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環境污染概述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環境污染概述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環境污染概述

篇1

1 環境污染物對底棲動物群落結構和物種多樣性的影響研究

底棲動物對棲息環境變化反應非常敏感,當水體或底泥受到污染時,底棲動物群落結構、多樣性及生存范圍會發生改變。

張 波等(1998)[1]選取芝罘灣底棲動物中10個代表種與12項環境因子進行典型生物種類與環境因子間的多元回歸分析,對重金屬和石油在生物體的累積以及一些環境污染的指示生物進行討論,結果表明,該海域重金屬和石油污染的變化導致底棲動物群落組成的變化。水體富營養化導致物種多樣性明顯降低,對污染敏感的動物絕跡,耐污染物種大增,從而影響底棲動物的群落構成。龔志軍等(2001)[2]在武漢東湖營養水平不同的四個湖區,對大型底棲動物的群落結構和物種多樣性進行周年研究。大型底棲動物的物種多樣性與營養水平呈相反趨勢,富營養化導致多樣性明顯降低。顫蚓類對水質污染很不敏感,軟體動物對水質污染較敏感,最敏感的底棲動物有蜉蝣若蟲。研究還表明,霍甫水絲蚓的密度與水體營養水平呈正相關系,在超富營養水體中密度最高,這主要歸因于該種類能耐受由于有機物大量分解而造成的低氧甚至缺氧環境,而其他底棲動物在這種環境下往往受到抑制甚至死亡。熊金林等(2003)[3]對湖北梁子湖水系污染程度不同的4個湖泊底棲動物群落結構和物種多樣性進行周年研究結果表明,底棲動物種類數、物種多樣性與湖泊受污染程度呈負相關系,密度與污染程度大體上呈正相關;討論了底棲動物環境指示種生態特性,研究表明中國長足搖蚊的密度與水體營養水平呈正相關,軟體動物種類數與湖泊污染程度呈負相關。通過對軟體動物、寡毛類及搖蚊類密度和生物量在不同湖泊之間的差異的分析,表明湖泊水體污染導致了底棲動物多樣性明顯降低。

2 環境污染物在底棲動物體內的分布特征

污染物在底棲動物體內的分布情況,因污染物的類別、生物種類、器官、組織以及季節的不同而異。

2.1重金屬在底棲動物體內的分布特征

孫平躍等(2003)[4]研究認為長江河口濕地河蜆體內的重金屬含量存在其為顯著的差異,河蜆對5種重金屬元素的積累量從大到小依次為Zn>Cu>Cd>Pb>Cr。李麗娜等(2005)[5]研究顯示長江口沿岸軟體動物富集的重金屬含量差別較大,Cu、Zn含量高,在各采樣點的平均值達到354.6mg/kg和186.3mg/kg,其它重金屬含量較低;軟體動物富集重金屬的能力差別也較大,富集總量的排列順序是泥螺>河蜆>縊蟶;對河蜆不同部位的重金屬含量進行分析,發現大部分重金屬都集中在肉質部中,其含量常是鈣質外殼的十倍至上千倍。畢春娟等(2006)[6]對長江口潮灘大型底棲動物對重金屬的累積特征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河蜆軟體組織對Cu、Mn和Zn有明顯富集作用,秋季時BSAFs值分別達2.01、1.41和2.85;河蜆對Cu具有明顯的選擇性吸收作用;軟體動物麂眼螺和泥螺幼體以及所有甲殼動物對Cu有明顯的富集作用,BSAFs值達2.97~7.97,單位面積的泥螺幼體對Cu、Pb、Fe和Cr的吸收量明顯高于其它底棲動物。對長江口濱岸帶無齒相手蟹體內的重金屬元素分析表明[7]:無齒相手蟹體內的Zn、Cr、Ni三種元素季節分布的總體趨勢是夏季>春季>秋季;無齒相手蟹對Zn的累積量較高,對重金屬Cu有一定的富集能力。

Zn在軟體動物體內含量往往高于其他重金屬,研究認為主要原因是:不同的底棲動物對不同的金屬元素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Zn可以借助濃度梯度直接擴散進入細胞,Cu、Pb、Cd需載體方能進入細胞[8]。還認為是因為增多的重金屬沒有排出體外,卻與動物的某些生物分子相結合而留在動物體內。如底棲甲殼動物從外界吸收Zn之后,通過解毒機制以焦磷酸鋅顆粒儲存在動物組織內,這些顆粒物不能被排出體外,因此該種動物體內對Zn的累積量達到很高程度[9] 。通過攝食和組織吸收,環境中的重金屬元素進入大型底棲動物體內,并通過食物鏈逐級傳遞形成富集。有研究發現,由于藤壺體內Zn含量較高,以捕食藤壺為主的腹足類軟體動物疣荔枝螺體內Zn含量也較高[10],Cd和Zn在從貝類到腹足動物的傳輸中發生了生物放大效應[11]。

2.2有機污染物在底棲動物體內的分布特征。有機污染物(POPs)具有長期殘留性、生物蓄積性、半揮發性和高毒性,陳偉琪等(2001)[12]用GC法分析測定在廈門島東部和閩江口沿岸養殖區的7個站點采集的貝類樣品HCHs,DDTs和PCBs的含量,結果認為貝類樣品的有機氯污染物含量因不同采樣地點,不同生物種類及不同采樣時間而異,但總體上高于沉積物,牡蠣對DDT的富集尤為顯著。方展強等(2001)[13]對分布于珠江河口區海域的翡翠貽貝有機氯農藥和多氯聯苯的含量進行測定,結果顯示:HCHs為ND-1.1ng?g-1,DDTs為9.5-191ng?g-1,PCBs為82.8-615.1ng?g-1,各采樣點貽貝積累的PCBs組成分析表明珠江河口區海域存在兩個PCBs污染源。陳 榮等(2006)[14]廈門海域4個地點的僧帽牡蠣全組織中HCHs、DDTs和PCBs的總含量,采自大嶝島的牡蠣全組織HCHs含量最高,采自集美的牡蠣全組織DDTs和PCBs含量最高。利用微宇宙模擬水生態系統對多氯聯苯在水體環境中的行為,研究結果表明,河蜆對PCBs有明顯的吸收積累,并且吸收達到平衡的時間較長。魚體對PCB的吸收積累在不同組織中有明顯的差別,在內臟和肌肉組織中積累較高,鰓組織中積累較低[15]。

有機物在底棲動物體內的分布有化學性質的差異。McIntosh 等[16]的研究表明,暴露在PAHs 污染條件下,貽貝體內檢測到的PAHs 物質主要是熒蒽等分子結構具有5 環的PAHs。通常PCB的生物降解能力隨其氯原子數的增加而降低,而PCB的脂溶性則正好相反。底棲動物河蜆體內累積的主要是含4-7個氯原子的PCB。含氯原子數少的PCB相對較難累積于生物體中[12]。

3 環境污染物對底棲動物生活行為的影響

環境污染物使底棲動物生活行為發生異常,甚至死亡。丁基錫(tributyltin,TBT) 被認為是迄今為止人為引入海洋環境中毒性最大的有機錫化合物之一。齊亞超(2004)[17]分別取TBT暴露7d、14d、21d、28d的菲律賓蛤仔活體及對照組的菲律賓蛤仔進行實驗,詳細觀察實驗蛤仔的生活行為,對照組蛤仔在全觀察過程中行為無明顯變化,無死亡個體;而暴露組蛤仔在TBT處理2-3周后,個別個體出現貝殼久閉不開或反應遲鈍的現象。曾海祥等(2006)[18]在重金屬鎘和鋅對可口革囊星蟲的毒性試驗中發現,可口革囊星蟲中毒后,體和活力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在不同的金屬離子中這些變化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點,金屬離子的濃度越高這些癥狀越明顯,出現的時間越早在Cd2+試驗液中,可口革囊星蟲的吻逐漸變細、變黑,卷曲在一起,然后觸手伸出,身體先是變得很軟,然后吸水而膨脹,有的身體透明,活力慢慢下降,最后死亡。有些個體中毒后會吐出體腔液或把腸從口或者翻出。在Zn2+試驗液中,可口革囊星蟲的吻逐漸變細變黑,卷曲在一起,然后觸手伸出,身體逐漸收縮,最后變得小而僵硬,大部分個體會吐出體腔液,有些個體把腸從口或者翻出。在Cd2+和Zn2+的聯合毒性試驗液中,可口革囊星蟲的吻逐漸的變細變黑,卷曲在一起,然后觸手伸出。大部分身體變的很軟,出現膨脹,一部分身體收縮,有些個體中毒后會吐出體腔液或把腸從口或者翻出。

4 環境污染物對底棲動物形態解剖結構的影響

環境污染物會損傷和破壞底棲動物的組織結構,從而影響其正常生理功能。齊亞超(2004)[17]研究TBT對菲律賓蛤仔消化盲囊組織結構的影響,TBT對其損傷主要表現為細胞器的變化,而且隨著接觸時間延長,對細胞器的損傷呈加重趨勢。從細胞核膜輕度水腫,內質網水腫膨脹的輕微變化到內質網大量溶解,細胞基底層出現局部空缺等細胞整體的損傷。暴露四周后的結果表明,TBT對消化盲囊已造成了較大的損傷和破壞,長期暴露于低濃度TBT的蛤仔消化盲囊細胞中最敏感的細胞器是內質網,其次為線粒體。內質網的損傷必將會造成生物體解毒功能的下降以及分泌合成蛋白質功能的下降。線粒體的損傷將使機體供能減少,破壞正常的代謝水平,甚至造成DNA損傷。王 蘭等(2003)[19]觀察39 μmol/L低濃度鎘對長江華溪蟹肝胰腺細胞內的主要細胞器影響表現為:核膜從彌散狀到最后解體;線粒體膜通透性改變,腫脹變形,嵴減少或消失,最后完全空泡化;粗面內質網先裂解為大小不同的小泡,爾后小泡上的核糖體開始脫落,直至變成同心圓狀板層結構;出現大量滑面內質網;溶酶體數量隨鎘處理時間的延長而增多,形成空泡,自噬體或髓樣體;微絨毛出現脫落和部分空泡化。鎘影響了肝胰腺細胞的正常生理機能。

