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經濟學第一定律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經濟學第一定律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比如,19世紀末,絕大多數物理學家都在豪情滿懷地展望新世紀,認為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已然在握,余下的只是細節的補充。權威物理學家威廉·湯姆遜把希望寄托在“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上:“物理學的大廈已基本建成,后輩要做的只是零碎的修補工作,把實驗數據搞得更精密些。”1903年,另一位權威物理學家阿爾伯特·邁克爾遜更加躊躇滿志:“所有比較重要的基本定律和物理科學的事實,都已經被發現,它們已經很穩固地存在,甚至連因為有新的發現而要對它們進行補充的這種可能性,都極其微小。”當時,邁克爾遜正在為“絕對時空觀”尋找經驗證據——所謂“以太”,希望一勞永逸地夯實物理學的地基。

然而,誰也沒想到,尋找“以太”的努力不僅未能為經典物理學夯實地基,反而撼動了整個經典物理學的根基,這就是后來的“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對經典物理學的顛覆。物理學家洛倫茲一聲嘆息:“在今天,人們提出了與昨天完全相反的主張,這就無所謂真理的標準了。我真后悔沒有在這些矛盾出現的前五年死去。”后來的愛因斯坦相對論正是對這一顛覆的正面回應,差不多把整個經典物理學掀翻在地。

篇2

不過,我要說,“菲利普斯曲線”和“奧肯定律”都是非常老式的凱恩斯經濟學,不能說老凱恩斯經濟學就在任何時候都不對,但它已經被證明是有問題的。1950—1970年代的美國,是被老凱恩斯經濟學統治的。薩繆爾森、克萊因、托賓都是代表人物,但是1970年代的“滯脹”摧毀了老凱恩斯經濟學。當時人們驚訝地發現,美國嬰兒潮一代提供了豐裕的勞動力,按理說應該是生產充分、產能過剩、通縮為主,但是通脹卻不斷上升至二位數。迫使美聯儲更換了狠角色——沃爾克,他通過幾乎休克式的加息策略,馴服了通脹怪獸,為以后的美國經濟繁榮打下了基礎。“滯脹”也讓原本邊緣角色的小個子米爾頓.弗里德曼成為主宰經濟學的巨人,新凱恩斯經濟學不得不在貨幣主義的批判下重建。

我不能說,美國當時的歷史對中國一定有很大參考性。但是,很多歷史都證明了一種傾向,經濟不是線性表現的,經濟的表現有時候像股市一樣,如果股市下跌了10%,它應該再跌30%,跌透了,才會有真實的回彈,逾越此前的高點。沃爾克的美國是這樣、科爾的德國也是這樣。

篇3

書中還充滿了各種經典的投資人物和投資故事。比如,定律十中就列舉了400多年前偉大的思想家、懷疑論者笛卡兒在流亡荷蘭阿姆斯特丹時,在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中購買股票的故事。從這個故事,我們知道了這樣一個道理:從股票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這是一個少數人賺錢,多數人賠錢的領域。所以,我們要想成為成功的投資者,就要有懷疑一切精神,特別是不能聽從輿論的聲音,因為大多數人,也就是群眾往往是錯的。

篇4

作者簡介:周紀昌(1969-),男,河南鹿邑人,經濟學博士,中原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一、引言

社會經濟是一個復雜的、多維系統,我們可以根據研究的角度和目的的不同來界定該系統的性質和范圍,從而得出對經濟過程和系統特性的不同看法。這里借用目前最為流行的“范式”概念,來表示這種差異性的存在。“范式”和“范式變化”這兩個術語來源于托馬斯·庫恩的名著《科學革命的結構》。在這本書中,庫恩就不同思維模式的建立和改變是如何影響到科學的發展進程進行了探討。這種思維模式是格式塔的一種,他稱之為范式。庫恩認為范式的變化是科學思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范式的變化意味著對以前大家共同認可或心照不宣的規則、觀念、假定前提以及世界觀的改變;范式的變化表現出跳躍性的、革命性的變化,可能徹底改變科學共同體對問題認識的態度、視角;范式同時也是確立學科和保證學科凝聚性和連續性的基礎;放棄一種范式而支持另一種范式,將改變一門學科內所有科學家的整個知識基礎,這就是庫恩之所以稱這樣的變化為科學革命的理由。

盡管目前經濟學界流派紛呈,研究方法眾多,但是從大的研究范式看,大致可以劃分為兩種:一種是以新古典為代表的主流經濟學研究范式,一種是以生態經濟學為代表的研究范式。因為從本質上來說,生態經濟與新古典經濟學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濟系統觀和經濟過程觀。在主流經濟學模型中,經濟系統被看作是一個以交換價值循環為基本運行模式的孤立系統,其以貨幣為表現形式交換價值,在廠商和家戶兩大經濟主體之間順暢地循環流動。生態經濟作為一個新的經濟思想和研究范式,是隨著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影響和限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時發展起來的,與傳統經濟的一個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其把人類經濟系統看作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而自然生態系統是經濟系統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環境系統,兩者之間存在著持續地物質能量和信息流動。雖然生態經濟的思想理論,對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以及一些具有重大經濟影響的環境政策的出臺,特別是對于目前日益受到國內外關注的循環經濟理論和實踐,都有很大的影響和指導作用,但是,以新古典研究范式為代表的主流經濟學在經濟思想和經濟決策中仍然占據著絕對統治地位,生態經濟還沒能引起大多數經濟學界人士的充分注意,而對這一范式下的循環經濟思想更覺得難以理解。對于生態經濟研究范式的淵源予以考查、分析生態經濟范式的特征、挖掘生態經濟范式的核心,同時對于生態經濟研究范式的理論成果進行總結、梳理和反思,對于當前的生態經濟研究和循環經濟研究具有非常緊迫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生態經濟研究范式的淵源和特征

對于生態經濟及其經濟循環思想的淵源,一般可以歸結到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思鮑爾丁1969年發表的《即將到來的宇宙飛船地球經濟學》一文。在這篇文章中,鮑爾丁認為,地球實際上是一個生產能力(提供低熵的物質和能量)和污染凈化能力(接納和轉化高熵廢物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系統,就象一艘孤立的宇宙飛船,是一個物質上封閉的系統,地球系統的長期維持在于通過消耗外界的太陽能使物質在其中能夠不斷的循環利用;人類經濟系統作為自然生態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兩者之間的關系不應是從“自然資源一產品一環境廢物”線性物質流動關系,而應該是一種循環的關系。鮑爾丁所說的循環關系不僅包括生態經濟系統物質上的循環流動關系,而且更重要的是生態經濟大系統及其各個組成部分在功能上的穩定有序、協調銜接。即經濟系統的運行必須同整個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和功能相契合。這種從系統整體的角度來看待經濟與環境的關系,極大地影響了人們對于經濟研究的思路與方法,特別是對我們理解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的關系問題更是意義深遠。鮑爾丁的宇宙飛船經濟學理論預見直接推動了生態經濟學這一新的經濟研究范式的產生和發展。雖然生態經濟研究范式正式出現是在20世紀60年代,但是我們可以在經濟學發展早期的重農學派和古典經濟學那里,找到一些對后來生態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有一定影響的經濟思想和研究方法。

首先,生態經濟學把自然生態系統作為經濟系統賴以存在的基本環境。這種觀點顯然與早期經濟學從物質財富的生產出發,注重自然在經濟中的基礎地位的研究方法和經濟思想是一致的。同新古典經濟學從交換的角度來分析經濟和價格決定的問題不同,重農學派和古典經濟學是從生產的角度來分析經濟和價格問題,商品的價值不是由抽象的交換價值(價格)決定的,而是土地所代表的自然資源、勞動和作為生產手段的資本物品(在一定意義上是以前的生產過程中節約下來的東西)共同作用的結果。法國重農學派的創始人和重要代表魁奈堅持認為土地是財富的唯一源泉。而在亞當·斯密眼中,勞動不僅是價值尺度而且是價值的源泉,更有意義的是,他把土地上的自然力也看作是一種勞動,這就自然導出土地同樣是價值源泉的結論。美國著名生態經濟學家戴利對于重農學派有這樣一段評價:“有趣的是。經濟學的第一個學派重農學派,強調人類對自然的依賴。對他們而言,僅有農業這個‘自然’的活動就能夠產生凈產值。事實上,重農主義這個詞意味著自然法則。重農主義基本觀點中的一些東西,對今天的經濟學是極其重要的,盡管他們特定的理論已經過時”。

其次,對生態經濟影響更為明顯的是,重農學派和古典經濟學特別重視影響和限制財富生產的其他自然生物物理因素,他們把自然物理因素對經濟活動的限制與經濟長期增長前景的“定態”(stationary state)概念緊密地結合起來。在古典經濟學中“定態”一詞指的是經濟中人口與資本存量都停止增長的狀態。馬爾薩斯和李嘉圖都把良好土地的供應的限制以及所帶來的農業上的報酬遞減來表達他們經濟活動受到環境限制的思想。雖然約翰-穆勒認為生產技術的進步能夠中止或暫時抑制因自然要素有限而對終極生產力的限制,但是他并沒有拋棄“定態”的概念,認為財富的增長并不是無限的,經濟遲早會進入一種靜止的狀態。技術進步可以推遲這種狀態過早的到來,但最終阻止不了其一步步的逼近。在一定程度上,生態經濟的興起是在經濟增長日益受到生態環境因素的限制的現實下,對古典經濟理論中的“定態”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因為整個生態經濟的理論就是圍繞著,在地球這樣一個具有有限承載能力的增長空間中:如何考慮經濟活動的目的和途徑而展開的。戴利的穩態經濟(Steady-economy)是最具代表性的生態經濟思想。在戴利看來,穩態經濟是一種有發展而無增長的經濟。在物質層面上,經濟是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一個開放的子系統,而地球生態系統是有限的,非增長的,在物質上是封閉的。隨著經濟子系統的增長,它將從整個生態系統的母體中吸收越來越多的部分,并且終將達到100%的極限。這種靠消耗自然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支撐的經濟增長是不可能永遠繼續下去的。增長的邊際成本總有一天會超過其邊際社會收益,會使增長變得得不償失。

再次,大多數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只有有形的產品才算作是社會的財富,在他們對經濟過程的描述和分析,產品價值的生產和消費過程與通過勞動、自然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對物質的轉化過程,和對以物質為載體的產品功能或效用的使用過程分不開的。薩伊最早提出效用是物品(財富)價值的基礎,他認為“所謂的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生產數量不是以產品的長短、大小或輕重估計,而是以產品所提供的效用估計。”雖然如此,薩伊并沒有就此脫離經濟活動的物質過程來抽象地談論價值問題,而是在分析中更加強調兩者的結合。他把生產過程看作是以創造效用為目的的物質形態轉化過程,并提出了物質本身是不能創造和消滅的觀點。對于財富的消費,他是這樣認為的:“正如生產意味著效用的創造,而不意味著物質的創造,所以消費意味著效用的消滅,而不意味物質或物品的消滅。”因此,薩伊被認為第一個把物質不滅定律引入經濟分析中的經濟學家,實際上,生態經濟學中的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物質平衡理論”表達的就是薩伊這個思想。生態經濟承繼了早期經濟學的這種從價值流動和物質轉化兩方面來看待和研究經濟過程的方法和視角,對于這種經濟研究方法的特點,薩伊在他的名著《政治經濟學概論》緒論部分這樣闡述。這個方法的優點在于它只承認經過仔細觀察的事實,以及根據這些事實所做的精確推論的研究方法,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排斥在文學上和科學上往往阻礙人們獲得真理的偏見和先入之見。他認為“事物怎樣存在或怎樣發生,構成所謂事物的本質,而對于事物的本質的觀察,則構成一切真理的唯一根據。”薩伊的這種方法論原則進一步強化了對早期思想家和亞當·斯密以來所興起的實驗唯物主義傳統。

最后,在經濟要素的分類方面,生態經濟學中與古典經濟學一樣基本上遵循了上述薩伊所提出的觀察和理解事物的方法原則,在古典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中,原材料、能量相對于對生產過程中的其他要素投入(勞動、資本)來說具有明顯的互補性。例如,對于資本的劃分上,斯密是最早認為,根據這些資財在取得收入過程中的存在和變化流動的具體形態,可以把資本分為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兩種。這一概念和名詞一直被其后來的經濟學家所沿用。值得注意的是。關于資本與勞動的關系,馬歇爾是明確的勞資合作論者。他的結論是:一般資本和一般勞動,在創造國民收入上是相互合作的,并按照它們各自的(邊際)效率從國民收入中抽取報酬。他們相互依存是極其密切的。生態經濟學與古典經濟學類似,采用的是一種把生產作為經濟分析起點的“生物物理的分析方式”(biophysical approach)。人類的生產活動的實質是,人類利用組織、技術等手段,從自然生態系統中取得自然資源,把其轉化為人類所需要的物質形式,并向環境排放廢物的過程。其一,從生態經濟大系統的整體角度來看,人類經濟活動同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其他活動一樣,都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動和轉化過程,生產活動則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轉換器”的作用——把物質從一種形態變成另一種形態,從一種用途轉化為另一種用途;其二。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和自然界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動——沒有生產也就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物質流動關系,更談不上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經濟系統之間的聯系。從物質角度看,生產的基本要素是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生產過程則是對這三種要素進行轉化、傳輸或應用的生物物理過程,因此,生產過程中的要素投入更多的是互補性而不是替代性的關系。互補性和替代性問題,目前已經成為以生態經濟為代表的強可持續發展流派(這一流派強調互補性)和以主流經濟學為代表的弱可持續發展流派(這一流派強調替代性)在對待可持續發展問題上爭論的焦點。

三、生態經濟范式的核心:循環經濟的理論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人們開始對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思考。這一時期,有關環境問題最有名的著作當屬雷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一書。在這部書中作者利用大量事實證明了由工業污染對生態系統所帶來的災難性后果,喚起了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促使包括經濟學在內的許多學科開始把環境問題納入到各自的研究領域。在經濟學領域,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是生態經濟學發展的奠基時期,一些對后來該學科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基本都出現在這一時期。他們不僅繼承了和恢復了古典經濟學從生產角度和物質轉化過程中研究經濟的傳統同時在研究的視野、方法以及所關注的問題上都具有重大突破。其中對于生態經濟學的建立和發展具有開創性和奠基性作用的經濟理論和分析方法有:鮑爾丁的地球宇宙飛船經濟學思想:尼古拉斯·喬治斯庫一羅根的經濟過程中的熵定律理論;埃爾斯和科尼斯的物質平衡原理和產業代謝理論;戴利的穩態經濟思想。這些理論中一般都涉及到以下三個相互關聯的基本問題:第一,地球的資源供應能力;第二,地球消納廢物的能力;第三,經濟增長的規模限制問題。生態經濟學正是在尋求發現和尋求解決這三個基本問題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而作為生態經濟核心理論的循環經濟思想理論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而成為目前具有影響力的經濟發展思想和實踐。我們以生態經濟中如何看待和解決經濟循環或循環經濟問題為主線,對以往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總結和反思。

1.熵定律與經濟過程

熵是一個物理學上的概念,是對不可利用的能量的一種度量。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一些樂觀主義者認為,既然物質是不滅的,能量是守恒的,那么人類總會有無盡的資源可以利用。但是他們忽略了熱力學第二定律(也稱熵定律)所提供的科學事實:在能量遵循熱力學第一定律,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做功的過程中,所有的轉化率均低于100%,耗散掉的部分就是“熵”。按照熵定律,無論是價值循環和物質循環都需要來自外界持續不斷的能量來源的支持,否則是不可能持久地運行下去的。尼古拉斯·喬治斯庫一羅根是第一個系統地闡明經濟過程如何受到熵定律限制的經濟學家。他認為經濟過程是一個以低熵狀態的物質一能量輸入,以高熵狀態物質一能量輸出的過程,即經濟過程僅僅是把有價值的自然資源(低熵)轉化為毫無價值的廢物(高熵)的過程;目前的工業繁榮是以快速地消耗有限的低熵物質為代價的。因此,他得出結論:人類經濟奮斗的中心是比經濟學中的李嘉圖的土地更稀缺的環境中的低熵。經濟過程中所有的物質轉化和循環利用活動最終要受到可用能量的和熵定律的限制,免費的重復利用是沒有的,因此,從可耗竭的礦物能源向太陽能轉變是人類長期存在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2.經濟過程中的物質平衡原理

