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關于傳統文化的論點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關于傳統文化的論點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計算機的產生和應用極大的改變了人類發展的進程和方式,尤其是二十一世紀以來,各種相關的電子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更是對人們的溝通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了改變。這種情況下,檔案管理也擺脫了原有的傳統管理模式,實現了信息化的管理。要想實現對現代電子文件的有效檔案化管理,就必須要明確其同傳統的檔案管理的區別。下文中筆者將從幾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分析。

二、電子文件檔案化管理的基本含義

所謂電子文件檔案化管理,就是在檔案管理的過程中,使用電子信息技術手段對其文件進行數據形式的存儲和管理。在這個過程中不需要用到傳統的紙質檔案資料,也可以實現對相關的檔案的有效管理,一般來說,電子文件的檔案化管理要通過一定的網絡系統和管理軟件來實現。

由于電子文件的特殊性,使得其不能采用傳統的文件和檔案的管理方式來進行,也就是說不能夠按照傳統的文件管理的方式對各種資料進行存放。但是同所有的檔案管理活動一樣,電子檔案也需要經過文件的形成、文件的管理和文件的處理等幾個階段。而我國的相關檔案管理辦法也對文件檔案的管理形式有著非常明確的規定。所以,在落實的過程中,有關部門應該根據電子檔案的特點對其進行檔案管理的靈活調整,以更好的適應自身的特點和檔案管理的流程。

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的是電子文件同傳統的紙質檔案文件有著非常明確的本質區別,他們的存儲形式和處理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管理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的認識到電子文件的編碼和解碼的特點,并且由于不同格式的電子文件對于介質的要求是不同的,不可以采用傳統檔案管理方式的統一紙質管理。由此可見,在電子文件的檔案管理的過程中,我們還有很多的問題要明確。

三、電子文件的檔案化管理同傳統檔案管理的區別

電子文件檔案化管理是由電子檔案部門集中統一管理電子文件,對電子文件采取社會化、自動化、標準化、網絡化管理,它不由文件形成部門或其它非專業部門來管理電子文件,也和傳統的檔案管理方式有所區別。

第一、電子檔案的歸檔時間與傳統檔案不同。電子文件檔案可以在文件辦理結案后隨時歸檔,或在某一時間周期定時統一歸檔,由文件形成部門通過網絡傳送給檔案部門,并用電子數碼簽名封簽認證,由檔案工作人員接收登記,按事由原則給出檔案分類號,設定訪問限制級別,以便將來用戶查找利用。這樣隨時歸檔,一方面可以避免文件漏歸,保證歸檔率和完整率,另一方面也符合電子文件自身的特點,快速便捷,還可以避免檔案的流失和病毒的破壞。而傳統的檔案的歸檔則是由檔案管理部門統一的搜集所填表格和報告,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經過一定的周期,也就是說要對某項檔案進行統計時,應先制定一個固定的表格和紙質材料,然后進行發放、收回。

第二、電子文件的歸檔方式與傳統檔案不同。電子文件由于采用電子編碼技術,可以編輯修改而不留痕跡,載體無法固定,某些鑒別文件原始憑證性的關鍵信息也可以更改,這些都使電子文件的原始憑證性辨別變得復雜而困難。因此,電子文件在形成過程中要隨時進行數字簽名、信息認證、身份驗證和加密保護,保證文件在傳輸、處理過程中不會出現錯誤,以確保檔案部門收到的電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實性和準確性,保證電子文件的法律憑證地位。傳統的檔案的歸檔方式相對于電子文件就比較簡便,是通過一定部門的證明開據,對現有的材料進行更改,在更改的過程中,由于介質是紙制品,所以沒有嚴格的驗證程序和要求,對于材料的保密性的要求也并不十分高。

第三、電子文件在保管方式上和傳統檔案有差異。電子文件載體易老化變質及信息多媒體、新存貯介質的產生和發展,都會影響電子文件的長期可讀性。檔案部門可以在接收到電子文件后打印出一份紙質檔案以作備份,但最終的解決辦法還是需要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文件形成部門的配合,檔案部門在接收到電子文件后對文件進行格式轉換,以通用、統一的格式存儲接收到的電子文件檔案,以便將來計算機技術發展后,仍能讀取以前存儲的檔案,保證信息資源方便利用。傳統的檔案的保管主要是通過對紙制品資料的存儲進行的,也就是說在管理過程中必須要占用一定的空間,而且要嚴格的控制存儲的環境,避免由于受潮和其他環境因素導致紙制品的破損和損毀,所以,傳統的紙制品資料的管理的難度比較大。

第四、電子文件的分類、編目等管理方式與傳統檔案不同。因為電子文件的特殊性,可以達到文件一級的管理,所以,檔案部門在接收到文件同時,可以馬上給每份文件編制一個唯一的文件號,并給出相應的分類號和檔案號,根據上下行文之間的關系,再給出相關文件號,在歸檔的同時進行主題詞標引、著錄。技術條件允許時 可以編制多角度、全方位的檢索工具 方便檢索查詢信息。用戶只須給出文件分類號或主題詞,即可以找出相應的文件和相關的上下級行文及附件,從而大大減輕檔案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傳統的檔案管理在分類的過程中,需要工作人員和檔案管理人員進行手工的分揀,也就是說要根據不同的類目要求和類型的區別,對各種檔案材料進行手工的逐一整理,這種情況下不僅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還容易導致工作失誤,增加了檔案管理的難度,而現代電子文件的檔案化管理就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

第五、電子文件查詢利用方式和傳統檔案不同。只有符合一定條件,利用者才能注冊、登記成為電子文件中心或電子檔案館的會員,會員就可以通過遠程登錄等方式,經電子文件中心進行確認身份并確定查閱權限獲得許可后,才可以查詢有關的電子檔案信息,并要進行借閱登記和繳納查詢費用。傳統的檔案管理過程中,要想實現對某一個資料的查詢,必須要通過專門的檔案管理人員的查找和取件,也就是說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現代電子檔案的文件管理就有效的克服了這一不足。

四、總結

綜上所述,現代電子檔案的信息化管理同傳統檔案管理有著非常明確的差異和區別,這些問題都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和重視,以便更好的實現自身檔案管理的系統升級和優化,更好的利用電子檔案管理技術對企事業單位進行管理。■

篇2

摘錄是讀書筆記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摘錄的材料通常有:優美的詞句、名言警句、文筆漂亮的片段或篇章,一些對自己的思想、學習有價值的數據、資料、知識等等。具體做法:(1)對精彩語段和名言警句摘錄,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差。摘錄時要上下銜接,不要斷章取義。要注明摘錄材料的出處書名、頁碼。(2)對課內外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包括基礎知識、藝術手法知識、文章結構知識、語法知識、寫作知識等等。可分類記錄,比如設計名言警句、優美段落、優美短文,學習方法,知識百花筒,小資料等欄目。堅持經常做摘錄,是讀寫結合的一種好習慣,是綜合性學習必備的條件之一。這,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增加積累,儲備信息,提高語文素養,而且能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持之以恒、不斷探究的好品質。

二、批注性讀寫

學會對課文的賞析,可進行批注性的訓練。引導學生學會對課文內容進行賞析、評價,指導學生讀書時在書頁的空白處寫上幾句話,即眉批,既可以是對課文的批語,也可以是對課文的注解。這里的“評價”既可以是對課文的褒獎、贊揚、肯定,也可以是質疑,甚至是否定等。主要有:(1)課文主題評價(概括文章主題并做評析,不少于50字);(2)課文延伸聯系(根據課文某一體會,進而聯系到自己的生活或讀書經歷的點滴);(3)課文賞析評價(對課文整體或某一局部進行賞析評價,不少于300字);(4)教材批判質疑(對課文中自己不認同不喜歡的內容進行質疑批判,對文章或改寫或建議);(5)課文創意解讀(一句話解讀、詩化解讀、對聯解讀、改寫等等)。

三、模仿性讀寫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指出:“知識不能憑空得到,習慣不能憑空養成,必須有所憑借,那憑借就是國文教本。”“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達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從閱讀過渡到寫作,從吸收轉化為表達,仿寫,無疑是讀與寫的結合點,是讀轉化為寫的橋梁。平時仿寫的形式是多樣的,可根據學生形成語言表達能力的需要,模仿某些片斷章句,如:開關、結尾、對話、煉字、修辭方法、句群段式結構等。首先,教師要仔細分析范例,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方法。其次,要指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仿寫的材料。再次,要面向全體學生,降低仿寫的難度。對于寫作較好的學生要求仿照課文的結構,對于寫作上有困難的學生則要求仿照課文的某個段落。第四,在指導學生仿寫時,除了在敘述順序或表現手法上要符合例文的樣子外,其他方面可以不受約束,要鼓勵大膽創新。第五,教師要注意提醒學生平時積累一定數量的詞匯,尤其是同義詞和近義詞。這類詞匯掌握的數量越多,仿寫就越能游刃有余。切不可把仿寫當成一種技巧,要引導學生從語言的積累上來加強這一能力的訓練。讓學生仿寫也是高考語文檢測的常見內容,高考復習時,要通過持續性練習,促使學生做到:(1)學會正確分析被仿句的句子結構,把握整句和散句的結構特點。(2)能夠正確分析被仿句使用的修辭手法,使用與被仿句相同的修辭手法表達應表達的內容。(3)能正確揣摩被仿句中心話題或仿寫角度,擬寫與話題或角度一致的仿寫句。(4)能準確捕捉被仿句提供的相關語言暗示,依照語言暗示,擬寫仿寫句。

四、拓展性讀寫

1.前置性讓學生設想。據課題和自讀提示,在新授課之前,教師不妨以“如果讓我寫作此文”為引導,啟發學生大膽設想,積極預測,然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藍圖”進入課文作者創造的文章空間。這類閱讀,極大激發學生的“主體”性,變“被動讀”為“主動讀”,化單一的“讀”為綜合的“讀寫”。

2.過程中讓學生想象。對于具有“戲劇性”的文章,如小說、戲劇,教師可誘導學生發揮想象,合理演繹,順“勢”(原文的情節、沖突、人物性格)續寫。這種續寫,既是對作品主旨、風格的把握和求索,也是對作品別開生面的二次創作,這突破了讀寫的界限,使學生的創造才華在二次創作中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

3.后繼性讓學生感悟。基本思路如下:首先,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文章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絕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文章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其次,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第三,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篇3

在有關魯迅思想的研究中,大量的成果集中在“改造國民性”問題上。馮驥才在《收獲》上發表的《魯迅的“功”與“過”》中認為,魯迅作品的成功之處即在于獨特的“國民性批判”,“在魯迅之前的文學史上,我們還找不到這種先例”,但這不過是“源自1840年以來西方傳教士”的舶來品,魯迅從中受到了啟發和點撥,卻沒有看到里面所埋伏著的西方霸權話語。馮驥才進而認為魯迅沒能走出“西方中心主義”和被西方人認作經典的以審丑為主要特征的“東方主義”的磁場。這一度引起了學者們的激烈爭鳴。陳漱渝在《由〈收獲〉風波引發的思考》和《挑戰經典——新時期關于魯迅的幾次論爭》中認為,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形成過程中,的確受到美國傳教士亞瑟·亨·史密斯《中國人氣質》一書的影響。然而,“魯迅展示中國人的丑陋面,并非印證西方侵略者征服東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是在展示種種丑陋的過程中滲透了作家的憂患意識和否定性評價,使讀者在否定性的體驗中獲得審美愉悅。”黃川在《亞瑟·亨·史密斯與東方主義》中重點分析了“東方主義”一詞的含義和史密斯《中國人氣質》一書的詳細情況,指出馮驥才把“東方主義”加之于魯迅的頭上是“輕率的、不科學的”。

由論爭引發,對國民性問題的研究被導入了十分廣泛、深刻的領域。對于魯迅國民性批判思想形成的淵源,日本學者北岡正子的《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由來》以翔實的史料證實:魯迅留日時期與許壽裳關于國民性的探討,是受到當時弘文學院院長加納治五郎與中國學者楊度關于國民性討論的直接觸動。潘世圣的《關于魯迅的早期論文及改造國民性思想》認為,“青年魯迅的改造國民性思想問題,其實與近代西方,明治日本,他的先輩思想家如梁啟超以及與他同時代的留日學生有著多樣的聯系,魯迅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反映著他的時代,他的周邊世界的精神傾向。”王學謙在《精神創傷的升華——“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形成的心理因素》中指出,幼時的家庭變故使魯迅的心靈受到嚴重創傷,直接影響了魯迅人生道路的選擇,并促成了其改造國民性的思想。程致中在《魯迅國民性批判探源》中認為,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某一單方面的影響,而是多種因素的綜合,包括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影響,西方啟蒙思想的影響,有關國民性的討論的影響,外國人研究中國國民性的著作的影響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痛切反省和刻骨銘心的生命體驗的影響等等。袁盛勇的《國民性批判的困惑》則認為,魯迅的改造國民性思想主要源于一種強烈的自省意識,他看到了我們國人的“古老鬼魂中”還有一個“我”,因而,“魯迅的國民性話語是一種自我在場的啟蒙話語……他把自己拽進話語語場的同時,也一并讓讀者沉入其間,在自我反省中殺出一條生路”。尹康莊的《魯迅的民眾觀》指出,魯迅“致力終身的改造國民性思想與實踐的邏輯起點”,是魯迅對民眾的“否定與肯定之間所形成的悖論”。方長安的《魯迅立人思想與日本文化》認為,魯迅的改造國民性是和立人思想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深受日本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亦即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影響。

