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公共關系學的概述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公共關系學的概述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公共關系學的概述

篇1

1.1 主要試劑和藥品 γ-氨基酸(GABA),印防己毒素(PT)均為Sigma公司產品;3H-GABA由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提供,比活性:35.12Bq/mg;海人酸(KA)由南京大學生化系提供。

1.2 動物分組及燒傷模型制備 SD大鼠(分別由南京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和長海醫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雄性,體質量200~250g,燙傷后隨機分為3組:下丘腦氨基酸遞質測定組、下丘腦GABA受體測定組和側腦室給藥組,3組均設相應平行對照組。藥物為GABA受體拮抗劑PT和谷氨酸受體激動劑KA,注入量均為10μl,濃度均為0.1mmol/L。大鼠俯臥于鼠板上,背部剃毛,100℃水燙20s,形成30% TBSA Ⅲ度燙傷模型。

1.3 下丘腦氨基酸遞質測定 參照南京大學生化系腦組織氨基酸相對含量測定方法。步驟如下:大鼠斷頭后立即投入液氮中冷凍,30min后取下丘腦,稱量后放入裝有預冷的75%乙醇勻漿器中2000r/min勻漿30s,倒入蛇型回流冷凝器,90℃水浴加熱10min,置離心管內4000r/min離心20min,上清液在90℃水浴中加熱蒸發乙醇,冷卻后倒入球型分液漏斗,加無水乙醚10ml,振蕩后靜置10min,下層水相液體放入三角燒杯,40℃水浴蒸發乙醚,并用干燥箱在60℃抽干備用。測定時將標本用1.0mol/L HCl和0.1mol/L NaOH定容,充分攪伴后取10μl,置氨基酸自動化分析儀中分析氨基酸色譜。分析柱:4mm×150mm,樹脂:2619型;脫氨柱:4mm×50mm,樹脂:2950型;柱溫:53℃,洗脫液泵1∶0.225ml/min,茚三酮泵2∶0.3ml/min。分析程序為12min標準蛋白質水解液程序。根據氨基酸峰面積計算氨基酸相對含量。

1.4 下丘腦GABA受體測定 采用神經元突觸膜放射配基結合測定法檢測下丘腦GABA受體的最大結合容量(Bmax)和平衡解離常數(Kd)值。

1.4.1 突觸膜制備 剪頭,取下丘腦置于冷生理鹽水中,按腦∶蔗糖為1∶4比例加入0.32mol/L蔗糖(去蛋白),標本勻漿管置于冰水中電動勻漿(8檔,上下7~8次,約2min),勻漿液分裝,以0.32mol/L蔗糖配平質量,放入低溫離心機,以1500r/min離心10min,取上清液(內含膜),分裝配平,放入低溫離心機,以1×104r/min離心20min,去上清液,留沉淀物(內含膜),沉淀物中加入10mmol/L Tris-HAc溶液1ml,放入低溫離心機,以1×104r/min離心20min,去上清液,再留沉淀物,再加入10mmol/L Tris-HAc溶液配平質量,1×104r/min離心20min,去上清液,留沉淀物加適量Tris-HAc溶液冷凍保存。

1.4.2 加樣 設雙復管,每管內加入不同濃度的放射配基(3H-GABA)和定量膜蛋白(約100μg),平行的非特異管再加入抑制劑(非標記的GABA),用Tris-HAc緩沖液補足至總反應體積為500μl,25℃孵育振蕩60min,以預冷的Tris-HAc緩沖液(pH7.4)終止反應,立即用49型玻璃纖維濾紙抽濾,用預冷的Tris-HAc溶液洗滌、抽濾,取下濾膜置于閃爍瓶內,烘箱內烘干待測。

1.4.3 檢測 閃爍瓶中加5ml閃爍液,用美國Beckman LS-9800型液體閃爍儀計數。蛋白質量濃度用考馬斯亮藍法測定,按Scatchard作圖法,計算出最大結合容量Bmax和平衡解離常數Kd值。

1.5 大鼠側腦室給藥方法 根據Pellegrino圖譜的定位方法,將大鼠固定在立體定向儀上,按側腦室位置在顱骨上鉆孔(以顱骨矢狀縫、冠狀縫交點為原點,孔中心位于原點向左旁開1.6mm處,前后不移動),將側腦室套管垂直埋入并固定,用10μl微量注射器將藥物注入,實驗結束后作腦切片證實套管位置是否正確。

1.6 記錄心血管指標 導管分別插入股動脈和經頸總動脈插入左心室,與壓力-電壓換能器相連,由四導生理儀放大后記錄平均動脈壓(MAP)、左心室收縮壓(LVSP)、左心室內壓最大變化速度(±dp/dtmax)。各項指標以燙前水平為100%,觀察燙傷大鼠注射藥物后2h各指標的相對變化。

1.7 統計學處理 實驗數據以±s表示,采用t檢驗。

2 結 果

2.1 燙傷大鼠側腦室注入PT和KA對心血管指標的影響 燙傷大鼠側腦室注入PT可較顯著地阻擋其心血管指標的下降趨勢,注入KA對心血管指標也有一定的影響。

2.2 燙傷大鼠下丘腦氨基酸遞質含量的改變 與對照組相比,GABA含量在傷后1h已有升高,傷后2 h則明顯升高(P<0.05);谷氨酸含量在燙傷后1,2h有所降低;其他氨基酸遞質含量無明顯改變(表2)。

2.3 燙傷大鼠下丘腦GABA受體的改變 與對照組相比,燙傷組高親和力GABA受體和低親和力GABA受體的Bmax均明顯增加(P<0.05),但Kd值無明顯改變。

3 討 論

篇2

【關鍵詞】 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角膜;組織學

Abstract AIM:To define the microscopic cornea changes with in vivo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METHODS: Thirty eyes were assigned to undergo cataract extraction by ultrasonic phacoemulsification in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The morphologies of corneal layer by layer were evaluated in vivo with the 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 IIIRostock Cornea Module (HRTIII RCM) confocal microscope pre and postoperation for up to six months.RESULTS: For morphology, some irregular segments of nerve fiber were most pronounced seven days postoperation. Stroma keratocytes were obvious com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condition.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 become obviously swollen in both the cytoplasm and nucleus. At six months, corneal cell and nerve morphology recovered to normal.CONCLUSION: Micro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were identified at each level of the cornea recovery process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lead to corneal morphology changes, but these could be recovered to normal in six months.

KEYWORDS: phacoemulsification; cornea; histology

0 引言

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最主要的優點是減小手術切口、減輕組織損傷、使患者視力更快恢復。現代白內障手術技術的進步將手術引起的散光和炎癥降到最低,術后視力恢復快[1]。而角膜水腫成為影響術后視力恢復的主要因素。在過去圍繞術后角膜并發癥的研究多集中在角膜內皮失代償和觀察內皮細胞改變上(例如細胞數、密度和/或形態)[24]。目前還沒有活體角膜各層組織改變的觀察。新一代海德堡激光共焦顯微鏡的角膜模塊,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眼表組織圖像,使我們能夠活體動態觀察角膜組織改變和角膜界面的形態[5],分析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后角膜組織的改變。我們利用該設備觀察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術后6mo內角膜的組織學改變,包括:角膜上皮細胞、角膜上皮下神經纖維、角膜基質神經纖維束、角膜基質細胞、角膜內皮細胞等。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我們隨機選取200609/200704我院行年齡相關性白內障吸除術的患者25例30眼,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齡57.8(52±6.7)歲。納入標準:散瞳后瞳孔≥7mm,圖1 A:術前角膜上皮細胞為大小不一的多角形細胞鑲嵌在一起,部分細胞可見細胞核;B:術后第1d部分患者出現片狀的翼狀細胞邊界消失;C:術前角膜神經纖維;D:術后第7d神經纖維呈不規則的節段狀;E:正常角膜前彈力層的朗格漢斯細胞;F:手術后朗格漢斯細胞形態沒有變化;G:術前基質層的神經纖維;H:術后1mo兩例患者出現基質神經不規則彎曲和串珠狀改變。

角膜內皮細胞計數>2000 個/mm2。排除標準:患有眼部其他疾病或影響角膜恢復的全身疾患,如:角膜病變、青光眼、葡萄膜炎、干眼或有內眼手術史、系統疾病如:糖尿病。

1.2 方法

常規術前檢查,包括視力檢查,雙眼裸眼遠近視力(UCVA)和最佳矯正遠近視力(BCVA);裂隙燈顯微鏡檢查角膜、前房、晶狀體混濁程度;眼底檢查;眼壓;角膜內皮細胞檢查;B超;屈光狀態(自動驗光儀等)及生物學測量(A超、IOL Master等)測量眼軸長度等。全部手術由同一位有經驗的術者進行。使用Infiniti超聲乳化儀(Alcon, USA),全部患者術前接受5g/L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Alcaine, Alcon, USA)表面麻醉,3.0mm透明角膜切口,3g/L透明質酸鈉與40g/L硫酸軟骨素(Viscoat)(Alcon, USA)保護角膜內皮。行5.5~6.0mm連續環形撕囊,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負壓500mmHg、流量35mL/min,瓶高95cm。囊內植入Acrysof SN60AT或SA60AT人工晶狀體(Alcon, USA),I/A吸除黏彈劑。術后自第1d起給予典必殊滴眼液3次/眼,療程4wk,全部患者無術中或術后并發癥。利用最新的HRT Ⅲ/RCM共焦顯微鏡檢查全部患者,HRT Ⅲ縱向分辨率約1μm,可以實現活體角膜各層的圖2 A:角膜基質;B:術后1mo內,前基質層細胞形態未見明顯變化;C:術前的中基質層細胞;D:手術后角膜中基質細胞形態無明顯改變;E:手術前后層基質細胞;F:手術后后基質細胞層細胞反射明顯且細胞明顯腫脹;G:角膜內皮細胞;H:術后1mo的角膜內皮細胞數明顯下降,細胞明顯腫脹,失去六角形外形而變得不規則,細胞核清晰可見。

研究[5,6]。HRT Ⅲ/RCM的激光光源使用波長670nm的二極管激光。進行活體共焦顯微鏡檢查前,于結膜囊下穹窿部滴1滴5g/L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和1滴凝膠型人工淚液2g/L卡波姆(Bausch & Lomb, US)。檢查在矢狀軸進行,因此檢查時,能夠精確顯示角膜各層結構。對全部患者進行中央角膜各層采集,每個患者在同一檢查層面至少采集5張共焦顯微鏡圖片。每眼的檢查時間

2 結果

2.1 角膜上皮

術后1mo中央角膜上皮形態無明顯改變。術前角膜上皮細胞為大小不一的多角形細胞鑲嵌在一起,部分細胞可見細胞核(圖1A)。有8例在術后第1d出現片狀的翼狀細胞邊界消失(圖1B),在第3d恢復。

2.2 角膜神經纖維

角膜神經纖維位于前彈力層和基底上皮細胞之間。術前可見角膜神經呈清晰的、反射均一的線狀結構。局部還觀察到一些樹枝狀或細小神經纖維束(圖1C)。手術后神經纖維呈不規則的節段狀,于術后第7d最明顯(圖1D)。部分神經纖維出現異常分支,斷續排列,主干神經纖維增粗、彎曲,反射強弱不均。術后30d尚未恢復,于術后6mo形態恢復正常。

2.3 前彈力層和朗格漢斯細胞

在正常角膜,前彈力層為無定形的均一的間質層。Patel和McGhee研究發現出現于前彈力層的細胞稱為朗格漢斯細胞[6]。本研究觀察到手術前朗格漢斯細胞表現為亮的細胞微粒和無突起的細胞體,或細胞樹突(圖1E)。手術后細胞形態沒有變化(圖1F)。

2.4 角膜基質層的神經纖維

基質層的神經纖維位于前部和中間基質層之間。術前基質層的神經纖維為粗的、高反射、直線性結構(圖1G)。術后1mo,有兩例患者出現基質神經不規則彎曲和串珠狀改變(圖1H)。

2.5 角膜基質

前基質細胞界限清晰、高反射、細胞核呈卵圓形,位于不同位置 (圖2A)。在術后1mo內,前基質層細胞形態未見明顯變化(圖2B)。中基質層細胞為規則的橢圓形,較前基質層細胞密度低(圖2C)。手術后角膜中基質細胞形態無明顯改變,但細胞較術前反射高(圖2D)。手術前,后層基質細胞較前基質層細胞圓(圖2E),手術后,后基質細胞層細胞反射明顯,且細胞明顯腫脹(圖2F),至術后6mo恢復。

