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銀行業前景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雖然建立歐洲銀行業聯盟的呼聲很高,且已有時日,但這試圖依靠統一監管實現整體風險把控的聯盟計劃,從一開始就遭到多方質疑。各國基于自身不同的經濟發展形勢和金融運行態勢,以及在歐債危機沖擊下的多方利益“糾葛”,對該聯盟計劃“表里不一”——表態支持多,實際推進少。
在2012年5月23日的歐盟非正式峰會上,歐元區首腦同意建立統一的銀行監管機制,這被認為是建立銀行業聯盟的重要一步。但與許多別的建議提案類似,會議并未就這種銀行業聯盟的具體建立和實施進行進一步的深入討論,僅表示“需要”建立銀行業統一監管聯盟,但卻未對涉及各國政治、經濟等關聯的實質性問題進行討論。其主要原因在于這種銀行業聯盟的建立涉及諸多方面的復雜問題,因而遭遇了廣泛的反對。
捷克明確反對建立銀行業聯盟,其觀點代表了一種典型的反對聲音。捷克總理彼得?內恰斯表示:“由于捷克銀行市場的95%是由國際金融機構的子公司控制,實施銀行業聯盟將嚴重傷害到捷克經濟?!背菘送?,德國、瑞典、荷蘭和丹麥等國亦反對銀行業聯盟的建立。
圍繞在銀行業聯盟問題上的分歧,東歐國家反對意見較為一致,普遍擔憂自身資本將遭受“侵蝕”。保加利亞央行行長表示,他對任何涵蓋整個歐盟,而非只涵蓋歐元區的銀行業監管聯盟表示憂慮,認為可能會損害其銀行體系。實際上,許多東歐國家的銀行均由其他歐洲大國的銀行擁有,東歐國家憂慮在成立銀行業聯盟后,當母行資本不足時,會抽取較健康的東歐銀行的資本。
同樣反對該聯盟在整個歐洲地區生效的還有英國,英國強調“歐盟任何銀行業規條僅應在歐元區生效”,進而對所謂的“銀行業統一監管”在本國持抵觸態度。
作為歐元區“舉足輕重”的兩個大國,經濟體量最大的德國和體量次之的法國被認為將“引領”歐債危機的走向和歐元區危機的自我“救贖”之路。德法在銀行業聯盟問題上的態度對其推進落實意義極為重大。但與德法在其他歐元區救助機制上的默契和配合不同,兩國在歐洲銀行業聯盟問題上存在分歧,而這也是決定銀行業聯盟是否能夠建立和推進的最為關鍵分歧之一。
作為在全球率先征收金融交易稅的法國,呼吁迅速推進銀行業聯盟改革。法國財長莫斯科維奇9月16日表示:“應快速前進,不能浪費解決歐債危機的時間?!彼€表示,歐元區統一金融監管體系應覆蓋歐元區全部銀行。他預計,歐元區將在年底就銀行業聯盟達成協議。而德國則對快速推進銀行業聯盟建立持反對態度,并認為該銀行聯盟不宜對歐洲或歐元區范圍內的所有銀行均實現監管或同等監管,監管的范圍不宜過大。德國希望歐元區成員國監管機構保留對各國地方儲蓄及合作銀行的主要監管權,歐洲央行僅監管歐元區的系統重要性銀行。德國財長朔伊布勒9月16日重申,歐洲央行沒有能力監管歐元區全部6000多家銀行,且大量參與銀行監管可能影響該行貨幣政策獨立性。朔伊布勒指出,“我不認為明年1月1日前有可能利用救助基金直接重組銀行”,更恰當的做法是緩慢、穩步推進改革。默克爾亦觀點鮮明地表示,希望歐盟在推動銀行業統一監管方面的準備工作不能過于追求速度,不能為了滿足歐洲自身設定的2013年1月這一最后期限而倉促進行。
德法兩國對建立歐洲銀行業聯盟的分歧,隨著歐洲銀行業聯盟建立原定“時間表”的演進而越發加大,并可能在未來幾月進一步尖銳化。9月22日,默克爾與法國總統奧朗德討論有關歐元區銀行業監管的問題,默克爾此前警告稱柏林反對建立一個權利凌駕于歐洲央行之上的泛歐洲銀行業監管機構,而奧朗德則呼吁建立監管體系的動作必須加快。
德國不愿獨背“黑鍋”
目前看來,德國反對歐洲銀行業聯盟的立場,成為該計劃推進的最大阻力。作為歐洲經濟體量最大的德國,其在歐債危機中的相對“強勢”增長,成為歐元區走出危機的最大希望。在歐洲危機的解決進程中,德國以自身資源“出手相救”被認為是某種必然。此外,德國在歐央行中的話語權,也決定了其在歐洲銀行業監管決策方面的重要影響力。德國之所以對歐洲銀行業聯盟的建立“顧慮重重”,堅持“反對”態度,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并不愿意過多依靠自身資源“援助”嚴重陷于“泥淖”的國家,并擔心在未處理清楚多國相互關系的情況下,武斷推進該聯盟計劃,將打亂現有的歐債危機救助節奏。此外,“一刀切式”地對全部銀行進行監管,或將帶來新的銀行業整體性問題。
按照歐洲央行行長、歐洲系統風險理事會主席德拉吉對成立銀行業聯盟的建議,聯盟將在歐元區層面上籌集資金,用以救助受困的銀行。很顯而易見的一種可能是,歐元區經濟實力最強的德國將是歐元區救助計劃的最大出資方,這種負擔顯然德國并不太可能接受。更進一步地,這種救助機制一旦成為現實和“慣例”,德國將更擔心自己將成為銀行業聯盟的最后“撥款方”。
按照歐盟委員會提出的建立銀行業聯盟的三個推進步驟,歐洲央行獲得監管歐元區所有銀行的權力只是第一步;未來的第二步,則是成立一只基金用來關閉問題銀行;最后的第三步,也是最深層的一步,即建立完善的保險機制用于保護歐元區居民的存款安全,也就是所謂的歐元區存款風險共擔。在后兩個步驟中,起到關鍵作用的資金將來自于歐元區各成員國的撥款,而這將是一筆不小的數額。按照巴克萊銀行的分析估算,如果按照巴羅佐所設想的歐洲央行監管6000家銀行的規模計算,所需的保險基金可能將近11萬億歐元(約合14萬億美元)的存款提供擔保。如果只以這個數額的1%作為保險基金,則歐元區銀行很有可能被課以其年收入20%的重稅。這1100億歐元的保險基金需要在銀行業聯盟成立之初就撥付使用,在目前情況下很難實現。尤其是對于目前都寄希望于ESM(歐洲穩定機制),甚至歐洲央行貸款的眾多歐洲銀行來說,實在難以負擔。在這種情況下,更大的籌款任務將“順理成章”地壓在目前健康狀況相對良好的德國大型銀行身上,德國顯然不希望看到這種情況出現。
更進一步來看,如果有國家退出歐元區,而其存款卻被以銀行業聯盟的形式保護起來,選擇退出國家的人們就有可能選擇在本地銀行大量借款,再將其轉移到其他歐元區銀行中去,而這將或導致歐元區內部的財富被直接轉移至外部。“銀行業聯盟,換句話說,就可能會變成德國人最不希望看到的撥款聯盟。”
此外,在歐債危機的救助節奏中,德國希望能夠夯實基礎而循序漸進,歐洲銀行業聯盟的建立也應該是分步驟進行,不能急于盲目推進。在默克爾看來,目前,無論是在財政預算,還是懲罰機制以及歐洲央行在對銀行進行監督時該向誰負責等問題上都還缺乏進一步的規范。在這樣空洞而不夠健全的框架下,歐洲央行自身的聲譽和獨立性也將可能受到質疑和威脅。“我們是要建立一個長久的、關系到歐元區未來的銀行業聯盟,這或許需要更多的時間。”默克爾說。
銀行業聯盟前景黯淡
篇2
在此情況下,歐盟理事會里程碑式的聲明于2012年6月29日誕生。歐盟理事會宣布,建立“單一監管機制”(Single Supervisory Mechanism),賦予歐洲央行對歐元區銀行的直接監管權限。這是一項意義深遠的決定:主要金融機構將第一次跨越國家層面,受到超國家監管機構的監管。2012年12月,兩項重要的補充修訂案進一步確定了單一監管機制的設立:一些總資產低于300億歐元的銀行(合計不到歐洲銀行體系的20%)將由歐洲央行間接監管。主要監管職責仍留在國家層面,是對德國及其強大的本地銀行利益集團的妥協。另外,單一監管機制治理框架的設計將允許非歐元區成員國參與,比如英國。歐盟理事會還制定了討論銀行業聯盟下一步行動—建立“單一清盤機制”(single resolution mechanism)的時間表,并表示希望該機制在2014年年中啟動。同時,關于資本要求的立法(包括《巴塞爾協議III》的立法)和銀行清盤框架正在進一步協調統一。
篇3
一、當前銀行業發展現狀
中國銀行業是我國金融體系的主體,近年來,中國銀行業改革創新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整個銀行業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和促進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截至2015年9月,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187.8758萬億元,同比增長15.0%。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6.9%,同比高出1.11個百分點??傌搨鶠?73.4636萬億元,同比增長14.2%。2015年上半年,各項貸款余額96.66萬億元,各項存款余額123.97萬億元。撥備覆蓋率為198.39%,流動性比率為46.18%,核心一級資本凈額達97062億元,資產利潤率(ROA)為1.23%,資本利潤率(ROE)為17.26%。在過去幾年里,由于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寬松的貨幣政策,中國銀行業維持了高速擴張的勢頭。但是在資產質量、經營管理和風險控制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許多銀行面臨沉重的歷史包袱,如果處理不當,銀行系統可能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障礙,甚至影響整個經濟的穩定。
二、中國銀行業在經濟新常態下面臨的挑戰
從經濟總量來看,當前經濟增長形勢十分嚴峻,主要原因在于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物價持續下滑,呈現微通縮形態等。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出現大幅下滑,貌似與政府改革和結構調整的方向一致,實際卻大相徑庭。政府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由投資驅動型的增長模式轉變為消費驅動型的增長模式, 但這需要在投資增速放緩的同時,消費能夠接過投資拉動增長的接力棒,在這種經濟形勢下,銀行業面臨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市場競爭發生深刻變化
2014年股市上證指數由2122.13點上漲至3239.36點,漲幅高達52.87%,雄冠全球,民間借貸、影子銀行以及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以余額寶為首的網絡“寶寶”軍團一度占據媒體焦點的頭條,在金融市場中大肆抽離商業銀行的資本,存款向其大量流入,對傳統銀行業造成了極大沖擊。中國商業銀行第一次面臨著新興行業的挑戰,不進則退,很顯然,在創新的社會中,銀行業將面臨著自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轉型挑戰。
(二)客戶行為發生深刻變化
客戶群體從60后延伸到00后,銀行客戶的金融行為正在不斷變遷。尤其是年輕客戶希望擁有更多自主選擇權,更在意用戶體驗,對服務的便捷性、易用性提出很高要求。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客戶獲得銀行服務的方式也大大改變,越來越多的客戶借助移動終端來享受金融服務,網點不再是最重要選擇。同時,客戶也逐步從注重價格轉變為更加注重價值體驗,產品競爭將升級為品牌和服務的競爭。
(三)盈利方式發生深刻變化
在“新常態”經濟形勢的背景下,寬松的貨幣政策已在逐步實施。2013年兩會期間,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對媒體表態,將大力促進利率市場化的實施,并要在兩年之內看到結果。央行隨之分別在2014年第二季度兩次實施定向降準,第四季度降息, 2015年第一季度又接連降準降息,以刺激大市場。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行進的大背景下,將面臨利差縮小、利潤降低的挑戰。
(四)經營管理發生深刻變化
國內外經濟下行大大加重了銀行業的經營風險,同時,隨著資金成本的上升,銀行為轉移成本壓力,可能主動選擇將貸款投向收益較高的行業或企業,而偏好穩健的客戶將可能被放棄。這種逆向的選擇一定程度上誘使銀行資產質量繼續下降,信用風險增加。
三、中國銀行業發展新趨勢
我國銀行業將繼續推進深化改革和創新發展,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也面臨不少風險挑戰,經濟新常態下,銀行業發展呈現出了新趨勢,可以歸納為“五個新”。
(一)發展新常態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銀行業經過不懈努力,保持穩健運行。同時,正由過去十余年規模、利潤高速增長的擴張期進入規模、利潤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一是資產規模保持增長。2015年三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同比增長15%,增幅較去年同期上升了1.4個百分點;總負債同比增長14.2%。二是凈利潤增速明顯放緩。2015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8715億元,同比增長1.53%,增速下降顯著,大型國有銀行的利潤增速下降到了1%左右。三是資產質量下降但可控。受實體經濟持續下行的影響,上半年,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1.76萬億元,新增不良貸款3222億元。
(二)運行新亮點
我國銀行業總體保持平穩的經營態勢,也呈現出不少亮點:一是資產結構調整。銀行業調整生息資產結構,發展投資類和交易類資產,債券投資、股票投資、基金投資等。二是收入結構優化。中間業務收入占比顯著提高,銀行業盈利來源不斷豐富,資產托管和收付委托等投資銀行業務,以及各類理財等業務,正成為重要的收入增長點。三是發力“互聯網+”。銀行系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業務種類日益豐富,不僅僅局限于支付、結算等基礎銀行業務的互聯網化,更是涉及小微信貸、供應鏈金融等各項業務。四是綜合化經營提速。五大行基本形成以銀行業務為主,基金、信托、保險等非銀行業務為輔的綜合化經營架構,各類銀行也紛紛緊隨,綜合化經營盈利增長的拉動作用開始顯現。
(三)轉型新變化
