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全科醫療質量的概念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我國全科醫學的發展歷程
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正式地提出了全科醫學的概念。1989年11月第一屆國際全科醫學學術會議召開并成立了北京全科醫學會,首都醫科大學成為首家全科醫生培訓中心,并于2000年7月成為衛生部直屬的第一個全科醫學培訓中心,廣泛覆蓋建立了全國范圍的培訓網絡。與此同時,各職能部門協調運作共同制定了全科醫生任職資格和晉升條例,至此,我國的全科醫學步入正規渠道。總理于2011年6月22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出“建立全科醫生制度”,會議要求在2012年使每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農村鄉鎮衛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醫生。經過幾年的努力,形成統一規范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3個合格的全科醫生。
3全科醫學的特點
“以人為中心”是全科醫學的服務理念,其特點包括以下幾方面:(1)對病人要進行綜合、持續并具有個體化的照顧,最大化的協調、利用一切有利于病人康復的資源。(2)強調早期發現并處理疾患;強調預防疾病和維持健康。(3)增強全科醫生的責任感,加強對被服務者的長期照顧。由此可見,全科醫生必須具備綜合性的知識,包括醫學及醫學以外的行為科學、社會學、人類學、倫理學、文學、藝術學等,以及高尚道德及情操、豐富的生活經驗、卓越的管理才能、執著的科學精神,進而更好的服務于患者,更加體現醫學的公益性。
篇2
1.2日本全科醫療服務特點
日本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建立了覆蓋全體國民的醫療保險制度,為日本國民提供了便捷、高品質、價格便宜的醫療服務[5]。日本醫療服務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日本社區醫療服務體系。日本社區醫療服務有以下特點:一是小而專的專科醫院多,專科診所聚集在社區并配備齊全,基本代替全科社區醫療,提供專業水平的社區醫療服務。二是社區衛生服務法律體系完善,國立、公立醫院參加指導社區衛生服務,健康保險制度與社區衛生服務有機結合。三是日本的老齡化嚴重,老年保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尤為重要,極其重視老年人保健設施的建設和發展。因此,家庭醫療在日本尚未得到社會普遍認同,家庭醫療的概念及范疇界定還不嚴格。不過,隨著近幾年家庭醫后期研修項目的規范化,日本家庭醫學會的會員人數逐漸增加,年輕的家庭醫人數也在不斷增加[3]。日本的家庭醫服務對象包括成人、老年人及兒童,但不包括婦產科的醫療服務內容。在待遇方面,家庭醫的收入不低于甚至超過某些醫院的其他專科醫生,但社會對其的尊重度遠低于醫院的其他專科醫生。
2中國全科醫學的教育模式
全科醫學的概念從20世紀80年代末正式引入中國后,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1999年衛生部召開的全國全科醫學教育工作會議,標志著我國全科醫學教育工作正式啟動。現階段我國全科醫學的培養模式主要方式有學歷教育、畢業后教育、成人學歷教育、崗位培訓(轉型教育)和繼續教育等幾種模式。在醫學院校發展全科醫學教育,既可促使更多的醫學畢業生去從事全科醫師職業,增加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數量,又能提高現有全科醫師的質量,是社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安徽醫科大學屬于全國成立全科醫學系、培養全科醫生較早的高校之一,省、校兩級高度重視全科醫學專業學科的建設,2011年,學校根據安徽省的實際情況和相關國家的政策,招收86名全科醫學專業學生進行免費的“訂單模式”培養,并合理設置課程體系。希望這種訂單模式能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培養出一批“上得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全科醫生,解決目前全科醫生緊缺的困境,早日實現新醫改所提出“小病進社區,大病去醫院,康復回社區”的目標。
3思考與建議
由于我國和日本日均面臨日漸嚴重的老齡化問題,在基礎衛生服務改革及發展等方面,所面臨的問題有諸多相似之處。在日本和我國,全科醫學起步相比西方發達國家晚,屬于新興學科,探索和發展要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建立達到全球標準的全科醫療服務。分析我國與日本的全科醫學發展過程,可以借鑒以下幾個方面。
3.1提升全科醫學在醫學領域中的地位
近年,隨著日本政府的大力倡導,規范化的培訓,涌現越來越多的年輕的全科醫生。此外,公眾逐漸對全科醫療服務的理解,意識的轉變,全科醫療服務逐漸被更多的專科醫生和公眾所接受[7]。因此,要切實發展全科醫學,必須提升全科醫學的地位,強調公眾對全科醫學認識的重要性,以提升醫患兩個群體對該學科的理解度為立足點。
3.2改進全科醫學教育與教學方法我國可引進
社區導向醫學教育(community-orientedmedicaled-ucation),在醫學本科教育中促進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將基礎課程與臨床科學有機整合、安排社區見習或實習。其目的不僅在于增加醫學生社區醫學的知識和技能,而且便于運用整體醫學的臨床思維模式解決健康問題,能更好地適應衛生保健服務[8]。
3.3加強全科醫學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建設
直接影響著全科醫學的教學質量,是整個教育體系中最為關鍵的一環。日本國內大中型醫院及大學附屬醫院均設立綜合診療科,除提供綜合的醫療服務外,還承擔當地社區醫療的協調工作和對全科醫生的培訓。而我國目前醫院中集醫療、教育和培訓于一體的全科醫學科仍然很少,特別是師資結構和質量上的缺陷、理論教師和專科專家為師資隊伍的主體、經過長期歷練經驗豐富的社區醫生很少的現象,已經成為全科醫學和社區衛生服務發展中一個嚴重的瓶頸問題[9]。全科醫學師資隊伍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應該推動全科醫學教育由“學院式”向“學徒式”過渡。以培養臨床技能為重點,提高全科受訓學員的實踐能力,以適應全科醫療服務的需求。
篇3
1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藥學服務是患者的需求
隨著醫療保險政策逐漸向社區傾斜。以北京為例,從2010年二季度開始,北京社區報銷比例將由原來的70%提高到90%,將吸引越來越多的居民到社區就醫。但是在就醫人群中,絕大部分都不懂藥理知識,治療疾病用什么藥怎樣使用都是由醫生決定,病人往往處于被動地位,無法判斷醫生用藥是否安全有效。[2]開展藥學服務有助于滿足病人了解自身治療狀況的需求。
社區就診人群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較大,2001年4月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65歲及以上人口為8811萬,占總人口的6.%%,標志我國已進入“老年型’,國家。[3]藥物治療是老年人疾病防治的主要手段。大部分老年人由于文化程度、自身習慣等諸多因素,對藥學服務的概念以及合理用藥、用藥安全等藥學服務內容不甚了解;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生理特點及易并發疾病,在藥物的選擇、配伍、使用等方面更需要專業人士進行指導。關于老年人合理用藥問題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社區開展藥學服務可以減少老年人用藥后不良后果,提高用藥依從性和治療效果,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2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藥學服務是社區臨床醫生的需求
社區臨床醫生被稱為“全科醫生”。英國皇家全科醫學院對全科醫生的定義是:在家庭、診所或醫院里向個人和家庭提供人性化、初級、連續性醫療服務的醫生。在我國,全科醫生要承擔承擔的責任是向個人、家庭與社區提供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六位一體”的基層衛生服務。
隨著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的快速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不斷建立,全科醫生的數量需求也越來越大。2010年4月1日,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聯合《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其中提出從2010開始3年內培養6萬名全科醫生,到2020年,通過多種途徑培養30萬名全科醫生,基本滿足“小病在基層”的人力支撐要求。由此可見國家政策對于全科醫生培養的傾斜,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目前全科醫生的缺口很大。社區醫療服務人數少、工作量大使得社區醫生無暇針對患者用藥安全、注意事項等提供全面的藥學服務。目前我國的社區醫療工作者中有大部分部分是之前服務在各科室的專科醫生轉做全科,只有小部分是由醫學院校系統培訓出的全科醫生,在工作實踐中,由于所學知識、專長及時間的局限,不能完全掌握各種的用藥知識。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深入開展藥學服務不僅可以滿足患者合理用藥的需求,同時也可以彌補社區醫療工作者自身無法為患者提供全面藥學知識服務的不足,切實落實基層醫療機構服務于民的職責。
3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藥學服務是社區藥劑人員的職責
藥師,是負責提供藥物知識及藥事服務的專業人員。藥師是藥物的專家,同時是解答市民大眾有關藥物問題的最適當人選。藥劑師負責監察醫生所處方的數種藥物中有否出現藥物相互作用;并根據病人的病歷、醫生的診斷,為病人建議最適合他們的藥物劑型、劑量;指導患者服用藥物時要注意的事項和服用方法。
