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關于化學的知識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On the Integration and Effective Connection of Chemistry
Knowledg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YU Xueshen
(Kunshan Shipai Middle School, Kunshan, Jiangsu 215312)
Abstract With China's continuous education curriculum rectification,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knowledge with the teaching curriculum changes, how to integrate chemical knowledge and effective link up,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o the relevant personne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In this regard, this articl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of good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knowledge and effective convergence,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based on years of experience, to provide relevant education personnel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integration; thinking
在初中的學習生涯中有一門新的課程――化學。怎樣激發學生對這門課程學習的興趣,是當前教育人員值得深思的問題。筆者依據多年經驗實踐得知,開展好化學教學的前提在于做好銜接工作,將這門學科和學生已經學習過的舊知識聯系到一起,看似簡單,實際蘊藏著很多的內容,需要相關教育人員采取科學的教學手法,從而使教學質量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1 做好心理上的銜接
化W并不是一門簡單的課程,需要學生具備縝密的羅輯思維能力以及善于觀察的能力才可以學好這門學科,初中化學的學習實際上是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所以更加應該引導學生從心理上接受,并且引起一定的興趣。化學這門課程在剛開始授課的時候,教師需要將學生心中的疑問打消,并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為主要教學任務。例如:教師在講授《化學給我們帶來什么》一文中,對學生們說道:“同學們,其實身邊處處都有化學的影子,比如鐵鍋可以將飯菜做好,吸煙有害健康等,這些都是化學,而我們每天吸入呼入的氣體也屬于化學的一名成員,無論是在課堂中還是在家中都會看到不同的變化,如果學好了化學這門課程,就可以知道人被蚊子叮咬后皮膚發癢或紅腫怎么處理?為什么劇烈運動后,感覺全身酸痛?這些都是化學現象。化學是一門神奇的課程,跟我一起去探索把!”教師通過將這些生活中的實例分享給學生,就會在某種程度上拉近化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從而將學生心中的疑惑打消,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可謂是一舉兩得。
2 做好知識上的銜接
2.1 跟“物理”銜接
當前有諸多地方在中考中采取物理、化學合卷的方式進行考試,顯而易見物理和化學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而物理比化學課程開設的時間早一些,這樣教師就可以將學習過的物理知識來貫通新的知識,進而達到教學目的。
在初中教學中物理與化學這兩門課程有很多相似之處,對學生來講都很奇妙,其中一些知識點物理和化學也相互貫通,所以做好這兩門課程的銜接很重要,如果銜接做得好,可以讓學生能夠將物理和化學中的知識點相互印證,共同解釋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現象,從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樂趣,也能夠讓學生更生動具體的掌握課程知識,例如教師在講授《性質活潑的氧氣》一文中,教師只是簡單的介紹氧氣與不同物質接觸以后出現不同的反應現象會使學生感覺到突兀,假如可以從物理的角度來講述,例如說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物理所學習到有關鐵的性質、顏色等,然后再過度到鐵生銹的原因、鐵和氧氣之間燃燒所產生的現象等,那么就會使學生能夠潛移默化的用以往學過的知識貫通了新的知識,同時學生也能夠深刻的體會到為什么氧氣屬于性質活潑的了。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只要教師采取合理的教學手段,不斷的探索,就能夠引導學生走進化學領域,提高教學質量。
2.2 跟語文等文科類學科銜接
學科的銜接在教學過程中是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點,以往教學中容易被忽視,或者被弱化,初中各學科的相互銜接能夠讓課堂更生動,也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能讓學生將各個學科的知識點相互貫通,從而讓化學的教學工作能夠更有效,比如化學老師可以將化學和語文等有關學科進行合理的銜接,這表面上看是不相關的事情,但是實際上語文、英語中所描寫的文章在課堂教學中屬于很好的讀物。例如教師在講《溶液的酸堿性》一文中,可以事先講一個關于化學方面的文章,比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來講述酸和堿的反應,讓學生可以思考著花朵為什么這么艷麗呢?吸引學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教師講授通過講述化學原理來解釋這一現象,通過這樣的互動,將學生的知識面逐漸擴大,增強了學生合作的意識,為學生學習化學創造了有利條件。
2.3 跟小學的“科學”銜接
對于初中生來說,小學學過的知識點還記憶猶新,或者對小學中遇到的某些問題還存有疑問,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和答案,所以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與小學的某個知識點進行銜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其實在小學科學中學生們就開始接觸了化學,由于考慮到小學生年齡階段的特點,沒有深入的講解,但是卻充滿著趣味,倘若教育人員將學校學科知識充分的應用到初中化學中,和初中化學有效的結合起來,不但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學習新知識的困難,而且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這樣就可以使化學變得生動愉悅,充滿了樂趣。
例如:教師在講授《燃燒與滅火》一文中,可以將學生在小學中學到有關神舟飛船的知識和這節課內容巧妙的聯系起來,教師可以事先做好相應的課件,將課件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并嘗試引導學生回想起神舟飛船上天的情景,讓學生們討論起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將今天所學習的《燃燒與滅火》引入其中,使學生可以更好的了解到燃燒以及滅火的原理,學生們覺得學習化學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又能夠從科學的角度將以前的疑問進行解答,這樣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4 讓銜接知識問題化
讓學生腦海里產生問題,并帶著問題來學習某個知識點,是提升教學效果最好的方式,在對知識進行銜接的過程中,還應該讓知識朝著問題化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要讓學生能夠將自己心中存在的疑問提出來。初中化學的學習主要是建立在知識與概念的基礎上的,缺少了質疑精神,學生就無法對知識進行有效的掌握。例如什么樣的反應是中和反應,什么樣的反應是氧化反應等,這些都是需要學生充分了解并且能夠進行區分的,中和反應與實際生活具有密切的關聯性,可以解決很多生產與生活中的難題,在學生主動提問的同時,教師也能間接的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加以了解,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幫助。更好的促進了良好課堂氛圍的形成,這對于當前初中化學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
2.5 充分發揮化學實驗的引領作用
新課程下的化學實驗課體現了更強的探究性、開放性、趣味性和綜合性。教學中,做好每個實驗,通過化學實驗來訓練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實驗分析能力。可以先講解觀察要點,再讓學生觀察、描述實驗現象,分析產生現象的原因、實驗裝置的作用、操作方法的目的;也可以邊演示、邊觀察、邊分析,以此引領學生通過實驗探究體驗科學探究過程:觀察實驗DD發現問題DD提出問題或假設DD分析問題或現象DD解決或解釋問題,有效地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增強對科學探究的理解。讓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加強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理念下的化學教學,通過進行化學實驗讓學生能夠自己動手操作,并在操作的過程中觀察和記錄化學反應和物質變化,讓這種反應現象讓學生能夠更生動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夠讓學生從實驗中找尋規律,結合書本的理論化加以印證,讓學生對化學知識點真正的領會。
3 做好思維方式的銜接
守恒法是物理學中最常用到的一種思維方法,這為解決許多物理問題提供了一把鑰匙,許多紛繁復雜的問題因此而化難為易。同樣在化學變化中,也有守恒情況,我們將其與物理的守恒法相銜接,就能迅速解決元素守恒、電子守恒、質量守恒等問題。
而政治學科講究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我們將政治這種思維方法銜接過來,讓學生把化學實驗作為學好化學的一個重要途徑,培養學生立足于用實驗來學習化學的思維方式。化學一開始概念比較多,而準確把握好這些化學概念是學好化學的前提,借助直觀性強、現象鮮明的實驗是將抽象的理論內化為學生的知識并形成能力的一很好的方式。
此外,應該讓學生的思維過程朝著外顯化的方向發展,就是要讓學生養成出聲思考的習慣,尤其是在對慢速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中,通常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采用外顯化的方式可以進一步的將學生的思維過程展現出來,并且為學生帶來一定的啟示。例如在學習紅磷燃燒這一化學現象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先為學生做出示范,將紅磷燃燒的過程展現出來的同時,教師還要解釋這其中所蘊含的原理,這樣就將具體的思維過程顯現了出來,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且找出學生的薄弱之處進行重點學習。與此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提高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大家一起對困惑之處進行探討,也有效的促進了化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真正的將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從而獲得令人滿意的情感體驗。
4 結語
通過以上內容的論述,可以得知:世界上無論哪種事物都是存在一定聯系的,相關教育人員不應當僅僅只學習化學,而是將目光放長遠一些,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作為一名教育人員,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和各個學科的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的思維具有靈動性,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將教學質量加以提升,學生才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宏建.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J].黑龍江教育(中學),2016(10).
