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亞健康的表現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亞健康的表現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3 人際關系亞健康。由于年齡、閱歷及個性因素的差別,同學之間常為一些小事發生沖突,人際關系不夠和諧。心理素質差者感到壓抑、煩躁、焦慮不安;有些學生不能把握自己,采用自私、冷漠的態度對待他人和集體,導致同學和周圍人的人際關系緊張。

1.4 社會因素亞健康。社會的激烈競爭,生活頻率的加快以及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引起多慮、失眠、多夢、頭痛,所有這一切均是導致學生亞健康狀態產生的主要原因。

1.5 家庭環境亞健康。家庭經濟負擔過重,父母離異或家庭出現突發事故,學生精神受到嚴重刺激,產生心理問題。

1.6 個人因素亞健康。人體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生命運動規律――即“生物鐘”,維持著生命運動過程氣血運行和新陳代謝的規律。調查發現,很多學生熱衷于“上網”、經常不顧正常的學習和休息,影響學業完成和身體健康。也有不少同學學習“開夜車”,違背了正常作息時間和個人的生物規律。

2、造成“亞健康”的因素

導致學生亞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學校、家庭等諸多因素,也有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學習壓力大,引起睡眠不足,影響人體的神經調節和內分泌調節,進而影響機體各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

不良衛生習慣,一些學生不吃早餐和不按時吃早餐,有些同學利用課余時間隨便吃一點,從而影響上午的學習,造成營養攝取不足,久而久之,養成飲食無規律,對身體的傷害較大。

作者從2007年調查的一組數據得知:許多學生由于課程多,學習任務繁重,每天參加體育活動時間少,并顯示,每天女生參加活動只有37.6%的人在15min以下,男生只有68.3%的人在30min以下,男女生達到1h或超過1h的人數很少,而且沒有組織課外體育活動,自覺鍛煉的意識不強,所以,平時自覺鍛煉就很少。每天參加lh體育活動得不到保證,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3、教育與對策

篇2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于承擔任務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境的變化;

5、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6、體重適當,體態勻稱,頭、臂、臀比例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缺損,無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

9、頭發光潔,無頭屑;

10、肌肉、皮膚富彈性,走路輕松。

亞健康的概念、標準和表現

亞健康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動態變化的中間狀態,即健康一亞健康一疾病。亞健康既與上面的健康狀態之間有重疊交叉狀態,又與下面的疾病之間存在重疊交叉,因此,亞健康既可以向健康的好的方向發展,又可以向不健康的壞的方向發展。這種發展變化是雙向的。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許多說不明道不清的身體或精神上的不舒服,這種似病非病的狀態就是亞健康。注意力難以集中、精神不振、多夢、疲勞、情緒不穩定、用腦后疲勞、缺乏耐心等癥狀,

而且亞健康還有其他一些常見表現,例如,易感冒、嗜睡、四肢乏力、不愉、頭暈、目眩、抑郁、頭痛、腰膝酸痛、脫發。同時還有胃腸脹氣、筋疲力盡感、消化不良、便秘、減退、面部褐斑等。

篇3

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健康下了如下的定義: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只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現象。人體除了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之外,還存在著一種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間狀態,我國學者稱之為“亞健康狀態”。亞健康應該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環境等方面表現出不適應,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臨界狀態。免費論文。世界衛生組織(WH0)的一項全球性預測調查顯示,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則處于亞健康。處于亞健康疾病狀態的人口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呈上升趨勢。疲勞是亞健康最為常見的典型臨床表現,也是多種疾病的重要潛前征兆,疲勞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人體為保證健康,提示需要勞逸結合的保護性一種反應。當代大學生處于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來自社會、家庭、學業、就業等各種壓力過早地困擾著他們。長期的緊張和壓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都對會對他們的健康受到威脅,目前評判大學生是否健康卻是以身體素質來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根據體質測量的結果來判斷體質的健康或不健康。體質測試的內容主要包括身高、體重、肺活量、速度、力量以及中長跑等及各項目,是從身體形態,身體素質,心肺功能及各方面來評定人體體質的好或差,這些只是體質的一些方面,只包括了生理方面的某些特征,而對心理方面卻沒有涉及,因此,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1.相關概念

亞健康的概念:人體存在著既不是健康,也不算是患病,非病非健康的狀態,稱為“第三狀態”。長期以來,在人們的思想中一直存在著這樣的一種思維定勢:對于一個人來說,他所處的狀態是“非疾病即健康”要么是健康,要么是疾病,二者必居其一。處于亞健康狀態者,不能達到健康的標準,表現為一定時間內的活力降低、各種功能和適應能力不同程度的減退,但不符合西醫學有關疾病的臨床和亞臨床診斷標準。亞健康的成因主要有:社會因素,包括人際交往、生存壓力與家庭類型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影響,主要有吸煙、酗酒、營養不平衡以及缺乏運動等;環境污染的影響等。亞健康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主要表現為軀體疲勞乏力,易累,體質虛弱,免疫功能低下,出汗,常易感冒,食欲不振,肌肉關節酸痛,頭昏頭痛,失眠等。心理方面表現為情緒不穩定,緊張,易怒,焦慮,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社會交往方面表現為不能較好的承擔相應的社會角色,工作、學習困難,人際關系緊張,家庭不和諧,難以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等。

疲勞及疲勞性亞健康:《現代漢語詞典》中認為,與人體相關的疲勞包括兩個方面:“因體力或腦力消耗而需要休息;因運動過度或刺激過強,細胞或器官的機能或反應能力減弱。”社會學家認為,疲勞是因體力、腦力消耗過多、運動過度、刺激過強等非病理原因引起的反應能力減弱、工作效率下降時的機體狀態,也是長時間負荷過重而出現的一種生理現象。免費論文。具體表現為對工作、學習產生厭倦和抵觸的情緒,對人對事冷漠無興趣,感覺疲憊乏力等等。醫學科學家認為,疲勞是機體的一種防御性反應,或者說是因為過度活動而造成暫時性機能降低時生理和心理狀態的綜合性變化。所謂疲勞是指持久或過度勞動后引起機體不適和工作效率降低。無論從事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都可出現疲勞。疲勞是亞健康的最常見表現,可以通過測量疲勞程度來評價亞健康狀況。

2.研究對象與方法

鹽城市區五所在校大學生疲勞性亞健康狀況。

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數理統計法。

3.結果與分析

3.1 結果

3.1.1 鹽城在校大學生疲勞性亞健康的發生率及性別

篇4

亞健康狀態的表現錯綜復雜,主訴癥狀多種多樣且不固定,也被稱為“不定陳述綜合征”。主要為“一多三少”,“一多”指疲勞多?!叭佟奔慈N減退: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和適應能力減退。各種儀器和生化檢查較難確診,并可能發展成為多種疾病。其有以下幾個特點:具有普遍性和嚴重性;具有不被個人所意識、不被社會所承認、不為醫學所確認的隱匿性和潛伏性;具有既可向疾病發展,又可向健康逆轉的雙向性和可逆性的特點。

1.1 軀體亞健康的主要表現 疲勞、疲倦、乏力,休息后不能緩解,頭暈、頭痛、眼睛干澀、眼睛酸脹、咽干、容易感冒、腰背酸痛、怕熱、記憶力差、失眠多夢、容易出汗、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適應能力減退、睡眠不好、胃腸不適等,其中以疲勞為最常見癥狀。女性特有癥狀中以痛經最多,脹痛也很多見。英國的一項前瞻性調查研究表明,30.3%的英國成年人感到疲勞,其中約1.1%為慢性疲勞,0.5%為慢性疲勞綜合征。荷蘭有學者隨機在5家綜合醫院抽取4741名成年人,在參與調查的2447名成年人中有57%的人感覺到疲勞,40%的人感到頭痛,39%的人感到背疼。

