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中醫的基本治療方式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尺橈骨雙骨折在青少年人群中較為多見,通常是由間接暴力或是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后手臂局部地方可能會出現肢體畸形、疼痛、前臂翻轉障礙、水腫等不良現象。傳統治療尺橈骨雙骨折病患產生的最大難題是,怎樣處理復位中斷端產生旋轉、成角與固定后再移位現象,對青少年來說,中醫手法復位是最有效也是最常見的臨床治療方式,這種治療方式最大的優點是沒有創傷、骨折部位愈合快,并且不會產生感染。文章回顧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尺橈骨雙骨折病患的臨床基本資料與治療效果,現將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取2011年8月到12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尺橈骨雙骨折病患50例,將這些病患隨機分成兩組,中醫組與對照組,中醫組中的25例病患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在4到1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8.5±1.6)歲;對照組中的25例病患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齡在3到1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2±1.4)歲。對比這兩組病患的年齡、性別等臨床基本資料,P>0.05,不具有統計學差異意義,有比較性。
1.2 方法
為對照組中的病患提供常規手術復位治療方式,為中醫組中的病患提供中醫正骨治療方式。中醫組在治療時主要使用正骨三步法治療,也就是旋轉撥伸,折頂回旋和夾擠分骨法,夾板固定三種方法。對比兩組病患的治療效果、住院時間、愈合時間、并發癥等。
1.3 判定療效結果
治愈:骨折的解剖復位或是接近解剖復位,骨折處產生連續性骨痂,生理功能完全恢復或是基本恢復;有效:骨折復位超過1/3,對線效果良好,前臂最多可旋轉45°;無效:骨折部位產生畸形,愈合效果不明顯,生理功能受阻礙。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3.0計算機統計學軟件對兩組病患的信息進行統計學分析,用±表示計量數據,用t值檢驗計數數據,用卡方對兩組病患的各種對比情況進行檢驗,P
2 結果
從表1中可以清楚看到,中醫組中病患的治愈率明顯比對照組高,對比兩組病患的治療效果,P
2.2 對比兩組病患的住院時間與治愈時間 詳情見表2。
2.3 并發癥
中醫組與實驗組在治療雙折尺橈骨病患時,由于治療方法的不同,因此產生并發癥的人數也不同,對照組并發癥6例,中醫組中的病患沒有產生并發癥,全部被治愈,對比兩組病患產生的并發癥,P
3 討論
尺橈骨雙骨折一般發生在青少年人群中,往往沒有異樣的手術指征,近幾年,在臨床治療中使用的主要方式為手術治療,然而手術的操作原則是用最小的、創傷獲得最佳的治理效果,因此在對青少年尺橈骨雙骨折病患進行治療時盡量不要使用手術治療方式,避免因手術感染影響青少年骨骼生長。因為,前臂受到骨折的部位較淺,所以應用中醫正骨手法較為容易,同時患者都是青少年,使用手術方法難免會留下疤痕,這將對病患就業、生理、生活、心理等方面造成不必要的影響,另外還可以減輕病患的經濟壓力。由于病患自身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所以治療方式盡量不要選擇手術治療。
因為尺橈骨雙骨折的發生時間短、距離地面高、創傷發展快,因此其具有的特點主要為:①都是在尺橈骨下端產生骨折;②骨折產生位移的類型都是背側位移,同時產生程度不同的尺橈骨偏移情況;③相較于前臂雙骨折現象,重疊位移更為嚴重,受骨折部位都是短斜型骨折或是橫斷骨折,嚴重時還會產生尺側開放性裂口,一些病患還會產生同側踝骨骨折。
綜上所述,對尺橈骨雙骨折病患使用前臂旋前恢復治療,在進行旋前位手法治療時,旋前兩側肌肉與骨間膜保持在一種放松情況下,能夠有效減少整復時產生的不必要阻力,另外由于暴力沖撞襲擊較大使前臂滑板產生骨折,因此腫脹的產生程度往往較為嚴重,對旋前臂使用手法治療能有效促進折頂穩定作用,為治療加大 成功機會。對尺橈骨雙骨折病患使用中醫正骨手法時,要將骨折遠處的牽引力融入到整復全程操作中,牽引力在整個整復中的力量變化是,折頂前的力量要大些,折頂操作中的力量要適量降低,等病患感覺到骨折遠近端的骨折 相接觸后再反折,并且將骨折遠端的牽引力加大,在整個整復操作中,盡量一次完成。
參考文獻:
篇2
流感爆發出現了比較龐大的患病人數,對疾病控制和醫療救治等方面產生了一定壓力,流感疫情發生的情況下,經過具體的分析研究,逐漸發現這種病毒基因對人類健康具有極大的威脅,同時也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損失,筆者在臨床工作中采用以中藥為主的治療方法,并且具有一定的成效,對收治住院的100例患者進行中醫辨治療的方式進行治療,并和用西藥奧司他韋的治療方式進行治療的患者情況加以對比,中藥治療下的患者癥狀并使得退熱時間縮減方面具有比較好的成效,由于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容易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爆發,需要致力于將中醫藥治療甲型H1N1流感經驗推廣。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接收治療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100例,并且隨機將患者分為中醫組和西醫組兩個部分內容,每組各50例。中醫組包含有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齡(26.92±12.79)歲。西醫組50例,其中男21例,女29例,平均年齡(24.92±11.40)歲。兩組性別和年齡中的差異止無統計學意義的。
1.2 治療方法 中醫組的治療主要參照《診療方案》,并且針對患者的二聚體情況進行調整,其中主要包含的癥狀類型包括風熱犯衛型和熱毒襲肺型,其中風熱犯衛型患者渾身乏力,周身酸痛,咽喉會有不適感,無汗。其主要治法是對患者進行必要的疏風清熱。對風熱犯衛型患者基本用藥是用桑菊飲加減其他藥物的方法:其中包含的成分主要有桑葉、、桔梗、連翹和車前草等中藥成分各10克,同時需要牛蒡子、薏苡仁各15克,還含有淡竹葉和薄荷以及生甘草各6克,蘆根30克,白茅根20克,將這些重要成分加以配比而形成基本的治療藥方。其次是熱毒襲肺型主要表現為患者咳痰呈現黃或白的現象,咽紅咽痛,目赤。對這一癥狀的治療基本方藥是將銀翹散合白虎湯加減其他成分藥物的方式:其中金銀花和桔梗各15克,連翹和淡竹葉以及杏仁各10克,荊芥6克,生石膏30克,生石膏使用前需要進行煎制,還需要添加知母10g,薏苡仁15g,生甘草10g等進行配比用藥。加減應用的主要方法是當患者的癥狀中具有便溏的現象時就可以在本來就具有的藥劑中加藿香和法半夏適量劑量;患者如果伴有便秘的情況就需要在藥劑中加入生大黃。這些藥物的服用方式主要是煎服法,主要是水煎服,每天2劑,療程是5d。
西醫組的治療方式主要是給患者服用磷酸奧司他韋膠囊,每次75mg,每天兩次,療程同樣為5d。
1.3 療效判定 經過治療患者發熱緩解的現象比較明顯,患者的腋溫已經在7.3℃以下,而這種現象能夠保持24h或以上,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 對中醫辨證治療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的可行性研究主要使用SPSS16.0的方式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可以使用x-±s得方式加以描述。每組治療前的患者情況和治療之后的患者情況都需要進行樣本的配對和采集。經過研究其結果顯示P
2.結果
經過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的具體對比,兩組的結果之間存在差異,其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甲型H1N1流感發病比較快,人群很容易就會受到感染,同時其傳染速度是比較快的,西醫治療主要采用W司他韋藥物治療,但是長期的藥物使用容易導致患者耐藥性現象的出現,容易限制藥物治療的療效通過必要的實驗研究和具體的臨床觀察,中醫藥的治療方式已經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方面的成績逐漸凸顯,明確了重要在流感治療中的重要作用。甲型H1N1流感在早期正盛的時候,更加適宜采用以辛涼清解和宣肺透邪的方式,以比較快的速度對病毒進行驅邪外出。甲型H1N1流感和發病地域、季節變化以及人的體質差異有關,臨床應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進行治療。經過研究可以證明在中醫辨證治療甲型H1N1流感中,桑菊飲和銀翹散等中醫藥物在退熱方面的的效果是比較明顯的,和西藥的治療效果具有明顯的趨同現象,而其對臨床癥狀的改善確實是更加明顯的。中醫治療的方式對甲型H1N1流感治療而言,對人整體抗病功能增加具有比較明顯的效果,同時重視對人體的整體機能狀態加以有效調整,促使治療能夠得到顯著的結果。本研究的病例總體病情處于比較輕微的階段,選擇桑菊飲加減的治療方法和以銀翹散合白虎湯加減來清肺解毒等兩種不同類型的治療方法,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值得推廣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邱雨晨.甲型H1N1流感中西醫診療研究進展概述[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5.