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研究的深化還表現在“魯迅改造中國國民性思想研討會”的舉行。這一學術會議是由汪衛東的《魯迅國民性批判的內在邏輯系統》和竹潛民的《中國國民性“密碼”和“原點”探秘——兼與汪衛東先生商榷》爭鳴文章引起。前文認為中國國民性“原點”和“密碼”以“私欲中心”四字概括,后文表示了不同意見,認為中國國民性的“原點”和“密碼”應是“自欺欺人”。陳越認為汪衛東的“私欲中心”失之太泛,竹潛民的“自欺欺人”不是“對國民性劣根性表現的深層原點的概括”。周楠本指出,“自欺欺人”說實際已包含于“精神勝利法”中,而“私欲中心”是和“精神勝利法”一樣的國民劣根性表現,因而“原點”和“密碼”的提出并無多少新意。張恩和和林非都肯定了從“私欲中心”和“自欺欺人”入手探討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積極意義,特別認為以“自欺欺人”為中心展開對國民性弊端的分析是“頗有道理的”。但對國民劣根性的形成,他們都認為原因不是別的,而是封建專制制度和絕對權力統治的結果,“在這樣嚴格的等級制度的規范和限制下,怎么能不產生退守、懶惰、卑怯、奴性、虛偽巧滑、自欺欺人等各種各樣的國民性”(張恩和語)。錢理群的論點有三:一、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提出是從中國的現實出發,不是外來思潮的移植;二、改造國民性問題涉及對民眾的看法,魯迅一向把民眾分成兩類,即“厥心純白”的樸素之民和“在名教斧鉞底下”失去了天性的“無名主無意識的殺人團”,魯迅的批判鋒芒主要指向后者;三、對“真”與“誠”的倡導,對“偽”的批判是魯迅一生的命題。孫玉石認為,魯迅的改造國民性思想,他的“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的創作動因,繼承了歷史上一切優秀文學傳統擁有的“大愛與大憎結合的精神”,體現的是文學創作的永恒的主題,因而孤立地研究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密碼”與“原點”,“沒有什么真正的學術意義”。孫玉石提出應當特別尊重魯迅作為文學家的思想家的“獨特性”,這就是:“他是以自己的直接感悟與無休止批判來輻射他的思想能量,而不是在邏輯系統的思考中來論證他的思想凝結的。他追求關注的一貫性,批判的直擊性卻不一定有哲學家思想的嚴密性。”

篇4

我國歷史悠久,擁有豐厚的優秀傳統文化,這些文化需要得到傳承。但現實情況中,我國傳統文化普遍存在流逝現象,此類現象在近些年的文化保護工作中雖有減緩,卻依舊未能改變,說明要消除這一現象就必須加大文化傳承力度,尤其是要讓新一代人了解傳統文化,成為文化的傳承者。這時,教育作為小學生獲取信息、樹立認知概念的主要渠道,其完全可以作為傳統文化與小學生之間的橋梁,在教育中傳播傳統文化可以提高文化傳承力度,這一點對于小學美術教學而言也不例外,因此小學美術教師應肩負起傳播傳統文化的責任,將教學視作傳統文化的傳承渠道,并在該渠道上開展教學工作,同步實現教學目的與文化傳承目的[1]。

(二)小學美術是小學生認識傳統文化的平臺

既然小學美術是傳統文化的傳承渠道,則教師在教育中就不能只是單純的告訴小學生我國有哪些傳統文化,更應當讓小學生去認識文化,培養小學生文化認知概念、增長小學生文化感興趣程度等,教學過程中小學美術就成了小學生認識傳統文化的平臺。在美術教學平臺上,小學生能知道我國各類傳統文化的具體形式、藝術特征、背景故事、文化內涵,這能讓小學生對文化有較深的認識,同時傳統文化內部豐富的情感、有趣的故事、豐富的表現形式等能引起小學生對文化的興趣,長時間去追求傳統文化,這樣才能真正落實文化傳承目的。

(三)傳統文化是小學美術的“滋潤劑”

在任何小學學科教學中可見,小學生的學習動力與其興趣有著緊密的關系,可以說小學生的學習行為就是興趣使然,若小學生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小學生的學習就會變得消極、被動,如果強迫其學習還可能引起小學生內心抗拒,這一點在小學美術教學中也不例外。而要保障小學生對小學美術保持良好興趣,美術教學內容就不要太過單一,否則在小學生開展美術教學就會顯得非常“干澀”,學習時覺得無聊,因此如何讓美術教學內容變得不單一,更加豐富,是小學美術教師必須重點思考的問題,這時傳統文化就能充當“滋潤劑”的角色,其多樣的形式、深刻的內涵、生動的故事等,全部符合小學生喜歡追逐新鮮事物的天性,因此能有效調動小學生興趣,提高小學美術教學質量與效率。

(四)傳統文化能讓學生對美術進行延伸思考

豐富的傳統文化不僅讓美術教學內容變得豐富,還能讓小學生對美術內容進行想象,而想象的產生會帶動學生進行延伸思考,逐漸意識到“美術不單純是人興趣使然下的行為,同時也是彰顯我國文化獨有風采的渠道”,在這種認知下小學生就不再是單純對美術感興趣,而是對美術抱有較高的重視度,愿意去學習美術知識。因此在興趣與重視度的雙重保障下,受傳統文化浸潤的小學美術教學質量將得到有力保障。

二、傳統文化浸潤教育實施路徑及方法

(一)實施路徑

在小學美術教學基礎上,傳統文化浸潤教育的實施路徑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具體如下。1.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是小學美術實施傳統文化浸潤教育的必要前提,不良的教學模式會限制小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小學生無法產生體會,也不會對教學內容進行學習,因此傳統文化浸潤教育無法實施。但相反,若教學模式中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充分發揮,小學生就會產生良好體會,其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將會讓自己沉浸在傳統文化與美術知識編織的場景中,在感知其中魅力的同時,逐漸喜歡上美術教學,因此教學模式是實施傳統文化浸潤教育的重要路徑。2.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實現傳統文化對小學美術教學進行浸潤的路徑,即假設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中只講解課本知識,只字不提相關的傳統文化,就說明傳統文化根本沒有對教學進行浸潤,相反當教師在課堂上經常使用相關傳統文化來進行教學,則美術教學內容就不再單調,因此小學生會表現出較高的接受度。可見,教學內容是小學美術實施傳統文化浸潤教育的主要路徑之一。3.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決定了小學生對傳統文化浸潤后美術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若教師采用不當教學方法,則小學生就不會接受傳統文化浸潤后的美術教學內容,學習表現與以往并無不同,相反能更好地讓小學生去接受浸潤后的內容,還能不斷提高小學生的接受程度,可對教學有效性提供長期保障。

(二)實施方法

在以上三大實施路徑上,小學美術教學中傳統文化浸潤教育的實施方法分別為:扭轉師生地位,改革教學模式、挖掘教材與文化關系,浸潤教育內容、發揮教師角色作用,采用先進教學方法,各方法具體內容如下。1.扭轉師生地位,改革教學模式。根據現代小學美術教學現狀可知,多數教師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就是典型的不良教學模式,過程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而小學生則處于被動地位,因此小學生既沒有充足的能動空間去發揮想象、發散思維,又得不到教師的指導,使得其主動性表現較弱。這一條件下,建議小學美術教師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其要點就是扭轉師生地位,應當讓小學生占據課堂主導地位,而教師則作為引導者開展教學工作,這樣使得小學生在教學中會有良好主觀能動性表現,讓傳統文化能深度浸潤美術教學,同時保障傳統文化浸潤教育作用能充分發揮。2.挖掘教材與文化關系,浸潤教育內容。為了讓傳統文化對小學美術教學進行浸潤,教師應當著眼于教學內容,積極、深入地挖掘美術教材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并在相關關系上將兩者結合,由此使得傳統文化浸潤到教學內容當中。例如某教師通過分析,在小學美術造型內容上選擇了我國傳統藝術文化“窗花”作為結合對象,教學中首先介紹了教材中美術造型的基本概念,其次待小學生有一定了解之后,引出“窗花”作為造型知識點的案例,開始講解“窗花”經典造型的特征、背景故事,此舉不但讓小學生對美術造型有了深刻的認知,同時也對“窗花”這一傳統文化有了深入理解,知道人們為什么要剪窗花、不同節日里常見的窗花造型有哪些、不同窗花造型代表了什么意思。3.發揮教師作用,采用先進教學方法。在改革后的教學模式下可見,教師是作為引導者來開展工作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這一作用必須貫穿所有教學時使用的教學方法,旨在保持小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態度、活躍思維,也讓傳統文化的教學作用充分發揮。實際情況中,可應用于小學美術傳統文化浸潤教育中,且便于教師發揮引導作用的先進教學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介紹其中兩種:①生活教學法,采用該教學方法,需要教師對小學生的生活有一定了解,知道小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什么,再以小學生經常接觸的事物為主題,提出一個具有引導性,且貼合小學生生活的問題場景,這樣小學生將會進入問題場景,通過自身在生活中的認知來進行想象與思考,而在想象與思考過程中,小學生就會逐漸體會美術藝術以及傳統文化的魅力。②小組合作教學法,采用該教學方法,需要教師將小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并提出一個傳統文化主題,這個主題能引導小學生相互討論,在組內輸出自身觀點、認知,同時教師也參與討論,不斷提出新論點,并對小學生討論方向進行指導,若發現小學生討論受到阻礙或者出現偏差,要及時提供正確思路。而在小學生討論之后,教師可組織小學生圍繞討論結果進行實際繪畫,要求繪畫成果體現出主題中的傳統文化特征,這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先進教學法,值得在小學美術傳統文化浸潤教育中使用。綜上,本文對關于小學美術教學中傳統文化浸潤教育進行了探討分析,闡述了小學美術教學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并提出文化浸潤教育實施路徑及方法。通過分析可知,小學美術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密切,彼此結合能起到相互扶持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文化傳承,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學質量,因此小學美術教學有必要實施傳統文化浸潤教育。而根據文中實施路徑,采用相關方法,能讓傳統文化浸潤教育全面實施,可起到充分發揮傳統文化育人作用,提高小學美術教學質量,實現文化傳承目的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5

平衡感意味著企業的方向感,而權變意味著企業發展動力之源,這兩者對企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者把平衡與權變作為企業管理的兩個基本特征,既是創新的角度,又是基礎的思考,對一個文化中滲透著中庸之道的民族,如何推陳出新,作出現代化過程中有文化承傳的管理思考,作者對平衡與權變作出了重新定義,對平衡與權變的關系論證是創造性的,又是精妙入微的。

平衡與權變如何在企業運行中演繹增長之道,這是該書的主要框架,其中平衡與權變的演繹軌跡圖,演示了企業從一個平衡到新的平衡的變化過程,以及內外環境的互動過程,這使企業在如何具體求變,以及在變化中保持穩定有了一個具體的理論指導。

書中關于企業系統的認識,特別是界域的具體認識和變化是全新的,應該說在《第5項修煉》“密不可分、無邊界的整體”的基礎上,對系統邊界界域的認識和變化提出了更進一步具體的論述。

篇6

轉述動詞指在陳述相關事實和闡釋觀點時所使用的動詞。在英語學術語篇的轉述結構中,轉述動詞作為傳遞相關信息的轉述標記,具有預示和支配語篇意義的功能。轉述動詞的恰當使用能夠使作者有效地將自己的論述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聯系起來,從而使得自己的論述更具有說服力。Hyland(2002)根據所轉述的動作類型,將轉述動詞分為三類:研究型轉述動詞(表示研究的結果或過程),其中,研究結果類型又進一步分為敘實、反敘實和非敘實三小類;認知型轉述動詞(主要與心理過程有關),進一步分為積極,批評、遲疑和中立四小類;話語型轉述動詞(與話語表述有關),可以再分為三種類型:懷疑、確信和反對。