1.2 心理亞健康的主要表現 情緒低落、時常嘆氣、急躁易怒、注意力差、焦慮、抑郁等為核心癥狀,情緒不穩、精神不振、精神緊張、孤獨、空虛寂寞、焦慮等出現頻率亦較高。

1.3 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的主要表現 工作效率低下、交往頻率低下、人際關系緊張、難以承擔相應的社會角色、社會適應能力差和人際關系不穩定等較常見;逃避現實、意志脆弱、苦悶、壓抑、交往困難也很常見。

1.4 道德亞健康的主要表現 在世界觀、價值觀上存在著不利于自己和社會的偏差,導致行為的偏差、失范和越軌,從而使人產生一種內心深處的不安、沮喪和自我評價降低,影響人的正確判斷和決策,影響人的創造性的有效發揮,損害人的生存質量。

2 亞健康的評估方法

亞健康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其內涵十分復雜,不僅包括軀體的不適,而且還包括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及道德方面的不良等,因此應從軀體、心理、社會及道德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目前有關亞健康狀態的評估方法較多,但還沒有形成一種公認的評估方法。

2.1 癥狀標準診斷法 1988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對亞健康狀態中普遍存在的慢性疲勞綜合征(CFS)制定了診斷標準,1994年CDC又對CFS的診斷標準進行了修訂。英國于1991年制訂出了診斷標準,并在多個地區進行動態跟蹤研究。

2.2 問卷評定量表調查法

2.2.1 采用現有的問卷或量表評價亞健康狀態的研究多使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康奈爾醫學指數(CMI)、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艾森克(EPQ)個性問卷、WHO生存質量測量表(WHOQOL―BREF)、簡明健康調查問卷(sF-36)、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MBI工作耗竭問卷、中華預防醫學會制定的第三狀態量化表等。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以一量表為主,輔以其他量表進行測評的多量表的組合測評,這樣能較全面地反映被測人群的亞健康狀況。

2.2.2 通過自制的問卷進行亞健康的評定 何麗云等、于春泉等分別自制用的亞健康調查問卷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亞健康臨床流行病學調研,亞健康狀態的患病率分別為50.44%、98.1%。研究表明,調查問卷對評判亞健康具有較好的指導價值,可以對亞健康的軀體癥狀、心理和社會特征及嚴重程度等多方面進行評價。這些調查問卷或量表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有的側重心理方面的評定,有的側重軀體癥狀,也有的是從整體狀況來評價亞健康。由于采用的診斷標準不統一,使得文獻報道亞健康的患病率差別過大,在20%~90%。

2.3 其他檢測方法 有學者認為可以用血液流變學對亞健康狀態進行檢測。研究證明,血液粘滯性的升高常常發生在亞健康狀態或疾病的早期,是血液流變學指標的一個顯著特點;同時標志著無癥狀的疾病病程已經開始,已由一個健康人發展為亞健康人。HLB血檢是應用超高倍顯微分析儀(MDI),根據血中氧化自由基的分布來診斷和檢測人體功能障礙和病理狀態的方法。魏會珍等認為,中醫診法與HLB血檢法有效結合可為亞健康臟器早期診斷提供一種較方便、客觀、準確的快速檢測方法。

3 亞健康狀態的干預措施

健康和疾病是生命過程中對立的兩極,亞健康就是它們之間的過渡狀態,如果對亞健康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及時進行調適,就可能導致各種疾病。西方國家對亞健康問題的研究較多地從現代醫學領域查找原因,對細菌感染、免疫系統抑制、內分泌代謝失調等方面考慮過多,過于局限,輕視了亞健康問題形成的社會、心理、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在制訂干預對策上西方國家也是強調單純醫學手段治療,但治療效果不理想。國內對于亞健康的干預防治措施尚屬于探索階段,其中非藥物治療、對癥治療占大多數。

3.1 健康教育 通過在全社會廣泛地開展行為和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提倡規律的生活節奏、全面均衡的營養膳食、適當的體育鍛煉、良好的生活習慣,促使有效地避免亞健康狀態的發生。由娟對教師中亞健康人群進行了健康行為干預,采取一對一的方式進行自我保健基礎知識教育,對消除亞健康狀態、恢復健康有顯著效果。

3.2 音樂療法 研究發現,音樂療法能有效改善亞健康患者的焦慮、抑郁等癥狀。劉偉等使用體感音樂療法對162例亞健康病人進行臨床對照研究,結果體感音樂療法可同時緩解和改善身心兩方面癥狀,應用簡便,無損傷性,易被患者接受。2008年有人對音樂療法5個隨機對照研究(RCT)進行系統分析,認為音樂療法改善抑郁癥狀是可行的、有效的且易被患者接受。目前有關音樂療法的研究存在樣本含量過少,所用研究方法質量過低等問題。

3.3 中醫中藥治療 亞健康常表現為心身異常的特點,而中醫強調形神合一、重視七情對人體的影響作用等理論有著豐富內涵,尤其對心身疾病的綜合干預治療,是中醫藥干預亞健康的理論寶庫。研究證明,耳穴貼壓、音樂放松、

足穴和中藥足浴療法4種亞健康狀態非藥物干預措施,可改善亞健康身心癥狀。

3.4 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是預防和消除亞健康的有效手段。從生理學角度來看,長期堅持適當強度的體育鍛煉不但能提高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而且能增強自信心,鍛煉意志,消除不良情緒,使人保持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是預防和消除亞健康的一種有效手段。研究證明,健身操鍛煉對改善心理亞健康狀態的整體效果顯著,并對改善不良情緒有顯著效果。Wang對大學生進行為期2周每周2次每次兩小時的太極拳訓練中,發現其簡明健康量化表中疼痛、健康總體評價、情緒對角色功能的影響、心理功能的得分在干預后有顯著提高,提示太極拳對大學生心理、軀體健康有積極影響。

篇5

按照2006年10月中華中醫藥學會的《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的規定,亞健康狀態指人體處于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一種狀態。亞健康的干預包括亞健康狀態的預防與康復治療兩層含義,中醫從病因病機到辨證施治,對亞健康狀態的認識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中醫藥干預亞健康狀態,總的原則是整體調節和辨證論治,在此原則指導下,采用中藥調理和非藥物手段等中醫方法對亞健康狀態的防治發揮了重要作用。

    1  整體觀對亞健康干預的指導作用

    中醫學重視整體觀,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強調情志活動對人體臟腑的影響,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統一性。中醫藥擅長調節人體機能狀態以維護內外環境及身心的平衡,從而達到有效干預亞健康的目的。以往中醫證的許多研究都證實,中醫藥改善機體的功能狀態,可以通過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而起作用。

    2  辨證論治對亞健康干預的指導作用

    辨證是論治的前提和依據。中醫治病,既著眼于“病”的異同,更著眼于“證”的區別?!白C”是一種狀態,有輕度心身失調的亞健康狀態、疾病前的潛臨床亞健康狀態,又有疾病恢復期的后臨床亞健康狀態[1]。亞健康狀態可以是許多種證候的表現,其在西醫學雖然缺乏診斷標準及有效調治,但中醫辨證卻取得了很大進展?!秮喗】抵嗅t臨床指南》將亞健康的中醫常見證型概括為肝氣郁結、肝郁脾虛、心脾兩虛、肝腎陰虛、肺脾氣虛、脾虛濕阻、肝郁化火及痰熱內擾8種。

