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法律的博弈分析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法律的博弈分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法律的博弈分析

篇1

一直以來,我們的法學常常地被認為一種純規則、純理念的研究而總會給人一種幼稚的印象。之所以法學顯得幼稚,顯得不那么,顯然是與我們的研究工具研究之局限緊密相關。學研究僅僅兩百年的,卻在中形成了一個經濟學帝國,一下原因,我們可以發現主要的還是在于經濟學研究的工具之科學性使然,在經濟學的研究中,經濟學家們充分地借助了其他學科諸如物、數學的研究工具——博弈論和個體決策其實就是經濟學研究的有力武器——這種工具的借鑒就使得經濟學可能從當初時的嬰幼階段脫胎換骨地成熟起來,現在的經濟學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框架,之所以經濟學能從社會科學中脫穎而出成為“社會科學皇冠上的明珠”,其原因就終于它根據資源稀缺和理性人等基本概念,最早地嘗試并實現了社會科學的統一。而同樣作為制度設計學科的法學研究在過去卻因為過分強調自身的規則自治而忽視(當然我是說不夠重視,因為事實上法學本身研究的方法并不獨立,它本身并沒有特殊的研究方法)了對社會科學研究工具的借鑒,從而使它自身顯得并不那么科學,從而使的帝國并未真正的在社會中出現。

篇2

文獻標志碼:A

Speech denoising algorithm based on 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 and Wiener filtering

JIN Liyan1, CHEN Li1*, FAN Taiting2, GAO Jing1

1.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7, China

2.Xian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Xian Shaanxi 710048, China

Abstract:

Concerning that the Wiener filtering algorithm leads signal distortion with low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when dealing with the noise of nonstationary speech signal, a new speech denoising algorithm named SSAWF was proposed combining with 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 (SSA) and Wiener Filtering (WF). To obtain the speech signal as smooth as possible, SSA was used to denoise the nonlinear and nonstationary speech signal to improve the SNR of the noisy speech. Then the processed signal was put into WF to further eliminate the high frequency noise that still existed in the speech signal. The simulation results from different intensity of background noise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in SNR and RootMeanSquare Error (RMSE). The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 that the new algorithm can not only remove the background noise efficiently, but also reserve the details of the original signal, it is suitable for the denoising of nonlinear and nonstationary speech signal.

英文關鍵詞Key words:

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 (SSA); Wiener Filtering (WF); speech signal; denoising; strong noise

0引言

在實際的信號采集和處理過程中,語音信號不可避免地被噪聲所污染,獲得比較純凈的有用信號是進行信號后續處理的基礎和關鍵[1]。語音去噪技術是信號處理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分支,該技術在提高語音質量和可懂度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去噪效果的優劣還會影響到語音識別系統的識別率。

由于語音信號的非線性和非平穩性,一些傳統的語音去噪算法需要知道噪聲的一些統計特征,以致單一的時域或頻域處理無法獲得很好的去噪效果。小波閾值[2-3]作為近年來的主流去噪算法被廣泛應用,但是閾值去噪需要綜合考慮閾值和閾值函數等因素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去噪效果,同時還存在著選取最優小波基的困難[4]。隨著噪聲強度的增加,小波閾值的去噪能力也會逐漸變差。維納濾波(Wiener Filtering, WF)[5-7]作為一種經典的去噪算法,具有實現簡單、去噪效果好等優點,但是要求處理的信號為平穩信號,而且適用于低噪聲強度下的語音去噪。文獻[8]提出使用迭代維納濾波來有效去除背景噪聲,但需根據實際需要在幀與幀之間改變參數的估計,在算法的實現上更加復雜。文獻[9]提出自適應維納濾波的計算方法,但是該算法依賴于語音信號的局部統計特性。

總結這些研究可知,維納濾波算法在高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下的適用性沒有被很好地解決。

奇異譜分析(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 SSA)[10-12]是基于協方差矩陣的一種線性相關方法,可以處理非平穩信號,算法通過提取信號主成分來提高信號信噪比,使維納濾波適用于較高信噪比條件下的語音去噪。

與小波閾值去噪相比,奇異譜分析還適用于處理噪聲頻譜與信號頻譜相似的含噪信號[13],目前多用于混沌信號[14]、心音信號[15]、氣候診斷等領域。奇異譜分析根據語音能量與噪聲能量之間的差異性和處理非平穩信號的優越性,可以用于語音信號的去噪。但是奇異譜分析在提取純凈信息的同時,也會將部分奇異值較大的噪聲點作為信息點保留下來。本文綜合考慮奇異譜分析處理非平穩信號的優勢以及維納濾波方法降噪的高效性,提出一種奇異譜分析和維納濾波相結合的語音去噪算法SSAWF。通過奇異譜分析將非線性、非平穩的語音信號初步去噪,獲取盡可能平穩的語音信號,進而作為維納濾波的輸入,剔除其中仍然存在的高頻噪聲。通過仿真實驗,對不同強度的含噪語音進行去噪處理,結果表明本文的SSAWF算法是有效、可行的。

1基本原理

1.1奇異譜分析算法

奇異譜分析算法是一種主成分分析方法,此算法先對矩陣進行奇異值分解,然后根據信號和噪聲奇異值點的差異性來提取信號主成分,具有實時性強、計算簡單的優點,經常用于混沌信號的去噪。

設采樣信號的一維時間序列為x(i)(i=1,2,…,N),若嵌入維數為M(M

X=x1x2…xN-M+1

x2x3…xN-M+2

xMxM+1…xN

(1)

令S為時滯矩陣的M×M維協方差矩陣,則:

S=s(0)s(1)…s(M-1)

s(1)s(0)…s(M-2)

s(M-1)s(M-2)…s(0)

(2)

對協方差矩陣S進行特征值分解,得到M個奇異值λi(i=1,2,…,M),將其按降序排列λ1>λ2>…>λM≥0構造信號的奇異譜圖,奇異值的大小代表了信號和噪聲在奇異譜圖中能量大小的相對關系。通常情況下奇異值較大的點代表有用的信息點,而奇異值較小的點代表信號中的噪聲點。λk對應的特征向量Ek被稱作經驗正交函數,采樣信號x(i)在向量Ek上的正交投影系數就是第k個主分量:

aki=∑Mj=1xi+jEkj; 0≤i≤N-M

(3)

如果已知各主分量與經驗正交函數,反求原始信號序列的過程如下:

xi+j=∑Mk=1akiEkj; 1≤j≤M

(4)

1.2維納濾波算法

在傳統的去噪算法中,維納濾波因其操作簡單、去噪效果好,被公認為一種經典的去噪算法。語音信號在時域的表示為:yi(t)=si(t)+ni(t),其中si(t)、ni(t)和yi(t)分別是第i幀原始語音信號、噪聲和被噪聲污染的語音信號。維納濾波原理是尋求一個線性濾波器H(n),使含噪語音yi(t)經過線性濾波器后的估計值i(t)=yi(t)Hi(n)與si(t)之間的均方誤差最小,進而從噪聲ni(t)干擾的含噪語音中分離出原純凈語音的理論。在si(t)和ni(t)都是平穩信號而且不相關的情況下,維納濾波器在頻域的最優估計函數為:

H(w)=ps(w)/[ps(w)+pn(w)]

(5)

其中ps(w)和pn(w)分別是原始信號的功率譜和噪聲的功率譜,則第i幀信號濾波后有用信號的譜估計為:

i(w)=Hi(w)?Yi(w)

i(w)的相位譜由Yi(w)的相位譜近似代替,再經由逆傅里葉變換就能得到該幀的時域信號。由式(5)中的估計函數顯示可知,當pn(w)=0時最優維納濾波器的幅值為1;當ps(w)=0時最優維納濾波器的幅值為0;除去這兩個極值,最優維納濾波器的幅值由ps(w)和pn(w)的大小共同決定,比值越大,濾波器幅值就越趨近于1。實際上由于噪聲和語音信號的非平穩性,隨著時間的變化,兩者的功率譜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理想狀態是對每一幀語音信號采取時變的維納濾波器進行去噪。但由于維納濾波器在相鄰幀之間的變化會很快,導致起伏而殘存噪聲。

2SSAWF去噪算法

針對語音信號的寬頻特性、噪聲與語音的頻譜可能存在部分或者全部重疊,在采用傳統算法去除噪聲的過程中,與噪聲頻譜重疊的部分語音信息也會被去除,從而導致語音能量的虧損。為了有效地從強噪聲水平的含噪語音中提取純凈的語音信息,考慮到語音信號與噪聲間能量的差異性,以及使用奇異譜分析處理非平穩信號的優越性,本文采用奇異譜分析來進行語音去噪。但在奇異譜分析提取語音主成分的過程中,部分奇異值較大的噪聲點會被當作信息點提取出來,導致噪聲點的保留。維納濾波方法作為一種經典的去噪算法,具有實現簡單、去噪效果好等優點,但是要求處理的信號為平穩信號。故綜合考慮奇異譜分析處理非平穩信號的優勢和維納濾波算法去噪的優勢,將二者結合用于強噪聲下的語音去噪。

奇異譜分析去噪的過程中,重構信號時階次p的選擇是一個重要環節。采用文獻[14]中的方法來提取信號主成分。圖1為語音信號的奇異譜圖(SNR=-5dB),圖中奇異值較大的點代表信號的特征點,奇異值較小的點主要是噪聲點。因此,選擇前面幾個較大的奇異值點重構即可得到較為純凈的語音信息。選取一個較小的p值,根據式(4)重構噪聲信號np和np-1,若p選取得合適,則np反映了信號的噪聲成分,np-1反映信號中的有用信息。np構造的噪聲譜圖應該是平滑的,np-1構造的噪聲譜圖應該有比較明顯的下降趨勢。

從圖2的奇異譜圖上看,p=2時重構噪聲的奇異譜下降趨勢比較陡峭,p=3時重構噪聲的奇異譜下降趨勢比較平緩,因此p=2時重構的信號主要包含信號的有用信息。在定量分析上采用相似系數和信噪比作為度量指標,來評價兩次分離的效果,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無論是相似系數的比較還是信噪比的比較,p=2時即選擇前兩個主分量重構要比選擇前三個主分量重構效果好,第三個主分量主要增加了語音信息中的噪聲成分。因此,根據奇異譜合理選擇重構數目也是實現分離效果的一個重要環節。

奇異譜分析初步去噪的過程如下:

步驟1確定最小嵌入維數,構造時滯矩陣X。用Cao方法[16]確定最小嵌入維數M,最小嵌入維數M=30。

步驟2構造矩陣X的M維協方差矩陣S,對其進行特征值分解,得到M個奇異值λi(i=1,2,…,M)。

步驟3構造信號的奇異譜圖,將奇異值按降序排列λ1>λ2>λ3>…>λM≥0確定信號的奇異譜圖(如圖1)。

步驟4重構原始信號,選擇前面有限個奇異值較大的點重構作為主分量,重構原始語音信號。

采用奇異譜分析可以有效提取強噪聲下的語音信息,得到近于平穩的語音信號,但同時也會將一些奇異值較大的噪聲點視為語音信號,造成高頻噪聲的保留。為了提高含噪語音的信噪比,去除語音信號中的高頻噪聲,采用維納濾波進行語音的再去噪。

本文提出的結合奇異譜分析和維納濾波的SSAWF算法操作步驟如下:

步驟1獲取純凈語音和白噪聲,將不同幅度的白噪聲與語音相疊加,形成不同噪聲強度的含噪語音,作為下一步含噪語音的輸入;

步驟2使用奇異譜分析對含噪語音進行預處理,提高含噪語音的信噪比,使信號盡可能地平穩;

步驟3使用快速傅里葉變換求取預處理信號的頻譜Y,采用前三幀無聲段估計信號的噪聲功率譜Pn;

步驟4計算維納濾波的增益函數H,通過增益函數H和帶噪語音的頻譜Y估計純凈語音信號的頻譜;

步驟5采用帶噪語音的相位,根據上一步驟估計的純凈頻譜合成最后去噪后的語音。

算法實現偽代碼如下所示:

SSAWF算法的時間耗費主要集中在計算時滯矩陣X以及構造原始信號這兩個步驟,1)中計算時滯矩陣X的時間復雜度為O(N),6)中構造原始信號的時間復雜度為O(N),其他環節上的時間復雜度皆低于這兩個步驟,故SSAWF算法的計算復雜度為O(N)。

3仿真實驗

實驗中選擇的純凈語音信號為一段英文語音,長度為5s,頻率為44100Hz,采樣點數為265000個,噪聲來源為Noisex92,選取對語音信號影響最大的白噪聲進行實驗仿真。通過將不同幅度的白噪聲與語音信號相疊加,來模擬不同噪聲強度下的含噪語音信號。為了證明本文算法的可行性,選擇小波軟閾值、維納濾波和奇異譜分析與SSAWF算法進行大量的對比實驗,通過信噪比(SNR)和均方根誤差(RootMeanSquare Error, RMSE)這兩個參數指標的比較來評判去噪性能的好壞。

3.1不同噪聲強度下的SSAWF實驗效果

由表2和圖3顯示可知,在不同噪聲水平下,SSAWF算法對于信號去噪中常用的兩個參數指標信噪比和均方根誤差都有很明顯的改善效果。在噪聲水平較低時,本文算法對信號信噪比提高的幅度較小;但在噪聲水平較高時,信噪比提高的幅度比較大,證實了隨著噪聲水平的逐漸提高,SSAWF算法的去噪能力也逐漸變強。

3.2同類算法對比

為了說明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在不同的噪聲強度下將本文算法與小波軟閾值、奇異譜分析和維納濾波進行了實驗對比,其中小波軟閾值選取的小波基為coif5,分解層數為4,閾值為無偏似然估計閾值。

將四種去噪算法分別對不同噪聲強度下的含噪語音進行仿真實驗,來測驗不同算法在不同噪聲強度下的去噪效果。由表3、4和圖4、5顯示可知:SSAWF算法去噪后所得信號的信噪比較高、均方根誤差較小,與其他幾種算法相比更適合低信噪比情況下的去噪;單純的奇異譜分析會把奇異值較大的某些噪聲點當作信號保留下來,導致對信號的去噪不徹底;而小波軟閾值以及維納濾波在去噪時,無法從含噪語音中充分獲取語音成分,丟失了某些有用的語音信息,造成語音能量的虧損(參見表5),致使去噪之后的語音信號信噪比比較低。

為了更加直觀地驗證本文算法的性能,選取了噪聲強度為-5dB進行實驗,四種算法去噪后所得信號與原純凈信號的相似系數如表5,截取其中500個采樣點,得到去噪后的信號SR(n)和原純凈信號S(n)的結果比對圖如圖6~9所示。

表格(有表名)

綜上所述:經過小波軟閾值處理過的語音信號,由于去噪結果過于平滑,丟失了語音信號的突變部分,造成了信號的失真(黑色圓圈處),相似系數僅為79.67%;維納濾波處理過的語音信號在某些部分會存在小抖動,部分語音信息丟失而且仍含有部分未去除的噪聲;經過奇異譜分析和本文SSAWF算法處理過后,從視覺效果和相似性系數上都明顯優于前兩種算法,本文算法在奇異譜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去除了語音中的一些高頻噪聲,相似系數達到了82.24%,不僅有效減少了信號的失真,而且提高了語音的信噪比。

4結語

結合奇異譜分析和維納濾波各自的去噪優勢,提出了一種計算簡單、實時性強的SSAWF語音去噪算法,以解決傳統去噪算法造成的信噪比不高和信號失真等問題。對不同噪聲水平的含噪語音進行去噪仿真,結果表明SSAWF算法不僅提高了含噪語音的信噪比,而且有效減少了信號的失真,是有效可行的語音信號去噪算法。

參考文獻:

[1]

SUN L, YANG Z. Speech enhancement based on datadriven dictionary and sparse representation [J]. Signal Processing,2012, 27(12): 1793-1800. (孫林慧,楊震.基于數據驅動字典和稀疏表示的語音增強[J].信號處理,2012,27(12):1793-1800.)

