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對數學學習總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說”。語言是思維的外衣,語言能力的增強可以極大地改善孩子的學習能力,促進思維的發展。在課堂上我盡量創設讓學生說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用簡單、準確的數學語言說說自己的觀點和思路,如“我是這樣想的”、“我認為……”、“因為……所以……”,讓他們成為“能說會道”數學家;還常用“老師也是這樣想的,可你這樣的表達比我好多了,謝謝你”等方式鼓勵學生養成用規范的語言表達的習慣,糾正學生說半句話和非數學語言的毛病。
三、“思”。要培養孩子活躍的思維,對他們的提問進行恰當的鼓勵與表揚,并能及時更正學生的錯誤想法,鼓勵學生不畏困難,積極獨立地思考。可采用啟發誘導式,讓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問,并追根問底,敢于提出不同見解,能從不同角度多方面思考問題,尋求簡便、靈活的方法,糾正學生懶于思考、事事依賴別人的不良習慣。
四、“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數學學習中多讀題目可以幫助孩子理解題意和幫助記憶。如在二年級學習“乘法口訣”時,根據兒童心理特點我采取了反復讀背方式至滾瓜爛熟,再利用“對口令”、“開火車”等方式進行鞏固和運用,學習效果較好。
篇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4)31-0056-04
[作者簡介]王晶(1989―),女,山東淄博人,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2012級在讀碩士。
英語介詞語義抽象而復雜,恰當地使用英語介詞對學習者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一直受到語言學家的關注,并成為二語習得領域的一個研究焦點。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某些角度,回顧性研究較少。為了較全面地了解國內外英語介詞習得研究現狀,引起研究者對英語介詞習得的關注,本文以原型理論和概念遷移假說為基礎,簡述了近年來國內外在這方面的研究現狀,發掘了研究成果對英語介詞學習的啟示,以期以此為契機,為英語介詞習得提供一點幫助。
一、理論回顧
近30年來,范疇理論和語言遷移一直是指導語言學家進行英語介詞習得研究的主要理論,而范疇理論又以原型理論為主導。在語言遷移研究方面,研究者們逐漸轉向了概念層面,探索影響英語介詞習得的深層次原因。
(一)原型理論與原型效應
20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Rosch等[1]根據Wittgenstein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及Berlin和Kay等認知心理學家對“焦點色”的研究提出了“典型范疇理論”,即“原型理論”。她認為同一范疇內部成員有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之分。完全具有某一范疇成員全部特征的實體是該范疇的典型成員,即原型;而不完全具備某一范疇成員全部特征的實體則是非典型成員。同一范疇的成員通過“家族相似性”聯結在一起,并且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
目前語言學家對“原型”給出了三種界定方式。其一:原型是一個范疇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員,即原型樣本。Rosch[2]認為原型是一個范疇中擁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實體,而范疇是圍繞原型建立起來的。其二:原型是抽象的圖式表征。Reed[3]認為原型是對范疇進行概括的表征;在范疇化過程中人們就是以這些圖示表征作為認知參照點對范疇進行切分的。其三:“原型加轉換”的觀點。這種界定方式可以理解為上述兩種的結合。而“原型效應”指的就是范疇中的不相同地位,即同一范疇內部的一些成員比另一些成員擁有更多共同的范疇特點,因而更加具有認知凸顯性,也就更具代表性。
(二)概念遷移假說
20世紀90年代以來語言遷移研究發生重大轉向。西方研究者開始從語言與認知的接口處研究語言遷移,從思維層面探究遷移的本質,提出了“概念遷移假說”。
該假說主要指,“人們在習得某種語言(如母語)的過程中,會形成某種習慣性思維方式和語言的概念范疇化方式,而這些思維方式和概念范疇化方式反過來會影響另一種語言的習得”[4]。由此可知概念遷移主要產生于語際不同的概念范疇系統及概念存儲模式。對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二語學習者來說,發生概念遷移的根本原因是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在概念范疇化方式上不同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在長期使用漢語這一意合語言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了整體、悟性、具象的思維方式。而在英語形合特征的影響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逐漸形成了個體、理性、抽象的思維方式。Jarvis和Pavlenko[5]認為學習一門語言可以改變學習者已有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也就是說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獲得的新概念會使學習者調整并重組原有基于母語的概念結構,改變對實體的范疇化方式和注意傾向。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在習得英語時,其整體思維方式會遷移到英語的產出中。
二、英語介詞的基本情況
據寇姆統計,英語中各類介詞共有285個,而漢語中不到30個。[6]根據Brown Corpus語料庫可知,英語中最高頻詞匯前100個中有15個是介詞。英語介詞的重要地位及難以掌握的事實決定了對介詞研究的必要性。
根據《薄冰英語語法》[7]一書中對介詞進行的詳細劃分,按其構成可分為簡單介詞、復合介詞、二重介詞(即由兩個介詞搭配而成,但沒有復合介詞那樣固定,如from under,until after等)、短語介詞、分詞介詞5種。按其詞義可分為表地點、表時間、表比較、表原因、表手段等15種。根據第二種分類,同一介詞可屬于多個類別,說明有些介詞是多義的。介詞一詞多義是造成我國英語學習者介詞習得困難的原因之一。
三、英語介詞習得的相關研究
縱觀國內外英語介詞習得研究,該領域研究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主要從學習者的主觀因素出發探討介詞的習得,如Mougeon、Pavesi、Schumann等。第二類探索了空間范疇化等認知因素對介詞習得的影響,如國外語言學家Correa-Beningfield、Jarvis和Odlin等,國內學者馬書紅、李佳和蔡金亭等。第三類從概念遷移角度研究英漢概念化方式的異同對介詞習得的影響,此類研究較少,國內僅有張會平和劉永兵兩位做過相關研究。各類研究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均有獨特影響,給英語介詞習得研究帶來了有益啟示;同時也存在一定缺陷,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國外相關研究
國外研究之初,語言學家們主要從學習者的主觀因素出發探討介詞的習得順序、學習策略、關鍵期對介詞習得的影響等,并沒有考慮到母語和目標語在空間語義上的異同及學習者空間認知方式的差別,這些語言學家有如Mougeon等、Pavesi、Schumann、Becker和Carroll、Munnich等。
國外語言學家們還從認知角度探索介詞的習得。例如1986年Ijaz[8]基于原型理論,討論了影響高水平學習者英語介詞習得的語言和認知因素。他發現制約二語介詞習得的主要因素是原型效應、母語的概念結構、母語和二語在空間語義上的差異。但他忽略了參照物對目標物的作用,沒有正確認識到兩者之間的空間關系特征。1990年Correa-Beningfield[9]首次基于范疇化理論,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了空間范疇的典型性因素和母語遷移對二語介詞習得的影響,提出了“典型性遷移假說”,即當母語和目標語的空間典型概念相同時,會發生母語遷移。但他的研究沒有考慮到如何界定二語介詞的典型語義。2000年,Jarvis和Odlin[10]以70名母語為瑞典語和140名母語為芬蘭語的英語二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探索母語和目標語的語言結構及母語中表空間關系的語素對介詞習得的作用,發現母語和目標語在語言結構和語義上的異同分別會導致負、正遷移。2001年,Navarro I Ferrando和Ricker[11]將母語為英語的本族語者為控制組,分別以中級和高級水平的兩組母語為西班牙語的英語二語學習者為觀察組,考察了學習者英語空間介詞“at”“on”“in”語義網絡的習得狀況。通過對比試驗發現,與本族語者相比,觀察組學習者無法準確判斷以上空間介詞的相似語義,沒有完全掌握以上介詞的所有語義項。
Ijaz、Correa-Beningfield及Jarvis和Odlin的研究雖然探索了英語介詞習得的一些深層原因,但忽略了英漢兩種語言在空間范疇化上(語際認知因素)的異同。
(二)國內相關研究
國內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力圖克服上述缺點。馬書紅[12]基于范疇化理論,以174名中國學生和58名英語本族語者為研究對象,討論了“in”“on”“over”的核心語義及邊緣語義,探索了目標語語內認知因素、語際認知因素和學習者語言水平對英語介詞語義習得的影響。研究發現“目標語內部各空間范疇之間的語義共享以及目標語和母語在空間范疇化上的差異”[12]會給二語學習者造成一定的困擾,而這兩個因素交叉影響時,習得難度會大大增加。她還發現二語學習者的空間語義知識并不是隨著其整體語言水平的提高而發展的。此外,在2010年的研究中,馬書紅[13]發現我國英語二語學習者對“in”“on”“over”核心語義成員的分類與本族語者較為一致,而邊緣語義成員的劃分與本族語者不一致。并且介詞空間語義項的數量直接影響學習者的習得情況。
李佳、蔡金亭[14]在原則性多義網絡的框架下,以15名英國本科生為對照組,以中等水平英語學習者和較高水平英語學習者為觀察組,通過三項任務及回顧性訪談,探索了英語學習者對“above”“over”“under”“below”四個英語空間介詞的習得情況。研究發現,英語學習者對四個介詞核心語義的掌握情況比邊緣語義的好。與本族語者相比,兩組英語學習者在英語空間介詞的認知方式和認知機制上存在差異,導致對介詞各個語義項有不同的心理認知距離,并且在使用這些介詞的過程中受漢語概念系統的影響而產生母語概念負遷移現象。但他們的研究沒有說明對核心語義和邊緣語義的劃分依據,也沒有明確指出組成任務句子的數量。
張會平、劉永兵基于英語學習概念遷移框架,以詞匯搭配與類聯接為切入點,以母語為德語的英語學習者為對照組,通過語料庫檢索常用空間介詞“in”“on”“at”的使用情況,分析了我國初級英語學習者在詞匯層與語法層的概念遷移,發現我國初級英語學習者受母語思維方式及概念化方式的影響在詞匯及語法層的概念遷移錯誤率很高,且具有獨特性。學習者在習得過程中是否發生偏誤與詞匯概念的寬窄有關。
以上國內外研究大多關注英語介詞空間語義項的習得,較少關注其隱喻義的習得。而介詞的隱喻義是造成認知差異的重要原因,與語言使用者所處的文化環境關系密切。因此,探究英語介詞的隱喻義可促進研究者更深刻地認識不同母語者的不同空間概念范疇化方式,進而更清楚地認識造成英語介詞習得困難的深層次原因。據此分析,筆者認為以后的研究可以在介詞隱喻義習得方面進一步努力。
四、對英語介詞的學習啟示
傳統課堂的英語介詞教學是將介詞的各語義項列出,輔以例句,學習者無法靈活掌握。以上國內外對英語介詞習得的研究給我國英語學習者帶來了一些有益啟示。
