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延續性護理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延續性護理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延續性護理

篇1

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病房和門診需要醫院提供延續性護理的慢性傷口病人40例,其中壓力性損傷24例,下肢靜脈潰瘍6例,糖尿病足2例,術后愈合不良傷口8例。參與延續性護理服務的護士為醫院傷口小組的8名專科護士。

2方法

2.1成立慢性傷口延續性護理管理小組

在護理部的支持下成立慢性傷口延續性護理管理小組,組長、秘書各1名,成員6名;年齡28歲~46歲(32.15歲±1.25歲);本科7名,碩士1名;副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4名,護師2名;其中國際造口治療師1名。成員均為接受過院內傷口護理培訓的專科護士。管理小組負責建立檔案、傷口知識健康教育、指導居家換藥流程、電話隨訪、微信交流、家庭訪視、護理門診隨訪、與社區專科護理聯動等。

2.2建立檔案

小組成員在治療慢性傷口時了解病人信息,對病人傷口情況全面評估,住院病人在出院時及門診病人在就診時留取最適合照顧病人的2位直系親屬的聯系電話,建立微信群,將病人信息詳細登記在冊,出院時幫助病人制訂個性化的傷口護理計劃,包括出院后就近社區醫院資源的利用及居家護理。

2.3對病人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和換藥培訓

讓病人及家屬觀看換藥流程,詳細講解換藥技術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講解所用敷料的作用及正確更換敷料的意義,讓病人或家屬自己操作,護士在旁邊指導,最終使病人或家屬掌握換藥技術。指導家屬學會傷口測量方法、傷口照片拍攝方法;構建“慢性傷口評估和處理記錄單”,指導病人或家屬將傷口大小、滲液情況、清洗方法、所用敷料等進行記錄,以便復診時對病人傷口進行評估。

2.4電話隨訪、網絡傳送照片

根據病人傷口情況1周電話隨訪1次,詢問傷口情況,了解病人的各種需求,并給予有效解決。病人傷口如有特殊情況可隨時微信發送照片進行咨詢,電話與網絡無法解決的問題就通知病人及時來院復診。

2.5家庭訪視

對一些高齡、癱瘓、行動不便、病情危重等不便來院復診的病人,在傷口出現不良變化時家屬提出申請,傷口小組會按照醫院護理服務管理制度,組織專科護士著醫院定制的上門服務專用服裝,攜帶專用醫療背包(內有傷口換藥常用醫療用品)上門服務。

2.6護理門診隨訪

門診設有傷口護理門診,每周開設2次,有造口治療師負責出診,慢性傷口病人規定2周門診隨訪1次,專科護士對其傷口再進行全面評估,了解傷口愈合情況。

2.7建立醫院

社區傷口專科護理協助小組由傷口小組的護理專家負責,組建醫院附近社區與醫院傷口專科一對一聯動小組,為提高社區專科護理技能搭建平臺。根據社區護士專科護理培訓需求,每月組織社區護士與我院傷口專科小組開展聯動多動,包括我院專家到社區進行技術指導,社區護士來我院進修或培訓等。社區護士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疑難傷口問題,可以通過微信平臺、手機、公共郵箱等信息化工具及時與我院傷口小組專家進行溝通。慢性傷口病人傷口出現惡化不能及時來我院復診時可以到附近與我院建立協作關系的社區醫院就診。

3結果

40例實施延續性護理的慢性傷口病人中38例痊愈,2例失訪。

4討論

據估計,全球超過4億人有不同病因造成的傷口[3],而慢性傷口通常又比較復雜,難以愈合,如有基礎疾病或者并發癥可能傷口會持續數月或數年不愈,這給病人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雖然大多數病人希望在醫院進行換藥治療,可由于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一部分病人無法定期到醫院換藥,但這部分病人仍有很高的傷口護理需求,這就需要延續性護理為病人提供出院后的指導和服務。國內已經開始關注慢性傷口病人延續性護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蘇天蘭等[4]的研究中指出出院的慢性傷口病人實施延續性護理有利于促進傷口愈合。董蘭菊等[5]也指出社區護士上門服務在家庭慢性傷口病人治療及身體康復中起重要作用,是解決家庭慢性傷口病人治療最有效的方法。我院建立多平臺化的延續性護理服務模式,病人可以按照個人需求和方便溝通的方式與專業人士進行傷口情況咨詢,獲取專業的護理指導,且傷口小組的成員也可以發揮個人所長利用不同方式為慢性傷口病人服務。整個服務過程中護理人員僅在產生治療費用時收取普通門診掛號費和相關治療費,并且避免了病人在醫院和家庭中來回奔波,同時也解決了傷口的愈合情況,真正解決了病人和家屬的實際問題,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所以得到病人的充分認可。綜上所述,慢性傷口病人的延續性護理可給予病人全程關注的護理服務,可以真正解決慢性傷口病人的護理問題,促進傷口愈合,縮短愈合時間,節約醫療資源與成本,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參與此項工作的護理人員也體會到了延續性護理的意義,但整個運行過程中確實也存在一些問題,需求大于供應,病人需要上門服務時護理人員人手不夠,還有如何規避其中的安全問題,家屬照片拍攝失真影響醫務人員對傷口的正確判斷,部分病人換藥過程中還存在物品消毒不合格等問題,這些都有待進一步探討和改善。我院傷口小組將在以后慢性傷口延續性護理服務中進一步研究,不斷完善慢性傷口的延續性護理。

參考文獻:

[1]仇,黃金.慢性傷口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6):34543456.

[2]李萍,付偉.社區實施出院老年人延續性護理的SWOT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1,26(3):7475.

[3]KevinW.傷口護理管理的新進展[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11):767769.

篇2

1.2護理方法

①成立延續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肝移植中心主任、醫生以及2名肝移植協調員。由協調員為患者提供直接性護理,其協調員具有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熟悉肝移植護理基礎知識,具備良好的溝通和協調能力。②加強信息資料管理。根據肝移植注冊系統收集和記錄實時數據,對患者實施全程跟蹤服務,通過電話、電子郵件、上門隨訪等方式為患者提供所需服務。③并發癥預防及護理。感染、排斥反應、骨質疏松、膽道等并發癥是影響患者恢復的關鍵性問題,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密切注意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及時發現異常問題并有效處理。患者出院后要隨時觀察患者術后遠期并發癥,叮囑患者定期復查,及早發現盡早治療。④藥物護理。患者術后需終身服用免疫抑制劑,為了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需告知患者堅持用藥的重要性,謹遵醫囑用藥,不可隨意增加藥物劑量或減少,并告知患者用藥相關知識,掌握與其他藥物配伍禁忌,如避免使用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紅霉素、酮康唑等藥物會增加血藥濃度,利福平、異煙肼等藥物會降低血藥濃度。⑤飲食護理。患者日常飲食中,以低糖、低脂、少量脂肪、豐富維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選擇如米飯、饅頭、粗糧等復合主食,盡量選擇瘦肉、雞、魚、奶制品及蛋類,避免生冷、熏制、高脂肪、辛辣等食物,少吃多餐,不可暴飲暴食。⑥健康宣教。定期復查是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的關鍵措施,督促患者定期復查,若出現不適情況應及時與協調員聯系,預約來院就診時間。同時告誡患者應戒煙戒酒,適當運動,做適宜腦力和體力勞動,促進身體康復。

