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放射醫學與核醫學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Testing and Analysis of Nuclear Medicine Department in A Hospital
HUANG Weixu YANG Haoxian TAN Guangxiang
Guangdong Provinc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enter for Occupational Diseases,Guangzhou 510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est results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level of nuclear medicine department in a hospital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and put forward optimized suggestion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Methods Using "FD-3013B" intelligentγradiometer and "451P" radiation survey meter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n nuclear medicine workplace,and Using "LB124" surface contamination meter to conduct detection of surface contamination. Results The radiation maximum of the department and the surroundings was 1.01μSv/h,the maximum of surface contamination was 2.14 Bq/cm2,the annually maximum effective dose among professional staff was 2.02mSv. Conclusion The site of the nuclearmedicine department is appropriate,and the layout is rational. The monitoring results for the radio protection and surface contamination in workplace accord with national standards. However,there are inadequac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 the staff and the public,protective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Key words] Nuclear medicine;Radiological protection;Surface contamination
核醫學是放射醫學的一個分支,在現代醫學的診斷治療中起著重大作用。隨著它的不斷普及、發展,在應用的同時帶來的危害也受到更多的關注。核醫學科工作場所的輻射防護狀況既關系著周圍的環境安全,也關系到工作人員及就診患者的身體健康[1]。本文中的醫院是一家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核醫學科為新建放射工作場所,配備有PET/ CT、ECT等大型醫用設備,開展診斷、治療等核醫學項目。核醫學科病房位于醫院醫技樓首層,主要包括儲源室、注射室、治療室、PET /CT室等房間,其放射性有害因素主要是γ射線及β射線以及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廢水廢氣等。依據國家相關標準 [2-4],筆者對該院核醫學科的放射防護狀況進行了檢測與分析。
1 儀器與方法
1.1 儀器
FD-3013B智能γ輻射儀、451P型加壓電離室巡測儀、LB124型表面污染儀,所有使用的儀器均在檢定有效期內。
1.2 檢測方法
根據國家標準《臨床核醫學放射衛生防護標準》(GBZ120-2006)、《放射性核素敷貼治療衛生防護標準》(GBZl34-2002)要求進行檢測。由于是新建機房,為驗證防護屏蔽效果,利用模擬最大日常工作狀態用源進行工作場所及其周圍環境的外照射水平監測;在完成所有用源操作后再對檢查室、注射室、給藥室等容易受到污染的區域進行表面污染檢測,以排除外照射的影響。外照射水平監測及表面污染檢測每個檢測點的測量面積為100cm2[5]。
2 檢測結果
2.1 現場調查
2.1.1 核醫學科用源 該核醫學科所使用的放射源包括非密封放射源和密封放射源。源種類、用途、日最大操作量和年最大用量見表1。
2.1.2 核醫學科布局 該核醫學科按照清潔區到高放射區順序設置;PET/CT檢查室、ECT檢查室、注射室、給藥室、儲源室、甲測室為控制區;候診室、洗手間為監督區;辦公室、資料室等房間為非限制區。放射性核素不操作時均存放在儲源室的屏蔽容器內,核素操作時均在有鉛磚屏蔽的通風櫥內進行, 通風櫥排氣系統使用專用管道,排氣口高度高于周圍50m范圍內建筑物屋頂3m。廢液及患者排泄物均排入獨立的專用下水道系統,經三級核素衰變池衰變達標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系統。
2.1.3 核醫學科分類 依據該醫院提供的日不同核素操作量,根據加權計算該核醫學屬于Ⅰ類臨床核醫學工作場所[6]。
2.2 檢測結果
核醫學科及其周圍環境輻射水平檢測結果見表2;核醫學科工作場所表面污染檢測結果見表3;人員分裝放射源時工作位置輻射水平檢測結果見表4。
3 討論
該核醫學科整體布局與工作流程相適應,患者、醫護人員各自有獨立通道, 具有獨立下水道排放系統及衰變池,布局較為合理;該工作場所地板與墻壁接縫無縫隙,表面易清洗,使用通風柜并帶有清洗及去污設備,滿足國標Ⅰ類工作場所的裝備結構要求[2]。該核醫學科具有相關放射源及射線裝置安全保衛制度、廢物處理制度、事故應急預案,并組建了以院領導為組長的放射防護小組,基本具備了控制潛在照射和事故照射的應急處理能力。但在檢測過程中同時也發現科室工作人員為操作方便,把注射操作工作從注射室移至儲源室,由于注射室和儲源室防護設計時使用的鉛當量并不相同,分別為8mm鉛當量和2mm鉛當量,導致現場放射防護檢測時儲源室周圍空氣比釋動能率結果偏高。經現場調查后,已告知科室操作人員將注射車移回注射室使用,避免由于防護不足導致公眾受到照射情況的發生。
該核醫學科由于按國標要求使用了宜清潔的地面及臺面,除32P敷貼室外,其他測量位置表面污染水平均在本底范圍;32P敷貼室表面污染水平最大為6.28Bq/cm2,經檢查為盛放敷貼物的托盤被污染又未及時更換所致。
由于該核醫學科為新建科室,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工作開展時間較短,我們只能通過工作場所外照射周圍空氣比釋動能率估算職業人員年劑量。根據現場檢測結果,該核醫學科周圍環境劑量率最高點為1.01μSv/h,按照最長工作時間每年2000h計算出年劑量為2.02mSv,符合國家標準[1]的限值要求。
4 建議
進一步完善外照射防護措施。為防止工作人員受到超劑量照射,操作人員一定要注意使用防護用具,特別是為了防止眼睛受到傷害,應佩戴專用防護眼鏡,并注意不要直接注視放射源。
加強對患者的管理。按照原設計方案,已服藥或注射后的患者應在專用病房或專用候診區等候,但檢測現場發現很多患者由于注射后休息時間較長,到處隨意走動,甚至進入清潔區休息,使規劃設計的分區功能流于形式。建議加強管理,告知患者相關規定,并在醒目位置懸掛告示及標志,以切實達到防止交叉污染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戴富友,胡傳朋,程曉軍,等. 某醫院核醫學科放射防護監測結果與分析[J]. 中國輻射衛生,2009,18(3):303-304.
[2] GB18871-2002. 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177.
[3] GBZ120-2006. 臨床核醫學放射衛生防護標準[S].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4.
[4] GBZl34-2002. 放射性核素敷貼治療衛生防護標準[S].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4.
