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醫學進展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醫學進展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醫學進展

篇1

主辦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陜西省楊陵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7-5038

國內刊號:61-1306/S

郵發代號:52-60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80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篇2

主辦單位:黑龍江省紅十字醫院;黑龍江省森工總醫院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種:中文

本:16開

國際刊號:1673-6273

國內刊號:23-1544/R

郵發代號:14-1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1

期刊收錄: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篇3

迄今為止從不同生物體內誘導的抗菌肽已不下200種,僅從昆蟲體內分離獲得的就多達170余種。根據抗菌肽的結構,可將其分為5類:(1)單鏈無半胱氨酸(Cys)的抗菌肽,或由無規則卷曲連接的兩段а-螺旋組成的肽。該類包括天蠶素Cecropins,Magainins等。Magainins最初是從非洲爪蟾的皮膚中發現的,它是爪蟾的皮膚在一定的環境壓力下分泌出的抗感染和促進傷口愈合的成分,由兩個緊密相連的肽鏈組成,每一個肽鏈有23個氨基酸,低濃度便可抑制許多細菌和真菌生長[7]。(2)富含某些氨基酸殘基但不含Cys的抗菌肽。如富含脯氨酸(Pro)或甘氨酸(Gly)殘基的抗菌肽。如從豬腸內分離的抗菌肽PR39中Pro含量占49%[6]。鞘翅肽Coleoptericin和半翅肽Hemiptericin的全序中富含Gly[8]。(3)含一個二硫鍵的抗菌肽,該二硫鍵的位置通常在肽鏈C端。如爪蟾皮膚細胞中產生的Brevinins[9]。(4)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二硫鍵,具有β折疊結構的抗菌肽。如綠蠅防御素(Phormindefensin),分子內有6個Cys形成3個分子內二硫鍵,肽鏈C末段是帶有擬β轉角的反向平行的β片層[10]。實驗證明,分子中的二硫鍵在其抗菌作用中至關重要。(5)由其他已知功能較大的多肽衍生而來的具有抗菌活力的肽。

2.抗菌肽的作用及機理

2.1抗菌肽的抗菌作用及其機理抗菌肽分子可以在細菌細胞質膜上穿孔而形成離子孔道,造成細菌細胞膜結構破壞,引起胞內水溶性物質大量滲出,而最終導致細菌死亡。抗菌肽分子首先結合在質膜上,接著其分子中的疏水段和兩親性α-螺旋也插入到質膜中,最終通過膜內分子間的相互位移,抗菌肽分子聚集形成離子性通道,使細菌失去了膜勢而死亡[10-14]。但是,Gazit[15]等得出的實驗結果表明,抗菌肽只是結合到了單位膜的表面上,并未插入膜中,更未形成通道。然而,抗菌肽的作用靶部位是細菌細胞質膜,以及抗菌肽的作用結果是導致細菌細胞質膜通透性增大等基本內容是確切無疑的,這也正是抗菌肽與青霉素等傳統抗生素對細菌作用機制不同的本質所在。

2.2抗菌肽的抗病毒作用及其機理研究發現煙芽夜蛾幼蝦的血淋巴對6種DNA、RNA病毒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使病毒感染力迅速降低,而且這種抗病毒活性具有廣譜性。Mariam[16]試驗表明來源于爪蟾的抗菌肽Magainins及其它Magainins類抗菌肽具有抗皰疹病毒-HSV的作用,還發現人的嗜中性粒細胞防御素(HNP-1)對一種皰疹病毒有抑制作用。此外,蜂毒素和天蠶素也可以在亞毒性濃度下抑制艾滋病毒HIV-1的基因表達,從而抑制減少HIV-1的增殖。這表明抗菌肽對于當今人類的頑癥———艾滋病也有抑制作用。

2.3抗菌肽的抗寄生蟲作用及其機理抗菌肽可以有效地殺滅產生人類及動物寄生蟲病的寄生蟲,如瘧疾、Chagas氏病、萊什曼病等。目前發現一種合成的天蠶素-蜂毒素雜合體對萊什曼原鞭毛蟲有損傷作用,起作用的靶目標是細胞質膜,它可以快速降低H-OH的通透性,破壞膜電勢,質膜形態也受到損壞。Shahabuddin[17]研究發現昆蟲抗菌肽對感染蚊子的瘧原蟲發育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作用,主要對瘧原蟲的卵囊期和子孢子期造成明顯的損傷。

2.4抗菌肽對腫瘤細胞作用及其機理國內外已對抗菌肽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進行了廣泛研究,發現抗菌肽對體外培養的癌細胞的作用主要是使癌細胞膜上形成孔洞,內容物外泄,線粒體出現空泡化,嵴脫落。核膜界限模糊不清,有的核膜破損,核染色體DNA斷裂,并抑制染色體DNA的合成,細胞骨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18,19]。通過對荷瘤小鼠的研究證明,抗菌肽能顯著抑制ECA腹水瘤荷瘤小鼠腹水的積累;對S180肉瘤和U14宮頸癌的抑瘤率亦達30%-50%[20]。抗菌肽還可以調動機體的免疫機能,從體液免疫方面來抵抗癌瘤的入侵。

3.抗菌肽基因的融合表達

抗菌肽的天然產量低,合成或從機體中提取步驟復雜、產率低、價格相當昂貴,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生產抗菌肽具有重要意義。抗菌肽所攜帶的堿性氨基酸使其對蛋白酶非常敏感,必須采用融合表達策略以抵消其堿性并降低其對宿主細胞的毒性。

謝維等合成了家蠶抗菌肽CMIV基因,并將其克隆到金黃色葡萄球菌A蛋白和IgG親合的結構域ZZ的融合表達載體中,得到Pezz318-CMIVV質粒,以此質粒轉化E.coliHB101,得到ZZ-CMIV融合表達的蛋白,用CBr切割后,得到CMIV肽。李秀蘭等[21]對天然抗菌肽CMIV的氨基酸序列作了50%的改動,根據E.coli偏愛的密碼子人工合成了肽基因片斷,重組到測序載體,再將此片斷重組到表達載體Pet28上進行表達,融合蛋白經CNBr裂解后,具有與天然抗菌肽相同的生物活性。吳映雅等將柞蠶抗菌肽D基因連接在牛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cDNA的上游,在酵母中成功地得到了表達,表達產物具有抗菌活性和牛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的抗原性。Kevin等[22]HNP(humanneutrophilpeptide1)和CEME(syntheticcecropin/melittinhybrid)分別與GST(glutathione-S-transferase)、ORRF、IgG結合序列及SPA(staphylococcalproteinA)在E.coli或S.aureus中融合表達,結果在S.aureus中雖實現了與SPA的融合分泌表達,但表達產量較低;Zhang等[23]選擇RepA蛋白的序列作為抗菌肽的融合表達伴侶,并插入Histag等序列作為純化親和位點,實現了在E.coli中的融合表達。ChristsnenB等研究中得到的融合抗菌肽的抗菌活性比其任何一個供體抗菌肽的活性都高。

4.抗菌肽轉基因研究

王志興等把大麥α-淀粉酶的信號肽序列和抗菌肽CecropinB基因或HhivaA基因構成嵌合基因,并把此基因導入馬鈴薯,結果加信號肽序列的CecropinB轉基因植株發青枯病延遲,病情指數降低。Yarus等[24]用顯微注射法將牛氣管抗菌肽基因轉入小鼠,轉基因鼠在牛氣管抗菌肽基因控制序列的驅動下成功的表達了牛氣管抗菌肽,在鼠乳中的牛氣管抗菌肽對大腸桿菌具有抗菌活性。Reed等研究了以IL-2啟動子/增強子控制轉基因鼠中抗菌肽的合成及隨后對布氏桿菌的抑制作用。Reed[25]構建了這樣一個DN斷:Shivala片斷,SV40多腺苷酸化/剪切信號肽基因片斷,此片斷加到鼠IL-2基因5’側-593─110區域。在受精卵精前核時將此融合基因注入受精卵(微注射法),得到26系小鼠。RT-PCR檢測:有兩系轉基因鼠,當其脾淋巴細胞置于3.25mg/kg的conA(刀豆蛋白,一種抗原誘導物)時,可以誘導產生成熟的ShivalamRNA。用一定量的布氏桿菌接種時,有兩系小鼠遭到攻擊。四星期后,在轉基因鼠脾臟組織布氏桿菌比非轉基因鼠少得多(P<0.05)。DavidWinder等[26]把編碼Ceropin或Melittin的基因放置在MLV(鼠白血病病毒)的啟動子下,轉染到EJ細胞(人膀胱癌細胞),然后把這些細胞注入到裸鼠內,發現這些腫瘤細胞停止生長或生長減弱DavidWinder等用PCR擴增,Prepromelittin(PPM前蜂毒素原),Premelittin(PM前蜂毒素)和Prececroppin(PC前抗菌肽)三種核酸片斷,均置于MLV啟動子下構建融合基因轉染進EJ細胞。三種類型的EJ細胞分別注入裸鼠后,測定50d后的腫瘤生長情況,無抗菌肽基因片斷的EJ細胞(對照組)致瘤率為70%,帶Cecropin基因片斷的EJ細胞致瘤率只有39%,PPM為50%,PM為65%,其抑制腫瘤的效果明顯。

5.抗菌肽的應用前景

目前,大部分植物抗菌肽是從植物種子中分離獲得的,它們可以保護植物組織和種子不受真菌病原菌的侵害,但是植物抗菌肽對大部分細菌無抑制活性。因此,依靠基因工程的方法用其它真核生物的抗菌肽基因來轉化農作物,培育抗病新品種是當前國內外研究的一個熱點。

動物抗菌肽和干擾素、補體一樣是機體非特異性天然防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機體受損傷或病原微生物入侵時,能迅速產生抗菌肽來殺傷入侵者,它對正常真核細胞幾乎沒有作用。另外,因為抗菌肽的合成速度非常快(假定核糖體上肽鍵合成速率不變,抗菌肽的產生比IgM要快100多倍),[27]而且小肽的擴散比大的蛋白質和免疫細胞更加迅速,作用更顯靈活,所以Boman曾指出,抗菌肽是機體的一種理想的一線防御物。與普通抗生素相比,抗菌肽的“抗菌譜”更廣,除了抗細菌外,有的抗菌肽還能作用于真菌、原蟲、有包膜的病毒及癌細胞(對癌細胞的選擇性作用可能與其細胞骨架的改變有關),同時能加速免疫和傷口愈合過程。這預示抗菌肽在治療及預防癌癥和抗病毒、抗感染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更為重要的是,由于抗生素的濫用導致菌株產生了抗性,人們需要尋找新的抗菌藥劑。抗菌肽這種從生物體中獲得的物質恰巧具有獨特的抗菌機理,不是像一般的抗生素那樣通過阻斷生物大分子的生物合成來發揮作用,因而極有希望開發成為一類新型的廣譜高效抗菌藥物。

隨著研究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可以預見,抗菌肽及其基因工程在醫藥、衛生、食品工業及農業等方面將會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另外,有些抗菌肽分子中含有D-氨基酸,這也為研究D-氨基酸如何在核糖體上合成多肽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模式體系。

6.研究展望及存在問題

抗菌肽是哺乳動物防御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熱穩定、水溶性好、廣譜殺菌甚至有的能殺真菌、原蟲等優點,而且許多抗菌肽在100℃加熱10min條件下仍能保持一定活力,且對較大的離子強度和較低或較高的pH都有較強的抗性,而對真核細胞幾乎無作用,僅作用于原核細胞和發生病變的真核細胞,并且與抗生素通過阻斷大分子生物合成的作用機制完全不同,病源菌不易對其產生耐藥性,由此顯示了它具有獨特的研究和應用價值。近20年來,人們對昆蟲抗菌肽已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理論和應用研究,但有關畜禽抗菌肽基因工程應用研究方面的報道較少。從哺乳動物抗菌肽特有的性質,顯示了它具有以下幾個方面在畜牧生產上的研究和應用前景。研究展望及存在問題

6.1藥用前景隨著傳統抗生素的廣泛及長期的應用,許多病源菌對它們產生了耐藥性,而具有廣譜抗菌且有獨特的抗菌機制的抗菌肽顯然在這方面的應用研究中具明顯優勢。隨著對抗菌肽結構與活性的關系、抗菌肽作用機制及其基因表達調控機制認識的不斷深化,設計一種高效的、有利于人類健康的抗菌肽作抗生素替代品是完全可行的。

6.2轉基因研究及應用仔豬腹瀉、奶牛炎及各種病毒性疾病如豬瘟、雞新城疫等一直是棘手的疾病,不利于畜牧業的發展。借鑒已成功的昆蟲抗菌肽轉基因工程,如轉基因蚊子、轉基因馬鈴薯、轉基因水稻等,把特異的抗菌肽基因轉入畜禽特定細胞讓其表達,從而產生抗病新品種,不失為一條發展畜牧生產的新思路,前景深遠。

6.3抗菌肽基因表達調控及抗菌肽添加劑研究研究表明,[28]抗生素添加劑的使用嚴重破壞了動物腸道的微生物平衡,并易在動物體內殘留,嚴重影響了畜產品的品質和人類的健康。用基因工程方法生產環保型抗菌肽添加劑,或者,通過日糧因素調控抗菌肽基因的表達而達到畜產品無抗素化值得進一步研究。

然而,由于抗菌肽分子小,分離提純存在一定的困難,故天然資源有限。化學合成和基因工程法獲得抗菌肽是主要手段,但化學合成抗菌肽成本高,而通過基因工程在微生物中直接表達抗菌肽基因,則可能對宿主有害而不能獲取表達產物。所以,對抗菌肽的結構、構效關系及作用機理還需進一步研究。

7.結束語

抗菌肽是生物體對外界病原物質侵染而產生的一系列免疫應答反應產物,它的出現為人們尋找理想的抗菌藥物提供新的領域,尤其是當今許多抗生素產生了耐藥性,因此抗菌肽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極大的促進了抗菌肽的研究和開發,通過抗菌肽基因的克隆與表達而大量生產成為可能。雖然抗菌肽目前還不能直接應用于養殖業,但抗菌肽獨特的作用機理不易產生耐藥性的特性將吸引科研工作的不斷深入,可以相信抗菌肽將在動物養殖和提高畜產品品質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HancockREW.TheLancet,1997,349(9049):418

[2].STEINERHD,HULTMARKA。,ENGSTR¨OMH,etal.Sequenceandspecificityoftwoantibacterialtwoantibacterialproteinsinvolvedininsectimmunity[J].Nature,1981,292:246-248.