    3  中藥調理法

    關于中藥調理亞健康的臨床報導很多,且療效都很明顯。如葉子[2]用補益湯治療亞健康人群386例,所有病例均有亞健康狀態的典型表現,治療過程中未發現毒副反應,治療后理化檢查均有明顯改善。溫茂興[3]用補中益氣丸合六味地黃丸治療具有亞健康疲勞典型表現的66名患者。服藥平均40d后疲乏無力、精神不振、虛煩失眠、胃納不佳等典型癥狀明顯改善。

    4  非藥物干預措施

    4.1  病理性體質的篩檢  中醫體質學說認為病理性體質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不同體質的人對病邪的反映性亦不一樣,王琦[4]主持的“中醫痰濕(肥胖)體質的基礎研究”課題研究結果表明:肥胖人痰濕體質患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中風的機會遠大于非痰濕型體質。因此,積極改善特殊體質,阻止致病因子對人體的侵襲,就成為亞健康病因預防措施的核心。通過篩檢,可以從人群中找出病理性體質之人進行病因預防。

    4.2  情志療法  中醫的情志療法在醫史上不乏記載。中醫認為情志不調能導致氣機紊亂,而“百病皆生于氣”,所以情志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饵S帝內經》有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句話不但說明了保持良好心態對健康的重要性,還明確指出了心理調整的關鍵是做到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中醫治療亞健康的心理療法主要包括移情療法、易性療法、以情勝情療法和情境療法等[5]。 4.3  針灸療法  關于針灸調理亞健康行之有效的報導也較多。如安麗萍等[6]采用毫針、七星針及耳穴壓丸的組合針法應用于軀體性亞健康狀態的人群200例,并與自我保健按摩組102例和服用保健品組80例進行同期對比觀察。其患者表現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體力疲勞、虛弱、性功能下降和月經周期紊亂、頭暈、耳鳴、失眠等癥狀,其毫針針刺主穴為腹三針(中脘、天樞、氣海)、體三針(內關、足三里、三陰交)、頭三針(本神、百會、安眠穴),梅花針取華佗夾脊自第1胸椎至第2腰椎兩側叩刺,耳穴取神門、交感、腎上腺、皮質下雙側穴位,以王不留行籽貼附按壓。結果在規定療程中,200例癥狀完全消失,總有效率達100%。趙?玨等[7]針刺治療亞健康42例,患者各表現為肝脾不調、脾胃氣虛、心脾兩虛、肝腎陰虛或脾腎陽虛5種證型之一,設立針刺組,耳壓組,針刺配合耳壓組。針刺組主穴:百會、四神聰、足三里(雙)、三陰交(雙)。耳壓組主穴:神門、交感、皮質下、內分泌;配穴:肝、脾、胃、心、腎等穴加減。結果表明:針刺及耳壓能調節亞健康人體的陰陽失衡狀態。周震等[8]應用賀氏“強通法”于膏肓、四花穴(膈俞、膽俞)治療亞健康狀態6例,以達祛瘀生新,補虛瀉實的作用,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4.4  推拿療法  推拿是療效確切的亞健康中醫干預方法 ,其在軀體性亞健康狀態的康復治療中效果尤為明顯。推拿可以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調整經絡系統和扶正祛邪、防病保健,從而消除亞健康患者的種種不適癥狀[9]。如黃鐵銀等[10]運用一指禪推法、揉、抹、按、捏、擦、滾、拿、搓等9種手法,分別在臥位、俯臥位、正坐位對以容易疲乏、食少、納呆和睡眠欠佳為主要表現的亞健康患者60例進行全身推拿調理,收到良好療效。謝慧君等[11]則提出了應該采用辨證論治的推拿方法和自我保健按摩來調治亞健康狀態。

    4.5  其他  樹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健康、預防亞健康的根本方法。中醫自古就強調食療對健康的重要作用。《千金要方》提出:“凡欲治病,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后乃用藥爾”。李爽姿等[12]認為中醫“寓治于食”的食療養生營養方法對保健強身、促進亞健康態向健康態轉化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此外,臨床報導的亞健康中醫干預措施還有五音療法、刮痧、走罐及導引等。綜上所述,中醫對亞健康狀態的干預措施形式多樣、療效顯著,且隨著實踐的深入,其療效標準將更加客觀化、其辨證體系將更加完整規范??梢灶A知,中醫在亞健康狀態的研究領域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王艷君,胡朝陽.從亞健康看中醫診療現代化發展趨向[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2,21(4):1-4.

[2]葉 子.補益湯治療亞健康人群386例[J].新中醫,2004,36(7):62.

篇6

1亞健康人群的具體表現與形成原因

1.1亞健康人群的具體表現心理亞健康的具體表現主要為思緒紊亂、情感障礙、悲觀與過度的自我克制等;軀體亞健康的具體表現主要為抵抗力差、無原因的身體虛弱、睡眠質量差、易疲勞、容易感冒、無食欲、胸悶、煩躁,易頭痛、頭暈,便秘或是口腔潰瘍等;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的具體表現一般為對生活、學習與工作等環境的臨床高底值狀態無法適應,常見的表現為血糖、血壓偏高,血脂異常,血鉀、血鈣偏低等高致病的危險狀態,如過度緊張、吸煙或是超重等。

1.2亞健康形成的主要因素亞健康形成的常見因素主要為營養缺乏或是攝入過量導致人的肌體失調;還有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長期睡眠不足、酗酒、吸煙、體力透支過大、缺乏運動、機械化的學習與工作,適應社會的能力低下,身體處于超負荷狀態,過度疲勞導致的精力不足,以及生存環境污染,例如放射線、燥音、不良的精神狀態、心理因素的刺激,以及空氣污染等都會導致人體進入亞健康狀態。

2體檢在亞健康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具體應用

體檢是實現健康管理的基礎,在亞健康人群健康管理模式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利用體檢加強對人體健康的篩查,并且在體檢的過程中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并對其言行進行觀察,以獲取更多的關于個體的健康信息。然后,根據體檢的數據對其進行評估。針對體檢者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知識傳播,杜絕不科學的保健信息,同時優化管理方法,轉變管理實施工作人員的傳統觀念,使體檢在亞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中發揮作用[2]。

2.1根據體檢數據對體檢者的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分析體檢者的體檢數據,并對各項數據進行評估,對體檢者的健康等級做出準確的劃分。這是確定體檢者是否處于亞健康狀態最有價值的依據與手段。管理部門可以將體檢者的體檢數據,以及所提供的相關肌體信息做出專項的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就可以把體檢者的健康狀態確定為差、中、良、優等具體的級別。如果體檢者為亞健康狀態,還可以將其劃分為重、中、輕幾個級別。

