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碳減排意義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碳減排意義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碳減排意義

篇1

自“氣候談判”出現伊始,對美國是何居心的猜測就一直存在。但在霧霾頻發,人們渴望APEC藍的當下,不得不對低碳環境充滿憧憬。但是,經濟增長與碳排放必然矛盾嗎?事實上,最近就有兩份權威報告論證了這個說法。一份報告來自一家頂尖國際組織進行的大型研究“新氣候經濟項目”;另一份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兩份報告均宣稱,采取強有力的舉措來限制碳排放,對經濟增長幾乎沒有負面影響,而且實際上還可能促進經濟更快速地增長。這真的可能實現嗎?不要吃驚。原因就在于,限制碳排放的成本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高,而最近的研究則顯示這個成本可能比當初估計的還要低。這里有兩個具體理由:

第一,可再生能源技術有了顯著提升,特別是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大幅下降,2010年以來就已經削減了50%。更準確的說法是,過去10年,太陽能板的全球銷量每隔21個月就會翻倍,而銷量每翻倍一次,價格就會降低20%左右。而且,可再生能源即便存在不穩定等局限性,也并不影響其成為一個大型經濟體的重要電力來源。在德國,隨著持續不斷的巨資投入,該國電力系統改造工程已經取得了驚人的成效:可再生能源對該國電力供應的貢獻率很快就能達到30%,要知道這可是一個8000萬人口的大國。

第二,限制碳排放會帶來很多“協同效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文件顯示,最重要的協同效益涉及公共衛生領域:燃煤會引起多種呼吸系統疾病,進而推高醫療成本,降低生產率,如果限制燃煤,醫療成本便會降低,并促進生產率的提升。對于這點中國人應該更為熟悉。去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首次指認大氣污染“對人類致癌”。而彼時正值河北已經連續九個月在“十大空氣質量較差城市”中占一半以上。這不就是“拿命換錢”的發展模式嗎?GDP增長得再高,城市無法住人,又有什么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文件認為,協同效益說明,那種常用于反對限制碳排放的論調是錯誤的。即便沒有達成國際條約,也有充分的理由采取應對氣候威脅的行動。

在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看來,大幅削減排放比幾年前的最佳設想還要容易,而減排舉措在中短期內就會帶來大量好處。“經濟增長和氣候行動水火不容的觀點,聽起來現實又冷靜,但其實是一種稀里糊涂的錯誤觀念。這些阻止我們采取行動拯救地球的特殊利益和意識形態,如果有朝一日能被化解,我們就會發現,行動的成本和難度之低,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在國內,同樣有很多民眾甚至包括一些決策者都認為,“只要一講環保,這些地方的經濟就要完”。但有道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下大力氣減排、治污,把敢于隨便排放、隨便污染的企業直接關掉,未嘗不會走出另外一條發展道路來,而且沒有想象那么難。

二、觀念的轉變,中國為碳減排做出的實際行動切實可行

為何減排方面的觀念能出現迅速轉變?與溫室氣體有直接關聯的霧霾當然是重要原因,但同樣重要的,還包括中國當局在這幾年已經為碳減排做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實際行動。

能源專家陶光遠就指出,在可再生能源和節能事業上,中國已經做出了不少國際公認的成就:中國水電裝機總量現在占全世界的30%以上,而且這個比例還在上升;中國的風力發電裝機總量現在剛好也占全世界的29%,而且這個比例還在上升;中國的太陽能集熱面積總計占全世界的50%以上;中國的光伏發電裝機年新增總量現在已占全世界的30%以上。而在建筑節能方面,陶光遠指出,中國“新建建筑的單位面積能耗遠低于北美,并已建成采暖空調能耗與既有建筑相比節省90%左右的被動式超低能耗示范建筑,且其示范推廣項目呈雨后春筍之勢,已遍及全國大多數省份。”

就在中美達成碳排放協議不久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了第五次綜合評估報告,明確指出,氣候變化匯集的風險如此巨大,如果溫室氣體繼續以失控的速度排放,有可能會讓幾代人在消除貧困和饑餓上取得的進步停滯甚至逆轉。IPCC表示,盡管許多國家為解決這個問題做出了更多的努力,但全球整體形勢日益嚴重,因為發展中國家正加入西方國家的行列來燃燒大量的化石燃料。

從發展趨勢的角度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當下的碳排放已經連續數年高居世界第一,到排放峰值來臨之前,每年排除的溫室氣體還將繼續增加。因此,在這個時候,中國明確承諾在2030年左右達到排放峰值,并把非化石能源比例提高到20%,對嚴峻的氣候形勢有很大利好。而美國宣布的2025年目標,相當于在2020~2025年減排速度要比之前提高一倍,同樣是一個切實體現出行動的目標。

三、對世界負責,大國應有姿態,中美碳減排協議意義重大

篇2

一、引言

近幾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量也與日俱增,這對我國能源的利用和開發是一個巨大的壓力。再加上我國企業大多是高能耗工業,并且能源的利用率比較低,使得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遞增。荷蘭研究機構“荷蘭環境評估局”(MNP)公布的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2007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占世界總體的1/4,加上排放量第二的美國,共占了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46%(如表1所示)。丹麥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峰會的召開,促使節能減排與發展低碳經濟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為促成全球達成氣候減排協議,中國政府決定到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50%,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在我國,發展低碳經濟也已得到政府與學術領域的普遍認同,我國財政部財科所課題組在其的《中國開征碳稅問題研究》的報告中稱,可以考慮在未來五年(十二五)開征碳稅①。從全球大的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來看,低碳標準必將很快成為國際通用硬性標準。如果我國盡早自行開征碳稅,則能變被動為主動,及早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社會經濟發展向低能耗、可持續發展方式轉變。在我國,企業作為市場中排放污染氣體的主要成員,是否采用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在整個社會的能源減排上起到了主要作用。而政府作為管理者,起著引導和制約企業行為的作用。政府和企業作為一個博弈雙方的主體,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此,政府和企業之間具體的作用機制這方面的研究和梳理對于節能減排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地方政府一方面起著遵循中央政府政策執行的作用,一方面又有管理地方的行政職能,所以地方政府在對于碳減排的作用尤為明顯。基于此,本文從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的角度來研究碳排放。

表1 2007年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

二、環境管理中地方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博弈分析

(一)模型描述

1、基本假設

(1)假定地方政府同質,包括省、市、縣、鎮四級;

(2)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和都是理性經濟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3)企業如果采用低碳設備當期成本會增加,利益在下一期中體現出來;

(4)中央政府檢查的概率設為?琢,不去檢查的概率為1-?琢。

2、在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博弈中,其基本要素如下:

參與者:地方政府LG,企業:F,則參與者集合為I={LG,F};

策略空間:地方政府的策略空間為SLG={要求企業低碳,不要求企業低碳},其中地方政府要求企業低碳的概率為?茁,企業的策略空間為SF={低碳,不低碳}。

(二)模型分析

1、地方政府要求企業低碳,企業實行低碳策略

此時地方政府的成本為要求企業實行低碳策略的直接成本DL、因企業安裝低碳設備當期利潤損失造成的稅收減少TL、對實行低碳企業的經濟補貼S;地方政府的收益為中央政府在?琢的概率下檢查所得的經濟獎勵?琢P、政績的提升?琢L以及企業安裝低碳設備在未來利潤增加所帶來的額外稅收TR。企業的成本為安裝低碳設備的直接成本CF,企業的收益為當地政府的經濟補貼S,在未來因安裝低碳設備所帶來的利潤的增加EK以及社會公信力知名度的提高PF。

2、地方政府要求企業低碳,企業不實行低碳策略

此時地方政府的成本為要求企業實行低碳策略的直接成本DL、地方政府的收益為中央政府在?琢的概率下檢查所得的經濟獎勵?琢L、政績的提升?琢P、對不實行低碳策略的企業的經濟處罰FP;企業的成本為因不實行低碳策略所受的處罰金FP、在未來丟失的額外的利潤EK以及社會知名度的提升PF,企業的收益為因不實行低碳策略所節約的直接成本CF。

3、地方政府不要求企業低碳,企業實行低碳策略

此時地方政府的成本為中央政府以?琢的概率檢查下對地方政府不要求企業低碳的處罰金?琢F以及政績的損失?琢L、因企業安裝低碳設備當期利潤損失造成的稅收減少TD,地方政府的收益為因不要求企業低碳所節約下來的直接成本DL、對實行低碳企業的經濟補貼S以及企業安裝低碳設備在未來利潤增加所帶來的額外稅收TR。企業的成本為安裝低碳設備的直接成本CF,企業的收益為因安裝低碳設備在未來增加的利潤EK以及社會公信力知名度的提升PF。

4、地政府不要求企業低碳,企業不實行低碳策略

此時地方政府的成本為中央政府以?琢的概率檢查下對地方政府不要求企業低碳的處罰金?琢F以及政績的損失?琢L,地方政府的收益為因不要求企業低碳所節約下來的直接成本DL、對實行低碳企業的經濟補貼S。企業的成本為因沒有實行低碳策略失去的在未來額外的利潤EK以及知名度的提高PF,企業的收益為因不實行低碳策略所節約的直接成本CF。

這樣,地方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博弈可以用圖1表示。

為了便于討論,我們先規定一些符號:U01表示在企業選擇低碳策略時的收益,U00為企業選擇不低碳策略時的收益,?仔01為地方政府選擇要求企業低碳的收益,?仔00為地方政府不要求企業低碳時的收益。

由此可知:企業是否會實行低碳策略與企業實行低碳策略的直接成本CF、企業因實行低碳策略在未來利潤的提高EK和社會公信力知名度的提升PF、貼現因子?籽、地方政府對企業實行低碳策略的經濟補貼SL以及企業不實行低碳策略當地政府的處罰金FF有關。

得出

由此可知,地方政府是否會采取低碳政策與地方政府落實政策政績的晉升P、中央政府的經濟獎勵L、對當地政府不落實政策的處罰金FF、地方政府對不實行低碳策略的企業的處罰金FF、當地政府推行低碳政策的直接成本DL以及對于實行低碳策略企業的補貼S有關。其中,地方政府落實中央政府政策時政績的提升P、中央政府的經濟獎勵L、對當地政府不落實政策的處罰金F、地方政府對不實行低碳策略的企業的處罰金FF越大,越有利于當地政府推行低碳政策,而當地政府推行低碳政策的直接成本DL以及對于實行低碳策略企業的補貼S越小,越有利于當地政府推行低碳政策。

三、政策建議

在全球低碳經濟的背景下,開發新能源、發展新技術已是一個必然的選擇。在市場經濟中,如何使得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的企業采用新的節能減排技術而放棄固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設備技術需要政府部門積極的引導和宣傳,同時需要政府出臺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來干預企業的相關行為,使得采用低碳的減排技術成為其最優的選擇。

(一)政府應事先做出令企業可以信服的承諾

政府應通過某種制度安排使企業認為,即使企業采取了對自己最有利的行動,政府的承諾仍是有效的。這種制度安排主要有四種:一是強化自己的行動準則,使其無法相機抉擇經濟政策。二是加強政府制定政策的獨立性,有研究表明保持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可以很好的解決貨幣政策的時間一致性問題。三是建立政府良好的聲譽,這就要求政府保持政策執行上的一貫性。四是委托方法,即由某些獨立的個體來制定政策。

(二)政府需要大力支持碳減排技術的研發和創新

政府需要設立專門的項目基金來支持有關部門對這方面的的研究和創新。同時政府可以出臺具體的措施來補貼和獎勵那些在碳減排技術做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各類評優和晉升都與這個積極的掛鉤。在資金的來源方面,政府可以盡可能的開展多種渠道,如民間募集、企業贊助、國際合作的支持、征稅等。同時對于資金的去向和用途,需要進行公開透明,每項用途都需要具體的注明,只有這樣,才能使得這項政策措施產生良性的循環,才能真正起到促進技術研發和創新的目的。

(三)政府應該有目的的對企業的具體需求有一個深入的了解

對于企業如今的設備和技術特點需要實地進行考察和研究分析,在整合規劃市場現有的技術下進行統籌規劃,不能盲目的一概而論。同時,政府應該加大對于企業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對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技術予以大力的支持,對某些企業應提供信息技術上的指導和鼓勵,使得企業能夠及時正確的采用新的減排技術。

(四)政府部門應該大力宣傳節能減排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媒體宣傳低碳經濟下節能減排的實際意義,使民眾充分的了解節能減排對于國民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的作用,使得節能減排真正落實到百姓實際生活中去,使其意識到節能減排并不是降低生活品質,而是可持續發展,為未來更好的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逐漸的形成一種文化,無形地約束著百姓的行為,使得整個社會的技術不斷的朝著節能減排的方向更新換代。

(五)加強國際合作

當前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的一個趨勢,在國際貿易下,各國也紛紛以綠色壁壘、碳關稅作為一個產品進出口的標準。中國目前的低碳技術正處于一個起步的階段,各方面的技術和國際領先水平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中國應該樹立起一個大國的形象,積極主動的在碳減排等尖端技術上向其他先進的國家學習,通過人員派遣、出國考察、國際項目合作交流、項目引進等方式拉近與先進國家的距離。同時,中國自身也應該不斷的自主創新,將先進國家引進的技術逐步的消化吸收,同時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加以改進和整合,開發出一些適合中國國情和中國企業相匹配的技術。

注釋:

① 碳稅的目的就是在市場機制基礎上建立一種經濟激勵。它相當于一種庇古稅,通過把外部成本內部化以納入價格系統,進而影響經濟主體決策(Bemard P.Herber&Jose T.Raga,1995;hwrence H.Goulder,1992)。

參考文獻:

[1 ]蘇明.開征碳稅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9,(72).

[2] 胡靜峰.建設低碳經濟的演化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和企業雙方互動角度[J].經濟問題,2011,(04).

[3] 聶力.低碳時代基于節能減排的博弈均衡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2011,(12).