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大部分藥師的工作范圍在藥房窗口,主要工作職責是管理庫存、調配處方。無論醫院管理人員或是藥師本人都認為照方配藥,把好藥品質量關,就是一個窗口藥劑人員的全部工作職責。長期以來在這種模式的束縛下,藥師自身的職責已經被弱化。臨床藥師是藥學服務的主體,臨床藥學發展的要求和方向希望藥師的工作“以病人為中心”。社區藥師應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藥學管理工作模式、以合理用藥為核心的臨床藥學工作[4],參與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發揮專業專長,為患者切實提供規范、合理、個性化的藥學技術服務,與臨床醫生共同提高社區醫療服務質量。社區藥師有必要走出藥房、走進臨床、深人社區,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臨床、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藥學服務。
在很多美國人眼里,藥劑師就是他們的健康咨詢師,而目前我國公眾對藥師缺乏認識,主要原因是社區藥師技術力量薄弱,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藥學服務需求
4 開展藥學服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需要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社區衛生服務有了飛速發展,社區醫療機構轉制、建立、人員配備日趨完善,患者就診率也有大幅度提高,但就實現“小病去社區,大病去醫院”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為早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建設,除了需要相關政策扶持,各級政府、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社區醫療機構本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技術水平、服務水平,更多實現其職能,吸引就醫人群。利用自身的藥學專業人員的專長或尋求社會資源的支持開展藥學服務,不斷滿足患者用藥所需,可以說是一種提高競爭力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打破傳統醫療模式,使得藥學專業人員一展所長;也可以促使社區整合社會中有益資源為己所用,達到多方共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世芳,辛大衛,張帆.新形勢下社區藥學服務模式的定位與發展[J].齊魯藥事,2007,26(10):604-607.
篇4
The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training in Shanghai
FANG Liu1, ZHANG Kan1*
(1. Shanghai Municipal Health Bureau,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three stage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training in Shanghai since 1990s,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experience of GP training in Shanghai,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and gives the policy suggestions. To establish a team of GP who are willing to “going down, staying down, and making good use of ”, it is not only to lie on the training system itself, but even more important to build the policy environment which is attractive to GP and contribute to their development.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tioners training; progress; challenges
加強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是落實“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 也是保障基本醫療衛生制度覆蓋城鄉居民的重要措施。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六位一體”功能的有效開展依賴于一支高素質的全科醫師隊伍。上海市通過積極探索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不斷推出各項新舉措,加大投入,增加培訓數量,提高培訓質量,全力推進全科醫師培訓工作。
1 上海市全科醫師培訓工作回顧
1.1 全科醫師崗位培訓
自1994年起,針對當時基層醫師全科服務意識淡薄、業務理論培訓機會少的特點,上海市衛生局依托上海職工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根據上海衛生服務的需要開展了全科醫師概念培訓班,主要內容是40學時的全科醫學基本概念,至1996年共培訓500余人。
1997年開始對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臨床醫師進行600學時的以理論為主的全科醫師崗位培訓,使他們能初步適應上海開展全科化綜合醫療服務的需求。培訓主要包括全科醫學概論、臨床診斷學基礎、社會醫學、醫學心理學、老年醫學和康復醫學等科目。
2001年依托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成立了上海市全科醫學教育培訓中心,承擔本市全科醫師培訓的組織管理任務。通過10多年的培訓,本市的社區醫師已基本接受并完成了培訓,成為全國率先達到衛生部規定的“至2005年前完成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工作”目標的省市。全科醫師崗位培訓為本市社區實施全科化醫療服務奠定了基礎,到2005年底,全市街道地段醫院全部轉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3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了綜合性全科醫療服務的試點。
為進一步提高社區醫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在完成以理論為主的全科崗位培訓的基礎上,市衛生局于2004年制定了《上海市社區全科醫師培養三年行動計劃(2004-2007)》,在全國率先啟動了全科醫師的實踐技能培訓,培訓時間為半年。
2007年在完成技能培訓任務的基礎上,按照原定計劃進度啟動了新三年培訓計劃。市衛生局根據參加培訓醫生的職稱和崗位的不同,組織專家分別制定了七個組別的培訓大綱和培訓計劃,實現了個性化和分層次培訓。全科醫師實踐技能培訓工作由區縣衛生行政部門具體組織實施,37所區域綜合性醫院和43所示范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擔了培訓任務。
1.2 全科醫師轉崗培訓
篇5
全科醫生(General Doctor)是執行全科醫療的衛生服務提供者[1]。美國家庭醫療學會(AASP)稱其為"家庭醫生(Family Doctor)",并給出了如下定義:接受過家庭醫療這一范圍較為寬廣的醫學教育培訓的醫生。通常情況下,全科醫生是以門診的形式對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等進行診治,而社區全科醫生還有上門服務的特點。社區全科醫生除了可以為社區人群組織專家會診、協調轉診和體檢等,還可對社區人員進行健康教育,從而提高社區人員的健康防范意識。
目前,我國全科醫生的培養和使用還處于起步階段,與國外全科醫生占醫生總數的30%~60%的情況相比較,我國還相當缺乏全科醫生。而老齡化社會帶來的老年人口保健和醫護照顧等問題,更加大了對全科醫生的需求。建立健全全科醫生制度,形成以全科醫生為主體的醫療隊伍,是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2 在社區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種因血液中葡萄糖過多堆積而引起的慢性代謝性疾病。Yang等[2]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中國,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已接近1.5億,患病率已達9.7%,中國已是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國。然而,由于各種原因,糖尿病患者并沒有得到及時和較好的治療,有數據顯示,只有12%的患者能得到較好的治療[3]。
糖尿病一直是社區防治工作的重點。人們生活習慣的難以改變,使得糖尿病預報工作的難度加大。因此,應重視全科醫生在社區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近年來的研究也表明了全科醫生的確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如:曹靜等[4]通過對65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效果證明了以全科醫生為主體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在降低患者死亡率、并發癥、致殘率的高效性和在降低醫療費用等方面的發展前景。李苑紅[5]通過對接受全科醫生系統管理的8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3 如何更好地發揮全科醫生的作用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全科醫生在糖尿病社區防治中有著重要作用。但現實中,全科醫生的作用并沒有被很好地發揮出來。如何更好地發揮全科醫生的作用呢?