[3].CAMMUEBP,DEBOLLEMF,SCHOOFSHM,etal.Gene-encodedantimicrobialpeptidesfromplants[J].CibaFoundSymposium,1994,186:91-106.

[4].LAMBERTYM.InsectimmunityisolationfromthelepidopteeranHeliothisvirescensofanovelinsectdefensinwithpotentantifungalactivity[J].JbiolChem,1999,274:9320-9326

[5].李文楚,黃自然.昆蟲抗菌肽及其基因工程、轉基因動物[M].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18-128.

[6].鄭青,鮑時翔,姚汝華,等.新型抗菌肽基因設計、合成及在酵母中表達Ⅰ———雜合抗菌肽基因的設計與合成[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1998,26(3):60-63.

[7].ZaslofM,etal.ProcNatlAcadSciUSA,1987,84:5449~5455.

[8].BAgerberth,JYLee,etal.EuropeanJournalofBiochemistry,1991,202:849~854.

[9].陳留存,王金星.生物工程進展,1999,19(5):55~59.

[10].饒賢才,胡福泉,等.生命的化學,2001,21(5):357~359.

[11].MarchiniD,etal.[J].InsectBiochemMolBiol,1993,23(5):591-598.

[12].RadermacherSW,etal.[J].JneurosiRes,1993,36(6):657-662.

[13].LockeyTD,eral.[J].EurJBiochem,1996,236(1):236-271.

[14].SaberoalG,.etal.[J].BiochemBiophysActa,1994,1197(2):109-131.

[15].GazitE,etal.[J].Biochemistry,1994,33(35):10681-10692.

[16].MariamE.etal.[J].InternationalJofAntimicrobialAgents,1999,13:57-60.

[17].ShahabuddinM,etal.[J].ExperimentalParasitogy,1998,89(1):103-112.

[18].王芳,等.[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1998,25(1):64-67.

[19].賈紅武,等.[J].蠶業科學,1996,22(4):62.

[20].許玉澄,等.[J].動物學研究,1998,19(4):263-268.

[21].李秀蘭等.家蠶抗菌肽CMIV基因結構改造及表達產物的研究[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1999,15(3):

387-391.

[22].KevinLP,MelissaHB,RoberEW.RecombinantDNAproceduresforproducingsmallantimicrobialcationicpeptideinbacteria[J].Gene.1993,134:7-13.

[23].ZhangL,FallaT,WuM,etal.Determintsofrecombinantproductionofantimicrobialcationicpeptidesandcreationofpeptidevariantinbacteria[J].mun.1998,247:674-680.

[24].YarusS,RosenJM,ColeAM,etal.Productionofactivebovinetra-chealantimicrobialpeptideinmilkoftransgenicmice[J].ProcNatlAcadSciUSA.1996,93:14118-14121.

[25].RddeWA,ElzerPH,EnrightFM,etal.Interleukin2promoer/enhancecontrolledexpressionofasyntheticcecropin-classlyticcpeptideintransgenicmiceandsubsequentresistancetoBrucellaSabortus[J].TransgenicResearch.

1997,6:337-347.

[26].DavidW,WaterH,GunzburJ,etal.Expressionofantimicrobialpeptideshasanantitumoureffectinghumancell[J].Biochem

篇4

另外,積極開展院前溶栓以最大程度發揮溶栓治療的優勢,盡早開通閉塞血管,急性心肌梗死診治的啟動時間需要前移,應將院前急救納入到綠色通道體系的建設中來。 

心肺復蘇實施又有新指南 

美國心臟學會(AHA)公布了2015版心肺復蘇指南,主要內容如下。 

醫護人員一旦發現患者沒有反應,必須立即呼救,同時檢查呼吸和脈搏,然后再啟動應急反應系統或請求支援。 

胸外按壓頻率修訂為100~120次/min;2010版指南僅僅規定了每分鐘按壓頻率≥100次/min,現要求施救者應該以適當的速率(100~120次/min)和深度進行有效按壓,同時盡可能減少胸部按壓中斷的次數和持續時間。 

胸外按壓深度:首次規定按壓深度的上限,在胸外按壓時,按壓深度至少5cn,但應避免:>6 cm;2010版指南僅僅規定了按壓深度>/5cm,而新指南則認為,按壓深度不應>6 cm,超過此深度可能會出現并發癥,并提出大多數情況下,胸外按壓不是過深,而是過淺;對于兒童,按壓深度約為胸部前后徑的1/3,相當于嬰兒4 cm,兒童5 cm左右;對于青少年應采用成人的按壓深度,即5~6cm。 

為保證每次按壓后使胸廓充分回彈,施救者在按壓間隙,雙手應離開患者胸壁。如果在2次按壓之間,施救者與患者胸壁存在接觸,有可能會妨礙患者的胸壁回彈。 

關于先除顫還是先胸外按壓的爭議,2010版指南認為,當可以立即取得體外自動除顫器(AED)時,應盡快使用除顫器。當不能立即取得AED時,應立即開始心肺復蘇,并同時讓人獲取AED,視情況盡快嘗試進行除顫。 

當患者的心律不適合進行電除顫時,應盡早給予腎上腺素。高血壓治療新認識 

治療時機 目前認為,對于>160歲的老年患者,當血壓≥150/90 mmHg時可考慮啟動藥物治療;年齡<60歲者和(或)糖尿病與慢性腎病患者,血壓≥140/90 mmHg即考慮啟動降壓藥物治療。 

治療藥物 臨床上常用的降壓藥物主要包括噻嗪類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RB)以及鈣通道阻滯劑(CCB)和B受體阻滯劑(BB),過去認為這5類藥物均可用于高血壓患者的首選治療。但近來研究認為,BB雖然能夠有效降低血壓,但其預防心血管事件(特別是卒中)的效果弱于其他4類藥物,因而不建議其作為一線降壓藥物使用。 

降壓目標 對血壓的控制目標,認為>60歲高血壓患者血壓應控制在<150/90 mmHg,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腎病的患者,血壓控制在<140/90 mmHg即可。 

若經過初步治療患者血壓不能達標,可采取以下3種策略之一:①先選用1種藥物治療,逐漸增加至最大劑量,若血壓仍不能達標則加用第2種藥物;②先選用1種藥物治療,血壓不達標時不增加該藥劑量,而是聯合應用第2種藥物;③若患者基礎血壓≥160/100 mmHg,或其血壓超過目標血壓20/10 mmHg,可直接啟動2種藥物聯合治療(自由處方聯合或用單片固定劑量復方制劑)。若經上述治療血壓未能達標,應指導患者繼續強化生活方式的改善,同時視患者具體情況,嘗試增加藥物劑量或藥物種類(僅限于噻嗪類利尿劑、ACEI、ARB和CCB 4種藥物,但不建議聯合應用ACEI與ARB)。經上述調整血壓仍不達標時,可考慮增加其他藥物(如B受體阻滯劑、醛固酮拮抗劑等)。 

強調積極的早期創傷救治 

篇5

癌癥是人類健康的殺手,是否能較早診斷出癌癥的前期征兆是影響癌癥患者恢復的關鍵因素。眾所周知,在腫瘤發展的過程中,腫瘤組織或細胞會釋放出一些特異性的蛋白質進入循環體系,而這些特異性蛋白在血液中的含量水平標志著腫瘤發展的階段,所以在生物醫學上常將這些特異性蛋白稱為腫瘤標記物。臨床醫學上常將這些腫瘤標記物的檢測作為臨床檢驗和診斷的重要依據[1]。生物化學、酶聯免疫和分子生物學等多種方法已用于腫瘤標記物的檢測,雖然這些方法具有較高的選擇性、準確度,但是存在輻射威脅、耗時和費用較高等缺點。由于免疫傳感器結合了免疫反應的特異性分子識別和便利的檢測技術而得到研究者的普遍關注,故開發快速而準確的腫瘤標記物的免疫傳感器成為生物醫學檢測的研究熱點。腫瘤標記物一般分為以下幾類:酶、糖蛋白、粘糖蛋白、激素、免疫分子和癌基因等。臨床醫學實踐表明,甲胎蛋白(AFP)、降血鈣素(CT)、癌胚抗原(CEA)、人絨毛膜促性腺素(hCG)、前列腺特異抗原(PSA)、鱗狀上皮細胞抗原(SCCA)、神經元特異性烯醇酶(NSE)和CA(CarcinomaAntigen)等均是典型的腫瘤標記物[1]。如腸癌的腫瘤標記物為CEA、CA19-9和CA24-2;前列腺癌的腫瘤標記物為F-PSA、PSA和PAP。按照免疫傳感器檢測信號的不同,可分為電化學型、光學型和質量敏感型等。

1.1電化學免疫傳感器

電化學免疫傳感器可再分為電位型、電容型和電流型。電位型傳感器在免疫傳感中應用不多。梁茹萍等[2]利用戊二醛交聯CA15-3抗體的電位型免疫傳感器用于乳腺癌CA15-3的檢測,獲得了良好的檢出限(5U/mL)和穩定性(30d)。Fu等[3]制備了40nm的氧化鐵納米柱修飾碳糊電極,用于固定CEA建立了測定CEA的電位型免疫傳感器。其線性范圍為1.5~80μg/L,檢出限為0.9μg/L。對臨床血液樣本的檢測結果與酶聯免疫法相符合。Zhou等[4]將納米金吸附在溶于PVC的鄰苯二胺的氨基上,制備了一種增塑的PVC膜的電位傳感器用于α-AFP的檢測。該傳感器的響應時間短(4min)、檢出限低(1.6μg/L)。但電位型免疫傳感器的不足之處在于:信噪比較低,線性范圍窄,非特異性抗體-抗原作用及背景信號較高。電容型免疫傳感器是一種高靈敏非標記型免疫傳感技術。在電容型免疫傳感器的制作中,傳感界面的構建和生物識別層的固定是影響其性能的重要因素。可采用半導體氧化物膜、自組裝單分子膜、電聚合膜、溶膠凝膠膜和等離子體聚合膜等來構建電容型免疫傳感器。Fernandez-Sanchez等[5]研制了可以用于檢測PSA的免疫傳感器。他們將對pH敏感的聚合物附著在電化學傳感器的表面,用于快速而靈敏地檢測親和反應過程中的電容及阻抗變化,實現了對PSA的靈敏檢測。Quershi等[6]在納米晶鉆(NCD)-interdigitatedgold(GID)電極表面固載抗體,進而通過電容法測定心血管標記物CRP。結果表明,電容器的靈敏度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當抗體與抗原結合后,極化常數和弛豫時間常數明顯增大,二是傳感器的靈敏度與抗體濃度及施加頻率緊密相關。袁若等[7]報道了一種在玻碳電極表面修飾金納米粒子,進而吸附CEA抗體,用鐵探針離子的阻抗特性來檢測CEA,獲得了良好的檢出限和靈敏度。

