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yōu)槟砹?3篇icu護理措施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chuàng)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2月~2013年1月本院icu收治的100例重癥肺炎患兒臨床資料進行詳細研究, 均符合“小兒重癥肺炎臨床診斷標準” [2]。其中, 男孩69例, 女孩31例, 患兒年齡在2.5個月~3.0歲之間, 平均年齡為(8.5±1.2)個月。將上述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 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方面相比, P>0.05,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 2 方法 50例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guī)護理方法, 50例治療組患兒接受全面的ICU護理干預, 對于小兒重癥肺炎的 ICU 護理必須進一步掌握患兒發(fā)病的特殊規(guī)律, 及早發(fā)現(xiàn)與正確識別患兒不正常體征信號, 盡可能做到早發(fā)現(xiàn)、超前預防處理和及時搶救。肺炎的常規(guī)性護理已經無法滿足ICU患兒的疾病需求以及醫(yī)師的治療標準需要。ICU小兒重癥肺炎特殊干預護理中必須包括嚴密的生命體征觀察、制定24 h全面護理計劃、加強呼吸道清通與護理、保持患兒靜脈暢通等, 并能夠給予患兒一個周全護理與及時的救治。具體方法如下。
1. 2. 1 病情護理 重癥肺炎患兒病情復雜、不穩(wěn)定, 很容易出現(xiàn)變化, 再加上患兒年齡較小, 缺乏自主能力。護理人員必須加強疾病護理, 密切關注患兒生命體征, 尤其是注意瞳孔與神智情況, 若發(fā)生驚厥、嗜睡等狀況需要及時上報醫(yī)生并進行搶救。若病情嚴重, 需要加強24 h護理, 認真觀察、分析、記錄病情, 為患兒搶救贏得時間。
1. 2. 2 建立靜脈通道 護理人員的穿刺動作要輕、準, 保護患兒血管。嚴格控制輸液速度, 避免低速過快, 保證勻速輸液。適當輸入營養(yǎng), 及時糾正患兒水電解質失衡等情況。在藥物使用過程中注意配伍禁忌, 嚴格控制藥量, 密切關注用藥反應, 最大限度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
1. 2. 3 呼吸道護理 此類疾病患兒自身免疫力比較差, 再加上張口呼吸, 很容易導致痰液粘稠、無法及時排出, 必須加強呼吸道護理, 促進分泌物及時排除。必要時給予濕化瓶吸氧, 嚴格控制氧流量, 有效改善患兒呼吸狀況。保持患兒合理, 頭高、腳底, 頭部一般抬高15~20℃。可結合患兒具體情況, 給予患者霧化吸入(30 ml生理鹽水+100 U糜蛋白酶+8萬U慶大霉素), 有利于痰液稀釋。與此同時, 加強口腔護理, 若患者口腔黏膜出現(xiàn)變化, 需要立刻上報醫(yī)生, 采取治療措施。
1. 2. 4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需要向家長講清楚疾病的特點、治療方式、護理重點、不良反應等, 消除患兒家屬的擔心與恐懼, 與此同時將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向家長交代清楚。使患兒家屬能夠正確認識疾病、正確評估疾病, 對疾病治療做好充分心理準備, 消除心理恐懼。
2 結果
治療組治愈25例, 顯效17例, 有效5例, 無效3例, 總有效率94.0%;對照組治愈10例, 顯效11例, 有效21例, 無效8例, 總有效率84.0%, 對照組明顯低于治療組, 組間比P
3 討論
重癥肺炎指的是除了肺部疾病之外, 還累及患兒其他系統(tǒng)病變, 尤其在氣溫驟變或者冬春交替之際很容易發(fā)生, 是臨床上導致患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患兒具有年齡較小、抵抗力比較差等特殊生理因素, 如果發(fā)生感染, 病情會急速變化。對于ICU小兒肺炎護理必須全面掌握疾病發(fā)展規(guī)律, 善于識別患兒不正常信號, 早發(fā)現(xiàn)、早搶救[3]。常規(guī)性護理無法滿足治療以及患兒的需求, 必須對患兒實施全面的ICU護理, 嚴密監(jiān)測患兒生命體征, 加強24 h動態(tài)護理, 建立靜脈通道, 加強患兒呼吸道護理加強患兒家長心理護理, 給患兒提供全面、及時的救治。通過本文研究證實, 治療組治療有效率(94.0%)顯著高于對照組(84.0%), 治療組患兒平均住院天數為(7.2±1.2)d顯著低于對照組患兒(17.1±2.3)d。
綜上所述, ICU小兒重癥肺炎患兒接受全面的綜合護理干預, 能顯著降低患兒病死率, 促進疾病康復、減少治療時間, 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參考文獻
篇2
加強護理人員對醫(yī)院感染相關知識的培訓。由于護士對院內感染及其危害性認識不足,缺乏控制院內感染意識;通過培訓和學習,從思想上使護士充分認識到控制院內感染的重要性,認識到院內感染與己有關,真正明確自己在院內感染中的責任和義務,規(guī)范履行護理行為[2]。
1.2加強職業(yè)道德教育
重癥監(jiān)護室無家屬陪護,多數病人意識不清,護理工作大多一人完成,那就更要求護士加強責任心,有人無人在一個樣;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和各項護理技術操作,防止院內感染的發(fā)生。
1.3建立健全的醫(yī)院管理制度,做好監(jiān)控
嚴格執(zhí)行消毒隔離制度,進入ICU應更換隔離衣、更換鞋,戴口罩和帽子。醫(yī)院院內感染科,護理部不定期對科室進行督查指導,規(guī)范護理措施;及時發(fā)現(xiàn)管理中的問題。科內成立質控小組,定期檢查護理質量;正確指導護士各種消毒液的配制,按時監(jiān)測消毒液的濃度,定期分析院內感染發(fā)生情況,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查找原因,及時處理。消毒隔離制度和無菌操作原則是防止院內感染的根本保證,也是防止微生物傳播疾病最有效措施[3]。
1.4預防手的交叉感染,嚴把洗手關
醫(yī)護人員的手是造成院內感染的直接途徑。因此規(guī)范洗手切斷感染的傳播途徑,是防止院內感染既簡單而又最重要的措施。護理人員在接觸病人前后,以及做任何護理操作前后,都應認真做好六步洗手法。當護士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時,在戴手套前及脫手套后,都應洗手或用快速消毒洗手液洗手。不要因為戴了手套而忽略了洗手。護士長不定期進行檢查。洗手不僅對病人負責,也是對護士自身的保護。加強護士自身防護知識教育,健全自我防護的各項措施的落實也至關重要。
1.5加強進修人員、護生、護工的管理
做好進修人員,護生院內感染培訓和帶教工作;指導和檢查護工工作,檢查洗手情況。
2控制院內感染的護理措施
2.1加強患者的皮膚護理
保持床鋪的清潔、干燥、整齊。如有污漬及時更換。使用氣墊床,病情許可下,每1~2小時翻身一次,觀察受壓部位皮膚情況,防止壓瘡發(fā)生。保持患者皮膚清潔,每日進行溫水檫身二次。保持保留導尿管通暢及會的清潔干燥,每日消毒液清潔尿道口二次。對于大便失禁患者,保持局部皮膚的清潔干燥,觀察臀部和肛周皮膚情況,如有皮膚發(fā)紅可涂氧化鋅油。給不同患者操作時,洗手或戴手套。測好血壓后可以將袖帶放松,需要量時再綁上。
2.2加強患者的口腔護理
保持口腔清潔,因患者多為昏迷,長期禁食,吞咽困難不能進食而需要鼻飼流質的病人易發(fā)生口腔感染。故需每日用3%碳酸氫鈉口腔護理二次,口臭明顯病人選用3%過氧化氫溶液口腔護理,經口氣管插管病人口腔護理,需有二人操作,先檢查氣囊充盈,一人拿注射器把生理鹽水對口腔進行沖洗,一人及時吸引,反復操作。
2.3加強呼吸道護理
呼吸系統(tǒng)是院內感染最常見并發(fā)癥部位,積極促進患者排痰。未使用呼吸機患者,鼓勵患者翻身,叩背,使痰液及時充分排出。每日更換氧氣濕化瓶,并進行嚴格消毒,干燥保存。患者進行霧化吸入治療時,使用一次性霧化吸入器,一人一用。使用呼吸機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患者,加強氣道護理。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及時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時先吸氣道內,再吸口鼻腔,吸痰管分開使用。現(xiàn)臨床應用的一次性密閉式吸痰管,對于使用呼吸機患者效果滿意;在不脫機的情況下吸痰,既防止患者缺氧,又防止交叉感染。使用一次性呼吸機管路,濕化罐內加入無菌蒸餾水,做好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患者的常規(guī)護理。吸痰時,嚴格無菌操作,吸痰前后洗手。
2.4加強病室的消毒管理
保持病室清潔,安靜,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定時開窗通風,每次20~30分鐘。保持適宜溫濕度,溫度18~22度,濕度60~70%。三氧消毒機空氣消毒每日三次,每次2小時;含氯消毒液拖地每日三次;含氯消毒液檫試病人床,床旁桌等物品表面,使用中的各種儀器表面,病歷車、治療車、基礎護理車、醫(yī)護辦公桌、門把手、病歷夾、電腦鼠標和鍵盤,電話機表面物品等每日一次。拖把實行嚴格分區(qū)使用,用后分開消毒,清洗,懸掛,晾干;使用一次性抹布,做到一桌一布,用后放在感染物品垃圾袋中集中處理。必要時每季度病房徹底清掃及空氣消毒,每月進行空氣培養(yǎng),并做好登記。所有含氯消毒液每天更換1次,準確配制消毒液濃度,保證良好的消毒效果。每月定期對無菌物品及消毒液進行采樣監(jiān)測。
3小結
醫(yī)院內獲得性感染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控制院內感染的發(fā)生非常重要。我院ICU通過狠抓控制院內感染護理管理力度,落實護理措施,在控制院內感染方面收到滿意效果。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直接關系著病人的生死,護理工作是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檢驗護理質量的標準。在臨床護理過程中,要時刻繃緊控制院內感染這根弦,自覺嚴格執(zhí)行各項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各項護理措施,加強監(jiān)測力度,不斷提高醫(yī)護人員的抗感染意識,來嚴格控制院內感染的發(fā)生。從而降低ICU院內感染的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蘇燕、楊愛珍、楊愛玲.院內感染的預防措施.包頭醫(yī)學,2005:29,(4).
