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英語學習方法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篇2
一、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教師必須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教無定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拘一格,綜合學生、教材、方法及自身的特點,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學生的自信,培養學生興趣,喚醒學生潛能。教師要充分備課——備學生、備教材、備方法,要體現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創新性。在教學中要本著用愛心、熱心、耐心、同情心,求新、求活的原則;不要因為學生講的不好而大發雷霆,要多引導,多鼓勵。教育的過程本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即生命體之間的信息交流,這信息不僅有知識的內容,更有情感的蘊意。我們經常會聽說過這樣的情況,學生由于喜歡某一位教師而努力學習他的課。這說明融洽的師生關系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保證。正向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的那樣:“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是保證有效進行教學的主要條件,而這種良好的教學氣氛的創設又是以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基礎或前提的”。
二、注重師生情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師生關系的好壞對學生學習情緒及學習興趣影響極大,課堂教學中必須達成師生之間的雙向理解,溝通師生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人有自己的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不同的個性特征。教師在教學中應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在進行課堂練習時,我能注意從大多數學生實際出發,根據難度,以適當的問題提問適當的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重視;也使他們看到自己在學習上的進步,從而增添學好外語的自信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仔細地處理教學中的每個問題,保證學生始終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在同學們進行口語訓練時,出錯是難免的。教師應該努力幫助學生克服“怕出錯”的心理。在練習過程中,我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練習,大膽發言。對學生因口誤而產生的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我從不輕易打斷,等講完后,再婉轉地指出。如果一出錯就糾正,就會極容易地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而且隨著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這些錯誤大都會逐漸克服。對學生在學習上所取得的每一個進步,我都及時地加以表揚、鼓勵,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就會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去提高說的能力。
三、課文教學堅持聽說領先
1、在聽的基礎上,培養說的能力。
學習開口說話的關鍵首先要聽清楚,然后才能開口模仿;模仿準確了,就會有信心,也就會愿意繼續去聽、去說。再者,只有多聽,才知道英語是怎樣說的,知道重音、意群、連讀、爆破等,才會減少漢語表達的影響。我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每教新的課文時,我首先讓學生聽兩遍課文錄音。第一遍重頭至尾聽;第二遍是一段一段聽,每聽一段,就讓學生根據所聽內容,利用課后練習所提供的問題,讓學生用完整的句子來回答,這樣既訓練了聽又訓練了說。
2、課堂教學中,盡量用英語教英語。
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聽力水平,有利于向學生提供大量說英語的示范,激發學生說的欲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盡可能地用英語組織教學,假如學生聽不懂,我就借助其他一些實物,圖片,簡筆畫來幫助學生理解。實在難以理解的,我情愿用中文翻譯一遍,但也必須堅持用英文講解,目的就是給學生增添一個鍛煉聽的機會。沒有足夠聽的實踐是不會開口說的。
3、重視朗讀、背誦、復述。
新的課文教完以后,我要求學生背誦全部或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要求熟讀課文。我認為朗讀、背誦是訓練學生說的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既有利于正確、熟練地掌握語音。鞏固牢記詞匯、句型等大量語言材料,也有利于培養語感,達到熟練運用語言。另外,在背誦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復述課文。復述課文可采用多種方法:例如(1)提供一些關鍵詞,讓學生復述。(2)運用一些問答題,讓學生先回答,然后連句成篇。(3)也可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自由復述。
課堂教學是進行聽說訓練的重要途徑,但是要使學生真正開口,單靠課堂上四十五分鐘是不行的。因此,進行課外聽說訓練是必不可少的。我的做法是:
1、讓學生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利用錄音機、電視機來促進學生的聽說訓練,讓學生跟著錄音機聽音、模仿;現在電視上英語欄目較多,可讓學生在自己合適的時候收看。
2、組織英語第二課堂。在課后,把學生組織起來,就課上、課外一些感興趣的話題用英語進行討論。排演一些短劇、講故事等。這些活動既培養了他們說的能力,也激發了他們學英語的興趣。
3、平時,我還要求同學們之間試著用英語交流,鍛煉說的能力。
總之,筆者認為口語教學應是學生積極參與,運用英語來實現目標、達成愿望、體驗成功、感受快樂的有意義的交際活動過程。要想改變口語的教學現狀,必須從變革舊的教學方法、建立新的教學策略入手,努力為學生創設活動情境,誘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大力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教師在課堂上要活潑、風趣、幽默,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感染學生,自始至終吸引著學生。簡明扼要的引入,語法教學的情景化,對話的交際化,要使學生在一種愉快、輕松的環境下學習。但同時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參與課堂語言交際活動的機會,組織豐富多彩的適合學生語言水平和年齡特點的英語口語練習活動,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多鼓勵,少批評,讓學生開口、坦誠地表達自己,從而從各方面刺激,鼓勵學生開口說英語,使口語課堂活躍起來,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篇3
在與計算機交流的過程中,主要是理解信息,而不是出聲讀。所以,計算機英語教學對口語表達能力要求低一些,主要注重的是對專業詞匯、專業用語的學習和對文章的理解。
在從事計算機英語教學的這幾年里,筆者曾接觸過兩種教材:一種是由中國勞動出版社出版的全國技工學校計算機應用與辦公自動化專業通用教材《計算機英語》。這本教材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有練習口語的對話,有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科普文章,課后還有閱讀材料。有些課文后面還有計算機屏幕信息。課文中每課幾乎都有語法點,課后有語法知識,內容全面,是一本非常好的教材。但是,對于中職生來說,它的難度稍微大了些,課后的計算機屏幕信息也少了些。還有一種教材是由中國勞動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計算機專業英語系列教材《計算機專業英語》。這本教材只是用一些簡短的小文章對有關計算機專業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詞匯進行介紹,文章淺顯易懂,每課課后都有相關的計算機屏幕信息,對學生掌握大量的計算機屏幕信息非常有幫助。雖然兩種教材內容不同,難易程度不同,但教學宗旨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讓學生掌握有關的專業詞匯用語,以便高效使用計算機。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特別強調詞匯和短語的學習與記憶。
詞匯的學習與記憶
在記憶詞匯方面,要求學生靈活巧記,切忌死記硬背。因為,死記硬背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容易忘卻,而靠技巧和相關的事物聯系記憶的東西不易忘記。記憶詞匯的方法有很多,筆者根據教學經驗主要介紹以下幾種方法:
根據發音規則記憶這是最常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最適宜于記憶單詞的字母組合——拼寫單詞。要用這種方法記憶單詞,必須掌握英語的語音知識。第一種教材第一課和第二課課后都有語音知識介紹,學生通過學習,可以了解各個字母的發音規則,然后根據單詞的發音來記憶。在學習單詞時,可先讓學生按音標試讀,然后教師糾正發音,領讀單詞,幫助學生熟記單詞。這樣記憶的單詞,只要能說出,就能根據發音將其寫出。單詞的讀音和拼寫比較容易掌握,最后只剩下記憶單詞的詞義。很多較長的單詞如:application(應用程序),automatically(自動地),configuration(配置),documentation(文檔),directory(目錄),maintenance(維護)等等,靠這種方法記憶,既容易學又不容易忘,即便是忘了,只要會說,就能拼寫出來。
環境記憶法這種方法對一詞多義的單詞的記憶特別有效,有的單詞一般詞義和專業詞義相差甚遠,那么環境記憶對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詞義非常有效。比如:Pleasegivemethekeyonthetable.這句話里的key的詞義是“鑰匙”,table的詞義是“桌子”。而Pressanykeywhenready.這句話里的key的詞義是“鍵”;Therearelinesinatwo-dimensiontable.這句話里的table的詞義是“表”。還有很多詞:像mouse,一般詞義為“老鼠”,計算機專業詞義為“鼠標”;field,一般詞義是“領域”,計算機數據庫專業詞義是“字段”;program,一般詞義是“節目”,計算機專業詞義是“程序”;drive,一般詞義是“駕駛”,計算機專業詞義是“驅動器”等等。這類詞一定要看是在什么樣的環境中使用,根據環境來理解、記憶。
根據構詞方法歸納記憶英語的構詞方法有三種:合成法、轉換法、派生法。合成法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新詞的構詞方法。例如:key-board(鍵盤),handwritten(手寫的),build-in(內部的),hardware(硬件),software(軟件),key-stroke(擊鍵),machine-language(機器語言),pop-up(彈出),supersystem(超級系統),desktop(桌面、臺式電腦),drag-and-drop(拖放),mainframe(主機)等等。這些單詞都是利用這種方法來構成的。記憶這些單詞一般只需將兩個單詞的詞義合并即可。轉換法是一個詞轉換成另一個詞,詞形不發生改變,而詞性發生了變化的構詞方法。例如:torecordthedata里的record是動詞“記錄”;Therecordsofafile里的record是名詞“記錄”。Todisplaythedata里的display是動詞“顯示”;Thedisplayofacomputer’sinformation里的display是名詞“顯示”。Toenterthepassword里的enter是動詞“輸入”;PresstheEnter里的Enter是名詞“Enter鍵”。判斷這類詞的詞性就要看詞在句子中的位置或者說所擔當的句子成分。派生法是指在一個單詞上加上前綴或后綴,變成一個新詞的構詞方法。派生法構詞在英語中應用非常廣泛。通常加前綴改變詞義,加后綴改變詞類。例如:computer(計算機),加前綴構成microcomputer(微型計算機);advantage(優點),加前綴構成disadvantage(缺點);manage動詞“管理”,加后綴構成名詞“管理”management;命名name加前綴構成rename(重新命名);media媒體,加前綴構成multimedia(多媒體);print動詞“打印”,加后綴構成printer名詞“打印機”;store動詞“存儲”,加后綴構成storage名詞“存儲”;automate動詞“使自動化”,加后綴構成automation名詞“自動化”,加后綴構成automatically副詞“自動化地”等等。在記憶這類詞時,只要知道原形詞義,并掌握了加不同的前綴、后綴詞義及詞類的變化規則,就容易記憶了。
計算機英語中還有一種詞叫縮略詞。例如:PC(personalcomputer)(個人電腦),RAM(randomaccessmemory)(隨機存儲器),ROM(read-onlymemory)(只讀存儲器),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處理器),ALU(arithmetic/logicunit)(運算器),DOS(diskoperatingsystem)(磁盤操作系統),BIOS(basicinput/outputsystem)(基本輸入輸出系統),GUI(graphicaluserinterface)(圖形用戶界面),DBMS(databasemanagementsystem)(數據庫管理系統),ISO(internationalstandardorganization)(國際標準化組織),LAN(local-areanetwork)(局域網絡),WAN(wide-areanetwork)(廣域網絡)等等。在記憶這類詞的時候,必須要知道每個字母所代表的詞的詞義,這是理解和記憶這類詞的關鍵。
短語學習
篇4
西方現代文藝方法是隨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社會進入了現代社會時代而興起的現代文藝思潮的產物。科學極大地發展和科學思想的形成是西方社會進入現代化的標志。科學系統論的學術方法使西方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各種學科開始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19世紀后半葉,在歐洲和西方各國的思想領域中出現多種學科思想相互滲透的學術理論現象,特別是科學作為現代社會的基本思想體系和現代人們思維的基本方式后,現代社會意識形態上出現了科學思想取代他意識形態思想的發展傾向。
滲透到文藝中的其他學科的思潮構成了所謂的西方現代文藝方法論體系。西方現代文藝方法就是西方現代文藝思潮的產物。
西方文藝美學方法是將藝術作為科學研究對象的產物,這一點在文藝美學方法的研究分類上十分明顯。一般西方文藝美學方法分為社會歷史研究法、結構研究法、象征研究法、精神分析研究法、原形研究法、符號研究法等。
如:實證主義、實用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心理學、強力意志論、弗洛伊德主義……
代表人物:叔本華、本格森、尼采、斯賓塞、弗洛伊德、榮格……
二、現代主義藝術的發展變化
藝術起源于原始文化,由于生產力的發展,藝術的地位和作用都發生了變化。早在1839年發明了照相術,關于“藝術臣服于科學,藝術與科學是對手嗎?”這樣的討論就沒有停歇過。19世紀中葉的畫家開始利用照片繪畫,但其目的是“參照照片”而并非“畫照片”,此時的圖像是從屬于繪畫的,繪畫與攝影處在一種主從的關系中。19世紀末開始,畫家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攝影將逐步取代傳統繪畫,是極力地避讓攝影,還是主動地“借用”攝影,這是20世紀以來的現代主義和后現代藝術對待攝影截然不同的兩種文化態度。
1915年,杜尚將小便器命名為《噴泉》提交到藝術博物館要求展出的行為成為了西方藝術界的一個轉折點。杜尚直接將來自現實生活的產品納入到藝術系統之中,打破了非藝術與藝術的分界。藝術作品日趨商品化。