物質平衡原理(materials balance approach)是羅伯特·埃爾斯等人提出的物質流分析方法。這一方法的基本假設前提是:在一個封閉的、沒有物質凈積累的經濟系統中,排入自然環境中的殘余物質質量必然大致等于作為投入物進入系統中的所有原材料和能源的質量。根據這一假定前提。他們從物質形態上,構建出一組物質平衡方程。在這一組方程中進入生產和消費領域的各種資源和服務的投入數量和最終的產出和消耗數量構成了一個等量關系。利用物質平衡方法,埃爾斯等人對經濟過程中物質形態的投入、積累和產出,以及三者與環境的相互關系進行了系統地分析,認為從長期來看,經濟過程只不過對物質的形態進行了轉化,并不能增加或減少物質的量,而對于流出經濟系統的廢物所進行的處理。只能是這些物質從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或者說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因此,經濟活動中的廢棄物的排放和處理是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從長期而言,進入和流出系統的物質是平衡的。對于如何從根本上減少廢物的產生和污染問題,他們提出一方面從源頭上減少原料的投入,另一方面提高經濟過程物質的利用效率,特別是提高經濟系統中物質循環使用率,并由此提出了對進入經濟系統的物料實行從“資源開采——生產加工——消費——最終廢棄”的整個經濟的物質流動過程,實行“從搖籃到墳墓”的綜合管理的思想。這一思想很快被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制定的1976年頒布的《資源保護和恢復法案》(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 Act,RCRA)所采納。

3.產業代謝理論

產業代謝理論(industrial metabolism)是羅伯特,埃爾斯1988年在物質平衡原理的基礎上提出的關于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之間物質、能量流動的理論。產業代謝概念所要表達的是,在一個基本穩定的狀態下,通過勞動使原料和能量轉化為最終產品和廢物這樣一系列的物質過程。在這里產業的概念涵蓋了從農業、采礦業、制造業、畜牧業到建筑業、交通運輸業、服務業、商業、消費和廢物處置等所有行業。在產業代謝模型中,經濟系統被看作是一個嵌入生態大系統的開放子系統,在穩定狀態下,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一樣是一個遠離熱力學平衡耗散系統,并且也有著類似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代謝過程,但是由于能量的限制(主要是熵定律)和無法避免的耗散消耗,產業系統不可能達到象生態系統那樣的近乎完全的物質循環,即產業循環是開放的。也就是說,產業系統總體上沒有對它的營養物質進行再生循環,它是以開采來自地球的高質量的物質(化石燃料、礦石)為開端,最后把這些物質以退化的形式返回到自然界的過程。

在埃爾斯的產業代謝的模型中存在兩種廢物循環形式:第一種是經濟系統與自然界組成的自然循環過程。這種形式的循環發生在農業、林業和畜牧業等部門,它們的原料直接來自于自然,最后的排放物主要是可降解的生物有機物。第二種形式的循環被稱為“工業循環”。這個循環把生產和消費產生的廢物,通過采取一定的技術、加工和管理手段,作為“二次資源”再度返回到生產和消費過程。由于工業循環過程是人為的,不僅需要大量的額外的物質和能量投入,同時也會產生對環境有害的排泄物。埃爾斯的產業代謝理論不僅從經濟上和物理規律兩方面分析了經濟系統中影響和限制物質循環的原因所在,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之間,以及經濟系統內部產業之間存在的物質和能量流動網絡,這為產業生態學提出的通過構建不同產業流程之間的物質和能量梯次利用網絡,來減少廢物排放和提高資源利用率提供理論基礎和靈感。

4.產業生態學

產業生態學的產生受到了自鮑爾丁以來生態經濟理論成果和研究方法的直接影響,同時也標志著生態經濟從理論走向實踐。1989年9月,R.Frosch和NicolasGallopoulos在《可持續工業發展戰略》一文中正式提出的產業生態學的概念。他們提出:“在傳統的工業體系中,每一道制造工序都獨立于其他工序,通過消耗原料生產出即將被銷售的產品和相應的廢料:我們完全可以運用一種更為一體化的生產方式來代替這種過于簡單化的傳統生產方式,那就是產業生態系統。在這樣的產業生態系統里,能源和材料的消費被最優化了。一個過程的排放物可以作為另一個過程的原材料”。顯然,R.Frosch和Nicolas Gallopoulos產業生態學理論,與埃爾斯的產業代謝理論(industrialmetabolisml具有很多的相近之處。只不過是前者強調了通過產業系統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代謝關系的建立。而后者是從整個生態經濟大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流動關系出發,指出了這種代謝關系的現實存在及其對于經濟系統的意義。

把產業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較是產業生態學研究視角的主要特點。產業生態理論的主要探索者之一Braden R.Allenby(1995)認為,在上億年的進化過程中,自然界中的物質和能量的流動與轉化過程大致經歷了從線性流動、不完全循環和完全循環三個階段的進化歷程,才成為今天比較完善和穩定的自然生態系統,總體上來說,產業系統還處在從線性流動階段。盡管產業生態系統的概念與生態系統不能做完全類比,但是前者可以通過學習和借鑒后者的優點而獲益。例如,生態學的關鍵種理論、食物鏈及食物網理論、生態位理論及生態系統多樣性理論等在生態工業、設計規劃生態工業園及生態工業網絡設計和管理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應用。因此,對于產業生態系統的理解,我們一方面明確地承認,產業系統是自然生態系統演化的產物,產業乃至整個經濟系統的發展不僅要符合經濟規律而且還要遵循自然規律;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產業系統在性質上和對物質、能量的利用和流動方式上具有本質的不同。

5.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模型

以研究和尋找可持續發展實現途徑為主要目的。根據鮑爾丁的地球宇宙飛船經濟學理論和循環經濟思想,戴維·皮爾斯(David W.Pearce)和凱里·特納(R.Kerry Turner)在1990年提出了一個比較完整和系統性的循環經濟理論(the circular economy),并建立了第一個循環經濟框架模型(見圖1)。

(在這個模型里各種通過環境經濟系統的物質流用實線標示,這些物質流所產生的效用(U)用虛線標示。自然環境提供自然資源的存量(R)、環境的凈化能力(A)和舒適三大經濟功能。廢物(W)是由生產(P)和消費(C)產生。如果考慮物質循環,這個環境經濟系統就是封閉的。在模型中自然資源的存量(R)被分成了可耗竭資源(ER)和可再生(RR)資源兩大類別。這兩類資源都可以以一定的比率(h)進行開采,而只有可再生資源可以(以y的比率)再生。由于相對于廢物流量(W)的自然的凈化能力(A)不僅影響到自然資源的生產而且還直接影響到最終的效用,所以同樣被視為一種經濟資源。廢物(W)的循環利用(r)可以對資源的存量(R)產生正的影響。)

皮爾斯和特納認為。鮑爾丁把地球比作同宇宙飛船一樣的封閉的系統,表明了經濟與環境是一種循環(circular)的關系——所有事物都是其它事物的投入,那種簡單地認為經濟的最終目的就是創造效用并對經濟進行相應地組織的看法,實質上忽略了這樣的事實——無論如何,最終來說封閉的系統設定了獲取效用所能采取措施的限度或邊界。他們把自然界所提供的資源供給、廢物凈化和審美功能三項作為生命支持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認為我們面臨的挑戰在于,不論是自由市場、計劃經濟還是混合經濟模式,都不能保證自然的生命支持功能將能夠持久下去,因為現代經濟學缺乏一個生存理論(existence theorem)來處理經濟的規模和結構與支撐該經濟的一系列環境與經濟相互關系之間的問題,沒有對經濟系統是否與其密切聯系的自然環境相和諧進行必要的關注,因此,經濟可持續的關鍵在于創造出經濟和環境的和諧共存的條件。在他們建立的循環經濟模型里(見圖1),人類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合二為一共同組成一個生態經濟大系統。在這個模型里,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不再是兩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兩個系統之間不僅在物質、能量上存在著密切的投入一產出關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儼然是一個統一的功能整體。因此,這是一個典型的生態經濟循環模型,與主流經濟學經濟循環模型相比,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經濟視角和思維范式。

首先,從經濟的目的看,自然環境作為生態經濟大系統的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它提供三方面的經濟功能——資源提供功能、廢物凈化功能和直接效用提供(審美、休閑娛樂等舒適性資源)——這些功能對于最終經濟目的的實現、持續提高和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從經濟活動的物質基礎看,之所以把這個自然系統同人類經濟系統一起組成的生態經濟大系統稱為循環經濟系統,是因為按照物質平衡原理(即熱力學第一定律),這個大系統在物質上必然是封閉的、循環的系統而不是一個開放的、線性系統,即從“環境——資源——生產——消費——環境”的封閉過程。第三,皮爾斯的循環經濟系統是一個以保持和提高生態經濟大系統的功能(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為導向的物質循環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系統功能的保持是與系統內物質(包括能量)流動的狀況緊密地聯系起來。盡管從全球尺度來看物質在系統內的循環是由必然性的物理規律所決定的。但是從系統的功能的實現來說。這種循環可以有不同的狀態或結果——良性循環(hA)則會破壞這個功能,從而造成經濟系統的不可持續性。因此,在這個循環經濟系統中人的調控作用就是通過協調經濟與環境之間的物質流動關系,在促進和保證生態經濟大經濟內物質良性循環的基礎上,實現大系統在功能上的良性循環。它蘊涵了兩個最基本的經濟活動原則:一方面,要承認生態系統對經濟活動的限制,使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的開發利用保持在生態系統的再生能力和承載力之內,使經濟活動建立在生態可持續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面,在不破壞生態系統整體功能和穩定性的前提下,對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進行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以提高經濟活動的質量和效益。第四,由于環境的三大經濟功能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例如自然的凈化能力(A)的破壞不僅影響到自然資源的再生產而且還直接影響到環境的質量,循環經濟要求我們從方法上,對環境和經濟問題應從整體的角度出發進行把握和協調,而不能過于偏重某一方面的功能。

四、小結

對于生態經濟范式的淵源、特征、核心和理論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本質是一致的,這就澄清了當前生態經濟研究與循環經濟研究分野的現實,同時通過分析發現,生態經濟范式與古典經濟及其后來的繼承者的思想一脈相承,這也為我們如何把握生態經濟、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學的關系提供了一個有益的思路和路徑選擇,生態經濟研究不能脫離傳統經濟學,更不能脫離市場經濟理論而發展,這是非常危險的,同時也是沒有出路的。經濟過程即是物質轉化的過程,又是以效用為基礎的價值增值和轉移的過程,這兩方面都離不開環境的支持一環境既是經濟過程的物質最終來源和歸宿,又是基本經濟功能的提供者。從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看,生態經濟范式研究對經濟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關系所持有的整體視野,特別是從生態經濟大系統物質循環流動的角度來看待經濟與環境之間關系,對我們把握環境問題的本質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循環經濟作為生態經濟研究范式下的一種全新的經濟系統觀和經濟發展模式,它對經濟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關系所持有的整體視野,特別是從生態經濟大系統物質循環流動的角度來看待經濟與環境之間關系,把經濟活動納入到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流轉的大循環當中,從生態經濟大系統整體高度來看待和規劃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對我們把握經濟與環境問題的實質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美]肯尼思·E博爾丁,即將到來的宇宙飛船地球經濟學[A],赫爾曼·E.戴利,肯尼思·N.湯森編,珍惜地球:經濟學、生態學、倫理學[M],馬杰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英]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人口論[M],郭大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3][法]薩伊,經濟學概論:財富的生產、分配和消費[M],陳福生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篇5

一、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突破以及核心理論

20世紀三十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矚目的經濟危機,在這一經濟危機下,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顯的無能為力。其中新古典經濟學中有關自由市場可以調節經濟危機的論調更是得到了徹底的破產。在這種情況下,1936年《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問世。在這本書中,他拋棄了新古典經濟學所認為的自動調節理論,采用了全新的總量分析法。他通過對國民經濟活動的分析,為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提供了理論的依據。

凱恩斯對于傳統經濟做出了突破性的觀點,這一突破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傳統經濟學尤其是以薩伊為代表的學派奉先“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定律,他們認為經濟危機并不真實存在,只會出現局部的經濟失衡。而凱恩斯明確否認了這一觀點,他認為現實世界中確實存在因為生產過剩而造成的經濟危機。第二,傳統經濟學認為自由市場是萬能的,任何經濟問題都可以通過自由市場機制進行調節。而凱恩斯在其經濟理論中明確否認了這種看法。他反對自由放任,主張進行強有力的政府干預。在具體的政策主張上,凱恩斯提出擴大政策的財政支出,通過提高預算、發行公債、來應對當前的經濟危機。而在貨幣政策方面,凱恩斯對貨幣數量理論進行了革新,提出了全新的貨幣理論第三,凱恩斯認為經濟危機來源于有效需求不足。他從就業、生產的根本性因素進行考察,創立了被稱為凱恩斯三大基本心理規律的有效需求原理、資本邊際效率、流動性偏好三個基本規律。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經濟學試圖從外部尋找經濟危機的方法。

二、凱恩斯理論的核心

凱恩斯經濟學的核心首先是就業理論,而就業理論的基礎或者核心則是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一般理解為均衡狀態時的需求。這里的均衡狀態指商品的需求和供給相同或者在需求―供給圖中表現為兩條曲線相交叉之值。需要提醒的是,有效需求的對象并非指單個行業甚至企業,而是整個社會。一般來說,需求決定了就業量;需求不足由就業所造成。另外,從就業、收入、消費這三者的關系來看,存在著這樣的規律。消費和就業的增加會帶動收入的增加;反過來,收入增加也會引致消費的增加。進一步的分析,凱恩斯提出了針對有效需求的三個心理定律。這三個定律無疑是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中的關鍵。它們從資本效率、消費傾向、流動性這三個角度闡述了影響有效需求的因素。這對于傳統經濟學無疑是很大的發展。這三個心理定律的解釋了無疑是全方面、多角度、多層次。以流動性偏好定律來說,它引出了貨幣量和利息,并解釋清楚了它們和消費的關系。因而它也成為了凱恩斯有關有效需求的三個定律中的核心。凱恩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展他的理論。

傳統經濟學認為,社會中的就業量不需要人為干預,會自動達到平衡。這一看法的基礎是就業量會隨著工資率的變動而變動。但是凱恩斯并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工資的變動會影響總需求,減薪雖然對企業產生有利影響。但貨幣工資率整體降低會影響總需求,從而使按比例減少。因此,從長遠來看,更大的生產和就業能保持只有當增加總需求,因此,與減薪換取利益的做法是不好的政策。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價格在分析需求和變化,增加貨幣數量之間的價格水平的總變化之間的復雜關系是首先降低利率。由于利率降低,利潤率將提高,因此企業投資擴大和增加投資物業及在國民收入隨之增加的需求,同時也由于增加國民收入,通過乘數效應,對消費品的需求將增加。需求增加,刺激生產,供應也將增加。雖然增加的需求使價格上漲,但供應量將降低價格擴大。當需求和供給達到均衡價格,而不增加貨幣相同的比例。凱恩斯主義價格理論還包括:缺乏時,當勞動力供給,不應該增加貨幣量,否則會導致真正的通脹。當非自愿失業普遍存在,如果不增加貨幣量,降低利率,刺激有效需求,將形成失業的壓力,阻礙產量增加。由于資本主義社會里往往是失業,因此,增加的貨幣量來刺激有效需求,從而提高價格,這成為凱恩斯達到“充分就業”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挑戰

