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新生兒機械通氣的護理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吸痰是呼吸道護理的關鍵,特別是上呼吸機輔助呼吸的新生兒,合理正確的吸痰對機械通氣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我院新生兒科自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使用呼吸機機械通氣搶救56例各種原因所引起的新生兒呼吸衰竭,療效理想。現就機械通氣氣道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56例均為新生兒,其中男性34例,女性22例;早產兒38例,足月兒18例。其原發病為:早產兒原發性呼吸暫停23例,新生兒肺透明膜病22例,新生兒窒息6例,合并肺出血5例。
2 結果
在使用機械通氣治療56例新生兒呼吸衰竭過程中,吸痰得當,及時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呼吸道分泌物梗阻所致的通氣功能障礙,52例經搶救成功,4例死亡,最短通氣時間為12小時,最長通氣時間為126小時。
3 氣道護理
3.1 機械通氣前的氣道準備。患兒置于輻射搶救臺,仰臥位,清理口鼻咽部分泌物,插胃管抽空胃內容物,防止胃內容物返流引起吸入性肺炎。肩下略墊高,使頸伸展氣道平直,利于氣管插管,避免損傷氣管內壁。配備好氣管插管、口腔吸痰用物、常用急救藥品,調節呼吸機處于準備狀態,建立靜脈通道,進行心電監護及血氧飽和度監測。
3.2 保持氣管插管位置正確。以頭部固定架支撐。氣管插管固定后,進行胸片檢查確定位置,同時記錄氣管插管深度,每班檢查并登記。濕、松動的膠布及時更換,防止新生兒頭部活動時氣管導管脫出。
3.3 拍背排痰。以勺狀手掌或叩擊器輕柔而迅速地從下至上,由外向內拍打前胸、后背、雙側腋下,共拍5min-10min,拍打力度為皮膚輕度發紅為宜。通過拍背,使痰液脫落排入氣道有利于吸出。因拍打可加重出血,故肺出血、顱內出血、肺透明膜病高峰期不宜拍背。
3.4 吸痰方法。
3.4.1 適時吸痰。出現以下任何一種情況時應立即給吸痰:患兒有呼吸窘迫時;聽到痰鳴音時;呼吸機氣道壓力升高有報警時;血氧飽和度突然下降時。改進吸痰操作方法:當指征出現時用吸痰管先抽吸口鼻腔內分泌物,再抽吸氣管內分泌物。口鼻吸痰時患兒取仰臥位,先吸凈口腔內痰液再吸凈鼻腔痰液。每次吸痰前、后用復蘇囊加壓給氧數次,或提高氧濃度(FiO2)10%-20%,以保證儲氧和糾正低氧血癥。監測血氧飽和度保持在85%-90%。
3.4.2 氣道吸痰。兩人配合操作,助手協助拍背及氣道濕化,吸痰時,助手分離氣管導管與呼吸機的接口,取5ml注射器向氣道內滴入生理鹽水0.5-1.0ml,肺出血者則用生理鹽水100ml加腎上腺素1mg,在吸氣時滴入,再接上復蘇囊加壓給氧3-5次,使濕化液充分彌散在氣管內,稀釋痰液,有利于痰液吸出。并注意固定氣管導管以防脫管。操作者戴無菌手套,把一次性氣管內吸痰管送入氣道深部遇到阻力后退出0.5cm,邊吸引邊上提,吸痰管完全退出后,助手迅速連接呼吸囊加壓通氣,待血氧飽和度回升至90%-95%后再次吸痰。每次吸引時間不超過10s,連續吸痰不超過3次。若吸痰時間過長可致缺氧或低氧血癥;吸痰頻繁可致氣管痙攣。吸痰壓力為負壓8kPa-13kPa[1]。
4 體會
呼吸道的護理直接影響機械通氣的成功與否,掌握吸痰時機及規范的吸痰操作是呼吸道護理的關鍵,新生兒機械通氣時,過多地反復吸痰會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物增多[2],造成和加重低氧血癥。注意氣道溫濕化,濕度保持在60%-70%,溫度在32℃-35℃,對痰液黏稠者用0.9%生理鹽水每2h沖洗氣道1次,并吸引痰液。拔管后用注射用水+塞米松霧化吸入每日6次,防止喉水腫。
嚴格無菌操作,每天更換呼吸機管道,用一次性吸痰管。監護室空氣消毒機持續消毒空氣。此外,糾正酸中毒、抗感染、靜脈營養支持均是使機械通氣成功的重要保障。新生兒的護理工作極其精細,護士應有愛心、耐心和細心,不但要具備嫻熟的技術,還要有一絲不茍的責任心。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分析判斷能力可使氣道護理及時,確保機械通氣有效。
篇2
1.1一般資料
本次所選研究對象是我院自2013年4月-2-014年3月所收治的54例新生兒HMD患者,患者胎齡在28-37周之間,其中有30例患者為女性,有24例患者為男性,全部患者均在出生后的6小時先后出現了、進行性呼吸困難以及發紺等癥狀,所有患者均滿足新生兒學中關于HMD診斷標準[3]。患者體重為1819±559g;在Apgar評分上,1分鐘內評分高于8分有14例,評分在4-7分的有25例,評分低于3分的有15例。全部患者均在出生后的6小時候來我院進行就診。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全部患者通過口氣管插管成功后,借助于SLE5000呼吸機予以機械通氣,根據患者病情和血氣分析結果進行呼吸機參數的設定,且遵照醫囑予以保暖、營養支持以及抗感染等對癥治療。
1.2.2護理方法:1)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地觀察,每兩個小時進行雙肺呼吸音的聽診,查看是否對稱,且觀察患者雙側胸廓起伏的一致性,對患者指甲顏色以及口唇顏色進行觀察,并記錄每分鐘通氣量、峰壓以及潮氣量等,若發現異常,因及時告知醫師并查找原因,予以處理。在上盡量選擇仰臥位,可于后頸部放置一小方枕,讓頭、肩以及頸處于同水平上,以免呼吸道壓迫,使氣流通過受到影響,且每兩小時進行一次的更換,防止局部位置的皮膚受損。2)在機械通氣護理過程中,氣道濕化必須要良好,可借助于呼吸機上濕化裝置,把注射用水添加在濕化器中,讓吸入氣體溫度可保持為35攝氏度-37攝氏度之間,且濕度控制在60-70%之間,同時每天還應對濕化瓶內中蒸餾水進行更換,及時進行添加,要注意的是集液小瓶應比螺紋管低,若集液小瓶與螺紋管中所聚集的液體過多時,則會使呼吸機通氣功能受到影響。3)在選用吸痰管時,應結合氣管導管內徑具體大小來選擇,通常情況下選擇5F吸痰管,不過過硬以免使氣道黏膜受到影響,而過軟則會插不至導管末端,使吸引效果受到影響。在吸痰時應由兩人一同操作,由一人來進行導管的固定,另外一人則吸痰,利用無菌鑷子或者戴上無菌手套實施吸痰時,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要求來執行,先吸氣道,接著再吸口鼻腔內的分泌物。在吸痰前后應予以1-2分鐘左右的高濃度吸氧,其吸引壓力應盡量控制于13.33kP范圍內[4]。氣管中吸痰管插入深度應在氣管導管長度的基礎再延長0.5-1厘米。把吸痰管插入至氣管導管時應邊旋轉且邊吸引,在吸痰時動作應輕柔,吸痰時間不可超過15秒,若時間過長,很容易引起缺氧現象;若痰液過于黏稠不容易被吸出,則可事先于氣管內注入生理鹽水,接著再進行吸引。完成吸痰后需吸入1-2分鐘純氧,接著把吸氧濃度調節到吸痰之前的水平。4)在撤機之前,遵照醫囑應用地塞米松,以免喉頭出現水腫,在拔管之前的4小時內不可進食,且將胃內容物抽出。同時在插管之前,還應做好再次插管準備工作,準備好所需的各種應搶救物資。在拔管以后需立即進行吸氧,結合患者自身病情實際情況禁食大約8-12小時,且加強監護,對患者尿量、生命體征、神志和血氧飽和度等進行嚴密地監測,于1-2小時后進行血氣的復查。
2.結果
4例新生兒HMD患者中有4例患者由于經濟原因或者家屬而放棄治療,其余患者均順利撤機且痊愈出院,患者護理滿意度為88.9%(48/54)。
篇3
本文通過研究20例機械通氣鼻飼喂養的患兒護理進行回顧性分析,取得了不錯療效,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擇2011年4月~2013年10月進行治療的36例機械通氣的患兒,并進行鼻飼喂養,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20例,其中男12 例, 女8 例, 胎齡為32~35周,平均胎齡為33.5±1.2歲,早產兒12例,足月兒6例,患兒中有15例肺透明膜病, 2例胎糞吸入,1 例重癥肺炎;對照組20例,其中男13 例, 女7 例, 胎齡為31~35周,平均胎齡為33.6±1.5歲,早產兒13例,足月兒7例,患兒中有18例肺透明膜病,1例胎糞吸入,1 例重癥肺炎。所研究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面色紫給、呼吸急促、不安、反復呼吸暫停及H 型呼吸衰竭等癥狀。所有研究對象均符合機械通氣診斷標準,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病情等方面分析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方法:40例患兒采用機械通氣方式為經口或鼻氣管插管。針對性給予患兒不同的通氣方式和呼吸參數指標。兩組研究對象均在每日早晨空腹測量體重及記錄經皮測膽紅素。對照組治療方法為靜脈營養與一般護理方法,觀察組治療方法為靜脈營養、早期鼻飼喂養與針對性護理方法相結合。
