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目前面臨的環境問題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與活動的場所,也是人類提供生活與生產所必需的自然資源的供應基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明確指出;“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其中,“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就是環境的科學而又概括的定義。
通過對資料的查閱,我們首先了解了中國環境十大問題主要為:大氣污染問題、水環境污染問題、垃圾處理問題、土地荒漠化和沙災問題、水土流失問題、旱災和水災問題、生物多樣性破壞問題、WTO與環境問題、三峽庫區的環境問題、持久性有機物污染問題。
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看似離我們很遠,其實都是在我們身邊發生的。作為一名環境藝術設計的學生,也許我們不能在在宏觀層面上改變什么,但是我們可以從自己身邊的小事作出自己的努力,通過實際的行動來加以解決。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面臨的較為突出的環境問題主要是垃圾回收利用率低、能源浪費大、空氣污染指數過高等,這些環境問題貼近我們的生活,也便于我們大家共同用實際行動去改善。
就針對垃圾處理這個問題,大量生活垃圾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的分量越來越重,如何進行循環利用就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首先,生活垃圾的分類是很重要且很必要的。對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進行分類,既可便于垃圾的回收利用,也便于垃圾的處理。其次,在垃圾處理過程中,廢物利用尤其值得我們關注。作為未來盼設計師,我們更應該注重如何變廢為寶,對于廢舊物品的循環利用,不僅可以節約生產成本,還可以根據廢物的特點,經過轉化處理和修整,甚至還能營造出不同的質感和風格。
篇2
一、環境保護教育必要性分析
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相當嚴重。我國每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4%,其中生態破壞約占65%,而且在逐年增加。由此可見,我國經濟高速增長造成的生態環境代價巨大。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面臨比世界其他國家更為嚴峻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形勢。環境狀況惡化,嚴重影響著黨和政府發展經濟的宏觀決策,也影響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經成為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制約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發展模式總體上仍然承襲了原來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對環境的方針策略依然是“環境讓步于經濟”。因此,雖然國家在保護環境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依然無法遏制住環境持續惡化的勢頭。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根本問題是人們對環境保護缺乏意識,歸納起來就是國民、尤其是高層人才還缺乏環境意識。高校畢業生大多會成為不同層次的決策者、管理者和執行者。在校期間,對所有學生進行環境教育,使其了解環境保護知識,形成較強的環境保護意識,今后就可以在本職工作中重視環境問題,最大限度地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現象出現。目前高等院校環境專業學生已經接受過系統的環境保護知識教育,而非環境專業學生的環保知識較為薄弱,因此對非環境專業大學生開展環境保護教育是則非常必要的。
二、環境保護教育目的
環境專業的大學生畢業后會有很大一部分人從事著非本專業的工作,那么非環境專業的大學生從事環境專業的工作比例就更小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對非環境專業大學生的環境教育目的,即讓非環境專業大學生了解環境保護的基本知識,培養環境保護的意識,其中培養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更為重要。以此作為教育指導思想,在教育實踐中有所側重,不必深究環境保護技術的細節問題,而讓學生在將來的工作中具有愛護環境意識就達到了教育目的。
三、環境保護教育內容
本校選用的教材為劉天齊主編的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環境保護》第二版。該教材難易適當,內容豐富,作為非環境專業學生的環境教育教材非常適宜,在此教材中再選取適當內容可以使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本人的教育實踐,發現選取以下內容可以有效達到環境教育目的。
1.主要環境問題
目前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有許多,主要有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光化學煙霧、水污染、重金屬污染、有機污染物等。
臭氧層破壞是當前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之一,臭氧層破壞的后果將使紫外線等短波輻射增強,會導致皮膚癌患者增加,同時對自然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影響。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臭氧層破壞就開始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自1976年起陸續召開了各種國際會議,通過了一系列保護臭氧層的決議。尤其在1985年發現了在南極周圍臭氧層明顯變薄,即所謂的“南極臭氧洞”問題之后,國際上保護臭氧層的呼聲更加高漲。
1940年,在美國洛彬磯首次出現了光化學煙霧,此后,在世界各地不斷出現,如日本的東京、大阪、英國倫敦以及德國、澳大利亞的大城市。
1953年在日本熊本縣水俁灣附近的漁村,發現一種中樞神經性疾患的公害病,稱為水俁病。在1968年日本政府確認水俁病是由水俁灣附近的化工三在生產乙醛時排放的汞和甲基汞廢水造成的。這是世界歷史上首次出現的重金屬污染重大事件。
以上列舉的環境問題是人類當前面臨的一部分環境問題。此部分內容可使學生認識到這些環境問題對人類的影響是全球性的,正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自己也身處其中,不能幸免,為了自己乃至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自己的點滴努力和積極參與。
2.環境與健康
人體和環境都是由物質組成的,人體血液中60多種元素的平均含量與地殼中化學元素的平均含量非常接近。這種化學元素高度統一的現象表明人體與環境也是統一的,即人體與環境之間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環境如果遭受污染,會致使環境中某些化學元素或物質增多。這些元素再通過食物鏈在人體中富集,破壞了人體內原有的平衡,其中某些元素還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等所謂的“三致作用”,從而引起疾病,甚至貽害子孫后代,極大地損害了人體健康。這方面活生生的例子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水俁病外,還有“大脖子病”、氟骨病、克山病等。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休戚相關,而健康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頭等大事,這部分內容自然會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
3.環境管理
環境管理包括環境質量評價、標準、監測、環境保護法、環境經濟等。環境問題的解決主要在于管理,只有加強環境管理,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時間等要素,多快好省地解決環境問題。同時運作良好的環境管理,還可以積極有效地預防和減少環境問題的發生。這部分內容可以使學生認識到運作良好的環境管理可以積極預防環境問題的發生,促進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四、環境保護教育方式
對非環境類專業大學生有效開展環保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讓環保教育受到學校、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因此,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將環保教育正式列入學生必修課程或選修課程計劃。這樣做既能引起學生的重視,又能使學生受到較為系統的環境保護基礎教育。桂林理工大學根據國家教育部的要求,已經連續多年將《環境保護概論》列為全校公共選修課程,并且特別提高該課程的學分(比一般的公選課學分要高),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在校園網絡上還開設環保BBS、環保聊天室等現代化設施,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獲得了非常好的環境保護教育效果。總的來說,教育方式分為以下兩種。
1.室內教學