從而有了所謂“藝術的終結”。當畫家將一塊空白畫布當作美術作品展覽的時候,當作家將打字機自動敲出的符號當作小說發表的時候,當鋼琴大師將靜默的4分33秒作為作品演奏的時候,現代藝術的實驗已經走到了終點,并在一種新的意義上意味著藝術的終結。這就是對藝術的一種消解。
三、論述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對傳統中國畫的影響
中國畫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遺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體現,注重的是畫的意境,講究淡泊名利的悠遠之感。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
傳統的中國畫對筆、墨、紙、硯、顏料、畫工、書法、印章等,都很講究,制作程序繁瑣,要消耗大量地時間和精力,產品的產量較小,且價格昂貴。
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出現,使藝術更加得大眾化,大量的商業藝術復制品出現,為人們在購買藝術品的時候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繪畫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趨勢,藝術品市場更是百花齊放。藝術作品的大量復制,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廉價名畫復制品,使更多人可以購買藝術品作為自己的家居裝飾品。
西方現代主義藝術伴隨著科學的發展,當前的科學技術在逐步取代繪畫技法,電腦也可以畫出水墨意境的作品,并且效果豐富,易于掌握,這對制作方法復雜的傳統中國畫來說是一種沖擊。
傳統中國畫是經過多個朝代的發展,逐漸被繼承下來的。“畫分三科”——山水、人物、花鳥,并在歷朝歷代的發展中形成了多種流派,如:黃派、徐派、吳門畫派、北方山水畫派、南方山水畫派、湖州竹派、常州畫派、米派、松江派、浙派……傳統中國畫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上流人士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中國畫,特別是其中的文人畫,在創作中強調書畫同源,注重畫家本人的人品及素養。隨著時代的發展,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發展,傳統中國畫的作畫形式漸漸地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為了適應市場對國畫藝術作品的需求,一些畫家村開始了產業式的管理,創作國畫和制作國畫復制品,多產多銷式經營,并且注重畫作的品質和質量,也帶來了不錯的利潤。這是一種產業化的大眾文化,這類藝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是藝術的商業化。
篇5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21世紀教育的主流,然而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授課型教學模式和學生的被動性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1]。同時,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的文件要求,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高技能專業人才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然而,研究型學習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一種教學理念和方式,得到普遍認同和廣泛關注[2]。近年來,根據我院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方案要求以及該課程的特點,我們有效地將“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應用于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對象與方法
(一)參加對象
我系公共衛生管理專業、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和醫學營養專業三個高職專業的學生,每年共計150人左右,安排時間第四學期。
(二)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的教學策略
1.教學安排。將該課程劃分為:醫學科研方法和論文的認知、文獻檢索與信息提煉、項目內容的選定、項目技術路線的設計、項目可行性分析、項目的實施、項目結果的處理與總結、項目論文的撰寫與發表和項目的匯報9個項目工作任務板塊。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原則,圍繞“匯報――講解――討論”展開,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起引導作用。該課程的教學時數均為36學時。
2.項目內容來源和設計。課程要求項目內容選定按人才培養方案和行業崗位工作內容需求的原則,選擇有針對性的項目工作任務,靈活運用研究型學習的理念進行組織教學,既達到了基本的教學目標,也有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及創新意識。
3.項目內容的組織實施辦法。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首先教師根據對整個班級學生學情進行分析,選出學習態度認真、責任心強、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學生擔任項目組組長。然后組長再根據教師對成員的要求,選擇其組內成員。每個項目學習小組由6~8名學生組成,每個學生按照項目內容進行分工,各自承擔相應工作任務,然后由組長負責資料整合與專題匯報。每個項目工作任務板塊,學生均有2周的準備時間。每組必須根據每個項目任務的評分標準合格后,方可進入下一個環節項目任務的開展。
(三)教學模式的評價
1.考核方式。課程考核主要采取由項目評審小組和項目匯報評委組共同完成項目的考核。科任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項目評審小組,按照制定的課程項目評分標準,對項目選題、項目設計、項目匯報、項目論文進行評分,占總成績的60%。項目匯報評委組成員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相關專業教師組成的評委小組,按照《衛生管理系項目教學評分標準》對每組項目進行評分,占總成績的40%。
2.問卷調查。自制調查表,每班隨機抽取30名學生,集中發放問卷,當場收回。調查表的內容包括研究型教學方式對學生的作用、能力的提高、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評價等。用SPSS 11.5統計軟件做統計分析,用頻數分布來描述和分析這些數據。
二、結果
(一)項目內容完成情況
從表1的項目內容來看,學生選取的內容均結合了各自的專業發展特點和行業崗位工作需求。部分項目小組還設計了實驗研究,也有部分小組還走出校園、面向社會人群進行了相關的調查。
(二)項目教學問卷調查結果
1.參加的項目性質。根據研究型項目教學模式的實施,按照教學標準的要求,大部分學生是參照教師根據行(企)業需求設計的模擬項目,占54.42%;有44.58%的學生自己尋找的行業項目;而僅僅只有1%的項目為企業委托的真實項目。
2.教師的教學能力評價。教師在研究型項目教學中扮演著主要的指導作用,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使不同項目得以順利實施。通過調查發現,有98.24%學生認為帶教老師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高度的責任心。
3.學生的能力反饋情況。從研究型項目教學對學生最大的作用來看,認為可以培養團隊精神的占80.67%;可以最大地激發創新思維和潛力占30.09%;也促進了解企業情況,占85.31%。在對學生能力提高的改變情況分析,大部分學生認為在專業應用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有明顯提高,分別為77.39%和65.45%;另外還有51%的學生認為明顯提高了溝通合作能力。在研究型項目教學同其他教學方法相比,有74.52%的學生認為實踐技能提高比較明顯,而認為和其他方法效果一樣的僅為3.80%。對于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有35.67%的認為自己對項目策劃表現最欠缺,但只有8.60%的學生認為是表達最欠缺。在研究型項目教學過程中,38.29%和36%的學生分別表示在老師指導下和小組協作下能獨立完成該項目;而只有23.81%的表示能獨立完成。學生在參與研究型項目教學中面臨的最大困難,主要分別體現在學過的理論知識無法得到有效運用和自身實踐的操作能力不夠,各占41.67%和45.49%。從學生完成項目后的狀態分析可知,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學習目標更明確的學生占80.34%;有74.57%的學生發現了自己的潛力,對未來充滿希望,以及39.91%的學生后悔平時的學習不夠;還有27.74%的學生表示收獲了挑戰成功的喜悅,有機會還想參加。
三、討論
(一)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態度與角色轉變
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必須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和認真負責的態度,而且還要有教學熱情和樂于奉獻時間的精神。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有98.24%學生認為帶教老師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高度的責任心。他們表示教師在研究型教學模式中起到了指導、促進作用而不是灌輸作用,使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的積極和輕松。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和人們認知能力的增強,傳統的教育將不再滿足當前的需要。教師是教育改革的實踐者和推動者,這就要求教師的角色要不斷發生改變。于是當代教育的教師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考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3]。所以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師由教材的講解者、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指導者、活動組織者。
(二)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地位發生轉變
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而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表現出的基本行為特征和認知取向。在學生接受項目任務實施完成以后,明顯提高了相應的能力,其分別是77.39%的學生認為在專業應用能力和65.45%的學生體現在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96.20%的學生認為明顯提高了實踐技能。這是因為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采用的是項目任務組織教學,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觀點而結束。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此過程之中學生采取的是自主性、探究性學習,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構建知識。學習地位由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成為參與者、探究者和意義建構者。學習方式也從聽講―存儲―再現,轉向了探索―內化―創造,使得學生在傳統學習方式中被忽略和壓抑了的主動性、創造性和個性特征得以釋放和張揚,享受到了學習帶給學生們的快樂。
(三)增加對行(企)業工作崗位的了解與關注
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改變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學生通過項目的選取、實施與總結以及論文撰寫后,85.31%學生認為促進了其了解企業的情況。對行(企)業崗位的工作內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將為學生實習與就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現高職學生由學校到工作崗位的“零距離”人才需求培養目標。
(四)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與服務集體的意識
在項目任務實施中,只有1.84%的學生認為小組協作精神太差是研究型項目教學中面臨的最大困難,這說明大部分學生意識到組內同學間合作是學生任務完成和獲取知識的關鍵。因為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知識的獲得,能增強與他人的合作能力,能改善同學之間的關系。也對學生的同伴關系、交流能力和知識的獲得有著積極的影響。同時,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交流有利于幫助他們理解他人、分享彼此的觀點和學習成果;有利于幫助他們學到一些與人相處、與人合作做事的技巧。分享和合作也是社會對職業人才在未來工作中的要求。
(五)需要進一步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在近幾年的實施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與挑戰。其主要體現為:一是需要加強教學過程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從傳統教學模式向研究型教學模式轉變需要一個過程,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也有部分學生認為無法提前準備,學習盲目性大,加上學習能力要求高,跟不上研究型教學步伐,于是感到教學內容及課堂秩序有些亂。這就要求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學網絡,努力培養學生開發第二網絡課堂,建立項目學習網絡平臺,方便學生學習與交流,并且需要根據高職學生的學情與能力,注意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度,加強課堂教學的組織和引導。二是當前課程設置上安排課時較少,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研究型教學對教師的學術水平、教學能力和工作責任心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要全過程跟蹤費時、費力,通常在耐心指導每個項目的實施時,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課余休息時間來完成指導工作。為了使研究型教學模式得到更好的發展,培養出更能適應現代社會所需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學校(院)應在制度制定時應注意適當給予傾斜,多鼓勵教師開展新型教育教學改革模式。三是需要努力打造優良師資隊伍與優良的教學團隊。研究型教學模式具有學科知識點開放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的特點,于是學生在選擇項目內容上就會涉及到專業各學科知識點的有機結合與運用,這就需要建立一支多學科專業背景的教師作為項目指導組,參與到學生項目指導的工作,為學生項目的順利完成提供充分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喻思紅,范湘紅,趙小紅.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及評價[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5):380-382.
