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漢字與古代文化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漢字與古代文化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漢字與古代文化

篇1

“辰”和“囟”的來歷搞清楚了,“ ”字的構形問題就好解釋了。把田、、辰三個部分結合起來理解,就可以得出這個字的本義:兩手持蜃殼除去田里的雜草叫農。遠古之時,森林遍布,在耕種播種之前,必定先要砍伐樹木,清除野草,沒有金屬工具,只能靠打磨石器、木器或者蚌殼來作為生產工具,故先民手持摩銳之蜃殼以鏟除雜草,翻松土壤,以便種植莊稼。故《漢書•食貨志上》說:“辟土殖谷曰農。”(辟:開墾)

還有幾個字與“農”關系十分密切。先看“早晨”的“晨”字。“晨”字小篆作。《說文》說:“ ,早、爽也。從從辰。辰,時也。辰亦。”許慎把“ ”當形聲字來解釋,是他沒有真正理解“䢅”的構意。“晨”甲文作、,從辰從二屮,或從二木,與我們前面分析的“農”字構意完全相同。其實,“晨”和“農“本來就是一個字。農是下田除草,古人農耕非常辛苦,往往是“夙興夜寐”,早晨起來就開始干活了,所以,當時人們就直接拿表示干農活的“農”字來表示早晨。后來“晨”字才逐漸從“農”字中分化出來,先寫作“ ”,從從辰,表示雙手持蜃,其構意與“農”字仍無區別;后來為了強調早晨的時間意義,就改成從日作“晨”了。

再看“辱”字,其字從辰從寸。寸在漢字中一般都是表示手,和“ ”中“ ”的作用相同。因此,從辰從寸的“辱”和從從辰的“ ”,在構意上也就沒有區別了。這說明,“辱”字同樣是從“農”字分化出來的。“辱”本指以手持蜃除草的動作,也可指除草的工具,其字可加草字頭作“蓐”(用“辱”字表示恥辱是假借的用法)。后來出現了木制的除草農具,“蓐”便又分化出“”;再后來出現了金屬的除草工具,“”便又可寫作“”。《說文•木部》:“,薅器也。從木,辱聲。,或從金。”

“”字還有一種從“耒”的寫法,即“耨”。《呂氏春秋•任地篇》:“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以間稼也。”高誘注:“耨,所以來耘苗也。刃廣六寸,所以入苗間也。”據“柄長一尺,刃廣六寸”可知,是一種很短的除草工具,人們使用時的姿勢與持蜃并沒有太大區別。

表示除草工具的“”之所以可以寫作“耨”,是因為“耒”字本身就是一種農具。如果說蚌制農具是我國最早的生產工具之一的話,耒則是在傳統農業中最為重要、使用歷史最長的一種工具了。耒的使用是伴隨火耕的需要而來的,火耕是一種比較古老的大規模的耕作方法。對于火耕而言,漫撒和點種是兩種主要的播種方法。點種的主要工具就是尖頭木棒。但是尖頭木棒畢竟效率不高,先民為了滿足增產的要求,在原始農具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改造了尖頭木棒,形成了一種新的農業工具。這種新農具把尖頭木棒延長,長到可以立著身子把持它的程度;同時在它的下部,距離尖端不遠的地方,添加上一個短小的橫木,用它作為踏腳,以便使木棒更容易深入土壤。這樣,人們勞作時就省力多了。這種改造了的原始農具是“耒”的前身――“力”。

力和耒是甲骨文中所見的除蜃之外的主要發土工具。《說文解字》說:“耒,手耕曲木也,從木從豐。”金文“耒”字形作或,從形體上可以看出,“耒”是一種帶有兩個杈的木棒,木棒上部是彎曲的柄,下部是分叉的耒尖,曲柄彎曲的方向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金文中耒字又作 或 ,像手握耕具之形。

甲骨文“力”字作, ,是獨體象形字,從形體上看,是一種曲木棍上綁著踏腳橫木的單齒發土農具。許慎《說文解字》說:“力,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御大災。”這是說“力”的本義是人體的肌肉筋腱,引申出“力量”的意義。許慎的說法并非“力”的本義。徐中舒曾明確表示:力象耒形,金文中從力之字,有時也從耒。如“男”字,《說文》說:“丈夫也。從田從力,言男用力于田。”“男”字甲骨文作,確實是從田從力,不過這里的“力”不是用力的“力”,而是表示“力”這種農具。金文的“男”字又在“力”的上面增加了“手”形,作,像手握“力”這種農具耕田的樣子。金文中“男”字還可以寫作,, ,“田”下的形體由“力”變成了“耒”。可見,“力”和“耒”在古文字字形中是可以通用的,二者形體比較接近,只是“力”下面沒有歧出的杈形,而“耒”下面有歧出的杈形。

篇2

“祭”字甲骨文還可寫作、,字形中除了手、肉、血滴之外,下面增加了或,所增加的部分就是“示”字。其實,多數與祭祀或神靈有關的字,都會帶上這樣一個偏旁。《說文解字》:“示,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許慎對“示”字的解釋,依據的是其小篆字形,他認為,上面的兩橫是“上”字,“上”代表天,下垂的三筆分別代表日月星,上天用日月星所形成的不同天象,映射人間的禍福,提示人們遵照行事;人們則通過天象觀察自然的變化,了解神的旨意。這種根據小篆字形所得出的解釋,無法與“示”的甲骨文字形相切合。“示”在甲骨文中有多種寫法,按照葉玉森《說契》的說法,“乃最初之文。上從一,象天;從丨,意謂恍惚有神自天而下,乃以丨為象征。變作,下從一,象地,謂神自天下地也。又變作、,上從二,乃從一之訛。……更變作、,與小篆合。即許(慎)三垂日月星之說所由來,亦即近儒漢族崇拜三光之說所由推演。實則初民崇拜大自然,惟覺有神自天下降而已。‘示’本繁變之字,許君及近儒之說,并不免附會。”葉玉森批評了許慎的說解,但他自己的解釋也同樣有附會之嫌,把其中的“丨”解釋作仿佛有神自天而降,確實顯得過于玄虛。

將解釋為神主的說法也很流行。神主大致相當于現在所供奉的神靈或祖先的牌位,古時候的神主多為一根豎立的木頭,或者將幾根秸稈捆在一起,外面涂上泥,以此作為神的依附,供人們祭祀供奉。但這種說法很難解釋神主上面所加的一橫究竟是什么含義,變成兩橫又是什么含義,酒或者血為什么能從神主上流淌下來,這些都還是疑問。相比較而言,我們更愿意相信另一種說法,即像祭壇, 像祭壇上擺放有祭品,、、則像酒或血從祭壇上流淌下來,或者是祭品的碎末從祭壇上撒落,這樣解釋似乎可以與“祭”字中的點相印證。

我們還可以通過“祝”字的甲骨文字形(見圖1)來觀察的形象。祝是祭祀時負責向神禱告的人,也指祭祀時的禱告詞。其甲骨文字形正像一個人跪在地上,面向神壇向神禱告的樣子。“祝”的這些字形中,有的祭壇上沒有祭品,只是跪在神壇前作禱告狀;有的則像伸開雙手,在祭壇上擺放祭品之形;更有的就像前面所說的左手持盛肉的器具,右手拋撒肉末的樣子(如第一行的第4、5個字形),這說明,認為“示”字中的點是肉末的說法,在字形中也可以找到根據;而第二行第1個字形中,“示”字的四點從祭壇的兩側直接下落,又確實像液體(血或者酒)向下流淌的形象。所以我們是否可以這樣推測,當時祭祀的方式并不是單一的,有的以血與肉祭,有的以酒與肉祭,有的則是“絕末以祭”,不同的造字者選取不同的方式作為字形的取像,于是便有了“示”和“祝”等字的不同寫法。這種為同一個字選擇不同取像的情況,在甲骨文中相當常見,如“牢”本指圈牲口的地方,有的圈牛,有的圈羊,有的圈馬,于是“牢”字也就有了、、等不同的寫法,這是因取像不同而給同一個字造出幾個不同字形的典型例證。由此看來,關于“祭”字中的點究竟代表什么,正確答案很可能不止一個。

篇3

再看“室”字。《說文》解釋說:“室,實也。從宀至聲。室屋皆從至,所止也。”按甲骨文,是從宀從至,它的形體結構從甲骨文到后來的金文沒有很大的變化。有的甲骨文“宀”下面有兩個“至”,意思與一個“至”是一樣的。“至”甲骨文作,像箭從遠處來降到地面的情形,有到達的意思,因而引申為止息,即停留在某一個地方居住的意思。《釋名》的解釋很能體現“室”這種功用特點:“室,實也。人物實滿其中也。”通俗地說,就是“室”里注滿了人,擺滿了東西。

洪成玉認為:室的初義就是穴室。《詩經•唐風•葛生》:“百歲之后,歸于其室。”鄭玄箋:室,猶冢壙。冢壙即墓穴。王力先生認為,在遠古時代,室就是穴,穴就是室,因為當時人們居住的地方就是“穴”。到了殷代,有了上棟下宇的房屋建造,人們的居住地由地下搬到了地上,室和穴才有了分別。

由上最初人們建造的房屋內部單元比較簡單,“室”和“宮”一樣,都可以泛指人所居住的房屋。后來,隨著建筑水平的提高,房屋逐漸形成了一定的格局模式,“室”便逐漸成為一套住宅內部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時候的住宅,一般由堂、室、房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前面是堂,通常是行吉兇大禮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后面是室,住人。室的東西兩側是東房和西房。整棟房子是建筑在一個高出地面的臺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階。要進入堂屋必須升階,所以古人常說“升堂”。《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這就是成語“登堂入室”的來歷。

《釋名•釋宮室》說:“古者為堂,自半以前虛之,謂之堂,自半以后實之,謂室。”可見室與堂是有區別的,其用途也不相同。“堂”是整個房屋建筑靠前面的部分,堂沒有前墻,是敞開式的,只有東西兩根楹柱支撐,所以比較敞亮、開放,是人們祭祀、視朝、接待賓客的地方。《孟子•梁惠王上》記述了這樣一件事:“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王問這牛要牽到哪里去呀,對方回答說要前去殺了舉行祭祀,王說,我不忍心看到它被嚇得哆哆嗦嗦的樣子,還是放了它吧!王坐在堂上面,之所以能夠清楚看到堂下發生的事情,就是因為堂是敞開的。