(一)理論假設遭到了挑戰

凱恩斯理論首先遭到的挑戰是其理論的假設前提。眾所周知,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模型的重要假設前提是工資和價格表現為剛性。新古典學派認為凱恩斯并沒有對這一假設前提進行很好的解釋。即凱恩斯所認為的工資剛性和價格剛性導致市場機制無法自動調節實業的原因。新古典學派的觀點中經濟社會不存在非自愿失業這一現象。同時新古典學派認為凱恩斯理論的前提假設忽略了兩大假設。首先是經濟人在市場活動中會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其次就是理性預期。它是有效利用在長期平均經濟變量的前提下,所有的信息說最準確的,但符合利用經濟理論,模型的預期。而凱恩斯理論中理性預期的缺失造成了其模型中個人行為的不一致。

(二)政策作用遭到了挑戰

凱恩斯理論產生的背景是在應對經濟危機的情況下,因此其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對于經濟危機的分析是很正確。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增加政府的財政支出和利用貨幣政策的方式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從長期來看,凱恩斯的政策并沒有發揮出應用的作用。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凱恩斯理論只是應對短期經濟問題才有效。事實上,對于經濟危機的問題早在19世紀的時候,馬克思就進行了精辟的分析。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生產的社會相互沖突。因此提高人民的普遍收入、進而解決消費不足的問題是解決經濟危機的關鍵所在。

(三)政策的傳導機制遭遇到了挑戰

凱恩斯認為,貨幣政策發揮作用主要是通過兩條途徑,其一是貨幣與利率之間的關系,即流通性偏好的途徑;其二為利率與投資之間的關系,即投資利率彈性的途徑;財政政策主要通過乘數效應來達到目的。這一政策傳導機制是凱恩斯政策發揮作用的重要前提。正如盧卡斯所指出,凱恩斯沒有考慮到政府決策中的私人依賴性。事實上,私人的經濟決策會發生變化。這樣凱恩斯經濟學對于政策的效果就產生了高估,政府的政策不一定會達到其所要設定的宏觀調控目的。

四、凱恩斯主義經濟的發展

(一)新古典綜合派的發展

篇6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 Hefei 230036)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 of increasing return in internet economy ,I expound the   

    main reasons for causing decreasing marginal cost by these factors and the influence on competitive 

    strategies with respect to different levels of internet.

    Keywords: Internet economy; Decreasing marginal cost; Competition

    近年來,隨著IT業的蓬勃發展,Internet的快速普及及其商業化,一種新的經濟形式--網絡經濟正在全球范圍內興起。為此,許多學者從不同層次上分析了它的內涵及其對傳統經濟的影響。尤其是網絡經濟中的收益遞增現象,認為網絡經濟就是收益遞增經濟,它的法則是"贏者通吃",是"注意力"經濟。美國的《經濟學家》雜志評論到:"(網絡經濟)超越了傳統經濟學中的一個核心原則--收益遞減規律。""但是電腦軟件的生產看來并未遵守這個(收益遞減)規則。因為一個程序一旦編寫成功,它幾乎不需花費生產成本和營銷成本"[1] 。根據市場經濟學的原理,收益遞增將會促成壟斷的形成。有些文章認為,這將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1][2] 。對此,筆者認為應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

    探討網絡經濟中的收益遞增現象,首先要明確什么是網絡經濟。在眾多學者的定義中,我國學者烏家培的解釋最具代表性,他認為"網絡經濟就是通過網絡進行的經濟活動" "實際上是互聯網經濟(Internet Economy)"[3] 。所以,網絡經濟是基于現代信息網絡的一切經濟活動。它應該包括互聯網的基礎層、應用層、服務層、商務層(為了分析的方便,下文中對網絡經濟的分層會有所不同)。那么,同傳統經濟相比,網絡經濟到底有些什么不同呢?讓我們先來看一看目前大家討論得最多的一些現象。

一,網絡經濟中的收益遞增因素的分析

1, 網絡經濟中的三個著名定律

1) 梅特卡夫法則(Metcalfe' Law)

該法則認為網絡的價值等于其節點數的平方。所以網絡上聯網的計算機越多,每臺電腦的價值就越大,"增殖"以指數關系不斷變大。表1為互聯網主機和域名的發展速度,從一個側面給這個法則加了注解。

表1 互聯網主機和域名的發展速度 [4] 單位:1 000個

2) 摩爾定律(Moore's Law)

摩爾定律說的是計算機硅芯片的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翻一翻,而價格以減半數下降。該定律30多年來一直運行良好,反映了這位英特爾公司前總裁的敏銳洞察力。圖1說明從1991年至1997年,微處理器每秒百萬指令(MIPS)計算能力的成本從230美元降到3.42美元。

(縱軸為每秒百萬指令單價)

圖1    6 年內微處理器的價格的下跌 [4]

3) 達維多定律(Davidow's Law)

達維多定律認為進入市場的第一代產品能夠自動獲得50%的市場份額,所以任何企業在本產業中必須第一個淘汰自己的產品。英特爾公司的微處理器并不總是性能最好、速度最快的,但它幾乎總是新一代產品的首家推出者。同樣,微軟公司的MS-DOS和Windows也并不是當時最好的微機操作系統,但它通過和IBM結成戰略聯盟,并不斷推出新產品,終于成為市場的主流產品,無人能與之抗衡。實際上達維多定律體現的是網絡經濟中的馬太效應(Matthews Effect).

    以上是目前各種關于網絡經濟的評論中公認的三大定律,并被認為是造成收益遞增的主要因素。其實,這三大定律的背后有著更重要的原因。只有把這些背后的原因及其適用范圍搞清楚了,才能明了它們在網絡經濟中發揮的作用。例如梅特卡夫法則是基于每一個新上網的用戶都因為別人的聯網而獲得了更多的信息交流機會。對于梅特卡夫法則,雖然有些學者有不同意見(如姜奇平認為這個法則忽視了信息處理水平的影響)[5],但它至少指出了網絡具有極強的"外部性"和正反饋性:聯網的用戶越多,網絡的價值越大,聯網的需求也就越大。這樣,我們可以看出梅特卡夫法則并沒有說明供給方面的收益遞增,而是指出了從總體上看消費方面存在效用遞增--需求創造了新的需求。對于摩爾定律,它的背后實際上是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學習曲線說明了隨著產出的增加,廠商不斷改進它的生產,結果單一產品的成本不斷下降。學習曲線最初是在飛機制造業中發現的,現在主要被認為在IT的硬件業中發揮巨大作用。這的確是關于收益遞增的真正原因,因為它顯示了一條下降的邊際成本曲線。達維多定律說明網絡經濟中的主流化(Mainstreaming)現象。由于消費者對于一些網絡產品的使用產生習慣性,他們的消費行為顯示出巨大的粘性。這些消費者很難再轉而使用其他的相似產品。應該說達維多定律也沒有說明收益遞增,同梅特卡夫法則一樣,它仍然描述的是產品特性對消費行為的影響。而且,正如下文即將說明的,這種粘性并不是在所有的網絡產品中都存在,它只是在所謂的"平臺"性產品中才存在。

    這樣看來,上述三大定律中只有摩爾定律真正描述了收益遞增(邊際成本遞減)。但是應該指出,在網絡經濟中,還有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因素,導致了收益遞增。

2,網絡經濟中的其他因素

1) 可數字化產品的拷貝性成本極低

拷貝性成本極低指的是網絡經濟中可數字化的產品進行復制的成本幾乎為零。微軟公司為了生產第一張Windows95光盤支出了2億美元。但從第二張光盤開始,每張支付的成本僅為50美分 [6] 。在傳統的實物經濟中,由于受廠商規模的限制,各生產要素之間的比例不能很好的同時發生變化,邊際成本曲線必然在某個產出點之后呈上升之勢。而在網絡世界中,人們要得到這些產品,只要到網上下載即可。對廠商來說,則幾乎沒有邊際成本。可以說,拷貝性成本極低的現象是比特世界和原子世界的根本分水嶺。實物產品(對應原子世界)的復制受物質世界資源稀缺性的影響,必然是有成本的,而且往往是邊際成本遞增的。它改變的基本上是消費者的物質存在。可數字化產品(對應比特世界)的復制是信息本身的復制,它不依賴物質世界(準確地說還依賴存儲媒介和傳輸通道)稀缺的資源,是沒有什么成本的。它僅僅改變消費者的精神存在。

2) 交易成本的下降

科斯(L.H.Coase)認為,企業組織是"價格機制的替代物",企業的存在是為了節約交易費用,即用費用較低的企業內部交易替代費用較高的市場交易;企業的最優規模由企業內部交易的邊際費用等于市場交易的邊際費用或等于其他企業內部交易的邊際費用的那一點決定 [7] 。網絡正從多方面降低了交易成本。

1. 企業內各種營運成本下降

由于現代企業越來越依靠計算機網絡進行管理,企業的自組織能力越來越強,管理費用越來越低。從MIS到MRP、從MRPⅡ到ERP,企業在網絡環境下不斷重新整合自己的戰略資源。90年代初,哈默博士更是提出基于現代IT技術的BPR(企業流程再造)。企業流程再造成功后的企業其營運成本一般都會有大幅度地降低。

2. 企業外交易成本下降

企業外交易是指企業和企業之間、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易。在網絡經濟之前,由于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8],由于搜尋成本高昂造成的價格分散[9],使得市場難以產生高效率。電腦網絡不能從本質上解決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在網絡經濟中理性人也不愿意透露對自己不利的信息),但它可以很好地解決搜尋問題。通過網上的軟件(如Yahoo!的搜索引擎),可以快捷地找到想要的相關信息;作為消費者則可通過choiceboard(概念描述見[10])自己設計想要的產品或服務。各種電子商務平臺更為B2B和B2C提供了非常好的接口。網絡中接近零費用的信息成本,極大地降低了主觀不確定性,降低了錯誤決策的成本。

3) 高昂的進入成本

高昂的進入成本使得廠商的具有向下的平均成本曲線,許多傳統的壟斷性行業都具有這種平均成本曲線。隨著產出的增加分攤到每個產品的成本減少,造成收益遞增。而網絡經濟在這一點上有其自身的特點:在有關可數字化產品或服務的進入成本中,大部分是知識成本。這一塊可以說不是沉沒成本,在一定情況下可以轉化為別的可數字化產品的投入。例如,一個軟件公司投入資金研制開發一種軟件。盡管這種軟件在發行后銷路不佳,但由于初始投資很大程度上用于智力投資,所以他們可以較容易的轉而開發其他軟件。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已經分析了產生網絡經濟中成本下降(收益遞增)的主要因素,但應該指出廠商的收益曲線是由許多因素共同決定的,如果導致成本下降因素的作用不能抵消導致成本上升因素的作用,收益仍然會遞減。下面分四個層次討論一下上述現象是否必然會導致競爭的失效和壟斷的形成。 二,網絡經濟對競爭的影響

第一層 互聯網基礎層

互聯網基礎層是指互聯網的網絡硬件建設、聯網接入。提供此種服務的廠商一般被稱作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由于高昂的進入成本、下降的學習曲線,再加上梅特卡夫法則造成的需求的擴張,使得它同傳統的電信行業一樣,是自然壟斷行業。一個國家和地區只會有很少幾個ISP在競爭中生存下來,很多原先ISP的都逐步地轉向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例如American On Line 就是這樣。圖二描述這一層次的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為簡單起見,這里假設邊際成本曲線為水平。隨著聯網用戶的增加,需求曲線從DD逐漸右移,一直到人口飽和點后到達D'D'。如果供給方為單一廠商,它將力圖獲得最大超額利潤。它將把價格定在P0,而產出為Q0。政府此時應采取措施將產出確定在Q1,價格確定在P1。

圖2

第二層 可數字化平臺性產品

網絡經濟中的平臺性產品類似傳統經濟中的中間產品,是指如操作系統、應用軟件和各種高級語言之類的產品。這類產品的特點是它們都并不是消費者的最終需求。它們只為最終需求的滿足構建一個"平臺"。如在電腦上安裝一個語音軟件后,你就可以在網上和語音聊天室的伙伴聊天。這里,這個軟件就是平臺性產品。平臺性產品很容易被主流化--最先出來的產品最容易成為標準--在這個標準上又會衍生出許多相關產品--這些相關產品又反過來鞏固這個標準。這樣就形成了布瑞恩.阿瑟(W.Brian.Arthur)所說的技術生態系統[11]。由于可數字平臺性產品的拷貝性成本極低,使得這個行業也是壟斷性行業。但如前所述,生產此類產品的進入成本大部分并不是沉沒成本,所以并不一定會造成完全壟斷。實際情況是,網絡經濟在這一層可能會形成類似伯特蘭德(Bertrand)競爭。原有廠商想在長期中獲得壟斷利潤是不現實的:新的廠商試圖以低價(甚至免費)出售它的產品,一旦打開銷路,新的產品就會主流化,舊的產品就會立即萎縮。舊的廠商意識到這一威脅,只能也大副降價,以應戰。事實上新的廠商并不一定要真正進入,只要舊廠商意識到威脅的存在,就足以使價格定在接近于P1處。(見圖3 這里假設產品的邊際成本為零)

圖3

第三層 可數字化極終產品

人類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在21世紀到來的今天,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需求越來越轉向精神需求。可數字化極終產品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精神需求的。一本書,一段電影,一條股市信息都是可數字化極終產品。雖然,這一領域的產品拷貝性成本極低,但卻不能使它成為壟斷性行業。因為現在人們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個性化,市場對產品的劃分越來越細,無差異產品越來越沒有意義。每個試圖在這個領域生存的廠商都必須在提高自己產品的特色上大做文章。這樣,必將呈現壟斷競爭的狀態。在圖4中可以看出長期中的均衡是在A點。(這里仍假設邊際成本為零)

圖4

第四層 傳統實物產品

網絡經濟對傳統實物產品的最大作用是降低其交易成本,但網絡永遠也改變不了原子世界中資源稀缺的本質。傳統實物產品的成本曲線雖然會發生很大程度的下移,但收益遞減規律遲早會發生作用。網絡經濟中傳統實物產品的經濟運行理論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正如W.布瑞恩.阿瑟所說:"我們可以設想兩個經濟王國或世界:規模生產世界,這一世界以少量的知識凝結大量的資源獲得產品,運行遵循著馬歇爾的報酬遞減規律;經濟中以知識為基礎的部分,這一世界以少量的資源凝結必要的知識獲得產品,運行著報酬遞增規律"[11]。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網絡經濟中各個層次中產品的特點不同,競爭將呈現不同的形式:在第一層將呈現類似壟斷的形式;在第二層將呈現類似寡頭壟斷的形式;在第三層將呈現壟斷競爭的形式;在第四層將基本保持傳統競爭的形式。網絡經濟決不僅僅是"注意力"經濟,更重要的是高質量的產品。隨著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網絡經濟中的競爭將呈現更加復雜的情景。

參考文獻:

[1]勒維斯著,卞正東等譯.《非摩擦經濟》[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2]chinabyte.com/digest/column_page.shtm?column_type=comp_seach&coluid=1228

[3]烏家培.《網絡經濟》[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0,1-5

[4] 姜其平等譯.美國商務部報告:《浮現中的數字經濟》[R].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5]姜其平.《數字財富》[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6]紀玉山等.《網絡經濟》[M]. 長春: 長春出版社,2000

