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特色建筑設計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特色建筑設計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特色建筑設計

篇1

2.活動過渡的中介屬性:地鐵作為一項交通工具,常常被視為地面起點與地面另一個迄點之間的過渡,是一個空間壓縮的“介面”(interface)。因此,城市規劃者和設計者在地鐵站的設計上往往忽略了美學上的考慮。

3.高速變化的流動屬性:城市里移動速度的改變,也造成了人們對空間體驗以及與城市關系的改變。地鐵乘客的視覺焦點因為熟睹而游離、焦躁,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于是高速流動造成了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空間互動的降低,城市旅程因此越來越單調、抽象。

4.專用路權的排他屬性:地鐵運輸造成旅程單調的抽象原因,不僅因為流動的高速化,更因為路權的專用性,即地鐵行駛在隔離式專用路軌上(exclusiveright-of-way),這一屬性隔絕了乘客在旅途中以視覺參與活動的機會,因此造成了一種獨特的、目的純粹的、排他性強烈的疏離感。

5.人潮匯集屬性:地鐵一方面是一種“大眾空間”,吸引大量人潮川流不息,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空間;另一方面,地鐵作為一種公共服務設施,使用者不分年齡、性別、職業、收入以及階級,地鐵建筑又是城市中具有濃厚“普遍性格”的空間。

6.塑造城市形象的“地標”屬性:地鐵是一個城市文明的窗口,通過地鐵建筑可以反映其科技水平和美學標準。

二、地域文化—地鐵設計的核心

從人類發展史來看,地域文化是人們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下,世代耕耘、創造、演變的結果。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布正偉先生在其《自在生成論》中認為建筑個性的藝術表現有三個層次:”與使用性質相適應的藝術氣氛,與地方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相諧和的文化氣質,與生活前進步伐相一致的時代氣息“。其中第二條”與地方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相諧和的文化氣質“說的就是建筑要表現出地域性特征。

倡導地鐵設計的地域特色,并不意味抱著傳統不放手,而是要從中汲取養分,創造全新的視覺語言,提倡原創設計。一部建筑史就是地域文化發展的總和,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規律。不同國家,甚至同一國家中,不同城市也各有地方特色。杰出建筑大師的作品也帶有強烈的地域印痕,縱觀國際地鐵建筑的設計,不難看出他們在地域文化和人文環境上所做出的努力。

一提到巴黎的地鐵,到過巴黎或對現代藝術史和建筑史略有涉獵的人,都會對建筑設計師赫克托·吉馬德(HectorGuimard)的“新藝術”(ArtNouveau)風格的作品有深刻的印象,在19世紀與20世紀交匯的關鍵時刻的巴黎,一種嶄新的藝術形態巧妙地與一種前所未有的公共運輸科技結合,在藝術史上留下了永不磨滅的風格,這種風格就是“地鐵風格”(StyleMetro),巴黎人的浪漫氣質從其作品中彰顯出來。在巴黎現有的86座“新藝術”風格的地鐵建筑中,當屬地鐵二號線西側終點站“皇太子妃門站”(PorteDauphine),以及蒙馬特區十二號線的“阿貝斯站”(Abbesses)與高聳的“埃菲爾鐵塔”(TourEiffel,1889)形成鮮明對比,成為巴黎的象征,充分地體現出地鐵建筑的地標性。

莫斯科地鐵以”地下宮殿“的美譽而著稱于世。莫斯科地鐵不僅是工程上的奇跡,也是建筑美學上的重要作品。莫斯科地鐵是權力美學的體現,它采用了貴重的天然石料,獨特的照明燈具,更飾以名師高手創作的大量雕塑和彩繪,盡顯其藝術瑰寶之奇麗,具有帝俄時代的宮殿風格。如共青團廣場地鐵站的拱頂是描繪前蘇聯青年勞動、戰斗和生活的馬賽克鑲嵌畫;馬雅可夫斯基站猶如這位大詩人的紀念廳,用高強度不銹鋼筑成輕巧的列拱,地面鋪白色大理石,用紅色大理石鑲邊,中間有一條紫紅色的大理石通道縱貫候車廳,猶如莊重的紅色地毯,直抵候車廳盡頭詩人的半身像。巧妙地將地域文化與時代特點相融合,使其成為莫斯科的象征。

里斯本地鐵的歷史不長、規模不大,只有兩條線路,總長19公里,其中17公里為地下路段。但其地鐵的公共藝術卻非常有特色,幾乎全是各種壁面瓷磚藝術品,間或一些陶瓷雕塑創作,在地鐵公共藝術領域里,享有極高的聲譽。里斯本的地鐵公共藝術之所以出名,除了參與設計的藝術家的杰出作品,更因為其忠實地反映了這個城市非常獨特的文化傳統—陶瓷藝術。

篇2

地鐵車站建筑設計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在彰顯出自身的文化特色以及地域文化魅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地鐵建設也可以說是城市人文建設物化的一個標志性象征物;地鐵的主體文化作為一個城市的底色,其符號象征對于人們而言除了建筑設計本身的美感外,同時也是城市文化創造與地域文化特色相互結合的一個過程。

音樂、文字、建筑等字眼都能夠喚醒人們心底對美的審視,而地域文化特色與地鐵車站建筑相互結合的設計初衷主要指的是人文精神與社會效益相結合,它是城市人文情懷的最佳體現。在地域文化特色設計風格的角度來看,自然環境與人文因素對于城市地鐵車站建筑設計的風格形成有著緊密的聯系,這是自然環境和文化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關聯,而文化統一性的展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文化與自然的有機結合,同時賦予了地鐵車站建筑深厚的設計底蘊。

1地鐵車站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之間的關聯

地鐵車站建筑作為城市發展的名片,典型的建筑標志也是城市發展的標志,更是城市基本風貌建設與人文精神的有力象征,是一個城市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地鐵車站建筑設計,一方面應當包含城市自然環境與人文風情,另一方面也應當是對城市地域特征的一種濃縮,這樣能夠很好的將其獨立性的特征發揮出來,同時體現出文化與自然之間的適應性。

1.1地鐵車站建筑設計是地域文化的縮影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地鐵車站建筑設計,是城市建筑設計過程中重要的文化構成,同時也是設計師獨特的創作理念的一種體現,將地域文化特色濃縮于地鐵車站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從而將特定歷史條件以及地理環境之下的地域文化特征更好的保留下去。為了給人一種更加直接與親切的感覺,可以在地鐵車站建筑設計中利用藝術的形式將地域文化特色體現出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將人文情感和藝術風格進行了有效結合。

1.2地鐵車站建筑設計突出了地域文化的主題

地鐵車站建筑設計之中賦予地域文化主題成為我國城市文化發展的窗口,為我國交通事業的發展增添了地域、文化和時代感。個性化的地鐵車站建筑設計既能將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充分的發揮出來,還能成為城市中一個旅游景點,為城市的發展帶來經濟效益。許多國家的地鐵車站建筑,常常以帶動地域性的文化旅游作為設計目的,將地域文化與地鐵車站建筑有效結合起來。比如說莫斯科地鐵,莫斯科地鐵車站建筑設計中加入了俄羅斯文化,將其融入到車站建筑的設計元素中,因此地鐵車站本身作為一個景點就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外地游客。換而言之,現代化的地鐵車站建筑除了具備交通建筑的特性外,還成為典型的城市地標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將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特色巧妙融入到地鐵車站建筑設計之中,將當地民族特色與民族精神展現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又如巴黎地鐵,在近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巴黎地鐵的設計風格在不斷的變化。發展到現在,三百八十座地鐵車站其建筑風格各具特色,隧道中各種符號與形象都成為巴黎涂鴉文化的典型代表,彰顯了巴黎文化的地域特征。

圖1 莫斯科共青團地鐵站

圖2 巴黎地鐵巴士底獄站

2地域文化特色在地鐵車站建筑設計中的呈現

2.1地域文化成為地鐵車站建筑設計的核心

從地域文化與地鐵車站建筑設計相結合的角度來看,突出其中的地域文化并不是意味著傳統的設計風格,而是將傳統風格中良好的養分吸收到現代化地鐵車站建筑設計中,從而突破視覺語言和原創設計帶來的局限性,能夠對創新地鐵車站建筑設計帶來積極的推動作用。作為地域文化發展的集中呈現,建筑設計的內涵有著其本身的發展規律,而對于地鐵車站建筑設計而言更是如此。對于不同地區中出現的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在地鐵車站建筑的設計過程中,應當將文化作為整個設計的重心,重點將地方文化特色凸顯其獨特的魅力。目前,許多國家的地鐵車站建筑設計都呈現出了眾多的地域痕跡,我們可以看出,地域文化元素在地鐵車站建筑設計中受到了各國設計師的青睞。巴黎地鐵的設計中充分體現出了文化的豐富內涵,而在設計的過程中又利用地鐵作品將其浪漫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莫斯科地鐵也突出了“地下宮殿”的美譽,它作為莫斯科工程建筑史上最為壯觀的建筑,也將建筑美學的思想核心體現出來。在莫斯科地鐵的建筑設計中為了將皇族氣息充分的顯現出來,所采用的建筑石料以及照明燈具都是極好的材料制成,同時利用藝術彩繪的方式將其特色發揮的淋漓盡致。從此我們可以知道,地鐵車站建筑設計能夠成為城市建筑設計中的文化象征是離不開時代特點的映襯的。

2.2地域視覺設計在地鐵車站建筑中的出現

對于地鐵車站建筑設計來講,主要是通過公共生活空間以及公共色彩環境之間的關系對應,而將地域視覺設計的效果有效的呈現出來,因此特定的公共建筑標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地鐵車站建筑設計的視覺效果,從而起到突出城市文化特色的作用。決定建筑設計風格的多樣性的因素主要是自然因素,因此如何更好的凸顯地鐵車站建筑設計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是目前城市地鐵車站建筑設計中研究的重點。在地鐵車站建筑設計中,以地域視覺設計為代表的地鐵車站建筑設計風格除了能夠將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有效的展示出來外,還能夠有效傳播城市視覺形象。在世界大多數的國家中,地鐵被稱之為“metro",因此字母M成為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地鐵的標志,比如法國。而德國的地鐵標志是藍色的字母U,西班牙地鐵標志是紅色的字母C;這些都是地鐵作為各個國家的地域文化特點的特定標識,從而讓人們留下深刻的視覺印象。

圖3 巴黎地鐵標志

3結束語

綜合本文以上所述,隨著我國交通行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我國城市設計的宗旨與地鐵車站建筑設計的理念相互融合,成為了目前我國地鐵車站建筑設計發展的主潮流。在我國不同城市地鐵車站建筑設計的風格呈現中,城市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滲透,讓地鐵車站建筑中的地域文化特征、城市發展的文化功能特征更加顯著。從文化與建筑之間的關系分析,我國基本已經實現了地域文化特色與地鐵車站建筑設計的有機結合,在突出文化功能的同時也將地鐵箭鏃設計主題文化內涵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總而言之,將地鐵車站建筑設計與我國城市中的地域文化特色相互融合,一方面能夠體現出城市文化的滲透力,另一方面也能夠對城市文化品位產生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勇.城市道路設計中的人性化設計探討[J].科技視界,2014,08:301.