[2] 陸政標.初中化學如何開展愉快教學[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6(10).
篇2
基于以上情況,筆者就教學方面提出幾點改進意見,以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鞏固基礎化學知識,達到化學教學與專業課程及崗位需求有機結合的目的。
一、適當增加溶液基本知識模塊的教學課時
當前筆者學校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化學》教材,適用于護理、農村醫學、助產等醫學專業。第三章的內容就是學習溶液濃度的表示方法、溶液的稀釋及配制基本知識,教學課時只有6個課時。由于涉及較多的化學公式和計算,理論性強,中職學生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往往難以理解、掌握。因此,在具體教學時可適當增加4到5個學時,以便在教學中可以充實一些內容。
例如,教學大綱本章只安排一次關于溶液的實驗,教師可以根據臨床案例多開設如下實驗:患者,男性,40歲,車禍后臀部深部組織感染,需用苯扎溴銨(新潔爾滅)溶液沖洗傷口。護士發現處置室僅有5%苯扎溴銨10ml,欲配置傷口沖洗液,該護士應加蒸餾水至多少?這樣先讓學生根據已學過的知識,自行設計實驗方案,開展實驗,教師再進行指導、總結,從而使教學內容更有針對性。
二、指導學生做好預習工作
預習能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獨立思維能力,是學好課程的前提。葉圣陶先生說過:“不教學生預習,他們經歷不到在學習上很有價值的幾種心理過程”,這一句話說出了預習的重要性。當前中職學生因普遍自學能力不高,有的沒有預習的習慣,所以教師指導學生預習時,應該從具體細節入手,而不是草率地布置了事,要讓學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怎樣去做。
對于溶液知識模塊,教師在上課前通過舉例向學生介紹本知識在專業課程中的應用,使學生明確該內容的重要性,引起學生重視和興趣。要求學生預習課本時,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溶液組成的幾種表示方法,其含義、公式、單位,說出溶液配制的實驗步驟;要求學生到圖書館或電子閱覽室查看使用容量瓶、量筒、移液管應注意哪些問題及相關操作視頻。這樣讓學生帶著這些具體、有針對性的問題預習,才能保證預習的質量。
三、采用多樣化手段教學,改進課堂教學方法
1.理論課堂教學
興趣是求知欲的源泉和學習的動力。針對溶液基本知識模塊的公式、運算多,理論知識比較枯燥,學生學起來積極性不高的情況,采用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使學生能夠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理解理論,提高學習興趣。
教師在引入新課時,可以先展示5%苯扎溴銨試液瓶、250~500mg/L含氯消毒劑試液瓶、1ml:0.1g的苯巴比妥鈉注射液,讓學生認真觀察標簽,結合預習,提出問題“這是什么濃度表示方法?是什么單位?”這樣一開始以實例提出問題,理論結合實際,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講解各種濃度表示方法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視頻或者演示實驗的方法來呈現教學內容。譬如,稱取一定質量的食鹽,在燒杯中溶解,轉移到量筒后定容,分析其質量濃度、物質的量濃度的含義,進而歸納其公式。這種采用演示、觀察、分析歸納的方法,直觀有趣,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學生對理論知識容易理解、記憶。
課堂小結可以幫助學生及時把所學知識系統化、結構化,是教師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習完本次課程后,針對其內容較零散、雜亂的特點,教師應該指導學生以歸納法進行小結,即以表格的形式,對這些公式、公式的含義、單位等知識加以整理歸納,對比來理解、記憶;或者制作成隨身學習卡片,對知識結構進行分解和簡化,教會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習的熱情和探究興趣。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該精選一些與臨床有關的習題,讓學生在課后完成。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又讓學生鞏固了已學的知識,縮小了基礎課教學與臨床教學的差距,強化了知識的聯系。
2.實驗課堂教學
專業基礎課的設置以“必需、夠用”為原則,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和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溶液的配制和稀釋是化學實驗操作技能的重點內容,實驗成敗在于幾種儀器的正確使用,尤其是正確的“讀數”方法。
因此,實驗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量筒、容量瓶、移液管等儀器的使用,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找出影響實驗準確度的操作環節;學生分組實驗時,教師應重點查看操作不規范或不嚴格之處,及時給予糾正點評;實驗過程應大力提倡提問式、啟發式、參與式、探討式教學方式,組織學生對實驗精確度進行討論,共同分析、交流,進而歸納出正確的操作要領。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定量”的意識,又讓學生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自主學習。
四、開展化學實驗競賽活動
開展化學專業技能競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對推進化學教學改革,是一種較好的途徑和做法。
化學教師可以組織護理專業班級開展關于溶液稀釋和配制的實驗競賽,例如容量瓶或吸量管的操作使用競賽。先在班級中比賽,選拔三名優秀選手參加校級比賽,既評個人成績,又評團體成績。平時開放實驗室,在比賽的驅動下,學生會更多、更自覺地走進實驗室進行學習訓練。通過舉辦這樣的競賽,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才華的機會,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意識,增強學生對化學實驗的熱情,又可以讓學生在訓練階段、比賽階段互相交流學習,鞏固已學習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
五、加強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拓展教師的知識空間
衛生職業學校的化學教師,大多畢業于師范大學或綜合性大學化學專業,不具備系統的醫學知識,了解本學科前沿的知識渠道有限,很難將化學貫穿于醫學教育體系中,教、學、用結合不緊密,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篇3
[1]馬樂,馬楠.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方法及實踐[J].科技信息,2008.
