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水產養殖學概論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優化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新的試驗方法和技術層出不窮。內陸水域增養殖學實驗中部分陳舊的實驗項目和落后的實驗手段嚴重制約了本科實驗教學工作的開展。因此,我們及時地將一些新的能反映學科發展新動向和新技術的實驗內容充實到教學中。在內陸水域增養殖學實驗教學的設計上,將實驗項目分為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3類。對于一些經典的實驗技術和方法,我們將其歸入驗證性實驗當中。同時優化原來的實驗課程體系,整合原有的實驗內容,形成一些綜合性實驗。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開設了一些創新性實驗。創新性實驗是在驗證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做完后才開設的,這時學生已經具備了比較扎實的基礎知識和一定的創造探索能力,教師在這一環節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在實驗課前向學生說明實驗的基本思路并給學生一個研究課題,可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獨立完成實驗。綜合性實驗比以往的驗證性實驗更容易鍛煉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學習的主體性[3]。
3開放實驗室
為了充分利用實驗室資源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素質,我們將實驗室全部開放。開放實驗室是實驗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學生可以利用業余時間來實驗室學習和進行科研實驗,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到的課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為更好地利用開放實驗室,我們將實驗室的具體開放形式分為課題自選型、科技創新型和參與導師科研型3大類,涉及水產養殖專業所有的教學和科研實驗室。學生作為主體到開放實驗室中來,參與一些科研實驗項目,教師在學生的科研活動中給予啟發和指導。我們鼓勵學生在現有的實驗室條件下充分結合自己的興趣積極開展課外實驗項目,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同時也鼓勵各專業課教師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盡可能多吸收比較優秀的本科生參與自己的科研項目。在進入開放實驗以前,首先由指導教師和參與科研實驗的學生進行交流,指導學生查閱國內外文獻,然后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設計實驗課題。指導教師要審查論證學生選題的可行性和選題的創新性,在實驗開始前對學生進行實驗室安全教育,而且每個實驗室在正常開放時間都有專人負責實驗室安全管理。同時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討論,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要通過討論找出根源,改進實驗方法和策略,最終完成實驗。實驗項目結束后,參與實驗的學生必須向科研指導教師提交實驗報告。指導教師應認真評閱、修改學生的實驗報告,對實驗規范完整、分析討論深刻的研究成果,鼓勵學生在相關期刊上發表實驗論文。
4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
4.1利用數碼顯微鏡互動系統數碼互動生物顯微實驗系統是專為生物顯微形態教學設計的互動式實驗教學系統,教師只需通過自己的電腦就可以查看全班學生的顯微鏡畫面,使教學更直觀、更方便。師生之間可以通過多向多媒體互動系統進行隨意交流,教師與學生實現全面互動,使溝通更快捷、更有效。配上投影機,增加一些多媒體中控設備,就可以實現多媒體教學。在內陸水域增養殖學實驗教學的一些顯微觀察試驗中,教師采用了顯微數碼互動系統,使學生在有限的實驗時間內高效率地完成實驗教學任務。
4.2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電腦的廣泛普及,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許多學校已得到廣泛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在內陸水域增養殖學的輔助教學能夠充分利用色彩、聲音、動畫、圖形等形式將一些技術和方法非常直觀地展現給學生。例如將魚類的雌雄鑒別方法、人工受精技術,受精卵胚胎發育過程等通過攝像記錄、經過教師的編輯、在實驗課堂上進行展示,給同學們一個直觀、形象、生動的感覺。
篇2
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使國際合作越來越頻繁,各行業亟需既精通英語又有較強的專業基礎的人才,為了滿足這一需求,國內各高校各專業均開設了專業英語課程。專業英語作為一種國際交流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顯。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是為水產養殖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任選課,是基礎英語和專業知識的結合與實踐,其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種獲取更多資料和信息的語言工具。然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英語詞匯和文章資料幾乎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普遍不高,缺乏自主學習、獨立思維、團隊協作等方面的鍛煉和培養。因此,對該門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筆者借鑒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對其在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PBL教學法,即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習者為中心,而教師則主要是指導和協助,最早于1969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學的神經病學教授Howard Barrows最先創立,早年主要在美國醫學院校的課程教學中應用。隨著PBL的飛速發展,該教學法逐漸形成了一套成熟、科學、完整的教學模式,由醫學延伸到各個學科,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是目前國際上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1]PBL教學法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倡導學生獨立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批判性、發散性的思維能力。
一、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復合人才培養模式下,英語作為重要的語言工具,在專業課程的應用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然而,專業英語作為大學基礎英語教育的延伸和深入的一門課程,目前在我國的教育處境卻并不容樂觀。筆者通過訪談,對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進行歸納,有以下幾點:
(一)學生英語基礎不同
各高校本科招生的生源來自于全國各地,不同地區的英語重視程度及教學水平差異較大。雖然我國歷來都十分重視英語,現如今大學生的英語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是高校本科生,尤其是理工科一些本科生,外語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大多數學生的英語水平還是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對專業英語的學習存在很大的恐懼和排斥心理,專業詞匯貧乏,很難做到熟練運用,也很難做到和本專業的結合。
(二)重視程度不夠
自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全社會越來越重視英語學習。各高校也意識到英語學習在大學教育中的重要性,要求新生在入學后的前兩年必需修滿至少12個學分的大學英語課程,且課程性質屬于公共必修課。而相比之下,對專業英語教育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很多高校的專業英語開設只針對帶有“國際”和“世界”的人文社科類專業,例如國際貿易、世界經濟等。大多數學科,包括水產養殖等在內的涉農專業,專業英語都是作為專業選修課或院級限選課,一般在大三上學期或大四上學期開設。此時大多數學生都忙于做畢業論文、準備考研、找工作、實習等,能夠靜下心來認真學習專業英語的學生不多。專業英語與基礎英語相互聯系,又是英語教育中相對獨立的一部分,它不但要求學生有深厚的專業功底,又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英語閱讀、聽說和寫作能力,其難度比基礎英語要大的多。而此時的學生顯然對專業英語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三)師資匱乏
國內外針對語言習得的研究表明,理想狀態下,一堂外語課的學生人數應限制在14人以內,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3]專業英語對授課老師的要求很高,不僅要具有較高的英文水平,還要具有良好的專業背景,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的老師一般須具有國外留學經驗。而具有國外留學經驗的老師大多作為科研骨干投身到緊張的科研工作中,很少有教師花費大量的心血在教學上。因此專業英語教學中的師資力量有限,一個教師往往要教授幾十甚至上百個學生,很難開展有效的互動式教學活動。
(四)無參考教材
由于開設《水產養殖專業英語》這門課程的高等院校較少,在該門課程的教學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可供選擇的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教材有限。[4]相關的教材僅有兩本,都是由大連水產學院王吉橋教授編著的。一本是1999年出版的《水產養殖英語》,主要以專題形式歸納總結常見詞法和專業英語翻譯技巧,缺乏專業知識的系統介紹,內容也過于陳舊。另一本是2008年出版的《水產英語》,偏重于以海洋湖沼學、水產品檢測方面的基本理論為主,篇幅過長,應用性欠佳,不適合作為一般高校的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教材。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涉及的學科范圍較廣,包括生態學、海洋生物學、微生物學等主要學科,同時還涉及海洋技術、生物化學等相關學科,在短期內形成一本系統、規范的教材有一定的難度。[5]因此,教師要自己查閱資料,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這對水產養殖專業英語老師來說,是一個挑戰。
(五)教學方式單一
專業英語是一門實用性和實踐性都較強的課程,其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無參考教材,教師一般以自身較擅長的專業技術概論為教學內容,又加上課時較少,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一般都不夠豐富、比較枯燥而抽象。教學方式也很固化單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一般都是以教師講解為主,而較少采用基于問題式的學習、案例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等方法,很容易會將專業英語課上成翻譯課。此外,由于師資匱乏,專業英語課程一般采用大班教學,學生人數較多,老師和學生之間不能進行有效的、互動式的溝通和交流,教師只能采用講句子、讀生詞、講解翻譯等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情況下,課堂氣氛沉悶單調,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PBL教學法在水產養殖專業英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鑒于如上所述的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嘗試提出在該門課程的教學中引入PBL教學法,并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如生源質量、師資力量等進行合理的規劃,確保PBL教學法的有效實施,以期提高該門課程的教學質量,為培養符合當前該行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創造條件,也為學生今后從事相關行業的工作提供切實有益的幫助。
PBL教學法從以往的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被動學習方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由教師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模式,它強調的是以問題為基礎的討論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其核心內容在于減少死記硬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教學中創新性地引入PBL教學法,具有以下優勢:
(一)以學生為主體,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的主角,再加上該門課程課時較少、無參考書等因素,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教師從查閱資料到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的過程中,都付出了諸多努力,但是收效甚微,學生甚至出現了厭課、厭學、厭師等消極情緒。PBL教學法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中心,將被動的“灌輸式”學習轉變為主動的“索取式”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
外語是一門工具性很強、最能體現“學以致用”理念的一門學科,[6]這是PBL教學法引入的有利條件。在該階段,學生有了一定的英語基礎,也掌握了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通過PBL教學法可以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打破了教師對教堂的壟斷,將本該屬于學生的舞臺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機會進行實踐演練,使以往的英語知識和專業知識都得以應用,從而提高了專業英語學習趣味性和主動性,使課堂變得有活力有生機,真正讓學生體會到“學而時習之”的樂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
(三)促進教學相長,提升教學質量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角色是教材的講授者和知識的傳播者,教師可以憑借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而在PBL教學法中,教師的作用不再是課堂上機械的講授和向學生提供答案,而是通過提升自己對各種信息的掌握和整合能力去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團隊協作的能力,引導學生去尋求答案,并給予學生及時有效的幫助,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這對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教學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師能夠對本專業領域的相關課程熟練掌握,還應了解相關學科的知識,并具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靈活的應變能力等。對于教師來說,也是一種學習和能力提升的過程。因此,PBL教學法能夠促進教學相長、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從中受益良多。
(四)有利于知識的再現與應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如前所述,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涉及的學科范圍較廣,該專業的學生在大一大二階段開設了許多與本專業相關的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如有機化學、無機和分析化學、水環境化學、貝類增養殖、魚類增養殖、蝦蟹類增養殖等。在這些課程的學習中,很多學生都是為了考試而學習,只記下一些所謂的“重點內容”以應付考試,考完試就將知識拋諸腦后。再者,由于知識更新較快,一旦學生畢業離開學校和老師,會發現有限的知識跟不上該行業的迅速發展,需要重新學習掌握新知識。PBL教學法讓學生親歷探索與研究的全過程,促進學生不斷思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在此過程中,有利于知識的記憶、再現和應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索精神、橫向思維和發散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學會探索、總結和概括,能夠利用現代的信息服務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從授之以“魚”轉變為授之以“漁”。
三、結語
目前,由于各高校對水產養殖專業英語的重視度不足,對該門課程教學改革的課題也鮮有研究。水產養殖專業英語雖是一門專業選修課(或院級限選課),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第一時間了解國外水產養殖的行業現狀、發展趨勢以及先進的養殖技術和設備,國內新型水產養殖技術的對外推介等,都需要該專業的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英語應用技能。
筆者通過分析目前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PBL教學法引入到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進行了探討。水產養殖專業英語的學習,不再是知識的疊加,而是培養和強化學生綜合應用專業知識和英語的實踐技能。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法,PBL教學法從實際出發,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具有諸多的優勢,更能夠達到該門課程的教學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登濱,李麗,王正,等.以問題為導向教學模式在裝備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6,(26).
[2]張麗敏.復合人才培養背景下高校的英語專業課程改革研究[J].學理論,2009,(29).
