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中醫綜合基礎知識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棚室蔬菜生產中易出現的問題
1.1?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減少
一方面生產者為追求高產而偏施化肥,卻忽視了有機肥料的施入;另一方面,由于棚膜和地膜對土壤的增溫和保墑作用,使得土壤微生物的數量增加,活動旺盛,促進了土壤有機質的分解,造成土壤有機質逐年下降。
1.2?土壤酸化
隨著棚室蔬菜生產中化肥尤其是生理酸性化學肥料的大量使用,導致耕層土壤的pH降低,致使棚室蔬菜容易發生鋁中毒和鈣、鎂元素的缺乏。
1.3?土壤鹽漬化、土壤板結
一是由于棚室中長期盲目地大量施肥。一般菜農在栽培果菜類蔬菜時每667 m2施尿素60 kg以上、施有機肥如雞糞4?5 t以上;二是棚室常年或季節性覆蓋棚膜使得降雨對土壤的自然淋溶作用顯著降低,相反土壤的蒸發卻比露地明顯強烈,引起鹽分在表土層中積累。
1.4?土壤養分比例失衡
一方面每種蔬菜都會按著自身的需要,以特有的比例從土壤中大量吸收營養元素,而菜農又習慣連續多年、多茬種植同一種類的蔬菜;另一方面棚室大多以茄果類蔬菜為主,而茄果類蔬菜對鉀的需求量最大,但菜農大多是憑經驗施肥,一般施用的氮、磷較多,而鉀肥的施用較少。氮肥和磷肥的超量施用,使土壤營養元素的比例嚴重失調,不僅造成肥料的浪費、增加土壤污染、導致蔬菜的抗病性、產量和品質下降,而且土壤離子的拮抗作用還會誘發蔬菜發生營養元素缺乏或過剩。如過剩的氮肥分解后,導致土壤中氨離子過多,影響了蔬菜對K+、Ga2+、Mg2+離子的吸收。
1.5?病蟲害嚴重尤其是土傳病害逐年加重
連作會導致土壤中殘留的病菌孢子和害蟲的蟲卵逐年增多,病原菌和害蟲的大量繁殖,使得病蟲害逐年蔓延加劇,如灰霉病、根腐病、線蟲病、蔓枯病、枯萎病及蚜蟲、白粉虱、斑潛蠅等。
1.6?根系分泌物
根系的分泌物是土壤微生物的營養源,不利的分泌物促進有害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抑制下茬同一類作物的生長。如黃瓜連作根系釋放的酚類物質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抑制下茬黃瓜的生長。
2?綜合治理技術
2.1?抗病品種
選用對病蟲害具有高抗或多抗的蔬菜。
2.2?輪作換茬
輪作可以斷絕病原菌的營養源,減輕病害并合理利用地力,這是防范連作障礙的最佳措施。一般可以參照不同蔬菜的連作年限,并盡量考慮到不同蔬菜的科屬類型、根系深淺、吸肥特點以及分泌物的酸堿性等進行合理的輪作。
2.3?土壤消毒
2.3.1?土壤的濕熱消毒
在棚室春秋茬之間的閑置期,正是一年中的高溫季節。每667 m2均勻撒施切成5 cm左右長段的雜草3 000 kg;生石灰粉100 kg;生雞糞或其他畜、禽糞便10?15 m3;微生物多維菌種8 kg;美地那活化劑600 mL。然后用旋耕犁旋1遍,用水泡田,蓋上地膜,再將棚膜扣嚴,悶棚30 d左右。去掉地膜,耕1遍地,裸地晾曬1周。
在蔬菜拉秧后的季節里或土壤干燥的情況下,為害蔬菜的土傳病原真菌、細菌、線蟲會處于休眠狀態,澆透水或泡田,一方面能夠淋去大部分鹽分,另一方面可促使土壤中的微生物解除休眠而進行活動;施入土壤中的雞糞和秸稈在菌種的作用下,迅速發酵,放出大量的熱,增加地溫;蓋地膜、扣棚膜加上太陽的暴曬,會大幅度地提高地溫,可有效殺死土傳病原菌并活化土壤。
2.3.2?熱水消毒
用85 ℃以上的熱水澆淋在土壤上,可有效殺滅土壤中的病原菌、害蟲及蟲卵。
2.3.3?藥劑消毒
可利用的藥劑有甲醛、敵克松、惡霉靈、多菌靈、硫磺粉、氯化苦、線凈(苦參堿)、菌線威、綠亨1號、2號等殺蟲劑和殺菌劑,通過噴淋、澆灌、拌土、熏蒸等進行土壤消毒。
2.4?合理施肥
2.4.1?增施有機肥
在合理施用化肥的同時,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因為在有機肥的分解過程中,會使細菌、放線菌增殖,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從而減輕病害的發生,同時也達到了改良土壤的目的。
2.4.2?施用生物菌肥
原料:667 m2需要10 m3左右的生雞糞、3 000 kg切成5 cm左右長段的雜草、1 kg多維復合菌種、10 kg麥麩。先將菌種與麥麩攪拌均勻,噴水5?6 kg,堆悶5 h;然后將菌種、雞糞和秸稈三者攪拌均勻,堆成高1 m、寬1 m,長度隨料而定的發酵堆,外面蓋上塑料薄膜,2?3 d翻1次,一般翻3?4次。發酵好的雞糞干燥、無臭味。施入土壤后,可使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繁殖,抑制了有害菌的擴展;生物菌肥中的固氮菌、解磷菌、解鉀菌可以持續不斷地為蔬菜提供營養;可增加土壤團粒結構,土壤明顯疏松;增加土壤空隙度,土壤容重減少。
2.4.3?測土配方平衡施肥
按照蔬菜的目標產量和土壤的有效養分含量,科學計算施肥量,并根據不同蔬菜的需肥規律而有針對性的施肥,以滿足不同蔬菜作物、不同生育時期的需肥要求,從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2.4.4?增施中微量元素
在棚室蔬菜的生產中,將硫酸亞鐵、硫酸銅、硫酸鋅、硫酸鎂、硫酸錳、硼砂等中微量元素,按一定的比例混勻后,再與有機肥或氮磷鉀化肥混勻,集中施入蔬菜的定植溝或埯中,可使蔬菜莖蔓粗壯,葉色嫩綠,并可防病增產。
2.5?合理灌溉
2.5.1?滴灌
水滴借助重力滲入土壤,在滴頭的下方形成一個很小的飽和區,并向四周逐漸擴散至蔬菜根系發達區。滴灌能按蔬菜的需要量灌溉,用水量小、占地面積小、省時省力、降濕防病。
2.5.2?膜下微灌
采用高畦栽培,在畦面中間開一小溝,溝中鋪設微灌軟管(眼朝上),之后覆蓋地膜,蔬菜定植在軟管的兩側。膜下微灌不但可節水、降濕、防病,而且由于灌溉時水先噴向地膜,經加溫后才滲入土壤,因此對地溫的影響較小。
2.5.3?小水澆灌
如果仍采用傳統的溝灌方式,則應小水澆灌,因為大水漫灌極有利于枯萎病、青枯病、根腐病等土傳病菌的迅速蔓延,而小水澆灌則可抑制病菌蔓延。
2.6?嫁接防病
嫁接是解決重茬蔬菜土傳病害的有效手段。如:黃瓜以黑籽南瓜為砧木進行嫁接、薄皮香瓜以白籽南瓜進行嫁接,不但可以預防枯萎病,而且還能提高瓜類的耐寒能力,并大幅度提高瓜類的產量;茄子的枯萎病和黃萎病也只能通過嫁接的方法才能夠根治。
2.7?加強田間管理
2.7.1?地膜覆蓋
通過高壟或高畦扣地膜栽培,可抑制土壤水分的蒸發,減少鹽分向土表積聚,同時可有效提高地溫、控制空氣濕度。
2.7.2?降低濕度
通過扣地膜、多放風、放夜風、放早風、灌水后悶棚升溫后再放風等措施來降低棚室內的濕度,同時改變過去傳統的溝灌為滴灌、地下滲灌、膜下溝灌或膜下微灌。
2.7.3?覆蓋遮陽網
篇2
1引言
作為一個區域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區域基礎設施對該區域能否平穩高效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既涉及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又涉及社會秩序鞏固甚至國家安全維護。國內外對區域基礎設施效益的相關研究由來已久,多集中于經濟效益方面,缺乏區域基礎設施在社會人口、經濟、生態、文化、福利、非實體效益等方面所產生的綜合效益的評價分析及預測。針對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所帶來效益的研究,雖取得一定成果,但多數僅選取單個基礎設施作為樣板,研究其對社會生活單一方面的影響,不適宜用來評價區域基礎設施的綜合效益。同時,缺乏對中國西部地區區域性互聯互通建設項目的因地制宜、客觀有效的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因此,亟待基于中國基本國情,研究建立中國西部區域基礎設施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
2區域基礎設施系統及其綜合效益
區域基礎設施系統,是在一定區域內,由人類設計、建設和管理的基礎設施所構成的有機整體,是為區域生產生活服務一般的社會化、公用性物質條件的總和。區域基礎設施,一方面,是社會再生產的一般條件,決定著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效益高低,另一方面,是促進區域人們生活服務的社會化,持續地為公眾提供自然服務的基礎。區域基礎設施包括生產性基礎設施、生活性基礎設施和生態性基礎設施。