3.1重視改變社區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 糖尿病的發病原因通常與生活方式有關,因此,全科醫生將改變患者的生活方式作為工作的重點內容。在對患者教育的過程中,既要讓患者不斷強化糖尿病防治方面的專業知識,還要讓他們逐步改變不好的生活方式,從而達到更有效的防治目的[6]。當然,這樣也就對全科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掌握糖尿病方面的病理知識,還要了解非藥物治療方面的知識。
3.2提高全科醫生的專業素質 糖尿病的發病原因非常復雜,使得糖尿病的極難診斷。梁萬年[3]的研究表明只有30%的患者能被診斷出,其余70%患者則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李哲等[7]通過對48名全科醫生的測試,認為他們對糖尿病綜合防治知識的掌握還有欠缺。程然等[8]通過對117名在職全科醫生的糖尿病診斷知識問卷結果分析,發現對糖尿病診斷認知優秀的全科醫生僅占總人數的2.56%,良好的為5.13%,一般的為13.68%,而差的則多達78.63%,這些數據說明了全科醫生糖尿病診斷認知現狀令人擔憂。因此,全科醫生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才能充分發揮出自身在社區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3.3應對全科醫生進行定期測評 全科醫生在社區糖尿病防治中肩負著預報和控制的重任,不僅能向患者講授糖尿病的防治知識,還能引導和幫助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從而使得患者有效地改善身體機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最終達到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然而,如果全科醫生自身對糖尿病防治知識掌握不夠,就無法向患者做清晰的說明,也就無法達到上述效果。因此,可以通過定期測評來督促全科醫生不斷學習,從而更全面了解和掌握糖尿病防治的有關知識。
參考文獻:
[1]胡娟.全科醫生在糖尿病社區防治中的作用[J].當代醫學,2012(25):27-28.
[2]Yang W, Lu J, Weng J,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0,362(12):1090-1101.
[3]梁萬年.全科醫學概論[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67.
[4]曹靜,徐崇凱,顧芙蓉,等.以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全科醫生為主體的糖尿病管理模式[J].中國醫藥導報,2010(17):113-114.
[5]李苑紅.以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全科醫生為主體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探討[J].吉林醫學,2013(25):5216-5217.
篇6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疾病譜和死亡譜的變化、醫療費用等多種原因[4],政府越來越認識到全科醫學發展的必要性,從1997年以來,中央制訂了多項關于全科醫師發展的決策,為此,我校也很早便開設了全科醫學課程,并將其列為臨床醫學專業的必修課。然而,教學場所多局限于大教室大課堂,理論教學內容多集中于全科醫學理論層面,而實習見習課程多局限在有限的幾學時內,因此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對全科醫學的理解還較為片面,多局限在概念層面,更有學生認為全科就是各個科室知識的淺表組合,因此,讓學生進入社區基層醫院,深入了解全科醫生的工作內容和范疇,是讓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加深對全科醫學了解的重要途徑[5]。
2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全科醫學的社區見習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學習內容繁多,學習課時數較少
全科醫學是一個獨立的二級學科,其大部分內容都在社區進行,內容繁多復雜,包括兒童保健,每個嬰兒每個階段的生長特點,該接種的疫苗,接種疫苗有哪些適應證、禁忌證,疫苗如何保存,婦女保健中孕前及孕期都有哪些檢查,社區中健康檔案如何建立,慢病如何管理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們之前所未曾接觸過的,也只有在社區實習中才能實踐掌握。另外,全科醫學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科,注重的是全科思維的培養,三甲醫院的實習使學生掌握的是每個學科的專業知識,然后三甲醫院科室間多半是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依靠會診制度等,而全科醫學鍛煉的是學生能夠把各個器官和系統的疾病看成一個整體,從疾病譜出發,以人為中心,以癥狀為導向,體格檢查為關鍵,綜合的整體的去分析疾病,并堅持給予健康教育、心理疏導、康復評估及隨訪等。另外,社區有一些課程是比較耗時的,比如家庭隨訪等,要真正走進患者家庭,通過細心耐心詳盡的了解及溝通,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才能完成檔案的建立及隨訪工作等。然而,面對這么多的內容,目前大多數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的實習課程學時數僅為幾個學時,是遠遠不夠的。有調查表明,60.9%的帶教醫師認為臨床醫學專業的社區見習課程應當延長為4周[6],可見,全科見習時間應該有所延長。
2.2師資隊伍水平參差不齊
一個地區的全科師資的專業能力、教學水平直接影響到該地區未來全科醫師的整體素質[7],因此一個良好的師資團隊對全科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目前,我國全科師資培訓仍處于初級階段,缺乏統一的準入標準及培訓考核標準,且我國師資數量嚴重匱乏[8],研究生學歷導師所占比例不足5%,且帶教年限大多數也在5年以下[9],其中全科醫學社區基地的師資主要以主治醫師為主[10],學歷以本科為主,占60%[11]。個別社區帶教老師對教學內容掌握不夠,由于參加培訓次數較少,對新進展、新指南了解欠缺,導致學生的信任度降低。另外一些老師帶教積極性較差,由于社區醫院鼓勵傾向性政策較少,帶教老師教學工作中缺乏耐心,這對臨床醫學專業全科教學工作的開展非常不利。
2.3部分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對于全科醫學的認知度差
有研究顯示[12],約30.3%學生基本不了解全科醫學,而約12.9%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明確表示不愿意成為全科醫生,學生們對社區很多方面存在疑慮,學生的問題多集中在,社區服務中心患者來源于哪里,為什么會選擇社區醫院,社區醫生的薪酬待遇如何,工作量怎么樣,社區醫生怎么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當社區老師講解到醫聯體、健康促進等和一些政府對全科醫生的政策傾向時,同學們也只會背誦一些概念而并不理解其含義,這說明同學們對全科醫學知識的理解還不夠,另外國家對全科的政策的宣傳還不欠缺,這可能會是阻礙許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轉為全科醫生的關鍵因素。
3提高全科醫學教學質量的思考
3.1注重全科思維的培養
全科的重點是全科思維的培養[13],并不是機械性的去掌握各個科的理論知識,全科醫生面對的更多是家庭,社區的各個年齡段的人群,強調的更多是溝通、是真正的走進社區,走進家庭,從整體考慮,以人為中心,真真正正的切切實實的從患者角度出發,為該區人群服務,關愛,耐心而富有責任感和同情心,所以全科思維的形成對全科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
3.2注重多種教學形式的應用,適當延長課時
