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歷史學研究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歷史學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歷史學研究

篇1

(二)市場影響,就業困難

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教育界所受沖擊也愈加明顯,而與市場疏離、以基礎學科自命的歷史學更是處在風口浪尖之上,歷史學專業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就業難。相對于20世紀80年代,歷史學專業學生就業難主要表現如下:第一,在市場大潮下,歷史學不是顯學,由于跟經濟掛靠不緊,歷史學相較于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學科而言,不受用人單位歡迎。第二,社會能夠提供的對口專業崗位稀少。由于文史哲分家,歷史學專業畢業生無法從事新聞、記者等相關工作,多數從事師范教育,少數進入文博單位。由于畢業生逐年增加,師范崗位吸納能力有限,文博單位又號稱“清水衙門”,歷史專業畢業生處境十分尷尬。第三,由于國策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因此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統計學等專業人才缺口大,國家對這些學科不斷增加投入,而對于歷史學這樣的基礎學科則投入不多,這也導致了歷史學教學質量滑坡,歷史學專業學生就業困難。綜上種種原因,導致歷史專業學生在就學期間情緒波動較大、求職焦慮感增加。由于他們普遍對就業前景不看好,因此很難潛心專業學習。為了給求職增加籌碼,很多學生在專業學習的同時選擇其他熱門學科學習,或者為跨專業考研孜孜以求。部分學生為了專心學習其他專業,甚至不惜以逃課為代價。種種現象表明,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主要問題。授課老師因學生心不在焉而降低教學熱情,學生因老師“冷淡”而疏離專業學習,由此造成的惡性循環是目前大學歷史學教學的普遍現象。此種現象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杜絕,那么后果不堪設想。

(三)結構失調,專業讓步

由于市場等因素,導致大學本科教育課程設置備受爭議。爭議焦點一是課程設置不合理,二是專業課比重不合理。就歷史學而言,傳統歷史學教學文史哲并重,但是當下歷史學教學由于1952年大分科后,歷史學與文學和哲學愈走愈遠,且由最初的疏離感增加變成今日的壁壘森嚴,基本上歷史系不會設置文學和哲學課程,中文系和哲學系也不會專門設置歷史課程。由于課程設置以及壁壘問題,很多學生想要去外系聽課也變得不夠順遂。除了不合理的文史哲壁壘問題,僅就歷史院系的專業課設置而言,也存在兩個問題。第一,課程門類眾多。專業選修課、專業基礎課、必修課、公共課、通選課,這些課程對于講課內容、講課形式、考試方式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僅讓學生無所適從,授課老師也常常不知所措。第二,專業課讓步于公共課。近年來,由于出國熱和就業導向等問題,導致很多學生瘋狂學習外語,甚至逃課學習外語或第二專業。其中部分學生固然是為了早日通過外語四、六級考試,但是即便是這一原因也嚴重影響了專業課的學習。由于公共課設置較多,專業基礎課不得不給公共課讓路,這就造成專業課課時不足,導致學生工作后認為大學教師傳授有限,不敷使用,因此產生埋怨情緒。雖然說畢業生工作中表現出的知識儲備不足未必是因為大學專業課設置不足,但這一現象是客觀存在的,同時也說明了專業課對于畢業生工作和學習的重要性,因此不得不引起足夠重視。

(四)形式單一,討論不足

這里說的是授課形式。從目前的狀況看,大學歷史院系本科教學中一個明顯的通病就是灌輸為主,缺少師生討論機制。有些老師認為討論課屬于研究生階段授課模式,大學本科生尚處于知識接受階段,不適合討論。另一部分人認為師資力量不足,且大學雖有圖書館,但無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復本資料。此外,多數大學的古籍資料室對本科生限制開放。這些因素客觀上限制了大學本科教學討論課機制的形成和發展。以上問題都是客觀存在的。大學圖書館復本不足,古籍資料室拒絕對本科生開放,這些確實不是朝夕可改的現實問題,但是這些不能成為討論課缺失的借口。有些老師認為討論課就是事前布置書目,令學生課余閱讀并做筆記,課上進行討論和分析。其實授課教師可以將某個案例布置給學生,首先讓學生力所能及地收集資料并進行分析,然后在課堂上拿出一部分時間進行討論,這樣既讓學生參與了思考,又避免了一味灌輸式教學的弊端和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需要特別提及的是,從學生反映的情況看,灌輸式教學是最不為學生所接受的模式。學生最不愿意接受的便是老師在課堂上“閱讀”PPT課件,或者照本宣科。在這樣的課堂上,不少學生會選擇睡覺或其他方式逃避學習,部分學生則直接逃課。由于各學校針對逃課實行了點名制,學生逃課會造成課程考試不及格,并直接影響學生畢業以及就業,從而減少了學生遲到、早退甚或逃課的現象。但是,這是一種好的辦法么?顯然,這種辦法將本已疏離的師生關系變成對立關系,其損害的不僅是某個老師的個人形象,而且是一代年輕人的求知熱情。

二、改進大學本科歷史學教學的建議

從以上分析來看,中國大學本科歷史學教學的警鐘已經長鳴,關鍵是多少人聽到了這種聲音,又有多少人是充耳不聞,甚至不以為然。筆者揭出這些問題并非要鼓吹整體改革,事實上,大規模的整體改革不僅耗時長久,且效果也未必如預期一般理想。所以,與其將美好愿望寄托于整體改革,不如從實踐上努力改進歷史學教學。為此,筆者提出如下三點意見:

(一)完善教學評價機制,增加教學水平考核比重

教師職稱評審制度一般由國家制定,這一制度如果能夠重新考量,那自然是意義深遠,但是這種改革恐怕呼聲遠大于行動,因此對于高校來說,不如采取更實際的行動,比如增加教學水平的考核比重。事實上,每個老師都有教學熱情,都希望自己的課程能夠受歡迎,而教學質量下滑,跟我們缺少合理的教學評價機制相關。由于缺少這個機制,所以很多老師在無科研壓力時對教學得過且過,有科研壓力時則以科研過重而對教學敷衍塞責,從而失去了責任心。因此,當務之急是高校應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鼓勵老師拿出足夠的時間專心教學,并對執行不力者進行懲罰,從而提高歷史學教學水平。

(二)改進課堂教學模式,讓教學和討論“平分天下”

就課堂教學而言,應改變照本宣科式教學和灌輸式教學,將西方自小學就開始實行的討論課引入大學課堂。每次上課教師都要準備一個案例,事前將案例所涉及的相關資料的收集任務布置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公共網絡、校園網絡教學平臺、圖書館、資料室等途徑收集相關資料,進行閱讀理解。在課堂上,教師安排10~20分鐘時間進行討論,對學生的評價和分析進行再評價,剩余時間再由教師進行歷史事件脈絡梳理,最后將課堂上沒有解決的問題以作業的方式布置給學生。這樣既兼顧了基礎知識的傳授,又培養了學生主動思考和獨立分析的能力。為配合開展課堂討論,學校應將資料室對本科生開放,同時讓老師提供課堂教學案例中的參考書目,由學校購買足夠多的復本。同時,大力拓展網絡教學平臺,將部分參考書的電子文本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以便學生下載使用,及時閱讀和討論。

(三)增加專業課程,減少輔助課程

4年本科教學時間,對于歷史學教學來說,非常有限,所以大學本科歷史學教學課程設置應該以專業課程為主,同時增加斷代史課程。目前的現實是,首先中國通史、世界通史變成大學本科歷史學教學兩大主干課程,課程設置的時間最多;其次是專題課以選修課模式出現,對于兩大主干課程而言是輔助課。但是由于灌輸式教學以及通史課自身的局限,導致很多歷史問題無法在課堂提及,部分爭議性問題也無法呈現。這種兩大主干課大包大攬的課程設置模式引起很多師生的不滿。筆者認為,可以縮短兩大主干課程的課時,將兩大主干課程變成通論性課程,主干課主要是通過提綱挈領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整個歷史概況。在主干課之外,學校應大量設置斷代史課程,將具體問題放在斷代史中進行細致分析,增加斷代史課時,這樣不但可以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還有助于授課教師結合自身的科研,講出水平、講出特色,可謂相輔相成、教學相長。

篇2

一、高中歷史興趣學習法

偉大的“世紀偉人”、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一切情況,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著名的德國作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也曾說:“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由此可見興趣對于學習是多么的重要,同樣高中歷史的學習也離不開興趣。

無數的經驗已經證明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學習高中歷史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培養自己去歷史的學習興趣,想辦法讓自己喜歡上歷史,只有喜歡了,我們才會有學習的動力,才會愿意主動去學習歷史、去記憶歷史、去探求歷史的精髓,才能在高中歷史的學習中取得好的成績。

高中歷史包含的內容非常多,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要想僅僅利用高中三年的時間就全部記住,那確實是非常難的,而且歷史是非常繁雜的。且每朝每代都是不盡相同的,對于我們這些課業繁重的高中生來說徹底的學會、記住并學會歷史,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且歷史就是歷史,不允許有絲毫的差錯,因此如果對高中歷史沒有充分的興趣,僅僅靠死記硬背來記住歷史事件,那要想學會高中歷史簡直是難如登天,不但會浪費我們大量的課余時間,起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很難讓我們在高中歷史學習中取得好成績。因此我們在學習高中歷史時,要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或者從自己喜歡的地方入手,逐漸培養自己對高中歷史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習高中歷史就會事半功倍。

二、高中歷史信息化學習法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化的世紀,我們這些高中生對于網絡都不陌生,而且大多都有自己的電子產品,瀏覽網絡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青年的一種樂趣和娛樂方式。

信息化的廣泛應用不但可以讓我們在網上休閑娛樂,其實我們在進行高中歷史學習時也可以充分利用好網絡的便利之處,高中歷史的知識點非常多,但由于篇幅有限,很多歷史事件都是一概而過,讓我們像丈二和尚一樣摸不著頭腦,由于不了解事件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所以就很難記住這個事件的時間、人物、地點,這是我們學不好高中歷史的問題所在,但現如今網絡科技非常發達,所有的歷史事件網絡上都有,對于高中歷史課本中講解不是特別清楚的歷史事件,我們可以在課余事件通過網絡找到事件的具體經過,這樣了解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之后,我們記憶這些事件就會非常容易了。

高中歷史不同于其他學科,不是單單靠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我們在課下認真看書、背誦就能學會的,高中歷史的零碎知識點實在太多,各種人物、事件、地點、時間,多種多樣,各不相同,要想清楚的記憶來不混亂實在難之又難,加之對于歷史事件又不太清楚了解,記憶起來更是困難,因此我們要好好利用網絡平臺來學習歷史知識,在網絡上閱讀歷史故事,讓我們可以將整個身心融入到歷史故事的海洋中,這樣就會自然而然的記住歷史知識,從而達到學好高中歷史的目的。

三、注重歷史的連貫性

高中歷史的難學之處在于各種歷史事件層出不窮,而且很多歷史事件都是交叉重疊發生的,因此記憶起來就有些困難了,其實歷史是非常有規律的,完全都是按照時間發生先后順序而來了,摻不得半點假,我們在學習高中歷史的時候,可以根據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讓自己在心里對各種歷史事件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后利用課余事件梳理整個歷史事件,歷史永遠都是環環相扣的,我們只需要找到其中一個時間點,就可以把所有的歷史事件串聯在一起,這樣我們記憶高中歷史知識就會非常容易了,而且還不容易記混,及時有哪個知識點記不住了也不需要太過于擔心,我們只要記住一些歷史事件就可以順藤摸瓜從而將所有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等內容都梳理出來了,學習高中歷史一定要注重歷史的連貫性,只有這樣才能比較容易的記憶歷史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非常有利于我們學好高中歷史。

參考文獻:

[1]古紅兵.高中歷史自主學習的研究與實踐[D].廣西師范大學,2007.

[2]陳金鄉.高中歷史探究性學習方法的培養[D].東北師范大學,2011.

[3]張亞娜.談談高中歷史學習方法[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02:114-115.

