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農業前景分析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農業前景分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農業前景分析

篇1

1循環農業的基本原理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就是把循環經濟的基本原理應用于農業生產系統,是構建可持續農業發展戰略的根本途徑、實現形式、技術措施。基于這種認識,筆者認為建立循環農業體系主要依據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幾點。(1)能量耗散低熵原理。農業是開放系統,其功能由熱力學第二定律決定,只有通過外界能量的投入,才能降低系統熵值,提高系統的功能。因此,合理投入是人類對農業系統加強控制的關鍵途徑,不能將循環農業理解為低投入甚至不投入的農業。認為只要依靠循環就可以實現耗散系統平衡的認識是不科學的。(2)資源循環再生原理。農業系統是一種在自然生態系統基礎上的人工生態系統,其資源類型:一是光熱水等自然資源,需要周年高效循環利用;二是化肥、農藥、機械等系統外購買性資源,需要盡量減少不合理投入并提高效率;三是秸稈、糞便等農業生產中間廢棄資源,需要再生利用;四是農業系統排放到大氣和地下的有害物質和溫室氣體等,需要實現可預見、可控制,減少無效排放。通過農業系統內循環和系統外反饋循環相結合,提高能量轉化率和物質循環利用率。(3)物質組鏈加環原理。在農業系統中,物質沿著不同環節上的食物鏈營養級傳遞和轉移,利用不同營養級的動物和微生物,分級、分次反復循環和利用,使上一級循環轉移到下一級的物質,再次轉化為能夠為人們直接利用的生物產品和生物質能。因此,通過食物鏈加環、組鏈,減少非生產循環,增強生產循環,提高物質循環周轉率,生產出更多的產品,減少廢棄物排放。(4)生態經濟協調原理。農業是生態經濟系統,其產業目標既要獲得生產力和經濟效率,又要維護生態協調。在特定條件下,農業的經濟功能往往和生態功能處于矛盾之中,因此,需要按照生態經濟協調的原則設計循環農業產業體系,既要獲得合理的生產力,又要將其建立在資源環境可承受范圍之內,形成一種“經濟高效、技術可行、生態安全、環境友好、社會認可”的可持續農業模式。

2循環農業的實際應用

我國循環農業實踐模式以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為基礎,其基本雛形是北方“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和南方以沼氣為紐帶的“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重慶三峽庫區是農業部規劃的全國柑橘、蔬菜、生豬和草食牲畜優勢農產品區域規劃的核心區,是當地最具國際競爭優勢的特色農產品,也是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但是,近年隨著規模種養業的發展和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規模養殖業產生的有機糞肥量大、肥效低、使用不便,逐步被化肥取代,往往棄用,加劇了面源污染。為此,從2008年起,重慶在農業部等國家相關部委的支持下,系統開展柑橘、蔬菜沼畜循環農業關鍵技術的攻關和有機肥替代化肥模式的探索,取得積極進展,建立三峽庫區柑橘沼畜循環經濟標準化技術體系,建成沼液還田示范基地0.67多萬hm2,打造“畜-沼-菜”循環農業生產基地3.13…萬hm2。主要做法有以下幾點。2.1沼液肥水一體裝備,整合診斷施肥,支撐化肥零使用針對傳統“畜-沼-果(菜)”循環中沼液管灌易產氣爆管,會生成磷酸鎂銨(尿垢)結晶堵塞管網問題,研發沼液管道自動調壓、固體結晶物收集裝置和自沖洗工藝,發明沼液肥水一體灌溉裝備,實現沼液管道便捷化利用,促進沼液大規模還田和零排放。針對飼料、沖水、畜禽種類的不同,沼液有效成分變幅大、用肥計量難問題,配套柑橘非充分灌溉和營養診斷配方施肥技術,通過測土測葉,支撐有機肥高效利用和化肥減量或零使用,同時替代灌溉水,節水節肥效果明顯,已在長壽、開縣、奉節等大規模應用。以長壽區農正農業為例,其萬頭豬場和166.67…hm2…晚熟雜柑果園,年施用沼肥10…t/667…m2,經營養監測,發現果園氮磷鈣鎂硫等大多數營養指標適宜,但是鉀鋅硼等元素缺乏,通過增施10…kg硫酸鉀礦質肥補充,葉面噴硫酸鋅、硼砂等礦質微量元素調控,近3年均實現全園化肥零施用,產品主要出口北美、東南亞等國,經濟效益顯著。2.2推動秸稈和糞污有機復合肥制備產業化,支撐化肥減量針對傳統秸稈和柑橘皮渣資源化利用成本高、效益低問題,發明一種巨大芽孢桿菌M1,研發橘渣秸稈和豬牛糞便的高溫自干燥發酵及其有機復合肥制備工藝,實現橘渣秸稈和豬牛糞便的高溫自干燥、低成本腐熟發酵,先后研制出牛糞、橘渣、秸稈等為主料的有機無機緩釋復合肥等4類省級高新技術產品,并全部獲得肥料登記證,支撐有機無機緩釋復合配方肥全面替代無機復合肥。如梁平縣豐疆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應用柑橘營養診斷最適宜指標,研發氮、磷、鉀為10∶4∶8的柑橘專用牛糞有機復合配方肥,替代15∶15∶15無機復合肥,年產能已達12…萬t。重慶市重點推廣的專用有機復合肥具有緩釋性,符合柑橘生長的大量元素配方,富含有機肥,既有無機肥肥效高的特點,又有緩釋肥肥效長的效果,還具備有機肥改良土壤、激活微量元素功效,適合撒施,省力省工,推動了柑橘專用肥有機化、配方化和緩釋化,結合營養診斷控豐補缺,增產效果優于單純無機復合肥,在重慶柑橘產區已經全面替代無機復合肥,賣出了無機肥的價格,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示范顯著。2.3建立循環農業標準化技術體系,實現可復制、可推廣圍繞三峽庫區柑橘、蔬菜、畜禽生豬、淡水魚等特色產業發展,我們以循環農業為紐帶,相關產業循環鏈交叉環節關鍵技術為基礎,因地制宜建立8個“豬-沼-果”國家級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并建成上百個果(菜)沼畜循環農業示范點。在合川區太和鎮米市村蔬菜標準園內示范推廣的“牛-沼-菜”種養循環模式中,蔬菜基地與鄰近一家大型奶牛場達成生產合作,由奶牛場支付基地土地租金,安裝直通基地的沼液輸送管網,園區以有機肥形式,消化奶牛場產生的全部沼液、沼渣,解決蔬菜生產所需的大量有機肥,降低施肥成本,促進地力的保持。同時,基地采收后的玉米秸稈,又作為飼料供銷給奶牛場,從而購建一條生態種養循環產業鏈,不僅節本增效,使基地年產蔬菜超過12…500…t,每667…m2收益超過…4…320元,銷售總額達1…250萬元以上,同時利于生態環境保護,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在此基礎上,與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中國農科院柑橘研究所等合作制定《NY/T…2627-2014…標準果園建設規范-柑橘》、《DB50/T…485-2012…農用沼液無害化處理與利用技術規范》、《DB50/487-2012…柑橘營養診斷配方施肥技術規程》等相關標準29項,建立從良種種苗到采收銷售完整的循環農業標準體系和行之有效的標準化工作體系,并通過國家標準委的評估驗收,核心技術“三峽庫區(農業產業園區)循環經濟標準化體系關鍵技術創新”成果,被國家科技報告服務系統收錄。2.4探索畜沼果循環農業推進模式,取得積極進展研究集成4種沼液肥水一體灌溉推進創新模式;探索出以小型種養殖場為主要對象的分散養殖、分散利用模式;利用大型種植場消納數個小型養殖場糞污的分散養殖、集中處理、集中使用模式;針對大中型養殖場和一家一戶種植模式的集中養殖、集中處理、分散使用模式;圍繞大中型養殖企業且配套較大規模的作物種植基地的集中養殖、集中處理、集中使用等4種沼液肥水一體管灌推進模式,推動循環農業技術裝備化和產業化。核心技術得到農業部應用。總結凝練的“沼液肥水一體非充分灌溉技術”和“柑橘低碳綠色管護集成技術”被農業部定為集中貧困地區和全國生態農業基地主推技術,支撐產業化應用。據國家環保部《三峽公報》,以柑橘屏障帶為主的三峽庫區,化肥使用量由2007年的每1…hm2…1…000…kg降為2015年的320…kg,…減幅達68.0%,實現三峽庫岸屏障區投入品的大規模減源,保護了三峽庫區干流水質大部分時間保持在可飲用的國家地表Ⅱ水質標準,出庫水質最差也沒有低于Ⅲ類,效果顯著。