堂與后面的室之間有墻隔開,并有戶相通。“戶”在古代經常與“門”相對,“門”是較大的門,“戶”是較小的門,“戶”的甲骨文字形正是(“門”)的一半。有了堂的遮擋,室就顯得私密、封閉得多。室是人們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室內主要的活動者是婦女,因此“室”又引申指“妻子”。《禮記•曲禮上》:“三十曰壯,有室。”鄭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稱室。”

“室”兩旁的建筑叫“房”,也用于地位稍低之人居住。由于“室”在房屋中的中心地位,所以在古代的婚姻形態中嫡妻又被稱為“室”或者“正室”;相應地其他妻子也即妾就被稱為“房”了,這也是“房”在整個宮室建筑中的地位的反映。

篇4

《說文》對“”字是這樣解釋的:“,瓦器也。從缶,包省聲。古者昆吾作。案:《史篇》讀與缶同。”所謂“瓦器”,是一切用土燒制的器具的總稱,這一點我們在以前講“弄瓦之喜”時已經說過。而說“”的結構是“從缶,包省聲”,這是許慎沒有見到過“”的金文寫法的緣故,他把“”字中人形解釋為“包”字的省簡,這是一種誤解。許慎說“古者昆吾作”,是對古代傳說的記述。昆吾是夏商之際的一個部族,據說是顓頊的后裔吳回的后代,吳回在帝嚳時期成為了南方的部落首領,曾接替他的哥哥成做了“火官”,即專門掌管火的官員。昆吾掌管火,他的后明燒制陶器的技術,這應該是合乎情理的。許慎還引用《史篇》說,“讀與缶同”,這正點明了“”字與“缶”字的密切關系。“缶”甲骨文作磐,如果再在右上邊加上“人”形,就成了金文的“”字了,可見,“”“缶”二字實同出一源,都是表示搗土制陶之義。所以《說文》對于“缶”的解釋也是“瓦器”。

缶作為陶器在日常生活中很常用,多用來盛酒漿、糧食或其他小件的東西,當然也包括一些貴重的寶物。所以寶貝的“寶”字中原來就有個部件“缶”。“寶”繁體字作“”,金文作、等,從宀從貝從玉從缶,表示把貝、玉這些寶物儲藏在缶中,放在房子里藏起來,由此會合出“寶”字含義。由于“寶”與“缶”古音相近,所以也有學者把“缶”理解為“”字的聲符。

缶除了作日常儲物的容器外,還有一個特殊的功用,那就是充當打擊樂器。《周易》:“不鼓缶而歌。”《墨子》:“息于瓴缶之樂。”李斯《諫逐客書》:“夫擊甕叩缶……真秦之聲也。”這些記述說明,甕、缶、瓴之類的陶器具古代經常被用作樂器。受缶類陶器可以充當打擊樂器的啟發,先民創造了許多形態各異的陶制樂器,如陶塤、陶鼓、陶鈴、陶鐘、陶角、陶響球等樂器,演奏方法有吹奏、有擊奏、有搖奏。在西周初年,人們依據制作材料將樂器分作八類,即:金、石、土、草、絲、木、匏、竹。這就是所謂的“八音”。其中的“土”就是指陶制的樂器,可見陶器在先秦時期的音樂生活中扮演過十分重要的角色。

用手工捏制的陶坯通常做工粗糙,厚薄不均。隨著制陶技術的發展,原始社會末期出現了陶均。陶均是一種水平固定在短軸上的木質圓盤,人們將陶坯放在旋轉的陶均上,在緩慢轉動中逐漸修整陶器使之光滑均勻。“均”字從土勻聲,它其實是由“勻”孳乳而來的,與“勻”的意義有著密切的關系。關于“勻”的古文字構形,學界還沒有統一的解釋。我們認為,甲骨文中被人們釋作“旬”字的、、等形,就應該是“勻”字,其構形正像將捶打好的泥片旋轉著置于陶均之上,其中的一個短的筆道,像用木鏟之類的工具將多余的泥片切掉。這樣的工具在制陶過程中是很常用的(如圖)。由于陶均的作用就是使陶器更加細膩勻稱,所以“勻”就引申出均勻的意義,為了與均勻的意義相區別,表示陶均時便加“土”旁作“均”。又由于陶均是轉圈的,這正與古代表示時間以十天為周期循環往復的情形相似,所以古人便借陶均的“勻”表示十天,后來又增加“日”旁作,這樣就分化出了“旬”字。因此,“勻”、“均”、“旬”三字屬于同一字源。

陶器必須用高溫才能燒制成功。在制陶的過程中,先民逐漸認識了各種原料在高溫燒制下發生的形態變化,當他們嘗試用高溫燒制金屬礦物時,冶金業也就慢慢出現了。可以說制陶技術的發展為金屬的冶煉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陶和冶都需要高溫燒制,所以后來二者組合成一個雙音詞“陶冶”,比喻在困境中磨練培養人的情操。

陶冶的“冶”字,《說文》解釋作“銷也,從臺聲”。,是古“冰”字。許慎認為冶煉金屬就像融冰一樣,所以用“從”釋“冶”。但是,考察“冶”的早期字形,并不從“”。戰國文字中“冶”的較典型的寫法作,從刀從火從口從二。從火很好理解,從刀(或從刃、從斤)表示冶煉而成的器具,而從口從二則眾說不一。不少人認為,“口”“二”是羨符,也就是多余的沒有實際意義的筆畫。不過,聯系“金”字的構形,將“二”理解為羨符的說法似乎并不能成立。

“金”在古代是金屬的總名,并不專指黃金,常見的有所謂的“五色金”,即黃金(金)、白金(銀)、青金(鉛)、赤金(銅)、黑金(鐵)。“金”字金文寫作等形,人們對其構形的認識并不一致。但多數人認為字中的兩點或三點像金屬餅塊或礦石之形,右側下面是“土”字,表示金生自土中,上面的即是“今”字,充當聲符。在西周銘文中,“金”有時就寫作,足以證明這些點并非羨符。同時也說明,冶煉的“冶”字中的“二”,既不是冰,也不是羨符,而是用來冶煉金屬器具的金屬餅塊或礦石。

“礦”字的古文作。段玉裁解釋為“在石與銅鐵之間,可為銅鐵而未為成者也”,也就是礦石。字的構形應該是模仿礦井的形象。據《周禮》記載,當時就已經有“人”這樣的官職,專門掌管金玉錫石之地,甚至在殷商卜辭中就已經出現視鑿金于山為國之大政的描述。這說明,礦石的開采和管理很早就受到官方的重視。

篇5

車上最重要的部件莫過于車輪了。據說古代的圣人從轉動的飛蓬中得到啟發,從而發明了輪子。但單純的輪子只能轉動,而不能載物,所以圣人又制造了車廂,安置在輪子上,于是便有了車(《后漢書•輿服志》)。且不論“觀蓬為輪”說是否可信,但車輪的發明,一定與古人對圓形物體便于旋轉的生活經驗有關。“輪”字是從車、侖聲的形聲字,其聲符“侖”同時又兼表意義。漢代的《釋名》是專門解釋事物名稱來源的書,該書解釋“輪”字說:“輪,綸也。言彌綸周匝也。”之所以可以用紡車的線綸來解釋車輪,是因為它們具有共同的特點:一方面它們的功能都必須通過旋轉而獲得,另一方面線圈的纏繞和車輪輻條的分布都必須很有條理。《說文段注》說:“三十輻兩兩相當而不迤,故曰輪。”《周禮•考工記》中關于制作車輪的技術要求有十條之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用懸線察看相對應的輻條是否筆直,三十根輻條要兩兩相對而不傾斜,才能達到要求。可見,旋轉和有條理,是車輪得名的兩個重要依據,而這兩層含義都是由“輪”的聲符“侖”表達的。《說文》:“侖,理也。”《康熙字典》:“侖,敘也。”“侖”的繁體字作“”,從從冊,是個會意字。,音jí,義同“集”。冊就是把用竹簡編制的簡冊卷積起來,所以“侖”既有條理的意思,又有旋轉的意思。還有幾個以“侖”為聲符的字也與“侖”的這些意義有關。如“倫”是人的不可混淆的輩份、長幼次序,“論”是有條理有層次的語言,“淪”是有條理的水的波紋,等等。這些字都可以和“輪”“綸”“侖”構成同源關系。了解了“輪”字的聲符“侖”所提示的意義,我們對車輪名源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車的另一個重要部件是車軸。《說文段注》:“軸,所以持輪者也。從車,由聲。”“軸”是一個形聲字,其聲符“由”同時也兼表意義。“由”是從的意思,可以表示一件東西從什么地方出來。“軸”與同聲符的“抽”、“袖”是一組同源字,它們都含有從什么地方出來的意思。“抽”就是把一件東西從別的東西中拉出來;而衣袖的“袖”得名的原因,也就在于它們是筒狀的,兩臂可由其中抽出。同樣,車軸的得名,也是因為它可以從輪轂中抽出來。《釋名》說:“軸,抽也。入轂中可抽出也。”“軸”的這一意義特征,與古人對車軸的保養意識有直接的關系。

古時候的車軸多為木制的,車軸伸出車輪外面的兩端很容易被撞壞,為了保護軸頭,人們用金屬制成兩個圓筒狀的套,套在兩端的軸頭上,這種零件叫軎(音wèi)。《說文》:“軎,車軸(即“端”)也。從車,象形。”字形中的“口”就像套在軸頭的軎的形狀。楊樹達說:“(此字)當橫看做‘’形乃得之。車軸兩端皆當有軎,此省去一端也。”軎上和車軸的兩端有對穿的孔,將兩輪裝在車軸上之后,用一個插銷從孔中穿過去,以防止車輪和軎從車軸上滑脫,這個插銷就是前面所說的轄。轄雖然是一個小零件,但卻是行車的關鍵;沒有車轄,車輪就會脫落。《淮南子•人間訓》:“車之所以能轉千里者,以其要在三寸之轄。”《漢書•陳遵傳》:“取客車轄投井中,雖有急,終不得去。”由此可見車轄作用之重要。由于車軸肩負著承載整個車身及貨物的任務,容易斷裂,所以古人很注意保護車軸,不用的時候便將車轄取下,將車輪卸下,以減輕車軸的負擔,需要用車時再重新裝上。而卸下車輪,就相當于把車軸從輪中抽出,“軸”字的命名就包含有這層意思。

