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公園景觀概念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Abstract】Through the Hangzhou Jin Yazhuang Park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mining landscape, highlighting the " Salty load," Shanghai-Hangzhou Railway, Jin Yazhuang ruins, such as waterworks Qingtai door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theme, will be left behind by history, as elements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ndscape elements, in accordance with functional and landscape needs, reconstruction, will enable the historical memory into specific details, and through multi-cultural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and the way to make it into parks and Spindle City landscape,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tegration. Green landscape ecology at the same time, riparian landscape and the people of combining leisure activities to deal effectively with the history, culture and ecology leisur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creation of a green barrier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park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Take “enjoys the park” as the design ideal, through succinct, the fashion design technique builds cultural property, the landscape, participation to have the pleasure, to be possible to play, to appreciate and enjoys the park which is liked the people.
【Key Words】Historical culture, Ecology leisure,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中圖分類號: G24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項目概況
金衙莊公園由明朝隆慶二年(1568)進士、福建巡撫金學曾所建,因在此筑別墅而得名,當時面積很大,東起貼沙河,西至長明寺巷,北到馬坡巷,南到清泰街。是當時“杭州八景”之一,有著“杭州私家花園之首”的美譽。
解放后,因解放路向東延伸而拆除了金衙莊花園,保留至今的,就只剩下園址、園名以及“小太湖”池邊的4棵大樟樹和1棵銀杏樹,。1985年,杭州市政府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金衙莊公園并向公眾開放。2001年又對公園進行了整治翻修。現狀的金衙莊公園位于杭州上城區解放路與環城東路交界處東側,南有清泰門,東臨滬杭鐵路,占地2.3公頃。特別的是,這里還是杭州老火車站及杭城第一座自來水廠——清泰水廠的地界。
金衙莊公園一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濃縮了杭城深厚的的近現代歷史文化。
2.改造定位
保護利用與建設相統一,景觀特色與整體和諧相統一,歷史、文化、自然、生態與現代文化風格相統一,堅持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
公園設計以地區文化為底蘊,通過保留、再利用與再生,賦予場地新的功能和形式,以高低錯落、曲直相間、剛柔相濟的造型對比,并通過材質、色彩以及裝飾細部上的協調與處理,同現代城市發展節奏相統一,展示一個全新的、以文化題材和植物景觀為主的生態休憩公園。把城市文化題材的韻律布置在景觀軸線上,貫穿全園。
規劃中挖掘公園現有的景觀,把全園的景觀有機地組合,將新舊景觀自然地聯系到一起,并突出“延續歷史文化景觀,持續自然生態景觀”的設計主題,打造為展示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融會一體的城市景觀。
3.結構分區設計
金衙莊公園分為五個區塊,由“鹽擔兒”廣場、“鐵軌之音”廣場、“金衙莊遺址”廣場、主入口廣場、“城市之本”廣場組成。
五個區塊相互交融交叉,動中有靜,靜處有動,大小空間相套,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3.1 “鹽擔兒”廣場改造設計
現狀該區域布置較為單調,只有一組主題銅雕安置于廣場中心,這組“鹽擔兒”銅雕是于 2007年1月安裝完成的,雕的是三位清代的普通百姓,有兩個人挑著擔子,還有一個人推著獨輪車。挑著的、推著的,都是沉重的大麻袋,這麻袋里裝的就是鹽。這
些人物從表情到服裝,無一不栩栩如生,使得置身此處的人仿佛回到了那個時代。 清泰門外曾經是繁忙的鹽業聚集地,鹽擔兒,可算是市井一景,鹽販穿梭如云,鹽廠云集成片,流傳很廣的民諺“清泰門外鹽擔兒”就由此而來,這組雕塑正是反映當時的民間風情。廣場周邊僅以簡單的花壇形式種植綠色喬灌木將其圍合,廣場出入口正對著環城東路。
在現今的改造過程中,將原先正對著環城東路的出入口稍向西南方向傾斜,目的有二:第一,出入口朝向清泰街處將更加吸引城站火車站進出游客及路人的注意,增強他們進入金衙莊公園的意識,另外,由于公園性質為帶狀公園,所設置的出入口較多,游人一旦從北向南進入公園,也必將淡化該廣場出入口的朝向問題,因此,出入口向西南傾斜也更為合理;第二,入口的傾斜打破了常規的規整形態,在公園的布置形式上顯得更為獨特。
由入口進入金衙莊公園“鹽擔兒” 廣場,在階梯至廣場兩側種植排列規整的常綠色灌木,以此制造色彩豐富、層次合理的入口綠化景觀。無障礙設計打破行動不便者與健全人之間活動和交往的藩籬,使他們也能作為社會的主要成員發揮其作用。保留“鹽擔兒”銅雕這處歷史碎片,激發市民親切感,喚起對歷史的回憶。
新增“鹽袋兒”景觀,即在銅雕四周地面布置一塊塊形狀較大、且大小不一的景觀石塊,半嵌入與于地面,并制作成鹽袋兒的形狀,以此更為突出此處“鹽擔兒” 廣場的主題,并增添歷史景觀趣味。
3.2 “鐵軌之音”廣場改造設計
取意于杭州火車站的變化歷史。現狀以由鋼軌和枕木組成的一段老鐵軌、一個站臺來勾起人們對上世紀初期滬杭鐵路建成開通的歷史事件的回憶。鐵軌十幾米長,寬度、枕木都非常標準,但已銹跡斑斑,枕木也已經腐朽,在落葉的映襯下,很有滄桑感。老鐵軌讓人們聆聽舊時鐵路之音,走在上面很有懷舊的意趣,旁邊設立的“清泰站”站臺,紀念了1909年滬杭鐵路沿河東穿城而入,設車站于清泰門(即今城站)的歷史事件,再現杭州第一條鐵路——滬杭鐵路開通的歷史。站臺后側的景墻上擺放了與軌道交通相關的宣傳畫:從過去的蒸汽火車、到內燃、電力火車等一系列杭州使用過的火車類型圖像及杭州火車站建造發展的圖像,來重溫杭州火車站和火車的本來樣貌。
這一廣場景點布置豐富,因而在將其進行改造的過程中,大體保留,只是在站臺后側景墻的形式上做了相對的調整,將原來直線形的展示區域分隔成傾斜的排列式展示景墻,將宣傳畫以一墻一畫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更顯直觀,展現方式也更為獨特,并有更大、更獨立的空間來以文字的形式介紹每一幅宣傳畫的發展歷史。一步一畫一文,以此吸引游人興趣,景墻以下采用草坪作為鋪裝,將自然與歷史緊密結合。
整個廣場在地面鋪裝上增添一條條弧線形式的仿真作舊的鐵軌鋪嵌于其中,增加趣味,突顯歷史氛圍。
由南向北處,將道路改建成為一條介紹杭城鐵路歷史的景觀大道,整條直線大道均由銅、石料鋪設而成,上面雕刻介紹杭州鐵路百年歷史的文字,顯示這些杭城已走過的發展足跡。
3.3 “金衙莊遺址”廣場改造設計
現狀場地內植有一棵有著700多年高齡的老香樟樹,這是當年的金衙莊公園“小太湖”池邊的一棵樹,也是延續保留至今的遺物,很有歷史紀念意義。現這棵百年大樹依然矗立如故,猶如見證此地百年榮華。
為了突顯并重拾金衙莊公園當年繁華,特將現樹立于“鐵軌之音”廣場前的“金衙莊遺址”銅雕搬至此處并平鋪鑿嵌于老香樟樹底下的地面上,讓歷史的痕跡疊合在記憶的肌理上。這一幅雕刻的杭州老地圖,上面的標記都用手工繪制而成,每條街巷都清晰可見,可以看到民國時期的杭州老城墻和城門,這張地圖,原貌重現了當年杭城第一私家花園的風采,刻著杭州百年。歷史與歷史的結合,讓游人在享受外在繁華商業配套的同時,又可以倚靠著樹齡聽歷史的聲音、觀歷史的足跡。
在老香樟樹的東面位置,現將布置一堵作舊的景墻,配合著古老的歷史文化,帶游人回到當年的時光。
3.4 主入口廣場改造設計
現狀該區塊原是供公園周邊居民晨、晚練用的小型廣場,且位居于整個公園的中心區域,另外,由于金衙莊公園是一個帶狀形公園,所設置的入口較多,相對分散不集中,因此把此地作為整個公園的主入口較為合適,一方面與園內道路聯系方便,另外,集散功能使游人更方便快捷地到達公園內。
作為公園綠地的窗口,入口廣場在造型上需要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特色,因而在對主入口區域的設置上,將在入口靠滬杭鐵路處樹立入口景墻,配合帶狀噴泉來突顯整個主入口廣場的氣勢。布置花木、草坪、雕塑、園燈、地面鋪裝等園林要素,使之最大程度地反映該公園的風貌特征,讓人到此就能感受到公園的藝術魅力。
在地面的鋪裝上,該區域采用鋼條與花崗石的相間結合來體現公園主題。
3.5 “城市之本”廣場改造設計
現狀廣場上樹有一塊描述杭州水廠發展變遷歷史的景墻,景墻上掛著六幅銅制老照片,都是當年杭城第一座自來水廠——清泰門水廠的舊景,旁邊則設置了一組老式自來水龍頭和水桶的銅雕。通過這些與水有關的參與性小品,來紀念1931年杭州第一家水廠清泰門水廠的建立,并喚起人們珍惜水源、節約用水的環保意識。
在改造過程中,將基本保留這些有紀念意義的小品,只是設置的位置上將會發生微小的移動變化。整個廣場地面的鋪裝將會延續主入口廣場的鋪裝形式,并在中心位置添設木質鋪裝和鋼化玻璃,制造豐富的層次感。特別是鋼化玻璃將以“水”的涵義來提升整個廣場的景觀價值,“水”下鋪設細沙、卵石和一些仿真自來水管,在觀景的同時也更為直觀的述說水廠的歷史。原先的歷史景墻將改造成自來水網格形式,豐富景墻造型。
廣場往北方向的小山坡,由于地勢的增高,是觀看鐵軌及火車行駛的絕佳位置。原先建有一座涼亭,形式較為古化,為配合整個廣場的現代氣息感,現將涼亭拆除,建立一座觀景鋼制步行橋,沿著地勢拾階而上,步行橋的橋面部分鑲嵌小塊彩色玻璃馬賽克作為點綴,豐富橋面景觀,并在橋上設置幾組鋼制休閑坐椅,供游人在賞景的同時休憩使用。
4.總結與展望
杭州金衙莊公園是一個有著多元歷史文化的城市景觀公園,在原有公園建成的基礎上進行改造,老實說,有些難度,因此我在規劃中充分考察了其周邊環境,更注重公園內容、風格上的有機聯系和互相補充,強調公園在改造前與改造后能夠互為融合,景觀特征明顯,生態環境更優良。
設計以人為本,景觀設計是社會的,我覺得我們應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結合生活,在設計改造中把對舒適性和實用的追求放在首位,不忽視對人與社會的關心。此次的景觀改造設計,我希望運用景觀和生態的有機統一,結合自然地理、人文特征和文化內涵,強調設計基地的“場地氣質”,幫助空間轉化為有意義的場所,緩和新與舊之間的沖突,建立起人與環境之間情感溝通的橋梁,以景觀語言的方式向游人展示出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我希望社會在發展過程中,要尊重、保護歷史文化。
篇2
中西方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們,早就對“精細化”理念進行闡釋,老子就曾主張“天下大事必做于細”,講求由細微處見大事;朱熹也認為做事應如琢玉,必須要不厭其煩的“精益求精”。
現代管理學中的“精細化管理”的概念,誕生于1911年,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在專著《科學管理原理》中,提出了符合現代社會條件,滿足現代工業發展要求的精細化管理的概念。二戰后,由迅速發展壯大的日本企業發揮出應有的效力,由此開始成為舉世矚目的管理學精粹,為全世界管理學相關從業者所研究和學習。
具體來說,在“精細化”的理念之中,“精”即精確,追求精準;“細”即細致、細化,追求細節;“化”即狀態。“精細化”合在一起,指的就是按照細致的劃分和安排,對事物進行精準、精確的處理,使之達到合理狀態的過程和活動。
二、高校輔導員工作存在改進空間
我國的大學生們由于接受新鮮事務的能力強,辨別能力較弱,在網絡信息的沖擊下已經成為一個價值取向多元,思維模式復雜的群體。過去單純的經驗化管理和簡單教育的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于輔導員的工作。新的理念和方法武裝輔導員隊伍,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勢在必行。
筆者認為,將精細化管理引入高校輔導員工作,是解決當前高校輔導員工作難題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是新時期條件下大學生群體發展的要求,是當下思想政治教育推進的必要手段。
具體來看,我國高校目前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是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發展。教育部明文規定,高校輔導員與學生之比例不得低于1:200。但在目前高校持續擴招的情況下,這種標準很難為所有學校統一實現。很多學校由于建設相對滯后,且對于輔導員的價值認識有所不足,在輔導員隊伍的配備方面尚未達到這一標準。教育部下屬機構曾就這一問題進行了調查,我國高校輔導員配備達到教育部規定的最高1:200的學校為33%,另外的67%均不達標,嚴重超標的學校比例為10%以上。僅就輔導員的數量來說,隊伍建設已存在嚴重問題。