教師現身說法,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將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有環境意義的典型實例描述出來,引起學生的共鳴,提高教學效果。通過對其問題的分析,總結出其中所包含的環境規律,使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理解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能加深學生的記憶效果。如講述水污染的治理原理時,可以從學生所實際看到的地表水污染現象出發,引導講述。每個學生都可能有這樣的感覺,即水體受到污染時,會發黑、發臭、起泡沫、表面長有不少浮萍。這樣就可以講述水體受污染的原因,如有機污染物的過多排放、表面活性劑物質如含磷洗衣粉的使用等。這些物質的厭氧發酵,使水體缺氧、發黑、發臭、起泡,含磷洗衣粉的使用使水體發生富營養化產生浮萍。接著引導南方學生回憶家鄉的魚塘多數會有曝氣裝置,啟發學生認識這些裝置的作用,于是就可以講述水體受污染后微生物處理污染物過程的原理,加深學生的印象。學生通過這些感性和理性認識,可以認識到如何保護水體免受污染,水體污染后如何治理,從而從自身做起,節約用水,不用含磷洗衣粉,認識到自己所做的點滴小事實際上都在為愛護自身處的環境作貢獻。
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遵從從形象、具體到抽象、理性的過程,非環境專業大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同樣也遵循這樣一個過程,所以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生動形象的PPT來展示環境問題,使學生產生興趣,樂意接受。比如,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之一――溫室效應。桂林地處亞熱帶地區,有機會感受夏天的炎熱和冬天的溫暖的學生很多,他們可能感受不到溫室效應的影響,而通過PPT則可以讓學生了解溫室效應的產生過程。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可以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了解全球平均氣溫的變化情況,使學生了解到正是由于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了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使學生認識到應該響應中央節能減排的號召,與全世界人民一起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減緩溫室效應的加劇,避免引起全球性氣候變化造成的災難性后果,樹立起厲行節能意識。
2.課外實踐活動
按照教育規律,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課堂上僅僅講授一些理論知識,很難激發所有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論與實際脫節正是國內環保行業總體技術含量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需注重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實踐教學正是圍繞教學活動目的而開展的、學生親身體驗的學習活動,它不僅是理論教學的驗證、補充與延伸,更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和人才培養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一方面,大學生對學校外面的世界充滿著好奇與憧憬,對學校組織的各種校外實踐活動總是積極參與。因此,高等院校更應該利用這種積極性,引導大學生,使他們積極參與到學校組織的各種生態環境保護活動中去,在實踐活動中增加見識、開闊視野、培養自身的環境意識。同時,非環境專業大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在本地區了解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情況以及環境保護進展狀況,并寫出調查報告,學校進而對優秀的調查報告進行獎勵。由于桂林理工大學BBS上開設有環境分論壇,非環境專業大學生積極與環境專業大學生一起,面向全校師生甚至面向社會積極開展各種宣傳活動,宣傳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及法律法規,提高全民的環境道德素質。所有這些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不但增強了非環境專業學生自身環境意識,也有利于提高社會人員的環境意識。
五、結束語
大學生是明天建設國家的生力軍,而非環境專業大學生占了大學生總數的絕大多數。因此,在當前我國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形勢下,在非環境專業大學生頭腦中樹立起牢固的環境保護意識,對提高我國的環境質量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筆者以非環境專業大學生的環境保護教育實踐中的切身體會和點滴思考,和同行交流,以期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戴樹桂.環境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篇3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在注重經濟效益,往往會忽視環境保護,帶來了諸如大氣污染,水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環境問題,環境問題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名生物教師,在生物課堂教育教學中如何滲透環境教育,讓學生了解環境的現狀,懂得主動關心和保護環境,逐步形成環保意識,樹立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識,打造和諧的課堂。
1.通過環境實例,讓學生了解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情況和我國目前面臨的環境問題,讓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人類依靠大自然的賜予生存,而人的生存卻對大自然產生了嚴重的危害,人的衣、食、住、行莫不產生污染。人類的過度放牧,過度砍伐森林,掠奪式的開采自然資源,隨意捕殺野生動物,不適當的引入外來物種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等等,都使生態環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壞。如: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流域,就是因為森林植被受到人為的破壞,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地沙漠化,最終導致河道淤塞,河水泛濫,甚至成為不毛之地。土地沙漠化向人們敲響了警鐘:必須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重視保護環境。課堂上將這些現實與所學知識結合起來,滲透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深切體會到自然界中的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從而培養學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識,讓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2.通過主題教學,引導學生逐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識,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構建"人與生物圈"的課程新體系。新課程生物教材的十大主題中,"生物與環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和"生物的多樣性"等幾個主題都是體現"人與生物圈"主線的主題,自然也是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最為容易入手的教材。比如,通過"生物與環境"主題的教學,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特別是人作為一種最高等的生物對整個地球環境的影響方面考慮,讓學生分小組展開討論,關注環境與人類的關系,讓學生學會重新審視和調整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人類的生存和幸福依賴于環境中的方方面面。在教學中,通過學生親身經歷的事例,對于加強環保教育是再好不過的教材了。例如,我國西南地區發生嚴重旱災,多數地區災情嚴重,可是有的地區損失卻不大,其原因就是:居住在那里的人們特別注重栽種樹木、保護樹木,林木具有的涵水作用,在干旱的時候保證了土壤水分,淙淙的溪流讓人驚嘆。這樣的實例,自然而然地就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教育,也讓學生明白了自己所生存的環境需要人類來加以保護,才能維持人與生物圈的和諧發展。
3.通過課堂教學,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中學生物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該認真鉆研和分析新課標及教材內容,找出課程教學內容與環境教育內容的結合點,進而在生物課堂講課過程中,進行適當的環境保護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的講授,通過環境教育把和諧發展思想滲透到生物教學中。充分滲透環境教育,設計合理的教學設計。如在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節,展示了幾幅《人與自然》雜志刊登的販賣野生動物情景的照片,許多學生的驚異、憤怒之情溢于言表。然后我說道:"野生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在我們身邊就有這么多殘害動物、虐殺動物的行為;人們只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為了眼前的一點經濟利益,就不顧后果肆意捕殺野生動物,也許這些行為的后果不會很快顯現出來.但對生態平衡造成的破壞卻可能是無法彌補的!同學們,如果野生動物全都從地球上消失了,只剩下我們人類,我們豈不是太孤單了!"在我說這些話時,所有的學生都在認真地聽,這些發生在身邊的事情真地震動了他們.真正使他們開始思考一些問題。