5 環境污染物對底棲動物的致畸影響

環境污染物不僅使許多底棲動物胚胎在發育過程中受到影響,生成畸形幼體,還能使成體出現性畸變,嚴重影響底棲動物的生存與繁殖。

近年來的調查研究和實驗都發現了有機錫污染導致螺類生長緩慢、畸形以及性畸變的現象。于秀娟等(2004)[20]以解剖學和組織學的方法研究了有機錫污染生物指示種――疣荔枝螺的正常雄、雌和性畸變個體的生殖系統。結果表明,性畸變個體除具有正常的雌性器官外,還有輸精管或。當性畸變程度嚴重時,性畸變不育個體的卵囊腺組織出現破損,并具有不規則塊狀的不育卵囊和未排出的正常卵囊。雖然性畸變個體的雄性器官具有表現出雄的潛能,但由于缺少精巢或完整的前列腺,不可能發展成為具有雄的個體,這與性逆轉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并認為有機錫污染引起的性畸變已對疣荔枝螺種群生存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吳鼎勛等(1999)[21]研究汞、銅、鋅和鉻四種重金屬離子對近海底層肉食性魚類,狀黃姑魚仔魚存活的影響,結果表明在試驗濃度范圍內試驗組魚的初孵仔魚出現不同程度的畸形,這些重金屬對黃姑魚仔魚的毒性強弱依次為Hg2+>Cu2+>Zn2+>Cr6+。大量的研究發現性畸變現象普遍存在于TBT污染水域的其它軟體動物中[22],到1991 年已經記錄了63 屬118 種前鰓亞綱動物有性畸變現象[23] ,研究證實性畸變是造成多種螺類種群數量明顯減少的元兇[22]。

6 環境污染物對底棲動物酶系統的影響

污染物在底棲動物體中的存留與代謝都對酶系統有很密切的關系,環境污染物對底棲動物對酶系統產生的影響是目前底棲動物污染生態學領域研究較多的一個方面。湯 鴻等(2000)[24]測定鋸緣青蟹仔蟹暴露在次致死濃度的銅、鋅、鎘離子溶液下24h后肝胰腺、鰓、肌肉堿性磷酸酶、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的酶活性。結果表明低濃度重金屬使仔蟹酶活力提高,高濃度時對酶活力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王維娜等(2001)[25]在水環境中的銅鋅鐵鈷離子對日本沼蝦消化酶和堿性磷酸酶的影響研究中發現,在一定的離子濃度范圍內,低濃度或適宜濃度的Cu2+、Zn2+、Fe3+ 、Co2+可激活日本沼蝦消化道中胃蛋白酶、類胰蛋白酶及堿性磷酸酶的活性,高濃度時有抑制作用。

處于污染環境中的底棲動物通過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統和抗氧化酶系統來降解體內的污染物,以保護自己。徐鏡波等(1998) [26]研究表明,間二硝基苯和對二硝基苯對鯉魚肝臟過氧化氫酶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EC50 值分別為1.382 mg/L和0.0807 mg/L。馮 濤等(2001)[27]研究了不同濃度苯并(a) 芘暴露對大彈涂魚肝臟內抗氧化酶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濃度的BaP 暴露對抗氧化酶活性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低濃度組(3μg/L ) BaP 暴露,抗氧化酶活性未發生顯著變化。高濃度組(30μg/L)BaP暴露,隨著污染時間的延長,SOD 活性在第3天顯著升高,隨后逐漸降至對照組水平;GPx活性則在第7 天顯著升高。Gowlanda等(2002)[28]研究發現,5~6 環的PAHs對貽貝肝胰腺谷光甘肽S轉移酶( GST) 的活性有影響。許多低等底棲動物沒有專門的免疫器官,酶系統發揮的作用是其主要的防御機制之一,酶活性的降低勢必減弱機體的防御機能。

污染物對生物體的作用歸根結底是在分子水平上進行的,因此在底棲動物這些基礎研究之上將分子生物學的方法與污染生態學原理相結合,對污染物在生物體內代謝過程中與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機制做更進一步的研究將有助于對所觀察到的毒理變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參考文獻

[1] 張 波, 高興梅. 芝罘灣底質環境因子對底棲動物群落結構的影響[J]. 海洋與湖沼,1998, 29(1): 53-60

[2] 龔志軍, 謝平, 唐匯涓, 王士達. 水體富營養化對大型底棲動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的影響[J]. 水生生物學報, 2001,25(3):209-216

[3] 熊金林,梅興國,胡傳林.不同污染程度湖泊底棲動物群落結構及多樣性比較[J].湖泊科學,2003,15(2):161-168

[4] 孫平躍,王斌,長江口區河蜆體內的重金屬含量及其污染評價[J].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03,10(1):79-83

[5] 李麗娜, 陳振樓, 許世遠, 畢春娟. 銅鋅鉛鉻鎳重金屬在長江口濱岸帶軟體動物體內的富集[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 3: 65-70

[6] 畢春娟, 陳振樓, 許世遠. 長江口潮灘大型底棲動物對重金屬的累積特征[J]. 應用生態學報,2006,17(2):309-314

[7] 李麗娜, 陳振樓, 許世遠,等. 長江口濱岸潮灘無齒相手蟹體內重金屬元素的時空分布及其在環境監測中的指示作用[J]. 海洋環境科學, 2006,.25 (1): 10-13

[8] 王菊英,張曼平. 重金屬的存在形態與生態毒性[J]. 海洋湖沼通報, 1992 , (2) :83-93.

[9] Rainbow P S. Phylogeny of trace metal accumulation in crustaceans[A]. In: Langston, W J, Bebianno M. (Eds.), Metal Metabolism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M]. Chapman and Hall London,1998.285-319

[10] Blackmore G. Field evidence of metal transfer from invertebrate prey to an intertidal predator, Thais clavigera(Gastropoda; Muricidae) [J], Estuar Coast Shelf Sci, 2000.51:127-39

[11] Wang W X, Ke C. Dominance of dietary intake of cadmium and zinc by two marine predatory gastropods[J]. Aquatic Toxicol, 2002.56:153-165

[12] 陳偉琪,張珞平,王新紅,等.廈門島東部和閩江口沿岸經濟貝類中持久性有機氯農藥和多氯聯苯的殘留水平[J].臺灣海峽,2001,20(8):329-334.

[13] 方展強,張潤興,黃銘洪.珠江河口區翡翠貽貝中有機氯農藥和多氯聯苯含量及分布[J].環境科學學報,2001,21(1):113-116.

[14] 陳 榮, 潘文揚.廈門海域僧帽牡蠣生化指標與有機污染物的相關性[J].中國環境科學,2006,26 (4):418-421

[15]聶湘平.多氯聯苯在模擬水生態系統中的分布、積累與遷移動態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2004,28(5):478-482.

[16] McIntosh A D, Moffat C F , Packer G, et al.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PAH) concentration and composition determined in farmed blue mussels( Mytilus edulis) in a sea loch pre- and post-closure of an aluminium smelter[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 2004 ,6 :209-218.

[17] 齊亞超. 三丁基錫對菲律賓蛤仔的毒性效應研究[D] 中國海洋大學, 2004

[18] 曾海祥,竺俊全,丁理法.重金屬鎘和鋅對可口革囊星蟲的毒性試驗[J].水利漁業,2006,26 (2):96-98.

[19] 王蘭,王定星,王茜,楊秀清.鎘對長江華溪蟹肝胰腺細胞超微結構的影響[J].解剖學報2003, 34(5):522-526

[20] 于秀娟, 黃長江, 朱四喜, 等. 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性畸變現象的解剖學和組織學研究[J].海洋與湖沼,2004,35(2): 149-155

[21] 吳鼎勛,洪萬樹,四種重金屬對狀黃姑魚胚胎和仔魚的毒性[J].臺灣海峽,1999.18(2):186~191

[22] Oehlmann J, Bettin C. TBT-induced imposex and the role of steroids in marine snails [J] . Malacol Rev Suppl, 1996, 6 (Molluskan reproduction):157 -161

[23] Fioroni P, Oehlmann J. The pseudohermaphroditism of prosobra morphological aspects[J] . Zool Anz, 1991, 226:1- 6

[24] 湯 鴻,李少菁,王桂忠,等. 銅、鋅、鎘對鋸緣青蟹仔蟹代謝酶活力影響的實驗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39 (4):521-525

[25] 王維娜,王安利,孫儒泳.水環境中的銅鋅鐵鈷離子對日本沼蝦消化酶和堿性磷酸酶的影響[J].動物學報,2001, 47(專刊):72-77

篇2

重金屬廢水主要來自于冶金以及電子和電鍍行業,尤其是電子和電鍍行業的工業廢水,其成分尤為復雜,除卻酸堿性廢水和含氰(CN-)廢水外,可以根據重金屬廢水中所含的化學元素進行劃分。例如:含汞(Hg)廢水、含砷(As)廢水、含銅(Cu)廢水以及含鎘(Cd)廢水等。

各種重金屬廢水,對于環境的污染極大,在重金屬廢水的處理問題上國內外都非常重視,通過有針對性的處理工藝,治理各式各樣的重金屬廢水;將有毒化為無毒、有害化為無害。并且回收重金屬廢水中較為昂貴的重金屬,將處理后的廢水再次循環使用,減少重金屬的排放量。

2 重金屬廢水對環境的污染

重金屬并不能被生物降解成為無害物。重金屬廢水排入河流或海域后,除一部分被水生物以及魚蝦等吸收以外,剩余大部分都被水中各種有機物質和無機膠體以及微生物吸附,之后經過聚集沉降與水底。

2.1 汞(Hg)對環境的危害

汞污染主要來自于燃煤電廠以及樹脂廠和水泥生產廠等,而由于汞可以通過大氣以及河流進行遠距離的傳輸,使得汞可以造成跨界污染和區域性污染,最讓人記憶深刻的就是,美國環境調查局層發表說,中國的汞污染已經通過大氣污染到了美國的河流。這也對汞污染在防范上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而值得注意的是微量的液體汞在吞食后是無毒的,相關記載中有著明確的注釋,微量的液體汞在生物體內會形成有機化合物。但是汞蒸氣和汞鹽都是有劇毒的,在口服或吸入和接觸后會導致腦部和肝功能損傷。毒性最大的為二甲基汞[(CH3)2Hg],人體皮膚只需要接觸幾微升的二甲基汞[(CH3)2Hg]就會導致死亡。而即使是毒性小的汞在對人類的危害上也很大,由于汞可以在生物體內累積,極易被皮膚和呼吸道以及消化系統吸收,會出現水俁病癥狀,破壞生物的中樞神經系統。

