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生活中的統計學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生活中的統計學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活中的統計學

篇1

我們最初對統計學的認識是要研究國家的現狀的,例如:全國的人口現狀、經濟發展情況、農業及工業的發展情況等,其主要是對一國的社會及經濟發展進行整體性的統計調查研究。后經過多年的形成發展,統計學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被大眾所接受和認可,其在生活中的應用更加的專業化和系統化,并且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派別和類型,現在意義上的統計學就是通過對社會中統計知識的整合精簡成的被大眾所接受的一門專業的學科。我們在文章前面所提到過的全國人口普查、經濟發展情況統計以及政府數據整合等都是統計學在社會生活方面的應用發展。統計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的歷史發展具體如下:最早在17世紀統計學首次應用在社會生活方面。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在18世紀中葉統計學實現了和概率論的有效結合,使得統計學在社會生活中的運用更加的普及和高校,也使人們越來越重視統計學的發展,使其得到人們更廣泛的研究和學習發展。在現代社會中,統計學的應用更加的普及、更加廣泛,大到政府數據、經濟發展,小到日常賬目整理、填寫表格等都離不開統計學的應用。

二、統計學在社會生產及經濟生活中的應用

統計學在社會企業生產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是非常得廣泛的,在社會生產及經濟生活中的應用研究逐漸成為統計學研究的一個專業領域,其具體應用包括了保險精算、金融業數據庫建設與風險管理、宏觀經濟監測與預測等一系列經濟研究應用問題。 其中,用統計的方法研究金融風險、建立相應的風險檢測系統等充分體現了統計學在金融業上的貢獻,也為管理層對金融市場上的宏觀調控提供了科學合理的重要依據,與此同時也為個人以及機構的投資所實施的風險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合理高效的應用統計學還可以對各個行業以及企業的財務風險、顧客行為偏好、產品市場的走向以及大體的經濟環境進行有效的分析研究。具體應用方法如下:在對企業的整體財務進行分析時,可以應用統計學中數量統計的方法,其可以提供更加準確的數字比例和衡量指標,可以更加綜合有效的對企業自身的盈利發展能了、償債清還能力以及抵抗風險的能力進行分析預測。在顧客行為分析方面,利用市場調查、資料采礦技術及資料庫行銷功能,化行銷及客服能力,提供滿足顧客需求的產品及服務。目前,統計學研究還滲透到國家經濟安全、金融危機的預警系統,投資項目的風險管理研究也依賴統計學者研究解決。統計學對于我國居民消費模式的量化研究方面也有重要意義。研究我國居民消費與收入之間的關系,考慮影響消費的眾多因素,利用統計數據,建立消費模型,量測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探討影響居民消費的主要因素。

三、統計學在其他領域的應用

統計學在生命科學及生物制藥領域的應用 。統計知識在生命科學、生物制藥領域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學中的統計方法、生物制藥技術中的統計方法、流行病規律研究與探索的統計方法、人類染色體工程研究中的統計方法在內的各統計應用領域在不斷發展壯大中。 利用統計學預防犯罪,應用的研究方法是相關回歸分析法。 選民調查在選舉中的預測功能:通過選擇民調模式與應用時機,進行民調,對民調結果進行推估預測。 利用統計學知識還可以進行企業財務風險分析、顧客行為分析、商品市場的變化趨勢及經濟環境的研究等。在進行企業的財務分析時,可使用統計數量方法,提供精確地采取比率與衡量指標,從而對企業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和抵抗風險能力作出評價并找出存在的問題。 目前,統計學研究還滲透到國家經濟安全、金融危機的預警系統,投資項目的風險管理研究也依賴統計學者研究解決。

參考文獻:

篇2

解設A、B、C 分別表示三支股票能夠贏得利潤,A、B、C是相互獨立的P(A)=0.6,P(B)=0.5,P(C)=0.3,則由乘法公式與加法公式:(1) 從三支股票中任意取出兩支股票,有大于等于一支的股票能夠贏得利潤等價于三支股票至少有兩支能夠贏得利潤的概率.

P1=P(AB+AC+BC)=P(AB)+P(AC)+P(BC)-2P(ABC)

=P(A)P(B)+P(A)P(C)+P(B)P(C)-2P(A)P(B)P(C)

=0.6×0.5+0.6×0.3+0.5×0.3-2×0.6×0.5×0.3=0.45.

(2) 在三支股票中,有大于等于一支的股票能夠贏得利潤的概率.

P2=P(A+B+C)=P(A)+P(B)+P(C)-P(AB)-P(AC)-P(BC)+P(ABC) =0.6+0.5+0.3-0.6×0.5-0.6×0.3-0.5×0.3+0.6×0.5×0.3 =0.86.

通過上面的計算,能夠得出:投資三支股票能夠贏得利潤的概率要比投資兩支股票能夠贏得利潤的概率大,類比推出,投資許多基金、股票、理財產品、信托能夠贏得利潤的概率要比投資少數的幾支能夠贏得利潤的概率大.因此,在金融理財中運用分散多品種的投資,來降低風險,從而贏得利潤.

二、概率統計在生產產品檢測中的應用

生產產品流程中,出現合格產品以及不合格產品都有一定的概率,抽取部分產品,通過檢查其中不合格品的數量,就可以推斷出全部生產產品中的不合格品的數量,以及出現不合格產品的概率,進而推斷出該批次產品能否投入市場,減少生產過程中資源浪費,為生產經營者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

例2某軍用工廠生產出一種新型導彈,規定該導彈的不合格產品概率要低于0.01的時候才能出廠.某次檢查這種新型導彈產品,隨機抽查5個導彈產品中有1個不合格產品.能否用概率統計的方法推測這個批次的導彈產品能否出廠?

解 把某次檢查每一個導彈產品看成一個獨立事件,可把問題看成一個典型的概率問題. 如果產品符合要求,則其不合格的概率小于0.01,令p=0.01,q=1-p=0.99.抽取5個導彈產品.

5個產品沒有不合格品的概率為:

P5(0)=C05(0.01)0(0.99)5=0.950990049.

若產品符合要求,則抽取樣品中有不合格品的概率為1-P5(0)≈0.05.因此出現不合格品應該是一個小概率事件,當抽取5個出現有1個不合格產品的時候,不合格品出現的概率為:

P5(1)=C15(0.05)1(0.95)4=0.2.

這個批次的導彈產品不合格率超過了0.01,故這批次導彈產品不能夠直接出廠,需要繼續檢查.

三、概率統計在推理論證中的運用

在法律、審判、調研、推理、采集證據的過程中,通常使用概率統計、排列組合、誤差理論等,來論證證據的正確與否.在模擬法庭中,如在1月20日的庭審上,甲說行賄人和受賄人都曾供述,行賄發生在5月,后來發現5月沒有行賄款來源,雙方筆錄同時改為10月10號左右.根據誤差理論,5月錯到10月絕對誤差為5個月,相對誤差為50%;第二次2號錯到11號,絕對誤差10天,相對誤差為2.8%.兩個人分開審訊,誤差率同時發生同樣的巨大變化,甲稱:“只能說相關人員串供”.

通過介紹概率統計的某些知識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探討概率統計知識在金融投資理財、產品流通、推理論證中的運用,進一步揭示概率統計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應用概率知識建立數學模型.雖然概率知識是基礎性課程,但無論在生產生活中,還是后續學習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他們更有自信.

比如:利用循環語句設計求和S=1+2+3+…+100的程序.首先讓學生設計好程序框圖和程序語言,然后在電腦上驗證,如圖:

篇3

一、設計好的學生活動項目

1.保證活動有吸引力

在開展學生技術活動時,要靠活動本身的含金量來吸引學生,讓更多的學生愿意參加活動,而不是靠強迫學生。活動內容要立足學生生活,通過活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更能吸引學生參與活動。充分調動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喚起學生對技術活動的熱情與愛好,為學生提供一個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活動空間。

2.形式內容堅持多樣化

技術活動應注重團結協作、勇敢頑強精神、集體凝聚力的培養,同時也應注重學生感受美、表現美、創造能力的培養。技術活動的形式應堅持多樣化,針對不同群體因材施教,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學生。學生是技術活動主體,應著重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參與平臺,使他們真正融入技術活動氛圍,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所以有時可以多準備幾個方案或讓學生自己提出活動方案,如果可行,就可以讓不同需求的學生,選擇各自喜歡的活動方案,自行分組合作。

3.技術活動準備要充分

首先有些活動教師親身試驗,求證可行性。教師要事先做試驗,求證該試驗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可行。如孔明鎖的制作,用什么木料容易做、學校資金是否允許、學生大概要多久時間完成、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以及對應的解決辦法等等。其次做好物質條件準備,工作落實到位。試驗材料、工具設備的準備工作要分工明確。

篇4

由導演陳可辛執導的電影《中國合伙人》于2013年5月上映,該電影以新東方的創業故事為主線,俞敏洪和徐小平、王強三個人在新東方的共同奮斗、兄弟情誼為藍本,由黃曉明、鄧超、佟大為主演,講述20世紀80年代末至21世紀初,三個年輕人從學生時代相遇、相識,懷抱著同樣的夢想一起打拼,創辦英語培訓學校,完成夢想的勵志故事。這部作品講述了三個懷抱著相同夢想的青年自強不息的創業過程:追逐“美國夢”――“美國夢”的破滅――實現自己的中國夢同時圓了曾經失敗的美國夢。透過“美國夢”的表象,這部電影也從另一個側面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創業的深刻影響。

