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中外合作交流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中外合作交流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外合作交流

篇1

上海大學計算機學院要在21世紀成為研究型學院,離不開高水平國際合作交流這個推動力。而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工作,為學院的發展注入必要的活力,配合學院在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科研能力、教學質量和行政管理等方面邁向國際先進水平則是學院國際合作交流工作的根本任務。

為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工作,學院必須要形成一股合力,營造一種氛圍,培養一支隊伍,為學院國際合作交流創造滿意的內部環境和爭取良好的外部條件。要采取切實措施,積極構建學院、教師和學生三位一體的國際合作交流框架,使國際合作交流深深根植于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土壤之中,切實走入科研、教學、學生和管理等各個環節。

2主要思路

2.1為學科建設服務

建議和策劃與世界一流大學及國外著名大企業的合作交流項目,推進和加強學院優勢學科與他們的合作交流。通過合作交流共同開展科研項目、互派教師和留學生、共同舉辦高水平的國際會議等,逐步構成學院國際合作交流的核心網絡。同時,針對重點學科建設,協助聘請一批國際知名學者、院士、政界和社會知名人士為學院名譽博士、名譽教授、客座教授;充分利用學科建設經費,針對優先發展的學科及方向,聘請國際一流學者來校作長、短期合作研究工作,傳遞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科研資訊。

2.2為人才培養服務

圍繞學校人才培養的需要,通過把國際知名專家“請進來”的策略,提供與世界大師和知名專家直接對話的機會,在上海大學計算機學院營造培養一流人才的環境。堅持“走出去”的方針,選派計算機學科/學術帶頭人、青年教師和管理人員出國講學、訪學、進修、攻讀學位和參加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并對學校國際合作交流人才培養方面的專項經費使用提出參考建議。同時,爭取在上海大學主辦高層次的國際會議和學術研討會,藉此培養和鍛煉師資隊伍,物色國外高水平的專家學者,為學院國際合作交流開辟更廣闊的空間。

2.3為留學生教育服務

充分利用學院學科特色和優勢,積極擴大留學生規模,提高留學生層次。積極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全英文授課課程,吸引更多國際學生來上海大學計算機學院學習。更多地關注以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為目標的各方面的國際合作交流項目,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和國際競爭力的世界公民。依靠這批高水平、國際化的上海大學計算機學院學生,進一步促進上海大學計算機學院國際合作交流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達到培養優秀學生的根本目的。

2.4為管理決策服務

學院成立國際交流工作委員會,由主管外事的副院長擔任主任,工作委員會從國際交流合作角度為學院的發展出謀劃策,為學院管理決策過程當好參謀和助手。在不斷完善學院國際合作交流工作管理體制的條件下,加強學院外事工作人員的培養,要求學院教師人人增強外事能力,承擔起國際合作交流工作。由工作委員會組織牽頭,全面研究世界一流大學計算機學院的管理決策機制,密切跟蹤教育國際化的趨勢,建立國際合作交流數據庫,掌握世界一流大學,大公司、國際組織和科研機構的情況和信息,使得學院管理決策更加科學化、國際化。

3主要工作

3.1開展“請進來、走出去”的辦學策略

本科教育是我院教育事業的基礎,研究生教育是促進我院學科建設的助力器。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我院已在中外合作培養學生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多類型的中外合作教育體系。利用國外先進的教育和科研資源,結合本學院的教學、科研和研究生培養實際開展合作交流,有力地推動了我院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

學院要提高學科國際化水平,首先應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上有所突破。我院從1996年開始招收國外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進修生,經過整整十年的發展,共招收了國外留學生64人,其中:本科生33人,研究生19人,高級進修生4人,普通進修生8人,這些留學生分別來自23個國家。一些優秀的留學生在完成學習計劃后,繼續留在學院進一步深造,從本科一直攻讀至博士學位。來自蒙古的留學生愛德,以優異成績完成本科學習后,獲得中國國家獎學金資助繼續在計算機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由于學院注重高水平英文專業課程的開設,還吸引了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的短期進修人員前來學習深造。學院優秀的師資力量和良好的科研環境受到了好評,擴大了學院在國際上的影響。學院不僅向來自世界各國的外國留學生們傳授科學技術知識,還為他們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和生活環境,向他們介紹中國概況、中國文化、當代中國經濟、中國歷史等,增進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誼,也為世界了解中國開設了一個窗口。

近幾年,我院積極開展本科生中外教育合作項目,在本科生層次開展海外實習計劃。每年利用短學期和暑假的時間,選派優秀學生到國外的企業、機構和大學進行為期2-3個月的境外實習。學生們前往美國休斯頓多個知名企業、德國西門子公司及日本的早稻田大學等實習基地學習后,紛紛反映海外的實習經歷使他們受益匪淺,既開拓了國際視野,對國外大學教育和企業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有了切身了解,又增加了自身價值、提升了個人職業競爭能力。還有些優秀學生通過海外實習計劃被國外大學錄取為研究生,并獲全額獎學金。該實習計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了解世界、體驗世界的機會。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我院也積極引進海外優質教育資源,開展互派研究生交流計劃。學院同日本早稻田大學建立了友好的合作交流關系,簽訂了雙方留學生交流互換計劃。雙方每年互派研究生到對方學校學習,協助研究生導師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此計劃至今已執行三年,效果良好,達到了拓展研究生學術思維的目的。今年學院又與日本會津大學簽訂了國際雙學位研究生培養協議,該項目充分利用雙方教學科研資源,聯合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全面推進院校間的合作交流與共同發展。目前學院正在籌措與美國田納西大學(Knoxville)、澳大利亞阿德萊得大學、日本法政大學、法國里爾科技大學互派研究生交流的計劃。學院開展了與國內知名企業聯合培養工程碩士的項目。工程碩士教育是以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積極開展合作與交流是培養工程碩士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該項目引進國際化大公司,如IBM、SUN、惠普、Oracle及Cisco經驗豐富的技術專家和資深工程師,使學生能夠快速了解國外先進的IT技術,進一步拓寬專業面,增強適應性,結合國內IT企業的現狀,定制培養具有扎實的計算機系統知識和計算機應用開發能力的高端IT 人才。我們將繼續開拓培養人才的渠道,豐富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

3.2加強中外交流與合作,提高科學研究的國際化水平

學院積極鼓勵并經常舉辦國際性學術研討會,為學院師生搭建學術交流的平臺,加強與國內外的學科交流與合作,努力提高本學科在國內外的學術地位和知名度。依托學院高性能計算學科平臺,每兩周舉辦一次系列研討會,邀請國內外高性能計算與應用專家主講,向大家展示國外最新研究動態和研究成果,傳遞最新的學術信息,開闊了師生的學術視野。講座研討吸引了學院乃至學校其他院系的眾多師生前來,并多次入選為上海市的“東方講壇”系列講座。

學院積極與國際機構以及外資企業開展國際合作研究,通過合作更好地促進了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開展。學院與HP公司共同研發了 “自強3000”集群式高性能計算機(該機曾在2004年全球超級計算機top500的排名中排在第126位),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上海高校網格平臺。該平臺為跨學科、跨地區的科研交流創造了合作環境,為解決前沿學科領域的難題、推動基礎理論研究的原創性突破提供了機會。學院同美國SYBASE公司聯合建立了“上大-SYBASE實驗室”,來自SYBASE的專家定期與計算機學院師生研討應用技術難題,在WEB數據庫和XML數據管理研究、移動商務應用開發等多個方面廣泛展開合作研究,推動了學院數據庫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學院還與安世亞太公司共同建立了“上海大學-ANSYS聯合實驗室”以及“ANSYS軟件上海大學計算機培訓中心”,該合作項目將學院的科研工作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推進了教學和科研同步發展,為上海大學高性能計算平臺的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學院十分重視與兼職教授的合作交流。合作沒有流于形式,而是選擇若干研究方向,探討合作交流的新方式。利用兼職教授在學科上的影響力和科研創新能力,參與學院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學院曾邀請美國紐約城市大學計算機教授Emile Chi、日本法政大學計算機系李為民教授、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夏洛特分校數學系戴興德教授、新加坡國立高性能計算中心劉子順高級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埃爾文分校的專家擔任上海大學“自強”教授,來校開設短期課程和學術講座,帶來了最新的科研信息,受到師生好評。學院還通過成立聯合實驗室以及聯合申報項目等,使合作交流朝良性和雙贏方向發展。目前擔任我院兼職的海外教授有18人,這些教授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高校和國際大公司。

近幾年學院利用各種機會,多次邀請國外知名教授來訪,這些教授分別來自美國、德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如圖靈獎得主N. Wirth教授, 美國SYBASE公司總裁程守宗先生等。通過與國際知名教授的學術交流,為學院的優秀人才提供與知名專家直接對話的機會,在學院營造培養國際人才的環境。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在每年來院作學術交流的知名教授越來越多,為學院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氣象,帶動相關學科的科研工作走向新的高度。我院教師與學生積極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人數在逐年遞增,層次也逐步提高。

篇2

為了進一步加強云南工會與越南工會友好往來,提高交流水平,經云南省總工會請示全國總工會批準,自2013年起在北京用三年時間,由全國總工會對越南老街省勞動聯團工會干部進行培訓。今年6月4日—8日,第一批以譚氏金蓉為團長的越南老街省勞動聯團一行10人圓滿完成了培訓工作。

一、思想認識到位,在順應外事發展形勢上下功夫,注重做到“三個堅持”。一是堅持把培訓工作納入中國工會外事工作層面中來把握。全國總工會高度重視加強與我國周邊國家工會交往力度,每年都采取培訓班、工作論壇、考察互訪等形式加強溝通往來,并支持各省市自治區工會開展相關交流活動。云南省總工會對外交流中心抓住機遇,于2012年底多次向全國總工會匯報,積極爭取培訓資源。對此,全國總工會高度重視,并將培訓工作納入年度外事工作一項重要內容。二是堅持把培訓工作納入云南工會在橋頭堡建設中創新發展這一高度來把握。省外辦對省總工會外事工作加強幫助指導,為云南工會外事工作拓寬思路、擴大交往給予了支持。省總工會對外交流中心認真學習云南外事工作“大周邊”、“大通道”、“大基地”、“大平臺”、“大窗口”、“大外事”發展目標的有關指示精神,從思想上深刻認識培訓班的意義,力求把培訓工作打造成宣傳云南橋頭堡建設、加強兩國人文交流的平臺。三是堅持把培訓工作納入展示云南工會新形象上來把握。省總黨組把樹立中國工會良好形象作為重點,高度重視培訓工作,專題安排研究,并給予經費保障,分管領導親自組織實施。在省總各級領導重視支持下,2010年—2012年由省總工會主辦的培訓工作在滇圓滿結束,取得較好效果。在總結三年培訓工作的基礎上,此次培訓省總黨組加大了與全總聯系力度,并安排專款支持,為首期培訓班順利舉辦提供了重要保障,再次樹立了中國工會良好形象。

二、規劃協調到位,在及早加強溝通聯絡上下功夫,堅持做到“三個及時”。一是及時對接。省總對外交流中心及早動手,加強越南老街省勞動聯團聯系,明確培訓程序,及時與越方達成初步協議,而后做好后續工作,確保整個籌備工作能夠有序銜接。二是及時匯報。今年1月份,由省總分管副主席潘紅偉前往全國總工會國際部匯報培訓方案。經過溝通聯系,今年3月份全總國際部回復云南省總工會,負責在京期間培訓工作,并在授課安排、經費上給予支持,有力地促進了培訓工作上水平、得實效。三是及時謀劃。省總工會對外交流中心不斷加強與全國總工會國際部聯系,在授課計劃、內容設置、教案準備、培訓地點、考察方案等方面多次進行溝通謀劃,選擇最恰當的授課內容,確保培訓人員能夠全面了解中國外交、中國工會和云南橋頭堡建設的基本情況,為更好地宣傳中國和云南架起友誼橋梁。

三、組織實施到位,在提供優質服務保障上下功夫,努力做到“三個注重”。一是注重授課質量。全總國際部與對外交流中心堅持把宣傳中國外交政策、中國工會基本情況、云南橋頭堡建設發展形勢、云南與周邊國家交往概況及對外交往方針政策等方面作為培訓主要內容。二是堅持“大方熱情、避免鋪張”的原則,尊重越方風俗習慣,為他們提供周到服務。省總對外交流中心主要領導前往河口縣中越國界線迎送越南工會干部。分管領導在昆明親自接見,并宴請代表團成員。在北京期間,全總國際部領導也親自宴請代表團一行,并在中國職工之家全程安排培訓班的食宿、授課等活動,盡量體現中國工會的熱情和好客。三是注重拓寬視野。在京期間,全總國際部增加了參觀考察內容,組織學員參觀了全國總工會機關、北京市主要風景名勝,為學員提供一個了解中國的機會。

