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平面構成中的基本形態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空間關系對于層次而言是具有實際距離和實際深度的立體三維空間。平面構成中的空間關系也是一種視覺感受,與層次感不同的是,空間感特別強調形態之間的距離感和深度感。具有空間感的平面給人的視覺以縱深觀看的愉悅感,同時強烈的空間對比關系會給人的心靈帶來震撼,加強形態之間的主次對比關系。平面空間的表現是通過強調形態之間的大小重疊關系和形態之間的虛實關系來實現。空間感的強烈程度取決于形態之間的大小重疊關系和虛實關系的對比程度。在平面構成中,平面的層次與空間關系都是深度和形態間的重疊關系,二者有對比程度的不同,對比關系弱的就構成層次關系,反之對比關系強的就構成了空間關系。那么它們的構成形式又有著那些區別呢。
篇2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6-0222-02
20世紀70年代末,包豪斯的教學思想及其教學體系開始在我國推廣,構成成為藝術院校主要的藝術設計基礎課程。與基礎課程相對應的是專業課程,由于課程設置的關系,藝術院校一般都是先上基礎課程再上專業課程,這是符合教學規律的,但客觀上也讓學生覺得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存在割裂感,不能清晰地看到學習構成的意義,以及與專業之間的關系,往往“學了構成不懂用,甚至錯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習慣于孤立地理解構成的知識,看不到構成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形成系統。
所謂系統,是指有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整體。要使學生對構成課程體系形成一種系統性的認識就要進行系統性教學。構成課的系統性教學是指:讓學生認識到構成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廣泛聯系,從而使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進行有效地橋接,避免學生構成學習的盲動性,達到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設計創造能力,掌握構成的表現形式,發現新的表現手法的教學目的。這種系統性的教學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構建:
一、從整體的高度把握構成的知識體系
在現在的構成課教學中我們也習慣于把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獨立為三個學習階段:平面構成主要研究點、線、面構成元素以及重復、近似、漸變、特異、對比、發射、密集、肌理、空間、圖底等多種基本構成形式。色彩構成主要研究色彩的基本原理、色彩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感覺以及色彩對比與調和的配置規律。立體構成主要研究立體構成的基本要素,立體形態的美感的表達,立體構成的組合方式及方法。劃分成這樣三個階段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掌握三大構成的基本規律和實踐練習,但也在某種程度上使他們錯誤地認為構成就是“平面”“色彩”“立體”的單項訓練。
其實,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雖然各自研究側重點不同,但它們有著緊密內在聯系的一個整體:
1、平面構成是設計和構成的基礎,其在二維空間中研究的構成形式、組合規律以及造型法則同樣可以變通地運用在立體構成中,比如重復、漸變、發射等基本排列組合方式就常用于立體構成設計的形式之中。色彩構成是與平面、立體構成平行互補,形成相對獨立、完整的教學體系。立體構成是平面構成的基本規律和色彩構成的色彩搭配在立體形態上的綜合運用,三位一體形成構成課程的體系。
2、三大構成的設計都必須遵循形式美的法則,也就是變化與統一,具體來說就是要處理好對比與調和、對稱與均衡、比例與重心、節奏與韻律的關系。這一法則在平面構成中主要體現在視覺元素(包括形狀的大小、形狀、色彩、肌理等)和關系元素上(包括方向、位置、空間、重心等)。在色彩構成中主要體現在色彩的心理和聯想構成及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冷暖的多種基調構成上。在立體構成中主要體現在立體的點、線、面、體在大小、數量、形態的選擇和不同材料的質感,肌理和色彩上以及基本形的排列組合組合關系上。
3、三大構成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注重秩序和規律的研究,平面構成的多種構成形式就是把基本形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規律進行組合排列;色彩構成的色相、明度、純度、冷暖的多種基調構成也就是把不同要素和性質的色階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規律進行的組合排列;立體構成的組合方式及方法其實也就是對立體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規律進行排列組合。
二、從哲學的角度去認識構成形式的實質
構成的實質就是將形態分解為各種要素,然后去研究這些要素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構成原則進行組合。這與構成主義的哲學觀點和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是相一致的。實際上構成與哲學的聯系還體現在其他的多個方面:
(一)構成形式是對客觀世界的事物內部結構的反映
在構成之外的其他科學研究領域,我們可以看到微觀或從微觀到宏觀宇宙的研究方法,如物理中的分子、質子、中子、電子,生物中的基因到生物組團等,都揭示了不同事物構成的神奇之處。人們對視覺形態認識的形態構成同樣也以分解與重構的原則來反映構成的基本形式和規律。比如,同一物質中的原子或分子結構就是重復的構成形式,生物的細胞結構就是近似的構成形式。所以說構成形式是對客觀世界的事物內部結構的一種反映。
(二)形式美的法則是哲學的具體體現
形式美的法則中的總法則是變化與統一(又稱對立與統一)。變化與統一本身就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基本規律。唯物辯證法認為對立統一規律就是矛盾規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它揭示矛盾對立面之間、事物內部要素之間或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同一性和斗爭性關系。
構成的形式美的法則具體來說就是要處理好對比與調和、對稱與均衡、比例與重心、節奏與韻律的關系。和諧就是幾種要素具有基本的共同性和融合性,也就是矛盾的雙方相互滲透,具有相互轉化的特征和趨勢。比如,色彩構成中各種色調色構成就是色彩的組合搭配共同性和融合性居于主導地位,平面構成中的近似構成就是基本形有很強的共同性和融合性,漸變構成則很好地反映了矛盾雙方相互轉化的特征和趨勢。對比是指要素之間質或量的反差比較大,也就是矛盾雙方的相互排斥、否定。比如,色彩構成中的冷暖色的區分,平面構成中的特異構成,立體構成中的虛空間與實空間都反映了要素之間的差異、排斥和否定。
用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觀念思考三大構成各種元素和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能加深學生對形式美的法則的理解,從哲學的角度認識構成形式能使學生認識到客觀世界是構成的理論來源,能讓學生用全新的眼光看待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就是一幅幅由構成交織起來的畫面。
三、觀察構成與生活的聯系拓展設計思維
構成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創新思維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構思才能設計出新穎的構成形式。學習過程中雖然有許許多多的優秀經典和范本可以借鑒,但設計之所以成為“設計”,其本身就要求有創新,而不是模仿。而源源不斷地獲得創新的靈感最可靠的途徑還是要觀察和借鑒生活。生活中構成可以說無處不在,很多事物都和構成形式有聯系:比如萬物的生長,細胞的裂變就可以和漸變的規律聯系起來,人群在廣場自由活動的狀態呈現出構成的密集關系,如果學生能聯系生活中的構成因素進行構思,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就會有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
生活中的應用設計也是構成構思豐富的寶藏,好的設計作品都會有意識地運用某種構成形式表達自己的構思,比如windows98的標志就運用了方點的漸變關系,這種抽象的方點可以讓人聯想到很多東西,比如顯示器的形狀,鍵盤按鈕的形狀,電子元器件的形狀等等。細心揣摩其中的基本形和構成形式,一方面可以抽離得到很多有用的構成元素,另一方面也能加深構成與設計之間聯系的理解,明白學以致用。
生活是一切藝術的源泉,構成的道理也是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所以做生活的細心觀察者,是學好構成,學好設計永不過時的訣竅。
四、與專業課相互聯系,理解構成的作用