另一方面,對于當前的高校大學生群體來說,輔導員隊伍所面臨的是一群全新的大學生。當前我國適齡高校大學生基本上都是“95后”一代。他們對于社會和生活的理解與認識,行事的方式和價值理念,與此前的大學生群體已經有非常大的差別。他們擁有更強的獨立意識和自主能力,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包括個體差異大、執行力差、心理素質差、有個人主義傾向、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等等,都需要輔導員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這就要求輔導員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和風格,不斷接受新鮮事物和新的價值理念,努力在保持自己思想獨立性的同時和學生群體保持良性互動。
三、引入精細化管理存在可行性
從理論上看,高校輔導員工作其實是適用精細化管理的理念的。企業的運營目的是獲取利潤,為此必須提供更好的服務和產品給市場;高校也必須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為了這樣的目標,企業要把工作細致的分解,將之落實到每一個企業員工身上;高校也是如此,需要將培養學生的工作分解落實到每一個輔導員身上。高校為了實現育人的目標,必須以更高的要求應對越發多元化和復雜化的大學生群體。從這個角度上看,企業與高校在實行精細化管理方面是存在很多相通之處的。這是高校輔導員工作引入精細化管理的基礎和前提。
從實踐的角度來看,精細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是現代社會要求高質量和細節把控的外在表現。經過近一個世紀實踐,精細化管理已經被證實是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可以應用在企業之外的領域。管理學領域的理論已經被引入了教育領域,精細化管理作為管理學領域的重要理念與當前高校輔導員工作的要求恰好契合。精細化所要求的對細節的把控,細致、合理的安排和規劃工作的思路,可以很好的改進高校輔導員當前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精細化管理的核心在于以人為本,這與高校育人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與輔導員對自身工作的要求也是一致的。輔導員把對學生的關懷和尊重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對多樣化的學生群體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法,為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工作。
其次,精細化管理的特征之一就是“細”,細致、細化,追求細節。這些細節往往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小點、小步驟、小事情,但實際上卻是奠定成功基礎的基石。輔導員的工作,實際上就是從一個個細節開始的,輔導員需要通過對一個個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細節入手,通過很多瑣碎、紛雜的細節,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思想狀況和動向,通過日常的細節加強與學生群體的溝通、管理和監督。因此,細節的重視將加強輔導員工作的實效性,提高工作質量。
再次,精細化管理本身就是一套體系化的理論,強調的是以建設一套體系的方式,加強對體系內各個環節的把控、整合和管理,注重從多方面工作一起入手,以精細化管理的體系將各個環節串聯起來,使之為體系服務,發揮更好的作用。對于輔導員來說,其工作由于涉及大學生們的學習、生活,內容千條萬緒,為保證工作效率,必須以一套行之有效的體系整合所有事務。
綜合來看,輔導員工作作為高校大學生群體管理的關鍵組成部分,在面對新時代、新環境和新要求的背景下,亟待引入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加以支撐。通過借鑒、吸納和參考管理學的合理成分,能夠為提高工作效率和實效性,提供必要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羅洋.精細化管理在工程項目管理中的應用.華南理工大學,2010.
篇3
1.遺址保護的概念與實踐
1.1遺址和大遺址的相關概念
遺址是指人類活動的遺跡,屬于考古學概念。大遺址是大量人力營造、并長期從事各種活動的遺存,它體現著古代先民杰出的創造力,綜合并直接體現了民族和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是構成文明史史跡的主體。
1.2國內外遺址保護的實踐經驗
歐洲是近代考古學的發源地,19世紀初就已開始從搜索古物藝術品轉為完整的發掘、保護、展示大遺址,與美化城市相結合。德國主要方法是建立公園和博物館,法國致力于對歷史地段內的居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對于遺址的再利用,保持歷史文化遺產的活力;意大利則把考古遺跡的維護和文化、生態景觀的建設與保護結合為一體;美國主要是創造遺址區與綠色廊道相結合;日本對大遺址投入較大力量進行史跡公園建設,韓國則注重文化遺址的原貌保存,不進行盲目開發。
在國內,2005年10月,第15屆ICOMOS大會在西安召開,提出了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新理念,將原本所指遺產保護的范圍擴大到遺產的周邊環境以及它周邊環境所包含的一切活動,包括歷史的、文化的、經濟的、社會層面、精神層面、地域習俗等。國內對于大遺址的保護和利用方式,包括整體保護和局部保護與利用。其方式有四種,一是將整個遺址區建成遺址公園,二是將遺址區與風景區結合,建成旅游景區,三是將整個遺址區建成森林公園,四是將遺址保護與現代農業園區結合,建成遺址歷史文化農業園區。
2.遺址公園與軟質景觀的相關概念
2.1遺址公園的概念
遺址公園是將遺址所在區域,建設成公共性園區,是目前國內最普遍的 一種整體遺址保護模式,不僅使遺址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而且通過公園的建設也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為當地的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弘揚古文化、展示優秀歷史文化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2.2軟質景觀的概念
軟質景觀主要指相對于硬質建筑及構筑物而言的,由大自然中豐富的植物、動物、水體、風雨、陽光、天空等天然資源構成的保護生態的元素,富于自然變化。而在現今,最為直接的軟質景觀材料,便是“植物”和“水體”。城市設計理念已逐漸由“以人為本”轉向“以環境為主”。由自然資源組成的富有生命力的軟質景觀改變了城市中硬質建筑組成的死氣沉沉生活氛圍,不僅裝飾美化環境,最重要的是它對脆弱的城市生態系統起到維持、促進生態平衡的關鍵性作用。
3.遺址公園的軟質景觀設計
3.1軟質景觀元素在遺址公園中的作用
遺址公園是城市中公共的特殊園區空間,在一般公園性質的基礎上,增加了重要的遺址保護、展示與利用環節。首先,軟質景觀在遺址公園中的運用對于遺址保護起到關鍵性作用。其次,它對于文化遺址的保護以及對歷史文化的延續傳承,發揮著文化象征意義的作用。再次,軟質景觀是有生命的活物質,其造景盡管有一定的隨意性,但經過適應性原則的設計可使得它取得較高的美學效果。軟質景觀對環境的美化裝飾作用,在遺址公園中對遺址空間意境氛圍的渲染作用是無可比擬的。
3.2軟質景觀在遺址公園設計中的研究
3.2.1軟質景觀在遺址公園中的設計原則
1)軟質景觀的生態功能原則即植物水體對遺址及遺址地周邊環境起到的生態作用和對遺址本體的具體保護原則;
2)軟景營造景觀空間的原則,具體到植物的點、線、面、空間營造和空間的劃分與圍合;
3)軟景傳承歷史文化信息的功能,植物擬人化的象征寓意表現和遺址公園歷史文化主題的體現;
4)軟景的美學功能,植物景觀在遺址環境中的意境表達以及對遺址建筑的柔化作用。
3.2.2軟質景觀對遺址景觀的提升調整
1)重視水體與植物景觀搭配設計,著重建立池畔植物群落。盡可能的體現植物景觀的空間變幻效果。
2)有針對性的選擇遺址區植物材料,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基礎上,植物材料的設計要與遺址意境相吻合。
3)遺址場景的重現主要是遺址歷史時期、繁盛時期的場景重現,它是一種最為直觀的方式給公園活動的人群以心理上、視覺上的感受,也是宣傳教育的最佳設計手段。同時利用植物景觀的合理配置表達歷史意境,傳承文化內涵。
3.3軟質景觀在大明宮遺址公園中的實施效果
通過對大明宮遺址公園在2011年景觀提升的研究,發現提升工程主要包括大樹栽植、主題花園建設、景觀節點提升改造、園內小景提升改造、景觀遮擋美化、硬質景觀軟化、草坪提升改造等,而這些做法的主要元素全部為軟質景觀。一是在園內,選取了一些合適點位,通過種植大樹,增加之前林帶的密度形成密林,結合草坪空間,形成疏密有致的景觀空間;二是利用植物來點綴硬質景觀,既可以起到軟化建筑棱角、美化環境的作用,還可以獨立成景,豐富園區景觀;三是運用大量的色葉類植物,形成春天春花爛漫,夏天綠樹濃蔭,秋天層林盡染,冬天冬木蒼勁的四季景觀效果;四是根據甘露之變的歷史典故,采用借景的手法,借銅雕石榴廣場作為石榴主題園點題景觀,周圍密植石榴樹林,突出主題,根據戲曲發源于東宮梨園的記載,于東側一級園路旁結合遺址,增加之前梨樹的品種及數量,采用更加豐富的栽植手法營造梨園景觀;借梅妃曾于太液池南岸的記載,在東池南岸太和殿遺址北側種植梅林,其間設置梅亭。五是對蓬萊島增加常綠和色葉樹種及花灌木,增加其四季觀賞性,使其景觀層次空間更豐富,色彩對比更鮮明,打造煙霧繚繞的“海上仙山”景觀。
3.4 軟質景觀在遺址公園設計中的目標及意義
軟質景觀在遺址公園景觀設計中,要注意突出遺址保護展示,彰顯遺址公園特色,豐富遺址文化內涵,注重社會公眾影響,要遵循遺址考古研究成果,修復歷史環境及展示歷史信息。
通過軟質景觀在遺址公園中進行合理的設計與打造,可以實現以下幾點目標:第一,創造了大開大合的宏觀布局;第二,形成了疏密有致的景觀空間;第三,營造了錯落有致的空間層次;第四,打造了色彩豐富的園林景觀;第五,實現了軟景硬景的相互融合;第六,彰顯出園林景觀的人本關懷。
4.結語:
遺址公園的建設對于城市文化的發展和弘揚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而軟質景觀設計作為文化遺址公園的建設核心,自然有著關鍵性的地位。軟質景觀在遺址公園中的運用,注重科學技術的應用、社會文化信息的匯集、協調人與自然以及社會之間的關系,更好的保護了遺址,促進了遺址周邊生態環境,對城市文化建設、生態建設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建設文化遺址公園便是將城市中最具歷史文化內涵的角落從塵埃中拾起,重新整塑,為當代人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在此空間中能給人以最大限度的精神升華。所以,我們應當致力于研究軟質景觀設計,使得文化遺址公園更出彩。
參考文獻
篇4
按照這個目標,溫州市要規劃建設15個城郊森林公園,主要利用城市周邊現有的的大型山體和水體進行設置,主要包括五磊山森林公園、牛山公園、黃石山公園等等。還將規劃建設10個市級綜合公園,包括楊府山公園、白鹿洲公園、三濕地公園等等。另外,溫州市還將規劃建設35個區級綜合公園、4個帶狀公園、13個專類公園和社區公園。
以上數據來看,景觀設計越來越得到重視,它不僅能美化城市,更能放松心靈。因此,景觀工程中,除細節的美觀上需要用心外,結構安全的的概念把握更需重視。景觀工程雖然單體較小但是造型復雜、形狀各異,在結構計算和結構設計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計算軟件往往難于應付,這就要求結構設計人員把握幾個重要的結構設計基本規定要點,簡化模型,通過結構的概念設計來指導景觀工程結構設計。
概念設計的宗旨就是在特定的空間形式、功能和地理環境條件下,以結構工程師自身確定的理想承載力、剛度和延性為主導目標,用整體構思來設計各部分有機相連的結構總體系,并能有意識利用和發揮結構總體系和主要分體系、以及分體系與構件之間的最佳受力特征與協調關系。
以下就通過結構設計基本規定的幾個要點,結合工程實例分析結構概念設計在景觀工程中的應用。
1、合理的結構體系調整
建筑結構是水平結構分體系---樓蓋體系和豎向結構體系---墻、柱等組成總結構體系。結構的豎向和水平布置宜使結構具有合理的剛度和承載力分布,避免因剛度和承載力局部突變或者結構扭轉效應而形成薄弱部位。
水平結構體系一般由板、梁、網架組成,如板-梁結構體系和網架體系。水平結構體系也稱為樓(屋)蓋體系。其作用為:(1)在豎向方向,他通過構件的彎曲變形承受樓面或屋面的豎向荷載,并把它傳遞給豎向承重體系;(2)在水平方向,它起隔板作用,并保持豎向結構的穩定。
豎向結構體系一般由柱、墻、筒體組成,如框架體系、墻體系和井筒體系等。其作用為:(1)在豎直方向,承受水平基礎體系;(2)在水平方向,抵抗水平作用力,如風荷載、地震作用等,并把它傳給基礎體系。
景觀工程中經常見到些不完整的框架,結構體系過于簡單,但是跨度卻很大。
比如單跨景觀橋,單跨親水平臺,單跨休息亭等等。按常規簡支模型進行受力分析,跨中彎距和變形很大,需要通過增加構件尺寸來達到計算要求,這與景觀工程中要求的美觀輕薄相沖突。這時候就需要調整結構體系,把梁或者板往橋墩或者柱墩以外延伸一小段,使簡支模型調整為伸臂模型,這樣跨中的彎距和變形就會調整為最小。
2、不規則的結構模型調整
結構平面形狀宜簡單、規則,質量、剛度和承載力分布宜均勻。不應采用嚴重不規則的平面布置。
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規定:
(1)平面宜簡單、規則、對稱,減少偏心;
(2)平面長度不宜過長,L/B宜≤6(6、7度);
(3)建筑平面不宜采用角部重疊或細腰形平面布置。
景觀工程中常見不規則的結構布置,L/B≥6,并且不對稱。比如景觀長廊,景觀墻等,結構剛度不對稱,在地震作用下容易產生扭轉,按常規的建模計算,周期比肯定過不去。這時候就需要設置防震縫將其劃分為較簡單的幾個結構單位,并在防震縫處加強構造和連接,并且在基礎設計中,通過加大基礎Y方向尺寸來加強整體的剛度。
3、加強構造措施
景觀工程相對建筑工程,在承載力和延長性方面會差些,這就需要結構設計人員在景觀允許的情況下加強結構體系中的構造措施,加于安全保障。
一般是柱的震害重于梁,柱頂的震害重于柱底、角柱的震害重于內柱、短柱的震害重于一般柱,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框架設計成延性框架,遵守強柱、強節點、強錨固,避免短柱、加強角柱,框架沿高度不宜突變,避免出現薄弱層,控制最小配筋率,限制配筋最小直徑。構造上采取受力筋錨固適當加長,節點處箍筋適當加密等措施。還有加強木制及其他材料的構件與混凝土構件的連接。?