篇3

農村地區作為人口最多的地方,每年都有不計其數的孩子上學。作為學前教育類型之一的幼兒園教育,針對的對象主要是3至6歲的兒童。為了這些兒童的健康成長,就要依據孩子的年齡特征從學校開始為他們創造一定的條件和良好的環境,以促進兒童適應性、創新性的不斷發展,讓其個性得到充分體現,這樣才能為國家的未來培養出合適的人才。伴隨著國家對農村地區幼兒教育的重視,全國各地尤其是鄉村正開始興建許多新式的幼兒園以適應兒童的更好發展,同時鄉村幼兒園也引進國內外新穎的教學方式方法,比如著名的蒙臺梭利式教育法。這些新式教學都是秉承遵循人的成長規則和心理學原理,以激發幼兒在生理、心理和精神層次的發展。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就提出要尊重兒童的觀念,鼓勵孩子從內心去學習,把孩子的智慧與品格的形成和發展作為教育的宗旨。當下,因為人們對傳統教育的改變,蒙臺梭利式幼兒園在全國各地興起,這種舉措得到了當地政府、教育機構以及孩子家長的熱烈支持。譬如說,青島明星幼兒園、北京神墨幼兒園培訓機構;此外還有瑞吉歐式幼兒園、音思派教育等。以上所列述的都是一些大城市比較有特色的幼兒園,除了這些,在我國農村地區也陸續出現一些符合當地地方特色的幼兒園,適合孩子的全面發展。

2適應農村地區幼兒教育發展的幼兒園建筑設計

鄉村地區按其地方特性,幼兒園建筑設計分為三部分,幼兒生活用房、幼兒供應用房、幼兒服務用房以適應兒童的健康發展。

2.1生活用房

因為農村地區土地便宜,人口較多。幼兒園在建設時都會布置幾個生活用房,是用來給孩子提供休息、睡覺、生活的房間,并且房間設計要求很高,符合布局、采光、通風的要求。生活用房的設計理念是方便孩子,所以房間有活動室、休息室、更衣間、衛生間等設置,同時在布局上也是很有講究,對于使用頻繁的房間一般設置在幼兒園的樓下,而休息室這樣相對安靜的房間一般設置在樓上。這就是在農村地區幼兒園的地方特色。

2.2服務用房

由于農村地區經濟不是特別發達,功能性用房設施配備比較簡單,但也有其特色,主要體現在服務用房包括會議室、醫務室、值班室、辦公室等基本功能性用房。而對于這部分房間的布局主要是設置在首層,比如醫務室、晨檢室等房間因為事服務用房,需要方便使用而對于其他房間可以設置在相對高一層的樓層,互相隔開,避免相互干擾。也可單獨設置使用應具體要求。

2.3附屬用房

附屬用房一般是功能性不是很強的房間,主要是一些輔助作用比如食堂、茶水間、洗衣房等生活場所,他所需要占據的土地面積非常大,而迎合了鄉村地區的建筑特點,土地豐富,面積寬廣。一般是獨立設置避免和其他房間相互干擾。一般情況下,幼兒園校區的建筑分為兩種,集中式和分散式。在場地確定的條件下,應按要求設置協調好各個分區、房間的關系,以免造成干擾和浪費,使得其校區面積利用率最大。

3農村地區幼兒園建筑特色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3.1要突破孤立的班組空間

中國的幼兒園建筑與國外的幼兒園建筑布局相差甚大,在我國農村幼兒園建筑主要是沿用固定的活動單元模式,所有的兒童就限制在幾間房間或活動室中;而相比國外的幼兒園教室布局,他們多采用自由式的平面布局,圍繞多功能廳來組織空間,打破原有教室獨立封閉的班級空間,把以往傳統的走廊連接教室的布局手法轉換成兒童互動、游戲、社交的綜合性空間。這樣不僅擴大了孩子的活動范圍,還促進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交往,從而形成生機勃勃的兒童天地。

3.2要突出交往空間的設計

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就是以老師為中心,以班級為基礎,從而導致在我國農村幼兒園建筑模式趨向于管得太死的特點。從農村幼兒園的建筑方式上就可以看出,大小教室隔開,走廊長連,所有孩子都按年齡、班級分開在不同的教室,各班的老師和孩子互不往來,都是以班集體為中心。然而兒童教育學和心理學早就證明,孩子要健康成長就必須和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和成人一起活動和游戲。所以應將幼兒園的建筑與其他不同性質的建筑結合在一起,可以和小學、中學、等其它的公共建筑一起聯建,這樣就可以讓兒童和不同年齡段的人溝通交流。在不同人群的交往中,他們可以學到不同知識,開闊眼界,促進情感和個性的發展。因此在建筑上突出交往空間的設計,打破分割、封閉格局,更多的為孩子創造公共的交往空間。

3.3要增強室外趣味空間的設計

因為兒童的好奇心比較強,所以對農村幼兒園建筑來說要求比較高,就必須要求面積較大的空曠的室外環境,用以設計滿足兒童游戲、娛樂的場所。而游戲又是開發孩子智力和學習知識非常好的教學方式,比如冒險游戲、“連接體”游戲其目的都是為了鼓勵孩子充分發揮想象力,動手能力,培養孩子團隊協作能力。農村幼兒園建筑只有迎合以上三點要求才能真正為孩子的教學提供自己的特色,使農村孩子能夠真正的打破固有模式和城市幼兒園一樣有自己的學習模式。

4結語

面對人口眾多的農村地區,孩子的教學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農村幼兒園建筑已經不單純是一棟普普通通的房子了,他已經成了孩子們生活、學習、娛樂和交流的場所,是兒童可以進入自由暢游的工具。所以作為一個優秀的幼兒園建筑設計師,應該從多方面角度去思考,為孩子建造一所良好、溫馨、舒適、且符合兒童心理特征,同時有利于孩子學習、生活和成長的多功能特色幼兒園空間。

作者:鄭濤 單位:青島農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王路,盧健松.湖南耒陽市毛坪浙商希望小學[J].建筑學報,2008(07).

[2]謝國杰.北京寶星國際小學及幼兒園[J].建筑學報,2007(09).

[3]劉德剛,劉華,孔翔榆.幼兒園建筑設計要點探討[J].才智,2010(32).

篇4

建筑的空間屬性與大部分的建筑具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地鐵及城鐵統稱為大眾捷運系統(Mass Rapid Transit System),它是指:在城市內的主要運輸通道,以專用動力車輛行駛于地面、高架或地下的專用路軌,并提供班次密集、運量大、速度快、安全舒適等服務的公共運輸系統。從這一定義出發,可以總結出地鐵空間的六個獨特屬性:

1. 都市系統中的交換屬性:根據美國著名都市社會學者科斯特(Manuel Castells1942-)的論點,交通是都市系統中的“交換元素”(exchange element),是都市流動模式的一種具體表現。

2. 活動過渡的中介屬性:地鐵作為一項交通工具,常常被視為地面起點與地面另一個迄點之間的過渡,是一個空間壓縮的“介面”(interface)。因此,城市規劃者和設計者在地鐵站的設計上往往忽略了美學上的考慮。

3. 高速變化的流動屬性:城市里移動速度的改變,也造成了人們對空間體驗以及與城市關系的改變。地鐵乘客的視覺焦點因為熟睹而游離、焦躁,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于是高速流動造成了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空間互動的降低,城市旅程因此越來越單調、抽象。

4. 專用路權的排他屬性:地鐵運輸造成旅程單調的抽象原因,不僅因為流動的高速化,更因為路權的專用性,即地鐵行駛在隔離式專用路軌上(exclusive right-of-way), 這一屬性隔絕了乘客在旅途中以視覺參與活動的機會,因此造成了一種獨特的、目的純粹的、排他性強烈的疏離感。

5.人潮匯集屬性:地鐵一方面是一種 “大眾空間”, 吸引大量人潮川流不息,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空間;另一方面,地鐵作為一種公共服務設施,使用者不分年齡、性別、職業、收入以及階級,地鐵建筑又是城市中具有濃厚“普遍性格”的空間。

6. 塑造城市形象的“地標”屬性:地鐵是一個城市文明的窗口,通過地鐵建筑可以反映其科技水平和美學標準。

二、地域文化—地鐵設計的核心

從人類發展史來看,地域文化是人們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下,世代耕耘、創造、演變的結果。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布正偉先生在其《自在生成論》中認為建筑個性的藝術表現有三個層次:”與使用性質相適應的藝術氣氛,與地方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相諧和的文化氣質,與生活前進步伐相一致的時代氣息“。其中第二條”與地方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相諧和的文化氣質“說的就是建筑要表現出地域性特征。

倡導地鐵設計的地域特色,并不意味抱著傳統不放手,而是要從中汲取養分,創造全新的視覺語言,提倡原創設計。一部建筑史就是地域文化發展的總和,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規律。不同國家,甚至同一國家中,不同城市也各有地方特色。杰出建筑大師的作品也帶有強烈的地域印痕,縱觀國際地鐵建筑的設計,不難看出他們在地域文化和人文環境上所做出的努力。

一提到巴黎的地鐵,到過巴黎或對現代藝術史和建筑史略有涉獵的人,都會對建筑設計師赫克托·吉馬德(Hector Guimard)的“新藝術”(Art Nouveau)風格的作品有深刻的印象,在19世紀與20世紀交匯的關鍵時刻的巴黎,一種嶄新的藝術形態巧妙地與一種前所未有的公共運輸科技結合,在藝術史上留下了永不磨滅的風格,這種風格就是“地鐵風格”(Style Metro),巴黎人的浪漫氣質從其作品中彰顯出來。在巴黎現有的86座“新藝術”風格的地鐵建筑中,當屬地鐵二號線西側終點站“皇太子妃門站”(PorteDauphine),以及蒙馬特區十二號線的“阿貝斯站”(Abbesses)與高聳的“埃菲爾鐵塔”(TourEiffel,1889)形成鮮明對比,成為巴黎的象征,充分地體現出地鐵建筑的地標性。

莫斯科地鐵以”地下宮殿“的美譽而著稱于世。莫斯科地鐵不僅是工程上的奇跡,也是建筑美學上的重要作品。莫斯科地鐵是權力美學的體現,它采用了貴重的天然石料,獨特的照明燈具,更飾以名師高手創作的大量雕塑和彩繪,盡顯其藝術瑰寶之奇麗,具有帝俄時代的宮殿風格。如共青團廣場地鐵站的拱頂是描繪前蘇聯青年勞動、戰斗和生活的馬賽克鑲嵌畫;馬雅可夫斯基站猶如這位大詩人的紀念廳,用高強度不銹鋼筑成輕巧的列拱,地面鋪白色大理石,用紅色大理石鑲邊,中間有一條紫紅色的大理石通道縱貫候車廳,猶如莊重的紅色地毯,直抵候車廳盡頭詩人的半身像。巧妙地將地域文化與時代特點相融合,使其成為莫斯科的象征。