篇2
一、設疑時機的選擇和設定
在學生應疑而正疑處設疑,可一觸即發,順其自然,學生會有“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在關鍵時刻,在重點所在處設疑,學生會有披荊斬棘、豁然開朗、別有洞天的歡樂。一般來說,起始課的設疑,旨在激情引趣,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使提問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須把握最佳提問的時機。教師要先提出問題,并迅速地掃視每個學生,并在學生有思、有疑,正要提問而苦于不知怎樣表達時提問。那樣就會使學生高度集中、全神貫注,在這種強烈的求知欲下刺激學生的探究欲,同時我們根據學生們的反應選擇合適的回答對象。問題是面向大家的,切忌先叫名字,后說問題。那樣,其余的學生會心不在焉,懶于思考,為此,先讓全體學生自學后,教師再選擇合適的對象讓其回答。
二、設疑的形式與方法
1.導入設疑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的開端就是新課的導入部分,它是整個教學過程的起點。精心設計的導入能牽動學生的思緒,立疑激趣,促進學生情趣高漲,步入求知欲的振奮狀態。在靈活多樣的導入形式當中,導入設疑不失為一種高效方便的形式之一。
2.表層信息設疑
這需要在學生對語言材料進行初步閱讀以前疑問,目的是讓學生對語言材料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所以,所設問題往往可以從語言材料中直接找到。如文章中明確提及的人物、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或順序等。
3.理解性設疑
此時設疑主要是檢查學生對于語言材料中的一些單詞、習語的理解,對于作者傾向、意圖是否能正確推斷和理解,對于文章的主旨是否能正確理解等。這些問題往往可以引發學生思考,開闊學生的思路。
4.過渡設疑
這種方法通常在講授新的語法知識前的復習階段或課堂教學中的兩種知識過渡處設疑。在講授新知識之前復習與之相關的舊知識,設計一些有關聯的并富有啟發性的問題,預示新課內容,借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5.對比設疑
在復習階段,可以把相似的知識進行對比,以解決復習過程中的難點。通過對比、設疑,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并促使他們學會“思考”,由此及彼,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并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6.歸納設疑
在課堂中,有時一些知識和結構是分散呈現的,這是為了分散難點,便于學生學習和掌握。出于同樣的目的,我們一般都會在結束一節課前對所講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
7.擴展設疑
主要指在適當的時候,為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勇于探索,積極地開拓思路,引導學生以課本的語言材料為依托,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聰明才智而采取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并實現由“會學”到“愛學”的質的飛躍。
三、設疑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首先,重點、難點是一堂課的核心、精華所在。而難點恰恰是學生道路上的“攔路虎”,此處學生往往思維滯后,聽課較為吃力。因此,在這里設疑,能夠引起學生的重視,集中精力聽講,更能激起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對難點、重點作出探索思考、積極揣摩,把握其中心。這樣學生既加深了理解,也強化了記憶。而且在提問和回答過程中,教師也及時地吸收了反饋信息,了解了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以便師生之間形成信息的雙向交流,達到教與學的相互促進,使課堂形成強烈的互動。
其次,有梯度地設疑。設計提問時,要像攀登階梯一樣,步步升高。階梯式提問是日常教學中最易普及的一種教學方法,它由易到難,由簡到繁,能充分調動每個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人人有思考機會,個個有答問的條件,每個學生的答問都顯示了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學生也敢于積極參與,從而啟迪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使智力得到鍛煉和強化。另外,課堂提問必須做到難易適度。對那些難度較大的問題,一定要精心設計,分解成一系列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小問題。同時,也要避免簡單提問。
篇3
社會科學方法論并非解決的是一個單獨的事物所要面臨的具體問題,而是要揭示一種規律,甚至探測它的發展未來。伴隨社會科學的發展,目前,我國社會科學內部的方法論意識日益自覺,其科學性和實踐性在的認識論、真理觀,特別是唯物史觀的指導下,逐步成為了我們現階段學術研究的必備良藥,也是我國社會科學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學術要求和前提。
二、社會科學方法論對探究藝術設計領域的作用
在藝術設計領域也同樣如此,我從本科就一直從事平面設計專業的學習,側重點不同,本科針對技能方面要求多些,而到研究生就將目光轉向了深層次的學術研究。尤其在現階段,我發現社會科學方法論恰恰可以幫助我很好的解決我探索本領域的一些困惑。
(一)看設計眼高手低。從本科到研究生,是一個由手到腦的轉變過程,長時間進行理論的學習,在遇到上交作品的時候,卻是只能闡述出自己的設計理念,而最終的成品根本達不到想要的效果。這就驗證了社會科學方法論中所強調的實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理論必須和實踐相結合。
(二)藝術性、商業性失衡。對于我們設計者來說,追求自我個性的表現力和社會當中的商業需求永遠都是一個讓人糾結的矛盾。有時候太過去張揚個性,卻并不是大眾所喜歡,每次根據社會需求來做設計,又感覺完全在束縛我們對于藝術美的追求,永遠達不到更深的藝術境界。這可能就是我們社會科學方法論里所講的矛盾認知。對我們來說,如何認清這對矛盾是最主要的,這可能要根據具體問題來平衡二者的關系,而矛盾的對立統一關系,追求統一,講究關聯,系統的思考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缺乏原則。藝術這個領域在社會中所制定的規則過于少和簡單,這樣一方面會給我們設計者廣闊的施展空間,并不受太多束縛。但是另一方面卻有著秩序混亂的場面,比如設計的作品其里面的元素基本都是抄襲別人的元素拿來東拼西湊,告知別人這是自己的作品。所以這中原則和對待藝術的責任感是該在自己最初做設計的意識中存在,是尋求這樣的解決方法,講究原則。
(四)評判標準模糊。對于一個藝術作品是好是壞,我在現階段對其藝術價值缺乏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考究,沒有很好的評判標準和底線設定。所以基本看所有作品都看表象,再深層面的東西我就會亂了方向,不知從哪里來尋求這個藝術作品帶給人們和社會的意義和價值。而在我們社會科學方法論根據哲學中總結要注重量的積累。沒有量的經驗積累,評判任何東西都不會是特別準確的,只有充足電,才會點亮屋子,將自己的觀點陳述的有理有據,有說服力,同時也才能夠更好的認識事物規律,揭發規律本質,從而達到質的飛躍。
三、如何利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來更好的學習藝術設計
(一)重在實踐過程的體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每一個事物都必須通過實踐去認知,事實證明,我們設計者在設計作品的時候不能光去憑空想象,靠意識來主導事物的發展方向。而必須通過實踐來實現,用所吸取的理論養分盡情的灌溉整個實踐過程,才是最明智的選擇。社會科學方法論立足于實踐,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我們探索具體領域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二)學會系統整體的看待問題,不能孤立片面。任何事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考慮問題要想清楚某個元素和其它元素具有什么關聯,尤其在我們藝術設計領域,設計作品一定要注重把握整體感,色彩元素要和構圖以及圖形都要形成關聯,才會讓人看著舒服。并且不能只注重專業學習而忽略其它科學文化歷史的學習,只有一點點沉淀所學的文化知識,才能夠更好的服務于藝術設計,所設計出來的作品才會富有生命力和價值。
(三)合理的認清矛盾,掌握它的對立統一的規律。把握設計作品的定位,需要我們妥善的處理矛盾,盡可能不把這對矛盾永久的對立起來看待,要適當的根據實際情況學會化解矛盾的對立性,將其兩方面統一起來分析問題,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我們在表現自我的同時一定要考慮其作品是否符合市場需求和大眾需求,是否能夠順應市場發展規律,在此基礎上來把握我們作品的定位和走向,去施展我們的個性,那才是好作品。一味的將自己陷入矛盾的困境,作品也將會跟著失去被人認可的價值。所以社會科學方法論對于矛盾的處理解決辦法對我們看待藝術設計同樣奏效。
(四)學會積累。自古以來,積累都是一種美德。我們學習藝術設計的設計者們很多情況下會走到一種極端,那就是只注重自己的專業,別的一概忽略,孰不知藝術作品的價值所體現的應該就是對人生的一種意識形態和歷史的沉淀、文化的傳播等等,我們如果不去熟知這些領域的東西,設計出來的東西只是表面文章而已。甚至這些會影響到我們去客觀評判一個藝術作品,連基本的背景知識都不熟悉,基本的理念和所表達的意思都沒辦法看懂,怎么去評判和學習。所以積累很重要,我們人的一生都應該學會積累,只有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人生的價值也會從中體現。
