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急診科疾病護理常規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急診科疾病護理常規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急診科疾病護理常規

篇1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急診科收治的63例危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診斷和治療后均選擇進行院內轉運。將63例分為兩組。研究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齡20~80歲,平均(41.70±4.80)歲;疾病類型:急性呼吸系統疾病5例,心腦血管疾病10例,消化系統疾病4例,意外傷害11例,其它2例。對照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齡21~82歲,平均(42.11±5.13)歲;疾病類型:急性呼吸系統疾病4例,心腦血管疾病9例,消化系統疾病3例,意外傷害12例,其它3例。兩組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31例患者行常規護理,即實施傳統的平車護送,加強輸液處理,對呼吸困難者進行相應的吸氧措施等。研究組32例患者于常規護理基礎上行安全護理干預,貫徹"安全轉運流程",其中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1.2.1轉運前安全護理干預 參照危重患者的實際情況,由??漆t生對其院內轉運的安全性進行客觀、科學地評估,部分患者癥狀較為嚴重或生命體征不允許等,均需暫緩轉運[1]。經??漆t生討論,確定可以進行轉運的患者,必須于轉運前實施呼吸道護理,及時清理呼吸道內存在的分泌物。若為呼吸困難者,則必須加強吸氧處理,確保其呼吸道處于通暢狀態[2]。轉運前,必須加強相關設備的檢查,確保各個設備能夠安全、正常地使用,同時必須提前聯系好轉運目的科室,讓其做好接收的準備,以便能夠及時開展救治工作[3]。

1.2.2轉運中安全護理干預 在轉運過程中,護理人員必須加強觀察,及時掌握患者臨床癥狀及生命體征所出現的變化,判斷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困難、面色蒼白等癥狀,若出現這些癥狀,則需及時告知主治醫生,及時實施對癥處理,確?;颊叩纳踩玔4]。轉運途中可取頭高位,要盡可能避免震蕩,同時必須確保中途的順暢,以備突發狀況出現后能夠及時進行有效地處理[5]。若轉運途中患者存在心臟驟?;驀乐氐暮粑系K,則需于第一時間內開展救治工作。

1.2.3轉運后安全護理干預 在將危重患者順利轉運至目的科室后,必須及時安置好患者,同時加強各方面的檢查,確保其生命體征處于平穩狀態。若患者癥狀較為嚴重,需立即進行引流或吸氧處理,則必須于第一時間裝置引流,并應用相關的呼吸機。待患者安全安置,且檢查未存在異?,F象后,可進行簽字確認,做好轉運交接工作,轉運工作完畢。

1.3統計學方法 組間比較實施χ2檢驗,應用軟件為SPSS12.0,當P

2 結果

2.1院內轉運用時情況 研究組轉運時間30min的比例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家屬滿意度 研究組家屬滿意度(96.88%)明顯高于對照組(67.74%),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死亡率 研究組死亡0例,死亡率為0%;對照組死亡2例,死亡率為6.45%。兩組死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7782,P

3 討論

急診科危重患者是醫院較為特殊的人群,其病情嚴重,隨時都有喪失生命的危險,而在救治過程中,院內轉運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關系到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對于急診科危重患者,在其院內轉運過程中實施安全護理干預,對確?;颊叩纳踩兄浅V匾囊饬x。其中轉運前安全護理干預可為院內轉運工作做好充足的準備,減少轉運過程中意外事件的產生;轉運中安全護理干預是危重患者安全、順利轉運的重要保障,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減少護理糾紛,轉運后安全護理干預可使危重患者的生命體征處于平穩的狀態中,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過程中,對31例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另對32例患者給予安全護理干預,貫徹"安全轉運流程"(見圖1),其中后者轉運時間明顯短于前者,其轉運時間

圖1 急診科患者安全轉運流程圖

綜上所述,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推行安全護理干預,將"安全轉運流程"貫穿于院內轉運的每一個環節中,可有效縮短院內轉運時間,減少突發狀況的發生,降低死亡率,對危重患者的疾病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邰金萍.護理干預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的應用效果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16:2689-2690.

[2]趙衛勤.護理干預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1,11:82+84.

篇2

本人在急診科實習期間,遵守醫院及科室各項規章制度,尊敬老師,工作積極,認真負責?;菊莆樟思痹\科常見病的護理常規及鼻飼,吸痰,給氧,洗胃,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靜脈注射,心電監護等技術操作規程。

帶教老師評語:該生急診科實習期間,嚴格遵守醫院各項規章制度,工作積極,責任心強,尊敬老師,團結同學?;菊莆占痹\科常見病的護理常規及鼻飼,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吸痰,給氧,洗胃,皮下注射等技術操作,圓滿完成實習計劃。

我在急診科實習期間,遵守醫院及科室的規章制度,實習態度端正,實習動機明確,工作主觀能動性強。在老師的帶領和指導下,嚴格“三查七對”及無菌操作,現已了解了預檢分診和院前急救的流程,熟悉了急診常見疾病的護理、危重癥患者的搶救配合,掌握了洗胃、心肺復蘇、除顫等急診專業技術和**********急救儀器的操作、維護。

我在急診科實習期間,遵守醫院及科室的規章制度,實習態度端正,實習動機明確,工作主觀能動性強。在老師的帶領和指導下,嚴格“三查七對”及無菌操作,現已了解了預檢分診和院前急救的流程,熟悉了急診常見疾病的護理、危重癥患者的搶救配合!在急診科得到老師的肯定,今后會更加努力.

