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診斷影像學急診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醫學診斷中,影像學還是一門新興的科學,但是隨著醫學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其在臨床中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作為診斷的依據,影像學診斷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更加科學的依據,在疾病診斷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從倫琴發現X線開始,到人們歷史上的第一張X線片,從CT、MRI、介入放射學等技術的新興,到影像學技術、影像學診斷的普及,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是一個快速而逐步科學的過程。當前,醫學影像學技術在診斷中的運用,已經開始了影像學新的數字影像時代,技術不斷革新,在臨床醫學診斷和治療領域更是不斷進步。醫學影像學的不斷發展,是整體醫學發展中的一個熱點,也是未來醫學發展的一個趨勢。在未來,醫學影像學的診斷作用將會更加普及,技術也會更加先進,對醫學的貢獻將會更大。
二、醫學影像學的含義
在廣泛意義上,醫學影像學是指通過X線的成像,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成像,超聲成像,正子掃描,腦電圖,腦磁圖,眼球追蹤,穿顱磁波刺激等現代成像技術,來檢查人體無法用非手術手段檢查的部位的過程。醫學影像學也稱醫學成像,又因,之前的膠卷使用的是感光材料鹵化銀化學感光物來成像的,所以其又稱為鹵化銀成像。
三、影像學的發展現狀
目前,隨著影像的發展,在臨床檢查中,X線的透視檢查已經逐步減少或被取代,X線攝影檢查,被推廣開來,其中的DR檢查運用的最為廣泛。傳統的X線造影檢查也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取代。這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首先是X線的脊髓照影技術被MRI技術取代,其次是X線在消化道造影、經靜脈腎盂造影等,被多排的螺旋CT、MRI結合光學內鏡成像技術所替代,另外,DSA的診斷價值逐漸開發出來,取代了CT血管成像和MR的血管成像技術。目前,CT已經成為了臨床急診和確診的重要依據,MRI也因其無創性、無輻射性、成像參數多、承載信息量大等特性,成為了臨床重大疾病的診斷技術。超聲及其設備也因其價格低、無創傷等在臨床上被廣泛運用在了影響學篩選檢查中。此外,DS A E t成為了介入治療的工具。從影響學的發展來看,將來,分子成像將是醫學影像學的重要發展方向和研究熱點之一。
四、影像學的診斷作用
影像學診斷已經被廣泛運用在了臨床上的各個方面,一般來說,影像學的診斷作用為:檢出病灶、病變點定位、腫瘤良惡性鑒別、術前分期評估、介入診斷及治療、隨訪觀察等,涉及骨科檢查與診斷、胸腔檢查與診斷、消化道檢查與診斷、泌尿系統檢查與診斷、婦產疾病檢查與診斷等。診斷技術主要包括:透視、放射線片、CT、MRI、超聲、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等。隨著醫學的發展和影像學技術的不斷更新,目前影像學診斷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價值。
(一)反應局部循環的狀況
CT技術和MRI的灌注成像以及MRI的擴散成像等,均可以反應出人體結構的血流量、血容量、循環時間,甚至可以細微到水分子在細胞內的擴散運動等,通過這些技術的運用,在臨床上可以給人們提供更多、更詳細、更細微的診斷信息,臨床主要用于腦、心肌等一些實質性臟器的診斷。
(二)顯示腦白質纖維束的走形級改變情況
影響學技術中的MR張良成像技術在診斷時可以顯示出腦白質的纖維束走形情況和改變情況,MR張良成像技術其實屬于擴散成像技術的延伸,更加有利于人們準確的診斷疾病。
(三)腦皮質功能定位
MR功能性成像技術可以實現腦皮質功能定位。隨著影像學的發展,此項技術已經從簡單的腦區功能識別發展到了神經學、生理學等領域。可用于喉癌術后與發音功能相關的腦區變化觀察,有利于發音功能的恢復。可用于某些疾病康復患者腦皮層反應的觀察與訓練等。
(四)心臟功能成像
通過CT、MRI成像技術在心肌檢查中的運用可以顯示出某支冠狀動脈閉塞后相應心肌供血情況和活性,及觀察治療后的康復情況,指導心肌梗塞等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五)檢查組織變化,鑒別疾病
影像學磁共振波普可以檢測組織的化學成分在磁共振波普上的波形,以此來診斷疾病的類型與組織變化。如,前列腺疾病增生與癌變的診斷、腦腫瘤的診斷與術后復發性診斷等。
五、影像學的發展前景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與影像學的不斷發展,目前集診斷與治療一體的影響學技術和設備也在不斷的發展與成熟中,未來疾病的診斷將會更加快捷與準確,治療效果也會大幅度提升。此外,通過計算機仿真技術的發展與運用,影像學診斷技術獎更加直觀與明確,手術范圍的確定與病灶切術范圍將會更加準確與直接。
在影像學網絡化發展的基礎上,影像學的圖像處理技術也會成為臨床上的常規技術,服務器軟件也將取代工作站,實現多點化同時處理,提高圖像自動處理技術水平。此外,影響學圖像的傳輸也將更加便捷、清晰、準確,甚至醫生可以在家里或是度假圖中處理診斷圖像,完成診斷報告等。
分子成像將會是未來影像學發展的熱點,針對多組織、器官特異性的對比劑將會問世,通過特定基因表達、對比增強效果將會更佳,診斷特異性也會更強,在臨床上真正實現疾病的早期診斷。
未來影像學的作用將不單單局限于診斷與治療,甚至會廣泛涉及到疾病的預防與保健、人體健康管理等領域。科學在發展,影像學技術也在不斷更新,隨著分子技術、基因工程等更加細微與高端技術的發展,影像學技術的發展空間將會更加廣闊,應用范圍也會更加廣泛,其前景是我們無法預料的。
參考文獻:
[1]唐農軒.矯形外科應用影像診斷學基礎[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7
[2]林曰增,張雪林 分子影像學研究進展 臨床放射學雜志 2003年第22卷第1期
[3]李果珍.臨床體部CT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篇2
1 肺炎性假瘤的CT表現
假瘤可發生在肺的任何部位,以右肺下葉居多,病變多位于肺的較表淺部位,靠近斜裂、橫裂或縱隔旁,呈圓形、橢圓形結節或腫塊,直徑大多為2~4cm,邊緣多清楚而光滑。但有報道少數腫塊巨大,直徑可達三十幾厘米,還有的呈不規則形,少數可毛糙或有毛刺樣改變,以及伴粗大血管紋理者,這與肺炎性假瘤的周邊病理變化有關,邊緣光整者多有假包膜形成,而無假包膜的病灶周邊有增殖性炎癥或滲出性炎癥,表現為邊緣毛糙、不規則。“桃尖征”由炎癥在吸收與局限過程中鄰近肺組織或胸膜與炎性假瘤的假膜粘連牽拉所致,被認為是肺炎性假瘤的特征性表現。
病灶在肺窗及縱隔窗所顯示形態大小比較一致,密度比較均勻,呈軟組織密度,少數有空洞,但其內壁較光滑;少數可有斑點狀鈣化;較大的病變內可有空氣支氣管征,此為肺部炎性病變的另一重要特征。
肺炎性假瘤臨床表現及影像表現無特異性,部分病人腫塊胸膜緣可見尖角樣改變,出現肥厚、粘連。,病灶周圍的炎性反應、鄰近胸膜增厚、粘連在肺癌中表現顯著,這也是診斷炎性假瘤的有力佐證。
CT增強掃描與腫塊的組織結構內血管成分不同可出現均勻強化,腫塊周圍部強化或腫塊無強化,有學者認為腫塊周圍增強程度高于中心部是炎性假瘤較為特征性的表現,Murata等認為凈增值常大于60Hu,其時間密度曲線往往呈迅速上升型。
2 CT診斷及病理基礎
肺炎性假瘤根據病變成分不同可分為兩種類型,即炎性纖維組織細胞型及漿細胞肉芽腫型。鏡下所見病變肺組織結構完全消失,代以梭形細胞和炎細胞浸潤。其中梭形細胞缺乏明顯核異型性、病理性核分裂及凝固性壞死。病變內可伴小的液化壞死灶及囊腫形成,液化壞死物排出形成空洞或空泡。因不呈急性壞死,而多無氣液平面。肺炎性假瘤各型的細胞雖然增生,但分化良好,無惡性腫瘤證據。炎性假瘤對鄰近組織只有壓迫作用,而無浸潤破壞現象,這有別于真性腫瘤。病灶邊緣多清晰、規整,密度可均勻,少部分病灶內伴有小空泡及液化壞死區。肺炎性假瘤因鄰近段支氣管開口受壓變窄,可造成阻塞性肺氣腫或鄰近段代償性肺氣腫。肺炎性假瘤可以呈慢性肺炎吸收后的改變。病灶本身的機化纖維化收縮過程可造成病灶的邊緣呈特征性的向心性“弓形凹陷征”,肺癌腫瘤間質纖維主要包括膠原纖維和強力纖維,其細胞膜下可見平滑肌微絲,既有收縮功能又能分泌膠原。肺癌向周圍生長時首先沿毛細血管、肺小間隔及淋巴管浸潤,使其變僵硬,在瘤內收縮功能牽拉的作用下,受侵犯的毛細血管、淋巴管及肺小間隔變直、變尖,呈“毛刺征”。由于生長過程中的生長速度及阻力不同即產生“分葉征”,這兩種征象可造成病灶的外形飽滿呈“膨脹形態”。