1.3統計學方法處理:所有數據均運用SPSS ( 版本13.5 ) 統計軟件進行計算,以P0.05表現為有顯著性差異,以P0.01表現為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兩組體重增加分析比較:通過對兩組患兒體重增加情況分析比較可知,觀察組機械通氣患兒出生后5及10天后體重明顯比對照組重,且分析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體重增加分析比較
3 護理干預措施
3.1 機械通氣護理:正確掌握機械通氣對患兒維持正常的生命體征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機器通氣的同時對于病情允許的患兒應當給予適當的鼻飼喂養[1]。機械通氣護理方法主要護理要點是對患兒進行翻身拍背,目的是使附著在支氣管的粘液松動易于排出,重點拍兩側前胸、腋下、肩胛間和肺底部,用手腕力量迅速和輕柔地拍打,共拍5-10分鐘。于拍背后吸痰,根據呼吸道分泌物多少,每隔2-4小時吸一次,選擇不超過氣管導管內徑2/3的吸痰管進行,由兩人同時操作,嚴格遵守無菌技術,避免微生物進入呼吸道[2]。
3.2 鼻飼喂養護理:患兒尤其是患兒中早產兒由于組織器官發育不完全,免疫功能低,在進行插管及喂養等各個環節中動作盡量要輕,確保不要對患兒造成傷害。護理人員對進行記錄的數據要細心準確,并按照制度嚴格交班。患兒在每次喂奶前要及時準確的了解胃排空情況及胃滯留物的情況[3]。根據殘留奶量來決定注入新鮮奶液的量。鼻飼喂養注入速度盡量緩慢, 在回抽及注入奶液時速度也要慢。鼻飼喂養要用溫開水沖凈胃管, 避免積于在管腔中食物變質, 造成管腔堵塞。護理的整個過程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避免發生感染。
4 討論
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低體重兒在搶救過程中其成功率與機械通氣(CMV)的應用關系密切。本實驗研究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體重明顯增加, 黃疸持續時間縮短, 未發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早期鼻飼喂養對胃腸道損害及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沒有影響。因此,對患兒機械通氣治療非常重要。通過對患兒有效的護理,明顯提高患兒治療效果,這對醫護人員提高護理質量和護理方向提供了新的方向。值得護理相關人員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篇4
DengJunXiaoXiaoMei
【Abstract】 Objective: Discus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a successful respirator-withdrawal in new arrivals'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provide the nursing programs pointedly. Methods: Observe the 59 new arrivals' body symptom, bi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having complication disease or not before withdrawing respirators when i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fter withdrawing respirators, observe for 48 hours continually, if there is no need to use respirators once more, the respirator-withdrawal is successful, if they need to use the respirators again, the respirator- withdrawal is failure. Result: There are altogether 68 respirator-withdrawals in these 59 sick new arrivals. Among them, 49 respirator-withdrawals are successful, while 19 respirator-withdrawals are not; the failure rate is 27.9%. The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successful respirator-withdrawals or not are: the lower body weight in premature birth, lung infection, septicemia, and the Apgar scores at birth. When comparing the respirator-withdrawal failure group with the successful group, the body weight, Apgar scores, lung infection, and the difference of septicemia incidence are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words】Mechanical ventilation respirator-withdrawals;New arrivals;Nursing
【中圖分類號】R47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6-0006-02
機械通氣(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是救治有呼吸衰竭新生兒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能使新生兒的病死率大幅下降。但呼吸機應用的相關并發癥卻不容忽視。患兒撤機時機的正確把握是臨床醫生護士面臨的較大難題。本研究旨在對本院NICU病房2009年8月-2010 年2月行機械通氣危重新生兒59例MV撤機情況進行分析,探討撤機成功的有利及不利因素,改善護理措施提高早期撤機的成功率。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選擇2010 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住院并進行MV支持的59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其中體重
1.2 觀察指標:所有患兒機械通氣方式為持續氣道正壓通氣(cPAP)和間歇正壓通氣(IPPV)+呼氣末正壓通氣(PEEP),根據原發病及血氣分析結果調節呼吸機參數,病情好轉后改為同步問歇指令通氣(SIMV)過渡。一般觀察指標包括患兒年齡、性別、體重、有無產傷及Apgar評分等;臨床指標包括體溫、呼吸頻率、心率、體重變化、臨床生化血氣等,帶機過程中有無肺部感染、敗血癥等;MV治療情況包括撤機方式、MV的時間、撤機前后潮氣量、血氣分析等變化。
1.3 撤機方法:所有應用機械通氣患兒均采用程序化脫機策略,脫機前均由主管醫生評估患兒,有脫機指征者則先行撤機篩查試驗,符合篩查標準的患兒采用自主呼吸試驗[1],試驗過程中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并行血氣分析檢查,如病情無需再次應用呼吸機定為撤機成功,病情反復48h內需要再次應用呼吸機定為撤機失敗,家屬放棄治療,患兒未達到撤機標準的定為撤機失敗。
1.4 轉歸59例機械通氣的患兒中存活54例, 存活率91.5%;死亡5例,其中3例死于原發病, 2例死于并發癥,死于并發癥的均為早產低體重兒。
1.5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5軟件包。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 結果
59例患兒共完成68次撤機,其中19次撤機失敗,失敗率27.9%。兩組患兒的臨床觀察指標見表1。結果顯示撤機失敗組體重低、Apgar評分高、肺部感染、敗血癥等發生率高,與撤機成功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護理