2.6 角膜內皮細胞

術前角膜內皮細胞呈規則排列的六角形細胞,細胞體高反射、細胞邊界低反射,細胞核不明顯(圖2G)。術后角膜內皮細胞數明顯下降,細胞明顯腫脹,失去六角形外形而變得不規則,細胞核清晰可見,至術后1mo未恢復(圖2H),手術后6mo細胞形態恢復正常,但仍然可見細胞核。

3 討論

與白內障囊外摘除手術(ECCE)相比,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最主要的優點是減輕組織損傷、使視力更快恢復,但是仍然存在術后并發癥。研究表明白內障手術后內皮細胞數降低和術后角膜水腫與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后角膜內皮細胞的丟失有著密切的關系[7]。目前對術后角膜并發癥的研究集中在角膜內皮細胞丟失和角膜厚度方面,其檢測設備有角膜厚度測量儀、非接觸式角膜內皮鏡等,但觀察活體角膜各層修復過程的檢查方法十分有限。最近活體激光共焦顯微鏡開始在實驗室和臨床應用。它可以實現對角膜顯微結構更詳細的逐層觀察,能夠提供眼表的高分辨率圖像,以供觀察角膜組織的改變。

我們利用活體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觀察了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后角膜各層的改變。至術后1mo,大部分病例與術前比較,中央角膜上皮細胞的形態無明顯變化。部分病例表現為術后第1d翼狀細胞邊界不清,3d后恢復。在角膜神經方面,我們觀察到一些纖維節段不規則增粗。與術前比較,一些神經纖維出現中斷、更加迂曲等改變。角膜基質層可以觀察到術后角膜基質細胞水腫和細胞密度降低,這種現象多出現于角膜后基質層。對于角膜內皮細胞,與術前比較出現顯著的內皮細胞密度減低,且有統計學意義。術后內皮細胞及細胞核水腫明顯,至術后6mo細胞形態才恢復正常。以上各層角膜組織的形態改變在術后6mo的復查中均恢復了正常。

根據對術后角膜情況的觀察,我們將白內障手術中可能影響角膜的因素歸納為以下4類:(1)對角膜內皮的直接機械損傷包括:切口和手術過程中晶狀體碎屑、器械或人工晶狀體(IOL)接觸角膜;(2)灌注液的影響(化學成分、流速、湍流、滲透壓)[810];(3)超聲乳化能夠在前房產生羥基,引起組織損傷;(4)針頭在切口內前后運動,金屬針頭振蕩壓迫袖套,使溫度升高引起熱損傷。

盡管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術后利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可以觀察到角膜組織在顯微結構上存在一定的異常改變,但這些損傷在術后很快就能恢復。將來對于各層細胞還應進一步進行定量分析,以指導臨床醫生對白內障術后角膜恢復過程的全面了解。

參考文獻

1 Borasio E, Mehta JS, Maurino V. 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in eyes with mild to moderate corneal astigmatism temporal versus onaxis clear corneal incisions.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6; 32:565572

2 Fine IH, Packer M, Hoffman RS. New phacoemulsification technologies.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2; 28:10541060

3 Suzuki H, Takahashi H, Hori J, et al. Phacoemulsification associated corneal damage evaluated by corneal volume. Am J Ophthalmol2006; 142:525528

4 Lundberg B, Jonsson M, Behndig A. Postoperative corneal swelling correlates strongly to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loss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cataract surgery. Am J Ophthalmol 2005;139:10351041

5 Eckard A, Stave J, Guthoff RF. In vivo investigations of the corneal epithelium with the confocal Rostock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 (RLSM). Cornea 2006;25:127131

6 Patel DV, McGhee CN. Contemporary 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 of the living human cornea using white light and laser scanning techniques: a major review. Clinic Experimental Ophthalmol 2007;35:7188

7 Claesson M, Amnitage WJ, Stenevi U. Corneal oedema after cataract surgery: predisposing factors and corneal graft outcome. Acta Ophthalmol 2008;5 Epub ahead of print

篇3

一、《公共關系學》實施雙語教學的現狀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公關公司進駐中國,它們帶來了大量的國外優秀人才,這對本土的公關人才是個很大的沖擊。高校必須盡快培養出符合市場需要的復合型人才,使他們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爭得一席之地。而原來單一語言的公共關系教學已很難培養出既懂專業知識又能使用英語進行熟練交流溝通的復合型公關人才,所以,許多大學都針對《公共關系學》開設了雙語課程。但是,雙語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

(一)具有雙語教學能力的教師匱乏

擔任雙語教學的教師不僅應當具備極強的英語應用能力,而且還應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背景,二者缺一不可。但事實上,大多數院校的雙語教學或者是由具備專業知識背景但英語能力不佳的教師擔任雙語教師,或者是英語能力很強但缺乏相應學科背景的教師擔任。教師本身無法很好地掌控雙語教學,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缺乏適合雙語教學的教材

教材問題是實施雙語教學的瓶頸,雙語教學教材的重要性和師資的重要性是一樣的。目前高校實施《公共關系學》雙語教學的教材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引進國外先進的教材,價格昂貴,非一般的學生所能接受;一種是組織自己的教師編寫教材,由于教師對不同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必然會出現差異性和滯后性,使學生獲取信息不夠及時準確。

(三)學生雙語知識接受能力弱

在開設雙語教學的過程中,信息的最終接受者是學生,評價好壞的最客觀的標準也是學生。因此,學生的雙語接受能力也是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現在的《公共關系學》雙語教學,通常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學生在下面卻聽不懂。這完全沒有達到雙語教學的效果,反而使學生缺少機會去了解相關的專業知識。這就導致學生該學到的理論知識沒有學到,英語會話能力也沒有得到提高。

二、《公共關系學》實施雙語教學的對策

(一)學校應大力引進和培養具有雙語教學能力的教師,同時教師自身需不斷提高專業英語水平

1.學校應當加強雙語教學教師培訓與人才引進

教師培訓主要指的是加強對現在英語基礎比較好的專業教師的培訓,通過與國外高校的人才交流、集中培訓等方式來完成。同時,人才引進過程中可以適當優先考慮吸收有留學背景的人才、在國際公關公司有工作經驗的高學歷人才,或者一些在本科期間學英語而在讀研、讀博期間學廣告或公關專業的人才。

2.教師自身應不斷提高英語水平

教師對英語的駕馭能力直接影響雙語教學的進度和強度。由于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教材的篇章結構和風格上,中文教材與英文教材有一定的差別。這需要教師花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領會原作者的意圖,吸收其精華,教師的外語能力越強,對原著的理解越深刻,組織教學越輕松,對學生的幫助越大。教師可通過多看英文原版教材、英文學術期刊等途徑來提高自身的專業英語水平。

(二)理論教學以英語教材為主,并輔以適合中國國情的中文案例教學

對《公共關系學》來講,英文原版教材在理論講述方面是有優勢的,學生可以學到原汁原味的理論知識。《公共關系學》的雙語教材可以直接使用由斯各特·卡特利普、艾倫·森特和格倫·布魯姆編著的《公共關系教程》(華夏出版社)和由美國著名公共關系專家西泰爾著的《公共關系實務》(機械工業出版社)原版教材及與之配套的中文版,價格與國內教材相差無幾,并且這兩本教材都是國外比較權威的原版教材。

《公共關系教程》一書原版名為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這本書被譽為“公共關系的圣經”,教材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簡單描述了公共關系領域并對各種基本概念做了界定;第二部分介紹了支撐和指導實踐工作的傳播學和輿論學的原則和理論;第三部分描述了公共關系的“四步工作法”,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第四部分講述了公共關系的實踐環境。作者之一卡特里普是位有經驗的教師,該書嚴格按照教材的編寫方式,結構分明、內容全面、形式統一,非常適合教師安排教學。

《公共關系實務》一書原版名為The Practice of Public Relations,本教材有以下幾大特點:第一,不僅有相應的理論知識講解,最重要的是添加了大量案例,不僅包括成功的,也包括失敗的,如泰諾的毒膠囊危機事件、沃爾瑪為改變自己的形象展開的公關、布什政府為了改善美國在穆斯林世界的形象所做的努力等;第二,由于新媒體在公共關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書專門增加了一個章節討論“公共關系與因特網”;第三,每一章結束都有相應的好書推薦、案例分析和權威訪談,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但是,在《公共關系學》的雙語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講授西方經典案例,還應適當增加一些發生在中國的案例,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公共關系的實施過程和作用。比如,可以選用《第七屆最佳公共關系案例》《第八屆最佳公共關系案例》《第九屆最佳公共關系案例》為中文輔助案例教材。這一系列書籍分別收錄了由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學會主辦的中國最佳公共關系案例大賽的精華案例,案例類別涉及媒介關系、企業傳播、內部公關、社區關系、政府關系、國際公關、營銷公關(產品)、營銷公關(服務)、新產品上市、大型活動、財經公關、文化體育、醫療保健、環境保護、網絡公關、品牌管理、危機管理、議題管理、企業社會責任和政府及非營利組織等20個類別。 只有將西方的理論知識和中國的案例結合在一起,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并更好地將理論運用到以后的工作和實踐中去。

(三)采用各種方式提高學生的雙語接受能力

1.從學生的角度出發

教師在雙語教學過程中應盡量避免講解深奧或者生僻的英文詞匯與語法,讓學生有時間、有興趣去學去聽。在低年級學生中不宜開展雙語教學,低年級學生相對來說英語功底薄,對于專業的了解程度也不及高年級學生。因此,《公共關系學》雙語教學最好在大二或者大三時進行。

2.逐步提高學生的《公共關系學》專業英語能力

《公共關系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采用雙語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學到最原汁原味的知識,而且是要讓他們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夠運用到。在課程安排上,可適當增加關于公共關系的英語情景對話練習。這樣不僅讓學生學到了一些公關專業英語,而且也增加了課堂的互動性,能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在每節課的最后10分鐘,會選擇相關公共關系工作場景的英語對話讓學生進行練習,內容包括公關禮儀、公關活動、企業傳播、業務談判、內部溝通和危機處理等。

(四)采用合理的雙語教學方法

1.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反復強調教學重點

在雙語教學中,反復強調重要知識點十分重要。由于受英語能力的限制,教師很難靈活地運用英語對所講的內容進行解釋和展開,而學生的英語理解能力又有限,導致課堂上教學的雙方運用英語進行的有效溝通十分有限。通過反復強調重要知識點,學生對關鍵術語和內容掌握得十分牢固,有利于他們掌握教學重點。教師應該在講授新課之前,對上節課所講授的內容進行回顧,并強調重點內容,而在每一節課結束時,對本節課的內容和要點進行總結,對下一次課的內容進行提示,并安排學生應完成的練習和應預習的內容。這樣,每次課的重點內容在課堂上至少強調了三次。經過反復強調,重點內容可以牢牢地鑲嵌入學生的腦海里。

2.采用循序漸進的雙語教學方法

我國的雙語教學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術語引導式,即以簡單滲透為主;二是交叉滲透型;三是完全滲透型。雙語教學模式的建構必須本著由易到難的原則,恰當地運用相應的教學策略,才能保證雙語教學的良好效果。

首先,在教學開始之初選擇術語引導式雙語教學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用英語來板書專業術語,用漢語講解這些術語。在這個層次中,由于《公共關系學》前幾章講述公共關系的產生、發展及研究對象,專業術語不多,學生完全可以接受。但是由于剛剛開始使用英文授課,很多學生不能完全適應,所以這幾章雖然簡單,但講解時應以漢語為主、英語為輔。

其次,在雙語教學的第二個階段,采用交叉滲透型教學方法,以英語為主、漢語為輔的方法。隨著《公共關系學》教學的開展,理論性逐漸增強,專業詞匯大量增加,難度較大,授課的速度要放慢,在講解時以英語為主、漢語為輔,給學生留下充分理解的時間,以免削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再次,在教學的后半部分,采用完全浸透型教學方法。隨著課程的發展,后半部分基本上是公共關系實務課程。通過前期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很多專業詞匯、句式,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逐漸加大英語授課的比重,直至完全用英文授課,最終達到雙語授課的目的。

3.加強課堂互動教學

由于學生的英語能力有限,他們情愿接受“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填鴨式”教學方法的最大缺陷在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處于被動接收狀態,不能誘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有關問題進行思考,無法培養和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要使雙語教學課堂生動和高效,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是關鍵。

在《公共關系學》雙語教學中,可適當增加一定課時量的互動教學安排。教師負責組織教學過程,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承擔部分教學內容。每個小組輪流根據安排的課程內容進行演講,包括解釋問題、分析問題和回答其他同學和教師的提問。在整個演講過程中,教師負責把握學生演講內容的重點和準確性,并對所涉及的內容進行概述和綜合。經過這樣的鍛煉,學生基本上可以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公共關系學》雙語教學無論是對教師來說還是對學生來說都是一種挑戰,但只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認真總結,就能使《公共關系學》雙語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專業水平。

參考文獻:

[1]吳衛華.廣告專業雙語教學理論與實踐初探[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

[2]任曉麗.《公共關系學》實施雙語教學的探索[J].太原科技大學學報,2006,(5).