里斯本地鐵的歷史不長、規模不大,只有兩條線路,總長19公里,其中17公里為地下路段。但其地鐵的公共藝術卻非常有特色,幾乎全是各種壁面瓷磚藝術品,間或一些陶瓷雕塑創作,在地鐵公共藝術領域里,享有極高的聲譽。里斯本的地鐵公共藝術之所以出名,除了參與設計的藝術家的杰出作品,更因為其忠實地反映了這個城市非常獨特的文化傳統—陶瓷藝術。

以上典型案例說明地域文化是地鐵建筑設計中不可忽視的因素, 是設計師在設計中應予以重視的問題。

結語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說:“建筑設計的起點是問題的發現,終點是一種直指人心的境界。” 中國地鐵發展日益成熟,在城市設計主旨思想的指導下,也逐步形成了地鐵建筑藝術。我國的幾大城市在建和已建的地鐵工程中,也都把城市文化以及人文文化融入地鐵建筑之中。地鐵的“城市動脈”和“城市文化”的特征將會越來越顯著,倡導北京地鐵設計的地域特色,不再是遙不可及而是指日可待的。

參考文獻:

①布正偉:《自在生成論》,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哈爾濱,1999。

篇5

1 概況

大唐國際高要金淘熱電冷聯產項目廠址位于廣東省中部,西江中下游的肇慶高要市金利鎮境內,與佛山三水區隔河相望,北面為欄柯山,南面和鹿州、展嶺一帶山嶺相鄰,東臨西江,西面與高要市蜆崗相連。

本期建設2×400MW級(F級)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熱電冷聯產機組,最終規模為4×400MW級(F級)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熱電冷聯產機組。

本方案充分利用廠房建筑空間,將使用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分散設置的輔助車間和用房,整合布置在一起,既方便內部聯系、便于集中管理,又可以減少輔助建筑數量,節省建筑交通和衛生等輔助面積;輔助設備盡可能采用露天、半露天布置。其他輔助生產建筑如脫硫建筑的設計,在滿足工藝流程和規程規范的基礎上盡量聯合布置,有效壓縮建筑體積,降低工程造價。

2 主廠房建筑設計方案

根據工藝布置,主廠房采用混凝土結構。兩套“一拖一”多軸聯合循環機組采用聯合廠房布置,機組軸系按照燃機-汽輪機-汽輪機-燃機順列平行布置。集控樓布置在主廠房的擴建端。主廠房簡約大氣,利用灰白色調與砂巖紅作合理搭配,主廠房與毗屋、集控樓之間的體塊簡約組合,營造出充滿時代感的現代工業建筑的新形象。

2.1 燃機房布置

兩臺燃機發電機組位于兩臺汽輪發電機組兩側,采用順列布置。

燃氣輪機發電機組為低位布置,燃氣輪機發電機組轉子中心標高5.9米,設置5.0米層作為燃機運轉層。燃氣輪機運轉層和汽輪發電機組中間層相通,形成一個大的平臺。燃機的輔助設備均放置于燃機兩側0米層布置,并在5.0米層設置油集裝裝置檢修孔。燃機發電機從燃機側邊運轉層架空出線,出線封母底標高為7.5米,保證檢修通道的凈空高度。

燃氣輪機進氣裝置采用側進氣,兩臺燃機進氣室采用鏡像布置,分別位于兩臺燃機的外側毗屋。燃機進氣室底部標高9.6米,毗屋設置兩層,用于布置UPS、蓄電池間、燃機熱控電子設備室和空調設備間。

2.2 汽機房布置

汽輪發電機組采用高位布置,向下排汽。轉子中心標高9.9米,汽輪機運轉層標高9.0米。汽輪機高壓缸、主汽門和中聯門等靠近余熱鍋爐側布置,即前側(機頭)方向靠E排,發電機側(機尾)靠A排。

汽機房中間層(5.0米層)靠E排主要布置管道及油集裝裝置、控制油集裝裝置和軸封加熱器等設備。中間層靠A排為汽輪發電機組出線和勵磁小間。

0米層靠E排主要布置閉式循環冷卻水泵和水環式真空泵,循環水坑布置在低壓缸下,循環水坑兩側布置膠球清洗系統。0米層靠B排布置凝結水泵,凝結水泵坑與循環水泵坑相鄰。0米層靠A排主要布置電氣設備。

兩臺汽輪機組相鄰,采用鏡像布置,運轉層形成一個大的檢修平臺。中間層在兩臺汽輪機之間設置熱控電子設備間。0米層兩臺汽輪機間和靠A排區域為電氣設備區域,主要布置電氣一次380V工作段和MCC設備,靠E排為機務設備區域,布置有閉式循環冷卻水泵和水環式真空泵。

在0米和5.0米層均設置通道與集控樓層相連。

2.3 集控樓布置

集控樓位于主廠房西側的擴建端,占地19米×41.5米。

集控樓±0.00米層主要布置門廳、空調冷凍站、接待室、會議室、氣瓶間、展示空間、衛生間等;5.00米層布置集控室、熱控工程師室、電氣工程師室、SIS間、交接班室、空調機房、衛生間等。

2.4 采光和通風

主廠房以自然采光為主,人工照明為輔的原則進行設計。聯合廠房的汽機運轉層設水平窗帶,并利用屋頂的采光帶,保證運轉層取得良好的采光質量;主廠房0.00米層及5.00米層及廠房內輔助用房以人工照明為主,滿足運行及檢修的采光要求。

主廠房采用機械通風的方式,夏季需要通風時,底層、夾層的百頁窗作為進風口,經過各層通風格柵由主廠房屋面的屋頂風機排出,鍋爐房為自然通風。

其余有設備發熱或人員較集中的房間按工藝及職業衛生要求采用機械通風或空調。

3 全廠景觀設計與建筑風格

廠區總布局遵循最優化的工藝流程,同時還符合參觀人員的流線。廠前區形成嶺南園林特色的進廠景觀廊道,至主廠房轉折而向北貫通全廠。廠區建筑通過對嶺南建筑元素的攫取,進行現代的重新組合設計。利用富有嶺南建筑特色的架空、挑檐、遮陽板等,營造高低錯落的建筑群體和奇妙的光影效果。通過嶺南砂巖紅和黑白灰色的搭配,使全廠建筑色調協調統一。

4 廠前區設計

廠前區規劃兩組建筑,分別為行政辦公樓、運行及檢修公寓與招待所。行政辦公樓及其裙樓圍合出大氣的廠前入口廣場,運行及檢修公寓與招待所圍合出親切宜人的內部景觀園林,廣場與園林之間經由架空展廳而相互連通,空間感通透流動。廠前區建筑利用架空、挑檐、陽臺等的巧妙利用,同時使用砂巖紅與黑白灰的色調組合,營造出濃厚的現代嶺南建筑風格。

篇6

建筑是維系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必備的基礎設施,社會在發展的同時,也不斷的豐富著建筑的內容和表現形式,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所要求的建筑也是不盡相同的。例如,北方的四合院四方四正,南方的青磚灰瓦小樓臨水而建,都是不同文化和不同的自然環境所造就的建筑特色。現下,為了順應時展要求,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同時,又保證建筑的個性化發展,設計師在規劃建筑設計中,很好的加入和諧與特色理念,進一步的規范且豐富了建筑設計的內容。

建筑設計中和諧理念應用

在建筑的設計中必須充分利用和諧理念,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把握建筑與人,與自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日常生活中,建筑是隨處可見的,為了促進城市合理規劃,更為了加強自然保護,節省資源,設計師在建筑設計時就要進行全方位的掌控,從而設計出合格的建筑。

(一)、建筑設計中和諧理念應用的必要性

1、和諧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建筑設計中和諧理念的應用是和諧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要知道工業革命100多年來,給社會經濟帶來了空前的繁榮,讓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是同樣也造成了環境污染嚴重,資源匱乏的現象。而建筑設計、施工和運營所帶來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消耗在總的環境破壞和能源消耗中占有著很大的比例。2002年的一項調查資料顯示,導致氣候變暖的有害物質中有50%來自于建筑施工和運營,而建筑的設計、施工和運營的能源消耗占到了總能源消耗的1/3。這兩個數據足以讓人們注意到建筑的和諧發展與社會和環境和諧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系,足以表明建筑設計中加入和諧理念的重要性。那么顯然地,建筑設計中和諧理念的應用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和諧社會發展需要社會各個階層、各個行業都積極的加入進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到全面而且可持續的發展經濟和環境。從2002年的調查資料所顯示出來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建筑的有效設計、合理施工和營運在環境保護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建筑設計師所必須面對且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只有在建筑設計中充分的考慮到了和諧原素的運用,才能在建筑的后期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有效把握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程度,從而有效促進各社會與自然和發展,以加快和諧社會發展進程。

2、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建筑設計中和諧理念的應用也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現如今,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在人們不用再為最基本的吃、穿、住、行費心時,形成高質量的生活要求便是水到渠成了。所以現在,無論是住宅區,還是公共區的建筑都需要做到與社會、自然和諧共融才是人們想要的效果。例如,近幾年來的“綠色建筑”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最好詮釋。“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的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是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摘自《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50378)。綠色建筑突顯出了,人們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后,對安全、和諧的生活環境的迫切需求。

(二)、建筑設計中和諧理念應用的體現

其實建筑設計中和諧理念的應用在建筑設計中和諧理念應用的必要性中有簡單地提到,這里只是作一個簡要的補充。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必須綜合現下呼聲比較高的和諧環境建設因素來共同考慮。而且現在也有很多的設計往這一方面去努力,去實現了。例如,前文中提到的“綠色建筑”,就是對和諧理念應用的最好體現。綠色建筑一般在思想內容上包含:節約建筑材料;創造健康的室內環境;盡可能使用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筑與周邊環境的融合。而這是促進建筑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建筑設計中,和諧理念的體現主要還是在于建筑本身的建筑布局和其與自然環境關系的協調。

建筑設計色理念應用地體現

當建筑設計中和諧理念得到貫徹時,同樣也就是特色理念的應用。而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甚至于到了將來,建筑設計色理念的應用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全世界各個地區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都是不一樣的,而建筑也就會隨著當地各種因素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建筑風格和特色。

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必須全面把握當地的建筑環境和自然特色,根據當地人民的物質文化欣賞水平來綜合建筑設計,以達到建筑該有的特色效果。例如,我國重要歷史建筑――故宮,采用的是南北對稱的模式,四方四正的格局,色彩鮮艷,氣勢磅礴,突顯著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特色。這是其它國家所不具備的,而且就是在我國南方也不可能再找到一個能與之相同的建筑,而故宮的建造完全是在綜合了當時的歷史狀況和文化條件的基礎上完成的,結合了當時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條件,極具中國特色。

設計師在建筑設計中表現特色是必備的專業要求,而且這種特色不僅僅只是表現在設計師個人的建筑風格上,還集中表現在不同的地域特征上。就這種建筑設計中的特色理念的應用,讓我們不得不提到北歐著名的地域主義建筑師馬里奧?博塔所說過的一句話:“我們不能忘記一個地域的地表特征,它描述著其地理、自然和領土,他通常也是一種映像,一個有無數故事的孩子。這里有一個歷史的范疇,一個記憶的范疇,一個文化的范疇⋯⋯”,這句話是對地域主義建筑的概括,也是建筑設計中必須融入特色的最好詮釋。所以很顯然的,在建筑的設計中,特色理念的體現主要是表現在因當地具體情況的不同,建筑物所表現出來的內容和形式也大不一樣。就像日本因為處在地震帶上,地震災害多發,所以其建筑物的設計和建造更多的是注重其的抗震性能,而西方國家因為人的自我意識比較強,建筑物更表現出一種個性化和獨立化的風格。

總結

在建筑設計理念把握上,我們要結合時展要求、實地的經濟情況和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要求。而綜上所述,和諧理念和特色理念的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是順應時展要求,有效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馬曉干.如何做好大型商業地產項目的規劃建筑設計[J].山西建筑,2010,36(14).