3.1 防止肺部感染的護理:
3.1.1 肺部感染是影響撤機成功與否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組研究顯示撤機失敗組肺部感染發生率為84.2%(16/19),撤機成功組肺部感染發生率為42.3%(21/49),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2)。機械通氣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和呼吸機相關肺炎,造成病情反復,呼吸機依賴和撤機困難。本組病例入院后即入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嚴格落實NICU的病房隔離消毒制度、無菌操作制度,有相對固定的人員進行專人特護。在機械通氣期間必須通過觀察患兒的血氧飽和度、呼吸幅度、節律、口唇、面色、四肢末端有無發紺等來判斷通氣是否適度以及低氧血癥是否糾正,并根據血氣分析監測來調整呼吸機參數。
3.1.2 有效地預防及控制感染與適時吸痰能夠使肺部感染在短期內得到控制。重癥監護室使用呼吸機必須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規程防止交叉感染。操作前認真洗手,吸痰管一次性使用;呼吸機管道一次性使用,每周更換;病室每日用紫外線循環風消毒,患兒所住保溫箱每日消毒液擦拭,水槽內的水每日更換,暖箱每周大消毒1次,進行終末消毒等均為常規護理。患兒口腔清潔護理可減少分泌物淤積和微生物寄生、繁殖,規范地拍背、吸痰及其他胸部物理治療[2]。及時進行血培養后合理應用抗生素抗炎治療可顯著減少吸痰次數,降低對氣管黏膜的機械性刺激,減少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的發生。
3.1.3 吸痰的護理在新生兒機械通氣成功撤機中顯得尤為重要。適時吸痰即患兒出現咳嗽有痰,手掌觸及胸壁可感到痰液堵塞的震動感,患兒有呼吸不暢表現,聽診有肺部羅音,通氣壓力升高或潮氣量下降,血氧飽和度下降等情況時再進行吸引[3]。護理人員必須及時、準確地對病情作出評估,患兒突然發紺、呼吸急促、躁動不安時,考慮為痰液堵塞氣道所致,應及時吸痰。先吸氣管內的痰,再吸口鼻腔內的痰液。氣管內吸痰均由兩名護士分工協作,一名護士先用簡易復蘇氣囊按壓,按壓時要求幅度適宜,力度均勻,另一名護士迅速用吸痰管自下而上邊退邊左右旋轉吸痰管,吸盡氣道分泌物。由于新生兒呼吸道內插管的刺激,可使分泌物的產生增加保持持續氣道濕化有助于痰液的吸出。但無論怎樣熟練操作,吸痰過程都是對氣管黏膜的機械性刺激,為了減少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的發生,必須減少吸痰次數。
3.2 防止敗血癥的護理:由于新生兒免疫功能差,皮膚黏膜薄,屏障機能差,如護理不當而致皮膚黏膜感染而致敗血癥。本組研究顯示撤機失敗組敗血癥發生率為57.9%(11/19),撤機成功組敗血癥發生率為20.4%(10/49),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3)。在護理新生兒時,應特別注意保護好皮膚、黏膜、臍部免受感染或損傷,并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協助醫師及早查血培養以協助確診,且早期、足量、足療程使用敏感抗生素[4]。保持體溫穩定、有效的抗感染治療、合理喂養、做好臍部和硬腫癥的護理及加強宣教等,才能促進敗血癥的治愈有利于機械通氣撤機成功。
3.3 撤機前的觀察與護理:撤機前做好氣道通暢程度的評價可增加撤機的成功率,在機械通氣時,將氣管插管的氣囊放氣以檢查有無氣體泄漏,可以用來評估上氣道的開放程度(氣囊漏氣試驗)。出現拔管后喘鳴的患者可以使用類固醇和(或)腎上腺素治療,而不需重新插管[1]。如果患者漏氣量較低,也可在拔管前24 h使用類固醇和(或)腎上腺素預防拔管后喘鳴。Meta分析顯示,新生兒呼吸機撤離前應用皮質激素可降低撤機后上呼吸道水腫的發生,降低再插管率[5],可以對撤機后喘鳴發生的高危人群即MV時間長、頻繁進行呼吸道操作護理的患者預防性應用皮質激素。還應注意,漏氣量變低可能是由于分泌物在氣管插管周圍結痂形成外皮所致,而非上氣道水腫狹窄。當漏氣量低的患者拔管時,應將再插管的設備(包括氣管切開設備)準備好。
本組患兒研究顯示撤機失敗組撤機前體溫較撤機成功組偏高,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0)。所以撤機前必須做好患兒一般情況的評價:觀察患兒生命體征、意識情況、自主呼吸有力或無力,有無心肺等重要臟器并發癥;血氧飽和度需維持在98%-100% ,血氣分析結果是否正常。撤機時先撤呼吸機,保留氣管插管,帶管吸氧1h,期間密切生命體征、呼吸頻率及節律、有無紫紺和血氧飽和度有無異常等,確認病情平穩后方可拔出氣管插管。
3.4 撤機的觀察與護理:
3.4.1 新生兒聲門下呼吸道狹小,黏膜柔嫩,呼吸道插管后易發生炎性水腫,胸廓支撐軟骨發育差及呼吸道自潔能力弱易進展成呼吸衰竭。此還有伴發呼吸道先天畸形的可能。臨床癥狀常有反復呼吸道感染、頑固性喘嗚、難治性肺不張等患兒撤機應掌握指征,及早進行影像學、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明確診斷及判斷預后,避免不成熟撤機。尤其是出生時體重
3.4.2 拔管前要徹底吸痰,先吸凈氣管導管內分泌物,并用復蘇囊給予純氧正壓通氣5~10分鐘,再吸凈口咽部及鼻腔的分泌物。拔管后定期變換,按醫囑進行胸部物理治療,防止肺不張及肺部感染。由于氣管插管的原因,拔管后短時間內聲門關閉功能及氣道反射功能尚未完全恢復,過早進食易發生嗆咳及誤吸,故6~8小時內不經口腔喂養,但可經胃管喂養,并做好口腔、咽部和鼻腔的護理。撤機拔管后必須隨時巡視病房,觀察患兒生命體征,注意呼吸頻率、節律,以及有無出汗、紫紺、呼吸窘迫等。隨時做好再次上機的準備。
4 討論
4.1 機械通氣治療是一種侵入性操作,我院新生兒監護室護士具備較高的業務素質,動作輕柔穩健,插管等操作導致的氣道損傷等并發癥較少發生。但在機械通氣患兒的上機、使用和撤機的整個護理過程中,患兒的病情觀察、口腔護理、氣道濕化,正確有效及時的吸痰、保持氣道通暢等護理策略以及對新生兒病情發展的預見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新生兒機械通氣護理作為重癥患兒搶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生兒護理工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提高重癥新生兒搶救成功率有積極的意義。
4.2 撤機是機械通氣最重要的環節也是治療的最終目的,是一個恢復患兒的自主呼吸逐步減少呼吸支持時間直至完全脫離機械輔助通氣的一個過程,影響撤機成功與否的因素較多。本組研究顯示出生時體重、Apgar評分及肺部感染、敗血癥等以及撤機前患兒的生理指標、生命體征、營養狀況及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心理因素和疾病變化等諸多因素都可影響撤機效果。在撤機過程中一定要時刻注意這些影響因素,針對性地提高護理質量,消除不利因素,對于提高撤機成功率,提高機械通氣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機械通氣臨床應用指南(2006)[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7,19:65-72
[2] 徐瑞琴,馮喜英,汪海燕.新生兒呼吸機相關肺炎病原菌分析及預防對策.臨床醫學,2009,29:111
[3] 盧艷春.30例新生兒機械通氣的護理分析.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51-53
[4] 江方輝,馮利平,江丹紅.86例新生兒敗血癥的病原茵分析及護理體會.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28-29
[5] Markovitz BP,Randolph AG.Corticosteroids for the prevention of reintubationand postextubation stridor in pediatric patients:A meta-analysis [J].Pediatr CritCare Med,2002,3(3):223-226
篇5
急性呼吸衰竭是新生兒常見的急重癥,病死率很高,及時使用機械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重要手段,而密切觀察病情,及時正確處理報警狀態,加強呼吸道管理和消毒隔離工作,做好各項基礎護理是提高機械通氣成功率的關鍵。現將我2003年10月-2009年7月共43例新生兒呼吸衰竭行有創機械通氣的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43例,新生兒肺透明膜病7例,早產兒原發性呼吸暫停13例,新生兒窒息14例,胎糞吸入綜合征9例。