第一,在英語介詞習得的過程中,學習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母語空間概念系統的影響,出現母語空間語義遷移和母語概念遷移。學習者應時刻提高自己的英漢空間概念的差異意識,不斷加強英語介詞空間概念系統的認知能力,克服來自母語空間概念系統的影響,并及時調整重組自己已有的空間概念系統,增加隱性知識。另外還要積極通過課堂學習和閱讀相關書籍的方式增加自己的顯性語法知識,主動內化新的概念。第二,學習者應盡可能地接觸各類地道材料,在不同語境中體會介詞的各個語義概念。對于難以內化的概念,要仔細對比新舊概念,系統總結兩者的差別,再通過典型例子加強對概念的理解。可通過增加閱讀量、練習量等方式增加與介詞陌生概念的接觸頻次以便達到較理想的學習結果。第三,根據以上研究,學習者應從介詞核心語義項出發,豐富介詞語義項,構建多義語義網絡。這樣有利于掌握介詞的邊緣語義,減輕記憶負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責任重大,應發揮自己的理論素養,運用原型理論,幫助學習者推導并構建介詞的多義語義網絡,了解核心語義與邊緣語義之間的關系。
本文基于以往研究,嘗試性地總結了國內外英語介詞習得研究的現狀。國內外英語介詞習得研究主要有三類:第一類研究主要從學習者的主觀因素出發探討介詞的習得順序、學習策略、關鍵期對介詞習得的影響;第二類研究是從空間范疇化的角度探索范疇成員的典型性因素、母語的空間概念、語內認知因素、語際認知因素等對介詞習得的影響等;第三類研究從概念遷移角度研究了英漢兩種思維方式及概念化方式的異同對介詞習得的影響。上述研究給英語介詞習得啟示良多,在主要以漢語為教學語言的環境下,學習者應在教師的幫助下建立介詞的多義語義網絡,通過不同方式完成對介詞各個語義項的內化及新空間概念系統的建構,最終較全面地掌握英語介詞。
參考文獻:
[1]Rosch E,Mervis C B.Family Resemblances: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573-605.
[2]Rosch 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975(3):92-233.
[3]Reed S K.Pattern Re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A].Technical Report[R].Perceptual Systems Laboratory. UCLA,1972:32.
[4]張會平,劉永兵.英語介詞學習與概念遷移――以常用介詞搭配與類聯接為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4):569.
[5]Jarvis S,Pavlenko A.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8:16.
[6]彭啟良.翻譯與比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54.
[7]薄冰.薄冰英語語法[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7:361-362.
[8]Ijaz H.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Determinants of Lexical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1986(36):401-451.
[9]Correa-Beningfield M R.Prototyp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Revue de Phonetique Appliquee,1990(95-97):131-135.
[10]Jarvis S,Odlin T.Morphological Type,Spatial Reference,and Language Transfer[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0(22):535-556.
[11]Navarro I Ferrando I,Tricker D.A Comparison of the Use of AT,IN and ON by EFL Students and Native Speakers[J].RESLA,2001(14):295-324.
篇3
(一)原型理論與原型效應
20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Rosch等[1]根據Wittgenstein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及Berlin和Kay等認知心理學家對“焦點色”的研究提出了“典型范疇理論”,即“原型理論”。她認為同一范疇內部成員有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之分。完全具有某一范疇成員全部特征的實體是該范疇的典型成員,即原型;而不完全具備某一范疇成員全部特征的實體則是非典型成員。同一范疇的成員通過“家族相似性”聯結在一起,并且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
目前語言學家對“原型”給出了三種界定方式。其一:原型是一個范疇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員,即原型樣本。Rosch[2]認為原型是一個范疇中擁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實體,而范疇是圍繞原型建立起來的。其二:原型是抽象的圖式表征。Reed[3]認為原型是對范疇進行概括的表征;在范疇化過程中人們就是以這些圖示表征作為認知參照點對范疇進行切分的。其三:“原型加轉換”的觀點。這種界定方式可以理解為上述兩種的結合。而“原型效應”指的就是范疇中的不相同地位,即同一范疇內部的一些成員比另一些成員擁有更多共同的范疇特點,因而更加具有認知凸顯性,也就更具代表性。
(二)概念遷移假說
20世紀90年代以來語言遷移研究發生重大轉向。西方研究者開始從語言與認知的接口處研究語言遷移,從思維層面探究遷移的本質,提出了“概念遷移假說”。
該假說主要指,“人們在習得某種語言(如母語)的過程中,會形成某種習慣性思維方式和語言的概念范疇化方式,而這些思維方式和概念范疇化方式反過來會影響另一種語言的習得”[4]。由此可知概念遷移主要產生于語際不同的概念范疇系統及概念存儲模式。對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二語學習者來說,發生概念遷移的根本原因是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在概念范疇化方式上不同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在長期使用漢語這一意合語言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了整體、悟性、具象的思維方式。而在英語形合特征的影響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逐漸形成了個體、理性、抽象的思維方式。Jarvis和Pavlenko[5]認為學習一門語言可以改變學習者已有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也就是說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獲得的新概念會使學習者調整并重組原有基于母語的概念結構,改變對實體的范疇化方式和注意傾向。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在習得英語時,其整體思維方式會遷移到英語的產出中。
二、英語介詞的基本情況
據寇姆統計,英語中各類介詞共有285個,而漢語中不到30個。[6]根據Brown Corpus語料庫可知,英語中最高頻詞匯前100個中有15個是介詞。英語介詞的重要地位及難以掌握的事實決定了對介詞研究的必要性。
根據《薄冰英語語法》[7]一書中對介詞進行的詳細劃分,按其構成可分為簡單介詞、復合介詞、二重介詞(即由兩個介詞搭配而成,但沒有復合介詞那樣固定,如from under,until after等)、短語介詞、分詞介詞5種。按其詞義可分為表地點、表時間、表比較、表原因、表手段等15種。根據第二種分類,同一介詞可屬于多個類別,說明有些介詞是多義的。介詞一詞多義是造成我國英語學習者介詞習得困難的原因之一。
三、英語介詞習得的相關研究
縱觀國內外英語介詞習得研究,該領域研究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主要從學習者的主觀因素出發探討介詞的習得,如Mougeon、Pavesi、Schumann等。第二類探索了空間范疇化等認知因素對介詞習得的影響,如國外語言學家Correa-Beningfield、Jarvis和Odlin等,國內學者馬書紅、李佳和蔡金亭等。第三類從概念遷移角度研究英漢概念化方式的異同對介詞習得的影響,此類研究較少,國內僅有張會平和劉永兵兩位做過相關研究。各類研究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均有獨特影響,給英語介詞習得研究帶來了有益啟示;同時也存在一定缺陷,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國外相關研究
國外研究之初,語言學家們主要從學習者的主觀因素出發探討介詞的習得順序、學習策略、關鍵期對介詞習得的影響等,并沒有考慮到母語和目標語在空間語義上的異同及學習者空間認知方式的差別,這些語言學家有如Mougeon等、Pavesi、Schumann、Becker和Carroll、Munnich等。
英語介詞語義抽象而復雜,恰當地使用英語介詞對學習者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一直受到語言學家的關注,并成為二語習得領域的一個研究焦點。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某些角度,回顧性研究較少。為了較全面地了解國內外英語介詞習得研究現狀,引起研究者對英語介詞習得的關注,本文以原型理論和概念遷移假說為基礎,簡述了近年來國內外在這方面的研究現狀,發掘了研究成果對英語介詞學習的啟示,以期以此為契機,為英語介詞習得提供一點幫助。
一、理論回顧
近30年來,范疇理論和語言遷移一直是指導語言學家進行英語介詞習得研究的主要理論,而范疇理論又以原型理論為主導。在語言遷移研究方面,研究者們逐漸轉向了概念層面,探索影響英語介詞習得的深層次原因。
(一)原型理論與原型效應
20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Rosch等[1]根據Wittgenstein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及Berlin和Kay等認知心理學家對“焦點色”的研究提出了“典型范疇理論”,即“原型理論”。她認為同一范疇內部成員有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之分。完全具有某 一范疇成員全部特征的實體是該范疇的典型成員,即原型;而不完全具備某一范疇成員全部特征的實體則是非典型成員。同一范疇的成員通過“家族相似性”聯結在一起,并且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
目前語言學家對“原型”給出了三種界定方式。其一:原型是一個范疇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員,即原型樣本。Rosch[2]認為原型是一個范疇中擁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實體,而范疇是圍繞原型建立起來的。其二:原型是抽象的圖式表征。Reed[3]認為原型是對范疇進行概括的表征;在范疇化過程中人們就是以這些圖示表征作為認知參照點對范疇進行切分的。其三:“原型加轉換”的觀點。這種界定方式可以理解為上述兩種的結合。而“原型效應”指的就是范疇中的不相同地位,即同一范疇內部的一些成員比另一些成員擁有更多共同的范疇特點,因而更加具有認知凸顯性,也就更具代表性。