下圖這個景觀構架不是一個合理的受力結構,其外挑的受力懸臂形成一個很大的傾覆彎距由柱子傳到基礎,如果沒有處理好,很容易引起整體傾覆的可能。
通過受力分析,正確評判結構的不利因素,采取有利的加強措施。比如提高柱子的剛度(尺寸加大,箍筋加密),加深基礎的埋深,或者在柱子上增加斜支撐等等構造措施。
4、結束語
景觀結構工程師不僅要遵守結構設計的基本規定,而且要將結構的概念設計應用到景觀工程設計中來。通過結構整體概念設計和局部的構造措施來實現景觀工程要求的即安全又美觀的目標。相信,通過景觀設計師的努力,不久的將來,溫州的“享綠圖”會更加生動美麗,溫州人民會更加幸福安康!
參考文獻
[1]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
[2]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
篇5
引
從原始森林里古老部落茹毛飲血的生活,到都市樹林里現代人愉悅愜意的漫步,森林不僅僅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搖籃,更是鋼筋水泥喧囂中現代人的一種內心渴望和回歸向往。隨著城市的發展變遷,離開自然又要重返自然的人們,如何保留而不是蠶食山水自然資源,并將其作為謀篇布局中重要要素,營造“山-水-城-林”有機整體,不僅僅是對中國古代“山水城市”理想的傳承和延續,也是對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 的積極推進。
1.森林公園與城市公園的區別與聯系
1.1相關概念綜述
1.1.1森林公園的概念
我國關于森林公園的一般概念大多延續了國有林場轉型為旅游實體的改革思路[1]。根據1999年的中國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GB/TI8005-1999)中對森林公園作的科學定義:森林公園是指具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風景資源和環境條件,可以開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報批準的森林地域2。
1.1.2 城市公園的概念
根據《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 85— 2002)》,“公園綠地”是城市中向公眾開放的、以游憩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設施和服務設施,同時兼有健全生態、美化景觀、防災減災等綜合作用的綠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設用地、城市綠地系統和城市市政公用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體環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3。可以看出城市公園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首先,城市公園是城市公共綠地的一種類型;其次,城市公園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城市居民,但隨著城市旅游的開展及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城市公園將不再單一的服務于市民,也將服務于旅游者;再次,城市公園的主要功能是休閑、游憩、娛樂,而且隨著城市自身的發展及市民、旅游者外在需求的拉動,城市公園將會增加更多的休閑、游憩、娛樂等主題的產品4。
1.2二者的區別與聯系
1.2.1地域位置不同
城市公園位于城市建成區內。而森林公園可能位于城市建成區內或近郊區,如上海共青森林公園;也可能位于城市郊區(距離城市1.5-3.0小時路程),如西安朱雀森林公園;也可能是距離城市居民點較遠,大型獨立的森林公園,如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1.2.2生態結構不同
城市公園是以觀賞植物、人工維持為主,養護管理投入較高,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穩定性較低。森林公園是以自然群落植物、自然演替為主,生態健全、抗逆性高。
1.2.3承載的空間功能不同
城市公園是以人工或半人工的環境為主體,通過創造環境良好的休憩、娛樂空間來滿足人們的休閑、游憩、娛樂等不同體驗要求5。森林公園則是以自然生境為主體,在滿足生態保護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通過自然游賞、生態體驗和休閑游憩來滿居居民親近自然的不同體驗要求。
1.2.4互為補充的游賞體驗
隨著“假日經濟”的發展,“假日出游”越來越多的成為城市居民的生活新風尚。而森林公園作為城市公園的有機補充,其優美的自然風光,有別于城市的生態體驗,無疑會帶給城市居民更為豐富的空間感受和心理體驗。
2.城市森林公園概念與特點
2.1城市森林公園的概念
從森林和城市的布局關系來看,大致可分為“林在城外,林在城邊,林在城中”三種。而城市森林公園應當是對“林在城邊,林在城中”兩類森林公園的統稱。關于城市森林公園的概念,不同學者均有不同見解。如“城市中出現的有較大面積的山、水、森林,滿足城市居民日常的游覽、!度假、休閑等要求的公園”6;“位于市內或市郊有一定面積,森林覆蓋率較高的自然風景”7;以及“位于城市當中并以粗放的森林景觀為主的城市公共綠地,同時為市民提供以森林景觀為特色的游憩休閑場所”8等等。其中,較為準確的概念當屬黃茂玲在其論文中所提出的,即“位于城市或城市郊區范圍內,具有一定面積和良好的森林自然景觀,同時提供與森林生態過程相適應的滿足市民日常休閑、健身、娛樂、生態體驗等活動的復合生態系統4”
2.2城市森林公園的特點
2.2.1復雜而穩定的森林生態效益
森林生態系統是以喬木為主體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環境(光、熱、水、氣、土壤等)綜合組成的生態系統;是陸地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具有最復雜的組成,最完整的結構,能量轉換和物質循環最旺盛,生態效應最強。城市森林公園作為城市中的綠心,在調節小氣候、緩解熱島效應、提供氧源、凈化空氣等方面的效益可見一斑。
2.2.2開放且互動的公園游憩體驗
城市森林公園因為與城市的密切關系(臨近城市或位于城市之中),除了具有便捷的交通條件以及良好的基礎配套外,也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閑游憩的重要場所之一。因此,對其游賞性及功能性會有更多有別于一般森林公園的需求,與居民的互動性也更強。
2.2.3獨特而深刻的城市景觀風貌
在中國傳統城市格局中,往往將山水作為城市構圖要素,水與城市渾然一體,蔚為特色9。城市森林公園作為在現代高樓密布的城市森林中鑲嵌的綠色森林,無疑會對城市景觀風貌塑造、城市特色形成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2.2.4保護與開發的綜合權衡博弈
從保護與開發角度來看,城市森林公園既要對已有森林生態資源合理保育、完善穩定,又需要從滿足居民休閑需求、豐富居民游賞體驗方面適度開發,因此,如何合理權衡二者間的關系,可持續發展,是城市森林公園規劃建設面臨的一項重要挑戰。
3.城中森林營造的規劃實例探討
以下將結合筆者對榆林市大墩梁森林公園的規劃設計實踐提出對城市格局變遷下的城市森林公園規劃設計的一些探索和體會。
3.1榆林市城市格局變遷與大墩梁森林公園的價值區位變化
榆林位于陜西省最北部,地處陜甘寧蒙晉五省(區)交界接壤地帶。榆林市中心城區位于市域中部,是大漠綠洲-生態示范城市。大墩梁森林公園位于榆林市中心城區西部,然而隨著城市空間發展變化,它逐漸由原來的生態綠地轉變成中心綠地,成為位于市中心的城市型森林公園。
3.1.1在城市格局變遷中的地理區位
從“依山傍水”到“環山順水”,從城市西北側“防風固沙生態屏障”到逐步被老城區、建成區、新城區乃至空港生態園區四面圍合的“城市綠核”,大墩梁隨著城市步伐的邁進而價值凸顯。圖1
3.1.2在城市綠地系統中的生態區位
作為生態綠心的大墩梁對于串接各類線狀綠帶、豐富城區內原本局促的綠化體系、重構城市生態格局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圖1公園在城市格局變遷中的區位示意圖
3.1.3在城市景觀體系中的視線區位
昔有“南塔北臺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今有“南水(無定河)北園(文化生態園)中茂林,綠珠串接天下秀”,規劃旨在借助視軸將古城景觀、新城景觀以及紅石峽、鎮北臺、明長城邊塞遺址帶景觀與大墩梁進行對接,以此實現傳統景觀與生態景觀齊暉。圖2
3.1.4在城市開發建設中的經濟區位
作為公共財富以及現今城區中稀缺資源的大面積綠色空間,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園的建設無疑將為區域乃至城市經濟價值提升、人氣凝聚提供新的吸引力,促進周邊地塊不斷進行功能重組,進而為城市發展開拓新的機會與領域。圖3
3.2保育與滲透的生態發展策略
3.2.1生態發展目標
保護并維系區域生物格局及生態安全
綠色理念的培植與滲透
3.2.2生態發展策略
(1)合理確定環境容量與游客容量
環境容量——采用面積法估算。
根據游賞項目性質以及公園地形特征,確定公園可游面積占總面積的40%。即23600000Х40%=9440000(平方米);
整個公園可滿足游客一日游,即可游時間為一天。日周轉率為1次。
根據《公園設計規范》,市區級公園游人人均占有公園面積以60㎡為宜。其中,水面和陡峭坡地面積占60%左右,公園人均占有公園面積以不小于75㎡為宜;水面和陡峭坡地面積占
70%左右,公園人均占有公園面積以不小于100㎡為宜。根據《國家森林公園設計規范》,主要景點人均游覽面積100-400m2/人,一般景點人均游覽面積400-600m2/人。綜合考慮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園風景撫育功能,確定其人均占有公園面積按110-200㎡區間計算。
由此,可估算出公園日環境容量為4.7-8.6萬人次
游客容量——由于公園環境容量測算中可游時間是按一天計算的,因此其環境容量和游客容量大致相同,即公園的日游客容量為4.7-8.6萬人次。
(2)優先劃定核心保育區
規劃將公園內森林、水庫生態關鍵因子劃為核心保育區,其保護與發展策略包括:保護強化原有山體、水庫、植被等自然特色;保護、修復原有山形地貌特征;適度林相改造,更新樹種,豐富植被,加強綠化郁閉度;以登山活動為主線控制山脊景觀視廊;合理控制森林內的建設規模和強度。
(3)綠色觀念滲透
規劃在核心保育區適度發展森林游賞,形成以登山眺望、文化休閑、綠色認知、回歸自然為內容的區域,通過居民與綠色的親身體驗、親密接觸強化生態觀念,實現綠色理念的滲透。
3.3多樣與融合的功能發展策略
3.3.1功能發展目標
協調各類用地,優化公園整體環境氛圍
合理增加各類設施場所滿足游客需求
3.3.2功能發展策略
(1)因地制宜,合理功能分區
規劃在生態保育的核心基礎上,充分依托現狀,形成濱水冶趣園、農莊體驗園以及綠色建設控制區三大功能區。圖4、圖5
其中:濱水冶趣園以休閑觀光、運動娛樂、濱水體驗、科普認知為主要內容,面積2.6平方公里,共規劃草波跌宕區、碧水清灣區、水生博覽區、水岸怡情區以及濕地探游區五景區。保護與發展策略包括:引王圪堵水源另辟景觀游賞水系;結合功能需求設置多樣岸線形態,豐富景觀環境;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及植栽設計動靜功能分區;弱化人工痕跡,合理控制建筑體量及色彩形態,鼓勵仿生及綠色建筑等。
農莊體驗園以田園風光游賞、農事學習、農菜品嘗、農節休閑娛樂為主要內容,面積1.9平方公里,共規劃樂舞農耕區、綠色民居區、田園牧歌區以及林果飄香區4大景區。保護與發展策略包括:保留復墾現有耕地;整治提升現有村落;適度開發農田、果林的旅游價值;引入配套服務設施,強化農業觀光游賞特色;引導發展以農業為主的綠色生態旅游產業新模式,提升原有農民生活環境與質量。
綠色建設控制區內涵蓋現狀已建成的榆林林校,鴻翔酒店、鴻翔裝飾有限公司以及新建居住小區住宅樓等多層、高層建筑,多為近年新建,規劃暫時保留,作為綠色建設控制區有效防止城市無序建設蔓延。規劃控制面積2.7平方公里,近期在控制區西北側靠近森林核心區處通過密林種植進行空間與景觀視線上的阻隔,遠期隨著城區綜合搬遷整治,發展為公園生態、景觀和設施建設用地。
(2)完善公園基礎配套
公園共設置1處綜合服務中心、8處綜合服務點,11處小賣點以及五谷坊、水溪茶坊、農家樂等景區餐飲設施、10處服務輔助用房、11處設備用房、12處主要公共衛生間、4處小型醫療救助設施點、9處主要公共電話點、9處公共展示欄,以滿足公園及主要景區的管理設施需求。此外,規劃還對公園電力電信、給水排水、綜合防災等予以綜合設計。
3.4優化與貫通的景觀發展策略
3.4.1景觀發展目標
強化公園綠色地標的天際輪廓
強化公園景觀標識
3.4.2景觀發展策略
(1)強化外部視廊貫通
考慮城景之間的聯系,公園著重控制與西入口門戶區、古城區以及鐵西新區之間的3條觀景線, 凸出山林在城區中的景觀視廊以及優美綠色天際線,增強山與城的視覺聯系。
根據控制點、觀景點及周邊景觀的分布關系,規劃著重控制與北側明長城林帶、鎮北臺之間的視線廊道,通過公園內制高點烽火臺、觀星臺與園外明長城沿線、鎮北臺之間建立視線聯系,借景入園。
(2)優化內部視線節點
根據公園地形地貌、景區功能格局,結合觀景點朝向,規劃在公園內確定了綠色山林景觀、人文景觀2處景觀控制區、4處視線通廊和14處視廊控制點,作為景觀視線控制的依據。公園建設中應留出透景線,保證觀景、眺望及對視。同時,電力、電訊等工程設施以及大型構筑物應盡可能避開視線廊道建設。圖6
表1公園內主要視廊控制點一覽表
3.5帶動與提升的社會發展策略
3.5.1社會發展目標
帶動自身及周邊運轉,提升區域經濟價值
凝聚人氣,塑造綠色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
3.5.2社會發展策略
(1)經營策略
規劃將山靈五感區、草坡跌宕區、九邊懷古區以及林海沐澤區4類地塊通過拍賣、招標
等渠道進行土地開發經營,并對其綠地率、建筑密度等地塊指標分別予以控制。地塊面積共4.0平方公里。此外,還可通過門票售賣,商店、門面、攤位、停車場等建筑、設施租賃以及餐飲店、果園等專項經營權特許出讓等方式引導公園產業經濟發展。對于公園邊緣0.5-1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土地,規劃建議進行適度的低密度高檔居住區開發,以增強收益,回饋于公園建設。要求公園整體建筑用地開發比例控制在1%以內。圖7
表2土地開發地塊控制指標一覽表
(2)建立綠色生態品牌意識
