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環境污染的含義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5-0079-1
一、農村環境污染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飲用水污染
農村生活主要飲用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易形成地表水和地下水補給和排泄關系,因對水源地缺乏保護和監管,遭受農藥、化肥等面源污染和鄉鎮企業、畜牧養殖場、居民聚集點等點源污染嚴重。
(二)鄉鎮工礦企業污染
一些工業企業生產工藝落后、污染治理滯后,生產過程污染較重;食品加工、黃姜加工、畜禽屠宰等農產品加工企業在農村地區發展很快;大量礦山開采企業破壞植被,棄渣隨意亂堆,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三)畜禽養殖污染
據調查,全市共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36家,年糞尿產生量23.81萬噸,大部分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設施簡陋,糞尿未經處理作為肥料施用,直接進入灌溉系統或地表水體,嚴重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糞尿產生惡臭氣體對周邊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響。畜禽養殖污染已成為繼工業污染后的又一重大污染源。
(四)農作物秸稈隨意焚燒
全市水稻種植面積142.2萬畝,年產生稻草約71.1萬噸,農戶生產生活消耗和利用約31萬噸,其余40萬噸均露天焚燒。焚燒稻草存在較大火災隱患,產生大量濃煙嚴重影響民航、鐵路、公路運行安全,污染大氣環境,危害群眾身體健康。
(五)村莊生活污染
據估算,全市縣、鎮、村年垃圾產生量156.3萬噸,有垃圾集中堆放點的村莊占21%,對垃圾進行簡易處理的村莊僅占4.7%。大量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隨意傾倒或排放在道路兩旁、田邊地頭、水塘溝渠。農民生活條件改善,水沖式廁所、洗浴等生活污水排放增多,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
(六)農業生產污染
全市農業種植面積664.94萬畝,年化肥使用量52.12萬噸、農藥使用量954.84噸、農膜使用量1419.34噸。農業種植新技術及農業化學品的廣泛推廣使用,特別是農藥化肥大量使用成為農民增產增收的主要手段,不可降解物質長期積累,部分污染物隨農田退水進入地表水體,造成土壤污染、板結、微生態環境破壞。勉縣、漢臺、南鄭、城固、洋縣等平川縣區公路兩側和城鎮周邊蔬菜種植區尤為嚴重。
(七)區域性重金屬污染
全市共有52家企業排放重金屬,有的企業已對周邊土壤、水體造成一定污染。漢中市勉縣、寧強、略陽的有色金屬采選冶煉,漢臺、城固、洋縣的電鍍和機加行業是主要重金屬污染源。一些航空、軍工企業電鍍和機加過程中產生的重金屬廢渣流失擴散,也造成重金屬污染隱患。
二、對策建議
(一)統籌安排,突出重點
抓好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生活污水及垃圾治理、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農村地區工業污染防治、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和農村自然生態保護。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面臨問題的危害程度、輕重緩急,優先解決影響面大、矛盾突出的問題,沿江、沿路及風景名勝區周邊的問題。
(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漢中市有盆地9.91%,丘陵14.68%,山地74.87%,地理差異大,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及方式不同,主要環境問題各異,環境治理和保護的基礎條件千差萬別。各地要結合各村、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自然生態條件和人居環境基礎,區別不同情況,有針對性的采取經濟、有效、可行的措施。
(三)依托村莊,務求實效
農村的基本單位是村莊,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的實施主體和受益群體是農戶,各類問題的治理要以村莊作為基本單元,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依托村莊現有的人、財、物力條件,綜合利用環境整治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條件,力求較短時間內有效解決部分突出問題,改善村莊環境狀況。
(四)多方投資,保障投入
大力爭取中省財政安排的農村環境治理和村莊環境整治“以獎促治”資金,市、縣區財政也應安排一定專項資金用于農村環境保護;各縣區應優化整合農村環保、水保、扶貧、衛生、交通、林業等專項資金,打破條塊分割,集中整治突出環境問題;鎮、村應自籌部分資金,發動農戶投工投勞;工礦企業和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以企業自籌資金為主;生活飲用水安全和農村生活污染治理項目參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渠道,以各級政府和鎮村組織投資為主。
篇2
我國在環境立法中,雖然已經對環境侵權訴訟的舉證責任分配有了一些規定,但還不夠清晰,在環境民事訴訟的司法實踐中,在對舉證責任倒置的理解上,以及對原被告各自應對哪些事實負舉證責任的認識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混亂。
一、舉證責任倒置的概述
(一)舉證責任倒置的概念
我國在1989年修改頒布的《環境保護法》第41條第一款中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并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1]。1992年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意見》規定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中,減輕了原告的舉證責任和法院的工作負擔及費用,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由被告承擔一定的舉證責任,但還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2001年的《證據規定》對在環境侵權訴訟中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相關問題作了具體規定。
舉證責任倒置是大陸法系提出的一個概念,大陸法系學者主要從三種含義上使用舉證責任倒置[2]。第一種含義指在訴訟的審理進行中,承擔證明責任的當事人先說明要件事實,然后相對方承擔提供證據的責任。第二種含義是讓相對方承擔證明責任來維護法政策或法秩序的需要。第三種含義的舉證責任倒置是通過“造法”方式確定了新的的證明責任分配標準。筆者認為,舉證責任倒置是指一方當事人對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不由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而是由否認的當事人從相反的事實加以證明的一種證明責任分配方式。
(二)環境侵權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倒置的特點
環境侵權中舉證責任倒置在構成要素上有以下幾個特點[3]:
第一,基本規范上的前置性。舉證責任倒置以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為前提條件,認為主張權利的當事人,應就權利發生規范的要件事實負舉證責任,否認權利的當事人,應就權利妨害規范、權利受制規范、權利消滅規范的要件事實負舉證責任。
第二,倒置對象上的局部性。在環境案件中,并不意味著所有案件事實都“倒置”由相對方當事人承擔,而是將部分要件事實倒置給相對方當事人承擔。被告作為侵害者,對所實施的行為能很好的找出證據,同時還能證明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沒有因果關系,不承擔責任。
第三,待證事實上的相反性。舉證責任倒置之所以稱“倒置”,原因在于這種對特定要件事實的舉證責任承擔不僅在主體上發生了變化,而且在舉證責任所指向的客體上也發生了性質上的變化。
第四,承擔主體上的對換性。在環境案件中,被告不僅要對諸如不可抗力、合法授權、緊急避險等免責事由承擔本應承擔的舉證責任,而且還要承擔諸如因果關系不存在等從原告方倒置給被告的舉證責任。
二、環境民事侵權訴訟中舉證責任的分配及理由
(一)原告承擔的舉證責任及理由
在處理環境污染糾紛過程中還是需要提出賠償請求的一方首先提供證據,其提供證據的范圍通常要包括這樣幾個方面[4]:
1.受害人是環境污染中遭受損失的實體權利的享受者
雖然放寬環境民事訴訟的資格是勢在必行的,但是就請求賠償這種責任方式來講還是應當要求原告主體適格,否則其請求賠償的基礎部分不存在。只有自己在環境法上的民事權益受到環境污染的侵害或者與他人發生爭執時,才能有資格請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其他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或者司法機關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被告實施或者可能實施了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
是否存在污染或破壞環境的行為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提供證明自己的民事權益受到的損害系排污者的排污行為所致的證據。但要注意的是在一些累積性、潛伏性環境事故中,原告可能不容易直接證明被告有污染環境的行為,這時可能提供間接事實的證據證明被告可能實施了污染環境的行為即可。
3.有損害事實的存在
行為人只有在其行為造成了損害事實的情況下,才能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雖然實施了某種行為,但并沒有對他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損害事實,行為人便不承擔民事責任。若損害事實原告最清楚,應由原告舉證。
4.對因果關系提出一定程度的證明
因果關系的證明多涉及科技與證明遠近等很專業的問題,原告一般情況下不可能作出完全的證明。這里的“一定程度”還涉及到證明標準,也就是說原告對因果關系的證明達到法官對其請求的確信和支持,才可能依法要求被告承擔賠償責任。
(二)被告承擔的舉證責任及理由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排污者應當就下列問題提供證據[5]:
1.其污染環境行為與環境污染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
(1)從證據距離的角度來說,加害人更容易收集證據。在環境污染案件中,受害人本來必須證明所受的損害與加害人釋放的污染源之間有因果關系,但是污染物從排入環境到造成損害往往有一個積累的過程,涉及到復雜的科學技術問題,受害人難以確定。
(2)從是否有利于實現實體法的宗旨角度看,由被告承擔證明責任更有利于實現受害人的法律權利救濟。被害人缺乏相關的科學知識、取證手段等,加害人一般為企業集團。為此,在證明責任的分配上,法律也需要向受害者傾斜。
2.免責事由
(1)不可抗力。即受害人受到的環境污染損害是由于發生了不可抗拒的事件所致。被告必須證明:一是有不可抗力的存在,尤其是證明不可抗力的不可預見性;二是損害必須完全由于不可抗力造成,即不可抗力是損害發生的唯一原因。如果有加害人的過失行為,就不能免除其責任;三是必須“經過采取及時合理措施”仍不可避免。
(2)受害者自身責任。根據《水污染防治法》第55條四款規定,環境污染損害是由于受害者自身的責任引起的,排污單位不承擔責任。受害者自身責任這一免責事由也要被告承擔舉證責任,被告要證明兩點:一是受害人的行為是損害發生的唯一原因;二是受害人的心理狀態為故意或重大過失。當然受害人的心理狀態,被告難以證明。
(3)第三者的過錯。根據《水污染防治法》第55條第三款規定,環境污染損害是由于第三人的故意或過失造成的,應當由第三者承擔責任。這時排污者既要證明第三者的完全過錯,又要證明自己完全沒有過錯。
三、我國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的不足及其完善
我國現行法律中所規定的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有諸多不足之處,而且有些規定是自相矛盾的。從長遠的角度,許多問題需要澄清,許多地方需要改善。
(一)確定民事基本法中環境侵權民事責任歸責原則
我國《民法通則》中第124條規定:“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這看似是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規定,但在無過失責任下,侵權責任的成立不考慮加害人的過失,這不僅與國外有關通說、判例和立法所持的污染源遵守公法標準和要求并不免除其民事責任的立場或規定相反,而且與環境基本法及各單行法的有關規定相矛盾。為此,我建議在今后制定民法典時應當將《民法通則》第124條關于“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改為“因環境污染造成他人損害的,加害人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除能證明損害是由不可抗力、第三人或受害人自身的過錯所為者外。”
(二)擴大無過錯責任原則在環境侵權領域的范圍
我國規定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只是對環境污染侵權領域適用,但是如生態破壞、地面沉降等自然資源破壞也面臨著同環境污染同樣的難題。由于此類現象因果關系難以判定,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不利于對受害者的保護,同時生態破壞也具有類似于環境污染的潛伏性、持續性等特點。所以在生態破壞侵權行為,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比較合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新能源、新材料產品不斷誕生,其在實踐中造成的侵權行為應該運用法律手段予以規范,也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三)明確舉證責任倒置與因果關系推定原則
由于環境污染侵害的特殊性,受害方往往由于認知水平的限制,以及加害方生產工藝的保密性,無法舉證證明加害方有過錯,使得受害方處于不利的訴訟境地。籠統的將因果關系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分配并將其稱之為舉證責任倒置,卻帶來了混亂。其一,舉證責任倒置是建立在“正置”的基礎上的,沒有舉證責任的“正置”何以“倒置”。其二,因果關系本來就是多方面的,將“不存在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倒置”給被告,只能解決責任成立的問題,并不能解決責任承擔的問題,因此對因果關系制度還應該有進一步的規定,對此可以借鑒外國法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完善相關的保險制度與賠償原則
由于環境污染侵權往往具有社會性,其受害地域廣闊,受害人數眾多,賠償數額巨大,加害者一般都難以承受。對此,許多國家為確保受害人得到充分的賠償,都對從事有高度風險的企業進行強制性責任保險。這樣,因環境污染侵權而致賠償責任時,就可通過保險的渠道將巨額的賠償分散于社會,從而實現損害賠償社會化。這既保證了生產的安全,又有利于及時救濟,避免各種矛盾和沖突的發生。同時引入懲罰性賠償是對極端無理之人的嚇阻[6]。在現實中環境侵權既有合法行為,又有故意行為。
參考文獻:
[1]湯維建.論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倒置[J].法律適用,2002,(6).
