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統計學相關性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統計學相關性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Key words:Homocysteine; Blood lipi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高血壓、高血糖、吸煙、肥胖等與冠心病的發生密切相關。但近年研究發現,部分患者并不具有這些危險因素,其相當部分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較高,高HCY血癥作為冠心病危險因素近年日益受到關注[1]。本實驗通過檢測冠心病患者及正常查體者血清HCY及血脂,探討兩者與冠心病的相關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冠心病組:80例,年齡37~86歲。據WHO冠心病診斷標準,經冠狀動脈造影、心電圖、心功能等確診,并排除糖尿病、高血壓、腫瘤、肝腎疾病及其他心臟病患者,6個月內未服用維生素、葉酸類藥物及氨甲喋呤等影響血清HCY藥物。對照組:60例健康體檢者,年齡35~70歲,經詢問病史、體檢、心電圖及其他實驗室檢測均正常。

1.2檢測方法 取清晨空腹靜脈血3ml,分離血清,-80℃凍存待測。血清HCY、總膽固醇(TC)、甘油三脂(TG)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測定采用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生化儀BS-400及其配套試劑。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結果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HCY與血脂相關性采用直線相關分析。P

2結果

2.1冠心病組與對照組血清HCY及血脂檢測結果:見表1。冠心病組血清HCY、TC、TG及LDL顯著高于對照組,HDL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對照組和冠心病組HCY與血脂的相關性:見表2。冠心病組HCY與TC、TG及LDL顯著性相關,與HDL無相關性。

3討論

1999年國際高血壓協會將高HCY血癥列為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2]。同年,美國心臟病協會將HCY水平高于15umol/L稱為高HCY血癥[3]。本實驗結果顯示,冠心病組HCY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李勝利,高傳玉.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變化[J].醫藥論壇雜志,2005,26(17):51-52.

篇2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homocysteine levels and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elderly.Method:From January 2015 to February 2016,434 elderly people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in which 218 met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elderly as a test group,216 non-cardiac surgical elderly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s a control group,and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fasted for blood check, their blood pressure,carotid artery thickness and Hcy relevant circumstance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Result:The test group of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thickness and blood homocysteine(Hcy) level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atients in the test group with higher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wo groups(P

【Key words】 Homocysteine; Blood pressu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irst-author’s address:Changle Hospital,Changle 3502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7.008

心血管疾病是循環系統疾病的一種。循環系統指的是在人體內負責運送血液的組織和器官,主要有心臟和血管等,血管可分為微血管、靜脈血管和動脈血管,心血管疾病可以分為慢性疾病和急性疾病,并且與動脈硬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病因根源有著極大的相似性,所以在預防或者治療方案上也是有相同原理的。高血壓是一種多發性心血管疾病,存在明顯的血壓過高是其特征,高血壓是多種疾病的引發性根源,常見的卒中、心臟病、血管瘤、腎衰竭等疾病,都是以高血壓為源頭而引發的,動脈壓升高是高血壓的代表性的特征。高血壓引發的癥狀除了上述描述的特征之外,一系列的并發癥狀也會隨機出現,尤為突出的是心血管疾病,甚至是腦癱,以及腎功能衰竭等癥狀,這些疾病都是不容小覷的。遺傳和環境引發高血壓,高血壓患者應該及時的服用抗高血壓藥,保證收縮壓以及舒張壓的正常水平,以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資料顯示,心血管疾病的多發人群是老年人,對其心臟、腎臟、腦部等器官損傷最為嚴重,持續的血壓升高加速各臟器功能的衰竭,其中原發性高血壓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險因素。研究表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老年人血壓及心血管病具有相關性,但尚未有大樣本資料提供支持[1]。本研究對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老年人血壓及心血管病的相關性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434例老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將216例非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作為對照組,將218例符合診斷標準和原發性高血壓臨床癥狀的老人作為試驗組,試驗組男110例,女108例,年齡55~78歲,平均(63.5±4.3)歲,病程1~15年,平均(6.5±4.3)年,對照組女104例,男112例,年齡53~81歲,平均(61.5±4.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排除心肌梗死、精神病、繼發性高血壓或者不符合要求的其他患者。

1.2 方法

分別對兩組老人進行空腹靜脈血檢,并對采集血液標記無誤,采用多普勒超聲儀對頸動脈內中膜厚度進行檢測,檢測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對患者血壓情況進行測量[2]。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患者血壓、頸動脈中膜厚度及Hcy相關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本試驗中所涉及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采用Pearson進行相關性分析,P

2 結果

2.1 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與頸動脈內膜厚度

對照組Hcy水平與頸動脈內膜厚度與試驗組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血壓情況

試驗組患者的舒張壓與收縮壓比對照組患者高,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Hcy與老年人血壓及心血管病的相關性分析

Hcy與老年人血壓及心血管病發生率關系密切(P

3 討論

老年高血壓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血壓持續升高是其顯著臨床特征,嚴重損害著老年人的心臟、腎臟、腦部等器官,加劇各臟器功能的衰竭,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其中原發性高血壓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險因素,容易導致動脈硬化及左心室肥厚,占高血壓患者的1/3,對靶器官的功能及結構造成嚴重影響。大量數據表明,同型半胱氨酸(Hcy)對高血壓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同型半胱氨酸(Hcy)已經成為了心血管疾病的關鍵性信號。在正常的情況下,血同型半胱氨酸在體內能夠被有效的分解并且吸收,分解后的濃度水平正合適人體各種生理功能的需求,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但血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種含硫較為豐富的氨基酸,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在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重要中間產物[6]。因此,在作用上相比于原始氨基酸的作用要突出。當由于各種原因,血同型半胱氨酸發生突變,濃度在體內劇增,就演變成了高血同型半胱氨酸,簡稱高血同。高血型半胱氨酸是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的發病根源。在醫學臨床上將血同型半胱氨酸規定為一項重要的人體健康指標。

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顯升高是一項非常危險的警報,血同型半胱氨酸的濃度升高可能引發一系列的不良反應,尤其是心血管、高血壓等疾病,一般來說,高血壓患者無任何非常明顯的體表特征表現出來,這屬于早期患者[3]。但是不要認為沒有癥狀就是沒有風險,如果及早的發現了高血壓的癥狀,不要懈怠,其實這是潛在的危險。發現病癥就要及早的就醫,接受治療,以防病情的延誤[4-6]。就診時嚴格聽從醫生的安排,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控制住現階段的病癥?;加懈哐獕?,但是忽視治療的人群,由于個體的差異性,后期的并發癥狀表現不同,有些人會出現心衰、腦出血等嚴重病癥,有些人會在劇烈運動后導致直接性的休克,后果極其嚴重。所以,只要診斷為高血壓病,都應該認真治療。不僅如此,它還可能使還原型谷胱甘肽的合成與功能受到嚴重的影響,對身體的各項功能會產生負面作用,阻礙身體的各項器官的正常運行。目前針對高血型半胱氨酸醫學上采用了兩種治療辦法。一種是服用葉酸,長期服用會導致白血病、關節炎等疾病[7]。另一種為基因檢測下的精準用藥。為了有效地的維持血型半胱氨酸濃度的正常水平,應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積極的參加社會體育活動,增強自身的免疫功能,以清淡飲食為主,多食用瓜果蔬菜。

參考文獻

[1]李建華,楊文東,王其國.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研究 [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2):227.

[2]伍先亮,傅廣,馬麗霞,等.依那普利葉酸片對中青年H型高血壓患者血壓和血壓變異性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6,26(2):134-138.

[3]孫亞蒙,陳鶯,林巖,等.卒中和短暫性缺血發作患者的卒中預防指南: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卒中協會指南[J].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2014,11(2):61-112.

[4]代青湘,許慧寧,王紅心,等.不同生活環境藏族脂代謝的特點及與PON1、ox-LDL的關系[J].青海醫藥雜志,2014,44(11):1-4.

[5]李菲,李志紅,郭淑芹,等.老年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對代謝綜合征及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4,22(11):1118-1122.

篇3

【關鍵詞】  同型半胱氨酸;腦血管障礙;相關性研究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含硫氨基酸,正??崭寡獫{hcy總量為5~15 μmol/l,高于此范圍為高hcy血癥。近年臨床研究和流行病學調查證實hcy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病的一個新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通過臨床病例總結,探討hcy與急性腦血管病之間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6年6月至2009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經顱腦ct、mri證實的急性腦血管病患者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36~75歲,平均年齡(60±5)歲;腦出血28例,腦梗死72例。100例健康對照組來自同時期門診參加體檢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52~76歲,平均年齡(65±6)歲。2組一般資料有均衡性。入選組均無明確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腦梗死等急性腦血管病的易發因素,無其他代謝疾病及肝腎疾病,半年來未服用葉酸、維生素b12。

1.2  診斷  入選急性腦血管病患者全部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并經顱腦ct或核磁共振證實。應用中國卒中量表在入院時對每個卒中患者進行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值范圍0~45分,其中輕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分值越大,卒中程度越重。

1.3  hcy的檢測方法  抽取受檢者入院后3 d內清晨空腹靜脈血2 ml,儀器美國雅培(axsym)全自動發光免疫檢測分析儀,原裝試劑。正常范圍5~15 μmol/l,輕度增高15~30 μmol/l,中度30.1~100 μmol/l,重度>100 μmol/l。

1.4  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急性腦血管病組高hcy比例48%(48/100),對照組4%,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急性腦血管病組血漿hcy平均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但出血組與梗死組血漿平均hcy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資料顯示血漿hcy增高程度與急性腦血管病病情程度變化一致。

表1  2組血漿hcy水平比較

組別正常增高平均值

(μmol/l,±s)

急性腦血管病

(n=100)出血組(n=28)101819.47±8.35

梗死組(n=72)423018.72±9.47

對照組96410.95±1.83

(n=100)