4.通過第二課堂活動,滲透環境教育,引導學生將環保意識落實到具體行動中,爭做環保小衛士
4.1 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宣傳活動。生物教師應充分利用環保日(如植樹節、世界水日、世界環境日、保護臭氧層日等)的宣傳或其他環保宣傳教育活動的機會,組織學生參與社區環保義務宣傳活動和義務勞動,或是組織學生進行有關環保的知識講座、演講比賽、征文比賽、問卷調查或排演環保節目等課外活動。通過以上途徑,可以增長學生的環保知識,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學生對和諧發展思想認識。
4.2 加強實踐教學的開展。生物學知識與社會實踐活動密切相連,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利用實踐知識,積極的引用和拓展,使教學過程順應認知規律。同時,注重實踐經驗,創設實踐條件,讓學生真正在"做中學"。在"調查當地生態環境狀況"一節,通過課前咨詢、調查、收集資料,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引導學生擬定計劃,進行實地調查,認識環境問題,通過討論、分析,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提出有效的環保建議,為環保工作貢獻自身的力量。同時'建立社會實踐活動小組,深入社區,到達野外,植樹,建鳥巢,改善環境,從小做起,從自己做起,從而有效的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4.3 正確引導學生的課外閱讀。現在的中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烈,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閱讀一些環境保護方面的科普讀物,幫助他們認識傳統發展觀及其帶來的環境問題,了解全球目前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及其成因和危害,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產生及內涵等等。引導學生把課外閱讀中學到的環保知識與課堂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聯系起來,用于解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環境問題。
參考文獻
篇4
就中學教育而言,在滲透資源教育的各個學科中,地理與資源環境教育的關系是最為密切的,其研究的對象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地理環境,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協調人地關系,尋求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涉及資源的利用與保護;而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問題,也是地理學最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課本第一節《中東》就涉及兩大資源問題:其一,中東目前石油儲量占全球65.4%,是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其二,與豐富的石油資源形成鮮明的對比,中東的水資源卻很少,匱乏的水資源對中東各國的生產以及人們的生活影響很大。所以,有關水資源的分配和爭奪又成為中東地區的又一個焦點。
地理學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中學地理教育是對學生進行資源問題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資源問題教育,引導學生關注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使其對人類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產生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資源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培養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高尚情操,是現代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務之一。
二、地理教學中資源問題教育的內容
中學地理教材中涉及資源問題教育的內容非常豐富,也涉及資源問題的很多方面。這些內容不僅為地理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也指明了教育教學的方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靈活運用這些內容,對學生重點進行以下兩方面的教育。
第一,對資源的認知教育。對資源的認知教育貫穿整個地理教學過程,教師通過講解資源賦存的現狀、資源的開發利用、資源的短缺等問題,使學生對“目前世界和中國的資源狀況、資源浪費與短缺同時并存”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另外,在地理教學活動中,通過引導學生關注一些日常社會經濟現象,如油價的上升,使學生切身體會社會經濟發展中面臨的資源問題,對中國的資源供給形勢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第二,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新課程背景下,地理教學要使學生通過地理課的學習,樹立起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正確觀念的樹立不僅來自學生充分的體驗和學習實踐活動,而且也來自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對教材相關內容的發掘和引伸。如“中國的自然資源”一章的教學過程,不僅要告訴學生中國自然資源的賦存狀況,更要通過與世界各國的對比,通過對目前資源利用過程中存在的資源破壞和浪費,以及中國目前面臨的資源短缺現象的關注,引導學生重視之,進而對人類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產生憂患意識;以教師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來引導學生保護資源,增強節約意識。
三、地理教學中開展資源問題教育的途徑
根據地理課的特點,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對資源問題開展教育,要把課內的教學內容和課外的教育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以課堂教學為主,以課外教學實踐為輔,形成彼此互動的局面。
1.課堂教育
地理課堂是對學生進行資源教育的主陣地,學生的資源意識是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課堂教學的核心在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課本的內容,講授有關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資源教育的內容,特別注重挖掘教材中“隱性”的有關資源教育的因素。這樣,不僅可以使課堂教學內容變得豐富起來,而且通過上課時的一些典型事例分析,增強學生對資源問題的認識深度,可做到課堂知識教學和資源節約與合理利用意識培養的有機統一。另外,還可從日常作業、小論文寫作、繪制地理圖表、書面測試等方面檢驗和強化學生的資源意識,以使其形成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2.課外教育
課外方面,我們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以下資源教育途徑。
第一,開展資源問題的專題講座和討論會。開展形式多樣的講座和討論會,可以讓學生在快樂中享受資源教育。如在初中教學中講到《中國的自然資源》一章時,我們請相關專家來做“鄭州市城市的擴展和土地供需矛盾”、“黃河水資源的時空變化及其斷流的原因分析”、“中國的石油儲量和能源安全”等相關報告會。通過這些講座,不斷使學生對中國所面臨的資源短缺問題有了更深的認識,增強了學生的節約意識。
篇5
通過本次集中走訪活動,鎮領導實地調研了鎮內企業的發展現狀,詳細聽取了企業對當前面臨主要困難和問題的反映,從而為下一步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扶持、幫助企業發展工作收集了第一手資料。總的來說,本次走訪企業活動基本取得了一定成效:
1、基本了解企業經營狀況
2、了解企業當前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
通過走訪情況的分析,我們共梳理出當前企業遇到的一些帶有共性的困難。一是資金問題,較多企業反映當前資金回籠難、周轉資金缺口大,融資困難已成為阻礙企業發展的首要問題,如鋮銘五金(建設廠房),望建設達產保證金早日退回。二是自來水問題,自強化工、信爍機電等企業希望能盡快將自來水接入企業,方便生產生活。三是環境問題,部分企業反映周邊環境不好,對企業的形象和對外合作造成了不利影響。四是人才問題,因環境等因素的制約,企業吸引,留住技術和高層次人才存在一定難度,如自強化工目前存在管理人員不足,門業引進高級技術人才方面還不夠。五是競爭大,與其他地方的同類企業價格戰,原材料漲價,成本提高,然而價格很難提高,導致效益低。六是土地問題。土地是制約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象星星泡沫、尊一裝飾都想在本鎮購買一塊土地用以更好的發展。另外部分企業還存在庫存多,廢品多,外銷難,有延單情況,訂單減少的情況,不利于企業經濟發展。九龍玻璃表示今年市場不景氣,股東提出退股要求,對企業影響較大,一些門業企業缺少營業執照及檢測報告等,希望政府能盡快解決。
3、發現企業目前存在的問題
4、可能上規模的企業
篇6