2結果

93例肝移植術后患者經延續性護理現今隨訪2年時間,3例患者因術后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導致死亡,存活率為96.8%。所有患者均能夠準確堅持服藥,謹遵醫囑,在醫生指導下調整藥物;每位患者均能夠按時復診,并使終身隨訪服務到位。

3討論

延續性護理在肝移植患者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可滿足患者出院后的健康需求,患者出院后依然可以與醫院保持聯系,再出現健康問題后,通過延續性護理能夠及時解決和處理,滿足了患者健康需求。在延續性護理實施中,通過成立相應小組,包括醫護人員、患者、家屬及社會志愿者,定期組織開展健康教育活動,使相關人員能夠了解肝移植方面的健康知識,由患者之間相互溝通交流,給予必要的社會關心支持,對緩解患者負面情緒起到顯著效果。同時在患者出院復查期間,可以為患者辦理肝移植親情醫療卡,使患者來院復查時能夠享受掛號免費,優先檢查等項目,使患者能夠感受到來自醫院的關心和愛護。加強患者的隨訪力度,不斷完善護理內容,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通過本次研究,93例肝移植術后患者經延續性護理現今隨訪2年時間,3例患者因術后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導致死亡,存活率為96.8%。所有患者均能夠準確堅持服藥,謹遵醫囑,在醫生指導下調整藥物;每例患者均能夠按時復診,并使終身隨訪服務到位。由結果可以看出通過與患者的溝通與隨訪,幫助患者及時發現異常問題,能夠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高存活率。且加強患者用藥指導,使患者出院后能夠堅持不懈、長此以往正確用藥,謹遵醫囑服藥,在醫師指導下調整用藥情況,以此避免發生藥物錯服和漏服的情況。且延續性護理,能夠使患者出院后也能夠加強對自身的監護,掌握基本的并發癥發生知識,在發現異常情況時也能夠高度重視,及時就診,在發現異常問題后也能夠及時就醫。為了提高患者出院后復診率,需要為患者建立隨訪檔案,隨時提醒和督促患者按時用藥、按時復查,并準確記錄隨訪情況以及觀察指標的各項情況,確保隨訪期間不會遺漏每一例患者,實現真正的終身隨訪服務。患者在出院后,成立肝移植護理小組能夠與患者保持密切聯系,關心、指導患者生活,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患者隨訪前,均要主動與患者聯系,為來院復查提供方便,且指導患者合理飲食、適當運動,加強健康宣教,為患者提供全程的優質性護理服務,幫助患者解決實際性問題,以此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篇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4-0372-02

高血壓是我國現階段臨床中的一種常見疾病,近年來,隨著高血壓患病因素的增多,高血壓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為了探討延續性護理在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本文選取2013年7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壓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資料來源于2013年7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壓患者60例,所有患者都明確診斷為輕中度高血壓,且所有患者都排除難以交流溝通的患者以及具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44-68歲,平均(58.2±5.4)歲,其中中度高血壓17例,輕度高血壓13例;對照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43-59歲,平均(61.2±3.7)歲,其中中度高血壓16例,輕度高血壓1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兩組患者都服用相同的高血壓治療藥物以及延續性護理,對照組患者延續性護理的依從性較差,而觀察組患者的延續性護理依從性較好。具體措施如下:

1.2.1用藥指導醫院的護理人員首先要增強高血壓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程度,使高血壓患者清楚了解自身病情的發展情況。在高血壓患者的用藥過程中,對其進行準確細致的用藥指導,并且及時告誡高血壓患者要按照醫生的要求用藥,不能在沒有醫生的指導要求下,隨意加藥。

1.2.2飲食習慣的護理醫院的護理人員要向高血壓患者詳細講解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習慣以及注意事項,使其認識到合理飲食的重要性。盡量少食多餐,并形成良好的日常飲食習慣,對肥胖患者飲食護理,要對其講解肥胖的實際危害,告訴肥胖者要最大限度控制自身的體重。

1.2.3運動護理干預適當的運動以及科學的鍛煉,有利于高血壓患者血壓的有效控制,醫院護理人員要對高血壓患者詳細講解運動鍛煉的好處。鼓勵高血壓患者根據自身的病情以及身體狀況,在運動興趣的基礎上,選擇合理的運動護理方式,科學控制血壓。值得注意的是在運動護理過程中,要掌握好每天的運動量,避免過度運動鍛煉引發勞累。

1.2.4心理護理干預醫院護理人員要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護理,及時觀察高血壓患者的實際心理變化,盡量減少因為高血壓病情原因而造成的不良心理壓力,確保高血壓患者時刻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在心情愉悅的基礎上,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以及醫院護理人員的正常護理,最大限度避免情緒化現象的發生,保證高血壓患者心態平和。

1.3觀察項目(1)觀察兩組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包括收縮壓以及舒張壓;(2)觀察兩組高血壓患者的生存質量情況;(3)護理滿意度:采用醫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分為滿意(90分以上)、基本滿意(80-90分)、不滿意(80分以下)。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患者在血壓控制上的對比觀察組高血壓患者護理干預后的實際收縮壓以及舒張壓都在正常標準范圍之內,與護理干預前沒有明顯升高現象。并且觀察組的實際收縮壓以及舒張壓明顯低于對照組(P

2.2兩組患者在生存質量評分上的對比經過護理干預之后,觀察組患者的總體生存質量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

2.3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7%,對照組為80.0%,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

篇4

1.2.1生活質量情況在人院前和干預6個月后采用歐洲癌癥功能與治療研究機構制作的針對腫瘤患者生命質量量表(QualityofLifeQuestionnaire-core30,QLQ-C30)[6],該量表由5個功能子量表(軀體、角色、認知、情緒和社會功能)、3個癥狀量表(疲乏、惡心嘔吐、疼痛)、1個總體健康狀況量表和一些單一條目構成,共30個條目。總體健康狀況分7個等級,評分從1~7分;其他條目分4個等級評分,評分從1~4分。將各個領域(子量表)所包括的條目得分相加即可得到該領域的得分(粗分),為了使各領域得分能相互比較,尚進一步采用極差化方法將粗分化為0-100內取值的標準分得分:其中5個功能量表和整體生活質量量表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高,而癥狀量表和單項項目的得分則相反,得分越高代表癥狀越明顯。