表2  48例高hcy患者血漿hcy增高程度與腦血管病病情程度對比

組別

神經功能評分例數程度例數

血漿hcy增高

程度及例數輕中重

hcy增高程度與

病情程度對比(%)輕中重

出血組18輕86206/82/80

中73403/74/70

重302102/31/3

梗塞組30輕18126012/186/180

中104604/106/100

重201101/21/2

    注:神經功能評分輕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血漿hcy水平(μmol/l)輕度15~30;中度30~100;重度>100

3  討論

   

傳統的腦卒中危險因素是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肥胖、大量吸煙、飲酒家族史等??刂七@些危險因素,對防止腦血管病的發生,阻止病情發展,收到了明顯效果。但很多卒中患者并無上述傳統的危險因素。因此尋找新的卒中危險因素,可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腦卒中的發病機制,制定新的防治策略。隨著檢測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高hcy是腦卒中的一個新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結果與資料報道一致[1],出血組與梗死組的血漿hcy平均水平相差不多,無顯著差異,且血漿hcy增高程度與急性腦血管病病情程度呈正相關。hcy是一種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循環的主要中間產物。其主要來源是蛋氨酸甲基后的產物,hcy在蛋氨酸合成酶作用下,以維生素b12為輔助因子,以甲基四氫葉酸作為甲基供體,又重新形成蛋氨酸。引起高hcy血癥的原因主要有遺傳、營養、代謝及某些藥物等:(1)遺傳因素是n5,n10甲基四氫葉酸酶還原酶與胱硫醚-合成酶的減少與活性降低;(2)營養因素主要是維生素b12和葉酸的缺乏,二者是誘發血漿hcy升高的一個主要因素。(3)一些藥物如利尿劑、抗癲癇藥等也引起血漿hcy升高。(4)激素水平改變、慢性腎衰竭、風濕性關節炎等可能使hcy升高。高hcy誘發急性腦血管病機制可能有以下原因:過多的hcy在血液中積蓄,會產生興奮性毒性和神經毒性直接損傷神經元,同時通過氧自由基介導的氧化應激反映損傷血管內皮,造成結構和功能的異常,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2],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產生;許多體內外試驗證明,過高的hcy可以通過改變內皮細胞抗血栓特征,改變血液成分如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血成分而導致血栓前狀態[3]。研究還發現,hcy及其衍生物能增加血小板產生血栓素,從而影響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的活性,促進凝血和抑制抗凝;導致患者動脈粥樣硬化;hcy還可作為一種血栓形成劑,影響血栓素的表達和蛋白c的活性。這些因素分別或以不同形式組合共同促進了動脈粥硬化的發生從而導致腦血管疾病的發生[4,5]。

   

總之,hcy是人體最重要的健康指標之一,過高的hcy會增加腦血管病的發生率,增加致殘率。本研究表明高hcy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臨床上測定血漿hcy水平可作為病情輕重,預后判斷的指標之一。故hcy血癥的早期發現和早期糾正,可能會成為治療和預防急性腦血管病中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在對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工作中我們應當像檢測血糖、血脂一樣測定hcy,發現高hcy者給予相應的治療,可以減少腦血管病的發生,減少致殘率,延長人類壽命。

【參考文獻】

  1 付毅, 劉建榮, 陳生弟. 同型半胱氨酸與腦血管病.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2003, 16:189190.

2 tasi jc, perrella ma, yoshizumi m, et al. promotiom of vasvclar smooth-muscls cellgrouthby homocyteine: alink to atherosclerosis. pro matl acadsci usa, 1994, 91:63696373.

篇4

Research abou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rum levels of testosterone and AngⅡ in the male patients with ACS

YUE Chuanzhe1,LIU Shuang2,CHEN Guiying3*

(1.The Second Outpatient Department in Herbalist-Mongolian Medicine Hospital of Hulunbuer City,Hulunbuer 021008,China;2.Geriatric Department of People′s Hospital of Hulunbuer,Hulunbuer 021008,China;3.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First Clinic Medical College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eripheral levels of testosterone,free testosterone, AngⅡ,and association between them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further more to understand the role testosterone and AngⅡ play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male with ACS.Methods:For measuring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estosterone, free testosterone,and AngⅡ,three groups of 3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and SAP and one equivalent group of 30 healthy volunteers(control group) were recruited.The serum levels of testosterone and free testosterone were measured with ELISA method,of AngⅡ were measure with radioimmunity method.Results:The serum level of free testosterone in the patients with AC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but AngⅡ was not ab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Acute coronary syndrome;Testosterone;Free testosterone;Angiotensin Ⅱ

急性冠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心血管內科急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是其共同病理特點,因而影響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因素成為研究的熱點。研究表明血管緊張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通過影響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而與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發生有關。男性患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的發病率大大高于同年齡絕經前女性,表明男性性別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這提示雄激素與心血管疾病存在有一定的關系。睪酮是人體內最主要的雄激素, 因而本研究即觀察冠心病各亞型患者血清睪酮、游離睪酮與AngⅡ水平改變及相關關系,以進一步明確急性冠脈綜合征發生、發展病理機制,為臨床判斷預后及更好指導治療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共收集90例男性冠心病患者,年齡39~85歲,平均(59.7±9.3)歲,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30例,典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UAP)30例,穩定心絞痛患者(SAP)30例。根據1999年WHO制定的診斷標準入選患者,并經冠狀動脈造影證實。健康對照組選取與AMI、UAP、SAP組在年齡構成上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的男性健康體檢人員30例,年齡40~81歲,平均(58.4±6.7)歲。凡有下列情況者予以剔除:合并周圍血管疾病或周圍血管栓塞性疾病者,腦卒中、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合并感染性疾病如:嚴重的上呼吸道感染,肺部、肝膽道感染等,高熱以及應用炎癥抑制藥物如非固醇類消炎鎮痛藥、類固醇和鴉片類藥物等,、前列腺、下丘腦等疾病,檢查前1年內服用過激素,2周內服用過可能影響血脂代謝的藥物,服用過β受體阻斷劑、他汀類藥物、ACEI類藥物、ARB類藥物。

1.2 研究方法

1.2.1 標本的收集各組均于入院后未給予任何處置和治療前抽取靜脈血5 ml,靜置待血液凝固后離心分離出血清,-70℃冰箱冷凍保存,統一測定。

1.2.2 血清睪酮、游離睪酮的檢測方法檢測方法均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emmunosorbent assay,ELISA)測定,試劑盒由 Sigma公司提供,測定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2.3 AngⅡ的檢測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adioemmuno assay,REA)測定,試劑盒由Sigma公司提供,測定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統計軟件SPSS 13.0對結果進行分析,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各變量相互關系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和直線相關分析,正態性檢驗采用D檢驗,相關系數的統計意義檢驗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比較結果

對4組研究對象進行基本資料的收集和比較,AMI組和UAP組血三酰甘油、總膽固醇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冠心病各組和對照組血清睪酮、游離睪酮與AngⅡ水平變化

AMI組與UAP組的血清游離睪酮和AngⅡ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影響ACS發生的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以ACS之有無為應變量(有=1,無=0),以年齡、體重指數、收縮壓、舒張壓、三酰甘油、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空腹血糖、血尿素氮、血肌酐、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血清睪酮、游離睪酮、AngⅡ水平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逐個剔除(向前法和向后法)不顯著變量,在α=0.05水平上,擬合主效應模型,結果血清游離睪酮、AngⅡ、總膽固醇水平進入回歸方程,結果見表3。

2.4 ACS患者血清游離睪酮和AngⅡ水平的相關性

AMI組和UAP組合并后(n=60)血清游離睪酮(X)和AngⅡ(Y)水平相關分析,直線回歸方程為Y=-5.371X+297.825,r=-0.463,P=0.007,表明二者之間呈負關。

2.5 對照組血清游離睪酮和AngⅡ水平的相關性

r=0.1913,tr=1.084 2,t0.05(28)=1.084 2,tr0.05,相關系數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6 ACS患者總膽固醇水平和AngⅡ水平的相關性

AMI組和UAP組合并后(n=60)總膽固醇水平和AngⅡ水平的相關分析,r=0.231 6,tr=1.209 4,t0.05(58)=2.000,tr0.05,相關系數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7 ACS患者血清游離睪酮和AngⅡ水平的正態性檢驗

AMI組和UAP組合并后(n=60)血清游離睪酮和AngⅡ水平的正態性分析,n=60,y0.05(60)= -2.17,D血清游離睪酮=0.300 4,y血清游離睪酮=-1.098 3,y血清游離睪酮>y0.05(60),D AngⅡ=0.321 9,yAngⅡ=-1.037 2,yAngⅡ>y0.05(60),P

3 討論

炎性反應和免疫機制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rat disease, CAHD)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與炎性反應的激活有關, 炎性反應激活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斑塊破裂、潰瘍、血栓形成等一系列的反應,是ACS的始動因素之一[1]。

有報道認為,血管緊張素Ⅱ可激活多種前炎性因子的表達,增加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在血管壁的聚集,誘發動脈粥樣斑塊的破裂,導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2],因而本實驗觀察了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血清AngⅡ水平的變化。本研究結果顯示,AMI組和UAP組血清AngⅡ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AngⅡ水平增加可能是導致斑塊破裂的原因之一,AngⅡ可能是通過以下途徑參與了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發生發展過程,首先AngⅡ可使冠狀動脈痙攣,冠狀動脈痙攣可使斑塊上的壓力增加,誘發斑塊破裂,其次有研究表明AngⅡ可以促進脂氧合酶(lipoxygenase-1, LOX-1)的表達,從而促進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發生[3],尚有研究表明AngⅡ可促進斑塊纖維帽平滑肌細胞凋亡,造成AS斑塊不穩定[4],Dimmeler等[5]將臍靜脈內皮細胞與不同濃度的AngⅡ孵育,結果發現AngⅡ呈濃度依賴性的促進內皮細胞凋亡、凋亡高峰為18 h, AngⅡ受體阻滯劑可阻止細胞凋亡,內皮細胞凋亡降低內膜舒張功能,并啟動炎性反應,促進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發生。而且,AngⅡ還可通過激活血漿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而促進斑塊破裂后的繼發血栓形成[6]。