[2]王政,馬品懿.論環境侵權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分配[J].環境保護科學,2006,3(23).
[3]林漢沂.淺議環境污染侵權案件的舉證責任分配制度[J].海峽科學,2007,(6).
篇3
對一個事物的分析,往往可以從它的基本概念入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就是指以企業發生污染事故對第三者造成的損害依法應承擔的賠償責任為標的的保險。它是一種特殊的責任保險,是在二戰以后經濟迅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誕生的。具體來說,排污單位作為投保人,依據保險合同按一定的費率向保險公司預先交納保險費,就可能發生的環境風險事故在保險公司投保,一旦發生污染事故,由保險公司負責對污染受害者進行一定金額的賠償。這就涉及兩個重要的主體:一是投保方,即企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會面臨污染賠償責任,在理性經濟人的假定下,企業以盈利為目的,會想設法少賠償甚至不賠償受害人的損失。在權衡利弊后,高污染企業會由于高費率而不選擇投保責任險,致使受害人的損失賠償風險暴露出來;二是保險人,即保險公司。因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比一般的財產保險風險大,在技術管理上對保險公司的要求較高,而且環境責任保險在我國整體上處于起步階段, 相關體制并未規范地建立起來, 所以,開展此項保險的成本很高, 長期從事傳統財產保險的保險公司缺乏開辦此類保險的積極性。除此之外,還涉及到地方政府盲目追求政績,不顧環境代價,袒護企業污染行為;環境糾紛解決機制的不完善也打擊了企業的投保積極性。
由此可見,探索以強制責任保險的形式推行環境污染責任制度有一定的必要性。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具有自身的特點也決定了實行強制形式的必要性,如承保條件嚴格,承保責任范圍受到限制;個別確定保險費率,具有特定性;經營風險較大,需要政府支持等。
二、國外的相關實踐情況
美國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又稱污染法律責任保險,包括兩類:一是環境損害責任保險,以約定的限額承擔被保險人因其污染環境,造成鄰近土地上的任何第三人的人身損害或財產損失而發生的賠償責任;二是自有場地治理責任保險,以約定的限額為基礎,承擔被保險人因其污染自有或者使用的場地而依法支出的治理費用。美國的保險人一般只對非故意的、突發性的環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害承擔保險責任,對企業正常、累積的排污行為所致的污染損害也可予以特別承保。美國針對有毒物質和廢棄物的處理所可能引發的損害賠償責任實行強制保險制度。
德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采取強制責任保險與財務保證或擔保相結合的制度。德國《環境責任法》規定,存在重大環境責任風險的“特定設施”的所有人,必須采取一定的預先保障義務履行的措施,包括與保險公司簽訂損害賠償責任保險合同,或由州、聯邦政府和金融機構提供財務保證或擔保。該法直接以附件方式列舉了“特定設施”名錄。名錄覆蓋了關系國計民生的所有行業,對于高環境風險的“特定設施”,不管規模和容量如何,都要求其所有者投保環境責任保險。
法國和英國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是以自愿保險為主、強制保險為輔。一般由企業自主決定是否就環境污染責任投保,但法律規定必須投保的則強制投保。
可見,國外對環境污染責任處理的共同點是對風險進行了分類,對于高污染的風險,必須進行保險,而一般風險企業則可以自愿選擇投保責任險。
三、我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推行的難點
哲學上講,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樣地,企業的環境污染等級也有高低之分,高污染的企業由于高費率更加缺乏投保的積極性,同時僥幸心理的存在促使他們選擇不投保,而一旦發生環境污染事故,終因賠償不了巨額賠款而破產,受害人的損失也面臨得不到賠償的風險。因此,首先要在某些特殊行業實行強制保險制。我國的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在實踐的開始階段還面臨著其他一些難題。
(1)對環境污染強制保險制度的范圍界定,即應對高度危險行業、易發生環境侵權的行業和突發性的環境污染事故頻發企業的具體含義進行解釋或通過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采用列舉式及概括式的方式明示那些行業屬于該范圍。這樣,增強了環境污染強制性保險的可操作性,也是與我國成文法制度相統一的。這就涉及到環境污染方面的法律以及專業的機構設置問題,用以明確責任主體和相應的處罰措施,確保受害人的損失得到補償。
(2)損失厘定的高技術要求使保險公司經營不順利。環境污染保險具有損失巨大且不確定性強的特點,再加上我國歷史數據的缺乏,使得保費厘定工作困難,保費過高會對企業造成負擔,保費過低又會使保險公司可能出現償付能力危機。環境污染又具有長尾性的特點,界定企業的責任又是一個難題,即追償責任的認定。
(3)企業的投保意識不強。有些企業本身已經負債累累,額外的保費負擔會打消它生產的積極性,甚至它會選擇以次充好,運用不合理的手段降低成本,或提高產品價格,有失社會公平。
(4)保險是一種事后補償措施,不會減少風險,因此,為了保護環境,可以參考車險引入獎懲系統,鼓勵企業增強環保責任,采取環保措施,而不是僅僅采取對受害人進行補償的措施,被動接受污染的后果。
四、結論
環境問題的愈發凸顯使得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的實行尤為必要,強制的實行方式可以保證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發揮出它最大限度地分散企業風險,保護受害者利益的作用,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而實施過程中面臨著數據缺乏,技術不足的難題也是客觀存在的,這需要保險公司和政府的合力,結合國外實踐,探索中國的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推行之路。
參考文獻:
篇4
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但是在解決環境污染糾紛時,采用行政手段來處理,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在解決糾紛時,調解法受到環境保護機關的認可,下文就著重講解了調解法的優點。
1行政處理的含義和特點
1.1行政處理是當事人發出的請求
行政處理程序的啟動是指由環境污染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的申請。在我國的《環境保護法》中的第41條2款中有著明確的規定,關于環境污染中的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如果雙方無法達成統一的意見,無法自己自行處理。那么當事人可以提出相關的請求,讓環境保護主管(或者是或者是依照法律行駛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來進行處理。如果當事人對其處理結果不滿意的話,也可以向相關的人民法院,我國以下的幾條法律都做了相關的規定,具體是:《水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幾項法律都做過明確的規定,從上述的法律可以看出,行政手段并不是解決環境污染糾紛的必經途徑。是當事人對處理方式的不滿意,而向人民法院提出的請求。在我國的《環境保護法》中,由于環境污染而引起的糾紛,并不是一種強制性管轄。只有雙方當事人對其處理結果不滿意時,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只要雙方當事人一旦向法院提出請求,相關的環境保護的行政部門和環境監督管理的職責部門,才能處理這起環境污染糾紛。也就是說,環境污染糾紛的當事人只要向法院提出請求,選擇用行政手段來處理,那么,環境保護行政機關也就產生了相關的職責,并且要認真履行,把自己崗位上的事情做好。這是國家機關為了保護人民的財產生命安全,而做出的決定,如果不按照執行,那么就是行政不作為。
1.2處理環境污染糾紛的機關必須要具備法定的環境監督職能
對環境污染糾紛進行處理時,必要的條件就是要根據我國的《環境保護法》中第41條的規定,并結合環境污染糾紛的類型(以及所涉及的環境因素)來進行處理。根據《環境保護法》的相關規定,環境保護不止是行政主管一人,還包括了以下部門,具體的有:①漁政漁巷監督、②港務監督、③交通、④公安、⑤民航管理部門、⑥鐵道等。縣級以上的行政部門包括:①農業、②水利、③林業、④礦產等。以上這些行政部門都應該都應該依照法律規定對環境保護做出保護和監督的職責。
2運用行政手段調解環境污染糾紛
2.1行政調解
由環境污染而引發的糾紛,表明雙方當事人在協調的過程中,意見沒有達到一致,才引發的糾紛。雙方本來就有一定的積怨,在雙方的內心都會產生一定的敵視心理。雙方當事人在賠償責任以及賠償金額等問題上,由于各自意見的不一致,已經形成了對抗心理。如果任由對抗進行發展,不進行正確的調解,即使是相關的法律機關做出了判決。但是雙方還是會對產生積怨,并不能消除當事人之間的隔閡。所以,行政手段用在環境污染糾紛中,并不合適。在生活中,對于環境污染糾紛,大多數都是采用的調解。因為調解可以緩解雙方當事人的對立氣息,而且也是進過雙方當事人同意的,在調解的整個過程中,都貫串著雙方當時互相體諒、換位思考的氛圍。正是由于調解具有如此多的優點,所以,行政調解得到了環境管理監督部門的肯定,是解決環境污染糾紛最受歡迎的方法。因此,環境保護行政部門和其他的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在調解環境污染的過程中,應該遵循以下原則:第一種原則是:把產生環境污染的是非調查清楚,查清楚產生環境污染的具體原因;第二種原則是:在解決環境污染糾紛時,應該遵循雙方當事人的共同意見,如雙方意見達成一致,都同意調解,才可實施;第三種原則是:在雙方均同意調解的情況下,并最終達成了協議,那么,該協議的內容必須是合法的。
2.2行政處理決定
由于環境污染糾紛引起的行政處理決定,具體的意思是指:有管轄環境污染權的行政機關和部門,對當事人發生的糾紛進行調解時,由于意見達不到一致,可以根據已經調查到的事實和是非來進行處理,來做出最終的判決。使用行政手段來處理環境污染糾紛,可以避免哪些久調不決的案子,這種做法,充分的維護了法律的公平公正原則,還可以提高法律處理事情的效率。環境保護機關對環境污染糾紛作出的判斷,如果得到了雙方當事人的認可,那么,該法律就是有效的,有義務的一方就應該按照判決,來履行自己的義務。反之,該判決引起了一方(或者是多方)不服的話,那么該判決也就失去了法律效益了,任何不服的一方都有權利提訟,從而得到司法的處理。
在我國的《環境保護法中》也做出了相關的規定,如果雙方當事人有一方對其判決不服時,可以向人民法院。但是列誰為被告,有著多種說法,但是筆者認為,在沒有明確規定訴訟性質的情況下,可以根據其“行政處理決定”的特點,以及不服處理判決而提訟的目的來確定應列誰為被告。
3結束語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迅猛。但是在發展的同時,沒有將環境保護的理念給貫串實施好。導致我國近年在環境污染問題上,頻繁的發生糾紛。為了解決環境污染糾紛,大多數都是采用的調解法,如果是使用調解法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可以采用行政手段來處理。行政手段具有維護法律公正、公平的特點,維護了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陳松.論環境污染糾紛的行政處理決定及提訟的法律性質[J].貴州環保科技,2012,04:8-12+17.