[2]尹偉,范旭,胡德渝,等.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在口腔預防醫學課程中的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9):53-54.
[3]王林發.研究型教師培養的“項目學習”教學模式[J].教育研究,2010,367(8):105-109.
[4]范秉琳,楊志軍,袁建梅,等.“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在分析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6):62-63.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the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sis Writing Course
YANG Ming-fei,WANG Xu-hui
篇6
【摘要】 學過英語的人都知道,學習英語難就難在詞匯學習上。學生掌握的詞匯量與語言運用能力是一種正比例關系,掌握的詞匯量越大,語言運用能力越強,反之亦然。由于目前的教學理論和方法落后,學生掌握一定的詞匯量后,就出現詞匯學習石化現象。詞匯量難以擴大,用詞不能舉一反三,嚴重影響整體英語教學效果。對此,人們已經做了許多用以往語言學理論指導詞匯教學,消解英語詞匯教學石化的研究,但實際效果不明顯。蘭蓋克語法理論是一種嶄新的語言學理論,與以往的語言學理論有著根本不同。它能解決過去語言學理論無法解決的問題,消解英語詞匯教學石化。因此,開展用蘭蓋克語法理論指導英語詞匯教學石化消解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全文分為七個部分:導論闡明了本研究的緣由,研究目的和意義以及內容和方法。第一章蘭蓋克語法理論概觀。蘭蓋克語法理論是本研究的理論基礎,是本研究能否成功的關鍵。本文首先對蘭蓋克語法理論進行了介紹和研究綜述,夯實了論文的理論基礎。認知語言學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美國和歐洲誕生,它主要由萊可夫的語義理論和蘭蓋克的語法理論組成,他們倆是認知語言學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萊可夫的語義理論傳入中國的時間比蘭蓋克的語法理論早,萊可夫的語義理論比蘭蓋克語法理論通俗易懂。因此,在中國對萊可夫語義理論研究比對蘭蓋克語法理論研究要多,已有學者研究如何將萊可夫的語義理論運用于英語教學實踐。由于蘭蓋克語法理論是一種全新的理論,不易讀懂,再加上傳入我國的時間不長,目前國內對蘭蓋克語法研究還處于引進和消化階段,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比較貧乏。過去的語言學理論只研究語言結構,不研究意義,而蘭蓋克語法只研究語言意義。蘭蓋克語法研究意義與語言教學的意義學習相吻合,兩者都強調語言的意義,這種殊途同歸為消解英語詞匯教學石化現象奠定了基礎。一種完全不同的語言理論運用于英語教學之中肯定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國內研究如何將蘭蓋克語法理論運用于英語教學幾乎沒有,運用于英語詞匯教學石化消解的就更少。探討用蘭蓋克語法理論消解英語詞匯教學石化,提高英語教學效果是一項開拓性工作。第二章英語學習中的“石化”;現象。該章是本研究是否可行的根本保證。論文在綜述了理論基礎之后,又對石化現象理論進行綜述,以證明研究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學生都有這樣一種經歷,當英語學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再像學習的最初階段穩步提高,而是處于一種仿佛停滯不前的徘徊狀態,有的學生甚至感到自己的英語在退步,未能達到目的語的理想終點,這種現象就是英語學習石化現象。石化還可根據其性質分為暫時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這一區分在英語詞匯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我國的英語學習者,尤其是非英語專業學生的過渡性石化現象多屬于暫時性石化。如果學生能夠有機會接受最優化輸入,或接觸英語環境,就能消解英語詞匯學習中的暫時性石化,英語學習效率能達到另一次。石化現象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詞匯量難以擴大;二是對已學過的詞匯使用呆板,不會活用。前者是詞匯量的問題,后者是詞匯使用質的問題。用蘭蓋克語法理論消解英語詞匯教學石化旨在提高“量”;和“質”;,使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再產生一個飛躍。自塞林格首次提出石化現象理論以來,學者們對它的成因已有大量研究,分別提出了心理論、生物論、文化遷移論、認知模式論和互相作用論,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消解該現象的方法。國內學者對石化現象理論以引進介紹為主,沒有理論創新。對中國學生為什么在學習英語詞匯中會出現石化現象的研究比較多,對如何消解詞匯學習石化現象研究比較少。由于提出各種對策的理論基礎比較陳舊,已提出的對策對消解詞匯學習石化現象起了一定作用,但均未取得滿意效果。用蘭蓋克語法理論消解詞匯教學石化不但可行,而且彌補了過去對消解石化現象研究的不足,這是一種補充性創新。第三章我國英語詞匯教學存在的問題。通過概述我國各級學校的詞匯教學情況,找到了本研究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它由兩大部分組成:中小學英語詞匯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大學階段英語詞匯教學存在的問題。中小學英語詞匯教學問題包括孤立地教詞匯,不能全面揭示詞義;詞匯學習方法不科學,遺忘率高;教師學生不同步,教師只注重教,學生只注重學;脫離文化背景,文化意義導入不足等等。大學英語詞匯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涉及詞匯教學地位不突出;詞匯教學重點不突出,詞匯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等等。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存在系列問題的背景下,中國英語詞匯教學存在兩個不足:其一是各級學校英語課程要求學生掌握詞匯量太小,這是教育行政部門的責任;其二是學生掌握詞義單一,這是教師和學生的責任,教師負主要責任。前者導致了學生英語詞匯量石化的出現,后者導致了學生詞義掌握石化的出現。國內學者對如何進行英語詞匯教學已有很多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對如何進行詞匯客觀意義教學上,幾乎沒有學者研究如何進行詞匯主觀意義的教學。本研究以蘭蓋克語法理論為基礎,對英語詞匯的客、主觀意義進行全面研究,找出消解詞匯教學石化的途徑。這是對以往只研究詞匯客觀意義教學,不研究詞匯主觀意義教學的一種補充。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一種補充性創新。第四章英語詞匯教學“石化”;消解——蘭蓋克語法理論啟示(一)。這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第一部分,是本論文的重點部分,內容包括:由蘭蓋克語法的方法論與英語詞匯教學“石化”;消解;原型理論與基本詞匯的確定;象似性理論指導英語詞匯教學和范疇化、非范疇化理論與詞匯動態教學四小節組成。本部分首先論述了把蘭蓋克的折衷主義方法論作為英語詞匯教學方法論,吸收各種教學理論和方法的優點,是消解英語詞匯教學石化的根本保證。其次闡釋了用經典理論兩分法把詞匯分為基本詞匯與非基本詞匯的不足,以及用原型理論對詞匯進行多分的合理性,強調基本詞匯、近基本詞匯和遠基本詞匯的教學。然后探討了如何把象似性理論運用于詞匯教學實踐,各詞匯之間看上去好像雜亂無章,沒有任何聯系,其實它們之間有各種各樣的象似性。老師可運用象似性經濟地講解詞匯,學生可以運用象似性輕松地學習詞匯。最后探討了通過范疇化與非范疇化理論指導詞匯教學,讓學生了解詞義的動態變化。它能把新舊詞聯系起來,使新詞學習更加容易,構成一個詞匯學習網絡。第一、二兩點的研究內容具有開拓性,幾乎沒有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屬于原始創新范疇;第三、四兩點的研究內容過去學者們已有研究,只是本研究更加系統和全面,屬于補充性創新范疇。第五章英語詞匯教學“石化”;消解——蘭蓋克語法理論啟示(二)。本章與第四章一樣,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第二部分,也是本論文的重點部分。它由隱喻理論觀照下的一詞多義教學、語法化和詞匯化理論燭照下的英語詞匯教學和意象意義理論下的詞匯教學三小節組成,最后一小節涉及內容最為豐富。第一小節的隱喻理論指導詞匯教學可使學生了解一個單詞的基本義與非基本義之間的關系,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學生對已學詞匯意義可以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第二小節把語法化和詞匯化理論運用于虛詞和復合詞教學中,語法化指導冠詞、連詞、介詞等虛詞教學,詞匯化指導復合詞教學,把語法知識與詞匯知識等緊密地結合起來。第三節中的意象意義就是主觀意義,詞匯的主觀意義無比豐富。這是學生最難掌握的,也是學習起來最有趣的內容。用意象理論指導詞匯教學,可以使死的詞匯活起來,讓詞匯學習妙趣橫生,達到消除石化的目的。第一節的研究內容是國內研究最多的領域,取得的成果也最多,但本研究比過去的研究更深、更廣,是一種補充性創新;第二和第三節所涉及的內容是一片處女地,國內暫無學者對此進行研究,是一種原始創新。第六章結論與建議。首先,本研究認為,英語詞匯石化消解有賴于詞匯教學理論研究。其次,消解英語詞匯教學石化有利于提高英語教學效果。最后,蘭蓋克語法理論能消解英語詞匯教學石化,解決其它語言理論無法解決的問題。同時還提出了后續研究建議:一是進一步加強英語詞匯教學方法論的研究;二是蘭蓋克語法理論運用于教學實踐還需深入研究。
【Abstract】 People, who have learned English, know that vocabulary is the difficulty in learning Eng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ocabulary which the students have mastered and language ability is a direct proportion. As current teaching theory and method are backward, fossilization in learning vocabulary appears after students have mastered certain vocabulary. The problem of enlarging vocabulary and reconsidering the use of words seriously affects the whole English teaching results. Scholars have already made research on dispelling fossilization in te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by using previous linguistic theory, however, the actual results are not obvious. Cognitive grammar,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e former linguistic theory, is a new linguistic theory. It could deal with the problems that dispel the fossilization in te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For this reason, there are both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using cognitive grammar to do research on dispelling fossilization in te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There are seven parts on the whole:INTRODUCTION Clarify the reason、purpose、significance、content and method of this research.CHAPTER 1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GRAMMAR. Cognitive grammar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key point of this research, therefore, this essay firstly gives a main description and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grammar. Cognitive grammar, which consists of Lakoff’s semantics and Langacker’s grammar, comes into being in America and Europe in the 1980’s of the last century. As the import of Lakoff’s semantic theory is earlier than Langacker’s grammatical theory, in China, the research on the former is more than the later and scholars already do research on how to apply the former to the English teaching. Because cognitive grammar is a new theory and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on cognitive grammar in China is still initial and the achievement is poor. The previous linguistic theory only studies linguistic structure rather than its meaning, nevertheless, cognitive grammar only studies the later. A completely different linguistic theory applied to English teaching will certainly produce different effect. The research on how to apply cognitive grammar into dispelling fossilization in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is rare. It turns out to be pioneer in this aspect.CHAPTER 2 FOSSILISATION IN LEARNING ENGLISH. It is the prerequisite of this essay and the fundamental insurance of this research. This part aims to prove the rationality of this research. Fossilization is a phenomenon that people feels his English level stay at the current state or even regress rather than improve steadily at the initial stage when his English gets to a certain level. Fossilization could be divided into temporary fossilization and permanent fossilization 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 Fossilization of English