[3]魏穎,醫學博士生英語教學引入PBL模式的探討[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
[4]王迎賓,王征.水產學科專業英語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0,(18).
[5]郝彥菊.《水產養殖專業英語》課程教學與考試實踐探索[J].安徽農學通報,2014,20(6).
[6]張中載.外語教育中的功用主義和人文主義[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3,35(6).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Model in English for Aquaculture Teaching Process
GUO Hui,CAO Yu-tao,TANG Bao-gui
篇3
題目1
常用的護色方法不包括
(
)
選擇一項:
c.
低溫護色
題目2
要將鮮豬肉保藏4~6個月,其最好的貯藏方法(
)
選擇一項:
c.
-18~-23℃凍藏
題目3
牛乳經62~65℃、30min保溫的殺菌方式(
)
選擇一項:
d.
巴氏殺菌
題目4
農業生產專業化不包括(
)
選擇一項:
c.
農業機械化
題目5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策略不包括:(
)
選擇一項:
d.
不計成本的投資
題目6
新型職業農民的特征不包括:(
)
選擇一項:
c.
獲取較高的收入
題目7
新型職業農民分類不包括:(
)
選擇一項:
b.
加工技術型
題目8
都市農業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
選擇一項:
c.
農業技術服務社會化
題目9
休閑農業可定位于“三賣”,“三賣”不包括:(
)
選擇一項:
d.
賣文化
題目10
加大民俗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的途徑不包括:(
)
選擇一項:
a.
加快民俗建設和普及范圍
二、多選題
題目11
食品的腌漬可分為(
)
選擇一項或多項:
a.
鹽漬
e.
糖漬
題目12
農業產業化是從經營方式上把農業生產的(
)諸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商品貿易、農產品加工和農業生產的一體化經營。
選擇一項或多項:
b.
產中
c.
產前
e.
產后
題目13
按農業生產者類型劃分,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類型主要包括:(
)
選擇一項或多項:
a.
農民合作社
c.
承包農戶、專業大戶
d.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其他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
e.
家庭農場
題目14
都市農業與鄉村農業的重要區別在于它是(
)的組成部分。
選擇一項或多項:
b.
城市生態系統
e.
城市經濟體系
題目15
都市農業的基本功能:(
)
選擇一項或多項:
b.
旅游功能、創匯功能
d.
教育功能、輻射功能
e.
生產功能、生態功能
三、判斷題
題目16
超高溫殺菌技術(簡稱UHT、)是利用熱交換器或直接蒸汽加熱,使食品在135~150℃溫度下保持幾秒或幾十秒,加熱殺菌后迅速冷卻的殺菌方法。(
)
選擇一項:
對
題目17
果蔬糖制是利用高濃度糖液的口味作用。(
)
選擇一項:
錯
題目18
農業產業化是從經營方式上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商品貿易、農產品加工和農業生產的一體化經營。(
)
選擇一項:
對
題目19
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是建立于傳統工廠加農戶的模式之上的。(
)
選擇一項:
錯
題目20
都市農業與傳統農業形式沒有區別。(
)
選擇一項:
錯
題目21
都市農業除了具備最基本的商品生產功能以外,還應當具備生態建設、休閑旅游、文化教育、出口創匯、示范輻射等多重功能。(
)
選擇一項:
對
四、簡答題
題目22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是什么(
)
選擇一項或多項:
a.
一體化經營
b.
使農業生產向產前和產后延伸
c.
解決盲目生產、產銷脫節,生產大走大落問題
d.
擴大經營領域,延長產業鏈
e.
實行生產(種養)、加工、銷售三結合為一體
題目23
都市農業發展新趨勢有哪些(
)
選擇一項或多項:
a.
都市農業生產的智能化
d.
都市農業空間的地域化
e.
都市農業服務的信息化
f.
都市農業經營的國際化
g.
都市農業功能的多元化
形考任務4
水產養殖的種植型養殖技術模式:
答: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擁有光輝燦爛的文明,其中之一就是農業。在構成大農業的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的三大細分產業中,種植業是基礎,畜牧是延伸,漁業是拓展。漁業歷史源遠流長。它就像一條滾滾東去的長河,結繩記事,可以劃分為原始、傳統和現代三個拾級而上的技術模式。漁業文化博大精深。它就像一條起伏連綿的山脈,它由種植型、畜牧型和水產型三大類構成,每一類型還有許多個性化的形式,都是一道美麗動人的風景。佇立在水產養殖這一坐標系前面,從業者要充分結合實際,準確把握自己水產養殖事業所處時間節點和空間位置,制定切實可行和行之有效的發展規劃,刻苦鉆研,努力經營,積極進取,最終就能收獲一個大豐收。
一、種植型養殖模式
即原始的水產養殖。人們通過農業生產實踐發現水土尤其是像江河湖泊、淺海灘涂之類的大水面、大水域和大水體具有強度的基礎生產力,即在光熱氣的負荷和水土植被承載下,同一水體不同養殖生物之間存在一定的共生互補關系,主要是食性,在一定養殖空間和區域內,通過相應的技術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環境種共同生長,這就是原始的水產養殖模式,同時也是種植型養殖模式,即天生地養的原生態養殖模式。該技術模式不但能優化改良養殖場地生態環境,保持水土生態平衡,而且還能大幅度提高水產養殖的社會經濟效益。集中表現表現在低密度放養苗種即平均每畝放養數十以至數百尾苗種,粗放式養殖和優質單位低產即平均畝產數百至一千斤上。放養少量的苗種,而且還是多品種立體混養以及一次放足,捕大留小,輪捕輪放的輪養以及生態種養,通過施肥或者培育基礎生物餌料,實施原生態養殖,完全靠基礎肥力和天然餌料把苗種養至成品。該養殖技術模式具有三大類表現形式:
一是立體混養??即在同一水體中開展魚蝦、魚蝦蟹,魚鱉、魚蝦鱉混養,該技術模式能夠充分運用殘飼,降解、分解糞便,防控疫病。
篇4
在地球表面,海洋的覆蓋面積達到了70.8%。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它為生命的誕生進化與繁衍提供了條件;海洋是風雨的故鄉,它在控制和調節全球氣候方面發揮有重要的作用。海洋是眾多生命體共同的家園,這些生命體構共同構成了穩定的海洋生態系統。但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對各種資源和空間的占有達到了空前的地步,對海洋的破壞與日俱增。因此,更好的保護海洋環境是人類共同的使命。
一、海陸邊緣環境
(一)從傳統的灘涂到潮間帶
灘涂自古便是人類向海洋索取的重要媒介,它是把海洋與人類緊密連接的紐帶,同時也是整個海洋生態系統中最為敏感和脆弱的部分。灘涂在地貌學上被稱為潮間帶,潮間帶即是指大潮期的最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間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漲至最高時所淹沒的地方開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時露出水面的范圍。潮間帶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達到的海岸,稱為潮上帶。潮間帶以下,向海延伸至約三十公尺深的地帶,稱其為亞潮帶。
(二) 潮間帶生態系統
潮間帶生態系統,即最低潮線與最大線間的海陸交互地帶與其間生存的生物組成的生態系統。潮間帶時而被水淹沒,時而又暴露出地表,環境變化大,水動力強。受這種特殊環境條件的影響,潮間帶生物稀少。潮間帶生態系統有著其敏感和脆弱的特點。
2.渤海灣海洋環境破壞的影響
(1) 渤海灣自然環境
渤海灣是中國三大海灣之一,位于渤海西部。北起河北省樂亭縣大清河口,南到山東省黃河口,有薊運河、海河等河流注入。海底地形大致自南向北,自岸向海傾斜,沉積物主要為細顆粒的粉砂與淤泥。渤海灣中有豐富的石油儲藏。其北部是著名的旅游和度假區,西部塘沽是重要港口。渤海灣灘涂廣闊,潮間帶寬達3~7.3公里,淤泥灘蓄水條件好,利于鹽業開發。長蘆鹽區是中國最大鹽場,鹽產量占全國的1/3弱。另外,渤海灣,尤其在河口附近,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多,為魚蝦洄游、索餌、產卵的良好場所,出產多種魚、蝦、蟹、貝。
(2)渤海灣突出環境問題
當下渤海灣潮間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灘涂養殖盛行,大面積的密集養殖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第二,密集的灘涂養殖在用地上與傳統的曬鹽行業形成了沖用地突,大量依賴灘涂生存的水鳥沒有棲息空間;第三,大量的海產垃圾(以牡蠣殼和各種貝殼為主)對海岸環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響;第四,嚴重的石油泄漏對渤海灣造成嚴重的污染,經大量漁民證實,油污擴散范圍到達灘涂。
其次,灘涂養殖指利用潮間帶和低潮線以內的水域,直接或經整治、改造后從事海水養殖、增殖和護養、管養、栽培。近幾年來,隨著沿海灘涂圈海圍池養殖增多,灘涂圈養池是一種常見的養殖方法。圈養池一般為矩形混凝土結構,其內部用鏟車鏟除池底淤泥,以便在退潮后能保證池內有足夠的水深。這種圍堰建設會極大的改變原來的環境,可能對沿岸潮間帶生態系統構成巨大的壓力。對當地原有的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穩定性造成極大的威脅。
另外, 石油泄漏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危害較大。2011年中海油渤海灣漏油事件的發生震驚全國。渤海灣是中海油的主產區,漏油事件發生在蓬萊19-3油田,漏油致840平方公里海域水質污染,對周邊海域造成了嚴重污染,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和破壞。
潮間帶景觀規劃設計改善海洋環境
(1)海上漁村緩解灘涂用地沖突
在中國南方的某些沿海海灣,分布著一些在近海上漂浮的漁村,被稱為海上漁村。海上漁村是由許多漂浮的房屋和構架連接在一起構成的,這樣的漁村上面可供漁民日常生活習作,水下部分則可以建立立體的多層次的水產養殖。這樣的養殖方式解放了灘涂用地限制,不會對灘涂造成破壞,還可以充分利用縱向的海洋空間。
(2) 生態浮島對于改善海洋環境的原理和效果
人工浮島是人工島的一種,可以漂浮于水面或者海洋表面,提供拓展空間。生態浮島是專門為改善生態環境設計的。浮島植物不僅營造了水面的景觀,而且在進行光合作用的同時,吸收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同時可以凈化空氣;植物在生的長過程中有蒸騰作用,蒸騰作用通過植物的氣孔蒸發水分,調節環境溫度。因此,生態浮島植物的光合作用與蒸騰作用能夠調節水面的微氣候,這種良好的微氣候非常適宜于鳥類等的棲息。生態浮島將高等水生植物栽植到富營養化水域中,并通過植物的根的系吸收或吸附作用,削減水體中的氮、磷及有機污染物質等,從而凈化水質。同時,通過收獲植物的方法,將水體中的富營養物質搬離水體,改善水質,創造良好的水環境。利用生態浮島的這種特性,可以緩解密集灘涂養殖帶來的赤潮問題。