篇3

一、問題的提出

內蒙古現行的高中歷史教學是以新課標為主體,強調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自我建構,要求教師“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而實現歷史教學真正圍繞學生展開,不僅需要教師有精深專業知識和教學技巧,需要不斷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所處的學習狀態、思維方式,理解并調動他們的興趣點。筆者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深切感受到了解學生歷史學習狀態的必要性;同時,高一階段正是學生簡單邏輯思維向深層邏輯發展的過度時期,初中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知識掌握要求等都與高中階段有極大的不同,迫切需要在一段高中歷史學習后了解其學習現狀。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可以快速便捷的獲得大范圍的基本信息。本次調查的主要對象是一所高中高一文科班全體學生,人數為270人,回收問卷245份,回收率為91%,其中有效問卷227份。問卷調查的工具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學生基本情況,關于歷史學習的態度,關于歷史學習的情況;其中有包含一些具體的方面,如滿意度調查、學生期望調查、學習方式調查、學習態度調查等。

三、調查的基本情況

(一)學習態度

1.對“歷史”的興趣和對“歷史課”的興趣

研究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還是對歷史感興趣的,只有7.9%的學生明確表示對歷史不感興趣;但是喜歡上歷史課的學生43.2%,百分之五十的學生表示一般,可知學生心目中的“歷史”和“歷史課”是還是有差距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們所接觸到的“歷史”都帶有一定的故事情節,一般從影視作品與歷史小說中得到,因此興趣很濃;而高中生所學的“歷史課”更多的是歷史發展的基本情況及其線索,不僅要記憶時間、地點等歷史史實,而且要深層次挖掘歷史發展的脈絡,聯系政治、經濟與文化軍事外交等多角度解讀,與其想象中的歷史相距甚遠,因此越來越沒有興趣。喜歡歷史課的學生認為“本身對歷史感興趣30.8%”、“開拓知識面、全面提高自身素質28.2%”是主要原因,22%的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是“為了升學考試”;不喜歡歷史課的原因主要是“需要記憶的東西太多55.9%”、“歷史教師講的課枯燥無味29%”。

2.對自身歷史學習狀況的評價

從上表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對現在的歷史學習狀況不滿意為67%,而滿意的學生僅占11.9%。說明學生能認識到自身歷史學習狀況存在問題,并期望得到進一步的改變。

3.學生對高中開設歷史課的認識

學生普遍認為學習歷史是很有必要的,70.5%的學生認為學習歷史有用,如果高考不考歷史,仍有33.5%學生認為有必要繼續學習歷史。超過75%的學生認為學習歷史對于提高理解、分析、運用等思維能力有幫助,超過百分之六十的學生認為學習歷史對于學習政治或地理、語文等學科有幫助。

4.學業負擔

調查表明僅有22.5%學生認為與其他課程相比歷史課的學習負擔比較重,甚至有27.8%的學生認為歷史課的學習負擔較輕。將近一半的學生能在半小時左右完成歷史作業(48.5%),由此可推論,學生的學業負擔是適中或稍輕的。同時,有54.6%的同學“會為你感興趣的歷史問題付出許多時間和精力”,并喜歡通過“由自己查資料獲得63.4%”了解自己感興趣的事,也從側面反映出大多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積極學習的態度。以往有研究表明,歷史是學生最不感興趣的課程之一,但本次調查結果與該結果不同。主要原因是課改以來,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帶動學生探究和學習,學生由被動學習逐漸轉變為主動學習,其學習興趣得以發展。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有興趣的學習才能事半功倍。

(二)學生期望的歷史學習方式

1.學好歷史的方式

大部分學生認為僅僅靠“死記硬背課本重點11.9%”是不能學好歷史的,要從“理解歷史問題63.4%”、“多讀書15.9%”入手,才能學好歷史課,因此教師不僅要講授歷史知識,還要讓學生理解現象背后的邏輯,在教學中以問題解決或問題探究的方式進行授課,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

2.學生期望的學習方式

學生對“師生互動,自主學習與教師精講相結合64.8%”和“小組合作53.7%”情有獨鐘,因此教學不再是老師的獨奏,也不再是學生的單打獨斗,教學中需要教師不斷地與學生互動,實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交互完成的效果;小組合作不斷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互幫互助不僅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培養學生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實現學生培養的社會化。學生“喜歡課后作業的主要形式”中“查閱資料或閱讀圖書”占41%,目前教師布置歷史作業更偏重于練習題,學生的作業包括練習冊、單元測、報紙、活頁以及背誦任務等,偏重于知識的記憶,而非問題的解決和探究,因此班級圖書角與學校的圖書館應適當的增加歷史讀物,方便學生查閱。

3.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學生目前遇到的主要困難是“對學習內容不理解63%”,學生對學習內容不理解的原因主要包括學生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輔閱讀資料較少、教師沒有抓住重難點問題等,同時也與新課改以專題形式出現,以問題解決形式設置有關系,因此采用多種形式來教學就非常有必要。

(三)課外知識

1.歷史知識的來源、途徑

學生獲得歷史知識的主要來源是課堂上老師的傳授(71.4%),課外閱讀僅占20.7%;而課外獲得歷史知識的途徑主要是網絡和自訂雜志報紙(56.4%),學校圖書館僅占7.9%。主要原因是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較少,而且很多學生不知有圖書館或具體的地址。

但是隨著網絡的普及,學生獲得歷史知識的手段更加方便快捷,7.9%的學生經常瀏覽關于歷史方面的網站,61.7%學生偶爾瀏覽關于歷史方面的網站,因此應適當提倡學生通過網絡擴展歷史知識,解決學習中面臨的問題。

2.課外知識的獲得

將近60%的學生會選擇除課本外的歷史讀物,認為可以增加知識量,同時有40%的學生認為只學習考試必需的就可以了;將近百分之七十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歷史讀物,老師及家長的推薦也占相當比例(16.7%)。而選擇去學校圖書館或閱覽室借閱歷史讀物同學僅有31.8%,從不去和想去沒機會的同學占65.6%。

(四)W生學習方式

1.課前預習

學生課前預習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準備階段,每次歷史課前都預習的學生僅占26.4%;偶爾預習的學生將近百分之六十,這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待提高,教師應該幫助這部分學生制定歷史學習的計劃,消除惰性;從不預習的學生就需要老師根據具體情況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計劃性。

2.學習方式

記筆記是一種學習組織策略,經常記得學生占65.6%,偶爾記筆記的學生與經常記筆記的學生將近百分之九十,從不記的同學僅占10.6%,說明學生上課聽課情況較好,需要教師加強從不記筆記學生的學習;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學生課后會對所講課程進行復習鞏固。

學生完成歷史作業的形式主要有“參看資料35.7%”、“獨立思考29.1%”,直接照抄答案的學生也占相當一部分(18.5%),一方面是學生存在惰性,另一方面也體現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或一部分音體美學生做作業時間較少。教師平時測試方式多為口述(52.4%),說明教師要用相當一部分課堂時間對學生進行抽查。

(五)學生對教師的評價

1.對老師課程滿意度

超過一半的學生對老師所講的歷史課程感覺滿意,有14.1%的學生對老師所講的課程不滿意,32.6%學生認為說不上來滿意與否;有53.7%的學生認為老師的講課方式生動形象,24.7%學生認為教師講課方式枯燥無味;認為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生動有條理占36.1%,有趣卻凌亂占31.7%,認為照本宣科的占11.5%;學生認為老師課堂上“從不補充”和“補充太少”的課外知識占33.5%。

說明教師仍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手段,從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和認知特點著手自己的教學,時刻以學生主體發展為本才能組織好教學,教好學生。

2.學生的期望

學生期望老師講課方式采用探究式教學的占45.8%要求,劃出重點的學生占40.5%,探究式教學就是“求索知識或信息特別式求真的活動。是搜尋、研究、調查、檢驗的活動是提問和質疑的活動?!?在教學中要打破學生的思維慣性,畫重點僅僅是找到重點,但是探究式學習不僅可以自我發現重點,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重點和難點。

四、面臨的問題與解決方式

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的高一歷史學習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在討論問題的基礎上查閱相關資料,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議。

(一)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有待增強

提高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需要教師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首先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前要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踐、課后練習等各個環節要充分考慮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增加與學生互動環節,激發學生自我表現的欲望;教師要不失時機地為學生提供表現機會和提高自我的平臺,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歷史課程的學習,這個過程也可以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從而更加對歷史感興趣

其次,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學過程一定要以學生發展的需要為本,不能以教師為中心,講授為唯一形式;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適應九零后或零零后的個性發展需要,樹立服務于學生學習的意識。

再次,教師要在教學中采用多種形式,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人類的本能就是追求更新更好,教師要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講授過程要新,講授內容要豐富,教學過程要引導學生去思去探究。教師的專業知識也需要常常更新,向學生展示研究前沿的問題,把教、學、應用聯系在一起,讓學生看到未來自己從事歷史研究的可能。

(二)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待改進

教師的教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只有學生把知識通過學的過程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結構才算完成教學的任務,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探索每個學生有效的學習歷史的方法和策略。歷史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在歷史學習活動中,進行有效學習的學習方法、技巧、步驟及其整個學習活動中的心理調控過程,它既體現為外顯的學習方法、技巧,更主要體現為內在心智活動過程。 歷史教師可側重學生認知策略的培養,如復述策略,主要包括重復、抄寫、做記錄、劃線等;如精細加工策略,其中有好多被人們稱之為記憶術。對于一般的學習,記憶術是一種有用的精細加工技術,它能在新材料和視覺想象或語義知識之間建立聯系,比較流行的一些記憶術有位置記憶法、首字聯詞法、視覺聯想法和關鍵詞法等。教師要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

(三)學校提供的教育服務資源有待增加

現在高中教育側重理科教學,本身重理輕文。由于文科學習的特點,實現探究式學習和問題式教學要求有更多的參考資料,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地方性學校本身資金的不足很難具備豐富歷史資料的學習條件,地方政府和國家教育部門應該大力支持地方性高中圖書資源平臺的構建,作為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上國家圖書館資源、CNKI等下載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

(四)教師的觀念和教學能力有待與時俱進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高中學生的要求從僅僅掌握知識到知識和能力并重,從規范學生的學習到發展學生的能力,因此教師的觀念和教學能力要與時俱進。首先要以關注自己的教向關注學生的學轉變;其次教師要從滿堂灌向探究式教學轉變,把促進每個學生的進步與發展作為教學終極目標,積極開展有效教學,追求教學的效率、效益與效果。先進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有深厚的專業素養,豐富的教學經驗,專業的教學技術能力,多種形式實現教學過程。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篇4

一、高中歷史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精心設計教學

學案導學教學設計要做到“三個要”。一是要根據高中歷史課的內容安排特點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工作,這是設計學案最為根本的思路;二是要以從文本中提煉出來的學案問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活動過程為基本線索,還要根據高中學生的心理發展過程和本課時的訓練目標來設計學案;三是要潛心研究,準確解讀歷史教科書,在認真分析學生的基本情況后對文本教材進行整理加工、開發利用,從而形成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內容鮮明、條理清楚的、過渡自然的學案。同時還要根據具體的課型、不同的學段,設計出理想化的學案。

(二)講課精練高效

一般情況下,教師連續講課應把握在3-8分鐘,整堂課教師講課最多不超過15-20分鐘,要做到精講、互動(包括學生看書、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背誦記憶、動手練習等)有機穿行,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板書、三案(學案、教案(導案)、練案)等媒體的作用,力求課堂容量、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三)學生學習歷史的主體作用要充分發揮

我們的歷史課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應杜絕走向習題化的弊端。在設計學案的時候一定要授之以漁,加強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指導,積極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聽眾的被動接受局面。精心設計學案,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歷史課堂的學習中來。教師一定要堅持執行先學后教的教學原則,發揚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四)落實歷史課堂的分層教學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過“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今天的學案設計一定要體現出層次化,體現出梯度化,設計學案前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一個學生在訓練中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創造出輝煌,這樣學生會慢慢愛上歷史課。

(五)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

在歷史課的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中,學生會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反饋等一系列教學活動,達成預先設計的知識與能力目標、方法與過程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二、學案一般包括的基本環節(基本內容)

(一)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主要包括“識記”“理解”“運用”等不同層級的知識能力的要求。

(二)學習重點難點

告知學生本節內容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對教材內容有側重地去看,減少學生的盲目學習;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主動思考,主動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對于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應予以匯總分類,留到上課時再做統一解答。

(三)自主學習檢測

以知識填空、知識問答p基本運用等試題形式對本課時的基礎知識進行梳理。

(四)知識點撥

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化與拓展,主要對教學內容重點和難點的理解思路進行分析,對易混淆知識點進行比較,并適當進行拓展和延伸。