一、剛強進取的自強精神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本意為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于此,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遭遇困難,也不屈不撓。這句話強調的是君子要自我反省并不斷戰勝自我的狀態,強調我們要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以頑強的毅力、堅定的信念戰勝生活中的一切艱難險阻。國內一線演員黃曉明飾演的成冬青是導演重墨重彩塑造的核心人物之一,是新東方的創始人,他身上處處體現了自強、上進、奮發、圖強等優良的精神品質,這與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我們所倡導的改變就業觀念、積極創業的精神內涵一致,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面對挫折,要不斷發揮不怕吃苦、永不言敗、積極進取的精神,這一品質是我們創業成功的重要保障,影片《中國合伙人》中“留學教父”成冬青為當今的大學生創業樹立了榜樣。

二、以和為貴的中庸之道

“中”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靈魂,也是中國哲學的精髓。中庸之道更是儒家學說踐行的處世之道,其實質是把握兩級之間平衡的智慧,強調不偏不倚。《中國合伙人》中王陽這一人物塑造的非常成功,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角色。他為了朋友之間的合作,舍棄了自己的很多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王陽對于成冬青和孟曉俊的包容,沒有他在成東青和孟曉俊之間的協調、溝通,就沒有新希望公司在美國的上市,更談不上實現共同的美國夢。是什么原因讓王陽一直在舍棄自己的個性而包容成冬青和孟曉俊呢?甚至在婚禮上說出了令眾人驚奇的話:“朋友之間不要合伙開公司。”而這原本是他們的創業目標――共同的夢想。毋庸置疑,王陽的中庸之道對于處理成冬青和孟曉俊之間的爭端和化解他們的矛盾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對于剛踏入社會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創業過程中普遍存在創業經驗不足,市場規律把握不準,資金不充分等等,面對眾多的矛盾和問題,如何在創業過程中逐步完善并解決這些問題,既要充分發揮創業團體各成員之間的潛在能力,又要去同存異,以集體利益為重發揚以和為貴的精神。所以中庸之道有利于和諧的創業團體的構建,對于大學生成功創業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三、禍福相依的處世哲學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三個家庭出身截然不同而性格各異的年輕人成冬青、孟曉俊和王陽相遇于中國最高學府――燕京大學,懷抱著一個共同的夢想“美國夢”。但事與愿違,申請美國簽證的結果:兩位好兄弟孟曉俊和王陽簽證成功、成冬青被拒。美國夢破碎,成冬青留在燕大任教,失望透頂。然而他沒想到,被他認為是人生中最失敗的挫折――拒簽,卻是成就他人生中最成功的契機。為了生計,萬般無奈下他在肯德基偷偷辦補習班為他以后創辦新夢想奠定了基礎;命運的第二次重要轉折發生在:隨著新夢想的規模再度擴大,成冬青從“土鱉”中發生蛻變,被媒體冠以“留學教父”的稱號后散發出成功者的光芒,孟曉俊自以為傲的優越感在慢慢退卻,心理逐漸不平衡,兩人開始貌合神離,至此三個人的友情卻面臨重重考驗,最后的結局是孟曉駿遠走沈陽,創業團隊出現裂痕。然而社會大環境發生了變化--1999年南斯拉夫中國大使館被北約軍機轟炸,一部分中國人被憤怒沖昏了頭腦,發出抵制新夢想的怒吼,新夢想的創始人成冬青被推上了輿論的風頭浪尖。禍不單行,ETS美國普林斯出版社控告新夢想侵犯版權,他們共同創立的事業新夢想集團岌岌可危,三個人的友情在事業面臨重創時經受住了考驗,成冬青、孟曉俊與王陽三人再次凝聚起來,面對新夢想的困境共同奮斗。

四、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此典故出自《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指同心協力的兩個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比喻只要兩個人一條心,就能發揮出很大的力量。《中國合伙人》英文名字《American Dreamsin China》,影片講述的是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即三十年社會大變革的背景下,“土”、“海龜”和“憤青”三個歷史小人物為改變自身命運,白手起家成功創業的故事。最終新夢想公司成功在美國上市,是他們三個非一般的中國人團結合作的結果。他們的創業大致經歷這樣的過程:1.新夢想學校的正式開辦:成冬青攜手王陽共同創辦,同時邀請美國的孟曉俊回國強勢加盟;2.利用團隊協作優勢,新夢想獲得空前發展:成東青的自嘲式幽默教學法,孟曉駿的美國經驗和簽證技巧,以及王陽的創新電影教學;3.規模擴大,內部出現矛盾:孟曉俊不滿成冬青被媒體和青年塑造為留學教父,兩人貌合神離;企業管理模式的分歧成為兩個的導火線,矛盾升級;4.發揮團隊精神,創業成功:三個人齊心協力去美國解決版權問題,最終新夢想在美國成功上市。電影《中國合伙人》中新夢想集團最終能夠在美國成功上市的秘訣在于:創業團隊成員之間必須學會包容對方,吸取優點,以大局、長遠的利益為重。

電影《中國合伙人》是部關于年輕人攜手奮斗、追逐夢想、共同創業的青春勵志影片。透過影片苦學英語、美國夢的實現、股份制公司上市等片段,可以發現其中蘊含著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學對當今大學生創業的積極影響,我們應該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鼓勵大學生改變就業觀念,樹立“先就業、后創業、能創業、就創業”的就業理念,培養大學生在創業中發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強調以和為貴在和諧的環境中發展創業事業;禍福相依,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對待創業發展途中所遭遇的困難;發揚團隊合作精神,當創業中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秉持集體利于高于一切的精神,促使創業者在中國文化的熏陶下努力提升自我,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參考文獻:

[1]許寧.從《與夢相約》談中國傳統文化對青年就業的影響[J].影視教育,2011(9).

[2]張挺.從《中國合伙人》看大學生就業觀教育[J].中國電影評論,2014(6).

[3]孫文新.試論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創業的關系[J].吉林工程技術學院學報,2014(2).

[4]俞鵬.淺議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就業觀[J].科教縱橫,2009(6).

[5]董亮.論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J].科技創業月刊,2007(9).

篇5

1.1挖掘素材,因材施教

縱觀小學數學教材,幾乎每個知識點的學習均有活動的素材,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素材,讓學生自己動起來。如圓面積公式的推導,可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剪、拼及小組討論、反饋交流,共同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對于一些具有隱性活動因素的教材,我們必須深入鉆研,認真挖掘。如教學“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時,教師可設計一個“握手”的游戲,讓學生明白“分別去乘”的含義。還有一些課堂上無法操作的內容,則可帶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大課堂中去實踐。

1.2明確目標,以據教材

切實可行的活動目標是學生進行主動探索、發現知識、到達新知彼岸的燈塔,同樣也是評價活動及效果的依據。通過深入研究教材,明確了每個知識點的顯性和隱性的活動素材后,必須針對其重點、難點內容確定活動目標。例如,教學“小數的性質”時,活動目標可定為:通過操作、討論等活動,比較0.1米、0.10米、0.100米的實際長度以及0.30與0.3的大小,從而發現小數的性質時;同時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和語言表達等能力。目標一旦確定,就得圍繞目標精心設計落實目標的活動策略。

2.在活動時強化策略落實

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強化活動的落實措施,是高效達成活動目標、獲得知識的關鍵。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針對目標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設計行之有效的活動策略。

2.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要借助活動,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環境氛圍,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2.2動手操作,理解知識

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的形成首先必須依賴于學生的實踐活動,即使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使數學抽象知識變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數學概念。動手操作是小學生最喜愛的一種學習活動,通過操作,學生動手、動眼、動口、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操作、觀察、思維、語言有機結合,從而多渠道地促進知識內化。

2.3專題研究,探索規律

數學學習往往需要學生經歷為檢驗某一理論或假設而進行操作活動,來建構某一數學概念或掌握某一知識。我們可以把這類活動稱之為專題研究。如:在高年級學習中,可通過握手的游戲活動,讓學生發現某一數學規律:把全班學生每3人分成一組,每組學生相互握手(每兩個人只能握手一次,不能重復),然后看看3個人能握手幾次,把它記錄下來;然后把全班學生換成每4人分成一組,相互握手,看看能握幾次;再把全班學生分成每5人一組、每6人一組、每7人一組,看看分別能握幾次。活動結束后學生回到座位上,把剛才的記錄畫成表格,進行小組交流,完成實驗記錄表,再組織小組討論。討論的問題是:可用什么來表示人數與握手次數的數量關系?通過討論、爭議,學生發現了握手的次數可以用n(n-1)÷2來表示。