規劃在城市層面積極尋找保護與利用的最佳平衡點,通過對旅游項目、節慶活動與環境保護的持續投入打造城市綠色品牌,探索生態、社會、經濟、文化、城市品牌共贏的城市經營模式。圖8
4.結語
從森林茂盛的遠古富庶到大漠綠洲的生態名城,榆林用綠的信念扎根萌動,與“綠”結下不解之緣。從防風固沙的綠色屏障到藏水聚秀的城市綠核,大墩梁宛若一顆綠色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生長延展,烙印了它與“城”的綠脈相通。“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大墩梁森林公園規劃旨在反客為主,從由外而內的被動保護轉化為由內而外的主動發展:在山的“綠脈”以及城的“人脈”之間建立聯系,通過對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園自身環境、景觀以及設施品質的提升引導公園開發與保護良性健康發展;通過公園賞心悅目的環境以及寓教于樂的項目帶給人們綠色的享受以及生態觀啟示;使“林園”成為人們能夠在自然中呼吸的城市綠色“樂園”和生態名片。從“大墩梁”的美好構想開始,讓更多的城市森林激活能量,讓“山-水-城-林”的有機整體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抒寫絢爛的一筆,未來任重而道遠!
1、江海燕.廣州森林公園總體規劃編制方法研究〔D〕.廣州:華南農業大學,2005
2、GB/T18005一1999中國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S].
3、CJJ/T 85— 2002 城市綠地分類標準[S].
4、黃茂玲 . 城市森林公園景觀生態規劃研究-以三臺縣鳳凰山森林公園景觀生態規劃為例[D].四川:農業大學,2011 .
5、鄧雨佳 . 城郊型森林公園_三臺縣鳳凰山森林公園景觀空間設計研究[D].四川:農業大學,2011 .
6、張萬榮,錢益新,王小德.混州西郊城市森林公園總體設計探討[J]. 浙江林業科技,2003,23(3):
47一50
篇6
Key word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ity park; system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城市公園的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包含的內容越來越寬泛,不僅要面對人們對場所諸多功能的要求,還包含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作為城市中心或大眾集中的區域,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也會包含著城市設計的內容,比如商業的介入、體育場所的介入、休閑生活的場所、生態系統的人工干預或重建、甚至城市標志性建構筑物的建設等等,如何從景觀的角度來思考這諸多的、或許并不相關的功能內容需要整合在一起,將成為決定城市公園形態和體驗的重要手段。
1997年芝加哥伊利諾斯大學副教授查爾斯.瓦爾德海姆正式提出了“景觀都市主義”一詞,得到眾多的追隨者和支持者,今天這一學說已經發展到“生態都市主義”,它的核心思想是強調景觀作為未來組織城市空間發展的重要手段,充當未來城市發展的一個適應性模型。而美國賓西法利亞大學風景園林系主任詹姆斯.科納更多的是將景觀都市主義視為“一種精神、一種態度、一種思維和行為方式”。從“設計結合自然、設計結合生態”到“設計生態”,以“設計”城市中的人工生態來主動尋求城市發展的機會。這套理論在當今的城市公園設計中也非常實用和貼切。結合目前的實際工程,如何使建成后的公園在發揮游憩功能的同時,起到經濟啟動引擎的作用,帶動人氣的大量集中,從而達到設計目的--重塑商業場景,新增休閑運動空間,新建能吸引人群聚集的焦點。桃花島景觀規劃設計就是在這樣復雜功能整合要求下產生的代表案例。以下就以桃花島為例,淺議如何通過景觀手段解決功能復雜系統問題
一.項目概述
桃花島位于四川省綿陽市三江匯合處下游,四面環水,順江遠望是煙波浩渺,水天一色,兩岸是綠樹成蔭的江邊景觀大道,是綿陽城市邊上非常稀有的自然島資源。該島因是涪江水中孤島,規劃有兩橋分別連接涪城和游仙兩區, 島上由四川富臨房地產開發公司開發建設,整個島規劃用地面積27萬平米,總建筑面積45萬平米,公園規劃用地7.3萬平米。桃花島總體規劃為一個集高星酒店、高層住宅、休閑商業、休閑公園為一體的綜合性帶度假性質的島嶼。目前島中部偏北面已建有部分高層住宅樓,島西頭規劃的高星酒店正在設計階段,島南部的休閑南亞風情商業街已經建成,中部預留城市公園,看似這一系列功能多樣的建筑并不太相關,如何整合綿陽唯一的水島資源,將目前互不關聯的住宅、酒店、南亞風情餐館商業,再引入國際最為先進的體育運動休閑公園概念,運用景觀都市主義的理論,將桃花島設計成一流的休閑運動公園,就成為公園景觀設計成敗的關鍵。
二、設計目標
根據桃花島獨有的居家、旅游休閑資源、通過運動休閑公園規劃設計,將桃花島設計成:
·四川乃至國內的旅游休閑目的地,提升整個綿陽和桃花島的城市形象。
·形成綿陽的“名片”。形成集體育運動、生態健身、文化休閑、生態島居、高科技森林氧吧商業休閑、城市慶典于一體的多功能、現代化的體育運動公園。
·形成多層次、親水性、高技術聲光結合的商業休閑公園。
·改變一般城市公園目的性導向規劃,及維護成本高的弱點,形成低維護,高人氣、活動自由的新型公園。
三、設計目標分析
·旅游休閑目的地的建設
針對桃花島是綿陽稀缺的島資源,高星酒店、南亞風情商業街的存在、再引入休閑體育概念,加上用景觀手段設計有超高吸引能力的公園,把桃花島建成四川乃至國內的旅游休閑目的地,應該成為可能。
·休閑體育運動公園概念的引入
篇7
Key words: Jianhu;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concept
中圖分類號:F407.9 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1-0020-02
1 項目概況
建湖縣地處蘇北里下河腹部,江蘇省鹽城市中西部,北緯33°16′~33°41′,東經119°33′~120°05′。全縣總面積1160平方千米,陸地面積906平方千米,占78.1%,水域面積254平方千米,占21.9%。全縣地處揚子淮地臺蘇北斷拗帶。西塘河縱穿南北,從建湖縣中部穿過,是鏈接東西兩岸的紐帶,是城市的主要休憩場所。
2規劃布局
2.1 設計理念
用生態景觀的設計理念來做西塘河的整體規劃,力求將活水引入規劃的居住區內,形成互相貫通的水網系統,提高人居環境質量,也提高水系的自身凈化能力,提升整個規劃區的生態環境質量。以濱水公園為戰略源點,建立空間聯系的紐帶,使城市與水體相交融,切實為市民提供一個舒適、安全并有怡人風景的一個可供觀景、健身并能親水、游憩的空間。
2.2 總體概念設計
西塘河作為建湖縣景觀環境的關鍵一環,是構建建湖縣生態城市的重要依托。我們整體上對水系進行形態整理、對岸線進行分類改造,使其形成工程性與生態性并重的循環水系。對其進行“橋、島、綠、景、居和水、堤、路”的統一安排和有機規劃,并借鑒江南園林“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和疊山、理水及借景等手法,規劃區以西塘河為源組織景觀體系,形成“一帶兩軸四廊多節點”的景觀系統。如圖所示:
2.2.1一帶
即西塘河,是景觀系統的核心要素,也是景觀系統的組織中心。
2.2.2 兩軸
即一主一次兩條景觀軸線,東西向景觀主軸串聯大型綠地、文化廣場、商業街和親水平臺,延續至西塘河以東;南北向景觀次軸串聯街頭綠地、小廣場和社區商業中心,限于西塘河以西。
2.2.3 四廊
通廊分為兩級,主要通廊為貫穿基地的森達路、雙湖路,次要通廊為基地內部的兩條道路。
2.2.4 多節點
軸線與帶、軸線與軸線相交處形成多個景觀節點。
2.3設計構架
整個西塘河以“生態—人—城市”為設計主線,以生態曲、文化頌為主題。營造“以水為神、為綠添彩”的生態景觀。
3 設計目標
3.1 以人為本,以史為魂
集建湖文化展示,改善建湖環境,市民休閑游憩的城市景觀為一體,綜合提升建湖地區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4 設計原則
4.1 實用性
進行不同的功能分區,以滿足人們不同的使用需求。
4.2 個性化
突出生態綠化特點,以水為主,綠化為輔,增添景觀小品,傳承地區文化特色,提成建湖城市品位。
5 功能分區
切實考慮市民不同功能的需要,由南至北將濱水公園景觀設計分成三段:第一段——生態游憩區;第二段——城市商業文化活力濱河區和濕地公園區;第三段——城市生活風情區和娛樂活動主題公園區。
5.1生態游憩區
此區的設計以堤分隔水面,屬帶形岸型。河堤兩岸栽滿楊樹,既起到景觀欣賞的效果,也能起到防洪的作用,我們把現狀的河堤加以修飾,自然的綠坡緩延到河道,上面保持3.5-4米寬的步行道,漫步在綠蔭覆蓋的河堤上,人們能夠欣賞到兩側不同的景致,一邊是雅致的休閑空間,一邊是廣闊的湖面,開敞大氣。
在設計時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力求所有的景觀環境和小品都能為居民提供便利服務,濱水綠帶的空間供居民休閑納涼,是居民溝通交往,散步閑談和修養身心的場所,在綠地空間中布置大量的活動場地,親水平臺,休閑景觀構架和坐凳,能充分滿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5.2城市商業文化活力濱河區和濕地公園區
5.2.1城市商業文化活力濱河區
作為中間商業區的中軸線的延伸段,這里為購物消費的人群提供一個可以停留的濱水休閑活動空間。考慮到從地面到河堤有2米多的高差,給人們觀水造了不便,我們運用特色地段高差處理,設計了平地架高3米的臨水觀景平臺,使人們有開闊的視野觀賞對岸的景色。其中利用3米高的架空層可以做商業,做餐飲或者展示,吸引人氣,讓此區成為最為繁華和人流匯聚量最大的地方。
建湖是淮劇文化和雜技文化之鄉,我們充分挖掘建湖地區的歷史人文,并給其融入更多的時代氣息,架起來3米高的濱水廣場可以作為戲迷大匯演的舞臺,傳承建湖的歷史文化,同時此地也可以在節假日開展煙花雜技節,豐富市民生活。
5.2.2濕地公園區
我們引入生態游憩的開發概念,形成一個合理的半人工濕地生態系統,使其具有良好的自我循環,自我修復和自潔的功能,以適合的開發項目促進土地的經濟效益。建成翠湖鳴曉、清風綠嶼和碧域曲韻幾個獨特的景觀小品,為人們的休閑提供良好去處。
翠湖鳴曉——是以娛樂休閑為主的功能區,小木舟泛湖,健身廣場,水上茶亭,觀景湖心島,彩葉林等景點設施,使人們在抗體健身中,漸進幽靜的樹林與濕地,去感受大自然的氣息。
清風綠嶼——是在湖中島嶼設置的建筑小品,供人們休息停留,朋友們喝茶打牌,以盡情享受四面環水的愜意感受。
碧域曲韻——是一個服務性小品。充分體現親水特性,在中間的低洼處設計了伸進濕地的棧橋,其與木質的瑜珈平臺和觀景亭,在林間和水中不斷的穿插相連希望途徑此處的人們可以駐留,感受濕地的獨體景觀。
5.3城市生活風情區和娛樂活動主題公園區
5.3.1城市生活風情區
將彼岸線空間與建筑環境融合起來,精心處理開放空間和河道邊緣線,使之富有變化,以創造一個充滿趣味的空間和生動的湖濱環境。加強公園的綠化,在設計中強調場所的公共型,功能內容的多樣型,水體的可接近性及濱水景觀的生態化設計,創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滯留的休閑場所。此區的功能多樣,如:林蔭步道,成片綠蔭休憩場所,健身區,音樂廣場,游艇碼頭,觀景臺,賞魚區等,結合人們的各種活動組織景觀,與酒吧,茶室建筑相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活休閑體系。
5.3.2城市形象廣場
晨曦廣場位于河道的轉角處的三角地塊,是東部濱河綠化帶的起點,更是城市形象窗口,在廣場重點部位設置體量較大的標志性雕塑——愿望塔,充分運用光,聲,電等現代科技手段,給人留下強烈的視覺印象,使之成為城市標志性的構筑物。
5.3.3娛樂活動主題公園區
此區的設計與市民娛樂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為居民提供廣闊的綠色空間,人們可以在這里進行休閑娛樂活動,分成幾個園區:兒童游樂園,科普園,香草園。同時注重區域內景觀的形象特色,創造出自然環境與人工景觀相融合的環境空間。
兒童游樂園——規劃有親子樂園,游戲場地,迷你森林,增加兒童體驗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另規劃林蔭廣場,給看護小孩的大人提供休憩空間。
科普園——設計以人文和生態為理念,通過公園設計傳承人文精神,保護培育基地生態環境,發展科普教育,讓公園城市豐富市民休閑生活的綠色樂園。
香草園——具有宮廷花園的浪漫氣息的主題花園,開敞的綠草坪,魔幻迷宮,各色郁金香花,共同制造一個美輪美奐的婚慶大場地。
6 結語
建湖西塘河的濱水空間設計,充分結合了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建湖的文化特色,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建筑理念,為整個建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素,把人們的需要與景觀完美結合,切實提高了建湖地區的環境質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質。
篇8
景觀概念作為視覺美學意義上的概念與"風景"、"景致"、景色"同義作為地學概念與地形、物同義,主要用來述地殼的地質、地和地貌屬性作為生態系統的能流和物循環的載體形成時期從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紀20世紀以景觀為
對象的研
究
景觀作為審美對象,是風景詩、風景畫及園林風景學科的研究對象作為地學的研究對象,主要從空間結構和歷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觀生態學及人類生態學的研究對象,不但從空間結構及其歷史演替上,重要的是從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關
學科建筑、城市規劃、園藝等自然地理、歷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態科學、現象學、區域科學等
1.2 景觀設計與景觀設計師
景觀設計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以為人創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的環境的科學和藝術。