(五)經典體驗

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經典試題(高考、聯考、模擬等試題)2-3道,讓學生感知、體驗,逐步形成良好的解題思路。它由解題思路和答案兩部分組成。

(六)自主(合作)探究

設計2-4個契合本課重點和難點的問題,讓學生先自學、合作學習,再自已動腦動手,分析解決問題,在探究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七)課堂反饋

對當堂的教學效果進行檢測。題目要少而精,點面結合,力求舉一反三,符合高中歷史課堂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

三、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

“四段八步”是指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四個教學階段各有兩個教學步驟,一共八個步驟。

(一)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

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這是學生在學習新課之前的獨立學習。這一自主學習具體來說由兩部分組成。第一就是在學習歷史課程之前,教師根據學生提前預設的學案內容自主探究文本,在學案三維目標、學案重難點、學案方法的指引點撥下,再結合自身的文化底蘊,借助工具書和參考資料,以及網上查詢等方法,與歷史教材親密接觸,完成學案的自主學習部分的習題,初步整體感知文本。第二就是質疑,將自己不懂的問題、不理解的問題標記出來,做好批注,以備在課堂學習的時候合作探究。

(二)合作探究

學生課堂學習中的合作學習階段,分為兩步:(1)對學――學生結對相互檢查學案的完成情況,指出錯漏處,并相互啟發,解決獨學時的部分疑難。(2)群學――首先,在學習小組內,組員各自提交問題進行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再解決部分疑難;然后,各小組將共同的問題提交班級研討,進行更大范圍的展示交流。

(三)評價反饋

學生在展示的時候,教師要適時點撥,完成學生的能力體系,形成相關技能。另外,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突出歷史知識的重點,突破歷史知識的難點,讓學生整理歷史筆記,建構自己的歷史知識網絡。

總之,在歷史課堂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中,應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支持者和評價者,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好學案,多層次地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依據學案導學,讓學生實踐、練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參考文獻:

[1]趙恒烈,馮習澤.歷史學科的創造教育[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2]劉軍主編.歷史教學的新視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初中歷史的學習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表現,故事化教學提供給了學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編排歷史故事,把真實的歷史故事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現給師生。這種演繹歷史的教學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將歷史事實通過更生動形象的方式表述給學生,幫助學生認識歷史。例如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中的“原始的農耕生活”這一課,學生就可以分成兩個小組分別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小組合作過程中制作道具、服裝和原始居民使用的生產工具等都要體現出兩種不同類型的原始居民所代表的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用具。比如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生產水稻,住干欄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使用耒耜,種植蔬菜,住半地穴式的房屋。這兩種類型的原始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就要通過小組演繹充分體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甚至可以編排一些小情節、小故事來體現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態,幫助學生去理解遠古時期的歷史。學生參與與合作,共同構建這樣一種生趣的歷史課堂也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著促進作用。又比如七年級下冊中“貞觀之治”這一課,學生也可以采取故事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講述歷史。學生們可以演繹“唐太宗”,通過小故事創編來表現唐太宗在選用治國措施的過程,并且列舉出貞觀之治中采取的具體措施。這種小故事表現的方式幫助學生記憶下貞觀之治的歷史概況以及唐太宗治國之道的方法,對學生掌握歷史知識起到幫助作用。所以故事化教學通過歷史演繹的方式能夠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到歷史課堂,更能幫助學生在演繹故事的過程中學習、理解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

三、課后交流歷史故事

學生在經歷課前、課中的歷史故事性學習后,形成了對歷史事件的了解和認識,所以教師此時也應該鼓勵學生去再次加強歷史性認識,對歷史事件進行歸納總結。達到對歷史更加客觀、深度地了解。比如學習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中的“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時,學生可以舉出明清時代的歷史故事,比如青花瓷制造的故事、李贄離經叛道的故事等。在這些故事的背后,教師要強調的是明清時代的經濟、政治等的特點促使著這些故事、現象的出現,所以歷史的發展具有必然性。學生通過歷史故事交流達到這種認識也是一種歷史學習的成就,通過現象反映實質,通過具體問題總結出歷史概念。所以,課后交流歷史故事不僅讓學生更加深刻認識了歷史事件這種現象性的問題,更給學生啟發性的思考機會,到達對歷史表象地總結性認識。從而發展學生批判性思維,促進學生的歷史研究性學習。對于教師教學而言,學生參與歷史故事交流同時也給了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機會,間接地推動著教師教學手段的創新。

篇6

從教育和考試發展史的角度來看,能力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能力的認識和要求也不 同。

教育幾乎是伴隨人類文明同時產生的。蒙昧時代的教育尚未從人們的社會活動中分化出來,其教育的內容 和目的是在勞動實踐中和各種部族、宗教儀式中使人們掌握勞動技能和生活規范。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 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 、獨、廢疾者有所養?!盵1]由于面對嚴竣的自然環境和低下的生產水平,氏族公社的教育行為對能力的要求, 只能是取得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當然,一些帶有精神文化特點的教育內容,如口耳相授的族史、神話傳說等 ,其中隱約地含有對人類自身歷史的認識成份,但其目的也是為了在精神上取得生存之信念。史載“三歲一考 功,三考黜陟,遠近眾功咸興”[2]的狀況;正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賢與能”的衡量標準在于“功”,即在信念 和生存能力上足以為首者。

對蒙昧時代教育的認識很重要,實際上它是人類整個教育意識的樸素起源,正因為它樸素到極至,因而它 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教育的實質。試想,在此之后乃至我們當代的教育,又何嘗不是為了提高人們生存、生活 的能力呢?

自產生學校教育以來,教育的面貌為之一變,人們對于能力的認識也大大地豐富了。

我國是較早出現學校教育的國家,據孟子說,夏朝就已經有學校,先秦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周代的學校 教育。周代的學校有國學和鄉學兩種,這些學校都是教養貴胄子弟的場所。史載“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癢 ,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 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返,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著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 學之道也”[3]。又曰“師氏掌以一@②詔王。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 德以知逆惡。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4]。類似的記載還有很多 ,如教之“六藝”、“六德”、“六行”等等。

這個時期,人們對所謂“能力”的認識與要求大致有這樣幾個特點:

其一,在教育體系上有很強的科目意識,如“六藝”的禮、樂、射、御、書、數,這些科目從能力的角度 看代表著人才應具備的各種能力內容。科目的產生,反映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同時也反映了人才的能力構成 對社會發展的意義。

其二,對能力的要求有明確的層次劃分。從“離經辨志”到“知類通達”,九年五個階段,各有其能力要 求的目標?!靶〕伞彪A段之前以“學”為主,也就是以知識的積累為主要教育內容,但其間隨著知識的逐漸增 加而不斷加強對“識”的要求。所謂“識”就是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在一定知識基礎之上的辨別事物的能力, 約束自己并指導社會行為的能力?!爸愅ㄟ_,強立而不返”,顯然是能力要求的最高層次,在這個層次中對 所謂“學”的要求是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而貫通,強調了知識的整體性和其結構功能,這就絕非是死記硬背獲 得的大量零散知識,而是運用知識內部的聯系而重新組織起來的知識體系,思維能力在其中起了決定的作用。 “識”的要求是要識別各種社會現象,以明確的社會意識立身行世。

其三,在能力要求的不同層次上,都有鮮明的經世致用的意識,所謂“辨志”、“樂群”、“親師”、“ 取友”、“強力而不返”,都代表了一種反映價值取向的社會交際能力和生活能力。

由此可見,當時的官學非常重視對于能力的培養,始終沒有把傳授知識做為學校教育的唯一目的,而是把 獲得各種專門知識做為一種認識社會事物,參與社會活動的門徑。如果用“學”與“識”來概括知識與能力的 關系,那么就應該認為,通過“學”提供一種認識基礎?!皩W”反映了一個歷史時期的文化、文明的具體內容 ,“識”則反映了對這一歷史時期文化、文明的理解、闡釋、運用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于“識”的要 求是認識與吸收,批判與改造,繼承與發展的問題。沒有“識”,“學”便成了毫無生機的東西。

這一點,在當時的私學中表現得也很突出,史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5],這是指“學”的方面。 又說:“孔子以四教:義、行、忠、信,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齊、戰、疾”[6],這是指“ 識”的方面??梢?,孔子是通過對詩、書、禮、樂的教育達到義、行、忠、信的目的,也就是他的能力要求。 這便使儒家學派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尋找到了一條認識現實事物的途徑,儒學之所以獲得顯赫的地位, 關鍵在于其“識”的內容得到了社會承認。當時的其它學派的接受傳播也都帶有這個顯著特點。

早期的古希臘教育也認為“教育主要是一種實際的事物……是道德性和社會性的”[7],“只有當我們把每 個孩子都培養成好象是奉公守法的君王,訓練他們從我們手中接過由同樣原則支配的職責的時候,我們才能任 其自由發展”[8]。在這里,教育同樣被認為是獲取生存、生活能力的一種途徑,有什么樣的教育,通過何種知 識培養人,就會造成什么樣的人才,即“一個人開始所受教育的方向將決定他未來的生活”[9]。教育如果不把 知識的傳授和對人的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不把錘煉人們的認識能力做為其根本目的,就失去了教育的意義。

早期人類教育的特點是注重人的社會活動能力的培養,由于歷史文化發展階段的限制,還未能在能力培養 中注入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說,人們注意到了應該怎樣去生活,但是對為什么這樣生活,生活 本身究竟是什么這類問題還缺乏認識。人們創造了歷史,但對于歷史意味著什么,還要從人們已創造的歷史當 中去體味。歷史編纂學的產生與發展為人們了解自身的歷史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資料,也為人類的教育提供了更 豐富的內容和新的課題。

我國是治史歷史最長的國家之一,以史為鑒的觀念源遠流長。先秦時期的史學還沒有從巫祝神學當中分離 出來,史學的教育功能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秦漢之后以至整個封建社會,我國的歷史編纂綿延不絕,這在世界 上是絕無僅有的,與此相隨,重視歷史教育也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

秦朝的以吏為師,不足為訓。兩漢時期經史未分,但將《春秋》、《左傳》、《谷梁》、《公羊》的學術 做為國家教育。私學乃至察舉的內容,顯然體現了“史”的地位,由于當時是從解經的角度治學,因而歷史的 教育功能沒有顯示出來,“史、漢”之后,我國歷史編纂學終于崛起而一發不可收拾,在史職圣神責任的驅使 下,各類史籍紛紛問世,其巨大成就如燦爛的星空,昭示著豐厚的華夏文明,也體悟著悠遠的歷史意識。史學 的教育也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教育的重要內容,“史識”成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

秦漢時期是移風易俗的時代,帝王和朝廷官員們做了一些文化重建工作,這與動亂后必然有一段收拾文明 的階段有關。人稱:“前漢重師法,后漢重家法;先有師法,而后能成一家之言。師法者,溯其源;家法者, 衍其流也。師法家法所以分者,如《易》有施。孟、梁丘之學,是師法。施家有張、彭之學;孟有翟、孟、白 之學;梁丘有士孫、鄧、衡之學,是家法。家法從師法分出,而施、孟、梁丘之師法,又從田王孫一師分出者 ?!盵10]當時的教育與選才皆從師法家法而出,但這時的經學傳授已然不僅僅是為了收拾典籍,而是人們對歷 史見解的一種反映。史載:“西京博,但以名流為之,無選試之法,中興以來,始試而后用,蓋欲其為人之師 范,則不容不先試其能否也”[11]。另(太和四年)詔曰:“世之質文,隨教而變。兵亂以來,經學廢絕,后 生進趣,不由典謨。豈訓導未洽,將進用者不以德顯乎?其郎吏學通一經,才任牧民,博士課試,擢其高第者 ,亟用;其浮華不務道本者,皆罷退之。”[12]顯然,那時對于試圖習經謀官者來說,僅誦經文、釋經義已被 認為是“浮華不務道本”,而將經義融于德行者,方可牧民。所謂“世之質文,隨教而變”,反映了人們從被 動地皓首窮經到把經義做為歷史文明,從中汲取“德”或“政”的營養,為現實所用的轉變,而如何去汲取, 如何施德政于民,則反映了一個人歷史見識或者說能力。

魏晉以降,務實之風日開,史學作為正統文獻而成為人們論學選才的重要內容。隋“仁壽三年七月,詔令 州縣,搜揚賢哲,皆取明知古今,通識治亂,究政教之本,達禮樂之源者,不限多少,不得不舉”[13],唐初 秀才科即重史籍,史載“三史皆通者獎擢之”[14]。