3存在問題與前景分析

通過對重慶三峽庫區“豬、沼、果”循環農業模式的探究發現,畜沼果循環農業在具體實踐應用中仍有許多問題還需進一步關注和攻克:一是對種植需求重視不夠,沒有專項投資用于園藝作物沼畜循環利用環節;二是技術利用不夠,憑經驗和盲目使用有機肥較為普遍,取得的效果參差不齊;三是對養殖污染的處罰力度偏弱,部分甚至根本無監管,隨意棄用污染環境。循環農業模式作為實現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尚需不斷創新,使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的同時,也為資金、技術和人力在耕地上的集約利用創造條件。今后,循環農業在最大限度地保障生態環境的同時,還要開發沒有被有效利用的生態位,重慶循環農業更要積極推進畜沼果循環農業替代化肥技術模式的落地和大面積應用;及早建立“以果(菜)定沼、以沼定畜、以畜促果(菜)”循環發展模式,支撐養殖糞污零排放;建立柑橘營養診斷配方施肥技術體系,支撐柑橘(蔬菜)沼畜循環替代化肥等舉措,推進循環農業健康發展,更好地推進農村資源循環利用和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穎,尹昌斌,邱建軍.我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分類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6):1557-1563.

[2]高旺盛,陳源泉,梁龍.論發展循環農業的基本原理與技術體系[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28(6):731-734.

[3]牟寧.循環農業的發展與應用[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3(2):28-29.

篇2

1.2有機農業的特征

以自然資源特別是可再生資源為基礎;有效利用太陽能和生物系統的生產潛力;維持土壤肥力;最大限度實現植物養分和有機物質的循環;不使用自然資源以外的物質;維持生態系統和農業景觀的基因多樣性;向畜禽提供適應其行為本性的生活條件等。

1.3有機農業的生產原理

以生物學、生態學為理論指導,以實現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功能完美結合及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其基本內容可概括為相對封閉的生物營養循環體系原理、土壤是一種活的生命系統原理、應用生態學防治作物病蟲害原理和保持養殖業的適載量及遵循動物自然習性飼養管理原理四個方面。

1.4有機農業的基本原則

依靠傳統農業技術(時空多樣性和連續性、空間和資源的最佳利用、養分循環、作物系統自我調控和作物保護)和現代農業技術。實現耕作與自然的結合,培育健康的土壤,保護不可再生性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農業生態系統內的自然調節機制,生產高品質的食品。

1.5有機農業的理念

有機農業的生產觀、價值觀、消費觀、環保觀。是把生產視為人類為了提高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在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前提下,保持人類社會健康發展,通過合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有機農業生產注重在生態良性循環的前提下,給農民帶來經濟效益。有機農業生產不僅規定了生產的實質內容,而且強調污染人類生產環境和破壞資源的活動不是有機農業。

2我國發展有機農業的優勢

在中國發展有機農業有著眾多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首先我國有著歷史悠久的傳統農業,在精耕細作、用養結合、地力常新、農牧結合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也是有機農業的精髓。有機農業是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依靠現代的科學知識,在生物學、生態學、土壤學科學原理指導下對傳統農業反思后的新的運用。

其次中國有其地域優勢,農業生態景觀多樣,生產條件各不相同,盡管中國農業主體仍是常規農業依賴于大量化學品,但仍有許多地方,多集中在偏遠山區或貧困地區,農民很少或完全不用化肥農藥,這也為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發展基礎。

第三,有機農業的生產是勞動力密集型的一種產業,我國農村勞動力眾多,這有利于有機食品發展,同時也可以解決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

第四,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腳步的臨近,中國農產品的出口會受到綠色非貿易壁壘的限制,有機食品的發展能與國際接軌,可以開拓國際市場。同時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環境意識的增強,有機食品的國內市場在近幾年內將有較大發展,因此有機食品在國內外都會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國內也出現了一批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有機食品生產資料,比如武夷菌素(山東濰坊萬勝生物農藥有限公司生產)供應2008年奧運會代表團的食品安全。

3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的成果

篇3

第四,只有不斷擴大農民在非農業的就業機會才能夠持續地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在2001-2005年期間,以當年價格計算的農民人均農業純收入增長了30%,同期農產品生產價格提高了約20%,消除價格因素后,農民農業經營純收入年均僅增長2%左右。鑒于在開放的貿易環境下農產品價格不可能持續上升,即使政府繼續增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單純靠發展農業顯然不足以保證農民收入持續提高,更不要談實現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目標了。另一方面,入世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的轉移加快,第一產業勞動力占社會勞動力的比例由2001年的的50%下降到2005年的44.8%,由非農業經營活動得到的收入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然而,考慮到第一產業GDP占全部GDP的比例已經下降到12.6%,進一步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勢在必行,非此不足以消除城鄉收入的巨大差距。

最后,加入WTO對我國政府實施支農政策的空間構成嚴格限制。入世后,我國政府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逐步加大對農業的財政支持,這些惠農政策是導致農業增產、農民增長的重要因素。然而,政府可以選擇的手段和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我國入世承諾的約束。這種情況在大豆產業上表現得最為突出。加入WTO時,我國完全開放了大豆和豆粕市場,大豆進口關稅率為3%,豆粕為5%,進口數量不受任何限制;對豆油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度管理,配額內進口關稅由2001年的13%立即下調到9%,配額外進口關稅由2001年的121.6%逐步下調,到2006年過渡期結束時改為9%的單一關稅。入世之初,我國利用制定轉基因產品管制辦法的機會限制了2002年的大豆進口,但2003年后大豆進口量急劇增加,2006年上升2658萬噸,是2001年進口量的將近2倍;豆油進口量更由2001年的7萬噸上升到2004年最高時的252萬噸。面臨這一局面,我國政府只能通過“大豆振興計劃”等間接措施支持大豆生產,對進口數量卻無法有效實施調控。此外,很多符合WTO綠箱標準的政策在我國現行農業經營模式下面臨操作成本過高的限制而難以實施,而價格補貼和口岸保護等操作成本較低的政策則受到WTO規則的約束,只能在有限程度上使用,這使得政府在制定農村發展政策上面臨困難的選擇。

總結我國入世后的農業發展實踐,可以概括出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開放農產品市場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貿易格局演變有重要的影響,但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國內因素,特別是國民經濟發展對農產品供給和需求的影響。

第二,我國農民和涉農企業對市場變化有相當強的適應能力,能夠對市場信號做出及時和靈敏的反應,但在市場體系不健全、政府治理能力薄弱的條件下,農戶和企業也會理性地利用市場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機會謀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使其行為有時會損害到公眾利益。例如,我國很多食品公害事件完全是人為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缺乏技術能力。

