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外科重癥醫學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臨床醫療醫院開設病床328張,每年完成各種整形美容手術近萬例。現實行24小時門、急診服務,手術室24小時開放,周六、日照常門診。開設的門診有普通整形外科、現代美容外科以及九個特色中心:唇腭裂中心、顱頜面中心、外耳整形再造中心、體形雕塑吸脂中心、毛發移植中心、瘢痕綜合治療中心、整形美容中心、尿道下裂中心、面頸部整形美容中心。另外還開設了口腔正畸、語言治療、婦科整形、化學剝脫和生活美容等整形美容專業。主要業務范圍包括:先天畸形、燒傷創傷后畸形、感染后及腫瘤切除后缺損的修復與再造,同時著重開展本學科范圍領域內的疑難病癥研究與治療,以及全方位地開展各種美容外科手術。該院的一期器官再造術融解剖學、現代整形外科學和顯微外科學的原則和技巧于一體,居國際領先水平,可以成功地一次完成全耳、全鼻、、、陰道和尿道等器官再造,受到世界整形外科界的高度評價。
科研技術研究所設有研究中心,中心下設顯微外科實驗室、解剖學實驗室、免疫學實驗室、細胞學實驗室、瘢痕與創傷實驗室、病理學實驗室、微循環實驗室、工程室,還設有合格的一、二、三級動物實驗室。
教學培訓醫院是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整形外科和麻醉科的博士和碩士培養點,也是衛生部整形外科進修生培訓基地,每年定期舉辦整形美容培訓班和學術會議,有上百人參加學習與培訓,可謂是桃李滿天下。
對外交往醫院與國際整形美容外科學界有廣泛的聯系,近年來,接待國際整形美容專家200多批,2000多人次,舉辦國際大型學術會議9次,參加人數達5000多人。醫院也是中華整形外科學會和中華整形外科雜志的掛靠單位。每年有大批國內整形外科同仁來院參觀訪問,醫院與國內各醫院的整形外科有密切和良好的聯系與合作。
百年同仁 精誠勤和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創建于1886年(清光緒12年),是一所以眼科、耳鼻咽喉科和心血管疾病診療為重點的大型綜合性醫院。“同仁”字號和圖徽是國家商標局認定的國內醫療服務業首家馳名商標。
醫院兼有北京市眼科研究所(世界衛生組織防盲合作中心、博士后流動站)和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附設北京同仁眼庫(國際眼庫協會成員),設有北京市眼耳鼻咽喉科疾病研究中心和北京市糖尿病防治辦公室。
全院現有職工2064人,副教授以上及相應職稱者241人。開放病床860張,設有37個臨床和基礎科室,日門、急診量3500~5000人次,年均住院病人約1.5萬人次。
篇2
在臨床上,中醫外科血管病是一種和現代醫學上的靜脈、動脈性血管病比較相似的疾病,比如脫癥、無脈癥等。這種疾病的主要臨床特點就是發病的速度較為緩慢,而且相關的病癥比較的頑固,一旦嚴重就有可能導致肢體殘缺。在治療的方法上,采用中醫的活血化瘀法,能夠極大的改善患者機體的血瘀高凝情況,并相應的縮短治療的時間。同時,還能夠加快治愈的速度,最大限度的提高治療的效果,最終減少致殘患者的人數。
1中醫外科血管病證的主要臨床特點
1.1患者的膚色出現異常。一般情況下,中醫外科血管病患者在患病期間會出現所患部位青筋暴露,或青紫的現象。這些皮膚上表現出來的特征也就是患者發病時所會出現的顏色,在診斷病情時比較容易觀察出來。同時,這些病癥也是血瘀證的最基本的臨床癥狀,可以直接有效的診斷出這種疾病的相關情況。
1.2患者的舌頭、脈搏都出現異常。在臨床癥狀上,患者患有中醫外科血管病之后,就會相應的出現舌質絳色、暗紅或帶有瘀斑的癥狀,嚴重的患者還有可能出現舌下青筋顯露的情況。這幾種癥狀的出現,都極其的表明了中醫外科血管病患者的幾種比較明顯的特征,對于疾病的治療和檢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3患者會出現肢體疼痛的感覺。這個特征是中醫外科血管病患者最為明顯和具體的特征,患者一般表現為四肢出現瘀血,肢體比較疼痛的現象。而且這種疼痛還表現出比較固定的特點,出現陣段性的疼痛感,并且持續的時間比較長,較難以恢復。同時,這種疾病所表現出來的疼痛感,根據發病原因的不同所出現的疼痛感受也不一致。比如,因為寒冷所導致的疼痛,則是隨著寒冷的增加逐漸的加重,一旦遇到更為暖和的地方這種疼痛感就會慢慢的減輕。而由于熱所患的中醫外科血管病,就會相應的出現灼熱的感覺,并且隨著熱量的增加逐漸變得更加的嚴重,一旦遇到溫度較低的地方這種疼痛感就會減輕。
2活血化瘀法在治療中醫外科血管病的臨床應用
活血化瘀是我國中醫學上比較傳統的一種治療方法,對于這種比較典型的血瘀證的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病因的不同,其相應的治療方式也是不一樣的。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在治療中醫外科血管病的臨床應用上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2.1內外治療相結合。在進行對疾病的治療中,活血化瘀除了可以有效的對患者進行內在治療的同時,還可以相應的進行外部治療。在進行對患者的外部治療上,主要是以中藥外洗的方法為主。這種外洗的方法能夠促使藥力直接的到達患處,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情,保證患者血氣的暢通,并最終疏通瘀血[2]。但是,在進行外治的時候,也要相應的進行正確的治療,外治主要可以分成熱洗和涼洗兩種方式。對于靜脈淤滯性疾病的外洗,一般先進行中藥的煎煮,再趁熱進行熏治和外洗;對于動脈淤血性疾病則應當先進行中藥煎湯溫洗,再逐漸的改成涼洗。對于患者疾病的不同發病原因,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也應當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方法進行,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最有效的效果。
2.2先急后緩的治療。一般情況下,中醫外科血管病患者出現肢體疼痛為最嚴重的情況,這也是治療這種疾病最根本的地方。而當動脈瘀血性患者的病情發展到較為嚴重的程度時,通常都會出現肢體疼痛的現象,表現出非常難以忍受的狀況。因此,在進行這種狀況下疾病的治療時,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會先進行對這種疼痛的情況的治療,采用一些急止痛的活血化瘀湯藥進行治療,這些中藥主要有乳香、穿山甲和皂角刺等。
2.3寒熱相分開的治療。中醫外科血管病患者的發病原因,是進行治療的主要依據,而血瘀發生的原因主要存在由寒而致、由熱而致和寒熱相互交替作用而致。因而,在進行對患者疾病的治療時,就應當先進行對患者疾病寒熱原因的分析。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就注重了這一點,對患者疾病的治療進行了有效的寒熱原因的分析,再進行相應的有針對性的治療[3]。比如,對于由于寒邪侵襲的動脈瘀血性疾病的治療,主要采用的是陽和湯或當歸四逆湯加味,進行對患者的散寒。
3結語
綜上所述,中醫學上的活血化瘀的方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治療方法,能夠有效的治療中醫外科血管病。其相應采用的是辯證施治的方法,科學的體現了我國傳統中醫的治療理念。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是一種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的方法,能夠為中醫外科血管病患者帶去福音。在今后的治療工作中,應當靈活的使用活血化瘀法,根據患者的相關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這樣才能達到治療的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篇3
1.2方法
靜脈采血5ml,采用XL-3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逐日測定血鈉、血鉀、血糖、ADH、ANP等,對于CSWS患者,及時補充血容量,給予持續補鈉治療;對于SIADH患者給予限水治療,每日攝水控制在1000ml以下;對于伴有意識障礙、抽搐患者,給予高滲鹽水和利尿劑,糾正其低血鈉癥和低滲血癥。
1.3評價標準低鈉血癥診斷標準
血鈉含量<135mmol/L,為低血鈉;130~134mmol/L屬于輕度;120~129mmol/L屬于中度;<120mmol/L屬于重度。CSWS和SIADH診斷標準均為血鈉含量<135mmol/L,并參照各自其他診斷依據。對研究組與對照組的血鈉、尿鈉、尿滲透壓等指標以及CSWS和SIADH患者的發病時間、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等指標進行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4統計學
處理以SPSS12.0統計學軟件對獲取數據進行整理分析,以(均數±標準差)(x-±s)描述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研究組與對照組各項指標比較
研究組與對照組的血鈉、尿鈉、尿滲透壓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輕-中型組和重型組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CSWS和SIADH患者各項指標比較
結果顯示,共發現CSWS患者26例,SIADH患者15例,CSWS患者的平均發病時間、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分別為(14.5±1.8)d、(135.8±6.8)g/L、(0.48±0.02),SIADH患者的發病時間、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分別為(2.8±1.6)d、(122.8±5.6)g/L、(0.39±0.01),各項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篇4