[2]李冬霞.探析以人為本的高職學生管理模式[J].瓊州學院學報,2010.
篇4
文化素質與文化素質教育
什么是文化素質?什么是文化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是指“一個人外在的精神風貌和內在的精神氣質的綜合體現,它是由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種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具有內在性、精神性的特點。”文化素質教育是指“用人類文化發展的優秀成果熏陶學生,并內化為其內在品質和內在精神,使其在知識、能力和教養上得到程度更高并更為協調的發展。” 因此,文化素質是高職學生提升素質的重要基礎;文化素質教育是高職學院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文化素質教育正是通過公共課和基礎課來完成的。
海外的通識教育
目前,文化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一大課題,在海外,文化素質教育被稱為“通識教育”,美國是最早提出通識教育的國家。美國的通識教育認為,一個學生不論將來從事什么樣的具體職業和工作,首先應該具有廣博的知識、健康的情操、寬闊的胸懷、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而這些都不是專業教育能夠完全提供和解決的。因此,美國在教育過程中,以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合格的“人”和“公民”作為最終目標。日本的通識教育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由于受美國的影響,日本也把通識教育引入大學教育,旨在為民主社會培養明達以及有責任感的公民。在日本,學校教育系統的職能,突出體現為人才育成和學術研究,并形成以素質能力為導向的教學和科研原則。港臺地區更強調把通識教育作為大學的一種理念,香港的通識教育比較重視古今中西文化的溝通與整合;臺灣的通識教育更側重于人格提升的教育。
文化素質教育應成為我國高職教育中的首要
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育人是高校的首要責任。因此,文化素質教育應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中的首要。一旦文化成為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即思想自覺和行為自覺,那么大學生的個人思想和行為就會以法律、社會公德、社會群體為參照,自覺規范自我的一言一行。這樣,在大學生的帶動下,全社會的文明程度將會大幅度地提高。這一切說明:文化素質對于人的全面發展,對于理想信念的養成,都起著至關重要的深層次的基礎性作用。因此,加強對高職學生文化素質的教育,既是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又是高職學院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現實需要。而這些需要是要通過靈活多樣的多層次的公共課和基礎課來實現的。
我國高職學院承載著為社會培養數以千萬計高素質產業大軍的使命。如果我們在三年的高職教育中突出的是一種功利取向、單一性的技術技能學習,那么將使學生的學習被限制在狹窄的領域中,局限了學生的視野、禁錮了學生的思想。高職學院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起步晚、底子薄,又以職業培訓為特色,因此,在文化素質教育方面便顯得“先天不足”,如果再不注意“后天調養”,那么在文化素質教育方面就難免“缺乏維生素”。所以高職學院應提供給學生多元化的學習環境,豐富他們的知識,啟迪他們的心靈,培養出有獨立思考能力、判斷能力、良好溝通能力和認知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我國的高職學院可以借鑒國外的許多良好經驗。例如,美國大學推行通識教育的方式靈活多樣,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其要求也不盡相同;日本通識教育經驗之一是重視學生在課程選擇上的自主性,提供各科目的任課教師、授課計劃、成績考核方式等,供學生參考。
由于高職學院是以培訓學生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為主的學校,因此,除了主要課程應安排在實驗室或實訓基地外,其他的公共課和基礎課的授課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如必修課、選修課、講座課、參觀實踐課、演講發表、自習寫心得等。學院不僅可以舉辦知名人士的講座,而且還可以舉辦身邊的好人好事講座等,這樣可以通過名人效應和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使學生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知道什么是幸福,進而關心他人,認識到什么是社會責任感。學生通過上參觀實踐課、演講發表課等學會與人溝通、與人和諧相處等。為了配合文化素質教育,學院還可以利用學生的業余時間組織各類社團活動,如讀書學習型社團、社會實踐型社團和有一技之長型社團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培養了他們的勞動能力,又充實了他們的業余生活,減少了他們無所事事的煩惱。同時更重要的是,還在他們中間傳播著“只有通過勞動才能換來自己的衣食”“勞動光榮”“不勞而獲可恥”的正能量。這些做法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現代公民應具備的“關鍵能力”的理論相符合。“學習如何求知(learning to know);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to learn);學習如何做事(learning to do);學習如何自處(learning to be);學習如何與人相處(learning to livewith);學習如何日新月異(learning to change)。”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厲以寧每次在給新生上第一堂課時都會問道:你到北大來是要學什么?很多人說我是來學知識的,他說不對;也有人說是來學方法的,他也說不對。當沒有學生能答對時,他就說:你是來開闊視野的。教育首先應給學生提供的是一個文明的視野,讓他看到世界有多大,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讓他看到古往今來人類走過了一條怎么樣的道路,讓他打開視野,認識這個世界、這個時代,這才是首要目標,然后才是教授知識和方法。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高職學生能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將成為長期制勝的關鍵。
參考文獻:
[1]譚秀森主編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
[2]王森勛主編的《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篇5
九年級學生剛接觸化學這門學科,對如何進行實驗操作自然不了解。因此,教師在講解演示實驗時,要做到現象鮮明,操作規范。因為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學生獨立操作的依據和榜樣,對學生的實驗技能起著示范作用。所以在演示實驗中,教師操作應按規定進行,有條不紊。讓學生不僅學會觀察實驗現象,也學會注意操作,并充分模仿和思考。
3.保證成功,現象鮮明
這是演示實驗最重要的要求。如果走過場的實驗,則演示實驗的所有目的都達不到。要保證實驗成功,教師做好充分準備是關鍵。上課前應預做實驗,用以檢查藥品的性能、裝置的可靠性。對藥品的濃度、用量、實驗條件的控制,實驗所需的時間,成功的關鍵等諸方面都做到心中有數。實驗現象應使最后一排學生清晰觀察為宜。對不夠鮮明的現象,可以采取輔助觀察手段,如讓顏色淺淡的火焰、引燃紙屑、對溶液、沉淀、火焰等的顏色的觀察,襯以白色或黑色背景;對現象變化細微的實驗,利用與投影儀使用進行實驗的方法等等。
4.啟發思維,培養能力