1.2.2自我管理采用施小青等[7]構建的自我管理量表,包括藥物管理、飲食管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癥狀管理四個維度,每個維度的得分總和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越好。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的形式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的形式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χ2),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入院時,2組患者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出院6個月后,對照組患者各項指標較入院時均無明顯變化(P均>0.05),實驗組患者的軀體、角色、認知、情緒和社會功能及總健康狀況較入院時均有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與同期對照組相比,得分也均提高(P均<0.05)。出院6月后,對照組各項癥狀評分較入院時均有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與同期對照組相比,各項癥狀評分也均較低(P均<0.05)。見表1。

2.22組自我管理得分比較入院時,2組患者自我管理4項評分:藥物管理、飲食管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癥狀管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出院6個月后,對照組4項指標及總體評分較入院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而實驗組4項指標及總體評分較入院時均有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與同期對照組相比得分也均有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3討論

3.1院外延續性護理教育可改善宮頸癌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宮頸癌患者對疾病復發及后續治療的身心壓力使得其出院后應付能力、應激適應及社會活動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這必然會引起生活質量的下降[8]。一方面大多數患者遠離大型醫院,院外專科護理中斷,且宮頸癌術后的社區護理人員通常對本疾病的專業知識較為欠缺,且社區護理目前在國內較為落后,所以患者在家中出現癥狀后得到及時合理的專科護理較困難,從而容易導致患者出院后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各種并發癥及意外事件的發生。而延續性護理則要求醫護人員定期與院外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能更及時了解患者的真實情況及突發狀況,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正規的護理教育及注意事項,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護理質量,再次可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對提高患者病后的生存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通過干預,患者在軀體、角色、認知、情緒和社會功能及總健康狀況得分較入院時均有提高。

篇5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曉本項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選擇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6月收治的腦外傷術后患者120例,納入標準[5-6]:患者均已行顱腦外科手術,既往無腦血管疾病、顱內占位、精神異常或認知障礙,無其他臟器嚴重病變。排除標準:合并骨惡性腫瘤或惡性腫瘤骨轉移、血液系統疾病,長期服用鎮痛藥物,既往服用過抗焦慮抑郁藥物或診斷為精神異常及癲癇患者,嚴重睡眠障礙,孕婦或處于哺乳期;配合度較低,依從性較差患者;因各種原因不配合護理工作者。120例患者按照配對設計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外傷類型、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干預方法

2組患者均行腦外科手術,平穩度過術后觀察期,入院時詳細記錄患者基本信息、受傷史以及相關過程,了解患者相關手術類型、術后檢查結果,患者入院后開始給予相應安撫、心理輔導,預防長期臥床并發癥;在患者病情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指導患者及家屬進行主動或被動的功能康復鍛煉;評估患者的情緒及精神狀態,向患者上級醫師反饋患者身體及心理情況[7]。對照組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具體方法如下:患者入院后逐漸進行功能鍛煉,明確早期功能鍛煉的意義,讓患者了解手術只是治療的一部分,大多數功能的恢復需要依靠自身進行系統鍛煉方能恢復肢體功能,進而縮短康復過程,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在患者了解了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后,再解釋鍛煉的過程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方式,從床上翻身過渡到坐位平衡訓練,再到站立平衡,需要每日定時定量。一開始鍛煉應遵循力所能及的原則,同時強調心理暗示療法,可結合運動功能鍛煉,促進功能恢復的同時,重建腦功能完整。解釋腦外傷康復過程的漫長,鼓勵患者不要放棄,同時引導照顧者正確認識后遺癥,如功能障礙,一部分功能障礙可恢復的同時,另一部分功能障礙有可能長期存在,應面對自身功能障礙所帶來的不便,找到解決方法。鼓勵患者社交,盡可能與人交流、聊天,培養良好心情,利于康復。在進行健康教育的過程中,盡量做到及時和患者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在教育過程中注意傾聽患者的意見,接受患者的不良情緒,鼓勵患者表達內心的消極想法,慢慢疏導,安慰患者勇敢面對現實,配合治療和康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延續性護理[8],具體方法如下:出院前評估患者功能恢復情況,共同制定功能鍛煉目標和計劃。出院前了解患者存在障礙的日常生活活動項目、家屬對恢復項目認識的不足予以強化指導、糾正和練習、發放功能鍛煉手冊,手冊分為簡介功能鍛煉的目的,包括鍛煉的方法及鍛煉恢復的表格,每日患者進行鍛煉后進行勾畫,告知患者其相關責任護士聯系方式,從出院后開始每周進行溝通,了解患者日常生活活動情況,詢問家屬患者日常生活態度,保證了解患者的恢復情況,評價時間為干預6個月后。

1.3觀察指標

1.3.1觀察2組患者腦外傷后認知障礙程度采用標準化神經心理學檢查方法(loewensteinoccupationaltherapycognitiveassessment,LOTCA)[9],用于評價腦外傷后認知障礙,所有項目得分共計115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恢復程度越好;采用簡易精神狀態檢查表(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評價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總分范圍0~30分,正常與不正常的分界值與受教育程度有關,小學組20分、中學或以上組24分,分界值以下為有認知功能缺陷。1.3.2觀察2組患者NIHSS及BI評分依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及生活自理能力評定Barthel指數(BI)評分[10],治療前后對2組患者進行評定,其中NIHSS為評定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敏感量表,總分39分,BI指數評分評定患者自理能力,包括10部分,總分100分。1.3.3觀察2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護理干預滿意度調查量表經我院護理部專家進行內容效度評閱,CVI系數為0.94,具有較高的可靠性,評分滿分為100分,以評分≥90分為很滿意,以評分70~89分為滿意,以評分60~69分為一般,以評分<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很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配對t檢驗,方差不齊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以率表示,進行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入院時、干預6個月后LOTCA及MMSE評分比較2組患者入院時LOTCA及MMSE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干預6個月后LOTCA(對照組與入院相比t=8.81,P<0.01;觀察組與入院相比t=15.67,P<0.01)及MMSE(對照組與入院相比t=14.72,P<0.01;觀察組與入院相比t=25.45,P<0.01)評分均上升,觀察組干預6個月后LOTCA及MMSE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2組患者NIHSS以及BI評分比較入院時2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以及自理能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6個月后,2組患者干預6個月后NIHSS(對照組與入院相比t=21.31,P<0.01;觀察組與入院相比t=29.66,P<0.01)及BI(對照組與入院相比t=26.31,P<0.01);觀察組與入院相比t=39.80,P<0.01)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3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總滿意度為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1.67%(Z=-2.836,P<0.05)。