第三,我國尚未形成適合參與國際競爭的農產品產業鏈和有效的質量監管體系。一方面,農戶與涉農企業之間普遍未能形成利益共贏機制,在缺乏社會征信保障制度的條件下,各方出于自身利益的機會主義行為常常導致產業鏈的斷裂,出現“市場失靈”;另一方面,政府治理能力的缺失和不當作為常常不僅未能解決“市場失靈”問題,而且造成“政府失靈”。這種情況加大了市場交易成本,損害了我國農產品在國內外消費者心目中的信譽。

第四,國內政策比口岸干預政策更有助于實現國內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入世后,我國政府在擴大農產品市場開放的同時采取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在鼓勵農業生產和提高農民收入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是我國得以避免入世前預期的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增長停滯甚至下降局面的重要因素。

盡管我國順利地實現了向WTO貿易體制的過渡,但今后的農業發展仍面臨嚴峻的挑戰,能否成功應對挑戰決定了我國農業和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前景。

最近商務部了關于農產品出口的五年規劃,提出了放低出口增長速度、加強質量效益、側重于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方針。根據規劃,2010年的農產品出口額將達到380億美元,年均增長7%,其中深加工產品的比重達到50%以上。這一規劃體現了將提高農產品非價格競爭力放在首位的思路。

在日益開放的國際市場競爭環境中,非價格競爭力要比價格競爭力更為重要,對貿易發展起的作用也更為持久。這是由于價格競爭力主要來源于可以廉價使用的資源,在我國,這主要是通過降低勞動成本和環境標準實現的,從根本上說這種模式與社會發展要求并不一致,并且也非常容易受到進口方利用動植物檢疫措施、技術標準、環境標準、勞工標準、反傾銷措施等合法限制措施的打擊。此外,我國農產品的價格競爭力也將受到人民幣升值造成的不利影響。只有改善非價格競爭力,我國才有可能建立起一種可持續的農產品貿易發展模式。而改善非價格競爭力不僅需要加強農產品生產和加工技術的開發應用,更需要在制度上創新,建立起產業鏈各參與主體之間的利益協調機制,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效率,健全產品質量監管體系,以降低交易成本,并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這一制約競爭力的“瓶頸”。可以說,在將小農戶與國內外大市場有效連接進而在農產品市場日益開放的環境下實現促進農業發展和提高農民收入的目標上,我國還面臨很多有待探索的問題,特別是政策問題和制度問題,決不能由于過去幾年平穩實現過渡的經驗而盲目地感到樂觀。

篇4

2.農業生產的地區發展不平衡。

3.生產作業方式落后

二、農業機械化的地位

1.在農業生產中機械化生產方式將發生變化,一是機械化生產由輔助、次要地位轉化為居主導地位的根本性轉變。二是農業生產要素配置格局逐漸優化、現代化。三是農業機械裝備向技術含量提高。功能增多,結構優化,品種多樣化、系列化發展,農業裝備逐漸形成系列產品、成套設備、機器體系。四是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由重生產能力提高、資源開發型向重增長質量和效益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由投入型增長向效益型增長轉變。

2.農業總體素質提高的特征表現為隨著農業裝備水平的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也大提高,從而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勞動生產率都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城鄉差距縮小。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過程,是農民素質提高、是培養新型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也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應用新裝備、新科學知識和手段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農民由使用傳統手工生產工具到使用現代農業機器,從憑經驗、體力生產轉變為應用科學技術和先進裝備生產。

3.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有了生產經營自以后,收入并不高的農民會主動加大農業機械化投人,逐漸成為我國購置農業機械的主體。

三、農業機械化在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1.農業機械化能解決農村生產力問題

(1)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產值,在大量農民轉移出去搞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后,農民迫切需要使用農業機械來完成人力無法完成的作業項目,同時要求提高單位產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致富手段和致富項目,以此達到高產值換來高收入。農業機械化已經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項重要手段,是農民“生活寬裕”的重要保障。

(2)農業機械化進一步提高農村生產力,主要有:①農業機械化是改善農業勞動條件,減輕勞動強度,實現更具人文關懷的農業文明生產,落實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②農業機械化促使農民生產、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促進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營造和建設和諧農村,建立“學科學、用科學;學技術、用技術”的良好氛圍,使文明之風進入千家萬戶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③農業機械化是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提高人口素質與修養,連通城鄉文明,拉動城鄉互動的橋梁與載體。

2.農業機械化能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1)發展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機械化是強大的支撐。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要提高種植業中經濟作物、畜牧業中養殖業、農產品中名優特新產品、農村經濟結構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比重,農業機械化將為此提供技術和保障。

(2)農業機械化改善和美化了農村和城市的環境。機械化植樹、造林、種草,為改造自然環境,治理水土流失,美化農村城市的前提和手段,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3)農業機械化是農村資源開發的重要手段。農業機械化為農村資源開發和合理利用,精準農業、標準農業的發展,農副產品的精深加工、地方工商業建設、牧業建設、林業建設等諸方面都起到支撐和保障作用,為農村綜合發展起到促進和保護的作用。

3.農產品的數量與質量得到提高

使用農機在解放農村生產力的同時,也提高了農產品的生產數量和質量。農產品的數量與質量得到提高,農產品的價格也就降低了,社會也得到了發展。

四、農業機械化進程中的主要困難及解決措施

1.對農機的投入力度不足

(1)農機裝備結構性矛盾突出

(2)農機科研創新、生產能力不夠

(3)農機化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后

覆蓋面廣的大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數量少,基層公益體系不健全,農機服務隊伍的總體素質還不高;農機市場管理不夠規范,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農機化信息網絡不健全,農機信息化建設滯后;跨區作業以機收為主,其他作業較少,農機綜合利用率還較低,規模效益較差。

2.農業機械化的解決措施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增加投入

充分認識農業機械是先進農業技術的實施載體。各級政府要提高對農業機械化重要性的認識,把農業機械化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要積極引導不同經濟成分的組織和農民加大對農機化的資金投入,爭取銀信部門的信貸支持,形成以政府資金為引導、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投資為主體、社會資金投入為補充的良性投資機制;進一步增加購機補貼資金規模,適度調整農機補貼方案和投資方向,最大限度地發揮政策的拉動效應;出臺各種農機補貼政策,農村信用社要按有關政策規定,積極發放農戶小額貸款和聯保貸款,解決農戶購機貸款擔保難的問題。

(2)加大農機化科技創新和推廣力度

穩定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和隊伍,建立以省市農機推廣站為龍頭、縣級農機推廣單位為骨干,專業性農機服務組織、農機生產和經營企業、協會、作業服務公司、農機大戶和經紀人等為基礎的農機技術推廣體系;制定、完善并及時公布省級支持推廣的農業機械產品目錄,鼓勵和扶持農民及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組織購買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圍繞農業優勢產業和區域農機化特色,建立農機科技示范基地,提高新技術和新機具的轉化速度,切實加快成熟技術的推廣步伐。

(3)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篇5

要徹底解決假冒農資的問題,就要減少中間批發環節,形成農資生產企業與客戶的直接溝通,具有可控的銷售終端。

農資電子商務就是解決之道,所有的銷售環節在網上進行,有全程詳盡的購買、物流記錄,而且拋棄了問題的根源――現有的參差不齊的農資批發零售商。減少產品流通環節后,風險降低、成本降低,形成最核心的兩個競爭力:保真、低價。再通過宣傳、跟蹤服務、用戶體驗徹底改變農民的購買習慣,占有市場。

農資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和運用,正是利用互聯網技術為農民提供可信可靠、專業的農資服務,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前提下,通過市場機制,讓農民得到實惠,拓展企業的銷售渠道,社會公共效益與市場經濟并舉。