[7]科斯.《論生產的制度結構》[M]中譯本.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8]阿羅.《信息經濟學》[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篇7

Key words: Gresham's Law;coinage depreciation;coinage system

中圖分類號:F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5-0292-03

1 格雷欣定律的提出

格雷欣定律,又稱“劣幣驅逐良幣定律”,是一個廣為人知的用來描述鑄幣流通時代貨幣替代現象的定律。托馬斯?格雷欣(Sir Thomas Gresham)本人沒有對此進行過明確的表述,這個定律是由英國經濟學家H.D.麥克勞德(H.D.Macleod)在《政治經濟學》(1858)首先提出,并以托馬斯?格雷欣的名字命名:“伊麗莎白女王剛一登基,就把注意力轉向通貨問題。促使女王重視通貨問題的人是格雷欣。就我們所知,正是這位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第一次洞察出有關通貨的重大的基本規律:良幣與劣幣不能一起流通。我們知道,歷史上有人反復觀察到事實的存在,但是在托馬斯?格雷欣爵士之前,卻沒有人發現事實之間的必然聯系。”①

2 格雷欣定律的由來

自麥克勞德提出格雷欣定律以后,經濟學界對格雷欣定律的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認為該定律是指鑄幣流通時,不足值的劣幣會將足值的良幣驅逐出流通市場;二是認為該定律是指在金銀復本位制下,相對市場價格而言,按照法定價格幣值高估的劣幣會將幣值低估的良幣驅逐出流通市場。那么,格雷欣定律的確切含義到底是什么?考察這一問題必須要深入分析格雷欣爵士提出這一觀點的經濟社會背景。

托馬斯?格雷欣爵士(1519-1579)在劍橋的宮維勒學院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的父親理查德?格雷欣1537年獲得倫敦市長勛爵,同時還擁有一家銀行和商業企業,他的叔父約翰?格雷欣也是一位商人。可以推斷,托馬斯?格雷欣應該熟悉貨幣流通及商業問題。這一點可以由他在1551-1574年間在安特衛普擔任皇家人或經紀人這一事件來證明。

2.1 英格蘭的鑄幣貶值 本文先考察英格蘭歷史上的鑄幣活動。英格蘭在13世紀中期商業革命時期之前一直只有一種流通硬幣:銀便士。在1257年,亨利三世(1216-1272)才第一次引入金幣便士,但是因為金銀比價失衡一直沒有成功,直到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1346年才將金銀比價調整到位。從此,英格蘭金銀幣同時流通,以銀便士為主。但這不足以證明格雷欣定律就是指雙本位制下幣值高估劣幣驅逐幣值低估良幣。

在格雷欣擔任安特衛普皇家人這一要職期間,總共歷經英格蘭三代君主:愛德華六世(1547-1553)、瑪麗一世(1553-1558)、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但是這里不能忽略另一位重要的君主:愛德華六世的父親亨利八世(1509-1547),同時也是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國王,因為他在位38年共六次鑄幣,除第一次鑄幣(包括金銀幣)繼續保持貨幣幣值外,從1526年第二次鑄幣開始到1546年4月的第六次鑄幣,不論金幣還是銀幣都發生大幅貶值。鑄幣貶值的方法大致有三種:一是官方貨幣當局或鑄幣廠自己鑄造不足值貨幣,即降低成色或重量;二是其他人造假,如在價值不高的金屬硬幣外層鍍上一層金或銀;三是打磨鑄幣,如將金銀幣裝入口袋,然后抖動。亨利八世的鑄幣過程參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亨利八世沒有改變鑄幣的重量,主要是通過降低鑄幣成色實現貨幣貶值的,因此用等量的貴金屬可以鑄造更多的貶值貨幣,從而獲得了高額的鑄幣收益。

2.2 鑄幣貶值的原因及鑄幣的持續貶值 本節將討論亨利八世降低鑄幣成色的動機。為什么英格蘭王國拋棄了從法蘭克加洛林王朝繼承的穩定而優秀的貨幣體系呢?

對于鑄幣貶值的動機,一種比較有說服力的解釋是君主為了獲得財政收益并用于其他支付,比如戰爭。考察一下中世紀歐洲歷史,1521-1559年正值法國同西班牙戰爭,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與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結盟,英軍曾侵入法國境內并以法國戰敗告終。因此,可以推斷亨利八世是急需大量貨幣用于軍費支出。這位君主先是因為與教皇關系破裂而沒收了教會在英格蘭的所有財產,但這顯然沒有滿足都鐸王朝的欲望,所以亨利八世通過不斷降低鑄幣成色來為政府籌資是可信的。

在格雷欣爵士前往安特衛普之前,當時的英格蘭君主是年幼的愛德華六世。愛德華六世也進行了六次鑄幣,其中前五次鑄幣都在不斷降低鑄幣重量和成色,所以他(嚴格來講是當時的攝政王愛德華六世的舅父薩摩賽特公爵愛德華?西摩)的鑄幣貶值比其先王亨利八世更加嚴重,當然也獲得了更多的鑄幣稅收入,具體鑄幣過程參考表2。

從表1和表2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從1542到1551年4月前后歷經9次貨幣重鑄后,銀便士的重量減少為原來的2/3,而且成色最低降至25%,其中75%的金屬是銅,所以銀便士的銀含量價值變為原來的1/6,稍加計算便知便士的年貶值率為22%。根據當時的資料顯示,鑄幣的正常使用磨損率,每10年大概為2%到2.75%之間。很明顯,22%的年貨幣貶值率是不能用正常磨損來解釋的,更加證明政府為了獲得鑄幣收益而刻意貶值。

2.3 格雷欣定律的真正含義 愛德華六世在1551年10月最后一次鑄幣時(參見表2),為了恢復鑄幣的信譽,這次鑄幣幾乎用純 因愛德華六世的夭折而失敗,但是市場里還流通有用賤金屬鑄造的印著愛德華的名字但沒有國王肖像的便士、半便士和法尋(1/4便士)。瑪麗一世女王繼位后基本堅持了愛德華六世的恢復鑄幣信譽的做法,但是一直到伊麗莎白一世貨幣改革時期,貶值的賤金屬貨幣還一直在流通中發揮著作用。與此同時,賤金屬便士、半便士和法尋還在鑄造。一個可信的解釋是一些未經官方許可的私人鑄幣廠為了獲得高額的利潤而造假帶來的,另外還有可能是由國外流入英格蘭的。

據此,有理由相信,格雷欣爵士1558年向伊麗莎白女王上書陳述貨幣流通問題時,論述的應該是英格蘭女王面臨的鑄幣貶值問題,而不是金銀比價失衡問題。

3 格雷欣定律成立的條件

上一節討論了格雷欣定律的含義,本節將分析格雷欣定律成立的條件。有關這一問題的討論文獻并不多,總結其觀點大致如下:

一是市場上存在良、劣幣的信息不對稱,即交易者一方無法辨認劣幣或劣到什么程度。這樣劣幣被用于支付時,對方由于無法辨認而接受,從而良幣被保留。有些學者還以喬治?阿克洛夫的“二手車市場”的例子來證明這個觀點。

二是良、劣幣具有價值,這樣劣幣可以代替良幣進入流通領域,從而良幣被貯藏或轉為商業用途。有些學者認為良劣幣的區別是良幣具有貯藏功能,而劣幣只能進入流通起支付或流通手段,所以只要劣幣有價值就可以將良幣驅逐出流通領域。

三是劣幣的量要足夠多,程度要達到流通中基本沒有良幣。在這種情況下,交易者由于缺乏良幣而不得不接受劣幣,從而實現劣幣驅逐良幣。

四是良、劣幣交換價格相等或劣幣可以按照面值流通。這也是蒙代爾教授的觀點。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劣幣和良幣等價用于償還債務或用于買賣支付,那么將實現劣幣驅逐良幣。

3.1 對各格雷欣定律成立條件的分析 首先來分析第一種觀點:信息不對稱,這個觀點是不準確的。因為信息不對稱會隨時間自動消失。在交易者當中有金銀匠和商人,他們可以輕松檢驗出鑄幣的成色,自然不會按照面值接受劣幣,唯一的可能是按照貴金屬實際含量打折接受。這樣通過交易者的相互傳播很快會消除信息不對稱。第二種觀點認為良幣具有一種劣幣所不具備的貯藏功能,因此劣幣進入流通而良幣被收藏或熔化后出口。此觀點并不充分,因為良幣能否實現貯藏職能取決于市場上貨幣的供求是否均衡。首先,要實現劣幣替代良幣、良幣僅僅被本國居民收藏,前提條件是流通中由良劣幣組成的貨幣供給量要大于貨幣需求量,良幣才有機會退出流通領域,否則良幣既使退出流通也會重新進入市場或引起通貨緊縮;其次,如果被劣幣驅逐出流通領域的良幣是熔化出口或對外支付,也需滿足上述條件,否則本國市場可能會由于貨幣供給的不足導致物價下降,從而本國出口會增加,貴金屬重新流入國境,在這種情況下不一定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有可能剛好相反即良幣驅逐劣幣;再次,當使用劣幣對外支付時,不論是否滿足上述前提條件,只要國外交易者拒絕接受劣幣,則劣幣被退回、良幣流出國境,有可能實現劣幣驅逐良幣。第三種觀點也是不充分的,因為這個觀點僅表明了格雷欣定律作用的結果,并沒有解釋劣幣為什么一開始進入流通時可以驅逐良幣。另外,既使劣幣的量比較少,也可以發生劣幣替代,只不過是部分替代。“被迫接受劣幣”在鑄幣史上確有實例。在1618-1648年神圣羅馬帝國三十年戰爭(也稱歐洲大陸三十年戰爭)期間,帝國曾對輔幣切削或摻假并用于支付軍費,同時兌換鄰國的良幣或誘騙公眾用貨物或良幣兌換劣幣,結果造成鄰國被迫降低鑄幣成色。究其原因應該是帝國的鑄幣在鄰國市場可以流通,即格雷欣定律起了作用。但這個例證并未解釋劣幣一開始是如何被帝國進行支付并流入鄰國的,所以不能驗證劣幣驅逐良幣。

第四種觀點是被學者們廣泛接受的最權威的觀點。蒙代爾教授在其大作《格雷欣法則在貨幣史上的運用和濫用》中明確指出:“若(劣幣與良幣)交換價格相等,則賤幣驅逐貴幣。比如,如果兩種貨幣都是法幣,可以等價用于償還債務或買賣支付,那么劣幣將驅逐良幣。”②本文認為這個觀點也是值得商榷的。在分析第一種觀點時,本文曾指出一些精明的金銀匠和商人在按照貴金屬實際含量打折時會接受劣幣。這表明既使在劣幣與良幣的交換價格不一致時,即劣幣在打折支付時,劣幣是可以流通的。另外,劣質銅質貿易憑證的例子也表明,為了實現小面額交易的便,利劣幣也可以進入流通領域。

3.2 格雷欣定律成立的條件 本文認為,分析格雷欣定律起作用的重點是解釋劣幣如何進入了流通領域,不管背后的力量是政府的強制作用還是交易者的自愿接受。政府自然希望民眾接受劣幣,因為這可以帶來高額的鑄幣收益。至于交易者本人,經濟學家古爾德(1970)曾給出一個解釋:古爾德舉例說明,民眾愿意將純銀交給鑄幣廠來換取重鑄的劣幣,原因是民眾可以換取更多數量且面值和良幣相同的貶值貨幣,所以民眾認為名義總價值比原來相同的純銀可以得到的良幣要大。這個解釋有缺陷,那就是民眾很快就會發現他手中的劣幣的購買力比原來的鑄幣下降了。本文認為交易者本人愿意接受劣幣的原因是:在缺乏小面額良幣的情況下,為了支付完成小額交易,愿意接受按實際貴金屬含量打折支付的劣幣(注意不是按“面值”接受)。

因此,上述分析總結為:①劣幣和良幣同時都是法幣,具有法償能力;②當劣幣鑄造后,總貨幣額超過貨幣需求額;③流通中存在小額交易活動且缺乏小面額良幣;④劣幣可以按照貴金屬實際含量打折支付。

本文的觀點是在同時滿足上述四個條件時,格雷欣定律將發生作用,即劣幣進入流通實現驅逐良幣。

4 格雷欣定律的一個例證

經濟學者一般通過兩個方法來對格雷欣定律進行驗證:一是尋找所謂的“格雷欣窖藏”,即尋找被貯藏的鑄幣,并證明這些鑄幣在被鑄造的時代屬成色高的良幣而不是劣幣。經濟學家斯圖爾?柏林曾證明羅馬帝國在公元69年至公元250年間的鑄幣窖藏問題可以用格雷欣定律加以解釋。第二種方法是通過劣幣流通時物價的變動來證明。其原理是:既然鑄幣成色下降了,那么同樣的金銀可鑄造的劣幣數量會上升。因此當劣幣進入流通時,物價必然上漲。當然引起物價上漲的因素還有很多,比較重要的一個是金銀世界產量的增加。假設能夠估算出物價上漲時期貴金屬產量的增長,那么從物價上升中扣除貴金屬的增長后如果還存在一個通脹率,并且如果這個通脹率不能用其他因素來解釋,自然可以推斷是劣幣發行量上升造成的,從而證明了格雷欣定律發生了作用。本文給出一個格雷欣定律的例證――法蘭克加洛林王朝(751-843)鑄幣體系在英格蘭王國的擴散。

4.1 加洛林王朝的鑄幣改革 在法蘭克墨洛溫王朝(485-751)后期及加洛林王朝初期,法蘭克王國的商業是不發達的。原因是由于八世紀初期阿拉伯人對地中海地區的控制阻斷了西歐國家與東方(中國與印度)的貿易。由于法蘭克缺乏外貿市場,商品流通減少的同時貨幣流通也下降了。為了恢復商品流通,加洛林王朝的第一位君主矮子丕平(751-768)進行了貨幣幣制改革,而查理大帝(768-814)完成了這一改革。在改革之前,流通中的貨幣以金幣為主(雖然鑄幣量比較少而且有少量銀幣流通),而這是不利于小額交易的。同時從墨洛溫王朝開始黃金的量越來越少,考其主要原因:一是對東方的貿易支出;二是時局動蕩所引發的貴金屬窖藏;三是用于教會的器皿和飾物。加洛林王朝的貨幣改革首先是以銀幣取代了金幣的主幣地位;其次是改變了鑄幣的標準重量,將羅馬磅的327克改為491克、1磅定為20先令,同時將先令與最小面值鑄幣便士之間的換算改為1先令為12便士,這與當時大多數交易都是小額的零星支付是相適應的;再次,國家極其注重保持鑄幣的標準重量和成色,國家掌握著鑄幣的權力,并由在自己監督下的數量不多的幾個鑄幣廠鑄造,同時規定偽造鑄幣或鑄造劣幣將受到嚴厲處罰、拒收法幣也要受到處罰。

4.2 卡洛琳鑄幣體系在英格蘭的擴散 在查理大帝時期,這一鑄幣體系就擴散到大多數西歐國家,包括構成英格蘭的幾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當時各個王國都有自己的鑄幣,只不過各鑄幣之間多少有些差異。959年易德嘎(959-978)成為英格蘭聯合王國額第一位國王,973年易德嘎開始采用由中央加以控制的鑄幣體系。所有鑄幣廠使用的模具由中央統一控制,每個硬幣都有各個鑄幣商或鑄幣廠的名字或標記,以此在必要的時候來追查出現劣幣時的相關責任,而且為了防止鑄幣正常流通磨損造成貶值,鑄幣每6年重鑄一次。

在英格蘭王國的后幾位君主統治時期,一直到亨利二世(1154-1189)1180年貨幣重鑄之前,都無一例外地原封不動地沿用這一鑄幣體系,原因是它很容易追查到破壞這一體系的鑄幣商或鑄幣廠。