篇3
卵巢儲備功能下降反復發作對于女性的生理、生殖健康是一個重大的威脅[1]。卵巢儲備功能下降是由于患者卵巢產生卵子的能力下降,卵母細胞質量降低,進而導致患者出現閉經、早衰、不孕等疾病。患者從該病的產生到卵巢功能衰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而“治未病”的思想是該病治療的主要思想[2]。本文主要將本院144例卵巢儲備功能下降患者,通過采用中醫、西醫治療的方式進行分組,將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分析比較。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所選擇的對象為144例卵巢儲備功能下降患者,其年齡跨度在25~3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0.6歲。其中,沒有孕產史,但是有過性生活的患者有70例,其余74例患者有過孕產史。患者到我院進行治療檢查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其中主要以小腹疼痛和腰痛為主,還有部分患者伴有白帶增多的癥狀。有39例患者在月經來潮時出現明顯的痛經現象,有56例患者還存在月經失調的情況。將所有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分別采用中醫、西醫的方式進行治療。由于患者的身體素質、年齡、營養狀況均無太大差異,不對該研究造成大的影響,因而兩組病例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所有144例患者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中醫治療組72例,西醫治療組72例。兩組均需經過歷時14天左右的治療療程之后,再進行全面的觀察與治療,最后通過兩組患者的治療后身體的恢復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比對。
中醫治療組:主要選用湯藥對患者進行治療,該藥方的主要成分包括:川芎12g、當歸15g、、赤芍15g、丹參12g、紅花15g、桃仁10g、赤芍12g、延胡索15g,使用的此類藥物主要用于患者的活血化瘀。除此之外,患者還要加服:川楝子15g、香附12g、紅藤15g、肉桂12g、敗醬草15g、加莪術12g,這些藥物主要是用于患者的活血止痛,溫經通脈。針對患者病情的不同,還可以酌情加減藥方劑量。患者要保證每天服用兩劑,一個月為一療程。中醫對患者的治療還包括調節患者精神狀態,保持愉悅的心情;積極的參與體育鍛煉,以健康、強壯的體魄進行生活;保障飲食,多吃一些清淡的滋陰養血的食物等。中醫的治療思想主要是在患者病情還未出現時就應積極的進行各種身體的調養,加強對于此類疾病的防治,以降低患者的發病率。
西醫治療組:主要采用激素替代療法對患者進行治療,在必要的時候還要使用外科的刮治手術進行輔助治療。
1.3觀察指標
篇4
中醫藥的發展具有幾千年的歷史,一直到今天仍然應用在醫學上,它的形成積累了豐富的中醫養生理論和實踐經驗。國家和政府高度重視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和健康產業的發展,肯定了健康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需要加強對中醫藥特色優勢的正確認識,發揮好中醫藥在健康服務業的優勢作用,推進健康服務業的發展。
一、中醫藥特色優勢概述
中醫藥作為中國傳統醫藥學的統稱,其發展歷史悠遠。中醫藥的治療方式汲取了我國各個民族的傳統醫藥學理論,并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才總結出來的。中國傳統醫藥學的應用廣泛、治療方案保存完整,在世界傳統醫藥學理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醫藥的藥方能夠歷經千年的臨床考驗一直延續到現代,并仍然被現代人使用。這就表明,中醫藥藥劑普遍具有修身保養的作用。中醫藥的治療觀念以調神為先,祛邪扶正,辨證施治。以一貫之,以簡馭繁、行之有效、思維獨到為其方法論,相比西醫中醫藥更具有巨大的優勢。中醫藥學將人類醫學的主要任務回歸到人類生活的本質上,意在提高人們的生命質量,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生生不息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中醫藥特色優勢具有以下幾方面:
1、中醫藥治療方法在注重理論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療效
中醫藥治療方法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中醫藥的研究方法追求的是治效果,無論是藥物治療還是其他治療手段,中醫藥重點多研究其作用效果,在古代,某些藥物的治療原理還不能被解釋,但中醫藥家能夠在忽略其原理的情況下對病人進行合理治療,體現出了中醫藥研究方法的超前性。例如,中醫的針灸治療,甚至在今天,現代醫學仍然不能完全解釋其治療原理,但其療效是被中國幾千年歷史的臨床實踐所證實的。
2、中醫藥治療中獨特的辨證思維
中醫藥學不僅僅指的是數千種植物藥,它體現出來的更加是難能可貴的生存質量健康感念,例如形神合一、陰陽調和、正氣為本、與環境和諧生存和發展等。其治療技術便捷廉價,使用自然生態的動植物藥作為治療方劑。中醫藥的藥方能夠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流傳至今,并仍然被現代醫學作為治療的輔助方法,說明這些藥方是許多中醫藥學者的智慧結晶,是他們通過千萬次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中醫藥擁有獨到的治療方法,注重人體差異,在治療過程中因人而異,對不同體質的病人使用不同的治療手段,這樣使其在治療效果中更加具有優勢。
3、中醫藥治療更注重預防
《黃帝內經》中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這就是預防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要預防疾病的發生,如《黃帝內經》中提到的“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就是強調讓人們注重強身健體,修生養性,避免情緒的過度發泄,保持愉快的心情。在生活方面,要順應氣候的變化,生活作息規律,達到與自然和諧統一,這樣就可以達到養生的目的。另一方面,除了預防疾病的發生,還需要防止疾病的轉變。人們要正確認識疾病發生的原因和原理,就要從疾病的根源上入手,掌握疾病發生的規律,從而防止疾病的轉變。在今天,很多“亞健康”問題的出現,在西醫沒辦法解決時,中醫藥可以通過調理經絡氣血的方法使其得以解決。
二、推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基本途徑
中醫藥不僅是我國獨具特色的醫療衛生資源,也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健康服務業資源。如果說中國的醫改離不開中醫藥,那么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系,更加離不開中醫藥的廣泛參與和深度耕耘。中醫藥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和優勢既豐富了健康服務業的內涵,也將提升其境界,使具有中國特色的健康服務業體系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優勢品牌,其具體方法有以下幾方面。
1、提升中醫健康服務能力,充分發揮中醫醫療預防保健特色優勢,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全國在深入推進“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目的就是要能夠滿足基層群眾的基本醫療保健服務需求,也成為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2、推廣科學規范的中醫保健知識及產品。幾千年來,從某種意義上說,中醫是作為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存在的,然而隨著“西風東漸”,中醫與我們日益疏離。重新讓中醫回歸我們的生活,發揮養生保健、健康服務的作用,必須注重科學有效知識的宣傳和養生保健產品的研發推廣應用。例如,可以建立健康社區,對社區中的居民進行健康教育,給居民普及中藥材的知識,推廣太極拳的練習。
3、政府方面可以制定有利于健康服務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比如,可以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多種方法激勵發展前景好、信譽好、口碑好的中醫藥健康服務企業做大做強;扶持開發特色健康產品,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進一步增加質量保障的中成藥品種數量,讓更多療效確切、特色突出的中成藥得到廣泛應用;發展適應時代需要的中醫藥健康旅游業,提升產業層次,優化產業結構,為各相關產業增添新的發展動力。
參考文獻:
[1]王建華,張永祥,周文霞.中藥藥理與臨床研究進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739-743.