生產性基礎設施,指推動區域再生產,提供共同生產條件的公用服務設施,滿足區域內生產、經營、管理的共同物質基礎,是物質產出的基本要素,包括交通運輸、能源儲運、電力等設施,如高速公路、油氣管道和風力發電等。生活性基礎設施,指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社會生產流通、保障人們日常生活的硬件和服務,包括信息通訊、銀行金融、公共安全、行政管理、社會福利等設施,如光纖電纜、金融安全網、應急防災、文化教育和醫療衛生等。生態性基礎設施,指由網絡中心、連接廊道與小型場地等要素共同協調組成以維持生態網絡的自然過程,是維護生態安全的關鍵格局,持續獲得生態服務的基本保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前提,具備提供新鮮空氣、食物、游憩、安全庇護及審美等功能,包括城市綠地系統、林業及農業系統和自然保護地系統等設施,如公園、森林、濕地、岸線等。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階段。中國西部的區域發展依賴于地區經濟、社會、生態基礎條件,以及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等外部環境,同時,西部經濟發展受到世界經濟相對較差的大環境影響,導致發展受到區域生態環境脆弱性加劇、國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過快、國際政治環境不穩定因素增多等多方面的嚴峻挑戰,對其經濟、生態、社會、文化、政治環境的影響多元且深遠,區域發展呈現不穩定性。因此,作為區域發展的基本組成部分,基礎設施的建設發展既要考慮國民經濟效益,更要注重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教育文化發展、社會福利增加及體制機制政策,全面分析評價其綜合效益,預測并避免或修正負面影響,以保證其發展決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同時,依托區位優勢和“一帶一路”戰略,統籌國際國內市場、資源,構建橫貫中西、連接南北方的對外經濟走廊,深化國際文化交流、學術交流、人才交流等領域合作,助力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生態的全面協調發展。
3綜合效益初始評價指標集及修正
3.1構建原則
相比傳統指標體系,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既分析區域基礎設施項目產出帶來的經濟效益,又考慮對社會、生態等方面的綜合性、復雜性影響。本文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秉承“五位一體”發展理念,以推動區域基礎設施效益最大化為戰略目標,結合區域社會、經濟、生態、文化、政治的發展時勢,保證區域基礎設施的社會效益最大化、經濟效益綠色可持續化,達到統籌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協調發展區域基礎設施的目的。同時,為確保綜合效益評價分析的科學性、可操作性、體系性和實效性,指標體系的構建應遵循科學價值導向、綜合分析、結合實際、可操作性和動態可行性等5個原則。
(1)科學價值導向。建立科學有效的區域基礎設施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是基礎設施管理科學化的基本要求,科學評價項目效益和項目決策實施的理論依據,以滿足區域基礎設施綜合效益評價的客觀性、提升策略提出的適用性。
(2)綜合分析。綜合效益涉及經濟、社會、生態、政治等多領域,評價指標體系需涵蓋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應用等方面的綜合要素,易造成評價指標間存在冗余,導致評價過程復雜,評價結果失準。因此,指標體系應具備相對獨立、能代表區域基礎設施發展的細化指標,結合多維度、多層次,全面分析基礎設施項目的綜合效益。
(3)結合實際。中國西部各地區發展水平不均衡,目標設置各異,指標體系的建立需基于區域發展的應然要求,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生態、政治、文化等方面因素,保證指標集的適用性,切實評價基礎設施項目的綜合效益。
(4)可操作性。選取的指標應具備易觀測、可獲取、時空兼容性好等特點,以提高綜合效益評價分析的普適化與體系化。
(5)動態可行性。借助指標體系對典型區域基礎設施項目的經濟、社會、生態等效益進行調研、分析和反饋,根據基礎設施的建設發展現狀、目的,實時調整與修正,實現對基礎設施項目發展的綜合動態管理與評價分析,為項目決策提供科學、有效的理論支撐。
3.2綜合效益初始評價指標集
3.2.1初始指標集
西部區域基礎設施綜合效益的初始評價指標集的建立,基于地區發展特征,綜合考慮受影響民眾、投資者、開發者、管理者等利益相關者的實際訴求,結合國內外相關學術研究,選取區域特征顯著、作用時間長、影響范圍大的代表性指標,全面、切實地評價、分析及預測區域基礎設施的綜合效益。中國西部區域基礎設施綜合效益評價初始指標集,見表1。
初始評價指標集涵蓋多方面評價要素,導致指標體系維數多、信息量大,可能存在相關指標、冗余指標和重疊指標,故需約簡初始指標集。
采取調查問卷分析的實證方法,進一步篩選、修正和精煉綜合效益評價指標。將49個指標制作成調查問卷,采用Likert量表五點計分法對初始指標的重要程度評分,選項中設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別計5、4、3、2、1分。
為保證結果的代表性、公正性和科學性,調查問卷發放采取網絡問卷、電子郵件及紙質問卷相結合的形式,填寫對象為相關領域的教授、博士及碩士。問卷發放255份,回收237份,剔除同一選項過多或填寫不完整的無效問卷,有效問卷225份,回收率88.2%,符合問卷調查的樣本容量要求。對有效問卷數據進行項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及效度檢驗,49個指標分別用Q1,Q2,…,Q49表示。
3.3項目分析
項目分析,目的是測驗各個指標的適切性或可靠程度,并以此來修正初始指標集。常用的判別方法是臨界比值檢驗(Critical Ration)和同質性檢驗(Homogeneity Test),前者檢驗不同調查對象評價指標的反映程度,后者檢驗指標與指標體系整體的同質性。
臨界比值檢驗結果顯示,指標Q1的顯著性水平雖然為0.004
4綜合效益評價初始指標集精煉
5指標體系檢驗
5.1信度檢驗
信度,指問卷結果穩定或一致的程度。檢驗調查結果是否受調查對象所處情景或調查過程中無關變量的影響,問卷的信度越大,結果的標準誤差越小。Likert量表常用的信度檢驗方法為Cronbach α系數法,α系數是內部一致性的函數,α也是指標間關聯程度的函數。α系數的值介于0至1,α值越大,問卷的信度越高,一般認為,α>0.7為高信度,0.35
2效度檢驗
效度,指問卷能夠準確表達待測量的特質程度。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的模型擬合,對量表的結構效度進行考評,將效度檢驗轉化為結構方程模型評價中的模型擬合指數評價。結構方程模型,本質上是一種驗證性的方法,可彌補探索性因子分析的不足,對整體公共因子的模型進行統計上的評估,常用于檢驗和修正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的理論模型。適配度指標用于評價理論模型與實際收集的數據是否相互匹配,若理論模型的適配度指標無法達到適配標準或臨界值,說明該理論模型與實際數據不匹配,模型常用的適配度指標有卡方自由度比(CMIN/DF)、近似誤差均方根(RMSEI)、擬合優度指數(GFI),以及比較適配指數(CFI)、增值適配指數(IFI)、非標準適配指數(TLI)、簡約標準適配指數(PNFI)和簡約比較適配指數(PCFI)等。
上級政府轉移支付力度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將初始指標集精煉為21個指標,包括國民經濟效益、生態環境質量、教育文化發展、社會福利效益、體制機制政策等五個方面,具備在經濟、生態、社會、文化等方面產生的綜合效益進行評價分析及預測的功能,達到全面、切實反映區域基礎
6結語
中國正處于轉型升級、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西部地區亦步入結構調整期。近15年,西部區域基礎設施得到大力建設,推動著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面臨著經濟、社會、生態等多方面的重大挑戰。本文立足于中國國情時代性特征和發展現狀,參照西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所涉及的產業結構、區域文化、自然生態環境、國際政治環境等方面研究基礎,研究提出中國西部區域基礎設施綜合效益評價初始指標集,涵蓋經濟、生態、社會、文化和政治等方面,應用調查問卷分析的實證方法,精煉得到科學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為中國西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有效的決策支撐,助力國家質量強國戰略和互通互聯戰略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白永秀,嚴漢平.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滯后的現狀及建設思路[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2,(7):25.