農資電商更能保證農民利益

沒有物美價廉的良種、農藥與化肥,農業生產和效益難以保證。在我國放開農資市場后,以供銷社與國營種子公司為主的農資經營渠道因為管理與成本原因,逐漸被擠出農資市場;而各類民營、個體小農資店受利益驅動,大肆經營假劣農藥。由于量廣店多,農資執法難以到位,假劣農資難以查禁,農民苦不堪言。

農民如果到城里購買農資,成本太高,太不劃算,發展農資電商與農副產品電商成為農民的強烈愿望,農民渴望用新技術新辦法幫助其買到放心農資。

政府由管理與執法的難度,也希望新型農資經營模式的誕生,農民買到放心農資,以確保食品安全。

農民與政府的需求。隨著電商環境的改善,借助農資電商這個新經營方式與技術手段,有望一舉解決農民與政府雙重難題。

增加農民收入需要。在農業生產中,農資投入越來越大,不少農民苦不堪言,借助電商可以減少中間環節,減少生產投入,直接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買到放心農藥。

農業生產主體轉型的需要。隨著工商資本不斷下鄉,土地集中程度加速,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新興主體涌現,大批有知識的新型農民懂網、用網,他們呼喚農資經營模式轉型。

農資電商的基礎:農村“觸網”越來越深

2014年1月16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了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國網民中農村人口占比28.6%,規模達1.77億,相比2012年增長2101萬人。2013年,農村網民規模的增長速度為13.5%,城鎮網民規模的增長速度為8.0%,城鄉網民規模的差距繼續縮小。(圖1)

近年來,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我國農村網民在總體網民中的占比不斷保持上升,反映出農村互聯網普及工作的成效。2013年,中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為27.5%,延續了2012年的增長態勢,城鄉互聯網普及差距進一步減少,農村地區依然是目前中國網民規模增長的重要動力。

國務院在2013年的《“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這標志著寬帶中國戰略正式上升到國家層面,該戰略現階段建設重點就在農村,要求到2015年,實現農村寬帶進鄉入村全面覆蓋,寬帶接入能力達到20Mbps。可以預見隨著寬帶中國戰略的不斷推進,將極大激發農村的生產和消費潛力,廣大農村將發生巨大變化。

隨著農村上網的加快普及,老一代農民逐漸退出農業生產,新一代農民具有相對較高的知識水平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由于農村土地流轉的加速,農村新的經營主體不斷涌現,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懂網也用網,一批新型的知識型農民已經具備了使用網絡的能力和習慣。

電子商務大潮下的農資電商前景

中國電子商務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網絡購物零售額不斷增長,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占比逐年升高,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主動涉足電子商務,幾乎每個行業都必須直視電子商務的發展。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國涉足電子商務的企業比例為23.5%。部分重點行業中,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的比例相對較高,分別達到27.6%和25.3%。(圖2)

2014年5月29日,商務部的《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3)》顯示,2013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6.8%;網絡零售額超過1.8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2%。相當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8%。

根據不同行業網絡零售的特點和發展周期,網絡零售占比也有所區別,一些行業已經達到較高的網絡零售占比,如2011年化妝品的網絡零售占比達到16.3%,3C類商品達到15.6%,服裝則達到14.3%,農產品為1%。

參照網絡零售整體發展情況,結合農村上網條件的改善和農村網民的增長,湖北農資網絡銷售市場占比有望在5年達到市場總量2%,網絡銷售額達到2億元;10年內占比達超過10%,網絡銷售額達到10億元以上。

如果傳統農資銷售渠道因為網絡銷售的沖擊快速萎縮,網絡銷售的占比將會增長的更快。

我國農資市場規模約5000億元,以湖北為例,湖北水稻種植面積約為3200萬畝,僅與水稻相關的種子化肥與農藥市場規模就達80多億元,全省農資整體市場容量在200億左右。當電子商務銷售額占到市場的10%,全省的農資電商即可超過20億規模,全國農資電商容量達到數百億元。

農資電商的發展路徑探討

――產品設計:從種子開始萌芽

先期以種子作為產品切入口,再逐步擴充到農藥、肥料、農膜等農資產品。在農資產品中,種子是最基礎最核心產品,應是打開市場的拳頭產品,因為種子是農業生產的源頭,更是假冒農資的重災區,“保真、低價”將是種子電商銷售的最大競爭力。而且價格和產品體系相對穩定,且價格讓利空間大。

――渠道模式:用網線去打敗農資店

農資電子商務的最大門檻有兩個,一是農民很難相信看不見摸不著的網絡,二是會上網買東西的農民不多。解決途徑就是,拓展鄉鎮或村級網絡代銷門店加盟,讓會用網絡的人幫農民購買農資,這樣就有了真人真店,農民放心,也沒有了使用門檻。

篇6

AnalysisesonProspectsandCountermeasuresofCycle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WuweiCity

LIU Xing-chengPENG Zhi-yunLU Xiang-shengLI Yong-d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in Wuwei City of Gansu Province,Wuwei Gansu 733000)

AbstractThe status quo of the cyc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summarized,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prospects was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cycle agriculture;prospect;countermeasures;Wuwei Gansu

甘肅省武威市地處河西走廊的東端,是蘭州、西寧、銀川經濟發展三角區域的重心位置和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的中心地帶,也是亞歐大陸橋的中心區位,屬西北內陸綠洲灌區,是我國重要的糧、棉、油、制種玉米、高原夏菜、釀造原料等多種優質農產品和牛、羊、豬等商品畜牧業生產基地。作物配置、種養結合、庭院生產等多種形式的循環生產模式遍布于農業發展之中,但這些零散的、不規范的、系統性相對低下的循環生產技術在獲得局部效益的同時也嚴重影響了現代農業的發展。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提出了大力實施城鄉融合、工業強市、生態立市三大戰略,著力培育壯大以日光溫室為主的瓜菜業,以養殖暖棚為主的畜牧業,以葡萄、紅棗、優質梨、枸杞為主的特色林果業,把發展循環農業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來抓。通過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方向,以蔬菜、林果、畜牧三大產業為主導,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建設為基礎,以農村沼氣和加工企業為紐帶,主推以“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為主體的生產模式,建立種植、林果、養殖三類示范基地,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發展農業生物質產業,開發可再生能源,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加快建設生態家園,科學集成和示范推廣循環農業先進生產技術,促進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同步發展[1-2]。

1發展現狀

1.1節約型農業發展

大力推廣節地、節肥、節水、節藥等節約型農業技術,加大農業投入品監控力度,大幅度減少農業資源消耗和物質投入,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

1.1.1土地產出率逐步提高。近幾年,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著力培育以日光溫室為主的瓜菜業、以暖棚養殖為主的畜牧業和以葡萄、紅棗、優質梨、枸杞為主的特色林果業,大幅度壓減低效作物面積,不斷提升單位面積土地產出效益。積極推廣標準化生產、農田光熱水土資源周年循環利用關鍵技術、農業產業間關聯循環生產技術研究與示范,形成了典型間作模式循環生產、周年覆蓋生態安全型作物配置循環生產、微生物作物共濟資源高效化循環生產、特色林果間作高效循環生產等作物配置資源高效利用循環生產技術體系,增強了物種互作效應,提高了農田系統內物質循環利用效率,大幅度提升了土地生產力,為實現節地增產提供了技術保障。

1.1.2農田灌溉制度初步建立。積極推行農藝、工程、農機節水相結合,以作物需求為主,大力推廣壟膜溝灌、壟作溝灌、膜下滴灌等高效農田節水技術,加快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實現了水資源利用率和產出效益最大化。2012年,全市推廣高效農田節水技術134 380 hm2,占到灌溉農田的81.5%,可節水1 200~1 500 m3/hm2,年可節水1.6億~2.0億m3。建立和完善了水資源配置和調度、水價改革、地下水取水計量控制等制度,將水量分配到戶到地,初步建立起了配水到戶、定額管理、輪次控制的精準灌溉機制,農田灌溉水資源利用系數由2006年前的0.30%~0.40%提高到目前的0.52%~0.66%,全市農業用水量12.18億m3,單方水農業增加值提高到5.50元。