(二)概念遷移假說
20世紀90年代以來語言遷移研究發生重大轉向。西方研究者開始從語言與認知的接口處研究語言遷移,從思維層面探究遷移的本質,提出了“概念遷移假說”。
該假說主要指,“人們在習得某種語言(如母語)的過程中,會形成某種習慣性思維方式和語言的概念范疇化方式,而這些思維方式和概念范疇化方式反過來會影響另一種語言的習得”[4]。由此可知概念遷移主要產生于語際不同的概念范疇系統及概念存儲模式。對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二語學習者來說,發生概念遷移的根本原因是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在概念范疇化方式上不同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在長期使用漢語這一意合語言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了整體、悟性、具象的思維方式。而在英語形合特征的影響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逐漸形成了個體、理性、抽象的思維方式。Jarvis和Pavlenko[5]認為學習一門語言可以改變學習者已有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也就是說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獲得的新概念會使學習者調整并重組原有基于母語的概念結構,改變對實體的范疇化方式和注意傾向。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在習得英語時,其整體思維方式會遷移到英語的產出中。
二、英語介詞的基本情況
據寇姆統計,英語中各類介詞共有285個,而漢語中不到30個。[6]根據Brown Corpus語料庫可知,英語中最高頻詞匯前100個中有15個是介詞。英語介詞的重要地位及難以掌握的事實決定了對介詞研究的必要性。
根據《薄冰英語語法》[7]一書中對介詞進行的詳細劃分,按其構成可分為簡單介詞、復合介詞、二重介詞(即由兩個介詞搭配而成,但沒有復合介詞那樣固定,如from under,until after等)、短語介詞、分詞介詞5種。按其詞義可分為表地點、表時間、表比較、表原因、表手段等15種。根據第二種分類,同一介詞可屬于多個類別,說明有些介詞是多義的。介詞一詞多義是造成我國英語學習者介詞習得困難的原因之一。
三、英語介詞習得的相關研究
縱觀國內外英語介詞習得研究,該領域研究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主要從學習者的主觀因素出發探討介詞的習得,如Mougeon、Pavesi、Schumann等。第二類探索了空間范疇化等認知因素對介詞習得的影響,如國外語言學家Correa-Beningfield、Jarvis和Odlin等,國內學者馬書紅、李佳和蔡金亭等。第三類從概念遷移角度研究英漢概念化方式的異同對介詞習得的影響,此類研究較少,國內僅有張會平和劉永兵兩位做過相關研究。各類研究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均有獨特影響,給英語介詞習得研究帶來了有益啟示;同時也存在一定缺陷,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國外相關研究
國外研究之初,語言學家們主要從學習者的主觀因素出發探討介詞的習得順序、學習策略、關鍵期對介詞習得的影響等,并沒有考慮到母語和目標語在空間語義上的異同及學習者空間認知方式的差別,這些語言學家有如Mougeon等、Pavesi、Schumann、Becker和Carroll、Munnich等。
參考文獻:
[1]Rosch E,Mervis C B.Family Resemblances: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573-605.
[2]Rosch 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975(3):92-233.
[3]Reed S K.Pattern Re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A].Technical Report[R].Perceptual Systems Laboratory. UCLA,1972:32.
[4]張會平,劉永兵.英語介詞學習與概念遷移——以常用介詞搭配與類聯接為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4):569.
[5]Jarvis S,Pavlenko A.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8:16.
[6]彭啟良.翻譯與比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54.
[7]薄冰.薄冰英語語法[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7:361-362.
[8]Ijaz H.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Determinants of Lexical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1986(36):401-451.
[9]Correa-Beningfield M R.Prototyp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Revue de Phonetique Appliquee,1990(95-97):131-135.
[10]Jarvis S,Odlin T.Morphological Type,Spatial Reference,and Language Transfer[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0(22):535-556.
[11]Navarro I Ferrando I,Tricker D.A Comparison of the Use of AT,IN and ON by EFL Students and Native Speakers[J].RESLA,2001(14):295-324.
篇4
【上課時間】署寒假 雙休日 平時 課外 隨到隨學
【輔導范圍】年級銜接課程輔導、同步課程輔導;小升初、中高考考試方向分析輔導;暑假班、寒假班;小學各科基礎知識漏洞梳理提高;初二、三物理(電學、力學基礎夯實);初三化學、初中英語(閱讀理解,作文、語法等);初中語文(寫作、閱讀理解、基礎知識等);高中理科(數理化生薄弱板塊針對性切入);高中英語(閱讀理解,作文、語法等);高中語文(寫作、閱讀理解、基礎知識等)。
====北京京翰教育金牌校區 免費咨詢電話====
海淀區 北京人大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3
海淀區 北京公主墳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4
海淀區 北京城建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5
海淀區 北京北大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9
海淀區 北京中關村教學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2
海淀區 北京世紀金源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8
海淀區 北京牡丹園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9
海淀區 北京人大附小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70
海淀區 北京學院路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71
海淀區 北京五棵松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5
海淀區 北京四通橋數碼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4
海淀區 北京公主墳天行建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6
海淀區 北京萬柳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9
海淀區 北京蘇州街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4
海淀區 北京清河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5
海淀區 北京花園橋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6
朝陽區 北京勁松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6
朝陽區 北京朝外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7
朝陽區 北京亞運村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8
朝陽區 北京團結湖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4
朝陽區 北京精學望京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73
朝陽區 北京大屯南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7
朝陽區 北京CBD國際部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8
西城區 北京宣武門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0
西城區 北京四中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1
西城區 北京崇文門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7
豐臺區 北京馬家堡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3
豐臺區 北京方莊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6
東城區 北京雍和宮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5
東城區 北京東直門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72
東城區 北京交道口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74
大興區 北京亦莊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0
石景山區 北京石景山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3
懷柔區 北京懷柔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7
【溫馨提示】家長您好,請先撥打前十位總機號碼,聽到提示語音后,輸入對應校區的五位分機號,稍等片刻即可接通校方專業老師,把您孩子學習存在和遇到的各種問題做個說明,我們的老師會熱心為您答疑。
*******************************************************
北京市口碑好的大型正規輔導機構還有:您可以貨比三家,通過免費電話溝通,比較下師資、教學位置、收費價格、學習環境等哪家更適合您.