2. 實例分析

本文在對轉述動詞進行分析時采用了Hyland提出的轉述動詞分類框架,分別從CNKI和PQDT選取4篇學術論文中的文獻綜述部分,建立兩個小型語料庫,即中國學者學術期刊語料庫(CEJ)和國際學者學術期刊語料庫(IEJ),由于這兩個語料庫庫存相近,因此可比性比較大。筆者首先從這些語料中統計出轉述動詞出現的總量,其次分別統計出中國學者和外國學者使用轉述動詞的次數,并將這些動詞進行分類整理,得出相關數據。

由數據整理所得,CEJ中轉述動詞的出現次數為52次,IEJ中轉述動詞的出現次數為64次,中外學者在撰寫學術論文時使用的轉述動詞數量差別不大。在CEJ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轉述動詞分別是point out,believe,define,indicate,prove,refer to 和 so on;在IEJ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轉述動詞分別是define,state,note,argue,view,acknowledge,refer to 和 so on。結果表明,在這11個轉述動詞中,有些轉述動詞在兩個子庫中都出現過,比如 “refer to”和“point out”。

而且,CEJ與IEJ中轉述動詞的分布情況也相類似: 話語性動詞占主導地位( CEJ 中占28%,IEJ 為41%),高頻詞也以話語性動詞為主,如 point out,define,state,note和argue;其次是研究性動詞(CEJ 中占11%,IEJ 為9% );認知性動詞出現頻率最低,分別為6%和5%。轉述動詞的這一使用情況與應用語言學的學科圖式是密切相關的,因為作者選擇的語料庫是關于跨文化交際的,它屬于軟學科,這一學科通常以論證為主,來理解社會中的各種復雜關系和問題。而話語性動詞的大量使用不僅是推動論證展開的有力工具,還是作者巧妙地使用言辭來闡明觀點,表達個人立場的一種重要方式。

2.1 研究性轉述動詞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對于中國學者來說,用來描述過程的轉述動詞使用的情況較多,而用來描述研究結果的轉述動詞則較少。另外,盡管作者可以通過反敘實性轉述動詞的使用來表示對他人研究成果的異議,并樹立自己的立場,但是中國學者和國際學者都很少使用這些動詞來挑戰、質疑他人的論點,因此,此類動詞在CEJ和IEJ中僅出現2次。

2.2 認知性轉述動詞

通過分析可知,認知類轉述動詞所占比例較小,而且中國學者在表達自己對被引述內容的態度時多選擇模棱兩可的試探類動詞,積極的認知動詞使用較少,沒有使用批評動詞。這恰恰說明了Carson and Nelson(1996)的結論,他們發現中國學生經常避免直接批評同伴的論點,也不會直接給出有效的反饋信息。這一特點主要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在內部交流時更傾向于相互協作,而不是向對方提出有挑戰性的、質疑性的問題。因此,受這種環境的影響,中國學者在匯報學術成果時往往會顯露出中庸的立場。

2.3 話語性轉述動詞

在本研究中,話語性轉述動詞所占的比例最大。在CEJ和IEJ中都用了state,discuss和note等詞來表達自己對于被轉述內容的態度,如敘實或非敘實。另外,作者常用一類動詞(如question等)來表示對被引述內容的反對態度,這類動詞可用來表達作者異于被轉述者的意見或主張,但是作者在使用此類動詞時顯得較為謹慎,如IEJ中僅使用1次,而CEJ中沒有此種用法。這些話語性動詞的使用有助于讀者更清楚地了解作者或被轉述者的立場態度。

2.4 小結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學術論文的轉述動詞暗含了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態度。所以,翻譯轉述動詞時,不能只看這些詞語的本身, 要通讀全文并充分理解作者對各個轉述內容的態度。

3. 結語

在學術論文中, 轉述動詞數量眾多、種類多樣、感彩豐富。本文只是介紹和討論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通過對比分析中國學者和國際學者英語學術語篇中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本研究發現,中國學者通過使用不同類型的轉述動詞來引用他人觀點,以構建個人的學術認識,顯示出其對學科知識的熟悉程度;而且,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學者更傾向于使用不確定的、懷疑的或中立的轉述動詞來轉述他人的論點,在評價他人觀點或是陳述個人觀點時,則傾向于使用溫和的語氣。

轉述動詞的恰當使用能夠使作者的觀點更具有說服力,本研究通過語料分析所得出的結論將有助于中國學者了解學術語篇中轉述動詞的使用特征,從而增強其對學術語篇應用的駕馭能力。(作者單位:長安大學)

參考文獻

[1]Carson, J. and Nelson, G.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ESL peer response group interaction.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996 (5) : 1-19.

篇7

項目名稱:中小學書法教程的開設對高等師范院校書法教學的啟示

項目編號:12-xj14079

同為中國傳統藝術形式的中國畫與書法,其自身均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中國畫與書法也同時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基石,也代表了東方藝術文化的核心價值所在。兩者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中不斷地、相互發展與創新,如今已是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藝術門類之一。隨著國民經濟的日益強盛以及高等教育的不斷完善,民族藝術文化也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普及與發展。其中,中國畫與書法更加具有民族藝術的特質,兩者也在不斷地融會貫通,相互簇擁著完善高等藝術文化教育體系。

一、中國畫與書法在藝術價值上的共性

中國畫與書法在藝術表現形式以及藝術價值上有諸多的共同點:首先,國畫與書法的創作工具材料幾乎是相同的,俗稱的筆、墨、紙、硯都是二者必不可少的繪制工具。尤其是宣紙最具有代表性,國畫和書法的藝術表現力大多是通過宣紙作為媒介所表達出來的。其次,兩者在創作形式上均是以線條為主要表現手段。國畫中的白描與書法的墨線是最具代表性的,在國畫中的皴擦點染多為線條,書法中點、豎、撇、橫等比劃更是由強勁有力的線條組合而成。再次,國畫與書法在審美情趣上有著不謀而合的默契之處,兩者都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藝術表現力。例如在形式章法上都講究“虛實結合、疏密穿插、骨法用筆”等,其意境神態層面均以“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等作為審美準則。

以書法用筆提高繪畫技巧是諸多畫家必要的途徑之一。但繪畫用筆不能與書法用筆等同對待,更不能將書法用筆的練習技巧代替繪畫用筆之妙處。

二、書法用筆在寫意花鳥畫中的應用

其寫意花鳥畫創作與練習中的用筆技法原則上要比書法用筆復雜繁瑣。簡而言之,在寫意花鳥畫的繪制過程中所描繪的對象要比書寫的文字要更加豐富、復雜,所以寫意花鳥畫的用筆之道不能完全等同于書法用筆。寫意花鳥畫的形成與演變、發展均不同程度地隨著社會審美價值進行著轉變,在寫意花鳥畫發展的不同階段,書法用筆的技巧也不同程度地被借鑒和吸收到繪畫中。在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有宋徽宗趙佶、林良等。近代畫家有齊白石、吳昌碩、潘天壽等。宋徽宗趙佶其花鳥畫特點為:常以瘦硬的線條描繪花草、飛禽等,其風格清新雅致,俊秀優美。這也得益于趙佶所創的“瘦金體”。林良的花鳥畫風格獨特之處在于草書技巧以及草書線條運用到繪畫的描繪中,運用線條粗獷繁密但不失形似之妙處。時至近代繪畫階段,繪畫巨匠齊白石、吳昌碩以及潘天壽均不同程度在繪畫中借鑒和引用了書法用筆之技巧,在中國畫的歷史中也達到了很高的成就。

三、中國畫與書法專業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近些年,國畫與書法專業在高校的教學中不斷出現危機感。中國畫與書法在如今的市場經濟大潮中更多地被視為藝術品,從事該專業的從業人員更多地被視為“藝術家”。然而,在高校的教育體系中,國畫與書法專業“教什么”這一命題會使人產生困惑,畫畫與寫字更多地被視為該專業的“代名詞”。

目前,已有的《國畫教程》與《書法教程》高校教學用書可以說已形成一種形式化的趨勢,其內容也大同小異。多半是講解繪畫與書寫的技法與技巧,然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層面進行講解與分析的高校專業用書少之又少。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國畫與書法教育更應關注古人筆墨形跡所承載的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而對傳統文化的把握和感悟,僅有技法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

另外,在中國畫專業的具體的書法教學中,由于沒有一個系統的、可借鑒的教學體系,學生在學習書法的最初階段,大多數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天性為學生選擇適合入手的字帖,這樣就造成了書法教學方式方法“簡單化”“一刀切”的不良循環。同時,在書法對國畫學習的重要性方面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不能為學生提供合理的有針對性的藝術方向的引導,這些都是缺乏對國畫和書法之間關系的研究。

因此,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下,要做的就是了解書畫之間的內在聯系,為學生總結出共性的學習方法,使學生能夠很快吸取并能用于實際操作。由于學生的視野或知識有限,教師有責任和義務根據每個學生的秉性興趣點,開闊學生的眼界,擴展他們的知識含量,使傳統的專業與與其他專業進行學科交叉,讓學生對國畫與書法專業在觀念上有新的改觀。

高校國畫與書法專業的教學,除了應有的傳統、現代技法訓練外,和書畫相關的傳統文化基礎知識更應當被視為重點,例如中國文學、中國歷史、中國哲學、文字學等。書畫訓練不僅僅是訓練筆法與墨跡的美化和熟識,更應該注重人的內在修行與完善,提高文化修養與提高技法熟練程度應得到雙向修正。

參考文獻:

1.邱振中.關于筆法衍變的若干問題[J].書法研究,1984,(3).

2.林木.筆墨論[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2.56.

篇8

由于地緣因素,中日兩國的交流歷史悠久。據《后漢書?東夷傳》記載,兩國的交往史可以上溯到兩千年前。在漫長的交往中,日本積極學習中國,汲取先進文化。因此,日本文化的形成、發展一直為中國文化炫目的光環所籠罩,以至于歷來不少人認為,日本文化只是一種亞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附屬品。

進入19世紀,日本逐漸感受到淪為西方殖民地的危險。明治維新后,日本主要的學習對象也變為西方列強。西方先進的制度、技術乃至文化理念源源不斷地傳入日本,為日本文化注入了另一股力量。自此以后,日本文化的雙重結構、日本文化的發展方向成為日本學者爭論不休的主題。

日本文化是否存在獨特之處?日本人如何認識本國傳統文化?本文將按照時間順序,分別從古代、明治維新前夕至二戰、二戰結束后三個時間段展開分析,在概述日本文化發展過程的同時,分析日本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定位情況。

二、古代――未成形的文化意識

一般認為,日本列島人類活動的歷史約二十萬年。其新石器時代開始于約一萬兩千年前,以繩文式土器的制作為特征,其間居民依靠狩獵、捕魚生活,直至公元前3世紀開始種植水稻,使用青銅器、鐵器,進入彌生時代。在當時的中國,秦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發達的中國文化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促進了當地生產力的發展,多個以氏族為中心的小國家得以產生。可以認為,彌生文化是中國文化影響的結果。

經過以繩文、彌生文化為代表的原始文化階段,日本在4世紀逐步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文化獲得了進一步發展。隨著4世紀中葉以后大陸移民的到來、6世紀中期佛教的傳入、7世紀遣隋使的派遣,日本在中國南北朝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帶有鮮明佛教特色的飛鳥①文化;其后,遣唐使的派遣、唐代文化的輻射使日本文化繼續發展,以白鳳文化②、天平文化③為代表。由于這段時期的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一般將其稱為“漢風文化”或“唐風文化”,而與此相對,平安時代④中期以后形成的優雅的貴族文化被稱為“國風文化”。據此不難看出,日本人對該時期文化的獨創性是頗有些自信的。需要說明的是,平安時代中后期,隨著唐朝的衰弱,遣唐使已正式廢止,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力有所減弱,該時期的文化以具有日本特色的和歌、物語為主要表現形式,充分體現出日本人細膩的感覺世界。

平安時代后期,武士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此后,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先后建立。由于該時期戰亂頻繁,充斥著世事無常主題的軍事題材小說極為盛行,如實體現了時代的特征。同時,民間文化也繼續發展,出現了能、狂言等極具特色的藝術形式。繼而,進入安土桃山時代⑤后,基督教的傳播、織田信長等人對佛教權威的否定,使日本文化以往的佛教色彩持續淡化。另外,作為該時期文化代表的軍事設施、城郭的建筑風格,也無不體現出日本式的美感。