3討論

急性顱腦損傷患者的病情往往較為復雜,病勢較重,患者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救治是保證其生命不受威脅的有效方式[11]。對于此類患者手術是最大程度保證患者生命或保護腦組織不受損害的主要方法,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術后伴有神經功能損傷,出現肢體功能障礙,認知程度下降及情緒改變等情況。因此臨床應對此類患者進行全面而綜合的治療,其中包括手術治療、術后康復、術后鍛煉、健康教育、延續性護理等一系列方式[12],以降低患者致殘率。認知功能是人體大腦高級機能最為重要的功能之一,人的所有意識形態起源于認知功能,而腦外傷術后患者發生認知障礙概率很高[13],導致患者大腦處理、儲存、回憶和應用信息的能力障礙,目前為人們熟知的認知障礙有以下幾種:知覺認識功能障礙、運用功能障礙、注意障礙、記憶障礙、思維障礙等,相當一部分患者還可能存在肢體活動障礙,研究發現腦外傷術后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絕大多數是由于認知障礙所引起,因此,幫助患者術后進行恢復,提高患者認知程度,改善神經缺損是腦外傷患者最重要的治療過程。腦外傷的康復治療最佳時間在術后6個月內[5],為腦外傷患者搭配科學健康的教育指導,采用延續性護理干預措施,可提高患者生存能力及生活質量。目前護理對患者的臨床治療地位在逐步提升,已得到廣大護士的充分認識,因此具有針對性、優勢性的護理也已成為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6]。健康教育主要可幫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礙,同時幫助患者及家屬正確意識到康復鍛煉的重要性,神經功能的恢復需要一個過程,需要配合科學合理的鍛煉,講授詳細的方式方法,讓患者在康復過程中科學鍛煉、樹立康復痊愈的信心,康復時間雖漫長,但是結合最佳鍛煉的方式可有助于在短時間內看到康復成果,從而增進患者康復的決心。延續性護理[14]的概念是由國外引進,指為確保患者在不同的健康照護場所,如從醫院到社區、或同一健康康復場所,受到不同水平的協作性與連續性的照護,制定一系列護理計劃并予以干預。國內延續性護理通常是指從醫院到社區或家庭的延續,內容包括患者入院情況、出院情況、出院計劃、轉診內容、患者回歸家庭或社區后的持續隨訪及指導。由于國內延續性護理剛剛起步,針對腦外傷患者的延續性護理報道較少,但肢體障礙的腦卒中患者延續性護理工作已經處速發展階段,因此借鑒腦卒中患者延續性護理方式對腦外傷患者康復計劃的制定也具有一定意義。關于腦外傷患者延續護理的開始時間[15],操作頻率及程度、持續時間、內容形式都尚未達成一致,根據腦外傷患者最佳康復時間,本研究將延續性護理時間制定為術后6個月,具體的方案由醫護人員及患者溝通決定。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認知功能改善、神經功能恢復及自理能力恢復程度上均較對照組患者顯著提高,且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較高。因此,對腦外傷術后患者采用健康教育聯合延續性護理措施,可顯著提高患者認知功能,改善神經缺損,提高自理能力并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篇6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5-161-01

消化道出血是內科常見的一種急重癥,可在極短時間內造成內臟衰竭和失血性休克,引發生命危險。消化內鏡下治療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并發癥少,近年來已經成為消化道出血治療的常用手段。雖然內鏡下治療收貨了良好的效果,但也與護理工作密不可分,此外也與患者的日常飲食、心理變化和環境等因素有關[1]。延續護理是住院護理延伸的表現,能為患者在出院后提供持續的、有效的健康指導,促進疾病的康復。我院對既往收治的100例消化道出血的護理過程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將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數字隨機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19~72歲,平均(38.5±2.8)歲。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16~75歲,平均(38.3±2.9)歲。兩組患者在性別比、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上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在出院時給予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導,并告知患者多休息、注意飲食、定時用藥、不適隨訪等。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延續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電話隨訪:由責任護士為患者建立好隨訪檔案,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齡、診斷、床號、入院及出院的時間、院內治療的情況、轉歸、治療醫生、隨訪時間和隨訪時存在的問題等;隨后由訪視組長或護士長在患者出院后的第1周內對患者的病情控制情況、飲食、用藥等情況進行詢問,并回答患者提出的疑問,解決患者在遵醫過程中出現的困惑,同時告知患者可隨時來電咨詢,最后將隨訪的結果告知主治醫生。②患者出院后打電話通知患者到院復查,主要針對日常護理的相關內容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并加以糾正,復查的次數可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增減,直到患者的問題得到解決即可停止復查。③出院后每半月個電話預約患者上門訪視,確定好時間,對于地區偏遠的患者可安排?y籌性訪視,并將每次訪視的內容都詳細記錄在患者的健康檔案內。④在院外護理中,還要注意患者的病情發展、出血點的恢復情況、日常飲食的控制、運動情況和健康指導等,確保患者對自身疾病有一定的掌握,并建立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⑤出院時搜集患者及家屬的聯系方式,利用通訊工具與患者及家屬保持聯系,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疑問要在線答疑,并根據具體情況考慮是否需要進行電話隨訪和登門訪視。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成功止血率、再出血率、出血停止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治療7d后再次出現嘔血、黑便等癥狀,經內鏡與手術檢查提示仍存在出血灶,提示患者再次出血[2]。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其中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結果以P

2 結果

篇7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8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6例膀胱癌行動脈化療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13例。觀察組男6例, 女7例, 年齡46~67歲, 平均年齡(57.31±3.54)歲;對照組男8例, 女5例, 年齡45~67歲, 平均年齡(57.01±4.1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給予延續性護理進行干預, 具體如下:①成立延續護理小組, 對患者的資料進行全面的了解, 并且制定系統的延續性護理計劃。②出院后通過電話隨訪、家訪的形式了解患者的恢復情況, 對不良反應的患者進行必要的處理, 指導患者自我護理, 叮囑患者按照醫囑用藥, 并給予心理疏導, 為患者和家屬詳細、耐心地解答, 和患者維持良好的護患關系, 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 協助患者樹立信心。③建立膀胱癌患者的網絡平臺群, 增進患者之間、患者及醫護人員之間的溝通;另外利用網絡平臺對患者進行問卷隨訪, 收集患者資料, 以便隨時掌握患者恢復情況, 給予有效的延續護理措施。④每月定時進行一次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的病友會, 組織知識講座、多媒體放映、患者座談等。⑤建立動脈化療患者隨訪登記本, 記錄患者歷次行動脈化療前后的不良反應及心理狀態, 利用思維導圖模式指導患者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需要自我觀察的內容等。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改善情況等。滿意度通過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評定, 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滿意、不滿意, 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滿意)/總例數×