篇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急診科收治的患者50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50例。對照組男128例,女122例,年齡5~74歲,平均年齡(38.6±12.6)歲;研究組男134例,女116例,年齡6~75歲,平均年齡(39.2±12.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包括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等[1]。研究組在常規護理模式上加以優化的優質護理模式,其護理內容主要為:①對就診流程進行優化,以先治療再掛號的就診方式替換先掛號再治療的傳統就診流程,這一改變將極大的縮短患者入院就診的時間,使患者能夠得到及時地救治;醫院的護理人員要及時了解患者的訴求,并對患者家屬加以安撫;對護理人員的常規工作要進行嚴格規范,避免因護理人員的操作不當導致患者受到不必要的傷害。②護理觀念改變:醫院的護理工作要做到一切以患者為工作重心,時刻為患者著想,為患者提供專業且有效的服務;要重視患者的基礎護理,使得護理工作更加人性化。③對醫院的人力資源進行合理的安排:由于來急診科就診的患者多數在夜間,這就要求醫院對急診科的夜間值班護士進行必要的責任意識培訓,提高綜合素質,確保其能在短時間內為患者提供幫助;在安排夜間值班護士時,排班人員要對護士的綜合素質進行考慮,并進行合理搭配,改善急診科的護理服務質量[2]。④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強化培訓:因為急診科的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及時準確地評估,所以對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醫院要對其專業技能配訓,提高其專業素質和操作能力。

1.3觀察項目

護理人員發放調查問卷統計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結論

急診科作為醫院重癥患者最為集中的科室,具有疾病種類較多、繁重的搶救和日常管理工作任務、護理糾紛的高發生率等特點,要求科室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較高,使科室的護理質量得到保障。作為新型臨床護理方式,優質護理模式是在以患者為中心的基礎護理上加以創新和優化,使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得以有效提高。經過臨床研究證明,優質護理模式在急診科的實施,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還使得護理糾紛的發生率大大降低[3]。此次研究通過對研究組進行優質護理,并和采用常規護理模式的對照組進行對比,得到了令人滿意的研究結果。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護理質量和基礎護理水平分別為98、97分,高于對照組的91、9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6.0%,高于對照組的6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將優質護理模式應用于急診科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可有效提高科室的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使得護理糾紛發生率大大降低,應該加大推廣力度。

參考文獻

[1]唐玲.優質護理服務在急診科護理中的推廣與應用[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2):248.

篇4

1.完善各項制度、嚴格操作規范

1.1強化制度意識;有章可循,制度管人,保證制度的落實,是護理工作的標準,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各項急救護理常規,并貫徹融匯到急診護理工作的各環節中使護理質量得以不斷的提高,防止護理缺陷的發生。

1.2嚴格執行簽字制度;對新入院的患者重點進行安全防范知識的宣教,如;心力衰竭和心肌梗塞的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嚴禁用力排便;有風險的操作如氣管插管、胃管嚴格按規程操作,意識障礙患者防止墜床等;在治療過程中,未經業務人員同意不能擅自離開醫院,執意拒絕者,應做好解釋工作,無效時及時向醫生回報,并請患者或家屬簽字認同。

1.3嚴格執行查對制度;落實各項診療活動中的查對制度,在抽血、給藥、或輸液、輸血時,至少同時使用兩種患者識別方法,不得僅以病床號作為識別依據。開展請病人說出自己的名字,后再次核對的確認病人姓名的方法。制定急診危重患者腕帶使用制度,護送安全制度,疾病護送標準流程,確保急救轉運中的安全管理。嚴格交接班制度。

2.加強急救護理知識和技能培訓

2.1掌握急救理論知識,提高臨床思維能力;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需要醫護人員在實踐中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尤其是急診科的醫護人員需增強對各種疾病的認識能力,具備相應的急救能力和技術。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各種急癥的臨床表現和處理方法,要求醫護人員在短時間內從錯綜復雜的臨床表現中理出頭緒抓住要點,進行橫向比較,綜合分析。我科每周安排專題理論講座,教學查房及定期的疑難病例討論,定期或不定期常規化進行模擬實際搶救患者的程序演練,如在模擬人身上進行心肺復蘇,強化醫護人員的急救技能。有效的提高了急診護士臨床應急處理能力。