篇5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均發生較大的改變,臨床的上的慢性疾病患者也逐年上升趨勢,直接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相關調查研究表明,很多慢性疾病的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很多患者均未以意識到自己出現慢性疾病,隨著病情嚴重化發展,患者往往需長期入院治療,一定程度會對增加將患者的臨床不適感和經濟負擔。因此,我社區開始相應號召,開始加強中醫適宜技術在社區家庭病房的中的應用,該方式不僅能夠提高患者對疾病的預防知識的了解,還能降低臨床治療的成本,從而被社區居民廣泛接受。本研究對石巖街道社區2015年6~8月200例接受中醫適宜技術治療的患者開展問卷調查,并進行綜合分析,相關資料整理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石巖街道社區2015年6~8月400例接受中醫適宜技術治療的患者開展問卷調查,其中,男136例,女264例,年齡19~78歲,平均(51.2±3.9)歲;文化程度:文盲23例,小學44例,初中107例,高中132例,大專及以上91例;婚姻狀況:未婚55例,已婚286例,離婚39例,喪偶20例;就醫的報銷方式:城鎮居民基本養老醫療178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159例,民政幫困33例,其他保險30例。選取以病定技術中醫適宜技術分別為耳穴療法治療失眠、中藥霧化治療慢性咽炎、封包療法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艾灸治療慢性結腸炎的20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67例,女133例,年齡19~75歲,平均(50.4±4.3)歲,文化程度:文化程度:文盲12例,小學20例,初中55例,高中60例,大專及以上53例;婚姻狀況:未婚30例,已婚140例,離婚23例,喪偶7例;就醫的報銷方式:城鎮居民基本養老醫療80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75例,民政幫困22例,其他保險23例。另選取單純使用常規治療方案進行治療的20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69例,女131例,年齡19~78歲,平均(52.7±4.3)歲,文化程度:文化程度:文盲1l例,小學22例,初中52例,高中72例,大專及以上38例;婚姻狀況:未婚25例,已婚146例,離婚16例,喪偶13例;就醫的報銷方式:城鎮居民基本養老醫療98例,城鎮職IN療保險84例,民政幫困11例,其他保險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就醫報銷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選取4種以病定技術中醫適宜技術分別為耳穴療法治療失眠、中藥霧化治療慢性咽炎、封包療法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艾灸治療慢性結腸炎。每種治療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單純使用常規治療方案進行,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中醫適宜技術治療。(1)耳穴貼壓法:指用硬而光滑的藥物種子和藥丸、磁珠等在耳穴表面貼壓并用膠布固定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在項目中用于治療失眠;(2)中藥霧化:借助調整氧氣氣流,使藥液形成霧狀,隨吸氣進入呼吸道的一種治療方法,具有消除炎癥和水腫,減輕咳嗽,稀釋痰液,幫助祛痰,解除支氣管痙攣,使氣道通暢的作用,在項目中用于治療慢性咽炎;(3)中藥熱封包療法:選擇配制特定的中藥(飲片或散劑),通過特殊的包裝封閉,并加熱之后,外敷相應的體表特定部位或穴位上。利用加熱后的中藥封包熏熨局部,且所散發的芳香氣味穿透皮膚,直達組織深部,促進組織代謝,調節神經,提高抗病能力,在項目中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4)艾灸療法:用艾葉或艾絨作為施灸原料,在患者體表面燒灼、熏熨的方法。艾葉氣味芳香,辛濕性烈,加工后制成的艾絨細軟如綿,易于燃燒而煙少,火力溫和持久,能夠穿透皮膚,直達組織深部,艾灸可以活躍臟腑功能,促進新陳代謝,調節植物神經,提高抗病能力,在項目中用于治療慢性結腸炎。
1.2.1上門治療 部分患者存在活動功能受限的癥狀,例如偏癱、骨折、需長期臥床休息等的患者,由社區醫師上門對患者行針灸、拔罐、刮痧等治療,根據患者病情的發展情況,制定康復訓練的計劃,并輔助其進行訓練。
篇6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臨床上常見的危重病癥,近年來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是當前世界醫學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chf患者再次住院率高,生活質量差,醫療費用高,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學問題和臨床醫學重點研究的難題。中醫學對該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是近10多年來大量的臨床及實驗研究結果均顯示結合中醫藥治療chf能改善病人的癥狀,改善心功能及預后。WWw.133229.coM但對于chf防治策略的制定,強調在循證醫學的指導下采用可靠的證據進行,而現有中醫藥防治本病的臨床報道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種種不足,尚不足以為臨床決策提供安全、有效的證據支持。delphi法[1](德爾菲法),又稱面向專家的多輪匿名函詢法,是采取匿名的方式廣泛征求專家的意見,經過反復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饋修正,使專家的意見逐步趨向一致,最后根據專家的綜合意見,對評價對象作出的一種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預測、評價方法。20世紀70年代中期,delphi法開始在醫學領域中有所應用,近年逐步運用到中醫領域[2-3]的研究中,成為中醫規范化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學之一。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國家中醫藥行業專項子課題“慢性心力衰竭臨床路徑的構建與實施的示范性研究”課題組采用delphi法對chf的診療過程中的各個關鍵問題進行了兩輪專家調查分析,現將專家問卷調查情況報道如下。
1研究方法
11問卷調查內容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針對新制定的chf臨床路徑中的診療方案,成立預測小組,設計專家咨詢問卷,運用 delphi法向全國中醫或中西醫結合領域的心血管專家開展問卷調查。咨詢問卷涵蓋chf診斷、理化檢查、西醫治療、中醫辨證、中醫治療方案、合并癥的處理等內容,專家根據目前chf診治的臨床經驗評價相關內容。在每一輪咨詢表回收后,由預測小組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意見匯總,修訂前一輪的專家咨詢問卷,形成下一輪的專家咨詢問卷。之后,建立數據信息庫,對專家的積極系數和基本情況進行描述性分析,對問卷的各個項目采用頻數的描述性分析。
12專家選擇及問卷回收 參與第2輪問卷咨詢的專家有20名,均為從事中醫或中西醫結合心血管專家,其中廣東6名,北京、河南各3名,上海2名,天津、江蘇、成都、遼寧各1名,新疆2名。其中19名為正高級職稱,1名為副高級職稱,為從事本專業均超過10年。共發出問卷20份,收回20份;問卷共有51道問題,全部問卷符合填寫要求,問卷回收率為100%,有效率為100%。
參與第2輪問卷咨詢的專家有15位,他們均從事中醫或中西醫結合心血管專家,其中廣東、北京各3名,新疆、河南各2名,上海、天津、江蘇、成都、遼寧各1名。15名專家均為正高級職稱,從事本專業均超過10年。共發出問卷15份,收回15份;問卷共有24道問題,全部問卷符合填寫要求,問卷回收率為100%,有效率為100%。
2調查結果
第1輪專家咨詢內容涵蓋心衰診斷、理化檢查、西醫治療、中醫辨證分型、中醫方藥、中成藥使用等方面的問題,結果采用頻數的描述性分析。本研究規定,若認為咨詢條目合理的專家人數占總人數70%以上,則認為該咨詢條目得到大多數專家的認同,可以接受。其中心衰診斷、理化檢查、西醫治療等問題通過第1輪的調查已得到確認,故以下21~24部分為第1輪調查結果。而對于chf中醫辨證分型、中醫方藥等需要兩輪調查,故25~28部分為第2輪調查結果。
21chf中西醫診斷問題的調查結果95%專家認為chf西醫診斷參照2007年制訂的《中國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合適;中醫診斷病名為心衰病得到80%專家的認同,70%專家認為chf的中醫診斷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2008年編寫的《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是合適的。
22chf綜合治療方案的調查結果在心衰心功能的各分級、不同合并癥及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或緩解期的患者中,除“心功能ⅱ級”選擇純中醫治療和“合并致命性心律失常”選擇西醫治療外,對其余的各種情況70%以上的專家選擇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
23chf西醫治療、理化檢查的調查結果95%專家贊同chf西醫治療參照2007年制訂的《中國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對于住院期間的輔助檢查,85%以上專家認為患者住院第1天應立即行“血常規、急診生化、凝血3項、腦鈉素(bnp)、心酶、肌鈣蛋白、血氣分析、心電圖、胸片”檢查;70%以上專家認為住院期間應“復查血常規及bnp”;100%專家認為患者住院期間應行“尿常規、大便常規、生化28項、心臟彩超”檢查;80%以上專家認為患者住院期間應行“甲狀腺功能、腹部b超、動態心電圖”檢查。
24chf中醫病機、基本證候要素的調查結果對于心衰的中醫基本病機,專家在評定“以下哪些是一直貫穿心衰發生發展過程始終的病機”時,其中選擇心氣虛的占944%,心陽虛占611%,瘀血占944% ,水飲占667%,痰濁占333%,心陰虛占167%,心血虛占111%,寒濕占111%,濕熱占56%。
專家在對“心衰本虛常見證候要素”的選擇時,其中選擇心氣虛占75%,心肺氣虛占60%,心腎陽虛占70%,心陽虛占55%,心陰虛占45%,氣陰兩虛占70%,陰陽兩虛占65%。
專家在對“心衰標實常見證候要素”的選擇時,其中選擇水飲占100%,瘀血占100% ,痰濁占70%,濕熱占5%,寒濕占5%。
90%專家推薦chf應分為急性加重期和穩定期兩個階段進行中醫辨證。在對急性加重期主要證候要素的選擇時,選擇氣虛占75% ,陽虛占85%,陰虛占35%,血虛占10%;痰濁占65%,水飲占95%,瘀血占85%,濕熱占20%,寒濕占10%。在對穩定期的主要證候要素的選擇時,選擇氣虛占95% ,陽虛占65%,陰虛占65%,血虛占20%;痰濁占30%,水飲占40%,瘀血占80%,濕熱占10%,寒濕占10%。
在選擇心衰本虛及標實的證候組合以確定心衰的證型時,其中選擇本虛+標實占80%,單純本虛證占5%,單純標實證占5%;以本虛證作為分型標準,標實作為兼證的占20%。
25chf中醫辨證論治統一趨勢的調查結果通過第1輪專家咨詢,心衰的中醫病機、辨證論治的方式基本得到確定。第2輪專家咨詢對初步擬定的心衰病機、固定治法、證候要素等方面再次咨詢專家,從而達成基本一致,結果見表1。
26chf中醫治法調查結果在對心衰急性加重期主要治法的選擇時,選擇利水占95%,活血占90%,溫陽占85%,益氣占80%,化痰占50%,養陰占15%,化濕占15%,補血占5%。
2010年第27卷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在對心衰穩定期主要治法的選擇時,選擇益氣占95%,活血占90%,溫陽占70% ,養陰占60%,利水占50%,化痰占35%,化濕占15%,補血占10%。