1603年,江戶幕府建立,市民文化在該時期大獲發展,豐富多彩。宏觀方面,幕府為維護封建統治,在采取閉關鎖國政策的同時,大舉宣傳、普及朱熹的儒家學說,作為其統治的理論依據。朱子學作為正統學說,無疑是當時的主流文化。與此相對,部分文化人也開始了日本古典研究。可以說,日本國學研究的確立,是在外來中國文化的影響、激發下實現的。賀茂真淵(公元1697―1769年)開始研究《萬葉集》,提倡復古精神。其弟子、江戶時代日本國學的集大成者本居宣長(公元1730―1801年)繼續研究《古事記》、《源氏物語》等古典文學作品,并排斥儒家、佛教思想,試圖通過古典文化,重現完全不受外來文化影響的、純粹的日本思想、日本精神。不難發現,本居的思想帶有后世而言顯著的國粹主義傾向,并有意識地把日本文化與外來文化區分開來加以闡釋,可謂日本文化論的雛形。

上文按時間順序,就日本古代文化的發展史作了概述,從中可見,盡管中國文化的影響廣泛深遠,但無法否認,日本文化多少具有相異的色彩。此外,關于日本人對于自我文化的理解、認同方面,雖然近代以來的日本學者熱衷于探討日本文化問題,但在江戶時代中期以前,幾乎沒有人有意識地就文化現象、思維模式等進行過系統討論;直至江戶中期,對于日本文化的關注才逐步加深,并初現民族主義色彩,這顯然與古代早期國家意識、文化意識尚未完全形成有關。

三、近代――國粹與歐化

關于近代,存在各種不同的定義與劃分方法,本文主要指19世紀中后期至20世紀上半葉,具體說來即自江戶幕府體制瓦解、明治維新前夕開始,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段時期。雖然前后不足一個世紀,但卻是日本歷史上發展變化極為激烈的時期。明治維新通過文明開化、殖產興業、富國強兵等一系列具體舉措,使日本躋身資本主義強國行列,而在日本迅速的近代化過程背后,關于日本文化的存續、發展方向,思想理論層面的交鋒趨于白熱化,也更為系統,日本文化論由萌芽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江戶時代末期,受閉關鎖國政策和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一般將西方國家稱為“夷狄”或“戎狄”,并對其懷有很強的戒心。然而,這種看法竟在短短十數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明治維新前夕,相當多的人轉而認為西方文明是史上最發達的文明、西方國家是值得效仿的模范。同時,隨著交往的增多,日本積極吸收西方文化,以往難得一見的自我意識得以覺醒,近代民族主義思想得到普及。日本、日本人、日本文化這一系列概念一時變得清晰起來。

在這樣的背景下,東方與西方、日本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問題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前臺。有學者甚至指出,這是近代日本思想問題的中心之一,“對于在思想、制度上長期受以中國為中心的東方因素影響下的日本人而言,西方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上壓倒性的新力量是無法忽視的,抵觸也好、吸收也罷,可以說,近代日本人所有思想活動,都是以此問題為核心而展開的”⑥。正如江戶時期朱子學的傳播引發了日本國學研究的展開一樣,維新以來對于西方文化的大量引進,再加上民族主義思想的作用,前所未有地徹底觸發了日本人對本國文化的意識,于是,對于日本文化的審視、再認識不斷展開,日本文化論得到空前發展。

總結起來,近代日本人對于日本文化的主流態度,大致有兩類,一部分人認為應該抵御外來文化,回歸傳統,而另一些人則贊成順應西方潮流。簡言之,即國粹主義與歐化主義。實際上,二者在某種意義上都存在合理成分,本身也沒有優劣之分,但令人遺憾的是,部分國粹主義者在宣揚民族文化時無限拔高其特殊性與優越性,盲目排外,成為偏執的本民族中心主義者;而一些歐化主義者則完全無視本國文化,主張全盤西化。可以說,二者都走向了極端,更有甚者,國粹的狂熱傾向曾為當時的侵略政策所利用。具備不偏不倚的公平精神、冷靜客觀地處理本國文化與外來文化關系、主張兼收并蓄的人物極為罕見。就這樣,自明治維新前后起,在文化層面上,國粹與歐化這兩種主張以二十年左右的周期循環往復,針鋒相對,交替占據上風,甚至一直爭執到了二戰以后。

四、現當代――從彷徨到再認識

二戰結束以后相當長時期內,日本人對于本國傳統文化的定位、發展方向的取舍,仍然處于彷徨之中。近代以來國粹與歐化周而復始的宿命,一時似乎無法擺脫。日本學者青木保曾就戰后的日本文化論進行過歸納,下面將從其觀點出發,結合時代背景,就戰后日本人對傳統文化的定位進行評析。

具體來說,青木把戰后日本文化論的發展大致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45―1954年,稱為“否定特殊性”時期;第二個時期是“歷史相對性”時期,為1955―1963年;第三個時期是1964―1983年的“肯定特殊性”時期;第四個時期是1984年以后“由特殊到普通”時期。

不難發現,第一時期處于二戰結束之初,日本戰敗投降,歷史上首次被外國軍隊占領,價值觀幾近顛覆。為此,日本學者在重新審視傳統文化之際,進行了深刻反思,并且形成了幾乎壓倒性的共識,認定導致日本走向深淵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傳統文化的不合理。作家坂口安吾的《墮落論》是該時期的代表言論之一,強烈批判了傳統的思想道德觀。此外,桑原武夫、川島武宜、丸山真男等學者也分別從思想、文學、社會、政治等各方面徹底否定日本文化。當時的日本學者無一例外地認為日本傳統已不適應時代的要求,日本文化是一種缺乏價值的特殊文化,而西方文化則是具有普世價值的先進文化。由此看來,在這個問題上,戰前的循環得以延續。

然而,1955年以后,日本學者卻逐步改變了十年來對于本國文化的消極定位,并啟發社會對其重拾信心。加藤周一的“雜種文化”論在某種意義上為日本文化進行了正名,指出沒有必要妄自菲薄,一味追逐西方文化。同時,梅棹忠夫主張西方與日本兩種文明“平行進化”,將日本文化與西方文化相提并論,且大膽肯定了日本的發展道路。該時期日本文化得以重新定位,顯然與50年代后日本的國際政治環境改善、經濟逐步復蘇有關。隨著形勢的好轉,日本文化的地位也相應出現了低谷反彈,無疑為當時日本人增強自我認同感提供了依據。

第三時期是日本經濟高速成長時期,在該時期內,日本的經濟地位舉世矚目。在日本文化模式成為世界廣泛研究對象的同時,日本人對本國文化的定位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巧合的是,與戰后第一時期相同,日本文化的特殊性被再次言及,然而其含義卻有天壤之別。日本文化此時已被認定為一種優秀,甚至優越的特殊文化。對于日本文化一邊倒的肯定評價不僅來自日本國內,日本經濟的良好表現使國外學者對日本文化也贊賞有加。本階段后期,國際國內的日本文化論漸有失去冷靜的傾向,甚至發展成為日本禮贊。

進入8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日本企業海外投資的擴大,日本模式的不足逐漸有所顯現,日本文化也隨之受到一定質疑。進而,泡沫經濟的破滅促使日本人回歸理性,對前期的論點進行了反思,不再過于強調日本文化傳統的特殊性,而將其看作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承認與其他文化擁有相通之處,并積極尋求一種共生的文化模式。至此,國粹與歐化兩種道路的對立,似乎終于得到了調和。

五、結語

通過上文的整理發現,日本文化早期的形成與發展深受中國影響,雖然也存在不同于中國文化的特色,但由于在文化層面尚未產生成形的國家、民族概念,對傳統文化缺乏系統性的認知,其萌芽直到江戶時代中期以后才出現。明治維新后西方文化的進入,加速了日本人自我意識的覺醒。關于日本文化的定位與發展方向,主要出現了國粹與歐化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并長期循環反復,直至二戰后。戰后的日本文化論在一定時期內仍不能走出窠臼,在不同階段出現了較大的起伏,對本國文化的定位不時失去理性,不但有失偏頗,而且有迎合大眾心理的庸俗化傾向。

當前的全球化使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文化問題。日本對本國傳統文化定位的歷史充分說明,解構傳統文化,去偽存真,以包容的心態對待外來文化,,探索一種共生的文化模式至關重要。

注釋:

①飛鳥位于今奈良縣境內,6世紀末至7世紀初為日本首都。

②白鳳時期,公元645―710年。

③圣武天皇年號,公元729―749年。

④政權中心在平安京(今京都境內),公元794―1192年。

⑤1568年至16世紀末。

⑥鹿野政直,《近代日本思想案內》,第9頁。原文為:“思想的、制度的にLく中國を中心とする|の影下にあった日本人にとって、新來の西の事的、政治的、Ug的、文化的にR倒的な力は~えず意Rせずにはいられない存在となった。反埭工毪摔護琛取するにせよ、近代の日本人のあらゆる思想の展_は、この}をSにしてなされたともいえる。”筆者自譯。

參考文獻:

[1]吳廷G.日本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

[2][日]井上清.日本のs史.巖波店,1963.

[3][日]青木保.日本文化の淙.中央公社,1990.

篇9

錢穆(1895-1990),生于江蘇無錫。名思嶸,字賓四,1912年改名為穆。錢穆先生沒有上過大學,也沒有出國留洋深造,他是自學成才,先是在無錫、蘇州等地做了十幾年的鄉村小學老師、中學教師,然后經推薦,走向大學講臺成為大學教授。1949年,錢穆先生只身前往香港,白手起家,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移居臺灣。1990年逝世于臺北,享年95歲。

錢穆先生學識淵博。按現代學科門類分,他的治學范圍廣及史學與歷史學、哲學與思想史、文化學與文化史、政治學與制度史等,在人文學科中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按中國傳統的分類法,其學問兼及經、史、子、集四部,所以有人把他稱為“我國最后一位國學大師”、“最后一位讀書人”。他以中國傳統史學為本,吸取西方史學思想和方法建設中國近現代新史學,他的以儒家文化為本位的民族文化生命史學體系在中國近現代史學史上是獨樹一幟的。

二、作品簡介

《中國歷史研究法》是錢穆先生根據1961年在香港孟氏教育基金會的八次講演稿修改匯集而成的,是錢穆講述他史學理論和治史方法的主要著作之一。作品從通史和文化史總題及政治史、社會史、經濟史、學術史、歷史人物、歷史地理等六個分題,言簡意賅地論述了中國歷史研究的大意與方法。從這本書中我們尤其清楚地看到,錢穆先生對祖國傳統文化充滿推崇。他認為,相比西方文化,中國文化的宇宙觀、人生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及文化精神、歷史走向等方面所具有無法比擬的特殊性。并且,他一改以往認為中國歷史發展落后于西方,甚至什么都不如西方的“民族虛無主義”的傳統說法。我在閱讀錢穆先生的《中國歷史研究法》時,經常體會到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責任感,學到錢先生的治史態度和方法,此書是一本既有史學學術價值又有社會現實意義的好書。

三、作品特點

本書內容全面具體,詳略有當,雖然僅僅八講,卻涵蓋了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并時刻穿插對中西歷史文化、發展背景、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的對比介紹,并在每一講中都詳略得當地闡明錢穆先生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表現錢穆先生的人格精神和思想情懷。

本書以“中國歷史文化大義”貫穿始終,總講題為如何研究中國史,并在全書的每一講都始終滲透文化這一總主題。全書在每一講中都遵循提出問題、闡釋問題、概括總結、提出方法這一總的行文思路,清晰易懂。運用演繹法、歸納法等,條分縷析、層次分明、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并給讀者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間。

錢穆先生在一些具體問題上用得比喻新穎獨特,使得晦澀的問題變得形象具體,淺顯易懂。如錢穆先生以“西洋歷史如一部劇,中國歷史像一首詩”這一比喻說明西洋歷史和中國歷史一個是劃分開來,各有起訖的,另一個則是前后相承,不可分割的。以“七巧板”的板塊移動規律比喻歷史文化變遷須有步驟,有選擇則更是巧妙。對比手法貫穿始終,中西文化、地理、經濟、習俗傳統、宗教等的對比,歷史人物之間的對比,不同的歷史名詞,命題的對比,借此輔助錢穆先生更好地宣揚本書內容和思想。

四、作品的思想價值

1.宣揚愛國主義傳統,彰顯民族精神,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錢穆先生在第一講和附錄中就說道:“每一個國家的公民都應該知道些關于他們自己本國的歷史。”“要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我想惟一的起碼條件,他應該誠心愛護中國。”這不是空空洞洞的愛,而是對中國國家民族傳統精神傳統文化有所認識了解。只有這樣才能認識歷史,不至于盲目崇拜其他民族的文化,導致民族虛無主義的泛濫,才能看清祖國的未來。錢穆先生啟示我們要熱愛自己的祖國,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錢穆先生提出:“中國歷史所以能經歷如許大災難大衰亂,而仍然綿延不斷,隱隱中主宰此歷史維持此命脈者正在此等不得志不成功和無表現的人物身上。”錢穆先生列舉了如此多的人物、史實,就是為了說明,即使不得志、不成功、無表現,每一個國民有責任承擔起祖國復興的重擔。