[2]賴玉香.臨床護理潛在的院內感染問題探討.中華現(xiàn)代護理學雜志,2008:5(5):459~460.
篇3
本組10例患者,男6例,女4例;年齡54~90歲,平均年齡72歲。平均住院時間為10天,均為意識清醒患者,最短發(fā)生精神障礙的患者為24h,最長的為20天。
2 ICU精神癥狀的常見原因
2.1 軀體疾病伴發(fā)的精神癥狀 感染、心臟病、缺氧、代謝異常等。
2.2 藥物作用 藥物、化學物質的毒性作用、使用影響中樞神經功能的藥物等。
2.3 危重疾病本身 患者自感病情嚴重,產生很強的精神壓力,加之ICU患者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疼痛,如不能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疼痛,本身就會導致煩躁不安、躁動和意識模糊。
2.4 強迫靜臥 ICU患者病情限制其活動,全身被各種管道、導線束縛,加之保護性約束方法的使用,使患者產生挫折感、無能感,易導致焦慮、憂郁情緒的產生。
2.5 ICU特殊的治療環(huán)境 (1)ICU內有許多搶救設備和監(jiān)護儀器,這易使患者產生恐懼、緊張、焦慮等心理反應;(2)持續(xù)存在的各種儀器噪音;(3)危重及搶救患者多,特殊治療和護理多;(4)限制探視 無陪護,限制活動及使用約束帶,環(huán)境陌生。(5)ICU患者的睡眠時間少、睡眠質量差、生物鐘紊亂,長時間可出現(xiàn)焦慮、定向障礙、錯覺、譫妄等精神癥狀。
2.6 交流障礙 ICU限制家屬探視,加之患者有氣管插管、氣管切開,不能用語言來表達,ICU護士通常忙于治療和護理,而缺乏和患者溝通,患者易產生孤獨和被遺棄感。
2.7 患者自身原因 年齡>70歲發(fā)生率高,占住院患者的60%,既往有神經、精神病史也容易發(fā)生[2] 。
3 護理措施
3.1 入住前的護理 (1)對擇期手術需入住ICU的患者,在入住前讓患者及家屬熟悉ICU環(huán)境;有關各項制度;如何配合各種護理工作等,使患者及家屬消除入住ICU的陌生感、恐懼感。(2)對急診入住ICU的患者,在完成最初診斷、搶救、治療后,應立即穩(wěn)定患者情緒、消除恐懼感[3]。
3.2 入住時的護理
3.2.1 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 及時掌握病情動態(tài)信息及心理動態(tài)變化。采用自然觀察法,觀察患者的表情、動作,認真記錄患者的各種異常表現(xiàn),及時予以處理。
3.2.2 加強溝通交流 護士對患者應有同情心,運用同情心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提高護理人員與患者的溝通技巧,培養(yǎng)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的理念,有助于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提高了患者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的程度;以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患者,尤其是氣管插管不能講話的患者,可采用“規(guī)范化手語”:伸大拇指代表大便;伸小拇指代表小便;伸食指表示有痰;握空心拳代表口渴;握實心拳代表疼痛;用手拍床代表想交流。還可用寫字板交流,或用畫板(畫板上畫有和寫有常用的語言,例如大便、小便、有痰、肚子餓、口渴等等),適時與患者交流,準確把握患者通過體態(tài)語言傳遞的信息,主動詢問患者,鼓勵患者不要急躁。
3.2.3 做好舒適護理 保持床單整潔,加強基礎護理,病情允許給予采取舒適,定時給予翻身、拍背,按摩受壓處皮膚,及時滿足患者各種合理需要。
3.2.4 安全護理 當患者出現(xiàn)精神癥狀時,要有專人在旁邊陪護,拉上床欄,防止患者摔傷,拉住患者的雙手,避免給氧管、靜脈導管等管道被拔除。
3.2.5 環(huán)境改善 把各種搶救設備放在不顯眼的地方,將燈光調暗趨于柔和,拉上布簾,把監(jiān)護儀的報警音調到最低。工作人員的交流聲音盡量輕柔,避免光和噪音對患者的刺激。必要時允許患者的親屬陪護,為其創(chuàng)造家庭氣氛,盡量滿足患者的歸屬感。
3.2.6 藥物治療和護理 經過心理護理和環(huán)境的改善后,患者的精神癥狀仍沒有好轉,應及時按醫(yī)囑給予藥物使用,用藥后患者要絕對臥床休息。護士要嚴密觀察患者的睡眠情況及生命體征的變化,并采取暗示治療、行為治療等心理治療方法促進患者康復。
3.2.7 音樂療法 每天晨間護理、午間護理時播放柔和的音樂或廣播,向家屬了解患者的喜好,盡量滿足患者的喜好。
參考文獻
篇4
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入住我院ICU的患者共654例,其中譫妄達102例,占總數的15.6%,其中男64例,女38例,其中老年患者53例,外傷后患者72例,擇期術后患者30例。
2 ICU譫妄的常見原因
患者入院時病情危重,多數ICU患者經歷不同程度的疼痛,如果不能解除疼痛,本身就會導致患者的煩躁不安和意識模糊。年齡70歲以上;既往有精神、神經系統(tǒng)疾病病史,癡呆史,中風史,癲癇史,抑郁史;入院時有視力或聽力減退;有肝腎功能障礙等均為誘因。ICU患者常用的精神活性藥物可以增加ICU患者的譫妄率,如抗膽堿藥物、止痛劑和鎮(zhèn)靜劑等。術中低氧血癥、低血壓、大量出血、輸血、過度換氣、酸堿平衡失調、營養(yǎng)不良等可引起譫妄。
環(huán)境因素:ICU的環(huán)境與譫妄有密切關系。①監(jiān)護室與外界隔離;②ICU內有許多搶救設備和監(jiān)控儀器,這些都給患者帶來一種被禁錮的感覺,易產生恐懼、緊張、焦慮等心理反應,同時限制了患者的活動;③ ICU患者存在嚴重的睡眠剝奪問題,ICU患者的睡眠時間減少,經常從睡眠中驚醒,睡眠質量差,睡眠剝奪對患者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原因主要是噪聲、燈光、給藥等,其中以工作人員說話所產生的噪聲對患者睡眠的影響最大;④危重及搶救患者多,特殊治療及護理多;⑤限制探視不陪伴,限制活動及使用約束,環(huán)境陌生,缺乏溝通及交流;⑥需要使用留置導尿及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下機械通氣等。
3 護理措施
3.1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早期評估精神障礙發(fā)生的因素,積極配合治療原發(fā)疾病,預防心腦血管并發(fā)癥,控制感染及低血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補充營養(yǎng)。