2.2加強專業技術理論培訓;掌握各種急危重癥護理方面的程序和處理要點,提高相應的急救、應急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技術。我院對急診科各級護士制定了“三基”訓練方案,護理部和科室定期或不定期的組織學習急診護理知識及相關技能培訓內容的講座,安排高年資護士進行護理教學查房;定期或不定期常規化進行模擬實際搶救護理程序的演練;定期進行護理危重病例討論;積極組織急診科護士參加醫院每年定期進行的護士理論和技術操作考試。

2.3規范護理文書的書寫;組織急診科護士認真反復學習護理記錄要求,做到觀察準確、及時、完整是急診科護士臨床護理中必須重視的問題。護理文書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醫療文件,是檢查和衡量護理質量的重要文字資料,是醫生診斷和治療的重要依據,病人接受護理的惟一法律證據。

3.強化服務意識、做好護患溝通

注重護患溝通,減少醫療糾紛;急診科接診的患者均為急危重癥,病情復雜變化迅速,短時間內即可致命,此時患者及家屬常有情緒激動,稍有疏忽,極易引發矛盾,故要求急診科護士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規范自己的言行,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掌握溝通技巧規避醫護風險,消除糾紛隱患,在短時間內解除患者的痛苦,取得患者的信任。

急診科的護理質量控制的好壞關系到病人的生命,因此,提高急診科護理質量控制,做好護患溝通工作,對降低護理風險,預防護理糾紛發生有重要意義。

篇5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間在我院的急診科患者65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3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在35~6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3±5.2)歲;對照組3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在37~6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8±6.1)歲。排除兩組患者患有嚴重精神疾病、老年癡呆以及意識障礙等,使得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及指標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遵醫囑護理即可。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優質護理服務,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是培訓急診科護士的護理理念,通過會議方式對全體急診科護士進行優質護理方案的學習,學習期間可以分組討論護理方案和護理方法,加強護士的理解。同時加強護士急救知識和急救流程的培訓,提高其急救和應急能力。第二是分配崗位責任制,所有護士應嚴格執行護理管理安全制度,細化護理工作,明確崗位職責。第三是排班制度,排班要人性化,醫院會最大程度保障急診科的護士數量,根據崗位、工作量及專業技術進行合理化排班。第四是優化診療過程,由專門人員負責將急診患者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進行分類,保證嚴重的患者在黃金時間內得到救治。采取一卡式電子服務,方便于患者掛號交費及拿藥輸液,保障用藥安全。第五是確保患者舒適的醫療環境,護理人員先引導患者熟悉醫院環境,幫助患者解決生活所需,保證患者身體舒適的同時平衡心理狀態,降低患者的緊張、恐懼及不安等消極情緒,積極樂觀的配合治療。本院通過自制的調查表讓患者對兩種護理服務的就診環境、服務態度、護士儀表、護理水平以及溝通水平等方面進行評估,每一項滿分100分,得分越高效果越好。

1.3統計學處理應用

SPSS11.5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的就診環境、服務態度、護士儀表、護理水平以及溝通水平等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急診科屬于大多數醫院的重要科室,也是所有重癥患者進入醫院后的第一重要渠道,集中了病種最復雜、搶救管理任務最繁重等特點。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患者對于護理水平的要求也隨之升高,尤其在急診科。優質護理服務在保證常規護理效果的基礎上堅持新型服務理念。同時不斷深化護理人員的內涵和專業技能,滿足患者基本的生活所需,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還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建設,消除患者由于突發重病的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通過具有親和力的交流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旨在更好的配合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提高護理質量。本院通過分組對比研究數據顯示,實驗組患者的就診環境、服務態度、護士儀表、護理水平以及溝通水平等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表明優質護理服務在急診科為為患者提供了更舒適的就診環境,服務態度好,護士的儀表讓患者感覺舒服,護理水平更高,護理人員和患者之間的溝通更順暢,總的來說患者對優質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更高,更利于患者的預后,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王麗芬.優質護理服務在急診護理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24):238-239

篇6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nursing;Department of emergency;Critical patients;Rescue