2.2 砷(As)對環境的污染

砷(As),民間的說法就是砒霜,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處于第四周期。含砷(As)的廢水主要來自于冶煉廠,其可以通過大氣、地表水和土壤進行傳播污染。

砷(As)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非常多,如除了可以作為除草劑以及殺蟲劑外,還可以作為干燥劑和防腐劑來使用。而含砷(As)的藥物經過大量以及長期的使用后會使得大部分砷(As)進入土壤中并殘留下來,進而影響植物的生長甚至發生毒害事故。

含有砷(As)的廢水沒有得到有效的處理就排放,會導致河流以及排放地地質的污染,會導致生物體內細胞中的酶與巰基結合,進而致使酶功能系統發生障礙,影響細胞的正常代謝,引發神經系統疾病和毛細血管等病害。

3 重金屬廢水的處理措施

重金屬廢水的處理措施有很多種,具體需要根據其處理的效果和成本以及初始濃度和廢水中的共存離子要求出水,最后水質達標后根據情況是循環再次利用還是直接排放。

3.1 生物處理法

生物法是眾多化工企業的首選,不光投資小,而且回報率還高。針對不下沉的懸浮物有很好的效果。生物處理分為好氧和厭氧兩大類處理方法,還有像土地處理法、活性污泥法、穩定塘法、等多種工藝。污水生物處理從宏觀上來講,就是通過微生物將廢水中的重金屬進行吞食,也就是說通過微生物的代謝將重金屬降解,使得廢水達到相應指標。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污水生物處理的時候必須采用BOD5/CODCr等法案來判斷污水中的污染物是否可以被降解。

3.1.1 好氧生物處理法。好氧生物處理工藝,投資少、回報高,一直被各大化工企業廣泛的使用。其操作也極為簡單:將活性污泥投放與廢水中,對有機污染物進行吸附、凝聚和分解最后產出合成的細胞體以及二氧化碳和水。

3.1.2 厭氧生物處理法。厭氧生物處理法在相對密封、無氧的環境下,極為有用,厭氧分子可以將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分解成二氧化碳以及甲烷等氣體,與此同時將部分有機物質合成細菌胞體。厭氧生物法是指在沒有分子氧的條件下,通過厭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厭氧微生物)的作用,將廢水中的有機物分解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質的過程,同時把部分有機質合成細菌胞體方法。厭氧生物處理工藝有厭氧生物濾池以及上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UASB)等。厭氧處理的優勢是耗能低、微生物食物量少以及污泥產生量低。

兩種處理工藝各有其優勢,具體還是需要根據環境來選擇使用。在廢水中污泥含量小的情況下,一般都使用好氧處理法,反之則使用厭氧處理法。值得注意的是,雖說厭氧處理的主要對象為有機污泥,但近年來由于有機廢水濃度增高,通常都會先使用厭氧處理法,之后根據處理效果以及現場情況再使用好氧法進行處理。

3.2 電解處理法

該工藝根據Fe/C原電池反應的原理進行處理廢水,也可以稱作鐵屑過濾法,其在廢水處理的各項指標上都非常好。加快氧化速度、吸附還有氧化還原等都是電解法的具現化。作為生化處理法的前提,保證“預處理技術”,電解處理技術可以使得有機物濃度急劇降低,有效的減少廢水中各種重金屬的毒素,進而使得生化處理法可以有效實施。由于其適用范圍極為廣泛、污水處理效果極佳并且使用的壽命也很長并且不需要配備任何電力,具有“以廢治廢”的意義。

3.3 化學沉淀法

化學沉淀法也是重金屬廢水處理常用的處理方法,主要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化學反應使得廢水中呈溶解狀態的重金屬轉變成不溶于水的重金屬化合物,在通過過濾以及分離最后除去水溶液中的沉淀物,具體有沉淀處理法、鐵氧體共沉淀處理法和硫化物沉淀處理法等。但由于環境以及沉淀劑的客觀影響,初次沉淀的出水濃度無法達到相應標準,這時就需要根據情況,添加相應的化學物,再次循環沉淀,直到出水達標位置。

4 重金屬廢水處理的改善措施

重金屬隨著工業廢水排除后,及時濃度小于國家標準,也會造成環境污染,因其具有產期的持續性,特別是汞以及砷還有銅等重金屬,很難通過土壤或河流將其降解,因其無法降解,作為生物鏈頂端的就人類會出現各種重金屬中毒的事故。

未來的重金屬廢水處理的方案必須進一步的完善,通過細節的改變,使得重金屬廢水濃度進一步降低;例如化學沉淀工藝在處理廢水時,根據廢水所含的重金屬,將沉淀劑更換、加減量等措施使得廢水重金屬濃度減少;再如生物處理法,在預處理時,根據情況,增加或減少處理時間,將廢水中的重金屬有效的吸附量以及降解效果增加,最后在處理時使得廢水重金屬含量小于標準。對重金屬廢水處理的完善,就是對人類自身和生活環境的負責,有效完善的處理工藝都是現在廢水處理的當務之急。

5 結束語

重工業的存在有著其必然性,而生態環境保護的提高也勢在必行,有效的重金屬水污染處理措施,可以使得污水得到有效的凈化,而凈化的污水使得污水排放好后對水源的污染減少。而所有的處理措施都有著相應的弊端,如何完善這些弊端都是現階段研究的目標,相信重金屬廢水處理的提高可以使得我們生存的環境進而改善。

參考文獻

篇3

    (一)環境污染概念和特征。

    環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境的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具體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環境污染主要是從油船與油井漏出來的原油,農田用的殺蟲劑和化肥,工廠排出的污水,礦場流出的酸性溶液;工廠、汽車、發電廠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等空氣污染,而主要的污染源來自工廠。

    (二)環境污染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環境污染空間分布復雜。污染物和污染因素進入環境后,隨著水和空氣的流動而被稀釋擴散。不同污染物的穩定性和擴散速度與污染性質有關,因此,不同空間位置上污染物的濃度和強度分布是不同的。

    第二,環境污染危害大。直接危及成百上千人的生活甚至生命,例如,2003年12月23日,重慶開縣發生特大井噴事故,導致243人因硫化氫中毒死亡、2142人中毒住院治療、65000人被緊急疏散安置,直接經濟損失達6432.31萬元的嚴重后果。此次事故使得離氣井較近的開縣高橋鎮、麻柳鄉、正壩鎮、天和鄉4個鄉鎮9.3萬人受災。此外,還造成嚴重的房屋倒塌、牲畜死亡和環境污染。實際上,環境污染有時還會造成持續性的間接危害,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往往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

    第三,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進行評估和測算專業性強,間接地污染隱蔽性強,要求專業技術較高的人才能準確的給與評估和檢測,其所要費用也較高,大多情形并不是普通民眾可以接受的。這就需要有關機關、社會團體給以幫助。

    第四,與造成污染的主體相比,普通公民處于弱勢,在受到環境污染損害后難以取證,其提起環境侵權訴訟很難獲得勝訴。

    二、環境公益訴訟概述

    (一)環境公益訴訟概念

    環境公益訴訟是為了保護社會公共的環境權利和其他相關權利而進行的訴訟活動,是針對保護個體環境權利及相關權利的“環境私益訴訟”而言的。指社會成員,包括公民、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據法律的特別規定,在環境受到或可能受到污染和破壞的情形下,為維護環境公共利益不受損害,針對有關民事主體或行政機關而向法院提起訴訟的制度。

    (二)環境公益訴訟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環境公益訴訟利益歸屬于社會,訴訟成本應當由社會承擔,當然在實際操作中原告起訴時可緩繳訴訟費,若判決原告敗訴,則應免交訴訟費,若判決被告敗訴,則應判決由被告承擔。

    第二,環境公益提起訴訟的主體不一定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如公民、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

    第三,環境公益訴訟的賠償請求并不是其主要目的,維護環境公共利益、保障社會可持續發展才是根本所在,其功能主要在于預防環境污染的發生。

    三、環境污染公益訴訟必要性

    第一,環境以其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只能屬于人類的公共資源,而不是私人財產。全體社會成員都享有在健康、安全和舒適的環境中生活和工作的權利,包括生命健康權、財產安全權、生活和工作環境舒適權,以及與之相關的參與環境管理的權利。我國《憲法》第26條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因此,建立環境污染公益訴訟制度是與憲法精神一致的。

    第二,環境污染侵權致使受害人數多,作為原告方的公民人數將會很龐大,很難達成一致的訴訟意見,而各自起訴將對司法資源的浪費。雖然我國已確立代表人訴訟制度,但由于環境污染侵權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而我國普通公民環境保護知識匱乏且差距較大,環境保護公眾參與意識淡薄,代表人訴訟很難操作。

    第三,環境污染公益訴訟需要專業的評估、鑒定,所需訴訟費用較高,普通民眾往往難以承受,特別是只有部分權利人提起訴訟時更是如此,此時,提起訴訟者會權衡得到的賠償是否小于訴訟成本。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環境保護的標準逐漸發展,公民獲取這些信息非常困難,甚至,一些生產企業并不愿意完全公開其環境處理的情況,從而加大了原告的舉證難度,導致普通公民提起訴訟困難加大。

    第四,一些機關、社會團體(如專門的環境保護組織、律師事務所、人民檢察院)有比普通民眾更多的資源,由這些機關團體作為原告,能夠更好地保護受害人的合法利益。

    四、環境污染公益訴訟制度之完善

    公益訴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中已被提出,修正案“八、增加一條,作為第五十五條,‘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有關機關、社會團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是明顯不夠完善。

    第一,有關機關、社會團體難以界定。建議“有關”二字做擴大解釋,范圍放寬,如人民檢察院、環保部門、相關行政部門、企業等都可作為原告。

    第二,公益訴訟訴訟費用的收取應和其他訴訟有所區別。由于環境訴訟費用高昂,收取比例可適度降低,并作出有利于原告的規定,在一些意義重大的環境污染訴訟中可以免交,并由國家財政承擔。

    第三,應當規定專門的環境污染鑒定機構和評估。目前,針對環境污染的鑒定機構層次不一,鑒定程序不規范,申請鑒定的主體也不明確,其鑒定結論證據能力不足。因而,為有效實施環境污染公益訴訟制度,在規定訴訟主體資格時,對其配套資格作出相應的規定,以期對環境保護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黎丁嘉 劉秀華,“關于完善我國環境知情權制度的思考”,載《法制與社會》2008年第三期。

    [2]王凌翔,“論建構我國強制性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北大法律信息網,2010.5。

    [3]張晶,“論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構建”,載“《經濟師》”2010年第12期。