構成課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為專業設計做準備的,由于構成課安排在專業課之前,學生很難明白構成課在專業學習中所起的基礎性作用,而在學習專業課時,教學內容缺乏構成在設計中的具體體現和作用的案例分析,導致構成課和專業設計課存在割裂的現象,因此應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構成教學把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知識橋接起來:
(一)在構成課教學中,把構成與專業課的學習內容聯系起來,讓學生認識到構成學有所用
對具體的案例進行分析教學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一方面教師可以就構成中的某一方面的因素講解對應的案例運用,比如,色彩構成在專業設計領域的運用非常廣泛,直接適用于以平面色彩造型為特征的藝術設計門類,如廣告、版式、包裝、服飾等專業方向,另外,在以平面為基礎向空間發展的專業設計,如影視動畫、環境藝術、產品藝術等設計專業中也同樣適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就一個案例進行多種構成因素的分析,從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等不同的方面深入分析。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構成的廣泛運用。
(二)在專業課教學中,聯系構成講解專業設計的方法和思路,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專業設計教學中,教師除了講解專業設計的相關知識外,應有意識地和學生一起分析優秀設計作品的構成因素,從中深入研究作者合理運用構成的設計思路和表現意圖。同時要強調或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構成知識表達自己的構思或主題。雖然在實際的設計工作中無法靠構成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合理運用構成因素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有助于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加深對以前所學的構成知識的理解,建立構成與專業課之間的聯系。
總之,構建構成的系統性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站在哲學的高度認識構成,認識到生活是構成設計的靈感來源,真正理解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是一個整體的知識體系,在教學上加強與專業課相互之間的聯系,認識到構成對于專業設計課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構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讓構成更好地為專業設計服務。
參考文獻:
[1]陳璉年.色彩設計.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2]黃剛.平面構成.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
[3]閆偉,梅愛冰.平面構成.科學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篇3
Key words: plane composition;plane structure principle;theory of point, line and area;environmental art and design;interior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972+.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15-0322-01
0引言
構成作為現代設計的理念是在德國包豪斯學院的設計教育中確立的。包豪斯設計體系對美學、心理學、工程學、材料學都進行了科學的研究,他們認為藝術可以用科學的方式分解成基本元素:點、線、面以及空間、色彩,它尋求的是形態之間的組合關系,使藝術脫離了傳統的裝飾手段,從而充分運用現代構成抽象地表現客觀世界。這種風格和理論對構成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發展到現在包豪斯設計教育思想仍影響著當今世界設計的發展。
50年代初,包豪斯的設計體系在世界各國設計界和工業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70年代末,中國的藝術院校對傳統的圖案教學及四大變化{色彩變化、花卉變化、風景變化、人物變化},進行了調整充分的肯定了包豪斯的教育體系,開設了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作為藝術院校的設計基礎教程。
基礎構成設計包括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三部分的內容。其基本視覺元素都強調事物存在的形態由點、線、面、體等元素組成。在藝術創作中講求處理好個元素之間的關系,把握形式美感,所以,要想創作好的作品就需要我們綜合各方面的審美判斷能力。其中,平面構成形態要素主要包括造型要素和形式要素。平面構成構筑于現代科技美學基礎之上,它綜合了現代物理學、光學、數學、心理學、美學等諸多領域的成就,帶來新鮮的觀念要素,并且它已成功應用于藝術設計諸多領域,不能不成為現代藝術設計基礎的必經的途徑。
1點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環境藝術設計中室內的地板、墻面、吊頂,室外的廣場、綠地等都可以視為平面構成中的結構平面。而室內空間環境中的,家具、裝飾品、燈具等都可以被視為平面構成中的“點”形態;室外空間中的樹木、山石、雕塑、亭臺等也可被視為平面構成中的“點”形態。根據點的構成原理我們可以運用不同大小、疏密的點混合排列,可以成為散點式的構成形式;將大小一致的點按一定的方向進行有規律的排列,給人的視覺留下一種由點的移動而產生線化的感覺;以由大到小的點按一定的軌跡、方向進行變化,使之產生一種優美的韻律感;把點以大小不同的形式,進行有序的排列,產生點的面化感覺;將大小一致的點以相對的方向,逐漸重合,產生微妙的動態視覺。充分把平面構成的點構成原理應用到環境藝術設計中。
2線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室內空間環境中,線的表現形式極為豐富。一般常見的有實線,是實體形態形成的,如家具、門窗、柱梁等;虛線是實體中的空間線,即實體間的縫隙、實體中凹入的部分,如墻角線、窗型線等;輪廓線是體、面的外緣相互交接而形成的線,表現在事物使我外在形象上。室內的線可分為功能線和裝飾劃分線,功能線承擔著具體的功能,因要求的不同形成或水平、垂直、傾斜的線型;裝飾劃分線將面劃分為若干部分,使整體出現新的變化圖形。面化的線、疏密變化的線、透視空間的線、虛實空間的視覺效果錯覺化的線、立體化的線、不規則的線都可以在室內設計過程中加以運用從而突出不同的設計風格。
在室外空間環境中,有相對長度和方向的道路、長廊、圍墻、欄桿、溪流、駁岸、曲橋等都可視為線。線最善于表現動和靜,直線表現靜,曲線表現動,曲折線則有不安定的感覺。直線具有男性的特點,有力度、穩定、剛毅,通常被運用于主題相對嚴肅的規矩式園林景觀中,如紀念性公園、城市中心具有集會功能的園林等。曲線富有女性化的特征,具有豐滿、柔軟、優雅、渾然之感。幾何曲線具有對稱和秩序的、規整的美,常被使用在以娛樂、游憩為主的悠閑景觀中。
3面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面有兩種作用:一是作為體的表面表現體的形態;另一種是作為片狀形態獨立出現。屋面、墻面、地面是限定空間的主要要素,但它依附于建筑體的表面存在;室外環境中的湖面、廣場、草坪等則以片狀獨立存在。面的形狀、大小、封閉方式直接影響著由它限定的空間的特性。面的造型還可采用挖空、劃分、互相穿插、重疊等構成方法,變換空間的造型特點。
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按照美的形式法則和基本原理將功能要求、材料使用、工藝流程、藝術風格、裝飾造價與預算等各種綜合因素描繪在平面初步方案圖紙上。在進行空間的平面布局時起著指導性的作用,從平面構成的角度分析空間的序列設計,可發現使空間組織合理有序的內在的規律性,也可以從宏觀上使把握空間規劃的方法。所運用的形式美的基本法則有重復、和諧、對比、對稱、平衡、比例、重心、節奏和韻律等。
平面構成中的點線面原理在環境藝術設計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初涉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應加強對平面構成的重視;對于教授藝術設計專業的專職教師們也應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平面基礎構成在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的應用。構成基礎教學應不斷創新,以適應環境藝術設計領域日新月異的變化與發展,是這一基礎學科不斷發揮出其應用的作用,不能是這一基礎教育浮于表面脫離設計的實質領域,應使其更好的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這也需要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在此僅以一名多年從事基礎教學的老師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也希望同仁多提寶貴意見。
參考文獻:
[1]靳逮強.視覺傳達設計實踐.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9月第1次版.
[2]王偉.21世紀環境設計教育系列—平面設計.遼寧美術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次版.