100%。讓患者自填, 發放26份調查表, 回收率為100%。采用SAS量表評估患者的內心焦慮感, 評分越低效果越好[5]。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100.00%高于對照組46.1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生活質量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總體健康情況、身體疼痛、活力、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社會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職能)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本組護理前和對照組護理后,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3 焦慮狀態 護理前兩組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評分均低于本組護理前和對照組護理后,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篇8

The model of transitional care for cancer patients based on healing platform

YANG Qing1 CHEN Li1 YANG Jing1 WANG Guorong1 HUANG Min2 HUANG Guiyu1 CHEN Xiaolian3

1.Department of Nursing, Sichuan Cancer Hospital,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041, China; 2.Department of Outpatient, Sichuan Cancer Hospital,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041, China; 3.Sichuan Anti-cancer Association,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041, China

[Abstract] Transitional ca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ancer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This article based on Sichuan cancer rehabilitation association platform, builds 6 inter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 teams, including cancer rehabilitation and health advice, intravenous infusion therapy, nutritional support, wound-colostomy-incontinence care, palliative care, cancer radiation and chemotherapy. Eventually, kinds of models of transitional care are established, and combined with integrated medicine. This model meets the needs of transitional care for cancer patients and promotes the growth of the medical staffs, which can be promoted and applied.

[Key words] Transitional care; Model; Nursing team; Cancer

目前,我腫瘤防治形勢仍十分嚴峻,每年新發腫瘤病例約310萬例,死亡約200萬例[1]。近20年來,我國腫瘤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2]。由于腫瘤治療周期長、涉及的專業和科室多、治療副作用多、患者及家屬心理壓力大,患者亟需能夠涵蓋健康教育與咨詢、心靈關懷、專業治療護理、營養康復等的綜合性醫療服務[3-4],而現實的醫院服務體系卻按學科分類把患者的服務需要劃分到不同的學科和專業人員,使患者難以得到完整的專業服務。同時腫瘤治療過程中患者反復出入院,治療后還面臨長期的康復護理服務,目前的醫療服務模式不能滿足腫瘤患者間歇期和出院后的需求,實現延續性醫療護理[5]。隨著腫瘤發病率的增加,患者在延續性治療護理方面的問題愈加凸顯,如何妥善解決這些問題顯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四川省抗癌協會癌癥康復會成立于1997年,是醫患結合以癌癥患者為主體的抗癌群眾組織,隸屬于四川省抗癌協會,掛靠于四川省腫瘤醫院(以下簡稱“我院”)。2008年開始我院在四川省癌癥康復會的平臺上,建立6個跨學科的專業小組,形成多種延續性護理服務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該模式在《健康報》《現代護理報》和成都電視臺等媒體進行了專題報道,并在2015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發起的“尋找最佳醫療實踐――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全國醫院擂臺賽”中榮獲年度十佳案例和“注重醫學人文關懷”主題十大價值案例,同時在國內綜合醫院和腫瘤專科醫院推廣,具有較好借鑒意義。現報道如下:

1 醫院投入及人才培養

我院根據患者的治療護理需求,投入大量經費,近5年來,醫院選派50余名醫師和技術人員外出學習進修,進修地點包括國內及國外的知名醫院,在腫瘤患者延續治療過程中承擔治療方案制訂、癥狀控制、會診、并發癥處理等工作。培養靜脈治療、放化療、康復等領域的專科護士200余名,50名心理咨詢師,40名公共營養師,2名國際傷口造口師,在腫瘤患者延續護理領域承擔著重要的工作,比如中心靜脈置管、會診、健康指導、出院后導管維護、隨訪等[6]。

為開展腫瘤患者延續性醫療護理服務,我院在原有四川省癌癥康復會的平臺上,建立約80 m2的健康講座室,定期開展健康講座。建立約15 m2的“心靈關懷室”,裝修及設施擺放參照心理咨詢室的專業要求進行布置,為患者提供了溫馨、舒適、專業的就診體驗。中心靜脈置管室包括置管室、健康教育室、換藥室等,面積共計168 m2,可提供中心靜脈置管及維護。

為提高患者出院后的自我護理能力,將康復鍛煉的時間節點前移,醫院了購買沙盤、康復鍛煉器材、音樂播放設備等,促進患者從醫院順利轉移到社區和家庭。

2 “1+6+N”模式的構建

2.1 打造癌癥康復會平臺

四川省癌癥康復會提倡奉獻精神,服務于癌癥康復事業,采取綜合手段群體抗癌、促進康復、提高生命質量。目前,癌癥康復會有專職人員7名,負責癌癥會員管理和隨訪工作。經過多年的發展,康復會現有注冊會員3700人,每年新增會員數250人左右。

2.2 組建6個跨學科專業小組

四川省癌癥康復會在我院領導的支持下,由醫務部、護理部、藥劑科、營養科等多部門聯合,根據患者延續性治療護理服務需求,在癌癥康復會平臺上,組建6個跨學科專業小組。各小組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活動,包括MDT、健康講座、專科會診、提供治療護理服務、組織病友會等。

2.3 構建基于康復會平臺的延續性護理服務模式

2.3.1 腫瘤患者社會支持服務模式 康復會平臺的專職工作人員每年制訂腫瘤患者社會支持服務工作計劃,各科室醫護專家進行技術支持,開展多種活動,包括“移景療法”、抗癌科普知識講座、抗癌健身文體活動、愛心志愿者活動、抗癌經驗交流活動等,通過康復會帶動更多人戰勝疾病,實現群體抗癌科學康復的目的。同時,不定期出版并發放內部刊物《四川癌癥康復》,每次3000余冊,讓更多的癌癥患者及時了解最近的抗癌咨詢。

2.3.2 乳腺癌患者“聚愛沙龍” 2010年我院乳腺外科與康復會聯合成立“聚愛沙龍”康復組織,開展乳腺癌患者間歇期以及出院后的延續性治療護理[7],延續性治療護理方案包括居家藥物治療和護理、術后肢體康復鍛煉[8]、性生活指導、家庭關系維護等。建立了微信群和QQ群,并進行實名制管理,定期上傳康復知識文章,安排工作人員負責網絡咨詢工作,為出院患者的延續性護理提供信息,促進患者康復[9-10]。目前QQ群和微信群會員已達700余人。多次進社區開展大型義診活動,每年組織新春醫護患聯歡會,通過這些活動關注和隨訪腫瘤幸存者,構建和諧的醫護關系。

