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經濟學的認識論問題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人力資源問題認識
當前,我們所倡導的人力資源管理主要是站在系統和全局的角度來處理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換句話來說也就是在人資工作中將范圍進行了定的擴展,從而使其成為企事業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股力量。這項工作必須要以企事業的發展方向和愿景為基礎,充分的結合企事業自身的文化,采取有效的措施在短時間內就提升企事業的經營和發展水平,從而更好的去推動企事業單位的建設和發展,此外在發展中,人力資源管理應該和其他的管理工作充分的結合在起。在企事業單位發展的過程中,每個部分都能涉及到人力資源管理。所以在對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予以建設的時候就必須要保證和其他的系統充分的協調性和和致性。企事業單位的人資部門通常就是通過個平臺來對其他系統予以調整和控制。所以人力資源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建立起個科學合理的制度,這樣才能讓其他系統正常的運轉。企事業單位的人資部門在工作中主要就是對其他系統和部門進行定的監督,從而更好的實現人資管理的效果,確保當中的每個部門都能得到最公正的待遇。
二、以經濟師經濟學為基礎的人力資源問題
(一)缺少有效的激勵機制
人力資源和其他資源相比尤其自身的特殊性,在開發和應用的過程中需要有個有效的激勵機制,才能充分的發揮出其自身的作用和價值。但是很多企事業單位在人力資源建設當中對這點都不是非常的重視。很多時候在物質條件上并不是很好,所以無法留住優秀的人才。還有部分在薪酬結構上不是非常的合理,這樣也就使得員工的薪酬和績效存在著非常大的差距,員工的積極性受損,所以很多員工紛紛跳槽。
(二)缺乏良好的競爭與考核拮施
當前,很多企事業單位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都沒有建立起個科學的競爭和考核機制,在考核的過程中過分重視員工自身的政治素質,但是在技術水平上并不是非常的關注,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就使得企事業單位的發展和市場的建設不吻合,此外,在人資監督的過程中,沒有非常好的監督機制,這都嚴重的影響到了人資的建設和發展。
(三)理念落后
我國企事業單位在人力資源建設方面會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所以在管理理念上已經不能充分的滿足當今的市場需要,人力資源建設的過程中粗放式較多,隨意性非常強。很多企事業單位在發展的過程中對人力資源都不能有個科學的認識,人力資源管理中并不能用合理的方式去對人力資源實行管理,一般情況下都是按照原有的約束和管理方式來對其予以引導,這樣來也就使得人力資源的積極作用無法發揮,此外還影響到了企事業單位的健康發展。
三、以經濟師經濟學指導人力資源實踐
(一)樹立發展新理念,增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
人力資源正在進入個全新的階段,所以人們也將注意力放在了高新技術人才的任用上,所以,以經濟是經濟學的原理來建設企事業單位的人力資源對企事業單位而言是非常關鍵的。在這過程中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提升員工的個人素質,此外還要建設支高素質的隊伍,在發展的過程中還應該充分的應用新的理念,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提升管理者的素質和水平,創造更多的競爭優勢。
(二)重視市場全新概念,培育核心競爭力
企事業單位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核心競爭力的建設,此外還要對技術予以創新,如果個企事業單位要想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就必須要對核心技術予以創新和完善,然后再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自身經營水平,讓其形成屬于自己的核心技術。此外企事業單位文化的建設也是經營和發展中非常重要的個環節,企事業單位對文化、對自身的發展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它的核心競爭力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同時還要在這過程中更加科學合理的建立制度,為企事業單位的發展提供更強大的制度保障。
(三)更新人事觀念,把人力變成資源
首先,要做好管理者角色的轉型工作。對個企事業單位來說,如何讓員工在知識沖擊和經驗逐漸貶值的情況下,不斷跟上時代、增強競爭力,是現代企事業管理層以及人力資源部的一大考驗。通常來說,文憑也許在應征工作的時候用得上,但此后,人的思想、處事方式以及工作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最后,要以人為本,全面實行崗薪工資制,以崗定薪,崗變薪變。
四、總結
篇2
因此,米塞斯所說的經濟學方法論實際上有兩個層次:一是如何進行經濟研究的具體方法,先驗性演繹是其特征。二是關于究竟什么才被算作一種經濟學解釋的認可,其基礎是自由主義的社會理論。正是后者持續地同時影響著新奧地利經濟學派和自由至上主義者的性質不同的理論工作。
米塞斯認為,經濟學是“人類行動科學”(the science of hu-man action)的一個分支。行動(action)和行為(behavior)是兩個概念。行為是人的身體的物理過程之統稱,而行動則是與行動者的意識不可分的?!靶袆邮悄康男缘幕顒樱粌H僅是行為,而是由于價值判斷而產生的行為;它指向明確的且的,并以關于特定手段之適合性與否的觀念為指導?!毙袆邮怯幸庾R的行為,是選擇和意志力的行使。因而,行動是人的本質特征,“對人的研究,如果不是生物學的話,就始終是對人類行動的研究。”作為人類行動科學的分支,經濟科學是對人類行動及其效果的研究而不是對非人格化的經濟變量的數學分析。
米塞斯認為,經濟學的性質決定了實證主義方法對于經濟學的不適應。實證主義的本質是泛物理主義,它企圖把以物理學為典范的自然科學方法運用于一切領域。在米塞斯看來,這一目標,無異于“取消人類行動科學”。自然科學方法之所以無法研究人類的行動,首先是因為行動與行動者的目的和價值觀念不可分。“如果不參照價值判斷,就不可能對人的行動說出任何東西?!薄皩⒆匀豢茖W的方法和認知原則運用于人類行動問題的企圖之所以失敗,是因為這些科學沒有處理價值評判的工具……價值判斷不可能由實驗者的觀察地位所感知,也不能由物理學語言的基本句子(描述直接經驗或知覺的命題――筆者插注)所描述?!比祟愋袆涌茖W的目的是“理解”行動的意義。這種理解即是狄爾泰和韋伯所定義的理解,即對行動之主觀意義的理解?!袄斫馍婕暗氖莾r值判斷,涉及的是目的的選擇以及借以達成這些目的之手段的選擇,涉及的是對行動結果的評價?!?/p>
米塞斯認為人類行動科學有兩個分支:歷史學和“人類行動學”(praxeology或praxiology)。歷史學是關于人類行動的理解性的經驗科學,而人類行動學則是關于人類行動的先驗性的演繹科學。對經濟現象的解釋不能離開歷史學的研究,但經濟學理論本身則屬于人類行動學。使得經濟學成為一門嚴格科學的并不是多少帶有推測性的理解,而是一種嚴格的邏輯演繹。經濟學法則不是經濟歸納的結果,而是從不依賴于具體經驗而不言自明地呈現于人類心智中的公理邏輯演繹的產物。這個公理即“行動范疇”(categoly of aciaon),它包含了我們賴以理解具體行動經驗的所有結構性要素,如目的和手段、偏好和無謂、收益和損失等等。它比具體經驗更具有一般性,更加可靠。同公理具有先驗性和真實性一樣,在借助附加的、以經驗為根據的,而且可以證實的假設前提下,所有直接或間接地從公理演繹和推導出來的經濟法則也具有先驗性和真實性。
篇3
一、認識過程的反經驗主義傾向
1.阿爾都塞嚴格區分認識對象和現實對象,認為認識對象無論如何都不能簡單還原為現實對象。他盡管承認現實對象是認識對象的絕對依據,并依據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認為現實對象在認識之前和認識之后都保持不變,但對現實對象的認識隨著認識對象的變化而深化,并說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也確證了這一點。盡管現實對象是認識對象的最終依據,但“對現實對象的認識的深化要通過理論加工來完成,而這種理論加工則必然要對認識對象發生影響,因為這個加工僅僅同認識對象有關?!盵1]80可見,阿爾都塞反對把認識對象等同于現實對象,認為認識對象是思維的產物,因此他是反對機械反映論的,某種程度上堅持了的能動反映論。阿爾都塞同樣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出發,強調“整體,當它在頭腦中作為思維整體而出現時,是思維著的頭腦的產物”,通過分析后認為“現實的思維和現實的概念以及思考、理解現實的一切思維活動都屬于思維的范圍、思維的要素”[1]95。阿爾都塞告誡我們:不應該把思維的范圍和思維的要素同現實的范圍和現實的要素混為一談,同樣,被思維的具體屬于思維而不屬于現實。認識過程是一個對表象進行加工的過程,但也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因而,認識的關系和現實的關系有根本的區別,如果不注意區別就會陷入各種唯心主義?!叭绻覀兿蠛诟駹柲菢影熏F實和思維混為一談,把現實歸結為思維,把現實理解為思維的結果,那就會陷入思辨唯心主義;如果我們把思維和現實混為一談,把對現實的認識歸結為現實本身,那就會陷入經驗唯心主義。”[1]95這兩種唯心主義把現實對象和認識對象、現實具體和思維具體不加區別,它們是意識形態,因為意識形態只不過是對對象的鏡子式的反映,徹底成為現實的俘虜。意識形態并不生產自己的對象,它提出的只是自身包含著答案的問題。“在意識形態所固有的反映作用下,這個總問題像在鏡子中一樣被反映在這個問題的既定解答中[1]131。
2.阿爾都塞在區別認識對象和現實對象的基礎上,批判了唯心主義的整體觀和歷史觀。在阿爾都塞看來,黑格爾的歷史主義實際上是思辨唯心主義,它所謂的歷史也就是絕對觀念外化為自然界、人類社會而又回復自身、實現自身的過程;同時,黑格爾的整體是思辨的整體,因為自然界、人類社會是絕對觀念實現自身的環節,而在每一環節上,絕對觀念是原本,各個環節是副本;一即萬有,萬有即一;絕對觀念是本質,各個環節是現象。因此,黑格爾的整體和萊布尼茨的整體是相同的,這種整體是表現的整體,這種因果觀也就是表現的因果觀。阿爾都塞堅決反對這種整體,因為“這種整體的各個部分彼此之間存在默契,其中每個部分都是整體的部分”[1]106,這種整體決定了黑格爾的歷史時代概念有兩個明顯的特征:時代的同質連續性和時代的同時代性。黑格爾的整體觀和歷史時代概念反映出社會整體的各個環節――政治的、經濟的、美學的環節之間存在著統一的聯系,而阿爾都塞強調結構的整體,并認為馬克思的整體是不同于黑格爾的整體的,馬克思的整體“是由某種復雜性構成的,被構成的整體的統一性,因而包含著人們所說的不同的和‘相對獨立的’層次?!盵1]108這種層次有各自特殊的節拍和規律,但最終由經濟層次決定,它們相互聯系,構成一個復雜統一的整體。因而,阿爾都塞認為,只有認真地研究社會整體的結構,并從社會整體的概念出發,才能建立的歷史時代的概念;也只有在這種歷史概念中,社會的整體得到了思考。顯然,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的歷史時代概念和黑格爾的歷史時代概念有著質的區別,黑格爾的歷史時代概念是意識形態的,而馬克思的歷史時代概念是科學的;黑格爾的歷史時代概念強調的是時代的同質連續性和歷時性,而馬克思的歷史時代概念強調時代的斷裂性和不連續性。因此,阿爾都塞反對葛蘭西把歸結為歷史主義(即使是絕對歷史主義),也反對葛蘭西把歸結為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方法論。
阿爾都塞同盧卡其、施米特、科西克等西方者一樣,是從馬克思后期的經濟學著作入手解讀哲學的。阿爾都塞首先通過閱讀《哲學的貧困》,認為盡管馬克思批判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非歷史性的、固定不變的抽象概念,但這一批判不是真正的批判,并且馬克思在當時并不能完成真正的批判,因而給人們造成一種誤解,好象馬克思成了絕對的或激進的歷史主義??墒沁@樣一來,馬克思同斯密和李嘉圖的關系就可以被看作黑格爾和古典哲學的關系,“這樣就可以說,馬克思的全部功績就在于使李嘉圖黑格爾化、辯證化,也就是說按照黑格爾的辯證法來思考已經構成的內容?!盵1]101同時,把馬克思設想為絕對的歷史主義就會產生必然的連鎖反應,從而把馬克思的整體降低為黑格爾整體的變種。“這種整體觀和歷史觀實際上是黑格爾主義的繼續,雖然有某種程度的說服力,但最終不免要模糊掉或取消各個層次之間的現實差別?!盵1]150葛蘭西把歸結為絕對歷史主義就是忽視了理論同先前一切有組織的意識形態的區別,否認了的科學認識的性質。同時,葛蘭西沒有注意區分哲學和歷史理論,象黑格爾一樣,哲學成了哲學史。因此,“哲學沒有了自己的對象……就歸結為單純的‘歷史方法論’,也就是歸結為單純的歷史性的歷史的自我意識,歸結為在現實歷史的現實存在的一切表現中對這一現實的反思?!盵1]156
二、實踐觀上的唯理論傾向
1.實踐形式具有多樣性,除了承認的經濟實踐、技術實踐、政治實踐外,還存在意識形態實踐和科學(理論)實踐。既然認識對象不是現實對象、經驗對象,那么認識對象究竟是什么?阿爾都塞說,認識的過程是一個創造的過程,是理論實踐的過程,因而認識對象仍是抽象概念?!皩嵺`一詞就其意識形態(唯心主義的或經驗主義的)含義來說,只不過是鏡子中的映像,理論的對立概念?!盵1]59阿爾都塞反對斯大林哲學體系中理論和實踐的二分法,認為“即使在實踐一詞的前面加上社會的、具體的、人類的等一系列的限定詞,也不能改變這種實踐的意識形態性質。這種實踐主義沒有在對手的領域建立自己的基地,不得不降低到對手意識形態的領域同其戰斗,但是“實踐主義同唯心主義的認識理論的意識形態概念一樣,只是追求一種保證”[1]58。因此,阿爾都塞要求建立理論和實踐的新概念,要求建立科學的實踐觀。當然在一般的意義上,阿爾都塞是同意實踐觀?!瓣P于實踐,我們一般指的是任何通過一定的人力勞動,使用一定的‘生產’資料,把一定的原料加工成為一定產品的過程。”[2]139可見,阿爾都塞也承認生產實踐是實踐的主要形式,同時,他認為除了馬克思的生產實踐,社會實踐還包括改造社會關系的政治實踐,它的特點在于“把一定的社會關系作為原料加工成一定的產品(一種新的社會關系)”;社會實踐也包括加工各種不同的“意識對象”的意識形態實踐,還有產生一定的科學認識的理論實踐。阿爾都塞盡管承認社會存在著經濟實踐、政治實踐、意識形態的實踐、技術的實踐和科學的實踐(理論的實踐),并且后幾種實踐都最終依附于經濟實踐,但這些實踐有相對獨立的形式,特別是理論的生產是一種獨特的實踐和嚴格意義上的實踐。“我們認為,被人們共同稱之為理論的東西,在其‘最純粹的’形式即表現為僅僅是推動思維力(例如數學和哲學)與具體實踐沒有任何直接聯系的形式上,是嚴格意義上的即科學的和理論的實踐?!盵1]59這種理論實踐,它有自己加工的對象或原料,同樣生產出對象和認識,這種實踐不同于一般的非理論的實踐。