通過此次學習培訓和參觀考察,不僅增進了兩國工會干部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密切了友好往來的關系,還為下一步做好老撾瑯勃拉邦省工會干部培訓工作,以及后兩年每年對越南工會干部培訓工作總結了經驗、提供了借鑒。經過此次培訓,參訓干部普遍認為在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中國工會的發展更加與時俱進、獨具特色,成果喜人,大有可為。他們對中國工會長期開展的為困難職工“送溫暖”、“寒窗助學”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等工作興趣濃厚,同時對全省建設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戰略目標高度贊揚,大力支持,并對今后的前景充滿信心。

篇3

(一)歷史依據。孔子曾倡導學無常師,主張廣泛地向能者學習。當時盛行的“游學”之風,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格言,有“于無文字處讀書”的教誨;被尊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的我國近現代教育家晏陽初,先后深入長沙、北碚等地推進平民教育,一生致力于鄉村改造事業。在他的感召下,有部分知識分子懷著一腔真誠,脫下西裝,換上農民的粗衣布衫,“到鄉間求知道”、“在農村作學徒”,形成了令人矚目的“博士下鄉”同農民為伍的亮麗風景;陶行知號召人們加入平民教育和鄉村教育,他提出“生活教育”理論,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他主張教育要回歸現實生活世界,要讓生活成為學生實踐的素材和手段。先輩們的教育理念為新形勢下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新模式提供了有效的參考。

(二)現實依據。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還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如主題不夠突出、形式走過場、內容欠實在、成效不顯著等等,而作為實踐主體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感欠缺,實踐創新能力不強,多數缺乏社會生活體驗特別是對當前農村基層生活的體驗,對國情、民情知之不多或知之不深。2013年為學習宣傳黨的十精神和五四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我的中國夢”教育實踐活動的部署和要求,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年學生成才報國的責任感和積極性,、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全國學聯決定,繼續組織開展主題為“實踐激揚青春志,奮斗成就中國夢”的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高等教育實踐教學的重要途徑和環節。

二 、社會實踐“對外合作交流中心”的構想

(一)在校團委旗下建立對外合作交流中心的平臺,成員有三部分構成:由黨委牽頭,黨政主要領導掛帥,由團委、學生處、教務處、財務處、宣傳部等部門內的部分成員;伍校院級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領導小組;大學生社會實踐指導教師隊。

(二)對外合作交流中心通過對外合作交流中心網站和社會接觸對外宣傳運轉工作。主要負責聯系社會實踐點,鏈接完善供與求這一環節。對外合作交流中心的生存靠學校和社會共同承擔。

(三)對外合作交流中心通過區域劃分,由中心成員負責指導和監督社會實踐的展開,并對社會實踐進行部分考核。在實踐結束后對指導教師和實踐學生進行考核表彰,并對本次社會實踐進行總結。

三、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新模式的長效機制

(一)組織領導機制要“全”。要把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實施納入學生素質教育的整體工作中,建立“全方位”的組織機構負責組織、協調。校級組織機構也就是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領導辦公室,主要負責制訂和規劃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方向和目標、協調各職能部門之間的職責關系。從組織上調動并整合學校各方面的資源。校團委領導和指導對外合作交流中心。在院活級組織機構中成立院級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負責院級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方案的實施,并對實踐工作進行指導和管理。其中各院級組織機構服從對外合作交流中心的安排和監督,共同做好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

(二)管理運行機制要“實”。為了保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一整套社會實踐運行管理規范,形成有效的社會實踐運行機制。

1. 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指導教師隊伍。隊伍建設遵循專兼結合。專兼結合是指要以共青團干部為主建立一支專門從事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專業隊伍,同時聘請專家、學者、教師作為兼職隊伍共同從事拓展工作。

2. 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投入保障機制。學校要把社會實踐經費納入人才培養成本,各院要逐年加大社會實踐經費的投入,還要爭取企事業單位和地方政府出資支持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3. 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分層分類指導體系按不同年級的學生側重開展相應實踐內容的教育活動:即一年級為第一層次,體驗式實踐著重情感觀教育,通過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群眾觀;二、三年級為第二層次,學習式實踐健全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四年級為第三層次,服務式實踐著重責任意識教育和職業信念培養,與專業學習、擇業就業、創新創業相結合,重點開展科技咨詢等實踐活動。

(三)考核評價機制要“活”。探索建立具有激勵性的評價體系,采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和指導教師進行量化考核,建立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的體系。將學生社會實踐納入學生綜合測評體系,并加大權重;將學校教師參與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計入工作量,作為其職務晉升、表彰先進的重要依據;對在社會實踐中表現優秀的個人或團隊,社會實踐組織部門通過舉辦社會實踐表彰大會及實踐成果展等予以重點宣傳,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引導大學生對照、效仿、學習,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在激勵評價體系中增加創新的比重,如設立創新獎,引導大學生優秀實踐成果與學術研究和服務社會等結合起來,提升其目標層次。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 必須對實踐目標設定、方案優選和考評體系即實踐模式進行科學、合理的制定。利用對外交流合作中心支撐大學生社會實踐,更好的將大學生的實踐活動與適應社會發展培養合格人才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 樊娟.走出去,撐起一片藍天——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篇4

A History Review of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in the Library Fields Since 1979

Wang Lei

Sun Yat-Sen University Library, Guangzhou 510275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history review of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in library fields since 1979. It firstly explains the major participants, means and contents of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wo countries?libraries. The major participants mainly comprise government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There are about six means of exchange, such as studying aboard, friendly tours, visits, inspections and academic exchanges abroad, organizing and attending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ranslation, books exchange and so on. Then, by summing up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 work,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backgrounds and conditions of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better, bilateral exchange mechanism is gradually improve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re playing leading roles, and that the main exchange groups are coming into being.

〔Keywords〕China and United States library international exchange scholarly exchange foreign exchange

中美圖書館界交流與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才真正走向了全面交流。對兩國圖書館界交流合作歷史回顧和總結,有助于把握其特征與內在規律,汲取經驗,推動及促進兩國圖書館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1中美圖書館界交流與合作的主體

中美圖書館界主要交流主體包括政府、社會團體和個人三類,尤以社會團體和個人占主導地位。如中國圖書館學會設有國際交流與合作委員會,協調我國圖書館對外交流與合作事務。許多地方圖書館學會、圖書館、高校圖書情報院系、研究機構更是中美交流與合作中積極活躍的單位,如上海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等公共圖書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圖書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圖書情報院系機構。其中的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原信息管理系)已連續十多年受美國嶺南基金會資助,派遣10余名青年教師赴美訪問學習和交流。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開始邀請林瑟菲、蘭開斯特、李華偉、陳欽智等美國圖書館專家來華講學,介紹美國圖書館理論和經驗等。20世紀90年代后,國內許多圖書館專家紛紛赴美進行學術訪問與講學,傳播我國圖書館發展經驗及成果,極大地促進了中美圖書館間的交流與合作,如中山大學程煥文教授2004年被美國《圖書館季刊》聘為編委,等等。

2中美圖書館界交流與合作的方式

2.1互派留學

根據美國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協會(ALISE)[1]年度報告和相關文獻[2]統計,中國赴美攻讀圖書館學人員自1980年的17人增至2002年的381人,累計近有3800余名圖書館學留學人員。學歷層次包括碩士、博士及其他(包括本科、大學肄業生等)(見表1)。碩士生人數為2 790人,占總人數的72%;博士生人數為628人,占總人數的16%;其他類人數195人,占總人數的5%。這不僅與美國圖書館學教育一般只設有研究院機制有關,也與兩國對彼此教育學歷體系的認同存在差別有關,美國只承認中國高等教育的本科學歷。

2.2中美互訪

據不完全統計,1978-2005年我國圖書館界與國外的大型互訪約有258次,中美間的互訪尤為突出(見表2)。

從表2可知,1978-2005年間,中美重要互訪活動總計161次,占我國圖書館對外交流活動62.4%。其中中國訪問美國共29次,美國訪華共132次,可見美國對中國的訪問占兩國交流的主導。這一交流時期出現了三個高峰,即1980年、1986年和1996年,這與中國圖書館發展進程、中美兩國政治經濟外交關系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系。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正式推出,中美兩國文化協議正式簽訂,中國圖書館學會成立,美國圖書館代表團成功回訪,迎來了建交后兩國交流的第一個高峰。1996年,第62屆國際圖聯年會在我國召開,極大地促進我國圖書館界與國際圖書館界的交流;同年8月,中美圖書館界在北京聯合舉辦 “第一屆中美合作會議――全球的信息存取:挑戰與機遇”,標志著中美圖書館界進入了一個開放、正規、有效的交流與合作階段。

2.3參加和舉辦國際會議

中美兩國參加和舉辦的國際會議主要有三種形式:①共同參加國際圖聯年會、國家圖書館館長會議等國際性會議。自1981年中國恢復在國際圖聯的合法席位至2003年止,中國圖書館界派出代表參加國際圖聯年會人數達1 780多人。21所大陸機構及香港特別行政區5所圖書館、澳門特別行政區3所圖書館、臺灣地區8所圖書館均已成為國際圖聯的機構會員[5]。②在兩國國內舉辦國際會議,1980-2006年間,我國共舉辦重要圖書館國際會議約42次,主要圍繞圖書館技術領域開展交流。2000年以來,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成為中美交流的一個新平臺,美國每年派代表來參加年會。有的圖書館在國際交流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上海圖書館承辦會議達8次之多。③“中美圖書館合作會議”迄今已舉辦三屆,兩國圖書館界人士以此為平臺,探討彼此共同關心的問題,引線搭橋,積極尋求和促成有效的合作(見表3)。

2.4譯作

據相關文獻的不完全統計[7-9],在1980-2004年間我國有關于美國圖書館學的譯著58部、譯文約627篇,內容涉及圖書館現代技術、讀者服務工作、圖書館管理等領域。據表4顯示,1980-1990年間為譯作出版發表高峰期,約占83%,有譯著21部、譯文327篇,共計348部。20世紀90年代,我國圖書館學界逐漸開始理性看待外來理論與思想,譯作數量有明顯的回落態勢。但這一時期美國著作的譯作比例相對有很大提高。這與美國圖書館網絡化、數字化高速發展以及中美圖書館界交流與合作不斷增強有著密切的關系。

2.5書刊交換

自1978年起,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正式恢復了國際書刊交換工作。此后一些省級公共圖書館、高等院校及科研單位圖書館等單位,如上海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等陸續開始與國外圖書館開展交換工作。

總體來看,東部沿海地區圖書館的書刊國際交換工作有很大的發展,以上海市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等的發展較為突出,中西部地區則相對較為薄弱。在高校圖書館系統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和中山大學等圖書館是其中的佼佼者,如中山大學圖書館近年來全力拓展國際交換業務,相繼與美國多所著名大學和機構建立了聯系。2005年8月,美國哈佛大學向中山大學圖書館贈送15萬冊圖書,此種規模在國內尚屬首次。

2.6合作項目

中美圖書館界開展的合作項目涉及圖書館學研究、圖書館學教育以及圖書館事業規劃與管理、業務活動等多個領域。

其中,合作辦館、姊妹館的形式發展得比較成熟。如1986年在舊金山設立的上海――舊金山友誼圖書館,南京大學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合辦的中美文化交流中心等。在圖書館學教育上,如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與美國西蒙斯圖書館學院建立了為期3年的交流合作關系;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邀請多位美國專家前來講學。此外,兩國還合作設立各種名目的獎學金,推動圖書館學教育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如由美國韋棣華基金會委托中國圖書館學會成立的韋棣華獎學金,是我國圖書館學、情報學類最高級別的獎學金。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與美國華人圖書館學會及曾程雙修女士積極聯系與合作,成立了“沈祖榮沈寶環紀念獎學金”,獎勵和支持該系學生專業學習。

