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化學物質特性匯總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危險化學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或有腐蝕等危險特性,從它的生產到使用、儲存、運輸等過程中,如果控制不當,極易發生事故。我國的《化學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條例》及《天津市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辦法》等為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對于醫療服務單位還沒有完善的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體系可循。我院2012年順利通過了國際醫療衛生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JCI)的認證,設施管理與安全(Facility Management and Safety,FMS)是JCI認證的重要組成部分[3]。2012年衛生部參考JCI評審標準出臺了三級醫院等級評審標準,該標準對醫院危險化學品的管理提出了重點要求。 三級醫院等級評審標準6.8.7.3加強危險品管理描述如下:【C】①有危險品安全管理部門、制度和人員崗位職責;②作業人員熟悉崗位職責和管理要求,經過相應培訓,取得相應資質;③有完整的危險品采購、使用、消耗等登記資料,賬務相符;④有相應的危險品安全事件處理預案,相關人員熟悉預案及處置程序。【B】①加強危險品監管,重點為易燃、易爆和有毒害物品和放射源等危險品和危險設施;②定期進行巡查,專人負責,有相關記錄。【A】主管部門有根據監管情況進行整改的措施并得到落實。我們應用PDCA循環管理模式的"四個階段,八個步驟"對評審標準進行解讀,并逐步實施,成就顯著。現介紹如下:
第一階段 Plan(計劃)階段,包括四個步驟:我們針對【C】條款進行分析,全院醫務人員對危險化學品的認知幾乎為零;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重視不夠及缺乏相關知識的培訓;為此,我們準備籌建寧河縣醫院危險化學品管理體系,體系包括建立醫院危險化學品管理小組,制定危險化學品管理制度及活動方案;制定化學危險品采購、儲存、使用、處理流程及安全事件處理預案;規定危險化學品使用部門和監管部門職責;對全院人員進行教育、培訓,包括崗前教育和日常培訓。初步確立目標全院醫務人員對危險化學品管理遵從率達90%。
第二階段 Do(實施)階段,即實施計劃與措施階段。按照【C】條款要求所建立的體系進行實施:
本院成立以主管副院長為組長的危險化學品管理小組,成員包括藥劑、檢驗、護理、總務、設備、院感及保衛等部門主管。管理小組制定了本院危險化學品管理制度及管理小組活動方案,要求管理小組每月對全院各科室危險品進行查核,并作記錄;每月召開寧河縣醫院危險化學品管理小組會議,反饋查核結果,研究存在問題,并提出整改方案,督導整改情況。
管理小組制定化學危險品采購、儲存、使用及處理流程。根據流程要求,檢驗科負責制定每種化學危險品的物質安全資料表。物質安全資料表包括物質名稱、化學屬性或組份、危險性類別、理化性質、燃爆特性、毒害特性、儲存地點、儲運及使用之注意事項、應急處理方法 、穩定性和反應活性等內容。檢驗科、保衛科負責整理化學物質種類,編寫《寧河縣醫院危險物質清單》。根據《寧河縣醫院危險物質清單》進行分類,由藥劑科、總務科、設備科進行出、入庫管理。危險化學品的管理涉及多個環節必須從源頭抓起。首先對危險化學品的供方進行環保和職業安全評價,符合要求者列為可供應對象。各部門根據業務需求以《危險性化學物質采購申請》提出化學品采購申請,經使用部門及采購部門主管批準、主管領導審批后進行采購。各部門在采購所需化學品時,盡量選用環保型化學品,并通過查詢資料或向供方索取化學品安全使用數據說明書,保障操作人員掌握所用化學品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項。危險化學品入庫時,經采購員、倉庫保管員檢驗確認標識、批號、效期等合格才能入庫。化學品應專庫存放并按《危險化學品混存性能互抵表》分類、分區存放,執行先進先出的原則。嚴格控制倉庫的溫、濕度。領用時必須填寫《危險性化學物質領用申請》,寫明領用用途由使用部門和發放部門領導批準后方可領取,并按臨床科室需求限制領用量。各科室危險化學品要限量儲存,必須按照規定進行標識。危險化學品應在可密封的容器中存放,開蓋取用后必須把蓋蓋好。使用時應防止泄漏,在工作完畢或工作人員暫時離開時,要將使用的化學品放入本科的危險品柜中。化學品使用部門應在保證生產質量的前提下,采取節約措施,合理使用化學品資源。定期分析化學品的消耗情況,如發現異常時應會同相關部門查明原因。當危險化學品過期或廢棄時,按化學品安全使用數據說明書進行處理。各部門應建立急救援措施,應急救援工作是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的基本內容。為了保證各部門危險化學品管理安全,必須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成立事故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并定期組織職工進行預案的演練,提高員工的防災、消災意識。
管理小組規定危險化學品使用部門和監管部門職責。使用部門負責任人必須列出本部門目前擁有的化學危險品的詳細清單,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增減,并將此清單匯總到檢驗科、保衛科。我院截至2013年1月統計共有危險化學品共計43種,分布于45個部門。檢驗科是使用危險化學品種類最多的科室,使用20種。其次為病理科,使用11種.使用量最大的為總務科,鍋爐使用的天然氣(甲烷)777901立方,液氧70噸,水消毒的次氯酸鈉12噸。使用最廣泛,分布科室最多的前三種為三氯異腈尿酸,壓縮氧,75%酒精。把本部門常用的化學危險品安全使用資料提供給員工,并督促員工嚴格按照規程操作;遵守正確的使用、儲藏和院內運送程序。科室員工必須遵守化學危險品安全使用操作規程和使用指南,明確安全使用注意事項,并在每次使用之后做好登記工作;正確使用合理的個人防護設施;完成必要的在職培訓,熟知危險物品的安全使用和有害廢物的處理。 危險化學品供給部門采購時必須確認供給單位的資質,盡量用低毒或無毒材料代替有毒材料;為全院各部門采購的化學危險物品提供安全材料數據表;發生化學危險物品重大泄漏、造成大面積污染時,立即聯系專業技術部門對環境進行清洗清理,再由環境監測部門對環境進行監測,以確保環境與人員的安全。監管部門負責每月的督導檢查,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教育培訓,以利于持續改進。
管理小組對全院人員進行教育、培訓,包括崗前教育和日常培訓。崗前培訓主要針對新入職的員工的培訓,每年組織一次,主要是安全防護措施培訓。
安全技術措施培訓:通過采取適當的技術措施,消除或降低作業場所的危害,防止使用者在正常作業時受到危險化學品的侵害。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替代、變更工藝、隔離、通風、個體防護和衛生。①替代:控制、預防危險化學品危害的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在原料的選擇上,采取替代的做法,即:用無毒、低毒化學品替代有毒、高毒的化學品,用可燃物替代易燃物等,從而可有效地減少危險化學品對人體的傷害或引發火災爆炸的危險。②隔離:在生產過程中采取隔離措施,將操作人員與危險化學品分開,這是控制其危害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最常用的做法,是將使用危險化學品的設備完全封閉起來,或者設置屏障,拉開使用人員與危險源之間的距離。③通風:通風措施可以降低作業場所中有害氣體、蒸氣、粉塵的濃度,使其濃度低于安全濃度,是保證作業人員身體健康的有效措施。可以采取機械和自然通風進行空氣置換,保持室內空氣流通。④個體防護:個體防護是阻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人體的最后一道屏障。為確保人身安全和健康,危險化學品作業人員要正確選擇和使用個體防護用品。⑤衛生:保持作業場所的清潔。危險化學品作業人員要注意個人衛生。
組織管理措施培訓:建立危險化學品的組織管理措施是預防作業場所中化學品危害的一個重要方面。除了要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標準建立一般的安全管理措施外,危險化學品的組織管理措施還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危害識別:防止危險化學品事故發生的第一步,就是要對危險化學品進行危害識別。加強危險化學品的標識管理。②安全培訓:安全培訓是危險化學品全管理的重要內容。許多危險化學品事故的發生都是由于作業人員缺乏安全知識,不遵守安全操作規程和安全規章制度等造成的。因此,消除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必須從加強危險化學品的安全培訓做起。③健康監護:健全的健康監護措施是確保危險化學品作業人員安全健康的關鍵。對接觸危險化學品的操作人員,要進行上崗前體檢及定期體檢,建立健全職業衛生檔案,對作業人員安排醫務監督。對作業人員接觸危險化學品的情況要進行監測并做好記錄備案。日常培訓由主管查核部門組織,針對每月查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
第三階段 Check(檢查)階段。評審標準的【B】條款即為監管和巡查,即實施結果與目標對比。根據醫院危險化學品管理體系要求,危險化學品管理小組制定危險化學品查核表,并指派檢驗科和保衛科專人負責危險化學品管理的查核。查核內容包括危險化學品的申購、領用、儲存、使用、銷毀等流程。重點關注危險化學品的存放量、使用量、標識及危險化學品相容性存放問題;同時關注是否每種危險化學品均制定化學品安全信息卡及對危險化學品溢散、泄露后的處理應急知識的掌握。最后,根據查核結果進行匯總、比對,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經過查核,全院醫務人員對危險化學品管理遵從率達92%,達到預期效果。
第四階段 Action(措施),包括兩個步驟。即【A】條款所示內容:主管部門有根據監管情況進行整改的措施并得到落實。我們對查核結果進行分析,得出寧河縣醫院危險化學品管理體系切實、有效,為此,我院公布《危險化學品管理制度》、《化學危險品采購、儲存、使用及處理流程》并依次執行,同時制訂了年度危險化學品培訓、考試方案;通過分析發現,全院職工對危險化學品的標識還存在問題,需要加強培訓、督導。在此基礎上我院制定了《提高危害物質標識認知率》的質量改善課題,持續改進。
總之,加強危險化學品的安全管理是我國目前安全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醫院管理的核心內容。 PDCA循環作為質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不僅適用于整個醫院,也適應于醫院內的科室、班組以至個人。各級部門根據醫院的方針目標,都有自己的PDCA循環,層層循環。各級部門的小環都圍繞著醫院的總目標朝著同一方向轉動。通過循環把醫院上下的各項工作有機地聯系起來,彼此協同,互相促進,保障醫院危險化學品的管理安全。
參考文獻:
篇2
一、申請涉及生物學評價的產品注冊的企業,可提供生物學評價報告(含支持性文件)代替產品注冊檢驗報告中的生物學試驗部分,或進行全項生物學試驗。
二、國外企業提供的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報告中含有生物學試驗報告的,企業應提供生物學試驗室所在國的GLP證明。
附件:1.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和審查指南
2.《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報告》的出具與審查要點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二七年六月十五日
附件1:
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和審查指南
一、目的與范圍
為使GB/T16886-ISO10993系列標準能夠正確而有效地實施,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為醫療器械評價者提供了生物學評價指南,為醫療器械的審查提供了生物安全性審查指南。
注:本指南不涉及微生物污染、滅菌(如“無菌”、“細菌內毒素”)、除菌和動物源性醫療器械的病毒去除與控制等方面的生物安全性。
二、術語
(一)醫療器械:同《醫療器械管理管理條例》。
(二)制造者:醫療器械制造者或商標持有人/單位。
(三)評價者:醫療器械制造者或受其委托的專家。
注:醫療器械制造者對生物安全性評價負責。
(四)審查者:對醫療器械管理負有職責的行政管理部門或受其委托負責醫療器械審查的機構。
三、醫療器械/材料首次生物安全性評價
(一)評價依據
GB/T16886-ISO10993《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系列標準。
(二)評價者
應當經過培訓并在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方面具有長期實踐經驗。
(三)評價要求
1.出于保護人類的目的,需要進行生物學評價的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特別是必要的動物試驗)未開展之前不得進入臨床試驗。
2.對醫療器械開展生物學評價時,應當按照GB/T16886.1-ISO10993.1給出的評價流程圖開展。
3.評價者在進行生物學評價過程中應當注重運用已有信息(包括材料、文獻資料、體外和體內試驗數據、臨床經驗),不應當局限在生物學試驗上。
4.當生物學評價確定需要進行生物學試驗時,應當委托有相應生物學試驗資質的檢驗機構來進行。
5.在進行生物學試驗時,應當:
(1)在進行動物試驗前,先進行體外試驗;
(2)按要求充分并合理地利用試驗動物資源,優化試驗方案,降低試驗成本。
6.應當按GB/T16886-ISO10993系列標準對報告的要求,出具《生物學試驗報告》。
注:生物學試驗報告可不與型式檢驗報告一起出具。
7.《生物學評價報告》可以考慮(但不限于)包括以下方面:
(1)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的策略和所含程序;
(2)醫療器械所用材料選擇的描述;
(3)材料表征
-醫療器械材料的定性與定量的說明或分析
-醫療器械材料與市售產品的等同性比較
(4)選擇或放棄生物學試驗的理由和論證;
(5)已有數據和試驗結果的匯總;
(6)完成生物學評價所需的其他數據。
四、醫療器械生物安全性重新評價
(一)在下列情況下,制造者應當考慮進行生物安全性重新評價:
1.制造產品所用材料來源或技術條件改變時;
2.產品配方、工藝、初級包裝或滅菌改變時;
3.貯存期內最終產品發生變化時;
4.產品用途改變時;
5.有跡象表明產品用于人體會產生不良反應時。
若企業提交了沒有發生第四條第(一)款所規定的重新評價情況的聲明,在該產品重新注冊時,可不要求重新開展和補充開展生物學評價。當產品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GB/T16886-ISO10993的系列標準重新修訂后,若企業提交了沒有發生第四條第(一)款規定的情況的聲明,在該產品重新注冊時,不要求補充生物學評價。
(二)重新評價時應當盡量利用臨床評價信息、臨床研究信息以及臨床不良事件信息來進行。
重新評價應當在以往評價所形成文件的基礎上開展,以避免重復不必要的生物學試驗。重新評價應當按照第三條規定的程序進行。視具體情況,重新評價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針對某一方面,但評價內容應當形成文件。
五、醫療器械生物安全性審查
(一)審查人員
審查者應當接受過GB/T16886標準的培訓。
(二)審查依據
GB/T16886-ISO10993《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系列標準。
(三)審查要求