急診科承當著急、危、重患者的診治工作,患者就診時情況比較危急,在診治過程中如出現疏忽則可造成嚴重后果,引起醫患糾紛[1]。急診科患者在疾病、心理等多方面承受著較重的負擔,研究指出,不良心理可破壞患者的生理平衡,加重疾病進展;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較低,對治療期望過高,易引起醫患矛盾[2]。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臨床護理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護理模式已不能滿足當代醫學的要求,為此許多同仁探討出不同的新型護理模式,更符合現代醫學模式要求[3]。全方位護理根據就診患者的疾病、心理特點進行全方位、針對性護理,體現出生物-心理-社會新型醫學模式,更充分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性化護理模式[4]。急診科在有效救治患者的同時實施全方位護理,可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搶救成功率、減少醫患糾紛。本研究探討全程護理在急診科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4年10月我院急診科收治的120例危重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簽分組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19~78歲,平均(49.4±8.3)歲;心血管系統疾病21例,呼吸系統疾病17例,嚴重創傷12例,腦血管疾病10例。對照組男39例,女21例;年齡19~79歲,平均(49.7±8.1)歲;心血管系統疾病22例,呼吸系統疾病18例,嚴重創傷11例,腦血管疾病9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等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根據急診救治流程實施常規護理,包括疾病初步診斷和分診、建立靜脈通道、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全程護理,包括院前急救護理、分診和接診護理、急救護理及全程陪同護理,具體實施方法如下。①院前急救護理:急診科院前急救團隊隨時準備待命,接到120急救電話后快速出診,接診患者后快速處置緊急情況,對患者危及生命病情進行搶救,搶救同時對患者病情做出詳細了解,及時將患者護送回醫院,在途中報道患者基本病情,以指導醫院做好接診工作。②分診和接診護理:患者送回醫院后,安排經驗豐富護士行分診和接診工作,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同時通知經驗豐富醫師進行救治,安排好搶救床位、快速建立靜脈通道、準備好搶救所需藥品和儀器,同時向患者或家屬采集病情,安撫家屬和患者,對病情做出初步解釋,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及時做出有效處置。③急救護理:護士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搶救,嚴格按照相關搶救流程和操作規范進行,協調輔助檢查部門、手術室等相關科室做好準備,遵照醫囑快速正確給藥,保持靜脈通道、呼吸通道通暢,密切檢測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由專人輔助搶救藥品、器械供給及搶救記錄。④全程陪同護理:待患者病情穩定后,行各項檢查過程中醫生和護士陪同完成,攜帶必須急救設備,包括心電監護儀、轉運氧氣筒、急救箱、呼吸囊等,在整個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隨時果斷、正確地進行搶救工作。整個過程中向患者家屬解釋病情和處置的相應步驟及預后情況,在交接患者時和相應科室醫務工作人員做好交接工作。

1.3 觀察指標

①搶救成功標準:患者基本脫離生命危險,生命體征保持穩定,相關疾病得到控制[5]。②滿意度:采用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對家屬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操作技能、服務態度、護患溝通、轉運等8項護理內容,總分100分,>85分為非常滿意,60~85分為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搶救成功率的比較

觀察組成功搶救58例,搶救成功率為96.67%,對照組成功搶救52例,搶救成功率為86.67%,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為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3.33%,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篇7

1.1一般資料

選取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急診患者100例進行分組研究,利用隨機數表法分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23~75歲,平均(50.8±2.4)歲;疾病類型包括心衰13例、急性心肌梗死12例、急性腹痛7例、多臟器功能衰竭6例、上消化道出血12例。觀察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25~78歲,平均(50.5±2.7)歲;疾病類型包括心衰12例、急性心肌梗死12例、急性腹痛8例、多臟器功能衰竭7例、上消化道出血11例。在前述性別與年齡及疾病類型上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本人和(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不愿意配合研究,精神障礙或意識異常,無法獨立完成問卷調查。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方法

1.2.1對照組

本組患者接受急診科常規護理質量管理,接診患者后采取快速吸氧處理,并監測心電圖情況,完善分診前的準備。

1.2.2觀察組

本組患者開展前瞻性護理質量管理模式處理,具體如下:①接診護理:要求3min內完成接診響應工作,及時安排救護車出發,在接送途中車內醫護人員及時和發現患病者的路人或者家屬進行溝通,維持有效聯系,電話中詳細對患者此時的狀態進行詢問,包括體征、病情、病程,并了解他們的病史、過敏史等。指導患者平臥,盡量多休息,以良好的體力等待救護車達到。②急診轉運護理:救護車達到后,醫護人員要及時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評估,并對病情做初步判斷,明確所需的急救藥品,及時治療,完善心電圖監測與吸氧等處理。若患者疼痛劇烈難以耐受,則按照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方案處理,若依舊無效則予以嗎啡鎮痛。有心臟驟停者則及時予以心臟復蘇處理。在轉運患者時,嚴密對他們的生命體征與心電圖進行監測,及時發現Q波與T波異常。此外,對患者家屬進行安慰,緩解他們的負面情緒,特別是恐懼、擔憂、焦慮等。③院內轉運護理:入院后以設備全方位評估狀態,根據結果明確所需的轉運設備、藥物,并動態監測生命體征。及時對意識清醒患者及時健康宣教,盡量促使患者配合治療與護理。在轉運期間,電話告知科室患者信息,初步制定救治措施。轉運過程中減少移動與搬運,避免擔架搖晃。意識清醒者要實施心理疏導,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④急診室護理:進入急診病房后,協助患者擺好,盡量以舒適為宜,嚴密監測生命體征,意識清醒者及時詢問主觀感受,若有嚴重突況及時搶救。及時告知急診人員病情信息,以便合理安排后續治療。