    [4]趙杰,“我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的建設探討”,載《科技風》2009年20期。

    [5]張俊,“環境問題及其對策”,載《法制與經濟》 ,2008年09期。

    [6]李華清、國敏英,“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構建設想”,法制與社會,2008年32期。

篇4

1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困境

1.1農民環保意識薄弱,重視度缺失

當前我國農村環境污染治理中的關鍵要素是農村的環境保護力度不夠,農民的環保意識不足。近年來國家以及地方政均在提及農村經濟發展的力度,特別是各級政府在政策落實的初期,就不能全面的重視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特別在部分與城市接軌的鄉鎮村等地方,這種環境污染問題更是嚴重。農村生產與生活中,受到當地生產技術的制約,人們普遍科學文化素養偏低,所以對環境保護意識有較大的缺失,很難認識到環境保護意識與自己有哪些切實的聯系,導致農村居民任意的堆放垃圾、濫用化肥等。總之,全體居民的整體環境保護意識不足是嚴重制約農村污染治理的關鍵要素之一。

1.2農村資金治理不合理,設施缺乏

鄉鎮企業對環境污染治理的投入有極大的不足之處,導致環衛經費出現匱乏嚴重的狀況,農民的整體收入嚴重不足,建立對應的收費機制顯得異常困難,在缺乏政府扶植的情況下,垃圾中轉站基礎設施嚴重不足,致使垃圾清理不到位。另外,部分農場環保設施重建中輕視管理,導致垃圾池殘缺、垃圾桶丟失等狀況頻頻發生。還有部分小的垃圾池由于不實用而閑置,垃圾設施的效用不能真實的發揮出來,這會影響到農村環境治理的整體效果。

1.3環境保護法律意識不夠

我國在相關環境保護中雖然存有諸多的法律內容,但是受到環境因素影響涉及到的相關部門較多,這就使得環境保護的法律和法規還有諸多不健全的地方。另外,部分地域制定相關的法規政策,但是在可操作性不強的情況下,會為執法環保部門帶來很多困境。總之,農村的各類環境污染與城市的環境污染有很多不同的之處,如排放的主體極為分散和隱蔽,排污有很多的隨機性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國環境管理系統需要重點注意的內容。在進行農村環境治理的時候由于重視度缺失,使得農村環境問題的執行力度十分薄弱,且適用性也不是很強。基于此,有關如何強化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問題是相關部門需要迫切考慮的問題。

2強化農村環境治理的思考

2.1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

強化農村環境治理的重視力度。政府部門尤其是基層政府部門要將農村環境治理看成是日常工作的重要議題。工作中本著集中精力辦大事的原則,對農村的環境進行專門的管理與保護。分級別的成立專門的環境污染治理小組,并由政府部門分頭對相關事項進行處理,本著領導負責制,將農業、環保部門看成是工作的主要部門,并配合建設、經貿和工商等相關部門,這樣在多方配合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的將緩解污染治理落實到實處。提高農民環保意識的另外一種方法是強化對農村基層干部的培訓,可以借用大眾傳媒的形式,為農民朋友推廣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讓他們有著環境保護的意識,這有利于強農民的科普教育和培訓,通過提升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能讓農民自己樹立其良好的環境意識,最終才能促使農民保護自己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在抵制污染的同時,能起到監督和督促政府工作的要求。

2.2加大財政收入,強化農村環境保護建設

各級地方政府應將環境保護列入到預算的剛性支出中,重視農場的環境保護經費支出。由于農村的很多垃圾均是堆放到露天的環境中,沒有相應的處理措施,致使當地的環境狀況每況愈下,同時要注意農村的很多垃圾是可以二次利用,變廢為寶的,所以政府部門需要加大相關技術的研發,力爭讓所有的垃圾都能物盡其用。這樣能解決垃圾堆放的問題,也能避免畜禽養殖中產生的污染。另外,可以在政府資金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多引入社會資金,參與到環境污染治理中,這樣能讓政府、企業和社會投資融資機構更好的配合在一起,從根本上能讓環保基礎有效的運行下去。

2.3完善農村法律保護體系

農村環境污染面臨的問題是點多面廣,且情況極為復雜,若單使用專項環境保護治理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要借用法律這一武器讓農村的環境體系建立起來,也讓農村的污染治理能真正的納入到法制化的軌道中。使農村的環境治理能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各級政府部門需要制定相關的環境標準體系,嚴格的執行法律法規,重視監督執法,這樣才能讓各項法規制度的作用發揮出來。

3結語

對農村進行管理治理主要的問題是周期較長,投資較大,見效較慢。因而治理期間有很多問題需要得到切實解決,為更好的強化農村的環境治理問題,使農民的生活質量得到切實的提升,就要縮小農村與城鎮之間的差距,力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前農村治理中存有很多較為嚴重的治理問題,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的解決,使其實行的效果更優是我們有待考慮的重點問題。根據研究,能夠獲悉農村環境治理中遵守相關的規章制度,在嚴格各項規章的前提下,讓農產品的質量達到最優狀態十分必要,這也是提升農村質量安全的關鍵性要素,能讓農業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5

[基金項目] 本文為西北民族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資助(項目編號:ycx12060)

現在,由于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人人越來越開始追求舒適和健康的住房環境,雖然這象征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大有提高,但是隨之而產生的問題也逐漸的凸顯出來了。室內裝修污染問題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同時室內裝修造成的環境污染導致人病、殘、死亡的現象已經逐漸成為了極為普遍的社會問題,但可惜的是人們還沒有真正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依然一如既往地追求品位,追求富麗堂皇的住房,但是室內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是繼煤煙污染和光化學污染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空氣污染問題了。

一、室內裝修污染概述

(一)室內環境的概念

“環境”是一個被人們廣泛運用的詞匯,我國的《環境保護法》第2條對“環境”的定義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址、人為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從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環境是由很多種因素構成的統一整體,而室內環境就是這個統一整體的組成部分。在環境法學的理論當中,按照環境范圍的大小,環境可以分為室內環境、村鎮環境、城市環境、區域環境、全球環境和宇宙環境等。綜上可以看出,室內環境是環境的一種,采用環境法中的相關理論和原則來研究這一新型的、特殊的環境污染問題,從而為我們選擇產品,追究環境侵權責任提供基礎。

(二)室內裝修污染的概念

1974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建議書中提出了為成員國共同接受的“環境污染”的定義。該建議書認為,所謂環境污染,“是指被人們利用的物質或者能量直接或間接地進入環境,導致對自然的有害影響,以至于危及人類健康、危害生命資源和生態系統,以及損害或者妨害舒適性和環境的其他合法用途的現象。”室內裝修,顧名思義,就是在施工完成后,對住宅的內外比如門窗、隔斷、墻壁等進行加工改造裝飾,使得室內環境更加美觀的一種人為的活動。室內裝修污染是指室內空氣中混入有害人體健康的氡、甲、醛、苯、氨和揮發性有機物等氣體的現象。

(三)室內裝修污染的特點

1.發生的空間狹小、封閉

環境污染的地域性很強,一般的環境污染都是發生在廣闊的空間中,但是,室內環境是一個相對于封閉、狹小的空間,只是對長居于室內內空間的人帶來影響,因此,相對于一般的環境污染而言,室內環境污染發生的空間狹小且封閉。

2.受害人明確且人數較少

我們知道一般的環境污染影響的地域寬闊,受到影響的人數眾多,而且不容易確定在環境污染中造成影響的受害者,正因為這樣的原因,一般環境污染的受害者往往通過集團訴訟的方式來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而室內環境污染具有封閉性的特點,只產生在特定的空間中從而導致確定的幾個人受到影響,這也是室內環境污染區別于一般環境污染的特征。

3.污染源多、危害大

造成室內環境污染的來源很多,室內材料和裝置所含有的有害物質的釋放和人體及其活動都能造成室內環境的污染,而且室內環境狹小且具有封閉性,污染源產生的有害物質不易擴散、消減,這些污染物長期的存在于室內環境中,對置于室內環境中的人造成的危害是長期的,危害性極大。

4.因果關系認定復雜

相對于一般的環境污染,室內環境污染的因果關系認定就更為的復雜,造成室內環境污染的污染物來源眾多,即使是一個有害物質也很難認定是從哪個室內構建中散發出的,所以在室內環境污染糾紛處理的過程中,認定因果關系就顯得更為復雜而且重要。

二、我國室內裝修污染救濟制度的不足

目前我國室內裝修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使得我們逐漸的認識到室內裝修污染救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是從我國現行的關于室內裝修污染救濟制度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室內裝修污染救濟無法可依且沒有責任承擔依據

由于室內裝修污染是一種新型的、特殊性的環境污染,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我國在立法上基本上處于缺失的狀態,室內裝修污染發生后,受害者要在立法上尋求救濟很難,就算找到立法上的依據,立法上也沒有相關的責任承擔依據。主要表現在:

1.憲法上的缺陷

雖然《憲法》第二十六是我國關于室內環境污染防治在憲法上的依據,但是《憲法》并沒有將室內環境明確的列為國家保護的對象,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只有先將室內環境污染在憲法上作出明確的規定,才能使得室內裝修污染的救濟有法可依。

2.其他相關法律的缺陷

我國一直沒有明確環境權這個概念,關于室內環境污染的問題只有在《民法通則》、《環境保護法》、《侵權責任法》等相關法律作了一些一般性和原則性的規定,這樣的規定就使得在室內裝修污染在救濟的過程中無法可依,亦或是沒有明確的法去保障合法的權益。

3.環境標準的缺陷

目前,除了《憲法》上不太明確的依據,還有一些一般性和原則性的法律法規,大部分都是環境標準,而且這些占大部分的所謂環境標準都沒有明確的規定相關的法律責任,僅僅是對室內環境污染的含量作了限定。

(二)室內裝修污染認定困難

室內裝修污染的認定技術性和專業性都很強,在實踐中認定就顯得特別的困難,且造成室內裝修污染的污染源很多,即使檢測出哪種有害物質造成污染,也很難找到具體的污染材料,即使找到污染材料,材料是否超標也是一個專門性和專業性的問題,需要有資質的專門的檢測機構進行檢測。而現在的檢測機構參差不齊,再加上污染物的濃度、含量會隨著時間和溫度等因素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這些因素必然導致室內裝修污染認定困難重重。