3.2 減少應激刺激在患者剛剛入住ICU后,常常會由于病情嚴重、疼痛、陌生的環(huán)境和陌生的醫(yī)務人員而感到恐懼、焦慮,此時,護士最好能夠陪伴患者,對患者進行自我介紹,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每一項操作,患者會有什么樣的經歷和感受等。緩解疼痛,保證舒適。
3.3 反復給患者進行時間、地點和人物的定向 由護士承擔,每天為患者提供3次刺激認知功能的活動,以保持患者的定向力。
3.4 保證患者的睡眠,促使睡眠-覺醒周期的正常化 ①降低ICU的噪聲,夜間盡量關燈,最大限度的降低各種監(jiān)護儀的報警聲音,在23:00~5:00之間盡量協(xié)調和限制各種護理操作,只能小聲說話,不能使用電話、對講機等,盡量不使用直接燈光照射等;②夜間靜脈滴注咪達唑侖或丙泊酚可以有效地改善睡眠。在患者意識清楚合作的情況下盡量減少約束帶的使用,對精神狀態(tài)異常的患者禁忌使用約束性治療,可酌情使用藥物性治療;及時拔除導尿管,早期活動,包括關節(jié)運動。
篇5
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本院ICU收治患者中發(fā)生高血糖癥186例,發(fā)生率為15.05%。其中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62例(33.33%)。其中男94例,女92例;年齡12~70歲,其中60歲以上82例(44.10% )。
2 原因結果分析
2.1 原因結果詳見表,從表中可以看出,高血糖的發(fā)生率在性別間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與年齡有關,年齡高于60歲的發(fā)生率較高。與腸道外靜脈營養(yǎng)具有相關性。而且與是否發(fā)生器官衰竭相關,合并器官衰竭的發(fā)生率高。合并感染的高血糖的發(fā)生率高于非感染者。
2.2 采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進行。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護理對策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將空腹血糖濃度范圍定為 6. 1~7. 0mmol/L 和餐后為8. 1~11. 0mmol/L ,高于此上限者為糖尿病性高血糖。無糖尿病的患者在應激狀態(tài)下出現(xiàn)的高血糖 ,被稱為應激性高血糖( stress hyper2 glycemia) 。應激性高血糖的經典定義為血糖 ≥ 11. 1 mmol/L。事實上 ,對應激性高血糖水平仍沒有一個明確的限定。其非常嚴格的定義為:入院后隨機測定 2 次以上其空腹血糖 ≥6. 9 mmol/L ,或隨機血糖≥ 11. 1 mmol/L者,即可診斷為應激性高血糖[1]。
3.1 理解控制血糖的重要性 危重癥患者在遭受感染、創(chuàng)傷或存在嚴重的呼吸、心、腎功能不全時會出現(xiàn)糖代謝改變,糖的生成率超過糖的消除率是出現(xiàn)應激性高血糖的主要原因。不明原因的高血糖是感染或炎癥反應的信號。微生物在高糖環(huán)境中生長繁殖迅速,其易感性增加。從統(tǒng)計結果中發(fā)現(xiàn)合并感染者中高血糖的發(fā)生率高,年齡與高血糖發(fā)生率相關,結果發(fā)現(xiàn)在年齡超過60歲老年人更易出現(xiàn)高血糖。同時危重患者血糖升高程度與病情的輕重預后有很高的相關性。筆者也發(fā)現(xiàn)合并臟器功能衰竭的患者發(fā)生高血糖的發(fā)生率高。還有腸道外營養(yǎng)和腸內糖的攝入過多可引起高血糖,有研究顯示葡萄糖輸注速率超過4 mg/(kg•min)的患者有50%可能發(fā)生高血糖,因此對于高齡、危重癥、合并多臟器衰竭者、腸道外營養(yǎng)的患者檢測血糖顯得尤為重要。
3.2 做好血糖的控制 首先嚴格檢測血糖,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內。目前末梢血糖是臨床上快速、首選的方法。由于對患兒損傷小,而且快,大約從操作到結束1 min內可以完成。畢惠敏[2]研究顯示,不同的手指指端血糖值存在差異,采血一般選擇左手無名指尖兩側指甲角皮膚薄處為最佳。進針2~3 mm,自然流出血為佳,防止血糖有較大的偏差。但是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血糖值過高時測定是不可靠的。正確使用血糖儀為嚴格控制血糖提供可靠的保障。
3.3 合理應用胰島素 胰島素是控制血糖的首選藥物,在改善預后方面具有獨到的作用。Van den Berghe等[3]發(fā)現(xiàn)胰島素強化組治療組的病死率明顯低于常規(guī)治療組,特別是住ICU時間超過5 d及合并嚴重感染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的患者,病死下降更為顯著。胰島素可以皮下和靜脈注射,維持血糖在7.0~11.5 mmo l/L,每小時測1次血糖,直到穩(wěn)定,減少到每2小時測1次,如果血糖在理想范圍4 h后改為每4 h測1次血糖。如果胰島素輸注速度改變,則要重新改為每小時測1次血糖。如果血糖變化迅速或在嚴重范圍,如20 mmol/L,則需要30 min測1次。但關于血糖控制范圍有很多爭議,蔣惠芳等[4]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患者有無糖尿病史,都應加強胰島素治療,將危重患者的血糖控制4.4~6.1 mmol/L。但持續(xù)靜脈給予胰島素,不可避免的會提高低血糖的發(fā)生率。有學者采用皮下注射胰島素的方法,發(fā)現(xiàn)強化胰島素治療組與常規(guī)治療組比較,低血糖發(fā)生率有所增加,但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應用胰島素的同時,應注意血糖的檢測,減少低血糖的危險。
4 小結
ICU患者即使無糖尿病病史,在應激狀態(tài)下常伴有高血糖,高血糖可以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使感染的易感性明顯增加,影響其預后。故應對危重患者進行有效血糖控制,并對其進行正確監(jiān)測,合理使用胰島素治療,防治低血糖等并發(fā)癥,對高血糖的控制有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Or ford NR.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septic shock.Crit Car eResusc,2006,8 :230234.