[2]趙江華,何川.環境友好型城市邊緣居住區的規劃建筑設計探索[J].城市建設,2010,(4).

[3]張艷,冉茂宇.使建筑融入自然與地域的氣候環境--淺析臺灣地區綠色建筑實踐對閩南地區綠色建筑發展的啟示[J].華中建筑,2007,(03)

篇7

當今,中國建筑行業能源消耗量日益嚴重,而建筑節能技術的出現適應了社會這一現狀,它是時展的產物,因此教師在建筑設計課程開展中要注重建筑節能技術,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建筑節能技術。

一 建筑節能設計概念

建筑節能技術能針對建筑物的具體特征進行全方位的模擬與分析,而后對建筑設計中的建筑室內環境、室內保溫設計、采光遮陽及建筑能源消耗等多方面進行研究,最后模擬出研究的最終結果用于建筑設計中,這有利于建筑設計工作的開展,減少了不必要的能源浪費,它在建筑設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設計課教學中應非常注重學生在建筑節能技術實踐上的培養。

二 在建筑設計課教學中有效開展建筑節能技術實踐的措施

1.建筑教學要緊跟時展的潮流

開展建筑節能技術實踐課程就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為了滿足現代人對房屋建筑的要求,因此,在開展建筑節能技術實踐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緊跟時展的潮流。隨著國家節能政策的不斷改革與深化,建筑企業對建筑節能技術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這一現狀,就需要老師在進行建筑節能技術教育時全面把握建筑業發展的整體趨勢,讓學生及時了解建筑行業的最新動向以及建筑節能技術新的要求,保證整個課堂教學與時俱進。

2.統籌全局,重點把握建筑節能技術實踐

建筑節能技術課程中包含眾多的子課程,因此老師在課堂中一定要統籌全局,重點把握建筑節能技術實踐,因為建筑節能技術實用性很強,在建設設計中被廣泛應用,所以建筑節能技術實踐教學勢在必行,它直接影響著后期的建筑設計。在建筑設計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特色,提高學生的具體操作能力。教學過程中可達到分析研究、模擬建立出建筑節能研究的分析模型、編制建筑節能分析報告、達到建筑節能送審要求、最終結果用于建筑設計中的能力。

3.利用多媒體技術,觀摩建筑節能技術實踐

多媒體技術在各大教育院校已廣泛使用,它是現代化教學的一種有力手段,利用發達的多媒體技術制作具有實踐以及教學特色的課件,通過圖、聲、文等功能,讓學生集體觀摩他人在建筑設計中對建筑節能設計的實際操作,從而激發學生親自進行建筑節能技術實踐的愿望,再輔之以幽默的教學語言,定能實現建筑節能技術實踐課程的高效開展,從而提高學生的建筑節能技術水平。

4.建筑教學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能力考核

定期對學生進行能力考核,可以全面有效地了解每位學生對建筑節能技術的掌握狀況,從而再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方案,開展建筑節能技術課程。現今建筑業不僅要求工作人員有過硬的理論知識,更需要工作人員有精湛的技術,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對學生進行不定期的能力考核。另外,在能力考核上要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檢驗,避免有些學生為了拿高分而死記硬背的狀況。應大力開展建筑節能技術實踐考核活動,在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還要考查學生對建筑節能技術的掌握狀況。

三 建筑節能技術實踐在建筑設計課中的重要性

在建筑設計課中進行建筑節能技術實踐教學,為學生以后踏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奠定了扎實基礎,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及建筑企業的需要。建筑節能技術保護了社會及建筑環境,減少了空氣污染,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它的諸多優點增加了其在建筑設計課中的比重,不得不引起建筑設計課程及老師的重視,因為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

四 建筑節能在實踐教學中取得的成績

建筑節能在建筑設計教學中被大力開展,并在建筑企業以及節能模擬比賽中得到了實際應用。節能設計在教學以及實際建筑工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建模比賽,加強了各建筑院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生之間總結比賽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利于提高建筑院校學生的節能技術水平,彰顯了建筑院校的整體水平,使教師在建筑設計教學中不斷提煉精髓,從而推動建筑教學的發展。

五 總結

在建筑設計教學課程中進行建筑節能技術實踐教學,是順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積極開展建筑節能技術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建筑節能技術,提高建筑設計整體水平,實現建筑節能,為企業創造最大化的經濟效益,促進企業的發展。

篇8

1 主題樂園概念解讀

主題樂園=主題+游樂+公園。主題樂園不是游樂園、也不是公園,而是具有主題體驗的游樂游憩空間,其特點包括:

主題性、創意性

公園性、游覽性

體驗性、參與性

游樂設備多樣性、高科技性

前場后場分區、運營管理的特殊性

2 規劃管理創新點

對于主題樂園項目而言,項目的成功來源于對創新點的不斷探索和追求,設計單位需要理解并可從以下方面來著重探求對應的創新點和設計策略:

3 全方位的團隊

主題樂園的設計是一項復雜的任務,需要專業而富有對應經驗團隊將眾多設計要點微妙結合,整個項目涉及到的團隊,包括:

(1)業主

(2)境外主題公園規劃設計

(3)國內設計院

(4)專項深化單位和顧問公司,包括:

運營管理公司

演藝設計公司

游樂設備廠家

主題包裝和室內設計公司

景觀設計公司

幕墻顧問

BIM

泛光照明顧問

綠色建筑及LEED認證顧問

聲學顧問

4 管理機制和構架

項目開始,設計單位需要與業主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協調機制,保證各單位之間有效而常效的溝通平臺,以便隨時調節各方的工作方向和進程:

(1)團隊之間需要確立階段性的工作溝通會議集中解決各專業設計工作出現的問題和溝通各專業設計工作的交接,有效并集中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

(2)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去實現各專業團隊日常性工作的對接。

所有溝通工作的核心在于,控制相關設計流程,并將設計條件與成果和其他專業單位進行有效對接,保證各專業單位能在正確方向和準確工作條件下進行專業設計,并最終保證所有設計成果能夠進行有效匯總。

5 進度計劃保證

進度計劃是主題公園管控的核心;目前國內主體公園為保證項目的保質按時開放,多根據項目開放時間進行倒推設計和項目進度;以主題設計、設備、演藝、包裝為主線,穿插安排各專業工作時間,編制項目總體設計乃至整個工程的進度計劃。

如某樂園項目,以土建結構、游樂設備、主題包裝、景觀為主線,根據各專業特點,采取不同方式:

(1)大門、圍墻、市政道橋、游樂設備土建基礎、設備安裝、場館不進行小步距流水施工。

(2)其他部分分區實施進行小步距流水施工,按每2主題區為一分區劃分,總計劃分為不同的大分區,對應順序出圖,滿足施工需要。每分區分基礎主體結構、內外裝、機電安裝、包裝、二次市政道橋、景觀、硬質鋪裝等分部,按4個月施工周期進行小步距流水施工。

整個設計依據施工工期的需要倒排計劃,分區出圖,從設計管理上需要從總圖設計、分區總圖和分區單體、特殊類型單體的角度分派不同的團隊。

6 規劃和建筑設計管控要點概述

在主題公園規劃設計過程中,管控要點的理解和落實,是項目規劃設計有條不紊深入和完成的前提。在實際操作中,主要的要點包括

6.1 總圖

6.1.1 流線設計

樂園人流量大,流線復雜,特別要梳理好后勤路線、演藝路線、游客路線;各出入流線應獨立設置,盡量避免相互干擾;貨流、客流及人流、車流應區分有序;依據運營提供的人流測算、輔助復核人流分散要求;

6.1.2 分區分類設計

園區建筑單體面積小、數量多、分部廣、造型獨特;設計需確保分區的有效合理,確保資源合理利用與組合;

設計過程中,可依據進度,配合分區,分批次出圖;

主題樂園功能用房及輔助用房設計協調包括:演藝用房、騎乘項目用房、設備用房、餐飲用房、零售用房、設備主題包裝用房、維修維護用房、辦公用房、倉儲用房、排練用房、設備機房、站臺、排隊區、機電用房等。

游樂設施相關配套設施設計協調包含但不限于:上下客站臺(含操作室),設備機房,檢修平臺或通道,基礎及承臺,與水上游樂項目運行相配套的河道,相關水電設計。游樂設施基礎設計,應包括基礎預埋錨螺栓的設計等設計總包;

配合運營部門使用需求,對后勤,餐飲,游客服務等用房進行修改;主動配合游樂設備部門使用要求,完善設備區域的交通維修,圍墻系統。

6.1.3 視線分析

建筑設計需要從游客的視點出發,加強主要空間節點尺度和形象管理,進行視線分析,如入口大門、集散廣場的視線分析、各個節點的分析等。

6.1.4 停設計

依據運營、演藝、乘騎提出的停車需求,配合總體規劃交通和分區設計,進行不同類型停車場方案比較與細化;

重點包括:出租車落客點;游客的小汽車、中型車、大巴車停車;后勤人員的停車場;

巡游花車停車場;游樂車輛的停車場等。

6.1.5 指標控制

設計需要將總圖指標、運營指標、設備指標等在總圖方案階段系統化梳理,準確計算形成設計依據;在各個單體的各層平面圖中標注各層面積使用面積一覽表;此項工作須貫穿設計的全過程,需要嚴格認真的把控。

6.1.6 總圖綜合管線

總圖管線密集、種類多,交叉施工協調量大;設計需要做好前期設計跟蹤工作,加強過程核圖及圖紙會審工作,與豎向、土方、主要機房定位同步推行,合理劃分層次,分類和分區設計。同時,可利用BIM技術,做管線碰撞分析。市政綜合管網出圖必須確保道路施工及所有管線預埋,特別是強電管線布置。

6.1.7 豎向設計

在設計開始即需要對場地進行詳細的豎向設計,根據豎向復雜程度,繪制全園的等高線場地、駁岸等高程,并保證地面排水順暢,結合景觀設置地面排水溝的位置。最終對全區各專業各階段提資進行審核,所有豎向信息進行合圖,并對全區場地豎向安全負責。

設計管控需要配合以下內容:地面高程應與相鄰用地標高協調,不妨礙相鄰各方的排水;確定主要道路的標高;建筑入口、人員密集區域避免積水;確定河道、水道標高和深度;復核場地坡度;復核管線埋深、坡度;配合土方平衡復核豎向設計;復核擋土墻(墻頂與墻底)、護坡(坡頂與坡地)與場地標高和位置一致;復核游樂設備土建提資圖標高與總圖游樂設備部分標高一致;確認游樂設備基礎標高與二批次總圖提交的場地地形標高相符(地腳螺栓等標高應高于場地標高)。

