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文學的審美價值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體現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文學作品里的必要的思想和精神價值。文學價值決定于文學作品的質量,包括審美、思想、核心價值理念等,主要指文學作品的內在藝術價值。即對人們有積極意義的價值;
2、文學作品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實用翻譯美學是伴隨著翻譯學科的發展而誕生的一個年輕的分支學科。它的研究任務是運用美學和現代語言學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探討語際轉換中的美學問題,幫助讀者了解翻譯審美活動的一般規律,提高解決語際轉換中碰到的具體問題的能力和對譯文的審美鑒別能力(傅仲選,1993:2)。從翻譯美學的觀點看,翻譯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審美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審美主體有兩個:譯者和讀者,審美客體也有兩個即原文和譯文。我們知道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是由作者創造的,同時又由讀者通過自己的審美經驗來實現。根據我們對翻譯這個特殊的審美過程的分析,影響原文的審美價值在譯文讀者那里再次實現的因素應該主要包括譯者、翻譯規范和讀者。
二、譯者:原文的審美主體和譯文審美價值的創造者
譯者是原文的審美主體,翻譯的過程首先是譯者接受原文信息的過程。但是譯者決不是被動地去接受原文的信息,而是以其固有的審美意識去積極地參與(傅仲選,1993:118)。在翻譯審美活動中,譯者的審美意識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決定著譯者對原文審美構成的認識和理解,而且決定著對它的表達,并最終決定譯文的審美品質。譯者的審美意識積極地參與到翻譯審美活動中,對原文進行審美感知、審美認識、審美判斷和審美評價,然后通過一種聯想喚起已有的生活與社會經歷和經驗,將原文中的審美價值具體化,從而轉化為譯文。
法國美學家米蓋爾?杜夫海納說過“審美形式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自由活動時才是美的”(米蓋爾,1965:156)。文學作品作為一種審美對象會刺激審美主體的想象和理解的活動,使讀者在欣賞文學作品時得到審美愉悅。作為譯文讀者的審美對象的譯文也應該具有這種激發讀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品質。例如:
1)芙蓉鎮街面不大。十幾家鋪子幾十戶住家緊緊夾著一條青石板街。
The main street of Hibiscus was not big.Paved with flagstones it was wedged between a dozen shops and a few scores of houses.(呂俊,2001:58)
譯者轉換了視角,把“鋪子和住家緊緊夾著街”變成“it was wedged between a dozen shops and a few scores of houses”。這個譯文十分生動形象,非常成功地實現了原文審美價值的轉化。譯文讀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也會很容易被激發,從而在譯文讀者那里實現譯文的審美價值。
2)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
Science means honest,solid knowledge,allowing not an iota of falsehood,and it involves Herculean effort and grueling toil.
譯者從“艱苦的”這樣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聯想到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大力神――赫克拉勒斯,而用其同根形容詞,形象地說明“艱苦的”一詞的生動具體的含義,也讓譯文讀者有更具體形象的感受。
3)我們倚在青色的船欄上,默默地望著那絕美的海天;我們一點雜念也沒有;我們是被沉醉了;我們是被帶入晶天中了。
We lean against the green railing of the ship,silently looking at this splendid marriage of the sea and sky;we cherish no other thoughts;we are intoxicated;we are transported into the crystal heaven.(張培基,1980:40)
原文“海天”并列,譯時又難以分譯,譯者從這種海天交融、渾然不辨的完美結合聯想到“完美的婚姻”般的天地之合,實在是一種創造性的聯想。生動的譯文也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聯想空間,讀者也能很容易獲得審美愉悅感。
三、翻譯規范:影響審美價值傳遞的一個客觀因素
譯者在進行翻譯活動時,不論他們是否意識到,他們都在受著一些翻譯規范的制約。直譯與意譯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在翻譯實踐中譯者總是傾向于一邊。我們知道在經過許多年的爭論之后,人們基本上取得了一個共同的認識,直譯與意譯是相輔相成的。在翻譯過程中如果譯者一味地采取直譯或意譯,那就勢必會造成原作審美價值的遺失。試看下面的例子。
4)Ware his gift,that is a Greek gift.
有人直譯為:小心他的禮物,那是個希臘人的禮物。恐怕有許多讀者在讀了這個譯文后會感到不理解,他們也就無從去實現譯文的審美價值。對于這樣的審美客體過于含蓄的例子,譯者應采取意譯的方法,找出異質同構的審美同質體,然后作些必要的處理,以給讀者提供理解的路標,讀者便能根據這樣的客體進行審美活動,最終也能像原文讀者那樣從作品中獲得審美愉悅。
“希臘人的禮物”一說源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指的是希臘人在攻打特洛亞城時有意給敵方留下的藏有伏兵的木馬。遇到這類蘊涵深厚文化背景的詞句,譯者在翻譯時應作些相應的處理,以幫助讀者理解。這時意譯的翻譯方法更加可取,如譯成“包藏殺機的禮物”或“不懷好意的禮物”。
5)Georgiana,the eldest,with her black ringlets,her flashing eyes,her noble aquiline profile;her swan-like neck,and sloping shoulders,was orientally dazzling.(A.Huxley:Come Yellow)
大小姐喬治亞娜烏發盤起,雙眸明亮,側面望去,高高的鼻梁,顯得頗為高貴,加上白天鵝似的柔頸,下削的玉樓,活脫脫一個令人炫目的東方美人(孫致禮譯)。
這里描寫了一個頗有幾分東方美人特征的西方美人,值得注意的是“aquiline”一詞。該詞常跟“nose”搭配,意為“鷹鉤鼻”。在英語中,人們常用“an aquiline nose”來烘托一個人的高貴;但在漢語中,“鷹鉤鼻”往往跟陰險奸詐有聯系。所以,我們在翻譯這句話時,就要考慮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切不可將“aquiline”直譯為“鷹鉤鼻”,而要根據“aquiline”的形象特征,將其靈活地意譯為“高高的鼻梁”,就不會損害原文所描寫的美女形象,也不會影響原文的審美價值在譯文讀者那里的再次實現。
6)Hygeia herself would have fallen sick under such a regimen;and how much more this poor old nervous victims.
按照這樣的養生之道,別說可憐的心驚膽戰的老太太了,就連健康女神哈奇亞也會害病。
在這個例子中,如果把“Hygeia”簡單地譯為“哈奇亞”,國內讀者就會感到茫然不解,不知哈奇亞為何神或為何動物。一般西方人知道“Hageia”是希臘神話中的健康女神。為了使譯文讀者跟原文讀者的感受達到等效,不影響譯文讀者的審美活動,宜將“Hygeia”的基本特征顯示出來,采取直譯加注的方法,加上“健康女神”四個字。
以上幾例并非是說只有采取意譯或直譯加注才能很好地傳遞原文的審美價值。其實許多純粹的直譯由于長期使用,已經完全融入譯語,成為其中一部分,甚至時隔一兩代后很多人都意識不到其外語直譯的本源(杜爭鳴,2000)。比如,“武裝到牙齒”、“一石二鳥”、“酒神贊歌”、“圣餐”、“蜜月”、“列入黑名單”、“象牙塔”、“門戶開放政策”、“先鋒派”、“三位一體”、“大寫的我”、“洗禮”、“超人”、“柏油路”等,對于這些詞語,如果譯者仍舊采取意譯或直譯加注的翻譯方法,就有畫蛇添足之嫌了。
四、結論
綜上所述,整個翻譯過程就是一個完整的審美過程。在翻譯這個特殊的審美過程中譯者要想把原文的審美價值完完全全地轉化到譯文中去,并使譯文讀者真正地體會到原文的審美價值,譯者就要認真考慮譯者自身、翻譯規范和讀者這三方面的影響,從而保證原文的審美價值不會在語言的轉換中遺失。
參考文獻:
[1]米蓋爾?杜夫海納著.孫非譯.美學與哲學[M].臺北:五洲出版社,1965:156.
[2]傅仲選.實用翻譯美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118.
[3]孫致禮.再談文學翻譯的策略問題[J].中國翻譯,2003,(1).
[4]杜爭鳴.論意譯、直譯、不譯的社會語言學與跨文化交際涵義[C].郭建中.文化與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223.
[5]謝建平.文化翻譯與文化傳真[J].中國翻譯,2001,(5).