通過專題研究,學生親身經歷了探索數量關系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過程,不僅學會了數學知識,而且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4實際應用,勇于創新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喚起學生的記憶表象是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走向生活,在實踐活動中激活創新思維;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表現自己,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學生在活動中所展示的不僅僅是一種數學知識的應用,更是一種生活的體驗和選擇,是一種能力的再現和升華。如,在學習有關圖形的面積計算后,我組織學生進行戶外測量與面積計算,學生們興致勃勃地測量了操場的長與寬,算出操場的面積。我又指導學生估算面積,在操場上畫了許多圖形,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請學生單憑自己的“眼力”,看誰估算得最準確,然后再實際量一量、算一算。學生就在這樣的“量算”與“估算”中,思維能力(特別是直覺思維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這時,有一名學生突然問:“我家有一幅玄武區地圖,我想算一算它的面積,可它是一個不規則的圖形,應該怎樣來算出它的面積呢?”這個問題把大家難住了,于是我說:“能不能把地圖用紙板放大再考慮呢?”讓每個學生回去思考這個問題。第二天學生們在課堂上紛紛發表意見,有的說可以用割補、拼湊的方法將其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正方形或其他圖形再進行計算;有的說這樣算出來很不準確;還有的說先稱出整個玄武區這塊紙板地圖的重量,再在地圖的中間刻一個長和寬都是10厘米的正方形,用天平稱出它的重量,最后算出整塊紙板的重量是邊長為10厘米正方形紙板重量的幾倍,就能算出整個地圖的面積……學生在這樣的自主活動和交流討論中,打破了常規思維,迸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解決了別人看來不可思議的問題,體現了學習數學的真正價值。

篇6

二、主辦單位

《中國科技教育》雜志社;

科技教育“三個一”工程組委會。

三、參與對象

全國中小學生,分中學組、小學組參與活動。

四、征集主題

本次活動不設具體主題,只要拍攝的作品能夠表現作者參與、組織或了解某一科技教育活動的體驗或感受即可,可以是表現科技活動的方式、過程或者結果等。以下內容可供參考:

(1)在科技活動組織、進行過程中表現活動主旨的場面、活動方式,體現互動環節等的照片(可以是組圖),以表現科技活動的普及性、參與性、快樂性為主旨。如記錄某科技活動的過程等。

(2)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科學地記錄探究活動的過程的照片(可以是組網)。如記錄某種植物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下的生長過程等。

(3)展現科技活動中同學的互愛互助、嚴謹求實的面貌及態度等。

五、作品要求

1 參評照片黑白、彩色均可;普通膠片或數碼相機拍攝均可(數碼相機拍攝應不低于300萬像素)。

2 參評照片一律沖洗為6寸大小,無須裱糊。

3 出于對作品科學性的考慮,經過軟件后期加工、制作、拼貼的照片不予參評。

4 參評作品單幅、組照均可,每人報送數量不超過5幅(組)。

5 請在照片背面注明:作品名稱、作品說明(組照須有順序號)、作者姓名、詳細通訊地址、郵編、聯系電話、指導老師等。

六、評選及獎勵方式

本次“中小學生科教攝影作品征集評比”活動由活動組委會邀請科技教育專家、知名攝影家組成評委會對所有參評作品從拍攝的內容、主題及拍攝的技巧性、科學性等方面進行評選。

本次“中小學生科教攝影作品征集評比”活動分中學組和小學組進行評選,每組設科教攝影作品一、二、三等獎,優秀獎;設優秀指導教師獎;設優秀組織工作先進集體獎。所有獲獎獎項均頒發獲獎證書。此外,活動組委會還將從獲得一等獎的小作者中挑選2名,免費參加2010年的科學夏令營(相關活動通知另發)。部分優秀獲獎作品還將刊登在《中國科技教育》雜志上,供廣大科技教育工作者交流。

七、征集程序

1 攝影作品郵寄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北洼西里33號院7號樓1層

《中國科技教育》雜志社收(郵編100089)

信封請注明:科教攝影

2 聯系電話

010-88589852,010-88423195,

010-68721 136,010-68725663,

010-88422090

3 電子郵箱:sheying@caesi.省略

4 投稿截止日期:2010年4月30日(以寄出郵戳為準)

5 評比時間:2010年6月

6 報名費用:每名參賽學生收取相關費用30.00元(含報名、評審、指導、證書制作及郵寄費用等)。參評作品如需退回請注明,并每參賽學生交納退稿費5.00元。

八、其他說明

1 活動主辦方負責參評作品的資格審定,具有展覽與展品公開展示的最終決定權。

篇7

[中圖分類號] R711.7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6-0033-03

近年來,全世界范圍內性激素治療(HT)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絕經后婦女。HT治療可有效緩解絕經期綜合征和泌尿生殖道的萎縮,也有研究表明,HT可以預防骨質疏松癥、治療骨折等[1,2]。但公眾更關心的是絕經后婦女長期應用HT的安全性問題,尤其是對心血管疾病和乳腺癌的影響。因為對傳統HT副反應的過多關注,目前國內外越來越注重對HT的小劑量、短期應用[3,4]。國際婦女協會最近的研究顯示,應該在絕經早期對絕經婦女進行HT治療,有針對性地應用最低的有效劑量,這樣可以減少絕經后女性的副作用[5,6]。許多研究也提示低于常規劑量的HT方案能有效改善絕經相關癥狀[7-9]。本研究目的是觀察比較兩種小劑量HT方案能否很好緩解圍絕經期綜合征癥狀,提高絕經早期婦女生活質量,并觀察其對血液生化有否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自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紅旗醫院就診的自然絕經1年以上(或停經6個月但血清水平符合FSH>40 U/L、E2

1.2 服藥方法

A組:每日口服戊酸雌二醇(片劑,每片1 mg,北京協和藥廠)1 mg+安宮黃體酮(片劑,每片2 mg,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2 mg;B組:每日口服利維愛1.25 mg(片劑,每片2.5 mg,南京歐加農公司)。各組每日均口服鈣爾奇D(片劑,每片600 mg,惠氏制藥有限公司 )600 mg。觀察期6個月。

A組方案中所用藥物均為天然雌激素,用藥后體內雌二醇水平增加,比較適用于實驗室監測,有研究證實[10]1 mg E2V+2 mg MPA為較好的配伍方案。B組方案中所用藥物性質與A組不同,B組的藥物為人工合成的甾體激素,其在許多研究中證實[11-13]有效,反應少,尤其適用于血甘油三酯升高者。也有報道提示[14]其對情緒也有改善作用。同時口服鈣爾奇D保證了研究對象充足的鈣攝入和正常的維生素D水平。

1.3 觀察項目

以量表形式進行的Kupperman評分,觀察一般指標:體重、血壓、盆腔檢查。特殊指標:盆腔B超了解子宮及子宮內膜、卵巢情況,乳腺觸診及乳腺B超檢查。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尿常規及生化指標檢查。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雙側檢驗的顯著性水準為α=0.05。連續性數值變量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治療前后的組內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入組及退組情況

本研究自2010年5月~2011年5月共計入組100例,兩組各50例。退組總人數21例,A組11例,B組10例。兩組受試者均未出現嚴重不良事件。退組原因中因突發事件9例,另陰道少量流血:A組2例;脹感:A、B兩組各1例;胃部不適:A、B兩組各2例;體重增加:A組1例;所占比例分別為12%、6.0%。退組情況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 各組藥物治療前后癥狀評分

經服藥6個月治療后,A、B兩組評分均顯著下降,用藥治療前后自身比較,各組K評分均有顯著性改善(P

0.05),見表1。

2.3 用藥前后血液生化變化

各組治療對血脂均有影響,總表現為總膽固醇降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在A組升高,B組降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血糖及紅細胞壓積均無明顯變化。用藥后A、B兩組血小板均有所減少,高密度脂蛋白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2.4 子宮內膜變化

治療前A、B兩組分別為(3.43±1.17)mm、(3.24±1.01)mm;治療后分別為(3.57±1.46)mm、(4.11±1.86)mm,治療前后組內及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絕經后婦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垂體功能亢進、分泌過多的促性腺激素,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從而出現一系列程度不同的癥狀,嚴重影響著絕經婦女的生活質量。性激素治療(HT)可以緩解和改善絕經婦女絕經后的一系列臨床和生理癥狀,近年來國際上又提出了低劑量及個體化治療。

本研究顯示6個月期限內的臨床常用的兩種小劑量HT方案均可顯著降低Kupperman評分[15],有效緩解和消除絕經早期婦女絕經綜合征的癥狀,一定程度上改善絕經后婦女生活質量。兩組研究對象均未見明顯不良影響,在服藥過程中對血液生化指標出現的不良反應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偶見HDL-C升高和血小板輕微降低,同時對子宮內膜也具有保護作用,可明顯提高絕經早期婦女的生活質量。因此,兩種低劑量性激素的療法對絕經后婦女來說安全可靠、副作用小。

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的不同方案在療效和副反應發生方面的特點,A組為天然雌激素,用藥后體內雌二醇水平增加,易于實驗室監測,且有研究[16,17]證實戊酸雌二醇片1 mg/d+安宮黃體酮2 mg/d為較好的配伍方案。B組為人工合成激素,副反應少,適用于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者,有助于臨床上治療絕經后婦女的個體化的選擇。

總之,兩種臨床常用的HT方案改善絕經癥狀的療效相似,治療效果好,副發應發生程度較輕。因此,臨床應用中應該根據絕經婦女的具體情況選擇有針對性地個體化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 MeNagny SE. Prescribing Hormone Replacement I'herapy or Menopa-usal Symptoms[J]. Ann Int Med,1999,131(8):605-661.

[2] Skouby SO,Barlow D,Samsioe G,et al. Climacteric medicine:Euro-pearl Menopause and Andropause Society(EMAS)statements on post-menopausal hormonal therapy[J]. Maturitas,2004,48(1):19-25.

[3]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會絕經學組. HRT的臨床應用指南(2003)[J]. 中華婦產科雜志,2004,39(4):286-287.