2.馬克思的《資本論》是區分了現實對象和認識對象,是理論實踐的結果。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的《資本論》正是這種理論實踐的結果,馬克思的經濟學的對象不同于古典經濟學的對象,馬克思是通過理論革命產生了科學,而科學同以前的古典經濟學之間存在一種明顯的斷裂?!榜R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是徹底的,它不僅對于政治經濟學的對象提出問題,而且對政治經濟學本身提出問題,作為自己批判的對象?!盵1]182古典政治經濟學把具體對象等同于認識對象,以經濟事實作為自己的對象,并且把經濟事實作為絕對的、既定的存在,自身的存在,而馬克思針對這個既定對象進行了批評,因為“政治經濟學的要求只不過是它的既定的對象的要求的鏡子式的反映?!盵1]183因而,它具有意識形態性質而不是科學。古典經濟學是建立在經濟人的假設基礎上的,它認為生產取決于主體(人)的需要,“因此,主體作為有需要的主體,是作為使用價值的生產者、商品的交換者和使用價值的消費者承擔主體的活動的。因此,經濟現象領域在原因和目的上都是建立在被人的需要規定為經濟主體的人的主體的總體基礎上的。”[1]188因此,政治經濟學結果是承認有需要的主體(經濟人)的永恒存在,造成經濟現象的同質空間,這是一種意識形態的人本學。阿爾都塞說,馬克思建立了一個新的問題結構,使用了特別是使用“使用價值、價值、勞動力、剩余價值”這樣的新的概念和術語,重新規定了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實現了巨大的理論革命。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科學地規定了使用價值、價值和剩余價值的概念,并對前二者進行了區分,這是馬克思提出的新的術語和新的對象,阿爾都塞還引用恩格斯列舉的化學學科中術語的變化的例子,說馬克思的這些術語是和普通政治經濟學的含義是不同的,但同時認為恩格斯囿于經驗主義的認識論,低估了馬克思術語革命的偉大意義。阿爾都塞以剩余價值為例,著重說明了馬克思《資本論》的對象同古典經濟學的決裂。阿爾都塞同意恩格斯對剩余價值概念意義的評價,認為斯密和李嘉圖已經認識到剩余價值的起源和實質,盡管他們沒有把剩余價值本身和同它在利潤和地租中所具有的特殊形式區別開來。雖然剩余價值已經完全被古典經濟學生產出來,但是他們沒有生產出剩余價值的偉大概念。剩余價值概念和理論的出現猶如“晴天霹靂產生了巨大影響,這個理論明顯地標志著馬克思的獨創性……恩格斯毫不猶豫地提出了馬克思同古典經濟學認識論斷裂的真正問題?!盵1]171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術語創新的問題,而是一個巨大的理論斷裂,這一斷裂引起了馬克思在歷史科學和哲學中所建立的總問題的革命?!斑@一名詞(剩余價值)實際上并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概念,一個理論概念,它代表了一個與新的對象的出現相關聯的新的概念體系。”[1]167顯然,馬克思《資本論》對象是同古典經濟學的對象截然不同的,馬克思的對象不是現實對象而是抽象對象,因而馬克思的概念就不是具體的經驗概念,而是抽象概念。馬克思的概念是“生產”出來的,是科學抽象的結果。“科學思維對這些抽象進行加工是為了在加工過程中得出與最初的抽象不同的抽象,而這些不同的抽象是在使馬克思同古典經濟學區別開來的認識論的斷裂中得出的,因而這些不同的抽象也是全新的抽象。”[1]98
3.理論實踐是自身的標準,不需要外部的實踐來檢驗。阿爾都塞如此注重理論生產的相對自主性,結果必然在實踐標準上走向了唯理論。阿爾都塞反對經濟主義把實踐和理論二分的做法,并反對以目的的符合來檢驗真理,認為如果是這樣,那就是在玩弄實踐標準。那么阿爾都塞的理論實踐有沒有標準,理論實踐結果的正確性靠什么來檢驗呢?“理論實踐就是它自身的標準,它本身包含著確證它的產品合格的明確記錄,也就是說,包含著科學實踐的產品的科學性標準……科學一旦獲得真正的確立和發展,它就不需要通過外部實踐來證明它生產的認識是否正確?!盵1]60比如數學定理的正確性應由數學理論自身來證明,不需要它在物理學中的應用來證明?!巴?,理論是正確的,所以它才能夠得到成功的應用,但并不是它得到成功的應用才是正確的。馬克思的理論實踐所產生的認識的‘真理’的標準是由它的理論實踐本身提供的,也就是說,是由它的可檢驗性提供的,由保證這些認識產生的形式的科學性提供的?!盵1]60很明顯,阿爾都塞的真理標準和斯賓諾莎的真觀念標準一樣,他們的總原則是理論只需要靠理論自身來證明,無需理論以外的東西去檢驗,這就陷入了黑格爾所謂的惡的無限。理論如果最終不通過實踐來檢驗,那么它的正確性就不會得到證明。顯然,阿爾都塞的實踐觀和實踐標準是非的,它有明顯的唯理論傾向。
正如阿爾都塞認為的那樣,馬克思的《資本論》實現了偉大的理論革命,革命的結果是建立了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從而同以前的人本主義意識形態徹底決裂。固然是科學,但它是特定時空條件下的科學,因而也只是相對真理。實踐的具體性和歷史性決定了具有開放性和徹底的革命性、批判性,同時作為一種理論也受要到實踐原則自律性的制約,因而自身也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并不斷發展。阿爾都塞的唯理論傾向勢必把絕對化和教條化,結果是走向了與人本主義相反的另一條錯誤的道路。
篇4
一、引言
理性是經濟理論和管理決策理論的基礎性概念。理性概念起源于古希臘哲學,是指合客觀性(區別于信仰)和合邏輯性(區別于感性、情感和欲望等非理性),即在人的意識中能以數理邏輯表達的思維意識,是人所特有的、體現出人之為人而有別于動物的一種能力。理性是人類主體意識的標志,只有人類才具有理性的能力。具體地說,理性是指概念、判斷和推理等系統化、理論化的思想、理論和學說,以及按照邏輯思維合理解決問題的能力[1]。
自從經濟理論系統化以來,它一直是以某種理性概念為基礎的[2]。在古典經濟學中,自亞當·斯密提出“看不見的手”的原理以來,自利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成為主流經濟學的核心假設。新古典經濟學分別從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和生產者利潤最大化角度,進一步完善主流經濟學的理性基礎。20世紀70—80年代以來國際上興起了演化經濟學、行為經濟學等理論分支,分析視角逐漸從傳統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拓展到人的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或非理領域,并與行為科學、心理科學等其他科學相互交融。
作為現代經濟學的前沿領域,博弈論不僅沿襲了主流經濟學的理性假設,而且進一步要求“目標—手段”之間的一致性,即過程理性。傳統博弈理論的理性概念將現實世界中人類復雜的互動行為加以高度的抽象和規范,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數學模型進行演繹推理,分析人類沖突與合作行為達到的均衡結果。20世紀90年代以來興起的實驗博弈和演化博弈等分支領域,逐漸放寬傳統博弈理論中行為主體完全理性的核心假設,轉而研究參與者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互動行為。理性概念不僅構成了博弈均衡的分析基礎,而且根據理性假設的不同限制產生了博弈論的理論分支。因此,理性概念在博弈論中占據核心地位。自20世紀40年代博弈論學科誕生以來,許多著名的博弈論學者如納什、海薩尼和奧曼等人,在各個博弈論分支領域不斷深化和豐富著人類互動行為中理性概念的內涵。本文首先回顧了西方哲學對理性概念的認識過程;第三節分別剖析了經濟學和博弈論中理性概念的內涵;第四節分別從均衡概念的形成和各理論分支的基本假設等角度,論述理性概念在博弈論中占據著核心地位。
二、西方哲學對理性概念的認識過程
在哲學意義上,理性概念包含著如下四條基本原則:第一,人們只接受經過徹底的、批判的考察證據和正當的推理之上的真理。真理的產生途徑只有兩種:實證法和演繹法,“理性代表著精神對真理的追求和把握”。第二,現實是可知的。因為現實世界具有一種理性的,因而人類從理智上可以理解的結構。該原則將理性與命運說和不可知論等哲學觀點分開。第三,強調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人的理性不是無所不能的,正如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序言中所說,“一些問題困擾著理性,而理性則無法避開這些問題,因為這些問題是理性自己的本性強迫理性接受的,理性必須回答;但是,理性的能力是有限的,它不能回答這些問題,因為這些問題超出了理性力所能及的范圍。理性不是由于自身的過錯而陷于此種困境的,而是由于理性的界限”[3]。第四,實踐理性,強調人類在選擇手段和目的方面合理地指導自身行為的能力。正是實踐理性的要求,構成了傳統博弈理論大夏的基石:理性的行為主體不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具有理性的能力使得給定參與者對外部環境的信念后最大化自己的報酬。
自古希臘羅馬時代起,理性就一直是哲學家們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在近代自然科學的推動下,理性主義認識論哲學思想逐漸發展成為近代乃至現代意義上的理論形態。
1古希臘時代的西方理性主義
作為西方哲學思想的發源地,在希臘哲學多種多樣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種觀點的胚胎、萌芽[3]。古希臘時代的理性開端于自然哲學對世界“本原”的思考。在德爾菲的阿波羅神廟上刻著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指出了人與動物的區別是人具有自我意識,具有反省和認識自己的能力,這種意識和能力即為理性。柏拉圖認為在人的靈魂中蘊藏著作為其他一切知識起點的最真實、最普遍的某些知識、原理、觀念或理念,其他知識都是這些最基本的知識的推演,人們學習和得到知識的過程,就是靈魂逐漸“回憶”的過程。亞里士多德將數學證明方法用三段論的形式表述為演繹邏輯。
2近代的西方理性主義
篇5
科學進步和知識增長問題是現代科學哲學的重要主題。庫恩認為科學進步是常規時期和革命時期交替出現的過程,其中核心的概念是科學范式?!胺妒健?Pardign)原意是指語法中詞形的變化規則,可引伸為模式、模型、范例等意思。庫恩對范式有許多解釋。英國的瑪斯特曼認為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至少以二十一種不同的意思在使用范式,這二十一種含義可分析為三種主要意思:(1)形而上學范式或元范式:范式是一種信念、一種有效的形而上學的思辯、一個新的觀察方式、一個指引感覺本身的有條理的原則,是某種決定廣大實際領域的東西等等。(2)社會學范式:范式是一個普遍承認的科學成就,象一個公認的法律判決等。(3)人工范式或工具范式:范式是教科書或經典著作,是一些供給的工具等等[1]。拉卡托斯認為,科學總是以研究綱領的形式向前發展。研究綱領由三部分組成:(1)“硬核”?!坝埠恕笔窍鄬Ψ€定的,是作為研究綱領未來發展基礎的最普遍的基本假設和基本原理;(2)保護帶。硬核外部是柔韌多變的保護帶,它是由各種輔助假設構成,遇到反常時可通過調整保護帶以保護硬核;(3)方法論規則。包括反面助發現法和正面助發現法。反面助發現法告訴我們應當避免哪些研究途徑,禁止將矛頭對準硬核。正面助發現法體現長期研究方針,提示、暗示如何改變、發展該研究綱領的“可反駁”的保護帶。正面助發現法還提出一個綱領,此綱領開列一系列模擬實在的越來越復雜的模型,科學家遵循這個模型進行研究。[2]勞丹在其《進步及其問題》一書中認為,每一門科學都有一部充滿研究傳統的歷史。“一個研究傳統就是這樣一組普遍的假定,這些假定是關于一個研究領域中的實體和過程的假定,是關于在這個領域中研究問題和建構理論的適當方法的假定?!盵3]
不僅自然科學存在科學范式,在社會科學領域,范式也是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和研究活動過程的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構成因素。美國社會學家D.P約翰遜認為:“社會學理論象任何其他科學的理論一樣,它的巨大基礎是未說明的假定?!@些假定包含社會學家對他們的主題的基本意象、他們用以描述和分析這一主題的概念選擇、為調查而對具體問題的挑選以及在分析過程中所運用的策略?!部砂ɡ碚摷业幕緝r值前提?!盵4]我們認為,所謂社會科學范式,是指隱含在社會科學基本理論體系和研究過程中,關于研究對象和研究活動的一組基本觀念。這組基本觀念包括:
[1].關于研究對象屬性和作用過程的本體論社會歷史觀觀念;
[2].關于如何認識和把握研究對象的認識論方法論觀念;
[3].由[1]和[2]所影響決定的作為理論體系和研究活動出發點的最基本的理論假設;以及
[4].研究領域和理論的興趣主題;
[5].(某些學科中的)基本政策綱領。
無論科學家是否承認或有沒有意識到,在實際研究過程中,哲學思想和方法論觀點對研究工作具有重大影響。雖然某些人宣稱拒斥形而上學,然而實際上哲學從前門被趕出去又從后門或窗口偷運進來。社會科學領域存在著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基本研究范式,它們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兩者在關于社會歷史現象的基本性質以及認識論方法論觀點上具有不同的信奉傾向??茖W主義以實證哲學、經驗主義為哲學基礎,把人的認識局限于人的經驗所及的領域。在認識論方法論上,受自然科學的強烈影響。他們認為社會歷史現象與自然現象一樣,具有一般性的普遍規律,社會科學的任務就是要運用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即觀察法、實驗法和比較法等,從觀察到的經驗事實出發,描述社會現象的外部聯系,研究和發現社會歷史領域的普遍一般規律。人文主義研究范式以新康德主義、現象學、釋義學等哲學思潮為理論基礎,認為社會歷史現象是人的主體精神的外化,是精神世界、價值世界。社會科學研究對象是“一種個別的、……僅僅一度發生于一定時間內的事件。”與自然科學追求“普遍的定然判斷”不同,社會科學的目標是“單稱的實然判斷”。因此,社會科學是運用“個別化方法”去研究對象。[5]狄爾泰把解釋學方法擴展為社會科學的一般方法,韋伯則提出了“移情式領悟”的理解方法。如果說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對立更多地表現為對自然與人的關系的不同認識,那么,與此相聯系的方法論個體主義與整體主義的爭論則由主要反映在對人與社會關系的不同看法。方法論整體主義以新黑格爾主義為哲學基礎,以迪爾凱姆客觀社會學為代表。他們認為社會本身是一個整體結構和有機系統,它不能夠還原為個人或以個人為單位的現象或活動。社會規定制約著個人的活動。一個社會事實只有通過與其他社會事實的整體聯系才能得到解釋。因此,他們主張應該通過社會的整體來研究社會的理論,對社會進行分析、研究的基本對象不是個體或個體現象,而是社會的法則、傾向和運動等等。他們強調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具有客觀性,社會科學能發展客觀規律進行科學預言。方法論個體主義受到霍布斯等“社會契約論”社會歷史觀的影響,以新康德主義為代表的人文主義思潮是其哲學基礎,以韋伯的社會學理論為代表。他們認為社會個體的存在、活動必然先于、高于社會整體的存在和活動,這種個體及其屬性又往往歸屬為某種特定的永恒不變的人性,所以,現代個體主義往往表現為心理主義。他們認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單元是個人活動,而人的行為受動機支配,所以,應從主觀動機、人的人性等著手去解釋和分析社會歷史現象,社會關系、社會制度等只具有從屬意義,應從個人行為、個人心理動機出發去建構社會整體。兩次大戰以來,社會科學范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很主要的內容是研究方法論的變化,由以前的定性方法為主發展為定性定量方法相結合,由以前的分析歸納為主轉變為走向系統綜合研究??傊?,本體論社會歷史觀和認識論方法論觀念是社會科學范式的基本成份。
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是從感性認識中抽象出反映對象的本質和規律性的理性認識。著名物理學家海森堡談到科學抽象時說:“抽象使我們能夠從一種觀點觀察一個對象或一組對象,而拋開對象的所有其他特性?!盵6]社會科學研究中,這種抽象過程的重要表現形式是對研究對象提出一些最基本的理論假設,作為科學研究的出發點。符合科學條件和要求的假設條件,往往構成理論體系的基礎和核心。一般地說,各種理論之間的區別往往是基本理論假設的區別,而新舊理論的更替也首先表現為基本理論假設的變化。例如,在經濟學發展史上,亞當·斯密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是以經濟自行調節、自動均衡等人們擁有完全知識能進行理性預期這些最基本的理論假設為基礎的,而所謂經濟學的凱恩斯革命,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摧毀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這些最基本的假設。對此西蒙說:“研究綱領的轉變已成為大勢所趨,不可阻擋。在經濟學中,人們開始在更加廣泛的領域里利用更為現實的(和心理的)假設,即承認人類理性的限度以及這個限度對人類經濟行為的影響,以取代傳統經濟學中過于簡單化的假設?!盵7]在社會學領域,G.里茨爾認為社會學有三種基本范式:社會事實范式、社會定義范式和社會行為范式。而這些范式的區別的基礎是基本的理論假設的不同。例如,功能理論和沖突理論的基本理論假設是認為社會與有機體一樣,社會制度和過程都有它們的生命。而互動理論的基本假設不同,他們認為社會和社會現象是人們互動過程的產物。可見,最基本的理論假設是研究范式的重要因素。