2方法
2.1備齊用物:美國威薩ivent201呼吸機、電源、氧氣插頭、消毒好的管路、模擬肺、簡易呼吸氣囊、氣管插管、喉鏡等。將無菌蒸餾水加入濕化器中,設定溫度為34-36℃。
2.2操作:呼吸道分泌物較多者先清理呼吸道,加壓給氧,患兒取仰臥,肩部墊高,頭低位,協助醫生插管,插管后,一邊固定插管位置一邊加壓給氧,觀察胸廓起伏情況,協助醫生聽兩肺呼吸音是否相同,然后協助醫生用蝶形膠布固定好氣管插管,打開呼吸機,由醫生調好壓力、氧濃度、頻率、吸呼比等參數后接于患兒。
3護理
3.1專人護理:
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的變化:面色、皮膚、體溫、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血壓、血氣分析、胸片等,做到五及時:巡視、觀察、報告、處置、搶救及時。床旁備簡易呼吸氣囊、吸氧、吸痰裝置并且性能良好。
3.2應用呼吸機時的觀察
3.2.1觀察胸廓起伏大小是否對稱,監測呼吸機的運行情況,觀察參數的變化,及時正確處理呼吸機報警。幾種常見的報警情況如下:⑴高壓報警:a痰液阻塞;b管道折疊;c人機對抗;d報警設置不當。⑵低壓報警:a管道漏氣;b管道、接頭連接不緊;c報警調置不當。⑶低容量報警:a管道脫落或漏氣;b患兒憋氣(吸氣時間延長);c濕化器漏氣;⑷高容量報警:a參見高壓報警;b潮氣量過高;c呼吸機設置不當/調節不當。
3.2.2觀察患兒有無自主呼吸,是否與呼吸機同步,否則應設法調整。
3.2.3觀察有無脫管、堵管及氣胸的發生,調節呼吸機支架或給病人翻身時,應妥善固定好人工氣道,躁動者應及時遵醫囑給予鎮靜劑。
3.3保持呼吸道通暢
3.3.1翻身拍背:每2-4小時翻身拍背一次,必要時每半小時―1小時翻身拍背一次,每次5-10分鐘,用小號橡膠面罩代替拍擊器或五指并攏成構狀手掌自外向內,自下而上輕輕叩拍,叩拍前后應加壓給氧,安撫患兒至安靜,健側臥行引流10-15分鐘后再吸痰,肺出血、顱內出血、肺透明膜病高峰期不宜叩背。
3.3.2氣道濕化:臨床上最常用的濕化液是蒸餾水或0.45%鹽水250ml,另加氟米松5mg,糜蛋白酶5mg,慶大霉素8萬u或根據痰的細菌培養,藥敏試驗結果換相應抗生素。傳統的濕化液是將藥物加入生理鹽水中,而實驗證明,生理鹽水進入支氣管水分蒸發后,鈉離子沉積在肺泡支氣管形成高滲狀態,易引起支氣管水腫,不利于氣體交換[1]。氣道濕化的方法有4種:①氣管套管外口敷料的濕化;②超聲霧化吸入或濕化器加溫濕化,根據患兒的肺部體征和痰液粘稠度調節濕化器的溫濕度,一般溫度設定在34-36℃,濕度設定在60%-70%,及時添加濕化液至所需刻度。③正確氣管內滴藥,如果痰液粘稠,先提高氧濃度10%-20%吸氧3分鐘,取患側臥位,在呼氣末吸氣初沿氣管套管壁向氣管內滴入濕化液0.5-1ml,用復蘇氣囊加壓6-8次,引流后吸痰。根據痰液的粘稠度和痰量選擇滴藥和吸痰的次數。肺出血者則用濕化液5-10ml加腎上腺素1mg,每次0.5-1ml[2]。④微量注射泵持續推注濕化液濕化呼吸道。將50ml注射器用延長管連接靜脈頭皮針(剪去針頭),然后將頭皮針軟管直接插入氣管套管內2-4cm,并用膠布固定其外周。再將注射器裝載于注射泵,調整好速度持續推注,并每隔1-2小時變動軟管固定位置,以利于氣道濕化均勻。可根據室內溫濕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的粘稠度及量隨時調整速度,一般每小時4ml左右[3]。
3.3.3正確有效吸痰
取仰臥位,墊高頸肩部2-2.5cm,使頭部稍微后傾,以保持氣道通暢。選擇質地光滑、管壁挺直、硬度合度、富有彈性的吸痰管,吸痰管的外經不超過氣管導管內經的1/2,并開有側孔。兩人配合操作,吸痰前2-3分鐘提高氧濃度10%-20%,吸痰動作輕、穩、快無菌、無損傷,吸痰管插入深度長于氣管導管端,碰到阻力后往上提0.5-1cm,再提供負壓,將吸痰管邊旋轉邊退邊吸引,慢慢向外提出。氣管內吸痰完畢后,再吸口鼻腔,在行氣管內吸引時應先吸凈淺部的,再吸深部痰液,口鼻腔內吸痰應先吸口腔再吸鼻腔,每次吸引持續時間不超過10秒,每次抽吸不超過3次,總時間不超過10分鐘,取平臥、左側、右側臥位吸痰,吸引負壓不超過60-100mmHg(8-13.3RPa)過小,效果差,使操作時間延長;過大,則易損傷氣管粘膜引起出血或缺氧。吸痰后,給予高濃度氧氣吸入,并聽診肺部,評價吸痰效果,確定兩側呼吸音對稱,氣管導管未脫落,待血氧飽和度回升后將吸氧濃度逐步調回吸痰前濃度,吸痰同時應觀察病情變化,特別是血氧飽和度,如發現血氧飽和度大幅度下降,心率增快或減慢明顯時,應立即停止吸痰,連接呼吸機或復蘇囊通氣,待血氧飽和度上升至90-95%或者恢復到吸痰前水平,方可再次吸痰。
4預防感染
接觸患兒需要洗手或用75%的酒精棉球擦手,謝絕探視,有呼吸道感染的醫護人員應盡量不接觸患兒,醫護人員應戴帽子、口罩、換專用的衣服和拖鞋進入監護室,外來人員應穿上隔離衣,套上鞋套。病室每日用紫外線消毒2次,地面、桌椅等每日用消毒液擦拭。用物嚴格消毒滅菌,氣管內滴藥現配現用,不超過24小時,無密閉式吸痰裝置時在吸痰后將氣管插管與呼吸機接頭處用碘伏消毒后再連接,及時傾倒呼吸機管路內積水,使用中的呼吸機管路應每周更換一次,管道定期采樣做細菌培養,過濾網每天清洗,機表面每日用75%酒精擦拭。
5其他
5.1登記呼吸機使用時間及性能,整機功能每年測試一次。
5.2監護病房溫度24-26℃,濕度55%-65%,定時開窗通風。
5.3加強基礎護理,特別是口腔護理、皮膚護理。
篇6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入院治療的70例機械通氣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33例男性,37例女性,年齡30min-15d。所有新生兒均持續性通氣超過48小時,氣管內出現分泌物需進行吸痰。隨機將選取的新生兒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5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意義(P>0.05),具有對比性。
1.2方法吸痰前,連接密閉式吸痰系統,同時分別連接呼吸機、負壓吸引器與新生兒氣管插管連接口,根據新生兒痰液粘稠度適當調節負壓吸引器壓力。將密閉式吸痰儀器吸痰控制旋鈕打開,在氣管插管前端0.5-1cm處插入密閉式吸痰管,按壓負壓控制旋鈕的同時將痰液從吸痰管中吸出。若采用濕化液對粘稠痰液進行稀釋,可采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濕化液,重復操作上述吸痰步驟至干凈,即可用生理鹽水將吸痰管中痰液沖凈,結束吸痰操作。最后關閉吸痰控制旋鈕,退出吸痰管至無菌薄膜,關閉吸引器。
1.3護理措施
1.3.1一般護理吸痰過程中,嚴密觀察患兒生命體征與病情變化,若出現煩躁不安、心率和血壓變化明顯等情況,必須停止吸痰,并將供氧濃度提高,生命體征平穩后再進行吸痰。密切觀察患兒胸廓起伏情況,以利于及時發現并解決與呼吸機送氣不一致情況。固定氣管導管,以免導管扭曲、打折,影響管路通暢。
1.3.2密閉式吸痰系統管理為免引起肺不張,必須選擇適當的密閉式吸痰管型號。每24h換一次密閉式吸痰管,防止細菌感染,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吸痰前,用生理鹽水沖洗吸痰管,保證其通暢性,并濕潤吸痰管,便于插入;吸痰后,及時沖洗吸痰管,以免被痰液阻塞。為保證通氣效果,每次用完后應將吸痰管推到黑線處,減少氣道阻力。
1.3.3預防感染新生兒身體各器官正處于發育時期,抵抗力比較低,極易在機械通氣過程中感染各種細菌。所以,必須加強預防感染的護理措施,如:①每天對病房空氣進行消毒,用消毒液拖地,并保持干凈、整潔、空氣流通。②為免交叉感染,護理人員接觸新生兒前后必須洗手,并進行消毒。③每天用棉球沾生理鹽水擦拭患兒口腔、舌面與牙齦。④每隔2h變換患兒,并輕拍其背部,以免產生壓瘡、墜積性肺炎。
1.4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量數據以(χ±s)表示,P
2結果
篇7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NRDS患兒25例中男14例,女11例,其中足月兒5例,早產兒20例,平均胎齡(34±2.9)周 ,平均年齡(4.9±5.7)h,平均出生體重(2.3±0.7)kg,平均住院天數(11.5±2.03)天。全部治愈出院。根據第6版實用兒科學NRDS的診斷標準, 25例患兒均符合NRDS的診斷。
1.2 方法
1.2.1 PS制劑 采用意大利凱西制藥公司生產的豬肺的肺泡表面物質(商品名“固爾蘇”),主要含有卵磷脂酰膽堿和表面活性蛋白。