27chf各辨證分型及具體方藥的調查結果根據第1輪專家咨詢的結果,在第2輪專家問卷中,我們初步制定心衰急性加重期辨證為“氣虛血瘀水停;陽虛水泛,瘀血阻絡”,穩定期辨證為“氣虛血瘀;氣陰兩虛血瘀;氣陽兩虛血瘀”,得到733%專家的認同;各證型的主癥、次癥、舌脈以及治法分別得到至少80%專家的認同。以下()內的數字為15名專家中認同的專家數。
271急性加重期65%的專家選擇“必用中藥湯劑”,30%選擇“選用中藥湯劑”;55%的專家選擇“選用口服中成藥”,25%選擇“必用口服中成藥”;50%的專家選擇“選用靜脈使用中成藥”,45%選擇“必用靜脈使用中成藥”。對急性加重期的患者辨證分為氣虛血瘀水停型和陽虛水泛、瘀血阻絡型,其證候和治法方藥調查結果如下:表1心衰中醫辨證論治統一趨勢調查結果n/(p/%)
2712陽虛水泛,瘀血阻絡型(15)證候特點(15):主癥為心悸氣喘,畏寒肢冷,腰酸膝冷,肢體浮腫,水腫以下肢為甚,尿少,面色蒼白或青紫。次癥為唇暗,頸部及舌下青筋顯露,腹脹便溏。兼癥為咳嗽咯痰,咯白痰或黃痰。舌脈:舌淡暗、紫暗,舌胖大,齒痕,苔白滑,脈弦細數無力或促、澀、結代、散。治法:溫陽利水,活血化瘀(12)。基本方劑:真武湯(15)、葶藶大棗瀉肺湯(12)、參附湯(11)、苓桂術甘湯(11)、五苓散(11)。故基本方劑確立為真武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基本組成藥物依次為熟附子、黃芪、茯苓、葶藶子、澤瀉、豬苓、白術、人參、桂枝、丹參、干姜、大棗。中成藥排序依次為參附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等。
272穩定期60%的專家選擇“必用中藥湯劑”,40%選擇“選用中藥湯劑”;60%的專家選擇“必用口服中成藥”,35%選擇“選用口服中成藥”;65%的專家選擇“選用靜脈使用中成藥”,15%選擇“必用靜脈使用中成藥”。對急性加重期的患者辨證為氣虛血瘀型、氣陰兩虛血瘀及氣陽兩虛血瘀型,其證候和治法方藥調查結果如下:
2721氣虛血瘀型(13)證候特點(13):主癥為神疲乏力,心悸,勞則氣喘。次癥為面部暗紅,唇暗。舌脈:舌質暗或有瘀斑瘀點,舌苔薄白,脈沉無力或促、澀、結代。治法:益氣活血(13)。基本方劑:人參養榮湯(9)、桃紅四物湯(9)、養心湯(9)、血府逐瘀湯(8)、丹參飲(6)、失笑散(2)等,基本方劑確立為人參養榮湯合桃紅四物湯,基本組成藥物依次為黃芪、紅花、黨參、當歸、桃仁、丹參、白術、川芎、茯苓、炙甘草、熟地等。中成藥選擇補心氣口服液(8)為最多。
2722氣陰兩虛血瘀型證候特點(14):主癥為心悸,氣短,乏力,自汗或盜汗。次癥為頭暈心煩,口干,面顴暗紅,唇暗。舌脈:舌質紫暗,少苔,脈細數無力或兼澀、結代。治法:益氣養陰,活血化瘀(14)。基本方劑:生脈散(15)、血府逐瘀湯(13)、丹參飲(7)、炙甘草湯(6)等,基本方劑確立為生脈散合血府逐瘀湯,基本組成藥物依次為麥冬、五味子、太子參、桃仁、黃芪、丹參、西洋參、紅花、炙甘草。中成藥選擇生脈膠囊(12)、滋心陰口服液(8)為多。
2723氣陽兩虛血瘀型證候特點(14):主癥為心悸,短氣乏力,身寒肢冷。次癥為尿少,腹脹便溏,唇紫,爪甲紫暗。舌脈:舌淡暗,有齒印,脈沉細或遲。治法:益氣溫陽,活血化瘀(15)。基本方劑:參附湯(14)、血府逐瘀湯(14)、丹參飲(9)、麻黃附子細辛湯(5)、失笑散(1)等,基本組成藥物(按專家選用頻次排列)依次為熟附子(15)、川芎(14)、紅參(13)、黃芪(12)、桃仁(12)、紅花(12)、茯苓(12)、丹參(11)、桂枝(11)等,故基本方劑確立為參附湯合血府逐瘀湯。口服中成藥多選擇補心氣口服液(10),其他有暖心膠囊、芪藶強心膠囊。
28常見合并癥的處理專家對“心衰常見的并發癥或合并癥”的選擇:選擇肺部感染的占100%,利尿劑抵抗占70%,洋地黃中毒占60%,非致命性心律失常占90%,低血壓狀態占75%,上呼吸道感染占60%,泌尿道感染占10%,致命性心律失常占70%。
當洋地黃中毒表現為胃腸道癥狀時,55%專家選擇“維持原來心衰的辨證,在原方基礎上加用降氣止逆類中藥”,15%選擇“辨證隨并發癥改變,中藥以降氣止逆類中藥為主”,15%選擇“不采用中醫治療,僅使用西醫治療”。針對出現的胃腸道癥狀,專家選擇藥物排序為川厚樸、法半夏、生姜、木香、旋復花、代赭石。
當心衰患者出現肺部感染時,45%專家選擇“維持原來心衰的辨證,在原方基礎上加減”,且均選擇加用“化痰藥物”。70%選擇“辨證隨并發癥改變,重新辨證擬方治療”,其中70%專家常用“清熱化痰”法。專家在選擇化痰藥物時,痰熱加黃芩、瓜蔞皮、桑白皮、魚腥草、浙貝母等,痰濕加杏仁、蘇子、白芥子等。
當chf患者出現非致命性心律失常時,75%選擇“維持原來心衰的辨證,在原方基礎上加減”,其中67%選擇“快速性心律失常加益氣養陰藥物,緩慢性心律失常加溫陽藥物”。養陰鎮靜藥物有珍珠母、黃連、苦參、酸棗仁、柏子仁,溫陽藥物有炙麻黃、熟附子、細辛、仙靈脾。
當chf患者出現利尿劑抵抗時,70%專家選擇“維持原來心衰的辨證,在原方基礎上加減”,其中57%選擇加用“溫陽活血利水藥物”,36%選擇“健脾利水藥物”。 在原方基礎上加用藥物,其中排序較前的有豬苓、茯苓、葶藶子、車前子、桂枝等。
當心衰患者合并低血壓時,65%專家選擇“維持原來心衰的辨證,在原方基礎上加減”,其中69%選擇加用“溫陽益氣藥物”。專家選擇藥物排序較前的為紅參、熟附子、黃芪、枳殼、山萸肉。
3討論
31delphi法在中醫領域的運用delphi法是在20世紀40年代由o.赫爾姆和n.達爾首創,經過t.j.戈爾登和蘭德公司進一步發展而成熟。它是由主持機構以書面的形式征詢各專家的意見,背靠背反復多次匯總與征詢意見,依據多個專家的知識、經驗、綜合分析能力和個人價值觀對指標體系進行分析、判斷并主觀賦權值的一種多次調查方法。我國稱之為專家評分法或專家咨詢法。20世紀60年代后,delphi法開始在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中應用,之后應用范圍逐漸擴大。但在中醫臨床研究中卻一直發展較慢,應用于證候學及證候評價方面較多。張明雪等[2]在對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中醫證候特征及其演變規律的專家問卷調查設計與研究中采用了delphi法,選取了18~20名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一線專家進行了3輪專家問卷調查。姚魁武等[3]采用delphi法對血瘀證量化診斷入選項進行專家咨詢研究,為血瘀證量化診斷量表綜合評價和制定研究提供了參考。高懷林等[4]采用delphi法根據文獻調研和專家咨詢預調查結果,向全國30名專家發放問卷調查并進行問卷分析,經過統計分析后篩選出了代謝綜合征中醫證候指標并進行了量化分級。
上述delphi法的應用僅局限于證候學及證候評價,而應用于中醫藥領域的其他方面的研究甚少。目前中醫標準化研究已經提到國家的科研議程上來。探討中醫藥研究的方法學成為中醫藥標準化研究的關鍵,制訂合理的、科學的中醫診療指南是制訂中醫診療標準的基礎研究。客觀量化、科學合理地提取中醫、中西醫專家的醫療經驗和臨床診療方案成為影響診療指南水平的關鍵。因此,中醫學要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不僅要擴大聯合的科學領域,制訂合理、規范、科學的中醫診療標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還要取決于科學研究方法的進展。由于delphi法具有定量和定性的特點,因此,采用科學有效問卷法進行中醫學相關理論研究是中醫理論現代化研究的有效手段之一。
32關于delphi法中專家咨詢問卷的制定本研究中專家咨詢問卷的設計,是在詳細列出所有核心問題的基礎上,首先圍繞中西醫診斷、西醫治療、中醫辨證論治方式等方面,由預測小組制定第1輪專家咨詢問卷的初稿,經過院內預調查,以測評初稿的完整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然后采用集體討論的方式對問卷再作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以制定第1輪的專家咨詢問卷。第2輪專家咨詢問卷的制定是在對第1輪問卷統計分析的基礎上,首先就第1輪結果存在歧義的問題再次咨詢專家,統一該問題的預測趨勢,從而達成基本一致。然后就chf中醫各辨證分型的理法方藥展開問卷設計,制定第2輪專家咨詢問卷的初稿,經過院內預調查、集體討論對初稿進行修改,形成第2輪的專家咨詢問卷。兩輪問卷主要是以選擇題的方式供專家選擇,同時包括定性問題,以便專家能根據自己的經驗,自由地表達他們的觀點。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兩輪咨詢中,專家的積極系數、回答率和一致性均較高,同時專家提供自己經驗的積極性高,對補充和完善心衰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起到較大的作用。我們在對問卷初稿進行院內預調查的同時,采用集體討論的方式對問卷作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成功地制定了心衰診療方案專家咨詢問卷,并由此得到較為滿意的咨詢結果。
33對兩輪專家咨詢的調查結果分析關于中醫病因病機認識,專家認為心衰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為氣虛、陽虛、陰虛,標實為水飲、瘀血、痰濁。分為急性加重期和穩定期兩個階段進行中醫辨證,急性加重期本虛為陽虛、氣虛,標實為水飲、瘀血、痰濁;穩定期本虛為氣虛、陽虛、陰虛,標實為瘀血。
專家們認為chf應分為急性加重期和穩定期兩個階段進行中醫辨證,急性加重期辨證為“氣虛血瘀水停”、“陽虛水泛,瘀血阻絡”2個證型,穩定期辨證為“氣虛血瘀”、“氣陰兩虛血瘀”、“氣陽兩虛血瘀”3個證型,并確立了各證型的主癥、次癥、舌脈以及治法、方劑、中藥、中成藥。其中對氣虛血瘀水停證型多數專家選擇五苓散合桃紅飲加減,陽虛水泛、瘀血阻絡型選擇真武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氣虛血瘀型選擇人參養榮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氣陰兩虛血瘀型選擇生脈散合血府逐瘀湯加減,氣陽兩虛血瘀型選擇參附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
在治療心衰合并癥或并發癥方面,專家認為在治療合并肺部感染、洋地黃中毒、非致命性心律失常、利尿劑抵抗、低血壓狀態等方面可體現中醫藥的優勢。專家們認為合并肺部感染可加化痰藥物;合并洋地黃中毒出現胃腸道癥狀時,加用降氣止逆類中藥;合并非致命性心律失常時,快速性心律失常加養陰鎮靜藥物,緩慢性心律失常加溫陽藥物;合并利尿劑抵抗時,以陽虛水泛、瘀血內停較為常見,加用溫陽活血利水藥物;合并低血壓狀態,以陽氣虛脫較為常見,加溫陽益氣固脫藥物。
通過運用delphi法進行chf中醫診療方案制定和優化的研究,可使診療方案更加合理和完善。根據專家所提供的意見,我們初步制定行業認可的chf中醫診療方案。同時證明delphi法作為一種充分發揮專家智慧、知識和經驗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是中醫規范化研究中具有客觀性、實用性、傳統性及可操作性的重要方法學。
【參考文獻】
[1]kennedy h p.a model of examplary midwifery practice∶results of a delphi study[j].j midwifery womens health,2000,45(1):4.