《說文》還收了一個“車”字的籀文形體,從兩車兩戈。《說文段注》說:“從戈者,車所建之兵,莫先于戈也。從重車者,象兵車聯綴也。重車則重戈矣。”意思是說,車上所配備的兵器,最早的就是戈。所以“車”字中可以增添部件“戈”。類似的形體在金文中也能見到,如圖3所示,其中的構件就是“戈”的象形字。而配備有戈的車無疑是古代的戰車。河南淮陽馬鞍冢出土的古代戰車,車廂上就設有專門插戈的圓筒,正好與此字形相印證。

古代的戰車多用馬駕。駕馬的數量有二、三、四、六不等。《說文》中“駢”、“驂”、“駟”分別表示駕二馬、三馬、四馬,這幾個字的意義都跟它們的聲符有關。“駢”字從“并”得聲,含有“兩個并列”的意義特征。“驂”字從“參”得聲,《廣雅》:“參,三也。”因而“驂”就有了“三”的特征。“駟”字從“四”得聲,《說文》:“駟,一乘也,從馬四聲。”由四匹馬拉的車稱為一乘。《論語》中說:“駟不及舌。”由四匹健壯的馬所拉的車,其速度之快可想而知,但它還是趕不上舌頭的速度,這話是告誡我們說出的話就難以收回了,所以要出言慎重。成語“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就源于此。而駕六匹馬的是級別最高的車,只有天子才能使用,一般人是不敢僭越的。在春秋戰國時期,戰車的多少是一個國家強弱的重要指標,“千乘之國”便是大國,“萬乘之國”要算是超級大國了。

篇6

1、古代漢語課程進行繁簡字教學的必要性

1.1有利于了解漢字發展歷史

漢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逐步發展。在漢字的使用過程中人們為達到經濟目的,漢字簡化成為不可改變的歷史事實。雖然,簡體字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們的書寫,但是有些簡體字卻掩蓋了漢字的真實意義,使繁簡字在對照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麻煩和錯誤。古代漢語課程進行繁簡字教學能夠使學生了解漢字發展的歷史,了解繁體字蘊含的字義及繁簡字對照的規則,使學生真正掌握漢字的字義,加強對漢字的認識,完善自身的漢字學知識結構。

1.2有利于加強漢字的影響力

雖然,目前我國絕大多數人是用簡體字,并且簡體字的發展以成為不容改變的事實。但是繁體字在生活中被廣泛運用。很多廣告、名勝古跡、藝術作品都使用繁體字進行介紹。同時,由于我國香港、臺灣等地區仍在使用繁體字,古代漢語課程開展繁簡字教學有利于大陸地區與香港臺灣交流,尋找共同的語言和文化根源。另外,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韓國、越南等地越來越重視漢字的使用。因此,在古代漢語課程中開展繁簡字教學有利于加強漢字的影響力

1.3有利于傳承傳統文化

繁體字不僅記錄了漢語的發展和演變,還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我國重要的經典文獻都采用繁體字記錄。而我國大多數年輕人不認識繁體字,對繁體字書籍也十分排斥,導致我國經典文獻的閱讀人數較少。開展繁簡字教學能夠完善學生的繁簡字知識,使學生能夠讀懂、會寫繁體字,減少閱讀繁體字書籍的阻力,進而了解我國優秀的文化經典,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2.古代漢語課程中繁簡字教學策略

2.1加強對繁簡字教學的重視

首先,我國教育部門和高校應加強對繁體字教學的重視,認識到繁體字教學對漢字發展及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意義,加大繁體字教學在古代漢語課程中所占比重,積極鼓勵古代漢語教師開展繁簡字教學,并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其次,高校應積極改進教學理念,正確認識到漢字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性,加快古代漢語課程改革的步伐,積極引進高質量的專業人才擔任古代漢語課程教師,為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提供人才保障。同時,高校應加強古代漢語教師的專業培訓,組織古代漢語教師定期參加培訓,完善古代漢語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增強古代漢語教學的專業性。

2.2明確教學重點

在現實生活中,繁體字被大量運用在電影字幕、名勝古跡及文物介紹中。在當今時代,開展繁簡字教學變得極為必要。在高校古代漢語課程中開展繁簡字教學應積極明確教學重點。由于漢字的發展歷史較長,漢字在使用的過程中出現了多種形體,部分漢字存在著大量的異體字。在古代漢語課程繁簡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辨別繁體字和異體字,通過繁體字和異體字的學習,了解漢字使用和演變的規律,加強學生對漢字的了解。同時,教師還應積極引導學生區分繁體字和簡體字,尤其對繁體字在簡化過程中意義發生轉換的漢字進行重點講解,使學生理解繁體字的字義,提高繁體字學習的效率。

2.3改進教學方法

由于繁體字沒有書寫規律,只能一個個記憶,學習難度較高。因此,高校古代漢語課程繁簡字教學應積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繁簡字教學的效率。首先,古代漢語課程教師應將繁簡字對照表、繁簡字通論及經典文選相結合。在向學生講解繁簡字通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對繁簡字進行對比,并引導學生閱讀分析經典文選,提高學生使用繁體字的能力;其次,古代漢語課程教師應積極采用比較辨析的方法,加強學生對繁體字和簡體字的認識。為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對繁體字、異體字、簡體字進行辨析,加強對漢字的認識;最后,教師應積極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加強鍛煉學生運用繁體字的能力。為此,教師可以從網上下載優秀的繁體字文選,鼓勵學生使用繁簡字對照的游戲軟件,不僅要使學生能夠識別繁體字,還要使學生學會寫繁體字,增強學生學以致用能力。

小結:

古代漢語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重要的必修課程,不僅能夠完善學生的漢字學知識,有利于學生了解漢字的發展歷史、加強漢字的影響力,而且有利于傳承傳統文化。高校古代漢語課程教學加強重視繁簡字教學,積極探索繁簡字教學的科學方法。為提高繁簡字教學質量,高校應積極加強對繁簡字教學的重視、明確教學重點、改進教學方法。完善高校古代漢語課程中的繁簡字教學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漢字的認識,拓寬漢字的影響力,而且對漢語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篇7

一、 正確識字

在漢字教學中,掌握漢字并理解漢字的意義是學生進行一切語文學習活動的前提條件,因此正確認識漢字是一項重要任務。

漢字作為一種古老的象形表意文字,其特點與歐洲拼音文字截然不同。許慎根據字形系聯部首,各部字不相混雜。部首是漢字的基本構件,許多漢字的原初意義都與部首有著緊密的聯系。漢字簡化后不僅引起了部首類別的變化,而且給部首與字義的聯系帶來了變化,給考察某些漢字的原初意義增加了困難。在漢字教學中若要正確識字,離不開《說文解字》。如這一組字:“瑾、瑜、瑛、琳、琥、璋、碧、珂、琛、瑤……”中,看似這些字的部首看似是“王”,其實在這些字都是從玉之字。在說文中,“王”與“玉”是兩個不同的部首,《說文》:“王,天下所w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而B其中^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⑼ㄖ者王也。”孔子曰:“一三王。’凡王之俳源油酢9盼耐酢@鈮冰曰:‘中近上。王者,t天之x。’雨方切。”從“王”之字只有“閏”和“皇”;“玉,石之美。象三玉之B。丨,其也。凡玉之俳源佑瘛9盼撓瘛t~欲切【注】冰曰:三正均如玉也。【注】T。”后來在漢字的演變中,“王”“玉”二字的字形相混,大都數的玉部字都歸入王部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玉部字只有10個。《說文解字》對找準字的部首,正確識字,理解字義,起著重要作用。如果沒有《說文》,分析現在簡化字,就無據可依。

二、提供新的教學方法

在當今需要創新的時代,漢字教學應摒棄傳統教學中學生對字形死記硬的背教學方法,而是尋找新出路,改進教學方法。利用《說文》在解說漢字方面的獨特性可以讓學生從理解字義的角度識字,這是教學改革中應當采用的一個好方法。

如在教過程中,有很多衣部字如“襁、褓、裙、被、裾”和示部字如“禮、福、祗、祿、祥”,如果按傳統的教學方法,用筆畫多一點與少一點來區別部首“衣、示”并進行死記,很容易混淆,但是從《說文》中看到二者的解釋,“示,天垂象,吉兇,所以示人也。從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乎天文,以察r。示,神事也。凡示之俳源郵盡!薄耙攏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凡衣之俳源右隆!閉嬲弄清楚二者的本來意義后,從根本上分辨二者的區別,可以達到“學一個,識一串”的教學功效。

從上述舉例中,可以認為這種指導學生對漢字形體溯本求源的教學方式,除了幫助學生掌握字義,加快識字的速度外,還能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擺脫了傳統教學中學習漢字的枯燥無味,使漢字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傳承古代文化

《說文》以小篆序列字頭,小篆保存了古文字的圖畫性或象形性,更能反映當初的造字意圖。《說文》記載了豐富的上古語言材料, 一部記錄古代歷史文化知識的典藏。在漢字教學中,應挖掘漢字所蘊含的文化,讓學生在學習漢字的同時了解古文化,了解并熟悉古代文化。

從《說文》中,可以看到包括古人思想、飲食、服飾諸方面的文化現象。古代有重漢輕夷的思想,漢民族在古代稱為華夏民族,一直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內心的民族優越感使得他們認為只有自己的民族才是人,而其他少數民族卻與動物差距不大,于是造出來的少數民族的族名用字,帶有了輕蔑之意。少數民族的族名用字的形旁大多從蟲、從犬、從羊等,例如,《說文》:“U,南U,蛇r。從蟲。”“狄,赤狄,本犬N。狄之言辟也。”“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這個三個字如果僅生硬掌握其部首、讀音、筆畫、筆順、結構和意義,內容枯燥,但是從說文中卻可以發現它的文化意義,深刻感受當時漢民族的重漢輕夷思想。

在漢字教學中,運用《說文解字》,挖掘漢字所蘊含的文化涵義,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文化,這不失為傳承古代文化的一種方式。

總之,在漢字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漢字學習的效率和質量,是擺在每一位語文老師面前的重要課題。《說文解字》不僅在中國學術史及文字學史上有著崇高的學術地位,而且對于現在的漢字教學起著重要作用,我們運用辯證的思維方式,吸收《說文》中的精華,也要看到其不足之處,科學地利用該書留給我們的資源。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注音版) [M].長沙:岳麓出版社,2006

[2]王玉鼎.漢字文化學[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

[3]韓偉.漢字字形文化論稿[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

[4]王蘊智.《說文解字》的學術價值及其歷史局限[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6年(03)