社會科學的一個特點是“范式的多重性”或者說是存在著許多“不可完全通約的”范式。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研究者所持范式中上述[1][2][3]三方面的區別外,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是研究者的著眼點和理論興趣主題的不同。例如:在社會學理論中,社會現實包括個人層次、人際關系層次和社會結構層次等不同層面。不同的范式往往關注不同層面的社會現象。象征互動理論和交換理論主要關注人際關系層面的問題,而功能理論和沖突理論的興趣主要放在社會結構層面的問題。在經濟學領域,被一些西方學者稱為“邊際革命”的邊際效用學派與古典經濟學研究范式的重大區別,是研究重點或興趣的轉變。他們一反傳統經濟學著重研究供給(生產)的傳統,轉而注重研究經濟現象的需求消費效用方面,主要研究經濟主體在經濟生活中的個人行為如個別的消費行為等。同樣,在凱恩斯革命中,也包括研究主題的變化,從傳統經濟學視野中的個人、廠商的經濟行為以及個別市場、個別商品的經濟問題等微觀分析,轉變到全力考察整個國民經濟的總體分析上,開創了宏觀經濟學。在歷史學領域,中國近代史學發展史上,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新史學,之所以“新”,重要原因在于他們突破封建傳統史學以帝王將相為中心和以政治史為基干的研究主題,把史學研究領域擴大到人類生活和各個方面,特別是重點研究與現實生活聯系更為密切的史學問題。英國著名史學家巴勒克拉夫在論述本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世界史學研究范式的轉變時,把研究興趣的變化列為重要方面。[8]英國經濟學家W.哈奇森分析社會科學革命構成因素時認為:“興趣或研究重點的變化理所當然地也應該算做革命的一個構成部分?!盵9]所以,范式應包含研究主題這一因素。
在一些應用性鮮明的社會科學如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律學等學科中,理論研究往往與政策研究密切相關。理論研究為政策綱領提供理論支撐,而政策綱領的實踐效果則檢驗其依據的理論學說。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布勞格認為:“大多數經濟學說不僅是拉卡托斯意義上的科學研究綱領,而且也是政治行動綱領?!盵10]例如凱恩斯經濟理論。他在理論上否定了傳統經濟學,在經濟政策上也堅決反對自古典學派以來一直信奉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大力鼓吹只有國家干預經濟才能確保資本主義的生存和發展,提出了赤字財政、通貨膨脹等具體經濟政策。政策綱領是應用性社會科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因素。所以,社會科學范式也包含基本政策綱領。由于社會科學范式包含政策綱領,這就給評價范式帶來特殊困難。社會科學理論會影響人的意識和行動,特別是轉化為政策綱領加以推行,其本身成為改變社會現象和運動進程的重要因素。仍以凱恩斯理論為例。兩次大戰后,凱恩斯經濟理論和根據這一理論提出的政策綱領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經濟政策,在整個社會推行,從而大大地改變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使得經濟周期的頻率和幅度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出現了象滯脹這樣前所未有的現象。隨著這種政策的宣傳推行,公眾對國家政策由開始時的毫無預期逐漸轉變為理性預期,結果導致了凱恩斯理論和政策綱領的失敗,公眾和國家對經濟學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在這一過程中,凱恩斯理論本身雖不是唯一因素卻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正因為如此,在社會科學領域,有可能出現一個范式既是“進步”的科學范式又是“退步”的政策綱領,或者出現相反的情況,從而使得社會科學范式的評價更為復雜。
社會科學范式是上述五個方面按一定結構組成的有序整體。本體論觀念和方法論觀念是范式的核心,它們影響決定著其他因素,而理論假設、研究主題和政策綱領則體現著本體論和方法論思想,表征其特征。范式中本體論與方法論觀念對基本理論假設具有更直接明顯的影響和制約作用。例如,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范式是以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的唯物主義經驗論為哲學基礎,以伏爾泰、愛爾維修、邊沁等人的“社會契約論”、“功利主義”的社會歷史觀為理論基礎。洛克從感覺論出發,認為經驗的標準是歡樂和痛苦。愛爾維修宣稱人的永恒不變的本性是趨樂避苦。在方法論上,他們受到方法論個體主義思想和實證主義思潮的影響,正是在這些觀念的指導下,斯密、李嘉圖等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提出了作為他們經濟理論基礎的基本假設:無數自私自利的“經濟人”,在一雙無形的手的指揮下,從事著對整個社會有益的活動。斯密說:每個人“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的促進社會的利益?!盵11]
范式中的基本理論假設,對研究主題具有更直接明顯的影響和制約作用?;纠碚摷僭O規定了理論體系和研究活動的基本特征和邏輯起點,因而常常邏輯地包含著理論的主題和研究方向。例如,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無數個“經濟人”的自私自利的活動構成整個社會的經濟生活,因此,他們的研究主題是個人、個別廠商的經濟行為。凱恩斯認為人們不能完全預期經濟現象,否定了供需自動平衡的伊森定律,由此出發,他自然要把研究視線投向國民經濟的總體宏觀問題。如前所述,社會學中功能理論、沖突理論與互動理論的基本理論假設不同,因而它們關注的問題也不同?;永碚搹纳鐣F象是人們互動的產物的基本假設出發,把理論視點集中在人與人的關系層次的問題。
政策綱領是以整個理論學說為基礎,因而范式中其他四個因素對它都有影響作用。由于政策綱領與理論的具體觀點內容聯系緊密,而基本理論假設和研究主題對理論的具體內容觀點有著直接的影響,因而,相對地說,基本假設和研究主題對政策綱領更具影響。以上分別對社會科學范式五個基本因素的相互關系作了分析。其實,在實際理論體系和研究活動中,范式的五個因素的相互聯系、互為影響是錯綜復雜的,每一因素還受到其他條件比如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科學家的氣質、個性等等的影響。因此,范式五個因素之間,不存在有什么樣的本體論就一定采用某種方法論,而這種方法論又一定提出某種理論假設這樣簡單的推衍關系。
社會科學范式與具體理論有著密切的關系。每種范式都與若干具體理論相聯系。范式體現在存在于這些具體理論中,這些具體理論則說明或部分構成范式,例如:科學主義范式,在社會學中包括孔德的實證社會學、迪爾凱姆的功能理論、沖突理論等,在歷史學包括結構主義史學理論、科學主義史學理論,在經濟學中包括亞當·斯密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以及現代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絕大多數流派等等。范式對具體理論具有一系列作用。范式規范著具體理論的研究范圍,指明哪些理論和問題是恰當的,哪些觀點和問題是不恰當的等等;范式對建構具體理論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能為具體研究工作提供思路;范式對具體理論還具有辯護作用,從更高的層次說明具體理論的合理性,提供理論基礎。范式的轉換是社會科學理論演進的主要模式。
范式和具體理論也有區別。首先,兩者的內容結構和表現形式不同。具體理論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系并系統地加以陳述的命題所構成的系統,它既概括地描述和解釋某些社會歷史現象及其規律。在具體理論的各種載體(如理論論著)中,理論的具體內容被明確地詳細加以表述和論證。而范式是由一組基本觀念組成,它本身不是對具體社會歷史現象的陳述和解釋,在具體理論的載體中,這些觀念常常沒有被明確地加以陳述和討論,而是作為科學共同體“理所當然”的自明公理而隱含在具體理論中。其次,兩者的作用目標不同。具體理論對具體的社會歷史現象問題的描述和解釋,為人們認識、解決這些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因而,具體理論原則上是可以直接檢驗的。范式則不同,它不是對某些具體問題的解釋,也不預測未來的經驗現象。如上所述,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對具體理論和研究工作的影響上。因此,一般不能用某些經驗現象直接地檢驗范式。
綜上所述,社會科學范式是由本體論社會觀觀念、認識論方法論觀念、基本理論假設、研究主題和基本政策綱領等五個因素,按一定結構組成的整體,是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和研究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構成因素。
注:
[1][2]拉卡托斯等《批判與知識的增長》,華夏出版社,1987年10第1版第76—84頁、第171—178頁。
[3]拉里·勞丹《進步及其問題》,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81頁。
[4]D.P約翰遜《社會學理論》,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2月第1版第61頁。
[5]文德爾班《歷史與自然科學》,見洪謙主編《現代西方哲學論著選輯》,上海商務印書館,1993年8月第1版第67—68頁。
[6]轉引自科普寧《認識論導論》,求實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209頁。
[7]轉引自W.哈奇森《經濟學的革命與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271頁。
[8]參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第12—15頁。
篇6
在本世紀初,國際政治經濟學(以下簡稱IPE)界曾掀起一場大討論,議題是關于IPE英國學派和美國學派之間的差異和優劣,以及這兩派間是否存在“架設橋梁”[3]開展對話的可能性。這場大討論由美國IPE學者本杰明·科恩(Benjamin Cohen)發起。他于2007年發表了論文《跨大西洋分歧:為何英美IPE學派如此不同?》[4],隨后在2008年出版了專著《國際政治經濟學:學科思想史》。在這些著述中,科恩明確劃分了IPE的英國學派和美國學派,并對兩派的優劣進行了深入剖析,就此拉開了這場跨大西洋大討論的序幕。緊接著在2009年,英國的《國際政治經濟學評論》[5]把當年的首刊作為特刊專門探討這個議題,這標志著IPE的英美學派之爭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本次跨大西洋大討論有力推動了英美學派之間的學術交流,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雙方“聾子間的對話”[3]狀態。
自此以后,英美學派差異就成為了IPE研究中無法繞過的話題。本文主要探討英美兩派的研究范式和認識論差異,并以兩國不同的歷史發展背景和學術傳統作為切入點,擬對該議題提供新的認識和見解。
2 英美學派的研究范式和認識論差異
IPE英美學派的差異眾多,本文主要關注兩派的研究范式和認識論差異。
2.1 研究范式差異
在研究范式上,英國學派趨向多元,包容性更強,而美國學派則相對單一狹窄。此外,英國學派具有多學科或跨學科的學術傳統,能對不同學科的觀點和研究成果包容并蓄。而在美國,至少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自由主義學派就開始長期占據主導。
英美學派研究范式差異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是對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持有不同態度。在英國,一直是IPE研究的重要學術思想來源,階級關系常被當作研究權力與財富互動關系的分析工具,很多著作都體現了“資本作為一套社會生產關系的概念”。[6]因此,始終是英國學派的主流研究范式之一。與此相反,及其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路徑,在美國卻遭到長期漠視甚至不予置信。按照科恩的說法,在美國,“處于受人尊崇的主流學術研究之外”。[4]究其原因,這主要由兩國不同的歷史發展背景和學術傳統所決定。
一方面,從歷史發展看,雖然英美兩國都經歷過“體系變革”危機,但是其所處的歷史時期以及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環境都截然不同。英帝國的崛起發端于工業革命,當時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聯系雖開始加強,但是彼此間相互依賴的程度并不深。而在當時的英國學術界,古典政治經濟學以及的政治經濟學都是主流學說,因此學者們自然傾向于運用這些學術思想來解釋世界體系的變化,且這種學術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而美國所經歷的“體系變革”時期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時世界的政治經濟聯系已經非常緊密,其表現是眾多世界性國際組織的存在,美國通過這些國際組織維系全球秩序。此外,當時世界深處冷戰危機,東西方意識形態對立,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美國學者的學術范式選擇。再次,美國的霸權雖然遭到挑戰,但是其霸權地位并沒有被它國取而代之?;谶@樣的歷史背景,美國的學術研究范式一直為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所主導。而,自然被隔絕到了主流的學術路徑之外。此外,英國對于美國取代其成為世界霸權的心態非常復雜,所以科恩指出:英國學術圈存在“故意與美國唱反調的心態”[4]。
另一方面,英美兩國的學術傳統也不同。首先,IPE在英美兩國的學科歸屬不同。在美國,IPE隸屬于國際關系學科。在美國IPE的初創期,政治學家們嘗試運用國際關系的理論來解釋經濟現象,美國IPE所關心的議題如權力與安全,都與國際關系學科的關注點一致。與此相反,IPE在英國被認為是一門獨立的與國際關系平行的學科。英國學派的領軍人物蘇姍·斯特蘭奇(Susan Strange)甚至認為,國際關系應當隸屬于IPE,而不是恰恰相反,因為英國的IPE研究借鑒了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眾多學科知識,有著更為豐富的學術內涵。正如本·克里夫特(Ben Clift)和本·羅森孟德(Ben Rosomond)所說,“(IPE的)多學科性意味它并不緊密依附政治學科的傳統。行為主義革命在英國,從沒有像在美國一樣站穩腳跟”。[7]