2.弘揚民族文化,爭取文化認同,重建文化自信。

此書中錢穆先生強調各個歷史都有它的獨特性,都有它存在的獨特價值。為了證明中國文化的獨創性,錢穆先生列舉了中國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賦稅制度、節制資本、調節物價的經濟制度,科舉考試制度等歷史上曾先進的制度,呼吁國民認同、尊重并重視我們的民族文化并以此為驕傲。錢穆先生認為那些說“中國一切都落后,在現代世界潮流下,一切歷史人物傳統政制,都不值得再談了”的觀點是必須否認的。錢穆先生更強調:“世界上唯有中國人無地域偏見,無民族偏見,而能高揭一文化大理想來融通各地域,調和各人群。”錢穆先生以堅定的語氣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文化以強大的融合力延續了數千年,它獨特的個性和價值是無法被取代和輕視的,中華民族的國民重建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是應該的也是必然的。

3.拒絕全盤西化,堅持對民族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錢穆先生強烈呼吁近代的中國人,不必因為一時科學落后,就全面否定本民族文化,全盤西化,我們的文化是堅韌性最大、持續力最強、推拓力最強、融化力最強的文化,自有其存在的價值和借鑒意義。錢穆先生提出:“我們要重新創建新歷史、新文化,也決不能遽爾一切原有的舊歷史、舊傳統,以為只盲目全部學習他人,便可重新創造自己。”說明我們不必全然抄襲模仿西方,可以采人之長,補己之短,采取揚棄的文化交流方式,在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亦不能將優良文化傳統一筆抹殺。錢穆先生一反西方規定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根據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創造性地提出看法。錢穆先生強調,任何一文化系統,必有其優點與長處,當然也必有其劣點與短處,不能說專對自己尋瑕求玷便是好。要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卻粗取精,去偽存真,采取揚棄的態度,在繼承的基礎上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之處,進行文化創新。錢穆先生對“西化論”和民族文化虛無主義作了堅決批判,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振興提供了有理論參考價值的新方案。

五、局限性與值得商榷和推敲的地方

1.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執著、厚愛,錢穆先生對傳統文化的看法過于傾向于理想化,為此他要求人們應全面地認同傳統、肯定傳統、回歸傳統,因而對傳統文化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巨大的負面影響估計不足,造成了片面性。

2.錢穆先生將西方學術文化視為一種物質性的文化,是低于中國道德精神性文化的,對西方學術文化思想很少吸收,且常作貶低。這反映了他思想的時代和民族局限性與保守性。

六、結語

在中國現代學術文化史上,錢穆先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守大成的人物出現,往往被當成守舊者形象的代表,但是現在許多人已經清醒地認識到錢穆先生是舊中有新,是老樹發新芽。他研究古書古籍,并不是想回到舊時代,而是想從中找到一條線索,為中國近百年的求新活動提供歷史的依據。他是從舊的立場出發,尋找新的路子。他實際上是在理舊萌新。

篇10

中圖分類號:G633.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5)12-0070-02

在學生身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雖為戲語,卻形象地指出了應試教育下中學生語文學習的薄弱環節。不僅僅是學生,對很多教師來說,雖已執教多年,但作文教學始終像在大海中游行一樣茫然,不著邊際,沒有“抓手”。然而高考語文150分,僅作文一項就占60分,其地位之重可想而知。本文探討如何在高考重壓和學校管理的條條框框之下“戴著鐐銬舞蹈”,希望在作文教學方面實現有效突破。

一、多種渠道積累,豐富素材儲備

1.生動視頻帶你走進不一樣的語文課。隨著學校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改進,教學也進入新的科技時代。在常規化教學中穿插視頻教學,無異于在死水中注入“活泉”。尤其是在淺閱讀時代,“讀圖”雖不可避免地會讓文化流于膚淺,但其利遠大于弊。擱在三四年前,筆者一定會在假期推薦學生讀一些大部頭的著作來瞻仰大師淵博的學識與閃光的人格魅力,如《南渡·北歸》、《喬布斯傳》等,因為學生只有靠寒暑假來接觸新鮮、厚實的“大部頭”。但現在除了上述做法,還會在高一、高二時每周安排一節視頻課,利用鮮活的視聽刺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拓展素材的積累。

本屆高一到高三,筆者和同事們精選了《大師》、《開講了》、《感動中國》、《文明之旅》、《中國青年說》等一系列經典教學視頻,提前審查并設置寫作訓練的角度與題目,供學生學習,實現視頻與議論文寫作的有機集合。學生透過動感十足的畫面及聲情并茂的講解,仿佛穿越到了大師生活的年代與大師對話。在完成與大師的親密接觸后要“趁熱打鐵”,當堂或課下完成寫作訓練,或基于視頻材料展開的議論微寫作型素材積累,或進行人物評論,或拓展的話題作文寫作,等等。很多學生看后深有感觸,寫出了完全超越自己課堂作文水平的文段,情真意切,洋洋灑灑。

2.精美時事匯編,引你密切關注熱點。從高一開始,筆者意識到學生寫作素材奇缺,之后便引導學生關注新聞廣播,甚至利用家長會灌輸思想。雖多次強調,但終不見起色,很少有學生在繁重的課業負擔中主動去實踐。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光明時評》關于“布衣院士”李小文、“漫畫助產”等問題的評論,覺得議論縱橫捭闔,語言犀利。筆者認為,只有讓學生讀到好的議論語言,他才有可能模仿得好。因此,匆匆將《光明時評》近期所有的文章瀏覽一遍,精選出有代表性、有議點、語言老道、犀利的文章并附上相關新聞及材料,匯編整理,發給學生,便于學生利用零散時間閱讀吸收。值得注意的是,為方便學生捕捉寫作靈感,筆者特意在每則材料后留下一定空白,供學生進行時事熱點點評。教師可將學生的時事點評做多樣化的評價,或教師評判,或小組互評等。尤其是小組互評值得提倡,教師設置評價標準,學生在自評、互評中交流思想,深入思考,在“觀人”與“觀己”中實現了寫作與評價的共同進步。

二、化整為零,層層突破

如果一開始就要求學生把整篇作文寫好,未免有些苛刻。考慮到學生的畏難心理,教師可以化整為零,由段到篇,從立意到結構,從論點到論證,每次設置一個訓練目標,讓學生不再一提作文就感到恐慌,逐漸實現層層突破。

比如,在“立意與首段”的寫作訓練系列中,筆者專門設計了根據給出的作文題目寫出標題與第一段的習題。標題基本能夠反映出學生的立意,第一段要求學生由材料切入話題,點出中心論點。在反復的針對訓練后,大部分學生基本能夠寫出合乎要求的文段。

又如,在練習《居里夫人的椅子》這一作文時,將本次的訓練目標定為論點鮮明。關于論點鮮明,一方面是針對擬定標題的訓練,標題即觀點,不要一味追求華麗與朦朧美,寫得似是而非;其次是關于論點及分論點的表達與照應。論點及分論點要鮮明,可置于段首或單獨成段;此外還有事例論證之后的點題與歸納。

三、創作始于模仿

創新是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的確美麗,但如果沒有初始階段高密度地模仿、消化與探索,也不會有莫言最終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實踐證明,多數寫作程度偏中下的學生還是能夠通過范文仿寫獲得進步。教師在作文講評后可分層設置要求,對于寫作能力較好的學生,可以讓學生依據范文仿寫,并將前后兩次的習作裝訂,做好寫作后記及反思的整理,教師針對兩次習作及修改情況進行評價;對于程度較差的學生可以先從抄寫范文中體味教師的講解,幫助消化吸收。

例如,在講評《居里夫人的椅子》這一作文時,教師講解完范文,要求學生依據給出的時事匯編材料,模仿范文倒數第二段寫一段聯系現實的文字。范文中是從立意的對立面反觀現實生活,進一步點題論證。教師范文倒數第二段如下:

反觀當下,世人浮躁、功利之事屢見不鮮。有的導演為追求票房,搜奇獵艷、炮制暴力,不專注于純粹的藝術,怎能陶冶人心,“以文化人”?有的建筑師急功近利,盲目模仿國外經典,出現“秋褲樓”、“馬桶蓋”,不專注于民族特色,怎能出現民族精品?有的學校攀龍附鳳、沽名釣譽,掛出“祝賀本校女婿獲諾獎”的條幅,不專注于傳道授業解惑,怎能培養傲骨之人?他們急功近利,本末倒置,不專注于本職工作,事業怎能久遠,社會怎能不受其害?

經過范文的抄寫、消化,在隨后的一次考試中,作文題目是“對牛彈琴”,立意為變通,一位中等水平的學生從仿寫中得到了收獲,運用自如,他寫道:“但遺憾的是在生活中還是有思想僵化、不懂變通的人和事存在。例如,前段時間‘秋褲樓’、‘馬桶蓋’等奇怪建筑的出現,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盲目追求國外的獨特設計而忘記了與本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是生搬硬套,而缺乏獨立、靈活的思考。不僅浪費了金錢與時間,還遭到了民眾百姓的唾棄。”

但需要注意的是,模仿終歸是為了學會創作而設置的起跑點,如若學生始終停留在原點,不知起跑,恐怕終無起色。此外,寫后反思非常重要,卻是常常被忽略的一個環節,反思本身就是對范文消化、吸收的一個過程。

四、人文性、發展性的評價更能激發寫作動力

新課改實施以來,人文觀和發展觀備受關注。然而在現實教學中,二者卻并未實實在在、不打折扣地得以滲透和應用。人文性、發展性的評價更能激發學生的寫作動力。

1.評價主體多元化。很多時候評價作文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只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這完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不只是寫作的主體,還是評價的主體。如學生寫完初稿后,可以有自評自改;教師講明評價標準,學生之間還可以進行小組互評互改。此外,家長、社會、網絡媒體,都可以加入到評價學生作文的行列。家長的評價可依據教育程度設置簡單的評價內容,如學生寫作的態度、搜集資料的過程,等等。網絡時代可充分利用語文學習網站、博客或QQ群,將優秀的學生論文推薦到網站或博客,如王欣老師的“杏林語文網”中,有很多學生的優秀作品免費發表,更激發了學生的寫作動力。

2.評價標準層次化。在評價標準方面,不能用同一標準衡量所有的學生,由于每個學生的基礎不盡相同,因而要因人而異。教師不要一味地拿著“顯微鏡”找問題,而要盡可能地拿著“放大鏡”發現學生及作文的閃光點,多增加幾把評價的尺子。此外,橫向比較固然重要,但也要關注學生的縱向發展,可以為學生建立個人寫作成長袋。在使用評語時,盡量避免話語單調、老套、冰冷,不要吝惜表揚,充滿人文關懷的發展性評語更能使學生在表揚中進步,在激勵中成長。

(編輯:易繼斌)

教育部:各地農村中小學補充教師35.8萬人

2015年4月2日,教育部的2014年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報告指出,通過督導評估,各地創新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從教師補充、交流、培訓和待遇等方面入手,合理配置教師資源,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努力推進城鄉間和校際間均衡。

教育部督導辦主任何秀超表示,各地采取統一城鄉編制標準、動態調整編制、按生師比與班師比合理核編、將編制和崗位向農村學校和緊缺學科傾斜等多種方式,不斷加大教師補充力度,推進教師資源均衡配置。目前,已經有10個省(區、市)統一了城鄉教師編制標準。

篇11

一、從教材里面找出情商因素

對教材中情商因素的挖掘,是用情商培養促進語文課堂教學的初始步驟。以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教材中有人生體驗的內容,也有摯愛親情的內容,還有人和自然、詠物抒懷等方面的題材。綜觀初中的六冊語文教材,其中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使教師擁有了較多的情商素材。比如,在學習《七律?》這首詩時,我們可以從中提煉出:通向理想之路并不容易,其間要歷經許多苦難,只有像英雄一樣不畏艱難、勇往直前,才能走到成功彼岸。再比如,學習杰克?倫敦的作品《熱愛生命》一文時,教師和學生可以從中提煉出震撼人心的情感:對于生存和死亡的選擇,人性深處蘊含著更閃光的東西,這都是生命的堅韌、人生的頑強!