肺炎性假瘤是一種在慢性炎癥的基礎上,停止原始炎癥的發展,轉為非特異性炎性反應性機化過程,或轉為病因不明的良性瘤樣變的另一種狀態的慢性發展過程。病變反復變化,造成其特有的“收縮形態”的CT表現。而肺癌是一種惡性腫瘤,在各種細胞類型的特點下快速或緩慢生長、增大,病變發展單純,呈特有的“膨脹形態”的CT表現。段鈺認為,正電子發射型斷層顯像(PET)和CT結合,診斷惡性病灶的靈敏度為92.8%,準確性為85.9%。
3 鑒別診斷
3.1 肺炎性假瘤與肺癌鑒別 肺部CT上大多表現為單個孤立的圓形或橢圓形結節影,可發生于兩肺各葉及肺段內,好發于兩肺上葉、下葉背段及舌葉,與肺部炎癥、結核、腫瘤的好發部位相似,不能根據部位作出鑒別診斷。我們將中央型肺癌結節視為“癌頭”,由肺癌結節侵犯阻塞段支氣管而引起的肺段阻寒性肺炎或肺不張視為“癌尾”,其綜合形態為“癌頭尾”征。肺炎性假瘤一般癥狀較輕或無癥狀,瘤體增長緩慢,病史較長,可有小空洞、充氣支氣管征,病灶周圍一般無衛星灶,病灶增強顯著均勻,病灶基底可廣泛貼于胸膜,局部胸膜粘連增厚,但無胸水及胸痛,可有縱隔淋巴結腫大但無融合征象,這些均可提示肺炎性假瘤的診斷。肺炎性假瘤的密度同周圍型肺癌相比偏低,在統計學上有差異,其原因為病灶內仍有未完全機化的炎性滲出物,而且多數病灶內部因出現鈣化、空洞、空泡及充氣支氣管征而表現密度不均勻,如果在結節內發現鈣化,并結合其形狀、含量及分布等特點,對定性診斷有很大幫助。文獻報道,CT增強薄層掃描能清晰顯示肺癌小病灶內腫瘤血管的特征性表現:“異性血管強化征”,而肺炎性假瘤和結核球病灶內不出現該種血管病理征象,認為此征象在鑒別診斷上有重要意義。
3.2 肺炎性假瘤與結核球的鑒別結核球邊緣清楚,密度較高,可見斑點樣鈣化或邊緣性小空洞,增強掃描無強化或邊緣強化,周圍可見“衛星灶”,胸膜鈣化、(1)結核球好發于上葉尖后段或下葉背段;(2)肺炎性假瘤胸膜增厚較為廣泛,而結核多出現胸膜鈣化、胸水征象;(3)增強掃描肺炎性假瘤多呈均勻性強化,很少病例呈厚薄不均的周圍環狀強化,強化程度高;結核球的強化方式往往為包膜樣強化,少數無強化。
綜上所述,作者認為有下列情況應考慮到肺部炎性假瘤的可能:(1)病史中多有呼吸道感染史,病程較長。(2)腫塊生長緩慢,可長時間無特殊變化。(3)影像學表現:肺野內類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多發于肺葉周邊,有胸膜粘連征象而無胸膜凹陷征,有桃尖征,無鈣化,縱隔淋巴結腫大不明顯或無腫大等。(4)無周圍器官受侵及轉移征象。(5)纖維支氣管鏡活檢大多數為慢性炎癥。由于肺炎性假瘤雖是肺部良性病變,但術前很難與肺癌鑒別,少數有惡變傾向,故對于肺炎性假瘤及肺部不明性質的腫塊應積極行手術治療。治療上仍依靠手術,術中快速冰凍病理檢查,對明確病因及確定手術方式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屈大望,張熙曾,蘇延軍,等,肺部炎性假瘤的臨床診治(附178例報告)[J],中國腫瘤臨床,2000,27(6):455―457
[2]崔允峰,任德印,武樂斌,桃尖征對肺炎性假瘤的x線診斷的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1988,7(1):10
篇3
醫學影像技術的醫學影像技術正變得越來越流行,醫學影像技術也是最有前途的專業之一[1]。醫學影像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可以大大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性,減少誤診的發生。
。X射線成像主要取決于射線波長的穿透。主要用于觀察人體器官和組織,如骨骼、形態、位置、性質、金屬異物等。如果人體骨骼或器官有損傷或變形,可用射線掃描相關部位,然后在膠片上進行成像。從膠片的成像可以看到體內的病變,然后醫生會根據病變的部位或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2]. 目前的X射線技術比以前更加完善和先進。以前難以成像的自然組織和器官,如血管、心臟、膀胱等,現在可以通過X射線成像。目前,大多數X射線攝影和透視設備采用多主機系統,然后與各種攝影、診斷床等輔助設備一起使用。結合先進的計算機控制和圖像處理系統,X射線技術可以完成一些特殊任務和功能測試。
。CT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人體組織吸收的X射線的不同性質。它可以將人體的一個特定層分成許多立方體。X射線可以通過掃描這些立方體獲得臨床診斷信息。計算機體層攝影技術主要掃描人體的某個部位或區域,然后在連接的計算機中形成診斷數據或治療措施。計算機體層攝影技術在組織橫斷面掃描中的精度非常高。計算機體層攝影技術與射線成像的最大區別在于前者不僅可以定性地監測人體器官的進展,而且可以提供準確的檢測數據信息。此外,計算機體層攝影技術不僅具有非常快的掃描速度,而且具有特別高的最終成像分辨率。攝影技術的掃描區域和工作區域的大小也關系到攝影和成像的效率。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與人體密切相關的磁共振成像。其工作原理是,當人體受到外部固定脈沖的刺激時,人體內會發生磁共振。一旦磁場消失,質子將發送MR信號以形成圖像。磁共振血流成像技術在磁共振成像中可以清晰地顯示心臟、心房等器官的精細結構,也為各種心臟病的準確治療提供了依據。
陰影技術有許多應用,如腰間盤突出、寄生蟲、腦血管疾病、腫瘤、鼻炎、頭痛、心血管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計算機體層攝影技術可用于診斷。通過CT的成像技術可以了解患者的實際情況。醫生可以通過CT的影像為患者制定適當的治療計劃。計算機體層攝影技術可以提高醫生診斷病因的準確性[3]。
。然而,使用計算機X線攝影有一個缺點,即在用X射線進行診斷時會對患者的身體功能造成一些損害。一般來說,計算機X線攝影的技術很少應用于腹部器官疾病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因此,在使用計算機X線攝影技術之前,醫生必須熟悉患者的病情,不能隨意使用攝影和成像技術,然后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攝影和成像技術。
。此外,高頻超聲成像技術還可以使用微型探頭檢查和診斷胃腸道疾病和胃腸道腫瘤。通過微型探頭,醫生可以了解腫瘤的大小、深度和范圍,更好地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和治療方法,降低腫瘤患者的治療風險,提高腫瘤患者的治愈概率[4]。
。醫生可以通過三維超聲成像技術了解胎兒的生產情況。此外,三維超聲成像技術也將用于生殖醫學和圍產期觀察。
超聲造影劑注射到人體靜脈后,它會隨著毛細血管擴散到全身,然后通過相應的對比成像技術將體內各種器官和組織的實際情況成像到計算機上。此外,超聲造影劑還可以反映人體各器官和組織的血流情況,為臨床診斷提供堅實的事實依據。總之,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他們在醫學領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最突出的應該是醫學成像技術。在臨床診斷中,醫學影像技術不僅可以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性,而且可以提高我國的醫療水平。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的醫療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醫學影像技術對臨床診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相關部門和醫院必須更加重視醫學影像技術,努力提高醫院的質量和水平。本文對醫學影像技術的工作原理和應用范圍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和研究,希望我國的醫療事業能夠不斷改進和提高。
[1]程磊。醫學影像技術在醫學影像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年,19(28):212。
篇4
Avascular necrosis imaging diagnosis and application
FangMin (sichuan people's hospital of sichuan LinShuiXian LinShui 638500)
【Abstract】 Objective orthopaedic imaging diagnosis. Methods clinical imaging. The X-ray of 78 patients. Ficat according to law. Ⅰ into Ⅴ - Ⅱ period Ⅰ ~ 9 cases, did not see the positive signs. ANFH early diagnosis is discussed, and the key to ANFH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the early clinical have important value.