近年來,中美增強了數字圖書館建設、資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開發,在項目規劃、人員培訓、技術開發、資源共享、資金籌備等方面也有所拓展。 如“中國教育科技數字圖書館”(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Digital Library,簡稱CERDLIB)和“中國記憶網”項目等。

3中美圖書館界交流與合作的成就

中美圖書館間已經由最初的單項、單一、小范圍零星交流逐漸發展為良性的雙向、全方位、多形式、多層次、大規模的交流局面,主要成就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穩定、平等、自由和開放的環境

隨著中美外交關系正常化,中國圖書館事業迎來了20世紀80-90年代的發展,整體實力得到不斷提升,兩國間逐漸形成穩定、平等、自由和開放的交流環境,圖書館事業的交流與合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這是中國綜合國力和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以及中美兩國共同致力于和平、友誼、平等發展的結果。

3.2雙向交流機制逐漸形成與完善

隨著中國圖書館事業發展,許多中國圖書館專家、學者應邀赴美作訪問學者、講學以及事業考察等;我國很多圖書館學著作亦被翻譯為多國文字出版、轉載等。此外,我國圖書館界積極出席國際會議,在提交和會議交流的論文質量與數量上不斷上升。中美圖書館間的交流逐漸呈現雙向交流、良性互動的交流特征和機制,這對推動兩國圖書館學研究、圖書館事業與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更有利于提高中國圖書館界在國際圖書館界的地位及影響。

3.3民間社團形式的交流逐漸占主導地位

民間社團形式一直是中美圖書館交流與合作的主要形式,主要以中國圖書館學會及各地方圖書館學會為中心。在地方圖書館學會中,上海、江蘇和廣東圖書館學會是重要的典范,如上海市圖書館注入國際化發展理念,積極與美國圖書館界進行廣泛的交流。近年來,它又大力開展數字圖書館及其技術領域的研究,相繼成功舉辦了多次元數據國際研討會議。廣東圖書館學會積極邀請美國學者來穗講學,接待外國圖書館專家訪問考察以及選派人員赴美訪問和考察等國際交流工作。

3.4致力于推動中美圖書館交流與合作的主要群體逐漸形成

推動中美和中外圖書館交流與合作的三大交流群體逐漸形成,包括中年圖書館學者、專家和領導群體,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青年學者和領導群體和海外華人圖書館員群體。

活躍于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中年圖書館學者、專家和領導者群體,如丁志剛、劉季平、孫承鑒、鮑振西、杜克、孫蓓欣、徐引篪、孟廣鈞、莊守經等,在中美建交及建交后的初步發展時期,為兩國的交流事業做出了貢獻。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青年學者和領導群體,廣泛參與國際圖書館界交流與事務,并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是目前我國圖書館界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中堅力量。海外華人圖書館員群體,主要指美籍華人圖書館院及其組織――華人圖書館學會,他們是中美圖書館界的“天然使者”、“特殊使者”,在中美圖書館界之間起到了橋梁和中介作用。可以說,三大群體共同為中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以及中美圖書館交流努力著并貢獻著。

4結語

在中外圖書館交流與合作中,中美圖書館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展,隨著世界圖書館事業的不斷發展和融合,中美兩國圖書館界的交流與合作將不斷深化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Associ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ALISE Statistical Report.[2004-12-24]..

[2] Stueart RD. Flowers from Horseback: a Retrospective View of China-United State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Cooper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2005-01-20]..

[3] 陳源蒸,張樹華.中國圖書館百年紀事(1840-2000年).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100-324.

[4] 中國圖書館學會2003年工作總結.中國圖書館學會工作通訊,2004(1):1-5.

[5] 丘東江.國際圖聯(IFLA)與中國圖書館事業.北京:華藝出版社,2002:296.

[7] 景海燕.近百年來我國圖書館學譯作出版情況概析.圖書館,2000(5):18-42.

篇5

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管理的特點

1、管理對象的特殊性

以南京師范大學與美國馬里蘭大學合作舉辦的刑事司法學碩士項目(Master of Criminal Justice,以下簡稱中美MCJ項目)為例,其招生對象為具有學士學位及以上的本科畢業生,不限本科專業、不限是否在職、不限年齡大小,這就使得合作項目學生的生源具有相當的復雜性。在管理中要注意各類學生需求的特殊性,及時地解決學習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既要引導應屆本科畢業生逐漸進入碩士角色、參與科研。培養其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進行合作研究的團隊精神,又要兼顧在職人員學習時間的有限性,引導他們利用空閑時間自主學習和合作研究。

與普通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管理不同,中外合作項目的學生管理特別強調對學生英語能力方面的教學與管理。中外合作項目的特殊性使得學生從入學到畢業時刻都離不開英語:入學需要參加英語水平測試,或參加托福、雅思的培訓及測試;外方授課前需要預習專業英文著作或論文:外方授課過程中需要與授課教師課堂互動或參加隨堂測試:課程論文和畢業論文的撰寫需要英文;畢業論文的答辯需要英文。為此,在學生管理的過程中就要特別注重英語能力的培養,多為學生提供鍛煉英語能力的機會,鼓勵其多聽英文專業講座、開展英語沙龍、與留學生交流等,更好地體現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特點和優勢,為學生開拓更廣的視野和就業空間。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主要授課時間在中國,授課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多通過網絡,這就要求在學生管理中注重計算機能力的培養和運用。從入學開始,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制作幻燈片(PPT)能力的強化;需要培養學生運用網絡查找外文資料的能力;需要培養學生通過網絡與授課教師進行交流提問和提交作業的能力;需要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培養學生規范地撰寫畢業論文的能力等等。當然,對于普通的碩士研究生而言,也需要熟練掌握運用計算機的能力。中外合作項目對學生運用計算機進行研究的能力方面要求更高,力求使學生更加適應信息時代。充分運用網絡和計算機工具進行交流和研究,學習外方先進的研究方法,從而終身受益。這就要求在項目的學生管理中必須針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的特點和要求,更為嚴格地要求!學生掌握運用計算機和網絡的能力。

2、管理方式的特殊性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中國和外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是教育領域的國際化,隨之便帶來其管理方式的特殊性。

首先,項目管理方式具有涉外性。以中美MCJ項目為例,雖然是碩士層面的教育,但其中方的歸口管理單位并不是校研究生部,而是校國際交流處。相應的,項目要接受的是教育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司的評估與審查。此特殊性也體現在日常管理中,外方教授來中國授課中方要簽發邀請函,并向國際交流處提供教授簡歷、護照個人信息頁、來中國的行程安排等,以便省教育廳簽發簽證表。這就要求中方辦學單位尊重并按照外事程序和禮儀來進行項目的管理。

其次,項目管理方式具有合作性。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特點決定了項目在管理方式上的合作性。以中美MCJ項目為例,美方在中國設國際教育項目辦公室,負責日常協調并與中方共同管理項目的相關事宜;學生在中國學習期間主要由中方進行日常管理,而在美國期間則由外方管理。這就要求中外雙方辦學單位及時溝通、信息共享,共同管理好項目。

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管理的難點

1、教育問題

《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第三條規定:國家鼓勵引進外國優質教育資源的中外合作辦學。第四條規定:中外合作辦學應當符合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保證教育教學質量,致力于培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各類人才。由此可見,國家鼓勵中外合作辦學的原則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當然,這一原則也應貫徹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管理中,時刻銘記引進外國優質教育資源的目的是為我國培養優秀建設人才。

要達到《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中的要求就必須緊抓教育,但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實際的運行管理中,存在著諸多難點。以中美MCJ項目為例,因為學生的錄取權在美方,學籍在美方,頒發學位證的權力亦在美方,這就導致中方在項目管理中的權限極為有限。中方合作進行招生宣傳但卻沒有錄取權,日常管理學生卻沒有中方學籍且不頒發任何中方證書。由此可見,中方在項目的許多管理上并沒有實權,直接導致中方在項目管理中處于弱勢。這就使得“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在某種程度上難以得到實施。

2、學生意識問題

學生在中方校園學習,但因其學籍不在中方且其歸口管理單位也不是校研究生處,中方不發給合作項目學生研究生證,這使得學生在中方校園的身份比較尷尬,由此帶來學生在意識上對中方管理的忽視。以中美MCJ項目為例。雖然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但學生的學籍不在南京師范大學而在馬里蘭大學,所以學生對美方的課程學習態度上均比較認真,但對中方開設的課程態度上卻相差甚遠。作為中方合作辦學單位,我們應反思中方開設課程與引進專業的切合度及授課教師的授課態度與授課方法。當然,教學是個互動的過程,如果沒有學生意識上的重視與配合,做再多的努力可能也收效甚微。

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管理的方法

1、緊抓教育

管理是教育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維護著辦學單位的形象和聲譽及學生的利益等等。各辦學單位應在國家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監督與管理下緊抓教育,把“以我為主,

為我所用”的中外合作辦學原則貫徹在項目的管理中。

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管理,首先要維護中方辦學單位的主動權。中方應是辦學的主體單位,而不是外方的附屬。合作辦學的目的是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這決定了在選擇合作單位及專業上必須根據中方辦學單位的需求,把握選擇的主動權,寧缺毋濫。以中美MCJ項目為例,南京師范大學選擇的合作單位是同樣具有百年歷史和良好聲譽的美國馬里蘭大學。根據USNEWS上的統計,2005年馬里蘭大學的學術聲望在美國的250所大學排名中名列第45名。馬里蘭大學的刑事司法系更是堪稱該領域的泰斗。這樣首先從資源上決定了該項目的優勢性。

其次,在教學的管理中,中方辦學單位也應緊抓教育,維護中國學生利益、確保教學質量。以中美MCJ項目為例。雖然錄取權、發證權在美方,但其主要的教學活動在中國進行。中方監督美方的錄取,確保公平公正;監督美方教師的教學,確保課程質量;聽取學生反饋意見,維護學生權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相對于國內普通碩士而言,其收費一般較高,中方要保證學生能夠學有所值,學到更先進的理念和研究方法。畢業后能服務于中國的社會建設。

再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中方也應緊抓教育。糾正學生偏頗意識。以中美MCJ項目為例,雖然學生的學籍不在中方,但學生的日常管理卻離不開中方。中方為該項目在中國的實行提供了教學場所、為學生提供了后勤保障。該項目的學生雖然沒有南京師范大學的研究生證,但他們享受的是南師大研究生的同等待遇,切實生活在校園中。我們要消除學生的孤立感,讓他們感受到南師大大家庭的溫暖;鼓勵他們聽取相關學術講座,共享法學院資源;鼓勵他們和普通碩士一起參加活動,增進友誼和情感。

2、注重中外特性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開放教育市場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產物,是教育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這就注定了在項目的管理上必須注重中外特性。

首先,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管理上需注重中國特點。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中國對國外開放教育市場,讓更多的中國學生可以不出國門留學,是中國吸收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下學生的教學與日常生活多在國內辦學單位,相應的項目及學生的管理也多數依附于中方辦學單位,對項目進行指導、監督和管理的也是中國的教育行政部門。這就要求中方辦學單位在具體的管理中要根據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開展各項工作、接受檢查和評估、做好匯報和備案等等。在學生的日常管理上也要根據中國校園管理的方式為其提供后勤保障等。因此,在合作項目的管理工作上注重中國特點必不可少。

篇6

作為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擔負著培養國際化技能人才的重任。中外合作班體育教學是學生進行運動技能學習,體育交流能力培養和職業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但目前高職中外合作班體育教學現狀相對滯后。

一、高等職業教育中外合作班體育教學現狀分析

1. 高職院校對體育教學改革的推進不夠

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核心競爭力大多集中在專業建設和專業課程改革,多數高職院校主要精力和財力向專業建設傾斜,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改革往往是思想上重視,行動上忽視。高職體育的改革仍在理論層面,實際開展大多還是在參考本科院校模式,圍繞體育學科體系進行,缺乏職業教育的特點,忽視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殊性,不能滿足中外合作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教學管理上,中外合作班的學生的體育教學大多與其他普通院系同步同等進行,部分院校雖開設一些適合中外合作班的學生的選修課程,但大都實行面向全院的網上選課,選不上的情況比較普遍。