演示實驗在教學中一般是為了使學生形成某些化學知識提供化學事實和思維表象為目的。觀察到的諸多現象只有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思維過程,進行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思維活動而認識物質,或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形成概念甚至理論。這個過程需教師認真激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以教師的實驗操作、板書、生動的講述、師生的討論等方式的協同配合來調動學生認真觀察、主動思維、實現知識的轉化。而在這個過程中,觀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等都得到發展。 轉貼于
5.注重引導學生觀察實驗
觀察是實驗的第一步,也是創新的前提。觀察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案例:在細鐵絲燃燒演示實驗時,可先讓學生細致觀察,然后提出以下問題:①本實驗需要研究觀察什么?怎樣觀察?②鐵絲是什么顏色?③反應時觀察到什么現象?④反應結束后產物形狀、顏色是什么?⑤火柴的作用是什么?⑥細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而在純氧中卻能?為使學生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教師應該在沒有出示以上問題時就讓學生自由觀察。待觀察一段時間后,老師再讓學生回答以上問題。肯定有部分學生觀察方法不當,老師可指導學生重新觀察,這樣做一定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觀察中,要引導同學討論觀察的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現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體到是哪些原因,應該由學生通過多次的實驗得出一定的結論,而不是老師在黑板上把各種條件羅列出,讓學生按部就班。那樣做實際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是不利于學生形成創新思維的。
6.應重視家庭小實驗。
家庭小實驗是對課堂演示實驗的補充和延伸,有助于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幫助學生發現身邊的化學,知道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增強學生繼續學習的愿望。課本中有許多為學生準備的家庭小實驗,教師一定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幫助或指導學生去做。這樣,不僅讓學生驗證了所學的知識,細心的學生往往又從中發現了新的知識。
篇6
1.2 設計趣味實驗,激發學習興趣。化學趣味實驗能以簡單的操作,鮮明的現象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吸引力。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趣味實驗,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趣味實驗的設計常有以下兩種途徑:(1)簡化或重組演示實驗。(2)根據教學需要增加趣味實驗。
1.3 揭示化學之美,鞏固學習興趣,寓美于教。以化學所固有的和諧美去感染學生,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使學生保持對化學的興趣。不少化學實驗具有美的魅力。如氨氣急劇溶于含有酚酞的水中會變成紅色的噴泉;鋁熱劑的反應火光四射,猶如鋼花四濺……這些神奇美妙的化學現象能喚起學生探索化學美的求知欲望,強化他們萌動的好奇心,促進學生的興趣沿著有趣、樂趣向志趣的方向發展。
2.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學生掌握參與的本領 要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必須使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參與的本領。
2.1 指導學生閱讀。不會閱讀,就不善于思考,就不能順利地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指導學生的閱讀要做到:閱讀前,明確提出閱讀的目的要求;閱讀中,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幫助學生掃除障礙;閱讀后,通過提問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給學生一個“非看書不可,看書非鉆研不可”的學習方法。
2.2 啟發學生思考。善于思考才善于學習。在教學中要促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遇到問題要能想、會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膽地去猜想。為了啟發學生的思考,應為學生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如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設問;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抓住那些牽發而動全身的關節點、疑難點設問;對較難或較綜合的問題,用按認知層次分化知識點的方法中易到難步步深入地發問;對學生錯誤或不全面答案進行反問,不斷加大問題的思考力度等等。
2.3 組織學生討論。討論是人們進行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間爭論,可使學生從中相互啟迪,提高思維的深刻性。
2.4 引導學生總結。歸納總結是對課本內容、知識結構進行梳理和歸類的過程。為了使學生掌握總結技能,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充分挖掘不同章節知識的內在聯系,將所學的知識“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地構成一個動態的知識網絡。如對溶解平衡、電離平衡等平衡狀態的分析比較,可以得出平衡的一般原理。
3. 加強實驗教學,為學生創設參與的機會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讓學生親自實驗探究知識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化學實驗教學應為學生創業更多的參與機會,增強他們的參與意識。在教學中,要創造條件,把課本中設備簡單、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實驗改為分組實驗,適當增加分組實驗的次數。另一方面,要重視實驗習題的教學。因為實驗問題的解決過程從設計方案到實施,最后形成結論等幾個階段與科學家研究問題的過程有許多相似之處,并且學生對自己親自設計方案并實施的實驗操作更精確,觀察更細致,參與的意識更強烈。更能有效地使他們的智力向更高級的階段發展。
篇7
化學知識包括化學概念、化學原理、化學觀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知識的一般學習過程可以概括為“感知加工形成聯系、整合應用”五個階段。初中學生剛剛接觸化學,已有的化學知識很少,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習的過程,弄清化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各化學知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掌握概念、理論的關鍵詞、化學用語的含義并加以運用,找尋其中的一般規律,潛移默化之間形成對化學知識的遷移。