[5]鄧文彬.中國古代文字學的建立與許慎《說文解字》的地位和影響[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08)

[6]萬業馨.略論漢字教學的總體設計[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年(05)

[7]陳筱.字源教學法運用于漢字獨體字教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

[8]任艷.漢字的文化構成及其教學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10

[9]彭路.漢字的民族文化特征與漢字教學[D].湖南師范大學,2008

篇8

一.文化的定義和特點

《易q賁q彖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是天道自然,人文是社會人倫。治國者必須觀察天道自然的運行規律,來掌握耕作漁獵之時序;又必須了解現實社會中的人倫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等級關系,讓人們的行為合乎文明禮儀,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西漢劉向《說苑q指武篇》,其辭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意思是,有頭腦的人治理天下,會先用文德教化天下,再用武力征服,如果僅僅動用武力征服天下的,國民會信服。先用文德感化,但是卻也改變不了,就可以誅罰他。以上可見,“文化”本來是指以文德進行教化的意思,是個政治性術語。

不同的民族,因為生活環境、語言習慣和自身發展的快慢不同,表現出來的文化形式和特質就不一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其重要方式就是通過漢字來傳承。漢字不僅是記錄漢語的文字符號,而且負載著古代科學知識和文化觀念。中國文字---漢字,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創造,又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延續的主要脈絡。傳統文化和漢字雖出現有早晚,但相輔形成,互相促進。自從有了漢字,中華民族有了自己的歷史,中華傳統文化得到了延續,所以我們既可以通過傳世文獻來挖掘悠久的歷史文化,也可以通過漢字研究來了解古代社會,了解我們先祖的發展歷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

二.漢字與歷史文化

漢字不僅記載了古代中國人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漢字本身也充分體現了光輝燦爛而又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

(一)漢字與祭祀文化

祭祀最開始的對象是神靈,上古時代,人們思維簡單,富于幻想,對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現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懼,認為冥冥中有神主宰著宇宙間的萬事萬物。

在古文字中,凡與拜神有關的字多從“示”旁,如:神、祖、祝、社等。

《說文》:“示,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但是《說文》的解釋不見的都是正確的,據有些文字學家解釋“示”的古文寫作,中間的T形像古代祭祀的桌子,上面的一短橫像是古代祭祀時用的生肉,下面的的兩點就是滴下的血。這形象的表明了古人在祭天時的場景。“示”表明了遠古初民對自然神的信仰。

1.祭

甲骨文時期“祭”左邊是一塊滴著鮮血的生肉,右邊是一只手,好像是手拿著生肉祭祀。到了金文時期,在下方加“示”,表示“祭”與神有關。《說文解字》的說解是:“祭祀也。從示,以手持肉。”是一個會意字。清朝文字學家段玉裁注解說:“此三字會意也。”其中的“示”是神,左上方的形體是“肉”,右上方的形體是“手”,人們以手持肉,恭敬地向神明拜祭,這是古人祭神的生活寫真。“祀”,《說文解字》:“祀,祭無巳也。”從字形上看,是一個人在祭祀桌前跪拜。《玄應音義》:“祀,祭無巳也,謂常年祭祀潔敬無巳也。”《國語》:“夫祀,國之大節也。”因而可知“祀”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祭祀的禮儀和制度。

2.祝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祝”字的左邊是一個“示”字,右邊是一個“兄”字。“示”表示與神靈有關,“兄”像是一個人面朝左邊跪著進行禱告、祈福。《辭海》中解釋: “祭祀中司告鬼神的人。”也就是祭祀時司祭禮的人。祝,意為巫祝,即是古代祭祀時祝告的人。 據考證,甲骨文和金文的“祝”字左邊是“示”, 表示神靈, 右邊是一個面朝左邊跪著的人形表示祈求, 求神保佑, 求神賜福。段玉裁也注解說:“此以三字會意,謂以人神也。”意思是:巫祝用口與神交往。這里表現人們希望能通過巫祝與神的交談來寄托自己的一些愿望,祈禱求福。

(二)漢字與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是物質文化的基礎,也是一切文化的基礎。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古人進入飲食文化要從火說起,因為有了火古人才進入人類的文明熟食時期。所以與飲食有關的古字一般都帶有“火”字。

1.炙

從“炙”的金文我們可以看出,上半部分是“肉”,下半部分是“火”。肉放在火上烤就叫“炙”。《說文解字》云:“炙,炮肉也。從肉在火上。”

2.煮

金文不是太清楚,小篆中,我們可以看出“煮”上邊像是盛滿東西的器皿,下邊是給器皿加熱的火。把盛滿東西器皿放在火上加熱就是“煮”字的意思。“煮”是制作食物的一種手段。

(三)漢字與中國古代的居室文化

1.巢

從“巢”的小篆字形中我們可以看出,“巢”像人攀援木而居。

2.穴

從小篆字形可以看出上面是“宀”,表覆蓋物;下面兩邊表示洞孔。本義是土窟窿,地洞。《說文》:“穴,土室也。”

古代居室有兩種方式:一是上古野外穴居,人們生活在洞穴之中;二是沼澤低濕之地,人們在樹上筑巢而居。《始學篇》:“上古皆穴居,有圣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處,古之遺俗也。”南方多雨潮濕,北方干旱勢高,巢居和穴處因地勢和雨水的不同而不同。長江流域以南,由在獨樹上筑巢而居,經過多樹巢居,最后定為干欄式房屋;黃河流域由鑿穴而居,經過半地下穴居,最后定型為木骨泥墻的地面建筑。

3.家

《說文》:“家,居也”。從“家”的字形看,它是個會意字,表示屋子里養著豬。上古以畜牧、狩獵的社會轉入農業社會時,人們過著定居的生活,于是出現了家庭。早期家的職能,不僅供人居住,而且也供家畜居住,所以豬和家分不開。

(四)漢字與中國古代的服飾文化

1.冠

小篆“冠”,像一只手將一頂帽子加于一人頭上之狀,這是成年男子加冠禮時的鏡頭。在漢代,士族加以冠,庶人只能帶巾,可知帽子是權威的象征,由于庶民不戴帽,暴露烏黑的頭發,固秦朝以“黔首”稱庶民。

2.履

古人稱鞋子為履,履字的西周字形作一人的腳上穿著一只如舟形的鞋子狀。

(五)漢字與中國古代的行旅文化

1.行

從甲骨文和金文中我們可以看出,“行”就是一個十字路口。“行”象形字,本義是道路的意思。《說文》:“行,道也。”《詩q豳風q七月》:“遵彼微行。”意思是絡繹地走在小路上。

2.涉

“涉”金文是兩只腳在河里一前一后的過河,小篆演變成左邊是一條河,右邊是前后兩只腳組成的“步”字。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當今世界上唯一沿承下來且使用者最多的充滿哲理內涵的表意文字。漢字的發明揭開了了我國文明發展的序幕,從甲骨文到現在的漢字,經過了漫長的演化革新過程,而這些革新既是其時代變遷的一個縮影,又是時展的需求,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漢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漢字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燦爛輝煌文化,是中華文化永不熄滅的明燈。作為東方文明的象征,漢字被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借用為自己語言的書寫符號,形成超越國界的漢字文化圈,中華民族的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我們應該把漢字文化和漢字藝術發揚光大,共同繁榮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郭錦桴.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7.

[2]葉正渤.漢字、文化以及漢字與傳統文化[J].漢字與歷史文化,2011.01.

[3]申小龍.漢字的歷史文化認識價值[J].中學語文,2002.10.

篇9

B.古代科學與技術之間開始走向結合

C.紙的應用帶動了相關技術及文化的發展

D.古人重視科學技術的傳承與創新

解析 本題考查同學們對基礎知識的深度理解和從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以雌黃改‘宵’為‘苜’”的記載”和成語“信口雌黃”是關鍵信息。礦物顏料“雌黃”類似于今天的修正液,說明紙的應用帶動了相關技術的發展。由此延伸出的成語“信口雌黃”豐富了漢語,所以說紙的應用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材料中沒有提到印刷術,也沒有提到科學與技術的關系或科技的傳承創新問題。

答案 C

點撥 綜合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主要是圍繞四大發明命題,所以我們在學習此內容時應該多留心。

這里還要注意的是,材料型選擇題注重對獲取信息和解讀信息能力的考查,認真閱讀材料是做好材料題的基礎。在閱讀時要根據題意抓住關鍵詞語,提取有效信息,排除無效信息。其次要聯系教材及相關歷史知識,進行知識遷移,將材料反映的內容同相關知識進行有機的結合。

例2 《十袈齋養新錄》載:“自明以來又多一教……士大夫、農、工、商、賈無不習聞之。以至兒童婦女不識字者亦皆聞而如見之。是其教較之儒、釋、道而更廣也。”與這段記述相符的作品是( )

A.王陽明《傳習錄》 B.文征明《點闡貼》

C.顧炎武《日知錄》 D.吳承恩《西游記》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同學們分析和理解歷史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說自明朝以來三教之外“又多一教”,并“較之儒、釋、道而更廣也”。并且它通俗易懂,流傳廣泛,“士大夫、農、工、商賈,無不習聞之”,聯系明清時期城市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壯大,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又多一教”指的是小說這種世俗文化。

答案 D

點撥 有關古代中國科技文化的材料多是文言文,給解題增加了難度,要充分利用教材知識來幫助我們理解和翻譯文言文材料。

科技文化不能獨立于經濟政治而存在,在考查古代中國的科技文化時,經常涉及到經濟史和政治史的內容,這就要求我們做題時要打開思路,不要囿于文化史的范圍。以本題為例,聯系明清時期的政治經濟發展狀況,特別是這一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出現和城市經濟的發展,從而助于我們理解材料并得出答案。

例3 著名學者、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說,語言使人類別于獸禽,文字使文明別于野蠻。語言的產生是自然的造化,文字的創造是文明的奇葩。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說:“凡解釋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字大家庭里,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下面關于漢字與中華文化關系說法錯誤是( )

A.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

B. 漢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C. 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與發達的漢字是分不開的

D. 以漢字為載體的文化就是中華文化

解析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沒有文字,文化不能記載和傳承,A項正確。漢字不僅有使用價值,還有審美價值,比如書法藝術,唐詩、宋詞、對聯等這些藝術形式只能寓于漢字當中。漢字文化本身就是多姿多彩的,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故B項正確。語言無優劣,文字有高低,世界上很多語言沒有文字或只有一些簡單的文字,而漢字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是一種發達的文字系統,C項正確。中華文化對世界的貢獻,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四大發明,其實漢字也是。歷史上我們的鄰國日本、越南、朝鮮等都曾使用漢字,只是近代以來才逐漸停止使用。