(三)品牌形象不鮮明品牌形象。品牌個性都是相對的,社會公益組織的品牌形象雖不用于商業推廣,重視的是其社會價值,在國內眾多公益組織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公益組織品牌形象并不多見,國內公益機構組織在創立之初大多只重視機構的理念性建設,忽視了品牌形象整體設計。導致一些新成立的社會公益組織在發展之初就被人們遺忘,所以應當把社會公益組織的品牌形象與商業性質的品牌形象放在同一水平線上,社會公益組織的品牌形象的樹立關系著社會公益組織機構發展的穩定性和長久性。
二、社會公益組織應有的品牌突圍之路
(一)根據公益組織機構性質進行品牌形象的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是社會公益組織在社會活動中發起宣傳的有力武器,能深深地吸引社會公眾。品牌形象的無形內容主要指品牌的獨特魅力,在這里品牌形象的無形內容主要反映了人們的情感,顯示了人們的想法、心理等個性化要求。與此同時,品牌形象的選用,得符合公益機構組織的性質,讓受眾人群一看到品牌形象元素,便能估測出該機構的社會職能屬性,以便于公眾選擇。鮮明的社會公益組織機構的品牌形象能讓機構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從而助推社會公益組織發揮其社會效應。
篇7
一、走向生態文明的必然性和意義
首先,建設生態文明與全球嚴重的環境問題密切相關。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 ,由于沒有充分注意選擇科學合理的發展模式 ,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經營方式 ,忽視了生態效益 ,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問題 ,嚴重影響了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我國目前面臨的生態環境嚴重惡化:首先是水體污染嚴重。目前我國每年廢水排放總量為 400 多億噸 ,大大超過了環境容量 ,導致全國約有 50 %的地區淺層地下水受到污染 ,約有一半城市市區地下水污染比較嚴重 ,還有 3.6 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其次是大氣污染嚴重。在實行環境統計的 300 個城市中 ,70 %處于或超過大氣環境質量三級標準。再次是水土流失嚴重。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超過 20 億畝 ,約占國土總面積的 1/ 6 ,涉及近千個縣。此外 ,還有荒漠化和沙漠化威脅 ,海洋生態惡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與日俱增。因此 ,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在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等經濟目標的同時 ,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 ,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努力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其次 ,建設生態文明 ,凸顯我黨推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執政理念的變化。黨的十七大提出生態文明是人本主義的溫情宣言。生態文明的主旨是“綠色價值觀”,并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一是把國民經濟存在的問題與環境保護聯系起來,在分析前進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時指出,“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太大”, 一些地方單純追求GDP 的畸形發展觀 ,是各級官員扭曲的政績觀 ,是以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為代價的粗放增長方式實踐證明 ,單純追求 GDP增長指標是片面的 ,它沒有估量經濟增長過程中的環境損失和資源消耗成本;而且以污染環境和過度消耗自然資源為代價的增長沒有前途 ,GDP 的增長也難以為繼 ,最終制約人與社會的發展。;二是把環境保護作為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抓手,在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時強調,要“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三是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五大要求之一,明確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把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保護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 ,才是人與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再次 ,建設生態文明 ,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社會公平問題。要想擺脫生態環境危機 ,就必須超越傳統工業文明的邏輯 ,用生態理性取代經濟理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是一個經濟效率、社會公正、生態和諧三者相統一的新型社會。近些年來 ,在環境、資源方面存在大量不公正現象 ,如城市向農村無償傾倒垃圾 ,河流上游企業向下游大量排污 ,沿海工業發達地區廉價使用西部生態脆弱地區的資源 ,等等。由環境惡化引發的種種問題 ,特別是日益增多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 ,成為制約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影響社會和諧安定的重要因素。因此 ,緩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突出矛盾 ,解決地區、企業、個人等內部之間的不和諧 ,重建生態環境、資源利用方面的公正秩序 ,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
二、如何建設生態文明,走綠色發展之路
首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首要問題是提高人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道德素質。長期以來,我們對于經濟落后的憂患意識較重,但對于環境保護落后、生態建設落后的憂患不夠,對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內在關系和結構性矛盾認識不足,導致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受到威脅。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把生態文明擺在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位置和高度,將生態文明的理念滲透到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積極推進綠色消費,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篇8
進入二十世紀,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被大量開采使用,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時,也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環境污染、大氣破壞、能源臨近枯竭等等。為了改變這一情況,適應社會發展趨勢,各行各業都在進行改革、創新,這一創新表現在汽車行業,則表現為電動汽車的開發與使用。我國自八五計劃開始,在研究電動汽車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且取得了眾多的優秀成果。但由于技術及生產成本的限制,這些研究成果還未進行產業化的生產。而隨著石油危機及使用化學燃料所產生的的環境問題的日益加劇,各國開始認識到轉換能源,節能減排成為汽車發展的首要方向,而如何發展汽車技術,達到節能減排這一目的則成為汽車發展的難題。
1 電動汽車技術發展概況
電動機車早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就已誕生,電動汽車比內燃機早了半個多世紀。然而內燃機卻后來居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代步工具,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早期的電動汽車與內燃機汽車相比,汽車機能非常差,設置簡單,動力小,造成其沒有什么實用價值,而且,十九世紀,正值石油開采初期,能源豐富,人們對石油的需求量較大,從而人們對節約能源與環境保護這一問題的認識不高,電動汽車的研究和發展一直處于較低的狀態。
而到目前,依據社會發展狀況,能源短缺,甚至面臨枯竭的危險狀況,電動汽車的發展找到了一絲生機。而且隨著人們對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認識不斷提高,電動汽車發展的前景異常廣闊。各國高度重視電動汽車的研發,加大對電動汽車研究的投入,力求掌握核心技術,走在能源節約的前沿,降低生產成本,搶占社會發展先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面對嚴峻的環境問題及能源不足的情況,我國在電動汽車研發方面加大了投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許多專利技術獲得認證,一系列電動汽車樣品得以研制成形。特別是在電池、電機及電控等領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后備技術的發展為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但我國的電動汽車技術在取得發展的同事也面臨著許多的問題,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動力問題。根據不同的動力設備有不同的電動汽車機型,到目前為止大概有三種機型,全電力制動汽車、多種動力混合型汽車、燃料電池動力汽車。全電動力是指使用蓄電池,完全依靠電力進行驅動的汽車,這類電動汽車存在的缺點為,電池使用壽命短,充電時間長,行駛動力不足;多動力混合機型汽車是指汽車動力系統包含兩個及以上的動力系統對汽車進行驅動,這種電動汽車相比于全電力驅動而言,電池使用壽命較長,使用范圍較廣,使用電池的同時使用燃料,節約了能源,減少了尾氣的排放,也使汽車的驅動力有較大的提升,是目前市場上使用較為普遍的一種動力設備;燃料電池動力汽車相比于前面兩種而言是效率最高的一種汽車機型,它能將燃料高效率化,而且做到了清潔的效果,但其不足之處為這種設備的要求太高,成本大,要實現產業化還需一定的時間。
