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初三地理考試總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我市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地理科命題的重點是考查地理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突出考查最核心的主干地理知識。本人通過多年上初三地理復習課的經驗積累,結合本學科的特點,認為只要充分落實好“勤、嚴、細、實”這四個步驟,就能上好復習課,達到很好的復習效果。
勤備課。精心備好復習課教案,一方面要認真研讀兩大方面的內容:一是近三年來的中考試題和中考復習指南,明確出題的方向,把握好復習的大綱線索,制訂好一整套的復習計劃,以便在復習過程中有一個明確的復習導向,并以它為基礎起到承上啟下和銜接的作用。二是要認真研讀《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和《中考地理科考試說明》。中考地理科試題的設置,既體現出《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又將考查的知識點控制在《中考地理科考試說明》的要求范圍之內,所以認真研讀它們,才能把握好主干知識和重點內容的銜接與融合,并依此為指導思想進行備考和復習,合理使用好教材,提高備考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備好學生。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學生是考場上的主力軍,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學初先調閱學生們在初一初二時的成績表,對他們的基礎做一個詳細的了解;在開學后準備一次模擬考試,摸清學生對雙基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發現有沒有特別欠缺薄弱的某個知識環節,如初中學生不容易掌握的經緯網、東西半球的劃分與判讀、方向、等高線地形圖等內容。這樣在以后的復習課中更能把握好詳略,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嚴把關。初三地理復習課課時少,內容多,增大課堂容量是完成復習內容的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一定要按質按量完成已定的復習計劃。在課堂上老師要導好復習方向,精心設計好不同層次、不同深度的一系列問題,復習線索要靈活、準確、簡單,讓學生沿著這條“線”積極主動地跟著老師去想、去說、去做,真正地參與到對問題的思考中去。多引導學生討論問題,把握好討論的時間與方向。對系列問題中的關鍵問題,老師要注意點撥,引導學生應該運用哪些知識來突破,循循善誘引領學生找到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如在復習“我國的四大工業基地”這一內容時,我列出以下線索:四大工業基地的名稱;四大工業基地自北向南沿海分布的位置;以輕、重工業為主還是綜合性工業為主;有無便利的運輸條件(水路還是陸路);有無豐富的原料、燃料資源或淡水資源;勞動力資源充足還是具有科技、信息、人才、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市場在哪里;四大工業基地的重點城市有哪些。經過這樣的思路引導,不僅讓學生掌握了正確選擇工業基地的相關知識,還能促使學生在思想上養成全方位、多因素、多層面地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習慣,潛移默化地培養讓學生終身受益的好品質。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老師及時發現知識點有偏差的地方,及時修正。復習時詳略得當,多注意學生們的反應和掌握的熟練程度,及時調整復習的方向和詳略講解的內容,避免累贅,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充分利用好4~6人的學習小組,不定時采用提問和小測等方式抽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對抽檢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讓他所在的小組成員集體努力,根據具體情況,或給他們開開“小灶”,提高讀圖或審題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或強制記憶,加強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布規律等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成員之間互相督促,團結協作,共同進步。每一輪單元復習后,定期進行單元測試,這是檢測復習效果的最好方法。對檢測結果認真分析,及時總結,調整復習內容,查缺補漏,對前段復習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作一個全面客觀的評價,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能夠及時調整今后努力的方向。
細輔導。對學生既要做好知識輔導,又要做好心理輔導。每次小測或單元檢測以后,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類輔導。根據具體情況,需要老師親自講評的內容,就將需要輔導的學生集中起來由老師輔導;有些死記硬背的知識點,則可以交給科代表或小組長督促完成,再經老師抽查后認為過關了為止。具體到基礎較差或某次考試失利的學生個體,要經常進行個別談心,首先鼓勵他們克服畏難心理,不要一遇到”攔路虎“了就退縮,多詢問他們,自己失分的原因是什么,是知識運用能力不強,還是基礎知識不牢固;是做題目時粗心大意,還是考試時心態不夠好,等等。通過輔導與談話等方式,讓學生正視自己,擺正心態,樹立正確的學習觀,重新定好學習目標。
實操練。在復習后期,多關注各類中考信息和時事熱點,收集兄弟學校的模擬試題,精心挑選部分題目,做到對題目有選擇地使用,將題目與考點、教材、學生的實際能力相結合,既不偏離考點重點,又不脫離教材,編排好幾套切合學生實際的模擬試題,講練結合,老師多解疑答惑,多引導學生回顧,反思,溫故而知新,對照考點內容,理清知識體系,逐一檢查過關。除了在復習的過程中教會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問題,還要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學會思考和挖掘更深、更廣的新問題,進入更深層次的知識領悟。就這樣一環緊扣一環,層層推進,促使學生不斷豐富和完善知識體系,達到最理想的復習效果。