(三)法律適用上多以產品責任定性,加重了受害者的舉證責任

在實踐中,我國大多數的受害者主要將解決糾紛的方式傾向于運用調解、和解的方式,即使有的當事人選擇以訴訟的方式解決糾紛,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往往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作為法律依據來處理此類的糾紛,這就造成了受害者舉證責任加重,往往因為證據不足而無法得到相應的救濟,無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四)救濟中物質損害賠償過低,且缺失精神損害賠償的內容

在室內裝修污染這類問題的糾紛中,絕大一部分人都會采取調解或者和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受害者往往得到的物質賠償是很少的,即使通過法院訴訟的方式得到一些救濟的當事人,他們在經歷了漫長的訴訟過程后,得到的物質損害賠償相較于受害者的痛苦而言卻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法有效的保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且室內裝修污染不但使得受害者的人身、財產受到巨大的損失,也給受害者在精神上造成了極大的痛苦,這種痛苦是物質損害賠償不能彌補的,但是我國也沒有相關的精神損害賠償的內容。

三、完善我國室內裝修污染救濟制度的思考

(一)在立法上明確室內裝修污染

目前,我國在立法上沒有專門的法律來調整和規范因為室內裝修污染導致的糾紛,就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憲法也沒有明確的規定室內環境是國家的保護對象,且《環境保護法》中也沒有明確規定室內環境屬于環境保護法中所保護的內容,而人們只是從立法和學理上分析室內環境屬于《環境保護法》中第2條中所包含的內容,只有在立法上明確室內裝修污染,才能更好的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使得在處理此類糾紛時有法可依。

(二)明確室內裝修污染適用《環境保護法》中的相關規定

應該明確室內裝修污染適用《環境保護法》中的相關規定,即室內裝修污染侵權應當滿足三個條件:有危害環境的行為存在;有危害環境的事實存在;危害行為有危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與此同時,應當明確室內環境污染糾紛在舉證時適用舉證責任倒置。

(三)提高物質損害賠償標準

實踐中,由于室內裝修污染造成受害者不但花費了大量的錢財而且致使受害者患病甚至于死亡,而受害者只是得到了一些象征性的補償,不但不能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權益,而且還使得這種違法行為得到了變相的縱容。如果提高物質損害賠償標準,賠償的數額足以對致害人產生威懾,就會減少此類污染的發生,也會規范室內裝修市場。

(四)建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

室內裝修污染不但造成了受害者人身和財產的損失,也給受害人的精神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損害,如果不賦予受害者精神損害賠償的請求權,不但對受害者不公平,而且不能對致害者產生威懾。

參考文獻:

[1]王立.中國環境法的新視角[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

[2]金瑞林.環境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王燦發.身邊的法律顧問污染受害與救濟[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黃錫生.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典型案例解析[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5]王立.環境污染損害索賠[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

[6]李慶華.室內裝修污染民事法律救濟制度研究[D].河海大學,2006.

篇6

1環境檢測的概述

環境監測部門是我國政府管理機構,根據我國相應的法律法規,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環境的好壞進行評估,流程一般如下:首先接到上級任務或舉報,然后組織相關部門進行樣品采集并分析,最終得出相應的數據。環境質量的監測具有兩個基本特性,一、是科學性、系統綜合型,利用先進的科學手段,系統綜合的處理各項問題,二、是持續性,環境處理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必須保持長久的工作以及監督,才能有效的解決環境問題。

2環境監測在保護環境中的作用

2.1對環境的標準制定

在我國環境保護的大趨勢下,制定相應的環境標準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據針對不同地域、不同因素,監測相應的環境指標,以及污染狀況,得出相應的數據,從而確定相應的整改措施[2],以及制定環境的標準,為該地區解決環境問題,提供整改環境的合理方向,并提供合理有據的環境標準,使其對該地區具有指導意義,讓該地區能夠科學治理,維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創建和諧美好、綠色新家園。

2.2遏制環境的污染

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中小型企業為謀求利益,鋌而走險,將污染氣體、污水未見、處理排放出來,嚴重污染人類所居住的生活環境,污染嚴重的大氣、土地、水資源,使得人民的身體健康遭到嚴重損害,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環境檢測利用科學手段,針對某地區進行監督、檢查,對于已經遭到破壞的地區,進行合理有效的整治,并對該地區進行維護,從而控制環境污染擴大化的現象發生,并對環境污染源,一些不符合規定的向中小企業進行監督,對違法相關條例的企業進行警告并處罰,從源頭杜絕了環境污染[3]的問題,從而預防環境的破壞。

2.3環境污染處理的作用

環境檢測通過對該地區環境質量問題進行科學分析,從未獲得結論,并制定相應的整改計劃,長期施行,整治該地區環境污染問題,從而處理該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對于某些違法相關環境條例的企業,嚴格實行監督的權利,如果出現亂排亂放的行為,果斷處理,給予嚴重的警告并處罰,若不知悔改應查封企業,從而控制污染排放的來源,維護生態環境。

3提高檢測質量的措施

3.1加強環境監測數據分析

在環境保護工作中,數據的參考非常重要,他是改善環境問題的科學依據,也是在整改過程中的處理標準,也是衡量環境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標,因此在環境檢測中提高監測數據分析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數據分析過程中,不僅要提高數據分析的準確度而且還要提高數據分析的深度,格局不同地區、不同時間、不同污染源,以及不同的污染來源規律,進行合理分析,做出正確的結論,發現污染嚴重的地區,應及時匯報、處理,為環境改善和處理提供準確幫助[4]。

3.2加強數據的質量

數據分析關系到數據質量,以及最終結果,而數據質量則是關系整個環境的處理工作。數據的出錯將會直接影響以后針對環境的工作,因此在數據管理方面應加強管理措施,加強數據的準確性,防治數據的丟失,以及數據失誤,對數據進行合理備份,若發現情況的發生數據的丟失,應及時彌補錯誤,挽回損失。與此同時也應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按時采集樣本,進行分析,掌握環境的污染變化情況,如果在治理過程中有所改善,應保持相應措施,如果環境仍然未發現好轉或者更加嚴重,應及時提供合理建議,該換思路,從而解決環境問題。

3.3提高對環境監測的認識

目前一些部門無法理解環境檢測的目的意義,通過宣傳環境監測的重要性,讓他們理解環境檢測。讓人們知道環境監測在實際環境治理、監管中的重要性,也讓公民積極配合相關部門,為改善環境提供相應的幫助。加強對環境監測的重要性,為現代環境整治、保護提供合理依據,從而提高環境監測的質量,實現環境監測的真正目的。

4結束語

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乎人們生活質量,在污染嚴重的環境中,人們的身體健康遭到嚴重的損害,環境監測在治理環境,保護環境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環境監測的質量直接關系到保護環境的力度,因此我們應加強對環境監測的質量,加強環境保護。目前我國環境問題依然嚴重,如何徹底有效的解決環境問題的困擾,已是阻礙我國建設新社會的重要問題,因此我們應大力發展先進技術,加強對環境的監督,努力保護環境,改善環境。

參考文獻

[1]趙菊芳,張寧.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中的重要性與具體措施分析[J].科技資訊,2016,(33):65-66.

[2]王惠.環境監測質量在環境保護中的重要作用及相應措施探析[J].中國市場,2016,(47):165+173.

篇7

1.環境責任保險的內涵。環境責任保險屬于責任保險的范疇,因此,要理解環境責任保險的內涵,我們首先就必須分析責任保險的相關內容。責任保險產生于19世紀的歐美國家,20世紀70年代以后在西方工業化國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它是指在被保險人依法應當對第三人負損害賠償責任時,由保險人根據保險合同的約定向第三人支付賠償金的保險類型。

2.環境責任保險產生的背景。現代大工業所導致污染過程的復雜性、緩慢性與累積性及損害后果的嚴重性對傳統民法中的歸責原則提出了挑戰。傳統的自己責任、個人責任原則下的“損失轉移”轉化為現代社會的“損失分配”、“損失分散”。順應這種趨勢,多數國家謀求建立環境損害賠償的社會化保障制度,環境責任保險得以產生。

二、國外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概述

目前,在美國、西歐等工業發達國家,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已進入較為成熟的發展階段,并成為各國通過社會途徑解決環境損害賠償問題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面對經濟高速增長下日益突顯的環境損害問題,我國卻尚未建立實質意義上的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以分散環境風險,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權益。

1.保險模式。環境責任保險可分為強制環境責任保險、任意環境責任保險。目前,西方各國較為典型的保險模式有以下幾種:美國實行強制保險模式;法國及英國等國家實行以任意保險為原則,僅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場合才實行強制保險;德國則兼用強制責任保險與財務保證或擔保模式。

隨著環境污染事故的頻繁發生,為了盡量減少污染者的負擔,充分保護受害者的權益,許多國家有加強強制環境責任保險的趨勢。如英國在1965年的核裝置法要求安裝者負責最低為500萬英鎊的責任保險,法國也在油污損害賠償方面采用強制責任保險制度。

2.保險責任的適用范圍。環境污染責任風險差異很大,各國對保險范圍也有不同要求。因此,環境責任保險責任范圍具有很大的差異性。

隨著保險市場和立法的逐步完善,環境責任保險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以美國為例,在美國最早的環境改造保險中,基本責任包括人身傷害或死亡、財產損失、環境破壞損失以及清理的救護費用等;1988年之后,承保范圍包括被保險人漸發、突發、意外的污染事故和第三者責任及其清理費用等;1989年,美國保險服務業在其綜合普通責任保險單中加貼“有限污染責任擴展批單”,將污染責任擴展到被保險人的工作場所或操作過程之中,同時還允許公眾對于加貼內容單獨保險。

3.賠償范圍。在環境責任保險中,被保險人的狀況千差萬別,保險人要對每一承保標的進行實地調查和評估,單獨確定保險費率以降低風險。同時,保險人為了自己的利益,總會設定一定的保險金額,以限定自己的最高賠償責任。如美國的環境責任保險,即環境損害責任保險和自有場地治理責任保險,都是以約定的限額為基礎來承擔賠償責任的。

三、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發展現狀

當今世界,環境問題因其所具有的高度科技性、復雜性、損害程度深刻性以及范圍的廣闊性特點,已成為了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新危險。從舊公害到新公害,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不失為分散環境風險、更好的維護受害者合法權益的一條路徑。

我國政府近年來對環境責任保險頗為重視。在《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23號)中,即提出“采取市場運作、政策引導、政府推動、立法強制等方式,發展安全生產責任、建筑工程責任、產品責任、公眾責任、執業責任、董事責任、環境污染責任等保險業務。”保監會《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的意見》中也明確:“十一五”期間,初步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到2015年,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相對完善。