[2]邵志國,韓傳峰,劉亮.基于生態學原理的區域基礎設施系統可持續性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5,(1):7278.
篇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serum and urinary cystatin C (CYS) in the different period of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E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kidney injury (AKI).Method:From March 2010 to October 2012 in our hospital,36 cases of renal syndrome hemorrhagic fever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in this study,36 cases of specimens were also selected as the basis to clinical stage and were divided into the heating period/hypotension shock stage,oliguria stage,transition stage and polyuria period/recovery period;at the same time were selected for health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in 35 normal subjects as control group in this study.Serum creatinine in two groups of subjects was determined by enzymatic method,using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two groups of subjects,blood urine cystatin C were determined,and the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analyzed.Result:In period of fever period/hypotension,shock stage,less urine period,transition period and diuresis/recovery phase,serum cystatin C,urine cystatin C and serum creatinine level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Renal syndrome; Hemorrhagic fever; Renal injury; Urinary cystatin C; Serum
First-author’s address:Boluo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Boluo 516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8.024
腎綜合征出血熱(ha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ERS)也叫出血熱,該病屬于傳染病的一種,對人類健康有著非常大的威脅,該病主要是因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所致,即漢坦病毒,該病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傳染源為鼠類。根據腎臟是否有損害可將該病分為兩大類,一是有腎損傷的腎綜合征出血熱,二是無腎損傷的腎綜合征出血熱。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低血壓休克、出血、充血、腎臟損害等癥狀,嚴重威脅著患者身體健康。近些年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腎綜合征出血熱的發生率也逐漸升高,對患者生活質量有極大的影響。血清肌酐(CREA)屬于人體肌肉代謝產物的一種,是一種小分子物質,血清肌酐可通過腎小球濾過,是目前臨床上檢測機體腎功能常用的一項指標。然而血清肌酐在患者體內其他因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其產生影響,故以血清肌酐為依據對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腎損傷情況進行檢測通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會產生一定的誤差。為加強對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急性腎損傷檢測的重視,提高檢測準確率,探討不同時期腎綜合征出血熱急性腎損傷檢測中血清、尿胱抑素C的臨床價值,本次研究中采用酶法與酶聯免疫吸附法對收集的36例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及35例健康體檢者的血清肌酐、血清及尿胱抑素C水平進行測定比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3月-2012年10在本院就診的36例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組,根據臨床分期將患者血液及尿標本分為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47份、少尿期28份、過渡期31份及多尿期/恢復期58份;觀察組男32例,女4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54歲,平均(35.2±2.6)歲;其中8例患者展開血液凈化治療(凈化組),另28例未展開血液凈化治療(非凈化組)。同時選取同期在本院進行健康體檢的35名正常體檢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照組,其中男32例,女3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55歲,平均(34.1±9.2)歲;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臨床表現:早期癥狀及體征:發病急,患者發冷,體溫超過38 ℃;患者伴有全身酸痛、乏力、頭痛、腰痛、眼眶痛等癥狀;面、頸、上胸部充血潮紅;結膜充血、水腫、眼瞼浮腫;上顎黏膜有網狀充血現象,且可見點狀出血現象;患者腋下皮膚可見線狀或簇狀出血點;患者束臂實驗結果呈陽性。
實驗室檢查:(1)血檢查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低,病3~4 d后白細胞計數顯著增加,且桿狀核細胞量增加,有較多異型淋巴細胞出現,且血細胞計數顯著降低。(2)尿檢查:患者尿蛋白檢查結果呈陽性,且快速增加,并伴有顯微血尿、管型尿等癥狀。(3)血清特異性IgM檢查結果呈陽性。(4)恢復期血清特異性IgG抗體顯著增高,為急性期4倍甚至更高。(5)檢查患者血液白細胞或尿沉渣細胞可見EHF病毒抗原或EHF病毒RNA。
1.3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等確診為腎綜合征出血熱;(2)患者均無慢性腎病史;(3)所有患者均資源簽署知情同意書且均經本院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排除標準:(1)排除未確診為腎綜合征出血熱的患者;(2)排除有慢性腎病史的患者;(3)排除合并有精神疾病的患者;(4)排除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肝腎疾病的患者;(5)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的患者;(6)排除不能正常配合治療的患者。