2. 學生基本情況以及學生對體育的認識

(1)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家庭條件一般較優越,學生依賴性強,學習目標模糊,思想松散,課堂表現散漫,組織性、紀律性較差。做事情個性較強,與同學的溝通協調能力要差些,團隊協作意識不強。。合作辦學學生學習課程多,學習壓力較大。由于學生的文化學習基礎較差,為達到合作辦學學分互認的要求,學院一般給學生安排的課時量都比較大,每周的課程都在40課時以上,甚至有的學校晚上還要加課。再加上英語、計算機等級考試以及專業技能證書考核,學生的學習生活都是十分緊張的,在某些方面也誘發了學生厭學的情緒。

(2)中外合作班的學生對體育的認識仍然局限于表面,對于考試的其他部分的評價重視不夠,對于體育活動的外延認識有限,對體育教學提高就業能力、職業能力、交往能力認識不足。

3. 教學內容選擇缺乏針對性

學生主體年年變化,學生的身體基礎、專業課程設置、實習實踐環節的安排、學習目標不盡相同,教學內容選擇要有針對性。中外合作班學生入學后專業方向,和留學方向基本確定,培養方案基本明確,但是中外合作班的體育教學內容仍然參照普通高等教育進行,和其它普通系科的教學內容基本相同缺乏針對性,教學內容更新緩慢,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對提高學生國際交往競爭的能力收效甚微。

4. 教學方法落后,教學形式單一

教學方法更新緩慢,體育教學仍停留在講解、示范、分解練習層面,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明顯。高職教師評價體系使教師在精力向科研、學生管理、運動隊訓練分散,對教學方法的改進重視不夠,對課堂教學外延的拓展和內涵的提升努力不足,甚至有時認為中外合作班學生比較散漫難于管理,能來活動不出教學事故就可以,對課堂的組織要求降低,更談不上教學方法的不斷優化。

5. 體育教學評價的引導作用體現不充分

體育評價多以學生的運動技能作為體育成績的主要標準,注重結果輕視過程,沒有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職業生活要求,在評價上缺乏自學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組織策劃能力等綜合素質的評定,忽視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評價和引導。

6. 體育教師的配備比較隨機,體育教師的綜合能力有待全面提升

高職中外合作辦學的體育教師的配備一般都是學校隨即排課,教師很難有教學的積累,甚至有的教師認為中外合作班學生比較散漫難于管理主觀上不太愿意承擔教學任務。教師的運動技能水平,溝通組織能力,雙語教學能力等方面還要不斷加強。

二、高等職業教育中外合作班體育教學改革對策

針對高等職業教育中外合作班體育教學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我們必須加快體育教學改革步伐,適應快速發展變化的合作學習需求。

1. 明確教學任務,樹立服務意識

高等職業教育中外合作班體育教學必須體現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特性,為職業教育的特點服務,為出國交流服務。高等職業教育中外合作班體育教學的培養任務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國際交流需要,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了解體育健身的基本常識,并結合學生的職業特點和出國流向,進行有選擇的體育教學,提高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團隊溝通協作能力,樹立“健康第一”的觀念并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為終身體育服務。

2. 選擇教材要有針對性(以中韓合作項目機電一體化專業為例)

(1)職業性:機電一體化專業在職業體能上需要發展肩帶肌、軀干肌和腳掌肌力量,發展平衡能力,一般耐力、下肢靜力性耐力、上肢動作的協調性和準確性等。體育教學中應適當加強各種俯臥撐、爬竿、跳躍、健身跑等素質練習;在運動項目上可選擇:田徑、籃球、乒乓球、棒球、太極拳、南拳。

(2)民族性:國際合作交流不僅是專業技能的學習交流,同時還是兩個國家的文化的使者,本國優秀的民族傳統項目可以作為有效的載體進行傳播交流,所以本國的民族傳統項目和優勢項目應該了解掌握,如武術、舞龍、乒乓球。同時留學的意向國的傳統項目和優勢項目應略有了解,如韓國的跆拳道、速滑等,了解外方學校的體育教學情況,根據實際條件增設一些外方學校的體育項目,為學生第三年的留學學習打下基礎。。

(3)實用性:在對外交流過程中經常進行友誼比賽的一些項目,如:籃球、羽毛球;在交流活動中參與性高的體育舞蹈、趣味游戲、游泳、WKB團隊素質拓展訓練等。

3. 加強教法改革,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針對中外合作班的學生的特點,在教學方法上要講究趣味性、實用性和多樣性對學生進行鼓勵引導,讓學生認識體育是對自己的生活學習有幫助的,努力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提倡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要給學生尤其是90后學生自我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突出主體教育還要在教學中結合實際注重學生以下能力的培養。

(1)幫助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注重學生肢體語言的規范性鍛煉,如坐姿、站姿、走姿等基本的身體形態,微笑、鼓掌、握手等基本動作,從而強化風度儀表,展現良好的國際形象;通過雙語教學幫助學生在情景模式下的出國語言學習,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外語練習的語言環境,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另一方面,幫助學生為出國后繼續進行體育學習和鍛煉交流提供基礎。

(2)自尊、自信、自學能力的培養

國際交流學生要有更強的民族自尊和自信,課堂教學是以學習為中心采用自學法練習,使學生在學習知識及掌握技能的同時,提高自信與理性認識,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辦學學生體育課一般開設四個學期,要能在國外留學期間體育鍛煉,最終完成終身體育的目標,學生具備自學能力,才能把有用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素質的提高,滿足職業生活的的需求。

(3)團隊組織策劃能力和技能實際應用能力培養

中外合作項目互派交流生活動開展已成制度化,在交流過程中體育活動必不可少,除了參與學校統一的活動策劃組織外,自由時間學生互助交流活動的組織策劃更需要學生具備快速的組織協調能力。尤其外出交流,在新的環境中團隊交流合作作用更為明顯。教學中注重互助學習和小組學習,在組織策劃的過程中必須發揮團隊的協作配合,上課時,教師可以采取任務法進行有針對的練習,如;在法國交流,晚上我們有一個中法交流生晚會,我們要在晚會上進行太極拳的表演,請大家分成四組,每組12人,進行活動的策劃。。

4. 課程評價體系應注重向實際應用的引導

中外合作班的體育評價應該輕技能重實際應用,進行項目任務評價。在評價中結合實際活動競賽進行團隊性評價,還以上段中提到的太極拳活動的策劃表演為例,打分以定性評價進行,打分依據活動策劃材料和現場表演兩部分,成績組成團隊自評(20%)+團隊互評(20%)+教師評價(60%),評價過程要體現學生的技能水平、自學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組織策劃能力等綜合素質的評價,使學生的單純運動技能掌握向職業生活能力提升引導。

5. 體育教師的配備要保證少而精

建議學校體育部門抽調外語水平較高、業務能力強的體育教師1-2名專門負責中外合作班的體育教學與研究和學院對外體育交流體育活動的指導工作。高職院校近幾年新進教師大都研究生水平,外語基礎較好,經過短期的培訓和實踐鍛煉可以滿足教學需要。

總之,中外合作班體育教學只有按照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的整體思路,抓住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有規律,不斷明確教學任務,樹立服務意識,逐步完善教材教法和課程評價,加強體育教師的配備與培訓,才能充分發揮體育教學對職業技能的輔助作用,適應快速發展變化的合作學習需求,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和國際交往能力,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曾永忠,余衛平,董倫紅,趙蘇結.中韓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比較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9,2.

[2] 高棟.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問題和發展策略分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

篇7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2C-0015-02

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成為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我國高校積極探索中外合作辦學新模式,使中外合作辦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種重要形式。2010年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提出要擴大教育開放,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積極探索中外合作辦學的新途徑、新模式、新方法,進而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使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經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審核批準及教育部備案,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與新西蘭惠靈頓理工學院(以下簡稱WelTec)就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開展合作辦學達成協議,并于2012年9月開始招生。本文結合幾年來的教W實踐,就我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中外合作辦學中出現的問題及采取的對策進行探討。

一、項目簡介

我院與WelTec開展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合作辦學項目招收對象為經高考錄取的高中畢業生,采用經雙方學分互認的課程體系開展教學,培養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系統掌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基本技能,能夠在建筑及相關領域從事施工、設計、項目管理、預算等工作的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的高端技能人才。合作辦學項目學制為3年,采取“2+1”模式,即前兩個學年在我院進行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學習,有出國意愿并且雅思成績達到出國要求的學生,第三學年赴WelTec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成績合格者頒發我院與WelTec兩個學校的專科文憑。兩年后雅思成績達不到出國要求或者無出國意向的學生將轉入我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普通班進行第三個學年的學習,完成相應學分后,頒發我院大專文憑。自2012年開始招生以來,該合作辦學項目運行良好。

二、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問題

(一)學生入學成績偏低,學習動力不足

隨著高校擴招的逐年深入,大學錄取分數逐年降低,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源質量影響越來越大。對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來說,學生入學成績相對較低,總分較普通高職學生低幾十分甚至一百多分,尤其是英語成績明顯偏低,從而導致課程教學相對普通高職專業學生的教學難度較大,學生英語課程的學習尤為吃力。另外,進入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大部分學生家庭環境相對優越,從小備受父母寵愛,欠缺吃苦耐勞精神,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部分學生是按照父母意愿來學校就讀,只想混過三年拿個文憑,因而導致該部分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

(二)引進原版課程難度較大

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引進國外的原版課程,進而學習國外相對先進的教育理念。我院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課程經雙方協商后確定,由中外雙方教師共同承擔,我院主要負責英語基礎課程、部分專業基礎課程以及實訓課程的授課;外方負責部分專業基礎課程及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由于中外雙方教育背景的差別,按照引進的部分國外原版課程的教學要求開展教學活動與國內課程相比具有一定差距,完全按照引進的國外原版課程開展教學所學到知識與國內就業所需知識具有一定距離,對于不出國繼續學習,而是選擇留在國內繼續學習、就業的學生顯得知識不夠用。因此,完全按照國外原版課程開展教學具有一定難度,容易造成引進原版課程的水土不服。

(三)基礎英語課程教學形式單一,缺乏有效吸引力

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教學實踐中,為了使學生達到出國語言成績的要求,以及出國后專業課程的學習,國內英語課程教學占有比較大的比重。按照普通高職專業學生進行基礎英語課程的教學方式,對于入學成績尤其是英語成績偏低的中外合作項目的學生來說,英語課程的學習是比較吃力的,加上中外合作項目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足,在學習過程中甚至出現厭學、棄學的現象。因此,形式單一的基礎英語課程教學對中外合作項目學生缺乏有效的吸引力。

(四)教師教學壓力較大,高素質雙語教師欠缺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教師除了面對入學成績相對較低、學習能力相對不高的學生外,還需具有較高的英語能力。同時為了保持與國外同行同步,則需要時刻了解國外專業的相關動態,因此要付出更多的精力開展教學,承受相對較大的壓力。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前兩個學年的大部分課程由中方教師授課,對于引進的國外英文教材很難用英語全程講授,即使大部分教師在讀書期間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掌握并使用國外英文教材,開展雙語教學以及同國外教師就業務問題進行流暢溝通的中方教師為數不多。同時外方教師進行授課時基本不懂中文,采取全程英文授課,學生接受能力有限,師生教學互動受限。因此,中外教師語言能力上的欠缺直接影響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教學效果。

三、中外合作辦學中采取的對策

(一)抓生源質量,開展分層次教學

招生過程中,逐年不斷提高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生源的入學分數,同時對英語成績提出要求,提高生源質量,為今后教學活動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入學后,對中外合作項目的學生進行摸底,將出國意愿強烈的學生和確定不出國的學生分班編制,開展分層次教學。對于有強烈出國意愿的學生,在加強英語及專業課教學的同時,積極開展國外知識競賽、國外人文講座、英語專項培訓等一系列活動,在外方教師授課過程中,鼓勵學生與外方教師溝通與交流,多渠道、全方位提升學生英語水平與人文素養。對于不出國的學生,則加強專業課程的教學,開展多樣化活動,提高學生專業水平與技能。

(二)原版課程本土化,必需、夠用兩不誤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為了保證出國繼續學習學生知識的延續性,以及不出國留在國內繼續學習以及就業學生知識能夠滿足需要,針對引進的原版課程,在保證原有框架體系不變的前提下,加入我院知識結構,使課程本土化,便于組織開展教學,以達到出國學生的知識必需和不出國學生的知識夠用。同時根據合作項目專業知識需要,積極開發本土性較強的新課程。例如,針對國外多木結構建筑的實際情況,我院開發出了木結構建筑模型制作等實訓課程,提高了學生對木結構知識的認知與實際動手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國外建筑形式。