篇3

面對能源經濟危機以及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性影響,碳減排已然成為全球共識。盡管在減排分工與實施路徑上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但是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無一例外的成為各個國家的戰略決策,我國也公開承諾在既定的時間內完成減排目標。與國家層面主動應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企業層面的猶豫不絕和地方政府的“非理性”行為后危機時代,企業利潤受到內外因的影響,發展受到制約。在很多企業看來,承擔減排責任將提高企業的短期生產成本,占用企業的“生產性投資”企業對碳減排缺乏動力就成為自然。就另一方面而言,面對企業的消極作為,地方政府為了完成國家碳減排任務的剛性要求,無奈時只能采用限產、強制遷移等“非理性”行為,這對于中國經濟轉型與區域協調發展是較為不利的。

如何提高企業參與碳減排的積極性,推動區域經濟優化協調發展就成為突破當前困局的關鍵。參與碳減排并非無利可圖,相反發展減排技術會給企業帶來持久的競爭優勢,甚至在短期也會獲得不菲的回報。本文正是基于對碳減排行為的獲益機制進行剖析,為企業具有操作可行的對策。

二、系統思考:企業碳減排收益的內涵與外延

盡管企業減排實施創新行為的未來收益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是一旦企業實施了減排行為,就選擇了一個具備良好發展勢頭的產業方向,社會資本流入以及這種行為所帶來的綠色競爭優勢就會逐步凸顯。在企業核心創新能力沒有帶來長期收益的時候,優質社會資源將會為企業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而綠色競爭優勢也為企業未來應對低碳需求和綠色壁壘掃平了道路,這種收益往往是以降低成本的方式體現的,企業不容忽視。

事實上,企業最容易忽視的是以碳金融和政府扶持為代表的金融衍生產品和地方財政政策,這些都是企業短期可以從碳減排中收益具體行為。因此,企業在碳減排收益的舉措是多方面、多層次和多維度的。最外層的稱為短期收益,包括排放稅、碳交易、政策支持三種;中間層可以看做戰略層收益,包括獲取綠色競爭優勢、引導資源流入;最內層的是核心收益,主要是環保技術創新帶來的創新補償,熟悉了解這些獲益機制將為企業制定有效的減排舉措奠定基礎。

(一)短期收益:立竿見影的減排獲益途徑

通過排放稅、獲得政策支持以及碳交易都可以讓企業獲益。排放稅按照稅基可以分為三類:碳稅、二氧化碳稅、能源稅。排放稅的征收無疑會增加企業的成本,提高產品的價格,降低企業產品的競爭力。目前在國際貿易中,歐美國家正在考慮對那些因沒有繳納排放稅而獲取成本優勢的進口商品征收碳關稅。與此同時,任何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宏觀的國家政策環境。合適的發展政策是產業發展的催化劑。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以后,各國政府日益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紛紛加大對低碳技術和新能源研發的投入,號召企業自覺承擔碳減排的責任,并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

碳交易市場主要包括強制減排市場和自愿減排市場,主要是通過排污權交易實現的。排污權交易作為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制度對企業經濟激勵在于排污權的賣出方由于超量減排使排污權剩余,繼而將節約的排放指標暫時“儲存”以備未來自身擴大發展之用或者通過出售剩余排污權獲取經濟回報,從而達到市場對企業環保行為進行補償的目的。

(二)戰略層收益:打造企業新時期的競爭利器

綠色競爭優勢,綠色競爭優勢最早由Kolk A .and Pinkse J(2008)提出。在低碳經濟時代,綠色競爭優勢是企業最核心的特定競爭優勢。它包括節能環保管理而改善環境質量的產品差異化,以及節能環保管理引致的成本降低。一般我們認為,產品的競爭優勢來自特色競爭優勢和價格競爭優勢。綠色競爭優勢能帶來產品差異化和管理成本的下降,擴大產品的利潤空間,從而為企業的研發投入及擴張提供資金支持,使得企業進入良性的發展循環。

引導資源流入,企業自覺承擔環保的社會責任,研發新的降耗技術會在公眾心目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岳書敬(2011)認為在政府政策調控以及公眾低碳意識逐漸覺醒的背景下,資本會向更具低碳發展性的企業流動。自覺創新減排的企業因其成本較低自然會獲取資本的親睞,環境友好型企業也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從而容易獲取進一步擴張的機會,而環保技術的創新來企業利潤的增長則會帶來更多的資本流入。

(三)核心層收益:通向企業未來發展的成功之道

獲取創新補償,創新補償是指企業在環境規制的影響下,進行應用性研究或引進新的環保技術,尋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方法或者采用變廢為寶的循環利用的生產方式,會給企業帶來生產成本的下降、銷售收入的提高和持久的技術領先優勢。“波特假說”認為,合理的環境規制能刺激被規制的企業在變動約束條件下,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和改進技術水平,刺激出企業的“創新補償”效應,從而在部分乃至全部抵消企業“遵循成本”的同時,還能提高它的生產率和國際競爭力。在社會環境意識逐漸提高及有效的環境規制下,企業通過率先采用環境友好技術性質措施,如改進生產工藝、流程,采用新節能技術等,并率先將這樣的產品或技術導入市場,便可優先于其他競爭者獲取先動優勢,占據有利的市場地位,從而使其符合時代潮流,不至于在未來的綠色潮流中被淘汰。

三、執行之道:企業在碳減排收益的可行舉措

(一)直面碳稅征收,笑對貿易壁壘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北歐很多國家已經率先征收碳稅,繼而實施能源效率標準、碳排放交易制度等多種措施。中國財政部財科所課題組的《中國開征碳稅問題研究》報告稱,可以考慮在未來五年內開征碳稅并提出我國碳稅制度的實施框架。國際上,自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以來,美、法、英、日等發達國家提出對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這無疑會提升國際市場的進入壁壘,削弱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目前,世界許多國家已經對節能和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獲與封存、清潔汽車等具有戰略意義的低碳前沿技術開發進行了部署并加大了投入力度。同時,許多國家對采用先進減排技術的企業和正在發展的清潔發展項目給予稅收優惠。企業應該利用節能減排與低碳經濟發展之間的協同關系,積極開發、應用碳減排技術,建立與低碳發展相適應的生產方式,進行必要的戰略投資,開發利用低碳產品和低碳能源,搶占低碳經濟的商機,贏得企業的發展。利于獲取未來低碳經濟的最大收益。

(二)響應減排號召,爭取政策支持

近年來,各國紛紛宣布了未來碳減排的目標,同時頒布了一系列有助于碳減排的獎勵政策。如2008年11月,英國議會通過了《氣候變化法案》,明確承諾到2020年,削減26%-32%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實現降低溫室氣體排量60%的長遠目標。英國政府積極支持綠色制造業,研發新的綠色技術,從政策和資金方面向低碳產業傾斜。2009年,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莊嚴承諾,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到2020年將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將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目前中國正在大力發展風電、核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同時加大了對清潔發展項目的政策和資金傾斜的力度。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把握時代潮流會獲取政策的支持,為企業的發展借得東風。

(三)參與碳市交易,借力金融工具

一般看來,人類經歷了三次革命。第一次是由原始社會向農業文明的過渡,第二次是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第三次是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現在我們正在經歷第四次文明的革命——低碳文明。低碳文明帶來的碳金融給企業發展碳減排技術提供了一個大舞臺。在歐美國家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碳交易市場,如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英國交易體系等。目前中國的碳金融市場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排污交易所主要有北京環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等。作為世界最大的CERs出售國,中國正在積極構建國內碳交易市場以期在國際碳市場中掌握更多的定價權。因此,企業應當把握住國內外碳市場的發展機遇,投身碳金融市場,利用金融的杠桿作用,對沖碳減排的投入風險,獲取碳減排的超額收益。

(四)獲取創新補償,創造持久動力

在不斷變化的21世紀中,企業要想生存就必須不斷的創新。而企業最主要的創新便是技術創新,企業技術創新主要是基礎應用創新。環保技術創新能為企業帶來成本競爭優勢和特色競爭優勢。一方面通過降低能耗而使企業產品在市場上更具價格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通過增加用途、完善功能、改進質量以及植入綠色消費觀念而使產品對消費者更具特色吸引力,從而在整體上推動者企業競爭力不斷提高。同時,環保技術創新會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某段時期內獲得壟斷地位,從而給企業帶來環保技術領先者的形象,是企業占據有利的市場地位、銷售渠道和要素來源,更能帶來高額的壟斷利潤。繼而企業又可從高額的盈利中撥出資金進行新的基礎創新研究,從而將企業送上良性的發展軌道,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

四、簡要結語:一種新競爭優勢的凸顯

簡言之,無論是立足短期的企業成本降低還是長期的競爭優勢打造,碳減排無疑都可以為企業帶來不菲的收益。系統認知外部環境變化,有效甄別風險下的隱藏收益必然成為“后危機時代”企業獲勝的重要能力,碳減排問題的解析正是這種能力的一個縮影。因此,企業的適應性創新能力將成為企業的一種新興的競爭優勢,這種能力的核心就是通過內在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機制有效化解外在復雜環境給企業帶來的不確定性,進而將其轉化為可觀的超額收益。這種能力的產生既有賴于現實企業家的敏銳洞察力和決策力,也將借助于理論學者創新工具的提出,因此就為學界與實務界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篇4

1. 碳產品的概念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經濟模式和形態,它的運行離不開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四個基本環節在內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低碳經濟是發達的商品經濟,低碳經濟交換、流通的低碳產品,又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大類別。所謂廣義低碳產品,指的是所有以低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低碳排放代價產出的產品、商品或服務;所謂狹義低碳產品既包括了碳排放權和節能減排技術及解決方案這樣的非實體產品,也包括了專門和直接用于節能減排的生產設備、生產資料和消費產品。

2. 碳排放權交易

碳排放權交易的概念源于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戴爾斯首先提出的“排放權交易”概念,即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

放的權利,將其通過排放許可證的形式表現出來,令環境資源可以像商品一樣買賣。目前所稱碳交易,就是指的碳排放權交易,它是低碳經濟下交換和流通的重要標志性產品,也是一種特殊商品。碳排放權本來是全球稀缺環境資源的公共產品,但是1997年《京都議定書》確立的碳排放交易制度,使它獲得了“產權”,而且有了市場和交易價格,成為一種可以流通、交易、投資和追逐的資產。

為了促進各國完成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人類歷史上出現了首次以法規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設計并規定了兩個發達國家之間可以進行碳排放額度買賣的“碳排放交易”,也就是說,難以完成削減任務的國家,可以從超額完成減排任務的國家購買本國超出的碳排放額度。至于尚無硬性減排額度的發展中國家,如果通過技術革新和改造,在新老項目上實現了節能減排,也可以把經過核實認證的碳減排量,出售給需要購買碳排放指標的發達國家。

(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產生及分類

1. 碳排放交易市場的產生

按照《京都議定書》的規定,協議國家承諾在一定時期內實現一定的碳排放減排目標,各國再將自己的減排目標分配給國內不同的企業。當某國不能按期實現減排目標時,可以從擁有超額配額或排放許可證的國家(主要是發展中國家)購買一定數量的配額或排放許可證,以完成自己的減排目標。同樣的,在一國內部,不能按期實現減排目標的企業也可以從擁有超額配額或排放許可證的企業那里購買一定數量的配額或排放許可證以完成自己的減排目標,排放權交易市場由此而形成。

2.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分類

(1)根據交易對象劃分

可分為配額交易市場和項目交易市場兩大類。配額交易市場交易的對象主要是指政策制定者通過初始分配給企業的配額。如《京都議定書》中的配額AAU、歐盟排放權交易體系使用的歐盟配額EUA。項目交易市場的交易對象主要是通過實施項目削減溫室氣體而獲得的減排憑證,如由清潔發展機制CDM產生的核證減排量CER和由聯合履約機制JI產生的排放削減量ERU。

(2)根據組織形式劃分

可分為場內交易和場外交易。碳交易開始主要在場外市場進行交易,隨著交易的發展,場內交易平臺逐漸建立。 截至2010年,全球已建立了20多個碳交易平臺,遍布歐洲、北美、南美和亞洲市場。

(3)根據法律基礎劃分

可分為強制交易市場和自愿交易市場。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政府法律明確規定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并據此確定納入減排規劃中各企業的具體排放量,為了避免超額排放帶來的經濟處罰,那些排放配額不足的企業就需要向那些擁有多余配額的企業購買排放權,這種為了達到法律強制減排要求而產生的市場就稱為強制交易市場。而基于社會責任、品牌建設、對未來環保政策變動等考慮,一些企業通過內部協議,相互約定溫室氣體排放量,并通過配額交易調節余缺,以達到協議要求,在這種交易基礎上建立的碳市場就是自愿碳交易市場。

二、培育我區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必要性和現實性

(一)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順應低碳發展潮流的戰略抉擇

被譽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低碳經濟是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各個國家、地區之間相互競爭與合作的焦點。一方面,發達國家為搶占未來技術、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和“話語權”,通過率先發展“低碳經濟”、把握技術進步的脈搏、建立碳交易市場等,引領世界經濟的發展,從而繼續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借保護氣候之名,醞釀對發展中國家產品征收碳關稅,借口“環境標準”設置新的貿易壁壘,阻礙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進程。這給我國產業發展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同時,我國碳資源豐富,目前我國是全世界核證的溫室氣體減排量(CER)一級市場上最大供應國,項目數和減排量均居世界首位,碳市場前景可期。但是,由于我國目前處于國際碳市場及碳價值鏈的低端,且沒有定價權,不得不接受外國碳交易機構設定的較低的碳價格,淪為全球低價的“賣炭翁”。面對國際碳交易“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局面,要極大限度發揮我國豐富的碳資源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迫在眉睫。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決定了內蒙古是全國無可爭辯的碳源大區,在國內外碳排放交易市場加快建立、低碳環保產業加快發展的大背景下,培育和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對我區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二)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區已經形成了以能源、重化工等資源型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重型化特征明顯,能源消耗大。未來一段時期,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兩大突出問題:一是控制溫室氣體任務艱巨。國家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作為約束性指標首次納入“十二五”規劃,我區預分解指標為20%。要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二是結構調整轉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迫在眉睫。要解決上述問題,除了使用傳統行政手段外,還需綜合運用市場手段,探索行政手段與市場機制的結合問題,實行兩條腿走路。從理論和國際經驗來看,財稅政策、標準和管制政策、排放交易是核心的政策工具。在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下,國家和地方層面設定了溫室氣體排放上限配額,并允許企業和個人交易這些配額。這些基于總量控制的強制性碳排放交易既是“緊箍咒”,也是“催化劑”,使得高排放、高耗能行業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素質和競爭力,突破能源資源瓶頸制約,推動經濟增長由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否則將付出更大成本。因此,碳排放交易市場是實現減排目標的重要突破口,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我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重要力量,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三)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提高外資質量和水平、吸引清潔技術的重要途徑

當前,國際資本和沿海產業加快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通過運用排放配額的市場手段,一方面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進入;另一方面,鼓勵和允許企業運用節能減排、先進技術產生的多余排放配額,在碳市場上出售,除了享受傳統的成本優勢外,還可以獲得額外的利潤,使企業在節能減排上“有利可圖”,既有利于引導外資重點投向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等領域,促進配套項目建設、產業鏈延伸和企業群擴充,也有利于把我區建設成為開放程度較高、最具投資吸引力的重要區域之一。同時,通過開展清潔合作機制,還有利于引進國內外先進低碳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促進我區低碳發展。

(四)我區具有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政策條件

未來我國有可能面對一個排放權稀缺的碳交易市場,國家已經將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提上議事日程,初步打算在2015年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內蒙古具有建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政策條件,《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 》中明確提出:開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三、建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幾點建議

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并非僅僅建立一個交易平臺。涉及的領域眾多,且是一項新工作,推進難度大。我區此項工作尚未開展,缺乏配套管理機制和能力,需緊密結合全國統一市場的建設進程,穩步推進。

1. 加快建立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體系

建立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是交易市場建設的重要基礎,不能準確掌握現實溫室氣體排放量將使交易市場建設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境地。因此,我區目前當務之急是加快建立碳排放核算體系和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制度,將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指標納入統計指標體系,建立健全涵蓋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農業、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廢棄物處理等領域,適應溫室氣體排放核算的統計體系。根據溫室氣體排放統計需要,擴大能源統計調查范圍,細化能源統計分類標準。重點排放單位要健全溫室氣體排放和能源消費的臺賬記錄。

2. 加強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工作

抓緊制定我區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指南,規范清單編制方法和數據來源。研究制定重點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指南。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信息系統。定期編制自治區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加強對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工作的指導,做好年度核算工作。加強溫室氣體計量工作,做好排放因子測算和數據質量監測,確保數據真實準確。構建自治區、盟市、企業三級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和核算工作體系,加強能力建設,建立負責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的專職工作隊伍和基礎統計隊伍。實行重點企業直接報送能源和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制度。