篇4

公共關系學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科學,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具有交叉性、跨領域的特性,涉及傳播學、市場營銷學、企業管理學、消費心理學、廣告學等許多基礎學科。學科以建立社會組織與社會公眾之間良好的溝通關系,在社會公眾心目中樹立社會組織的良好形象為主線貫穿始終。自20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大陸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公共關系學在理論上對社會組織尤其是經濟組織提出的指導原則,以及在實踐上對這些組織提供的全方位服務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所接納。在現代社會中,沒有公共關系意識的社會組織,不可能成為優秀的組織,沒有公共關系能力的企業,不可能贏得社會公眾的信賴而取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2014年,中國公共關系市場延續了以往穩定增長的發展勢頭,整個市場年營業規模約為380億元人民幣,年增長率為11.5%左右。[1]與此同時,由于行業整體穩定增長帶來的人才需求量大和人才專業化問題,依然困擾著公關行業的發展。實際上,目前高校現有的公共關系學課程大多囿于課堂,走出去的時候比較少,課程與社會接軌程度不夠,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公關隊伍的專業化。因此,加強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訓練,加深公共關系學課程的社會融入度,加快授課內容與社會需求的接軌,已經成為高校尤其地方高校公共關系學課程改革的必經之路。

二、一個地方高校的實踐改革樣本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的傳媒與設計學院開設的公共關系學課程,面向新聞、廣告、網絡與新媒體三個專業的大三學生。授課對象在接觸公共關系學內容之前,已經接受了傳播學概論、新聞學概論、廣告學概論等基礎課程的學習,對于公共關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吸收起來沒有太大難度。那么,如何將概念和理論融入社會實踐中?多年的教學實踐也表明,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社會參加實踐活動在具體實施上困難重重。一方面承擔教學任務的教師常常并無能力為數目不少的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另一方面學生因學業負擔也很難抽出較長時間參加實踐活動。[2]為此,筆者在多年公關教學的基礎之上,結合本校學生特長和本地具體情況,嘗試著對公共關系學課程進行了兩個學期的社會化教學探索。

(一)“社會化”的界定

鑒于公共關系學課程的特性和具體的實踐條件,筆者將此處的“社會化”涵義具象為兩個方面:一是將社會尤其是業界的專家學者請入課堂,就具體公關議題進行指導,為學生帶來業界新穎的想法和操作實踐。二是將課程實踐推向社會,利用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與社會“零距離”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實踐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有具體的實戰演練對象,能夠為社會組織提供相應幫助,哪怕是最微小的幫助。社會化的第一個方面相對容易操作,現實中也為眾多高校公共關系學課程所采用,第二個方面有一定實施難度,需要教師在合作方的聯系接洽上投入大量精力,因而往往被高校課堂實踐放棄。

(二)社會化教學探索過程

在“社會化”這個總體思路指引下,筆者從課堂內外入手,借助業界專家和本地企業的力量,在連續兩個秋季學期開展了教學內容改革與實踐“入”社會的教學探索。

1.課堂內探索:

以專家輔導配合教學內容改革公共關系行業橫跨管理、傳播、營銷、廣告等數個行業,優秀的公關人才必須懂管理、會策劃、能傳播。這對高校公關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就是,必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學生能力的提升。在美國高校公共關系學的課堂上,“教師完全是一個指導者和答疑者,是一個指路人的角色,教師所講解的內容主要是:重點和難點,學習方法及相關學習資料的指導以及答疑解惑。”[3]為此,在兩學期的公共關系學課程中,筆者改變原來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打破原有教學內容的順序,在課程概述和公共關系概念導入之后即采用公司制教學方式,將學生組成若干家公關公司,以公司業務培訓和業務實踐的方式部分替代講授式教學。之后的課程內容都按照公關公司的實際運作來進行,從公司組織結構到公司服務內容,從公眾關系處理到日常傳播活動,從公關工作常規四步法到特殊情況下的危機管理,依次展開。學生組成的公關公司類型不同、各具特色,每個公司可以根據成員結構設定自己的業務優勢和業務范圍,在每個教學單元的講解開始之前,會有一個相應性質的公關公司完成一次業務解析。在進入具體教學單元時,筆者結合教學內容在學生公司中進行了小型的公關活動課堂實踐,如模擬新聞會、制作公共關系廣告,或現場處理公關危機等。這種教師講授與學生展示結合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課后要做大量文獻查閱和PPT資料搜集,使學生在正式授課之前即對教學內容有一定了解。通過這種公司制的教學方式,學生對公關公司的內部架構和內部運作有了更深切的體會,對公司服務范圍和內容也有了一定了解。幾個課堂實踐給學生提供了“社會化”之前的小型“練兵”,為學生面向社會完成有實際意義的公共關系策劃方案奠定了一定基礎。同時,為了配合教學內容改革,每學期的課堂都組織了一次業界專家與學生的對話交流活動。來自羅德、迪思等中外知名公關公司的專家,結合各自特色對公關公司組織結構和內部運作的具體模式進行解析,使學生對教學內容中有關公關公司、公關從業人員、公關傳播與公關管理部分有更直觀和清晰的了解。來自家樂福、通力電梯等企業的公關事務負責人則從公關主體的角度,闡述社會組織需要怎樣的公共關系傳播,并結合各自傳播案例,針對如何做好公關策劃進行了具體的專業輔導。兩次專家進課堂活動,正好與公司制教學改革相配合,不僅讓學生的課堂知識與業界現狀相互融合,加深了學生對整個公共關系行業的認識,更激發了學生對公關公司和公關傳播的濃厚興趣。另外,這兩次專家活動的策劃、會場布置和組織實施全部都由公共關系學課程的學生完成。活動本身為學生們帶來了更鮮活的業界動態、操作前沿和專家視點,活動的整個過程也是學生公關運作的一種實踐。

2.課堂外探索:

以定向策劃實現實踐“入”社會高校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知識發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而服務。為實現這個終極目的,社會化教學探索不僅要將“社會”引進課堂,更要將課堂帶向社會。為此,筆者主動與寧波本地企業廣泛聯系,尋找到兩個合作方,連續舉行了兩屆校園公關策劃大賽。第一個合作方是本地一家公關公司,由對方命題舉辦了第一屆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校園公關策劃大賽。參賽者以傳媒專業學生為主體,學生們圍繞主題自行搜集資料,完成創意和策劃方案。第二個合作方是本地一家專門吸納心智發展障礙人士為員工的公益性烘焙企業,當時正面臨知名度不高和盈利困難的問題。第二屆公關策劃大賽沒有限定主題,學生以品牌的公益性為核心,結合公司提供的資料,為品牌完成一次主題活動策劃,或為品牌制作全年傳播計劃。同時,筆者還帶領部分學生赴桐鄉市石門鎮調研女鞋產業,并向浙江省社會科學界第二屆學術年會分論壇:文化軟實力助力“中國女鞋名鎮”科學發展論壇提交三份公關策劃傳播方案,為石門女鞋的品牌化出謀劃策。三次定向策劃活動從命題到評審均由合作公司或主辦方主導,充分因應了市場需求,體現出實踐“入”社會的教學探索主旨。

三、思考與建議

(一)社會化教學探索成果

經過兩個學期的教學摸索,公共關系學課程的社會化實踐體現出了一定效果。在兩次校園公關策劃大賽中,合作公司對每份策劃方案都予以了認真評審,并給出較為詳細的點評。這些點評反饋到學生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講授內容,也幫助學生認識到公關主體的真實需求。在浙江省社會科學界第二屆學術年會分論壇:文化軟實力助力“中國女鞋名鎮”科學發展論壇上,由于有較為扎實的調研基礎,三個參賽團隊全部獲獎,獲獎方案也得到石門鎮相關領導和石門灣鞋管會負責人的肯定。這次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對公共關系的興趣和公關實踐的積極性,也極大地鼓舞了他們的信心。

(二)思考與建議

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關系學課程的社會化實踐教學探索取得了某些成果,但從長遠和整體看來,還有許多需要繼續深化或改進的地方。

1.與業界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

公共關系由組織、公眾、傳播三大要素構成。其中,公共關系的主體是社會組織,客體是社會公眾,聯結主體與客體的中介是信息傳播。[4]要深入公共關系學課程的社會化教學探索,相對固定的、大型的公關公司無疑是比較理想的合作對象。雖然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兩次專家進課堂活動的主體都是著名公司公關負責人,但這具有偶然性,并非常態。兩次校園策劃大賽中,合作方一為本地小型公關公司,二為本地小型公益性企業。兩次社會化探索的合作方類型不同,涉及到了公共關系三大要素中的組織和傳播,有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公關市場的運作。但是兩家合作公司無論在規模還是在知名度方面都還遠遠不夠。中國的公共關系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幾個區域性中心城市,就省內而言,杭州公關公司相對較多,寧波公關行業的規模則比較小。如何尋找到固定的、有一定知名度的校外合作方,比如跨國公關公司或本地大型企業,這是后續改革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單憑教師個人力量難以解決,需要借助學院和學校資源,與條件適合的合作方建立戰略互惠關系,為實踐性課程的社會化探索提供長期支持。

2.保護或回饋創意結晶

兩次校園策劃大賽共產出402份策劃方案,雖然這些方案的創意性和可操作性有待提高,但畢竟每一份方案都是學生團隊的集體智慧結晶,應該得到知識產權保護。在后續研究或教學探索中,需要在建立穩定合作關系的基礎之上,與合作方就知識產權保護做好事先約定,比如可以根據合作方和課題組對方案的質量評估,劃定一定標準,由合作方對每一份接收到的方案予以相應的創意報酬。這樣既可以保護學生的創意智慧,激發學生創意積極性,也幫助學生樹立知識產權意識,規范創意行為。

3.拓寬實戰演練領域

公共關系工作包括調研、策劃、實施、評估四個部分,就這一輪社會化探索而言,探索和實踐的內容主要還是局限在公共關系策劃這一塊。當然,在完成策劃方案時,學生勢必要進行相應的文獻或實地調研,但這種調研是自發行為,教師難以控制和管理。至于實施和評估兩塊,因為條件限制較多,則基本不涉及。如果后續要展開更持久的社會化教學探索,除了繼續開展策劃實踐外,還需要加強對實施和評估尤其實施的實戰演練,比如在校內開展小型公關傳播活動,或讓學生參與到公關公司或公關主體的具體傳播活動中。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度參與,對整個公關活動流程有更實質性的體驗,同時也能檢驗策劃方案的有效性。

4.激勵教師社會化探索積極性

在這次社會化教學探索中,任課教師不僅要負責課堂內的教學內容改革,還要負責專家聯系與邀請、合作方聯系與溝通、策劃大賽的宣傳與組織,并挑選和全程帶領學生團隊參加省級比賽,投入精力較多。雖然從教學效果出發,教師愿意主動開展公共關系學課程的社會化探索,但如果沒有合適的激勵或扶持措施,單憑教師個人力量恐難以長期支撐。因此,高校應針對一線教師的教學需求,從人力、物力或精神鼓勵方面給予教師相應支持,激勵教師對公共關系學這樣的實踐性課程展開社會化探索。

參考文獻:

[1]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中國公共關系業2014年度調查報告[EB/OL].