篇3
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是一種美的教育。它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領悟美,在教授過程中喚醒學生的個體審美注意,積累審美能力,鑒別生活中的真、善、美,從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怎樣才能達到這一教學目標,這里通過實際教學中的一些經驗和教訓談談自己的看法:
1 引導學生感受美,培養對美的感知力
審美感知就是審美感覺和審美知覺,它是審美活動的先導。學生的感覺是學生感官對作品個別屬性的反應,是一種心理基礎。如果學生在審美過程中感覺遲鈍,就無法完成對美的感知。知覺是感官對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應,是建立在感覺基礎之上的一種情感體驗。教師在教授學生審美教育時,必須充分的引導調動學生聽覺、視覺、味覺、嗅覺等感官去體會作品創設的意境,才能感知到美的存在。例如,在學習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作品時,只有引導學生充分調動觸覺、聽覺、視覺全方位去感受“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腳踏上去……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棗子樹……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棗子紅完”,才能感受到作者創作出的《故都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的意境。
在語文教學審美教育中,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才能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去發現品味作品塑造的“美”,進而喚起各種感官表象綜合成自己獨特的情感感知,進入到意境氛圍之中,感受意境中存在的美。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提高了,在學習作品時才有審美情趣,激發審美情感需要,豐富審美經驗。進入到新的審美認知過程后,會繼續進行豐富、積累美的認知。
培養中職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不一定通過單一的課堂品評作品來進行,可通過不同方式引導學生到實踐中去,用雙眼和心靈體驗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發現、感受、品味真實的美,這樣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審美感知力的提高。
2 引導學生進入意境,豐富美的情感
審美情感是指審美過程中直接產生的知覺情感。是審美主體(學生)和對象(作品)之間某種關聯,主體(學生)對客觀對象(作品的美)的一定主觀態度的反映。也是學生在學習作品過程中培養起來的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特殊的情感反映形式,是心靈態度、情感的體驗。審美情感始終是與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審美想象、審美創造相結合的。學生在學習作品時,從作品塑造的意境中,可以獲得喜歡、悲哀、憤怒、恐懼、憂郁等情感感受,同時豐富了學生的自身情感。例如,閱讀《荷塘月色》可以感受到 “頗不寧靜”的復雜心情;閱讀普希金的《致大海》體味到對自由的熱烈向往之情;閱讀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感悟到對愛情真誠無私的奉獻精神;閱讀《荷花淀》可以品味身系國家的崇高精神等。通過學習作品不斷地豐富學生內心情感,促進學生的審美情感的不斷發展。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感受作品的美,體驗著人生不同階段美的價值,不斷改造世界觀。讓學生思考生活道路如何選擇?人生的價值如何實現?生命的意義所在?如何善待生命等等人生的問題,使學生情感向細膩、向深處發展,思想境界向高處延伸,逐步達到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的目的。
3 引領學生構建審美意象,培養審美想象力
審美意象是在審美過程中,審美表象由于主體感情的參與使審美想象進一步活躍,創造出新的形象。也就是表象與情感的相互作用、互相交融在人的心理形成的形象。
審美意象是建立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的。學生塑造美有了感知、吸收、積累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品味、感悟,最后通過豐富的想象構建屬于學生自己的審美意象,使學生在美的意境中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打開思維的大門,感知人物性格美、環境美、人文風貌美。高爾基說過:“只有當讀者像親眼看到文學家向他表明一切,當文學家使讀者也能根據自己個人的經驗,根據讀者自己的印象和知識的積累,來‘想象’—補充、增加—文學家所提供的畫面、形象、姿態、性格時,文學家的作品才能對讀者發生或多或少強烈的作用。”例如,梁實秋先生的《雅舍》中“雅舍”雖以“雅”為名,實屬一棟典型的“陋室”,對自己的居住環境進行了大幅度的描寫。對自然風光之“雅”的描寫:“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紅盤乍涌”、“清光四射”,那“歸房就寢,月光仍舊逼近窗來”,而在“細雨蒙蒙之際”,“推窗展望”,“儼然米芾章法,若云若霧,一片彌漫”。又如對陳設布置的“雅”介紹,雖然陳設儉樸,但“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著”;陳設又有“疏落參差之致”,“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從俗”。再如屋主人思想情趣的“雅”描寫:“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客里似家家似寄”。通過運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并結合生活經驗,品味出月夜的幽絕,陳設的不俗,寫作的自由,交友的真誠。表達出作者對生活無奈的自我調侃,也表現了作者開朗的心態和曠達超脫的情趣。通過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使學生獲得了藝術美的享受,對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認識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增強了審美能力。
在散文和詩歌的作品中,常以一粒沙、一朵浪花、一棵樹、一只鳥做為刺激想象的觸發物,進而展開豐富的想象。這就要求老師用作品直接描繪的形象作為誘導,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跟隨作者去流連萬象。在不知不覺中增長知識,陶冶情操。落一葉而知天下秋,由一枝紅葉而見滿園春色,靠的就是聯想和想象。例如,韓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是描寫北方二月春天的景象,遠遠望去,這就是春,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春來了。這種似春又無春的情景,若離開了想象和聯想學生就不可能領會到詩歌的真諦,也就無法獲得美感的無窮趣味。
審美想象力是一種認知能力。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一切的,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它是學生根據作品中的描繪,在頭腦中形成塑造形象的想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想象來感知作品塑造的美的意境,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容,也有利于學生的審美能力的提高。
4 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欲望,培養的美的創造力
“再創造”過程,實際上是欣賞者潛移默化的接受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過程。學生對作品的欣賞,絕不是單純地被動的接受教育,而是主觀的能動性的認識活動,是被動的主動,制約中的能動。學生憑借著日常的積累,通過感受、想象、體驗、理解等活動,把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再創造”成為自己頭腦中的藝術形象。并通過“再創造”對藝術所反映的現實生活進行“再評價”,從而分清美丑、榮辱、高貴卑下。只有引導學生順利完成這一過程,才能激發學生對美的強烈的渴求,進而使學生按照美的規律去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創造具有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美好生活。這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根本目的。要達到這一目的,語文教學審美教育是重要的途徑之一。現在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文學底子薄、求知欲望差,視寫作為一件苦差事,不加強審美教育是寫出與學歷相對應的作品來的。根據這種現象,更應該加強審美教育,積極引導啟發學生學習作品,培養提高寫作能力、創造美的能力。從“再創造”、“再評價” 藝術美的欣賞,發展到主動、能動性的參加文學寫作活動。
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源于作家對生活進行反復的觀察、體驗、分析、研究時,被某些人物、事件或自然景象所強烈吸引,從中領悟到生活的某種意義、價值和美,產生了把它在藝術上表現出來的念頭或沖動而進行創作的過程。馮驥才感動于珍珠鳥與“我”越來越親近,給“我”帶來情意從而體會到 “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才創作了《珍珠鳥》;莫懷戚源于全家三輩四口人一次真實的“散步”,感悟到中年人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才有了《散步》一文;朱自清因為看到父親的來信,才有了《背影》的問世。
由此可見,把寫作認為是難事,關鍵是在寫作中缺少創作過程的“沖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去把握作品的脈絡,找到作者創作的感情的觸發點,使學生受到啟發。以所講解的作品為例,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善于捕捉事、物、人上的閃光點,激起創作美的強烈愿望,實現審美教育的目的。
總之,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是時代的需要,語文教師應承擔起時代賦予的這份責任,利用好教材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合理的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美的情感,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個體審美體驗,進而引導學生一步步積累對美的感悟和情感,提高學生的自身的素質。學生通過一些對美的感受,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形成自己的審美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為營造和諧的、幸福的、美好的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篇4
Key words:popular aesthetic culture; popular aesthetic culture; ideas and values; inheritance and construction
20世紀90年代,大眾審美文化迅速發展,人性世俗欲望的訴求是其興起的基礎,電子媒介為其插上了翅膀,市場經濟為其提供成長的沃土。隨后,大眾審美文化帶著娛樂性、商品性、視像性、復制性等特征,以不可阻擋之勢影響并沖擊著大學審美文化。
大學審美文化作為一種精英文化,是在大學審美文化理念的引領下,大學審美文化價值觀的指導下和大學生實踐活動的互動中形成的。然而,由于大眾審美文化對大學審美文化的價值和理念造成了一定的消解和顛覆,所以,當代大學審美文化一方面有必要接受傳統審美文化中優良部分使其發展,另一方面又要根據社會發展方向的變化,構建新的審美理念與價值。
一、大眾審美文化視野中大學審美文化理念的傳承大學審美文化理念是大學人在總結長期的審美經驗和文化學習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大學人經過理性思考和高度概括形成的,是對大學審美文化的本質性、規律性的判斷和看法。[1](P332)大學審美文化理念的形成,既有大學發展歷史上原創性的成分,也有根據已有理念再創造的部分,還有借鑒外部先進理念的成分,是繼承、學習、借鑒和創造的結果,當下的大學審美文化在此基礎上,傳承了傳統審美文化的人文性和引領性的理念。