6.1.8 土方平衡

配合豎向設計,設計方案前期進行土方平衡方案論證,確定總量原則,場地標高、坡度;

土方平衡方案與豎向設計匹配,評審土方平衡過程和結果,土方平衡控制在業主方設定的目標值內;若無法做到,需將園區整體標高上抬或降低。

6.2 與運營顧問配合

主題樂園巨大的體量、投資額和運營的復雜度決定了這是最富有運營挑戰性的景點設施。具有創意和吸引眼球的設計方案需要與高效運營方案結合方能保證項目游客體驗以及項目的盈利。

設計需要配合運營需求,保證新景點設施能夠在運營上滿足客容量和便捷性。與運營需要的對接在規劃和設計前期介入,經過多次對接溝通,落實在關鍵圖紙上。重點主要有:

(1)騎乘設備,演出及娛樂設施的場次、間隔、人流測算;

(2)入口及游客服務設施的入口區的面積、排隊區的面積和人流組織、售票窗口的數量和寬度、入口和安檢區的面積和寬度;

(3)餐飲、零售、移動售賣點的業態分布和面積;

(4)泊車及客運停車點的位置和規模、下客區設計;

(5)后勤場所的分布和面積、功能配置要求。

6.3 演藝項目配合

建筑設計單位的配合范圍及內容包括:

(1)水、陸巡游――需考慮巡游路線和后場區的連接,保證后場-前場-后場的順序;并進行路線長度、寬度、坡度規劃,道路轉彎半徑和坡度控制,巡游道路上空應保證7m以上凈高,通過的橋梁也要滿足凈寬和凈高的要求,并與園區消防車道的結合和整合。

(2) 大型室外演出、水秀\水上演出――包括演藝建筑需求設計配合、馬道、設備、機械的配合;

6.4 游樂設備配合

游樂設備配合是主題樂園項目與其它項目的設計相比,設備高度高、量多占地面積大、安裝和調試周期長、安裝精度高、不同設備不同安裝單位(對接單位眾多),需要專業的配合。

常規的樂園設備分為滑行車類、飛行塔類、自控飛機類、轉馬類、水上設施類、觀覽車類、室內項目類等。設計單位需要閱讀設備設計說明書和相關提資文件、參與設備討論和交底。

建筑設計單位的配合范圍及內容包括:

(1)游樂設施功能用房(含操作間、設備機房、設備存儲區、備品備件存儲區)設計;

(2)游樂設施基礎及承臺設計,包括基礎預埋錨螺栓的設計;核對游樂設備平臺的基礎和埋件定位、標高與總圖關系,確保滿足游樂設備提資條件;

(3)游樂設施預埋管線設計;

(4)預埋模板的深化設計;

(5)游樂設施相關的監控、廣播系統、燈光照明設計;

(6)游樂設施上下客站臺、排隊區、安全圍欄設計;游樂設備平臺安全欄桿位置符合游樂設備提資條件;

(7)與游樂設備相關的安裝、檢修、疏散、消防通道及設施的深化設計;

(8)c水上游樂設備運行相配套的河道、池體,相關水電設計;涉水游樂設備的水處理系統設計,以及非游樂設備廠家供貨范圍內的水循環管道、通道的深化設計;

(9)聯合各家單位核對安全設計,需保證安全包絡線(3維)范圍內無建構筑物、包裝物、綠化植栽、景觀欄桿,并需復核游樂設備跨道路、廣場等人流通過區域的安全標高距離;

6.5 主題包裝

主題包裝的配合作為建筑設計的重點之一,主要特點是包裝工程量大、造型復雜、設計難度大、效果要求高、材料節點要求高、結構復雜、行業標準少。

設計前期配合園區規劃設計提供的三維模型,各方確認設計條件并劃清包裝、室內、景觀的交接界面,建筑設計協調包裝、建筑結構機電的緊密配合,各方審核包裝的外輪廓和材料,滿足規范的要求,設計院配合分區分期出圖。

建筑設計單位的配合范圍及內容包括:

(1)包括建、構筑物,包含但不限于主題樂園特別制景、假山、假石、大中小型雕塑、主題化標識牌、主題化欄桿、主題化燈具、水景雕塑、裝飾門樓、各式包裝小品等。

(2)以上包裝構筑物的基礎及承重結構(含主結構、二次結構)設計。

室內主題包裝方案深化至施工圖設計(包裝公司配合特異類造型的深化至施工圖設計);

(3)通常與建筑室內的界面界定為門窗洞口,門窗的裝飾歸主題包裝設計。門窗內側及室內地面鋪裝歸室內設計,地面界限為過門石外沿,過門石歸室內設計。與景觀的界面界定為包裝造型的地面邊緣線,景觀負責地面鋪裝設計,包裝負責立面造型設計,景觀負責地面收口處的處理。

(4)常規類建筑外立面、屋面的深化至施工圖設計。

(5)包裝專項招標的建筑物、構筑物的基礎、建筑、主結構一版施工圖設計。

(6)負責對包裝單位設計涉及的造型龍骨主受力構件的施工圖設計工作,并對包裝造型龍骨施工圖進行審核及會簽,對包裝設計涉及的結構安全性負責,負責對包裝設計建造單位提交的造型二次結構提資設計進行審核。

配合主要重點

6.6 景觀設計配合

主題樂園規劃綠化面積廣,工程量大,設計周期緊湊。各團隊之間需要進行駁岸、建構筑物基礎及景觀駁岸基礎工作界面劃分。景觀綠化微地形需滿足總圖提資條件,景觀欄桿、綠化植栽與設備安全包絡線安全距離需滿足設備要求,排隊區固定欄桿位置、活動欄桿位置、出入口位置須滿足運營和安全要求。

建筑設計單位的配合范圍及內容包括:

(1)總平面圖(總圖中的建筑、構筑物必須為一層平面,同時要有屋頂輪廓線);

(2)道路鋪地范圍及定位圖;

(3)配合景觀各階段的電系統、豎向、結構等相應階段圖紙;

(4)場地土方平衡圖;

(5)全區場地豎向圖,需標明場地所有坡度、標高、排水、湖體及駁岸豎向;

(6)協調室內外地坪材料及豎向的銜接、坡道、殘疾人坡道的形式及材料等相關技術圖紙;

(7)消防通道平面D及技術要求(含撲救面范圍);

(8)池底防滲相關圖紙、灌溉配合圖等。

6.7 大型鋼結構、復雜造型幕墻配合

主題樂園包含了大量大型結構、復雜造型幕墻或構筑物。

建筑設計單位的配合范圍及內容包括:

(1)鋼結構、幕墻設計提前介入;

(2)依據主題包裝設計提供的三維模型,復核結構布置方案、幕墻節點;

(3)提供定位要求,深化設計單位采用BIM技術出圖;

(4)配合模型檢查、加強現場檢查、測量復核,控制鋼結構、幕墻安裝偏差 。

6.8 參數化設計和BIM技術

主題樂園項目的復雜造型可以通過參數化的方法在模型中生成,降低建筑師、幕墻設計師,結構工程師的工作難度。

在施工圖和施工階段,BIM建模的過程就是在上腦里虛擬的建造出了這個建筑物所有設計深度不足的地方都會暴露出來,所有存在碰撞和沖突的地方也會暴露。BIM模型搭建工作由獨立團隊完成,非設計人員完成,目前把建模工作當做一次設計校對,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給設計人員。設計單位內部通過電話、專題會議、沖突報告等多種形式反映設計沖突設計人員積極配合,根據搭建模型時發現的沖突,修改更新圖紙。

部分樂園項目在方案階段開始,全專業應用BIM平臺,實現包裝和土建、結構、機電的三維整合。保證了項目的實施品質。

篇9

時下,綠色建筑是在建筑生命周期內部,最大限度的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在有效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的過程中,為人類提供更加健康環保的生活環境,在高效、適用的使用空間中和建筑形成自然共生。

一、綠色建筑設計理念以及與一般建筑的區別

綠色建筑作為人類生態智慧和生態文明的結晶,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步驟的重要環節,它是自然生態和人類文明有機協調的建筑樣式,為人類提供了安全、舒適、健康的生活工作空間,在更加高效的利用資源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生存環境。

(一)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特點

綠色建筑作為新型的生態價值觀,逐漸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則,綠色建筑設計理念主要包括:節約能源、資源、回歸自然等內容。節約能源,是在充分利用太陽能設備,使用節能采暖、空調或者建筑圍護結構的同時,減少空調、采暖,在風冷系統利用中,根據自然通風相關原理結構,在正確運用當地氣候總體布局以及平面形式的同時,讓建筑物充分利用夏季主導風向。

在建筑物材料、建造、建筑設計選擇中,根據資源利用特點,在正確使用資源的同時,盡量節省資源。為了保障建筑物生機、活力,在建筑物外部和周邊環境相融合的過程中,發揮動靜結合、和諧一致的特點,逐漸保護生態自然環境。在綠色建筑物中,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主要指:在建筑物施工設計中,盡量不采用對人體有害的裝修材料、建筑材料,在建筑物內部濕度恰當、空氣清新的過程中,讓居民身心健康,感覺良好。

在綠色建筑建造過程中,建造特點主要表現在:在明確要求建筑物地理環境條件中,避免土壤中出現大量有害、有毒物質,在地下水資源純凈,地溫適宜的過程中,地磁始終滿足建筑物構造要求。在構造材料選購中,建筑物通常采用天然木材、竹材、樹皮等相關材料,在嚴格檢驗處理的過程中,進一步保障建筑材料安全性。另外,綠色建筑還必須根據地理環境要求,配備對應的熱水、采暖、發電或者風力發電設備,從而保障天然資源充分利用。

(二)一般建筑與綠色建筑的區別

在傳統建筑中,建筑物考慮的最多的是避雨遮風的使用效益,很少結合對環境產生的后果。一般建筑,由于建筑物大部分和自然環境相隔離,因此,室內環境往往不利于保持身心健康;綠色建筑在整合傳統建筑特點的過程中,將外部環境、內部環境有效連接,對室內環境品質有了很大改善。由于建筑物商品化,在傳統建筑物中,建筑風格基本上沒有什么大的區別和特點;綠色建筑一般不采用建筑風格,在充分利用當地風俗特點的同時,根據當地歷史文化,結合當地風俗特點,在自然和人相互和諧的同時,創造出更加新穎獨特的建筑美學。

在普通建筑物中,一般能耗較大,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建筑物在使用以及建造過程中,消耗的能源占全球總能源消耗的50%左右,生成了34%的污染源;綠色建筑由于廣泛利用地熱能、太陽能、沼氣、風能,產生了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普通建筑物在拆除、建造時,由于沒有注重到相關因素,對社會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綠色建筑在吸收建筑物原材料加工、開采、運輸、建筑物拆除、廢棄過程中,根據環境要求,為了達到可持續發展標準,在污染最小化的過程中,對人類進行負責。