3.加強能力建設

完善碳盤查和核證體系的規則和制度建設,編制排放清單,準確掌握主要企業的碳排放現狀,科學預測我區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目標,研究制定碳排放權分配方法。同時,抓緊研究企業排放設施的數據核算和報告標準。積極培育自治區內獨立的第三方核證機構,加強對從事與碳排放交易工作有關人員的能力培訓,以使其盡快熟悉國際碳排放交易規則,以勝任相關工作。加快低碳技術研發人才和碳金融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為碳交易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篇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02-0075-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12

摘要:建筑部門的低碳發展已成為推進我國低碳經濟至關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正確客觀地評價建筑的低碳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以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為研究對象,采用碳排放情景分析法,針對中國館的基準建筑與實際建筑,計算其世博結束后正常運行條件下的碳排放水平,評估中國館實際建筑的碳減排效益。使用建筑能耗模擬軟件DesignBuilder對建筑全年能源消耗水平進行了模擬,并通過相應能源品種的碳排放因子分別計算了實際建筑和基準建筑的碳排放水平;同時應用全生命周期方法(LCA)分析了中國館實際建筑應用太陽能光伏、LED照明技術相比于基準建筑所帶來的減排效益。結果表明:世博結束后正常運行條件下,中國館實際建筑年碳排放量為18 969 t CO2e,基準建筑年碳排放量為25 770 t CO2e,因此,相比基準建筑,中國館實際建筑一年減排6 801 t CO2e,年碳減排率為26.4%;減排效益主要由節能設計及綠色技術貢獻,分別占96.3%和3.7%。本文通過綜合評估中國館的碳減排效益,以期為我國公共建筑低碳工作的開展進行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 中國館;情景分析法;建筑能耗模型;碳減排效益

中圖分類號 X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02-0075-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12

為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我國已明確提出,至2020年,單位GDP的CO2排放強度在2005年基礎上下降40%-45%。在歐盟發達國家,建筑全生命周期內的碳排放已經占了全部部門碳排放的50%[1],而在我國建筑耗能引起的碳排放量也已占總排放量的19%-20%[2],且房屋建造等間接能耗及碳排放量呈上升趨勢,建筑部門已成為主要的碳排放源,因此,推廣低碳建筑對遏制碳排放具有十分重要意義[3]。2005年,我國頒布首部公共建筑節能設計的綜合性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標志著我國建筑節能工作在公共建筑領域的全面鋪開。“十二五”期間,我國公共建筑節能目標為力爭實現公共建筑單位面積能耗下降10%,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低15%。2010年上海世博會作為一屆低碳、環保的盛會,在建筑的碳減排方面也作了大量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尤其是永久建筑一軸四館(世博軸、中國館、世博中心、世博文化中心以及主題館)應用了很多節能設計和綠色技術,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進行了充分演繹。

對于建筑碳減排效益的評估,目前還未出現一種公認的統一的方法,盡管如此,評價一個建筑低碳與否,有兩點基本是可以確認的,一是低碳建筑要實現的減碳是在某個“基準線”上的減碳[4],因此需要建立一個參照體系,即假設一個基準建筑,從而與實際建筑的碳排放水平作出比較,得到減排效益;二是建筑的碳足跡對周圍環境最主要的影響是能源資源消耗[5],因此對建筑的低碳評價主要圍繞因建筑能耗引起的碳排放進行評價。基于以上兩點認識,本文以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為例,采用低碳經濟研究的最佳分析工具――情景分析法[6],針對中國館的實際建筑和基準建筑兩種不同情景,參考國外建筑能耗計算方法學[7-8],分析了中國館在世博會結束后正常運行條件下實際建筑和基準建筑的碳排放量,從而對中國館在世博會結束后繼續產生的環保、低碳效益作出客觀評價,以期為我國大型公共建筑的低碳評價研究作出有益探索。

1 研究方法

建筑物碳排放量評估體系一般選擇按照建筑的全生命周期,通過對建筑材料的生產及運輸階段、建設階段、使用階段、拆除階段和廢棄物處置階段這一生命周期的CO2排放核算,從而進行建筑物的碳排放計算[9]。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來源包括了建筑物生命周期物化階段(建材生產、施工階段)、使用階段以及拆除處置階段的碳排放(其中規劃設計階段不產生實物碳排放)。

據發達國家的統計分析,一般情況下,建筑物使用能耗與其它能耗之比大約為9∶1,不超過8∶2,建筑物使用階段的能耗,即運營能耗構成建筑物全生命周期能耗的主體。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中國館運營能耗帶來的碳排放。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國館在世博期間的運行時間僅占其建筑生命周期內的極少部分(一般認為中國公共建筑的平均壽命為30年,世博舉辦時間僅為半年),本文為針對中國館在世博結束后正常運行條件下碳減排效益作出的分析,并非針對世博期間中國館的運行情況。

1.1 情景設置

世博會期間,結合課題的開展,本研究對中國館的建筑形體形式、建筑墻體與門窗、機電策略、照明設計、新能源應用以及實際用電量等進行了大量的數據收集工作,同時研讀了國內外相關建筑節能方面的法規、標準,在此基礎上,分別對中國館實際建筑和基準建筑進行不同情景的設置。

實際建筑:中國館坐落于世博會規劃核心區,是世博園區“一軸四館”永久性建筑中的制高點,由國家館和地區館兩個部分組成。國家館和地區館總建筑面積157 855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積109 277 m2,地下建筑面積48 578 m2)。中國館應用了多種先進的節能建筑設計,包括采用斗拱結構的遮陽技術,使用架空中庭空間系統的自然通風技術、采用LowE玻璃、采用輕質砂加氣砌塊新型環保墻體材料等,同時還應用了很多綠色環保技術如冰蓄冷空調、屋頂綠化、太陽能光伏、LED照明等。

基準建筑:一般來說,基準建筑必須與實際建筑有相同的尺寸、形狀和分區,而且測量采用同樣的度量衡,每一空間包括與實際建筑同樣空間內的活動(即有相同的活動參數值),另外,基準建筑還應與實際建筑的方位和氣候數據相同,須有來自鄰近建筑物的相同位置的陰影和應用于實際建筑模型的其它地形特征。除此之外,中國館基準建筑的圍護結構、供能設備等主要參照2005年《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10]規定的公共建筑節能設計,與實際建筑相比,主要參數設置的不同見表1。另外,基準建筑沒有采用冰蓄冷空調、屋頂綠化、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照明采用CFL燈(緊湊型熒光燈)等。

1.2 建立模型

本研究所用模型為建筑全能耗分析軟件――DesignBuilder,用以模擬中國館建筑全年逐時的負荷及能耗。DesignBuilder 是專門針對美國能源部支持下開發的建筑全能耗模擬引擎Energy Plus 開發的用戶圖形界面軟件,包括了所有Energy Plus 的建筑構造和照明系統數據輸入部分,也移植了所有的材質數據庫,包括建筑和結構材料、照明單元、窗戶和加氣玻璃、窗簾遮陽等,是第一個針對Energy Plus 建筑能耗動態模擬引擎開發的綜合用戶圖形界面模擬軟件[11]。程序根據輸入的建筑情況(包括建筑結構、圍護結構材料、供暖空調方式與系統分布、室內人員活動規律等)和室內設定溫度值的要求,動態計算出建筑物的全年能耗情況,并以各種表格形式輸出。

1.3 計算碳減排效益

本研究使用DesignBuilder能耗分析模型軟件,分別對中國館實際建筑和基準建筑的能耗進行模擬及對比,在此基礎上,再將能耗乘以相應能源品種的碳排放因子來計算碳排放量,從而獲得中國館實際建筑和基準建筑的年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在此基礎上,對中國館實際建筑所采用的太陽能光伏和LED技術所帶來的碳減排效益進行分析,并在實際建筑的年碳排放量中進行扣除,從而得到中國館實際建筑與基準建筑相比所能產生的碳減排效益。

2 研究結果

2.1 實際建筑與基準建筑能耗模擬

本研究對中國館的能耗類型主要劃分為5大類:房間用電、照明、供熱、制冷和其他項。通過對模型輸入建筑所在地理位置、氣象數據、外墻、屋頂材料及傳熱系數,人員及室內熱源、空調區域及其能效等參數,中國館的逐日、逐月能耗均能得到模擬。圖1為中國館實際建筑和基準建筑的分項耗能圖,表2為中國館實際建筑和基準建筑綜合耗能全年能耗對比。可以看出,由于采用了大量先進的節能設計,與基準建筑相比,實際建筑的供熱、制冷能耗有了一定的降低,尤其是供熱方面,其供熱和制冷的能耗分別節約了80.3%、2.6%。中國館實際建筑全年能耗為21.9 GWh,而基準建筑全年能耗為29.2 GWh;另外,相對于基準建筑,中國館實際建筑的全年能耗波動更趨平穩,但耗能的高峰期還是在夏季酷暑時期。

2.2 實際建筑與基準建筑碳排放對比

中國館的碳排放主要為各分項的能耗乘以電力排放因子或天然氣排放因子,表3為中國館實際建筑和基準建筑模擬的全年CO2排放量。中國館運行一年實際碳排放為19 330 t CO2e,基準情景下碳排放為25 770 t CO2e,因此中國館每年可減少碳排放6 440 t CO2e,全年的變化趨勢與能耗變化趨勢保持一致。

2.3 綠色技術的減排效益

在實際建筑中,中國館還采用了綠色環保技術如屋頂太陽能光伏以及LED照明技術,這部分技術產生的碳減排效益應當在實際建筑的碳排放中進行抵扣。本文采用全生命周期的研究方法對中國館的太陽能光伏技術和LED照明技術分別進行了計算,一般來說,太陽能光伏的使用壽命為25年,每天有效發電時間為3.5小時,根據中國館安裝了302 kW的太陽能光伏計算,考慮生產過程的碳排放為0.035 5 kgCO2/kWh[12],太陽能光伏年減排量為327 t CO2e,全生命周期減排量為8 169 t CO2e。根據LED燈泡的使用壽命為25 000小時[13],

世博結束后每周LED照明使用12小時,中國館安裝了62.7 kW的LED,按LED比CFL燈節能50%進行計算,考慮生產過程的碳排放(使用期能耗為658 kWh時,生產能耗為9.9 kWh)[13],相對CFL燈來說,LED技術的年減排量為34 t CO2e,全生命周期減排量為1 369 t CO2e。因此,由于太陽能光伏技術和LED技術的應用所帶來的年減排效益為361 t CO2e,在實際建筑的年排放量中扣除此部分的減排效益,即中國館實際建筑一年的碳排放為18 969 t CO2e。

2.4 結果驗證

在建完模型后,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是使用實際能耗數據與模型模擬數據進行校驗,用以判斷模型模擬結果的準確性。由于本研究開展時間為世博舉辦期間,因此所獲得的中國館運行能耗數據時間為2010年5月-9月。由于模型模擬的中國館實際建筑為世博結束后正常運行情況,即每周5天,每天運營時間8∶00-18∶00,而在世博期間中國館每周運營7天,每天運營時間為8∶00-22∶30,所以按照運行時間對模型模擬值進行修正,修正因子為1.68,修正后的模型模擬結果與實測結果對比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模擬與實測的耗電量逐月變化趨勢類似,空調季節為能耗高峰期,過渡季節為能耗低峰期,均在上海最熱月七月耗能達到最高峰。中國館自2010年5月1日至9月底實測能耗總量為19.5 GWh,根據世博情況進行修正后模型模擬的六個月能耗值為18.5 GWh,模擬值與實測值相差5%,因此認為模型模擬結果可以接受,從而判斷模型能夠準確預測中國館在世博結束后的能耗情況,采用能耗模型進行模擬的結果是可信的。

3 討論與結論

3.1 討論

3.1.1 基準建筑的設定

由于實際建筑的碳減排效益是相對于基準建筑而言的,因此,基準建筑的設定直接影響到最終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度。一般來說,按照《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建筑節能效益評估都以20世紀80年代的建筑作為基準建筑。而在本研究中,即使2010年上海世博會并未采用實際情況下的多種節能設計及技術,考慮到中國館建設時期的設計及建設水平,以20世紀80年代的建筑作為基準建筑顯然是脫離實際的,因此,本文直接參照國家2005年出臺的《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作為基準建筑的建筑水平,從而使實際建筑的碳減排效益更具有說服力。基準建筑的設定應從實際情況出發,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從而確定適合研究對象的基準建筑,這一步是準確評價建筑低碳與否的基礎及關鍵。

3.1.2 公共建筑的低碳評價

公共建筑的低碳評價有兩種評價維度,一種是相對于同類建筑作出的橫向評價,另一種是相對于本建筑在實際情景和基準情景下的縱向評價,而對于本文的研究對象――中國館來說,若采用第一種評價方法,則需收集上海地區同類建筑的碳排放數據,即展館類建筑數據,考慮到數據不可得性等方面原因,本研究選用了第二種評價方法,這種方法有效避免了由于建筑造型、地理位置等可能造成的碳排放差異,能夠較好地盡可能在同一尺度上客觀評價中國館的節能設計及綠色技術帶來的低碳效益,從而使評價更具準確性,也是對單體公共建筑的低碳評價方法進行的探索。

3.2 結論

本文使用Design Builder模型模擬了中國館實際建筑和基準建筑的全年能耗,在此基礎上,計算了實際建筑和基準建筑的一年碳排放量,同時對綠色技術對實際建筑產生的碳減排效益進行了扣除,得出的結論如下:

(1)世博結束后中國館正常運行情況下,實際建筑一年的碳排放為18 969 t CO2e,與基準建筑年排放25 770 t CO2e相比較,實際一年可減排6 801 t CO2e;中國館建筑面積為157 855 m2,因此,中國館實際建筑年均單位面積的碳排放為120 kg CO2e/m2,基準建筑年均單位面積的碳排放為163 kg CO2e/m2,碳減排比例高達26.4%。

(2)中國館減排效益6 801 t CO2e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由節能設計貢獻,為6 440 t CO2e,占全部碳減排效益的96.3%;另一部分為綠色技術貢獻,為361 t CO2e,占減排效益的3.7%,其中太陽能光伏技術占3.2%,LED技術占0.5%。

從以上的結果不難發現,中國館的碳減排效益主要得益于源頭的節能設計,綠色技術的應用雖然有一定貢獻,但比例不大。目前,我國正大力發展低碳經濟,低碳、綠色建筑在全國各地也得到了很好的響應,“十二五”期間將有更多類似的建筑涌現,而在其中,建筑的源頭式管理不容忽視,應從設計開始貫徹綠色、低碳的理念,防止所謂的“低碳”建筑成為系列綠色技術的簡單堆砌。本研究通過對世博會中國館的定量化分析,客觀評估了中國館的碳減排效益,一方面從方法學上探索了節能設計和綠色技術應用對建筑產生的碳減排效益的有效評估,另一方面也為我國下一步公共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Dimoudi A, Tompa C.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Related to Construction of Office Buildings[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08, 53(1-2): 86-95.

[2]付加鋒,黃江麗.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論的嚴寒地區建筑低碳發展潛力初探:以吉林省長春市為例[J]. 資源科學, 2010,32(3):499-504.[Fu Jiafeng, Huang Jiangli.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Business with Lowcarbon Economy in Cold Regions Based on the Full Lifecycle Theory: A Case Study on Changchun City[J]. Resources Science, 2010, 32(3): 499-504.]

[3]姜虹, 李俊明. 中國發展低碳建筑的困境與對策[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 20(12): 72-75.[Jiang Hong, Li Junming. Difficulti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Building of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12): 72-75.]