人文性主要表現為自大學創建之時就以育人作為根本宗旨;以關注人的具體生存、啟示人生意義、引導人去追求人性完滿的特性為根本目標。《大學》開篇便講: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于至善”。這里的所謂“大學之道”實際上是指為學與為人之最高目標境界,最為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為教、為學、為人的“大學”理念,顯示著一種強烈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精神。如今的大學審美文化仍然顯示其獨有的人文精神,表現在:指導大學生在感性的審美中進行理性的思維;從關注感性生命出發,在審美的過程中體會美的意蘊;啟示人用理性的思維思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通過完善審美理想追求人性的完滿、人格的完善、人性的自由。大學校園建設是大學審美文化人文性理念得以傳承的環境條件,大學校訓是大學審美文化人文性理念得以傳承的形式載體,大學審美教育是大學審美文化人文性理念得以傳承的根本方法途徑。人文性是大學審美文化的靈魂,是大學獨特價值的表現。
引領性是指由大學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對社會在經濟、精神、人才方面的引領作用。從知識的角度看,大學不僅傳授知識,而且創造知識;從人才培養來看,大學承擔著精英人才培養的使命;從大學本身來看,大學不能脫離社會單獨存在,大學最具有批判精神、創造精神、人文精神。因此,引領性是大學審美文化價值的體現, 是大學辦校的理念宗旨。大學審美文化引領性理念使得大學生更加具有責任意識、敢于擔當、道德感強烈,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促進社會的發展。由于大眾審美文化本身很難自主、自覺地形精神的機制,所以就特別需要外部力量的引領。這種引領更重要的是入乎其中,激活、提升大眾審美文化的精神屬性和價值意義。當一批批具有較高審美修養和人文素質的大學生進入社會的時候,當新的審美文化理論融進社會的時候,自然就會對整個社會的審美文化的經濟、人文精神產生積極作用。
二、大眾審美文化視野下大學審美文化理念的構建傳統大學審美文化理念總是圍繞著感性形式、理性精神、超越功利、審美愉悅,以求共鳴、神韻、意境的審美享受和精神升華。然而,在大眾審美文化的影響下傳統理念被顛覆,大學校園里的庸俗化現象,大學辦學的功利化追求,特別是大學生游戲人生的態度等等,都足以說明大學生審美文化人文理念被消解。梳理或重建大學審美文化理念,要求大學生要在理性與感性、情感與理智、集體與個體、大學與社會、現實與未來之間尋求平衡。
第一,在實踐的基礎上,構建創新性與超越性相統一的審美文化理念。實踐作為人的生存方式,綜合了人的自由性、創造性、超越性、目的性的特征,大學審美文化理論創新以關注人的生存、促進人的發展為宗旨,這就要求把實踐作為創新的基礎和理念的重要內容。實踐作為人的生存方式,總是在主體、對象、環境等因素構成的關系中展開,主體、對象、環境等因素在實踐中形成認知關系、倫理關系、審美關系,由此而產生真、善、美。
大學審美文化理論的創新是在傳統理論的基礎上和當代實踐的感性傾向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有通過創新才能找到理論發展的正確方向,才能引導審美實踐的健康發展。超越性是對當下的反思批判,對理想境界的不斷追求,是在傳統的文化形式和現今的文化狀態下有所創新,創造新的審美文化載體和形式,以此來表達大學生的理性思維和審美理想。超越性本質上是要靠主體自我去超越功利和世俗,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超越現存狀態,在克服具體實踐難題的過程中必然會形成創新意識和創新品格。創新理念正是體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提出其辦學理念:“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種辦學理念和實踐理念,使30年代的清華名師云集、睿才薈萃。時至今日,清華大學仍以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理念為我國培養大量的社會精英。社會轉型的全面推進以及經濟全球化的來臨,為審美文化的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學術環境、文化環境;大學理論研究者的反思和獨創精神,是大學審美文化理念創新的關鍵和希望。
第二,在審美文化與人的發展的統一中,構建以追求和諧美與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為目標的審美文化理念。泰戈爾是一個典型的“和諧美”論者,他從萬物之間的和諧關系中發現了美,并給出結論:“美是梵性的和諧真理的感性顯現。”各種美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組合秩序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就是美,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離不開和諧。和諧是一種關系,以多種要素相互并存為前提,以相互作用為關鍵,以相互融合為目的;和諧是一種狀態,一種有序、協調、平衡統一、完美的狀態;和諧還是一種超越,超越世俗的欲望,超越生命本身的限制,超越人格完善的境界。如今我們強調和諧,是因為我們缺少和諧,現在的審美文化只強調娛樂、和利益,只是一種所謂的美,沒有真、善的基礎,不是和諧的美、真正的美。
馬克思說過:“對美的追求是人類的本能。”追求美,就是追求和諧,追求進步,追求充滿生命力的思想和精神。通過和諧美的追求才能使人得到和諧的發展。大學生不僅渴望知識的索取,更多的是對美的追求和人自身的和諧發展的關注。和諧的美能夠激發人的情感,在情感中融入理智的真與感性的善,達到真、善、美的統一,實現人的和諧發展。
三、大眾審美文化視野下大學審美文化價值的傳承所謂審美文化,是人類文化系統中的一個相對獨立而又滲透于人類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的子系統。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特殊的組成部分,它是指人類各種審美方式和審美意識物化形態的總和,具有獨特的功能、意義和價值。[2]大學審美文化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大學生與審美、大學生與社會兩個方面。
首先,從審美文化的方面來看大學審美文化的價值表現在:第一,審美理想是當代社會理想和人生理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也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傳統的審美理想能夠指引當代審美之路的發展方向;引導美學理論的健康發展;強化美學的道德價值;指導審美理想教育,塑造社會主義新人,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最美的理想目標。
《列子》以“心凝神釋”為審美理想,《淮南子》以“真人之游”為審美理想,這些審美理想都以“美的自由人生”為人生目標。第二,審美觀念體現著大學審美文化具有美化人與社會關系的價值。審美觀念是大學生在審美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直接指導大學生的審美活動,制約大學生對美的創造,規定大學生立美和審美的方向,因而必然成為世界觀的組成部分,審美觀念直接受世界觀的指導和制約。[3](P141)因此,大學生作為社會的建設者更應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完善審美觀念。第三,審美趣味體現著大學審美文化具有美化人生活的價值。在精英審美文化群中,中國古代文學有一個“史記”和“詩騷”傳統審美趣味。晚清時期,小說這種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文體,也開始具有了較高的審美趣味。到了時期,新文學則成了當時“高雅的審美趣味”。不管怎么演變,審美趣味都反映人在審美活動中自我發現、自我實現的需要,對現實生活中各種具有審美價值的事物和現象表現一種富有情感的、具有個性的主觀偏見和興趣。大學生作為社會的精英應該傳承審美文化的人文性和高雅傾向,體現自己的價值取向,不能被世俗的大眾審美文化同化。
其次,大學審美文化價值還體現在人與世界的整個關系上,即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正是審美使人直面自己的靈魂,從而將自己的全部心靈秘密揭示出來,使人的心靈滲入生命意義之光。[4](P134)審美,是人與他人心靈的溝通和靈魂的默契達到彼此深切的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愛”正是在對真、善、美的追求過程中形成的。每一種審美文化都是對當時社會文化現象的總結, 反映了時代人物的形象與時代的變遷。通過審美活動,達到自身關照,實現自身的凈化。審美文化不只是對具體、現實現象的反映,而且是關注人類生存的根本處境與終極價值。審美文化的價值同時表征在人與世界的關系上,大學審美文化的人文性與引領性不僅標志著對世界文化體悟的程度,也標志著人關于存在本質的最高哲學的理解。人通過審美認知世界,直觀自身,體現人的價值。
四、大眾審美文化視野下大學審美文化價值的構建大學審美文化隨著主流文化的發展產生相應的變化,也會隨著大眾審美文化負面的影響而產生動蕩。國家危難之時,大學生會挺身而出,吹響“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號角,當受到大眾審美文化商業性、娛樂性、功利性的沖擊,大學生又涌動著“一切向錢看”的暗流。大學審美文化價值在政治信念與理想信念、價值判斷與自我價值、心理意志等方面都面臨嚴峻的挑戰。大學審美文化價值觀的構建更多地是要體現國家、集體與個人三者利益的統一,使自身提高的發展的同時引領大眾審美文化向更高的層次提升和發展。
第一,大學審美文化人文價值觀的構建。在人文性理念的引導下構建大學審美文化的人文價值,是大學審美文化發展的需求。在我國古代,人文教育很受重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套完整的人文主義教育原則,并造就了一個能夠以天下為己任的“士”的群體階層。[5]根據價值以滿足人的需要為宗旨的特性和人文的以文化人,促進人的精神升華和自由發展為本的特性,可以得出結論:人文價值是滿足人探索生活意義,追求理想生存,實現自身發展的需要。人文價值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因為人文價值最集中、最鮮明地體現著大學教育的根本宗旨,對大學文化的其他價值起導向、統攝、促進的作用。
人文價值產生于現實與理想的相互作用;人文價值指向于人的精神世界,滿足人的精神需要;人文價值的目標指向于實現人的生存意義、人性完滿、人的自由發展。人文價值體現在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認識和把握物質生活對人的意義就體現出人文價值;當自然科學顯現人類的精神追求并應用于理想生存境界的創造時,也就體現出人文價值。
第二,大學審美文化社會責任感價值觀的構建。
責任感是一個人對自己、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包括國家、社會、集體、家庭和他人,主動施以積極有益作用的精神責任感,人只有有了責任感,才能具有驅動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才能感到許許多多有意義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6](P130)一本好的文學作品,一首好的音樂歌曲,一部好的戲曲影視,可以鼓舞未成年人從善如流,樂觀自信,積極向上;一部不健康的文學藝術作品,也可以把未成年人引向善惡顛倒、美丑不分,意志消沉。大眾審美文化無孔不入地滲透到大學的每個角落,“獸獸門”、“校花門”等事件早已把道德、人格尊嚴、審美標準拋在腦后,唯一的目的就是名利的收獲。這些對個人對社會不負責任的態度消解著大學生的審美判斷和價值思維,大學審美文化的社會責任感也變得淺薄、淡化。如果一個人沒有社會責任感,又怎能奉獻社會、服務社會?大學審美文化沒有社會責任感價值觀,又怎能實現引領大眾的理念?“大學生”不僅僅是一個稱號,更代表著一種責任。大學審美文化更要具有社會責任感,從而引領整個民族、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縱使大眾審美文化消解、沖擊著大學審美文化,我們還是有理由相信大學審美文化能夠走到健康發展的軌道上來。因為大學是一個組織程度和自律程度很高的教育機構,它能主動地從管理上防范各種不良思想傾向的蔓延與惡化。[6](P49)大學成員的個人素質較高,能夠自我批判和反思,從而重新構建新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大學審美文化要以負責任的態度,以其特有的人文特征、創新性和超越性的理念引領著大眾審美文化走向積極健康,實現其人文價值。
[參考文獻]
[1] 葉碧.大學審美文化教育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8.
[2] 陳新漢.關于社會轉型期價值觀研究的思考[ J].唯實, 2002(7).