1.4 方法 本次研究中均采用酶法對兩組血清肌酐進行測定,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兩組血、尿胱抑素C進行測定。即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在清晨8點前空腹抽取患者左臂3 mL靜脈血,將采集的靜脈血置入無菌抗凝試管中,并離心分離血清,盡可能每期采集一份;同時所有患者均采集尿液標本,且應所采集的尿液標本置于-70 ℃冰箱內保存。第2天對所采集的尿液標本及血標本進行解凍處理及檢測。采用同樣方法采集35名健康體檢者的血清及尿液作為標本,并利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血清及尿液的胱抑素C水平進行測定,血清及尿液的胱抑素C試劑盒由四川麥克公司提供;采用酶法對血清肌酐水平進行測定,血清肌酐試劑盒由上海駿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在進行各項檢測時均嚴格無菌操作。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各指標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發熱期/低血壓期、休克期、少尿期、過渡期及多尿期/恢復期血清胱抑素C、尿胱抑素C及血清肌酐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凈化組與非凈化組各指標比較 凈化組與非凈化組血清肌酐及血、尿胱抑素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腎綜合征出血熱系指因漢坦病毒感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傳染源為鼠類,在我國該病人數可高達10萬以上[1-2]。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充血、出血、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其中最為常見的表現即為急性腎功能損害,癥狀嚴重者通常需接受血液凈化治療[3-4]。雖然科技的進步及醫學技術的發展大大降低了該病的死亡率,然而每年仍有2%~20%的患者死亡,對患者的生命安全仍有較大威脅[5-6]。故而及時尋找敏感且對患者預后及治療有重要作用的急性腎損傷標志物就顯得尤為重要。
以往急性腎損傷分級標準通常將血清肌酐作為評估腎小球濾過率的標準,然而血清肌酐和患者腎小球濾過率的變化情況存在有一定的差異性,因而難以準確地對腎小球濾過率進行評估[7-8]。胱抑素C也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是一種新型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是從血清中分離所得,屬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超家族的一員[9-10]。臨床研究表明胱抑素C為管家基因的一種,全部有核細胞都可以恒定速度生成低分子質量蛋白,因分子質量較小,電荷中性,可在腎小球濾過膜內自由通過,且可避免被腎小管分泌,進而可避免重新進入血液循環中[11-13]。研究表明血清胱抑素C僅受腎小球濾過率的影響,年齡、性別、肌肉、體重、膽紅素及炎性反應等通常都不會對血清胱抑素C造成較為明顯的干擾及影響,故而有較高的應用價值[14]。雖然胱抑素C未在尿檢中得到廣泛應用,但臨床研究顯示尿胱抑素C在腎功能檢測方面有較高的價值。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慢性腎病、腎移植等疾病中還可準確反映腎小球濾過率,其診斷效果明顯好于血清肌酐,并可預測預后。腎臟是唯一可以清除胱抑素C的器官,因而,臨床上可將胱抑素C作為內源性腎功能標記物[15]。
胱抑素C在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的應用的相關研究不多,臨床研究表明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通常可治愈,其和急性腎損傷的發病機制以腎小管病變為主,腎間質和腎小球無嚴重損傷有密切的關系,然而無論病變在何處,均可引起較為嚴重的急性腎損傷,進而可對預后造成影響。本次研究中對血、尿胱抑素C在不同時期腎綜合征出血熱急性腎損傷檢測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探討,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血清及尿胱抑素C水平明顯高于健康體檢者,因而,臨床上也可將血清及尿胱抑素C水平作為檢測腎損傷的有效標志物。研究結果顯示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時患者血清胱抑素C較血清肌酐先升高,顯著高于健康體檢者,這就表明血清胱抑素C相對于血清肌酐的敏感度高,可更早發現腎損傷現象。
然而,為減少腎綜合征出血熱給人類健康造成的威脅,其根本還需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預防。臨床研究表明為預防腎綜合征出血熱發生,必須要加強對以防鼠滅鼠為主的綜合性防治措施的重視。加強政府組織領導,加強對城鄉環境質量的重視,將鼠類隱蔽、棲息、繁殖的場所、食物來源等鏟除,注重滅鼠與防鼠結合,盡可能切斷腎綜合征出血熱的傳染源。另外,對于野外作業工地需在實施開工前做好流行病偵查及疫源地檢測。同時還應做好預防接種工作,尤其應加強對腎綜合征出血熱的高發地區及其他疫人群接種的重視,嚴格按照疫苗使用說明進行接種,對于有禁忌證的患者應嚴禁接種,且應嚴格避免使用過期疫苗,以有效防治出血熱的發生。此外,個人應加強自我防護,避免接觸鼠類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等,以防接觸感染現象發生。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發熱期/低血壓期、休克期、少尿期、過渡期及多尿期/恢復期血清胱抑素C、尿胱抑素C及血清肌酐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余平,程慧健,熊英,等.江西省2008-2012年腎綜合征出血熱監測結果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13):2446-2449.
[2]楊衛紅,李文娟,周濟華,等.云南省2005-2012年腎綜合征出血熱流行現狀[J].中國共患病學報,2014,30(6):594-598.
[3]李宏良,張東軍,章莉莉,等.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凝血、纖溶功能和可溶性血栓調節蛋白的變化[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3,31(12):733-739.
[4]劉繼鋒,馬超鋒,邢遠,等.西安市2004-2012年腎綜合征出血熱流行特征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11):1948-1950,1959.
[5]田懷玉.基于動物宿主、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對郴州2006-2010年腎綜合征出血熱傳播的研究[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4,(6):475.
[6]孫彥峰,胡侃,張克儉,等.寶雞地區 2005-2012 年腎綜合征出血熱 IgM 抗體陽性狀況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6):1127-1129.
[7]韓旭,韓占英,魏亞梅,等.2011年河北省腎綜合征出血熱國家級監測點宿主動物監測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3,18(15):3109-3111,3113.
[8] Clara L,Ortiz-NeiraJeffrey,Traubici Daneman Alan,et al.
Sonographic assessment of renal growth in patients with Beckwith-Wiedemann syndrome:the Beckwith-Wiedemann syndrome renal nomogram[J].Clinics,2013,64(1):39-41.
[9]肖洪,林曉玲,高立冬,等.湘江中下游腎綜合征出血熱傳播風險預測和環境危險因素分析[J].地理科學,2013,33(1):123-128.
[10]王海峰,康鍇,唐曉燕.Poisson分布和負二項分布對腎綜合征出血熱病例空間聚集性的擬合[J].中國衛生統計,2012,29(5):719-720.
[11]楊佳琦,陳露菲,陳淑紅,等.BP神經網絡在腎綜合征出血熱發病率預測中的應用[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2,16(8):717-720.
[12]張紹文,項東,高慶華,等.唐山市2005-2009年腎綜合征出血熱流行特征及相關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9):2306.
[13]劉持平,馬述波,花瑞紅,等.雙價腎綜合征出血熱純化疫苗免疫效果觀察[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2,7(2):113-114.