(三)多形式、多渠道強化英語教學

對于確定出國學習的學生,除了基礎英語課程學習外,加大雅思英語的學習力度。雅思考試是綜合性的語言能力考察,為了達到出國語言水平雅思成績要求,對于確定出國學習的學生,按照聽、說、讀、寫分別展開英語教學,適應考試要求。為了提高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的英語水平,教學實踐過程中,師生利用課余時間開設了英語沙龍、英語角等,便于學生之間的語言交流,學生在交流過程盡量使用英語進行說和寫。同時,要求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每學期讀一本英文原版名著,并用英文撰寫讀書心得。通過全方位、多渠道地開展英語教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的英語水平不斷提高,學習興趣逐漸加強,雅思考試成績逐步達到出國要求。

(四)加中外教師間交流,提高雙語教學水平

師資隊伍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人才培養質量的優劣,對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師資隊伍水平尤其是雙語教師水平是項目成功的關鍵。我院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開辦以來,為了向外方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提高中方師資水平及人文素養,體驗國外課堂教學,學院每年派遣專業知識扎實、英語基礎較好的四位骨干教師赴WelTec開展為期一個月的交流學習活動。在新西蘭期間,教師深入課堂一線體驗外方教師授課及學生學習氛圍,參觀實訓基地,參與指導實踐課程等,深入施工現場一線,體驗國外施工技術水平與管理,多方位與外方教師溝通交流,提高自身英語水平與專業技能。在新西蘭學習期間,我院教師利用周末時間,體驗新西蘭文化及參觀人文景觀,全方位提升教師素質。幾年來,學院共計派出十二位教師赴新西蘭交流學習,這些教師目前都活躍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教學一線,教學過程中將自己在新西蘭的所見、所聞、所感傳達給學生,激發學生出國學習的積極性,極大提高了合作辦學的質量。同時,在外方教師來我院授課過程中,選聘赴新西蘭學習交流過的教師作為外方教師助教,協助外方教師開展教學活動與課后輔導,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促進了外方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得到了學生的歡迎,也促進了雙方教師間的交流,加深了彼此之間的友誼。

我院與WelTec合作辦學項目是學院中外合作辦的重點,是學院邁出國門,走向國際的重要標志。合作辦學項目自2012年開辦以來,經過中外雙方教師的共同努力,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項目影響力不斷提升。只有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學習國際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勇于創新,才能提高國際交流與合作水平,培養出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復合型高端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賀瑜丹.高職中外合作辦學中問題及對策研究[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

[2]劉佳真.高職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中方英語課程與外方專業課程銜接對策研究[J].科技文匯,2014(9)

篇8

一、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現狀分析

(一)高校中外辦學基本狀況

截至2016年,吉林省已經有5個地區設立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者辦學項目。就中外辦學而言,我國主要有四種模式:融合型、嫁接型、松散型、網絡教學型。無論何種模式,資源的合理引進與有效利用,都是中外合作辦學的核心,它增加了師生交流的選擇性和多樣性。以吉林省為例,開展合作辦學的機構有吉林大學萊姆頓學院、延邊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和東北師范大學羅格斯大學紐瓦克學院,開展的項目包括了中美、中英、中俄以及中韓等42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二)高校中外辦學現狀調研

我們采用問卷、專題組座談等方式對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吉林財經大學以及延邊大學等20所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高校進行了調研,從中隨機選取了300名大學生填寫調查問卷。樣本男女比例分別為43%和57%,年齡主要集中在18-22歲,且大約65%的學生就讀于長春市高校。在專題組座談方面,我們隨機挑選了18名大學生分成三組進行了討論。此外,我們也對海外留學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進行了實地訪談。

二、基于學生感知的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管理常見問題

(一)學生期望偏高

問卷調查中,我們使用了大量的李克特量表測量學生對于綜合素質提升、項目自我認同感的態度,以下將完全同意、較同意的答案歸入支持該項論點的數據。分析表明,認為“選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將讓我有更強競爭力”、“開闊視野,與國際思維接軌”者占58%,認為“中外合作辦學鍛煉了我的社交技能”者占67%,認為該項目“有利于提升自身職業發展深度”者占63%,向往“更加自由、個性教育方式”的學生占60%,認為“國外教育資源優于國內”的占56%。總體來看,學生對本項目抱有較高期望,認為可以提升自我學習能力、社交能力等一系列綜合素質,同時拓寬眼界、使未來職業的發展更具多樣化的可能,對未來的國外交流學習也十分憧憬。但是過高的憧憬也存在隱患,部分項目合作的海外院校資質并非上佳,以2015年下半年為例,申報的數百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只有25個得到了教育部的批準,申請項目水平不一,且據筆者對名單的查詢,能躋身世界大學百強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學校的QS世界排名都在三百名開外,這與學生憧憬的濃厚學術氛圍、多元文化交流可能存在較大出入。

(二)學生專業能力及英語水平不過關

在深度訪談和焦點小組訪談中,學生普遍反映中外合作專業課業負擔較重。為了適應未來可能的海外深造課程,學生在自身專業課之外還要加開英語聽說課、英語國家概況甚至天文學、心理學等課程,大量的課業負擔使得學生對專業課的關注度稍顯不足。且中外合作辦學更適用于小班授課,在高校大量招收中外合作學生的情況下,難免有班級教育資源不平衡的情況。表現突出的學生更易獲得老師的青睞和交流,而內向、成績稍差的學生外語能力不易得到鍛煉。在此次調研過程中,部分高校已經完成英語資格審查和海外深造申請,成功達到對方學校所需英文水平要求的學生僅有35.3%,有部分學生在學習兩年后仍然沒有通過六級考試。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較重的課業下,部分同學專業能力欠缺,且并未真正從合作項目中提高英語成績的事實。

(三)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欠缺

越來越多的學校認識到雙城教學對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因此開設“英語國家概況”等課程,希望提升學生綜合適應能力。然而數據顯示,在文化常識、生活常規知識和文化詞匯三個方面的測試中,學生的掌握程度不容樂觀。其中學生掌握度較高的是文化常識,這可能歸功于學校新開設的一系列課程,但大部分學生對生活常規方式、文化詞匯的掌握仍有欠缺。另一方面,外教課堂上也和國外一樣,大量使用了課堂展示這一作業形式。但與專業水平、英語水平不過關的原因類似,少數表現突出的同學能得到老師的悉心指導,會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學生與外來文化交流的主要機會就是在外教課堂上,如果在課堂上無法鍛煉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那么可以預見學生將在適應國外文化上遭遇阻礙。

(四)學生職業定位模糊

在就業方面的回答上,學生們呈現了意料之外的答案。僅有二成的學生希望在國外就業,二成的學生向往北上廣深這幾個一線城市,余下超過半數的學生選擇在二線的省會城市工作生活。在風險與薪酬方面的問題上,89%的學生將穩定放在了第一位,而選擇有風險、高收入職業的只占7%。在認為“項目辦學前景良好”、“所讀項目對社會適應性較強”的同學超過八成的情況下,中外合作項目學生對于職業選擇的保守性讓人驚訝。在專題組座談中,僅有少數同學表現出了明確的職業規劃,如先就業、攻讀MBA、拿到學位后申請投行方面工作。其他大部分同學僅僅是努力準備英語測試,沒有仔細思考如果在國內就業應選擇怎樣的發展軌跡,如果出國如何利用導師和國際條件拓寬職業道路,甚至沒有明確思考就業方向。對于職業發展的缺乏規劃和對于定位的模糊,是合作辦學學生的一個突出問題。不同于普通本科生的學業歷程意味著他們有更多可能,但這也需要他們有更明確的自我規劃。

三、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學生管理工作的建議

(一)加強學生心理建設,完善反饋機制

針對學生自我期望、項目期望過高的問題,高校需根據其特殊的壓力及心理咨詢需求,設置相關心理咨詢室,用專門的評測幫助學生找到自身定位。同時通過對學生心理問題的收集和反饋,進一步增強院方與學生的交流,使得中外合作這個年輕的教育形式能夠及時地認識問題,改正問題。最后院方應在宣傳合作院校時做到如實呈現,不過高吹捧,給學生更真實的留學訊息。

(二)調整課程設置,注重學生感知

針對中外合作專業學生課業較重的問題,校方應砍去不必要的課程,將班級盡量細分,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與外教交流、思維對話的過程。其次加強對跨文化交流課程的考核,鼓勵學生以自我陳述的方式說出對于課程的感受,而不是機械地檢驗歷史、地理知識。

(三)整合現有資源,舉辦交流分享會

學校應邀請有雙城教學經驗的外教,以及已經成功留學的師兄師姐回校與在校生交流心得。在校生可以從留學的第一線收集有用的信息,在出國之前就找到自身不適應海外學習的部分,專門加以改進。

(四)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引導學生盡早進行職業定位

在交流會上,大部分成功出國的學生已經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可以為在校生的職業發展提供多樣化的建議。同時校方應將中外合作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課與其他專業學生區分開,盡早開設、著重開設,引導學生在入學之初就緊張起來,留出更多的時間準備英語學習及專業技能培養。

高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初衷是希望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靈活便利的求學平臺,應該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培養出具有創造性思維和國際化視野的復合型人才。通過調查分析可以看到此類項目在發展迅速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高校應該在發展中不斷發現錯誤,糾正錯誤,才能實現中外合作辦學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袁東敏.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思考[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篇9

一、中外合作辦學的產生與發展

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是以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為背景的。經濟全球化要求高等教育提供高質量的人才,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方法、培養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同時,在全球化的影響下,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為各國提供了利用國際高等教育資源提高本國高等教育水平的機會。隨著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興起,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中外合作辦學發展非常迅速。中外合作辦學正在成為高等教育一個新興的領域,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目光。2003年3月1日,國務院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這是中國加入WTO后針對中外合作辦學的綱領性文件,對中外合作辦學進行了詳細的界定,使中外合作辦學進入了有法可依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第二條規定,中外合作辦學是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的活動。該規定特別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的教育機構與內地教育機構合作辦學的,參照條例規定執行。2004年6月,教育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強調了中外合作辦學的公益性原則,但允許有合理回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十六章對擴大教育開放進行了闡述: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雙邊、多邊和全球性、區域性教育合作。積極參與和推動國際組織教育政策、規則、標準的研究和制定。搭建高層次國際教育交流合作與政策對話平臺,加強教育研究領域和教育創新實踐活動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這一闡釋把教育國際合作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二、中外合作辦學對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動作用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能為經濟發展培養更合適的人才,而中外合作辦學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通過中外合作辦學能引進國外先進教育資源,彌補我國優質教育資源的不足。中外合作辦學是國際教育交流的重要形式,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補充,通過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不僅能積極推動高等教育的改革進程,而且還能利用教育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中外合作辦學能彌補我國高等教育資源投入的不足,改善辦學條件,推進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國民的高等教育需求非常旺盛,但是現有的高等教育規模卻難以滿足現實需求,在河南省尤為嚴重。高等教育要得到迅速發展,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在高等教育經費籌措渠道多樣化的今天,中外合作辦學也成了一種新途徑。中外合作辦學的開展需要合作雙方進行有形和無形的投入,同時中外合作辦學的收費也能彌補高校運行經費不足的狀況,改善辦學條件。通過引進新興的學科,甚至是區域內沒有的學科,不僅能促進高校自身的學科發展,甚至還能帶動一些學科的跨越式發展。

中外合作辦學能促進教育教學理念的轉變。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可引進了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不僅能豐富國內高校的教學理念,還能取長補短,拓寬教育視野,引領國內高校進行國際化辦學,促進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

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外先進課程,能促進國內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深入發展。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計劃一般由中方與外方共同制訂,或者中方引進外方的課程,每年由外國教師來國內進行專業授課。中外合作辦學的課程是一種為學生適應國際競爭而設計的課程,所以在內容上趨向國際化,可以給學生提供接受國際化教育的便捷機會。

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模式,可以促進高校的教學改革。大部分國內高校還是停留在從頭講到尾、“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教學效果不是很好。而中外合作辦學大部分課程都需要外方教師單獨或者外方教師和中方教師共同完成。授課方式不僅使用英語進行授課,而且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的參與性,進而從根本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和實踐能力。