[3] 仇春霖.大學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篇5
學校之間為了生源的搶奪,迎合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紛紛打出“音樂特色牌”,以學校開展的音樂特色課程為招生噱頭,給學生教授樂器技能,一時間音樂教室儼然成為了樂器培訓班,把音樂教育視為一種單純的技能教育,而忽略了音樂的人文內涵。所謂學習藝術應該是藝技雙修,只有建立在審美基礎上的技能學習,充分感受、理解音樂的內涵美,將技能與人文精神相結合,才能稱之為音樂藝術,如果學習音樂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技能的展示,而缺乏一定的音樂修養,演奏出來的音樂也是缺乏靈魂,無法直擊人們的心靈,淪為“技能的展示”,而不能稱之為藝術。
(二)把音樂教育等同于娛樂消遣活動
人們對音樂的觀念認識還處于相對落后的位置,認為音樂并非生活的必需品,充其量是一種興趣愛好,把音樂視為生活的調味劑,娛樂消遣的活動之一,這種對音樂的看法是很膚淺的,人們應該對音樂學習有更深的認識也理解。高校音樂教育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音樂理論知識和音樂技能,音樂學習所涉及的學科廣而深,音樂課程的設置不僅包含音樂史、音樂創作、音樂批判等課堂內容,同時還會涉及到歷史學、人類學、現代科學技術等學科內容,音樂學習培養的不僅是學生的藝術修養,更是全方位的培養了學生的人文修養。
(三)音樂教育存在德育化的傾向
在我國,音樂教育往往滲透了一定的道德教化,把音樂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固然,音樂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情操和修養,但音樂中體現的德育功能應該是潛移默化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還是審美,而不是為了德育效應強行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審美能力是道德觀念形成的最初動力,一個人只要具備了審美能力,他的心靈自然會接收各種美的觀念,并且接受與美相關聯的道德觀念,音樂教育中的道德功能是如此體現出來的,而不是靠強行的道德灌輸。
二、高校音樂教育審美價值取向的著眼點
高校音?方逃?是一種審美教育,音樂活動的開展必須以美育的方式進行實施,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并最終實現全面發展。
(一)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音樂教育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知識傳授,音樂教育更能體現出人文色彩,欣賞和創新是音樂學習的真諦,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學科本位”的教學觀,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進行教學,學生對音樂的領悟存在不同的差異性,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用心挖掘學生內在的音樂潛能,因材施教,使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得到提高,調動起學生對音樂審美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從感官、認知、情感上都能獲得更深刻的美的體驗。
(二)通過審美教育幫助學生形成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
在應試教育之下,學校以社會和家長對學生的期望作為課程設計的標準,為學生安排“最合適”的音樂學習,全然不考慮學生的個性需求和發展,同一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固化的思維模式,對音樂的觀點和看法、甚至是操作方式皆缺乏自己獨特的見解,而音樂教育作為一種審美教育,要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充分展現和保持自己的個性,并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教師要通過音樂的審美教育幫助學生形成發散性思維,敢于對音樂作品提出科學的批判,只有敢于質疑、批判和創新,學生的音樂經驗才能得到積累,音樂之路才能走得長遠。
篇6
此類題型的考查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對作品蘊含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正確解讀;二是對解讀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進行取舍和評價。具體表現為:對作品中所體現的不同風格流派、不同時代的精神文化、不同的民族心理作出恰當評價。本考點的題目,多以主觀題形式出現,帶有探究意味,難度較大。
二、答題方法
針對小說閱讀的特點,解答此類試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評價小說標題的優劣。俗話說“花香蜂自來,題好文一半。”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題目準確、簡潔、醒目、新穎,能引人注目,發人深省,給人以啟迪。通過它我們可以窺見文章的中心。此類題目設置常見的格式有:把標題“××”改為“××”,你認為是否合適,談談你的觀點和理由;“××”作為小說的標題,意蘊豐富。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這篇小說為什么要用“××”做題目;結合文本,談談本文以“××”為題目有什么好處。比如2014年浙江卷第14題:這篇小說為什么要用“走眼”做題目?
解答此類題目關鍵要抓住兩方面:一是標題的含義,一是標題的作用;標題含義一般從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兩個方面來分析。表層含義即標題的字面含義;深層含義則是透過文字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或比喻義、或引申義、或象征義。標題的作用一般有:貫串全文線索、表明寫作對象、關聯主要情節、象征或比喻、透露作者情感、凸顯主旨、引起讀者興趣、制造懸念等。
2.評價小說形象的美丑。小說的中心任務是塑造人物形象,形象是小說審美意蘊的主要載體,可以折射出作者對所寫主題的是非、愛憎的思想感情和傾向。因此,評價小說的形象,就須準確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表現出的愛憎之情。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掌握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是小說閱讀考查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正確評價人物的前提。
此類題目設置的常見格式有:你認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樣的社會意義,有人認為×××怎么樣?你的看法是什么?就其中一個觀點加以探究等。比如2015年新課標卷Ⅰ第11題:(3)小說在刻畫馬蘭花這個形象時,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請簡要分析。2015年新課標卷II第 11題:(2)東家老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2015年浙江卷第11題:概括第三段所描寫人物的形象特點。
3.評價小說的主題導向。小說的主題是小說的靈魂,是作者的寫作目的所在,也是作品的價值意義所在。評價小說的主題,主要看作者究竟是著重弘揚社會正義,還是批判社會丑惡現實。通常來說,弘揚社會正氣永遠應該是小說的主題,而批判只是為了更好的弘揚。
此類題目常見的設題格式有:小說意蘊豐富,你認為它表達了怎樣的主題?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讀完作品后,你有了什么樣的啟示?這篇小說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請聯系現實談談你的看法。比如2014年浙江卷第15題:結合趙老板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就是將人物形象與作品主題結合起來考查。
【針對訓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車上有個孕婦
汪 志
阿梅從醫學院畢業后,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因為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眼下哪個行業的工作都不好找。這天,阿梅聽一個親戚說,本市新成立不久的一家民營醫院要招幾名婦科大夫,正好阿梅學的是婦科專業,于是她趕緊報了名。由于粥少僧多,競爭很激烈,到最后,只留下阿梅在內的十多個人。誰能成為其中的幾名“幸運兒”,只要看今天上午的最后一道“面試”關了,聽說是醫院院長親自定奪。
醫院把前來報名的應聘者統一安排在市內一家大賓館住宿。前幾次招聘考試都在賓館進行,今天最后一關要到醫院去。
這家醫院坐落在市郊,公共汽車每20分鐘一趟。7點30分,在醫院領隊的帶領下,阿梅她們十幾個人來到了公共汽車站,不一會兒,公共汽車就來了,大家一擁而上。車上的乘客不算多,在中途停了兩站后,忽然車廂里傳來一聲尖叫聲:“哎喲,我的肚子好疼啊!”大家忙掉過頭一瞧,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孕婦。只見她在座位上雙手捂著肚子,低著頭,不時地叫著:“快,快救救我!”
站在遠處的阿梅急忙趕到她面前,蹲下身子問:“大嫂,你懷孕幾個月了?哪兒不舒服?”那孕婦低著頭道:“快7個月了,我感覺下腹脹得很。”“估計是要早產了。”阿梅邊說邊站了起來,快步來到駕駛員身邊,“師傅,車上有個孕婦肚子疼得厲害,估計要早產,你能否將車開快些。前面正巧有家醫院。”
“姑娘,不行啊,到前面的那家醫院還有四五站路,我還要拉乘客。我這是公共汽車,不是出租車,是有規定的。”
見司機這么說,阿梅也覺得他有一定道理,于是道:“那好,請師傅快停車,我下車打的送孕婦去醫院。”車子剛停穩,阿梅就攙著那名孕婦準備下車。這時醫院的領隊對阿梅說:“小姐,8點鐘就開始面試,你咋辦?”