篇4
價值觀是個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決定的,只有形成了明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時候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我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是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的。理論本來就來源于西方,所以從西方視域下看社會主義價值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價值觀的理論基礎并進行闡述。
一、西方哲學視域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自由
西方文明史上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黑暗的教會統治之后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在這一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進入了自我解放的時期,人們已經想要從思想上擺脫宗教社會對人們身體以及思想的束縛。所以在這一時期很多人文主義者開始研究人和自然,開始注重人的思想,以人為中心,一切以人的利益為基礎,不斷追求完美。人們開始反對天國、天父和天子之說,開始學會享受現實生活,反對禁欲主義,同時反對占統治地位的科學思想體系。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人們不再相信行而上學的推演方法,而是傾向與用科學的方法來探索事物,從而找出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自由和解放,人們崇尚自由,開始追求精神上和物質上的享受,并且放任身體的,同時也使資產階級走上墮落和腐朽。
(二)經驗論的平等
隨著歷史潮流的不斷發展,文藝復興的熱潮也已經褪去,這時候的西方近代哲學爭論的是經驗論和唯理論,爭論的內容就是知識是經過后天的經驗獲得還是應該經過人們的理性掌握。經驗論崇尚的是平等,在當時,經驗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來自于英國,典型代表為培根,他認為世界是具有多樣性的,并且同時具有能動性,只有通過科學的觀察以及實驗的方法才能熟悉掌握,人們也可以因此掌握很多的自然知識,并且可以利用掌握的自然知識來征服世界。同時,也有哲學家認為人生下來是沒有任何的思想的,也就是說思想是一塊白板,但在在后天會與外界不斷的接觸,那么在與外界接觸和學習的時間段就會在思想的白板上留下很多不可磨滅的痕跡。經驗論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崇尚思想的自由,并且認為人人生而平等,在后天的學習中會使人獲得幸福。
(三)唯理論的公平
唯理論認為在自然界中是客觀存在著各種事物和對象的,但是如果只是通過人的感情經驗是靠不住的,只有自由人的理性才是可以把握住的,也就是只有通過人類的思考才能證明人物的存在,也就是說人從生下來就有理性,并且這種與生俱來的理性才是最可靠的。也就是說,世界上的所有觀念在人類生下來就已經蘊藏在人類的腦海中了,但是只有經過后天的一些刺激才能顯示出來,被人們所熟知。更有甚者,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并且存在的萬事萬物從人類生下來就會被人們所感知,甚至認為哪怕是經過后天的經驗所得到的知識也是屬于人類知覺的。理性是實現人類自由平等的基礎,只有擁有理性的人才是自由的。
二、西方哲學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啟示
人類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形成與其接收教育的程度非常相關,但同時也是需要以人的本性為基礎,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們都應該從自己出發,但是人與人之間又有著必然的聯系,所以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處理好個體與個體的關系,同時也要處理好個體與整體的關系,例如個體與社會、個體與國家以及個體與自然。從西方哲學視域下,價值取向主要表現為自由、平等、公平和公正,從這一視域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雖然和理論下的社會主義價值在字面上是一樣的,但是從本質上看來,卻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不能將其將簡單的認為是一樣的。在西方很多哲學家的思想中,常常把現實社會中的人給抽象化了,這主要是因為他們一般是從唯心主義的立場出發的,在現實社會中往往沒有考慮到人的個性差異和層次不同,所以最終導致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錯誤和片面,在理解價值觀上存在偏差,只是追求一些空洞的理論,表現出一種抽象的形式,出現了很多與社會現實不相符合的現象,并且容易受到別人價值觀的影響。從理論基礎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看,人和社會是不可分離的,不但生于社會,并且最終也會回歸社會,人從本質上看是屬于社會動物,如果脫離了社會那么人的價值就不知如何體現,也無從追求。最后,西方視域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階級基礎也是不一樣的,馬克思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才是歷史最重要的創造者,但是西方視域下卻認為人類歷史是少數人創造的。例如由英雄或者上帝而創造,而廣大的人民大眾都是被少數人統治的無價值人群。
三、結語
社會主義價值觀從西方視域下來看與理論基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存在本質上存在著不同,首先是出發點不同,一個是站在唯心主義的立場一個是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另外分析的基礎也是不一樣的,一個是人類歷史上的所有群眾一個是人類歷史上的少數人。
參考文獻:
篇5
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國防教育的相關性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內容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要求相契合,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連接。國防教育不僅能讓大學生了解到當前國際與國內的形勢,更能培養他們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堅韌不拔、互相幫助的中國傳統精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國防教育在目標、要求、原則、主客體、內容等方面具有強烈的相關性。
1.目標一致性。
高校人才培養不僅要加強專業知識教育,還要加強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加強學生是非辨別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的訓練,加強學生專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培養。只有適應社會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才能培養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國防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國防觀念和憂患意識,但從根本上說是國家人才戰略的培養,培養中國人民預備役軍官和后備兵員,就是要培養保衛祖國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四有”新人,其教育效益高于國防觀念本身。同時,國防意識是一種精神力量,激發人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自覺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目標、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奮發努力。通過親身體驗國防教育的軍事訓練實踐,才能學習部隊官兵堅定的政治立場、頑強的精神品格、正確的“三觀”,學習崇高的愛國情懷和道德情操,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等。因此,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國防教育才能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人才上走到一起。
2.要求相近性。
當代大學生承擔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圣職責和歷史使命。因此,引導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顯得特別重要。社會主x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提出了德才兼備的要求,而且第一位的永遠是“德”。因此,大學生不僅要堅持全面發展,而且要堅持“以德為先”,更要首先學會做人,做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自覺地、嚴格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防教育是培養國防意識的一種獨特的教育形式,當代大學生必須勇于承擔這一神圣的職責,讓軍訓不孤立,讓國防教育落到實處。以加強和培養大學生的國防意識、觀念,培育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注重激發愛國情感,通過國防素質的培養,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國防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都要求對大學生在道德和精神層面加強教育引導,通過精神的提升促進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3.原則相似性。
