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古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古中醫治療學的基礎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古中醫治療學的基礎

篇1

一、確保檢驗質量是面對《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對策中的關鍵

臨床檢驗醫學是對臨床的標本,在儀器、試劑、質控品、檢測方法的共同作用下,為臨床醫生提供最大價值的實驗檢測信息,得出一份盡量準確的檢驗報告,供臨床醫生得出患者疾病的正確診斷。醫院的主要職能在診斷、治療上,故正確的診斷顯得愈來愈重要,也是避免醫療事故非常重要的一環。如何在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搞好臨床檢驗質量控制討論如下。

1.標本是確保分析質量的前提 標本采集前應注意患者生理狀態對結果的影響,如年齡、性別、妊娠、運動、 餐前、采血時間、月經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對檢驗結果的影響,以免造成檢驗結果的錯誤解釋。在給患者采血時,應注意采血方式對結果的影響,正在輸液的患者千萬不可同側采血,更不能用原有的輸液針采血。 注意在標本貯存、運轉、離心、溫度對標本結果的影響,更應注意人為因素造成的張冠李戴,還要注意標本質量(溶血、脂血、黃疸),在此過程控制不當也會造成錯誤的結果。標本完成后,在4 ℃冰箱放置1周,并聲明檢驗結果只對此標本負責。

2.提高臨床檢驗分析質量 臨床檢驗分析質量的四要素是:試劑、儀器、方法學、人,其中人是作好檢驗分析的前提。

2.1 試劑質量是做好檢驗分析的一個基本因素 檢驗科各種自動化分析儀在臨床的進一步廣泛應用帶動試劑的商品化。新試劑使用前,一定要做以下幾個實驗:試劑的穩定性試驗、線性回歸試驗、批內批間變異系數、試劑的選擇同時還涉及到方法學的問題,不同試劑代表不同的方法,其參考值也就有所變化。同時使用試劑時,溫度、波長的選擇、測定時間以及樣品體積分數等,廠家都做了精確的測試,一般不需要改動。除非檢驗人員親自做了相關實驗,否則將引起檢驗工作的紊亂。

2.2 儀器穩定性及維護也是做好臨床檢驗的一個重要因素 儀器的精密度和準確度決定著檢驗結果的質量,特別是一些已用多年的檢驗分析儀,應注意樣品/試劑加樣注射器、溫控系統、光電比色系統、光源系統、定時器等工作質量,并應注意平時的保養、定期的校對、精密度和準確度的檢測。

2.3 人員的因素是做好臨床檢驗的前提 從患者的檢測前準備到檢測報告的發出,儀器的正確設置與保養,試劑的選擇,人的因素貫穿質量控制全過程的始終。

2.4 各種自動分析儀參數設置和質量保證 自動分析儀參數正確設置是保證臨床檢驗分析質量的主要要素之一,包括方法學的選擇、樣品體積分數、溫度、波長、反應時間等的設置,還有試劑或樣品、反應線形范圍、最大或最小吸光度值等限額參數的設置。參數的正確設置是儀器分析質量保證的前提,一臺性能良好的自動分析儀,實驗室技術人員正確輸入參數,熟練操作儀器,合理使用試劑盒才能保證實驗質量。

3 臨床檢驗分析后質量控制

3.1 對檢驗結果應進行實時監測 在檢驗結果發出前應從儀器記錄中觀察實時反應曲線在反應過程中是否發生底物耗盡,樣品或試劑吸光度限是否超過設置范圍及線形范圍等,如能及時發現可避免假性報告發出。

3.2 應認真核對避免添錯報告 由于人為原因造成的添錯報告同樣可以造成錯誤的結果,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建議應在報告發出前建立核對制度。

3.3 加強與臨床的聯系與溝通 對異常結果應多方面查找原因,特別是與患者癥狀不相符、超出生命極限值應加強與臨床的聯系與溝通,檢驗科為臨床服務應變被動為主動,學習臨床醫學知識,參加疑難、危重患者的查房、死亡病例討論等,及時發現差錯并予以改進是提高診斷質量的重要方面,也能對減少和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起到較好的作用。

二、貫徹《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2.1 掌握醫療事故條例已于2002年9月1日施行的,將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納入了法律的軌道各醫療機構紛紛學習《條例》,制定對策,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醫院檢驗科的醫務人員必須了解和熟悉法律、法規的規定,明知什么是能做的。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33條第二款“在醫療活動中由于患者病情異常或者體質特殊而發生醫療意外的,不屬于醫療事故。”而要得出上述結論,加強診斷是必要的手段[3]。