篇4
點是所有設計中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在實際的設計應用中,不僅僅是指圓點,它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圓點、方點、三角點、鋸齒點、梯形點等等。自然界中的任何被我們所感知的形態,只要縮小到
定程度,都能夠產生不同的形式的點。在標志設計中將點作為原生要素借用平面構成形式,做重復、特異、近似、發射等變化,可產生豐富多樣的形態。
1.等點圖形
平面構成中的等點圖形是由形狀、大小相同的點構成的個畫面。這種方式應用在標志設計中讓圖形更具有規律性和一致性。(圖一)中Sellcast標志設計的四角星形態以點的形式存在,并以兩種色彩及兩種方向交替出現,在保留等點圖形一致性的同時,又增加了定的動態感。
2.差點圖形
平面構成中的差點圖形是由形狀或大小不同的點組合而成的畫面。不同點的排列與組合,可以形成具有豐富變化視覺效果。應用在標志設計中,具有一定的節奏性和律動感。聯合國兒童基金會ZEROawards標志設計將十字符號作為點的形態,在接近于球面軌跡的骨骼上排列,作由小到大的變化,讓原本停留在二維空間內的。字母通過差點圖形,產生了律動有致的立體感。(圖二)
線本身的形態是極為豐富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作為標志設計的造型元素,它能滿足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要求,產生豐富多彩的圖案。線條從大體上分為直線和曲線兩大類。直線又可分為:規整的水平或垂直線、帶有方向感的斜線、錯落有致的折線、帶有韻律感的網格線。曲線可分為:規則的幾何曲線和隨意的自由曲線。《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統籌城鄉發展論壇》標志設計,它不屬于某個行業或企業,很難用一個具象的形態去概括和表達,但如果采用抽象的方式來說更容易些。從右到左,由平行的一組橫線按照一定的規律變成發射線,在二維空間內形成兩個透視轉角面,既能表達統籌和發展的狀態,又呈現了論壇會議廳內的局部空間,可謂是一舉兩得。(圖三)
篇5
平面構成的要素包括概念要素點、線、面,是視覺傳達藝術的基礎理論,在二維平面上進行的造成活動,并通過點、線、面、按一定的法則,用規則或不規則的方法造成新的美的形態,使人產生有規則的起伏,有節奏的韻律、有條理的動感和新奇、奇異的視覺感受。平面構成的目的在于創造美的形態,強化視覺效果以期達到畫面的和諧統一給觀眾視覺享受。
動畫作為影視藝術表現形式,構成美輪美奐的畫面元素很多,包括鏡頭、光色、造型、場景等。而這些畫面元素在設計審美上與平面構成三要素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下面就從平面的構成要素和動畫畫面元素方面分別進行闡釋。
一、構成要素之一——點
從構成分析來看,“點”是一切形態的基礎,是圖形設計中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簡潔的形態。“點”它具有求心性和醒目性,在視覺藝術信息的傳達中總是先取得心理的表象,無論在什么位置,都會成為視覺中心,但單獨的“點”雖然有視覺上的聚集,但多點則會有生動感,大小不同的排列就更具吸引力。如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一幅幽靜的荷塘小景,隨著鏡頭漸漸向畫面推去,古琴和琵琶樂曲悠揚而起,把觀眾帶進一個優美抒情的水墨畫世界,池塘里的小蝌蚪慢慢蠕動起來,小蝌蚪水中游來游去形成的點會產生節奏和方向感,也就是平面構成要素的點且點動成線。也就是這樣沒有邊緣線,意境優美,氣韻生動小小點唱響了中國水墨動畫,給我們帶來了 永久的驕傲。
《三個和尚》畫面點的應用很普遍而且裝飾美觀,如影片開始的時候和尚一路走過時遇到的飛鳥以及可愛的小烏龜都是畫面中點的形式,和尚上山的時候畫面由面形成的山和廟、由線彎彎曲曲的將山體與廟巧妙的連接在一起、穿橙色僧袍的和尚就是綠色山體中的點,他急速走向廟宇。和尚在造型上圓圓的頭部對于身體這個面而言它是個點,這個點在視覺上滑稽搞笑;兩個和尚在敲木魚的時候,大和尚旁邊的鞋子因為有只老鼠而向左移動 ,隨之鞋子由左入畫,畫面中這只獨立的鞋子就像一個點置在其中,觀影者沒有覺得空洞單調,卻充滿了魔幻與神奇,全景兩個和尚在廟宇里敲打木魚左右相對放在畫中,儼然相對的點而后鏡頭特寫兩個敲打的木魚正是強化點的平行與對立、靈活性較強。
二、構成要素之二——線
線作為造型藝術的基本手段和構成視覺藝術的基本符號,在中國的藝術歷史上發揮著它不可缺少與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動畫的造型上講,線是最簡潔最有效的造型手段之一,是有位置、長度,還有一定寬度和厚度的視覺元素。我們見到最多的形式就是圓潤精致的邊緣線,在傳統動畫中可愛的《貓和老鼠》、具有民族特色的《大鬧天宮》、唯美精致的《龍貓》等,我們見證的是手繪線條創造的視覺盛宴。拿《大鬧天宮》來說,人物造型豐富的線條使用,是構成這部經典動畫的成功因素之一。動畫中的造型線條看似簡練、隨意,但借鑒了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色彩、圖案組合,并賦予其一種神秘的隱喻色彩,成功運用了平面色彩,帶有強烈的裝飾性意味,把濃厚的中國特色的京劇意味融入到其中。
動畫中的“線”與平面構成中線的基本含義本質上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動畫中的“線”是在運動的過程中給人們視覺造成不同的影響,從而影響觀眾的心理,產生不同審美需求。平面構成中的線的性質、作用在動畫中同樣適用。俄羅斯動畫藝術家巴拉丁在實驗短片《鋼絲圈的惡作劇》用鋼絲作為材料,經過他的上帝之手捏出的亞當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家園和房屋,然后擁有羞怯的鋼絲夏娃,幸福美滿而又波折的生活從此開始。藝術家巴拉丁極其自信的為我們展示一卷了無生氣的鋼絲經過加工獲得豐富的生命力過程,我們不得不感嘆創作者將鋼絲載體的流暢性,可塑性,以構成平面的通透感,運用的如此得心應手,以至創作形象如此生動,一卷鋼絲生成與變型的魅力讓畫面變得豐富而又多彩。
《幻想曲2000》“藍色狂想曲”有點爵士味道的近代樂風,背景則是在30年代的紐約大都會,本段落大膽的用色及線條呈現出大都市生活的光怪陸離,尤其那位曼哈頓樂師穿著冰刀的狂舞,構思獨特線條灑脫。在《幻想曲2000》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第一章中開場,純粹用一些幾何圖形的聲影變化,畫面十分超現實,蝴蝶以簡單的三角型組合而成,隨著音樂的變奏展現蝴蝶的誕生,通過圓號第一主題號角式變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題時,蝴蝶在水面翩翩起舞,水波紋使用的是圓滑流動的線,此時幾何形體的蝴蝶與靈動的線交相呼應演繹完美視聽。
三、構成要素之三 ——面
篇6
從構成分析來看,“點”是一切形態的基礎,是圖形設計中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簡潔的形態。“點”它具有求心性和醒目性,在視覺藝術信息的傳達中總是先取得心理的表象,無論在什么位置,都會成為視覺中心,但單獨的“點”雖然有視覺上的聚集,但多點則會有生動感,大小不同的排列就更具吸引力。如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一幅幽靜的荷塘小景,隨著鏡頭漸漸向畫面推去,古琴和琵琶樂曲悠揚而起,把觀眾帶進一個優美抒情的水墨畫世界,池塘里的小蝌蚪慢慢蠕動起來,小蝌蚪水中游來游去形成的點會產生節奏和方向感,也就是平面構成要素的點且點動成線。也就是這樣沒有邊緣線,意境優美,氣韻生動小小點唱響了中國水墨動畫,給我們帶來了永久的驕傲。
《三個和尚》畫面點的應用很普遍而且裝飾美觀,如影片開始的時候和尚一路走過時遇到的飛鳥以及可愛的小烏龜都是畫面中點的形式,和尚上山的時候畫面由面形成的山和廟、由線彎彎曲曲的將山體與廟巧妙的連接在一起、穿橙色僧袍的和尚就是綠色山體中的點,他急速走向廟宇。和尚在造型上圓圓的頭部對于身體這個面而言它是個點,這個點在視覺上滑稽搞笑;兩個和尚在敲木魚的時候,大和尚旁邊的鞋子因為有只老鼠而向左移動,隨之鞋子由左入畫,畫面中這只獨立的鞋子就像一個點置在其中,觀影者沒有覺得空洞單調,卻充滿了魔幻與神奇,全景兩個和尚在廟宇里敲打木魚左右相對放在畫中,儼然相對的點而后鏡頭特寫兩個敲打的木魚正是強化點的平行與對立、靈活性較強。
二、構成要素之二——線