“我想先救這位大嫂要緊,兩條人命啊!8點鐘我爭取趕到。”阿梅邊說邊攙著孕婦下了車。
按照規定,醫院院長8點鐘要準時進入面試會場,可這時都8點15分了,還不見院長來,阿梅也沒來。正當大家焦急等待時,有人喊道:“院長來了。”只見這位院長挺著個大肚子,在阿梅的陪伴下進入了會場。大家一下子怔住了:這不是剛才在公共汽車上的孕婦嗎?怎么……
只見“孕婦”院長走上講臺,她先向場下鞠了個躬:“對不起,我來遲了。”隨后她拿起話筒,指著站在旁邊的阿梅對臺下說道:“醫生的天職是救死扶傷,不論在哪個場合,這是最起碼的職業道德,也是像我們這樣的民營醫院生存的根基。我本來想多招聘幾個,可現在只能招一個人了。招聘會現已結束,謝謝大家參與,下次再見。”
(選自《故事林》2010年第5期,有刪改)
1.有人認為小說通篇敘述的是一個面試的過程,改為“面試”或許更符合題意。你怎樣看,試結合文本內容簡要分析。
答:
2.小說中的阿梅是一個怎樣的人,試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
答:
3.小說描述了怎樣的社會現象,請結合文本與現實談談你的理解。
答: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綠帽子賣給誰
陳 琪
新發服裝廠的銷售主任牛二,正為上千頂綠帽子發愁。新發是個做外貿出口的小廠,這些綠帽子本來要賣給國外的客戶,沒想到經濟危機一來,外國客戶破產了,先前訂的貨不要了,這一千頂綠帽子,只得出口轉內銷。要知道,“綠帽子”在中國可是有特殊含義的,要命的是,這些綠帽子還都是男士款的。老板發了話,誰能把綠帽子賣出去,利潤全歸他,廠里只要本錢。條件看起來誘人,但銷售部沒一個業務員敢碰燙手山芋,牛二身為主任,只得無奈地接手了這批綠帽子。重新染色?不行,重新染色的成本太高。兩個月過去了,牛二還是沒賣出去一頂。這天,他無意中從網上看到,本市開發區平湖村的村民正在集體上訪,抗議一家化工廠排污。一道靈光閃過,牛二有了主意。牛二輾轉找到平湖村,老遠就看見化工廠的煙囪里正冒出滾滾煙霧;還沒進村,就聞到一股濃烈的怪味。牛二捂著鼻子找到上訪帶頭人唐三,開門見山地說:“哥們,別看哥本哈根開會討論環保問題,就你們這樣瞎鬧,信不信化工廠還是照排不誤?除非……”
唐三滿腹狐疑,瞇著眼問:“除非什么?說來聽聽。”牛二神秘地一笑:“除非你們戴綠帽子。”
唐三聞言大怒:“找死吧你!今天你不說個道道出來,別想直著走出平湖村!”牛二說:“別急,聽我把話說完。21世紀什么最有力量?輿論!”唐三不屑一顧:“就你想得到啊?我早就給報社、電視臺都打了電話,還不是沒人管?一個記者也沒來。”牛二微笑著說:“你這就一知半解了。新聞得有賣點,狗咬人司空見慣,人咬狗卻是大新聞。只要你們買我的綠帽子,我保證你們維權成功,成功后再付帽子錢!”說著,牛二湊到唐三耳邊,說出了他的主意……一天后,平湖村的所有男人都戴上了牛二的綠帽子。牛二立刻給報社打電話爆料,記者立馬來了,平湖村的男人們按記者的要求排成綠帽方陣,接受閃光燈的檢閱。很快,一條新聞被各大媒體瘋狂轉載,新聞的標題很吸引眼球――《滿村盡戴綠帽子》,內容是平湖村村民為了保護祖上留下的藍天碧水不被污染,全村男子集體戴上象征環保的綠帽子,用驚世駭俗的方式,訴說對環保的渴望……
消息傳開,一時間,各路記者云集平湖村。牛二樂呵呵地坐在家里看新聞,為自己的絕妙點子得意不已。不料,牛二得意了沒幾天,唐三就打來了電話,說:“不好啦!你的綠帽子不綠了!”原來這天,一家全國性的報社記者來村里采訪,唐三組織村民們再次戴上綠帽子,卻突然發現,大家的帽子都皺巴巴的,連顏色也成了黃綠色!
牛二一聽,趕緊帶著技術員趕到平湖村。技術員分析了半天,問村民:“帽子有沒有進過水?”村民點頭,說照相那天下了點小雨。技術員笑了,對牛二說:“牛主任,我找到問題了!”技術員說,那家排污的化工廠門口的氯氣含量超標,而工廠旁邊有個建筑工地在施工,空氣中飄著石灰粉,村民戴著濕帽子在化工廠門口待久了,石灰沾在帽子上,和氯氣、水發生化學反應,就生成了漂白粉,導致帽子褪色!村民們明白了,感慨地說:“難怪以前我們的衣服容易褪色。”記者們聽說了這事,如獲至寶,趕緊推出跟蹤報道,標題就叫――《綠帽子為啥不綠了》。輿論的力量是強大的,政府迅速行動起來,重新組織環保測評,化工廠被勒令停工。最后,在輿論的關注下,“綠帽子事件”塵埃落定:工廠被迫追加投資,購買最先進的廢水廢氣處理設備。而牛二呢,按原價收到了綠帽子的全部貨款不說,還被廠里評為當年的“銷售明星”。
(選自《微型小說選刊》2010年第21期,有刪改)
1.結合文本,談談本文以“綠帽子賣給誰”為題目有什么好處。
答:
2.小說在刻畫牛二這個形象時,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請簡要分析。
篇7
引言
幾十年來,人們對于文學的教誨功能以及倫理價值的問題就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也起過不少次的爭議。有的人認為文學的基本功能就是審美,因此其基本價值就是審美價值,還有些人認為文學的倫理價值就是利用倫理道德對文學進行審視和評定,認為文學作品中的倫理道德妨礙了文學作品的自由創作。因此,對文學的價值和功能問題展開深入的探討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文學的基本功能——教誨功能
所謂教誨,指的就是展開積極的、正面的道德教育以及知識學習,在二者的關系中,教誨功能實現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學習知識。所以有的人認為,教誨功能在文學作品的所有功能中最為重要,因為具有教誨功能,文學作品才能體現出其社會實際意義。
之所以說文學的基本功能是教誨功能,這主要是由文學的性質決定的。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觀點就是文學是在倫理的發展中逐漸發展的,持有這種觀點的研究者認為文學與倫理是相伴產生的,文學的作用就是為社會提供倫理指南[1]。從二者的關系來看,文學與倫理是密切相關的,文學的功能主要通過教誨功能來實現。人們通過閱讀文學作品,逐漸形成自己的倫理判斷,這些判斷的形成與教誨是息息相關的。教誨功能體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在文學中,我們對人類發展的各個階段的文明成果進行總結,能夠發現人類主要是從榜樣或者一些道德實踐中獲得教誨。而文學正是如此:通過對道德事件或者一些榜樣人物的描寫,描述作者本身的觀點而帶動人們的情感,這都是文學的教誨功能在發揮作用。教誨功能的實現方式可以有很多種,但是最終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幫助人們成為一個善良、對社會有價值、有道德的人。
縱觀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過程可以發現,文字被發明之后人類從被動接受的時代轉化到了可以自主選擇的時代。人類社會發明文字的主要目的是將歷史經驗記錄下來,以供后人學習和參考,并逐漸演變為一種不成文的規定。文字被發明出來,原先口耳相傳的道德規范就逐漸轉變為由文字形式來進行記載,比如寓言、詩歌、小說等等,而構成這些文字的文本,我們就稱之為文學[2]。這些文學通常記載人類在生存以及發展的過程中所積累的道德經驗或者感悟體會,因此,他們的價值就在于對人類進行教誨。
經過了自然長期的演變和選擇,人類社會需要對倫理道德進行選擇,以體現人類與其他動物不同的地方,這時候就需要對人類進行說教以及榜樣,這就是所謂的教誨。在人類的現實生活中,能夠作為人們道德榜樣的任務并不是經常出現,因此文學創作者就需要進行虛構,將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有關道德榜樣的故事進行提煉和總結,并用文學的形式表現出來,以供大家學習或者效仿。比如我們所讀的《三國演義》,其中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廣為流傳,還有岳飛赤膽忠心、精忠報國的故事也值得我們贊頌或者弘揚。因此,不論是古代文學還是現代文學,不論是中國文化還是西方文化,它們對于我們來說都具有一定的教誨功能。只要有文學存在,其教誨功能就不會消失。
二、文學的核心價值——倫理價值
文學之所以具備一定的價值,主要來源于文學所具有的作用,這句話也就是說,文學通過發揮其作用體現其功能。文學的作用是多樣化的,文學的功能也具有多樣化。例如,文學可以對政治、經濟和文化進行詳實記錄,因此文學具有社會價值;文學可以帶給人們一種精神上的審美享受,因此文學具有審美價值;文學能夠向人們傳播實用的生活技巧,因此就賦予了其學習價值;文學還可以作為書籍在商店售賣,因此就賦予其商品價值[3]。盡管文學有各種各樣的價值,但是其最核心的價值只有一個,那就是倫理價值。
有的學者認為文學作品中最重要的價值是審美價值,將審美價值放在其他價值之上。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種說法是片面的。我們已經了解到審美和文學本身并不存在聯系,所以也就不是文學的基本功能。并且審美價值是就審美主體來說的,而不是文學本身的價值。文學倫理學批評認為文學的基本功能是教誨功能,這就決定了文學的核心價值應該是倫理價值。文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各種各樣的作用,具備多種價值,然而不論其有多少種價值,都應該以倫理價值為前提。
