會那么濃嗎?

美國電影定級的新標準

美國電影協會日前宣布,正在考慮把片中韻吸煙鏡頭納入影片定級標準,旨在避免未成年人過早養成吸煙的習慣。一些有吸煙鏡頭的電影很可能不被準許對一定年齡段以下的青少年播放。

篇10

一、從閱讀中積累作文材料

“腹有詩書氣自華”。從大量的閱讀中獲取、積累作文材料,這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一個作家,無論其成就大小,它一生的“最愛”,除寫作外,就是讀書。“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有誰真正能理解陶淵明先生內心的真諦?學生除了從語文課本中積累材料外,教師更應該花費心血與精力,指導他們開展語文課外閱讀活動,并使之成為他們經常性、自覺性、習慣性、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行動,使之成為一種時尚,一種風格。通過廣泛的閱讀,使孩子們從中獲得和積累豐富多彩的語文作文材料,如好詞佳句、名言格言警句、寓言神話傳說、推理數據、事實道理、古今中外、風土人情、地理概貌、凡人凡事、名人偉人及其事跡、英雄模范人物故事、海歸學者專家、知識分子創業故事及其精神品質、歷史典故、科技成就、民族精神等等,為其習作時的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正如杜甫所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閱讀是積累作文材料的重要與必要的途徑之一。

二、從生活中積累作文材料

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書,包羅萬象。生活處處皆語文。也處處皆可作文。教師要鼓勵學生爭當生活的有心人,養成平時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良好習慣,關心身邊的人和事,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國家大事以及變幻多端的國際風云等。把所見所聞所感、觀察所得、親身經驗等等,以日記或隨筆的形式加以整理、記錄,保存下來。這第一手素材,便成了隨時可供借鑒、參考或使用的作文材料,樸素、真實、可靠、實用。隨著閱歷的增多及日積月累,這些作文素材也會變得日益豐富而充實。

例如,在現實生活當中,小而言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葉一花、一蟲一鳥、一魚一獸、一禽一畜等的特點或生活習性,一個逃學孩子的轉變,一個貧困少年矢志求學的故事,一個農村青年洗心革面、戒賭自強的歷程,一對青年男女的婚育新風,兩個冤家的握手言和,一個農村家庭的酸、甜、苦、辣、咸和喜、怒、哀、樂、怨的事情,一段悲歡離合的親情,一個幸福家庭的毀滅,一個見義勇為的無名英雄……都可整理成不同類型的作文材料;大而言之,“留守兒童”問題,城鄉教育的均衡、公平問題,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三農”問題,民生及社會保障體系,生態文明建設,保護和改善環境,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新農村建設,安全生產,“3•14”拉薩打、砸、搶嚴重暴力事件及所謂“問題”,“5•12”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國際金融危機風暴,手足口病,禽流感,豬流感……這些都是極具時代氣息的作文材料。只要我們平時多加注意,留心觀察,養成“我手寫我耳、寫我目、寫我心、寫我口、寫我身……”的習慣,執筆習作時就不至于搜索枯腸而作“無病”狀了。

三、從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積累作文材料

篇11

隨著信息化、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網絡”已經成為現代人學習、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在給人們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麻煩,尤其給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帶來諸多不利影響。

網絡成癮導致學業荒廢。有的中學生由于自控能力不強,上網很容易成癮,常常在網吧熬到深夜,甚至夜不歸宿,這不但影響了當天的寫作業和復習,還影響到第二天正常學習。課程落下很難再跟上,長期下去會對學習失去興趣,以致沉迷于網吧而置學習于不顧。

上網易受不良信息影響。不少網站的頁面甚至主頁上,都含有內容,許多網絡游戲非常暴力,聊天室中的內容也不太健康,學生沉迷其中會對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甚至會被引上犯罪的道路。

網上交友不慎易受騙。許多中學生喜歡網上交友,而且特別看重友誼,他們過分相信情感并且涉世不深,很容易被社會不良人員利用,稍有不慎就會上當受騙,若處理不當會留下終身遺憾。