北京聚智堂:400-0066-9911 轉分機 99667
***************************************
北京精銳教育:
海淀區 海淀黃莊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4
海淀區 公主墳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5
海淀區 大鐘寺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6
海淀區 牡丹園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7
朝陽區 朝陽門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8
東城區 王府井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9
東城區 交道口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40
東城區 和平里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41
西城區 月壇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42
西城區 白廣路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43
豐臺區 方莊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44
篇5
1.數學特優生高效學習行為的分析
數學學習作為一種復雜而系統的過程,由于學生的性格能力差異,具體的數學行為也會不同.數學特優生作為數學學習中的優勢群體,具有鮮明的行為特點.首先,在學習計劃方面,特優生能按照學習時間制訂出詳細的短期和長期計劃,包括預習、復習時間的長短等,并培養出有規律的學習習慣,主動執行,保證學習計劃順利完成.其次,在數學學習時間的分配上,大多數特優生都認識到了數學學習的重要性,每天花2小時以上的時間練習,同時具有較高的學習效率.最后,在數學學習習慣和行為品質方面,特優生不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有特定的規律,能有效減少外界干擾,專心學習.同時特優生學習具有較好的持久性和恒心,對任何不理解的問題都不會放過,并能獨立思考,利用良好的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內容.
2.數學特優生高效學習行為的影響因素
數學學習是學生數學技能、知識的獲得過程.影響數學特優生高效學習行為的因素主要有:首先,是學習動力.學習動力是推動并維持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內在力量,充足的學習動力能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數學特優生具有較強的學習動力,能用樂觀、積極、主動的心態去學習,從而保持一種協調和均衡.其次,是對數學的認識.數學特優生認為大量的練習是學好數學的前提,同時能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被動聽老師指揮.最后,是數學學習的自我特質.數學特優生具有認真、刻苦、勤奮、嚴謹的數學學習特質,能為了學習效率的提高而調節數學學習狀態,從而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中數學特優生高效學習行為的啟示
1.加強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訓練
高中學生數學學習動機的訓練是和數學知識緊密聯系的,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數學學習動機,從而形成數學責任感.對自我卷入和任務卷入區分,通過相關問題的提出來引導學生思考對數學學習任務和目標的態度.例如,在高一新生的第一節數學課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根據自己在初中的數學成績和以往的經驗了解對數學的興趣及能力.在教師對高中數學難度進行整體分析的基礎上,引導每名學生先制定學習目標.在學習中,每周需要對數學學習行為和目標的實現情況進行評價和反省.在階段學習結束時,如果相關目標沒有實現,教師應該提供一些參考建議,學生結合實際學習,適當調整目標,并對目標進行詳細分解,從而更好地進行數學學習.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行為
學生學習對教學的超越,也就是數學自主學習.學生如果不能自主學習,那么就不能進步和超越.在學習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是其他活動不能代替的.也就是說數學學習是主動的,通過對新知識和舊知識雙向、反復的理解,從而明確數學學習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制訂學習計劃并完成.例如,班上某位數學特優生的學期目標是保持班級前五名,數學均分在125分以上,其給自己的學習保證是:上課認真聽講,利用課外時間復習,每周六對學習情況總結,每月做一套試卷對已學知識進行總結和鞏固,同時抽出空余時間自學高二余下的課程,并對高一前面學習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對于學習計劃制訂、完成較好的,教師可以以此為榜樣,向全班學生講解,引導學生向優秀學生看齊,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
3.加強對數學學習的管理與指導
優秀的數學教師,應該能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并擁有主動的認知技能.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互動式教學激發學生興趣,引導他們獨立完成任務.首先,應該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優缺點等進行跟蹤了解,指出學生學習方法中的不足之處并幫助他們改進,使得每名學生能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其次,應該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管理,并使得他們學會自我監控.在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懶散的時候,要適當地進行鞭策;在學生垂頭喪氣的時候,要進行支持和鼓勵.最后,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很多學生對教師有依賴心理,因此要促使學生擺脫這種心理,提高他們的解題水平,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例如,對于一些應用性、開放性的數學問題,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讓學生體會到題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教師的答案也不一定正確,自己的結果有可能比老師的更為合理.通過以上方法,能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有明顯的進步.
三、結 語
高中作為學生教育的關鍵時期,學生數學水平的提升非常必要.本文以數學特優生為對象,分析了他們高效學習的行為及主要的影響因素,并總結分析了數學特優生高效學習給我們的啟示,即要加強對學生學習動機的訓練、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對數學學習的管理和指導,這對于其他中間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提高具有較好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篇6
一、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教學是教與學的過程,教學成果的好壞、教學效率的高低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都有著密切的關聯。
(一)教師方面的因素
1.備課階段:
教師在課堂教學準備階段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備課,以保障教學效果。備課時課堂教學的基礎性工作,是一名教師的責任與能力的體現,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教師準備充分,但是課堂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備課是面對學生的平均水平來做課前準備,做不到因材施教,對于能力較高的學生,課堂教學只需講解重點;對于能力較低的學生,教師需要詳細地講解每個知識點。而教師只能照顧大部分平均線水平的學生,對于兩個極端的部分學生很難兼顧,長此以往,造成了能力較差的學生對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嚴重的甚至放棄學習數學的思想。
2.授課階段:
授課階段是課堂教學的關鍵過程,但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味地注重講解,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接收,在新課改的理念指導下,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老師作為引導者的角色,指引學生自主學習。但是現階段,教師在講解習題時,都是自己做、自己講,學生沒有參與其中,只是充當聽者的角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沒有溝通、交流的過程,讓學生產生了心理依賴,一遇到難以解決的習題就求助教師,沒有自我思考的習慣。長期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體驗不到數學的魅力,逐漸對數學喪失了興趣,沒有學習的動力。
3.課后總結:
教學過程還需要課后總結,其實就是教師對整個教學流程的反思的過程,包括備課、授課階段,自身的行為、方式,學生的接受狀況、教學效果等方面的分析總結。善于課后總結是教師提升個人能力的一種方式。
(二)學生方面的因素
1.課前的預習。
到了高中,數學課堂的容量要大量增加,在一節課中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二十分鐘左右,如果學生不做好提前預習,在課堂上很難跟上教師的進度,不能掌握課堂的重點、難點,課間時間也很有限,有些學生根本沒機會向教師請教問題,久而久之疑問會越來越多,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將會大大降低,直至逐漸喪失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2.課堂參與。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應該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與教師產生互動。教師在課堂上一味講解,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學生和教師沒有了互動的環節,上課情緒也相對下降,久而久之,學生對數學課感到無聊,從而嚴重地打擊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3.課后總結。
有些學生對概念的認識、和公式的掌握沒有完全理解,因此,我們需要一個系統的課后分析、總結的環節,讓學生對基礎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做到舉一反三。
二、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上面分析了高中數學課堂的現狀,我結合教學實踐,得出以下幾點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用有效的教學觀念武裝自己的頭腦
課堂是學生汲取知識的主要陣營,我們每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要想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首先提高教師的講課效率。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低效率教學的危害性,積極采取良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措施,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改變以教師為課堂中心的傳統課堂模式,不斷學習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二)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數學課堂中來
現如今,教師都已經意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模式也由“教師講,學生聽”轉化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的新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要求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多多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探求問題的答案。這樣課堂氛圍才會不斷活躍起來,學生才會學到更多的知識,并讓學生喜歡上數學課堂。數學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給學生創造參與到課堂上來的條件:
1.授課時間要精簡,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和討論;
2.讓學生進行自我解題,找出解題方法;
3.適當擴展課外知識;
4.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其在課堂上進行發言、想象等,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角,如,在學習函數時,這堂課的難點是函數概念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逐步地把學生的思維帶入到函數概念中來,這樣可以使學生對函數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興趣對于學習來說十分重要,如果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興趣,他們便會積極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來,讓數學學習事半功倍。為了提高學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我們可以采取一些獨特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此外,我們還可以出一些有意思的題目,創設有趣的意境,來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時,可以引導學生收集一些知識、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研究一些有趣的數學問題,這些都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三、結語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不僅是教師單方面的任務,還要與學生配合,讓學生融入到數學課堂,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愛數學,對數學的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
參考文獻:
[1]白小軍.對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對策探討[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4).