為什么說倫理價值是文學最核心、最重要的價值呢?這是因為倫理價值能夠充分展現文學作品的社會本質。盡管文學具有其他種價值,但是這些價值都從不同程度上與倫理價值聯系在一起。在文學所具備價值體系中,審美是其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讀者能夠從李清照的詩歌、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徒生的童話中感受到這些作品的美,陶冶情操。這些都是美的體現,審美價值是其表現形式之一,但并不是其核心價值,因此審美價值不能對倫理價值的地位形成撼動。讀者在閱讀這些文章時,雖然獲得了審美的享受,但是文學作品的最終價值并不僅僅于此,讀者需要在品讀過程中體味作品的倫理內涵。比如我們在欣賞《麥克白》時,我們不僅僅看到麥克白的倫理失誤造成了故事悲劇的性質,,還要將自身的情感逐漸轉變為一種道德情感,即從這個人物的身上有所感悟和收獲。可見,這種從欣賞到最終的倫理這一轉化過程,就足以表明文學審美的形成過程包含在倫理價值的形成過程中,審美僅僅是倫理價值在形成時的一個必經階段。
文學作品可以用來閱讀賞析,并且在賞析的這一過程中,我們還能進一步升華我們的情感,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凈化。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文學充分地發揮其自身的閱讀作用。閱讀作品能夠凈化人的情感,說明文學發揮了其審美作用,升華了人們的情感體驗,提高了人們的道德自我約束能力,這是文學的教育功能在社會中的體現,而這一功能最終展現的價值就是倫理價值。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了解到文學的功能其實就是文學作品所具備的特點對讀者的生活以及身心發展所帶來的影響,而文學的價值則是由文學的功能承載并實現的。我們對文學功能的研究就是對文學價值的研究。盡管文學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就是教誨功能,而其價值主要是通過功能所體現出來的,所以核心價值自然是倫理價值。
篇8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8)11―0139―02
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于審美文化的研究持續升溫。大眾文化、“日常生活審美化”成為研究熱點,對本土文化的審美研究亦備受關注,彰顯了該領域研究的朝氣蓬勃。王紹輝先生的新著《當代廣西文學的審美文化研究》由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2008年3月版)。該論著從審美文化的視角考察當代廣西文學,從文學角度展示了廣西的民族風貌、精神生態和審美境界,較為全面深刻地把握了當代廣西文學的審美特征和審美價值,充分體現了作者大膽求真的學術勇氣和敏銳獨到的學術眼光。論著占有材料充分翔實,邏輯嚴謹周密,宏觀的理論闡述與具體入微的文本分析有機結合,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理論價值。
篇9
經典文學不單是描寫人與社會為對象,主要還是以影響人、教育人為目的。經典文學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教育人、美化人、影響人,引導人們去發現生活,改造生活,提高自己,使人們生活得更美好。總之,文學藝術的精神性價值應當是服務人的。經典文學的價值還在與可以提高讀者的審美判斷與進行美的培育。
2 經典文學閱讀對于提高人們的審美素養與思維能力的作用
“一個民族的閱讀史,就是它的精神發育史。”不管人們從事的行業是什么,都會對自己的人生有感悟,經典文學可以提高人的審美素養,教會人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用更加豐富的內心來感悟世界、理解世界。經典文學還可以提高個人表達、溝通能力培養更加敏捷的思維能力,因此,經典文學對人們的審美鑒賞與思維方式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2.1 經典文學可以提升人們的審美素養
經典文學是人類成百上千年來積累的精神作品,通過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可以使人們獲得審美的意識,不斷陶冶人們的心靈,情感得到升華,從而實現審美方面的超越。審美是人們的精神活動,它可以使人們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素質得到很大提升。經典文學的閱讀可以使人們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擁有高尚的情操。以此同時,經典文學作品里還蘊含著各種各樣美的事物,如自然美、人性美、社會美,使人們在藝術的審美愉悅中獲得啟迪,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2.2 經典文學可以培養人們創造性思維能力
閱讀經典文學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過程,對作品的閱讀,一般要融入讀者的情感與精神,每個人的閱讀都是再創造的過程,也就會有不同的審美感受。人們要從經典文學作品中讀出時代的新意,從經典著作中汲取營養。因此,要積極鼓勵人們廣泛閱讀,鼓勵人們用心去感受和體驗經典文學中所體現的創造性的思維能力。要重視讀者的再創造過程,從而引領人們自我提升,自我塑造,使讀者在經典文學中不僅能體會到文學作品自身的美,理解文學作品寫作中體現的創造性思維,還要以此來提升作者自身的能力,尤其是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創新能力,發散思維的能力等。
3 經典文學作品所包含的美學教育作用
經典文學樣式多種多樣,包羅萬象。作品里不僅有對人與社會的描寫,也包含對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謳歌,還包含對于真善美的描寫。通過大量的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可以使人們豐富自己的知識,也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鑒別欣賞審美能力,不斷凈化自己的心靈,對于人類真善美有充分的認識。除此之外,經典文學作品中還描寫了很多感人的故事,通過對這些故事的閱讀,可以使人們的情感更加豐富,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無論從身心還是精神都受到極大的震撼。
美育指的是一種關于審美的教育。對于大眾來說,經典文學作品可以以自身的審美特性打動人們,使人們的精神層面得到極大享受,從而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通過文學名著的美育教育,使人們的個人情感不斷得到深化,從而大大提升他們審美體驗的有效性。經典文學作品可以教育人們正確地認識美,感受美,提升審美情趣。這些都是經典文學區別于一般文學作品與文學垃圾的獨特之處。
篇10
就“質”而言,包括形象美、人物美、哲理美、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文化美等等。美的形象、美的人物,如神話中的英雄,《離騷》中的抒情主人公;美的情感、美的思想,如儒家散文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道家散文中無功、無名、無己的自由品格;美的哲理,如《孟子》中的“五十步笑百步”的譬喻,《莊子》中的莊周夢蝶的人生;美的意境,如《詩經·蒹葭》凄迷恍惚、耐人尋味之境,《離騷》飄逸深邃之境,《莊子》瑰瑋諔詭之境;美的文化,如神話中的圖騰文化,《詩經》中的民俗文化,《左傳》中的禮節文化……總之,先秦文學中蘊涵著豐富的美的因素,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從而也就承載了強烈的審美教育功能。
三、先秦文學教育功能實現的途徑
先秦文學的教育功能主要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途徑來實現。
三代學校教育已具有豐富的內容,其中詩、書、禮、樂是重點。據《禮記·王制》記載:“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公卿大夫、元土之適子,國之峻選,皆造焉。”之后,學校教育有官學和私學之分。就官學而言,周代有中央王朝和諸侯辦的國學以及地方辦的鄉學,都以傳授儒學經典為業,以詩、書、禮、樂、射、數等為教學內容,學生通過受業最后走向仕途。春秋戰國時,私學興盛,孔子、孟子等都曾私人聚徒講學。孔子收集、整理、刪定“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作為教材。其中《詩經》成為孔子最好的宣揚和實現修身養性、治國經邦之道的教材。家庭教育,也是文學教育功能實現的一條重要途徑。孔子教育兒子孔鯉學“禮”時,曾多次訓誡兒子要學《詩》,他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將《詩經》作為家庭教育的重要讀本,通過對《詩經》的教授學習,達到其政治、道德等教育目的。可以說,先秦文學的政治、道德等功利性教育功能,主要就是通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來實現的。