已有研究發現許多男性不穩定心絞痛、心肌梗死患者血漿睪酮較正常人明顯低下[7]。本研究結果顯示AMI組和 UAP組血清游離睪酮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以往研究成果相同,表明血清游離睪酮水平降低可能與ACS的發生和進展有關,其機制可能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①由于血清游離睪酮水平降低導致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釋放減少,使血栓素A2/前列環素比值升高,誘發冠脈痙攣,促進血小板聚集,增強纖溶酶原激活抑制因子活性,促進血栓形成;②由于血清游離睪酮水平降低導致冠脈收縮作用加強;③由于血清游離睪酮水平降低導致對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表達的抑制作用減弱,因而NF-κB表達增加,由于NF-κB表達增加上調了AngⅡ基因的表達,所以AngⅡ合成增加并且促進了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從而參與了ACS的發生和發展,本研究結果顯示ACS患者血清游離睪酮和AngⅡ水平之間呈負關也證明了這一點。

本研究中發現,影響ACS發生的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清游離睪酮、AngⅡ、總膽固醇水平進入回歸方程,說明血清游離睪酮、AngⅡ、總膽固醇水平與ACS的發生有關,進一步分析顯示ACS組血清游離睪酮和AngⅡ水平之間呈負相關,而對照組血清游離睪酮和AngⅡ水平之間無相關性,ACS患者總膽固醇水平和AngⅡ水平之間無相關性,而且ACS患者血清游離睪酮和AngⅡ水平的正態性檢驗顯示兩組資料均呈正態分布,說明在ACS發生的過程中血清游離睪酮可能具有抑制AngⅡ產生的作用,血清游離睪酮具體通過哪些環節抑制AngⅡ的產生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血清游離睪酮、AngⅡ與ACS有關,直線相關分析表明ACS患者血清游離睪酮和AngⅡ的水平改變存在著聯系,說明清游離睪酮和AngⅡ的水平變化可能成為預測ACS發生和發展的有意義的指標,并為ACS的預防和治療開辟新的途徑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Wasserman EJ,Shipley NM.Atherothrombosi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mechanisms, markers, and mediators of vulnerability[J].Mt Sinai J Med,2006,73(1):431-439.

[2]Ni W,Kitamoto S,Ishibashi M,et al.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is an essential inflammatory mediator in angiotensinⅡ-induced progression of established atherosclerosis in hypercholesterolemic mice[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4,24(3):534-539.

[3]Zhang L,Huang YW,Yao HP.Angiotensin II increases the expression of lectin-like oxidiz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 in cultured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lial cells[J].Zhejiang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2002,31(5):326-330.

[4]Savoia C,Tabet F,Yao G,et al.Negative regulation of RhoA/Rho kinase by angiotensin II type 2 receptor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role in angiotensin II-induced vasodilation in stroke-prone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J].J Hypertens,2005,23(5):1037-1045.

[5]Dimmeler S,Zeiher AM.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vascular cell apoptosis in response to angiotensin Ⅱ and pro-atherosclerotic factors[J].Regul Pept,2000,90(1-3):19-25.

篇5

Correlative Research of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elf-esteem Among Students in Different Study Stages/ZHUANG Ying*, LI Meng-di, TAO Fang-biao, et al. * 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ngbu(233030),Anhu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and correlations among students' degree of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elf-esteem in different study stage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The college students, senior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Bengbu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SAS, SDS and SES.Results There were extremely remarkable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of students' degree of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elf-esteem(P<0.01); and the difference was remarkabl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P<0.05 or P<0.01). The degree of self-esteem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at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this correlation increased with the degree of self-esteem.Conclusion The degre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ollege students evidently. The higher degree of students' self-esteem, the higher degree of anxiety. The degree of anxie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lf-esteem obviously. The degree of female students'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elf-esteem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

【Key words】 Anxiety;Depression;Self concept;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

21世紀被稱為“焦慮”的時代。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競爭的加劇、生態環境的惡化、 人際關系的冷漠,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感到擔憂、害怕和焦慮。焦慮情緒在人群中的泛化呈上升趨勢[1]。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緒障礙,輕度焦慮在正常人群中普遍存在,適度的焦慮對學習和工作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過度焦慮就會引起不良的后果。自尊是個體對其自身價值的認知評價,自尊受個體所處的社會、文化、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等因素的共同影響。自尊是自我認識的核心,是個體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潛在動力,是對理想自我(ideal self)與實際自我(actual self)間差別的態度,最終表現為個體對實際自我是否接納(即自我接納)[2]。為了解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焦慮、抑郁、自尊水平,分析三者之間的相關性,以便為制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參考,筆者進行了本次調查,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蚌埠地區分層抽取2所大學、4所城市中學(師資力量較好的中學1所,中等的2所,差的1所),3所農村中學(好、中、差各1所)。再按照整群原則在中學中每年級抽取2~4個班,大學每專業每年級抽取2個班的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共抽取學生7 315名,回收有效問卷7 104份。其中初中學生1 919名,高中學生1 865名,大學生3 320名;男生3 533名,女生3 571名。年齡12~22歲。

1.2 方法 調查問卷由安徽醫科大學國家863計劃項目“青少年亞健康多維評定方法的建立與應用研究”課題組編制,經預試驗修訂后投入使用。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般項目(學校、年級、年齡、性別和戶口)、抑郁癥狀的評定、焦慮癥狀的評定和自尊的評定。

抑郁量表(SDS)有20個條目,每個條目按4級評分,其中有10項是用正性詞陳述的,為反序計分,其余10項是用負性詞陳述的,按1~4順序評分。

焦慮量表(SAS)由Zung編制,包括20個自評項目,采用1~4級評分法,量表中20個項目分數相加,得到粗分,將各題及總分的原始分數乘以1.25即得到各題及總分的標準分(按照國內現有資料和許多人曾使用過的標準規定:總分標準分62分視為有嚴重的焦慮癥)[3]。

自尊量表采用Rosenberg(1993)編制的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 SES)[4]。量表共10個項目,按完全符合、非常符合、符合、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評分,計算總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該量表是國內外常用的自尊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5]。將所有被試按自尊量表分數 , 分成高自尊組、中間組和低自尊組3組 (量表分數高于平均數1個標準差以上的為高自尊組,低于平均數1個標準差的為低自尊組,其余歸為中間組) [6],信度系數α值為0.78。

對課題組的調查人員和9所學校的協助人員進行培訓,統一調查要求。采用無記名自填問卷的方式集中填寫,填寫完成后由調查員當場收回。

2 結果與分析

2.1 焦慮基本概況 7 104名調查對象中,輕度焦慮癥患者822人,現患率為11.6%;嚴重焦慮癥患者119例,現患率為1.7%;焦慮癥患者總例數為941例,總患病率為13.3%。

2.2 不同學段學生焦慮、 抑郁、自尊水平比較 從表1看出,大學生和高、初中學生抑郁和焦慮水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自尊水平也低于高中、初中學生(P值均<0.05)。從表2看出,高自尊學生的抑郁和焦慮均顯著高于低自尊者(P值均<0.01)。

2.3 不同性別學生焦慮、 抑郁、自尊水平比較 表3顯示,女生的焦慮和自尊均高于男生(P值均<0.05),而抑郁得分男、女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 學生自尊水平與焦慮、 抑郁的相關性分析 表4顯示,自尊程度越高與焦慮的相關性越強,而與抑郁的相關性沒有表現出這種趨勢。

3 討論

近年來,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逐漸成為一種共識。國內外學者圍繞自尊水平與心理健康、認知、動機等變量的關系展開了大量研究并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結論:高自尊者具有更好的適應性。盡管如此,仍有研究者發現,高自尊者相互之間的表現似乎比低自尊者更復雜,他們內部可能也有質的差異。有研究指出,有些高自尊者更容易產生攻擊行為、暴力行為及過度焦慮,而另一些高自尊者卻不這樣[7-10];也有人從感性層面上提出“自尊越高越好嗎”這樣的疑問。隨著自尊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重視自尊教育、提高自尊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有必要對高自尊的異質性問題進行梳理,并指出它對未來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啟示。自尊不但與學業成績、歸因、人際關系等因素呈高度相關,而且是個體心理健康的核心[11]。自尊除有高低外,還具有異質性差異,即人存在高自尊異質性問題。所謂高自尊異質性(heterogeneity of high self-esteem),是指高自尊(high self-esteem, HSE)的性質不是單一的,而是存在多種類型,如假自尊、防御性自尊、穩定與不穩定高自尊、表面上的高自尊、相倚的高自尊和真正的高自尊等。也有學者從自尊的測量方法角度支持了高自尊異質性的存在[12]。根據目前的自尊測量方法,測得的高自尊分可反映出多種可能性:(1)真正接納自己和感到自己有價值;(2)想給別人一種自己很好的印象,盡管自己并不真正這么認為(和感受);(3)根據社會贊許性回答;(4)含有自我欺騙的成分;(5)防御性地保持一種高自尊的感覺等。因此,同樣高的自尊分數可反映出不同的人格特點和表現風格,簡單地把高分者都劃歸一類顯然是不合適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和高中、初中學生抑郁和焦慮水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女生的焦慮和自尊均高于男生(P值均<0.05),而抑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大學生自尊水平低于高中、初中學生(P值均<0.05),高自尊學生的抑郁和焦慮均顯著高于低自尊者(P<0.01)。自尊程度越高,與焦慮的相關性越強,和文獻報道[7]不一致。

傳統觀點認為,高自尊者心理更健康,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所以,隨著自尊研究的逐漸增多和不斷進展,重視自尊教育,提高自尊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高自尊的異質性卻提示,不能盲目提高個體的自尊,重要的是要提高或培養人們真正的、安全的高自尊。此外,通過現有自尊測量工具測出的高自尊者未必不存在適應問題,因此不能盲目迷信高自尊分數。教育工作者應該結合經驗和科學的測量手段區分不同類型的高自尊并因材施教,對于安全的、真正的高自尊者應予以肯定和鼓勵,但對于脆弱的、防御的高自尊則應當加以引導,使之朝著安全高自尊轉化。

自尊的教育是超越單一文化,形成豐富人格的生命奠基。在世界文化交融的趨勢下,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了解與滲透,加快了單一文化樣式走向豐富與成熟的腳步,中西方文化傳統中維護自我認可的方式都會在文化差異、沖突中整合,這種時代精神所支撐的完整人格,正是自尊教育追求的生命境界。在自尊的教育中,學生被啟迪的生命意識逐漸成為發展自我的生命沖動,自尊的日益成熟將成為他們創造和諧世界的基礎。

4 參考文獻

[1] 羅敏.焦慮問題的理論研究現狀.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3):181-183.