(3) 牡蠣對改善海洋環境的作用
牡蠣在水體食物鏈中,既是鳳尾魚、刀魚等經濟魚類的天然餌料,又是藻類等浮游生物的捕食者,將它們置身于富營養化的海水中,凈化水質、防止赤潮,一舉兩得。澳洲科學家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牡蠣的外殼能夠為牡蠣幼體的生長提供了理想環境,也是藻類與浮游生物生長繁衍理想的港灣。對于牡蠣的繁衍而言,牡蠣的外殼是最理想的載體。這樣就可以將難以處理的貝殼垃圾變廢為寶,把牡蠣殼回收利用,制作成天然的牡蠣礁。牡蠣礁沉入海底后,隨著牡蠣的繁衍生長,牡蠣礁不斷被加固,擴充,逐漸形成海底森林,改善、恢復海洋生態環境。
(4)潮間帶景觀設想
受到海上漁村和生態浮島形式的啟發,對潮間帶的景觀規劃提出了設想??梢栽诔遍g帶亞潮帶按科學的海產養殖分布范圍,設置一些生態浮島。這些生態浮島一來有效地改善海水富營養問題,再者為水鳥提供棲息場所。由于潮間帶的風速較大,初步估算海面風俗可達到6-7米/秒,這樣就對生態浮島的固定提出了要求。利用高密度輕量化的材質隨即設計成不規則的模塊,這種模塊質量輕,漂浮力強,在強力作用下不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把這些模塊編組并連接起來,分布在生態浮島的周圍,對生態浮島間起連接的作用。效仿海上漁村的做法,浮島連成片,來抵御風浪。
將加工好的牡蠣礁沉到海底,由牡蠣的繁衍生長不斷被加固,被擴大,發揮改善海洋環境的功效。渤海灣洋流特征是表層水向內流動,底層水向外流動。這樣底層洋流就帶著魚類需要的浮游生物和牡蠣幼體涌向海灣外,從而吸引魚類游向海灣。同時,大量的藻類與浮游生物也為人工漁業提供了天然養分。海底、海面的景觀效果同樣重要。在這些浮島水下部分,可進行立體化多層次水產養殖。
潮間帶景觀設計在當前人類社會大發展下,更好的銜接海洋和陸地,目的是想改善并逐步恢復海洋生態系統。這樣的設計對于突發的自然災害也有抵御救援的作用,當災害(臺風,海嘯)來襲時,在強大的外力作用下,群組被打碎為一個個的各具功能性的單體。這些連接固定生態浮島的輕量化模塊漂浮力強,彈性韌性好,在強大外力作用下不會造成大的沖擊傷害。在強大的自然力作用下,災害洋流方向是有海洋向陸地流動的,海水會載著這些模塊沖向陸地,充當究生平臺。受災的居民可以抓住模塊,等待救援。
參考文獻:
郭忠玲,趙秀海.保護生物學概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篇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caused a lo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 of nutrients to the water, accelerate the water environmen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accumulation of nutrients, which makes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lake eutrophicatio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in foreig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f experience, as well as to the cause, DongChangHu eutrophication pollution situation and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puts forward the management of lake eutrophication of countermeasures, for our country in the research of this aspect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 DongChangHu; Eutrophication; Pollution sources; Countermeasure; suggest
中圖分類號:D912.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近年來,湖泊富營養化已成為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環境問題,從20世紀30年代首次發現富營養化現象到現在,全世界已有30%-40%的湖泊和水庫受到不同程度富營養化的影響。由于研究起步較晚,而且我國湖泊環境非常脆弱,湖泊的營養物資來源廣,背景濃度高,加速了富營養化進程,一部分湖泊污染嚴重,并不時爆發水華現象。湖泊富營養化湖泊的治理成為當前環境治理的一個熱點和難點問題。
1水體富營養化概述
富營養化一般分為天然富營養化和人為富營養化兩種,就是指氮、磷等無機營養物質大量進入湖泊、海灣等相對封閉、水流緩慢的水體,引起藻類和其他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水體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質惡化,魚類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現象[1]。富營養化雖是一個自然過程,但人類的活動可能會加速這一過程,這種情況下的富營養化稱為人為富營養化。目前,大多數水體的富營養化是由于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量含氮、磷生活污水、工業廢水以及農田排水進入水體,致使水體中營養物質嚴重高于自然狀態,促使自養性生物(浮游藻類)旺盛生長所引起的。
2富營養化的污染效應及危害
富營養化是湖泊等天然水體面臨的最為嚴重的環境問題,它通過促使水生生態系統中藻類以及其他水生生物異常繁殖,經一系列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最終導致水質惡化、水生生物生理受阻、水生生物群落結構改變、水生生態系統結構破壞和功能受損等一系列連鎖效應,從而影響水資源的利用,給飲用、工農業供水、水產養殖、旅游以及水上運輸等帶來巨大損失,并對人體健康構成危害[2]。
3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內外研究學者通過一系列研究,提出對尚未形成富營養化湖泊,應以預防為主,對已產生富營養化的湖泊,應采取綜合治理措施。概括起來,治理措施大體包括以下幾種:
(1)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質的輸入。水體過量營養物質荷的輸入和積累無疑是造成水華的主要原因。目前主要措施有廢污水遷移、氧化塘技術、生物除磷、水栽生物過濾法等。
(2)水體中營養物質的治理。對于已成為富營養化的湖泊與水庫,不僅要考慮外源污染的輸入,還要考慮去除內源營養物質,主要措施有深水曝氣、湖水中磷的惰化沉淀和底質封閉等。
(3)水體中藻類的治理。在藻類大量繁殖形成水華后,針對藻類采用不同物理及化學措施將其消滅。一般方法有直接過濾除藻、氣浮除藻、化學藥劑除藻、機械除藻、微生物制劑除藻等。
4東昌湖富營養化的污染現狀及原因分析
4.1聊城東昌湖富營養化的原因分析
4.1.1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增加了湖泊中磷的含量
研究證明,氮、磷是形成富營養化的限制物質,其中磷是多數湖泊形成富營養化的最關鍵的限制物質[3]。東昌湖周圍人口平均密度較大,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對湖泊的污染不可忽視,其中洗滌劑所含的磷是造成湖泊富營養化的主要因素。
4.1.2不可忽視的工業污染和旅游污染
水資源充足的地方往往適合發展工業,但是現在的工業排污達標率低,大部分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湖泊,嚴重污染了水體。此外,但旅游業的發展也加速了湖泊富營養化的進程。
4.1.3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造成湖泊富營養化
由于水產養殖業大量投放飼料,過量的飼料滯留在湖水中使湖水富營養化加劇。據測定,東昌湖的湖底淤積飼料及水生物排泄深達1m,即使停止水產養殖,水中的氮磷至少需要50年才能消耗完。
4.1.4底泥中營養鹽釋放對湖泊富營養化的作用
來自各種途徑的營養鹽經過一系列湖泊物理、化學及生物化學作用,其中一部分沉積到湖泊底部,成為湖泊營養鹽的內負荷。當湖泊的外部污染源受到控制以后,由于沉積物中營養鹽內負荷的存在和釋放,湖泊仍然可發生富營養化,甚至出現“水華”。
5東昌湖富營養化的防治對策
在總結了各國和地區在治理湖泊富營養化過程中所積累的政策、法律、經濟、技術等方面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以下促進東昌湖富營養化治理的對策建議。
5.1控制氮磷的污染
氮的來源不但多,而且水體在生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有復氮的能力,因此國外進行湖泊富營養化防治時多以控制磷的輸入為重點。如美國、加拿大、日本及西歐國家根據各國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分別提出了地區性的“禁用或限用”含磷洗滌用品的政策、法規,在一些地區已經有效的控制了地表水中磷濃度[4]。聊城市通過對銷售含磷洗衣粉的商家進行申報登記,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大力推廣無磷洗衣粉。
5.2加強環境管理,減少排污量
加強對東昌湖水化學環境與大氣物理狀況、浮游植物種類、葉綠素等的監測,及時掌握湖泊有機污染狀況和營養鹽的變化趨勢。同時,從污染物“排放濃度”控制轉向“排放總量”控制,嚴格實行關、停、并、轉,對新建項目要嚴格把關和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
5.3利用生物調控,恢復湖泊生態系統
生物調控作為控制營養鹽的一種替代技術,主要通過重建生物群落,減少藻類生物量,提高生物多樣性來達到生物調控目的。如增加食魚性魚類或減少食浮游動物或食底棲動物的魚類,保證有充分的浮游動物來控制藻類,或直接利用“食藻魚”控制藍藻水華[5]。在東昌湖中養殖水葫蘆、鳳眼蓮、水花生等,除直接吸收氮、磷外,還由于其覆蓋水面,使下層光照減弱,同時又吸收了營養物資并與藻類競爭,抑制藻類生長,防治發生富營養化。
5.4去除底泥中的營養鹽,控制內源污染
控制底泥營養鹽的釋放,主要從兩方面考慮:一是覆蓋湖泊底部淤泥,二是疏浚底泥。用塑料薄膜或顆粒材料覆蓋湖底的淤泥,可防止沉積物-水界面的營養鹽釋放。底泥疏浚主要是去除沉積物中所含的污染物,清除污染水體的內源,減少底泥污染物向水體釋放。
6結語
我國湖泊的富營養化治理任重道遠,它的狀況不僅取決于營養物資來源的豐富程度還取決于湖泊本身的形態,所在流域特性和氣象、水文條件等環境因素以及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在制定湖泊合理的治理方法時,必須根據湖泊所處的地理、地質與地形條件,并結合當地的水文、氣候因素,對湖泊的污染來源、污染程度作出合理的判斷,提出科學合理的湖泊的綜合整治方案。因此,以東昌湖為例,從富營養化狀態變化的條件、過程等方面著手,從而研究富營養化的發生機制與控制對策,為我國富營養化防治提供了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劉陪桐,薛紀渝,王華東.環境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陳水勇,吳振明,俞偉波等.水體富營養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J].環境科學與技術,1999(2):11-15.