[2]

JIA H, REN Y, ZHANG X. An improved wavelet packet threshold function for speech enhancement method [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 Computational Science, 2013, 10(3): 941-948.

[3]

WANG H, SHANG C, GAO R, et al. An improvement of wavelet shrinkage denoising via wavelet co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2011,30(10):165-168. (王宏強,尚春陽,高瑞鵬,等.基于小波系數變換的小波閾值去噪算法改進[J].振動與沖擊,2011,30(10):165-168.)

[4]

LI J, AN D, WANG J. Speech denoising method based on the EEMD and ICA approaches [J].Journal of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2011,32(11): 1554-1557. (李晶皎,安冬,王驕.基于EEMD和ICA的語音去噪方法[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2(11):1554-1557.)

[5]

MA Y, NISHIHARA A. A modified Wiener filter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wavelet thresholding multitaper spectrum for speech enhancement [J]. EURASIP Journal on Audio, Speech, and Music Processing, 2014, 2014: 32.

[6]

LYU Z. Study of speech recognition algorithm under noise environment [D]. Hefei: Anhui University, 2011: 35-37. (呂釗.噪聲環境下的語音識別算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1:35-37.)

[7]

LEI J, YANG Z, LIU G, et al. Research on speech enhancement based on shorttime spectrum estimation [J].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2009, 44(32): 6-9. (雷建軍,楊震,劉剛,等.基于短時譜估計的語音增強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9,44(32):6-9.)

[8]

CHENG C, HUANG L. Research on Speech enhancement based on Wiener filtering [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4, (513/514/516/517): 3130-3133.

[9]

ELFATTAH M A A, DESSOUKY M I, ABBAS A M, et al. Speech enhancement with an adaptive Wiener filter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Technology, 2014, 17(1): 53-64.

[10]

BROOMHEAD D S, KING G P. Extracting qualitative dynamics from experimental data [J]. Physica D: Nonlinear Phenomena, 1986, 20(2/3): 217-236.

[11]

LI N, DENG S, TANG Q. Speech enhancement algorithm based on combining local characteristicscale decomposition and difference spectrum of singular values [J]. Journal of Multimedia, 2013, 8(3): 233-240.

[12]

MA H, JIANG Q, LIU Z, et al. A novel blind source separation method for singlechannel signal [J].Signal Processing, 2010, 90(12): 3232-3241.

[13]

GUO F.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s research in nonstationar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experiment [D].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40-41. (郭峰.非穩態核磁共振實驗中的若干信號處理技術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40-41.)

[14]

LIU Y, ZHAO M. Denoising of chaotic time series based on 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 [J].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2003,37(5): 778-780. (劉元峰, 趙玫. 基于奇異譜分析的混沌序列降噪[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3,37(5):778-780.)

[15]

篇3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國的文物古跡旅游資源應該說是相當豐富。文物古跡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無疑對更好地實現其本身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具有重要意義,但現實中的一些過度開發行為卻又嚴重地影響到了文物古跡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事實上也正是有鑒于此,現階段在鄉村旅游事業的發展過程中展開對文物古跡旅游資源開發方式選擇的博弈分析也就有了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1.對兩種有代表性的文物古跡旅游資源開發方式利弊的簡要剖析

盡管實踐中文物古跡旅游資源的開發方式有許多種,但相對而言,影響大和應用廣的卻屬“一步到位開發方式”和“分步到位開發方式”這兩種具體模式。既然如此,在深入剖析文物古跡旅游資源開發方式選擇這一問題時,我們就從上述這兩種開發方式的分析入手。

1.1 文物古跡旅游資源“一步到位開發方式”的利弊分析

在鄉村旅游旅游事業的發展過程中,相關的文物古跡旅游資源的“一步到位開發方式”主要是指在對文物古跡旅游資源進行資源審查、開發條件論證的基礎上,在科學規劃文本的指導下而對文物古跡旅游區的項目設置以及相關的配套設施所進行的一種一次性的投資開發運作方式。實踐中,當投資者的資金與技術條件良好、具有一定的冒險精神且同時又能夠對市場作出較為準確的判斷時,對鄉村的文物古跡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時,一般就會傾向于選擇這樣的一種開發利用方式。

在“一步到位開發方式”下,由于其能借助于科學的規劃文本來對景區的開發范圍、開發強度、開發內容進行嚴格的界定與限制,由于其能對相關的保護性項目和開發性項目進行系統的和相對完善的投入,因而實踐中其也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好相關的文物古跡旅游資源。不僅如此,在“一步到位開發方式”下,由于其采取的是一次性的投資方式,因而實際運作中就又有必要將文物古跡資源的實體與內涵都進行展示;而恰恰是這樣的一種行為,無形中就十分有利于資源的充分利用及其內在價值的充分體現。此外,在“一步到位開發方式”下,由于相關的基礎設施、旅游服務設施及其他方面的制度條款的相對完善,因而又必將會有助于大大地提高景區以后的經營與管理效率。盡管如此,考慮到在“一步到位開發方式”下相關的項目開發資金與技術需要一次性的投入,因而實踐中對于相關政府(尤其是鄉村政府)與開發商來說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效地解決自身的資金與技術壓力,應該說也是一個十分嚴峻的考驗(對于一些資源級別較高的文物古跡旅游區的開發來說,情況就更是如此)。

1.2 文物古跡旅游資源“分步到位開發方式”的利弊分析

在鄉村旅游旅游事業的發展過程中,相關的文物古跡旅游資源的“分步到位開發方式”主要是指開發商對于文物古跡旅游區的開發項目采用分步到位、逐步完善的開發方式來進行開發;實踐中當投資者受制于自身的資金與技術等方面條件的限制、同時又不太容易對市場的發展作出準確的預測時,采取這種開發方式往往就能較好地規避投資風險。

相比較而言,在鄉村旅游旅游事業的發展過程中,相關的文物古跡旅游資源的“分步到位開發方式”的主要優點便是開發過程中的資金與技術問題容易得到解決,因而對相關政府與開發商的壓力就不會太大。盡管如此,“分步到位開發方式”的不足之處也是相當明顯的:在“分步到位開發方式”下,由于相當部分的旅游資源不能完整地展示給旅游消費者、由于許多的旅游配套設施難以及時跟上,因而最終不僅不利于資源的充分利用及內在價值的充分體現,而且也難以真正有效地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和旅游景區的經營管理水平;在“分步到位開發方式”下,由于相關的旅游配套設施難以及時跟上、尤其是景區內的相關保護及防污處理設施的欠完善,因而實踐中勢必又會對文物古跡資源的有效保護帶來諸多的不利影響。

2.影響鄉村文物古跡旅游資源開發方式選擇的因素探討

由于“一步到位開發方式”與“分步到位開發方式”在實踐中各有優缺點,因而實際開發過程中,相關開發主體往往就會依據具體情況來靈活地加以選擇。從總體上看,文物古跡開發方式的選擇在實踐中主要會受到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文物古跡資源的開發理念、文物古跡資源的屬性與價值、相關開發主體的資金及技術實力、文物古跡的開放程度以及文物古跡旅游資源的投資風險等等。上述的影響因素盡管涉及面較廣,但從實際的影響情況來看,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文物類型、文物古跡的開放程度以及所需投放的資金與技術這三大因素對鄉村旅游資源中的文物古跡開發方式選擇的影響(具體情況見圖1)。

在圖1中,假設文物的敏感性為坐標軸Z、文物的開放程度為坐標軸X、資金與技術的投放度為坐標軸Y,于是就有三者間的函數關系為:Y=F(x);X=F(z)。這樣以來,這三者間的關系就又可以表述為:文物古跡的類型決定了文物古跡旅游區的最大容量(也即是文物古跡的開放度),而文物古跡的開放程度又決定了文物古跡開放所需要的資金與技術投放;與此同時,資金和技術的投放以及文物的開放程度也對文物古跡的真實性及完整性的維護具有重要意義。二是開發風險、開發資金及開發技術擁有度這二大因素對鄉村旅游資源中的文物古跡開發方式選擇的影響。實踐中,當經營者擁有充足的資金與技術,同時市場的開發風險又不大時,其往往就會傾向于加大資金投放力度以便借此最大限度地獲得投資收益;反之,實踐中當經營者缺乏相應的資金與技術、同時市場的風險又顯得比較大時,經營者往往就會減少資金的投放力度并進而借此以規避風險。此外,實踐中資金與技術的擁有度還會影響到投資者的開發理念。

3.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的文物古跡資源開發方式選擇的博弈分析

在對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的文物古跡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由于“一步到位開發方式”與“分步到位開發方式”在實踐中各有優缺點,因而經營者往往就會依據這兩種開發方式的具體的投資收益狀況來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在這里,由于不存在其他博弈方的決策及行為選擇的作用與反作用,因此,這種博弈便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單人博弈模式,屬于實踐中的最優化問題(也即是獲得了經營權的經營者如何去進行決策的問題)。

3.1 鄉村文物古跡旅游區經營者開發方式選擇的博弈模型的構建

3.1.1 博弈模型的行為主體與相關參數分析

在這種比較典型的單人博弈模式中,博弈的行為主體應是獲得了文物古跡資源經營權的經營者(由于文物古跡旅游區是實行管理式經營還是轉讓式經營將會產生不同的經營主體,因此,實踐中獲得經營權的主體便可以是地方政府、非利潤組織以及旅游開發商等),博弈中的戰略決策選擇為“一步到位開發”與“分步到位開發”,博弈中參與人的支付為“一步到位開發”的所得收益與“分步到位開發”的所得收益(由于市場本身的不確定性的存在,實踐中任何一種開發方式就都會面臨著一定的開發失敗的風險;相比較而言,采取“一步到位”的經營方式的經營者如果開發失敗的話,將會比采取“分步到位”開發方式的經營者損失更大)。

3.1.2 博弈模型中支付矩陣分析

在對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的文物古跡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假設“一步到位開發方式”的開發收益為X:X=A-B(其中,A為一步到位開發方式的所得收益,其主要包括開發過程中的直接收益、對資源的充分利用、因保護資源而產生的長期收益以及方便日后管理所節省的開支等;B為一步到位開發方式的具體支出,其主要包括相關的投資成本、籌資成本以及為延長文物古跡使用壽命所投入的日常維修保養成本等),“分步到位開發方式”的開發收益為Y:Y=C-D(其中,C為分步到位的收入,其主要包括項目的直接收入和其他方面的收入;D為分步到位開發的支出,具體包括在開發過程中所造成的資源破壞成本、由于相關設施不完善而造成的日后經營管理的支付成本以及由于資源未充分利用而造成的損失);而文物古跡的開發風險或說是開發失敗率則分別為-B和-D(-B為一步到位開發背景下的開發所造成的投資成本,-D為分步到位開發背景下的開發所造成的投資成本)。“一步到位開發方式”與“分步到位開發方式”的具體得益矩陣見表1。

由表1中可以得知,在這種博弈模式下,開發商與市場無形中構成了兩個博弈方;開發者有一步到位和分步到位這兩種開發策略可供選擇,同樣其相關收益也出現兩種情況。矩陣中的4個元素分別代表開發者在4種可能的情況下具體收益(成功收益與失敗損失的值)。

不僅如此,上述的“一步到位開發方式”與“分步到位開發方式”的具體得益矩陣還可以用拓展形法來進行更清晰的了解(如圖2)。在圖2中,第一個信息集為博弈0,也即是市場的選擇節點。由于博弈方1(經營者)在決策時無法準確地了解市場的選擇與需求,因而盡管市場的選擇道路涉及兩條路徑并分別達到兩個不同的節點,但博弈方1仍然只有一個信息集(也即是意味著只要作出一個選擇);只是在這里,博弈方1的兩種策略卻會對應著四種結果(也即是對應開發風險所對應的四種策略)。

圖2 開發方式擴展形

結合圖2中的相關情況,我們不難得到開發者一步到位時開發商所應獲得的期望收益為:(A-B)×k+(-B)×(1-k)=A×k-B×k-B+B×k=A×a-B;而開發者分步到位時開發商所應獲得的期望收益為:(C-D)×k+(-D)×(1-k)=C×k-D×k-D+D×k=C×k-D。由于實踐中各經營者會傾向于選擇能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戰略,因而當一步到位開發的期望收益大于分步到位開發所獲得的收益時(也即是:A×a-BC×a -D),開發者往往就會選擇一步到位的經營方式。這時又有:(A-C)×a(B-D),a(B-D)/A-C。顯然,當開發商的成功率大于(B-D)/A-C時,開發商一般就傾向于選擇一步到位的開發方式;反之,開發商就會傾向于選擇分步到位的開放策略。考慮到一步到位開發與分步到位開發均與市場的開發成功率息息相關,而開發的成功率又與一步到位開發及分步到位開發的收入之差(A-C)、一步到位開發成本與分步到位開發成本之差(B-D)息息相關;所以我們就又不難得出如下的幾點結論:一是文物古跡開發的成功率越高,那么開發者選擇一步到位開發方式的可能性也會越大;二是如果一步到位的開發方式所得之收益比分步到位開發所得之收益越高,那么開發者選擇一步到位開發方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三是如果一步到位開發方式的支付成本比分步步到位開發方式所支付的相關成本高出許多;那么開發商選擇分步開發方式的可能性也就會越大。

3.2 文物古跡開發方式戰略選擇的制度安排與政策激勵

根據上述的博弈分析結果不難發現,實踐中開發商在選擇自己的開發方式時一般會受到開發成功率、一步到位所得收入與分步到位所得收入之差、一步到位所支出成本與分步到位所支出成本之差等因素的影響;既然如此,實踐中在開發方式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激勵的實施方面也就應充分考慮到上述各因素的綜合影響。具體說來,對于那些能夠一步到位開發的景區,采取一步到位的開發方式相對于分步到位的開發方式就應是更有利于文物古跡資源的保護及有效地利用的;而對于那些因技術或資金等方面的原因無法滿足對整個文物古跡資源進行旅游開發和保護的,采取分步開發的運作方式就不惜為一種更明智的選擇。

考慮到一步到位的開發方式對技術、資金及管理等方面的要求相對較高,因此,為有利于文物古跡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實踐中充分抓好如下兩方面的工作是有相當的必要性與現實意義:一是經營者必須要加強開發條件的論證和采取必要的措施來降低開發風險。為此,一方面開發商應切實做好包括投資環境、客源市場、區域旅游產品競爭力等方面的論證工作并在此基礎上提高文物古跡旅游開發的規劃質量;另一方面還必須要注重文物古跡旅游產品開發的地方性和特色性,在盡可能地完善相關旅游配套設施和提高旅游服務質量的同時,突出對文物古跡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休閑娛樂功能的完善以及整體旅游環境的塑造。二是要強化政府對文物古跡旅游資源開發的監督管理職能,確保一步到位開發目標的有效實現。為此,政府一方面應加強對文物古跡旅游資源開發方案的審查監督,建立文物古跡旅游資源的開發、保護標準及有效的獎懲制度;另一方面則應適當增加文物古跡開發者的經營轉讓時限,切實提高旅游設施的使用效率和投資回報率;同時,政府還應通過提供諸如貸款擔保、分期支付經營權轉讓款、提供技術支持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來進一步地降低一步到位開發商的開發成本,并最終培育起一種有效的一步到位的開發偏好與開發預期。

與一步到位的開發方式有別,分步到位的開發方式除了應做好與一步到位開發相關的市場論證、旅游開發質量把關以及提供相關的政策支持外,政府還應下大力氣加強對景區建設項目的管理及審批。由于受資金及經營者自利特征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分步到位的開發方式下,開發者往往傾向于選擇將投資的重點放在能給自己帶來較高收益的項目開發上;相反,對那些暫時與自身的獲利無關或是關系不大、甚至在短期內表面上看還會帶來些不利影響的項目(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項目)則往往投資積極性不高、甚至是不加理會;為此,在文物古跡旅游項目的審批及開發建設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就一定要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價和對此類旅游資源的開發規定其保護性的標準。事實上,也只有如此,文物古跡旅游資源的開發才能獲得真正的可持續性。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07BJY137)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杜江.旅游管理碩士論文文庫(2004)[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2]張朝枝.旅游與遺產保護[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6.