Rajesh等[8]在ITO修飾電極上利用自組裝膜固定α-CRP,利用電化學阻抗法檢測α-CRP抗體與抗原的親和作用,其檢出限達到3.5μg/L。由于電容法和阻抗法可以獲取直接、非標記的親和信號,所以在臨床診斷上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電容法存在的問題在于響應電容易受到非特異性吸附的影響,其重現性不如法拉第阻抗法與伏安法。所以如何優化傳感界面,改善響應電容的重現性和穩定性仍是電容型免疫傳感器發展中的關鍵問題。電流型免疫傳感器備受研究者的關注。由于大多數待測物不能直接參與電化學反應,常采用加入電子媒介體和標記酶來催化底物轉化為電活性物質來制備傳感器。雖然加入電子媒介體會降低檢出限,但其分離和洗滌步驟限制了它在生物醫學上的廣泛應用。而基于標記酶的直接電子傳遞的免疫傳感器則簡化了分離和洗滌步驟,在生物醫學上的應用更有吸引力。鞠幌先研究組曾對腫瘤標記物的電流型傳感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9-12]。如將硫堇和HRP標記的CEA抗體通過戊二醛交聯在電極表面,制成了一種具有良好穩定性的傳感器。該傳感器減少了加入電子媒介體的麻煩,并且不需乳化和洗滌,線性范圍為0.5~3.0和3.0~167μg/L,檢出限為0.1μg/L,重現性良好[10]。他們還研究了基于HRP的直接電子傳遞的免疫CEA傳感器,對CEA的檢出限為0.3μg/L,并將實際樣品的檢測結果與臨床檢測方法相比照,獲得了滿意的結果[12]。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結合納米粒子的電子傳導、絲網印刷技術、微流控裝置、毛細管電泳和流動注射等技術對腫瘤標記物的檢測進行了研究。

Jin等[13]結合毛細管電泳和電化學檢測技術,對腫瘤標記物CA125進行了檢測。Kojima等[14]設計了一種包含36個Pt微電極的陣列,運用不同的抗體來捕獲腫瘤標記抗原,采用電化學免疫檢測技術實現了多標記物的同時檢測。Wilson等[15]采用雙電極的免疫傳感器同時采用安培法測定了CEA和AFP,獲得了1μg/L的低檢出限,并有效抑制了交叉干擾。研究表明,這些新技術在免疫傳感器中的引入,不僅降低了待測物的檢出限,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共存物質的干擾,并可實現多通道同時檢測多種腫瘤標記物。由于納米材料的獨特性質,使其在實時、靈敏檢測標記物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如Zheng等[16]利用抗體功能化的二氧化硅納米線制備了一種新型傳感器,用于在血漿中的癌癥標記物的非標記實時監測。Ramanathan等[17]和Willner等[18]曾報道利用聚合物納米線和碳納米管進行相關生物親和體系內標記物的檢測。Wu等[19]將CEA/納米金通過殼聚糖固定在絲網印刷電極上,結合流動注射法建立了一種快速而方便的CEA電化學免疫傳感器,CEA檢測的線性范圍為0.50~25μg/L,檢出限為0.22μg/L。該傳感器通過流動注射HRP-anti-CEA,故可以控制乳化時間,并易于自動化。Wang等[20]將聚鳥嘌呤功能化的二氧化硅納米粒子標記壞疽抗體的夾心型傳感器用于壞疽因子的電化學測定,可直接用于生物樣品中壞疽因子的檢測,檢出限為2.0pmol/L。Chen等[21]在玻碳電極表面氣相沉積納米金/硅溶膠,將HRP功能化的hCG抗體固定于其上,建立了一種無試劑的電化學免疫傳感器用于hCG的靈敏檢測,其檢出限為0.3mIU/mL。Wang等[1]對近年來功能化碳納米管在腫瘤標記物上的應用進行了綜述。#p#分頁標題#e#

1.2光學免疫傳感器

由于光學免疫傳感器具有非破壞性操作、快速獲取信號及使用可見光輻射等優勢,故在腫瘤標記物的檢測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據其檢測原理,光學免疫傳感器可分為熒光、化學發光和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等類型。近年來,熒光檢測在臨床診斷和檢測中獲得了很大的進展。Nakamura等[35]結合流動注射系統和陽離子交換樹脂毛細管柱制備了hCG免疫傳感器。利用離子交換柱來分離FITC-IgG和FITC-IgG抗體,然后利用熒光檢測hCG,其線性范圍為25~1500mIU/mL。Yan等[36]將免疫親和反應柱與流動注射體系相連接,然后通過時間分辨熒光免疫檢測法進行CEA的測定(如圖1所示)。納米材料特別是量子點的引入,使熒光型生物傳感器的發展尤為引人矚目,Zhong[37]對近年來基于熒光生物傳感中納米材料的應用進行了綜述。Hong等[38]對納米金、溶劑對熒光團的熒光效應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納米金試劑的熒光增強效應可以使腫瘤標記物的檢出限降低10倍,并且對心血管標記物CRP的檢出限可低至數10pmol。化學發光免疫傳感器多采用直接化學發光、化學發光基底標記和酶標記等3種技術。但大多數化學發光免疫傳感器是利用酶增大檢測信號,并與流動注射系統相結合來提高其檢測自動化性能。Ju等[39]對化學發光免疫傳感器的自動化進行了較多研究,并對近年來電化學發光傳感器在腫瘤標記物方面的應用進行了綜述。

Jie等[40]首次以gold/silica/CdSe-CdS雜交納米結構制備了靈敏的電化學發光生物傳感器,用于測定CEA,獲得了良好的效果。雖然化學發光免疫傳感器的靈敏度高,選擇性好,但是改善腫瘤標記物的固定化技術和傳感器的微型化、集成化仍是化學發光免疫傳感器的發展方向。表面等離子體共振(SPR)是利用金屬膜/液面界面光的全反射來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一項新興技術,生物傳感芯片是SPR傳感器的核心部分。它對免疫特異識別、蛋白質折疊機理、生物特異相互作用的結合位點及濃度分析上具有獨特的優勢,并且可以獲得很低的檢出限(10-13~10-9mol/L)。可實時監測生物大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影響因素的作用環節,成為疾病診斷和機理研究的有效工具。Chou等[41]將抗人鐵蛋白單克隆抗體固定在SPR敏感的金表面,建立了人鐵蛋白的SPR免疫傳感器,可以測定非特異性腫瘤標記物人鐵蛋白。Yu等[42]基于表面等離子體的衍射建立了hCG的免疫傳感器。Corso等[43]將抗體通過自組裝膜固定在金表面,建立了一種實時靈敏監測胰腺癌的腫瘤標記物間皮蛋白的聲波免疫傳感器,可以檢測納克級的間皮蛋白(mesothelin)。近年來,諸多研究集中在如何克服SPR傳感器檢測小分子靈敏度低的問題,相信隨著SPR傳感器在腫瘤標記物研究上的深入,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將更為廣泛。

1.3質量型免疫傳感器

石英晶體微天平(QCM)型免疫傳感器由于其非標記和實時監測的特點使其在腫瘤標記物的檢測中也有較多應用。Zhang等[44]制備了一種2×5模式的多通道壓電QCM用于檢測血液和尿液中的hCG,其檢測效率高,比單通道檢測的速度快8倍以上。Kim等[45]在微芯片上制備了檢測心血管標記物CRP的QCM免疫傳感器,對CRP的檢測線性范圍寬,達到0.13~25016μg/L,檢出限為0.13μg/L。

1.4免疫傳感器在多分析物同時檢測中的應用

在醫學臨床診斷中,某一種非特異性腫瘤標記物的值升高并不能確診癌癥,常需要進行多個腫瘤標記物的同時檢測,才能獲得準確的診斷結果[1]。Matsumoto等[46]報道了一種利用時間分辨熒光免疫傳感器同時測定α-AFP和CEA,他們采用Eu標記的抗AFP抗體及Sm-標記的親和素來測定α-AFP和CEA,獲得了較低的檢出限,它們的檢出限分別為0.07和0.3μg/L,并在實際樣品的測定中獲得了良好的準確度。Song等[47]用微分析系統熒光免疫傳感器同時測定了CEA、AFP、β-HCG、CA125、CA19-9和CA15-3,均獲得了較寬的線性范圍,對于CEA、AFP、β-HCG為0~640μg/L,對于CA125、CA19-9和CA15-3為0~1280μg/L。Kojima等[14]將捕獲抗體固定在雙層硅氧烷層中,制備了微蛋白質芯片用于AFP和β2-微球蛋白的電化學免疫檢測,由于采用了夾心型的結構,有效降低了酶催化產物的擴散而獲得較高的靈敏度。Wu等[48]用醋酸纖維素共固定硫堇和2種抗原于絲網印刷芯片的碳電極上,用于CA19-9和CA125的電化學免疫測定,其檢出限分別為0.2和0.4U/mL。Fu等[49]采用雙通道體系化學發光免疫同時檢測α-AFP和CEA,對α-AFP和CEA的檢出限分別達到1.5和0.25μg/L。Wilson等[50-52]將微芯片技術與電化學免疫結合,分別進行了CEA、AFP,4種不同的蛋白質及7種腫瘤標記物的同時檢測。他們采用多個IrOx傳感器來降低酶催化產物的擴散,進而在電極上獲得良好的電化學響應,并獲得了較低的檢出限。Qureshi等[53]利用GID電極電容法同時檢測抗CRP、α-TNF和IL6,其檢測范圍為25pg/mL~25ng/mL,為心血管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前期診斷。能同時檢測多個腫瘤標記物的免疫傳感器及微流控芯片系統的應用,在癌癥的預期診斷方面是現今重點發展的方向。

2適體生物傳感器

核酸適體是一種能夠與蛋白質、小分子、離子、核酸、甚至整個細胞等目標分子結合,通過指數富集的配位系統進化技術(SELEX)經體外篩選的人工合成寡聚核苷酸或肽分子。適配體還具有分子量小、易體外合成和修飾、化學穩定性好等優點,常被稱為“化學抗體”,故一經出現便成為化學工作者用于分子識別和靶標物檢測研究的得力工具,為生物分析方法和傳感器的設計開辟了新的思路[54]。核酸適體可形成一些穩定的三維空間結構,如發夾、假結、凸環和G-四鏈體等結構。分子識別時,在目標分析物誘導下單鏈核酸適體會折疊成特殊的二級結構。常見的適體與靶體之間的作用有單位點結合和雙位點結合(夾心型)2種。研究表明,適配體的結構稍有差異,則靶分子與其結合就受到阻礙[54]。顯然,適體的這些特點對于發展高靈敏、高選擇性和快速高通量的靶標分子分析檢測十分重要,并日漸成為分析化學領域的研究和應用熱點。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地創建了大量基于核酸適體的分析新方法,包括電化學法、熒光、比色法、壓電和SPR等[55-57]。

2.1電化學適體傳感器

電化學適體傳感器集合了核酸適體和電化學傳感器的優勢,成為近年來的一個研究熱點。在阻抗型電化學適體傳感器中,適體的固定化程序至關重要。通常有混合自組裝膜和在自組裝膜上共價固定等幾種方法。Wang等[58]首次報道了識別誘導表面電荷轉換的FIS適體傳感器。結果表明,如果體系pH低于目標蛋白pI,則蛋白質的識別將扭轉表面電荷狀態,促進電子轉移,因而會降低電荷轉移阻抗。Liao等[59]將適體固定在硅電極表面,用于檢測神經炎細胞因子PDGF,建立了一種無試劑的阻抗生物傳感器,其檢出限達到40nmol/L。Kwon等[60]以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適體與羧基聚吡咯納米管構建了場效應晶體管用以測定VEGF,其檢出限為400fmol/L,可用于實時檢測VEGF。當核酸適體與特定的蛋白質結合時,有典型的構型變換,而抗體則沒有這樣的性質,利用這個性質可以設計構型變換型適體傳感器。通常,將適體信標的一端修飾官能團用于電極表面的固定化,另一端修飾電活性標記物來產生電信號。電信號的大小是由活性標記物與電極表面之間的距離決定的。Xiao等[61]將亞甲藍標記的抗凝血酶適體固定在電極表面,制備了一種基于電化學開關效應測定凝血酶的生物傳感器(如圖3A所示),但該種傳感器在靶分子與適體結合后信號減小。為了克服這個問題,Radi等[62-63]設計了另一種開關裝置用于凝血酶的測定(圖3B)。由于四鏈體的形成,二茂鐵與電極之間的距離大大減小而顯示出電化學信號。#p#分頁標題#e#