此外,在英國,關于政治與經濟互動性研究的傳統早就存在。十八世紀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及其對道德哲學的研究,都是英國IPE的重要靈感來源。政治與經濟的勾連,以及對世界進行描述并做出價值判斷,對于英國學派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帝國主義》的作者約翰·阿特金森·霍布森(JohnAtkinsonHobson)很好繼承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傳統并將之發揚光大。霍布森贊同拉斯金對(新古典主義、邊際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控訴,認為“把‘財富’,‘價值’,‘利潤’這些名詞僅限于商業領域使用,是蓄意和系統化地貶損了這些名詞真實和已被認可的意義?!盵6]他認為,政治和經濟關系錯綜復雜,根本不可能對政治與經濟進行分離和專門化研究?;舨忌耆磳Α爱斍安杉{了新古典經濟學方法的專業化了的政治科學?!盵7]在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傳統正是通過這些學者得以不斷傳承和發展。這也是斯特蘭奇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所“重新發現”或者“重新強調”的政治經濟學傳統。
要理解英國IPE學派的特有傳統,還應當把它置于英帝國衰落的特定歷史背景中加以考察。如同克里夫特和羅森孟德所說,“貫穿于整個二十世紀關于英國經濟的爭論都是與帝國的衰落交織在一起,(這些爭論)是為了總體的英國經濟和具體的英鎊,在這個過程中找尋一個合適的角色和定位?!盵7]因此不難理解,英國的IPE研究特別注重國際和國內因素的緊密勾連。斯特蘭奇后來延續了這種研究路徑,并將它用于對英鎊的研究。而斯特蘭奇本人作為IPE英國學派的奠基人,她的研究路徑選擇也對英國的IPE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
而在美國,由于IPE從創立以來就隸屬于國際關系學科,其研究視野也受到了學科限制。美國IPE更多關注的是公共政策和國家安全領域,對于跨學科研究也并不熱衷。此外,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經濟學家由于擔心純經濟學的研究會受到冷戰時期意識形態斗爭的影響,有意摒棄了對美國霸權衰落的研究。與此同時,越戰暫時緩和了美蘇關系,政治學家得以把注意力轉向衰退中的美國經濟并因此創建了IPE的美國學派,而其方法論也和其他社會學科一樣,受到了當時科學行為主義革命的深刻影響?,F今,自由主義學派始終占據主導的根本性原因,是因為其學說能更好地服務于美國在全球推行的經濟自由主義。
2.2 認識論差異
認識論關乎研究方法和認知立場,雙方的本質區別在于:英國學派主張多科學的兼容并蓄,而美國學派則倚重科學實證主義和經驗主義,“依靠演繹性邏輯和致求精簡的形式化建模,把事實還原為基本要素。”[8]此外,在方法論層面,英國學派長于質性分析,強調規范性,更關注整體性的理論構建;而美國學派則偏好量化研究,更關注中觀和微觀層次的理論建構。
英美學派爭論的焦點之一是科學研究是否應當遵循簡約的原則。英國IPE學者認為美國學派的還原論方法排除了太多因素,這些因素對于理解政治經濟的動態相互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這樣做的結果是“為了實現簡約而犧牲了描述性的事實和可信度”[3]。而美國的IPE學者則認為,英國的IPE研究過于偏重體系及歷史性分析,闡釋性太強,且因為過于包容萬象而喪失了研究重點。
此外,雙方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也存在明顯的差異。英國的IPE研究一開始就注重從其他學科吸收不同的理論和研究方法,而美國的IPE研究從二十世界九十年代的第二代IPE學者開始,在研究方法上趨于單一。而至少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前半葉前,美國IPE也是以其豐富的方法論著稱。但是,當政治科學家們設置了IPE的研究議程后,在研究方法上卻偏好使用經濟學家的研究方法,“熱衷于實證分析,形式化建模以及對于經驗數據的系統性搜集和評估”,被貼上了“蹣跚學步的經濟主義”[7]的標簽。
美國學派的研究方法之所以發生了轉向,可歸結為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大學里的學術訓練更偏向量化研究。其次,美國社會科學的期刊編輯們對于數理與統計技巧更為偏好。再次,經濟學的復雜公式和形式建??傋屚庑型罚虼嗽诮忉尳洕鷮W現象時,政治學家們總感到力不從心。還有,經濟學在美國的社會科學領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美國,經濟學因其善于以小見大而被尊為“統領社會科學的國王”[9],正因為如此,美國的IPE學者也想運用“硬科學”的建模來增強IPE分析的形式力度,降低政治分析過程的不確定性。按照科恩的說法,這是因為“IPE的專家們也想贏得尊重?!盵3]因此這種“仿效式科學主義”[10]的方法也得到了重視和強化。
英美學派對待價值判斷也持有不同態度。美國學派認為研究者應當與研究對象保持距離以確保研究的客觀性,而英國學派則認為價值判斷必不可少。在英國學派看來,研究者理當置身于研究對象之中,發現問題并匡正錯誤,以此不斷改善世界??傮w而言,英國學派更具開放性,其核心研究問題更具普世關懷,涉及所有社會和道德領域,其目的是實現對世界的改造。此外,英國學派還認為“實證研究無法解釋類似于情感、恐懼、迷信、欲望、貪婪等這樣無形之物的決定性作用?!盵11]
英美兩派在價值判斷上所持有的不同立場也與兩國的學術傳統緊密相關。美國學派從“發展于十九世紀末期的傳統社會科學規范中汲取靈感。傳統社會科學并不否認社會道德的重要性,但卻堅持首先要進行客觀地理解,其目的是為了給下一步的變革打下堅實基礎?!盵11]而英國學派的學術根源更為久遠,可以追溯至十八世紀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及其對于道德哲學的研究。如馬修·沃森(Matthew Watson)所稱,英國IPE“根植于以價值為基礎古典政治經濟學傳統。”[12]正因如此,英國學派“不僅要進行價值判斷,又兼具很強的包容性,這無可避免。”[3]
3 英美學派的學術對接可能性
有鑒于IPE英美學派在研究范式和認識論上的差異,對于雙方能否如科恩所說通過“架設橋梁”實現學術對接,學者們的觀點也不盡相同。
3.1 積極的觀點
以科恩為代表的樂觀派認為,英美學派的差異性也是雙方能夠實現學術互補的前提。一方面,科恩認為英國學派過于兼容并蓄,并且“理論建構和驗證的方法不夠嚴格縝密,這使得知識的普及和積累幾無可能?!盵3]而另一方面,美國IPE學派過于倚重標準化的量化研究方法,致使研究議題的設置過于狹隘。因此雙方如果積極開展學術對話,可互為取長補短,更好促進IPE的發展。
3.2 消極的觀點
但不少學者質疑兩派實現學術對接的可能性。理查德·黑格特(Richard Higgott)和馬修·沃森(Matthew Watson)認為,英美兩派的認識論存在本質差異,因此雙方無法比較,更無可調和。[13]戴維·萊克(David Lake)對此表示認同,他對科恩所倡議的“雙方應當在彼此的認識論鴻溝上架設起一座穩固結實的橋梁” [14]的說法深表懷疑。而且萊克認為,無需擔憂英美學派的差異性,相反,應鼓勵這種差異的繼續存在,這更有利于IPE的發展。
除了本文所專門討論的研究范式和認識論差異之外,IPE英美學派之間還存在其他方面的差別。比如在本體論上,美國學派以國家為中心,把國家置于其他利益單位之上。而英國學派僅把國家視為利益單位之一,并不把國家凌駕于其他利益單位之上,有時甚至不把國家納入分析之中。因此,兩派之間要實現學術對接,徹底結束“聾子間的對話”狀態并不容易實現。
篇7
作者簡介:劉艷(1l964 -),女,遼寧海城人,編審,博十,主要從事勞動經濟和農業經濟研究。E-mail: 944068@163.com
張鳳林教授主持撰寫的《后凱恩斯經濟學新進展追蹤評析》一書(商務印書館,2013年1月出版),系作者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重要成果之一。在近年來國內學術界熱衷于追捧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氛圍中,此書讀來令人耳目一新。作者秉承“兼容并蓄”的治學態度,試圖打破盲目崇拜西方主流思想特別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偏頗傾向,著力展開了對于當代西方一個重要的非主流經濟學派——后凱恩斯經濟學的研究工作。
該書在占有大量文獻的基礎上,較為詳細地追蹤、梳理了后凱恩斯經濟學者近年來在若干重要領域的主要學術理論進展。與此同時,作者采用歷史的、比較分析的方法,深入細致地分析了這些學術新進展與當代其他經濟思想流派之間的關系,揭示了后凱恩斯經濟學發展演進的思想軌跡、精神實質及其對于現代經濟學發展的意義,并探討了后凱恩斯經濟理論及其政策觀點對于中國經濟學發展與社會經濟實踐的啟示與借鑒價值。可以說,本書是近年來國內少見的關于西方非主流經濟學研究的力作之一,特別是在有關后凱恩斯經濟學的研究方面填補了空白??v觀全書,主要有這樣幾個顯著特點:
第一,文獻基礎厚重,資料翔實。本書嚴格說來屬于思想史研究范疇,而思想史研究工作質量的高低將依文獻基礎的厚重程度。本書作者占有并研讀了豐富的后凱恩斯經濟學文獻資料,總計達三百余種原文文獻。這顯示了作者嚴謹扎實的治學態度,同時也為本項研究的高學術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篇8
在哲學和社會科學理論中,反思的概念使用很廣。洛克曾經使用過反思概念,把對意識的內在活動的觀察稱作內省經驗。在黑格爾那里,反思更占據了其哲學的特殊地位,反思就是自我意識,專指思想本身進行的反復思索,即思想的自我運動。到了近代,倡導反思性觀念,提出“反思社會學”的學者也不是布迪厄一人,有現象學和闡釋學的,有民族方法學或常人方法學的,還有其他“后現代”形式的。但在反思的主體、反思的對象、反思的目的、反思的作用、反思的方法等方面,都與布迪厄有著明顯的差別。
從反思的主體來看,與僅僅把個人(“私人”或“主我”)作為反思主體的其他學者不同,布迪厄的“反思性回歸自身”,既把個人作為反思的主體,又認為反思社會學是一項集體事業(第44頁),反思性概念所要求的“返回”超出了經驗主體的范圍,而要延申到科學的組織結構和認知結構,因而,“反思的主體最終必然是要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科學場域”(第48頁)。
從反思的對象來看,與反思的主體相對應,“反思社會學的基本對象不是個別分析者,而是植根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社會無意識和學術無意識”(第44頁)。因為,每一個社會科學家不僅受到他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即社會出身和社會標志)的影響,而且為其在學術場域中的位置所左右,同時,每個人都帶有天生的唯智主義偏見,這種偏見一方面會使學者在構建自己的研究對象時,不自覺地將其與對象的關系投射到對象之中,另一方面又使其陷入“學究式的謬誤”之中,對深深嵌入我們對世界的思考的事實中的、內化于概念、分析工具和經驗研究的實際操作中的預設缺乏警醒,以至用理論的邏輯代替和否定實踐的邏輯。因此,布迪厄的反思要求和引導社會科學家去認識那些“支配了他們的深入骨髓的特定的決定因素”(第54頁),對作為文化生產者的社會科學家進行分析,對社會學工作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特定形式進行反思。
從反思的目的來看,布迪厄的反思社會學不是要破壞社會學的認識論保障,而是要鞏固它,不是要削弱它的客觀性,而是要擴大社會科學知識的范圍,增強它的可靠性。這充分表現在布迪厄的反思在社會科學進步中所起的作用上。
首先,反思能夠增強科學的自主性。社會科學實踐要使自己不受任何粗暴無禮的干預和潛移默化的左右,避免成為社會力量的玩偶,就要增強和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如果存在著一批共享的反思性手段,能被集體性地掌握和運用,這本身就是爭取自主性的一種強大武器”(第198頁)。當然,要保持自主性,不僅要有自主性的社會條件,而且要有自主性的科學資本(包括各種防御、建構、論辯的手段,以及得到認可的科學權威)。不過,社會學的特殊性質總是使其受到外來需求壓力的支配,在社會場域內,總有很多人自以為擁有對社會世界與生俱來的知識,擁有天賦的科學;在科學場域內,總是存在著一些受異治性支配的兜售常識的人,所有這些人的機會主義行為,也起著劣幣驅逐良幣的作用。反思雖然不能完全消除這些人,但卻可以減少他們的危害。
其次,反思能夠推動科學的進步和知識的增長。社會學進步的重要障礙是,錯誤地認為自己有能力探究人類的所有實踐,包括象科學、哲學、法學、藝術等實踐,因而具有“元”科學的性質;社會學家這門職業,其無意識的動機之一就在于它是一門力圖成為“元”科學的職業。布迪厄認為,社會學的“元”科學性質,“始終應當是針對它自身來說的”,它必須利用它自身的手段,對自己進行反思,確定自己是什么,自己正在干什么,努力改善對自己立場的了解。這樣就能消除由于無反思所引發的各種偏見,努力探尋各種機制的知識,一方面推動科學的進步,另一方面進一步改善反思的條件。
再次,反思能夠祛除幻象,使知識份子獲得更大的自由。知識份子往往自以為有知識而自視高明,認為自己全無幻覺,尤其是對自己全無幻覺。其實,由于社會決定機制無所不在,由于符號性的支配和對社會世界的信念式理解,知識份子同樣存在著偏見和幻覺,不僅有對社會世界的幻覺,而且有對自己的幻覺。與此密切相關,知識份子喜歡獨立思考,喜歡從個性解放中尋求自由,卻忘記了“知識份子自由”背后存在的一種政治學。布迪厄認為,對于個人來說,無意識與決定論是彼此契合的,同樣,知識份子的集體無意識是其與支配性的社會政治力量間契合關系的特殊表現(第208頁)。將反思社會學用于自身,可以產生更多的知識,發展自覺意識,擴大自由空間,從而把各種歷史可能性都包容在理性所及的范圍之內,有助于知識份子走出他們的幻覺;同時可以使知識份子確定和識別自由的真正所在,即明白在哪些場所自己切實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在哪些場所并沒有什么自由,從而減少在自由問題上的盲目性。
從以上概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布迪厄的反思社會學有兩個非常鮮明的特點:第一,它是反自戀癥式的,既不是訴諸內心,談論自身,自我欣嘗、自我陶醉,也不是尋求知識份子的時代精神,它把自身作為研究對象,是要對社會學家和塑造社會學家的世界進行反思;它對社會學的反思,是要對人們面對的誘惑和自己陷入的誘惑進行剖析。第二,它不是“認識中心論”或“科學家群體的自我中心主義”,而是實踐中心。在反思的引導下,社會學家不僅會關注任何“實踐性”的事物,而且會重視理論實踐的技藝和方法,學會把高度抽象的問題轉化為實踐上完全可行的科學操作。因此,布迪厄的反思理論不僅是一種有關理論實踐的理論,而且將其納入實踐理論的核心,在發現理論邏輯的同時,也發現了實踐的邏輯。
要進行反思,首先就要消除對反思的抵觸情緒。布迪厄認為,對反思產生抵觸的真正根源更多是社會性的,而非認識論的,因為,反思是對個(人)性神圣性的正面抨擊,是對知識份子的自我觀念(即把自己看作是不受社會因素限定的、“自由漂移的”、被賦予某種符號尊嚴的人物)的直接批判,是對知識份子所陷入的種種幻覺的無情揭示。其次要提倡理解和容忍。在學術的討論和思想的交流中,人們關心的往往不是彼此理解,而是超過和壓倒對方,反思社會學是一種領會和理解自身和他人的手段,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容忍以往不能容忍的事情。最近,在討論學術反思時,也強調了這一文化自覺的思想,并將其概括為四句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跨文化的“席明納”—文化價值再思考之二”,載《讀書》1997年第10期)。再次要使反思性在培訓、對話和批評性評價機制中制度化,真正培養和樹立起反思性的科學慣習。
二