[4] The MS Executive Committee Guidelines for hormone treatment of women in the menopausal transition and beyond[J]. Maturitas,2005,51:15-20.

[5] Panay N,Ylikorkala O,Archer DF,et al. Ultra-low-dose estradiol and norethisterone acetate:effective menopausal symptom relief[J]. Climacteric,2007,10(2):120-131.

[6] Lundstrom E,Bygdeson M,Svane G,et al. Neutral effect of ultra-low-dose continuous combined estradiol and norethisterone acetate on mammographic breast density[J]. Climacteric,2007,10(3):249-256.

[7] Utian WH,Shoupe D,Bachman G,et al. Relief of vasomotor symptoms and vaginal atrophy with lower doses of conjugated equine estrogens and 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J]. Fertil Steril,2001,75(6):1065-1079.

[8] Lindsay RL,Gallagherjc,Kleerekoper M,et al. Effects of lower doses of conjugated equine estrogens with and without 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 on bone in elderly post menopansal women[J]. JAMA,2002,287(20):2668-2676.

[9] 孫愛軍,秦明偉. 經皮用雌二醇凝膠預防絕經早期骨丟失用量的探索[J].生殖醫學雜志,2000,9(5):276-283.

[10] 路軍麗,襪守清,張孝松,等. 戊酸臻二醇與酪犖羥孕黼聯合應用預防絕經近期低骨量婦女骨丟失的作用[J]. 中華醫學雜志,2002,82(23):1593-1598.

[11] Zang H,Shi H,Speroff L. Low-dose hormone therap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in China[J]. Climacteric,2010,13(6):544-552.

[12] Lambrinoudaki I,Armeni E,Rizos D,et al. Sex Hormone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receiving low-dose hormone therapy:The Effect of BMI[J]. Obesity(Silver Spring),2011,19(5):988-993.

[13] Naessena T,Lindmarkb B,Larsen HC,et al. Tibolone low dose (1.25 mg/d) therapy and postural balance in elderly women[J]. Maturitas,2009,62(1):72-75.

[14] Moore RA. Livial:a review of clinical studies[J]. Br J Obstet Gynecol,1999,106(Suppl 19):1-21.

[15] 趙巖,吳穎,張淑蘭,等. 小劑量激素替代治療對絕經早期婦女生理、心理健康的影響[J].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07,36(1):76-77.

篇8

一、定位要準

教學設計的科學與否,教學活動的高效與否,首先要回答3個問題:一是給誰上課,二是上哪門課,三是上何種課。所對應的,就是要在授課對象、學科特點、課型選擇上進行準確的定位,從而保證教師在教學設計和課堂生成中能“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點,看似容易把握,其實并不盡然。

(一)對象:初中生

教師的講課、說課,著眼點是要讓學生聽懂、學會。強調教學對象,就是要教師對學生認知、心理特征的把握和遵循真正落到實處。初中歷史課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教師在教學的目標定位、組織形式、活動過程上缺乏一個適切程度和效度的考量,有的教師甚至把初中課上成了高中課。尤其在公開課、比賽課上,有些教師似乎忘了聽課的真正對象應該是學生,而不是坐在學生后面的評課專家和聽課教師(在沒有學生在場的虛擬課堂上更是如此),以至于自己的學識、技能似乎在課堂上展現得淋漓盡致,但學生參與學習活動過程的廣度、深度和效度卻乏善可陳。有的教師解釋說自己正是為了實現初高中課程的接軌。其實,教學若是與初中生認知、心理特征相脫節,盲目地熱衷于“向上看”,無異于拔苗助長。所以,教師應該切實轉變觀念,從專注于自身教得“精彩”的知識本位中脫身出來,轉而重視學生學得“精彩”,落實以生為本。

(二)學科:歷史

初中生如果愛上歷史課,往往因為歷史課上“講故事”,覺得有意思。但歷史課到底講什么、怎么講、講到什么程度,都要符合歷史學科的理論規范和歷史教學的技術要求。講什么?自然是教材中涉及的基本歷史知識。怎么講?一方面,歷史學科強調真實性,真實性依靠充分的證據,這就要求史論結合地講;另一方面,強調用歷史的語言,其實就是把歷史事件的基本史實、來龍去脈等講清楚。學生所期待的“有意思的故事”,就是要求教師把這兩個方面的追求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講到什么程度呢?初中階段,重在培養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有了足夠的興趣,就為進入高中進行較深層次的歷史學習提供了最好的準備。所以,教師能夠深入淺出是最好,但面對一些復雜的歷史線索,若做不到深入淺出,就應當適可而止,沒有必要增加學生的認知負荷。畢竟,課程標準只要求初中生掌握基本的歷史史實。

(三)課型:新授課

新課程的推進,各種教學方法應運而生,歷史教學也越來越多地采用探究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參與式學習等等,其科學性、合理性毋庸贅言。但正所謂“教無定法”,有效教學必然要求教學方法

依據不同的情況進行優化組合、合理配比。教學情況中最大的不同,當是課型的不同。因此,教學方法的設計首先就要適合不同的課型。歷史新授課,區別于綜合課、鞏固課、復習課、活動課、拓展課等,優先的教學目標是有效地完成新知識的習得和理解。從歷史學科的本質特征出發,講授法憑借其相應的優勢,自然要占據較大的比重。對討論法要巧用,對探究法等則要慎用。因為既然是新授課,學生的活動、探究如果只是涉及

知識的小步推進,是有成功的可能;但若在沒有背景知識的情況下,“熱熱鬧鬧”地去獲取一些復雜知識,自然會因為缺乏“專業知識”的支持而歸于失敗。新課改初起時,鼓勵教師大膽創新是題中應有之意,但新課改進入第2輪后,呼喚一些理性的回歸也是必要的,許多專家、教師也在這么做了。總之,初中歷史新授課的教學,應該立足于對應的最優化策略,防止人為地貶低和躲避講授法。

二、設計要精

教學設計之必要早已人所共知,但現實中更多的只是有設計而無打磨。這里提出要“精”,其衡量的標準和依據有兩點:一是要符合初中生的認知、心理特征;二是符合歷史學科教學的基本原則。

(一)教學環節的細心編排

1.導入。

初中階段,課堂導入環節的意義,主要在于激發學習興趣,形成教學的向心力,所以導入貴在激趣。應該說教師都能高度重視導入,導入環節也總能成為講課的一大亮點。就《三國鼎立》而言,6位教師的導入環節都是比較熱鬧的,有唱三國折子戲的,有播放《三國演義》電視劇的片頭曲的,有放《火燒赤壁》電影片段的……熱鬧是熱鬧,學生的興趣也高,但如果說是都起到了為課堂教學本身激趣的作用則未必。因為,所謂“學習興趣”,是學生基于自身學習需要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認識傾向,需要造成“缺乏感”為主觀體驗。學習興趣不是憑空產生的,關鍵是要讓學生體驗到自身的知識結構、能力組成、價值體系中有一塊“空白”迫切填補,從而產生學習需要。一般而言,七年級的學生剛接觸中國古代歷史,對各個階段的發展狀況還沒有初步印象,所以導入環節設置一些情境、圖文并茂地展示一些當時的歷史情節,是有激趣作用的。但是,“三國”這段歷史則有特殊性,即學生通過影視、小說、漫畫,早就對這段歷史耳熟能詳了,上述導入其實都沒有有效地營造“空白”,帶來“缺乏感”。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位教師的導入設計,是讓學生說出與三國歷史有關的成語,學生個個踴躍參與,好好比拼了一番,教師隨后給學生“潑了冷水”,告知舉出的成語大多出自虛構的三國故事,而非真實的三國歷史,這樣的導入設計,就達到了使學生自明“空白”的效果,強化了學習需要,激發了對真實歷史的學習興趣。

2.過渡。

要使一堂課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混然一體,離不開過渡環節的巧妙設計。同時,為了防止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最初被激發后的遞減趨勢,也要盡量在教學的過渡環節適當強化。所以,教學過渡環節也要采取一定的激趣設計,以保證下一環節的教學任務能高效完成。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此時已經進入了教材內容的學習,過渡環節既要減少耗時,又要緊扣教學內容,以保持緊湊感和防止教學內容的泛化。《三國鼎立》一課中,較多教師是以傳統的四圖法(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圖、官渡之戰形勢圖、赤壁之戰形勢圖、三國鼎立形勢圖)進行教學過渡的,往往啟下有余、承上不足。有一位教師則另辟蹊徑,自編了一首仿古詩:“漢末群雄爭霸酣,百姓流離苦何堪!官渡一戰摧袁紹,阿瞞壯心展江南。赤壁磯頭東風轉,天下江山自此三。勝負兵家尋常事,驕兵必敗記心間!”將這首仿古詩配合地圖使用,每個過渡環節呈現一段,并讓學生圖文對照,解釋詩文含義。如此,好處多多:一則很好地彌補了原有的不足;二則調動學生參與過渡;三則使學生感覺內容情節正漸入佳境,“偉大事物”先后相繼、接踵而來,學習興趣也能得到保持和強化。總之,大有畫龍點睛之妙。