[4]龍惟定, 張改景, 梁浩,等. 低碳建筑的評價指標初探[J]. 暖通空調, 2010, 40(3): 6-11.[Long Weiding, Zhang Gaijing, Liang Hao, et al.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ng Indexes for Low Carbon Buildings[J]. Journal of HV&AC, 2010, 40(3): 6-11.]

[5]魏小清,李念平,張絮涵. 大型公共建筑碳足跡框架體系研究[J].建筑節能, 2011, 3: 26-28.[Wei Xiaoqing, Li Nianping, Zhang Xuhan. Framework of Carbon Footprint in Large Public Buildings[J]. Construction Conserves Energy. 2011, 3: 26-28.]

[6]付加鋒,劉小敏.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中國低碳經濟研究框架與問題探索[J]. 資源科學, 2010,32(2):205-210.[Fu Jiafeng, Liu Xiaomin. A Framework for China’s Low Carbon Economy on the Basis of Scenario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Relevant Issues[J]. Resources Science, 2010, 32(2): 205-210.]

[7]Rahmana M M, Rasul M G, Khana M M K. Energy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an Institutional Building in Subtropical Climate in Australia[J]. Applied Energy, 2010, 87(10): 2994-3004.

[8]Tronchin L, Fabbri K. Energy Performance Building Evaluation in Mediterranean Countries: Comparison between Software Simulations and Operating Rating Simulation[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08, 40: 1176-1187.

[9]張智慧, 尚春靜, 錢坤. 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評價[J]. 建筑經濟, 2010,(2): 44-46.[Zhang Zhihui, Shang Chunjing, Qian Kun. Carbon Emission Assessment of Building Life Cycle[J]. Construction Economy, 2010,(2): 44-46.]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GB50189-2005《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S].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5.[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50189-2005 [S].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5.]

[11]劉鑫, 張鴻雁. Energy Plus 用戶圖形界面軟件Design Builder 及其應用[J]. 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7, 25(5): 34-37.[Liu Xin, Zhang Hongyan. Graphic Interface Designing Software Design Builder of Energy Plus and Its Application[J]. Journal of Xi’an Aerotechnical College, 2007, 25(5): 34-37.]

[12]Fthenakis V M, Kim H C. Greenhousegas Emissions from Solar Electricand Nuclear Power: A Lifecycle Study[J]. Energy Policy, 2007, 35: 2549-2557.

[13]Semiconductors O O.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Illuminants: A Comparison of Light Bulbs, Compact Fluorescent Lamps and LEDLamps[EB/OL].[2009-11].省略/osram_os/EN/About_Us/We_shape_the_fut ure_of_light/Our_obligation/LED_lifecycle_assessment/OSRAM_LED_LCA_Summary_November_2009.pdf.

Assessment 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Benefit ofChina Pavilion with Scenario Analysis Method

DAI Jie1 HU Jing1 XU Lu2 CHEN Shuo3 DONG Yaping3 TANG Qinghe1

(1. Shanghai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hanghai 200233, China; 2. Bureau of Shanghai World Expo Coordination,

篇6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2年7月12日

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對提升環境質量的渴望也越來越高。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許多國家的追求,創建低碳生存環境正在成為世界的主流。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營造綠色家園,將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作為首批入選世界自然基金會(簡稱WWF)“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的兩個城市之一,2008年保定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打造“低碳保定”的城市發展目標,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發展低碳經濟、培植低碳產業、倡導低碳生活,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并切實出臺了各種政策措施,使保定市的“兩型社會”的建設穩步推進。而目前在金融經濟危機的背景下,企業生產受到極大影響,財政資金趨于緊張,既要保增長,又要建設節約型社會,對保定市政府和企業都提出了新的挑戰。為應對全球變暖,世界各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公框架公約》以及《京都議定書》的框架下利用碳交易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建成了多個、多級別的碳排放市場,為遏制全球變暖趨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我國也在進行碳排放交易的試點工作,這些都為借助市場化的手段推動保定建設“兩型社會”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一、國際碳排放交易機制與實踐

《京都議定書》規定了三種為減少締約方溫室氣體排放的靈活機制,即聯合履約機制(簡稱JI),國際排放貿易(簡稱ET)以及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其中,前兩項機制適用于公約附件I國家之間,而清潔發展機制(CDM)則適用于公約附件I國家和非附件I國家之間。由于附件I國家可以通過三種靈活的機制,以交易轉讓或者境外合作的模式來獲得溫室氣體排放權。這樣,就能夠在不影響全球環境完整性的同時,降低溫室氣體減排活動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實現全球減排成本效益最優。《京都議定書》之后,發達國家相繼成立碳排放交易所,發展中國家也借助清潔發展機制,越來越多地融入國際碳市場。歐盟和美國是碳排放交易實踐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個案例,其實踐經驗對中國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有很強的借鑒作用。

(一)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歐盟一直是推動氣候變化談判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和踐行者。為了幫助其成員國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減排承諾做準備,2003年6月,歐盟立法委員會通過了“排放交易計劃(ETS)”指令,對工業界排放溫室氣體設下限額;2005年1月1日正式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性的排放交易體系——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涵蓋了所有27個歐盟成員國,且非歐盟成員國的瑞士和挪威也決定于2007年自愿加入EU ETS與歐盟成員國進行排放交易。在該交易體系下,人們采用的是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管理和交易模式。其做法是:歐盟及其成員國政府設置一個排放量的上限,受該體系管轄的每個企業將從政府那里分配到一定數量的排放許可額度——歐洲排放單位(EUA),而所有企業的排放總量不得超過該上限。如果企業能夠使其實際排放量小于分配到的排放許可額度,那么它就可以將剩余的額度放到排放市場上出售,以獲取利潤;反之,它就必須到市場上購買排放權,否則,將會受到重罰。

歐盟的排放交易制度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是2005~2007年,第二階段是2008~2012年。在第一階段,共有21個歐盟成員國參加。根據“總量控制、負擔均分”的原則,歐盟規定至少將95%的配額(EUA)免費分給企業,剩余5%配額采取競拍的方式。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超標1噸,將被處以40歐元的罰款。2008~2012年是第二階段即正式實施階段。會員國所釋出的排污權有90%必須免費分配給各廠,10%配額采取競拍的方式,罰款額漲至100歐元/噸;通過與JI和CDM項目的接通,市場規模擴大到歐盟以外的國家。

目前,歐盟正在進行的是“排放權交易計劃”第二階段,由于在試運行的第一階段,各國向其企業簽發了過多的排放許可證,使企業缺乏減排動力,導致二氧化碳市場碳信用通脹,從而遭到了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批評。在正在實施的第二階段中,歐盟就明顯加緊了配額的限制,并且試圖將該體系覆蓋到更多的行業中去,尤其是近年來排放增長迅猛的航空業。EUETS的交易量不斷增長,2007年交易了不到10億噸,2008年交易額達到28億噸,占歐盟京都議定書氣候貿易體系交易總量的80%~90%,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所。

(二)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是全球第一家自愿減排碳交易市場交易平臺,是京都機制以外的碳交易市場。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是由會員設計和治理,自愿形成一套交易的規則。交易所的會員自愿做出了有法律約束力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以保證芝加哥氣候交易所能夠實現其兩個階段目標:做到在第一階段(2003~2006年),通過自身減排和購買其他會員多余的信用額度達到每年減少1%排放的目標;并保證在第二階段(2007~2010年),所有會員將實現6%的減排量。交易所包含兩類機構:一類是CCX的會員,即排放溫室氣體的實體;另一類是CCX的參與者,即替代物和流動性的提供者。每位會員公司通過減排或補償購買達到各自的減排量,在維護大氣環境穩定、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同時,提高企業知名度與美譽度。

CCX目前有會員公司200多個,主要來自航空、電力、環境、汽車、交通等行業,其中包括5家中國會員公司,交易產品涉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等6種溫室氣體。

(三)其他碳排放交易市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溫室氣體減排貿易體系于2003年1月正式啟動,它對該州的電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門規定排放份額,對于額外的排放,則通過該碳交易市場購買減排認證來補償。2007年澳大利亞加入《京都議定書》后,加快了碳交易的立法。目前,澳大利亞政府正在推動參議院通過一項含有11個具體法案的碳交易法案,希望碳交易從2011年開始覆蓋全國75%的碳排放,這一舉措將使澳大利亞成為繼歐洲之后的第二個碳交易平臺。

加拿大作為一個遠遠落后于其《京都議定書》目標的國家,于2008年5月30日成立了蒙特利爾氣候交易所,其使命是向加拿大經濟中參與解決空氣品質和氣候變化問題的許多部門提供價格透明度、環保整體性、低成本、廣泛的準入和可靠性,促進加拿大的整體減排。

亞洲地區碳交易起步較晚,但正出現迎頭趕上的跡象。港交所已經開始研發排放權相關產品,籌備溫室氣體排放權場內交易,日本也在進行碳排放交易所的籌備工作。

二、我國在碳排放交易機制上的探索

我國開展排污權交易的實踐最早是在1991年,原國家環境保護局在16個城市進行了排放大氣污染物許可證制度的試點工作。自1994年起,又在其中的6個城市開展了大氣排污權交易的試點。這些試點可以看作是中國起步階段的排污權交易試點。1997年北京環境與發展研究會和美國環境保護協會合作開展了排污權交易研究項目,2001年亞洲開發銀行和陜西省政府共同啟動了由美國RFF和中國環境科學院聯合執行的“SO2排污權交易制度”。2002年3月1日,國家環保總局在七省市開展了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及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這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排污權交易的示范工作。

通過這些項目的開展,為我國積累了許多排污權交易的經驗。但是,客觀來講,這些項目的開展多是在政府主導下或者在企業內部完成的,多數帶有很強的行政色彩。在這些交易中,市場對于資源的配置作用沒有得到體現,也沒有相應的經濟評估。近幾年,我國開始逐步看清自己在碳產業鏈中所處的地位,開始探索構建自己的碳市場。2008年相繼成立了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環境交易所及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并于2009年11月17日在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完成國內首筆基于碳足跡盤查的碳中和交易,開啟了我國排放交易的先河。

三、碳排放交易機制對建設“低碳保定”的啟示與經驗借鑒

可以看出,碳排放權交易已成為國際社會推動全球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我國也在積極探索建設國內碳排放市場,這些都為保定市更好地利用經濟手段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以市場手段推動“低碳保定”的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一)創建區域內的碳交易試驗平臺。首先借鑒國內已有的排污權交易試點經驗,在區域內進行以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為主的交易試點,隨著試點交易的不斷完善和推進,逐步推進節能量等其他創新產品的交易,并及時吸納國際國內碳排放交易所的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為下一步進行碳交易做好前期準備。在此基礎之上,以“中國電谷”、“低碳保定”和排放權交易試點建設的前期成果為支撐,積極爭取省內的區域碳排放交易中心落戶保定,以此進一步推動“低碳保定”的建設,擴大其影響力。

(二)構建完善碳交易信息平臺。碳交易市場一方面是與虛擬資本、金融創新、綠色技術、低碳信息咨詢、新經濟所需人力資源和教育培訓等相關的信息經濟市場,另一方面是與低碳經濟的生產要素和產品市場以及現代服務業的市場相關的企業經濟和產業經濟的市場。因此,只有構建真實而強大的信息平臺,才能最終構建碳市場。要認識到構建信息平臺是極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加快與國外先進交易體系的交流與合作,通過知識產權入股等形式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管理經驗。

(三)建立碳交易的法律保障機制。碳排放權的稀缺性來自政府法律強制性設立的排放上限,同時碳市場的運行更需要國家地方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障。節能減排貫穿整個生產、銷售和消費、使用、廢氣及回收、資源化、再利用的過程,上述各個領域對法制都有要求。只有在法制上對生產者、消費者和使用者以及再利用者的行為加以規定,并配合嚴厲的懲罰機制,才能保證節能減排工作得以順利推進和碳交易機制的順利實施。因此,要以國家法律為指導,加快制定一系列促進節能減排工作和保障碳市場運行的地方法律法規制度,形成較為完備的法制體系。盡快建立和完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碳排放配額分配體系、監測體系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企業以及發電、建筑、交通運輸等領域的節能減排管理制度建設。只有制定并嚴格實施有關節能減排的法制規章,才能使有關職能部門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所約束,才能激勵企業主動節能減排,保證碳交易市場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基礎上良性運行。

(四)完善市場化節能減排的配套政策。實踐表明,運用市場機制,利用經濟手段,能最有效地做到節能減排,但必須有完善的配套政策。保定市政府應積極配合國家資源品的價格改革,穩妥地推進煤、油、氣、電、水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運用價格杠桿引導企業節能減排。按照補償治理成本原則提高排污單位排污費征收標準,通過價格機制的作用,將能源與環境的成本內化到企業的生產決策中去,將節能減排與企業經濟效益緊密結合起來,引導企業自覺地實施節能減排行動。完善促進節能減排的財政政策、稅收政策,以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通過嚴格的土地、信貸、項目審批等政策措施,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過快增長。同時,完善監督檢查機制,保證這些政策能夠得以貫徹。

(五)加快企業節能減排技術的轉化。保定建設低碳城市的優勢在于,它擁有中國唯一的國家新能源與能源設備產業基地“中國電谷”,要利用好這一產業技術優勢,在穩步推進碳市場建設的同時,建立節能減排技術創新體系,組織實施節能減排科技開發專項,開發一批節能減排關鍵和共性技術。而且碳市場本身就具有連接綠色金融與綠色技術的功能,以碳市場為媒介基礎,建立節能技術的供需平臺,將“中國電谷”中的節能技術推介給碳市場參與企業,推動企業節能減排技術向實際應用領域的轉化。

(六)積極推動CDM項目發展,利用國際市場節能減排。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作為《京都議定書》的一種靈活履約機制,自2005年開始啟動就受到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歡迎。這一機制鼓勵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減排溫室氣體,減少排放的數量可用于抵扣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量,視做本國減排指標的一部分。我國積極地參與了這一機制,截至2009年10月,我國政府已批準了2,232個CDM項目,其中663個已在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成功注冊,預計年減排量為1.9億噸,約占全球注冊項目減排放量的58%以上,注冊量和年減排量均居世界第一。保定市政府要積極利用這一國際市場,通過搭建CDM項目信息平臺,暢通項目融資渠道,推動CDM項目的發展,利用國際市場推動本地區的節能減排。

主要參考文獻:

[1]PointCarbon:“Carbon 2009-Emission trading coming home.”,2009.Tvinnereim,E.,Rine,K.and Heimdal,C.(eds.)