1.3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急診反應時間、護理差錯、護理糾紛事件,并評價護理滿意度評分,予以統計學分析。

1.4評價標準

護理滿意度評分按照自制滿意度問卷調查,問卷總評分0~100分,評分越高則表明患者對護理越滿意。1.5統計學處理本研究數據應用SPSS22.0處理,采取n(%)表達計數資料,實施χ2檢驗,采取sx±表達計量資料,實施t檢驗,當檢驗值P<0.05時,評價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兩組患者急診反應時間與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分析

觀察組患者急救反應時間要比對照組明顯更短,護理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對兩組患者護理差錯、護理糾紛事件發生率比較分析

篇8

1.1資料 將我院(2012年3月-2015年9月)急診患者200例按照入院順序分成不同組:常規組10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別57例、43例,年齡段18-78歲,平均(46.3±1.3)歲;干預組10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別58例、42例,年齡段19-79歲,平均(46.4±1.4)歲。200例患者的年齡段、男女例數等資料無區別,P>0.05。

1.2方法 常規組患者行急診科的基礎護理管理,如:按照本院所制定的相關護理管理規章制度等實施按時、不按時的培訓、考核等,并結合急診科日常需求安排護理人員。同時,還需講解急診科的相關搶救、護理等工作;干預組患者則實施PDCA護理,包括:①制定護理計劃。臨床PDCA護理模式實施前期,科室領導需帶領全科室醫護人員參加培訓,并從中挑選表現良好者組建護理團隊,由各小組對自身所分配的項目行護理質量、現狀的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制定規范、科學的護理內容。并且,還需建立健全相關考核制度,帶領全體醫護人員學習;②實施護理計劃。小組組長負責相關護理項目質量的評估,護理過程的監控,護士長則對管轄區域內的護理質量進行管理,促使每位護理人員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日常護理中,提高護理服務意識[2];確保護理工作落實到人,做到有規可循;③臨床檢查。護理團隊組長需每月于固定時間內行科室護理工作、質量檢查,一旦發現不良現象,需立即糾正;從所發現問題中找尋潛在性漏洞,并制定預防、改進措施,預防不良事件;④總結、反饋。每月于固定時間組織科室護理人員召開研討會,分析、探究日常護理中潛在性問題,制定針對性措施,確保相關措施落實到底,以形成相對完善、有效的反饋系統,提高護理質量。

1.3評定項目 統計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并統計其護理滿意程度,標準:將急診科所制定的護理滿意調查問卷發放到每位患者手中,讓其填寫結束后統計總分,分數在90分以上,表明滿意臨床護理;分數在60分以上,表明比較滿意臨床護理;分數在60分以下,表明不滿意臨床護理。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版本為SPSS14.0的軟件處理數據,搶救成功率、護理滿意程度均屬于計數資料,均借助%表示、χ2檢驗,P

2結果

2.1臨床搶救成功率判定 調查結果表明,100例干預組患者成功搶救者93例,占比93.0%;100例常規組患者成功搶救者80例,占比80.0%,經由統計學分析得知,兩組的成功搶救率有區別,P

篇9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15368例進行急診科重危搶救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7784例,女性患者有7584例;年齡2-84歲,平均為(66.39±8.47)歲;患者急診搶救病癥為1901例患呼吸系統疾病,2066例患者心血管系統發生病變,1792例患者腦血管系統發生病變,925例患者出現創傷,其他原因都在急救的患者有1253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差異都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方法:按照患者出現病癥和實際需要,護士采取各種針對性的搶救措施,各個護理人員在整個搶救過程中所處的位置和責任都沒有明確規定。

研究組實施定位分工救護法,在進行急危重癥患者搶救時可以按照的當時護理人員的數量進行確定,可采取3人、2人或1人定位搶救方法。具體措施為:3人定位搶救法:最理想搶救人員配方法,3名護士分別負責患者的頭部、體部和腳部,進行及時的治療,頭部護士需要高級責任護士勝任,主要根據呼吸系統具體體征進行急救護理工作,保持患者呼吸通暢,及時吸氧、吸痰,正確氣插管連接呼吸機,而且要關注整個搶救現場負責全程指揮;體部護士需要初級責任護士治療護理,主要關注循環系統的治療護理工作,負責患者的心電能力。通過胸外按壓刺激心臟工作,幫助醫生完及時成靜脈通道的建立,抽血、配血、輸血工作,遵照醫囑,及時和醫生配合實施穿刺檢查工作等。腳部護士可以為初級責任護士或進修護士進行擔當,主要進行患者搶救聯絡工作并詳細記錄患者具體生命體征,包扎止血并固定,導尿,正確并及時填充輸液卡。2人定位搶救治療法:如允許2名護士相互配合進行搶救工作,可以有1名護士在頭位,另1位在患者側位,主要負責患者的管理呼吸系統和循,腳部護士可以讓頭位護士查看兼顧。1人定位搶救治法:如患者出現病情變化,突呼吸困難,心跳停止等癥狀時,只有1名護士,可以進行1人搶救法,采取單人心肺復活術,并告知值班醫生和二值護士進行積極的配合搶救。