篇5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和社會獲得快速發展,并且在制造業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產業聚集化程度不斷提高,同時,生態污染問題也不斷凸顯,例如霧霾嚴重、沙塵暴頻繁發生、耕地不斷退化、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等環境問題。面對日益突出的生態污染問題,我國政府相繼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與政策開展環境保護工作,但是形勢依然不樂觀。各種工業污染物被大量排放,截止到2016年,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家,但是通過相關分析,產業聚集程度越高的地區,其環境污染程度也不斷下降,從邏輯角度分析,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必然聯系,因此,針對環境污染與產業聚集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對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現狀具有積極意義。
1.體現產業聚集與環境污染關系的重要因素
1.1產業聚集的特點
產業聚集的關鍵特征是,區域內產業規模持續擴張,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各N污染物的數量也勢必會出現一定的增加,由于在發展中國家,工業以及制造業基本集中于同一區域,隨著產業聚集程度化的加深,會導致該地區污染程度的加劇,從產業聚集的特點分析,產業聚集可能對生態環境污染帶來負面影響。
1.2產業聚集的優勢
產業聚集程度化的加深,也可能會對環境污染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產業聚集具有外部性效應,由于產業聚集的發展,會誘發競爭效應、技術擴散以及技術進步,而競爭壓力和技術進步都迫使相關企業,通過提高自身的技術程度以及環保能力,提高其區域競爭優勢,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隨著產業聚集程度的加深,知識外溢和技術擴散也為企業優化生產技術,緩解環境污染提供了可能。在企業的各項成本中,環境污染控制和治理成本并非關鍵因素,同時也不是企業進行區域遷移的動力,因此,產業集聚在很大程度上綏解環境污染。
1.3產業聚集的發展
一方面,隨著我國各個地區環境保護標準的變化,這對企業的城市化發展規劃、勞動力供給以及區位選擇帶來重要影響,進而對產業聚集的發展和形成帶來直接影響。在我國經濟發展之初,為了有效推動產業的進步與發展以及提高工人的整體收入,只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經濟收入的提高以及環境意識的增強,人們對環境保護給予了更多的關注,政府也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且提高了環境保護的標準,產業集聚出現了一定的衰退,雖然人們的經濟收入受到負面影響,但是生活質量卻獲得明顯改善。
2.研究結論
通過對產業集聚與環境污染關系的三個重要因素進行分析,我們得出如下結論:第一,在短時間內,產業集聚對緩解生態環境污染具有正面的積極效果,產業集聚不僅不會加劇環境污染,同時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環境污染;第二,在長時間內,產業集聚所帶來的外部效應我們目前還很難確定,但是大量工業污染物的排放勢必會為當地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產業集聚對緩解生態環境污染沒有必然關系。
上述結論具有一定的政策含義,第一,在短時間內,產業集聚不僅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工業以及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從環境保護角度出發,其符合我國綠色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理念,這體現,我國各個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產業集聚可以起到振興工業以及制造業的作用,因此,無論從環保角度還是經濟角度來看,產業集聚都是科學的;第二,從長遠角度分析,我們工業以及制造業正在從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進行轉移,這會對生態環境較差的西部地區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因此,在長時間內,產業聚集對緩解生態污染沒有必然關系,產業集聚不能從根源上治理以及緩解環境污染;第三,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公共事業,需要國家通過科學的法律和制度,規范工業以及制造業企業的生產行為,從經濟方面激勵企業,進而實現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第四,國家相關部門要客觀分析環境污染和產業集聚之間的關系,并且根據不同地域產業集聚程度的不同,制定針對性的差異化政策,通過環境規制、外商投資、科技創新等方式改善當地的環境污染情況。
結語
新時期下,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持續改革,產業格局出現了很大程度的改變,因此,我們要動態地看待環境污染和產業集聚之間的關系,并且對產業集聚進行優化,從根源上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南光耀,劉昱.河南省產業集聚發展與環境污染關系的實證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4:462-468.
[2]劉習平,盛三化.產業集聚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和演變規律――基于2003-2013年數據的實證研究[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6,05:1-11.
篇6
環境污染造成的法律糾紛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建立環境公益訴訟、擴大訴訟主體范圍、完善環境保護法和侵權責任法等已經成為了各家的共識,其出發點在于保護公民的環境利益與訴訟權利。政府作為環境污染侵權法律關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在整個糾紛的產生、解決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一、環境污染侵權糾紛中的政府責任
環境污染造成損害,侵權人的存在形式有兩種:一是公民、法人及其他社會組織造成環境污染;二是政府行為造成的環境污染。客觀而言,環境污染的發生必然會涉及到政府作用。對于不同的形式來說其中政府的責任也有所不同。
在第一種形式中,政府責任可能包括監管責任、糾紛解決責任。造成環境污染的行為大多數是非法行為,即違反了法律法規的規定造成了環境的損害;另外,為了促進社會生產與經濟發展的順利進行,部分后果可控的污染在法律范圍內是被允許的。無論是合法的環境污染,還是非法的環境污染,作為環境保護的主管部門都責無旁貸地應當監督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的單位、個人的行為,并對涉及到環境方面的事宜進行統籌管理,以保護和合理利用環境資源。一旦出現了環境污染,除非是不能預見、不能避免的特殊情況,否則便意味著環保部門沒有盡到保護和利用環境的義務。在環境污染糾紛發生之后,就現有法律規范而言并不足以讓環境利益受損的當事人通過訴訟手段獲得完全的救濟,法院擁有最終的裁判權力,但缺少很多靈活處理糾紛的余地。不管是訴前糾紛解決還是損害賠償的實現都需要政府的職能部門參與其中,發揮調解作用。這種糾紛解決的責任也是對監管職能未完全實現造成環境污染后果的彌補,即第一性責任引起的第二性責任。
在第二種形式中,政府行為造成環境污染損害了當事人的利益,一般情況下可以認為屬于民事侵權。從契約自由的理論角度出發,政府權力來自于公民個體的權利讓渡,公民信任政府并將本來屬于自己所有的保護、監管環境的權力交由政府來行使,若政府不但沒有盡到責任反而造成環境污染的后果,那政府向權利受損害的當事人承擔侵權責任也就理所應當。既然是基于契約而產生的侵權行為,則其責任的本質也應與普通侵權無甚差別,政府與當事人權利地位在理論上應當平等。與上一種形式所不同的是,政府自身的行為所導致的侵權后果發生,由于政府部門職能、權力劃分等較為復雜而導致往往無法進行有效監管,有些時候環保部門認為政府將從事的行為不會對環境造成損害或損害在可控的范圍內,這些情況在污染發生之后都很難追究監管責任。此時由于政府自身的問題導致侵害了當事人的權益,因此通過追究環境侵權責任就可以實現權利的救濟,并就政府本身而言也會根據法律規定對責任人問責,故監管責任也就能夠被侵權責任所吸收和消化。即便是政府行為造成的當事人利益損害,政府也不能免去糾紛解決的功能。這點從道理上講與行政復議的法理基礎有些類似,糾紛的解決可以借助政府之間的領導與被領導關系,既有責任實現的必要,又不會造成責任之間的沖突競合,所以在第二種形式下,政府的責任應包括侵權責任和糾紛解決責任。
二、糾紛所涉及到的三方關系
概括來說,環境污染侵權糾紛涉及了侵權人、政府、受害人三方之間的三角形關系。如上所述,政府有時會成為侵權人,此時并一定產生三角形中的兩個頂點重合,因為作為侵權行為人的政府和進行監督管理、解決糾紛的政府并非同一主體,而是分屬兩個不同的概念之中。受害人應從廣義理解,不僅指實際權益受損害的當事人,也包括與侵害后果無直接利害關系的任何組織和個人,包括檢察機關、環保機關、社會團體和其他單位或個人。在上述三方關系之中,因為受害人處于弱勢地位,所以無論從法律規范還是司法實踐的角度考慮都應當成為受到特殊保護的對象。但因我國現有法律規定的不完善、實際情況的復雜使得受害人往往難取證、難、難勝訴、難賠償。
三、結語
對于當下復雜的全球形勢,改革仍在持續和不斷深入,面對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我們往往忽略了環境污染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在面對頻頻發生的環境污染案例中應當有所覺悟和警醒,政府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并在通過各種措施緩解這一社會矛盾。令人欣慰的是在司法實踐中,各地方已經陸續開展了這方面的實踐工作,為法律規范的完善提供了現實素材。我們現在所憧憬的不僅是有朝一日能夠擁有一個美好的制度體系,更希望我們的環境資源被耗費殆盡之前能夠看到這個體系的建立。
參考文獻:
[1]王世進,曾祥生.侵權責任法與環境法的對話:環境侵權責任最新發展——兼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八章[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402-407
篇7
2.1綜合性