1.1.3測土施肥全面覆蓋。2006年以來,武威市三縣一區先后實施了測土配方施肥補貼資金項目,初步建立了不同作物施肥指標體系,制定了不同區域不同作物施肥配方,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步入普及推廣階段,至2012年,推廣測土配方施肥223 333 hm2,基本實現農作物全覆蓋,平均節肥5%左右,年減少化肥施用量1.8萬t,平均增產384 kg/hm2,增幅4%~6%。

1.1.4科學防治病蟲草害。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理念,狠抓病蟲檢測預報,大力推廣綜合防治技術,積極推進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指導農戶開展科學防治,提高農藥有效率,減少農藥污染。2012年,全市開展大田作物綜合防控63 400 hm2,綠色防控3 466 hm2,統防統治5 600 hm2,平均農藥使用量較2011年下降2.4%。

1.1.5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2010年,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農藥管理禁止經營使用高毒農藥的通告》,從源頭上禁止了高毒、高殘留等禁限用農藥的使用;全面限制使用超薄地膜,積極推廣厚度≥0.008 mm的地膜,以減輕白色污染對環境的危害。

篇7

一、大眾化時代就業導向變化原因分析

大眾化時代,高校通過培養優秀人才、引導優秀人才融入社會實現與社會的共贏發展。高校就業導向的設計理念基礎源自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源自社會對人才需求趨向的變化,源自高校內大學生的基本素質。

(一)淡化精英教育,就業趨向更加多元化

馬丁·特羅教授1973年在《從精英向大眾高等教育轉變中的問題》一文中分析了精英、大眾化和普及化三個階段高等教育的特征,其中在精英教育階段,接受高等教育被認為是出身好或天賦或兩者兼備的人的特權;而在大眾化教育階段,接受高等教育被認為是具有一定資格者的一種權利,接受高等教育不再與獲得精英工作崗位直接相聯系。高等教育在從精英模式向大眾模式轉變的過程中,由于教育覆蓋領域的擴展,接受高等教育已經更多的被認可為一種謀生的手段,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深入,傳統精英教育觀念正在逐漸淡化,大學生已經由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統一分配的“寵兒”,變為需要自主擇業競爭上崗的普通百姓。在一部分大學生通過競爭進入社會精英崗位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進入傳統的藍領工作崗位。同時就業的區域也由大中城市向小城鎮、西部地區,甚至農村鄉鎮延伸。從就業性質分析,出現了家庭內就業、階段性就業、鐘點工、臨時工、季節工、自由職業者等許多新的就業形式。

(二)社會對人才需求標準更加多樣化

培養有知識、有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一直是大學的核心使命之一。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變化,用人單位的需求模式、需求標準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整齊劃一的人才格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以新的就業導向為指引,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正在發生變化,另一方面,人才培養標準的變化又進一步影響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發展階段,已不僅僅是數量的變化,高等教育的入學起點、社會需求、培養模式、教學方式、培養目標等都將發生一系列改變,這是質的變化。培養目標要求的多樣化必然導致畢業生就業取向、就業形式的多樣化。

(三)大學生就業基礎素質差異更加明顯

我國高等教育的招生數由1998年的108萬人增加到2003年的382萬人,在校生數從1998年的341萬人增加到2003年的110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2003年的17%。在滿足越來越多人對高等教育需求的同時,大學生的素質基礎差異也越來越顯著,這種差異表現在地方高校大學生與重點高校大學生之間,也表現在高校內部大學生之間。就業基礎素質的差異化必然導致大學生就業導向設計的差異化。

二、高校創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高校對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系統的創業教育對于當今教育制度下的學生而言,可以增強其動手操作能力、組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就業形式經歷了兩種重要轉變:一是從最初主要是體制內就業,到出現了更多的體制外就業;二是從原先主要是機構化就業,到出現了更多的個體化就業。這種變化與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進程是一致的。后期出現的就業形式,對個體自主性的要求越來越高。自主創業是這一方面的集中體現,它成為個體在解決就業問題上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形式,宏觀環境的改變要求我們必須加強高等院校的創業教育,進而促進畢業生就業。

面對當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以及當前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很多高校都在想盡辦法加強學校的各方面建設,加強學生應對社會需求的各項教育。但創業教育在很多高校還不受重視,有的學校沒有開展創業教育,有的開展了,也是簡單的在就業層面上的一個教育環節,在教學計劃上還沒有安排和設置創業方面的教育活動,沒有開設創業教育相關課程,更沒有培養或引進能夠從事創業教育的師資的計劃。

(二)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不足

創業教育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能簡單地用一項活動、幾個講座來代表創業教育工作的全部,需要曾經走出校園,接觸企業和社會,了解、熟悉和掌握創業知識與技能的教師來教育、引導和提供幫助。只有這樣,他們才可能具備較強的市場意識和豐富的市場運作經驗。創業教育師資專業化已成為一種趨勢,學校應該考慮組成有良好結構和職業背景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而相當一部分學校,只有一些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在牽頭開展這項工作,針對學生創業認識情況調查中可以看到,針對“學校目前的就業指導課、組織的報告會等教育培養方式對學生創業意識和能力提高的幫助”調查,只有8.81的學生認為幫助很大,說明我們目前的師資力量及教育活動還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創業教育的需求;針對“你認為學校應對大學生創業提供哪些幫助”這個問題,有71.80的學生希望能夠得到專業化的老師對創業進行指導、培訓及咨詢,有32.43的學生認為專業化的老師對創業進行指導、培訓及咨詢是學校提供創業幫助中最重要的,專業化的師資不足將是制約學校開展創業教育的最重要因素。

三、以創業教育為核心構建新的就業導向機制

在多樣化的就業趨向選擇中,推動大學生自主創業正成為大眾化時代高校就業導向中新的亮點。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業,有助于形成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良性互動。并且大學生創業將有效提升我國創業者的人力資本水平,對于我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核心競爭力培育和經濟持續發展具有長期的促進作用。2004年,國家已明確要求,有條件的地區由地方政府確定,在現有渠道中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業小額貸款和擔保。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人數接近1萬人。

創業教育的直接背景是社會經濟向高新技術、信息化、生態化發展,文化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的開發利用,使之成為經濟發展的廣闊的增長點、生長點。因此,高等教育應面向廣闊的行業視野,引導大學生為多種經濟發展服務,創建更多的經濟生長點、文化生長點。高等農業院校在推動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應進一步強化大學生實現自主創業意識,引導大學生通過自主創業實現人生價值。

(一)引導大學生樹立創業意識

高校要大力宣揚和樹立自主創業的先進典型,形成尊重創業、尊重企業家的濃厚氛圍,引導大學生增強自主創業的信心和勇氣,鼓勵和扶植更多具備自主創業條件的大學生脫穎而出。高校要充分發揮創業實踐在創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切實加強校內外創業基地建設,發揮其教育功能。要適應創業人才培養的需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設立創業教育的課程和項目,全面推進包括創業素質在內的素質教育,激發人的創造性與積極性,進一步探索、構建創業教育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提高學生創業基本素質和創業實踐能力。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實現網絡化,推動創業教育內容、方法手段、教育模式等全面而深刻的變革。通過這些基礎層面上的創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密切結合、理論學習與創業實踐的有效溝通,大力培育學生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培育和提升綜合創業素質。