但是從目前的實際運營看,幾個保險公司的環境責任保險銷售情況不容樂觀,一方面原因是付率過低而保險費率過,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國的環保法規不健全,缺少環境危害賠償方面的法律規定,且執法不嚴。

四、國外立法對建構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啟示

1.環境責任保險模式選擇。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不論是采取強制保險還是任意保險,都必須具有其一定的基礎才可以運作良好。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目前的經濟實力不足以要求所有企業都強制投保環境責任險,另一方面,我國的環境責任強制保險發展比較晚,許多制度都還沒有健全。在這種情況下盲目強制所有可能產生污染的企業都投保,是不切實際的。

因此,實行政府強制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的模式在我國最具可行性。一方面,在產生環境污染和危害最嚴重的行業實行強制責任保險,如石油、化工、印染、采礦、水泥、造紙、皮革、火力發電、煤氣、核燃料生產和有毒危險廢棄物的處理;另一方面,對其他污染較輕的行業或已采取清潔生產等有效環保措施的單位,通過積極引導,促使企業自愿購買環境責任保險。因為這類企業一般不會造成太大的污染事故,即使發生污染事故,考慮到程度較輕,企業也可以自己負擔。

2.環境責任保險應當與環境賠償基金相結合。由于環境侵權的特殊性,在環境侵權損害賠償領域,一直堅持全部索賠與限制賠償相結合的原則。環境侵害往往損失巨大,無限額的賠償很可能導致企業一次賠償就告破產,不利于保險市場的健康發展,同時也會影響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環境賠償基金是一種建立在保險之上的救濟方式。

我國在構建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時,可將環境責任保險與環境賠償基金相結合,一旦發生環境污染事件,產生侵權損失,首先由基金撥款賠付,不足部分在由保險人承擔。通過這種方式,既可減輕了保險人的保險負擔,又給保險賠償提供了兩條有力的途徑。

篇8

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又叫做“農村環境污染綜合防治”,是指在通過對農村環境問題進行調研、事后對調研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后,制定可以在全國農村地區環境防治進行適用的綜合方案,并加上事前對其預防、事中進行監督和事后加以整治的措施。具體來說,要兩個點進行共同防治,一個是源污染,一個是點污染,治理的對象也不僅僅是根據某一個因素,而是要對土壤、水資源、大氣等各個因素所共同構成的整個農村環境進行防治,且防治的手段需要多種手段進行結合。

2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規制現狀

從立法角度來看,我國頒布的第一部綜合性環境保護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然后國家就相繼出臺或者修改了一系列規定,來完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從執法角度來看,我國加大了對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也完善了相應的執法手段,所以也提升了農村環境執法工作的水平。

3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存在的行政法制問題

3.1整體立法思想存在偏見

首先,我國主要是“城鄉二元制”,整體的立法模式就是更加重視城市,而對于農村立法就更加輕視。這種思想在我國法律條文中就能很清晰的體現出來,例如《環境保護法》中,在城市環境保護方面和城市中工業的生產標準就比農村的規定更多,且更加細致。對于農村環境污染如何防治問題,法律條文中不存在針對性的規定,在發生大規模的環境污染時,很難對直接責任人進行追責,所以農村環境污染的狀況日益嚴重。

其次,我國環境污染一般分為突發性的環境污染和累積性環境污染,這種分類一般是根據污染源的時間間隔來劃分的。在我國農村主要是累積性的環境污染,但是累積性的環境污染很難找到直接的責任人,因為其時間間隔過長,但是我國立法就比較重視突發性的環境污染,其法律條文就是根據其特征進行制定的,對于較為普遍的累積性環境污染卻沒有針對性的規定。

3.2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執法者意識不強

法治政府所實施的一切行為都要符合法律的規定,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但是,在我國農村存在一些基層的環境污染執法者缺乏相應的環保意識,認為環境保護工作只是一項任務,而不是將環境保護視為政府的服務職能,所以沒有按照有效的手段進行處理。這種想法在基層執法者中間非常普遍,但是這種思想所導致的后果就是農村環境一天比一天嚴重。而且在我國農村還存在執法措施設置的不夠完善,執法力度不足以大道震懾效果的問題。首先,在我國法律中,對農業活動造成的農村環境污染沒有針對性的、明確的處罰手段,僅有鄉鎮企業有相關的處罰規定,對于農民農業生產導致的污染沒有明確的處罰手段,只能通過教育引導的方式進行管理。

3.3農業環境污染防治機構存在缺陷

首先是主管部門過多,權限過于分散。擁有環境執法權的機構非常多,各個機構之間的職責沒有明確的界限,分工上也存在重疊的部分。我國是多部門聯動的環境保護管理機制。這種機構設置導致執法部門都屬于平級,不存在一個主管部門,而平級部門之間溝通很少,導致管理難度大大增加。其次是,在實踐中,多數地區并未設置專職工作人員,專業性不強。最后,環保部門不獨立,附屬于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直接領導,而地方政府在地方經濟和環境之間需要進行抉擇。

4我國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行政法律對策研究

4.1加強地方性農村環境立法

我國有很多地區,各個地區之間相隔較遠,各地的發展和習慣也不同,所以當地政府的做事習慣以及各種設施也存在不同。在這種情況下,要制定全國統一的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法律,可能只能從原則上進行規定,對于各地如何進行具體實施,這種全國進行統一規定可能就不能滿足各地的需求。這種具體的規定需要各地根據自身情況進行立法,因地制宜,才能具有針對性的解決相應的問題,但是這種立法必須要遵循上位法的規定,同時也要根據本地區具體的實際情況進行規定,這種規定可以有一定的超前,以防在出現一些情況時,無法可依。另外,鄉規民約的作用在我國農村地區非常重要,鄉規民約更符合農村生活習慣和歷史傳統,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應重視其作用,發揮其存在的價值。以防在出現一些情況時,無法可依。另外,鄉規民約的作用在我國農村地區非常重要,鄉規民約更符合農村生活習慣和歷史傳統,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應重視其作用,發揮其存在的價值。

4.2提高民間組織在法律上的地位

民間環保組織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屬于社會團體,在開展活動是可以較為迅速,管理事務更為高效,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籌集到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所以在行政機關在環保組織的設立條件上可以進行適度的降低,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提供一些資金支持或者出臺一些政策優待。

4.3加強執法力度

篇9

環境稅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國際稅收學界興起的一個概念。目前學術界關于環境稅的定義學術界分為狹義、中義、廣義三種。狹義環境稅指的是環境污染稅。中義的環境稅包括環境污染稅和自然資源稅。廣義的環境稅不僅包含環境污染稅、自然資源稅等,還有為實現環境保護的目的而開征的各種稅收。環境稅又被稱為“庇古”稅,經濟學家庇古于十九世紀初發表了《福利經濟學》一書,指出因為經濟對于環境的影響是無法通過商品交易中體現出來的,因此人類生產和消費的過程無法影響到環境污染問題。而為了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經濟發展給環境帶來的不利性影響,就需要將這種影響內在化,讓環境的污染者和受益者來承擔因此造成的成本,即所謂的“庇古手段”。而此手段想要更好地發揮作用,就需要政府的干預和介入,從而形成了庇古稅,即所謂的環境稅。

二、國外環境稅制度發展狀況

國外建立起良好的環境稅制度的國家主要集中于OECD國家。二十世紀中期,瑞典、荷蘭等國家開始嘗試針對一些零散的環境問題開征環境污染稅。但是,這一階段的稅收措施主要是一些簡單的嘗試,仍然屬于傳統的稅收體系的一部分,環保的理念也不明顯和強烈,真正的環境稅法律制度并沒有形成起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環境稅終于迎來了其發展的春天。由于該制度在保護環境方面的優點日益凸顯,許多國家開始采用環境稅制度,一些新的稅種也被相繼被引入。這一階段,真正意義上的環境稅開始大量的出現,并且開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尤其是北歐地區的一些國家開始對本國的現有稅制進行綠色化改革,這使得環境稅制度逐步建立起來。二十世紀末期,環境稅制度進入了完善的階段。越來越多的國家,例如,日本、韓國開始引入和建立環境稅制度,同時,一些新的環境稅種被采納,環境稅制度日益完善。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環境稅法律制度已經完善。主要包括排污稅、污染產品稅、自然資源稅以及其他具有環保意義的稅收制度。而排污稅又可以根據污染物的種類不同進一步劃分為大氣污染稅、水資源污染稅、噪聲稅、固體廢棄物處理稅等。而污染產品稅主要是針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產品,例如,一次性筷子、電池、塑料袋等,進行征稅。自然資源稅是針對自然資源開采征收的稅收。其他具有環保意義的稅收制度則根據各國情況不同而各有特色,例如英國倫敦征收的擁擠稅等。

三、我國與環境保護相關稅制概述

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起獨立的環境稅體系,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稅收分散于其他稅收體系中,并且其征收初衷并不是為了保護環境。

(一)消費稅概述

消費稅的征收目的是為了抑制過度消費,因此其征稅對象主要是高檔消費品和高污染高耗能產品,側面也起到了抑制高污染高能耗產品使用和保護環境的作用。消費稅稅目中9種屬于污染環境的應稅消費品,比如木質一次性筷子、成品油、摩托車、小汽車、輪胎等。事實上,在環境稅制度發展的初期階段,許多國家開始進行征收環境稅收探索時都是通過消費稅進行征收。許多環境稅稅種也都是從消費稅中獨立出去的。因此,消費稅也是所有稅種中與環境稅最相近的稅種。

(二)資源稅概述

資源稅的納稅人是在我國領域及海域開采應稅礦產品和生產鹽的單位和個人。其稅目包括原油、煤炭、天然氣、黑色金屬類礦原礦、有色金屬礦原礦、其他非金屬類礦原礦以及鹽等。資源稅的征收目的主要是調節資源級差收入同時體現國有資源有償使用。但由于其征稅對象煤炭、石油都屬于高污染高能耗產品,因此在客觀上也起到了促進資源開發者合理充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作用。不過,我們必須明確的認識到我國征收的資源稅與環境稅體系中的自然資源稅仍存在差異。其環保理念不足、征稅范圍過小、稅率設計偏低、計稅的依據不合理等因素縱容了企業進行粗放式的經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資源的浪費。

(三)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占用稅概述

城鎮土地使用稅的征稅對象是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其征稅目的是為了合理利用城鎮土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耕地占用稅是對占用耕地建房或者從事其他非農建設的行為征收的一種稅。其目的在于保護耕地。二者都起到了保護土地資源,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作用。