篇7

一、碳排放交易市場的現狀

國家的經濟現狀決定了碳減排的主要走向,國家處在經濟發展的上升期,處在財富積累階段,主要的目標是完成經濟上的跨越,同時兼顧好環境的保護。

盡管《京都議定書》沒有將中國列入強制減排的行列,但是中國自愿減排的行為并沒有停止,2007年中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產生的核證減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總成交量得73%,2008年更是驚人占到84%。盡管中國對碳排放的貢獻巨大,但是在碳排放的交易上還處于低端階段。

但是中國南北資源分布不均,貧富懸殊,企業經濟力量及現代化設備分布不均衡,對國家分配的減排任務的完成程度不同。這時碳排放的交易市場的萌芽因為企業處理能力的高低應運而生。但是,由于眾多問題的存在,我國尚不能形成一個完整和完善的交易市場和碳排放交易標準,只能依靠國外的一些標準規范我們的碳交易市場。這樣就使我們在碳排放交易市場中間喪失了定價權和話語權。

二、存在的問題

1、適合我國自愿碳減排市場標準還不健全,全球有十幾個自愿碳減排標準,而我國大多采用美國的VCS標準進行注冊碳減排項目。2、政府、企業和個人對自愿碳減排的認識不足,就目前碳自愿減排市場達成的交易僅僅是一些處于責任、環保意識買家,缺少自愿碳減排市場還需要有看中碳投資價值的投資者,另一方面,交易的中間者基本上都是交易所在組織,政府幾乎沒有參與自愿碳減排權交易。3、自愿碳減排市場缺乏相應的政策法規,需要法律來明確產自愿減排量產權歸屬問題,是歸國家所有還是企業所有,還包括交易程序、行為的合法性以及監管等方面的內容。4、第三方認證核準核查體系不完善,主要體現在被聯合國批準的第三方核準核查機構數量少,目前國內就兩家。

為了我們不像大豆和黃金一樣在國際上失去定價權和話語權,迫切地需要一個標準,標準的制定需要大量數據作為支撐,這樣數據的監測和數據的采集成為建立標準的必經之路。

三、數據監測和數據的采集的作用

對于數據監測,國內外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網絡化信息平臺和自動化的處理、監測系統。能夠適時地對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生產信息數據化,規范化,并形成規范的報表上報。同時,監測系統的技術已經產業化,廠家能夠根據需求進行訂單生產。這樣就能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點對系統的開發做出規劃與設計。

如深圳的思利敏電力自動化公司,其產品的涵蓋不僅僅是在電力行業,觸角伸展廣泛。其產品在監測上不僅有數據處理、事件記錄、歷史記錄、打印管理、監控界面等,而且擁有數據統計、數據計算、事故追憶、保護設備管理、擴展組件管理、操作票管理、數據轉換、數據轉發等高級功能模塊,這些都是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開發的。還有很多公司的產品能夠對環境變化、空氣質量、工程項目、油田井下作業等眾多方面進行監測。這樣一來,數據源頭的信息我們能夠進行自動化地或是半自動化的收集。這些對日后的國家信息的編制通報方面極為方便。能夠為國家提供監測來的主要的數據,使國家為各個行業的碳排放提供恰當的減排指標。

數據的采集很大一部分要通過數據的監測來收集,數據采集進一步對檢測得到的數據進行過濾和規范化,進一步對數據的質量進行控制。數據的采集系統也比較多,且同樣是產業化的生產。如嘉兆科技公司產品種類繁多,設計面廣,能夠為油田數據的監測和采集提供自動化的手段。同時也能夠為船舶及電機相關的數據進行采集。

數據監測和采集是對源頭數據的收集和規范的過程,其目的是為決策提供依據。只有以大量的數據作為支撐,才能夠為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標準的制定提供依據。

四、保障數據監測和數據采集的實行

應當對全國的耗能單位進行摸底排查,了解企業的經濟基礎和營運狀況,掌握企業碳排放的基本情況,掌握企業的排污情況,建立企業的基本檔案。

數據監測和數據采集在單位實施的前提是企業的資金到位,有一定的資本去購買自動化的數據監測和采集的設備和大型的數據庫,因為自動化采集和監測的特點是數據量大,且更新周期短,需要強大的數據庫作為支撐。對經濟薄弱的企業進行專項補助,保證企業能夠順利完成自動話設備的安裝和人員的培訓工作。對采集和監測到的數據分類入庫管理,做好各項的數據挖掘工作。為以后制定單項指標提供依據。

數據監測和采集的普及應該是涵蓋全社會的,包括產品的生產、流通、區域間的流入流出,服務行業的消費、能耗。這些都要納入數據的監測和采集的范圍之內。制定有效率的統計指標體系和調查體系。

五、后期數據上報的自動化管理

從數據監測和采集到數據的入庫,到數據庫的上報,是數據規范化,報表話,條理化的一個過程。完善網上直報系統,對統計數據批量規范化上傳。這減小了國家相關服務器和數據庫的負擔,也減小相關部門分析統計監測數據的工作量。

六、指標任務量的分配

對數據各項指標進行分析和統計之后,能夠基本的把握全國能耗企業的碳排放量和排污狀況,有針對性的為各企業單位分配任務量,同時公布數據的監測,以示公正。

對于經濟基礎薄弱的企業,根據一定的比例給予資金的幫助和技術上的轉讓,確定自動化的數據采集和監測系統能夠在企業順利的實行。

七、相關問題的對策

問題的解決也會帶來新一個問題的產生。怎樣保證企業的監測數據原始,不經過人工的非法處理?怎樣衡量企業的在人力資源上的實力?依據怎樣的比例對企業進行資金支持和技術轉讓?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1)完善網上直報系統,將企業的數據監測和采集系統的借口直接與網上直報系統相連,盡量減少企業單獨對監測數據的操作,縮短數據流路線。

(2)國家相關部門調查企業人力資源狀況,進行摸底排查,確定人員的能力層次。做好監督工作

(3)對企業的資產狀況進行衡量,確定企業的注冊資金,流動資金,營業收入等,編制企業檔案。

(4)教育培訓。使企業領導和員工都掌握數據監測和采集的重要性和戰略意義。

保障數據采集和監測的正確性和科學性,離不開技術和管理。

八、結論

數據采集和監測的目的是為了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完善,碳排放的交易會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而逐漸成為交易市場的重要一部分。特別是我們的經濟在高速發展的階段,加上企業經濟實力的不均衡,碳排放的交易會越來越頻繁,數量也會越來越大。這個市場的存在是不容忽視的。有了基層的數據作支撐,保證交易市場的穩定和交易規則的有序合理。

參考文獻:

[1] 陳會強,李新.四個方面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場[J].中國科技投資,2009,7:42―44.

篇8

碳排放權是一種新型權利,其是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為核心的國際法律體系下產生的,僅從準物權與發展權角度來看,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隨著公約體系的進一步發展,碳減排放的各種權利屬性將得到進一步改進。雖然碳排放權是一個國際法上的概念,它仍然可以借鑒國內物權、準物權的概念進行自身的制的度設計。首先,碳減排放權與國內環境容量等其他自然資源相比,僅僅是因為大氣環境容量資源的全球流動性使得其制度設計通常必須首先在國際層面上進行,處理的是大氣環境容量資源這種自然資源的配置和使用,在本質上并無太大的區別。其次,碳排放權與傳統物權在主體上往往也是一致的,碳排放權在國家之間的分配只是一個簡單的權利分配過程,碳排放權一般由國家以許可證等方式進一步分配給工廠或者其他主體使用或交易,國家介入的環節并不影響其制度整體表現出來的私權性質,當然在權利內容上,碳排放權明顯表現出私權的特征,與國際公法中的國家權利等有許多異同點,因此,碳排放權的國際法色彩并不影響其物權化和具備準物權屬性。因此,我國的法律制度可以參照其這兩方面的屬性進行規范化設計。目前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權的交易還仍存在著很大的局限,國內現有的對作為交易客體的排放權的界定和認識還不明確,大多數的排放權交易都是在行政權力介入過的政策環境中發生的。因此碳減排交易市場的在法律制度上的完善,可以填補我國在這方面的空缺,使我國的法律制度更加完善。

三、我國的碳減排交易市場需要法律進行規制

政府作為國家權利的主體,在制約市場失靈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分析碳減排放問題產生的根源,利用法律杠桿因素創建一種市場機制,從影響當事者遵紀守法的角度出發,引導當事者積極主動的保護環境,建立起有效的法律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這項機制的制定和出臺,明確了碳減排放權交易的法律地位,將排放權交易作為一種經濟手段納入法律規范的范圍中,真正地在實踐領域發揮它的效用。因此,法律機構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中將環境界定為一種可利用的資源同時確立碳減排交易制度,從而使合法交易得到保護因此,我國的碳減排交易的法律制度必須得到完善,這樣才能保證這種交易公平、公正進行,從而更好的進行環境質量的控制。

結語

毋庸置疑,我國碳市場交易以及碳排放權相關的界定規范較少,尤其是在法律領域空白程度很大,這勢必要求在立法以及相關的司法實踐過程中,完善碳市場與碳排放權相關方面的立法,進一步使我國的碳市場與國際接軌,不僅僅是在經濟方面,在法制以及環境等領域,都進行接軌與協調。這是我國當前碳市場與碳排放權利范圍內急需解決的問題。(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



參考文獻:

[1] 崔金星:“氣候變化背景下能源法變革與制度創新”,《學習論壇》2011年。

[2] 曹明德:“排污權交易制度探析”,《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4年。

篇9

目前,在擴大內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跨區域產業轉移已成為中國區域政策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尤其從2004年以后,東部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特征明顯,表現為東部地區制造業市場份額開始陸續下降,勞動力密集型和原材料密集型產業率先從東部地區轉移出來。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西移一方面緩解了東部經濟集聚造成的要素價格上漲和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加大的狀況,為東部地區產業升級騰出了空間;另一方面,伴隨著生產要素的持續流入,有利于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1]。

現有研究更多強調產業轉移在均衡區域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而較少關注產業轉移對節能減排的影響這一視角。俞毅[2]通過構建以污染控制為目標的區域GDP門限值來指導傳統產業省級轉移的區位選擇,認為使GDP總量超過門限值的東部各省份的傳統第二產業向GDP尚未達到門限值的中西部省份轉移,不僅能夠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緩解東部地區勞動力成本上升過快、資源環境壓力過重等問題,也有利于形成全國產業布局的合理梯度。

因此,在促進區域產業有序轉移和協調發展的進程中,針對不同區域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特征,有差別地提出碳減排目標,實現東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與中西部地區跨越式綠色發展的有機結合,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本文將按產業轉移特征和工業化水平進行區域劃分,從碳排放系數、碳排放強度、經濟結構及經濟規模四個方面對不同區域碳排放因素進行分解,明確其差異特征,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不同區域的碳減排目標。

1 方法模型與區域劃分

1.1 方法模型

目前,對數平均Divisia指數(LMDI)分解模型已較為成熟,王峰等[3]做了詳細的推導與說明,具體推導過程如下:

根據日本學者Kaya[4]提出的Kaya恒等式可將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分解為5種效應:

這樣,通過LMDI分解模型,可以把中國區域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分解為碳排放系數、能源利用結構、能源利用強度、產業結構及經濟規模效應五種效應,并且有效解決了分解中的剩余問題和數據中的0值與負值問題。同時,LMDI方法中,分部門效應加總與總效應保持一致,即不同的分部門效應總和與各個部門作用于總體水平上獲得的總效應相一致,這一點在多層次分析中十分有用。根據區域能源平衡表,終端能源消費分為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訊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其他第三產業6個部門。相應地,n表示1-6個部門,對分部門碳排放的分解公式如下:

Gn(CO2)=Cn(f)?Cn(m)?Cn(t)?Cn(s)?Cn(g)(5)

在本文的研究中,如果按照Wu等[5]的方法對1997-2009年中國28個省市區、6個部門、19種能源(包括電力與熱力)進行三層完全分解,工作量將非常巨大,而且不能更好地說明研究的結論。因此,鑒于研究重點的不同,我們引入區域碳排放系數,對LMDI模型進行改進。

我們選取的能源包括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型煤、焦炭、焦爐煤氣、其他煤氣、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氣、煉廠干氣、天然氣、其他石油制品、其他焦化產品計17種一次能源及電力、熱力共19種能源。

按照公式的定義,f代表碳排放系數,m代表能源利用結構,其中17種一次能源碳排放系數假定不變,但區域熱力和電力排放系數是變化的。能源利用結構代表了區域這17種一次能源與電力、熱力的利用結構變化,根據《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所提供的能源燃燒缺省CO2排放因子,各種能源的碳排放因子不同,其中煤炭及其產品的排放因子>原油及其產品的排放因子>天然氣等的排放因子。因此,如果能源總量不變,燃料結構中不同能源比重的變化將導致CO2排放量的變化。

為此,我們根據區域終端能源消費的17種一次能源,及其碳氧化率、平均低位發熱量、燃料排放因子分別計算出其碳排放量,同時,按標準煤平均低位發熱量29 270 MJ/t統一換算成標準煤。

熱力的處理較為簡單,分別按各地區使用的一次能源加總算出其碳排放總量及換算成標準煤。電力的計算相對復雜,使用國家標準的折算系數不能反映區域差異特征,按魏一鳴等[6]的定義,由于每年發電燃料的構成變化及發電技術的變化,區域電力的碳排放系數有很大的變化,原則上需要通過各省市區的發電量(包括火電、水電、核電)和發電燃料的CO2排放計算得到。同時,在終端能源消費中還需要考慮電力系統自身電力的使用與輸送的電耗。另外,在測算區域碳排放系數中,還要考慮區域間電力的相互交換,計算起來較為復雜,而且由于各行業使用的電力構成不一致,對區域各行業的電力碳排放量的最終計算結果仍然只能是一個估計值。

為簡化起見,這里用7大電網(華北電網、東北電網、華東電網、華中電網、南方電網、西北電網和海南電網)電力碳排放系數代替各地區電力碳排放系數。先假定7大電網之間不存在電力交換,分別按區域能源平衡表中電力使用的一次能源數量,采用相同的方法計算出其碳排放數量與標準煤數量;其次對七大電網進行加總,得出各大區域電網電力碳排放總量與標準煤總量;然后按區域平衡表中各地區終端能源使用的電力數量進行加權平均,得到各地區電力碳排放量和標準煤數量。最后,按各地區各行業終端電力消費量分配到各行業。這樣,既考慮到了區域內的電力交換問題,又很好地避免了碳排放重復計算的問題[7]。

根據上面的計算,我們確定i地區碳排放系數ηi為該地區當年的碳排放總量除以其標準煤使用量。即:

1.2 區域的劃分

如何劃分區域是研究中國區域碳排放效應首先面臨的問題。在現有研究區域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文獻中,對于中國區域的劃分,最常見的是東、中、西部的劃分方法[9];齊紹洲、李鍇[8]在區域能源強度差異的研究中,把中國30個省市區(未包括、香港、澳門以及臺灣地區)劃分為“東部省區”和“西部省區”,各包括15個省市區。但不管是第一種還是第二種劃分方法,都不適合本文對區域碳排放及其動態變化特征的分析。首先,東、中、西部地區內部各省市區碳排放差異較大。例如,在西部地區,貴州省人均碳排放低,碳排放增量小,而內蒙古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碳排放總量出現了快速的增長。其次,在區域產業轉移的進程中,東部地區所處的階段也各不相同。珠三角、長三角等地產業在加快向中西部轉移,而山東、河北等仍處于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2],其工業化快速推進帶來的碳排放增量明顯。本文通過考察區域之間產業轉移狀況,并結合其碳減排特征,將中國28個省市區(未包括、寧夏、海南、香港、澳門以及臺灣地區)劃分為三類由于、寧夏和海南三個省區的數據缺失,其中數據基本不全,寧夏2000年、2001年、2002年和海南2002年的產業部門能源消費量數據缺失,我們取28個省市區進行研究。。

為了反映區域之間產業轉移狀況,我們采用各地區工業總產值份額及其動態變化來反映文中各地區工業總產值份額是把28個省市區當年工業總產值作為100,各省市區當年工業總產值占28個省市區總額的比重作為其工業總產值份額,以反映區域產業轉移狀況及其動態變化。。