全科醫學所涉及的內容較多,學生對全科的認知又很少,臨床實習時間相對較短,可以考慮適當延長全科醫學實習課的課時。另外要注重教學形式相結合,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比如建立網絡學習平臺,利用微信、微課等形式,把家庭訪視、SOAP病志書寫等以視頻形式推送給學生,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實習生在有效的時間里,掌握更多的知識。
3.3加強師資建設,加大全科醫學政策的宣傳力度
篇7
在社區建設中,健康服務屬于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政府機關部門、社區實踐以及衛生機構的指導下才能夠建立完整的社區健康服務體系。在社區內建設健康服務主要是為了促進醫療技術與社區資源能夠得到有效使用,從健康角度出發正確解決人們的健康問題,這不但可以使人們的醫療需求得到滿足,還能夠提高人們的日常生活水平[1]。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更是積極的推廣經濟、實惠、便捷以及有效的基層衛生服務項目,而全科醫生在此項目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如下。
1 全科醫生在預防疾病中的作用
在個人健康、家庭健康與整個社區健康中,全科醫生均能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且可針對不同時期出現的疾病實施相應的宣傳工作,使人們能夠及時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全科醫生在社區居民活動中可以照顧好群體的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同時能夠預測出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開展益于健康的教育活動,引導社區居民正確生活,按照規定進行預防接種工作,調查和管理好傳染性疾病,主動加入社區的衛生監督。這樣建立安全且可靠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后,全科醫生對不同疾病患者實行溝通工作時,把疾病與患者的實際狀況相結合,為臨床治療提供了科學的預防服務,在全科醫生的服務工作中是非常關鍵的工作內容。
2 全科醫生在診治常見疾病中的作用
全科醫生應為社區居民提供快速、安全、可靠、有效的服務措施,及時處理好不同疾病產生的問題。全科醫生的主要工作就是診治人們常發生的疾病和意外傷害,有效解決人們因疾病出現的痛苦。在日常生活中,全科醫生應向社區居民大力宣傳家庭急救的知識,而全科醫療站則應制定好24小時社區醫療保健服務的應診體制,以便患有疾病的社區居民可以得到有效治療[2]。此外,全科醫生還應實施信息化處理工作,以建立完整的社區救助醫療網絡系統。
3 全科醫生在醫療衛生資源中的作用
在社區的衛生服務與服務網絡中,全科醫療服務不僅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還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醫療保健資源按照患者的實際需要充分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并協調好醫療衛生機構與專科醫生兩者之間的關系,使兩者的作用能得以發揮。對于全科醫療團隊來說,全科醫生是非常關鍵的領導因素,不但可以維護好醫療衛生資源的應用,還能處理好與質量管理有關的工作,將自身固有的協調能力與合作精神充分發揮出來,有利于醫療衛生資源給社區居民帶來更好地服務。全科醫生在對社區居民患有的疾病進行診治時,應控制好醫療成本,避免給患者增加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應合理利用醫療衛生資源來解決治療成本問題。
4 全科醫生在群眾安全和個體安全中的作用
在社區醫療活動中,全科醫生是保證家庭健康和個人健康的維護者,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同時能夠對個人疾病、家庭疾病和社區疾病實行預防工作,并且可以協調好這三種預防工作的關系。全科醫生在診治常見疾病過程中,應從病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的多個角度出發展開分析、研究、討論、診治等工作。這一系列措施對于預防慢性疾病來說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全科醫生在處理慢性疾病時應建立完整的社區防治管理體系以及監控網絡系統,而對于常見的疾病應做好預防和控制工作,面對病情危急情況應及時進行有效的診斷處理。
5 全科醫生在家庭保健和人群保健中的作用
全科醫生不僅要做好自身的醫療工作,還要在日常生活中維護社區居民的健康,對其健康衛生進行全面管理。全科醫生可將醫療工作與家庭動力學以及周期理論相結合,了解掌握社會、家庭、行為、言語和心理等因素給患者健康和治愈疾病造成的影響,并與患者進行有效性溝通,進一步對其內心世界進行深入了解,以便向社區居民提供相應的心理衛生咨詢與保健指導。在患者整個的人生過程中,全科醫生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從患者圍產期的保健到患者臨終的關懷都有著一定的影響,其主要的工作群體包含了孕婦、兒童、殘疾、精神病患者以及老年人等[3]。因此,全科醫生還可以根據社區居民的年齡和生活自理能力制定分級管理計劃,為社區的病人提供多項上門服務,如家庭病床、日常生活護理、循環往復的醫療等。
6 全科醫生在發展照顧醫學中的作用
對于患者來說照顧與治愈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治愈是現代化醫學治療最主要的目的,而對于疾病無法治愈的患者則疏于治療和看護,在解決對癥問題時也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承受了極大地打擊。與全科醫生對比,其能合理利用醫療保健資源對患者實施照顧工作,也就是在社區醫院中利用照顧醫學治療患者,將傳統型醫學治療淘汰,轉而用現代醫學取代,已達到消除慢性疾病患者病痛的目的,并全面分析促進社區居民健康的方法以及預防疾病的措施。按照生命周期的基本原則,全科醫生應積極做好準備生命、保護生命和質量生命工作,使發展照顧醫學這一目標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篇8
收集本院2013年1~11月確診為高血壓的患者100例,其中男48例,女52例,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齡66.25±10.23歲;對照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齡(62.48±9.6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
1.2.1常規健康教育方式
一般包括個體的健康教育方式和機體的健康教育方式,其中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方式采用的一對一的訪談式教育,針對患者出現的高血壓問題進行用藥的指導和定期檢查血壓的指導,給患者發放《老年性高血壓健康教育手冊》;集體健康教育針對老年高血壓普遍存在的問題由醫院舉行集體的高血壓知識講座,讓患者了解該病的危害和如何防治,包括飲食指導等,并邀請血壓維持良好的老年患者現身說法,介紹治療的經驗,老年高血壓患者之間相互討論,提出問題,并現場解答,達到互助學習的目的。
1.2.2全科醫學管理模式的干預方式
采用全科醫學管理的復合干預模式:對老年性患者的個人和家庭進行高血壓的醫療保健的咨詢服務,進行全程個體化的健康疾病負責式管理,每個患者有相應的醫生全程病程指導;另外需要有心理醫生的配合,涉及到社會各個層面的健康問題管理;對每位老年人進行全面的監測、分析和評估,給老年高血壓患者提供指導。
1.3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非正態分布資料采用中位數表示。遵循正態分布而且方差齊性,故兩組間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分類變量服從正態分布,用字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種干預方式對收縮壓的影響
觀察兩組患者通過不同的干預方式在干預前及干預后3、6個月的收縮壓的情況,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干預后6個月收縮壓與干預前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3個月的收縮壓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降壓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2.2兩種干預方式對舒張壓的影響