篇7
觀察組的所有患者均采用中醫治療方式,對照組的患者均采用西醫治療方式。觀察 組 總 計 89 例 中 醫 療 法 進 行 治 療 。觀察組給予患者中藥治療,方藥主要成分:太子參25 g,柴胡10g,白術15 g,煅瓦楞子15g,蒲公英10 g,佛手15 g,砂仁5 g。每日一劑,連服4周,觀察療效。對照組采用西醫治療方式,給予患者阿莫西林(0.5g/次,一日三次),甲硝唑(0.6g/次,一日三次), 奧美拉唑(40mg/次,一日兩次),連續服用4周,觀察療效。 療效標準
根據患者通過治療后的的恢復情況將治療效果分為四個層次,即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痊愈是指患者的主要病征明顯消失,且無次要癥狀,通過纖維胃鏡檢查顯示患者潰瘍病灶完全愈合,病變黏膜也恢復正常;顯效是指患者的主要病征消失,且無次要癥狀,通過纖維胃鏡檢查顯示患者潰瘍病灶基本愈合,但患者的病變黏膜仍存在輕度炎癥;有效是指患者的主要病征及次要癥狀有所緩解,通過纖維胃鏡檢查顯示患者潰瘍病灶愈合率超過百分之五十;無效是指患者的主要病癥以及次要癥狀均沒有達到標準,通過纖維胃鏡檢查顯示患者潰瘍病灶愈合率不足百分之五十。 數據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對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差異具有顯著性,p
通過對184位胃潰瘍患者的中西醫分組治療后,對其療效進行統計,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分組治療的療效
組別
人數
療效
痊愈
顯效
有效
無效
有效率
觀察組
96
51(53.13%)
27(28.13%)
17(17.71%)
1(1.04%)
98.97%
對照組
88
18(20.45%)
34(38.64%)
22(25.00%)
14(15.91%)
篇8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1年6月~2012年6月所收治的骨傷科疼痛性患者共計76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抽取的方式將其劃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各計38例。治療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7例,平均年齡為(59.2±3.7)歲,平均病程為(23.6±2.8)d;對照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齡為(61.2±1.9)歲,平均病程為(25.4±1.7)d。兩組患者從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來說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組 治療組患者采取中醫外治法臨床治療。中醫外治法采取中藥外敷配合錘擊的方式進行。具體藥劑配方為:7g劑量木瓜、6g劑量生草烏、6g劑量生川烏、6g劑量乳香、3g劑量細辛、6g劑量生南星、6g劑量靈仙、6g劑量獨活、6g劑量沒藥。上述藥劑充分配比,研磨為細粉,加食用醋調制至粘稠膏狀藥劑,外敷于患處,每劑用藥持續時間為24h。同時配合竹棒由輕至重的敲擊患者疼痛位置,每次治療持續20min,1次/d。治療期間為2個月。1.2.2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治療。常規治療方案即給予患者封閉治療。患處行消毒處理,配合2ml劑量松龍以及1ml劑量利多卡因,充分混合后垂直進針,行封閉治療。每7d進行一次封閉。治療期間為2個月。
1.3 療效評價標準 療效評價標準分為:顯效,指患者骨傷性疼痛消失,骨傷位置功能恢復正常;有效,指患者骨傷性疼痛基本消失,骨傷位置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無效,指患者上述指標均無明顯改善,甚至更為嚴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本文中的所有實驗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經卡方檢驗并以p
2 結果
經過2個月的治療,治療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9.47%,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68.42%,治療組患者治療有效性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
表1:治療組、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性對比數據示意表
組別 例數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治療組 38 28(73.68) 6(15.79) 4(10.53) 34(89.47)
對照組 38 19(50.00) 7(18.42) 12(31.58) 26(68.42)
3 討論
從中醫研究領域中來說,中醫外治法的實施方式包括藥物熏治、外敷、外貼、熨治、針灸以及推拿等[3]。臨床實踐中比較常見的中醫外治法是指在按照一定的配方配置中藥藥劑進行外敷、外貼的基礎之上,以適當的手法或是專用器械,作用于筋脈,在配合治療的過程中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臨床實證資料同時顯示:與常規意義上的西藥治療方案相比,中藥外治法能夠深入人體臟腑經絡之中,達到疏通經脈的重要目的[4],同時還能夠合理調整陰陽氣血,綜合治療療效顯著。對于因骨傷而疼痛的患者而言,有著良好的治療療效。
在我院本次臨床治療過程當中,按照給定劑量,選取木瓜、生草烏、生川烏、乳香、細辛、生南星、靈仙、獨活、沒藥入藥,能夠達到提高骨傷科疼痛性患者治療有效性的目的。這是因為:該中藥配方中的木瓜入藥能夠起到活血止痛,同時疏通經絡的目的;而生草烏、獨活以及靈仙入藥則能夠起到溫經散寒的功效,同時,生南星、生川烏、乳香以及沒藥入藥,能夠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同時軟堅散結,對于降低患者疼痛,恢復骨傷位置正常功能而言有重要意義[5]。在此基礎之上,配合竹棒錘擊的治療方式,能夠加快局部血液運動速度,提高骨傷位置對于藥物的吸收速度,同樣可達到提高治療療效的重要目的。
我院本次臨床研究結果證實:經過2個月的治療,治療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9.47%,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68.42%,治療組患者治療有效性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
參考文獻
[1] 范競,王培民,陸丹艷等.古籍中骨傷科鎮痛中藥處方的研究與現代藥理分析[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2(8):83-85.
[2] 孫玉明,王培民,查煒等.葛根對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臨床癥狀影響的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8,16(4):14-16.
篇9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Psychotherapy;EmotionInter-resistance
中醫心理治療是中醫的主要特色治療之一,早在《內經》中就有許多心理治療方面的記載,如《黃帝內經》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歷代醫家根據《內經》中的原則,創立了許多心理治療技術,留下了眾多的心理治療醫案,內容豐富,構思奇巧。為了解中醫心理治療案例中診治的詳細情況,現將收集到的歷代中醫心理治療案例122例分析如下。
1對象和方法
搜集歷代中醫書籍和現代期刊中記錄的中醫心理治療案例共122例,分別從案例年代、性別、年齡、療程、致病因素、中醫疾病診斷、中醫心理治療方法、合并治療方案、現代診斷、現代治療分類以及有無違背倫理學原則等11個方面進行統計調查,了解診治情況。
其中,中醫疾病診斷,根據案例記載的內容進行分析,按照《中醫診療常規》[1]中相關疾病的診斷依據進行診斷;現代診斷按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2]進行診斷;有無違背倫理學原則,是依據現在的法律法規,以治療的實施過程有無涉嫌違法、侵犯公民(包括患者、治療師或他人)的權益為判定標準。中醫心理治療方法,參照全國醫學院校心理學專業教材《中醫心理學基礎》[3]中的心理治療分類進行分類。其中情志相勝療法是指在中醫陰陽五行學說及情志相勝等理論指導下,醫生有意識地運用一種或多種情志刺激,以制約、消除患者的病態情志,從而治療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心理療法;勸說開導療法是針對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狀態采取語言交談方式進行疏導,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糾正其不良情緒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順情從欲療法是順從患者的意念、情緒,滿足患者的心身需求,以釋卻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移情易性療法是通過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過精神轉移,改變患者內心關注的指向性,從而派遣情思,改變心志,以治療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種心理療法;暗示解惑療法是指采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產生影響,以誘導患者“無形中”接受醫生的治療性意見,或通過語言等方式,剖析本質,以解除患者的疑惑,從而達到治療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種心理療法;修身養性療法是指通過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發展多種興趣愛好及增加交往活動等方式改善心身素質,陶冶性情促進身心平衡的治療方法;激情療法指有意識地加以誘發,以利用隨激情而出現的某些可以預期的強烈機體或行為反應,從而改善軀體功能狀態,達到治療目的的療法;習以驚平法是讓患者習慣于接觸某些刺激因素,提高其適應能力,使之不再對該刺激因素敏感,以治療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病癥的一種心理療法;懲罰治療指對患者施以責打、旋轉、厭惡刺激等適當的懲罰,把癥狀和不愉快的體驗聯系起來,以矯正病態行為的方法;行為誘導療法是指用各種方法對患者施以行為誘導,以矯正變態行為的方法;音樂療法是使人處于特定的音樂環境,感受音樂的藝術意境,娛神悅性,宣通氣血,以此來產生預防或治療疾病的效應;導引吐納是通過調身、調息、調心等一系列功法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2結果與結論
2.1案例年代見表1。表1122例中醫心理治療案例年代分析(略)
在122例中,有13例年代不明。能識別年代的案例中,明清時期46例;近現代案例27例;唐代至元代為24例;唐代以前8例;民國時期4例。可見,明清時期是中醫心理治療比較盛行的時期,到民國又明顯減少。建國后,中醫心理治療又取得了飛速的發展,應用逐漸增多。
2.2性別構成見表2。表2122例中醫心理治療案例性別構成(略)
2.3年齡構成見表3。表3122例中醫心理治療案年齡構成(略0
0~3歲4例;3~14歲4例;14~30歲17例;30~50歲18例;>50歲8例;另有71例不能識別患者的年齡。提示心理疾病各年齡組均有分布,但中青年最多,可能是與這個年齡組壓力較大,心理疾病的患病率高有關。
2.4療程見表4。表4122例中醫心理治療案例療程分析(略)
有58例(47.54%)在治療當天病情就獲得緩解,1個月之內緩解的占68%。說明中醫心理治療是1種短程、有效的心理治療,多數在1個月內使病情獲得緩解。
2.5致病因素見表5。表5122例中醫心理治療案例致病因素分析(略0
共有59例發病與情志刺激有關,其中“憂”“思”致病為最多,分別為10.66%和11.48%。可見憂思是導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6中醫診斷見表6。表6122例中醫心理治療案例中醫疾病診斷分析(略)
疾病的診斷多為癲狂、郁證等精神科疾病以外的內科雜癥(心身疾病),占55.74%。在心理疾病中,以郁證為最多,約占總數的1/5(21.31%)
2.7心理治療方法分類比較見表7。表7122例中醫心理治療案例治療方法分析(略)
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情志相勝法(19.67%),其它依次是暗示解惑法(14.75%)、激情療法(12.30%)、勸說開導法(9.84%)、順情從欲法(8.20%)、行為誘導法(9.02%)等。
2.8合并治療情況見表8。表8122例中醫心理治療案例合并治療情況(略)
有近1/3(31.97%)的案例合并藥物或針灸治療,說明歷代中醫醫家很重視心理疾病的綜合治療。
2.9現代診斷分類見表9。表9122例中醫心理治療案例現代診斷分類(略)
由表9可以看出,按現代診斷分類,診斷較多的是神經癥、應激相關障礙和癔癥,與現代心理治療的適應證是一致的。還有一部分為精神分裂癥患者,也使用了中醫心理治療。
2.10現代治療分類見表10。表10122例中醫心理治療案例現代治療分析(略)
由表10分析,有近一半(57例,46.72%)的案例所使用的心理治療方法與現代心理治療的某些理論相當一致,如支持治療、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等,但比現代心理治療要早許多年。還有一些屬于中醫獨特的治療方法,如情志相勝等,具有明顯的中國文化特色,值得挖掘。
2.11倫理學問題統計見表11。表11122例中醫心理治療案例倫理學問題統計(略)
有22例(18%)的案例中使用了有悖于倫理的方法,對患者施以痛打等,嚴重的甚至因治療引來殺身之禍。
由上可知,中醫心理治療是一種有效的短程心理治療,主要適用于神經癥、應激相關障礙、癔癥等精神障礙,具有明顯的中國文化特色,值得挖掘和推廣。但有些治療過程有悖于倫理學要求,應注意避免。
3討論
盡管精神科臨床中,藥物治療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對社會心理因素的關注將逐漸成為精神科工作的重點,心理治療也將成為精神科治療手段的主流之一,心理治療的一些基本理念及思維方式也是臨床醫生不可或缺的[4]。現代心理治療理論及操作技術大都產生于西方,而心理治療的理論建構、價值取向和具體操作會受到社會文化的深刻影響,西方的心理治療理論、概念、技術在應用于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咨詢時往往會產生不相容性和矛盾[5],所以研究和使用中國本土化的心理治療理論及操作技術是必要的[6]。
中醫學歷來重視心理因素在治療中的重要作用,歷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來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是中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
短程心理治療一般指不超過25次會談的心理治療[7],它正逐漸成為最為流行的心理治療形式[8]。本研究顯示,中醫心理治療是一種療效確切的短程心理治療,經治療后1個月之內緩解比例高達68%,而在治療當天就有明顯效果的達到47.54%,盡管當時的治療師和記錄者對于療效的評價不一定準確和嚴格,但也至少說明中醫心理治療是一種短程、有效的心理治療。如金代張子和著的《儒門事親》載:名醫張子和采用“思勝恐”的治療方法來治療恐懼癥,取得了滿意的療效,這就相當于現代西方心理學的系統脫敏法,收效顯著而迅速。
在中醫心理治療的適應證方面,本研究顯示,多以神經癥、應激相關障礙和癔癥為主。值得一提的是,有8.21%的案例為精神分裂癥的個案,當前精神分裂癥的非藥物治療也是一個重要的治療手段,對于精神分裂癥的治療和康復起到重要的作用。
情志相勝治療是使用最多的一種中醫心理治療方法也是最具有中醫特色的心理治療方法。情志相勝心理治療中,“情志”指人的怒、喜、思、悲、恐五種基本情緒,按照五行的屬性分類,它們分別歸屬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存在相互制約的相勝關系,如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根據上述五行相勝的規律,情緒之間也可以互相制約,喜勝悲、悲勝怒、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等。因此情志相勝心理治療是有意識地使患者產生一種情緒去克服、緩解另一種情緒,是醫學家在長期臨床觀察及實踐中,用五行原理概括出來的對情緒相互之間最佳調節的一種假說[9]。例如,成書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續名醫類案》中記載的一例“怒勝思”案例,及《儒門事親》中記載有1例“喜勝悲”案例,這些案例的成功均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借鑒意義。
情志相勝心理治療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理解,其原理主要是:解除情緒刺激多余的能量、改變情緒刺激的方向、改變在引起情緒的中介——認知(理性情緒療法ABC理論)[9],與當代被廣泛認可的認知行為療法有某些相通之處,值得我們在臨床中不斷實踐和探索。
在治療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最主要的是有些治療方法有悖于倫理學原則,占18%,在現代的治療中應當堅決避免。
另外,本研究是一個文獻回顧性研究,年代跨度較大,每種心理治療方法操作各異,缺乏對照組。所以,本研究結論有其局限性,還需要在更為嚴格的大規模前瞻性研究中加以證實。
【參考文獻】
[1]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中醫診療常規[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62.