1.2.2 給藥方法 患兒入院后一經確診為 HMD即給予 PS治療,通常于出生后24h內給藥。冰箱內取出固爾蘇置手心內加溫至37℃, 轉動藥液使其均勻混合,將患兒置于遠紅外輻射床上,取仰臥位,行氣管插管,吸凈氣道內分泌物,將已預熱好的藥液用注射器緩慢抽取,然后用連接注射器至帶側口的氣管插管接頭,將固爾蘇按 100mg/kg 的劑量均速注入氣道內,復蘇囊加壓通氣2min,后接呼吸機,整個操作過程15~20min。給藥后6h內盡量不吸痰、翻身、拍背。整個操作前后各攝胸正位片。
1.3 結果 25例患兒用藥后30min~2h呼吸困難均得以改善,血氧飽和度(SpO2 )升高達90%以上,用藥后胸片示肺野透亮度明顯改善。25例患兒應用固爾蘇機械通氣時間為20h~6天。
2 護理
2.1 給藥前護理 用藥前準備好呼吸機,調好呼吸機參數。將患兒置于輻射床,取仰臥位,頭稍后仰,肩下墊一小枕,接上監護儀,監測患兒心率、呼吸、SpO2的變化,根據患兒胎齡及體重,選擇氣管插管。插管后徹底清除口鼻腔及氣道內的分泌物,固定好氣管插管,接上呼吸機。并準確記錄呼吸機的各項參數及備好搶救物品。冰箱內取出固爾蘇置手心內加溫至37℃, 轉動藥液使其均勻混合,避免用力搖晃,以免泡沫形成而造成劑量誤差。
2.2 給藥時護理 密切監測生命體征,監測血氧飽和度(SpO2)、心率、呼吸和血壓變化;給藥時雙人配合,一人將已預熱好的藥液緩慢注入氣道,另一人立即用呼吸皮囊加壓通氣2min左右,使藥液在肺內均勻分布,然后接上呼吸機。給藥過程中SpO2或心率下降時,應暫停注藥,給予復蘇皮囊加壓給氧,SpO2上升至95%以上,直到恢復穩定狀態。重新注藥時須確定氣管插管位置正確后再操作。
2.3 給藥后護理
2.3.1 呼吸機管理 給藥后20例保留氣管插管接上呼吸機繼續進行機械通氣,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的變化,及時調整呼吸機參數,特別注意觀察患兒呼吸頻率、節律與呼吸機是否同步,保持呼吸機管道通暢,防止打折或脫開,以保證良好的送氣效果。
2.3.2 保持呼吸道通暢 PS 滴入肺后吸收需要一定時間,停留時間過短則發揮不了治療效果。用藥6h內盡量不吸痰,但必須注意避免痰液堵塞氣道。密切觀察患兒的皮膚顏色、安靜狀態、經皮SpO2變化、血氣分析變化、有無氣道阻塞等。患兒出現明顯煩躁、SpO2下降、呼吸機高壓持續報警、氣管導管內可見明顯痰液時,適當吸痰。吸痰時注意無菌操作,吸痰管粗細以能夠順利插入的最大外徑為宜,一般小于氣管導管內徑的1/2。操作輕柔,吸痰管由深部向外旋轉提出,吸痰管插入深度不超過氣管導管末端,時間不超過10~15s,負壓以50~80mmHg為宜,最大不超過100mmHg,防止造成氣管損傷或把PS吸出;每次吸痰后均予復蘇囊加壓給氧,迅速提高SpO2,待SpO2升至90%以上再做第2次吸痰。使SpO2保持在85%~95%左右。我們采取“鳥巢”式護理,即用柔軟的棉布做成鳥巢狀,使患兒猶如置身于“子宮內”,使其身體有所依托及包裹,增加患兒的安全感,減少患兒的不安情緒,同時利于患兒身體處于蜷曲斂收狀,減少不顯性失水及散熱,患兒頸下置小棉卷,使氣道伸直,利于呼吸通暢[2]。
2.3.3 預防感染 護理過程中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HMD患兒由于先天不足,抵抗力低下,給患兒進行治療及護理時遵守無菌原則;呼吸機管道及復蘇囊須專人專用,保持床鋪平整、清潔、干燥。檢查或護理患兒前用消毒液擦手,防止交叉感染。加強口腔護理,新生兒吞咽功能較差,其口腔分泌物易積滯在口腔中,可成為感染來源,加之由于氣管插管的刺激,使分泌物增多,易造成感染。所以應及時清理口腔分泌物,每天用5%碳酸氫鈉擦拭口腔2次,定期做氣管吸引物的細菌培養。使用呼吸機時可出現腹脹,可能與腹腔內臟器血管阻力增加,血流減少,缺氧等有關;也可能與吞入由氣管插管漏出的氣體有關。因此,機械通氣者常規插8號胃管以胃腸減壓,4h抽胃液1次。3天未解大便者應給予開塞露灌腸。
2.3.4 營養支持 由于HMD患兒全身各器官發育不完善,輸液時應嚴格控制輸液速度,使用微量泵24h維持補液。記錄24h進出量,病情允許即給予早期微量喂養。氣管插管患兒沒有吞咽和吸吮能力,可選擇5號胃管正確插入,注入的奶溫度應在 38℃~40℃,注入時頭部應抬高 30°~45°,胃管每 5~7天更換1次,并注意無菌操作;注意有無喂養不耐受情況。腸外靜脈營養應每日根據血生化結果調整各成分的配制,靜脈營養液24h均勻輸入,定時監測微量血糖,防止低血糖發生。每日更換輸液器,5~7天更換1次靜脈留置針,嚴格無菌操作,密切注意靜脈留置針有無滲液、漏液,及時更換[4]。
綜上所述, HMD 是早產兒嚴重的并發癥, 也是造成早產兒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筆者認為HMD患兒機械通氣治療加用PS能快速、有效改善患兒肺功能, 減少肺出血及顱內出血等嚴重的并發癥, 可明顯改善其轉歸, 提高存活率。
參考文獻
1 李彤,佘紹逸.肺表面活性物質的臨床運用與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的轉歸.實用醫學雜志,2005,21(12):1342-1344.
篇8
。
(1)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2) 嚴重的先天性器官疾病或器官衰竭。(3) 非呼吸機引起的肺炎。(4) 通風時間超過48小時。
。(1) 心理護理:由于孩子的家庭成員擔心孩子的狀況,因此普遍存在焦慮。護理人員應及時與患兒家屬溝通,說明配合護理的重要性,取得家屬的信任,使家屬積極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2) 環境護理:將病房的室內溫度和濕度調節到適當的范圍,避免室內溫度或濕度過低,導致兒童感冒,加重病情。(3) 密切監測兒童的生命體征:記錄兒童的生命體征,如呼吸和體溫。護理人員應勤拍拍兒童背部,保持呼吸道通暢,加速排痰,幫助兒童定期翻身,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壓瘡的發生。(4) 口腔護理:監測兒童的口腔。當pH值為堿性時,應使用硼酸水溶液清潔口腔。當pH值呈酸性時,應清潔碳酸氫鈉。當pH值為中性時,應提供雙氧水溶液進行清洗。(5) 呼吸護理:定期清潔呼吸機管路中的空氣,更換呼吸機通風管應符合規定。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1) 無菌操作:在接觸新生兒時,要實施六步洗手技術進行手部消毒,并定期進行消毒滅菌處理。(2) 保持病房溫度適宜,嚴格控制病房就診次數和頻率。比較兩組咳嗽消失時間、哮鳴音消失時間和體溫恢復時間。記錄機械通氣時間、機械通氣次數和住院時間。
17.0SPSS統計軟件用于數據處理和分析。測量數據(癥狀改善時間等)以平均標準偏差(x?S)表示,各組之間的比較以t檢驗為單位。P
觀察組咳嗽消失時間、哮鳴音消失時間、體溫恢復時間、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機械通氣次數少于對照組(所有P
表1兩組臨床觀察指標比較(x?S)
是指兒童在接受機械通氣治療或停止機械通氣并拔出人工氣道后48小時內發生的肺實質感染性炎癥反應。在醫院獲得性肺炎是一種重要類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不僅增加了兒童的痛苦,而且還增加了兒童的痛苦t也延長了住院時間和機械通氣時間,增加了兒童家庭的經濟負擔[3].研究指出,非標準無菌操作是新生兒使用呼吸器時傳播病原體的重要途徑。因此,加強醫院護士的管理和護理規范非常重要[4,5]。常規護理模式主要是體溫檢測和預防感染[6].加強護理干預,開展兒童口腔護理,預防口腔感染積極配合護理人員工作,定期清潔呼吸機管路,幫助兒童排痰,保證兒童呼吸道通暢,減少機械通氣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咳嗽消失時間、哮鳴音消失時間、體溫恢復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機械通氣次數少于對照組。總之,
說,在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應用改進的護理干預可以縮短兒童的住院時間和機械通氣時間,改善兒童的咳嗽和哮鳴音等癥狀。
[1]武海燕,郝青,張秀敏,等.針對性護理在重癥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預防中的應用[J]。山西醫藥雜志,2016,45(13):1593-1594。
[2]潘云,余加林。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防治[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6,31(2):109-113.
[3]胡海燕,吳恩。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綜合護理干預[J]。實用臨床醫學雜志,2016,20(10):131-134.