線作為造型藝術的基本手段和構成視覺藝術的基本符號,在中國的藝術歷史上發揮著它不可缺少與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動畫的造型上講,線是最簡潔最有效的造型手段之一,是有位置、長度,還有一定寬度和厚度的視覺元素。我們見到最多的形式就是圓潤精致的邊緣線,在傳統動畫中可愛的《貓和老鼠》、具有民族特色的《大鬧天宮》、唯美精致的《龍貓》等,我們見證的是手繪線條創造的視覺盛宴。拿《大鬧天宮》來說,人物造型豐富的線條使用,是構成這部經典動畫的成功因素之一。動畫中的造型線條看似簡練、隨意,但借鑒了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色彩、圖案組合,并賦予其一種神秘的隱喻色彩,成功運用了平面色彩,帶有強烈的裝飾性意味,把濃厚的中國特色的京劇意味融入到其中。
動畫中的“線”與平面構成中線的基本含義本質上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動畫中的“線”是在運動的過程中給人們視覺造成不同的影響,從而影響觀眾的心理,產生不同審美需求。平面構成中的線的性質、作用在動畫中同樣適用。俄羅斯動畫藝術家巴拉丁在實驗短片《鋼絲圈的惡作劇》用鋼絲作為材料,經過他的上帝之手捏出的亞當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家園和房屋,然后擁有羞怯的鋼絲夏娃,幸福美滿而又波折的生活從此開始。藝術家巴拉丁極其自信的為我們展示一卷了無生氣的鋼絲經過加工獲得豐富的生命力過程,我們不得不感嘆創作者將鋼絲載體的流暢性,可塑性,以構成平面的通透感,運用的如此得心應手,以至創作形象如此生動,一卷鋼絲生成與變型的魅力讓畫面變得豐富而又多彩。
《幻想曲2000》“藍色狂想曲”有點爵士味道的近代樂風,背景則是在30年代的紐約大都會,本段落大膽的用色及線條呈現出大都市生活的光怪陸離,尤其那位曼哈頓樂師穿著冰刀的狂舞,構思獨特線條灑脫。在《幻想曲2000》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第一章中開場,純粹用一些幾何圖形的聲影變化,畫面十分超現實,蝴蝶以簡單的三角型組合而成,隨著音樂的變奏展現蝴蝶的誕生,通過圓號第一主題號角式變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題時,蝴蝶在水面翩翩起舞,水波紋使用的是圓滑流動的線,此時幾何形體的蝴蝶與靈動的線交相呼應演繹完美視聽。
三、構成要素之三——面
“面”是最富有表現力的,同時“面”是“點”和“線”的擴大。在平面或空間中,面只有長度、寬度兩種元素,而沒有厚度的元素,平面構成中的面也分為很多種,各自所表達的感情也是不同的。在動畫中“面”是運動狀態下的動態畫面,加入了時間的推移,在視覺中面的形態有流動感,在人們心理上所造成的感受能積極的調動觀眾的情緒,達到一種互動的效果。如在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中豬八戒踩到西瓜皮摔到后不敢被孫悟空看到的滑稽情景,我們不禁捧腹大笑,簡單的剪紙造型是由多個簡單的面構成,賦予了生動的人物動作,這種面于面形態的不斷變化,加上豬八戒在鏡頭中所占面積比例較大,起到一種主導作用,積極的調到了觀眾的情緒,更加賦予了動畫的魅力。
中國傳統動畫片《驕傲的將軍》開創了中國“民族風格”動畫片的先河,在中國動畫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該片在創作上借鑒了中國的傳統戲曲尤其是京劇的許多因素。如:造型、場景,從造型上講,主要人物造型采用了京劇臉譜,形象化、符號化的臉譜采用了平面構成中的曲線構成。平面化形象的塑造,用生動的線條對形象進行極度的簡練概括,簡單的色彩平涂、拼貼組合,采用民間色彩體系的顏色,原始樸實帶有強烈的裝飾意味。同時,臉譜的濃重、鮮明的油彩和多樣的圖案,再配上將軍的粗獷聲腔,形成強烈藝術刺激,贏得影片的聲譽。《驕傲的將軍》在場景安排上強調舞臺感和空間感,頗有特色。將軍府的亭臺樓榭,百官祝壽、美女獻舞的廳堂富麗堂皇、色彩濃重,宛然戲劇大幕乍啟,帶有濃重、壯觀、華麗的格調。場景多以包含平面構成的中國傳統建筑為主,風格獨特、藝術精湛,建筑上的裝飾凸顯出平面構成中的骨骼重復進行排列得到一幅有秩序的畫面,更有其無與倫比的一面。
篇7
二、平面構成在設計中的作用
平面構成中主要研究形體和設計形式的表面形式 ,并且要求透過表面看內容。如上面說到的情感,創新能力等等。而通過表面看內在的能力。在當代設計活動中 ,平面構成不僅占有重要的地位 , 它既可以獨立存在 ,還可以是其他設計的輔助的、潛在的表現手段,而且應用十分廣泛。沒有哪一個設計能離開平面構成。比如:招貼設計、動畫場景設計等等。它們的形體塑造,形體創造,包括畫面中形體的組合形式,形體表現的情感等。所以無論我們是進行廣告、標志、包裝、版式等設計 ,還是為創造優美的生活工作環境而進行的平面藝術設計 ,裝飾裝潢設計,電視片頭等;不論靜態的還是動態的,無一例外地涉及畫面的創造、構成和表現技術等基本問題。當我們通過視覺表現傳達設計意義時 ,首先要尋求畫面種種不同的構圖和空間感覺 ,然后再尋求達到最佳效果的表現手段。如果將具有目的的專業設計稱為實用設計 ,那么 ,平面構成就可以看成基礎設計。作為現代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平面構成研究要素及構成規律,通過對視覺要素的理性分析和嚴格的形式構成訓練 ,培養對形態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 ,為實用設計創造基礎條件。
三、平面構成中的圖形設計
平面構成主要研究對象之一:形象。圖形的一門學科。對于平面構成中重點研究的“形 ”的一些原有的認識和方法 ,也在進一步的發展和探索。根據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y1866 - 1944 在 1923年寫的《圖形的基本元素 》中談到的“形 ”:“狹義的圖形 ―――平面和體積;廣義的圖形 ―――顏色以及顏色同狹義的圖形之間的關系。” 平面構成即是研究最基本的狹義的“形 ”。這種“形 ”可以分為現實形態和非現實形態兩種;而現實形態也就是可視形又分為自然形和人工形 ,其中又可分為抽象形和具象形。我們所捕捉的大自然的形態屬于自然形 ,而由人類創造出來的形態是人工形。
而在專業中如:卡通形象的創造,是通過設計產生一個又一個新的形象。這些形象在一些固有素材和形象,通過重新組合創造新的形象。這和平面構成的宗旨是一樣的。分析卡通形象多有平面構成的規律存在。經過訓練,在設計上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范圍上就會有很大提高。
那么在二維的空間中 ,所有的形狀可以歸納為最基本的三種視覺元素: 點、線、面。這三種元素相互對比 ,相互作用 ,共同組成平面空間的豐富視覺效果。如IBM的標志設計就是在固有的“字母IBM”使用線性元素結合重復構成的方式再創造的。
篇8
動畫造型設計中無論是有生命體還是無生命體,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除了要體現它們各自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對它們進行人格化的處理。動畫造型的夸張,是對動畫形態進行鮮明的藝術化處理,達到強調角色特征和渲染情緒的目的,而變形是獲得夸張效果的一種最常用的手段。動畫中變形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純形式的變形,由一個形象直接變為另一種形象,屬于魔幻式變形;另一種變形是對形象進行拉長或壓扁的夸張,常用于迪斯尼動畫中,這種變形后的效果質量和體積是保持不變的。夸張與變形的目的是讓角色更加栩栩如生,更加具有趣味性,它是對動畫造型內涵的強化和升華。
(2)輪廓線的線形設計
輪廓線的線形是指動畫造型時所用的線形表現形式。線形的作用一是塑造形象,二是傳達質感和情感。直線和曲線是線形的兩種主要樣式,直線多用來表現冷酷、剛強的形象,曲線多用來表現可愛、溫柔、活潑的形象。在藝術理論中對線條的表現力有這樣的描述:直線具有硬朗、明確的感覺;水平線表現平穩;垂直線表現崇高;曲線具有優美、高雅的感覺;硬性的曲線給人緊張、焦慮的感覺;軟性的曲線給人輕柔、流暢的感覺。
(3)體塊設計
體塊設計注重動畫造型的結構以及各個局部結構的組合方法,它不同于輪廓線的線形表現方式,注重平面造型,更側重的是多體面的展示。在設計動畫造型時,應該從正、側、背以及3/4側面、俯視、仰視等多角度繪制,雖然繪制動畫造型是在二維動畫紙上,但是動畫造型在設計師的腦中應該是三維立體的,設計師必須時刻注意動畫造型最終是在動畫影片中以運動的方式進行呈現。