面對國際國內經濟金融發展格局的持續深刻變化,中國銀行業積極推動戰略轉型,并取得重大進展和成效,差異化經營特征日漸顯著,同時也迎來了一些新的變化:一是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得到增強。、二是加快互聯網與銀行的融合進程。作為助推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的主要金融力量,商業銀行越來越重視互聯網與銀行的融合進程,充分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大創新力度,全面打造服務互聯網生活、互聯網制造和互聯網貿易的數字化銀行。三是“走出去”效益進一步提升。
(四)管理新重點
新常態下,銀行的管理重點也發生了變化:一是探索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2015年6月交通銀行成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首家試點銀行,推出了將探索引入民資、探索高管層和員工持股的混改方案,標志著銀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已經拉開序幕。二是積極推動提高銀行專營化水平。深化事業部制改革,促進“部門銀行”向“流程銀行”轉變;推進專營部門改革,實現業務合理集成,縮短經營鏈條,縮小管理半徑;探索部分業務板塊和條線子公司制改革。三是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
(五)服務新機遇
我國銀行業始終以服務國家建設作為基本職責和天然使命,按照“十三五”規劃重點,主動將業務發展與國家戰略實施相結合,在更好地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助推國家戰略順利實施的同時,抓住蘊含的新機遇,
四、“新常態”下銀行業的發展的建議
(一)以互聯網思維推動銀行業創新
滴滴打車在兩年內用戶數猛增至2億人,大眾點評僅上半年業務增速達300%,從馬云到馬化騰,從支付寶到財付通,這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未來,以互聯網思維推動銀行業的創新主要應從如下三方面入手:其一,加快研發時效,致力產品創新。余額寶的出現為銀行業帶來巨大的存款威脅,迫使商業銀行也研發創新產品與之對抗。銀行業在把握互聯網思維方向的同時,要致力于加快延伸產品的研發推廣時效,在產品組合創新、功能創新、服務創新等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利用傳統銀行業深厚根基,與互聯網平臺合作,拓展新產品,提升客戶體驗。同時,通過平臺互補,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客戶優勢,拓寬客戶基數。其二,持續擴大移動終端消費群體。手機銀行是網銀產品的延伸與創新,就目前而言,雖然在內容上沒有網銀豐富多樣,但其可攜帶的便捷性大大增強了用戶體驗,有助于客戶忠誠度的培養。因此擴大使用銀行移動終端產品的消費群體,不僅有助于業務拓展,還有便于銀行業更及時得到用戶信息回饋,是銀行業的一條發展之道。其三,優化用戶的個性化體驗。不斷創新以優化用戶的個性化體驗,是銀行業拓展發展空間的必經之路。未來銀行業為客戶提供的是更豐富的價值以提升客戶的生活品質,從產品、服務、客戶端全面提升客戶體驗。
(二)智能化銀行
銀行業要改革不僅要在思維上轉型,還需要技術和經營模式上的創新,即銀行服務的智能化。目前,互聯網思維大行其道,商業銀行要想抓住機遇拓展發展空間,就要順應潮流,取長補短,開拓創新。高智能化的自助終端機可以解決很多柜面上非現業務,機器的效率要大大的高于普通人類,智能化系統解決了終端的業務,銀行業柜面人員的數量會減少,銀行人員將更多轉化為承擔客戶溝通環節,充分了解客戶的需求,創造更多的服務收益。通過技術革新帶來的經營模式創新全面提升銀行業的核心金融服務能力。
(三)拓寬獲利渠道
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之下,存貸差將會越來越小,回首2015年的數次降息,存貸款利率同時下降,存款利率上浮限制放開,利率市場化的到來使得利差收窄,銀行不得不另辟蹊徑,尋找新的利潤來源。首要提高中間收入的環節,提高中收對沖利差縮小帶來的風險。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之下,金融市場會變得更加開放,投資市場的產品也必然會增多,這些產品尤其是新產品普遍知名度較低,而中國人的理財方式過于保守,并不會去關注,即便它的功能全面風險可控,卻缺少一個讓大家知曉的平臺。而銀行在金融市場中的地位占有優勢,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為這些新產品做代銷渠道,向客戶發售,銀行則賺取傭金。未來銀行在硬件上要拼技術和產品,軟件上要拼思維和人才儲備,因此未來的銀行將會更加充滿競爭性,不僅是在發展戰略上還會是在人力資源上。
五、結語
新常態給中國銀行業帶來嚴峻的挑戰,也蘊含著新的發展機遇。未來銀行業的發展,將更多以價值為導向,從單一提供金融服務到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價值服務,這種變化用兩句較為通俗的話來總結,便是:銀行不僅做客戶的財富管家,也要做客戶的生活管家;銀行不僅做客戶的財富幫手,更要做客戶的生活幫手。一個新戰略的成功,一定是基于市場、客戶本身的需求的,它本身就存在于市場之中,銀行要做的就是選擇合適的方式切入并執行這一套戰略。不管是自建平臺,搭建完整的互聯網生態也好,還是與異業合作,在特定的市場領域中展開合作,只要出發點都是基于利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力量給客戶更好的服務、更有價值的產品,并隨之慢慢趕緊固有的公司價格和產品體系,最終都一定能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
[1] 連平.新常態下中國銀行業發展呈現五大趨勢[J].中國銀行業,2014,(09):32―35.
[2]李仁杰.新常態下銀行的經營[J].中國金融,2014,(20):16-18.
[3]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Z].中國銀行業,2015,(06).
[4]李志輝.中國銀行業的發展與變遷[D].復旦大學,2008.
篇4
一、私人銀行業概覽
私人銀行是專門針對富人進行的一種私密性極強的服務,其會根據客戶需求量身定做投資理財產品,對客戶投資企業進行全方位的投融資服務,對富人及其家人、孩子進行教育規劃、移民計劃、合理避稅、信托計劃等服務。比較常見的私人銀行服務包括離岸基金、環球財富保障計劃、家族信托基金等。
二、全球私人銀行市場分析
私人銀行市場規模的計算主要是測算高資產凈值人士(HNWI,也稱富裕人群)的數量及其財富總額。所謂高資產凈值人士,在國際上一般指可投資資產超過100萬美元的人士,在中國一般是超過1000萬人民幣。這里的可投資資產包括個人的金融資產(現金、股票、銀行理財產品等) 和投資性房產,不包括自住房產、非上市公司股權及耐用消費品等資產。
根據凱捷顧問公司與美林集團聯合的《2009年世界財富報告》,由于受到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全球最富裕群體人數和財富總額均大幅減少,富豪人數的縮減創13年以來的最大降幅。2008年擁有100萬美元以上的高資產凈值人士的數量約為860萬人,比2007年減少14.9%。他們的財富總額降至32.8萬億美元,比2007年40.7萬億美元減少約19.5%。名下"凈值"至少3000萬美元的"超高資產凈值人士"受挫更重,這種超級富豪2008年人數比2007年減少24.6%降至7.8萬人,他們的財富總額減少約23.9%。報告顯示,這場空前的經濟衰退抹去了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長,把高資產凈值人士的數量和財富總額均拉至低于2005年的水平。
從國別人數分布排行榜上看,美國、日本、德國依然依次占據前三名位置,而中國內地繼07年超越法國后08年進一步超過英國,首次名列第四為36.4萬人,顯示出了強勁的增長動力。
相對來說,亞太區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要小于歐美,未來市場也能夠保持一個相對較快的增長速度。預計在未來十年中,亞太區富裕人群的整體財富將以年均8.8%的速度攀升,高于7.1%的全球平均水平;而中國的財富成長率增速每年約12%,高于亞太區的平均水平。
IBM全球咨詢部曾經根據金融市場成熟度和富于人群的專業化財富管理水平對主要國家的私人銀行發展進行了研究。其中金融市場成熟度的評定是根據世界銀行報告進行綜合評估和排序,富裕人群的專業化管理水平則指通過專業化私人銀行進行財富管理占總凈值財富的比例。研究結果顯示,雖然中國的高資產凈值人士分布處于全球前列的地位,但是其金融市場成熟度和運用私人銀行服務的比例還較低,擁有巨大的潛力發展私人銀行業務。
事實上,從2008年起,許多全球財富管理公司已經紛紛入駐中國市場。由于中國的富裕人士相對年輕,47%介于46~55歲,只有4%中國富裕人士的財富是繼承而得。這些特性導致中國富豪在追求最大回報率同時具備相對較高的風險承受能力,也具有驚人的成長潛力。
三、中國私人銀行市場分析
在國內,貝恩咨詢公司也對中國的私人銀行市場進行過類似的分析,其運用貝恩公司的模型計算出個人可投資資產超過1千萬人民幣的富裕人群數量。從近三年的數據來看,中國的富裕人群的數量持續增長,已經從2006年的18.1萬人增長到2008年的30.2萬人,預計2009年將增長到32.1萬人。
按照地域分布,2008年全國共有5個省市的富裕人群超過2萬人,包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北京;富裕人群數量處于1-2萬人之間的有6個省市,包括河南、福建、山東、河北、遼寧、四川;其余省市的富裕人群數量少于1萬人。廣東省的富裕人群數量最多,其次是上海和北京。
此外,在貝恩公司針對富裕人群的調研中還發現了如下的市場特征:
第一,中國富裕人群中約80%投資態度趨向保守或中等風險;
第二,中國富裕人群中約60%選擇由自己或家人進行日常理財,約20%采用商業銀行的普通理財服務,僅有5%左右選擇使用私人銀行業務;
第三,職業和個人可投資資產規模是針對中國富裕人群細分時最有用的指標;
第四,中國富裕人群選擇私人銀行的重要標準包括:客戶經理的服務和私人關系、品牌和信任度、理財顧問的專業性。
四、中外資銀行的業務競爭力比較分析
巨大的市場潛力使得眾多中外資銀行紛紛搶灘中國的私人銀行業務,從2007年中國銀行建立第一家私人銀行開始,在過去的兩年中相繼有近20家中外資銀行陸續開展私人銀行業務,市場明顯地形成了中資和外資兩大陣營,兩者的競爭力也大不相同。
中資銀行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本土化服務及客戶關系、在岸產品市場、政策監管、網點覆蓋、金融危機對中資品牌的提升。
在本土化服務及客戶關系方面,中資行強調本土化服務的細致,能夠與客戶建立起良好的客戶關系;外資銀行的服務尚未完全本土化,令眾多中國客戶感覺疏遠。
在岸產品方面,中資行憑借對本土客戶的多年服務積累了良好的基礎,外資行由于無法全面展開人民幣業務產品設計的優勢難以體現。
在政策監管方面,銀監會對私人銀行業務的規范雖然尚未出臺,但預計對外資行的限制會大于中資行。
在網點覆蓋方面,中資行通過多年的經營覆蓋了大量的城市,而外資行所能夠覆蓋的城市極其有限。
在金融危機對品牌的影響上,外資銀行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的糟糕表現令人失望,有70%中國客戶表示對外資品牌的選擇將更為謹慎,這對中資行的發展提供了階段性的優勢。
外資銀行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投資建議的專業度、私人銀行領域的品牌、離岸產品市場、銀行資源整合能力。
在投資建議的專業度方面,外資銀行的投資顧問經驗和背景強大,享有聲譽,客戶經理的專業性也高于中資行。
在私人銀行領域的品牌方面,外資行依靠其在全球市場上的悠久歷史享有更高的私人銀行品牌知名度,中資行在此處于劣勢。
在離岸產品市場方面,外資行在境外的經驗明顯多于中資行,產品也比中資行豐富。
在銀行資源整合能力方面,受企業文化和組織架構影響,外資行更加容易進行跨部門合作。例如,多數外資行有自己的投資銀行部門,當客戶對自己的企業有資本市場融資需求時,外資私人銀行的客戶經理會聯系投資銀行部門,幫助客戶思考私募或是上市策略。這種跨部門合作不但為兩個部門都創造了更多業務機會,而且提高了客戶的忠誠度。
五、中國私人銀行業的未來展望
對于未來私人銀行業務在中國的發展前景,本文有如下觀點:
第一,基于潛力巨大的中國私人財富市場,中國的私人銀行業擁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正如市場分析部分所述,中國經濟多年來持續快速的發展造就了大量的富余人群,私人財富市場潛力巨大。與此同時,由于私人銀行的概念在中國尚未普及,私人銀行服務在富裕人群中的市場滲透率還比較低,未來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第二,以客戶為中心、建立咨詢驅動的業務模式是未來成功的重要因素。私人銀行區別于傳統銀行服務的特征在于其以客戶為中心、高度細分的差異化服務,以咨詢驅動的業務模式正能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國際經驗也表明,咨詢驅動的私人銀行的業務模式要高于中介等其他模式。
第三,金融危機為本土銀行帶來了短期的機會窗口,未來兩年是中資銀行私人銀行服務發展的關鍵時期。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外資金融機構屢屢破產或瀕危的報道讓本土的富裕階層對外資銀行的安全性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懷疑,很多中國的富裕人群相信中資行破產的可能性很小,并且在政策監管與支持等方面相對于外資行存在一定優勢。但是長期而言,外資行在專業、品牌、離岸投資等領域仍然有眾多的競爭優勢,并且不會放棄中國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中資行的發展“窗口期”會在最近兩年,需要抓緊時間、把握機會,積極占領并穩固市場。
參考文獻:
[1]Capgemini & Merrill Lynch. World Wealth Report 2009.Jun,2009.