1.應當根據產品使用說明書中所述的用途和產品的生物學危害的風險大小確定生物安全性審查嚴格度,必要時應當聽取專家組的意見。
2.審查對象主要是《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報告》。
3.作為生物學審查的輸出,對所出具的每項審查結論,應當盡可能引證GB/T16886.1-ISO10993.1中的相應條款。
注:《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報告》的出具與審查要點詳見附件2。
附件2:
《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報告》的出具與審查要點
一、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的策略和所含程序
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程序應當按GB/T16886.1-ISO10993.1給出的評價流程圖開展。由于醫療器械的多樣性和特殊性,各醫療器械在按流程圖進行生物學評價時,實際產品在流程圖中所走的路線是不一致的,應當對所走的路線予以詳細說明。
二、醫療器械所用材料的描述
三、材料表征
(一)醫療器械材料的定性與定量的說明或分析
審查者了解醫療器械材料的成分信息,是審查決策的前提。制造者有義務對醫療器械所選材料的配方和/或來源給予詳細的說明。至少從以下一個方面獲取材料的信息:
1.公認的材料化學名稱;
2.材料理化特性信息;
3.從材料的供應方獲取材料的成分信息;
4.從醫療器械的加工方獲取加工助劑的成分信息;
5.化學分析;
6.有關標準。
注:采用經過主管部門認可、并有標準可依的材料,比未得到認可的材料更具有生物安全性保證。
(二)醫療器械/材料與市售產品的等同性比較
與上市產品進行等同性比較的目的,是期望證明該產品與上市產品具有相同的生物安全性,從而為確定該產品的生物學評價和/或試驗是否可以減化或免除。
產品的等同性比較主要分為兩方面的比較。首先是比較材料和產品的用途是否等同,由于醫療器械的材料與用途對其生物安全性起決定性作用,如果能夠證明注冊產品材料和用途與上市產品具有等同性,就表明注冊產品具有最基本的生物安全保證。但這還不足以證明注冊產品與上市產品具有完全的等同性,還應當證明兩者的生產過程(加工過程、滅菌過程、包裝等)是否相同,因為生產過程也可能會引入新的有害物質(滅菌劑、加工助劑、脫模劑等殘留物)。
與同類產品、材料、生產過程進行等同性比較,不是單指比較兩個材料是否完全等同,而應當從毒理學等同性進行比較。與同類產品材料比較的原則是,所選用的材料和生產過程引入物質的毒理學或生物安全性不低于同類臨床可接受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注冊醫療器械和/或材料與已上市醫療器械和/或材料是否具有等同性,需要提供相應的證據。ISO10993-18給出的以下示例都能表明生物學等同性:
1.擬用材料的成分和可溶出物與臨床已確立材料等同;
2.擬用材料與現行標準規定材料的一致性及擬用材料符合現行標準中規定的用途、接觸時間和程度;
3.擬用材料具有比其擬用接觸方式更高接觸程度的臨床應用史;
4.擬用材料的可溶出物限量不超過GB/T16886.17-ISO10993.17規定的允許極限;
5.擬用材料中含有的化學物質或殘留物比其擬取代的臨床已確立材料更具毒理學安全性(假定接觸相似);
6.擬用材料中含有的化學物質或殘留物與其擬取代的臨床已確立材料具有相同的毒理學安全性(假定接觸相似);
7.擬用材料與臨床已確立材料的可溶出物成分種類和數量不變,唯一區別是前者中的添加劑、污染物或殘留物已經去除或比后者有所減少;
8.擬用材料與臨床已確立材料的可溶出物相對量沒有增加,唯一區別是前者使用了比后者更能降低可溶出物水平的加工條件。
注:與自家生產的上市產品進行比較,往往比與他家生產上市產品進行比較更現實、更具可操作性。
四、選擇或放棄生物學試驗的理由和論證
評價可包括有關經驗研究和實際試驗。如果設計中醫療器械的材料在具體應用中具有可論證的使用史,采用這樣的評價,其結果可能不必再進行試驗。
由于醫療器械的多樣性,對任何一種醫療器械而言,GB/T16886.1-ISO10993.1表1和表2中推薦的試驗并非都是必須的或可行的,應當根據醫療器械的具體情況考慮應做的試驗,表中未提到的其他試驗也可能是必須做的。
應當對所考慮的試驗、選擇和/或放棄試驗的理由進行記錄并形成文件。資料性數據和材料的歷史試驗數據都可以作為放棄的理由,但要附這些數據。
五、已有數據和試驗結果的匯總
(一)國內外相關文獻檢索與評審
醫療器械生物安全性的資料檢索是提高評價質量的重要前提。在開展資料檢索和文獻評價的基礎上,由具有理論知識和實驗經驗的生物學專家開展的醫療器械的生物學評價的效率為最高。因此,相關生物學文件檢索的數量的多與少,是體現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結論可靠性和程序正確性的重要方面。
(二)已經開展過的生物學試驗報告和新開展的生物學試驗報告(如果有)
生物學試驗應當由有生物學試驗資質的機構按GB/T16886-ISO10993系列標準規定進行并出具報告。
六、完成生物學評價所需的其他數據
(一)按標準進行的檢驗數據
用化學分析數據(定量與定性)和物理表征數據(如密度、硬度、拉伸強度等)等表征材料具有一致性的型式檢驗和日常檢驗數據。
(二)相關臨床使用信息和/或臨床研究結論
目前的生物學試驗都依賴于動物模型,材料在動物體內出現的組織反應,在人體內不一定出現同樣的反應。即使是已證實是最好的材料,由于人體間的差異,也會在某些人身上產生不良反應。因此,醫療器械通過了生物學評價后,還要進一步通過臨床,驗證其人體應用的安全性。因此,在醫療器械已經有臨床評價數據的情況下,充分利用臨床數據進行生物學安全性評價是提高評價質量的重要方式。對已經有臨床研究數據的醫療器械,對其進行生物學再評價時,應當充分利用已獲取的臨床信息進行評價,而不再要求用動物進行評價。
醫療器械/材料的臨床數據主要來自于(如果有):
篇3
感知層由傳感器和部分與傳感器連成一體的傳感網(無源傳感器)組成,處于三層架構的最底層,這也是物聯網最基礎的聯接和管理對象。 最廣義來說,傳感器是把各種非電量轉換成電量的裝置,非電量可以是物理量、化學量、生物量等等。
一說到傳感器,可能大家就會往小的方面想,如上幾期提到的“電子塵埃”。在物聯網的大概念下,一個泛在的物聯網系統,隨著參照物的不同,傳感器可以是一個“大”的“智能物件”,它可以是一個機器人、一臺機床、一列火車,甚至是一個衛星或太空探測器。這也是為什么在DCM劃分中用“Device”(設備或裝置)來描述物聯網底層的原因,筆者認為,這樣描述更符合物聯網目前的戰略地位。
傳統的、狹義的傳感器種類已有很多,而且有多種分類方法,例如,可分為有源和無源兩大類。有源傳感器將非電量轉換為電能量,無源程序傳感器不起能量轉換作用,只是將被測非電量轉換為電參數的量。每一類傳感器又可做進一步細分,如圖1所示的生物傳感器、納米傳感器的細分。物聯網關注傳感器的實際應用,下面是我們按應用方式進行的分類。
形形的傳感器
生物傳感器: 對生物物質敏感并將其濃度轉換為電信號進行檢測,涉及的是生物物質,主要用于臨床診斷檢查、治療時實施監控、發酵工業、食品工業、環境和機器人等。
汽車傳感器: 它把汽車運行中各種工況信息,如車速、各種介質的溫度、發動機運轉工況等,轉化成電信號輸給計算機,測量溫度、壓力、流量、位置、氣體濃度、速度、光亮度、干濕度、距離等。
液位傳感器: 利用流體靜力學原理測量液位,是壓力傳感器的一項重要應用,適用于石油化工、冶金、電力、制藥、供排水、環保等系統和行業的各種介質的液位測量。
速度傳感器: 是一種將非電量(如速度、壓力)的變化轉變為電量變化的傳感器,適應于速度監測。
加速度傳感器: 是一種能夠測量加速力的電子設備,可應用在控制、手柄振動和搖晃、儀器儀表、汽車制動啟動檢測、地震檢測、報警系統、玩具、結構物、環境監視、工程測振、地質勘探、鐵路、橋梁、大壩的振動測試與分析,以及鼠標,高層建筑結構動態特性和安全保衛振動偵察上。
核輻射傳感器: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來進行測量的傳感器,適用于核輻射監測。
振動傳感器: 是一種目前廣泛應用的報警檢測傳感器,它內部用壓電陶瓷片加彈簧重錘結構檢測振動信號,用于機動車、保險柜、庫房門窗等場合的防盜裝置中。
濕度傳感器: 分為電阻式和電容式兩種,產品的基本形式都為在基片涂覆感濕材料形成感濕膜。空氣中的水蒸汽吸附于感濕材料后,元件的阻抗、介質常數發生很大的變化,從而制成濕敏元件,適用于濕度監測。
磁敏傳感器: 利用磁場作為媒介可以檢測很多物理量的傳感器,測量位移、振動、力、轉速、加速度、流量、電流、電功率等。
氣敏傳感器: 是一種檢測特定氣體的傳感器,適用于一氧化碳氣體、瓦斯氣體、煤氣、氟利昂(R11、R12)、呼氣中乙醇、人體口腔口臭的檢測等。
力敏傳感器: 是用來檢測氣體、固體、液體等物質間相互作用力的傳感器,適用于力度監測。
位置傳感器: 用來測量機器人自身位置的傳感器,適用于機器人控制系統。
光敏傳感器: 是利用光敏元件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的傳感器,適用于對光的探測; 還可以作為探測元件組成其他傳感器,對許多非電量進行檢測。
光纖傳感器: 是將來自光源的光經過光纖送入調制器,使待測參數與進入調制區的光相互作用后,導致光的光學性質發生變化,稱為被調制的信號光,再經過光纖送入光探測器,經解調后,獲得被測參數,適用于對磁、聲、壓力、溫度、加速度、陀螺、位移、液面、轉矩、光聲、電流和應變等物理量的測量。
納米傳感器: 運用納米技術制造的傳感器,應用領域為生物、化學、機械、航空、軍事等。
壓力傳感器: 是工業實踐中最為常用的一種傳感器,廣泛應用于各種工業自控環境,涉及水利水電、鐵路交通、智能建筑、生產自控、航空航天、軍工、石化、油井、電力、船舶、機床、管道等眾多行業。
位移傳感器: 又稱為線性傳感器,它分為電感式位移傳感器、電容式位移傳感器、光電式位移傳感器、超聲波式位移傳感器、霍爾式位移傳感器,主要應用在自動化裝備生產線對模擬量的智能控制。
激光傳感器: 利用激光技術進行測量的傳感器,廣泛應用于國防、生產、醫學和非電測量等。
MEMS傳感器: 包含硅壓阻式壓力傳感器和硅電容式壓力傳感器,兩者都是在硅片上生成的微機械電子傳感器,廣泛應用于國防、生產、醫學和非電測量等。
半導體傳感器: 利用半導體材料的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制成的傳感器,適用于工業自動化、遙測、工業機器人、家用電器、環境污染監測、醫療保健、醫藥工程和生物工程。
氣壓傳感器: 用于測量氣體的絕對壓強,適用于與氣體壓強相關的物理實驗, 也可以在生物和化學實驗中測量干燥、無腐蝕性的氣體壓強。
紅外線傳感器: 利用紅外線的物理性質來進行測量的傳感器,常用于無接觸溫度測量、氣體成分分析和無損探傷,應用在醫學、軍事、空間技術和環境工程等。
超聲波傳感器: 是利用超聲波的特性研制而成的傳感器,廣泛應用在工業、國防、生物醫學等。
遙感傳感器: 是測量和記錄被探測物體的電磁波特性的工具,用在地表物質探測、遙感飛機上或是人造衛星上。
高度傳感器: 其原理是測得滑臂與基準線夾角的大小來換算出相應的熨平板高度,用于高度測量。
地磅傳感器: 是一種將質量信號轉變為可測量的電信號輸出的裝置,用于稱重。
圖像傳感器: 是利用光電器件的光電轉換功能,將其感光面上的光像轉換為與光像成相應比例關系的電信號“圖像”的一種功能器件,廣泛用于自動控制和自動測量,尤其是適用于圖像識別技術。
厚度傳感器: 測量材料及其表面鍍層厚度的傳感器,用于厚度測量。
微波傳感器: 是利用微波特性來檢測一些物理量的器件,廣泛用于工業,交通及民用裝置中。
視覺傳感器: 能從一整幅圖像捕獲光線數以千計的像素,工業應用包括檢驗、計量、測量、定向、瑕疵檢測和分撿。
空氣流量傳感器: 是測定吸入發動機的空氣流量的傳感器,適用于汽車發動機。
化學傳感器: 對各種化學物質敏感并將其濃度轉換為電信號進行檢測的儀器,適用于礦產資源的探測、氣象觀測和遙測、工業自動化、醫學上遠距離診斷和實時監測、農業上生鮮保存和魚群探測、防盜、安全報警和節能等。
傳感器核心
在于聯網應用
2009年中國傳感器市場研究報告指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有1688家企事業單位從事傳感器的研制、生產和應用,其中從事MEMS(因為在iPhone和Wii等產品中的成功使用而受到廣泛關注和大力發展)研制生產的企業已經有50多家。我國的傳感器同國外水平相比,新品研制仍落后國際水平5~10年,而規模生產技術則落后10~15年。
傳感器解決的是“上行”的感知和監測問題,要實現控制,還需要“下行”的執行器(如閥門等)來實現完整的“管控一體化”。 執行器也是目前物聯網討論中往往被忽視的一環,它的原理和分類和傳感器基本類似,這里不再細述。
傳統的傳感器(包括執行器)是物聯網產業的一個關注點,但筆者認為物聯網的核心還是“聯網”和應用,傳感器是“點”的問題,不是“面”的問題,我們在傳統傳感器領域的落后狀況對我國在物聯網領域力爭世界產業發展制高點的努力不會起決定性的制約作用。
傳感網研究人群一般把傳感網和傳感器都當做感知層來對待。傳感網既然是“網”,本應該屬于傳輸層,但有一些和傳感器合為一體的傳感網應該屬于感知層,因此筆者認為傳感網介于傳輸層和感知層之間。圖2所示的ESN(Environmental Sensor Networks,環境傳感網)、OSN(Object SensorNetworks,物體傳感網),以及前文中提到的VSN、BSN都屬于“二合一”的感知層。此外,RFID其實也是傳感器和傳感網“二合一”的技術和應用。
剖析傳輸層
上期文章在談到DCM劃分時曾經提到過傳輸層主要分有線和無線兩種通信方式,目前業界在談論物聯網時,往往對無線通信方式談得很多,RFID、傳感網、3G等都屬于無線通信范疇,尤其是大家對3G技術寄予厚望 。筆者認為,目前兩種通信方式對物聯網產業來說可能處于同等重要、互相補充的作用,例如,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業務中大部分還是有線通信,智能樓宇等領域也還是以有線通信為主。
勿庸置疑,有線通信將來會成為物聯網產業發展的主要支撐,但無線通信技術也是不可或缺的。下面我們對兩種技術的應用范圍做了一些歸類整理,也許會對大家在物聯網實際應用中考慮該選擇哪種技術時有所幫助。
物聯網之有線通信傳輸層
有線通信技術可分為短距離的現場總線(Field Bus,也包括PLC電力線載波等技術)和中、長距離(WAN)的廣域網絡(包括PSTN、ADSL和HFC數字電視Cable等)兩大類。
關于現場總線的特點和應用范圍,見表1。
由于現場總線種類繁多,已存在巨大的部署量,難以通過一個通用網絡協議標準化,在工業信息化、樓宇自控等行業應用中,一般需要物聯網軟件、中間件(如同方的ezM2M物聯網業務基礎中間件)通過軟件總線(如MQ,ESB等)加適配器(Adaptor)的方式實現高效率的互聯互通。
現有的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計算機網是物聯網業務可以利用的中、長距離有線網絡。還有一些和這三大網絡規模相當的未公開的覆蓋全國的專網,如公安系統的專網,據說國家電網的專網比有線電視網規模還要大。
有線廣域網在物聯網應用中的一個劣勢就是眾所周知的IP地址不夠的問題,在IPv6未全面實施之前,這個問題將制約有線網在物聯網業務中的使用。而無線廣域網可以通過發SIM卡(電話ID號碼)的方式解決每個智能物件對應一個ID(號碼)的問題。盡管如此,中國電信、歌華有線等以有線網絡為主的營運商也都有宏大的物聯網業務計劃,例如在智能家庭網關(Home Gateway)領域,歌華有線憑借機頂盒的部署基礎占據一定優勢。
物聯網之無線通信傳輸層
和有線通信一樣,無線通信也可分為長距離的無線廣域網(WWAN)和中、短距離的無線局域網(WLAN),但無線網絡中還有一種超短距離的WPAN(無線個人網,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s)類別。
篇4
一、機電一體化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情況
1.在制造行業的應用
傳統機械制造業一般是依靠重復勞動、大規模生產的方式來獲取競爭力的,將傳統人力生產轉變為機械生產,降低了人的勞動量,提高了生產效率,用較低的成本獲取較高的工作效率。而機電一體化在機械制造行業中的應用,實現了機械制造的全球化、信息化和網絡化,通過對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傳統機械制造技術與創新科技的結合,產生了虛擬制造、計算機數字控制、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等創新制造技術,實現了制造行業的飛速發展。
2.在鋼鐵企業的應用