效果判定:患者觀察確定病情,實施有效療法,確定較好的治療效果,正確實施急救護理措施?;颊叩臐M意度分為4級,好值工作臨床表現正確都治愈較好。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使用SPSS進行統計分析,用χ2進行檢驗。

2 結果

采取定位分工治療前后,患者搶救能夠成功幾率大于常規護理治療,實施前后,急危重患者在實施搶救時其成功率存在差異,有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此種方法的實施,能夠通過各病種危重癥患者的搶救成功率,且大于常規方法。醫生和患者對護士滿意度都要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定位救護使急救工作規范化并程序化,搶救過程變得急而有序,按規而行,此護模式能夠保證危重患者在最短時間內進行及時搶救工作。急救的整個過程,護理人員可以保持較為清醒的頭腦,了解自己的責任,明確做事的先后順序。3名護士一起工作進行急救,可以保證搶救工作迅速但是不會發生紊亂,最大化的爭取時間進行患者搶救工作。

提高患者的快速應急能力,熟練掌握急救技術,增加搶救效果。急救室護理人員需要進行嚴格晚上的培訓考核工作,提高急診護理人員技術的熟練性,應急能力速度化上,培訓高素質急診科治療能力,保持最健康的心態進行患者的急救工作,使其在搶救患者方面效果。

增加醫院治療疾病的競爭力,急診通常是作為醫院被關注的,能夠綜合體現本院的綜合管理,增加醫院形象,擴大器在醫療市場的競爭能力。

總之,醫療體制在不斷發展變化,競爭力日益增高,新的病患急救模式和服務理念也在隨之變化,這就要求急診科護理人員不斷學習,增強自身的知識理論和、技術,增加搶救技能,使急診室的工作達到及時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孟慶玲.護士定位法搶救嚴重多發傷患者的體會[J].護理與康復,2004,3(3):176-177.

篇10

2急診護士壓力源

2.1工作性質

2.1.1應急情況多

急診科的護理工作以應急為主,急診護士面對的急診病人病情變化快,不確定因素多,必須及時觀察患者的病情,并快速做出反應,同時要滿足患者的各種需求;這些都讓急診護士處于一種高度的應激狀態。

2.1.2搶救儀器多

急診工作中的搶救儀器、設備的使用等工作也增加了急診護士的壓力。

2.1.3中夜班多

急診科護理人員輪轉在中夜班的時間較多,輪班制打破了正常的人體生物節律,對護士的身體健康造成了不良影響,使她們在工作、生活中易出現疲勞、焦慮、抑郁、睡眠質量差等不良現象。

2.2工作環境

2.2.1 工作量大

急診科每天要接診大量的急診搶救病人及家屬,使急診科成為一個變化無常、喧嘩吵鬧的場所。

2.2.2病人素質不一

急診病人文化層次多樣、社會背景各異,病人易產生過激行為,因此存在著工作場所暴力的風險。

2.2.3安全隱患多

急診科存在很多的職業性安全隱患,例如針刺傷、傳染性疾病的傳播、職業暴力等,以上環境都會使護士產生相當大的壓力。

2.3人際關系

急診科的護士面對的人際關系是相對復雜的,急診護士不僅要處理好醫護、護護間的人際關系,增加人際協作,共同圓滿完成搶救工作,還要較好地處理好護患間的人際關系,成功得到患者及家屬的配合。相對于病房簡單、穩定的人際關系,急診科的病人及家屬在急的狀況下,表現為易怒、難溝通、多變,這些都要急診科的護士加以識別,針對不同性格、脾氣,采取不同的溝通策略。

2.4社會支持

大量的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護士的職業壓力呈負相關。護士這個職業得到的社會支持一向非常少,支持體系的不完善,導致護士遭遇心理壓力時,無法傾訴、無法緩解壓力。在工作中,缺少管理者的支持會導致消極的情緒狀態。

3急診護士壓力的表現及結果

高強度的職業壓力易使急診護士產生工作疲憊感,并能產生無助的心理體驗。工作疲憊感包括否定自我價值,工作態度消極,對服務對象漠不關心,長期的壓力還會進一步影響護士的身心健康。職業壓力不僅會影響到護士自身的生活質量,同時也會對其護理對象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職業壓力常帶來消極后果,表現為工作表現差、護理差錯、離職、情緒的不穩、心血管疾病等問題。

4應對策略

4.1 領導支持

護理管理者在重視提高護理質量和提高搶救成功率的同時,也應給急診科護士提供安全、寬松的工作環境。管理者應當關注護士工作壓力狀況,并及時給予工作和生活上的幫助,如適當的人員配備、定期座談交流、彈性排班等,做到人性化管理。