答案 D

例4 從甲骨的刻符、青銅器的銘文,到筆畫詳備的楷書,綴連成一幅生動的文字史畫卷。觀察以下圖片,可以得出的準確認識是( )

A. 甲骨文具有現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B.楷體漢字飛舞飄逸便于抒情達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識讀的刻畫符號

D.楷體漢字形態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解析 本題考查對材料信息的歸結提煉和所學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以及對中國古代漢字的發展演變這一知識點的掌握。甲骨文和現代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根據題干圖片文字比較可知,甲骨文與現代的文字具有某些相似之處。根據所學知識,甲骨文是可識讀的文字,楷書之前是隸書、小篆,楷書工整規范,“飛舞飄逸便于抒情達意”指的是行書或草書。

答案 A

1.著名科技史專家江曉原曾說:“關于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的問題,在20世紀初年的一些著名中國學者看來,根本就不是問題,他們認為中國古代當然是沒有科學的。”現在仍有學者認為古代中國只有技術,沒有科學;只有sciences(學科),沒有science(科學)。這種觀點反映了古代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什么問題( )

①古代中國科技發展落后 ②中國古代科技重實用,缺乏理論概括和分析 ③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主要通過經驗的總結和典籍整理取得 ④古代中國社會注重社會人文問題的探討,不重視對自然的探求,阻礙了科技的發展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

2.中國古代書法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一些時代特點,如“宋人尚意”,即通過字體書寫,表現自己追求的意境。下圖為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局部),就很能體現“尚意”的特征。這幅作品字體的特點是( )

A. 字形方整,筆畫平直穩重

B. 字形扁方,筆畫平穩舒展

C. 字形嚴謹。筆畫密集繁復

D. 字形多變,筆畫簡約流暢

3.蘇軾對下圖評價:“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由此可見該作品( )

A.追求布局嚴整

B.富于色彩美感

C.受印象派影響

D.注重詩情畫意

4. “豆棚茅舍,鄰里聚談,父誡其子,兄勉其弟,多舉戲曲之言詞事實,以為資料,與文人學子之引證格言、歷史無異。”材料主要說明( )

A.戲曲最初在民間街坊興起

B.戲曲具有社會教化的功能

C.戲曲的興起拓寬了史學研究的視野

D.戲曲劇本主要由歷史故事加工而成

5.北魏孝文帝深受漢族文化影響,對漢族詩文很有研究,他最不可能研究過的詩句是( )

①“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谷為之蕩波” ②“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④“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6. 古代中國文學主流的表達形式經歷了賦——詩——詞——曲——小說的變化過程。這種變化反映了( )

①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②通俗文學的蓬勃發展 ③科舉考試內容的變化 ④城市經濟的繁榮

篇10

傳統的識字教育就是老師單純地將識字的一些方法來教給學生,把學生當作識字的機器,而沒有去注意漢字的文化教育,只注重課堂上學生學了多少字而不是學了多少文化,傳統的方法是按照漢字特點進行教學,例如“肚、肝、臟”老師在講述時,讓學生自己去找到漢字共有的特點并再找出其他有類似特點的字,注重了學生的課堂識字效率,卻忘記了文化的教育,而漢字文化的教育是要老師教會學生這個字是怎么來的,它為什么是這么寫,例如“肚”字,它為什么會這么寫,這個字是怎么演變過來的。

二、如何進行學生的漢字文化教育

1.識字時講述清楚漢字的構造

我國的漢字大部分是從古代沿用至今的,每一個漢字都表達了一種意思和一種傳統的文化,例如“安”字,老師在教授的時候,可以去告訴學生,這個字是怎么得來的,安是平安、安寧的意思,那么安為什么會這樣寫呢?“安”字的部首是一個寶蓋,在古代象征著一座房子,一個庇護的場所,底下的女字,代表的是房子里面的人,在古代的時候由于經常會有一些野獸出沒,人們只有在家才是安全的,所以這個字就是由寶蓋和女字組成,同時學生可以聯想到“家”字,大家都知道寶蓋代表了房子,有了房子就有了家,“家”字的下半部分是豬的意思,在房子里養豬,這說明這是一個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小團體,這就是“家”字的構造。我相信,如果把這些漢字所包含的含義去跟學生講出來,對于培養學生的漢字文化和學習漢字、探究漢字的興趣遠比只注重趣味教學和識字數量的課堂效果要好得多。

2.在識字時,講述漢字背后的故事

老師在教授漢字時,可以把漢字背后的故事以及所蘊涵的意思去講述給學生,這樣學生對于漢字的理解才能夠更加完整有效。例如“章”字,現在有很多人認為章是由立和早組合而來的,其實不然,“章”字在古代有樂章的意思,“章”字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音”是音樂樂曲的意思,這個學生都明白,那么“十”字是怎么得來的呢,在古代“十”為萬物之終,“音”和“十”合起來就是把樂曲完整地演奏一遍,這就是“章”字的來歷,把這個來歷講述給學生,對于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和教學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再例如“妻”字,老師可以找到“妻”字的甲骨文的寫法,讓學生看看是不是特別像一個跪拜的女子,這是因為古代的妻子都是通過搶得來的,演變到現在變成了這樣的一個字,上半部分特別像戰爭時用的鈍器,下半部分是一個“女”字,代表了性別,通過戰爭搶來的女的當作妻子,這就是“妻”字的來歷,這對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和識字都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三、漢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漢字文化是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漢字具有獨特的文化形態和豐富的文化意蘊,以它獨特的字音、字形和字義向人們闡述著中國傳統的文化習俗和生產的特點,而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要想讓學生去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那么漢字的文化教育就可以作為傳統文化的起點。而且,教會學生漢字的文化,讓學生知道這個字是怎么設計出來的,是怎么一點一點演變成現在的樣子的,對于學生思維的培養、眼界的擴寬和漢字的認識都有著非同小可的作用。而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老師只注重學生對于漢字的認識,這節課我教了多少漢字,學生認識了多少,而忽略了對于漢字文化的培養,導致學生對于漢字的認識并不夠,對于識字也沒有多大的興趣,要改變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漢字文化的教育也就顯得更加重要。

2.漢字文化中承載著對外文化交流的基礎

現在越來越流行中國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熱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熱,在我國對外文化的輸出與交流中,中國漢字文化是對外文化交流的基礎,面對著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喜歡中國文化,喜歡學習我們的漢字文化,作為中國人的我們,作為教授學生漢字的語文老師,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把我們的漢字文化發揚光大呢?有什么理由不去帶領我們的學生去融入我們的漢字文化中呢?

篇11

漢字雖然是語言學領域的概念,但它已滲透到歷史﹑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其他領域中。漢字作為傳遞文化信息的主要載體,以古代中國的中原地區為核心,傳播到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邊緣國家,形成了所謂的東亞文化圈,又在這些國家的文字系統中以多樣而復雜的語言形式發展下去。如今,越南已經完全廢除漢字,有了自己的官方語言。相比之下,韓日兩國仍受漢字的影響并以不同的方式保留著漢字。兩國雖然一直提倡“減少漢字”的語言政策,卻始終未能完全廢除漢字的使用。

二、漢字在韓日兩國的傳播

漢字作為記錄漢語語素音節表意性的書寫符號,對東亞地區文字系統的形成與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當韓國和日本等地區還處于無文字時期時,漢字已在相當長的時期里作為東亞地區的通用文字使用,并起著標記各民族語言的作用。權強(2004)在自己的研究論著中闡述古代東亞世界的定義時,就特別強調了漢字的作用。他稱“古代東亞世界是指以中國的漢字作為媒介,接受儒教、佛教和律令等幾個要素的東亞地區,其中包括韓國和日本。”[1]漢字傳播時,東亞各地區的書面語和口頭語還處于互相分離的狀態,只有皇族、貴族以及官僚等少數階層才能獲得接觸和學習漢字的機會。由于崇拜先進、發達的中國文化,漢字很快就成了文化傳播的媒介,之后又成了東亞各地區的通用文字。

漢字的傳播不僅體現了文化的優越性和文字的可普及性,還體現了當時的政治權力關系。圍繞中國王朝的權威以及以古代中國冊封關系為中心的東亞世界,中國往往是東亞各地區的核心國家。關于東亞地區漢字傳播的相關研究中,除了漢字作為文字起著記錄語言的功能和它的文化傳播功能以外,還要注意到歷史、政治以及外交等諸多因素對漢字傳播的影響。漢字的傳播與其說是為了實現它的語言記錄功能,不如說是為了實現它的文化傳播以及政治外交功能。

(一)漢字在韓國的傳播

根據朝鮮半島的平壤和箕子陵的遺跡,中國戰國時期的北方燕國和齊國都與朝鮮半島①有來往。而到了秦朝和漢朝,中原地區的平民百姓為了逃避戰亂和強制勞役移民到朝鮮半島,更進一步促進了漢字的傳播。另外,《廣開王陵碑文》中出現的“朕”字以及“帝王建號”“蒙天恩”“四方託境”“隣國誓親和”等字也都反映了朝鮮半島接受漢字的事實。新羅時期的《迎日冷水裏碑》(公元503年)和百濟時期的付札木簡等也反映了漢字在當時朝鮮半島用于國家運營以及支配社會的事實。在韓國的一些國語研究里,樂浪時代的文字被視為朝鮮半島最初的文字,并認為樂浪文字依次繼承到了高句麗、新羅、百濟,樂浪文字中大多數為瓦當文字。

漢字的傳播不僅豐富了朝鮮半島的本土文化,而且還掀起了國民精讀和了解漢文書籍的熱潮,也增加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到了漢朝末年,朝鮮人已經開始用漢字文言進行教育。372年,漢字再次通過佛經傳入朝鮮半島,漢字文言正式成為朝鮮半島的通用文字。公元7世紀左右,新羅統一三國后,漢字又取得了公用文字(即官方文字)的地位。

黃貞姬把漢字傳播到朝鮮半島的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2]第一個階段是殷商時期到公元4世紀,這個時期是從古代朝鮮形成到三國鼎立的時期。中國的漢武帝在朝鮮半島設立漢四郡這一歷史事實,是朝鮮人能廣泛接觸中國漢字最直接的先決條件。[3]當時,漢字是作為發達文化的象征而傳播到朝鮮半島的。第二個階段是公元372年到13世紀末,這個時期佛教傳播到高句麗,新羅的統一和高句麗王朝的政權交替促使大量漢字隨佛教和儒教傳入朝鮮半島,同時高句麗產生了科舉制度。第三個階段為13世紀開始到李氏王朝時期結束,這個時期朱子學繁榮昌盛,也產生了“訓民正音”。