3.小結。

古人論文,推崇“鳳頭、豬肚、豹尾”,強調結語必須有力、精彩。教學設計如同詩文創作一樣,要有精妙的本課小結。對此,教師們都普遍重視,總結的方式方法也多種多樣,也基本都能達到如落實目標、注意全面、扣住重點、前后呼應等要求,有的甚至能夠調動學生共同總結。但是,筆者聽課時常感到的缺憾有兩個:一個是有知識鞏固,無心靈震撼。帕默爾在《教學勇氣》中強調,教師的教學勇氣,學生的學習熱情,其產生的根源是意識到師生正共同圍繞著“偉大事物”展開學習。

歷史是“大故事”,初中歷史教學內容涉及的就是重大的、偉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時段。如果能在課堂小結環節把其“偉大”聚焦一下,就賦予了這段歷史以靈魂;學生總結而得的,就不單是知識的鞏固,更是對歷史的尊重。另一個是有總結,無啟示。學習歷史絕不是“發思古之幽情”,初中生雖然不能把認識上升到“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高度,但他們完全可以從歷史中得到一點體會,凝聚一點歷史智慧。有一位教師在課堂小結環節,以“功過是非論曹操”來組織學生進行評價,即以曹操的重大經歷概括了全文要點,又以論從史出、一分為二的方法鍛煉了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還認識到英雄人物事業興衰的人格因素,自覺要取長補短。這是難能可貴的。

(二)內容結構的合理整合

歷史學科自身的特點,決定了教材內容多、牽涉廣,完全按照教材內容進行教學,面面俱到,必然導致結構散、時間緊,重點不突出,難點未突破。因此,教師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大多會基于課程標準,對教學內容有所取舍,《三國鼎立》一課更是如此。但整合本身還有個是否合理、是否高效的問題。做得好,能保證知識的精練性與具體性兩相結合;做得不好,難免喪失學科所要求的結構性和嚴謹性。

1.把握一條主線。

歷史學科的敘事性,決定了歷史教學要以線索性為其內在要求,因此,內容結構整合的關鍵點,就是要提煉出一條最有效、最準確、最經濟的線索。有的教師恰恰忽視了這一點。有的教師雖然也有線索意識,但顯得提煉能力欠佳,如以“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為線索,顯得過于空泛,也難以體現人類歷史不斷發展的規律性。有的教師則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充滿矛盾、歷史上有爭議的曹操這個人物上。以曹操為主線,以與他相關的兩大戰役的一成一敗、一得一失來充分認識和了解曹操,為正確評價曹操做鋪墊。這種線索設計,突出的正是歷史學科教學中的“故事性的思維”。同時,這種線索設計所蘊含的講述底色,也為各種教學活動的嵌入提供了良好的底層鋪墊,為課堂教學中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的兩相結合,提供了操作的平臺。

2.形成一張網絡。

歷史知識的掌握和鞏固都離不開知識的網絡化、結構化。一般的知識網絡,或是沿用傳統的背景、過程、影響,并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細化背景和影響;或者采用較為流行的歷史概念構建模式,按照概念的層級組織知識網絡。有些教師也這么做,但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首先,《三國鼎立》這一課,主要介紹了國家從分裂到局部統一的過渡時期的歷史,不是一個社會整體發展的歷史時期,就難以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追溯其背景、探討其影響,所以,用傳統的內容結構組織方式是低效的。其次,初中課程還是要強調學生的認識、心理特征,用歷史概念構建模式,必然在教學中傾向于概念教學法,明顯的、過多的、過深的理性思維是初中生的認知能力所無法承受的。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教師把內容結構整合為“一個局面(三國鼎立)”、“兩大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三國鼎立(三國名稱和都城)”、“四個人物(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五個時間(略)”。由于知識結構化的本質追求是增強知識的理解性、鞏固性、可提取性、可遷移性等,從這一點出發,這位教師的內容整合明顯是高效的。

3.拓展一些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重點的突出還是難點的突破,都不是教師

照本宣科就能實現的。因此,在教學設計中,還要在教材內容之外對教學內容適當進行增補。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處理必須以課程標準、教材內容為依托,無論是重點方面的情節補充還是難點方面的思維深化,無論是歸納還是分析,目的都在于將課程標準要求、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更加適合學生認知、技能水平的“最近發展區”的教學內容。比如,在對本課重點之一的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教學過程中,有教師就在PPT上呈現出三國各自的疆域、三國各自的經濟發展圖片以及三足鼎的圖片。這里,前兩者有助于學生從疆域大小、經濟實力角度判斷得出三國實力較為均衡,只能暫時維持現狀,后者則有利于學生理解為何這一形勢被稱為三足鼎立。這無疑能夠增進學生對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理解。

(三)教學策略的準確選擇

教學策略是指為實現教學目標,根據教學情境,對教學實施過程所做的一個整體性教學措施,包括對教學內容的組織、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擇、對教學活動方式的確定等等。要充分發揮教學策略的作用,實現教學策略的有效運用,必須以教學目標、學生以及教師3個方面的因素為基本依據。

1.追求實際效果,突破模式限定。

很多教師在說課時,往往講自己的課屬于哪一教學模式。如《三國鼎立》一課,有的用材料導讀模式,有的用知識運用模式,有的用探究學習模式,等等。筆者以為,課堂上可以以某一模式為鋪墊,可以有傾向性,但是由于每種教學模式都有它最適應的教學情境,本身也都是利弊共存的。在課堂教學中,某一模式一竿子捅到底,必然會犯“為模式而模式”的形式主義錯誤。對講授法的人為躲避和貶低,很大程度上就是受這種形式主義所惑。一般而言,教學模式具有穩定性,并且影響著教學策略的選擇。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基于教學目標的落實,基于對教學效果最優化的追求,有效的教學策略也會而且應該打破教學模式的束縛,根據具體教學情境進行調整。例如,一位教師采用材料導讀模式,通過史料閱讀,對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中的重難點雖然講清講透了,但往往不能夠做到以點帶面,而將一些疑點和一般的知識點,即材料沒有蘊含的知識點基本略去,甚至只字不提。如果能適當使用講授法對它們進行補充處理,效果無疑會更好。

2.順應認知要求,優化教學手段。

教學策略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教學手段的選擇。當下的歷史課堂,PPT課件因其在創設歷史情境、提供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等方面效果明顯,幾乎成為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特別是在教學內容的呈現上,有的教師甚至將其作為唯一手段。這種單一化手段難免存在問題。首先,歷史學科本身強調因果性、線索性。其次,教學目標所強調的對所學知識的識記、提取、運用,也要以知識的結構化為前提。再次,較之古代史其他時期的學習,主要是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橫向展開,三國歷史的學習則主要是幾個歷史事件的縱向串聯,時間線索性格外明顯和重要。PPT課件畫面多變,屏幕尺度較小,即便呈現出知識結構,也具有短暫性、部分性的缺點,也就難以做到對本課內容進行刪繁就簡、抓主剔次,把教學重點、難點和知識點串珠成線、結線成網,提供對學習內容的整體感知,使學生一目了然,在運用中游刃有余。因此,有的教師在使用PPT的同時,依然書寫板書提綱,用這種傳統而有效的方式幫助學生搭建知識結構,筆者以為,這至少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是值得提倡的。

3.體現主體間性,謀劃教學活動。

教師的教學設計往往分成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3個板塊。設計意圖總是圍繞落實“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教學理念。其實,教是教師在教,教師當然是教的主體;同樣,學是學生在學,學生當然是學的主體。課堂教學,其實是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共同進行的,一種主體間性的活動。師與生兩個異質的主體的存在,決定了在教學設計中,必須注重師生互動,使教師引領、學生承接兩不偏廢,并確保能夠在具體教學情境中,主體間通過有效互動達到兩者高度統一、相互促成。值得注意的是,教學設計是由教師主體完成的,難免會自覺不自覺地張揚自身主體、遮蔽學生主體,讓學生活動為教師活動服務,成為附屬品。所以教師在進行設計時,要有意識地體現學生的學的主體地位。或者說,教師恰恰要從學生那里學會和掌握教學方式,確認教學的目的與途徑。例如,有位教師在講到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天下大亂時,設計的教學活動是提問學生:“你若生活在這個時代,會有怎樣的想法”。這里沒有涉及基礎知識點的教學,但恰恰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其引導入歷史情境中。這就是從學生的角度、從學生作為主體的學習活動角度來精心設計教師活動,彰顯的正是師生主體間性。

三、生成要活

眾所周知,歷史知識屬于現成的知識,其承載的內容已經發生,學生不能親自經歷和直接觀察,只能通過教師的講述、教材的敘述、媒體的信息傳播等多種途徑獲取知識。這一點決定了歷史教學必然以接受性為底色。另一方面,歷史教學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接受歷史知識,還要求逐步形成對歷史的認識,而對歷史的認識和解釋不能單靠記憶和復述他人的現成結論,需要自己獨立地進行發現問題、收集與處理信息、進行分析理解等探索活動。可以說,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是對歷史教師專業技能的一大檢驗。遺憾的是,課堂中常見這樣的現象: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熱熱鬧鬧,但匯報成果時乏善可陳,最終還要教師打著補充、總結的幌子進行一遍接受學習。我們要承認初中歷史教學接受性學習的底色,以此為前提,通過運用各種方式、手段,靈活地促成學生的生成性發展,讓“接受學習也可以是積極的和有意義的”。

(一)基于材料的生成

從歷史學科特點來看,閱讀史料是幫助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最佳載體。可以說,在所學歷史知識既定的前提下,給學生怎樣的材料,就能幫助學生獲取怎樣的歷史知識。