[2]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5.
[3]董湘玉,李琳.中醫心理學基礎[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03.
[4]唐登華.心理治療在精神科中的應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5):355.
[5]Yii-NiiLin.Theapplicationof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tocounselingChinese[J].AmericanJournalofPsychotherapy,2002,56(1):46.
[6]向慧,張亞林,黃國平.中國本土化心理治療的回顧與思考[J].醫學與哲學,2006,27(2):64.
篇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4-0576-01
1 中西醫各自治療急性危重病的弊端
在西醫治療方面,雖然西醫擅長急救,但是卻缺少關于急救的整體辯證理論,例如發病的原因,氣血是否順暢,三焦是否有問題等等,而在急救的具體過程中,西醫的治療重點在于解除病情,根據病患的體征著手,從發病末端解決,這樣的治療方法不注重患者發病的原因,往往不能徹底根治患者的病情,只能起到暫時緩解病情的作用,在解決急性危重病時,可以使用西醫的治療方法作為應急的選擇方法。在中醫治療方面,眾所周知,中醫主要通過望聞問切先對病患做初步的了解,然后找到發病的原因,先解決病根,再通過一些輔助藥材解決表面的病癥。這種治療方式雖然能夠根治病情,但是治療時間相對較長,對于急性的危重病不太適用,只能作為后期處理的治療方法。
2 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必要性
通過以上的論述不難看出,對于急性危重病的治療,西醫具有明顯的治療優勢,而中醫面線處于劣勢。但是我們需要明晰,我們不能根據治療的結果來判定中西醫治療的方法哪種更為有效,在治療的過程中,要根據急性危重病的病癥取兩種治療方式各自的長處,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降低治療風險,提高治愈比率。當然,作為數千年中醫的傳承者,我們也需要對中醫的治療方式不斷的探索并且改進,爭取能夠使中醫更好的適應當前時展,解決不斷出現的新病情。
3 尋找中西醫治療急性危重病的最佳途徑
雖然急性危重病的病情紛繁復雜,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萬千病情中尋找到共同點。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不管是在手術科室還是在其他一般科室,很多急性的常見病,如果通過積極有效的治療,病情仍然繼續惡化,那么基本都會走向一個相同的結局,包括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腎功能衰竭,中毒性心肌炎,膿毒病,多臟器官衰竭以及營養衰竭等等,在這當中還不包含一些慢性病癥的晚期臨終狀態。像上述的病癥,根據異病同治的治療原則,基本可以囊括在中醫創立的三證三法理論體系當中,即淤血證和活血化瘀法,毒熱證和清熱解毒法,急性虛證和扶正固本法。如果我們在治療過程中應用這三證三法,并且能夠適時的配合現代西醫的急救方法,那么中醫治療急性危重病的工作就會迎刃而解,這樣的方法雖然不是根據中醫古老的理論進行解決,但是在治療之后卻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
西醫對于急性危重病的治療無疑是最佳選擇,但是在實際治療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多種突況,例如,在運用西醫方法治療時,往往會出現危及生命的急性呼吸性窘迫綜合征,西醫對這種病癥采取的方法是使用呼吸機或者是呼氣末正壓通氣,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提高病患的動脈血氧分壓,進而延續患者的生命,但是這種方法存在很多問題,在高濃度氧氣吸入之后,很多患者出現呼吸急迫短促,腹部脹滿,舌質絳紅的癥狀,這些癥狀對于患者來說無疑是痛苦和危險的,這種狀況在西醫中雖然無法解決,卻符合了中醫的陽明腑證明,運用中醫理論中的上清下瀉的治療方法,適用涼膈散去芒硝多用大黃,這樣就能夠使患者在通便之后,降低PaO2的數值,進而在短期之后即可恢復正常,實現早起痊愈的效果。再如缺血性急性腎功能的衰竭,會出現少尿或者無尿,高鉀血癥,這種病往往會危及到生命安全,在西醫治療中會采取人工腎透析的方法,如果在透析的過程中,給患者開益氣活血的解毒方藥,例如黃芪,丹參,大黃等等,那么絕大多數的患者就會在一個月左右腎臟恢復正常狀態。
4 對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危重病思路和方法的建議
中醫是我國的國粹,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將中醫在新時期發揚光大,尤其是現在急性危重病日益增多的狀態之下,我們更應該將中醫的先進理論保留下來,并且不斷的更新升級中醫理論,做到與時俱進。西醫是外國的智慧結晶,傳到我國才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我們對西醫還沒有研究通透,因此為了能夠更好的治療急性危重病,我們需要對中西醫各自的特點做詳細的了解,并且取各家之長,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在治療的實踐過程中,要充分的認識到中醫的整體辯證理論,而并非是哪里有問題就專治哪里,就以毒熱證做例子,如果能夠證明問題在于陽明,但是卻出現血熱內盛,急下存陰的狀況,那么就需要在急下之后立即清理腸道中的細菌以及內毒素,這樣就可以避免腸道里的細菌進入到血液當中,并發其他病癥。而在采用西醫治療的時候,也需要注重對于腑臟,經絡,陰陽的調理,促進陰平陽秘,正氣內存的治療。這種整體的調理,主要是對免疫功能,能量代謝,應急反應等方面的影響,在西醫治療過程中加入中醫的整體調理理論,會使患者的治療時間更短,身體免遭不必要的痛苦。
5 結 語
中醫擅長根治,西醫擅長急救。在現代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有這樣的共識,那就是要中西醫結合治療普通病癥甚至是急性危重病,在這種結合過程中,我們需要取中西醫各家之長,補雙方之短,經過不斷的摸索,探究,研究出一套成形的理論和治療方法。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危重病的思路和方法是一項巨大而又宏觀的課題,內容涉獵較廣,涉及學科也相對較多,只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的填補,充實內容,才能夠使這種思路更加新穎,方法更加全面。
參考文獻
[1]高培陽,王春霞,鄭翔鴻.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評價[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9):73.