二、促進綠色建筑設計的改進措施

為了從根本上增強綠色建筑設計效益,必須將綠色建筑體系硬件、軟件設施有機的聯系起來,從建筑師實踐經驗以及可持續發展理論出發,保障綠色設計以及建筑創作技術。

(一)綠色建筑節地節能設計

為了確保土地利用效益,從建筑角度來看,節能用地作為當前建房活動節省用地面積,讓綠化面積不損失、少損失的重要手段,必須提高用地效率。例如:建設高層、多層建筑,減小建筑密度,增強建筑容積率,充分利用地下空間環境,提高城市容量;在城市居住區中,對后續發展保留發展余地,增強住宅用地集約面積,在完善綠化面積的過程中,不斷推進住宅區生態環境建設;在鄉村、城鎮建設中,根據坡地、零散地特點,在因地制宜的過程中,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保障地方材料充分利用,讓建筑在自然環境中相互融合,增強綠化面積使用效益。

另外,由于寒冷氣團頻繁侵襲,在和世界維度相比,我國寒冷的天氣相對較長,供暖日相對較多;為了保障建筑溫度,必須提高供暖設施,在優化冬季室溫的同時,節省供暖能源。目前,我國建筑節約能源技術根據內容不同可以分成護墻、采暖、空調通風等,北方冬季一般通過集中供暖的方式,進行供暖。

(二)綠色建筑設計節能環保材料以及高新技術應用

綠色建筑作為相互作用、協調的智能系統,建筑結構、外層材料是能源交換的主要界面,在自然能源轉換、收集的過程中,必須有效防止能源流失;在具備氣候調節能力的同時,保障氣候環境始終處于穩定狀態。在建筑材料選擇中,結合材料性能,保障材料始終沒有毒性物質釋放。

室內環保材料主要指建筑物主體結構完工后,對建筑物內部墻面、地面、頂棚進行的裝飾、美化處理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在達到裝飾的目的的同時,不斷滿足材料功能。室內建筑材料一般分為:地面、墻體、裝飾線、緊固件、頂部、膠粘劑以及連接劑等類型。讓裝飾材料在綠色建筑中充分展現適用、經濟、美觀的作用,避免不環保材料釋放的苯、甲醛以及苯系物對居民身體造成的不良影響。在建筑裝修風格中,裝修材料是室內環境的主要危害;因此,在裝修時,必須選用符合環保指標以及國家標準的裝修材料,充分展現綠色建筑設計的優勢。

結語

綠色建筑作為建筑行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是節約能源、減少建造工序以及使用能耗的重要方式,對增強使用舒適性,解決能源危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努力貫徹設計理念,掌握設計要點,從根本上保障環境以及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于春普.關于推動綠色建筑設計的思考[J].建筑學報,2003(10):50-52.

[2]鄭杰.關于推動中國特色綠色建筑設計的若干思考[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9,23(6):146-148.

篇10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課題研究成果。編號:12NZYTD02

一、民居建筑模型概述及設計特征

模型是建筑設計專業在進行方案討論時,經常運用的輔助工具。設計師通過模型的推演,真實的空間感受立刻表現出來,這種真實性遠遠超過了手繪的二維圖紙。作為一名建筑設計師,草模(工作模型)的設計制作,是一項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基本任務,是立體化的建筑語言表達。

(一)具有高度的感染力和形象的表現力。模型制作,采用不僅能體現建筑質感而且還烘托環境氛圍的材料,包括先進的加工技術,以按照特定比例微縮實體的方式,逼真地展現出建筑的立體空間效果。它不但能通過視覺上感受到設計師的設計構想理念,還可以讓參觀者通過觸覺來直觀的體驗,這比建筑設計平面圖、立面圖、效果圖的表現方法更加逼真現實,具有更形象的表現力和更充分的說服力。所以,在建筑實體工程還沒有修筑之前,設計師根據設計圖模擬一個現實的建筑模型,十分必要,而且供參觀者欣賞和評價。

(二)對模型進行“再設計”。設計師從設計構思到實物模型制作的轉化過程中,涉及到形體、尺寸、色彩、材質、空間、結構、功能等,另外還有其自身設計構思的考慮不足。甚至有些開發商為了展示效果好,往往對于住宅建筑模型設計比效果圖的要求更嚴格,這就提高了難度,需要設計師運用一定的方法對建筑模型進行“再設計”,不斷的調整、修改和完善設計方案,來檢驗設計方案是否合理。

二、民居建筑模型設計制作的原則

(一)真實性原則,工作模型要做到真實地反映建筑本身,這是必須遵守的最基本原則。如果模型的表現力越強,那么建筑的真實性體現就越到位,就更能直觀地反映設計師的構思理念,從而幫助人們形象的理解,而不再靠思維來想象。

(二)功能性原則,模型的制作與使用,是以建筑實體內在的實用功能需求為基礎的,只有抓住最本質的功能性特征,才能找到模型制作的關鍵。

(三)審美性原則,民居建筑模型既要體現出建筑實體、建筑構筑物與環境的關系,又要區分建筑物與環境,更要在結構、功能合理前提下,注重它的形式美,力求簡潔大方。

(四)預見性原則,民居建筑模型的制作應該與時俱進,與時代腳步吻合,而且還要具有預見性的未知效果,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的空間,讓大家有一種置身于此地的感覺。理想的實用形態——建筑物與環境實體還在圖紙上,呈現二維的平、立面圖,模型的創造表現就已經初步成型了,它代表的是現實生活中還不存在的事物。

(五)工藝性原則,民居建筑模型和其他類型的建筑模型一樣,都要追求藝術性的完美,因此,設計師在設計制作時,制作工藝要嚴格做到精確、細致,精益求精。模型本身就是一件飽含設計師、制作人員心血的藝術品,具有一定的工藝審美特性。

三、嘉絨藏族民居特色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嘉絨藏族聚居區最北到北緯32度左右,最南分布到北緯30度半,西起東經101度半,東至東經103度20分左右。包括了邛徠山以西的大小金川河流域和大渡河沿岸,以及邛徠山以東的理縣、汶川和夾金山東南的寶興、天全、康定、道孚等地。它處于四川的兩大藏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之間,同時也位于兩個藏語區安多方言和康方言的過渡地帶。從地理單元上看,嘉絨藏區處于青藏高原東緣的橫斷山脈地區——河谷交錯縱橫,既有大峽谷也有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還有沖積而成的臺地與河谷平原。剛好在先生所說的“彝藏走廊”上。

根據地形分布特征,嘉絨藏族民居絕大多數是石屋,即用片石壘砌成的住宅,也有用土夯筑成墻體框架、上架橫木、樹枝、雜草、再上加蓋土作平屋的。這種建筑形式俗稱碉房或寨房。房屋按形狀可分為碉形、碉與房連建形、平頂房、人字形頂房、懸山式頂形等類型。

碉形房是將房屋整體建成一座平面呈長方形、立面以四角碉的平面平頂式房屋。石塊拌泥砌墻、墻底部厚、頂部收縮成一般為底墻的50%厚度,具體按所建房的樓層高度決定。內部分為三、五、七層不等。一般是底層作畜圈,中部為食、宿用房,上部為經堂和庫房。從二層以上的墻體上開很多大、小不等的觀察射擊窗孔,都是用石砌成的,多是外留一縫口,而內成扇形,這樣的縫孔,對內透光多明亮,對外不易發現,便于戰時或遇不測,好觀察射擊。庫房外附建木質曬架從墻內挑出。人自第二層以獨木梯上下各層,遇有警時將木梯收入房少,碉房便成為一座防御性堡壘。這類集民居與防御性一體的"碉房",現已保留為數不多了。

碉與房連建形碉房,是以普通平頂式碉房后部再建一四角碉,碉頂略高于房頂。形成碉與房相連通,平時居于房中,貴重物品和食用物資藏存入碉中,遇警時,人進入碉中,可據碉防守。這種類型的房建多系頭人、寨首和富有人家建造,至解放時多分布于理縣、黑水、馬爾康、金川一帶。

平頂式碉房,這是嘉絨藏區分布極廣的一種民居。建筑形式為平面呈長方形或近方形,高數米至十余米不等,層數常見為三至四層,底層作畜圈,二層作廚房,糧食和工具等庫房和住房,廚房火塘頂留有煙道,煙可直通頂層散于空中,頂層后半部人字形頂房作糧食、雜物庫房,前半部分為曬壩。在穆坪土司境內還有一種雙層人字形頂下再建一層內人字形頂。

懸山式頂碉房,為平面呈長方形,房頂用薄石板作屋面的懸山式頂房屋,一般為二至三層,底層也是作畜圈,上部住人及作庫房、設經堂。也有少數是單層者,其屋面多采用薄而長的木板作瓦。上壓石塊以防木板瓦下滑和被風吹動。這類房多是極貧困人家建修居住,現已絕跡。

現代嘉絨藏族的民居,既有上面記述的各種類型的房居,也有全新式型,同漢區一般房屋建筑相類似的民居,也還有藏漢混合式的新建筑形式。但是,在嘉絨藏區大論那種形式的民居,多數還是喜歡在房頂上轉角處砌造突起來,留下四個尖角,遠遠看去狀如碉頂。

每當過年過節時,嘉絨藏區的石屋房墻上會粉刷白石灰,而且還用石灰繪畫出天、地、日、月、星、辰,以及各種動物圖案和宗教圖案,但如遇喪事不粉刷。這種房屋夏涼冬暖,正是嘉絨地區自然環境與人們生存關系的產物。

四、嘉絨藏族民居模型的設計制作

(一)分析、提煉嘉絨藏族民居最典型的建筑特色

根據調研,嘉絨民居建筑皆為石塊砌墻木質梁架的石木結構建筑,俗稱碉房。碉形房系將房屋整體建成一座平面呈長方形、立面以四角碉的平面平頂式房屋。石塊拌泥砌墻、墻底部厚、頂部收縮成一船為底墻的50%厚度,具體按所建房的樓層高度決定。平頂式碉房,這是嘉絨藏區分布極廣的一種民居。建筑形式為平面呈長方形或近方形,高數米至十余米不等,層數常見為三至四層,底層作畜圈,二層作廚房,糧食和工具等庫房和住房,廚房火塘頂留有煙道,煙可直通頂層散于空中,頂層后半部人字形頂房作糧食、雜物庫房,前半部分為曬壩。在房頂上轉角處砌造突起來,留下四個尖角,遠遠看去狀如碉頂。

(二)模型的前期設計即草圖設計。

設計前要確定模型的類型已決定模型的制作精度,確定后可以開始正式設計。草圖設計我們可以分為三次,第一次初步確定模型的形態,將嘉絨藏族民居典型的建筑特色,表現在圖紙上,經過討論交流確定修改的內容,修改后形成定稿方案,最后根據定稿方案再次完成最終圖紙。

草圖設計的過程中還要同時考量模型的構造措施、特別是碉樓墻體下厚上薄的要求,使用什么類型的材料及相應的材料的聯系方式,從總整體上掌控模型的最終效果。在這些影響因素得到考慮后才能做出成功的模型。

(三)實際制作階段

在實際制作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點需要關注:

1、比例尺度:制作成功的模型,合適的比例尺度是首先要關注的。比例尺度又決定了模型的制作精度。三次草圖設計、圖紙修改確認,充分交流,以保證工作的有效性,根據模型的用途確定比例大小,在確定定稿方案后,根據定稿方案出最終圖紙,然后制作成品。比例尺度還決定模型的構造體系、受力形式、這些都是我們在設計中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最終保證建筑形態的形成。