1.在材料中生成史實。

中國古代史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在使用史料進行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史料閱讀、概括來獲得相關的史實。按照教學論專家江山野的觀點,初中階段的教學中,學生已經進入了“相對獨立階段”,且具有相當的自學能力了,但往往還需要教師在自學方法上給予指導,在自學過程中給予知識支持。比如,教學東漢末年的社會狀況時,很多教師都呈現了史料,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情況。有的教師給出的詩文史料多得令人咋舌,但結果卻是:學生看不懂、想不到、說不出。要讓初中生在材料閱讀中生成史實,教師的選材自然要有針對性、要精準,但更要讓學生基本能夠看懂。合理的處理方法,如有的教師所做,或對難懂的字詞給出解釋,或對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進行標注,或給出文字的大意。有教師認為這會降低閱讀難度,但筆者以為,初中階段的史料教學,關鍵不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而是通過生成史實來讓學生覺得“真”。

2.在史實中生成史論。

讓初中生能夠實現論從史出,從教師角度看,關鍵是給出的史實與要得到的史論在因果關系上應該是直接、明確的。

比如,一位教師在給出官渡之戰曹、袁兵力對比以及赤壁之戰曹、孫、劉的兵力對比后,提問“由曹操的一勝一敗能得到什么啟示”(其目標答案是“驕兵必敗”),雖然最后也有學生答出,但實在是拜該學生課外閱讀所賜,而非史實推導之功。成功的論從史出,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

又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赤壁之戰”時,給出“借”和“計”二字,讓學生從諸葛亮的角度補充出借自然、物資、地盤,使用苦肉計、離間計、火攻計,成功完成了戰爭過程(基本史實)的教學;然后又讓學生轉換角色,從曹操的角度,根據上述基本史實,順理成章地總結出戰爭失敗的原因(麻痹輕敵、水土不服、戰術失誤)。

3.在史論中生成態度。

三維教學目標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納入其中,初中生階段也正是學生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結合歷史學習促成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態度(加涅的學習分類中,將情感、態度、價值觀都歸為人的行為態度),以史為鑒,也是歷史學科價值的重要體現。應該說,6位開課教師在總結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后都設計了這個環節,但是態度生成的強弱卻大有差別。有的教師是從曹操赤壁之戰麻痹大意得出驕兵必敗,就結束了這個環節。由于態度的強弱程度上,情感起關鍵因素,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往往是與自身相關的事物,單指出驕兵必敗,還只是指向歷史,沒有投射入學生當下的生活,不可能真正發揮態度教育的作用。有教師則進了一步,講到學生考試也有成敗,應當如何面對,這就無疑為態度的生成給足了鋪墊。

(二)基于細節的生成

學生發展的生成、三維目標的實現,往往需要教師在教學細節上進行打磨。教學原理和教學規律,看似淺顯易懂,但要在課堂教學中落到實處,往往要靠細節。深入細節中去,就是深入到課堂教學種種具體的、現實的條件限制中去,追求有限條件下的最優化。

1.在原因分析中生成思維能力。

在聽課中發現的一個共性問題,就是好幾個教師在教學官渡之戰曹操勝利的原因時,先給出政治、經濟、人才、個人4個因素,再分別給出對應的4則材料,然后要求學生一一對應著完成原因分析。此舉的出發點,多數是想由此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這種要求初中生進行成人化(或至少是高中生水準)邏輯思維的教學,按照杜威認為,是“自稱為邏輯的做法”,往往會使“孩子本來的充滿活力的微妙的邏輯思維變得遲鈍”,進而“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傾向于死記硬背”。也就是說,原因分析涉及的邏輯思維,首要的就是能把一事物分成若干組成部分(因素),然后才是能說出各部分的要點。上述做法,是沒能認識到因素羅列是“思維訓練所要最后達到的目標,而不是出發點”。目的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但教學的過程卻恰恰扼殺了“將自然的思維能力轉化為經受過檢驗的專業性的思維能力”的可能性,這正是杜威強調的“思維教育的真正問題”。也有教師先呈現史料,讓學生把可能涉及原因的信息找出來,再鼓勵學生考慮每項信息可以歸納到哪類原因(因素)中去,如此,則擺正了出發點和目標。

2.在圖片精選中生成準確認知。

6位開課教師在課件制作上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有的堪稱藝術創作,但作為課堂教學資源,有的課件還有待完善。既然課件和教材一樣,都屬于教學資源,那么課件制作也可以參照教材編撰的有關原則,來確保其質量。就圖片的選用而言,就有了選擇的典型性,以及與文字部分相匹配、與學生認識水平相適應這3點基本要求,幾位開課教師存在的問題主要對應后兩個要求。

比如,有的教師在幻燈片上給出的文字是“真實的曹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旁邊的插圖是京劇中的白臉奸臣的曹操,顯然違背了第二個要求。

又如,在呈現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的形勢圖時,一位教師呈現的地圖,只是用虛線勾勒出了各個勢力范圍,統治者姓名或地區名稱的字體也太小,就初中學生的觀察力來說,這顯然違背了第三個要求。相比較而言,有的教師對不同的勢力范圍配以不同的色塊,便顯得更加清晰、直觀。

3.在主體選擇中生成學習動力。

在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常常是通過增加其教學參與度來實現的。但是,除此之外,不能忽略的是,選擇權也是主體性的題中應有之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選擇的機會和權力,就是給予學生自由,促使學生對自身主體地位能有最真切的體驗。同時,選擇的自由也意味著選擇之后的責任,學生對學習任務的自主選擇也使其在執行任務時更有責任感、更有積極性。比如,有位教師把《三國鼎立》的課后練習設計成了“作業超市”,在分成易、中、難3個層次選項的表格中,每項都填入多個作業。學生在每項中自由選擇一個作業,拼成不同的三項式組合,完成一組作業。單是打鉤選定、連線組合的過程,就讓學生興趣盎然。可以想見,當學生選擇了自認為最拿手的作業后,接下來想的就是怎樣好好完成,以體現自己的學科水平。

(三)基于活動的生成

從學生主體的角度看,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應該串聯起整個教學過程,對一切課堂教學積極因素的發揮起到孵化作用。但要實現這一點,學生的活動就不能局限于單項的收受學科知識,不能局限在聽講、記錄和練習上,而是必須要含有其主動的發揮和個性的融入。也只有這樣的活動,才能為學生的各項發展、生成,帶來無限廣闊的可能性。

1.在動手制作中生成主動的領悟。

歷史教學中的動手制作,不但動手,而且動腦,往往還融入了學生自己的個性。學生不但能由此進一步了解歷史事物的特征,還能體現主體創作的樂趣。比如,在教學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后,大部分開課教師都要求學生獨立制作一幅三國鼎立的示意圖。有的教師在指導上更為明確,先展示自己制作的示意圖,要求學生觀察其特征(國名、時間、建立者、都城名稱、方位),再讓學生制作,并提出要有創意、便于記憶等具體的要求。學生在設計制作時興趣高漲,成果展示時個性十足,介紹作品時既展示了對這一歷史的理解和認識,也展示了自己的創造力。而相關知識的結構化、系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2.在集思廣益中生成豐富的知識。

以學生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識為前提,再加上教師引導得法,群體式的討論能使更多的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互動中,并致力于展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彼此之間也能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比如,有位教師在教學赤壁之戰的經過時,原計劃是放一段3分鐘的電影視頻,但因故沒有播放出來,無奈之余,教師想到請學生來講述。結果學生興致盎然,借助成語、歇后語,在3分鐘之內把赤壁之戰的經過表述得相當到位,讓我們這些聽課教師贊嘆連連。事后看教師準備好的視頻,也就刀槍滿目、火球紛飛,并沒有多大教學意義。大家都說:

“出了個意外,換來個精彩”。現在回過頭來看,其實也是因為借班上課的緣故,教師對學情并不足夠了解,不知道學生對這段歷史有那么多的知識儲備。

3.在師生對話中生成辯證的認識。

師生對話,其程序不是簡單的“提問、回答、結束”,而是一種交流與共建。在形式上,應該是一種蘇格拉底“助產術”式的探究。在目的上,應該是通過對話、論證、比較和改進,幫助學生獲得比原先意見更為合理、深刻的觀點。因此,學生在發揚主體性的同時,仍要接受教師的步驟引領、思維點撥、學識支持。比如,有位教師在與學生探討“三國鼎立,作為分裂時期,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這一問題時,有學生回答“是倒退”,由此,師生間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對話:

師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分裂不好。

師對,分裂不好,所以你認為是從分裂到統一好呢?還是從統一到分裂好?