環境監測綜合性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環境監測的手段有物理、化學、生物等多種方法;環境監測的對象可以是空氣、水、土、廢物等,只有做到對象的綜合性分析,才可以準確地了解環境情況;此外監測數據的統計和分析,會涉及自然及社會的方方面面知識,必須進行綜合的考慮才可以準確闡述數據含義。
2.2連續性
環境污染有著時空性的特點,若要提高結果的準確度,就要長期持續測定,進而從大量數據中尋找規律并預測其發展態勢。對此,監測的網絡及點位一定要進行科學性選擇,一旦確定好點位,則要做好長期監測準備。
2.3追溯性
環境監測過程包括確定目標、制定計劃、監測采樣、樣品的運送及保存、實驗分析及數據整理,這一過程復雜而又有一定的關聯性,任何差錯都會對最終結果造成影響。為保證結果的準確性和代表性。一定要建立起環境監測質量監督體系。
3環境監測對環境治理的積極作用
3.1有利于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
首先,環境監測可以實現對轄區范圍內企業節能減排的控制,加強企業污染物凈化和處理工作,盡可能降低污染物直接排放,進而做到環境污染監督工作。其次,監測單位可以對遭受污染的位置實施監測,找出污染具體起因,摸清污染情況,通過采取具體的措施對污染加以綜合整治,減少污染對于人類及大自然的傷害。
3.2使得環境治理的目標更加明確
環保工作可以說是一項長期且涉及面較寬泛的工作,且影響環境污染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生活和工作中產生的污染物,很多環保工作者壓力很大的主要原因就是環境治理需要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無法一步完成。監測過程能夠彌補環境治理中的不足。在環境治理的過程中,必須要明確環境治理目標,環境監測通過對自然中污染物進行綜合分析,實時發現當前區域所面對的環境污染物問題,進而使環境治理更具針對性。
3.3推動環境治理工作有序實施
環境監測的主要對象是人為性污染,人為性污染主要有工業、農業以及人們生活污水等污染。由于目前人們為經濟效益,致使大量污染物排放到大自然當中,由此出現了許多環境污染問題,由此可知提升人們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以及加強環境治理有序進行十分關鍵。一般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首先要設定好具體環境監測程序,保證監測工作的各個方面都充分落實,同時還要控制好監測過程。在后續的治理中也要制定一些新規劃,做到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處理具體污染問題,確保環境得到更好的治理。
3.4為環境治理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撐
篇8
前言: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城市人口數量呈現出逐年上升的局面,城市面臨的人口過分集中、交通顯擁擠問題、空氣質量問題、能源資源危機問題,歸結為城市規劃問題,城市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然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必須先要進行合理的規劃評價。城市規劃是將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到城市建設的重要手段,而將環境影響評價與城市規劃相結合,可以提高城市規劃的科學性與有效性,進而推動城市建設發展。環境影響評價應用于城市規劃的良好效果尤其體現在城市生態環境維護與資源環境維護方面,環境評價可以將城市規劃執行時有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情況提前估測出來,是訂立環境治理措施的重要依據,對城市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基于環境影響評價和城市規劃對城市建設的重要作用,本文筆者重點研究在城市規劃中環境影響評價的應用發展,并提出一些環境評價的具體應用方法。
一、環評在城市規劃中的發展概述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對環境評價系統進行了大量實踐探究,例如我國在1985年公布的《開遠市區域環境質量評價及綜合防治對策研究報告》詳細分析了云南開遠市開發項目的環境評價,這表明我國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已經具有建立環境評價系統的意識,還開積極開展了探究實踐。繼開遠市開發項目環境評價報告發表后,全國各個城市積極響應,紛紛著手建立當地的環境影響評價系統,將環境評價應用于城市規劃中,對當地的開發項目進行了環境評價,是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進入21世紀,國務院頒布了《人口、環境與發展的白皮書》,文件中指出,各地政府要將環境影響評價系統應用于城市規劃發展中,對一切工程投標建設項目都要執行環境評價,對有可能造成重大環境污染的工程項目予以堅決取締。隨著我國環境評價系統逐漸發展完善,環境評價系統將被應用到更廣泛的產業領域中。
二、城市規劃與環境評價影響評價的含義
1. 環境影響評價的含義
環境影響評價是一種預估環境污染情況的評價系統,它可以通過相關數據和實際環境狀況,對擬定的開發項目或工程建設計劃進行詳細分析,評估這些項目計劃在實行后是否會對城市生態和資源環境造成污染,并且預計污染的嚴重程度。環境評價系統對開發項目的評價,是項目是否可以實行的重要參考依據,它的出現大大促進了城市環境保護,篩除了許多會對城市環境造成重大危害的工程項目。
2. 城市規劃的含義
城市在訂立發展方向或某一發展目標后,針對目標設計具體的實施計劃就是城市規劃。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戰略指導,因此必須以可持續發展方針為實施綱要,不但要為廣大人民創造興旺發達的城市環境,還要兼顧城市生態環境與資源環境的維護,開創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和諧局面。我國的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工業生產水平逐漸提高,城市化進程不斷演進,促使人口基數激增。隨著人口飽和度上升,與工業生產的泛濫,造成了人與自然之間不可忽視的矛盾,即資源短缺和生態破壞。但事實上,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并不是對立的,二者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方面,城市需要從環境中獲取發展資源,另一方面,城市發展造成惡劣的環境污染又會限制城市發展的腳步。因此,我們必須將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統一起來,既要推進城市化也絕不放松環境保護力度,只要這樣才能將可持續發展方針落到實處。
三、城市規劃環評的內容
城市規劃環評是城市規劃在環境保護方面的進一步完善,一方面要對城市規劃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進行是監測、識別、預測,并提出防治保障措施;另一方面,要識別規劃布局基礎上城市功能和目標的提升值,對規劃區內的環境功能進行重新定位,為環境規劃中的城市規劃布局提供科學的依據。具體的城市規劃環評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 規劃地區城市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背景調查分析
城市是在自然環境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人工環境。自然環境為城市提供了物質基礎,自然環境又決定了城市污染物的輸送、稀釋、擴散和凈化能力。顯然,自然環境背景對城市環境質量有顯著的制約作用。因此,在進行城市規劃環評的過程中,首先要對自然環境背景進行調查。自然環境包括城市地區的水文、地理、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與此同時,城市是人類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按照人們對城市發展的意志和愿望對自然環境進行強烈改造的人工環境單元。所以,進行城市規劃環評必須對城市社會環境背景進行調查了解。
2. 現狀污染源的調查和評價
環境污染源的調查是評價工作中的基礎性工作,是規劃環評中關于環境質量評價的關鍵性工作。城市中各種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種類繁多,是城市環境質量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規劃環評調查階段就應該查明現有的城市周圍的工業企業以及產生的環境污染物的種類、性質和排放總量。
3. 規劃布局基礎上的環境預測評價
在規劃布局方案基礎上進行環境影響識別并建立評價的指標體系,對現存的和規劃布局中即將出現的企業的污染物,結合規劃區域的地理、氣象等各種條件,選擇合適的預測模型進行污染物濃度擴散的預測,并做出污染物濃度擴散曲線。進行規劃布局的合理性分析,為規劃布局方案的調整和替代方案的確定提供科學的依據。
四、環境影響評價在城市規劃中的具體應用策略
基于環境影響評價對城市規劃發展的重要意義,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對環境影響評價在城市規劃中的具體應用做出如下方法總結。
1. 分析規劃項目,制定環保措施
要通過環境評價系統對城市規劃擬定的發展項目進行全面分析,對項目可能造成的污染總量和廢物排放量進行合理估算,綜合環境評價結果與項目內容來評定項目可執行性,并提前定制減少污染、降低排量的環境保護措施。
2. 引入專業技術,重點評價發展規劃的建設性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將先進工程技術和掌握技術的專業人員投入到環境評價系統運作環節中,是環境評價系統發展健全的必然趨勢。在對城市發展規劃項目進行評定時,可以通過先進科學技術和專業技術知識對項目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分析,準確評估出開發項目的科學性與建設性。
3. 運用地理系統,模擬工程環境
在對工程項目進行評價時,可以運用地理信息系統,根據工程的相關數據和工程選址的地理情況,建立項目虛擬模型,通過模型可以更直觀地對項目進行環境評價,提高評價結果的準確性,以便有關部門提前制定保護環境的具體措施。
五、結語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城市建設也在逐漸完善,在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城市規劃是指導方針,環境影響評價是重要基礎。因此,必須將城市規劃與環境影響評價結合起來,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在城市規劃中的實際應用,加強環境、資源保護,推動我國城市建設事業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自偉,黃海平.城市軌道交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要點探討與分析[J]. 環境污染與防治,2010,(06):12-15.