2 目前我國的電動汽車技術
電動汽車技術作為新時代快速涌起的一項新型技術,它是一種集合了多種技術形式的技術,既包括現代技術也包含了傳統的汽車制造技術。其中有現代電子計算機技術、機械制造技術、新型動力設備技術等。電動汽車行業作為一相適應社會發展狀況的產業,其目的是非常明確的,力求做到產業化、智能化。
對于電池技術,一直是電動汽車的瓶頸問題,如何降低電池成本,提高電池使用效率的電動汽車發展的一大核心。就目前電池技術發展的狀況來看,電動汽車市場使用的主要有鉛酸電池、鎳氫電池、鋰離子電池三種,在比能量上,鋰離子電池的數值最高,車上循環壽命鎳氫電池的次數較多,市場價格上,鎳氫電池和鋰離子電池的價格明顯高于鉛酸電池,在動力方面,鋰離子電池也明顯要由于前面兩種,而且其安全性也有明顯提高,綜合以上幾種因素,汽車電池應采用鋰離子電池作為其動力部件。而目前最為清潔的燃料電池引起投入成本高,制造技術不完善,還無法進行大規模的生產。
有了電池,還需要有驅動設備,汽車驅動機控制著汽車的整個驅動系統。汽車驅動系統要做到轉速大,范圍控制大。目前使用的電機有直流有刷、永磁無刷、交流感應、開關磁阻幾種類型。在效率上永磁無刷和交流感應兩種的效率較高,在轉速上,交流感應和開關轉速的較高,而且單位輸出功率的成本也較低,其堅固可靠性也較好,雖然這兩種的控制器價格相對而言較高,但從整體及汽車實用價值、電池使用效率及壽命考慮,選用永磁無刷驅動器是較好的。
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研發技術的發展讓電動汽車的產業化、市場化逐漸成為可能。而且隨著能源缺乏的問題的加劇,環境的污染,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日益受到重視,但在電池的充電效率及使用壽命方面還需加大研發力度。減少充電時間,提高使用效率,同時,對于我國而言,我國地形類型多樣,既有平原丘陵,又有山地、高原等多種地形,為了適應多種不同的地形類型,還需加大汽車動力設備的研發力度,提高汽車動力,提高適用范圍,實現汽車使用類型的轉型,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3 結語
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趨勢之下,電動汽車具有巨大的發展前景,加大對電動汽車的研發力度,逐步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參考文獻:
篇9
1 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主要是指由于人工破壞或自然條件的變化,導致某個地區的原有地形地貌或自然環境被破壞,土地的養分、附屬植被、水分與土壤逐漸減少或流失,從而導致土地貧瘠、沙化,農作物產量降低,甚至誘發諸如沙塵暴等自然災害,從而對人類的基本生存環境形成重大影響。
在當今社會,水土流失問題越來越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出于對未來人類生存環境的責任與考慮,世界各國紛紛投入力量對水土流失問題進行了大量分析與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創造出計算水土流失數值的多種理論與方式方法。本文謹主要就坡面降雨對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影響進行了數學建模與計算分析,以期對治理水土流失提供有用的依據與參考。
2 坡面降雨侵蝕水土流失數學模型的建立
2.1 坡面降雨水土流失數學模型的分析理論
坡面降雨侵蝕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最主要情形之一。其侵蝕土壤的過程主要如下:當降雨產生后,拋開雨水落地前被蒸發或被植被攔截、吸收的部分,在落到地面后會形成坡面水流及地下滲透水流,對土壤形成侵蝕。當水流與土壤之間產生相互作用后,土壤會脫離原先位置,隨著水流產生流動,從而形成水土流失。
在研究、分析坡面降雨侵蝕土壤的過程中應當充分注意,其變化系統中會涉及質量、動量計算及能量守恒定律。本文在建立其水土流失數學模型時,采用了水、土分開計算的分析方法,分別建立了水流與土壤流失方程。在其分析過程中,先暫時忽略了土壤對水流的反作用,而是根據質量守恒定律,通過建立水流方程式,來計算水流在坡面流動的體積、時間,從而分析出坡面降雨的水流量,再根據所計算出的水流量來推算坡面土壤的產沙量。[1]
2.2 建立坡面降雨水土流失數學模型的方程式
首先在坡面建立坐標,取微元體,在此基礎上,可以建立坡面降雨情形下產生水土流失的數學模型。
(1)降雨量方程式。設水流方向坐標為x,水深高度為h,水流量為q,降雨強度與滲入率之間差額的剩余降雨量為r,根據水流體積無法壓縮的特性,則可以建立方程式:
3 模型數值計算
考慮到在坡面降雨的實際過程中,水流的流速普遍較大,因此在此模型的數值推算中,采用了迎風顯式差分格式來離散方程。
設坡面糙率為N,坡面坡度為θ,降雨水深為h,水流單位寬度流量為q,含沙量(kg/m3)為c,時段為ΔT,步長為ΔX,剩余降雨強度為R,此外假設水深、流量、含沙量等邊界條件與初始條件均為零,則可以得出如下模型數值計算結果:
4 結語
水土流失是我國當前自然環境所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也是一項世界性的重要課題。因此對水土流失問題的研究、分析,對于解決環境問題、改善人類基本生存環境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前人積累的實驗數據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統計、編程與分析計算,在此過程中所建立的數學模型能夠適用于多種地形地貌、植被覆蓋狀態等等。對于水土流失問題的研究成果,能夠比較深入地反映、推算出坡面降雨過程中所帶來土壤侵蝕與水土養分流失的狀況。此研究成果可以拓展到多個相關領域,能夠為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提供比較實際的參考與依據。
參考文獻:
[1]張若男,鄭永平.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與區域綜合開發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3(4).
篇10
綱要第六篇——“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第二十四章“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中提出:“以解決飲用水不安全和空氣、土壤污染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強綜合治理,明顯改善環境質量。”這對我國在高速發展經濟時,環境的治理提出明確的要求,也在各企業在發展的同時容易忘記最根本的環境問題方面做出了有關規定,是堅定不移的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具體體現。縱觀各國,都將環境問題作為今后的重點問題,十二五規劃中關于環境的建議,是順應國際趨勢的體現。
開國初期,為了使經濟快速發展,使我國擺脫落后的農業大國形象,我國開始了工業化道路。直到現在,我國仍處于迅速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強度日趨加大,污染物排放量不斷增加。同時,由于我國技術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后,更加重了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程度。我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是我國現在目前面臨的嚴峻形勢。制定一定的環境治理政策是迫切需要的。現在,我國尚能靠著豐富資源來發展經濟,如若不解決環境問題,繼續污染環境、浪費資源,以后可能就沒有使經濟繼續高速發展的資本了。所以,環境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中國經濟發展的主體是工業,但由于技術和管理水平的相對落后,致使在生產過程當中產生大量污染水源的污水、導致嚴重污染空氣的氣體、煙塵等,使居民健康受到極大威脅。“十二五”規劃提出“加強造紙、印染、化工、制革、規模化畜禽養殖等行業污染治理,繼續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建立健全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控制區域復合型大氣污染。”但未明確指出各工廠排放量及具體應對措施,說明在這方面的措施還不夠。因此,政府需要對工廠的污染物排量作出具體的規定及懲罰措施,從根本上減少工廠污染物的排放。其次,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速度加快,居民的生活污染也成為了環境污染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十二五規劃中提到的“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理念”,正是從人民方面入手,提高人民環保意識,倡導大家從自己做起,對于治理環境有很大積極意義。個人的環保意識增強,企業的環保意識才能增強,從而達到治本的效果。其中,“十二五”規劃中,還重點強調了對于重金屬的治理方案。“加強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以湘江流域為重點,開展重金屬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重金屬污染不但對環境的傷害巨大,而且對人民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影響了人民的身體健康。最近幾年,我國各地多次出現血鉛超標、鉛中毒等事件。所以,這次十二五規劃對于治理重金屬污染的重視是非常必要的,所能較好的實施,可以為人民的健康又帶來新的喜訊。