對該學科,國人常以"造園"、"園林"、"風景園林"、"景觀建筑"或"景觀"、"地景"等與之對譯。筆者主張以"景觀設計學"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對該學科的一種理解以及景觀設計師所從事的工作實踐的理解。景觀設計師(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國景觀設計學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為一種職業的稱號,第一次在紐約中央公園委員會中使用。用本學科權威史學者,已故哈佛大學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話說"他們參照與建筑物相應的職業-'建筑師',發明這個名字用來表達與整體景觀相對應的一種職業,而尤其強調'設計'。設計包括對問題的分析、設計一種解決方法以及監理這一解決方法的實施。什么問題呢?任何關于人類使用戶外空間及土地的問題,其范圍是無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經典著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書中也有一段點題的話語道破了景觀設計師的工作及其對應學科的定義:
"我們可以說景觀設計師的終生目標和工作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諧相處"。
當然,該學科更為貼切的名稱可能是"土地的設計"。
現代景觀規劃理論強調規劃的基點以人為本,在更高的層次上能動地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以維護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與持續。因而,景觀規劃師是協調者和指揮家,是可持續人居環境的規劃設計和創造者。
2 景觀規劃設計專業發展
2.1 歷史概況
早期美洲土著對于現代美國景觀設計,除了在園藝方面稍有貢獻外,基本上沒有什么影響,殖民時期的景觀設計也只是對意大利、法國或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園林設計的模仿。始于英國、卻盛于美國的工業革命,為美國帶來優越的物質文明。但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導致了資源和環境危機,給人類生存帶來威脅;另一方面,大工業生產使整個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數貴族及其侍從,集居在城市里的人們需要一個身心再生的空間。
將景觀視為愉悅和滿足的現代觀念,是藉由風景畫和庭園設計而提高的。當西方國家逐漸現代化時,藝術家嘗試捕捉自然的氣氛和表達自然的特質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國充滿畫意的風景和具原野風貌的壯麗的景觀是19世紀與20世紀早期影響美國景觀價值的兩大主導因素。一大群藝術家、作家熱情地贊美大自然,謳歌大自然。
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美國的景觀規劃設計誕生了。
2.2 1858年紐約的中央公園與傳統造園的分離標志著美國景觀規劃設計專業的創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與合伙人Vaux按當時流行的自然風格完成了紐約中央公園的設計。這個公園圍著圍墻,景色非常優美,和當時大城市惡劣的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圖1,紐約中央公園, 俞孔堅攝)。它滿足了市民尋求慰藉與歡樂的愿望,促進了不斷高漲的回歸大自然懷抱的潮流,因而使設計者一舉成名。與此同時,Olmsted還堅持把自己從事的專業從傳統的造園專業中分離出來,把自己從事的專業稱為"景觀設計",把自己稱為"景觀設計師",并于本世紀初在哈佛大學主持了景觀設計課程。以紐約中央公園的設計為起點,景觀規劃設計從此走上獨立的道路并發展為一門新的學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學開設景觀規劃設計課程
在美國,景觀規劃設計專業教育是哈佛大學首創的,在某種意義上,哈佛大學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史代表了美國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史。從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觀規劃設計師在城市公園綠地、廣場、校園、居住區及自然保護地等方面所做的規劃設計奠定了景觀規劃設計學科的基礎(圖 2,作為國家歷史文物的Olmsted設計事務所舊址, 俞孔堅攝)。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學開設了景觀規劃設計專業課程,并在全國首創了4年制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學士學位。美國的景觀規劃設計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開始主持哈佛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實踐以及專業教育在哈佛大學的確立,使美國的景觀規劃設計一開始便定位在一個很大的活動范圍內,包括城市公園和綠地系統、城鄉風景道路系統規劃設計,居住區、校園、地產開發、農場和國家公園的規劃設計和管理,隨后又進一步擴展到主題公園和高速公路系統的景觀設計,這使景觀規劃設計師成為人居環境的主要規劃設計師和創造者。
2.4 哈佛大學景觀規劃設計專業教育體系
哈佛大學的設計學科群包括建筑學、景觀規劃設計和城市規劃。建筑學的專業教育始于1893年,脫胎于文理學院的藝術課。此后,于1900年開創了景觀規劃設計專業課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內開設了城市規劃課程,這便是哈佛城市規劃專業教育的起源。
1908-1909學年開始,哈佛已有了系統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的研究生教育體系,并在應用科學研究生院中設碩士學位。1923年哈佛大學開設了城市規劃課程,形成建筑-景觀規劃設計- 城市規劃三足鼎立的格局,并發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學成立設計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碩士生和極少數的博士生,同時培養多個層次的進修生,沒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觀規劃設計被作為一個非常廣的專業領域來對待,從花園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態規劃,包括流域規劃和管理。景觀規劃設計師應兼有工程技術和設計學的創造能力,同時必須具有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的責任心。由于人類活動的不斷增強,城市的不斷擴展,景觀規劃設計師的任務不僅是設計和創造新的景觀,同時在于景觀保護和拯救。為此,他們往往是造就多種文化和生態背景下的人居環境的不可替代的專家。
景觀規劃設計的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利用各種知識進行決策的能力,鼓勵學生從先哲的作品中,從藝術、設計理論、民用工程中,以及從場地分析中獲取營養,同時強調影響設計過程的土地規劃和生態分析,研究社會、經濟、法律、環境和政策等, (圖3,哈佛大學景觀設計學生的實習, 俞孔堅攝; 圖4,哈佛大學景觀設計進行公眾參與與規劃實踐, 俞孔堅攝。圖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畢業典禮, 吉慶萍攝)。
2.5 哈佛大學景觀規劃設計課程
哈佛大學景觀規劃設計課程分3類:設計課(Studio)、講課和研討會(Lectures and Seminars)、獨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設計課是學習和探索的核心,授課和研究強調關鍵問題的分析,重視對視覺、理論、歷史、專業實踐活動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課程著重設計技能的培養,廣泛涉及與景觀規劃設計相關領域的技術與知識。
講課和研討會主要是講授與探討景觀規劃設計的歷史、理論及方法論。獨立研究是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論與方法論的基礎上,開展某一方向的專門性研究,由導師指導,基本上獨立完成研究,寫論文。
篇9
人類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形成的遺跡,不僅展現著獨特的地質風貌,更承載著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歷史過程,具有巨大的價值。近年來,地球環境惡化這一問題已成為人們研討國際社會可持續發展議題時繞不過的話題,如何平衡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成為人類面對生存環境的主要矛盾。為保護重要的礦業遺跡,同時使環境恢復到自然的狀態,建設國家礦山公園是治理礦山生態環境的一種新思路,是有效保護和科學利用礦業遺跡資源,加強礦山生態恢復與環境治理的重要舉措之一。
1國內外礦山公園發展狀況
1.1國外礦山公園發展狀況
礦業遺跡是人類礦業活動的歷史見證,是具有重要價值和需要保護的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國外還沒有“礦山公園”這個提法,但對于地質遺跡、礦業遺跡都有比較規范的保護性法規和做法。自1975年《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正式生效以來,已先后有波蘭、法國、玻利維亞、墨西哥、德國等國的礦山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保護人類文明發展具有普遍價值和重要意義的礦山遺址的典范。同時,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通常是依靠設置國家公園的方式對這類遺跡資源加以保護[1]。
20世紀60年代初期,礦業遺跡是作為文化遺產的一個分類納入到國家公園和地質公園中加以保護和開發的,如澳大利亞在墨爾本東部建設的巴拉臘特鎮礦山公園。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傳統工業的衰退、環境意識的加強和環保運動的高漲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礦區廢棄地的改造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證。1972年美國西雅圖煤氣廠公園,是最先用景觀設計的方法對工業廢棄地進行再利用的先例,景觀設計師哈克尊重并利用基地現有的資源,從已有的元素出發進行設計,而不是把這些資源、元素從記憶中抹去。經過有選擇地刪減后,剩下的工業設備被刷上了鮮艷的顏色和簡單的覆蓋后作為雕塑或室內器械被重新利用,將工業設施和廠房改成餐飲、休息、兒童游戲等公園式的做法,保持了其歷史、美學和實用的價值,體現了工業景觀的美學文化價值。20世紀90年代,設計師嘗試用景觀設計的手法,一時間出現了許多用景觀規劃來處理廢棄礦區的公園。美國蒙大拿州Anaconda銅礦Old Works改造項目,建設依托周邊壯觀的山區風景和原有的歷史風貌,將其開發改造成高爾夫球場,最終帶來上百個工作崗位和數百萬美元的收益。使優美的礦山環境與礦產開發遺跡融為一體,成為展示自然與人文歷史場所,甚至成為著名的旅游地和獨具特色的靚麗風景。
設計師們通過這些案例的實踐證明,景觀學和生態學的有機結合,非但可以有效改善工業廢棄地的生態環境,且能推動生產、旅游觀光等多元化經濟的發展。在相關論著方面,西蒙茲的《景觀設計學》中的部分內容涉及到礦山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容,《人工場地:對后工業景觀的再思考》(ManufacturedSites: Rethinking the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是一本迄今為止針對廢棄地更新的匯集百家言論的專著[2]。
在該領域國外研究較早,由于工業技術先進帶來的環境問題促進了該領域的發展。成功解決了景觀的碎裂化問題,將散碎的不同異質性的景觀合理組織起來重新利用,使生態系統生產力有所提高;利用生態設計原理,尊重地方性原則,有效節約了建設成本。對我國礦山公園建設很有借鑒意義。
1.2我國礦山公園發展情況
國家礦山公園系以展示礦業遺跡景觀為主體,體現礦業發展歷史內涵,具備研究價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們游覽觀賞、科學考察的特定空間地域。
我國廢棄工業遺址景觀再利用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以前,許多礦區開展生態恢復工作,綠化造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環境。此后,在相關理論和技術的指導下,通過生態恢復植被重建等方法改造礦山生態環境條件的做法開始運用。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大地藝術、場地精神等的興起,使礦山廢棄地的治理在生態恢復的基礎上融入了觀光、游憩和工業旅游等內容,繼而出現了礦山公園的概念和具體實踐。2004年國土資源部下發了《關于申報國家礦山公園的通知》,這也是國內第一次正式提出礦山公園的概念。2005年,我國產生了首批28家國家級礦山公園名單;2010年,經過嚴格審查,第二批33家國家級礦山公園的名單也已出爐。總的來說,61家礦山公園覆蓋了十幾個礦種且特色鮮明,都有較高開發價值。如俞孔堅大師設計的廣州歧江公園,為礦山公園的研究與開發提供了科學的借鑒和參考。與此同時,礦山公園的具體實踐也在一些地方陸續展開,如已建設成的鶴崗國家礦山公園,修復了被破壞的礦山環境,成為嶺北典型煤礦城市特色和豐富歷史文化底蘊的工業遺跡。雞西恒山國家礦山公園在總體規劃時,利用礦井、礦工、礦產品等為主要景觀題材,充分展示了煤礦文化。在工業廢棄地開發的一些相關理論方面,如王向榮對西方近年的后工業用地的改造作了闡述,指出了后工業景觀設計中所蘊含的生態理念,對礦山公園建設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總的來說,國內礦山公園建設的基本現狀是:宏觀上公園規劃的指導思想一致,設計目標明確,特色也各有側重。但缺乏對同種類礦產礦山公園的細化設計,各礦區自身的特色挖掘不夠深入,設計缺乏針對性,易導致“千園一面”[3]。