沉迷網絡者身心俱受創傷。沉迷于網絡游戲、聊天,時間久了還會出現身體和精神上的不適,身心憔悴,精神萎靡。個別中學生由于沉迷于網絡的虛幻世界而不愿意與別人交流,性格孤僻,脫離集體,心靈游蕩不愿回家,也找不到停泊的港灣,人生之路變得陰暗,整個家庭從此蒙上陰影……

二、探尋根本原因,明確克服網絡成癮有效策略

為什么有的中學生會沉迷于網絡而不能自拔?通過研究我們發現這其中有家庭、社會、學校的原因,更有自身的原因,其中心理發展不完善、人格發展不健全是導致中學生網絡成癮最根本的原因。從理論層面上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對克服網絡成癮至關重要。

首先,從時展的客觀趨勢和要求來看,人格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多種調查研究都證明,成功者和失敗者之間最大的差異不是智力上的差異,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差異,其中人格因素起著重要作用。時代的變革必然產生層出不窮的新觀念、新事物,健全的人格是人們主動、積極地調節自我適應轉變的根本保證。有很多中學生之所以沉迷于網絡,往往與他們人格不健全有關。而要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讓沉迷于網絡的學生從網絡世界中走出來,心理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其次,從當前我國中小學德育的現狀來看,長期以來,“假大空”的德育內容和枯燥灌輸、外在強制的教育方式,不僅導致學生抗拒接受、德育效果不佳,而且還不斷造成青少年認知和行為的脫節,甚至形成“雙重人格”。一般認為,良好的人格品質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和諧統一與發展。重視認知的教育無疑是正確的,這是良好人格形成的前提。但不能指望僅靠認知教育就能順利產生良好的行為,實現知行統一,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忽視了情感、意志這些把“知”轉化為“行”的中間環節,往往會造成知行矛盾的惡果,這也是造成當前不少中學生雖然認識到上網有害,但仍然沉迷于網絡的重要原因。

三、健全學生人格,構筑“網絡心理防護墻”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認識到:幫助中學生戒除網癮、遠離網吧,需引導他們建立起有效的心理防范機制,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努力通過“五個結合”來完善學生人格,構筑“網絡心理防護墻”。

(一)“知、情、意、行”相結合

近年來,我校辦學規模越來越大,“留守學生”越來越多,網絡成癮現象普遍存在,這嚴重影響到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更影響到他們的健康發展。為此,學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意在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健全學生人格,并建立心理防范機制,讓學生從心理上遠離網吧,戒除網癮。一是在學生中廣泛開展“遠離網吧,戒除網癮”的主題教育活動,舉辦主題班會、征文比賽、演講比賽、黑板報(手抄報)評比。每學期開展有關戒除網絡成癮的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專題講座,增強他們自覺抵御網癮的心理防范意識。二是成立留守班,選聘責任心強的老師擔任班主任,在學習上分層施教、在生活上給予照顧、在心理上進行疏導,實施關愛教育;在全體學生中開展“三遠離”(遠離網吧、遠離、遠離)主題教育活動、“文明禮儀進校園”活動、“感恩(父母、老師、社會)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品質。三是通過新生軍訓、“英語瘋狂周”、勵志講座、晨起跑步、課間跑操等系列活動,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四是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參與教育教學崗位服務和管理,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進行網絡成癮社會調查,讓學生親身感受過度上網的危害;參加遠離網吧簽字儀式,引導學生用實際行動戒除網癮。

(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

在健全學生人格方面,家庭、社會的作用往往大于學校。我校在開展德育工作時,特別注重家校聯系,并積極尋求社會教育力量的支持。每學期學校都要邀請優秀社會人士到學校作報告、講座。轄區派出所、消防大隊的領導是學校的常客,“關工委”的幾位老人也常到校與學生談心,安慶一中、合肥八中等校的名師經常向學生傳經送寶,全國知名的勵志專家也來校為學生鼓勁打氣。同時,我們還通過舉辦家長會、家長開放周、家訪等途徑,引導家長們認識到:治療“網絡痛疾”不能“堵”只能“疏”。很多家長,一提到網絡,恨得咬牙切齒,恨不得將網絡一棍子打死。實際上,根據調查顯示,有13%的家長對孩子上網,“堅決反對,發現了就訓斥”,43.9%的家長則是采取“嚴格控制時間”的辦法。常聽到一些父母哭訴:苦口婆心的勸說失效后,就把孩子關在家里,甚至看著他不讓他出門,但是孩子仍然能找到借口或辦法“逃出”家門,緊接著是更長時間的不回家。這些家長都沒有認識到造成孩子網絡成癮的原因并不是網絡本身,在它的背后,有著更深層的原因。網絡成癮的孩子,無法控制自己,他們需要的是幫助,而不是責備。人機對話代替不了師生對話,也代替不了親子關系,這需要父母、老師更細心地關心這部分孩子的學習、生活,耐心地和他們講道理,幫助他們走出“網絡成癮”這個迷陣。