通過機電一體化技術在鋼鐵企業中的應用,在鋼鐵企業中建立了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實現了現場總線技術、交流傳動技術等創新技術,并且在生產過程中建立了開放式控制系統,實現了對生產過程的全方面監督和控制。鋼鐵企業中的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將整個生產過程聯系在一起,使管理者能夠從原料進廠、生產一直到產品發貨的全過程中,都能夠實現控制和管理。現場總線技術能夠對取代傳統信號傳輸技術,使更多的信息通過智能化儀表裝置與高新控制系統相連接,實現信息的雙向傳遞。開放式控制系統能夠對不同廠家的儀器進行兼容,實現資源互享,進一步擴大了鋼鐵企業的信息交流速度。
3.在飲料行業的應用
機電一體化技術是當前發展最為迅速、成果最為廣泛的技術之一,在飲料行業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當前,食品、飲料包裝的設計和開發環節都應用了機電一體化技術,形成了具有連貫性的生產線,不僅使生產自動化程度得到提升,也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降低了人為操作中存在的誤操作行為,使飲料、食品的質量得到提升,使飲料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中的競爭力得到提升。
二、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1.網絡化趨勢
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各行各業出現了新的變革,并且網絡的普及使得很多行業都實現了遠程操控和監視。這種遠程控制的設備就是機電一體化產品,能夠將家庭中的所有設備連接在一起,實現集成電器系統,使人們在家庭中就可以享受機電一體化產品帶給人們的好處。同時,這種遠程機電一體化產品還能應用在工廠、辦公室中,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便捷。
2.數字化趨勢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與機電一體化技術的融合,使機電一體化技術不斷向著數字化的方向發展,出現了很多數控機床和機器人,并出現了虛擬設計等數字化設計,使機電一體化產品更加穩定、安全,并具有易操作性、便于維護、能夠自我診斷等特性,并且能夠實現遠程操作和維護。
3.人性化趨勢
機電一體化產品不僅應用在生產中,也應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機電一體化技術的人性化發展,除了使各項功能更加完善,符合人類的操作習慣,還能夠使造型更加與人們的生活環境相協調,使人們在使用機電一體化產品的時候,能夠更加貼近生活習慣。
4.微型化趨勢
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有科學家對機電一體化提出了微型產品和微觀領域的發展趨勢。機電一體化的微型化發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機電一體化產品的尺寸向著微小的方向發展,制作幾何尺寸不小于一平方厘米的機電產品,并且向著微米、納米發展,體積較小的機電產品能夠在生物、醫療、軍事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機電一體化的微型化是指對機電設備進行精細程度更高的的設計,例如加工生物智能計算機的芯片。在建各行各業中,精細化程度更高的機電一體化產品能提升建生產的準確性,對測量、勘察等方面的工作都提供了更高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5.綠色環保化趨勢
可持續發展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題,也成為當前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方向。傳統的機電設備在運行的過程中會或多或少的產生一些噪音、沙塵、化學物質等,而當前機電一體化的發展方向就是盡量降低機電設備對環境的污染和對人的健康的傷害。而綠色環保技術在機電一體化產品中的應用和推廣,將更好的踐行了環境保護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各種工廠的建設過程中,都應用了大量的機電設備,因此機電設備綠色環保化的發展也是工程建設和城市發展所需要考慮的問題。
6.模塊化趨勢
生產和研制機電一體化技術和設備的企業有很多,在研制和開發的過程中,很多接口的尺寸和大小并沒有形成規范,使不同廠家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中沒有兼容性,影響了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應用便捷性。因此,在未來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和設備的研發過程匯總,模塊化趨勢將更加明顯,廠家更加注重研制具有標準機械接口、動力接口和環境接口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單元模塊,這樣能夠快速研制出新產品,有效縮短研發時間,將創新機電一體化設備快速投放到市場中。
三、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機電一體化技術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并希望機電一體化技術向著現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發展,改變人們的生活,給人們的生產帶來更多的便捷。因此,我們應關注機電一體化技術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并注重對其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思考,通過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來創造更加新穎的產品,滿足人們的生活和生產需求。
參考文獻:
[1]周璇. 機電一體化技術在煤礦中的應用和發展趨勢[J]. 科學之友,2013,10:15-16.
[2]楊衛平. 關于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應用及其發展趨勢的探討[J]. 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5,12:124.
篇5
信息化時代的發展,使計算機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各門課程中。針對環境科學專業學科特點,我們應圍繞課程構建,有針對性地對環境科學專業學生講授相關計算機知識,更新教學內容,以便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基本目標
在“計算機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實踐課程教學中,要讓學生能夠比較全面地掌握與專業相關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并能將其應用于實際工作中。以學生實際操作為主,教師講授為輔。充分利用現有的軟件及技術,借鑒計算機專業教師教學技術和方法,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通過本門課程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繪制平面布置圖、繪制反應裝置圖、繪制設備圖、處理實驗數據、制作多媒體課件等,并能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信息檢索。
二、課程設置
本門課程要求學生有一定英語水平和環境專業基礎知識,時間安排在大三下學期期末,集中上課,總學時為兩周。課程由教師講解、演示,學生上機隨教師一起操作,并進行習題、作業練習以加深印象。教師可對學生上機進行監控及輔導。可多班授課,但需保證每人一臺計算機。學習本課程后學生正好可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畢業論文和實際工作中。考核采取“出勤+聽課狀態+實際操作+作業”的方式。
三、課程內容
(一)環境科學相關軟件
1.數據處理及繪圖軟件
環境科學實驗經常有大量數據需要分析及繪圖,在實驗設計、實驗操作等多方面也都離不開計算機的輔助。常用的軟件主要有Excel、Origin、Access、SPSS等,可繪制各種散點圖、折線圖、柱形圖、條形圖等;可以對圖形添加趨勢線,得出曲線方程及相關性;可對數據進行排列和篩選,并且可導入外部大量數據,如紅外光譜數據等進行繪圖。在Excel中還可以通過編輯小程序來完成一些特性的運算。Excel的中文界面備受學生歡迎,Origin是全英文界面,對于學生來說有一點難度,函數的輸入也沒有Excel方便。但是Origin可以直接在圖形上進行修改,及時保存了圖形,仍然可以從圖導出原始數據。從功能上來說,Origin更強大些。Access有強大的數據處理、統計分析能力,利用Access的查詢功能,可以方便地進行各類匯總、平均等統計,并可靈活設置統計的條件。比如在統計分析上萬條記錄的數據時速度快且操作方便,這一點是Excel無法比擬的。SPSS集數據錄入、整理、分析功能于一身,基本功能包括數據管理、統計分析、圖表分析、輸出管理等。SPSS統計分析過程包括描述性統計、均值比較、一般線性模型、相關分析、回歸分析、對數線性模型、聚類分析、數據簡化、生存分析、時間序列分析等。本課程要求學生必須掌握Excel軟件,其他只作為了解。
2.圖文編排軟件
本科畢業論文撰寫及科技論文寫作都離不開圖文編排,Microsoft Word具有強大的文字和圖表編輯功能,易修改,是必須掌握的。在本課程中主要讓學生掌握頁面、頁眉、頁腳、頁碼、行距等設置,格式刷、分節符、查找、替換、項目符號和編號等使用,三線表繪制,目錄生成等。此外,還要讓學生學會用“公式編輯器”編輯公式,使用“繪圖工具欄”繪制簡單圖形及流程圖。
Microsoft Office Visio創建具有專業外觀的圖表,以便理解、記錄和分析信息、數據、系統和過程。在使用 時,以可視方式傳遞重要信息就像打開模板、將形狀拖放到繪圖中以及對即將完成的工作應用主題一樣輕松。如繪制基本流程圖就是把流程圖所需形狀圖直接拖拽到繪圖區,然后選擇連接線工具繪制連接線,再選擇箭頭方向,繪制方向箭頭,然后添加文字,比Microsoft Word繪制流程圖要簡單便捷。
3.環境科學繪圖軟件
AutoCAD有完善的圖形繪制功能及強大的圖形編輯功能。可以繪制任意二維和三維圖形。在環境科學中,可用AutoCAD繪制平面布置圖、施工圖、剖面圖、工藝流程圖等。AutoCAD能以多種方式創建直線、圓、橢圓、多邊形、條件曲線等基本圖形對象,有強大的編輯功能,可以標注尺寸、書寫文字。同傳統的手工繪圖相比,用AutoCAD繪圖速度更快、精度更高且富有個性。
ChemWindow(CW)由Softshell Intern.Ltd.1989年推出首版,該軟件主要功能是繪出各種結構和形狀的化學分子結構式及化學圖形,具有其他繪圖軟件所不具備的化學分子圖形編輯功能。軟件中有四個附加圖形結構庫,具有一些玻璃儀器和復雜化學物質結構式模板,繪制復雜結構式和反應裝置圖時比較便捷。軟件還含有SymApps程序,可以顯示3D分子結構,并能夠給出具體的分子結構信息,如鍵長、鍵角、二面角、所屬分子點群等分子結構信息,與Office軟件的兼容性很好。
本門課程中主要要求學生掌握AutoCAD及CW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夠繪制基本平面圖、流程圖及化學分子結構式等。
4.多媒體課件制作軟件
多媒體課件常用的軟件有PowerPoint(PPT)、Au?鄄thorware、Flash、Dreamweaver、Director、課件大師等。在這些軟件中,PPT簡單易學,制作方便,對于環境科學專業學生來說,本門課程要求其掌握其制作過程。本課程主要講授用PPT制作幻燈片的方法,主要包括幻燈片設計、幻燈片版式、幻燈片配色及動畫設計、幻燈片母版設計、幻燈片中圖表及影片和聲音的插入等。其他軟件僅作為了解。
(二)計算機在環境模型中的應用
計算機在環境模型中的應用包括環境遙感技術(R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MATLAB、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等軟件。RS可以利用紅外掃描儀監測石油污染、水體熱污染、水體富營養化,調查廢水污染和泥沙污染,分析水域的分布變化和水體沼澤化可以通過遙感技術監測推算出臭氧濃度的水平分布情況、分析大氣氣溶膠的分布和含量、監測有毒氣體對污染源周圍樹木和農作物的危害情況、監控生態環境等。GPS可提供海、陸、空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和定位。GIS能對空間相關數據進行采集、管理、分析和可視化輸出,可以定量進行預測。RS為GIS提供信息源,GIS為RS提供空間數據管理和分析的技術手段(圖像處理),GPS作為GIS有力的補測、補繪手段,實現了GIS原始地圖數據的實時更新。[1] MATLAB、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等軟件,可以編程應用于運算污染物遷移轉化和控制模型,如大氣污染模型、江河湖泊水質模型、生態模型、水處理技術動力模型等。對模型及數據進行運算求解,得到準確的結果,為制訂合理治污措施提供數據支撐。
(三)網絡信息檢索
1.常規環境信息檢索
一些環境標準、專利及試劑性質等資源,可以通過常規信息檢索網絡獲取。常用的網站有中國環境標準網(.cn)、中國標準服務網(.cn)、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際標準化組織標準()、中國專利信息網(.cn)、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知識產權網()、歐洲專利局(EPO)專利信息網()、美國專利數據庫(uspto.gov/patft)、中國試劑網(.cn)等。
2.環境科學文獻檢索
文獻是記錄、積累、傳播和繼承知識的最有效手段,是我們獲取情報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來源。包括圖書、期刊、報紙、專刊文獻、碩博學位論文、會議論文、科技報告等都可以從各種相關的網上數據庫獲得。常用的中文數據庫有中國知網()、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庫(.cn)。這三大中文數據庫都需要購買使用權限,都大量收錄了國內學術期刊論文。
常用外文數據庫有德國Springer數據庫()、Elsevier數據庫()、美國wiley數據庫()、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數據庫()、美國化學會ACS數據庫()、SpecialSciDBS國道外文數據庫(spe?鄄)。以上數據庫也均需要購買后才能使用。由于各個學校資源有限,有些數據庫未購買使用權限,學生可從一些學術論壇獲得免費的幫助,如小木蟲(e?鄄)、阿果資源網()、零點花園()等。
3.環境相關課程資源網站
高校教學資源庫(.cn)、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愛課程()、網易公開課()等網站有免費資源、課件,可供有興趣的學生進一步學習一些相關課程。
四、總結
在“計算機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在環境科學中應用計算機的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以常用軟件介紹為主,同時介紹網上信息檢索方法。課程內容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
[ 注 釋 ]
[1] 邱彩華.計算機技術在環境科學領域中的應用[J].華章,2011(15):254.
篇6
為保障本項目運營期間,重要節慶或迎檢活動、重大污染事件等引起的突發應急任務,我司在項目公司辦公室成立應急指揮小組,作為整個突發應急工作的指揮中心。
1.
應急處理流程
2.
應急保障參與部門
3.