循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遵循科學證據的臨床醫學[1]。它提倡將臨床醫師個人的臨床實踐和經驗與客觀的科學研究證據結合起來,將最正確的診斷、最安全有效的治療和最精確的預后估計服務于每位具體患者。臨床實習是將理論知識聯系實踐或應用于實踐的開始,對于醫學生進入臨床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1.循證醫學和傳統臨床醫學教育模式的比較
循證醫學不同于傳統醫學。傳統醫學是以經驗醫學為主,即根據非實驗性的臨床經驗、臨床資料和對疾病基礎知識的理解來診治病人。循證醫學并非要取代臨床技能、臨床經驗、臨床資料和醫學專業知識,它只是強調任何醫療決策應建立在最佳科學研究證據基礎上[2]。 我國傳統醫療模式是以理論知識為基礎,以臨床經驗為指導制定醫療決策的。其運作過程是醫生知識經驗在臨床的再現、驗證和重復運用,實質上屬于經驗醫學的范圍。傳統臨床醫學教育模式與這種醫療模式高度一致,突出教師、課堂、教材三中心,強調以傳授知識、經驗和技能為目的,以培養知識經驗和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其弊端主要是學生用大量時間積累知識,而沒有創造性的實踐;教師或上級醫生在完成臨床醫學教育的過程中重在知識的灌輸,并注重知識的完整性、連貫性;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傳統臨床實習階段,實習醫生看一看典型病例和陽性體征,能夠驗證理論和增加感性認識,再加上教師結合典型病例把課堂上講過的內容重復一遍,實習醫生可以對疾病有比較深刻的印象。這種機械、刻板、缺少領悟的教學方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限制了臨床實踐能力的發展,難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2.循證醫學的定義
David Sackett將循證醫學定義為“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目前可獲得的最佳研究證據,同時結合臨床醫師個人的專業技能和長期臨床經驗,考慮患者的價值觀和意愿,完善地將三者結合在一起,制定出具體的治療方案”[3]。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是在醫療決策中將臨床證據、個人經驗與患者的實際情況和意愿三者相結合。循證醫學為臨床醫學教育改革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從臨床醫學教育角度看,循證醫學既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又是在這種認識方式指導下為臨床研究和實踐提供科學依據的方法論,同時也是一種與傳統醫學教育模式不同的教學方法,是一種新的臨床醫學教育觀。其實質是一個新式高效的終身學習和主動學習的臨床醫學教育模式。
3.口腔頜面外科臨床實習的重要性
口腔頜面外科臨床實習具有重要作用,對學生畢業后從事臨床工作有較大影響。臨床實習階段是醫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第一步,是醫學基礎課與臨床之間的橋梁,對鞏固課堂知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等臨床思維能力能力尤為重要[4]。所謂臨床思維能力是指把理論課所學的基礎知識融會貫通于臨床實踐中,對具體臨床現象進行分析和思考,最后作出符合實際的判定能力。具備這種能力是一個臨床醫生獨立解決臨床問題的基本保證。而實習階段正是培養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重要階段。實習過程就是臨床實踐的初始過程,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指導其臨床實踐,不僅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還會為進入臨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循證醫學在口腔頜面外科臨床實踐過程中大致可分為:(1)針對患者提出的臨床上需要解決的痛苦,明確具體問題;(2)檢索含有與臨床資料相關的所有頜面外科學文獻;(3)嚴格評價所收集證據的合理化和實用化;(4)根據醫生的臨床經驗和患者的愿望要求相結合評價結果,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5)對治療療效進行長期追蹤隨診并進行再評價。
4.何適應新的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
在口腔頜面外科臨床中的診斷,治療方案,處理及其預后中所遇到的問題,都可以用循證醫學來解決。比如:關于放射性骨髓炎的診療。首先面對就診原因,臨床表現及其危害性等進行文獻檢索,查尋采用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相關的論文,同時也應重視其并發癥(如頜骨病理性骨折,神經損傷,術后出血及感染等),應該慎重的按患者要求做合理的決定性治療方案。在治療后,應做臨床隨機對照研究并行追蹤觀察。統計其放射性骨髓炎的患病率,術中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病率,特別是病理性骨折的發生率,神經的損傷率及其此在處理后的恢復率。認真評估手術治療的價值及意義,并為系統評價提供一定的資料。再如唇裂的手術修復治療。手術目的: 是盡量恢復唇、鼻部的正常外形和功能。正常的唇、鼻部有如下特點:兩側鼻孔等圓等大,鼻尖及鼻小柱居中,鼻翼不塌陷,上唇兩則高度相等、對稱,紅唇豐滿、唇珠微突、唇紅緣呈弓背形。患兒適應于手術的基本條件是:一般健康情況良好,無明顯貧血,無上呼吸道感染,局部及周圍組織無感染。目前具有爭議的是手術時機,一般認為單側唇裂在嬰兒出生三個月左右手術為宜,雙側唇裂推遲到六個月。再次,手術方法也較多。現在,在循證醫學中根據唇裂具體情況在取證分析后采用一種最適合患者的手術方法和手術時機。其實,在面對錯綜復雜較困難的問題時往往可以在循證醫學中尋找答案,眾多臨床醫師把循證醫學和口腔頜面外科緊密聯系起來,一定會將口腔頜面外科推向一個新的臺階,新的領域。許多口腔疾病的臨床癥狀較重變動較大,輕型患者一般很少就診。一位合格的口腔醫生對于任何病例在選擇治療方案時必須知道并了解不同治療方案對病人好轉的可能性,需要明確各種治療方法的效果。醫生選擇治療方法或做出治療意見均可在所需的資料證據中獲知。其實,實踐循證醫學在口腔外科臨床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它將醫學教育與臨床實踐溶為一體,使我們臨床醫生常規地更新知識,提高臨床醫師對研究方法的理解并在使用資料時更加嚴格,同時也增加臨床醫生在做出決策時的自信心,同樣也聚焦了所有臨床醫生的力量和去發展口腔頜面外科學。
5.提高綜合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加強口腔頜面外科教師隊伍建設。臨床教師不但要在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層面上努力,更要在教學思想這個深層次的問題上下功夫,重視向學生傳播先進的循證醫學思想。臨床教師要認識到,循證醫學教學模式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是醫學發展的趨勢[5]。要充分認識循證醫學的本質、意義、價值,熟悉循證醫學的基本內容、基本精神和主要程序,掌握實踐循證醫學的各種知識、技巧,并改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不但要在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層面上努力,更要在教學思想這個深層次的問題上下功夫,重視向學生傳播先進的循證醫學思想。教師要認識到,循證醫學教學模式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是醫學發展的趨勢。要充分認識循證醫學的本質、意義、價值,熟悉循證醫學的基本內容、基本精神和主要程序,掌握實踐循證醫學的各種知識、技巧,并改進臨床教學工作。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更新以下觀念:①從傳播臨床知識轉變為教會學生學習;②讓學生從死學轉變為巧學;③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求學;④從短期充電轉變為終身教育;⑤變知識經驗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為創新開拓型人才培養目標。
總之,做為口腔外科從業人員,必須認真學習和掌握這門學科,積極進行循證實踐[6],不斷善于尋找評價運用證據,以自己臨床實踐,為循證口腔頜面外科學提供最佳證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防治口腔疾病,減輕病人的痛苦,促進人類口腔健康。
參考文獻
[1]Sackett DL. Evidence?鄄based medicine: 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 not [J]. Br Med J, 1996,312(12):1371
[2]Newman MG. Improved clinical decision?鄄making using the evidence?鄄based approach[J]. J Am Dent Assoc, 1998,129 Suppl:4S-8S