從布迪厄反思社會學的啟迪中,我們需要而且可以對經濟學的理論和實踐進行反思。這對于推動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和現代化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與其他近代科學一樣,經濟學也是“西學”。但是,在中華古代文化中,也不乏經濟學的傳統和精神。到了近代,西學東漸以后,中國的一些知識份子開始學習西學,會通中西,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和分析中國的社會經濟問題。本世紀上半葉的中國農村經濟學派,南開經濟研究所等,就是其中有名的代表。到了本世紀50-70年代,隨著政治的變遷,中國的經濟學脫離和拋棄了西學的主流,而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正統地位。隨著對西方經濟學的全盤否定和徹底拋棄,經濟學的中國傳統也逐漸丟失。改革開放以后,現代經濟學又回到了中國。由于經濟實踐的巨大需求,經濟學在中國成為顯學,經濟學家也成為時代的寵兒。先天不足,后天失調同時出現在中國經濟學和經濟學家的身上,使得中國經濟學陷入危機之中。然而,對此有清醒認識和足夠自覺者不多,筆者也是糊里糊涂,漸有所悟。
從理論的反思來看,我們面臨的任務是多方面的。我們既需要對經濟學以及立足于此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進行反思,也需要對現代經濟學進行反思,還需要對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進行梳理和闡釋。因為我們的目標是要解決經濟學的本土化,建立中國的經濟學,以便對中國的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作出自己的解釋,不對所有這些作出認真的反思,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經濟學是一個博大的體系,從其把生產力(即人與物的關系)和生產關系(即人與人的關系)都納入自己的理論框架,并注重于生產關系的分析來看,就體現著古典經濟學的傳統和精神,而與注重于研究人與物關系的新古典經濟學有別。但是,馬克思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勞動價值論,是一種典型的客觀價值論,強調的是成本和供給,而對分配和需求在其中的作用有所忽視。其對主觀價值論的批判不僅加劇了主觀和客觀、精神和物質的二元對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走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即否定了價值是人與人的關系。馬克思經濟學的成就和失誤都與此有關。另一個重要問題是,馬克思關于哲學不只是解釋世界,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經濟學是無產階級解放的銳利武器,就使哲學和經濟學面臨著巨大需求壓力的支配,為其發展設置了巨大的障礙。其實,社會科學改造世界的作用都是間接的,正如布迪厄所說,“符號權力通過陳述某個被給予之物來構成它,通過影響世界的表象來影響世界”(第158頁)。馬克思經濟學既然是科學而不是信仰,就要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一是要學習,二是要反思,三是要質疑,四是要超越。
立足于馬克思經濟學之上的傳統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自成一體。雖然其理論邏輯在主要方面能夠貫徹到底,但其假設前提卻是與現實相背離的。傳統經濟學的最大失誤在于它并沒有繼承馬克思經濟學的思想精華,而是發展了它的某些片面之處。然而,它終究影響了我們一代人的生活和思想,至今仍然是很多學者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官方指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也有某些合理的成分。因此,簡單地將其拋在一邊是不行的,必須對其作出一番認真的批判和清理,才能進一步明確中國經濟學的前進方向。
現代經濟學是在西方文化背景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和演進的,我們對它不曾作過認真的、科學的反思,而是采取了全盤吸收和全盤否定的錯誤態度和作法,不得不自食其果。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先于我們進入現代化進程,其經濟理論也處于一種強勢地位。這就使得人們易于采取一種急功近利的作法來對待。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發展,因而把握不了它的真髓精義,不是拾起了它的皮毛,就是揀到了它的糟粕,更無法用其解釋和解決中國的經濟問題?,F代經濟學派別林立,每一學派都有自己的特殊角度和獨到的貢獻,也有自己的片面性,就是目前處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經濟學,其完全信息、完全競爭的假定與現實經濟生活相去甚遠,其片面性也更加明顯。但是,各個學派之間爭論、批評和交流,也促進了它的不斷發展。因此,對現代經濟學的反思要從尊重和理解出發,在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發展的基礎上,博采各家之長,破除門戶之見,作好創造性解讀和批判性吸收工作。
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濟學傳統和精神的反思也是一個重要的任務,這就需要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個全面而又深刻的把握和理解。目前經濟學界的同仁,國學基礎普遍很差,通古博今者了了,有的抱著民族虛無主義態度,也有的取民族優越主義作法,使得中國經濟學的探索和發展脫離了自己的土壤。對傳統文化進行反思,需要的是科學的重新闡釋,作好創造性地轉化工作,使之成為中國經濟學的寶貴資源和前進的基礎。
總之,要做好經濟學和社會科學的反思,需要一代會通中西、會通古今、會通文理的專家學者,需要對我們的教育來一番根本的改造。
經濟學理論的反思本身就是經濟學學術實踐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與經濟學實踐的反思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為,在經濟學理論上出現的種種問題,都可以在經濟學家的學術實踐中找到它的根源。
對經濟學家學術實踐的反思,首先需要對中國經濟學家的生存條件和社會狀況有一個恰當而清醒的認識。隨著經濟發展和經濟改革成為中國社會生活的中心,中國經濟學家的社會地位似乎有了很大的提高,行動的自由度似乎很大,有的成為某個政府部門的顧問,有的成為某家公司的高參,今天這里請去開會,明天那里邀去座談,經濟學家的自我感覺也不錯。其實非也,這只是經濟學家的一種錯覺。經濟學家的社會地位與其他科學工作者的狀況無實質差異。從歷史上來看,學問特別是社會科學學問,主要是有閑階級酒足飯飽之后用以消遣的事情,其繁榮發展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今天,如果僅靠工資生活,經濟學家也許離貧困線并不太遠,很多人在思考學問的同時,不得不為生計籌謀。很多人其所以不得不去從事那么多的社會應酬,也與此有關。如果不能過上一種體面安定的生活,對于大多數學者來說,學問之事也許有些太奢侈了。另一方面,社會又對經濟學家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包括政治宣傳、政策咨詢、經營策劃等),似乎經濟學家都可以提供現成的答案;經濟學家意咨氣使,高談闊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似乎思想可以自由騁馳,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人牽著鼻子走。這一切就造成了經濟學家個人的無意識和學術的無意識。無論研究對象的構建,還是理論結論的提出,上述的一切都會滲入其中,發揮作用,因此,經濟學家的真正自由是非常有限的,這也許還不是一個造就大學問家的時代。經濟學家需要對自己生活的社會條件作出認真的反思,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和行動自由。
篇9
區域經濟學;范式演進;應用拓展
一、區域經濟學理論范式的特征
就本體論而言,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為經濟活動的空間因素。在主流經濟學家的推崇之下,在區域經濟研究后期,基于杜能模型的研究范式逐漸脫離開來,其中本體論對個體動機予以了強調。首先,它對物品稀缺性假設與理性人假設進行了建立,并基于消費者與廠商的均衡,對獲得最終的市場均衡狀態進行了分析。在近代主流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構建中,經濟對象的微觀均衡分析受到了廣泛關注。就認識論而言,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是區域經濟學關注的重點,規范主義的哲學思想并沒有得到重視。起初,在區域經濟學中,理論體系構建并得到重視,觀察的重點對象主要為經濟活動的空間特征描述。以韋伯的工業區位論為例,起初是針對企業選址問題,其特點表現為基于問題導向的實用主義。在經驗研究的結論應用之下,在城市規劃和區域發展規劃中區位論與區域科學得到了有效運用,這與區域經濟學的實證主義與實用主義哲學基礎的聯系十分緊密。就方法論而言,描述性的研究與經驗驗證是區域經濟學的主要方法,其研究主要涉及到空間經濟特征的描述,在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也基于計量分析與統計學的歸納法為主。經濟總量指標與空間區位的關聯性是區域經濟學的重點,基于此對區域政策進行調整。在特定空間上,產業的集聚是區域經濟學的觀察對象,在經驗研究之下,對產業聚集與空間變量的關聯進行探索,然而這種集聚的個體動機與總體趨勢間的內在關聯卻沒有得到解釋。而這種聯系是主流經濟學所強調的內容,同時區域政策的實施效果也與其有著密切聯系。主流經濟學對理論演繹有著高度關注,并意圖基于精煉模型對經濟運行整體現象潛在的個體理性動機進行揭示,計量分析基于理論演繹實施,換言之計量研究就是驗證理論假設,然而計量研究并非理論假設的直接來源。站在市場經濟系統整體認識的角度來看,經濟系統在主流經濟學之下向不同部分進行了劃分,然而這些部分之間又有著密切的聯系與關聯并組成一個體系,具有自我調節能的能力。換言之,基于主流經濟學的市場經濟的特征表現為自組織性,因此個體選擇成為了關注重點。就傳統意義而言,基于區域經濟學的區域經濟系統能夠對其組織系統加以運籌,因此整體布局與結構的優化成為的關注重點,然而其運籌結構并非完全符合個體理性。
二、區域經濟學理論范式演進
以杜能對區域經濟學理論的研究成果為例,杜能對位于均質平原上的孤立國進行了假設,其中制造品有中心城市供應,食品供給則由城市四周土地承擔;孤立國內各區域具有相同的自然條件與運輸條件。杜能提出生產地與市場距離成為農場利潤最大化的主導因素,同時也影響著農業經營規模,成本與運費的償還必須與追加的投入要素的邊際收益對等。基于一定的耕作成本,與城市的距離與追加運費、邊際產量償付量成正比,與生產規模擴大的可能性成反比。杜能對農業圈層理論進行創建,并認為差級地租為各區域農業布局的最優類型。杜能通過理論化與體系化形式驗證了空間摩擦對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在其他研究領域中,這一理論體系與研究方法也得到了推廣與應用?;趨^域經濟學理論的空間成為了經濟物品,并且在經濟活動中發揮著基礎作用,杜能對區域經濟學發展的重要性分析具有雙重性,與之后其他研究成果相比,其相關性與普遍性也更強,可見基于杜能的經濟思想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然而在其思想提出后的一個多世紀,業內并沒有對其予以重視。薩繆爾森則基于杜能的理論創建了空間市場均衡模型。在艾薩德的努力之下,主流經濟學中逐漸接納了區域經濟學,并實現了杜能理論與均衡分析的有機結合。
三、區域經濟學的應用拓展
1.基于主流經濟學的區域經濟學解釋力更強
在上世紀90年代,區域經濟學在主流經濟學的推進之下取得了重大突破,換言之,區域經濟、經濟地理、經濟發展理論等學科的研究范式逐漸朝著集中化的方向發展,對于未來區域經濟學的發展而言意義重大。而區域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工具則包括比較優勢、區域經濟稟賦、運輸條件、地理幾何分析等等,然而基于發散下的理論范式中,這些理論的發散性十分明顯。對于一個共同的理論支點中,這些理論工具無法得到整合與歸結,這使得區域經濟學整體看上去并非精密的儀器,而是一個“工具箱”。當“問題區域”出現在國家經濟中時,那么建立在空間分析基礎之上的區域經濟學則無法對其進行解釋,在人們在探索中不得不回到主流經濟學的“零維”空間中時,那么區域經濟學將會停滯不前。在區域經濟學研究結論中,在主流經濟學的整合之下使得其范式轉化得以實現,進而基于具有整體性的理論框架來解釋區域差異、產業集聚。事實上,經濟是社會全體成員個體決策之下誕生的。在傳統研究中,區域經濟學的規劃性特點十分突出,換言之就是通過規范經濟學對最優模型加以定義,然后對區域發展目標進行確定,同時在經濟發展中也強調了政府干預的方法。然而,與政府規劃相比,個體理性選擇的綜合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基于此就難以作出合理解釋,進而導致上世紀70年代之后區域經濟學的發展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
2.區域經濟學對經濟政策供給產生的影響
區域經濟學的一大特征就在于“政府干預”。區域經濟學在我國的應用中,區域經濟發展與規劃十分突出,“問題區域”逐漸成為國內區域經濟學的主要應用范圍。由于對問題的解釋缺乏根源性,不管采用的技術與方法如何,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或區域問題的診斷的針對性與目的性并不強。究其原因,就在于區域經濟學的政策建議并沒有得到認可,這一點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尤為突出,政府在經濟中的干預作用十分明顯,一般這是受到規劃模型中企業理性選擇動機缺失造成的,在政府干預之下,市場結構、規模報酬等發揮變化,使區域經濟均衡狀態遷移的預見性不夠準確,政府干預效果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狀態。站在政府對經濟政策加以干預的角度來看,與主流經濟學相比,區域經濟學并沒有太大的差異。一般情況下,區域經濟學是以區域經濟為主要對象,這一點在建立在區域經濟稟賦的基礎之上的產業結構規劃十分突出,然而相關的政策手段并不明確,缺乏系統性。主流經濟學則站在微觀的角度來調整市場參數,以此實現對企業決策的限制,這顯然已經屬于經濟規制。從中不難發現,當主流經濟學的理論范式引入了區域經濟學的研究成果,那么就邏輯而言,區域經濟學與主流經濟學中的產業組織理論、經濟規制理論等分支學科的一致性就得到體現,就政策供給而言,在理論方面的選擇上就變得更加豐富。
3.與主流經濟范式趨同的啟示
主流經濟學理論范式引入區域經濟學,能夠提高經濟問題分析的全面性。區域經濟學的應用范圍得到擴展,并不在單純的針對區域經濟問題的對策性研究,建立在主流經濟學理論范式的基礎之上的制度機制、市場競爭、社會運行以及要素共享機制都能夠通過區域經濟學得到合理解釋,進而使區域經濟規劃的合理性與全面性得到提升。傳統單一的運輸成本與比較優勢分析餓逐漸向區域經濟的全方位“掃描”轉化。就理論體系而言,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已經趨于嚴整,主流經濟學理論主干及其分支學科的理論范式逐漸得到統一,鑒于此,就邏輯而言其一致性得到體現。實踐表明,這一理論體系的生命力與包容性十分突出,在主流經濟學范式與區域經濟學趨同的背景下,在區域經濟學中,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成果逐漸得到有效運用,對于學科的發展而言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與意義。
四、結束語
在區域經濟學理論范式演進中,我們不難看出區域經濟學的發展進程與趨勢。在國內,區域經濟學研究也可以向“范式”進行整合與歸結,而研究基礎與方法的不同則會引發區域經濟理論的相關爭論。基于區域經濟學研究的主流經濟學范式的補充,為人們對區域經濟運行規律的觀察與分析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顏飛,羅永剛.區域經濟學理論范式演進與應用拓展[J].財經問題研究,2008,(8):24-30.