1180年亨利二世重新鑄造了貨幣即短十字硬幣,硬幣的正面是國王肖像、背面是鑄幣廠或錢商的名字。這些鑄幣由于流通磨損發生貶值,在1205年由約翰國王(1199-1216)重鑄,而且是保持原來的重量標準和設計圖案,甚至連國王肖像韓式亨利二世。這種短十字硬幣直到1247年被亨利三世(1216-1272)用鏤空的長十字鑄幣取代。這種鑄幣和短十字鑄幣重量一樣,正面圖案還是國王肖像,但是背面圖案稍作改動,所有文字都刻在十字里面而不是周圍。在愛德華一世(1272-1307)1272年接替王位時,由于流通中鑄幣長時間磨損已發生嚴重損耗需要重新鑄造。在1279年愛德華一世重鑄貨幣,但這一次鑄幣重量由22.5格令降到22.2格令,鑄幣的正面圖案也稍有變化,由帶胡子國王半身像變為沒有胡子但戴著五點皇冠的國王半身肖像,背面的鏤空長十字也被一個寬大的十字取代,文字也變成了鑄幣城市的名字。這個設計一直持續到亨利八世鑄幣貶值時期。同時,每當英格蘭變更鑄幣時,蘇格蘭基本是模仿英格蘭鑄幣,只不過背面沒有鑄幣廠的名字而是其他圖案,比如一些分別帶有5、6或7個點的四個星星或星形圖案,點數總和為20-28之間,這些不同的點數被認為是代表不同的鑄幣廠或鑄幣商。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加洛林王朝的鑄幣體系的最大優點是能保證貨幣成色不被降低,從而在西歐實現擴散。表面來看,這是個“良幣驅逐劣幣”的過程,但它同時也證明了格雷欣定律的存在,若沒有鑄幣廠的記號,則鑄幣重量和成色將會降低,而且必定會實現劣幣驅逐良幣。

5 結論

通過對中世紀英格蘭經濟社會特別是亨利八世及愛德華六世時期鑄幣重鑄事件的分析,本文認為格雷欣定律確指在鑄幣流通時重量輕、成色差的劣幣將重量足、成色好的良幣驅逐出流通市場的一個經濟學定律,并非一些學者所理解的在金銀雙幣流通時價值被高估的一種金屬鑄幣驅逐價值被低估的另一種金屬鑄幣(雖然在復本位制條件下,格雷欣定律的確會發生作用)。

另外格雷欣定律發生作用的條件是非常嚴格的,并非存在信息不對稱或良劣幣交換價格相等等條件就可以實現劣幣驅逐良幣。本文認為必須同時滿足良劣幣同為法幣、良劣幣總額形成的貨幣供給超過貨幣需求、流通中存在小額交易但缺乏小面額鑄幣以及劣幣可以按貴金屬含量打折支付這四個條件才能發生劣幣驅逐良幣。

注釋:

①蒙代爾.《格雷欣法則在貨幣史上的運用和濫用》,《蒙代爾經濟學文集》(第六卷):72.

②同①:82.

參考文獻:

[1]阿爾弗雷德?馬歇爾.《貨幣、信用和商業》,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巴里?艾肯格林.《資本全球化―國際貨幣體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彼得?L.伯恩斯坦.《黃金簡史》(修訂版),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4]比利?皮郎.《中世紀歐洲經濟社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陳彩虹.《雙幣流通論》,《經濟研究》,1994,(2).

[6]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貨幣的非國有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7]管清友.《牛頓和英國金本位制》,《當代金融家》,2006,(11).

[8]詹姆斯?湯普遜.《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9]米爾頓?弗里德曼.《貨幣的禍害―貨幣史片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10]約翰?F.喬恩.《貨幣史―從公元800年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1]約瑟夫?熊彼特.《經濟分析史》(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篇8

一、網絡經濟對傳統經濟學理論的挑戰

西方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費費用的,經濟運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說經濟活動是一種摩擦經濟。只有通過合理的產權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費用,減少摩擦,提高經濟效率。由此,如果說傳統經濟是一種摩擦經濟的話,那么網絡經濟就是一種非摩擦經濟。

網絡經濟在大部分情況下就是沒有摩擦的經濟,也就是說,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等費用要比在傳統經濟模式下低得多,幾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獲得無限資源,無限地提品、服務及創意,從而使經濟狀況大為改觀。在某種意義上,這種新型的經濟模式就如同一個虛擬的世界,只要產品低成本制造、廉價銷售,就會贏得用戶。可見,網絡經濟是不同于以往經濟模式的一種低成本、無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經濟型態。

網絡經濟向傳統經濟學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網絡經濟了傳統的供需平衡機制

在傳統經濟學中,生產隨需求而變化,企業根據需求的升降來調整生產。也就是說,傳統經濟是一種“供給支持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平衡供給和需求。它的傳導機制是:需求——價格——供給。具體來說,需求下降,引起價格降低,再引起供給減少;需求上升,引起價格升高,再引起供給擴大。而在網絡經濟中,由于沒有什么摩擦,沒有相互抵觸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費力地隨生產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網絡經濟是一種“供給主導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傳導機制是:供給——價格——需求。具體來說,供給增長,引起價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長;供給增長,又引起價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長,如此循環往復。可見,網絡經濟中供需平衡的規律顛倒了。

(二)網絡經濟改變了傳統經濟中的“收益遞減規律”

收益遞減規律打個比方說就是,消費者吃得越飽,饑餓感就越小,對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網絡經濟中,消費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饑餓。例如,微軟公司的用戶需要越來越多的該公司生產的產品,因為軟件用戶已被鎖定在某一個文字處理系統或排版系統上,他們不愿學習使用新的系統,于是不斷購買原系統的新版本。不久,一種產品、一項服務或一個創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隨之在消費者眼中變成了一種時尚,從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產品、服務或創意能自身獲得動力,從而使收益遞增,而不是遞減。

(三)網絡經濟具有不同于傳統經濟的“反饋機制”

這里首先要明確負反饋和正反饋的概念。所謂負反饋就象是汽車行駛太快時的突然剎車,是阻力、摩擦力。在傳統經濟學中,負反饋既是阻力,表現為需求阻礙供給;又是摩擦力,表現為制造、分配和銷售的正常開支,表現為收益遞減。正反饋則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礙市場份額的變化。降低價格,鎖定特定的用戶群,發展長遠客戶,所有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長。這種正反饋機制促使需求不斷增長,迫使產量持續增長,直到市場飽和。因此,網絡經濟自身具有正反饋機制,這種正反饋機制與傳統經濟學中的負反饋機制或收益遞減規律的運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網絡經濟雖然不同于傳統經濟,但它仍要受市場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遞增利潤的存在并不意味著遞減利潤就不存在了,這兩種現象將永遠共存,并且起著互補作用。”實際上,網絡經濟僅僅是延遲了遞減利潤開始產生影響的時間。

(四)網絡經濟具有非線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內在不穩定的系統時而會出現紊亂的態勢,數學上稱之為“混沌”。而非線性則是指人們難以預料的因果關系。例如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就是一種混沌狀態,買賣、搶奪市場份額向來就是按非線性系統規律進行的。一個混沌系統就是一個非線性系統。網絡經濟就是這樣一個非線性的系統,它一旦有變化,就不是從一個值均勻地變化到另一個值,而是跳躍式地變化。網絡經濟內在的非線性特征正是傳統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的主要原因所在。

這種現象只能用“混沌理論”來解釋。一個非線性系統即使呈不穩定的混沌態勢,它仍會趨于某個均衡點,系統圍繞該點上下波動,達到該點時,便處于穩定狀態。這個點就是混沌系統的均衡點。運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種股票價格的均衡點;運用到網絡經濟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場占有率。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體系的本質不同就在于它內在的數學原理是用數理混沌理論描述的。傳統經濟學理論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貨物的供需以及市場總是從一種狀態線性地過渡到另一種狀態的規律,它無法解釋當代網絡經濟所具有的非線性混沌特征。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有著明顯的不同,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不再完全適用于現代網絡經濟。二、網絡經濟的特殊定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學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爾定律(Moore’Law)

莫爾定律認為,網絡技術改變了傳統經濟的變化速度(rateofchange),網絡經濟是按照“因特網時”(internettime)的速度運轉的,計算機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翻一番。由于這個定律首先是由美國因特爾公司的戈登·莫爾提出并應用的,因此被稱為“莫爾定律”。

“因特網時”是網絡經濟的變化速度,它是以小時為計量單位的,這已接近人類能夠吸收信息并做出決策的能力的極限。通常7年相當于因特網時中的1年。在因特網時,每3~5年就是一個網絡經濟時段。一種產品在3~5年里就會達到主流飽和狀態。為了更鮮明地理解因特網時,可以將網絡經濟與農業、工業、后工業等經濟時代列表對比如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時代的對比

時代延續時間(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時)環球所需時間

農業經濟3~50003~5(人力)3~5(年)

工業經濟3~5003~50(馬車~汽車)0.3~0.5(月)

后工業經濟3~503~500(飛機)0.03~0.05(天)

網絡經濟3~53~5000(網絡)0.003~0.005(小時)

顯然,每個時代的長短取決于交通和通訊的速度,也就是那個時代的技術速度。根據上表,工業時代比農業時代要短10倍,后工業時代要比工業時代短10倍,而網絡經濟中每個時代則只有3~5年,極其短暫。

極端的“因特網時”給網絡經濟的運行強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學習。莫爾定律是網絡經濟中企業和它的競爭對手必須遵循的一種業績學習曲線(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網絡經濟是給信息增殖的一種經濟模式,增殖能產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進一步增殖,這種不斷循環著的特殊的信息收集過程,被稱為學習。學習是運行在網絡經濟中的正反饋機制的核心部分,因為它以技術優勢代替了物質優勢。一般來說,一項新發明、新的電腦程序或新方法問世后,必然會有人對其做出改進,在原來的基礎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運用,從而掌握了增殖的奧秘。這促進了更多的革新和改進,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學習,導致了后代產品的進一步增殖。這個發明、學習和增殖的循環會一直持續到技術枯竭或該技術被其他技術所取代。學習導致了全社會都在追求速度,學習過程和與之相適應的正反饋機制是網絡經濟的推動力,因此,控制學習變化速度是網絡經濟的一個關鍵因素。

(二)達維多定律(Davidow’Law)

達維多定律認為,在網絡經濟中,進入市場的第一代產品能夠自動獲得50%的市場份額,因此,一家企業如果要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就必須第一個開發出新一代產品。與其作為第二或第三家將新產品打入市場,絕對不如第一家,盡管你的產品那時還并不完美。該定律還認為,任何企業在本產業中必須第一個淘汰自己的產品,即要自己盡快使產品更新換代,而不要讓激烈的競爭把你的產品淘汰掉。這實際上是在“因特網時”中生活的一個必然結果。威廉·達維多在因特爾公司任副總裁時,就注意到了提高產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這一定律。

(三)新蘭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對網絡經濟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三個人是英國的F.M.蘭切斯特(1868~1946),他設計了英國的第一輛汽車,寫了《戰時飛機:第四代武器的開端》一書,并于1916年創立了“數學理論策略”。他的思想影響了運籌學的創始人伯拉德·庫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兩人的思想介紹到日本,日本科學院院士申夫田岡博士總結了該理論中的精華部分,并以此為基礎針對日本人的消費狀況制定了一種新的營銷策略,被稱之為“新蘭切斯特策略”。該策略描述的是網絡經濟的競爭規則。新蘭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業時,就成為一整套的指導原則,指點市場部門如何在競爭中取勝。

具體來說,新蘭切斯特策略的運用可以使產品、服務或標準主流化。某個產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鎖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戶,并給生產該產品的公司帶來巨額利潤。因此,蘭切斯特被許多人視為運籌學之父,在網絡世界里,可以稱為網絡經濟的建筑師,至少也可稱為市場交易策略的設計大師。

三、網絡經濟中的生存原則和競爭策略

商場就是戰場。網絡經濟中的市場營銷就象打仗一樣。根據以上網絡經濟的特征以及運行規律,企業必須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生存原則和相應的競爭策略。

(一)產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搶奪市場份額

主流化是網絡經濟生存競爭的首要原則。為了贏得最大市場份額而贈送第一代產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標就是“鎖定”(lock-in),即通過吸引客戶從而占領主要市場份額的過程。一旦數以百萬計的用戶對該產品有了依賴感,考慮到培訓費用和其他轉換成本,他們就再也逃脫不了;一旦某個產品取得了主流地位,這個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顯然,主流化有兩方面的意義:它不僅鎖定了用戶,同時還消除了競爭。

免費贈送是實現主流化的具體方式,它通過把自己產品的價格降到冰點,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間升到沸點,從而一躍成為市場霸主。許多網絡公司都是這么做的。這也就是著名的“剃須刀和刀片”原理,贈送剃須刀就是為了長期推銷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標就是追求市場份額的最大化,而市場份額的多少與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有直接的關系。研究發現,一個企業要想在網絡經濟中白手起家,必須先擁有26.1%的份額,再贏得41.7%的份額,最后達到73.9%的份額。這一過程包括以下幾個階段:(1)當一個企業使用高明的計謀達到26.1%的市場份額這一最低目標時,才能成為“競爭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個可參與競爭的企業。若低于26.1%,則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穩定的競爭者”,它的地位可能隨時會被競爭者取代。一旦擁有26.1%以上的份額,就開始與其他公司相脫離,處于領導市場產品的地位。獲利能力一改變,市場份額也隨之改變。(2)彌補缺口來進一步贏得41.7%以上的市場份額,這樣就會成為市場“領導者”。所以市場霸主的目標是獵取超出41.7%的份額,這時,該公司與它的競爭對手之間贏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擴大。在網絡經濟中取得這一關鍵地位的捷徑常常是兼并和收購(M&A)。(3)通過主流化以賺取73.9%的份額,從而成為“壟斷者”。當然,壟斷是每個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終目標。但是,但再往上超過73.9%時就會停滯不前,因為其一,很難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會引來與其他產業集團或專業化產品公司的競爭;其三,市場份額與贏利能力兩者之間就會錯位。因此,雖然擁有90%、95%或100%的市場份額,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標,但在網絡經濟中不應該是一個聰明企業的目標。

(二)鑄造價值鏈:“黃金定律”

網絡經濟中,許多高科技產業已構成價值鏈上的分支。價值鏈是由基礎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終用戶共同聯結成的價值增殖鏈條。網絡經濟通過價值鏈實現價值增殖,企業從價值鏈的一個或多個分支中抽取資金,賺得利潤。網絡經濟決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贏利,而不實現價值鏈增殖,將難以幸存。

價值鏈中包含有“黃金”,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價值鏈上的分支越多,它所獲取的“黃金”也越多,這就是“黃金定律”。任何企業意欲挖掘網絡經濟的潛力,就必須充分利用由一個甚至多個市場空間構成的價值鏈。

網絡經濟下,價值鏈比各組成部分的總和價值要大。單槍匹馬地干無濟于事,所以各企業要聯合起來,形成“價值鏈群”才能幸存。隨著產品的分解,價值鏈不斷整合。各企業應建立合作關系,發揮聯合的作用,竭力從整個價值鏈上獲取利潤。

(三)PICN原則:產品個性化

網絡經濟中產品和服務必須要有個性,即質量和外觀以及感覺要對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個性也許很難定義,但是有個性的產品就有市場。一個企業要在網絡經濟競爭中獲勝,必須瞄準個體市場,實現產品、服務和創意的個性化,即遵循PICN原則。