應急工作要求
1、應急指揮組設有應急值班電話,保障24小時有人接聽。
2、發生應急或突發事件時,全體應急隊全體人員立即響應。根據調度指揮中心的安排立即達到作業崗位。響應時間15分鐘。
3、公司安排應急專用車輛、設備、物資。保障設備車輛隨時出動,應急物資滿足緊急支取調撥要求。我公司根據需要可以調度在海南的其他作業公司提供車輛、人員、物資到達該項目作業區,協助處置突發事件。
4、當遇到重大突發事件時,我公司所有人員必須服從業主單位的調度總指揮。各部門積極配合應急隊的工作,認真完成各項應急任務。保證應急事件反應迅速,調度科學,措施完善,效果明顯。
5、為控制應急服務的失誤,最大限度降低處置應急事件的損失,公司各單位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制定詳細、有效的工作措施,明確負責人、聯系人及聯系電話,做好應急期間值班工作安排。后勤保障部門做好相關服務工作,財務部門準備好應急處置過程所需資金保障。勞保部門提供好應急服務需要的勞動保護用具。保障安全可靠,使用方便有效。
6、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員和財產的損失,盡可能的降低不良的社會影響。
4.
各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4.1.
拋灑滴漏及建筑渣土處理方案
1、路段作業人員,每天在作業前先進行渣土與建筑垃圾排查工作,一旦發現拋灑滴漏與渣土偷倒現象立即報告;
應急小組立即出動,10-15分鐘內到達偷倒點。超過100公斤以上的渣土及時報告相關部門處理。
2、現場清理時,要在道路后方50-100米處放置警示牌,員工穿戴反光服,員工作業要迅速。
3、工作流程
4、渣土運輸車輛管理措施
(1)采用專用應急保障車輛進行渣土運輸,車輛裝載渣土時嚴格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裝載。
(2)施工車輛完工后進行車輪沖洗,嚴防車輛車輪帶渣土或泥土上路行駛。
(3)設專人對運輸的車輛進行管理,出現泄漏撒漏現象及時組織人員清理。
環衛項目公司突發應急任務作業
4.2.
路面污染處置方案
1、交通事故污染處置方案
(1)發生交通事故時,要求在10-15分鐘內,就近保潔員立即趕赴現場,一方面積極參與救援,第一時間報警、呼叫救護、協助保持現場、維護秩序等;另一方面迅速了解、判斷事故已發生和可能發生的道路污染情況,采取措施進行處理或者向上級報告,要求進入應急處理狀態。
(2)清除污染時,要在道路前方100米處放置警示牌,員工穿戴反光服,設置警示燈,迅速作業。
(3)清除大片污染時,做到有組織,有交通安全防護措施。采取小組作業方式進行,并在來車方向100米處設置反光錐形筒進行警示。
2、路面其他污染處置方案
(1)油性液體泄漏
油性液體泄漏時,立即從養護物品中調出黃沙或木屑等吸附作用的物質,運至事故現場拋撒;
拋撒厚度均勻適中,以減少對車輛行駛的影響。另外在道路邊緣設置警示牌,提示過往車輛,減速謹慎駕駛。待現場清理干凈后,撤除提示牌,恢復正常交通。
(2)酸性(堿性)等腐蝕性物質泄漏
首先要確定其性質,然后根據其化學特性,選用合適的中和劑,對其進行中和后再按普通油性物質進行處理。
對于某些無法預測的特殊事件,我公司將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并做好現場圍護,同時報告上級主管部門,然后由上級主管部門指揮、協調處理。
(3)有毒有害物質
注意有毒有害物質的區分,對于化學用品要在上級領導指揮下進行處置。
處置有毒有害物質時,要采取好相應防護措施,保護好人身安全。
路面其他污染
有毒有害污染或無法判斷
判斷屬于何種污染
酸堿性腐蝕性污染
判斷污染化學性質
上報上級主管
聽從上級指揮
協調上級處理
現場維護
避免擴散
油性液體污染
根據化學性質
選擇中和劑
運送黃沙、木屑等吸附性物質到現場
中和處理
保護現場及維持秩序
設置警示牌以及開設警示燈
均勻覆蓋污染路面
撤離警示牌
并關閉警示燈恢復道路交通
繼續吸附
未吸附干凈
現場清理干凈
已吸附干凈
判斷是否吸附干凈
4.3.
大風天氣應急處置方案
1、處置預案
(1)接到大風天氣預報(10-15分鐘內),項目組立即對轄區內環境衛生公用設施進行防風加固,并回收臨時設置的環境衛生公用設施。
(2)保潔隊伍在大風過后半小時內,組織清掃人員到達轄區內各主要道路和重要路段進行道路保潔工作;在2小時內完成路面清掃、渣土及樹枝的清運,清除地面,綠化帶內白色污染。夜間刮風時,在次日7時前完成主干道和重點地段垃圾清掃、清運工作。
(3)大風過后,組織人員對區域內環境衛生公用設施損壞情況進行勘察,并將損壞情況形成書面報告上報甲方單位。
2、駕駛員作業方案
(1)要減速慢行,謹慎駕駛、打開后防霧燈,使用雨刮器,不猛打方向盤;
(2)路中行駛,選擇路基高而堅實路面行駛,防止電器部件受潮。
(3)遇六級以上大風以及雷暴雨、冰雹等惡劣天氣時,停止室外作業。特殊情況下,確需在惡劣天氣進行搶修時,應組織應急人員充分討論必要的安全措施,經主管領導批準后方可進行。
3、保潔員作業方案
(1)及時清理下水道邊的垃圾和樹葉,避免垃圾和樹葉堵住下水口;
(2)遇六級以上大風以及雷暴雨、冰雹等惡劣天氣時,停止室外作業。特殊情況下,確需在惡劣天氣進行搶修時,應組織應急人員充分討論必要的安全措施,經主管領導批準后方可進行。
4.4.
暴雨天氣應急處理方案
1、接到暴雨預報15分鐘內管理人員、應急隊做好排澇和雨后環境衛生整治準備工作,并將設備(抽水設備)、車輛進入待命狀態,確保雨后準時到位。
2、項目管理部門在降雨停止后1小時內,組織清掃人員到達管轄區域內各主要道路和重要路段進行道路保潔工作;在2小時內完成路面垃圾、淤泥、清掃作業,確保道路暢通;在4小時內完成垃圾、淤泥清運作業。如不能及時清運,在指定的轉運點堆積,12小時內完成清運,夜間降雨時,在次日7時前完成主干道和重點地段清掃作業。
3、如因降雨形成城區內澇,道路積水,清潔隊在雨停后15分鐘內調派抽水設備、車輛到達積水路段、地點實施積水、淤泥清抽作業,并在雨停后12小時內完成、淤泥、污水排放到排水公司指定的排污地點。清抽工作需采用抽水泵時,嚴格按照操作規程作業,嚴禁任何人進入排水坑、池內,需要進入坑池工作時,必須切斷水泵電源。
2016年7月,南方多地受連日暴雨影響發生洪災。洪水退去,
各地項目公司紛紛在第一時間組織災后應急清理垃圾工作,獲得了當地政府和社會民眾的高度贊許。以下為部分災后應急工作照片。
4.5.
秋季落葉清理方案
1、保障日期
秋季落葉期。
2、組織領導
由項目經理任總指揮,負責總體協調。由綜管部負責匯總情況并傳達指示。現場管理員負責現場巡視檢查。人工、機械隊長負責人員執行調度。
3、工作任務
落葉性季節期間,針對作業范圍內出現枯枝落葉的,項目用最短的工作時間,集中力量清理整治,確保項目范圍內干凈整潔。
4、應急保障
逢大風落葉期間保潔員普掃時間延長一個小時,如工作量激增可根據實際情況做二次普掃。
后勤部門要備足作業用的掃把、簸箕等勞動工具,為保潔員提供必要的食物和飲水。
機械作業隊全天候待命,做好落葉的機械清掃、清運工作。
5、工作安排
根據道路落葉情況調整充實清掃人員,在必要時全員上崗,加大清掃力度,延長工作時間,組織清掃人員對落葉進行及時收集。
對落葉較多的重點區域增加清掃次數,提高作業頻率。
對外加強宣傳教育,特別是對參加保潔工作的保潔員,強化作業規范,禁止焚燒落葉,避免造成環境污染和引發安全隱患。并引導保潔員和項目人員當好禁燒樹葉雜草的宣傳員和監督員。
6、作業流程
①早上普掃開始,保潔人員進入各自保潔路段,普掃時間延長1小時;
②針對大區域落葉通過掃把清掃,將落葉暫時堆置路邊,堆置時間不得超過15分鐘,防止刮風形成二次污染;
③針對零散落葉區域,保潔人員及時清掃將垃圾裝入垃圾斗和飛行保潔車內;
④在普掃開始30分鐘之后,垃圾車和壓縮車進行垃圾收集,裝車過程中跟車工必須將散落垃圾清理干凈,不得出現飄散污染現場;
⑤針對窨井或是排水篦子處落葉清理,不得將垃圾落葉等掃入篦子或下水道管內,防止堵塞排水系統;
⑥利用火鉗或是垃圾鉗子將堵塞排水管處落葉清理出來,時刻保持管道暢通。
項目公司秋季組織清理落葉應急工作
4.6.
冰雪應急處置方案
1、機具設備保養及人員調動措施
項目管理部門要充分考慮雪天道路交通實際情況的影響,接到降雪預報(10分鐘內),做好除雪作業各項準備工作。
(1)當溫度降至0℃之前,提前給各工作車輛做好防凍液,每輛車都準備好防滑鏈。
(2)車輛出發工作前必須先發動預熱。
(3)因冰雪天氣無法正常出班的工作人員調動到應急抗雪機動小組24小時待命。
(4)做好人員抗冰雪準備,配置好塑料手套、雨鞋、雨衣等工具,確保作業工具能第一時間發到員工手中,并掌握好作業的時間,能在第一時間進行破冰、除雪作業。
2、清除冰雪方案
(1)清雪措施
當天氣低于零度,但降雪量不大(降雪發生后1小時之內),少量積雪時,
動用掃雪機,對道路主干道上的積雪進行循環清掃,并通過巡查人員的巡查結果及時向公司反映情況。
(2)融雪措施
當氣溫等于-3℃,降雪量較大,路面開始結冰,道路通行條件趨于惡化時,我公司將派出設備前往主要道路和重要路段實施熱水噴灑作業,防止降雪過程中道路積雪結冰。夜間降雪時,主要道路和重點地段熱水噴灑作業在次日7時前完成;其他道路在7:30前完成清除作業。
熱水噴灑作業同時,應急隊伍趁著熱水的力量,全力清除道路的結冰,以最快的速度清除道路積雪和路面冰塊。
嚴禁使用工業鹽、融雪劑等對環境及道路橋梁等設施有負面影響的物品清除冰雪。
(3)大面積清雪措施
在降雪停止后1小時內,組織清掃人員到達管轄區域內各主干道和重要地段(如橋梁、斜坡、十字路口等)實施清雪除冰作業,清雪時2-3位環衛工人為一個作業小組,有組織地進行清雪。主要道路清雪采用機械化作業為主,利用推雪鏟、掃雪機、高壓沖洗車、灑水車將快車道積雪沖至道路兩邊;人行道清雪作業以人工清雪為主,清出一米左右的道路。
清雪范圍均含兩側人行道,清雪過程中,不得將雨水井堵住,保持雪水暢通排入市政管網。在不影響交通的情況下,將雪堆積在側石邊,不得往道路中央灑雪。
同時收集路面信息,及時并向上級領導匯報。
(4)冬季橋面結冰除冰措施
傳統方式解決橋面結冰采用的是融冰劑和人力鏟除,作業速度慢、成本高、難度大、效果不理想,有污染。
融冰劑工業鹽的主要成分是亞硝酸納、氯化鈣和氯化鎂等。工業用鹽之所以能融化冰雪,主要基于如下化學原理:
低冰點:正常情況下,當氣溫為0℃時水即結冰,但鹽溶液冰點很低,20%%的鹽溶液可使路面冰點降到-16℃,故適當給冰雪路面上撒些鹽,即使后半夜溫度再低些,被鹽消融了的冰雪仍不會凍結,并以液態流向路邊。這是鹽能除冰的主要原理。
吸潮性:鹽有很強的吸潮性,當鹽撒到路面上后,由于空氣濕度大,鹽立即吸潮消融,并和冰雪充分接觸。
滲透性:1%的鹽溶液能產生6.1個大氣壓的滲透壓,故消融了的冰雪相互滲透,使凍結在路面上的冰雪逐漸松動、融化。
但是,大量使用工業鹽會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破壞城市道路等。
1)對道路環境和綠化的破壞
道路中央分隔帶的土層較薄,所種植的綠化植物的立地條件較差,使用工業鹽時,大量含有氯離子的雪水滲入植物的根部,形成反滲透,大量吸收植物體內的水分,導致植物失水,葉面枯黃,進而導致植物死亡;同時,大量含有鹽和融雪劑的積雪清理到邊坡上,融化后流入邊溝和農田,使沿線兩側土壤鹽堿化,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污染對綠化樹木生長的破壞
2)對結構物的破壞
撒鹽化雪對公路橋梁有一定影響,因鹽中的氯化物能侵蝕鋼筋混凝土構筑物。工業鹽中大量的氯離子等酸性離子隨鹽水滲入混凝土后與鋼筋中的鐵發生化學反應,加速鐵的銹蝕膨脹,導致保護層剝落。且由于鋼材截面的減小,致使結構物承載力降低,進而導致橋梁出現結構性破壞。另外,一般凈水結冰后的膨脹率為10%左右,而含有大量鹽份的水結冰后的膨脹率可高達25%,這也是大量使用工業鹽后混凝土路面出現損壞的重要因素之一。
融雪劑腐蝕橋梁架構
融雪劑腐蝕地面外表
3)對河流、土壤等的影響
鹽融化了冰雪之后,鹽水被雨水沖
涮到農田、河道中,隨雪水流動,所到之處,過多的鹽含量會改變土壤和溪流中的化學物質,結果導致土壤失去礦物質,可能導致農作物減產,同時人為造成的咸度增高,將影響河流水生動植物生成、生長等。進而可能會導致水中酸度的增加,引起酸雨。
此外,研究還發現,公路上的鹽滲入泥土中后,能夠將樹木致死。當然,鹽的破壞力絕不僅僅只是這些,除了植物外,還會給鳥類、魚類等動物帶來不利影響,它甚至還能改變距離公路非常遠的水中的化學物質,而這種影響可能會順著水流一直延伸到整個流域。
針對橋面結冰難題我公司有特殊的作業方式。示意圖如下:
作業優勢:
(1)機械化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傳統的人力作業,降低了作業難度和強度;
(2)成本低。提前和熱力廠洽談好,利用熱力廠的熱水,不需要使用昂貴的融冰劑;
(3)環保無污染。熱力廠的熱水在融化冰塊后流入河道或地表,不會帶來環境污染;
(4)效果好。灑水車將熱水撒到冰面融化冰塊,人力再鏟除推到河里,速度快,效率高。
項目公司冬季組織清雪應急工作
4.7.