篇9
二、室內裝修造成的環境污染及其影響
室內裝修污染,主要是指裝飾材料、家具等含有的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釋放到家居、辦公環境中造成的污染。國家已經頒布了五種所用裝修材料釋放的有毒氣體,分別是:甲醛、苯、氨氣、揮發性有機物、放射性氡。這些污染性氣體對人體造成的傷害主要有如下幾點:1.室內裝修造成的污染可能會造成人體免疫功能異常、肝損傷及神經中樞受影響;2.室內污染對眼、鼻、喉、上呼吸道和皮膚會造成嚴重傷害,可能會出現過敏性鼻炎、皮膚出現紅腫、還有嘔吐、呼吸困難等現象;3.室內污染還會引起慢性健康傷害,減少人的壽命;4.室內污染嚴重的可引起致癌、胎兒畸形、婦女不孕癥等;5.室內污染會對小孩的正常生長發育影響很大,可導致白血病、記憶力下降、生長遲緩等;6.室內污染對女性容顏肌膚的侵害,更是不在話下。由于甲醛對皮膚粘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接觸后會出現皮膚變皺、汗液分泌減少等癥狀。汗液分泌減少會阻礙毛孔內臟物和人體新陳代謝。
下面介紹一個案例,2001年,北方張某家的新房經過兩個多月的裝修順利竣工,放置不久后便帶著兩歲大的小孩入住新房,可是入住新房沒多久后,小孩便出現嘔吐現象,隨后眼睛以及整個頭部都腫脹了起來,經及時到醫院就診,查明是皮膚對某些物質過敏以及伴有中毒現象。類如此事件的案例有很多,這都與我們裝修所用的材料以及注意事項有關。所以為了減少裝修帶給我們的危害,我們必須要采取措施,減少污染。
三、加強控制環境污染措施
要想很好的控制環境污染,就必須要制定合理的計劃以及實施方案。在選用裝修以及建筑材料方面,不一定價廉就會物美。污染環境的物質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幾點:1.氨氣藏在衛生間;2.油漆涂料含有大量苯;3.木質家具易藏甲醛;4.瓷磚石材釋放氡等。所以,在材料進家之前就要把好各項關。
裝修后一定要對空氣進行檢測,并根據檢測結果,確定污染程度和主要的有害成分,檢測要安排在裝飾、裝修徹底完工至少7天以后進行。很多人都認為剛裝修完立即檢測最好,但實際上油漆、涂料的保養期一般為7天,7天之內正是揮發各種污染物濃度最高的時候,7天之后基本能降低到穩定狀態,這時才是檢測的最佳階段。然后根據有害氣體超標的情況,選擇適當的治理方法,清除有害氣體。
開始進場用的各種管道,買前先要聞下味道,并且還要看是什么品牌,知名度高的合格率也高。在選用板材時,一定要選環保的,因為板材是暴露在外邊,會散發有污染的物質,比如甲醛,環保性能高的必定會減少污染。裝修材料最重要的應該是油漆,因為油漆的味道最濃,它主要含有大量的苯,油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我們的健康,還有墻紙、地板等等,所以在我們裝修竣工時,一定要開窗通風,把新房放置兩個月左右,在放置期間,我們還要買些活性炭來吸附有毒氣體;買一些植物,專門吸收甲醛等其他氣體的植物;還可以把我們吃剩下的水果皮,比如柚子皮放置在家中,這樣就能更好更快的吸收有毒氣體及物質。如果家中有小孩,放置的時間延長久一點更好。
其實,控制環境污染的方法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就是一定要開窗通風。在選用材料的時候一定不要懶,最好親自去挑選。由于室內空氣污染直接危害健康和生命,我們應當認識到室內空氣污染問題的嚴重性,積極尋求檢測和治理辦法。讓我們住進安全、舒適、放心的家。
【參考文獻】
篇10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引進的外商直接投資(FDI)數量一直高居發展中國家之首,外資(FDI)也被認為是中國經濟增長背后的基礎性驅動因素。[1]然而,FDI帶來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環境壓力。作為強大經濟引擎的FDI,其是否對中國的環境污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FDI影響環境的機理是什么?這些問題的回答和解決,無疑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及現實意義。
國內外已有大量關于FDI與環境污染關系的研究,研究結果也眾說紛紜,相關結論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一是有益論。Birdsall(1993)、Lopez(1999)等認為跨國公司通過向東道國傳播綠色技術,從而有利于東道國的環境污染減少。[2]Porter(1995)、Kevin Grey (2002)、 Lyuba(1999)、David(2001)、Jeffery(2002)認為跨國公司建立和推廣TNCs(全球控制),示范帶動東道國企業實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使東道國環境得到改觀。[3]鄧柏盛(2008)、劉燕 (2006)、許士春 (2007)的研究也表明FDI對環境有改善作用;[4]二是損害論。較普遍的看法是東道國較弱的環境規制會吸引環境規制較高國家的投資,從而使東道國成為污染避難所。Zarsky (1999)Smarzynska(2001)、Kolstad(2002)等人的研究證實了“污染避難所”假說。[5]應瑞瑤、周立(2006)、吳玉鳴(2007)、溫懷德等(2007)利用計量模型實證結果表明,FDI對中國生態環境具有明顯的負面效應;[6]三是折衷論。該觀點認為FDI的環境效應是復雜多維的,不能一概而論是利或弊。如Grossman和Krueger(1991、1995)、Keydiche(1993)、Runge(1994)以及Dean(1992)等認為,[7]應根據一國經濟發展階段、居民收入水平、環境政策等情況,辯證、動態的角度綜合考察FDI對環境的影響。
綜合上述研究文獻,我們發現這些研究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結論不一致甚至相互沖突,這不僅降低結論的科學性,同時也使決策者無所適從。因此,非常有必要探討這些結論不一致的原因。遺憾的是,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2)眾所周知,經濟-環境構成相互作用的大系統:一方面,經濟增長影響環境,另一方面,環境也制約經濟發展。現有研究中一般只考慮經濟對環境的影響而對環境反作用于經濟方面則較少考慮,建立的模型大多是基于經濟影響環境的單向模型。這種忽視環境對經濟的反作用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所得出的結論出現偏誤(Dinda,2004);(3)FDI與環境污染之間絕不僅僅是簡單的“規模擴大導致污染增加”的單一邏輯關系,還應該存在一個復雜的傳導機制,比如,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Verbeke,2002)、收入效應(Panayotou,2000)和政策效應(Runge,1993)等。然而,現有研究對FDI具體通過怎樣機制對環境產生影響并未做深入探討;(4)既有研究大都側重于從宏觀層面整體上考察FDI對環境的影響,很少從行業層面來具體研究FDI對環境的影響。
鑒于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筆者在借鑒JIE-HE(2005)研究思路的基礎上,[8]建立一個基于FDI―經濟(產出、結構、技術)―環境相互作用的分析框架,試圖在以下方面進行新的研究探索:(1)采用聯立方程模型,系統刻畫各變量之間“雙向”乃至“多向”的相互作用關系;(2)力圖從規模、結構、技術和環境規制等方面探究 FDI影響環境的內在機理;(3)試圖從產業層面來考察規模、技術、結構效應以進一步印證分析結論。
二、理論分析、實證模型及數據
(一)理論分析
1.環境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傳統理論中生產要素主要包括物質資本(K)、人力資本(H)、勞動力(L),環境資源等被認為是取之不竭的而未予考慮。事實上,經濟與環境構成相互影響的大系統:經濟增長會影響環境質量,而環境(惡化)反過來也會制約甚至阻礙經濟增長。因此在本文中,環境(E)作為一種要素納入經濟產出模型:
Y=f(K,FDI,L,H,E)(1)
2.經濟(產出、結構、技術)對環境(規制、污染)的影響。在眾多分析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關系的模型中,我們認為Grossman和Krueger的分析框架最為簡潔、最具解釋力。Grossman和Krueger(1991)創造性地將經濟對環境的影響分解為三種效應――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環境)技術效應。[7]據此,并考慮現實中日益突出的政府環境規制因素,可將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影響表達為:
E=e(Y,S,T,R)(2)
其中,Y代表經濟規模。通常認為,經濟增長往往伴隨導致經濟活動副產品――污染排放的增加;S代表經濟結構,因為,經濟增長會帶來產業結構的變化,產業結構變動對環境產生影響:當一國經濟處于工業化階段時,第二產業比重的上升將帶來環境污染的加重。而當一國經濟結構處于后工業化階段時,產業結構由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移將帶來更小的環境壓力。Antweiler等(2001)利用格蘭杰檢驗證明FDI是產業結構變動的重要原因。[9]這樣,FDI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可表達為:
S=W(FDI)(3)
T代表技術。FDI對環境技術效應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投入產出效率的提高,二是清潔技術的采用,三是技術的溢出作用。Lecchumanan等(2000)研究發現,FDI有益于一國的技術進步從而提高一國的環境水平。Verbeke(2002)認為,技術進步會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使資源得以大量節約進而減少污染排放和生態破壞。FDI對環境技術水平的影響可表達為:
T=k(FDI)(4)
R代表環境規制。 環境規制是指一個國家和地區以環境保護為目的而制定并實施的環境標準、排污規定、治理費用投入等各種保護環境的政策、措施的總和。當一國采取嚴厲的環境規制時,污染產業的比重降低,規制對環境產生正面的影響;反之,寬松的環境規制導致國內企業大量排污的同時,也會誘使國外污染產業轉移國內從而惡化本國環境。一般來講,伴隨收入水平(Y)提高公眾環境需求將增加,進而要求政府實施更嚴厲的環境規制。這樣,環境規制的影響因素可表達為:
R=g(Y,E)(5)
3.產出對FDI的影響。根據投資意圖, FDI有垂直型(vertical)和水平型(horizontal)之分(Copeland,2001),水平型FDI偏重東道國的市場潛力(我們用收入Y來表征),垂直型FDI則青睞東道國的勞動力等低成本(用工資W來表征)資源。這樣,FDI的規模可表達為:
FDI=(Y,W,R)(6)
可見,FDI與經濟、環境之間不是單向影響而是交互影響的復雜關系。一方面,FDI與產出之間、產出與環境之間、環境污染(E)與環境規制(R)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雙向反饋機制。另一方面,FDI通過規模效應、結構效應、技術效應和規制效應等途徑影響環境。
(二) 模型設定及變量說明
由上述分析我們知道,FDI、經濟、環境構成互為反饋的大系統,使用單一方程無法刻畫變量之間交錯影響的復雜關系。受JIE -HE模型的啟發,我們嘗試將這些變量相互作用的關系組建聯立方程系統。聯立方程組具體構建如下:
lnEt=p10+p11lnYt+p12lnSt+p13lnTt+p14lnRt+x1t(7)
lnYt=p20+p21lnKt+p22lnLt+p23lnHt+p24lnFt+x1t+p25lnE+x2t(8)
lnSt=p30+p31lnKLt+p32lnFDIt+x3t(9)
lnTt=p40+p41lnTt-1t+p42lnFDIt+x4t(10)
lnRt=p50+p51lnEt-1+p52lnTt-1+x5t(11)
lnFDIt=p60+p61lnTt-1+p62lnWt+p63lnRt+x6t(12)
其中,下標t表示年份。式(7)為污染方程。在Grossman and Krueger(1991)將影響環境污染的因素分解為經濟規模、經濟結構和技術效應的基礎上,我們加入了政府環境規制因素;式(8)為產出方程。除了傳統影響產出的生產要素外,環境污染變量E也作為一個要素被加入方程;式(9)為結構方程。我們選取外商直接投資FDI和資本勞動比率 K/L作為解釋變量,用來考察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結構的影響;式(10)為技術方程。基于Antweiler(2001)的研究,我們將FDI作為影響技術的重要變量;式(11)為規制方程。它表明公眾收入(Y)提高、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政府會加強環境規制;式(12)是根據傳統外商直接投資區位理論建立的方程。為了考察環境規制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我們在方程中加入環境規制變量R。
(三)變量選取以及數據來源
考慮到研究問題的專注性及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以中國1988-2007年間的數據來考察FDI與環境污染之間關系。我們以中國工業SO2排放量來代表環境污染指標,數據來源于《中國環境統計年鑒》相應各期,單位為萬噸。參考JIE-HE(2006)的研究,中國用當年工業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與其初年(1988)排污強度乘積表征結構效應(S)。“排污強度始終為初年數值”的做法剔除了技術對經濟結構的影響,這符合環境污染的結構效應定義。同時,考慮到污染重的企業一般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我們選用資本勞動比率(K/L)的變動來反映產業結構的變動。
影響產出的投入要素包括:(l) 國內資本存量(K)。數值設定為全國資本存量減去外商直接投資存量的差額。全國資本存量2000年的數據直接引用了張軍(2004)的估計,[10]2000年之后的數據按照張軍的方法計算后予以補齊;(2)外資存量F 及流量FDI。具有溢出效應和參與生產的FDI應是存量FDI。鑒于統計年鑒中所列FDI數據實際上是增量FDI,并非存量FDI。為此我們利用公式:Ft+1=(1-δ)Ft+ FDIt,將流量FDI換算為存量FDI,折舊率仍參照張軍的9.6%.計算結果略;(3)人力資本H。陳釗等(2004)估算了中國各個省市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2001年及以前的人力資本直接取自陳釗等的估算結果,[11]此后六年我們按照陳釗等的估算方法將其補足;(4)勞動力投入L。以各地區年末就業人員數來度量,單位為萬人,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相應各期。
對于其它指標,我們用歷年工業總值代表產量水平(Y),采用職工年平均收入代表工資水平(W)。鑒于完成投資額可真正反映政府在當地環境管理上付出的努力和決心,我們選取中國歷年工業污染治理項目完成投資來代表該地區實際環境規制的寬嚴程度(R),數據同樣來自《中國環境年鑒》。工資、產量、環境治理投資額等數據都統一按1990年價格進行折算。
三 、計量分析結果及其經濟含義
廣義矩估計方法(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 GMM)是將準則函數定義為工具變量與擾動項的相關函數,使其最小化得到參數的估計值。GMM方法允許隨機擾動項存在異方差和自相關,而且不需要知道隨機擾動項的確切分布,所得到的參數估計量比其他參數估計方法更合乎實際、更穩健。[12]因此我們采用GMM方法對聯立方程進行估計,下表是利用Eviews軟件計量的結果。以下是對各種效應的具體分析。
1.規模效應。規模效應表現為外商直接投資存量的增加將引起工業總產出的增加,工業產出規模的擴大將使污染排放增加。根據估計結果,FDI存量增加1%,工業總產出Y將增加0.22個百分點。而產出增加1%,會帶來污染增加0.84個百分點。這樣,FDI存量增加1%,最終導致污染排放增加0.185個百分點。
2.結構效應。FDI的進入影響中國產業結構進而影響污染排放。 由式(6),結構變量S對FDI的彈性為負,說明外資流入導致中國經濟結構朝清潔型結構轉變,進而減輕了污染水平。具體地講,FDI增加1%,將導致結構“清潔化”0.026個百分點。而產業結構每變動1%,污染排放將變動3.4個百分點。這樣,FDI帶來的結構效應為-0.084個百分點,即對環境產生了積極影響。
3.環境技術效應。FDI的進入帶來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誘致技術擴散會降低污染排放。具體地,FDI增加1%,將導致技術水平提高0.04個百分點。而伴隨技術進步1%,污染排放將減少0.72個百分點。這樣,技術進步引起的污染排放減少0.029個百分點。
4.環境規制效應。方程(1)中政府環境規制沒有通過檢驗,說明了政府環境規制不力。造成環境規制效力不顯的重要原因在于政府官員處在“晉升錦標賽”體制之中,為了保持或提高自己的顯示性業績――GDP增長率,往往會放松環境污染以增強競爭優勢。[13]方程(8)顯示FDI的流入與規制強度正向關系,表明“污染避難所假設”一定程度上在中國存在。對此,World Bank(1997)指出,中國地方政府面臨環境質量目標和經濟發展目標的沖突。[14]這一問題同樣反映在FDI領域,表現為各級政府為了發展本地方經濟,不斷降低環境標準以吸引外資進而帶來環境質量的惡化。
我們將FDI通過經濟規模、經濟結構、技術和環境規制等渠道影響環境的機理進行梳理,并匯總整理為下圖。從下圖可以看出,FDI對環境污染影響途徑中,規模效應最大(0.185%),依次是結構效應(-0.084%)和技術效應(-0.029%)。總的來講,FDI每增加1%,導致中國環境在原有水平上惡化0.072%。FDI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機制
四、結論及政策含義
本文在FDI―經濟―環境交互作用框架下建立聯立方程系統,利用中國1988―2007年數據對FDI影響環境的機理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1.經濟規模、經濟結構和技術水平是影響中國環境污染的三個決定因素,環境規制對環境作用效果尚不明顯。
2.FDI帶來的經濟規模的擴大增加了污染排放,引致的經濟結構的優化和技術水平提高減少了污染排放。具體表現為:FDI每增加1%,通過經濟規模的擴大導致環境污染增加0.185%。FDI通過改善經濟結構和提高技術水平從而對環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分別使污染排放分別減少0.084%和0.029%。總體效應是,FDI每增加1%,將使污染排放增加0.072%。