篇4
筆試考試根據專業不同分為衛生、教育和綜合三大類,各類均考一科。
衛生類考試內容為公共基礎知識和醫藥衛生專業基礎知識兩部分,分別占整個試題分數的百分之四十和百分之六十,專業基礎知識部分按醫療、藥劑、檢驗、中醫、護理五類分別命題;教育類考試內容為公共基礎知識和教學基礎知識兩部分,分別占整個試題分數的百分之四十和百分之六十 ;綜合類考試內容為公共基礎知識,包括法律法規、政治經濟理論、時政方針、科技知識、省情省況等基礎性知識和綜合寫作。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各臨床科室成立中醫“治未病”小組,選派1—2名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扎實、熱愛中醫護理的護士,以業余半脫產的方式參加治未病中心開展的治未病專項護理培訓,培訓方式包括專題講座、分組討論、情景模擬、示范操作、案例分析、分組競賽等。
專題講座
以中醫九大體質為總綱,強化與“治未病”相關的中醫藥基礎知識。每次講座預先發放講座PPT,并將講座過程全程錄像,便于學生預習和復習。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將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BL)引入教學,以提高學生對中醫護理知識的主動學習熱情,結合講授重點針對性的進行提問,促使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
分組討論
專題講座結束后,預留與專題相關的延伸問題給學生自學和討謝,以拓展學生知識面,調動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習興趣,鍛煉表達能力。
案例分析
提供有典型臨床意義的中醫體質病例,鼓勵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結合所學專業知識對病例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培養其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在不違反診療原則的基礎上,啟發學生創新思維。
情景模擬
情景模擬作為案例分析的補充,由學生自身充當醫患雙方角色,使其身臨其境,在模擬角色的同時,對典型案例場景再記憶,增強學習效果,提高學習興趣,培養應變能力,最后老師予以綜合點評,鞏固所學專業知識。
示范操作
培訓前制定各種中醫特色基本操作技術的操作規程,使學生對操作技術有規范意識。老師充當操作示范主角,負責示范與講解,并將各種操作的禁忌癥、適應癥、注意事項、醫患溝通技巧融入其中。
課堂實踐
示范操作后,給予學生充裕的課堂操作時間,在老師的指導下,規范操作,反復練習,人人過關,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提高中醫技能操作水平。
分組競賽
在培訓后期,將學生分為小組進行競賽,各小組運用所學中醫理論知識,與患者互動溝通,獲取臨床資料,完成患者中醫體質辨識和健康評估,制訂健康教育和辨體施護方案,并當場實施健康宣教和部分中醫特色基本操作技術,老師給予當場記分和點評,通過競賽,學生對所學中醫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并提高應變能力和表達能力,掌握醫患溝通技巧。
篇6
中醫藥基礎教育是未來中醫藥事業發展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多樣化人才的培養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核心,加強中醫藥信息化、多樣化交叉學科的教育建設是目前我國中醫藥改革創新的重大部署。因此,綜合性中醫藥大學往往會設置醫藥方向的非醫藥專業院系,培養多樣化中醫藥復合人才。然而,大多數非醫學專業開設時間較短,課程設置不夠成熟,尤其是其醫學課程設置更是存在諸多問題,導致專業培養目標未能很好地得以實現。
在非醫藥專業院系中,醫藥基礎課程一般不作為專業課,一兩個學期就結束學習。以《中醫藥基礎》課程為例,一般設置為70學時左右,內容包括“中醫學基礎知識”、“中藥學基礎知識”、“方劑與中成藥基礎知識”三大塊。對于學生來說,教學內容繁雜難懂、枯燥無味、難以吸收;對于教師來講,學時太少,不能全面展開來講,往往顧此失彼,使本課程的教學面臨極大的困難。筆者在《中醫藥基礎》教學過程中感受頗深,無論是在職業態度還是在教學方法上都有所改變,對于非醫藥專業的學生,教學目的不是讓他們學得像中醫藥專業的學生一樣優秀,而是激發他們學習中醫藥的熱情,并運用到本專業領域上來,加強中醫藥專業與非醫藥專業的交流和溝通,讓學生從“讓我學”到“我要學”,從“討厭學”到“喜歡學”上進行轉變。筆者發現,適用于醫藥專業學生的教學方法對非醫藥專業學生不一定適用。筆者思考,在抱怨學生基礎知識不牢、上課沒人聽講的同時,是否應從教師入手,改進教學方法呢?那么,如何讓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并提升非醫藥專業學生學習醫藥知識的興趣,筆者根據教學實踐歸納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氣氛
由于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著文化程度、知識結構、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雙方往往容易產生感情隔膜。如果不能通過主觀努力去消除,教書育人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F在的學生知識面廣,社會閱歷寬,有主見,有民主意識,教師很難也不能再按照學校和自己的教育方法或尺度去“雕刻”學生,更重要的是去引導學生,給學生自由的課堂空間。實踐證明,師生關系越融洽,教學效果越好。首先,教師應去除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不良心態,不要以發號施令者自居,應以正直開朗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如果像“私塾先生”整天板著面孔,學生犯錯誤靠“戒尺”去懲罰,哪有學生愿意靠近教師?更別說積極有效地傳業授道;其次,不要把學生的一些特點當成教學阻礙,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學生,時間長了,就會覺得學生全身都是毛病。既影響教學心情,又讓學生越來越抵觸教師,成為一種惡性循環。因此,教師應用欣賞的眼光看學生,鼓勵他們積極地融入教學課堂,給他們創造一個交流、提問、互動的平臺,讓學生明確自己才是課堂的主人;最后,教師個人的魅力也不可忽視。學生都希望自己的教師素質過硬,做到講知識時博學貫通,講體育時身手矯健,講娛樂時吹拉彈唱,樣樣俱全……雖然達到目標艱難,但只要努力,教師的綜合素質也會不斷提高,贏得學生的欽佩,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自然會喜歡自己所教的課程。同時,在課堂教學上,教師應多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在愉悅的教學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二、改變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性
常常會有一些教師在傳統教學方法上徘徊,他們責任心強,教學態度認真,一節課從頭講到尾,生怕學生遺漏知識點,整節課下來,自己和學生都會疲憊不堪,可效果卻很一般。這樣的方法不適合非醫藥專業學生的教學需要,他們學習《中醫藥基礎》課程的目的以激發學習興趣為主,了解勝于掌握,興趣大于成績。那么,如何讓非醫藥專業學生在短時間內花費更少的精力,達到最大的教學效果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進行優化:
1.去繁存簡,突出重點
《中醫藥基礎》課程的知識點繁多,再加上非醫藥專業學生的學習重點是自己的專業,很難抽出大部分精力來學習醫藥知識。因此,在有限的學時內,如果不對課本內容做出合理的取舍,不做到“簡而精”,就無法達到教學目的,甚至讓學生失去學習醫藥知識的興趣。例如,在“中藥基礎知識”的教學中,各種主治的藥物加在一起有幾百種,如果每種中藥都給學生講解很不現實,學生也很難吸收消化。我們要考慮學生喜歡聽什么,多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去講。學生在學校難免出現感冒、發燒等一些常見病,可以把教學重點放在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中藥上,如解表藥、清熱藥、化痰止咳平喘藥等,學生感興趣就會認真聽,再舉一反三,和其他主治藥物相關聯,加深印象。又如,非醫藥專業學生接觸臨床的機會很少,有關“中醫學基礎知識”的診法就可以舍棄不講或少講。這樣一來,重點突出,學生才能記得住,聽得懂,用得上,才會提升學習的興趣。
2.提倡自主學習,多種教學方法并存
大學生的學習以自學為主,如果完全依賴于教師的講授,就無法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同時加大了教師的責任。大學的課堂教學不同于高中,應以自學為核心,情景式教學為先導,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將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分析、自我總結貫穿于教學過程之中。例如,在五行學說的講解過程中,將學生分為五組,讓學生分別扮演金木水火土這幾種角色,自行總結五行的特點和相生相克的原則,再由代表辯論。又如,講到方劑的“感冒用藥”時,可以把教室變成診室,一些學生扮演患者(描述癥狀),另一些學生則扮演醫生(診斷開方),教師引導沒有參與扮演的學生通過患者的描述鑒別是風熱感冒還是風寒感冒,以及相應的臨床表現。同時,根據開出的藥方,利用聲音、視頻、圖像等多媒體課件或藥材實物演示,讓學生更為形象直觀地了解中醫藥中難懂的概念,增長知識面。任何教學方法都有各自的適用范圍,有些教師善于使用研究性教學法講解中藥知識,有些則善于使用拓展法將本課程的三大知識點融會貫通……只要善于綜合利用教學方法,會比單純地使用講授法的效果好得多。多種教學方法并存的課堂,會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增加學習的成就感和愉悅感。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機械式、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切合實際和實踐激發學習醫藥知識的興趣。