[2] 鐘杰,李波,錢銘怡,等.自尊在大學生人格、羞恥感與心理健康關系模型中的作用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2,10(4):241-245.

[3] 羅艷豐,何朝陽,楊福,等.焦慮自評量表對醫學碩士研究生的測量結果及因素分析.現代預防醫學,2006,33(16):2 304-2 306.

[4] 張春妹,鄒泓,向小平,等.中學生的自尊與人格特質的相關性.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0(9):588-591.

[5] 孫瑩,陶芳標.中學生學校生活滿意度與自尊、應對方式的相關性.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11):741-744.

[6] 陳麗娜,張建新.大學生一般生活滿意度及其與自尊的關系.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 18(4):222-224.

[7] 周丹霞,王國松,趙紅紅,等.大、中學生焦慮、抑郁、自尊水平測值比較及相關性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2):88-89.

[8] SALMIVALLI C. Feeling good about oneself, being bad to others? Remarks on self-esteem, hostility,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Aggress Viol Behav, 2001(6):375-393.

[9] AUMEISTER RF, CAMPBELL JD, KRUEGER JI, et al. Does highself-esteem cause better performance, interpersonal success, happiness, or healthier life-styles? Psychol Scien Pub Inter, 2003,4(1):1-44.

[10]BAUMEISTER RF, SMART L, BODEN JM. Relation of threatened egotism to violence and aggression: The dark side of high self-esteem. In: Baumeister RF,Ed. The Self in Social Psychology. Philadelphia: Psychology Press,1999:240-279.

篇6

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arly intrauterine pregnancy outcome and serum HCG & P levels

ZHOU Aihua LIU Xihong

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Guangming New District Center Hospital, Shenzhen 5181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HCG & P levels and early intrauterine pregnancy outcomes. Methods 240 hospitalized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4 in our hospital who needed furth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s. 100 patients with normal pregnancy were selected as group A, 80 patients with threatened abortion were selected as group B and 60 patients with inevitable abortion were selected as group C. Maternal venous serum was took and then chemical fluorescence was used to detect the serum β-HCG and P levels . Results Group A was compared with group C and group B was compared with group C. β-HCG level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Key words] Early intrauterine pregnancy outcome; Human serum chorionic gonadotropin; Progesterone; Correlation

妊娠后,應快速準確的確定妊娠結局,以指導后期的臨床處理。目前,對先兆流產、難免流產等妊娠結局的診斷,主要還是依靠B超和血清學指標[1-2]。有研究表明[3-4],B超診斷在妊娠35d后才可見到孕囊,停經一個半月后才可見原始心管搏動。所以,B超在診斷早期妊娠結局時有40%~50%的病例出現誤診[5-6]。而與妊娠密切相關的血清學指標在診斷和評價妊娠結局時發揮著非常重要的臨床作用[7]。血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β-HCG)和孕激素(progesterone,P)是臨床上常用的妊娠相關血清學指標[8]。β-HCG在形成受精卵滋養層時開始微量分泌,受精卵著床后,母血中就能夠測出β-HCG。血清β-HCG水平升高是檢測妊娠的特異性指標[9-11]。孕激素在妊娠早期主要有卵巢的黃體產生,在妊娠的8~10周后,主要有胎盤產生。血清孕激素水平能夠反映滋養細胞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12-13]。臨床上,可以通過查血清β-HCG和P水平預測宮內早期妊娠結局。本研究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入住我院的孕婦240例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宮內早期妊娠結局與血清β-HCG和P水平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入住我院的需要進一步診治的早期妊娠患者240例為研究對象。年齡為20~30歲,平均(25.0±3.1)歲。其中有既往妊娠史的170例,有流產史的35例。入選標準:(1)無生殖系統疾?。唬?)無內外科合并癥;(3)有妊娠意愿。根據妊娠結局,將240例研究對象分為3組,其中100例正常妊娠組(A組),平均年齡(26.0±2.5)歲,有既往妊娠史的71例,有流產史的17例;80例先兆流產組(B組),平均年齡(27.0±3.6)歲,有既往妊娠史的52例,有流產史的11例;60例難免流產組(C組),平均年齡(27.0±3.3)歲,有既往妊娠史的47例,有流產史的7例。所有入選研究對象年齡、既往妊娠史和流產史等一般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遵守赫爾辛基人體醫學研究倫理,所有研究對象均在知情同意下簽署之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儀器與試劑 Elecsys2010電化學熒光分析系統和相關配套的P試劑盒,均購自德國羅氏公司。GC -1200放射分析儀和B-HCG試劑盒,均購自科大創新股份有限公司。

1.2.2 取樣及檢測 所有研究對象取肘靜脈血5mL經過離心后取上層血清,血清P水平的檢測需要采用化學熒光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β-HCG水平。48h后對血清β-HCG進行復檢,若其水平上升66%以上則提示上升理想,若不到66%則提示上升不理想。

1.3 宮內妊娠結局的判斷

根據文獻[14]判斷宮內妊娠結局。確立妊娠后7、10、12周時,采用陰道和腹部B超檢查孕囊、胎盤形成、心管搏動和胎動等情況。若B超下宮內依可見孕囊、胎盤形成、心管搏動和胎動則視為妊娠結局良好。B超下能看到宮內孕囊,但沒有心管搏動,或者有孕囊和心管搏動,但是胚胎于妊娠12周前流產或停止發育則視為妊娠結局不良。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包建立數據庫及統計分析。所有資料行正態分布檢驗,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ANOVA方差分析(F檢驗),方差分析的組間兩兩比較采用SNK檢驗。兩組率比較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三組孕婦妊娠35d時血清β-HCG水平比較

正常妊娠組和先兆流產組孕婦血清β-HCG的水平無統計學差異(P>0.05);正常妊娠組與難免流產組比較β-HCG水平有統計學差異(P

表1 三組孕婦妊娠35d時血清β-HCG水平比較()

組別 n β-HCG(mU/mL) F P

正常妊娠組(A組) 100 2520 ± 167 1299.112

先兆流產組(B組) 80 2499 ± 196

難免流產組(C組) 60 1220 ± 133

表2 三組孕婦血清β-HCG水平方差分析的組間比較

組間對比 標準誤 q P

A組/B組 18.02 1.165 >0.05

A組/C組 19.62 66.273

B組/C組 20.51 62.345

2.2 三組孕婦血清P水平比較

正常妊娠組孕婦血清P水平顯著高于先兆流產組和難免流產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3 三組孕婦血清P水平比較()

組別 n β-HCG(mU/mL) F P

正常妊娠組(A組) 100 22.10±0.51 13403.525

先兆流產組(B組) 80 14.30±0.49

難免流產組(C組) 60 9.10±0.51

表4 三組孕婦血清P水平方差分析的組間比較

組間對比 標準誤 q P

A組/B組 0.05 146.079

A組/C組 0.06 223.636

B組/C組 0.06 85.535

2.3 三組孕婦血清β-HCG水平上升情況比較

血清β-HCG水平上升理想和上升不理想的孕婦,宮內早期妊娠結局比較,上升理想的孕婦早期妊娠結局良好的比例顯著高于上升不理想的孕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5 三組孕婦β-HCG水平上升情況[n(%)]

β-HCG水平 n 正常妊娠組 先兆流產組 難免流產組

上升理想 157 82(52.20) 65(41.40) 10(6.40)

上升不理想 43 8(18.60) 7(16.30) 28(65.10)

x2 15.420 9.246 75.695

P

2.4 孕婦血清P水平與早期妊娠結局的相關性

血清不同P水平孕婦的早期妊娠結局比較,P水平>20ng/mL的孕婦,宮內早期妊娠結局良好的比例顯著高于其他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6 血清P水平與妊娠結局的相關性[n(%)]

血清P水平

(ng/mL) n 正常妊娠組 先兆流產組 難免流產組

> 20 64 56(87.50) 8(12.50) 0

15~20 49 24(48.90) 16(32.70) 9(18.40)

10~14 51 3(5.90) 38(74.50) 10(19.60)

x2 142.453 58.718 116.585

P

3 討論

3.1 血清β-HCG水平與早期妊娠結局的相關性

血清β-HCG水平升高是檢測妊娠的特異性指標。有研究顯示[15-17],早期妊娠,宮外孕者血清β-HCG水平明顯低于宮內孕者。因此,檢測妊娠早期孕婦血清β-HCG水平對宮內早期妊娠結局的診斷預測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發現,正常妊娠組和先兆流產組孕婦血清β-HCG的水平無顯著性差異(P>0.05);正常妊娠組與難免流產組比較β-HCG水平有顯著性差異(P

3.2 血清P水平與早期妊娠結局的相關性

孕激素在妊娠早期主要由黃體產生。異位妊娠時卵巢黃體功能低下導致血清的孕激素水平很低。正常宮內孕卵巢黃體能夠大量分泌孕激素[18]。正常妊娠孕婦血清孕激素水平相對較高,血清孕激素水平>25ng/mL時,可以基本排除異位妊娠的可能[19-20]。本研究顯示,血清孕激素水平>20ng/mL時,無難免流產發生。相反的當血清孕激素水平20ng/mL的孕婦,宮內早期妊娠結局良好的比例顯著高于其他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孕婦血清β-HCG和P水平與宮內早期妊娠結局密切相關。妊娠早期,血清β-HCG和P水平聯合檢測對宮內早期妊娠結局的診斷預測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黃喜英,丘彥.早期妊娠血清β-HCG、E2、P的監測意義[J]. 中國醫藥科學, 2013,3(7):47-49.