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堅持以下原則:(1)堅持以人為本,大學生是高校的主體,他們有利益訴求和價值愿望,因此,學校要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全方面呵護學生的成長,才能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2)堅持正確的理論導向,以理想信念為核心,以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總抓手,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著力鑄牢大學生的精神支柱;(3)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改進創新,善于運用時下喜聞樂見的方式,搭建便于學生參與的平臺及樂于參與的渠道,穩步推進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和工作創新,從而增強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國防教育是高校向大學生傳授國防知識、國防觀念、國防思想、國防技能的教育活動,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根據《國防教育法》,國防教育應堅持“經常教育與集中教育相結合、普及教育與重點教育相結合、理論教育與行為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這既是開展國防教育的準則,又蘊涵國防教育的基本方法。所以,以人為本,理論聯系實際,創新手段等是做好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國防教育共同的原則。
4.主客體同一性。
篇6
在新課改條件下,情境創設已成為中專學校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順利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建構主義認為,學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的,學生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可以利用生動、直觀的形象有效地激發聯想,記憶起原有的相關知識、經驗,從而利用這些知識與經驗去理解、消化、順應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因此,根據新課程生活性和實踐性很強的特點以及高職生的身心特點,在情境創設的過程中,加強情境創設典型性、真實性、時效性和針對性,用生動鮮活的場景或案例,引領學生主動地走進學習內容,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促使教與學雙方達到和諧統一。
一、創設感情化情景
思想政治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教學,其知識只有通過生動的語言、形象的展現、情緒的感染,去觸及學生的靈魂,激勵他們的心靈,促使他們用行動去捍衛真理時,才談得上轉變為學生的信念。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師生之間心靈交往和諧的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頂峰。”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態度謙和,精神飽滿,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溫和的口吻、可親的笑臉、滿腔的熱情營造一個民主、平等、愉悅的教學情境。學生只有意識到被尊重,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信任、關愛和期望,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進而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僅要認真聽取,而且要鼓勵學生善于提出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對于學生的認識,正確的要充分肯定,有個人獨特認識和見解的要大力提倡和鼓勵;即便是錯誤的,也要在肯定學生已經積極思考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想一想或聽一聽別人的意見。要使每一個學生在他的最近發展區內得到發展,享受成功的快樂,以達到激勵享受創新意識。成功教學實踐表明,一節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無不包含著豐富的情感。
二、創設生活化情境
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的等觀點。思想政治課的內容無不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但由于各種原因,它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而教學情境的創設恰好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好的教學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現實生活,能夠符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是學生樂于關心的或者是有能力關注的現實問題;能讓學生在課堂中聯系生活,把獲得知識的過程和生活體驗結合起來。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讓“生活”走向課堂,讓政治學科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發現知識的價值,增強應用意識,培養實踐能力。在創設生活化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社會生活情景開展教學。如在上經濟常識“消費者要善于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內容時,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由學生分別扮演商家、消費者、消費者保護協會、相關行政部門、仲裁機構和人民法院工作人員,通過他們之間的一系列對話,再現“商家侵權一消費者維權”生活場景,這就增強了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這種形式使原本抽象的課本知識變得形象生動,很受學生歡迎。
三、創設新奇化教學情境
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所有人都有一種天生的好奇心和需要,當這個好奇心被激發出來就會產生有力的動機。”思想政治課是一門比較沉悶的學科,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有效教學過程中,要科學合理地創設新奇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求知獵奇的心理得到滿足,從而調動其積極性。在新奇教學情境中,思想政治課教師應經常向學生提供時事新素材、新觀點,直接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催化”,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奇教學情境中,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善于把沉悶的政治知識“新奇化”,并依據其情節,通過精巧的設計,把一個十分沉悶抽象的政治概念,變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理解得了的政治時事或情境,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如運用實物演示、動畫、圖片、影視資料、歌曲及其它電教手段配合教師的講解等,都能夠創設一些可感可知、有聲有色的直觀情境,變呆板為生動,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
四、創設問題化情景
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在中專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能否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體內容,能否恰到好處地創設問題情境,這將決定著能否讓學生圍繞著教學情境進行思考,有效地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促進自主學習和積極探究行動的落實。實踐告訴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一旦處于積極狀態,他們就會感到發現問題的快樂,解決問題的喜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及時地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學習需要來創設問題情境,層層深入,鼓勵學生思考、探究,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從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探究學習。