十二五規劃,在環境治理方面,出臺了多條政策與法規。“嚴格落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強化總量控制指標考核,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建立環保社會監督機制。”目前,很多企業雖然違法排放,但所繳納的罰金卻僅僅是他們所賺的錢的很小一部分,因此他們并不重視懲罰,仍然視若無睹地繼續排放污染物。所以,對于違法的企業應嚴肅處理,加大懲罰力度,以糾正這些不正之風。執法部門更應加大監管力度,盡量避免漏網之魚。
“十二五”規劃中還提到加大污染處理技術的投資,意在通過科學技術緩解污染問題的燃眉之急。在制定法規規范企業、居民的行為同時,發展處理污染的技術,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雙管齊下,相信按此規劃,環境問題可以慢慢改善。“十二五”期間,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將達到3.1 億,環保裝備產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0%,2015 年將達到5 000 億元,從數據中可以看出政府對環保技術發展的重視程度。企業也應響應政府的號召,積極發展環保技術,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最后,對于治理環境問題,我有以下建議:作為主導者的政府,應運用經濟手段引導可持續消費,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相關部門對各個企業,應當視其企業性質,明確規定其污水、污染氣體的排放量,一旦超過排量,應嚴肅處理。其次,加大在治理環境污染上的投資,發展科學技術,引進科學技術設備處理各種污染物,發展環保產業。有人認為,嚴厲的措施會適得其反,應該以教育為主。但就當前形勢來看,環境問題已經相當嚴峻,教育的速度過于緩慢,所以對于破壞環境的行為,應該嚴厲懲處,否則會形成一種不正之風。當然,教育宣傳力度也應該加大,讓更多的人明白環境治理的重要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的問題。人民群眾也可以多加留意舉報破壞環境的行為,借用媒體的力量,解決污染問題。
參考文獻
篇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7)03-0106-06
環境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衡量環境發展的狀態與趨勢,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轉換成可操作的管理模式是目前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難點[1]。
中國不同地區自然和人文環境都存在著較大的區域差異,加上自1978年以來我國實行的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從而形成了中國不同地區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我國以往關于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對單一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和評價研究較多[2,3],但是對不同發展水平地區的環境可持續性狀態與趨勢的比較研究相對較少[4]。科學發展觀要求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因此,探討我國不同發展階段地區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狀態與趨勢,研究環境問題實質及其形成原因,采取相應的環境發展政策,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1 案例區的選擇
根據我國不同地區自然和人文環境條件的差異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梯度性,確定能代表不同發展程度的典型區域。上海是我國東部地區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轄18區1縣,人口密度、經濟密度以及人均GDP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6倍、82.6倍和4.5倍。產業結構和城市化水平較高:第一產業在GDP中的比重不足2%,第三產業比重超過50%,城市化水平88.3%。根據世界銀行劃分的標準,上海已經步入了上中等發達地區的平均水平[5]。1997年起上海作為全國地方實施《21世紀議程》的試點單位之一,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上海行動計劃”,7年來,上海在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應用與實踐方面已經有了良好的工作基礎。因此,選擇上海市作為發達地區典型代表。德州市位于山東省西北部的黃河沖積平原,轄11個縣(市、區),人均GDP略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產業結構以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第二產業為主,因此,選擇德州作為中等發達地區的代表。固原市位于中國西北地區黃土高原腹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南部,轄四縣一區,回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2.5%,人口密度、經濟密度和人均GDP分別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2、 1/7和1/4,產業結構層次較低,第一產業比重高達30%,因此,選擇固原作為欠發達地區的代表。
根據人均GDP對全國不同發展水平地區進行分類,上海代表人均GDP高于15 000元的發達地區,所代表的發展水平地區面積占全國的6%,人口占全國的20%;德州代表人均年GDP處于7 000~15 000元之間的中等發達程度地區,面積占全國的67%,人口占40%;固原代表人均GDP低于7 000元的欠發達地區,面積占全國的27%,人口占40%。因此,案例區選擇能代表我國不同發展水平地區的基本情況(見表1)。
2 研究方法
2.1 指標體系構建和指標選取
壓力―狀態―響應(PSR)模型是加拿大統計學家Anthiny Friend于1970年提出的,后來被OECD(聯合國經濟合作組織)的環境組織所采納[6]。壓力指標描繪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影響。狀態指標描繪環境質量。響應指標描繪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和響應。本文在PSR模型的基礎上,構建了基于主題、重點領域和主要指標的環境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分為環境壓力、環境質量和環境保護能力三大主題(見表2)。
有效的指標選取是構建指標體系進行評價的關鍵環節[7]。目前國際國內存在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普遍體系龐大、指標計算所需數據難以獲得,許多指標操作性和可比性較差,無法用于不同區域之間的比較[8]。Anderson提出,一個好的指標應具備的條件:反映的內容是重要的和有意義的;指標的含義易于理解;計算指標所需的數據容易獲得;所描述的內容具有時間敏感性;所依據的數據可以進行不同區域(或國際)比較[9]。本文在構建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時,充分考慮到以上幾點并且結合中國具體情況,重點領域中主要選擇目前中國環境問題比較突出的大氣、水和固體廢棄物環境三大重點領域,環境壓力指標選取了體現環境污染總體負荷、單位面積負荷、人均廢物排放以及萬元GDP廢物排放的12個指標,環境質量中選擇了環境問題比較突出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7大水系水環境質量和固體廢物累計堆存量3個指標,環境保護能力中選擇污染治理能力、環境保護資金和人員投入的5個指標,總共20個指標,所選指標計算過程中所需數據均能在歷年統計年鑒和環境年鑒中得到,因此數據可獲得性、連續性和不同地區之間的可比較性強。
2.2 可持續發展趨勢系數定義
Walker and Reuter將可持續發展指標分為兩類:狀態指標和趨勢指標。狀態指標描述環境系統的某一時刻的狀態;趨勢指標是描述系統如何發展變化[10]。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可持續性指標不僅僅是狀態的描述,還是測度發展過程中各種狀態與參照狀態之間比較趨勢的反映[11]。參照狀態可以是過去的某種環境狀態,也可以是一種是比現存的狀態更合乎需要的未來狀態(全國和全球的先進或平均水平、臨界值或極限值、長遠規劃指標的數據等)[12]。考慮到數據可獲得性和中國環境問題的現實性,本文選取的參照狀態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初期1980年的環境發展水平,將環境發展領域的每個指標的現在值與參照狀態比較,能得出三種結果:√向著目標明顯改善,≈無明顯改善,×背離目標明顯惡化。向著目標明顯改善,表明發展是持續的;無明顯改善和背離目標明顯惡化表明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在此基礎上,構建環境可持續性趨勢系數,將其定義為環境發展某一領域中向著目標明顯改善的指標數與該評估主題總指標數的比值,計算公式為:
其中,Ki為i主題的環境可持續性趨勢系數,i代表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主題(i=1,2,3), j為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標。Xij為i主題中向著目標明顯改善的指標數,Xi代標i評估主題中的總指標數。Ki越大,代表的區域的發展可持續性越強。由于所選指標均為環境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重點內容,此外,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研究中國和不同發展水平地區環境發展狀態與趨勢對比,因此可以假定每個指標有相等的權重。環境可持續發展趨勢系數回答:一個地區的發展是持續的還是不可持續的。
