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關于勞動教育的標題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全文
根據國務院關于提高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的通知,現提出如下實施辦法。
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從一九八七年十月起可以將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現行的各級工資標準(基礎工資、職務工資之和,下同)均提高10%,也可以在不超過工資標準提高10%的增資總額范圍內,將增資總額的大部分用于提高工資標準,小部分用于調整中小學教師內部的工資關系。
二、提高工資標準的范圍。小學、幼兒園、普通中學、農業中學、職業中學、工讀學校、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中等和初等成人教育學校(含教師進修學校)的專職教師,以及屬于事業編制的少年宮、少年之家、少年科技站的專職教師。原為教師,因工作需要調做學校、幼兒園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員,也可以按提高的工資標準執行。
三、提高工資標準的人員調離上述單位后,工資標準提高的部分即行取消,并執行調入單位的工資標準。
四、首次受聘職務的中小學教師,補發工資分兩段計算,一九八七年九月三十日以前的補發額按提高前的工資標準計算,一九八七年十月一日以后的補發額按提高后的工資標準計算。
篇2
(1) Do you love your mother? If your mother is in danger, what will you do?
(2) Do you think the earth is the mother of man? If the earth is in danger, what should we do?
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了我的問題,從而順利地過渡到本課的標題。從自己母親的安危聯想到人類母親的安危,使他們感受到了一種使命感,一種緊迫感。
總之,利用英語課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是大有可為的。我們應該巧妙地寓德育于英語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接受思想品德素質的教育,從而成為品學兼優的人才。
二、 利用英語詞匯教學,激發學生關注社會熱點
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信息反饋”是重中之重。傳統的拼讀、識記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不佳。近年來,我把詞匯教學與學生喜歡談論的社會熱點問題聯系起來,邊學邊練,即學即用。例如在教單詞“cartoon”時,我在給學生看了一些卡通畫片后,他們很快就理解了詞義,隨后我又拿出一份China Daily, 指著上面一幅關于美國充當國際警察的漫畫,要求他們講出漫畫內容,他們不但知道了cartoon另一詞義“漫畫”,而且用剛學過的單詞恰到好處地痛斥了美國的“假人權,實霸權”的丑惡嘴臉,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課后同學們在當天的日記里就美國所謂的“人權”標準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談了自己的感想,這樣既落實了詞匯教學、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又滲透了思想品德素質的教育,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又如在教單詞charity時,我就將形成一定情景的一系列相關的詞匯列出:raise, donate, organize, Project Hope 等,讓其在情景中感受詞意,并通過提問What can we usually do for charity? 讓學生形成討論,讓其關注我們熟悉的希望工程、募捐等社會熱點話題。這樣就能培養學生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作風,做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三、 利用名言警句,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作為一名當代中學生,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正確理解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樹立為祖國和民族奮發讀書、積極進取的志向。英語中有許多精辟獨到的proverb和saying富有深刻的寓意,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有時往往一句話就會使人茅塞頓開或幡然悔悟,甚至會終身受用,其意義對于人生觀、世界觀尚不穩定的青少年來說,尤為深刻。如:
Life is not a bed of roses. 生活不是玫瑰花床,人生并不到處鳥語花香。
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 有路必有彎,人生之路并不總是坦途。
這類諺語,告訴學生在面對人生的時候要有直面困難的準備和勇氣。遇到挫折和失意的時候,又要滿懷信心,戰勝困難。
SBⅢ(上)中第一單元的text中有Marie Curie的一段話: Life is not easy for any of us. We must work, and above all, we must believe in ourselves. We must believe that each one of us is able to do something well, and that, when we discover what this something is, we must work hard at it until we succeed.