2.3.3 腸道患者“陽光之家” 2012年我院腸道外科與康復會聯合成立“陽光之家”,采用同伴協同教育、小組討論分享、康復專題知識講座、操作演示互動和QQ在線咨詢等多種方式對患者提供居家造口護理、如何提升自我形象、按時隨訪等方面的指導[11],幫助腸造口患者提高自我造口接受能力和護理能力[12]。目前“陽光之家”已經擁有了300余名固定成員,成功舉辦了30余次小組活動,參與人次達900余人次,及時解答了造口患者及家屬的疑難問題和心理困惑,減少了出院后的并發癥[13]。為使住院間歇期患者和出院患者能夠獲得更為專業的造口護理服務和便捷的治療渠道,2014年醫院開設了傷口-造口-失禁門診,年門診量2500余例次,其中棘手的放射性皮p、淋巴漏的治愈率達到100%。

2.3.4 腫瘤患者心靈關懷服務模式 2013年醫院康復小組在康復會設立了獨立的心靈關懷門診。門診有完善的工作制度、流程及崗位職責,由17位具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的成員輪流坐診,并開通電話預約系統。成立以來接診3120例患者,通過傾聽、引導等多種專業方式,有效地為患者疏導了不良情緒[14],并定期隨訪跟蹤。2015年6月初醫院成立心靈關懷工作坊,通過特定主題的活動鍛煉成員的情緒控制能力和心理護理實戰技術,旨在關心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促進他們的成長,提高我院醫務人員為患者提供心理護理的水平。

3 基于康復會平臺的延續性護理服務模式的應用

延續性護理服務模式基于四川省癌癥康復會平臺,從2008年開始在我院應用,實施8年以來,患者出院后因對護理結局不滿的投訴由最高9例/年降低至0,患者滿意度由94.1%提高至97.2%,全院平均住院日由22.5 d下降至13.5 d。采用多維度健康教育,編制《腸內營養支持手冊》《癌痛患者口袋書》《腫瘤放化療健康教育視聽材料》《中心靜脈導管維護手冊》等,出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率由72.3%上升至95.2%。QQ、微信等在線答疑2800余條/年。

優化流程,通過設立專門通道,保障患者中心靜脈置管后30 min內收到定位檢查結果,該工作流程保障了置管室平均每天完成80例患者置管的工作量。自主研發腫瘤患者靜脈管理信息系統,為隨訪、并發癥的處理和跟蹤、科研提供良好的平臺。

通過多學科合作模式,醫、護、藥、技、營養多學科互補,相互學習提高了專業知識和技能,成就了個人的專業成長,實現了自我價值的提升。團隊成員自主研發和創新,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7項,包括股靜脈穿刺置管患者使用的拉鏈褲、PICC保護罩、PICC專用防水袖套、腔內心電圖導聯夾等。

篇9

1.2方法

1.2.1初始指標的設計

本課題組由護理管理專家2名、臨床護理人員1名和在讀研究生1名組成。負責文獻回顧,形成訪談提綱,收集與反饋信息,分析和整理資料。①文獻回顧。以“延續性護理(或連續護理)”和“指標”、“質量評價”,“transitionalcare(conti-nuityofcare)”and“indicators”、“qualityindicators”為檢索詞,全面檢索MEDLINE、PubMed、EMbase、WileyOnlineLibrary、Elsevier出版社全文書刊、Springer全文電子期刊、CNKI數字圖書館、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電子期刊等數據庫。根據美國霍普金斯證據等級與質量評價方法[9]評定文獻質量,初步篩選延續性護理服務質量評價的相關指標。②專家訪談。采用立意抽樣法,選擇南京及其周邊地區7所開展延續性護理服務的三級甲等醫院護理專家進行訪談。制定半結構式訪談提綱,內容圍繞延續性護理服務的“結構-過程-結果”展開,了解其對延續性護理服務質量評價指標的意見和建議。結合文獻回顧、專家訪談結果以及課題組成員2輪討論,初步形成指標體系,包括3項一級指標、12項二級指標、49項三級指標。

1.2.2專家函詢

自行設計專家咨詢問卷,內容包括填表說明、專家意見調查表、專家基本信息調查表、專家對調查內容的熟悉程度以及專家選擇指標重要性的判斷依據。問卷通過電子郵件、紙質版親自發放或郵寄的方式發放與回收。在第1輪專家咨詢中,專家對每項指標的重要性進行Likert5級評分,同時各個指標后設有意見修改欄,供專家提出開放性意見。課題組根據第1輪咨詢結果,形成第2輪專家咨詢表,包括對第1輪咨詢結果的反饋(條目采納或未采納的原因),以及修改后的指標。仍要求專家對指標重要性進行評分,同時增加指標權重賦值欄。考慮到延續性護理服務的評價尚不成熟,在構建階段需納入更多的潛在指標[10],因而本研究條目篩選要求為重要性評分>3.5,變異系數(CV)<0.30,同時結合專家文字性建議,對相應條目進行增加、修改或刪除。

2結果

2.1專家參與情況

2.1.1專家的積極性

第1輪函詢發放問卷24份,回收有效問卷23份,有效回收率為95.83%;第2輪函詢發放問卷23份,均有效回收,有效回收率為100%。第1輪函詢提出建設性意見的專家12人,占52.17%;第2輪6人,占26.09%。

2.1.2專家權威程度

專家權威程度通過權威系數Cr反映,等于專家熟悉系數Cs和判斷系數Ca的算術平均值。一般認為Cr≥0.70為可接受信度[8]。本研究第1輪Cr、Ca、Cs分別為0.876、0.923、0.829;第2輪Cr、Ca、Cs分別為0.882、0.942、0.822。

2.1.3專家意見的協調程度協調系數(W)是反映專家對問卷全部指標意見的一致程度[11]。第1輪專家咨詢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的W值分別為0.531、0.376、0.535,第2輪專家咨詢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的W值分別為0.736、0.521、0.627,2輪咨詢的W值檢驗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說明專家對指標重要性評分的一致程度較高。

2.2三級醫院延續性護理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經過2輪函詢,確定三級醫院延續性護理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包括3項一級指標、10項二級指標、41項三級指標,見表1。

3討論

3.1建立延續性護理服務質量評價的背景與意義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進一步加快,高齡、失能、慢性病、空巢老年人群的絕對量和比重都很高,如何滿足健康養老的需求,如何形成長期照護體系,是全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12]。為解決醫療照護資源供需矛盾等難題,延續性護理引起我國學者的重視。為貫徹落實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改革臨床護理模式,提高護理質量,各地廣泛開展了延續性護理的實踐。然而延續性護理服務尚處于起步階段,服務標準、行業規范、監督機制等各個方面還需進一步明確和細化[13]。因此構建一套延續性護理實踐的質量評價體系,對于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促進護理服務項目的順利開展和實施,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義和參考價值。