(三)各種心理教育力量相結合

健全學生人格,心理教師責任重大。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我們還積極尋求校園內各種心理教育力量的配合。教導處大力倡導教學改革,引導廣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學生喜歡的、易于接受的教學風格,比如風趣幽默的教學語言、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生動直觀的教學手段、合作探究的教學形式等。另外,教學內容可以以多種形式進行組合,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營造思考探索的氛圍。課堂吸引力增加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就會增加,對網絡的興趣就會減少。

中學生迷戀網絡或厭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存在著學習障礙或人際交往障礙。教師如果不能關注到這些孤獨脆弱的孩子,采取措施讓他們融入班集體,這些孩子就很容易成為離群的孤雁,為尋找有價值的地方而躲進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為此,學校政教處、團委會引導班主任有目的地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社團活動、歌詠比賽、社會實踐、主題班會、知識競賽、辯論會、籃球賽等,提高大家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在教學中,老師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調動每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探究學習任務;認真開展課外團體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讓學生在活動中結識更多朋友。同學關系好了,溝通的時間多了,虛擬的網絡世界自然就會退居“二線”。

(四)外部教育與學生自我教育相結合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再好,對學生而言都還只是外部教育。要使教育真正有效,還需把外部教育轉化為學生的自我教育,引導他們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學校發出了“遠離網吧,戒除網癮”倡議書,并組織學生開展有關網絡的黑板報評比、征文比賽、辯論賽等活動,還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假期社會實踐,調查了解中學生上網及網絡成癮的情況,對學生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自我教育的過程。在學校政教處和團委會的領導下,學生會、各社團、青年志愿者等學生團體,以及校報、校園網、廣播站、宣傳櫥窗等媒介在學生自我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五)不同形式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在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形成健全人格方面,學校心理咨詢室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優勢。心理咨詢室利用開展省級課題“新時期中學生網絡成癮問題的研究”的有利時機,努力嘗試通過各種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引導中學生遠離網吧,戒除網癮。心理咨詢室常年、全天對學生開放,為學生排憂解難,舒緩心理壓力;適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沙盤游戲,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經常利用教室小喇叭、校園櫥窗、校園網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揭開學習上的困惑;多渠道與問題學生家長聯系,并尋求社會力量的幫助,使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形成合力;在學校教導處、政教處、團委會的幫助下,取得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理解與配合,促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整合……

篇12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身心尚未完全成熟,身體素質、力量等條件有所欠缺,加之部分江湖影視劇的影響,往往喜歡三五成群,拉幫結伙實施犯罪行為。共同犯罪成為其主要犯罪形式。該院2010年至2012年共受理審查批捕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涉嫌共同犯罪人數占到未成年人犯罪總人數的70.34%。

(二)侵犯財產、人身權利犯罪居多

我院受理的未成年人涉嫌侵犯財產犯罪,均為“兩搶一盜”犯罪。未成年人大多由于尚未參加工作而缺乏經濟來源,在經濟上往往依賴于父母。未成年人由于心智尚不成熟,社會閱歷少,自控能力較弱,很容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崇拜金錢、愛好消費,甚至上高檔場所玩樂。當其父母在經濟、物質上的給予不能滿足其消費需要時,就容易想歪心思,不惜鋌而走險,實施違法犯罪行為以滿足其物質需求。另外由于未成年人處于青春期,性器官、性心理正處于發育的關鍵時期,出于對異性的好奇及對性事的向往,容易實施性犯罪行為。

