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理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中醫診斷的基本原理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個有機的整體,內臟的病變,必有一定的癥狀和體征反映于體外;局部的病變常可反映出整體的情況,而整體的病變亦可以從多方面表現出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表明在診斷疾病時應掌握司外測內、見微知著、以常衡變的基本原理。
司外測內司,是觀察;外,指疾病表現于外的癥狀;內,指臟腑等內在的病理本質。由于內臟與體表是相關的,觀察外部的表現,可以測知內臟的變化,從而認識到內臟的病理本質。故《丹溪心法》說:“欲之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于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形諸外。”
見微知著微,指細微、局部;著,指顯著、整體。意思是說,通過某些局部的或微小的變化,以測知整體的情況或病情的發展。如《內經》說:“面王以下,膀胱子處也。”面王,指鼻準,面王以下即“人中”部位,通過診察此處,可測知膀胱、子宮的情況。再如診察寸口脈(腕部的橈動脈)以測知全身疾病的方法;察舌苔、舌質的變化,望面部不同部位的色澤變化,以及望目、望耳等的變化,均可以測知全身及臟腑、氣血的病變。因而有人認為,中醫學含有當代“生物全息”的思想,而將人體的某些局部,看做是全身或臟腑的“縮影”。
以常衡變常,指正常的生理狀態;變,指異常的病理狀態。衡,是比較、評判。以常衡變,就是要在生理常態的基礎上,判斷出病理的異常變化。《內經》說:“五色脈變,揆度奇恒。”“揆度”,即度量,估量;奇,異常;恒,正常。全句原文的意思是:通過望色、切脈等診法,估量、推測機體的常變。也即知常達變。例如,肺主宣發肅降,正常情況下應是呼吸均勻通暢,如果出現咳嗽、喘促等癥狀,便屬于異常,反映了肺氣失于宣降之常。因此,在診斷疾病時,一定要注意從正常中發現異常,從對比中找出差別,并進而認識疾病的本質。這便是以我知彼,以觀過與不及之理的診斷原理。
二、中醫診斷的基本原則疾病的表現,往往紛紜復雜、千變萬化,要做出正確的判斷,不僅要熟悉中醫的基本理論和知識,還要遵循中醫診斷的基本原則,如整體觀察、四診合參、病證結合等。
整體觀察整體觀念、相互聯系,是中醫診斷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基礎。面對病人不能只著眼于其局部痛苦,或病變的局部。要從整體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機、臟腑氣血陰陽的活動情況,不僅要詳細詢問局部的癥狀情況,還要了解全身其他情況,以及病史、體質、家庭、環境、時令、氣候等對疾病有無影響。從而做出全面分析、綜合判斷。不能只顧一點,或只注意到眼前的、局部的、明顯的病理改變,而忽視了時、地、人等的特殊性,還要從疾病的前因后果、演變趨勢等方面考慮。如“頭痛”,就要通過頭痛的部位、性質、有否寒熱,以及飲食、二便、睡眠、病史、天氣變化、季節變化等對頭痛有否影響等情況的詢問,為正確判斷打好基礎,進而做出診斷。
四診合參是指四診并重,互相參合,以便全面收集病情資料。故《醫門法律》說:“望聞問切,醫之不可缺一。”有的醫生對某一診法有精深研究或專長,但也不可忽視其他診法,而以一診代四診。《內經》就曾指斥診病時只重視切脈而不注意問診的做法,認為“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張仲景也曾嚴厲批評診病不能詳細認真的醫者,認為他們不能詳察病情,只是管窺而已,如“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事實上,臨床時四診的運用總是難以截然分開的。如對咳嗽的診斷,要聞咳嗽之聲為濁、為清;望痰之色為黃稠或清稀;聞痰之氣味為腥為臭;問有無胸痛或其他感覺。其中,望中有問,問中有聞,相互參用。
篇2
一、課程培養目標
(一)知識目標掌握診法的基本內容、基本方法、臨床意義,八綱辨證、病因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及其他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的基本證候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臨床意義;熟悉中醫診斷學發展簡史、主要內容,學習中醫診斷學的基本方法;了解中醫診斷的基本原理、原則,診法的概念、注意事項,辨證的概念。(二)職業技能目標能夠熟練運用中醫診斷學知識診斷常見疾病及指導臨床實踐,能夠靈活地將中醫診斷學知識運用于本專業的臨床實踐之中。(三)職業素質目標培養學生職業、崗位敬業精神和職業、崗位服務意識,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嚴謹、求實的職業態度,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勤于思考的職業素養,培養探索、創新、創優意識。
二、課程設計