(4)打散構成
打散構成是現代平面構成中的一種設計方法,就是將原有的物象打散、拆解成各個零部件,再將這些零部件作為構成要素按照新的構思進行重構。也就是說,在動畫造型中,對原有角色造型進行重新組合,但這種重構或者再度創造必須保持原有物象的基本要素。運用打散構成法產生新的形象塑造,設計師的聯想力與想象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平面設計構成要素分析
(1)點
點是一切形態的基礎,是最基本、最簡潔的元素。越小的點,給人的視覺感受越強烈。相對性是點的一個基本特征。如,一個城市以人作為尺度,人就成為一個點,但是如果在世界版圖中,城市就成為一個點。點的另一個特征是靈活性,點在平面中,由于它與平面的大小、所處位置不同,會給人不同的視覺心理效果。點還具有密集性,點越密集,就越具有線的效果,距離近的點比距離遠的點的吸引力強。由大到小形成線狀的點群,會產生由強至弱的運動感,也會產生由近至遠的深度感。
(2)線
點的運動軌跡形成了線,線在空間形態中具有長度和位置,在平面構成中,為了視覺表現的需要,線還具有粗細之分。線由于形態不同具有不同的特性。如,直線給人簡潔、力量、明快的感覺,同時有速度感和緊張感;曲線給人輕快、流動、幽雅的感覺,同時有節奏感和韻律感。線在構成中,由于運動方向的不同,也會給人不同的感覺。如,左右方向的水平線給人流動的感覺;上下方向的垂直線給人降落的感覺;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上升,給人強烈的運動感;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下降,給人強烈的刺激感。線如果按照不同的規律、距離、粗細進行排列,給人的感覺也是不同的,粗線給人前進感,細線給人后退感。線以最密集的方式排列,會形成面的效果。巧妙運用線的性質,會產生豐富多變的效果。
(3)面
面是線的移動軌跡,它是構成各種可視形態的最基本的形狀。在平面構成中,面具有長度、寬度以及形狀。以面的基本特征進行分類,可分為:幾何形態的面,如三角形、方形等,具有簡潔明快的效果;直線形態的面就是用直線構成的形態,具有嚴謹規范的效果;有機形態的面具有豐滿、自由、富有生命的美感;不規則形態的面是運用直線和弧線構成的形態,沒有規律,自由奔放;偶然形態的面生動自然;徒手性形態的面富有個性,充滿人情味。
二、動畫造型藝術和平面設計的異同點
對動畫造型藝術和平面設計的特征、屬性進行研究,剖析、對比由基本要素開始,用不同的構思方法把圖形進行組合,將產生新的圖形,創造出新的形象,大大提高動畫造型傳達形式的廣度和深度。
1.兩者的相同點
兩者的相同點主要體現為點、線、面。首先,動畫造型的點主要體現在動畫角色的眼睛、配飾等部位,這些部位雖然在整體造型中所占位置較小,但能起到以小見大的作用。如,在表現人物情感時,設計者可以借助眼睛傳達人物的內心想法。其次,動畫造型的線形主要體現在動畫角色的形態結構上,它決定了動畫角色的視覺意象與性格特征。如,一個動畫角色多以直線表現,人物就會被營造出剛直的性格特點;若多以曲線表現,人物就會被營造出可愛、溫柔的性格特點。最后,動畫造型的面是角色設計中主要的表現元素,常見面的形態分為圓形、方形、三角形。圓形會讓人想到富有吸引力的正面形象;方形通常表現那些可以依靠或者堅強的人物,以及那些力大無比的人物;三角形適合表現陰險、可疑的人物,通常用在壞人身上。
2.兩者的不同點
動畫造型和平面設計形態中也存在差異性:第一,傳播媒體的差異。平面設計所使用的媒體多為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以紙張為載體傳遞信息,屬于平面媒體;動畫造型語言所使用的媒體多為電視、網絡等媒體,通過視聽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眾傳播信息,屬于立體媒體。第二,創作手段的差異。平面設計是設計師通過對事物的認知,將設計理念、設計思想以圖案的形式表現出來,通過創造和結合符號、圖片、文字進行排版和組合,表現自己的藝術思想和審美理想。動畫造型是設計師根據動畫角色的性格特征,運用造型語言將角色的內涵和自己的審美外化成可視的形象,使觀眾產生審美聯想,通過動畫造型理解影視作品的真正含義。
三、動畫造型藝術中平面構成要素的應用方法
1.動畫造型藝術中點要素的應用
點是最小的造型元素。積點可以成線,也可以成面,點可以千變萬化。在視覺形象上,點雖然所占面積非常小,卻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點在構成中是有形狀、大小、位置和面積的。中國畫中的以點造型,是用濃墨或鮮明的顏色,點出石上青苔或遠山的樹木。動畫造型藝術中的點主要表現在人物眼睛、飾品和道具等部位,根據中國民間諺語改編的動畫片《三個和尚》在外形設計上,制作者繪制出高矮胖瘦不同的人物形象,他們對于整個畫面來講就是大小和形狀不同的點,這些點給觀眾留下靈活、木訥、憨厚等不同印象。其中和尚的頭部相對整個身體而言也成了點。動畫短片《石頭的游戲》由黑白兩色的點構成造型,石頭構成的圖形,或抽象,或具象,由石頭的聚攏、分散又構成新的圖形。
2.動畫造型藝術中線要素的應用
繪畫藝術中始終存在線描的手法。一般來說,線按照點的運動軌跡可分為直線和曲線;按照粗細程度可分為粗線和細線;按照繪制方式可分為機械線和手繪線。第一,直線和曲線。直線具有方向感、速度感和延伸感,具有堅強、明確的男性特征,在動畫造型中多用來表現堅忍頑強的人物,具有強烈的力量感。曲線形態變化多樣,可以分為幾何曲線、有機曲線、自然曲線以及偶然曲線。曲線靈活多變的形式,給人以柔美、可愛、善良的視覺感受,在動畫造型中多用來表現女性和嬰兒。第二,粗線和細線。線可以粗,也可以細;線可以先粗后細,也可以先細后粗;線可以兩頭細中間粗,也可以兩頭粗中間細。粗細對比是最常見的表現手法,在動畫造型藝術中應用不同粗細的線條對比表現客觀對象,從而使畫面豐富生動。第三,機械線和手繪線。機械線是利用幾何器械輔助以及電腦等工具繪制的線,其形態嚴謹,有工業機械感。手繪線是徒手繪制的線,動畫造型常常運用手繪線在抓住繪制對象特征的情況下,用簡潔概括的線條表現。
3.動畫造型藝術中面要素的應用
不同形態的面有不同的特質,對受眾群體也具有不同的心理暗示,對角色個性的表現和塑造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動畫造型藝術中的面主要表現為圓形、方形以及三角形。第一,圓形是由曲線所構成,具有圓滿、完美、活躍的象征意義,多用來表現溫柔善良、聰明伶俐的動畫造型。如,迪斯尼動畫中的米老鼠形象,形體都是以圓形曲線組成,給觀眾可愛、友好的感受。第二,方形是由直線所構成的圖形,它的主要形態分為正方形、長方形、正梯形、倒梯形等,多用來塑造忠厚老實、剛正不阿、力大無比的人物角色。如,由夢工廠出品的動畫影片《埃及王子》,其中很多人物造型就是以方形表現,整部影片給人正直勇敢、堅強有力的感覺。第三,三角形給人尖銳、鋒利的感覺,多用來表現尖酸刻薄、陰險邪惡的角色。如,《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中皇后的頭部就是一個大而尖的三角形。在進行動畫造型時,設計者要靈活運用平面構成要素,充分利用各種要素所帶有的情感和本身能夠表達的性格,在遵循美學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大膽聯想,創造出更多豐富多樣的動畫造型。
篇9
二、色彩構成在標志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標志設計不僅僅是形的表現,更是色彩的表現。色彩的傳達往往是最迅速的,當我們還沒有來得及辨別形態的時候,色彩卻已經迅速地印在我們腦海里了。標志設計,同樣離不開色彩的選擇與表現,色彩的地位也因此顯得十分重要。標志作為一種圖形符號,所要傳達的信息既豐富又有限,色彩可以以其明快、醒目的視覺傳達特征、多樣的心理效應與象征性力量發揮著巨大的威力。合理的色彩定位對于喚發人們的情感、描述主題思想、準確傳達主體理念和創造藝術化新意的標志至關重要,所以說,色彩構成這門基礎課程是設計專業學生學習和設計師工作的一個基礎。
深入理解和掌握運用色彩構成法則是設計師的基本素質之一。標志是方寸見方的圖形設計,其不僅要體現企業的精神理念,還要有消費者的消費吸引點,因此標志色彩應該是非常緊湊與集中的,要簡潔明了。色彩構成的學習是去理解、去掌握色彩規律,并將這些理論知識應用到具體實踐中,從共性的獲得逐漸走向個性的創造。現代標志設計所使用的顏色都是可以以每個行業特色進行分類的,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色彩傾向,但是在有限的色彩范圍界定中怎么去用新穎的方式表現色彩,并尋找到合適的色彩代表去體現設計者和消費者的心理訴求是對現代學生提出的要求。色彩的漸變,色彩的強弱對比關系,色彩的立體性都是標志色彩的發展趨勢,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以構成的方式,讓學生去思考。