[2]梁桂軍.結合學科特色開展公共關系課程案例教學——以在新聞傳播學科開展公共關系教學為例[J].現代物業,2013,(12):80-81.

篇5

一、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教學模式有多種類型,如講授模式、發現模式、自學模式、掌握模式等,為了發揮教學過程的整體功能,在充分重視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注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保持教學系統的最大活力,在教學中應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模式,相互補充,形成良好的整體結構,取得旅游公共關系教學的良好效果。要從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學生水平、教師能力、教學條件等多方面考慮各種模式的綜合應用,分別發揮它們的優勢,從整體上提高教學效益。

(一)充分運用講授模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講授模式主要是通過教師口頭語言向學生描述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教學方法。

它的基本程序是:復習舊課-講授新知-識記理解-練習鞏固-檢查反饋。它是當前教學中采用的主要模式。講授模式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沒有相應公共關系學基礎知識的情況下,對有關旅游公共關系學概念、原理的教學,既可保證教學進度,又可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有關公共關系學理論。例如,在“旅游公共關系概論”教學中,可采用講授為主,講解公關的基礎知識,讓學生學會一些公關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再遷移到旅游公共關系運作的有關概念和原理上,學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了。當然,在運用講授模式時要貫徹啟發性原則,使學生的接受學習成為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學習,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同時,還應與其他教學模式結合,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習效果。

(二)結合模擬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旅游公共關系教學中,運用較多的是情景式和現場式模擬法。情景式模擬主要是模擬各種旅游活動公關場景,讓學生在模擬的環境中模擬不同角色的工作,從而親身體驗各種現實公關工作。這種模擬主要用于公關傳播和危機公關等。現場式模擬是帶領學生參觀旅游企業、親身參加旅游活動等,現場體會活動氣氛,并根據所學公關理論對旅游線路推廣、景點宣傳、廣告設計等工作進行評價,從而增強對旅游公關傳播活動的感性認識,增強公關理論的真實性。所以,這種模式的運用最適合旅游公共關系中的旅游公共關系的運作和旅游公共關系的應用篇等內容中。模擬式教學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旅游公共關系的興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的參與意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交際應變能力,能全面培養學生從事旅游業的綜合公關素質。

(三)適當運用案例教學法,構建師生間互動平臺

所謂案例教學法是指利用已經發生或將來可能發生的問題作為個案形式讓學習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提高學習者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具體做法是:一是教師針對教學內容特點,精選出各種典型的旅游公關活動案例,誘導啟發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辨析、論證。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發言對案例進行分析、歸納、總結知識點,要強調分析思路和運用的原理。二是教師根據授課內容布置學生搜集案例,如通過旅游報刊雜志、網絡和其他課程實習的親身實踐等搜集案例,并對此進行策劃分析。這樣,學生印象深刻,并能從感性體驗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牢固掌握和理解與旅游公共關系有關的知識點,并培養了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交際能力,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高職院校教學模式改革是現代教育技術發展與應用的必然趨勢。現代教育技術是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表現出與傳統教學方式完全不同的特點,它的交互性、靈活性、全面性、形象性和多樣性延伸了教學形式、豐富了教學內容、生動了教學過程、拓展了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增強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興趣。例如,利用CAI、PowerPoint和方正奧斯等軟件,制作出旅游公共關系教學交互式多媒體課件,通過大屏幕直觀顯示讓學生快速了解和掌握公共關系學知識;在講授新聞會時,展示一系列會圖片,使學生很容易通過圖片感受到會的特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旅游公共關系教學中,應注意收集資料、制作幻燈片課件和視頻的結合,從不斷摸索使用到創新,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運用自學指導法和問題法相結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自學指導教學法”是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過自學、討論、再學習、再討論來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訓練自己的思維,擴展自己的視野,培養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學任務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具體做法是:教師在備課時精心設計一些問題,要求在指定的自學時間內按要求回答問題,下次課時提問檢查學習情況,并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這可大大地提高自學指導教學法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公共關系概述時,事先讓學生以小組的合作來搜尋國內或國際著名的公關公司,并在第二次課的時候派代表向大家進行介紹,這樣,不但能夠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培養自學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還能使學生明白學習旅游公共關系的意義和作用,從而激發起他們主動努力學習的熱情。

二、建立合理的教學評價考核機制

要真正提高旅游公共關系教學水平和質量,其開放互動、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雙主”地位得到充分重視的教學思想一定要在評估體系和考試策略之中得到充分體現。在教學實踐中,根據旅游公共關系課程的目標和性質,構建以知識應用、技能與能力水平考核為主的,平時的形成性考核與期末的總結性、鑒定性考核并重的,由多種考核方式構成的綜合評定成績的課程教學考試模式。具體做法是:一是重視日常教學中的評價,包括課堂案例分析發言、回答問題、課堂筆記、課后查閱搜集資料等作為平時考察內容給予記分,加上平時作業共占期末總成績的30%,上課考勤占總成績的10%,期末考試占總成績的60%。這種評價方式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策略、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的提高。二是注重考察學生綜合運用旅游公共關系理論知識的能力。在期末考試題型設計中有50%的分值側重綜合分析、案例分析和實際應用能力。實踐表明,這種評價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結束語

教學也可視為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活動,是一種師生間的互動,是發現知識的過程,是能力展示的途徑。“雙主互動”教學模式以學生學習興趣的積極改變為教學的最終目標,通過各種自主型的教學樣式和共同解決問題的教學樣式塑造學生認知社會、情感等多方面的多維人格。目前,廣東江門藝華旅游職業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旅游公共關系“雙主互動”的教學模式改革和探索,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旅游公共關系的興趣,增強實踐能力具有明顯作用。實施這種教學模式,學生最終會成為“坐下來能寫、站起來能講、跑出去能干”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麗.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實訓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7(2).

2、伍建橋.高職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6(8).

篇6

隨著旅游業的日益繁榮以及帶來的競爭白熱化,旅游營銷和旅游公共關系也快速發展,各種旅游產品和旅游項目的公關策劃、旅游組織的形象宣傳、傳播以機危機處理的活動層出不窮,因此,對相應的專業人才和管理崗位人才的需求更大,要求也更高,這為以就業和創業為導向的獨立學院旅游管理培養專業人才提供了契機,也對獨立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培養和塑造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的老師講授學生聽的模式顯然完全不適應日益發展的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筆者擬從教授幾年的《旅游公共關系學》入手,從能夠適應社會和旅游企業需要的專門人才作為出發點,從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和創新精神為課程的主導和核心,從課程設置、教學手段、考核改革等方面談談對于此課程改革的思考和實踐,以能更好地滿足社會和市場對于旅游公關專門人才的要求以及探討獨立學院(三本院校)的教學改革之路。

二、教學體系和內容的改革

(一)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結合選用的《旅游公共關系理論與實務》教材,進行了重組和修訂,結構如下:首先用一章的篇幅介紹公共關系以及旅游業公共關系的相關理論,即公關概述。二至四章分別討論旅游公關三要素,分別是旅游組織的公關機構、公關對象和傳播溝通。五至七章主要講述四步工作法,即公關調查、策劃、實施與評估。第八章用一個專題介紹旅游公關專題活動的組織與技能,技能側重在公關談判的運用。最后一章是旅游公共關系危機管理,修訂后的課程體系清晰實用,更符合教學目標以及實際需要。

(二)課程內容

第一章具體內容有什么是公共關系;公關的發展歷程;公關與相關概念的辨析;公共關系的職能以及旅游業公共關系的相應特征和職能。二至四章的具體內容有旅游公共關系的組織機構安排、人員素質要求以及培養模式;旅游業公眾的特征與類型、旅游組織內外公共關系的協調的技巧;旅游公共關系傳播方式的選擇和應用,旅游公關廣告的設計以及旅游組織網絡公關的傳播手段。公關調查的內容主要有調查方案的編制、調查問卷的設計和實施;旅游公共關系策劃一是關于公關活動策劃方案的編制,另外一個主要內容是近幾年很受關注的旅游CIS與TDIS策劃;旅游公共關系實施與評估一方面強調掌握旅游公共關系實施方案的編制,另外是旅游公共關系評估報告的撰寫。 旅游公關專題活動的組織主要對于公關常用的幾種類型活動要能夠實際操作和參與,以及了解相應所需要的技能和技巧。任務組織都不能完全離開危機公關,旅游企業也不例外,第九章主要內容是危機公關的預警和處理,也包括處理過程中的溝通技巧。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本課程在教學方法最大的改革即是以學生為主體、引入任務驅動的課程教學方法。旅游公共關系的實踐性非常強,通過分組、布置任務,讓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味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種情境或事件,從而獲得認知和情感的經驗。為了達到能力訓練的目標, 我們在每一章教學中引入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 例如,在旅游業公眾與公眾協調的教學單元,要求學生課前看電影《生命的火花》以團隊作業(5-6人一組)的形式完成三個具體任務:通過回答電影涉及的公眾有哪些?不同內外部公眾的想法和反應舉措是什么和小組對電影進行點評。以通過電影分析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旅游組織的內部和外部公眾含義和特征,以及更清查地了解主體的內外部公眾策略。再比如第四章公關傳播,結合教學任務,以情景引入的形式提出五個具體任務:一是為為某酒店制造一次新聞事件。二是為擴大某酒店的知名度,撰寫公關新聞稿。三是為H酒店編制一份對外宣傳冊,四是為H酒店設計一則公關廣告,五是如何運用網絡公關的手段塑造H酒店的形象。這些任務的完成需要學生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它體現了體驗式學習法的目標,具體來講,這種方法的基本步驟如下:

(一)領受任務

指導教師介紹任務的內容、要求,關鍵點及注意事項明確傳達給學生。小組提問,指導教師答疑,各小組正確理解任務,完成任務領受。這個階段主要讓學生領會項目任務的意圖,明確項目的要求,并體味如何更好地將一項指令明確化、簡單化以提高工作效率。

(二)分析任務

接受任務的小組按指導教師的要求,分析任務的內容,閱讀知識鏈接,制定完成任務的工作程序及任務分配,補充查閱其他相關資料。這個階段完全由學生自己進行。學生這時要做的事情包括團隊成員的分工和組織、行動計劃和時間安排。而制定計劃的過程首先是團隊成員信息交流的過程,也就是通過任務模擬可以讓學生很好地學會如何清楚地提出自己的建設性意見,如何傾聽他人的觀點,最后如何達到共識。

(三) 實施任務

各小組具體完成情境中提出的問題,寫成發言稿,要求做成PPT,并做好預演,準備匯報。學生這時要做的事情包括團隊成員的分工和組織、行動計劃和時間安排。然后學生分工通過上網搜閱資料、“頭腦風暴”式的自由討論、綜合分析信息、分工合作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工作任務,期間老師負責回答學生的提問,進行啟發和指導。

(四)任務匯報

各小組根據任務的要求,在教室中匯報,其他小組可以提問和討論。指導教師及時控制匯報進程,最后進行點評與總結。展示時發言人最好將任務完成的過程、即計劃、實施、團隊成員的分工以及做事的理念和方法也進行闡述,如果可能,小組中成員輪流進行展示。

(五) 任務總結

各小組對本次匯報及時進行總結,形成文字材料,作為作業上交指導教師。在此階段,教師要根據自己在學生行動過程中的觀察對各團隊進行點評,用建設性語言和方式鼓勵他們處理好正負兩個方面的反饋。同時也可以請其他組參與點評。團隊與團隊之間的比賽通常使學生的活動得到更有效的激勵。這一階段是將實際的學習心得加以分析、鞏固并與實踐環節相聯系,也是衡量教師對該方法的使用效果和能力的階段,因此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為了配合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該課程教學中我們還靈活運用了多種恰當的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真實的工作情境。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這種教學方法不再是依賴教師在課堂上的灌輸,而是在確定了一個學習內容和解決具體任務之后,由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探討,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學習,在實踐操作中獲得知識。而老師也不再是作為無所不能的角色,而是由教學過程中的主角變為配角,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線索、思路和支持,因材施教地啟發學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這樣,課程的能力目標在一個個任務的完成中得到了貫徹和落實。

四、課程考核改革

本課程平時考核(占40%-50%),期末理論考試(占50%-60%),由任課老師自主把握。為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項目任務的自主學習和實操中,筆者在《旅游公共關系學》課程中打破單一的知識考核、筆試等傳統考核方式,期末試卷以開卷的形式,其中知識類試題占20%,分析型試題占40%,能力型試題占40%,來突出能力考核、專業技能考核等科學的新型考核方式。