[2]PricewaterhouseCoopers (PWC).Global Private Banking and Wealth Management Survey 2009.July,2009.
[3]Wyman.The Future of Private Banking: A Wealth of Opportunity March,2008.
[4]招商銀行&貝恩公司 200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中國私人銀行業:坐看風起云涌,2009.
[5]招商銀行&貝恩公司 高資產凈值人士調研分析,2009.
[6]IBM商業價值研究院.以客戶為中心創新業務模式:建立咨詢驅動的本土私人銀行,2007.
[7]魯彥,王曉鵬.對國內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的探究[J].科技信息,2008,(6).
[8]延紅梅.積極開展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訪中信銀行行長陳小憲[J].中國金融,2008,(1).
[9]連建輝,余小林.私人銀行業務:國際經驗及現實啟示[J].中國金融,2008,(1).
[10]王元龍,羅軍等.中國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研究[J].學術研究,2007,(11).
[11]連建輝,孫煥民.走近私人銀行[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2]施繼元,楊月娟.中資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策略探討[J].海南金融,2008,(12).
篇5
2011年以來,中國商業銀行(包括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資產規模繼續穩步增長,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總資產余額達83.3萬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16.7%;負債規模達78萬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16.2%。
未來中國經濟結構將更加優化,政府宏觀調控能力繼續提升,中國宏觀經濟仍將保持6-8%高速增長,中國銀行業將繼續得益于宏觀經濟的高速增長。由于外部環境的改變,中國銀行業將實施更加多元化的經營戰略。
中國銀行業的經營環境
1、國內外經營環境分析與展望
2011年世界經濟延續弱勢復蘇的態勢,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同時受歐美債務危機及國內宏觀調控的影響,中國經濟增速也逐季放緩。
2012年全球經濟增速將進一步放緩,歐債危機短期內難以得到根本性解決,美國經濟可能趨于好轉但明顯回暖的可能性不大,日本受災后重建短期提振經濟增速可能稍微加快,新興市場經濟增速和通脹壓力可能繼續下行。中國經濟增速可能繼續放緩。
2、貨幣政策分析與展望
2011年中國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并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三次加息和數量型工具的收緊操作引致銀行信貸增速下降、凈息差擴大,準備金率連續上調加大了流動性壓力,人民幣匯率及其預期變化對外匯存貸款業務影響顯著。
2012年,預計貨幣政策維持穩健的總體基調不變。存款準備金率還會下調1-3次,每次0.5個百分點。存貸款基準利率穩中趨降,信貸增量適度擴大,人民幣升值放緩,并呈現雙向波動的運行格局。
3、銀行業監管政策分析與展望
2011年,監管機構推動銀行加強風險管理、服務實體經濟,搭建微觀審慎和宏觀審慎相結合的銀行監管新框架,規范銀行業務發展和金融創新,也對銀行業的監管達標和轉型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年,在監管政策密集出臺以后,預計將對推動現有政策的完善和執行,同時監管政策將會適度靈活 。監管部門將推動銀行業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做好風險防范,并統籌實施巴塞爾資本協議,完善逆周期宏觀審慎監管,加強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2012年,銀行業將不斷加強資本管理和風險管理,積極開展業務創新,并繼續通過戰略轉型來提升核心競爭力,努力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
中國銀行業的發展轉型
1、銀行業機構概況
2011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改革穩步推進。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基本導向,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在公司治理、組織架構、流程再造、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均呈現可喜變化。
2012年,銀行業將繼續本著服務實體經濟的基本宗旨,嚴格遵循監管指引,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規范有序開展競爭,進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力爭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的格局。
2、戰略轉型綜述與展望
2011年,中國銀行業戰略轉型穩步推進。信貸結構更趨合理,收入來源更加多元化。國際化、綜合化穩步發展,經營布局不斷優化。國際綜合競爭力增強,品牌聲譽繼續提升。未來不同類型銀行戰略轉型的重點和趨勢也有所差異。一是政策性銀行將繼續探索、深化專業化或商業化改革。二是大型商業銀行將深入優化調整經營結構,積極審慎推進綜合化、國際化發展。三是中小商業銀行將加強在專業市場或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四是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也將進一步發揮自身的專業特長或區域優勢。
3、綜合經營發展概況與展望
2011年中國銀行業綜合經營試點持續穩步推進。在綜合經營平臺功能不斷健全的同時,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探索和完善集團管理體制機制,與非銀行控股子公司之間的協同效應日益提升,并對國際化戰略推進及整體戰略轉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012年試點銀行業金融機構將積極審慎地探索綜合經營新領域、不斷完善綜合經營機制。監管機構也將持續加強監管,審慎穩妥推進綜合化經營。
4、國際化發展概況與展望
2011年,中國銀行業、特別是大型銀行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新的成績,服務網絡向縱深拓展,本地化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但同時也面臨著一定挑戰。未來中國銀行業將跟隨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努力打造全球金融服務能力,繼續堅持成熟市場與新興市場并舉原則選擇國際化目標市場,以物理網點、電子渠道、業務拓展的有機結合來拓展服務網絡,通過股權并購和戰略合作探索國際化發展新思路。
5、信息技術應用和電子化發展
在監管機構的規劃和指引下,中國銀行業愈加認識到信息技術對經營管理的重要性,正在謀求從“銀行信息化”向“信息化銀行”轉變,加大對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在信息技術應用和電子化發展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信息化建設的重點也逐步從業務生產向經營分析、風險控制、戰略決策、深入的客戶信息挖掘等管理環節滲透。
篇6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金融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除了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一直堅持實行混業經營以外,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逐漸放棄了對金融分業經營的嚴格規定,經過金融改革,先后走上了混業經營之路。國際上金融經營模式混業經營與分業經營的變化是多種利益博弈的結果。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沖擊之下,各金融機構間的業務不斷交叉、重疊,相互滲透,差異不斷縮小,界限越來越模糊,分業經營的模式再也無法適應金融業的高速發展。我國己經成為WTO的成員,按照規則要在同等條件下參與全球經濟競爭,于是外資銀行紛紛涌入我國資本市場,我國的金融機構必將和實行混業經營的外資金融機構展開激烈競爭,而外資銀行,業務多元化,服務全面化,技術先進,是仍然以單一存貸業務為主的中資銀行無法抗衡的,如此巨大的沖擊,必然要求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盡快完成與國際金融業的全面接軌,所以中資銀行從分業經營走向混業經營只是時間問題不再是選擇性問題。
1.我國商業銀行實行混業經營的動因
1.1 混業經營與分業經營相關概念的界定
金融分業經營是指金融業中傳統商業銀行業務與現資銀行業務、保險業務、證券業務及其他非銀行業務分別由不同的金融機構來經營,國家通過法律明確界定不同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也就是說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的業務不能相互交叉,都應該限定在各自的業務領域之內。對商業銀行來說,分業經營是指商業銀行只經營傳統的存貸款以及貨幣兌換等業務。
所謂金融混業經營,根據巴賽爾聯合論壇的定義(JointForum,2001),有狹義和廣義兩種解釋:(1)狹義的概念。主要指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中,可以在其中任意兩個領域內進行業務交叉經營;(2)廣義的概念。同一金融機構可以經營不同性質的業務,使得業務多元化,如商業銀行可以經營證券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保險業務、信托業務等。法律對金融機構的營業范圍不做明確限定①。
1.2 我國商業銀行實行混業經營的必要性
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趨勢的加強,銀行業由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轉變,已經是當今世界金融領域的一大趨勢。從我國目前來看,銀行業仍然以分業經營為主要模式。但是自加入WTO后,我們面臨的是金融全球化的諸多挑戰,我國的金融機構參與國際競爭已成事實,如果我們仍然實行傳統分業經營,必然難以與西方國家混業經營模式下的銀行競爭,甚至在本國業務競爭中也落于失敗境地。因此,面對這么多挑戰,我國銀行業要想在國內外金融機構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推行混業經營是非常有必要的。
2.江蘇銀行淮安分行混業經營情況
2.1 江蘇銀行淮安分行的基本概況
江蘇銀行是由江蘇省內無錫、蘇州、南通、常州、淮安、徐州、揚州、鎮江、連云港等10家城市商業銀行根據“新設合并統一法人,綜合處置不良資產,募集新股充實資本,構建現代銀行體制”的總體思路組建而成,于2007年1月24日正式掛牌開業??偛吭O在南京,注冊資本78.5億元②。
江蘇銀行淮安分行成立后,在企業的體制、文化等諸多方面發生了變化。作為江蘇銀行的分支機構,淮安分行確立一級法人觀念,在總行大的框架下“合規”運作,確立效益優先的基本原則,更加嚴格地控制和防范金融風險,發展思路從以前的重規模、重速度向重內涵、重管理轉變;始終秉持“源于城商行,高于城商行”理念,始終堅持市民銀行定位,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以支持地方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為主,同時參與地方重大項目、重點企業的建設和發展,大力支持淮安經濟社會發展。截至目2011年6月底,分行下轄11家支行和1個營業部,共32個網點,在職員工803人;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55.03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03.71億元③。
2.2 江蘇銀行淮安分行混業經營業務分析
盡管我國目前對商業銀行仍實行較嚴格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經營模式,但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淮安分行正在將業務范圍向更廣闊的空間推進,逐漸把業務重心從傳統的存款利率業務拓展到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業務,利用商業銀行在我國特殊的信用優勢、網絡優勢,通過大力金融創新,形成了目前江蘇銀行淮安分行多元化的初級混業經營局面。
淮安分行在每年年報的利潤表中把營業收入分為兩部分,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根據2007年至2010年的年報顯示,淮安分行近年來利息收入與非利息收入情況如下表:
數據來源:江蘇銀行淮安分行年報統計
淮安分行的非利息業務包含范圍十分寬廣,其中一些業務超出了商業銀行的經營范圍,因此很強的混業經營特征,還有一些業務是與其他一種或多種金融機構合作經營的,屬于混業經營的初級階段。正是這種跨市場跨機構的混業業務模式,為銀行客戶提供了更加便捷全面的金融服務,從而為淮安分行帶來了豐厚的回報?;窗卜中械姆抢⑹杖胫邪ㄍ顿Y銀行業務、信托業務,這些是屬于其他銀行金融機構的直接混業業務;理財業務屬于交叉業務,融合了基金業務、信托業務、和證券業務;業務中主要是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業務,包括銀證合作、銀保合作、以及銀銀合作。從這些業務的設置上可以看出,淮安分行的混業經營在業務范圍已經基本鋪開,可以為其客戶提供在中國境內最完善的金融服務。
篇7
(一)更加注重改革的頂層設計。會議從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循環、改革全局的高度來謀劃銀行業工作,強化了各項改革的頂層設計,明確建立由銀監會和各銀行業金融機構黨委親自負責的改革領導小組,從更高的起點和層面來推動改革。