根據體檢者的這些檢測數據與信息,我們就可以對體檢者的健康進行評估。這不僅可以對其當前所處的健康狀況進行評定,而且可以對其以后健康狀況的發展進行評估。

2.2對體檢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知識傳播根據體檢結果,對體檢者進行相關的健康知識傳播。亞健康的管理首先要從其生活方式上進行改變,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健康知識的傳播對于亞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管理部門還可以通過開展系列的講座,對其進行過健康保健知識的宣傳,在進行講座的同時還可以為其發放一些保健資料。同時還可以開通專門的服務熱線,邀請專家來坐診,為人們解答疑惑。利用這些方法可以提高亞健康人群對于健康知識的知曉率,為亞健康人群提供更多、更權威、更新的保健知識,能更好地為亞健康人群進行服務。并且把醫療模式從單位擴展到家庭,把醫院擴展到各個單位,把單純的治療擴大到預防保健。

2.3減少不科學保健信息的傳播,為健康管理提供保障人群的亞健康大多屬于身心性的。這組要是由于普通人對于健康知識缺乏鑒別力導致的。對此,管理部門要對亞健康人群傳播科學的保健信息,杜絕任何不科學的保健信息傳遞給亞健康人群[3]。同時,要根據亞健康人群的身體條件與愛好,經濟條件和時間條件等,調動亞健康人群的積極性,并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使亞健康人群對影響健康的相關因素提高認識,指導其利用正確的衛生保健技能與知識來解決自身存在的一些健康問題,這是完善亞健康人群中健康管理模式的一個重要手段。

2.4優化亞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模式管理者要根據亞健康人群的不同需求,分成不同層次和不同形式對其進行指導與管理,把循癥理論作為其健康管理的主要依據,提高服務對象的參與性與科學性,從而提高亞健康人群健康管理模式的有效性。

2.5轉變管理工作人員的管理觀念亞健康人群的管理工作者要把體檢作為管理模式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切實做好預防工作。管理人員不僅要具有熟練的技能還要具有扎實的保健知識基礎,同時,必須具備其他方面的一些相關知識,例如,傳播學、心理學、行為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等多個學科方面的知識,加強對自身優良素質與品質的培養,不斷增強自身的責任感,積極開展與亞健康人群管理模式相關的研究與實踐[4]。

綜上可知,體檢在亞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模式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據體檢可以對服務對象進行評估,并對亞健康管理模式進行優化,有利于亞健康人群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史惠云.健康體檢中亞健康人群健康管理的實施[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11(18):65-66.

[2]鄧樞麗,陳潤鈿,卓金璇.體檢中心對亞健康人群實施健康管理的模式探討[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04):907-908.

篇7

身體健康是全人類為之追求的目標。在神醫學-工業化醫學-生物醫學-生物、社會、心理醫學等醫學模式[1]的發展過程中無處不體現著:促進健康、保持健康狀態這樣一個永恒的命題。

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上三方面的完善狀態;并且在后來又加入了道德健康的內容,這就給了健康一個更為豐富的內涵。在此基礎上,前蘇聯學者Berkman又指出:人體生命過程中還存在著另外一種狀態:即第三狀態,他處于疾病和健康之間。我國學者大多將其稱為亞健康狀態。隨時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定期參加體檢是一種既經濟又實惠,并能獲得更好的健康指導最有效的方法。因此不同規模的體檢中心應運而生,但現實生活中,人們還是以被動體檢為主,而體檢項目也非自主選擇。經過對既往一年被動體檢人員的資料總結和有效問卷調查,我們對其身體健康狀況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F將有關資料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7年全年我體檢中心因工作調動、招工、招聘、畢業分配及商業保險參保等被動體檢人員進行有效問卷調查,共計8 910人次,年齡17~60歲,男占60%,女占40%,年齡分組:17~30歲2 494人次占27.99%,31~40歲1 783人次占20.01%,41~50歲1 961人次占22.01%,51~60歲2 672占29.99%。

1.2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利用他們來我中心體檢的機會向其發放調查問卷,問卷設計依據《亞健康篩選方法研究》、《亞健康篩選表信度評價》[2,3]中的“亞健康篩選表”內容制表。

1.3評分標準

健康:身體無任何不適,心情愉快,社會適應能力良好,擁有健康的道德觀。亞健康:根據問卷調查結果記分,共38項內容:(1)神疲乏力,(2)困倦,(3)精神不振,(4)少氣懶言,(5)悶悶不樂,(6)急躁易怒,(7)頭昏和眩暈,(8)頭痛,(9)胸悶不舒,(10)心慌心悸,(11)失眠,(12)多夢,(13)注意力不集中,(14)記憶力減退,(15)關節肌肉疼痛,(16)腰腿酸痛,(17)氣短,(18)盜汗或多汗,(19)易受驚嚇,(20)反應減慢,(21)工作效率低,(22)頭發早白,(23)牙齒松動,(24)手足發冷,(25)手足心熱,(26)手足麻木,(27)口干咽痛,(28)脘腹痞滿,(29)食欲不振,(30)面色萎黃或白光白,(31)擔心自己的健康,(32)減退,(33)月經先后不定,(34)月經量時多時少,(35)易感冒,(36)大便稀溏,(37)大便秘結,(38)小便增多或清長。每條以“是”“否”分級,“是”記2分,“否”記0分,積分達22分以上,并且其中有癥狀持續6個月以上者為亞健康狀態。疾病狀態:依據相關疾病診斷標準,經過臨床醫師診斷,并且正在進行治療或即將開始治療者。

2結果

見表1。

調查結果還顯示,亞健康狀態人群在本年齡組中分別占:17~30歲占35.73%,主要表現為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思想的亞健康;31~40歲占74.99%,主要表現為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亞健康;41~50歲占59.1%,主要表現為心理和軀體狀態的亞健康;51~60歲占73.35%,主要表現為軀體狀態的亞健康[4]。40歲以下大多屬于輕度的身心失調狀態。41歲以上大多屬于潛臨床狀態和前臨床狀態,對于這些人群應當開始醫療介入,尤其是前臨床狀態者,預防其亞健康狀態向疾病狀態轉化,以便提高生活質量[5]。

3討論

亞健康狀態的提出,使人們對生命狀況有了新的認識,但是亞健康的具體內容還需要廣大醫務科技工作者進一步探討:(1)關于亞健康的認識:對于亞健康的認識不能脫離生活實際,人們生活水平的高低,生活質量的良莠,決定著對亞健康認知程度,也與亞健康的發生率有著密切關系。健康概念中提出的人們應當適應環境,但絕不是說生存環境所受威脅就不受重視,這應當辨證的看。(2)亞健康的概念:究竟什么狀態屬于亞健康?亞健康范疇都包括那些內容等?雖然1996年全國第一屆亞健康學術研討會確定了一個廣義的概念,但隨著時間的發展,社會的變化,迫切需要將其進一步完善,以改變以往許多學者只是依據健康概念結合各自認識來確定的狀況。(3)關于亞健康的診斷標準:目前我國對于亞健康沒有統一的診斷標準,對于亞健康的診斷主要是研究者參考一些國家的相關標準和自己的經驗總結來確定,如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等確定的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診斷標準,或者采取各種評估調查記分的方法等。這些方法所取得數據因受一些主觀因素影響,差異性相對來說不穩定,影響我們對亞健康的流行病學判斷。本文調查結果就與有的文獻亞健康占75%的數據就有較大差異[6]。(4)關于亞健康的臨床干預時機:亞健康狀態存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根據亞健康狀態的不同時期,如何進行臨床干預?臨床干預的途徑有哪些?臨床干預的時機如何掌握?都是我們以后面臨研究的內容。

[參考文獻]

[1]陳葉坪.論醫學模式轉變下的體質理論與人類健康[J].醫學與社會,2007,20(10):14-15.