由于適體的剛性較差,所以存在較大的背景信號,降低了信噪比和檢出限。Zuo等[64]將二茂鐵功能化的抗ATP適體固定在電極表面,在ATP存在下,互補序列解離而與ATP結合成三維的剛性結構,進而二茂鐵與電極表面發生電子傳遞,顯示出開關的作用,ATP的檢測范圍較寬(10nmol/L~1mmol/L)并具有高的靈敏度(圖3C)。Fan等[65]將3'-端連有羧基二茂鐵的發卡式結構DNA探針通過5'-巰基固定在金電極上,根據標記物雜交前后與電極表面距離的變化進行電化學檢測,對目標DNA的檢出限達到1.0×10-11mol/L。他們將該方法應用于PCR擴增產物的研究,該方法具有PCR擴增產物無需后續純化、快速檢測的優點。Chu等[66]提出了基于免疫-RCA的適體電化學傳感器用于PDGF-BB的超靈敏檢測。在電極表面形成抗體-PDGF-BB-適體-引物復合體這樣的三明治結構后,引入一種與引物結合的“C”型掛鎖探針。該方法結合了滾環擴增和酶催化兩步放大,實現了PDGF的超靈敏檢測,下限可達10fmol/L。Huang等[67]采用類似原理將PDGF-BB采用抗體和適體-引物捕獲到電極表面,通過嵌入MB產生電化學響應,其檢測限為18pg/mL。這種基于靶分子的結合而引起構型變換的電化學傳感器,提供了一種無試劑、再生和靈敏的方法用于復雜樣品中目標分析物的檢測。一些平面分子如亞甲藍、Ru(NH3)3+6、功能化二茂鐵等也可以插入雙鏈DNA中并經DNA堿基對π堆積實現電子轉移而被氧化,進而利用特異性序列與蛋白質的作用進行電化學檢測。Jin等[68]利用5'-SH的發卡式結構探針固定于金電極表面,用亞甲基蘭為雜交指示劑檢測P53基因,并對不同位置的單堿基錯配序列進行了研究。該方法無需對發卡式DNA探針進行標記,實驗證明發卡式DNA探針有很高的雜交特異性,可以識別單堿基錯配序列,并且錯配堿基位于環中央時對雜交效率影響最大。

Zhang等[69]在金電極陣列上分別自組裝巰基發卡式DNA探針,采用亞甲藍為雜交指示劑,方波伏安法檢測了人體免疫缺陷蛋白HIV-1和HIV-2,對二者的檢出限均達到了0.1nmol/L。Mir等[70]對凝血酶的不同適體生物傳感器的制備方式對測定結果的影響進行了詳細的比較研究。適體在與靶標分子特異性結合后,其三級結構將發生改變,隨之發生變化的有適體的電荷密度、吸附性質和空間位阻等一系列因素。采用納米材料不僅可以將上述這些變化因素轉化為可檢測的光學、電化學信號,而且還可以提高分析檢測的靈敏度。Numunuam等[71]首次以CdS量子點標記二級適體,建立了夾心型電位法測定蛋白質的電位傳感器,凝血酶的檢出限為0.14nmol/L。Hansen等[72]利用CdS量子點修飾適體建立了7種不同蛋白質的同時電化學檢測,其檢出限為0.5pmol/L,而且具有良好的選擇性。該方法為超痕量的生物標記物的檢測及腫瘤的早期診斷提供了可能。Polsky等[73]利用Pt納米粒子功能化的適配體進行了凝血酶的電化學檢測。由于納米粒子對過氧化氫的催化還原,放大了電信號而使凝血酶的檢測限降低到納摩爾的水平。He等[74]將含有聚腺嘌呤序列的抗凝血酶適配體對納米金予以功能化,然后基于凝血酶與抗體的特異性作用固定在電極表面,然后腺嘌呤核糖酶降解釋放而直接在熱解石墨電極上檢測。由于納米粒子可以載帶較多的適配體,所以檢測靈敏度可以降低至0.1μg/L。Li等[75]在金電極上預先修飾2種分別含有腺苷酸和凝血酶的適體,捕獲探針預先用納米金及硫化物納米粒子固定的DNA鏈雜交,構成了一種夾心型的傳感器用于腺苷酸和凝血酶的陽極溶出伏安測定,其檢出限分別為6.6×10-12和1.0×10-12mol/L。Velasco-Garcia等[76]和Hianik等[77]對適體電化學生物傳感器的研究進展進行了評述,并對其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總的來說,雖然報道的多種構建電化學適體傳感器的方法獲得了較為滿意的分析性能,但對電化學適體傳感器的分析性能和各項參數的研究和評價還不充分,在實際體系中的應用也還需要拓展。

2.2光學適體傳感器

隨著能與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特異結合的適體的篩選和發現,基于納米材料的比色技術日漸成為生物大分子識別和檢測的有力工具。由于適體-納米粒子的比色檢測靈敏度高、操作簡單,因而對蛋白質分析和癌癥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圖4為比色法測定蛋白質的基本原理。Mao等[78]利用分子信標的特異性識別特性和金納米粒子的光學特性,建立了快速、靈敏而價廉的檢測DNA的方法。Liu等[79]報道了一種納米粒子-適體的生物傳感器可直接用于血液中癌細胞拉莫斯細胞的比色法檢測,為循環系統的癌細胞提供了一種快捷靈敏的檢測方法,對癌癥的診斷和治療具有較大的作用。Lee等[80]利用SPR適體生物傳感器檢測視黃醇結合蛋白4(RBP4)用于二型糖尿病的診斷。該種方法避免了傳統免疫學檢測的測定干擾,可直接用于血液中RBP4的檢測。Huang等[81]采用適體-納米金實現了對乳腺癌標志物PDGF-AA、PDGF-AB、PDGF-BB的檢測,其檢出限均能達到納摩爾水平。Medley等[82]以適體修飾的金納米粒子實現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CRF-CEM細胞的檢測,并使用伯基特淋巴瘤Ramos細胞做對比檢測,探針對靶標細胞有特異識別,其檢出限為90個癌細胞。該納米比色探針的選擇性和靈敏度令人滿意。與傳統方法相比,比色法用于蛋白質分子檢測有明顯優勢,如所需藥品及材料均較廉價,避免了生物分析中的復雜修飾和分離,不僅保證了適體與靶分子的高度親和性,還極大地簡化了分析檢測步驟,能很好的滿足對現場快速檢測的需求。相信這種方法將以其高靈敏、低成本和較簡便等優勢在生物分析和醫學檢測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與比色法相比,熒光法由于靈敏度高、特征參數多、動態范圍寬和適體與納米粒子作用方式靈活多樣等優點,而更具發展潛力。最常見的光學分子信標就是發卡式分子信標,即適體序列的兩端分別標記一個熒光團和淬滅團,當靶分子與特異序列結合后,原本相近的熒光團和淬滅團分開,進而顯示出熒光信號。

另一種是在一個已知DNA序列上分別配合帶有熒光團和淬滅團的DNA序列,當靶分子與適體進行特異結合后,淬滅團序列離開,而顯示出熒光,并用于檢測靶分子[83]。Huang等[84]將與DNA具有親和性的DMDAP加入到PDGF適體修飾的納米金溶膠中發生熒光淬滅,靶分子PDGF的加入使DMDAP釋放到溶液中,進而熒光恢復,實現了對PDGF的熒光檢測,其檢出限可達8pmol/L。量子點與適體的結合則大大提高了其在細胞研究中的功能,為癌細胞的影像診斷技術及細胞內的藥物轉運提供了可能。Bagalkot等[85]發展了由阿霉素、適體和CdSe/ZnS量子點組成的雙熒光共振能量轉移體系,并將其成功應用于體外前列腺癌細胞的影像、治療和藥物運輸。由于熒光檢測法固有的高度靈敏性和多種納米材料技術的使用,熒光生物傳感在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將有更大的發展和應用空間。Zhang等[86]將釕聯吡啶衍生物作為標記物,連接到發卡式DNA上制成電化學發光探針,將其自組裝到金電極上構成新型電化學發光傳感器,根據雜交前后電化學發光信號強度的不同進行目標序列的檢測。實驗結果表明,該發卡式DNA電化學發光傳感器有較高的雜交特異性,能夠識別單堿基和多堿基錯配序列,檢出限為9×10-11mol/L。該傳感器具有較高的檢測靈敏度,且無需對目標分子進行標記,有望應用于疾病檢測等醫學領域。Huang等[87]將含有15個堿基的巰基適體固定在金電極表面,用以結合凝血酶;另以29個堿基的生物素修飾的適體與凝血酶雜交形成夾心型結構。用親和素修飾的量子點對生物素-親和素的作用進行檢測,制備了一種新穎的化學發光適體傳感器。該傳感器對凝血酶的檢測線性范圍為0~20mUg/mL。Pollet等[88]首次將光纖SPR傳感器與DNA適體相結合制備了一種可重復使用、經濟而非標記的適體傳感器用于研究DNA雜交及DNA-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該傳感器不僅可對DNA和蛋白質進行定量,而且還可以用于研究它們結合的動力學常數。#p#分頁標題#e#

2.3質量型適體傳感器

篇6

馬紅球菌的微生物學

馬紅球菌最早稱為馬棒狀桿菌,曾歸屬棒狀桿菌屬。首次發現于1923年并命名為馬棒狀桿菌,后經細胞壁結構分析發現該菌與棒桿菌屬有較大差異,因此將其歸屬為紅球菌屬,命名為馬紅球菌[1]。其生長速度較緩慢,在35℃培養24~72小時,才可見黏液狀、產生橙紅、橘紅色素的菌落。隨著生長條件和生長周期變化,它從球菌狀變化到桿菌(如馬紅球菌在固體培養基或膿液中呈球菌樣,但在液態培養基中則為無分枝的短絲狀或棒狀)。多形態性生長是其特征。生長反應不活潑、不能分解任何糖、醇類,觸酶均為陽性。不產芽胞、無動力,為革蘭陽性需氧菌。

馬紅球菌感染的流行病學

1923年在小馬駒肺部感染組織分離出馬紅球菌后,在多種水棲和陸棲動物均可分離出馬紅球菌。該病源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環境的土壤中,在50%~95%的農場土壤中可以發現馬紅球菌,尤其是在疫區被動物糞便污染的牧區土壤中很容易分離出此菌。但從人類疾病中分離出該菌卻始1970年。一般認為可致人類的機會性感染,特別是免疫功能低下者。馬紅球菌致人類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報道的病例大多數無馬等動物接觸史,感染人群以晚期艾滋病患者為主,而且以肺部感染、敗血癥多見。馬紅球菌病是幼齡馬駒常見疾病之一,該菌可在疫區土壤中分離到。染病馬駒多1~6個月齡,大多數馬駒4~12周齡時顯示臨床癥狀。一般呈慢性或亞急性支氣管肺炎,有時伴發盲結腸和腸系膜淋巴結潰瘍。馬紅球菌偶然也可以從被隔離的豬和山羊頸部淋巴結中分離出來,在肝部形成肉芽腫并引起年輕動物消瘦和死亡[2]。馬紅球菌病傳染在除馬駒、豬和山羊外,其他物種中很少見,一般認為可致人類的機會性感染,特別是免疫功能低下者,如器官移植、惡性腫瘤、結核病患者等等,但較少見。國內報道的病例大多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抗體陰性,病變涉及多個組織器官,引起慢性或亞急性炎癥改變。其標本來源主要是血液、膿性分泌物、痰液、胸腔積液、尿液等,其中血培養陽性率較高。

馬紅球菌病的臨床表現

患者可有單一組織或多系統受累,且感染易復發。

有10%~15%感染者發生在無免疫缺陷的人群中。這類人群的感染既可僅局限于皮膚傷口,也可出現致死性系統感染。這類感染的人群中47%是局部感染,40%是肺部感染,肺外感染包括眼內炎、外傷性腦膜炎、淋巴結炎、淋巴管炎、膿毒性關節炎、骨髓炎等。

有10%的馬紅球菌感染發生在接受接受移植手術的患者中,是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一項晚期并發癥,其預后則界于常人群和艾滋病感染之間。

約2/3的馬紅球菌感染者是艾滋病陽性患者。其發生馬紅球菌菌血癥及肺外表現的比例較無艾滋病感染高。

馬紅球菌感染最普通的病變是慢性化膿性支氣管肺炎和廣泛性肺部膿腫。臨床上常見發熱、咳嗽、呼吸困難及胸痛。病程經過潛隱,常表現為慢性、進行性肺炎性肉芽腫,肺的浸潤性病變常發展成胸片可見的空洞性損害。約1/3有馬紅球菌引起敗血癥、肺炎、扁桃體炎、前列腺炎、腦膜炎、尿道炎、腎炎、心內膜炎等等,其中最多的是敗血癥[3],其次是局部的化膿性感染、肺炎。患者主要臨床癥狀有發熱,以中、高熱為主,體溫38~39℃,熱型不規則,可伴有畏寒、乏力、頭痛及全身肌肉酸痛不適、全身充血性皮疹等癥狀。其他還有咳嗽、局部紅腫疼痛、腹痛、胸痛、消瘦、尿頻尿痛等。體格檢查可有感染局部的紅腫、壓痛,肺部聽診呼吸音減弱,可聞及濕性音。

馬紅球菌病的診斷

雖然作為人類機會感染的馬紅球菌病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是大多數此病患者仍然難以得到及時診斷。影響及時診斷的因素包括起病隱匿,其臨床表現與分枝桿菌、真菌、放線菌感染相似,以及實驗室對該菌認識仍然不足。根據馬紅球菌形態的多形性、部分抗酸性、部分抗酸性、支氣管標本中的特征性的組織病理形態有助于診斷。確診需從患者痰液、肺部活檢其他病理組織等標本中分離培養出馬紅球菌,有時候需要多次留標本或延長時間才能出現陽性結果[4]。

馬紅球菌病的治療

大多數抗生素對馬紅球菌有抗菌作用,但其敏感性差別很大,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耐藥菌譜[5]。所有分離出的馬紅球菌均應進行體外藥敏試驗。