三、立體構成在標志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從標志設計的發展趨勢來看,現在不僅僅追求平面二維空間的藝術,圖形與空間之間的關系也逐漸成為人們所追求的方向。標志設計從功能性上講,是一個企業或一個品牌的形象代表,好的標志可以讓觀眾感覺可以操縱空間,并可以從不同角度觀看這個標志。立體構成研究的是在三維空間中如何將立體造型元素按照一定的原則組合并賦予個性的美的立體形態。在標志設計時,我們可以將平面構成的形體按照組合方式組合在一起,構成立體的形態,在二維空間內形成三維立體空間。如庫珀聯合學院的全新智能視覺形象,是個tephenDoyle為其創作的,它擁有三個透明、艷麗塊面的兩個立方體(分別代表字母C和U),展現了一個個很大的空間感,讓觀眾感覺可以操縱空間并想象從不同角度觀看這個標志。
篇10
路,啟發了創作的靈感。
關鍵詞:絲網版畫;平面構成;應用
中圖分類號:J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4)09-24-2
引言
平面構成相對于傳統繪畫而言,倡導的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創新意識,對設計創作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和普遍的指導意義,所以作為設計學的基礎課程歷來受到重視。絲網版畫是新興的版畫品種,很多絲網版畫作品明顯是受到抽象化、理性化的平面構成思想影響,從審美的角度對畫面的結構、布局、畫面形態的變化、形態的組合等形式因素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和理性的設計,按照視覺語言的規律性,進行有目的性(包含偶發性成分)的繪畫創作。結合當代絲網版畫的綜合技法,利用平面構成的語言,進行畫面審美的再創造,創作出大量優秀的絲網版畫作品。
一、絲網版畫和平面構成的發展過程
絲網版畫屬于版畫分類中的孔板,它是在鏤孔板的基礎上形成的。最早出現在我國的秦漢時期,唐宋時期有所發展,并用色漿印制花紋圖案。在18世紀,西方出現鏤孔紙型粘到絹網上印制圖案。60年代,美國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個人絲網版畫作品展出后,絲網版畫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從而確定了四大版種之一的地位。在國內20世紀80年代初,各藝術院校建立絲網版畫工作室,并開設絲網版畫這門專業課;同時,在藝術設計專業中也得到廣泛的應用。
絲網版畫的發展表面是由于技術原因,然而,大多數人忽略了后現代主義藝術(Post-modern)的發展才是其精神的源泉。后現代主義繪畫以質疑藝術核心話語的權威性,重新解構完美,消解神圣,顛覆主流藝術自詡的話語邏輯,強調邊緣化的價值意義,用不確定的確定性對藝術和繪畫的價值重新定義。
平面構成是現代設計的重要基石部分,現代設計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由此現代設計連接著生產、生活、文化三個重要的社會組成部分,從而引發國際性新藝術變革。1919年,在包豪斯學院,提倡用點、線、面等幾何形體對空間、色彩各種元素進行重組、解析,形成其特有的構成風格。使用點、線、面組成的畫面結構嚴謹,富有極強的形式感。運用的構成藝術視覺語言,進行絲網版畫的創作,能夠培養嚴謹的造型觀念,訓練各種熟練的構成技巧和表現方法,活躍構思。
平面構成是在設計文化背景下視覺性表象的顯現,其實質是現代視覺化受到科技和社會發展的導引,擺脫傳統繪畫的陰影束縛和現代精神維度的開放性的發展。絲網版畫也同樣如此,既要擺脫傳統繪畫的束縛,又要超越現代意識下隱含的視覺表現主義的頹廢意識,才能發揮和展示絲網版畫的真正的藝術生機。絲網版畫的發展需要多重維度的思想,利用最基本的構成元素,結合滲透到現代社會各個層面的精神元素,抽取后用來反映當代社會的意識和形態,可以反映社會的整體狀態,也可以是社會的個體之間的矛盾和自我意識。
總之,兩者的起源和發展歷史過程上是如此的相近,而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二、絲網版畫和平面構成的視覺關系
在平面構成中的視覺元素分為理性視覺元素、意象視覺元素。其目的是為了分別從設計的理念、規律和應用三個方面完整系統地研究平面構成規律的形式和方法。
點、線、面作為理性的視覺元素,是對所有平面視覺語言的抽象,人物、景色、圖形、文字、色彩等都可以抽象或者再抽象為不同形式的點、線、面。總之,“點、線、面”是千變萬化的視覺形象歸納的三個最直觀簡單的視覺元素。在絲網版畫中,各種抽象元素發揮各自的作用,利用各視覺元素的穿插、組合,結合抽象、具象的創作思維方式,進行創作。
平面構成的形象圖形、文字、色彩是用來表達的主題的意象視覺元素,是對自然界中所有圖形及形態的歸納和抽象。對形象視覺元素及其構成關系的探討和研究就是從理性的高度去研究圖形、文字、色彩,構成規律、構成方法,引含寓意深刻的社會哲理。在絲網版畫的創作中圖形、文字、色彩元素都被廣泛地應用,合理地利用這些元素可以達到一種合理的切題。
借鑒平面構成的圖形骨架形式,是絲網版畫的一種常見的創作方式。在絲網版畫中通過骨架應用,從視覺傳達和視覺表現的角度,烘托畫面的表達意圖,在畫面傳達給觀者更多的理性的視覺信息,帶來更多的深入思考。所以,許多絲網版畫借鑒這種創作方式產生了很多的優秀作品。有許多視覺沖擊力極強,讓人震撼的作品。例如安迪·沃霍爾的《瑪麗蓮·夢露》,通過不停地復制,利用絲網版畫的復制性藝術的特點,進而組合成一幅巨大的作品。可以是一百個顏色差異的夢露的肖像畫面,也可以更多、更壯觀。這背后就是平面構成中重復骨架的運用。
絲網版畫創作中形式美的法則與平面構成相同,畫面構圖中美的法則在絲網版畫和平面構成中都是起作用的,這種美是客觀事物和藝術形象在形式上的美。包括:和諧、對稱、韻律、秩序、比例、結構等,其中畫面的和諧是最重要的。和諧是從質上表現出來的差異面的一種關系,同時這些差異面極其對立和矛盾,卻又表現為協調一致的整體。
三、平面構成理論在絲網版畫創作中的體現
(一)絲網版畫中的平面構成設計元素的滲透
平面構成中的視覺元素有點、線、面以及圖形、文字、色彩。其中最基本的元素點、線、面是造型藝術中最抽象的語言,是可以體現和概括一切造型藝術最本質規律。
在平面構成中,點是一種相對于面的概念,點的延伸和擴大給人以線或者面的感覺。點的形式和點與點之間的空間關系作為構成研究的重點。點的連接、重疊、線化、面化、點的自由組合也就構成了畫面的空間關系。
在平面構成中,線是點的移動軌跡,是點與 點之間的聯系。直線的視覺表現為穩定、挺拔、動感。曲線的視覺表現為流暢、優雅、婉轉、自由、奔放、神秘。在絲網版畫中,曲線的應用比較的廣泛,曲線和直線的對比構成可以相互的襯托出各自的視覺情感,在畫面視覺上形成曲和直的強烈對比效果。線在畫面中單獨的使用,可以塑造形體和表現體感。通過線的組合,以及結合點、面的組合,可以構成畫面,形成肌理,產生質感,豐富地表達創作的意圖,進而在創作作品時合理利用,豐富絲網版畫的創作藝術語言。
平面構成中,面和點在畫面中是相對的,面有長度、寬度,有方向、位置的變化。它們的視覺表情不同:幾何形面具有理性和秩序美的特性。有機形面則有自然、流暢的性格。偶然形面新穎、奇異的表情。面在畫面中可以很好地塑造三維的體積感。在和點、線組合的畫面中,面雖然體量上占絕對的優勢,但畫面中的點、線以及較小的面卻處于視覺突出的位置。
(二)平面構成的骨架設計在絲網版畫中的應用
重復性骨架是兩個或多個視覺形象在畫面中反復排列構成的。重復在絲網版畫中,體現了畫面美的和諧、整齊、條理;就像音樂上,由于節拍一致,給人一種節奏感,在重復中有緩慢、有急促的變化。“圖案的反復出現,既加深了人們對作者所要敘述的主體的關注,又增添了畫面的視覺沖擊效果。”
后現代主義中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就是采用“大量復制”當代名人頭像、罐頭盒和可樂瓶,轉化成為藝術品也廣泛為人所知。重復就是要加深人們對某個形象的記憶,類似于當代廣告,通過媒介不斷的重復,強加給人們一個視覺信息。
漸變性骨架是以類似的基本元素進行漸次地、逐步地變化,呈現一種有階段性的調和秩序。如形象的大小、疏密、粗細、空間距離、方向、位置、層次、色彩的深淺、明暗、快慢、強弱都是漸變現象,在視覺效果上會產生多層次的空間感,產生一種美感。