[2]王琦,高京宏,李英帥,等.亞健康篩選方法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9(11):725-728.

[3]李英帥,王琦,高京宏.亞健康篩選表信度評價[J].中醫藥學刊,2006,24(10):1859-1861.

[4]胡先明,白麗霞,趙杰,等.亞健康研究進展[J].中國健康教育,2007,23(2):144-146.

[5]陳國元,劉衛東,楊磊,等.教師亞健康現狀及預防對策的研究[J].職業衛生與防病,2000,15(2):101-102.

篇8

1 亞健康狀態的概念

我國古代醫家早在兩千多年前,提出了“未病”的概念。 “未病”是機體開始已有或無病理信息,未有任何臨床表現的狀態或不能明確診斷的一種狀態,是病象未充分顯露的隱潛階段。與現在亞健康狀態所指的非疾病、非健康狀態基本相似。世界衛生組織(WHO)于1974年給健康下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與虛弱現象,還包括心理與社會上的完滿適應。根據這一定義,WHO的章程序言中提到:全世界屬于健康狀態者僅占5%,找醫生診病者約占20%,剩下的75%就屬于亞健康狀態。趙瑞芹等[1]提出,亞健康又稱第三狀態,也稱灰色狀態、病前狀態、亞臨床期、臨床前期。包括無臨床癥狀或癥狀輕微,但已有潛在病理信息。何裕民等[2]則認為:亞健康包括三條:首先,沒有生物學意義上的疾病及可明確的精神心理障礙;其次,它可以涉及軀體上的不適(如虛弱、疲勞等)雖夠不上疾病,卻又偏離了健康的癥狀;再次它可涉及到精神心理上的不適以及社會生存意義上的適應不良。董玉整[3]認為:所謂亞健康,是指人們表現在身心情感方面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健康低質量狀態及其體驗,這一概念在國內的有關亞健康網站上被普遍采用。

綜合上述觀點,總的來說目前達成共識的一點是:亞健康狀態是介于健康與疾病的一種中間狀態,持續3個月以上,經系統檢查未發病,而自己確實感覺到軀體和心理上的不適,從而呈現出活力、反應能力和對外界適應能力降低的一種生理狀態,是人體多種疾病的重要起源和基礎。一般包括三個階段即輕度心身失調階段、潛臨床階段、前臨床階段。

2 亞健康狀態的流行病學

有資料表明,美國每年有600萬人處于亞健康狀態,成年人占25%~48%。目前國內學者十分熱衷于本課題,做了許多相關的研究和調研,對不同區域,不同職業,不同階層都有所涉及,在較發達的城市從事腦力勞動人群發病率較高,在曹露[4]的十堰市119名腦力勞動者的亞健康問卷調查中亞健康的發生率達到了80.1%。而在不同的職業中,知識分子高達70%處于亞健康狀態。在部隊中,由于軍人職業特殊,體力負荷及心理負荷遠遠超出普通人水平。長期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突發急難險重的工作任務及來自各方面的競爭壓力,官兵中心理亞健康狀態較多,邊強[5]對某軍隊療養院接待的療養員322名進行問卷調查,亞健康的發生率為67.7%,而王俊[6]采用對照亞健康狀態診斷標準對軍隊在職干部1325名進行調查,共有892名處于亞健康狀態,占67.32%。

3 亞健康狀態的研究方法

3.1 癥狀標準診斷法

1988年美國CDC對亞健康狀態中普遍存在的慢性疲勞綜合征(CFS)制定了診斷標準[7]。1994進行了修訂[8]。其他國家如澳大利亞、日本分別于1992年也制定了自己的關于CFS診斷標準。依據病人的自覺癥狀,出現種種還不能確診為具體疾病的癥狀以及自己感覺不到或被忽略的狀態,對照上述標準診斷。

3.2 MDI健康評估法

是WHO用于對人類死亡危害最大的疾病所提示的各項指標進行測量,依據被測者的實際檢測狀況逐項打分(采取百分制,滿分100分),進行綜合評價。其標準是:85分以上為健康狀態,70分以下為疾病狀態,70~85分為亞健康狀態。

3.3 問卷評定量表調查法

目前亞健康狀態的確定主要依據量表測量,有SCL-90(癥狀自評量表)、康奈爾醫學指數(CMI)、Delphi法評價。

4 亞健康狀態的檢測技術

近10年來,我國可評估人體多種狀態的檢測技術有了一定進展,有熱斷層掃描儀、超高倍顯微診斷儀(MDI)亞健康檢測法、人體功能代謝分析儀及清華多媒體顯微診斷儀(THMMDI)、量子亞健康檢測儀、福貝斯遠程健康監測系統(TDS)。

5 亞健康狀態的表現形式

亞健康由于其年齡、適應能力、文化背景的不同而表現各異,但一般均涉及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三方面的改變,這三方面互為因果。就身體要素而言,首先為疲勞,其次涉及虛弱,免疫失調,消化不良、頭昏,性功能低下的綜合狀態,再次僅表現為睡眠困難、肌肉酸痛、便秘等單一癥狀。心理方面表現為情緒低落、精神萎靡、記憶力減退、焦慮煩躁、神經質等。社會適應方面表現為冷漠、無助、無望、孤獨、空虛,在家庭生活、情感交流、人際溝通、知識學習和創造性勞動等方面感到困惑、壓抑和郁悶。

6 亞健康狀態的發生原因

關于亞健康原因與機制,學者們進行了較多的研究,有研究認為,快節奏的社會生活,工作的壓力,職業的競爭以及繁多的信息刺激都是應激原(應激是一種非特異相當泛化的反應,其基本的反應是以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激素軸的興奮為代表的神經內分泌反應),應激原使人的交感神經系統長期處于興奮狀態,導致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功能失調,從而引起亞健康。如交感-腎上腺髓質的激活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激素軸的激活都參與升高血壓,糖皮質激素的持續升高還引起代謝的改變,使血膽固醇升高,血管平滑肌細胞鈉水潴留,導致動脈硬化[9]??傊?,人們認為導致亞健康狀態原因是多方面的:(1)過度的疲勞造成精力體力透支(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熬夜、酗酒等)。(2)社會的壓力環境以及人性的欲望和需求產生的壓力。(3)人體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期導致維持生命的器官運行和新陳代謝等生物節律的紊亂。(4)環境污染的影響。這既有心理、生理、社會三方面的因素失調而導致機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整體協調失衡,又有生活條件、環境污染和工作壓力等因素的影響所致。

7 亞健康狀態的防治

健康與疾病之間存在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即健康亞健康潛臨床前臨床疾病,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如果給予適當的干預和防治,就可以促使亞健康狀態向健康狀態轉化,其措施有:(1)保持心理健康,正確對待壓力,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克服不良性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保持心理平衡。(2)健康的生活方式:①飲食結構造就健康:有研究證明,冠心病、某些類型的癌癥、三高癥、糖尿病都可以通過進食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得到緩解。多吃蔬菜水果,補充必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合理攝入蛋白質,限制脂肪的攝入量。②勞逸結合,張弛有度,睡眠充足,戒煙限酒,適量運動,合理安排每日活動。(3)治療:亞健康的癥狀多種多樣,不固定,因此治療上缺乏針對性,將向多樣化、專業化方向發展。①心理治療如認知療法、生物反饋療法等。②中西醫結合治療。③生物-物理治療: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音樂不僅僅是人類一種古老的表達方式,還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因為他能平衡植物神經系統,使人平靜放松,強化人的免疫系統,提高抗病能力,緩解失眠,從而有益于患者恢復健康。