2.2 對檢驗人員實行準入制度和崗前培訓。臨床(醫學)實驗室質量管理ISO15189號文件對檢驗人員要求至少應具有中等專業學歷并接受崗前培訓人員取得考試合格證書后方可上崗。

三、建立全面質量管理體系是確保檢驗質量,防范醫療事故的關鍵

3.1 做好檢驗科檔案(檢驗單、檢驗報告等)的管理 檢驗單(檢驗報告)是病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鑒定醫療事故的重要證據,重視檢驗科在醫療事故舉證倒置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要有明確、清楚的管理制度,檢驗人員在平時的工作中要養成有收集和保管證據的意識,任何時候有據(證據)才有理,這是舉證倒置要求我們必須這樣做的。

3.2 不斷提高實驗室的檢驗裝備水平 購買和添置必要的檢測設備,選用合法的、高質量的檢測試劑和校準品、質控品,正確收集和處理標本。

3.3 提高檢驗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 臨床實驗室應具備良好的專業外語知識、檢驗醫學專業知識、儀器設計原理、統計學知識、試劑方法學評價、質量控制知識并能有機的結合,因此,不斷提高檢驗人員的業務素質是建立全面質量管理的重要課題。檢驗科面對臨床提供的標本,要作出盡可能準確的分析數據、分析報告,如果由于檢驗分析數據有誤,導致醫生得出錯誤的判斷,而引起醫療事故,將難辭其咎。此外對證據(檢驗單、檢驗報告)的不正確記載、不正確保管,或者有違診療的操作常規都將因此承擔民事責任。

篇2

隨著不良的性行為、不科學的生殖衛生、甚至某些醫源性因素等引發盆腔炎的幾率增加。 盆腔炎已占不孕原因的43.3%[2]。曾有研究顯示:經腹腔鏡和(或)子宮活檢證實的213例盆腔炎患者中,有40%以上的婦女不育(只計算不用避孕方法者)[3]。而炎癥所導致的輸卵管阻塞性不孕已占不孕因素的30%~40%[4], 同時因炎癥所導致的輸卵管功能障礙又是發生宮外孕的一大危險因素,所以盆腔炎已成為女性生殖健康的一大殺手。

1 盆腔炎可命名為 “胞脈癰瘍”

中醫古籍中無“盆腔炎”病名之稱,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屬中醫女科中的“腹痛”、“帶下病”、“產后發熱”、“熱入血室”、“癥瘕”、“不孕”等。對于盆腔炎癥發生的病因病機在諸多古醫籍中均有所論述。《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有“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記載,此與盆腔炎急性發作相似。在《景岳全書·婦人規》中有記載曰:“瘀血留滯作徴,惟婦人有之,其證或由經期、或由產后……或喜怒傷肝,氣逆血留……一有所逆,留滯日積,漸以成徵矣”。這又與慢性盆腔炎遷延日久,留瘀成積相似。對于盆腔炎所導致的不孕的機理,如《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中就已有闡述,其正氣所傷,外邪內侵胞宮,導致閉經、帶下、不孕癥等。“然婦人挾疾無子,皆由勞傷血氣,冷熱不調,而受風寒,客于子宮,致使胞內生病,或月經澀閉,或崩血帶下,致陰陽之氣不和,經血之行乖候,故無子也”。“帶下之病,曰沃與血相兼帶而下。病在子臟,胞內受邪,故令無子也”。其所述病候與現在內外生殖器炎癥導致不孕極為類似。