篇7
一、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教學是教與學的過程,教學成果的好壞、教學效率的高低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都有著密切的關聯。
(一)教師方面的因素
1.備課階段:教師在課堂教學準備階段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備課,以保障教學效果。備課時課堂教學的基礎性工作,是一名教師的責任與能力的體現,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教師準備充分,但是課堂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備課是面對學生的平均水平來做課前準備,做不到因材施教,對于能力較高的學生,課堂教學只需講解重點;對于能力較低的學生,教師需要詳細地講解每個知識點。而教師只能照顧大部分平均線水平的學生,對于兩個極端的部分學生很難兼顧,長此以往,造成了能力較差的學生對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嚴重的甚至放棄學習數學的思想。2.授課階段:授課階段是課堂教學的關鍵過程,但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味地注重講解,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接收,在新課改的理念指導下,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老師作為引導者的角色,指引學生自主學習。但是現階段,教師在講解習題時,都是自己做、自己講,學生沒有參與其中,只是充當聽者的角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沒有溝通、交流的過程,讓學生產生了心理依賴,一遇到難以解決的習題就求助教師,沒有自我思考的習慣。長期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體驗不到數學的魅力,逐漸對數學喪失了興趣,沒有學習的動力。3.課后總結:教學過程還需要課后總結,其實就是教師對整個教學流程的反思的過程,包括備課、授課階段,自身的行為、方式,學生的接受狀況、教學效果等方面的分析總結。善于課后總結是教師提升個人能力的一種方式。
(二)學生方面的因素
1.課前的預習。到了高中,數學課堂的容量要大量增加,在一節課中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二十分鐘左右,如果學生不做好提前預習,在課堂上很難跟上教師的進度,不能掌握課堂的重點、難點,課間時間也很有限,有些學生根本沒機會向教師請教問題,久而久之疑問會越來越多,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將會大大降低,直至逐漸喪失對數學學習的興趣。2.課堂參與。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應該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與教師產生互動。教師在課堂上一味講解,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學生和教師沒有了互動的環節,上課情緒也相對下降,久而久之,學生對數學課感到無聊,從而嚴重地打擊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3.課后總結。有些學生對概念的認識、和公式的掌握沒有完全理解,因此,我們需要一個系統的課后分析、總結的環節,讓學生對基礎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做到舉一反三。
二、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上面分析了高中數學課堂的現狀,我結合教學實踐,得出以下幾點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用有效的
教學觀念武裝自己的頭腦課堂是學生汲取知識的主要陣營,我們每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要想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首先提高教師的講課效率。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低效率教學的危害性,積極采取良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措施,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改變以教師為課堂中心的傳統課堂模式,不斷學習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二)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數學課堂中來
現如今,教師都已經意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模式也由“教師講,學生聽”轉化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的新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要求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多多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探求問題的答案。這樣課堂氛圍才會不斷活躍起來,學生才會學到更多的知識,并讓學生喜歡上數學課堂。數學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給學生創造參與到課堂上來的條件:1.授課時間要精簡,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和討論;2.讓學生進行自我解題,找出解題方法;3.適當擴展課外知識;4.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其在課堂上進行發言、想象等,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角,如,在學習函數時,這堂課的難點是函數概念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逐步地把學生的思維帶入到函數概念中來,這樣可以使學生對函數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興趣對于學習來說十分重要,如果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興趣,他們便會積極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來,讓數學學習事半功倍。為了提高學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我們可以采取一些獨特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此外,我們還可以出一些有意思的題目,創設有趣的意境,來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時,可以引導學生收集一些知識、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研究一些有趣的數學問題,這些都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總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不僅是教師單方面的任務,還要與學生配合,讓學生融入到數學課堂,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愛數學,對數學的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
作者:李世清 單位:甘肅省民樂縣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篇8
1.1缺乏積極的數學學習興趣
數學學習困難學生對數學學習普遍缺乏興趣,在學習中意志力較為薄弱。其主要表現為: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尤其是對于理論性較強、較為抽象的概念或定理學習時,常常感到枯燥乏味,不愿意去進行長時間的鉆研。另外,這些學生在遇到難題時,很少愿意去主動探究錯誤的原因,因此常犯同樣的錯誤;對于那些具有探究性的問題,難以調動自己的思考和鉆研興趣,學習能力低下。
1.2缺乏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大多數數學學習困難學生學習苦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沒有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自學能力較差,難以找出問題的重難點,不能回答教材中敘述的問題。教學過程中,學習注意力難以集中,對學習缺乏積極性,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麻木無感;做題過程中,缺乏系統的解題思路,沒有思考的動力,遇到困難和挫折容易退縮,甚至是喪失信息;課下學習中,缺乏預習和復習的主動性,學習態度消極,敷衍應付。
1.3數學學習方法運用不當
學習方法對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成績至關重要。初中學生因為年齡原因,缺乏一定的學習自主性。學習過程中,不注重對數學的理解,偏重課本上定義、公式、定理的記憶,應用和歸納能力則較弱一些;做題過程中,沒有形成系統的解題方法,沒有進行及時的總結、歸納、推廣和引申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2.初中數學學習困難學生解決對策
2.1樹立學生數學學習的信心
教師要幫助數學學習困難學生消除畏懼心理,樹立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信心。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調整教學節奏。數學在初中的各門學科中屬于較難的學科,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較為苦難,對于學困生則難度更大。因此,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顧及全體學生的學習進程,從實際情況出發,按照梯度設置習題和課時進度等,恰當地調整教學節奏,讓學困生跟上學習計劃。第二,加強與學困生的交流。教師應該多注重學困生的心理變化,加強與學生們的交流,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待數學學習,及時改變他們對數學學習的畏懼心理,進行心理上的疏導,從而培養學困生的學習意志,幫助他們樹立學習數學學習的信心。
2.2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應當采取適當的措施,使學困生完善解題過程,訓練他們思維的嚴密性和批判性,幫助他們養成嚴謹治學的學習作風和習慣。教師應保持耐心,在反復的、深入淺出的分析中,不僅要使學生達成解決疑難問題的目標,還應當幫助學生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脈絡,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學會應用。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例題解題思路的剖析和解題方法的講授,注意舉一反三,采取更加直觀形象的解題方法,多歸納、引申和總結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動手能力,最終提升數學學習成績,幫助他們學習數學,愛上數學。
2.3教授科學正確地數學學習方法
教師應該注重教授學生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并且多加指導,幫助他們學會應用。第一,應該時常進行歸納和總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要給學生多歸納、多總結,使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脈絡和解題思路。同時,也要培養學生進行自我歸納和自我總結的能力,這樣可以更有針對性,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問題進行提高和完善。第二,幫助學生加強對概念和定理和理解和應用。教師在教給學生概念和定理時,不只是要進行字面上的解釋,還應當結合一定的例題,強化學生對定理及概念的理解和應用,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素養。
2.4提高數學教師的教學水平