【Keywrods】 femoral avascular necrosis imaging applications
1 骨科影像學診斷
1.1 X線常用方法包括透視(觀察四肢骨折、異物存留、定位,但對脊柱、頭顱、骨盆等不易辨認,不能保存資料)、平片(可留存)、斷層、放大(提高分辨率)、強迫性攝影(顯示特殊部位)和造影(血管、關節、髓腔、髓核竇道),根據需要選用。
對所謂“特征性”X線圖像正確理解,如光芒樣骨膜反應常見于骨肉瘤,但也見于粉化網狀細胞肉瘤、轉移瘤;蔥皮樣骨膜反應見于Ewing瘤,也見于化膿性骨髓炎;皂泡樣影見于巨細胞瘤,也見于血管瘤。故雖是重要參考資料,但不能單一依據。
1.2 認識X線的局限性。早期病變仍有一定時間上差異,過小病變不易發現,膿血等液體不易鑒別,局部變化不能反映全身疾患的全貌,應結合臨床、病檢和影像進行診斷,指導治療。有條件和必要時,還可選用其他影像手段進一步檢查。
2 資料與方法
2.1 一般資料。依照Ficat等分期標準,將ANFH分為五期,追蹤及回顧分析兩組:第一組X線平片80例,男57例,女23例;一側發病64例,兩側發病16例;第二組X線平片、CT、MRI及臨床資料較完善者40例,男28例,女12例;一側發病29例,兩側發病11例。兩組共計120例,年齡3~73歲,平均37 歲。隨訪7例先后在我院及外院行股骨頭置換術,余均做介入或接受對癥治療。長期大劑量使用激素37例,酗酒21例,股骨頸骨折23例,髖關節脫位3例,糖尿病5例,髖關節炎4例,其他原因不明20例。
2.2 臨床影像檢查適應證 。以髖關節異常為主訴,上樓梯或負重時感覺不適,行走頻繁踮步、絞索、跛行、腹股溝疼痛等。有髖關節外傷史、髖關節炎、髖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或疑似ANFH者。酒精中毒、高蛋白血癥、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瘡,以及大量或長期激素使用者。X線平片疑似ANHF,建議CT、 MRI檢查確診者。
2.3 方法。(1)平片攝片用GE VR型拍片機,焦―片距70~90 cm,攝片條件80~90 kV,10~12 mAs(CR片)。(2)CT機為以色列SELE SP型全身螺旋CT機,層厚5 mm,層距5 mm(病變區3 mm薄掃),條件100 mA,140 kV,時間2.1 s,窗寬1500~2000,窗位250~300,包括寬關節上下緣5~10 mm,共掃描10~12層。(3)MR為廣東威達0.04 T超低磁場機,體部線圈,SD脈沖序列成像,T1加權TR 250 ms/TE 30 ms,T2加權TR 1000 ms/TE 60~80 ms,常規冠狀位和軸位掃描。
3 結果
3.1 X線平片。共78例患者。按照Ficat法分為Ⅰ~Ⅴ期。Ⅰ~Ⅱ期9例,未見陽性征象。Ⅲ期33例,股骨頭表面毛糙,凹凸不平,股骨頭骨膜下出現透亮區或多發囊變。 Ⅳ~Ⅴ期36例,股骨頭變形、塌陷,有死骨形成,髖關節間隙狹窄,髖關節周緣骨質增生并硬化。X線平片檢查經濟實惠,是首診初選最基本的方法,也是 Ficat分期及進一步檢查的重要依據。對全面觀察、綜合分析、評估分期、指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缺點是不易發現早期病變,導致漏診、誤診。
3.2 CT、MRI 共39例患者,Ⅰ~Ⅱ期21例,Ⅲ期12例,Ⅳ~Ⅴ期6例。CT圖像:Ⅰ~Ⅱ期股骨頭骨質疏松,骨小梁呈星狀改變,并有點片狀高密度影。Ⅲ期股骨頭內星狀征象消失,可見點片狀高密度影及小的囊性低密度灶。Ⅳ~Ⅴ期股骨頭碎裂變形,有死骨形成,髖關節間隙變窄。有3例合并髖關節少量積液(手術回訪中證實)。CT掃描對早期發現病變及診斷有重要意義,由于CT的普及和覆蓋率高,是診斷ANFH的重要檢查手段。MRI圖像:Ⅰ~Ⅱ期表現為冠狀位上股骨頭負重部位前上部骨皮質下,T1加權像上呈點狀小片狀境界不清的低強度信號改變,為骨質疏松或囊變早期所致的異常信號。Ⅱ~Ⅲ期見骨皮質下松質骨內新月形或不規則形的異常信號改變。T1加權像呈低強度信號改變,部分病灶見低信號帶或低信號環包繞。在T2加權像上低信號帶或低信號環內側見有對應高信號帶、環影,稱為雙線征或靶征,是診斷ANFH早期特異性信號征象。Ⅳ~Ⅴ股骨頭塌陷、碎裂變形,在T1加權及T2加權像上病灶呈大片狀不均勻性信號改變,以低強度信號為主。在39例病例中有9例合并多少不等髖關節積液,其表現為長T1、長T2信號特征。影像學對ANFH早期病理性變化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是早期診斷ANFH的最佳方法。但對Ⅲ~Ⅴ期的骨增生、硬化、鈣化及壞死骨的信號改變,不如X線平片與CT圖像直觀。
4 鑒別診斷
4.1 臨床體征。ANFH發病男多于女,影像學特征早期骨質疏松不是很顯著,髖臼常不受累或變化不大,最初股骨頭皮質骨下局限性骨質疏松、囊變,進而發展到股骨頭輪廓線模糊、缺損以及頭部變扁并破碎。恢復期有骨質重建呈纖維硬化帶改變,腿部肌肉常無明顯改變或有輕度肌肉萎縮、痙攣,髖關節的活動在外展內收及旋轉時受限,屈曲受限較少,關節無強直或較少強直,病程3~4年后可自限、自愈。
4.2 與髖關節結核鑒別。男女性發病無明顯差異。骨質疏松早期即明顯出現,髖臼多同時被破壞,股骨頭可有局限性破壞或完全破壞消失,腿部肌肉明顯萎縮,髖關節活動伸直受限。關節強直較常見,病程數年至數十年。
4.3 與髖關節包蟲病鑒別 髖關節內的包蟲X線平片表現:股骨頭變形、囊變,骨小梁增粗,髖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增生硬化。在包蟲病流行區,臨床與影像診斷疑義時,不除外這 一因素。
5 討論
ANFH分創傷性和非創傷性兩大類。創傷性ANFH為骨內、外動脈突然阻斷導致缺血而引起;非創傷性ANFH原因十分復雜,激素治療后和酗酒是2個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兒童ANFH病因不明,可能引起發病的相關因素有:生長供血障礙;骨骺壓縮骨折繼發骨壞死;滑膜炎伴有關節囊內壓力增加。
ANFH的發病機制眾說不一,根據文獻報道概括為以下幾點:髂外動脈阻塞;原發性血管疾病;靜脈回流受阻;脂肪栓塞;脂肪細胞肥大;血管內凝血等。激素引起的ANFH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激素刺激血小板生成,增加血液的黏度和凝固力,同時引起脈管炎或原有的脈管炎活性增加,亦可引起高血脂和血管內脂肪栓塞;激素可控制成骨細胞的活力,使骨基質形成障礙,導致骨質疏松、萎陷和壓縮。
ANFH發病特點是,早期癥狀較輕微或較隱匿,因診斷水平和檢查設備、方法等而異,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易導致臨床忽視或漏診、誤診。隨著病情的進展,股骨頭囊變、壞死、變形,導致髖關節炎,關節間隙變窄,骨質增生硬化,進而關節強直,最終導致髖關節功能喪失。在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診斷中,許多研究表明,MR是最敏感、最特異,敏感性甚至達到100%。MR的最大優點是: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率;多方位、任意層面的掃描;多參數成像能明確骨內病變的組織成分,有利于病變的顯示,此外,動態對比增強可評估股骨頭的灌注狀態,對股骨頭缺血壞死的早期診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毛新遠,陳燕等.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影像學診斷[J]武警醫\ 學,2001.5.