learners in China, especially non-English major students, is temporary fossilization. Temporary fossilization would be dispelled if students have chance to accept the optimal input. Fossilization lies in two aspects in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first, vocabulary is hard to enlarge; second, people can’t use words freely. The form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quantity" and the later is concerned with "quality". The purpose of using cognitive grammar to dispel fossilization is to improve quantity and quality and aims at another leap. Since Selinker put forward fossiliz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scholars have done lots of research on its cause of formation and have raised some ways to dispel fossilization. Scholars in China mainly concentrate on why fossilization appears in the course of learning rather than on how to dispel fossilization. As the previous theory plays little role in dispelling fossilization, cognitive grammar is supposed not only to be feasible, but also make up the inadequacy of research on how to dispelling fossilization.CHAPTER 3 PROBLEMS EXISTING in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in CHINA. The main problem to be solved is found through generalizing vocabulary teaching condition of all levels of schools in China. It’s made up of two parts: Problems of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and at university. Problems of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include that words are taught in isolation、methods of learning are not scientific、students don’t keep pace with teachers、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ignored, etc. Problems of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at university mainly involve that the status and the key points of vocabulary teaching are not stressed, and the method is not diversified, etc. Many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on how to teach English vocabulary, but attentions are mainly paid to teaching objective meanings other than subjective meanings. Based on cognitive grammar, this essay aims at finding the ways to dispel fossilization by means of studying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meanings of English words. For this reason, to a certain degree, the research is a kind of complementary innovation.CHAPTER 4 DISPELLING OF FOSSILISATION-INSPIRATION FROM COGNITIVE GRAMMAR (一). This is the major part of the essay. It consists of the methodology of cognitive grammar and the dispelling of fossilization; the prototype theory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basic vocabulary;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under iconicity theory; and categorization、decategorization and the dynamic teaching.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Langacker’s Eclectic Methodology,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insurance of dispelling fossilization. The second part explains the disadvantage that words are divided into basic vocabulary and non-basic vocabulary under classic theory, and the rationality of poly-division. The third part tells how to apply iconicity theory to teaching. The last part discusses how to apply categorization and decategorization to vocabulary teaching and make students know the dynamic change of words.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parts are pioneering, and belong to original innovation category; researches in the third and forth parts are mor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than that has been done in the past.CHAPTER 5 DISPELLING OF FOSSILISATION-INSPITATION FROM COGNITIVE GRAMMAR (二). It includes polysemy teaching in the light of metaphorical theory, English grammar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and vocabulary teaching under imagery meaning. The first part points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c meaning and non-basic meaning, how do they come into being? The second part applies grammar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empty words and compound words. In the third part, imagery meaning is subjective meaning, which is the most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grasp and the most interesting.What has studied in the first part is deeper and further than previous study and is a kind of complementary innovation; no scholars have done research on what has studied in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parts in China, therefore, these parts are original innovation.CHAPTER 6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 First of all, it is thought that the dispelling of vocabulary fossilization relies on the study of vocabulary teaching theory. Second, the dispelling of fossilization is good for improving English teaching. At last, cognitive grammar could dispel the fossilization of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and deal with the problems that unsolvable under other linguistic theories. Meanwhile, the future study is suggested: 1、Do further research on strengthening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methodology. 2、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 to teaching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
【關鍵詞】 英語詞匯教學; “石化”;消解; 蘭蓋克語法; 客觀意義; 主觀意義;
【Key words】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dispelling of fossilization; Langacker’s grammar; objective meaning; subjective meaning;
篇7
雅思口語考試分四項來考察。第一項叫做Fluency & coherence流利度和連貫性,第二項叫做Lexical Resource詞匯資源,第三項叫做Grammatical Use語法的應用和準確度,以及最后一項Pronunciation,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發音。
第一項Fluency & coherence流利度和連貫性,在流利度和連貫性里面6、7分對考生的一個要求叫做speaks at length,回答要有一定長度,換句話說在流利度和連貫性里面要求大家最主要的就是要多說一些,更多的展現你的英語,只有你在15分鐘里面你能更多的去展示你的英語,才能夠拿到更好的分數。雅思口語考試的分數越高他對你的要求就會越嚴格,看一下8分是怎么樣要求的,在8分里面他是這樣要求:說話要流利,幾乎沒有重復、自我修正,猶豫。在流利度和連貫性上最根本的一點就要多說一些,其次要避免的是這三點:重復、自我修正以及猶豫。
第二項Lexical Resource詞匯資源,詞匯資源7分的要求是這樣的, uses vocabulary resource flexibly, discuss a variety of topics,uses some less common and idiomatic vocabulary。用詞匯量要靈活,去討論大量的話題,要用一些不太常見的,不太濫用的單詞比較地道的單詞以及習慣用語。如果描述一下北京那個的交通堵塞應該怎么去說,咱們同學首先想到的叫做traffic jam,老外除了會說traffic jam,還經常會說traffic congestion,還有很多人會說the conject traffic,heavy traffic這就是一些地道的不常見的英語。
第三項Grammatical Range語法,有同學存在這樣的一個誤區認為雅思口語考試他是不考語法的,其實不是,雅思口語考試對6分的要求是 uses a mix of simple structures,用大量的簡單和復雜句型的組合就可以了,所以口語當中可以用簡單和復雜句交替的去說就可以了。7分要求是 uses a range of complex structure with some flexibility,用大量的復雜句型,同時還要有靈活度。以及7分下面的一個要求更嚴格一些, frequently produces error-free sentences and some grammatical mistakes persist,也就是你的語法要正確不能經常說一些錯誤的東西,所以對大家說句子說句型的準確度其實要求是很嚴格的。
二、雅思口語學習的誤區
(一)誤區一:學習口語必須要有語言環境
這可能是很多口語水平不高的考生的一個說辭,很多人甚至把它作為不想學英語的絕佳借口。事實上,語言環境絕非學好口語的必要條件,很多在國外讀書很多年的中國學生,他們在那里上很多年學,理論上有真實的語言環境,但是口語非常差的人大有人在。這個誤區導致的一個現象就是,很多人把外教捧上了神壇,甚至不惜花高價請外教來陪自己“聊天”,要么就是趨之若鶩的去有老外的英語角,一群人圍攻一個老外,搶著說一兩句簡單的英語。這些都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二)誤區二:單純依靠背誦
背會“這XX百句你的口語就沒有問題了”這樣的帖子至今仍然在社交網上肆虐了,背句子這種學習方法也是多年前風靡全中國的李陽瘋狂英語的精髓所在,而事實上英語口語能力最終是體現在用另外一個語言思考的能力,而非簡單的堆疊背熟的句子。而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幾乎很少有人能最終堅持下去。
(三)誤區三:英語口語可以快速突破
人人都希望可以抄近道,可以速成,但是在語言學習這件事兒上,幾乎沒有速成的方法。這個誤區同時又是廣大英語學習者的軟肋。英語學習涉及多個復雜變量,多重因素同時起作用才能盡可能保障學習效果。突破是個質變的過程,沒有量變,質變就無從談起,而量變是需要時間積累的。如果平時沒有學英語,而是寄希望于7天時間的天價突破訓練營來幫助你實現口語水平的質變是不太現實的。
三、有效提高口語水平的方法
(一)選對的材料大量地泛聽
克拉申的輸入假說認為只有大量輸入目標語言,才有可能有效實現二語習得。這是一種可以在中國本土使用的低成本的創造語言環境的方法。雖然這只是一個被動的聽的過程,但是它可以潛移默化的增加考生的詞匯量,改善發音,最重要的是培養我們使用另外一種語言思考的習慣,并且由于是在潛意識狀態下發生的,不會使學習成為負擔,學習者的焦慮也會大幅降低(現代神經醫學已經多次證明人類在潛意識狀態下學習效率反而更高)。
(二)多寫議論文
只有能用英文思考問題,學習者的英語才能夠達到流利的水平,不流利的原因是因為學習者還在用中文思考,思考過后再在腦中翻譯成英文的說出來,這樣大腦CPU不夠用,肯定會卡。有考生會問了,我們不是在說學口語嗎?其實練習寫作是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雅思寫作的題庫話題已經可以滿足絕大多數的雅思考生對于英語思維訓練的這一訴求。而且網上和官方的范文資源很豐富,可以自己從劍橋真題中每周挑那么一兩篇出來練習,相信最后考生會達到寫作和口語一石二鳥的效果。
四、結束語