4.2加強管理和培訓

急診科應健全并嚴格落實急診的各項規章制度,制訂各項種急診搶救操作常規、急救程序、護理常規等,建立各種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

嫻熟的工作技能可以讓急診護士在應激狀態下處事不驚,提高應對能力、處理各種復雜的情況,急診科應經常組織專業學習、培訓、交流,不斷地提高護士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

4.3學會溝通技巧

平時要加強急診護士心理素質的養成,進行心理學講座的培訓,了解急診患者及家屬的心理特點,學會有效的溝通技巧。學會換位思考,體諒病人的心情,當與病人發生沖突時,盡量冷靜處理、不激化矛盾。

4.4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

遭遇工作壓力時,利用各種社會支持系統,尋求幫助、緩解壓力。工作之余應注意適當的休息及放松,應多外出旅游、聊天、參加體育鍛煉等,進行有效的放松,緩解日常工作積累下來的壓力。

4.5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篇11

1.3多學科性急診患者病種復雜,疾病譜廣,幾乎涉及臨床各科常需多科人員協作診療。因此要有高效能的指揮組織系統和協作制度。

1.4易感染性急診患者因無選擇性,常有傳染患者,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要特別注意無菌操作和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1.5涉法及暴力事件多如服毒自殺、車禍、打架斗毆的刀傷等。因此,要遵守醫療法規及要有高度的自控力,防止發生醫患沖突。

2急診護理工作的主要任務

2.1承擔急診護理工作對病情緊急的患者做好預檢分診工作,能得到及時診治和處置。

2.2承擔急救護理工作制定各種急診搶救的實施方案。對急危重患者以及成批傷員,要上傳下達立即組織人力、物力進行及時有效的搶救。對急診留觀的重患者應及時配合醫生以明確診斷,正確治療,必要時給予監護。

2.3承擔急診護理人員的培訓工作建立健全各級各類急診護理人員的崗位職責、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范。培訓急診護理人員的搶救水平,加速急診護理人才的成長。

2.4開展急診護理領域科研工作開展有關收集急癥、危重癥患者病情發生發展過程的第一手資料和護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從而可總結診治、護理等方面的經驗及規律,提高急診護理質量;進一步找出問題,研究、分析急診護理工作質量的檢控。

3護士在急診醫療中的多種角色

3.1護士是急診醫療中的主力軍護理工作是具體實施搶救和治療方案的“主力軍”。醫師所制定的治療和搶救方案固然起到決定性作用,但關鍵在于確切地執行所指定的方案。如對呼吸衰竭患者機械通氣的搶救,就應嚴格地做好霧化、翻身拍背、吸痰、觀察病情、無菌操作,如有一環失敗,即前功盡棄。

3.2護士是急診醫療中的先行官急診護士也就是“一線人員”,在24h內與患者保持密切接觸?;颊咭贿M急診科,首先接診分診的是護土,是分診護士把他們安置在搶救或診治場所;危重患者進入搶救室,首先接診的又是搶救護士,根據病情即作緊急處理;如患者留置在急診科,又是護士進行巡回觀察,發現病情變化,及時報告醫師。所以護士是首先接觸患者、首先搶救患者、首先發現病情變化的“先行官”。

3.3護士是急診工作的管理者為保證急診工作的正常運轉,護士負責管理全科的一切設施,負責醫療物品的領取,負責搶救儀器的管理,從而保障了醫療用品的供應,保障了搶救儀器的完好備用狀態,保障了急診工作的正常運轉。

4急診護理人員的基本素質

急診護士是急救醫療的重要力量,是搶救、護理急癥患者和危重患者的主要成員。因此,急診護士素質和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急救工作的質量。對急診科護理人員的工作要求是[2]:(1)急診護士不僅要有熟練的護理技術,動作迅速,思維敏捷,身體好,還要有高度責任感和同情心。(2)急診護士必須具有各科急診臨床知識和經驗,并具備一定的應急能力和基本搶救技術。(3)掌握急診分診原則,鑒別分診快而準,以縮短候診、分診和診療時間。(4)要熟練掌握搶救技術操作,掌握監護儀器、呼吸機、除顫器、輸液泵的使用方法和管理技術。掌握心電圖的操作和閱讀,掌握氣管插管、除顫及小傷口的清創縫合術。(5)熟練掌握常用急救藥物的名稱、劑量、藥理作用、用法、禁忌證及注意事項等。(6)掌握急診常用化驗正常值及臨床意義。(7)搶救患者時,按規定有權調度醫院有關人員來急診參加搶救。(8)急診護士要舉止端莊、文明禮貌、作風嚴謹、語言精練貼切、能寬容患者并具有良好的自控力。超級秘書網