科舉以來,特重史識,朝廷也將史識作為評價入試者的標準,所謂“歷代史書,皆記當時善惡,系以褒貶 ,垂裕勸戒,其司馬遷史記、班固、范煜兩漢書,音義詳明,懲惡勸善,亞于六經,堪為世教,國子學有文史 直者,宏文館宏文生,并試以史記兩漢書三國志,……每史問大義一百條,策三道,義通七,策通二以上為及 第……其三史皆通者,請錄奏聞,特加獎擢”[15]。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史為試和以經為試有重大區別, 以經為試大抵是代圣人立言,較少創作,充其量是在發揮其師承。而以史入試則不然,它不苛求轉述史籍之內 容,重在闡其“大意”,重在古今之通變。這和我們當今所說“能力要求”已相當接近,所不同者,僅為用什 么指導思想去認識古今之通變。

近代以來,人們日益注重將教育測量與學科能力要求的研究結合起來,使歷史的研究成為人們認識世界的 途徑,以1934年會考試題一例看:“自機械發明,工業發達之后,社會漸呈“工人失業”及“富者愈富貧者愈 貧之現象,其故安在?試言大略”[16]。此題顯然是試圖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去分析社會現狀,它完全符合測量 的要求和史學認識的特點。

時至今日,對歷史學科的能力要求集中在如何啟發和測量學生的思維能力上。臺灣周梁楷先生認為:“歷 史教學及測驗目標,除了‘歷史知識’的層面,還應該培養學生具備下列幾項認知的能力:(1)基本的歷史思考 (historical thinking)能力,包括有分析的、推證的、綜合的和判讀史料的能力。(2)初步的歷史方法(histo rical method)。包括使用圖書和收集資料的方法和知識。(3)了解歷史學(historiography)的本質。包括史學 的意義、史學史,以及如何理解或感受歷史的情境?!盵17]。

由是觀之,對歷史學科能力的認識是有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的。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認識:

1.對歷史學科能力的認識是隨著史學自身的發展而發展的。這其中,在史學成為一種教育目的之后,人們 才有意識地去探索所謂“能力”問題。

2.最初人們希望了解或闡釋自身的歷史是為了獲得一種生存能力、社會生活能力,就我國的情況而言,中 唐以后由于歷史編纂學的發展和史學史的研究,認識和闡釋歷史逐漸成為人們認識社會的一種方法,但取得生 存能力和社會生活能力的這種樸素內核仍被容在其中。產生以來,科學的歷史理論和方法真正成為 人類認識自身歷史的武器,但的理論與方法絕非憑空產生,它是人類歷史文化科學的總結。我們今 天討論“能力”問題,不能僅僅從理論出發,而要去研究人們對“能力”認識的歷史過程,這樣,才能揭示“ 能力”問題的教育含義和歷史、現實的含義。

3.“能力”既是一個歷史范疇,既反映了不同時期人類對自身歷史認識、闡釋的程度,那么,它的教育意 義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它能夠很自然地溶入我們對歷史的敘述當中去。其次,的史學理論能夠指 導我們對歷史學科的能力進行科學概括,也就是說,如同歷史一樣,它不是一個即可以這樣講,又可以那樣講 的東西,它是有客觀標準的。

4.當代史學研究的多樣化趨勢,為我們加深對“能力”的認識,擴大我們視野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本人認 為,史學的意義和感受歷史的情境是我們當代人類體味自身歷史的主要觀念,也是從中提煉學科能力的一個研 究課題。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能力是什么”這個問題了。它基本上應包括這樣幾個含義:歷史學科的能力是我們 要求人們所能達到的對歷史認識的某種水準;能力應表現為知識的、理論的、方法的內容;能力的主要意義在 它的教育功能,其次,它是可以被測量的;歷史是發展的,能力要求也是發展的,不斷加強對能力教育和測量 的力度,反映了能力自身的特性。

轉貼于

二、歷史學科的能力測量

談到測量,我們應主要理解測量的目標以及這些測量目標之間的關系。

測量的目標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能力要求。新修訂的《考試說明》對能力要求的表述是這樣的:

(一)再認、再現歷史知識

1.再認、再現重要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

2.再認、再現歷史的階段特征、基本線索和發展過程。

(二)材料處理

3.閱讀理解歷史材料。

4.對材料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得有效信息。

5.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論證。

(三)歷史闡釋

6.歸納、比較、概括歷史知識。

7.把歷史事件、人物、觀點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和評價。

8.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的本質,闡述歷史發展的規 律。

(四)文字表達

9.語言準確,邏輯嚴謹,史論結合。

這個測量目標基本上反映了當前我們對能力要求的認識程度,和以往不同,這次對能力要求的內容首次進 行了分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九項能力要求被切割成四個類別,即“再認、再現歷史知識”、“材料處理” 、“歷史闡釋”、“文字表達”。分類說明了什么?首先,它告訴人們從哪幾個方面去進行測量,也就是明確 了測量的范圍,這個“范圍”,大致上是從前述能力因素分析而來,只不過把帶有理論意義的東西轉化為可以 操作的測量目標的類別。

在測量上,對這四類的要求也有區別,區別的依據主要是知識、方法和思維含量。

第一類,再認、再現歷史知識,含有兩條。這兩條概括了歷史學科的基礎知識,知識含量高,所以它在測 量上的要求是準確。所謂“再認、再現”,就是要準確地反映史實原貌。之所以把這類分為兩個具體目標,是 因第一條比于第二條來說是更為基礎的東西,第二條是根據第一條的內容被人為地概括出來的東西,比較系統 ,但仍屬于反映歷史原貌的內容,它只要求準確地再認、再現,不要求發揮和闡釋。請注意,對于知識的測量 要求和如何獲得再認、再現的知識顯然是兩回事,不能認為考的是死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就可以完全通過死記 硬背的方式獲得,這是一個誤區。事實上,在測量方法上,死的知識是被包容在活的問題當中的。也就是說它 與其它幾類的測量內容是一個整體,不會截然分開,這在后面還要談到。

第二類,材料處理。在測量當中材料的概念是:它是指在題目當中出現的所有歷史材料,這些材料是為回 答問題而布置的。因此,對于材料處理的要求是有效。所謂“有效”,是指:其一,對于回答具體問題來說是 有效的;其二,對于聯系所學基礎知識是有效的;其三,對于說明、論證是有效的。因此,材料在答題當中不 僅僅是被引用、轉述、復述的對象,而是用來理解并說明問題的。概括起來,“有效”有兩個含義:材料中信 息的獲取是有效的;對于有效信息的利用是有效的。請注意兩個有效所使用的限制詞,前一個有效用了“最大 限度”,是指要窮盡材料中的有效內容,不能用一兩條有效內容去代替其它內容,這樣只會導致說明不清、論 證不周。“充分”是指對于有效信息不能只求羅列,而要求展示有效信息在回答問題當中的作用和意義。要針 對所回答的問題,把有效信息和所學知識溶為一體,進行透徹的說明、論證,實現其材料價值,這才是“充分 ”。材料處理綜合性較強,知識、方法、思維含量都比較高,用“有效”去概括是合適的。從能力型考試的要 求來說,我們更注重后一個“有效”。

第三類,“歷史闡釋”。其主要特征是思維。這里先聲明一點,說歷史闡釋的主要特征是思維,并不是說 其它類不需要思維,或者說思維不重要,這里所說的思維,是指這一類能夠比較典型地反映歷史學科的思維特 點,同時亦可統帥其它類的思維。從測量的角度來說,對于這種理論、方法、系統知識含量最高的測量目標, 首先要有一個程度的要求。此類范圍中含有三條具體目標,相對而言,對于“歸納、比較和概括歷史知識”要 求程度應該是準確、合理、周到,也就是說,這一項雖然知識要求容量很大,但在測量上伸縮性并不大,它基 本上是要求人們將歷史知識按特定要求進行本質的、系統的整理,更多的是根據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初級歷史思 維的能力。因此,要求其準確、合理、周到是符合這一條目標的具體情況的?!鞍褮v史事件、人物、觀點放在 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和評價”,這一條要比上一條的思維力度高一些,且帶有明顯的學科思維特點,因 此,對它的測量要求是客觀性。所謂“客觀性”就是要求做到對歷史事件、人物或觀點的分析、評價要與歷史 發展的具體史實、階段性特征相結合,揭示那些歷史事物的特點、作用和意義。客觀性思維最能體現歷史感, 它是歷史的形象思維和理論思維的結合點,帶有較強的情感意識和情景意識,是走向辯證思維的唯一階梯,抓 住這一能力目標至關重要。從我們以往的教育學和測量的情況來看,這一能力目標是一個弱項,一則很多人不 知道怎樣把歷史事物放在它所產生的歷史條件下去考察,二則以的原則做為出發點,用后人的認識 去苛求前人。上述做法的結果是,人們實際上對歷史事件本身尚不甚了解就去妄加品評。做為教師,那是以其 昏昏使人昭昭,做為學生則是似懂非懂,學的不是真正的歷史。說到底,這是個學風問題,危害最大,必須扭 轉。此類范圍最后一個測量目標: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 的本質,闡述歷史發展的規律。這是對歷史思維的最高要求,因此它強調的是理論性。如果說在上一個測量目 標當中也含有一些理論內容的話,那主要是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比如要從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分析入手去 考察社會制度,去評價人們的社會地位。要從社會經濟生活入手去分析當時的社會意識或觀點等等。相對來說 是靜態的。但在這一條目里,理論性的要求就是系統的、深入的、動態的,它除了要把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 史條件下考察之外,要著重分析事物本質和它的歷史傾向。我們在上節中講過,歷史事物的發展是一個轉化過 程,理論的意義在于揭示這種轉化的歷史傾向,從而深刻地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傊?,強調理論性,就是要 對歷史事物的認識具有歷史的、唯物的、辯證的思維特點。當然,我們不能要求考生去做大學問,做大文章, 因此,在此條目之前冠之以“初步”的限制?!俺醪健钡暮x是:其一,基本的理論觀點和方法是正確的;其 二,所涉及的知識內容與理論分析是有內在聯系的,有系統的;其三,其論述具有認識意義。要防止把“初步 ”的含義理解為僅僅懂得理論條條的做法。對號入座的做法,也就是說,不能把的理論和方法僅僅 當做純知識來傳授,要化為精神和靈魂,這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關鍵,也是考試能力要求的原則。這里順便說一 句,不能因為存在考試,我們的教育就一定是應試教育。考試是一種選拔人才的形式,和素質教育并非一定矛 盾。當前我們之所以在能力要求上下很大工夫,其目的也是為了實現素質教育和選拔考試的結合,使考試這種 形式更好地為素質教育服務。

第四類,文字表達。作為歷史學科的文字表達與其它文科科目文字表達的要求不一樣,它應該具有自己的 特點。首先,它要求語言準確。這一點和其它科目的要求共性多一點,不過,歷史學科要注重這其中的概念表 述的準確、史實表述的準確和說明論證表述的準確。其次,要求邏輯嚴謹。這里,邏輯不是指行文作章的結構 ,而是指所述內容的內在關系。概括來說,它應該是有序的而非羅列的;還應該是完整的而非殘缺的;又應該 是主旨明確的而非含混的。第三,史論結合。這要求在表達上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基礎,又要適量的史實 作為支持,史論之間的關系是一致的,不能自相矛盾。這里需要說明,我們不會要求學生去做純理論的論述, 而是希望一種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的對史實的科學分析,要把觀點溶入這種分析當中去,并非一定要出現什么完 整的理論闡述或理論字眼。“史論結合”做為比較典型的反映歷史學科文字表達的形式,在考試測量中占有一 席之地,這并不為過,再說,這一要求在題目中會有程度和范圍的限制,只要理解了這一要求的基本含義,考 生是能夠做到的。

以上對能力要求的四個類別范圍做了一個簡要的說明,需要指出的是,對能力要求進行分類,其目的是基 于教學者的理解和命題的操作,并不是表示在命題中以類區分試題的測試功能,比如“材料處理”就一定針對 材料解析題。事實上,這四個類別構成了能力要求的整體。在試卷中,一種題型或一道題目往往含蓋了兩個以 上或全部類別的能力要求。從測量的要求上說,題目含蓋能力要求多,總比含蓋少有更好的測試效果。當然, 有時一張卷子需要有某些題目進行非常單一的能力測試,但這絕不是整張試卷的要求,我們最好不要把能力要 求的類別條目和題型對號入座,這樣會事倍功半,而需要把能力要求融會貫通起來做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 思想方法,這樣就會事半功倍。