[2] 桑進.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影像學診斷方法的選擇[J]人民軍 醫,2004.10
篇5
1 X線檢查
在眾多的影像學檢查手段中,乳腺的X線攝影檢查仍然是最為有效、經濟的方法。據美國癌癥學會和美國癌癥研究所共同研究的結果表明:乳腺X線攝影檢查比最具臨床診斷經驗的醫師早2年發現早期腫瘤。它可以發現59%的直徑在1.0 cm的非浸潤型癌瘤和53%的浸潤型癌瘤。采用乳腺X線攝影進行乳腺癌普查,可以使其死亡率降低30%~50%,如果僅用常規體檢作為乳腺早期癌的普查,則死亡率僅能降低18%。因此,在一些國家,全國范圍內的乳腺X線攝影已經作為乳腺癌的普查項目被廣泛應用。甚至認為乳腺攝片是30歲以上、有乳腺癌癥狀的女性乳腺癌影像學診斷的金標準。X線攝影普查已經成為預防醫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X線片中乳癌的特征,邊緣模糊毛刺或“觸角”腫塊、高密度結節或星狀陰影。另外,X線攝片對鈣化的檢出最具優勢,檢出率約占40%,是診斷乳癌的重要X線征象。層疊細沙樣、短棒狀、不規則顆粒狀、半環或斑片狀、鈣化量多廣泛或簇狀密集為常見鈣化形式,有資料認為5~10枚/cm以上鈣化灶聚集癌的可能性很大,單純簇狀鈣化是乳癌早期的或唯一的重要征象。但X線攝片對于接近胸壁和致密型乳腺的小癌灶易于漏診。乳腺X線攝影技術 乳腺X線攝影技術的質量控制,對乳腺病變的X線診斷至關重要。近年來由于高新技術的應用和設備的更新、引進及投照條件的改善,乳腺X線攝影檢查與20世紀60年代比較,有了很大的進步。目前均采用自動曝光控制裝置,計算機自動沖洗程序等先進技術,使乳腺攝片的質量不斷提高。數字乳腺攝影動態范圍寬,對比分辨率高,能對圖像進行多種變換,特別適合乳腺組織的檢查,所需輻射量少,而且能更早發現病變。數字乳腺攝影有助于計算機輔助診斷,能準確檢出微小鈣化灶,提高判定乳癌的可靠性。數字乳腺攝影能支持遠程會診,將圖像資料以數字形式傳送,能滿足遠程會診必需的數字影像資料,從而正在逐步替代鉬靶乳腺攝影。
2 超聲檢查
乳腺X線攝影仍然是占統治地位的乳腺影像學檢查方式,而B超掃描則在臨床成為廣泛應用的一個輔助診斷方式。20世紀80年代超聲檢查乳腺采用塑料袋灌裝水囊和水槽式掃描,發展到今天彩色多普勒超聲高頻探頭、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能量多普勒超聲等技術的臨床應用,以高清晰度二維圖像及彩色血流特征、檢查無創、快捷、重復性強、鑒別囊實性病變的準確性高等優勢被公認。隨著高科技超聲軟件的不斷開發,對直徑1 cm以上乳癌的檢出和定性已提高到新水平。乳腺的B超檢查可以幫助分析在體檢中或乳腺X線攝影中所發現的可疑病變。這種高頻、聚焦檢查方法對于東方女性乳腺內脂肪組織少、腺體多的小有不可缺少的補充作用。對乳腺X線攝影照片中邊界清楚的結節進行評估。可以幫助鑒別腫塊的囊、實性,有助于腫瘤的分期(檢查腋窩、鎖骨上下、肋間淋巴結)。當體檢所見和乳腺X線攝影之間有不符合的情況時,B超檢查有助于分析病變。在體檢有所發現而X線片陰性時,尤其是致密型乳腺,B超能顯示有或無病變存在。同樣,在乳腺X線片發現不清楚的陰影時,B超檢查可以肯定或排除病變的可能。B超檢查有利于比較細致地觀察因解剖原因不能為乳腺X線攝影所顯示的病變。如近胸壁的腫瘤、腋窩深處的淋巴結等。可以為觸摸不到的乳腺病變行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活檢及手術前的金屬絲定位。評估有損壞的硅酮乳腺植入物的狀況。對于不宜進行X線檢查者,可以先行進行B超檢查。乳癌腋淋巴結組織學有轉移,超聲腋淋巴結轉移特征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陽性預測值明顯高于臨床觸診和X線攝片。
3 MRI檢查
1982年MRI應用于乳腺檢查。越來越多的研究說明MRI是乳腺影像學綜合診斷的必要手段之一,可顯著提高早期乳癌和多源性乳癌的檢出率。使用正確的技術和特制的線圈,在某些情況下是很有價值的。同時,靜脈推注造影劑后,動態觀察增強的形態可以提供重要的鑒別診斷資料。惡性腫瘤總是較良性腫瘤增強快,而且強化明顯。癌腫邊緣呈不光整的星芒狀,也可表現鋸齒狀或長毛刺狀,以及癌向后浸潤的情況。乳癌的MR增強與血管生成、腫瘤增生的活動性、惡性程度及侵襲性相關。動態MR可以反映腫瘤的微循環,對血管參數可以進行定量、半定量分析,對腫瘤的解剖結構有良好的空間分辨率,并對淋巴轉移的評價明顯優于傳統的組織學方法。不足的是檢查程序復雜費時,價格昂貴,成像質量受呼吸影響較大,對癌腫內鈣化灶顯示欠佳,不能作為獨立的診斷方法。
磁共振波譜分析是檢測活體內代謝和生化信息的無創性技術。1973~1974年,開始應用磁共振對離體標本進行波譜測定。目前波譜分析軟件包與高場強磁共振成像系統配套使用進入了臨床應用階段,對乳腺疾病的診斷有了顯著進展。研究證明了膽堿水平升高是乳癌的波譜標記這一假說,是診斷乳癌的重要標準[1]。多種MR技術聯合應用能提高乳癌診斷的準確率,因此,MRI診斷和鑒別診斷乳腺病變中具有潛在獨特的應用價值。
4 CT檢查
CT檢查乳腺是先進影像技術之一。1977年首次報道應用CT檢查乳腺疾病。乳腺CT檢查目的主要是用于晚期腫瘤的侵犯進行分期;手術后、化療后局部觸診不易明確的病變;因已發生纖維化影響診斷的特殊患者等。CT對乳腺局部解剖結構能提供詳細資料,尤其是對比劑強化后掃描使致密型乳腺癌的檢出率高于鉬靶乳腺攝影。增強CT能顯示癌腫血供分布特征,提供增強峰值、灌注量、組織動脈增強比,能正確評價腋窩淋巴結轉移和引流的情況,觀察癌腫侵犯胸壁、肺和縱隔的情況。乳癌CT表現為圓形或卵圓形軟組織塊影,多數為實質性不均勻高密度,周邊為毛糙不齊的毛刺樣改變,癌腫局部皮膚增厚、皮下脂肪層消失。有學者認為[2]乳癌血供豐富,強化明顯增高,CT值成倍增加,是診斷乳癌的重要標準之一。CT對隱性乳癌和早期小乳癌有較高價值,研究表明CT薄層掃描能發現直徑 0.2 cm的癌灶。CT能較好評價腋下、胸骨周圍淋巴結的情況。結合螺旋CT表面覆蓋法,掃描時間短并能三維重建顯示病灶立體空間形態,可得到更多的診斷信息。缺點是對癌腫內微小鈣化灶顯示不夠理想,存在對比劑過敏的危險且價格昂貴,技術操作過程復雜,有一定放射損傷,不能重復檢查。
篇6
1.1數據處理原理
在醫學影像診斷中應用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進行診斷時,首先需要在系統中輸入相應的診斷參數完成預處理,降低圖像的噪聲、矯正圖像灰度不均勻性[1]。此類操作的執行,目的在于將診斷數據中不同的類型或者來源不同造成的差異彌補掉。雖然該項操作并不是輔助技術的必要構成部分,但是如果未提前進行將會引起最終的診斷誤差。
1.2 圖像分割原理
在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中,圖像分割的原理在于將診斷圖像分割為不同的解剖區域,然后對圖像中的特定目標進行病灶特征的識別和提取,提升診斷精確性[2]。具體而言,圖像分割方法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自動分割,另一種是人工分割,與前者相比,后者存在主觀性大、重復性低、三維分割效率低的缺陷,所以自動分割的應用頻率比較高。自動分割主要包括四種類型的分割方法,其分割條件分別為區域條件、邊緣檢測條件、閾值選取條件、特定理論條件。
1.3 樣本采集原理
在進行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的樣本采集原理分析時,應該專門針對該項技術的研究區域進行有效的識別和采樣,該研究區域主要包括腫瘤疾病的可疑癌灶、結腸息肉等[3]。另一方面,樣本采集對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應用的要求點為必須具備較高的敏感性,但是對于特異性的要求則比較低,需要后續進行相應的改進研究。
1.4 圖像特征提取原理
通常情況下,計算機輔助診斷系統需要對采集樣本開展進一步的研究與分析,換言之,就是對前一步驟中所采集到的樣本數據進行分析。通常情況下,比較常用的圖像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是信號強弱程度的相關統計量,其二是邊緣特征,其三是紋理特征。該部分特征都可以用于反饋圖像的信號強度等內容。此間需要注意一點是,圖像特征的提取工作是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應用中的重點內容,并不是越多檢出效能越高,而是應該選擇性的縮短技術運用時間,提升病灶檢出率。