PICN是一個縮略詞,由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戶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個詞的英文首字母大寫組成。這里,個人化是指產品恰恰正好符合個人的需要;客戶化是指客戶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項產品;個體化是指某項產品是專門為某個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設計的;特定化即指客戶是通過單人市場發掘出來的。所有這些,都組成了PICN因素。在網絡經濟中,個人化代替了效率,個體化代替了大規模生產,客戶化代替了客戶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規模銷售。

顯然,PICN原則迫使生產超越了銷售的束縛。網絡經濟中的生產不再是整體地、大批量地生產出普通呆板的產品,或提供僵硬、沒有特色的服務,取而代之的是,它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事后能夠改進。個人化和個體化使價值乘數達到了最大化。總之,在網絡經濟中,個人化、個體化和個人市場這些新觀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節約資金這些傳統觀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個性化了,所以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在網絡經濟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四)虛擬社區和部落意識

虛擬社區是由有著相同需要的人組成的群體,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把世界各地的人們與世界各地的產品和服務聯結起來,虛擬社區這個概念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網絡經濟中,企業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個人習慣、個人喜好和個人品味,并據此生產出符合個人需要的產品。然后企業必須找出大量的這種類型的潛在客戶,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特的群體,向他們出售產品。但是要想吸引住這個群體,就得迎合他們共同的人生經歷、價值觀念和興趣愛好,也就是說,要創造出一種社區意識。一個成功的營銷策略必須迎合他們心靈深處的那種農業時代的部落意識。網絡經濟中的產品和服務不僅要適合一個單個的人,同時要能引起整個部落的興趣。事實上,虛擬社區已超越了社團的范疇,隨著網絡經濟趨于成熟,每個人都將成為某個虛擬社區的一員。這一觀念實現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業時代的做法將被過去的農業時代的傳統所代替,人們的觀念必須領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業產業化

在網絡經濟中,當市場份額增加到最大值時,該產品就成了市場的主導產品,制造該產品的企業就能創立完整的產業。企業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產品轉變為產業的標準,否則該企業就會失去壟斷市場的機會。發展一個產業與壯大一個公司有天壤之別,區別在于發展一個產業得到的回報比發展一件產品的回報更為豐厚;換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轉變為一個產業,其價值就轉化為一個“金礦”。例如,微軟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個產業,而蘋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軟公司的產業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萬個第三方開發商、合作伙伴及追隨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條件下,經濟運行和企業內外環境均發生了奇異的變化。企業只有密切注視并適應這種變化,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競爭策略,才能在網絡經濟中生存和發展壯大。[參考文獻]

篇9

一、網絡經濟對傳統經濟學理論的挑戰

西方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費費用的,經濟運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說經濟活動是一種摩擦經濟。只有通過合理的產權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費用,減少摩擦,提高經濟效率。由此,如果說傳統經濟是一種摩擦經濟的話,那么網絡經濟就是一種非摩擦經濟。

網絡經濟在大部分情況下就是沒有摩擦的經濟,也就是說,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等費用要比在傳統經濟模式下低得多,幾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獲得無限資源,無限地提品、服務及創意,從而使經濟狀況大為改觀。在某種意義上,這種新型的經濟模式就如同一個虛擬的世界,只要產品低成本制造、廉價銷售,就會贏得用戶。可見,網絡經濟是不同于以往經濟模式的一種低成本、無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經濟型態。

網絡經濟向傳統經濟學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網絡經濟了傳統的供需平衡機制

在傳統經濟學中,生產隨需求而變化,企業根據需求的升降來調整生產。也就是說,傳統經濟是一種“供給支持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平衡供給和需求。它的傳導機制是:需求——價格——供給。具體來說,需求下降,引起價格降低,再引起供給減少;需求上升,引起價格升高,再引起供給擴大。而在網絡經濟中,由于沒有什么摩擦,沒有相互抵觸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費力地隨生產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網絡經濟是一種“供給主導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傳導機制是:供給——價格——需求。具體來說,供給增長,引起價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長;供給增長,又引起價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長,如此循環往復。可見,網絡經濟中供需平衡的規律顛倒了。

(二)網絡經濟改變了傳統經濟中的“收益遞減規律”

收益遞減規律打個比方說就是,消費者吃得越飽,饑餓感就越小,對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網絡經濟中,消費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饑餓。例如,微軟公司的用戶需要越來越多的該公司生產的產品,因為軟件用戶已被鎖定在某一個文字處理系統或排版系統上,他們不愿學習使用新的系統,于是不斷購買原系統的新版本。不久,一種產品、一項服務或一個創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隨之在消費者眼中變成了一種時尚,從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產品、服務或創意能自身獲得動力,從而使收益遞增,而不是遞減。

(三)網絡經濟具有不同于傳統經濟的“反饋機制”

這里首先要明確負反饋和正反饋的概念。所謂負反饋就象是汽車行駛太快時的突然剎車,是阻力、摩擦力。在傳統經濟學中,負反饋既是阻力,表現為需求阻礙供給;又是摩擦力,表現為制造、分配和銷售的正常開支,表現為收益遞減。正反饋則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礙市場份額的變化。降低價格,鎖定特定的用戶群,發展長遠客戶,所有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長。這種正反饋機制促使需求不斷增長,迫使產量持續增長,直到市場飽和。因此,網絡經濟自身具有正反饋機制,這種正反饋機制與傳統經濟學中的負反饋機制或收益遞減規律的運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網絡經濟雖然不同于傳統經濟,但它仍要受市場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遞增利潤的存在并不意味著遞減利潤就不存在了,這兩種現象將永遠共存,并且起著互補作用。”實際上,網絡經濟僅僅是延遲了遞減利潤開始產生影響的時間。

(四)網絡經濟具有非線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內在不穩定的系統時而會出現紊亂的態勢,數學上稱之為“混沌”。而非線性則是指人們難以預料的因果關系。例如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就是一種混沌狀態,買賣、搶奪市場份額向來就是按非線性系統規律進行的。一個混沌系統就是一個非線性系統。網絡經濟就是這樣一個非線性的系統,它一旦有變化,就不是從一個值均勻地變化到另一個值,而是跳躍式地變化。網絡經濟內在的非線性特征正是傳統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的主要原因所在。

這種現象只能用“混沌理論”來解釋。一個非線性系統即使呈不穩定的混沌態勢,它仍會趨于某個均衡點,系統圍繞該點上下波動,達到該點時,便處于穩定狀態。這個點就是混沌系統的均衡點。運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種股票價格的均衡點;運用到網絡經濟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場占有率。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體系的本質不同就在于它內在的數學原理是用數理混沌理論描述的。傳統經濟學理論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貨物的供需以及市場總是從一種狀態線性地過渡到另一種狀態的規律,它無法解釋當代網絡經濟所具有的非線性混沌特征。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有著明顯的不同,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不再完全適用于現代網絡經濟。

二、網絡經濟的特殊定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學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爾定律(Moore’Law)

莫爾定律認為,網絡技術改變了傳統經濟的變化速度(rateofchange),網絡經濟是按照“因特網時”(internettime)的速度運轉的,計算機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翻一番。由于這個定律首先是由美國因特爾公司的戈登·莫爾提出并應用的,因此被稱為“莫爾定律”。

“因特網時”是網絡經濟的變化速度,它是以小時為計量單位的,這已接近人類能夠吸收信息并做出決策的能力的極限。通常7年相當于因特網時中的1年。在因特網時,每3~5年就是一個網絡經濟時段。一種產品在3~5年里就會達到主流飽和狀態。為了更鮮明地理解因特網時,可以將網絡經濟與農業、工業、后工業等經濟時代列表對比如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時代的對比

時代延續時間(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時)環球所需時間

農業經濟3~50003~5(人力)3~5(年)

工業經濟3~5003~50(馬車~汽車)0.3~0.5(月)

后工業經濟3~503~500(飛機)0.03~0.05(天)

網絡經濟3~53~5000(網絡)0.003~0.005(小時)

顯然,每個時代的長短取決于交通和通訊的速度,也就是那個時代的技術速度。根據上表,工業時代比農業時代要短10倍,后工業時代要比工業時代短10倍,而網絡經濟中每個時代則只有3~5年,極其短暫。

極端的“因特網時”給網絡經濟的運行強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學習。莫爾定律是網絡經濟中企業和它的競爭對手必須遵循的一種業績學習曲線(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網絡經濟是給信息增殖的一種經濟模式,增殖能產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進一步增殖,這種不斷循環著的特殊的信息收集過程,被稱為學習。學習是運行在網絡經濟中的正反饋機制的核心部分,因為它以技術優勢代替了物質優勢。一般來說,一項新發明、新的電腦程序或新方法問世后,必然會有人對其做出改進,在原來的基礎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運用,從而掌握了增殖的奧秘。這促進了更多的革新和改進,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學習,導致了后代產品的進一步增殖。這個發明、學習和增殖的循環會一直持續到技術枯竭或該技術被其他技術所取代。學習導致了全社會都在追求速度,學習過程和與之相適應的正反饋機制是網絡經濟的推動力,因此,控制學習變化速度是網絡經濟的一個關鍵因素。

(二)達維多定律(Davidow’Law)

達維多定律認為,在網絡經濟中,進入市場的第一代產品能夠自動獲得50%的市場份額,因此,一家企業如果要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就必須第一個開發出新一代產品。與其作為第二或第三家將新產品打入市場,絕對不如第一家,盡管你的產品那時還并不完美。該定律還認為,任何企業在本產業中必須第一個淘汰自己的產品,即要自己盡快使產品更新換代,而不要讓激烈的競爭把你的產品淘汰掉。這實際上是在“因特網時”中生活的一個必然結果。威廉·達維多在因特爾公司任副總裁時,就注意到了提高產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這一定律。

(三)新蘭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對網絡經濟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三個人是英國的F.M.蘭切斯特(1868~1946),他設計了英國的第一輛汽車,寫了《戰時飛機:第四代武器的開端》一書,并于1916年創立了“數學理論策略”。他的思想影響了運籌學的創始人伯拉德·庫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兩人的思想介紹到日本,日本科學院院士申夫田岡博士總結了該理論中的精華部分,并以此為基礎針對日本人的消費狀況制定了一種新的營銷策略,被稱之為“新蘭切斯特策略”。該策略描述的是網絡經濟的競爭規則。新蘭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業時,就成為一整套的指導原則,指點市場部門如何在競爭中取勝。

具體來說,新蘭切斯特策略的運用可以使產品、服務或標準主流化。某個產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鎖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戶,并給生產該產品的公司帶來巨額利潤。因此,蘭切斯特被許多人視為運籌學之父,在網絡世界里,可以稱為網絡經濟的建筑師,至少也可稱為市場交易策略的設計大師。

三、網絡經濟中的生存原則和競爭策略

商場就是戰場。網絡經濟中的市場營銷就象打仗一樣。根據以上網絡經濟的特征以及運行規律,企業必須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生存原則和相應的競爭策略。

(一)產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搶奪市場份額

主流化是網絡經濟生存競爭的首要原則。為了贏得最大市場份額而贈送第一代產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標就是“鎖定”(lock-in),即通過吸引客戶從而占領主要市場份額的過程。一旦數以百萬計的用戶對該產品有了依賴感,考慮到培訓費用和其他轉換成本,他們就再也逃脫不了;一旦某個產品取得了主流地位,這個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顯然,主流化有兩方面的意義:它不僅鎖定了用戶,同時還消除了競爭。

免費贈送是實現主流化的具體方式,它通過把自己產品的價格降到冰點,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間升到沸點,從而一躍成為市場霸主。許多網絡公司都是這么做的。這也就是著名的“剃須刀和刀片”原理,贈送剃須刀就是為了長期推銷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標就是追求市場份額的最大化,而市場份額的多少與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有直接的關系。研究發現,一個企業要想在網絡經濟中白手起家,必須先擁有26.1%的份額,再贏得41.7%的份額,最后達到73.9%的份額。這一過程包括以下幾個階段:(1)當一個企業使用高明的計謀達到26.1%的市場份額這一最低目標時,才能成為“競爭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個可參與競爭的企業。若低于26.1%,則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穩定的競爭者”,它的地位可能隨時會被競爭者取代。一旦擁有26.1%以上的份額,就開始與其他公司相脫離,處于領導市場產品的地位。獲利能力一改變,市場份額也隨之改變。(2)彌補缺口來進一步贏得41.7%以上的市場份額,這樣就會成為市場“領導者”。所以市場霸主的目標是獵取超出41.7%的份額,這時,該公司與它的競爭對手之間贏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擴大。在網絡經濟中取得這一關鍵地位的捷徑常常是兼并和收購(M&A)。(3)通過主流化以賺取73.9%的份額,從而成為“壟斷者”。當然,壟斷是每個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終目標。但是,但再往上超過73.9%時就會停滯不前,因為其一,很難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會引來與其他產業集團或專業化產品公司的競爭;其三,市場份額與贏利能力兩者之間就會錯位。因此,雖然擁有90%、95%或100%的市場份額,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標,但在網絡經濟中不應該是一個聰明企業的目標。

(二)鑄造價值鏈:“黃金定律”

網絡經濟中,許多高科技產業已構成價值鏈上的分支。價值鏈是由基礎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終用戶共同聯結成的價值增殖鏈條。網絡經濟通過價值鏈實現價值增殖,企業從價值鏈的一個或多個分支中抽取資金,賺得利潤。網絡經濟決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贏利,而不實現價值鏈增殖,將難以幸存。

價值鏈中包含有“黃金”,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價值鏈上的分支越多,它所獲取的“黃金”也越多,這就是“黃金定律”。任何企業意欲挖掘網絡經濟的潛力,就必須充分利用由一個甚至多個市場空間構成的價值鏈。

網絡經濟下,價值鏈比各組成部分的總和價值要大。單槍匹馬地干無濟于事,所以各企業要聯合起來,形成“價值鏈群”才能幸存。隨著產品的分解,價值鏈不斷整合。各企業應建立合作關系,發揮聯合的作用,竭力從整個價值鏈上獲取利潤。

(三)PICN原則:產品個性化

網絡經濟中產品和服務必須要有個性,即質量和外觀以及感覺要對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個性也許很難定義,但是有個性的產品就有市場。一個企業要在網絡經濟競爭中獲勝,必須瞄準個體市場,實現產品、服務和創意的個性化,即遵循PICN原則。

PICN是一個縮略詞,由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戶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個詞的英文首字母大寫組成。這里,個人化是指產品恰恰正好符合個人的需要;客戶化是指客戶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項產品;個體化是指某項產品是專門為某個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設計的;特定化即指客戶是通過單人市場發掘出來的。所有這些,都組成了PICN因素。在網絡經濟中,個人化代替了效率,個體化代替了大規模生產,客戶化代替了客戶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規模銷售。

顯然,PICN原則迫使生產超越了銷售的束縛。網絡經濟中的生產不再是整體地、大批量地生產出普通呆板的產品,或提供僵硬、沒有特色的服務,取而代之的是,它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事后能夠改進。個人化和個體化使價值乘數達到了最大化。總之,在網絡經濟中,個人化、個體化和個人市場這些新觀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節約資金這些傳統觀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個性化了,所以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在網絡經濟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四)虛擬社區和部落意識

虛擬社區是由有著相同需要的人組成的群體,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把世界各地的人們與世界各地的產品和服務聯結起來,虛擬社區這個概念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網絡經濟中,企業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個人習慣、個人喜好和個人品味,并據此生產出符合個人需要的產品。然后企業必須找出大量的這種類型的潛在客戶,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特的群體,向他們出售產品。但是要想吸引住這個群體,就得迎合他們共同的人生經歷、價值觀念和興趣愛好,也就是說,要創造出一種社區意識。一個成功的營銷策略必須迎合他們心靈深處的那種農業時代的部落意識。網絡經濟中的產品和服務不僅要適合一個單個的人,同時要能引起整個部落的興趣。事實上,虛擬社區已超越了社團的范疇,隨著網絡經濟趨于成熟,每個人都將成為某個虛擬社區的一員。這一觀念實現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業時代的做法將被過去的農業時代的傳統所代替,人們的觀念必須領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業產業化