[3]McGivney GP. Evidence?鄄based dentistry article series [J]. J Prosthet Dent,2000,83 (1):11-12
[4]史宗道,石冰,陳娥等.在我國口腔醫學領域應用臨床流行病學與循證醫學和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循證醫學,2001,1(2):102
[5]Wataha JC. Biocompatibility of dental casting alloys: a review [J]. J Prosthet Dent,2000,83(2):223-234
篇5
循證醫學的提出,從根本上實現了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這 種新的醫療模式反映了世界醫學的發展趨勢,代表了現代醫學的前進方向,醫學教育必須順 應這一趨勢。從臨床教學的角度看,循證醫學是一種與傳統醫學教育模式不同的教學方法, 是一種新的臨床教育觀。循證醫學以問題為先導,循證、評價、決策的思維方式與近年推崇 的以問題為中心,啟發式理論教學,創新設計型實驗教學等現代醫學教育思想相吻合。因此 ,必須在臨床教學中引入循證醫學的教學觀念,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
1 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
傳統的灌輸式外科教學模式強調以傳授知識經驗和技能為目的,較少重視人的積極性及創造 性。教材與教學大綱的編寫和更新周期過長,教學內容陳舊,教科書多引用過時的經典和來 自于臨床經驗和邏輯推理的原則,缺乏大規模隨機對照研究的驗證。教學方法單一,多為填 鴨式,教師授課時只注重知識灌輸,學生學習時死記硬背,這種教學方式容易養成學生僅僅 接受現成知識被動學習的習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及自主學習的能力。現代醫學的發 展日新月異,以往學習和掌握的技能必然很快過時,僅僅講授以前的知識是不夠的,現代的 醫學工作者必須掌握不斷學習更新知識的能力。因此,要轉變教育觀念。不僅應將知識 和經驗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將循證醫學的原則、嚴謹的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給 學生。強調不斷進行知識更新,掌握最新醫學證據,以指導臨床工作,使學生掌握以問題為 基礎的循證醫學教育技巧和方法,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設計者和主動者。
2 提高臨床醫生對循證醫學的認識和應用能力
循證醫學是當今醫學教育的發展方向,在國外發達國家已經開展并取得明顯的良好效果。我 國的循證醫學還剛剛起步,循證醫學教育只在少數高等醫學院校開展,絕大部分臨床醫生對 循證醫學知之甚少。因此,實施循證醫學教育的首要工作是提高教學醫院臨床醫生對循證 醫學的認識。臨床醫生首先應該轉變教學觀念,積極通過繼續教育實現自身知識體系的完善 和發展,更新和學習相關知識。通過循證醫學實踐,使臨床醫生自身的思維能力和模式發 生轉變。掌握循證醫學的思維方法,即以問題為中心,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為目的的思維模式 成為終身學習的教育者,這樣在臨床帶教中才能將循證醫學的理念傳授給學生。
3 在外科臨床實習教學中引入EBM思想的教學模式
首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循證醫學理念,引入EBM的原則,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循證醫學 方法。循證醫學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訓練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 。按照EBM的步驟進行具體實施,培養學生應用EBM的思維習慣。最后指導學生在臨床實踐中 正確應用循證醫學。
其基本步驟如下:①提出臨床問題: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疾病的復雜性,需要解決的 問題越來越多,如病因、診斷方法、治療手段、患者的經濟情況及治療效果等。②收集 證據:根據提出的問題查詢現有的最佳的臨床研究證據,尤其是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實驗 的結果與結論。③評估證據:對檢索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并研究證據的真實性、 可靠性,對臨床實踐的重要性,然后作出高層決策。④實施證據:臨床醫生將其應用于 患者,解決臨床情況和臨床專業知識問題如診斷、治療等,并對以上措施作出綜合評價。筆者在外科臨床教學中對學生按照實習小組進行了循證醫學的訓練,各組學生在帶教教師的 指導下,提出外科相關問題,按照循證醫學的方法進行了查詢分析以及判斷,對照書本知識 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通過循證醫學知識的訓練,使學生初步掌握了主動、積極、高效的 臨床思維方法。
篇6
引言
醫患關系是現在醫院急需解決的最基本的人際關系。而且隨著醫院收費的提高,近年來發生的醫療糾紛越來越多,而且還在呈上升趨勢,導致醫患關系緊張,甚至還出現了打砸醫院和殺害醫生的惡性犯罪行為出現。如何緩解醫患關系已經成為了現在所有醫院的首要解決問題。整形外科作為最近興起的醫學手術,在某些方面不是很完善,所以產生醫療糾紛的幾率也就比較大,而且接受這一類手術的患者對于隱私權非常的注重,而且也比較敏感,因此整形醫院為了減少醫療糾紛,改善醫患關系,就必須在臨床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溝通技巧和人文素質,為醫院樹立好的醫患關系[1]。
1 整形外科醫院在進行臨床教學人文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
1.1醫學院只注重對學生的醫學教育,而忽略了對學生的人文教育
現在大多數的醫學院已經成為了只顧盈利的賺錢的工具,大多數的學校只注重對學生的醫學知識的傳授,讓他們能夠通過考試,得到就業的機會,而不注重對學生的人文教育,使學生在醫院工作時,不會處理與患者的關系,導致多次出現醫患糾紛。而且學生在醫院實習期間對于醫院的精密設備的依賴性太強,致使在臨床實踐中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脫離,使學生缺乏人文素質,不會尊重患者,將患者的資料泄露,引起醫療糾紛。
1.2臨床教師的自身人文素質不高
大多數的臨床教師都是醫院里的醫生,他們自身有很多的醫療工作,而且本身的人文素質就不高。醫院在進行工作績效考查時,只看重臨床工作,而不把臨床教學工作也劃為績效指標中,這就使臨床教師將臨床教學活動作為一種負擔,都不愿意擔任帶教教師,也不積極的開展教學活動,更何況是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活動。教師是學生的直接教導者,教師的人文素質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人文素質,因此臨床教師的人文素質低,也制約著學生的人文素的提高[2]。
1.3學生不注重自身道德修養
現在的強烈競爭使學生只關注自己的學業和就業問題,從來都不會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在臨床教學活動中,他們只關注如何學到教師的臨床經驗和臨床技能,卻不重視教師所講的處理醫患關系的技巧和人文教育知識。在實踐過程中也不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將“病”與“人”分離開來,對患者的態度惡劣,而且也不注重對患者隱私的保密,缺乏最基本醫學人文關懷。
2 整形外科在臨床教學中加強人文醫患關系教育的措施
2.1要加強臨床教學中的教師的自身素質
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質量,而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展示出來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自身醫德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整形外科學院要挑選高素質的教師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并采取措施不斷的提高這些臨床教學教師的整體素質。一、醫院為學生挑選的臨床教師必須有1~3年的臨床經驗,而且是通過培訓和考核的高素質教師。醫院可以將這些教師的臨床教學工作也劃為他們的年終考核指標當中,作為他們升職的考慮條件之一,這樣就可以激發教師對臨床教學的積極性,讓教師能夠將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人文教育的臨床教學。二、醫院也要經常性的對臨床教師進行培訓,或者是讓他們多參加在整形外科行業里著名的專家和教授的講課,讓他們從這些專家合教授身上學到更多的東西,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醫德。三、堅持“以身作則”,臨床教師應該通過自身活動來影響學生,正如“言教不如身教”,教師應該在臨床實踐中,讓學生明白要醫生與患者是相互尊重的關系,要盡量滿足患者的需求,為患者保密。
2.2醫生要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加強與患者的溝通