篇2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03-0043-02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
1.國外銜接教育研究進展。在教育銜接的研究上,國外進行的研究實踐開始得比較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出現了“中間學校(Middle School)”這一學校形態。中間學校是聯結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間的學校,為學生架起了由初等教育階段通往中等教育階段之間的橋梁,解決兒童期過渡到青少年的學生心理及生理發展銜接中出現的問題。中間學校堅持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重視教學、課程的整合,有彈性的時間制等,滿足了青少年發展的需求,為學生提供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這兩個教育階段之間的橋梁。鄧志偉在《當代美國中間學校運動探析》一文中,指出美國中間學校運動使得戰后美國中等教育發生了戲劇性轉折,到上世紀90年代,中間學校已經成為美國中等教育中占統治地位的學校結構與類型,使小學與中學有了很好的銜接,讓中等教育充滿了生機。
德國在職業教育方面有著獨特的教育體系,對于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體系銜接有著獨特的認識,并且取得了優異的教育銜接效果。李海宗、陳磊在《德國職業教育銜接模式對我國的啟示》一文中,分析了德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體系有效的銜接機制,德國教育委員會建立轉學機制,通過教育分流進行了好的教育銜接。
近年來俄羅斯進行了一系列教育銜接改革,曾菲在《俄羅斯學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銜接改革研究》一文中,對俄羅斯學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銜接的問題產生的背景、教育銜接改革的基本政策、實施的基本模式、特色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解讀。俄羅斯學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銜接政策首先確定了學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銜接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學前和學校低年級兒童之間的銜接在當代是作為兒童不間斷教育條件之一來審視并決定了其獨立地獲取和利用信息準備的程度。
從以上幾個方面的論述可以看出,國外教學銜接研究開始得比較早,銜接教育發展比較成熟,教育體系比較完整。美國、德國等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保障和規范教育銜接,在國外的教育銜接研究中有較為系統的理論支持,對青少年學習和身心發展研究的認識比較深入。國外有關教育銜接的這幾個特征可以為我國教育銜接帶來一些啟示。
總體而言,國外更多地注重學生素質教育和能力的全面發展,強調能力的綜合運用,設立研究機構,重視教育銜接實踐方面的具體操作,但對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的具體、細致實踐研究還尚少。
2.國內教育銜接研究進展。這些年在國內對教育銜接的研究進行得比較多。就地區而言,中國臺灣比大陸開始早幾年,比如九年一貫制銜接教育模式的推行和研究就說明了這一點。鐘晨音、徐長江在《臺灣地區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特色及其反思》一文中,突出松綁而授權的課程管理,提出用課程綱要取代課程標準,為課程松綁,突出教師之間的合作,通過這些措施解決初中與小學課程銜接不良的問題。
近年來內地關于銜接教育的研究較多,對幼兒園小學的教育銜接、小學初中教育銜接、初高中教育銜接、高中與大學教育銜接、中高等職業銜接等各教育階段的銜接教學研究都有相關期刊著作及文獻資料。由此可見,在我國教育銜接研究還是比較受重視。董茜在《流動兒童教育銜接問題研究》一文中,就流動兒童如何銜接小學教育進行了探討。郭躍進在《我國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問題探討》一文中就如何銜接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進行了相關論述。王嵐在《北京市朝陽區中小學教育銜接狀況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中,研究了小學如何與中學進行教育銜接。白秀峰在《初高中生物教學銜接問題的調查研究》中,就生物教學內容和方法對初高中生物教學進行了探究。
郭建華在《人教版初中化學與高中化學新教科書內容的銜接性問題研究》論文中,從初高中教科書入手對初高中化學知識點銜接和實驗探究銜接進行了比較研究。王琪在《中高職教育銜接現狀調查與研究》中,就中等職業院校與高等職業院校之間的職業教育銜接問題做了相關探究。張磊在《研究型大學本科—研究生教育銜接模式探究》一文中研究如何從本科入手,探究本科-研究生教育銜接模式。
在我國,教育系統雖然對教育銜接的研究比較重視,但系統研究教育銜接的專著卻比較少。余立、朱佳生、顧樹棟主編的《教育銜接若干問題研究》是為數不多的教育銜接的論著。這本書從終身教育理念、腦科學與兒童智力發展、系統工程與教育銜接、德育教與學的理念這幾個方面對教育銜接進行教學銜接理論思考。從大、中學校德育銜接,大、中學生社會實踐銜接,中小學行為習慣教育銜接,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問題,基礎教育中數學教學銜接問題,九年一貫制學校中小學銜接等實踐研究進行了總結。為我國教育教學銜接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相應的理論和實踐支持。
3.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研究進展。目前國內對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部分一線高中地理教師和研究生地理教育論文之中,和中學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比較,初高中地理銜接基礎理論研究比較少,地理課程銜接研究起步落后于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相應的,初中地理教師較少參與和關注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