四、關于我國開征環境稅的建議

(一)科學確定環境稅稅種

開征環境稅要考慮的首要問題是確定環境稅稅種。稅種的確立不僅要考慮環境保護因素也要兼顧經濟發展,還要考慮稅務機關征稅的可操作性與便利性。筆者認為當前若開征環境稅,首先應從排污稅著手開、率先開征排污稅并逐步擴展。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環境稅開征的阻力,為建立健全環境稅制度積累經驗;另一方面又防止由于課征對象過于單一,導致環境不公平現象。考慮到目前我國的環境狀況,水污染問題和大氣污染問題嚴重。因此,筆者建議環境稅的開征應首先從這兩個領域入手,可以考慮設置大氣污染稅和水污染稅兩個稅種。同時考慮到企業的排放污染物不可能是單一排放,而如果對排放物進行充分細致的測量又會導致征稅代價過高,效率低下等問題。因此在具體稅種下進行稅目設置時,不宜設置過多稅種,可以設置一般污染物稅和特殊污染物稅。以大氣污染稅為例,由于空氣中顆粒物含量過高,對人體造成危害嚴重可以考慮設置固體顆粒物稅。而對于其他造成大氣污染的排放物如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可以統一設置一般大氣污染物稅。

(二)合理設定環境稅稅率

我國目前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稅收存在最明顯的問題就是稅率太低,不能將污染成本內化進企業成本。因此我國若開征環境稅一定要提高環境稅稅率,將污染成本內化,讓污染者和受益者承擔環境成本,以實現環境正義和環境公平。同時,環境稅稅率也不能設置太高,筆者認為好的環境稅應該是備而不用的。一個好的環境稅制度應該是督促企業采用新型環保技術、生產環保產品從而從源頭上減少污染,而非是通過環境稅的征收籌措資金進行污染治理。因為環境稅的征稅目的是為了保護環境而并非增加國庫收入,因此應在考慮內化污染成本的基礎上環境稅稅率設置也不宜過高,這樣可以使得污染企業積累資金進行技術改造,實現良性發展。

(三)確立環境稅稅款專款專用制度

為了保證對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的充足資金支持,也為了緩解環境稅實施的阻力,筆者認為,應當建立環境稅稅款專款專用制度。環境稅收不納入中央或地方財政,而是設立專門賬戶,征得稅款不得用于非環境保護目的。同時,實現收支透明,定期向社會和公眾公布稅款的用途,提高公眾參與度。這樣,一方面可以保證稅款專項專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公眾參與度,減少征稅阻力。

參考文獻

篇10

一、環境污染整治或有事項概述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或有事項》將或有事項定義為“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一種狀況,其結果須通過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如:未決訴訟產品質量保證、債務擔保等就是或有事項。或有事項會計是不確定性會計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自九十年代以來,受衍生金融工具、訴訟、承諾、環境污染、重組等不確定經濟業務的影響,國際會計界開始重視對或有事項等不確定會計問題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進展。雖然在新準則中規定了環境污染整治業務,將其納入了或有事項的適用范圍,但是由于其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所以在國內會計業界對環境污染整治或有事項并沒有統一的定義。

二、制約我國環境污染整治或有事項會計的瓶頸目前,在我國,環境污染整治的發展還處于很不成熟的階段,其研究主要還處于理論探討之中,且深度不夠,實務操作更是少之又少。(一)會計理論研究不成熟我國政府多年來對于環境保護問題非常重視。但是,在環境整治研究方面,我國是從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有介紹、引進環境整治文章的出現,但是在當時并沒有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從環境污染整治的發展情況看,我國目前還處于理論研究的初步階段,真正運用到實際的情況很少,并且理論研究與實踐的運用嚴重脫節,使理論只能建立在邏輯推理的基礎上,影響了環境會計理論體系的構建,使現有的理論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二)會計實務缺乏可操作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會計理論和會計法規的發展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與會計理論、法規的迅速發展相比較而言,會計實務的發展就顯得有些緩慢。事實上,企業的環境污染整治實務在我國企業界已經存在,只是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萌芽探索階段。會計實務的前進步伐相當緩慢,主要是因為我國會計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造成的,再加上近幾年會計準則的變動較大,很多新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準則并沒有被廣大會計人員很好的吸收和運用,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都亟待提高。

三、改善我國環境污染整治或有事項會計的對策就我國現狀而言,由于環境污染整治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起步較晚,因此,正確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先行經驗自然成為一種現實選擇。也就是說要在全面理解西方國家所指“環境污染整治”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我國的現實國情實施對策。(一)提高會計理論研究水平在全球,尤其是在我國對環境污染整治引起的或有事項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我國新會計準則也只是借鑒一些經濟發達、環境保護工作做的比較好的國家會計處理。換言之,我國還只是處于起步階段。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借鑒對我國有益的部分,“為我所用”,積極嘗試對國外一些環境保護做的比較好的國家有關這方面的會計處理做一些有益的探討。如日本規定,防止環境污染用的機器設備第一年可提占成本33%的折舊,節能的機器設備第一年可提占成本25%的折舊等特殊的會計政策和會計模式,可結合我國實際予以借鑒。 (二)提高會計實務的可操作性。經財政部批準,會計學會成立了“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 到目前為止我們雖然已經出臺了大量的環境法規,并且對企業也提出了一定的環境要求,但多數法規的規定是概括的和原則性的表述,執行起來存在相當的難度。鑒于此,我國政府部門、國家環保部門都應該完善環境保護的立法工作,在立法時更要注重實務可操作性,爭取制定出更多、更好的法律、法規,以此來推進環境會計的發展。

總而言之,新會計準則體系的修訂、建立與完善,是適應新形勢下國內外經濟環境發展需要做出的重大會計改革,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建設新的跨越,構建起與中國國情相適應、充分與國際財務報表準則趨同的、涵蓋環境污染整治經濟業務、獨立實施的或有事項會計準則,體現了我國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特別背景,將經濟增長理念轉變蘊含在會計理念的轉變之中,對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建設和諧社會以及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瓊、唐群英.《關于或有事項的探討》.西南農業大學學報 ,2006年第4 卷第4 期

[2] 涂薈喙、蔡秀蓮.《關于實施新會計準則的思考》.商場現代化,2006年4 月

[3] 夏鵬.《新企業會計準則出臺:歷史背景與現實意義》.財會月刊,2006年4月

[4] 張 京、包冬梅.《新舊或有事項會計準則的比較與啟示》.商場現代化,2006年12 月

[5] 王紅宇、陳 敬.《新會計準則實施過程中的要點分析》.商場現代化,2007年2 月

篇11

1.國外環境監測應急系統發展

為了能更好地面對突發的環境污染,全球各個國家都相繼制定出一系列應對措施。如果最早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1989年就提出(地區級緊急事故的意識和準備);隨后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都相繼對環保監測應急體系出臺法律條文。如:美國環保局在1993年了《化學品事故排放風險管理計劃》,英國與1996年制定了特殊垃圾處理規定,2005年有害垃圾處理規定,和兩個關于的包裝的規定,明確規定了工業部門必須回收商品包裝,和在商品包裝設計中必須使用最少的資源。2007年還頒布了電子垃圾處理法案,明確了電子產品制造商回收產品的義務。在這些環境污染防護方案制定的基礎上,各種應用計算機信息管理的應急決策系統也應運而生了。其中包括法國2002年開發的seans.軟件包可向突發水污染進行應急決策,Desimone等通過海上溢油事故模擬引入人工智能識別技術。很好的對環境污染做出應急處理。

2.國內環境監測應急系統的發展狀況

我國環境保護部門早期對環境污染只是進行監測、發現情況立即向上報告,不向國外那么先進,但是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對環境監測應急系統取得了一定的嚴究成果。在我國的污染事故一般是比較復雜,牽扯面較廣。如果發生緊急事故,環境系統的內外因素均處于動態化中,并且惡化比較快,一般是來不及做出反應,已經徹底惡化了。很難對污染事件進行控制。我國現階段建立起來的環境應急系統也只是單一的對其應急監測。未來我國的應急系統應該具備輔助決策的功能,結合污染事故的相關案例,無需專業人事就可以根具分析來判定污染情況,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最佳的應急策略。

二、環保應急系統的指導原則

1.預防與應急相結合

建立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是當前首要任務,是為了防患于未然,一旦發生污染事故時,能迅速調取污染事故的預案材料,指導應急工作人員迅速采取有效的應急措施。應急預案包括:建立企業檔案,主要指危險品倉儲(各地的大型化學試劑、油庫、儲氣罐);重點工業污染事故排放隱患;污染事故高發的飲用水源地事故隱患;建立本地區環境優先污染物名單及應急監測技術方案;建立本地區的重點污染源地理信息系統;建立突發性污染事故的場內、場外應急預案。提高風險意識,強化預防措施,積極防止污染事故的發生;對已發生的污染事故,力爭減輕或消除其危害。做到事前預防、事中應急、事后監測并作出安全評價。

2.有備無患、應急迅速

應急辦公室:是應急組織中的常設機構。為便于日常工作,可由環保部門各科室和監測站的負責人組成,主要職責是制定和落實應急計劃,建立技術儲備,接收突發性污染事故的報警;處置一般污染事故,重大污染事故在報告應急委員會的同時作先遣處理。成立機構,落實人員,配置裝備,儲備技術,明確程序。一旦發生污染事故,能迅速進入應急狀態,啟動應急系統,快速判斷污染物種類、濃度、污染范圍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妥善處理污染事故。

3.政府牽頭、協同作戰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一旦發生,一般靠某一部門或單位是無法快速有效地妥善處理的,因此,遇到重大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時,應及時上報當地或上級政府部門,由政府牽頭,各部門協同作戰,做到責任到人,盡心盡職。

4.突出重點、分步實施

根據各省各地的產業結構,污染事故類型的特點,突出重點,有區別、有針對性地配置相應的儀器設備,開發相應的應急監測方法,逐步形成完整的應急監測能力。

三、環保監測應急系統的建立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處理與處置的特點,要求一旦事故發生就進行監控預警,必須盡快進行有效現場處理,最大限度地減小或消除事故造成的損失。為了能夠讓整個事故的應急指揮做到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就應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程序,為此,我們在實踐過程中總結了五個子系統。