2礦山公園可持續發展的特點
2.1 可持續發展定義
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可持續發展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礦業遺跡保護必須與提高當地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相結合,嚴格遵守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有關法規,先評價后開發,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以環境容量為約束,以永續利用為目標,積極提倡可持續的生態旅游理念,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4]。
2.2 礦山公園可持續發展特點
①保護環境的景觀空間格局。作為礦山公園,它具有生態、景觀、文化、生產、經濟等方面的多重屬性,在規劃與建設過程中準確把握其建設定位事關礦山公園建設的成敗與效率。植被恢復與重建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作為恢復生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礦山公園,以生態恢復為主,整個生態體系的恢復是主要問題。對礦山公園來,是為觀光者提供休閑娛樂、科普教育的場所。景觀功能充分圍繞遺跡保護、工業景觀展示、礦區生產、科學技術教育與宣傳的內容配合生態建設協調發展。植物景觀的營造,主要是增加其多樣性。
②合理運用資源的景觀規劃。作為礦山公園有別于任何一個園林景觀或生態景觀的規劃與建設,具有其場所特質所決定的特定的景觀特性和環境特征。具有與此相適應的指導思想、設計原則、功能定位及目標定位,所有這一切建立在對礦山遺跡的景觀特質與環境特征的詳細調查、分析與研究的基礎,以及完整的礦山公園規劃設計體系。
③適應社會發展潮流的公園風格。不同的礦山公園有其特定地域的自然環境,諸如氣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特點,同時還具有地域文化背景,礦廠從建設到生產一直到最后枯竭這一特定時段的歷史背景。每個礦山公園在規劃設計及其建設過程中皆要緊密地聯系特定地域的自然環境、文化背景及歷史時效。突出個性特色應該尊重并遵循事物發展的過程,景觀設計的設計過程是設計師與場地之間反復對話交流的過程,設計師只有對場地進行深層次的觀察和理解,才能把握其個性特色。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風格派、構成主義及大地藝術等,每一種藝術思潮和藝術形式,都為景觀設計師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藝術思想和形式語言,用景觀手法體現工業景觀元素藉以突出其特色。
④增加經濟效益的再生設計。在對礦山遺跡公園進行景觀設計時,存在著資源的景觀功能置換性不強等問題,認為廢棄地上的工業景觀,沒有什么保留價值。也就沒能合理的和效利用起來,造成建設成本加大,物資浪費現象嚴重,特色不夠鮮明,導致資源的景觀功能置換性不強。景觀是一種可持續的景觀,對退化景觀的恢復與設計可以產生新的美學和對美感新的理解。加強資源的景觀功能置換性,避免將廢物轉化為污染物,而將廢物變成資源,取代對原始自然材料的需求,產生新的經濟效益,降低改造的成本。
3礦山公園發展趨勢
3.1 完善法律法規體系
用《國家礦山公園建設與管理條例》以及地方各級管理實施辦法,指導礦山公園的申報、規劃、審批、監督管理等,為礦山公園的建設與管理提供法律保障,以促進礦山公園的可持續發展。
3.2 健全管理機構和管理體制
結合當前地質公園建設,配備相應編制,行使公園的行政管理職能,監督公園的建設、宣傳、計劃、規劃實施以及科研立項等工作,為礦山公園建設提供強有力的體制機制保證。
3.3 規范礦山公園的建設規劃和景觀設計
針對國家礦山公園的規劃和景觀設計制定出詳細的規范,在礦山公園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等項目的建設方案與實施計劃,作為指導礦山公園景觀設計的基本指南,為礦山公園建設提供具體設計規范。
3.4 建立多渠道投資機制
國家礦山公園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在保證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的前提下,制定礦山公園建設的優惠政策,引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確保礦山公園的有序發展。
作者簡介:孔祥南(1989-),女,大連工業大學設計學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景觀規劃設計。
曹福存(1969-),男,遼寧朝陽人,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景觀規劃設計。
參考文獻
[1] 張錦瑞,寧麗平,時力華.礦山公園建設與對策研究――以唐山開灤礦山公園建設為例[J].現代礦業,2009,(3):1-4
篇10
隨著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工業用地的規模及空間布局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形成了大量的工業遺址。如何運用景觀設計的途徑保存城市工業文化特色、并重新組構產業價值,使工業遺址改造再利用,將是城市發展與特色營造的重大課題;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條件;從而減少其對環境的污染,避免引發許多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
1 相關概念
1.1 工業遺址
所謂遺址(Sites)即人類活動留下的遺跡,屬于考古學概念[1]。套用上述概念,工業遺址(Industrial Sites)就是人類工業活動留下的遺跡,其中包含2層含義:一是工業遺產[2](Industrial Heritage),屬于不可恢復的歷史文化資源;二是棕地[3](Brownfields),屬于可改造再利用的閑置工業土地資源。
1.2 工業遺址景觀設計
工業遺址景觀設計就是運用景觀設計的途徑對具有歷史、社會、技術、建筑、審美啟發和科學研究價值的閑置荒廢的工業空間進行改造再利用,其空間主要包括場地、建筑、廢棄工業設施、廢棄材料、土壤、水體和植物等景觀要素。其內涵不僅僅是將廢棄的工業空間改造再利用,而要在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通過對工業遺址的藝術處理,延續場地的工業文化特色。
2 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研究進展
2.1 發展歷程
工業遺址景觀設計是歐美發達國家在20世紀60~70年代逐步興起,90年代獲得迅速發展的一個景觀設計領域。國外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歷程[4]:20世紀60~70年代,伴隨著工業革命遺留下來的環境問題,工業遺址景觀設計開始出現;20世紀70年代美國大地藝術家參與廢棄地的更新實踐,礦區更新運動與大地藝術結合;20世紀80~90年代,生態思想與生態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促進了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德國魯爾區的更新標志著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成熟;21世紀初,科技的發展和生態美學思想的普及,促進了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繁榮。
在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研究歷程中,德國對工業遺址的保護與再利用、廢棄工業設施的循環利用和生態技術的開發與利用,促成了工業遺址景觀設計容納和集合了多學科多專業的技術和理念,將工業遺址景觀設計實踐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5,6]。
2.2 研究進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國內相繼出現了工業遺址觀設計實踐,國內學者在總結國外設計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理論提升,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
德國的魯爾區是老工業基地衰落的典型,對于魯爾區的復興與其中的景觀設計案例是國內關注的重點。王向榮[7]最早介紹了魯爾區中的北杜伊斯堡風景公園和薩爾布呂肯市港口島公園,含蓄地指出當代景觀設計師應該大膽探索并使用能“體現當代文化的設計語言”。丁一巨[8]多次介紹了歐洲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實例,特別是對德國做了豐富的研究,提出了“工業化的花園王國”概念。劉撫英等[9]結合對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現場調研,重點分析了公園設計者在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景觀整體布局、生態對策、尊重自然演化進程等方面的設計思想及具體措施。張艷鋒[10]介紹了杜伊斯堡鋼鐵廠的改造,以期為國內類似的廢舊工廠找到理想的開發模式。李建斌等[11]重點對德國工業景觀的建設進行研究與分析,分別從舊有工業景觀更新再利用到新建工業景觀設計和建設2個方面進行闡述,揭示其中蘊含的一些基本的設計方法和建設模式。羅萍嘉等[12]則從景觀層次與廢棄構筑物適應性再利用2個方面深刻分析了杜伊斯堡北部風景公園的設計手法。
此外,張杰[13]從政策、規劃思想和開發實踐3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倫敦碼頭區改造的發展過程,深入探討了這一改造與英國總體經濟結構變化尤其是倫敦城市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孫曉春[14]則對理查德?哈格的西雅圖煤氣廠公園這一劃時代的作品進行了分析,認為他“在利用中合理保護”的做法值得人們在城市化進程中遇到類似的工業廢棄地改造學習和借鑒。虞蒔君等[15]認為菲爾德設計事務所為紐約市清泉公園設計競賽所作的獲獎方案“生命景觀”,開創了生態風景園的新形式以及工業遺址再生的新范例。張健健[16]認為多倫多當斯維爾公園設計競賽獲獎方案“樹城”的設計理念,無論是在城市公園的設計和建設方面,還是在城市廢棄地的恢復和重建方面,都為人們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借鑒。
中山岐江公園的設計,是中國最早改造工業遺址最成功的范例,其設計形式不同于以往的中國傳統園林或西方古典園林,更多地吸取了城市更新和生態恢復等現代西方景觀設計手法,表現出人們在生態學更新設計思想、美學和藝術思想、多元化思想3個方面的追求,為工業衰退所遇到的社會與環境問題帶來出路。簡圣賢[17]分析了歧江公園設計中的不足之處,認為設計師對于場地的認識與解讀存在不足,過多地強調改造和再生而忽略了保護工業遺產的原真性。
張艷鋒[18]從建筑、文化和產業等不同角度對沈陽鐵西工業區的改造振興進行了分析,探討并提出了具體的處理手法。朱建寧等[19]介紹了改建日照市銀河公園的指導思想,以場地原有的景觀特征和歷史文脈作為設計重點,營造出既有自然文化特征,又與現代城市肌理融合的城市公園。俞孔堅等[20]通過2010年上海世博中心綠地的定位研究和設計案例,探討了大城市公園綠地的功能定位研究方法,以及工業棕地的生態恢復和工業遺產的利用途徑,在滿足大型會展功能的同時,為創造城市環境與文化的可持續性,提供一個可持續的景觀。
文化創意產業是新型的都市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為城市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也為舊城改造提供了新的契機,體現了保護工業建筑遺產的新思路。于雪梅[21]以前民主德國援華項目北京798廠為例,探討了在舊廠房與舊倉庫中打造文化創意園區的途徑,并對如何保護工業建筑遺產進行了思考。李飛[22]把歐美出現的大多數工業遺址景觀設計成果歸為后工業景觀的園林,認為這種園林流派立于功能主義之外而繼承了文化。
對工業遺址的改造是受環境保護主義和生態思想影響從“環境生態原型”生發出來的[23]。包志毅等[24]對土壤基質改良、植物種類選擇和植物種植技術3個環節進行了分析,從環境生態特別是植被恢復角度探索工業遺址景觀設計,反映了風景園林學科與建筑學科、城市規劃學科不同的著眼點和理論背景。周曦等[25]從設計師的角度出發,結合生態學的觀點,對當前設計領域的所謂“生態設計”等一些觀點進行了分析和批判。
3 結語
工業遺址景觀是城市可持續性發展的體現,是具體解決城市健康而有序發展的一個新手段,也是延續城市活力的有效途徑。它已經遠遠超出了單純的景觀設計領域,而更多的屬于城市及全世界范圍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是一個龐雜的學術領域和一項復雜而艱辛的工作,需要更多相關領域學者的關注。中國工業遺址景觀設計還處于起步階段,由于對工業遺址景觀價值的認識以及實踐經驗的不足,造成目前工業遺址景觀改造再利用中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因此,需要人們在對國外經驗借鑒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為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與景觀、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特色,對工業遺址景觀設計展開更為深入廣泛的研究。
4 參考文獻
[1] 喻學才.遺址論[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2):45-49.