(二)更加注重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會議在深化改革各項工作部署中,貫穿了市場化的理念和方式。強調擴大銀行業對內對外開放,推動政策性銀行改革,改進監管方式,強調簡政放權,還權于市場、讓權于社會、放權于基層,把權力交給市場主體。
(三)更加注重為民監管。會議在謀劃銀行業各項工作中,處處體現了為民監管、為民服務的導向。防范風險強調預設防線、守住底線,確保銀行業穩健運行;推進創新強調“普惠”原則,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公平性和可獲得性;“五個服務”強調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推動銀行業與經濟的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四)更加注重黨的領導。會議強調要加強和改進黨對金融工作、銀行業工作的領導,切實加強各級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為銀行業改革發展提供堅強的思想保障、政治保障和組織保障。
深刻研判云南銀行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第一,深刻認識云南銀行業面臨的新情況。我國經濟面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而云南的經濟雖未進入換擋期,卻仍居于高擋位的調整期,結構調整雖未進入陣痛期,卻位于實際的高壓期和刺激政策追加期。就本土特色而言,云南不是民族自治省份,卻是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不是沿海省份,卻是沿邊省份;曾經不是開放的前沿,現在卻成為開放的橋頭堡;不是內陸經濟發達地區,卻是東南亞板塊中的發達地區。加之城市競爭激烈與大量農牧藏區金融服務不充分并存,城市法人少縣域法人多,地方中小金融機構“小、弱、散”特點顯著,難以充分享受到改革的紅利。這些都成為銀行業不得不積極分析和應對的新情況。
第二,深刻認識云南銀行業面臨的新機遇。省委省政府明確,要以“橋頭堡”建設為總抓手,推動國內開放與國外開放相結合、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加強與周邊國家和省區的基礎設施互通互聯,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同時省政府就建設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出臺了實施意見,這都為銀行業的改革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第三,深刻認識云南銀行業面臨的新挑戰。近年來,銀監會陸續出臺或修訂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指引、績效考評工作意見、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指引、行政許可實施辦法等一系列監管新規,對銀行業規范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金融市場正在發生巨變,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網絡借貸、第三方支付等新金融業態迅速崛起,對銀行體系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隨著利率市場化、存款保險制度等相關改革的加快推進,銀行業資產負債管理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將給銀行業的應變能力帶來更多挑戰。
以尚福林主席重要講話精神統領各項工作
一是深化改革開放,增強銀行業科學發展能力。把改革與豐富機構種類和提高整體競爭能力結合起來,完善機構組織體系,大力發展非銀行機構,分類推進農合機構改革,積極支持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把改革與提高金融服務充分性結合起來,推廣農村普惠金融服務,改善邊遠民族地區金融服務,加強社區金融服務。把改革與推動銀行業差異化發展和全面貫徹落實分類監管結合起來,堅持風險為本、扶優限劣,實行差異化分類市場準入政策。把改革與提高機構的治理能力和水平結合起來,推動地方法人機構和分支機構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及風險治理水平。
二是強化政策引領,推動云南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在用好增量、盤活存量上下工夫,提升資金使用效率,積極支持“橋頭堡”建設、產業建設年和滇中產業集聚區建設等重大戰略實施。圍繞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改進“三農”金融服務,持續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
篇8
加入wto后的中國金融市場正在逐步實現全面開放,國外商業銀行的進入和競爭已成為 中國銀行家們無法回避的現實。面對虎視眈眈的外資銀行,中國銀行業如何改善自身的經營 管理以適應新的挑戰已成為決定未來中國金融業格局的關鍵。
一、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方式的特點與趨勢
近二三十年中,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使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 經濟、社會體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商業銀行的生存環境也因此而變化。為適應這一系列的 變化,保持自身的市場地位,商業銀行主動進行了經營策略的調整,目前,西方商業銀行在 經營管理方式上表現出三個突出的特點和趨勢:
1. 金融服務電子化、網絡化趨勢明顯。1995年10月18日第一家網絡銀行——安全第一 網絡銀行在美國誕生以來,全球網絡銀行業務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在其發源地美國,19 97年有400家銀行及存款互助機構開通網上銀行業務,1998年增加到1200家,1999年又猛增 至7200家。到2000年,網上銀行已覆蓋了除現金以外的所有零售銀行業務和部分投資銀行業 務。美國現有排名前20位的網上銀行擁有了70萬個銀行往來賬戶。另據美國一家研究機構的 調查,目前有超過40%的美國家庭采用網上銀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務,網上銀行利潤占銀行利 潤總額的比例達50%以上。在西方其他國家,網上銀行也同樣得到了迅速發展。在北美,加 拿大豐業銀行率先推出網上銀行業務。在歐洲,英國和瑞士率先開展網上銀行業務。瑞典的 seb銀行和荷蘭銀行則通過網上銀行進行跨國兼并收購。在亞太地區,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有 多家銀行提供網上金融電子交易。網絡銀行之所以能夠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在全球范圍內發展 起來,主要是因為它作為一種依托信息技術和互聯網而興起的新型銀行服務,與傳統商業銀 行服務的方式相比在成本控制、資源共享和服務個性化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利用這些優 勢,西方商業銀行得以大范圍的拓寬和開辟新的服務領域,積極開拓包括證券、保險、信息 咨詢、家庭理財等在內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便捷的網上雙向交流使銀行可以利用網絡進行 主動行銷,顧客足不出戶就可以與客戶經理做一對一的交流,獲得投資理財分析甚至還有專 門為自己設計的新式金融產品。同時,網絡信息技術在銀行業的廣泛應用加劇了銀行業的兼 并重組,許多西方大商業銀行為獲得規模效益紛紛走上相互合并和全面合作的道路,它們已 把眼光瞄準全球,希望通過網絡將觸角伸向全世界。
2. 零售業務成為銀行利潤的重要來源之一。按客戶劃分,銀行業務可分為零售業務和 批發業務。前者是指對個人客戶提供服務的業務,后者則以公司為服務對象。在很長的一段 時間里,批發市場始終是金融機構最大的利潤來源,也是銀行家們追逐的重點。然而隨著證 券業務的發展,直接融資比例的逐步提高,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批發銀行業的激 烈競爭 和有限的增長前景,迫使銀行家們重新審視零售銀行業務,希望從零售銀行業務中尋求利潤 的擴張。傳統商業銀行主要通過吸收居民的私人儲蓄來擴充資金,然后放貸給需要資金的企 業。但是近年來這一情況已有了明顯的改變,主要表現為銀行與私人顧客之間的關系不僅是 一種存儲關系,而且是一種全面金融服務的關系,這種關系集儲蓄理財、消費貸款、委托咨 詢于一身,涵蓋了儲蓄、融資、投資等各個方面,這種變化不僅有助于銀行資產及客戶結構 的優化,還能為銀行自身帶來穩定的收入。另一方面,私人客戶對資產管理形式也不再滿足 于單一儲蓄,而是渴望更全面、更高回報率、更具挑戰性的投資方式,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 改變,他們期望能以更加靈活的方式管理現金。為適應這一系列的變化,西方商業銀行做出 了全力擴展零售銀行業務的戰略選擇,無論是在新產品的研發、市場的拓展,還是在組織機 構 設置、人員培訓方面都主動向私人業務傾斜,對個人的金融服務質量和數量都有了大幅度的 提高。在質量方面,商業銀行對atm機、pos機以及網絡銀行等技術的普遍使用使零售業務更 加方便、快捷、成本低廉,客戶倍感方便。針對顧客特別要求和市場特點設計的“包裹式金 融產品”將不同的金融產品“打包”成一個產品推銷給客戶,不僅滿足了客戶多方面的要求 ,為銀行建立起了長期的客戶服務關系,還通過創新在客戶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品牌印象。在 數量方面,零售業務的發展已經使西方商業銀行的收入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以零售業務收 入為主的非利息收入比重不斷提高,2003年美洲銀行非利息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為43.3%, 花旗銀行為46%,摩根大通銀行高達47.2%。同時,利息收入中來自私人客戶的部分也在不斷 增多,目前美國消費貸款已占銀行信貸總額的20%以上;在加拿大,銀行普通貸款中1/3是向 個人提供的。能夠為私人客戶提供各種金融服務便利的金融超市在西方各國已經成為一家銀 行形象的標志。
3. 扁平式的組織機構逐漸成為現代商業銀行管理體制的普遍選擇,“銀行再造”工程 風靡一時。完善合理的管理體制是任何一家企業在市場中求得生存的必要條件,近年來,為 適應環境的變化,應付激烈的市場競爭,國外商業銀行普遍推行了扁平式的組織機構。以英 國的標準渣打銀行為例,其業務部門劃分為對公、零售和資金三大塊,三大業務都設有管理 總部。從管理體系上看,總行主要通過三大業務總部對分行實行分權管理,分行基本上實行 獨立核算,但在業務發展上接受三大業務總部的指導。這種組織結構通過分行和專業線的雙 重管理,一方面發揮了分支機構地的經營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總行對各級機 構的監控,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資產負債管理、資本金管理、表外業務管理、金融新產品營銷 等成熟的管理方式和運作機制,建立了嚴密的風險管理內控制度,各項業務操作手冊化、規 范化,聘任、分配、晉升等制度科學化,充分發揮了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和優秀人才的創造性 。為了重振銀行業,國外商業銀行在實現管理體制扁平化的同時,在其內部進行了“銀行再 造”工程,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改變了過去按職能型分工的方法,對業務流程進行重新設計, 建立了“客戶中心型”業務操作流程,根據客戶的類別,按照最有利于客戶價值的營運流程 進行重新整合,打破了傳統的“分工”概念,有效地適應了市場需求,使得顧客能夠獲得完 整和迅速的銀行服務。據統計,美國部分銀行再造之后,平均資產收益率上升0.5%,平均資 本收益率上升6%,平均成本收益比率下降8%~13%。
二、我國商業銀行在經營與管理方面與國外同行的差距
我國的商業銀行改革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獨立自 主的經營 管理權越來越大,風險意識逐漸增強。為了縮小與國際大商業銀行之間的差距,使自己在未 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中資商業銀行根據自身特點紛紛仿效國外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方 式進行了自發的改進,服務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但由于種種原因,中資商業銀行的經營能 力和管理水平仍與國外同行存在較大的差距。
1. 成功的網絡銀行需要有全新的經營理念和管理體制,而這正是目前我國銀行業所缺 少的。服務經濟的核心理念是“客戶導向”,一切營銷策略的目的都是追求“客戶滿意”。 這些在發達國家網絡銀行營銷戰略中已居于主導地位,而目前我國網絡銀行多數依然是“銀 行導向”的理念,認為“雄厚的財力+最新技術=優秀的網絡銀行”,產品技術的開發也過多 注重于銀行同業競爭以及樹立銀行科技化形象的層面,真正落實到“客戶導向”方面經營理 念的非常少。再從管理體制來看,網絡銀行為適應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及時調整經營策略 和產品結構,通常采用信息產業中常見的扁平式管理模式。而現階段我國的一些網絡銀行卻 繼承了其母體——傳統商業銀行——等級嚴格、層次較多的金字塔式管理結構,無形之中加 長了從市場信息反饋到經營決策調整的信息流傳遞路徑,鈍化了網絡銀行對市場變化的反應 能力,長此以往勢必對其發展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