中國人的雅思口語水平在所有國家里面處于倒數,中國考生口語水平在雅思考試四項技能中也處于最弱勢的地位。盡管很多人從小學就開始學習英語,但口語能力始終難以實現有效提高,實際上是因為不了解雅思口語考試的考試目的,在學習策略和方法論上普遍存在誤區,因此不得其法。
參考文獻:
[1]文秋芳.英語口語測試與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篇8
醫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將英語在醫學背景下應用,并解決醫學問題。醫學從基礎到臨床范圍很廣,故醫學英語教學的目的并非以單純講解英語或利用英語講解醫學知識為主,而是讓學生把英語作為實踐工具來應用。醫學實踐本身富有人文精神,從基礎和理論醫學的方法論、臨床醫學的探索和服務,到醫學的生物社會心理整體模式,其每一過程均體現了人文精神的現實意義。
1.1 使學生了解人文精神在醫學發展中作用并啟發其探索
醫學英語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從基礎醫學到臨床醫學,從理論文章到病歷報告,從學術前沿到歷史回顧。每篇文章中均具有一定內涵。如果僅從語言講解方面談這些細節,課程會很簡單,主要講解語言點和前后文的關系,使學生能懂得文章內容即可。而單純讀懂這些細節沒有思考,文章內容就不能對學生產生影響。僅從專業知識的層面上講解,也僅是用另一種語言重復專業知識的學習。實際上,具體事例的諸多細節都體現了醫學發展的內在規律。從課文細節聯系一些背景資料,不僅使學生容易理解該段文字的內容,還使學生了解了課本以外人文精神的內涵。如在講遺傳疾病時涉及到遺傳規律,可以向學生介紹孟德爾如何通過豌豆生物性狀發現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規律,告訴學生機遇在其中有一定作用[1]。這時可以補充介紹MARY WALKER在向DENNY-BROWN求教時被其無意中的一句話啟發,從而通過類比思維大膽試用膽堿酯酶抑制劑治療重癥肌無力的事件[2]。簡單介紹這些事件后總結機遇在醫學重大發現和進展中的作用。同時強調機遇偏愛有準備的人,再簡介這些重大發現的實踐者是如何做了耐心細致的工作,其前期有哪些基礎才能抓住機遇。從而激勵學生樹立敬業愛崗踏踏實實的工作作風。又如講解無菌術的發展史和最早提倡無菌術的先驅不畏保守同行的反對和排擠勇于實踐的經歷時[3],可著重強調創新需要勇氣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通過結合課文中具體事例的講解,使學生了解醫學人文精神體現在不是被動接受所學內容,要批判地繼承,要勇于提問;不僅治病還要關心病人的生活質量;醫學發展對社會的影響如何;如何看待醫療預防措施的社會經濟意義等。可結合事例隨時談起,還可在當次課程結束時以及期中和期末做一比較系統的總結,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人文精神的內涵。
1.2 幫助學生掌握人際交流中的倫理學和方法學
醫學實踐是人類實踐的一部分,任何實踐均有基本的倫理學要求。醫學研究方法學也要受到倫理學的約束。在講解臨床流行病學中的雙盲對照試驗時[3],不僅向學生介紹安慰劑效應是設置對照組的根本原因,還要介紹目前大型臨床試驗都需要倫理監督,一些已經有了有效藥物治療的疾病就不能再使用無效藥物作為對照,而是采用有效藥物作為對照。同時應該讓病人知道自己可能接受無效或療效并不優于對照的治療,這就是知情同意原則的一個體現。還可以通過臨床具體事例介紹,如介紹美國神經病學家KLAWANS的紀實文學作品中的一個事例[4]:一個醫生在腦血管狹窄的治療中違背知情同意原則,沒有客觀介紹當時醫療條件下干預和不干預對病人預后的影響以及可能的不良反應,結果發生了手術中栓塞導致病人偏癱的后果。最后給學生提供BERNAT[5]的文章供課余閱讀。
現代大學生的溝通意識較強,但溝通方法和溝通機會并不充分。醫學英語學習可幫助學生熟悉如何在醫學實踐中與他人溝通。國外知名醫學院校有專門課程介紹醫患關系、知情同意和交流技巧,也有專門課程介紹如何向病人及家屬準確介紹病情和治療,以及如何寫論文和自己的簡歷。這在學生以后的醫療實踐中有重要意義。在醫學英語教學中結合授課內容適當介紹相關情況并舉例有助于學生走出校門后在工作中提高溝通和表達能力。中國學生對知識有被動接受為主、主動發問少的特點,可能與中國文化背景有關。英語學習正好給學生一個暫時脫離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的機會,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直面教師和其他學生。
1.3 通過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學生思想得到升華
醫學英語教學的第一節是準備課,向學生介紹學習醫學英語的意義。作者通過電影《窈窕淑女》中一個社會下層女子被語言學家作為試驗品培養成為上流社會中人的情節作為開篇,講解語言對人綜合素質提高的意義。在課程結束前作者又總結語言素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可以通過激發興趣和促進自學而提高。在具體事例介紹時常常談到素養對人,尤其是醫學科學家或醫學家的意義,鼓勵學生成為學者型的專家,而非單純經驗型的專家。素養培養要強調語言是思維的體現,語言學習的較高境界是通過語言促進思維的鍛煉。
大學生仍處于世界觀形成階段,學生自己也在探求如何提高自己。除了在具體事例中結合課文介紹醫學史中名家的個人精神外,作者還下載了一些著名醫學院校的校訓和理念,通過多媒體演示給學生。這些內容深刻地打動了許多學生。
2 教學中采取哪些措施有助于體現人文精神
2.1 材料的選擇
醫學英語教學最主要的部分是閱讀。作為實用課程,英語基礎知識已不再是醫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而與醫學相關的表達法以及構詞法是醫學英語的基本功。閱讀使學生把這些基本功用于語言實踐,使學生熟悉并掌握在醫學背景下應用英語。課本中提供的閱讀內容豐富多彩。以我們采用過的《醫學英語讀本》和衛生部規劃教材《醫學專業英語》為例,就包括了教科書體例的文章、報刊上的爭鳴性文章、病歷和醫學歷史文章等。這些文章的許多細節體現了人文觀,需要教師在備課時注意提煉。我們的教師都由臨床醫生兼任,還可結合臨床和科研實踐經歷給學生講述人文觀如何幫助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作者還收集了許多課外材料,包括雜志文章、醫學散文(如托馬斯·劉易司的《水母與蝸牛》可使學生了解一個成功醫學家的綜合素養)、醫學為背景的小說(如阿瑟黑利的《最后診斷》和《烈藥》可使學生了解醫藥界工作中的諸多矛盾和認識一些富有正義感勇于務實求真的醫藥工作者)和互聯網資料,向學生推薦。
2.2 具體事例的講解和時機的把握
過分強調人文觀而脫離課文本身會使學生覺得這不是在上醫學英語課。介紹人文觀應該自然地從課文中引出。講解完本段落的課文內容,尤其是對其中一些字句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其中文意思后可提出問題,比如如何看待無菌術的意義和當時這位醫生面臨的困難。然后簡短概括,視學生的反應再決定是否補充其他與課文無關的內容。如果學生對課文內容仍然存在問題,應果斷再次回到課文內容上。作者認為,課時的10%~15%用作人文精神啟發比較適合,而且每次2~3 min為宜,可使學生暫時脫離課文內容得到放松,有助于再次回到課文講解時學生集中精力。更多的補充材料可以在課間給有興趣的學生介紹。
2.3 非文字性語言的運用
作者特別注意身態語言在教學和人際交往中的作用。不僅注意自己的身態語言隨課文內容和補充內容表現出同情、認同和贊賞,還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注意與學生平等和友好,并提醒學生注意身態語言的應用。如在學生對教師的提問保持沉默時笑談:“’沉默呀,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你們是想爆發還是滅亡?”學生報以會心爽朗的大笑,對教師提問不做回答的情況明顯減少。作者還選取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理論,同時介紹在幫助同行或病人理解時可采用非文字性語言。一方面使學生認識一種有效的補充表達方式,另一方面強調其人文價值。
3 在教學中實踐人文精神
3.1 在教學中融合師生關系
醫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首先是學生的朋友,然后才是學生的領路人,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語言教學是最不能強制學習的,興趣很重要。教師可選擇容易激發學生興趣的各種文體并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解其需要和薄弱點。如問題有共性,可在課堂上介紹解決方法并提出建議。如無共性,則可鼓勵其保持個性同時借鑒他人成功經驗積極探索。學生不喜歡教師高高在上,而是希望教師更多傾聽學生,并從中發現問題,與學生探討解決。教師應常反思學生是否喜歡課程內容和講授方法,從課下反饋可獲知學生喜歡不僅希望教師傳授知識,還給他們提出問題,幫助他們找到解決的方法并啟發思考。學生喜歡教師承認自己也會犯錯誤,語言教學很容易出現理解不同的問題,應與學生平等探討解決。這是教師實踐人文精神的要求。
3.2 在教學中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這是學生實踐人文觀的重要途徑。在上課時盡可能給學生機會主動參與。作者請學生主動報名翻譯課文內容,一般一次翻譯2~3個段落,大約200~300個英文單詞,然后其他學生評點,最后教師總結。對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和比較長的句子或段落給予講解和提供背景知識后由教師重新翻譯。對學生的異議采取商榷的辦法,如學生有更好的翻譯則表揚。翻譯不準確時僅指出存在的問題,不否定學生的看法,請學生與教師的翻譯進行比較。在講解知情同意原則和病歷資料時專門安排時間由學生之間模擬就診時醫患對話。特別注意鼓勵學生張揚個性。語言是個人思維的反映,也是個性的反映。沒有必要使學生都按照相同的模式學習。醫學英語歸根結底還是語言,在課堂教學中有機會使學生舒展自己的思維,同時對教師也是一種放松。語言的操練是思維的練兵,既然是演習就沒有必要害怕說錯,也就有了張揚個性的機會。個性的張揚有助于學生形成獨立的思維,這也是人文精神的實踐。
參考文獻
[1]邱望生. 醫學專業英語[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253258.
[2]李海峰, 叢志強. 類比方法在重癥肌無力發病機制研究中的意義[J]. 醫學與哲學, 2005,26:3940.
篇9
高校學生在提高其英語聽力技巧及能力時會運用不同的聽力技巧,英語專業學生與非英語專業學生在聽力技巧的使用上有無差異?若有,這些差異是否有意義?本文旨在研究這一問題并盡量收集學生在提高聽力技巧及能力時所運用的聽力策略方面的數據,以便為學生聽力策略的改進連提供建議。
對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于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諸如Oxford(1990,a),Cohen(1987)以及O’Mallay &Chamat(1990)等研究者就已經強調了有效的語言學習者會采用不同的學習策略和技巧來解決他們在語言學習中所面臨的問題。
盡管人們對學習策略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到目前為止對學習策略尚無一個確定的定義。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學習策略的特征,觀點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1)學習策略是學習的規則系統,如“學習策略是內隱的學習規則系統。”(Duffy,1983,引自劉電芝,1999);(2)學習策略是學習過程或步驟,如“學習策略是選擇、整合、應用學習技巧的一套操作過程。”(Nisbert & Shucksmith,1986);“學習策略是能夠促進知識的獲得與儲存,以及信息利用的一系列步驟和過程。”(Dansereau,1985);(3)學習策略是具體的學習方法或技能(Mayer,1988);(4)學習策略是學習活動,如“學習策略是學習者有目的地影響自我信息加工的活動。”(Mayer,1984),“學習策略是被用于編碼、分析和提取信息的智力活動……”(Jones,1986,引自劉電芝,1999);(5)學習策略是學習者采用的對其學習有用的思想觀點及方法(季佩英,賀夢依,2004)。以上觀點雖各有側重,但他們都是以認知理論為理論基礎。如果將學習活動看作是一個信息加工過程,那么,學習策略則是那些能促進信息加工的任何外顯行為和內隱的心理活動。具體地說,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有效學習的程序、規則、方法、技巧或調控方式。學習策略包括記憶策略、認知策略、補償策略、元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Oxford1990),而聽力策略是學習者在語言聽力學習中所運用到的觀點及行為,因此它包括以下三種學習策略: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及社會情感策略(季佩英,賀夢依,2004)。
學習策略的使用對于英語作為二外的學生來說是其語言學習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Wafa Abu Shmais,2000)。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語言學習中聽力策略的使用上有很明顯的差異。從過去到現在的研究上看,很顯然所有的學習者都使用到某種學習策略,只是不同的學習者基于很多可變因素而采用不同的學習策略,以及在策略使用的頻率上也有差異(Chamot & Kupper,1989)。非英語專業學生在記憶策略的使用頻率要比英語專業學生高,而其他四項策略較低。總的來說,英語專業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對于學習策略的使用頻率高于非英語專業學生(袁鳳識,劉振前,張福勇.2004)。
優秀的語言學習者善于將不同的學習策略有效地應用到學習中(Chamot & Kupper,1989;O’Mallay and Chamat,1990;Oxford,1993)。成功的學習者能夠根據學習的任務、材料、自我目標、需要、動機及學習的不同階段來選擇使用恰當的學習策略(Oxford,1990,b)。大多數英語專業的學生認為語言學習時學習關于語言的知識與通過語言來學習更多的東西,而對于大多數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語言學習就是學習語言。前者側重于語言能力,后者僅側重于語言知識點。并且,根據Reid,Melton,王初明(鄭樹棠等,1997)的研究,中國學生更愿意選擇自學而不喜歡小組學習。因此,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喜歡自己學習來記單詞、背短文,而英語專業的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方式來練習英語,譬如:做英語演講、參加英語短劇、唱英文歌和看英文電影等。
二、學習策略的差異研究
以上的研究者們主要是對英語學習的策略進行了探討,而對于不管是英語專業還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都普遍感覺比較難的聽力方面的學習策略的討論還比較少,因此,筆者在此就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英語聽力策略方面的運用及差異進行了個案研究,希望對大學英語的聽力教學及英語學習者聽力的提高有所幫助。
本研究以貴州財經學院的學生為調研對象,分為兩組,第一組學生是英語專業學生:31個大二學生,54個大一學生,其中18個男同學,67個女同學;第二組學生是非英語專業學生,50個大二學生和50個大一學生,其中43個男同學,57個女同學。
調研問卷是根據(季佩英,賀夢依,2004)設計的問卷改編的,這一問卷基于Oxford(1990)設計的SILL(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語言學習的策略目錄)。問卷調查旨在分析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專業學生在廳里學習中的策略使用差異。問卷調查表是以中文的形式發給學生的,目的在于方便學生理解問卷問題。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的個人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年級和出生地;第二部分是關于聽力策略的問題,包括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問卷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英語專業學生最常使用的聽力策略是什么?