篇10
就方法論而言,描述性的研究與經驗驗證是區域經濟學的主要方法,其研究主要涉及到空間經濟特征的描述,在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也基于計量分析與統計學的歸納法為主。經濟總量指標與空間區位的關聯性是區域經濟學的重點,基于此對區域政策進行調整。在特定空間上,產業的集聚是區域經濟學的觀察對象,在經驗研究之下,對產業聚集與空間變量的關聯進行探索,然而這種集聚的個體動機與總體趨勢間的內在關聯卻沒有得到解釋。而這種聯系是主流經濟學所強調的內容,同時區域政策的實施效果也與其有著密切聯系。主流經濟學對理論演繹有著高度關注,并意圖基于精煉模型對經濟運行整體現象潛在的個體理性動機進行揭示,計量分析基于理論演繹實施,換言之計量研究就是驗證理論假設,然而計量研究并非理論假設的直接來源。
站在市場經濟系統整體認識的角度來看,經濟系統在主流經濟學之下向不同部分進行了劃分,然而這些部分之間又有著密切的聯系與關聯并組成一個體系,具有自我調節能的能力。換言之,基于主流經濟學的市場經濟的特征表現為自組織性,因此個體選擇成為了關注重點。就傳統意義而言,基于區域經濟學的區域經濟系統能夠對其組織系統加以運籌,因此整體布局與結構的優化成為的關注重點,然而其運籌結構并非完全符合個體理性。
二、區域經濟學理論范式演進
以杜能對區域經濟學理論的研究成果為例,杜能對位于均質平原上的孤立國進行了假設,其中制造品有中心城市供應,食品供給則由城市四周土地承擔;孤立國內各區域具有相同的自然條件與運輸條件。杜能提出生產地與市場距離成為農場利潤最大化的主導因素,同時也影響著農業經營規模,成本與運費的償還必須與追加的投入要素的邊際收益對等?;谝欢ǖ母鞒杀?,與城市的距離與追加運費、邊際產量償付量成正比,與生產規模擴大的可能性成反比。杜能對農業圈層理論進行創建,并認為差級地租為各區域農業布局的最優類型。杜能通過理論化與體系化形式驗證了空間摩擦對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在其他研究領域中,這一理論體系與研究方法也得到了推廣與應用。
基于區域經濟學理論的空間成為了經濟物品,并且在經濟活動中發揮著基礎作用,杜能對區域經濟學發展的重要性分析具有雙重性,與之后其他研究成果相比,其相關性與普遍性也更強,可見基于杜能的經濟思想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然而在其思想提出后的一個多世紀,業內并沒有對其予以重視。薩繆爾森則基于杜能的理論創建了空間市場均衡模型。在艾薩德的努力之下,主流經濟學中逐漸接納了區域經濟學,并實現了杜能理論與均衡分析的有機結合。
三、區域經濟學的應用拓展
1.基于主流經濟學的區域經濟學解釋力更強
在上世紀90年代,區域經濟學在主流經濟學的推進之下取得了重大突破,換言之,區域經濟、經濟地理、經濟發展理論等學科的研究范式逐漸朝著集中化的方向發展,對于未來區域經濟學的發展而言意義重大。而區域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工具則包括比較優勢、區域經濟稟賦、運輸條件、地理幾何分析等等,然而基于發散下的理論范式中,這些理論的發散性十分明顯。對于一個共同的理論支點中,這些理論工具無法得到整合與歸結,這使得區域經濟學整體看上去并非精密的儀器,而是一個“工具箱”。當“問題區域”出現在國家經濟中時,那么建立在空間分析基礎之上的區域經濟學則無法對其進行解釋,在人們在探索中不得不回到主流經濟學的“零維”空間中時,那么區域經濟學將會停滯不前。在區域經濟學研究結論中,在主流經濟學的整合之下使得其范式轉化得以實現,進而基于具有整體性的理論框架來解釋區域差異、產業集聚。
事實上,經濟是社會全體成員個體決策之下誕生的。在傳統研究中,區域經濟學的規劃性特點十分突出,換言之就是通過規范經濟學對最優模型加以定義,然后對區域發展目標進行確定,同時在經濟發展中也強調了政府干預的方法。然而,與政府規劃相比,個體理性選擇的綜合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基于此就難以作出合理解釋,進而導致上世紀70年代之后區域經濟學的發展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
2.區域經濟學對經濟政策供給產生的影響
區域經濟學的一大特征就在于“政府干預”。區域經濟學在我國的應用中,區域經濟發展與規劃十分突出,“問題區域”逐漸成為國內區域經濟學的主要應用范圍。
由于對問題的解釋缺乏根源性,不管采用的技術與方法如何,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或區域問題的診斷的針對性與目的性并不強。究其原因,就在于區域經濟學的政策建議并沒有得到認可,這一點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尤為突出,政府在經濟中的干預作用十分明顯,一般這是受到規劃模型中企業理性選擇動機缺失造成的,在政府干預之下,市場結構、規模報酬等發揮變化,使區域經濟均衡狀態遷移的預見性不夠準確,政府干預效果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狀態。
站在政府對經濟政策加以干預的角度來看,與主流經濟學相比,區域經濟學并沒有太大的差異。一般情況下,區域經濟學是以區域經濟為主要對象,這一點在建立在區域經濟稟賦的基礎之上的產業結構規劃十分突出,然而相關的政策手段并不明確,缺乏系統性。主流經濟學則站在微觀的角度來調整市場參數,以此實現對企業決策的限制,這顯然已經屬于經濟規制。從中不難發現,當主流經濟學的理論范式引入了區域經濟學的研究成果,那么就邏輯而言,區域經濟學與主流經濟學中的產業組織理論、經濟規制理論等分支學科的一致性就得到體現,就政策供給而言,在理論方面的選擇上就變得更加豐富。
3.與主流經濟范式趨同的啟示
主流經濟學理論范式引入區域經濟學,能夠提高經濟問題分析的全面性。區域經濟學的應用范圍得到擴展,并不在單純的針對區域經濟問題的對策性研究,建立在主流經濟學理論范式的基礎之上的制度機制、市場競爭、社會運行以及要素共享機制都能夠通過區域經濟學得到合理解釋,進而使區域經濟規劃的合理性與全面性得到提升。傳統單一的運輸成本與比較優勢分析餓逐漸向區域經濟的全方位“掃描”轉化。
就理論體系而言,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已經趨于嚴整,主流經濟學理論主干及其分支學科的理論范式逐漸得到統一,鑒于此,就邏輯而言其一致性得到體現。實踐表明,這一理論體系的生命力與包容性十分突出,在主流經濟學范式與區域經濟學趨同的背景下,在區域經濟學中,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成果逐漸得到有效運用,對于學科的發展而言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與意義。
四、結束語
在區域經濟學理論范式演進中,我們不難看出區域經濟學的發展進程與趨勢。在國內,區域經濟學研究也可以向“范式”進行整合與歸結,而研究基礎與方法的不同則會引發區域經濟理論的相關爭論?;趨^域經濟學研究的主流經濟學范式的補充,為人們對區域經濟運行規律的觀察與分析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顏飛,羅永剛.區域經濟學理論范式演進與應用拓展[J].財經問題研究,2008,(8):24-30.
篇11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理論、統計學和數學三者的結合。計量經濟學研究的主體是經濟現象發展變化的數量規律,計量經濟模型描述的是經濟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這就決定了計量經濟研究必須以經濟理論和經濟運行機制作為建立模型的理論依據。此外,由于計量經濟研究過程是將經濟理論與客觀事實緊密聯系起來進行分析,計量經濟研究的結論反過來可以驗證有關經濟理論的正確與否(即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因此,計量經濟的研究成果又可以進一步充實,完善和發展經濟理論。
數理經濟學是一門以數學形式描述經濟變量之間邏輯關系、運用數學符號和公式分析研究經濟現象的學科。數理經濟學與理論經濟學的區別只是表述形式不同,所以,有人稱之為“理論上的空盒子”。但是,數理經濟學對計量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卻有著重大影響,因為它畢竟將經濟關系數學化、公式化了,為計量經濟學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
計量經濟學家在此基礎做了兩點改進,一是在模型中加入隨機誤差項,使模型成為隨機方程。二是利用統計資料和數理統計方法估計出模型的具體形式。所以,計量經濟學時計量經濟研究的基礎,計量經濟學時數理經濟學的具體應用和發展,計量經濟的研究結果在數理經濟學的“空盒子”中填上了實際內容。
一、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科學性的研究
討論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科學性,必須回答如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計量經濟學的哲學基礎問題。廣義的或者說完整的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并不是一般認為的“只能檢驗,不能發現”,而是一個能夠作出科學發現的研究全過程。計量經濟學模型不是有人認為的“是歸納的”,模型設定階段的演繹與模型檢驗階段的歸納相結合,構成了完整的、辨證的計量經濟學模型的認識論。
2.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體系的內在一致性問題。現代計量經濟學包括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微觀計量經濟學、非參數計量經濟學以及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等相對獨立的分支。它們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內在一致性,是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是否具有科學性的重要體現。從計量經濟學模型發展的角度,論述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科學性。
二、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的統計學基礎研究
與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統計學基礎相關的專題有3個,即模型類型設定對數據的依賴性、模型隨機擾動項的源生性和假設檢驗的不對稱性?!坝嬃拷洕鷮W模型對數據的依賴性”全面地論述了計量經濟學模型與數據的關系。從計量經濟學模型類型選擇、總體回歸模型設定、模型估計和模型應用等方面分析了數據的作用,強調了模型對數據的依賴性。具體包括,計量經濟學應用模型的類型依賴于表征研究對象狀態的數據類型,不同類型的數據,必須選擇不同類型的模型。
從檢驗對象的角度,計量經濟學中的假設檢驗大體分為四類。一是關于模型設定的檢驗。二是關于分布的檢驗。三是關于樣本數據的檢驗。四是關于模型結果的檢驗。從檢驗方法的角度,計量經濟學中的假設檢驗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非嵌套檢驗。在非嵌套檢驗中,既設定了原假設,又同時設定了備擇假設,檢驗一次完成。絕大多數假設檢驗都采用非嵌套檢驗。一類是嵌套檢驗。在嵌套檢驗中,只設定了原假設,沒有明確的備擇假設,檢驗非一次完成。當原假設被拒絕,需要設計進一步的檢驗。
假設檢驗中充滿著不對稱性。假設檢驗的不對稱性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統計意義和經濟意義的不對稱性,屬于經濟學范疇;二是證偽和證實的不對稱性,屬于邏輯學范疇;三是犯第一類錯誤和犯第二類錯誤的不對稱性,屬于統計學范疇。正確理解假設檢驗的不對稱性,對于正確認識和正確應用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設定理論的研究
在經典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應用研究中,直接依據經濟學理論設定總體模型的現象十分普遍,因此經典計量經濟學模型通常被認為是先驗理論導向的。以先驗的經濟學理論作為計量經濟學模型總體設定的導向,至少存在兩個主要障礙。第一,正統經濟學以經濟人假設和理性選擇為其理論體系的基石,任何一種理論都建立在決策主體是理性的和決策行為是最優的基礎之上。而計量經濟學模型總體設定的目的,是建立能夠描述人們實際觀察到的經濟活動之中蘊藏著的一般規律的總體模型,毫無疑問,實際經濟活動既不是“理陛”的,也不是“最優”的。第二,正統經濟學理論強調“簡單”,認為只有簡單的理論才能夠揭示本質。而計量經濟學模型恰恰相反,它強調“一般”,必須將經濟活動所涉及的所有因素包含其中。所以,即使經濟學理論是正確的,也不能據此設定計量經濟學模型,因為它舍棄了太多顯著的因素。所謂“統計檢驗必要性”原則,是對數據關系導向的批評。
計量經濟學模型設定應該遵循“經濟主體動力學關系導向”原則。以經濟主體與環境之間的動力學關系分析為基礎和前提,基于該動力學過程生成的數據,以數據統計分析為必要條件,驗證并確定經濟主體與環境的互動關系,正是計量經濟學總體模型所要界定的因果關系。以這樣的原則設定計量經濟學模型,可以實現先驗理論導向和數據關系導向的綜合。
參考文獻:
[1]李芝倩.應用導向下的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教學之思考.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2).