篇6
一、海洋經濟發展與高層次英語人才培養
隨著國際經濟迅速發展,國際海洋水產貿易市場競爭越來越緊張,國內有很多海洋水產領域大企業向外擴大規模,迅速發展,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國際貿易的發展,市場的擴大,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培養涉海經濟貿易的外語人才。據有關研究報告得知:目前國內能夠熟練運用外語和涉海專業知識進行商貿談判以及簽訂合同等商務活動的高級外語復合型應用人才供不應求。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的復合型外語人才更是缺少,外語專業的復合型主要涉及的專業領域有信息技術、信息通訊、現代農業與水產、海洋科技和漁業資源等方面。就國際貿易的成交率而言,對企業的貿易額來說,貿易談判人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特別是高層次、復合型的外語談判人才,更是供不應求。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國際海洋經濟發展迅速,我國水產品的總產量十幾年來一直居世界前列,尤其水產品出口貿易占較大比例。依托我省“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加快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提升海洋經濟競爭力,促進海洋經濟發展,是21世紀發達國家近年來的一條重要經驗,更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省委在九屆五次全會上提出了遼寧省到2020年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沈陽、大連等發達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成為科技更加進步的沿海發達省份。海洋領域是一個具有巨大資源潛力和可開發潛力的領域。遼寧位于我國沿海最北部,橫跨黃、渤兩海,近海水域面積6.4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陸域面積43%,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有著天然的漁業經濟發展條件,區域經濟發展空間顯赫,更加促使大企業與國外企業合作,不斷進行貿易往來,建立友好的、頻繁的貿易關系。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是能夠保證國際貿易正?;母颈WC,如何研究外語專業復合型以及人才培養規格就顯得尤為重要。就復合型外語人才而言,要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尤其學科之間的交融和滲透尤為重要。綜合素質不僅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心理素質好,人文社科知識面寬廣,而且具有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知識結構具有復合性,除精通外語外,系統地掌握英語語言的同時,了解海洋經濟、貿易、涉外法律等發展迫切需要的專業知識。在我國沿海城市中,我省水產品出口增長速度并不快,主要問題之一是技術性貿易壁壘已成為我省水產出口增長的嚴重障礙。不同的語言能力、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專業知識深度對貿易的最終結果和效益產生迥異的作用。在國際水產領域商務交流中,不僅具有扎實的聽、說、讀、寫、譯的語言運用能力,還通曉魚類、蝦類、貝類、藻類等水產貿易的高層次外語能力的人才在我省較為缺乏。高層次復合型外語人才不足是制約遼寧對外開放的“瓶頸”。目前,我國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特別是基于海洋經濟領域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研究,建樹不多,研究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的策略至關重要。
二、培養目標與培養模式的吻合性
海洋水產品貿易外語人才是具有區域經濟特色的高級人才,人才的知識結構具有復合性,不僅要熟練掌握英語語言知識,還要具備相關貿易、法律業務知識和技能。我們秉承“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理念,進一步完善了復合型英語人才培養方案,突出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通過省內多家大企業的實際貿易發展狀況,甚至包括貿易存在的壁壘,我們不斷分析和研究,結合多年的人才培養經驗,進一步改革了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模式和培養規格,更加明確了目標定位,培養適合地方經濟、行業的領域,特別是適應海洋經濟發展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化英語人才。改革后的培養目標更加具體,明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扎實、熟練的聽說讀寫譯專業技能,同時兼顧掌握相關經濟和貿易等基本知識以及涉海、涉魚學科專業的相關知識,掌握英語發達國家的經濟和文化,擁有計算機應用能力和網絡信息技術,并能達到較高水平,能夠應用第二外語,能適應國家經濟、文化、社會建設需要,尤其勝任海洋經濟領域所需要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堅持“政產學研用”結合,加強與政府及企事業單位長期合作,構建“理論學習、社會實踐、專題研究”三位一體,專職和兼職教師共同完成人才培養的培養模式。目前,國內涉海院校開始考慮水產品、重點漁業對外貿易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問題。2000年以來我國高校逐漸增設商務英語和商務日語,水產貿易英語等本科專業,培養目標也都相繼進行了調整和改革,但復合的知識內容、融合度以及知識交叉的幅度一直是不斷研究和探索的問題。就水產貿易英語專業而言,要求學生掌握英語、日語(二外)、相關經濟和水產貿易等知識。我們在前兩個學年主要是語言類知識的培養,后兩個學年注重海洋經濟學、國際商法、水產經濟動植物學、海洋與水產概論以及漁政管理學等相關海洋類知識的培養。該專業是一個知識交叉幅度比較廣泛又較為邊緣的專業,具有鮮明的海洋水產特色,更加突出區域經濟特色的英語專業。我們對新興的水產貿易專業培養模式進一步研究,探索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尋找行之有效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在培養中注重政、產、學、研結合,強調實踐環節,人才培養模式時刻以行業需求為主導的原則,實時跟蹤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結果的反饋意見,再依據社會實時需求及時調整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該專業的知識模塊包括外語知識、水產貿易業務知識,能力培養模塊包括溝通能力、語言能力和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等,構成課程體系中兩大主體:知識和能力。它們之間既相對獨立,又有著密切的關聯。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四年不斷線,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使得學生能夠順利地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如果兩大模塊處理得合適,培養模塊之間就會具有一種和諧互動的吻合性。然而,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要達到吻合這一點,同時還需要以課程、教材等多方面建設為依據。例如,在前兩個學年的英語能力訓練中,課程學習內容一定要系統地融入大量的有關海洋、水產、經濟貿易等行業詞匯和語言材料,促使語言類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有機結合。
三、突出實踐教學模塊
為了適應社會需求,抓好人才培養質量,要堅持校企合作,實行教學、實習、就業一體化工程。我們已與多家涉海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建立了實習基地,并定期派學生到這些集團和企業實習,不但強化了外語應用能力,而且也熟悉了海洋水產知識,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重要的實戰基地,同時結合現代教學手段,不斷完善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模式和企業專家請進來的教學體系。通過課堂教學改革,以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語言能力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使外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發展,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主動式學習的方向發展。通過采用錄像、多媒體課件、網絡課件等手段,將英語教學的實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緊密融合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實踐教學模式。我們在人才培養中,結合理論研究,突出英語(水產貿易英語)和日語(水產貿易日語)專業建設成績,及時調整新專業的培養方案,不斷加強培養復合性應用型外語人才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在調查研究和實踐論證的基礎上,沉淀教學經驗,逐步形成具有海洋特色的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生對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具有學科的系統性和穩定性,重視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以滿足社會發展對相關人才的需求。
四、高層次人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校高層次外語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涉及到企業、高校、政府和人才個體等諸多方面,是多系統參與的完整體系。高層次、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更加關注各學科間的交融和滲透,注重綜合素質培養。
1.從思想觀念方面:明確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定位。培養模式服務于培養目標?!坝⒄Z+水產貿易”專業是一個新型的復合型英語專業,與漁業經濟管理和水產養殖,與國際貿易和市場營銷等專業而言,更具有綜合性的專業。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是尋找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2.從培養方向角度:要著眼社會急需人才在專業課程設置上的新調整。本學科依托我校的辦學特色,秉承水產貿易英語復合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經驗,研究在海洋經濟背景下的語言文化翻譯,特別對海洋科技專門用途英語的翻譯理論、翻譯實踐和翻譯技巧進行分析和研究,把文體翻譯學與海洋科技英語相結合,學科建設與我校相關水產、海洋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等學科形成交叉和互補,突顯海洋經貿行業英語的翻譯特色。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適應海洋經濟發展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化英語筆譯人才,為區域經濟服務,為行業服務。
3.從人才素質方面:闡明高層次外語人才的內涵要求。社會需求是導向,知識應用是基礎,能力培養是本位,創新能力是目標。高層次外語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洞察市場發展趨勢,了解各國各民族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懂得心理學和行為科學;有較強的綜合應用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
4.從教育方式方面:自主與開放合作辦學相結合。改變教育方式,積極引進和消化成功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及課程設置、教材選用、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積極拓寬各種形式合作辦學渠道并注重建立“3+1”、“2+2”、“3+2”等能與國際接軌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機制;充分挖掘國內先進的辦學模式潛力,建立和完善地區性教育交流與合作平臺,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本研究主要在應用語言學、語用學、比較語言文學和第二語言習得等方面開展研究,研究英美日文學發展歷史,了解文學批評理論的發展與文化和社會的關系;以海洋經濟和水產貿易為背景,對外語教學模式和策略及翻譯理論等方面進行實踐研究;進一步加強與國內外海洋水產類高校的研究合作,開展不同文化的語言差異研究和教學實踐。我國海洋開發歷史悠久,海洋產業的繁榮,促進了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21世紀,人類進入了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時期,海洋在國家經濟發展格局和對外開放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海洋開發將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水產品貿易是推動海洋經濟開發的重要動力之一,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增強我國海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涉海領域高級外語人才的培養已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Mark Ellis,Christine Johnson.貿易英語教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篇7
在我國,干旱半干旱區是指那些降雨量小、氣溫高、蒸發量大、土壤及大氣水分極不平衡的地區。從地理位置上看,我國西北地區就屬于這種情況。該地區處于中緯度西風帶,屬常溫氣候,年降雨量不足200mm,干燥度大于3.50;東起大興安嶺,西至國境線,連綿400多公理,橫跨50個經度,總面積相當于英國國土的12倍。這些地區的農牧業發展狀況直接與其地理位置、氣候、環境相關,解決了該區的農牧業發展問題,也就等于局部解決了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發展問題。
干旱半干旱地區雖屬"非灌不植"地區,但它也是一塊富饒的土地,遍布其間的山脈和大多數季節性河流使得該區域具有獨特的地貌特征及生物氣候特征,物產也獨具特色。由于該區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而且充足,所以其植物光合產物量大,夜間物質消耗少,農產品不但產量高而且質量好,口感好,瓜甜果香。只要有灌溉,該區就是一個物產豐美的地方,比如內蒙古河套地區因有灌溉而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瓜果生產盛地。
干旱半干旱地區干旱少雨,空氣干燥,降水稀少,蒸發量大,除少數灌區外,幾乎年年都發生不同程度的干旱。水資源成為該區農牧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再加上灌溉技術落后和管理水平滯后,使得該區農牧業得不到大規模的發展。要想發展該區的農牧業,必須實施干旱半干旱集水農業生態工程技術。
二、集水農業技術的概念
集水農業技術是中國古老旱地農業發展的新階段,是人類水文化發展的新時期,它既是對古老傳統的繼承,又是一種新概念新構思。因此,它不是一項單一技術就能實現的,而是復雜的技術體系,它包括天然降水富集工程技術、集水背景下的農藝工程技術、現代農村社會和農業的管理工程技術。
集水農業技術是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各要素間協同發展的綜合技術體系,應當說相對復雜。它們一環扣一環,環環緊扣,一環脫扣,全盤皆輸。因此,要發展集水型生態農業,必須從自然、社會、經濟各方面組織安排好人力、物力、財力,讓這個系統各要素都發揮其最大效益。用通俗簡單的話將集水農業技術概括如下三步:第一步拿到水;第二步把水高效地變成農產品;第三步,把農產品變成財富,進而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如前圖)
圖示體現了干旱半干旱地區農牧業工程綜合技術體系,我們除了應按此圖示安排各系統外,更應重視這些技術及社會系統各要素間的組合。不同的組合應適應農村牧區的不同發展階段,如可以組合成溫飽型體系,再而進入小康型,最后進入致富型的技術體系。無論現在處于那個階段,切記要注意立足長遠,研究使用或引入最先進技術,盡可能地避免重復投資。