(2)非英語專業學生最常使用的聽力策略是什么?
(3)英語專業學生與非英語專業學生在聽力策略的使用上有什么差異?
問卷調查一共30個問題,調查對象以李克特量表的五級來回答問題:1=從不這樣做;2=很少這樣做;3=有時這樣做;4=通常這樣做;5=總是這樣做。
調查對象在做問卷調查之前就已經被告知他們的參與純屬自愿。調查對象不用給出他們的名字,僅僅給出性別、年齡、年級及出生地。
問卷于2009年12月28日發給學生,回收180份有效問卷,其中84份來自于英語專業學生,96份來源于非英語專業學生。調查結果采用Excel及相關概率知識來采集及分析。
三、研究結果
分析結果用以下三組策略來表現:(1)認知策略(COG);(2)元認知策略(MET);(3)社會情感策略(SAF)。
表1給出了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專業學生最常使用的聽力策略的頻率使用情況。表1中的平均值及標準偏差表明元認知策略的使用頻率最高,就平均值來看,英語專業3.29,非英語專業2.926。其次是認知策略,最后才是社會情感策略,英語專業3.076,非英語專業2.68。
這個結果指出不管是英語專業,還是非英語專業學生,都更偏向于使用元認知策略,只是英語專業學生對該策略的使用頻率高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
表2表明,對于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平均使用最多的就是元認知策略。
四、分析與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了貴州財經學院學生聽力策略使用的范圍,英語專業學生的使用范圍是3.076-3.294,非英語專業學生的使用范圍是2.68-2.926,在聽力策略中以元認知策略的使用頻率為最高:3.294。研究者認為一些個人策略的使用歸因于中國的文化與教育體制使得學生、特別是通常以大班教授英語課的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英語聽力學習上很少有機會能夠使用到功能性的實踐策略。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更關注通過像大學英語過級考試四、六級之類的考試。這一研究有一個重要的暗示,就是英語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與使用語言學習策略的機會。O’malley與Chamot介紹了如下的策略教授步驟:
教師首先向學生展示或識別他們目前的語言策略,接著解釋使用額外的學習策略的理由與實際運用,再提供給學生策略實踐的機會與方法,然后評估或幫助學生去評估他們使用了新的學習策略后所取得的進步的程度。(1990,pp 157-59)
通過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專業學生聽力策略使用上的差異,我們能夠看出英語專業的學生更頻繁地使用聽力策略。教師在教學中應更加關注學生聽力策略的訓練。教師要通過觀察學生在教室里的表現來進一步了解學生的目的、動機、聽力策略的使用和聽力理解情況。教師在學生聽力學習過程中應盡量提供給學生大量的聽力策略來滿足學生的需要與期望。
五、結論和建議
本研究目的在于調查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學生在聽力策略使用上的差異。調查結果表明無論是英語專業學生還是非英語專業學生都最頻繁地使用元認知策略,并且顯示英語專業學生與非英語專業學生在聽力策略的使用上有意義的差異。
一般來說,英語專業學生的聽力技巧與聽力能力比非英語專業的學生的強。從這個調查的結果來看,很明顯,聽力策略的使用有助于提高語言學習者的聽力技巧與聽力能力。因此,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需要意識到聽力策略教授對于聽力學習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教授給學生聽力策略的努力已經產生了良好的結果(Rubin & Thompson,1994)。然而,在教授給學生如何有效地使用策略之前,教師需要接受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潛在地傳授策略的培訓。
但是該調查的缺陷就是本研究所采用并改編的問卷缺乏更權威的評估,該問卷所具有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還需要進一步證實,以及抽來作問卷調查的學生僅局限于貴州財經學院的學生,缺少普遍性。因此有必要對聽力學習過程中聽力策略的使用問題進行大量的研究,并且既然聽力策略的使用對語言學習有幫助,那么對于社會情感策略及其他聽力策略使用的研究也是值得推薦的。
總的來說,聽力策略教授對于提高語言學習者的聽力技巧及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方面的調查研究都會對目前的外語聽力教學實踐起到借鑒及指導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Chamot,A.U.&Kupper,L.(1989).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Foreign Language Annals,22,13-24.
[2] Cohen,A.D.(1987).Studying learner strategies.How we get the information.In A.L.Wenden,and J.Rubin(Eds);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pp.31-42).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3] O'Malley,J.M.,& Chamot,A.(1990).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Oxford,R.L.(1990a).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Boston,MA:Heinle & Heinle.
[5] Oxford,R.L.(1990b).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beyond:A look at strategies in the context of styles.In Magnan,S.S.(Ed.),Shifting the Instructional Focus to the Learner(pp.35-55).Middlebury,VT:Northeast Conference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6] Oxford,R.L.(1993).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Applied Language Learning,4,65-94.
[7] Rubin,J.&1 Thompsons I.(1994)How to be a more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2nd ed.).Boston:Heinle & Heinle.
[8] Mayer,R.E.(1988).Learning strategies:an overview.In C.E.Weinstein,E.T.Goetz,and P.A.Alexander(eds).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Issues in Assessment,Instruction,and Education.New York:Academic Press.
[9] Nisbert,J & Shucksmith,J.(1986).Learning Strategies.Boston:Routledge & Kegan Paul.
[10] Wafa Abu Shmais(2000).Unpublished MA dissertation on…….
[11] 袁鳳識,劉振前,張福勇.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學生學習策略差異研究[J].外語界,2004,(5).
篇10
教學設計是關于教學方法以及模型的最優化設計的學科,加涅[1]認為教學設計系統計劃教學系統過程,安排教學活動中的各種變量,從而促進學習資源和步驟的優化安排。當前外語教學正是面臨著多維度的轉變,承載著教學實施者、學習者、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資源、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各種變量和要素,是一個動態復雜的過程。動態復雜的教學活動需要一套系統化步驟化的教學設計模型,以期提供設計的基本單元環節,指導教師進行課程單元設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在教學過程中幫助教師應對紛繁復雜的變量干擾,有效均衡各個變量之間的關系,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一 教學設計理論與教學設計模型
教學設計是指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或教學目的)、教學條件、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教學環節進行具體計劃的系統化過程[2]。這種分析問題、研究解決問題、評價教學結果的系統化過程突出了循序漸進、合理有序的操作步驟,其目的就是優化教學效果。教學設計理論有如下特征:
1 系統性:烏美娜指出“系統方法從工程學中被引進和采納到教學設計中,使教學設計不僅在理論上有了科學依據,同時也找到了科學設計運行的實際操作方法。” [3]教學設計理論強調整體觀,認為各教學環節是一個完整統一的過程,考查教學系統體設計與局部設計、環節與環節的承接以及教學過程各要素相互以來互相作用的關系。系統的教學設計每一個教學步驟導致新的決定,這些決定又成為下一步驟“輸入”,同時每一步驟要針對來自下一步驟的“反饋”證據予以檢驗。
2 拓展性:教學設計理論可以應用到不同層次、規模不等的教學設計活動。教學設計理實踐范圍從微觀教程單元課時設計,譬如教學課程具體單元設計延展到諸如全國范圍內的學科課程研究等宏觀教學系統設計;從學校教學譬如高等教育跨越到社會教學以及企業政府軍隊等部門的培訓開發。
3 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教學設計采用經典的教學系統工程方法論,以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理論基礎,研究優化教學的具體過程和步驟,連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理論性和操作性并重。教學設計理論在強調遵循規約性教學規范的同時,要求靈活運用教學規范,達到科學邏輯和直觀創造的統一。
20世紀70年代始教學設計領域開始用系統方法構建教學設計模型,如Kemp模型(1977,1985), Dick & Carey 模型,Smith & Ragan模型 (1993)等。教學設計模型基于教學設計理論,是教學設計理論的精簡形式,同時它為教學活動過程提供了可視化途徑,具有操作性強的特點。盡管以上諸多模型的要素排序和側重點不盡相同,它們體現出共同的教學設計特征即ADDIE模式:Analysis分析、Design設計、Development開發、Implementation實施、Evaluation評價。教學設計理論、模型和ADDIE模式三者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作為 “通用教學設計模型”(generic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4],ADDIE模式代表教學系統設計過程的一系列核心步驟,以教學目標和教學問題為首位,體現教學活動的線性過程:分析考察學習者的需求、設計學習或教學策略、開發編排教學材料、實施開展教學活動、進行總結性評估和形成性評估。ADDIE模式如下圖[5]所示:
二 ADDIE教學設計理論模式應用的個案分析
ADDIE模式體現了教學設計理論模型的內核和共同特征。本文以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課為案例,分析如何應用ADDIE模式到課程設計流程中,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
1 分析階段
分析階段作為整個教學設計階段的首要環節,要確定客觀要素、教學目標和學習需求。客觀要素分析包括對學習者和現有資源的分析;教學目標分析從認知、技能、情感三個層面考量,是學習者通過學習活動后達到的目標;需求分析可以看作是填充現有客觀要素與教學目標之間鴻溝的漸進式手段。
針對某研究生院專業學位研究生發放調查問卷,其中包括5道多項選擇題和兩道開放式問答題, 考察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風格,進行教學前期階段的分析工作。
從以上問卷調查可以得知,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外語學習方面的需求在于強化語言聽力技能訓練和口語訓練并加強跨文化交際訓練;跟專業英語課程相比,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課應加強專業方面的“實務操作”以“滿足職場對于英語的需求”并“提高自身競爭力”,但仍需多注重“口語訓練和交流”而非“專業文獻的閱讀技能”。同時法碩研究生強調“自定步調、自主學習”,認為研究生階段英語學習的重要意義在于老師“方法論上的指導”。因此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以此為基礎定為:逐字逐句掌握各種題材的聽力材料,熟悉各種英語口音;就日常或一般性專業案例話題展開個人論述或討論,準確、流利并持續較長時間,使用符合場合、語境的規范用語;掌握符合個人需求的英語學習方法,課后進行有效自主學習,培養終身學習的觀念。研究生英語課后掌握的總詞匯量達到8000,同時掌握專業基本詞匯2000,其中主要包括一般性多義詞匯,也包括專業術語詞匯。
2 設計階段
設計階段以前期分析為基礎,確定教學流程及教學序列,確立工作進度,選擇具體的媒體形式。加涅[6]認為學習序列通常從簡單必要技能排序到復雜終點技能,或者根據學習內容意義不斷增加的程度來進行排列,才能對用以促進學習的資源和步驟作出有效的安排。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課程內容的安排考慮學生關于語言學習的價值取向,即語言學習內容對于學生主體的重要性,從而確定學習內容的層次和模塊化,從語言基本技能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最后是語言技能與實務的結合。調查問卷結果說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中“多種刺激同時作用”,其中包括純粹的“聽覺刺激”、“印刷材料”,特別是“動態視聽刺激”,這與教學設計中媒體選擇的原則一致,即各教學媒體傳遞教學信息的角度和重心不同,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教學媒體如PowerPoint,視頻、投影等,避免單一性。多種刺激手段互為補充,優化傳遞信息。
3 開發階段
在分析設計階段的基礎上,選擇主選教材資源,同時編制輔助教學材料,生成具體單元教學內容,并靈活使用相應媒體手段,最大化傳達教學信息量。課程采用主選教材,旨在突出聽說以及跨文化交際溝通訓練[7]。同時課程結合學生主體專業特點,選取專業相關英語電影視頻片段、經典案例描述分析等,編排個性化教學內容,開發具體教學活動譬如還原案例,并據此確定教學傳遞的媒體手段:聽說訓練主要選擇音頻、視頻手段,閱讀分析主要通過文本傳送,并輔以圖形圖像。