篇9
目前,護理學科有了新的發展,其中循證護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也被稱之實證護理,是經過反復驗證后,以最具價值也最為可信的研究數據為基礎的,用實證對患者實施最佳護理的一種方法。機械通氣病人常伴有呼吸機相關在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并發癥,這種并發癥一般是指一些原來并未出現肺部感染的病人,在進行機械通氣治療48 h之后而發生了肺部感染,或者病人原本就患有肺部感染,在機械通氣治療48 h后又有了新感染發生。VAP是NICU中一種比較多見的醫院感染。一些國內權威性報道中指出,VAP其發病率可達43.1%,而病死率更高達51.6%[3]。VAP發病率在國外文獻的報道中是為15%,病死率為38%[4]。因此預防和控制VAP是提高危重病人救治水平的重要環節。為探討循證護理在預防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中的作用,該研究收集2009年7月—2012年5月該院收治的新生兒86例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收集該院應用機械通氣進行治療的新生兒86例,按收住院的次序進行編號分組,單號為干預組(43例),雙號為對照組(43例)。86例研究對象中,男44例,女42例;足月兒47例,早產兒39例;日齡1~23 d,體重1.02~3.8 kg,使用機械通氣時間在48 h~11 d,平均住院為25 d。新生兒基礎疾病為:呼吸窘迫綜合癥34例,感染性肺炎16例,重度窒息8例,肺出血6例,胎糞吸入綜合癥16例,反復呼吸暫停2例,硬腫癥4例。
1.2 方法
通過干預組的循證護理和對照組的新生兒機械通氣常規護理同時進行,來觀察兩組中新生兒中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情況。判斷新生兒是否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其標準是由Medufi提出的VAP臨床診斷標準:①新生兒接受機械通氣≥48 h后,肺部炎癥發生;②新生兒體溫高于37.5 ℃,肺部伴有濕啰音,呼吸道有膿性分泌物出現,肺部外周血象白細胞明顯增多至>10×109/L;③新生兒照胸部X光,肺部可見浸潤性陰影;④從患者支氣管分泌物中被分離出了病原菌;⑤對疑似肺部已經被感染的患者,分別類上機前和上機后的48 h進行痰培養,如果病原菌有所不同可以考慮診斷為VAP。
1.3 循證護理的方法
首先要組成循證護理小組,小組成員應由責任護士、病區護士長和護理部副主任組成,護理小組中的各個成員都應參加循證護理的相關培訓,對循證護理的方法都能做到熟練掌握和有效操作;護理小組負責對本組護理過程中會出現和發生的情況,查找循證護理問題并及時探尋有效的循證支持,借助網絡信息資源以及期刊等渠道來查找國內外與新生兒VAP護理和預防有關的文獻。及時給予數據可靠性和真實性以及臨床實用性的客觀評價,同時將以往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表現出的個性差異以及相關護理理論,為患者制訂一個最佳方案。
1.3.1 循證問題1 關于引起交叉性感染的途徑問題 ①循證支持:從相關文獻中可以看出,一些新生兒發生VAP與新生兒所在病房的環境(空氣、水等)、相關醫療裝置相關。經研究[5]表明,參與護理或者對重癥感染者進行檢查過的醫務人員,如果在沒有進行洗手消毒措施后而直接接觸其他患者,會使病原菌在各個患者之間進行傳播。
②采取措施:加強對醫務人員相關知識的培訓力度,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使各項工作規范化,并要求醫護人員在各項檢查、操作前后認真洗手,同時把正確洗手技巧圖解貼于洗手臺位置,禁止戴手套進行手消毒,進行氣管插管時,必須戴無菌手套,所使用的喉鏡必須經消毒后方可使用;重視病房的管理工作,患兒所用的物品均專人專用,一用一消毒,讓感染與非感染患兒分開,特殊感染患兒應單獨放置,同時應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濕潤,定時通風,室內禁止擺放鮮花,室溫保持在22~24 ℃,相對濕度50%~60%,每2周做1次空氣培養,進入NICU人員應更衣換鞋,戴口罩蓋住口鼻,密閉性好,戴圓帽可罩住所有頭發;呼吸機是患者最常接觸的醫療器械,而呼吸機管道環路是最容易寄生細菌的部位,因此應加強對呼吸機管理和呼吸機冷凝水的清潔管理,呼吸機管道每周至少要更換1次,遇到污染后要馬上更換,集水杯應保持在呼吸機管理環路的最低位置,以防止患者在發生變化時冷凝水可能會流入患者的氣道而導致感染發生,冷凝水要按照處理感染性廢物的規定嚴格操作。
1.3.2 循證問題2 吸痰的問題 ①循證支持:為保證患者在機械通氣中呼吸道暢通,一般會采取吸痰這種較為重要的護理技術操作,但如果對患者進行頻繁吸痰,則無形中會使肺部感染的機率增加,而在過程中如果壓力不適當,還有可能會導致氣管粘膜受損、肺不張和低氧血癥等這些沒有必要的器官損傷;而如果吸痰不及時還會使呼吸道不通暢、通氣量降低、窒息或者是心律失常[6],針對上述情況,高巖等[7]提出建議用“必要時吸痰”來代替“定時吸痰”規程,目前,適時吸痰已經代替了傳統的隔1 h或2 h對患者進行1次吸痰的操作。
②干預措施:選擇恰當的吸痰時機。一是在患者出現咳嗽、憋氣或者頻繁嗆咳現象時;二是聽到患者胸部有痰鳴音時,具體的方法:將聽診器放在患者胸骨上窩或者是床邊聽其聲音,如果患者上氣道淤積有大量糊狀痰液時,會發出“呼嚕”聲,這時要立刻安排給患者吸痰。將聽診器放在患者的第3~4胸椎旁邊,如果下呼吸道存留有痰液的話,那會有低調節器較遠的“呋絲”聲夾雜在支氣管肺泡呼吸音中,這時可以考慮采取霧化或者叩擊患者背病使痰液排入大氣道內再進行吸痰;三是當患者的血氧餉度或者是氧分壓突然降低時;四是可以根據患者最近一次吸痰的時間和痰液量來進行判斷。開放式氣管內吸痰是目前比較主要的吸痰方式,比之清痰效果略低的是密閉式吸痰,這種方式有增高氣管內出血發生率可能性。
1.3.3 循證問題3 定植菌傳播的問題 ①循證支持:查閱文獻獲知,引起新生兒發生VAP的獨立危險因素是口腔定植菌,它在VAP發病機制中作用關鍵[11]進行機械通氣的患者再對其進行營養支持和緩解胃擴張時要對胃部插管,這容易引起患者食管下端的括約肌收縮與關閉失常,會造成胃食道返流現象,為病原菌進入患兒體內提供了機會。對胃食管反流和誤吸有很大的影響,平臥位及保持平臥位時間的延長是引起誤吸的最危險因素。
②護理干預:加強對患兒的口咽部的護理工作,為保證患兒口腔內的分泌物能夠得到及時和徹底的清除,可采用擦拭法,在擦拭結束后必要時可用制霉菌素液涂抹口腔,防止口腔感染;重視的護理,機械通氣的患者取半臥位可防止部分胃內容物的吸入,在患兒無禁忌癥的情況下,為防止患者胃內容物返流誤碼吸到氣道,應該患者每次鼻飼后將床抬高每30~45°并保持這個高度大約30 min,同時在幫助患者進行改變時,要輕輕得使患者的頭、頸以及身體始終保持在同一軸線上,防止氣管套管因動作幅度過大而牽拉到患兒的鼻腔粘膜引起患兒不適造成誤吸。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新生兒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情況。
1.5 統計方法
用SPSS13.0軟件來進行統計,以率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進行組間比較。
2 結果
對對照組和干預組的新生兒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情況進行比較:干預組新生兒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4例,發生率為9.3%,對照組新生兒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10例,發生率為23.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該文運用循證護理,結合該院的臨床經驗及患兒的具體情況制訂最佳的護理方案,并在預防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中實施,結果顯示新生兒呼吸機性肺炎在干預組有4例,發生率為9.3%,對照組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10例,發生率為23.2%,循證護理工作的開展解決了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預防和護理方面的問題,使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因此,該院認為實施循證護理預防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能有效地控制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
最新國內外研究結果表明,住院期間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影響因素眾多,可因肺功能障礙、誤吸反流、抗菌藥使用、氣管切開等原因而促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病率上升,若新生兒長時間接受機械通氣,相應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病率就會不斷上升,而預防性地使用抗生素及制酸劑等物質,則會大大增加愛患者胃內、口咽等部位致病菌寄生及繁殖數量,若患者同時有氣管切開的現象,就更易發生局部感染及誤吸、反流,進而引發相關病癥。
規范的護理干預是有效防控新生兒機械通氣期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重要途徑,循證護理對于提高科研水平、更新護理人員相關知識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同時它還是針對目前護理工作不足的必要的、有益的完善和補充,用循證護理來指導臨床治療是護理發展的必然趨勢。未來的新生兒機械通氣護理工作應當向循證護理模式發展,注重對高危因素的重點防控,全面開展優質護理工作,提升新生兒診療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小寒.張旭媛,Naomi Morick.策略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循證護理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2):1238-1240.
[2] 許勤,王婷,宋燕波,等.以科室為單位強化ICU護士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循證護理培訓[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4):317-320.
[3] 朱慶捷.預防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集束化護理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4):2970-2973.