3.營造中醫藥學習氛圍,關注第二課堂
根據文獻調研發現,非醫學專業的醫學課程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大多數非醫學專業的學生未能掌握應該具備的醫藥學知識,或者對醫藥學概貌缺乏全面的了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究其原因是學時有限、教材內容繁多、脫離實踐,因而學生難以掌握,學習興趣不濃。非醫學專業學生學習醫藥知識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激發學習醫藥知識的興趣。所以,除了改善課堂教學方法外,還可營造第二課堂的學習氛圍。例如,請一些著名的老中醫來校開展講座,組織學生參觀學院的藥園、標本室,包括到中醫院藥房或藥店調研、學習,等等。讓學生養成善于觀察、樂于思考、重在實踐的學習態度,使教學更注重理論聯系實踐,達到“學做結合”的模式。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更容易接受和熱愛中醫藥的學習。
綜上所述,為了給非醫藥專業學生教好《中醫藥基礎》課程,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改進目前的傳統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增強學習中醫藥的興趣,才能為國家培養中醫藥復合人才。
篇7
2研究方法
采用PBL教學法,在授課老師的指導下,圍繞教學材料中的內容,課前授課老師結合材料與實踐設定若干問題,將學生分成7~8人的小組進行討論,分析并解決設定的問題,問題內容來自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十二五”規劃教材第四版《血液學檢驗》、《免疫學檢驗》、《生物化學檢驗》、《微生物學檢驗》。
3評價方法
3.1考試內容分為兩部分,基礎知識為需要記憶的基礎內容,綜合知識為各專業綜合應用的知識。采用試卷考試的辦法,考試為50道選擇題,每題2分,共100分,《血液學檢驗》、《免疫學檢驗》、《生物化學檢驗》、《微生物學檢驗》各一份試卷,其中基礎知識25題,綜合知識25題;對每一屆實習生入科實習時進行首次測試,在進行PBL教學完成以后,采用同樣的考試模式,對學生進行再次考核。3.2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對教師、課程設置的認可評價,知識掌握和能力的培養的影響等。
篇8
要開展分層教學,首先我們就要清晰的了解學生們對計算機基礎知識所掌握的程度,并以此為依據進行分層教學的實施。我們的思路是首先對學生進行摸底考核,根據考核的成績劃分相應的層次,不同的層次制定不同的教學大綱、選擇不同的教材和編寫不同的實驗內容進行教學,這樣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教學,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能夠切實的掌握這門知識。
1.1 層次的劃分
根據我?,F有進行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和實驗的相關內容為依據基準,進行命題考試??荚噧热莅ɡ碚撝R和實際操作兩部分?;驹瓌t是根據考試成績作為分層教學的主要依據。根據成績將學生分為兩個層次。考試成績在80分以上(含80分)屬A層次,以下屬于B層次。
1.2 教學設置
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注意充分了解各層差異,針對差異,分類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大綱。對于A層的學生,因為具有了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技能,根據學校對計算機教學的要求,結合我校中醫院校的特點,可以重點進行OFFICE高級應用的教學。這方面的知識學生不僅在現在,以及將來的工作和學習中都會用到,有很高的實用性;而且通過這方面知識的學習,學生也可以參加計算機等級方面的考試,增加學生自身的競爭力。對于B層的學生就著重于計算機文化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基本的OFFICE操作和應用。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學生有自主要求進行層次的調換,也可以提出申請,老師進行酬情處理,由低轉高,進行測試達到要求后即可通過。
根據教學目標,分別對A,B層次進行授課。A層次學生以多練少講為主,多給該層次學生創造獨立學習和動手的機會,參考二級考試中各種操作,多設計一些具有綜合性的、靈活性的實驗讓學生進行上機操作練習,注重培養他們綜合實驗能力;對于B層次學生,應實行精講精練,既要重視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教學,又要注重對學生獨立進行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兩個層次的學生在進行上機操作練習時,我們都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進行,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如:讓學生自由組合以5-10為基準的團隊,我們以團隊方式來分配實驗任務進行操作練習等。
實施分層教學的最后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分層評價。評價的方式不能像以前班級授課時,僅僅以考試的成績作為依據,可以采用多方面綜合進行評分,如上機測試占50%,平時制定的練習題占20%,團隊小組任務占30%。
2 分層教學的意義
篇9
一、基本資料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提供的某中醫學院2011―2013年三屆畢業生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資格綜合筆試學科成績分析報告。
二、基本方法
用Excel軟件對考生的學科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包括總成績、通過率、學科平均成績、學科平均掌握程度、以認知層次劃分的平均成績、不同認知層次的平均掌握程度,并分別與全國院校進行對比分析。
三、結果
1.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的基本情況。
2011―2013年,參加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人數逐年增加,學校報考人數從2011年的171人增加至2013年的243人;學??忌煽兤骄趾屯ㄟ^率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1―2013年,學校和全國的考生平均分和通過率逐年遞增,詳見表1。
表1 某中醫學院畢業生2011―2013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的基本情況
2.三門科目部分平均成績情況。
近三年,學??忌闹嗅t基礎知識、公共知識、臨床知識考試成績平均分均高于全國考生水平,且考試成績整體呈逐年遞增趨勢,詳見表2。
表2 某中醫學院畢業生2011―2013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中醫基礎知識、公共知識、臨床知識平均分的基本情況
三、討論
1.考試整體情況評價。
近三年,我??忌嗅t類別醫師資格考試總成績平均分、通過率、三門科目部分平均成績和平均掌握率均高于全國考生水平。這充分說明我校中醫學專業教學質量整體水平較高,學生基本功扎實,中醫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掌握較為系統和熟練。
2.加強醫學公用知識教育。
通過對我校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成績進行分析,不難發現,我??忌仓R平均分和平均掌握率明顯低于中醫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成績起伏較大。這進一步顯示了我校在公共知識教育方面的不足,也為我們下一步對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和教學大綱的制定指明了方向。依據《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醫學專業》的相關規定,我校將積極推動人文社會學科與中醫學的交叉滲透。主動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理念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開拓各種渠道,實現中醫學專業各門課程與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對接。
3.改革考試形式和考試管理制度。
篇10
由于缺少相應激勵獎罰政策,指導教師責任心有待加強。對一般學生來說,畢業論文的合格與優秀對畢業證、學位證的獲得影響不大,從這點來說學生做好畢業論文的積極性不高,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認真撰寫。個別指導教師臨床工作較忙,指導力度不夠,對指導教師也缺少相應獎勵政策,指導畢業論文沒有計入教學工作量,優秀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沒有給予表彰和獎勵,這也是影響指導教師積極性的原因之一。
2.思考與對策
2.1 端正態度,提高認識,強調畢業論文的重要性
本科畢業論文的撰寫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實踐過程,是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一種有效途經。通過撰寫畢業論文,加深了學生對某一具體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知識面,熟悉和初步掌握了科研論文的基本格式和撰寫過程,鍛煉了文字歸納和邏輯推理能力,對學生今后從事科學研究有指導作用,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中醫學本科畢業論文是畢業生對中醫學領域的現實問題或理論問題進行的科學研究和探索的實踐,是對教學成果的綜合檢驗。對指導教師的科研水平和責任意識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因此,要強調畢業論文的目的、意義和作用,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2.2 強化中醫基礎知識教育、增強中醫藥研究信念