3.較為寬松的環境規制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進入的一個重要因素,“污染避難所”現象在中國高速發展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可以得出這樣幾點政策建議:在未來發展階段,要想改善FDI對中國環境的不利影響,一要著力調整FDI投資的產業導向,充分實現其正的結構效應;二要努力提升FDI質量,提高環境技術溢出的正效應;三要改進環境規制,避免“污染避難所”現象。
主要參考文獻:
[1]Berthélemy, S. Démurge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China. Review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0,(4).
[2]Birdsall N, D.Wheller. Trade Policy and Pollution in Lation American: Where are the Pollution Haven?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93(2).
[3]Porter M.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ironment competiveness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 1995(23).
[4]李惠茹.外商直接投資的生態環境效應問題研究及評述[J],生態經濟,2007(5).
[5]Zarsky L. Havens, Halos and Spaghetti. Untangling the Evidence abou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OECD Conference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nvironment, The Hague,1999.
[6]于 峰等.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環境效應的經驗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7(8).
[7]Grossman, G, and Krueger,A.(1991)“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BER Working Paper No.3914.
[8]Jie- 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Case of Industrial Emission of Sulfur Dioxide (SO2) in Chinese Provinces,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
[9]Antweiler,W,Copeland,B. (2001)“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
[10]張 軍等.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經濟研究,2004(10).
[11]陳 釗等.中國人力資本和教育發展的地區差異:基于面板數據的估算[J].世界經濟,2004(12).
[12]李子奈,葉阿忠.高等計量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13]陳 剛.FDI競爭、環境規制與污染避難所,世界經濟研究[J].2009(6).
[14]World Bank. Is globalization causing a“race to the bottom”in environmental standard? [R]. PREM Economic Policy Group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Group, 2000.
The Mechanism and Effect of FDI Impact on Environment:Study on the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篇11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03 文章編號:1672-3309(2013)07-06-03
歷史發展經驗表明,經濟發展與客觀環境存在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關系。一方面,經濟發展必然會產生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和大量消耗物資能源,由此會導致環境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隨之環境惡化又會反過來影響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會促進科技進步和社會環保意識的提高,進而有利于改善環境。近年我國一直提倡發展綠色GDP,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可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是值得人們關注的探究議題。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模型是對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污染水平進行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它是由美國環境經濟學家Grossman 和Krueger等人于20世紀90年代初根據經驗數據研究而提出的。該理論假定,環境污染水平會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國民收入增加而提高,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程度后,隨著國民收入增加,環境污染水平會下降。如果在二維坐標系中,橫軸表示經濟增長指標,縱軸表示環境污染指標,那么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水平之間的關系曲線呈“倒U”形,即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然而國內外許多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并不是任何國家或地區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都呈“倒U”形,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差異也會導致其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還可能存在U、N、W、水平、上升或下降等形狀特征。四川省作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受益者,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也加劇了環境污染問題,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關系備受社會關注,但目前對兩者關系的實證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將基于相關理論通過計量分析軟件進一步闡述探究它們之間的關系及其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特征,同時結合研究結論提出一些宏觀政策建議。
一、四川省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狀況
自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四川省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從1999年到2011年,名義GDP增長5.76倍,年均增加36.63%,1999年人均GDP僅為4540元,到2011年已上升至26133元,年均增加36.5%。三次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三種產業產值比由1999年的25.4:41.9:32.7調整為2011年的14.1:52.5:33.4。依據錢納里的工業化階段劃分理論,從城鎮化水平、人均GDP、三次產業產值比、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等方面來綜合判斷,可以看出四川省產業結構調整取得較大成功,已經步入工業化中級階段,但目前第三產業比重偏低,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工業化中級階段主要依賴于制造業尤其是重型工業的高速增長。目前,四川省已形成礦產金屬開采洗選加工制造業、食品加工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制品制造業、紡織業、造紙及紙制品業等幾大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2011年四川省共有工業企業單位13706個,其中重工業就有8942個,總產值為15613.92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67.45%。
產業結構重型化也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發展前期,四川省工業廢水排放量上升趨勢明顯,直到2005年達到122590萬噸的排放量最高峰后才得到有效遏制。2011年工業廢水排放量雖然比2010年下降了0.9%,但仍有80428.6萬噸。從1999-2011年四川省環境統計數據來看,工業廢氣排放量和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隨著經濟發展而逐年增長,工業廢氣排放量由1999年的4671億標立方米上升至2011年的23171.85億標立方米,增長了4.96倍,比2010年增加了14.7%;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由1999年的4396萬噸上升至2011年的12684.47萬噸,增長了2.89倍。在工業化加速發展進程中,環境污染物排放是不可避免的,但只有對環境污染問題加以重視,加大對防污治污的投資力度,走環境友好型的工業化發展道路,才能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四川省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關系的定量分析
(一)研究指標選擇
為了探析四川省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水平之間的相互關系,本文選取四川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作為社會經濟發展指標(X),工業廢水排放量(Y1)、工業廢氣排放量(Y2)、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Y3)和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Y4)作為表達四川省環境污染狀況的指標。其中人均GDP的數據來源于《四川省統計年鑒2012》,2000-2002年、2011年的環境污染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1-2003)》和《2011年四川省環境統計公報》,1999、2003-2010年的環境污染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官方網上公布的環保統計專題數據。
(二)四川省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關系曲線模型
根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以四川省人均GDP人均(X)為自變量,環境污染指標(Y)為因變量,利用EVIEWS5.0軟件建立1999-2011年四川省的環境經濟計量模型。一般形式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方程表達式為:,式中y為環境污染指標,x為經濟增長指標,模型參數,ε為隨機誤差項。但對上述變量分別進行二次和三次曲線方程擬合,結果表明三次曲線方程擬合效果更佳,所以在上述方程中加入一個三次項:,式中β3為三次項系數,其他參數含義不變。由表1可知,在1%顯著性水平下,各曲線方程均通過R2、F值檢驗,說明曲線模型擬合效果很好。
圖1-4分別是1999-2011年四川省人均GDP與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和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關系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圖。由圖1可知,工業廢水排放量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與理論上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一樣成“倒U”形,其中2005年是轉折點,此前的工業廢水排放量與人均GDP成正相關,隨著經濟增長而增加,此后則與人均GDP成負相關,隨著經濟增長而下降。造成這種曲線特征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大開發前期四川省過分追求工業發展而忽視了環境環保,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發展道路。2003-2005年四川省加大了環境保護的治理投資力度,各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分別占當年GDP的1.09%、1.17%、1.06%,同時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的顯著提高也促使了排放量的明顯下降。由圖2和圖3可知,工業廢氣排放量和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并沒有出現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變化軌跡,反而是隨著經濟增長略有波動,這說明四川省曾一度在工業廢氣排放和固體廢物產生方面加大投資治理力度,措施較為得當有效,但就所研究年份來看兩者仍呈明顯的上升趨勢。隨著環保生產科技發展,2011年四川省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已提高至57.5%,工業固體廢物的貯存量和處置量也明顯增加,因此,從圖4可以看出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隨著經濟增長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
三、結論與建議
綜合上述可知,在四川省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只有工業廢水排放量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呈“倒U”形特征,四川省經濟增長與工業廢水排放量和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成顯著的負相關,與工業廢氣排放量和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成顯著的正相關。西部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所以要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四川省應該從宏觀上采取以下措施來促進經濟增長與環境關系的協調發展:
第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繼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不能延續過去“高消耗、高增長、高污染”的社會經濟發展路徑,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思想,把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走環境友好型的社會經濟發展道路。逐步淘汰和取締高耗能、高污染、工藝落后的企業,對污染源企業進行規劃選址布局,重點發揮區域優勢逐步建立以旅游服務業和知識技術密集型企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
第二,發揮市場機制對環境污染治理的調節作用,推動環保科技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排污權交易及收費制度引入到環保工作來,強化排污申報和征費工作,堅持“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和破壞者恢復”的原則,讓社會經濟主體成為環保投資的主體。先進的生產技術不但可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還可以提高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所以應繼續加大對環保人才的培養和技術設備的開發研究,走循環經濟工業化發展道路。(下轉第46頁)
第三,加大對環境污染治理的投資力度,進一步完善環保監管體系,加強環境監管和執法力度。根據發達國家經驗,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環保投資要占到 GDP 的1%-1.5%,才能有效控制環境污染,達到3%才能使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雖然近年四川省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增加明顯,但環保投資占GDP的比重都在1%以下,且呈下降趨勢。政府是環保監管的主體,但也要發揮社會公眾與輿論的監督作用。應加強對礦產金屬、化工紡織、造紙印染等重點污染行業企業的排污監管,監管要做到公開透明、嚴格高效,防止出現監管真空。
參考文獻:
[1] 沈滿紅、許云華.一種新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浙江省工業化進程中經濟增長與環境變遷的關系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0,(04):53-57.