篇6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所有觀察對象均為2014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ICU置管患者。將80例患者隨機分成了兩組:實驗組與參照組,每組各40例。實驗組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17~75歲,平均(43.5±2.5)歲;14例意識清醒,26例昏迷、智力障礙、躁動;13例氣管插管或切開置管,35例留置胃管,37例靜脈留針置管,22例留置尿管。參照組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16~76歲,平均(43.8±2.2)歲;13例意識清醒,27例昏迷、智力障礙、躁動;14例氣管插管或切開置管,34例留置胃管,36例靜脈留針置管,21例留置尿管。兩組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不明顯,值得比較。
1.2護理方法 參照組給予常規(guī)管道護理,比如置管前進行置管宣教、固定并標識管道、防止管道扭曲或折彎等。在參照組基礎上,實驗組給予護理風險管理,具體內容如下。
1.2.1組建護理風險管理小組 由護士長、護士、主管護士組成護理風險管理小組。護士長擔任組長,下設有醫(yī)療小組長、管道護理小組長、消毒隔離小組長等。制定每位小組長的標準,并將職責明確到各個人身上,每周定期召開小組會議,分析發(fā)生或潛在的不良事件及其原因,找出潛在的風險,并提出整改措施。
1.2.2風險評估 護士長應根據相關標準對置管患者在護理過程中的風險因素進行評估。若患者年齡在70歲以上、認知及視覺異常、躁動或使用特殊藥物,即可作為高危對象。對于這類患者,應意識到隨時可能出現(xiàn)管道滑脫的風險,對患者進行床旁交接后,注意采取體化的防范對策。
1.2.3管道護理 護士長應每日評估患者的各種管道妥善固定與否、標識清晰與否、是否有管道脫出或者誤拔,通暢與否,有無置管不良反應、并發(fā)癥等,并嚴格交接班,認真做好相關記錄,然后體現(xiàn)在護理記錄單上,并把它掛在患者床尾。
1.2.4心理干預 護士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置管情況實施相對應的管理方法,盡可能爭取患者及家屬的配合。置管前,先耐心向患者講解置管的原因、作用及置管時應如何配合;置管時,積極和患者交流,分散患者注意力,緩解其緊張、不安情緒;置管后,進行各種管道管理知識的宣教,告知患者保護管道的方法及脫落后應如何采取應急措施。
1.2.5改進管道固定方法 管道滑脫風險的發(fā)生與管道固定牢固與否密切相關。護理人員應對以往管道固定方法進行改進,妥善固定導管,如采用一次性吸痰管固定方法。該方法固定牢固,可有效減輕患者的不適,減輕了護士的勞動強度,還可有效預防損傷。
1.2.6加強保護性約束措施 對于意識不清晰或者出現(xiàn)躁動的患者,應將其約束改為新型約束套。該約束套由棉紗、棉布、棉墊制作而成,具有透氣、柔軟與吸汗的作用,可提高患者的舒適度。而且,患者手指可隨意伸展與握拳,還可預防過度屈曲,不易脫落,可有效防止拔管。
1.3觀察項目 對兩組各種管道的護理合格率與滑落率進行比較,包括氣管插管、鼻飼胃管、留置尿管及靜脈留置針管。
1.4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0.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χ2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的管道護理合格率對比 實驗組的各種管道護理合格率均明顯高于參照組,相比存在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Р
2.2兩組的管道滑脫發(fā)生率對比 實驗組的各種管道滑脫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兩組相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Р
3 討論
ICU病房是醫(yī)院救治危重癥患者的場所,而置管是該類患者的一大特征。由于多種因素影響,ICU置管患者在護理過程中也存在較大的護理風險,極易發(fā)生護理風險事件[2]。因此,加強對ICU置管患者的護理風險管理非常必要。護理人員對潛在或存在的醫(yī)療風險進行識別、評價與處理,稱為護理風險管理[3]。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對實驗組患者應用了護理風險管理,參照組則實施常規(guī)護理。從表1中可看出,實驗組的氣管插管、留置尿管及靜脈留置針管等管道護理合格率均在90%以上,明顯高于同時期的參照組。這表明,通過對ICU置管患者進行護理風險管理,如風險評估、管道護理、心理干預等,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管道保護意識,進一步規(guī)范了導管固定操作,導管固定良好,合格率較高。從表2則得知,實驗組的各種管道滑脫率均低于參照組,兩組之間差異顯著。這表明,護理風險管理在ICU置管患者中的應用,由于提高了患者及護理人員的管道保護與固定意識,導管妥善固定,且平時注意預防管道脫落,大大降低了管道滑脫事件的發(fā)生率。這與相關文獻[4-5]闡述的觀點基本保持一致,進一步說明了護理風險管理在ICU置管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與可行性較高。
總而言之,ICU置管患者發(fā)生護理事件的可能性較大,加強護理風險管理非常重要。在ICU置管患者護理中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患者及家屬的管道保護意識,管道護理合格率高,大大降低了管道滑脫的發(fā)生率,對預防各種管道脫落而引發(fā)的不良事件具有積極意義,旨在臨床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黃君君,賈靈芝,徐德臻,等.ICU危重患者護理風險因素識別評估及防范策略[J].全科護理,2014,12(19):1799-1800.
[2]石慧.重癥監(jiān)護病房內感染的合理控制與護理管理[J].黑龍江醫(yī)藥,2015,28(06):1372-1374.
篇7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473
Common causes and nursing measur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comprehensive ICU ward
Ma Xiaohong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mmon causes of comprehensive hospital infection in ICU ward and nursing measures.
Methods: The ICU of our hospital wards of hospital infec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comprehensive ICU unit found in th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urinary system infection,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 the infection of incision.
Conclusion:We must strengthen the hospital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strict implementation of hand washing procedures and aseptic technique operation, strengthen the basic nursing and tube indwelling, minimize invasive operation, shorten the pipeline indwelling time, are the major measures for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mprehensive ICU hospital ward.
Keywords: ICU ward Hospital infection Nursing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281-01
綜合ICU病房收治的病人因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及侵入性操作等原因,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普通病房病人。醫(yī)院感染是綜合ICU患者嚴重的并發(fā)癥,是造成病情惡化甚至患者死亡的嚴重因素,是醫(yī)療費用進一步增加,有限醫(yī)療資源大量消耗的重要因素,也是當前醫(yī)院發(fā)展中的重要問題,越來越受醫(yī)學界的重視和關注。醫(yī)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中發(fā)生的感染和住院時及出院后發(fā)生的感染,但不包括住院前已開始或處于潛伏期的感染 [1]。ICU病房醫(yī)院感染問題是導致?lián)尵茸罱K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反映了醫(yī)院的醫(yī)療護理質量,影響醫(yī)院的聲譽,還給病人增加許多不必要的痛苦和負擔。現(xiàn)從護理角度對我院ICU病房醫(yī)院感染常見原因作一分析,并提出相關護理措施。