篇9

二、統計學與初中數學的關系

1. 數學是統計學的基礎

數學是統計學的形成基礎,統計學中諸多的基本理論都是以數學的演繹推理為支撐,而統計學又是數學書本知識在生活領域的具體應用和延伸。

2. 統計學是數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數學逐漸發展成為具有多個分支學科的大家族,統計學就是其中一個分支。這些年以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統計學與人們的實際生活越來越密切,統計學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初中統計知識教學中,要經過分析大量的案例,使學生體會統計知識與生活生產和科技領域的密切關系,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從而增強統計意識。因此,在授教課程時,教師應該放手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研究的整個過程,掌握統計的一般方法,建立統計的思想體系,從而提升學生研究難題、解決難題的本領。

三、初中統計教學應突出的重點

1. 帶領學生擺脫經驗的束縛,樹立統計觀念

在統計的入門教學中,通過簡單的實例體會統計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認識數學與實際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經歷方差、研究數據、描述信息、進行判斷的整個過程,樹立統計觀念,使學生獲得一種新的解決難題的本領和方法,即把基本理論知識轉化為一種解決實際難題的本領。

2. 強化學生統計意識

統計主要是分析人們實際生活中的一些數據,研究某些規律和特征,并以此幫助學生處理生活中的具體難題。 用樣本估計總體是統計的基本思想,統計中常常采用從總體中抽出樣本,經過研究樣本數據來估計和推測總體的情況。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體會統計這種歸納的數學思想,并針對不一樣的抽樣大概得到不一樣的結果,即對結論的“不確定性”有所感悟,使學生認識到統計知識是聯系實際的樞紐。

3. 重視實際難題隨機抽樣

篇10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統計學知識和方法被廣泛應用于政治、經濟、科學等多個社會領域,發揮了重大的應用價值。統計學作為經管類專業的核心學科,主要通過搜集、整理、分析數據等手段,來推斷所測對象的本質以及預測對象未來發展,其內容設計面廣、理論性強、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對于培養經管類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對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來說,在學習和畢業后的工作中,都會涉及到很多社會經濟方面的數據,也會涉及到一些大數據分析。因此,統計學課程如何適應學校學習與學生在未來職業發展中的需要,成為職業技術學院統計學教學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 經管類專業統計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落后

目前統計學教學方法主要采用講授制,教師通過粉筆黑板加電子教案式的教學方法太過單一,形同于直接灌輸,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往往較差。許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為了能夠將統計學原理介紹的更加清晰,邏輯更加嚴謹,常常更注重基本原理的演繹和統計方法的選擇,而忽略了統計學在我們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案例的講解,這樣就更加劇了學生認為統計學學習和自己未來的工作、職業發展沒有關系,進一步影響學生對于統計學學習興趣的培養。

(二) 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經管類統計學教師在課堂上過于重視理論的講解,缺少必要的實踐環節,在講解過程中不能與實踐相結合,導致經管類專業的學生對統計學的認識不到位,認為其就是一門簡單的數學理論課目,沒有實際的操作價值,從而忽視統計學在經管專業的地位。此外,教學材料普遍存在著知識面很廣,但是不夠精的現象,大多數統計學教材中沒有建立統計思維的培養板塊,只是在培養學生學習理論上的統計方法,并且教學所涉及的理論內容與經管專業學生所實踐的內容不相符,導致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無法運用到實踐中去。

(三)考核方式不合理

統計學課程考核中平時成績在整個考核中所占比重過低,而期末閉卷成績所占比重過高,因此學生平時學習松散,導致課堂教學效率降低。學生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現象嚴重。學生考前幾天突擊式復習,雖然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這種學習方式不能真正地掌握統計學理論知識,更談不上有效地應用統計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平時的作業、期末考試命題方面涉及的內容也偏重于統計學理論知識,較少涉及到實際的知識應用,這樣的考試內容不利于提升學生學習統計學的興趣,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以及應用能力的培養。

二、 經管類專業統計學課程改革措施

(一)調整教學方法,引入案例教學

統計學課程開設時間比較悠久,課程內容已經比較成熟和完善。要使得學生有效、自信、輕松地接受課程內容,要考慮多種教學方法和途徑。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可以設法采用多種形式,多應用啟發式教學,重點通過引入大量案例,如當前經濟社會熱點、經典的統計應用案例、統計方法的來源和思想等,嘗試讓學生自己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可以更深刻理解統計理論與方法的實際應用條件和分析思路。此外,還可以采用多種靈活的教學形式,如學生講課、游戲互動、課堂討論、小競賽等,活躍課堂氣氛,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將統計學知識與其所學專業的融合,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統計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環節,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在統計學課程的教學改革過程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設置一定量的大型實驗作業,讓學生獨立完成運用統計理論和方法分析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經濟管理專業問題,實驗作業的內容應緊密聯系學生本專業所學的專業知識為基礎,同時兼顧目前社會經濟生活實際,通過這一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加深對某一經濟管理實際問題的認識,使他們具有成就感,激發他們主動學習本專業知識的熱情;二是教師必須聯系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案例進行教學,給學生示范應用統計學相關的具體方法,比如下載數據中國的數據資料,從新聞和廣告等大家熟悉的渠道獲取素材,使學生真正在實際生活中領會統計工作的內涵。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學生對國內外經濟、政治生活了解不多,對企事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接觸較少的弊端。

(三)考核方式多樣化,題型豐富化

統計學課程考核中要側重平時的考核,避免期末定終身,平時與期末比例應調整,可以適當提高平時成績比重,比如平時比重提高至60%,期末考試成績比重降低至40%。平時考核要包含多個方面,例如小測驗、期中考試、出勤、實驗報告、組織統計調查、撰寫統計報告等;平時成績中增加上機實驗操作選用普及程度最廣的EXCEL軟件工具進行操作,使每個學生都能系統地掌握EXCEL在統計學中的應用;布置學生以宿舍為單位選定某個社會關注問題、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調查設計完成調查問卷、數據收集、整理和調查報告,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學以致用,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團隊協作能力。此外,考試題型應當更加豐富,除了常規的判斷題、單選題、多選題、計算題,還應當增加主觀綜合分析題考察學生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的題目不僅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一定的區分度,更重要的是將偏向考試能力的培養調整為偏向應用能力的培養,從而避免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就能取得高分的情況出現。

結束語

總之,職業技術學院經管類專業統計學課程改革的目標是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應用型人才。面對統計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校和教師必須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調整教學方法、引入案例教學,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完善考核方式,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經管類專業統計學的課程改革。

參考文獻

篇11

統計學是一門追求正確預測的學科。一個統計學問題,需要從海量的數據中找到內在的特點,從表面的數據中探尋到背后的意義,以此來做一些統計學上的預測,通過之前的數據對于某一現象給出解釋,并對給出之后可能會發生的情況進行預測。學習使用統計學并不是僅僅對從事統計學研究的人有利,各行各業都會需要或多或少會一些統計學的人。在現在的人才市場,需要的是一絲不茍、做事有效率有正確率的員工,這正是統計學研究者所具有的素質。當遇到問題,員工能敏銳感覺到,并且能獨立冷靜地思考接下來應該怎樣解決,而且真的付出行動,正確而高效地解決隱患。這是一個高素質的人才,也是人才市場所需要的人才。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統計理論在實踐深度和廣度方面也不斷發展。人們在每天的生活中也能用到很多統計學理論和方法。在統計學中,預測的準確度越高,統計學應用的范圍就越廣,科學家們能研究出來的方法和科學技術就越多。所以目前人有很多人致力于對統計學中預測準確度的提高。如果能將預測的準確度提至更高,那統計學的前景將是不可估量的。從統計學的發展歷史上來看,提高預測的準確度、提高效率也是人們研究的主要方向。統計學是一門非常耗費心神的學科,這一點從許多研究統計學人員及在國家統計部門工作的公務人員身上可以看到。統計學具有三大職能(即信息、咨詢、監督),是一門對于國家國情調查非常重要的學科。不過,在我國,統計學不是一門強勢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統計學科的人才培養有一年不如一年的趨勢,因此,國家對統計學人才的培養應該更加重視。

統計學是一門非常龐大繁雜、分支很多的學科,因為統計的多樣性,統計可以應用在生產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但也為培養統計人才帶來了難度。統計學是一門具有重要意義的學科,隨著科學的發展,統計學的地位變得更加重要。統計學中有大量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知識,還需要運用數學和計算機學科的知識。可以說,學好統計,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做好統計,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在過去的許多年里,我國的統計學科多數都在數學學習中求生存,沒有形成一定的學科影響力,這對于統計學的發展是相當不利的。目前國家已把統計學科提升為一級學科,可見統計學的重要地位。統計學通過對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預測,從數據表面推斷事物本質,用數據說話,從趨勢中判斷天下大事。由于統計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所以培養統計學人才的難度也非常大。一個優質的統計學人才應學貫古今,通曉自然與社科知識。統計作為一個由數據因素說話的學科,要求統計人員掌握大量的數據,懂得從哪種渠道,用哪種方式來收集數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工藝的開發和應用,統計學中引入了許多的新方法,并應用在相關的科學研究項目上,從而深化和豐富了傳統的統計領域和方法。在該狀態下,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統計學有了新的要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統計數據潛在功能的不斷提高,統計學的其他發展途徑將被進一步挖掘。

首先,數據的復雜性增加了統計學中分析思考的新途徑。隨著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以及學科整合潮流的興起,統計研究一直延伸到許多學科研究的新領域,開始探索新的數據統計方法。在21世紀,統計研究的重點將是從確定性和隨機性轉移到復雜或模糊,對可能到來的災難和混亂現象等進行預測的研究。其次,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為統計學提供了發展的新思路。錢學森教授曾在1990年提出:組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這兩種方法的實質都是運用科學的理論,把知識和專家判斷的經驗相結合,提出經驗性假設,然后確定實驗數據和檢測模式通過定量計算和反復比較,最后得出的結論。第三,統計科學和其他科學的普及將打開新的應用統計數據領域。模糊理論和突變理論提供了新的科學方法和理念,促進了統計數據的進一步發展。統計數據與先進科技成果的結合,將成為統計發展的趨勢。一些學者已開始引入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圖論、混沌理論及模糊理論等方法和理論。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各行業的相互融合,統計學的應用領域將更加廣泛,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現代的統計學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人們在每天的生活中也能用到很多統計學理論和方法。統計學是一門非常耗費心神、對國家國情調查非常重要的學科。在我國,統計學還不是一門強勢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國家對統計學人才的培養應該更加重視。隨著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以及學科整合潮流的興起,統計研究一直延伸到許多學科研究的新領域,開始探索新的數據統計方法。現在,統計學不僅僅是計算一些數學上的值,而是有著更廣泛更新穎的用途,能夠通過一些已發生的事情去預測即將要發生的事情,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預測未來。

參考文獻:

[1]戴世光.積極發展科學的統計學為我國早日實現四個現代化服務[J].統計,1978(10).