篇7
1.1學生藝術思維和設計理念提升客觀要求
從北京奧運的5個“福娃”吉祥物的設計到上海世博會的“海寶”形象設計案例,從桂林的山水文化到北部灣海洋文化在到以紅河水作為輻射、遍布廣西的壯苗侗等少數民族鄉土文化風情,無不蘊含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深入挖掘他們不光是文獻史料學者、歷史文人的專利,作為適應社會發展的藝術設計當代大學生更要從提高藝術思維和設計理念,設計想法的角度深入挖掘民族地方特色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讓中國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設計作品借助廣西日益騰飛的旅游業走向世界。然而,眾所周知的一個事實是:藝術設計類學生優勢往往在于具有十分出色的想象力,但文化課相對較差,對于歷史文化知識的掌握相對比較薄弱。在教學中更為惱人的是,學生考上了藝術設計專業,對于本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設計基礎知識,聞所未聞,對設計制圖工具更是連名字都叫不出來,更談不上熟練運用。學生對于設計的構成思維訓練,標志設計元素提煉,圖案設計的素材把握都普遍缺乏創新思維意識,大多拘泥于教材,圖片的小修小改,設計思維受到束縛。花山文化以申請世界遺產的花山巖壁畫為代表融合了以左江領域的自然山水景觀、壯族的風土人文景觀、歷史文化傳說等,為地處周邊的廣西地方高校藝術設計實地戶外寫生、考察提供了大量原始鮮活的素材,對于學生汲取藝術營養,提高審美修養、藝術思維、設計靈感,創作出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藝術設計作品大有裨益。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地處花山文化腹地,每年都會有藝術設計專業學生以各種在周邊文化風景區參觀、學習交流,學生們都會有相機和速寫的形式提取創作素材。
1.2高校師生的民族文化知識必須加強
地方高校就業要面向區域,服務地方為主。廣西壯族自治區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一個自治區。在23萬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居住著12個民族(另有分屬于28個民族的人在廣西工作落戶),除漢族外,有壯、瑤、苗、侗、伍佬、毛難、回、京、彝、水和訖佬等n個少數民族。[2]廣西區內少數民族人口在最近一次人口普查顯示:截至到2010年11月1日,廣西總人口數中的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957.56萬人,占37.94%,其中壯族人口為1658.72萬人,占32.15%。大招生理念下,全國各地以漢族為主的學生,久居學校的高墻校舍之內,對地方俚語,民族語言更是一竅不通,平時對接觸地方文化以書刊報紙居多,機會十分有限。他們更加崇尚的是快速時尚的都市文化。藝術來源生活,且要高于生活
。尹定邦在其《設計概論》中明確指出了設計師的職責之一是必須要做文化傳播者。一方面,要求我們學生在大學生活的4年要盡可能的學習和融入地方文化生活,即使就業不面向地方,也能在容和地方文化的過程中,提高和鍛煉自己的綜合素養。另一方面,藝術設計專業特別是環境設計和工業設計方向的教師大多來自東部發達地區,對于適合高校周邊區域地方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市場和人才需市場調研和定位,特別是少數民族人口比較多的區域更要學習民族文化,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地方就業形式的合格設計人才。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有不少教師是少數民族,在花山文化的洗禮和熏陶中更容易將本民族的文化融合現代設計手法,提煉設計素材,在廣告招貼設計、標志設計、圖案設計、旅游產品包裝設計、圖形設計、室內裝飾設計等課業中加以運用,部分具有民族風情和花山文化特色的作品在全國廣告設計大賽中獲獎。
2花山文化與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結合的方法
2.1首先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上下5000多年的華夏文明,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大到傳統的儒家、道家文化,小到傳統的地方建筑的色彩搭配。華夏56個民族中作為主流的漢族文化與以花山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文化是一脈相承的。中原文明是主流,民族大融合、戰亂遷徙、商業貿易往來等多種因素使得中原文明在全國各地得以傳承,地方的特色文化也得以保留,“天人合一”是千百年來華夏文明中歷代哲人,詩人,畫家,藝人所遵循美學原則和向往的境界。對于大部分藝術設計學生來說,偏愛文學的幾乎很少,對于傳統的中華文化大多一知半解,對于傳統的文化學習也是淺嘗輒止。特別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辦學從科研向實踐技能型高校轉變,以就業為導向,具有扎實的技能,一定的理論和科研能力,但空前高漲的就業壓力使得學生對于提高設計文化內涵的中國美術史、中國工藝美術史、中國園林藝術賞析、中國建筑史等不容易立竿見影的課程很難重視起來。老師不重視的現象也較為普遍,但筆者認為,從培養設計師的長遠出發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內涵很有必要。進而去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用文化在設計中運用的成功案例來總結方式方法,提高審美修養和設計意識。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設計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是多媒體視聽教學法講解與藝術關聯(書法,建筑禮制等)的中國傳統文化。二是以故事的形式傳授吉祥圖案,色彩,動物植物的傳統文化來結合設計教學進行創作。三是在設計說明和設計方案的內涵上抓深度,讓學生探尋傳統文化淵源之后在設計。四是抓好專業考察課,不能流于形式。五是重視田野調查,探尋文化和設計作品的結合點。六是傳統文化可進行專題來實施,畢業設計創作要體現文化氣息。2.2其次要熟知花山文化和現代設計的方式方法 日本和韓國的工業產品設計一直引領亞洲,日本的豐田汽車,韓國的起亞汽車等都是完全的民族自主品牌在工業產品設計領域享譽世界的典范。而國內不少汽車制造商的照抄后改裝別國設計,只能淪為勞動密集型的生產部件加工基地。中國的紅旗汽車也歷經震蕩和起伏,現在部分核心部件依然依靠外國技術作為支撐。在設計國際化的時代背景下,使得特色鮮明而又不失時尚潮流的產品更能被人接受。因此,設計的民族性特色越來越重要。由此可見,花山文化要與地方高校藝術設計實現完美融合,必須充分了解和熟知花山文化,不能之其然而不之其所以然。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的設計出好的作品,我們的藝術設計教學只有在恰當使用現代設計的方法上,融合本民族的文化的營養,才能使自己的設計具有生命力和競爭力。
2.3不斷完善的教學方法
現代設計教育的德國包豪斯的設計教育體系,注重產、教、研三位一體的教學方法,實踐證明符合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教育,正是衡量大學生就業創新能力的一種體現,在藝術設計本科教學中,如何使得培養的學生既能掌握就業的技能,又能具備較為扎實的科研能力,是擺在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課題,學生畢業后,經過社會實際設計經驗的積累能否成為設計師而不是當下高職高專所培養的以技術操作為核心的“設計藍領”。由此可見,一個問題在于文化修養的提高與設計教學的重要位置如何權衡的問題;另一個最為重要的方面是如何提高的學生的設計文化內涵的問題。作為設計教育的
授者我們只能通過不斷提高教學方法來解決這兩個問題。
1)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提高學習熱情和興趣,積極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一是分組進行團隊設計方案和文化創思,教師提出改進意見。二是教師給出具有文化內涵的概念設計說明,讓學生草圖及方案表述。三是讓學生互相探討,老師給予總結。2)以社會項目來完成教學。社會項目中必然為人服務,蘊含豐富的文化設計內容。從文化融合到具體設計,在到實際的橫向社會課題項目實施是提高教師教學方法的重要手段。更是學生把抽象的、看不見的文化轉化為客觀實在的項目的具體過程。對于學生認識和傳統文化在設計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花山文化與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的藝術設計課業的融合點是應是多角度的、多渠道的、多樣化的,如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招貼設計課,可以花山文化中的巫術文化來隱喻和諷刺“表現反對迷信海報設計”,要求學生選用“花山巖畫”中的圖案,來進行創意。要求學生開拓思路,教師要積極引導,為他們提供可以自由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空間,完成設計招貼制作。地方高校特色的藝術設計教育要辦出特色就必須要有特色的文化土壤,對當地文化的吸收與詮釋是藝術設計作品不斷創新的根本。本文論述希望能對設計者重視傳統文化淵源的對設計的重要作用。參考文獻:
[1] 蒙云龍.論壯族文化的外顯、內涵及其價值—以花山壁畫為視角[j].傳承,2013(7).
[2] 王春林,底書貴.廣西少數民族人口構成與發展[j].人口研究,1983(3).