期末考核采用開卷形式和新型考核方式相結合,既加強了檢驗課程任務驅動教學的實際效果,也加強了學生對上課的重視和主動。另外,平時考核除了常規的考勤和課堂表現,分組任務完成的情況也占很大比重,避免學生輕視任務完成。

五、課程教學改革小結

有人說,公共關系是少數聰明的才能做的工作,它對于傳播、溝通、等都有較高的要求,通過《旅游公共關系學》課程,根據旅游業公共關系專業人才的主要工作內容和對工作的要求,設計設計教學內容和順序、以項目為載體、以任務驅動學生在老師指導下自主完成任務,來提高學生職業能力。

在以后的課程中,我們擬對課程考核進一步進行修改,將實訓過程表現和考核實訓效果(成果)或測試實操能力來做出綜合性的評價,例如,和酒店結合策劃公關活動的實施,以考查學生在實施或設計中的表現。另外,在把握好項目任務教學法的特點和課程設計、實踐教學和考核中,應聘請該有行業企業的專家和崗位一線的能工巧匠參與,這樣才能使課程得到科學地設計、高效地實施,同時實施者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積累和總結經驗,保證課程教學改革的成功。

[參考文獻]

[1]陳菲,陳平.淺談基于工作過程的《會展旅游管理》課程改革[J].職教論壇,2002(2):27-28

篇7

1.3公共關系課程教學內容、手段和方法陳舊首先,在教學內容方面,基本上都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礎上簡單加了一些案例,理論內容太多,教學內容不夠簡明,使基礎相對薄弱的高職學生難以聽懂所學內容,以至于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其次,教學方法和手段單調,過多的理論講解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被激發起來,達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在目前的高職公共關系課堂教學中,往往是老師說的多,學生練的少;“務虛”的多,“務實”的少。本來實踐性很強、內容豐富的公關知識教育,也就變成了呆板干澀的“黑板公關”。究其根源,是由于我們的教學缺乏由理論到實踐的轉移,缺乏一種中間狀態。第三,考試形式單一,多數高職公共關系專業以最后的理論考試成績為主。或考試的形式不夠科學,難以達到教學的目的,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

2改革高職公共關系課程教學的舉措

2.1公共關系課程要加強實踐教學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內涵是以培養職業技術型人才為目標,其核心質量和標準為“職業行動能力”的培養。因此公共關系課程在教學內容上應該加強實踐教學,要按照公關工作程序和每個環節要完成的任務及標準,安排課程的順序和進度,構建模擬化工作情境,使學生獲得“工作過程”系統化的知識。根據公共關系課程教學內容設計,可將實訓分為兩個遞進的層次。第一層次,使學生獲得“工作過程”系統化的知識。在公共關系概述、公共關系的構成要素、公共關系工作程序、公共關系調查、公共關系策劃、公共關系實施、公共關系評估等課程環節實施后,要求學生完成擬設情境的相關公共關系調查報告、公共關系策劃書,并提交書面材料。此階段達到的目標是:熟悉公關工作的工作程序,初步了解其技巧性、操作性、創意性的特點,掌握公關調查報告、策劃書的寫作要領和技巧,激發學習熱情。第二層次,培養學生人際溝通、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形象意識。鼓勵每個小組成員相互配合,上臺展示本小組的工作成果,與同學分享遇到的困難和收獲的感悟,展開廣泛的討論,教師控制每小組展示時間并作最后點評,點評不僅包括工作成果的內容質量,還包括同學上臺的配合、儀表、儀容、儀態、表達是否有創新等。這樣,通過設計各項活動并吸引學生參與,可以同時鍛煉和提高他們的交際表達能力、應變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

篇8

一、高職公共關系課程概述

社會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使得市場那個主題關系變得越來越復雜,各個社會主體間的溝通與交流逐漸頻繁,各個社會主體在交流與合作過程中難免因為利益出發點不同產生各種矛盾或摩擦,而運用一種積極健康、科學高效的溝通方式能夠有效化解矛盾和沖突,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公共關系學就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發展而興起的一門學科,它以傳播學、管理學、行為學散打學科為基礎,以揭示組織公關狀態和公關活動規律為主要內容,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高職院校開設公共關系課程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充分掌握公關基礎知識和基本公關技能,提高學生的公關素質和公關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以后走上社會成為專業型和技能型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當前高職公共關系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理論與實踐脫節

現階段,我國的絕大部分高職院校雖然開設了公共關系課程,但是在教學模式上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理論灌輸式教學方式,程序化的教學方法已經普遍占據廣大高職院校教師的思想觀念。這種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要陣地、以教材內容為教學重點、以滿堂講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與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鞏固,奠定良好的學科基礎。但是這種“死讀書,讀死書”的僵化的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性和靈活性,學生在這種了無生趣的理論課堂教學中難以形成學習興趣,嚴重破壞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尤其是對于高職院校中以學習專業技能為主的技校生而言沒有很大的吸引力,這種滿堂灌的理論教學方式運用于公共關系課程教學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畢竟公共關系學科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綜合型學科,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只會讓學生成為“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2.課程內容單一泛化

高職院校的公共關系課程內容基本上是在本科教材上增加了一些簡單的案例,但是仍然無法改變理論內容偏多的問題。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的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越來越明顯,社會主體間的工作崗位和價值觀念都趨向多元化,導致學生之間的價值觀、人生觀存在巨大的差異,他們對待社會現象、社會人物以及社會風氣的認識以及態度差異化明顯。而開展公共關系課程教育主要就是解決學生公關能力差方的問題,使學生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但是當前高職院校的公共關系課程教學卻忽視了這一點,教學模式呈現單一和泛化,導致課程的針對性喪失,不能根據每個學生的心理性格特點開展特殊性教育。此外教材內容在設置存在復雜繁冗的缺陷,重難點不夠突出簡明,實踐性教材內容偏少。

3.教學手段落后陳舊

公共關系課程作為一門培養學生的公關素質和公關能力的應用型課程,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應該具有針對性與實踐性強的特點。但是高職院校在公共關系課程教學中卻忽視了這一點,教學方法以理論灌輸式為主,教學手段落后陳舊,將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內容變成了簡單枯燥的“黑板公關”教學,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桶”。此外公共關系課程評價方式單一,絕大部分高職院校評估學生的公共關系課程學習成績主要以期末考試成績為核心標準,這種結果性評價方式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也不能體現學生的真實水平。

三、高職公共關系課程教學改革的途徑

1.加強理論與實踐結合,加大實踐課程比例

高職院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能,為社會輸送以生產、服務、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型高素質專業人才,其核心人才培養標準是“職業技能”的培養。而公共關系課程又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綜合型課程,因此在教學內容上要逐漸轉變以往“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理念,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大實踐課程的比例。同時在根據公共關系工作程序和各個環節制定科學高效的任務計劃和工作指標,合理安排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構成比例,科學規劃理論與實踐課程的順序和進度。教師要積極轉變以往單純理論化灌輸教學方法,積極為學生創建實踐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學習理論、吸收精華、鞏固知識、應用知識。

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使得市場經濟競爭日益激烈,單純的校園實踐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實踐需求,只有真正讓學生踏入真實的社會競爭中才能磨練學生的意志,讓學生的課堂理論知識有用武之地。為了讓學生能夠有機會真正參與到現代社會實踐中去,學校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開創更廣闊的實習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此外學校還可以組建更多豐富多彩的公關模擬訓練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組織策劃過程中,在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之余,還能提高學生對公關關系課程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同意參與到討論公共關系課程的技能學習提高的方法中來。

2.創新課程內容設置,教材編寫突出高職教育特色

公共關系課程內容設置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難點不明確等問題。創新公共關系課程內容設置既要重視教材的理論性,又要關注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比如在面對公關危機時,公關策劃既要考慮到整體的一例,又必須符合公眾的需求,而在這個關系危機處理過程中需要學生具備高超的思維技巧和人際交往能力。因此編寫教材時需要加入典型的公共關系處理案例,理論結合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深奧的理論知識,有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此外在教材內容編寫時要突出高職教育自身的特色,舉例一定要有啟發性、分析性,能夠供學生展開深入的探討。新時代的公共關系教材同時應該體現時代性、時效性以及開放性,能夠起到啟迪思維的作用。為此,可將公共關系課程教學分成兩個方面:一是公共關系基礎知識教學。在這個部分,學生主要對公共關系的基本概念、構成要素、工作程序、公共關系調查、組織活動策劃、公共關系評價等環境進行系統化學習。在系統知識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適當舉例佐證,并模擬創建相應的工作場景,讓學生在模擬化的工作場景中完成公共關系調查、組織活動策劃等任務。這一階段,學生的學習目標主要是初步掌握公共關系課程的系統化知識,了解工作程序,認識到社會交往過程中技巧、創新的廣大用處,培養活動調查和撰寫策劃書的能力。第二層次是公共關系的實踐教學。在這一過程中以培養學生的公關交際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為主,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社會公關形象。教師可以采用分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展開教學,為每個小組制定相對應的任務,小組分工合作完成任務,最后上臺展示工作成果,各個小組件也可以進行經驗交流,互通有無,教師最后對每個小組做客觀公正的點評。

3.以學生為課堂主體,轉變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課堂成為教師的“一言堂”,為了打破這種落后的教學模式。教師應該轉變師生課堂角色,以學生為主體,積極轉變教學方法。由于公共關系課程屬于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綜合化學科,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都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學方法創新方面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

(1)理論教學方法改革。理論教學方法創新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合作性教學法、研究性學習、產學研結合學習四種方法。以案例教學法為例,在講授公共關系活動策劃技能這一塊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選取當前著名國內外跨國公司的實際案例設置調研專題,制定學習目標和任務,課堂上教師以案例豐富理論,以理論剖析案例,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再以產學研學習方法為例,教師可以根據現實企業發展需求,學生與教師共同完成課題研究,形成工作研究成果,師生共同進步。

(2)實踐教學方法改革。實踐教學方法的改革形式豐富多彩,效果最明顯主要有任務驅動教學、校企合作、實訓演練等。任務驅動式教學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的,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任務小組,明確每個小組的任務計劃和學習目標后再開展實踐調研和組織策劃活動,最終匯報小組任務完成情況。校企合作是學校與社會企業簽訂的學生校外實習的合作關系,讓學生在真正的社會場景中體會到公共關系活動的甘甜與辛酸,鍛煉學生的實戰能力。

四、結束語

高職院校以培養高水平的專業素質和技能的人才為主要目標,為社會一線生產業和服務業輸送了大量的人才。公共關系課程是一門培養學生公關素質和公關能力的綜合型學科,高職院校在這門課程教學中卻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課程內容單一泛化、教學方法落后陳舊等問題。為了提高高職院校公共關系課程時效性,增強學生的公共能力,學校在公共關系課程教學過程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大實踐課程比例,創新課程內容設置,以突出高職教育特色。同時轉變師生角色,積極利用案例教學、合作性教學、產學研教學、啟發式教學、任務驅動式教學等方法,提高課程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張麗娟.對高職公共關系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16(21):97-98

篇9

(一)概念

宋書文等(1984)認為“:人的心理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具有自覺性和能動性” [1]。于玉林(1994)認為,會計心理是會計人員在會計活動中的心理現象、過程及發展變化規律,闡述會計人員的個性和群體心理特征,揭示其心理活動與會計業務的依存關系及對各種會計模式的不同心理要求[2]。喬興旺(2003)認為,會計心理是會計人在會計生活中的一種自發的心理反映,表現為會計人對會計生活中某一特定方面的認知、情感、情緒、興趣、愿望等[3]。

我國學者對會計心理學的概念研究還處于初級探索階段,現基本沿用熊振華(2003)的觀點,認為會計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關于會計人員由于財會及其他活動引起的心理的發生、發展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

(二)特點

會計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由會計認知、會計情感、會計動機和會計態度構成。關于會計心理學的特點,我國學者論述較少。喬興旺(2003)認為,會計心理的主體是處于一定的會計體系和會計關系之中,具有一定會計意識的會計人。會計心理作為一種精神生活,積淀相對穩定且較難改變,是對現實社會中會計關系、會計體系、會計行為、會計現象等會計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反映,因會計人的個體差異、社會地位和所處環境的不同而不同[4]。