(二)漢字在日本的傳播

迄今為止,涉及漢字傳播到日本的問題,最早在日本歷史資料《古事記》和《日本書記》中被正式提及過。根據《古事記》記載,公元712年,太安萬侶按照元明天皇的指示編輯了古代神話、歌謠等。而《日本書記》是日本奈良時代元正天皇指使舍人親王和太安萬侶等人編輯的史書,里面所記載的傳說和記錄等都是用漢字表述的。諸多研究指出,朝鮮人阿直岐在應神天皇15年為宣傳佛教,帶著漢文佛教經典來到日本。第二年,通過他的推薦,中國人王仁也來到日本,并成為了太子的老師。《論語》和《千字文》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傳播到日本的。

以山田孝雄為代表的日本國語研究家們認為,日本人是通過與中國人的相互接觸或閱讀漢文而接觸到漢字的。但最初以什么樣的途徑傳到日本、普及到日本社會,還是個尚未解決的課題。西島定生等人卻認為漢字先是為了維持政府之間的來往,也就是政治外交需要而傳播到日本,隨后應用于標記本土語言,之后大量地流入到日本社會內部的。也有些學者主張當時日本還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漢字也是通過朝鮮半島傳播到日本的。

1958年,日本考古學界在日本九州南部的種子島發現了一些陪葬物品上刻著漢字,當時人們推測漢字至少是在漢朝后期就已經傳播到了日本。1996年2月,在熊本縣玉名市柳町的古跡中再次發現了包括“田”字在內的五個漢字刻在貝殼上。[4]同年,三重縣安濃町大城的遺跡中也發現了寫著“奉”字的食器。由此可見,漢字傳播到日本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初的彌生時代初期。還有,在日本的長崎、佐賀、福岡、熊本、宮崎、廣島、京都以及大阪等地區出土的文物中也發現了刻著“貨泉”或“貨布”等字的中國古代貨幣。直到2世紀,漢字才通過移居百濟的中國移民王仁和百濟人阿直岐傳入日本。王仁到了日本以后,獻了《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5]3~4世紀,漢字廣泛普及到日本的統治階級、貴族階層和上流階層當中。到了5、6世紀,儒教和佛教的相關文物大量傳入日本,因此佛教用語和有關古代官制、官職以及日常生活的漢字詞也開始大量地傳播到日本。在7、8世紀的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唐朝的漢音傳播到日本。從此漢字在日本成為了公用文字,“漢字正體意識”和漢音漢文占據了語言領域的最高地位。武斌認為,遣唐使時期的金潘唐化熱潮促使日本開始大量使用漢字。[6]

三、韓日兩國的漢字接受形式

東亞地區的漢字接受形式大致分為漢字的借用與仿造。借用是指通過借音、借義以及音義兼借等方式,用漢字標記本土語言的方法。主要有音義兼借、音讀以及訓讀現象等。仿造是指根據漢字的形態以及制造方法創造出的漢字式文字,主要有孳乳仿造和變異仿造等。孳乳仿造是根據原有漢字的形態或者偏旁部首創造出新漢字的方法,來補充舊漢字的新舊混用方式。變異仿造是指通過重新創造出新漢字的方法,來區分新舊漢字的方式。

梁重海指出,漢字的接受過程主要有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不改變漢字的形態,按部就班地使用原有漢字;第二個階段是創造出新的漢字;第三個階段是改變漢字的形態或減少漢字的結構,創造出嶄新的音節文字;第四個階段是創造出完全不同的文字系統。[7]

(一)韓國的漢字接受形式

漢字傳入朝鮮半島,主要起著兩種作用:一種是閱讀中國的漢文或用漢文記錄著述的作用,另一種是標記本土語言的作用,即漢字不僅用于閱讀或記錄漢文,而且用于標記本土詞匯或文章。

金敏洙認為朝鮮半島最大限度地利用漢字的優點,通過借音和借訓的統合,完成了獨創性的借用標記。他評價朝鮮半島的漢字接受問題時曾指出,朝鮮半島的借字標記經過誓記體、吏讀文、鄉札文、口訣文等發展過程,到鄉札文的階段,達到了頂峰。借字標記與上層的漢文不同,以中間層的吏讀方式繼續傳承下去。吏讀在漢文訓讀和正式文書的使用中,主導了人們的母語意識。[8]

朝鮮半島借用漢字主要有兩種使用形式:一種是按中國式使用漢字,另一種是按朝鮮式使用漢字(也稱吏讀),朝鮮半島的漢字主要用于標記固有名詞和句子,而標記句子又分“誓記體、吏札、鄉札、口訣”等四種方法。記體是對漢文的朝鮮式語序化,吏札是對漢文的朝鮮式語法形態化(包括語序和助詞),鄉札是漢字的完全朝鮮化的使用(包括語序﹑助詞及詞匯),也是民族化最徹底的形式,口訣是漢文中加朝鮮語助詞的形式。

朝鮮半島的漢字音來源于以“切韻”為代表的中古音,即元朝到唐朝的語音(即中國開封語音)[9],在借音標記上采取借鑒漢字的“直音法”(或讀若法)和借鑒漢字的“反切法”和“反復相摩而成音”等形式。朝鮮半島的漢字又稱“仿漢字”。“仿漢字”包括本土創造的固有漢字(即正體字和口訣簡體)和借用中國漢字的新音字和新義字。正體字利用中國漢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組合成新字,而口訣簡體可以說是漢字的附屬字。[10]

1443年,為了解決漢字標記的不便現象,李氏王朝創造出了新的文字系統,命名為“訓民正音”。它是運用中國音韻學最核心的知識和中世紀朝鮮語的音素系統而創造出來的音素文字,制造原理以象形為基礎。正如鄭麒麟先生在《訓民正音》的序文中解釋的“象形而字倣古箕”一樣,“訓民正音”在子音部分模仿了造音位置和造音方法,母音部分模仿了“天”“地”“人”等字并創造了它的基本文字。關于“訓民正音”的起源,目前有很多種說法,如“古箕起源說、八思巴文字起源說、梵字起源說、發音器官起源說、太極思想起源說、薛聰起源說”[11]等。

(二)日本的漢字接受形式

漢字在日本主要以表音文字的形式使用。據統計,日本奈良時代的古代文獻《古事記》,使用的漢字總數為1,507個字;《萬葉集》使用的漢字總數為2,501個字。《古事記》和《萬葉集》使用漢字,采取了僅借漢字發音書寫日語的形式。另外,漢字傳入日本的最初500年間,產生了《三字經》《千字文》《四書》《五經》等諸多以漢語文言為文字的中日共同教科書。

日語中的漢字主要有兩種:一種起源于中國,古代從中國傳入的“原汁原語”漢語,例如“道路”“土地”等,它是相對于日本的和語而言的;另一種是根據漢字的造語法加工創造出來的派生漢語,例如“政治”“經濟”等。這類漢字在日本人的長期使用中發生同化,產生了一些變容。日本漢字的讀法有音讀和訓讀兩種,它的漢字音主要來自于中國的吳音、漢音、唐音等。[12]

日本人在借用漢字標記本土語言的過程中,認為光用漢字不能充分地表意,于是創造了漢字式的“萬葉假名”。可以說“萬葉假名”的創造背景與朝鮮半島的“訓民正音”很相近。它是借用漢字的音和義來記錄日本的語言,最初是為了記錄《萬葉集》而被使用。“萬葉假名”是古代日本最初的文字形式,從此日本從無文字時代過渡到了有文字時代,人們口中流傳的傳說與歌謠也開始用“萬葉假名”記錄。“萬葉假名”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音節文字,減少了很多語言表達方面的不便。“萬葉假名”是漢字現代假名的過渡階段,在日本文字史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之后,日本人對“萬葉假名”實行了字母標準化,改進為今天的“現代假名”。“現代假名”又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它大概在日本的平安時代出現,是“萬葉假名”不斷演化和規范化的產物。古人為了便于書寫和理解漢文,不斷地對“萬葉假名”進行簡化,從楷書簡化成草書,又由草書簡化成現代假名。這樣形成的“假名”,形體結構比漢字簡單明了,有利于閱讀和理解,表現方法也極具多樣性,因此很快就普及到平民百姓階層。“假名”多用于和歌和文學作品的創作中。

談到漢字對日本語言文字體系的影響,可以說漢字促進了假名的創立和國字(和制漢字)的形成。國字又稱和制漢字,包括假名和漢字在內的日本所有文字﹑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以及在日本制造的漢字體文字等。正式的日語為假名和漢字的混合體。日語有三種文字標記方式即漢字、假名、羅馬字。

四、漢字在韓日兩國的應用以及相關文字政策

(一)漢字在韓國的應用以及相關文字政策

日本殖民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強行廢除學校的“朝鮮語教育”,朝鮮人被剝奪了接受國語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在這種政治、歷史背景之下,朝鮮人一直渴望自己的國語能得到自由的使用權和應得的尊重。獲得解放之后,這種意識漸漸與“國粹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結合在一起。當時朝鮮半島正處于開化期,受美國的影響頗大,所以也出現了不少主張專用朝鮮語的人物。之后在接受日本文化和西洋文化的同時,以民族解放為開端,“朝鮮語專用論”又成為了“自主獨立的象征物”。文嬉真(2007)評價“朝鮮語專用”政策的實質給社會帶來的影響時指出,“朝鮮語專用政策導致了漢字喪失的時代,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朝鮮人的漢字識別率。不僅如此,還成為了軍事政府獲得正當性和利用國字來煥發國民團結與愛國心的重要手段。”[13]后來,朝鮮戰爭又把朝鮮半島分為南北地區,北部稱為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簡稱朝鮮),南部稱為大韓民國(簡稱韓國)。

韓國的漢字使用期可以分為漢·韓并用期、漢·韓混用期、漢字復活期、教育用漢字·韓文的并用期。漢·韓并用期為1948年~1964年,漢·韓混用期為1964年~1972年,漢字復活期為1972年~1975年,教育用漢字·韓文的并用期為1975年~現在。[14]

關于韓國漢字的相關政策,按照時代順序排列,大致如下[15]:

1443年,李氏朝鮮(1392年~1910年)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創立“訓民正音”。

1898年1月,李朝政府規定,政府公文改用韓文獲韓漢文混合書寫。

1948年,韓國制憲國會通過了“韓文文字專用法”。

1949年,有些國會議員在國會上提出“漢字使用建議案”。

1957年,文教部制定頒布“臨時限制漢字”1300個。

1961年,軍事和政權交替,進一步推進了“韓文專用政策”。

1964年,規定在中小學進行漢字教育。

1965年,國內外公文嚴格遵循“韓文專用”政策。

1967年,制定了“漢字略案方案”,擬定到1972年完全廢除漢字。

1968年,制定“韓文專用五年計劃”。

1969年,文教部規定從1970年起,在學校廢除漢字教育。

1972年,文教部再次頒布“教育法改正令”,規定在初﹑高中恢復漢字教育。

1949年1月,朝鮮政府規定廢除漢字。

1999年2月9日,韓國文化觀光部頒布“漢字并用推進案”。

(二)漢字在日本的應用以及相關文字政策

明治維新以后,日本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都積極借鑒西方社會,并學習西方的法律、政治制度、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知識。隨著西歐派文化在日本占主流地位,有些語言學家提出日本也應該像西歐一樣,使用簡單的表音文字,甚至有人主張廢除日語,把英語作為國語。其中代表人物有幕府政府②的大臣前島密(1835年~1919年),他曾經極力主張廢除漢字,是日本國字國文運動的先驅者,也是近代郵票制度的創始者。前島密在日本被稱為郵政之父。1847年,他為了求醫,離開日本江戶,并學習了荷蘭學和英語,曾向德川將軍提出過漢字廢除論。他強烈主張為了實現教育的普及化,要廢除漢字,把“平假名”作為日本的國語。另外,還有兩位堅持廢除漢字、采用英語的人物,那就是當時的文部大臣森有禮和原早稻田大學校長高田早苗。森有禮是日本的一位武士,也是有名的外交官和政治家,他也是一橋大學的創始人。1885年被任命為第一次伊藤內閣的第一批文部大臣,對日后日本教育政策帶來很大的影響。1872年,他寫信給耶魯大學的德懷特·威廉教授,主張要把英語當成日本的國語,遭到德懷特·威廉教授的反對。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明治政府終于決定把表音文字化作為國家的重要方針。

日本圍繞語言使用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掀起了日本漢字改革運動。這項運動主要分假名文字論階段、羅馬字論階段、漢字限制論階段、漢字尊重論階段。面對如此多的爭議,日本政府在限制漢字使用的同時,也承認漢字在本國文字系統中的地位和存在,對于漢字問題采取了相對寬容的應對態度,學校的漢字教育也一直維持著一貫的做法。

日本的漢字使用期分為“當用漢字使用期和常用漢字使用期”。前者為1946年到1981年,后者為1981年到目前為止。[16]

關于日本的漢字相關政策,按照時代順序排列,大致如下[17]:

1866年12月,前島密向日本末代將軍德川信喜提交“漢字廢除之議”。

1873年,福澤諭吉提出《新出漢字802字》。

1887年,失野文雄再次提出新出漢字3000字。

1902年,明治政府新設一門政府機關,名叫“國語調查委員會”;委員會的基本方針第一條明確規定“文字使用表音文字,主要調查對象為假名和羅馬字”。

1915年,杉本京太提出日文打字機文字版2005字。

1923年,政府采取行政措施,文部省臨時國語調查會公布了“常用漢字1962字”。

1931年,再次公布“常用漢字1858字”。

1942年,再次公布“標準漢字2592字”;標準漢字由常用漢字1012字,準常用漢字1346字,特別漢字71字構成。

1945年11月12日,日本讀賣新聞發表了“廢除漢字”的口號。

1946年11月16日,選定“當用漢字1850字”,內閣命令發表于日本全國各地,作為社會語言生活的規范。

1949年,頒布“當用漢字字體表”。

1981年10月1日,頒布“常用漢字1945字”,作為新的標準。

五、結語

漢字是超越國界和民族的全世界共同財富,在未來的日子里它將為實現東亞地區的經濟一體化做出更大的貢獻。全力推進和發展東亞地區的經濟一體化,需要規范化的漢字應用和正確的漢字相關政策,同時還要具備能有效應用漢字編碼的環境。為了闡明怎樣有效應用現代漢字,并促進國際化交流的研究課題,我們不僅要探討漢字編碼以及漢字字體的統一等一系列新出現的漢字問題,而且還要在充分掌握東亞各國漢字應用的共性與個性的基礎上,相互吸取經驗教訓,探索符合時展和各國國情的正確方向。

從歷史的角度去考察東亞各地區的漢字應用和發展、發掘它們的共性和個性固然很重要,但考慮到未來將要實現的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同時為了維持它的順利發展,我們更應該深入研究和分析東亞各地區的政治、經濟、歷史以及文化等因素給漢字帶來的深遠影響,并確立出符合新時代的嶄新課題和解決方案。漢字是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當中創造出來的寶貴文化,它可以客觀地記錄人類歷史與文化,同時也肩負著繼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重要責任。漢字的應用,必須符合新文化、新語言的應用發展規律,只有這樣,漢字的存在價值和地位才會更加鞏固和完善。

(本論文為中國2010年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的研究成果,是得到國家留學基金資助而完成的。)

內容注釋:

①朝鮮半島:中國、越南、朝鮮等地區稱之為朝鮮半島,韓國將

其稱之為韓半島。朝鮮半島位于東亞,一千年以上維持單一國家的形式,直到1948年才分割為兩個國家。南部為大韓民國(簡稱韓國),北部為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簡稱朝鮮)。本文主要探討韓國的漢字傳播使用情況,不涉及朝鮮地區。

②指日本的封建武士通過莫府來實行政治統治的政府,也稱之為

“武家政治”。

注 釋:

[1]権強.古代日本·朝鮮における文字世界の形成[D].東京大學博

士論文,2004,第1頁。

[2]黃貞姬.古代韓國借字標記法淺析[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6,

第4期,第21頁。

[3]???.漢字??? ??? 漢字?? ??? ?? ????

[J].新羅學硏究(Journal of Institute for Silla Studies),1999,(3),第21頁。

[4]権強.古代日本·朝鮮における文字世界の形成[D].東京大學博

士論文,2004,第6~9頁。

[5]林龍飛.東亞漢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論析[J].東南亞縱橫,2006,

第8期,第59~60頁。

[6]武斌.中華文化得海外傳播[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第81~82頁。

[7]???.韓日 ?民族? 漢字·漢文? 受容? 發展? ?? 比

較硏究[Ⅱ][J].CHEJU UNIVERSITY JOURNAL,1987,(1),第14~15頁。

[8]???.國語學史? 基本理解[M].???(集文堂),1987.

[9]???.韓日 ?民族? 漢字·漢文? 受容? 發展? ?? 比較

硏究[Ⅱ][J].CHEJU UNIVERSITY JOURNAL,1987,Vol.25 No.1,第16頁。

[10]李得春,金基石.漢字文化與朝鮮漢字[J].東疆學刊,1997,

第3期,第43頁。

[11]???.訓民正音創制背景[J].人文科學?集,1986,Vol.5,

第1頁。

[12]???.韓日 ?民族? 漢字·漢文? 受容? 發展? ?? 比較

硏究[Ⅱ][J].CHEJU UNIVERSITY JOURNAL,1987,Vol.25 No.1,第18頁。

[13]文嬉真.韓國における文字政策:漢字教育の変遷について[J].

愛知學院大學語研紀要,2007, 32(1),第19頁。

[14]崔錦實.日朝漢字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04,第10-11頁。

[15]張光軍.韓國的漢字[J].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第5

期,18頁。

[16]崔錦實.日朝漢字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04,第8~9頁。

[17]李艶.漢字と漢字の認知心理學について[M].聖泉論叢16,2009,

69~70頁。

參考文獻:

[1]張公瑾.文化語言學發凡[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8.

[2]汪大昌.語言與文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趙峰.漢字學概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

[4]何九盈,胡雙寶,張猛.漢字文化大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9.

[5]凌加杰.漢字現代化之路[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

[6]高銀珠.韓國漢字使用情況的考察分析[D].天津師范大學,2003.

[7]崔錦實.日朝漢字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人文學院,2004.

[8]田博.漢字在韓國的傳承與變異[D].外國語學院,2007.

[9]趙秀英.近代日本的漢字觀[D].東北師范大學,2007.

[10]郭大為.論漢字在日本的變遷與本土化[D].東北師范大學,

2007.

[11]劉偉.漢字和漢語的關系[D].南開大學,2009.

[12]劉嵐.淺談漢字在日本的演變及現狀[D].吉林大學,2010.

[13]宋之賢.論漢、韓、日語言循環影響與規律[D].北京大學,2003.

[14]李得春,金基石.漢字文化與朝鮮漢字[J].東疆學刊,1997,

(3).

[15]張光軍.韓國的漢字[J].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5).

[16]周有光.中國和漢字文化圈[J].群言,2000,(1).

[17]周有光.朝鮮文化的歷史演變[J].群言,2000,(2).

[18]周有光.日本文化的歷史演變[J].群言,2000,(3).

[19]許征.漢字的產生、演變與發展[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2000,(2).

[20]周有光.漢字文化向鄰國的傳播[J].教師博覽,2000,(5).

[21]史繼忠.論漢字文化圈[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2).

[22]李虎.論漢字在東亞文化圈形成中的作用及影響[J].東疆學

刊,2002,(4) .

[23]馮天瑜.漢字文化圈論略[J].中華文化論壇,2003,(2).

[24]胡禮忠,汪偉民.東亞文化圈:傳承、裂變與重構[J].國際觀

察,2004,(2).

[25]許孝梅.“漢字文化圈”淺析[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4,

(4).

[26]黃貞姬.古代韓國借字標記法淺析[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6,

(4) .

[27]林龍飛.東亞漢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論析[J].東南亞縱橫少年

代,(8).

[28]楊知國.試論日本古代文化的吸收和融合[J].長春理工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07,(2).

[29]梁海燕.“萬葉假名”的創造及其意義[J].日語學習與研究,

2007,(2).

[30]李得春,古代韓國漢字特殊用法綜述[J].外國語學院學

報,2007,(2).

[31]戴永芳.淺談漢字的文化價值[J].昌吉學院學報,2009,(1).

[32]???,???,??.??? ??[M].?????,1997.