宋代范仲淹在作品《岳陽樓記》中直接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情懷,他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教學時,教師可以將這句話作為情商因素的應用引導,先從書面上對這一名句加以解釋,使學生產生“以天下為己任”的初步印象。接下來再說明:“關于岳陽樓的諸多詩文中,為什么只有這句話能夠歷久彌新、傳誦不衰?其深層原因在于作者的思想境界比普通人更高。”在當時社會環境下,作者能產生這樣的想法確實難能可貴,進而將情商教育引入實際中來:“我們都應當從這句話中受到啟發,承擔起時代交給我們的歷史使命,要有報效國家、為人民服務的志向。”按照這樣的教學思路,利用閱讀、講解、分析等辦法,使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得到彰顯,對學生產生影響,從而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與學生的思想聯系在一起。

總之,語文在人文性方面的優勢,能夠給學生提供極其豐富的素材,若想用對情商的培養來促進語文課堂教學的進步,教師一定要將這些情感素材真正挖掘出來,讓學生在學習中如沐春風、如臨其境,達到和作品及其人物同悲歡、共喜樂的狀態,這也為情商因素的理性發揮與實踐應用奠定了基礎。

二、讓情商因素得到理性發揮

讓情商因素得到理性發揮即研文入“理”,促進情緒激發。人類個體情緒是會隨時改變的,而情商優異的關鍵點就在于可以妥善處理與調節自我情緒。對于初中生而言,情緒易發生波動變化,即使最初對語文懷有興趣,也可能因某種情緒的出現,而使之興趣喪失。因此,為達到培養情商、利用情商的目的,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教材中的情商因素,還要引導學生主動接觸這些因素。在具體教學時,教師要采取一切可能的辦法帶領學生對教材文章進行深入理解,使學生掌握理性與感性兼備的知識及其對知識接納的手段。怎樣用簡單而有效的辦法讓學生與教材情商因素發生接觸?第一種方法是朗讀法。古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尋找情商接觸點,自然要借助反復朗讀這種簡單而實用的策略。無論是詩歌,還是抒情散文,這種方法都較為適宜。比如,諸葛亮《出師表》中的“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學生通過誦讀,能很快地尋找到。第二種方法是提示法。有一部分文章,僅僅依靠朗讀是難以解決問題的,教師一定要適時加以提示,向學生詢問“這部分內容著重講了什么”“重點探討了什么”“評論部分在哪里”等。第三種方法是選擇法。教師可以先選出易于出現混淆的幾點內容,讓學生有選擇地接受,如對于相對復雜的議論文,這種方法就較為實用。這一類型的文章,知識較為系統,教師應首先對知識序列加以明確,使文章的重點突出。在設置選擇問題時,既不能過于高難,也不能過于簡單,應當使學生在選擇時能夠由理入情,且使良好情緒得以長期而專注地維持,為促進語文課堂效益的真正提高而奠定基礎。

三、使情商因素運用于語文實踐

以情商因素為紐帶,將所學內容與實踐應用聯系起來,這是促進學生語文能力提升的最重要一步。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把教材中的情商因素提煉出來,與學生的思想感情達到融會貫通,還要讓這種融會貫通繼續下去,使之走向生活應用與學習實踐。比如,在學習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一文時,其中的情商因素并不難找到,文章一共分為九段,結構為“總―分―總”形式。開頭總領全篇,接下來分別論述了敬業與樂業兩個論點,兩個分論點屬于平行寫法,最后則是對全篇的總結,也就是情商展現的關鍵點。整篇文章條理明確、綱舉目張,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很快接納了其中的思想觀點。而此時并非意味著整篇文章的講解就真正完結,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將文章思想同生活實踐聯系起來,繼續思索并展開討論,讓學生根據我國傳統文化的特殊性,進一步理解作者寫作的目的:我國傳統文化涉及等級色彩,倡導官本位,蔑視普通職業者和勞動者,人們紛紛將讀書做官、顯親揚名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標準。然而在當今時代,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在生活實踐中,我們應當以梁啟超的啟發為參考,真正做到敬業樂業。這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初中語文教材里的諸多文章,都可以用理論聯系實踐的辦法,將情商因素發揮出來,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其語文學習技巧。

除了利用教材素材聯系生活以外,情商應用的另一個渠道就是作文。作文指導過程得當,同樣能使情商發揮其促進作用。初中生的思想相對稚嫩,情緒易出現波動,也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影響。因此,教師基于情商發揮的作文指導必不可少。

第一,教師要指導學生寫日記或者周記,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提升。

第二,關注作文評點過程,作文能夠體現學生的自我意識,而教師的評點更能使這種自我意識同教材發生直接而緊密的聯系。

第三,關注正面鼓勵策略,用正面鼓勵的辦法,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所接受的情感在作文中間接地展現出來。

四、結語

我們可以把情商看成是一種能力,也可以把情商看成是一種技巧,它在課堂教學中所發揮的作用不能小視。相信情商所具有的創造力,如果在課堂上能夠被教師恰當應用,一定能起到提取教材人文因素,磨煉學生感悟能力,促進學生將語文知識同生活實際相聯系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雷穎.淺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情商的培養[J].中國教師,2014(12).

[2]張月蘭.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情商培養微探[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1).

篇12

1 “過分自信”概念的提出

“過分自信”(overconfidence)現象是在美國和歐洲最早引起研究者的重視的[1]。此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此項研究,因此也出現在很多關于判斷和決策的文章中[2]。Klayman等人認為從20世紀80年代早期到20世紀90年代早期,研究者達成廣泛共識:在二擇一的題目和信心范圍的任務中,人們的判斷表現出一致的真實的過分自信[3]。Lichtenstein等人指出當被試說他們對自己答案的正確性有70%的信心時,其實他們的正確率比60%還要低;當他們說有90%的信心時,其正確率大概只有75%[4]。

在決策領域里,“過分自信”會影響決策質量而被公認為是不好的特質。一個過分自信的人將決策建立在失真的設想之上,則無法做出理想的決策。因此,研究“過分自信”的意義在于探索人們的自信水平以及過分自信和不自信的原因,以幫助人們在做決策時做出正確的判斷,有效地避免錯誤。

2 “過分自信”的定義及其測量方法

2.1 “過分自信”的定義

引起研究者關注過分自信這個領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如何定義和測量概率判斷(probability judgment)[2]。大多數人認為“過分自信”是一種偏離校準(mis-calibration),是指人們關于一般知識問題的概率判斷通常以某種方式偏離校準(mis-calibrated),這種偏離都偏高[1]。校準是指如果一個人的校準是最理想的,那么在所有情形下,他的平均概率判斷將與目標事件實際發生的比例相等[5]。

2.2 “過分自信”的測量方法

長期以來,對過分自信的測量多采用以下方法:

偏差(Bias)= 被試認為自己選擇正確的平均概率(Accurate Judgment)- 被試選擇的實際正確率(Percentage Correct)。其中,偏差越大意味著越過分自信。實驗材料多為常識題或有客觀正確答案的題目,題目形式包括二擇一、信心范圍(confidence-range)和分類任務等。

2.2.1 采用二擇一任務進行測量

二擇一任務是指被試在包含兩個選項的題目中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并估計自己答對題的概率。

例如:以下哪個城市人口多?

A) 新奧爾良

B) 紐約

請選擇一個答案:A / B

我的答案正確的概率是(50%~100%):_________%

采用二擇一任務的研究諸多,最近有研究者利用此方法研究“當下自信”和“總體自信”。“當下自信”(local confidence)指在回答一個問題后立即評價自己的自信水平;“總體自信”(global confidence)即估計自己答對題的百分比。1988年,May首先發現這兩種自信是不同的,前者比后者水平高[6]。此后有一系列此類研究[7]。研究認為前者表現的是過分自信,而后者表現的是不自信。此外,研究者給出了一些差異的解釋[8]。其一是元理論(meta- theoretical approach)不同而不是方法不同,其二是在當下自信的任務中材料取樣的偏差,其三是人們在做總體自信判斷時忽略了猜測的成分[9]。2004年,Liberman的研究[10]證明“當下自信”比“總體自信”更真實的反映人們的自信水平,而且人們在做總體自信判斷時沒有考慮到隨機猜測的影響。

2.2.2 采用信心范圍任務進行測量

信心范圍任務是要求被試給出一個單一的數字評估。即通過置信區間(credible interval)來研究過分自信。置信區間是自信心水平與時間間隔的結合。例如,項目經理需要預測90%肯定能完成項目的時間,即很可能這個項目在4到8個星期內完成[11]。研究者把自信分為給定自信(assigned confidence)和估計自信(estimated confidence).給定自信是指研究者給出的自信水平,例如:我對于西班牙的人口是…到…百萬有90%的自信,其中90%就是給定自信。而估計自信是在給出答案范圍后再填寫對答案的自信程度,例如:我對于西班牙的人口在200萬到300萬之間有 %的自信。測量方法與常規的測量公式相似但有不同之處。在大多數此類研究中,時間間隔的過分自信多是由正確率與給定自信而不是估計自信比較得到的。研究發現時間間隔的估計會造成更多的過分自信[12]。這一現象被稱做“形式依賴”(format dependence)[13]。Teigen等人[14]研究表明,為了避免過分自信,應將時間間隔的上下限做分開估計。另外,Sieck研究發現選擇的包含在內原則和相關的頻率調查會降低過分自信,但是其交互影響是次加性的(subadditive)[15]。

2.2.3 采用分類任務測量

此類研究的標準任務是被試根據特定的癥狀表現把假定的患者按疾病類型劃分,并估計患者患該種疾病的概率。通過對患病概率的估計測量自信程度。

例如:患者姓名:K.M.

患者有如下癥狀:皮疹,耳朵疼

患者沒有如下癥狀:手腫脹

診斷(選擇一個):Trebitis, Philiosis

患者患這種病的概率(50%~100%):%

人們在分類任務上表現的過分自信與在常識題上表現的過分自信不同。因為這兩種任務是在不同的記憶系統的幫助下完成的。常識問題的外顯事實信息儲存于陳述性記憶系統。而在此類任務中,被試重復地根據一套固定的潛在線索把患者分入兩類疾病中的一類,并在完成每個分類后得到反饋。所以,人在分類任務上的表現是被程序記憶系統調控的[16]。

2.2.4 采用文字表達的方式測量

因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多用言語來表達自信程度和概率判斷,如:很可能,有可能,不確定等等,所以有研究者試圖把對于概率判斷的數字的表達和言語的表達聯系起來,找出言語表達和數字表達的一致性以及言語表達是如何造成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的等等。此項研究起源于1967年Lichtenstein和Newman的工作[17]。從此,其它研究者也做了這方面的研究,如1990年Clark的研究[18],Budescu和1995年Wallsten的研究[19]等等。研究者給被試呈現一句用言語表達概率判斷和自信程度的話,如:我考試不通過是不可能的,然后由被試評估事情發生的概率,并給出數字的表達。Teigen和Brun在研究中發現當目標結果確實發生時,甚至在正面短語和負面短語被認為是傳達同樣的信息時,正面的短語被認為是更積極的、更正確的[20]。短語的選擇是由語言框架所決定的。正面數量詞支持表達積極意義的概率短語,而負面數量詞支持表達消極意義的概率短語。由數字頻率表示出的正面框架暗示表達積極意義的概率短語,而負面框架暗示表達消極意義的概率短語。這表明短語的選擇不僅依賴于概率的水平,而且依情況和言語線索而定。

3 產生“過分自信”的原因

不同的研究者曾給過分自信以不同的解釋。其中兩大觀點是信息加工偏差和無偏差判斷錯誤的影響。

大多數早期的研究者認為過分自信是信息搜尋策略和動機造成的。他們假設人們首先尋找記憶中的相關信息,并得到一個可能的答案。然后記住答案并繼續尋找相關信息。聯想記憶機制使與第一印象一致的信息容易提取,這些印象也將改變對于后續模棱兩可信息的理解。然而人們相信他們判斷的過程是無偏差的,因此更加支持最初的判斷[21]。在許多情況下,動機因素會加大這種偏差。人們認為自己有智慧、知識淵博,這種想法使他們在處理信息時有意無意地優先處理與自己想法一致的信息[22]。

另一派解釋強調產生過分自信過程中無偏差判斷錯誤的作用。錯誤的可能來源包括不能很好地學習不同信息來源的預定效度[23],即過分自信是由隨機誤差和不可靠的測量手段造成的一種回歸效應,不能正確地評估獲得的信息[24],不能很好地把主觀感覺的信心用實驗要求的方式表達出來[24]。正確率和自信心都受隨機變化的影響。對于正確率,有時即使高質量的信息也會造成錯誤的判斷,這種現象發生的概率是機遇的問題。對于自信心,人們對他們信息質量的判斷包含一些隨機錯誤。考慮到準確率與自信心相關不大,較低的正確率與不低的自信心同時出現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這就產生的“錯誤校準”的典型現象:當自信程度高時可能出現過分自信,而自信程度低時可能出現不自信。同時,這也導致了難度的影響:對于準確率低的題目表現出過分自信,當準確率高時表現出不自信。人們在估計整套問題的平均正確率時也犯錯誤,因此過難的問題往往被認為是更難的。這導致了在較難問題上的更加過分自信[25]。這些解釋并不認為判斷是系統偏差,而是認為它們是不完美的。