8 展望

亞健康的研究雖然有了一定的進展,但亞健康的診斷標準不統一,亞健康的發生機制未得到確證,對于某些特殊領域的人群亞健康研究較少,如特殊兵種部隊的官兵的亞健康狀態,特別是核潛艇部隊,出海時間長,一次潛航時間長,艇內空間狹小,環境密閉,噪聲大,高溫高濕,生活環境惡劣,加之海上形勢復雜多變,對艇員的生理及心理承受能力有極高的要求,航行中一旦出現生理、心理不健康問題,對核潛艇執行重大任務將有極大的威脅性。因此制定統一的診斷標準,深化亞健康病因和機理的研究,以及采取有效地預防和確立科學的治療,完善特殊領域亞健康人群的研究都是下一步亞健康研究的重點。世界衛生組織在《迎接21世紀挑戰》中指出,21世紀的醫學不應該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領域,應該以人類和人群的健康為主要研究方向,因此正確認識健康的內涵,干預亞健康狀態,降低發病率將成為全世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 趙瑞芹,宋振峰. 亞健康問題的研究進展. 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2002,19(1):10-13.

2 何裕民,沈紅藝,倪紅梅,等. 亞健康的范疇研究. 醫學與哲學,2008,29(1):2-4.

3 董玉整. 亞健康初探. 廣州醫學院學報,1998,26(3):77-78.

4 曹露. 十堰市部分人群亞健康狀況問卷調查. 中國誤診醫學雜志,2008,8(14):3526-3527.

5 邊強. 軍隊療養員亞健康狀況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 實用醫學雜志,2008,24(14):2514-2515.

6 王俊. 在職干部亞健康狀態海濱綜合療養的療效觀察. 醫技與臨床,2008,24(14):151-152.

篇9

1 亞健康的病因病機和表現形式

亞健康可見于中醫學的虛勞、郁證、失眠等病證中。中醫認為,亞健康主要的病因病機是飲食不節、起居無常、情志不遂、勞逸無度、年老體衰等導致臟腑氣血陰陽失調,或內生五邪,或耗傷正氣[2]。其具體病機為肝郁氣滯、氣滯血瘀;脾失健運、痰飲中生;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肝腎陰虛、陰虛火旺;脾腎陽虛、下焦虛寒等。

亞健康的主要表現形式有:慢性疲勞綜合征(包括體力疲勞和心理疲勞)、時差綜合征、信息過剩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神經衰弱、焦慮抑郁、肥胖、骨質疏松等多種心身障礙[3]。廣義上“七高三低”,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黏、高血糖、高血酶、高體重、高負荷及免疫力低、活動量低、生活情緒低等,實際上都是人體基礎能量過度消耗、器官活動異常的一種狀態,是生理狀態向病理狀態轉變的一種中間形式,是可以逆轉的一種機能混亂和低迷狀態。

2 亞健康的中醫預防與調治

2.1 中醫學倡導未雨綢繆,“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預防思想

“治未病”理論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也涵蓋治療非顯性疾病,即注重疾病的臨床前期、先兆癥狀的干預[4]。如《素問?八正神明論》說“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起已成”?!端貑?四氣調神大論》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對于亞健康,中醫強調應仔細檢查,及早發現,及早采取措施,先按未受邪之地,防止傳變。古代醫家張仲景倡導“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2.2 調節體質類型改善亞健康

中醫體質學說認為,不同體質類型的人,體內陰陽氣血盛衰不同,對致病因素的反應及發病的閾值也各不相同[5]?!鹅`樞?百病始生》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梢娮⒅伢w質狀況、及時調整體質偏頗、積極改善特殊體質、阻止致病因子對人體的侵襲就成為一級預防(針對致病因素預防)的核心。

2.3 亞健康的中醫辨證論治

《內經》把“陰平陽秘”的“陰陽和平之人”作為心身和諧的健康標準。中醫學從整體觀念出發,通過調和陰陽,扶正祛邪,進行全方位的辨證施治,克服了許多有癥狀而無疾病的困惑,使中醫對許多病與未病的癥狀認識更深入、更具體,組方用藥更有針對性,大大提高了亞健康的調治效果。主要方法有,針對肝郁氣滯型,治則疏肝理氣解郁,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減;痰濕內生型,治則健脾祛濕,代表方二陳湯合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心脾兩虛型,治則補養心脾,代表方歸脾丸加減;肝腎陰虛型,治則滋補肝腎,代表方六味地黃丸加減;脾腎陽虛型,治則溫腎健脾,代表方金匱腎氣丸合理中湯加減[6]。通過辨證論治,使氣血通暢,邪去正復,臟腑陰陽復歸健康平衡。

2.4 中醫養生預防亞健康

《素問?上古天真論》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靈樞?本神》亦云“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F代張慶祥教授[7]強調內養正氣,增強體質;外避邪氣,防止邪侵;應用藥物,防病發生。預防亞健康的發生具體應做到順應自然,注意鍛煉,勞逸結合;合理膳食,營養平衡,飲食規律,勿暴飲暴食;節欲保精,防止過勞,調暢精神,淡泊名利,保持心情愉快。此外,中醫獨具特色的非藥物療法如針灸、拔罐、刮痧、推拿、食療、洗浴、導引、吐納等的使用,“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是中醫干預亞健康的理論寶庫。

3 結語

目前,中醫對亞健康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如何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醫亞健康理論,如何系統化中醫診治亞健康的規范,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今后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中醫對亞健康的研究:①完善中醫關于亞健康的診斷和療效評價標準;②中醫藥要跨上基因平臺;③堅持中西醫結合探討亞健康,充分利用科學技術手段,挖掘中醫學的潛能,促進整個醫學的調整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董玉整.亞健康及其產生的三個主要原因[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9):758.

[2]佟欣.亞健康狀態的中醫藥調治原則和方法[J].中醫藥學報,2005,33(5):13.

[3]陳以國,成澤東.甘溫除熱法在發熱癥和亞健康治療中的意義[J].新中醫,2006,38(2):6.

[4]錢會南.從亞健康狀態的特征探析中醫藥防治對策[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6,21(10):590.

[5]高京宏,蓋海山,李英帥.淺論調節體質改善亞健康[J].山東中醫雜志,2006,25(4):225-227.