二、會計心理學研究的意義

胡慶洋、美(1990)提出,建立并應用會計心理學是會計管理、會計理論發展和會計現代化的需要,是會計人員在經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決定的,能協調和健康地發展會計管理中的人際關系,并且加速會計改革[5]。羅勇(1995)認為,會計心理學的研究有利于會計學科系統工程建設,幫助建立“以人為本”的會計哲學思想,有利于會計人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還能有助于加強會計監督和廉政建設[6]。

筆者認為,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經濟轉型期,會計改革也正在進一步深化中,研究會計心理學有助于減少經濟犯罪,有助于根據會計人員的心理活動規律去影響并指導其會計行為,提高會計工作效率和質量,從而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

三、會計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胡國良、史元(2001)認為,會計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包括人們選擇財會職業的心理狀態、財會人員的人際交往心理和服務心理、會計服務對象的心理狀態、財務人員的心理障礙及其咨詢與治療等[7]。羅勇(1995)認為,會計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會計心理學基本理論,會計職業心理、核算心理、監督心理、管理心理、個體心理、群體(組織)心理、教育心理和常見財經違紀犯罪心理及對策等。

任何科學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對于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會計心理學的特殊矛盾性,就表現在會計心理上。因此,會計心理學以會計人員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四、會計心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熊振華(2003)認為,會計心理學是介于普通心理學、管理心理學、會計學和公共關系學之間的交叉學科。會計人員必須有效利用公共關系學處理好與外部的聯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其參與公共關系的過程也勢必帶來一系列變化,進一步促進會計心理學研究的進程,可見會計心理學與公共關系學是相輔相成的[8]。羅勇(1995)和熊振華(2003)都認為,管理心理學為會計心理學提供了主要基礎,而會計心理學又可進一步論證和充實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兩者是互為借鑒的[9]。

對于會計心理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我國學者持有不同觀點,但有一點交集,大多認為會計心理學至少結合了會計學和心理學的范疇,其主要目的還是服務于會計實踐,使會計主體有效地作用于會計客體,提高工作效率。

五、會計人員心理與違規行為

(一)影響會計心理的因素

在對會計行為心理的深層分析中,盧新國(2004)認為會計個體因素對會計行為的影響來自個體特質,會計人員的認識、興趣,工作動機,個體情緒及對會計目標的意見;會計群體因素對會計行為的影響主要來自會計群體結構、企業文化、群體中的競爭與合作以及群體的凝聚力[10]。

(二)不良會計心理和行為的對策

喬興旺(2004)指出,調適會計心理,深化會計改革,一方面是會計人的自我會計心理調適,增強對會計改革的理念認同和心理承受能力,調節會計需求,端正會計態度以及加強個人修養;另一方面是組織引導會計心理調適,既要發揮政府總的會計心理調適功能,又要發揮非政府組織的具體會計心理調適功能。唐志賢(2009)認為應大力優化會計人員的心理,從外部會計環境、內部會計環境和會計人員自身的優化三方面努力[11]。

綜上所述,要應對會計不良心理和不良行為,除了有待完善各項會計法規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會計監督體系以外,更要分析和研究會計心理及會計職業道德等因素對會計行為的影響,從根本上找到規范會計行為的思路和方法。

六、會計心理學研究的總結與展望

筆者認為,國內的會計心理學研究剛剛起步,缺乏綜合的、成熟的理論作為指導,研究缺乏深度,內容不夠豐富。因此,我們應進一步理解會計心理學的內涵和范疇,時刻關注重視會計人員的心理變化和行為動態,建立會計人員的學習型組織,既要開展學術理論研究,又要加大會計人員的培訓力度。在科學發展觀思想的指導下,結合國內外各種經驗教訓,增強會計心理相容性和心理彈性,調整會計人員的性格角色,提高其綜合素質,保證會計系統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宋書文,孫汝亭,任平安.心理學詞典[M]. 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38- 39.

[2]熊振華.會計心理學[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3:8- 11.

[3]喬興旺.論會計心理研究[J].廣西會計,2003(8):5- 6.

[4]喬興旺.會計心理研究[J].現代會計,2004(4):31- 33.

[5]曹聘,曹暉.會計不良心理的剖析與對策[J].會計之友,2008(5):88- 89.

[6]朱峰. 會計心理初探―――開展會計心理研究的思考[J]. 教育財會研究,1997(4):60- 63.

[7]李婉瑩;會計犯罪的心理學分析及其防范措施【J】;北方經貿;.2007(2):31- 33.

[8]么利華;論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D】;東北大學;2008(7):56- 58.

篇10

(二)課程設置要與職業資格的認證結合

近年來,我國實行了就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這是規范我國勞動力就業市場,保證從業人員質量,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兩項重要制度。《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用人單位招錄職工必須嚴格執行“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的規定,從取得職業學校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和職業培訓合格證書的人員中優先錄用。這是職業定向性的重要標志。職業資格證書教育是一個典型的職業定向教育。職業定向性是高職課程設置及課程內容的一個顯著特點。行業所制定的某種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標準,就是專業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選擇的重要依據。課程的設置要針對學生未來的某一職業崗位來選擇特定化的知識、技能。同時也要為學生提供厚基礎、寬口徑的課程,以培養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

二、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崗位能力為核心,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

農業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職業定向性很強的教育。因此,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崗位能力為核心,優化應用性很強的專業課程是課程建設的主體。農業高職課程按常規可以分為專業課程和普通課程,這兩類課程的優化、相互協調和互補是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的基礎和重要前提。專業課程關注的是學生整體素質的某些部分,如掌握主體課程的基本理論與方法,以形成一定的理論素養;掌握與某一職業崗位相應的操作技能,以提高操作技能和就業能力;理解職業崗位所需要的情感態度,以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等,保證為學生進入未來職業崗位提供充足而系統的專業訓練。各課程內容的整合與互補主要體現在理論課程與實訓課程的互補上。理論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理論素養與理性思維能力;而實訓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實踐智慧,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專業操作技能。普通課程則主要是為學生提供一種發展的共同性和一般潛能。現代社會包括許多方面: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藝術的、倫理的和科學的等。學生要在現代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并創造新的價值,有賴于普通課程為其提供文化素養的形成。

普通課程涵蓋了文化基礎課、人文課程、科學課程等課程門類。文化基礎課程主要為學生學歷發展與職業發展做雙重準備;人文課程能豐富個體精神,使學生能理解人生的價值與生活的意義,獲取人生智慧,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科學課程能培植學生的科學理性,使其能在一般的原理上理解科學,理解科學的社會運用與價值因素。普通課程類型和內容之間整合的功能就是要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崗位能力為核心是構建課程門類和課程內容的主要依據。所以要以“必須、夠用”為原則,對課程的門類和課程的內容與結構進行整體的優化、整合與拓展,以形成適合就業市場所需要的合理的課程體系。例如:農業生產與經營專業學生當前的就業崗位主要是以農藥、肥料、種子的經營為主,在專業課的設置上就要打破常規,將植物保護、土壤肥料、植物種子的生產與經營、植物生產技術等課程作為專業的主要課程,這樣學生在校掌握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與未來的職業崗位相符和,可以實現零距離就業。普通課程的設置,除了與專業課程關系密切的文化課程外,人文課程、科學課程可以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學生的學習興趣設置。另外,還要設置一定量的與學生身心發展和職業相關的選修課程,學生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愿望和職業傾向自主選擇相關課程,甚至可以跨學科、跨專業選課,以適應就業的需要。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崗位能力為核心建立課程體系,不僅能夠克服高職課程內容的重疊,減少課程數量和課程門數,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而且能夠凸顯高等職業教育特色。

三、優化課程結構,拓展課程內容

(一)課程優化綜合、拓展的基本思路

課程門類的設置只是完成課程體系建設的第一步,優化課程結構,拓展課程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是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設置的中心環節。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學和工藝學日益滲透到了各項職業活動中,職業活動不再是單純的實際操作,而是充滿著科學思維和智力活動的勞動,高等職業教育就是要為學生打下較為堅實的文化科學知識根底,培養學生的科學分析能力和綜合實踐技能的職業能力。普通的文化知識、單項的、狹窄的職業操作技能和思維訓練,將導致畢業生的后勁不足,難以適應市場經濟對人才的多種需求和本專業深層次的需要。因此,課程內容的確定要從適應職業市場的需求和學生的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進行課程內容的優化綜合,使內容與崗位實際融合,貼近工作實踐,能夠反映學生未來工作的實際,使學歷教育、職業資格教育和終身教育銜接,使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配套,達到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目的。

(二)課程優化綜合、拓展的方法

課程的優化和拓展,可以本著“必須、夠用”的原則,改變現有課程以學科為單位的現狀,將與職業能力形成關系密切的幾門課程進行分解,按照職業應用的需要,進行橫向的課程內容組合,建立以技能遞進為順序,結合相關理論知識的課程內容結構。

1.理論課程向應用技術延伸

對一些理論性比較強的課程可以向應用性技術延伸,形成一門既有基本理論概述,又有一定應用技術內容的新課程。像農業部高職高專規劃教材《農業生物技術》就是根據這個思路形成的,將生物遺傳學抽象的理論與先進的生物工程應用技術———DNA重組技術、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生物發酵技術、酶的生產技術等結合,降低了理論深度,增加了實踐性較強的生物科學領域的前沿應用性新技術,使抽象的理論課程更具有實踐意義。新的課程與傳統的課程相比,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實踐性增強,更加適合高職教育的特點,值得種植類專業推廣應用。

2.相關課程的優化綜合

像《植物及植物生理學》、《土壤肥料學》、《植物栽培學》、《植物保護學》等課程是種植類專業主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課程之間關系密切,都與植物的生產過程密切相關,占的學時數都不少。如果理論課壓縮課時數,學生就感到理論深,難懂,并容易與實踐脫節;專業課增加課時數,有的時候會顯得空洞,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以植物的生產技術為主線,將這幾門課程分解后進行重新綜合,取消其中重復的內容。形成一門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更貼近就業崗位的一門新課程,可以叫做《植物栽培技術》。課程優化綜合后既能減少課程門類,又可以減少課程之間由于分科過細而引起的重復,節約教學時間。新的課程可以根據課程的內容和結構分為幾個部分,難度由淺漸深,專業知識貫穿始終。從第一學期就開始學習,可以使學生對植物栽培技術,從理論到實踐有一個全面地了解,比較系統地掌握專業技術,以利于專業知識的融會貫通。不至于由于專業基礎課脫離實際而難懂,專業課由于與專業基礎課脫節而顯得枯燥,這樣可以寓教于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3.相關課程內容的整合

將實踐性比較強的系列課程,根據就業市場的需要,將各課程的一部分抽取出來,通過知識的加工和整合形成一門涵蓋面比較廣的新課程,像農業部高職高專規劃教材《作物種子生產與管理》這門課程,就是根據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將《作物育種學》、《良種繁育學》、《種子檢驗》、《種子的貯藏與加工》、《種子管理》、《種子營銷》等課程的相關內容抽取出來整合形成的一門涵蓋面較廣的新課程,該課程既降低了理論深度,減少了課程門類,縮短了教學時數,又使學生比較全面系統地掌握了植物育種和種子生產與管理的基本理論概述和實踐操作技能,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與就業崗位的需要基本一致。通過幾年來的實踐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里要注意的是課程的優化綜合并不是將幾門課程簡單的拼湊在一起,而是要真正的、實質性的融合在一起,在結構上要具有系統性和相對的完整性,在教學內容上要注重先進性、針對性和適用性。刪除陳舊的、繁瑣的理論知識,與時俱進,增加先進的、與就業市場、專業技能關系密切的科學理論知識。

4.打破學科界限,拓展課程門類

在專業課程門類的設置上可以打破專業的界限,增加與就業市場關系密切的新課程。像《農業經濟管理》、《市場營銷》和《國際貿易》等與農業高新技術和產業化市場的發展關系密切的課程,以及與學生職業素質的形成與發展有利的、學生感興趣的人文課程,像人際關系學、公共關系學、心理學、說話藝術、禮儀等方面的課程或專題。這樣,有利于學生專業綜合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橫向拓展能力、創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轉換過程中的應變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克服學生在一個方向、一種技術、一個水平上發展的弊端,為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和橫向拓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5.設置選修課,增加學生選擇專業方向的范圍