筆者經多年臨床實踐感悟到,盆腔附件的炎癥實質與中醫外科的瘡瘍癰腫可視為同屬之類。在中醫外科中,將體表較淺顯的局部性的炎癥病灶稱為瘡瘍;將潰破的創面稱為潰瘍;將化膿性炎癥病灶稱為癰[5]。而這些體表肌膚之間的瘡瘍、潰瘍、癰瘍,同樣是可以發生在機體內在的臟腑組織之間,如肺癰、腸癰,肝癰乃至胃潰瘍等。瘡瘍、癰腫不分表里內外任何部位均可發生。正如《外科啟玄·卷之一》所言:“夫瘡瘍者,乃氣血凝滯而生,豈有定位。內經云,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因營氣凝滯于五臟六腑之內,則為五臟六腑內癰疽,如凝之于皮膚之外,腦背肢腹之間,隨處而名之。然又有不因凝滯而生者,所謂墜仆打跌金刀箭傷,湯火炙烙,及蟲獸爪牙傷害而成瘡者,亦無定位”。筆者認為女性盆腔附件的炎癥,是發生在體內胞脈組織間的瘡瘍,也可歸屬內癰、內瘍之列。盆腔炎的發病成因,與外科的瘡瘍癰腫形成有著類同的病因病機。《瘍科大全》“凡癰疽,皆飲食、七情、房勞損傷脾腎肝所致,間有外邪相搏及小瘡傳染,亦皆因有毒以召之也”。而盆腔附件的炎癥,也源于內傷飲食勞倦,脾腎失調,濕濁內生,蘊積于內,邪熱熾盛,沖任氣血壅滯,損傷胞系脈絡;或內傷七情,心肝脾氣郁結,阻滯氣機,壅滯血行,則氣血壅于沖任胞系,蘊熱化火,均可為癰為腫。或因于外感,由經行、產后或不節,濕濁邪毒內侵,損傷血絡,壅滯沖任,內擾氣血,“榮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素問·生氣通天論》);也可因風寒之邪,侵入胞絡與沖任之脈,血泣留滯而為癰瘍。如《靈樞·癰疽》所言“寒邪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

從其形態學及組織病理學觀察,也提示盆腔炎與體表癰瘍有類同表現。馮光榮等[6]報道,用大腸桿菌對大鼠子宮進行炎性造模,結果觀察到:大鼠子宮粘連閉塞或擴張,子宮壁完全破壞、壞死,黏膜上皮細胞變形壞死脫落,炎性細胞浸潤。盆腔炎在急性期其病理表現可見受累的局部組織充血水腫,有漿液性或膿性滲出物,從而使附件發生粘連或形成炎性包塊;慢性盆腔炎可導致盆腔炎結締組織的增厚變硬,附件的炎性腫塊、積液等[2]。

以上所述可證,盆腔炎與外科瘡瘍癰腫病性相同,僅發生的部位內外不同而已,正如《瘍科薈萃·序》中所言:“夫外為六氣所乘,內為七情所累,邪在榮衛之中,則氣不行而血澀,五臟菀熱,六府不合,於是發為癰疽。而其所感者,有內外之分,其見端也,有內外證之異”,盆腔炎是發生在女性體內生殖系統的瘡瘍,部位是在胞脈之系,與外科瘡瘍癰腫屬同類之病,故筆者建議將現代醫學的“盆腔炎”定為中醫“胞脈癰瘍”之病名。這樣對分屬在中醫女科中的“腹痛”、“帶下病”、“產后發熱”、“熱入血室”、“癥瘕”、“不孕”等病癥中的“盆腔炎”歸屬在“胞脈癰瘍”這個統一的中醫病名之下,有利于建立中醫治療盆腔炎的規范化治則和療效的評估標準。

2 “胞脈癰瘍” 的治療原則

生殖系統的炎癥除了直接損害生殖器官使其形態改變,如輸卵管粘連、阻塞、僵硬、子宮內膜粘連等,從而影響到其生理功能及造成阻塞性不孕外,還會引發免疫性不孕,如產生抗精免疫反應,干擾或殺傷的活力。所以,對盆腔炎的治療,除了控制和消除其炎癥外,更重要的是要控制和消除因炎癥引發的病理過程和病理產物,如減少炎癥滲出,促進炎性物質的吸收,松解粘連,控制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反應增強以及促使機體能主動修復炎癥導致的局部病灶。才能有效地提高受孕幾率。這是一個多元化的、較為復雜的治療過程,而且,在整個療程中,病情是在動態性變化的,所以治則治法也不能一統到底。

從近些年對盆腔附件炎癥及其不孕的中醫治療的報道中[7],大多以辨證論治,內外合治,專方驗用及中藥離子導入法等具體治法的分別施用為主,還尚未見有系統的、標準化的治療法則作為綱領來規范整個療程的治療。筆者在多年臨床實踐中,基于對盆腔炎認定為“胞脈癰瘍”,故將中醫外科“消、托、補”三大內治之法援用于盆腔炎進行施治,以外科之法施于女科之用。以“消、托、補”三大法則為綱,具體治法為目,分期論治,進退有序,辨治有效。