1 引起感染的常見原因
1.1 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占我院ICU病房醫(yī)院感染首位,ICU獲得性肺部感染主要為獲得性肺炎。常見于氣管插管,氣管切開,人工呼吸機使用的患者,病人意識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77%氣管插管患者可造成氣管內誤吸,存在于咽喉的菌叢很容易沿氣管插管侵入氣管內。有關文獻報道的顱腦外傷氣管切開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率達100% [2],臨床表現(xiàn)為氣管切開術1d后,在原有臨床癥狀基礎上,出現(xiàn)體溫升高超過1℃、血象升高、痰液增多、痰培養(yǎng)出現(xiàn)新的致病菌、肺部可聞及干、濕性?音;與患者本身傷勢重,機體免疫力下降,昏迷程度深,吞咽、咳嗽反射減弱,嘔吐及痰液分泌增多,營養(yǎng)支持差,加之可伴有操作時消毒不嚴格、病房空氣清潔度及吸痰操作不規(guī)范引起氣管粘膜損傷,抗生素不合理使用,長期臥床等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引起呼吸道感染。
1.2 泌尿道感染。尿路感染我院ICU病房醫(yī)院感染的20.3%-31.6%,僅次于呼吸道感染,正常人的尿道平時處于關閉狀態(tài),膀胱內的尿液不能返流,形成一個防御屏障.而80%的醫(yī)院內泌尿系感染與導尿有關,20%與尿路器械有關。外科患者因疾病和手術后尿潴留或過多殘余尿也易誘發(fā)尿路感染,長期留置導尿,留置時間越長,感染率越高。據報道留置導尿管3天的病人26.17%發(fā)生尿路感染,留置7天66.17%發(fā)生,留置10天93.13%發(fā)生,長期留置者幾乎100%發(fā)生菌尿 [3]。另外,與導尿操作不規(guī)范,無菌操作不嚴格,導致導尿管污染或將尿道外口周圍細菌植于膀胱。
1.3 血管內導管相關性感染。塑料導管比鋼質材料導管危險性大,硬度較高的導管、較粗的導管引起感染的可能性較大;靜脈切開、中心靜脈置管,操作人員不熟練,插管部位消毒不嚴或皮膚破損,破壞了皮膚的防御屏障,是病原菌進入人體的最大入口,潮濕可以增加感染的發(fā)生率。
1.4 切口感染。內臟菌群的污染和皮膚攜帶菌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手術傷口感染來源,術前沒有進行有效消毒,病房空氣,物品污染,術前毛發(fā)去除都是增加切口感染的機會。
2 護理措施
2.1 病房管理及環(huán)境的處理。嚴格探視制度,監(jiān)護室規(guī)定每日下午集中30min的探視時間,每次探視僅限1人;病室空氣、物品進行嚴格消毒,在空氣微生物含量高峰時段盡量減少護理操作,定時開窗通風,各種必須的操作要輕穩(wěn)。病房濕式清掃,病房溫度應控制在22℃-26℃較為合適 [4];減少不必要的備皮,加強護理人員對病人操作后實施有效的手衛(wèi)生。
2.2 加強呼吸道管理。氣管切開患者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使用金屬內套管時需每6h清洗、高壓蒸氣滅菌1次;氣管插管患者,每次吸痰更換1根吸痰管;重視對患者更換、每2h翻身、拍背1次、并通過叩聽視診觀察患者,給予及時正確吸痰,以減少發(fā)生率較高的肺部感染,對鼻飼患者每次鼻飼前都需吸凈痰液,抬高床頭30°-45°,鼻飼后保持半臥位30min,再恢復,防止因過低食物逆流發(fā)生誤吸;對機械通氣患者也提倡半臥位姿勢,并針對患者情況,觀察口腔、咽喉部粘膜有無白膜、潰瘍,扁桃體有無腫大,呼吸道分泌物顏色、氣味、排出量,尿、糞性狀有無改變,對疑似感染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前留取標本進行細菌培養(yǎng)加藥敏。校論文中心。
2.3 預防泌尿系感染。遵守操作規(guī)程,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特別是固定尿管的左手必須保持無菌,決不能接觸消毒后的皮膚,保證見尿后再插入尿道的尿管絕對無菌,隨時注意觀察尿液顏色、尿量,注意避免尿袋、引流管彎曲受壓,保持尿液引流通暢。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必須低于膀胱,搬運患者時應夾閉引流管,防止細菌逆行感染,做好尿道口的消毒及會清洗,每日2-3次,避免不必要膀胱沖洗,鼓勵病人多飲水,保證尿量達1500ml/d,嚴格控制尿管留置時間,有目的訓練患者自主排尿功能,夾閉尿管每4h開放1次,盡早恢復膀胱收縮功能。
篇8
1 臨床資料
對我院2009年5月~2010年11月收治的654例NCU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其中腦出血314例,腦挫傷96例,頭部外傷84例,腦腫瘤45例,顱骨骨折27例,蛛網膜下腔出血26例,硬膜下血腫25例,硬膜外血腫21例,腦膿腫8例,腦血管畸形5例,頸髓高位損傷3例。
2 NCU常見的護理風險
2.1 非計劃性拔管:由于NCU患者受制于多種監(jiān)護儀器,且身上有多個管道,在進行翻身或護理時可能出現(xiàn)管道的脫落,甚至可能出現(xiàn)患者自行拔管現(xiàn)象。在654例患者中,出現(xiàn)自拔氣管插管6例,自拔胃管5例,自拔腦室及創(chuàng)腔引流管4例,自拔導尿管5例,自拔靜脈插管2例。非計劃性拔管占3.36%。其中,氣管脫落或拔出的風險性最大。由于氣管脫落后需要重新插管,患者表現(xiàn)出缺氧煩躁情緒,會加大氣管插管難度,容易造成氣道損傷;由于患者自行拔管時因導管斜面的刺激,加上腫脹的氣囊,患者無一例外會引起不同程度的損傷,嚴重者會引起較大血管出血。因而,重新插管引起的一系列問題不僅給患者增加了醫(yī)療費用,并發(fā)癥的加重還會給患者又一重創(chuàng)。
2.2 NCU護士應變能力低或責任心不強:一些NCU護士由于缺乏一定的工作經驗、專業(yè)知識,無法對危重患者進行正確的評估。如腦出血患者術后突然出現(xiàn)尿量增多,每小時250 ml以上,此時,護士應該盡快報告醫(yī)生是否會有尿崩,以便盡早采用垂體后葉素,防止尿崩加重[3]。
2.3 院內感染:危重患者由于免疫力低,在治療時侵入性操作多,一些醫(yī)務人員的無菌操作觀念還不強,沒有貫徹落實消毒隔離制度,不合理的消毒隔離設施等,使得患者出現(xiàn)院內感染。在654例患者中,出血顱內感染5例,肺部感染17例,尿路感染9例,院內感染發(fā)生率為4.74%。
2.4 窒息:NCU患者大多是昏迷患者,無法進行咯痰,當氣管插管患者吸痰不及時、痰痂堵塞、誤吸嘔吐物等都會引起窒息的發(fā)生。在654例患者中出現(xiàn)氣管插管半堵塞4例,經及時吸痰處理后,未造成窒息。
3 預防措施
3.1 減少和防止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如果患者神志清醒且比較配合,護理人員應耐心對其講解人工氣道正常的不適反應,以及氣道處理與機械通氣的必要性;如果患者比較煩躁,不配合或神志不清,護理人員要隨時關注患者的情緒,防止患者亂抓亂拔,在必要時遵遺囑采用鎮(zhèn)定劑。除此之外,在對患者進行治療與護理時要注意防止管道的脫落,并檢查管道是否固定在位[4-5]。
3.2 加強NCU護士的責任心與專業(yè)知識培訓:應嚴格教育NCU護士嚴格貫徹遵守各項規(guī)章制度,要以患者為中心,認真配合醫(yī)生做好各項治療與護理工作,讓患者順利度過危險期。對NCU護士進行定期的專業(yè)知識培訓,使其對各種儀器的使用方法,常見病癥的觀察注意點與方法以及重癥患者的搶救技術等能夠熟練掌握。在需要對病情危急的患者搶救時,護士需要有熟練地急救技術與沉穩(wěn)的心態(tài)以緩解患者家屬的緊張情緒。
3.3 防止院內感染:嚴格貫徹執(zhí)行消毒隔離制度,嚴格遵守操作程序。每個患者使用過的器械如:呼吸機、霧化器等均應進行徹底消毒后用于另一患者;為防止交叉感染,給每一位患者治療完后均需徹底洗手后才能給另一位患者進行治療。
3.4 防止窒息發(fā)生:盡量讓患者嘔吐時頭偏向一側,并及時將嘔吐物清除,在床邊準備好吸引相關物品如吸引器、吸引物。氣管插管以及氣管且開患者需要將氣道充分濕化,以防止形成痰痂,注意翻身時要扣背,使痰液易吸出。
4 小結
由于NCU患者的特殊性,且NCU護士處于臨床第一線,精神狀態(tài)長期高度緊張,在護理工作中易發(fā)生臨床風險事件,因而掌握此類風險的種類,特點以及防護措施對提高護士的防范意識以及患者護理的安全性起到重要作用。NCU護理面對的對象特殊,要求護士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扎實的專業(yè)知識[6]。因此,要定期對護士進行規(guī)章制度的加強與專業(yè)知識的培訓,使其熟練掌握相關的急救技術與儀器操作要點,將患者安全牢記心中,提高其觀察患者病情的能力與緊急應對能力,防范各種可能發(fā)生的風險。
5 參考文獻
[1] 李曉惠.臨床護理風險事件分析與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8,40(5):375.
[2] 錢淑清.ICU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的原因分析與護理防范[J].護理研究,2007,19(3):69.
[3] 金 燕.重癥監(jiān)護患者氣管導管滑脫原因分析與護理[J].護理研究,2009,19(3):532.