3 研究結果
3.1 中國環境發展總體態勢不容樂觀
1980-2004年中國環境可持續性趨勢評價結果20個指標中8個指標向著目標明顯改善,分別是萬元GDP廢氣排放量、萬元GDP廢水排放量、萬元GDP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人均年廢水排放量、工業生產工藝SO2達標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環境保護投資占GDP比例和環境保護人員占總人口比例;12個指標背離目標向著惡化方向發展,分別是廢氣排放總量、廢水排放總量、固體廢物排放總量、單位面積廢氣排放量、單位面積廢水排放量、單位面積固體廢物排放量、人均廢氣排放量、人均固體廢物排放量、環境空氣質量劣于三級的城市占城市總數比例、七大水系劣五類斷面比例、固體廢物累計堆存量和固體廢物處置率(見表2)。根據表2數據和環境可持續性趨勢系數計算公式可以得出,1980-2004年24年間中國環境可持續性趨勢系數為0.4,環境發展總體態勢不容樂觀。
3.1.1 污染物排放壓力不斷增大
近20年來,我國環境污染物排放量不斷增長見圖1。廢氣、廢水和固體廢物排放量年均增長率分別為5.0%、1.4%和3.5%,2004年廢氣、廢水和固體廢物的排放總量分別是1980年的2.0、1.4和2.3倍。可見,過去20多年經濟的增長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支撐經濟增長的環境基礎將會難以持續。
3.1.2 環境保護總體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固體廢物處理能力改善仍然不足
環境保護能力主題5個指標中4個指標向著目標明顯好轉,同樣根據環境可持續性趨勢系數計算公式,可以得到環境保護能力可持續性趨勢系數為0.8,環境保護能力不斷增強。其中環境保護投資占GDP的比例不斷增高,年均增長3.8%,2004年的環境保護投資占GDP的比例是1980年的2倍。環境保護人員占總人口的比例不斷增多。環境污染的治理水平在不斷提高,廢水排放達標率由1980年的38.0%提高到2004年的90.7%。工業生產工藝SO2排放達標率從35.8%提高到了75.6%。但是,固體廢物處理能力增長相對于廢物產生增長速度緩慢,我國的城市垃圾平均以每年8.98%的速度增長,少數城市如北京的增長率高達15%~20%,而我國固體廢物的處置率到目前僅為22.1%,城市生活垃圾中通過焚燒無害化處理后再利用的比例僅為生活垃圾總量的5%~6%,其余大部分則主要是以衛生填埋的方式進行處理,一些中小城市的生活垃圾大多清運到城市自然填溝或堆放。因此,我國每年有大量的固體廢物得不到合理處置,到2004年底我國固體廢棄物累計堆放量已達60×108t,占地5.5×104 hm2。
3.1.3 環境質量惡化的總體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環境質量的三大主題3個指標均背離目標向惡化方向發展,我國環境質量惡化的總體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2004年,全國監測的342個城市中,只有1/3的城市達到二級空氣質量標準(符合人居環境),69個城市空氣質量屬于劣三級,占監測城市總數的20.2%。全國七大水系412個重點監測斷面中,27.9%的斷面屬完全喪失水環境功能的劣V類水質;流經城市的河段90%受到嚴重污染,湖泊水庫大部分受到總磷、總氮污染,富營養化嚴重;地下水普遍受到地表水入滲和農藥化肥流失的污染,全國近50%城鎮飲用水源地水質不符合標準,農村尚有3.6億人的飲用水不符合飲用水標準。目前,我國垃圾圍城現象普遍,2004年全國 668 座城市中2/3城市被垃圾帶包圍。
3.2 不同發展階段地區環境問題的表現形式和程度不同,環境政策的優先領域不同
不同發展階段地區環境可持續性趨勢分析、結果見表3,根據表中數據和環境可持續性趨勢系數計算公式可以得到:上海、德州和固原環境可持續性趨勢系數分別為0.82、0.55和0.45(見表3),發達地區環境可持續性最強,發展中地區居中,欠發達地區環境可持續性最差。
3.2.1 不同發展水平地區環境問題的表現形式和程度
不同發展水平地區面臨的環境可持續發展問題不同(見表3)。發達地區的主要問題在于人口密度、經濟密度、污染物排放強度大,環境容量相對于污染物排放小;發展中地區的主要環境問題在于物質和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強度大的第二產業比重大,發展快,環境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能力不足,環境壓力明顯;欠發達地區主要的環境問題是產業結構層次較低,經濟發展不足。
污染物排放增長倍數/GDP增長倍數的比值可以簡單清楚地反映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的環境壓力程度。以廢水排放為例(見表4),上海、德州和固原廢水排放增長倍數/GDP增長倍數的比值分別為0.005、0.31、0.25,可見,發達地區上海市在保持GDP年均增長10%的同時,廢水排放總量基本沒有增加;欠發達地區固原市隨著經濟增長污染物排放量雖然不斷增多,但是污染物排放基數較小,目前表4 1980-2004不同地區廢水排放量變化(108t)
Tab.4 Wastewater emission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1980-2004(108t)
地區198019851990199520002004上海17.9019.6019.9922.4519.3719.30德州0.620.660.740.961.391.72固原0.020.020.030.060.100.20
環境壓力并不明顯;發展中地區,產業結構以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較大的第二產業為主,工業快速增長產生大量的污染物排放,環境壓力突出。
3.2.2 不同發展水平地區的環境政策優先領域
發達地區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系統發展的整體效率,因此,環境政策的優先領域是把環境可持續發展深入到社會、經濟發展計劃之中,加強城市宏觀環境規劃與管理,依靠科技進步推進清潔生產,重視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14]。發展中地區環境政策的優先領域是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提高經濟發展的環境效益,同時加強道路、交通、給排水、環衛、供電、供氣、通訊、綠地等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欠發達地區環境政策的優先領域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加快城市化與小城鎮建設以及推進農村扶貧政策與規劃等。
4 結論與討論
1980年以來,雖然中國總體環境保護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污染物排放壓力持續增長,環境質量普遍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中國發達地區環境可持續性最強,發展中地區居中,欠發達地區最差。發達地區的主要環境問題在于人口密度、經濟密度、污染物排放強度大,環境容量相對于污染物排放小;發展中地區的主要環境問題在于產業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工業粗放增長導致污染物大量排放,環境壓力明顯;欠發達地區主要的環境可持續發展問題是產業結構層次低,經濟發展不足,城市化水平低。
發達地區目前的環境可持續發展優先政策是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系統發展的整體效率;發展中地區的優先領域是加快產業的優化升級,同時加強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欠發達地區的優先領域是加快城市經濟結構調整和推進城市化進程。
經濟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地區環境問題最嚴重。目前,我國對環境問題的關注主要集中于兩極:一種觀點認為目前我國的環境問題主要集中在發達地區,超大型城市的環境綜合規劃與治理和城市圈地區的資源、環境以及基礎設施共享是當今環境政策的重點[13]。另外一些學者強調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存在于欠發達地區,因此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應該是我國環境政策的優先領域[14]。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發達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高,產業結構合理,生產技術水平高、環境保護資金和人才投入較多,環境治理率高,環境保護能力強,同時人們環境意識強,對環境質量的要求高,往往更注重環境問題,因此,環境可持續性相對較強,環境質量趨于好轉;欠發達地區由于工業化、城市化水平較低,經濟發展不足原因,污染物排放量總量很少,此外,欠發達地區往往地廣人稀,環境自凈空間較大,仍處在依靠環境容量進行自凈的階段,所以,總體環境質量較好,環境問題表現并不明顯。現在的環境問題主要集中在正在崛起中的發展中地區,這些地區處于第一產業盲目向第二產業轉型過程中,工業粗放經營,物質、能源需求和污染物排放量增長迅速,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和環境污染治理能力提高不足,環境不斷惡化。而且,發展中地區面積占全國的67%,人口占全國的40%,因此,經濟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地區環境問題最為突出。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張坤民,何雪煬,溫宗國.中國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J].生態經濟,2000,(7):4~9.[Zhang Kunmin, He xueyang , Wen Zongguo. Studies on Urba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J]. Eclogical Economy, 2000,(7):4~9.]