通過比較分析,我們按區域產業轉移狀況和工業化水平特征值把28個省市區劃分為三類區域:第一類區域為產業凈轉出地區,包括北京、天津、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8個東部發達省市;第二類區域為產業凈轉入地區,包括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河南和陜西6個省區,也是工業化持續快速推進的地區;第三類區域為其他中西部地區,包括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甘肅、青海和新疆14個省區。劃分后的三類區域產業轉移狀況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1997-2009年間,凈轉出地區工業總產值份額平均為45.67%,2005年之前其產值份額不斷提升,表明產業集聚趨勢明顯,但2005年之后產值份額開始出現較為明顯的下降,呈現較為明顯的倒“U”形特征(見圖1),表明其產業已在逐步向外轉出;從工業化水平看,凈轉出地區一直維持在較高的工業化水平,但期間具有一些波動。凈轉入地區工業總產值份額平均為26.89%,這期間一直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上升態勢,只在2009年出現了一定的下降,表明該類區域主要是產業集聚與轉入;其工業化水平也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2008年達到51.17%,之后略有下降。其他中西部地區工業總產值平均份額為25.38%,大體呈現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變化趨勢,其中以2005年為拐點;而其工業化水平在三類區域中最低,平均為37.72%,但從2005年開始工業化進程已明顯加快。

2 中國區域發展差異與碳排放特征

下面分別從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碳排放特征二個方面,對中國三類區域經濟發展與碳排放差異進行比較分析。

2.1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為反映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我們選取了1997-2009年以美元計算的三類區域人均GRP指標來進行分析(見圖2)。從圖中可以看出,產業凈轉出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最高,2009年人均GRP達到6 615美元;其次為產業凈轉入地區,2009年人均GRP為3 952美元;最低的是其他中西部地區,2009年人均GRP只有2 663美元。從1997-2009年三類區域人均GRP動態變化看,凈轉出地區2009年人均GRP是1997年(1 306美元)的5.07倍,凈轉入地區人均GRP增長最快,2009年是1997年(668美元)的5.91倍,其他中西部地區人均GRP增長最慢,2009年是1997年(547美元)的4.87倍。這表明,東部發達地區產業主要是轉移到發展水平比較接近的地區,而不是中西部最落后的地區。凈轉入地區由于產業轉入獲得了較快的經濟增長。

2.2 區域碳排放特征

表2分別給出了三類區域工業碳排放份額及人均碳排放量二個指標。可以看出,三類區域碳排放差異特征較為明顯。從1997-2009年各地區工業碳排放量所占份額看,凈轉出地區從1997年的33.61%下降到2008年的31.19%,下降了2.42個百分點,2009年又略微上升到31.48%;其他中西部地區碳排放份額盡管中間有所變化,但下降趨勢更為明顯,從1997年的37.83%持續下降到2009年的31.69%,下降了6.14個百分點;而與此相反的是凈轉入地區碳排放所占份額出現了明顯的上升,從1997年的28.56%上升到2009年的36.83%,上升了8.27個百分點。

從人均工業碳排放量看,凈轉出地區人均碳排放量一直高于各地區平均水平,其中1997年為2.42 t,比平均水平高0.65 t,2009年增加到4.74 t,仍比平均水平高0.64 t。其他中西部地區人均碳排放量較低,1997年為1.78 t,比各地區平均水平低0.36 t,2009年人均碳排放量增加到2.87 t,比平均水平低1.24 t。凈轉入地區人均碳排放量出現了持續的上升,從1997年的1.82 t增加到2009年的5.51 t,13年間增長了202.58%,其中2004年之前一直低于凈轉出地區,之后則開始超過凈轉出地區,到2009年已高于凈轉出地區0.77 t,高于各地區平均水平1.41 t。

另外,我們還采用工業碳排放強度指標來分析三類區域碳排放的一般特征。工業碳排放強度為工業碳排放總量與工業總產值之比。從圖3可以看出,1997-2009年三類區域碳排放強度都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降,但區域差異特征明顯。凈轉出地區碳排放強度最低,從1997年到2002年下降幅度較大,6年間從5.2 t/萬元下降到3.35 t/萬元,下降了35.58%;隨后的2002-2009年8年間,下降幅度開始減緩,從3.35 t/萬元下降到2.54 t/萬元,下降了24.18%。這表明,隨著區域碳排放強度的不斷下降,其碳減排的效果將趨于減緩。凈轉入地區和其他中西部地區碳排放強度較高,下降趨勢基本一致,其中凈轉入地區從1997年的7.9 t/萬元下降到2009年的4.39 t/萬元;其他中西部地區從8.24 t/萬元下降到4.17 t/萬元。分階段看,凈轉入地區和其他中西部地區碳排放強度在經過1997-2000年的快速下降后,“十五”時期碳排放強度下降幅度并不明顯,分別僅下降6.80%和9.40%;“十一五”前4年,其碳排放強度又開始進一步下降,分別下降了21.89%和27.85%,但目前兩類區域的碳排放強度仍然偏高,還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尤其是凈轉入地區,2009年其碳排放強度在各類區域中最高。

3 中國區域碳排放效應分析

在對中國區域發展差異與碳排放特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公式(7),我們對中國區域工業碳排放效應進行分解,計算數據來源于1998-2010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及各省市區統計年鑒。

受產業轉移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階段工業部門碳排放效應差別較大。從2001年起,中國重新開始了新一大幅度的增長,我們以2001年作為其中一個時間點。從三類區域工業總產值份額看,2005年是第一類區域即凈轉出地區工業總產值份額從上升到下降的轉折點,也是第三類區域即其他中西部地區工業總產值份額從下降到上升的轉折點(見表1),因此,可把它作為一個重要時間點來進行分析。這樣,我們可以把1997-2009年分為三個階段,即1997-2001年、2001-2005年和2005-2009年,分別計算不同階段三類區域的碳排放效應,并與中國總體情況進行對比(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1997-2001年間,與其經濟規模快速增長相比,各地區碳排放增長幅度較小,主要是由于碳排放系數效應、能源強度效應和經濟結構效應三方面都發揮了較好的作用。第一類區域工業部門經濟規模效應最高,達到了45.9%,期間碳排放系數效應和能源強度效應貢獻較大,分別為-2.99%和-34.49%,經濟結構效應為-2.06%,碳排放總效應只上升了6.36%;第二類區域經濟規模增長效應居中,但能源強度效應貢獻較低,使得其碳排放增長在三類區域中最快,這期間碳排放總效應上升了19.16%;第三類區域經濟規模效應最低,為33.99%,相應地其經濟結構效應為-4.78%,能源強度效應為-30.94%,工業部門碳排放整體效應為-1.99%,同比出現了下降。但這種情況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是以經濟增長緩慢,工業出現相對萎縮為代價的。

2001-2005年是這三個階段中碳排放增長最快的時期,工業部門碳排放總效應為73.46%,三類區域差別也較為明顯。第一類區域碳排放總效應為65.6%,其中經濟規模效應為82.67%,經濟結構效應為6.1%,碳排放系數效應為-0.49%,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能源強度效應為-22.68%;第二類區域工業部門規模不斷提升,經濟規模效應為98.3%,經濟結構效應為19.47%,同時能源利用結構沒有得到相應的改善,碳排放系數效應為0.51%,能源強度效應為-15.92%,呈現出重化工業進程中較為明顯的高增長、高能耗、高排放特征;第三類區域工業部門碳排放總效應最低,為58.23%,但其經濟增長速度也是最低的,經濟規模效應為60.65%,經濟結構效應為0.82%,與此同時,其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較慢,期間能源強度效應僅為-3.61%。

2005-2009年5年間,工業部門碳排放增速開始減緩,碳排放總效應為34.22%。三類區域碳排放總效應差別較小,但各區域碳減排的驅動力卻呈現出不同特征。從第一類區域看,隨著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經濟規模效應明顯降低,為58.43%,同時,經濟結構效應為-7.48%,表明第一類區域工業部門轉移效應明顯;期間能源強度效應出現了進一步下降,僅有-17.85%,這表明隨著第一類區域能源利用強度的不斷下降,能源技術進步所起的作用應最低,為32.28%。第二類區域這期間經濟增長仍保持較高的速度,工業部門比重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其經濟規模效應和經濟結構效應分別為64.99%和0.56%;碳排放系數效應為-0.85%,能源強度效應為-28.93%,碳排放總體效應為35.77%。第三類區域經濟增長速度開始加快,工業部門比重呈現出上升的態勢,其經濟規模效應和經濟結構效應分別為64.71%和8.71%,這也說明產業轉移對其經濟增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能源利用結構進一步改善,碳排放系數效應為-0.53%,尤其是能源強度效應,達到了-38.5%,后發優勢明顯,這表明從“十一五”時期開始,在節能減排的背景下,第二類區域和第三類區域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而且從發展趨勢看,能源利用效率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總體來看,三大區域受產業轉移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階段工業部門碳排放效應差別較大。第一類區域由于傳統產業轉移所帶來的經濟結構效應已開始顯現;第二類區域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目前工業碳排放強度較大,呈現出較為明顯的高增長、高能耗和高排放的特征,碳排放所占比重不斷增加,人均碳排放量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第三類區域一直以來維持較低的碳排放增長,但到2007-2009年間碳排放增長速度最快,碳排放增長趨勢明顯。“十一五”期間,各區域工業部門碳排放增速開始減緩,但其減排的驅動力卻呈現出不同特征。從第一類區域看,經濟結構效應開始顯現,但期間能源強度效應呈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這表明隨著第一類區域能源強度的進一步下降,能源技術進步所起的作用已越來越小,依靠能源強度下降產生的節能減排邊際效益遞減增加了實現環境與發展目標的難度。第二類區域經濟增長仍保持較高的速度,工業部門比重還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其經濟規模效應和經濟結構效應使得碳排放進一步上升,但期間能源強度效應已開始顯現。第三類區域經濟增長速度開始加快,工業部門比重呈現出上升的態勢,產業轉移對其經濟增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碳排放增長趨勢明顯。同時,其能源利用結構進一步改善,能源強度效應已開始發揮重要作用,后發優勢較為明顯。

4 中國區域碳減排目標設計

早在京都協議公約中,就明確提出了全球碳減排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CO2排放方面都有義務,但由于國家經濟實力不同,承擔有區別的義務。同樣,中國各區域碳排放的差異性,決定了未來區域碳減排政策也需要堅持“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根據不同區域碳排放特征,建立新的區域碳減排指標分配框架,促進區域產業有序轉移與協調發展。對三類區域的碳減排目標具體設計如下(見表4)。

針對凈轉出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碳排放強度相對較低。隨著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碳排放的經濟結構效應開始顯現。其主要原因是東部發達地區發生轉移的產業主要是勞動力密集型和原材料密集型產業,這些產業相對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而言碳排放強度較大[1]。因此,在該區域能源強度效應進一步縮小的情況下,下一步的重點需要轉移到工業結構的調整上,制定更為嚴格的減排標準,實施區域優化發展戰略,強制減排,克服產業轉移的粘性,進一步加大推動該區域傳統產業轉移的力度,促進其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從而達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同時,推動該區域的產業轉移,也將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均衡增長,其強制減排的經濟意義更大。

對于凈轉入地區,工業化持續推進,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碳排放強度也最高,高增長、高能耗和高排放的特征明顯,在未來減排制度的安排上,同樣需要實行強制減排,但強制減排的重點應放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強度上。在中國政府2020年的以碳強度衡量的減排目標中,凈轉入地區強制減排的環境意義更大。因為從全國碳減排的角度看,產業轉移所帶來的工業部門產值的區域結構變動對全國能源強度下降實際上起到了阻礙作用。這是因為,能源強度較低的凈轉出地區工業產值比重出現了下降,而能源強度較高的凈轉入地區工業產值所占比重逐年增加。這樣就需要加強對該地區中那些工業增加值占全國比重上升較快、能源強度大的省區的監控,重點放在對山西、河北、內蒙古等省區的監控上。同時,為了推動凈轉入地區碳排放強度的下降,實現低碳經濟轉型,政府和企業有必要制定和實施低碳發展戰略,重視和加強低碳技術引進、運用及創新。此外,在凈轉入地區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也需要有針對性地向其他中西部地區進行產業轉移,為推動新一輪區域碳減排、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創造條件。

其他中西部地區無論是從人均GRP、工業化水平、經濟發展速度,人均碳排放量看都較低,如果采取“一刀切”的辦法實行減排,顯然對這一類區域不利。按照人文發展理念,不同發展水平地區在減排中應遵循“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11],對該類區域應實行發展減排,即在發展中兼顧減排義務。同時,其他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尚未定型,能夠很好地避免高碳發展的鎖定效應(lockon effect),這也為該類區域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實施以生態創新為核心的區域綠色發展戰略創造了條件。中央政府和發達地區要幫助和扶持該類區域改善能源利用效率,進一步加大對低碳技術引進與應用的資金投入力度,使得該類區域能充分利用東部發達地區的低碳技術,降低單位產值的能耗水平。同時,要建立起財政科技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支持該類區域低碳技術的研發,支持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產業和低能耗、高效益的產業發展。其他中西部地區各級地方政府和企業也應加強對低碳技術進行戰略投資,大規模應用低碳技術,注重科技創新和先進適用低碳技術的推廣。

總體來看,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區域的發展階段特征和碳排放差異為未來中國建立差別化的區域碳減排目標創造了有利條件。這種差別化的區域碳減排目標,不僅有利于體現公平性原則和各區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而且也有利于推動各區域合理分工、協調發展新格局的形成,這將是未來中國促進區域產業有序轉移和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途徑。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魏后凱,白玫,王業強. 中國區域經濟的微觀透析:企業遷移的視角[M].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 [Wei Houkai, Bai Mei, Wang Yeqiang. The Microperspective of Regional Economy in China: A View from Firm Relocation [M]. Beijing: Economic Management Press, 2009.]

[2]俞毅. GDP增長與能源消耗的非線性門限:對中國傳統產業省級轉移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0, (12):59-67. [Yu Yi. A Nonlinear Threshold Model about GDP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terprovincial Transfer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0, (12):59-67.]

[3]王峰,吳麗華,楊超. 中國經濟發展中碳排放增長的驅動因素研究[J]. 經濟研究,2010,(2): 124-137. [Wang Feng, Wu Lihua, Yang Chao. Driving Factors for Growth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Du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J]. Economic Research, 2010, (02): 124-137.]

[4]Kaya Y. Impac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on GNP Growth: Interpretation of Proposed Scenarios, Presentation to the Energy and Industry Subgroup[R]. Response Strategies Working Group, IPCC, Paris, 1989.

[5]Wu L, Kaneko S, Matsuoka S.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Stagnancy of Chinas Energy Related CO2 Emissions from 1996 to 1999: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Change, Intensity Change and Scale Change[J]. Energy Policy, 2005, 33(3), 319-335.

[6]魏一鳴,等. 中國能源報告(2008):碳排放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Wei Yiming,et al. China Energy Report(2008): CO2 Emissions Research[M]. Beijing: Sciences press, 2008.]

[7]張友國. 經濟發展方式變化對中國碳排放強度的影響[J]. 經濟研究, 2010,(4): 121-134. [Zhang Youguo.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Change Impact on Chinas Carbon Intensity[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4): 121-134.]

[8]齊紹洲,李鍇. 區域部門經濟增長與能源強度差異收斂分析[J]. 經濟研究, 2010,(2): 110-123. [Qi Shaozhou, Li Kai. The Convergence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Sectors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Intensity[J]. Economic Research, 2010,(2): 110-123.]