(三)作案具有突發性、偶然性的因素,激情犯罪居多

未成年人心智不夠成熟,對事物的認知、判斷能力欠缺,辨別是非能力較差,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和干擾,其違法犯罪多具有突發性、偶然性,犯罪起意快,不計后果。如該院辦理的文某等人故意傷害案,該案起因于案發當晚文某認為一名黑衣男子對其出言不敬,便糾集鐘某等三名未成年人(其中一名為13歲)在公園內尋找該名男子。后在該公園內的文昌閣附近遇到了穿黑衣服的陳某,文某認為陳某就是其要找的那名男子,隨后對其進行了毆打、傷害行為。

(四)在校學生犯罪人數呈上升趨勢

該院近三年共受理審查批捕在校學生涉嫌犯罪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并且遞增幅度較大。由于在校學生自控能力差,而且易與校外的社會青年玩在一起,很容易被不良社會青年引入歧途。如朱某等四人深夜持刀搶劫案,該案的四名犯罪嫌疑人中有三名為未成年在校學生。

(五)犯罪手段暴力化

未成年人血氣方剛,易沖動,出現矛盾糾紛時往往最先想到的是用暴力解決問題,出現錢不夠花而又不能從父母那里獲取時,便想到暴力劫取。隨著當今社會傳播媒體的快速發展,未成年人通過網絡、電視、游戲、書刊和他人的傳授,容易模仿并付諸實現。

二、檢察機關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慎捕、慎訴、幫教等關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看到成效的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當前檢察機關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

(一)未成年人刑事專門檢察工作隊伍綜合工作能力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未檢工作基本上已經形成“捕訴監防一體化”的工作模式,未檢部門一名承辦人負責同一案件的審查逮捕、審查、出庭公訴、訴訟監督和犯罪預防工作。該項工作不但要求業務全面,經驗豐富,也要求承辦人具有犯罪學、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但目前未檢部門的干警雖然大部分都是從偵查監督部門、公訴部門選具有多年辦案經驗的同志,但綜合工作能力還不全面,亟待提高。

(二)新刑事訴訟法實施中未檢工作面臨新的問題

1、未檢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急需提高以適應新刑事訴訟法的新要求。新刑事訴訟法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專門規定了一個章節11條,構建了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制度,強化了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特別關注和保護,明確規定了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方針、原則,擴大了指定辯護的范圍,增設了對未成年人的社會調查程序,規定了附條件不制度,設立了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等。如何正確理解把握并落實好新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要求是擺在未檢工作人員面前的一個新問題。

2、訊問、詢問未成年人時通知法定人或合適成年人到場在執行中存在的問題。新刑事訴訟法將原刑訴法中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時“可以通知”法定人到場修改為“應當通知”。然而實踐中很多都無法實現,一是看守所為了監所安全的考慮,不同意法定人進入羈押場所。二是為了防止法定人妨礙偵查,公安機關可能對通知法定人到場不具有積極性。三是當前的合適成年人隊伍還不夠完善,不能完全適應相關工作要求。

3、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問題。未成年人犯罪記錄的封存涉及到戶籍制度、學籍制度、檔案制度等多個方面的改革,操作起來比較復雜,難以一蹴而就。現在公安機關的犯罪記錄都是聯網的,在一個地方對犯罪記錄封存,如何保證其他地方也不能查詢等等,都是必須研究解決的問題。另外,犯罪記錄封存和現行的一些訴訟公開原則、社會化幫教存在一定沖突。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矯治需要社會化幫教,如涉罪未成年人的社會調查、合適成年人參與訴訟、訴前考察,不訴幫教、緩刑社區矯治等等,都離不開各方面社會力量和學校、社區等單位的支持配合,這就不可避免地擴大了知悉未成年人犯罪記錄的人員范圍,加大了犯罪記錄公開的可能性,這與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要求是存在矛盾的。