篇12
由于對“理性”一詞的諸多不同理解,我必須在闡釋“經濟學理性主義”的涵義之前,簡要地把這一解釋按其推理步驟列舉出來:(1)經濟學是英國經驗主義的產物,而不是歐陸思辨哲學的后代。經濟學家必須把自己的理論置于實證研究的基礎上。(2)經濟學是“經世之學”,不是書齋里的學問;經濟學家必須對每日每時發生著的“日常事件”作出解釋,而這些事件的基本描述只能是統計性的,只能是那些服從“眾數原則”的事件。(3)在對所有那些服從“眾數原則”的日常事件起了支配作用的力量中,最重要和持久的兩種力量是:(甲)人的自利本性;(乙)人的宗教傾向。(4)經濟學理性主義堅持人的自利本性是一切經濟行為的(至少是經濟行為研究者的)出發點。這是亞當·斯密(A.Smith)《原富》的核心思想,也是被認為是“經濟學帝國主義”里程碑的貝克爾(G.Becker)1976年著作《人類行為的經濟學看法》的核心思想。
然而,在過去二十年里,人類社會的演進發生了與經濟學密切相關的三大重要變化,迫使經濟學家們(為了使經濟學仍然有存在的理由)必須提出足以解釋這些變化的理論。這些變化是:(1)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的方式、動力、以及相應的政府政策有了極大的改變;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投資而不是物質資本投資,正在成為各國經濟發展和增長的主要動力,人類社會正在進入所謂“知識社會”(汪丁丁,1994)。經濟學家必須解釋由此而來的問題:教育,家庭,婚姻,移民,技術演變路徑,知識產權,…;(2)前社會主義經濟以及非洲和亞洲經濟不發達地區各國普遍向自由市場經濟過渡,而構成這一“過渡”的不僅僅是經濟制度,還有,甚至更主要的是整個社會(經濟、政治、心理、社會組織以及文化結構)的大范圍變遷(汪丁丁,1992)。經濟學家必須(或試圖)解釋發生于這些社會制度文化背景下的、以提高經濟效率為主旨的人們的社會實踐及社會整體變遷過程,必須研究此類問題:新的行為規范的形成,心理偏好的演化,企業家能力的積累,政府的合法性基礎,社會自組織過程,革命與宗教行為,…;(3)首先從發達市場社會里提出來的,并正在成為所有市場社會(發達的和不發達的)不得不思考和處理的“未來學”(關于“市場經濟”的未來)問題,如環境與增長極限的問題(汪丁丁,1991,1997b),經濟學家必須(或試圖)理解這一人類基本生態過程的前景,并研究相關的問題:礦產以及包括“環境”在內的各種可再生資源的“合理使用”,人口代際間的“公平”,對個體“理性”的重新理解,對“人性”本身的重新理解,對“幸福”概念的重新界定,以及與道德和審美問題有關的“權利”界定。這些問題大部分已經超出經濟學傳統的研究領域,但是由于它們的提出或發生是基于上述三個經濟發展方面的問題,人們自然要求經濟學家給出某種經濟學的解釋。
當經濟學家給出某種“經濟學的解釋”時,這一解釋的實質必須是經濟學理性主義的,否則就談不上是“經濟學解釋”。于是,當代經濟學面臨著這樣一個困境:要么堅持經濟學理性主義,但是也許不得不放棄對上述許多重大問題的解釋;要么修正經濟學理性主義,而由此不得不導致對經濟學基礎的懷疑甚至動搖。
對于社會學理論來說,胡塞爾(E.Husserl)畢生與之糾纏而不得解決的哲學問題———“主體性與主體間性”,始終以其社會學形態折磨著社會學家們———“人類行為的私人性與社會性”。古典社會學家們(黑格爾,迪爾凱姆'E.Durkheim,韋伯M.Weber,帕累托V.Pareto)發現了現代社會(道德共識方面)的危機;近代社會學家們(帕森斯T.Parsons,米德G.H.Mead,舒茨A.Schutz,高夫曼E.Goffman)提出各種“主義”(行為主義,功能主義,現象學符號交流主義)以圖解釋社會危機的各個方面;而當代社會理論家們(哈貝瑪斯J.Habermas,吉登斯A.Gid-dens,以及法國學派諸家)則宣稱“本體”消解之后,“社會”(各種制度的集合)本質上應當被理解為在個體與其他個體交往的過程中不斷產生和再生產的“歷史形態”。正如吉登斯以“反唯物主義宣言”姿態宣稱過的那樣,馬克思所說的“人創造歷史,但不能選擇自己的歷史情境”(《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對當代社會的人來說不再有效。當我們轉向當代思想家們從“認識論過渡到新本體論”的視野時,我們無法忽視麥金太爾(AlasdairMacIntyre)的批評:任何理性都是在具體思維傳統之內的理性。就西方傳統而言,至少存在三個不同的思維傳統:(1)亞里士多德傳統;(2)奧古斯丁傳統;以及(3)蘇格蘭啟蒙傳統。此外,有各種各樣的東方思維傳統(印度吠陀學派,佛教,禪宗,伊斯蘭,波斯,…)。處于不同傳統的個體所得出的理性判斷,在許多方面是沖突的,是被處于其它理性傳統中的個體認為“非理性”立場的。因而,在“文化研究”的論域里研究文化沖突固然有意義,卻無法提供給我們整體性的(盧曼式的但不是“設計性的”)解決框架,也許哈貝瑪斯的“交流理性”顯示出最光明的前景。但是正如我在第三節里要討論的,社會交往或博弈過程的“多均衡”可能性使得上述麥金太爾的批評具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至少“多均衡”意味著現代社會的高度不穩定性。于是,在我看來,社會學家們,至少是那些理論社會學家們,不得不像當代經濟學家們(或者理論經濟學家們)一樣,再次追問黑格爾和韋伯反復追問的那個古典問題:什么是理性?
二、經濟學“理性”的涵義
在前述已對經濟學的“理性”涵義做了簡要的推理邏輯的解釋后,在此引述結論性的看法如下:(1)經濟學“理性”的第一個涵義是“人的自利性”假設。這只是一個工具主義(instrumen-talism)的假設。在亞當·斯密那里,人的雙重本性包括(甲)自利性(self-interest),(乙)社會性(socialaffectivity)。因此,在古典經濟學里面原本沒有社會學與經濟學的對立。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奧地利學派的熊彼特(J.A.Schumpeter,其巨著《經濟分析史》最初是為韋伯《社會經濟年鑒》卷一寫的社會學論文)和社會學家韋伯(其主要教授職稱都是經濟學職稱)。但是,對目前最重要的一批經濟學家(例如貝克爾,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艾智仁A.Alchian)來說,人的社會性歸根結底是基于人的自利性基礎之上的所謂“啟蒙了的利己主義”,(theenlightenedegoism)。而人的自利性是生存競爭和社會進化的結果。換句話說,經濟學家觀察到的社會競爭的幸存者都好象是按照“自利原則”行事的人;那些不按照自利原則行事的人已經消亡。(2)經濟學“理性”的第二個涵義是“極大化原則”(也可以表示為“ 極小化原則”)。這是馬歇爾《經濟學原理》所做的貢獻,也是奧地利學派(參閱馮·米塞斯VonMises,《人類行為》)發起的“邊際革命”的結果;它承接著邊沁(J.Bentham)關于“幸福與痛苦”的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道德哲學,同時引進了實證主義的“行為”概念。個體對最大幸福的追求,或等價地追求最小化“痛苦”,導致形式邏輯上的“極大化原則”。這一原則要求“理性選擇”將幸福擴大到“邊際”平衡的程度:個體為使“幸?!痹鲞M一個邊際量所必須付出的努力,相等于這一努力所帶來的痛苦。但是,在馬歇爾(1902年《經濟學原理》第十版的序言)看來,決定人類行為的最基本和最持久的力量是經濟的和宗教的。這一看法已經被現代經濟學遺忘了。在薩廖爾遜(P.Samuelson,1947年版FoundationsofEconomicAnalysis)看來,宗教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可以通過效用函數的參數來反映,從而一切人類行為歸根結底可以由極大化效用函數來解釋。(3)經濟學“理性”的第三個涵義,是每一個人的自利行為與群體內其他人的自利行為之間的一致性假設。這導致了“社會博弈”的現代看法。經濟學由此與社會學面臨著共同的基本問題。
首先討論上述的第一個涵義———自利性假設。在現代經濟學家看來,這一假設,不論是被當成符合眾數現象的假設,還是被看做“工具主義”的假設,都與達爾文進化論和后起的社會進化論以及當代的“社會生物學”有密切的關系,這一關系的核心是:人有動物的求生本能;并且,人的物質欲望大大超出稀缺資源所能滿足的程度。于是發生了與“物競天擇”類似的社會競爭規律。但是現代經濟學家對“自利性假設”的這種看法已經與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發生了相當大的分歧。
英國經驗主義的登峰造極者大衛·休謨(D.Hume)在《人性論》及《人類理解論》中都說過:人是一種特殊的動物;這種動物的高度想象力所導致的種種欲望,大大超出了自然環境所能給予滿足的程度,所以才發生了“財產權利”這件事。在休謨看來,人類社會界定“產權”關系,是為了給每一個個體那有限幸福的來源提供保護,免于他人無限物欲的侵占。休謨關于動物心理學和動物倫理學的論述,其晚年公開表示的“無神論”立場(即以經驗論來檢討“神”的存在性),以及一生堅持的徹底的懷疑論,足以使他成為一百年之后的達爾文思想的先驅。盡管如此,古典經濟學在亞當·斯密(經濟史家認為斯密的國際貿易和貨幣流通理論,以及他的道德哲學,都深受休謨經驗論的影響)那里仍然不具有進化論的形式。斯密在《原富》中闡釋了兩個主要思想:(1)一國勞動總量的年度產出可以大致做為一國國民財富的宏觀度量;(2)人的自利性可以解釋人類社會分工演化的各種形式,以及在此基礎上解釋一切價格(在私有產權制下)的決定過程。其中第一個思想被研究者們公認來源于法國經濟學家奎奈(Quesnay)的“經濟表”(被當時的法國經濟學家譽為與文字和貨幣并列的人類三大發明之一)。斯密的第二個主要思想———人的自利本性做為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據考證分析,應當是受到當時不見經傳的經濟史家孟德威爾(Mandeville)的一本小詩集《蜜蜂傳說》(TheFableofBees)的影響,其中歌詠的是邪惡如何成為維持了蜂巢社會長期繁榮的唯一動力。作者在1714年重印詩集時增加了一倍的篇幅,增加的部分名為《蜜蜂傳說:或私己的邪惡,公眾的福利,以及關于慈善和慈善社團的論文,以及關于社會的本質的探討》;而在1729年又為這本小書增加了第三個部分,是關于蜂巢社會的長篇對話。其中明確提出:“…借了這個故事我要說明的是,人類社會的基礎,既非我們天性中的友愛性情,亦非我們克己所得的各種美德,而是我們在道德世界或自然社會里稱之為‘邪惡’的東西,它是使得我們成為社會性動物的首要原則,是一切交易與就業機會的無一例外的堅定基礎,是它們的真實生命與護持。正是在那里,我們必須去探究一切藝術與科學的真確起源。正是邪惡,一旦消失,我們的社會必然隨之瓦解…”。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以兩個相鄰的篇章分別批判了他的導師哈奇森(F.Hutcheson)關于人性本善和“仁者愛人”的論說,認為其教導中缺少“己愛”(self-love)的成? 鄭灰約懊系巒??摹靶岸瘛憊勰睿?銜?浯砦笤謨諶稀白園?蔽?岸瘛5?牽?摶傻兀?姑芙郵芰嗣系巒??訝說淖岳?勻獻鏨緇岱⒄茍?Φ目捶āVゼ癰绱笱ё雜墑諧【?醚?傻牧煨?、覊簩崊犬敶?鋇彌魎溝俑窶眨ǎ牽?櫻簦椋紓歟澹潁??冢保梗罰賭輟對?弧販⒈磯?倌曛?實鬧ゼ癰绱笱С靄嬪繚侔媲把災興擔骸啊?獠⒉灰馕蹲牛?姑莧銜?說男形?ㄒ壞乇蛔岳?砸?甲擰J率瞪希??牡諞槐局?鰨?兜賴慮椴俾邸肪橢莢諤教幀??樾摹?鑫?賴碌暮?濉??還?楦?岬祝?姑芟嘈牛?歉鱟钅芄岢故賈盞模?釔氈槭視玫模?傭?彩親羈煽康娜死嘈形????僑碩宰暈依?嫻淖非蟆!被瘓浠八擔?頤遣荒芫痛巳銜?姑艿牧⒊∈且勻說淖岳?拘越饈鴕磺猩緇嵯窒蟆J率瞪希?頤欠⑾鄭?姑茉??諑凼鋈說淖岳?宰鑫?緇岱⒄茍?Φ耐?保???懦腥系筆彼嶄窶際忻襠緇岬鬧種趾俠砬疤幔ǚ?傻模??蔚模?緇岬模?賴碌暮臀幕?模鑫??梅⒄溝幕肪場R桓齦嶄沾幼誚躺緇崞裘煞⒍說淖時局饕逕緇幔?鑫??淖雜墑諧【?謾⒂繞涫親雜擅騁桌礪鄣奈賴朗康乃姑埽?蘢勻壞匾?康魅說淖岳?拘裕??皇茄叵?誚檀?車乃到湯春胙鍶說牡賴履諍??nbsp;
斯密對人性所持的雙重態度在現代經濟學家看來是不能接受的。這首先是理論演化的結果:對立假設之間的爭論最終會把對立面推到極端。在近代學術中,這表現為經濟學與社會學的分野———前者日益極端地堅持人的自利本性原則,后者日益極端地堅持社會規范對個體行為的制約原則。此外,理論要求以最少的公理解釋最多的現象。放棄人的“利他性假設”是經濟學必須走的一步。這在1950年初由兩位最優秀的經濟學家完成了。艾智仁是最早提出“自利性”做為一種工具主義假設的經濟學家。有了進化論做理論基礎,艾智仁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在芝加哥觀察從洛杉磯出發向著芝加哥行進的一群賽車,我們不知道它們中途會走哪條路,不知道哪條路上有加油站,從而不知道這些賽車哪些能夠到達終點。但是我們知道,那些到達了終點的賽車必定是選擇了有加油站的路,這些賽車手可以是盲目地選擇路徑,但是那些到達終點的一定是路過了加油站的。所以,我們不妨假設“所有在芝加哥被觀察到的賽車都理性地選擇了有加油站的道路”。這是純粹的工具主義假設,它不一定符合現實。這涉及到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經濟學內部曾經就經濟學研究方法進行過長期的論戰,最著名者如本世紀50年代芝加哥大學的弗里德曼(M.Friedman,因貨幣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對華盛頓大學的西爾博伯格(Silberberg)的爭論(TheMathematicalStructureofEconomics,“導言”)。前者認為經濟理論的基本假設不必受到現實檢驗,但一定要有預測能力。后者則堅持經濟學基本假設應當受到現實檢驗,否則從太陽黑子的周期波動來建立預測經濟周期的理論模型就是合理的了(18世紀大經濟學家杰文斯曾建立太陽黑子變動周期的模型以預測經濟波動)。后來,芝加哥大學法學院的新制度經濟學家科斯(R.Coase,因研究社會生產的制度結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采取了西爾博伯格的立場。