“消法”應用于炎癥性不孕的炎癥急性期或慢性炎癥的活動期,以及慢性盆腔炎癥瘕積聚形成而正氣未虛者。此時屬正盛邪實或邪氣鴟張的邪實期;“托法”用于炎癥性不孕癥的邪氣未清,正氣已傷,而濕熱邪毒,稽留于胞脈之系,纏綿難卻,正氣無力抗邪外出;或素體本虛,又感邪毒,病癥反復而遷延者,屬正虛邪戀,虛實錯雜期;“補法”用于“消、托”兩法的治療基礎上,濕熱瘀滯等均已清除,炎癥及其炎性物均已吸收,病情向好,已具備受孕條件,但氣血已耗傷,不足以攝精孕育或素體沖任匱乏,真元虧虛的正虛不足期。“補法”應用之期,是進一步促進人體生殖機能,提高受孕幾率之時。三大法則,視證情所處階段而辨證應用,有是證就統以是法,或一法為度,或三法統領,具體治法分而施之。

筆者于臨床治療盆腔炎,每從癰從瘍論治,多收到良效。《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病脈證并治》中對腸癰的治療,仲景有兩張著名方,一是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腸癰身無熱,肌膚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但腹中無阻滯者;另一方是大黃牡丹湯,有大黃、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五味藥組成,治療腸癰初起,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者。比較仲景治腸癰兩方之用,前方所治以濕蘊瘀滯為主,薏苡、敗醬草利濕散結消癰排膿,更有附子溫陽辛散,振奮陽氣而助正排膿。后方所治以濕熱內蘊,熱結瘀滯者,故治以瀉熱破瘀為主。盆腔炎的病變雖不是明確在腸位,但卻與腸癰同屬體腔內的炎癥反應,同屬濕蘊瘀滯之病理變化,盆腔炎從中醫辨證多屬濕熱瘀結下焦。氣血阻滯為主,可表現為熱重于濕的濕熱型,也可有氣血阻滯為重的氣滯血瘀型。而臨床所見來中醫就診者,往往是急性期已過,病情遷延不愈,表現為濕重于熱,濕阻氣血的濕蘊瘀阻型,或日久正氣漸耗及抗菌素的反復使用致使脾胃虛弱,陽氣受損,表現為寒濕凝滯型。筆者受仲景治腸癰之啟發,將薏苡附子敗醬散經過適當加減,用于慢性盆腔炎的消、托兩法適用期的治療,終以補虛培元善后收功,收到良好的療效。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8歲,職業律師,在上海市居住和工作。2005年2月22日初診。

主訴:繼發不孕4年;原發痛經10余年。

現病史:2001年3月結婚,婚后不避孕至今不孕(婚前曾人流)。月經史:13歲初潮,周期28~30天。量中有塊,素有痛經。生育史: 0-0-1-0 。

2004年8月外院B超檢查發現盆腔積液,LOV囊性占位。于2005年2月2日B超復查:子宮50cm×39cm×42mm ,內膜6mm;Lov30mm×20mm,Rov28mm×19mm與子宮粘連; 盆腔少量積液18mm。提示:附件炎,左卵巢囊性偏大。西醫診斷為不孕癥;慢性盆腔炎;卵巢囊性變。曾在西醫專科醫院抗炎、促孕治療無果。

時診:末次月經2月16日,3天凈,月經量一般,有血塊,經行腹痛。現帶下量多色黃,右少腹常刺痛。白帶常規檢查示:霉菌陽性。大便正常,時有墜脹感。察其舌質尖紅,苔薄白膩,面色不華。診其脈來弦細。病屬中醫不孕、經行腹痛、積聚之列。

癥有盆腔積液,帶下黃稠,苔薄白膩,舌質紅,苔膩此為下焦濕熱蘊遏之象;而患者有左側卵巢囊性占位,小腹刺痛,且有痛經、墜脹等子宮內異癥之征,是為瘀阻胞絡之證;面色不華,脈細,為正虛不足之色脈。當此之時以邪實為主,濕熱瘀邪內阻胞絡所致。證屬濕熱內蘊,瘀阻胞絡。欲促孕育胎,首當清理門戶,逐寇驅邪,還胞宮之清寧。故治以清化濕熱,化瘀通絡為先。此為“消法”,驅邪為主。處方:當歸10g,川芎6g,紅藤15g,敗醬草15g,生薏仁15g,香附12g,土茯苓15g,豬苓15g,徐長卿15g,川楝子10g,生黃芪15g,忍冬藤30g,淡芩12g。首診7帖,日1帖,水煎2次,上下午分服。囑其現階段避孕,以防胞絡瘀阻,精卵難歸正舍,而釀成宮外孕。