人類馬紅球菌病的治療根據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敏感的抗生素。對馬紅球菌感染,可選擇的敏感藥物有環丙沙星、氧氟沙星、頭孢三嗪、氯霉素和利福平等抗生素,聯合抗菌藥物治療可以產生協同作用[6]。目前,國內報道的病例多為散發,涉及多個系統的疾病,經使用敏感抗生素后都能治愈,無馬紅球菌相關死亡病例。體表部位的膿腫還可以采取局部換藥的方法促進膿液的吸收[7]。至于療程,應根據感染部位的不同和病程長短而異,馬紅球菌敗血癥者,血培養陰性后即可停止抗菌治療。從報道的病例看,合并HIV感染,宜長療程、聯合用藥,至少用藥90天以上,并盡早進行高效抗反轉錄病毒治療[8]。對于多系統受累的免疫缺陷患者至少需要6個月的療程[9]。艾滋病合并馬紅球菌感染,宜足量長療程使用敏感抗生素,并及早進行抗病毒治療,這對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義。

馬紅球菌病的預防

因為馬紅球菌感染畢竟是罕見的,而且沒有數據能證明對其一級預防是有效的,所以一般不推薦對其進行一級預防。某些研究者認為對于HIV感染的患者,大環內酯類或許有利于馬紅球菌感染的預防。免疫缺陷的患者應避免接觸畜養動物。鑒于對馬紅球菌傳播途徑尚缺乏了解,尤其有院內感染報道的考慮,一些研究者主張應隔離就醫的馬紅球菌肺炎患者,以避免發生院內感染[10]。

總之,馬紅球菌是一種機會致病菌,它在免疫缺陷人群的發病率和病死率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近來對馬紅球菌感染認識的增強,診斷的準確性、及時性和療效均有所提高。但是,在它的感染途徑、發病機制尚未清楚,有待積累資料及動物試驗作進一步探討[11]。

參考文獻

1 李艷,彭少華,樊秀華,等.23株馬紅球菌的生物學性狀及藥敏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0,10(3):232-233.

2 陳士恩,馬省強.馬紅球菌感染的致病機理與預防[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2(41):44-48.

3 楊華強,張榮環.馬棒狀桿菌敗血癥1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O7,7(3):641-642.

4 威潤鵬.馬紅球菌引起的急性心內膜炎1例[J].臨床和檢驗醫學雜志,2006,5(1O):1481.

5 李艷,彭少華,樊秀華,等.23株馬紅球菌的生物學性狀及藥敏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0,10(3):232.

6 吳世木,馮嘉琳.從一膽道感染患者膽汁中分離出馬紅球菌[J].上海醫學檢驗雜志,1999,14(3):161.

7 莉芬,毛菊秀,潘萬俊.腹股溝淋巴結感染膿液中分離出馬紅球菌1例[J].臨床檢驗雜志,2007,25(4):272.

8 鄧萬俊.HIV感染者繼發馬紅球菌感染的預后及臨床評價[J].國外醫學?抗生素分冊,2004,25(3):143-144.

篇7

1 醫學檢驗的進展

1.1 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分子生物學的進展給檢驗醫學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使得檢驗醫學也從細胞水平進入了分子水平。將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到臨床檢驗診斷學,對疾病診斷深入到基因水平,稱為基因診斷。基因診斷技術主要包括核酸分子雜交技術、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基因多態性分析技術、單鏈構象多態性(SSCP)分析技術、熒光原位雜交染色體分析(FISH)技術、波譜核型分析(SKY) 技術以及蛋白質組技術等。

1.2 生物芯片技術:基因芯片的概念現已泛化到生物芯片(biochip)、微陣列(micr oar ray)、DNA 芯片(DNA chip),甚至蛋白芯片。基因芯片集成了探針固相原位合成技術、照相平板印刷技術、高分子合成技術、精密控制技術和激光共聚焦顯微技術,使得合成、固定高密度的數以萬計的探針分子以及對雜交信號進行實時、靈敏、準確的檢測分析變得切實可行。

1.3 流式細胞儀的應用:流式細胞儀(FCM) 有別于普通細胞計數儀的方面在于它不僅能夠進行細胞計數和簡單的三分群或五分群,而且能夠對細胞亞型進行檢測。臨床上,FCM 主要應用于免疫學和血液病學方面。它克服了傳統免疫技術難以準確定量的不足,可應用于外周血T 淋巴細胞亞群的測定,對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應進行監測;用于肺泡灌洗液中T 淋巴細胞亞群的測定, 能夠快速、準確的測定細胞表面抗原的表達,為多種肺部疾病的診斷和發病機制提供重要信息。FCM 還可同時檢測T 細胞總數、Th 細胞和Ts 細胞,結果準確、報告迅速,國外已用來進行HIV 的常規檢測。FCM 在血液病方面主要是對白血病進行分型,可以克服傳統免疫熒光鏡檢法中人為因素的干擾和細胞計數少等造成的誤差,使之更為快速和精確。FCM 還可進行淋巴瘤的免疫分型、白血病微小殘留病變和化療效果監測、骨髓移植和干細胞移植的監測等。用FCM 檢測活化血小板表面受體是近來血栓研究的一項重要技術。

1.4 發光免疫分析技術:臨床上,發光免疫分析技術主要應用于甲狀腺疾病相關免疫檢測、生殖內分泌激素檢測、心肌蛋白的檢測和貧血指標的檢測等。該技術以其靈敏度高(可達10- 18mo l/ L)、檢測速度快、操作簡便、所使用試劑對人體無危害的優點,成為非放射性免疫分析技術中最具有發展前景的方法之一。

1.5 現場即時檢驗(point o f care testing, POCT):隨著急救醫學的發展,在急診科對危重患者的救治中快速檢驗很有必要。這種需求刺激了相關科學和技術的進步,給予了現場快速檢驗的新生。

1.6 細菌耐藥檢測:由于抗生素的普遍使用,臨床病原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情況越來越嚴重,并出現了ESBL、MRSA 等廣譜耐藥菌。因此,盡早選擇敏感的抗生素對控制感染和節約醫療成本至關重要。臨床微生物室不僅需要分離鑒定感染標本中的病原菌,而且應該進行藥物敏感實驗,為臨床醫生選擇抗生素提供依據。

1.7 自動散射比濁分析的應用:散射比濁分析儀主要檢測的是血漿、體液中的特定蛋白系列,包括免疫球蛋白系列、補體系統、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系列、炎性反應蛋白系列、載脂蛋白系列、尿微量蛋白系列和小分子藥物等。這些蛋白成分的檢測,可為臨床提供有效的病理生理指標,作為臨床診斷、判斷治療效果和分析預后的依據。

2 醫學檢驗的臨床應用

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和試驗數據主要用于以下幾個方面: ①揭示疾病的基本原因和機制,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及代謝性疾病等;②根據發病機制,建立合理治療,如針對苯丙酮尿癥患者給予低苯丙氨酸飲食;診斷特異性疾病,如利用肌紅蛋白、肌鈣蛋白診斷心肌梗死; ③為某些疾病的早期診斷提供篩選試驗,如測定血中甲狀腺素和促甲狀腺素用以診斷新生兒先天性甲狀腺機能減退癥;④監測疾病的病情好轉、惡化、緩解或復發等,如利用肝功能試驗對肝臟疾患進行診斷和治療監測;⑤治療藥物監測。即根據血液以及其他體液中的藥物濃度,調整劑量,保證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⑥輔助評價治療效果,如測定血中癌胚抗原含量監測結腸癌的治療效果;⑦遺傳病產前診斷,降低出生缺陷病的發病率。

臨床微生物學是檢驗醫學的亞專業之一,其綜合了臨床醫學、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臨床抗生素學和醫學流行病學等幾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對感染性疾病進行快速、準確的診斷,密切結合臨床提出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案,防止微生物產生耐藥性和醫院內感染的發生。

綜上所述,醫學檢驗在臨床醫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①醫學檢驗的目的就是研究人體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致病因子,通過檢測這些致病因子的量和活性的變化而推斷疾病的發生發展來輔助臨床醫師準確判斷疾病。②醫學檢驗的結果是支持診斷、鑒別診斷,甚至是確診的主要依據,臨床醫生診斷治療疾病和判斷預后的途徑就是熟知檢驗知識。

3 總結

檢驗醫學的發展,不僅是循證醫學的必然要求,使醫療行為更為科學和經濟,也將可能為前瞻性的預防措施的實施提供依據。隨著新的儀器及方法的擴展,檢驗醫學在臨床生化、微生物學、血液學及免疫學等多個分支出現了一些新的檢驗項目與技術,使針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更為合理和快速。

醫學檢驗在臨床醫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①醫學檢驗的目的就是研究人體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致病因子,通過檢測這些致病因子的量和活性的變化而推斷疾病的發生發展來輔助臨床醫師準確判斷疾病。②醫學檢驗的結果是支持診斷、鑒別診斷,甚至是確診的主要依據,臨床醫生診斷治療疾病和判斷預后的途徑就是熟知檢驗知識。

篇8

1 RNAi的發現史

早在1990年的轉基因植物研究中,人們發現將全長或部分基因導入植物細胞后會引發某些內源基因不表達,但這些基因的轉錄并無影響,當時將這種現象稱為基因轉錄后沉默(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PTGS)。1996年科研人員首次在線蟲中發現dsRNA能夠導致基因沉默,因此又將該現象命名為基因表達的阻抑作用(quelling)[2]。當年康乃爾大學的研究人員Guo和Kemphues為探討基因功能,想利用反義鏈RNA來特異性地阻斷par-1基因的表達,然后設立了對照組實驗以期正義鏈RNA能使目標基因的表達量增加。但結果卻顯示二者都同樣的阻斷了par-1基因的表達。這個現象直到3年后才被解開-華盛頓卡耐基研究院的Andrew Fire和馬薩諸塞大學癌癥中心的Craig Mello通過大量的實驗得知,無論是單純的反義鏈還是正義鏈RNA都不能阻斷基因的表達,而起阻礙作用的是體外轉錄的RNA樣品中混有的微量dsRNA。實驗結果顯示,純化后的單鏈RNA對基因表達的抑制作用是很微弱的,而dsRNA正好相反,因此他們將dsRNA能引發相應基因表達阻斷的現象定義為RNAi。

2 RNAi在醫學領域的應用

2.1治療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始終困擾著醫學工作者,并給人類的健康帶來巨大危害。由于RNAi能從源頭有效地抑制病毒抗原基因的表達,因此在病毒性防治方面較疫苗防治、藥物治療更優越,為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帶來希望。近些年來,RNAi技術在多種病毒性疾病的防控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艾滋病又叫“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是人體感染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導致的傳染病。MIT的Novina最早利用RNAi來對付HIV,開啟了利用RNAi治療病毒性疾病的先河。研究發現,在慢病毒載體中加入抗HIV ShRNA(anti-HIV ShRNA)、抗CCR5核酶(anti-CCR5 ribozyme)和核仁內反式激活反應元件類似物(uncleolar-localizing TAR decoy)基因的串聯組合,可以長時間的抑制HIV。證明了RNAi具有治療艾滋病的功能[3]。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經血液傳播的危害性嚴重的病毒性傳染病,分別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而起。自2003年以后,應用RNAi治療乙肝、丙肝的研究也逐漸增多。2005年Sirna治療學公司(Sirna Therapeutics)宣布實現了RNAi應用于治療中的重大突破,成功抑制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在人體內的表達。研究發現,應用短發夾RNA載體可以抑制哺乳動物肝臟細胞中HBV的復制起始,同時siRNA也可以有效抑制HBV的復制。根據這種研究思路,人們利用RNAi抑制了HCV在人體內的復制。這些研究都證明了RNAi在抗病毒方面的優勢作用[4]。

此外,Nobel醫學獎獲得者Phillip Sharp,已成功在2005年開發出用來治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性感冒的RNAi藥物。同期中國旅美生物醫學博士陸陽和Intradigm公司分別在《Nature》發表文章闡述siRNA劑對恒河猴SARS冠狀病毒(SCV)呼吸道感染能起到預防和治療作用。RNAi目前已經成為治療病毒性疾病的一種有效手段,但在穩定性、安全性等問題上還有待深入研究。

2.2治療遺傳性疾病

隨著RNAi現象的發現以及對它的分子生物學機制的深入探討,利用RNAi解決人類遺傳性疾病已經不再遙遠。2002年,美國和日本的研究人員Carthew R W、Ishizuka A等人幾乎同時發現RNAi與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的關系,這預示機體內RNAi機制缺失會導致人類遺傳性疾病[5, 6]。此后在對抗人類遺傳性疾病研究中,RNAi成為廣泛采用的手段。人們不久發現,RNAi在治療人類神經系統疾病方面有優于其他治療方法的特點。其中神經變性疾病是由于單個基因顯性突變而引起的遺傳性疾病。目前已有許多神經變性疾病如亨廷頓病(Huntington’s disease)、脊髓延髓肌肉萎縮癥、帕金森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ALS)、阿爾茨海默癥等都可以通過RNAi來抑制突變基因表達。