大多數整形患者都是有心理負擔的,這時候醫生應該要努力與患者溝通,讓患者放松自己的心情。而且醫生掌握了了基本的溝通技巧,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也可以讓患者感到親切,增強信任感。而且來就診的患者是需要多次住院的,一些患者的家庭經濟狀況無法承受,對于這些患者醫生不能夠惡言相向,醫生藥積極的為他們尋求經濟資助。在于患者溝通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是采取“拉家常”的方式來進入談話,我們首先要了解患者就診的原因和目的,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根據他們的心理狀況來決定談話內容,讓患者的恐懼和緊張的情緒能夠緩解,并對患者的行為給予一些肯定,讓他們樹立信心,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3]。
2.3 醫生要嚴格對患者資料進行保密
整形外科醫院是比較特殊的醫院,來這里就診的患者大多數都是身體有缺陷或對自己外貌和身體不滿意的人,他們都會存在著很大的心理壓力,并且不想讓其他人知道,所以他們非常注重自己的隱私權,尤其是女性患者。因此教師要教導學生嚴格對患者的病情資料保密,而且在巡房時,要以身作則,不要讓患者的身體過分的暴露,讓女性患者能夠在封閉性的房間里進行檢查,充分尊重患者的隱私權,樹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讓患者能夠主動的配合臨床教學的實踐。
2.4 要對傳統的帶教方法進行改革
帶教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臨床實踐指導前,要充分做好指導前的準備工作。如對于實踐的患者對象要選擇那些能夠積極配合,比較樂觀開朗的患者。還要將實踐的內容和方式全部都告訴患者,讓患者有心理準備,只有做好的準備工作才能夠讓臨床實踐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進行。醫院給每位帶教教師分配的學生不宜超過10位,因為太多的人聚集在患者身邊,會讓患者感到緊張和反感,讓自己有一種實驗品的感覺。所以教師所帶領的學生數量要在10人之下,這雖然會加重教師的工作量,但是卻可以樹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高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篇7
學歷認證流程 登錄中國留學網,申請者按照要求準備申請材料(2)手工填寫認證申請表(3)提交認證申請材料(4)進行材料初審,如果材料不夠還要補充材料(5)審核并出具認證結果(6)認證者收到認證書或者未獲認證通知單
中外合作辦學無法認證和不通過原因,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未經過教育部的審批或者備案。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1 PPH治療痔的機制
有觀點認為痔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肛墊下移學說[2],PPH就是基于這個理論產生的,該術式是用吻合器經在脫垂的痔上緣環狀切除直腸下端的粘膜以及粘膜下組織,同時吻合遠近端的腸壁斷端,將脫垂的內痔懸吊上拉,恢復肛墊的正常解剖位置,由于PPH也切斷了直腸粘膜下供應痔的部分動脈[3],所以,術后痔的血供減少,而使移位、肥大和充血的肛墊萎縮變小,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和效果。
2 PPH的適應癥、禁忌癥
PPH的適應癥:除了Ⅲ,Ⅳ度內痔外,還包括反復出血的Ⅱ度內痔、導致功能性出口處梗阻型便秘的直腸前膨出、直腸內脫垂[4]。
PPH的禁忌癥:直腸肛管纖維化導致的整個肛管粘膜層不能順利移動者。
3 PPH的優點
與傳統的痔切除術比較,PPH的優點有:①手術術式簡單,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②由于PPH不切除肛墊,所以術后不影響患者的精細控便能力;③PPH的切除部位在齒線上方,屬于內臟神經支配,所以患者術后疼痛明顯減輕;④因為患者術后部的皮膚及肛管沒有創面,所以術后換藥簡單化;⑤顯著減少傳統外剝內扎術后的常見并發癥:如疼痛、水腫、狹窄等;⑥縮短患者住院時間;⑦明顯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5]。
4 PPH的術后并發癥及處理措施
4.1吻合口出血 吻合口出血為PPH中最常見的并發癥,多表現為搏動性出血,有文獻報道吻合口出血的發生率在36%~60%[6-7]。①原發性出血:器械因素、技術因素、血管因素等;②繼發性出血:感染因素、機械因素等。
出血處理措施[8]:術前排除患者凝血功能障礙,仔細檢查吻合口,對可疑的出血點進行壓迫或縫扎止血;必要時可給予止血藥。
4.2直腸炎肉
4.3殘留皮贅或痔核脫垂 原因可能有:吻合口設計過高、術后吻合口分離、患者外痔較重或多、患者原本肛管外翻太重等。處理:提高術者的操作技術水平;吻合后對外痔部分作恰當的修整。
4.4術后疼痛 原因:個體差異、手術吻合平面過低、炎癥刺激等。處理:止痛,可給予鎮痛藥;抗感染;吻合釘將脫不脫者在直腸鏡下鉗夾;心因性疼痛則按“神經官能癥”治療[9],可采用誘導、提示、針灸及保留灌腸等治療方法。
4.5術后墜脹 原因同術后疼痛:手術吻合平面過低、炎癥刺激等。處理方法同術后疼痛。
4.6吻合口狹窄 原因:吻合口位置較高、炎癥、荷包縫合太深,將腸壁肌肉組織釘合太多。處理:術中預防;術后定期復查:術后半月左右復查較合適,可在指檢時給予適當局部按摩,有利于防止吻合口的狹窄;擴肛;狹窄嚴重,組織已完全老化并且擴肛無效者則需要在麻醉下行縱切橫縫術[10]。
4.7排便異常 臨床表現為:排便規律的改變;糞便性質的改變;便急;部分失禁等。原因可能為:人體直腸的生理、心理及功能三個方面非常敏感,任何處置或手術都會對人體的排便功能造成影響,從而出現其不同于術前的習慣狀態。處理:術前與患者交流,并取得理解;對癥治療,縮短排便異常的過程,若患者因疼痛或心理恐懼排便困難時,可用開塞露注入幫助排便[11]。
4.8術后復發 由于吻合口設計過高,切割后不能將肛管完全上提;術后吻合口分離;PPH術式本身的局限性。處理:掌握痔的病因病機和發病特點;提高術者的操作技術水平;對PPH手術進行必要的改進;對脫垂嚴重或者合并直腸內脫垂的患者可采用雙吻合器吻合[12]。
4.9術中腹痛 原因分析:直腸粘膜在切除過程中腸壁肌肉受到牽拉;切除組織較多;荷包縫合較深,直接切除部分腸壁肌肉引起;麻醉不充分;內臟神經張力過高等。表現為術中出現腹痛,常為牽拉樣痛、掣痛或痙攣樣痛,嚴重者面色蒼白,冷汗淋漓,或惡心嘔吐。處理:可在術前10min給患者肌注安定和山莨菪堿;術中腹痛時可使用鎮痛藥,如:阿片類芬太尼、地佐辛等。
5 關于PPH手術的改進
目前,我國實行的PPH手術與原創PPH手術已經有所區別,大多數臨床醫師在具體的手術操作中已經將荷包縫合更接近于內痔的上極[13-14],所以,在粘膜環切后對痔血管的切斷以及切除部分內痔組織有更確實的效果,有利于降低PPH術后內痔脫垂的復發率[15]。
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癥,術者術前給患者做檢查時,一定要采取蹲位檢查,術者必須親自觀察患者痔脫出的情況,以確定痔的分期。
嚴格執行手術操作常規,熟練操作技術:施行PPH手術的臨床醫師必須通過專業培訓,并且具備必要的理論知識,熟悉并掌握手術器械的操作,熟悉手術適應癥,縫合止血的方法規范,避免造成繼發性出血。
參考文獻:
[1]吳在德.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M.Pescatori,G.Gagliardi.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fter procedure for prolapsed hemorrhoids(PPH) and stapled transanal rectal resections(STARR) procedures[J].Tech Coloproctol,2009,(12):7-19.
[3]張東銘.痔與盆底動力學關系[J].中國肛腸病雜志,2008,11:24-26.
[4]任東林.PPH手術治療痔病的適應癥及應用注意事項[J].大腸病外科雜志,2011,9(增刊):7-8.
[5]覃俊仕.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形切除釘合術的現狀與展望[J].結直腸外科,20011,13(2):123-124.
[6]姚禮慶,唐競,戈少云,等.吻合器治療重度痔(60例報告)[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2,1(5):288-289.
[7]Yek-HongHo,FRACS,Wai-KitCheong,etal.Stapled Hemorrhoid ectomy-costand Effectiveness[J].DiscolonRectum,2008,43:1666-1675.
[8]王輝,唐偉鏢,肖煥擎,等.PPH對Ⅲ-Ⅳ度痔病治療的術后并發癥及對策.大腸病外科雜志,2011,9:17-20.
[9]CheethamMJ,MortensenNJ,NyseromPO,etal.Persistent pain and faecalurgencys tapled hemorrhoidectomy[J].Lancet,2010,355:810.
[10]趙順,張德峰,等.PPH并發癥的防治與研究[J].北華大學學報,2012,4(2):8.
[11]曾凡貞,劉金玉,張慧玲.肛腸病術后并發癥的預防.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3,19(5):594-595.
[12]Beattie GC,Loudon MA.A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introduction of circumferential stapled anopled anoplasty in the management of haemorrhiods and mucosal prolapse[J].Colo Dis,2011,2(3):1-6.