篇11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我院從2013~2014年所接收的60例神經內科患者進行了分組。當中重癥肌無力患者共有10例,腦干腦炎患者21例,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6例3例,腦血管意外10例,多發性硬化8例。根據患者的入院時間劃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男12例,女18例。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傳統的西醫用藥治療方法根據患者的病情按照相應的手段進行治療。實驗組在原有的西醫治療基礎上融合了中醫治療方法,具體藥單如下:甘草半兩、黃耆半兩、芍藥一錢、黃柏一錢、人參半兩、升麻三錢、葛根三錢、蔓荊子一錢半[1]。將這些中藥根據病患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增減,已達到治療的效果。治療干預措施主要有:①通過中西辯證心理干預方式,中醫人為人的情緒與病情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并且是密切相關的,當患者出現情緒煩躁或者抑郁的情況時應及時進行勸導,并讓其保持良好的心態進行配合治療,已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②針灸法,根據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針灸的方式來刺激穴位,進行1次/d,幫助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療。③康復治療,讓患者躺在比較硬的創傷,經常進行自主的鍛煉和伸展。④飲食方面,醫護人員應知道患者進食一些清淡同時比較容易消化的事物,少量多餐,或者食用一些軟化血管的事物,例如山楂、甲魚等等,以便于提升治療的效果[2]。
1.3觀察指標 患者入院時及入院15d之后的Barthel指標以及FuglMeyer評分,同時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運動能力等基本情況進行了分析。對患者入院的時間、出院時所填寫的護理程度滿意調查表進行了統計分析。
1.4治療效果標準 “痊愈”表示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身體指標基本恢復正常,并有著明顯的治療效果。“顯著”代表著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明顯的改善效果,但仍然沒能痊愈,有一定的身體指標顯示有問題。“有效”表示患者在治療上已經產生了一定的療效,但臨床仍然伴有一定的癥狀,患者身體仍然顯示異常。“無效”表示臨床治療完全沒有起到任何的治療效果,患者臨床癥狀沒能得到緩解,甚至出現了更加明顯的問題。
1.5統計學方法 主要以spss17.0軟件進行了數據分析,并利用計數資料χ2進行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的總體治療有效率為100%,而對照組的總體治療有效率則為87.6%,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
3 討論
神經內科疾病當前是一種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其種類比較多,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以及帕金森等疾病。應用傳統的西醫治療方式進行神經內科疾病治療,雖然對病情緩解能起到較好的效果,但在后期階段中也比較容易產生一些并發癥,給患者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響[3]。其次,神經內科疾病發病機制十分復雜,很容易出現患者沒有確診,病患就死亡的現象。
神經內科的疾病治療原則為急性期疾病,通常多采取西醫的治療方式,以便于穩定患者的病情,但同時應采取中醫的治療方案,幫助患者緩解病情[4]。例如在腦出血患者并發階段中,由于病情變化比較快,通常多采取止血、保持酸堿平衡等西醫的治療方式,來將患者的病情進行穩定控制,在此基礎上可以結合中醫安宮牛黃丸等方式來進行輔治療,將對患者的病情穩定起到更加明顯的效果。此外,在中西醫結合治療中,應充分的發揮出針灸、推拿等中醫治療方法的作用。
中藥療法對阿爾茨海默癥、偏頭痛等疾病治療有效十分顯著的效果。當患者服用中藥后,對患者的脈絡通暢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在中藥的幫助下,通過抑制患者體內的膠原蛋白合成,能改善人體的組織增生[5]。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在神經內科的疾病治療中,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將中藥應用于患者疾病治療,對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和改善將起到重要作用,同時能有效的緩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記憶力。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治療有效率達到了100%,而實驗組則是87.6%,結果十分明顯,實驗組高于對照組。這也完全的說明了神經內科疾病治療中中西醫結合方式的重要效果。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進行和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篇12
[
關鍵詞 ] 中醫治療;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 R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5(a)-0184-03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生活質量提高的同時生活壓力也逐步變大,人們在節湊如此快的生活下很容易產生不良的生活方式,導致的糖尿病患者數量越來越多。糖尿病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而且持續時間長、治療不容易。在當今醫療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西醫治療糖尿病的療效顯著,但是副作用也較多。而我國的中醫治療逐漸顯現出其優勢。本文主要介紹了利用中醫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療效觀察,選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2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對其分別給予中醫和西醫常規治療,從而總結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份—2013年10月份在我院接受糖尿病治療的2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這20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和對照組人數各100例。其中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年齡都在34~80歲之間,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為60例,女性患者為40例,治療組男性患者為59例,女性患者為41例。兩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均在10個月~10年之間,住院之前沒有接受降血糖的藥物治療。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患者兩組患者的性別的男女比例為45:55、45:56,男女人數相差不大,兩組患者的體重都偏瘦。
1.2治療方法
1.2.1對治療組采取中醫治療方法 筆者所運用的中醫治療法,主要是采取草藥治療的方式,且所使用的草藥都產自于我國華北、西北及長江流域各省區,主產于河南省博愛、沁陽、武陟、溫縣等地,河北、山西、山東及中南、西南等地區也有栽培。
筆者根據糖尿病患者的不同病因,運用多種草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且所有草藥在制備時都使用超微粉碎技術,該超微粉碎機名稱為中草藥超微粉碎機,商標是川本,生產廠家是深圳市川本斯特制冷設備有限公司,藥物純度是99.78%,濃度是56.45%,出產公司為深圳市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廠地是中國廣州省深圳市,型號為ZNC-410型。實驗步驟為:對儀器進行清潔,結合機械粉碎和氣流粉碎的原理,利用物料在高速氣流作用下火的的巨大動能以及高速氣流的物料的剪切作用對草藥進行細胞級粉碎。使原生草藥材粉碎成中位粒徑5~10 μm以下的細小粉末。在操作時,最為關鍵的步驟是對儀器進行清潔,在制藥時應對儀器進行經常性清潔處理,以防止儀器本身的細菌而導致藥物受到污染,其具體操作為:檢查設備是否完好,然后打開分級總成,仔細檢查粉碎室內是否有金屬物品和雜物;檢查加料斗和螺旋器內是否有異物,將檢查出的金屬物品、雜物和異物用消毒后的鑷子或者洗消液清理干凈。
對患者進行血糖濃度測量使用快速血糖儀測定法,該測定法能夠對患者血糖進行快速簡便的測量,且是臨床中廣泛應用的測量方法。
對于治療組患者,筆者采用中醫辨證治療法,對于不同病因的患者,選用了不同的草藥組合進行治療,①針對陰陽兩虛的患者。采用黃茂20 g、山藥20 g、山茱萸20 g、肉桂15 g、茯苓20 g、熟地20 g、枸杞子10 g、甘草10 g、知母12 g、澤瀉12 g組合治療。以上中藥用水煎服,每天一劑,每天服用兩到三次,四周為一個療程,患者服用四個療程會有顯著效果。②針對脾腎陰虛患者。主要采用虎杖2 0g、黨參12 g、蒼術10 g、麥冬20 g、山藥20 g、熟地20 g、苦參10 g、胡黃12 g、澤瀉20 g、平地木20 g組合治療。③針對肝氣郁結的患者。主要采用生地20 g、五味子15 g、黃連20 g、半枝蓮20 g、麥冬15 g、炙甘草10 g、柴胡15 g、丹參12 g進行組合治療。④針對陰虛陽亢的患者。主要采用縮砂仁5g、烏梅肉10 g、枸杞子15 g、山藥15 g、玉竹15 g、生地50 g進行組合治療。對于第二、三、四組患者的草藥治療,都適用用水煎服的方式,每天一劑,每天服用2~3次,4周為一個療程,服用后5個療程可以達到降低血糖濃度的效果。
1.2.2利用西醫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 可以采用常規胰島素分泌劑進行治療,筆者給患者使用由國Nobex公司研發的口服胰島素M2,其批號為11452003,給藥途徑為口服給藥,三周為一個療程。患者口服后10min內血液濃度達峰值,90min內消失。或者口服雙胍類藥物,筆者一般給患者使用由北京天安糖泰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二甲雙胍片,批號為1213008,給藥途徑為口服給藥,四周為一療程。此外還可以給患者服用由北京同春堂保健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肖渴丸,其批號為12246009,給藥途徑為口服用藥,三周為一個療程。
1.2.3治療效果的測定標準 對照組和治療組的治療效果的查看標準主要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85年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3],其主要標準是:空腹血糖濃度<0.6 mmol/L,口服糖耐量試驗2h血糖水平小于8.2 mmol/L而且臨床的糖尿病癥狀基本消失不見。治療效果的有效標準是:空腹血糖濃度小于8.5 mmol/L,口服糖耐量試驗2h血糖水平是小于10.8 mmol/L,糖尿病的癥狀明顯減少。治療效果無效的標準就是大于上述有效標準,臨床癥狀還是依舊。
1.2.4統計方法 本次實驗將采用spss 16.0 統計學軟件對患者的治療效果數據進行統計,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通過為期三個月的治療,運用快速血糖儀測定法對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濃度進行測定后發現,治療組中的60%患者出現空腹血糖濃度下降癥狀,其中30%患者的空腹血糖濃度達到(5.45±6.68)mmol/L以下,基本恢復了正常的空腹血糖濃度,而對照組則有35%患者出現空腹血糖濃度下降癥狀,剩余的40%患者的空腹血糖濃度還是(7.67±8.68)mmol/L。
將所得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得出了有效和無效的數據,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最終得出統計數據。具體結果如下,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BG、尿蛋白、UAER、BUN比較(x±s)
注:與治療前相比較,*P<0.01,P>0.05;與對照組比較,ΔP<0.05。
通過治療,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糖尿病都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從治療的有效率來看,治療組的有效率明顯比對照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高,具體數據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分析
注:結果顯示,與對照相比較,Δ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下表是對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的體重增加幅度、食物增加幅度以及排尿次數增加幅度的比較情況,經過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糖尿病癥狀的各項指標增加幅度明顯比對照組患者低,具體增加幅度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體重、食物量以及排尿次數增加幅度對比分析[n(%)]
注:與對照組相比較,Δ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治療糖尿病的經驗,發現了一種新型糖尿病進行治療的治療方式,即中醫辨證治療法,根據患者的不同病因對患者用草藥進行分類治療。治療前后的數據對比后可以看出筆者所運用的辨證治療法療效是十分顯著的,筆者對患者所開的草藥方,都是經過超微粉碎技術處理后的藥材,對于患者煎藥和服藥來說,都相對簡單且方便,未經處理的草藥煎藥時間大致在1~3h左右,而粉碎后的藥材煎藥時間在半小時左右就可完成,對于患者來說,即省時省力,又能達到治標的效果。
過去許多醫護人員主張采用單一制草藥治療糖尿病模式,這種治療方式顯然是不符合中意辯證治療思維的,對患者的病情恢復來說也是相當不利的。
此外,中醫辯證治療法還為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提供了可能性,為進一步加深中西醫間交流與合作提供有利的平臺,為實現這一目標,筆者將于我院的西醫治療糖尿病專家們進行深入交流,研制出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的新模式,以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本實驗的創新點在于,結合了糖尿病的發病機理,對患者采用中醫辨證治療法,根據每個患者不同的病情、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環境等采用不同的草藥組合治療法,因時、因地、因情相結合對患者進行治療,遵循了臟腑氣血陰陽辨證的中醫治療思路和治療機制,且在該思路上的以創新,更加注重本虛與標實間的結合,達到了很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實驗的每個步驟都嚴格按照辯證治療法的相關要求,對患者進行區別治療以及個別處理,并對實驗后患者的情況進行了統計學分析,得出相當樂觀的實驗結果。實踐中也有許多醫護人員使用該種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據不完全統計,其治愈率控制在98%以上。在陳東方等學者所論述的中醫治療糖尿病三型辨證理論一文中,對辯證治療法持肯定態度,此外,陳良海、余偉軍等糖尿病專家也積極主張使用中醫辯證治療法治療糖尿病。當然,仍有部分醫護人員對該種治療方式持否認態度,認為該種治療方式不符合中醫治療的精髓,且無法判定使用的藥物是否會給患者帶來其他的副作用。對于此類質疑觀點,筆者認為,應該用發展的眼觀來看待問題,現我院已對將近1000例患者使用了中醫辯證治療法,治愈率高達98.67%,通過術后調查與訪問,以及再次入院治療人數我們發現,通過該種方式治愈糖尿病后,患者再次入院就診的概率是0.012%,因使用藥物產生其他副作用的人數為0人,因此,該種治療方法顯然可以排除上述醫護人員的相關質疑。
本研究的缺陷在于,這種辨證的草藥治療法雖然能夠達到很好的治標效果,但卻無法實現快速減輕患者疾病痛苦的作用,如何迅速有效的減輕患者的疾病痛苦,將成為中醫治療糖尿病的癥結所在,值得廣大中醫同仁們進一步進行分析和研究。面對這些難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努力,首先加強臨床研究,提高綜合防治療效,總結中醫、防治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臨床經驗,研究中醫藥的作用點,整合使用各種中醫療效手段,發揮整體治療優勢,不斷豐富特色療效,篩選、優化綜合防治方案和治療規范,建立可以推廣的規范化糖尿病前期、臨床糖尿病以及糖尿病腎病等并發癥的中醫藥防治方案,提高臨床療效。其次,要重視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中藥新藥和新技術開發,立足中醫理論,結合現代藥學的發展,開展防治糖尿病的中藥研究,包括治療糖尿病及并發癥的中藥復方的研究,藥物單體的研究等。
[
參考文獻]
[1] 陳東方,黃瑋. 中醫治療糖尿病三型辨證理論—訪全國中醫糖尿病醫療中心主任林蘭教授[J]. 醫藥世界,2013(10):1445-1447.