2.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提高和金融消費意識的增強,我國的個人金融服務市場中一個 龐大的需求方正在迅速形成。近年來國內商業銀行敏感地意識到這一點,紛紛將個人金融業 務列為業務發展的重點,并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同時發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1) 目前國內各商業銀行的個人金融業務拘泥于“為客戶提供什么”而不是“客戶最需要什么” ,因此,普遍缺乏市場定位和經營特色,品牌意識較差,客戶只能被動地接受各商業銀行雷 同化的金融產品和經營方式。(2)各商業銀行只注重單方面的產品研發,相關的業務咨詢 、功能介紹、金融導購等服務嚴重滯后,更沒有一套完整的競爭性營銷策略和品牌發展戰略 ,營銷的組織體系也顯得較為松散。這一方面造成了客戶對私人金融業務一知半解,無法真 正享受到優質的服務,同時也使商業銀行失去了大量的潛在客戶和發展機遇。(3)我國尚 未建立個人信用評估機構,也沒有全社會統一的信用評估標準,各商業銀行間信息無法共享 ,這種不健全的個人社會信用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個人金融業務拓展的深度和廣度。 僅從國內網上銀行業務的使用情況就可以看出,趨同的業務發展模式和營銷策略使網上銀行 的使用集中在低附加值的業務上,真正能夠體現網上銀行業務優勢的高附加值業務卻發展不 足,這對我國商業銀行樹立獨立的企業形象和業務品牌非常不利。
3. 管理體制落后,機構龐大、低效是我國商業銀行的通病,也是妨礙我國商業銀行走 向現代化的主要障礙之一。國內商業銀行目前大多仍實行金字塔式的垂直化管理體制,一般 有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分理處、儲蓄所等多級經營管理機構,在每一級機構 中還有部、處、科、股等部門,在組織機構上呈現很長的縱向管理鏈條。在這種組織體系下 ,管理效率受到管理成本、信息溝通和管理者能力、員工素質的多重制約難以有效提高,而 管理效率的低下又直接造成了國內商業銀行對市場變化反應遲鈍,無法準確跟蹤客戶需求方 向的轉移。另一方面,國內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按部門設立,形成職能群體,雖然每一個職 能群體只從事整個業務流程的一部分,但對這些部門來說卻是工作的全部,完整的業務流程 常常被分割得支離破碎,不能滿足客戶的需要。例如,目前信貸業務按品種分工、本外幣業 務 按部門分工等方式相互獨立,使得客戶的需求只有在許多部門的共同協力下才能滿足,這不 僅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不必要的人員,也使得客戶的滿意度大為降低。在金融產品單一 、業務強調規模的情況下,這種業務流程的危害還不明顯,隨著競爭的加劇、金融產品的增 多及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其對銀行業務發展的危害將越來越大。
三、我國商業銀行應采取的對策
國外商業銀行發展的成功經驗雖然無法解決國內商業銀行的面臨的根本問題,但對其在 競爭中謀發展卻有著很大的指導和借鑒的意義。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當從戰略的高度著眼 ,通盤考慮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另一方面以合作的方式爭取時間,多學習外資銀行的成功經 驗 ,一方面結合自身特點和本土優勢,盡可能地揚長避短,才能擺脫坐以待斃的被動局面,為 自己在激烈的競爭中爭取到一塊生存空間。
1. 國內各商業銀行在發展網上銀行業務的過程中應轉變經營理念,打破行際壁壘,謀 求共同發展。網絡時代,銀行業以獲取信息能力、擁有信息量及分析處理信息為客戶提供及 時、便利優質金融服務的能力作為衡量優劣的標準,客戶資源具有了超國界性和無極限性, 這使得國內各銀行有可能擺脫低水平的相互競爭進行互利合作。一方面,各商業銀行可以通 過合作集中有限的資金、技術資源,加強對網絡技術的研究,盡快取得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 網絡銀行核心技術,以減少我國網絡銀行發展過程中的技術選擇風險,跳出“追趕陷阱”。 另一方面,在網際互聯網的建設中,國內商業銀行可以在人民銀行和中國銀監會的統一規劃 指導下建立起能夠共通共享的強大技術平臺,為網絡銀行的發展提供一個較高的技術起點。
2. 中資銀行應開闊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思路,建立以客戶為導向的個人金融業務營銷 機制,向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個人金融產品。個人金融業務面對的是眾多不同背景的單個客戶 及其差異需求,設計開發新產品時銀行應站在客戶的立場上對市場進行細分,針對不同的對 象設計具有個性化的個人金融產品。銀行可將所有客戶分為重點客戶和一般客戶兩大類:對 于重點客戶可以提供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金融業務;對于一般客戶則應進一步發展收 付等低費用、低風險的實用性金融業務。同時,銀行還必須注重金融產品的全程維護和售后 服 務的質量,加強品牌建設,推出有競爭力的個人金融業務品牌。銀行在開展個人金融業務時 ,營銷策略和手段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應針對不同的市場采取不同的產品、定價、分銷和 促銷組合策略,根據客戶的消費能力度身定做金融套餐,實現存款、貸款、支付、匯兌、結 算、投資、保險、理財等“全程式”服務。
3. 加快個人金融業務網絡化的進程。個人金融業務的客戶多而分散,如果沒有現代科 技所提供的快捷、安全的個人通信系統支持,個人業務的開展相當困難且成本較大,當前網 絡、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好為私人金融業務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網上銀行業務與私人 金融業務的共同之處在于它們都以“客戶為導向”,將每一個客戶從大眾消費整體中分離出 來,并為之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利用網絡技術銀行可以突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打破傳統的 部門局限,綜合客戶信息,分析客戶消費習慣、投資偏好,從而在低成本條件下為客戶提供 極具個性化的高附加值金融服務。同時,網絡技術也有助于銀行間個人信用信息的共享,減 少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解除銀行開展私人金融業務的后顧之憂。
4. 改革銀行管理體制,整合內部流程,重塑國內商業銀行形象。為了跟上時展的 步伐,國內商業銀行必須加快改革的進度,借鑒國外商業銀行成功的經驗,改革管理體制, 進行“銀行再造”。國內商業銀行目前應建立以客戶為主的管理體制,推行扁平式的組織機 構,減少管理環節,重新劃分業務部門的職能,將銀行的金融服務職能綜合化,向客戶提供 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在“銀行再造”的過程中,首先要從業務流程著手,打破常規思維,運 用價值鏈分析方法,著眼于業務流程對客戶貢獻的大小,刪除不能創造附加值的流程。同時 ,對銀行運作過程進行科學梳理,把各部門的生產要素按最自然的方式重新組合,實現真正 科學的集約化,達到讓客戶滿意的目的。對大量盈利能力不佳的經營網點要進行壓縮,留下 的網點也要根據各自所處地區的不同特點改造成各具特色的金融超市,以極具品牌特色的金 融產品服務社區居民。
參考文獻:
1.周金倫. 加入wto與國有商業銀行競爭戰略的調整[j].投資研究,2000(7)
篇9
一、我國商業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發展現狀
與國外金融業相比,我國個人金融業務起步較晚,但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增長迅速,據統計,2000-2008年間年平均增長率達16.5%,2010年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30.33萬億元。龐大并持續增長的個人金融資產,為我國商業銀行發展個人金融業務提供了物質基礎。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體制改革激發了居民的理財需求。商業銀行大力發展個人金融業務,必然擴大業務經營范圍,增強金融服務功能,改善銀行的資產、客戶和收益結構,推動經營戰略轉型。一項全國性調查顯示,目前有74%的人對個人金融業務服務感興趣,41%表示需要個人金融業務服務。近年來,各家商業銀行已把開展個人金融業務作為競爭優質客戶的重要手段和新的經濟效益增長點。
二、我國商業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發展存在的問題
從實際運行情況看,商業銀行在理財業務上給客戶提供的服務層次低、規模小、類別上都不能與外資銀行相抗衡,存在的問題也比較突出:
1.分業經營,制約業務發展
目前國內金融業仍處于分業經營階段,銀行、證券、保險三大市場相互割裂,目前的個人金融業務,基本上還是停留在咨詢、建議或投資方案設計等較低的個性化服務層面,銀行無法利用證券和保險這兩個市場實現增值,個人金融業務發展空間受到限制。
2.條塊分割,缺乏機制保障
個人金融業務是體現“以客戶為中心”理念,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的一種新型綜合性業務,它的順利開展必須上下協調、前后溝通。而我國的個人金融業務通常歸于銀行的個人業務部,個人理財業務涉及的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又分別由多個部門管理,導致個人金融業務條塊分割,無法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服務。
3.資源短缺,缺少系統支持
建立和運用客戶資料庫分析系統是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的基礎,而商業銀行的運行系統是建立在賬戶基礎上,客戶信息資源極為有限,客戶資金增減、資金流動趨勢、客戶對銀行服務的不同選擇等掌握不足,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了解不夠,無法有效地加以分析利用,導致個人金融業務的開展始終無法確定目標群體。商業銀行之間、銀行與保險、證券公司之間的客戶信息資料庫還不能相互共享,造成了客戶信息資源的浪費,不利于個人理財業務向縱深發展。
4.缺乏高層次人才
個人金融業務是一項綜合性的業務,具有集人才、技術、信息、資金、網絡機構和信譽于一體的特征,它要求個人金融服務人員不僅了解銀行的各項產品和功能,還要掌握證券、保險、房地產等相關知識,并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與組織協調能力。而目前我國銀行人員專業單一,復合型人才偏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商業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
三、我國商業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發展前景的對策建議
1.積極培育業務意識和金融市場
作為從事個人金融業務的商業銀行,要充分利用網點、員工及各種媒體和中介機構,加強個人金融業務建設的宣傳和引導,主動宣傳正確的個人金融業務觀念和方法,推薦適宜的業務產品,提供便捷的業務工具,加強個人金融業務發展的管理與規劃。細化客戶市場,重視個人金融業務產品個性需求研究,提供差異化個人金融業務服務,在服務好優質客戶的同時,不能忽視單身期、家庭形成期、家庭成長期、子女教育期、家庭成熟期、退休期等不同階段中低層次的客戶,他們數量眾多,集合效益明顯,個人金融業務產品的需求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因此,銀行客戶經理可通過建立客戶檔案,對客戶的價值貢獻度和承受風險的能力進行分析,從而實現對客戶市場的細分,針對不同客戶的不同特點,提供差異化的業務服務。
2.不斷豐富業務產品和服務內容
長期以來,個人金融業務僅是國內銀行籌措資金的手段,銀行向個人客戶提供的服務是無差別的大眾化服務?,F階段,金融監管仍堅持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原則。隨著我國金融業的開放和人民銀行支持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支持金融同業間加強合作,共享信息,業務適當交叉,混業經營政策的松動,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不能停留在為客戶提供單一的儲蓄或者咨詢上,應引入市場細分理念,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以目標客戶為基礎,針對客戶的需求開發服務新產品,根據客戶在不同階段、不同行業、不同風險偏好的特性,設計個性化的理財計劃,有差別地、選擇性地進行金融產品的營銷和客戶服務,加大個人金融產品的創新力度,為客戶“度身定做”金融產品,使客戶實現最大化的保值和增值。
3.加強金融機構間的跨行業合作
以居民的貨幣資產儲蓄為紐帶,在為客戶提供合適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同時,通過儲蓄、支付和消費環節以及證券、保險、基金等投資領域合理流動,提升服務層次,獲取綜合效益,逐漸聚集起核心個人客戶群體。加強與證券、基金、保險等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從互相間業務發展到更廣泛的行業間接觸。金融密集地區的商業銀行可適當考慮同外資金融機構合作,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和更便利的產品營銷方式,同時商業銀行還可以與一些社會中介機構開展合作。
4.加大綜合性人才的培養力度
目前,市場上普遍缺乏既熟悉銀行業務又精通證券交易、保險等多項金融業務的全能型人才。一方面,商業銀行在引進人才時要注重復合型人才的招聘和吸納;另一方面,著眼發展長遠,優選一批業務熟練、責任心強、對個人金融業務感興趣的精英員工,進行保險、股票、債券、基金、稅收等金融經濟專業知識的強化培訓和進修,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個人金融業務理財專家,為不同職業、不同消費習慣、不同文化背景的各類人士提供個人金融業務服務。同時與境外機構積極合作,引進國際經驗,建立和完善個人金融業務執業人員自律性的行業標準、職業道德;創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從業人員資格認證體系,規范我國個人金融業務發展,全面提升個人金融業務服務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升商業銀行在個人金融業務領域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賈麗娜.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OL].中國金融網,2010-11-17.