如質量守恒定律的學習,通過探究實驗的感知、實驗現象的分析歸納得出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總和不變;根據已有的化學知識,通過化學反應實質的微觀分析,得出原子種類、原子數目、原子的質量不變;引導學生分析推斷出元素的種類不變、分子的種類一定改變、分子的數目可能改變等。學生不但知道了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不變,而且知道為什么不變,更進一步理解了化學反應的實質,為后面學習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解釋一些如“點石能否成金”這樣的實際化學問題,也就輕而易舉了。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有清晰的化學學科思想和方法,并貫穿于整個過程之中,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感悟,增強學生化學知識的遷移意識。
二、重視化學知識的復習,培養化學知識的遷移能力
“遷移”總以原有認知為前提,是知識點之間的靈活轉換和應用。不能有效實現知識遷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沒有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缺乏知識轉換的場所和條件。為此,就必須切實加強化學知識的復習鞏固。
在復習中要引導學生堅持所學知識的建構,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形成知識網絡;通過知識網絡的構建,在新舊知識間和所學知識與新問題間建立起實質性的聯系,使新知(新問題、新情境)同化、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并在這個結構中確立其合適的位置。這樣,這個新問題、新情境變成了“舊”問題、“舊”知識,減少了學生對該問題的陌生感,在不自覺中實現了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同時,這個認知結構中所儲存的知識不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經過轉換的一般性、概括性的觀念結構;不再是陳述性的知識而是程序性的知識;不再是封閉性的知識個體而是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知識結構。
三、重視化學習題的情境轉換,培養知識遷移的能力
篇8
一、教學情境生活化
生活化教學的重點在于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因此,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將生活元素滲透于教學工作當中,便成為一項重要教學任務。針對上述需求,教師可通過與相關情境相結合的方式,充分拉近語文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例如,在進行日常應用文寫作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相關情境設想,并在此情境氛圍下進行寫作練習。
以“求職信”的寫作訓練為例,教師可通過情境演練的方式與生活中常見的求職情境相結合,指導學生在模擬求職的情況下自主寫出相關的求職應用文。首先,教師可在課堂中扮演面試官的角色,通過設置出不同的職位、職場身份,要求學生根據自身所需應聘的職位,分別寫出相應的求職信件。隨后,由教師對學生呈交的模擬求職信一一進行評估,最后根據學生的寫作情況,篩選出在遣詞造句、文章構造等方面相對優秀的文章,作為聘用人選。以這一方式進行寫作指導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注重對生活中各種常見情境因素進行巧妙提取,并將其作為切入點,以強化生活化氛圍的營造效果。
二、教學方式生活化
“生活化教學”主張教學中注重認知、體驗、與生活的統一,強調教學將現實生活與未來生活、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結合,就能真正賦予課堂教學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把學生培養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個體生活的主體和社會活動的主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探究和實踐。
1.從封閉式教學走向開放式教學。進中職以來,筆者在老教師經驗豐富的基礎上不斷地借鑒和實踐,打破魍車氖誑文J劍采用演講賽、辯論賽、話劇表演、課本劇表演、小組合作討論、“我來做小課題”、“今天我來當老師”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樣式,靈活地調動學生來參與課堂,而不是以傳統的教師“講授式”為主的課堂模式。實施兩個學期下來,大部分學生煥發出熱情,很樂意學語文,語文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了。
2.從講授型教學走向交際型教學。講授型教學注重師生對接,由師把知識傳導給學生,是一種單向的交流方式;而交際型教學側重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把口語表達和口語交際放在了首位。語文課堂除了講授教材,還要適當引進一些課外素材,筆者在課堂上有意識地組織一些“求職專題”活動,通過講一些職場就業的故事或組織學生觀看一些求職面試的錄像,如電視節目《絕對挑戰》《職來職往》《魯豫有約》,讓學生初步認識到了口語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在職場中的重要性。
三、教學內容生活化
從宏觀來說,語文學科整體是一套動態漸進、開放包容的教學體系,這是由其學科屬性所決定的。在教學實踐中,中職學生對于教材常常感到不能解渴,所以教材本身就不應成為教學的全部,也不該貫穿課堂的始終。對此,教師必須緊密依托現實生活,不斷開發拓展教材,激發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切身體驗,進而在教學中不斷豐富和生成新的教學內容,持續推進目標創新。
試以講授現代文為例,使用語文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會使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發生根本改變。特別是語文教師要改變思維定勢,把文章本身作為授課載體和媒介,帶領學生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便可以引領學生自主觀察、親身體味所在環境,引導他們醞釀感情、整理語言,進而將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融為一體,相互貫通;在課堂教學階段,教師只需要在鞏固預習成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覺參與課堂互動,盡可能地讓他們自主完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構建;在課后練習階段,教師可以布置相對靈活、不同形式的作業訓練,抑或可以組織班級開展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來檢驗學習效果,力求趣味多樣、不拘一格。教學實踐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最深沉、最持久的動力。只有這樣,學生領會掌握的學習內容才更扎實,才能夠運用自如。
篇9
一、產生的原因
小兒高脂血癥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是指原因不明的高脂血癥。研究結果表明小兒時期高脂血癥以此為多。
(一)心血管疾病陽性家族史:家族中有高血脂、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史。治療起來較為困難。
(二)藥物所致(糖皮質激素等)
(三)內分泌和代謝性疾病(糖尿病)等。
(四)不良生活方式導致的脂代謝異常:缺乏科學、合理的飲食;過多的攝入“三高”食品。
(五)缺乏鍛煉,運動量的嚴重不足,使血液中的脂質逐漸沉積在血管壁上從而導致肥胖和超重。兒童肥胖是成人肥胖的高危因素,肥胖與高脂血癥等疾病密切相關。
二、造成的危害
高脂血癥是腦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臟猝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纟纟比高脂血癥最重要的也是直接的損害是加速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對身體造成隱匿、逐漸、進行性、全身性和器質性的損害。只有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才能有效降低兒童期患病,成人期發病的結果。