[2] TICCIH.The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R].Paris:TICCIH,2003.
[3] 牛慧恩.美國對“棕地”的更新改造與再開發[J].國外城市規劃,2001(2):30-33.
[4] 梁芳.我國后工業公園設計探討[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7.
[5] 蔡海燕,彭震偉.德國埃姆歇地區的空間、生態和經濟更新――從埃姆歇園國際建筑展(1989-1999)到埃姆歇景觀公園規劃(2000-2010)[J].現代城市研究,2007(4):82-88.
[6] 迪特?哈森普魯格(德Dieter Hassenpflug).德國在后工業時代的區域轉型――IBA埃姆瑟公園和區域規劃的新范式[J].劉崇,譯.建筑學報,2005(12):6-8.
[7] 王向榮.生態與藝術的結合――德國景觀設計師彼得?拉茨的景觀設計理論與實踐[J].中國園林,2001(2):50-52.
[8] 丁一巨,羅華.鐵城景觀述記――德國北戈爾帕地區露天煤礦廢棄地景觀重建[J].花園與設計,2003(10):11-13.
[9] 劉撫英,鄒濤,栗德祥.后工業景觀公園的典范――德國魯爾區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考察研究[J].華中建筑,2007,25(11):77-85.
[10] 張艷鋒,仝雷,陳伯超,等.舊工業建筑的改造――沈陽市鐵西工業區舊廠房改造[J].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9(4):292-295.
[11] 李建斌,王重亮.德國工業景觀建設[J].工業建筑,2008,38(1):45-49.
[12] 羅萍嘉,錢麗竹,井淥.后工業時代的風景――德國杜伊斯堡北部風景公園[J].裝飾,2008(9):67-69.
[13] 張杰.倫敦碼頭區改造――后工業時期的城市再生[J].國外城市規劃,2000(2):32-36.
[14] 孫曉春,劉曉明.構筑回歸自然的精神家園――美國當代風景園林大師理查德?哈格[J].中國園林,2004(3):11-15.
[15] 虞蒔君,丁紹剛.生命景觀 從垃圾填埋場到清泉公園[J].風景園林,2006(6):26-31.
[16] 張健健.從廢棄軍事基地到城市公園――多倫多當斯維爾公園設計及其啟示[J].規劃師,2006(3):94 -96.
[17] 簡圣賢,何志華.我國工業遺址設計案例分析――中山歧江公園[J].園林,2006(11):14-15.
[18] 張艷鋒,仝雷,陳伯超,等.舊工業建筑的改造――沈陽市鐵西工業區舊廠房改造[J].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9(4):292-295.
[19] 朱建寧,鄭光霞.采石場上的記憶――日照市銀河公園改建設計[J].中國園林,2007,23(1):18-24.
[20] 俞孔堅,凌世紅,方琬麗.棕地生態恢復與再生:上海世博園核心景觀定位與設計方案[J].建筑學報,2007(2):27-29.
[21] 于雪梅.在傳統與時尚的交融中打造文化創意園區――以前民主德國援華項目北京798廠為例[J].德國研究,2006(1):55-80.
[22] 李飛.1960年代以來的當代園林流派[J].城市規劃學刊,2005(3):95-102.
篇11
1、蘇州工業園區的城市景觀體系分析
1、1蘇州工業園區綠地系統構成
工業園區的景觀系統存在在一定的特殊性,它首先是一個“龐大”的城市系統,融合了居住、商貿、娛樂設施,其次它還是一個工業區,這里還將落戶大量的工業企業。蘇州工業園區建設過程中,首先是完善的綠化系統規劃,高標準高質量的環境綠化是工業園區城市規劃中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出于對環境的重視,工業園區規劃中專門有綠地規劃篇章,主要理念是將綠地分級形成一個系統。市級公園規模大,內容全,服務于全市居民;區級公園輻射一定范圍的居民,特色鮮明;鄰里級公園配套鄰里中心區規模的小公園。市,區,鄰里三級公園的配置構成了工業園區綠地規劃的一個系列。
其中:(1)市級公共綠地:主要是西端文化區內的城市廣場和東端城市核心區的城市廣場以及600ha的金雞湖水面和湖畔公園。這是較為集中的城市綠化公園,既可改善城市環境、創造積極健康的活動場所,又可提供優美的城市景觀。(2)區級公園有:香樟園,紅楓園,白塘公園,沙湖生態公園等,各具特色。(3)鄰里公園:每個鄰里小區均設置有半徑100m的鄰里公園,服務于整個鄰里小區;小區內還根據具體情況再配置組團綠化,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優美的室外活動空間。還有諸如其他的包括綠化隔離帶、緩沖帶等各種綠化設計,這種隔離帶、緩沖帶和各級公園綠地點、線、面相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綠化網絡,并構成花園式的一座新城。
1、2蘇州工業園區景觀綠地的特點
環境優質是蘇州園區給人們的一個總的感受,仔細分析:理性布局和策劃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所在。除了規劃上的成系統之外,園區綠地具有幾個特點:(1)不同區位布局綠地。一個城市用地是十分有限的,綠化用地同樣應該理性控制,并非越多越好。蘇州園區綠化的用地比例是13%,和其他城市類同,但因為其中集中布置在生活區內感覺就特別明顯,相反,工業園區內注重效率,就不再安排公園之類的公共綠地了。(2)注重綠地的實用性和經濟性。大凡,綠地本身是只有投入而不會產生經濟效益的,而綠化它會帶來社會效益和間接經濟利益。因此在建設綠地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地加強綠地的實用性,方便居民進入活動。蘇州工業園區的綠地均勻地布置在居住區中并且設計就避免了中看不中用的弊病。(3)創造特色,合成其他元素一起發揮作用。蘇州工業園區的景觀綠地許多都經過精心設計,并賦之于理念,可以說每一個公園都有自身的特色。有些在植栽上,有些在功能上,香樟園、紅楓園、生態園就是例證。此外,園區許多公共綠地中還整合了建筑,水體,文化古跡等要素,賦之于內涵,重元寺,陽澄湖休閑度假區等是例證。
2、蘇州工業園區的城市景觀建設的兩個亮點
2、1亮點一――區級特色公園:紅楓林
作為2002年起動的重點綠化工程,蘇州工業園區開辟了一片紅楓林。這片紅楓林占地7公頃,位于博覽中心西北角,北臨現代大道、南臨科文中心。是供市民休憩又融入城市網絡結構的城市景觀。紅楓林由美國泛亞易道公司設計,該景觀林以紅楓為主題,運用1360株紅楓林為基調樹種,配以1100株色葉樹和常綠樹為背景,確保一年四季均能欣賞到時令景觀,而且里塘河穿林而過形成一片小型湖面,在東西兩岸還分別種植了5株百年特大紅楓。同時又構筑了亭臺、小橋、園路,適當點綴燈光,營造舒適、幽靜的休閑環境。
紅楓林的建立成為園區重要的景觀節點之一,且又為環金雞湖一圈增色不少。與周邊的用地關系也建立的非常有序,成為居住區與公共建筑間的過渡。從周邊居住區的高層建筑俯瞰紅楓林,千株紅楓似紅色海洋,與不遠處的科文中心相互輝映。(見圖1、2、3)
(紅楓林與周邊建筑關系 圖片來源:周芮言拍攝)
2、2亮點二――不可忽視的小小力量:雕塑系統
工業園區的到訪者一定會對園區中的雕塑留下一定的印象,不僅因為雕塑的數量之多且隨處可見,更因為雕塑生動貼切的形象。佇立在金雞湖西畔的“圓融”雕塑(見圖4),是園區的城市符號,整個雕塑圓中有方,兩種彼此矛盾的元素共存于一體,不僅與蘇州“融合”的城市理念不謀而合,更象征中新兩國的合作,代表傳統與現代、科技與人文共生。中新路上,一座名為“世界之窗”的雕塑(見5圖),以掀開的窗簾為造型,寓意工業園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
除了里程碑式的標志性建筑,一些道路兩側大小不一的雕塑尤為出眾,這些雕塑不僅組成一個有序的系統,更為這些道路增色不少。以星港街的雕塑系統為例,這些雕塑傳達了多種多樣的信息。其中一系列的銅人雕塑刻畫的是古人與現代人的互動,象征的是古文明與現代文明的強烈對比,很貼合蘇州“古而新”的城市形象。一組紅色丹頂鶴的雕塑放置在綠色的草地當中,不僅鮮亮搶眼,更向人們傳遞了生態和環境保護的概念。還有一些讓人忍俊不禁的可愛銅像,都深得民眾的喜愛(見圖6、7、8),雕塑藝術對整個城市的形象有不小的提升作用,以藝術的方式豐富了城市空間。
參考文獻
1、陳燁.城市景觀的語境及研究溯源[J].中國園林.2009-03
2、朱建寧.以自然和諧為美的現代城市景觀[J].中國園林.2008-12
篇12
Yang Xiaona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bstract With the moder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wanton spraw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severely damaged,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o, as people pray for the missing natural beauty and symbolic of the return of the land have become the party of urban parks, public relations, entertainment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s one important place. Therefore, the city parks of human lif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user-friendly
1 景觀設計人性化設計的確立
1.1 景觀、景觀設計的概念
景觀:(landscape)一詞,因立場不同而對其概念的表述便有了多種內容。地理學家把景觀作為一個科學名詞,定義為一種地標現象,或者是綜合自然地理區,又或是一種類型單位的通稱,如城市景觀,草地景觀,森林景觀等。藝術家把景觀作為表現與再現的對象,等同于風景。建筑師則把景觀作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
雖然景觀的概念多種多樣,具有模糊性與復雜性,但是對于景觀設計師而言,對景觀的理解是一定的。正如俞孔堅所言:景觀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所構成的綜合體,它是復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觀設計:(Landscape Architecture)根據《牛津園藝指南》“運用天然的和人工的材料――泥土、水、植物、組合材料,創造各種用途和條件的空間。隨著人們對待環境態度的改變,景觀設計成為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來為人創造高效、健康和舒適的環境的科學和藝術,也是關于景觀的分析,規劃布局、設計改造、管理、保護和恢復的科學與藝術。
現代意義上的景觀設計,因現代工業化對自然和人類身心雙重破壞而興起,以協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為己任,與以往的造園手法相比較,最根本的區別在于,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主要創造對象是人類的家,即整體人類生態系統;其服務對象是人類和其他物種;強調人類發展和資源及環境的可持續性。”1
1.2 景觀設計的內容
“景觀設計的范圍大到整個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小到通過調整鋼管的大小位置以獲得好的噴泉效果。”根據劉濱誼的“景觀三元論”理論,景觀設計的內容主要包括景觀環境形象,環境生態綠化,大眾行為心理三部分。2
景觀環境形象是從人類視覺形象感受要求出發,根據美學規律,利用空間虛實景物,研究如何創造賞心悅目的環境形象。
環境生態綠化是隨著現代環境意識運動的發展而注入景觀規劃設計的現代內容。主要是從人類的生理感受要求出發,根據自然界生物學原理,利用陽光、氣候、動物、植物、土壤、水體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護或創造令人舒適的物質環境。