復診:少腹痛改善,墜脹感已消。兩髖部酸困,帶下仍多,質稠色黃,納可,大便調。舌尖紅,苔薄白,脈細。證法相應,效不更方。上方加:臺烏藥10g,金櫻子15g,黃柏15g,川斷15g,虎杖15g。紅藤增至30g,土茯苓增至30g。10帖。

間診:守法續方至3月中旬月經來潮,痛經未起。3月25日復查B超:子宮49mm×38mm×41mm,En4mm,肌層后壁見散在光點。Lov28mm×21mm,Rov24mm×18mm,提示:子宮腺肌癥;兩側卵巢正常(原提示Lov囊性變、Rov與子宮粘連,盆腔有積液,現均無提示)。白帶常規復查提示:霉菌已轉陰。盆腔積液未見,少腹痛減,帶下改善,10余年的痛經得以霍然而消。濕毒熱邪漸清,然邪稽已久正氣必傷,此時施以扶正補虛祛邪為大法。繼而引中醫外科“托法”為繼治法則,托舉正氣,清肅余邪。益氣健脾祛濕,活血理氣通絡,育腎培元,調理沖任等諸法并施,標本同圖。處方:黨參15g,生黃芪15g,蒼白術各10g,狗脊12g,醋柴胡6g,延胡索10g, 香附15g,菟絲子15g,蓯蓉15g,虎杖15g,土茯苓15g,川牛膝10g,半邊蓮15g, 桂枝6g,車前子10g,烏藥10g,紅藤15g,莪術15g, 三棱15g,鐵刺苓12g。7帖。

囑其繼續避孕;并在每天早晨醒來未動之前即測基礎體溫。

在后續診中,視正邪強弱而于上方出入加減,腹痛平去醋柴胡、延胡索;經前去半邊蓮、桂枝、車前子、蒼術。經期以疏通沖任為法,以其舊血當祛新血方生。如此治療數月。期間4月26日子宮輸卵管造影提示:左側輸卵管通而不暢,右側輸卵管通而欠暢;盆腔輕度粘連,無積液;輸卵管形狀屈曲。5月23日輸卵管通液提示:通而欠暢。

至6月諸癥顯減,在前消、托兩法的治療基礎上,濕熱瘀滯等均已清除,炎癥及其炎性物已基本吸收,患者已無明顯腹痛、腰骻酸困及墜脹感等自覺癥狀,痛經數月未作。帶下正常,基礎體溫雙向。精神爽慧,面色華潤,病情整體向好。此時實邪已去,胞宮已凈,此階段已具備受孕條件。故運用“補”法,為能進一步促進人體生殖機能,提高受孕率。擬益氣養血,補腎培元為主,佐以疏通沖任。處方:黨參12g,黃芪15g,白術12g,當歸10g, 川芎6g, 熟地15g, 菟絲子15g, 女貞子10g,肉蓯蓉15g,蒼術10g,枸杞子10g, 杜仲12g,鐵刺苓15g, 紅藤20g, 香附12g, 紅花10g,河車粉6g(吞) 。7帖。

上方每于月經后服,山甲片、制附子、仙茅、莪術、黃精等擇其一二加之。鐵刺苓、蒼術、紅藤酌情減之。同時指導患者擇期交合。

每至月經前則以疏通沖任為主,方用:當歸10g,川芎6g,益母草30g,徐長卿15g,生苡仁30g,臺烏藥10g,紅藤20g,三棱15g,莪術30g,香附15g,羌獨活各10g,延胡索10g,川牛膝10g,紅花10g。5帖。

末診:至8月25日,患者來述,末次月經7月15日,基礎體溫36.9℃,至今居高未降,本月經期已逾,經水未潮,8月20日早孕測試陽性,因今早晨起陰道見血,恐流產先兆,故復來診。時無腹痛,舌尖紅,苔薄白,脈滑。防胎漏可能,擬益氣養血升提,補脾培元以固胎。處方:黃芪15g,白術10g,菟絲子15g,苧麻根20g,南瓜蒂3只,川斷15g,桑寄生15g,熟地15g,當歸6g,升麻6g,柴胡6g,仙鶴草30g,淡芩6g。7帖。