[2]曾五一,尚衛平.關于經濟統計學若干問題的思考[J].統計研究,1999(11).

篇12

由于社會對人才越來越苛求的要求,學好統計學并運用它從紛雜的信息中有效的進行收集和處理,同時做出合理的篩選,也越來越是當今社會用以評定是否合格的標準。現今,主要強調提高學生的能力,因此統計知識的學習就要在掌握基本理論、運用基本知識的基礎上來培養每位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素養。

一、培養兒童統計觀念的必要性

常會聽到一些一線教師在教學中對統計學應從小學開始培養提出質疑。在很多人看來,統計學只是一門包含統計集數字、計算平均數以及繪制統計圖的簡單學科。而事實中,大部分教師在教授統計學時往往強調了知識點而忽視了學生的統計思想,在生活方方面面來運用統計學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我們應改變的觀點是,統計學并不是一門簡單計算和繪圖就可以掌握的學科,應該重視的是學習到統計學中的思維方式,當我們面對復雜的數據是能通過統計學只是做到化繁為簡的作用,這才是學習統計學的意義。

對于兒童的統計學習,應該重視的是“統計觀念”的形成。讓小朋友們能自覺的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會遇到的有關稻蕕奈侍狻U饈保我們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什么是“統計觀念”呢?我國課程標準指出,統計觀念,即要了解統計對決策的影響,用統計來思考處理數據問題,能在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中做出合理決策;要會對數據提出合理質疑。越早對兒童進行統計觀念的培養,對一個孩子來說就越有幫助。完全有必要在義務教育階段就對兒童進行統計學相關的教學。培養小學生讀懂數據的能力,還能利用統計來對數據進行簡單的收集和整理,讓他們利用自己所做的統計數據來做出合理決策與預測,甚至來解決問題。事實上,這些能力應該從小培養。盡早讓小學生了解統計,也有助于在早期提高他們對世界的理解,讓學生從小養成尊重事實的習慣。如今世界是以信息和技術為支持的世界,數據儼然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在統計學中提供的“運用數據來預測”的思維方式顯然適合現展步調。

二、培養學生統計思維的方法

在培養學生統計思維過程中,唯有讓他們身臨其境,參與到統計活動中,才能對統計學有一個良好的理解和吸收。課程標準指出,應重視課程體驗,教師以讓學生參與其中為目的來進行課程準備。教師作為引導者,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判斷,同時也不能忽視與同學的交流,通過聆聽同學們的發言和看法,來對他們進行糾正。在學生體驗一個完整的統計流程時,他將在實踐中去體會什么是數據收集,這些統計資料可以用來解決哪些問題。相信,在學生完完全全體會這一過程時,他們將收獲到意想不到的收獲與進步。

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準備一些富有實際意義的現實情境問題,來幫助學生體會在實際問題中用統計來處理的思維方式。傳統小學數學多包含的以生活為背景的問題,而在如今,新課標提出,以提出問題,建立模型和運用的模式,從而印證數學來自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影視網絡等途徑來選取適合此年齡段的學生的素材。從日常中選取事例,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統計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就如例題:學校對要招聘的教師進行三項能力測試,每項測試成績滿分為十分,選取結果擇優錄取。如果按平均成績來決定誰將被錄取,請說明原因。這個事例就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很緊密。教學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得出答案,而是讓他們利用數據來分析并體會數據的不同對于最終決策的影響,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理解統計學中“平均數”的意義。而此種教學模式,是十分有利于小學生統計觀念的形成的。

游戲也是將知識與學生的一個很好的平臺。教師的教學對象是一群正值天真活潑的孩子,游戲可以很好的吸引他們的注意,同時也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兒童常玩的游戲進行組合,形成新的游戲――數學游戲。相信學生在數學游戲中,通過調動手、腦、口以及其他多種感官來更好的理解。老師通過游戲來將學生的興趣與知識相結合,有效的解決了年紀小的學生難將學與玩組合的難題。就像:如何用僅有的班費來購買兩種水果滿足同學們的需求。讓每位同學用小紙球來對這兩種水果進行投票,就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有效統計出最終結果。也可以給學生布置簡單易完成的統計調查任務,比如假期前給同學們布置任務,去調查一下每天的支出情況。可以給學生提供簡易的統計表,讓學生在表中填出支出所用在的項目;然后,可以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引導,詢問從表中可以知道哪些重點。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對統計表的認識程度,以此來培養分析能力。教師提出的生活情境問題可以打開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為調查付諸實際的行動,再通過對學生的提問來一步一步引導,甚至可以協助學生繪出相關的統計圖。比較統計圖與統計表在解釋數據時的不同,分析優缺點,教會學生用合適的方式在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通過參與對人們生活的研究,學生們會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無形之中會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和數據意識。

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實際經驗,去選擇他們熟悉的事例。為學生營造各種適當的學習環境是每位教師的責任。對于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就如古人云“因材施教”,這是科學更是藝術,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將其作為一生追求的目標。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統計小實驗,比如去統計跑步后的脈搏,將它與靜止時進行對比,學生通過這種教中學,學中玩的方式,自發的進行思考。統計觀念由此慢慢形成。

在課程標準中有對教學提出要求。怎樣真正理解掌握這些數學知識?那需要建立起自主探討交流的平臺。如今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革新,不能再按著傳統方式,忽略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讓每個學生僅僅停留在被動學習,在被動灌輸知識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中,學生的收益甚微。實際上,越來越多的學生更想自己來探索知識的領域,教師,更重要的作用是引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參考文獻:

篇13

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創新

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很多決策都需要數據來支撐,統計方法及數據分析應用越來越廣泛,并應用于管理、金融等領域,而今天又處于大數據時代,因此,掌握統計方法和數量分析的專業人才成為時下的新寵。所以,在經管類統計學教學中,我們必須大刀闊斧地改革傳統統計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成為高校經管類統計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1.教學內容編排上增加統計實務部分。統計學原理的內容主要包括總論、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綜合指標、動態數列分析、指數分析、抽樣推斷、相關分析等內容,這些內容主要是基本理論知識,針對當前社會需求和統計變化的特點,應該加大統計實務部分的內容,可以適當增加企業統計標準(常用統計標準)、主要統計指標(采購經理指數、消費信心指數等)、企業主要統計報表(生產活動統計)、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統計報告撰寫(統計報告寫作要求、原則、流程)等內容。

2.教學過程中引入實驗教學。統計學教學過程中運用到大量的公式,主要是定量的分析,在傳統教學中比較側重這些公式的推導、計算。但在信息技術高速發達的今天,計算機統計軟件的廣泛應用,使計算變得更加簡單、準確。因此,在統計教學過程中,統計計算技術已經不是教學的重點。由于大量復雜的計算可以交給計算機去完成,統計學教學應從數據技巧教學轉向數據整理分析的訓練,統計教學中適當增加實驗教學,把統計方法與計算機的應用緊密結合,實現統計學教材的內容與EXCEL的應用全面結合。在一些章節可以專門增加一節內容,介紹如何用EXCEL實現本章數據處理問題,例如:在講解統計整理、總量指標與相對指標、動態數列、統計指數、抽樣調查、相關和回歸分析時都可以借助于EXCEL來進行數據處理、分析。還可以利用計算機SPSS軟件對回歸分析和相關分析進行分析,利用計算機對平均數和標準差中等內容進行處理。通過實驗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學生統計思想,同時幫助其掌握一定的軟件應用技能,如EXCEL、SPSS、SAS等。

3.引入綜合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在國外課程教學中運用較多,因為案例來源于生活,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統計學教學中也引入了一些案例,但這些案例大都是孤立的只是為了學習某個知識點而設定,這些案例并不是真實的案例,而且缺乏前后因果,與實際生活脫鉤,學生學起來就沒有深刻的記憶和興趣。針對這種情況,在統計學課程教學中可以引入現實生活中實際發生的案例,將統計計算方法與數據分析方法用到解決實際管理問題中去,這樣可以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綜合指標這部分內容就可以設定某個企業的實際案例,通過這個案例可以解決總量指標、相對指標和平均指標的計算應用。

4.圖表歸納教學法。統計學第一章內容是學習整個統計學的基礎,只有把統計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學懂了,才能更好的學習以后的內容,可是很多學生學了第一章以后對這些概念之間的關系還是模糊,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設疑解惑,不斷啟疑思導,經過苦心孤詣,可以把這些基本概念編成如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