1.監控預警系統

監控預測系統主要對突然發生的環境污染事件進行信息采集與預警。該系統的建設目標主要去實現對重點污染與環境質量進行的實時監控.從而才能有效避免潛在發生的突發事件。為突發環境事件爭取足夠的處理時間。

2.現場應急處置系統

現場應急處置系統最主要負責提供突發事件所應用的工具,通過根據監測儀器與設備實現應急監測的實施,及對現場到底是什么污染物,到底屬于哪一類的進行確定,把污染的程度進行預測等。

3.應急指揮系統

應急指揮系統是一個全天24小時隨時待命的應急系統,他主要對突發事件進行信息處理,去分析突發事件的性質做出急時反應。該功能主要有:應急接警、指揮命令調度、車輛監測調度等應急指揮。

4.決策支持系統

決策支持系統主要是對突發事件的信息分析,協助指揮領導及幫助工作人員對事情的嚴重性進行評估。同時及時對以往不同事件處理的方式結合現存事件提出參考意見。

5.災后評估系統

災后評估是環境突發事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災后評估系統主要對事件處置完畢后的評估工作,通過對突發事件產生的環境影響為環境恢復計劃的制定提供了依據,并進行評估,找出發生突發事件的原因,讓人們進行改善。以免以后發生類似的突發事件。

四、結束語

總之,環境保護監測應急系統是一個日常環境的實時監測分析,對突發事件可以進行預報,讓人們能盡早應對所要發生的環境問題,讓損失最小化。隨著工農業生產的高速發展,環境污染加劇,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也不斷增多,它對社會的危害已成為當今世界極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因此,國家環保總局指示:建設既能對突發性污染事故實施統一指揮協調、現場快速監測和應急處理,又能對污染隱患進行監控和警告的應急響應系統。

參考文獻

篇12

 

作為祖國的南疆,地理位置突出,經濟潛力廣闊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唯一同時參與“一帶”與“一路”的省份,在此戰略實施過程中占據著明顯優勢,同時也面臨著嚴峻挑戰,而環境保護已是各國當前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廣西在環境保護方面同樣面臨著嚴峻考驗。

 

一、廣西鄉鎮環境污染概述

 

廣西區內鄉鎮的經濟水平較為落后,沒有處理好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環境污染比較嚴重,主要體現在:1、水體污染,水體污染指的是排入水體中的污染物超過了其本身的承載能力與自凈能力,破壞其自有的生態系統。2、空氣污染,指人類的生產活動中所產生的物質進入大氣中,從而對人體和自然環境造成破壞的一種污染。3、土壤污染,與水體污染類似,當土壤中的有機污染物或無機污染物超過土壤自凈能力,土壤不再具有肥力,結構發生變化,從而影響植物和周圍水質的現象稱為土壤污染。4、固體廢物污染,按來源可分為生活垃圾污染、工業工體廢物和危險品廢物。不及時處理會對土壤、空氣、水質和人體造成損害。

 

二、鄉鎮環境污染的特點以及原因

 

鄉鎮環境污染具有范圍廣、分布散、危害潛伏性強以及污染來源范圍廣的特點,而造成鄉鎮環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當前涉及到鄉鎮地區的環保管理方法與環保管理技術都較為落后。不論是有關于環境法學的教材,還是環境法條的規定,涉及到農村環境污染保護和防治的都很少,分析表明在農村環境問題上的缺失和紕漏,這也間接導致了當前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嚴重性。

 

第二,針對污染治理的財政撥款不足,導致污染治理不利。我國尚未建立起均等化轉移支付體系,轉移渠道太長,層層截流,基層政府、尤其是落后地區,面臨很大的財政困難,基本公共服務難以保證。鄉鎮在獲取污染治理投資資金支持的方面與城市相比具有天然差距。

 

第三,當地政府沒有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只把經濟放到第一位去考慮,片面強調眼前利益,大力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忽視了環境保護,大量招商引資,大肆建廠,為了帶動經濟,項目審批通過十分簡單。

 

三、“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對鄉鎮環境污染治理的要求

 

“一帶一路”戰略是廣西經濟發展前所未有的新機遇,該戰略能極大地吸引外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也帶來了新挑戰,在大規模投資建廠的過程中若不注意環境污染的防治與治理,只會徒增當地經濟負擔,影響當地生活質量,得不償失。因此,要配合該戰略實施,需要做到以下幾點要求:

 

第一,對全民參與環境治理的要求。“一帶一路”戰略需要一個走經濟健康發展的平臺作為支撐,這個平臺需要居民,生產者以及政府及有關部門共同打造,走經濟健康發展就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必須要求全民參與到環境治理當中,參與對污染的治理。

 

第二,對污水、廢棄物資源化的要求。“一帶一路”戰略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相輔相成的,因此為應對一帶一路戰略所帶來的新挑戰,必須摒棄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主要靠“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生態效益必須成為經濟增長首先考慮到的方面。因此,要求我們必須在資源化上下功夫,建立污水和廢物回收利用系統,將廢物重新變成資源,改變從末端治理的被動局面。

 

四、當前廣西區內環境污染治理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第一,完善環保教育。由于歷史原因,廣西農業基礎薄弱,農村教育普遍落后,農民文化水平、基本環保知識欠缺,眾多農民對環境污染和生態建設漠不關心,甚至產生“環境污染與我無關”的錯覺,環保法規對許多農民甚至鄉鎮干部而言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區內環保教育存在著缺位問題,環境治理不可能脫離人民參與,而帶動鄉鎮居民積極性的有效措施首先應當是完善環保教育,將其扎根至小學、中學課堂,讓青少年從小具備環保意識,認識到環境保護對當地經濟的有力作用。

 

第二,建立以《環境保護法》為根本的環境監管體系。《環境保護法》的頒布在法律層面上保障政府環境執法的有效進行,因此政府在指導環境治理工作中,應以《環境保護法》為原則開展工作,制定相應法規政策。在區域內的開發建設活動中,采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項目擬建之前,對此區域展開評估,提出有效建議。對項目審批嚴格把關,不為一時眼前經濟利益所影響。鄉鎮政府與有關部門要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使環保工作做到效果最大化,為“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提供環境優勢,使廣西在參與“一帶一路”戰略中發揮最大優勢。

 

篇13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環境事故以及突發性的事件頻繁發生,比如,2010年5月5日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2010年7月16日我國大連新港中石油油庫的一條輸油管道發生爆炸,等等,這些環境污染事故對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以及對環境造成了重大損害。

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其對資源和環境帶來了巨大危害,因此,全球性的環境危機和公眾環保意識得以逐步增強,并且促使許多國家相繼制定環保法案,這些法案對污染行為造成的后果實行嚴厲懲治,而且,民事侵權責任制度也伴隨著發生了有利于受害方求償的變化,例如,無過失責任原則以及舉證責任倒置等,這些舉措增加了企業的排污風險。因此,環境責任保險便應運而生,環境責任保險為企業轉移環境污染責任風險、避免因非故意污染行為導致破產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環境責任保險是指在發生環境污染和環境事故時,責任保險人根據責任保險合同的約定,代被保險人向受害人支付賠償金方式的保險。環境責任保險是伴隨著環境事故的不斷出現和公眾環境意識的不斷提高而出現的。“世界范圍內的環境責任保險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環保浪潮,到了70年代,公民環境權的理論極大地推動了環境侵權理論的發展,西方國家一系列環境保護法案紛紛出臺。為了遏制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各國都實行嚴格責任,對污染行為給予嚴厲的處罰,金額之高甚至會使造成污染的企業面臨破產倒閉的危險。因此,企業迫切需要將這些不確定的風險轉嫁出去,環境責任保險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并發展起來的。”環境責任保險的意義有:1、有利于分散行為人的責任風險,并可以及時補償受害方。2、環境責任保險可以通過市場化手段分散風險,減輕國家財政負擔。 3、環境責任保險有利于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 、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的現狀

環境責任保險在我國保險市場中所占的份額極其微小,只在相關的保險業務,比如公眾責任保險以及第三人責任保險中有所規定。直接涉及到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保險業務目前只有油污責任險和滲漏污染責任險。其中,油污責任險主要承保被保險船舶的漏油或其混合物對沿海的污染而造成的責任,其最高賠付限額為每一事故1億美元。滲漏污染責任險則主要承保因為生產作業從而產生的滲漏污染,并直接或間接造成的污染責任。此外,海上石油開發工程建造險條款、石油與天然氣鉆井設備一切險條款、陸上油氣鉆井險條款等也有少量涉及環境污染責任的內容。 這些在我國的立法中也有體現,如我國的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1983年)第9條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作業者應具有有關污染損害民事責任保險或其他財務保證。”我國的海洋環境保護法第28條第2款也規定“:載運2000噸以上的散裝貨油的船舶,應當持有有效的《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或其他財務保證證書》,或《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信用證書》,或提供其他財務信用保證。”由此可見,我國現有的環境責任保險的立法主要局限在海洋石油勘探和油污損害賠償兩個方面,而對于其他亟待解決的環境責任問題卻幾乎沒有涉及。

面對這種情況,我國保險業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但是收效甚微: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國的保險公司和環保部門曾經合作推出了污染責任保險,并先在大連試點,之后推廣到沈陽、長春、吉林等城市。但是這種污染責任保險在我國開展的成效并不大,只有幾個或幾十個企業投保,并且投保呈不斷下降趨勢,有的城市因為無企業投保,已陷入停頓狀態。污染責任保險陷入無人投保的尷尬境地。

3、構建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的建議

3.1完善配套的法律制度(下轉第21頁)

(上接第108頁)首先,建立《環境責任法》,并將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納入環境責任法。在《環境責任法》中應明確規定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并且在各單行環境資源法律、法規中做出配套規定,根據專門規定的某一環境要素,確定具體的對于何種環境污染損害和何種企業實行何種的環境責任保險;為開展環境責任保險提供強有力的法律基礎。其次,應完善激勵機制。環境責任保險的性質是屬于準公共產品,為了提高保險公司的承保積極性,其中心思想是設計怎樣的機制,讓保險公司在不虧損的前提下,有效率地向社會提供保險產品。最后,加強執法監督并嚴格執法。保險公司對投保企業應該加強對環境污染的監查和查處工作,把環境侵權損害賠償真正落到實處。

3.2借鑒發達國家地保險業先進經驗,提高企業投保積極性

我國要借鑒和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同時,還要考慮自身企業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完善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建構。在制度的構建中,我們要不斷學習國外保險企業提高企業投保積極性的方法,并不斷增強企業的管理人員的投保意識和風險意識,并使其在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構建中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