4 實施階段
實施階段旨在課堂、網絡、實驗室等不同實際場景中輸出教學活動,傳遞教學方案和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的實施符合前期分析階段調查問卷中的學生需求,特別注重對學生進行方法論的指導以及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實現外語教學從課堂到課下的延伸。
5 評估階段
評估階段貫穿教學設計過程始終,并非完全獨立于其他階段。教學評估分過程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兩種:過程性評估在教學設計上述階段內以及各階段之間進行,通過調查問卷、面試或訪談等形式收集數據,在后期環節里不斷修正完善教學設計方案,突顯ADDIE模型的內省循環特征。總結性評估在教學計劃實施階段完成后進行,就知識傳遞、學習成效、學習態度等方面進行考查和跟蹤。依據調查結果確定本次教學活動是否有效,教學效果是否實現教學目標,是否修正并繼續沿用教學設計活動策略,強化ADDIE模型的序列化特征并突出模型的步驟化程序和可操作性。
三 教學設計理論模型在外語教學中的整合宗旨與手段
教學活動不是靜態單一的過程,各個因素和變量相互作用影響,而且它并非一成不變,不同的教學活動都有可能出現新的因素和變量,與原有因素綜合作用影響教學。教學設計理論及模型將復雜的教學活動系統化流程化,盡量控制教學過程中的變量和不定因素,優化教學過程,而ADDIE模式高度凝練各教學模型,有效把握教學活動過程的內核和關鍵要素。此外,教學設計過程以分析為起點到最終評估,形成教學活動內的微觀小循環;評估貫穿教學設計過程始終,教學實施者不斷調整完善直至形成最終方案。不同教學活動之間形成外部宏觀大循環;前一次教學過程的整體課程效果評估可以作為下一次教學過程特別是前期分析階段的參考依據和基礎,具有循環性和可借鑒性。
值得注意的是,ADDIE模式體現了具體教學設計模型的共性和基本特征:分析、設計、開發、實施和評估,但是它不能完全替代具體教學設計模型。各教學設計模型在五個基本階段的基礎上細化具體流程和規范,指導教學實施者進行教學設計。在強調教學活動的系統性、序列化和精簡教學過程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甚至簡單排除復雜因素。教學活動系統的復雜性意味著教學設計者跳出教學規范的框架,確保優化教學。
因此在新一輪教學活動開展前,教師需重新分析學習者和現有資源等因素,找出其共性和個性的地方。譬如研究生英語教學中學習者入學前都通過全國統一入學考試,外語能力基本相當。但專業方向、學習個體對于外語技能聽說讀寫的需求有區別。在教學活動實施中,實現教學內容系列化、模塊化:即語言基本技能、跨文化交流與溝通、學術英語或相關專門用途英語相結合;教學主選教材和輔助材料互為補充:主選教材以聽說為主,進行階段系統性聽力和口語訓練,輔助材料側重閱讀和寫作,每一輪教學活動可更新內容和調整素材難度;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手段交叉使用,同時推動學生課后網絡自主學習。
學期中教師不定期就教學內容、教學效果與學生進行面談或電子郵件往來,同時觀察評估學生課上個人表現及小組協作表現、課外個人及小組合作學習情況,藉此修正完善后期的教學計劃和方案。學期結束后學校組織學生外語能力水平考試, 檢驗外語實用交際能力,最后教師結合學生整個學習階段的綜合應用能力給出整體評估。同時學生參與全校規模的網上課堂教學評估,從教書育人、教學內容、課外指導等幾個方面對教師進行教學評價。兩方面的數據綜合起來作為整體課程效果的評估,也可以為下一次教學設計過程提供參考據。
四 結論
外語教學活動由簡單重復轉變為動態多元是必然趨勢,教師作為教學主體需全面考查教學過程出現的各個要素:學習者需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資源、教學活動實施、教學評估。然而以上要素在不同教學活動中呈現不同的特點,甚至在相同教學活動的不同階段也不盡相同,這要求教師有效把握教學過程中動態復雜的因素和變量。
將教學設計理論模型引入到外語教學活動中,教師能夠系統有序地安排教學過程,控制變量,優化教學效果,同時有助于改變英語教學活動動態復雜且孤立單一的狀態,培養教師形成每一輪外語教學活動內的局部觀和整體觀,注重體現各輪教學活動間的關聯性和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 [美]Walter Dick等著:《教學系統化設計》(第五版 影印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6.
[2] 何克抗.也論“教學設計”與教學論――與李秉德先生商榷[J].電化教育研究, 2001,96(4): 3-10.
[3] 烏美娜.教學設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7-19.
[4] Caroline Crawford. Non-Linear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eternal, synergistic design and development [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4,4:413-420.
篇11
英語作為一種國際性的語言,在日趨頻繁的世界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活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日益凸顯出來。外語教學不能再只停留在應付各種升學考試的層面上,要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同時,這種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不再只是針對英語專業的學生進行的。我國從2002年開始新一輪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工作,要求大學英語課要在外語教學理論的指導下,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以“聽”“說”為主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而這種培養目標的制定,是在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歷經近三十年的艱難探索的基礎之上產生出來的。教育部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我國高等教育方面要“支持中外大學間的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加強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合作,建立教學科研合作平臺”,由此可見,為進一步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順應當前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形勢,大學英語教學中語用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二、語用學和語用路向
語用學是語言學的一個新領域。它研究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話語,特別是研究在不同語言交際環境下如何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比如:“Li Ming is drawing”(李明在畫畫)這句話,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就會表達不同的含義。語境一:晚飯后,該是李明在家做作業的時間,媽媽悄悄地看了看李明,出來告訴爸爸:“李明在畫畫。”這句話無疑包含著對孩子沒有認真做作業的一種失望。語境二:周末一大早有同學打來電話想邀李明出去玩,媽媽接到電話后很不滿意,就告訴對方說:“李明在畫畫。”這種場合之下,這句話明顯地表達出對對方邀請的委婉拒絕。語境三:有朋友到家里來做客,媽媽告訴對方說:“李明在畫畫。”這其中很可能是媽媽對兒子的表現深感驕傲,在客人面前夸獎夸獎,還有可能是告誡對方盡量不要打擾孩子。當然,我們還可以設想出很多很多語境來,不同的語境當中,一句話可能會表達出不同的含義。然而在大學英語教學當中,出于種種原因,教師和學生會更多地關注語言本身,忽視對語言環境的了解和分析,造成學生的語用失誤,從而增加了學生在語言使用中的困難。
所謂“路向”,指的就是approach,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語用路向,就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所使用的語用學方法論,它包括語用行事說(即把靜態的語言形式放到動態的語言功能中進行講解)、語用推理說(要求在話語中尋求關聯,在關聯中建立語用推理的依據)、語用文化說(要求在教學中對語言層面和語用層面上的文化教學都要重視)、語用語境說(旨在揭示制約和影響與言語交際有相關的語境因素,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時間、地點,以特定的交際意圖,對特定的對象,用特定的語用風格實施特定的言語行為)、語用效能說(即培養和提高外語學習者實現話語意圖、取得交際效果的能力,通過相關的話語效能訓練,引導學生在言語交際中做到有的放矢,按照自己的意愿,達到言有所為、言蘊所涵、涵則能解、文化相知、言必達效)等構成要素,目的是幫助學生提高對語言的使用和理解能力。
三、語用路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
大學英語因為其“公共課”的身份,無論是教學管理部門,還是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師或學生,對它的重視程度或多或少地被打了折扣。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國際化的影響已經滲透到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面對國際人才市場的激烈競爭,我國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不失時機地在2002年開始了新一輪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本次改革旨在解決“啞巴英語”“聾子英語”的問題,徹底改變“活到老,學到老,就是用不了”的狀況,培養學生以“聽”“說”為主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要實現新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語用路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必不可少,主要表現在:
1.語用路向可以幫助學生靈活掌握大學英語教學中所提供的語言知識。以詞匯學習為例,在傳統的以語法翻譯為主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在講解詞匯時,多數情況下只是進行簡單的翻譯成漢語就可以了,而學生在進行單詞記憶的時候,就會出現諸如“c-o-m-m-o-n,common,普通的”這樣的機械性的重復,而在使用的時候,凡是見到“common”一詞,就會想到“普通的”之意,反過來也是如此。卻不知“common”一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會出現不同的含義,而漢語中“普通的”一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英語里會有不同的表示方法。這不僅使學生對語言的理解產生困難,在對語言的運用中,“Chinglish”(漢語式英語)現象也就屢見不鮮了。如果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堅持語用路向,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還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2.長期以來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指揮棒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也在經歷著新的改革。大學英語教學要滿足時代的要求,要使學生在大學掌握英語學習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所以改革后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采用具有大量試卷庫為基礎的計算機網絡系統,提供以聽力為主,包含讀寫譯會話在內的、以測試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主的計算機考試。在這種新的大學英語測試體制中,孤立的語言知識將很難滿足考試的需要,而學生只有在語用路向指導下,把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才能夠得到全面提高。
3.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專業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國際交流中英語專業的人才在陌生的其他專業領域中的“非專業”現象也令人擔憂。國際人才市場不僅需要大量懂外語人才,更需要他們具有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這對大學英語教學不僅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給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提供了新的機遇。在這種挑戰和機遇面前,學生的語用能力就凸顯出其價值。而要增強學生的語用能力,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實現黨的十七大關于“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和科教興國的戰略思想,語用路向責無旁貸。
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運用語用路向的建議
為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能夠更好地運用語用路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更新理念。曾經的大學英語因為其“公共課”的身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使得許多講授者喪失激情,學習者缺乏動力。面臨新的國際人才市場競爭不斷加劇,教育國際化迅速發展,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能力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放眼未來。學習者應當為自己既掌握了英語,又具有英語語言以外的專業知識而感到驕傲,大學英語教師也應當為自己能為這些專業人才插上翅膀,在國際人才市場自由翱翔而感到自豪。在工作中重新點燃激情,在學習中不斷發現動力。只有這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工作才能在語用路向的幫助之下,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為指導,實現英語學習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滿足時代的要求。