2計算機輔助診斷在醫學影像診斷中的應用進展
2.1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在肺結節診斷中的應用
胸片影像是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進行最早的一個領域,但是,由于受到人體胸片上支氣管血管束以及人體肋骨的解剖結構重疊的影響,致使該該項技術在進行早期的小結節灶以及早期肺癌病變的診斷中經常出現漏診的問題[4]。同期證實,早期肺癌的檢出工作多數依賴醫生的經驗開展,所以針對胸部進行低劑量肺癌檢查的肺結節計算機輔助診斷就成為其在醫學影像診斷中的熱門內容。另一方面,由于癌癥部分實性結節難度依舊較高,所以我國現階段的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在肺結節的醫學影像診斷中的應用范圍主要集中在實性肺結節的篩查工作中,為后續的診斷預測奠定堅實的基礎。
2.2 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在乳腺癌診斷中的應用
現階段,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在基于鉬靶的乳腺癌醫學影像診斷中的應用頻率最高,其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腫塊、鈣化灶的檢出數據精準性提升方面,此時乳腺腺體類型與腫瘤的組織學類型成為對檢出效能質量影響的關鍵因素。在進行具體的乳腺癌診斷過程中,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對于微鈣化灶的檢出效能最佳,敏感度的參數范疇有效控制在86-99%之間,由于受到乳腺腺體密度的影響,腫塊的檢出率比較低,一般控制在84-91%之間,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間[5]。
2.3 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在CT結腸癌診斷中的應用
經過相關調查研究表明,想要有效減低結腸癌癥的發病率,在患病早期及時將結腸息肉進行手術切除具有重要作用,此時,在結腸癌早期時間內進行結腸息肉檢測就成為重要醫療檢測內容。最初階段首選的無創性結腸息肉檢查手段是CT結腸成像技術,但經過長時間的應用過后發現,該種技術的檢出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CT結腸成像檢查期間大量的圖像數據影響了檢出效能。而應用新型的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后,能夠充分解決CT結腸成像期間的圖像數據過多的效能影響,縮短分析時間,提升檢測敏感性。
2.4 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在前列腺癌診斷中的應用
篇7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3例眶內壁骨折中以左側居多,共68例,右側15例。男64例,女19例。年齡以21~45歲為多,共61例,20歲以下8例,45歲以上14例。其中左側占81.9%,21~45歲占73.4%。受傷病人均為成人,且絕大多數為男性(77.1%)。
1.2 臨床表現 83例眶內壁骨折面部損傷均集中在眶周軟組織,以眼內眥及鼻根部為重。主要表現如下:(1)眼瞼瘀血腫脹,眼瞼皮下氣腫,球結膜下片狀出血,鼻腔內見有血跡者53例;(2)眼瞼擦挫傷,球結膜充血水腫合并鼻骨或額突骨折者16例;(3)眼瞼瘀血腫脹,眼瞼皮下氣腫,篩竇內積液合并淚小管斷裂9例;眼瞼皮下瘀血,球結膜下廣泛出血,眼球突出,伴輕度復視者5例。
1.3 CT檢查 所有受檢者在法醫案檢中均要求做CT等影像學檢查,以觀察眶內壁骨折的影像學特點。
2 結果
本組83例眶內壁骨折者中,均有眼部鈍性暴力作用的外傷史,并有不同程度眼瞼裂傷、眼瞼挫傷(即皮下淤血),呈熊貓眼改變,點片狀球結膜出血、眼瞼皮下積氣、鼻骨骨折及鼻腔出血等頓性外力作用的特征。其中拳擊為多數,共68例,交通事故為6例,其他鈍器損傷為9例。本組83例根據CT檢查有64例眼眶內側壁骨折伴有不同程度內直肌腫脹、眶內出血、眼周積氣、篩竇內積血,認定7天內所傷,有11例眼眶內側壁骨折伴內直肌腫脹而無出血積氣等情況認定2個月內損傷,有8例只有眼眶內側壁骨折認定系陳舊性損傷。本組83例損傷后7天內CT檢查情況為眼眶內側壁骨折左側68例,內直肌腫脹者46例,眶內積氣25例,眶內出血或積液者73例,軟組織嵌入征20例,球后出血3例。
3 討論
篇8
【關鍵詞】 輸尿管囊腫;靜脈腎盂造影;超聲;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磁共振成像
輸尿管囊腫是泌尿系統少見的先天發育異常,是輸尿管末端在膀胱黏膜下囊性擴張,并向膀胱內突出,也稱為輸尿管膨出。根據輸尿管開口部位不同輸尿管囊腫有異位和正位之分。
回顧性分析自1998年12月~2007年3月收治的12例輸尿管囊腫的臨床資料,就有關影像學表現及診斷價值加以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例,男4例,女8例,年齡26~53歲,平均39.5歲,囊腫大小1.0~2.5cm,臨床表現:尿頻、尿痛7例,反復腰痛6例,全程肉眼血尿伴下腰疼痛3例,間歇肉眼血尿1例,排尿困難2例,排尿不盡感1例。
1.2 檢查方法 本組12例患者檢查中,腹部平片12例,IVP12例,超聲檢查12例,CT 2例,MRI 2例。
2 結果
2.1 腹部平片 腹部平片12例,僅3例在患側腎區及盆腔中部見結石影。
2.2 IVP IVP12例,均明確診斷。表現為膀胱內一側或雙側圓形充盈缺損7例,隨膀胱內造影劑充盈完全,充盈缺損越清楚,邊緣越光滑、銳利,大小在1.4~2.5cm,其中3例見雙腎盂雙輸尿管畸形,2例左側,1例右側;4例囊腫側輸尿管下段擴張;2例囊腫內含結石,此例臨床上罕見,另外5例顯示“蛇頭征”樣充盈,大小在1.5~2.2cm,邊緣見環狀透亮影。
2.3 B超檢查 B超12例,11例明確診斷。6例見患側輸尿管下段明顯擴張,輸尿管末端囊性擴張呈液性暗區,大小在1.0~2.1cm,5例囊腫者有間斷收縮及膨脹。3例見雙腎盂雙輸尿管畸形,1例有腎盂積水。2例發現輸尿管下段結石。B超11例明確診斷。8例為正常輸尿管開口部位的膀胱內膨出,3例為異位開口的膀胱內膨出。
2.4 CT表現 CT檢查2例,CT平掃囊腫為類圓或橢圓形低密度影,邊緣較光滑,位于膀胱輪廓線以內,囊內密度均勻,與膀胱內尿液等密度,囊壁厚度均勻一致,為環形。
2.5 MRI檢查 MRI檢查2例,患側腎盂擴張,全程輸尿管擴張,患側輸尿管末端可見約1.0cm×1.2cm大小類圓形病灶,邊緣呈環狀T2低信號,中心部分呈等信號。
3 討論
3.1 分型、病因及臨床表現
3.1.1 分型 根據輸尿管開口部位不同輸尿管囊腫有異位和正位之分,正位輸尿管囊腫多發生于單一輸尿管,囊腫常常較小,多見于成人女性;異位輸尿管囊腫的開口于膀胱內或異位開口于膀胱頸或更遠端,囊腫多較大,常見于女性嬰幼兒,左側多見,80%發生在重復腎上極腎的輸尿管異位開口末端,常合并有上極腎的發育不良和積水。
3.1.2 病因 關于輸尿管囊腫的發生,兒童是由于先天性的原因,而部分成人則可能是后天性因素,其可能的學說有:(1)在胚胎第4~7周時,自中腎管分出的輸尿管,其下端有分隔,輸尿管和膀胱的薄膜正常情況下薄膜可被吸收,如果不能被完全吸收,可以造成輸尿管異位開口有不同程度的狹窄,繼而逐漸形成囊腫。(2)輸尿管下端壁的先天性薄弱合并輸尿管開口狹窄。(3)輸尿管膀胱壁段過長、過斜,過于彎曲。(4)輸尿管口本身和周圍炎癥、外傷等引起的瘢痕狹窄,因為本病都與胚胎發育異常有關,因此可以伴有泌尿系統的其他畸形,特別是異位輸尿管囊腫者[1]。
轉貼于
3.1.3 臨床表現 此病早期無癥狀,如果有則為囊腫梗阻及其繼發感染引起,輸尿管及腎積水能導致腰腹脹痛,囊腫增大阻塞尿道內口可導致排尿不暢,尿液潴溜,女孩由于異位性輸尿管囊腫的開口部位多低于尿道外括約肌,常因不斷滴尿而褲襠常潮濕,而男孩異位開口的部位通常高于尿道外括約肌,往往不見此現象;有的學者將正常排尿、持續尿淋漓及一側腎功能低下列為此病的三聯征,認為有此表現提示存在此病;而最常見征象往往是泌尿道感染,肋腹部疼痛,也可出現膿毒癥、膿尿、血尿、膀胱刺激癥狀、副睪炎以及因腎盂積水而捫及“腫包”,女孩若囊腫脫出可見粉紅色“腫物”堵于尿道口等[2]。
3.2 影像學表現及診斷價值