高溫霧霾天氣處置方案
1、高溫中暑處理流程
發生中暑事件
體溫在38.5℃以上,面色潮紅、皮膚灼熱或者面色蒼白、嘔吐、大量出汗、皮膚濕冷、血壓下降、脈搏細弱
大量出汗、口渴、頭暈、胸悶、心悸、惡心、乏力
判斷何種中暑
至通風陰涼處休息,解開衣服,服用清涼飲料與人丹、十滴水;體溫升高者可用冷敷或冷水擦身幫助散熱
至通風陰涼處休息,解開衣服,服用清涼飲料與人丹、十滴水;體溫升高者可用冷敷或冷水擦身幫助散熱
體溫40℃以上,昏迷或者痙攣
情況沒有好轉或變得更嚴重
情況沒有好轉或變得更嚴重
立即送往醫院救治
2、高溫天氣作業方案
(1)駕駛員高溫作業方案
在高溫天氣時行車注意經常開窗,保持車內溫度;
切勿疲勞駕駛,保持充足睡眠和良好心態;
防止爆胎;
選擇茶色太陽鏡;
必須注意避免緊急制動或制動過猛;
慎過積水區;
對車輛進行經常性檢查,確保車輛電路正常、發動機和傳功部件無過熱現象,防止車輛發生自燃;
(2)環衛工人高溫作業方案
在高溫天氣時應注意防暑降溫;
在高溫天氣中作業時,盡量避免叉開高溫與作業時間,減少中暑人員;
作業時應戴帽;
在雷雨天氣作業時,應穿雨衣、雨鞋等防水服裝;
應盡量避免在大暴雨中作業,可適當的調整下作業時間;
最好選擇在路邊作業,避免車輛帶來的安全問題;
項目公司為環衛工人發防暑降溫藥
3、霧霾天氣應急處置方案
根據霧霾天氣對道路一線保潔員的影響,特制定本應急處理預案。
(1)項目管理部門向一線保潔員宣講霧霾天氣危害與預防的相關知識,加深員工對霧霾天氣的認知與了解。
(2)給每位員工發放口罩,防止污染物由鼻、口侵入肺部,作業結束后,要求其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肌膚。
(3)對有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員工進行人性化管理,給予適當的調休或更換班次,減少其在霧霾天氣中的工作時間。
(4)加強安全管理。每個道路保潔員工,要求穿著帶有反光條的工作服。在中等和重度霧霾天氣下,能見度較低,視線差,要減速慢行,遵守交通規則,避免發生交通事故。
4.8.
季節性餐飲集中路段應急方案
1、保障日期
主要為夏秋季節,露天經營食肆攤位較集中時段、路段。
2、組織領導
由城管執法部門牽頭,項目經理任總指揮,負責總體協調。由綜管部負責匯總情況并傳達指示。現場管理員負責現場巡視檢查。人工、機械隊長負責人員執行調度。
3、工作任務
對小吃街、大排檔等露天經營餐飲的路段實施專項保潔,確保責任路段環境衛生滿足作業標準,無垃圾、污水和油漬。
4、應急保障
確保有充足的保潔員完成保潔任務。
人機配合,徹底清除污物、污漬。
排檔周邊增設垃圾桶。
5、工作安排
u
設置夜班保潔員,并將夜班保潔員延長至23:00,如有需要可根據情況繼續延長。
u
我方保潔員配合城市管理部門監督餐飲攤位、大排檔將其產生的垃圾放入指定的垃圾桶,由我方清運車輛定期清理。
u
我方夜間保潔員及時清理夜間餐飲攤位、大排檔歇業后的垃圾,對攤位區域進行普掃,如夜間攤位排檔營業過晚,此項工作可由次日路段普掃時優先完成。
對于餐飲、食肆在路邊(重點是下水道口)留下的油漬我方利用高壓清洗車輛對污漬路面及時進行高壓沖洗處理,確保路見本色。
4.9.
重要檢查應急處置方案
1、我公司在接到甲方有關重大活動的通知后,積極做好迎接重大活動的準備工作。立即召開迎檢預備會議,成立臨時管理班子,部署工作任務和分工計劃,制訂詳細的應急方案,確保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及時妥善處理。
2、要求項目管理人員全部投入到保障工作中去,到現場督察,詳細了解現場工作的具體任務和重點難點,對重點路段的難點問題,進行現場部署。
3、各管理人員要求保證通訊暢通,確保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及時和相關領導溝通,取得政府的支持。
4、召開動員會,布置任務,明確本次活動的質量標準、工作要求,讓每個員工提前進入到應急狀態中,將迎檢工作提升為特級的保潔標準。
5、根據特殊的標準和要求,配備足夠的物資材料、機械設備、保潔人員。物資、人員配置安排落實到位,公司倉庫提前將物資材料準備充足。
6、成立特別應急小分隊。要求車輛優先、物資優先、人員優先,按10分鐘內到達現場的要求,能即時處理現場的清掃保潔任務。隨時保證增加臨時人員,以備現場特殊情況的需要,確保質量達標為100%。為各種大型活動保證提供一個干凈整潔的環境。
7、如有突擊檢查任務時,提前一小時組織應急小組對檢查區域進行一次徹底的清掃保潔;要求在突擊檢查半小時前完成保潔工作,達到環境衛生保潔標準后,應急小組迅速撤離現場。
8、如接到領導視察通知任務時,要求在第一時間獲知領導視察時間和視察路線,由項目負責人帶領應急小組到相關責任路段,深入清掃,保證在視察領導來前半小時內完成衛生保潔任務。
4.10.
重大活動及節假日應急處置方案
1、重大活動應急處置方案
(1)提前獲取活動信息
如提前獲知開展大型活動(如XX文娛活動)的信息,項目負責人主動與活動負責人聯系,了解活動進行的時間、地點,對活動地點進行現場考察分析之后,立即編制應對此活動的工作計劃和環衛作業時間表,責任落實到個人。
(2)事后獲取信息的補救
如之后獲知大型活動開展的時間、地點等信息,項目負責人應立即調動應急小組,帶上應急環衛器械前往活動現場,迅速展開環衛保潔工作,保證活動現場的潔凈。
(3)活動期間工作開展
活動期間首先保證市民人員的安全問題,作業人員在不影響活動正常開展的情況下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盡自己最大努力縮短垃圾滯留時間,努力創造良好的潔凈環境。
根據活動現場的實際發展,項目負責人在發現現場作業量有逐步增大趨勢,且程度可能遠遠超過預測,原有項目應急人員無法迅速完成應急任務的情況下立即電話增派人手,保證應急的完成。
(4)活動結束后的清理
大型活動結束之后,對活動現場進行徹底的清理,一小時之內做到還原道路原貌。
2、節假日應急處置方案
(1)節假日前人員準備
在節假日(例如春節、五一節、國慶節等)到來之前,項目負責人做好節假日應急準備工作。首先,增加保潔工人數量,適當延長環衛保潔時間,編制出每一個保潔工人的上下班時間和責任區域,責任落實到每個人。
(2)節假日前設備籌備
在節假日到來前半月,增加垃圾運輸車輛和保潔清掃工具數量,保證充足有效的器械設備。同時,在節假日到來前一周,項目負責人做到每天晚上徹底檢查一次環衛器械設備,發現損壞的立即修繕和補充購置。
(3)春節特殊時期工作開展
春節期間,煙花爆竹燃放后的殘留物是環衛清潔的重要任務。要求環衛人員按照編制的工作時間和負責區域,在自己負責的區域內做到隨臟隨掃,保質保量完成保潔任務,為居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4)節假日后的清理
在節假日的每一天晚上,項目負責人帶來應急小組所有人員對整個項目所有路段進行清查,保證每天早晨都給市民良好的城市面貌。
4.11.
其他應急方案
1、人員意外傷害處置預案
(1)平時準備工作
組織小組成員學習搶修、急救、護理的基本知識;
儲備救援所需要的藥物、材料等物資。
(2)事發期間
事發后在第一時間趕到事發現場進行應急處理;
立即上報安全作業事故的有關消息;
在事發現場進行人員的疏散和搶救,作業物資的保護和轉移;
做好現場保護工作,配合有關部門進行事故調查;
組織保潔人員維持正常的保潔作業工作。
(3)事發過后
及時恢復保潔作業,作好善后工作;
總結教訓,處理責任人。
2、人員糾紛應急處置預案
環衛事業面向社會,環衛工人服務社會,在服務過程中可能會與群眾產生一些誤會或服務不到位的情況,從而產生一些糾紛。
遇到糾紛情況,項目經理或項目管理員于10~15分鐘內達到現場,處理解決糾紛。
(1)可能出現的糾紛及預防措施
糾紛包括:A、外部糾紛,環衛工人在作業時與社會其他人員發生意外引發的矛盾:B、內部糾紛,主要是勞資糾紛和管理人員與作業人員的糾紛。
相應預防措施如下:
糾紛類型
糾紛原因
預防措施
外部糾紛
1、作業人員在作業時影響到公眾,如作業時沒注意觀察周圍環境,撞到行人,劃傷車輛等。
2、在阻止不文明現象時,方法不對,引發矛盾糾紛。
1、做好作業規范的培訓、服務意識的灌輸、為環境衛生服務的同時,不影響到公眾。
2、采取合適的辦法勸導不文明現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要對于不聽勸告的人員,以德報怨。
3、制定處罰措施。
內部糾紛
1、發生勞資糾紛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明確勞動條款。
2、管理人員與作業人員的糾紛主要原因是管理方法不對或作業人員服從意識不強。
1、與每一名職工都簽訂勞動合同,明確勞資雙方義務和權利,并盡量提高環衛作業人員的福利。
2、制定合理的培訓計劃,加強管理人員和作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保證作業人員的服從意識。
3、制定處罰措施。
(2)糾紛處理響應時間
發生外部糾紛時,管理員在發現情況后立即前往現場,了解情況,采取措施,平息事件。
發生內部糾紛時,項目經理要立即找相關人員了解情況,如發生在公共場合,應立即帶離至合適場所后進行處理。
(3)糾紛處理措施
以積極的態度解決糾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為業主單位減少后顧之憂。
糾紛類型
糾紛內容
采取措施
外部糾紛
環衛車輛的交通事故
1、按法律法規處理、賠償。
2、事后對行車安全進行再教育。
3、我公司駕駛員負主要責任的,進行處罰及教育,嚴重的開除處理。
劃傷車輛或其他損失
1、按條款處理。
2、向受損方道歉,并賠償。
3、查詢原因,作業規范的再教育或作業規范的修訂。
阻止不文明現象發生
糾紛、甚至打架斗毆
1、管理員立即趕往現場,了解情況。
2、緩和當事人態度,對待每位市民要像業主那樣,承認失職。
3、如造成損失,進行賠償工作。
4、對員工阻止不文明現象的行為進行肯定,引導其使用正確的辦法進行勸導。
5、對行為沖動,造成嚴重后果的予以開除處理,并對作業隊伍進行再教育。
內部糾紛
勞資糾紛
1、項目經理找到當事人當面處理。
2、調閱勞動合同,依據勞動法規進行處理
3、咨詢我公司聘用的律師。
4、公司內部不能解決,請勞動部門仲裁。
管理員與作業人員糾紛
1、項目經理前往解決。
2、了解糾紛的原因,當面調解。
3、扣當事人績效分。
4、強化管理水平和服從意識。
5、更換不能勝任的管理員,辭退服從意識不強的員工。
作業人員之間糾紛
1、管理人員前往解決。
2、了解糾紛的原因、當面調解,促進團結。
3、扣當事人績效分。
4、進行批評與教育,必要時予以行政處分。
每次糾紛發生處理過程,管理員都要做好記錄,并及時根據糾紛發生情況制定相應措施,上報項目經理;項目經理審核后通知執行,確保糾紛數量持續減少。
4.12.