篇12
1簡介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是促進大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加強和改進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的重要舉措,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培養創新精神、協作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徑。
我們實踐的隊伍分為兩組,一組教師隊伍,一組學生隊伍。為了提高阜平縣中小學英語師資水平,學院與阜平縣教育局共同主辦了阜平縣2013年暑期中小學英語骨干教師培訓,教師團隊基本負責這部分;另外學生團隊師生12人入駐城南莊中學,展開了愛國主義教育,暑期英語夏令營,中學對口團建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本論文以這次實踐為基礎,研究高校實踐活動對實踐者和被幫扶方的雙重意義。其中對實踐者的意義分為對于老師和對于大學生的意義;對于被幫扶方來說,幫扶是一種義務的幫助,通過這些幫助,他們能夠更好地發展自己。另一方面,我們用實踐和對外國相應研究實踐對比,從而看出不足及改進措施。暑期社會實踐中不管是教師隊伍還是學生隊伍我們經歷了從開始的實踐前準備,到實踐中堅持和不斷探索,再到實踐后的分析總結過程。
2關于實踐“三下鄉”背景的介紹
2.1“三下鄉”實踐活動的歷史及其發展
1996年12月中央宣傳部、國家科委、農業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發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通知》,并與1997年正式實施。
1996年始,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農業部、文化部、衛生部、國家人口計生委、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全國婦聯和中國科協14部委聯合開展了大學生“三下鄉”活動。“三下鄉”是指“文化、科技、衛生”下鄉,是各高校在暑期開展的一項意在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社會實踐活動。
高校大學生“三下鄉”活動作為一項重要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一直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視。每年的假期,尤其是暑假,都會有大批的有志青年奔赴農村,為農村的教育教學和孩子們提供指導和幫助。這種幫助對于幫扶者和被幫扶者來說,是一項雙贏的活動,幫扶是一種義務的幫助,通過這些幫助,農村能夠更好地發展自己,對幫扶者自身素質的提高也頗有益處。
2.2河北工業大學的暑期實踐“三下鄉”活動簡介
為了貫徹落實河北省《2013年暑期河北省百萬大學生和青年教師千鄉萬村“體驗省情、服務群眾”主題實踐活動方案》的文件精神,加強高校和地方合作,外國語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于2013年7月13日-17日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進行了為期五天的社會實踐活動。炎炎烈日點燃了我們服務社會的熱情,陣陣歡笑承載著我們樂于奉獻的精神,張張照片是我們幾天實踐工作的剪影。在實踐活動中,我們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
為了提高阜平縣中小學英語師資水平,學院與阜平縣教育局共同主辦了阜平縣2013年暑期中小學英語骨干教師培訓。參訓教師共33人,來自阜平縣15所中小學。主講教師為我院英語系姚爽和李夢洋兩位老師。
針對當地教學實際情況,兩位老師在三天的培訓中,講解了“國際音標解讀”、“視聽課堂訓練”、“情景教學法的介紹”和“情景口語訓練”四個專題。課堂上全部用英語教學,在英語交流的同時,把先進的教學理念以及風趣的教學風格展示給阜平縣各位英語老師。這次培訓也是一次難得的和中學英語教師溝通交流、相互學習的機會。山區學校,是一片廣闊的天地。這里有許許多多盡職盡責、無私奉獻的老師,用他們平凡的身軀,書寫并不平凡的教育故事,他們的堅定、執著和智慧,需要我們用心體會;他們對于工作的投入、對學生的熱愛,值得我們敬佩,更值得我們學習。
本次實踐活動中,師生12人入駐城南莊中學,展開了愛國主義教育,暑期英語夏令營,對口團建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本次社會實踐活動中最令人難忘的就是在城南莊鎮后莊村的英語夏令營活動。英語夏令營是本次社會實踐活動的重頭戲,貫穿于整個實踐活動的始終。活動之前,隊員們就做了充分的準備和商討,針對授課時間、授課方式、授課內容等展開了討論,進行了多次開會商討和試講,力求萬無一失。
整個夏令營培訓分為大班和小班,在大班我們從體育、動物、飲食等方面展開,拓展孩子們的詞匯量,并教會了他們幾首好聽的英語歌曲,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樂趣。小班則從基礎教起,以生動活潑的氣氛,豐富的聯想教會了他們26個字母、一些簡單的單詞和字母歌。
活動中,孩子們對英語的熱情和學習潛力都讓隊員們感到非常開心,每次都能提前一個多小時來到教室,在教學過程中,隊員們更加注重去鼓勵他們更多地了解接觸英語,希望可以幫助他們打開進入英語世界的大門。在活動最后的閉營儀式上,隊員們和孩子們一起帶來了匯報演出,許多學生家長也受邀觀看,演出非常成功。
演出結束后,隊員和孩子們的眼睛都濕潤了,三天的時間雖短,但帶給大家很多東西,隊員們作為本次夏令營的主要參與人員和授課教師,可以說在參與過程中實現了增長才干,提升自我的目的。雖說時間有限,但是在這短短的幾天內大家從更廣泛的空間內學會了如何與他人交流合作開展活動。學會了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去進行教學,學會了如何去有效地凝聚學生的注意力,更學會了如何讓自己的教授內容以一種更具趣味性,更容易讓人接受的方式進行下去。從另一個側面也讓學生們體會了作為老師的艱辛與不易。
3國外實踐活動的啟示
我們都知道,外國的高校都十分重視學生的各種實踐活動,也從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以在探究我們自身的意義與不足之前,應該首先分析一下國外的實踐活動及其帶來的有益啟示。
首先,我國是課堂知識教學“滿堂灌”的代表,老師講,學生聽,是我們最傳統和最常見的辦法,但是在面對實踐時,卻是使之與課堂完全脫離了關系。而國外則將課堂與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上也是如此。學生在課堂上收獲了滿滿的知識,在以后的實踐中,也會躍躍預試。如果我們不像國外那樣提前將有關知識教于學生,以后將會使我們在實踐中手足無措,眉毛胡子一把抓,自己先亂了套,所以這是需要我們注意和借鑒的。
其次,外國有幫扶積分機制,它可以提高幫扶的質量,使個人的貢獻量化。而且,面對如今就業困難的局面,這種幫扶可以與以后的就業對接,使一部分愿意留在農村,服務偏僻地區的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另外,外國許多地區,如美國加州的大學,都采取了就近幫扶,既可以準確的了解當地情況,又可以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作用。
4實踐活動的意義與不足
4.1對大學生實踐團隊和被幫扶地區的雙重意義
“三下鄉”活動,對于大學生來說不僅是提高實踐能力的好辦法,而且對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即三觀的塑造有著很大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知識與實踐都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相對而言,知識大多屬于間接經驗,而俗話說的好,實踐出真知。我們大學生更多的是坐在明亮的教室中讀書聽講學習,而相對缺乏加入社會進行實踐的機會,而大學生最終也是要走向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員的,這便形成了一個不小且不容忽視的矛盾。農村條件艱苦,這對長期處于城鎮的大學生們是心理上的沖擊,對于之后面對生活、工作、創業中種種困難有一定的幫助。而且實踐證明,大學生的常見陋習與不良風氣也可以在實踐中有所減輕。
這項活動也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三下鄉”實踐活動,到農村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群眾中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中去,可以更好更生動地了解社情和國情,深入到群眾中去,了解人民所需所想,了解群眾的疾苦,自覺形成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和習慣,培養與人民群眾的深厚情感。
當然,高校實踐活動對被幫扶地區有著更為積極的意義。通過走訪座談發現,雖然中小學英語教師年齡不一,但80%多都集中在30歲左右,他們中的許多人朝氣蓬勃、童心未泯,在教學中,能用青少年的眼光、語言和思維方式來考慮問題和組織教學,富有童趣,因而更接近中小學生的身心特點;雖然可能她們的知識和能力有一定的欠缺,但是她們大都認真聽講,積極參加培訓,對于獲得的知識積極總結和復習,有想切實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學生們成績和水平的決心。類似的實踐活動能夠讓農村教師們掌握更多科學的學習方法并傳授予學生。通過英語夏令營活動,我們發現這些農村中小學生有著艱苦奮斗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面對自己知識欠缺和拿不準的詞匯和語法知識點時,都會去查資料和字典。這種不馬虎的認真態度對今后她們的學習和進步很有幫助。隊員們通過鼓勵他們更多地了解接觸英語,培養他們對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打開英語世界的大門。我們的任務不是教會他們大量英語知識,而是通過我們對英語的理解,引出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并尋找自己的興趣點,做到快樂學習和效率學習,爭取學有所得,學有所用,而不是死記硬背英語知識。
4.2不足之處與需要改進的措施
首先來說,我們需要首先知道進行實踐的目的。我們應該明白我們去下鄉,去農村是為了當地的學校,學生或群眾服務,我們不是去享樂,更不是接班去一個地方度假或者玩耍,所以搞清楚目的才能更好地制定計劃。實事求是不僅是我黨工作的重要方針,也是一條重要的方法論。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意味著我們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計劃方案,想當地學生所想,給當地學校所需,增強針對性,減少盲目性,提前了解當地學校的實踐情況。有的高校一味按照自己的主觀行事,制定高大上的主題,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活動,往往聲勢浩大,形式及其豐富,卻往往不能符合當地教學所需,實際上是“勞民傷財”,對農村的教學與進步起不到任何作用,這是在所有實踐活動的問題中最突出和最亟待解決的。
其次,要強調創新性與長期性。三下鄉活動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及環境的改變,也應該有所發展和創新。例如對不同地區的孩子要因材施教,學生的幫扶要與自身的專業相結合,建立長期的幫助幫扶機制,使三下鄉活動日益常規化、規范化,結合創新點,使實踐活動進一步向更高層次發展。另外,我們應該想出更多的方法來不斷促進農村幫扶活動的發展。例如,將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與學分、獎學金、評優等制度聯系起來。建立自愿報名篩選機制,避免想去的同學沒有機會,不想去的濫竽充數情況的發生。還可以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培訓和活動,大一鼓勵學生進行了解調查,大二可以在高校本地進行相關的實踐,大三以后就可以結合自己的優勢和長處深入農村活動了,也可以把實踐活動納入第二課堂實踐中。總之,要想出各種方案,來一場關于實踐活動的頭腦風暴,將更多有利的因素發展到高校實踐活動中去。我們都知道,日常教學有教學大綱,各種考試有考試大綱,但是目前的下鄉實踐幫扶教學卻并沒有具體的大綱及課程安排,這恐怕是實踐活動的組織領導者迫在眉睫需要改進的。還有,高校憑一己之力必然無法籌措足夠的經費,這便需要我們加大宣傳,聯系當地鄉鎮企業,想出各種辦法為實踐活動填能加量。凡事都需要堅持,實踐活動更是這樣。“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做法并不能從本質上改進被幫扶地區的教學水平,只有堅持長期又穩定的幫扶活動,才能真的算得上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才是腳踏實地的實踐活動。
通過調研走訪,我們更切實的感受到,農村基礎教育需要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首先,任何方案的實施,都離不開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單靠當地政府或教育部門的投入遠遠不夠。另外,充分利用假期三下鄉活動,發動高校青年學生和英語專業的青年教師,深入農村,對口幫扶農村中小學英語教育,大學生尤其是外語專業大學生利用三下鄉的機會,為當地中小學生開展英語學習夏令營活動,充實他們的課堂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授之以漁,高校英語教師做好對中小學英語教師的義務師資培訓,授之以漁,雙管齊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資金少,培訓難的問題。
為了提高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質量,除了國家政策的支持外,高校需要對參加暑期社會實踐的學生進行系統的培訓,對學生加強在實踐選題、團隊組建、實踐準備、數據收集和分析、實踐報告撰寫、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指導,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并為學生配備相應的指導老師,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暑期社會實踐。高校社會實踐的發展前景無疑是光明的,但是仍然會遇到很多挑戰,希望高校社會實踐能在政府、學校和個人多方面努力下,獲得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鄒元元,柳禮泉.論“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7,(2).
[2]陳曦,石新明.明確工作思路 探索長效機制 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持續深入發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