三、集水工程建設技術
(一)集水技術的發展及其意義
集水主要是指收集、蓄集雨水。雨水利用是一門流傳了幾千年的古老實用技術,它不但在許多干旱地區和國家如以色列、土爾其以及亞、非、澳、美等地廣泛使用,經久不衰,而且在一些多雨的國家如新加坡、印尼、泰國、菲律濱和歐洲一些地區迅速發發展。在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推動下,在水資源日益缺乏、水污染日益加重的情況下,集水技術及集水設施應當迅速產業化、工業化。
集水農業的第一步是集水,集水的第一步是集水面的構筑。
我們知道,農牧業尤其是農業是一個耗水極大的產業,據一些資料統計,農業用水占全年用水的90%。用水量大,集水量也應相應增大,也就是說要將那些非用水面積上的雨水全部收蓄集起來。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它需要人工修筑集水面,包括收蓄集徑流、洪水、季節性河流的流水等。這是集水工程技術體系中最難處理、投資最大的工程,它涉及的硬化材料及工藝、集水面的低投高效還是一個沒有優選技術方案的難題,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科研機構和個人要面對這一現實,注意這方面的研發。
(二)發展集水技術的原則
農業集雨節灌工程是干旱半干旱地區農牧業發展的方向,要想使這一措施發揮其強大的作用力,讓其產生巨大的生產效益,我們還應遵循如下幾條原則。
1、堅持將集水節灌工程同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和小康社會建設相結合,應統籌考慮,優先幫扶那些尚未解決溫飽及已經解決溫飽但仍不穩定的農戶,實施集雨節灌工程。
2、要堅持將集水節灌工程建設同控制水土流失、小流域綜合治理以及"兩高一優"農業開發相結合。
3、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設點,先搞好試驗示范,以示范點為依托,依靠政府各級職能部門、農技推廣部門和科研部門的協作力量,總結出適合于不同類型地區的一整套集水農業工程技術體系及其實施規范,然后逐步向周圍地區輻射推廣。要嚴防一哄而上,一上而散的急躁做法。
4、要堅持數量與質量建設并重的原則,強調質量第一,嚴格質量標準,切實搞好技術的社會化服務,力求建一處,成一處,見效一處,把廣大農民群眾辦水力的熱情引導好、保護好。
5、在推進策略上,要堅持先易后難的原則,即先從降雨量較多、集水條件較好的半濕潤易旱地區開始,逐步向降雨量較少、集雨條件較差的半干旱地區以及干旱地區推進。
6、要堅持先利用公路路面發展集雨節灌,后安排其他集流方式;先安排群眾積極性較高、梯田建設搞得好的地方,后安排梯田不配套的地方。
(三)集水設施建設
經濟富集、穩定蓄存、高效利用是集水農業的技術核心。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集中,來勢猛又流量大,所以儲水設施要有大的容量,而且一定要作好防漏工作。干旱半干旱地區普遍處于北溫帶,夏季日照強度大,日照時間長,蒸發量大,因此各種露天儲水設施一定要作好頂蓋。防止蒸發也是個亟待研發的項目。目前在生產上多用的儲水設施主要有:
1、水窖,它適用于黃土地區,可儲水30-50m3;
2、水窯,適合于石質山地和古黃土復蓄地區,可儲水100-500m3;
3、澇池,洪水在低地富集,可建成較小的型水庫;
4、微型水庫,利用季節性河流或洪水來量大、來勢猛的特點修筑的較大儲水池,一般幾千到上萬立米的儲水量;
5、土壤水庫,它是在土層深厚的黃土高原上發展起來的,其技術原理是利用黃土丘陵緩坡,修造鄰體集水面和受水面,集水面的徑流疊加在受水面上,存蓄于土壤水庫中,造成局部土壤水分優勢,保證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
(四)特殊環境下的集水方式
由于干旱半干旱區土壤多屬退化草原土壤或荒漠土壤地區,所以來水一般都含沙量大,該區的若想利用集水,需經過分流、沉沙、再蓄存的過程。這些過程一般使用如下三種方法:一是利用自然落差;二是利用虹吸原理;三是用潛水泵將蓄水提高水位,再利用第一、第二種方法。
大田集水主要是蓄水和節水灌溉相結合的方法,利用土壤水庫和微生環境逐步提高大田的灌溉率,但這一方法也是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發展的關鍵。由于這種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區在集水農業的背景下,用水的基本原則就是讓這種蓄水發揮其最大的生產效益。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大多集中在三個月左右,集中降水前后的氣溫和土溫都有相當一段時間很適合植物生長,為了充分利用這段時間的光熱資源,我們就應充分利用集水來灌溉,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應大力提倡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
四、集水農業中的園藝工程技術
園藝工程技術體系所要完成的是把集水工程得到的水資源迅速增值,高效地變成農產品。具體措施如下:
(一)節水型種植業
對于我國長期缺糧的干旱半干旱地區來說,糧食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其他一切生產活動必須在解決口糧問題之后才可能實現。因此,在集水條件下的大田栽培也應提倡,而且目前也有較成熟的技術,如燕山灌溉,這種節水灌溉方式既有較高的水資源利用率,又有較高的農業產值。
(二)構造園藝業
干旱半干旱地區發展生產的主要制約因子是水分因子,大量的光熱資源得不到利用。當有一定的集水后,就可以發展園藝農業,而通過一定的園藝設施和措施,就可以開展園藝型產業,如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等。加之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的配合,其產量和品質一定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進而實現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的高產值和高附加值。
(三)畜牧養殖業
由于畜牧養殖業的用水量不大,可以普遍發展,其中的養雞業技術成熟,收效快,效益高。但是,大中型家畜的養殖業則要慎重,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生態系統極十分摧弱,稍有不慎,就會導致草場退化,加重沙化和荒謨化,這樣反而有害于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
(四)水產養殖業
一般認為在滴水貴如油的干旱半干旱地區開展耗水量較大的水產養殖業是天方夜譚,但地處太行山區的河南省衛輝市太公泉鎮道唪士墳村實現了這一"夜譚"。這個村位于太行山西北的淺山區,石質山地,他們在開展集水農業后,用燕山滴灌法灌概農田,用剩余的蓄水發展水產養殖業,養魚、養蝦、養甲魚。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值得一試的增收產業。
五、集雨節灌的法律法規保障問題
在聯合國"國際飲水與衛生十年"計劃中,提出關于雨水富集及其設施將迅速產業化、工業化。在我國,《環境保護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清潔生產法》、《農業法》、《城市規劃法》等法律有關于建設節水型社會、節水型城市、節水型農村、節水型企業的規定,建議在修改《環境保護法》時增加"國家促進建設資源能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社會、循環社會與和諧社會的原則性規定。同時,參考《土地管理法》的有關規定修改《水法》,增加"保護、合理利用和節約水資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同時在修改《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清潔生產法》、《農業法》、《標準化法》等法律時,增加有關發展節水技術、建設節水型農村、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內容。國務院應該依據國家憲法、法律和建設節水型社會工作的實際需要!制定《節水型農村條例》、《供水工程管理條例》、《灌區管理條例》、《節水技術促進條例》等行政法規,促進和保障集雨節灌的實施。
六、結語
發展集雨節灌的目的是提高農業用水利用率和效益,這既依賴于現代灌溉技術研究、推廣應用和技術培訓等環節,也涉及水土資源的合理利用、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用水管理體制的改革和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集雨節灌也是解決農業灌溉缺水的重要途徑。集雨節灌事業發達的國家都是根據各自的國情,綜合考慮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和技術因素,采取適合本國特點的農業高效灌溉措施。我國發展集雨節灌應當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利用適當的法律、經濟政策將集雨節灌帶給國家、地方和農民的利益及相應的責任有機地結合起來,利用現代技術將流域、灌區和田間的管理、工程和農藝節水措施很好的結合起來,使我國的集雨節灌事業獲得可持續發展,取得更好的節水效果、更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參考文獻:
[1]夏軍:區域水環境及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多級關聯評估理論與應用[M]武漢: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出版社,1999。
篇8
近年來,愈來愈多的學者和教師認識到詞匯教學的重要性,并投身其研究中,但眾多的研究是針對詞匯教學策略或技巧的,比較散亂,沒有一定的系統性,有些研究缺乏理論基礎。鑒于此,我試圖從語義范疇認知觀的角度――基本范疇理論和隱喻認知方式來探討其對詞匯教學的現實意義。
一、語義范疇認知觀概述
范疇化是人類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范疇化能力,我們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會生活及精神生活中發揮作用”(Lakoff,1987)??陀^事物紛亂復雜,人們為了記憶這些事物就必須對這些事物進行判斷、分類和儲存,這種主客觀相互作用對事物進行分類的過程即范疇化的過程(categorization)。范疇化認知過程又涉及原型(prototype),原型是作為范疇核心的圖式化的心理表征,是范疇化的認知參照點(趙艷芳,2001)。美國心理學家Rosch(1975)認為,一個范疇的成員具有“核心”和“邊緣”之分,彼此之間地位并不相同,這里“核心”指的就是原型。語義范疇也是原型范疇,其義項成員不是具有同等地位而是具有中心的、典型的義項和邊緣義項之分,其中心義項即原型義項(prototype meaning),被認為是語義范疇最具有代表性的義項,往往是人們首先認知的,是“直接”意義。語義范疇圍繞原型意義向外擴展。
二、基本范疇理論對詞匯教學的啟示
基本范疇是最典型的原型范疇,體現為范疇成員之間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原型也在基本范疇中得到最好的體現,即基本范疇具有明顯的原型成員。所以,基本范疇是人們認識世界最直接、最基本的層面,是人們對世界事物進行范疇化的有力工具。在此基本等級上,范疇可以向上發展為上位范疇(superordinate category)或向下區分為下屬范疇(subordinate category)。范疇形成的同時產生了詞匯范疇,也決定了詞匯產生和發展的順序,構成了一定的詞匯等級結構,其基本等級具有特殊的地位。在語言層面上,上位范疇詞匯和下屬范疇詞匯一般來說都晚于基本范疇詞匯產生。
基本范疇詞匯多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其成員具有明顯的能被感知的對外區別性特征;第二,具有快速識別的特征;第三,首先被認識、命名、掌握和記憶;第四,運用最簡潔的、使用頻率最高的中性詞(何麗芬,2005)。外語學習中詞匯的記憶和理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在外語教學中的詞匯教學中,如何激活學生已有的基本范疇詞,拓寬詞匯教學的思路和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加深對詞義的理解,把擴大詞匯量的苦惱化為增長見識的樂趣,就成為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
首先,用基本范疇詞解釋或界定新單詞。
根據Allen(2002),對中級階段(intermediate)的英語學習者介紹(present)新單詞時,應注意給學生解釋或界定單詞的意義,但在作解釋或界定時,一定要注意所運用的語言。如:在界定動詞“drown”時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來自學生字典(learner’s dictionary):to die by being under water for a long time.;一種來自標準字典(a standard dictionary):to be suffocated by immersion in water or other liquid;to sink and perish in water。很顯然,后種解釋比前者更精確,但不適合中級階段的學生。Allen雖然在這里反復強調教師經驗的重要性,即給學生可以理解的解釋(comprehensible explanation),但沒有從理論上進行支持,致使尺寸無法把握。因此,我們在界定或解釋新詞匯時,因盡量使用基本范疇詞匯,以便激活學生已有知識,更好地理解新詞匯。
其次,以基本范疇詞為基點,構成詞匯等級結構。
如上所說,認知語義范疇具有明顯的家族相似性和原型性。而人類知識結構呈網絡狀態,這個網絡是由每個細小的范疇組成的,而每個小范疇也都是由“中心”與“邊緣”,即“典型”和“非典型”組成,如果把英語詞匯當做一個原型范疇,那么怎么應用認知語義范疇觀來擴大學生詞匯量呢?見下圖:
圖中,meat,vegetable和fruit為基本層次原型范疇,food為高層次原型范疇,即上位范疇詞,而beef ... peach為低層次原型范疇,即下屬范疇詞。這3個不同層次的原型范疇構成一個具有原型性、相似性的詞匯家族。上位范疇、下屬范疇是相對于基本范疇而言的。前者缺乏單一的完形特征,是在基本范疇基礎上的歸納,需要更高、更抽象的概括能力;后者是在基本范疇下的更細致的區分,也需要更復雜、更高的認知能力。由此可知,人是從中間的基本層面認識世界的,其中完形感知(gestalt或holistic prception)在基本范疇化中起重要作用(趙艷芳,2001)。
Allen在《詞匯教學技巧》(Techniques in Teaching Vocabulary)(2002)中指出,對于中級英語學習者(intermediate learner),學習同一類別(the common area)的詞匯很大的意義與價值。如果學生能在基本范疇詞的基礎上延展,形成相應的上屬范疇詞和下屬范疇詞,將會構成一個網絡,對詞匯進行語義加工,即語義加工,使學生記憶深刻。
最后,利用詞源、詞綴,結合學生基本范疇詞匯知識,將新信息與舊知識相聯系,激活學生的知識系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對語言的敏感性。
例如:aqua來源于拉丁詞,意為“水(劑),液體”。那么,aquaculture(水產養殖,植物的水栽法),aquafarm(水產養殖場),aquarium(水族館/池;養魚缸),aquatel(水上旅館),aqualung(水肺,水中呼吸器)等,其共同的構詞成分是aqua,使這些詞的意義不會超出“水”的范圍。經過這樣的分析、整理之后,相信會對學生的理解與記憶有很大的幫助。
結構形態還能消除歧義,如下面兩個典型的例子:inflamable和flamable都表示“易燃的”。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in-”作前綴時表示“不、非”。這豈不自相矛盾嗎?詞源信息告訴我們:inflamable是動詞,由inflame(著火)加上后綴able構成的;而flamable是動詞,由flame(點燃)加上后綴able構成的。
三、隱喻認知方式和一詞多義
傳統意義的隱喻被看做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段。實際上,隱喻是一種基本的認知模式,能使我們通過相對具體、結構相對清晰的概念去理解相對抽象、缺乏內部結構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這種語言的運用是相當普遍的,我們看看如下幾個例子:food and drink(飲食),canned food(罐頭食品),food for thought(思考材料),mental food(精神食糧)。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很明顯,上述例子中第一個背景信息所呈現的是詞的原意,即中心(典型成員),其他背景信息所呈現的是詞的引申義,即邊緣(非典型成員)。一般地說,最基本、最先產生的是中心義項,其他義項由于與基本義項具有某種關聯(隱喻或轉喻)而成為同一詞的義項,有的已成為該詞的“字面詞義”,有的仍保留明顯的隱喻和轉喻色彩(趙艷芳,2001)。語義認知范疇就是從基本詞義開始逐步引申到其他類似的詞義,這也是從“中心”到“邊緣”的過程,最后形成多義詞(polysemy),這一認知過程主要靠隱喻來完成的。隱喻就是利用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相關性,將指示該事物的詞語從一種概念域投射到另一個所想表達的物體的概念域,這樣就形成了認知語言學家所說的認知投射或映射。
因此,我們在英語多義詞的教學中,應該避免傳統的行為主義的強化觀點或簡單地機械模仿,將詞義客觀地一一列出以方便用作刺激的呈現材料和模仿對象,而是應該首先教給學生詞的原意,也叫基本詞義?;驹~義比較通用,有相應漢語對應詞,容易掌握。英語多義詞的其他喻義都是建立在基本詞義上。這里關鍵的問題是教會學生如何使用隱喻來全面了解基本詞義與喻義(引申義)之間的關系。我們以head一詞為例:
1.He fell and hit his head.