人員預案及保障措施
項目配備足額的應急人員組成應急小組,主要成員有:項目經理1人,部門負責人2人,質檢員1人,安全員1人,保潔班組長4人,機動人員等組成。應急保潔過程中,充分調動應急時在休息的保潔人員,保證應急人員充分滿足處理應急的需求,有必要的情況下調動應急區域附近的保潔人員,保證及時高效的應對應急事件。
1、應急工作機制構成
公司設立應急工作領導小組,由董事長任組長,分管業務副總任副組長,各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在各項目服務發生突發事件時和重大應急任務時,實行集中指揮和緊急調度。公司各部門充分履行應急預案中相對應職責,切實做到上下聯動,左右互動,緊密配合,高效運轉。(適用于重大自然災害和特殊保障任務)
項目部建立由項目經理任組長、部門負責人任副組長,班組長、機動保潔人員任組員的應急小組,保證發生突發事故時,及時進行現場處理,把損失降低到最低。項目部建立急物資儲備,做到有足夠物資的儲存,如警示指示牌、鐵鍬、融雪劑、洋鎬、草包、木屑等,以保證現場應急處理需要。
2、工作職責
(1)項目管理部:負責第一時間內組織應急工作人員、車輛的調度;各種應急工作所需工具的發放;最大限度的減少危害造成的損失,并及時傳達上級有關部門的各項決策和指令,檢查、上報執行情況。
(2)保潔人員:負責應急任務時清掃工作。
(3)垃圾清運車輛:負責應急任務時垃圾清運任務。
3、應急響應
(1)預案啟動:一旦發生應急任務,立即啟動相應預案。
(2)響應時間:項目管理部接到應急任務后,10-15分鐘內趕到現場,組織應急處置工作;同時通知各相關班組立即執行相應的應急方案。
(3)響應程序:項目管理部迅速有效的組織應急人員,根據各自職能和應急處置工作細則,開展相應的應急處置工作。如遇到重大事故和災害,立即報告有關上級管理部門。工作過程中要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保障參與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管理人員通訊工具24小時保持暢通,并隨時上報工作進展情況。
4、應急預案流程
非工作時間突發事件
工作時間巡查發現
報告人
匯報現場實際情況
外部救助:消防119、報警110、醫療120
內部支援:設備增派,人員抽調
公司應急領導小組
上級有關部門
備案記錄
啟動相關應急預案
填寫相關記錄
篇7
技術性貿易壁壘幾乎涵蓋了所有出口產品種類,已經突出地成為影響我國外貿發展的重要因素。它一方面引起了我國遭遇諸多的貿易摩擦,使大量產品出口受阻。另一方面也促使我國在外貿發展中進一步調整自身,適應各國技術性措施的要求。也就是說,在中國制造風靡世界的同時,技術性貿易壁壘已逐漸成為我國出口貿易的最大障礙,同時也可能成為我國提高產品質量,提高技術水平,乃至調整和優化出口產品結構的推動力。展望未來,下一個10年,中國應該更好地把握好技術性貿易措施對于我國出口的影響,破除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藩籬,走好貿易強國之路。
二、技術性貿易壁壘發展現狀
根據WTO《TBT協定》規定,技術性貿易措施是指成員國政府以維護國家安全、保障人類健康、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欺詐行為及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目的,以國家或地區的技術法規、標準和認證體系(合格評定程序)等形式出現,涵蓋內容包括傳統意義上的產品質量和認證、安全、衛生、檢疫以及最近幾年頗受關注的環境保護等領域,內容紛繁復雜、多種多樣。由于很多技術性貿易措施涉及到較多領域的高精尖科學技術的應用,通常對他國的出口貿易會造成一定的阻礙。因此,技術性貿易措施通常稱作技術性貿易壁壘或技術壁壘。
由于技術性貿易壁壘形式千變萬化,并可多種壁壘綜合使用,它現已成為國際貿易的最大壁壘,也是最難以沖破的障礙。我們判斷,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將使發達國家及更多的國家通過越來越繁多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為其進口設置層層關口,達到保護國內市場的目的。
從WTO《TBT協定》、《SPS協定》等協定所管轄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和主要貿易國家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來看,任何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都包括三個基本要素,即技術法規、技術標準與合格評定程序。
根據《TBT協定》的定義,技術法規(TechnicalRegu-lations)規定強制執行的產品特性或其相關工藝和生產方法,包括適用的管理規定在內的文件。該文件還可包括或專門關于適用于產品、工藝或生產方法的專門術語、符號、包裝、標志或標簽要求。依據WTO的概念,“技術法規”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這類文件既可以包括法律,也可以包括法規、部門規章、強制性標準等。標準(Standard)是指經公認機構批準的、規定非強制執行的、供通用或重復使用的產品或相關工藝和生產方法的規則、指南或特性的文件。該文件還可包括專門關于適用于產品、工藝或生產方法的專門術語、符號、包裝、標志或標簽要求。標準的壁壘作用是非強制性的。標準是一類文件,也是規定了產品特性和生產方法,但是它是自愿的,而且制定這類文件的機構就是被認可機構,它能夠反復使用。
技術法規和標準的區別在于強制性和自愿性,兩者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這種區分的主要目的在于進一步減輕技術法規對國際貿易的阻礙。相比標準而言,技術法規的強制性法律約束力更有可能給國際貿易帶來極大的阻礙。
合格評定程序(Conformityassessmentprocedures)是指按照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的規定,依據技術規則和標準,對生產、產品、質量、安全、環境等環節以及對整個保障體系進行全面監督、審查和檢驗,合格后由國家或國外權威機構授予合格證書或合格標志,以證明某項產品或服務是符合規定的標準和技術規范。合格評定程序包括產品認證和體系認證兩個方面:產品認證是指確認產品是否符合技術規定或標準的規定;體系認證是指確認生產或管理體系是否符合相應規定。根據技術規則和標準的強制性要求,合格評定程序也分為強制性和非強制性兩種。因此,由其所產生的壁壘作用也分為強制性和自愿性兩種。符合性評定(Conformityassessment)指直接或間接確定是否滿足相關要求的任何活動。在TBT協議中,“合格評定程序”與服務無關,因為TBT協議是貨物貿易的協議,而“符合性評定”涵蓋產品、過程和服務。合格評定程序包括:抽樣(Sampling)、檢測(Testing)和檢驗(Test)程序;符合性的評價(Evaluationofconformity)、驗證(Verification)和保證(Assuranceofconformity)程序;注冊(Registration)、認可(Accreditation)、批準(Approval)和認證(Certification)程序,以及它們的組合。對某一產品認證后,為明示產品質量,常使用“標志”。標志是產品達到該標志質量要求的直觀表達。通常用于表達描述安全性或功能特性,如CE標志、Oeko-Tex100標志、NF標志、GS標志、CCC標志等。
因此,根據上述分析,可以將技術性貿易壁壘分為強制性法規壁壘、自愿性標準壁壘和全過程閉環壁壘三種形式。
強制性法規壁壘會對貿易造成直接而明確的影響,是較為傳統的一種貿易壁壘,也是當今主流的貿易壁壘形式。據統計,歐盟擁有的技術標準就有10萬多個、美國有2.5萬個、英國有2.2萬個、德國有1.6萬個,日本僅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就多達6000多個。②其中,很多標準甚至達到了極苛刻的程度,為這些國家的市場筑起了一道道高高的貿易屏障。例如,美國為保護國內的汽車工業,在《空氣凈化法》和《防污染法》中規定,所有進口汽車都必須安裝防污裝置,并制定了十分苛刻的技術標準,從而使排氣量過大的汽車擋在美國市場之外。
自愿性標準壁壘沒有強制性法規壁壘產生的影響那么直接,其阻礙貿易的效應也沒有那么大,但由于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更加重視環境保護,以至于他們愿意付出更多的代價選擇較為環保的產品。因此,自愿性標準壁壘是將來貿易保護措施的發展趨勢。
全過程閉環壁壘主要指合格評定程序所形成的貿易壁壘。由于其設置方式巧妙,執行過程復雜,成為目前發展中國家最難應對的壁壘形式。首先,通過制定相關產品的檢驗標準,進而指定檢驗機構,使他國產品進入其市場的成本上升。例如,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最新制定的《2008消費品安全改進法案》規定,必須由第三方產品合格評定機構(一般稱為第三方實驗室)進行,并且根據測試結果認證合格。第三方實驗室必須獲得資格認可,而且資格認可必須得到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的承認。③
其次,制定有針對性的檢驗方法,通過精心設計和研究,設置進口貿易障礙。例如金槍魚案,1991年美國法院依其《保護海生哺乳動物法》,下令禁止墨西哥的金槍魚及其制品進口,原因是墨西哥采用現代化拖網捕魚技術在海洋捕撈金槍魚時,連帶把喜歡與金槍魚群結伴而行的海豚也成批捕殺。極為相似的還有海龜案,在這里不再贅述。最后,在全過程閉環壁壘的具體操作執行過程中也設置了極為復雜的程序,加長了產品貿易周期,除了資金、人力方面的投入增加外,時間成本也大大提高。例如,歐盟的REACH法規對于每一種化學物質的基本檢測費用約需8.5萬歐元,每一種新物質的檢測費用約需57萬歐元。④REACH法規還規定,每項進入歐盟的化學品必須經過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四個步驟的檢驗,而僅“注冊”程序一個步驟就需花費3個月的時間等待歐盟的回復,由此才能進入下一個檢驗程序。
三、技術性貿易壁壘帶來的影響
一般來說,技術性貿易壁壘會對生產者和消費者同時產生影響。一方面,技術性貿易壁壘使得某種產品的進口價格升高會對其他國家的生產者產生影響,如競爭優勢的降低或者促使廠商改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另一方面,技術性貿易壁壘也會對其他國家的消費者產生福利影響。下面從這兩個角度具體分析技術性貿易壁壘帶來的影響。
技術性貿易壁壘對生產者產生影響的作用機制是通過對該進口產品數量和價格兩個方面的控制而實現的。如果進口國對進口商品制定標準或技術法規,則根據這些技術性要求,要對進口商品進行合格評定。符合規定的產品允許進口,不符合規定的產品則禁止進口(見圖1)。
圖1描述了一國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后,對其他國家進口產品數量上的抑制作用,這種作用首先體現在產品品種的減少。圖中A、B、C、D、E五種產品,在初始情況下都屬于出口產品,但當該國將技術性貿易壁壘從X0上升為X1時,A、B兩種產品由于不能達到進口國規定的質量或其他要求,被迫退出市場競爭,從而使進口數量減少。
而利益的驅動使出口方必須設法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障礙,以進入進口國市場。這便要求按照進口國的技術要求,對產品進行技術改進,改進產品質量,或者改進產品的包裝,以使其出口產品達到進口國的技術要求。而改進產品質量,提高技術水平,就需要進行新的投資,進行新的投資就會使出口國的出口產品成本增加。
另外,由于出口產品在進入進口國市場前還必須經過一定的合格評定程序,為此,出口國還要支付一定的檢驗費用等,從而進一步增加了出口產品的成本,使出口產品價格提高。而出口產品價格的提高,無疑會降低該出口產品在進口國的競爭力。這樣,技術性貿易壁壘便對進口產品產生了價格控制作用(見圖2)。在圖2中,初始情況下,該國進口數量為Q,當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后,由于生產成本的增加,供給曲線S向左移動至S1,需求曲線不變。因此,價格由P上升至P1,進口數量也從Q減少至Q1。出口產品價格的提高,削弱了出口國出口該產品的比較優勢,使出口量減少,對進口國而言,便起到對進口商品的數量控制作用。
技術性貿易壁壘在限制其他國家出口的同時會降低那些國家的消費者福利。首先,技術性貿易壁壘使某國出口數量減少,有效需求不足,進而產品大量積壓,這勢必降低企業利潤,從而使企業繳稅能力下降,該國財政收入減少,居民福利降低。其次,如果技術性貿易壁壘持續產生作用,而該國沒有能夠成功應對,就會導致某種產品甚至某個行業退出國際市場的競爭,面臨經營困境,勢必會通過削減員工數量平衡收支。這樣,該國就業需求的萎縮也降低了該國國民的福利。國民平均經濟收入的減少會導致消費內需不足,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因此受到制約。
我國自加入WTO之后,出口貿易遭遇的技術性壁壘越來越多。從數量上看,農產品、機電產品、其他產品⑤和紡織品是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最多的行業。自2002年起,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從181.6億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96.3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1.9%。⑥但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程度遠低于其他行業。歐盟、美國和日本不斷提高農產品準入門檻,實施極為苛刻的技術性貿易措施,使得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由2002年的5.5%降至2009年的3.3%。據商務部調查顯示,中國有90%的農業及食品出口企業受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每年造成約90億美元的損失,涉及企業6000余家。
加入WTO后,機電出口成為我國出口創匯的第一行業,所占比重超過總出口額的50%。數據顯示,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遭遇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來自美國、歐盟和日本的技術標準和法規。
其中,美國的UL認證體系和FCC合格評定程序、歐盟的CE安全認證、雙綠指令 、EUP指令和德國的VDE認證、GS認證以及日本的JIS認證、PSE標志認證、VC-CI標志認證、JATE標志認證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機電產品的出口產生阻礙影響。
近年來,我國玩具行業的出口額不斷上升,但增速趨緩。2005年玩具產品總計出口141.69億美元,同比增長27.6%;2006年玩具總計出口177.74億美元,同比增長25.4%;2007年玩具總計出口195.74億美元,同比增長卻只有10.1%。可見,上升的勢頭有所減緩。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立對中國玩具出口貿易帶來了重大打擊。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美國頒布的《2008安全改進法案》中對于鉛含量的規定。2007年,世界最大的玩具生產商美泰公司先后3次在全世界范圍內召回數千萬件中國產玩具。
紡織品行業在加入WTO后,出口貿易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2002年我國紡織品出口額占世界紡織品出口貿易總額的17.3%,之后保持快速增長。截至2007年所占比例達到30%。⑦
但隨之而來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也逐漸增多。據報告顯示,2005年到2008年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通報事件數量分別為18、23、37、53起,遠遠超出2004年之前的水平。與農產品、機電產品和其他產品一樣,紡織品行業是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最嚴重的產業之一。僅2006年一年時間,紡織品行業由于技術性貿易壁壘而遭受的直接損失高達27億元。此外,根據國家質檢總局2007年對2000多個企業(涉及到紡織企業488家)的調查顯示,紡織業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的企業就達到154家,約占總數的31.56%。
形形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使我國企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僅2009年就有34.3%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響,造成我國出口貿易直接損失574.32億美元,比2008年增加68.9億美元;出口貿易直接損失占同期出口總額的4.78%,比2008年上升1.24個百分點;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使出口企業增加成本246.25億美元,比2008年增加5.53億美元。⑧
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國際貿易摩擦和爭端頻繁發生,是制約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因素之一。隨著越來越嚴苛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大量出現,我國企業發展將面臨嚴峻考驗。歐美等對我國企業出口的產品標準之高、檢測之嚴、范圍之廣,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使我國出口企業的產品成本逐年增加,從而削弱了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如我國出口玩具已成為歐美等發達國家重點關注的商品,導致我國傳統的價格競爭優勢產品由于技術性壁壘影響而大量退出國外市場。
當然,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實施對產品進口的影響在不同階段而產生不同的控制效應,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不斷增加,我國產品的質量也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促使國內相關法規體系也在不斷健全。具體來講,在發展初期,技術性貿易壁壘表現為數量控制作用,即通過設置較高的標準阻止其他國家的進口貿易;而后表現為內涵性價格控制作用,即其他國家為了達到市場準入標準,通過技術革新等方式改進產品質量和功能,并支付相關檢驗費用,從而使其他國家進口產品的價格有所上升,國際市場競爭力有所減弱;隨著時間推移,其他國家的生產企業憑借規模經濟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將技術性貿易壁壘所增加的成本內部化,從而可以突破壁壘,以合格的認證和檢驗結果進入市場,重新獲得競爭優勢;直到新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出現,使得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雙重控制呈現出交替循環的變化過程(見圖3)。
在圖3中,左邊的圖代表初始狀態。此時,生產廠商的平均成本線為AC,國際價格為P,進口數量為Q,廠商獲利W。當進口國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后,通過價格控制效應使均衡價格上升至P1。短期內,廠商無法立即調整生產方案,平均成本線仍為AC。為了勉強維持出口市場業務,進口數量縮減為Q1,沒有盈利。長期內,廠商通過技術進步等方法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質量,平均成本線移動至AC1,出口數量也由Q2慢慢調整為Q3,令Q3=Q。可以看出,此時廠商獲利W1大于W。也就是說,由于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實施和出口國廠商的積極應對和化解,出口國有可能獲得更豐厚的利潤。
從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出,盡管技術性貿易壁壘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但同時也為我國經濟轉型和企業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如果能夠促使企業進一步改革技術,提升產品的技術標準和安全性能,注重環保,適應進口國的相關標準,就可以化挑戰為機遇,為我國企業向高質量、高技術,高效益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四、我國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現存問題
(一)許多領域的標準相對落后
目前,我國的技術標準和檢驗檢疫標準在食品、紡織品等很多領域同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在我國已有的1.97萬余項國家標準中,約有70%~80%低于國際或國外先進標準(馳曼,2011)。
需要盡快引導相關先進標準在我國的實施,鼓勵企業進行改革,適應國際化的標準和要求。加快同國際標準接軌,推動相關標準體系在國內的應用。進一步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提高科學技術含量,向國際化高水平發展。
(二)政出多門又難以聯動
相關技術性貿易壁壘涉及我國政府部門的管理協調,如商務部、農業部、衛生部、質檢總局、海關等。各部門都有自行制定的法規和標準,但相互之間卻不能很好地溝通,形成政府部門間壁壘,導致權力不能充分行使。面對復雜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各部門都難以單獨應對,但又很難進行聯合行動。
(三)商檢機構無序化發展
商檢機構、認證部門林立,既有官方的,又有私營的,各有專長。但是,由于商檢機構缺乏區域間的整體布局,無序化發展,使資源難以合理配置,加之相互溝通不暢,資源難以共享。
(四)預警機制分頭建立
近幾年來,進出口相關部委紛紛建立了預警機制,這類預警針對本部門的具體事件是有效的,但面對日益復雜綜合性使用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各部門只能從自己的角度進行預警,預警部門之間卻很難合作,無法綜合性應對。
(五)商會協會作用發揮不足
在推動企業自檢自控過程中,商會、行業協會的作用發揮不足。商會、行業協會應運用自身的組織能力,引導企業在走出國門之前就有所準備,避免出現單打獨斗的局面。這需要為企業提供完善服務的同時,促進同業合作,利用企業集體的力量共破壁壘,進而提高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整體競爭力。同時,商會、協會還應為制定國內各項技術標準、檢驗檢疫標準、環境保護標準等提供可靠的依據。
(六)企業自律自保不夠
從企業角度看,應按照國外技術標準要求努力去適應,別無選擇。盡管短期內會增加成本,但從長遠考慮,凡企業靠自身努力可以達到要求的,一定要做到。這樣,企業才能夠具備提高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及符合環保要求等的綜合能力。但是,對于克服不了的壁壘,甚至根本無法達到的無理要求,應當及時通報商會、協會和有關政府部門。但目前通報渠道不暢,很難通過組織的力量保護自身利益。
五、建議及對策
鑒于上述分析,應考慮建立政府、企業及商會、協會的一個互動平臺,作為溝通、監管及合作的渠道,融法律法規、預警及破除技術性貿易壁壘于一身,做到科學、及時、快速反應、適時聯動。平臺應當類似于一個國家級的管理0Q1Q2Q3進口數量W1P1PAC價格AC10Q進口數量PACW價格圖3技術性貿易壁壘可能產生的正面效應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協調機構。該機構應具備以下功能:
(一)技術性貿易措施的法律法規平臺
各部委頒布的條例、法令等應以編號的形式公布在此,相互之間信息互通,以便于資源共享,可避免各部委頒布的律令既互有交叉又無法合作,造成多部門管理又各行其是的局面。
(二)貿易壁壘事件通報預警平臺
當前,與技術性貿易壁壘有關的各部委均有相關事件的通報,但又各不全面,不好匯總,國家難以從全局把握和應對。該平臺可及時收集有關國家和有關國際標準化機構的各種信息事件,并能及時反饋給相關部委、商會協會、各標準化機構及相關單位,直接為我國企業、部門提供技術信息服務和預警服務。進一步,還可以加強同其他國家的合作,共同建立相關的合作機制,提升在對外貿易中的話語權,加深區域性合作。
(三)各部委技術性貿易措施合作平臺
包括各部委頒布相關律令內容的合作,政府間談判的合作,利用WTO爭端解決的合作等。法規內容理順,職能部門職責清晰,部門間的合作形成秩序化管理協調,才能適時聯合行動,共同應對綜合復雜的貿易壁壘。
(四)商檢機構資源共享平臺
為建立我們自己的檢驗檢疫體系,應考慮商檢機構合理布局,資源有效配置。利用這個平臺,國家可制定全國性的總體規劃,避免商檢機構的重復建設,在具有不同產品優勢的地區,合理設立權威的商檢機構,與林立的私營機構相配合,突出出口地域專長,形成全國商檢資源共享。
(五)商會、協會的組織平臺