選修課是實現農業高等職業教育多元化目標、培養學生一專多能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適應社會擇業能力不可缺少的課程。選修課程可以分為專業選修、拓展性選修和發展性選修三類,專業性選修課程即選擇與本專業相關的邊緣學科的課程;拓展性選修課程即選修與本專業無關但有助于增強職業適應性的課程;發展型選修課程即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所設置的課程。選修課程的建立與完善,能夠打破學科界限,增加學生選擇專業方向的自由度,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專業知識拓展和發展的空間,有利于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同時,也能夠滿足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因此,選修課程的結構不一定要求系統、完整,但課程的內容要有先進性、實用性和超前性,以達到學生選修的目的。

四、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1.專業課程的確定要以社會的近期的、長遠的需要及當地市場的需要和就業趨勢為依據,有針對性地調整課程門類,建立適應農業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具有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合理的課程體系。

2.要以職業市場需求狀況來構建課程內容。課程內容要以貼近工作實踐,能夠反映學生未來工作的實際,能夠與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相連接。3.增加選修課程,給學生一個根據市場需要的選擇空間。

(二)建議

1.改變教學模式,建立適合高等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學模式

長期以來,職業教育學校一直沿用學科教育的分段式教學模式,雖然在多次教學改革中有所改進,但始終沒有打破這種以理論教學為主線的學科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過分地強調分階段。在這種模式下,分成一、二、三學期文化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四、五、六學期專業課和專業實習實踐課,各學期缺乏連貫性,導致知識的重復和支解。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設置的原則是尊重學科性,但并不恪守學科性。可以嘗試打破分段式教學模式,使知識連貫,循序漸進。可以每學期都開設普通課程、專業課程和操作技術實踐課程,不同的學期有所側重,做到既為學生學好專業課打好基礎,又為學生能夠繼續深造和未來的生活、人生打好基礎。像圍繞專業課程設置的與專業相關的思想政治、普通化學、計算機應用、英語、公共關系學、社會學、說話藝術、禮儀等課程,既與專業課程相聯系,又考慮到社會需要和學生的學習興趣等。可以弱化專業基礎課,將專業基礎課的重點部分綜合到專業課的內容中。這不僅僅表現在增加專業課時數,而且在不降低教學質量的前提下,使專業課組合更加優化。如前者的課程優化方法。可以將專業技術實踐課分散,使學生及時地將理論知識消化吸收,循序漸進地、扎扎實實地掌握實際操作技能,為學生的零距離就業打好基礎。

2.建立模塊課程結構,適應職業教育特點

篇11

輿論引導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實踐,已成為當下新聞傳播和社會管理領域的研究重點。經歷了六十余年的實踐與探索,我國的輿論引導和新聞宣傳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存在許多有待深入探討的問題。解決新問題,需要理念的更新與提升。然而,與我國如火如荼的新聞宣傳工作和輿論引導的對策研究相比,輿論引導的理論構建顯然相對滯后。盡管輿論引導在促進我國社會發展方面成效卓著,在社會管理和新聞工作中也成為常態,但至今輿論引導的“合理性與正當性”仍是每個從事輿論引導研究與實踐者未能走出的困境。這就需從學理的角度探尋其本質,掌握其規律,為輿論引導工作廓清概念、明_方向。

1輿論引導概述

社會輿論,是指社會公眾關于現實社會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有正向和負向之分。正向社會輿論是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負向的社會輿論是片面、極端、虛妄的與民意相反的意見。社會輿論中正向和負向并存、正確引導和錯誤引導并存的現狀,同社會輿論對鞏固政權、穩定社會、促進經濟、傳承文化的重要性,決定了輿論引導的必要性。

輿論引導,是媒體的一大功能,實質上就是用媒體輿論改造和同化公眾輿論,以媒體的立場觀點改造公眾的立場觀點。而在媒體中由于定位、性質等差異,又以主流媒體發揮的輿論引導作用最大,輿論引導能力最強。我國主流新聞媒體輿論引導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但也有做得欠缺的地方,表現為引導方法單一,效果不佳,主觀輿論導向和客觀輿論效果存在偏差等,要轉換工作意識,而不要把輿論引導作為行政任務完成,更重要的是要在輿論引導方面體現自身特色體現主流意識,新聞專業理念要滲透其中。

媒體如何做好自己的輿論引導功能呢?新聞媒體要切實把“高舉旗幟,保持一致,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指導思想貫徹到輿論引導工作中去,運用的立場、觀點、方法,通過擺事實、講道理,開展積極的思想斗爭和批評,教育引導干部群眾不斷克服和抵制各種錯誤的東西,保證正確思想輿論的主導地位。

2輿論的本質和內在特征決定其具有可引導性

從輿論學角度出發,有學者認為,輿論是一種自在的意見形態,是在整個社會中最為活躍的意識形式,作為反映民意的晴雨表,它是一種影響社會治理和政治發展的關鍵性要素。但由于輿論是自發產生的,帶有非理性的成分,它在表達公眾意志的同時,也集中了各種短見和偏見,這一特性使之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和可供引導的現實空間。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輿論是思想的表達,引導輿論就是引導思想、引導行動,因此,輿論引導的真實目的和根本目標就在于提升共識、凝聚合力來實現引導者的預定目標。也有學者從的理論和立場出發指出,輿論屬于意識形態范疇,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上層建筑,因此,在階級社會里的輿論必然是具有傾向性和導向性特征,對經濟基礎產生反作用,對國家的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產生影響,這也就進一步決定了輿論引導具有重要性。

3社會轉型時期需要成熟且正確的輿論引導

有一些學者認為,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社會矛盾和問題多方多變,各種觀點交織互競,各種突發公共事件、輿論熱點事件和頻頻發生,這些情況會刺激社會公眾形成轉軌時期的社會心理,造成他們對社會評價的情緒化,使社會輿論變得尤為敏感,在不經意中造成輿論動蕩。雖然,從總體上看,當前我國的輿論形勢,總的來說是正確的輿論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但是“不論在局部或全局,以情緒表現為特征的‘潛輿論’成為一種主要的輿論形態。顯然,以利益為基礎的輿論的分散化和情緒化會對社會生態帶來破壞性影響”,由于社會輿論對不同受眾的爭奪也日趨激烈,且變得尤為敏感,易于擴散、激化,引起動蕩,因此,“輿論就成為一種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政治變量和執政反饋指標,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也必然成為執政者無可回避的戰略性任務和緊迫性課題。

4新時期的多元化復雜輿論態勢凸顯輿論引導的重要性

有學者認為,新時期中國面臨的媒介環境比以前有了質的改變,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少有的一個輿論超強磁場,當前正處于一個媒體“動力圈”之中,各種媒介力量互相制約、影響、互動、平衡,形成了復雜的輿論態勢。特別是由于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的普及、推廣使社會進入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新媒體時代,社會民眾的話語權大幅度提升,民眾的意見和輿論得到極大程度的釋放,各種輿論活躍而又交疊混雜在一起,多元化的輿論場景、多層面的輿論形態從意識形態、政府公信力、干部隊伍能力、社會穩定等方面對執政黨的輿論引導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也前所未有地凸顯了輿論引導在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5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篇12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光輝路程,既有風雨也有成果,最為世人所矚目的就是中國取得的巨大的經濟成功。在這30年中,中國GDP年均增長達到9.5%,成為GDP增幅的世界第一,這個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的3倍。中產階級和豪富階層在中國迅速形成,并有相當一部分人的理財觀念從激進投資和財富快速積累階段逐步向穩健保守投資、財務安全和綜合理財方向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個人金融業務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各種理財產品、理財服務層出不窮,人們的理財觀念有所轉變,理財需求日益旺盛,理財市場作為一個新興的市場開始發展起來[1]。然而與全民理財大趨勢所不協調的是,我國專業理財人員的大量缺失和專業素質的不完善。作為為客戶提供全面理財規劃的專業人士,理財人員應該是一位知識豐富、工作高效、耐心和藹、待人誠懇、可以向客戶提供全面與建設性意見的咨詢專家。從這一角度而言,高職院校培養的理財專業人員,應該是順應中國經濟發展趨勢,了解中國國情與中國金融市場特點,具備實踐與理論雙軌、道德素養與職業操守兼備的綜合素質型人才。

    這里所說的“綜合素質型”主要包含四點要求:一是道德素質,包括對理財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職業道德、團結合作的觀念和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二是身心素質,包括健康的體魄、較強的心理承受力、成功的信心、良好的競爭意識與應變能力等;三是業務素質,包括廣博的知識面、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客戶服務能力等;四是技能素質,包括資金管理技能、財務分析技能、風險防范技能、產品組合技能、理財建議與規劃技能等[2]。

    從以上素質能力培養出發,高職理財專業人員的培養應是一個全面立體的教學過程。

    一、課程體系重在突出四大職業模塊。

    首先,高職院校的理財專業學生的主要學習地點仍然是校園,主要學習技能的手段也是課堂教學。因此,理論教學要符合綜合素質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就必須設計合理、計劃全面、有的放矢。

    所以,培養綜合素質型人才的目標出發,必須構建新的理論課程體系。根據職業崗位能力的分析,要突出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來抓;強化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教育;突出專業認知能力、思考能力、職業判斷能力、決策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明確綜合職業能力、專業拓展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以及由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種素質相融合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創新培養思路;將就業教育貫穿于整個專業教育的全過程,特別體現職業認知、職業準備、就業和創業引導的新理念。

    據此理念,新構建的理論課程體系,由四大職業模塊所構成:職業素質能力模塊(即職業思想道德)、職業基礎知識與能力模塊、職業知識與能力模塊、職業拓展知識與能力模塊。

    (一)職業思想道德模塊。

    主要是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市場經濟理論教育、理財規劃職業道德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就業擇業創業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創新教育,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等。

    (二)職業基礎知識與能力模塊。

    主要是學習與本專業密切相關的、使在校學生獲得在投資

    理財領域內從事第一個工作、從事幾種工作所需要的必要知識、必要技能,為在校學生今后工作提供充分專業準備的、形成現實動手能力的知識和技能,如基礎會計知識和技能、經濟學知識和技能、運籌學知識和技能、財政學知識和技能、經濟法知識和技能、商務談判知識和技能、現代金融學知識和技能、國際金融知識和技能、公共關系學知識和技能,以及為本專業提供基本支撐的大學英語、專業英語、高等數學、財經應用文、計算機基礎、數據庫、計算機安裝維護等應用性知識和技能。

    (三)職業知識與能力模塊。

    主要學習本專業的職業知識和技能,如公司理財知識和技能、個人理財知識和技能、投資學知識和技能、證券投資知識和技能、期貨投資知識和技能、理財實務知識和技能、財務會計知識和技能、以及統計與調查預測等應用性知識和技能。

    (四)職業拓展知識與能力模塊。

    主要學習能使在校學生具備在其未來職業生涯各階段都可以繼續學習所需要的能力、知識和態度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如理財咨詢實務、實用合同范例、市場營銷實務、公共關系實務、管理心理學、普通話、口語藝術、社交禮儀等[2]。公務員之家

    通過理論課程的四大模塊設計、可以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以理論教學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合理完善的人才培養構架。這就如同建造房屋時,要先搭好腳手架才能平地起高樓,此處的模塊理論課程設計就如同腳手架,理財專業學生由此接受培養,猶如高樓一般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綜合素養。

    二、技能訓練重在構建“三層雙軌制”專業技能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最大的特點是動手能力強、實踐經驗多,為了使學生在求學期間盡可能與社會同步、與專業掛鉤,校內的技能訓練可以采取“三層雙軌制”專業技能培養模式。

    “三層雙軌制”,是一種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以綜合素質為基礎、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專業技能培養新模式。“三層”是指按課程間內容的依存關系分為專業基礎技能、專業技能、職業綜合技能三個階段;“雙軌”是指理財能力訓練和投資能力訓練同步進行。

    第一層:專業基礎技能培養。

    理財能力訓練:基于《理財學》課程;訓練內容主要是理財的基本原理、公司理財和個人理財基礎知識。

    投資能力訓練:基于《投資學》課程;訓練內容:投資學概述。

    第二層:專業技能培養。

    理財能力訓練:基于《理財實務》課程;訓練內容為課程單元訓練等。

    投資能力訓練:基于《證券投資》、《期貨投資》等課程;訓練內容主要為證券投資工具、證券交易流程、證券行情解讀,期貨交易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等。