篇9
顱腦外傷、腦出血等患者病情危重需要進行特殊的重癥監護救治,患者生命體征的維持和監護需要實施多種醫療儀器進行無創或有創的治療操作,患者意識模糊甚至處于昏迷的狀態長時間臥床,且機體處于強烈的應激狀態,免疫功能紊亂,下呼吸道是重癥醫學科最常見的醫院感染部位,嚴重的肺部感染極易誘發患者呼吸障礙、全身感染、加重基礎疾病和病情,結局不良[1]。本研究對我院重癥醫學科2009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743例神經外科危重癥患者進行分析,探討影響患者并發下呼吸道感染和預后的危險因素,為臨床降低感染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9年2月~2013年3月在我院重癥醫學科住院的神經外科危重癥患者743例,男408例,女335例,年齡18~75歲,平均(63.29±10.83)歲,其中顱腦外傷382例,腦出血179例,顱內腫瘤術后82例,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lasgow Coma Scale,GCS)3~8分,平均(5.93±1.29)分,合并心臟病179例、高血壓239例、高血脂159例、糖尿病209例、慢性肺部疾病126例,急診手術307例,擇期手術437例。
1.2調查方法
研究重癥醫學科住院期間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及預后,分析相關高危因素與下呼吸道感染發生及預后的關系,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病情、合并癥、GCS評分、營養狀況[2])、治療資料(手術類型、氣管切開/氣管插管/吸痰等侵入性操作、抗菌藥物使用種類、激素使用、呼吸機使用)、住院時間、死亡等。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根據預后分為死亡組和對照組。
1.3統計學處理
數據應用SPSS 16.0軟件包進行相應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方程。P
2 結果
2.1下呼吸道感染發生情況及預后
73例發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發生率為9.83%,經治療處理好轉55例為對照組,死亡18例為死亡組。
2.2下呼吸道感染及死亡單因素分析
年齡、心臟病、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營養狀況、侵入性操作、抗菌藥物種類、呼吸機使用、住院時間與患者發生下呼吸道感染有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下呼吸道感染及死亡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侵入性操作、抗菌藥物種類是神經外科危重癥患者并發下呼吸道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
3討論
重癥醫學科收治的交通意外、工傷事故、腦血管意外、顱腦腫瘤等導致的顱腦創傷、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患者往往病情危重,生命體征不穩定,機體狀況極差,各系統功能出現紊亂或障礙,結局兇險,同時發生醫院感染的風險極高,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占比最大,患者并發下呼吸道感染后,加劇身體機能障礙,誘發基礎疾病加重,引起多種嚴重并發癥,直接危及患者生命,給危重癥患者救治造成嚴重影響[3-5]。因而,防范下呼吸道感染是重癥醫學科醫院感染控制的重點。本調查結果顯示,743例神經外科重癥患者73例發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發生率為9.83%,與國內其他研究結果相似,其中有18例死亡,說明神經外科危重癥并發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預后差,死亡率高。
本研究中老年患者占比例較高,并發下呼吸道感染率也顯著高于較年輕患者,且死亡組和對照組比較也有顯著性差異,但多因素分析則均不是獨立危險因素,說明單純的高齡并不決定患者并發下呼吸道感染和死亡的風險,而可能與高齡合并多種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更大有關。而合并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在多因素分析中均為并發下呼吸道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糖尿病對醫院感染的風險被普遍認知[6],而既往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下呼吸道基礎疾病導致呼吸道屏障功能低下,對病原菌侵襲抵御能力低,病原菌感染風險極高,并發下呼吸道感染后,原有基礎疾病可能誘發加重,從而使病情進展更為迅速,癥狀表現更嚴重[7]。心臟病、高血壓等也是老年患者常見合并癥,但在導致下呼吸道感染發生方面促進作用并不顯著,但心臟病在多因素分析結果中為患者發生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心臟基礎疾病被肺部炎癥誘發加重,形成多系統疾病的疊加,導致患者死亡[8]。營養狀況是重癥醫學科需要關注的重要狀態之一,尤其是神經外科危重患者往往處于昏迷狀態,腸內營養難以補充,腸外營養達標也有難度,患者易發生營養不良,進一步降低機體抵抗力,發生感染[9],分析結果顯示,營養狀態與并發下呼吸道感染有關,但不是獨立危險因素,而卻對患者死亡起到了獨立的影響作用,表明保證患者營養達標是危重癥患者救治關鍵,不僅可降低感染發生,還有助于患者機體功能恢復,改善預后。侵入性操作和多種抗菌藥物應用是并發下呼吸道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結果與以往研究一致[10]。呼吸機的使用和長時間住院治療對并發下呼吸道感染及預后的影響與以往研究結果不同,可能是本研究以神經外科危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多數患者都需要實施人工機械通氣,且住院時間都較長有關。
臨床護理則可依據并發下呼吸道感染的相關因素實施有針對性的干預,重點人群為高齡、基礎疾病多的患者;護理干預的方式則以患者具備的危險因素對癥處理,保證患者營養達標,結合早期腸內營養,恢復患者胃腸道功能,促進身體機能逐步恢復,控制基礎疾病,做好吸痰、機械通氣調整,嚴格遵守無菌原則,保持患者皮膚、黏膜、呼吸道、導管等清潔,達到規避危險因素,降低神經外科危重癥患者并發下呼吸道感染風險,改善預后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Navoa-Ng JA,Berba R,Galapia A,et al. 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s rates in adult,pediatric,and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of hospitals in the Philippines:Inter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Consortium(INICC)findings[J].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2011,39(7):548-554.
[2] 宿英英,黃旭升,彭斌. 神經系統疾病腸內營養支持操作規范共識[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9,42(11):788-791.
[3] Lili Tao,Bijie Hu,Victor D,et al. 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 rates in 398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Shanghai,China:Inter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Consortium(INICC) finding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11,15(11):774-780.
[4] 沈雅艦,胡銀燕,劉俏俊. 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后呼吸道感染的預防及護理[J]. 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3,16(1):89-90.
[5] 耳思遠,李卓杰. 早期氣管切開對重型顱腦損傷并發肺部感染的防治作用[J]. 醫學綜述,2013,19(2):377-378.
[6] 郭魁,趙云龍,董全勇. 神經外科重癥昏迷病人肺部感染的防治[J].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3,(1):42-44.
[7] 王鵬,王春生,齊震. 開顱術后顱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醫藥導刊,2013,(2):242-243.
[8] 溫雅婷,沙麗艷,賈巖竹. 開顱術后發生醫院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 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3,12(2):185-186.