2.Use your head,please!
3.As a salesman,he is at the head of his profession.
4.He headed straight for the bar.
在課堂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該詞的基本義項啟發學生展開深層次的語義輻射聯想,再通過推理得出它的核心含義(core meaning)――the top or being of importance; reason;go in direction to,進而揭示這個詞語義引申現象產生的認知機制與隱喻思維。這樣,學生無需花大量時間去記一個詞的各個義項,只需掌握這個詞所代表的基本范疇,便可以根據它出現的具體語境作出正確的認知推斷。也就是說,教師不應僅羅列一個詞的多項意義,而是要向學生揭示它們之間的聯系理據,通過合理聯想與邏輯推理掌握這個詞語義演變的聯想根據與它所代表的基本范疇。
總之,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意識到隱喻就是以一個具體概念域向另一個抽象概念域的結構映射,這種映射對解釋詞匯范疇,即解釋原義與引申義的關系(中心與邊緣的關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四、結語
長期以來,怎樣讓學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詞匯,進而提高其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是每一位教師苦苦探析的問題。而近年來為大家所注目的認知語言學,為探索、研究英語教學所面臨的困境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由于個人能力所限,本文僅從基本范疇與隱喻認知方式入手,探索了英語詞匯中的引入、鞏固和推斷多義詞意義的詞匯教學,以期能對英語詞匯教學或多或少地提供一些啟示和幫助。
參考文獻:
[1]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林.三種認知語言觀與外語教學研究[A].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1.
[3]何麗芬.認知語言學對中學詞匯教學的啟示[J].內江: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3).
[4]楊春紅.從認知角度論英語詞匯教學[J].成都: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2).
[5]鄒智勇.語義范疇的認知語言學詮釋[J].哈爾濱:外語學刊,2003,(3).
[6]林新華.認知語義范疇的特征解析及其對英語詞匯教學的意義[J].北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6).
[7]Rosch and Mervis.Family resemblances: study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gategories.Cognitive Psychology 1975.7:573-605.
篇9
課題組對青島農業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三個本科專業(水產養殖學、海洋資源與環境、水族科學與技術)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問卷中主要包括對目前學風的認可度、每天用于學習的時間、學習態度、大學目標定位和專業滿意度、紀律狀況、學習動力及影響學習的因素、學習方法、對待學習的態度、專業認識、最應該首先解決的問題和改善學風的措施等多個方面。從調查問卷的結果反映出,目前農學類相關專業本科生的學風表現出了諸多特點或趨勢,具體包括:第一,缺乏專業意識,學習動力不足。在調查的學生中,對所學專業很滿意的學生比例不足50%,且有近20%的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滿意,約有85%的同學每天用于學習的時間不超過7小時。第二,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學習興趣不濃等問題,且學風有隨年級升高而減弱的趨勢。大約1/3的學生認為曠課、遲到或早退,課堂上打瞌睡、玩手機、做其他事情等現象嚴重或普遍存在。只有約1/3的學生能堅持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有約50%的學生學習的動力在于畢業后找一份好的工作。第三,對目前學風滿意度不高。認為目前學校整體學風很好的學生比例僅為60%左右,認為學生所在班級學風很好的比例僅為40%左右。說明培養學生專業興趣和學習志趣、創建良好的校風和學風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重要。
三新形勢下大學生學風建設的思考
如何創建適應新形勢的優良學風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筆者認為應該從教師風范、學習風氣和學術文化氛圍三個方面考慮學風建設的思路。(一)專業志趣培養盡早培養。學生的專業志趣,對于學生大學四年的專業學習至關重要。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志趣培養。1入學初的專業教育邀請校內外專家、企業相關人員、知名校友進行產業現狀,發展前景及創業經驗和學生成長建議等介紹和指導。2“大一”開設專業介紹相關課程根據專業特點,由領域內知名專家教授面向一年級本科新生開設至少一門專業導論課或概論課,內容包括學科前沿、行業發展趨勢、職業發展規劃、知識結構等,旨在引導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與專業教育滲透融合,挖掘專業課程中的創新創業元素,同時加強學生的專業志趣培養。3利用寒暑假讓學生盡早接觸產業在專業老師的引薦和指導下,引導學生利用寒暑假的時間進入行業相關企業,切身體驗專業實踐,早接觸專業,早融入專業,有利于后期的專業學習和學風建設。4為學生配備導航師圍繞學生的發展,使學生能夠按照個人的興趣和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學院從大二開始為學生配備校內導航師,為部分學生配備校外導航師(對學生進行創業就業指導),引導學生盡早確立科研型、創業型、就業型人才的成長方向,引導學生進入教師的科研團隊,盡早進入實驗室,參與教師的科研創新活動,接受良好的實驗技能、科研素質訓練、創業技能訓練,從而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展示個性,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指導學生科研訓練、科研論文的寫作、社會實踐報告的寫作、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的寫作,創造條件讓學生參加科研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專業知識競賽和科技發明競賽等課外科技活動,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動手能力和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二)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的高水平是指高的學術科研水平和高的師德師風及教書育人水平。擁有國內外知名學者和科研團隊,具備良好的教學和研究平臺,是增強學生專業學習吸引力,提高學風的重要因素。學校和學院應加大力度引進或培養高水平教師,創建高水平師資隊伍。國內外諸多現行的方法可以借鑒,如新教師第一年助教制度、年輕教師進入產業一線掛職鍛煉或進行一段時間的實踐鍛煉、到國內外知名高?;蚩蒲兴L學和學術交流、鼓勵教師提高學歷、學校成立教師發展中心,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教學能力培訓等。通過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創建大學精神,營造良好的學校環境,優化師德師風考核評價機制,完善師德師風管理體制,激勵教師加強自身的道德素質修養等。(三)教學實驗實踐平臺建設,加強校企、校校、校所聯合培養。改善校內辦學條件,成立院級科研實踐平臺,形成院級開放實驗室,學生可以成立科研興趣小組,在導師的指導下進入開放實驗室從事科研創新創業活動;創建校內實訓基地,做到基本專業實踐和小規模生產實習可以在校內實訓基地和種苗基地完成,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加強校外聯合培養,實習基地建設、校校聯合培養、校所聯合培養,目前學院已經與中國海洋大學、美國蘇必利爾湖大學和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簽署了本科生聯合培養協議,與美國奧本大學農學院簽署了“3+2”本碩聯合培養協議;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等科研所建立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聯合培養,為學生培養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四)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是指學校與學生接觸的相關人員、家庭成員、社會各界相關人士、周圍學生組成的“四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機制。學校相關人員主要包括政治輔導員、學院黨政領導干部、班主任、教師(包括通識課教師、專業基礎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實驗指導教師及學校的其他教師)、圖書館工作人員、后勤服務人員等;家庭成員主要是指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兄弟姐妹及親戚等;社會各界相關人士主要是指校外知名校友、企業家、業內成功人士等;周圍學生主要是指在學生生活和學習中與其頻繁接觸的同學或學長、學弟(妹)等,對其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學生;全過程育人是指從學生一踏進校門一直到畢業,從每天的清晨起床到晚上入睡,從每個學期的開始到假期,都要精心安排學生的學風建設和人生規劃指導;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種方式、各種教育載體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將學生的教育融入學生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每個環節,如學生的綜合測評、評優、獎學金評選、入黨、貧困生資助與勤工助學、學生干部的選任、學生會的組建、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等,將學風建設寓于其中??傊?,學風建設是關乎人才培養質量和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各高校應充分重視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斷加強學風建設。
作者:李玉全 張海艷 單位: 青島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篇10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TU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農田水利的建設
農田水利建設是指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服務的水利事業?;饕蝿帐峭ㄟ^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利用先進的技術,改變一些對農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的自然條件,促進農業的高效高產。農田水利建設,主要手段是興修農田水利設施,控制農田的灌溉、排水等必要的過程,實現農田的旱澇保收、穩定高產。
農田水利工程的主要內容包括灌溉和排水、小型河道整治、低產田水利土壤改良、土地整治和植樹造林等。由于各農業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生產方式的巨大差別,對農田水利的建設應該因時因地而異,進而完成農田穩定高產的目標。
水利工程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農業的發展最需要的是水資源,水利建設則是對水資源進行管理利用的一項重大工程。水利工程對農業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2.1 水利工程對農業的有利影響
水利工程的興建,最直接改善的農田的灌溉條件,達到提高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的目的。自然條件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對于一些水資源相對缺乏、降水季節分配不均的地區,大量的農作物因為缺水導致種植困難或者產量極低。例如,南水北調的中線工程經過的南陽地區,通過規劃灌區、水資源暫存等措施,可以極大的改善這些地區的灌溉條件,農業缺水的癥狀有了基本的緩解,提高了糧食的復種指數,也提高了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更重要的是對部分區域的人畜用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近年來,水污染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水環境惡化、水質被嚴重破壞,給水產養殖產業帶來了負面的影響。水利工程的出現,不僅可以改善水質,而且可以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可以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改善產業的結構。每一個水利工程的興建,國家都會采取嚴厲的環保措施,加大對水源地的水質保護。這樣做不僅可以促進部分區域加大對污染的治理,給農業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而且也有利于培養出綠色農業、高效生態農業。
水利工程的蓄水功能,可以將風調雨順之年的多余水分進行儲存,以便用于莊稼需要水時進行隨時灌溉,這樣做可以加大了農業生產的節水力度、減少灌溉用水損失,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的一種手段。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深入,農業對水的使用要求也越來越高,水利工程的興建,可以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抵抗洪澇災害,充分發揮先進的水利配套設施。