[3]徐嵩齡.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產的管理體制改革[J].管理世界,2003,(6):45-51.

[4]張進福.經營權出讓中的景區類型與經營主體分析[J].旅游學刊,2004,(1):22-26.

篇4

在列車定位系統中,提高定位精度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提升傳感器的精度,另一種是多種定位方式相融合的組合式定位。在第二種方法中,通過對現有的多個單一定位系統中的傳感器所提供的信息進行融合,從而實現了定位精確地提升。組合定位系統一般采用擴展卡爾曼(Extended KF,簡稱EKF)濾波算法[1],該算法雖然實現簡單,但是難以適用于高維且非線性很大的復雜系統模型。因此,針對非線性系統的粒子(Partile Filter,簡稱PF)濾波算法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2]。

PF濾波算法使用非參數化的隨機模擬辦法來遞推貝葉斯濾波,而PF算法的濾波器的精度取決于目標概率函數與重要性函數是否相近。并且粒子退化問題也影響了PF算法的性能。針對這一問題,文獻[3]一種改進的PF(Improved PF,簡稱IPF)算法,該算法通過對重要性分布函數進行調整來抑制退化現象,但是IPF算法還會遇到協方差矩陣病態條件的困擾。而奇異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簡稱SVD)是能夠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奇異值分解的粒子濾波(SVD-based PF,簡稱SVD-PF)算法。仿真表明同PF算法相比較,SVD-PF算法穩定性更好,定位精度更高。

1 基于奇異值分解的粒子濾波算法

SVD-PF的算法步驟為:

1)從先驗密度中采用粒子,假設粒子初始權值為,。

2)使用IPF算法計算粒子集的均值、方差。

①初始化()

(1)

令,,,其中,為系統噪聲方差,為測量噪聲方差。

②當

a.奇異值分解和特征點矩陣的計算

特征點矩陣

() (2)

其中,是合成比例參數,,決定周圍特征點的擴散,為狀態向量的維度,為二級尺度參數,為的第列,為的第個對角元素,。

奇異值分解:

(、正交,對角矩陣) (3)

b.更新時間

, (4)

其中,為系統輸入,,,。

(5)

其中,,為關于的先驗知識,,。

, (6)

c.更新量測

(7)

其中,,,。

3)從重要性分布函數采樣粒子,。

4)利用公式求粒子權值。

5)對粒子權值進行歸一化,。

6)對粒子樣本集采樣。

7)狀態更新,。

2 列車組合定位系統的數學模型

組合定位系統由與北斗組成。該系統的狀態向量采用北斗與慣性導航所輸出的導航誤差,并使用間接法濾波來進行處理。同時,北斗的偽距誤差只作為量測噪聲來對待。

2.1 系統狀態方程

狀態向量:

(8)

其中,是速度誤差,是位置誤差,是四元數誤差,為陀螺常值漂移,為加速度計零偏。

(9)

其中,是狀態轉移模型,是噪聲系數陣,是系統噪聲陣。

2.2 量測方程

北斗接收機的偽距可寫成:

(10)

其中,為接收機到衛星的距離,是鐘差等效距離,是非鐘差測距誤差,為接收機所收到的白噪聲。

(11)

利用公式(11)來消除鐘以及,從而得到公式(12):

(12)

其中,為輸出的坐標, 為第顆北斗衛星的坐標。根據公式(12)可以得到/北斗組合定位系統的量測方程:

(13)

其中,為非線性函數,是量測噪聲。

3 仿真分析

為了驗證SVD-PF算法的性能,本文進行了如下仿真,仿真參數設置參照文獻[3]。

圖1 PE與SVD-PE定位誤差比較

圖1給出了PE算法與SVD-PF算法在東向位置的誤差。從圖1中可以看出,SVD-PF算法的定位誤差要明顯小于PF算法的。并且表1給出了兩種算法定位誤差的定量分析。從表1中可以看出,SVD-PF算法的誤差最大值、均值與方差都小于PF算法的。

表1 東向位置誤差(單位:米)

名稱 誤差最大值 均值 方差

PF 19.73 3.25 41.12

SVD-PF 16.812 2.67 36.65

4 結論

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奇異值分解的粒子濾波算法SVD-PF,并將其應用于列車組合定位系統中,仿真表明,SVD-PF算法能夠顯著地提高定位精度。

參考文獻

[1]秦永元,汪叔華.卡爾曼濾波與組合導航原理[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8.

[2]Meropolis N, Rosenbluth A W. Equation of state calculations by fast computing machines.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953,21(6):1087-1092.

[3]趙梅,張三通,朱剛.改進粒子濾波算法在組合導航中的應用[N].中國公路學報,2007,20(2):108-112.

篇5

歷史上很多法學家,尤其是近現代的法學家,都持有這樣一種觀點:法律,特別是把國家以合法的立法程序制定頒布的成文法律規則,是社會秩序和發展的前提。這種觀點隨著社會的發展正在日益強化,并被各國付諸于實踐。十九世紀末以來,很多國家制定了種種強化國家管制的法律,并不斷增加法律規定、細化法律的內容。隨著社會的不斷分工,他們發現了越來越多法律缺席的領域,并“樂此不疲”地為此做出立法的努力。他們相信,國家是規則和執行活動的主要淵源。奧利弗威廉姆斯曾用法律中心論這個短語來描繪這種信念。歷史上典型的法律中心論者霍布斯認為,在一個沒有者的社會中,就只有混亂。沒有一個利維坦,人們看到的就只會是“……持續的擔心,以及暴力死亡的威脅;并且人們的生活孤獨、貧窮、骯臟、野蠻和短暫……。

對于這場每個人反對每個人的戰爭,也還有這樣一個后果,沒有什么是不公正的。對與錯、公正與不公正的概念都沒有存身之地。”[1](P197-198)在法律經濟學中,吉多卡拉布雷西和A道格拉斯梅勒米德認為沒有國家及法律,“獲得物品、服務以及生命本身之渠道就會依據‘強權即真理’來決定———誰更強或更狡猾誰就會贏。”[2](P1090)法治社會中很多人過度看重了法律的作用。他們理想中的法治社會都存在這樣的假定:社會的每個成員都是法律的精通者,當民工涌進城市與雇主簽訂合約的時候,他們能夠知悉哪個條款侵犯了他們的權利,并提出質疑進而維護自己的權益。當一個人遭受侵權,他熟悉應當適用過錯原則還是無過錯原則或是公平原則。法律的傳播是有其成本的,而且信息的費用并不廉價。社會的發展可能使得法律越來越普及,但它永遠也不可能使每個人都成為法學家或律師。同時,法律術語的專業化也阻礙了法律被人們認知的程度。人們可能理解鄰里之間的互相幫助卻不懂得何謂“無因管理”。人們可能會對占有他人財產的人予以道德上的譴責,但很多人不會想起,“不當得利”和“侵占罪”。“即使在所謂好訴的美國,那些有問題但不是商業問題的個體都非常不可能求助律師,無論是為了豐富他們的法律知識還是為了幫助提起一項請求。在巴巴拉科蘭對成人的全國抽查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從未用過律師,幾乎還有另外三分之一的人只用過一次律師”。[3](P177)同時,把法律作為社會秩序維持的唯一手段,是一種價值判斷的自我中心主義。

讓法律作為唯一的控制手段,將自認為保護人們權利的手段通過立法手段得到強制執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將自己的價值判斷強加給了其他人,世界是多樣化的世界,人們對權利的理解在很多方面也有所差別。當法律運用各種手段來保護公民的權利時,對公民本人來講可能帶來更多的傷害,幾年前,人們熱烈討論的秋菊打官司的案例就是一個很好的明證,秋菊最后的結果對法治論者看來是一種權利保護的進步,但對秋菊本人來說所帶來的更多的生活麻煩卻剛剛開始,法律是對她的保護還是一種傷害,值得我們思考。現實中,我們看到,真實世界中的情況確實從來都不總是為立法規定的,盡管法學家由于職業的狹窄視野,由于職業的利益和自我感受,總是夸大他們的成文法律規則的效能。生活中,多數人是不懂法律的,有些人的生活很少與法律打交道,甚至與法律絕緣,法律術語的高深與法律程序的繁瑣都讓人敬而遠之。與此相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些習慣,成為人們解決糾紛的主要方式,其便捷、經濟而且充滿人情味的方式更讓人們青睞。

二、自治的秩序

(一)自治秩序的存在大多數個人,在多數情況下,其生活環境是家庭和關系較為緊密的群體。一些較為細節化的非正式規范調整著家庭和小型群體的生活,并形成了穩定的、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在這樣聯系緊密的群體中,存在著一個程度相當高的依賴性。換言之,小型群體中的每個成員在作出決定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受到親情和友情的約束。彼此信任的人際關系,使正式的法律制裁和法律保護成為多余。“簡而言之,大多數人對私法了解很少,并且他們也不關心自己是否對此無知。他們的經驗告訴自己,說到底,支配普通人際事務的基本規則并不在法律書本中”。[3](P178)綜觀人類歷史,離開了法律人們依舊可以正常地生活。畢竟,“法律從產生起到今天,這一過程是伴隨著社會取代狩獵社會和采集生活、成為人類社會存在的基本模式才逐步演化發展的。在法律產生之前,人類社會早已存在并有秩序地運行著。”[4](P81)甚至在現今的許多法治社會,多數糾紛通過非法律手段解決。這種非法律手段協調人們的生活所形成的秩序,在此,稱為自治秩序。

(二)自治秩序存在的動力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是絕大多數人的想法,但追求自我利益并不必然是一有機會就自私自利。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人具有社會性。這種社會性使人成為個體性與團體性的統一體。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個理性的人與他人交往時,一方面他要盡量滿足自己的利益即選擇犧牲一部分利益讓與別人,另一方面還要顧及到他人的利益,以求在將來獲得更多的利益。人們相互之間的利益衡量被稱為博弈論。“博弈論采用的是理性行動模式;理性行動者模型有兩個基本的支撐信條。它認為,首先,每個個體都追求自我利益的目標,其次,每個個人從不同的手段中作出理性選擇來實現這個目標”。[3](P190)博弈理論分析的是兩個人或多人之間的互動,卷入博弈的人所能夠得到的報酬取決于他們在博弈當中的選擇。博弈論的雄心在于預測博弈者在一個特定的博弈境況中將選擇做什么。因為博弈理論家運用了理性行動的模型,他們因此設定博弈者總是希望最大化他們的個人報酬。如果無論其他博弈者作出什么選擇,某個選項對一個博弈論者在該博弈期間都有利,博弈理論家就稱這一選項為博弈期的“首選”。自治秩序往往存在于能夠重復博弈的群體中。在人們相互熟悉、相對封閉的群體內,人們的交往是持續性的,利益的較量也是反復的,一個人的行為能夠被其他人所預測,因而自治更容易形成。超級秘書網

篇6

收錄日期:2012年3月19日

一、引言

盡管統治階級宣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眾所周知,有些法律只是在形式上的平等,有的法律甚至連形式上的平等都不可得。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稅法作為國家機器保證其財政收入的法律依據,最能體現其統治意志。我們現在的社會至少在形式上實現了平等,但這不代表結果平等。雖然形式上是平等,或者說不是完全平等的――由于制定法律時,即使各個階層都有代表,也會由于各自所代表的經濟實力以及相應的談判勢力不同而造成法律的不平等,但是無論在制定法律還是在執行法律時,各方都會參與到博弈中來,以爭取有利于自己的結果,也即是根據對手的博弈策略及行動獲得最大的效用。

一般說來,對法律的經濟學分析不僅僅局限在稅收法律,還要拓展到稅收制度上去。稅收法律的制定、修改、廢除等程序可以說都是博弈的結果,用經濟學的方法分析法律問題有時候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試著從博弈論的視角去分析稅法制定和實施的情況。

二、稅法制定中的博弈

這里可以簡化為兩個階層之間進行博弈,階層1和階層2,假設他們之間的談判實力為階層1大于階層2,他們之間的博弈是一個零和博弈,談判實力大的階級會阻止實力較小的階級在法律制定過程中獲得更多利益,阻止有兩種成本:高成本和低成本,階層1有兩個策略:對抗或者不對抗,則他們之間的博弈可以用支付矩陣表示,見表1。(表1)其中,B表示兩個階層能在法律制定過程中獲得的總利益,U1>X,U2>B/2(U1、U2分別表示在高成本和低成本情況下不阻止階層2導致的利益損失),Z表示階層2采取對階層1對抗的策略對階層1利益造成的影響,Cl、Ch分別表示低成本和高成本。

在兩階級博弈中,很多是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進行博弈,各個階層會根據對對方的行動推測而決定自己的行動,而且這兩個階層之間的博弈不是一次兩次,而是不斷重復的,從而會在以后的博弈中不斷修正自己的博弈,最終會根據兩者之間的談判實力形成一個均衡,使得兩階級會隨著自己的實力變化而獲得自己相應最大化的利益。談判勢力較強的階層1由于其談判勢力較強,根據阻止階層2的成本而決定是否阻止階層2獲得更多的利益,而階層2則會根據推測階層1的行動和比較自己的支付來決定自己的行動。階層2的最優選擇依賴于他在多大程度上以為階層1是高成本的或者是低成本的。假如階層2認為階層1高成本的概率為P,然后進行計算,他的期望收益為P*X+(1-P)*(-Y),如果他的期望收益大于等于0,階層2就會選擇對抗,也就是當階層2預期階層1阻止他的成本是高的,即P≥Y/(X+Y)的情況下,他會選擇的最優對策是對抗,從而使得自己階層(或階級)的利益最大化。

三、稅法執行過程中的博弈

稅法的制定是各個階級力量均衡妥協的結果,同時在稅法執行過程中,稅收各方也會進行博弈,以期最大化自己的收益。

從理論上說,稅收機關會在稅法的指導下,根據征收該項稅收的成本和收益來對稅收對象的真實納稅情況進行檢查,而稅收主體則會根據稅收機關檢查的情況來決定是避稅還是老實納稅。國家和納稅人的博弈表現為納稅機關和納稅人之間的博弈,納稅機關在對納稅人的納稅情況進行檢查和不檢查兩種選擇,而納稅人則根據自己對納稅機關行為的推測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即逃稅和不逃稅,同時納稅機關也是對納稅人的行為的預測進而采取對策。他們之間的博弈可以用支付矩陣表示,見表2。(表2)

其中,a表示納稅人應繳納的稅款,c則表示檢查成本,F是納稅機關對不納稅的納稅人的罰款,(c

假設p代表納稅機關檢查的概率,r代表納稅人逃稅的概率。那么,納稅人和納稅機關怎么決定他們的行動呢?