[33]???.???? ???? ????????[M].????

?,2005.

[34]???.??? ?? ??? ?? ?????[C].?????

????? ??????,2000.

[35]???.????????[J].??????,1986,Vol.5.

[36]???.?????? ??·??? ??? ??? ?? ??

??Ⅱ[J].CHEJU UNIVERSITY JOURNAL,1987,(25).

[37]???.漢字??? ??? 漢字?? ??? ?? ????

[J].新羅學硏究(Journal of Institute for Silla Studies),1999,(3).

[38]子安宣邦.漢字論[M].株式會社巖波書店,2003.

[39]村田雄二郎,ラマール·C.漢字圏の近代 - ことばと國家[M].東

京大學,2005.

[40]野村雅昭.漢字の未來[M].株式會社三元社,2008.

[41]宮地裕,甲斐睦郎.『日本語學 特集テーマ別ファイル普及

版[M].株式會社明治書院,2008.

[42]李艶.漢字と漢字の認知心理學について[J].聖泉論叢16,

2009.

[43]文嬉眞.韓國における文字政策:漢字教育の変遷について

[J].愛知學院大學語研紀要,2007,(1).

[44]李艶.漢字と漢字の認知心理學について[J].聖泉論叢,2009,

(16).

篇12

所以,要弄清什么是漢字文明,首先需要弄清漢字作為一種書面語言在歷史上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當我們面對這個問題時,立即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即漢字在歷史上不僅是中國人自身的語言,而且在長達上千年甚至更長的時期內,成為東亞、北亞乃至南亞最有影響力的國際語言之一。漢字不僅是一些今天活著的民族如朝鮮、越南、日本的書面語言,也曾是許多早已消亡的民族的書面語言或書面語言之一,并為他們長期使用。今天,這些民族或其民族國家已不存在,但不能否認漢語作為書面語言曾經深刻地塑造過其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制度、文化等。

因此,漢字決不僅僅是華夏民族文明的歷史載體,它同樣承載著整個東亞、南亞、北亞許許多多活著的和死去的文明。當我們在契丹人的墓葬里看到用漢字撰寫的官方文書時,當我們在考古發掘中看到公元6世紀以前的高句麗王碑時,當我們在朝鮮國王的景福宮里看到朝鮮國王優美的漢字書法時,當我們讀到日本學者用美麗動人的古漢語寫出的古詩時,我們不能不感嘆漢字作為一種古老的書面語言的巨大魅力和卓越歷史貢獻。因此,漢字的簡化使得人們普遍質疑今天的中國文化不能作為漢字文明的最典型的象征,不能說沒有道理。

漢字的巨大魅力在于它與一系列偉大經典緊密相聯

那么,漢字究竟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為什么能為那么多不同的民族所接受?對此,人們可能說,這與古代中國王朝的巨大影響力有關。這當然沒錯。但是,古代有影響力的王朝多得是,為何它們的語言沒有同樣大的影響力?另外,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王朝,并不是講漢語、用漢字的民族所建,他們原本并不想或不愿成為“中國王朝”。但是他們雖然在軍事上征服了漢語民族,在文化上卻又被漢語民族所征服,最后成為漢語文明的追隨者。中國古代的王朝(大帝國)對于漢族文化的遠播固然功勞巨大,但是如果不是因為漢語文化自身的內在魅力巨大,可以想像那些在中原大地上不斷崛起的新帝國,就會象亞洲和歐洲歷史上許多已經消失的帝國一樣,每一次都代表一種新的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語言;而每一種文化的影響力也會隨著一個帝國的滅亡而煙消云散。因此,我傾向于認為,漢字的巨大力量是與它所代表的一種文化的偉大力量有關的。

下面向我們展示的是中國周邊地區其他民族書面語言發明的時間:

突厥文:7世紀

藏文:7世紀

古日文:8世紀

契丹文:960年

西夏文:1036年

女真文:1119/1138年

蒙古文:1204年

朝鮮文:1424年

滿文:1599/1632年

越南文:1651年

讓我們再來看漢字的起源。迄今為止出土的甲骨文文字數量已有5000個左右,其中相當多的字是按照形聲規則構成的,說明商代(約公元前1600年——約前1046)末期漢字作為一種書寫語言已相當成熟。如果考慮到古代社會的靜態特征,可以設想漢字的最初發明時間一定遠遠早于商代,或可從商末再往前推移2000年,即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距今5000年)漢字即已開始被發明,這就與華夏民族起源的時間相當。這比中國周邊少數民族當中最早發明文字的時間也早了將近4000年。不僅如此,與上列許多少數民族文字由一個人、特別是一位國王或一個朝明不同的是,漢字的發明時間可能是一個漸進、自然的過程,其中有漫長的積累和緩慢的進化。

正象一件工藝品加工的過程越長,往往其內涵越豐富,藝術價值越高。我們上面羅列的許多文字,多數都由于個別人、個別朝代而于一個特定時間被人為制定,這就決定了它的歷史內涵不可能象漢字一樣豐富。我們說文字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信仰等等最生動的載體。一種文字發明、演變的過程越是漫長,它所反映的這些方面的內容就越深刻。這就決定了漢字與人類許多其他文字相比有著更為巨大的魅力。

另一體現漢字巨大魅力的事情是它與一系列偉大經典緊密相聯。一個民族的成熟從某種程度上講取決于其思想的成熟,而思想的成熟往往體現于偉大、不朽經典的形成。沒有文字,自然不可能有真正偉大的經典;反過來,經典的形成,則標志著一種書面語言所內在具有的思維方式被固定下來,在塑造人們的生活方式方面有更加持久、牢固的影響。因此,偉大、不朽經典的形成意味著,一整套成熟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制度形態、、集體生活方式等已經正式確立,因而標志著一種文明形態的形成。因此,有無偉大、不朽的經典,可以說明一個古代民族是否成熟,也可以決定一個民族是不是在文化上先進。從另一方面說,經典的產生,也使得文字的魅力大大增強,可以說檢驗文字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用它書寫出了偉大的經典。

當我們拿華夏文明與周邊其他民族的文明進行對比時,即可發現,前者不僅文字發明的時間遠早于后者,而且也遠早于后者形成了自己的不朽經典(如“六藝”)。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時間,華夏民族就形成了《詩》、《書》、《禮》、《易》、《樂》、《春秋》等一系列重要經典。而它們的形成,并不是某一個人一時心血來潮的創造,而是伴隨著華夏民族的生活方式、禮儀制度、、文化價值等一起形成的。從公元前3000年到春秋末期,它的形成時間跨度達2500年左右。可以想像,由于古代中國周邊大多數民族書面語言形成的時間較晚,根本沒有偉大、不朽的經典,其在文化上的先進性與華夏民族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決定了它們為什么雖能在軍事上征服中國,卻不得不在文化上臣服于中國。

篇13

英語普及學習勢必要影響漢語的學習。英語在教育課程中的強勢地位,讓更多的學子都主動選擇學習英語,而忽略漢語學習。所有的這些就導致了學生不重視漢語的學習,認為學習漢語無關緊要。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支持建設雙語學校或者外國語學校,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實行雙語授課、全英授課,這些舉措在以犧牲學生母語學習的條件下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小學階段是模仿語言的黃金時代,中學時代是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在這兩個階段,孩子意味注重英語學習,忽視漢語學習,就會對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造成不利影響。正如語言學家許國璋所說:“小學生只學外語,通盤的文化基礎自然會被削弱”。

二、漢字形體結構的分析的重要性

分析漢字的形體結構,可以使我們從多角度,多方面了解漢字。漢字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分析漢字形體結構,也可方便我們了解歷史,研究歷史。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給“六書”下了定義,并舉了例子。通過“六書”,我們可以發現漢字的本質,并且助于我們理解漢字,學習漢字以及更好地掌握漢字。

我們通過“六書”來看,分析漢字形體結構,有著眾多意義。

首先,有助于了解漢字的形體變化。象形字就是字形畫成字義所表示事物的形狀,隨著物體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筆畫。

其次,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字的本義。例如:“昶”,從日永,永有長義,本義是日長。“巖”從山石,本義是山上的石崖。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對漢字結構分析,能夠了解和掌握字的本義,能夠使我們更好地學習漢字,理解漢字。

再次,分析漢字形體結構,還有助于了解漢字的古代讀音和古代漢語的語音系統。形聲字是用與字義所表事物有關的字來作形符造字,取比擬新字讀音的字(即讀音與新字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跟它合成新字,“江”、“河”就是這種字。這些形聲字及其聲符的讀音,反映了形聲字產生時期漢語的聲、韻、調系統,在我們識字教育、正字法、古籍整理、字典編纂、檢字法等工作中都要求能正確地分析漢字的形體結構。

另外,分析漢字形體結構,還有其文化意義。漢字在文學藝術、民俗游藝等眾多領域的特殊創造價值, 引發出種種具體文化現象其體裁豐富, 形式多樣, 構思奇巧, 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例如,漢字與字謎:字謎跟漢字的字形或字音或字義直接相關。同其他文字相比, 漢字為謎語開辟了廣闊的天地。它風趣幽默, 別具一格。字謎的謎面和謎底之間關系多種多樣。有的是綜合利用字形、字音、字義間的關系。例如:看時圓, 寫時方,寒時短,熱時長。謎底為“日”。更多的是利用字形結構、筆畫關系。例如:一月復一月, 兩月共半邊。一山又一山, 三山皆倒懸。上有可耕之田, 下有長流之川。六口共一室, 兩口不團圓。謎底為“用”。

分析漢字形體結構,還有助于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漢字與傳統思維方式是密切關聯,彼此相互影響,共同體現出漢民族的文化特征。中國的漢字構形是以古人的觸覺、視覺為中心來取象,而且有時因取象角度不同,視覺和觸覺不同,而造字所體現的文化背景也不同,這些都反映了漢民族的思維特征。如古文字“夫”,本義為成年男子。字形表明古代男子頭上也留有長發,而且要有簪子來固定頭發或帽子, 反映出古代成年男子束發插簪的習俗。讓學生學習漢字形體結構,實物象征和會意,可以體悟到古人造字的思維過程。

三、關于漢語學習的建議

國家的教育主管部門應該重視漢語的地位,強調土文化的重要性。號召全社會積極學習并了解我們本國文化,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社會及輿論氛圍。其次,學校作為具體的教育單位,更應該重視漢語的教育,為學生樹立漢語水平重要性的觀念。而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更應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在學習英語時不忘漢語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