3.2.1 腹平片 腹部泌尿系統平片無診斷價值,可作為常規檢查項目,若囊內形成結石,可于平片上相當于輸尿管末端部位發現結石,并根據結石部位偏高或靠外,不隨改變發生移動的征象,提示為囊腫內結石[3]。
3.2.2 IVP IVP是顯示輸尿管囊腫的基本方法,單純型輸尿管囊腫:可以清晰的顯示膀胱三角區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光滑的異常密度影,其密度取決于囊內尿液的所含造影劑的濃度(與膀胱內尿液所含造影劑濃度對比),濃度高其密度亦高,反之亦然。在膀胱內造影劑與囊內充盈造影劑的襯托下,囊腫的壁所形成的環狀透亮影即光暈征,加之輸尿管下端擴張,全長片顯示整條輸尿管酷似頭向下潛入膀胱內的“眼鏡蛇頭”,此為輸尿管囊腫的典型X線征象[4]。本組5例可見此征象。當腎功能受損時,囊腫顯影的密度比膀胱的密度低,呈淡薄而邊緣光滑的充盈缺損。異位型輸尿管囊腫:膀胱內僅見透亮的充盈缺損,做逆行造影或膀胱尿道造影,有時可見異位的輸尿管開口。患側重復腎下腎之腎盂腎盞向外下移位,腎盞數較正常少,其最上緣與腎上緣距離增大,輸尿管偏離中線較健側遠等表現,提示輸尿管囊腫合并腎、輸尿管重復畸形[5]。IVP是診斷本病的重要方法,可清晰顯示腎臟形態、功能,輸尿管的走行全貌還能借助監視系統觀察其排泄情況,可作為診斷輸尿管囊腫的首選方法。
3.2.3 超聲檢查 輸尿管囊腫表現為光環出現,呈圓形、橢圓形位于膀胱三角區偏一側,光環時而膨大,時而縮小,有節律性改變,光環內偶爾可見一移動性虛線光點,是由輸尿管排尿所致[1]。B超由于具有快捷、方便、分辨力高,價格經濟并可觀察囊腫變化,診斷正確率亦較高。但有時受儀器性能及檢查者水平的限制,同時;對于異位型輸尿管囊腫與來源于盆腔的囊性病變,如附件的囊性包塊、膀胱憩室、前列腺囊腫等鑒別診斷有一定的難度,其診斷價值不如IVP[6]。
3.2.4 CT表現 平掃表現為邊緣光滑的類圓或橢圓形低密度影,如果囊腫內并發結石可一起顯示。CT檢查不做為常規檢查項目,因其檢查費用高,無法動態下進行觀察,不能顯示囊腫的舒縮變化。
3.2.5 MRI及MRI水成像檢查 可清楚顯示腎、輸尿管、囊腫大小及囊壁厚度,可準確診斷囊腫開口及囊腫分型,當囊腫內液體與原液信號相同時,定性診斷較為困難,檢查費較高,臨床應用較少。
多種影像學檢查方法均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IVP和B超聯合應用,相互補充,可對此病作出準確診斷。
參考文獻
1 李松年.現代全身CT診斷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822-823.
2 陳熾賢.實用放射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691-692.
3 吳恩惠.賀能樹.李景學,等.泌尿系統影像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217-218.
4 Chavhan GB. The cobra head sign.Radiolofgy.2003,225(3):781-782.
篇9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共確診7例肺泡蛋白沉積癥,其中,男4例,女3例;年齡31~52歲,病程4個月~2年。其中突發性咳嗽伴痰中帶血者2例,咳嗽并伴胸痛1個月在檢查時被發現者2例,干咳或伴胸痛且活動后出現氣促者2例,發熱、咳嗽并伴咯膿性痰者1例。其中體重下降且胸痛乏力者3例,有間歇性發熱者4例。有5例采用纖維支氣管鏡檢查與肺泡灌洗治療,有白色液體被洗出,洗出液體分兩層,下層為沉積物,過碘酸霍夫(PAS)染色呈陽性。
1.2 診斷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CXR與CT/HRCT檢查。一般CT掃描層厚為10 mm,曝光條件120 kv 77 mA 4.8 s,肺窗寬度750,窗位550,縱隔窗寬度300,窗位20;HRCT薄層掃描層厚為2 mm,曝光條件120 kv 55 mA 4.8 s,肺窗寬750,窗位600,縱隔窗寬度400,窗位-30~-25。
2 結果
2.1 根據病程長短劃分結果
5例患者胸片顯示病變部位位于兩肺中下野,呈現出分散的顆粒狀的小結節,邊界不清。2例患者于1年后復查胸片顯示其右下肺開始融合成片,1例患者左下肺出現融合,2 例患者的DR檢查結果顯示兩肺均有彌漫性片狀影,有些病變部位呈實變陰影,具有較高密度,有些病變呈磨玻璃樣改變,密度較低且邊緣不清。
2.2 根據解剖形態劃分結果
5例為中心型,肺內病變部位呈現出羽毛狀浸潤陰影或彌漫狀模糊的小結節,表現出自兩側肺門向外側伸展的趨勢,出現類似蝶翼狀以及肺水腫樣變化(大多在后期)。2例為型,其小葉模糊浸潤陰影主要位于兩肺的外周,但外周和中心陰影呈交替出現。無縱隔淋巴結、肺門腫大以及心影增大病例,但出現肺氣腫者4例,肺大泡形成者2例,肺不張者1例。
3 討論
近些年來DR機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對患者而言,不但縮短了檢查時間,而且減少了輻射劑量,膠片顯示效果及病變檢出率也大幅提高。DR成像過程包括探測系統、成像顯示系統、圖像處理以及存儲4個過程,該系統的主要優點是可以清晰地呈現出影像的細微差別,成像時間較短,明顯縮短了患者檢查與就診時間,提高了醫療質量。肺泡蛋白沉積癥于1958年被首次報道,至今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確[1]。有報道稱該病與肺泡表面細胞代謝以及肺泡巨噬細胞清除異物功能紊亂有關[2],但本組7例患者均無粉塵接觸史。該病主要臨床表現為運動后氣短、呼吸困難,甚至發紺、呼吸衰竭以至于死亡。有文獻資料顯示該病近1/3的患者無明顯癥狀[3]。本組7例患者中有1例突發咳嗽且在痰中帶血,但并未見其他癥狀,經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到肺泡內呈現出PAS染色陽性顆粒者即能確診。肺泡灌洗方法既可以進行疾病確診,又有治療的作用。本組DR結果顯示7例患者通過肺泡灌洗后均出現好轉。DR系統成像主要采用數字化圖像信息采集方式,而且應用功能齊備的圖形處理軟件,在圖像后處理方面具有較強的能力[4]。胸部平片是診斷肺泡蛋白沉積癥的首選的影像學手段[5-7]。本組7例患者中,5例為中心型,其中呈蝶翼狀變化者2例。該類型主要表現為羽毛狀浸潤陰影或者肺內彌漫模糊小結節,出現類似蝶翼狀變化;本組2例為周圍型,其小葉模糊浸潤陰影位于兩肺外周,與中心陰影呈交替模式出現,在外周陰影退去以后,中心陰影呈現出來,或中心陰影退去以后,陰影再次呈現。2 例患者的DR結果顯示兩肺均有彌漫性片狀影,有些病變部位呈實變陰影,具有較高密度,邊界不清。有研究表明這種實變融合灶內可同時伴有細小支氣管充氣相或者出現肺血管陰影,而后者的產生與實變區肺泡內所出現的蛋白樣沉積物質的密度不高有一定的相關性[8]。
綜上所述,認真分析DR圖像所呈現出的病變征象,確定肺部病變為腺泡型,再參考病灶形態及分布,肺內外是否有其他變化,影像動態比較分析以及臨床病史進行綜合判定,在無纖維支氣管鏡檢查與病理檢查的情況下也能對肺泡沉積癥明確診斷。
[參考文獻]
[1] Tazawa1 Y,Trapnell BC,Inoue Y,et al. Inhaled 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as Therapy for 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0,181(12):1345-1354.
[2] Nishida A,Miyamoto A,Yamamaoto H,et al. Possible Association of Trisomy 8 with Secondary 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1,184(2):279-280.
[3] 程亞君. 特發性肺泡蛋白沉積癥5例臨床分析[J]. 中國社區醫師,2011, 19(30):50.
[4] 高偉民,閻海波,姜一. 肺泡蛋白沉積癥的CT診斷[J]. 臨床誤診誤治,2009,18(11):12-13.
[5] 馬天順,邵成偉. 肺泡蛋白沉積癥的64排螺旋CT影像表現[J]. 中國療養醫學,2009,23(12):1134-1135.
[6] 靳忠民. 肺泡蛋白沉積癥1例報告并影像學診斷復習[J]. 罕少疾病雜志,2010,12(5):9-11.