從理論上說,他們都會分別比較自己的收益,使得自己利益最大化,這樣博弈會達到一個混合策略均衡。換個思路,當對方的某項行動的概率為某個特定值時,自身(假如說納稅機關)以百分之百的概率檢查(即p=1)納稅人的納稅情況時得到的期望收益和他以百分之零的概率(即P=0)檢查時的期望收益相等,換句話說,也就是在預測納稅人逃稅為這個概率時,納稅機關能最大化他的收益;而對于納稅人來說也是一樣,即自己預測納稅機關的檢查概率為特定時,他的行動是無區別的,即以概率r=1和r=0逃稅時自己的期望收益是無差別的,也就是說預測在納稅機關的這個檢查概率的情況下,他的收益可以最大化。

用公式表示為G(1,r)=G(0,r),而G(1,r)=(a-c+F)*r+(a-G)*(1-r),G(0,r)=0*r+a*(1-r),從而得出r=c/(a+F),也就是當納稅人的逃稅概率為r=c/(a+F)時,納稅機關能達到他的收益最大化。

同理,納稅人則為R(1,p)=R(0,p),R(1,p)=-(a+F)*P+0*(1-p),R(0,p)=-a*p+(-a)*(1-p),p=a/(a+F),即當納稅機關的檢查概率為p=a/(a+F)時,納稅人的利益可以到達最大。

當p=a/(a+F),r=c/(a+F)時,就達到了混合策略均衡,同時也是一個納什均衡,納稅機關在預測納稅人逃稅的概率r>c/(a+F)時,就會去檢查納稅人的納稅情況,小于的情況下就會不去,而在等于的時候則可去可不去。相應的,納稅人在預測納稅機關的檢查概率p>a/(a+F)時就會老實繳稅,而p

四、結論

本文就稅法制定和稅法執行過程當中的博弈進行分析,因為筆者認為在這兩個環節中不同階層的利益博弈體現得最為明顯。只要有利益存在,博弈就在所難免。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最終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同時我們也強調市場中的競爭性,這可能導致階層的分化,那么如何保證在中國轉軌時期的公平問題,不僅僅是從經濟角度考慮的問題,法律層面上的考慮更不可少,畢竟經濟角度只能是影響經濟政策,而法律則是更加穩定和長期的影響一個國家。

主要參考文獻:

[1]肖條軍.博弈論及其應用[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4.

篇7

一、談判分析范式:曾經的主流分析范式

在科斯等人開辟了法律的經濟學分析道路之后,更多的法律領域進入了分析視野,更多的經濟學理論被用于分析法律制度。尤其是在波斯納等人的推動下,談判理論被廣泛地應用于具體法律制度的分析中,為法經濟學的蓬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談判理論以傳統價格理論為基礎,認為自愿合作可以使一項資源從估價低的主體手中轉移到估價高的主體手中,從而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同時也提高了合作雙方的福利水平。在談判過程中,雙方自愿地對交易對象、價格、數量、方式以及風險分配等進行協商,結果或是達成一致進行合作,或是難以達成一致無法合作。在零交易成本的前提下,出現何種結果取決于合作風險值的大小和如何分配合作剩余。談判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確定風險值,不僅要明確各方的資源察賦狀況,還要明確交易雙方的競爭情況,確定競爭出價;(2)預測合作剩余,找出交易雙方的評價差異,預測雙方福利水平提高的可能程度;(3)分配合作剩余,在預測的基礎上,明確各方獲得的份額、分配合作中的風險,履行協議獲得剩余。在不存在外界壓力和雙方談判實力均等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通過談判找到合作均衡解,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社會福利水平。

然而,有諸多因素阻礙著自愿合作的進行,合作是有成本的。不僅存在著風險值難以確定、合作剩余難以預測和順利分配等阻礙談判順利進行的內部因素,而且壟斷、外部性和信息等外部因素也阻礙著談判的進行。合作失敗和合作難以使資源正常流動,無法被用于最能發揮作用的地方,無法形成最佳的資源配置格局,也無法提高社會的整體福利水平。如果采取非正常的手段進行流動,如偷竊將會造成更大的效率和福利損失。所以要克服合作障礙,努力減少因合作失敗帶來的福利損失。建立法律以使私人協議失敗造成的損害最小,成為立法的基本原則。這就是“規范的霍布斯定理”[1]。

以談判理論為核心展開的法經濟學分析框架,是建立在新古典經濟學上的,它以傳統價格理論的三大假設一一理性人、穩定偏好和均衡分析為基礎,加人了產權、信息及交易成本等因素分析制度對資源配置的影響,具體說明了合作的益處和阻礙自愿合作的交易成本的來源,為建立制度克服阻礙、促進合作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也提供了評價標準。并且,談判理論是以市場主義來看待法律問題的,認為法律規則形成的只是不同行為的“隱性價格”,人們之間的法律關系只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交易。法律的作用,即在于使人們進行合作的交易成本最小化,并竭力降低合作不成帶來的損失。因此,談判理論實際上是揭示了在交易成本為正的世界中如何實現效率的問題。而對各種阻礙因素的克服涉及了多方面的經濟理論,克服阻礙的制度安排也涉及到了幾乎所有的法律制度,尤其是在財產法、契約法、侵權法以及程序法等部門法的分析中,談判理論起到了基礎理論的作用。[2]這些部門法分別涉及了權利的界定、流轉和保護三個方面,被認為是法律體系的主干。談判理論對這些領域均作出了自己的解釋,以效率觀對它們進行了重新檢驗。談判理論將它們都統一到降低交易成本、促進自愿合作的宗旨之下,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使較為散亂的對部門法律制度進行的經濟學分析,有了一個統一的理論核心。談判理論因此成為法經濟學在興盛之初的主流分析范式。

二、博弈分析范式:目前的主流分析范式

隨著博弈論在經濟分析中的廣泛應用,不僅給經濟學帶來了分析方法的優化,而且推動經濟學向更加現實的方向發展。法經濟學同樣引人了博弈論,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與博弈論在經濟分析中發展趨勢相一致,法律的博弈分析逐漸取代了構建在新古典經濟學基礎上的談判分析范式,成為新的主流法經濟學分析范式。

法律的博弈分析之所以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主要在于博弈分析的行為假設與法律行為具有更高的一致性。法律不僅關注個體對法律規則的反映,更關注在法律規則下行為人之間的相互反映。博弈論所分析的對策行為的基本特征,就是行為的形成不僅是自身約束條件的函數,同時也是博弈對方行為的函數。這與法律關系中當事人的行為模式是一致的。在既定的法律關系中,任何一方當事人的行動選擇,既受到自身因素的影響,也必然受到其他當事人行為的影響。并且這一行為也將影響所有當事人的今后決策。因此,將法律規則下的行為人之間的行為互動歸結為對策行為,比新古典經濟學的行為假設更加準確。

博弈論承認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之間存在沖突。盡管博弈論承襲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哲學基礎,但博弈論解釋與分析了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之間的沖突,不再認為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狀態,反而認為均衡的實現要符合一系列嚴格的條件才能達到。博弈論嚴格地堅持了個人理性最大化的假設,但這個最大化是將其他參與人的決策考慮在內的最大化,說明了參與人之間的相互制約是人們選擇不利制度及其長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博弈論突破了新古典經濟學無外部性、信息完全和競爭充分的假設,運用了不同于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具有比新古典經濟學更強的解釋力和預測力。目前,博弈論已經被學者們較為成功地重新分析了法經濟學幾乎所有的領域[1]。總之,博弈分析給法經濟學帶來的主要進展,集中體現在它對交易成本分析范式和談判分析范式的突破上。

第一,博弈分析突破了市場本位。科斯等盡管強調交易成本是決定性的制度選擇標準,但是在基本觀念上,他們依然堅持“市場本位”,認為自愿交易是實現效率的最佳途徑,即使在“市場失靈”的環境下,也不能就此認為政府干預就是比市場更好的選擇。這也是整個芝加哥學派的核心觀念。波斯納的分析更是突出了“市場本位”,他認為“效益最大化”是法律及其活動的主要價值追求,是評判法律規則的核心標準[2]。博弈論盡管與經濟學具有共同的核心基礎—個人理性最大化,但是博弈論并非源于經濟學,也不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它是一種數學方法。因此,博弈論可以作為多個社會學科研究方法,只要該學科的研究對象涉及對策行為,進而避免以一種社會學科的規范和了馗標準來評價另一學科的弊端,從而使博弈分析不必以“市場至上”為基本觀念。博弈論著重強調行為手段對追求目的的適應性,是一種形式理性。所以在博弈分析中,可以沒有先驗的價值判斷。更為重要的是,博弈論已經顯示出博弈均衡的達成有賴于參與人的價值判斷,在存在多重均衡的狀態下,價值判斷的不同可以導致不同的均衡。斯切菱(Schelling)的“聚點”[3]均衡就說明,當在無法確定均衡狀態的博弈模型中加人外來信息,如,社會文化習慣、參與人過去共同的經歷等,就可以達到均衡。因此判斷制度是否有效的標準不一定限于效率,也可以是效率之外的其他價值追求,如公平等。只要制度能使參與人的行為在追求價值目標的過程中保持了內在一致的效用(或預期效用)最大化,該制度就是有效的。

第二,博弈分析使交易成本更確定。交易成本分析方法因為交易成本概念的不確定性和隨意性而備受批評。談判理論是交易成本的細致化,阻礙合作的因素就是各種各樣的交易成本。博弈論進一步將研究重點放在對策成本和信息成本上。實際上信息不完全和對策行為是我們迄今所揭示的交易成本的最主要來源。人們對交易成本最初的理解來源于科斯對它的初步界定,即利用價格機制的成本。庫特(Looter)討論了談判中的對策行為[4]。威廉姆森則深人研究了企業組織內的機會主義行為[5],這實際上也是對策行為的一種。博弈論的分析將這兩種交易成本的生成源泉結合在了一起,通過數學工具的運用使對它們的分析更加嚴密和具有可操作性,從而使不同法律規則的交易成本分析更加明確,進而得出的立法建議更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博弈論在堅持個人主義方法論的基礎上,包涵進了整體主義的因素。個人主義方法論和整體主義方法論一直是主流經濟學和以制度學派為代表的非主流經濟學的重大分歧之一,如何協調兩者始終是個難題。博弈論在堅持個人主義的基礎上,成功地引人了整體分析的因素。博弈論的分析是從個人主義出發的,個人效用的最大化是分析的起點,并且均衡的達成也是個人最大化行為的組合。但是,博弈論中參與人的最大化行為是所有參與人最大化行為的函數,個人的函數中包含了整體的影響。最終均衡結果的生成也是全體參與人共同博弈的結果,而不是單個最大化行為的結果。并且,制度的規則和風俗習慣可以作為博弈的框架,構成個體最大化行為的約束。這樣,更多的因素被引入了法律的形成和效應判斷中,極大緩解了對法經濟學僅強調效率價值的批評。

三、行為法經濟學:正在成長的分析范式

行為經濟學是在西蒙的大力倡導下發展起來的,實驗經濟學則是從20世紀40年代以后逐漸發展起來的另一個新興經濟學學科。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根據從心理學、實證觀察以及行為實驗中得到的經驗材料,對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行為假設—理性選擇理論進行了全面的檢驗,發現了許多與理性選擇理論不相一致的“反常現象”。

盡管在行為經濟學中,尤其是在實驗中,行為人的個人選擇依然是主要的觀察和研究對象,但是行為經濟學對行為選擇的研究已經充分顯示出,在面對復雜且意義不明的現實進行選擇時,個人往往不是一個充分自主的選擇主體,選擇更多地受啟示、偏見、過去以及社會規范的影響。行為經濟學雖然沒有直接反對理性選擇理論的個人主義方法論,但個人決策的非自主性,已足以促使我們思考:從個人角度出發理解社會是否是一個充分的角度。因為存在著許多從個人角度理解問題而產生的理論困境,如以囚徒困境為基礎的一系列集體行動的困境。當然,這些理論困境在多大程度上就是現實的真實困境,還需要更深人的研究。對社會規范的研究已經成為法經濟學研究中一個熱點,對法律的研究也是建立一個外生于行為人的但要作用于其行為選擇的適當體系。這些研究都將與行為經濟學一起使我們深人地思考理性選擇理論的未來前景,有助于發展出替代的并能夠被廣泛接受的新分析范式。

行為法經濟學(BehavioralLawandEconomics)是法經濟學研究中出現的、運用行為經濟學研究成果分析法律問題的學術趨勢。學者們將行為法經濟學的研究目的謹慎的定位為:運用行為科學的成果,更好地解釋法律所追求的目標及實現這些目標的手段,提高法經濟學的解釋力和預測力,使其擺脫遠離現實的困境。孫斯頓(Jolts,Sunstein)和薩勒(Thaler)說,“我們分析的核心觀念是,行為經濟學還允許我們用傳統的經濟分析方法對法律行為進行判斷和模型化,但是是在對人類行為更準確的假設、對法律更精確的判斷的基礎上進行”[1]。考羅布肯(Koroblun)和尤倫(Ulen)則認為,“正如我們反復強調的,我們并不是提出一個新的范式來代替理性選擇理論。我們的目標僅是將來自其他社會科學的大量的實驗結論融合進法經濟學中,以使人類行為判斷和法律體系目標實現之間的關系得到精煉。”[2]。

行為法經濟學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構造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最大化地降低行為人理性受到的限制和影響。各種因素的限制使行為人的計算能力、意志力不能夠符合最優決策的要求。理性選擇理論盡管不現實,但它畢竟描述了一個理想的完美狀態,說明了實現最優決策所需要的條件。因此,行為法經濟學的一個主要研究內容,就是說明如何限制那些使行為人理性受限的因素發揮作用,使行為人的計算能力和得到的信息符合最優決策的要求。法律的重要作用就是建立這樣一個環境。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法律比傳統法經濟學的理解更為深刻,解釋力更強。二是應用行為科學的結論,判斷法律規則約束下行為人的反應,說明法律規則的效果,進而為法律規則的選擇提供依據。

從總體上來看,行為法經濟學還是很單薄的,行為科學所得出的結論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消化,這些結論對于法律分析到底有哪些意義還在探索中,如何統一這些散亂結論和分析更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途徑。

四、法經濟學的未來:“理性”再精煉基礎上的實證方向

應當肯定法經濟學已經取得了巨大成績,法經濟學展示了以前沒有被法學理論所充分探討的效率因素,表明了法律所具有的經濟結構,使較為散亂的法律制度可以統一在效率的基礎上,都可以從效率的角度進行解釋。在許多領域,經濟分析的成果已經成為基本理論的一部分。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法經濟學已經越過了發展頂峰,正處在學術收益遞減的階段。在波斯納以談判理論等為主要工具分析了幾乎所有的法律領域后,這些領域又被博弈論重新分析了一遍,行為法經濟學更是使人們在重新審視這些領域。盡管博弈分析和行為法經濟學得出了一些新的結論,但同時也凸顯越來越多的對經濟學基礎理論—理性選擇理論的質疑和突破。伴隨著對理論基礎的懷疑,自然產生了對法經濟學發展方向的迷惑和分歧。因此,對法經濟學未來發展的判斷,必須建立在對其發展歷程和基本分析范式深人反思的基礎上。

理性選擇是經濟學的基本行為假設,它是自我利益最大化理性假設的規范表述,它包含以下內容:(1)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認為是個體的選擇決定了社會關系的內容和形式而不是相反;(2)要求經濟行為人具有完全的意志能力、充分的計算能力和完全的記憶能力,從而使偏好穩定并能夠對其進行排序和計算;(3)認為決策時的環境因素對于決策沒有影響,排除了歷史和制度對選擇的影響,并且選擇是孤立的,每個行為人是根據自己的效用函數及面臨的約束單獨決策;(4)認為眾多行為人同時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狀態代表著一種理想的均衡狀態,實現了最佳的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運行的追求目標。此時,所有參與者都有維持均衡和不偏離均衡的內在激勵,因此理性選擇理論認為,允許行為人自主決策的自由市場價格體系,是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最佳途徑,由此產生了效率價值觀的引申觀念—市場至上觀。

從法經濟學分析范式的發展歷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個過程同時也是不斷突破理性選擇理論非現實性假設的過程。科斯的貢獻在于將經濟學引領進了交易成本世界,看到了不同法律規則安排對應著不同的交易成本;談判理論更是具體分析了阻礙交易順利進行的各種交易成本,說明了如何利用法律降低交易成本;博弈分析則突破決策獨立、信息完全假設,集中分析了在特定法律關系約束下的行為選擇;行為法經濟學更是直接指向理性選擇理論的核心一理性,提出了更加豐富的決策模型和更多的決策影響變量,進而使法律分析更加趨于現實。從這個發展趨勢來看,法經濟學的未來方向依然會建立在對“理性選擇”這個基礎的突破和精煉上。我認為,可以從內容和形式兩個角度對“理性選擇”進行精煉:

第一,內容上的精煉,主要是確定理性概念中是否要限定行為的性質,是否要限定所追求的目標。一般認為,經濟學的任務是如何在資源稀缺的條件下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但這并不代表著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是人們的最終目的。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只是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手段,而什么是社會福利、什么狀態才是福利最大化卻不是經濟學所能夠說明的。所以經濟學中的“理性”是工具理性,而不是認知理性,經濟學不應對行為人的追求目標進行限定。因此,精煉理性概念的第一步,是不要求理性概念對行為人追求目標的內容進行限定。不對目的進行限制,或者說對經濟分析來說目標是外生的,這樣可以容納進更多的價值追求,如公平,從而不將對法律的理解限定在效率的實現上,也不狹隘地認為法律體系是在建立類似于“市場”的價格體系。

但是把目標追求外生于經濟分析,并不等于目標的選擇和追求與個人無關。相反,我認為,目標的選擇是由社會和個人共同決定的,而經濟學對于人類的目標形成及其選擇并沒有足夠的發言權。如社會認同也是人類的基本生存動機之一,黑格爾甚至認為“為承認而奮斗”是更高層次的人類行為動因。人類不僅需要獲得生存與發展的物質條件,更需要被他人承認,只有人才追求榮譽這類東西,也只有對“承認”的追求才使人和動物區別開來。財產在黑格爾看來只是“追求承認的歷史斗爭的一個階段或一個側面”[1]。但是對于人們為什么追求社會認同目標,與其他學科相比,經濟學顯然沒有給出什么充分的解釋。經濟學的重心在于說明目標設定后的實現安排上,而不是說明目標本身是如何形成的。這樣在目

標外生的假設下,不堅持行為選擇必然要實現目標效率,而是將重心落腳在手段效率上,我們就可以看到更多的行為被容納進目標實現集合中。如在社會認同的要求下,行為人完全可以選擇非自利的目標。社會規范實際上就是已經形成的社會認同標準,它可以外在于行為人,使行為人為獲得認同而遵守它;也可以內化于行為人的目標追求中,行為人自覺地遵守它。庫特(Cooter)就在內化社會規范的基礎上,討論了行為人的理性選擇問題。[2]公共產品的供給實驗,在表明行為人有供給公共產品偏好的同時,也表明這個偏好是建立在自己的供給行為被他人承認的基礎上的。

第二,與內容精煉相一致,從形式上精煉理性概念,則是將理性限制手段與目標的“一致性”上,要求手段是最適合目的實現的手段。“一致性”是對行為人理智的最低要求,要求行為人具有這種選擇能力或至少有追求一致性的內在心理趨勢。這樣,在理想狀態下,行為人的認知能力,能夠認識到自己將要追求的目標和實現這些目標的手段,計算能力則能夠計算不同手段的實現效率,意志能力則是能夠實現目標之間的統一。當有限制性因素(如信息的不完全、偏見的自我加強等)時,行為人的一致性追求就建立在了錯誤的基礎上而不能達到理想狀態。但不是不追求一致性,而是一致性追求沒有完美實現。如果這些因素得以消除,行為人的一致性追求才得以完美實現。

考羅布肯(Korobkin)和尤倫(Ulen)認為,將理性限定為“一致性”后,理性概念就太過寬泛了,因為任何行為在事后都可以解釋為是當時緩適合的行動選擇[3]。但是,如果我們在事前就確定了行為的追求目標,行為人的選擇就可以“證偽”了。盡管我們不對行為人的目標進行限定,但這并不代表我們認為行為人的行動是沒有目的的。相反,行為人的選擇都是基于一定目標的選擇,而且目標是先于行動而存在的。即使行為人有多重目標,因為認知能力的限制,行為人不能具體確定目標的追求順序,行為人的行為選擇也是在向實現這些目標的方向努力,而不是沒有目標。習慣、傳統、嗜好等使行為人的行為選擇看起來好像沒有目標,但實際上是目標已經隱含在行為中,行為人在過去的經歷中已經設定了目標。盡管這個目標與當前行為人的目標可能不一致,但這只意味著行為人的目標選擇是錯誤的,而不是行為人沒有目標。

只要行為人的行動選擇和所選擇的目標相一致,即使目標錯誤,從“一致性”的標準來看,也是“理性”的。經濟學不對目標進行判斷,只著重于目標和手段之間的“一致性”。“一致性”就是經濟學要追求的目標,這是工具理性。這在經濟學被用于分析非市場制度時,尤為突出。非市場制度的追求目標不是經濟學所能說明的,將經濟學應用于非市場制度的分析,只能限于對非市場制度實現其目標的“一致性”進行判斷,不能將工具目標與目的目標混同在一起。傳統法經濟學的一個失誤就是混淆了兩者,將效率解釋觀和效率價值觀混在了一起,認為效率是法律制度的唯一追求目標。判斷各種法律規則是否最適合實現它的目標,并不代表著資源配置效率必然是法律的追求目標。如果說法律追求效率,也只是追求工具意義上的效率,而不是目的意義上的效率。不同的法律制度有它自己的追求目標,不能將法律制度簡單地類比于市場制度,以市場制度的標準和價值觀來解釋所有的法律制度。這一點與

篇8

但是,“讓每一個人說出對法律的看法吧!”這個邀請一發出,往往引來另一種盛大場面,開始熱烈的話語大戰。人們拿著語詞打仗,進攻者持“權利”的長矛,與防守者的“權力”盾牌之間,形成功防格局。在基本語詞工具企望的勝利遇阻的面貌下,人們難免開始懷疑這樣的戰斗。甚至有人請來維特根斯坦、波譜、迦達默爾這些工具大師,來分析兵器窩火的問題。站在這種場面的絕對,有人用古老思想來分析這種戰斗的執著,剖析其具有的無意義。但是,社會的運動,本身充滿著語詞的戰斗、生活的戰斗,無意義是世界的意義的部分。因此,出世觀察的態度,并不能解決觀念認識的紛爭,誰讓人類有了語言的能力呢。法律必然會被千般解讀,從而進入與另一個語詞“正確”的分合之中。

合意法學帶著法律,從“國法”的概念設定氛圍中,從“中華法系”逃跑出來,將其換上了一件新的衣裳。“合意法”思想制作,使用“自由意志”、“信息”、“代價”這些語詞原料,用“合意”替其穿針引線。經過這樣的剪裁設計,法律成為了這樣一種東西:法律是自由意志之間,通過合意程序,在事關利益取舍的信息處理基礎上,進行行為代價設定,并因其被社會性承認,而具有自身效力,從而形成對人類生活秩序規范性調節的社會和平合意規則。本人不得不聲明的是,這僅僅是對法律的一種個人性理解,它不企望為他人替代性的完成對法律的解讀過程,如果有人反對或認同這種對法律的理解,這完全是其他自由意志的自身權利。如果合意法的觀點被承認和接受,毫無疑問就是“合意”的勝利。

國家公權的法律基礎,同社會權利的法律基礎一樣,被設定為“合意法”。這與中華法系向來固定的懲罰規則的王法意義,大異其趣。合意法思維,著力于法律規范性的建構方式和程序,因此在思維的角度,它不是單純的道德性聲明,與盧騷這樣進行社會公意觀察的思想巨人,也同樣保持了敬畏的距離。與道德學說、政治學說包括與民主主義保持距離,主要是合意主義在“話語格式”上,與他們是不同的。這種不同體現在,政治或道德民主主義,著力于自由意志的社會表達,而合意主義著力于自由意志的法律規范性表達。因此,合意法遵循的是一種“法律主義”,它企圖避免政治道德主義和法律主義兩者之間出現表達混淆。

從法律主義的角度,進行溯源性考察,合意法學的觀點,找到的是希臘羅馬的源頭。在魯伊吉。拉布魯納(LuigiLabruna)《單純合意即形成債》一文中,作者指出:“合意(consenso)不僅是民法法系和普通法系的傳統,而且是現代契約法的基礎。人們可以在古老的地中海人民――羅馬人的法律中,尋覓到合意主義的諸淵源。”民事合意主義,作為建構契約法律的思想原料,存在了悠久的時光。同時,現代合意法思想,也是經濟主義的一個產物,它不是單純政治性建構學說的自撰,乃是站在市場交易的社會場域,來反思性地觀察法律。因此對于合意增益理論,這類從經濟學家那里飄來的甘露,或者甚至可以說法律經濟分析旁敲側擊的賦與,合意法學是毫不猶豫地進行接納。

債的產生,基本途徑是合意。這是民事利益得以合法主張的法理所在。在國家公權方面,行政義務的產生,這種“行政債”的形成,是什么?如果沒有某種基礎性社會同意,或者法理基礎,國家公權要求公民履行行政義務,是合適的嗎?國家公權的行使,在現代是需要法律合法性的,法律的合法性,即法律的屬性確定,它究竟是一種社會合意規則,還是基于先驗主義的政治權力邏輯,罔顧社會意志的單純國家意志建構?從本人有限的社會常識,以及面對自然確認的人際倫理,我不得不將國家公權的法律基礎,界定為合意主義法律。這就和民事合意主義產生了某種相似性。但是,民事合意主義,本身不能直接成為公法的合法性起源。經過界定加工,我講公法合意主義,視為一些社會元素的組合,如果失去這些元素,法律可能不再是合意法:

1、立法程序的合意性建構;

2、立法對社會合意的規范性維護;

3、立法對暴力命令的必要性排除;

4、適法行為的和平。

首先,基于法律主義的觀點我們認為,立法是調整社會生活的規范性建構。社會的發展方向和面貌,直接影響社會的整體利益和個體利益。在大生產和大交換的社會,成功的社會組織,影響生產和交易者的利益。為了形成人際的公平關系,因此必須探索公平的實現方式。法律主義的公平,本身只能在法律權利的建構過程中得以體現。因此,在法律意義上,公平不是生活性的公平,或曰事實性公平,乃是在生活與事實的基礎上,對公平的規范性建構。“公平”,在社會博弈環境,不是對自然秉賦的干預,而是規則的合意,以及合意規則下,自我選擇行為方式。法律權利平等,成為建構社會公平的基本要求。公平在社會博弈中的可靠共項,就是“同意”。立法程序的合意性建構,就是建立社會主體“同意”的社會博弈規則。顯然,單邊主義法律、秘密立法活動,在立法機制方面,出現了對公平的背反。著力于立法機制,是合意法學避免“法律理想主義”的指責,在現實中發現的合意釀造平臺。

篇9

一、無法律約束下企業與消費者的自由誠信博弈

當沒有法律約束的時候,企業與消費者各種戰略組合的支付矩陣如表1所示。在這里,P1是交易成功后企業通過商品或服務的出售所獲得的一般利潤,P2則指企業欺詐消費者以后所獲得的附加利潤,在這里我們把它稱為欺詐利潤。a指的是信譽價值,當某個企業誠實守信時,它便會在消費者群體中得到好的口碑,這樣即獲得了信用價值;相反,如果交易成功后,消費者發現自己被欺詐,自然下次購買時就會猶豫或拒絕購買,這樣企業就損失了信用價值。b是消費者在付費購買商品或服務后所感到的價值差,即消費者在生活或心理上的需求被滿足時所體現的商品或服務的價值減去所付費用。在這里,因為商品或服務都是消費者所需要的,我們一般認為對于消費者而言,其價值要大于所付費用,即b>0。

1、大企業在誠信博弈中更看重信譽價值

在這個博弈中,企業有兩種可選擇戰略:欺詐或不欺詐;消費者也有兩種可選擇戰略:購買或不購買。當企業一定不欺詐時,出于對商品的需求,消費者一定會選擇購買。這樣的話,企業就獲得了P1的商品利潤和a的信譽價值,而消費者也由于需求得到滿足而獲得b的價值。我們先假定消費者受到欺詐后所損失的價值大于其獲得的價值差(即b

同樣地,當消費者一定不購買或者一定能識別欺詐而拒絕購買時,企業如果欺詐則既沒有獲得商品利潤又損失了信用價值,所以它肯定會選擇不欺詐。而當消費者一定選擇購買的話,企業就會比較守信或欺詐所獲得利潤。如果守信,則獲得P1+a的利潤;如果欺詐,除了獲得P1的商品利潤外,還會獲得P2的欺詐利潤,但是卻要損失a的信譽價值。

當欺詐利潤大于兩倍的信譽價值(即P2>2a)時,企業會選擇欺詐,這一點可以部分說明為什么火車站旁邊商店中的商品都特別貴。由于火車站旁邊商店所面對的客戶一般都是流動的客戶群,很多都是來了一次就可能再也不來的,這時對于商店來說,信譽價值就相對比較小。他們寧愿提高商品的價格,即使得欺詐利潤遠遠大于信譽價值來牟利。當欺詐利潤小于兩倍的信譽價值(即P2

這樣一來,當P2

2、中小企業與消費者誠信博弈的混合戰略納什均衡

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更多情況體現了另一種結果。當P2>2a時,如消費者一定購買,則企業的最優戰略是欺詐;如企業一定欺詐,消費者的最優戰略是不購買;而給定消費者不購買,企業最優戰略是不欺詐;給定企業不欺詐,消費者的最優戰略是購買;如此一來,這個博弈不存在納什均衡。

此時,我們設企業以?茲的概率進行欺詐,而消費者以?酌的概率購買。則企業的期望效益函數為:

這樣我們就得到了這個博弈的混合戰略納什均衡,即企業以b/ P2的概率進行欺詐,而消費者以a/(P2-a)的概率選擇購買。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消費者選擇購買的概率與企業的信譽成正比,而與商品或服務的欺詐利潤成反比;而企業進行欺詐的概率則與消費者對商品或服務的滿足程度成正比,與欺詐利潤成反比。在沒有法律約束的情況下,消費者要避免受到欺詐,只有依靠對企業信譽a、商品的欺詐利潤P2的判斷以及自身的識別能力θ。

3、特殊時期企業通過欺詐消費者牟取暴利

在上述分析中,我們都假設了消費者受到欺詐后所損失的價值大于其獲得的價值差(即b< P2)。如果b> P2,情況又有不同。比如說有人參加宴會,走在路上鞋壞了,旁邊有一個鞋店在出售鞋,就算知道這個鞋只能穿一個星期,但是只要滿足了參加宴會的一天的需求,他也愿意購買。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種例子很多,往往當消費者急需某些商品時,即使商家實行欺詐導致質量不好,但只要滿足消費者一時的需要,他們也愿意購買。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博弈又有了兩個新的納什均衡。當P22a時,解是(欺詐,購買),由于消費者的占優戰略是“購買”,企業更加肆無忌憚地進行欺詐。這體現在一些非常時期和非常地點,某些企業通過欺詐來獲取暴利。

顯然,這種結局是同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相違背的。因為市場經濟是以信用交易為主的信用經濟,誠實守信是市場經濟的內在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市場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之所以出現這種不好的結局,是因為對企業的誠信約束力僅僅體現在了信譽價值上,而往往很多情況下信譽價值遠遠趕不上欺詐帶來的暴利。這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導致市場經濟以及市場資源配置混亂。

在忽略法律約束下企業與消費者的誠信博弈中,影響各方戰略的因素主要有P2和a,我們可以看出在這種條件下企業的誠信約束始終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待加入法律約束力后,企業的誠信約束得到了提高和規范,市場經濟也因此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二、存在法律約束下企業與消費者的誠信博弈