可以看出RNAi在遺傳性疾病治療方面擁有巨大的潛力,但如何透過血液將siRNA送達效用部位還是急需解決的一個難題,我們堅信在醫學科研人員的努力下,一項成熟的基于RNAi的治療技術將用于臨床實踐。

2.3治療腫瘤疾病

腫瘤疾病的本質屬于“基因病”,惡性腫瘤的侵襲和轉移是臨床上絕大多數腫瘤患者的致死原因,腫瘤發生過程主要是原癌基因、生長因子異常高表達和腫瘤抑制因子突變的結果,故從基因水平解決腫瘤疾病是最佳的。siRNA能夠高效、特異地抑制原癌基因及癌相關基因的表達,目前已成為臨床上腫瘤防治研究的有力工具。但從當前的研究狀況看,要利用RNAi策略解決腫瘤治療問題,首先要解決靶基因的選擇及siRNA向體內的定向輸送。采用逆轉錄病毒系統可以有效地將siRNA插入腫瘤細胞基因組中并長期存在,解決了siRNA作用時間短,實際操作困難等缺點。Wenping Li[7]等人利用腺病毒介導的siRNA轉染使PBR mRNA下降50%,細胞分裂增殖停止,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故PBR可作為治療人乳腺癌潛在的靶標。Menendez等人將與靶基因FAS mRNA序列相對應的siRNA轉染到培養的人子宮內膜癌細胞中72h后,發現FAS基因表達下降90%,從而成功的抑制了子宮癌細胞的生長[8]。

目前,利用RNAi對腫瘤進行研究與治療還存在很多問題,是否所有腫瘤細胞中RNAi現象都存在,是否某些腫瘤細胞中的RNAi現象是被抵抗的,是否人體內腫瘤細胞的RNAi現象和動物模型實驗中呈現的效果是相符的,人類攻克腫瘤問題還需很長的歷程,無疑RNAi為腫瘤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3 RNAi的前景展望

RNAi作為一種代替基因敲除的遺傳工具,可以有效地對基因進行功能評價。該技術正改變著功能基因組學的研究步伐。《科學》雜志和美國科學促進會已將RNAi技術評選為2002年十大重大科學成就之首。由于RNAi技術的日益發展,它已經迅速地從實驗室研究邁向了臨床應用。目前,幾種真正意義上的RNA干擾藥物已經進入了臨床實驗階段。相對于近些年大力發展的基因治療、反義核酸技術、生物芯片等新興生物技術來說,RNAi無疑將會給醫學界帶來更具潛力的突破和發展。但值得人們注意的是RNAi在哺乳動物中的研究還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比如在哺乳動物的某些細胞中RNAi作用并不顯著,特別像一些神經細胞。而且通過運載體將dsRNA轉入人體進行基因治療還是一個很大的難點。可喜的是利用腺病毒作運載體的實驗目前已經取得成功,人們還在尋求一種更加穩定和安全的運載體[9]。二十一世紀是基因的時代,更是生命科學的時代,RNAi的發現無疑是這一時代醫學領域的一個嶄新突破,它為解決人類疾病開辟新的篇章。

參 考 文 獻

[1]Jorgensen RA,Culster PD,English J.etal.Chalcone synthase cosupp-ression phenotypes in petunia flowers: comparison antisense constructs and single-copy vs. complex T-DNA sequences[J].Plant Mol Biol, 1996,31(5):957-970.

[2]FIRE A, XU S, MONTGOMERY M K,et al, Potent and specific genetic interference by double- standed RNA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J]. Nature, 1998, 39:806-811.

[3]Li MJ,Kim J,Li S,et al. Long-term inhibition of HIV-1 infection in primary hematopoietic cells by lentiviral vector delivery of a triple combination of anti-HIV shRNA, anti-CCR5 ribozemy ,and a nucleolar TAR decoy. MOLECULAR THERAPY, 2005, 12(5):900-907.

[4]McCaffrey AP,Nakai H,Pandey K, et al. Inhibi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replication by RNA interference.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3, 309(2):482-483.

[5]Carthew RW. RNA interference: the fragile X syndrome connection[J]. Current Biology, 2002, 12(24):852-854.

[6]Ishizuka A, Siomi MC, Siomi H. A drosophila fratile X protein interacts with components of RNA and ribosomal proteins[J]. Genes & Development, 2002,16(19):2497-2508.

篇9

Altundal等[10]對大鼠進行實驗性拔牙,實驗中把大鼠分成3組:基準組,生理鹽水組,阿侖磷酸鹽組。后兩組分別給與生理鹽水和阿侖磷酸鹽,經2周和4周后三組均測量尿鈣,肌酸酐,血清鈣,堿性磷酸酶和磷酸鹽的水平;從右下第一磨牙的頰舌側取組織做切片,用于評估破骨細胞、成骨細胞和哈弗氏管的數量,吸收陷窩的數量和大小及類骨質形成;測量頰舌側牙槽骨板的平均厚度。結果顯示阿侖磷酸鹽組大鼠的頰舌側牙槽骨體積吸收明顯少于生理鹽水組;阿侖磷酸鹽組大鼠的血清鈣、尿鈣水平和破骨細胞數量明顯減少,顯示骨吸收的明顯抑制。該研究表明雙磷酸鹽明顯抑制拔牙后牙槽骨吸收。Jee等[11]對切除卵巢大鼠使用雙磷酸鹽做實驗,雌性大鼠被隨機分成3組:模擬手術組和兩組卵巢切除組:一組用生理鹽水處理,另一組用阿侖磷酸鹽處理。拔除大鼠的左上第一磨牙,然后在拔牙后立即以2周為一周期,長達6周的時間內,做頜骨的體內顯微CT攝影。牙槽骨的X線片密度和尺度用方差重復測量分析。模擬手術和切除卵巢組大鼠的X線片拔牙窩密度在拔牙后前4周明顯增加(P<0.05)。在第2周時,生理鹽水組大鼠的拔牙窩X線片密度增加,但在第4周時增加明顯少于另外兩組(P<0.05)。拔牙后2~6周,每組都可以看到新骨生成。除阿侖磷酸鹽組外,拔牙后第2周與對照組相比,拔牙后第4周與第2周相比(P<0.05),牙槽嵴高度均有明顯損失。證明阿侖磷酸鹽改善了缺乏雌激素大鼠的拔牙窩愈合,并且幫助抵抗鄰近拔牙窩牙槽骨的損失。Senel等[12]通過全身應用唑來膦酸和帕瑪磷酸處理大鼠后,再觀察大鼠頜骨的變化:將雌性大鼠分成6組:對照組1(C1),唑來膦酸組1(ZA1),帕瑪磷酸組1(PA1),分別注射生理鹽水、唑來膦酸、帕瑪磷酸長達6周;對照組2(C2),唑來膦酸組2(ZA2),帕瑪磷酸組2(PA2),給藥時間均長達8周。藥物治療結束后2天把大鼠處死,每只大鼠的下頜骨前、后部和股骨用作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炎癥局限于ZA2組和PA2組的下頜骨后部;下頜骨前部和股骨沒有被影響。軟組織壞死在ZA2組中的一只大鼠很明顯。說明這些藥物可以改變甚至與雙磷酸鹽相關的頜骨壞死發展有關的愈合情況。

3雙磷酸鹽對牙齒發育的影響

Bradaschia-Correa等[13]做了一項實驗:每天給與正在生長的年輕大鼠阿侖磷酸鈉,分別給予4,14和30d。另一組大鼠做對照組,給與生理鹽水。然后將大鼠處死,把含牙胚的上頜牙槽突用光學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檢查,TRAP(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組織化學檢查和高分辨率膠體金免疫標記檢查。結果顯示大鼠的牙齒沒有萌出;牙槽骨無重建,導致了原纖維間隙出現含無活性破骨細胞的一級性硬骨和大量骨橋蛋白;發育中的骨小梁侵襲了牙濾泡且到達了磨牙胚,使牙釉質表面變形,無牙根形成。這些結果說明了阿侖磷酸鈉通過干擾破骨細胞活性,使其保持在無活性破骨細胞階段,有效地抑制了牙的萌出。

4雙磷酸鹽在口腔臨床的應用

4.1雙磷酸鹽應用于治療牙周炎

大量研究證實:雙磷酸鹽可抑制破骨細胞的分化,促進骨形成[14]。因此,從上世紀開始,雙磷酸鹽便用于治療全身疾病,近年來,受其用于治療全身疾病的啟發,專家們將它引進口腔臨床:Takaishi等在一項長達4~5年的縱向觀察中發現,對4名成人牙周炎患者進行牙周基礎治療的同時,間歇周期性應用依屈磷酸鹽輔助治療(口服依屈磷酸鹽,200mg/d×2周;間歇停藥10~12周或6個月),結果顯示4名患者平均牙槽骨密度明顯增加,牙松動度、牙周袋深度明顯減少。Rocha等[15]對未進行過雌激素替代治療的絕經期女性成人牙周炎患者基礎治療后,隨機雙盲給予阿侖磷酸鹽(10mg/d)或安慰劑6個月,在基線和治療后分別對牙周組織臨床指標檢查、血中雌激素水平、牙槽嵴頂到釉牙骨質界之間(CAB-CEJ)的距離、股骨密度(BMD)、血清N端肽(NTx)和骨特異性堿性磷酸酶水平(BSAP)進行評價。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用藥組牙周探診深度和牙齦出血指數明顯改善,用藥組CAB-CEJ距離增加(0.40±0.40)mm,而對照組減少(0.60±0.53)mm(P<0.05);BMD在用藥組較對照組明顯增加,而NTx和BSAP水平則低于對照組。應用阿侖磷酸鹽輔治療前后,兩組病例血中雌激素水平無明顯差異。該實驗結果提示:對絕經期婦女應用阿侖磷酸鹽輔助牙周基礎治療,可改善牙周病狀況并促進骨的再生和礦化。

4.2雙磷酸鹽應用于種植牙

Abtahi等[6]隨機選擇5個患者,每個患者植入7顆Brane-mark種植義齒,其中一顆表面涂布雙磷酸鹽,被植入在骨質質量最差的地方,并對每顆種植義齒周圍的邊緣骨進行X光線拍攝測量,使用共振頻率測量記錄義齒的穩定性,在組織瓣關閉前和6個月后在橋基連接處測量頻率值(ISQ),結果顯示:在6個月的觀察期間,一個未被雙磷酸鹽處理的種植義齒沒有形成骨結合,共振頻率也降低,雙磷酸鹽涂層義齒沒有出現并發癥,期間拍攝了105張X線片(210個種植義齒位點),顯示出個別對照組種植義齒和雙磷酸鹽涂層義齒有1mm邊緣骨缺損,但這些變量無明顯差別;比較每個患者7顆種植義齒的ISQ值,除一例患者7顆義齒ISQ值無差別外,其他患者雙磷酸鹽涂層義齒的ISQ值是最大的,這說明雙磷酸鹽涂層種植義齒顯示出了更好的穩定性。

4.3應用雙磷酸鹽對根管治療的影響

臨床實驗證明:對應用雙磷酸鹽治療全身疾病的患者進行口腔疾病的治療,口腔疾病治療效果不會有明顯影響。Hsiao等[16]將口服雙磷酸鹽患者的34顆牙的根周在根管治療前用X線鑒定,從沒有口服雙磷酸鹽的患者中選出38顆對照牙,全部牙齒交由美國德克薩斯州A&M大學貝勒口腔醫學院的牙髓病住院醫師和大學生進行非標準化的根管治療和再治療,根管治療結束后經臨床和X線攝片檢查,結果是雙磷酸鹽組有73.5%的損害愈合了,而對照組的愈合率為81.6%,兩組間無統計學意義的差別(P>0.05)。這個初步的短期研究結果說明長期口服雙磷酸鹽的患者可以期待獲得傳統根管治療術后的根周愈合的滿意效果。所以根管治療術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安全、現實的可替代雙磷酸鹽治療拔牙病例的方法。

4.4雙磷酸鹽臨床應用的副作用

篇10

研究進展

腦鈉肽或B型利鈉肽(brain/B type of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1988年由Sudoh等首先從豬腦內分離出來的一種心血管肽類激素。它是利鈉肽家族中的一員,BNP主要由心室分泌,是反映左心室功能的敏感指標。目前關于BNP的臨床研究主要集中在BNP與心功能不全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診斷、治療、預后等方面,而在法醫病理學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死因分析、死亡方式的推斷以明確傷病關系等。現就目前的研究進展和應用作一綜述。