中醫學院培養出來的中醫藥人才的認識方式和思維模式對中醫藥發展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中醫基礎知識教育奠定了學生今后從事中醫學的基石,應該重視中醫藥基礎理論教學,增加基礎課比重,注重挖掘、提練中醫寶庫的精華。因為只有在領會透徹、掌握中醫理論精華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對中醫創新思維有所啟發,也才有可能找到發展中醫質的飛躍之起點。
從跨入中醫藥院校大門開始就要讓學生樹立中醫理念,熱愛中醫藥學,對新生進行中醫藥輝煌歷史及未來發展的形勢教育,讓其有信心、有責任從事中醫藥研究。在中醫理論意識尚未建立之前,西醫課程最好晚些加入,一方面在強化理解陰陽五行、藏象理論,一方面又溶入人體解剖學、生理學,會使學生思維混亂,相信其一,難解其二。要求學生必須重點掌握中醫基礎、中藥學、方劑學、中醫診斷學基礎課程,適當延長教學課時,以便學生理解記憶,有些內容強迫背誦也是必須的,有了扎實的基本功,不但強化了中醫理念,也有益于后期臨床課程的學習。
教師的教學態度,對學生中醫學研究思維的引導非常重要。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對本門課程熟悉的基礎上,要有自信,充滿熱情,對中醫藥研究充滿希望,要讓學生對中醫學有驕傲感和使命感。強調中醫藥研究的優異成績,客觀認識中醫藥的優勢及中西醫的差別,不要片面擴大、過多流露中醫學的不足。每門課程可根據學科人員研究優勢重點講授部分章節,更好地達到熟練自信,讓學生對這門課程更加有興趣、有熱情,也可能從此就確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并終身為之奮斗。
2.3 建立和完善畢業論文規范化管理機制、強化過程管理
提高質量意識、強化過程管理、抓好畢業論文的管理工作是培養高素質中醫藥人才的重要措施。應充分認識本科畢業論文在人才培養中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始終把做好此項工作作為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來抓,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形成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本科畢業論文的撰寫一般要經過選題、查閱文獻資料、開題報告、科學實驗或臨床觀察、編寫提綱、撰寫初稿、修改定稿等幾個階段。要求指導教師與學生充分交流,培養學生學術研究素質和創新思維能力,對畢業論文的格式、寫作規范、文獻資料查閱、病例收集、數據處理等提出全面的規范要求。程序勿過于形式化,真正做到選題、開題、指導、完成、答辯過程的完整性。
2.4 舉辦論文寫作培訓班,提高學生撰寫論文水平
開設畢業論文寫作課程,舉辦中醫藥科研選題與設計、臨床研究方法、醫學統計等相關知識講座,了解中醫藥研究的有關規范標準,如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醫藥臨床療效判定標準、中醫證候診斷標準等。讓學生掌握醫學論文的書寫格式,熟悉中醫藥科研的思路與方法。開設圖書館和醫學文獻檢索方法教育課,充分利用校圖書館資源,讓學生了解本校圖書館、專業資料室的館藏和服務項目,了解館藏位置索取號、區別目錄數據庫,學會利用作者、題名、關鍵詞進行檢索,充分利用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維普期刊數據庫、維普引文數據庫、超星電子圖書數據庫、萬方碩博論文數據庫、中國期刊網、電子教學參考書等,知道如何根據所選課題去調研文獻、收集資料,學會如何選擇和利用信息。
2.5 正確指導、啟發學生科研思路
可采取雙向選擇,由各學科組擬定一些論文題目并對選題的可行性及難易程度進行分析,召開座談會,組織與題目相關的學術報告,使學生對選題的難易程度和工作量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加強對選題重要性的認識,引導學生選擇與所學專業相關的課題。選題應該以中醫學方向為主,中醫學專業畢業論文切忌完全西醫化。
2.6 建立優秀畢業論文獎勵制度,提高學生積極性
要求學生廣泛閱讀中醫學文獻,提高文字水平,不斷提高寫作能力,鼓勵學生在校期間撰寫并,進行大學生論文競賽評獎活動,并可作為獎學金評定指標之一。積極開展優秀畢業論文的評審工作,對優秀畢業論文的學生和指導老師給予一定獎勵,并頒發優秀畢業論文證書。
2.7 加強對指導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責任心
篇11
雖然我國英語語言教學不斷進行改革,但相對而言,仍主要局限于增加學生詞匯量、鞏固基礎語法、加強基本技能訓練、推行單純理論學習的階段。[1]
PBL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國外醫學教育,后來擴展到多所教育學院、商學院、工程學院的教學改革中。PBL建立學習小組,由教師提供學習資源和方法的適當指導,讓學生解決擬真情景中的問題。PBL與傳統教學即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相比,有許多新特點,如強調以問題為中心,多種學習途徑相整合等,能明顯提高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提高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其語言表達、計算機應用、資料檢索能力。[2]目前,PBL在多個學科領域的教學中均有應用。而在中醫英語課程中的應用,由于中醫英語翻譯本身發展相對其它醫學相關學科較晚,故在教學層面開展中醫英語課程其實還有局限,且教學方法單一。隨著中醫的國際化發展,理應逐步完善中醫英語課程的教學。
二、PBL教學在中醫英語課程的應用
在英語專業學生的課程設置中加入中醫英語課程,是對該專業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拓展與延伸。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英語專業的學生具備一些中醫基礎知識,培養其閱讀中醫相關中英文文獻的能力,更著重于其運用專業英語進行中醫翻譯與交流的能力。然而,中醫英語雖屬英語范疇,但其本身已跨越了單純英語翻譯的領域,延伸到中醫專業知識領域。故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水平至關重要。
1. 教學實施過程
選取我校英語專業大三54名學生為授課對象。此時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較全面,對英語各項基本技能能夠較熟練地應用。在PBL教學前,先進行LBL教學,即采用傳統講授教學授以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為實施PBL教學打下基礎。
進行PBL教學時,按照平均每組5人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每次授課提前發放討論資料,各組學生針對資料分析、整理、提出中醫英語學習中可能的問題假設,形成討論提綱并制作幻燈片。授課當日各小組集中討論,1名學生作中心發言。在最后的討論中,學生針對內容的重難點作課程總結,以書面形式整理上交教師。[3]
2. 評價體系
包括問卷調查和綜合成績評定。設計調查問卷以初步了解PBL在優化英語專業中醫英語課方面發揮的作用,反映學生對該模式的意見和看法。綜合成績包括:①統一命題考試,即學期末進行試卷考試,占綜合成績70%;②平時課堂表現,包括PBL討論發言、PPT制作(問題提綱及解決辦法)、中醫病例英譯等,占綜合成績30%。
2. 綜合成績分析
經統計,綜合成績90分以上(優秀)的學生為1.85%;80分以上(良好)的為20.37%;60分以上(合格)的為77.78%。
從成績來說,達到良好以上的學生僅約1/5,不算十分理想。這體現出一個矛盾,即一方面學生認可PBL,也覺得從中受益,但另一方面卻又對該門課程缺乏足夠興趣,感到所學非用。對此,應適當調整課程設置,如增加學生的中醫基礎課程。此外,在學生的培養方向或將來的就業方向上予以適當引導,使之正確認識該門課程的設置意義。
四、討論
總的來說,PBL教學模式在英語專業中醫英語課的實施中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值得推廣。它具有獨特的優勢,也需適當地加以運用。
相較于傳統教學方式,首先,PBL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小組討論、教師適當指導的形式,由學生發現并回答問題,賦予學生主動學習的責任并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學習態度。在討論和自學中獲得知識,相比輕易從教師口中聽聞知識,更能令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滿足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其次,PBL重能力培養。培養學生掌握課本知識之外的多種能力,如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有效組織利用時間的能力等。最后,PBL整合多學科?,F代科學的發展本身就體現出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彼此補充的特點,中醫學的發展也體現了這種趨勢。研究中,以中醫英語翻譯為主線,用案例討論的形式將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等臨床課程整合,激發學生自主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代替單純的中醫英語閱讀講授。綜上,建議繼續推行PBL教學,以深化中醫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
三、結果分析
1. 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PBL教學結束后,共計發出問卷54份,回收52份有效問卷。
篇12