篇10
呼吸醫學起源于結核病的治療,因此,呼吸專業興起于結核病流行時期。20世紀40年代以后,由于有效的抗生素接連出現,結核病得到控制,患者人數迅速減少,這是呼吸醫學經歷的第一次事關學科生存的沖擊。其后,肺功能檢查以及氣管鏡等技術的發展使呼吸專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專業業務范圍趨于穩定,直到危重醫學出現。20世紀80年代開始,危重癥醫學在美國進入快車道,從業人員供不應求,這是呼吸醫學遭受的第二次沖擊。20世紀80年代,美國胸科學會(ATS)提出學科的生存和發展與危重癥醫學息息相關,井于1995年發表官方聲明,美國PCCM執業醫生應為所有內科ICU患者提供服務。
20世紀80年代,當美國危重癥醫學與ICU業務開始正式起步時,CCM醫生應該經歷什么培訓,具備什么資質屬于一個探索性的問題,因為此前史上從來沒有這一專科。美國內科、麻醉科、急診科與外科幾個不同領域的學會在洛杉磯舉行聯合集會,大家一致認為,CCM應該是一個亞專科,受培訓的醫生必須已經完成專科(內科、外科、急診科或是麻醉科)住院醫師階段的培訓才能進入CCM亞專科階段培訓。因為各專科住院醫師階段的培訓時程不等(內科3年、外科5年、麻醉科與急診科4年),對入學標準無法達成一致意見,最后決定由各專科學會各自舉辦自己的CCM亞專科培訓,學制訂為2年。內科學會注意到CCM內容與呼吸科高度重疊,因此決定只要另加1年,培訓人員即可獲得呼吸疾病(PM)與CCM雙重認證,三年可以獲得PM與CCM雙重認證的PCCM培訓項目由此誕生。據統計,美國內科ICU醫療工作內科與呼吸危重癥兩方面的治療處理占78%左右,來自大內科的PCCM專業背景優勢自然明顯。由于美國政府不直接參與醫院與醫學分科具體事項,所以,如今PCCM成為危重癥醫學的主導力量是一個自然形成的結果,人為政策十預成分很小。另外,美國ICU擁有權在醫院,而不在科室,醫生和醫院是合同關系,沒有所謂占地盤的現象。以處理內科情況為主要支柱之一的ICU業務對于已完成內科住院醫師訓練的PCCM學員屬于駕輕就熟,可以保證順利地銜接到CCM與PM亞專科培訓內容。據統計,2014至2015年美國參加PCCM培訓的成員占參加成人危重癥醫學培訓人數的72.8%,美國PCCM一枝獨秀自是必然。
3 中國危重癥醫學的發展歷史
20世紀70年代以前,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重癥監護室,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基木上是在少數醫院采用簡易人工呼吸器或麻醉用呼吸機進行,多數醫院不能常規開展機械通氣進行較長時間的生命支持治療。與西方國家一樣,國內呼吸科早期大多起步于診治結核。20世紀50年代開始,呼吸科逐漸獨立,重點轉向診治慢性支氣管炎、慢阻肺、肺炎等疾病,經常面對呼吸衰竭患者。20世紀70年代起,上海中山醫院、解放軍總醫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等開始建立比較簡單的ICU和系統引進呼吸機治療呼吸衰竭。應該說,中國現代ICU的建立真正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①1982年:北京協和醫院成立加強醫療科,重點收治外科術后患者,起步初始為外科ICU; 2020世紀80年代初:上海中山醫院、廣州呼吸病研究所、解放軍總醫院、北京朝陽醫院等成立了獨立醫療單元、全天候運行的RICU。應該說,國內現代ICU的起源是兩條路:以外科ICU起源的和以呼吸ICU起源的,殊途同歸。2003年的SARS以及2008年汝川地震等事件,大大促進了國內ICU的發展。
我們應該銘記這些為中國現代ICU發展作出壓大貢獻的前輩們:上海中山醫院李華德教授(1978年出版了中國現代史上第一部機械通氣專著)、陳德昌教授(創立了協和醫院第一個ICU,中國外科ICU之父)、翁心植院士(中國肺心病防治的創始人之一,建立了中國最早的RICU之一)、鐘南山院士(20世紀80年代初建立了RICU,中國現代醫學史上注定要載入史冊的醫生)、劉又寧教授(20世紀80年代初建立了RICU ,井在1990年出版了中國影響最大的機械通氣專著,被認為是影響幾代人的權威著作)。我們也應記得提出“中國呼吸與危重癥應捆綁式發展”理念的王辰院士,早在2000年王辰院士就多方呼吁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相結合的重要性,井在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發表了“呼吸內科醫師應對我國危重癥醫學的發展承擔重要責任”的述評,井全力推動,方有今天的局面。我也深刻體會到:學科的引領人物確實需要有長遠的眼光,引導學科發展的米來。
4 中國呼吸病學發展過程
呼吸學科是國內建立與發展最早的醫學專科之一。回首過去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歷程,學科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肺結核防治階段(20世紀初至60年代末):主要任務是肺結核防治,此間形成了呼吸學科的雛形。國內許多呼吸科即脫胎于結核科或與結核科有著密切的歷史聯系。第二階段為肺心病防治階段(20世紀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這一階段成立了全國和各大區和各省(區市)的肺心病防治協作組,重點開展對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的防治研究。此間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建立開展了呼吸疾病診療的技術體系,如肺功能、血氣分析、機械通氣、支氣管鏡等。各醫院先后在內科中建立起呼吸專業組,后又設立獨立的呼吸科。在肺心病防治工作中,對肺心病急性發作合井肺性腦病重癥患者的治療,催生了最初的重癥監護醫療單元的建立。第三階段為現代呼吸病學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全方位開展各種呼吸疾病的防治研究,與國際呼吸學科發展趨勢相呼應,呼吸病學與危重癥醫學的捆綁式、交融式發展成為其主要特征。在這一階段,許多呼吸科建立了呼吸重癥監護治療病房(RICU)或內科重癥監護治療病房(MICU ) ,客觀上形成了呼吸與危重癥醫學專科(PCCM)的初步格局。與此同時,危重癥醫學在國內被作為“獨立”的“二級學科”,在過去10余年里發展迅速,成為一支重要的臨床力量。需要正確面對的是,目前國內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和綜合的“重癥醫學科”在內科危重癥醫療中存在業務重疊和交又,因多種原因形成各自的發展理念。如何定位、交融、共同發展成為呼吸病學與危重癥醫學兩個學科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5 國內PCCM體系的建立和醫生的培養
篇11
2 臨床治療
胸腺切除治療MG有效的機制尚不清楚,手術可能去除了啟動自身免疫的胸腺肌樣細胞表面的乙酰膽堿受體抗原(AchR-Ag);去除了胸腺生發中心AchR-Ag致敏的T細胞和分泌AchR-Ab的B細胞;切除了胸腺素的來源及可能異位脂肪組織的胸腺。胸腺切除最初用于治療MG僅基于患者胸腺切除后癥狀改善的實驗性觀察,目前其惟一絕對適應證是胸腺瘤。目前醫學專家多傾向于抗AChR抗體陽性且發病年齡小于50歲的全身型MG患者可選擇胸腺切除治療。也有人推薦對抗AChR抗體陰性患者行胸腺切除,目前已有70歲左右的非胸腺瘤型MG患者接受胸腺切除的報道。
2.1 經頸胸腺切除術(標準和擴大) 分別稱之為T-1a和T-1b。標準經頸胸腺切除術(T-1a)清除胸腺組織約40%-50%。優點是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和死亡率低;但該法手術技術要求高,出血危險性大,難以清除胸腺下極,易殘留縱隔內胸腺組織,手術效果欠佳,故目前此種手術方式已被放棄。擴大經頸胸腺切除術(T-lb),能夠清除約75%-80%的胸腺組織。周克海等[4]治療63例患者,術后緩解31例,無效6例,惡化8例,危象l5例。
2.2 經胸腔鏡胸腺切除術(標準和擴大) 分別稱之為T-2a和T-2b。標準電視胸腔鏡胸腺切除術(T-2a)一般只清除單側胸腔的胸腺和縱隔脂肪,清除約80%-85%的胸腺組織,一般不清除縱隔胸膜和心包前脂肪。擴大的電視胸腔鏡胸腺切除術(T-2b)一般是雙側探查,常規清除胸腺和胸腺周圍脂肪,頸部切口暴露喉返神經清除頸部胸腺組織,但一般不切除縱隔胸膜。陳秀等[5]使用da Vinic S機器人系統,仰臥位右胸墊高30。,連續完成胸腺及胸腺瘤切除并進行胸腺周圍脂肪組織清掃術l1例,結果11例手術均成功,無死亡病例發生,未增加小切口,術中機器人未發生任何機械故障。王勇等[6]對9例MG患者采用電視胸腔鏡(VATS)行胸腺切除手術,全組均在VATS下完成,無中轉開胸者。手術時間3-4h,出血量
2.3 胸骨正中劈開胸腺切除術(標準和擴大) 分別稱之為T-3a和T-3b。標準胸骨正中劈開胸腺切除術,清除胸腺和脂肪組織約70%-80%,目前已經棄用。胸骨正中劈開擴大的胸腺切除術(T-3b),胸腺暴露好,能完整地切除胸腺,清除前縱隔所有脂肪組織,清除胸腺和脂肪組織約85%-95%。許洪鋒等[13]采用正中切口縱行劈開胸骨行完整切除胸腺及前縱隔脂肪組織治療13例患者,13例病人中除1例放棄治療外,12例均康復出院,有效率為92.3%。王建明[14]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治療32例患者,全組手術療效滿意,無手術死亡。術后隨訪,按Monden標準:緩解14例,改善12例,無變化6例。呂振業等[15]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手術治療17例患者,均康復出院。寧成棟等[16]采用胸骨正中切口開胸、全身麻醉單腔或雙腔氣管插管治療重癥肌無力19例,手術均獲成功。袁天柱等[17]采用正中切口治療485例患者,手術時間平均(70.4±l8.6)min;術中出血平均(50.6±19.4)mL;術后多功能監護24-72 h;術后引流量平均(90.9±32.6)mL;無術后活動性出血需2次手術者,引流管均在術后48 h內拔出;未因疼痛而用鎮痛藥者;傷口I/甲級愈合;術后發生危象2l例,發生率為4.3%,其中18例治愈,2例自動出院,1例死亡。總有效率為87.6%。王祥安等[18]采用正中切口治療36例, 本組36例患者有效33例(91.67%),無效3例(8.33%)。李長江等[19]采用25例患者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其中24例行胸腺及縱隔脂肪組織切除術(廣泛胸腺切除術),1例患者因腫瘤侵及無名靜脈及上腔靜脈,行姑息切除,術后行放化療。2例患者術后病情稍重,術后肌力恢復差,帶氣管插管返回ICU,給予呼吸機輔助通氣24-48h后,肌力恢復滿意拔管;3例患者術后并發肌無力危象,發生率12.0%,經氣管切開呼吸機輔助呼吸、激素、抗膽堿酯酶類藥物治療,10-16d后安全脫機,均痊愈出院。楊小平等[20]30例手術切口均選擇經胸骨正中切口進行。完整切除胸腺瘤29例,姑息性切除腫瘤1例。結果30例均治愈出院,隨訪29例3月-15年,生存期>1年的28例,>3年的26例,>5年的20例,>10年的15例。
2.4 經頸-胸骨聯合胸腺切除術 稱之為T-4a。該手術胸腺組織切除率達98%-100%,有效率達72%-95%,被認為是治療MG的標準手術方式。柳陽春等[21]采用頸-胸骨聯合胸腺切除術治療188例患者,全組病例無圍術期死亡,5例肌無力危象,3例氣管切開。陳獻國等[22]治療25例重肌無力患者,術后病理胸腺增生16例,胸腺癰4例,惡性腳腺癰1例。術后3例患者癥狀完全緩解;18例癥狀明顯緩解;4例癥狀輕度緩解。
3 小結
MG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肌肉,導致眼肌、吞咽、呼吸及四肢骨骼肌無力。根據免疫學觀點,胸腺內致敏T細胞壽命較長,釋放后在外周淋巴組織中持續進行免疫反應。早期切除重癥肌無力病人胸腺,一方而切除了引起免疫反應的胸腺腺,另一方面可以使外周淋巴組織致敏T胞數量相對減少。綜述以上報道,目前臨床與研究需要突出以下幾個問題:①病因學研究亟待加強。現代醫學對于MG的病因病理尚無明確定論。病因研究的滯后成為制約外科治療MG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外科臨床應用規范體系的欠缺之一。②臨床與科研結合力度有待加強。外科在治療MG的應用中有其獨特的優勢和特色,療效較為肯定。但是這些優勢多局限在某一方面,缺乏科研方面的全面論證,使得許多經驗與成果不能得到系統化評定和規范,甚至造成了經驗與成果的流失。③確定診斷及療效標準的框架內規范臨床應用是外科治療MG必須解決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劉寶東,支修益.重癥肌無力的外科治療進展[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09,3(11): 22-24.
[2]方琪,冉娟娟,蔡秀英,等.重癥肌無力患者Foxp3+CD4+CD25+調節性T細胞與AChRAb、Titin-Ab的相關研究[J].中國神經病免疫學與神經病學雜志, 2010,17(5): 342-344.
[3]李呂力,李曉峰.重癥肌無力的免疫發病機制及治療進展[J].廣西醫學,2008,30(6): 858-861.
[4]周克海,鄒 強,羅南,等.合并胸腺瘤的重癥肌無力患者胸腺切除術臨床觀察[J].腫瘤預防與治療,2010,23(5):398-400.