教師的教學水平是教學質量的基礎。因此,初中數學老師也應當注重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不斷完善自我。教師可以采取的措施有:第一,尋找優化的教學設計。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名師講座、教師交流會等,吸取有效便捷的教學方法,尋找優化的教學設計,采取適合自己且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以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第二,通過適當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可以借助有效的競爭措施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教師可以采取獎勵制度,對于課堂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可以是精神獎勵,也可以是物質獎勵,營造一種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第三,創設情景式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將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進行結合,運用數學技巧解決生活難題,貼近學生的生活,以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最終提升學習成績。
3.總結
初中數學學習困難學生通常具有缺乏積極的學習興趣、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運用不當等表現,并且往往對數學學習存在著畏難心理。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該注重幫助這些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正確使用數學學習方法,同時,應當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實現學生和教師的同步成長。
篇9
1 學習數學困難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數學這門學科是一個門注重思考的學科,可以說數學是一門讓人在思考中獲得知識的學科,所以在數學學習中一定要注意動腦才能學好數學。
(2)作為學生來說,學生在初中時期數學基本知識薄弱,數學公式掌握不扎實,尤其是從初中直接升入中等職業學校,欠缺高中階段的數學學習和鍛煉。
(3)從傳統教學角度來說,數學這門學科已經被廣大同學以及家長認為是一門很難學習的學科,數學被認為是一門“無趣”、“單調”、“”的代名詞。所以,不管哪個階段的學生都唯恐避之不及,更談不到說積極地學習這門課程了。
(4)從學校對數學學習的態度來說,在中職學校中學生沒有太多關于升學的想法,學校的平時教學中也把重點放在了專業課上的實用數學上。沒有過多地要求同學們去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僅僅要求理解公式,了解基本的概念就可以了。對掌握數學的程度要求過低,這也無形中影響了中職學校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5)從學習方法上來說,筆者經過幾次在學校的抽查中得到以下結果供大家參考。我們大部分中職學校學生對如何學好數學感到很迷茫,其實有很多同學對數學都很有興趣,但由于找不到學習的竅門都半途放棄了。同時,學習興趣也是影響數學教學和學習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學習數學困難的原因
2.1 對數學認識少,學生思維能力差
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是組成數學思想基礎。數學思想是數學學習活動的推動力,數學方法對數學思想加以進行指導,為我們的數學活動提供切實有效的思路和教學方法。逐步形成了以數學知識為載體的數學思想方法,進而加強學生對數學規則的認知,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形成對數學結構的認識和思維素質的提升。由于,很多中職學生的自身原因,在初中階段數學成績就一直很差,對數學學習提不起來興趣,更不要提什么數學思想和數學基礎。但這兩點卻是學好數學不容忽視的兩個必要條件。
2.2 錯誤的學習方法,偏重于習題不重視思考
正確的學習方法與正確的作息時間,只有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才能學好數學這門課程。回想起在初中階段的學習,面臨著嚴重的升學壓力,我們的各位同學都處在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根本沒有從根源去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學習沒有機會、坐等老師來上課。在課前不進行預習,上課時對老師所講的內容絲毫不了解;從而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感,毫無主動學習的思想。屬于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事實也證明了這種教學和學習方式根本不能得到好的學習效果。
2.3 學生學習意志薄弱,缺乏信心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意志薄弱,對自己缺乏信心也是學不好數學的原因之一。對于升入中職學校的學生而言,在初中時期大部分同學對數學就不感興趣。數學成績也一直不好,所以才選擇了中職學校這種沒有升學壓力的學校來繼續學業。在初中學習中的不被認可讓很多同學對數學學習失去了信心,這無形中就降低了學好數學的幾率,進而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數學學習目標的實現。但是有些中職學生在初中階段數學成績并沒有那么差,但進入中職學校以后認為學校沒有升學壓力。就不用太用功去學習數學知識也可以了,在思想上就松懈下來。沒有以前那樣努力學習,在課堂學習的時候,對學習中的各個知識點的理解也不像以前那樣去認真思考。在功課上越欠越多,最后掉隊了都不知道。最后一種學生,就是對數學天生不敏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吃力、又缺乏探索學習精神,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學習知識。最后,對數學完全失去興趣。
3 解決對策
3.1 組建適合中職數學課程體系
我們在中職數學教學當中主要講解的是數學的實際應用性,主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與基本素質。由于,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的加快。中職學校中的學科也在不斷增加,對我們現在學習的數學知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育直管部門也要求學校精簡學時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再有就是中職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較弱,對數學這種比較抽象化的理論學科不好理解,嚴密的數學知識結構并不是他們所需要。在這種情況之下就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對數學課程的體系加以改進,放下以往那些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總結出一套適合現在學生學習的方式方法。從目前的情況分析,我們的中職教育數學體系中包括理論型模塊、實際應用型模塊、專業型模塊。
(1)理論型模塊:教學課程內容的設置要依據專業特性進行安排,盡量安排一些與本專業相關的數學知識進行學習,對中職教育中學習的必修課進行詳細耐心的講解,讓各位同學從本質學會數學知識。通過對數學基礎理論的學習,逐步使學生們建立起對數學的基本思想,一方面奠定日后專業課對數學知識的需求,另一方面讓同學們學會初步使用數學知識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同學們分析數學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去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
(2)實際應用型模塊:教學課程的設定要求每個專業的教師與數學老師一起商定,從不同學科不同角度來設置不同的數學課程,如汽修應用數學、會計應用數學、機電應用數學、數控應用數學等。這些課程都主要體現在其專業性上。所安排的課程主要體現在兩個字上“實用”,讓我們的同學深刻體會到數學就是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一模塊的授課我們可以選擇比較靈活的方式來開展。在課程設置目標上,我們不要要求過高。應該從實際的學生角度出發。只有這種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讓學生的思維發生改變,更有利于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進而才能培養出國家需要的人才。
(3)專業型模塊:體現在計算方式、數學在軟件編程中的應用,通過現今科技優勢來介紹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增加同學們的社會實踐感。
3.2 改進學習方法 提高學習興趣
(1)多年的中職教育中,我們很多老師往往都忽略了培養學生自身能力,重視結果看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對理論部分過于看輕,授課過程中對理論知識隨意刪減。使同學們不知道數學問題所產生的背景,失去了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最后的結果就是學生只對公式、定義、定理、法則一知半解,把知識理解得云里霧里摸不著頭腦。絲毫不能從本質上去看待真正的數學問題,沒有辦法形成完整的數學概念,更不能深刻地去領會結論。我們只有正確地培養思維方法和良好習慣。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才不能降低。所以,我們只有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大的改進作為突破口,才能有效改變現今的情況。在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2)數學教育是一門復雜學科,是我們人類歷史文明的一個總結過程,人類的發展與數學息息相關相輔相成。回顧歷史,在數學發展的整個過程中,也發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讓我們得到了很多經驗與教訓。用有趣的故事與枯燥的數學知識結合在一起,通過這些數學歷史故事來喚起學生們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也是完全可行的。
3.3 數學考試方式探索與研究
很長一段時間,所有的考試都是以限時、閉卷、筆試,試題的形式出現在各個考場。題目也基本上都是教材和習題上的翻版。學生們往往被動地學習書本知識,往往都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考試,對數學產生了恐懼。也無法實現中職教育對人才培養的目標。陳舊的數學考試模式影響數學教學目標的實現,數學考試的模式有待于探索與研究。
此外,我們還可以采用開卷考試的方法,從而考核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實際應用能力情況,主要以主觀題目為主。開卷考試的特點是學生必須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并且具有很強的分析和動腦能力,對語言的組織發揮有很大考驗,這樣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3.4 利用計算機網絡,提高教學質量
現如今計算機網絡十分發達,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數學應用平臺。數據的存儲就是有0和1組成,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對數學教學來說就更加有意義了。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編輯生產多媒體課件,能夠更好地把事物的時間順序、空間結構和運動過程的特點展現給同學們,進而簡化同學們對事物的認知過程,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更加容易理解。
總之,中職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但這些是正常。作為一個中職學校教師,我們應該努力去解決這些在教學中真實存在的問題。積極總結教學中的難點,想辦法突破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溫小允.職高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策略――多向交往.職教天地,2010(6).