通過中外合作辦學,能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和科研水平。中外合作辦學可以促進中外教師的交流與合作,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促進教師視野國際化。通過合作辦學,許多專業強、外語好的青年教師可以脫穎而出。部分專業能力強的教師可以通過合作項目去外方學習,或者在國內作為合作教師與外方教師共同進行授課與科研,在較短的時間內外語及專業水平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中外合作辦學能加強部分薄弱學科建設,填補一些學科空白。《教育部關于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若干問題的意見》(教外綜[2006]5號)指出:“開展中外合作辦學,要密切結合國家、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以及學校學科建設的需要,鼓勵在國內急需、薄弱和空白的學科領域與外國高水平大學以及具有優勢學科的大學開展合作辦學。”通過高校對區域經濟建設需要的人才有針對性地進行合作辦學,能夠有力地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

三、中外合作辦學對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支撐作用

中原經濟區建設最根本的推動力是人才和科技創新,這些就需要優先發展教育。據經濟學家測算,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達20%。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核心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依靠科技、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管理創新。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從高等教育入手,通過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奠定堅實的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構建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開發支撐體系。中外合作辦學不僅能夠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吸收外資外智,吸納國外先進的教育方法與教學管理經驗,加速本地的高等教育改革,培養富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而且能促進本地的教育投資、教育消費,進而為經濟發展培養人才。

中外合作辦學能擴大中原地區的教育投資。中原經濟區建設需要投資的領域很多,在經濟總量一定的情況下,教育投資也就不一定能保證滿足高校的需求,而中外合作辦學能改善這個情況。首先,中外合作辦學需要合作雙方的共同投入,引進外資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渠道。其次,中外合作辦學還有一定的收費。根據《河南省教育收費項目和標準一覽表(2010年)》的規定,中外合作辦學收費標準為不超過18000元/生/年。目前省內本科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收費一般在13000元~16000元,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高校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為高校的發展提供了經濟支持,同時也加大了中原經濟區的教育投資,增大了區域內的現金流動。

中外合作辦學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一個國際合作平臺。中原經濟區建設不但需要我們自己投資,而且也需要引進國外的資源和投資。在2012年博鰲亞洲論壇上,河南省是該論壇歷史上第一個利用國際論壇推介國家戰略的省份,這也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說明中原經濟區建設需要國際關注。中外合作辦學搭建了一個國際教育合作交流平臺,通過這個平臺不僅能開展國際教育的合作,也能推介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吸引國際目光。

通過中外合作辦學,能給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所需要的復合型、外向型人才。河南省有著豐富的人力資源,建設中原經濟區要把人力資源優勢轉變成人才優勢。中原經濟區建設對既懂專業知識、國際規則又精通外語和外國文化的復合型、外向型、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會越來越多。中外合作辦學是培養這種人才的有效途徑,合作辦學的成本遠低于出國學習,學生不出國就可以接受國際化的教育。

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可以配置新興學科和專業,推動學科建設,帶動行業發展。中外合作辦學還有利于加強高校部分薄弱學科,拓展學科發展的空間。同時,河南高校可以根據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需要,引進中原經濟區發展需要的學科和專業,來適應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需求。通過培植中原經濟區建設所需要的學科,能迅速為中原經濟區建設培養需要的人才。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增加、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增多能夠促進就業。中原經濟區建設需要吸引優秀的人才,吸引人才就需要安排就業,中外合作辦學引進的人才都是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級人才,擴大中外合作辦學的規模既促進了就業,也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了智力儲備。

中外合作辦學有助于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中外合作辦學有助于推進高等教育的公平。高等教育公平包括入學機會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結果公平。入學機會公平是指每個人都享有接受符合其能力發展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機會;教育過程公平是指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每個人都享有接受符合其意愿的高等教育的機會;教育結果公平是指每位高校畢業生都能得到應享有的社會待遇。然而河南省雖然擁有全國最多的考生,但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非常缺乏,嚴重影響了高等教育的公平。中外合作辦學通過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可以為河南考生提供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促進高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公平能使人有更多發展機會上的公平,從而可以緩和社會矛盾關系,促進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公平。因此,中外合作辦學可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提供支撐。

四、結論

中外合作辦學是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推動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為中原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所需要的復合型、外向型人才。中外合作辦學不僅能推動中原地區高等教育的改革,為中原經濟區的建設提供智力支撐,而且還對高等教育的公平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牛群.中外合作辦學中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進[J].煤炭高等教育,2010,(9).

篇10

中外合作辦學的興起有其時代的必然性。從國際方面來看,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特征,國際間的合作辦學日趨頻繁;同時,WTO作為經濟全球化的國際規則與框架之一,對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起到了推動作用。從國內方面來看,中外合作辦學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已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特別是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WTO,與國際接軌后,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種形式,在實踐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二、中外合作辦學的定位

中外合作辦學與高等教育國際化以及跨國高等教育存在密切的聯系,對三者關系進行解析,有助于明確中外合作辦學的定位,把握中外合作辦學的實質。

高等教育國際化應經濟全球化而生,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高等教育國際化作為一種開放的教育模式,促進了各國教育資源方面的交流。中外合作辦學是跨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這一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跨國高等教育立足于各國之間跨越國界的教育資源的輸入和輸出;中外合作辦學則立足于中國的視角,以平等合作的方式來進行教育資源的交流,而不是單純地將其視之為“教育進口”。中外合作辦學是跨國高等教育在中國情境下的特殊高等教育實踐,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我國改革開放背景下的產物,有其特定的內涵與外延,并且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加以界定。本文中將中外合作辦學定位為: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即中外合作辦學者,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招收中國公民為主要對象而從事的教育及其實踐活動。

三、中外合作辦學中存在的問題

1.外部制約條件

(1)中外合作辦學的法律政策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盡管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和法規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政策法規的制定滯后于中外合作辦學實踐,在政策執行、監管等方面存在失真現象。其中,中外合作辦學的“營利性”與我國所倡導的教育“公益性”存在一定的沖突,如何規范中外合作辦學的“合理回報”,對于“合理回報”和“完全公益性”的兩種性質的項目如何分類監管、稅收與執行什么標準,尚未科學可行的法規或管理辦法。

(2)中外合作辦學的監管體制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監管體系主要是通過國家各級行政機關的監管和社會各界的監督力量來共同完成的,但是目前體系構建尚未完善,還存在很多監管失衡現象,比如審批程序、資質審查認證程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問題。

2.內部制約條件

(1)境外合作院校問題。中外合作辦學境外合作方存在辦學質量層次不高的問題。只有為數不多的優質高校,大多為其所在國規模較小、水平一般的院校,為擴充生源而進行海外擴招。其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目前國內難以評估,缺少保障。

(2)辦學理念問題。中外合作辦學缺乏合理的辦學理念指導,在辦學定位、學科建設、培養方案等方面缺乏實質性的合作和交流。除此之外,部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局限于學歷和學位證書的合作,辦學層次難以提升。

(3)外籍教師問題。當前中外合作辦學的過程中,一方面,聘請到的外籍教師素質參差不齊,不利于我國引進外國優質教育資源。另一方面,來華教師通常是短期工作性質,頻繁的教師更換使中外合作辦學的課程建設與教學質量受到很大的影響。

四、針對中外合作辦學存在問題的建議

1.外部條件改善

(1)完善政策法規。中外合作辦學實踐是動態變化過程,政策法規的制定要從中外合作辦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相關法律政策,加強宏觀調控和引導,實現中外合作辦學的多元化、綜合性協調發展,滿足國家、社會和受教育者對高等教育的多樣化需求。

(2)完善監管體制。充分利用我國在境外的大使館和留學人員,拓寬外方資質了解渠道,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評鑒外方院校的辦學實力和水平。同時,還應體現“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原則,要結合我國實際需要綜合評價外方資質。

2.內部條件優化

(1)境外合作院校的選擇。中外合作辦學對象選擇上,以能否切實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推動中外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為基準條件。優先選擇那些信譽、辦學定位較高的外方教育機構,同時也要通過多方面渠道去了解外方合作者,對其辦學做出評估。

(2)樹立正確的辦學理念。在中外合作辦學理念應把學生的利益始終放在首位,立足于雙方院校的實際情況,確立恰當的辦學目標,明確其辦學層次,充分利用教師、教學等方面的優勢資源,培養優秀人才。同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也要嚴把審批關,加強對中外合作雙方的監管。

(3)加強對外籍教師的資格審核,應盡快建立外籍教師的資質認證系統和從業資格證書制度,對外籍教師的教學資格和水平進行審查,要求所有外籍教師必須經過認證取得在華從業資格證書之后方可到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中從事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徐潔.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J].中國高教研究,2003(10):60-62.

[2]張國強.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歷史與反思[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6(01):36-38.

篇11

從20世紀末開始,我國對中外合作辦學實行擴大開放,國家鼓勵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領域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鼓勵中國高等教育機構與外國知名的高等教育機構合作辦學。21世紀初,不少具備條件的高職院校紛紛組建機構,申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經過近10年的發展和探索,許多高職院校都引進了國際上較為先進的學科規劃、專業設置,以及具體的教學手段,在實踐中進行了應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在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也對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工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根據我對5所高職院校中外合作項目相關教師和學生的問卷調查和交流顯示,有近50%的調查對象對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工作的成效并不滿意,缺乏對學生群體特點、學生工作實效性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二、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工作的特點與難點

在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大潮中,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事業得到迅猛發展,呈現出學生人數不斷增多、合作項目更加多元化的現象。在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背景下,有實力的高職院校紛紛致力于培養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年輕一代,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工作與教學工作一樣,都會對學生的成長成才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對于大多數高職院校來說,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工作仍處于嘗試和探索階段,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管理模式的思考。

大部分高職院校在中外合作辦學初期,采用將學生按專業群分類劃歸普通專業系部進行學生管理的模式,與普通專業學生一同管理。由于系部學生工作已基本實行二級管理,工作面寬量大,而且中外合作學生在專業系部只占很小比例,因此這部分學生工作的特殊性并未得到特別的關注,該學生群體的特點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教育管理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海外合作交流部門負責與外方合作院校人員接洽和交流,外教的課堂信息、師生交往信息等并不能順暢地反饋到專業系部,這種信息流的單向性,造成教學信息與學生管理工作的脫節。

(二)學生層次參差不齊。

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在招生中并不是統一批次,且專業方向差別性較大。在江蘇地區,有些院校同一年錄取的學生中,高考總分跨度從160分至300多分,分數相差非常大。由于不同考分段的學生在知識水平、學習能力、道德素養、社交能力、生活習性等方面都會有較大的差距,這些給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三)學生綜合能力差,政治意識不強。

中外合作辦學費用相對較高,報考的學生絕大多數家庭條件比較優越,且90%以上是獨生子女,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能力較差,課堂中遲到、早退、曠課等現象時有發生;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弱,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往往手足無措;學生的“自我中心”意識較強,個性比較張揚,考慮問題時很少為他人著想;學生的政治意識還不夠強,在國際化大環境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呈多元化發展,而且合作辦學學生處在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文化碰撞的最前沿,他們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播者,又是西方文化價值觀的被動承受者[1]。他們在學習國外先進文化知識和技術的同時,也會受到西方國家經濟文化、道德觀念、生活方式和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潮的影響與輻射。由于這些學生年齡小、閱歷少、政治上還不夠成熟,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容易被“西化”。

(四)學生學習動機不同。

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本科院校的有所不同,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努力方向并不是出國繼續深造,而是選擇在國內就業或專轉本,其選擇中外合作專業只是上大學的一條途徑。當然,隨著中外合作項目的發展越來越規范化,近幾年選擇出國留學的學生比例在逐步提高。此外,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其學習動機會發生變化,原先不打算出國留學的可能會改變為出國深造,原先打算出國留學的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改變計劃而選擇在國內就業。學生學習動機不同,其努力方向的選擇、學習重點的把握、相互間的共同話題、相互間的彼此影響等將伴隨著他們的學習生活。對學生來說,能否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正確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很重要。這些也對中外合作辦學中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五)學生工作理論和經驗不足,國際化水平不高。

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非常快,目前江蘇省內高職類中外合作項目已有200余項,占全省中外合作辦學總量的55%左右。有些高職院校合作辦學項目由原先的一至兩個發展到現在的近十個,學生人數也從100余人發展到現在1000余人的規模。由于合作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模式趨于多樣化,其學生工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并未有太多的沉淀。同時,中外合作辦學是一種新興的辦學模式,沒有現成的套路可以效仿。不少學校中外合作辦學在學生工作理念、工作內容、工作方式等方面都簡單地直接套用普通院系模式,缺乏國際化教育元素和教育手段。