[2] 朱英哲,徐澤媚,楊小葵.妊娠早期婦女血清性激素水平與先兆流產的關系[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10):1677.

[3] 楊燕飛,韋塑峰,蔣健穗.早期妊娠血P、E2、HCG檢測臨床參考價值及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6(4):688-689.

[4] 謝家平,馬云,王立平.血β-HCG、孕酮聯合檢測在判斷先兆流產預后中的作用[J].中國醫藥科學,2011,1(14):70.

篇7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進行體檢的老年人486例,排除糖尿病、腎功能不全及繼發性高血壓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對所有老年人進行血Hcy水平檢測,據檢測結果將血Hcy水平升高的265例作為觀察組,將血Hcy水平正常的221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136例,女129例;年齡60~75歲,平均年齡(65.4±5.8)歲。對照組男113例,女108例;年齡59~78歲,平均年齡(66.3±6.1)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統計學比較。

1.2方法 兩組受試者均禁食12h后,于晨起空腹檢測血Hcy水平,并測量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隨訪統計兩組腦梗死、冠心病、心絞痛、動脈硬化等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

1.3統計學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血Hcy和SBP、DBP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心血管病發病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Hcy可通過促進自由基生成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并可通過激活炎性細胞活性和氧化應激反應,影響血脂代謝,促進脂質過氧化物的形成和積累[1]。近年來,國內外醫學研究均證實腦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靜脈血栓和外周血管等疾病的發生發展均與血Hcy水平升高有一定的關系,且高Hcy水平不僅是原發性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其與其他致病因素相互作用,還可誘發心血管疾病。有研究報道,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不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三組患者血Hcy水平呈現逐漸增高趨勢,提示Hcy作為冠心病患者的獨立危險因素,其與冠心病的病情發展有密切關系[2]。

人體內的Hcy主要來源于蛋氨酸的代謝產物,遺傳與營養因素均可影響人體內血Hcy水平,而后者因具有調控性而對Hcy水平有重要影響。Hcy在轉變為蛋氨酸的過程中需要輔助因子維生素B12和葉酸的參與,而兩者的缺乏均可導致Hcy在體內蓄積形成半胱氨酸血癥,因此,增加葉酸、維生素B12的攝入即可使體內Hcy水平降低,從而對疾病起到治療作用。王東霞等[3]報道,對H型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葉酸干預后,其血漿Hcy水平明顯低于干預前,并且明顯低于未實施葉酸干預的患者[4]。

綜上所述,血Hcy水平可影響老年人血壓和心血管病發病率,臨床應及時做好血Hcy水平的檢測和調整,以降低老年高血壓和心血管病的發病率。

參考文獻:

[1]李貴陽,牟方波,張法偉,等. 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頸動脈斑塊及急性腦梗死的相關性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2(3):311-312.

篇8

顱內小動脈瘤最常見的部位是前交通動脈、大腦前動脈及三支主要腦動脈,而前交通動脈及大腦前動脈的A1、A2段等構成了前交通動脈復合體[1],臨床研究提示前交通動脈復合體的血管變異較常見,并且該部位是腦動脈瘤的好發部位之一,而血管變異極易造成血流動力學的改變[2],因此研究血管變異及類型對腦血管瘤的預防及治療方案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筆者選擇前交通動脈瘤患者26例,進行CT血管成像,探討其前交通動脈復合體變異情況及其對血管瘤發生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0月~2012年5月在我院行CT顱腦血管成像的患者60例,其中,前交通動脈瘤患者26例為研究組,無交通動脈瘤的患者34例為對照組,研究組男16例,女10例,年齡(53.5±12.3)歲,對照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52.3±11.8)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因蛛網膜下腔出血或懷疑動脈瘤行CT腦血管成像檢查,排除存在多處腦血管動脈瘤患者,排除腦血管畸形及動脈粥樣硬化者,排除急性腦出血、腦缺血、腦水腫患者,排除對造影劑過敏患者。

1.2 儀器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iCT 128排螺旋CT,造影劑為碘比醇注射液,購自法國 Guerbet公司。行CT掃描前經肘靜脈注射碘比醇造影劑(350 mg/mL)50 mL,注射速度為5 mL/s,隨后以5 mL/s的速度推注生理鹽水20 mL,采用Sure start掃描方法,以頸內動脈中央為監測點,以鼻咽水平為興趣層,以120 HU為增強掃描的啟動閾值,掃描基底動脈環前交通動脈復合體部分。增強掃描參數為層厚0.67 mm,層距0.2 mm,電壓為110~120 kV,電流為250~300 mA,矩陣為512×512,掃描時間為7.5~8.5 s。掃描完成后將數據輸入PHILIPS EBW工作站進行圖像后處理,包括多平面重建、容積再現、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組等。

圖像評價由至少2名同職稱的放射科醫師閱片、判斷。記錄前交通動脈瘤的位置形態、記錄前交通動脈及大腦前動脈A1段血管情況,判斷有無血管變異及左右側優勢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輸入SPSS 17.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分析。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大腦前動脈A1段形態

兩組患者大腦前動脈A1段均呈銳角發至同側頸內動脈末端,并沿額葉底部與前交通動脈吻合,后延伸為A2段,兩組A1段形態表現主要為直線型和成窗形,其中直線型共54例,成窗型6例,兩組A1段分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直線型表現為A1段起始自額葉部,然后沿丘腦,終末段沿視交叉,均呈弧形分布,并且最終和前交通動脈連接,并延伸出A2段。成窗型則表現為A1段血管腔被分割成卵圓形或三角形區域。

2.2 大腦前動脈A1段變異情況

兩組共發生A1段變異21例(研究組12例,對照組9例),其中左側優勢14例,右側優勢7例,研究組A1段變異左側優勢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及本組右側優勢發生率(P < 0.05)。見表2。

2.3 前交通動脈變異情況

以前交通動脈單支動脈連接兩側大腦前動脈A1段為前交通動脈正常。以兩支及以上動脈平行或交叉連接兩側大腦前動脈A1段為前交通動脈變異。本文研究組患者出現前交通動脈變異13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4 典型病例

本院2011年10月收治1例男性患者,56歲,入院后懷疑顱內動脈瘤,于入院3 d后行CT 顱腦血管成像檢查,結果顯左側明顯前交通動脈瘤,但大腦前動脈A1段及前交通動脈走向及血管本身無明顯變異,行手術夾閉后,CT血管顯像清晰顯示血管瘤消失(圖1~4)。

3 討論

人體基底動脈環是顱腦血供主要的血管群,除基底動脈和前交通動脈外,其余血管均為兩側分布,其中前交通動脈和大腦前動脈的A1段(水平段)構成前交通動脈復合體[3-4]。研究顯示前交通動脈復合體區域的血管變異發生情況較多,其中A1段單側優勢最常見[5],本文研究組單側A1段變異的發生率為46.2%,對照組也達到26.5%。本文中A1段變異(單側優勢多見)與患者前交通動脈瘤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其中研究組A1段變異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單側優勢發生率比較,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而兩組A1段形態均為直線型或成窗型,且在兩組內的分布無差異(P > 0.05),由此可見大腦前動脈水平段形態對前交通動脈瘤的發生無明顯影響。

前交通動脈是前交通動脈復合體的主要部分,其是調節血壓平衡的主要通路,當前交通動脈發生血管變異時,會導致復合體一側血流動力學改變(減小或增大),而另一側發生對應改變(增大或減?。?,這種血流動力學的改變會加大前交通動脈瘤發生的危險性[6]。有國外學者實驗研究顯示[7],正常狀態下基底環兩側血流量無明顯差異,但是當前交通動脈A1段變異時,優勢側的血量會明顯增多,優勢側血管分叉處就會成為血管瘤的高發部位。本文研究組A1段及前交通動脈異常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也證實了這一點。

關于不同影像手段在前交通動脈復合體變異及交通動脈血管瘤檢查方面的應用,有學者研究顯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對單側A1段變異的檢出率與DSA基本相同,但是A1段缺如的檢出率低于DSA,原因可能在于CT血管造影的分辨率較高,檢查中可以顯示出細小的A1段血管[8],本文128排螺旋CT性能與64排CT相仿或略高,更能清晰顯示細小的A1段血管。雖然目前臨床將DSA作為顱內動脈瘤檢查的金標準, 但是其有創性和復雜操作會限制其應用,而多層螺旋CT的血管成像,創傷小,僅需通過靜脈快速注射非離子型造影劑,方便快捷,一次成功的數據采集即可獲得任意角度、任意方位的圖像,而且多層螺旋CT具有薄層、速度快的優勢。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采用128排顱腦CT血管成像掃查,可以清晰顯示前交通動脈復合體的變異及動脈瘤情況,并且本研究顯示復合體的變異確實與前交通動脈瘤的發生有重要關系,至于具體的變異類型與動脈瘤位置及形態等的量化關系,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Karazincir S,Ada E,Sarsilmaz A,et al. Frequency of vascular variationsand anomalies accompanying intracranial aneurysms [J]. Tani Girisim Radyol,2004,10(2):103.