還有研究認為研究中明顯過分自信的表現不是廣泛的認知偏差造成的,而是有研究者選擇較難問題造成的[26]。為了檢驗這個假設,Gigerenzer等人[6]和Juslin[26]用從一個領域里隨機選擇的二擇一問題進行實驗,這樣可以使選擇的問題水平與一般難度水平相當。他們發現過分自信消失了。然而,一些常見的分析把系統的心理影響和統計影響混淆在一起。如果判斷不完美,這種統計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有研究者試圖把系統的心理影響和統計影響分離。實驗中仍然發現信心和正確率之間的差異以及整體上的過分自信。另外,利用25個研究,Juslin等人在1997年證明過分自信與任務難度的影響只有較弱的相關。難度與過分自信的相關是否能被判斷不足全部解釋仍有爭論[27]。Klayman等人認為過分自信和不自信隨問題領域的不同而系統變化而不是問題的難易程度[3]。所以研究者的選題是否是明顯的過分自信偏差的唯一原因仍有待驗證。有很多研究表明即使問題不難,過分自信依然存在[19]。但過分自信是隨判斷類型的不同而不同的。在二擇一的問題中,被試表現出一些總體上的過分自信。而在主觀置信區間的問題上表現出更高的過分自信水平[3]。另外,選擇性的取樣會使適度自信的人表現出過分自信。

其次,1980年,Koriat等人認為過分自信是因為人們偏愛正面的證據而不是負面的證據[21]。另外,Buehler等人[28]認為在“計劃錯誤”中表現出的預測問題是由于對外界不確定性的低估。而Klayman 等人認為在常識問題中的自信程度反映了個體內在支持和反對某一知識的論點的平衡[3]。2001年,Arkes研究表明過分自信是缺少全面的、及時的和準確的反饋造成的[29]。2005年,Teigen等人認為過分自信反映了人對自身知識的信任程度和目標價值的可變性程度[14]。

另外,很多證據表明儲存和提取于程序性記憶系統和陳述性記憶系統的的信息類型是不同的,這暗示人們在分類任務和常識題上所表現出過分自信的原因是不同。所以隨之產生了一些解釋分類任務上過分自信的模型。例如,聯結主義學派堅持認為分類和自信心是基于癥狀與疾病學術上的聯系強度。還有Sieck和Yates的范例提取模型(ERM)(exemplar retrieval model)[16]。它發展了Medin和Schaffer在1978年提出的分類內容理論,它除了考慮分類行為還考慮到自信心的判斷。根據ERM,范例是指人們記憶中對于類別的表征,包括各類個人經歷概要。當測驗開始時,一些范例被提取,越接近于測驗內容的記憶的范例越有可能被提取。然后被提取的范例進入一個提供證據的評價過程,在這里人們評估證據的重要性并權衡它們[9]。

4 “過分自信”的跨文化差異及其原因

4.1 “過分自信”的跨文化差異

行為決策領域的研究表明華人在過分自信和追求風險的表現與傳統的“中庸”“謙遜”刻板形象大相徑庭。亞洲人在常識問題中表現出的“過分自信”更甚于歐洲人。例如,1984年,Wright報告了多國決策行為比較。他發現英國學生對不確定性的評估能力強于香港、印度尼西亞及馬來西亞學生。同樣,英國的政府職員的不確定性評估的能力也強于香港和印度尼西亞的經理。Wright認為比較教條式的文化,例如:馬來西亞,往往比較沒有彈性,也比較不能夠去估計事情產生的概率[30]。又如,新近發表的跨文化系列研究表明:中國人比美國人更追求風險;面對常識和概率判斷問題,中國人比美國人更過分自信[31];Yates等人1996年的研究表明外行人很可能認為美國人比亞洲人在常識問題上更過分自信,然而真實的判斷數據卻與之相反[1]。

Yates等人的研究想要確定已觀察到的東西方的差別是否也存在于中國被試和美國被試的判斷中。懷疑這種差異的普遍性的原因之一是,在某些判斷情景下,美國人和歐洲人的確信程度也有差別。曾要求瑞士駕駛員和美國的小汽車駕駛員比較他們的自信程度及其同胞的開車技術。69%的瑞士駕駛員感到他們的水平比中等水平高,但是卻有93%的美國駕駛員認為其技術高于中等水平[5]。Yates通常采用概率推斷的任務來比較判斷質量的文化差異。他的研究大部分是依據常識題,被試在兩個選項中選一個,然后做出一個對于自己給出答案的正確性的判斷(50%―100%)。

例如:土豆在什么氣候下長的更好?

A) 溫暖的天氣

B) 涼爽的天氣

請選擇一個答案:A / B

我的答案正確的概率是(50%~100%):______%

如果其判斷的百分數比其答題的正確率大且差異顯著,這表明被試過分自信;如果其判斷的百分數比其答題的正確率小且差異顯著,這說明被試過分不自信;如果其判斷的百分數與其答題的正確率差異不顯著,則說明被試的校準水平較好,即不過分自信也不過分不自信。例如:一人回答對了60%的問題,但他推斷自己答對了70%的問題。研究者則認為他過分自信,因為他的判斷百分數大于他答題的正確率[32]。這種過分自信水平在大多數亞洲國家比在大多數西方國家高[1]。

另外,Lee等人借助以下“同伴比較問題”,對新加坡、中國臺灣、日本、印度和美國被試的過分自信進行測量,并發現其中新加坡被試的過分自信水平最低。

如:請設想隨機選取100個大學生,他們的性別和你相同,畢業的學校也與你一樣。假設你是這100人當中的一個。如果按照這100人找到工作的日期給他們排序。你認為有多少人(0-99)會早于你找到工作?

根據Lee等人1995年的研究,如果被試既不過分自信也不過分不自信,他們對相對于同伴的自己排名的平均估計應該是50%。過分自信表現在高于這個點的估計,不自信則相反。因此,在這個問題上,被試回答的數字越大,過分自信的程度越低[33]。

4.2 “過分自信”跨文化差異的原因

4.2.1 “論點采納模型”

Yates等人在1992年建立了一個“論點采納模型”(argument recruitment model),用來解釋過分自信在常識問題上的文化差異。研究者認為,當一個人在面對常識問題時,他首先要提出一些支持和反對這一問題的論點。例如,對于一個二擇一的常識題,被試要提出支持和反對這兩個選項的論點。然后,他要權衡和評估這些論點。如果這些論點都支持其中一個選項,他就會認為這個選項是對的。另外,論點越支持這個選項,被試做出概率判斷的百分比越高。過分自信被認為是來源于這一模型的一些特別的特征。例如,因為認知啟動和工作記憶的能力有限,這一過程被局限于首先呈現于被試的論點[34]。

4.2.2 “論點采納模型”的后續研究

Lee等人[32]認為在論點采納模型中,常識問題上過分自信的文化差異至少可部分地歸因于教育傳統的不同,因為它影響了論點采納的習慣。研究者分析出了兩大教育策略[35]。一個是“直接指導”(direct instruction)的方式。此方式強調教師把信息直接傳遞給學生。另一個是建構式(constructivist)學習。這個方式不鼓勵記憶和背誦,而鼓勵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原則和規律。建構式學習一個共同特點是辨證思維,教師要求學生在面對不同的事物時要考慮事物正反兩個方面[36]。所以,人們有理由認為在建構式學習方式下成長的孩子比在直接指導式學習方式下的孩子更能鍛煉廣泛地平衡地提出觀點的思維方式。因此,根據論點補充模型,后者比前者在常識問題上更加過分自信。人們普遍認為西方國家的建構式學習者多于東方國家,然而日本例外[35]。這正可以解釋Yates, Lee和Shinotsuka在1992年對中國臺灣、日本和美國人的研究結果。即,在1992年Yates的研究中,盡管中國臺灣被試已經很努力,但他們能想出的論點比日本和美國的被試明顯地少。而且,中國被試對于自己認為是錯誤的選項提出的論點更少。一個簡單解釋就是中國被試幾乎沒有理由認為他們的答案是錯的,所以他們表現出對于答案正確性的強烈的自信。

Li的研究認為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或叫做“應試教育”的目標不是培養學生提出更多的觀點,而是提高答題的準確率[34];以提問題為基礎的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提出更多的觀點,而不是提高答題的準確率。在西方國家,家長在孩子每天放學回家后經常問他們學校里發生了什么事情和“你今天都提了幾個問題?”。但是在大多數亞洲國家,孩子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你得了多少分?”。在西方國家,一個教授對于問題回答“我不知道”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值得稱贊的,但在大多數的亞洲國家是不能被接受的。亞洲的家長和學生希望的是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另外,中國傳統的文化鼓勵人們堅定信念。即,無論其它的觀點是多么支持另一個選項或多么反對已做出的選擇,這個決定都不應改變。正所謂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外,Li和Fang在2004年做了關于預測美國人、中國內地人、中國香港人、中國臺灣人和新加坡華裔在估計Y2K問題是否引起空難時的自信心程度的實驗,結果表明,預測冒險的排序與預測過分自信的排序是相同的。預測的最過分自信的群體是美國人,其次是香港人,然后是臺灣人,再次是新加坡華裔,最后是中國大陸人。這個結果與1996年Yates 等人關于外行人對跨國的過分自信的判斷均與事實相左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實驗還發現預測過分自信的排序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呈高相關[37]。

另外,依據Yates的論點采納模型,能提出更多論點的家庭決策應該可以降低過分自信的水平,然而Li 和 Fang[34]在有關個人決策與集體主義家庭決策的對比研究中,并沒有找到家庭做決策可以降低過分自信的水平的證據;也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選擇的論點數量與過分自信水平之間有聯系;而類似諺語的“遠景口號”(如,家和民旺)則更鼓勵、促進被試規避過分自信,使得被試的過分自信的程度有了明顯的降低。在李紓和房永青2002年的實驗中,被試閱讀《新加坡21》后明顯地表現出規避過分自信。其原因可能是《新加坡21》的五大核心價值確實反映了傳統文化的“中庸之道”之導向:自信而不驕傲,謙虛而不自卑[38]。

5 應用與展望

5.1 “過分自信”研究的應用

對“過分自信”所做的研究不但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概率判斷精確性的跨國變異對投資經營實踐有著現實意義。設想以下商業對話:

A: “如果他們按時交貨的概率大于75%,我們就達成協議。概率是多大?”

B: “我猜大約是 80%。”

A: 好的。那么我們就同意。

如果決策者B是美國人,那么B所報告的概率判斷是70%,意味著得不到合同。然而,如果決策者B是中國人,那么B趨于堅信及時交貨的概率是80%,意味著很可能會得到合同。

再如,不同人群,如企業家和管理者,推論時的自信程度不同。研究表明個體的年齡,公司決策的全面性和外部的資產凈值資金影響企業家過分自信的程度。另外,奠基人-管理者比沒有建立自己公司的管理者更加過分自信[39]。這都表明這個領域的研究具有廣泛的實際應用價值前景。

另外,Wright等人指出,由于亞洲人處理不確定性似乎與西方人不同,因此,決策分析可能對亞洲人不那么有用。概率判斷校準的偏離毫無疑問降低了決策分析的價值。然而,由于亞洲人的概率判斷的相對差的校準就認為決策分析不適合亞洲人,這種結論還是為時過早。一個原因是校準的偏離可以僅僅通過個體判斷的數學轉換就能改進。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被試的判斷有好的分辨。西方相對差的分辨至少和差的校準一樣會損害決策分析的效用。而且,改善分辨是一件更加困難的事。如果亞洲人判斷的分辨的確強于西方人,那么決策分析在亞洲的研究將是十分重要的[5]。不管怎樣,亞洲人和西方人在做決策時都要謹慎,西方人要注意改善他們的分辨,而亞洲人則要注意改善他們的校準。

5.2 “過分自信”研究的展望

本文作者認為以往的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有關“過分自信”及其文化差異的證據多是混合的。現有的研究尚不足以為了解文化取向的過分自信行為提供令人信服的預測和解釋模型。亞洲人比西方人更加過分自信的原因可能在于亞洲人對概率沒有正確的認識。例如,中國人自古不用概率表示概率判斷和自信程度。隨著對概率了解的增加,也許人們會做出較為正確的判斷。