[4] 趙瑜.機械通氣在新生兒氣道管理中的循證護理策略[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29):115-116,118.
[5] 彭滬,張翔宇,劉煜昊,等.層流ICU病房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感染率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1,51(17):80-81.
[6] 王霞,徐敏,陳淑君,等.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循證護理實踐[J].醫學信息,2013,26(4):326-327.
[7] 周玉華,宋義英,劉奕彬,等.循證護理在治療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13(13):34-36.
[8] 邵紅艷,林興鳳.循證護理在機械通氣患者控制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9):797-798.
[9] 單君,吳娟,顧艷葒,等.多準則決策分析構建呼吸機相關肺炎集束干預策略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0):883-885.
篇10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又稱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所致,多見于早產兒,多于生后6小時內發病,病情進行性加重,可伴有呼吸困難,嚴重的會出現呼吸暫停窒息而死亡。為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增強護理意識,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07年1月至2011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44例新生兒肺透明膜病患兒,其中135例為早產兒,男性患兒97例,女性患兒47例,體重0.98-2.5kg。137例患兒好轉治愈出院,7例患兒死亡。
1.2 治療方法
患兒經過準確的診斷之后,給予新生兒常規護理、適當的藥物(肺表面活性物質)等,必要時采取機械通氣,一般采用經鼻塞氣道正壓通氣(NCPAP)。
2 護理
2.1 常規護理
保暖、保持呼吸道的暢通、記錄患兒的出入量、監測各項生命體征等[1]是患兒的基本護理內容,護理人員應做到正確、規范有序。①保暖護理:因患兒絕大多數為早產兒,體溫調節功能還未發育完全,不能夠很好的適應外界環境溫度與濕度,所以置于保溫箱中保暖,且保持適宜的濕度。保溫箱的溫度要根據早產兒的胎齡和出生后的日齡等進行相應的調節,符合新生兒的生理需求。②呼吸護理: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的患兒對缺氧非常敏感,時刻保持患兒呼吸道通暢就尤為重要。定時清理口、鼻、咽喉部的分泌物,有利于保持呼吸通暢。在應用機械通氣時,需注意定時濕化氣道、吸痰及檢查各種管線聯機是否完好,避免因氣道堵塞、管線扭曲松脫而導致缺氧,呼吸不暢。③出入量的護理:由于治療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應用藥物,要嚴格控制輸液量,避免水電解質的紊亂;合理喂養,盡量以母乳喂養為佳,必要時鼻飼,觀察患兒的吸吮力、消化力、排泄情況,并做好記錄。準確計算能量的輸入,保證患兒的正常的生長發育。④生命體征的監護:早產兒的生理機能發育不完全,胎齡越小,生命體征的穩定性越差,因此要對患兒實施24小時的心率、呼吸和血氧飽和度等基本監測,使醫護人員對病情有全面的掌握,及時發現處理病情的變化。 轉貼于
2.2 應用肺表面活性物質的護理
肺表面活性物質已經較廣泛的應用于治療新生兒肺透明膜病,也有相關研究者對其做了用藥護理觀察[2]~[3]。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需要低溫保存才能保證其活性,使用時現用現配,溫化溫度為37度,保證用藥的安全與療效。在用藥前后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如心電監護、氧氣面罩呼吸球囊、吸引器等,監測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做好各項預防措施,防治并發癥。護理人員要密切配合醫生做好準確用藥治療的職責,用藥后應密切觀察患兒的各項呼吸指標,明確治療效果。需注意在用藥后6~8小時內盡可能的避免翻身拍背吸痰等動作。
2.3 機械通氣的護理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患兒多有不同程度的缺氧與呼吸困難,在應用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的同時采取機械通氣,常采用鼻塞氣道正壓通氣。這種通氣方式的創傷小,而且便于護理。在護理時首先要注意鼻塞管是否脫出,有沒有達到給氧的目的;再次是要保持呼吸道的暢通,定時清理口鼻分泌物,檢查并保持通氣管道的暢通;最后且最重要的是根據患兒情況選擇適合的呼吸機參數,以SaO2保持在88%-93%為宜,避免高濃度的氧易對患兒造成其他的傷害,特別是早產兒對氧的耐受度較低。采取機械通氣易導致口唇干燥,護理人員需定時的給患兒濕潤口唇,防止發生皸裂;重癥患兒在進行氣管插管后,要密切觀察患兒的呼吸情況,避免出現人機對抗,增加患兒的呼吸做功。定時無菌操作吸痰,保持呼吸道順暢。
2.4 并發癥的護理
①電解質紊亂:新生兒肺透明膜病導致患兒在出生后缺氧,再加上早產兒的生理調節機能發育不完善,易導致體內酸堿平衡失調和水電解質紊亂,因此應保持水電解質的平衡,避免水腫,酸堿失調等發生。嚴格記錄24小時水的出入量,計算每天的補水量,使用輸液泵24小時不間斷的準確輸液。監測尿量和尿比重,適當抽取血氣分析。②呼吸機相關并發癥的護理[4]:呼吸機在使用過程中能夠導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氣胸、肺不張等。護理人員在看護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兒的病情的變化,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防止醫源性感染。嚴格控制氧濃度,因高濃度氧能夠引發早產兒視網膜毛細血管病變而影響視力的發育。還有其他的一些并發癥,根據不同的情況給予專業處理。
2.5 無菌操作
無菌觀念是醫護工作者所應時刻謹記的。在新生兒科中,規范嚴格的無菌操作能夠有效降低新生兒的院內感染率。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的患兒的肺部感染率要明顯高于其他新生兒,這是因為在治療過程中針對于肺部的操作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因此醫護工作者要保證在機械通氣與應用肺表面活性物質時的無菌操作。對于器械的嚴格消毒也顯得格外重要。無菌操作是防治新生兒院內感染的重要環節。
3 小結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是早產兒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治療技術的發展,患兒的治愈率大大的提高了,但是護理因素在治療中的作用也占重要地位,所以我們應該提高護理技巧,加強護理知識與相關醫學理論。保暖、保持呼吸道的暢通、出入量的記錄、生命體征的監測等基本護理是采取進一步治療的基礎。合理喂養,提供充足的營養能夠促進患兒的生長發育,提高免疫力,幫助患兒盡快的康復。鼻塞氣道正壓通氣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肺透明膜病已經取得長遠的進展,二者聯合應用有效的緩解患兒缺氧的表現,降低病死率,而且容易護理。嚴格的無菌操作,減少感染。積極有效的護理能夠有效的控制各類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廖穎芳,林冰純,熊小云,張謙慎.新生兒肺透明膜病醫護對策和護理技巧[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07,14(4):322-323.