[2] 阮利江,甄云,孫淑娟,等.經顱多普勒超聲對大腦前動脈和前交通動脈變異的血流動力學檢測[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0,7(4):191-195.

[3] Ren WD,Liu CM,Chi HF. Microsurgical anatomical study of the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complex[J].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2011,11(2):35.

[4] Xie YL,Jin CL,Zhang ST,et al. Variation of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complex and the risk of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 development and bleeding:A correlation study using 64-detector CT angiography [J].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2011,30(8):42.

[5] Huang YH,OUYANG zubin,Huang YS,et al. Study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neurysms of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d dominant blood flow of horizontal segment of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J]. Chongqing Medical Journal,2004,33(12):1819-1820.

[6] Wang Z,Jin J,Sun XO,et al. The clinical study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ominance of A1 segement of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d the aneurysms of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J].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Disease Research,2009,8(6):525-528.

篇9

[

關鍵詞 ]兒童;肥胖;血壓;血糖;血脂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654(2014)06(b)-0003-02

Overweightandobesityinchildrenandtheresearchofabnormalbloodpressure,dyslipidemiasandbloodglucose

CHENWeiliFENGJieLuRuopian

DapengPreventiveHealthCareStation,DapengnewDistrict,Shenzhen51812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overweightobesityinchildrenandthecorrelationbetweenbloodlipids,bloodglucoseabnormalities.MethodsMeasuring320casesofchildren&acute;sheight,bodymass,bloodpressure,fastingvenousbloodcollecteddeterminationofGlu、TC.AccordingtoBMIlevel,320casesofchildrencanbedividedintonormalcontrolgroupandtheoverweightobesitygroup,comparingthedifferencebetweenthegroupsofchildren&acute;sbloodpressure,dyslipidemias,bloodglucose.ResultsTheresearchobject,165casesoftheboys,girls155cases,beingoverweightobesitychildrenatotalof56cases,beingoverweightobesityratewas17.50%ofoverweightobesityratewas17.50%.Obesechildrenintermsofgenderdistribution,overweightandnormalcontrolgroup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Overweightobesitygroupofchildrenintheincidenceofhypertension,hyperglycemia,hyperlipidemiawere25.0%,19.6%,25.0%,andthenormalcontrolgroupwithsignificantdifference(P<0.001).ConclusionToearlypreventionofchronicdiseasessuchascardiovascularandcerebrovascular,shouldgrab,childrenwillbeoverweightchildreninthisgroupinterventionasthekeyobject,andstrengthenthehealtheducation.

[Keywords]Children;Obesity;Bloodpressure;Bloodglucose;Dyslipidemias

[作者簡介]陳維力(1962-),男,籍貫:廣東梅州,研究生,副主任醫師,現任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預防保健所所長,主要從事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兒童肥胖癥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危害兒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肥胖不僅給兒童學習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還是引起成年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為探討單純性肥胖與兒童血壓、血脂、血糖水平之間的相關性,本文于2013年9月—2013年12月,對320例6~12周歲小學生進行了調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以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深圳市大鵬新區6~12周歲兒童320例,其中男生165例,女生155例,所有調查對象均排除心、肺、肝、腎等可能嚴重影響血壓、血糖、血脂的疾病。

1.2測量方法

按《全國學生體質調研實施細則》[1]的要求,在受試者休息10min后測坐位的右臂血壓。用電子體重計測量體質量,用標準身高坐高計測量身高,以上兩項分別精確到0.1kg和0.1cm。要求空腹12h以上,然后抽取靜脈血,按規范檢測血清中的血清總膽固醇(TC)、血糖(Glu)含量。

1.3診斷標準

以舒張壓(SBP)和(或)收縮壓(DBP)的測量值在同性別同年齡所在組別的第95百分位以上者,判定為高血壓;以體質量指數(BMI)19.85~24.00kg/m2判定為超重,BMI>24.00kg/m2判定為肥胖,(BMI)<19.85視為正常對照。以空腹Glu≥6.10mmol/L判定為高血糖;以血清總膽固醇濃度作為脂類代謝的指標,以TC>5.2mmol/L判定為高血脂。

1.4統計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包,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次調查共320例兒童,其中男生165例,女生155例,超重肥胖兒童共56例,超重肥胖率為17.50%。本組超重肥胖兒童在性別分布方面,與正常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超重肥胖組兒童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方面的發生率分別為25.0%、19.6%、25.0%,均與正常對照組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01),見表2。

表1兩組兒童的性別分布比較分析

注:超重肥胖組與正常對照組之間的性別分布χ2=0.846,P>0.05。

表2兩組兒童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分布比較分析

3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深圳市大鵬新區超重和肥胖兒童的檢出率為17.50%,與國內有關調查結果相比偏高,甚至高于美國2009年—2010年的報告的兒童肥胖率16.9%[2],由此可見,深圳市大鵬新區兒童肥胖狀況應引起高度重視。本組研究表明,男生與女生超重和肥胖發生率無顯著性差異,與有關報導一致[3-5]。兒童超重和肥胖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單純性肥胖癥是無明顯病因所導致,主要原因是機體攝入熱量相對過多而形成[6]。因深圳地區經濟發達,居民生活水平較高,營養過剩且運動不足是兒童超重和肥胖發生率較高的主要原因。因此,預防和控制兒童肥胖應加強對學生的健康教育,引導家長調整膳食結構,限制高脂肪、高糖等高熱量食品的攝入量,同時形成愛好運動的習慣,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減少看電視、玩電子游戲的時間,促進兒童形成良好生活習慣。

本組研究結果表明,超重肥胖組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發生率方面,與對照組有非常顯著的差異(均是P﹤0.001)。在高血壓方面,因肥胖可導致血液總容量增高,心臟的每分鐘相應的輸出量也增加,有研究表明,成年人原發性高血壓的起病可追溯到兒童期,而高血壓是心肌梗塞、腦血栓、冠心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風險因素[7-9],早期預防高血壓,可以降低成年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高血糖方面,早期肥胖兒童糖代謝異常僅表現為糖耐量異常,隨著持續時間的延長和年齡的增長,刺激胰島素的分泌增高,隨后將出現糖代謝紊亂[10]。

在兒童及青少年慢性病防治方面,不僅要防治兒童單純性肥胖,還應對超重兒童的潛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危害性給予足夠重視。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超重肥胖兒童的空腹血糖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說明個別重度肥胖兒童已存在胰島素代謝異常的情況,具有糖代謝紊亂的潛在危險。在高血脂方面,本組研究結果表明,肥胖兒童可能伴有高脂血癥,說明導致成人期血脂代謝異常的情況,在兒童階段就可能已經存在[11-12]。

綜上所述,兒童超重肥胖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發生率密切相關。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兒童因營養過剩且運動不足,導致肥胖的問題已十分突出。超重肥胖兒童不僅可以造成血壓、血糖、血脂異常,而且會增加成年后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危險性。因此對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進行早期預防時,應從兒童抓起,加強健康教育,特別是將肥胖超重兒童這一群體作為重點干預對象,積極預防和治療血壓、血糖、血脂異常問題,并促進肥胖超重兒童形成健康行為。

[

參考文獻]

[1]陳友鵬,李健,梁旭競,等.體質量指數對青少年學生血壓升高的影響[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1,31(1):100-102.

[2]鞠紅,劉啟貴,宋桂榮.大連市1745例6~17歲兒童血壓調查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18(8):651-653.

[3]華琦,劉朝暉,劉榮坤,等.青少年營養轉型期體重指數與血壓、血脂、血糖、心臟結構及功能相關關系的隊列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8):655-658.

[4]李曉惠,杜軍保.兒童青少年高血壓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刊,2004,39(6):17-19.

[5]陳曼娜,黃培信,蘇乃其.兒童肥胖與血壓研究調查[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1999,9(1):31-33.

[6]馬冠生,李艷平,武陽豐,等.1992—2002年間中國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變化[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5,39(5):311-314.

[7]張迎修,王淑榮,張朋才.血壓偏高兒童的生長發育和體質特點[J].中國學校衛生,2006,27(8):669-670.

[8]O’SullivanJJ,DerrickG,FoxallRJ.Trackingof24-hourandcasualbloodpressure:a1-yearfollow-upstudyinadolescents[J].JHypertens,2000,18(9):1193-1196.

[9]杜松明,李艷平,崔朝輝,等.北京城區9-10歲兒童超重肥胖與血壓的關系[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7,15(3):213-215.

[10]常素英,季成葉.我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血壓與超重和肥胖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6,27(8):652-653.