3.2三級醫院延續性護理服務質量評價體系的特點

“結構-過程-結果”模式指出醫療服務質量由結構質量、過程質量和結果質量構成[5,14]。“結構-過程-結果”三個環節存在邏輯承接關系,基本能夠包含從服務的準備到服務結束的全部環節,各環節界定明確、結構清晰,是一種全方位的評價。護理質量評價僅以結果質量來衡量,缺少對結構質量和過程質量的關注,無法用于護理工作的環節管理,無法保證質量持續改進[15]。因此,本研究聚焦三維度的延續性護理服務質量評價方法,以Delphi法構建涵蓋“結構-過程-結果”的質量評價體系,有助于促進延續性護理服務項目的質量持續改進,促進監督機制的建立與完善。研究結果顯示,2輪咨詢表的有效回收率均大于90%,說明專家對此項研究的關注和配合程度高。同時,本研究選擇的專家涉及管理、教育、臨床、科研多個領域,確保指標體系是由專家從政策規劃、實踐經驗、專業知識、理論基礎4個方面進行綜合判斷而得出的[8]。此外本研究所選取的專家權威系數較高,保證了研究結果具有較高的說服力,對指標體系的預測精度較高。

篇10

LI Xiuxia

篇11

1 我國目前護理現狀

目前醫院的護理著重點仍然在于住院期間護理問題的解決,缺乏對CHF患者的出院后個體化的指導方案,以致于患者出院回家后有疑問無法得到及時幫助,待病情加重到不可忽視的地步才復診,再次住院;我國社區護理體系尚不完善,CHF患者出院后缺乏監督,自控能力大大降低,加上其他各種原因與環境的改變不能完全遵循出院前護士交代的注意事項,自理護理意識不夠,對患者的身心康復與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7-8]。

2 延續性護理

2.1延續性護理的發展現狀 1980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科研組織總結推出延續性護理模式,在隨后的20余年中大力推廣該種護理模式,強調住院與出院護理計劃的一致性與連續性,對患者的居家康復與生活質量做重點關注[9]。

2.2延續性護理的概念及內容

2.2.1美國老年協會將延續性護理定義為:通過制定相關的護理計劃及行動來保證患者在不同健康照護場所及同一健康照護場所受到不同水平的協作性與連續性的照護。通俗來講,即為將院內護理工作延續至患者出院后所到之處,包括由醫院制定的出院計劃。

2.2.2延續性護理的服務內容包括:藥物指導、飲食指導、癥狀管理與識別、居家環境評估并提供相應的和建議、活動指導、康復指導、社會支持、心理指導等,延續性護理的實施不是為出院患者提供直接、長期的護理,而是以提高患者與家屬自我護理能力為目標[10]。

2.3對CHF患者的延續性護理

2.3.1成立延續性護理小組:建立延續護理小組,分別由1名心內科主任醫師、1名心內科護士長與3名心內科主管護師組成。相互協作制定符合實際且具有針對性的護理計劃,由護理人員負責具體操作。

篇12

1.2方法

1.2.1資料收集

研究前征求患兒家屬同意,在取得家屬書面同意后,收集患兒基本資料,并于出院時由醫護人員提問,患兒作答,家屬補充等方式完成健康調查簡表(SF-36)問卷調查,并于干預后6個月通過電話回訪或當面再次讓患兒及其家屬完成量表的填寫。回收問卷時及時檢查問卷存在的漏洞或填寫不合理的地方,及時讓患兒及其家屬補充完整。

1.2.2護理方法

兩組患兒住院期間均按照心臟外科術后護理方法對其進行護理,術后嚴密留意患兒生命體征變化,對患兒做好圍術期抗菌治療,加強患兒術后營養支持,同時做好患者個人衛生工作。插管時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程完成相關操作,術后做好吸痰排痰工作,避免患兒肺部感染。對照組:患兒出院時向其發放健康教育手冊,囑患兒家屬定期帶患兒回院復診。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延續性護理管理,具體如下:出院前對患兒身體狀況、心理狀況、健康行為及環境因素進行充分評估,并于出院后1周進行家庭隨訪,了解患兒家屬對患兒術后護理情況及患兒存在的心理問題,并耐心回答患兒家屬提出的疑問,指導家屬密切留意患兒病情及心理狀況的變化,以便及時對患兒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同時應了解患兒在定期復診、按醫囑服藥、合理飲食、合理運動、合理作息等方面的依從性,提高患兒家屬遵醫行為意識,從而提高患兒術后治療依從性,促進患兒康復。出院后1個月內,每周對患兒進行家庭隨訪1次,以后改為每月隨訪1次。

1.3觀察指標

生存質量:患者生存質量采用SF-36進行評定,該量表8個維度分為生理健康領域(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生理職能)和心理健康領域(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精力)共36個條目,采用累計各維度得分法記錄患者得分,分值越高患者生存狀況越好。依從性:患兒出院后能嚴格遵照醫囑進行服藥、定期治療及合理生活的為依從性良好,未按醫囑完成或中途放棄用藥治療者為依從性不良。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討論

篇13

Application of continuity of postoperative nursing mode after one-day breast surgery HUANG Ding-zhu, FENG Xiu-qun, LIANG Wu-rong. Foshan City Shunde Distric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shan 528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effect of continuity of postoperative nursing mode in one-day breast surgery. Methods A total of 120 one-day breast surger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continuity of nursing.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were made on state anxiety value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postoperativ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postoperative self-care awareness rate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postoperativ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score as (31.07±1.26)points, self-care awareness score as (15.13±2.33)points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as 71.7%, which were all better than (46.28±5.73)points, (10.41±2.26)points and 3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6 incisional pain cases (10.0%), which was less than 15 cases (25.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ontinuity of nursing; One-day breast surgery; Complications

日g手術是指對于符合手術適應證的患者在1個工作日內完成手術并行短暫的觀察和恢復后為其辦理出院, 患者不需要留院過夜。近年隨著麻醉技術及微創手術的開展, 日間手術已被廣泛接受。日間手術不但具有等待時間和住院時間短外, 還能減輕患者經濟負擔[1-3], 但出院后的治療和護理不到位也成為多數患者對日間手術的擔憂。延續性護理服務是住院護理的延伸, 患者出院后乃至于整個康復過程中仍然能獲得醫療護理服務, 有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 從而促進患者康復, 延續護理是開展日間手術新模式的有力保證[4, 5]。本研究將探討延續性護理模式對日間乳腺手術患者術后心理狀況及并發癥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10月收治的120例行日間乳腺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各60例。納入標準:①年齡18~60歲的女性;②經術中冰凍病理結果為乳腺良性腫瘤; ③無伴隨嚴重急慢性疾病;④同意參加該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排除標準:①既往有精神病史或意識、聽力障礙或不能用語言進行交流者;②術中冰凍病理結果為乳腺癌患者;③合并嚴重急慢性疾病患者。對照組年齡18~60歲, 平均年齡(45.24±19.41)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8例, 高中及大專25例, 本科及以上17例。實驗組年齡19~60歲, 平均年齡(48±12.2)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3例, 高中及大專31例, 本科及以上16例。兩組患者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患者出院時由責任護士給予健康指導, 出院后由住院科室接受患者和家屬的電話咨詢。