注釋:

[1]《禮記·禮運》。

[2]《史記·五帝本紀》。

[3]《禮記·學記》。

[4]《禮記·地官司徒》。

[5][6]《史記·孔子世家》。

[7][8][9]《現代教育的起源和發展》。

[10]皮錫瑞:《經學歷史》。

[11]《文獻通考》卷40《學校一》。

[12]《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13]《冊府元龜》卷645《科目》。

[14]《文獻通考》卷29《選舉考二·舉士序》。

[15]《唐會要》卷76《三傳附三史》。

[16]《安徽教育半月刊》第66期。

[17](臺灣)《清華歷史教學》創刊號。

篇7

還有一個說法,“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成于儀狄”,是說上古“三皇五帝”時,就有各種造酒之法流于民間,但儀狄將前人之法進行歸納總結,推廣開來,使之流傳于后世。所以郭沫若先生說:“相傳禹臣儀狄開始造酒,這是指比原始社會時代的酒更甘美濃烈的旨酒?!边@個說法比較符合中國古人的思維習慣和信仰習慣,即將某一種集體創造、集體傳承的文化的功績,歸之于一個最有影響的人,并將其祀之為神。比如將文字創造歸之于黃帝史官倉頡,將養蠶繅絲歸之于黃帝的正妃嫘祖,將造車歸之于司掌造車的官員奚仲,將陶正寧封子說成是燒陶的始祖等。因此也把夏禹的臣屬儀狄奉為酒神、酒祖。

儀狄在哪里造出了旨酒?地理圖志《星野圖考》記述曰:“汝南應野多酒事。儀狄造酒汝海之南,應邑之野,取其水耳。”

汝海、應邑在哪里?有史籍記載,古時候汝河流經汝州的一段被稱為汝海。汝海之南,就是汝河南岸。應國始為殷商所設置,之前,有應部落,以應龍為圖騰。周滅商后,武王將兒子改封于此,應國自此成為周王朝姬姓的嫡系子孫諸侯國。

應國的確切地址在哪里?1986年至1990年,斷續數年的發掘,考古工作者在今河南平頂山市寶豐縣探出大量古墓葬,發現了應國國君墓與國君夫人墓,以及周貴族墓共100余座,確認平頂山市郊薛莊鄉南原潰陽鎮一帶即為古應國都城所在地,即今寶豐縣南。同時出土文物萬余件,其各種材質的酒器3000余件。從爵內的大篆銘文可以看出此地造酒歷史之悠久,規模之宏大,不僅說明古應國的具體地址,而且證實了此地與酒文化的關系。

據各種史料,寶豐造酒的歷史幾千年不曾中斷?!秾氊S縣志》載,宋時,這里“萬家立灶,千村飄香”“煙囪如林,酒旗似蓑”。作為造酒之所及官方監督酒務和征收酒稅之所的商酒務,多達十個。一學宗師程顥也曾在商酒務監酒稅,在政務之余,兼及講學,留下“酒務春風”之佳話。

以上便是我們依據傳世文獻、史籍記載、考古發掘和古代文物所得出的結論。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活態的民間口傳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證據。

既然有關儀狄造酒的神話傳說見諸史籍記述,既然寶豐酒業的歷史那么古遠悠長,歷經夏商周直至唐宋元明清一直是一派繁盛,按照民俗文化產生沿革的普遍性規律,這期間必有大量相關的神話、傳說、風物、民俗、信仰、祭祀流傳下來,并且至今仍在活態地傳承。據說商酒務村有關儀狄造酒的傳說婦孺皆知,甚至認為儀狄就是商酒務村人。還說當年儀狄在此造酒所謂的“取其水耳”,就是當地金家泉之水等。

我們研究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人都生活在歷史建構的信仰之中,而信仰的表現形式主要是神話傳說和信仰崇拜。沒有神話與傳說,那一段歷史便無所憑依。古老的神話與傳說都保留著一定程度的原始面貌。雖然這些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作為儀狄造酒的直接證據,但它們可以成為一種間接的證明。

如果我們能夠對寶豐有關儀狄文化的活態傳承做更充分的挖掘,那么,用這種由傳世文獻、考古發現、人類學口傳與非遺共同構筑起來的簡潔而完整的系統,來說明儀狄造酒在寶豐是可以言之成理的。

我們對遠古文明的發生,大多還是依靠推論。由于史籍記述大多語焉不詳,多有歧義,有的還自相矛盾,加之研究者各自占有資料的不同,或立場有別,從而容易得出不同的結論,而長期爭論不休,使我們的研究工作處于極其復雜的狀態,難以得出最終的結果。

比如舞陽賈湖遺址的發掘,通過對出土陶器里保存下來的沉淀物進行分析表明,8000多年前,賈湖人已經掌握了酒的釀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

這與史籍上所說帝堯、帝舜時期已有酒的釀制的記述在時間上是吻合的。而儀狄造酒是大禹時期,那么,儀狄應該不是中國造酒的第一人。

從民俗學觀點來看,在人類文明起源時期,許多文化都是廣大勞動人民集體創造、集體傳承的,而其中一個重要人物往往被奉之為神,并且世代流傳下來。

這種神話傳說在廣袤的神州大地廣為傳播,在條件適合的地方,就會落地生根,與當地的山川、河流、歷史、人物結合起來,形成許多故事、風物和信仰、習俗,形成一個特定的語域中心,最終形成一種地域文化形態,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表達出的是對這種地域文化形態的尊重,它并不強調唯一性,而是一種文化在多個地域產生、傳承、發展的文化,它們也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只要有足夠體量和一定的影響,我們應當一概予以認可,并有責任對之進行保護。不同的地域可以對這種文化實行資源共享的原則。

如果我們愿意從這個角度出發,用這種胸懷和立場去評估儀狄造酒,那么,依據寶豐現在所擁有的資源,完全可以得到承認與肯定。

從這個意義上講,寶豐繼續深入挖掘有關儀狄造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站在8000年后的今天,回望中原史前,我們會清晰地發現中原遠古文化的恢宏氣度。那是一片文明萌動的火種,那是一個輝煌征程的起點,它向千秋萬代的中國人昭示著這個民族的驕傲。

今天回顧和探索儀狄造酒這一段遙遠的歷史,對已經進入現代工業文明時代的我們,有什么現實意義呢?

我認為首先還是具有中華文明探源的意義。人類關于自身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歷程,而在世界五大洲的各個文明古國中,大部分文明都先后走向衰落和消亡,唯有東亞文明數千年未曾中斷地發展到今天。這種偉大的文明當初是怎樣發生的?這對我們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而言,是一個十分重大、十分深奧,而又充滿挑戰的課題。古往今來,我們從來沒有止息過探究的腳步。

近年來,這個工程受到了兩個重要引擎的推動而有長足的進展:一個是考古的深化;一個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轟轟烈烈地開展,各個地域都對自己的文化進行著深入挖掘和研究。

文明探源工程原本是由考古學家主導的??脊艑W看重實證,回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說與神話,反而削弱了對實證的解釋。但近年來,有學者主張打破考古的學術壁壘,實現神話傳說與真實的對接,讓考古人重新認識到了神話傳說的價值所在,同時,也使神話傳說在考古里體現出了自身的價值。

篇8

一、 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以往的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已經習慣了消極的、被動的接受歷史教師對于歷史知識的灌輸,學生總處于次要地位,即便如今大力倡導“在歷史教學中學生才是主體,教師處于次要地位,教師主導歷史教學的進行”這一理念,但在實際歷史教學中,對于這一理念的貫徹仍然顯得任重而道遠。素質教育搞的轟轟烈烈,而應試教育搞的扎扎實實。基于這樣一個尷尬的局面,必須加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在歷史教育中體現出更多的人文關懷,要讓學生主動去學習,主動提高學習效率,改進學習方法,加快學習方式的轉型。而面對歷史這一學科,學生不僅喜歡教材上故事一樣的歷史教學內容,更偏愛于自己去探究和鉆研屬于自己的歷史知識和方法,自主地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激發了他們的創新精神,發揮出了他們的創造性。

二、 提升了歷史教師的綜合素養

研究性學習的引入豐富了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模式,促進了歷史教師對于自身歷史教學情況的反思,提升了歷史教師的綜合素養。這種學習方式的運用首先需要歷史教師通曉歷史教育、教學等相關理論,熟知這種學習方式,并考慮如何將其運用于學生的實際歷史學習中去。其次,需要歷史教師與學生進行有效交往,這種交往是真誠的,是出自內心的,不帶有強制性和壓迫性,使學生感到民主、自由的溝通才是理想的溝通效果。教師在這樣的氣氛中,將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理論傳授給學生,然后再反復對學生加以指導和練習,直到學生熟練掌握并能將其付諸于實際的歷史知識的學習中。這樣,在整個過程中,歷史教師起到了較為關鍵的作用,歷史教師不但豐富了自身的學科專業素質、教育教學素質和心理素質,而且在傳授給學生學習理論的過程中,實現了與學生平等的溝通與交流,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去學習歷史知識,為學生找到了一條捷徑,可謂一舉兩得。而這其中,最主要的是提升了歷史教師的綜合素養,使其能夠更好的為學生服務。

三、 加速了歷史課程與教學的改革

2011年,《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頒布與實施說明了當前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中存在著諸多矛盾與問題,客觀上顯示了歷史課程與教學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而研究性學習理論恰恰符合了這一教育潮流。中學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試圖從學生自身出發,促進學生自主地探究與思考人類的歷史發展進程,培養學生對于歷史的認知能力、歷史學習方法的捕獲手段以及如何表達對于歷史的看法等基本素養。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歷史教師與學生互相合作,教學互補,一起進行方案選題、方案設計、方案實施以及實施效果等過程。這個過程給了歷史教師更多的選擇,可以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案,同時又給了學生更多的學習方法,更多的自利,真正做到了一切以發展學生和關愛學生的身心為主,遵循了教育規律。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全面的教育,充實了教師,改變了學生,真正地加速了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的改革步伐,使中學歷史學科向著正確的發展方向大踏步前進。

四、 突出了歷史教育的本能屬性

從歷史教育來看,古希臘人曾將歷史教育分為三種類型:第一,敘述過去;第二,為理解現在而追述過去;第三,為了展望未來而探索過去。[2]實際上,歷史教育的本能屬性概括起來說就是總結過去、把握現在來和追逐未來,而這也正是中學歷史學科的本能屬性。中學歷史是對學生進行的一次完整的為期六年的系統的歷史教育,中學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正是鼓勵學生在長時期的觀察和模仿的基礎上,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學習,總結經驗教訓,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服務于現在而準備于未來。當然最主要的實現形式是在師生互動的基礎上,學生以課題(或問題、專題)為主,進行自主學習。歷史知識的包羅萬象決定了課題的豐富性,需要學生從大千世界中去探究真實的歷史,承前啟后,開拓創新。尤其是多媒體教學的盛行和網絡資源巨大的信息量,給了中學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較多的選擇余地。因此,研究性學習突出了歷史教育的本能屬性。

當前,中學歷史教學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而毫無疑問,無論怎樣,“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歷史教學”的宗旨都不會改變。中學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正是遵循了學生的“主體性”原則而受到廣大師生的熱烈歡迎,對于歷史教育本身、歷史教師和學生以及歷史的課程與教學改革都大有裨益,最終實現了對學生知、行、意、行等多方面的培養和鍛煉,使學生的身心發展有了較強的理論基礎和實踐保障。

注釋:

篇9

一、高中歷史學科學生學習評價體系之評價標準

1.評價標準之表現性評價

關于表現性的評價,其在我國的傳統教學之中有著較少的關注,因此對于高中歷史學科學生學習評價體系的構建,其就不容被忽視。所謂的表現性評價體系,其內容有三方面:其一是描述表現的行為,就是通過在那對于高中歷史的學習之中,教師對于學生在其活動之中的表現的行為;其二是描述評價范例,也就是通過具體的例子,學生對其教師以及同學將展開的具有表現性的活動進行介紹,其中包含有具有學生典型的作品、活動的過程以及活動的計劃;其三就是描述表現水平,因為學生自身所具有的思維、知識的儲備、性格以及積極性等方面所具有的差異性,使得在相同的活動之中,學生的表現有著差異性,因此教師就需要依照等級對他們進行評價,等級是關于學生的表現所評定的。關于其評價的范例,其要求如下:

(1)歷史活動種類,確定任務目標

也就是要通過多種類的歷史的活動,將其表現性評價的任務目標進行確定?,F如今關于我國歷史教學的學習活動包含有歷史音樂作品的創作、歷史報刊的編輯以及歷史話劇的創作表演和歷史美術作品的繪制等等,從而在其中將表現性評價的任務目標得以提煉。

(2)內容要求,緊扣課程標準

關于表現性評價,其就是對學生過程性評價的一種手段的實現,其內容在課表的基礎之上進行,但是其方法具有差異性。

2.評價標準之價值觀評價

對于價值觀的評價,首先就應該將其人類社會普遍適用的價值觀進行確認,其次其價值觀的應該尋找與歷史的課程之中,最后就應該尋找于課改之后的歷年高考的歷史試題之中,從而在其中將體現價值觀的內容等進行價值觀的評價。

3.評價標準之行為標準評價

行為認知的層次以及行為認知的種類作為行為標準的評價和界定而存在。關于高中歷史學科學生學習評價目標的制定,第一就需要對課程標準進行依靠,要將思維的能力以及知識的能力進行側重的把握;第二就是要對行為認知的層次進行確定,將學生歷史學科的認識水平進行判定,不僅需要劃分其某一種理論,還需要進行一些實踐調查,判斷某一年齡段或者是某一階段的學生所應該達到的思維能力的水平。

二、高中歷史學科學生學習評價體系之評價模型

1.評價模型之基本思路構建

關于其思路的構建,就是盡量的將其評價的模式由之前的測量的教育發展為評價的教育。那么教育的測量就是依照程序以及教育的法則,將教育現象的量進行規定通過數字的形式,對其進行描述以及確定這樣的過程;教育的評價,就是依據特定的教育目標以及價值的標準,通過非測量以及測量這樣的方法對資料信息進行系統的收集,并且價值分析和判斷影響學生的發展變化以及其各個要素,并且提供依據于其教育決策的過程。所以對于具有意義性的評價,應是非測量以及測量這樣的手段,之后對學生進行量化的評價。

2.評價模型之基本方式構建

關于其基本方式的構建,終結性評價以及過程性評價作為其基本的評價方式而存在。過程性評價,就是在其課程實施的過程之中,有些學習成果沒有辦法通過紙筆對其進行檢驗,或者是非智力的因素與學習相關的,又或者是學生的學習方式這樣的評價。終結性評價等同于總結性評價,顧名思義,就是其某種活動結束的時候所進行的總體的評價的行為。

3.評價模型之基本層次構建

在高中歷史的學生學習評價體系之中,畢業水平考試以及模塊的學習評價作為基本的層次而存在。畢業水平考試就是當其學生將高中階段的必修或者是選修的課程學習以及修完之后,需要對其高中階段所進行的課程學習的一種總體的水平的測試和評價;而模塊學習評價就是學生將一個歷史模塊學完之后,其學習的取得就是通過模塊評價的形式所決定的。

結語

在高中歷史學科學生學習評價體系的構建之中,其主要的內容就是對于評價標準的完善以及對于基本模型的表述,所以就應該將其二者進行歸納總結并且進行分析,還需要具實例論證,使得其有理有據,就像所提到的對歷史繪畫作品的繪制,應該讓學生通過分工合作的方式將其任務目標達成。

【參考文獻】

[1] 盛剛. 略談高中歷史學科有效學習評價模式的構建[J]. 考試研究,2016(03):68-72.

篇10

(一)渤海國五京之地理位置

渤海國五京包括上京龍泉府、中京顯德府、東京龍原府、西京鴨綠府和南京南海府,是渤海國的統治中心。最早對渤海國五京作記載的歷史文獻是《新唐書·渤海傳》?!缎绿茣げ澈鳌分皇墙榻B了渤海五京的大致地理位置。經過近一百多年的研究,我們對渤海五京的地理位置已經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其中,較早對渤海上京龍泉府進行實地考察的是清初被流放至寧古塔的流人。他們的流放地靠近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著作中保留了許多記錄渤海上京龍泉府的考察成果。但是,當時他們錯誤地認為渤海上京龍泉府可能是“女真人建立的金上京會寧府遺址”。對這一錯誤認識提出質疑的則是清乾隆年間的大學士阿桂。

阿桂是乾隆在位時期的重臣,曾兩次充任伊犁將軍,軍功顯赫,累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首席軍機大臣。乾隆四十二年(1777),阿桂等人奉敕編撰《滿洲源流考》。據《滿洲源流考》載:“考龍泉府即渤海之上京忽汗州也?!卑⒐鸬热私涍^實地考察得出此結論。此后,曹廷杰等人經過實地考察又提出“東京城”即渤海之上京龍泉府遺址的觀點。曹廷杰是清朝末年研究東北地理的專家,他撰寫的《東北邊防輯要》、《西伯利亞東偏紀要》和《東三省輿地圖說》對于東北史地的研究意義重大。

較早對中京顯德府故址———西古城城址進行著錄的是吳祿貞的《延吉邊務報告》。吳祿貞是近代的資產階級革命者,與蔡鍔齊名,有“北吳南蔡”之稱。1907年7月,徐世昌任東三省總督,吳祿貞隨行任軍事參議。此時,日本制造輿論,企圖吞并中國的間島地區。吳祿貞隨即編寫《延吉邊務報告》,成為中日就間島問題談判的重要依據。

關于渤海國五京的地理位置,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是:“上京龍泉府位于現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的上京城,中京顯德府位于現今吉林省和龍市頭道鎮的西古城,東京龍原府位于現今吉林省琿春市三家子滿族鄉的八連城,南京南海府位于現今朝鮮咸鏡南道北青郡的青海土城,西京鴨綠府推斷位于現今吉林省臨江市市區。”

五京中唯有上京龍泉府的地理位置沒有爭議,其他四京都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分歧。金宗赫認為,朝鮮境內咸鏡北道清津市富居里城址為東京龍原府故址,咸境南道北青郡的青海城址為南京南海府故址。學術界對于“青海城址為南京南海府”這一觀點基本認可。田村晃一認為:“從現在發現的瓦當來說,西古城決不能說是遷都上京以前的顯州。”

有學者從流域的角度對渤海國五京的分布狀況作了概括。王禹浪等人在《圖們江流域的歷史與文化—兼考靺鞨族源、渤海舊國、東牟山及相關歷史地理問題》一文中指出:“保留在圖們江中游流域的城子山山城、和龍市西古城,以及琿春市的八連城都是渤海國都市文明的標志。王禹浪先生認為:‘中京顯德府與延吉市郊區的城子山山城等圖們江海蘭江合流附近的渤海國遺址構成了渤海‘舊國的范圍’。”

鄶艷麗《東北地區古代城市空間形態發展背景與進程》一文指出:“五京中的二京中京顯德府(吉林省和龍縣西古城)和東京龍源府(吉林省琿春市)在圖們江流域,其余城址大部分集中于牡丹江上游一帶?!?/p>

然而,渤海國的五京分布并非是僅僅分布在圖們江和牡丹江流域,南京南海府是分布在朝鮮半島北部靠近朝鮮東海的沿海地區,而西京鴨綠府則顯然是分布在鴨綠江流域。鴨綠江、圖們江、牡丹江都發源于長白山的天池,唯獨南京南海府是臨近朝鮮的東海。這一空間分布的規律,向我們昭示了渤海國的疆域其實沒有離開長白山的山麓,基本上是依據長白山山脈東西南北的走向而沿著主要河流的走向和靠近沿海的地方。圍繞著五京的分布,渤海的其他古城、村鎮,也大致圍繞著這五個中心而廣泛地分布著,當然連接這五京的就是渤海國的主要交通線。宋玉彬在其文章《渤海中京顯德府故址———西古城城址研究簡史》中,對西古城城址的地理位置作了詳細的介紹,他指出:“西古城城址位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西城鎮城南村,西南距和龍市約25公里,東北距延吉市約55公里。城址地處海蘭江流域最大的平原———頭道平原的西北部,其南約2公里處為東西向流淌的海蘭江,其北約0.25公里處為低矮的山岡。”

宋玉彬主編《西古城—2000—2005年度渤海國中京顯德府故址田野考古報告》中介紹:“城址地處長白山北坡余脈丘陵河谷地帶,平均海拔320米,其南約1.5公里處為圖們江最大支流海蘭江的中游區段,海蘭江自西向東橫貫頭道平原,城址就坐落在頭道平原的西北部,城址所在區域地勢北高南低,其北0.2公里處丘陵區,其南為頭道平原開闊區域?!?/p>

關于上京龍泉府下轄州的地理位置,學者們也作了論述。蘇亮的《牡丹江地區古代遺跡述略》一文指出:“上京龍泉府當時轄三州:龍州、湖州和渤州。龍州即今渤海鎮忽汗城;湖州即今鏡泊湖城墻砬子古城;渤州即今牡丹江市郊樺林南城子古城。”

王培新等人于2004年對琿春八連城進行了考古調查,在《吉林省琿春八連城遺址2004年調查測繪報告》中,對八連城的地理位置作了描述:“八連城遺址地處琿春平原的西北部,近處地勢平坦河渠密布,遠處群山環抱。城址西2.1千米圖們江自西北向東南流淌,東7千米琿春河自東北流向西南,于城址南方匯入圖們江?!?/p>

(二)渤海國五京之地理環境

楊雨舒、蔣戎的《唐代渤海國五京研究》對五京的氣候、土壤、河川、地形地貌、動植物、礦產等方面作了介紹。楊雨舒的《簡論唐代渤海國五京》認為五京的地理環境存在著共同性,“五京中的上京、中京和東京均位于渤海國境內地勢相對平坦寬闊的江河沖積平原上或盆地中。”

孫倩在其《試論唐代渤海國的疆域、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經濟布局》中指出:“上京龍泉府位于距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城30公里處的渤海鎮內,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該地區原始森林密布,生態環境良好”,“無論是上京、東京、中京,還是西京,地理環境良好,水源豐富,氣候宜人,適合農作物的生長?!?/p>

楚福印在《渤海國之上京城考

》中稱:“上京城遺址所處平坦開闊、土地肥沃、江河縱橫,有船運魚樵之利,適合農牧漁業的發展,四周山高林密,既提供了豐富的野生動植物特產,又恰似一道屏障保衛著上京城的安全?!辈澈牡诙€都城———中京顯德府,在顯州,“顯州地處圖們江與海蘭江之間的沖積平原之中,經濟基礎雄厚。渤海政權把國都遷于此,有利于組織經濟生產,推動域內經濟的全面發展,增強國家綜合實力。”

曉晨在《談渤海文王大欽茂時期的都城建制》中,對中京西古城的地理環境作了描述:“城址南有開闊的海蘭江沖積平原,北有連綿起伏的丘陵地帶,正處渤海腹心地區,故后世厘定五京而將其命名為中京”。崔順子、孫學寶對東京龍原府所處的地理環境作了總結:“琿春圖們江下游一帶是遼闊的河谷盆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中溫帶濕潤季候,物產豐富,又東瀕大海,十分有利于農業、手工業、畜牧業、漁獵業和水產業的發展?!蓖跖嘈碌热酥赋?“八連城遺址地處琿春平原的西北部,近處地勢平坦河渠密布,遠處群山環抱。城址西2.1千米圖們江自西北向東南流淌,東7千米琿春河自東北流向西南,于城址南方匯入圖們江?!?/p>

總之,我們從地理空間上可以明顯地看出渤海國的五京分布的地理位置,基本上都是渤海國境內的地理要沖。五京雖然并不都屬于都城性質,但是其中的上京龍泉府、東京龍源府、中京顯德府卻在渤海國存在的歷史上都曾經起到過都城的作用。然而,南京南海府與西京鴨綠府雖然沒有做過都城,但是其所在的地緣位置卻十分重要。它們的共同特征就是都具有地理樞紐的作用。