篇8
1、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分為放射學(包括X線、CT、磁共振和介入放射學)、超聲醫學及核醫學三部分。
2、外科學:外科學是臨床醫學的基礎性學科,包括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燒傷、野戰外等幾個模塊,現代外科學不但包括上述疾病的診斷、預防及治療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還包括對疾病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研究。不同的模塊又細分為很多研究方向。
3、放射醫學:“放射醫學”是“基礎醫學”一級學科的二級學科,本學科是研究電離輻射對機體的生物效應及其防護的邊緣交叉學科。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避免久站、久坐固定,適當進行體育鍛煉:長期站立、坐位、蹲位的人容易得痔,因為長期處于上述會影響盆腔血液循環,造成肛周靜脈瘀血、擴張而形成痔。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提肛運動等都有利于促進血液循環,可以調和人體氣血,同時促進胃腸蠕動,改善盆腔充血,有效避免了靜脈血液瘀積于肛腸部,防止血管發生曲張和大便秘結,從而避免痔瘡的發生。
防止大便秘結,保持大便通暢:便干易損傷造成腫脹和裂傷。要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最好有1次/日正常排便的習慣,不要刻意的去控制大便,如有便意應該馬上入廁排出,不可暴力強行排便,糾正久蹲習慣,禁止入廁時看書、看報。合理調配飲食糾正便秘改善胃腸功能,是預防痔瘡產生、減輕痔瘡癥狀、減少痔瘡復發的重要因素。飲食方面應多食蔬菜、新鮮水果、豆制品為主,這些食品均可增加胃腸蠕動,潤腸通便,及時排出腸道的有害物質和致癌物質。如芹菜、蘿卜、蕃茄、菠菜、韭菜以及蘋果、杏、西瓜等富含纖維素的食品;同時痔瘡患者應當禁止或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喜飲酒吃辣椒,可使直腸的血管充血擴張,糞便內所含水分也因血管的充血被吸收,使大便秘結,排便困難;另外,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長期作用可使靜脈僵硬,彈性減退,擴張瘀血而導致痔的發生。另外,還要注意多飲水,使腸腔內保持足夠的使大便軟化的水分,從而保持大便通暢。
保持周圍清潔:、直腸、結腸均為貯存和排泄糞便的地方,糞便含有細菌,便后擦拭不凈,周圍易受細菌的污染,誘發周圍汗腺、皮脂腺感染,而生瘡癤。女性陰道與距離較近,陰道分泌物可刺激皮膚,誘發痔瘡。患者應經常保持周圍的清潔衛生,便后或夜晚臨睡覺前清洗部位或坐浴,洗凈皮膚皺褶內的污物,勤換內褲,最好穿透氣性好、吸濕性強的內褲,有條件可用消毒藥棉清洗,避免刺激會陰和引起炎癥,切實做到預防痔瘡的作用。
注意孕期保健:妊娠期間,由于女性體內的孕激素、松弛素大大增加,可使骨盆血管、直腸血管擴張而產生痔。孕婦活動量減少,胃腸道蠕動減慢,糞便在腸腔內停留時間延長,水分被吸收,致使糞便干燥,排便困難;同時懷孕時胎兒逐漸增大,使腹壓增高,下腔靜脈受壓加重,尤其在胎位不正時,壓迫更為明顯,使直腸下端、肛管的靜脈回流障礙,導致痔靜脈叢擴張,又可加重痔的發作。發生痔瘡應以高纖維素食物,溫水坐浴及軟膏栓劑治療為主。
科學合理治療痔瘡
篇10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自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肝占位性疾病患者病例56例,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30例;年齡38~67歲,平均年齡40.6歲;病程8個月~3年,平均病程9.3個月。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部隱痛等癥狀。
1.2 方法 56例患者全部靜脈注入99mTc-RBC,然后采集肝部前位影像,經過一段時間(30min~2h)后,使之與肝部血液充分混和,再次采集延遲SPECT平面顯像。如若根據臨床變現懷疑巨大肝血管瘤,可調整延遲時間采集平面顯像。同時,56例患者均進行病理學、B超、CT檢查。
1.3觀察指標 經SPECT檢查的肝血管瘤患者,觀察其肝血池顯像情況,將其分為不充盈、少量充盈、明顯充盈、過度充盈四個等級進行評判。按腫瘤大小分為小血管瘤(15cm)。
2 結果
典型顯像為肝臟病變區域灌流速度緩慢,放射性呈均勻分布狀態,肝血池顯像過度充盈,是海綿狀血管瘤的基本特征;就診的肝占位性疾病患者,其中39例診斷為巨大肝血管瘤;與進行的病理檢查結果一直,符合率達100%,與B超檢查符合率為69%,與CT檢查的符合率為83%。
3討論
肝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HCH)屬于一種常見的肝內占位性良性腫瘤,可分為海綿狀肝血管瘤、硬化性肝血管瘤、血管內皮肝細胞瘤、肝毛細血管瘤四種病理類型,一般以海綿狀血管瘤最為普遍[3]。肝血管瘤的發病因素比較復雜,目前并沒有統一的理論,主要學說有先天性肝臟末梢血管畸形;青春期雌性激素、孕期激素、口服避孕藥等女性激素也可致病;肝毛細血管組織感染導致毛細血管擴張,局部壞死的肝組織因毛細血管擴張形成空泡,使肝臟局部區域性血液循環停滯,從而形成海綿狀血管瘤。巨大的肝血管瘤直徑可達10~15cm,可出現上腹疼痛、惡心、嘔吐、腹部包塊、肝血管出血等胃腸道癥狀等[4]。
目前,對肝血管瘤的臨床診斷方法主要有B超、CT斷層掃面、MRI檢查等,由于肝血管瘤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B超、CT、MRI檢查又都缺乏典型、具有特征的影像,診斷準確性有限。放射性核素顯像采用放射性核素標記紅細胞,由于肝臟血液十分豐富,此時進行血池掃描,即可使肝臟顯像。單光子發射計算機體層掃描肝血流-血池顯像(SPECT)技術尤其適用于鑒別血管性疾病,有利于了解腫瘤的供血狀況,及時反映病變部位的生理功能,對肝血管瘤的診斷有高度的特異性,且有極佳的敏感性,是診斷肝血管瘤最佳有效的方法[5]。
綜上所述,放射性核素顯像技術對巨大肝血管瘤的鑒別與診斷有著積極的意義,其診斷具有高度特異性、敏感性,已然使之成為診斷本病的重要手段,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李穗生,鄧群力,陳旭.放射性核素顯像在巨大肝血管瘤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意義[J].現在腫瘤醫學,2008,16(5):779~780.
[2]韓建國,荊麗艷,梁如蘇等.放射性核素顯像對肝血管瘤的診斷意義[J].濰坊醫學院學報,1999,21(1):75.