三、提高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工作實效性的對策

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發揮好學生工作的成效能夠有助于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健康成長,有助于合作辦學效果的實現,從而有助于提高學校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因此,高職院校要重視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工作,并提高其實效性,具體可采取以下對策。

(一)明確合作辦學目的和人才培養目標。

作為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學院要密切結合國家、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對相關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和本校學科建設的需要,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提高學院在相關專業領域的教育教學水平,逐步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有實力的高職院校要致力于培養政治意識強、道德素養高、分析能力強、專業水平高,且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應用型人才。

(二)縮小學生層次差異,提高生源質量。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原材料質量太低,也很難產出高品質的產品。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的學習要求比較高,高素質的學生是中外合作辦學中課程教學和學生工作得以順利而高效開展的前提,因此在招生過程中要盡量提高生源質量,縮小學生層次差異。只有這樣,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和培養目標才能實現,這些學生才能得到校內師生、外籍教師、國內社會、國外合作院校的認可,從而提高學校的辦學聲譽。

(三)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提升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中西文化知識交錯,不斷豐富學生的認識領域,中外合作學生工作者要時刻讓學生銘記作為一名中華兒女的使命,即在吸取國外先進思想和知識的同時要為強國富民奉獻自身的力量。一方面,精心設計和實施愛國主義、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專題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及愛國主義情感,幫助青年學生滿懷信心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另一方面,開展國際形勢與經濟發展專題教育,讓學生了解我國在世界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讓其感受到作用一名中國公民的榮譽感;同時,也要引導和鼓勵學生投身到國家發展需要的領域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優化學生工作隊伍,形成優勢互補。

建設和培養一支素質高、業務精、能戰斗且具有國際視野、國際知識和國際交往能力的學生工作者隊伍是提高學生工作實效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要加強合作院校雙方學生工作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可以大膽引進有學生工作經驗的外藉教師到中國開展交流學生工作。另一方面,要主動選送中方學生工作者赴海外進行學術訪問和進修。這樣有助于國內學生工作者及時吸收國際知識和經驗,積極研究和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的學生工作理論,以指導實踐工作,促使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工作實效性的提高[2]。

(五)發揮環境育人作用,激發學生的進取熱情。

思路決定出路。思想上未能觸及的,自然在行動上很難有進展。許多學生對于國際合作專業的優勢,自身的發展方向并不是十分清晰。因此,學生工作者應有意識地開展引導和教育,其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生活環境這一育人載體為有效之法。在教學大廳里、走廊里、學生教室里、學生宿舍里,開展勵志和引導信息的傳遞,如:國家留學政策、合作院校學習生活指南、國際合作學生職業發展方向、優秀校友國外留學深造經歷與心得、優秀校友國內就業創業案例等,定期更新,讓學生在平時的生活環境里不斷感受到一種推其前進的動力,以促其明確奮斗方向,激發進取熱情。

(六)采用分類化教育,對學生實施引導。

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呈現出專業方向差異、深造與就業差異、深造方向差異、職業發展差異等特征,即學生的專業方向包括文科類和理工科類;學生在畢業后有的選擇繼續深造,有的選擇直接就業;選擇深造的學生又包括在國內學習和出國留學等;在職業發展方面,有的學生將從事操作技術類,有的學生將承擔繼承家族企業的重任,等等。多樣化的發展特點與普通類學生有較大的區別,因此,合作辦學的學生教育工作應有意識地分類化,對學生實施分類引導。首先,幫助和引導學生較為科學和合理地分析和選擇今后自身的發展方向;其次,針對不同類型的發展方向,根據其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和能力,分類實施教育和引導,幫助學生成長和成才。

(七)關注留學初期學生,實現學生工作無縫對接。

留學深造初期,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易出現不適應現象,國際合作學生工作老師要利用如“留學生網絡論壇”與“心靈交流電子郵箱”等形式建立與留學生的長期交流平臺,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服務工作從國內向國外的延續[3]。通過學生工作的對接,一方面讓老師、在校同學等與海外學子進行“心靈對話”,體現母校對他們的關懷,給學生情感上的慰藉、心理上的疏導,讓學生有溫馨感、歸宿感。另一方面有利于著手學生工作的老師了解留學初期學生易遇到的困難,可在今后的教育中讓學生有的放矢地做準備。

四、結語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與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培養國際化應用型人才的必然選擇。中外合作辦學有著不同于普通高校的鮮明特征,學生工作應該在普通類高校現有工作模式的基礎上,創造出適應國際化競爭的教育管理方式和載體[4]。中外合作辦學目前尚處于嘗試和探索階段,學生管理工作也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挑戰,我們要積極研究和探索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工作規律,提高工作成效,促進中外合作辦學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香君.論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管理工作存在問題及對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7,43(5):85-89.

篇12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國不斷開放門戶,加大與世界的融合與交流。中國改革開放至今,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入世后的十多年里更是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些迅猛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的高等教育產生了巨大沖擊,對中國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家越來越需要國際貿易、法律、金融、會計等方面懂科技、通外語、會經營、善管理的國際化人才。于是,需求推動市場,中外合作辦學在近些年里悄然發展起來,并逐漸與國家高等教育、民辦高等教育一起,成為中國高等人才培養的“三駕馬車”。“十二五”期間,本科及以上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增加643個,目前我國各類中外合作辦學達到兩千多項,中國教育的對外開放和國際融合進一步顯現。

2003年9月1日,《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正式實施,對中外合作辦學做出了明確的界定,主要是指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的活動。放眼國內所有的中外合作項目,辦學目的不外乎培養國際化人才,提升國內高校的知名度,打造人才培養的國際競爭力。本著這樣的初衷,中方合作辦學者辦學主要著眼于國際化定位,以滿足國際合作的目的意義。但是,國際化定位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是否真的得到了貫徹呢?在哪些方面應該體現國際化呢?中方合作辦學者是否能在教學中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國際化元素”呢?基于以上問題,本文將再思考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國際化定位問題,以實踐為指導,以西北民族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中外合作辦學為例,提出中外合作項目中國際化進一步完善的幾個方面。

一、中外合作辦學與國際化定位的融合

1.對中外合作辦學的理解。一般來說,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合作”應該有狹義的合作和廣義的合作兩個層面的理解。狹義的合作僅指中外雙方在課堂教學、課外教學、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等方面的合作,其實質就是在教學方式上的簡單合作。廣義上的合作,應該包括師資共建、資源共享、信息共通、教學共促等較大較寬層面的合作。應該說,廣義的合作更有利于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更能突出國際化的定位。它帶來的是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進一步提高中國高校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模式、提升教師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們應該鼓勵中國高校參與廣義上的合作辦學,吸收先進的國際化教學元素。

2.對國際化定位的思考。國際化定位是中方高等教育機構在人才培養方面設定的目標之一,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這一定位是國內各專業發展的重要契機。那么,對于國際化定位,我們應該怎么界定呢?日本教育學專家喜多村就曾經指出:國際化教育應該突出國際化思想的培養,增加學生與外國溝通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國際市場競爭能力,使學生具備參與國際工作時應有的知識和技能。也就是說,中外合作辦學的國際化定位應該是培養一個學生內在的以及外在的國際化素質。國際化定位不應只是一句口號:內在,我們應該給學生樹立一種國際化的思想,鼓勵學生了解國際文化、樹立國際思想意識、積極分析國際經濟形勢;外在,學校應該在課程國際開發、人員國際互派、科研國際交流、資源國際共享等各個方面多做文章,這樣培養出的學生,才應該是從內在到外在都是國際化的人才。

3.中外合作辦學與國際化定位的融合。要闡明中外合作辦學和國際化定位孰先孰后,就好比要理清“雞生蛋、蛋生雞”的先后,讓人難以定論,但是他們之間又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先后關系,這樣我們才能讓中外合作辦學之路越走越明朗。仔思考,如果是先有中外合作辦學,再有國際化定位,就會有為了合作而開展合作之嫌;反之,若是先有國際化定位,再有中外合作辦學,那么中方合作辦學者的目標就應該是很明確的,他們了解自己要培養什么樣的國際化人才,需要外方合作者提供哪些方面的幫助,需要在哪些方面與外方合作者實現共享和交流,只有這樣,中外合作辦學從項目促成到建設過程,才能在各個方面和環節都融入國際化理念,培養出適應性很強的國際化人才。因此,國際化定位貫穿于整個中外合作辦學的過程中,我們要設定各方面的國際化目標,再以國際化定位指導合作辦學。

二、結合西北民族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合作班實踐,思考中外合作辦學中國際化定位之得失

(一)中外合作辦學中之所得

1.人員交流更加暢通。首先,中外合作辦學重在師資力量的培養,把先進的引進來,讓閉塞的走出去,這樣的項目教師交流可以給中方合作辦學者注入新鮮血液。外方教師進入中方課堂,讓學生感受外教的授課氛圍、靈活的課堂節奏、積極的師生互動,這些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新鮮感,還有迅速擴張的自信和學習熱情;一直拘泥于沉悶的教學方式中的中方教師走出國門,觀摩指導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方法以及每一個課程的側重點,感受外國學生的課堂參與,這些都是對中方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其次,學生的交流常規化,中外合作辦學一般都會采取“1+3”或“2+2”的模式,學生有機會赴外方合作辦學者學校學習,學生在國外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國際化專業、國際化授課、國際化氛圍和國際化的意識。西北民族大學的國際經濟與貿易中外合作項目,人員交流環節投入了很大的人力、財力、物力,每學期都會派相關授課教師赴美接受其所承擔的課程培訓,跟著外方教授上課,與外方教授探討課程的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每學期都會有美方教授前來指導中方教師授課,提出建議并進行評估,就授課中不理想的地方商討并改進。學生方面,學校為第一屆學生爭取到了猶他州立大學的全額獎學金,赴美留學的兩屆學生學習態度積極、效果良好、生活充實。經過幾年的合作,西北民族大學合作項目中的授課教師正在逐步轉變教學理念,教學中更注意與學生的互動,更注意實踐應用,更加強化應用能力的考核,把寬進嚴出的教學理念融入其他課程的教學。

2.資源共享更加有效。中外合作辦學中資源共享是雙方洽談的一個重要內容。一般而言,外方高校世界排名較靠前,其教學資源勝于國內高校一籌。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外方高校都會向中方合作辦學者開放其教學資源。西北民族大學的國際經濟與貿易中外合作項目中,外方正版教材悉數提供;中方教師可登陸猶他州立大學網站,閱讀電子期刊、查閱國外文獻、共享指導教師所有的教學課件、習題等;對于國際班學生,美方學校為他們提供進入該校電子閱覽室查閱資料的途徑,在Canvas里建立互動平臺,學生可以第一時間了解美方教授提供給學生的學習資料、習題等。資源共享使中方合作辦學者的教師在教授本課程時思路更加開闊,更加了解當前該課程的國際熱點,不斷拓展其國際視野,比較發現中外教學上的不同側重點,吸收外方教學內容安排上的合理之處。

3.教學方法更加豐富。中國很多學校對教師的教學制定呆板的評價標準,對教學效果做出程式性的量化,于是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很拘謹,再加上授課內容繁重等原因,教師疲于灌輸,學生又覺得枯燥,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近些年興起的翻轉教學法等,不斷在教學方法上尋求突破。中外合作辦學為中方教師提供了很多靈活的教學方法,值得我們思考。對比一下西北民族大學普通專業和國際經濟與貿易中外合作項目中的統計課程教學方法和知識側重可以發現,普通專業統計課側重于各種公式推理,把已經反復證明正確的公式推導給一屆又一屆的學生,花大量時間做一件意義并不大的工作,學生接觸的習題也主要是一串數據的計算,給出一道現實問題不會用統計方法解決,考核內容也是非應用型的計算。反觀國際經濟與貿易中外合作項目中的統計課程,輕推理、重應用,學生每道習題幾乎都和現實問題有關。教學中,外方教授引入“班上學生是不是左撇子”、給學生發糖果統計顏色等例子,促使學生從調查、統計、計算、生成Excel表等全程參與,學生興趣很濃且教學方法靈活、互動性強。中方教師在不斷接受這些好的教學方法的同時,也逐漸地把它們引入到自己所帶的其他課程中去,受益良多。