(二)引導學生全面理解創業的深刻含義

要使大學生意識到,培養高素質的創業人才是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高等教育必然的客觀規律。今天的大學生如果不會創造新的就業崗位、不能以自己的創新成果為社會做出貢獻,就談不上是社會所需要的優秀人才。高校在日常教育中應該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個性發展;鼓勵學生自主性的創新、創造活動;學校對校園內外的創業活動或動向應密切關注,不要割裂與社會大背景的聯系。

篇8

1 光能資源

光能是農作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質的能源,植株中90%~95%的干物質都是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托里縣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光能利用的潛力很大。

1.1 太陽輻射

托里縣地處中緯度地區,屬大陸性干旱氣候,水汽含量少,太陽輻射量大,光資源豐富。經計算,托里縣年總輻射量達567.35 kJ/(cm2·a),在農作物生長盛期的5—8月最為豐富,占全年總輻射量的50%以上,對農作物生長和促進籽粒形成有利。

1.2 日照時數

托里縣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 839.7 h,其中日照百分率 ≥60 % 的日數為237.2 d,5月下旬至7月下旬日照時數較長,對長日照作物的生長有利。

總之,托里縣太陽的總輻射量大,日照時間長,光質較為優越,但是光熱條件利用率不高,主要原因是農作物所需求的水、肥條件不足以及農業技術措施不當等造成。因此,需要不斷改善作物的生長環境,選擇高光效品種,增加光合效能,達到高產的目的[1-2]。

2 熱量條件

熱量條件是動植物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之一。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必須在一定的熱量條件下進行,熱量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作物種類的分布、品種的選擇、種植方式的確定以及產量的高低。熱量條件還制約著畜牧業的生產、畜群種類的布局、畜種改良以及草場質量、牧草種類、數量等。此外,熱量條件還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林業的發展。

2.1 托里縣熱量條件概況

托里縣地處中緯度地區,氣候涼爽,地勢南高北低,三面環山,易受偏西冷空氣入侵影響,氣溫分布懸殊,南北四季溫差較大,北部平原寒暑分明,山區夏季涼爽,冬季有一逆溫層,使托里縣的氣候具有“冬暖夏涼”的氣候特點,縣城年平均氣溫為5.3 ℃。

2.2 極端氣溫的分布

根據托里縣氣象局30年氣象資料顯示,托里縣歷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0.2 ℃,出現在1979年8月3日,極端最低氣溫為-36.6 ℃,出現在1974年2月21日。

2.3 積溫

2.3.1 ≥0 ℃的積溫。春季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 ℃,土壤開始解凍,田間活動開始,秋季氣溫<0 ℃,土壤開始凍結,是冬小麥的利用下限。托里縣氣溫≥0 ℃的日數為206 d,積溫為2 906.0 ℃。

2.3.2 ≥5 ℃的積溫。≥5 ℃的積溫日是越冬作物越冬后的積極生長期,也是喜涼作物的始播期,春小麥、油菜等作物開始播種[3]。托里縣氣溫≥5 ℃的日數為169 d,積溫為2 710.4 ℃。

2.3.3 ≥10 ℃的積溫。氣溫穩定通過10 ℃以后,喜溫作物開始播種,喜涼作物進入生長盛期,小麥開始拔節,油菜開始抽薹、開花等,期間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干物質形成的基本因素。托里縣≥10 ℃的日數為132 d,積溫為2 345.9 ℃。

2.4 農作物對熱量條件的要求

綜上所述,托里縣≥10 ℃的積溫,北部平原地區有2 513.1 ℃,可滿足除喜涼作物外的部分喜溫作物的生長要求,如早熟和中早熟玉米、喜溫油料及瓜菜類等。縣城附近積溫為2 000 ℃左右,不能滿足喜溫作物成熟,一般只以喜涼作物品種為主[4]。沿山農區積溫范圍為1 500~2 000 ℃,只限于喜涼作物生長。

3 水分條件

在農牧業生產過程中,牲畜、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都離不開水,水分資源的狀況對干旱區的農牧業生產尤為重要。托里縣屬于灌溉農業,農業用水除了自然降水外,主要靠發源于各山系的河水供給。

3.1 托里縣降水分布特點

托里縣歷年平均降水量為242.1 mm,山區降水量大于北部平原地區,降水量分布隨季節變化明顯,夏季6—7月最多,冬季1—2月最少。可見托里縣降水多在暖季且分布在山區,為牧草、林木的生長及農業用水提供了有效保證。

3.2 降水對農牧業生產的作用

農牧業生產和發展除了與溫度、光熱條件有直接關系外,自然降水也是重要的影響因子。在農作物生長的4—9月,托里縣平原地區降水量約占年總降水量的56%,其中5—7月最多,此間正是小麥拔節和小穗分化期,降水量多,能補充田間土壤水分消耗,減少蒸發,有利于小麥增加小穗、粒數、粒重,使之豐產。山區4—9月有豐沛的降水,有利于牧草的商場和林木的生長。

4 風能資源

托里縣風速分布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山區大于縣城(下轉第246頁)

(上接第238頁)

附近并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一般風的日變化以中午到傍晚或云生云消是較大,其他時間較小,四季變化不明顯,≥8級的大風多出現在4—8月。托里縣的風向分布以南風最多,可占全年各風向的24%,靜風次之,為15%,最少是東風和西風。縣城各季節都以南風最大,并以冬季最多,靜風次之。風作為重要的氣象要素之一,不僅對農牧業生產有極其重要的影響,風還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為人類所利用[5]。托里縣受山區地形影響,各月平均風速都在3 m/s左右,且風速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強。

5 參考文獻

[1] 黃文.在保持生態平衡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發揮地區農業優勢[J].江西社會科學,1982(5):42-45.

[2] 張龍生,矯鳳健,劉宗婉.縣農業自然資源地圖的編制[J].資源科學,1982(4):49-55.

篇9

近年來,特別是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實施以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呈現快速發展態勢。

1.合作社數量快速增長,整體實力逐步增強。

2.合作社行業分布廣泛,以種養殖業為主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已經逐步拓展到種植、養殖、農機、植保、技術信息等多個行業,其中主要分布在種植業和畜牧業。

3.合作社服務領域拓寬,以產品銷售和生產服務為主

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服務的領域已由過去主要開展信息服務延伸到農資供應、農技推廣、加工、倉儲和銷售等多個環節。

4.合作社運作模式多元化,大致有四種類型

一是“合作社 + 農戶”,這類合作社一般由農戶自發組織成立,主要通過合作社把自己的產品銷往市場;二是“合作社+基地+農戶”,該類合作社通常擁有一定規模的生產基地,合作社通過生產基地,指導農戶生產,并按標準收購或代銷社員產品;三是“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這類合作社一般由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起,企業占合作社的絕大部分股份,農戶以勞動或產品入股,合作社搭建了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橋梁,成為企業的生產車間。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對促進我國農產品生產流通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有效抵御市場風險

從交易成本理論來看,農業生產經營具有較強的資產專用性,農民專業合作社相比于單個分散的農戶具有更高的市場開拓能力,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獲得規模收益。近年來,各地通過積極發展合作社,將分散經營的農民組織起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家庭經營規模小、生產成本高、市場競爭力弱的局限性,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2.有利于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合作社通過將科技推廣、品種改良覆蓋到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等各個環節,推進了農業生產標準化和農產品品牌化。帶動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成為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助推器。

3.有利于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增加農民收入

近年來,各地不斷探索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機制,一方面,按市場價或保護價收購社員農產品,保護了農民的利益;另一方面,提取一定比例的經營利潤按社員的交易額進行分紅,促進農民既增產又增收。