特異性骨架是在有規律的基本形中尋求一種突破變化的構成形式。特異在平面構成中占有重要位置,易引起人們的心理反應。特異產生的獨特的異常現象,作用于感官,能產生振奮、震驚、誘惑的作用,是在重復和漸變規律骨架或基本形中的一種特殊的變異變化。在自然界中如“鶴立雞群”“萬綠叢中一點紅”等都是特異效果。一幅好的絲網版畫作品,需要在視覺的導向性和指引性上是明確而肯定的,也就需要借鑒平面設計語匯去完善畫面的構圖。
肌理性是可分辨物體表面的紋理,是所有物質的一種外在屬性,在繪畫中主要研究視覺肌理。可以在視覺上創造凸凹感和粗糙感。采用一種意外的效果和超出常規的方法,達到全新的畫面形態。
在絲網版畫創作中常用的肌理制作方法,能夠產生視覺的刺激效果。靈動性則用不同方式的探索,隨機變化,有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利用綜合版,也可以有油畫筆觸的表現張力和厚度感。多種肌理的疊加,產生的視覺沖擊力,遠遠地超過其他的版畫品種,表現力甚至超過其他畫種的表現力。
畫面肌理效果符合畫面表達的主題思想,能很好地與觀者產生共鳴,能夠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例如:在畫面通過各種不同筆跡的線條產生朦朧的效果,雖然不是具象的表達,卻又有超越具象的真實,在偏粗糙肌理的畫面上,真實地還原了觀者的感受。
“畫面肌理效果的創造”在絲網版畫創作中的體現,使得絲網版畫語言的發展更豐富,顯示出活力。新的藝術形式對版畫的沖擊作用,讓版畫藝術不斷接受吸納新思想、新形式、新技法,使得版畫這個美術門類得以發展沿襲,才使絲網版畫得以發展,并且充滿活力。
四、結語
“絲網版畫中平面構成的應用”并不是停留在“探討平面構成表面化的使用”,不能像當今一些所謂的“超前美術作品”只是膚淺地追求視覺感官刺激,而忽略和放棄了作品呈現給觀者精神層面的主題傳達。他們的創作來自積極的生活,在生活中獲取新鮮的觀念、思路和方法,采用純樸的方式進行創作。然而,現在我們就非常缺乏這種精神力量。
展望21世紀,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的迅速崛起,使得中國在文化上自覺喚醒了對于藝術上“本我”的思索。絲網版畫中平面構成的應用,引發我們更加深刻的思考:我們怎樣才能創作出植根于本土文化上的、體現時代感的、反映時代精神力量的當代絲網版畫藝術?為此我們將共同努力研究探索!
參考文獻:
蒂姆·瑪拉著,陳聿強,陳崢譯.絲網版畫.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4:9—16.
杜松儒,黑崎彰,張珂.世界版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182—184.
篇11
“三大構成”即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源于德國包豪斯學院在建校初期所開設的基礎課程。后經由日本對其本土化變異,在20世紀80年代初,通過香港、臺灣引入大陸美術院校,并將其列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必修設計基礎課。平面構成是現代藝術設計的基礎,它是探討和研究平面設計中基本要素的構成、視覺規律以及實際應用的二維空間的構成藝術。色彩構成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色彩的最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規律和法則重新搭配、交變,組合成新的理想的色彩關系的過程;立體構成是研究立體形態的材料和形式的造型基礎學科。
“三大構成”體系中,平面構成是“構成”藝術的基礎,并與立體構成同時存在著色彩構成;而色彩構成也不可能脫離平面構成而單獨存在,三者相輔相成的關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為一體。
2 學習“三大構成”的意義與重要性
在現代社會中,構成藝術無處不在,不論是自然界中還是社會生活中,處處體現了美的構成。在我國設計教育發展非常迅速的情況下,“三大構成”已成為我國藝術院校的重要基礎學科之一,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廣泛應用于各種設計如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裝飾藝術、室內設計、服裝、建筑、紡織等方面的設計,它是對學生在進入專業學習前的思維啟發與觀念傳導。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工業與設計學院已開設室內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服裝藝術設計、家具設計等專業,這些設計專業都和“三大構成”息息相關,在教學中教師經常會一一例舉構成在這些專業設計中的應用,所以開設構成課程是非常必要的,且是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
3 注重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三大構成”通過對自然界中事物的色彩、肌理、造型等進行分解和歸納,從而提煉出點、線、面、體的排列及色彩和體塊的組合規律。然后,將這些抽象的規律運用在設計中,使設計方案符合人的審美規律,從而達到身心愉悅的效果,邁出設計的第一步。構成是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這就要求學生要打好基礎,掌握學習的重點,要使學生能掌握好本課程重點,教師需要有好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興趣。
教學方式中教師主要采取理論聯系實踐的方式,以練習為主,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3.1 圖例教學
教師教學中涉及到的理論知識點通過收集到的圖例展示給學生看,既直觀又好理解,一目了然,還節省時間。構成廣泛運用于我們生活中的各種設計,除書籍上的圖例外,教師還可舉生活中很多方面的圖,以服裝設計為例:服裝設計中運用構成中的點、線、面的形態以及平面構成形式的圖形,還有色彩構成中的色彩搭配與調和的例子非常多,無論每次上課,學生服裝中都有構成內容的運用,所以這種圖例很好舉。在教學中教師經常可先觀察學生的服裝,然后叫這位同學站起來大家看他(她)的服裝,大家再討論分析這服裝中運用構成中什么內容。
3.2 市場調研與討論
講授相關理論知識點后除布置相關內容的練習外,教師還可布置些帶有目的的任務進行市場調查,如:講平面構成中的點、線、面的形態時,課后布置學生逛街時查找各種設計中涉及到點、線、面元素的設計,并到下次上課時針對同學們調研的情況展開討論,激發學生積極觀察與思考,為自己今后的設計積累素材。
3.3 收集素材
講授相關理論知識點后教師會布置相關內容的練習,做練習過程中需要收集素材進行構成設計,如:講肌理構成時,講完一些制作肌理的材料和方法后就組織學生到外面去收集些可以用來制作肌理效果的素材回來,然后再回教室進行練習,針對這些收集回來的素材還可以同學之間集思廣義制作出比較好的作品。
3.4 聯系教學
教師除了要充分理解自己所教的課程外,更要清楚本課程在整個專業或專業模塊中的地位及與相關課程間的聯系,在課堂上把這些關系講清,讓學生明白學習的目的,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①找出課程的共同點:“三大構成”的學習其實圍繞著同一個目的,怎樣按照一定的秩序關系有目的地完成具有某種美感的設計。“三大構成”的形式美感類型有相通之處,如重復、特異、對比、均衡等,又如平面構成中的漸變、色彩構成中的明度秩序構成,在視覺效果上都能給人慢慢過渡、由近及遠的空間感。教師在講授過程中,以啟發的形式引導學生把知識聯系起來理解,既學得輕松,又能在實際的練習中對“三大構成”靈活應用。②找出課程不同點:找出各個構成在專業應用中的不同角色,讓學生明白學習的目的,如:講到立體構成,可以以一個家具為例,一個家具必須要有造型,可以用到立體構成的知識去造型,其中也會用到平面構成中的形式美的法則,還會用到色彩構成中的知識進行色彩搭配。這樣學生能清楚三大構成的知識在實際設計應用中的不同角色,又缺一不可。
4 結語
對三大構成的教學方式與方法,我們還將不斷進行總結和探索,希望能有更適應專業教學的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淺析三大構成教學的重要性[J].設計,2006(6).