中醫診斷學的課程設計,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秉承“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課程教學理念,實現課程教學與職業資格(執業技師)考核標準相對接,采取項目化、模塊化教學模式,教材內容要突出實踐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以提高學生職業、崗位能力。通過實施院(校)內“理實一體化教學”與校外“臨床教學醫院、實訓基地實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4],采取校內實訓、校外實習的方式,實現理論教學符合職業、崗位所需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強化學生專業基本技能、專業綜合技能的培養,實現高職課程標準與職業、崗位技能標準對接[5]。
三、課程內容
中醫診斷學課程內容涵蓋了中醫診斷學發展史,主要內容及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則、基本方法,其中以診法、辨證的基本理論知識為重點。中醫診斷學課程設置在授課學期的第二學期,總學時為48學時,授課方式采取理論講授結合實訓教學,其中實訓教學內容主要是“四診”基本技能實訓操作及典型病案分析討論。
四、課程實施
(一)課程教學實施方案中醫診斷學課程講授要結合臨床實例,加強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培養。對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及理論講授環節應多結合臨床實例;實訓教學環節應實施“醫教結合”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臨床實際崗位多實踐、多操作,強化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加強學生專業基本技能、專業綜合技能的培養[6]。(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1.教材編寫教材作為實施教學的主要工具,其類別、內容必須適應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需求。要以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為方向,堅持以“必需、夠用”為原則[7],制定符合職業、崗位核心能力培養目標的課程標準;根據專業的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的需要,構建與專業相銜接的高職中醫診斷學課程教材體系;通過分析現行教材的使用情況及存在的問題,重新制訂教材編寫大綱并擬定教材編寫內容、體例等。在教材編寫上應突出基本理論知識、實訓操作及病案分析等內容,既要強調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也要體現高職教育科學性、啟發性、先進性、適用性的教育理念。2.開展網絡教學及課程資源局域網建設建立院(校)局域網,可在網上查閱萬方數據庫內與中醫診斷學課程相關的全部醫學期刊及書籍;設置課程資源網絡教學平臺,中醫診斷學教學相關的課件、教案、影像資料等課程資源,便于學生網上學習。(三)課程教學評價建立院(校)內、職業資格(執業技師)考核標準、實習單位、社會等多要素結合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科學、完善的課程教學評價指標,采用理論教學評價與實踐教學評價相結合的課程教學評價方式。一是院(校)內課程教學評價方式,主要采用系(部)二級教學督導評價、同行評價和學生評價[8]。系(部)二級教學督導評價指標主要包括教學資料、教學態度、教學效果等;同行評價指標主要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管理等;學生評價指標主要包括基本理論知識講授、實訓能力培養、教學方法等。二是按職業資格(執業技師)考核標準評價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掌握情況,評價學生的綜合職業、崗位技能、素質水平。三是實習單位、社會等多方面評價并提出反饋意見,以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加以及時完善、改進。(四)課程考核中醫診斷學課程考核應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進行綜合考評,考核標準可設置為過程考核和終極考核,采取動態化、多樣化的方式,即平時考核、理論考核、實訓技能考核。平時考核成績占總評成績的10%,考核內容包括學生課前研討、課堂紀律、課堂提問、學習態度、考勤情況等;理論考核(筆試)成績占總評成績的70%,考核內容為中醫診斷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實訓技能考核成績占總成績的20%,考核內容包含“四診”基本技能實訓操作、典型病案(情景模擬)分析討論等。
參考文獻:
[1]樓美云,劉魯平,張雁平.高職教育課程標準開發的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08(17):19-20.
[2]王聯曉.理性構建高職教育中的課程標準[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8(2):105-107.
[3]徐雅娜,閏丹.基于動態性原則建立高職教育課程標準的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08(10):41-43.
[4]閆志.淺談醫學影像專業臨床基地建設與實習管理[J].實用全科醫學,2007(9):801-802.
[5]張圣喜,賀軍,李喜梅.高職院校工學結合課程標準制定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9(27):110-111.