篇11
本組新生兒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早產兒16例,足月兒9例,均經口氣管內插管控制或輔助呼吸,機械通氣持續時間最短48小時,最長7天。
2 適時吸痰的依據
2.1 依據聽診患兒胸部痰鳴音適時吸痰
呼吸道痰液滯留達一定程度胸部聽診到痰阻聲或痰鳴,提示需要吸痰。通過聽診來確定痰液在呼吸道的位置,從而采取不同的吸痰方法。如患兒口角有稀薄痰液涌出,表示大量痰液淤積在上氣道,應立即吸痰。
2.2 根據患兒的狀態適時吸痰
在機械通氣有效時,患兒表現為狀態良好,處于安靜狀態,生命體征平穩,血氧飽和度在90%以上,當痰液量較多,阻塞呼吸道時,則患兒表現為煩躁不安,四肢不規則運動,此時應給予及時的吸痰,當患兒上述癥狀消失表示吸痰有效。
2.3 改變后應適時吸痰
機械通氣的患兒由于意識改變,長期處于被動,容易發生壓瘡和墜積性肺炎,因此應經常給予變換。隨著的改變,大氣管內的痰液容易流入對側支氣管。造成患兒的血氧飽和度可明顯下降,應及時給予拍背吸痰
2.4 依據血氧飽和度監測值適時吸痰
經皮血氧飽和度監測儀可持續測定血氧飽和度變化,反映機體氧合情況。當發現患兒血氧飽和度逐漸下降到70%~80%或患兒的血氧飽和度不穩定,維持在80%~90%之間波動,要注意患兒氣管內痰液的影響,即應吸痰,血氧飽和度可在15分鐘內恢復正常。
2.5 依據呼吸機氣道壓力變化適時吸痰
呼吸道被痰液覆蓋時管腔變細,進出呼吸道氣體阻力增大,在定容控制呼吸時,可能會導致呼吸機氣道壓力超高報警;在定壓控制呼吸時,可能出現潮氣量的下降,因此,在以上情況出現時應注意痰液阻塞,及時予以吸除。
3 體會
由于新生兒的氣管與支氣管相對狹窄,軟骨柔軟,彈性及肌肉發育不完善,管壁易變形,且粘膜柔嫩纖細,血管豐富,纖毛運動差,排痰能力差[2],同時氣管內插入導管也影響了分泌物的排出,并且增加了分泌物的生成,因此及時的將呼吸道的分泌物排出,是機械通氣治療的關鍵,而吸痰是維持呼吸道暢通的重要手段。
通過對我科25例機械通氣新生兒適時吸痰護理我們體會到,護理人員高度負責的工作態度、細致入微的觀察、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扎實的理論知識是做好呼吸道護理的前提,只有將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分析、判斷能力有機結合,保證吸痰護理更加及時有效。避免了護理工作的盲目性,確保機械通氣的效果。我科通過使用適時吸痰的護理方法使25例機械通氣的患兒無一例脫管,均順利撤機。
篇12
1 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產科重癥監護室收治的新生兒936例,根據是否發生感染進行分組。其中,感染組新生兒92例,住院時間超過36h,日齡小于25d,全部符合感染標準并已進行確診。非感染組844人,住院時間
1.2觀察指標
對感染組和非感染組新生兒的日齡和住院時間進行記錄和分析,并進行入院診斷。觀察兩組新生兒的胎齡、出生體重、窒息情況、腸外營養、機械通氣和羊水污染情況,進而分析新生兒感染的高危因素。
1.3細菌培養方法
新生兒進入重癥監護室后,對所有新生兒進行細菌培養。具體應做到四點:第一,采集呼吸道分泌物并進行細菌培養。第二,采集股靜脈血液進行培養。第三,利用無菌棉簽沾取皮膚黏膜分泌物進行培養。第四,初次尿檢異常則進行尿液標本培養。
1.4判斷標準
1.4.1感染判斷標準
在明顯的感染臨床癥狀。如新生兒存在上述指標任意一項,并同時伴有第四項,則可判斷為感染。
1.4.2新生兒體重和胎齡分類
在體重方面,低體重新生兒的體重
1.5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P
2 結果
對產科重癥監護室內兩組新生兒的感染高危因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感染組新生兒的小于胎齡率、較低出生體重率、胎齡≤37周率、羊水污染率、窒息率、腸外營養率和機械通氣率分別為15.22%、45.65%、45.65%、10.87%、27.17%、59.78%和15.22%。非感染組的比率分別為9.48%,3.67%,3.67%,18.36%,10.43%,31.16%和1.78%。兩組的出生體重較低新生兒數量、較低胎齡數量、新生兒窒息數量、腸外營養數量和機械通氣數量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總結
由于新生兒剛剛出生,機體發育不夠成熟,臟器功能性較弱,容易遭受細菌和病毒的侵襲,尤其是產科重癥監護室內的新生兒,體質較正常新生兒更弱,因此極易遭到感染[3]。新生兒感染的發病速度較快,病死率較高,所以如何預防新生兒感染成為醫護人員關注的重點。
以往研究顯示,重癥監護室內新生兒感染革
蘭陰性菌較多。隨著抗生素使用率的提高,耐萬古霉素腸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率也有所提高[4]。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感染的主要途徑為呼吸道感染、血液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和皮膚黏膜感染。肺部是主要的感染部位,原因在于對新生兒進行急救時需要氣管插管并借助呼吸機進行呼吸,同時新生兒無法自主咳嗽,呼吸道內分泌物難以排出,因此易發生呼吸道感染進而影響肺部[5]。
在本研究中,對產科重癥監護室內兩組新生兒的感染高危因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感染組新生兒小于胎齡率、較低出生體重率、胎齡≤37周率、羊水污染率、窒息率、腸外營養率和機械通氣率分別為15.22%、45.65%、45.65%、10.87%、27.17%、59.78%和15.22%。高于非感染組的各項因素比率。而兩組的出生體重較低新生兒數量、較低胎齡新生兒數量、新生兒窒息數量、腸外營養新生兒數量和機械通氣新生兒數量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新生兒重量、胎齡、窒息、腸外營養和機械通氣都是導致產科重癥監護室內新生兒感染的高危因素。醫護工作者應對這幾項情況提高重視,預防新生兒感染。
參考文獻:
[1]王輝.胎膜早破伴新生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15(42):3498-3499.
[2]黃新香.胎膜早破伴新生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06(09):32-33.
篇1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所選取的50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均為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期間本院收治的患兒。50例患兒分為兩組,各25例。對照組中男女患兒比例為14:11,出生時間0.2~1.4h,平均(0.9±0.1)h。觀察組中男女患兒比例為13:12,出生時間0.3~1.4h,平均(0.9±0.2)h。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可比性。納入標準:均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標準[3],且患兒均經X線或胸部CT確診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家屬均同意本次研究開展。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重大器官疾病;先天性疾病;中途退出患兒。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配合機械通氣治療開展、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教育,觀察患兒病情等。觀察組給予優質護理,具體如下:①密切觀察患兒病情。對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需要立即給予機械通氣治療,為了提高治療效果,護理人員需要默契配合醫生開展治療。在患兒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實時需要對患兒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如觀察患兒面色、神志、痰液、體溫等。如有異常需要立即報告醫生。另外,在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還需要對呼吸機運行狀態進行觀察,如保證管道正常疏通,并根據患兒血氣指標合理調整呼吸機參數,保證患兒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②心理護理。新生兒剛剛出生,在面對陌生環境及侵襲性操作時,很容易出現負性情緒,為了緩解患兒負性情緒,護理人員要加強對患兒的心理護理,比如可以通過撫觸來給予患兒安全感。另外,患兒家屬由于患兒疾病的影響,也容易產生恐懼、緊張、擔憂的情緒,對此,護理人員要耐心疏導患兒家屬,指導患兒家屬正確認識疾病,并協同患兒家屬共同配合護理工作的開展。③環境護理。為了更好的促進患兒康復,護理人員還需要做好病房環境護理,比如可以采用紫外線循環風對病房進行消毒,根據患兒實際情況對病房內進行通風,做好病房內清潔、整理工作。在良好的環境下,更有利于患兒恢復。護理人員還可以給予患兒鳥巢式護理,及采用柔軟的棉布做成鳥巢狀,這樣患兒在保溫箱中也能夠有安全感。④拔管撤機后護理。患兒病情穩定后可以拔管撤機,在拔管撤機后,護理人員還需要實時關注患兒生命體征變化,以免發生異常。拔管后,護理人員要每隔1h對患兒進行一次翻身,促進血液流通,避免發生并發癥。另外,為了保證患兒呼吸道通暢,護理人員可以輕拍患兒背部,氣道內有痰液,還需要做好吸痰工作。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護理前后血氣指標,血氣指標包括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血氧分壓(PaO2)血氧飽和度(SpO2),采用注射器抽取6250U/mL肝素鈉0.2mL,抽2mL橈動脈血后使用血氣分析儀(廠家:丹麥雷度ABL800)分析。觀察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滿分為100分。滿意:>80分,一般:60~80分,不滿意:<60分,滿意度=滿意率+一般率。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x±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兒護理前后血氣指標比較
護理前,兩組血氣指標水平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血氣指標水平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
組間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數據結果顯示(80.0%vs96.0%),其中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更高,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討論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具有發病急、病情進展快的特點,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很容易導致患兒死亡[4]。因此,給予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及時有效的機械通氣治療十分重要。而在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 還需要給予患兒相應的護理干預,以此來提高治療效果。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人們對醫療服務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常規護理由于缺乏全面性、針對性,越來越無法滿足患者護理需求。尤其對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而言,其病情嚴重,更需要給予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在此背景下,就提出優質護理這一模式。優質護理作為一種更加全面、優質的護理模式,在提高患兒護理水平、治療效果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兒護理前后血氣指標比較,護理前,兩組血氣指標水平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血氣指標水平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這是因為相比常規護理而言,優質護理注重以患兒為中心,為患兒提供所需的方方面面的護理服務,包括心理護理、環境護理、病情觀察、撤機后護理等。在全面有效的護理服務下,患兒的護理質量可以得到顯著提高。組間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數據結果顯示(80.0%vs96.0%),其中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更高(P<0.05)。這是因為相比常規護理,優質護理更加全面、細致,其可以有效提高患兒護理質量,進而促進患兒治療效果及預后效果的提高。而當患兒治療及預后效果得到了提高,那么患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自然也能夠得到提高。綜上所述,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實施優質護理,可以有效改善患兒血氣指標,并提高家屬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尹長芹.機械通氣聯合俯臥位通氣治療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優質護理[J].全科護理,2019,17(5):593-595.
[2]賈貴蘭,郭虹.優質護理在無創正壓機械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應用效果觀察[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19,6(6):78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