(二)中外合作辦學之所失

1.國際思想意識培養不足。中外合作項目從一開始就被賦予國際化的外衣,有外國的教授和資源,有中國留學生和雙方互認的文憑。但是,掀開這些外殼,合作項目里具體教學過程中的國際化定位是缺失的,首先就表現為對學生的國際思想意識培養不足:(1)沒有幫助學生樹立合作專業與校內其他專業不同的意識。合作班學生只認識到雙重學籍、英文教材、不同的考核方式、將來可以出國等,但當教學中作業量和閱讀量繁重時,部分學生就承受不了了;有些學生還會把作業抄襲、考試作弊的違規行為帶入中外合作專業的學習,高標準、高層次的國際化培養沒能在學生意識里形成。(2)在學生關注國際熱點的意識方面缺少引導。以西北民族大學的國際經濟與貿易中外合作項目為例,中方教師授課主要還是結合自己給其他專業學生講授該門課程時的案例,學生接觸最新貿易規則的機會較少,引導學生關注這些熱點方面還有一定的欠缺。

2.課程國際開發流于形式。在眾多的中外合作辦學里,課程設置關系到學生培養的效果和成敗,簡單地將中方專業課程翻譯為英語進行講授,或是照搬外方該專業所有課程,都不是明智之舉。這樣造成的結果可能是學生在實際應用技能方面與國際化需求脫節。西北民族大學的國際經濟與貿易中外合作項目的課程設置,主干課程均來自于猶他州立大學,這有利于學生更直接完整地學習這一國際化專業,但是,仔細考察所有課程,主要是合作雙方已有課程的整合,在專業相關的處理國際交易的技能型課程上開發不足。由于辦學目的在于培養國際型貿易人才,對國家間經濟交往的合作、摩擦、談判等都要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目前我們的培養主要還是在成績考核上,根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特點、中國外對貿易現實狀況、國際貿易趨勢、國際經濟交往事務處理方式和技能等方面的需求,設計開發新的有關于處理國際交易的技能性課程、國際交往思維方面的新型課程比較少。

三、揚長避短,凸顯中外合作辦學的國際化定位

國際化定位在中外合作辦學中應該是貫穿始終的,在國際學生培養過程中,這一定位應更加細化,從人員互派、科研交流、資源共享到學生的國際化思想意識、課程的國際合作開發等各方面著手。目前,很多高校的中外合作項目在人員互派、資源共享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這些國際化定位的具體體現應該保持,同時也應該在學生的國際化思想意識、課程的國際合作開發方面集思廣益,研究切實可行的凸顯國際化定位的辦法。

1.多方位幫助學生樹立國際化思想意識。首先,可以引導學生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用更開闊的眼界對待國際合作專I,強化對該專業的國際化認知,積極主動地接觸國際動態及與專業相關的國際事件。其次,各中方任課教師應多介紹國際事件、國際熱點,讓學生有向國際化發展的意識,逐漸形成用國際化眼光思考、分析國際交往的慣性。再有,增加中外雙方教師、學生短期交流的機會。給中方項目教師提供短期回籠的機會,讓他們在有過授課經驗之后再次進入美方課堂觀摩,把自己授課中遇到的問題,甚至表述上的困難進一步消化,這種短期的回籠有利于中外雙方教師在科研上的交流和探討,增加科研合作的機會;學生之間的短期交流,可以讓外方學生到中國來,也可以鼓勵我們的學生走出去,費用可以采取學生自擔的方式,或者學校可以把短期出國觀摩的機會作為對優秀學生的獎勵,短期的中外學生交流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對方國家文化、經濟、熱點近距離接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化思維,學習更直觀。

篇13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and Griffith University in Australia cooperation "2+2", "3+1" project teaching as an example,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s, English ability, curriculum, curriculum, etc. a few aspects to develop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bility oriented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process.

Key words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reform; employment

教育I域的發展和創新,使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在高校教育中廣為運用,旨在培養高質量適應時代的國際化創新人才。那么跟蹤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高校教育,如何產生1+1>2的教育碩果,可通過目前大學生就業現狀來分析。結合此種辦學模式下各個創新課程的教學,協同創新理念的倡導和實施,從何采取相應的措施和辦法。本文通過對比研究鄭州輕工業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與英國愛丁堡大學、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合作的“2+2”、“3+1”等模式的教學為例,來看中外合作辦學下的協同創新。

1 鄭州輕工業學院IEC中外合作辦學介紹

鄭州輕工業學院是河南省最早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公立高等學校之一。學校成立了國際教育學院作為中外合作辦學的執行和管理單位,與合作伙伴英國愛丁堡龍比亞大學一起共同協調管理合作辦學項目。另于近兩年與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共同開發創建本科課程項目。所有本科生的培養,由中外雙方共同研討人才培養方案,保證國際教育的理念貫穿大學教育。尤其為國內學生提供便利,可通過“動態鏈接”學分制度,享受龍比亞大學的國際教育。

2 中外合作辦學的創新途徑

2.1 優化教學課程

通過引進國外有特色的優質課程,創新專業課程的體系。專業課的設置依然遵循“三大版塊”:公共基礎理論、學科基礎理論、專業理論。國內目前較多高校的本科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上趨同。此外,根據每年學生評教反應,教師的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往往大而化之,卻缺少鉆研態度;其次,有歷屆畢業生反映,所學專業知識脫離社會需求,在畢業生進入企業之后,欠缺實際操作能力,理論知識無法指導實踐操作,并欠缺一定的應變能力。而在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本科生培養卻有不同的作用。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舉例,國際教育學院采用國外許多高校的優質課程,例如全英的《國際金融體系概論》、《商務與環境》。這些課程采用國外的英文原版書(雖然是復印的)讓學生學習閱讀,對國外的經濟動態初步了解,然后通過講授一些專業的分析方法,使學生能夠對企業組織所處的外部環境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同時,學期中間會引進愛丁堡大學專業課教師進行全英文教學。因此,通過引進國外有特色的優質課程,可以創新我國中外合作的課程體系,完善我國的人才培養教學方案。

2.2 建設分層次的英語資源庫

對于中外合作辦學的學院,對學生的英語水平要求較高。在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要保持英語教學力度不松懈,遵循教學實用、經濟、基礎英語的原則,結合國外合作院校專業的教學團隊和英語教學團隊一起設計課堂教學,把英語的教學融入到每一個階段的專業知識領域,并共同編寫英語教材,建立英語教學資源庫,不定期召開英語教學研討會,旨在建成于學科內容相匹配的英語教學資源體系。同時結合各專業學科內容,拓展延伸,借助超級鏈接方式,可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同時可參考設立自主訓練、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平臺、鼓勵學生參與、建設一個低成本、易維護、更新及時、安全有序、管理嚴密的英語共享資源庫。

2.3 設置合作創新的模塊教學

英語資源庫的建立,是基礎。在基礎之上,配建IELTS(雅思)教學,是我校中外合作辦學的特色項目。此模塊教學中,每班均配備兩名教師,開設聽說、讀寫模塊。針對研究雅思考試特點,為學生出國深造提供便利,特意開設雅思英語系列教程,從基礎階段,進階強化和沖刺階段,環環相扣,使課程每一模塊體現出系統性、國際化和個性化的特點。這些雅思課程是從2015級新生開始實施,也是中外合作辦學又一協同創新的成果。通過這樣的協同創新模塊教學,讓學生在出國交流學習的語言障礙得以消除。

2.4 進行個體差異輔導,培養學習方法

針對合作辦學項目中的本科生,個體學習程度和能力的差異,分組對學生采取不同的學習策略。由主導團隊教師在課上實時傳授學習方法、目標、計劃等大之框架,團隊教師在課下及時輔導教學疑難點,組織學生根據課程大綱進行自主學習研討。在課外,由教師、學習小組組長通過各種平臺,如QQ、微博、電郵、自主學習論壇、自主學習中心等多方面與學生交流,在語言層次的學習策略和英式大學教育的適應方面引導幫助他們,督促他們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學習目標,培養他們學習自覺性和獨立思考能力。

3 分析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下畢業生的優缺點

3.1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下畢業生就業的優點

從畢業生個人角度看,受到了多元化的教育。以本校的中外合作辦學為例來分析: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辦學模式上,立足于在國內完成四年本科教育的全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有合作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由我校負責制定教學計劃和實施教學安排,使國際教育的理念和特色貫穿整個本科階段,保證中外課程的合理銜接,并集中學校的優勢資源和教學力量,使學生同時享受國內和國外大學的優質資源,同時,加強與國際合作與交流,拓寬立志赴國外深造學生出國渠道,先后與澳大利亞、英國、美國、韓國等國家建立聯合辦學和學生交流項目,學生可以通過“2+2”、“3+1”、“4+1”、項目交流等模式動態連接到學生心儀的國家深造。幾年來,國際教育學院已有三百多名學生通過不同模式出國,到目前為止,2006級及以前的出國學生已全部完成研究生學業。由此可以看出,就個人而論在教育上受到了國際化的際遇。

站在社會和高校的角度看,中外合作辦學未嘗不是一場創新和開放。這是知識共享的時代,社會需要這樣一批人才進入市場,這也是高校在辦學上的突破。從這個方面我們也看到了所強調的五大發展理念。

3.2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下畢業生就業的缺點

從畢業生個人角度來看,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生畢業后短期內不能適應社會需求。從高校和社會的角度來看,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重視程度還很欠缺。大多數中外辦學的學院都沒有較全備的專業課師資團隊,都是從別的學院調來的。教師的流動性太大,影響教學質量。在中外方在辦學中還存在摩擦,社會對其重視程度還不足。

隨著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大,中外合作辦學也迎來了挑戰。那么我們就參考一下其他特色學校的中外合作辦學情況來展望一下未來中外合作辦學的走勢。

4 其他典型院校中外辦學模式

4.1 西交利物浦大學

西交利物浦大學依據本校的資源和優勢設立了多個研究中心和專業實驗室,以此作為研究基地,鼓勵研究人員跨院系、跨專業科研合作,并力爭提升西交利物浦大學和各研究中心國際知名度。其研究領域為頗具時代性且廣泛。學校現有專業均可按照英國利物浦大學入學標準招收博士研究生,且實行西交利物浦大學和英國利物浦大學雙導師制。西交利物浦大學還引進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學質量評估、質量保證和監控體系以及校外監督機制。

其師資力量也十分可觀,現有教師近600人,其中80%為外籍教師,大學師資分為基礎課教師、英語語言中心教師、專業課教師。其畢業生升學就業狀況已趕超國內名校。

4.2 對比分析該典型中外辦學模式院校

由以上可以看出還存在許多需要研究改進的問題, 尤其是其在學科設置中需注意:(1)學科專業的設置應當避免重復突出自己的特色 。(2)合理的設置培養方案形成符合實際的新的教育模式,確立辦學理念、辦學思路、培養目標。(3)合作雙方師資力量資源合理搭配,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出更專業化的人才。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目前中外合作辦學下就業還面臨著以下不容忽視的問題:(1)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大多較為薄弱,學生畢業需經過一段時間培訓才能適應就職環境。(2)中外合作教學體制,及其教學管理體制尚未健全,就業渠道尚未打通。

5 未來中外合作辦學的就業發展模式

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外豐富優質的教育資源,結合國內實際教育現狀,形成新的教育教學模式,致力于培養出國際化專業人才,隨著全球化不斷深入,各行各業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與應屆畢業生就職能力一直是一大矛盾問題。

對此,未來中外合作辦學培養下的畢業生在就業選擇方面,可以選擇外企或外資合辦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除此之外,出國深造考研的人數也在不斷上漲。中外辦學模式下畢業生要結合自身實際選擇符合自身發展的工作。

6 總結

綜上所述,中外合作辦學在保證就業率的同時要提高就業質量。不僅要對自身培養教育制度進行優化,同時加大對畢業生就業指導的力度。在培養模式上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同時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渠道。就目前而言,中外合作辦學的就業方向有:事業單位、外企或中外合資單位、自主創業、靈活就業以及國家政策鼓勵的就業方式。未來中外合作辦學會迎來新的挑戰,在不斷摸索中創造出新的天地,使畢業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實現理想,為國家和社會提供新興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麗娟.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9(3).

[2] 閔文.中外合作辦學中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合理引進與有效利用[J].新校園,2015(11).

[3] 岳好平.國際化與本土化相融合的中外合作k學人才培養特色研究[J].科教文匯,2016(4):1-2.

[4] 林金輝,劉夢今.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內部教學質量保障基本要素及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