篇9
醫(yī)院重癥感染的主要感染類型以下呼吸道感染最為常見,這主要與ICU患者病況危重、免疫力低下、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皮質激素以及各種侵入性診療操作有關。此感染病癥不僅延長了患者治療及住院的時間,增加了治療費用,甚至導致患者感染死亡率升高,這不但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還嚴重威脅了病人的生命,影響了醫(yī)療護理質量。各種侵入性醫(yī)療設備(如各種插管、導管、內鏡、透析裝置和呼吸機等)的反復應用,成為醫(yī)院感染的重要傳播途徑。
1 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
1.1 與病人自身有關。影響患者發(fā)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年齡問題,由調查資料顯示,70歲以上的高齡患者,發(fā)生感染40例,占73.59%,由于老年患者機體免疫力差,加之基礎疾病多,器官功能逐漸退化,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率明顯增高。一般醫(yī)院ICU收治的患者以呼吸道疾病及高齡患者居多,這些患者通常伴有病況重、肺功能減弱,織器官退行性變化,機體的防御功能與抵抗力明顯下降等,自身攜帶的微生物作為條件致敬病菌導致感染的發(fā)生。
1.2 與ICU入住時間有關。入住ICU時間長短與感染有明顯的關系,一般,住院時間超過3天的患者,感染機率較大;超過8天的患者,感染率達79.25%以上。由于ICU中集合了因各種病因不同程度感染的重癥患者,而ICU患者又來自院內外各科室,常合并嚴重的糖尿病、高血壓、血液病,其他惡性腫瘤等基礎疾病,使機體天然屏障遭到破壞,抵抗力明顯低下,導致交叉感染。加之病況重,長時間使用各種抗生素、免疫抑制劑、激素等,使這些患者的機體免疫力下降,住在ICU患者因病情需要實施搶救性、侵入性操作,如各種插管、導管、機械通氣等應用,易引起常居菌定植改變、微生態(tài)環(huán)境失衡,從而導致下呼吸道的肺部感染。
1.3 與有創(chuàng)操作有關。有創(chuàng)操作的次數與感染有密切的關系,有創(chuàng)操作的次數越多,感染的機率也就越大。沒有或只有1次有創(chuàng)性操作的患者感染率為36.8%,2次以上有創(chuàng)性操作的感染率為93.5%。對ICU患者實施的各種有創(chuàng)性監(jiān)測技術如:氣囊漂浮導管、動靜脈留置管、氣管插管、引流管、留置導尿管等均可誘發(fā)醫(yī)院感染,這種侵入性有創(chuàng)傷口是導致感染發(fā)生的直接途徑。
1.4 與醫(yī)院感染病原菌有關。G-桿菌占主要地位,銅綠假單孢菌感染59例(18.2%、硝酸鹽陰性桿菌感染14例(5%);條件致病菌已成為重要病原菌,有內源性的,也有外源性的。不動桿菌屬感染41例(12.6%)、黃桿菌屬2例(0.4%);G球菌感染出現(xiàn)上升趨勢,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MRSA)感染32例(9.8%);真菌感染比例不斷增高,真菌感染42例(12.9%);另外,大腸埃希菌感染37例(11.3%)。大于2種病原菌混合感染95例(29.4%)。不恰當地大量應用廣譜抗生素致菌群失調,應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引起條件致病感染。
1.5 與空氣、環(huán)境污染有關。由于ICU內患者與醫(yī)護人員相對集中,從而增加了空氣中的細菌密度,造成空氣污染,若ICU設置不合理,即變成了環(huán)境污染,也是導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之一。
1.6 與醫(yī)護人員有關。醫(yī)護人員的雙手是攜帶病原微生物的載體,由于護士、護工與患者的頻繁接觸,可導致雙手污染,手污染是引起患者感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2 護理措施
2.1 做好基礎護理。
2.1.1 病情觀察。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觀察患者痰液的顏色、痰量。對痰量大,顏色呈黃色或綠色及體溫升高的患者,應警惕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險。
2.1.2 口腔護理。每天進行兩次口腔護理,護理時應注意清潔咽喉處分泌物,可降低口腔內細菌的寄生和繁殖,預防細菌下行引發(fā)下呼吸道感染。
2.2 做好氣管護理。
2.2.1 鼓勵患者多咳和多做深呼吸,對昏迷不醒的患者要定時吸痰,特別要設法促使患者排痰,翻身輕輕扣擊背部可預防墜積性肺炎的發(fā)生,使痰液快速而充分排出,從而減少下呼吸道感染機率。
2.2.2 定時霧化可促進痰液及時排出。
2.3 做好心理護理。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往往伴有體溫升高、情緒焦燥等現(xiàn)象,醫(yī)護人員應密切關注每個患者的心理活動情況,及時排除患者的思想顧慮,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使之積極地配合治療與護理,以利早日康復。
2.4 強化規(guī)范性操作。醫(yī)護人員應強化無菌觀念,健全消毒隔離制度,嚴格無菌操作。強調各項檢查操作、護理前后雙手均要清洗、消毒。規(guī)范操作檢查避免重復,盡量減少侵入性操作。嚴格無菌操作規(guī)程動作應輕柔,預防感染的發(fā)生。
2.5 營養(yǎng)及飲食護理。加強營養(yǎng)、提高免疫力是避免患者發(fā)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采用靜脈高營養(yǎng)的患者,一定要動態(tài)評估患者的營養(yǎng)狀態(tài),鼓勵患者自行進食、飲水,保證機體營養(yǎng),預防返流和誤吸。病人進食后應抬高床頭防止因咳嗽而引起食物返流入肺。掌握好進食與吸痰的時機,進食后30分鐘不宜吸痰。必須吸時,采用半臥位,時間要短,動作要輕以免發(fā)生誤吸。一般來說,腸道內營養(yǎng)優(yōu)于全胃腸外營養(yǎng),可最大限度地減少細菌通過腸黏膜向肝臟和血液移行,并可維持腸道菌群平衡,預防感染。
2.6 增強醫(yī)務人員的院內感染意識。防范院內感染在醫(yī)務人員工作中應引起高度重視,這不僅關系到入院后醫(yī)院感染率,更重要的是能減輕患者痛苦、提高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科室負責人對院內感染控制要納入議事日程,組織科內醫(yī)務人員認真學習控制院內感染的有關知識,了解其重要性,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并加強檢查落實。對監(jiān)控人員要進行不間斷技術指導和定期業(yè)務培訓,加強對探陪人員的管理,促進醫(yī)務人員深刻認識到減少院內交叉感染是提高醫(yī)院整體醫(yī)療水平的關鍵。
參考文獻
篇10
1基層醫(yī)院ICU護理安全問題分析
1.1 護理人員配備不足:大多數醫(yī)院都存在有護理人員短缺這個問題,ICU病房作為各種危重患者集中治療點,工作量大,護理技術繁多,操作復雜,需要大量的護理人員才能滿足日常工作的正常開展。根據調查表明,醫(yī)護人員的匱乏已經成為ICU發(fā)展的巨大障礙[2]。作為西部基層醫(yī)院,人才資源尤其匱乏,我院ICU病房成立時的護理人員基本由其他臨床科室抽調組成且嚴重不足,專業(yè)知識及實踐技能有限,難以滿足ICU病房日常工作的需要,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另外護理人員結構欠合理,流動性大,根據統(tǒng)計我院ICU成立3年來,外流護理人員多達12人,缺乏穩(wěn)定性,難以系統(tǒng)執(zhí)行相關護理流程,增加了護理工作的風險性。
1.2安全制度執(zhí)行不到位:雖然醫(yī)院對新進ICU病房的護理人員進行了護理安全專門培訓,并制定了相應的應急預案,但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夠完善,護理監(jiān)控不及時,安全考核流于形式,缺乏約束力,導致各項護理規(guī)章制度及技術操作規(guī)程執(zhí)行不到位,現(xiàn)時期患者對自身權益保護意識提高,一旦違反操作常規(guī),就可能帶來不必要的安全問題。
1.3護理文書件書寫不規(guī)范:ICU病房患者病情危重復雜多變,護理記錄繁瑣,如果沒有采取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在一些搶救操作、用藥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導致記錄不全或漏記,而且部分護理人員由于工作年限較低,缺乏書寫經驗,對一些專業(yè)術語及病情描述不當,進行不必要的刪涂改,一旦出現(xiàn)醫(yī)療糾紛,則難以形成有效依據。
1.4職業(yè)素養(yǎng)缺乏及違反操作規(guī)程:ICU護理人員看護的多為危重患者,一旦疏忽,就會釀成差錯,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及精神壓力,需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質及應急能力,才不至于延誤危重患者的搶救治療時機。在日常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若是思想松懈、缺乏責任心及對有關護理操作執(zhí)行不嚴格:如有些護理人員違反“三查七對”制度,未認真核對患者姓名、床號、診療等,導致檢查或給藥錯誤,對一些侵入性操作未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規(guī)程及對特殊感染或多重耐藥菌患者未嚴格消毒隔離措施等,從而埋下了重大的護理安全隱患,另外與患者溝通、交流不良也常常導致糾紛的發(fā)生。
2提高ICU護理安全的應對措施
根據上述在護理工作中產生的安全問題,筆者認為,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可以有效的提高護理安全系數:
2.1提高ICU護理人員配置:我院所在地屬西部,地區(qū)經濟欠發(fā)達,囿于環(huán)境所限,護理人員數量嚴重不足,為滿足正常護理工作的需要,導致原有護理人員的工作量成倍增加,生理、心理均需承受較大的負擔,據有關研究表明ICU錯誤的發(fā)生和工作負荷過重密切相關。而且由于無法提供優(yōu)厚待遇吸引高學歷人才,我科護理人員學歷結構多以大專、中專為主,學歷層次較低,且多為80、90后,理論水平的差距和工作經驗的缺乏直接影響了對危重患者病情的預判、護理操作的質量。我們通過增加護士編制,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根據崗位特殊性,適當提高薪酬待遇,加強人文關懷,降低工作壓力。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策略即外派護理人員到上級醫(yī)院進行專科學習,同時定期請外院專家前來指導、培訓以擴大視野,提高技術水平。通過一系列舉措,我院ICU護理人員數量雖未能按照《重癥醫(y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中規(guī)定的患護比例配置,但已形成了一個比較穩(wěn)定、高效的團隊,滿足了病房運轉的需要。
2.2加強風險意識、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及責任心:組織全科護理人員定期進行安全教育和法律知識培訓,增強法律意識,規(guī)范護理的行為。加強醫(yī)療安全制度的落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明確崗位職責,獎懲分明,做到誰出問題誰負責[3-4]。學習風險管理知識,并就已有或潛在安全問題進行討論,加深對安全問題的理解,提高風險意識及自我保護意識,從而有效地減少護理安全問題的發(fā)生,避免護理糾紛。基層醫(yī)院ICU護理工作環(huán)境特殊,壓力大,長期從事ICU護理工作,易導致職業(yè)性疲勞。而且我科年輕護士比例大,安全意識相對缺乏,情緒波動較大,抗壓能力差,一遇波折極有可能產生退避心理,推卸責任。但是ICU護理是件嚴謹的工作,需要一如既往的專注和耐心。我們根據年輕人可塑性強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疏導和培養(yǎng),提高其職業(yè)素養(yǎng)及責任心。根據工作資歷、性格特點及能力合理搭配排班,掌握危重患者的病情,做好安全評估,嚴格查對制度,制定好各項應急預案,定期演練,做好防范,以備意外之需。
2.3護患溝通、嚴格技術操作及規(guī)范護理文書:嚴格各項護理規(guī)章制度和技術操作。成立了護理質量檢查小組,定期對全科護理人員進行技術操作考核,并對護理文書進行檢查,一旦查找到問題即督促進行整改。ICU患者多有焦慮、悲觀情緒,護理人員需適時與患者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情況并給予適當的處理,避免潛在危險因素的暴發(fā)。
3小結
基層醫(yī)院ICU護理安全問題突出,現(xiàn)有環(huán)境無法有效改變,但是通過整合護理資源配置、提高了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增強職業(yè)素養(yǎng)及責任心,深入學習及規(guī)范技術操作,使安全管理制度化、標準化、規(guī)范化,有效預防護理安全問題的發(fā)生,提高了基層醫(yī)院ICU的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粱曉曼,童德軍,李金鳳,等·重癥監(jiān)護病房患者醫(yī)院感染目標性監(jiān)測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9,9(21):2489—2490.
篇11
1 臨床資料
選擇2007年9月~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53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CT或者MRI確診,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的標準《各類腦血管病診斷標準要點》中關于高血壓腦出血的診斷標準[4]。其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齡46~86歲,平均年齡(63.28±10.46)歲。
2 護理方法
2. 為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創(chuàng)造安靜的住院環(huán)境 嘈雜的住院環(huán)境會引起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情緒上的煩惱與不安,導致大腦處于緊張狀態(tài),容易引起再次出血。因此,在對ICU高血壓腦出血的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尤其是神志清楚的患者,操作時做到走路、說話、操作及關門等“四輕”。另外,在腦出血的急性期杜絕探視,限制陪護時間,以便患者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下臥床休息。
2.2 觀察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呼吸、脈搏、神志及瞳孔的變化 神志是判斷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病情變化及臨床治療效果的重要依據之一。在昏迷加重的患者,往往會出現(xiàn)血壓升高、脈搏增快、呼吸不規(guī)則、病側瞳孔散大或對光反射消失等癥狀,這提示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可能出現(xiàn)腦疝,隨時有生命危險,立即報告醫(yī)生并緊急處理。如果患者各種反射消失則提示患者病情進一步加重。如果患者雙側瞳孔散大則提示病情危急。因此,在護理工作中,注意觀察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呼吸、脈搏、神志及瞳孔的變化,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2.3 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絕對臥床休息 不論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出血量的多少,病情的輕重,患者均絕對臥床休息4~6周,頭抬高30°,避免不良刺激影響患者情緒,避免搬動患者。
2.4 保持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大小便通暢 由于長期臥床及飲食少等原因,常有便秘、尿潴留或尿失禁現(xiàn)象。大便不暢時,可給予開塞露、甘油灌腸劑、番瀉葉及腸清茶等保持大便通暢。尿失禁時,嚴格在無菌操作下留置導尿管,同時觀察尿液顏色、質及量。
2.5 嚴格交接班制度 高血壓腦出血由于有再次出血的可能, 所以在護理工作中,嚴格交接班制度。做到當班護理人員熟悉所有患者的病情,與接班人員做好交接工作,告知下班護理人員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在本班工作中出現(xiàn)的情況,保證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護理與巡視及時到位。
2.6 注意飲食護理 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多半有咀嚼或者吞咽困難,因此,緩慢進食及進水,必要時行鼻飼,以免誤吸。飲食結構上,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及高維生素流汁食物。對鼻飼的患者,進食前檢查胃管是否在胃內,少量多餐,每隔2小時給食,每次用量不超過200ml,當進食時感受到高阻力時,檢查原因,不可一味強力注入,同時應該嚴格限制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鈉鹽的攝入,以低鹽、低膽固醇飲食為主。
2.7 預防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出現(xiàn)并發(fā)癥 加強球?麻痹、肺功能差及長期臥床患者的口腔護理,及時清除口腔內的分泌物,防止嘔吐物誤吸入呼吸道。嚴格無菌操作,對留置導尿時間長的患者,每天用0.32%慶大霉素500ml膀胱沖洗。保持床鋪干燥、平整,定時翻身,主動及被動活動關節(jié),及時更換受污染床單,防止褥瘡的發(fā)生。安裝床擋,必要時使用保護帶對患者進行約束,防止患者墜床或者摔傷。
3 結果
經過上述護理措施,53例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45例患者好轉出院,病情惡化5例自動出院,死亡3例,治愈好轉率為84.91%。
4 討論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經過上述護理措施,53例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45例患者好轉出院,病情惡化5例自動出院,死亡3例,治愈好轉率為84.91%。這說明我們的護理措施是有效的、成功的。這提示:我們在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進行臨床護理的過程中,加強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護理對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及減少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可延長患者的生命,減少其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沉重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
[1] 葛錫泳,胡一河.蘇州市居民腦卒中流行現(xiàn)狀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 2011, 25(11):77-79.