職業院校課堂教學創新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揚棄與超越,是在對教學對象進行充分分析的基礎上,同時考慮市場對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需求,對課堂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目標、教學管理、教學環境等方面的徹底革新[1]。引入新的元素,新的形式,轉“被動”為“主動”,變“配角”為“主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采用問題導向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遷移教學法等,不僅降低課程難度,而且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1.1 問題導向教學法: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是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2]。在學習中醫辨證基礎時,由于學習內容繁瑣,敘述性和記憶性強,學生反映記住了這個又忘記了那個,導致學習興趣下降。采用問題導向教學法可以撇開書本大段大段的文字描述,從一些比較典型的病例出發,采用讓學生解答的形式,把分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在重要的、難懂的問題上作展開說明,加上圖片、動畫、錄像等多媒體輔助手段,使學生對中醫診斷的過程有清晰的思路,最后老師加以概括總結。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不斷提問,把望、聞、問、切的內容以及表里辨證的內容串在一起講授,使學生對中醫診斷的過程及表里辨證的要點有清晰的思路。
1.2 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是最節約時間、成本最低的“社會實踐”[3],課堂上教學若總是講授書本上的理論和例子,學生聽課的情緒總會有所低落。采用社會上、新聞報紙上“活生生”的案例來組織學生學習、研討、探究,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但要注意,案例教學不是舉例,案例教學中,案例占據中心地位,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圍繞案例展開的[4]。同時,案例是組織學生進行自我學習、鍛煉能力的一種手段。通過這樣的手段使學生感到原本抽象的方劑理論變成通俗易懂又貼近現實,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1.3 知識遷移教學法:中醫藥基礎的理論教學內容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比較抽象難懂的,如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等。對于教師來說,這部分內容不得不講但又比較難講;對于學生來說,聽課吃力,又沒有獲得理想效果。筆者嘗試把話題轉移到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上,利用這種相關知識遷移的教學方法比原來單純采用理論講授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2 推進新型實踐教學模式
現行的實踐教學模式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教學方法過于呆板,學生實踐時完全按照規定的步驟進行,不用動腦筋主動思考,只須按實踐指導的要求機械操作。學生感到被動盲目,事后也沒有深刻的記憶;實驗教學考核評定缺乏科學性,一般只根據實驗報告,容易造成少數學生抄襲他人實驗報告的現象,不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個性的發展。建立新型的實驗教學模式,可以考慮從以下這些方面著手:
2.1 豐富實驗教學內容,改良教學方法:除了必要的論證實驗外更多的加入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例如在問病薦藥技能訓練時,教師給出若干個假設病人,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對病人進行望、聞、問、切,問病、辨證,最后推薦藥品,并給出正確的服藥指導。教師進行提問和評價。這樣的方式激發了學生主動思考,認真分析,綜合運用的能力,學生都特別有滿足感。
2.2 全面地進行實驗考核:實驗考核成績不能單憑實驗報告,而是要從平時成績(包括預習、出勤、操作等)、實驗理論考核成績、實驗操作考核成績等方面綜合評定。還可以適量地對實驗中有創新,能及時解決實驗中遇到
問題的加分以鼓勵學生大膽、積極地探索。
3 利用第二課堂活動
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是課程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第二課堂活動則是容易被忽略的有益補充。若是能把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結合課程教育,將能更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做到事半功倍。第二課堂的形式可以是:專題討論,學生可以挑選自己感興趣的中醫藥領域的話題與教師展開探討。這樣,學生與教師主動溝通,學生彼此也互相促進,問題闡述顯著深入,后續效應明顯,很多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產生查閱文獻搜集資料的動機。專業講座,通過聘請相關專業的教師或校外企業的專業人員給學生介紹他們感興趣的知識和最新的信息,讓學生了解到中醫藥領域的發展情況。實地考察,把學生帶出學校,走進企業,一方面能讓學生把理論知識聯系實際,另一方面使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激發其更加努力地學習。
4 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概念是班杜拉(Bandura,1977)最早提出的,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進行某一成就的主觀判斷,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就是個人肯定自己的一種“我能行”的信念。它是一種情緒力量,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比較,使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進步,建立信心。在學生遇到失敗時盡量避免將他們和自己能力相似的人作比較;當學生取得好成績時要鼓勵他們向更好的學生看齊,取得更大的進步,從而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潛力。
參考文獻:
[1] 龍 偉.試論職業院校課堂教學創新的基本內涵[J].職教與經濟研究,2006,4(1):6.
[2] 樊嘉祿.醫學邏輯的特質初探[J].醫學與哲學,2002,23(4):55.
篇13
二 模擬練習
推拿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教學最終目的是應用推拿手法解決臨床問題,手法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治療效果。在學習各論之前同學們雖進行了各類手法的系統練習,但缺乏綜合性,而且不能隨病、隨癥變化。因此各論的教學同樣要強調練習。只是此時的練習不再是強調手法的動作要領、手法的注意事項,而更強調手法的組合、手法作用的先后次序、不同部位、不同疾病采用何種不同的手法以及手法的力量、頻率等。基于以上特點,我們特意在往屆工作于本市的學生中培養了幾名疾病模擬者,將這些“標準化病人”引入課堂,讓同學們在他們身上進行模擬練習。應用往屆畢業生作為標準化病人與傳統的標準化病人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模擬病人更加真實;(2)作為學長、學姐拉近了和學妹、學弟的距離,使同學們無所拘束;(3)作為以往模擬教學的過來人,他們更懂得整個教學規律,能給同學們更準確的評判,通過及時的反饋練習效果,有效地促進了教學。通過近4年的教學實踐,我們基本形成了一套培訓標準化病人、標準化病人模擬教學、對模擬操作練習作客觀評判等體系,教學效果優良。
三 臨床見習
推拿學是一門臨床學科,其最終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走上臨床崗位,應用所學知識解決臨床問題。再好的模擬練習也不能取代臨床見習。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發現有不少學生在學校模擬練習地很好,但一旦進入臨床還是不知所措、害怕操作或是操作不當,形成了課堂和臨床的脫節,適應臨床的能力不強。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有效地利用附屬醫院的推拿科資源,利用同學們的休息時間將同學們帶到醫院進行見習,從觀摩臨床操作、接觸病人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協助操作到在老師指導監督下操作,并給每一位同學分配帶教老師,充分利用同學們的節假日休息時間進行臨床見習,讓同學們很快上手,激發同學們的學習激情。從過去幾年的教學經驗來看,絕大部分同學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基本能完成推拿的臨床治療并獲得帶教老師和患者的一致好評。
推拿學各論的教學是一個綜合性教學過程,同時又是一個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傳統的只注重理論講授的單一教學方式已嚴重滯后,我們所總結的三位一體教學方法能促進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有機融合,能發揮同學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有效地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使教學形式多種多樣,并使教學效果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