4.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標準和市場競爭力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這就要求農產品生產的整個流程都需要符合質量標準,進入最終消費環節的產品具備可追溯性。各地通過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了農業生產、加工、營銷全過程的專業化、標準化、規范化,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標準和市場競爭力。

三、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1.合作社規模普遍偏小,整體實力仍顯薄弱。很難形成產品規模和提高產品質量等,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社進一步產業化經營、提高規模效益的主要障礙。

2.合作社服務層次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服務面不廣、層次較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民合作社組織優勢的發揮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升。

3.合作社融資難,高素質管理和技術人才匱乏。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組織加工、開拓市場的開展及合作社的發展與創新。

4.合作社制度尚不健全,管理運行有待規范。

5.對合作社的扶持政策有待配套完善。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稅收減免等政策主要給予重點龍頭企業,對合作社的優惠政策還存在著落實不到位的問題。

四、政策建議

1.促進各類合作社的規范化發展

明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法律地位,鼓勵和扶持合作聯社的發展壯大。完善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制度,加大理事會、監事會權力的行使。規范和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形式,引導龍頭企業通過委托生產、入股分紅、盈余返還等方式,與合作社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機制。

2.改進對合作社的金融服務

創新合作社金融服務的監管方式,鼓勵金融機構針對合作社的資金需求特點,切實改進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產品,加大信貸投入。與此同時,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成立同類合作社的資金互助社,扶持合作社之間開展金融聯合與合作。積極組織產銷對接、科技對接、銀農對接等活動,為合作社機制創新搭建平臺。

3.加強合作社專業人才的培養

引導和鼓勵農技人員到合作社任職,進一步加強合作社帶頭人的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除此之外,應充分發揮實訓基地作用,組織開展合作社各類人才培訓,增強培訓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4.強化對合作社的項目支持力度

篇10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陸地上面積最大、結構最復雜、生物量最多、初級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對維系整個地球的生態平衡,吸收溫室氣體排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關系到國家生態安全,經濟建設以及國際形象。

1 我國目前林業有害生物的特點

林業有害生物 (forestry pest)是指危害或可能危害森林植物或森林植物產品的任何生命有機體。包括各種植物病原物及有關的傳病媒介、植食性昆蟲、螨類和軟體動物、對植物有害的雜草等。近年來,我國林業有害生物的數量和種類急劇增加,給我國生態、能源、物種、木材和氣候等造成嚴重影響。目前,我國林業有害生物種類共有8000多種,經常發生的有292種,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2億畝,每年因蟲害致死數目4億多株,減少林木生長量1700億m3,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2500億元。我國林業有害生物主要有松毛蟲、松褐天牛、松材線蟲、美國白蛾及楊扇舟蛾等,具體病蟲害情況如表1:

表1 病蟲害情況

種類 規模及破壞程度 發生規律

松毛蟲 我國最重要的森林蟲害之一,分布最廣,每年成災面積約2,000萬畝以上,減少松樹生產量500萬立方米 每隔2年左右為一個大發生周期

松褐天牛 是危害松樹的主要蛀干害蟲,是傳播松材線蟲病的媒介昆蟲,被列為國際檢疫性害蟲 每年6月為成蟲發生盛期,6月下旬-l0月下旬為幼蟲為害期

松材線蟲 是世界上最具危險性的森林病害,目前已蔓延至全國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92個縣級行政區,674個鄉鎮,累計致死松樹5億多株,毀滅松林500多萬畝,每年造成經濟損失近500億元 1982年發現該類害蟲,2009年進入爆發期

美國白蛾 世界性檢疫害蟲,全國發生面積150萬hm2,主要危害果樹、行道樹和觀賞樹木 成蟲發生期在5月中旬-8月中旬

楊扇舟蛾 幾乎遍布國內各地,主要危害楊樹和樟樹,全國發生面積已達2,200多萬畝 經常暴發性害蟲

2 真菌源生物農藥(白僵菌)防治情況

2.1 白僵菌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歷史

白僵菌是一種半知菌類的蟲生真菌,具有營養器官--菌絲和繁殖器官--分生孢子,菌絲有橫隔有分枝。白僵菌的分布范圍很廣,從海拔幾米至2000多米的高山均發現過白僵菌的存在,白僵菌可以侵入6個目15科200多種昆蟲、螨類的蟲體內大量繁殖,同時不斷產生白僵素(大環脂類毒素)和草酸鈣結晶,這些物質可引起昆蟲中毒,使體液發現機能發生變化,打亂新陳代謝以致死亡。我國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白僵菌防治森林病蟲害,至20世紀80年代,我國已成為白僵菌生物農藥應用大國。

2.2 真菌源生物農藥(白僵菌)主要優勢

林業主要害蟲成a蟲羽化期較長且具有隱蔽性,化學農藥難以接觸蟲體,且長期使用化學農藥容易使森林病蟲害產生抗藥性,影響防治效果。白僵菌是目前林業上防治食葉害蟲有效的生物農藥,它可以在林分中較長時間內控制防治對象的蟲口密度。近年來在松樹、速生桉的防治工作中,深受林農的歡迎。白僵菌適宜在森林氣候環境中生存、傳播和繁衍,可以在病蟲害中不同程度的流行、傳染,以達到持續控制病蟲害的效果。白僵菌不易產生抗藥性,防治效果良好,具有定殖、擴散和發展流行的能力,有利于對病蟲害的持續控制,具有明顯的后效作用。

3 真菌源生物農藥(白僵菌)主要施用技術

我國早期白僵菌施用技術較為落后,隨著白僵菌劑型的發展,農藥施用技術不斷進步,由過去的單一噴粉技術逐步向地面噴霧,空中飛機噴灑以及無紡布引誘防治相結合的“立體化”防治技術方向發展。新的農藥施用技術的發展,不僅拓展了防治對象與范圍,還提高了防治效果,降低了防治成本。

3.1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用藥

采購模式林業分為生態林和經濟林。其中生態林主要由森防站、林業工作站負責病蟲害防治,其主要由全國各級森防系統統一采購防治所需的生物農藥,采取定點采購和公開招標相結合的采購模式,主要由各級政府承擔防治投入,由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基本建設資金和地方配套資金三級資金安排專項防治資金;經濟林采購系完全是市場行為,大部分通過經銷商購買,部分直接購買,資金來源于林場經營收入。不同地理環境的森林病蟲害發生規律以及氣候條件不同,需要生物農藥企業提供高效、環保的生物農藥產品以及專業的防治技術服務,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模式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轉變,以滿足不同區域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需求。

3.2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用藥市場規模

2009年末,我國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約為1500萬hm2,按照生物農藥平均防治成本200元/hm2計算,2009年我國林業領域生物農藥市場規模約為30億元,林業領域真菌源生物農藥的市場規模約為16億元。國家林業局《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計劃》指出:2020年森林面積將比2005年增加4000萬hm2,真菌源生物農藥憑借其顯著的比較優勢,在林業領域的應用深度和廣度將進一步深化和拓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率要達到80%以上,無公害防治率達到100%,預計未來5年,林業用真菌源生物農藥的需求規模將保持每年20%左右的增長速度。

4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

篇11

1 農業氣象決策服務潛在經濟效益

氣象是農業生產的決定性因素,我國農業生產面積廣袤,農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對國民經濟實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對農業氣象決策服務的潛在經濟效益進行理論評估,才能實現促進我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目標。

通過對農業氣象服務進行科學的規劃,制定出最優決策,才可以在確保支出不超出預期目標的情況下取得最大經濟效益,合理利用氣象資源和條件,促進我國農業進一步發展。根據氣象服務制定科學的決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農業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2 研究方法