另外,先秦文學的教育功能還可以通過大眾的文學傳播與接受如觀樂、賦詩等方式,在樂舞、外交等活動中自覺不自覺地得以實現。這是先秦文學教育功能實現的最普遍的一條途徑。先秦的各個階層,常常通過這種社會教育的途徑接受文學的教育。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季札觀樂”的史實,因為詩、樂不分,因而季札觀樂也就包含了觀詩。當季札聽了《鄭》樂,評論說:“美哉,其細己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聽了《陳》樂,評論說:“國無主,其能久乎?”聽了《齊》樂,評論說:“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在觀的過程中,季札一方面獲得的是蘊涵在作品中的可以鑒往知來、有助于政治修明和風俗凈化的社會政治道德等教育,另一方面,獲得的是蘊涵在作品中的情感與審美教育。又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載鄭國子展等七位大夫在鄭國國君為晉國大夫趙文子舉行的外交宴會上賦詩言志的例子,子展等七位大夫采用賦《詩》的方式委婉曲折地表達了他們對來賓的情感和態度,在接受、領悟《詩》所蘊涵的思想意蘊的同時,還對詩歌原作進行了創造和發揮,這是春秋時期盛行的一種偏于實際應用的文學接受方式,先秦文學的教育功能通過這一方式得以發揮與實現。
四、先秦文學教育功能的特點
首先,先秦文學教育功能觀的意識非常強烈,先秦文人、文學創作與文學接受或鑒賞都相當注重文學的教育功能價值,從而奠定了中國文學教育功能觀的基礎。
其次,先秦文學教育功能的內容豐富而復雜。先秦文學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詩樂舞結合,先秦文學與政治、社會、文化的關系至為密切,先秦的文學教育實際就是社會政治文化的教育,很難獨立存在。
再次,先秦文學的教育功能主要通過樂舞、外交等社會活動,在側重鑒賞(觀樂)與實踐(賦詩)中得以實現。并在文學教育的過程中重視對文學作品的創造性接受,從而開創了包括培養人文精神和創新能力在內的語文文學教育傳統。
篇11
一、外部研究問題的提出
韋勒克認為從文學和傳記、心理學、社會、思想等維度對文學的研究為“文學的外部研究”,提出了外部研究的諸種問題,以下對其內容作以分析:
文學和傳記:韋勒克認為傳記作為文獻記錄創作者個性和生平事跡,有助于揭示詩歌的生產過程;并通過柯勒律治的觀點肯定了傳記只要是真實的記錄一個人的生平機遇,對研究都將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對于傳記和作品之間平行研究的價值,韋勒克則認為,文本作為一種面具或戲劇化的傳統表現,當傳記具有“詩人本身的經驗、本身生活的傳統表現”時,便具備一定的價值。毋庸置疑,韋勒克從文學接受和文學批評的角度還是認可傳記研究意義的。
文學和心理學:韋勒克首先分析現實主義在創造人物時心理的“移情行為”和浪漫主義作家的“投射行為”;接著,從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精神分析學角度肯定了“心理學明顯地可以闡述創作的過程”,以歌德筆下的浮士德和維特等等,說明了小說家自我潛在于作品中的形象;而且,還認為戲劇和小說中的人物在心理學上是具有某種真實性的。總之,韋勒克承認“心理學可能加深他們對現實的感受,使他們的觀察能力更加敏銳,或讓他們得到一種未曾發現的寫作方式。”[1]91從文學創作和接受的層面肯定了心理學研究對文學至關重要的作用。
社會和文學:韋勒克從人類社會起源問題關注文學,認為文學的產生與某些社會實踐有密切相關。“在原始社會,我們甚至不大可能把詩與宗教儀式、巫術、勞動或游戲等劃分開來。”。并將這一實踐關系上升到理論:“文學研究中所提出的大多數問題是社會問題,至少終歸是或從含義上看是如此。比如傳統和通例,準則和類型,象征和神話等問題都是社會問題。”[1]96這些社會研究為文學提供了實證。同時,他從作家的社會學角度強調作家應該“研究文學產生的經濟基礎,作家的社會出身和地位及其社會意識的整個問題”[1]92;從作品的價值上強調“把文學作品當做社會文獻,當做社會現實的寫照來研究。”[1]94從作家的成就上強調“作家不僅受社會的影響,他也要影響社會。”[1]102韋勒克分析了社會學研究法,強調它對文學提供的重要原始資料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思想和文學:韋勒克通過比較研究的方法得出“文學史與人類的理智史是平行的,并反映了理智史”。他認為“文學可以看做思想史和哲學史的一種記錄”,他從寓語學層面比較了英國文學和哲學:伊麗莎白時代詩歌中蘊涵著文藝復興精神;馬婁作品中蘊涵著無神論和懷疑論精神等等。他肯定了文學作品在直接或間接的暗喻中,具有哲學的思想見地。可以說,韋勒克強調思想可以提高作品的藝術價值,使作品呈現出其復雜性和連貫性;作品中的思想見解有時甚至“可以增加藝術家理解認識的深度和范圍”。
從以上韋勒克外部研究的內容看,他通過比較研究分析了文學和傳記、社會、心理學、思想等之間交叉互滲的關系,這些外部研究方式對讀者接受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體現了他對外部研究理論的認可。 轉貼于
二、外部研究的實質透視
韋勒克雖然認可了外部研究的某些意義和價值,但卻又對其內容提出質疑和批判,層層剝離,最終將其置于無足輕重的地位。韋勒克這種前后迥異的理論態度究竟意圖何在?以下分別從他所質疑或批判的內容透視其理論實質。
對傳記式研究的質疑和批判:韋勒克以傳記真實性和作用為出發點質疑了“傳記家以詩人的作品為根據來撰寫傳記,這里有多大的程度的可靠性?文學傳記的成果對理解作品本身有多大關系和重要性?”[1]75在他看來,傳記僅僅“將文學的決定因素置于傳統和慣例”是一種因果式的研究法;而且認為作家創作時受到藝術傳統和先驗認識的影響,其創作經驗已經發生了變異,他的經驗真實和生活真實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因而斷言:任何傳記研究“都不可能改變和影響文學批評中對作品的評價”。
對心理式研究的質疑和批判:韋勒克聚焦于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學真理”問題上。首先他列舉了心理學手法在多數作品融合中的瑕疵,認為文學作品中心理學的表現手法并非作者實際的意識變化過程,不具有“心理學的真理”。即使作家成功實現了這一心理學的真理也未必具有藝術上的價值。甚至認為“心理學對藝術不是必要的,心理學本身也沒有藝術上的價值。”[1]69其次,他批判了藝術家違反心理學準則的藝術創作,因為心理學上的“真理”缺乏一種普遍有效的自然主義標準和尺度。韋勒克將心理研僅僅作為文學研究的材料,其藝術價值唯有增強作品的連貫性和復雜性時才能夠體現,而真正的價值標準則在于作品本身。
對社會式研究的質疑和批判:韋勒克從價值的角度批判了研究者將藝術真實當做藝術真實,將文學研究的核心轉移到語言特點和審美風格上。他認為“社會環境似乎決定了人們認識某些審美評價的可能性,但并不決定審美價值本身。”[1]90他強調文學本身的審美價值,以文學的功利性為例質疑了文學的載道作用,否定社會式研究的價值,把社會性置于研究中無足輕重的地位。因為“文學有它自己的存在理由和目的”,其理由和目的則在于文本的審美層面,而不是外在的社會學因素。
對思想式研究的質疑和批判:韋勒克批判了“把文學僅僅作為一種研究思想史的記錄和圖解”,認為這種研究忽略了文學的整體性,甚至斷言“把藝術品貶低成一種教條的陳述,或者更進一步,把藝術品分割肢解,斷章取義,對理解其內在的統一性是一種災難。”[1]112同時,他從文學審美視角批判了詩歌中的哲理思想,否定了詩歌審美價值和哲理思想的必然聯系,提倡文學研究“思想與文學作品的肌理真正交織在一起,成為其組織的‘基本要素’”[1]114。韋勒克對這種從思想上研究文學的方式是反對的,認為它不具有整體性,影響了詩的審美接受效果,真正能夠體現文學作品審美價值的則是文學內部要素。
通過透視外部研究實質不難發現,韋勒克之所以前后觀點迥異其根本在于他對文本自身的強調,將研究的核心定位于文本自身的審美價值上。因此,他所論及的外部研究問題并非真正的肯定或認可,指歸在于消解外部研究的理論價值。
三、思想寓居的堅定基石
韋勒克的外部研究理論實質乃是反對用外部研究方法來比附文本,強調以文本自身為核心研究。那么,文本又何以能夠決定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呢?其理論基石則是文本的決定性結構。
韋勒克認為,文學作品作為一種存在,它是客觀的和穩定的,而讀者閱讀經驗卻是千差萬別的;因而,它相對于不同程度的接受者來說具有某種確定性。但是,從讀者接受角度來看,文學作品須有主體經驗的參與才能獲得其現實存在。據此,韋勒克以文本為中心將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劃分為:本體存在與經驗存在。本體存在是文本自身的客觀存在,經驗存在則是文本在讀者審美接受后的現實存在。作為接受對象的任何藝術品都是一種本體存在,它是由文本自身的語音、意義、所表現的事物等審美層面構成的整體,它決定著文學作品存在的根本。因此,韋勒克稱之為“決定性結構”。
首先,韋勒克用類比分析了索緒爾語言學中“語言”和“言語”的特征。他認為,文本的“決定性結構”如同“語言”一樣具有相對穩定的性質;而讀者的閱讀經驗則如同“言語”一樣具有某種差異性和多變性。猶如人們無法窮盡任何一種“語言”中所有的“言語”一樣,任何讀者也不可能憑個人的經驗把握一部作品的“決定性結構”。讀者的每次閱讀經驗都是對“結構”一次觸及和展示,都是決定性結構在一定程度上的現實實現。其次,韋勒克認為決定性結構作為一種標準或尺度決定作品的價值,并且“在標準和價值之外任何標準都不存在”,讀者對“決定性結構”的認識程度就意味著對作品價值的判斷水平。同時,接受者對“決定性結構”的問詢和把握,都僅僅是部分觸及了文本的本質。文本的價值客觀地蘊涵在結構之中并與之密不可分的:“不談價值,我們就不能理解并分析任何藝術品,能夠認識某種結構為藝術品就意味著對價值的一種判斷。”[1]164可見,決定性結構的決定性是在于文本價值,其核心地位奠定了文學的理論基石。
在韋勒克看來,文學研究的核心在于文本自身,文本的價值唯有通過決定性結構才能實現。相反,作為外部研究的經驗存在是變化不定的,并不具有決定性,其中的諸種因素也沒有一個可以確定的標準和尺度,導致研究者對理論本身的僭越,陷入了相對主義或極端主義的泥淖,又何談價值問題呢?