[5]陳秀,韓冰,郭巍,等.機器人胸腺擴大切除術治療重癥肌無力[J].實用醫學雜志, 2010,26(11):1997-1999.
[6]王勇,童繼春,袁衛東,等.9例電視胸腔鏡下胸腺切除治療重癥肌無力報告[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08,28(6):815-816.
[7]吳曉鵬.電視胸腔鏡在胸腺切除術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0,16(1O:42-43.
韋莉莉,吳曉蘭火針臨床應用舉隅針灸臨床雜志,2009,25(2):23-24.
[8]李樹本,何建行,陳漢章,等.經胸腔鏡胸腺擴大切除術治療重癥肌無力42例
報告[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08,12(1):60-63.
[9]宋世輝,張鵬,商忠良,等.胸腔鏡手術切除胸腺瘤治療重癥肌無力[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8,8(7):594-595.
[10]張青平,王如文,蔣耀光,等.胸腔鏡胸腺擴大切除治療重癥肌無力[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8,8(5):422-424.
[11]曹建,劉偉,王宏宇,等.胸腔鏡胸腺切除治療重癥肌無力[J].醫學信息,2010, (10):2806.
[12]吳波猛,梁雄烈,方寧,等.胸腺瘤合并重癥肌無力29例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7(2):159-160.
[13]許洪鋒,魏超華,楊陽.重癥肌無力的外科手術治療體會[J]. 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9,6(4):88-89.
[14]王建明.重癥肌無力32例外科療效分析[J].臨床與醫療,2009,(31):376.
[15]呂振業,馮兢,鄒宗望,等.胸腺瘤外科治療32例分析[J].溫州醫學院學報2010,40(3):299-300.
[16]寧成棟,黃和平.胸腺瘤合并重癥肌無力19例的外科治療[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9(1):29-30.
[17]袁天柱,張清勇,楊鯤鵬, 等.胸骨橫斷微創小切口胸腺擴大切除術治療重癥肌無力[J].微創醫學,2009,4(2):99-101.
[18]王祥安,朱軍,徐久東,等.外科治療重癥肌無力36例[J].健康天地,2010,4(9): 9-10.
[19]李長江,袁啟東,黃鈺.25例胸腺切除治療重癥肌無力臨床體會[J].中國現代醫生, 2010,48(l8):158-159.
篇12
Influence of ICU treatment on APACHE Ⅱscore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ZHANG Guo-yu WANG Chun-xian
Department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Pinggu Hospital of Beijing City Affiliated to Yanjing Medical College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1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CU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Methods 109 case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from January 2010 to May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55 cases) and the study group (54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internal medicine treatment,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ICU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hospital stay,mortality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APACHE Ⅱscore and MODS score,biochemical indexes of 72 hours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mortality rate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Intensive care unit(ICU);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Curative effect
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屬于急性胰腺炎的特殊類型,是一種治療難度較大、死亡率較高、并發癥較多的危重疾病,該疾病的發生會導致患者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等多器官功能障礙,甚至誘發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較為嚴重的并發癥[1]。SAP既往多采用手術治療,但近年來的臨床研究顯示,早期手術不但不能徹底清除SAP壞死組織,反而加重了全身循環代謝紊亂,增加了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的風險,因此早期內科重癥監護治療逐漸得到認可,本研究旨在探討危重病的監護與治療(intensive care unit,ICU)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109例SAP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診斷依據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制訂的《重癥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其中男性79例,女性30例;年齡33~65歲,平均(50.91±9.73)歲;病因:膽源性61例,高脂血癥性27例,酒精性11例,創傷性7例,妊娠相關性3例;APACHE Ⅱ平均得分為(24.28±5.87)分。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55例)和研究組(54例)。兩組的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檢測患者的呼吸、脈搏、血壓等,禁食,對胃腸進行減壓,給予空腸內養支持、抗感染、胃酸分泌抑制胰液、補液擴容等治療;同時對器官功能不全患者進行對癥治療,具備手術指征者可進行手術治療,待患者腸胃功能恢復正常后,可逐步正常飲食。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ICU綜合治療,在對患者尿量以及中心靜脈壓監測的情況下擴容。如患者診斷為腹腔間隔室綜合征,則應對患者的腹腔內壓進行監測;當患者出現急性呼吸窘迫時,應進行無創機械通氣直至患者正常進行呼吸;盡早進行持續血液透析濾過,連續治療3天。如患者診斷為膽源性胰腺炎,則對患者進行內鏡下鼻膽管引流術。在患者的肛管內以及胃管內注入生大黃水,可有效刺激腸胃蠕動,待腸胃功能正常后,對患者行腸內營養供給[3]。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的臨床死亡率、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兩組入院時及治療72 h后的APACHE Ⅱ評分、MODS評分以及生化指標如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清總膽紅素(TBi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血淀粉酶(AMS)。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死亡率,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兩組的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死亡率及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死亡率,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APACHE Ⅱ評分及MODS評分的比較
兩組治療前的APACHE Ⅱ評分及MO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的APACHE Ⅱ評分及MO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PACHE Ⅱ評分及MODS評分的比較(分,x±s)
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2.3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72 h生化指標水平的比較
兩組治療前的生化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72 h的BUN、SCr、TBiL、ALT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SAP具有并發癥發生率高、病情危重、復雜多變等特征,屬于急性胰腺炎的特殊類型,其治療難度較大,死亡率較高。SAP的發病機制主要是胰液對胰腺及其周圍組織的自身消化,易導致患者發生多臟器功能損害等問題,因而其臨床治療和病情監測具有較大難度[4-6]。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傳統的主張積極實施早期手術治療SAP的應用價值有限,因而現階段臨床認為應以早期非手術治療為主,實施個性化臨床治療方案,依據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癥狀、病程和發病原因的不同,實施針對性的臨床治療,有機結合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而不再片面地強調單一的SAP臨床治療方法[7-8]。
ICU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門臨床學科,是一種綜合治療方法,可對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癥患者提供技術和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即對危急重癥患者進行生理功能監測、生命支持、防治并發癥,同時該治療方法治療設施技術先進,可有效治療SAP患者,能夠極大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促進和加快患者的康復過程,因而ICU綜合治療已經逐漸成為SAP患者首選的臨床治療方法,且ICU治療的主要目標在于MODS的預防以及阻斷病情[9]。ICU治療特別強調早期床旁持續血液透析濾過,目的是連續地緩慢清除體內的過多水分,清除體內代謝廢物、毒物及各種細胞因子、炎癥介質,糾正水電解質紊亂,使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從而為補液等治療提供條件和時間,確保營養支持[10-12]。
多項臨床研究顯示,早期床旁持續血液透析濾過治療可以明顯降低患者的BUN、SCr水平,及時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控制氮質血癥,減輕炎癥反應等,使機體內環境保持穩定,同時也可縮短住院時間,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及提高患者的存活率[13-16]。本研究結果顯示,ICU綜合治療SAP患者的死亡率、并發癥發生率、APACHE Ⅱ評分及MODS 評分降低,治療后72 h的BUN、SCr、TBiL、ALT水平均明顯降低。
綜上所述,ICU綜合治療SAP效果顯著,能夠有效降低死亡率及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杜艷春.ICU中連續性靜脈血液濾過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監護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10):776-777.