觀察兩組患者通過不同的干預方式在干預前及干預后3、6個月的舒張壓的情況,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干預后6個月舒張壓與干預前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3個月的舒張壓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降壓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2.3干預后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兩組患者通過不同的干預方式在干預前及干預后3個月、6個月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的情況,干預后6個月兩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具有統計學差異,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篇9
全科醫療是近20多年來發展起來的基層醫療保健體系,現已在世界上5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行,尤其在許多發達的西方國家,全科醫療已得到醫學界和公眾的普遍認可。全科醫療綜合了生物醫學、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種以個人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范圍的連續性、綜合性及協調性的醫療保健服務。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醫療環境的不斷變化,專科服務已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要,只有推行全科醫療與專科醫療協調發展、互相結合的服務模式,才能實行分級醫療,加強基層醫療保健工作,減輕專科醫療的負擔,更合理地利用衛生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衛生服務需要。
全科醫生(又稱家庭醫生)是全科醫療的主要執行者。對于全科醫生,社會上存在種種誤解。大多數人望文生義,認為全科醫生是什么科都了解一點,但什么科都不精的“萬金油”大夫或“赤腳醫生”。而了解國外全科醫生發展現狀的人又會覺得全科醫生高不可攀(相當于碩士水平),不符合中國國情,是一種超前的概念。
實際上全科醫生作為全科醫療的主要執行者,他所受的訓練和經驗使他能夠從事內、外科等若干領域的服務。對于家庭的成員來說,不論其性別、年齡或所發生的軀體、心理及社會方面的問題的類型,全科醫生均能以其獨特的態度和技能,提供連續性和綜合性的醫療保健服務;必要時,也適度地利用社會資源及專科咨詢,為個人及其家庭提供連續性的醫療保健服務。從性質和功能來看,全科醫生繼承了傳統,又結合了現代時尚,是橫向信息交流的中心,所有專科知識都在這里匯集、篩選而形成獨特的知識和技能體系并應用于實踐。全科醫生是醫生中的多面手,這種多面手一直存在于整個醫學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其作用是任何其他專科醫生所無法取代的。
正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醫療體制改革也倡導“大病上醫院,小病到社區”,這就表示,未來80%以上的疾病將交由社區的全科醫生來解決。和大醫院的醫生相比,這些社區醫生是活躍在社區,陪伴在居民身邊的“健康監護人”。 社區醫生提供的當然是全科服務:如果身體不適,可以直接去社區衛生站就醫;行動不便,打個電話醫務人員也能上門服務;醫生們還會教給居民很多衛生保健常識,為居民解疑答惑;即使患上疑難病癥,社區醫生們也會幫居民聯系大醫院,商量轉診和治療等諸多事宜,而且,在社區就醫絕對沒有大醫院里跑也跑不完、躲也躲不開的繁雜手續,診療過程快捷、方便。
全科醫生在我國受到冷遇
當前,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下,社區衛生服務事業正在我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是,社區醫院的門可羅雀與大型綜合醫院的人滿為患卻依然存在鮮明的反差。為什么?原因是多層面的。但毋庸置疑,其最直接的理由是我們的全科醫生尚未得到百姓的信任。
涉及面廣的全科醫生會給人一種“萬金油”的感覺,但是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療市場日趨規范化,不光大醫院需要全科醫生接收來自社區的轉診病人,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更需要大量的全科醫生。“小病進社區,大病上醫院”是社區醫院建立的初衷,為病人就醫提供方便,節省病人精力和就醫成本。
但是目前許多社區醫院是從區衛生院發展而來,成了大醫院的“縮小版”,除了距離比較近,并沒有很多其他的優勢,在醫生的專業水準和一些硬件配置上,又比不上大醫院。所以,目前一些社區醫院的接診情況并不如人意,一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被群眾認可,門診量稀少,住院率不足,生存遇到問題。
記者在北京市的一家社區醫院里看到的情況,用“門可羅雀”這個成語來形容一點也不夸張。門廳里一個人也沒有,在門診室里記者見到一位醫生正在看報,見到記者的到來,該醫生放下了手中的報紙,與記者聊起來。醫生自稱姓胡,胡醫生介紹說社區醫院的這種冷清情況他已經習慣了。“社區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以及全科醫生認識上還存在偏差。盡管當前提倡‘小病進社區就診’,但除了一些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外,大多數患者還是愿意乘幾次車、排幾小時隊,到大醫院去看病。大家對我們不信任,我們也沒辦法。有人說我們這些全科醫生是‘萬金油’,是‘赤腳醫生’。我自己就是一位‘已經穿上皮鞋’的‘赤腳醫生’” 胡醫生的話語中體現了作為一位不被居民所接受的社區全科醫生的深深無奈。
在被問到為什么去大醫院而不選擇就近的社區醫院看病時,社區的李大爺說道:“同樣是去醫院看病,社區醫院雖然是近一點,但大醫院的設備更齊全,醫生的水平更高,如果是小病小痛,在社區醫院看看還行,如果真有什么病,當然是到大醫院去看病牢靠一點。”
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王院長說:“病人選擇去大醫院,一方面是出于傳統的就醫觀念,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療技術的不信任。”社區醫院的地位,要求社區醫生不同于大醫院的醫生,要以社區為基礎,建立和病人的緊密關系,但是目前的社區醫生依然是專科醫生,而并非專業的全科醫生,在業務素質和專業水平上都無法達到這個要求。“由于高水平的全科醫生培養周期長,目前數量太少,同時轉診機制還不夠完善,病人無法通過社區醫院直接和大醫院的相關科室聯系,有大的病癥還是要自己去大醫院解決。醫療保險等一些制度也沒有跟上,全科醫生不能在社區醫院內解決大多數的病癥,所以想要把全科醫學的服務理念完全引入社區醫療衛生工作,還需要較長的時間。”
王院長認為,“如果能盡快將合格的全科醫生吸引到社區,就能更好地發揮社區醫療服務的特色,不僅僅是在看病上步驟更少,更為簡單,而且還能切實在社區內相關醫療保健和疾病預防上發揮作用。”
針對我國目前全國醫生的現狀,衛生部副部長蔣作君強調,提高全科醫生的素質是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當務之急、當務之重,應主要采取教育―培訓―教育的培養模式。“教育”就是要加強高等院校的全科醫學的學科建設,培養全科醫學人才,包括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包括全科醫師的師資力量建設,從學校出來就能夠勝任社區的全科醫學的工作。“培訓”就是針對已在社區衛生工作的醫務人員。首先加強崗位培訓。現在許多醫務人員是從臨床直接轉過來的,這必須要進行全科醫學的培訓。還有就是不是全科醫學專業出來的這些本科生,也要進行規范化的培訓。2010年之前,培訓是提高全科醫師素質的主要途徑。后面的“教育”就是繼續教育,醫學知識是不斷更新的,即使醫生已經取得了全科醫學的資格證書,但是知識是在不斷更新的,所以還要通過繼續教育模式提高全科醫師的素質。