總之,韋勒克的外部研究理論雖然提出文學和傳記、心理學、社會、思想等論題,但卻認為外部研究作為一種經驗存在,并沒有觸及文學本身,亦不能體現文本的審美價值,甚至“永遠不能解決分析和評價等文學批評向題”,所以,將其研究的意義和價值消解為服務內部研究的材料。相反,他認為文學本質問題應是文本自身,因為它作為本體存在決定了文本的價值和意義;并將這一結構寓居在了文本自身的研究——內部研究,認為唯其內部研究方可揭示文學之為文學的價值和意義。從某種程度上說,外部研究不過是從逆向角度肯定內部研究的核心價值,即提出外部研究問題的實質乃是為了肯定內部研究的核心地位,外部研究理論和內部研究理論的目的是一致的,都強調了文本自身為核心的內部研究。
參考文獻:
篇12
英美文學作為高校英語教學的衍生課程,對引導學生興趣、提升語感、培育人文素養及審美價值都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做好英美文學的教學價值挖掘,是實施素質教育、順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然趨勢。
1.完整的英美文學篇章閱讀,構建起英語學習統一脈絡
英語教學追求學生英語表達能力與英語思維能力的雙向提升,而表達與思維能力提升需要借助統一的文章閱讀脈絡引導才得以實現。我國英語教學受教學時間與內容安排的客觀限制,文章選取以片斷為主,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只能構建外文篇章的零碎記憶,對文學整體解讀不足。開展英美文學教學,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完整的課文內容,學生在提升閱讀量的同時對課文形成完整印象,形成連貫的閱讀思路。例如,學習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時,可以通過湯姆?索亞的經歷了解當時的美國社會現實,在文學閱讀過程中感受小人物身上體現出的英勇智慧與人性光輝。
2.打破中文閱讀的思維定勢,把握好英語語法規則
語言背后具有自身獨特的思維表達形式與規則,由此構成有序的詞匯搭配與語法排列。教師依據英美文學的既定思維特點,將英語思維的中西差異與學生詞匯語法的學習進行融會,學生閱讀的同時記憶詞匯,揣摩語法習慣,而語法與詞匯的練習對英美文學閱讀起反向促進作用。英語語系中銜接詞運用較少,與中國的語法習慣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在語句構成時往往結果在前、原因說明在后,而中文表達則習慣原因在前結果在后。通過英美文學學習打破學生既定思維,從英語語系語法構成與表達的角度做好詞匯的搭配與銜接。學生在長期的閱讀與思考訓練中,通過對語法規則的體會揣摩、詞匯搭配運用練習,可增強語感并提升閱讀審美水平。
3.英美文學人文色彩的解讀,奠定英語學習的審美基礎
英美文學自身的文學色彩決定了審美層面的教學價值。文學作品作為歷史民族文化的折射與反映,帶有歷史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而這種民族文化、社會文化的體現對學生審美價值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在開展英美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感受不同作品中蘊含的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思想情感,自覺地與中國文化進行差異對比,可促進其對情感審美的把握。比如學習《簡?愛》時,學生通過將女主角簡的形象與中國同時期悲劇女性的形象進行對比分析,了解黑暗社會現實下女性正確的情感與人生抉擇,樹立對文學女性的解讀理念,對后期英語學習起到有效指導。
4.掌握文學閱讀的技巧策略,明確英語語言學習突破口
英語學習講究技巧是基于英語語系的構成特點而言。而英美文學則是學生英語學習技巧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在英美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英美文學的發展脈絡有著整體的認識與理解,能夠對不同時期的英美文學加以正確區分。在日常英語學習中基于不同時期英美文學的既定特點進行閱讀寫作訓練,對英美文學表達思路的認識更加清晰,對文章觀點的思考更加深刻。學生能自覺把握文體分析、人物分析、文本略讀、文本精品等語言學習方法,掌握英語學習的基本技巧,促進英語學習。
5.閱讀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積淀英語文學素養
人文素養培養周期長,見效慢,是英語教學中的核心、關鍵環節。現有教學研究發現,英美文學教學在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方面具有顯著功效。英美文學教學空間自由、靈活,不受其他條件限制。學習《莎翁戲劇經典》,增強人文關注與關懷意識。學習笛福小說,感受到資產階級文明的啟迪。接觸學習英美文學,學生對人類命運及戰爭歷史的解讀更客觀理性。學生在正確的人文素養指導下,可提高自我道德修養水平和心理素質,提升文化鑒賞能力。
本文通過對英美文學教學價值的分析與解讀,進一步明確了英美文學對豐富閱讀視野、拓展閱讀空間、提升審美價值及人文素養、培養英語學習技巧方面有著促進作用。
篇13
文學批評是文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具有意向性的活動,它應是文本的、還原的,也就是說,文學批評的目的最終還是要指向文學作品,而不能背離這一指向,文學批評應通過批評還原出文學作品的原意,還原出作家創作文本時的原意。而“還原’的含義則是指文學批評對作品意義的揭示,它應該是文學本身所固有的。文學批評的審美意識包含著對文學作品的感性體驗,也潛藏著理性的審美判斷。
一、文學批評中的審美意識
“文學是人學”,這種說法是我們當前普遍認可。一位文學創作者只有把文學創作建立在人的生存意義上,而不是建立在語言、觀念等的非本原因素上,文學的人學價值才能得以體現和展示。文學的這一特點也表現出它的特殊屬性――即審美性與情感性。
審美活動作為人們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中,按照“美的規律”來把握現實的一種自由的創造性實踐。審美作為文學的特征之一,“亦稱‘審美活動’。在欣賞和創造美的過程中,人感受、體驗、判斷、評價美的復雜的心理活動。是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尤其是情感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1]
審美是文學創作的目的之一,也是文學批評所具有的特性之一,它是文學本身所帶有的,如果沒有審美性也就無所謂是文學了。文學批評是人們對文學作品認識的反映,它的產生是閱讀的產物。美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審美意識的生發是以人的感性為心理基礎的,它是人們對美的感知與追求。而文學批評中的審美意識是將批評主體導向對文學原理的不斷思考和追問。
二、審美與功利的聯系
審美是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審美的發生在于愛與美,審美是對美的感受,美的事物之所以美,它不是審美主體的主觀臆造,也不是審美對象所固有的特性,而是來源于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實踐的結果。是在人類的社會實踐中產生的,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改造客觀世界的創造性活動,一方面,它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實際需要;另一方面,它能使人產生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盡管這種滿足和愉悅并不是物質的,但仍就脫離不了物質生活的基礎。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所涉及到的“禮仁為美、十全十美、四時充美”等都是帶有功利性的審美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藝術品,如玉器、瓷器等,也首先是具有實用的功能,再而具有美的屬性。“春秋戰國時期的武器很有裝飾性,但它的造型始終服從于殺傷敵人和保護自己這一戰斗需要。即使是純裝飾的項鏈,也有它潛在的功利目的。”[2]
功利即利害,指尋求直接的實際現實利益滿足的特性,有著明確的實際利益指向或現實目的。普列漢諾夫曾經提出過實用先于審美的說法,他說道“人最初是從功利觀點來觀察事物和現象,只是后來才站到審美的觀點上來看待它們。”[3]人類創造的每樣東西都是存在功利性的,都存在一個有用與無用的問題。
文學作為一種人類的精神創造,自然地也不例外。文學的功利是人們創造的一種動力,也就是文學存在的一個理由。我們生活在這個物質世界中,日常的工作、勞作與學習,是要創造價值、獲得知識,所有這些行為都是具有功利性的。康德提出“美的藝術是一種意境,它只對自身具有合目的性,并且,雖然沒有目的,仍然促進著心靈諸力的陶冶,以達到社會性的傳達作用。”[4]文學這一過程其中包括作者、作品、讀者。從作者本身來講,文學在一定程度上也帶有一定的功利性,通過作品作者表達了其對社會、生活、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看法和見解,或感嘆或呼吁,這種功利性就體現在作品出來以后讀者的反映,批評家的批評上。以作品來說,它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物質介質通過它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才會傳遞給讀者,從而產生感受與評論。從讀者來說,文學的功利性體現在對讀者的啟發和幫助之中,產生于作品的思想感情與讀者的共鳴之中。文學作為再現現實社會生活的話語結構,它的功利性在于,它反審美無功利性僅僅當作實現其再現社會生活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而任何文學批評都是個人心中的文學批評,也就使得文學有審美性也有一定的功利性。功利性是無功利性的最終目的。文學是功利的,功利的含義不僅包括具體的,利害的,物質的,審美也可認為是一種功利,是滿足精神需求的功利。
無論是作家的創作還是文學批評都在無功利的背后埋藏著功利性,在間接上看,創作是為人生的、為社會的,就是所謂的“無功利”實際上也是對人生、對社會的一種態度,更不用說,文學創作往往具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作者可能批判社會、揭示人生、表達意愿,也有可能展望人類的社會理想等等,其所含有的功利性還是很明顯的。即便是那些社會性特別淡的作品,也可以陶冶性情,而“陶冶性情”這不也正是一種功利嗎?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文學“給人的愉快與休息。是勞作和戰斗前的準備。”[5]他還說過,文學是“無用之用”。而這些都恰恰說明,文學意識的直接的無功利性正是為了實現間接的有功利性。在文學批評當中,其審美意識蘊含著批評者對作品的感性的體驗,也暗含著理性的審美評判。而理性的評判則使文學審美具有了其功利性。批評者在文學批評中已加入了自身價值的選擇與判定,同樣具有著時代特征,也就難以避免的具有了所處時期的功利性特征。
三、文學批評的功利性
自有文學作品及其傳播、消費和接受以來,文學批評就隨之產生和發展,并且構成文學理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和文學活動整體中的一種動力性、引導性和建設性因素,既推動文學創造,影響文學思想和文學理論的發展,又推動文學的傳播與接受。文學批評的發展,核心問題是文學觀念、尤其是文學價值觀念的改變。文學批評以價值觀為核心并有著社會功利性的價值取向。
審美批評是以審美標準為依據的,而審美是伴隨著人類社會有始以來就有的對美的感受和認識而產生的,是伴隨著藝術的發展而發展的,美的根本特性是自然和社會與人的本質關系的進步和諧性,審美就是帶有藝術趨向地感受認識和評價事物與人本質能動性的和諧關系。文學批評的審美,離不開審美意識的觸動。文學批評不同于文學創作,它是認識的反映,文學批評的審美包含著對文學作品的感性體驗,但又蘊含著理性的審美判斷。批評當中審美是有主觀意識在起作用的,文學批評中的審美意識從最初的驚奇感上升到明確的審美認識,通常已經加入價值的選擇和判斷。價值判斷總是不可避免帶有時代烙印的,任何領域的批評行為都是主體意識的產物,所以個體的審美情趣必然是向著有利的方向發展,有功利關系的必然被美化稱頌,評論者作為一個審美的個體,文學批評審美也就必然具有著功利性。
文學批評的對象是文學,文學之所以稱之為文學,離不開它的審美特征,批評之所以成為批評,離不開主體意識的表現。文學批評的審美特征是有功利性的,是個人審美過程中的思想體現。審美意識將文學批評導向對文學之原理的思考和追問,功利性則是主體意識文學批評的思想呈現。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而偉大的文學家對于社會與人生的理解,是從人類的生存與出路的探尋入手,在人類的現實生活中指出希望,實現文學精神的超越和升華,從而帶給人類以信心、勇氣與希望。
文學批評在文學審美時的思想形態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具有多樣性的,如果把功利性的價值從審美的價值與關系當中排除在外的話,是不適應文學實踐與文學內質與原理的。在當下的社會中,一些特定的功利內容還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而體現和蘊含這一內質的文學作品也仍然需要存在,也仍然在文學創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因為對于呈現和反映這種人文生活的文學作品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仍在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它的審美價值是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的,也是符合文學的自身發展規律和運行原理的。
參考文獻:
[1]蔣孔陽.哲學大詞典•美學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547.
[2]王朝聞.審美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