農業氣象決策服務潛在經濟效益的理論評估核心分析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有2種,分別為確定最優決策的步驟和Thompson數學表達式,2種研究方法又是農業氣象決策服務效益評估的步驟。其中,確定最優決策步驟主要包括確定平均氣候資源、確定理論評估采用的決策以及計算每一個決策的加權平均經濟收益,根據當地農業發展情況,選擇最優研究方法,確保理論評估值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為制定農業生產規劃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而Thompson數學表達式是通過概率確定不確定性的一種方法,采用這種方法對農業生產實現最佳長期經濟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農業生產中,受氣象災害的影響非常大。利用Thompson數學表達式,需要先明確當地災害天氣出現的概率、防災費用以及防災時造成的損失,只有采取科學、有效的防災措施才能提高農業氣象服務經濟效益。在采用Thompson數學表達式的時候,可以分為3種情況。當災害性天氣出現的概率>防災費用/防災時造成的損失,必須接受相應的氣象服務,且進行科學防御,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經濟損失;當災害性天氣出現的概率=防災費用/防災時造成的損失時,只需要接受相應的氣象服務,適當進行防御即可;而當災害性天氣出現的概率

3 服務與決策

氣象服務可以按照離散的形式或連續形式表示,而對應的氣象決策分別為離散模式和連續模式。其中,離散模式是農業氣象決策常用的決策方法,這種方法也是極為科學、有效的方法。而處于連續模式的時候,決策農業氣象服務潛在經濟效益值,根據某個指標確定最優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農業氣象決策的重要目標,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效益[1-2]。

4 天氣預報和列聯矩陣、概率分布和條件概率分布

天氣預報是氣象服務的主要形式,其通過收集、整理以及分析當地氣象信息,對未來天氣狀況進行預測。農業生產中對氣象預報的關注,在氣象災害尚未發生前,提前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當氣象災害發生的時候,最大限度降低氣象損失,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離散模式通過用m表示天氣狀態,連續模式一般用概率密度函數進行表示。在農業生產中,需要用天氣預報資料進行決策,必須確定函數f(x)的值。農業氣象決策最重要的條件就是明確概率分布情況,而條件概率分布的關鍵因素分別是預報值和實際值。

5 損失矩陣、氣象損失矩陣和氣象損失函數

損失矩陣,指的是離散模式時,天氣狀態和氣象決策對應的經濟損失,主要由多個氣象狀態和氣象決策組成。由于使用損失矩陣,必須明確農業收益情況和損失情況,不具便利性。因此,使用效益損失矩陣,又被稱為氣象損失矩陣。氣象損失函數指的是連續模式時一般用r(x,a)對氣象損失函數進行表示。一般采用的損失函數可以分為2種,分別為線性損失函數和二次損失函數。而線性損失函數和二次損失函數又可以分為2種形式。只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氣象損失函數,才能保證農業氣象決策服務潛在經濟效益理論評估值的準確性和可靠性[3-4]。

6 案例分析

東北玉米產量在我國糧食總產量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根據氣象分析玉米最佳播種量和時期,并確定玉米最佳生產結構和布局。干旱預報的氣象服務效益,即可以在氣象災害之前,采取有效的干旱預防措施,通過蓄水池儲水或者南水北調,解決干旱的問題,不斷提高當地農業生產經效益。而為了確保農業氣象服務經濟效果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必須積累足夠的資料,確定科學的農業氣象服務效益系數。

7 結論

農業氣象決策服務潛在經濟效益理論評估,關系到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氣象作為影響農業生產的關鍵性因素,必須采取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決策,以實現農業生產的重要目標。

8 參考文獻

[1] LOMAS J,MILFORD J R,MUKHALA E,et al.農業氣象教育和培訓的現狀與未來需求[J].沙漠與綠洲氣象,2010,4(4):59-60.

篇12

[4] 王曉茹.發展綠色、有機蔬菜的意義與途徑[J].現代農業科技,2007(1):42.

[5] 有機蔬菜種植技術[EB/OL].[2014-02-28].http://.cn/User_Doc/30383/News/3205/20127251215101876303831.htm.

[6] 杜永臣,胡鴻,劉鳳權.美國有機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啟示[J].中國蔬菜,2010(19):9-11.

[7] 強百發.中韓有機農業的發展:比較與借鑒[J].科技管理研究,2009(8):79-83.

[8] 李偉勇,劉建平,李展彬.有機蔬菜種植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8):138,142.

[9] 于丁巧.有機蔬菜種植問題――以北京市和泰安市為例[J].農家科技,2011(S2):33.

[10] 黃錦明,鄭卓輝,劉澤林.有機蔬菜種植的可持續發展[J].廣東農業科學,2008(9):186-187.

[11] 李知軍,孫詩明.淺談有機蔬菜的種植[J].中國農業信息,2013(19):70.

[12] 李潤根,廖振軍.江西省有機蔬菜發展對策探討[J].長江蔬菜,2005(12):6-8.

[13] 王子強,劉合昌,馬明敏,等.對發展有機蔬菜的認識與對策探討[J].中國果菜,2006(1):31-32.

[14] 馬超,王天文,文林宏,等.貴州省發展有機蔬菜的優勢及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09(6):179-181.

[15] 方志權.上海發展有機蔬菜的實踐與思考[J].經濟地理,2002(S1):40-43.

[16] 康起亮.廣州市有機蔬菜發展現狀及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06(6):98-99.

[17] 汪李平,劉義滿,周國林.有機蔬菜――水生蔬菜生產技術規程[J].長江蔬菜,2014(1):5-10.

篇13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支持下,通過更新優良品種、強化科技服務、發展訂單生產等一系列措施,使蔬菜生產得到長足的發展。2007年,全縣蔬菜面積2.51萬畝,其中精細菜1000畝、菜用型洋芋0.86萬畝、蘿卜白菜等大路菜1.66萬畝,年產鮮菜9700噸,產值425萬元。

設施蔬菜以城郊為主,建設日光溫室33座,年搭建中小拱棚300多個,設施面積約240畝。種植品種涉及12類40多個。年產精細菜約3000噸,占市場銷售量的37.5%,比2000年上升22.5個百分點。設施蔬菜的發展,促進了農民經營水平的提高,涌現出了一批蔬菜生產大戶,年收入超萬元的有20多戶。

客觀評價,蔬菜生產有發展,但仍處于松散式、低水平的綬慢發展。其生產能力與城鄉蔬菜消費日益增長的客觀需求極不適應、與適宜的自然資源條件不吻合、與全省全市總體水平相比差距日益拉大。突出存在種植分散,生產規模小;淡旺季明顯,結構性、季節性供需矛盾突出;勞動力素質差,生產方式落后;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蔬菜生產的發展步伐。

二、發展前景分析

(一)有利條件及制約因素

1、有利條件:一是區位、土地條件及溫度、降水等氣候資源適應多種蔬菜的生長發育要求;二是境內少有工業,無污染源,生態環境適宜無公害蔬菜生產;三是科技服務水平較高,發展蔬菜產業的技術支撐條件有保證。

2、制約因素:除了農業勞動力不足、農田水利及農電基礎設施落后等客觀原因外,群眾對發展蔬菜產業的信心不足,墨守種糧把穩老觀念,思想保守,只圖省事簡單,吃苦創業精神差;科技意識、市場意識不強,怕擔風險,不求進取;缺少過硬的組織、協調等行政手段,資金扶持乏力,行政推動力度不夠。

(二)發展前景分析

第一,國內外大市場蔬菜消費發生重大轉折。反季節超時令蔬菜的需求量持續增長,由大宗菜轉向多樣化和特需化,消費由大眾化轉向多元化、高檔化,質量要求由一般化轉向優質化、營養無害化。隨著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優質、安全、多樣化的蔬菜產品需求量與日劇增,放手發展蔬菜生產面臨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