2.2 水利工程對農業的不利影響
農業用水的主要來源是河流湖泊,水利工程最直接影響的就是江河湖泊周邊的生態環境。大多數的水利工程的興建,都依靠天然的河道,這樣做的直接后果就是破壞了河流天然的連續性。每當出現干旱季節,為了保證農業的正常生產,這就會導致水資源的過度吸取,影響河流的水位,甚至會出現斷流的現象。相反,當出現雨季時,水利工程難以承受大量蓄水的壓力,勢必會泄洪排水,這樣會對下游河道造成嚴重的沖擊,久而久之,這就會對造成氣候的變化,影響農作物的生產。
農業水利工程也會影響農田周邊的生物平衡,魚蝦等動物的洄游,會導致流域內的物種失衡。水文條件的非自然改變,可能導致大量的農害蟲聚集,啃食農作物,甚至傳播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農業可持續發展對水利工程的要求和措施
3.1 我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提出,標志著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反思和對社會現實的覺醒,也是人類考慮人類自身生存問題的一種重大進步。過去幾十年,農業發展主要看重糧食產量,忽略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而可持續農業發展更關注的是農業未來的發展,更關心的是農田在開發灌溉的過程中,以增強農業后勁為目標,讓農業生產與農業環境協同發展。
我國人口基數龐大,對糧食的需求甚多。解決我國糧食問題,必須立足國內,否則糧食將成為影響中國的一種“政治武器”。“科教興農”是我國解決糧食問題的一項重要戰略,國家增加農業投入,嚴禁占用耕地,確保糧食種植面積,增加種子化肥供應,調動農民積極性。然而,水利不興,則農業不穩,這是問題的關鍵。
3.2 農業可持續發展對水利工程的要求和措施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之上,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結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對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的建設必須適應農業的發展,盡可能的增加益處,限制弊端。下面從幾個方面來論述我國水利工程改革的措施:
水利工程節水
節水措施的基本作用是合理利用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保證灌溉率。工程節水是我國水利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國地域遼闊,需要根據不同的地理條件、氣候因素、生態環境等多方面來考慮水利工程的建設,農業水利工程為主要灌溉服務,必須將節水技術運用于整個工程。同時,節水的任務還需要由農業完成一部分:土地的平整、耕地的平衡、施肥的合理等都是節水的重要過程。先進的種植結構和耕作技術,植被的覆蓋程度,不僅有利于水土保持,而且也是調節環境與氣候的重要手段。
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水利工程的灌溉和農業措施的結合,保證了作物生產所需要的水分,同時也是對自然界水資源的節約。然而,合理的調整農作物的種植結構也是促進農業發展的常用手段。農作物的種植結構主要考慮的因素為:地理形態,自然環境以及人文因素。例如,東北的香菇栽培技術。第一,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合適的品種;第二,參考成功的經驗進行合理的配方;第三,根據作物的生長原理進行場地選擇;第四,擇時進行蒸餾播種;第五,加強對作物的生長管理。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一項重要改革,配合先進的農田水利管理技術,可以將作物的產量最大化,滿足農民的需要。
加強對水利工程的管理
目前,我國水利工程暴露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重建輕管。這種不利的做法對生產和發展有著很大的制約。有關學者指出,節水灌溉的水利工程的管理占總效益的50%左右。水利工程建設的再好,技術應用的再先進,如果管理不適,同樣會對農業的發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例如,我國遼寧某縣采用的小型農田水利承包的形式,將灌溉的任務委托于幾名“上水員”,農民的莊稼是否缺水將與“上水員”有著直接的聯系,這樣不僅避免了自動上水無人看管的浪費,而且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對農業發展起了促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水利工程概論》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8
[2]于陶《水利建設項目持續性后評價研究》河海大學 2007
[3]陳若緹《水利工程環境影響后評價與環境資源價值損失核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9
篇11
為滿足湖北新農村建設對高素質農村基層實用人才的需要,2007年湖北省正式實施了“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長江大學承辦了其中的全日制脫產班兩年制大專學歷教育,招收了園藝種植、農學種植、畜牧養殖和水產養殖4個專業的一村一名大學生[1,2]?!耙淮逡幻髮W生計劃”的實施是面向農村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新嘗試,旨在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人才匱乏問題[3]。那么,究竟要教給他們什么、如何教、如何學等是我們必須要研究與實踐的問題。
一、兩年制園藝種植專業大專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
針對“一村一名大學生”的生源特點[1],根據《關于進一步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的實施意見》、《湖北省2007年“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脫產班培養方案》文件精神,長江大學確立“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培養的目標定位就是滿足湖北新農村建設需要。據此,課題組成員及有關教師,圍繞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構建等系列問題進行了調研分析和討論,制定出兩年制園藝種植專業大專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能適應湖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具有為家鄉服務的奉獻精神,具有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理念,具備生物學、園藝學、土壤肥料學和植物保護學等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從事園藝植物生產、農業技術推廣與示范指導、農業經營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能帶領家鄉農民致富。
二、兩年制園藝種植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原則
課程體系構建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保證?;谏刺攸c、學制短及湖北省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的目標任務,課題組研究確定的“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園藝種植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原則是:面向湖北農村社會需要、面向學生基礎、遵循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規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面向湖北農村社會需要,就是要為湖北新農村建設培養有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帶動一方致富的技術類人才,或綜合素質好、有培養發展潛力的能領導一方致富的基層管理類人才;面向學生基礎,就是要了解生源特點,因材施教。“一村一名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生源背景比較復雜[3],文化素質較低,學習意識、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較差;這類學生的性質是“村來村去”,要求他們經過兩年全脫產在校系統學習后,能夠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服務于農村基層工作,因而他們的學習具有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定向性、實用性和職業性的特點,具有高等職業教育特征。因此“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大專學歷教育工作必須遵循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規律,為農業生產第一線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或基層管理人才,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三、“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園藝種植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根據以上原則,“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園藝種植專業課程體系分為基本素質培養類課程、專業素質培養類課程和實踐教學3大模塊。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既遵循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內在邏輯關系又將三者有機地加以融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4]。每一模塊又按照逐級遞進的認知規律分層次設置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如專業素質培養類課程模塊分了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選修課3個層次。長江大學“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園藝種植專業課程體系的模塊化設計及課程設置詳見表1。
園藝種植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突出了“針對性、通用性、實用性及整體優化”的特點,以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綜合素質”協調發展?!搬槍π浴本褪轻槍鞭r村社會基本需求、湖北農業產業發展實際,以及一村一名大學生的生源特點,如專業選修課程設置主要針對生源地的農業產業發展特點。針對江漢平原地區西甜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的趨勢,開設了《西甜瓜栽培》;根據神農架林區和十堰山區的中藥材等產業發展的需要開設了《中藥資源學》、《藥用植物栽培》、《茶學概論》、《食用菌栽培》等課程。“通用性”就是拓寬專業基礎,加強農業通識教育,而不僅僅局限于園藝植物生產,讓學生掌握核心的、實用的、通用的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實用性”就是學以致用,學習農業生產實用技術和技能,以滿足農村基層工作的需要;“整體優化”就是讓學生在有限的2年時間里掌握農業生產的基本知識、技能及先進經營管理理念,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合計學時數占總學時數的比例超過了50%。園藝種植專業課程體系的三大模塊整體優化、相互銜接、分段實施、綜合安排,為湖北農村基層培養綜合素質高、應用能力強的專業人才。
四、兩年制園藝種植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實施效果
兩年制園藝種植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實施多年來,還從師資保障、教學內容精簡優化、教學管理、教學方法與手段不斷改革完善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一村一名大學生對學校的教學滿意度高,在由湖北省委組織部、農業廳、教育廳等部門聯合開展的全省“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全日制普通脫產班教學質量考核與評估中獲得“優秀”。培養出的一村一名大學生涌現出了不少服務社會的優秀典型,他們有的是專業合作社的領頭人,以其實用的專業技術帶領專業合作社農戶致富。有的學生在近幾年的農村換屆選舉中脫穎而出,成為當地村或鎮的重要領導。這些優秀的“一村一名大學生”正成為湖北新農村建設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農村基層真正“留得住、用得上”,起著帶領示范作用,因此說長江大學“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兩年制園藝種植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實施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饒貴珍.“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學生逃課的原因調查與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5).
[2]瞿宏杰.對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培養的調查與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22(5):133-135.
[3]劉大群.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J].高等農業教育,2006,(11):3-6.
[4]楊英法,苗方朔.綜合職業能力模式課程體系構建[J].中國教育學刊,2012,(6):68-69.