在網絡經濟中,當市場份額增加到最大值時,該產品就成了市場的主導產品,制造該產品的企業就能創立完整的產業。企業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產品轉變為產業的標準,否則該企業就會失去壟斷市場的機會。發展一個產業與壯大一個公司有天壤之別,區別在于發展一個產業得到的回報比發展一件產品的回報更為豐厚;換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轉變為一個產業,其價值就轉化為一個“金礦”。例如,微軟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個產業,而蘋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軟公司的產業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萬個第三方開發商、合作伙伴及追隨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條件下,經濟運行和企業內外環境均發生了奇異的變化。企業只有密切注視并適應這種變化,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競爭策略,才能在網絡經濟中生存和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篇10

經濟學家(特別是理論經濟學家)對庫恩的范式理論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他們運用“范式”理論來解釋、評價重要經濟理論的形成,以及它們在經濟學史上的地位。正如L.約翰遜所說:“過去10年中,經濟學家對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法模式已給予相當多的注意,以解釋經濟學的發展……還可以證明,作為一種可供選擇的普遍方法,庫恩的范式具有更大的潛在價值。”

1 經濟學范式的構成

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庫恩以“范式”概念為基礎對科學革命進行了系統論述。其所謂范式,就是一組共有的方法、標準、解釋方式和理論,或者說是一種共有的知識體。“范式”是一門學科成為科學的必要條件和成熟標志,任何一門學科只有具有一定的范式,才能成為科學。庫恩范式的含義不僅體現在哲學方面,而且也反映在社會學和構造功能方面,庫恩認為,一套實際的科學習慣和科學傳統對于有效的科學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僅是一個科學共同體團結一致、協同探索的紐帶,而且是進一步研究和開拓的基礎;不僅能賦予任何一門新學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決定著它的未來和發展。

由于經濟學所固有的特點,使得其范式與自然科學的范式不僅在研究對象上不同,而且在研究方法、檢驗標準、解釋方式及理論構造等方面存在很大區別。經濟學的范式一般是以基本行為假定為基礎,以經濟效率為中心,以分工、交易和合作為內容,以供求平衡分析、邊際替代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和利益矛盾分析為方法而形成的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同的經濟學理論有不同的理論范式,這些具體的理論范式雖然沒有超出和脫離經濟學的一般范式范圍,但以上各個組成部分的內容性質、地位作用、相互關系、側重方面、聯結方式均不相同,因而使得不同經濟學理論體系也大相徑庭。

2 經濟學范式的轉換

利用范式概念,庫恩研究了科學革命,在他看來,所謂科學中的革命,就是這樣的一種范式向另外一種范式的轉換。

他認為,科學形式中出現的危機使新的范式的產生成為必然,從而導致了這種范式的轉換,在一個公認的范式中,科學家們的活動被稱為“常態科學(常規科學)”而科學發展一般具有以下的模式,前科學常態科學危機科學革命新常態科學。常態科學與前科學的區別,在于是否具有范式。

一旦形成了被學術界所公認的范式,此后科學發展便進入了“常態科學時期”。此時,范式指導整個學科的研究活動,而當科學發展遇到危機時,通過新的范式發展來推動科學的發展。

篇11

網絡經濟學顧名思義,它是以計算機網絡為載體,承載經濟學知識理論的一門學科領域。它由網絡技術和信息產業的發展應運而生,是專門研究各種網絡經濟運行方式的科學[1]。從廣義上來講,它是指呈現網狀運行行業組成的產業群體,狹義上來講是以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為核心的產業群體[2]。

網絡經濟學的產生背景與內涵

網絡經濟學的產生背景。從網絡經濟學的產生背景來看,其產生必然與網絡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有著一定的關系,這是其產生的技術基礎。從本質上來說,它離不開經濟學理論發展,它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產物。在過去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其分配制度體現平均主義,從改革開放時期,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體制,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過去經濟增長方式是勞動和資金密集型技術,現在的經濟增長方式知識信息密集型技術。網絡承載了高容量的信息數據,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改變了經濟增長方式,提升了經濟增長速度。

網絡經濟學的內涵。網絡經濟學是運用網絡,充分發揮網絡的功效,把網絡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發揮網絡與經濟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用,使兩者相互促進。它是相同技術的企業行業構筑的一條產業鏈,經濟性財產所有者在經濟交易中體現出來的外部性。不同性質的企業通過混合機制作為一種管理結構,實現企業之間的團結合作。利用網絡將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社會關系像網狀般連接起來,能夠使社會合作長期維持下去。網絡像一個三維結構的織網,在交易主體在進行兩個交易中,具有跨越性,在交易中形成外部性的特征[3]。

網絡經濟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映射

網絡經濟是傳統經濟的改革創新。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相比較,其交易更加方便快捷,它可以是一種無形的營銷方式,即可以不需要消費者與銷售方直接面對面地進行交易,直接通過網絡實現資金的流轉,間接通過快遞等物流運輸方式實現產品服務的轉換。

在網絡經濟學一個鮮明的實例首屈一指先提到淘寶,淘寶是國內著名的電商,是商品銷售行業的佼佼者。它通過網絡銷售實現了銷售者與消費者在網絡上實現資金的流轉,特別是“五一”國際勞動節,“十一”國慶節,節假日期間淘寶都會采取優惠措施,在網絡上優惠信息,通過支付寶實現資金的流轉,不僅促進了自身的發展,而且也推動了物流運輸業的發展,工作人員忙得不亦樂乎。

邊際效用遞增規律。網絡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與過去傳統有著一定的差異,它是產品銷量的增加,消費者、銷售商的消費行為不斷增加。簡要理解就是產品的銷量與消費行為成正比,消費者購買的產品數量越多,產品銷售數量就越多,其效用也同步增加。

拿國內的通信行業為例,移動、聯通、電信三家通信企業在同一天實行了短信定價調整,在過去只有相同用戶之間發送短信價格低廉,經過差異定義的調整,三個用戶之間相互短信的費用是一條一角錢,從短期來看,會使三家公司利益虧損,但是從長期來看,三者之間相互發送短信的價格較之以前降低了,價格的降低,會使消費者發送短信的行為增加,消費者的增加,發送短信的數量就增加,發送短信的數量越多,通信公司獲得的利益就越大。

正反饋起主要作用。正反饋打破了傳統經濟學里面的市場均衡理論,使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形成適者生存的機制。就好像聲音一樣,使用工具敲打桌面,振動頻率越頻繁,其聲音強度就越大。

以京東商城,經過網上購物的消費者對其并不陌生。它是我國最大的自營式電商企業。它是中國第四大互聯網上市公司,是全球互聯網公司十強之一。它是如何做到實力如此雄厚,從其公司發展史來看,京東商城只是其網絡營銷渠道,1998年京東公司在北京中關村正式掛牌成立,幾年后進軍上海,開創了京東產品博客系統,是國內第一家以產品為主體對象的專業博客系統,2007年在改版后京東多媒體網改名為京東商城,在北京、上海、廣州建立了三大物流體系,又開始發展平板電視,開通全國上門取件服務,先后有多家公司合作,建立分公司。

摩爾定律與擁抱標準。摩爾定律的出現,企業通過開發新技術,獲取動態競爭優勢,加強了提高競爭力的能力,使企業自身在市場競爭中占有絕對位置。Internet與網絡電話的出現又為經濟貿易提供了一種有利條件。

通過上述對網絡經濟學的論述可知,網絡經濟學是專門研究各種網絡經濟運行方式的科學。它是經濟發展方式的產物,在現實生活中的映射主要體現了對傳統經濟的改革創新,運用了摩爾定律與擁抱標準。

篇12

在我們今天的視野所及的范圍,我們知道對這些問題思考的最有影響力的思想是由18世紀的思想家們做出的。18世紀的思想家們建立了近代最有影響力的哲學體系,他們設計了一個“有序的”世界。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的世界觀是一種“決定論”的世界觀,堅信這個世界正在按照某種已經設計好的秩序在運行。持有這個“決定論”觀點的人包括諸如牛頓、愛因斯坦等最偉大的自然科學家。這個體系的科學性則是由牛頓定律和對牛頓體系進一步思考的數學定律所保證的。當然,自然科學家們這種關于宇宙的信念和洞見不可避免的影響到了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思想家們,其中也包括經濟學家。

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的思想根基也是源于這樣的一種信念。他把這種自然科學的有序世界的觀點應用到人類社會里,形成了一種從看似“無序”到“有序”的觀念,提出了一個“和諧的經濟系統”的觀點。這種和諧的經濟系統的動力則是人的自利動機。

我們決不應該低估這種關于世界的觀點的影響力和洞察力。事實上,我們一直在這種“決定論”的世界觀下生活并做出各種與我們自身息息相關的決策。一種對于人類經濟社會的“完美和諧”的信念直接導致了大家對政府干預經濟的效果的質疑,并且主導了許多關于政府問題的爭論。這種“決定論”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支撐著我們對于自由經濟的信心和我們對于世界的信仰。

但是這一體系在歷經幾個世紀之后,遭到了懷疑。對于這種“決定論”的世界觀的挑戰來自于統計觀點,尤其是概率論的成功。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二者對于世界的看法的分歧。比如我們說,消費函數是,其中,是自發消費,是可支配收入,c是邊際消費傾向。進而我們可以把消費函數寫作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數:。這個消費函數是更加廣泛意義上的數學若干函數中的一個。這個函數明白無誤地說明,居民的消費量將精確地取決于可支配收入、自發消費和邊際消費傾向。這種函數關系是一種確定性的關系。但是,我們知道,這種關于居民消費的斷言在現實中毫無疑問是會受到質疑的,居民的消費量并不是精確地取決于這幾個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這種消費關于自發消費、可支配收入和邊際消費傾向的關系是不確定的,或者說是隨機的,有著概率分布的。這就是二者之間的差別,持有決定論觀點的人依據一種確定性的函數關系認為,這個世界將會精確地按照數學定律所描述的那樣運轉。而持有統計觀點的人卻認為,即使是知道了這種關系,消費與其他幾個因素之間仍然是一種偶然的,不確定的,有著概率分布的關系。

我們把后一種對于世界的觀點叫做統計觀點,正是這種統計觀點,打破了原來思想家們頭腦中的有序結構。但是,這二者之間的分歧似乎是讓人迷惑的。因為,當我們在利用統計方法的時候,我們卻得出了一些幾乎完全可靠的定律。而且,統計總體越是偶然、紊亂,就越能更好地表現出統計規律和必然性。比如,我們投擲硬幣,當我們投擲的次數足夠多的時候,我們發現,出現正面和反面的概率竟然驚人地各是0.5。再比如,我們對于某種考試成績的統計發現,如果樣本足夠的大的話,成績分布將會呈現一種正態分布。并且,人數越多,成績就越呈現標準正態分布。更加令人驚奇的是,看起來我們做事情可能犯錯誤的情況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人幾乎不能隨意地犯錯誤!總之,某些看起來是無跡可尋的東西,似乎又都可以找到規律。這樣,決定論和統計觀點二者之間又有什么差別呢?事實上,二者之間的差別僅在于,統計觀點認為不存在絕對的定律,任何所謂的定律其實都是有著某種概率的“可能的”情形。在這個意義上說,沒有什么事情是確定無疑的。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是隨機行走的,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尤其是在人類社會中,如果我們相信獨立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世界都是隨機行走的,那么人類社會也會表現出這種隨機性看來并不是不可以接受的。

但是,這并不就意味著隨機行走的世界會因為其不確定性而無法認識,即使這種隨機行走的世界確實可能形成一種混沌狀態。我們能夠在“決定論”和關于世界的“統計觀點”那里架起一座橋梁。那就是:我們相信,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定律,這些定律是對某些事情本質的一種最好近似,即使這些事情的本質可能并不是一元的。或者說,這個世界會從無序走向某種程度上的有序。對這些統計定律的發現,在我們的專業范圍內,就是計量經濟學的任務了。

二、隨機行走的世界與計量經濟學的任務

事實上,統計的成功應用在很早就已經開始了。大約在17世紀,有一位叫做格蘭特的英國商人就通過研究注意到:因事故、自殺、各種疾病而死亡的人的百分比是固定的。這幾乎叫人感到驚奇!而且也是統計學的成功使得人們日益認識到,一個國家的定量材料應該得到應有的重視,無論是經濟學家還是政府決策者,都應該思考數據。

計量經濟學就是為了在一個隨機行走的世界中探討統計性規律!因為只要知道了這個規律,我們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認識這個世界。但是要記住這種認識肯定是不完全的。而且根據需要,我們還可以根據這個規律來進行預測。進行預測是我們關心規律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更加值得稱道的是,計量經濟學在推斷統計規律時所用的方法和理念。因為,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永遠是不會完全的,我們只能根據部分“樣本”來推斷這個世界的整體狀況。可以假設這樣一種情況:如果我們能夠對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進行完全的觀察,我們就期望可以得出一個關于這個世界本質的定律。可是,我們不能把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都觀察到,也可以說,我們認識的局限是不確定性的來源。能否由樣本近似地認識整體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我們沒有一種堅信可以由樣本來推斷整體規律的信念的話,我們就不能建立這門學科。

這種由樣本來對整體進行推斷的方法是計量經濟學的主要方法。我們要通過一種叫做回歸分析的技術來達到這個目的。“回歸”這個詞最先由F.加爾頓(FrancisGalton)爵士引入。加爾頓研究發現,父母和孩子的身高有這樣的一個趨勢:父母高,兒女就高;父母矮,兒女也矮。但是高個父母的兒女們在同齡人中并不像父輩那樣在同齡人中顯得那樣高,兒女輩的平均身高將“退化”到或者說“回歸”到全體人口的平均身高。這也叫加爾頓的“普遍回歸定律”。加爾頓在智力遺傳的方面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一般來說,天才是要遺傳的。但是天才的后代卻要比他們的父輩們平庸,也就是他們的智力水平將“回歸”到中等水平。但是,對于這種回歸背后的動力分析可能已經超出了計量經濟學這個學科的研究范圍,即使這種研究也許會導致一種有意思的哲學的建立:所有的有機組織都將趨于標準狀態!