三、預防措施
“多動、少吃”,即適當的體育活動和合理的飲食結構,是預防控制兒童少年高脂血癥發病的關鍵措施。提倡小兒高血脂的個體方案和高危人群策略,積極的治療只針對那些很可能在成年期發生冠心病的高血脂兒童。
兒童患高脂血癥在早期還可以逆轉,但進入后期往往就難以逆轉了。研究表明,動脈硬化的早期階段在10歲左右出現,此時孩子的血液中就存在著高膽固醇水平。如果在兒童期至青年期,使血漿低密度脂蛋白下降25%,那么動脈硬化、冠心病的發生率就可以減少一半。因此,做好預防尤為重要。
(一)以飲食干預為主
兒童血脂水平與飲食關系非常密切,因此調整飲食可降低高血脂患兒的血脂水平。飲食干預是基礎,對兒童患者還可能是最佳選擇。飲食干預原則:廣譜食物,以達到均衡營養;充足的熱卡以保證生長和發育,并維持理想體重。目前已經有學者提出,對于兒童高血脂的防治,除了控制總熱量以外,還應該重視脂肪在膳食中所占的比例,應選擇低脂,尤其是低飽和脂肪酸和低膽固醇的飲食,建議飽和脂肪酸供應的能量應少于總熱量的10%,每天食入的膽固醇應少于300mg。
(二)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是預防高脂血癥等慢性病的重要手段。
相關實驗顯示睡眠不足可能降低人體葡萄糖耐受性、減少瘦體素分泌、增加饑餓素分泌,使人容易感到饑餓、食量增加,同時也會升高精神壓力,減少從事體能活動的動機,間接造成脂肪代謝異常和肥胖。
(三)不可濫用降脂藥物
藥物治療的適應癥是:10歲以上的兒童,飲食治療6個月-1年無效,LDL-C 190mg/dl,或者LDL-C≥160mg/dl并伴有:(1)確切的早發冠心病家族史(55歲以前);(2)同時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并且控制這些危險因素。
(四)積極預防和治療原發病
對于繼發性高血脂首先是積極預防原發病的發生,如已發生則積極治療原發病。
篇10
同事開設了一節《酯 油脂》的教學研討課。在評課環節,大家對乙酸乙酯中“酯”字的讀音產生了爭議:念“zhǐ”還是“zhī”?筆者翻出了商務印書館發行、2013年修訂的第六版《新華字典》,確認應念“zhǐ”。雖然平息了爭論,卻驚訝地發現對“酯”的釋義是“有機化合物的一類,酸分子中能電離的氫原子被烴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新華字典》是從酯的生成機理角度進行釋義,但從化學專業角度看,這一釋義值得商榷。
現代化學通過同位素示蹤法,對酯化反應的機理已達成了共識:“羧酸分子里的羥基與醇分子里羥基上的氫原子結合成水,其余部分互相結合成酯。”所以建議“酯”字的釋義修改成“酸分子中的羥基(-OH)被烴氧基(RO-)取代而成的化合物(RCO-OR)”。根據新華字典的釋義,RCOO-H的氫原子被烴基(R-)取代的產物是RCOO-R,但這只是“形似神不似”。
筆者突然來了興致,上述例子僅僅是個案嗎?是否還存在類似的錯誤?于是翻找與化學有關的字詞,將值得商榷的釋義整理如下。
2 對部分字詞釋義的商榷
氨:“是一種無色而有劇臭的氣體(第4頁)”。
化學中認為氨氣是“刺激性氣味”的氣體。雖然“刺激性”和“臭味”都會令人不快,但產生的人體感受卻不盡相同。“刺激性”氣體會對呼吸器官或呼吸道產生刺激作用,而讓人呼吸困難、咳嗽。氨氣“會對眼及呼吸道黏膜產生刺激和腐蝕作用,引起眼結膜、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腫,甚至發生喉頭水腫及肺水腫,最終導致呼吸衰竭。”
所以,氨是一種無色而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淀粉:“一種不溶于水、很微小的顆粒(第99頁)”。
如果淀粉不溶于水,那淀粉溶液(化學上用于檢驗碘單質)該如何配制呢?高中化學教材選修第三冊(1995年10月第二版)第94頁提到“淀粉是一種白色粉末狀的物質,它不溶于冷水,在熱水里淀粉顆粒會膨脹破裂,有一部分淀粉會溶解在水里,另一部分懸浮在水里,形成膠狀淀粉糊”。
所以,淀粉是很微小的顆粒,不溶于冷水,但部分可溶于熱水。
酸酐:“是含氧的無機或有機酸縮水而成的氧化物(第146頁)”。
酸酐分為無機酸酸酐和有機酸酸酐兩種。
無機酸酸酐是指無機含氧酸脫水后生成的氧化物。如SO3是H2SO4脫水后生成的氧化物,又被稱作是H2SO4的酸酐。
有機物酸酐是羧酸分子間或分子內脫水縮合而產生的有機物。如兩分子的乙酸分子脫水生成的乙酸酐(CH3CO)2O,從組成上看它就不屬于氧化物。
建議修改為:“無機含氧酸脫水后生成的氧化物或者有機羧酸分子間或分子內脫水縮合而生成的有機物,稱為酸酐”。
另外,某些有機酸分子縮水后生成的氧化物,卻不是酸酐,如甲酸(HCOOH)分子內脫水生成CO,但CO卻不是HCOOH的酸酐。
焓:“單位質量的物質所含的全部熱能(第178頁)”。
焓沒有確切的物理意義。熱力學上把壓強和體積的積與內能的和定義為焓,即HU + PV。所以不能把它誤解為物質所含的熱能。
堿:“化學上稱能在水溶液中電離而生成氫氧根離子的物質(第225頁)”
眾所周知,堿是在水溶液中電離出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
鹵:“制鹽時剩下的黑色汁液,是氯化鎂、硫酸鎂、溴化鎂及氯化鈉的混合物,味苦有毒,供制豆腐用(第316頁)。”
認為鹵水有毒,是受了一些文學作品的的影響。如影片《白毛女》中白毛女的父親楊白勞就是喝鹵水自盡的。但鹵水有毒嗎?據百度百科介紹:“大量口服或誤服,也可以導致嚴重中毒。鹽鹵對皮膚及口腔、食管、胃粘膜腐蝕作用很強烈,口服后即出現胃部燒灼感、惡心嘔吐、口干、痙攣性腹痛、腹脹、腹瀉,可伴有頭暈、頭痛、皮膚出疹等,……嚴重者可致昏迷,甚至呼吸麻痹和休克,以致循環衰竭而死亡。”所以鹵水中毒,是因為過量攝入后的生理性反應,而鹵水自身的毒性。生理性中毒,與攝入量有關,如短時間內過量攝入水會引起“水中毒”,但我們不會說水有毒。
炔:“有機化學中分子式可以用CnH2n-2表示的一系列化合物(第417頁)”。
有機化學是根據有機物定結構――官能團,而非分子式對物質進行分類,因為有機物存在復雜的同分異構現象。滿足釋義中CnH2n-2的可以是炔烴,也可以是二烯烴,如丁二烯分子式是C4H6。
所以,炔烴是分子中含有碳碳三鍵的不飽和烴。
類似的錯誤還出現在《新華字典》第522頁的“烯”字的釋義中,也應作相應的修改“烯烴是分子里含有碳碳雙鍵的不飽和烴”。
3 小結
新華字典是中國最暢銷的字典,銷量超過3億冊,在字詞的讀音、字形及釋義上有很高的權威性。對于非專業的科技工作者而言,《新華字典》是一條極其重要的了解科技名詞的途徑。所以《新華字典》對專業性較強的字詞的編輯應追求極其的仔細和嚴謹,讓每一釋義都能承擔起科學普及的任務。
參考文獻:
[1]新華字典[M].商務印書館出版,1998年5月第9版
[2]王祖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第5版
篇11
1.名稱特征化:此策略即根據不等式性質特征而給該性質命名。通過對于各不等式冠以體現其特征的名稱,才能更好的引發學生的有意注意,彌補學生記憶力欠佳、有意注意目標不明的不足。冠名有利于學生的記憶,也有利于學生的聯想應用,使學生學得較輕松。
2.導入形象化:此策略即用具體形象表述不等關系,使性質內容從具體的物質的關系中抽象出來。邏輯思維能力較低的學生,通過形象化的直覺效果使學生產生共鳴,從而使其對于不等式性質的認知自覺自然,在其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
3.語言自然化: 此策略即用學生日常用語來表述不等式性質。數學知識的呈現與表達方式主要有自然語言、圖形語言與符號語言,數學基礎差的學生習慣于自然語言、圖形語言,而對于符號語言卻難以理解、且不能運用其表達自己的思路。此策略解決了學生對于符號語言在表達、理解、應用上的困難。
4.理解生活化: 此策略即運用學生有生活體驗的事例詮釋不等式性質。數學本身來源于生產生活實際,由于符號語言表達的數學知識對于他們來說感覺枯燥,而貼近生活的事例把抽象的數學化了的知識還原,對于加深理解、掌握知識中思想內涵,提高學習興趣、培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學會數學思考是很有幫助的。
5.表達解決數學化:不等式性質教學的目的是學會利用不等式的性質對不等式進行變形,訓練學生的推理能力。為今后證明不等式、解不等式的學習奠定技能上和理論上的基礎。讓學生體會類比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其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總結歸納抽象概括的能力。所以,最終要使學生學會運用符號語言對不等式進行證明,學會運用符號語言進行分析、推理。
不等式性質教學的五化策略的具體運用:
例1,不等式性質2(傳遞性):如果a>b,b>c,那么a>c
名稱特征化:傳遞性。
導入形象化:(如下圖),三個圓柱的體積依次為a、b、c,學生觀察發現a>b,b>c,直覺告訴學生a>c。
語言自然化:第一量大于第二量,第二量大于第三量,則第一量大于第三量。
理解生活化:一塊三角板重量大于一課本重量,課本重量大于一支粉筆重量,一塊三角板重量一定大于一支粉筆重量等等。
問題解決數學化:
a>b
a-b>0(1)
b>c
b-c>0(2)
由于兩個正數的和還是正數,得a-b+b-c>0
a-c>0
即 a>c
“兩個正數的和還是正數,得 a-b+b-c>0”,學生想不到,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就要提問,為什么會想到將a-b與b-c相加?學生一般回答不出,這里老師要重點講解。
例2,不等式性質3(可加性):如果a>b,那么a+c>b+c
名稱特征化:可加性。
導入形象化:(如下圖),三個圓柱的體積依次為a、b、c,學生觀察發現a>b,直覺告訴學生a+c>b+c
語言自然化:不等式兩邊同時加上同一個數,所得不等式與原不等式同向。
理解生活化:我的工資比你的工資高,老板同時給我們加一樣的薪,加薪后我的工資還是比你的工資高。
問題解決數學化:
a>b
a-b>0
a+c-b-c>0(怎么會想到加C再減C,必須給學生分析清楚)
即 a+c>b+c
這種證法有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
或運用作差比較法:
(a+c)-(b+c)= a-b
a>b
a-b>0
(a+c)-(b+c)>0
即a+c>b+c
這種證明在于引導學生聯想,鞏固與運用作差比較法。
例3,不等式性質3之推論:如果a>b;c>d,那么a+c>b+d。
名稱特征化:同向可加性。
導入形象化:(如下圖),四個矩形的面積依次為a、b、c,d,學生觀察發現a>b,c>d,直覺告訴學生a+c>b+d。
語言自然化:兩個同向不等式兩邊分別相加,所得不等式與原不等式同向。
理解生活化:我的工資比你的工資高,老板同時給我們加薪,給我加的薪比給你加的薪多,加薪后我的工資還是比你的工資高。
問題解決數學化:
a>b
a-b>0
c>d
c-d>0
( a-b )+(c-d)>0(兩個正數的和還是正數)
即 a+c>b+d
例4,不等式 性質4(可積性):(1)如果a>b,且c>0,則ac>bc;(2)如果a>b,且c<0,則ac<bc。
名稱特征化:可積性。
語言自然化:在不等式兩邊同時乘以一個正數,所得不等式與原不等式同向;在不等式兩邊同時乘以一個負數,所得不等式與原不等式反向。
理解生活化:(1)一臺某型號電腦的價錢比一輛自行車的價錢多,5臺電腦的價錢顯然比5輛自行車的價錢多。(2)某企業員工甲比乙每月的獎金多,由于甲乙在生產中出了事故,依規定甲乙都將受到從工資中扣出月資金兩倍工資的處罰。顯然,甲受罰扣出的工資比乙受罰扣出的工資多。
問題解決數學化:
(1) a>b
a-b>0
c>0(怎么會想到(a-b)c,必須給學生分析清楚思路是怎樣形成的)
(a-b)c>0
即ac>bc
(2) a>b
a-b>0
c<0
(a-b)c<0
即ac<bc
例 5,證明不等式:>(其中a、b、m均為正數且a>b)
導入形象化:在一杯糖水中添加糠后,所得糖水一定比原糖水更甜。這個事例對于學生來說是顯然的。
語言自然化:分式的分子分母加上同一個數,所得分式一定大于原分式。
理解生活化:在一杯糖水中添加糠后,所得糖水一定比原糖水更甜。
問題解決數學化:
證明:-==>0
>
篇12
上好第一節化學課是非常關鍵的,為此我特別設計了幾個趣味實驗:上課前可在白紙上用酚酞試液寫好“我愛化學”四個大字,使其晾干。上課時,先向學生出示白紙,然后再向紙上噴灑無色的氫氧化鈉溶液,這時紙上就會出現紅色的字跡。這時可適時引導:紅色的字是哪來的呢?等學完初中化學后,你就能作出正確的解釋。緊接著演示“魔棒點燈”、“燒不壞的手帕”、“變紅葡萄酒——變白蘭地——變牛奶”等趣味實驗。這樣就可激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接下來的化學課,我不斷利用化學實驗的巧設計,引導學生喜歡化學,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如在講燃燒的條件時,我并不是直截了當地把燃燒的條件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尋找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學中我把這部分的內容作了這樣的設計:
①白磷和紅磷是不是可燃物?②為什么銅片上的白磷燃燒了,而紅磷沒有?③為什么銅片上的白磷燃燒了,而水中的白磷沒有?通過這三個問題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此時,教師演示三個對比實驗:①蘸酒精的棉花用火一點就燃,而蘸水的棉花用火很難點燃;②用火柴能將紙點燃,而用火柴不能將煤點燃;③一支燃燒的蠟燭用燒杯罩住后很快熄滅。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并據此說出自己尋找到的問題,比比誰找到的問題多,比比誰發現的問題最有思考價值。
學生的問題意識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不少學生提出了值得深思的問題:蘸水的棉花等水蒸發完后能燃燒嗎?將煤澆上酒精后能用火柴點燃嗎?將燃燒的蠟燭放在裝有二氧化錳的燒杯中,再沿燒杯壁倒入過氧化氫溶液,蠟燭會燃燒得很劇烈嗎?將燃燒的蠟燭放在裝有碳酸鈉的燒杯中,再沿燒杯壁倒入稀鹽酸,蠟燭會熄滅嗎?液化氣灶、煤爐為什么留有通風孔?……在創設實驗情境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逐漸領會、獲得頓悟,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提高了學習效率,發展了自身的創造力。
二、自制教具,改進傳統實驗
我深入研究教材中某些實驗的缺陷,自制教具,以此作為創新實驗設計的切入點,激發了學生參加創新活動的興趣。 轉貼于
例如白磷燃燒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實驗的方法是:在錐形瓶底鋪上沙子,用玻璃棒引燃在錐形瓶中的白磷,同時塞緊瓶塞(或塞緊瓶塞后用放大鏡引燃)。觀察現象,冷卻至室溫后測量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是否發生了變化。對于此實驗,有以下不足之處:用玻璃棒引燃白磷,在第一次稱量后,還要把已經封好的橡皮塞重新打開,這樣不能很好地說明問題(應當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該反應前后瓶內的物質沒有與外界發生物質交換),而且會使少量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氣中污染環境;若用放大鏡聚光加熱,如果沒有陽光,也無法完成該實驗;在錐形瓶底鋪沙子,白磷必須放在沙子中間,白磷如果太小,現象不明顯,太大則在燃燒時會熔化,易炸裂瓶底或因氣體膨脹而彈出橡皮塞,從而影響實驗效果。
針對本實驗的不足,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改進教具,用燃燒匙代替細沙,用帶燃燒匙和導管的雙孔橡皮塞代替單孔橡皮塞,在導管上端系一氣球, 用紅外線燈泡照射約10秒左右,使燃燒匙中的白磷燃燒。作如上改進,使錐形瓶內的物質與外界沒有發生物質交換,裝置始終密閉,不會造成空氣污染,使實驗更有說服力;用紅外線燈泡照射加熱,克服了陽光的限制,使操作更方便;用燃燒匙代替細沙,使實驗現象更明顯;在瓶口系上氣球會避免因氣體膨脹而彈出橡皮塞,使實驗更安全。通過這一改進,不僅使學生形象地理解了質量守恒的實質,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體會到了自制教具的成就感,從中嘗到了創新的喜悅。
篇13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結合自身條件和現實環境,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立自己的職業目標,制定相應的計劃,按照生涯發展的階段實施具體行動以達成目標的過程。中職學校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不僅有利于學生專業課、文化課主體積極性的調動,而且有利于用人單位的職業需求。中職生能盡早制定一個符合實際的職業生涯規劃,對今后的職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中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現實差異的突出問題