[2]曹慧,胡鋒,李輝信等.南京市城市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J].生態學報,2002,22(5): 787~792.[Cao Hui, Hu Feng, Li Huixin, et al.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system in Nanjing City[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2,22(5): 787~792.]
[3]程勝高,黎斌,高速進.中等工業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與探索[J].可持續發展, 1998,(11):35~37.[Cheng Shenggao, Li Bin, Gao Sujin. Practice and Explore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iddleBracket Industrial City[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998,(11):35~37.]
[4]Zhang K M, He X Y, Wen Z G. Study of Indicators of Urb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3,6(2):170~182.
[5]王冷一. 2005年上海資源環境藍皮書―有限的資源,無限的活力[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7~30.[Wang Lengyi. An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Bluebook of Shanghai, 2005-Limited Resource, Unlimited Vigor[M]. Shanghai: Shanghai Social Science Press, 2005:7~30.]
[6]OECD. Tow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R].Parids:OECD, 2001.
[7]Dale V H, Beyeler S C.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Ecological Indicators[J].Ecological Indicators,2001,1:3~10.
[8]Luc Hens , Julie De Wit. The Development of Indicators and Core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State of the Art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3,6(4):436~454.
[9]Anderson V. Alternative Economic Instruments[M]. Routledge, London,1991.
[10]Walker J, D J Reuter. Indicators of Catchment Health: A Technical Perspective[M]. Melbourne, Australia:CRIRO Publishing house, 1996.
[11]Roger Wilkinson , John Cary. Sustainability a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2,5 (4):381~391.
[12]周海林. 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及其確定方法的探討[J].中國環境科學, 1999,19(4): 360~364.[Zhou Hailin. A study on the approach of Establishing Indicator System for Assess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99,19(4): 360~364]
[13]李建新.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壓縮型”環境問題特征[J].社會科學,2000,(4): 50~54.[Li Jianxin.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Speed Development in China[J]. Social Science,2000,(4): 50~54.]
[14]張坤民. 關于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與行動[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04:132~139.[Zhang Kunmin. Policies and Activiti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4:132~139.]
Status and Trend Index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Various
Regions and Development Levels
LIU Chunlan XIE Gaodi ZHEN Lin LU Chunxia ZHANG Yushu1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篇12
1 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性
心理學認為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質與內部規律性。創新思維是指具有新穎性、獨創性和價值性的思維活動。在人才培養上,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性,能使學生全面地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由表及里地掌握所學專業的知識和技能。
傳統的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式多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生往往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傳授,而不知如何將知識應用于實踐。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呈現出多樣性、復雜性和多領域交叉的特點,這對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解決復雜、多樣的環境問題,學生一定要具有創新性,而學生的創新性,則在于教學環節中的引導和培養。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
(1)讓學生了解學科發展中的熱點性問題。在理論知識學習之余,鼓勵學生多方面、多途徑的了解本學科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同時鼓勵他們對這些熱點和難點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激發他們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2)多給學生接觸實際項目的機會。工程學科強調的是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將理論的知識與工程實際的結合,是工程學科開設的目的。在國外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工程學科專業學生的培養主要針對的就是解決工程問題。學生在校學習時,除了理論知識的學習,大部分時間都參與到實踐中,參與到教授的課題中。讓學生參與的實際項目中,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更加了解本學科知識的具體應用,在工作后能夠很快的適應工作要求:另一方面亦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和求知欲望,不再是被動的學習理論知識,而是積極的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
2 多學科知識的普及
環境工程學科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邊緣性學科,它的應用涉及到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個學科。伴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環境問題涉及的領域在拓寬,范圍在變大,其影響不再像以往是集中在小范圍,而是拓展至區域大范圍。這就對環境學科本科生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在課程的設置以及學生的選課指導中,就要考慮結合學科的研究特點,開設相關的課程,如地理信息系統是對地理空間信息進行描述、采集、處理、存儲、管理、分析和應用的一門新興學科。環境工程學科的學生應該學習該學科知識,從全局的角度對數據進行相關的處理。因此,在環境工程學科學生的培養中,應指導和鼓勵學生多進行此類課程的選修,并結合實際課題和項目,培養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溶入到本專業中。多學科知識的普及,也能拓展學生的視野,使他們能更全面、有效的處理實際問題。在走入今后的工作崗位后,他們也能勝任工作的各方面要求。
3結合學科熱點相結合展開人才的培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快速發展的歷程,大學人才的教育和培養已從以往的滿足學科發展的純學術型人才的培養轉變為現在的適應社會發展、滿足社會需求的實用型人才的培養。這也對大學的教育理念和學生的培養方式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環境工程學科也不例外。正如前面所言,工程學科學生的培養,目的是適應工程發展的需要,為工程領域培養知識化程度高,有良好理論基礎、能夠將所學知識與工程實際相融和的實用型人才。因此,在環境工程學科學生的培養上,除了理論基礎的學習,更多的要將理論基礎與學科的熱點、國家發展的重點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培養,使培育的學生真正成為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可用之才。
4 加強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
環境工程學科課程中涉及了水、大氣等多種環境問題。具體而言,對于環境問題程度的反映,則是一系列的污染物指標。作為本學科的本科人才不僅要知道這些指標的含義,還應該通曉如何通過實驗的操作得出相應的污染物數據。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只開設了有限的幾個污染物指標測得的實驗內容,相對于當前的環境問題的復雜性而言,實驗項目相對缺乏。因此,應根據學科及實踐的需要,增加實驗項目,為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將來參加到實際工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這一舉措也將突出學院的辦學特色與實力。這在另一方面也對學院的實驗室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學院而言,需要根據學科的實際情況,盡可能多的開設與本科教學相關的污染物指標測定。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科的本科人才,學院亦需要增加實驗設備的投入。
結論
如何完善本科教學,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人才,使學生學有所用、服務社會,一直是高校教學建設中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本科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對于環境工程類學生,要從激發學生創新性入手,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到實際項目中,不僅僅是學習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此外,學生的實踐應從他們已經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開始,具體時間還是考慮從大三開始。
參考文獻:
1. 施良方. 學習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篇13
在相關政策問題方面,收購的時候外資進入的領域如何進行操作?這里面也涉及到了一些敏感的話題,比如這個行業國家是否允許采取收購方式吸引外資,是否在一些特定的行業中,國家還在限制外資進入,或者是國家針對進入者的種種限制等等。在這一點上國家的規定是非常清楚的,外資收購是作為一個投資方式進入,因此在相關政策上,就會提出一些具體的要求,中國對于外資的產業引導必須有明確的吸收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這個目錄是引導外商投資進入的方向,非常明確的說明了哪些領域允許進入,哪些領域是鼓勵的,哪些領域是限制的,哪些領域是禁止的,哪些領域是不允許外資控股的。外資要符合這個領域和導向,那它的進入就是沒有問題的。現在外資投資者進入都在遵循一個目錄,也就是外資不能超越約定的范圍。政府的部門目前都在按照這個規定和目錄在引導外資進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