致謝:文章的完稿得益于與李巖梅、劉長江、鄭蕊、許潔虹、梁哲、李珍、施維等人富有建設性的討論。

參考文獻

[1] Yates J F, Lee J W, Shinostuka H. Beliefs about overconfidence, including its cross-national vari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6, 65: 138~147

[2] Keren G. On the calibration of probability judgments: Some critical comments and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Behavior and Decision Making, 1997, 10: 269~278

[3] Klayman J, Soll J B, Vallejo C G, et al. Overconfidence: It depends on how, what, and whom you ask.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9, 79 (3): 216~247

[4] Lichtenstein S, Fischhoff B, Phillips L D. Calibration of probabilities: The state of the art to 1980. In: Kahneman D, Slovic P, Tversky A.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306~334

[5] 朱瀅.實驗心理學.第8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68~473

[6] May R S. Overconfidence in overconfidence. In: Chikan A, Kindler J, Kiss I . Proceedings of the 4th FUR conference. 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8

[7] Gigerenzer G, Hoffrage U, Kleinbolting H. Probabilistic mental models: A Brunswikian theory of confide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1, 98: 506~528

[8] Gilovich T, Griffin D, Kahneman D. Heuristics and biases: 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ve judgment.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9] Griffin D, Tversky A. The weighing of evidence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confidence.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2, 24: 411~435

[10] Liberman V. Local and Global Judgments of Confid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4, 30 (3): 729~732

[11] Moder J J, Phillips C R, Davis E W. Project management with CPM, PERT and precedence diagramming. Wisconsin: Blitz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12] Seaver D A, Winterfeldt D V, Edwards W. Eliciting subjectiv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on continuous variabl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978, 21: 352~379

[13] Juslin P, Wennerholm P, Olsson H. Format dependence in subjective probability calibr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9, 25: 1038~ 1052

[14] Teigen K H, Jogensen M. When 90% confidence intervals are 50% certain: On the credibility of credible intervals.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5, 19: 455~475

[15] Sieck W R. Effects of choice and relative frequency elicitation on overconfidence: Further tests of an exemplar-retrieval Mode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2003, 16 (2): 127~145

[16] Sieck W R, Yates J F. Overconfidence effects in category learning: A comparison of connectionist and exemplar memory model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1, 27(4):1003~1021

[17] Lichtenstein S, Newman J R. Empirical scaling of common verbal phrases associated with numerical probabilities. Psychonomic Science, 1967, 9: 563~564

[18] Clark D A. Verbal uncertainty expressions: A review of two decades of research. Current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Reviews, 1990, 9: 203~235

[19] Budescu D V, Wallsten T S. Processing linguistic probabilities: General principl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1995, 32: 275~318

[20] Teigen K H, Brun W. Verbal probabilities: A question of frame?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2003, 16: 53~72

[21] Koriat A, Lichtenstein S, Fischhoff B. Reasons for confid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 1980, 6: 107~118

[22] Larrick, R P. Motivational factors in decision theories: The role of self-protec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3, 113: 440~450

[23] Soll J B. Determinants of overconfidence and miscalibration: The roles of random error and ecological structur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6, 65: 117~137

[24] Erev I, Wallsten T S, Budescu D V. Simultaneous over- and under-confidence: the role of error in judgment processes.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4, 101: 519~527

[25] Suantak L, Bolger F, Ferrell W R. The hard-easy effect in subjective probability calibr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ton Processes, 1996, 67: 201~221

[26] Juslin P. The overconfidence phenomenon as a consequence of informal experimenter-guided selection of almanac item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 1994, 57: 226~246

[27] Juslin P, Olsson H, Bjorkman M. Brunswikian and Thurstonian origins of bias in probability assessment: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ochastic components of judgment. Journal of Behavior Decision Making, 1997

[28] Buehler R, Griffin D, Ross M. Exploring the ‘planning fallacy’: Why people underestimate their task completion tim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4, 67: 366~381

[29] Arkes H R. Overconfidence in judgmental forecasting. In: Armstrong J S. Principles of forecasting.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1. 495~515

[30] Wright G. Behavioural Decis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84

[31] Yates J F, Lee J W, Shinotsuka H, et al. Cross-cultural variations in probability judgement accuracy: Beyond general knowledge overconfidence?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8, 74: 89~117

[32] Yates J F, Lee J W, Shinotsuka H. Cross-national variation in probability judgment. Annual Meeting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 St. Louis, 1992

[33] Lee J W, Yates J F, Shinotsuka H, et al. Cross-national differences in overconfidence. As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5, 1: 63~68

[34] Li S. Decision-making of the collectivist family in risk-seeking and overconfidence. In: Kashima Y, Endo Y, Kashima E, Leung C, McClure J ed. Progress in Asian Social Psychology. Seoul, Korea: Kyoyook-kwahak-sa, 2004, 4: 263~288

[35]Yang Z F. Examinations, coping with examina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am-oriented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1997, 30: 15~17

[36]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Creative and critical thinking through academic controversy. American Behavior Scientist, 1993, 37: 40~53

篇13

此文引發了中國畫界的巨大反響和討論,中國美術開始積極地吸收西方現代藝術元素,有責任感的畫家們都在認真地思考自身藝術發展的前途。如吳冠中、張仃的關于中國畫的底線問題之討論,同時也回答了筆墨問題的關鍵點。由于媒體的介入,使得這場兩位藝術家的辯論逐漸升級為美術界的大討論,影響范圍由此擴大。在當時中西融合的呼聲中,還有一些盲目的畫家,靠一些間接的文化交流渠道引入東拼西湊的文字來了解西方當代藝術,從而造成他們對西方藝術理解的片面化,這種吸收不僅不會給中國畫界帶來根本性優化,相反變成發展的絆腳石。所以,中國當代國畫家需冷靜下來,面對“西學東漸”,既不能盲目否定,也不要全盤西化。沒有參照,沒有其他文化對比,文化差異性所帶來的特征,都無法清淅地展示出來。一定要把風景畫中對我們有利的東西,為我所用。要看到,在西方工業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以及西方現代主義運動所造成的弊端,同樣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法國巴黎蓬皮杜中心的藝術評論家,提出了震驚當時整個歐洲畫壇的新論點,客觀犀利地指出西方現代藝術已走到盡頭:人與人、人與自我、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藝術不斷個性化和不斷求新求變,并越來越脫離社會大眾,造成藝術與社會大眾的矛盾和對立。這些危機使西方藝術家逐漸認識到,中國古代藝術中所體現的智慧和技巧,特別是中國山水畫中體現的“天人合一”思想,對于西方人的精神世界有很重要的補償作用。現實生活中失去的精神世界,在藝術作品中可予以彌補,藝術中呈現的精神世界,將帶給人們以啟迪和教育,使之更真誠地對待自然。又要看到,民族的傳統文化、歷史積淀的文化符號流傳下來,中國畫的材料和筆墨語言形式符號鮮明地體現了這種文化特質,是其它藝術材料或語言形式符號所無法互換和替代的。也正因此,中國水墨藝術現代形態的創新歷程自然就更為艱難。當然,誰都無法預測中國水墨藝術在21世紀中存在的筆墨語言形式符號,但經過了藝術思潮變革過程,中國現代水墨藝術既體現出吸納各種門類現代藝術觀念與形式語言的優越性,也表現出了自身的局限性。在我國當前藝術大環境下,開放地吸取部分西方當代藝術的美學因素、創作理念,是頗為有益的,而這與繼承傳統并不矛盾,因為我們所說的現代新和諧對傳統的否定,其實是一種包含著肯定的否定。中國藝術追求的方向與西方藝術追求的方向到底是有所不同,還是殊途同歸呢?

那么,我們就來構想一下,當代山水畫創作者要在西方藝術中尋找哪些長處為我所用呢?

首先,要把目光投向自然生活,將主觀情感與自然景物和諧地融合為一體,以求達到“天人合一”狀態,這是使畫面富有強大生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只有這樣我們所特有的、獨一無二的筆墨語言符號才能有用武之地和不斷創新的可能性。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談到:“初,畢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見驚嘆之,畢異其唯用禿毫,或以手摸絹素,因問躁所受,躁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畢宏于是擱筆”。[4]此意不僅指出了“外師造化”的重要性,還提出了外師造化是個過程而不是結果,掌握自然規律,擴大內心容量,才能表現出造化之美。雖然這是中國國畫的優秀傳統,但自清末以來,山水畫家很少到真山真水中去洗滌陶冶自我,滿足于在前人的筆墨程式中徘徊自賞,山水畫的發展歷程一度陷入摹仿前人不求突破和發展的怪現象中。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提倡“天人合一”,到自然生活中去,吸收自然給予畫家們的無限信息,使之從其內心深處迸發出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那無疑將對中國畫的發展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所以,應恢復傳統“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理念,但在表現的過程中對自然生活的感悟表現要多于對自然生活的寫實表現,試看筆者創作的《遍地柳花香》(圖2)。

其次,西方風景畫對近代中國山水畫家的啟發是對造型的關注。中國傳統山水畫講神韻,講傳情,把極為普通的山村、鄉野、田園、樹林等自然景物與詩性渾然一體,這是十分可貴的。“神”與“情”之表現,在傳統山水大師中決沒有離開真實和相應的造型,以形寫神,以形傳情。筆墨之美之力,不是為了寫形,但也不能完全離開最基本的形。否則,便使筆墨趣味失去具體實在的藝術感染力,失去畫面應有的視覺效果,就成了筆墨游戲。這是近代中國山水畫衰退的原因之一。當然,關注形的表現,并不是要把風景畫的寫實方法簡單挪用到中國畫中來,而是要求山水畫家筆下表現得是真實的、可感知的山水,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假山假水。80年代后期,一些畫家多次赴歐美進行考察,跳出了形的束縛,形成了新思維,創作了一批強調形式的作品,從而與寫實山水拉開了距離,突顯了視覺張力,成為革新山水畫的代表。

第三,西方現代主義繪畫中的平面構成特征和裝飾性也給予山水畫家一些啟示。例如,1979年,吳冠中先生明確提出:“在造型藝術的形象思維中,說得更具體一點是形式思維。形式美是美術創作中關鍵的一環,是我們為人民服務的獨特手法”。[5]他力求探索運用中國傳統材料工具表現現代形式、精神美感,并一直致力于中國畫的革新。他的水墨畫構思獨特,布局別致新穎,善于將詩情畫意通過點、線、面的交織而表現出來。他喜歡運用構成形式方法強調裝飾性,簡約概括表現對象,以半抽象的形式語言表現客觀自然物象和主觀心理感受。既有東方傳統詩情畫意,又有時代氣息,如一絲春風拂過畫壇使人耳目一新。這與西畫的的點、線、面三個基本的造型因素有著相通之處,所以,也可以把西方現代主義繪畫中的平面構成特征和裝飾性等方法加以改造、轉化,嘗試著打破真實空間再重組畫面空間,化物理空間為藝術空間重建秩序之美、景象之美。

再者,西方風景畫的明暗與色彩的表現力,不能不對中國水墨山水產生某種刺激。西方風景畫一直是色彩的世界,用色彩表現風景畫是歐洲繪畫的最大特征。而西方的色彩觀,是將色彩與科學結合起來,將形、色、光三者和諧結合在一起,在畫面上將色彩、光影、造型和透視進行完美結合。而中國山水畫的色彩觀念一直保持固有色的觀念,“隨類賦彩”是中國山水畫設色的理論和方法。無論怎樣,中西方的色彩觀念都是關于對客觀事物的直覺感知與看法認識。因此,色彩表達了山水畫與風景畫的視覺特征。但在分析各自表現特色的同時,適當吸收西畫的科學客觀的、豐富準確的色彩關系,與筆趣、墨韻相結合,來改進和擴充中國畫自身的表現語言,增強色彩方面的表現力和視覺沖擊力,則不失為明智之舉。

如今,中國山水畫多元共生的審美文化格局已逐步形成,它意味著不同層次、不同趣味、不同社會文化群體之間所構成的審美文化生活景觀。人們的社會心理和審美心理都需要與時代同步的藝術,傳統文化給人以民族的歸屬感,賦予傳統文化的新生,會獲得時代的共鳴,為百家爭鳴的創作發展提供了現實的土壤。對于每一位尋求充分發展的個體來說,關注整體藝術大環境發展的新動向、新思潮,善于兼收并蓄,才能不斷超越自我,抵達人與人、人與自然新和諧溝通的審美境界,這才是精神活動的理想境界。

注釋:

[1]康有為:《萬木草堂藏畫目》,《康有為先生墨跡叢刊》(2),中州書畫社1983年版,第93頁;

[2]林彥:《盧禹舜藝術研究》,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9年版,第96頁;

[3]李小山:《當代中國畫之我見》,《江蘇畫刊》198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