篇11
中圖分類號:D442.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4-0035-02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趨向于多元化傾向。與此同時,對我國的高等教育帶來了沖擊和挑戰,并直接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1]當代大學生是國家人力資源的核心組成部分,是民族的希望和未來。但是我們必須看到,西方文化思潮的沖擊和價值觀念的滲透,導致一些大學生理想信念模糊、誠信意識薄弱、價值取向功利、社會責任感淡漠、人際關系疏遠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理念格格不入。[2]
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現狀
為了能夠準確地了解把握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識現狀,組織了一部分大學生進行座談,了解他們對核心價值觀的認識程度,針對反饋中的重點問題進行了相關問卷調查的設計,并將該問卷調查表進行發放,發放對象是大學本科文理不同年級大學生500人。本次總共發放問卷調查500份,最終收回的問卷調查485份,其中有480份為有效調查問卷,有效率達到96%;男生225人,占總人數的45%,女生275人,占總人數的55%;文科學生280人,占總人數的56%,理科學生220人,占總人數的44%;黨員6人,占總人數的1.2%。
通過回收的數據分析,對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狀況得到了了比較清晰而直觀的認識,調查結果如下。
非常了解的學生達到45.41%,一般了解的學生達到47.90%,概念的模糊達到6.39%,不知道的占0.30%。
社會變革與腐朽現象等不正之風的影響占70%,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價值觀的滲透和沖擊57.5%,網絡信息時代各種媒體傳播的負面信息的影響和作用占58.5%等。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青年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
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方法
1.傳承創新研究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重要的現實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包含了追求知識、熱愛科學的內容,也包含了在社會中立足和增強競爭力的各種品質要求,與大學生成人成才的愿望和目標是完全一致的,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培育和弘P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2.研究方法優化配置,要加強思政課的教學方法創新,充分發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完善課程優化配置,合理安排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相關的課程,不斷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
3.立足校園文化建設,強調,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全面激發校園文化的認知導向、心理調節、人格塑造功能。創造一個文明高雅的校園環境,發揮大學校訓、校史、大學精神的育人作用,推動形成高雅的文化品位。大力推動校園文化活動推陳出新,建立健全適應新媒體要求的校園文化活動形式,策劃開展核心價值觀主題文化活動,使大學生時時處處受到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校園文化陶冶、滋養。如開展校園文化圖文展系列活動,包括校徽、雕塑、校園文物等的圖文講解,充分發揮其凝聚人、熏陶人的獨特作用。
4.認定本職學好本領,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和接班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貫徹和落實離不開今天的青年大學生。當代大學生自身的素質、水平和本領直接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否能夠得到很好的實踐。
三、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路徑
1.學會發聲廣為宣傳,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積極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要通過報告會、分享會、研討會、演講賽、辯論賽等傳統載體和形式,動腦筋、花心思,讓陳壇裝新酒,散發出迷人的芳香。要以典型引領推進形成良好道德風尚,潛移默化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不斷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認同。
2.拓寬視野實際踐行,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最重要特性是以“實踐精神”來把握世界。“德育與實踐生產的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辦法。[6]實踐是大學生的正確思想形成發展的源泉,也是大學生檢驗能力、磨煉意志、端正作風、克服享樂思想和惰性的唯一途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源于和服務于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實踐及其現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的實踐活動,幫助大學生順利實現“知行合一”。
3.發揮合力情感認同,情感認同是理論認同的深化,是行為認同的基礎。要形成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合力,發揮文化育人和典型感化作用,不斷強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和心理共鳴。要構建社會、家庭與學校協同教育模式。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積極營造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社會環境,同時,在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的基礎上,學校要與家長就大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及人際交往等情況進行有效溝通,科學制定教育對策,共同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從情感上促進大學生不斷感知認同核心價值觀。
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篇12
二、微課程介紹
(一)微課程的定義
微課程,將原課程按照學生學習規律,分解成的微型課程體系,是以視頻為主要載體、時長在8分鐘以內的課程,具有教學目標明確、內容短小、面向學生學習的特點。
(二)微課程的優勢
1.微課程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習情境、資源、活動的設計。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快樂學習, 讓學生在新的授課形式下學習到書本以外的知識。以興趣為前提的學習,學生更能完全投入,使學習達到一個新的制高點。它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可以挖掘學生的潛能,提升創新實踐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可以成為學生認知世界,獲取情感智慧、生命智慧的一個新支點。它還可以推動教育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將單一的被動接受學習方式還原為豐富多彩的學習方式群落。
2.微課程可以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途徑。對學生而言,一是會加強課前預習,提高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設計精要的微視頻和預習案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的成就感。二是會加強課堂參與,開闊認知視野,培養獨立思考的學習品質。
3.微課程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可操作性和實踐性。移動學習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
三、開展微課教學所具備的條件
目前,在校中職生都是95后,手機、電腦、iPad等數碼產品在他們中間非常普及,達到了人手一機。這是開展微課教學最基本的條件。另外,越來越多的中職學校實現了校園無線網絡全覆蓋,且收費低廉。教師可以利用空余時間將計算機課程的知識點錄制成微課,然后將其進行制作、整合并將它們放到相應的學習群上或學校網站上面。同時,教師可以借助班級QQ群或相關的信息平臺, 建立起即時互動的學習交流平臺,開展答疑解惑等學習活動,構建起和諧的學習體。
四、微課程建設
(一)知識萃取
微課程選題要小,內容要精,圍繞日常教學或學習中典型、有代表性或課堂教學過程中難以用傳統方式解決的問題進行設計,即學習中的重點、難點、考點、易錯點。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能理解掌握的,不宜作為微課程選題。此外,起一個別出心裁的名稱,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教學設計
1.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單一,只為講解清楚一個知識點。教學指向明確,包括資源設計指向、教學活動指向等更加明確,其設計與制作都是圍繞某一知識點而展開。
2.確定授課方式。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表現方式也不一樣,如按照課堂進程的不同可以分為新課導入類、知識理解類、聯系鞏固類、總結拓展類等。
3.撰寫腳本。腳本要求語言簡潔、通俗易懂,這樣可以適合各種觀看人群,交互性強,情節波折。在開始點、過渡點、關鍵點處設置懸念,讓觀看的人具有比較持久的興趣,在不知不覺融入對知識的學習和探索之中。
(三)微課視頻的制作
微課的制作方法很多, 用得最多還是利用錄屏軟件, 錄制PPT講解過程。步驟如下:(1)設計完成微課的PPT課件;(2)安裝錄屏軟件,錄屏專家或錄屏軟件;(3)播放講解PPT,同時錄制;(4)利用Camtasia Studio等編輯視頻;(5)導出微課視頻。
五、微課對教學產生的影響
(一)微課對教師教學的影響
制作微課就是一個微研究的過程。一線教師在教學中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制成微課,非常簡單實用,可解決教師身邊最關心、最棘手的問題。人人可以做,人人都會做,人人都愛做。微課制作,是一個教學反思的過程,并在不斷教學反思中,促進教師成長。
微課便于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傳播,便于相同地域、相同學段、相同教學環境的教師間可以相互學習好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例如,通過建立QQ群,結合使用微課的交流形式,易于教師形成個性化的網絡學習共同體。
微課適合教師進行知識管理。微課是教學知識積累、共享和交流的最好的形式之一,合理使用微課的形式進行教師知識管理,既可促進教師個人專業發展,也可大大提高教學的效果。例如,教師錄制的微課可以課前展示,也可提供給學生課后學習,進而減少教師課后輔導學生的工作量。
(二)微課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篇13
Discussion on the Necessity and Method of Setting up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of Life Science in the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hu Jun et al.