篇10
引言
隨著宿遷市地方經濟的發展,眾多的中小商業銀行(這里指除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交通銀行以外的其他銀行)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其發展所形成的“鯰魚效應”為整個銀行業帶來了競爭,也注入了活力。同時,中小商業銀行如何在激烈的金融市場競爭中進一步求得生存和發展已經成為包括宿遷市江蘇民豐農村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江蘇銀行、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等在內的中小商業銀行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金融危機為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帶來了重要的啟示,同樣,宿遷市的中小商業銀行作為推動宿遷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生力量,如何立足國情,依據自身情況選擇符合時代要求和地方實際的發展思路,健康、穩定地發展,越來越對宿遷市地方經濟的持續和諧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宿遷市中小商業銀行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通過對宿遷市江蘇民豐農村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江蘇銀行、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蘇州銀行等宿遷市地區代表性中小商業銀行的調研,本文將從優勢、劣勢、機遇、威脅四個方面逐一闡述。
(一)優勢:Strengths
1.資金質量高
在資金的來源方面,宿遷市以江蘇民豐農村商業銀行、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等為代表的中小商業銀行資產規模、金融市場份額占宿遷市市場的整體份額較小,但資本收益率、資產收益率、人均利潤率等盈利性指標大多優于國有商業銀行,比大銀行具有更強的盈利能力,因而可為針對宿遷市中小企業的業務創新提供更有利的資金保障,日漸受到越來越多的宿遷中小企業的認可,當下也有不少的宿遷市地方企業愿意選擇中小銀行作為其經營發展的有利資金平臺。
2.體制較新
國有商業銀行依然是宿遷市銀行業的主體,受產權制度的限制,在進行貸款業務時必然要考慮地方政府的要求和社會的需要,經營與決策受到限制,而宿遷市的中小商業銀行都是股份制組織,具備了較為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首先,在這種組織形式下,宿遷市的中小商業銀行以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三性”作為經營目標,努力開拓包括宿遷市中小企業在內的資本借貸市場,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其自身的資本增值。其次,與宿遷市的國有商業銀行相比,宿遷市中小商業銀行所需要負擔的公共責任較低,因而在對宿遷市眾多中小企業的貸款審批發放上表現出更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此外,宿遷市中小商業銀行與大銀行相比,由于組織機構體系簡單,決策效率高且決策的自由空間大,能夠更好地針對宿遷市中小企業的不同需要設計出不同的金融產品,提供個性化服務,滿足宿遷市中小企業的融資需要。
3.金融創新意識較強
當前,宿遷市國有商業銀行的高級管理層基本上還是由省行或國家認命,籠罩著較為濃烈的行政色彩,銀行內和銀行間的人力資源配置和利用會受到來自于制度層面上的很大制約。而近年來宿遷市的中小商業銀行由于長期實行股份制體制,通過靈活的用人機制和科學公平的管理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地方和省內知名高等院校乃至省外院校的優秀高等人才,員工的整體素質大大提高,員工結構也比國有大型銀行具有一定優勢,這使得宿遷市中小商業銀行在對宿遷市中小企業貸款的技術研發能力方面明顯超過大銀行。
本文認為,宿遷市的中小商業銀行由于具有較強的金融創新意識和金融創新能力以及金融創新保障機制,使其在同業資金業務領域的優勢明顯,通過對銀行資金的靈活和合理調配,大大優化了其行內資金的資產負債結構,銀銀平臺、柜面通等特色業務已經被宿遷市民和企業廣泛認可,規模效應和經營效益已經大大顯現。
(二)劣勢:Weakness
1.資金規模劣勢
資本充足率以及核心資本充足率是評價銀行安全性的主要指標,該指標主要考核銀行資產的抵御風險能力,按照巴塞爾協議的有關規定這個比率不能低于8%,其中核心資本與風險權數資產的比率不應低于4%,該比例越大,說明銀行資產安全性越好。不可否認的是銀行的發展需要有雄厚的資本規模作為支撐,強大的資本實力是銀行取得客戶信任、吸納客戶資本,開展信貸業務的基礎,是銀行賴以生存的前提。在這一點上,由于宿遷市的中小商業銀行發展受到起步晚、規模小等眾多歷史和政策因素的影響,其擁有的資本規模與工、農、中、建、交五家大型銀行之間還是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2.營業網點少
篇11
信用卡業務在我國摸索前行了26個年頭,從最初的準貸記卡到如今品種繁多的標準信用卡,信用卡業務在我國已初具規模。無論是國有商業銀行還是其他股份制銀行,在信用卡營銷中更趨于理性化。
一、國內信用卡業務的演變
國內信用卡業務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 20世紀70年代至2000年前后,信用卡業務在我國發展比較緩慢,一直未出現高度發展的局面。直到2002年中國銀聯正式成立,實現了全國銀行卡的跨行聯網,我國信用卡業務進入了全面發展的狀態。四大國有銀行也陸續全面啟動信用卡業務,步入“跑馬圈地”時代。
這一階段,我國信用卡業務經歷了不同時期,從爭搶客戶,到口水戰,尤其一些規模小的銀行為爭奪客戶不惜降低信用卡進入門檻,引來各類的信用風險及諸多客戶投訴。2009年底人民銀行及銀監會相后出臺政策,促使我國信用卡業務步入了理性發展階段。
現在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不再是以“跑馬圈地”為主要模式,而是轉向“跑馬圈地”和“精耕細作”并行的時代,“跑馬圈地”短期內不會結束,銀行間的競爭能夠推動信用卡業務的進一步發展,信用卡規模之戰將會長久存在。
二、國有商業銀行的現狀
2010年各家銀行的年報先后披露,我國的信用卡市場已趨于成熟,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工行信用卡發卡量遙居榜首,綜合分析建行則在年消費額中更顯優勢之態。
國內其他股份制銀行,招行的數據比較全面,單從人均消費額指標的數據可以看出其優勢之大。就其提供的2010年年報數據具體分析,信用卡發卡量3477萬張,信用卡年消費額3920億元,其發卡量和流通卡每卡月平均交易額都遠遠超過一些國有商業銀行。但按其提供的流通卡每卡月平均交易額1854元數據,則不難發現:其仍存在的嚴重問題,發卡量高,而當年的消費額卻未超過建行,說明其存在大量的睡眠戶,或者是說低激活率,這必將導致較高的沉沒成本。
跑馬圈地為銀行帶來數量可觀的客戶數量,但不能簡單以發卡規模來衡量業績的好壞。 “跑馬圈地”的結果,使各家銀行必須面對信用卡使用率低、壞賬率高的現實,四大國有銀行也開始推行信用卡業務的精細化管理方案,因為精細化管理客戶才是支撐信用卡業務持續發展的動力。市場對信用卡需求還有很大空間,信用卡市場尚未達到飽和程度,以市場為導向,就要求信用卡業務做得更細,更貼近客戶需求。如今,擁有一定市場占有率的銀行已逐步進入到“跑馬圈地”與“精耕細作”并行的時代。
信用卡的循環信貸功能,對銀行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隨著發卡量的增加,同時合理地控制風險,循環信貸給將銀行帶來可觀的利潤。然而,目前國內信用卡市場一方面是運作成本高,另一方面是銀行間的激烈競爭,導致了免費用卡和低廉的商戶傭金,使特約商戶的議價能力明顯高于銀行,回傭率也面臨不斷下降的壓力,加劇了行業的微利甚至無利的現狀。同時,幾乎所有信用卡用戶每個月都能及時還清欠款,這樣循環利息收入也不會很高;大量的睡眠卡又會為銀行帶來較高的沉沒成本,從而整體上影響銀行信用卡的成本問題,以至于讓信用卡行業實現真正的盈利并不容易。
三、 國有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前景展望
目前信用卡服務同質化比較嚴重,為了促進國有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快速發展,應該將信用卡業務發展方向逐步向創新型業務轉化,培養自己的忠實客戶。為贏得市場,國內各大銀行不斷推出自己的特色產品,并積極開發現有產品的新功能,以吸引不同渠道的客戶群。對此,四大國有銀行雖然起步較晚,但后勁實足。
1.加強重點產品創新和推廣,不斷提升產品競爭力
為吸引客戶,各行不斷開發和嘗試新的產品,以推進本行信用卡業務快速發展,為了挖掘潛在客戶,發現創新型產品,以市場為導向推出本行特色產品,強占市場。
例如:建行就針對不同人群推出過龍卡汽車卡、足球卡,并在 2010年先后推出芭比美麗信用卡、卓越信用卡、歐洲旅行卡等特色產品。交行的刷得保,將第三方保險服務與持卡人的用卡行為直接掛鉤,用戶在刷卡消費獲得積分的同時,還可額外享受意外保障,且保障額度隨賬單余額倍增。
從2008年開始,國內信用卡市場就已經開始關注綠色環保的主題。各行紛紛采用電子化賬單,減少了紙質賬單在制作和郵寄過程中的資源消耗。以環保為主題,為了更好地幫助人們在生活中實現低碳生活,體現環保特色,中國低碳信用卡以新型可降解綠色材料制成,減少了傳統PVC卡片廢棄后對于環境的威脅,低碳信用卡值得推廣。
2.注重信用卡新功能開發,迎合客戶需求,早認識早受益
四大國有銀行中,還沒有完全實現信用卡繳費業務,這與一些股份制銀行有明顯差異,這是一種很有前景的市場。對于客戶可以足不出戶就做到各項交費,很方便。該項信用卡功能,建行還未開發,只對網上借記卡業務提供繳費業務,如果擴展到信用卡的繳費,會吸引更多的客戶,增大信用卡的激活率。
目前,我國信用卡網上交易并未全面開通,各行電子銀行主要是與借記卡密切相關,網絡時代網上購物蒸蒸日上,網上團購更促進了網上交易的火熱。商務部近日關于加快流通領域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見,要求各地商務部門扶持電子商務發展,并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力爭網絡購物交易額占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這是促進信用卡業務發展的有利時機。
國內各大銀行均以消費積分刺激客戶用卡,但網上交易不記積分,這樣無疑會流失一部分客戶。四大國有銀行更為謹慎,考慮的風險因素也較多,因此信用卡的網上業務并未得到大力發展。網上交易多數與銀行借記卡綁定,若能有效地使用信用卡的免息期限和循環信貸,網上業務同樣會刺激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業務的發展。同時,信用卡的約定還款業務又會帶動借記卡業務,這樣信用卡的聯動作用不但會帶動了網上或手機市場的發展,更能進一步推進借記卡和電子銀行業務步入成熟。
四大國有銀行信用卡客戶質量較好,只要在信用卡準入上把好關,信用卡在網絡上的發展將是前景無限,這一方面,我們與歐美國家相差的距離并不遙遠,甚至可以趕超,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應該關注這方面。當然,網絡一旦出現風險漏洞,損失將會很大,但只要能夠合理地控制風險,盈利空間將是無限量的。誰能夠通過信用卡的聯動作用強占市場,不斷地加快業務創新,誰將會是信用卡發展歷程中最大的贏家。
篇12
一、國內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發展狀況
信用卡在我國誕生是始于1985年6月,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發行我國第一張信用卡――中銀卡。1995年,廣東發展銀行發行了國內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的符合國際標準的人民幣貸記卡和國際卡。1998年,中國銀行發行了長城國際貸記卡,在上海、廣東進行了人民幣貸記卡試點發行。從1995年到2000年的五年的時間里,中國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市場開始產生,并步人市場的培育期。2000年以來,由于加入WTO后中國金融市場加速開放,面對外資銀行的潛在競爭威脅,國內商業銀行開始加大信用卡業務的發展,積極改進產品和服務,努力與國際接軌。中國信用卡市場開始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2002年5月17日,中國工商銀行在上海成立了牡丹卡運營中心,建立了較為獨立的信用卡專業化經營體系。同年7月。工行開始發行牡丹貸記卡。中國建設銀行于2002年12月18日開始發行貸記卡(國際卡),并于2003年第3季度發行了雙幣種貸記卡。招商銀行、深圳發展銀行也于2002年下半年開始發行貸記卡,上海銀行于2002年12月29日發行了人民幣雙幣種卡。
2003年以來,由于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用信用卡的客戶數量增多,再者,國家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國內信用卡的受理環境進一步改善,使國內信用卡業務得以快速發展。根據央行最新統計數據,2006年底我國各銀行信用卡發卡量為4958萬張。2007年前3個月,信用卡發卡量每月平均增長100萬張以上。據預測,到2010年,中國信用卡將突破1億張;而未來的5-8年內。中國信用卡貸款將達到90-120億美元的規模。
在信用卡業務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國內發卡機構大量增加,已經有27家銀行和機構投入到發卡行列中來,在當前階段乃至今后發卡機構的競爭重點都放在發卡規模之上。
二、外資銀行信用卡業務的開展情況
在中國未對所有外來金融機構完全開放銀行業務之前,外資銀行早已通過與中資銀行的合作的形式進入信用卡市場。2003年12月31日,花旗、匯豐銀行獲得銀監會批準,可以在內地發行雙幣信用卡。2004年,花旗銀行與浦發銀行合作、匯豐銀行與交通銀行合作組建的交通銀行信用卡單元――太平洋信用卡中心,外資銀行邁出進人中國銀行卡市場第一步。由于受限于當時的相關政策法令,這些合作都只能以業務單元的形式,而沒有以合資組建信用卡公司。
2006年11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公布,外國銀行轉制為當地注冊的銀行法人以后,可以發行人民幣信用卡。之后,有多家外資法人銀行均遞交了發行人民幣銀行卡的申請。截至目前,除了招商銀行和中信實業銀行外,其他銀行都與外資銀行進行合作推出了信用卡業務,除匯豐銀行與交通銀行、浦發銀行與花旗銀行外,還有中國銀行與蘇格蘭皇家銀行、建設銀行與美洲銀行、華夏銀行與德意志銀行、興業銀行與恒生銀行等都進行了合作,中外資銀行在信用卡業務上出現合作為主、競爭為次的局面。
信用卡作為零售銀行業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外資銀行都希望將其做大做強。盡管開展信用卡業務的限制全面解禁,但由于受到現有客戶資源較少、網點和ATM等渠道少的限制,外資銀行在初期投入階段還是抱著“重質不重量”的態度,只做高端客戶生意,由上而下逐步深入內地信用卡市場。不少外資銀行還是選擇對中資銀行進行戰略性投資,聯合發行信用卡的形式。