他山之石:
國外全科醫生的發展
全科醫生是全科醫學的執行者。顧名思義,“全科醫生”就是什么病都看,但他們不在大醫院開診,而是在各個社區為個人、家庭服務,因此他們又有了一個更貼切的名字――家庭醫生。
全科醫學作為一個醫學專科組織,是在1969年經美國醫學專科委員會(ABMS)批準誕生的,這以后逐漸在許多國家推廣。目前比較有特點的幾個國家和地區有: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德國、泰國、澳門等。
英國:多種保障
推進社區全科醫生的發展
英國是現代社區衛生服務的發源地,全民免費的國家保健服務系統分醫院服務和社區衛生服務兩個層次,法律規定居民就近選擇全科醫生注冊登記,并接受連續。非急診病人就醫必須先找自己注冊的全科醫生,經全科醫生轉診才能進醫院接受治療。
社區衛生規劃(機構的設置和全科醫生的分布等)主要是通過規定全科醫生的注冊居民數量(1800~3200人/全科醫生)來實現的。全科醫生與國家衛生主管部門是一種合同關系,他們的收入取決于注冊居民的數量、工作年限和從事預防保健的工作量等。目前社區衛生服務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引進市場競爭機制、強化經營策略、加強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之間的相互聯系等。
英國社區衛生服務成功的原因是國際衛生界非常感興趣的研究命題,許多衛生學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一致認為,英國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及成功的基本條件主要有4個方面,即財政保障 、政策保障 、組織保障、人員保障。
英國的全科醫生培養需要5~6年的醫學院校教育,3年的畢業后教育。起點高、要求嚴,而且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此外,社區護士和其他專業人員也具有很高的素質。人員保障是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的重要保證。
美國:
全科醫生得到市民高度信任
據了解,目前美國的家庭醫生,每個人日常負責1000~2000位病人,是病人得到醫療服務的窗口,也是病人與大醫療機構聯系的中樞。
篇10
過去三級醫療網絡是人為劃分的,公費醫療勞保醫療有定點,老百姓看病是從基層逐級轉診。而現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是自由選擇,老百姓自然很少選擇中間層次。最基本的醫療問題和預防保健轉到社區,社區解決不了的大問題就上三級醫院,致使二級醫療機構處在尷尬的位置。
今年8月份,我考察和研究了英國的醫療服務體系,英國沒有二級醫院,醫療服務體系也只有兩級。那我國的二級醫院怎么辦呢?我個人的意見是,二級醫院有兩條出路,一是向專科發展,如果有特色專科,可以考慮成為專科醫院;二是下沉走社區衛生服務的路子。二級醫院如果想通過擴大規模,成為三級醫院,是不可取的,因為總體上城市衛生資源過剩,競爭激烈。二級醫院如果轉型成為社區衛生機構,有其非常明明的優勢,因為由一級醫院轉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技術水平、設備配置上都不是很理想,現有社區衛生服務質量跟老百姓的需求差距較大。而二級醫院在技術、設備、衛生人員素質各方面條件的優勢相對較好。
有二級醫院管理者擔心轉型后醫院檔次降低,其實現在這種說法根本不存在,因為二級醫院首先要找到合理定位,尋求自己的生存空間,否則兩級服務體系建立后,二級醫院將無路可走。
許多醫院轉型后生存困難,這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普遍存在的問題,有政府投入不足、用房緊張、資源配置還不到位等問題。但是這是眼前的困難,通過轉變服務模式,擴大服務內容,轉變醫務人員服務理念,改變服務方式,由原來的專科醫生向全科醫生轉變,前景將得到改善。
篇11
中醫的診療技術簡便、方法多樣、效果靈驗、成本相對低廉,老百姓樂于接受。尤其中老年人注重養生保健,這就為中醫全科醫師在社區發揮中醫藥特色,用中醫藥手段來分析、解決社區常見健康問題提供了有利條件。提倡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發揮中醫藥“治未病”作用,利用自然療法和天然藥物解決社區居民的疾苦,不失為一項行之有效的舉措。為此,我們在培訓教學中注重突出中醫特色,尤其注重中醫適宜技術(針灸、刮疹、火罐、推拿、穴位注射等)、中成藥應用、中藥日常辨識及單方運用、中醫藥健康科普宣傳等知識的教學[3]。要提高學員的實踐能力,關鍵要看實踐環節的落實情況,一般而言,實踐培訓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整個中醫類別全科醫師實踐環節培訓的效果,為了保證培訓質量,我們充分利用了學校現有資源,借鑒職業技能培訓手段,在實訓室進行現場教學,讓每一位學員有機會動手練習,使學員盡可能多地掌握中醫藥實用技術,使中醫藥有機地融入社區,滲透到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等各項工作中,使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滿足老百姓的健康保健需求。
3加強監督管理,嚴格實施考核制度
考核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嚴格的考核制度既有利于評估實踐培訓效果,又能促進實踐培訓的教與學,是對實踐培訓的質量監督。為此,我們制定了較為可行的考核制度,在開班儀式上向學員公布。考核分三部分進行:第一,嚴格培訓考勤制度,主要考核學員平時學習情況,包括出勤,遵守規章制度等,并把平時考核成績納入最后總成績(記30%)。第二,實踐技能考核,從實操理論和實操技能兩方面著手,統一考核標準,并安排學員逐一進行操作演練。第三,實習階段考核,學員離校實習前,我們制訂了切實可行的實綱并印制了實習鑒定表發給學員,為了使學員的實習落到實處而不流于形式,我們取得省廳主管部門支持,委托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統一對本地學員實習進行監管,實習結束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學員提交的實習鑒定表代為核發省廳簽署的培訓合格證書。
篇12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in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cure of diabetes mellitus
Chen Langla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Nanshan District,Shenzhen City,Guangdong 510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all kinds of the way of social life of the people has gradually changed.In this transformation process,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disease is also increasing.Diabete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hronic disease,it can cause severe glycosuria and even death.According to the domestic medical reports,diabetes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life and health of human beings.How to cause the people health concerns in the community,how to control diabetes techniques popularization,how to detect and avoid diabetes mellitus,we must introducing the introduction of community general practitioners immediately.