2、制作方法:模型在實際制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支撐體系的構建、光電效果的形成、模型精度的刻畫、場景真實效果的再現。

支撐體系主要需考慮墻體的構造、內部支撐的構造、單曲面的構造、框架構造、雙曲面的構造、復合材料的構造等具體構造措施的使用。嘉絨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最典型的是平頂式碉房,建筑形式為平面呈長方形或近方形,層數常見為三至四層,墻底部厚、頂部收縮成一船為底墻的50%厚度,在房頂上轉角處砌造突起來,留下四個尖角,遠遠看去狀如碉頂。因此,墻體的構造是以立方體造型為主要形體結構。

光電效果的形成主要需考慮材質與光電效果的配合,光電效果的形成就要充分考慮整體的安全性,不能盲目在模型內部制作模擬照明。那么,在“碉樓”內部少用照明,在模型周邊制作環境照明,達到烘托氣氛的目的。

模型精度的刻畫。模型精度的確定依賴于模型的用途,確定用途后我們會根據用途展開工作。嘉絨藏族民居模型的設計制作,還要考慮到民族特色的建筑裝飾性,白色的石灰墻面代表喜慶,另外還有繪制天、地、日、月、星、辰、動物圖案、宗教圖案,象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祝愿。

五、總結

本文以嘉絨藏族民居為研究對象,闡述了民族特色建筑模型的設計制作,除了要依據常規模型制作的方法、程序、步驟外,還要考慮民族地區建筑結構、建筑裝飾特色的融入,這樣才能更好的尊重民族習俗,保留民族裝飾性,對于民族地區規劃建設的發展,起到積極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德吉卓嘎.試論嘉絨藏族的族源[J].研究 2004.02.

篇11

設計階段是一幢建筑的初始,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在現如今空氣質量不斷下降、能耗資源儲備日益減少的環境下,建筑物所產生的能耗也應在設計過程中體現出來并加以完善。綠色建筑是我國提倡綠色環保的一個分支,主要是通過對建筑物采光、空氣流通以及儲熱等方面進行干預設計,讓建筑物在傳統設計基礎上可以更少的使用空調、地熱等易產生能耗的設備,實現自我節能、環保目標。在這一基礎上,設計師們要想設計出綠色節能型建筑,首先應該了解綠色建筑的概念。

一、綠色建筑的概念分析

所謂的綠色建筑,并非指在建筑頂端或是周圍建造大量綠地或是進行立體化綠化設計。事實上,這是一種象征,也是一種概念,指的是建筑物在投入使用之后對環境的污染程度將降至最低,且能夠充分的去利用自然界風能、太陽能、水能等各類資源。在綠色理念下,建筑物是不會對自然環境的平衡性產生破壞的,且對人工能源的消耗量遠遠少于普通設計。換言之,綠色建筑又可以被稱作是生態建筑、節能建筑以及可持續發展建筑。

綠色建筑在設計上是較為合理的,材料選用方面也會盡可能的不選用合成材料,而是利用朝向、通風等設計達到空氣流通與外墻保溫效果。居住者在綠色建筑中居住一段時間后,不僅會發現在電力使用費用方面有所下降,還能夠產生親近自然的感覺。由此可見,綠色建筑是一種促使人類與自然界和諧發展的設計,對于節能減排效果較好。在這種設計理念下,人們的生態文明水平能夠得以優化,更利于環境友好型與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發展。

二、綠色節能建筑的設計要點

(一)調節建筑室內熱環境

居民在建筑內部居住,必然會面臨溫度的變化。一方面,設計者需要考慮到當地氣候狀態,以便于完善對通風或保暖的設計;另一方面設計人員需要讓資源最為合理的應用,減少不必要能源消耗,例如集體供暖或是用戶在夏天長期開空調造成的能源消耗以及環境污染。

對室內熱環境的干預調整可以從空氣流速與建筑物表溫度兩方面展開,同時注重室內采光。室內采光方面可利用高性能玻璃,達到對白天光能的充分吸收,減少室內開燈時間;且在夜晚可以釋放出白天吸收的熱量。

(二)減少噪聲/光污染程度

研究表明,噪聲污染也是環境污染的一種。城市中交通狀況比較復雜,綠色聲環境對噪聲污染要求較高,要求建筑物周圍存在的聲源應盡量少。在這種設計上,可以將聲源制造部件或設備單獨放在整個建筑角落或是遠離居住者房間的地方,并且對噪聲等級進行控制。

在光污染方面,日光實際上是最好的光源。相對于目前一些精裝修中使用的變色光等絢麗的光源而言,太陽光能夠節約大量耗電,同時還能夠保護視力。光環境并非單純指明亮的環境,健康舒適的光環境還應包含合適的亮度、合理的炫光以及均勻的照度等多方面。因此在室內光源設計上,只需對強光進行調節劑即可,讓其不會影響到日光的照射。

(三)通風設計

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逐步提高,我國高層建筑以及超高層建筑都采取了有效的通風設計。通風能夠在夏季帶走部分炎熱,減少居民在夏季開啟空調或電風扇的次數,減少電能消耗。因此建筑物在設計過程中必須清楚當地氣候條件,為建筑物設計出合理的朝向以及通風設計。

三、綠色節能設計的具體實施要點

(一)節能設計

1、材料使用方面

目前多數建筑都已經使用了空心磚作為材料。這種磚體的特點最大的就是質量輕以及承重能力強。相對于實心磚體而言,空心磚在建筑過程中由于其輕質量能夠保障建筑工程的時效性,且在居住時居民能夠感受到這種磚體帶來的空氣流通。空心磚自身存在的孔洞能夠能夠大幅度降低對空氣流通造成的阻擋,加快室內空氣流通速度,并且讓建筑物的穩定性更強。

目前建筑市場上充斥著大量建筑材料,設計師需要在這些材料中選取合適材料來達到節能目的。現如今,各種節能材料被研發,以建筑物墻體為例,墻體在防水方面的設計若存在缺陷,則建筑物保暖性相對較低。因此在墻體與墻體之間的銜接部位應注意防水工程設計,減少室內熱能的流失,讓墻體更具保暖性。另外,也可使用節能環保材料來增強外墻保溫效果。

2、設計改造方面

目前除東北這類冬季較為寒冷的城市之外,一些中部城市也開始了冬季供暖。供暖本是一件好事,但由于目前設計上墻體厚度是按照普通建筑物設計,在供暖時暖氣進入居民家中之后會在短時間內流失,無法達到有效供暖效果。集中供暖主要利用的是水沸騰產生的熱源,當熱能量進入到建筑物中之后,在墻體較薄的情況下更容易受到外界冷空氣的干擾,造成溫度下降速度較快,從而導致暖氣的大量流失。因此在設計中應考慮到建筑物保溫墻體的厚度設計,將保溫層加厚,實現居民的現代化低碳生活。

(二)綠色環保設計

1、優化建筑布局

建筑物首先應選取合適的地理位置,確保建筑現場的環境適合居住,且建筑中使用的混凝土等材料不會受到大量外界環境不良因素的侵蝕。設計師在設計初期需要實地考察建造環境,包含當地水流、氣候、風向、陽光照射情況以及周邊環境。若建筑目標范圍內存在水源,例如河流或是江水,可將建筑物盡量設計在河流上游,在風向方面可盡量避免在東南方向或是西北方向。就我國氣候特點而言,建筑物應朝南設計,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風能,讓建筑內部通風感更強,減少夏季能源消耗;另一方面還可以充分享受太陽光,利用好自然資源。

2、因地制宜的設計

建筑設計需根據當地城市自身特色進行微調整,在這一方面最明顯的就是城市夏季與冬季的環境特點。

以江浙滬地區為例,夏季熱環境相對較差。當地夏季多臺風,下雨情況不能達到有效控制,因此空氣潮濕。加上夏季太陽輻射關系,當地建筑節能必須考慮到防熱特點,加大建筑通風設計以及遮陽設計,避免夏季過多電能的消耗。又如我國東北部地區,冬季較為寒冷且干燥。因此設計上要加大保溫強厚度設計以及保溫材料的使用,更大程度的阻擋冷空氣。

結束語

建筑設計上的節能性與綠色性是現代化建筑的必然發展趨勢,設計師們還應加大投入力度,從使用材料與設計理念兩方面將綠色與節能更充分的融入到設計中,為節能建筑的長遠發展增添動力。

參考文獻:

[1]楊海泉.探討綠色建筑設計與綠色節能建筑的關系[J].門窗,2013(04).

篇12

1綠色建筑概念界定

1.1綠色建筑定義綠色建筑是指“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降低環境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宜、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存”。目前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大國,發展綠色建筑對中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目前,我國的節能建筑能耗水平基本與德國1995年的水平相當,我國的節能建筑標準和規范還不夠完善,而我國的綠色建筑設計水平也相對較低。此外,無論是從生產技術到產品的生產性能,還是生產過程中的產品性能,都與世界先進國家有很大的差距。同時,由于對節能型建筑和綠色建筑的要求缺乏統一的規范,使得構件的質量很難得到保障。隨著人們對綠色建筑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綠色建筑必然會成為一種主流建筑,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綠色建筑定義,綠色建筑是指建筑生命周期中的一切階段,包括建筑規劃設計、材料生產加工、材料運輸和保存、建筑施工安裝、施工運營、建筑荒廢處理和使用[1]。

1.2綠色建筑設計原則

建筑的終極目標是以人為本,希望通過工程建設,為人們提供居住、辦公、生活的空間,有效地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與普通建筑相比,它的最終目標并未發生改變,只是在原有功能的基礎上,強調資源利用效率,在建筑建設和使用過程中充分利用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因地制宜地進行房屋建設。1.2.1健康舒適原則綠色建筑的第一個理念是健康、舒適,要充分體現出建筑的人性化,從根本上體現出對用戶的關懷,并以用戶的需要為導向進行建筑的設計,從而達到一個健康、舒適的居住和工作環境。其具體體現在建筑材料無污染、通風良好、采光良好等。1.2.2簡單高效原則在建設綠色建筑時,應從經濟角度出發,確保能耗和資本的最小化。在綠色建筑的設計中,要遵循簡約的原則,比如在設計門窗的時候,要盡量保證各種空間的布局,不能有太大的變化。在選擇能源時,要充分發揮本地的氣候、自然資源,并盡可能選用可再生資源。1.2.3整體優化原則作為一個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處于一個地區,與周邊環境協調一致,以達到環境效益最大化為終極目的。建筑設計的核心是對建筑及其周邊的生態均衡進行規劃,使其符合社會和自然環境的統一性,使各個要素得到最優配置,達到最佳的效果[2]。

2案例分析

2.1項目概況

新時代寶翔科創園位于合肥市高新區核心地段。基地西鄰創新大道,北接習友路,周邊交通便捷,環境良好,區位優越。項目總用地面積7035.00m2,總建筑面積47879.00m2,地上總建筑面積33767.54㎡,地下總建筑面積14111.46㎡,容積率4.97,綠地率20.00%,建筑密度28.07%。目前項目處于施工階段,預計于2024年3月份竣工交付。