篇10

心理健康一詞最早是由美國精神病學家斯惠特提出的。它是指人的內部心理和外部行為和諧、協調,體現在理想境界、智能發展、情緒、情操、意志、性格、人際關系等方面。

“亞健康”是近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是指身心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狀態”等稱謂,是機體在內外環境的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發生異常變化,但尚未達到明顯病理性反應的程度的一種狀態。

據一項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亞健康狀態主要表現為:人生目標茫然,學習目標不明確,生活目標隨波逐流,自卑與自負兩極振蕩,恐懼失敗,對自我發展的心理預期也會變得不確定,內在潛能不能夠充分發掘。

二、高職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表現

(一)在環境變化后產生心理焦慮。主要表現為在生活的環境發生變化后不能很快地適應,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愿與外界接觸,產生焦慮的心理現象.在大學生中容易出現這種心理狀態的是大一新生,他們完成了從中學到大學的人生轉折,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周圍的生活場景也變得完全陌生,和同學都要從新朋友做起,因此心理會發生很多的變化, 也就導致了大學生對于環境的變化不能適應。

(二)在人際交往中偏執易怒。大學生缺乏社會生活的經驗和與人交往的閱歷, 因為自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與陌生人保持距離,因此難免經常對一些事無端生疑、猜忌;或無中生有的把一些無關聯的事聯系在一起懷疑;或者經常不顧事實和現狀,憑自己情感任性行事,一旦沒有達到自己目標或一再受挫,表現為極易生氣發火,情緒非常不穩定,自控力差,并且嚴重者出現一些不計后果的行為。

(三)缺乏學習的激情。大學生完成了從中學到大學的人生轉變,中學的被動學習轉變為大學的主動學習, 許多大學生不能適應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感覺人生目標茫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價值是什么,因而,在學校中無所適從,像無頭蒼蠅一樣,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自律性比較差,不能進行自主地學習,因此在學習內容、學習難度和學習成績等方面的變化都會引起大學生的心理狀態發生變化, 這也是導致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態的主要因素之一。無目標感是指缺乏成就意識,因而導致人生缺乏導航系統、無方向感。許多女大學生生活隨波逐流,常有無意義感、無力感伴隨。

三、高職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成因分析

(一)社會原因。隨著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 緊張的就業環境給大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大學生一邊在努力的學好專業知識,完善自身的技能,一邊積極尋求工作機會,使大學生遭受嚴重的心理負擔。而普遍存在就業時 “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更容易產生自卑等心理亞健康的現象。

(二)學校原因。大學生來到新的校園環境,遠離熟悉的父母、師生和朋友,開始獨立自主的生活, 對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只能自己解決。稍遇困難就會引發失眠、食欲不振、焦躁等亞健康的癥狀。

(三)家庭因素。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 現在的大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寵愛,生活條件也比較優越,因此心理成熟時間會相對較晚,容易產生孤僻的性格。另外,我國部分家庭特別是農村家庭對于子女的大學學費和生活費用提供存在一定的難度,有的家庭貧困的學生心理自卑,怕別人譏諷,因此會造成不良的心理反應,出現心理亞健康的問題。

(四)個人原因。有一部分學生由于學習方法不當,導致考試出現“紅燈”,于是產生較強的失落感、挫折感。另一部分學生在人際交往和集體生活中出現這樣那樣的矛盾,于是采用自私、冷漠的態度對待別人和集體,其智力上的成熟與心理上的幼稚形成很大的反差,內心又經常處于矛盾心理之中,常常是在內心焦慮中度過。

四、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對心理亞健康最有效的辦法是調動個體自身的積極性。提高其心理免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在于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識,把握自己的心理狀態,激發其自我調控的潛能,掌握自我心理調節的基本方法。

(二)建立學生心理健康互助機制。同學和朋友是大學生首選的傾訴對象,他們也可以起到心理疏導的作用,但這種作用是自發的、隨意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應該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培訓,在大學牛群體中建立心理健康互助機制,以此來及時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態,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鼓勵學生通過正常方式宣泄情緒。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問題常常通過不良情緒表現出來,宣泄是在大學牛調控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之一。健康的宣泄方式可以使不良情緒得到宣泄,而不健康的方式則可能引發更深層次的不良情緒。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開展各種健康的活動。讓學生的情緒通過健康的方式得到宣泄。

(四)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系統。心理危機是心理亞健康狀態的極端表現,表現為個體應對問題時感到無能為力,心理失去平衡等。出現心理危機的大學生若不能得到及時地干預,就可能出現自殺、傷害他人等極端反應。因此要建立心理危機預警系統,對大學生的心理危機情況進行監控,及時干預可以有效地降低心理危機向心理疾病轉化的風險。

參考文獻:

篇11

1 治未病

“醫學不僅是關于治病的科學,更應是關于健康的科學”;“好的醫生應是使人不生病的醫生,而不僅是把病治好醫生”。上述觀點是當今國際醫學界的共識也是醫學的最終目的。這種先進的醫學觀就是中國兩千多年前提出的“上工治未病”思想。“上工治未病”既是高度概括又有具體內容?!吧瞎ぁ碑斨钢腔鄹叱炕蚋呙鞯尼t生。中國古代的先哲如無聰穎的智慧,超前的觀念及對醫學觀的深刻理解,是提不出這一不朽的學術思想的。“治未病”的淵源為先秦諸子的防患于未然的哲學思想。經典的未病思想源自于《黃帝內經》及《難經》。《素問?四氣調神論》:“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此經典中的“未病”指健康狀態?!端貑?刺熱》:“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

此處的“未病”應指先兆,屬亞健康狀態?!端貑?序》中有“消患于未兆”、“濟贏劣以獲安”。此處的“未兆”應指未有明顯的疾病征兆,“贏劣”當指虛弱或不太健康,可認為是亞健康狀態?!峨y經?七十七難》:“所謂治未病者,見肝知病,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贝颂幍摹拔床 敝肝床〉呐K腑等,但對整體來說已處于疾病狀態,是已病防漸,防止疾病繼續發展,保護其他未受邪的臟腑。后世許多著名醫家都對《黃帝內經》及《難經》中“治未病”思想進行了繼承并有諸多發揮,如張仲景、孫思邈、朱丹溪、葉天士等?!秲冉洝分械摹拔床 焙x有二,其一指健康,治未病即無病時養生、防病于先。其二指先兆。

治未病思想可概括為無病早防、已病防變?!爸挝床 敝械摹爸巍奔扔小胺馈庇钟小爸巍钡暮x,“防”高于“治”。“防”指無病早防,養生保健的高層次預防觀;“治”既指調治疾病的“先兆”、“萌芽”、“欲病”、“微病”也指防止已病臟腑向未病臟腑的轉變。也是先進的預防觀?!拔床 卑ń】?、先兆、萌芽、微病、欲病、未傳之臟腑。而先兆、萌芽、微病、欲病相當于亞健康狀態。

2 亞健康

疲勞是21世紀人類健康的大敵、隱形殺手,以疲勞為主并伴生系列癥狀的亞健康狀態,亦越來越困擾著人們。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程度不同地生活在亞健康狀態之中,我國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已超過了7億。防治亞健康已成為當務之急。亞健康是指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是一種動態過程,雖有癥狀甚或體征但未達到疾病的診斷標準。主要表現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是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功能的低質狀態。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已隱含著亞健康的涵義。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只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現象”。其中的“虛弱現象”就屬于亞健康狀態。中醫應把亞健康概括為:機體在病因的作用下,雖呈現出陰陽失調,但尚未達到已病的標準,是處于健康與已病之間的陰陽失調臨界態。相當于“微病”、“欲病”、“萌芽”、未病中的“先兆”等狀態。亞健康狀態的主要癥狀有:疲勞、虛弱、失眠、多夢、頭暈、頭痛、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腦力與體力活動效率降低、情緒易于波動、易怒、抑郁、低落、焦慮等一系列身體、心理的不適癥狀。疲勞是亞健康狀態最典型、最常見的癥狀,是因勞力、勞神、房勞等過勞而導致的身體疲勞、腦力疲勞、心理疲勞、性疲勞等。《亞健康――21世紀健康新概念》一書中列出了103項亞健康的表現并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前10項屬典型疲勞表現,在亞健康狀態中出現頻率較高,其他也有多項為疲勞伴隨癥狀。亞健康狀態的成因主要由于心理、生理、社會三方面因素導致機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整體協調失衡,功能紊亂而致。