上述忽略法律約束的企業與消費者的誠信博弈屬于一個完全信息靜態博弈。通過引入法律約束力,我們把這為了有效避免上述分析中企業爭相欺詐消費者的現象,我們現在再深入討論一下在b< P2,P2>2a條件下,商品或服務購買已經發生的情況下企業與消費者的誠信博弈。這個博弈有兩個參與人:企業與消費者。企業選擇守信或是欺詐,如果選擇守信,其支付向量為(P1+a,b);如果選擇欺詐,則消費者受到欺詐后要求退款。企業再選擇是否接受,如果接受,便要付出-a的支付,消費者的支付則為0;如果拒絕退款,則由消費者決定是否投訴,投訴失敗的概率為k,成功的概率則為1-k。如果投訴成功,企業必須接受退款以及金額為f的罰款,其支付向量為(-a-f,0);如果投訴失敗,企業仍舊獲得P1+ P2-a的支付,消費者也仍舊獲得b- P2的支付。這個支付向量和消費者被拒絕退款后放棄投訴所得的支付向量是相同的。

由于消費者受到欺詐后所損失的價值大于其獲得的價值差(即b< P2),欺詐利潤大于兩倍的信譽價值(即P2>2a),那么對于消費者而言,在提出退款要求被拒絕后,如果放棄投訴,其獲得的收益是b- P2

(1+k)×0+k×(b-P2)=k(b-P2)(6)

由于k≤1,所以k(b-P2)>b-P2。因此消費者的最優選擇是(要求退款,投訴)。而對于企業來說,其期望效益為:

k(P1+P2-a)+(1-k)(-a-f)=k(P1+P2+f)-(f+a)(7)

這里的k指的是進行欺詐的企業逃脫制裁的機率,即1-k是指消費者的投訴成功率,我們也可以理解成法律的完善程度。而f指的是罰款金額,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制裁力度。

當法律相當完善的時候,k值接近于0,即只要企業對消費者進行欺詐,消費者進行投訴就能成功。企業的期望效益成了-(f+a),所以企業無論如何不會對消費者進行欺詐。這時,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結果就是企業守信。相反地,當法律相當匱乏時,k值接近于1,即企業對消費者進行欺詐,就算消費者投訴也很難成功,這時企業的期望效率又成了P1+P2-a,又回到了沒有法律約束力時企業對消費者大肆欺詐的情況。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法律的完善程度對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當k值不定時,企業就會比較其進行欺詐后的期望效益和守信時的支付。當k(P1+P2+f)-(f+a)P1+a時就會對消費者進行欺詐。這時,我們又考慮到了影響均衡的另一個因素f,即制裁力度。當k

三、結論

以上分析表明,要企業誠信經營,減少對消費者的欺詐,應該充分發揮法律法規的作用。

1、應完善法律法規

加緊法律法規的完善程度,即減小上述分析中的k值,使得企業在欺詐消費者后所得的期望效益要小于其守信獲得的利益,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對消費者的欺詐問題。目前許多企業敢于欺詐消費者,主要就是鉆法律法規不夠完善的空子,即使消費者投訴也未必見成效。只要我們能不斷完善法律法規,盡量不要讓那些敢于以身試法的企業逃脫責任,就能減少企業對消費者的欺詐現象。

2、應加大法律法規的懲罰力度和執法力度

加大法律法規的懲罰力度,即加大上述分析中的f值,這樣就能增加企業欺詐所冒風險,有效減少欺詐現象。由于目前我國的執法力度不夠強,當前法院判決執行難己經嚴重影響了司法的效果,損害了法律的尊嚴,助長了失信違法者的氣焰。法院判決難以執行,無形中降低了對失信違法企業的懲罰力度。因此在提高對失信企業懲罰力度的同時還要增強執法力度。

【參考文獻】

篇10

Abstract: Since 2002, both the net non-FDI capital inflow and the “error and omission” account have turned positive, reversing the pattern of the last decade. The “positive error and omission” account usually can explain the most part of the capital inflow volume out of the state supervision. The “double positives of both” should be partly contributed to the hidden inflow of speculative capital driven by the expectation of RMB appreciation.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inflow upon China’s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and provides corresponding policy-related suggestions.

Key words: Non-FDI; financial stability; international capital

一、序言

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國家主導整個經濟變革,改革具有明顯的強制性制度變遷特征,尤其是金融體制變革。從中國經濟改革的初始稟賦出發,改革必須要保證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這是政府目標函數中最為關注的兩個變量,為此國家就必須壟斷金融收益,以保證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

如果說中國市場取向改革一個重要特征是產權多元化和國有產權收縮,這個特征只在非金融國有工業企業表現明顯,而對國有銀行來說,盡管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機構,但是由于國家壟斷金融收益,增量改革即非國有的金融產權則始終沒有達到像非國有工業產權那樣的規模及在經濟中的地位。與非金融企業的產權結構調整方向正好相反,在其他國有產權開始調整、重組乃至相對收縮時,而國有金融產權的形式卻經歷了迅速的擴展過程(張杰,1998)。正是因為相同產權性質卻經歷兩種不同的產權結構調整方式,導致金融體制改革,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一直滯后中國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

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滯后于非金融國有經濟的過程也是制度性金融風險積累的過程。人民銀行在2001~2002年對不良貸款成因做的抽樣調查統計顯示,在不良資產的形成中,由于計劃和行政干預而造成的約占30%,政策上要求國有銀行支持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違約的占30%,國家安排的關停并轉等結構性調整約占10%,地方干預,包括司法、執法方面對債權人保護不利的約占10%,而由于國有企業銀行內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貸款占全部貸款的20%,此外,社會信用環境,企業逃廢債務嚴重(周小川,2004)。從上面的數字比例可以看出在國家主導金融制度變遷過程中制度性風險的積累占了近80%的比例。這80%的不良貸款是政策、政府行為施加在商業銀行身上造成的,這一方面和政府不當干預有關、一方面和轉軌經濟政策要求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司法、法律和執法對債權人保護不足有關。盡管隨著經濟改革的推進,原有產生不良貸款的原因如:政企不分、政策性貸款、不當行政干預等因素逐步得到解決,而且新的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過程中,但是完善的法律法規如果執行不力也形同虛設,有效的法律執行力和完備的法律對保護債權人權益是同樣重要的。

本文比較了貸款人和借款人在不同法律及法律執行力約束下截然不同的博弈結果,分析在法律不完備環境下國有企業向國有銀行借貸過程中存在故意逃債的道德風險激勵行為,并認為新《破產法》中也存在一些模糊權利界定,對債權人權益保護不利。

二、在相關法律缺乏和法律執行不力背景下借款人道德風險行為分析

信貸市場交易是一種跨期交易,涉及跨期交易的契約并不總是可以自我實施的。在信貸市場上有兩種不同性質的違約,一種是由于經營不善或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所形成的“非自愿違約”,另一種是主動違約或策略性違約――債務人有能力也不償還債務。不管是哪種性質的違約,對于債務融資,違約狀態就意味著所有權和控制權發生轉移(哈特,1999)。因為在企業正常經營狀態下,債權人獲得固定的合同收入;在企業陷入困境無法償還債務時,債權人可以通過沒收擔保品、債務重組或破產等獲得企業的控制權。

破產制度是市場經濟制度的基本支柱之一,該制度是對信貸交易中違約方的法律約束,也是對債權人權益的法律保障。通過《破產法》相關條文和相關程序,可以保證當借貸方違約時,資產控制權由債務人轉為債權人,債權人成為資產新的所有者,債權人有權決定對資產的處理方式。有效的破產法規、破產程序等相關制度可以抑制締約方的機會主義行為,對產權提供保護,增強經濟活動的可預測性和確定性,降低債務融資的風險和交易成本,及時對閑置資源進行再配置,從而促進投資、經濟增長和就業。

外部投資者保護程度一方面取決于界定外部投資者的法律和條款;另一方面取決于這些法律條款的執行力,任何法律如果沒有負責執行機構的支持,無論條文中對權利的保護多好,都是無用的。法律完善,但由于執行機制的無效,對外部投資者的保護實際很差(La Porta ,Lopez-Silanes,Shleifer Vishny ,1999)。Pristor等人(2000)也指出許多轉型經濟國家書面上的法律已經達到了西方的標準,但這些標準由于制度原因實際上沒有實現。缺乏透明性、法庭行為不端、腐敗等都是影響法律效率,從而影響對投資者的有效保護程度的重要原因。

一個有效和正式第三方機制存在有助于產生對合同可實施性和產權安全性穩定預期,從而擴大交易域范圍(青木,2001年)。在信貸交易中,如果沒有明確的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法律、缺乏規范的破產程序、沒有公正的裁決機構和有效的執法機關,外部投資者利益不能受到明確和有力的保護,導致即使有支付能力的借款人也不愿償付債務。一個有支付能力的借款人不愿償付債務的原因在于:違約收益大于他所預期受到制裁時的成本支付。

這個預期成本高低除取決于債權人是否積極主動實施制裁外,更取決于管理信貸市場整個制度安排,否則任何事前達成的合約在事后都可能作廢,正因為如此,不同法律背景下的信貸博弈出現不同經濟均衡。原因在于債務人面對跨期交易博弈,可以根據法律完備程度差異、法律執行力區別做出不同的對策。以可置信博弈和不可置信博弈分析受到不同程度法律保護的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博弈均衡。我們把缺乏完備法律、法律執行不力或者二者蒹具統稱為缺乏法律保障。

可置信博弈就是博弈一方對不遵守契約者宣稱如果對方不遵守交易契約將進行懲處的威脅是可信的,因為懾于懲處,交易將按契約進行。所謂不可置信博弈就是博弈一方對另一方宣稱如果對方不遵守諾言將進行懲處威脅是不可信的博弈。我們以銀行和借款者為例分析懲處的威脅由于法律執行力不同而出現不同的均衡結果。具體如圖一圖二分析。

在此博弈過程中,企業向銀行借貸。借貸前,銀行企業收益為(1,0);現在企業有一項目進行生產,如果能融資成功,且經營成功贏利則雙方的收益都會增加,銀行、企業的收益分別為(2,2)。面對借貸者,銀行有兩種選擇:貸或者不貸。如果不貸則博弈在第一階段就結束,銀行企業收益不變為(1,0),如果銀行選擇貸,則企業就會有兩個選擇:還款還是不還。如果還款則銀行企業收益分別為(2,2)出現帕累托改善。如果企業選擇不還,銀行的選擇也是兩個,訴諸法律維護自己的債權權益或者聽之任之。如果法律嚴格保護債權人利益且執行嚴格,則銀行會選擇打官司。當銀行選擇訴諸法律且法律嚴格時則雙方的收益變為(2,-2)。在法律執行嚴格的社會里,違約者要受到法律嚴懲收益為-2。所以從其理性選擇角度,他會在博弈的第二階段就選擇還款,出現可置信博弈均衡(2,2),此博弈是帕累托改善均衡。反之,如果是在法律執行力度小,法律保障不足且法律執行成本較高的社會里,對企業不還款的行為,銀行將訴諸法律威脅就是不可置信的。具體分析如圖二。

圖中如果企業不還款,銀行訴諸法律,但是沒有對債權人保護的相關法律或者有明確的法律條文而沒有有效執行的機構支持,法律執行力度有限,執行成本很高,高到足以使銀行的收益由于打官司而最終變為負值的結果,企業對銀行訴諸法律的威脅就是不可置信。因為債務人清楚知道法律對債權人保障不足,法律執行成本很高,而且知道如果銀行對企業不還款行為訴諸法律,銀行不但收益不會增加,而且還會因為高額法律執行成本收益減少,所以企業的對策選擇就是不還款,因為對銀行打官司是不劃算的事情。同時,銀行也預期到企業不還款的選擇,為了避免損失就選擇不貸,從而在第一階段就結束博弈,出現不可置信博弈均衡,即社會福利沒有改善的非帕累托改善均衡(1,0)。由于法律保護不足及法律執行高成本導致原本可以增加整個社會福利的信貸交易卻沒有實現,從而導致信貸交易效率低下。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對債權融資關系,債權人權益能否得到保證一方面要依靠法律制度和破產制度的有效性(Levine,2003),另一方面還要依靠有效的低成本的法律執行機構。如果存在嚴格法律制度和有效的破產制度, 但是沒有執行有力法律執行機構,那么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博弈,就是不可置信博弈。

設想假定是重復博弈,只要不存在有效且行之有效的法律和執行有力的執法機關,足以對違約者進行可信的強有力威脅,則債權人的保護就是不足的,債務人就有道德風險激勵,存在故意逃廢債的行為,則信貸雙方的博弈就是不發生交易。

在上文分析中沒有考慮抵押貸款,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抵押貸款發揮甄別和激勵作用,可以減少信貸風險,是銀行應對道德風險的重要手段。它在借款人違約時直接減少貸款人損失,既使抵押品的清算價值比預期要小,也可以有效降低銀行貸款損失。但是,如果法律條文對有擔保的債權人的保護置在無擔保的債權人、普通債權人之前,清算不是按照規范的方式來處理債務人資產的,則有擔保債權人也不能獲得償付。如果裁決執行不力,抵押品清算成本太高的話,銀行寧可放棄清算,所以債權人在缺乏相關法律保護下,抵押貸款對借款人機會主義行為懲戒作用也是有限的。有效法律和相關執行機構的支持是債權人權益保證的關鍵,也是決定借貸交易效率的關鍵。

三、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之間的博弈分析

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是基于信貸市場的契約交易關系。但是我國的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之間的借貸關系既不同于規范的可置信博弈,也不同于不可置信的銀企博弈,而是銀行企業之間的不可置信博弈同可置信博弈一樣在經濟中運行,該種信貸交易持續運行的結果導致了大量金融風險。盡管我國書面上的法律標準已經很完備,由于同質為國有經濟,這些標準對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的信貸契約執行過程中,由于政府的干預而形同虛設,國有企業和國有商業銀行之間的借貸關系明顯具有不可置信均衡的特征。

國有企業違背交易契約一方面可以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另一方面又會受到相關法律和一些受制于政府的司法、執法機構的偏袒,因為以上兩個原因,國有企業即使盈利也存在逃債的道德風險激勵。由于歷史的原因,國有企業承擔了許多原本應該由政府承擔的社會責任,當國有企業在不能履約時就會冠冕堂皇以承擔社會責任而不能專注與經濟目標為理由。另一方面,借款者違背契約時,法律條文、裁決機構、執行機構首先都不同程度地偏袒企業,企業不可能破產、重組。出于考慮企業破產的外部效應,即企業破產下崗職工的生存問題、社會穩定等問題,地方政府干預案件的處理,導致法律執行成本極高。地方法院迫于地方政府壓力,在司法過程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和不公正,偏袒企業而損害債權人利益,導致法院判決執行上軟弱無力,案件執結率低,執行過程漫長,即出現所謂的“不處理,受理不開庭,開庭不宣判,宣判不執行” ,造成債權人贏了官司輸了錢,極大挫傷債權人利用法律維護權益的積極性。

當國有銀行對國有企業的債權權益不能得到保證時,那么為了減免損失,面對預期道德風險違約的貸款申請者國有企業,國有銀行為了保證自己的權益就應該不理會。按照不可置信的博弈,很多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之間的交易不可能發生。可事實上,二者之間的交易關系卻如同可置信博弈在經濟中一直運行。國有銀行預期到國有企業的違約行為,仍然給予其貸款,而貸款的結果就是國有企業虧損違約,貸款變成銀行的呆賬、壞賬。不可置信博弈均衡等同于可置信博弈發生作用。交易的結果卻既不同于可置信博弈均衡,也不同于不可置信博弈均衡。既不是不可置信博弈維持交易前不交易的均衡結果;也不是可置信博弈均衡雙方都獲得利益帕累托改善的均衡結果,而是企業和國有銀行之間博弈的均衡發生了變異,出現國有銀行因為實施借貸交易關系發生受損,而獲得信貸的國有企業也虧損的結果,具體如圖三。法律制度是否完善以及法庭執行是否有效率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信貸資源的配置效率。