2.2設計理念及定位

項目依托寶翔集團、安徽建筑大學、安徽新時代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將“產”“學”“研”相結合,即產業、學校、科研機構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綠色科技內部空間,采用全綠色辦公環境和信息化控制識別系統,與項目功能相匹配。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包括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等,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和高效的使用空間和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物。綠色建筑技術注重低耗、高效、經濟、環保、集成與優化,是人與自然、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利益共享,是可持續發展的建設手段。

2.3項目設計要點及思路

2.3.1適宜性原則在區域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地理氣候條件、區域自然環境,綜合利用被動式、適宜性技術與設計方式。①適宜性設計本項目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江淮之間,環抱巢湖,東連滁州市、馬鞍山市,南接蕪湖市、安慶市,西依六安市,北靠淮南市,總面積綠色建筑設計的特點探析張辰辰(安徽新時代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0)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的短缺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建設工程要堅持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使建筑工業的非再生能源消耗降到最低,從而達到綠色、環保的目的。綠色建筑是指為人們提供一個舒適、安全的居住、使用空間,并通過持續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來減少建筑對環境的影響。而在綠色建筑的設計中,只有采用新的環保節能材料及施工工藝,才能使建筑的設計達到綠色的要求。文章主要對綠色建筑的相關要點進行了分析。關鍵詞:綠色建筑;設計原則;科創園;節能材料11445.1km2,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52%。總人口786.9萬人。根據本項目具體實際情況與氣候復雜性,分析相關部門對安徽省氣溫與降雨量的年平均值變化趨勢判斷安徽氣候狀況條件。②風環境優化設計區域通風對改善建筑用地內部以及周邊地域的熱環境、獲得舒適微氣候環境有明顯的作用。本項目根據模擬分析建筑用地內的通風,保證適當的空地、綠地,促進通風,設計適當的建筑高度、平面形狀,合理規劃用地內的道路。合理規劃整體布局,有利于主導風向的進入,并通過不同季節典型風向、風速的建筑室外風環境進行模擬評價。③相對溫度綜合應用在建筑室內環境中,露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量。假如一座建筑內的溫度不一樣的話,那么從高溫部分流入低溫部分的潮濕的空氣中的水就可能凝結。在這些地方可能會發霉,在建筑設計時必須考慮到這樣的現象。此外相對濕度是衡量建筑室內熱環境的一個重要指標。根據一系列的氣象數據以及氣象模擬軟件分析得到,本項目用地氣候特征:四季交替分明,平均氣候溫和、降雨量較為適中。春季:溫度變化較大、梅雨顯著,冷暖空氣活動頻繁,常導致天氣時晴時雨,乍暖乍寒,復雜多變。夏季:季節最長,天氣炎熱,雨量集中,降水強度大,雨量主要集中在5-6月。秋季:天高氣爽,季節最短,氣溫下降快,晴好天氣多。冬季:天氣較寒冷,雨雪天氣少,晴朗天氣多。綜上所述,本項目在雨水資源以及太陽能日照資源相對豐富。因此,在綠色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就考慮到充分利用其獨特性及優越性,為被動式綠色建筑技術提供充裕的資源保障。2.3.2資源利用最大化原則2.3.2.1能效利用最大化對設計建筑和參照建筑的單位面積全年采暖能耗、單位面積全年空調能耗、單位面積照明能耗及單位面積全年總能耗進行比較。通過控制建筑朝向、窗墻比、護結構傳熱系數等技術手段來控制設計建筑全年總能耗。2.3.2.2土地效益利用最大化根據本項目目前的用地情況與性質,建筑按其使用功能和性質合理地歸納布局。2.3.2.3水資源最大化利用①項目水系統規劃建筑水規劃的內容涉及室內水資源利用、給排水系統外,還涉及室外雨、污水的排放、再生水利用以及綠化、景觀用水等問題。在進行綠色建筑設計前應結合區域的給排水、水資源、氣候特點等客觀環境狀況對建筑水環境進行系統規劃,制定水系統規劃方案,增加水資源循環利用率,減少市政供水量和污水排放量。②給水排水系統設置本建筑設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統。根據本建筑類型及當地供水狀況,生活給水充分利用城市供水壓力,由城市自來水壓直接供水,避免再次增壓的供水方式。2.4綠色建筑設計趨勢探析在發展綠色建筑時,不能僅限于個別的建筑,要從全局的角度考慮,以整個城市的總體規劃為依據。綠色建筑是一種綜合性的工程,涉及的問題很多,比如下水道,這不僅僅是建筑本身的問題,更是要與其他專業的合作。就設計目標而言,在滿足功能與空間需求的前提下,應注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在設計時,設計師必須遵循“尊重自然、注重與自然的協調”這一基本理念。同時,要注意保護地方的生態環境,提高保護意識,使人類的行為與自然環境的發展達到協調一致。

3我國綠色建筑設計的必要性

中國建材網的統計顯示,我國每年城鎮和農村新增住房超過二十億平方米,高能耗的住宅占80%以上。全國建筑面積635億平方米,高耗能建筑占95%以上,能源利用率只有33%,與發達國家相比,落后了二十多年。建筑能源的消耗可分為建筑材料和建筑能源兩大類,在全國能源消耗總量中,建筑能源占全國能源總量的30%,而建筑材料消耗占到了12.48%。但在建筑節能方面,由于圍護結構的隔熱性能較差,隔熱技術相對落后,其耗能約占75%。因此,發展綠色建筑是不可避免的。

3.1綠色建筑設計可以不斷提升資源的利用率

從長期來看,建筑工程的發展是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的。我們國家的國土面積很大,但人口眾多,社會資源相對匱乏。在此背景下,建筑企業要在這種大環境下,實現穩定、可持續的發展,必須以綠色建筑的設計思想為核心,并根據居民的居住需要,以最合理的方式來提高建筑的環境質量,并解決目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資源短缺問題。比如,可以根據地區的氣候特征進行低能耗的建筑的設計;采用就地取材可大幅度減少施工運輸費用;采用多種節能墻體材料使建筑內部具有保溫、節能的作用;采用太陽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減少生活用熱的費用;通過回收建材,可以有效地減少建設和環保費用。

3.2綠色建筑很大程度延伸了建筑材料的可選范圍

隨著綠色建筑的發展,許多新的建材和制成品得以使用,同時也使那些技術相對落后的產品更上一層樓。比如,隨著建筑業對新型墻體保溫材料的需求越來越高,新型建材的出現,在這種大環境下,高能耗、高成本建材逐漸被淘汰。3.3以持續化發展為目的,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目前,建筑能源消耗日益增加,已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沉重負擔,制約著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建設必須堅持綠色環境的發展。在綠色建筑中采用新的材料、新技術,使建筑能耗大幅下降,使許多公共設施得以充分利用,達到綠色發展的目的[3]。

4結語

隨著人類生產和生活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能源短缺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建筑能耗嚴重,綠色建筑技術水平遠遠落后。本文首先對綠色建筑概念的界定進行了探析,然后結合實際項目案例新時代寶翔科創園分析了綠色建筑設計的特點,并對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趨勢作了詳細的描述,最后闡明了綠色建筑設計的必要性。綠色建筑的發展不僅是我國建筑行業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所提出的要求,同時也是人們提高生活質量、改善工作環境的基本要求。

參考文獻

[1]張占輝,林麗霞,馮露菲,魏慧嬌,周海珠.我國綠色建筑區域化發展路徑探討——以廣州南沙明珠灣起步區為例[J/OL].節能,2019(03):4-6.

篇13

一、廣西民族特色古村落資源基本介紹

不同歷史時代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形成的傳統村落,大量地承載著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是寶貴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世界人類文化遺產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國各地遍布著各具地域與民族特色的古村落。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對廣西民族特色的古村落建筑藝術進行調查并分類,選擇有重要研究價值的古村落,研究其物質性與非物質性,是否需要進行保護等,提出建議與實施措施。針對廣西的特殊地理環境本研究選擇了桂南的典型古村落欽州靈山縣大蘆村進行調研研究。

二、欽州靈山縣佛子鎮大蘆村調研情況

大蘆村與其他古村落一樣都具有自己獨特的環境資源和人文歷史,論文根據調研所得到的信息,根據大蘆村的歷史發展演變,重點研究各類資源對大蘆村社會、文化的影響,考察現存狀態,概括出古建筑群選址于內部空間布局作為核心資源。村落整體分為古村和新村兩個部分:其中古村共有九個群落,原為低洼之地,蘆葦叢生,主體建筑群背山面水,形成了與天然環境的完美結合。村落內部有五處水面,都是附形造勢,蓄水為湖,湖邊圍繞古宅,保存有數百年的古樹名木,遠遠望去碧水藍天、綠樹古宅,相映成趣;配合古樸清新、琳瑯滿目的民俗文化風景,折射出大蘆村的歷史與文化。(如圖1-圖2)

在大蘆村村莊建設規劃中,以傳統城市的規劃角度對大蘆村的規劃布局、建筑風貌整治、規劃實施建議等方面進行規劃設計(如圖3)留存至今的鑊耳樓、三達堂、東園別墅、雙慶堂、東明堂、蟠龍塘、陳卓園、富春園和沙梨園九個群落。具有典型的明、清時期嶺南民居建筑風格,民俗文化底蘊豐厚,建筑裝飾講究。從規劃圖中,鑊耳樓、三達堂和東園別墅尤為重要,典型的嶺南風格建筑,五進式布局模式等。鑊耳樓的建筑格局規整,最初鑊耳樓建造圖紙為皇上賞賜,布局縝密具有濃重的封建時期建筑宅邸特色。入口門開向東側,按風水學角度講,幾座古宅依山而建,由底至高,如果大門如廳座一樣向南開并面向就會形成水塘則有“漏財”之意,而門向東開則有“紫氣東來”的寓意,便有托財聚財之意。男尊女卑在建筑內也有體現。

由于大蘆村地處多雨潮濕地區,古宅保存至今如此完好古宅內部良好的排水系統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古宅從北向南地勢由高到底,從入院起隨著入院的深入,每一進均有臺階鋪設。在古宅房屋外墻及臺階踏步接地部分均設有出水口,如為五進院落則從第二進至第五進房屋地下所鋪設的管線為直線形。大蘆村內古民居建筑及街巷布局基本保持傳統風貌,獨特的建筑群使得大蘆村成為響應全國的歷史文化名村,廣西楹聯第一村稱號。

三、小結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大蘆村古村落體現了古代建筑藝術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古代物質文化遺存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保護民族特色古建筑是文物保護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通過對民族特色古村落建筑藝術設計的民俗文化內涵、形式以及建筑整體與空間、環境關聯等多角度的分析,探索古村落建筑藝術的特質,在研究廣西各地古村落的建筑藝術設計過程中,我們深刻挖掘了當地建筑的藝術和科學價值,對當今的建筑設計提供了重要參考價值。另外,將建筑設計和現在的繪畫結合起來,特別是和本科生的設計課程結合起來,在繪畫中注重體現古建筑的人文性與建筑形式美法則,對大學生培養中開發思維、訓練造型、設計光影與創作意圖提供了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