二、渤海國五京的建筑形制與五京制度

(一)渤海國五京之建筑形制

關于渤海國五京的形制,曉晨在《談渤海文王大欽茂時期的都城建制》一文中論述:“現存西古城遺址,特別是八連城遺址的基本布局和主體建筑應完成于渤海三世王文王大欽茂之世。即文王大欽茂世的都城建制應以現存西古城遺址和八連城遺址為代表,為內、外兩重城制,內城居外城北部正中。文王大欽茂都上京時的上京城建制亦當與此相同?,F存渤海上京城遺址應是渤海大仁秀、大彝震以后的都城形制,而不是文王時期的都城形制?!?/p>

宋玉彬將西古城與八連城作比較,指出在城址形制方面,西古城與八連城均為兩重城制,主體建筑坐落在中軸線上;還將西古城城址與東京城城址在城市規劃方面作比較。宋玉彬、曲軼莉在《渤海國的五京制度與都城》中指出:“渤海上京城址、西古城城址、八連城城址發掘,明確了界定渤海都城的3個標尺:城市設施的中軸線布局、大型宮殿建筑、釉陶建筑構件?!?/p>

王培新等人通過調查發現,八連城城址與西古城城址既存在較多的相似性,又存在部分差別。王培新等人的《吉林省琿春八連城遺址2004年調查測繪報告》指出:“八連城外城城垣接近方形,西古城外城城垣為南北向稍長的長方形。八連城內城位于外城中央略偏北,西古城內城位于外城中央北部。八連城中軸線上最南面建筑址位于內城中央,西古城中軸線上最南面建筑址位于內城南部。八連城在外城北部及南部建多條隔墻形成若干封閉區域,西古城則在內城北部設一條東西向隔墻將內城分為南北兩區”。

五京作為渤海國的統治中心,其城制建設也為統治者所重視。李爽《渤海國城市職能的轉變———以渤海國五京為中心》指出:“以上京為例,其上京的建設,經歷了成康時期的增修,乃至大彝震時期‘擬建宮闕’等大規模擴建而最終定型?!背S≡凇恫澈暇┏强肌分兄赋?“渤海上京城的營造既依照唐都長安城,同時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其設計嚴謹、規模宏大、布局整齊、結構對稱,宮廷、寺榭渾然一體。整個都城平面呈長方形,占地面積16.4平方公里,周長16.56公里,分山外城、內城、宮城三部分組成。”

魏存成也認為,渤海上京城的形制深受唐長安城的影響,在中京西古城和東京八連城的建筑中也均有體現。他在《渤海都城的布局發展及其與隋唐長安城的關系》中對上京城的布局作了概括:“上京城址的整體布局分為宮城、皇城和郭城三部分,郭城呈東西橫長方形,宮城和皇城位于郭城北部稍偏西處,皇城在前,宮城在后,宮城左右和北面又各有一個附屬區。”

趙虹光在《渤海上京城宮殿建制研究》中指出:“渤海上京城由郭城、皇城、宮城三部分組成。宮城位于該城的北中部,在中軸線上自南向北所建的五座宮殿,分別由殿、廊和墻、門等圍成各自相對獨立的宮殿區。”趙虹光在《渤海上京城考古發掘隨筆》中指出:“上京城整體建筑的設計布局恪守中軸線對稱原則,這條中軸線猶如無形的律典制約著上京城主體規劃設計和建筑布局的外延,而且只能遵循但不能逾越也不可解構?!崩铌惼娴热藢ι暇┏侵房疾旌蟀l現:“渤海上京城的郭城、皇城和宮城,應用了不同的建筑方法,各自構成了不同的建筑單元,應是分別修建的。”

栗紅在《唐代渤海上京龍泉府城址綜述》對上京城的建筑形制也有闡述。董志、趙忠對上京龍泉府的建筑形制有所闡釋,他們在《淺談唐代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都城》中指出:“建筑所用材料為木材,建筑是木構,做法應與中原一致,不然,浩大的工程無法順利完成。”

《西古城———2000—2005年度渤海國中京顯德府故址田野考古報告》指出:“由于在營建時間方面兩者之間存在早晚時差,因此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渤海上京宮城的規劃是對西古城內城格局的翻版,或者說上京宮城是依照西古城內城建筑模式而進行的拓展、擴建?!标P于西古城的建筑形制,魏存成的《渤海都城的布局發展及其與隋唐長安城的關系》一文指出:“城墻夯筑。在中軸線兩端的南、北墻中間,各有一個門址缺口?!彼斡癖虻热说摹恫澈V芯╋@德府故址———西古城城址研究簡史》一文指出:“西古城城址由內城、外城兩部分組成,內城、外城平面均呈南北向縱向長方形,內城處于外城的北半部居中位置。”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對西古城進行考古發掘后,在《西古城———2000—2005年度渤海國中京顯德府故址田野考古報告》中指出:“渤海人營建西古城時已經形成了成熟的都城營建理念。”該書進一步指出:“該城址的都城營建理念,大量吸納、汲取了中原漢文化都城營建理念的先進經驗與營養成分?!?/p>

關于八連城的建筑形制,崔順子、孫學寶在《渤?!叭毡镜馈焙同q春地區的開發》一文中指出:“八連城以我國傳統的四方說建城思想為基礎,吸收中原唐城制的精華,仿效渤海中京和上京內城的建筑布局而精密設計,是一座封閉式城市……城呈方形,以土夯筑,周長2894米,四面墻上各有一城門,城有護城河。”1944年,鳥山喜一首先提出了西古城城址為中京顯德府的觀點。駒井和愛認為中京顯德府初置顯州,后遷至盧州。齋藤優等人通過調查、發掘,認為琿春八連城即為中京顯德府故址。

進入21世紀以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文化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博物館、和龍市博物館對渤海中京顯德府———西古城城址、東京龍源府———琿春八連城遺址都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并于2007年整理出版了《西古城———2000—2005年度渤海國中京顯德府故址田野報告》。該書總結了吉

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文化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博物館、和龍市博物館對西古城為期5年的考古發掘成果。書中主要分為五大部分:西古城城址研究簡史、西古城外城、西古城內城、西古城內城的建筑布局及西古城出土的瓦件。并附有西古城的遺跡、遺物圖片等。此外,《琿春八連城考古發掘報告書》也將在2013年末出版。

渤海上京龍泉府古城研究的最主要成果有:趙虹光撰寫的《渤海上京城考古》一書,已于2012年12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記錄黑龍江省考古研究所從1981—2008年的渤海上京城考古發掘成果的書。作者以二十多年親身經歷的渤海上京考古發掘為基礎,在連續發表的考古發掘報告和論文的基礎上對其研究成果進行了重新編輯和梳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2009年9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黑龍江省考古研究所編輯的《渤海上京城———考古發掘報告書》,是一部近七十年以來渤海上京城考古發掘與研究的最重要的資料。劉曉東的《渤海的歷史與文化》、《渤海文化研究———以考古發現為視角》兩部著作,分別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先后出版。書中有著豐富的關于渤海早期都城以及渤海上京城、琿春八連城等渤海歷史遺跡與遺物的資料。此前,20世紀30、40年代,日本學者對渤海國五京進行了掠奪式的考古調查。1939年,日本東亞考古學會出版了《東京城———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址的發掘報告》,對渤海上京龍泉府的遺跡、遺物進行了考古發掘和研究。1963—1964年,中朝聯合考古隊對上京宮城西區、外城區街坊址、三靈墳和大朱屯渤海墓葬進行了發掘。朝鮮考古隊于20世紀70年代出版了《渤海文化》,中國考古隊于90年代出版了《六頂山與渤海鎮———唐代渤海國貴族墓地與都城遺址》。1975年,渤海上京城遺址舍利函首次出土。上述這些資料是研究渤海五京的重要參考資料。

(二)渤海國五京制度

渤海國五京制度是渤海國封建化進程的標志,同時也體現了渤海國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

宋玉彬在《渤海國的五京制度與都城》中對渤海國五京制度問題進行了分析,他指出:“由于文獻史籍中缺乏渤海國五京制度初置時間的明確記載,在審視史料文獻中能夠捕捉到的相關信息時,面對相同的線索,史學界形成了兩種學術意見:

1.渤海國的五京制度為渤海第三代王大欽茂創建。

2.渤海國的五京制度為大欽茂后世的渤海王所為。隨著研究的深入,圍繞渤海五京初置時間而形成的學術分歧,進一步引發了有關五京制度原創性問題的討論。在五京制度的原創性問題上,同樣產生了兩種意見:1.渤海的五京制度源于唐王朝的影響。2.渤海的五京制度繼承于高句麗的五部制。”

關于五京制度設置的時間,中外學者存在著南轅北轍的觀點。劉曉東在《關于渤海五京制起始年代的說明———兼談渤海王孝廉訪日詩中“上京”一詞之所指》一文中指出:“似乎中國學者有意無意在把渤海五京制的起始年代拖后,以此來證明渤海的五京制與唐王朝的五京制有關;國外學者有意無意在把渤海五京制的起始年代提前,以此來證明渤海的五京制與唐王朝的五京制無關?!?/p>

宋玉彬、曲軼莉的《渤海五京制度與都城》一文認為:“依據宋基豪的論證,其始創年代應以大欽茂執政的8世紀60年代中葉為宜?!彼斡癖虻摹恫澈6汲枪手费芯俊芬晃臄喽?“五京制度實施的上限到不了顯州為都之時?!标P于五京制度的淵源,楊雨舒在《簡論唐代渤海國五京》一文中認為:“渤海國仿照唐制先后建立了五京”,并進一步指出;“以五京制度為核心的渤海國城市體系并不是獨立于唐朝之外的。”

劉曉東在《渤海文化研究———以考古發現為視角》一書中認為,渤?!拔寰┓轮浦性瞥笔窃诓澈5谑醮笕市阒馈袄宥ā?。還有學者對五京制度的來源另辟蹊徑,趙偉在《論五京制與北斗崇拜》一文中指出:“北斗崇拜在通古斯語系的東北民族多有體現”,得出結論:“五京制的產生與相繼無論從思想基礎上、布局上都符合北斗崇拜”。

關于五京制度的性質。宋玉彬在《考古學視角下的西古城城址》中指出:“關于五京,通常的理解是,作為一種政治制度,五京體現的是行政管理體制,其意義首先在于它們所擁有的特殊的行政級別。文獻中不見有關中京、西京、南京曾經為都的具體記載,表明五京的‘京’,并不完全等同于都城,其具體治所不一定均需要具備都城的規模與設施。”

三、渤海國五京的交通及歷史地位與作用

(一)渤海國五京之交通

渤海國之所以有“海東盛國”的美譽,與其發達的交通網密不可分。渤海國五京作為其統治中心,是渤海國的重要交通樞紐。渤海國有5條重要的對外交通干道,其中有3條道路的樞紐位于五京。這3條道路分別為鴨綠朝貢道(渤海國通往唐朝的水路交通道)、龍原日本道(從渤海國通往日本的陸路和海陸交通道)和南海新羅道(從渤海國通往新羅的陸路交通道)。這些交通通道的特點為陸路和水路緊密結合;運輸手段多樣,航海技術發達;水路交通網均勻地分布在各地;上京龍泉府成為連接東西方的交通樞紐之一。

關于龍原日本道,崔順子在《渤?!叭毡镜馈焙同q春地區的開發》一文中介紹了大武藝開辟的日本道路線,及其子大欽茂開辟的日本道路線,并指出:“八連城不僅是渤海五京之一,又是日本道的樞紐和出訪日本的重要基地?!鄙G锝堋⒏吒m樤凇恫澈U噙w都考述》指出:“東京龍原府是渤海通日本道的起點,足見東京龍原府地理位置之重要?!标P于中京顯德府的交通,桑秋杰、高福順在《渤海政權遷都考述》指出:“顯州是南海新羅道的中繼站。”顯州是渤海國的重要交通樞紐,同時,也是重要的貿易口岸。

2004年,由朝鮮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朝鮮學者張國忠所著的《渤海交通運輸史》一書,2006年,由北京華齡出版社出版的延邊大學尹鉉哲所著的《渤海國交通運輸史研究》,這兩部著作都是專門研究渤海國交通史的重要專著,填補了渤海學中渤海交通史的空白。尤其是作者利用了大量的中、朝、日三國的考古、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針對渤海國的陸路交通與海上、水路的交通作了深入的研究。