篇10
到目前為止,影像學對埋伏牙的定位經歷了牙齒的X光片、螺旋CT、錐形束CT(conebeamCT,CBCT)幾個階段。從開始到現在,應用最廣泛的是牙齒X線片簡稱牙片,也稱口內標準片。其大小為3cm×4cm,一張牙片可以顯示3-4個牙齒。牙齒在牙片上顯示出白色阻射影像。首先,通過牙齒X光片及全景曲面斷層片可以直接判斷有無埋伏牙,但牙片只能確定埋伏牙是多生牙還是正常恒牙、數量和大概位置。確定埋伏牙在唇側還是腭側還需另外角度牙片來幫助,牙片判斷埋伏牙位于唇腭側需通過X線水平分角二片法原理。當透照光線方向改變時,被投照物體的投影像必然隨光線移動,離膠片越近的物體(即腭側),其投影像移動距離(距正中位)越小;離膠片越遠的物體(即唇側),其投影像移動距離(距正中位)越大。當錐尖左移,即X線中心線向右投照,與正位片比較,若埋伏牙影像向標記牙右側移動,即右側移動幅度比標記牙大,表示埋伏牙在唇側;反之,向標記牙左側移動,即標記牙右移幅度比埋伏牙大,表示埋伏牙在腭側。當錐尖右移,原理同上(圖1-a正位片,圖1-b從左側向右側投影成像),即使這樣埋伏牙的牙冠與牙根角度、牙根長度、與周圍臨近牙齒及牙槽骨關系仍不能清晰可見。由于拍攝角度的因素,牙齒會不同程度的變形,放大。
我科近10年的120例牙患者中,有40例拍攝了牙片,對患者的診斷及治療進行輔助,達到了滿意的效果,40例牙病患者中,治愈32例(80.00%),好轉8例(20.00%)。隨著多排螺旋CT應用于口腔臨床,該技術可清晰顯示上、下頜骨的形態結構、位置關系、上下牙列的咬合關系。包頭地區口腔科大約于2008年開始此項研究。多排螺旋CT對上頜埋伏牙能做出精確定位,使平面概念拓展到二維、三維空間,對上頜埋伏牙診斷及定位的價值優于全景數字X線牙片。多排螺旋CT對埋伏阻生牙的定位精確,能清晰顯示埋伏牙在頜骨內的確切位置及其與相鄰牙的毗鄰關系[1];該技術顯示根尖骨質,根尖與牙槽骨的局部關系更清晰。多排螺旋CT的三維重建技術可以清晰展示埋伏牙的立體形態,見圖2。我科近10年患者中,有63例進行了CT檢查,輔助臨床醫師進行診斷與治療,治愈51例(80.95%),好轉11例(17.46%),無效1例(1.59%)。螺旋CT的不足之處在于其投影數據是一維的,重建后的圖像數據是二維的,重組的三維圖像是連續多個二維切片堆積而成的,其圖像金屬偽影較重[2]。我科在2013年開始應用CBCT,CBCT獲取數據的投照原理和傳統扇形掃描CT完全不同,而后期計算機重組的算法原理有類似之處[3]。CBCT與螺旋CT的最大區別在于CBCT的投影數據是二維,重建后直接得到三維圖像。CBCT的另一個優勢就是很高的各向同性空間分辨力,應用CBCT在水平位上掃描頜骨內埋伏牙的定位,能夠獲得埋伏牙的準確定位,通過不同的水平截面結合任意截面可以全面清晰顯示埋伏牙的位置、形態、大小、萌出方向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附帶軟件可直接測量相鄰牙根之間的距離、牙槽骨的寬度和厚度,還可測量埋伏牙表面與頜骨唇側腭側骨表面的距離[4]。CBCT能三維重建圖像,立體顯示埋伏牙的空間位置,定位情況與術中埋伏牙實際位置情況一致,診斷準確率接近100%,為埋伏牙的去留提供直接清晰的診斷依據,見圖3。由此可見CBCT檢查可提供埋伏牙位置的準確數據,為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客觀依據,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近10年17例患者進行了CBCT,其中治愈15例(88.24%),好轉2例(11.76%)。CBCT除了在診斷方面的優勢外,還有費用低、不良反應少及多方面應用的優勢[5]。8排螺旋CT軸掃,費用大約600~700元。64排螺旋CT加入了三維效果,費用>1000元。正畸埋伏牙患者以兒童為主,一般厚掃2.5mm,再經過后期處理拆成1.25mm或0.625mm。口腔CBCT成像后以光盤形式保存,儲存信息量大,包含口腔專用軟件,更適合于臨床應用,費用低于400元。同一機型僅進行上頜或下頜掃描的輻射劑量顯著低于同時行掃描上頜加下頜時的輻射劑量,輻射量P值分別為0.003和0.001。因此,在對口腔頜面部相同區域進行掃描時,以上兩種口腔頜面錐形束CT的輻射劑量均比螺旋CT低。
在臨床應用方面,目前對正畸埋伏牙的診斷,牙片及全頜曲面斷層可以清晰表達簡單埋伏多生牙,其余埋伏牙,尤其需要正畸矯治的埋伏恒牙,主要依靠CBCT來提供診斷依據[6]。對于手術切口、確定暴露牙面的大小及方向提供更立體直觀地指導,給患者交代病情一目了然,清晰易懂,診斷結果與實際手術后的效果幾近吻合。術后創口均一期愈合,無感染、鄰牙牙根和根尖血管損傷等并發癥發生。CBCT對于埋伏牙的保留與否、手術難易程度、術后治療時間評估等都有準確的依據。綜上所述,在埋伏牙矯治中,埋伏牙的定位、正畸治療方案的制定都必須依賴于影像學。近年我科應用CBCT成功地解決了埋伏牙的定位,得到了三維圖像,可以動態移動牙齒位置,準確計算骨量;可以清晰顯示埋伏牙的位置、形態、大小、萌出方向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觀依據,值得在臨床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長皓.64層螺旋CT在上頜前部復雜埋伏牙多生牙拔除術前定位中的應用[J].醫藥論壇雜志,2012,33(3):94-95.
[2]韓方凱,王鐵梅,廖波,等.應用多個因素分析方法曲面體層與CBCT對上頜前部埋伏牙定位的對照研究[J].口腔醫學研究,2012,28(9):903-906.
[3]孔娟,秦曉中,任曉旭.CBCT在埋伏阻生牙診斷及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3,29(3):160-161.
[4]陸勝男,張玉寧,陳文靜.CBCT技術在埋伏牙診治中的應用進展[J].口腔醫學,2013,33(3):192-194.
篇11
2 影像學表現
CT檢查:膀胱癌的CT影像為膀胱壁局部增厚或向腔內突出的腫塊,腫塊形態多種多樣,常表現為狀、菜花狀和不規則形。其形態的多樣性是由腫瘤的生長方式決定的。腫瘤向壁外生長時,出現膀胱輪廓不清楚,膀胱周圍脂肪層消失,并可累及鄰近的組織器官,如腹壁、盆腔、腸道、輸尿管、精囊、前列腺及宮旁組織等。當出現轉移灶時,常見盆腔或腹膜后淋巴結腫大。淋巴結轉移的指標是其直徑>1.5cm。CT檢查用于膀胱癌的診斷與分期,了解腫瘤浸潤膀胱壁的深度,以及盆腔和腹膜后淋巴結、肝及腎上腺有無轉移。
MRI檢查:由于腫瘤的信號強度既不同于膀胱腔內尿液,也不同于膀胱周圍脂肪組織,因而易于發現膀胱癌向腔內生長所形成的腫塊,也易于顯示腫瘤侵犯肌層所造成的膀胱壁增厚。此外,還能發現膀胱癌對周圍組織和鄰近器官的侵犯,以及盆腔淋巴結轉移;對于膀胱鏡檢查已發現的膀胱癌。MRI顯示腫瘤對膀胱壁浸潤深度、盆腔臟器與腫瘤的關系、膀胱癌引起上尿路積水等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增強MRI檢查還能確定腫瘤侵犯膀胱壁的深度,所有這些均有助于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
膀胱造影:膀胱內可有大小不一的充盈缺損,小的缺損易被造影劑掩蓋造成漏診。膀胱雙重造影有利于顯示小的腫瘤;膀胱癌邊緣多不規則,狀膀胱癌的表面凹凸不平,基底寬,局部膀胱壁變硬,膀胱變形;浸潤型膀胱癌侵犯膀胱壁全層時,膀胱壁變硬、固定、增厚,并有不規則的充盈缺損,膀胱縮小;腫瘤侵犯輸尿管口時,可出現輸尿管和腎積水的表現。
靜脈腎盂造影:由于移行上皮癌具有容易種直及多中心發病的特性,膀胱癌患者應了解上尿路有無異常,因此IVP不但能了解雙側腎功能,還能發現上尿路并發的腫菌。
超聲檢查:在行膀胱鏡檢查前,行經腹超聲檢查,初步了解泌尿系統的狀況,作為膀胱癌的最初篩選,膀胱鏡檢查時經尿道超聲掃描可以清晰地顯示腫瘤及膀胱壁浸潤情況。
淋巴造影:膀胱癌容易出現淋巴結轉移,嚴重時堵塞淋巴管引起下肢淋巴水腫。淋巴造影可以發現轉移淋巴結,為進一步鑒別炎癥引起的淋巴結腫大,必要時行淋巴結活檢。
膀胱動脈造影:可以顯示腫瘤血管,多用于膀胱癌晚期行姑息性動脈栓塞治療。
3 鑒別診斷
根據影像學表現,有時需與以下疾病相鑒別:
(1)前列腺癌突入膀胱:可見前列腺體積增大,密度不均勻,增強后呈結節狀強化,多呈菜花狀突入膀胱底部,雙側精囊角消失,可見精囊增大。另外,膀胱壁因長期慢性排尿困難,造成整個膀胱壁增厚,但無局部改變,此可與膀胱癌鑒別。前列腺癌 血尿癌腫浸潤膀胱時出現,經直腸指診、B超、CT、活組織檢查等明確。
(2)膀胱內凝血塊:CT平掃密度較膀胱癌高,CT值50~60Hu,形狀不規則,改變,可見病灶位置改變。要注意的是膀胱癌合并凝血塊,因此應多改變幾次。可在臨床行膀胱沖洗后,復查B超或CT,可見凝血塊消失。
(3)膀胱炎性肉芽腫:膀胱壁普遍增厚,常有膀胱容量變小,內有局限性隆起,隆起內可以有鈣化或囊變,較多見于女性,易誤診,須結合膀胱鏡活檢。
(4)膀胱結核:膀胱多明顯縮小,輪廓毛糙,即所謂“攣縮膀胱”,均伴有腎臟、輸尿管的相應改變,同膀胱腫瘤較易鑒別。
(5)神經源性膀胱:膀胱多呈寶塔狀,體積增大,小梁甚粗,膀胱壁普遍增厚,多伴輸尿管反流,不難識別。