三、國內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開展信用卡業務的優劣勢比較
(一)國內商業銀行開展信用卡業務的優劣勢
1 國內商業銀行開展信用卡業務的優勢
(1)現有客戶資源多,客戶關系密切,有一定的客戶忠誠度。
(2)網點多,服務網絡強大,合作伙伴多。
(3)有傳統文化和觀念的優勢支持,產品更適本國國人的品味。
2 國內商業銀行開展信用卡業務的劣勢
(1)國內銀行自身的體制存在弊病,現有的經營資源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
(2)多數銀行經營觀念滯后,對信用卡業務認識不足,定位不明確。許多銀行仍把重點放在發行準貸記卡上,對信用卡的投入及重視程度都比較小。同時,一些銀行的信用卡僅被視為一項普通的銀行業務而并未配置足夠的資源。
(3)信用卡產品與服務同質化傾向嚴重。主要是由于信用卡的發行銀行缺乏對顧客個性化需求的考慮和設計,沒有針對不同的顧客群體進行具體的市場細分并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
(4)信用卡服務不到位。以客戶為中心的觀念還不夠強,服務態度水平不高,服務機制還不健全。在客戶定位上,受各行信用政策、發展策略等的影響,各家銀行的信用卡目標群體定位具有趨同性,導致在一個過于狹小的區域內展開競爭。
(5)電子化應用水平較低,業務系統的處理能力和準確率不高。
(6)在內部操作、風險控制等方面經驗缺乏。
(二)外資銀行信用卡業務的優劣勢
1 外資銀行在我國發展信用卡業務的優勢
(1)品牌效應高。外資銀行在世界上有較高的知名度,有較高的國際信譽,因此有較大的吸引力,可能會吸引相當數量的高端客戶,或者需要經常出國的人員。
(2)有多年的信用卡業務經驗,有比較嚴密、成熟的業務經營管理和風險管理制度。許多銀行在國外有管理過5000萬~8000萬張信用卡規模的經驗和技術。
(3)服務水平、技術及產品優勢。外資銀行的服務品種齊全,在信用卡、網上銀行、金融產品創新、中間業務等方面具有強大的實力,有良好的服務質量和效率,產品的科技化程度比較高。
(4)市場反應能力強。外資銀行有在發展中國家開發市場的經驗,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
2 外資銀行在我國發展信用卡業務的劣勢
(1)現有客戶資源、網點和ATM等渠道較少。國內居民對外
幣信用卡的需求、使用量均不及人民幣卡龐大,而一般在內地居住的海外居民,好已取得不同地方的外幣卡,因此其市場空間遠不及人民幣信用卡。外資銀行在國內的網點和ATM等渠道建設要上規模不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對其業務開展會形成制約。
(2)不了解中國人的消費理念。節儉的消費理念,使大多數中國人的消費行為表現為“量入為出”,甚至壓抑自己的消費。因此在外資信用卡不一定能受到大眾的采納。
四、國內商業銀行應對外資銀行信用卡業務競爭的策略
根據以上的分析比較可看出,中外資銀行在信用卡業務競爭中是各有優劣?,F提出國內銀行在信用卡業務上應對競爭的幾點建議:
(一)要用“精致”營銷取代“粗放”營銷。國內流河銀行應從各個角度對信用卡市場進行細分,從重視發卡數量逐漸向重視客戶質量轉變,并根據鎖定的重點目標客戶類型,在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信用卡產品定位。
(二)要繼續致力于提高信用卡的科技含量的和品種內容創新。國內銀行要積極采取創造市場的策略,去“誘導”消費者的需求。
(三)要鞏固和拓展客戶關系。國內銀行應充分利用公共關系資源優勢,加強銀行與客戶、銀行與市場的交流與聯系,在互動中穩固客戶關系,從而建立起以客戶為“軸心”,以環境、關系、質量和服務為“滾珠”的營銷機制,以良好的內外部環境應對外資銀行的全面挑戰。
(四)要繼續提高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綜合水平,在理財、私人銀行、房貸等產品上加大投入力度。
(五)要進一步增強信用分析和防范風險能力。風險防范是銀行經營的永恒主題,而信用卡業務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這就需要經營部門加強風險管理工作,完善風險預防和監控體系建設;優化催收手段,提高催收效率;加強收單業務的風險管理,對高風險商戶給予必要的監督和防范。中國已經進入加息周期,這會對屬于個人消費貸款領域的信用卡業務的壞賬率和其他信用風險帶來負面影響,國內商業銀行要避免政策的變化給信用卡行業帶來的系統風險。
五、國內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信用卡業務的合作方式\
根據以上的分析表明,外資銀行有著迫切需要與國內銀行合作的愿望。國內銀行應該利用這種機會,加快吸收外資銀行在信用卡業務方面的管理和技術知識,提升自身在各個方面的獨自經營研發能力,提高我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這樣一方面可以進一步鞏固在國內的市場地位,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和產品,另一方面,可以為以后在國際市場競爭打下基礎。
國內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在信用卡業務的合作方面,根據合作的程度不同,可以有三種選擇方式:
(一)顧問式合作。這種合作方式是由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簽訂顧問協議,派出由專家人士組成的顧問團,向中資銀行提供咨詢和顧問服務,收取顧問費,但不參與對業務的具體經營管理活動。這種合作方式對中外雙方都沒有實質性風險,收益或支出比較穩定。采用這種方式時,國內商業銀行要注意克服困難,真正學到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
(二)戰略伙伴式合作。即中外商業銀行通過協作,共同實現業務發展目標。這種方式目前是港資銀行在采用,主要是國內商業銀行的人民幣信用卡的發行和受理業務。這種方式對合作雙方都有好處,風險不大,但比較有局限性,合作的空間不大。
篇13
一、引言
其于銀行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經濟蕭條在全球范圍內時有發生,學者們(Calomiris, 1990; Kaminsky & Rienhart, 1996; Demirgü-Kunt et al,2005; Dewatripont et al, 2010)以不同視角探索了金融危機及銀行危機發生的機理,得出一致結論:商業銀行的過度風險承擔是造成金融危機的決定性因素。以此次金融危機為例,2003年到2007年期間,銀行機構通過高杠桿的使用,大量借入短期、低成本資金,投入到長期、流動性差的風險資產中,最終導致過度風險(excessive risk),因此銀行過度風險承擔行為(risk-taking)是金融和經濟脆弱性的根源。面對銀行債務擔保引發的巨大風險敞口,西方政府進退兩難。
此次金融危機,我國銀行業并沒有受到較大沖擊,這能否說明我國商業銀行風險承擔行為較???事實和經驗證據表明,我國商業銀行業目前面臨自身特殊的風險承擔特征。首先,我國商業銀行在金融危機期間投放巨額信貸,違約風險進一步凸顯,尤其是地方政府債務違約風險不斷上升。其次,我國金融機構的經營理念、行為模式和風險暴露具有較高的同質性,進一步增加了潛在的系統性風險(李文泓,2009)。再次,我國仍然停留在隱性存款保險層面,即公眾認為國家會對銀行所有的經營失敗買單,而實際中政府也幾乎承擔無限責任的隱性存款擔保。隱性存款保險制度加大了商業銀行風險承擔動機,為整個社會金融、經濟帶來嚴重的后果。
關于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問題,已日漸引起了我國學者們的重視,目前研究的重點集中在外部環境(貨幣政策、資本監管政策)和內部治理結構(大股東控制能力、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比例、監事會規模、高管特征等)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張雪蘭和何德旭(2012)利用2000-2010年間我國金融經濟數據,實證檢驗貨幣政策對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證實貨幣政策立場顯著影響銀行風險承擔,并且受銀行異質性特征的影響。陳其安和黃悅悅(2011)以14家上市銀行2007-2010年季度數據為樣本,以超額資本充足率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為政府監管指標,實證檢驗了政府監管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行為的影響,發現超額資本充足率和銀行規模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產生顯著正向影響??椎绿m和董金(2008)選取2000-2007年5家上市銀行數據,從公司治理角度,即大股東控制能力、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比例、監事會規模、資本充足率等方面考察其對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結果證實公司治理中各因素對銀行風險承擔產生影響,但是影響存在差異。吳成頌等(2014)以2002-2011年13家上市銀行為研究對象,實證檢驗了銀行高管特征對銀行風險承擔的關系,結果表明銀行高管特征對銀行風險承擔影響結果不一致。其中,銀行高管學歷與銀行風險呈正相關,銀行高管學歷與銀行風險承擔之間呈現顯著性倒U型關系,銀行高管任期與銀行風險承擔之間存在不顯著的U型關系。
與上述文獻的研究視角不同,本文擬從銀行收益與風險承擔之間的關系入手,以前景理論為基礎,利用我國商業銀行微觀數據,實證檢驗收益能不能成為抑制我國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工具,并最終給出政策建議。
二、理論及文獻綜述
商業銀行風險承擔與收益之間關系的理論基礎主要源于投資組合理論、資本市場理論和資本資產定價理論,以及最新發展的行為經濟學前景理論。
(一)早期銀行風險承擔與收益之間的關系
早期的銀行風險承擔與收益之間的關系非常直觀(Knight,1921)。投資者如果選擇了風險承擔相對高的投資,那么就必須存在一個相對較高的預期回報作為補償?;诖?,預期回報的上下限既不能為負,也不能是無限的。Bernoulli(1954)經過檢驗最終證實風險承擔與收益的關系取決于損失的維度。也就是說,當投資的可能損失越大時,投資者就越不愿意繼續進行投資,投資者的風險厭惡程度逐漸增加。另外,每個投資者對于預期收益都有一個不可觀測的最大效用值,而投資者風險厭惡取決于這些不可觀測的個人效用水平。
此后,關于風險厭惡和效用方程的研究構成了微觀金融理論的核心,并且逐漸擴展至投資者行為和債券市場。Markowitz(1952)的《證券組合選擇》提供了一種根據各種證券風險程度提升總體收益的證券組合方法,標志著現代金融投資理論由此開端。該理論同樣引入了方差和均值的思想,即利用均值衡量收益,用方差(標準差)度量風險。假設有N種資產可供投資,那么任意一組組合將對應相應的均值和方差,即收益和風險。利用圖形表示,則圖1中ABC區域內任意一點代表一種資產組合,投資者的目標是收益既定時風險最小,或者風險既定時收益最大。如圖1所示,曲線AB滿足上述要求,本文稱之為效率邊界。效率邊界上不同點反映了投資者不同的投資偏好。如選擇A點代表該投資者具有較強的風險承擔動機,選擇B點則表示該投資者具有明顯的風險厭惡傾向。
繼Markwitz后,Sharp(1964)提出若存在一種無風險資產①,則投資者的最佳選擇不再是效率邊界,而是資產市場線,即圖2中相切于效率邊界的直線。
基于資產組合理論,Fama & French(1992)假設風險與收益具有正向的線性關系,這一假設符合投資者的投資回報偏好和愿意在既定收益下承擔相應風險的理論,當前仍然適用。
(二)前景理論與銀行風險承擔
現代金融理論普遍接受人們的決策是建立在理性預期、風險回避、效用最大化以及不斷更新自己的決策知識等假設之上,然而實踐中人們的投資決策并非如此。另外,現代金融理論和有效市場假說是建立在有效的市場競爭基礎之上的,而大量研究證實非理性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上往往能夠取得比理性投資者更高的收益。為了解釋現代金融理論無法解釋的市場異象,行為金融學理論在放松對理性經濟人約束的條件下,以心理學為基礎,通過刻畫金融機構行為的特征來研究其決策過程。其中,通過修正最大主觀期望效用重點研究投資者偏好和風險選擇的理論是Kahneman與Tversky(1979,1992)提出的前景理論。前景理論最大的成功在于將來自于心理研究領域的綜合洞察力應用在經濟學當中,利用實驗對不確定情況下人為判斷和決策進行研究和解釋。
前景理論是一個描述性范式的決策模型,假設風險決策過程分為編輯和評級兩個過程。在編輯過程階段,個體憑借框架和參照點等采集和處理信息,在評價階段依賴價值函數和主觀概率的權重函數對信息予以判斷。價值函數是經驗型的,具備三個特征:一是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得時是風險規避的;二是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時是風險偏好的;三是人們對損失比對收益更加敏感。前景理論也可以利用五大效應加以描述(如表1所示)。
根據上述效應,前景理論與公司治理理論存在較大差異。比如公司治理理論認為投資者的偏好是固定的,而前景理論中投資者的偏好會隨著參照點的變化而變化。并且,前景理論改變了風險分析模式,提出投資者實際厭惡的是損失而并非風險。
前景理論在解釋商業銀行風險承擔中提供了不同于現代金融理論②的思路。前景理論從人的主觀判斷特別是對風險的感知狀況出發,可更有效地探索和了解風險決策過程。特別地,風險決策中的信貸審批和貸款期限決定因素中,信貸人員的經驗和判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前景理論“為了更好地探索和了解風險決策過程,所以參與到行為中”的研究方法類似于中國傳統思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前景理論在商業銀行風險承擔中的研究主要是風險態度與參照點在風險承擔動機中的應用。Fishburn(1977)從理論上證實了在投資組合配置上應該采用一種替代風險中性的分析模型,將風險定義為低于特定目標的分布。根據前景理論,如果低于特定目標,決策制定者是風險偏好型的,如果高于特定目標,決策制定者變成了風險厭惡型的。與Fishburn(1977)不同,更多的學者從實證角度對前景理論進行驗證。Fiegenbaum & Toman(1988)以美國85個不同行業的3 300家企業為樣本,通過會計數據確定了基準回報值作為中位數,將公司分為兩組,最終證實與前景理論預測完全吻合。Johnson(1994)對1970-1989年間美國商業銀行進行測算,得出結論美國大多數商業銀行符合下述情況:如果其收益低于既定目標,則銀行更加偏好風險。Godlewski(2006)選擇了11個新興市場國家的894家銀行作為樣本,通過不同變量對風險和收入進行測算,最終發現高于既定目標水平的銀行表現出更高的風險厭惡,但低于既定目標水平的銀行不一定是風險偏好型的。Nahila & Boujelbene(2012)通過對1999-2008年間10家突尼斯商業銀行進行實證檢驗,進一步論證了前景理論是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重要決定因素――低于目標水平的商業銀行更加愿意從事追求風險的行為,而高于目標水平的商業銀行表現得更加風險厭惡。Alam & Kin(2012)利用2000-2010年795家伊斯蘭商業銀行樣本進行實證檢驗,進一步支撐了前景理論在商業銀行風險承擔方面中發揮的作用。