篇12
一、引 言
地區優勢產業是指在產業結構中處于支配地位,比重較大,效益較好,與其他產業關聯度較高,對區域整體經濟發展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產業。浙江省作為我國經濟較發達省市之一,分析浙江省三大產業,計算出三大產業區位商以及三大產業內部區位商,找出并發展適合本地發展并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維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本文選取了2001-2011年的全國以及浙江省的三大產業增加值的具體數據作為研究對象,從動態與靜態兩個角度運用區位商原理對浙江省三大產業進行了計算和分析,進而對浙江省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有效意見。
二、區位商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區位商是測度一個地區某一產業相對于參照地區的產業集中度的方法(參照地區通常是其所在國家),反映本地該行業的規模水平和專業化程度。在產業結構研究中,區位商主要用以分析區域優勢產業的狀況,其計算方法如下:
式中, LQij是i地區j行業的區位商;Lij是第i個地區j行業的產值。
公式表示的是i地區j行業占全國j行業的比重與i 地區經濟總量占整個國民經濟總量的比重之比,反映了行業的集中化程度。含義是,若 LQij>1,則表明某產業在研究區域的集中化程度高于平均水平,可能屬于主導產業;若 LQij
本文利用動態和靜態指標從兩個角度對浙江省三大產業的區位商進行分析,考察浙江的優勢產業。首先通過整理、計算數據得出三次產業2001-2011年的區位商,動態分析了浙江產業優勢的變動趨勢。進而針對2011年數據,靜態分析三大產業內部的產業優勢。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浙江省統計年鑒》。
三、浙江省三大產業的“區位商”計算及其優勢特征分析
(一)三大類產業的區位商分析
本文選取了浙江三大產業增加值等的數據,利用區位商方法對浙江三大產業的規模優勢進行計算和分析,通過計算和分析得出的結果為調整浙江產業結構提供科學依據,對選取的l1年(2001-2011)數據(見表l、表2)應用上述計算公式計算其區位商值,并將計算的結果(見表3)按時間順序進行比較和分析。
表1 中國2001-2011年的三大產業增加值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2011相關數據。
表2 浙江省2001-2011年的三大產業增加值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浙江省統計局,《浙江省統計年鑒》2001-2011相關數據
利用上述的區位商計算公式對表1和表2中的數據進行計算,得到以下表3有關浙江省三大產業的區位商值的數據。
表3 浙江省三大產業的區位商值
從表3可得如下結論:
第一產業:從總體上看,在這11年中浙江省第一產業區位商小于1,說明浙江省第一產業專業化程度在全國水平之下,處于比較劣勢地位,需要從區外調入或進口,才能滿足市場需要。從變動趨勢來看,浙江省第一產業區位商逐漸變小,相對弱勢越來越大。
2、第二產業:從總體上看,浙江第二產業區位商一直大于1,說明浙江第二產業專業化程度較高,意味著浙江第二產業生產集中,具有規模優勢,發展很快,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同時也意味著浙江第二產業產品除滿足本區域需求外,還對外提品和服務。從變動趨勢來看,區位商值基本呈遞減趨勢,比較優勢逐漸變小。
3、第三產業:從總體上看,區位商值基本等于1,說明浙江省第三產業專業化程度基本等于全國水平,其規模具有比較優勢。第三產業的產出可以滿足本區域的需求。從變動趨勢上來看,浙江第三產業的區位商基本遞增,說明區外比較優勢在逐漸增強。
綜上分析,浙江省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處于比較劣勢地位,第二產業處于顯著優勢地位,第三產業處于比較優勢地位。
(二)三大類產業內部結構的區位商分析
以2011年的統計年鑒最新數據為準,靜態具體對三大類產業內部結構進行區位商分析。
1、農業內部結構的區位商分析。收集浙江省2011年在全國及浙江省有關農業內部結構的數據,如表4所示。
表4 農業內部結構的增加值 單位:億萬
依據區位商公式和表4的數據,計算浙江省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的區位商分別為0.88,1.38,0.68,2.78。農業和畜牧業區位商均小于1,尤其是畜牧業,因為浙江地處東部沿海,牧場數量少,所以牧業屬于弱勢產業。由于浙江省的人均耕地面積較少,導致農業發展緩慢。林業和漁業的區位商均大于1,屬于優勢產業。特別是漁業表現突出,主要得益于浙江省臨海的地理位置優勢,海岸線總長6486.24 公里,居全國首位,且區內江河縱橫,河流湖泊占全省大陸面積的6.4%。浙江省的森林覆蓋率達57.4%,居全國前列,森林資源豐富,易于林業的快速發展。
2、工業內部結構的區位商分析。由于第二產業是浙江的支柱產業,尤其是第二產業中的工業,故對工業內部37個行業進行了靜態計算與分析,收集浙江省2011年全國及浙江省有關數據資料計算浙江省的工業內部結構的區位商,結果如表5所示。
浙江工業行業中,區位商大于2比較優勢非常明顯的行業有3個,分別是化學纖維制造業,紡織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業。區位商大于1小于2的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有16個行業,如橡膠制品業,廢棄資源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家具制造業等輕工業行業。其他行業區位商小于1,煤礦等重工業行業處于比較劣勢地位,這是由自然資源和要素稟賦決定的,浙江的煤炭、礦產貧乏,鐵礦資源有限。總體而言,浙江的工業行業在三大行業中處于非常優勢地位,發展迅速,能夠帶動浙江的經濟高速向前發展。
表5 工業內部結構的區位商
3、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區位商分析。第三產業又稱為服務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業、批發和零售業產值、金融業和房地產等,再參照《中國統計年鑒》、《浙江省統計年鑒》的數據,可得出表6如下:
表6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增加值 單位:億萬
依據區位商公式和表6數據,計算浙江省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和房地產行業的區位商分別為0.80,1.09,1.58,0.91。第三產業中屬于傳統服務業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區位商小于1,屬于劣勢產業,而批發和零售業的區位商大于1,說明浙江省的此行業為優勢產業,屬于現代服務業的金融業的區位商大于1,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浙江省服務業內部各行業結構已逐步優化,應該大力發展這些優勢產業。
四、結論與建議
依據前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從靜態角度看,浙江省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專業化水平在全國水平之下,處于比較劣勢地位,第二產業具有明顯的優勢,專業化程度較高,第三產業處于比較優勢地位。從動態的角度來看,浙江省第一產業相對弱勢越來越大,第二產業區位優勢穩步變化,第三產業比較優勢越來越大。
2、浙江省第一產業專業化水平在逐漸減弱,第二產業快速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中,化學纖維制造業,紡織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業,橡膠制品業,廢棄資源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家具制造業等輕工業行業。這說明浙江的工業,尤其是輕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而第三產業的比較優勢在逐漸增大,所以提高第一產業的專業化水平,繼續增強第二產業的比較優勢,促進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加快形成“一二三”的產業格局,是今后浙江省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浙江省發展優勢產業,加快經濟高速發展的建議:
1、大力提升第一產業。農業方面,首先,應大力發展以設施農業為代表的沿海都市觀光型現代農業,提升設施農業效益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其次,應加強科技力量投入,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綠色生產功能,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并輔以相關政策支持。其中,應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積極支持特色優勢農業發展,推廣高效生態農業模式,以現有資源為基礎,大力發展林業、現代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
2、積極穩步發展第二產業。工業始終是經濟發展的支柱性力量,而且輕工業是浙江省的傳統優勢產業,應繼續提高化學纖維制造業,紡織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業等具有顯著優勢的行業,同時還要促進具有比較弱勢行業的發展,以優勢行業帶動弱勢行業,鼓勵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促進產業層次和競爭力的提升。
3、加快速度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方面,要繼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盡快提高生產業和高端服務業在服務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制定服務業及其重點行業發展規劃,完善推進政策,提升金融等優勢產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服務業對外開放,擴大服務貿易,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 顧春霞.基于區位商分析的浙江省產業結構實證研究[J].經濟視角(中旬),2012,(02).
[2] 劉曉紅、李國平.基于區位商分析的區域產業結構實證研究[J].統計觀察,2006,(03).
[3] 程選、楊萍、劉立峰.我國地區比較優勢研究[J].管理世界,2001,(02):45-55.
篇13
一、水利水電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1.對水質的影響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會產生較多的工業、生活廢水,隨意排放不僅影響地表水還會污染地下水,威脅著人們的用水安全:
1.1 工業廢水在施工初期排放最多,工程地基挖掘及混凝土養護會使大量泥沙流入河中,增加泥沙含量和水體表面的漂浮物。
1.2 化學藥劑的排放。主要以水泥 灌漿 為主 ,特殊 情況需采 用 甲凝 、丙凝和 環氧 樹脂 ,并附有部分稀釋劑和固化劑。
1.3 生活污水。主要包括施工人員的污水以及糞便等。
1.4 油污的排放。汽車、挖掘機 等大型流動機械 ,多以油料為動力,在施工過程中很容易造成油料泄露等情況的發生。
2.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水利工程施工時,需要許多大型器械,如:汽車、推土機、攪拌機等,這些機器工作時會排放許多尾氣,材料運輸、裝卸時也會造成灰塵四揚,不僅給附近的居民帶來了噪音污染,還由于漂浮物中含有許多有害物質,嚴重影響著人民的安全生活和植被的正常生長,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3.對噪聲的影響
噪聲的來源主要有三種途徑,一種是砂石或混凝土攪拌時產生的有規律的、不間斷的噪音,另一種是山體爆破時產生的巨大噪音,最后一方面是大型器械工作時產生的噪音。
4.固體廢物污染
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要產生許多固體廢物,如沙土塊、石塊、碎石料等,各種主觀客觀原因使這些固體廢物散落在施工場所及其附近,嚴重污染了土質。還有參與建設的施工人員每天要產生許多固體廢物,這也很大程度上污染了施工范圍的土質狀況。
5.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水利施工場所人員眾多,密集性較高,且居住條件極不衛生,使各種細菌極易滋生蔓延,造成流行性傳染病盛行。
二、工程建設期間應遵循的原則
1.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的原則
在水電水利施工中,一定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原則,要將保護環境和發展社會經濟兩方面協調起來,共同發展,做到保護與開發雙管齊下。在傳統的水利施工中,僅僅考慮了施工管理和經濟效益,而現今的水利施工中綜合考慮了施工、環境、安全生產等綜合因素,爭取實現工程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完美結合。協調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最大限度的減少對環境的損害,使得生態系統能持續、良性的循環。
2.共生互補的原則
水利施工時要密切考慮施工與環境的協調一致性,實現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共生、共同發展。將一般的地面施工作為例子,挖掘工程地基時需要占地堆放材料,施工過程中也需要相當大的場地,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必須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最大限度的減少土地資源的占用,將企業的生產成本降到最低。
3.循環再利用原則
在施工過程中應對已使用過的材料進行變廢為寶,從而保護生態環境。辟如利用棄碴填溝平地。
三、保護生態環境措施
施工過程中要時刻關注環境的保護,必須依照施工合同中對環境保護的條款規定,定期檢查施工現場及其附近的環境狀況,使施工地內外的樹木、植被等盡可能的不產生變化。還要重視塵、毒、噪音的減排工作,有規劃性的排放廢料、生活和施工廢水。施工方還應制定科學完善的環境保護方案,定期進行環境監測,并將制定的環境保護措施落實到實際施工過程中,還要不斷提高施工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必要時要對其進行培訓。
1.防止空氣污染
嚴格依照國家有關標準控制污染,采取各種措施盡量減少地基挖掘中產生的灰塵污染,采用高科技的施工技術來盡量減少灰塵的產生。材料運輸過程中也應盡量減少揚塵及材料掉落產生的灰塵污染。尤其是在粉煤灰的運輸、裝卸中,一定要保證其密閉良好;在其出口時還要使用袋式過濾器,盡量不使用袋裝水泥,攪拌機等器械也應安裝除塵器。此外,還要對機械車輛定期維修和養護,貯油庫的管理一定要合乎規范,避免汽油、柴油揮發,最大程度的減少大氣污染。
2.防止水質污染的措施
應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為依據,根據國家水資源保護有關標準,嚴格控制進入水體污染物排放總量和污廢水濃度,對混粘土等產生的廢水進行沉淀和稀釋,防止直接排放污染水體,機修含油廢水一律不準直接排入水體,并對每月的污水進行檢測,防止污水超標的情況,從而保障用水健康。
3.防止噪聲污染
要將噪聲降低到國家規定的范圍內,必須采取科學的減噪降振方法,一切進入施工現場的車輛和機械設備的噪聲必須符合國家制定的有關標準。還要盡量將施工安排在白天,將可能對居民造成的損害降到最低,盡量不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
4.固體廢棄物處理措施
固體廢棄物一定不能隨意的倒入河、溝、耕地等,避免阻塞河道和占用耕地,還要防止運輸車將材料撒落在運輸途中及施工場地上,施工附近要定期清理,保護周圍居民的生活安全。
5.加強生態調度,補償河流生態, 緩解環境影響
選擇合理的水利水電工程運行模式,一定要將生態調度滲透到工程運行中去,以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生態調度要將水量、水質、水溫問題考慮到水利工程運行中去,一定要通過科學的方法減少下游流量的變化、減少水量下滲、氣體過飽和等負面因素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危害。正確處理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關系,在我國已被逐漸提上了日程。在水利工程的設計初期就應該考慮到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具體保護方案有分層取水以改善下泄水溫、通過泄流調度保證水量的穩定等。
6.改進規程規范,建立環境友好的技術體系,多途徑恢復和保護生態與環境
降低水利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需要采取諸多措施,這就需要制定一個綜合方案,并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使用人工增殖方法、使用膠凝砂礫石壩可以有效的降低工程材料的需求,使用氣墊式調壓井避免對植物的破壞,還要建立多自然河流實驗研究室,還可以種植灌木叢來減少混凝土渠系的使用,還能采取建設人工濕地的方法來更好的保護生態系統。
7 加強江河湖庫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研究,建立水生態監測體系
從國際先進的水利建設經驗我們知道,一定要對水流、生態及其相關程序運行進行長期的檢測,同時要保證檢測技術的規范性,還要實現檢測結果的實時共享。但現在我國的生態環境環境檢測技術仍然比較落后,而檢測體系的完善又需要大額資金的投入,所以我國現今檢測技術的發展主要是在已建的水文和水質監測站網進行,并且在中小型流域、典型河段進行試點檢測工作,在長期檢測過程中逐步積累工作經驗,提高檢測水平。對于剛建的、設施完善的大型水利工程,還要依靠業主單位進行適當的信息補充。早已完成的水利工程,則需要經過細致的調查,結合工期制定生態與環境監測網系統,并采取適當的解決措施,制定科學的解決方案。
四、結語
對水利水電工程進行環境保護需要在查清工程影響區域的基礎上進行,對癥下藥,才能最大程度的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并且要在此基礎上,最大程度的發揮水利工程的優勢,實現工程與環境的完美協調與統一,發揮水利工程對地區經濟的促進作用,實現資源的持續、循環利用,實現開發與保護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