篇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cor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ardiac function classifications and serum uric acid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CHF). Methods Random selection 50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were marked as the heart failure group, 40 normal people were mark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12 cases in NYHA grade II , 25 cases in NYHA grade III, 13 cases in NYHA grade IV among them, echocardiography and serum uric acid level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se groups,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diac function classifications and serum uric acid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CHF) was analyzed by using 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VEF, LAD and LVEDD between the heart failure group, different cardiac function classifications patie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hronic heart failure; Cardiac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erumuric acid; Correlation

據統計,慢性心力衰竭(簡稱心衰)發生率約1.0%~3.0%,而其病死率高約40%,好發于老年人群[1],為此早期及時發現慢性心衰,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治療慢性心衰對降低其病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臨床表明慢性心衰發病機制復雜,與內皮功能紊亂、炎性反應等相關[2]。尿酸作為患者嘌呤代謝產物,近年來有研究證明高血尿酸水平不僅與高血壓、高血脂等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密切相關,而且尿酸本身在慢性心衰病理生理變化中起重要參與作用,被認為是慢性心衰診治判斷、預后評估的有效指標之一[3]。臨床實踐發現慢性心衰患者病情惡化多與高尿酸有關,高尿酸是導致患者預后差的一項高危因素?;诖?,該研究通過前瞻性對照分析,比較分析該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50例的慢性心衰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級與血尿酸水平的關系,以為疾病臨床治療、預后改善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50例,納入標準:①均符合2006年中華醫學會心腦血管學分會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②經心功能等相關檢查證實;③年齡60歲以上,85歲以下;④肝腎功能正常、溝通能力正常;⑤相關資料完整。將50例慢性心衰患者標記為心衰組,其中男40例,女10例;年齡60~82歲,平均(71.5±7.0)歲。病因:冠心病23例,高血壓心臟病18例,擴張型心肌病5例,肺心病2例,風濕性心臟病2例。紐約心臟病學會心功能分級(NYHA)標準:II級12例,III級25例,IV級13例。選擇同期行健康體檢正常人群40例,標記為對照組,其中男31例,女9例;年齡60~80歲,平均(70.8±7.3)歲。均排除肝腎功能不全、糖尿病、惡性腫瘤、凝血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異常、相關資料不全等患者。該研究所有對象知情同意,均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對比2組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50例慢性心衰患者與40例正常人群均接受超聲心動圖檢查,Vivid7多功能超聲診斷儀(美國GE公司生產)完成,探頭頻率2.5 MHz~3.5 MHz。選擇平或側臥位,對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房內徑(LAD)、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二尖瓣舒張早期血流峰值/舒張晚期血流峰值(E/A)進行測定。另外,所有對象均于清晨空腹抽取4 mL靜脈血,常規離心提取血清,保存在專業醫用冰箱中待測;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邁瑞BS-400)測定血尿酸水平,血尿酸正常參考值:女性在350 umol/L以下,男性在420 umol/L以下,若比上述范圍大則判斷為高尿酸血癥。

1.3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x±s)表示,t檢驗,相關性行Spearman相關分析,P

2 結果

2.1 各組超聲心動圖指標比較

心衰組LVEF明顯低于對照組,LAD、LVEDD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18.841、5.118、8.305,P

2.2 各組血尿酸水平比較

心衰組、心功能II級、III級、IV級患者血尿酸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6.589、3.475、5.813、8.029,P

2.3 Spearman相關分析

慢性心衰患者血尿酸水平與LVEDD、心功能分級正相關(r值分別為0.25、0.42,P

3 討論

慢性心衰主要由各種心臟病致使周圍組織器官供血缺乏引起,其發病率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加劇及冠心病發生率增多形勢下不斷上升,是導致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證實老年慢性心衰合并高尿酸患者心功能明顯下降,認為血尿酸水平可作為慢性心衰心功能評價的重要指標[4]。該研究通過進一步分析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分級與血尿酸水平的相關性,以突出血尿酸水平在慢性心衰患者心損害程度、療效評價及預后評估中的作用,為臨床疾病診治、預后提供重要參考。

慢性心衰患者基礎病理生理特點為心室重構,氧化應激反應、炎性反應在心室重構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尿酸作為一種由體內嘌呤代謝產物(三氧基嘌呤,弱酸性,氧化應激代謝產物),20%從食物中獲取,多由體內嘌呤生物合成而來,主要是在黃嘌呤、次黃嘌呤氧化酶影響下產生,而尿酸排泄主要經由腎臟、消化道,特別是腎臟,剩余則由腸道降解。對于慢性心衰患者來說,其心臟輸血量減少,致使腎臟血液供應不足,興奮交感神經致使相關神經遞質(如兒茶酚胺)分泌增多,進而腎臟入球小動脈收縮促使尿酸排除量減少,而血尿酸水平則顯著升高。目前臨床用于心功能指標、心功能分級常見方法為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其中常見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射血分數、左室二尖瓣舒張早期血流峰值/舒張晚期血流峰值等。該研究結果顯示心衰組患者LVEF明顯比對照組低,LAD、LVEDD明顯比對照組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目前臨床關于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分級與血尿酸水平之間關系作用機制尚不明確,可能包括:①慢性心衰患者病情越嚴重,心功能分級越高,腎臟缺血缺氧越嚴重,易出現低氧血癥,增加糖酵解,減少三磷酸腺苷生成,進而促使嘌呤降解成尿酸等,而尿酸水平上升則對鈣離子通道造成不良影響,加重心肌耗氧癥狀,致使心肌收縮功能減弱。②尿酸代謝過程中黃嘌呤氧化酶活性增強,會生成大量氧自由基,損傷內皮功能,致使一氧化氮水平下降,引發系列炎性反應,進而加重心衰[8]。③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激活等多種因素均可能導致尿酸排出減少,而血尿酸水平顯著上升。④慢性心衰病情越嚴重,腎臟灌注明顯減少,腎小球濾過率降低,導致尿酸排泄減少;另外胃腸道壁血管灌注不足也會造成尿酸鹽排出減少,致使血尿酸水平上升。該研究結果表明心衰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級與血尿酸水平密切相關,為此可見血尿酸水平作為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判斷的預測因子之一,但受患者樣本例數少、選擇標準(如心功能分級II級及以上)等影響,對兩者之間關系作用機制需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同時關于血尿酸水平對慢性心衰患者預后的影響該研究尚未涉及,為該研究不足,也是筆者日后研究方向之一。

綜上所述,慢性心衰患者血尿酸水平與LVEF呈現負相關,與LVEDD、心功能分級呈現正相關特點,血尿酸水平可作為慢性心衰心功能損害程度判斷的重要指標之一,但關于其相互作用機制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參考文獻]

[1] 李軍,夏玉琨.血尿酸水平對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5,22(2):289-291.

[2] 李竹,張蕾,常宏,等.慢性心衰患者腦鈉肽和血尿酸聯合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6):4444-4445.

[3] 馬淑云.慢性心力衰竭及程度與血尿酸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臨床醫生,2013,41(8):29-30.

[4] 文書,陳明偉,許乾雁,等.腦鈉素及血尿酸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相關性研究[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5(14):1875-1877.

[5] 唐帥,李林峪.血尿酸檢測在慢性心衰患者臨床癥狀評估上的應用[J].臨床軍醫雜志,2013,41(12):1231-1233.

[6] 麥海源,黃建明,周祖勇,等.122例慢性心衰患者血尿酸及心功能檢查結果分析[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2,18(07):899-901.

篇1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2012年本院78例患者,男37例,女41例,年齡55~85歲,中位年齡71歲,冠心病程大于3年。均經臨床冠狀動脈造影或心電圖,活動平板試驗等確診為冠心病。其中合并有高脂血癥53例,合并有高血壓43例。心功能(NHYA)評估為2級40例,3級25例,4級5例。2組在性別、年齡、心功能分級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冠心病常規治療包括抗血小板,降壓,調脂等。治療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葛根素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靜脈輸注,1次/d,以14 d為一療程。

1.3 指標觀察 分別于入院第1 d及14 d后的早晨空腹采集靜脈血5 ml,置肝素抗凝管內,采用自動血液流變學檢測儀檢測以下指標: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檢測采用美國AXSYM免疫發光檢測儀進行定量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 治療前后療效評價采用t檢驗,P

2 結果

表1可以看出,經1療程葛根素治療后,患者多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均發生變化,經t檢驗比較,全血表觀粘度 200 s—1,血漿粘度 100 s—1,紅細胞聚集指數下降,同時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較前明顯下降, P

3 討論

冠心患者本身的血管損傷、粥樣斑塊的形成,使得血液供應銳減,血液流變學改變,全血及血漿粘度增高,紅細胞聚集指數增加,血液高凝狀態加重心肌缺血。當血管損傷與血液高凝狀態并存時,易形栓,引起心肌梗死[1]。

而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種含硫氨基酸,其血漿濃度增高與冠心病的發病密切相關[2]。薛莉等[3]通過冠狀動脈造影證實高胱氨酸血癥在冠心病發病率為41.9%,可作為一項預測心血管發病的指標。我們體內高半胱氨酸的水平被稱為H值(H Score),H值可以準確的預測患心臟病或中風的危險,甚至比基因更好地預測患老年癡呆癥的危險。同時H值可以幫助預報近50多種疾病風險,包括所有會導致過早衰亡的原因。通過反映維生素營養狀況、免疫系統功能和大腦情況,可以探知體內的化學狀況。血清內高半胱氨酸的高水平是潛在心血管疾病的標記,它即是這種疾病及中風的風險因素。

葛根互為品為由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根中提出的一種黃酮苷。本研究發現葛根素可通過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臟供血[4,5],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明顯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王麗霞,侯淑彥,王婉云,等.藻酸雙酯鈉與蝮蛇抗栓酶—3號對冠心病血液流變學作用的對比觀察.中國現代應用藥學雜志,1998,15(2):68—69.

[2] 胡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檢測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臨床價值. 四川醫學,2008,29(7):916—917.