Key words Diabetes mellitus;General practitioner;Effect
全科醫生的概念及發展
概念:全科醫生(General Doctor)在國外被稱之為家庭醫生(family doctor),屬于專屬區域或個人的全科醫療的衛生安全工作者,常具有固定的門診診室,以全科醫療知識面向大眾。全科醫生相比于醫院醫師的不同之處在于全科醫生的進門服務,全科醫生經常懷揣著探訪的態度對患者進行診療和病情追蹤,按照不同的家庭或是區域建立符合標準的醫囑病歷檔案。在國外通常以家庭為記錄單位,但在國內部分地區則以小區為單位,中小城鎮則沒有編制。
發展:全科醫生在眾多的歐美國家已經比較普及,在我國發展得還不夠完善,但是在政府部門的大力倡導和鼓勵下,同樣取得了令人欣慰的發展與壯大。很多患者寧愿在中小醫院排長隊不愿意在全科醫生門診處進行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全科醫生門庭冷落成為了社會上普遍的現象。全科醫生不僅僅處在社區工作中,在各家醫院同樣有全科醫生。全科醫生工作環境的不同導致了他們扮演著不同的責任,醫院內部,則是注重及時地為患者排除疼痛和進行病理診斷。然而在社區工作中,不僅僅要對患者進行診治,還包括定期為社區人員進行專家會診、健康咨詢、常見疾病的檢測、健康宣傳教育、舉辦社區健康活動、上門訪問等綜合服務項目,盡可能地提高居民的安全健康意識。
國內有關數據顯示,國內全科醫生的數量占醫生總數的1/3左右,全科醫生當中碩士學位比重高達80%以上,不僅具有專業的醫療技術、知識,還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相對于面向醫院的醫生而言,全科醫生也具有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對于家庭患者而言,全科醫生就是自己的生命守護者,所以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全科醫生的社會需求也日漸增多,除去貧瘠農村地區,我國大中城市的全科醫生數量已超過15萬人。
全科醫生在社區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長期地、系統地改善不良生活習慣:糖尿病的防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項長期監督和長期進行檢測的健康防治工作。全科醫生在糖尿病的防治上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為工作重點。糖尿病的發生是由于糖類物質攝入過量或是糖元積累過多造成的,糖尿病的主要誘發渠道就是飲食上的不良習慣和食物偏好。所以在社區糖尿病防治之中,全科醫生一方面在社區內不斷地進行糖尿病的危害和防治的專業知識講解;另一方面要努力和社區群眾搞好關系,監督和幫助改變患者的生活習慣。兩手抓讓防治工作更加有效。想要影響居民生活習慣,則必須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交際能力和牢固的專業知識,只有被認同的醫生才能真正影響到那些生活習慣不良的患者。
組織社區糖尿患者培訓講座:糖尿病的最初起源是來自于血液中的糖含量過多。眾所周知,身體每個器官都需要血液的供給,糖尿病是一種累及身體每個器官的疾病,一旦發病則可能引起其他不可預測的并發癥,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的方面還有很多,比如飲食、作息、運動量等,此時,知識全面、技藝精湛的全科醫生就是患者們最佳的咨詢對象。全科醫生在大力宣傳糖尿病知識的同時,會定期地舉辦與糖尿病有關的知識講座,在提升患者對于疾病的認識的同時,傳授健康養生的家庭護理知識。組建社區衛生中心糖尿病專項防治小組,對于重癥糖尿患者或咨詢者進行家庭訪問和生活監督,潛移默化地改變患者生活習慣。
全科醫生定期測評,保證醫學質量:社區糖尿病防治工作中,全科醫生肩負著防治、宣傳、控制、營造健康的生活習慣等重大責任。故而在糖尿病的知識積累上必須追逐時代步伐,時刻把握有關糖尿病的最新資訊。時代在不斷前進,一些優雅的生活方式帶來的可能是不健康的生活節奏,作為人們健康的守護者,必須時刻掌握時展的方向和居民的需求。全科醫生會定期地參加政府或是醫學領域召開的研討會和接受專家的綜合能力測評,使全科醫生豐富知識,以便應對居民咨詢的各種疑難雜癥。提高自我修養,更加優質地為社區居民提供健康服務。
減少治療成本,簡化咨詢程序:社區服務站就在居民常住區域,方便居民隨時咨詢。相比于患病后到醫院接受治療,平日多加注意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無疑更會節約時間和費用。社區工作站的全科醫生無假日,患者可選擇上門服務或是到門診處咨詢,而且免去了冗長的掛號、繳費等繁瑣程序。
討 論
全科醫生豐富、專業、熟練的醫學知識和技巧使得社區糖尿病防治工作更加簡易地完成,有重點、有目標地針對社區糖尿病患者進行輔導和防治。不斷對糖尿病高發人群進行防治知識的加強、鞏固和更新,給社區糖尿病患者以全面、科學的指導,充分發揮自身的價值,營造健康新時代。
參考文獻
1 曹靜,徐崇凱,顧芙蓉,等.以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全科醫生為主體的糖尿病管理模式[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7):113-114.