對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來說,生活都是不容易的。我們必須工作,尤其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對自己有信心。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把某件事情做好,而且當我們發現這事情是什么的時候,我們就必須努力干下去,直到成功為止。
篇3
在教育教學活動期間,學校對學生負有安全教育,通過約束、指導進行管理,保障其安全健康成長的職責。學校與學生的關系應為教育、管理和保護的關系。如果學校因為過錯違反該義務導致學生傷害事故,應承擔侵權賠償責任。這得到了《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師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的法律法規的支持。《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7條規定:“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依法履行監護職責,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護工作。”《教育法》第29條第3項規定:“學校應維護受教育者、教師及其他職工的合法權益。”第44條規定:“教育、體育、衛生行政部門和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完善體育、衛生保健設施,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未成年人保護法》第5條規定:“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應當教育和幫助未成年人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第16條規定:“學校不得使未成年學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學設施中活動。”第17條也對學校的管理、保護職責作出了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的《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60條規定:“在幼兒園、學校生活、學習的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或者在精神病醫院治療的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單位有過錯的,可以責令這些單位適當給予賠償。”教育部制定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5條也規定:“學校應當對在校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護自救教育……學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護……”可見,學校對學生所負的教育、管理、保護義務是法律上的強制性義務,其產生無需學校與家長之間存在身份關系,也無需學生家長與學校之間進行約定。學校不得推卸責任。但對于成年學生來說,因其屬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學校對他們的管理、保護義務較未成年學生要輕。學校的教育、管理和保護職責不同于監護人的監護責任:第一,學校的教育管理保護責任來自法律的強制性規定;而監護職責是一種源自身份權的職責,是親權的延伸補充。第二,在履行義務的時間、空間上,學校只對學生在校期間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而監護人應隨時隨地履行自己的監護職責,時間上不能中斷。第三,義務不同。學校的教育、管理職責主要包括學生的受教育權利和人身權利;而監護職責卻涉及被監護人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保護被監護人的身體健康,照顧被監護人生活,代管被監護人的財產,被監護人進行民事活動,對被監護人進行管理和教育以及被監護人進行訴訟,等等。第四,歸責原則不同。學校因過錯導致學生受傷害,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監護責任是無過錯歸責原則,只要損害發生,監護人就要承擔責任。
(一)教育職責教育義務是學校對學生應盡的最主要的義務,也是學校存在的價值所在。《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均作出了明確規定,并將其立于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核心位置。受教育權是每個學生享有的基本權利,任何人不得剝奪。學校有義務根據黨和國家的教育政策、國家和上級行政部門制定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要求自主實施教育教學活動,學校有義務對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社會生活指導和青春期教育等。
(二)管理職責學校的管理分為學籍管理和日常教學管理。學籍管理主要包括學生的報到、注冊、招生、錄取、升降級、轉學、休學、退學、頒發畢業證、授予學位等;日常教學管理是指教學期間學校為了維持教學秩序而對學生進行的日常行為管理,如早操、早自習、學校評優活動、日常紀律管理、紀律處分(不包括開除學籍,勒令退學)及獎勵。對學生進行管理是學校的權利也是學校保證學生人身安全的一項重要義務。學校的管理帶有濃厚的命令服從色彩,如何在學校的管理活動中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是法學界關心的問題。學校不同于企業,也不同于行政機關,但就其內部管理行為而言,卻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值得深入研究。
(三)保護職責“如果將視野擴展,我們其實可以將學校與學生看成是一種教育產品提供方與享有者的關系,學生進校是來享受學校的教育服務的。而作為教育服務者,學校當然要保證服務接受方———學生在接受服務時的身心財產安全。”無論是未成年學生還是成年學生,學校均對其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僅是程度上不同而已。學校的保護職責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學校應當提供安全的校舍、設施;學校有照顧學生身體的義務;學校有義務將與學生人身安全有關的重要信息通知家長的義務。
三、教育管理法律關系屬社會行政法律關系
法學界大多數人認為,學校與學生之間屬教育管理關系,卻很少有人對教育管理關系的性質作更進一步探討。教育管理關系到底是一種什么法律性質,是行政法律關系還是民事法律關系抑或其他?“因為任何社會組織要實現其本身的職能都有其法律規定的管理職權。不但國家機關有,而且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也有這種管理權。”正如法律規定的企業享有經營自一樣,法律規定的管理權并不一定就是公法權利。“由于社會組織的性質不同,其管理的性質也就不同,由此產生行政管理、企業管理、事業單位管理和社會團體管理。以管理來給學校與學生法律關系定性,不可能揭示兩者之間關系的法律性質。”所以,中國目前大多數學者從《教育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規定的教育、管理權利角度來對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進行論述顯然是不夠的,必須尋找其他途徑,必須從學校所處的法律地位入手來進行論證。筆者認為,教育管理關系是一種社會行政法律關系,學校屬于社會行政主體。社會行政是工業化社會以后,公共權力由政府本位轉向社會本位,權力回歸社會的必然結果。社會行政主體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的行政管理目的,依法從事某種特定公共事務并能以自己的名義履行行政法上的權利與義務的非營利性組織。社會行政主體是與國家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公共行政主體的一種,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非政府性或稱民間性。社會行政主體不是政府及其附屬機構,也不隸屬于政府或受其支配,它往往以社團組織、自治組織、事業單位等形式出現。第二,非營利性。社會行政主體不以營利為目的,其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家財政撥款和社會捐助等。第三,公共性。社會行政主體的職能活動范圍與多數人的利益相關,有普遍的社會公眾參與性。第四,公益性。#p#分頁標題#e#
這是指社會行政主體的成立目的是為了實現公共利益,服務于某些公共目的和為公眾奉獻。第五,自治性。社會行政主體應有獨立的決策與執行能力,能夠進行自我管理。學校作為事業法人,其成立的公益性、經營的非營利性和管理的自治性等特征決定了其實質上處于社會行政主體的法律地位。而民間性的特點要求“公務法人”應將私立學校包括在內。中國有學者借鑒德國“公營造物”和法國的“公立公益機構”概念創立了“公務法人”這一新的稱謂,實際上就是社會行政主體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但德法兩國的“公營造物”和“公立公益機構”僅包括公立學校,私立學校被排除在外。而社會行政主體民間性的特點決定了私人機構也能構成社會行政主體的一部分。所以,公立還是私立,不應是判斷學校成為社會行政主體的衡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