(6)臍尿管腫瘤:并非膀胱本身的病變,來源于殘留的胚胎時期的泌尿生殖道,絕大多數是腺癌。主要發生在人體中軸線上,膀胱外(前上方)的軟組織腫塊,并侵犯膀胱頂部前方黏膜。而膀胱癌則以腔內腫塊及膀胱壁改變為主,壁外改變較少,且頂部前壁非好發部位。
(7)膀胱周圍腫瘤:如卵巢癌、子宮腫瘤、盆腔轉移等,上述腫瘤起源于膀胱外,可侵犯膀胱壁,腫瘤主于膀胱外,膀胱內膜多完整,臨床也少有血尿等表現。
(8)內翻性狀瘤:少見,腫瘤向腔內突出,膀胱壁連線完整,腫塊邊緣有光滑的長分葉,似有飄浮感,增強后一般均有明顯強化。
有時,膀胱癌還需與膀胱結石鑒別,根據病變的密度、信號強度及其可移動性,一般不難與膀胱癌鑒別。膀胱癌與少見的非上皮性腫瘤如平滑肌瘤、淋巴瘤以及非腫瘤性腺性膀胱炎有時不易鑒別,此時膀胱鏡檢查并活檢可明確診斷。
參考文獻:
[1] 姚德惠.膀胱腫瘤的CT鑒別診斷[J].CT理論與應用研究,1999,8(1):29-31.
[2] 吳春芳,王小羽,馬有弘,等.膀胱腫塊的CT診斷探討[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3,8:762.
[3] 周康榮.腹部CT[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3,206.
篇12
文章編號:1008-2409(2007)03-0544-02
診斷學是聯系基礎學科與臨床、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的重要橋梁,其教學效果是影響整個臨床教學的關鍵所在。如何讓醫學生更好地掌握問診、體格檢查、培養良好正確的臨床思維習慣是近十幾年來醫學教育界不斷探索而又始終未得到理想方案的一個特殊難題。從上個世紀70,80年代開始國外就已經開始大范圍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D教學,我國也于90年代開始應用,目前大多數院校已經使用CAI教學。筆者就CAI在診斷學教學方面的作用進行了研究,目的是了解CAI對臨床本科診斷學成績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02醫學本科學生共607人,隨機抽取120人,再隨機分兩組,其中兩組的大課講授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實習課。分為未使用CAI教學的傳統授課組和CAI教學組。每組60人,分4小組,每小組15人,授課老師相同。
1.2授課方法
傳統教學組:教師使用傳統模式的教學方法,先給學生上小課,對理論知識初步回顧,再以一個學生為模型,演示診斷學具體的檢查方法,到病房選擇患者進行特殊表現的檢查,使學生對正常表現及常見病理表現都能很好地掌握。
CAI教學組:教師同樣給學生先上小課,對理論知識初步回顧,再給學生放錄像,演示體檢過程,同時老師在場,對學生不是很明白的地方加以講解,并反復看錄像。使用模擬人進行各方面的檢查、特別是心肺的聽診,正常及病理性的都進行練習。經過實驗室的培訓后再到病房看患者,特殊病例在患者身上操作。平時學生可在宿舍或圖書館登陸學校網站看錄像,實驗室定時開放,學生可在模擬人身上反復練習。
1.3評分指標
課程結束后,由學校教務科根據教考分離的原則,從學校題庫中隨機抽取試題形成試卷,在同一時間由學校組織學生進行考試,以學生的操作技能和期評成績進行比較。
期評成績包括:平時成績(占10%),期中成績(占20%),期末成績(占50%),操作技能(占20%)。
1.4統計學方法
操作技能和期評成績用均數+標準差(z+s)表示,做兩樣本均數的t檢驗,使用SPSSl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比較兩組學生的成績是否有差異性,從而了解哪種教學方式更利于學生。
2 結 果
兩組學生的成績情況見表1、表2,使用CAI教學方法的學生期評成績和操作技能成績均較傳統教學方法組的學生要好,且兩組成績比較均P
3 討 論
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不管是期評成績還是操作技能成績,CAI教學組的學生成績均比使用傳統教學方法的學生要好,且有顯著性差異。說明采用CAI教學在診斷學的教學中比傳統教學效果要好,學生的理論,操作水平較好。
篇13
大腦動脈(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發生慢性狹窄、閉塞、出血是導致腦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的主要因素,可使患者發生語言障礙、智力障礙、運動障礙等嚴重后果,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1]。本文將對筆者所在醫院自2013年1月1-12月31日期間前來就診的31例腦血管疾病患者給予臨床研究,從而探討CT血管成像的臨床診斷及應用效果,為提高腦血管病診斷正確率及臨床療效提供可靠依據,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1例患者(研究組)均因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前來筆者所在醫院就診,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齡47~91歲,平均(68.91±4.33)歲,病程1個月~2年,平均(0.92±0.07)年;另選取本時期前來筆者所在醫院進行體檢的31例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齡45~90歲,平均(68.78±4.24)歲。研究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例數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研究組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腦缺血診斷標準,對照組排除患有腦缺血疾病;(2)無腦部疾病及手術史;(3)無惡性腫瘤、精神類疾病;(4)無心臟、肝臟、腎臟等機體重要器官嚴重器質性疾病;(5)未處于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時期;(6)對本次研究所采用檢查方法具有良好耐受性,無中途退出情況,依從性較好;(7)對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權。
1.2.2 研究方法 指定一名具有專業知識及豐富經驗的臨床醫學影像檢查醫師,利用日本東芝(Toshiba)公司生產的型號為Aquilion 16層螺旋CT掃描儀完成兩組CT腦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perfusion,CTP)及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檢查工作,采用雙盲法判斷檢查結果,研究組同時實施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記錄兩組患者腦血流量(Cerbral blood flow,CBF)、平均通過時間(Mean transit time,MTT)、腦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達峰時間(Time to peak,TP)等數據并給予統計學分析,對研究組患者CT血管成像檢查結果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1.2.3 影像檢查 指導患者取仰臥位,根據CT平掃數據確定CTP感興趣層面實施動態掃描,將40 ml非離子型對比劑(優維顯370)利用高壓注射器(Medrad stellant)經肘靜脈團注(4 ml/s),在注射開始后同時實施CT橫軸位動態掃描,參數設定為電流200 mA、電壓80 kV、間隔時間1 s、掃描速度1 s/360°、掃描時間50 s、層厚5 mm,獲得腦血流灌注狀態評價。經同層面大腦前動脈或腦動脈作為參照,待獲得時間-密度曲線(Time-density curve,TDC)后,經CT perfusion 3灌注軟件(圖像工作站AW4.2)采用去卷積算法對CTP圖像進行處理后獲得CBF、MTT、CBV、TP等所需參數。完成CTP檢查后追加優維顯370(60 ml,4 ml/s)實施CTA檢查,預掃描方法為Smart,待優維顯370注射完成8 s后監測其在機體內濃度,靶血管濃度達最高值實施掃描,參數包括電流575 mA、電壓140 kV、層厚0.625 mm、螺距0.516、掃描時間4.1 s。將所得圖像利用AW4.2工作站血管分析軟件獲得容積再現(Volume rendering,VR)圖像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判斷患者腦部血管狹窄及閉塞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