    第三層:職業綜合技能培養。

    理財能力訓練:基于“理財規劃師資格證書”的培訓課;訓練內容主要是根據風險計量判斷風險大小、掌握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方法和個人所得稅籌劃策略、個人養老規劃、個人財產分配與傳承、財務計算器的應用等。

    投資能力訓練訓練:基于校內《投資理財綜合模擬實訓》和校外生產實習;實訓內容為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證券投資工具、證券交易流程、證券行情解讀證券交易的各種技巧、證券市場運行、期貨交易的操作程序及各種管理條例等。

    通過三層雙軌制的教學,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動手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明顯得到系統地提高。

    三、教學方法創新,將課堂教學變為場地教學。

    課堂教學是最為傳統的教育模式,最大的優勢就是老師和學生可以面對面,學生不僅能夠聽到老師在講什么,還能夠感受到老師肢體、語氣、表情等等帶來的信息,而且有了問題可以當場提出得到即時的回答,做到了零距離的溝通。然而課堂教學也有它不容忽視的弱點:首先,也是最大的弱點就是不能因人施教,要老師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的教學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經濟的。其次,學習內容收到了限制。一些訓練特點非常強的課程受到的限制尤其大。公務員之家

    作為實踐操作性極強的投資理財學課程,如果一味地在課程教學上下功夫,一來限制了學生的學習環境,二來影響了教學效果。所以,根據教學課程的要求,有些科目可以采取場地教學的方式,比如設置證券大廳,定制電子顯示屏,將股票市場的大盤波動即時顯示出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理財工具的變化和魅力,更有助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場地教學既克服了課堂教學的缺點,又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優點。也對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角色進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畢業論文強調專業論文學分制。

    作為具備專業技能素質的理財人員,對于專業的財經用語表述應該是相當熟練的。然而兩年專業課程的學習,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理財訊息和理財用語還是有些難度的。為了盡快讓學生掌握這項技能,以及增強理財專業觀念。鼓勵學生撰寫各類財經論文,通過論文的撰寫,一是增強

篇13

社會文化體制的逐步完善和文化資源的極大豐富,尤其是社會公眾對于文化需求種類的多樣化和質量的精品化,使得目前的圖書館特別是公共圖書館呈現出多樣化、品牌化、規模化的發展態勢[1]。圖書館積極研究讀者活動規律,有利于組織、管理好讀者活動,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可以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還可以在提高人民群眾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以及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管理方法、資金、內容、形式等是組織和管理讀者活動的關鍵因素,抓住這些關鍵因素就能實現項目管理方式在組織圖書館讀者活動中的巧妙運用。

2項目管理內涵分析和應用情況概述

2.1 項目管理的內涵

所謂“項目”,是指為了創造特定的服務或者特定的產品而產生的一項有時限的任務。[2]項目管理,主要是指運用各種相關知識、技能、方法與工具等,為滿足對項目的要求與期望,所開展的各種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方面的活動。項目管理不可避免地需要對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研究,并制定出相關應對策略。 [3]

2.2 應用情況概述

項目管理不僅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而且自身具備一個完整、龐大、系統的理論體系。人類社會歷來重視管理,管理基本上伴隨著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今天,項目管理已經被應用到很多領域當中,尤其工業、商業、金融、工程、文化等領域。

在文化領域中,文化項目管理已經成為進行文化管理和文化繁榮的重要手段。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項目主要是指文化服務項目和大型文化活動。圖書館讀者活動不同于一般的商業文化活動,它更多的是追求通過舉辦活動獲得一種良好的社會效應和文化影響,具有典型的公益性特征。將項目管理的相關理論和工具應用于組織圖書館讀者活動當中,需要對讀者需求、社會需求進行充分地挖掘,而挖掘的基礎主要是社會人才資源、社會信息資源以及文獻信息資源的整合與研究,同時需要實現共享文化成果、傳播知識的活動目標。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廣大讀者是圖書館讀者活動的主體,因此如何有效地調動廣大讀者的熱情和積極性便成為了活動是否舉辦成功的重要標準[4]。本文特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以下簡稱“我館”)舉辦的“八桂講壇”講座活動為例,具體闡述項目管理在組織圖書館讀者活動中的應用。

3項目管理組織圖書館讀者活動的應用

3.1 “八桂講壇”講座活動背景概述

我館為了拓展和延伸圖書館服務方式,進一步提高圖書館的文化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滿足廣大讀者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實現文化強區目標,特于2006年6月啟動了“八桂講壇”這一文化項目。為了辦好這一項目,最大限度地發揮圖書館的價值和積極作用,特將項目管理的相關理念和方法應用于該文化項目當中。實踐證明,這種做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成效。

3.2 項目管理的實際應用

(1)項目啟動。成立“八桂講壇”領導小組,負責決策有關“八桂講壇”整體發展的重大事項,如策劃方案、人員調配等;監督、審核、評價“八桂講壇”的整體發展狀況;確立項目總負責人,明確成員分工。項目負責人主要負責落實“八桂講壇”策劃方案、審議分項方案、組建團隊、籌措資金、監督控制項目的實施。

(2)項目計劃。“八桂講壇”在以往圖書館講座的基礎上,重新進行了策劃和整合,是一個以豐富服務內容、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為目的的公益性講座活動。活動始終面向社會、面向公眾,以滿足讀者需求、貼近生活、講究實際為原則,推出三個主題系列:“美好生活”“熱點關注”和“廣西文化”。這三個系列形成了“八桂講壇”的內容架構。“美好生活”系列針對群眾的生活熱點,內容包括時尚潮流、健康消費、養生保健、投資理財等,引領公眾緊隨時代節拍,感受進步律動,提高生活質量;“熱點關注”系列針對百姓關心的話題,緊扣時代熱點,通過理性分析、客觀評論,為聽眾讀者釋疑解惑,開闊視野;“廣西文化”系列講座的內容涉及廣西民族精神、廣西戲劇、廣西藝術、廣西文學等,通過本土品牌宣傳、原創成果展示、名人名家介紹,增強公眾對廣西民族、文化的進一步認識。

(3)項目管理。1)團隊合作。引進“團隊管理”模式。在“八桂講壇”的組織管理中,弱化部門概念,突出團隊合作。在“八桂講壇”領導小組的領導下,依據每期講座主題,集結組成項目活動小組,負責項目計劃和落實。2)項目調控。項目運作過程中,項目負責人要對項目經費、項目運作、人員狀況等進行有效控制,根據項目的運作情況,及時改變思路、調整策略,確保“八桂講壇”活動的可持續發展。3)后期總結。每期講座完成后,都要對講座專家授課情況、聽眾人數與反饋意見等進行小結、評定,整理材料入檔。每年對“八桂講壇”的整體運作情況都進行全面的總結,并以2~3年為限,將舉辦過的講座內容編印成冊。

3.3 項目運作成效

(1)深入挖掘廣西本土的民族文化資源,突出地域特色文化,體現民族特色。廣西是一個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底蘊深厚,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豐富,通過圍繞民族文化開展講座活動,可以使讀者聽眾進一步地了解與認識廣西本土的民族文化,實現保護與傳承廣西優秀民族文化的目的,比如廣西著名藝術家龍杰鋒主講的《歌舞劇〈劉三姐〉創作及賞析》,介紹了歌舞劇劉三姐的創作經歷及取得的成就;廣西文藝家梁中驥主講的《一方山水一方戲》談及廣西桂劇的興與衰;廣西文化名人潘其旭主講的《壯族文化特性解讀》闡述了廣西壯族傳統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剖析壯族文化中的獨特歌圩文化;廣西名壯醫黃瑾明主講的《壯族奇葩——壯醫藥》展示了壯醫藥的特色診療技法。

(2)努力打造精品講座。嚴格把控活動質量,對每一期講座的細節都進行精雕細琢,以建設精品講座作為此項目的目標。精挑細選主講嘉賓,這些嘉賓均為廣西區內外有成就的名家、學者,保證講座具有較高的可聽性與權威性;根據實際情況,采用講、演、展等多種形式,直觀,新穎,比如講座《穿越時空的承諾:音樂劇〈桂花雨〉賞析》中,除了介紹該劇的創作歷程與成就,還邀請了主要演員在講座現場進行了面對面地訪談,并在講座現場表演了該劇片段。

(3)突出廣西區位優勢。南寧成為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城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在廣西成立,這都給廣西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八桂講壇”充分利用廣西的區位優勢,舉辦區域性的經濟、政治等熱點主題講座。如邀請越南國家圖書館副館長潘氏金蓉女士做“中國—東盟文獻合作的新機遇”的主題演講;邀請馬來西亞駐廣州總領事館馬來西亞旅游局華南區旅游推廣部經理謝玉勤,以視頻、圖片、音樂等方式為大家全景式介紹《馬來西亞:亞洲魅力所在——馬來西亞的文化和旅游》。

(4)資金籌措到位。圖書館維持講座活動正常運行的資金基本上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因此,解決活動經費問題是順利舉辦該活動的關鍵,必須多渠道、多途徑籌措活動資金。我館的具體做法為:1)將該活動定性為公益性講座,爭取有關部門最大程度上的資金支持。2)主動尋求合作伙伴,爭取高校、企事業等單位的支持,與他們簽訂長期共同舉辦講座的協議,資源互補,以求雙贏。到目前為止,已經與廣西—中國東盟文化研究會、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南寧市企業家協會等多家單位簽訂長期共同舉辦講座的協議。3)與出版社合作,由出版社邀請作者到“八桂講壇”進行講座及新書簽售儀式。4)與電臺合作,由電臺邀請著名歌唱家來“八桂講壇”進行講座、現場演唱與CD簽售等。5)運用多種傳播媒介做好宣傳工作。通過電臺、報紙、網絡、電視臺、電子屏幕、手機短信等信息,鼓勵聽眾讀者積極參加活動。現在廣西電臺、廣西新聞網、廣西時空網已經成為“八桂講壇”的長期支持單位。6)及時整理每一期講座的材料。在每年年終時,組織成員交流對講座活動的想法, 提出改進的具體建議,形成全面、詳細的書面總結,并做成文檔留存。依據講座內容,現在已經出版《八桂講壇錄》第一、第二冊,近期將出版第三冊。2011年“八桂講壇”榮獲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頒發的“首屆廣西全民讀書活動優秀項目獎”。

4結語

圖書館的讀者服務活動追求的是社會效益,屬于公益性文化服務項目。讀者活動項目的管理就是確保策劃方案有效落實的方法和手段。現代文化活動項目是多學科、多領域知識的交叉與融合。就“八桂講壇”的運作而言,運用了策劃學、營銷學、公共關系學、現代管理學、市場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方法和手段,涉及文化、歷史、地理、文學等多個領域。可見,要成功運作一個文化活動項目,需要匯集各類人才,整合多種資源,團結各方力量,揚長避短,有效合作。

很多圖書館基本上沿用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 往往只體現了管理者個人意志,而被領導者只能被動消極地接受,這種低效的管理運作模式已經不適應圖書館讀者活動的時代要求[5]。在項目管理中, 每個項目無論大小, 都應依賴一整套科學的知識體系和管理方法來開展,這樣才能夠充分鍛煉和培養管理人員。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引入新的管理機制,創新圖書館服務模式,達到優化調配、規范管理的目的,才能確保圖書館的讀者活動項目高質量地實施。因此,學習和應用項目管理理論對推動圖書館讀者活動的開展具有積極意義。

圖書館的許多讀者活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展覽、讀書活動、服務宣傳周活動、社區服務活動等,都可以作為一個個項目,利用項目管理的嚴密、規范等特點,運用項目管理的相關知識和方法,使之能夠順利地開展。

[參考文獻]

[1] 肖佐剛,左堃. 書海聽濤觀潮導引深度閱讀——兼談圖書館讀者活動策劃與創新[J]. 新世紀圖書館, 2011(8):196—197.

[2] 丁銳. 項目管理理論綜述[J]. 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4):50—51.

[3] 王德海,等. 現代項目管理的理論與方法[M]. 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4] 蔡曉川. 圖書館讀者活動的策劃——以南京圖書館為例[J].當代圖書館,2007(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