篇10

當今,醫院應加強品牌建設,樹力自身品牌。

1 醫院品牌建設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加入WTO和醫療改革的深入,醫院品牌成為醫療市場競爭的主導。品牌為一種無形資產,其價值比醫院的固定資產還重要。樹立醫院自身品牌,保持品牌競爭力,是決定醫院發展快慢的關鍵因素。

2 醫院的品牌建設

品牌是西方營銷學的一個詞匯,是產品及產品提供者與需求者之間互動關系的反映,它既象征著產品的價值、特點、形象和供應者的努力狀況,同時又體現消費者的需求、利益、感情、個性和價值觀[1]。醫院品牌是醫院的知名度、美譽度和信任度的反映,也是醫院對患者在醫療質量和服務質量等方面的長期承諾,更是醫院核心競爭力的體現[2]。品牌建設的核心是提高醫院的知名度、美譽度和患者對醫院的信任度。

醫院品牌是由醫院人力資源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市場營銷能力、文化凝聚力所形成的公眾對醫院的技術、服務、管理以及價格等綜合能力的認同。主要包括技術品牌、服務品牌和文化品牌[3]。

2.1 技術品牌建設

技術品牌是指醫院的診查、治療等技術性影響力[4]。先進學科、重點學科、特色專科和醫療技術創新都是技術品牌的內容。

醫院是醫療活動的場所,醫療活動有賴于醫療技術而存在。因此醫療技術是醫院管理的基礎,醫療技術創新是醫院發展的動力。技術創新獲得醫療市場,技術過硬贏得醫療市場。

技術品牌建設的另一因素是人才,醫院的發展取決于人才。因此,醫院要引進學科頂尖人才,培育創新人才。因此要為醫學人才營造一個創新的環境。

2.2 服務品牌建設

服務品牌是指醫院通過提供人性化、個性化服務所建立起來的品牌影響力[4]。醫院服務就是醫院以患者和一定社會人群為主要服務對象,以醫學技術為服務手段,為社會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優質服務是一種形象的標志,能讓患者感受到此醫院與彼醫院的不同,能讓患者體會到特有的信任和滿足。

2.3 文化品牌建設

文化品牌是指醫院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累積形成的內在價值觀、精神風貌,但又難以模仿復制的獨特的品牌影響[5]。醫院文化的品牌建設,應該從哲學、歷史、文化三個視覺入手,寓醫院文化建設于醫療、教學、科研、管理等各項工作中,全方位、多層次培育精神文化,凝練醫院之“魂”;強化服務文化,重塑醫院之“形”;優化人才文化,落實醫院之“本”;營造特色文化,創建醫院之“新”。

醫院文化品牌建設必須以人為本,全面提高職工素質,強化醫務人員崗位意識,嚴格各項規章制度,增強醫務人員的集體榮譽感;把營造特色文化、創新文化作為醫院文化建設的主旋律,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新,穩中求進,進中求新,新中求效”。

3 品牌宣傳

醫院作為一個公共事業單位,承擔著大量的與公眾和社會之間的交流及合作,在其運營過程中必須及時、準確地對患者的意見作出反應,以便修正服務策略,滿足公眾和社會對健康的需求,以達到醫院品牌建設的目的。媒體營銷是提升醫院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也是醫院品牌建設的助推器[6]。通過媒體的宣傳,不但可以樹立醫院的品牌形象,提高醫院的知名度,而且還可以公正視聽,增加人們對醫院的信任度,對醫院品牌的維護也是一個有效途徑。

4 品牌的管理與維護

建立一個品牌很難,管理和維護好品牌則更難。品牌是有時間性的,不可能是永恒的。當前,很多醫院品牌經營有很多不足,譬如:局限的品牌意識,醫務人員簡單的認為醫療技術是吸引顧客的關鍵,醫院品牌就等同于醫療技術品牌、粗淺的品牌策劃、單一的品牌定位、片面的品牌包裝等。因此,醫院品牌建設和發展中,要注意品牌內涵的提升,以保持醫院品牌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醫院的品牌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各個方面的不斷投入、創新和調整。醫院品牌是醫院的信譽,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種核心競爭力。醫院作為經營性的實體,只有走品牌化道路,實施品牌戰略,既加強醫院品牌建設,又善于保護醫院品牌,始終擁有鮮明的醫院自身特色,不斷增強醫院核心競爭力,才能在醫療市場競爭中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獲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程軍.淺談現代醫院品牌建設[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12(10):919-920.

[2] 尚珊.我國咨詢企業品牌建設策略探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5(5):66-69.

[3]白穎,趙紅霞.如何提升醫院品牌[J].中國醫藥管理雜志,2006,14(2):20.

[4]符壯才.醫院品牌建設與核心競爭力[J].中國醫院管理,2006,4:36.

篇11

女作家張愛玲對女人的感情做過一種描述:遇見你我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歡喜的,并且在那里開出一朵花來。蔡小紅從來不會預料到,從自己心底里開出的那朵花,是惡之花。

1988年秋天,34歲的北京女孩蔡小紅與單位同事到海淀區稻香湖馬場游玩。秋日暖陽下,蔡小紅坐在馬上緩緩而行,她無意中一抖韁繩,坐騎突然跑了起來。從沒騎馬經驗的蔡小紅頓時大驚失色,雙腿緊緊夾住馬肚子,雙手拽緊了韁繩,受驚的馬甩動雙蹄,原地跳了起來,嚇得蔡小紅哭喊起來:“救命啊!”

剎那間,一個矯健高大的身影飛躍欄桿,箭一般沖到受驚的馬前緊緊拽住了韁繩,隨后,又把驚恐萬狀的蔡小紅抱下馬鞍。蔡小紅撲倒在那個男人寬厚的胸膛里,發現自己失態后她連聲道謝:“多謝你救命之恩,請恩人留下名字。”

“我叫張虹光,自己開公司。這個馬場是我朋友的,最近他忙不過來,請我來幫忙管理馬場。”那個叫張虹光的男人跟蔡小紅聊了起來。

蔡小紅告訴張虹光,她是老北京人,父母都是北京市外文書店的老職工,1985年蔡小紅大專畢業后接母親的班,到外文書店工作。因為蔡小紅是學統計的,就被分配到業務科任統計員。

兩人聊了很多,蔡小紅連自己還單身都告訴了張虹光。她覺得在這個豪爽仗義的男人面前,不需要設防。這次短暫的邂逅,給蔡小紅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張虹光抱蔡小紅下馬時,那寬厚肩膀的溫暖,深深印在她的腦海里。

正當張虹光的影子將要在她的記憶中淡去之時,1991年6月的一個下午,下班回家的蔡小紅走在王府井步行街上,突然聽到有人喊她的名字,她回頭一看,正是張虹光。

“真巧啊!”張虹光說。“真巧!你也在這里?”蔡小紅也附和道:“咱倆三四年沒見了吧,你最近忙什么呢?”張虹光說:“我在辦公司,就在王府井東邊的和平飯店,跟你們外文書店不遠,以后多走動啊!”

幾天后,蔡小紅給張虹光打了個電話。一聽到蔡小紅的聲音,張虹光興奮地說:“我現在正好沒事,你來吧,走著也就10分鐘。”蔡小紅急匆匆趕往和平飯店。到張虹光租住的房間坐下不久,女秘書楊影走進來跟張虹光說:“張總,下周又要交房費了,飯店來電話催了。”

“好了,我知道了。”張虹光打發走楊影,轉臉對蔡小紅說:“不好意思,我的資金都投入到一個項目上了,你能不能借點錢周轉一下?第一次來就向你借錢,真不好意思。”

蔡小紅說:“沒什么,誰都有周轉不開的時候,我來給你想想辦法。”

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金錢無數

蔡小紅是北京市外文書店業務科的統計員,外文書店的十多家門店都要通過總店對外訂書,各門店與總店之間產生貨款的業務往來,都由蔡小紅所在的業務科負責,所有貨款往來的支票,都由蔡小紅一人收付,所有賬目由她自己記錄,只需將總賬匯總到書店財務即可。如果不拿總賬、各門店的賬和蔡小紅自己記的明細賬進行三賬會審,誰也看不出具體數額。

經不住張虹光的一再催促,10天后,蔡小紅拿出一張下屬門店剛交上來的貨款支票3萬元,送到張虹光手里。張虹光看后非常感激,保證最短時間還給她。

張虹光直接把這張支票拿到和平飯店前臺交了房款。過了一段時間,張虹光又找到蔡小紅,卻不是為還錢,而是說錢不夠,要繼續借。聽到張虹光又要借錢,蔡小紅急了,她問張虹光:“你第一筆還沒還,怎么又借?”

“我的資金都壓在別的項目上了,現在有一筆好生意,肯定能賺大錢,賺了錢到時候一塊還給你就是了,區區幾萬塊我還能讓你為難嗎?”張虹光說。蔡小紅相信張虹光,覺得要不借給他錢去做生意賺回來,以前借給他的錢也許更還不上。她從抽屜里拿出了第二張支票,這也是剛從門店收回來的貨款,還沒來得及入賬。

張虹光拿著支票匆匆走了,見蔡小紅如此輕易能從單位拿出支票來,他就下定決心把蔡小紅當成取款機。

張虹光拿到這張外文書店的支票后,交給了助手楊影,讓她去買了一臺錄像機,余款換成了現金。

糊涂的蔡小紅并不知道,這個貌似忠厚的張虹光只是一個初中學歷的無業游民,而且早已有過家庭和孩子,張虹光連自己的家庭都不顧,整天在外面混吃混喝,可憐蔡小紅還天真地希望張虹光能夠把厚實的肩膀給她,一輩子為她遮風避雨。

拿著蔡小紅的錢,張虹光幾乎很少回家,天天住在豪華酒店里,每天都找來一大群朋友一起吃大餐、喝名酒、找小姐。

蔡小紅之所以如此心甘情愿地付出,來自張虹光的某種心理暗示。張虹光可以給予蔡小紅的,只有情感,這是蔡小紅日思夜想和迫切需要的。作為一個大齡單身女子,她之所以對張虹光的要求有求必應,是因為情感缺乏后看到張虹光厚實的肩膀,她小心翼翼又滿心歡喜,唯恐失去這個肩膀。

也許是為了感謝蔡小紅的傾囊相助,也許是無聊中的一次酒后亂性,在不久之后的一次晚飯后,張虹光把蔡小紅領到和平飯店住下。第二天早上,張虹光在皺巴巴的床單上看到梅花點點,他有些心慌,但看到蔡小紅滿心歡喜的樣子,他隨即釋然了。

1994年外文書店進行改制,由全民所有制轉而成了股份制,書店更名為北京市外文書店股份有限公司。而蔡小紅則繼續擔任公司的業務部統計員、計財部會計,獨自完成公司總店與分店之間的貨款往來結算業務。

有了前幾次偷偷拿出單位支票的先例,蔡小紅也不再擔心被別人發現了。再后來,張虹光隔三岔五跟蔡小紅借錢,蔡小紅直接把各門店上交的轉賬支票給了張虹光。

張虹光拿到支票后,多數交給秘書楊影去兌換現金。那個年代,為買東西方便或者現金買賣便宜,中關村有很多支票換現金的公司。楊影幫助兌換現金的時間持續了10年,直到張虹光因為吸毒被抓之后才停止。這些支票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有時候每個月楊影都要跑上幾趟。

10年貪占千萬巨款,

揮霍吸毒揮金如土

上千萬資金拿出去,張虹光具體干什么用了,蔡小紅并不太清楚。每次張虹光都對蔡小紅說有好事,有多好的買賣,就差一點錢,讓蔡小紅再借一點,等生意做成了,以前的錢就都還了。一次又一次,張虹光都這么說,只是每次理由不一樣。借得多了,蔡小紅也就麻木了,覺得不借給他也沒別的辦法。

雖然覺得張虹光還錢的希望渺茫,但蔡小紅還是一直給他支票。從拿出第一筆錢開始,蔡小紅就記過賬,面對密密麻麻的數字,蔡小紅看著就頭暈,直到蔡小紅退休,張虹光都沒還上。退休交接時,蔡小紅把單位的明細賬給了后任,知道張虹光還錢沒了希望,即便還上錢也補不回去,蔡小紅干脆一狠心,就把這本小賬扔進了垃圾桶。

志大才疏的張虹光其實就是一只吸附在她身上的水蛭,當他吸干蔡小紅的鮮血之后,膨脹的他游走于各大豪華酒店揮金如土。他的那些所謂的生意伙伴見他沒什么正經買賣卻每天沉溺于酒池肉林,就以合伙做生意的名義,騙張虹光拿錢。張虹光先后被騙兩次,損失了三百余萬,這些幾乎都是蔡小紅的錢。

被騙光錢財之后的張虹光無奈之下離開王府井商圈,搬到東三環附近的華泰飯店租房。這時候張虹光已經身無分文,完全靠從蔡小紅那拿來的錢撐著。但蔡小紅拿來的錢都用于日常開銷,根本拿不出錢做生意,花錢如流水的張虹光已經戴上大款面具,他撕不下來,這樣慢慢就形成惡性循環。失意落寞之下,張虹光又染上了毒癮,蔡小紅拿來的支票,換成了海洛因燃起的白煙,或者變成毒液注入張虹光的血管。

直到1998年,窮困潦倒的張虹光因為吸毒花光所有的錢,他再也顧不上大款的面子,從華泰飯店搬出來后,在北太平莊附近租了一個房子,除了去向蔡小紅要錢買之外,就是窩在小房子里吸毒。

張虹光染上毒癮后,盡管蔡小紅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但她依然向張虹光提供毒資,直到2000年5月張虹光因吸毒被勞教后,蔡小紅終于松了一口氣,再也不用像螞蟻搬家一樣用公家的支票填補那個無底洞了。蔡小紅的貪占就此停止,直到2002年6月順利退休。

蔡小紅利用公司賬目不清、管理不嚴的疏漏,從1991年6月到2000年5月,10年時間貪占了1060余萬元。

2006年10月10日晚上,退休在家的蔡小紅接到單位一位領導打來的電話:“總公司和各門店正在進行整體審計,你記的賬我們看不懂,你回公司對對賬吧。”

蔡小紅心里一驚,她知道自己捅下了天大的窟窿,這次可能捂不住了,但立即逃跑顯然不是上策。第二天早上,蔡小紅裝作沒事人一樣來到單位,說自己退休后應聘到其他單位做財務,她馬上要到稅務局開一個重要的會,等開完會后再來對賬。單位的人當時并未發現異常,就讓蔡小紅離開了。

金蟬脫殼的蔡小紅直奔張虹光的住處,她焦急地問:“單位查賬了,有一千多萬呢?你有什么辦法嗎?”