1 BNP生物學特性

人BNP基因位于人類染色體1p36.2,基因全長1922堿基對,含有3個外顯子和2個內含子,其mRNA由692堿基對組成,編碼具有134個氨基酸的BNP前體蛋白原,然后進行細胞內修飾裂解產生108個氨基酸的BNP前體(proBNP)和26氨基酸的信號肽,proBNP再裂解為76個氨基酸的N末端BNP(NT-porBNP)和32個氨基酸的BNP并釋放到細胞外。當心室肌細胞受到牽張或室壁張力增大時,BNP、NT-porBNP以1 ∶1的比例釋放入血,NT-ProBNP的半衰期為60~120 min,無內分泌活性,主要由腎臟清除;BNP的半衰期為20 min,主要在肺和腎內降解。左心室是BNP合成分泌的主要場所,但右心室和心心房亦可合成分泌BNP。

BNP通過與其受體結合而發揮生物學作用。目前發現有A、B、C 3種受體[1],其廣泛分布于人體心臟、血管內皮、血管平滑肌細胞、腎臟、腎上腺和中樞神經系統等組織。3種受體是各種BNP的共同受體,但其親和力各不相同。BNP的生物學作用有:(1)增加腎小球濾過率,抑制Na+重吸收而利鈉、利尿;(2)松弛血管平滑肌,擴張動、靜脈而降低血壓,及減輕心臟前后負荷;(3)抑制交感神經系統活性;(4)拮抗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5)最近研究表明BNP尚可直接松馳心肌,抑制心肌纖維化及血管平滑肌增生,抗冠脈痙攣等作用。

2 影響血槳BNP濃度的因素和疾病

血漿BNP濃度受年齡、性別、心率、腎功能等因素影響[2]。健康人群女性BNP濃度較男性高25 %,服用激素替代治療的絕經期后婦女BNP濃度較高,表明雌激素對其有影響。BNP濃度與年齡呈正相關,但亦有不同的報告。健康人群心率每分鐘增加10次,NT-proBNP下降15 %,BNP下降9 %,因此認為BNP合成、分泌主要在舒張期或依賴舒張期充盈壓。在健康人,左室射血分數越高,BNP濃度越高,而左室收縮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HF)患者恰恰相反。

盡管BNP主要由心臟分泌,但血漿BNP濃度可受其它系統疾病和藥物的影響。能引起BNP濃度升高的疾病有:肺部疾病,如肺心病或合并有右室限制的肺部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急性加重期及嚴重缺氧;高血壓及肺動脈高壓,尤其是高血壓并左室肥厚;心臟結構異常,如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狹窄、肥厚性心肌病;內分泌及代謝疾病,如甲亢、庫欣綜合征(或外源性糖皮質激素)、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Addison綜合征、糖尿病;其它如肝硬化及腹水、急性腎衰、副腫瘤綜合征、蛛網膜下腔出血、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β受體阻滯劑可輕微升高BNP濃度,而ACEI類藥物可降低BNP濃度。心功能衰竭患者經積極治療(急性期靜脈用擴血管藥物和利尿劑,盡早及長期應用ACEI類藥物和β受體阻滯劑),BNP濃度降低。

3 BNP檢測方法

臨床中BNP濃度的檢測方法主要有放射免疫法分析(radioimmunoassay,RIA)和免疫放射分析法(immunoradiometric assay,IRMA)。此兩種方法測得血漿BNP的正常值范圍為0.5~30 pg/mL。新近應用的美國博適床旁快速定量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診斷儀使用全血標本,15 min顯示測量結果。推薦的心衰診斷界值為100 pg/mL。法醫病理學中除RIA、IRMA之外還應用免疫螢光法、免疫組織化學方法、RT-qPCR等方法來測定心肌組織、體液中BNP及其基因。RT-qPCR是近年來應用最廣泛的新興分子生物學技術,是核酸定量、半定量檢測中最準確、靈敏、簡單和快捷的方法之一。

4 BNP在臨床中的應用

4.1 BNP與充血性心力衰竭

BNP在心力衰竭中的臨床應用目前已經較為成熟,它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1)早期診斷: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在不考慮年齡、心力衰竭嚴重程度的評估分級(NYHA)、心功能損傷原因、左心室射血分數等相關因素,高水平BNP/NT-proBNP和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上升密切相關。國內小樣本臨床研究亦顯示出BNP診斷心力衰竭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2]。在多因素分析中,使用BNP/NT-proBNP水平對死亡率進行預測要比使用NYHA分級更為準確[3]。(2)對心衰治療效果的評價:實驗表明,在治療有效的患者中,BNP/NT-proBNP水平開始下降,在治療無效或是心功能進行性衰退的患者中,BNP/NT-proBNP水平沒有下降,甚至繼續升高。(3)評價急性心衰的預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性HF的主要病因,對AMI患者的追蹤結果顯示,BNP/NT-proBNP濃度高于中位值的患者,其心臟病致死的比率相對低于中位值偏高的患者,這表明心梗后高濃度BNP/NT-proBNP測定值意味著有大面積心肌壞死,從而導致更加明顯的左心室功能不全。應用肌鈣蛋白T通過檢測心肌壞死的程度來進行危險性分級,而應用BNP/NT-proBNP則通過反應心臟功能不全來分級,二者結合將達到最佳的AMI危險性評估的效果。研究發現,BNP/NT-proBNP濃度能獨立地識別不良預后的心衰患者,是判斷心衰患者預后和進行危險分級的有力指標。

4.2 BNP與心肌梗死

(1)BNP對心肌梗塞范圍、梗塞后左心室功能監測:血漿BNP水平與AMI的梗死面積呈正相關,而與左室射血分數、心臟指數呈負相關。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后,血漿BNP 24 h快速升高,然后趨于穩定,4 d內血漿BNP濃度與透壁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射血分數密切相關[3]。(2)BNP對AMI預后的評估:在AMI后測定BNP,不僅可識別有無左心室收縮功能不全,而且在判斷左室重構和死亡危險方面優于超聲診斷。新近有資料認為,BNP是預測急性冠脈綜合癥患者30 d內死亡率最好的標志物,其他的研究者證明NT-proBNP水平的中值能夠預言ACS患者4年內的死亡率。

5 BNP在法醫學中的應用及前景

Bao-Li Zhu等[5]對法醫尸檢案263例(男性195例,女性68例,年齡24~94歲)在死后72 h內通過放射免疫法,免疫熒光分析檢測心包液中ANP、BNP、cTnT濃度。結果顯示,在死后72 h內,ANP、BNP與cTnT濃度測定值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心源性死亡中,心包液BNP濃度與BNP/ANP比值遠遠高于非心源性死亡病例。

Jens Peter Goetze[6]等通過動物實驗證實,在缺血2.2±0.2 h,左心室缺血區心肌BNP mRNA含量高出正常對照組3.5倍;而在心肌缺血區和正常心肌區,通過放射免疫分析及免疫組化方法均未能檢測到BNP、proBNP存在;在缺血2 h后,心肌缺血組BNP血濃度升高(P=0.028),而正常對照組BNP水仍平處于基礎值(95 %±10.2 %,P=0.62)。考慮在急性缺血時,合成的BNP快速釋放入血,導致染色缺失。為證實這個理論,將缺血心肌放入營養液培養3 h,雖未能從細胞中測得BNP、proBNP,但在培養液中測得其存在,因而證實了左心室肌在缺血時BNP基因表達增強,BNP合成增多,且迅速釋放入血。徐永城[7]等結扎大鼠心臟左前降支,用RT-qPCR法、普通PCR法檢測在急性心肌缺血后,目的基因BNP的mRNA表達變化與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后所經歷時間的關系。結果表明BNP基因在急性心肌梗死發生3 h后在心肌中的表達量明顯增加,而在1 h組心肌中表達的量與10 min、30 min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BNP基因并非是能反映心肌缺血極早期變化的最佳基因。

總之,BNP在臨床醫學中的研究相對較多,目前血BNP濃度檢測主要應用于心功能、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診斷、治療與預后。雖BNP在法醫學中的應用國內外報道不多,但BNP在法醫病理學尸體解剖中的死因分析、死亡方式的推斷以明確傷病關系等方面都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研究的深入,其檢測和診斷標準將更加標化和量化,在法醫中的應用也將更加廣泛與深入。

參考文獻

[1] Tremblay J,Desjardins R,Hum D,et al.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of natriuretic peptide receptor guanylyl cyclases [J].Mol Cell Biochem,2002,230(1-2):31-47.

[2] Loke I,Squire IB,Davies JE,et al.Reference ranges for Natriuretic peptide for diagnostic use are dependent on age gender and heart rate[J].Eur J Heart Fail,2003,5(5):599-606.

[3] 陳協興,洪華山,王一波,等.腦利鈉肽對急性呼吸困難的鑒別診斷意義[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4,13(4):254-256.

[4] 吳士禮,包宗明,史曉俊,等.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漿腦鈉素檢測及其意義[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2006,4(4):278-280.

篇11

目前抑郁癥的發病率有逐步增加的趨勢,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全球疾病總負擔的統計顯示,1990年抑郁癥排在第5位,抑郁癥與自殺加在一起占5.9%,列第2位。預計到2020年抑郁癥的疾病負擔將上升到第2位,列在冠心病之后[1]。現代醫學諸多研究表明其病因跟遺傳、生物化學、心理、社會和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2]。蒙醫學文獻上雖然沒有明確記載有關抑郁癥的資料,但蒙醫學作為一門傳統醫學,對抑郁癥有著獨特的認識及研究成果。

1 病因

蒙醫認為赫依、希拉、巴達干是疾病的基本因素[3]。正常的赫依、希拉、巴達干稱為立身三根,它們共同構成人的機體。它們分布在人體的不同部位,起著各自的作用。赫依、希拉、巴達干三根為人體之本基,概括為陰、陽、氣。因此,三根赫依、希拉、巴達干功能失調是抑郁癥的主要病因[4]。三根的功能不僅表現在正常的生理活動中,同樣也表現在異常的病理變化中[5]。

正常赫依主要依賴腰胯部,居于人體下半身,性屬中性偏寒。赫依具有輕、粗、動、涼、細、堅等六種秉性。正常赫依主呼吸、輸送飲華、物質代謝、血液循環、肢體活動、五官感覺、大小便排泄,并保持希拉和巴達干相對平衡,是維持生理活動的動力。正常赫依遇到飲食、起居、氣候或其他誘發赫依旺盛的因素可發生病變,由立體三根之一轉變為三個基礎病因之一。赫依的正常生理功能紊亂可導致希拉和巴達干失去相對平衡。異常赫依影響其竄行之道,即屬于五臟的心、屬于六腑的大腸、屬于七素的骨關節、屬于感覺器官的耳朵和觸覺部位而出現一系列赫依偏旺的癥狀。比如由于赫依的輕、動秉性可出現頭暈、虛嘆、常哈欠、伸腰、干嘔、注意力不集中、偶有意識不清、游走性刺痛、舉止輕捷、睡眠不安等癥狀,由于粗秉性可引起皮膚粗糙、舌糙發紅、多在饑餓時或下午、凌晨發病等癥狀,由于涼秉性可引起惡寒、戰栗、喜溫暖等癥狀,由于其細秉性可引起腰胯部及全身骨關節、牙齒和指尖麻疼等癥狀,因其堅秉性可出現不易腹瀉、耐瀉藥、如有腫塊則不易化膿成熟等癥狀[6]。以上癥狀中頭暈、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安、游走性刺痛、干嘔等癥狀與抑郁癥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相符。因此可初步推斷出抑郁癥的癥狀可能是赫依發生病變引起的,即抑郁癥的病因與蒙醫赫依有關。

巴達干性屬寒,主要具有重、寒、膩、鈍、潤、固、粘等七種秉性。巴達干依賴于腦部而居于膈肌以上部位。巴達干主要有促進發育、使人變得肥壯、堅定意志、使關節牢固而、使人變得心寬、增加人的耐力、調節睡眠、控制希拉的熱能等作用。正常的巴達干當遇到跟它秉性相似的飲食、起居、氣候及其他誘因時會變得旺盛、超出正常量,與赫依、希拉兩根相搏,串行到頭、舌、鼻、胃、腎、膀胱、肺、脾、食物之精華、肌肉、脂肪、骨髓、大小便等引起相關癥狀。比如由于巴達干的寒秉性引起人體熱能下降、消化不良、口唇發澀、食欲減退、胃腸脹氣、頻繁打嗝、吐胃內容物、腰胯部疼痛、全身發涼癥狀,由于巴達干的重秉性引起身心發沉、治病療效慢、多睡、精神紊亂、思維遲鈍、頭悶、意識模糊、懶散等癥狀,由于膩秉性可出現脂肪增多、發胖癥狀,由于鈍秉性可出現病程延長、病情緩解較慢,由于秉性患者皮膚變得白嫩,由于固的秉性可出現疼痛部位較穩定而疼痛時間長,由于巴達干的粘性可出現鼻涕、涎等增多、大便和嘔吐物等成粘樣等癥狀[6]。以上癥狀中消化不良、食欲下降、腰胯部疼痛、身心發沉、思維遲緩、精神紊亂、意識模糊、懶散等癥狀與抑郁癥的臨床癥狀基本一致。因此可推斷出抑郁癥的癥狀可能與巴達干的病變相似,即抑郁癥的病因可能與巴達干相關。