篇12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取本院2013年9月~2015年3月ICU收治的患者151例, 男73例, 女78例, 年齡19~67歲, 平均年齡(51.7±6.5)歲, 其中手術患者69例, 危重癥患者82例, 已排除精神、認知功能障礙, 重癥無意識患者。采用雙盲對照法隨機分為觀察組(76例)與對照組(75例)。對照組中男36例, 女39例, 年齡19~66歲, 平均年齡(52.4±6.1)歲;觀察組中男37例, 女39例, 年齡20~67歲, 平均年齡(51.1±6.9)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采用ICU重癥常規(guī)護理模式進行護理服務。
1. 2. 2 觀察組 針對重癥患者心理干預、環(huán)境以及病癥特點等制定全面綜合性個體化護理措施進行服務, 具體如下:①認知、心理干預。ICU收治的患者多為病情危重者, 其心理狀態(tài)普遍存在一定壓力, 同時這種心理狀態(tài)也與患者自身對病情的了解認知情況及文化知識水平相關。其貝克認知法早已證實錯誤的認知可造成自錯誤的判斷與推論, 導致負面的情感和行為。重癥患者普遍對自身病情知之甚少, 其心理多伴有緊張、焦慮之感, 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可引發(fā)抑郁恐懼等情緒;因此醫(yī)護人員可在患者入院后對相關疾病及治療過程給予相關知識宣教, 給予一定的關心與鼓勵支持, 行針對性進行心理疏導, 促進患者積極配合治療。②行為護理。護理人員在患者病情允許的狀態(tài)下, 可鼓勵其適當進行肢體活動, 增加自身主觀能動性。比如適當幫助患者翻身, 床上適度伸展四肢, 指導患者采用合理的配合治療;另外在護理期間護士還需注重觀察記錄患者情緒、認知方面情況, 若患者出現(xiàn)失眠、抑郁、焦躁、抵觸ICU治療等異常情況時, 需立即報告醫(yī)生進行相關處理, 給予行為、情緒疏導干預。③環(huán)境干預。重癥醫(yī)學科的環(huán)境對于患者治療具有明顯影響, 護理人員可通過加強病區(qū)環(huán)境的清潔, 合理控制病室溫度, 調節(jié)照明設備亮度, 避免光照源刺激患者雙眼, 嚴格保持晝夜規(guī)律;另外根據患者病情不同規(guī)范劃分病區(qū), 必要時可采用屏風或布簾進行隔擋, 減少患者間不良反應或情緒的影響刺激。④音樂情感支持。在治療期間可采用音樂療法緩解患者情緒, 如定時在病區(qū)播放輕柔、舒緩的輕音樂, 同時護理人員采用柔和、誠懇的態(tài)度與患者交流, 傾聽患者在治療期間所承受的疾病痛苦, 讓患者充分釋放心中的負面情緒, 通過針對患者心理及生理需求進行全面細致的護理, 來提升患者治療信心。
1. 3 觀察指標 采用ICU意識模糊評估量表(CAM-ICU)來評估本次研究中患者是否存在ICU綜合征, 并通過自制問卷調查表評估癥狀患者對ICU治療期間護理服務質量的滿意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者ICU綜合征發(fā)生率對比 觀察組ICU綜合征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9614, P=0.0083
3 小結
重癥醫(yī)學科作為醫(yī)院拯救患者生命最為主要的戰(zhàn)場, 其各種設施、治療、護理手段均將搶救生命作為主要目的[2]。因此ICU病區(qū)各類醫(yī)療設備較多, 造成患者病區(qū)活動受到限制, 加之病區(qū)環(huán)境的陌生及各類指示燈、報警噪音等產生以及與親屬的隔離, 無法進行良好的交流等因素均會對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壓力, 部分患者因而產生認知功能紊亂或行為異常等變化。這類負面心理可導致患者情志失暢, 機體免疫能力降低, 不利于治療恢復, 更甚者易造成病癥進一步擴展加重[3]。而本院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模式來防治重癥患者發(fā)生ICU綜合征的情況, 有效緩解、消除了患者負面心理, 降低心理壓力, 為患者樹立了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綜上所述, 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預防ICU綜合征的發(fā)生具有良好效果, 同時規(guī)范、優(yōu)質的護理也促進了護患關系和諧,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崔輪盟, 郭永波, 張磊, 等.對ICU 綜合征護理干預的探討.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4(1):331-332.
篇13
1 肺部感染
主要表現(xiàn)為肺炎,其中氣管切開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率最高,其次為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其主要原因為以下方面。
1.1患者原發(fā)疾病 ICU 患者多因原發(fā)病而造成醫(yī)院感染,這些原發(fā)病包括腦梗死、腦出血等,患者處于昏迷狀態(tài),氣道清除功能減弱,咳嗽與吞咽反射減弱甚至消失,口咽部分泌物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胃液反流,發(fā)生誤吸致細菌下移。趙暉等 研究發(fā)現(xiàn),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率與昏迷深度呈正比[1]昏迷患者誤吸發(fā)生率約為50%。
1.2呼吸機的使用 隨著呼吸機功能不斷完善,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和機械通氣已成為臨床搶救急危重癥患者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成為病原微生物侵入的門戶。氣管切開后,損傷氣道上皮和引起炎癥反應,削弱咳嗽和纖毛清除功能,抑制吞咽活動和食管括約肌關閉[2],免疫第一道防線-鼻、口咽部失去了正常防御感染的作用,支氣管、肺等與外界環(huán)境直接相通,失去了呼吸道的加溫濕化。另外,機械通氣可增加腹壓,也是導致胃內容物反流而致誤吸引起感染。李革等[3]研究結果表明,受污染的吸痰管、氣管插管、呼吸機霧化器是造成呼吸道感染及傳播的重要因素。
2 泌尿系統(tǒng)感染
醫(yī)院內泌尿系統(tǒng)感染位于醫(yī)院感染的第2位[4]。導尿術是在嚴格無菌操作下,用導尿管經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尿液的方法。1次導尿后,尿路感染的發(fā)生率為1%~3%,因為在導尿過程中,操作不當極易造成膀胱、尿道黏膜的損傷及細菌侵入,導致泌尿系統(tǒng)的感染。一般情況下,80%的醫(yī)院泌尿系感染與導尿管的留置有關。留置導尿管>3d,尿路感染的發(fā)生率>90%,尿路感染的發(fā)生率與使用尿管的時間呈正比[5]。
3 導管相關性血液感染
ICU內患者由于病情的需要常需進行靜脈切開、靜脈置管等介人性救治,因插管部位皮膚破損、炎癥、技術人員操作不熟練等破壞皮膚的防御屏障,成為病原菌進入人體的最大入口。靜脈切開、靜脈等穿刺置管時,管道直接接觸血液,穿刺器械及管道是否無菌及醫(yī)護人員的無菌觀念直接關系到菌血癥,膿毒癥等導管相關性血液感染的發(fā)生。
4 預防護理措施
護理人員除對患者做好基礎護理之外,還應注意以下方面。
4.1加強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暢 機械通氣時可放置胃腸減壓、應用鎮(zhèn)吐劑及加速胃腸道蠕動的藥物,防止嘔吐物的誤吸,盡量采取半臥位,床頭抬高40°。檢查胃管的位置,有條件可留置鼻空腸管。營養(yǎng)液用微量泵連續(xù)輸注,盡可能縮短機械通氣時間。還要注意呼吸道的溫濕化,合理選擇氣道濕化液。
4.2嚴格器械消毒 其是防止ICU醫(yī)院感染不可疏漏的環(huán)節(jié)"。消毒包括霧化器、呼吸管道及氧氣插頭的消毒。
4.3痰液的處理 掌握正確排痰程序:霧化吸入、變換、叩擊,必要時使用稀釋痰液藥,然后給與吸痰。禁止使用堿性藥,至少對患者進行痰培養(yǎng)1次/w。
4.4每2~6h口腔護理1次,昏迷患者,定時用抗菌藥物軟膏涂于口腔頰黏膜,可減少細菌在口咽部定植。
4.5加強手的衛(wèi)生 即洗手和使用乙醇擦手,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技術。ICU 內護理人員的雙手對感染的控制、預防起著重要的作用。美國CDC建議醫(yī)護人員在接觸污物時應用肥皂洗手,直接接觸患者時應用乙醇擦手[6]。
4.6減少留置導管 撤除一切不必要的插管,嚴格掌握導尿指征及無菌導尿術,盡量減少導尿管的使用及留置時間,每天評估是否能拔管。密切觀察記錄尿量性狀,有無出血、混濁,留置導尿管第四天開始評估,尿道口有無紅腫、分泌物,至少尿培養(yǎng)1次/w。
4.7靜脈置管、靜脈切開每天觀察有無局部紅腫、滲液等感染癥狀。
4.8防止交叉感染 定期進行ICU空氣消毒,注加強病房管理,合理安排病床,將感染患者于非感染患者分開,多重耐藥菌患者床邊隔離,有條件單間隔離。
4.9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加強危重患者的營養(yǎng)支持,積極維持內環(huán)境的平衡。
5 小結
通過對重癥監(jiān)護室昏迷患者醫(yī)院感染原因進行分析和采取預防護理措施,醫(yī)院感染的發(fā)生大大減少,因此我們必須采取綜合性措施保證每次消毒隔離滅菌均達到預定的要求,就能預防和控制醫(yī)院感染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趙暉,陳美芬.昏迷患者肺部感染的護理重點與對策討論[J].當代護士,2000,4:22.
[2]劉振聲,金大鵬,陳增輝.醫(yī)院感染管理學[M].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出版社,2000:211-740.
[3]李革,盧仙娥,鄧濟蘇,等.重癥監(jiān)護室獲得性感染與傳播機制研究[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0,10(6):40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