近幾年來,筆者了解了部分中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及其就業后的現實境況,發現學生的職業規劃在自我認識、目標定位、具體行動計劃等方面都暴露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往往造成原來的規劃與現實存在較大差距,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職業目標定位過高,職業發展期望值不現實
筆者在對我校2005~2010級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中發現,幾乎80%的學生自我評價都很高,職業發展目標幾乎都是“店長”、“老板”等,很少有“營業員”、“推銷員”之類普通崗位。比如:有的同學表示兩年之內要做藥店店長,年薪5萬元以上;五年之內自己要開一家藥店,年收入100萬元以上。而我們的學生畢業后現實的情況是:大多數學生基本都是普通的員工,收入也基本維持生計。這表明我們的同學雖然考慮了職業生涯規劃,但目標不科學,不現實,一句話,就是好高騖遠,太理想化。
(二)規劃目標不確定,盲目從眾
由于我校中職學生年齡大都在15~16歲之間,年齡偏小,社會閱歷少,多數學生職業生涯理念模糊,實際上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很難確定自己人生的目標,出現自我價值迷失現象。部分學生只能確定自己的擇業范圍,多數同學對自己的定位還在觀望之中。甚至有部分學生照搬他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并將此定為自己人生發展的軌跡。這樣的規劃肯定與現實存在很大差距。
(三)學生自我分析存在偏差,缺乏對社會現實的認知
古話說得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筆者在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指導中發現,學生在自我分析環節存在偏差:有的學生沒有對自己進行優劣勢分析,大多數學生只是進行優勢分析,而沒有劣勢分析,不能準確把握自己的劣勢,因而也就無法給自己做出準確定位,往往畢業后找到的工作是自己最不擅長的或與性格不適應的。同時,我們的學生又是象牙塔里的學子,加上年齡偏小,很少真正接觸過社會,缺乏對行業、職位現狀及發展趨勢的詳細了解,體驗不到真實的職業環境。這種既不夠“知己”又不“知彼”的規劃肯定與現實存在很大偏差。
(四)規劃的具體行動計劃脫離實際,欲速則不達
好的計劃是成功的開始,職業規劃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就是落實具體行動計劃了。然而筆者在對部分中職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指導中發現:部分學生規劃的具體措施過于簡單化、理想化,比如:有些學生想一味追求速成,一年級就想學好各門專業課程,二年級就想考取各種資格證,甚至有些學生規劃畢業后3年就要考取“高級藥劑師證”,這種脫離實際的計劃是很難實現的,往往是欲速則不達。
三、解決中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現實差異的對策
中職學校如何讓自己培養出來的人才更好的適應社會,已經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特別是如何幫助學生制定出符合自身特點的職業生涯規劃,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
(一)正確認識自我,認準職業期望值
中職生要在社會上尋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首先就要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自我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1、認識自己的個性特征:這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首要任務
職業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性格要求。美國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所創的職業性向測試,把個性類型分為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傳統型六種類型。通過類似的職業性向測試,學生能夠更好的實現個性與職業之間的匹配。
2、認識自己的職業興趣:我們在選擇職業時必須先了解自己的興趣
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時,就能調動整個人的積極性,增強克服困難的意志,反之則不會取得好效果。現實中有些用人單位在招聘中常提出的問題之一就是“求職者的興趣愛好”。其目的就是明確求職者是否具有與所求職位相匹配的興趣,在他們看來興趣是持續完成工作的動力之一。
3、認識自己的職業知識和職業能力
目前有不少用人單位反應學生所學專業知識在工作中用處不大,那么校方和學生怎樣盡可能縮短專業知識與職業知識之間的差距呢?具體做法有:學生可以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的需求;校方可以提供各種咨詢、講座,或者邀請已工作了的學生來和在校學生互動,講清所學專業知識在實踐當中如何發揮、知識轉化能力如何培養等。
人類的能力是多元化的,多層次的,一個人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占優勢,而在另一方面則是劣勢。因此,學生應該根據自身的能力確定不同的職業類型后,還應根據自己所能達到或可能達到的能力水平確定相吻合的職業層次,只有這樣才能使能力與職業的吻合具體化。
(二)明確職業定位,確定符合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
在正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上,下一步就要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明確自己的職業定位。職業生涯目標在職業生涯規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目標不確定,經常忽左忽右搖擺不定的話,則必然導致職業生涯之路不規則,出現的斷裂或失敗。比如:我校有些中職學生職業定位不明確,只籠統定位為“一線員工”,沒有確定是什么具體崗位,結果出現規劃目標混亂,工作后典型的表現就是頻繁更換工作,而各種工作之間缺乏緊密聯系,使職業生涯始終在低層次徘徊。因此,我們必須確定一個可行的、可信的、可控的、可界定的符合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
(三)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
確定了職業生涯目標后,行動是關鍵,應輔以各項措施,以確保目標的實現。那么如何制定出具體可行的行動計劃呢?
第一步:確定什么時間要達到什么標準目標。比如:有些中職學生在確定藥劑專業后第一步就明確一年級的目標就是學好藥劑基礎知識,各科成績達到80分以上。這說明如果沒有明確的時間規定,會使職業生涯規劃陷于空談而導致失敗。
第二步:確定達到目標的具體途徑和策略。比如:你想通過認真聽課、多做練習、課后強化復習等途徑來提高學習成績,或者采取參加學校各種社團組織、競選班團干、企業聯誼等策略來構建你的人際關系網。
第三步:制定具體客觀的、可行的、針對性強的措施。各項措施可以按近細遠粗的思路安排。近期措施是要馬上落實、立即執行的,必須是可操作性、有指標、易量化的。在選擇近期目標措施時,應以自身條件與近期目標之間的差距為依據,體現出極強的針對性。
四、結束語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學生行之有效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的優勢與劣勢,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采取可行的步驟與措施,縮短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就能不斷增強職業競爭力,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