篇10
一、中學數學學困生學習效率低下的原因
(一)學困生難以把握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
有的中學數學學困生對課本中的概念、公式和定理只是簡單地死記硬背,不知其所以然,導致新舊知識的銜接出現斷裂,從而導致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大為下降;有的學困生只能簡單理解課本中的例題,當遇到同類變式的題型或者是更高級的變化題型后就會一籌莫展,不知所措。眾所周知,數學是邏輯性很強的學科,章節之間總是有關聯的,環環相扣,前面的知識沒有理解,基礎沒有打好,后面的內容就更難以把握了。
(二)學困生數學學習興趣的缺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做有興趣的事,做起來都會動力十足,遇到再大的困難都會堅持不懈。所以,中學數學學困生有很大部分人是因為其學習數學的興趣不高,對數學有厭倦的情緒,進而影響到自己的學習效率。有的學生由于不喜歡自己的數學教師,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此外,也有部分學生因為自己的數學基礎太差,對自己沒有信心,直接放棄了學習數學。
(三)學困生沒有做好數學學習的計劃
良好的數學學習計劃可以為學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可以督促其有效利用時間,并及時對自己的數學學習進行適當的總結。計劃分為短期、中期和長期,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來安排。如果學生缺乏數學學習計劃,就會進入一種漫無目的的學習狀態,就像失控的汽車一樣到處亂撞,結果是浪費了時間,學習上卻一無所獲。
(四)學困生缺乏反思和總結
很多數學學困生都是盲目學習,這些學生不是不努力,他們甚至比誰都用功,就是成績趕不上來。究其原因,跟他們數學學習過程中缺乏反思和總結有著密切的關系。很多學生說自己沒有時間去反思和總結,他們有做不完的題目和作業。這種錯誤的認識導致的結果是學生做了大量的習題,卻沒掌握方法。中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成反思和總結的好習慣,鼓勵大家及時總結自己的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有效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
二、中學數學學困生高效學習的建議
(一)幫助學困生全面正確地認識數學學科
中學數學教師要幫助學生全面正確地認識本學科,讓他們深刻明白數學學習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教師要使學生明白,數學不僅是學校學習中的一門重要學科,還是一種認識世界的工具。學好數學,不僅可以評優、升學,還可以提高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好將來建設祖國的準備。中學數學是基礎科目,是為將來的深造學習打基礎。生活中的很多工具、現象和產品都和數學知識密切相關,數學知識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二)幫助學困生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沒有興趣,學生就會覺得數學枯燥無味,產生抵觸情緒,難以繼續學習,進而影響他們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和面臨的困難,關心和幫助他們,使其恢復對自己的信心,教師要少批評學生,不能辱罵甚至體罰學生,多進行正面的鼓勵和贊揚。青春期的中學生很容易激動和感情用事,教師應該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和思想動態給予恰當的開導和勸說,真正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及時找出幫助他們培養數學學習興趣的辦法。
(三)幫助學困生制定和監督實施數學學習計劃
一個良好的學習計劃可以幫助學生井井有條地管理自己的學習,對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效率十分有幫助。不同的學生,應該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時間支配情況來制定計劃,可以制定一個短期的、中期的或者長期的計劃,也可以根據實際靈活制定相應的計劃。教師要使學生明白,制定數學學習計劃是為了更好地、更有秩序地安排自己的學習,以便約束自己的行為,控制自己的時間,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四)提醒學困生及時總結和反思自身的學習
提醒數學學困生及時總結和反思自身的學習,讓他們養成一個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當學習的知識積少成多之后,自己進行恰當的總結和反思是很有必要的。總結和反思可以讓學生明白自己在學習上的漏洞和難點,也有助于學生將知識系統化,幫助他們將前后的知識聯系起來,加深理解和領會,這對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非常有幫助。
三、結束語
數學是中學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學科,可以說是影響學生今后繼續深造的基礎性學科。學好數學關系重大,意義深遠。因此,作為中學數學教師,我們應該細心觀察學習困難生的學習狀況,多與他們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和實際需要,督促他們做好學習計劃,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鼓勵他們多思考、總結和歸納。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逐步糾正學生對數學的錯誤認識,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差生心理與教育:修訂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沈德立.高效率學習的心理學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篇11
一、案例背景
1.學生學習情況
該生數學科目從初中開始就比較薄弱,文科成績較好。學生對數學的反應慢,害怕數學,對數學的理解不是很好。
2.學生家庭情況
學生的母親很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效,認為最重要的是提升學習成績,但不希望學生害怕數學。因此,需要尋求一種方法能使學生理解數學,不再對數學產生恐懼感。
二、案例回放
1.學生情況
學生性格較開朗,學習成績一般,筆者在與學生的溝通中了解到學生的特點:
(1)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剛步入高中,沒有適應高中數學“內容難、容量大”的學科特點,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幾乎沒有預習、總結歸納的習慣,聽完課就寫作業,不喜歡與老師交流問題。
(2)學習動力不足
該生把學習當成一件應付式工作,沒有投入到學習氛圍中,沒有體驗獲得知識的喜悅感,也沒有克服難題的信心與動力,學生對待學習的認知程度也不夠。
(3)心理干擾因素較多
該生很不喜歡理科(尤其是數學),對數學學習有心理壓力。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導致學生數學越學越不好,對數學的恐懼感也越來越深。
2.家長情況
家長在管理學生方面是嚴厲與關心并存。一方面,家長很關心學生。特別是學生的起居生活,家長希望學生能夠獲得好的成績,未來有好的發展。另一方面,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很高。家長迫切地希望學生能夠提分,這對學生而言也是一種壓力的來源,讓學生對薄弱科目產生恐懼心理。
三、督導診斷
本案例中,筆者發現學生對數學學習存在畏懼感,家長的過度關注也給學生帶來緊迫感,這都導致了問題的發生。
1.初中時就不喜歡數學
該生在初中就一直存在如下情況:在課堂上沉默寡言,害怕老師提問,害怕到黑板上板演。課后對作業無從下手,考試時滿腦子的是不會做。由于畏懼心理,該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信心,這種心理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緩解與改變,造成長期以來一直壓抑的數學學習心態。
2.高中數學成績更加不理想
到了高中,這種情況更嚴重了,學生的數學成績更加不好(期末考試滿分150分的試卷只得了60分左右),更進一步造成學生的心理壓力。這種恐懼感也進一步加深。
四、指導與建議
本案例中,筆者主要從如何克服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恐懼感出發,不僅從學生方面考慮,也從教育角度解決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1.學生應端正數學學習的態度
學數學要樂觀,充滿自信。碰到難題,要積極尋找有效的方法去解決,才能學好數學。很多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很被動,只做作業,不完成額外任務。而高中數學中許多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去解決,不能只是上課、下課、完成作業,要多與其他學生和老師交流,端正了學習態度,數學能力才能提高。
2.學生應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學生要有良好的聽課習慣,高中數學“內容難,容量大”,所以聽課要專注。還要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課上帶著問題聽講和課后復習的習慣。同時,還要有良好的作業習慣,包括課后作業要獨立完成,自己對較難知識點進行額外練習,學完一個模塊應做好總結反思,使前后知識組塊。根據心理學認知規律,只有知識、方法、能力組成結構,數學學習才具有生命力。
3.教師與家長應多鼓勵學生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中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贊揚。”鼓勵就是對他人認可,鼓勵可以激發一個人積極向上的精神,挖掘其潛能。因此,在教育學生時,要引導學生:不斷犯錯是學習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遇到不懂的問題或是出錯的地方要分析原因,直到完全理解,用鼓勵來激勵學生不斷進取。
4.教師應明確學習目標
若無興趣,必定抑制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活動,該生剛上高一,學習目標不強,因此,教師要從多方面向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即提高要掌握什么數學知識、技能,解決哪類數學問題等。學生初學函數,數形結合的能力極差,存在著很強的畏懼心理,教師應告訴學生,開始學時的確如此,感覺很難,每一位學生都是如此,但只要堅持鉆下去,就會理解,并會越學越順、越學越有收獲!這樣才能使學生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增強其克服困難的信心。
總之,筆者希望學生能在今后的數學學習中能養成良好數學學習態度,克服對數學學習的恐懼感!
篇12
高中數學是一門對邏輯思維較高的學科,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對許多高中生來說,是一門重要學科與難學學科,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受到思考不周而引發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從而導致難以對習題做出正確回答。對此,加強對做錯了的習題的反思,專門對數學錯題進行集中歸納整理,顯得非常必要。事實上,許多高中數學教師從自身教學實踐經驗中感到,通過引導學生構建錯題集加強他們的數學學習,記錄他們數學學習中的心路歷程,是一個引領學生優化自身數學學習效果與質量的好辦法和好策略,有助于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培育,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把握數學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有助于他們數學素養的不斷提升。下面筆者結合多年來高中數學教學的實踐經驗,就高中文科班數學錯題集的制作與使用這一主題展開探討,希望能對廣大高中文科生的數學學習和同仁的數學教學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二、數學錯題集概述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在日常習題練習、作業練習、階段測驗、階段考試、期中或期末考試等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從而不能正確地把題目做好,將這些曾經出錯的問題摘抄或剪切后粘貼在某一筆記本上,定期或不定期地加以回顧,不斷提醒自己要特別注意,而不要犯同樣的錯誤,不要對某些知識結構的認識造成盲點,不要對某些知識原理有殘缺性認識,不要再對某些問題產生思維定勢,從而不斷提高自身分析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的實戰能力,由此可見,搞好數學錯題集的收集與整理,對于高中生的數學學習來說,非常必要,對于教師的教學來說顯得很有必要。
三、如何制作數學錯題集
從數學錯題集制作的經驗中感到,高中數學錯題集的制作應盡可能做規范,應從錯題集的基本格式、編收形式、集結裝訂等多個方面考慮,力爭做到邏輯清晰、意思明了、重點突出,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把握好錯題集的基本格式。在做數學習題的過程中,出現錯題總是有原因的,要么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或把握不清,要么對數學某一知識原理的應用條件理解或把握不清,要么對某一知識點就根本沒有印象存在信息盲區,等等。因此,對于每一個錯題,要先想一想自己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切實深入分析為什么出錯?應采取什么樣的思路才能正確地解答問題?有哪些簡便的解題方法?與此類問題相關的問題還有哪些?這類問題在形式變換之后又會出現什么樣的新情況?……由此筆者認為對錯題集的整理應主要明確的要素有:①錯題的原題;②對習題的錯解;③出現錯解的原因;④正確分析問題的思路;⑤正確解答問題的過程;⑥該類題型的樣式變換和拓展形式;⑦簡短的反思與總結。
例如,原題:已知在平面上存在某直線y=kx+2,以及A(-3,2),B(5,9)兩定點,若要使該直線與線段AB可以相交,那么實數k的取值范圍應是什么?