如此博弈結果在經濟運行中持續導致嚴重后果,企業獲得貸款,并沒有贏利,反而是虧損,銀行貸款給企業,作為債權人,債權權益因為法律、執行不力而受損,收益沒有增加,而是出現違約的呆賬壞賬,債務人、債權人都虧損。違約企業因為政治目的、因為法院的不公正、因為司法機關的偏袒和執行的高成本不能做到破產清算,金融債權權益不能受到保護。這種現象滲透到跨期交易過程中,具有很強示范效應和傳染效應。導致整個信用環境惡劣,欺詐現象充斥市場,社會信用關系扭曲,嚴重影響正常信貸交易,影響經濟正常運行。

在我國經濟改革進行到一定階段時,由于國家、銀行和企業之間相互博弈,信貸市場中的道德風險已不是純粹信息經濟學意義上的道德風險,很多是公然的欺詐。作為國有企業的債務人知道司法部門對債權人權益要求的執行反映很慢且成本很高,那么他就可以不償還債務,因為不償還也不會受到懲罰。顯然,法律的約束力不足、法律的執法效率低下,都某種程度對借款人違約激勵,社會信用敗壞、金融風險的積累起了助推的作用。

四、對新《破產法》關于金融機構債權保護的思考

在轉軌經濟中,作為債權人的國有銀行的債權權益能否得到保護及受保護的程度,取決于《破產法》法律條文的規范性、破產重組階段政府管理人的態度、司法機關的公正性及執行機構執行力度的有效性。這些因素決定了對信貸違約人懲罰的可信度。

從新近出臺的《破產法》條文中可以看出,該法律對金融債權保護體現在把有擔保償付放在了清償順序的第一位,《破產法》關于多個債權人清償的順序確定問題直接決定了金融機構的清償率。按照規范的破產程序應當保留要求權的絕對優先權,即最有優先權的債權人應當得到在有次優先權的任何償付之前首先得到償還,以此類推,即有擔保債權人、職工債權人、稅收債權人、普通債權人,而普通股東位居最末。對我國的國有企業來說,債權人主要考慮職工債權和到金融機構債權償付的先后問題。1986年的《破產法》考慮到政策性破產首先要安置職工,所以把職工債權人置于有擔保債權人之前,導致了地方政府高估職工債權權益(職工安置費)擠壓金融機構債權人的清償率的道德風險激勵。新《破產法》承認了擔保權的權利人優先受償的地位,而把職工債權放在了有擔保債權人之后、無擔保債權人之前,但也規定了歷史遺留問題,在新《破產法》正式實施之前(2007年6月1日)形成的職工債權仍然在有擔保債權人之前優先清償,在新《破產法》之后形成的職工債權的清償放在有擔保的金融債權清償之后,這就消除了地方政府的機會主義行為。

但是新《破產法》相關條文上仍然存在對法律權利及權利行使的模糊之處。破產過程中,破產管理人有很大的權利,破產管理人的任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管理人制度是我國新《破產法》引入的新制度。1986年《破產法》中相關的職能是由清算組來行使的,而清算組成員是由法院“從企業的上級的主管部門、政府財政部門等有關部門和專業人員中指定”的;而新的《破產法》設置的管理人是由法院指定的,管理人可以由有關部門、機構的人員組成的清算小組或者依法設立的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破產清算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擔任。但是法院按管理人的規定仍然可以像以前一樣指定政府官員組成清算組擔任管理人,而由債務人主管部門和政府官員組成清算組操作破產重組是債權人權益得不到有效法律保護的一個重要原因(張春霖,2006)。在許多情況下,大的優先債權人最有能力做出管理人的任命。在英國優先債權人通常是銀行經常把任命破產案管理人的權利作為債務合同的一部分來談。當不存在這種自然的大債權人的時候,可以由法院來進行這種任命。

對于金融機構債權權益的保護,仍然存在法院在接到債權人破產申請時是否受理、是否重整及是否公正、公平地對待出資人權益等問題,而這些直接決定債務人懲罰機制是否對債務人構成可信的威脅。

從上面不正式分析中可以看出新《破產法》中仍然存在相關權利界定不清、裁決機構、執行機構公正與否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正是銀行和企業博弈過程中債權權益不能得到保護的原因所在,也是企業可以鉆法律空子逃脫法律約束的原因,因為違約受懲罰的威脅是不可信的,而只要違約受懲罰的威脅是不可信的,信貸交易中的策略性惡意違約就會發生。

五、結論

從上文的分析中看出債權債務關系作為一種跨期交易,必須要求有第三方公正法律的有效支持以保證整個交易和約的自我實施。因此要求國家要進一步完善保護外部投資者的相關法律法規,并且要求法律要得到負責執行機構的公正支持。讓不尊重債權人權益的借款人受到法律的嚴懲,要在全國形成良好信用文化和健全的征信機制,讓敢于逃債者永遠進不了信貸市場的大門。

參考文獻: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進金融生態[J].比較,16期,中信出版社.

[2]張春霖.對新《企業破產法》的解讀和評論[J].比較27期,中信出版社.

[3]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金俐.信貸配給:微觀基礎與貨幣政策含義研究[D].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篇11

一、平衡法的法理學分析

(一)平衡法的自然法內核

平衡法的核心為自然法,即堅持自然法認同的“正義”“公平”“良心”等先驗性理念為法律基本理念。平衡法認為,“正義”“公平”的法益應同時得到法律與法理的尊重,當法律因其天然滯后性而無法充分滿足“正義”與“公平”的要求時,應設定相應制度以糾正法律的偏離。基于此,平衡法也可被概括為:為錯誤而提供救濟的法律,即“Equitywillnotsufferawrongtobewithoutremedy”②但建構在懷疑基礎上的英美法系,不信任存有“代為行權”的法官。因而,在法官無法滿足“純粹中立”要求的情況下,“人間法”的審判標準應被定義為公序良俗基礎上的良心審判。綜上,平衡法的內涵為自然法,基本法律理念為正義、公平、平等。

(二)平衡法的法官裁量與訴訟成本

平衡法給予法官裁量較高的靈活度,法官裁量主要依托公序良俗與良心審判。而良心審判的指引規則在不同時代也有不同內涵。中世紀時期的平衡法認定自然主義為良心審判的基本指引,法官裁量時往往將“樸素正義觀”③作為核心法益予以保護。近代平衡法在“人本主義”的影響下提出“個人主義”作為良心審判的指引,在此基礎上法官裁量時以“人權”為核心法益予以保護。現代平衡法在多元價值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價值”的審判指引,法官裁量時不僅要保護個人權益,同時要維系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平衡。社會主義是對片面個人主義裁量指引的一種糾正,其與龐德提出的社會法學所強調的社會本位具有同質性。同時,平衡法訴訟成本較低,庭審以效率為主,不設置陪審團制度。當事人所負擔的訴訟成本較低,因糾錯而發生的二次審判所耗費的法律成本也較低。

二、平衡法對當代中國法理學的啟示

(一)自由裁量權的范圍

自由裁量權屬于舶來品,其核心在于強調自由選擇。我國司法中的自由裁量權是在法律許可范圍內的有限裁量權,其法理依據是通過法官智慧處理法律交叉、法律競合等法律技術問題,或處理明顯違背正義、公平等法益的問題。但目前,我國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行權范圍有限,自由裁量無法挑戰成文法。且受法官素質與行政條件影響,在限定范圍內法官也無法充分發揮其自由裁量權。平衡法要求違背法律基本原則的法律行為能夠得到低成本的有效救濟。因而,我國應擴大自由裁量權的范圍。我國法律設定自由裁量權制度,在法理層面認同了存有自由操作的必要性。但基于大陸法系的法系要求,目前我國無法在法理層面承認“法官造法”。因而,完善自由裁量權應從司法解釋入手。司法解釋在我國法理學中被定位為“實用法律”,能夠發揮法律的作用。因而可通過司法解釋實現自由裁量權范圍的伸展。目前中國的司法實務中,司法解釋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在結合實務經驗與實務問題的基礎上制定司法解釋,因而司法解釋也存在成文法的固有問題———滯后性。這與平衡法要求的有效救濟存在沖突。所以,在效率引導下應適當分割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司法解釋的權限。大陸法系沒有明確固定的司法體系,因而在“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基層人民法院”④的基本模式外設置專門的司法解釋法院并不違背大陸法系的基本法理要求。從平衡法角度分析,司法解釋法院應以“特色法治理念”為基本解釋原則,解決司法實務中存在被認定存有法律偏離的司法權力行為。司法解釋法院有權針對個案進行司法解釋,但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同時,司法解釋法院分割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權限,由其整理頒布供司法實務統一適用的司法解釋。在滿足平衡法效率救濟要求的基礎上,不違背中國大陸法系的基本性要求。從司法環境角度分析,我國目前缺乏能夠有效識別法律行為的專業群體,也缺乏能夠尊重法律涉及自身利益判決的民眾群體。因而,設置司法法院時應制定較高的立案標準,以滿足平衡法對司法資源的要求。

(二)平衡法視野下的和諧司法

和諧司法是中國特色法治理念的衍生概念,也是和諧理念在司法領域的集中體現。基于此,我國設計了調解與和解制度。但與西方調解(和解)制度不同,中國調解制度的法理依據為法律賦權下的當事人自由權利處分。而西方調節制度則是建立在權利自由選擇基礎上的法律認同。⑤我國司法中的調解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揮有效作用,但其在實務操作中存有利益博弈的問題,當事人往往會將訴訟成本與調解成本進行利益博弈,在明確調解成本小于利益成本的情況下,當事人便會選擇調解制度。從功利主義角度分析,客觀達成的法律結果被視為唯一判斷法律成功的標準,因而調解(和解)制度基于其客觀法律效果應被評價為有效手段。但從自然法的角度分析,⑥經濟引導下的和諧司法并不能被歸納為法律的勝利。同時,以經濟利益博弈的角度解決法律問題會造成經濟與法律混同,公民無法將法律結果歸為法律的公正,也無法建立起對公平、法律的認同與信仰。因而,和諧司法應結合平衡法理論改善調解與和解的問題。從平衡法的視角分析和諧司法,可以看出,和諧司法能夠在當事人認同的公平范疇內快速解決問題,能夠滿足平衡法對于效率的要求。基于此,可將和諧司法認定為司法實務中的平衡法制度。將正義認同的權利交給當事人,且基于利益博弈下做出的理性選擇是否符合平衡法公平的要求,學術界存有一定爭議。部分學者認為,當事人能夠選擇訴訟起始與訴訟標的,其當然有權自主處理訴訟獲益。民事訴訟中存在的撤訴是對當事人處分訴訟利益的肯定,刑事訴訟中的刑事諒解,行政問題中交通和解,也是對當事人處分訴訟利益的認可。但當處分訴訟利益與公序良俗或法益存在沖突時,能否認同當事人自由處理訴訟利益,研究并未給出明確答案。⑦而部分學者認為,權利處分應在權力許可的范圍內,否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容易造成顯失公平的現象。這一觀點法理學源頭為大陸法系的法官引導。信任權力能保護權利的邏輯但不能充分考慮權力異化的可能性,當權力異化時,權利也將喪失其保護屏障。因而,片面信任權力無法有效解釋當事人放棄訴訟獲益的權利。從平衡法角度分析,法律義務有主動抵制顯失公平的行為,因而,我國應在司法實務中引入調解引導制度,即法官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指引,使當事人在調解過程中避免出現顯失公平的現象。從平衡法角度分析,調解與和解制度均需尊重基本的自然法法則,具體表現為不同區域內的公序良俗。我國《民法總則》提出了民事行為遵守公序良俗的要求,但未提供公序良俗的具體判斷標準,因而使公序良俗僅能作為原則予以使用。但調解(和解)制度中的公序良俗需要量化標準,因而可以采用列舉方法明確調解制度中公序良俗范圍。這樣既不違反公序良俗的不可量化性,也能為調解(和解)提供有效指導,符合法律的效用性要求。

篇12

法律觀念是人們對于法和法律現象的比較自覺、比較穩定的認識和評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的要求和態度以及對人們某些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等。法律觀念同其他社會觀念一樣是人的大腦活動的過程,人們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任何觀念都可以從作為主體的人的行為和對觀念及行為評價上表現出來。法歸根到底是社會利益并由社會力量保障實施的,調整人們之間一定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法是社會性的行為規范,各種行為規范在法中得到集中體現。法律觀念是人們對法及法現象比較自覺、比較穩定的認識和評價,當然包括對法律行為規范的認識和評價。考察一下包括法學和法律領域在內的現實生活,任何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都是先從更新觀念入手,進而帶動理論、心理層面乃至實踐活動的全面展開的。毫無疑問,法律觀念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邁向法治的進程中,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全體公民有了正確的法律觀念,必然會在人們的行為指導上,發揮極大的作用。大家都形成普遍的守法精神,處處依法辦事,整個社會就會高效運轉,“依法治國”就會變成現實。

二、當今法律觀念的現狀

隨著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目前的法律觀念的現狀有所改變,但是還是存在不少問題,很多的事例和案例中所反映出來的法律觀念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下面我以具體事例和案例來說明現今在法律觀念上存在的問題。

(一)從《秋菊打官司》中反應的民眾的法律觀念問題

在電影《秋菊打官司》中,秋菊因為村長打了丈夫,而且是踢了丈夫的要害部位,想要討個說法。其實我們大概也明白秋菊就是想讓村長道歉,承認踢那個地方是不對的。在一個西北相對落后的村子里,在普通村民眼里,村長是吃國家糧的,是公權力的代表。村長打村民幾下,也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秋菊認為村長不該踢丈夫的要害部位,就是想要村長給個說法,不能白踢了,不能村長踢人了還是一副理所應當的態度。當秋菊去村長家沒有作用,就開始到鎮上、縣里后來到市里開始了討說法的艱辛歷程。其實每一次的調解,秋菊一家并不是不接受,只是因為村長的態度,而導致秋菊的繼續上訴。在秋菊心里想的就是要讓村長受到批評,對自己一家能有個公道的說法。后來秋菊想通過司法程序來討個說法,其實秋菊對這個法律途徑心中并沒有概念,并不知道法律對于這種在熟人社會中的糾紛能用什么樣的方式給個說法。最后因為造成秋菊丈夫肋骨骨折,構成了傷害罪,村長因此被拘留15天。可是這并不是秋菊想要的說法,秋菊根本沒有想讓村長被警察抓走。這么艱辛的打官司之路,卻最終換來的可能是在這個村子里被隔離的困境。

在影片中秋菊和丈夫幾次去村長家,村長的家人都是熱情的打招呼,并沒有因為秋菊打官司而對秋菊一家冷淡。尤其是秋菊孩子過滿月的前一天,秋菊去村長家,請村長一定要去參加孩子的滿月酒時,村長一家讓秋菊趕快上炕,村長還叮囑把炕燒的熱一些,感覺他們之間非常的融洽。這與我們觀念中的原被告之間的關系非常不同,這種關系只有在這種特定的生活環境中才有。村民之間是相互幫助,相互依賴,雖然有無數的小摩擦,但是仍然是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的。但是正式的法律制度卻干預破壞了這種社會關系和這個村落中人們之間的默契和預期。當村長回到村里,他們兩家之間的關系還會如此嗎?肯定會有很大的影響。村里的其他人對秋菊一家同樣會排斥,就因為再平常不過的糾紛,就把村長送進了監獄,于情于理都很過分,有點說不過去。這樣秋菊一家就會處于被周圍的村民漠視的境況。秋菊以后遇到類似的事情還會堅持去打官司嗎?村民們遇到這樣的問題,可能也會放棄通過正式的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的方式,在村民的心中對法律有什么樣的作用,怎么應用法律,肯定都會有很多的誤解,對這種正式法律的解決問題的方式都會不認可。由于種種因素,中國農村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領域內是超越正式法律控制的,因為政府還不能提供足夠的或對路的“法律”服務來保持這些社區的秩序。