5急診護理工作的制度和常規

(1)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如各項工作制度、各崗位職責、搶救制度、差錯事故防范制度、規范服務制度、獎懲制度等,使護理人員職責明確、有章可循。(2)健全常見疾病搶救常規,如呼衰、心衰、腦出血、心跳驟停、心梗、休克、中毒等的搶救常規,使搶救工作規范化,護理人員配合程序化。(3)健全搶救護理常規,如CPCR、昏迷、出血、休克、氣管插管、呼吸機、三腔雙囊管等護理常規,使護理工作規范化,護理操作程序化。(4)建立急救物品的保障制度,要求急救藥品、物品、器材齊備,性能良好,合格率100%。做到專人負責、定期檢查、及時補充[3];無藥品過期、失效、變質;消耗性物品要定位、定量、無過期。

【參考文獻】

篇12

急診科實習小結的經驗分享,在急診實習期間,我積極主動,遵守急診各項規章制度,熟練掌握各項急診護理操作技能,認真完成各項護理工作,細心聽取各位老師的教誨,努力完善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急診實習期間,通過各位老師的熱情指導,耐心言傳身教,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到護士工作的藝術性和專業性。急診是搶救病人生命,照顧危重病患的第一線。作為一名急診護士,不僅要熟悉各科專業的理論,更要熟練掌握各項急救操作,還要具備常人所沒有的耐心和愛心;要在緊急情況下,動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以真心真誠的態度對待病人,認真地做好與病人家屬的溝通。這些工作看似簡單,但絕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通過在急診實習的這段時間,使我對護士工作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我將牢記急診嚴謹求實,認真謹慎的工作作風,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項工作,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優秀的臨床護士。

2.

個人自我鑒定:本人在急診科實習期間,遵守醫院及科室各項規章制度,尊敬老師,工作積極,認真負責?;菊莆樟思痹\科常見病的護理常規及鼻飼,吸痰,給氧,洗胃,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靜脈注射,心電監護等技術操作規程。

篇13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60例急診科護理人員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0例。納入標準:均為我院急診科護理人員,均自愿參與,依從性較好。排除標準:中途退出者。觀察組女性29例,男性1例;年齡21~26歲,平均(23.64±2.12)歲。對照組女性30例;年齡21~27歲,平均(23.66±2.13)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管理,接診后立即評估患者身體狀況,協助完成各項檢查,通知醫生,做好分診治療準備。觀察組:行護理風險管理:(1)接診護理。急診接診后,3min內做出反應,與患者家屬保持聯系,詳細詢問病史及病情狀況,了解發病時間及用藥情況,記錄相關信息。(2)運轉護理。到達現場后,立即對患者情況進行檢查,給予吸氧、心電圖檢查等,對具有嚴重疼痛患者,可給予嗎啡止痛;心臟驟停者,立即實施心臟復蘇術,觀察患者病情,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再次對患者疾病史、用藥史及病情等詳細資料做出初步判斷。給予患者及其家屬心理安撫,消除緊張及恐懼心理,提升配合度[3-4]。(3)院內運轉護理。入院后,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確定使用藥物及治療措施,結合病情,做好健康宣講,提升疾病知識認知度,促使患者及其家屬對治療較好的配合,聯系相關科室,做好急診治療準備工作。(4)轉運途中護理。平穩移動患者,避免晃動,神志清醒者,給予心理護理,建立治療信心及勇氣,促使治療順利開展。密切注意各留置導管是否順暢,避免脫落,觀察針頭是否穩妥,避免藥物外滲。

1.3觀察指標

根據相關制度,自制護理治療評價表,內容包含:服務態度、基礎護理、患者管理、規避糾紛、護理執行規范、應急能力及消毒隔離,每項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說明該項護理質量越好。統計兩組護理缺陷及護理滿意情況,內容包含:護理差錯、護理事故、護理糾紛,其中護理滿意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

1.4統計學處理

選用SPSS19.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護理質量各維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護理缺陷及護理滿意情況比較

兩組護理缺陷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滿意情況比較,觀察組非常滿意率高于對照組,滿意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滿意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護理風險管理能夠明顯提升急診護理質量,減少急診護理中的缺陷,降低治療風險。通過制定規范化急診急救措施,明確崗位職責,調動護理人員積極性,將被動護理轉變為主動護理,提升護理積極性[5-6]。本次研究中,通過分階段對患者及其家屬實施心理護理,緩解緊張情緒,提升疾病認知度,從而能夠及時主動配合各項護理措施,確保治療工作的順利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風險護理管理能夠明顯提升護理質量,降低護理風險,確保患者安全性,從而提高護理滿意情況。研究顯示觀察組非常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此外,研究發現,在兩組護理缺陷對比中,觀察組各項護理缺陷均低于對照組,說明護理風險管理能夠進一步降低護理缺陷,降低護理風險,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綜上所述,急診科護理管理中護理風險管理的應用效果明顯,可有效提升滿意度,提高護理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