2 傅建平.社區醫療保健服務中全科醫生作用的探討[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24(2):779-780.
篇13
1 流程化管理的概念
流程化管理是指利用項目管理理念及方法的特有優勢,構建以流程目標為導向的網絡狀組織機構體系,并使該體系有效運作的一種模式。[3]具有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和效率、保持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2 具體做法
2.1 以全科團隊網格化管理的服務模式承擔家庭輸液工作
中心所轄長慶潮鳴兩個街道有常住居民約3.5萬戶,10.2萬人, 現有護理人員40人,其中正式在編23人,本科學歷9人,大專學歷14人, 高中及中專學歷17人,主管護師9人,護師16人,護士17人,分布于康復病區、中心注射輸液門診、防疫科、社區衛生服務站等科室。在堅持以社區為基礎,全科醫生團隊服務為主要形式的新型服務模式下,按每個社區組建一個全科醫生服務團隊原則,組建12個社區全科醫生團隊。每個社區衛生服務團隊負責2000~3000戶居民,約5000~7500人,每個團隊配備全科醫生2名、公衛醫生1名(兼)、社區護士2名、婦幼保健醫生1名(兼)、公共衛生助理員1名,共7人。中心護理人員全部參與了團隊工作。以社區為單位,以戶為網格的管理辦法每人承擔幾幢房子的基本醫療(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預防保健(傳染病訪視、結核病訪視、計免接種、死亡訪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核實、報告和應急處理等)、慢性病康復(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結核病、精神病等監管指導)、老年保健(70歲以上老年人訪視保健指導)、婦幼保健(產后訪視、嬰幼兒保健、體弱兒保健等)、健康教育、計生指導等“六位一體”的工作任務。也就是說,無論哪一住戶有醫療保健的需求都可以找到責任人,這樣就避免了出診推諉事件的發生。
2.2 制訂家庭輸液的操作流程
2.3 環節質量控制
2.3.1熱情接診
要求做好首診負責,不論是中心哪一社區,均由首診護士負責聯系社區護士或安排出診.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諉病人。
2.3.2明確可執行家庭輸液護理的對象
2.3.2.1藥物評估
中心制定了《外來輸液管理辦法》,規定凡是需做藥物皮試的藥物[4,5]、臨床上不良反應發生較多的抗生素、中成藥制劑、生物制劑不宜出診,同時明確不執行來歷不明、私人診所開具的、藥店來源的藥物。
2.3.2.2病人評估
詳細了解患者既往史、過敏史,規定對病情較重的及過敏體質的患者不進行家庭輸液治療[6]。
2.3.3可以出診的患者需簽訂家庭輸液協議書[4,6,7]
簽訂輸液協議書可以讓病人和家屬在享受知情同意權的同時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特別是可能存在的風險,減少和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需由患者和陪護進行雙簽名。不能出診的患者可根據情況建議轉診或提供輪椅或擔架服務到搶救設施相對完善的中心治療.
2.3.4家庭輸液護理操作
在中心治療室配置藥物,要求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程進行,配備出診包確保出診途中已配置藥物的運送。同時告知家屬進行家庭輸液環境準備,包括環境衛生、輸液架替代品等。
注意途中的交通安全及被服務家庭中的安全隱患。應在事前了解患者家庭人員的主要構成及寵物等等因素,必要時兩人陪同前往。
嚴格按無菌操作進行靜脈輸液,注意靜脈的選擇、的擺放等。
2.3.5 操作后的指導
包括注意事項告知、操作示范與講解和發放自制的家庭輸液處方。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使患者接受護理治療的順應性增加。對減少并發癥和醫療糾紛的發生、降低醫療費用,密切醫、護、患關系有著重要意義。據研究健康教育后家庭輸液患者健康知識知曉率可達96%以上[8]。首先明確輸液全程必須有專人陪護。[9]教會陪護接瓶、拔針及發生不良反應時的緊急處理。同時發放自制的家庭輸液處方,內容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講述輸液時的注意事項,及中心聯系方式、急救電話等具體內容。離開時必須確保陪護已知道接瓶、拔針、關閉輸液的方法、中心聯系方式、如何呼救、輸液后物品的處理等。輸液后觀察20分鐘離開。告知家屬及患者醫療廢棄物由下次訪視時收回,切不可亂仍。
2.3.6 即時評價
填寫即時評價表,了解患者的滿意度,聽取患者及家屬的意見和建議。
2.3.7電話回訪:次月由社區衛生部考核辦進行電話回訪,了解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評價。
3 結果
通過調查90%的護理人員認為規范家庭輸液操作流程可以大大減少醫患矛盾。
4 體會
家庭輸液比在院內輸液更具有風險性,要切實做好風險防范。一方面家庭輸液是在醫療單位外進行的,沒有搶救設備和一定的應急搶救人員,且家庭輸液的對象多以老年人為主,而老年人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很高[2], 另一方面人們對醫療職業的高風險、高技術性、醫療效果的某種不確定性,以及對正常范圍內的損害性等方面的認識往往不了解或不理解。國家目前尚無法定的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規范,社區衛生服務法律規范更是欠缺[1]。供求間的矛盾往往引發糾紛事件的發生,因此,除確有困難以外原則上不應提倡家庭輸液治療。
家庭輸液護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給行動不便的患者提供方便可及的醫療服務,在提倡以人為本的現代護理觀指導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規避風險,保證護理工作有序開展是當代社區護理面對的主要問題,利用流程化管理可以讓社區護理工作更加有序化,有章可循。通過每一環節的質量控制可以及時發現安全隱患,有效減少護理糾紛事件的發生。
我們也呼吁相關部門能盡快出臺有關法律法規,切實保障護理人員和患者的健康權益。
參考文獻
[1] 鄭一寧、黃建華 主編.社區專科護理實踐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第一版.22-23.
[2] 陳麗英.家庭病床的護理體會[J].黑龍江醫學雜志.2001.25(11):856.
[3] 鮑勇 主編.社區衛生服務項目流程化管理[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5第一版.前言.
[4] 賀建玲、郭萍.淺談社區衛生服務中家庭輸液護理安全與質量[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04.11(5):50-51.
[5] 秦秀瑞.社區家庭輸液的風險預防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07.4(11):94-95.
[6] 曹淑英、王雨、董文娟.家庭輸液護理安全控制的體會[J].家庭護理.2006.4(4B):60.
[7] 曾志英、郭燕呈.簽訂家庭輸液協議的探討.護理研究[J].2003.17(1下半月版):001.
[8] 鐘愛珍、李建紅.家庭輸液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5下旬版):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