囑:藥后若血止無特殊不適可不必再診,將息養胎即可。

2006年5月家屬報喜:孕婦于4月19日下午剖宮產一女嬰,6.2斤,母女平安。4 體會

患者繼發不孕4年余,且伴有盆腔炎,一則附件囊變,伴輸卵管不通暢。多種生殖器官病證使受孕成為艱難之事。癥有盆腔積液,帶下黃稠,小腹作痛,舌紅,辨其為濕熱內蘊之證,而患者有左側卵巢囊性占位。且有痛經、墜脹等子宮內異癥之征,是為瘀阻胞絡之證。濕熱、瘀阻均屬邪實之象,欲促孕育胎,首當清理門戶,逐寇驅邪,還胞宮之清寧。

此案余首用“消法”驅邪為主。具體以清化濕熱,化瘀通絡為法。治療月余盆腔積液已消除,少腹痛平,帶下改善,白帶常規轉為正常,白帶化驗霉菌轉陰,十余年的痛經得以霍然而消。繼而引“托法”為后繼治療法則,托舉正氣,清肅余邪。此時施以益氣健脾祛濕,育腎培元,調理沖任,佐以活血理氣通絡等,諸法并施,標本同圖。

再經過后續3個月左右治療,痛經已瘥,復查輸卵管較前通暢,整體向好,諸癥顯減或改善,則以“補法”益氣養血,補腎培元促孕為主。至8月中旬月經未至,測尿液早孕呈陽性。后又以益肝腎,補氣血,固沖任防胎漏。終于次年4月剖宮產一健康女嬰。此案是余將盆腔炎從癰瘍論治,援用消、托、補之法的又一驗案。

【參考文獻】

1 李祥云.實用婦科中西醫診斷治療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252.

2 王永炎,王耀廷.今日中醫婦科.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411.

3 邵長庚.盆腔炎診斷和治療的進展.國外醫學·計劃生育分冊,2004,23(1):55-56.

4 張玉珍.新編中醫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437.

5 廣州中醫學院.外科學(中醫專業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2.

篇3

1五音

《靈樞》中最古的音階僅用五音,即宮、商、角、徵、羽。古人通常把宮作為音階的第一級音,把五音與五臟相配:脾應宮,其聲漫而緩;肺應商,其聲促以清;肝應角,其聲呼以長;心應徵,其聲雄以明;腎應羽,其聲沉以細,此為五臟正音。相傳五音是由中國最早的樂器“塤”的五種發音而得名,相當于現在的12356 do、re、mi、sol、la。

2音樂療疾

用音樂治療疾病最早見于《內經》。在《內經.金匱真言第四》中有:宮為脾之音,大而和也,嘆者也,過思傷脾,可用宮音之亢奮使之憤怒,以治過思;商為肺之音,輕而勁也,哀者也,過憂傷肺,可用商音之歡快使之高興,以治過憂;角為肝之音,調而直也,叫呼也,過怒傷肝,可用角音之悲涼使之哀傷,以治過怒;徵為心之音,和而美也,喜也,過喜而傷心,可用徵音之火熱使之驚恐,以治過喜;羽為腎之音,深而沉也,吟者也,過恐傷腎,可用羽音使之思索冥想,以治過恐。其中詳細地記載了宮、商、角、徵、羽五種不同的音階調治疾病的內容。用心、肺、肝、脾、腎五臟的生克關系,結合宮、商、角、徵、羽五音和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對人體發病的病因病機及治療作了論述。本文試從中醫理論的視角來解讀中醫五音用于治療疾病的機理。

3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是中醫學最主要的基礎理論之一,也是音樂療法與中醫學相通的共同法則。陰陽和諧、平衡是中醫學和音樂共同追求的目標。中國古代音樂的音調變化、高低寬窄、音色清濁、音量強弱、層次疏密、節奏快慢、結構繁簡等無不遵循陰陽變化的規律[3]。節奏分離、音響強烈的刺激型音樂屬陽;節奏輕緩、旋律圓潤的安靜型音樂屬陰。其中眾多過渡型和混合型的音樂,即是陰陽變化的反映[4]。