首先,該平臺能夠使商會、協會有序化組織行動,有目標組織企業應對,利用企業的集體力量克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面對新出現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商會、協會可及時組織相關企業共同做好應對準備,并及時向政府反饋信息,與政府溝通,破除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其次,充分發揮行業組織在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作用,將行業內企業的有效信息整合并上報政府部門,參與政府部門相關應對措施的策劃和實施,進而對相關企業進行必要的指導和監督,引導其正確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第三,在行業內可以就市場供求關系、生產規模控制、先進技術的推廣等關乎貿易的各個方面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溝通,實現幫助企業提升競爭力的目標,化解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
篇8
第三條本細則所稱食品是指經過加工、制作并用于銷售的供人們食用或者飲用的制品。
本細則所稱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是指有固定的廠房(場所)、加工設備和設施,按照一定的工藝流程,加工、制作、分裝用于銷售的食品的單位和個人(含個體工商戶)。
第四條食品必須符合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質量安全規定,滿足保障身體健康、生命安全的要求,不存在危及健康和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不得超出有毒有害物質限量要求。
食品質量安全指標包括標準規定的理化指標、感官指標、衛生指標和標簽標識。
第五條國家實行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從事食品生產加工的企業,必須具備保證食品質量安全必備的生產條件(以下簡稱“必備條件”),按規定程序獲取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以下簡稱食品生產許可證),所生產加工的食品必須經檢驗合格并加印(貼)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標志后,方可出廠銷售。
國家已實行生產許可證管理的食品,企業未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不得生產。未經檢驗合格、未加印(貼)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標志的食品,不得出廠銷售。
第六條國家質檢總局負責統一組織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地方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組織實施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
第七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應當遵循科學公正、公開透明、程序合法、便民高效的原則。
從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機構和人員應當依法行政、嚴格把關、熱情服務、廉潔自律。
縣級以上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及其從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的人員、檢驗機構和檢驗人員,對所知悉的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義務。
第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對違反本細則規定的行為,向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舉報。受理舉報的部門應當及時調查處理并為舉報人保密,對舉報有功人員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獎勵。
第二章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必備條件
第九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應當符合法律法規和國家產業政策規定的企業設立條件。
第十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必須具備和持續滿足保證產品質量安全的環境條件和相應的衛生要求。
第十一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必須具備保證產品質量安全的生產設備、工藝裝備和相關輔助設備,具有與產品質量安全相適應的原料處理、加工、包裝、貯存和檢驗等廠房或者場所。生產加工食品需要特殊設備和場所的,應當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規定的條件。
第十二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生產加工食品所用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劑(含食品加工助劑,下同)等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不得違反規定使用過期的、失效的、變質的、污穢不潔的、回收的、受到其他污染的食品原材料或者非食用的原輔料生產加工食品。使用的原輔材料屬于生產許可證管理的,必須選購獲證企業的產品。
第十三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必須采用科學、合理的食品加工工藝流程,生產加工過程應當嚴格、規范,防止生物性、化學性、物理性污染,防止待加工食品與直接入口食品、原料與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食品不得接觸有毒有害物品或者其他不潔物品。
第十四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必須按照有效的產品標準組織生產。依據企業標準生產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管理食品的,其企業標準必須符合法律法規和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要求,不得降低食品質量安全指標。
第十五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必須具有與食品生產加工相適應的專業技術人員、熟練技術工人、質量管理人員和檢驗人員。從事食品生產加工的人員必須身體健康、無傳染性疾病和影響食品質量安全的其他疾病,并持有健康證明;檢驗人員必須具備相關產品的檢驗能力,取得從事食品質量檢驗的資質。食品生產加工企業人員應當具有相應的食品質量安全知識,負責人和主要管理人員還應當了解與食品質量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
第十六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應當具有與所生產產品相適應的質量安全檢驗和計量檢測手段,檢驗、檢測儀器必須經計量檢定合格或者經校準滿足使用要求并在有效期限內方可使用。企業應當具備產品出廠檢驗能力,并按規定實施出廠檢驗。
第十七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應當建立健全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在生產的全過程實行標準化管理,實施從原材料采購、生產過程控制與檢驗、產品出廠檢驗到售后服務全過程的質量管理。
國家鼓勵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根據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標準和技術規范獲取質量體系認證或者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管理體系認證(以下簡稱HACCP認證),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
第十八條出廠銷售的食品應當進行預包裝或者使用其他形式的包裝。用于包裝的材料必須清潔、安全,必須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要求。
出廠銷售的食品應當具有標簽標識。食品標簽標識應當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要求。
第十九條貯存、運輸和裝卸食品的容器、包裝、工具、設備、洗滌劑、消毒劑必須安全,保持清潔,對食品無污染,能滿足保證食品質量安全的需要。
第二十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嚴禁下列行為:
(一)違反國家標準規定使用或者濫用食品添加劑;
(二)使用非食用的原料生產食品;加入非食品用化學物質或者將非食品當作食品;
(三)以未經檢驗檢疫或者檢驗檢疫不合格的肉類生產食品;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獸、水產動物等生產食品;生產含有致病性寄生蟲、微生物,或者微生物毒素含量超過國家限定標準的食品;
(四)在食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
(五)偽造食品的產地,偽造或者冒用他人廠名、廠址,偽造或者冒用質量標志;
(六)生產和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食品及相關產品。
第三章食品生產許可
第二十一條國家質檢總局負責全國食品生產許可證的統一管理;負責高風險食品的生產許可;確定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簡稱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負責審查發證的產品及具體辦法,并對省級食品生產許可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
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統一部署,依法組織本轄區部分食品生產許可,并對審查發證工作負責。
市(地)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受國家質檢總局或者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委托負責組織開展本轄區食品生產許可證的受理、企業必備條件核查、產品質量檢驗和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送達工作。
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按照權責一致、層級負責的原則,分別承擔食品生產許可工作責任。
第二十二條國家質檢總局依據本細則第二章規定的條件,根據各類食品的不同特性和相關標準,制定并食品生產許可證審查通則和各類食品生產許可證審查細則,對食品生產許可證的具體要求做出規定。各類食品生產許可證審查細則按照規定程序分批并實施。
第二十三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按照地域管轄原則,在規定的時間內向所在地的省級或者市(地)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提出辦理食品生產許可證的申請。
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獲得營業執照后,應當單獨申請食品生產許可證,其經營范圍應當覆蓋申請取證產品。
第二十四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申領食品生產許可證,應當按規定提供相應的材料。除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限制條件外,任何單位不得另行附加條件,限制企業申請食品生產許可證,不得要求申請人提交與其申請無關的技術資料和其他材料。
第二十五條省級、市(地)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在接到企業申請后,應當在5日內完成對申請材料的審查。企業的申請材料符合要求的,發給行政許可申請受理決定書。企業的申請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受理部門應當發給行政許可申請材料補正告知書,一次性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內容,通知企業在20日內補正;逾期未補正的,視為撤回申請。
如申請事項依法不需要取得食品生產許可的,或者不屬于本部門受理的,應當即時告知申請人不受理,發給行政許可不予受理決定書,或者告知申請人向有關行政機關申請。
第二十六條自受理企業食品生產許可證申請之日起,國家質檢總局或者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在60日內做出準予許可或者不予許可決定。
產品檢驗所需時間(包括樣品送達、檢驗機構檢驗、異議處理的時間)不計入前款規定的期限內。
第二十七條行政許可申請受理決定書發出后,省級或者市(地)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組成核查組,依照食品生產許可證審查通則和審查細則,在20日內完成企業必備條件和出廠檢驗能力現場核查。現場核查時間一般不應當超過2日。企業所在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派觀察員監督核查工作質量。核查組實行組長負責制。
對現場核查合格的企業,由核查組按照食品生產許可證審查通則和審查細則的要求在現場抽取和封存樣品,并告知企業有資格承擔該產品發證檢驗任務的檢驗機構名單和聯系方式,由企業自主選擇。
核查人員對企業進行實地核查,不得刁難企業,不得索取、收受企業的財物,不得謀取其他不當利益。
第二十八條企業應當在封樣后7日內將樣品送達檢驗機構。檢驗機構收到樣品后,應當按照規定的標準和要求進行檢驗,在15日內完成檢驗工作(檢驗項目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第二十九條企業對檢驗的結果有異議的,可以自接到檢驗結果之日起15日內,向組織檢驗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或者其上一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提出復檢申請。受理申請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在5日內做出是否受理復檢的書面答復。除國家標準規定不允許復檢等客觀情況外,對符合復檢條件的,應當及時組織復檢。
復檢應當采用核查組封存的樣品,按照原檢驗方案進行檢驗、判定。承擔復檢的檢驗機構由受理復檢申請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在有資質的檢驗機構中確定。
第三十條由市(地)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受理審查的,應當自受理之日起30日內,將企業申請材料、現場核查和產品檢驗材料報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
由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負責審批的,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統一匯總審核企業材料,按有關規定做出是否準予許可的決定。
由國家質檢總局負責審批的,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自受理企業申請之日起40日內將企業申請材料、現場核查和產品檢驗材料報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質檢總局按有關規定做出是否準予許可的決定。
國家質檢總局、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在做出許可決定前,或者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上報企業材料前,應當在本細則第二十六條規定的時限內組織許可前抽查。
第三十一條對現場核查和產品檢驗合格的企業,國家質檢總局或者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做出準予生產許可的決定,并自決定之日起10日內,向企業發放食品生產許可證及副本。
對現場核查或者產品檢驗不合格的企業,國家質檢總局或者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做出不予生產許可的決定,并自做出決定之日起10日內,向企業發出不予行政許可決定書。
第三十二條國家質檢總局或者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在職責范圍內對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進行公告,并將食品生產許可證的發證情況及時通報衛生、工商等有關部門。
第三十三條出口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生產加工的食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銷售的,應當按照本細則的規定,申請辦理食品生產許可證。已獲得國家認監委和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頒發的出口食品衛生注冊證、登記證的企業,在申請食品生產許可證時,可免于企業必備條件現場核查。
已通過HACCP認證等國家推行的食品認證的企業,在申請食品生產許可證時,按照不重復的原則,可免于或者簡化企業必備條件現場核查。
第三十四條食品生產許可證的有效期3年。有效期屆滿,企業繼續生產的,應當在食品生產許可證有效期滿6個月前,向原受理食品生產許可證申請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提出換證申請。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按規定的程序對企業進行審查并換發證書。
第三十五條在食品生產許可證有效期內,產品的有關標準、要求發生改變的,省級或者市(地)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按國家質檢總局的統一要求組織必要的現場核查和產品檢驗。
企業的生產條件、檢驗手段、技術或者工藝發生變化的,企業應當在變化后20日內提出申請。省級或者市(地)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按照食品生產許可證審查通則和審查細則的規定重新組織現場核查和產品檢驗。
第三十六條國家質檢總局、省級和市(地)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建立食品生產許可證檔案管理制度,將辦理食品生產許可證的有關材料、發證情況及時歸檔。檔案材料的保存時限為4年。
第四章食品質量安全檢驗
第三十七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對用于生產加工食品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劑、包裝材料和容器等必須實施進貨驗收制度,不符合質量安全要求的,不得用于食品生產加工。
第三十八條食品出廠必須經過檢驗,未經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不得出廠銷售。
具備出廠檢驗能力的企業,可以按要求自行進行出廠檢驗。不具備產品出廠檢驗能力的企業,必須委托有資質的檢驗機構進行出廠檢驗。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管理的食品,按審查細則的規定執行。
實施自行檢驗的企業,應當每年將樣品送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指定的檢驗機構進行一次比對檢驗。
第三十九條對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產品實施強制檢驗制度。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負責確定強制檢驗的頻次,并組織實施。
已通過HACCP認證等質量穩定的大型企業、國家和省級監督抽查連續合格的企業,應當減少強制檢驗的頻次。
對尚未列入食品生產許可證管理且在生產過程中沒有控制要求和手段、不具備標準要求的出廠檢驗能力的企業,應當加大強制檢驗頻次。
第四十條承擔本細則規定的食品質量安全檢驗工作的檢驗機構,必須是依法設置或者依法授權的法定檢驗機構,按照國家規定經過計量認證、審查認可或者通過實驗室認可,并經省級以上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指定。
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等有關規定,對承擔本細則規定的食品檢驗工作的檢驗機構進行管理。
第四十一條承擔食品檢驗工作的檢驗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的標準和技術法規等要求實施產品檢驗。檢驗機構應當客觀、公正、及時地出具檢驗報告,并對檢驗報告負責。
第四十二條檢驗機構和檢驗人員進行產品檢驗,應當遵循誠信原則和方便企業的原則,為企業提供可靠、便捷的檢驗服務,不得拖延,不得刁難企業。
檢驗機構和檢驗人員不得從事與其檢驗的列入目錄產品相關的生產、銷售活動,不得以其名義推薦或者監制、監銷其檢驗的列入目錄產品。
第五章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標志與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
第四十三條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分為正本和副本。證書應當載明企業名稱和住所、生產地址、產品名稱、證書編號、發證日期、有效期等相關內容。食品生產許可證副本用于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記載接受監督檢查的基本情況。
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式樣(見附件1)由國家質檢總局統一規定。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由國家質檢總局統一印制,并加印食品生產許可證審批部門印章。
第四十四條企業名稱發生變化時,應當在名稱變更后20日內向原受理食品生產許可證申請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提出食品生產許可證更名申請。受理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自受理之日起10日內完成變更審查和材料上報,由原發證部門在10日內核批。
第四十五條企業應當妥善保管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因毀壞或者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生產許可證證書遺失或者無法辨認的,應當及時在省級以上報紙上刊登聲明,同時報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企業提出補證申請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及時受理,由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按規定辦理補領證書手續。
第四十六條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標志即食品生產許可證標志,屬于質量標志,以“質量安全”的英文QualitySafety縮寫“QS”表示,其式樣由國家質檢總局統一制定(見附件2,以下簡稱QS標志)。
第四十七條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的食品,出廠前必須在其包裝或者標識上加印(貼)QS標志。沒有QS標志的,不得出廠銷售。
第四十八條企業使用QS標志,表明企業承諾其產品經檢驗合格,符合食品質量安全的基本要求。
加印(貼)QS標志的食品,在質量保證期內,非消費者使用或者保管不當而出現質量安全問題的,由生產者、銷售者根據各自的義務,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第四十九條企業使用QS標志時,可根據需要按式樣比例放大或者縮小,但不得變形、變色。QS標志由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自行加印(貼)。
第五十條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由英文字母QS和12位阿拉伯數字組成。
第五十一條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應當在其產品包裝或者標識上加印(貼)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
第五十二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變造、冒用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QS標志和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不得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轉讓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QS標志和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