[2] Mogensen CE,Schmitz A,Christensen CK.Comparative renal pathophysiology relavant to IDDM and NIDDM patients. Diabetes Metabolism Reviews,2012(9).
[3] 世界衛生組織對糖尿病的診斷標準.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糖尿病聯盟倡議,2009(11).
[4] 韓履祺,宋躍飛,高峰,等.于家菊教授治療糖尿病腎病經驗[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1(7).
[5] 葛丹楓,章可謂,甘莉.補腎泄濁湯治療糖尿病腎病氮質血癥42例[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1(4).
[6] 閆香梅.中藥治療糖尿病腎病58例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21).
[7] 劉喜明,楊建宇,李彥知,等.經方治療糖尿病腎病文獻回顧[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12).
[8] 李黎莉,王鳳麗,李林林,等.治療糖尿病腎病臨床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11(9).
[9] 余偉軍.步長腦心通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療效觀察[J].醫學信息,2011(9上旬刊):5792.
篇13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3(c)-0170-03
Analysis of Curativ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Acupuncture Comprehensive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t Restoration and Sequel Stages
ZHANG Le
Department of TCM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31001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actical treatment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Acupuncture comprehensive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t restoration and sequel stages. 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ith 20 cases adopted the routine basic treatment and nursing method,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0 cases adopt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acupuncture comprehensive therapy, and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the data were recorded and the data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finally. Results The comparison showed that the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95% vs 60%),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covery; Acupuncture; Restoration stage; Asequel stage
在R床上,腦梗塞患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該疾病病情發展迅速,患者往往會突然暈倒、昏迷、四肢麻木或是時常感到頭暈眼花、惡心不適等[1]。腦梗塞具有反復性的特點,一旦發病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極容易致殘致死,給患者的生命健康帶來威脅。所以不斷探索更好、更有效的治療方式是一項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問題[2]。該文從這一問題出發,著重分析中醫藥結合康復針灸綜合療法對于治療腦梗塞恢復期或后遺癥期的實際臨床療效。此次研究從該院在2016年1―12月收治的腦梗塞患者中隨機選取60例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者將這些腦梗塞患者中的40例歸為觀察組,另外20例歸為對照組。研究者為對照組提供常規的基本治療和護理辦法,而為觀察組提供中醫藥結合康復針灸綜合療法。研究者對兩組腦梗塞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觀察并記錄實驗數據,最后對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經研究人員整理并完善,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該院收治的腦梗塞患者中隨機選取60例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均接受了相關的檢查,符合有關診斷標準和實驗要求。研究者將其中40例分為觀察組,此組中30例為男性,10例為女性。該組的年齡為38~68歲,平均年齡(61.14±2.43)歲。另外20例為對照組,其中12例為男性患者,8例為女性患者,該組的年齡為44~72歲,平均年齡(63.25±2.21)歲。實驗人員在進行實驗前對所選取的實驗對象的基本情況進行大致的把握,確保兩組人員在病情程度、性別、年齡、身體情況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保證此次研究選擇的兩組研究對象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實驗研究人員對實驗對象進行基礎情況的收集和檢查。醫護人員給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對照組:醫護人員為對照組患者提供常規的基礎治療方法,即在進行基礎藥物治療的過程當中添加基礎的康復治療。具體的治療藥劑為拜阿司匹林(國藥準字J20080078),服用劑量為100 mg/d[3]。不對患者進行針刺。
觀察組:對于觀察組中的40例患者,實驗研究人員在采取基礎治療方式的同時添加中醫治療、康復針灸治療。其中,中醫藥治療選用的治療藥劑為安宮牛黃丸。(國藥準字Z14020654),1粒/d。該中藥藥劑主要由熟地黃、肉桂、地龍等中藥藥材制成,對于腦梗塞患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4]。醫護人員給患者口服該藥劑3次/d,劑量為3粒/次。在對觀察組患者實行康復治療前,相關醫護人員首先應該對患者的身體情況、實際病情進行大致地評估,對患者的運動能力進行一定的把握。隨后,醫護人員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康復治療的方案。醫護人員幫助患者進行適當的活動訓練。針灸治療的具體操作為操作人員幫助患者調整受針姿勢,選取外關、手三里、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等重點治療穴位結合頭皮針,注意刺針深度和刺針角度[5]。在醫生對患者的上下肢全部施針完畢后,將針留置30 min。針灸治療的治療頻率為1次/d。
1.3 療效評定
實驗人員在對實驗后患者的療效進行評定時,主要采用如下標準:基本痊愈:在治療后患者的相關癥狀消失,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沒有明顯障礙[6]。好轉: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病情有明顯好轉,恢復較好,但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還是會偶爾出現輕微癥狀。但是在避免勞累、適度休息后可以自行緩解。無效:患者的相關癥狀沒有明顯變化。不符合上面兩點標準。惡化:患者的病情不斷沒有好轉,反而相關癥狀更加嚴重。死亡:患者治療無效并且死亡。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在經過不同方式的治療后,研究者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比較。從結果中可以明顯看出,觀察組的共40例患者中,基本痊愈的患者共21例,病情好轉的患者共有17例,無效的患者共2例,沒有病情惡化的患者以及死亡的患者,由公式計算得出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5%;對照組的共20例患者中,基本痊愈的患者共4例,病情好轉的患者共有8例,無效的患者共5例,病情惡化的患者共3例,無死亡的患者,通過計算得出,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60%。由此得出結論,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梗塞即動脈阻塞后出現相應部位腦組織的破壞,可伴發出血。發病機制為血栓形成或栓塞,癥狀的性質因病變累及的血管不同而異。當腦梗塞發病在24 h內,或梗塞灶小于8 mm,或病變在腦干和小腦處,腦CT檢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確診斷。必要時應在短期內復查,以免延誤治療。
隨著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經濟條件得到改善。相應的,人們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工作方式、作息時間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正是這些改變,導致每年腦梗塞患者的數量不斷大幅增加[7]。腦梗塞的癥狀較為復雜,有些患者患病后可能沒有出現任何較為明顯的癥狀就直接進入腦梗死狀態。有些患者會偶爾發生輕微的不適,若是急性腦梗塞就會發生突然的嚴重癥狀。腦梗塞的發病誘因較為復雜,往往還與患者身上的其他疾病有重要關聯。當前,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開始引進中醫藥結合康復針灸綜合療法,利用這種綜合性較強的方式對腦梗塞恢復期或后遺癥期的患者進行治療。在臨床的治療中,這種治療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成效[8]。
該次實驗中,觀察組患者被給予中醫藥結合康復針灸綜合療法,在觀察組的共40例患者中,基本痊愈的患者共21例,病情好轉的患者共有17例,無效的患者共2例,沒有病情惡化的患者以及死亡的患者,由公式計算得出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5%。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在對照組的共20例患者中,基本痊愈的患者共4例,病情好轉的患者共有8例,無效的患者共5例,病情惡化的患者共3例,無死亡的患者,通過計算得出,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60%。兩組臨床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在臨床上對腦血管疾病的治療過程中,中醫藥結合康復針灸相綜合的治療方法能夠幫助腦梗塞患者后期更好地恢復,有利于減少患者后遺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申斌.中醫藥結合康復、針灸綜合療法治療腦梗死恢復期或后遺癥期的臨床療效[J].中國處方藥,2016(1):101-102.
[2] 張軍,王寶軍,許鵬,等.探討中醫中藥結合康復針灸綜合療法治療腦梗塞恢復期或后遺癥期的效果[J].醫藥,2015(6):150.
[3] 陳庚.中醫康復綜合療法對腦梗死后遺癥的臨床治療效果[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6):254-255.
[4] 陸建廣.應用中醫藥康復綜合療法治療腦梗塞后遺癥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4(5):164-165.
[5] 李永強,張雪英,陳國杰,等.中醫藥康復綜合療法治療腦梗塞后遺癥的臨床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62):67-68.
[6] 冷偉.中醫中藥康復綜合療法治療腦梗塞后遺癥臨床研究[J].醫藥衛生:文摘版,2016(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