大眾行為心理是伴隨著人口增長,現代信息社會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會科學的發展而注入景觀規劃設計的現代內容。主要是從人類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發,根據人類在環境中的行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規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導,研究如何創造賞心悅目,積極上進的精神環境。
2 景觀設計人性化的必然性
2.1 設計人性化是設計中“人化”與“物化”的統一。
設計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統一,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從這個意義來說,設計人性化是人類設計本應具備的特質。中國古代哲人所倡導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便反應了對這種關系的辯證認識。景觀設計作為設計的一類,也反映了這種統一。
2.2 設計人性化反映了“為人而設計”的本質特征。
設計是人的設計,即滿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又要滿足人物質和精神的需要。設計的主體是人,設計的使用者和設計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設計的中心和尺度。這種尺度既包括生理尺度,又包括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滿足是通過設計人性化得以實現的。
3 景觀設計中人性關懷的體現
在景觀設計中我們要滿足人們的生理、安全、交往與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在設計時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
3.1 對生理需要的滿足
景觀應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多樣的場所,以滿足人們不同的生理活動需求,如運動,休息,交往等,在這些景觀環境設計中應注意令人感到舒適的各種物理性指標:如光照、溫度、濕度、噪音、通風等以及生理尺度與行為尺度的合理運用。尤其應對殘疾人使用的景觀場所給予更多的重視。
3.2 對安全需要的滿足
景觀環境設計應該避免對人造成的威脅與傷害,保護自身安全和個人私密性,應當運用設計手段來增強人對于環境的定向與認知能力。
3.3 對交往與歸屬需要的滿足
人是社會的,“社會是人們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3
景觀環境是人們活動的場所,更是交往的空間。因而景觀設計應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交往空間,以滿足不同的社會需求。
3.4 對尊重需要的滿足
尊重側重于心理的感知與精神的共鳴,是建立在交往的基礎之上,獲得社會與他人對自身的認同感。
4 城市公園人性化景觀設計建議
4.1 體現城市形象,傳承城市文脈
城市公園應是城市形象與內在精神的體現。城市是有特征的。城市公園應與城市特征與形象融為一體才能使城市特色得以體現,使市民為之自豪。
4.2城市公園場所精神的表現應與人的性格相對應,應具有個性化。
對于城市公園而言,“人”所指的是公園的服務目標群體,這群人的性格特征影響著公園的品質與內容。對于比較大年齡群體的居住為主的區域而言,具有懷舊特色的公園能喚起他們的情感記憶,對于以年輕人居住為主的區域,具有活力,動感、富有時尚氣息的公園,才能得到他們的認同。
4.3 城市公園的空間構成形式應與場所特色一致
每個公園它都有與之對應的空間構成形式,但并非每一個公園都是運用中國古典園林的布局形式,或者國外的造園手法,而應根據不同的場所選擇對應的構成形式。
4.4 公園的設計應具有可識別性
易識別的公園不僅是因為景觀與其他公園的景觀有區別,而在于它的唯一性。有特色的公園能夠帶給人們一種歸屬感。設計公園時我們應從5點來考慮:路徑、標志、節點、區域和邊界。因地制宜,提高可識別性。
4.5 強調公園景觀形態的視覺美感
城市公園作為休閑的場所具有傳播文明的作用,公園中的景觀
應該給人以美的享受,并獲得愉悅感。設計師應以大眾的美感需求為出發點,運用藝術手法來形象生動的處理景觀中得每一處細節。
4.6 把握好空間的尺度
空間的大小不僅給人實用的場所,還對人的心理與情感具有很大的影響。過于寬大與高聳的景觀會給人一種渺小感,缺乏掌控感。還會加大人際間的距離,使人不易交流與親近,增加了距離感。相反,合適的尺度空間往往給人感覺更舒適、親切、更易與人交往。所以,公園并不一定要求大,即便是綜合性的大型公園,也可通過功能分區來規劃適宜的具有人性化尺度的公園場所。
參考文獻:
1.萊爾.庫珀.馬庫斯 卡羅琳.弗朗西斯(美)編著 俞孔堅 孫鵬等譯
2.《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1年10月 第一版
篇13
1.園藝療法的概念
在歐美、日本等國家關于園藝療法的一些相關組織將園藝療法定義為以園藝活動為主要手段,改善非健康者恢復身體健康。治療對象主要包括殘疾人、精神病患者、智力低能者等社會弱勢群體。然而,園藝療法的概念并非如此的單一,園藝療法是指通過植物、植物的生長過程、植物生長環境以及與植物有關的各個活動,使得有必要在身體以及精神方面進行改善的人們調整恢復良好的健康狀態。
2.園藝療法的特點
園藝療法有以下顯著特點:(1)與植物生長產生密切聯系,以植物為主要對象,人們參與其生長過程。(2)運用感官產生刺激體驗,通過植物景觀對五感的體會和描述。(3)各種療法相互作用,園藝療法是屬于植物療法的范疇,植物療法中又有:芳香療法、花療法、藥草療法等,這些都與園藝療法互相影響互相作用。
園藝療法的作用及適用人群
1.園藝療法的作用
園藝療法作用主要分為兩方面:(1)作用于參與者本身;植物的茁壯生長使得參與者心情愉悅自豪感也會油然而生,實現自身價值。栽種活動考驗著參與者的耐心和責任感以及控制力。(2)作用于周圍環境;園藝產物可以作為藥用的藥物、觀賞品等創造出一定的經濟收益,這些經濟收益還可為以后的園藝療法活動提供經費,使得園藝療法公園為更多人提供幫助的作用。
2.園藝療法適用人群
園藝療法的適用人群主要分為兩大類型:(1)療養型人群;園藝療法期初就是指殘疾人、智力低下者、精神病患者、早期老年癡呆癥患者等療養型人群設置。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園藝活動為輔的治療方法。(2)社會型人群;園藝療法針對的人群還包括亞健康狀態人群、高齡老人等社會型人群。主要以恢復自信心與價值感、緩解壓力、調節心情、安撫情緒為主。該人群通過參加園藝活動,忘卻煩惱。
我國城市公園景觀現狀
1.我國城市公園主要類型特點
我國城市公園主要分為三類:保護公園(遺址公園)、城市公園(居住區公園、街心花園等)、自然公園。保護公園也可稱為遺址公園,如圓明園;城市公園一般處在居住區、街心處,這些居住區花園為市民們提供休閑娛樂的空間;我國地大物博,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許多自然奇觀,這些難得的景觀建立自然公園,例如,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2.我國城市公園景觀的劣勢
(1)獨特性不強
我國的園林文化歷史悠久,前人的造園藝術與審美情趣令人贊嘆,中國的園林史可謂是世界園林史中的一朵璀璨奇葩。然而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我國城市公園建設缺越來越缺乏其獨特性。隨著市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開始城市公園的景觀建設,但實際的公園景觀設計就是依葫蘆畫瓢式的縮放,盲目的學習西方公園的設計。不論市郊都是毫不意外的是中規中矩的劃出一塊地,有山坡、水域、草地的劃分,就是一個簡單稱之為公園的場地。
(2)人性化理念有待加強
在城市城市公園設計上,一些設計師為了表達設計理念而忽略從使用者的角度考慮城市公園的空間布局和內部設置。人是社會與城市的主體,對城市公園的要求也不僅僅是具備欣賞價值同時也要求公園與人的互動性,使身在其中的游人能放松身心,親近自然,因此人性化設計是現代城市公園建設的重點。
園藝療法在我國城市公園景觀中的運用
1.園藝療法應用于我國城市公園景觀中的必要性
(1)我國城市公園景觀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國城市公園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園林,直到我國第一個公園――無錫公花園的出現,才真正將“城市公園”這舶來一詞在中國的大地上綻放異彩。發展至今,我國的城市公園功能不僅僅局限于公園綠地、提供娛樂場所等滿足休閑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肩負起減壓療養的功能,將園藝療法實施入城市公園景觀緩解了現代人的壓力,向健康狀態發展。
(2)我國市民如今健康狀態的迫切需求
隨著現代生活節湊的加快,人們在生活中所要應對的各種事件也隨之不斷出現,這些問題都給人們帶來無盡的煩惱,但研究證明,長期的緊張和壓力等負面影響可以通過較好的控制、必要的休息療養可以緩解甚至改善亞健康的狀態。園藝療法在城市公園中的應用正是為現如今我國城市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提供了幫助。
(3)現代醫療模式的人性化轉變
現代醫療水平進步也意味著醫療模式也應跟著轉變,現如今我國能改善市民們健康狀態的不僅僅依賴于醫院醫療的被動形態,人們可采取主動的心態漸漸依賴身邊的活動綠地、城市公園,戶外活動的空間開始成為市民們改善自我身心健康狀態的重要場所。
(4)符合我國當今國情
我國城市公園面積廣大,但提升不了市民對城市公園的依賴度,城市公園僅僅是簡單的城市公用綠地,無法滿足現代人們的真正需求;中國人口眾多,醫療方面資金投入緊張,以公益性質為主的療養機構少之又少,更多是以盈利為目的,因此增加所有市民都容易接受并且可以改善居民健康狀況的城市公園是我國當今的主流。
2.我國城市公園中實施園藝療法的策略
(1)結合園藝療法的城市公園新定位
在園藝療法的影響之下,城市公園也有了新定位,城市公園摒棄了原有的傳統概念,在滿足休閑、玩賞的基礎之上增添了獨特性、人性化、設計感新的設計理念。從各個人群得需求出發,進行區域的劃分,從人的感官入手,科學的進行植物配置,拉近人與環境之間的距離,適當的感官刺激和園藝活動有利于改善人們的亞健康狀態。
(2)多領域相結合運用于城市公園建設
現代城市公園的建設不僅僅是依靠單一學科能完成的,它是結合了醫學、心理學、植物學等多個領域的綜合產物,因此設計者除了具備觀賞園藝的基本知識,還應了解園藝療法相關的最新研究。并在此之上與醫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人員合作確保設計具有價值。
(3)大力建設城市公園中園藝療法小環境
在日益緊張的城市綠地新形勢下,應盡可能增加城市公園景觀中的保健功能。根據植物的功能來營造具有祛病、強身健體的空間,一些芳香植物如薰衣草可用作花壇設計,其香氣具有提神醒腦、使人舒適的作用,還有百里香、迷迭香等氣味具有殺菌消毒的作用。增添園藝活動場所,市民們身處戶外,動手栽種植物、享受種植的樂趣、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培養自信心。
(4)加快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園藝療法新結構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與園藝療法相關的文化技術、醫藥理論等為我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園藝療法新結構奠定了基礎,中醫藥理論在世界上遠近聞名,中醫中的五行以及植物藥用價值為中國園藝療法公園設計提供了基礎;中國古典園林中的設計理念,豐富的觀賞園藝植物資源也為中國建立具有特色的園藝療法新結構增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