(二)渤海國五京的歷史地位與作用

渤海國五京作為渤海國的中心城市,在渤海國的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李爽在《渤海國城市職能的轉變———以渤海國五京為中心》中指出:“五京加快了渤海經濟封建化的進程”,“五京也加強了渤海的封建專制統治”,“五京也成為渤海文化中心”,“五京制加強了渤海在中國東北的歷史地位”。楊雨舒的《簡論唐代渤海國五京》一文指出:“五京的設置,促進了渤海國的封建化,對渤海國政局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唐代東北地區城市的建設、發展和分布格局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對遼金兩朝的城市布局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p>

篇11

一、興趣的重要性

興趣是成功先導,具有始動和定向作用,很多成功人士都是由興趣始動的。興趣還可以激發大腦潛能,讓其產生科學靈感,從而更有利于成功。對學習知識記憶不牢固就是缺乏興趣的表現,一個人若對科學缺乏濃厚興趣,其所學就不會有所用,最終只會伴隨時間流逝漸漸忘卻。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長是很重要的,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在學習中可以享受一種輕松快樂的過程,容易接受老師的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能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師生相處也會很融洽;學習興趣不強,學習起來就比較困難,容易產生抵觸情緒,與老師矛盾重重,最終進入死胡同。所以,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學習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有必要對學習興趣加以重視。而歷史作為初中整個課程的一部分,雖然所占比重不大,但也是中考的必考科目,而歷史課的現狀是日益不被重視,有被邊緣化的趨勢,歷史相比較語數外“主課”來說,被認定為“副課”,學生學習歷史時間有限,歷史老師不被校方重視,多重原因造成歷史教師數量日益減少,形成惡性循環,教師自尊心缺失,學生學習興趣也會受影響。在與一些中學生的交流中得知他們學習歷史的困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興趣的缺失。如何提高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難題。

二、調查結果

我以朔州市朔城區七中初三93班學生為例,以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了關于中學生歷史課學習興趣的社會調查活動。全班共86人,在調查詢問有關老師和學生的基礎上,結合我的實地走訪與自身理解,并根據該班實際情況設計問卷,問卷內容涉及學生學習歷史課的興趣狀況、學習方法與教學方法、學生學習狀態等方面。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占53%,不感興趣或者一般的占47%;對歷史課感興趣的占37%,不感興趣或者一般的占63%。

關于歷史課難學與否,79%的學生認為難學,接近70%的學生認為難學的原因是需要死記硬背,15%的認為考試試題難,10%認為課堂講課難吸收,其余的認為是教材理解難。

關于學習方法的調查,41%的學生傾向師生互動,自主學習與老師精講結合的學習方法;24%認為是自主學習;21%選擇了聽老師講課;12%選擇與同學討論交流。

關于最佳教學方法的調查,52%的學生認為教師進行生動講述,學生認真聽講是最佳的教學方法。有24%的學生認為由教師與學生以討論問題的方式進行教學為好,12%認為是教師布置題目,學生自己閱讀教科書;其余12%認為教師在書上劃重點,學生背重點。前兩種主要是通過師生互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后一種就是學生自學。

關于最喜歡的教學方式調查,使用多媒體手段占40%;拓寬知識面,深化理論的講解占27%;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探究性學習占19%;以講授為主的常規課型占14%。

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除了使用多媒體外,還可以開設第二課堂,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90%以上的學生希望開設第二課堂,至于什么形式?65%的學生希望開設趣味知識競賽和歷史話劇表演的活動;15%的學生希望進行辯論賽;14%的學生希望開設專題講座;其余6%的學生也希望進行征文比賽的活動。

三、歷史學習興趣培養方法

第一,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明確學習歷史的目的,教導學生學習歷史不單單是為了考取好成績,更是為了培養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良好的意志品質,開闊眼界、學習知識、提高能力。

第二,教師講課多媒體與精講結合,教師在課堂使用除課件以外的其他媒體設備,適當使用有關歷史的插圖、視頻,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加深印象;增加小組討論,給學生留足回答問題的時間,師生互動有效進行。教師需要提問學生,使學生始終可以集中注意力。課外帶領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組織趣味知識競賽和歷史話劇表演等活動,豐富課外知識,減輕學生學習壓力,提高學習能力。

第三,教師不斷提升自身魅力,除補充課外趣味歷史知識外,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合適的著裝,談吐舉止的優雅,日常學習生活表現的更具親和力,增加學生對老師的好感,便于教學的順利進行。中學生對老師是很挑剔的,除了講課要講的好,其他方面也會影響到學生對老師的影響,這些方面都是老師平常所以注意的。

教育的路還很長,需要教師的辛勤付出,更需要學生的有力配合,師生之間建立良性的合作,對教學大有裨益。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非常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其方法還有很多,這只是本人的一些愚見,還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實踐學習中,不斷補充新思路,為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閭華軍:《如何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J].《考試周刊》.2012年76期

[2]楊麗杰:《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培養方法淺談》[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12月.第28卷第6期

篇12

一、課前預習應用策略

教師布置課前預習任務,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先進行系統的了解。抱著思考的態度,對教材知識先有自己的認識,然后不懂的地方做好標記,在課堂上聽教師的解答或單獨請教教師。在預習過程中,還要搜集和整理相關資料,讓學生自己總結知識體系,并對一些具有意義的歷史問題寫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課堂上與師生分享。

二、課前學習應用策略

在歷史課堂上,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方法和形式進行學習。譬如,老師組織“小組合作”或“小組討論”的形式研究某一課題。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識。比如在講解(岳麓版)一課時,通過分組討論的形式,師生共同探討學習,還可以通過設置相關場景,展示相關圖片資料,加深學生對的了解,充分體會是中國近代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近代百年歷史第一次偉大的歷史巨變的意義。

對于一些重大且有爭議性的話題,可以采用“辯論式”的方法,通過分組討論,再展開論辯。

另外,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突發問題”和“突發觀點”。這兩種情況可能來自于教師的靈光一現或是學生的突然發難。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走,某一瞬間可能會迸發對某一問題的思考靈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的整體把握或深度發掘無意間也會產生新的思考,所以教師和學生都要抓住這種“突發機遇”,積極主動地展現出來,這樣也能更好地完成研究性學習。

當然,對于一些有一定價值的歷史問題,尤其是跟現實緊密聯系或是與高考熱點話題相關聯的問題,也可以采用“自主學習+討論學習”的形式。教師讓學生事先做好準備,搜集背景資料和相關信息,然后在課堂上通過師生共同討論來完成學習任務。

以上四種學習方式的選擇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擇,有時幾種方式綜合運用會達到更理想的效果。但不論是哪種方式的運用都要始終遵循認知規律,從客觀實際出發,圍繞教材知識,但又不局限于教材,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教材知識的基礎上,提升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

三、課外學習應用策略

教師可以成立課外學習小團隊,設計“小課題研究”活動或項目,讓學生參與各種歷史課題的探索和研討。其主要的課外研究性學習主要通過以下三個階段來完成:

1.準備階段

教師首先要根據具體學習情況,選擇研究課題,也可以指導學生自己選定題目。其次教師要給學生介紹一些具體、可行的研究方法,比如去圖書館查閱文獻、上網搜集相關資料或者進行社會調查等。最后教師要指導學生擬定一份完整、周密的計劃,其主要內容應包括:成員分工、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步驟以及時間、經費預算等。

2.實施階段

首先應將學生獲得的資料進行匯總和統籌,統籌的資料主要來源兩個方面,其一是通過實地調查以及走訪獲得,其二是通過互聯網以及圖書館而獲得;其次對資料進行分析、篩選,將不符合客觀實際和重復的資料剔除;然后就是撰寫研究報告,教師要積極指導學生,從大量的材料中提取所需內容,加以分析整理,完成研究活動記錄、實踐報告、心得體會,等等。

3.總結評價階段

教師學生成果,進行總結和評價??刹捎谜n堂上讓學生宣講研究過程的方式,也可采用在班級貼吧或QQ群里成果的方法,教師應注重對學生成果的點評與指導,評價的作用應該具有一定的導向以及監控功能,積極鼓勵學生,引導學生,促進學生自身發展。

總而言之,研究性學習在推行素質教育過程中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舉措,教師和學生應當積極配合。研究性學習在中學歷史學科上的應用,是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需求,其可以打破教師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上的局限性。教師也要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發揮好引導學生的作用。學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真正成為學習中的主體。

參考文獻:

篇13

學生從初中階段開始系統接觸歷史知識,這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發展學生綜合素養的要求之一。初中階段的歷史知識相對于高中來說比較簡單淺顯,更多的是對于歷史基本事實的了解和掌握,極少有深入分析歷史成因的題目。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在于,了解我國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文化歷史以及國外文明發展,解決人類共同的疑問如人從哪里來等問題。經過歷史考證進行大膽假設,同時做到對人類的歷史有所了解,能夠做到以史為鑒,不斷總結發展的經驗,反思人類過失。使學生能夠利用有限的學習時間把握人類自古至今的歷史,站在前人知識的肩膀上,吸取前人的文明成果,不斷發揮其引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作用。

所謂歷史,就是人類過去生活的總和,它是一個時間概念,是相對于“現在”和“未來”而言的。歷史是不斷發展的,它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道理很淺顯,如果人類存在的時間是一條不斷向前發展的時光軸,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被稱為現代,在我們前面的被稱為未來,在我們身后的時間就被稱為過去,即歷史。時間無大小之分,只有重要與否之別。由于人類不能像科幻小說中虛構的那樣穿越時空去關照歷史,所以很多時候歷史具有不確定性和猜測性。因此歷史既有正史之分,又有野史之別。但是,初中歷史課本中的知識基本是經過了考古學家的反復考證才得以謹慎得出的結論,基本是有科學依據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學生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要時刻保持有一顆好奇心,做到不唯書不迷信只唯實,做到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不斷發現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自己對于歷史的興趣。

一、歷史教學現狀分析

長久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因為歷史這一學科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較少,外加學校甚至任課教師的不重視,導致學生想當然地認為學習歷史只需要考前臨時突擊背誦就可以。不可否認,這樣做固然可以取得優秀的成績,但是課標對學生的要求并沒有得以實現。學生在經過考試之后,靠死記硬背記住的歷史知識會逐漸淡化,學生對于相關的文明發展史還是一無所知,無論是歷史課程的學習還是歷史學科的考察都顯得沒有意義。發揮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才是學好歷史的正確途徑。

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首先,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教師以及學生要先端正學習歷史這一門學科的態度,糾正以往教師和學生對歷史課程的錯誤認知。學校領導也應給予相關重視,應明確規定其他學科的教師不能占用歷史學科的時間;初中歷史教師們也應該端正教學態度,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只要讓學生把重點內容劃下來背過就可以了;學生也不能因為歷史學科在中考中分數比重小就忽視了歷史的學習,課上的時候要做到調動自己的興趣對課程進行預習,對教師講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不能認為只要把教師要求畫下的部分背過就可以了,更不能有在課上學習其他課程的壞習慣。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學習應該有一個整體的知識體系,如果僅僅是將教師要求畫下的重點背過,其結果必然是只見樹木不見樹林。學生也不可能將歷史知識系統的串聯起來,這對高中歷史的學習必然是一大隱患。知識無高低貴賤之分。人存在的意義之一就在于不斷地學習。無論是英語知識,數學知識還是歷史知識,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的一部分,其培養鍛煉人的能力也不盡相同。說到底,學生學習的是知識,而不僅僅是課本教材上的理論,一定要做到將歷史課本上的知識活學活用,讓歷史學科生動豐富起來。

其次,要培養學生的興趣,第一節課尤為重要。教師應該在上課之前認真備課,積極找到所講授內容的切入點,做到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每學期的第一堂課不講授任何知識,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起來自由發言講他所熟知的歷史人物。學生在談論歷史人物的過程中,我也會集中注意力認真聽學生說的內容,在他講完之后對其進行表揚之外,還能夠做到在他欠缺真實性的地方進行糾正,將歷史真實地還原出來,使學生能夠產生深刻的印象。

第三,學習歷史的方法多種多樣,靠學習課本知識算是最傳統最規矩的一種方法。盡管歷史是一門關于過去的學科,但它的意義卻指向現在,歷史可以說充斥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經常接觸的文學作品里有太多太多的歷史故事,我們平時看的影視劇作品中的歷史故事更是數不勝數。盡管許多作品里面的歷史包含進了野史和臆造的成分,但一般情況下歷史的大方向是正確的,當然,歷史紀錄片最具有真實性。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