[2] 吳開亞、陳曉劍.安徽省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水平的關系研究[J].重慶環境科學,2003,(06):9-11.
篇12
[作者簡介] 郭紅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循環經濟;
韓立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金融工程、公司金融。(北京 100083)
一、引言
分析貿易對環境影響常用的一種方法,是將貿易對環境的影響分解為規模、結構和技術三種效應。這種分解方法最初是由Grossman and Krueger(1991)提出的,現已經被眾多學者采用。
國際上關于貿易對環境影響的實證研究,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借鑒Grossman and Krueger(1991)的思想,Antweiler等(2001)建立了一個理論模型,將貿易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分為規模、技術和結構效應,并采用全球43個國家108個城市的二氧化硫濃度數據對這三種效應進行估計。在此基礎上,Cole and Elliott(2003)對模型加以改進,進而采用跨國污染物排放數據去檢驗貿易對環境的影響,并重點分析了貿易對結構效應的影響因素。
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較少。張連眾、朱坦等(2003)采用Antweiler等 (2001)的模型,基于中國2000年31個省市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橫截面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規模效應加劇我國的環境污染程度,而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將降低我國的環境污染程度,貿易自由化有利于我國的環境保護。蘭天(2004)采用同樣的模型對中國貿易開放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并且得到了與張連眾、朱坦等(2003)基本一致的結論。李斌等(2006)對Antweiler等 (2001)的模型加以改進,并用我國各省的二氧化硫數據進行檢驗,最終得出貿易有利于環境的結論。
國內相關研究采用的模型大多比較簡單,且主要針對貿易對環境影響的三種效應的度量,并沒有就每種效應具體展開分析。基于此,本文采用中國1990-2005年29個省市面板數據,參考Cole and Elliott(2003)的模型對貿易自由化對中國環境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同時對要素稟賦假說和“污染天堂”假說在中國的存在性進行驗證。
二、模型設定及變量說明
(一)模型
參考Cole and Elliott(2003)的模型,結合中國具體情況和本文實證目的,得到本文使用的模型:
其中,k、t分別表示地區、年份;Ekt表示污染指標,用人均污染排放量表征(文中根據需要也采用污染密集度);KLkt表示資本勞動比率;Ikt表示人均收入;Okt表示貿易開放度,用貿易依存度表征;D是一個時間趨勢變量。RKLkt 和RIkt分別表示相對資本勞動比率和相對人均收入。
對上述模型各變量含義加以說明:
(1)資本勞動比率KL代表結構效應。加入資本勞動比率的平方項KL2是考慮到資本積累對環境邊際效應遞減。如果β1>0且β2
(2)人均收入I代表規模和技術總效應。人均收入項的系數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因為在一般情況下,規模效應對環境影響為正,技術效應對環境的影響為負,因此當規模效應大于技術效應時,總效應為正,反之為負。另外,模型中人均收入的平方項表示人均收入對環境的遞減效應,同時與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含義也保持一致。
(3)貿易開放度O代表貿易對環境的總效應。ORKL是變量O和相對資本勞動比率RKL的乘積,表示要素稟賦動因引起的貿易對環境的影響,ORI是變量O和相對收入RI的乘積,表示“污染天堂”動因引起的貿易對環境的影響。
要素稟賦假說認為,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資本要素充裕的國家將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污染密集型產品),勞動要素充裕的國家將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清潔產品),因此,當相對資本勞動比率增加時,污染增加。“污染天堂”假說認為,如果各個國家除了環境標準之外,其他方面的條件都相同,那么污染企業會選擇在環境標準較低的國家進行生產,這些國家就成為了“污染天堂”。因此,當β60時,表示“污染天堂”假說存在。
需要說明的是,當模型(1)的被解釋變量采用人均污染排放量時,解釋變量人均收入項代表規模和技術總效應,但如果被解釋變量采用污染密集度對上述模型重新估計,人均收入項對污染密集度的影響只體現技術效應。因此本文將人均污染排放和污染密集度分別作為模型的被解釋變量,先對規模和技術效應進行估計后單獨估計技術效應。
(二)變量說明及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樣本數據為1990-2005年(1996年和1997年除外)29個省市(除外,重慶市數據計入四川省)的數據,下面就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分別說明。
(1)被解釋變量
被解釋變量包括三種污染物的人均污染排放量和污染密集度,參考Antweiler等(2001)的選取標準,本文選取的污染物分別是二氧化硫、廢水和煙塵。
各省市污染物的人均排放量分別由各省市的污染物排放總量除以總人口數得到。由于1996年和1997年只有工業污染排放數據,缺乏生活污染排放數據,故本文選取的統計時段為除1996和1997年以外的1990-2005年,基礎數據來自相應各年的《中國環境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各省市污染物的污染密集度等于各省市污染物排放總量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
(2)解釋變量
需要說明的變量包括資本勞動比率KL、人均收入I、貿易開放度O、相對資本勞動比率RKL、相對人均收入RI和時間趨勢變量D。
各省市的資本勞動比率KL等于各省市1952年不變價表示的資本存量與就業人員數之比。前者的數據采用張軍等(2004)估算的數據,后者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各省市人均收入I的數據均采用剔除價格因素后的上一年人均GDP數據,即采用1990年不變價表示的1989-2004年各省市的人均GDP數據,基礎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各省市的貿易開放度O等于當年價表示的各省市進出口總額與GDP之比,進出口總額基礎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1993-2006》和《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1991-1992》,基礎數據由美元表示,根據相應年份的美元兌人民幣年平均匯率換算成人民幣。
各省市的相對人均收入RI等于上面得出的各省市的人均收入I與當年全國的人均GDP之比。各省市的相對資本勞動比率RKL等于上面的各省市的KL與全國的資本勞動比率之比。
時間趨勢變量1990年取值1,依次各年度分別取值2到14。
三、計量結果及分析
本文依據豪斯曼檢驗(Hausman-test)的檢驗結果來判斷估計模型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根據檢驗結果,模型估計時全部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被解釋變量分別采用人均污染排放量和污染密集度的估計結果依次見表1和表2。
(一)規模、技術和結構效應分析
表1的估計結果是將人均污染排放作為被解釋變量得出的,資本勞動比率KL表征貿易對環境的結構效應,人均收入I表征貿易對環境的規模和技術效應。
表1第1列和第2列分別是Antweiler等(2001)和Cole and Elliott(2003)的估計結果。為和本文的估計結果比較,先對其加以說明。Antweiler等(2001)估計結果顯示,規模效應變量(GDP/km2)和結構效應變量(KL)都與二氧化硫濃度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技術效應(滯后三年的人均收入的移動平均值I)與二氧化硫濃度之間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即經濟規模的擴大和資本積累對環境污染的影響為正,技術效應為負。與Antweiler等(2001)不同,Cole and Elliott(2003)和本文的模型中,人均收入項I(前一年人均GDP)代表規模和技術總效應。Cole and Elliott(2003)的估計結果中,結構效應變量(KL)與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隨著資本勞動比率的增加,人均二氧化硫排放增加,且速度遞減。而人均收入(I)與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表明負的技術效應已經超過了正的規模效應。
表1的第3-5列是本文模型的估計結果。
首先,二氧化硫的估計結果與Cole and Elliott(2003)的結論是一致的,即結構效應為正,規模和技術總效應為負。不同的是,表征規模和技術效應的人均收入項I統計不顯著,說明正的規模效應和負的技術效應相互抵消后對環境的作用很小,則經濟對二氧化硫排放的影響將主要取決于結構效應。
其次,廢水的估計結果顯示,資本勞動比率KL與人均廢水排放之間顯著正相關,即結構效應為正。人均收入項I的系數統計顯著且為正,表明技術和規模效應為正,正的規模效應超過負的技術效應,其原因在于,廢水包括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而國家對污水的治理主要集中在工業污染方面,生活污水的迅速增加和難以治理是導致規模效應超過技術效應的主要原因。近年來中國的環境統計數據也顯示,生活污水排放量已經超過工業廢水排放量,成為水污染的主要來源。
最后,煙塵估計結果顯示,結構效應不顯著,且正的規模效應超過了負的技術效應,規模和技術總效應為正。同時,人均收入I的一次項系數為正,二次項系數為負表明,針對煙塵,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還沒有越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轉折點,處于曲線的上升階段。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人均煙塵排放量增加。
表2是將污染密集度作為被解釋變量得出的估計結果,主要分析由人均收入I代表的技術效應。與Cole and Elliott(2003)的估計結果類似,本文所選的三種污染指標中,人均二氧化硫和廢水排放分別與人均收入之間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即技術效應為負。人均煙塵排放與人均收入之間也是負相關,但不顯著。表明人均收入的提高已經推動技術進步,進而減少污染。
(二)要素稟賦動因和“污染避難所”動因分析
表1和表2中,聯合變量ORKL表征要素稟賦動因,聯合變量ORI表征“污染天堂”動因。