4、法律援助范圍的擴大可能帶來的問題。首先,公安機關可能出于案件偵破的考慮,對這一規定并不歡迎。因此,如何加強對公安機關是否進行了相關權利的告知、是否為未成年人申請了法律援助的監督,是未檢部門一個新的問題。其次,修改后的刑訴法規定,審查批捕犯罪嫌疑人,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范圍的擴大,相應的未成年人審查批捕案件聽取律師意見的情況也會增加,要求未檢部門審查批捕時對證據的審查要更加嚴格,對逮捕必要性的說理要更加確實、充分。

三、幾點建議

(一)加強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工作專業化隊伍建設

為更有效地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建議目前還沒有成立未檢專門機構的單位盡快設立專門機構,已經成立專門機構的單位應配齊配強辦案人員。要著重選拔培養一批專門從事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的專業人員,把那些具有較強的檢察業務能力、有愛心、有耐心,擅長和未成年人進行思想溝通的檢察人員充實到未檢工作隊伍里來。

(二)強化培訓,進一步提高未檢工作人員綜合工作能力和業務素質

首先加強對新刑事訴訟法理解和適用的培訓,保證未檢工作人員能正確地適用法律。其次,加強對犯罪學、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相關學科知識的培訓,增強未檢工作人員對涉罪未成年人做思想工作的能力。第三要加強對未檢工作人員調研能力的培訓,不斷總結經驗,創新做法,有效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幫助未成年人盡快回歸社會,不再重新犯罪。

篇13

價值觀是基于人的一定思維感官之上的認知、理解、判斷,也是人認定事物、辨別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隨著網絡進入大學生的生活世界,豐富了他們知識空間,但同時他們的價值觀也受到一定的沖擊。網絡信息的多元化也折射了大學生價值觀的多元化,他們更加趨于追求有個性的人生、多樣化的人生,異化的思潮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網絡中傳播的信息巨大,他們會接觸到虛假、欺騙的信息,讓他們無所適從。網絡信息的繁雜,導致大學生思想的混亂,價值觀的紊亂。

2、網絡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網絡信息包羅萬象,開闊了大學生的眼見,豐富了他們的知識,但網絡的虛擬性、匿名性、多媒體性,一些大學生天天沉迷于網絡游戲、小說,短則幾小時,長則一天兩天,他們因上網顧不上就餐,長期以往,導致學生們身心俱疲、精力和體力的不斷透支,睡眠質量下降,食欲不振,不僅僅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而且嚴重影響他們的心里健康。大學生處于一種渴望交流,渴望理解的心里發展時期,網絡的匿名性,“網戀”在大學生群體中見怪不怪,感情往往不真實,只是想象中的海市蜃樓,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找到了白馬王子、白雪公主,相見之后卻發現相去甚遠,于是心情一落千丈,失魂落魄,不愿面對現實,甚至走上輕生厭世的不歸之路。

3、網絡對大學生道德規范的影響

網絡沖破了國家、地域的限制,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道德規范并存的道德規范多元化局面,沖擊了大學生道德意識,他們在網上的某些言行完全是自由自在,訪問網站、下載資料、發表帖子、聊天交友、感慨生活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與充滿各種限制的現實生活相比,確實是讓人陶醉其中。他們瀏覽一些黃色網站,黑客網站,時間長了,會習以為常。網絡已經走進了大學生的生活,他們會通過網絡平臺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但一些學生可能會借此機會肆意散布流言蜚語,傳播不良信息,宣傳虛假信息,影響人們正常生活秩序,導致部分學生社會責任感下降,社會道德水平降低。

二、網絡環境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1、堅持高校思想教育與時俱進,使之與網絡環境相適應,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網絡給大學生的價值觀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卻有更積極的一面,大學生不僅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積極參與一些社會調查,問卷等,還能利用網絡查詢知識,豐富知識,開闊眼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積極發揮教育者的主體性。老師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榜樣模范,在講課中注重一些網絡的積極方面,教會學生如何正確利用網絡,應該怎樣對待某些偏激的觀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另一方面,要積極發揮受教育者的客體性,大學生要加強自身的學習,多與老師、同學溝通交流,學會辨別網上的垃圾信息。業余時間,多翻閱課外書本,提高自己,把課外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知識,明確方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2、堅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多樣性,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