篇12

1.1對象

樣本來自湖南省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中的調查資料。調查時間為2005年9月至2005年12月31日,對湖南省長沙、益陽、婁底、郴州、永州、懷化6個地區5~17歲中小學生采用“市區/鄉鎮-學校-班級”三級抽樣方法,列出抽樣名單,分級隨機抽樣。所抽學校按年級分層,每年級隨機抽取1~2 班,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在所抽班級學生中選出調查對象,最后共選取9495人。用二階段流行病學調查方法。第一階段篩查,由調查兒童的父母、教師或撫養者填寫自編兒童精神障礙調查篩查表,表中有1條選擇“是”即為篩查陽性;第二階段為臨床診斷,由具有主治醫師及以上資格的精神科臨床醫師對篩查陽性的兒童的家長、老師及本人進行訪談,采用(K-SADS-PL)[5]半定式診斷檢查(含篩查、補充檢查和兒童總評問卷),根據DSM-IV診斷標準進行臨床診斷,從而選出單純ADHD(僅具有ADHD診斷,無其他合并癥)和伴焦慮障礙ADHD(僅合并焦慮障礙)兒童。從每年級篩查陰性者中隨機抽取總人數20%的兒童進行臨床診斷,臨床診斷陰性者為正常兒童,根據病例組的性別比例隨機抽取正常兒童作為對照組。最后選出3組兒童共544人,其中對照組214人(男161人,女53人)、單純ADHD組219人(男175人,女44人)、伴焦慮障礙ADHD組111人(男78人,女33人),其平均年齡均為(10±3)歲。經比較,3組在年齡、性別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入組兒童由父母填寫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Achenbach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兒童本人(一、二年級的小學生沒有填寫)填寫兒童自我意識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CSCS)。結果收回CBCL有效問卷544份,CSCS有效問卷453份(對照組182人、單純ADHD組170人、伴焦慮障礙ADHD組101人)。

1.2工具

1.2.1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Achenbach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6]

包括行為問題和社會能力2部分。行為問題共113項,被歸納為9個因子,即退縮、軀體主訴、焦慮抑郁、社交問題、思維問題、注意問題、違紀行為、攻擊行為、性問題,各項得分越高說明兒童行為問題越突出。社會能力包括7項,被歸納為3個因子,即活動情況、社交情況和學校情況,得分高表明兒童社會能力好。

1.2.2 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CSCS)[7]

共80項,分為6個分量表:行為、智力、軀體情況、焦慮、合群、幸福。該量表由兒童自己填寫,施測者只對個別不認識的字進行講解,以正性方法記分,即得分愈高,說明該方面自我評價越高,總分越高,表明兒童自我意識越好。

1.3 統計方法

所有資料用FOXPRO6.0建立數據庫,數據經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用SPSS11.5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并用LSD作兩兩比較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 結 果

2.1三組兒童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評分比較

單純ADHD組行為問題各因子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社會能力各因子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伴焦慮障礙ADHD組行為問題各因子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社會能力中的社交情況、學校情況和總分均低于對照組;伴焦慮障礙ADHD組行為問題各因子分及總分均高于單純ADHD組(見表1)。

2.2三組兒童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評分比較

單純ADHD組的各分量表得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伴焦慮障礙ADHD組的行為、智力、焦慮、合群、幸福分及總分均小于對照組;伴焦慮障礙ADHD組的行為、焦慮、合群分及總分均小于單純ADHD組(表2)。

3 討 論

本研究顯示,伴或單純的ADHD兒童均較正常兒童存在諸多的行為問題。趙云靜等[8]對70例ADHD 兒童與63例正常對照組兒童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行為問題發生率(48.57%)明顯高于對照組(12.70%),P

兒童自我意識是反映兒童對自己在環境和社會中所處地位的認識,也反映了評價自身的價值觀念。如果兒童的自我意識出現不良,則會對兒童的行為、學習和社會能力造成不良影響。本研究顯示伴或不伴焦慮障礙ADHD兒童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都明顯比正常兒童差?;純簩ψ约旱目傇u價是很低的,負面看法較多,對自己的行為、智力、焦慮、合群、幸福與滿足方面都評價過低,缺乏自信心。王夢龍等[11]對61名ADHD兒童和80名正常兒童進行病例對照研究,結果顯示,除軀體情況外,ADHD兒童其他各項自我意識評分及總分,均小于正常對照組兒童(P

致謝:北京回龍觀醫院費立鵬教授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張學教授負責的中華醫學基金會(CMB)的技術支持和資助。

參考文獻

[1]熊忠貴,徐海青,石淑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的心理行為特征[J].中國學校衛生,2005,26(12):1007-1008.

[2]Bittner A,Goodwin RD,Wittchen HU,et a1.What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anxiety disorders predict subsequent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Clin Psychiatry,2004,65:61.

[3]耿耀國,蘇林雁,李晏.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焦慮抑郁情緒研究[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l(l3):843-844.

[4]Harpin VA.The effect of ADHD on the life of an individual,their family,and community from preschool tolife[J].Arch Dis Child,2005,90(1):12-17.

[5]Kaufman J,Birmaher B,Brent D,et al.Kiddie SADS-Present and Lifetime Version (K-SADS-PL).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Medicine,Western Psychiatric Institute and Clinics,1996.

[6]蘇林雁,李雪榮,羅學榮,等.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的再標準化及效度檢驗[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12(2):67-69.

[7]蘇林雁,羅學榮,張紀水,等.兒童自我意識量表的中國城市常模[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1):31-34.

[8]趙云靜,郗春艷,馬學梅.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行為問題的對照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2):140-141.

[9]Bowen R,Chavira DA,Bailey K,et al.Nature of anxiety comorbid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children from a pediatric primary care setting[J].Psychiat Res,2008,157:201-209.

[10]蘇林雁.兒童焦慮障礙研究進展[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6,14(5):43.

篇1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omocystine (Hcy) and nitric oxide (NO) in the blood plasma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62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in 24 hours) were enrolled.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and Griess diazotization reaction were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levels of Hcy and NO in the plasma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cy and NO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plasma levels of Hcy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homocystine; nitric oxide

腦梗死的發生發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本文通過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及一氧化氮(NO)代謝水平的觀察,探討Hcy與NO在急性腦梗死病理過程中的相關性。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研究對象為2007年10月—2008年9月在本院神經內科住院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共入選患者62例,男39例,女23例,年齡47~75歲,平均年齡(68.72±12.13)歲。入選標準包括急性起病(從起病至抽取血液樣本時間不大于24 h),有明確的局灶性神經系統損害癥狀、體征,經頭顱CT和(或)MRI確診,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排除腦出血、心源性腦栓塞、明確的急性感染、有肝腎功能嚴重損害及發病前3個月使用維生素B6、維生素B12、葉酸的患者。隨機選擇在本院體檢的無心腦血管疾病史和腫瘤、感染、免疫性疾病的老年人為對照組,共51例,男31例,女20例,平均年齡(57.89±11.99)歲。2組在年齡、性別構成上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檢測方法

1.2.1 血漿Hcy的測定 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于入院次日晨空腹采靜脈血7 ml (3 ml用于Hcy檢測,4 ml用于NO檢測),參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血液標本經EDTA抗凝并于30 min內離心分離血漿,應用高效液相色譜儀對血漿Hcy水平做高效液相分析。色譜圖經計算機處理后轉化為數據形式。Hcy熒光分析試劑盒購自Sigma公司。

1.2.2 血漿NO產物濃度測定 血液標本經EDTA抗凝,3 000 r/min離心10 min后分離血漿,采用Griess重氮化反應法(Griess試劑系統由江蘇碧云天公司提供),根據所制作的標準曲線,測量NO產物NaNO2的濃度。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以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和直線相關分析,P

2 結 果

2.1 2組血漿Hcy及NO水平比較 急性腦梗死組血漿Hcy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

2.2 急性腦梗死組血漿Hcy與NO水平相關性分析 急性腦梗死組血漿Hcy與NO水平呈明顯負相關(r=-0.904,P

3 討 論

高Hcy是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高Hcy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可能經歷以下幾個過程:①內皮功能的損害,該過程可能與氧自由基及NO的參與有關[1];②刺激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生,這也是動脈粥樣硬化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該過程可能與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有關[2];③加速高血壓的發展,促進血液高凝狀態的發生,該過程與Hcy直接或間接影響體內凝血系統有關[3]。高Hcy還通過多種機制參與急性腦梗死的病理損害過程,包括直接降低血管的舒張功能及增強氧化應激反應[4]。本研究中,在腦梗死的早期,血漿Hcy的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與既往相關報道結果一致,提示高Hcy與腦動脈粥樣硬化及腦梗死存在密切關系。

一般認為,NO在腦梗死發病中的作用具有雙重性,在低濃度時,起著擴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細胞浸潤和粘附等生理作用,從而保護神經細胞;而高濃度時,則產生神經細胞損傷的病理作用[5]。體內NO含量的變化取決于NOS的活性。NOS分為以下3型:神經元型(nNOS),主要來源于神經細胞;誘生型(iNOS),由免疫和炎癥刺激誘生;內皮型(eNOS),來源于內皮細胞。eNOS在腦缺血早期被激活,其合成的時間短、濃度低,iNOS則在缺血中后期,由于炎癥細胞的大量浸潤,釋放出的細胞因子和脂多糖等誘導而激活,激活后可長時間、大量產生NO,從而使其具有神經毒性作用[6]。關于急性腦梗死后NO含量的變化仍有爭議,本研究表明,在腦梗死的早期(腦梗死發生24 h內),血漿NO的含量是明顯降低的,其原因可能與iNOS被激活時間較晚有關。

本研究表明,在腦梗死的早期,血漿Hcy與NO的水平呈負相關。其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在腦梗死發生前,由于高Hcy的作用,導致內皮功能損害及內源性抑制劑增多[1],其結果是生理狀態下占主導地位的eNOS活性下降;②在腦梗死早期iNOS的活性還未被明顯激活;③雖然在腦梗死的早期,eNOS亦可能被激活而導致其活性有所增高,但不足以抵消高Hcy對eNOS的影響。

腦梗死的發生發展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Hcy與NO在其中的作用及其機制還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以為腦梗死的防治提供更多思路。

參考文獻

[1] Welch GN, Upchurch GR Jr, Farivar RS, et al. Homocysteine-induced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in vascular smooth-muscle cells by NF-kappa B-dependent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of Nos2 [J]. Proc Assoc Am Physicians,1998,110(1):22-31.

[2] Di Minno G, Davì G, Margaglione M,et al. Abnormally high thromboxane biosynthesis in homozygous homocystinuria. Evidence for platelet involvement and probucol-sensitive mechanism [J]. J Clin Invest,1993,92(3):1400-1406.

[3] Hankey GJ, Eikelboom JW. Homocysteine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clinical relevance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J]. CNS Drugs,2001,15(6):437-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