(The Center of Scientific Research,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fei 230038,China)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ife science has played a huge role in promoting the progress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lan of university,life science courses have been the core courses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more and more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teaching meaning,the teaching mode,teaching methods,content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life scienc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which was expected to provides educational reference for this kind of course carried out in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General education;Life science;Teaching reform
早在20世紀,日本學者伊東光就預言:“生命科學會在20世紀90年代取得創造性的突破,21世紀將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如今,這個預言在生命科學的高速發展下成為現實,生命科學代表了現代科學發展的最前沿。新世紀以來,人們清楚地認識到,人類未來的生活與生命科學的發展息息相關,而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必須掌握一定的現代生物學基礎知識。因此,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斯坦福大學和劍橋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早在20世紀80年代紛紛開設了生物類課程作為大學生的全校必修課[1]。在國內,隨著國內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高校對非生物類專業本科生開設生命科學類課程,而且隨著通識教育重要性逐漸受到國內高校認可,部分高校已將此類課程列為面向全校的通識教育課。
生命科學類通識教育課課程內容豐富,集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態學于一體,是一門以拓展知識層面,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為目標的課程。安徽中醫藥大學在肯定和借鑒當今世界先進的通識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和師資,致力于培養掌握醫藥類專業深厚基礎、具備相關的實踐和臨床經驗、有國際視野和創新意識的醫藥類專業人才。對這些學生開設生命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不僅僅可以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和專業基礎,而且對他們進一步理解社會問題和現象奠定了知識基礎和智力保證,尤其在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與素養,從人才培養的角度提升整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等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 開設生命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的意義
通識教育源于西方,是一種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其本質是對本科生進行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的素質教育,使他們了解不同經典的文化、觀念和價值,從而能夠進行有效的思考和溝通,對社會現象和問題做出正確、恰當的判斷。換言之,通識教育是針對所有大學生的教育,是一種大學的理念,是整個高等教育辦學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是對人文傳統和自由的繼承[2]。高等教育的宗旨是“通識為本,專識為末”,現代社會的高等教育應該是以培養一個合格的公民,培養一個寬基礎、寬口徑、高情商、高素質的現代公民為目的。在這樣的前提下,筆者認為開設生命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1 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對人類自我的認識高度 隨著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和完成,新一代測序技術的進一步應用和發展,人類第一次從分子水平上認識自我,對于由“A、T、C、G”4個字母組成的無字天書的海量信息的理解,對人類基因組中冗余序列的功能的判斷等等問題的思考和甄別,進一步提升了我們對人類自我的認識高度,進一步拓展了人類在認識自我上的思維空間。
1.2 有利于提升對生命現象及生命活動的理解和尊重 作為醫藥類高校,提高學生對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的理解,對生命的尊重,有利于學生更好的鞏固專業思想,提升專業技能,養成良好的專業素養。
1.3 有利于大學生對社會生活、生命現象的本質探索 應該清楚地看到,目前社會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問題,如糧食短缺、疾病危害、環境污染、能源危機、資源匱乏、生態失衡和大量物種滅絕等問題,而解決這一系列重大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生命科學的發展,對這些問題的深度理解和對其本質的把握都需要大學生具備相應的生命科學知識和基礎[3]。開設生命科學通識教育課程,將一些最新的生命科學理論和進展引入課堂,使學生了解本世紀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趨勢和熱點問題,以便在專業學習中發現學科之間的交叉點,拓展學生的知識領面,既是完善自我知識結構,認識自然科學核心內容的需要,也是培養既了解生命科學又具備其他專業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的需要。
2 生命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
這類通識教育課程的重點不在于具體傳授了多少專業知識觀點和內容,而是要傳授給學生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思維方式。因此,要想吸引學生選修此課程,就必須從講授內容和講授方法2個方面下功夫,力求內容新穎,方法得當,通俗易懂,在授課時盡可能貼近生活,貼近社會,深入淺出,從大學生關注的問題入手去介紹以上所述內容中的最新成果和進展,這樣學生才更易于接受和理解[4]。
根據安徽中醫藥大學的學生情況和知識基礎,把學生分為醫藥類、文史類兩大類別,根據不同類別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醫藥類學生教學內容選擇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交叉意識,重點講述生命科學的一些新成就和新進展,以及生命科學發展對社會的影響,如基因編輯技術、干細胞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生態系統的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基因治療、動物克隆、生物芯片、生物信息學、生物材料與仿生學、生物技術與人類未來等,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并初步能運用生物學知識去認識生命、了解生命,同時爭取對學生跨學科創新思維起到一定的科學啟迪作用,對社會上的一些熱點生物學問題有個清晰的認識;對于文史類學生,教學內容選擇上注重安排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傳授,以及生物技術發展與人類社會進步的密切關系,如生命的化學組成、細胞的結構與功能、營養與健康、社會生物學與繁殖對策、人類遺傳學與優生、生命的起源與進化、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生命倫理及社會決策等,通過學習,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現代生命科學基礎知識,認識人類自身;了解現代生命科學的新發展及其與人文科學交叉的趨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然觀、科學觀,增強社會公民責任感,提高綜合素質。
3 生命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及考核方法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筆者認為,第一,課堂教學盡可能采用先進的現代教學技術,靈活、恰當地利用多媒體課件、錄像、動畫,使教學形式生動活潑,教學內容形象直觀,更易于學生認識、理解和接受;第二,在教學中積極結合教學內容合理安排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來,以傳統的授課方式中學生被動接收知識改變為啟發式教學風格,以學生主動整理歸納、主動學習為特點,重視對小組討論的及時總結和點評,如目前關于轉基因問題的討論等;第三,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生物學知識的自主性探究,例如,安徽中醫藥大學特意規定至少要保證在整個學時的15%的時間給學生作為自主學習的課時,讓學生根據教學目標,主動搜集、整理資料,自主探究掌握知識,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對學習的內容有了一定的輪廓,為進一步聽講學習打下了基礎;第四,考慮到生命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為了加深對講授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生命科學的興趣,增強實踐環節教學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課堂講授快結束時,可以安排學生參觀校園的藥用植物標本館,充分利用當地和學校資源,組織學生到安徽中醫藥大學的校辦制藥企業、合肥當地的食品加工企業、生物技術研發企業參觀一些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過程,使學生對涉及的生產過程有個形象具體的感性認識[5]。
課程考核方面,要改變“一張試卷決定成績”的方式,考核時機靈活多樣,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首先,應采取多種考核方式以檢測和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盡可能采取開卷考試、寫小論文、生活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進行考查,從而提高學生運用生物學綜合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每次上課都要有相應的小組討論的形式以及全班同學參與的課堂討論,這樣可以根據同學的表現,及時給予平時成績來提供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積極性,也給平時積極上課,參與討論的同學獲得較好的成績提供了公平和可能[6]。總之,課程考核系統要貼近學生,做到公平公正的同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程學習,最終達到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對生命科學領域知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這樣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哈里?李維斯.21世紀的挑戰:大學的使命、通識教育與師資的選擇[J].教育發展研究,2007,3A(5):1-7.
[2]楊叔子,余東升.文化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之比較[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6):1-7.
[3]李曼麗.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構建反思:1995-2005[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4(3):86-99.
[4]張建斌,馬凱,李利軍,等.非生物專業“生命科學導論”課程教學內容的研究與實踐[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1):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