張虹光此時才知道他10年間揮霍掉了一千多萬元,身染毒癮的他更是束手無策。最后還是蔡小紅說:“咱倆干脆走吧。”“也只有這條路了。”張虹光也只好答應。

想到自己吸毒是從云南販賣過來的,張虹光帶著蔡小紅一路沿著他聽說的販毒路線,輾轉來到了云南景洪市。

倉皇逃往云南,

靠撿破爛為生

在逃亡云南景洪的歲月里,張虹光不敢拋頭露面,只能靠倒賣茶葉度日,這個小本買賣,即便偶爾賺個千把塊錢,也不夠吸毒,更何況不甘寂寞的張虹光偶爾還要去找小姐。

張虹光早已看不上年老色衰又很無趣的蔡小紅,2006年12月,張虹光在景洪的一個發廊認識了女孩阿紫,隨即兩人同居,卻把蔡小紅扔在一個破爛的小旅館里。 逃亡中的蔡小紅由于不能出去找工作,只能在景洪的旅游區撿礦泉水瓶子和從垃圾箱里掏點廢品為生,凄涼的生活漸漸麻木了這個女人的神經。等她實在沒錢支付房租的時候,只好找張虹光求救。2007年11月,張虹光帶著同居的阿紫去給蔡小紅結房錢,嫌蔡小紅住旅館花錢多,又另給蔡小紅租了一間小房子居住,住了4個月后,張虹光連這小房子的房租都舍不得花,最后把蔡小紅領到家里,三人一起居住。

每天早晨,蔡小紅為張虹光和女友做完飯后,就要急匆匆趕去撿廢品,晚上回來還要面對張虹光與阿紫的調笑。對于這一切,已經麻木的蔡小紅漸成習慣,三人同居一室相安無事。

在云南落魄的生活也不長久。2010年3月17日凌晨,身為球迷的張虹光去賓館開房看足球,他在賓館登記時用了自己的身份證,賓館工作人員核對身份時,發現張虹光被網上追逃,隨即報警。警察趕到賓館抓捕了張虹光,隨后,張虹光帶著警察抓住了蔡小紅。

2011年8月4日,因被控貪污罪、職務侵占罪,蔡小紅與張虹光一同在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出庭受審。57歲的蔡小紅頭發花白一臉淡漠,張虹光卻滿臉不在乎。

面對貪污侵占一千零六十余萬元的指控,蔡小紅的回答十分干脆:“屬實,認罪。”張虹光緊隨其后,也明確表示認罪。也許,低頭認罪對他們而言恰是一種解脫。

而被問及兩人關系時,蔡小紅卻輕描淡寫地回答:“關系一般吧。”兩人稱除了偶爾的親密關系外,連情人都算不上。但談到自己犯罪的原因,蔡小紅卻糊涂了:“我也不知道圖什么?糊里糊涂就開始了,而且停不下來。” 在看守所里,蔡小紅每天捧著《道德經》苦讀,她已“無欲無求”。她說:“以前太糊涂了,很多事情沒想明白。也沒有結婚,家也沒有,孩子也沒有,這輩子就這么完了。”

2011年12月20日,蔡小紅因犯貪污和職務侵占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8年,張虹光被判處有期徒刑16年。蔡小紅雖然侵占千萬公款,但名下除一套住房外,沒有任何存款、車輛。最終,這套房產被凍結,變賣后的款項將用于償還給受害單位。

篇12

一、科學管理是品牌建設的發端

管理是基礎,基層醫院在發展過程中,應重點把握以下幾方面內容:定位要準確。各類基層醫院發展到現在,可以看到都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劣勢,但歸根到底還是醫院品牌沒有差異化的優勢,品牌不具有號召力和影響力。基層醫院品牌定位,首先要分析并考慮自己面向的是什么階層、什么類型的患者群,選準一個自己的目標受眾群,有針對性地塑造品牌形象。我縣的合興衛生院為什么發展得有聲有色,家喻戶曉,就是因為有自己明確的定位,它把服務對象瞄準在了糖尿病患者身上,并以此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以至于縣院某糖尿病專家的老父親治療糖尿病也吵著要去合興治療。規劃要到位。有了準確的定位,接下來就要明確目標、制定規劃。醫院發展目標主要包含:準確迅速的市場切入,叫得響的專科品牌,有競爭力的服務質量,不斷壯大的人才隊伍,日益完善的醫療設施。我縣的臨海、盤灣、興橋等衛生院都是思路超前、規劃到位的典型。制度要完善。一家成熟的上規模的醫院總是在制度建設上更趨完善,并不斷創新。制度建設決定了農村基層醫院能否朝著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就基層醫院制度化建設而言,一要充分認識制度的重要性;二要注重執行制度的自覺性;三是要將制度內化為自覺行為,并不斷豐富、完善,使之成為醫院文化的一部分。

二、醫療質量是品牌建設的基礎

醫療質量、技術水平是醫院品牌的基礎和生命,沒有質量就沒有品牌可言。為什么我們的患者在遇到重大疾病時,總要想方設法轉診去南京、上海等大醫院,無不是沖著“一級醫院一級水平”去的,為什么新創辦的仁愛五官科醫院在手術治療方面甚至比縣醫院五官科擁有更多的患者,除了出色的服務外,它還有上海長海的五官科主任李兆基教授這塊牌子做支撐。醫院的信譽取決于醫療質量,醫療質量的高低直接關乎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是患者最為關切的敏感問題。 我們的醫院發展要從“以藥養醫”向“以技養醫”轉變,在設備、技術、人才各方面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集中力量形成自己的品牌優勢,做出自己的“拳頭”產品,培育自己的學科群,建立自己的人才梯隊,形成有差異化的自身特色和品牌優勢,從而吸引患者就醫,提高市場占有率。

三、人才隊伍是品牌建設的支撐

醫院的人才已經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和市場爭奪的寶貴資源。 基層醫院在樹立品牌經營戰略過程中,必須率先樹立“人才品牌”的理念,把人才當作醫院最寶貴的財富。近年來,我縣培育出了一大批“人民滿意的好醫生”,評選出羅勇、唐宇軒、陳玉昌等首席醫師,這就是品牌建設最有益的舉措。

引進人才需堅持科學靈活。人才最快捷的來源是引進。如何吸納人才,首要的是要堅持科學靈活。1. 營造和諧環境,搭建事業平臺。真正的人才都有強烈的事業心,他們把創造業績視為生命。醫院應為各類人才提供不斷成長的空間,努力營造“識才、愛才、聚才”的用人環境。2.制定優惠政策,解決后顧之憂。要建立包括住房在內的特別獎勵政策;建立婚假、產假及病假制度;解決引進人才的戶口家屬和孩子入學問題。3.人才引進科學化,評估機制規范化。樹立開放的人力資源理念,采取形式多樣的人才引進方式。

培養人才得擁有長遠目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建設并非一朝一夕。應建立長效而開放的人才培養機制,制定長期培訓計劃,高標準、嚴要求,把各類人才的培養納入醫院重要的議事日程。此外,要加大實施高層次創造型人才培養力度,造就拔尖人才。加大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的培養力度,鼓勵建功立業。

穩定隊伍需重視長效管理。人才的頻繁流動非常不利于基層醫院的發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基層醫院缺乏長效管理機制。1. 用人不拘一格。管理者對人才要有發展的眼光,用積極的態度,做到人盡其才,揚其所長,避其所短。 2.建立激勵機制。基層醫院應根據自身情況和市場環境,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薪金分配應與責任輕重、技術高低、貢獻大小相掛鉤。 3. 優化資源配置。在科學設崗的前提下,實現人員數量最小化、結構最優化和效能最大化,處理好專業技術隊伍現狀與長遠發展的關系。4.增強員工凝聚力。優秀的基層醫院需加強內涵建設,營造良好氛圍,建立起新型忠誠關系的企業文化。

四、高效服務是品牌建設的載體

海爾為什么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成長,并成為中國知名品牌,它的完善的售后服務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同。同樣是縣級醫療機構,患者在就醫取舍上,往往會在心理指向上趨同中醫院,更多的是感覺中醫院的服務更周到。優質高效的服務是基層醫院賴以生存的最大優勢,也是最直接、最容易讓患者形成口碑的渠道,這個寶不能丟。

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三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堅持以人為本。人性化是醫療服務的方向,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服務才會真正深入人心,醫院品牌才能逐步建立。傳統的醫療服務是“見病不見人”,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既要照顧患者的生理狀況,更要考慮他們的心理需求。二是謀求與眾不同。服務也要堅持不斷創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才是服務最高境界。比如別人都在搞回訪,我們可以把這項服務提前化,開展預約服務,也可以延伸,對服務對象建檔跟蹤,長期服務。三是注重細節。細節決定成敗,只有細節做好了,才能做到“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

五、醫院文化是品牌建設的核心

美國著名的營銷學專家菲利蒲?科特勒曾經說過,品牌最持久的吸引力來自品牌所包裝的文化,這是知名品牌之所以深入人心的魅力所在。沒有自己文化理念的醫院是沒有“靈魂”的醫院,建設醫院品牌離不開醫院文化。

首先,醫院精神是醫院文化的核心,也是醫院品牌得以確立的精神支柱。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具有鮮明特征的醫院精神,營造具有鮮明特色的醫院文化氛圍,這是強化市場競爭手段的有效途徑。

其次,醫療服務中醫務人員的行為與語言是溝通醫患關系的橋梁。規范醫務人員的服務行為與服務語言是醫院尤其是建設品牌醫院滿足患者就醫需要的必由之路,也是展示品牌醫院特殊風格的途徑之一。

再次,醫院環境也是醫院文化得以向外界展示的物態語言,也是社會各界考察醫院品牌的直接途徑之一。實施品牌策略要將醫院的環境建設納入重要日程。

六、營銷宣傳是品牌的手段

通過《射陽人民醫院》,更多的人了解了縣院的專家設備,通過“鶴鄉衛生”網和“周末衛生”欄目,老百姓看到了近年來我縣衛生事業取得的成就,

篇13

CHEN Min,CHEN Yu-si,ZHU Yu-hong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Kunming 650101,Yunnan,China)

Abstract:To establish the enterprise brand is the advanced enterprise culture to establish the final results, the advanced enterprise culture so that enterprises can remain invincible.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ospital culture, not onl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medical service quality, service quality, but also enhance the humanized service concept,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hospital, the same hospital, the development must rely on advanced hospital culture to promote hospital, hospital culture is the soul,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ospital and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hospital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ssence, i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ospital. Brand strategy is also has the outstanding units of the special advantage, a unique style of efficacy.

Key words:Hospital culture; Hospital brand醫院文化是醫院的靈魂,是醫院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提高醫院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是決定醫院和諧發展的精髓[1]。因此,目前在建設現代化醫院的進程中,若想將其打造成為品牌醫院,就必須將先進的醫院文化作為主體,全方位提高綜合實力,挖掘潛力,杜絕急功近利這種不利于醫院長遠發展的行為發生,開發新的資產與資源,創造出更好的條件,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參與激烈的醫院市場競爭。

1加強醫院文化的建設,展現醫院品牌實力

1.1良好的醫院精神是作為醫院文化核心的一個存在,也是醫院品牌得以立足的根基。醫院精神是醫院文化整體發展的關鍵所在,醫院要想發展,則需要一個被這一群體中各個體制均認可并為之努力奮斗的支柱[2]。文化建設的目標之一就是形成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動力。醫院精神是醫院員工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文化心態、群體意識和行為準則的集中體現。培育醫院精神要著重在提高人員素質上下功夫。

1.2規范服務行為與服務語言醫院全體醫護人員應以超高品位的醫療服務去滿足患者的就醫需求。在醫療服務中,醫務人員良好的行為和語言是溝通醫患關系的關鍵,亦是架起一座通向醫患關系和諧的堅實橋梁。隨著醫療衛生事業不斷地發展與進步,嚴格規范醫務人員的服務行為和語言,是醫院尤其是建設名牌醫院得到廣大患者認可支持必經之路,也是展示品牌醫院別具一格的特征的一個途徑。

1.3醫院環境是醫院文化向外界展現的一種物態語言,因為醫院環境是患者在治療疾病、康復修養過程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保證,所以也社會各界考察醫院品牌的憑證。加強醫院環境的建設最好朝著建筑獨特、功能齊全、布局合理、方便適用、整潔寧靜、幽美舒適等方面發展。

2提高醫院的服務質量,樹立醫院良好的品牌形象

2.1以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質量對待患者,貫徹"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宗旨,以患者滿意至上。服務質量是醫院文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醫療服務的根本是給患者健康提供一個保障,兒醫院的信譽從本質上來講取決于醫院的醫療質量,醫療質量的高低與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關,是患者最關心的敏感問題。醫院要想整體提高其醫療服務質量從根本上說取決于技術的創新,醫院要從"以藥養醫"向"以技養醫"的方向發展轉變。而醫院的所有設備、技術以及人才各方面都應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品牌的力量之強大,只有將高大的品牌形象深深根植于患者的內心,醫院才能更好的發展,反之將沒有未來可言。

2.2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可從下列幾個方面著手:建立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從而使醫院的醫療質量管理規范化、標準化以及科學化;設立質控機構,完善健全質控網絡,將不斷提高醫療質量作為建設醫院文化的核心內容;重視培養人才,提高全體醫護人員素質;增大醫療設備投入,提高醫療服務的科技水準;借創品牌,始終關注醫學發展的最新領域,并積極的參與進去,樹立超一流的醫院品牌形象。

3注重人才培養,加強品牌意識

3.1醫院文化的建設需要形成一股人才輩出的良好氛圍,醫院興盛與否,人氣凝聚如何,用人制度及人才的培養起著至關鍵的作用。市場經濟競爭的根本是在競爭經濟,而競爭的根本又是人,因此,醫院發展壯大目標的實現,絕大部分程度上取決于優秀人才的栽培成功與否,醫院需營造出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氛圍,激發鼓勵人員積極創新,大膽嘗試,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建立科學的培訓體系,健全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年度學習及培訓制度,對于有突出業績的優秀人員,要從財力和物力方面大力扶支持,積極送國外留學深造或國內進修,努力打造出一支影響深遠的"名醫"隊伍,不斷增強創立一流品牌的意識。

3.2建立健全人才競爭機制,充分體現出競爭的原則性及殘酷性,施行公開、公平、公正、擇優錄取的人才制度,做到有能者上,平者讓,庸碌者下,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同時輔之以績、效、利關聯的公平分配制度。高度重視職工的報酬與醫院的效益關聯,醫院發展的目標要與個人的價值回報結合起來。

4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增強醫院品牌信譽

4.1醫院的行為作風與職業道德的高低直接反映出醫院辦院的方向及宗旨,是社會評判醫院品牌形象的重要依據,也是醫院文化建設的重要主題。

4.2醫德醫風良好可使醫療單位樹立起一個良好的整體形象,使其市場競爭能力更強。它作為一種無形的資產,既可以為醫療單位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也可使醫務人員自身價值增高,是醫院能長期賴以生存的一項重要保障 [3]。

4.3"救死扶傷,實行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竭誠無私地為人民服務" 是社會主義醫院的共同價值取向,教育職工要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全心奉獻,愛崗敬業,推出"文明行醫、優質服務"等各項積極措施,建立完善社會服務承諾制與相應的院內監督約束機制,確保說道做到、取信于民眾,維護患者的合法權益。樹立良好的醫院形象與名牌地位,確保醫院品牌的社會信譽度。

5提高醫院的宣傳力度與醫院品牌知名度

一個品牌的形象從開始的培育到漸漸的成熟,面向市場直到被大眾認識接受,是一個極其漫長和艱難的進程;廣泛宣傳是實施品牌推廣的一項重要策略與手段,即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現代新興媒體將醫院品牌的信息介紹給千家萬戶,使其了解認識。醫院內部的宣傳,院報、畫廊等宣傳設施也是宣傳品牌的一個絕佳陣地,還可在網上宣傳消息,以及將信息印在門診病歷和藥品包裝袋物品上發到患者的手中,此外,社區隨訪、家庭病床等也是一個宣傳醫院品牌的極好途徑。

總而言之,醫院文化建設是一所醫院塑造一流醫院品牌的關鍵要素,在醫院未來的發展前景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誰最先重視它,誰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權。打造出一流的醫院品牌,就意味著醫院擁有了一筆巨大的無形財富,必將為現代化醫院拓展空間,謀求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發揮其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