對此題,許多同學由于存在對直線斜率的圖形認識不清的問題,不能正確作答,因此可以將問題定位于“不能正確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解題,不能認識到該直線存在恒過某點P(0,2)的這一特性,因而正確的解題方式應是求解出直線PA和直線PB的斜率,那么k值便介于該兩值之間,從而得到正確答案。該題的變換形式便是直線過某固定點的變換,反思總結在于把握好“兩條邊界直線”的斜率值。
2.科學搞好錯題的整理和歸類。做題出現問題的原因具有一定的類型性,比如,有的是對數學概念的認識不清楚,有的是對習題的審視不清楚,有的是沒有對問題的全局考慮清楚存在顧此失彼的情況,有的是沒有應用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有的是受到某些干擾因素的影響導致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點,有的是沒有聯合多個數學知識點進行聯動解答,有的是對問題的解讀出現方向性偏差,有的是由于粗心大意而沒有看清楚題目本意存在答非所問,等等。
例如,在平面幾何中,有過這樣一道習題,判斷“直徑平分弦就垂直于該弦”是否正確,許多同學非常自信地錯誤地回答該判斷是正確的,結果失分了。反思總結,在于沒有將概念搞清楚導致出錯,錯就錯在“弦可以是直徑,而兩條直徑總是平分的但不一定垂直”。
四、如何使用錯題集
錯題集的收集與整理所費時間與精力不少,要科學而正確地應用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筆者認為錯題集的應用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1.經常查看與反思。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對在高中數學學習的錯誤應經常反思,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地查看與反思錯題集,可以讓自己對數學相關概念、定義和原理理解更透徹、印象更深刻,從而在以后的作答中不再出現問題。
2.加強與他人的交流。故步自封永遠難以發展,對于高中數學學習來說,同樣如此,而對于高中數學錯題集來說也同樣如此。對于出現作答錯誤的問題,應加強與同學的交流,看看其他同學是如何分析和解答該類問的,與教師交流,請老師幫助自己分析出錯的原因和關鍵在哪里,從而產生更深刻的印象,為以后不再出現問題“強基固本”。
五、結語
失敗是成功之母,高中數學學習中加強對平時失敗的反思,多反思一下自身出錯的原因與癥結所在,不斷積累成功解答的思路和技巧,從品味錯題的痛苦中獲得將來成功的甜頭,從對錯題的不斷梳理與總結中,增強對數學相關概念與原理的把握,提高對其的理解深度和應用熟練程度,讓自己學會在錯誤的痛苦中快樂成長,由此不斷提高數學學習質量,提升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篇13
一、智力因素
1.數學基礎知識薄弱
(1)數學是一門邏輯性、結構性非常強的學科,后繼的學習必須建立在先前知識的基礎之上,先前數學基礎知識學習不扎實,對后繼數學知識的學習必然帶來影響,尤其是某些重要數學知識環節的缺課,會對后繼數學知識的學習產生嚴重的障礙。有些數學學困生就是輸在了起點,使后繼的數學學習不能達到應有的水平。(2)一般說來,學困生接受的基礎知識不熟練、不系統,學過的知識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又不能及時的歸納、整理、完善,嚴重的阻礙著學習能力的發展。
2.學習策略及方法不佳
(1)不會閱讀課本,不會歸納總結知識要點。對每個知識點理解的不透,例如,集合N、N*的運用中,許多同學不清楚0到底屬于哪一個集合,在這個問題上經常出錯。(2)對學過的知識不善于聯系,不會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新問題。(3)不注重學習過程,不重視解題方法的總結。(4)對知識的運用只停留在模仿層面上,不能駕馭知識,稍有變化,就感到束手無策。(5)基本方法不熟,對學過的方法掌握的不到位,導致出現類似問題時仍然不會解答。(6)缺乏常用的一些特殊的技巧,不能運用技巧性的手段解決規律性強的問題。(7)不重視基本公式的變形,逆向思維欠缺,不能熟練地多方位地變形運用公式。(8)對公式、定理的限制條件容易忽視,不能正確的理解和運用限制條件,例如,在運用均值不等式:a + b ≥2時,必須保證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條件,但有的同學不注意這個條件,只依賴不等式的結構單方面考慮問題,以至出錯。(9)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很難形成數學思想,從而導致不會分類討論,不會數形結合,不會化歸轉化,不會反證,不會換位思考等。
3.數學學習的能力較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解題時思維不周密,分析問題不全面,該分類時不分類,該綜合時不綜合,顧此失彼。
(2)思維不靈活,不能巧妙的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表現在對公式的變形、命題的變更、解題方法的換位思考等方面思維呆板,方法單一,不能觸類旁通,不能靈活自如的解決問題。
(3)思維不深刻,表現在不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思考問題。不會分析問題,不知解題的方向,不能合理的運用類比、比較、聯想、想象等思維方式。
(4)基本運算能力差,很容易在簡單運算中出錯,例如,在解方程、方程組、不等式等最基本的運算時,速度慢,錯誤多。
(5)空間想象能力差,對最基本的空間圖形認識不明確,理解不到位。
二、非智力因素
數學學困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往往也暴露出很多非智力因素,如需要、動機、興趣、個性和自我效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缺乏數學學習興趣,數學學習的動力不足
數學學困生只所以成績差,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數學不感興趣,討厭數學。對數學的興趣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內驅力,數學學習的內驅力是指對數學學習和數學規律的掌握感興趣,喜歡數學學習,在數學學習中能夠獲得樂趣。學生也只有對數學產生興趣,才能愉快的去接受和運用數學知識,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數學學困生往往不喜歡學習數學,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厭學情緒強烈,缺乏數學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數學課堂上,不能專心聽講,不愿意發言,不認真思考問題,有意注意保持的時間短,跟不上老師的節奏。
2.數學學習中存在許多心理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具有自卑感、失落感。由于學困生學習成績差,一時無法彌補他們在群體中的落后地位,家長埋怨、教師指責、同學歧視,導致他們自暴自棄,不思進取,形成一種心理定勢:“我不如人”,長期生活在一種頹喪、抑郁的氛圍中,對學習喪失信心。
(2)具有惰性心理。學習不積極、不主動,怕動腦筋、缺乏吃苦精神。運算稍繁雜,就不想去做;題目較長,就不想去看;問題稍延伸,就不去聯想;不想獨立完成作業。不注重學習過程,不重視知識的積累和應用,總想著在學習上找一條捷徑。
(3)具有膽怯心理。學習中碰到困難不敢向老師和同學請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學習缺點,怕別人譏笑,結果存在的問題得不到解決,越積越多,形成惡性循環。
(4)具有壓抑心理。大多數學困生內心具有搞好學習的愿望,也希望得到他人的幫助。但由于數學基礎薄弱,存在的困難較多,盡管自己比較努力,但仍趕不上去,于是,得不到老師的重視、同學的關懷、家庭的溫暖,常常陷于痛苦憂傷和難以自拔的心境之中,情緒波動大、性格浮躁,導致悲觀消極的壓抑心理產生。
(5)具有逆反心理。由于學困生得到的常常是批評、指責,因此,對老師和家長的教育產生反感,導致對數學這門課的厭學。
(6)志向水平低。大多數學困生都缺乏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對自己的學業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不認真對待學習,對學習不感興趣。
三、客觀因素
數學學困生除了以上其自身的因素外,客觀方面如數學內容、數學教學方法也是產生數學學業不良的學生比例大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