4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也是中醫學最主要的基礎理論之一,是中醫五行、五臟、五志理論的支架。五行學說認為,自然萬物包括人同處于世界的五行結構之中。古人根據“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規律,把自然界中的聲音分為宮、商、角、徵、羽五音,并將五音與五行、五臟、五志有機地結合起來。即“肝,在音為角,在志為怒;心,在音為徵,在志為喜;脾,在音為宮,在志為思;肺,在音為商,在志為憂;腎,在音為羽,在志為恐。”可見,中醫很早就認識到聲調的不同對人體五臟生理或病理活動以及人的情志變化有著相應的不同影響。它不僅豐富了中醫學整體觀念的內涵,還構建了聲學與醫學相關理論的框架。

《靈樞?憂恚無言》曰:“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口唇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說明喉嚨、口腔是發聲的主要器官。而喉嚨、口腔又通過經絡與五臟緊密聯系,人體只有五臟氣血充盈,運行通暢,才能正常發出聲音。可見,五臟與聲音有密切關系。五臟精氣充足、氣機調暢是發出各種聲音的先決條件,即“五臟外發五音”。由于五臟的形態結構不同,所藏精氣有別,參與發聲作用不同,所以五音又分別與五臟有選擇性的相應關系,即“五音內應五臟”。既然人的臟器在不同的季節具有不同的生理狀況,而音樂又起源于對自然意境的模仿與再現,所以在臟器與樂音之間就存在著一定的相生相克關系,即可以用“五音”譜寫的相應樂曲調式來刺激和補益相應的臟器功能,這可以稱之為中醫順情音樂療法[5] 。具體的說來,可表現為以下五種情況:

(1)角為春音,屬木主生。正角調式能促進體內氣機的上升、宣發和展放,具有疏肝解怒、養陽保肝、補心利脾、瀉腎火的作用。可用于防治肝氣郁結、肋脹胸悶、食欲不振、低下、月經不調、心情郁悶、精神不快、煩躁易怒等病癥。

(2)徵為夏音,屬火主長。正微調式能促進全身氣機上升,具有養陽助心、補脾利肺、瀉肝火的作用。可用于防治心脾兩虛、內臟下垂、神疲力衰、神思恍惚、胸悶氣短、情緒低落、形寒肢冷等病癥。

(3)宮為長夏音,屬土主化。正宮調式能促進全身氣機的穩定,調節脾胃之氣的升降。具有養脾健胃、補肺利腎、瀉心火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脾胃虛弱,升降紊亂、惡心嘔吐、飲食不化、消瘦乏力,神衰失眠,肺虛氣短等病癥。

(4)商為秋音,屬金主收。正商調式能促進全身氣機的內收,調節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具有養陰保肺、補腎利肝、瀉脾胃虛火之功效。可用于治療肺氣虛衰、氣血耗散、自汗盜汗、咳嗽氣喘,心煩易怒、頭暈目眩、悲傷不能自控等病癥。

(5)羽為冬音,屬水主藏。正羽調式能促進全身氣機的潛降,具有養陰、保腎藏精、補肝利心、瀉肺火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虛火上炎、心煩意躁、頭痛失眠、夜寐多夢、腰酸腿軟、低下、陽痿、腎不藏精、小便不利等病癥[6]。

5樂者,亦為藥也

名醫朱震亨曾經說過:“樂者,亦為藥也。”音樂與中醫藥親如手足,互相滲透。樂療之理即藥療之理,用樂如用藥,樂有歸經、炮制,五行選樂廣為應用;樂有升降浮沉、四氣五味、配伍、反佐及個體差異。草木無情而樂有情,載道養生則“用藥不如用樂矣”。音樂能改變氣質、陶冶性靈、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具有富于人文關懷而又高于藥物的功用。在古希臘傳說中,太陽神阿波羅是掌管音樂和醫療的神。據說,當他同時撥動詩琴的兩根弦時,就可以使受箭傷的人減輕疼痛。當時,人們默認音樂和醫療歸屬于同一個神,它們都可以治療病痛。

音樂治療融人本精神和生命科學于一體,迅速發展成一門現代學科。中國先民們早就開始探索宇宙旋律與生命節奏的秘密。音樂療法是中醫治療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音樂與中醫有著不解之緣。

由此可見,音樂對人體狀態的調節及疾病的治療有一定作用。中醫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中五行對應五臟、五音的理論蘊涵著豐富的音樂治療思想,為音樂治療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LIU Gang.Music therapy walksalonein an awkward position.Goat City Evening Paper,2000(3):17.

[2] 鐘志廷.中國音樂治療的發展與展望[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05,22(4):395397.

[3]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