篇12

【正文】世界衛生組織將機體無器質性病變,但是有一些功能性改變的狀態稱為“第三狀態”。我國稱為“亞健康狀態”。亞健康是指以下情況:(1)單純的功能性改變,而不是器質性病變。(2)體征改變,但是現有醫學技術無法發現病理改變。(3)長期健康處于不低水平。據調查顯示處于亞健康的人群大多集中在18――45歲,其中女性占絕大多數。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健康的定義不再是身體沒有疾病,軀體功能健全,而是在此基礎上更加要求精神心理上的健康?,F代社會的迅猛發展,競爭日益激烈,許多人的健康都不能達標,也就是處在“亞健康”狀態。而這群人中,大學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與大學生所處的獨特環境和所擔任的社會、家庭角色密切相關。

1大學生出現亞健康的原因

1.1 生活無規律。許多高中生在中學已經養成了良好而又有規律的作息,而進入大學后,學習不再那么緊張,生活變得散漫,作息變得尤其不規律,身心都越發的懶惰,再加上缺乏運動,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身體得不到鍛煉,久而久之身體健康便不斷消耗透支。

1.2精神壓力大。俗話說的好:大學就是半個社會,自然壓力也隨之而來,許多專業的大學生學習任務繁重,為了取得優異的成績不得不透支自己的精力奮發學習;當今社會,許多大學生有著極高的求知欲,不會滿足于現狀,升學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另外,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就業又是壓在當今大學生肩上的一大重擔。

1.3飲食不健康。大學生活比較自由,主要還是學生自己掌握,而許多學生不注重自己的飲食,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總是縱容自己的懶惰,吃一些泡面,零食等垃圾食品代替主食。更有許多女大學生的審美價值觀受到了歪曲,一味的減肥,刻意控制食欲,消耗身體。

1.4沉迷網絡。隨著信息網絡的日益發展,它所帶來的方便快捷已為我們所熟知,但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所帶來的危害也越發顯現出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能合理的利用網絡,沉迷網絡不能自拔。游戲。網購成為當今危害學生健康的又一因素。

2大學生亞健康的主要表現

2.1心理亞健康:由于軀體上的消耗導致的心理情緒上的倦怠,表現為無精打采、腦力疲勞、情感淡漠低落、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煩躁易怒、思維遲鈍等。

2.2軀體亞健康。長期的低健康水平,使得精力不足,主要表現為經常莫名的容易疲勞。身體虛弱、失眠多夢,食欲不振。

2.3社會功能亞健康。許多大學生由于日積月累的亞健康狀態,軀體及心理上的不適使得他們無法以飽滿的精力投入到社會活動中,不愿與人接觸,甚至害怕與人交往,與人關系難以協調,學習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3如何預防及應對大學生亞健康狀態

要把亞健康狀態轉歸到健康狀態,大學生應做好以下方面:

3.1平日里早餐一定要吃,不挑食,不偏食。任何一種單一的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素。因此,合理膳食必須由多種食物組成,才能達到平衡膳食之目的。平時還可以食用一些緩慢釋放能量的碳水化合物,它們能提供持久的能量;食用含有蛋白質食物時,

搭配一些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能起到很好的抗壓效果。盡量不要食用精白面包、糖果、麥片以及其他添加糖分的東西,因為快速釋放能量也會在體內刺激皮質醇的產生,制造壓力。

3.2注重微量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對人體的作用。維生素對于細胞的新陳代謝、身體成長和維持健康是必不可少的;維生素有助于其他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礦物質)的吸收和利用;平時可以根據本身的狀況補充自身所需要的維生素或微量元素來調理自己。

3.3保持心理健康。長期的精神刺激和壓力以及長期的壓抑憤怒等負性情緒,也是導致亞健康的一個方面的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態、樂觀豁達、奮發進取的精神,是防治亞健康的精神基礎。大學生可適當培養業余愛好,如讀書、聽音樂、練字畫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

3.4適度體育鍛煉對減少或消除青春期大學生的連續性焦慮是十分有效的。有一項研究表明長期的有氧練習可有效地降低焦慮狀態。這是因為通過體育鍛煉,鍛煉者的身體得到鍛煉,

篇13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目前約70%的人不同程度地生活在亞健康狀態中,或有著亞健康的體驗;在我國,亞健康狀態人群比例也在不斷增大。這與社會高速發展、競爭日益加劇的大環境有關,人們在家庭、事業方面承受著較大的壓力,負擔較重,耗氣傷神,精氣神一旦失衡,就會出現亞健康的種種表現,如疲勞、精力不足、面色無華、目光暗淡、行動不敏捷、失眠、記憶力減退、精神抑郁等,有些還會出現腰痛、背痛、口干、胸悶等軀體癥狀。亞健康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表現為生理功能低下的一種狀態,也就是西醫所謂的“慢性疲勞綜合征”。在理化檢查中,亞健康狀態的人往往無陽性指標,或在生化檢查中有輕微反應,但尚未達到病態。這種狀態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糾正,日久必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對于亞健康狀態,中醫自古就有著深刻的認識。古代“疾”與“病”含義不同?!凹病笔侵覆灰子X察的小病,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會發展到可見的程度,便稱為“病”。這種患疾的狀態,現代科學叫“亞健康”,在中醫學中稱“未病”。

“未病”不是無病,也不是可見的大病,按中醫觀點而論是身體已經出現了陰陽、氣血、臟腑營衛的不平衡狀態。《黃帝內經》有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由此可看出對于疾病“未雨綢繆、防患未然”的重要性。

亞健康,用中醫理論來解釋,是陰陽失衡的表現,只是失衡的程度尚未達到疾病狀態。陽氣不舒,則背部不適、背痛;陰液不足,則口干;神不守舍,則失眠、睡眠障礙;耗氣傷神,氣血不足,則見疲勞、面色無華、精力不足等。對于亞健康狀態的調理,中醫在臨床上主要采用調理陰陽、舒肝解郁、寧心安神的方法。因為亞健康畢竟不是病態,因此調理要采用綜合的手段,以心理調節、運動調節、飲食調節為主。合理的營養攝入、健全的脾胃功能、清潔空氣的吸入可以調精,心態調節、心理調整可以調神,適當運動可以調氣,通過精氣神的調理,可以達到治理亞健康的目的。

亞健康狀態是人體經絡不通、氣血不足、運行不暢的表現。主要原因是人們忽視養生,生活習慣違背自然規律,體表及臟腑氣血濡養不利,從而出現一系列精神萎靡、身體疲勞的狀態。生理上多查不出問題,但反應在體表肌肉骨骼上,則會產生酸痛勞乏等感覺。鄧院長說,骨骼是經絡和神經中樞傳遞的載體和屏障,當身體出現疾病時,骨骼也發生了不同的變化。此時若能尋找到身體骨骼穴位上的病點,運用五行生克的原理,打通經絡,使氣血通暢歸源,讓人體的軀干骨骼和五臟六腑系統互相聯絡,讓各組織器官進行有效的養料和氣體的交換,就能排除人體內的毒素,提高自身免疫力,達到身體平衡健康的狀態。這在祖國傳統醫學上稱之為“循經摸骨”。許多人之所以得病,就是因為在亞健康狀態時未加重視,進而發展到疾病狀態的,所以大家要“未病先防”,多掌握一些有利于健骨行氣活血的養生術,如按摩、氣功、瑜伽、食養等,必要時也可以找專業醫師加以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