趙勁梅在《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中,從教學內容、學習方法、地理思維能力的銜接三個方面進行研究。趙勁梅認為教學銜接問題產生的原因有課程內容的差異、學生學習心理特點差異、教學管理方面的原因,指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習動機、注重地理學習方法指導、注重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是解決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的有效對策。吳華香在《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分析》中,從教育教學體制、教師方面、學生方面分析地理教學銜接存在的問題,指出初高中地理教學管理體制存在問題,不同版本初高中教材內容不同,初高中課程標準要求不同,初高中地理教育中斷,初高中地理學習心理差異、初高中教師教學心理差異、初高中地理考試要求評價差異等原因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產生問題。她提出研究課標,分析、處理教材,關注和了解學生學情,對地理知識進行必要的鋪墊,充實處理,對學生地理學法加以指導等方面解決初高中教學銜接的問題。董迎輝在《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實踐研究》中,對初高中地理教材的銜接、地理學科教學方法的銜接、初高中地理學習指導銜接三個方面進行研究。施魯在《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及對策探究——以上海市部分高中研究為例》中,認為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產生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課程設置間斷及高中系統地理教學內容鋪墊不足;高中地理階段目標要求更為豐富;高中地理教學缺乏其他學科相關知識的支持體系;高一學生對抽象模式知識的認識不足。提出通過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尋找教材銜接點、激發學生潛能、提升學生能力等方式解決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萬正耀在《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研究》論文中,對初高中地理學習狀況進行調查對比分析,初高中教材銜接分析,指出初三地理“斷層”,初中地理教師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高一學生心理準備不足是導致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趙春燕在《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初探》中指出地理課程標準差異、學科地位、學生學習心理差異導致地理教學銜接問題,從教育管理部門、高中地理教師和高中生三個方面提出建議和對策解決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
綜上所述,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研究較多集中于對教育銜接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對于初高中地理教材的基礎知識體系銜接分析比較少,因此,探究初高中地理理性知識教學銜接有其理論和實際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鄧志偉.當代美國中間學習運動探析[J].外國中小學教育,1996,(8):40-43.
[2]李海宗,陳磊.德國職業教育銜接模式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2,(9):100-102.
[3]曾菲.俄羅斯學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銜接改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4]鐘晨音,徐長江.臺灣地區中小學一貫課程改革的特色及其反思[J].比較教育研究,2002,(6):35-39.
[5]董茜.流動兒童教育銜接問題研究[D].南京大學,2013.
[6]郭躍進.我國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問題探討[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2,(12):57-58.
[7]王嵐.北京市朝陽區中小學學前教育銜接狀況調查與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2000,(2):55-60.
[8]白秀峰.初高中生物教學銜接問題的調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9]郭建華.人教版初中化學與高中化學新教科書內容的銜接性問題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
[10]王琪.中、高職教育銜接現狀調查與研究[J].職業技術,2011,(133):97.
[11]張磊.研究型大學本科-研究生教育銜接模式探索[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127-130.
[12]余立.教育銜接若干問題研究[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
[13]趙勁梅.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
[14]吳華香.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8.
[15]董迎輝.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實際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16]施魯.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問題及對策探究——以上海市部分高中研究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