[2]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重癥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J].中華外科雜志,2007,45(11):727-729.
[3] 朱利微,徐淑云,趙慶偉,等.重癥急性胰腺炎營養支持治療的研究[J].當代醫學,2011,17(7):101.
[4] Sermoneta D,Di Mugno M,Spada PL,et al.Intra-abdominal vacuum-assisted closure (VAC) after necrosectomy for 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preliminary experience[J].Int Wound J,2010,7(6):525-530.
[5] 孫備.重癥急性胰腺炎外科綜合治療的經驗總結[J].中華外科雜志,2010,48(18):1383-1384.
[6] 張應宏,夏騰飛,鐘文蘭,等.持續性腎替代治療對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療效評價[J].西部醫學,2012,24(12):55-56.
[7] 戴元元.血液凈化技術救治急性腎功能衰竭探討[J].醫學信息,2011,24(1):148.
[8] 伍煜倫,陳桂寶,陳素文.持續血液濾過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42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刊,2012,14(10):66-67.
[9] 何濤,艾宇航,黃云.重癥急性胰腺炎ICU治療分析:附162例報告[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3,22(5):41-42.
[10] 牟利軍,陳建國,陳宜方,等.重癥急性胰腺炎ICU連續血液過濾療效觀察[J].浙江臨床醫學,2008,10(1):95-96.
[11] Bakker OJ,van SHC,Besselink MG.Prevention,detection,and management of infected necrosis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Curr Gastroenterol Rep,2009,11(2):104-110.
[12] 時書庫,林勇,宋修愛.急性重癥胰腺炎的早期診斷及手術時機選擇(附93例報告)[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7,14(4):408.
[13] 張長太,葉曉萍,吳海花.急性重癥胰腺炎采取綜合治療的療效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09,2(6):65-66.
[14] 梁倫玉.ICU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療效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4):905.
篇13
Key words:Hospital infection; 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 Klebsiella pneumoniae subsp pneumonia; Intensive care unit area
多重耐藥菌[1](MDRO)主要是指對臨床使用的3類或3類以上抗菌藥物同時呈現耐藥的細菌。近年來,隨著廣譜抗菌藥物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在治療感染性疾病的同時,也導致了醫院多重耐藥菌感染現象的發生率顯著升高,給醫院感染防控和患者治療都帶來極大挑戰。作者對本院自2012年6月~2013年10月臨床各科室送檢的131例多重耐藥菌感染情況進行了回顧性調查,現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菌株來源:檢測的131株多重耐藥菌分離自我院臨床各科室2012年6月~2013年10月送檢的感染性標本(痰液、肺泡灌洗液、腦脊液、尿液、膿液、血液等),主要來自重癥醫學科區、神經外科、呼吸科、心胸外科、消化科和腫瘤科等。
1.2方法
1.2.1細菌分離鑒定 標本采集、接種和培養均嚴格遵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
1.2.2藥敏試驗 采用ATB藥敏卡和紙片擴散法(K-B)進行,結果判斷依據2010年版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CLSI)規則進行。
2結果
2.1各種多重耐藥菌的檢出率 檢測的131株多重耐藥菌包括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亞種。其中,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亞種居第1位,占57.3%;其次為鮑曼不動桿菌,占33.6%;還有少量的銅綠假單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各占2.3%;另外有6株分別檢測和鑒定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亞種與銅綠假單胞菌,占總檢出率的4.6%。
2.2多重耐藥菌在標本中的檢出率 在痰液中的檢出率最高,占55.7%;肺泡灌洗液居第2位,占25.2%;其余依次為腦脊液、尿液、膿液、血液和分泌物等其他標本。
2.3多重耐藥菌在各個病區中的檢出率 多重耐藥菌在全院各個病區中的分布構成比見表3。全院檢出多重耐藥菌最多的科室為重癥醫學科區,共檢出65例,占總檢出率的49.6%;其次為神經外科,檢出23例,占17.6%;其余依次為呼吸科、心胸外科、呼吸內科、神經內科和消化科等。
3討論
近年來,多重耐藥菌已經成為醫院感染暴發的重要病原菌。已經嚴重影響到醫療和患者安全。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檢測出的多重耐藥菌主要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亞種和鮑曼不動桿菌,均屬革蘭氏陰性桿菌。分析原因,主要可能與其涉及的復雜的耐藥機制有關[2-3],致使它們對多種抗生素呈現多重耐藥性,所以應加強對該致病菌的耐藥機制及相應的治療策略的研究。另外,調查結果提示醫院應規范醫護人員合理用藥管理,對沒有必要用抗菌藥物的患者,堅決不用抗生素,避免細菌多重耐藥性的產生。對有感染的患者,醫師應及時采樣作細菌培養分析,并按藥敏試驗結果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盡量減少經驗性用藥[4]。
研究結果表明,多重耐藥菌主要來自呼吸道和肺部標本,以及腦脊液、尿液、膿液、血液和分泌物等標本,說明以上部位為醫院感染好發部位。在醫院感染的影響因素調查研究中,使用呼吸機、氣管切開、泌尿道插管、動靜脈插管、使用激素、血液透析是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另外,應加強多重耐藥菌病室的清潔與消毒工作,特別是對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診療環境的清潔消毒工作,將呼吸機、監護儀、聽診器、插管等納入衛生學監測重點。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重癥醫學科區是多重耐藥菌感染最嚴重的病區,說明其他科室患者是否曾轉入重癥醫學科區病房治療與感染多重耐藥菌有明顯關系。該結果與多數報道的重癥監護病房患者是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相符[5-7]。除了重癥醫學科區,神經外科、呼吸科、心胸外科和呼吸內科的多重耐藥菌感染也占較高比例,說明以上科室為醫院感染高發病區,建議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加強對以上高發病區的監控,特別是加強對重癥醫學科區的監控管理,針對不同的危險因素采取相應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做好消毒隔離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率,保障危重癥患者的安全,有效地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11,13(2):108-109.
[2]王玉紅,敏鄧,吉曾.肺炎克雷伯菌耐藥機制研究進展[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4):478-480.
[3]時露, 段秀杰.鮑曼不動桿菌耐藥機制及藥物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公共衛生,2010,26(3):37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