回歸的現代意義則稍微有點不同。現代意義上的回歸是指,一個叫做因變量的量和其解釋變量之間的依賴關系。也可以說是一種相關的關系。實際上,回歸和相關是兩個極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混淆的原因既是因為這兩個概念的相近性,更重要的是因為這個世界的復雜性。哲學上宣稱,這個世界是普遍聯系的。這個宣稱的深刻性在于確認了世界上沒有什么是完全獨立的。比如,我們可以發現在現代社會死于癌癥的人逐漸增多,這二者是相關的。但是我們并不能就此認為,是現代社會導致了更多的人染上癌癥。再比如,這也經常被用來反駁統計結論,一個國家的經濟繁榮的情況可能和這個國家一個時期的太陽黑子出現的情況存在一種相關關系,但是這種相關關系卻不能作為我們行動的任何指導。在這個問題的區分上,就是計量經濟學和統計學之間的分歧了。計量經濟學討論的是回歸關系,這種回歸的特點在于,我們試圖根據某些變量的數值來估計另一個量的數值,我們要依據這種關系進行預測。比如,我們試圖通過研究父母的身高來估計其孩子的身高。這種估計就要依賴于我們所關心的兩個量之間存在的一種理論上的聯系。而相關關系則充斥著統計學的各個方面。并且因為世界的普遍聯系性,相關關系是一種常態。

基于上面的差別,在回歸中,我們要求解釋變量是確定的,可以控制的,但是被解釋變量(因變量)可以是隨機的(被解釋變量正是我們要估計的)。但是在相關關系中,這二者并不加以區分。之所以說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是源于這個世界的復雜性,是因為,這個世界本質上就存在一種難以言明的精密聯系。我們實在不能夠足夠自信地認為我們可以確定哪些變量可以控制,哪些變量之間可以精確地被認為是一種回歸關系。比如,事實上,我們也可以找出一種機制使得癌癥和現代社會之間存在一種回歸關系,就像我們可以發展一種理論來說明,太陽黑子的活動和一個國家的經濟繁榮存在著回歸關系。這個世界的復雜性要求我們必須對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保持謙虛。同時請記住:具有回歸關系可能并不必然地意味著具有因果關系。在判斷因果關系時,我們必須要很小心。因為,這個因果關系很不好說,也許看似因果的兩個事件,實際上可能是互為因果的。就像佛經中認為的那樣:因果是循環的。

我們講了這么多關于計量經濟學的性質,實際上是為了表達我們這樣的信念:我們可以在一定的層次上認識世界,我們堅信這個世界存在著某些統計規律,應用這些規律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的錯誤”的前提下認識和改造世界。計量經濟學可以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可以借助近似地描述了具有相關關系的變量間聯系的函數,主要是回歸函數,來描述這種關于世界運行的定律。

但是,計量經濟學在得到這個回歸函數時所使用的復雜的數學推導可能會讓我們在特定的時段感到計量經濟學的混亂和無序,即使在最后我們堅信可以實現一種理解上的有序。但是,過程中的痛苦可能會讓很多人駐足。這里,我們想提前接觸一下,那條駕馭計量經濟學研究內容的靈魂。

因為,認識世界的理論的建立來自于對世界本質表現出來的現象的分析。有兩種對現象進行分析的方式:一種是對現象直接進行操作。這種操作極其便捷,簡單而且有洞察力,但是對天賦的要求非常高。其不利之處在于這種對現象的思考得出的結論可能廣受爭議。另一種方式則是對現象的屬性——數據來進行操作。過程中要遵循嚴格的科學方法。第二種方法就是計量經濟學的方法了,這種方法因為是用數據說話,可能爭議較少。但是,不利之處卻是,這種分析結論卻要嚴格的依賴于數據的質量,也就是說,這種方法得出的結論的質量不會比數據的質量更好。

盡管有這樣的困難,我們還是推薦計量的方法。因為,數據的質量可以通過統計手段和統計工具的完善加以解決。并且,根據我們的概率知識,即使這種有誤差的數據,其誤差也是有規律的,誤差情況總是會表現為正態曲線。那么如何來對數據進行操作呢?計量經濟學的思路通常是這樣:最簡單的情況下(雙變量回歸),在一個坐標平面上畫出散點圖,發現其大致的規律,通常我們可能發現,我們關心的兩個簡單量之間呈現一種類似于線形的關系(當然,也可能不是線性的,這種情況下需要更高深的數學工具)。把這種線形的關系利用解析幾何的知識轉化為直線方程并不困難。獲得了這樣的一個直線方程是一個極大的成功。因為,這個方程,就是在“某種程度的錯誤”的前提下的一種描述世界如何運行的定律。事實上,計量經濟學的任務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發現這樣的關于世界如何運行的定律。

但是,在從數據那里獲得一些關于變量間“規律”的方式也可以通過另外的方式來進行。也就是在使用數據之前,通過對先驗的知識進行演繹和推理從而得出一系列“定律”。這就是我們在數理經濟學中所看到的那些數理方程式。這些數理方程就是我們對世事認識的理論,這種理論能夠給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以指導。尤其是在確定我們所考慮的變量之間的可能具有的關系時很有作用。但是我們是否可以應用這些方程式來指導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并沒有得到證明。計量經濟學提供了一種這樣的證明。我們可以利用數據來檢驗這些先驗的定律是否符合實際,或者得出一種明確的可以應用于實際的形式,從而對數理方程做出了適合實際的修正。尤其是在不同的國家中,因為不同的文化等隱性的制度因素,這些定律可實施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事實上,始于一種對世界認識的先驗的推理,建立一種解釋世事的假說并用以改造世界,是每一個學者的虛榮心。

因此,計量經濟學的研究的思路或者說計量經濟學的靈魂是:通過先驗的演繹和推理得出理論模型,最好是數理模型。數理模型中會有參數,那么利用數據對這個模型的參數進行估計得出一條回歸方程,并通過假設檢驗來確認這個方程式。如果這個方程式滿足了理論建立時的要求,那么就證明了那個先驗的理論是正確的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理論進行預測。接下來的計量分析就是在這些思路下進行的技術探討了。

對計量經濟學這套思想方法和其技巧的同時掌握,是掌握這門學科并加以實際運用的重要素質。尤其是計量經濟學的技巧,是一個計量人的必備素質。因為我們一直堅信,偉大的思想來源于熟練的技巧。就像武俠中的“打狗棒法”雖然只有十八路,但是,一個使過無數次“打狗棒法”的丐幫幫主足可以因這十八招而笑傲江湖了。但是,如果過于沉迷于高級計量的數學推導,我們就很可能失去欣賞這門學科所固有的魅力的機會,并且因為數學知識的缺乏而造成的沮喪可能會阻礙對其進一步的學習,從而失去了領悟計量經濟學所蘊含的大量關于生活的智慧的機會。因此,這篇文章里,我們不對計量經濟學的技術過多的論及,而主要是看其蘊含的智慧之美。

三、計量經濟學:智慧之美

最能讓我們感受到美感的就是計量經濟學這種從樣本推斷整體的思想。如果能夠認識到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的復雜性的話,我們對這種思想可能會更加珍視。比如,如果我們有一種信念,比如相信我們能夠通過努力成為一個書法家。那么我們能夠怎么做呢?計量經濟學和書法家們都會這樣建議你:先選取幾十個字來,集中精力把這幾十個字練好,最好是臨摹以往大師們的作品。這樣,你就幾乎能夠發現寫好字的要領。因為,我們不能夠把這個世界上的字都練習到,我們只能夠由“樣本”來推斷所有字的寫法。并且,我們堅信這些“樣本”蘊含了足夠多的關于寫字的要領或者說是寫字規律的信息。這就是計量經濟學的智慧之一。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幾乎將這種計量經濟學的思想推廣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并且可以指導我們成就卓越。無論是學習、應試、還是搞藝術,甚至想要成為武林高手,都可以應用這種思想。“樣本”往往是我們窺看世界本質的窗口!有心人自會從這里得到無盡的啟發。

計量經濟學就像從一個古老的神諭里蹦出來的智慧精靈,它幾乎全面的改變了我們對于腳踏實地的看法!掌握一種過硬的分析數據的能力,無疑會全面的改變你的工作方式和效率。這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是極其重要的。經濟理論經常地被認為是一門空洞無用的理論,這是在未有數據之前做出分析的常見批評,先驗和演繹的方法,很多人認為,不能夠對社會科學的研究有什么意義。但是,有了計量經濟學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們就可以從數據出發來進行我們的分析和預測,這種工作方式無疑會培養我們踏實做人的人品。并且因為處理問題的獨特技巧和思維,掌握計量工具的人會得到青睞——來自上司和運氣。

在我看來,計量經濟學還對我們的人生哲學有著指導意義。人的一生其實只是一個短暫的瞬間,就好像那滑過天際的流星,留下的只是瞬間的美麗。這瞬間如何解釋?采用一種什么樣的方式來度過這一個瞬間?

人不過是蒼茫宇宙中的一粒塵埃,如果這個宇宙尚且遵循著從無序走向有序,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將這個信念加以演繹到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呢?!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也只是在一個隨機行走的世界中的隨機行走過程。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在下一個時段,我們會經歷什么、會遇到什么,甚至我們對于我們未來的規劃都是不確定的。這個過程是隨機的、紊亂的、偶然的和無序的。但是,這種無序和紊亂最終會走向有序。用計量經濟學的說法,我們會從這些紊亂偶然的樣本中得到一個回歸方程。這個回歸方程就是我們的人生軌跡!

當然我們對于這個軌跡的認識永遠是后驗的。我們不可能在這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之前就得出一個回歸軌跡作為我們人生的預測,這種東西沒有預測意義。那么這種有序的觀念究竟能給我們什么人生啟發呢?

那就是: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對于發生于我們周圍的看起來是好事或者壞事的東西耿耿于懷,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太過挑剔上天對我們的似乎是不公正的待遇,中國自古就有“福禍”的智慧之言。以一種應有的寬容心態來對待我們的人生無疑會讓我們感到快樂。甚至我們的職業追求也是如此,沒有什么絕對的好或者不好,我們的人生軌跡在我們某些年里需要紊亂和無序,根據計量經濟學的思想,越是紊亂和無序的樣本,我們就越容易得出穩定的統計定律——一條穩定的人生軌跡!假如大家去看看人物傳記就可以發現,在那些人的人生里,他們可能做過記者,參過軍,被抓到過牢里,看起來和其最終的路徑有了很大的背離,可是這些背離最終回歸到這條路徑上。事實上,我們并不好確定,是不是這種每個階段的紊亂和無序最終造成了他們穩定的人生軌跡?!

人生需要這種隨機性。并且如果我們要想有一條穩定的人生軌跡,依照計量經濟學的理念,我們還要讓我們的人生經歷這一樣本足夠大。如何讓自己的人生經歷更多?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隨機性?那就是:我們要過主動追求的人生。當我們在生活中有意識地主動去追求時,我們就在客觀上豐富了自己的經歷,并且擴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樣本。因為,在你主動追求的時候,才能夠發現驚喜和奇遇。消極和封閉的人生態度不利于擴大自己的人生經歷樣本,樣本不具有變異性,就難以得出好的回歸方程。我們都應該學學“蒼蠅的哲學”,蒼蠅的四處亂撞讓蒼蠅即使在被困的時候也有機會逃脫。這也許是更有含義的古語的一句話的意思吧:樹挪死,人挪活。但是,在我們的追求中,因為,我們應該珍視隨機性,因此,對于得失就不必太讓自己負累。得失是隨機的。我們在生活中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也許在這冥冥之中的東西面前,可能只是一個慈悲的玩笑。太過于在意也許是失去了更多。

參考文獻:

[1]古扎拉蒂.《計量經濟學》(第三版)[M],林少宮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篇13

1.1.1 勞動價值論的形成。

勞動價值論是由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威廉·配第首先提出來的,馬克思曾經公開的稱贊他是“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創見的經濟研究家。”[1]1662年,威廉·配第在其著作的《賦稅論》

[2]中,第一次書面的提出了價值論,把商品的價值分為“自然價格”和“政治價格”。

后來亞當·斯密吸在吸收前人的經濟思想的基礎上,以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出發點,深入研究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內部聯系,極大的促進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從而形成了龐大的理論體系。馬克思:“在亞當·斯密那里,政治經濟學已發展為某種整體,它所包含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3]

大衛·李嘉圖在研究了已有的理論成果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闡發,其經濟學說,以分配理論為中心線,用價值論做主線貫穿于其全部理論之中。他從探討斯密的價值論開始,選擇性地批判斯密在價值論上的錯誤,有選擇地繼承和發展了斯密關于勞動價值論的正確內容。馬克思指出:“作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李嘉圖把交換價值決定于勞動時間這一規定作了最透徹的表述和發揮。”[4]

1.1.2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科學的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在批判吸收古典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形成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他的著作代表的是無產階級或工人階級的利益,因此可以將他的勞動價值論理解為是對工人利益和意識的集中體現。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從勞動出發強調勞動者的主體地位。馬克思思想作為工人階級思想代表的體現,亦是站在工人立場批判資本的必然——工人只能以自己的勞動生存于統治之下,也只能從勞動者的角度來審視其經濟地位和關系,這與資本所有者必然要以資本的占有量來評價其經濟地位和關系是一樣的。

1.2剩余價值理論。

馬克思著作中的勞動價值理論分析是從評論18世紀中頁的斯圖亞特德觀點開始,在其著作中系統的分析和批判了17世紀中頁以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關于剩余價值的理論。馬克思認為重商主義者最早在利潤形式上考察了剩余價值,而“斯圖亞特是貨幣主義和重商主義體系的合理的表達者”剩余價值是由雇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且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一部分價值,是資本家沒有付出任何等價物就無償地占有的價值額的一般形式。《資本論》中的剩余價值理論主要包括剩余價值的起源和本質、剩余價值的生產和分配或轉化等各項理論。剩余價值理論是馬克思經濟學思想的核心部分,列林高度評價說:“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剩余價值在社會經濟中通常表現為利潤、利息、地租。

1.3社會再生產理論。

“不管生產過程的形式怎樣,它必須是連續不斷的,或者說,必須周而復始地經過同樣一些階段。一個社會不能停止消費,同樣,他也不能停止生產。因此,每個社會生產過程,從經常聯系和它不斷更新來看,同時就是再生產過程。”馬克思在其著作中通過這樣一句話揭示了再生產過程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資本論》通過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部分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在無國家干預情況下,市場正常運行所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和一般條件,還在其中分析了資本主義周期性爆發經濟危機的原因。

2 《資本論》的影響

2.1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

前蘇聯經濟學家菲爾德曼是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真正創立者,他根據《資本論》第二卷第三篇來建立起了經濟增長模型。菲爾德曼于1928年發表《關于國民收入增長率的理論》這一文獻。“作為一個忠實的者,菲爾德曼是從馬克思有名的總生產分類公式開始的:……把這個公式稍作一些改動,就接近于我們根據成本(折舊、工資和薪水以及財產收入)而做的生產配置。”這一歷史事件表明馬克思的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是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真正先驅,社會再生產理論實際上代表著一個經濟增長模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給出的5年的擴大再生產過程即經濟增長過程。

2.2 動態經濟學。

卡萊次基將不完全競爭理論與就業理論聯系起來,先于凱恩斯創造了有微觀基礎的對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宏觀運行分析的宏、微觀相統一的動態經濟學,被學界譽為預見了“凱恩斯革命”。卡萊次基的壟斷價格理論和收入分配理論中包含的微觀基礎和動態分析方法遠勝過凱恩斯的《通論》。從卡萊次基的理論可以看出他的經濟學理論是以馬克思經濟學為基礎的,“卡萊次基學習的唯一經濟學就是經濟學。”——羅賓遜,1969。薩伊定律曾經長期在新古典經濟學中占有統治地位,而薩伊定律正是詹·穆斯買賣必然平衡的教條。馬克思通過《資本論》中分析商品來證明了商品內在矛盾導致了買賣必然脫節,從邏輯上嚴密的論述了資本主義周期性爆發經濟危機的必然性,以此為基礎否定了薩伊定律和穆勒教條。

2.3 企業理論。

企業不同于市場:企業內服從權威,企業外等價交換。這是兩種不同的分工。

交易費用:流通費用、純粹流通費用。產業資本與商業資本的分工在于節約這類費用。

規模經濟:資本通過價格低廉展開競爭,大企業有競爭優勢。

企業制度的演進:包賣商—工場—工廠—公司,所有權與職能的分離。

2.4 制度分析。從科斯等人的閱歷可知,新制度經濟學的創造者,大多數受過馬克思《資本論》的影響。在新制度經濟學家看來,“在詳細描述長期變遷的各種現存理論中,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說服力的,這恰恰是因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遺漏的所有因素:制度、產權、國家和意識形態。”(諾斯,1991)

2.5 創新理論。

熊彼特以“創新理論”解釋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解釋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趨于滅亡的結局,從而聞名于資產階級經濟學界,影響頗大。 他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創新理論"以后,又相繼在《經濟周期》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兩書中加以運用和發揮,形成了“創新理論”為基礎的獨特的理論體系。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理論(熊皮特)實際上是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創新機制的理論。熊彼特明顯受到馬克思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