第五十三條國家質檢總局和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根據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企業的情況,及時依法作出撤銷、撤回和注銷食品生產許可的決定,并將注銷食品生產許可證的情況向社會公告。
第六章食品質量安全監督
第五十四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應當持續地具備保證食品質量安全的必備條件,保證持續穩定地生產合格的食品。
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應當對其所生產加工食品的質量安全負責,并應當明確承諾不濫用食品添加劑、不使用非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食品、不用有毒有害物質生產加工食品、不生產假冒偽劣食品。
第五十五條企業采購食品原材料、食品添加劑時,應當驗明標識,向供貨單位索取合格證明,或者自行檢驗、委托檢驗合格,并建立進貨臺帳。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要將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情況和國家要求備案的其他事項報所在地縣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備案。
食品生產加工企業使用新品種的食品添加劑、新的原材料生產的食品容器、包裝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設備的新品種,應當在使用前索取省級以上安全評價機構出具的安全評價報告,并留存備查。
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應當建立生產記錄和銷售記錄。銷售記錄應當注明食品的名稱、規格、批號、購貨單位名稱、銷貨數量、銷貨日期等內容。
企業應當建立食品質量安全檔案,保存企業購銷記錄、生產記錄和檢驗記錄等與食品質量安全有關的資料。企業食品質量安全檔案應當保存3年。
第五十六條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連續停止生產加工獲證產品1年以上的,重新生產加工時,應當向原受理食品生產許可證申請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提出重新現場核查的申請。
第五十七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利用新資源生產食品,必須按有關規定在投產前由省級以上安全評價機構進行安全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向所在地縣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報告。企業對報告的真實性負責。
第五十八條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應當在證書有效期內,每滿1年前的1個月內向所在地縣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提交持續保證食品質量安全必備條件情況的年度報告。
第五十九條采用委托加工方式生產加工食品的,委托雙方必須分別到所在地市(地)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備案,提交雙方營業執照和委托加工合同復印件。
委托加工已納入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管理食品的,除符合前款要求外,被委托方必須是已取得有效的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其生產加工的食品應當全部交由委托方進行銷售,備案時還應當提交被委托方的生產許可證復印件。委托加工食品的包裝或者標識上還應當按照產品標識標注的規定,標注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和生產者的名稱和地址。
第六十條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對食品質量安全和衛生狀況、對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持續保證食品質量安全必備條件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通過巡查、加嚴檢驗、回訪、強制檢驗、監督抽查、年度報告審查和執法檢查等方式,加強監督檢查,督促企業規范生產經營活動。
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對企業實施監督檢查,不得妨礙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不得索取或者收受企業的財物或者謀取其他利益。
第六十一條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建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管理檔案,詳細記錄企業基本情況、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及企業監管情況,實行動態管理。
第六十二條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對食品生產企業實行分類監管制度。根據本轄區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生產條件、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狀況等因素確定企業質量安全等級,實施分類管理。
第六十三條對食品生產企業及其生產活動實行巡查。巡查時,應當如實記錄企業執行本細則的情況。巡查中發現企業存在問題的,按照相關規定予以處理。
第六十四條國家質檢總局和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根據不同類型食品的特點及產品質量狀況,組織實施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監督抽查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監督抽查應當重點抽查存在傾向性質量問題的區域、質量不穩定的企業以及微生物、重金屬、添加劑、有毒有害物質等重點指標。
第六十五條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對出現質量安全問題的食品,進行加嚴檢驗。
第六十六條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對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提交的年度報告進行審查。必要時,對企業進行現場核查和產品檢驗。
第六十七條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對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存在的不符合必備條件的問題改進情況實施回訪。回訪的情況應當記錄存檔。
第六十八條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在監督管理中,發現不屬于本轄區管轄的質量安全問題,應當及時通報有管轄權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
發現重大食品質量安全事件的,應當立即報送上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也可以直接報告國家質檢總局。
第六十九條國家質檢總局和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建立由信息收集、風險評估和風險預警等構成的食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機制。
第七十條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建立食品質量安全事件快速反應機制。針對突然發生的重大食品質量安全事件,應當立即組織情況調查和產品分析,采取措施控制危害擴大,并有針對性地實施監管。
第七十一條對不安全食品實行召回制度。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發現其產品存在嚴重質量安全問題的,應當主動召回已出廠銷售的有問題食品;企業不召回的,由企業所在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責令召回;企業拒不執行的,由省級以上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公告召回。具體辦法另行規定。
第七十二條國家質檢總局和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建立嚴重違法行為企業公布制度,定期公布生產假冒偽劣食品的企業名單。
第七十三條國家質檢總局和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通過查閱檢驗報告、檢驗結論對比等方式,對檢驗機構的檢驗過程和檢驗報告是否客觀、公正、及時進行監督檢查。
核查人員、檢驗機構及其檢驗人員刁難企業的,企業有權向國家質檢總局和縣級以上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投訴。國家質檢總局和縣級以上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接到投訴,應當及時進行調查處理。
第七章核查人員和檢驗人員
第七十四條國家對從事企業必備條件的核查人員實行資格管理制度,對食品檢驗人員實行職(執)業資格管理制度。
核查人員包括食品生產許可證注冊審查員、高級審查員和技術專家。
第七十五條國家質檢總局負責統一制定核查人員和檢驗人員的考核標準,統一培訓核查人員和檢驗人員的師資,統一組織注冊審查員和高級審查員的考核注冊。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負責組織本轄區核查人員和檢驗人員的培訓工作,負責檢驗人員考核發證。
第七十六條國家質檢總局統一規定檢驗人員的資格注冊管理辦法,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具體負責檢驗人員的注冊管理。
第七十七條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根據需要,可確定技術專家參加現場核查工作。
技術專家是指未取得審查員注冊證書,但可以為企業必備條件現場核查提供技術咨詢的專業技術人員。技術專家參加現場核查工作時,不作為核查組成員,不參與核查結論的決策。
技術專家應當具備一定的條件,并經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批準、國家質檢總局備案。未經批準、備案的人員不得作為技術專家參加核查工作。
第七十八條核查人員、檢驗人員經注冊或者批準備案后,方可持證上崗。未經考核合格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的人員,不得從事核查或者檢驗工作。
擔任核查組組長的審查員必須經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批準并報國家質檢總局備案。
第八章法律責任
第七十九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有下列情況之一的,責令其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并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產品,下同)貨值金額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而擅自生產加工已實行生產許可證管理的食品的;
(二)已經被注銷食品生產許可證或者食品生產許可證超過有效期仍繼續生產加工已實行生產許可證管理的食品的;
(三)超出許可范圍擅自生產加工已實行生產許可證管理的食品的。
第八十條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生產條件、檢驗手段、生產技術或者工藝發生變化的,未按照本細則規定辦理重新申請審查手續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并限期辦理相關手續;逾期仍未辦理的,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3倍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名稱發生變化,未按照本細則規定辦理變更手續,責令限期辦理相關手續;逾期仍未辦理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并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等值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第八十一條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未按本細則規定提交年度報告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處以5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八十二條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未按本細則規定標注QS標志和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30%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
第八十三條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出租、出借或者轉讓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QS標志和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的,責令限期改正,處20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
違法接受并使用他人提供的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QS標志和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十四條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產品經國家監督抽查或者省級監督抽查不合格的,責令限期整改;整改到期經復查仍不合格的,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
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產品經國家監督抽查或者省級監督抽查,涉及安全衛生等強制性標準規定的項目或者反映產品特征性能的項目連續2次不合格的,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
第八十五條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由于食品質量安全指標不合格等原因發生事故造成嚴重后果的,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給予處理。
第八十六條偽造、變造、冒用食品生產許可證證書、QS標志或者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并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十七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用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撤銷生產許可,并處20萬元以下罰款;企業在3年內不得再次申請食品生產許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隱瞞有關情況或者提供虛假材料申請食品生產許可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許可,給予警告。該食品生產加工企業1年內不得再次申請食品生產許可。
第八十八條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向負責監督檢查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隱瞞有關情況、提供虛假材料或者拒絕提供反映其活動情況的真實材料的,責令改正,處3萬元以下罰款。
第八十九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不能持續保持應當具備的環境條件、衛生要求、廠房場所、設備設施或者檢驗條件,責令限期改正,處5千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改正的,建議有關部門撤銷相關行政許可,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撤銷食品生產許可。
第九十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在生產加工活動中使用未取得生產許可證的實施生產許可證管理產品的,責令改正,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此行為且情節嚴重的,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
當事人有充分證據證明其不知道該產品為未取得生產許可證的實施生產許可證管理的產品并能如實說明進貨來源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第九十一條在食品生產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五十條的規定處罰。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此行為的,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
第九十二條生產和在生產中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食品及相關產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處罰。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此行為且情節嚴重的,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
第九十三條偽造產品產地的,偽造或者冒用他人廠名、廠址的,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等質量標志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五十三條的規定處罰。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此行為且情節嚴重的,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
第九十四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存在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或者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處3萬元以下罰款。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此行為且情節嚴重的,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
(一)委托未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生產加工已實行生產許可證管理的食品的;
(二)未按本細則規定實施出廠檢驗的;
(三)違反規定使用過期的、失效的、變質的、污穢不潔的、回收的、受其他污染的食品或者非食用的原料生產加工食品的;
(四)利用新資源生產食品、使用食品添加劑新品種、新的原材料生產的食品容器、包裝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設備的新品種不能提供安全評價報告的;
(五)未按本細則規定進行委托加工食品備案或者未按規定在委托加工生產的食品包裝上標注的。
第九十五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存在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或者情節嚴重的,處5千元以下罰款。
(一)未按本細則規定進行強制檢驗、比對檢驗或者加嚴檢驗的;
(二)無標或者不按標準組織生產的;
(三)未按本細則規定實施進貨驗收制度并建立進貨臺帳的;
(四)未將使用食品添加劑情況備案或者未按國家規定進行其他備案的;
(五)無生產記錄或者銷售記錄的。
第九十六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存在本細則第二十條(二)、(三)、(四)、(五)、(六)行為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處理。
第九十七條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違反規定使用食品添加劑、食品容器、包裝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設備以及洗滌劑、消毒劑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處理。
第九十八條被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3年內不得再次申請食品生產許可證。
第九十九條縣級以上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根據已經取得的違法嫌疑證據或者舉報,認為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存在應當依法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行為的,要立即暫扣其生產許可證。
暫扣許可證期限為7日(產品檢驗時間除外)。對經依法調查決定不吊銷的,暫扣的證書應當及時發還企業。
第一百條企業或者檢驗機構的檢驗、檢測儀器屬于強制檢定范圍的計量器具,未按照規定申請檢定或者屬于非強制檢定范圍的計量器具未自行定期檢定或者送其他計量檢定機構定期檢定的,以及經檢定不合格繼續使用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實施細則》第四十六條的規定處罰。
第一百零一條承擔產品發證檢驗任務的檢驗機構偽造檢驗結論或者出具虛假證明的,責令改正,對單位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并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撤銷其檢驗資格;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檢驗機構及其檢驗人員從事與其檢驗的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管理食品相關的生產銷售活動,或者以其名義推薦或者監制、監銷其檢驗的列入生產許可證管理食品的,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撤銷其檢驗資格。
第一百零二條核查人員、檢驗人員在工作中不科學、不公正地履行職責的,視情節輕重給予批評、警告或者調離崗位及其他必要的行政處分;情節嚴重的,取消資格;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一百零三條從事食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機構和工作人員有違法違規行為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第六十條、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第六十三條、第六十四條處理。
第一百零四條本細則規定的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的行政處罰由省級或者市(地)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決定。在決定吊銷國家質檢總局核發的食品生產許可證前,由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統一按規定程序報總局核準。決定吊銷由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核發的食品生產許可證前,市(地)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按程序報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核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