綜上所述,抑郁癥的病因與巴達干和赫依偏旺引起的。赫依和巴達干相互搏斗導致三根平衡失調,影響心、腦和白脈系統等引起抑郁癥的一系列癥狀。

2 病機

抑郁癥的發病多與心、語、身三大業過度或紊亂有關,如日常生活中過度行腦力勞動、過度悲傷、過度懷疑、過度貪得或過度自卑等引起體內赫依偏旺,與希拉、巴達干相搏而導致三根平衡失調,生理功能紊亂[7]。進而影響心、腦及白脈等竄行之道。蒙醫學認為心臟為五臟之王,心臟雖然居于巴達干區,它本身是總赫依的所寓之處,普行赫依和完成希拉居于心臟,故赫依發生病變時心臟為病變赫依的竄行之道,心臟的功能主要由赫依支配,故赫依發生病變時容易紊亂心臟的正常功能。心臟為血液循環的樞紐,心臟在普行赫依的動力下通過動脈把血液和空氣運輸到人體各臟器,并把飲食之精華傳送到人體各部位滋養全身各組織器官,此外心主精神、意志、思維等[6]。而正如“四部醫典”曰:“腦為白脈之海”,由諸多個白脈形成的白脈之海稱為腦。腦為司命赫依和能足巴達干所寓之處,又在兩者支配下發揮掌管人體各系統器官的功能,是生命之根本[8]。蒙醫學在診斷治療疾病時十分重視整體觀,認為人和大自然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并且人體本身也是這巨大系統的縮影,也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9]。其中各器官和臟腑均有相應的部位,并在相互之間有著密切關系。其中心與腦由黑白脈道相連,腦的滋養血液借普行赫依的作用由心臟供給,而腦借助從腦、脊髓延伸到心臟的隱匿脈支配心臟的正常功能。抑郁癥初期赫依偏旺,且由于它的輕、動等秉性上升到巴達干區,與巴達干相搏并侵犯屬于其竄行之道的心臟,赫依的輕、動等秉性與巴達干的重、鈍等秉性相對立而赫依逐漸偏衰,巴達干逐漸偏旺。由于赫依的偏衰引起氣血運行障礙及感覺神經功能紊亂,合并巴達干的粘性堵塞心之竅出現身心發沉、不愿言語、思維遲緩、反應遲鈍、全身無力、懶散等相關癥狀。

3 治療

抑郁癥為巴達干、赫依功能紊亂引起的[10-11]。發病部位在心、腦和白脈系統。故抑郁癥的治療主要以調節三根,鎮巴達干、赫依,寧心、安神,促進白脈傳導為原則[12-13]。根據蒙醫整體觀與寒熱調節理論,選用蒙醫溫針等溫性的傳統療法及匝迪-5味丸、檳榔十三味丸等溫性藥物已達到一定療效。劉耀凍等[14]觀察蒙藥匝迪-5味丸和中藥逍遙丸結合心理療法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癥的療效, 20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1~2月痊愈14例,占70%,2~3月治愈6例,占30%,隨訪均未復發。邢薩茹拉等[13]觀察蒙藥檳榔十三味丸治療抑郁癥30例臨床療效,得到檳榔十三味丸治療抑郁癥臨床總有效率為96.7%;治療第一周末、第二周末漢密爾頓量表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治療1周后,焦/軀體化和睡眠障礙因子分較治療前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蘇榮等[15]用蒙醫溫針治療抑郁癥患者37例,治療后癥狀明顯較治療前好轉,治療前后評分有統計學差異。賽音朝克圖等[16]應用蒙醫三根平衡針刺激巴達、心穴與黑白際穴結合鹽酸帕西汀治療首發抑郁癥,結果為蒙醫三根平衡針結合藥物治療抑郁癥起效快、療效好,優于單用藥物治療。

4 小結

分析“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17]提出的抑郁癥診斷標準和臨床表現,筆者認為抑郁癥是由于長期身、心、語功能亢進或不調導致三根失去自有的生理平衡,尤其赫依與巴達干相搏侵犯心臟和白脈系統所致,屬蒙醫心思病或狂癥范疇,其癥狀更接近“心思病”分類中的寒性心思病,而重度抑郁癥的癥狀更接近蒙醫“狂癥”分類中的“巴達干狂”。按疾病的本性分類屬寒性疾病。具有癥狀頑固、復發率高等特征。目前蒙醫在寒熱平調原則及整體觀等基礎理論的指導下,以調節三根、抑巴達干和赫依、寧心、安神、促進白脈傳導為原則治療抑郁癥已經得到一定療效。但現蒙醫對抑郁癥的研究報告尚少,大多數是以個人臨床經驗等形式報道,蒙醫治療抑郁癥的作用機制等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郝偉,于欣主編.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08.

[2]何舒,林渝峰,李霞,等.抑郁癥的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06,28(3):126.

[3]達日茂瑪仁巴?羅布桑朝日嘎,金光注釋集[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338-339.

[4]蘇榮扎布,蒙醫臨床學 [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623.

[5]白青云,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5.

[6]巴吉格木德主編.蒙醫學基礎理論[M].呼和浩特:內蒙古醫學院印刷廠,2008:159-160,169-170,119.

[7]包伍葉,佟海英,包哈申,等.蒙醫學對抑郁癥的認識與治療進展[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2,5(5):68-69.

[8]阿古拉主編.蒙醫傳統療法[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2:40.

[9]策?蘇榮扎布主編.蒙醫內科學[M] .北京:民族印刷廠,1989:10.

[10]呼日樂巴根,佟海英,蓮花,等.匝迪-5味丸對急性應激所致行為絕望小鼠的抗抑郁作用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雜志,2015,1.25(1):56-58.

[11]呼日樂巴根,佟海英,松林,等.肉寇-5味丸對慢性抑郁模型大鼠行為及海瑪單胺遞質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5,6.21(11):146-149.

[12]色哈斯巴根,張淑蘭.灸法結合蒙藥治療抑郁性精神病19例[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1996,3:22.

[13]邢薩茹拉,佟海英,趙福全,等.蒙藥檳郎十三味丸治療抑郁癥30例臨床療效的初步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12:10.

[14]劉耀凍,郭春麗,孫麗萍,等.蒙藥匝迪-5味丸、逍遙丸聯合心理療法治療腦卒中后后抑郁癥[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7(9):10-11.

[15]蘇榮,蒙醫溫針治療抑郁癥[J].中國蒙醫藥雜志,2009,1(15):69.

篇12

論文題目:中文標題用三號宋體加粗,應簡明確切地反映文章的主題,一般不超過25個漢字。有基金項目資助的請在標題后用"*"號右上標表示。英文標題用三號TimesNewRoman加粗,要與中文標題含義一致,并符合英文書寫習慣。

篇13

1.1 踝關節創傷的常規診斷學方法

踝關節是人體器官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維持下肢功能的主要器官。但是由于外傷的作用,其容易發生踝關節扭傷與骨折,從而造成一系列的后果,嚴重的可導致參加,其中外側軟骨的損傷在嚴重的踝關節軟組織損傷中最為常見[1]。目前臨床上對踝關節扭傷所致的軟骨損傷的診斷主要依賴于臨床癥狀進行分析,或通過普通X線、CT檢查推測軟骨損傷程度,但是不能及時正確地反應踝關節創傷所導致軟骨損傷的真實情況,導致診斷效果不好[2]。

1.2 踝關節創傷的磁共振成像(MRI)診斷學方法

MRI具有任意斷面成像、多方位成像、組織分辨率高等優點。而踝關節因其變化多端的功能運作和錯綜復雜的解剖結構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有不少學者在這方面已作了較多的研究并在1.0T或1.5T MRI機上制訂了一系列掃描常規并指出常規足、踝關節檢查中,患者一般采取仰臥位,腳取自然中立位,跖屈或背屈位后置于肢體或頭線圈中;軸位、冠狀位及矢狀位為常規的MRI掃描位置,軸位及冠狀位對顯示軟骨的解剖及其病變具有優勢[3-5]。其中矢狀位則主要對顯示跟腱的病變有很好的診斷效果,而冠狀位能較好地顯示軟骨損傷的病變,同時臨床上需要根據不同的要求選擇斜位來顯示特殊的解剖結構及病變。踝關節軟骨損傷后在MRI上主要表現為軟骨增厚、邊緣毛糙、骨周圍脂肪間隙模糊不清、內部信號不均勻及關節腔積液等征象[6]。當前踝關節常規的掃描序列包括T1WI、T2WI/SE、PDWI、3D-FS-SPGR等序列。其中PDWI、T1WI能較好地顯示正常或異常的解剖結構,而T2WI/SE\3D-FS-SPGR序列則能判斷因外傷、炎癥或浸潤所致的損傷情況,從而有利于診斷[7]。

2 隱匿性及細微骨折的醫學影像診斷學應用分析

2.1 隱匿性及細微骨折的常規診斷學方法

細微骨折一般是患者骨折斷段不明顯,骨折斷裂處不徹底,造成患者臨床骨折特異性體征不顯著,普通的X線攝片技術和CT檢查不易發現[8]。此外,腹腔周圍骨折存在時,骨折線不清晰時,容易被完整骨骼或腹腔內臟器等遮擋,不易發現骨折處,因此,導致臨床出現較多的失治和誤治的現象[9]。隱匿性骨折是指經過傳統X線、CR等計算機技術檢查未見陽性骨折征象,但是患者確實存在骨折[10]。在診斷中,傳統方法為X線,但是存在診斷陽性率不高等問題。

2.2 隱匿性及細微骨折的多層螺旋CT(MSCT)與MRI診斷學方法

MSCT技術填補傳統X線攝片測量平面及的缺陷,其對髖關節以及踝關節的等處顯示較清晰,相比較而言,鼻骨等骨骼覆蓋較廣、結構較復雜的骨折面,MSCT對于捕捉此類骨折線走形多樣、透亮度不高的骨折平面,顯示較為局限,陽性診斷率不高[11]。近年來,MRI技術的引進,大大提高隱匿性骨折臨床確診率。尤其是對于四肢關節等處的復雜骨折類型,以及合并關節積液及水腫較重的骨折患者價值更高[12]。MRI在骨挫傷中檢出率高,不同掃描參數可對比得出骨折數據,尤其適用于隱匿性骨折患者,對于合并血腫、脂肪覆蓋等骨折情況復雜的部位,MRI檢出率高于MSCT[13]。臨床若經傳統X線未見骨折顯影患者,但臨床癥狀及體征直指骨折,都應該及時采用MSCT或MRI檢查,對于骨折部位特殊、情況嚴重的患者,可以聯合兩種檢測,為臨床診治及事故鑒定提供更加充分的臨床數據[14]。

3 頜骨腫瘤的醫學影像診斷學應用分析

頜骨是面骨中最重要的骨性器官之一,頜骨的發育與咀嚼、語言、吞咽和呼吸等功能有關。頜骨腫瘤可原發于上下頜骨,也可以由頜骨或頜骨鄰近的組織結構或者自身的附著組織所累及。當前我國頜骨腫瘤的發病率雖然不高,但是對于患者的身心都有一定的影響[15]。從發病上分析,頜骨腫瘤既有遺傳因素的影響,也可能受周圍環境因素干擾,多數為良性腫瘤[16-17]。一般來說,頜骨的解剖結構復雜,鄰近解剖間隙較多,為此頜骨腫瘤常侵犯顱底、翼腭窩、鼻腔、眼眶等重要部位,為此對于治療的要求很高[18]。頜骨腫瘤的治療中既要根治性切除病變,又要關注患者術后的面容、外觀與相關功能的要求。為此在手術治療前了解頜骨病變的范圍、病變毗鄰關系及其相關性質非常重要,而影像學檢查是其主要手段[19]。CT掃描操作簡便,具有良好的定位能力及更高的分辨率,特別適于頜骨的檢查[6]。而多層螺旋CT是用X線束對人體的某一部分按一定厚度的層面進行掃描,圖像質量好,成像速度快,診斷能力更強,可由計算機進行處理后輸出圖像信息,可為制訂術前手術方案、術后評估提供可靠的依據[20]。而在CT重建中,其主要技術包括容積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和多平面重建(multi planner reconstruction,MPR)。MPR可任意方向成像,能全面顯示腫瘤內部結構,從而準確判斷病理影像學特征判斷,也是鑒別不同腫瘤的重要依據。而VR獲得的是真實的三維顯示圖像,層次清晰,可清楚顯示血管圖像。但VR重建對頜骨腫瘤的顯示容易造成假像,因而必須結合MPR圖像進行判斷[21]。

4 脊柱骨折的醫學影像診斷學應用分析

脊柱骨折是臨床上的常見骨折類型,可由外傷也可由病理疾病引起。其中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多發生于腰椎、胸椎,大部分患者并無神經受損癥狀體征,日常生活中稍有不慎或輕微創傷就有可能導致骨質[1]。調查顯示,我國老年人口中有400萬人因骨質疏松而致壓縮性骨折,許多人的生活質量因此受到嚴重影響,甚至致殘和死亡[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