表1中,同Antweiler等(2001)的估計結果一致,本文二氧化硫的估計結果也為要素稟賦假說和“污染天堂”假說提供了實證支持。要素稟賦變量ORKL與二氧化硫濃度之間呈現顯著負相關關系,這說明,相對于中國的平均水平,大部分省市資本勞動比率相對較低,因而還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這就大大地減少了中國污染排放,這與要素稟賦假說的內容相符合,同時,“污染天堂”動因變量ORI與二氧化硫濃度之間是顯著正相關關系,即相對于中國的平均水平,大部分省市的人均收入也比較低,對環境質量的需求不大,因而導致了較弱的環境管制,增加了污染排放,這又符合了“污染天堂”假說的內容。廢水和煙塵的估計結果也符合這兩個假說,但是估計結果部分不顯著。
另外,與Antweiler等(2001)貿易有利于環境改善的結論不同,Cole and Elliott(2003)的估計結果顯示貿易密集度(O)與二氧化硫濃度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的結果,也就是說,貿易自由化導致環境污染增加。本文的估計結果中,依污染指標不同,貿易對環境的總體影響也發生變化,總體上,貿易自由化有利于減少人均二氧化硫和煙塵排放,但增加了人均廢水排放。表2中貿易變量的符號基本上與表1一致,其估計結果進一步印證了上面的討論。
最后,表1和表2的時間趨勢變量(D)基本上都與污染指標呈現統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這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公眾的環保意識、環境友好型技術的開發及其他的因素都促進了污染的減少。
為進一步闡明表1和表2的經濟含義,本文在表1和表2的基礎上計算了各污染指標對所有經濟因素的彈性,自變量的值采用各省市所有年份的平均值。估計結果見表3和表4。
從表3可以看出,貿易開放度對環境的影響相對于其他經濟因素來說較小,具體地,貿易開放度提高1%,人均二氧化硫排放減少0.15%,人均廢水排放增加0.06%,人均煙塵排放減少0.16%。同時,對每個污染物來說,其“污染天堂”動因對環境的影響都大于要素稟賦動因帶給環境的影響,比如對于二氧化硫,其“污染天堂”動因的彈性值為0.4,而要素稟賦動因的彈性值為-0.05,前者遠遠大于后者,如果不加以控制,中國大部分省市很有可能變為“污染天堂”。
表4的數據顯示,三種污染物對技術效應的彈性都比較大,說明技術效應較大程度地降低了污染密集度,減少了污染排放,但是,較大的技術效應并不一定能夠全部抵消規模效應,結合表3,對于二氧化硫,技術效應超過了規模效應,而對于廢水和煙塵,規模效應仍大于技術效應,因此需要中國進一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開發新技術,降低污染。
四、結論
1.貿易自由化帶來的經濟規模的擴大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增加(結構效應),都加大了我國的污染排放,但同時貿易開放給中國帶來的技術進步降低了國內的污染排放強度,貿易是否有利于中國的環境改善依污染指標不同而不同。
2.貿易對環境總體影響相對較小,且正負因污染指標不同而不同。就本文所選的三種污染物,貿易自由化減少了二氧化硫和煙塵的排放,卻增加了廢水的排放。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盡管近年來國家對主要污染物的管制已經加強,但是主要將重點放在了大氣的污染治理上,尤其是二氧化硫的治理,而忽視了廢水的治理。
3.本文的估計結果也為要素稟賦假說和“污染天堂”假說提供了一定的實證支持。相對于中國的平均水平,多數省市的資本勞動比率較低,資本不充裕導致的要素稟賦效應減少了環境污染排放;同時,相對于平均水平,多數省市的人均收入較低導致較松的環境管制,使中國的污染排放增加。
參考文獻:
[1] Grossman,G,Krueger,A.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orking Paper No. 3914,1991.
[2] Copeland,B. and Taylor,M.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 755-787.
[3] Antweiler,W.,Copeland,B and Taylor,M. 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 877-908.
[4] Cole,M. and Elliott,R. Determining the trade-en-vironment composition effect: the role of capital,labor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3 (46): 363-383.
[5]張連眾,等.貿易自由化對我國環境污染的影響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3,(3).
[6]蘭天. 貿易與跨國界環境污染[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篇13
1 生態監測的重要性
我省雖然生態環境質量名列全國前茅,但是生態環境仍較脆弱,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其破壞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危害在加重,生態環境狀況仍面臨嚴峻形勢。表現在:江、河源頭的生態環境惡化呈加速趨勢,江河的徑流量減少,湖庫日趨萎縮;林地、礦產資源的亂砍濫伐、開發不當,致使植被遭到破壞,生態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劇,地質災害時有發生,生物資源總量下降;近岸海域污染嚴重,海洋漁業資源衰退,海岸侵蝕問題突出;畜禽養殖污染、生活污染日益嚴重。工業污染――已經影響了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安全。
從環境監測發展歷程來看,目前環境監測是單純的理化指標和生物指標的監測,強調“局部剖析”,只對大氣、水、土壤等中的化學毒物或有害物理因子進行測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生態監測既不同于城市環境質量監測,也不同于工業污染源監測,其著眼于“整體綜合”,對人類活動造成的生態破壞和影響進行測定。側重于宏觀的、大區域的生態破壞問題,具有反映人類活動對我們所處的生態環境的全貌、有機綜合影響的優點。環境保護以減少或避免生態系統的破壞為終極目標,生態質量是環境質量的核心,而環境監測是為環境保護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可以說,開展生態監測可彌補傳統環境監測的不足。生態監測是環境監測的拓寬,是環境監測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生態監測是環境保護的前提,也是環境監測體系發展和完善的必然趨勢和要求。
2 生態監測的含義
2.1生態監測的定義
生態監測是指運用可比的方法,在時間和空間上對特定區域范圍內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組合體的類型、結構和功能及其組合要素等進行系統地測定和觀察的過程,監測的結果則用于評價和預測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為合理利用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和自然保護提供決策依據。
2.2生態監測的類型
根據對象可分為:城市生態監測、農村生態監測、森林生態監測、草原生態監測及荒漠生態監測等。這類劃分突出了生態監測對象的價值尺度,旨在通過生態監測獲得關于各生態系統生態價值的現狀資料、受干擾(特別指人類活動的干擾)程度、承受影響的能力、發展趨勢等。
根據空間尺度可分為: 宏觀生態監測 (研究對象的地域等級至少應在區域生態范圍之內,最大可擴展到全球。宏觀生態監測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圖和專業數據為基礎,采用遙感技術和生態圖技術,建立地理信息系統,同時也采取區域生態調查和生態統計的手段)、 微觀生態監測(研究對象的地域等級最大可包括由幾個生態系統組成的景觀生態區,最小也應代表單一的生態類型。微觀生態監測以大量的生態監測站為工作基礎,以物理、化學或生物學的方法對生態系統各個組分提取屬性信息)。
2.3生態監測的特點
生態監測具有以下明顯的特點:綜合性(多學科的交叉,涉及到農、林、牧、副、漁、工等行業)、 長期性(長期監測可能導致一些重要的和意想不到的發現)、 復雜性(要區分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和水災等;以及人為干擾,如污染物質的排放、資源的開發利用等)、分散性(監測站點的選取往往相隔較遠)。
3 生態監測的內容
生態監測的內容,根據實際需要,具體應開展以下方面工作:(1)對區域范圍內珍貴的生態類型包括珍稀物種以及因人們活動所引起的重要生態問題的發生面積及數量在時間以及空間上動態變化的監測;(2)對資源開發活動所引起的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和功能變化的監測;(3)環境污染物對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的影響及其在生物鏈中傳遞的監測;(4)對破壞的生態系統在治理過程中的生態平衡恢復過程的監測;(5)珍稀瀕危動植物種的分布及其棲息地的監測;(6)水土流失的面積及其時空分布和環境影響的監測;(7)人們活動對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影響監測;(8)水環境污染對水體生態系統包括湖庫、河流和海洋等結構和功能的影響監測;(9)主要環境污染物包括農藥、化肥、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在土壤―植物―水體系統中的遷移和轉化的監測;(10)優化治理模式的生態平衡監測;(11)各個生態系統中微量氣體的釋放通量與吸收的監測。
4 開展生態監測的建議
4.1 發揮環境監測體系優勢
環境監測的理論具有廣泛的內容,環境監測的實踐豐富了環境監測體系,要發揮環境監測體系優勢,使其成為開展生態監測工作的基礎保證。
4.2 重視借鑒國外經驗
發達國家對于生態監測已經開展較長時間,而我們才剛起步,基礎差、底子薄,對生態系統規律認識還不夠,生態監測經驗不足,特別需要吸取和借鑒其已有的成功經驗,如一些操作性強的指標、方法和技術路線等。
4.3 合理選擇監測指標
我們現有的監測能力、技術與設備水平有限,因此必須從實際出發,結合本地的特點,從由于經濟發展過快對生態環境形成壓力和影響生態系統變化的因子中,選取易監測、針對性強、能說明問題、對特定環境敏感和屬于污染的因子開展監測,以此表征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待今后條件具備時,逐步加以補充、擴展。
4.4 充分利用先進技術
當前許多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還沒有在環境監測體系中發揮作用,如三S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并廣泛得到應用,要使其和生態監測密切結合,并以最少費用獲得必要的生態環境信息,在環境監測體系中發揮效用。
5 結語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開展生態監測是環境監測體系發展和完善的必然趨勢和要求,這一復雜的系統工程,對環境監測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必將更深層次地為環境管理和決策部門服務,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營造良性循環、天地人和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