三、實證設計
根據前面的理論分析,機構對于風險承擔的態度取決于未來收益狀況。如果未來收益是確定的,那么機構會更加厭惡風險;而如果未來損失是確定的,那么機構則會更加偏好風險。在商業銀行風險承擔決策中,參照點起到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前景理論中的“參照點效應”。本節將采用前景理論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承擔進行測算。
(一)模型設計
根據Fishburn(1977)對于樣本銀行的風險偏好測算,風險不完全是預期收益的分布,而是距離目標收入的方程,即:
R(t)=∫t-∞(t-x)αdF(x)
其中,R(t)是風險的測量;t是指目標水平;α是指目標偏離的敏感程度,α>0;F(x)是關于X的概率密度函數。
根據前景理論,R(t)是對低于目標結果的風險承擔可能性的測算。α測算銀行對于低于目標結果的態度,如果其處于(0,1)之間,低于目標結果的銀行會做出更高風險承擔的決策;而如果α大于1,則銀行會更加風險厭惡。
根據風險與收益的關系,利用Fiegenbaum(1900)提出的實證模型,本文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承擔行為進行實證檢驗。模型如下:
RISKb=αh+βhRETURNb+εb,如果b屬于
高盈利組(h)
RISKb=αl+βlRETURNb+εb,如果b屬于
低盈利組(l)
其中,b代表銀行(b=1,2,…,97),h和l分別代表高盈利組和低盈利組,α是常數項,βh和βl是高盈利銀行和低盈利銀行有關風險與收益關系的系數。
(二)數據來源和變量選擇
本文采用97家商業銀行2003-2013年數據作為樣本進行實證檢驗,數據來源于Bankscope數據庫和各銀行年報。
在前景理論中,商業銀行的收益和風險指標決定了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其中,在收益變量的選擇上,本文主要采用資產收益率(ROA)指標來衡量每單位資產創造多少利潤,體現銀行運用其全部資金獲取利潤的能力;凈資產收益率(ROE)指標主要反映股東權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運用自有資本的效力;股東權益比率(Equity To Asset,E/A)是股東權益與資產總額的比率,反映企業資產中有多少是所有者投入的。同時,本文采用凈利息差和營業收入比來衡量商業銀行收入和信貸行為。NIM和NIRAA是衡量商業銀行貸款業務盈利能力的指標,其中NIM是利息凈收入與總生息資產平均余額的比率,NIRAA是利息凈收入與總資產平均余額的比率,二者數值越高,反映銀行獲利能力越強。
風險指標變量中,本文選擇了不良貸款率(Non Performing Loans/Gross Loans,NPL),這一指標主要反映商業銀行低質量貸款的比重,通常用來測算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一旦銀行發生不計后果的借貸以及借款者進行高風險的投資,不良貸款會迅速地上升。不良貸款上升代表銀行貸款審查的無效、貸款評估的錯誤判斷、貸款信息披露的缺乏。撥貸比(Loan Losses Reserves/ Gross Loans,LLRGL)是壞賬準備金占總貸款的比重,可以反映管理層風險態度以及改變銀行利潤率的撥備情況。該比值越高,代表商業銀行壞賬準備金越高,因此商業銀行擁有越高的風險承擔狀況。信貸資產比(Net Loan/Total Asset, NLTA,NLTA)比值越高,表明商業銀行風險承擔動機越大,相應盈利越高。
(三)實證檢驗過程及結果
首先,根據收益變量對樣本進行分類。在劃分標準上,本文采用了國際上普遍認可的方式,即利用中位數將樣本劃分為高收益類銀行和低收益類銀行。然后,分別對兩組銀行的風險和收益關系進行實證檢驗,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根據前景理論中風險與收益之間的關系,βl系數應該為負,βh的符號應該與βl的符號相反,且|βl|>|βh|。也就是說,如果實證結果證實βh>βl>0,且|βl|>|βh|,即可證實我國商業銀行風險承擔行為可以用前景理論解釋,低收益商業銀行比高收益商業銀行擁有更加強烈的風險承擔動機。
表3實證檢驗結果顯示,低收益組的βl符號基本與預期符合,且全部在1%水平上顯著,證明我國低收益商業銀行的風險與收益呈現負相關,具有較強的風險承擔動機,表現為風險偏好。高收益組的βh系數符號基本與低收益組商業銀行保持一致。也就是說,實現了高收益的商業銀行并沒有表現出風險厭惡,而是同樣呈現風險偏好的特征。因此,我國商業銀行中的高收益類商業銀行的風險與收益之間的關系并不符合前景理論,高風險偏好特征明顯。
另外,低收益組|βl|均值為259,中位數為111;高收益組|βh|均值為212,中位數為054。顯然,|βl|>|βh|,即低收益組商業銀行比高收益組商業銀行具有更加陡峭的風險收益關系。換言之,低收益商業銀行表現出比高收益銀行更強烈的風險承擔行為,這一點符合前景理論的預測。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樣本中R2較低,最低的只有015。從計量經濟學的角度看,樣本容量大于30時,R2的要求可以相應降低。本文中,5組收益指標和3組風險指標的樣本均在600左右,所以不能片面強調擬合優度,可以將F值與R2共同考察。考慮到F值較大,且均大于臨界值,可認為模型中風險與收益之間的線性關系成立。
(四)穩健性檢驗
為了進一步證實結論的穩健性,本文利用ROE作為收益標準,將我國商業銀行劃分為高收益商業銀行組和低收益商業銀行組,再次進行實證檢驗,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通過對表3和表4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兩次實證檢驗結果十分類似。總體而言,低收益類商業銀行的系數βl多數顯著為負,表明低收益類商業銀行風險與收益之間負相關,表現出較大風險偏好動機;高收益類商業銀行的系數βh基本上與低收益類商業銀行保持一致,表明高收益類商業銀行的風險與收益之間的關系并不符合前景理論,同樣表現出高風險偏好??傊覈虡I銀行呈現出的風險承擔行為,既有與前景理論一致的地方(低收益銀行的風險承擔表現),也有與前景理論不相符的地方(高收益銀行的風險承擔表現)。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對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收益關系進行實證檢驗,得出以下結論:(1)與國外銀行相比,收益仍然無法構成我國商業銀行的硬約束,“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尚不能完全實現,即高收益銀行不能表現出風險承擔的自我抑制,而是同低收益銀行一樣,仍然保持較高的風險承擔動機。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承載的更多是國家信用。一方面,我國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出現的風險,大部分處理結果均是接管、收購或者救助,部分采取清算和關閉撤銷的處理方式后,又得到不同程度的中國人民銀行注資或者地方財政支持。甚至一些銀行出現的人為操作性風險,最終也由政府買單,大大違背了銀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經營理念。另一方面,監管部門資本監管標準的嚴格與監管執行的溫和形成強烈反差。2004年至2006年三年過渡期中,銀監會對資本充足率未達標的銀行糾正整改措施不夠。2006年底,達標銀行資產僅占銀行總資產的77%。直到2009年末,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才全部達標,這已經距離1995年《商業銀行法》中提出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過去了整整14年。(2)我國商業銀行整體仍然未能根本改變傳統的以利息收入為主的收入模式。盡管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和投資收益不斷增加,但是利息凈收入仍然占據65%左右,有的商業銀行比例更高。收入模式的同質導致商業銀行在業務設計和產品創新上呈現同質化特征,這是高收益銀行與低收益銀行實證結果出現趨同性的主要原因。
針對上述結論,我們建議:首先,鑒于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存在較強的風險承擔動機,加上隱性存款保險制度尚未顯性化,必須通過外部約束商業銀行尤其是高收益銀行的風險承擔。其次,加快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不僅是利率市場化的重要前提條件,還可為民營和小型金融機構創造一個與大型金融機構公平競爭的競爭環境,推動民營銀行等中小銀行的發展,增加金融服務供給,緩解民營經濟、小微企業和三農發展面臨的融資約束,同時還有助于防止商業銀行將風險轉嫁給消費者。最后,通過銀行業務多樣化,打破銀行業務同質化趨勢,建立收益約束銀行風險承擔的機制。
注釋:
①無風險資產指收益率為正,風險為零的資產。
②現代金融理論認為過度風險承擔行為大多是由公司治理機制無效,銀行資本監管無力,過度市場競爭和制度法律環境惡劣等原因造成的。
參考文獻:
[1]Alam.N, & Kin.B.T. Risk-taking behaviour of Islamic banks: application of prospect theory[J].Qualitative Research in Financial Markets, 2012(4):156-164.
[2]Bernoulli D.Exposition of a new theory on the measurement of risk[J].Econometrica, 1954(1):22-36.
[3]Calomiris.Is deposit insurance necessary?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90(2):283-295.
[4]Demirgü-Kunt, KaracaovaliB, & LaevenL.Deposit Insurance around the World: A Comprehensive Database[J].World Bank Policy Working Paper, 2005(4)
[5]Dwatripont M, Rochet.J & Tirole.J. Balancing the Banks: Global Lessons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M].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
[6]FamaE.F, & FrenchK.R. 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e, 1992(2): 427-462.
[7]Fiegenbaum A, & TomanH. Attitude toward risk and the risk-return paradox: Prospect theory explan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8(1): 337-363.
[8]Fishburn P.C. Mean-risk analysis with risk associated with below-target retur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 1977(2): 126-166.
[9]Godlewski C.J. Regulatory and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for Credit risk taking and Bank′s default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cs: a two step approach[J].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 finances, 2006(5): 183-206.
[10]Johnson.H.J, Prospect theory in the commercial banking industry[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Strategic Decisions, 1994(7):73-89.
[11]Kahneman D, & A.Tversky. 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3): 263-291.
[12]Kaminsky, & Rienhart. The twin crisis:The causes of banking and balance of payment problem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6):473-501.
[13]Knight,F.H.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M].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21.
[14]Markowitz H.M. Portfolio selection[J]. Journal of Finance, 1952(3): 77-91.
[15]Nahila Z, & BoujelbeneY. Prospect theory and Tunisian Banks′ risk-taking[J].The IUP of Behavioral Finance, 2012(3):19-26.
[16]Sharp W.F. 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J].Journal of Finance, 1964(9):425-442.
[17]陳其安,黃悅悅.政府監管、市場約束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行為的影響[J].金融論壇, 2011(10):56-61.
[18]孔德蘭,董金.公司治理機制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008(11):38-42.
[19]李文泓.關于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下的逆周期政策的探討[J].金融研究, 2009(7):7-24.
[20]張雪蘭,何德旭.貨幣政策立場與銀行風險承擔――基于中國銀行業的實證研究(2000-2010)[J].經濟研究, 2012(5):31-44.
A Study on the Commercial Banks′ Risk Taking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Theory
LIU Qing-yun1, YANG You-zhen2
(1. 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 Taiyuan 030006,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