篇12
保羅克利在形成自己的藝術理念過程中,深受那個時代所特有的變革特征的影響,而影響他最深的莫過于塞尚的繪畫思想。塞尚是后印象派繪畫的杰出代表,被尊稱為“現代派藝術之父”。塞尚的藝術觀點認為:藝術不是客觀表現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真實地表現藝術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保羅克利發揮了自己對藝術創作的更進一步理解。歸納起來,克利的藝術理念有三點特征。
首先,克利認為,藝術不是創造已有的事物,而是創造未現的事物。他說:“不要去想所要描繪的形態,只要去想它的形成。”即是說,藝術家創作作品時,不能只關注表面,更重要的是揭示出物象背后的本質。
其次,藝術創作應該表達藝術家對這個世界本質的內心感受。最終訴求點是表達藝術家對于世界的個體認知,而不是像科學一樣,追求普世適用的客觀反映和描繪,它應該帶有藝術家對世界的個體認知和體驗。
第三,繪畫創作應該是直覺式的,不是通過邏輯或理性來實現的。他一直都認為人們努力去畫一幅畫在邏輯上是行不通的。克利認為,藝術家的直覺是“決不可能被替代的”。
克利通過音樂術語拍子來形象地詮釋畫面韻律的觀念,以黑、白、灰的色調來模仿音樂中的“強、弱、弱”三節拍的節奏形式,在這三種顏色連續比較下產生視覺的節奏感。如果把“黑,白,灰”三色作為一組色塊,就可以“看見”甚至是可以“聽見”連續的節奏。在保羅克利的作品《節奏的》中,“神奇方塊”構成的整個畫面,每個方格就像一個個能唱的音符,當整個畫面中的方格都聯動起來,這幅圖就像一組和弦一樣。當我們眼睛盯著畫面,腦海即浮現個別音響,好似你在傾聽音樂,你能聽到整個聲音和看見個別的音符一起浮現。克利特別有創意的就是,為了避免“方格結構”的重復所帶來的平淡枯燥,他又另外以不同大小的色塊來代表節拍的長短,從畫面橫向看來,就像樂譜一樣。這幅《節奏的》作品,比起其他作品更能直觀地把音樂的形式結構表現出來。在將這樣的藝術創作理念付諸實踐的過程中,克利充分發揮了他的藝術天賦,不斷融合、創新各種繪畫技巧,尋求更接近于本質的手法和形式進行繪畫創作。而心靈世界對客觀世界的各種奇思妙想、升華感悟,都成為克利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讓他的繪畫題材、手法不拘一格,不受限制,天馬行空。一切繪畫技法只為更確切表達內心,一切構圖設計只為更形象表達內心世界的圖景。所以,克利的繪畫作品似乎總是客觀世界的幻想鏡像,而類似兒童畫的風格更體現了克利類似于兒童對真實世界的直覺感知而得到的對事物本源的認知。從保羅克利創作的作品看,他始終秉承“音樂性繪畫”主題的藝術理念來創作。
三、克利的藝術思想在平面構成教學中的運用
在平面藝術設計中,平面構成是三大構成的基礎。平面構成課程主要是研究在二維空間范疇內,如何去認識、掌握藝術設計中的基本視覺元素的形、色、質的發現、創造、構成的內在規律及相關的形式法則,并按照美學的視覺效果和力學的原理,對各種視覺元素進行編排和組合創新。它研究形象與形象之間的排列方法,是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產物。
平面構成教學在當前藝術設計教育中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為設計類學生從基礎繪畫藝術轉型為設計藝術起著銜接和過渡的作用。平面構成的內涵及外延與繪畫藝術中的布局與構圖有著密切的關系。尋找出它們之間的各種規律和聯系,對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藝術創作思維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它在設計藝術教學中主要解決學生在具有一定繪畫基礎后,如何從視覺的認知和感受,逐步建立起一種從藝術設計的角度,激發學生學習和創作的活力,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和繪畫技巧的靈活度和嫻熟性,從而實現平面構成課程提高學生設計能力的教學目的。
篇13
1、平面構成的概念
平面構成的基本定義:平面構成是指將點、線、面或基本形等視覺元素在二維的平面上按照一定的美學法則和創作意圖進行編排和組合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平面構成是藝術設計的基礎,主要研究利用點、線、面等視覺元素驚醒造型,以及如何將這些元素按照形式美的法則驚醒組合的問題,從而得以產生新的藝術形象。平面構成與傳統圖案最大的不同在于平面構成完全摒棄實用性目的,內容和形式都相對開放而多元化,形態相對離具象較遠,著重塑造形式感的視覺畫面。在現代設計中只表現功能和技術上的要求是不夠的,僅僅局限于表現自己的意圖和形象、內容也是不足的。現代設計還需要另一層含義:(1)獨特的構思;(2)新穎的創意;(3)形態的合理組合;(4)形式美的構成規律。
2、平面構成的特點及作用
平面構成是藝術設計的基礎課程,在藝術設計三大構成中占有重要作用,它是設計和藝術創作的開端。內容一般限定在形體的廣泛性和普通型規律研究上,而不受內容與工藝等具體條件的制約,這是平面構成生存的特點,也是與圖案的不同之處,只有不受工藝應用及功能的制約,它才能擺脫約束,平面構成不但在設計思維上,具有融合時代的新潮性,而且在選材上還具有多樣性。在形的選擇方面具有廣泛性與自由性以及組織形成的多變等特點。
特點:
⒈平面構成是以感知為基礎的造型活動。
⒉平面構成是以一種較為理性的創造活動,是一個自覺的,有意識的在創造過程。
⒊平面構成的重點不僅是造型能力的訓練,更是創造力的積累。
3、平面構成的歷史發展
平面構成是藝術的一個分支,平面構成的發展是伴隨著構成藝術的發展而不斷完善,藝術的表現方式也逐漸從傳統的寫實向抽象的表現形式轉變,平面構成的產生并不是獨立的,它與其他幾種構成形式共同起源于造型藝術運動中的構成主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后初期的俄國構成主義運動。這一時期構成主義的發展處于相對的獨立階段,對于世界的設計運動的影響也相對有限,在一些歐洲國家他提倡摒棄虛無的傳統三維繪畫表現形式,而用基本的幾何構成原理進行平面設計。在1919年德國的包豪斯學院的進行了設計課程改革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改造現有自然狀態的可能性,人們可以更加主觀地創造設計形態,這時平面構成的成熟階段已經到來了,就此平面構成就在包豪斯設計學院的發揚和傳播達到高峰,在經過不斷創新平面構成逐步形成新的思維方式、美學觀念和造型原則,構成設計的概念也由此而形成,并隨之發展成為現代設計教學的訓練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