從而我們可以看到人們的法律觀念與法律的適用性之間的關系,法律不能為人們提供對路的“產品”,人們就會產生厭訴情緒。應該正確的認識這個問題,在我國的大部分的農村地區都存在這樣的問題,人們不能從正式的法律途徑中找到合適的解決的方式,而地方性的法律又不被承認。正式的法律制度沒有或者沒有能力提供村民需要的法律服務,而另一方面又禁止那些與正式法治相違背的“法律”實踐。從而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法律制度的建設和發展。正是因為不恰當的法律解決村民之間的糾紛的方式,使人們的產生不正確的法律觀念,從而使讓人們離法律越來越遠。

(二)從瀘州遺贈案的審判中反應的人們的觀念問題

案情簡介:

黃永彬與蔣倫芳于1963年5月登記結婚。1996年,黃永彬與比他小近30歲的張學英相識后一直在外租房公開同居生活。2001年初,黃永彬因肝癌晚期住院治療,于同年4月18日立下書面遺囑,將總額為6萬元的財產贈與張學英,并經公證。22日,黃永彬因病去世。黃永彬的遺體火化前,張學英偕同律師上前阻攔,并當著蔣倫芳的面宣布了黃永彬留下的遺囑。當日下午,張學英以蔣倫芳侵害其財產權為由訴訟至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法院。法院審理后認定公證無效,并引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條關于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規定,認定黃永彬財產遺贈行為無效,判決駁回張學英的訴請。張學英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維持原判。

對于這個案件的審理和最后的判決來看,不管是法院的司法人員還是關注這件事情的普通群眾,都是以道德的標準來看待這起案件。法院是為了迎合所謂的“熱烈掌聲”,沒有嚴格依法裁判,而是嘗試違反法律推理的邏輯順序和司法的一些確定原則,憑良心偏好判案,這對主張權利的當事人是不公正、不公平,甚至是違法的。在實行法治的今日之中國,這確實是讓人難以接受的。普通民眾也是以道德的要求來看待這個案件,認為“第三者”就該剝奪所有的權利,不應該得到法律上的支持。對于法律應該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我想大家的概念都很模糊,都沒有正確的法律觀念。

作為法官為了迎合民眾的情緒,就把自己公正司法的責任交由良心、偏好、情緒去引導,枉用自由裁量權。這樣實質上是對法律尊嚴的損害,對民眾的法律觀念的正確樹立和對法律的信仰都是一種減損,讓人們對司法的不信任也就會加劇。其實對于此案的判決,嚴格的依照法律的規定處理,并不是一件很復雜的很難處理的案子,從法律的角度出發,體現出對當事人的公平公正的裁決。法律具有強制性、穩定性,法律對社會關系進行調整有自己的特點。依靠法律這根主線,形形的社會關系經過層層過濾,從而沉淀為一種穩定而合理的秩序,人們在其中行使自己的權利,享受自己的自由,通過不斷的試錯,通過與法律的不斷博弈,逐漸形成了自己特定的、符合法律規定的行為模式。依循法律的指引,人們可以發現可以共享的秩序、繁榮和自由。正是由于不斷的博弈,才逐漸培養起人們對法律的信仰和法律觀念。

瀘州遺贈案的判決結果所表現出來的就是,道德不適當地僭越了其調整范圍的邊界,在法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取代了法律,直接以道德的標準了合法法律行為的效力,以道德的宣判替代了法律的宣判,這在建立法治國的今日之中國,似乎是令人難以接受和認同的。法律就是法律,道德就是道德,兩者不能相混淆。各自有自己的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正確地定位法律和道德調整的范圍,準確地發揮各自的效用。

三、如何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

從以上的事件和案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不管是司法人員還是普通的民眾對法律都有很多錯誤的法律觀念,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已經成為我國法治建設的關鍵。

(一)法律的制定和修改能更多的考慮到我國的實際國情

正式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不能只是一味的進行法律移植和復制。中國的法律和西方的法律盡管有很多的不同之處,但是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上,中國當代的法治建設都受到西方模式的影響。雖然不能關起門來造法,需要學習和借鑒別國的法律的制定,但是不考慮社會背景,不關注人們的物質生活方式,而僅僅從需要和抽象的“正義”出發的法律移植都是失敗的。我們在制定法律的時候應當考慮到我們的實際情況,從現實出發,同時也要關注到在在社會中實際作用的那些習慣、慣例,不能把這些經過實踐反復證明有用的地方性法律,排斥在外。法律的對于實際生活中的糾紛的解決能夠得到民眾對這類糾紛的預期,從而也有利于民眾正確法律觀念的樹立。

(二)加強法治教育與法律知識的宣傳

篇13

 

發生于2013年的S案件是經濟刑法領域爭議較多的案件,在學界與媒體的廣泛質疑與爭議中,2013年10月30日,H縣法院認定孫某向三千多戶農民借款達一億八千多萬元,被判處非法集資罪,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罰金10萬元,S集團同時也被判處罰金三十萬元。對于這一判決結果學界與媒體多認為是存在問題的。筆者通過對50多篇文獻的梳理,發現對此案的爭議的焦點有三:一是對S案件的判決是合法但不合理的。二是認為孫某的行為雖然觸犯了法律,但在道德上是值得頌揚的。三是認為孫某并不構成犯罪,并不應當做出有最判決。筆者認為,法院對孫某的有罪判決是合法并且合理的,孫某的犯罪行為不只不符合法律規定,也不符合道德要求,而對孫某作出的有罪判決,是維護社會穩定與法律權威的需要,筆者將以刑法哲學為視角,于下文對上述觀點一一論述。

 

二、合法不合理自相矛盾

 

所謂合法,人的行為應該符合實在法的要求。合理可以理解為符合“道德”的要求,按照社會一般觀念能夠為人們所接受,符合人們法的感情的行為模式。

 

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主張惡法亦法,認為法與道德無關,或者二者沒有必然的關聯。也就是只要存在制定法,無論該法為善法亦或惡法,法律的規范性作用都應當被人們毫無保留的嚴格遵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作為或者不作為。因此,按照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的觀點,合法不合理的觀點是無法成立。因為在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看來,只要不違反實在法,該行為便無可厚非,道德不可以成為非難于人的依據。

 

自然法學派主張法律與道德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美國法學家富勒認為,道德根據不同的尺度,可以一分為二:愿望的道德和義務的道德。愿望的道德是善的生活的道德、卓越的道德以及充分實現人之力量的道德,它是可以促使人得以充分發展并能實現人之偉大追求的道德。義務的道德是維持社會得以正常進行而遵守的道德義務,是一種底端的要求。富勒很明確的指出了義務的道德是法律的表親,義務的道德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判斷人的行為是否應該被法律所禁止,即義務的道德就成為了法律的內在要求。而愿望的道德與法律雖不具有直接的相關性,但它的影響卻是無處不在的,同樣是法律存在的內在需求。二者共同成為了法律的內在邏輯要求,并賦予法律以內在的道德性。因此,按照自然法學派的觀點,法律具有內在道德性,二者是密不可分,故而在滿足合法性的同時,必須要堅持合理性,適用法律時必須要顧及到人們的法感情。因此合法不合理為自然法學所認可。

 

盡管孟子曾說:“人之初,性本善”,但不可否認的是,自私是人的本性,沒有人愿意以放棄自我的自由為代價換取他人或公眾的自由,相反,每個人都在極力追求自我自由的最大化,而這種追求又常常以觸犯他人自由為代價。個人如此,群體亦然。當群體之間為了滿足自身的自由的最大化而互相侵犯時,便形成了戰爭。戰爭必然導致人喪失生命權的后果,是每一個人或群體都無法接受。因此,在社會產生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時,便有了立法或者規則,統治階級為維護統治的穩定,通過立法或規則對個人與個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自由加以規制,形成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契約。通過該契約,使得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將一部分自由“上交”,并通過對“上交”的自由的規制,保證兩個階級的人們在享受剩下的自由時,不會出現互相侵犯的后果。事實上,將兩大階級“上交”的自由綜合起來,便是法律的基石。因此法律的源自于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這兩大階級正是社會的全部構成。因此法律的來源正是社會或者人民,這也印證了胡啟忠教授“法源于俗”的觀點。

 

所以事實上,人們上交的那部分自由最終形成了規則或者法律,人們剩下的那部分自由或者權利便是“理”,法律和“理”并沒有本質區別。因為法律是由人們“上交”出的自由構成的,它是統治階級的“理”,所以,被人們遵守法律也是遵守“理”。合法不合理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合法的就應該是合理的,因此人們應該遵守法律。

 

三、孫某的行為既不符合道德,也不符合法律

 

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認為法律和道德有嚴格的界限,法律并不必然要符合道德正義,這種不符合也不會對法律的正當性產生否定。即“惡法亦法”。以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的觀點來看杜S案件,既然按照實定法,孫某已經構成了非法集資,那么非法集資就是非法集資,不能因為道德上的正當性去寬恕法律上所禁止的行為,孫某理應對其非法集資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所以對其判處自由刑。

 

自然法學派認為法律與道德不可分割。在中國僵化的金融體制下,民間企業融資難度非常大,孫某為了獲取企業再發展的資金,進行民間融資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否則企業發展將走入泥潭。這種思考方式符合人們的法感情,人們可以從道德上尋找到寬恕孫某非法集資行為的理由,由此,自然法學派認為孫某的集資行為不構成犯罪。

 

功利主義法學派以功利主義作為原則,強調法與社會是相互聯系的,法律的適用必須考慮社會效果。按照功利主義法學派的觀點,孫某案中,會出現兩種結果,第一種是孫某因為無法獲得企業發展資金而陷入發展桎梏,因之帶來企業倒閉,稅收變少,當地員工大量失業。第二種是孫某通過融資解決資金問題,企業獲得進一步發展,當地政府稅收增加,就業問題進一步解決。通過對比可以得出,第二種后果在獲取的利益上遠遠大于第一種,因此功利主義法學派認為孫某案中的孫某不構成犯罪。

 

筆者認為,人是群體動物,任何人都無法完全脫離社會群體而獨立存在。個體總要在群體之中獲取利益,享受權利。那么,根據權利義務的相對性,個體就應當對該群體就承擔相應的義務,所以在個體利益與群體利益產生沖突時,個體利益應當讓位于群體利益,以履行自己的義務。從這個角度出發,孫某的行為是既不符合道德,又不符合法律的。

 

從道德方面來看S案件,雖然孫某的行為促進了自己企業的發展,為村民帶來收入,維護了“小集體”的利益,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行為破壞了中國的金融秩序,盡管金融秩序是一種“抽象”的存在,但它卻是法律的追求,是金融正常運轉的保障,是大“集體”的利益。因此,孫某的行為實質上以損害“大集體”的利益為代價,追求“小集體”的利益,是不可取的,是應該受到道德譴責的。從法律方面來看S案件,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沒有只享受權利卻不履行義務的情況。孫某的行為其實是在享受法律所帶來的權利的同時,違反了刑法的禁止性義務,是理應受到法律懲罰的。

 

S案件之爭,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觀點,但其本質上是小利益與大利益之爭,是各群體之間利益對立的具體表現。從國家的角度出發,他破壞了國家的統治秩序,是不穩定的因素,是觸犯法律的行為。從孫某及其村民角度出發,他的行為給大家帶來收入和實惠。但毋庸置疑的是,作為國家這個群體中的個體,國家是我們的庇護者,它讓我們接受教育、提供公共設施、醫療服務、社會保障等,讓每一個人接受實惠。因此,無論從道德還是法律的角度,我們更應該從國家這個大集體出發去考慮問題,而絕非從身邊的小集體出發。這便是法律人甚至是每一個人都應當具有的“王者思維”。

 

四、對孫某作出有罪判決是實現刑法目的的需要

 

刑法的目的是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刑罰認為,刑罰不應當特別地作用于被判刑的犯罪分子,也應當一般地作用于一般公眾,通過刑罰的威脅和刑罰的執行,使得公眾掌握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并且避免違反這些規定。因此對于刑罰來說,刑罰的判處和執行的理論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通過它們,刑罰威嚇的有效性才可以順利實現。所以,刑罰必須通過“使人遭受痛苦的目的”的實現,即只有通過刑罰的執行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才能發揮出其對國民的威懾性,否則將變為一紙空文。一般預防具有確定的反映普通人心理的明顯特征,并且可以人們在作出某種行為之前,通過內心斟酌確認自己的行為是否具有正當性。當有犯罪想法的人看到那些妄圖通過違法犯罪滿足一己私欲或放縱自己的人,不但沒有得逞,更在之后受到了刑法更為嚴厲的打擊時,才能使消除自己內心的違法犯罪愿望,進而使犯罪得以預防。從當下法律實踐情況看來,有犯罪傾向的人中,只要有一部分人在著手實施犯罪的行為前,產生上述想法或考慮,便能使自己受到刑法的威懾。其實對于這些人來說,制止他們犯罪的原因,并不僅僅是刑法嚴厲的規定,更是實施違法犯罪行為后,隨之而來的刑法的嚴厲打擊。由此,在刑罰適用層面,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刑法的威脅性不僅僅來自于更為完善的刑事立法,更來自于刑事責任追究的加強。只有如此,才能取得更好的一般預防效果。當下中國金融體制本就問題良多,而如果不能通過刑罰對孫某的非法集資行為加以追究,那么刑法便失去其威懾性,中國民間融資將出現更加不規范的亂象,這顯然與刑法的目的背道而馳。

 

康德說過,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通過對孫某的判決,來威懾其他抱有非法集資犯罪想法的人,就有把人作為手段的嫌疑。而這是與人本主義的基本精神相悖的。在刑事立法中,人同樣不應該作為手段,而只能是目的。以人為出發點和歸宿,以人為尺度才是刑法的基本價值蘊涵,在法治主義看來法律之所以對人有意義,是因為首先它應該蘊含著人類的價值和尊嚴,對人的尊嚴和價值是尊重和維護的,而不是漠視和剝奪的。故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人本主義是現代法的基本精神和價值蘊涵。刑法作為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法律部門,因其調整對象是公民個人與代表社會整體利益的法秩序之間的關系,調整方式是對公民最基本權利的剝奪的,這種決定決定了它應尤其具備人文關懷的實質底蘊。事實上,對S案件的判決結果,也并沒有喪失人本主義,相反,該判決也恰恰體現了刑法的人本主義,筆者將在下文加以論述。

 

五、S案件的判決反映了規范法學與自然法學的博弈,體現了刑法人本主義

 

S案件的最終判決是,被判處非法集資罪,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罰金10萬元,大午集團同時也被判處罰金三十萬元。法院在判處被告自由刑的同時,又宣告了孫某的緩刑,根據S案件的涉案金額,該判決很明顯對孫某作出了從輕甚至減輕處罰。筆者認為,之所以出現這個判決,無疑是規范法學派與自然法學派相互博弈又相互妥協的結果。單純的從規范法學派的角度出發,法律會變得冷漠與不近人情,毫無顧忌的適用更會使法律完全脫離常識、常理、常情。而單純的從自然法學派的角度出發,又會使得部分觸犯法律的行為逃脫法律的制裁,損害法律的權威性,使法律的存在完全局限于紙張之上。在S案件中,由于法律明文規定非法集資是犯罪,因為法律對孫某向企業員工于周圍村民借款的行為定性為非法集資,對其作出了其行為已經構成犯罪的法律評價。但是這樣的判決顯然忽略了在當下金融體制下,民間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不能照顧人的本性與大眾的感情。因此,法院對孫某作出了判三緩四的判決。這體現了規范法學派與自然法學派彼此之間的讓步與融合,先用法律評價犯罪的行為,再以自然法的人性來柔化法律的剛性,使之取得最佳的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