不論如何,弗里德曼的立場是目前主流經濟學家的立場,艾智仁的進化論論據則為這一立場提供了最堅實的辨護。弗里德曼曾經提出一個簡單的隨機模型,證明一個按照隨機游動花錢的、完全非理性的消費者最終(如果能夠生存下來被經濟學家觀察到的話)會被迫在預算線與無差異曲線的初點上停下來。這說明我們可以工具性地假設一切消費者都是效用最大化的消費者。這樣,從進化論的論據出發,經過上述重要的方法論轉折,經濟學理性主義提出了“效用最大化”假設,或更一般的“極大化原則”。在數學表述上,“最大化”不同于“極值”;后者只是最大化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極大化原則使經濟學家可以建立理性行為的數學描述,并且提出定量命題用于經驗檢驗。所有這些命題都是從基本假設推導出來的,從而都是經濟理論為“真”的必要條件。如果我們堅持西爾博伯格的立場,那么我們的經濟理論就不僅僅是工具性的。因為,如果我們要求理論的基本假設與現實經驗相符合,那么從理論導出的各種命題就是對現代世界的正確描述(除非人類思維的邏輯不符合現實世界的邏輯);在這里,一切命題(只要推導邏輯正確)都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只不過有的命題尚未從“現實可能”變成現實。主流經濟學的認識論基礎僅僅要求理論有好的預測能力。你可以觀察太陽黑子,只要你能夠準確預測經濟波動。這種認識論立場包含著深刻的經驗主義意識,或者,我可以說,包含著深刻的“懷疑論”意識,即懷疑一切牛頓式的、企圖構造宇宙結構的理論努力。這種經驗主義堅持認為人類理性頂多只能從統計方法來預測未來,至于統計關系后面隱藏著的構造關系,那是永遠無法確切地認知的。這不是說主流經濟學沒有理論,正相反,主流經濟學充滿著各種理論,各種以精確數學描述的經濟理論。但是,所有這些理論都是“工具性”的,與現實經驗相比,都必須處于被檢驗的和可以隨時修改或放棄的地位。芝加哥學派的這一立場使得主流經濟學當代文獻中,除了數學模型以外,還充滿了統計數字和模型檢驗過程。從亞當·斯密的人性假設,到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工具主義立場,這一轉折(通過“極大化”原則)造成了數學工具在經濟學中廣泛應用的可能。
篇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1001602
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30年。身處中國紛繁蕪雜的經濟社會中,各種經濟現象光怪陸離、引人入勝。經濟工作者如何探明這些復雜經濟現象背后所蘊含的一般性經濟規律,以及是否能借用對已有經濟事實的分析來預測未來經濟發展趨勢,這都成為我們研究經濟學方法論的出發點。
1 經濟學方法論內涵及范疇
經濟學方法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經濟學方法論指論證經濟學理論正確的某種原則,廣義上則包含著什么是科學的經濟學理論、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理論創新的方法論。具體來講,西方學者研究經濟學方法論主要圍繞對一個核心問題的回答,即如何衡量與選擇經濟理論。換句話講,有無一套標準來區別開“科學的”與“非科學的”理論?如果有,用什么標準?或者如何從所有理論中鑒別出哪種是“最好”的。現實意義上,這套標準就成為經濟學家在建立與發展理論時必須遵守的方法規則。
經濟學本質上屬于社會科學,是經濟學家面對經濟理論難以消解的現實,試圖提出自己的嘗試性解釋,也是作者的主觀認識對客觀現實的一種認識和把握。經濟學方法論在其發展過程中深受西方科學哲學的影響。亓學太認為,經濟學方法論屬于哲學的認識論范疇,主要探討經濟學知識的性質、認識論地位以及獲得途徑等問題。嚴格意義上講,方法論屬于哲學的范疇,經濟學方法論為經濟理論構建提供了方法上的哲學觀,即方法論哲學。張五常認為,“經濟學方法論”應叫“科學的方法”,“因為科學方法論在經濟方面與其他科學是相同的,所以要籠統地說一說,不應該分門別類”,“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因而適用于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均適用于經濟學研究。
2 西方經濟學方法論的階段劃分以及主要思想
針對西方經濟學方法論階段劃分的問題,國內學者并無統一的看法,傅耀按照科學方法論的內在邏輯將西方經濟學方法論的演進分為四個階段,即前實證主義階段、實證主義階段、證偽主義階段和歷史主義階段。亓學太則以20世紀70年代為界,將經濟學方法論劃分為兩個時期,即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方法論研究的興起與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繁榮時期。以下以傅耀的四階段劃分法來了解各時期的主要經濟學方法論思想。
2.1 前實證主義階段
前實證主義階段的經濟學方法論是一種不定型的、樸素的、自發的階段,還處于朦朧的狀態,但這一階段的經濟學方法論啟迪了人們思想的火花。例如重商主義和重農學派的現象描述法和科學抽象法已經初露端倪,而在斯密經濟學說中抽象演繹法和現象描述法得到了系統化的體現。斯密之后,抽象演繹法在李嘉圖和西斯蒙第那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使其漸趨精細化。此后,現象描述法又得到了馬爾薩斯和薩伊的大力發展。
2.2 實證主義階段
實證主義階段是經濟學方法論史上第一個具有較完整理論表現形態的發展階段。比如這一時期,西尼爾將李嘉圖的抽象法發展到當代意義上的假說演繹法的過程中,充當了不可或缺的中介環節。約翰•穆勒把歸納――演繹方法確立為經濟學研究唯一合理的方法,他的方法論可以說是標準實證主義的樣板,但他并不排除抽象法的功能。凱恩斯發展了演繹法并承認歸納法和演繹法有互補作用,他將西尼爾的抽象演繹法與歷史學派的歷史歸納法調和起來,但在原則性的問題上,他仍然是一個十足的實證主義者。羅賓斯擯棄了歷史歸納主義,他指出了經濟學不依賴于倫理上恰如其分的個人評價,他強調抽象在構成特定假設過程中的作用。奧地利學派對特定理論正確性的最終標準歸結于經驗事實表現了強烈的不滿,他們反對方法論的一元性,主張個人主義的方法論,并對將自然科學方法不加批判地運用于社會現象中表現出強烈的憤慨,但是他們自認為是對于西尼爾――穆勒――凱爾恩斯傳統的注釋。
2.3 證偽主義階段
波普爾證偽主義在20世紀70-80年代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經濟哲學界,引入波普爾的科學哲學思想、形成波普爾證偽主義流派的重要學者是哈奇森、布羅格。布羅格與哈奇森在解讀與應用波普爾思想過程中著重吸收了其證偽主義的觀點。他們認為,波普爾的理論是在批判邏輯實證主義的基礎上產生的。邏輯實證主義強調經驗證實是評價選擇理論的唯一尺度。但波普爾否認這種理論,強調“休謨歸納問題”使得達到經驗證實是不可能的,“我們根本無法證實一個理論,即使它在十萬次檢驗中被證實了,沒有人能夠保證它在十萬零一次會繼續被證實。但相反,只要有一次被證偽,我們則完全確信該理論是錯誤的”。因此,評價選擇理論“不應當根據邏輯客觀主義所主張的‘證實’而應當根據它能否可被‘證偽’”。
在證偽主義傳統中還有部分學者堅持拉卡托斯的科學思想。拉卡托斯是波普爾學說的追隨者,但他對杜恒-硅因論題(Duhem-Quine thesis)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他主張理論檢驗是比較性的而非絕對性的。當理論遇到經驗窘境時,理論家總是試圖對其進行修正??茖W的修正必須能夠產生可檢驗的引申結論。如果新的理論部分性地被證實了,說明修正是“經驗前進的”(empirically progressive),我們就有理由舍棄未修正的理論而利用新理論,而不管新舊理論從普遍意義上講是否是正確的。也就是說,評價選擇理論應當以“經驗前進”而不是經驗檢驗的成敗為標準。立足于波普爾傳統,同時發展了庫恩的“范式”學說,拉卡托斯提出“科學研究程序”(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及“硬核”(hard core)等系列概念來解釋理論的普遍結構與發展過程。萊切斯引入拉卡托斯的理論來解釋新古典經濟學。他認為新古典經濟學本質上是一個研究程序,其基本前提與假定雖然被質疑但卻仍占據主流,這種事實可以用“硬核”來解釋(這些基本前提與假定正是新古典研究程序中的“硬核”)。但多數經濟哲學家對拉卡托斯的理論持批判態度。他們否認主流經濟學研究有什么“硬核”,而且對新古典經濟學的發展取得了所謂的“經驗前進”也表示懷疑。
2.4 歷史主義階段
歷史主義經濟學方法論經歷了從舊歷史學派到新歷史學派、制度經濟學到新制度經濟學的變遷。但在主流經濟學派眼里,都被視為異端而加以排斥。制度學派與新制度學派的經濟學家們在構建他們的理論體系時,尤其是制度經濟學,更多地專注于從歷史資料的歸納中總結出帶有一般性的規律,因為他們對實際歷史的看法就持有這樣一種歸納主義態度。無論制度經濟學派還是新制度經濟學派,都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緊密的學派,十分類似于肇始于庫恩的科學哲學中的歷史主義傳統,他們遵循著共同的范式,形成一個穩定的“科學共同體”。這種特點在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中體現的更加明顯。正是科斯、威廉姆森、阿爾奇安、德姆塞茨、諾斯以及張五常等學者的共同努力,圍繞著“交易費用”、“產權”、“制度變遷”這幾個核心概念,盡管他們之間的許多著作存在著很多方面的差異,但它們都有著共同的內在一致性。
3 經濟學方法論對經濟學研究工作的啟示
經濟學方法論應該是無地域和國家界限的,并不存在獨立于他國的經濟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那么西方經濟學方法論以及現代經濟學的某些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給予我國經濟學研究工作者啟示在于:
3.1 “常無”心態面對經濟現象
林毅夫認為,任何現有的經濟學理論都是經濟學本體,也就是一個理性的人,在一定的前提條件之下所做選擇的一種因果關系的描述。對于任何現有的理論,都應該將其視為可能對、可能不對的“前識”。在解釋一個現象的時候,要以“常無”的心態,從現象本身出發,去發現誰是決策者,他面臨的限制條件和可能有的選擇是什么,說明他為何在這些條件下,做了我們觀察到的選擇。
3.2 理論構建是一個往復循環過程
林毅夫(2001)談到,我們學習現有的理論,最重要的是要學習有成就的經濟學家是如何構建理論的,學習著名的經濟學家的思維方式,以及從經濟現象中抽象出關鍵限制條件的能力。關于構建理論方面,他給出了建議:第一,在建立經濟學的理論時必須對所研究的問題和給定的條件有明確的定義;第二,方法論規范化的第二個要求是嚴格檢驗那些依照這個理論的邏輯推演產生的推論是否與所要解釋的經驗事實相一致。如果不一致,這個理論就必須受到修正或擯棄。從而更進一步去了解經驗現象,再根據經驗現象構建一個可以解釋這個現象的理論??梢钥闯?經濟學理論的構建過程是一個從“定義提出假設假說借用分析工具驗證假說”的往復循環的過程。
3.3 解釋現象的理論越簡單越好
對于如何構建的問題,張五常也提出了看法,他認為“事實是不能解釋事實的”?!爱斒聦嵅荒芙忉屖聦崟r,就要有一點理論,并且加上些條件上去,然后來解釋這個事實??墒墙忉屵@個事實的理論是有系統的”。他提出“解釋現象的理論越簡單越好”。從整個科學方法來說,一個極端是套套邏輯,另一個極端就是特殊理論,理論分析應該從一個極端開始或者從另外一個極端往中間走。套套邏輯一般性非常強,但是沒有內容;而特殊性是在很特殊的情況下可以用,因為加入的限定性條件太多,其結論是沒有可能錯的,但也正是其過多的條件限制,使特殊性理論失掉了一般性,這樣的理論也就失去了意義(張五常 2002)。理論是信息節約的工具,一個理論應該用越少的假設解釋越多的現象(林毅夫 2004)。
3.4 理性使用數學工具
西方經濟學理論研究經驗表明,數學工具在分析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引致了實證主義與規范主義之間的現實鴻溝。但是,我們應正確對待數學這個工具,如果僅僅追求數學模型的復雜和艱深,而忽視了理論是用來解釋經驗現象的,那么一旦數學模型的推論和經驗現象不一致,這樣的模型充其量只是數學游戲,不能稱為經濟理論(林毅夫 2001)。但同時,數學又是個很好的工具,我們應該讓數學為我們的經濟學研究服務。
參考文獻
[1]林毅夫.關于經濟學方法論的對話[J].東岳論叢,2004,25(5).
[2]亓學太.當代西方經濟學方法論的演進與評介[J].社會科學戰線,2006,(3).
[3]張五常.經濟學方法論[J].社會科學戰線,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