1. 2. 2 觀察組患者出院時除常規出院指導外, 再予實施延續性護理, 具體如下。

1. 2. 2. 1 成立專業性延續護理小組 選取具備5年工作經驗的責任護士3名、主管護師1名組成延續護理小組, 專科醫生常駐。小組成員具備良好的協調、溝通能力, 重點突出延續護理方案、隨訪方法及與患者的溝通技巧等。小組成員均經統一培訓合格后方能入組開展延續性護理干預。

1. 2. 2. 2 延續性護理實施方法 術后出院4~6 h內第一次電話隨訪;術后第2天上門隨訪, 觀察患者傷口滲血情況、疼痛程度等, 現場予傷口消毒換藥, 并指導飲食、沐浴方法, 進行預防并發癥的健康教育。術后第5天回院復診, 離院較遠的患者無特殊情況可到附近社區醫院復診換藥, 第4~7天由專職護士電話、微信隨訪, 充分了解并記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 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 消除患者心中疑慮, 隨訪持續時間7 d。期間若患者出現傷動性出血、切口周圍紅腫、滲液等異常情況, 即立即聯系專科醫生協同處理。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 3. 1 SAS評分SAS是一種分析患者主觀癥狀的臨床工具, 共有20條項目。于患者出院當天和第5天復診時發放量表并評定患者的焦慮狀態。SAS量表采用4級評分, 分別計1~4分, 將20條項得分相加得出總分, 得分越高表示焦慮越嚴重。

1. 3. 2 術后5天內發生不良反應情況 如術后出血、切口疼痛、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等情況。護士用各種回訪方式獲知并做好詳細記錄, 或患者術后第5天復診時由患者書面填寫不良反應項目。

1. 3. 3 g后自我護理知識知曉率 采用本院自行設計的《乳腺疾病自我護理知曉問卷》進行調查, 患者于術后第5天復診時匿名填寫。此表按3分法評分:完全掌握得3分, 部分掌握得2分, 未掌握得1分, 總分最高21分, 最低7分。得分越高, 表示對疾病自我護理知識掌握越多。

1. 3. 4 滿意度 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表, 內容包括:護理技術、服務流程、服務態度、環境與設備、醫療費用、存在問題及改進項目等項目。復診當天由患者或家屬進行填寫, 按滿意、一般、不滿意3個等級進行評分。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狀態焦慮程度比較 實驗組干預后術后第5天SAS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術后5 d內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術后5 d內, 兩組患者術后出血、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發生情況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發生切口疼痛6例(10.0%)低于對照組的15例(2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3 兩組患者術后自我護理知識知曉評分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術后自我護理知識知曉評分為(15.13±2.33)分高于對照組的(10.41±2.26)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比較 實驗組患者滿意43例, 一般14例, 不滿意3例, 患者滿意度為71.7%;對照組患者滿意18例, 一般32例, 不滿意10例, 患者滿意度為30.0%,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開展術后延續性護理助力日間手術的發展。日間手術由于其能有效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及合理利用醫療資源, 因此近年在臨床上被大力推廣, 但患者與家屬接受程度也影響到日間手術的順利開展。乳腺日間手術一般都是良性腫瘤, 跟以往患者術后需要住院觀察2~3 d相比, 日間手術患者麻醉完全清醒后觀察2~3 h后就可以出院回家休息、康復, 家屬也方便照顧。研究曾就患者當天出院的擔憂進行了問卷調查[6-8], 結論顯示患者對術后觀察與護理不到位、害怕并發癥的發生感到擔憂。要想根本上解決患者的擔憂, 讓患者樂于接受日間手術這種新的治療模式, 開展延續性護理是必要的。從表1可以看出, 沒有得到術后延續性護理的對照組的SAS評分為(46.28±5.73)分高于實驗組為(31.07±1.26)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的發展、止血材料和設備的廣泛應用, 手術時間的縮短, 本研究結果表明, 兩組患者術后出血、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日間乳腺手術是安全可行的。實驗組患者的切口疼痛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實驗組患者術后自我護理知曉評分為(15.13±2.33)分、滿意度為71.7%均優于對照組的(10.41±2.26)分、3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對日間乳腺手術患者應用延續性護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焦慮情緒, 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 提高患者自我護理知識知曉率和提高護理滿意度。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 如由于個人資料不完整、聯系渠道單一、護士參與積極性低等因素會影響隨訪工作的開展。另外, 目前隨訪內容較單一, 需在日后工作中進一步完善延續性護理工作。

參考文獻

[1] 高解春, 楊佳泓, 劉軍, 等.日間手術的內涵及適宜范圍研究. 中國醫院, 2015, 19(4):3-6.

[2] 馬洪升, 余偉萍, 馬慶鑫, 等.日間手術醫療安全和病人感知調查與分析.中國醫院管理, 2013, 33(2):38-39.

[3] 黃定珠, 梁務容, 馮秀群. 日間乳腺手術患者術后延續性護理需求的調查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10):287-289.

[4] 張天嬌.乳腺纖維瘤患者的手術與護理.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 6(18):220-221.

[5] 王芳.臨床護理干預在乳腺纖維瘤手術中的應用.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4(23):151.

[6] 劉F. 日間手術后延續性護理模式在泌尿外科中的應用. 浙江醫學, 2014(10):913-914.

[7] 閆沛, 王宇, 胡雪慧, 等. 日間手術患者護理管理模式應用效果分析. 護士進修雜志, 2016(2):130-133.

[8] 梁明惠, 楊世友, 黃菊芳, 等. 日間手術患兒舒適護理的應用體會. 中國醫藥導報, 2009, 6(23):105-106.

[9] 沈蓉蓉, 嚴矗 毛雅芬. 應用品管圈提高日間手術中心護理質量的實踐. 中國護理管理, 2013, 13(11):58-60.

[10] 袁華娣, 洪萍花, 蔣立群. 日間手術臨床護理記錄單的設計及應用體會. 中國護理管理, 2015, 15(12):1514-1517.

[11] 戴燕, 趙曉燕. 日間手術病房管理護理模式實踐.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10, 10(7):882-884.

[12] 張麗青, 蔣碧媛, 許多, 等. 日間手術患者術后護理需求的調查. 護理雜志, 2015(10):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