[6]劉玉娟.論高職教育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J].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7-8.
篇3
數學方法在中藥研究中的應用
篇4
2現代信息技術在中醫四診中的應用
2.1望診
中醫望診的方式主要分為望面、望目以及望舌等,主要的醫學根據是醫師通過眼睛對病患者使用的視覺功能,因此無法體現客觀合理的統一標準。目前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領域的臉部識別技術、虹膜識別技術等已經成熟,未來將逐步作為中醫診斷學中望診的科學研究工具,從而會得到廣泛的應用發展。面像跟蹤通常采用基于模型的方法或者基于運動與模型相結合的辨別方法。另外,膚色模型跟蹤作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手段。面像比對從本質上講,是采樣面像與庫存面像的依次對比,同時尋找出最佳形式的匹配對象。現階段主要可分為特征向量和面紋模板這兩類描述方式,特征向量法首先應該確定眼虹膜、鼻翼、嘴角等面像五官輪廓的大小、位置、距離以及角度等各種屬性,然后分析出它們相應的幾何特征量。這些特征量可以構成描述該面像的特征向量。通過計算機應用技術對虹膜花紋特點進行量化處理與數據分析,用于辨認各種不同病患者的虹膜變化狀況,診斷眼疾病與全身的病理變化在眼睛器官上的病理反應[3]。
2.2聞診
中醫聞診的方式通常依賴于醫師的聽覺與嗅覺等個人感覺來完成診斷的。怎樣通過客觀合理的方式擴展醫師的診斷功能,中醫學者完成了大規模的研究工作,而通過大部分科學研究能夠依賴于電子聽診器技術對中醫聞診進行有效輔助[4]。電子聽診器技術屬于一套具備生理聲音分析功能的信息系統,通過系統醫師能夠便捷地在計算機系統的顯示器上直接觀察到人體生理聲音的對應波形,透過耳機的傳輸功能可以聽到病患者的聲音,同時將其和通過聽診器技術獲取到的聲音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提升自身的聽診能力與疾病診斷準確率。電子鼻技術主要應用在測量氣體實際化學成分的醫學儀器,通常于運用在需要測量氣體組分的相互環境中。在中醫聞診過程中需要對病患者散發出的個人氣味進行有效的檢驗分析,傳統的模式就是依賴于人的嗅覺或者通過化學分析的處理方法。因為人的嗅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主觀的判斷成分,因此其精確度相對不高,而化學檢驗分析需要耗費較長時間從而無法實時監測的目的,容易導致誤診,電子鼻技術可以很好地實現聞診的實時控制。
2.3問診
中醫問診一般是咨詢病患者有關疾病的具體狀況、病患者的自身病癥、過往病史以及生活作息習慣等方面,從而全面了解病患者的各種病理感覺以及疾病變化、具體診斷等狀況的診斷方法。通過問診的方式可以獲得和疾病相關的病理資料,是臨床醫師客觀分析病情,進行確診的重要理論根據。如何從復雜多變的臨床醫學資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使其實現系統的量化目標,是中醫證候科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2.4切診
篇5
利用中醫治療腫瘤是我國醫學界的特色,而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則是我國醫學界的優勢[1]。但是在長期的臨床治療當中,無論是利用中醫還是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都未取得應有的成績,自然也未獲得國際醫學界的認可。因此,對于我國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臨床方法,我們必須進行認真仔細地分析,將以往的不足加以改正,吸取治療當中的有效經驗,爭取做出讓國際醫學界認可的成績,以讓國際醫學界人士也能夠認識到中醫證的理論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優勢。
1人類疾病治療的方法
在對人類疾病進行治療時,一般采用以下三種方法進行治療:病因學治療、病理解剖學治療以及病理生理學治療[2]。
1.1病因學治療。病因學治療法是一種比較基本的疾病治療法,它也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疾病治療法。病因學治療主要是從病因產生的原理來對疾病的產生及發展進行消除。但其只適用于病因比較單一且明確的疾病,對于腫瘤這種病因不明確且發病機理不清楚的疾病,其就不能發揮多大作用了。
1.2病理解剖學治療。病理解剖學治療是指利用手術、物理學或是化學等方法將所需要進行治療的部位進行直接破壞或是消除,其主要是對患者的最終結構性病變進行靶向治療[3]。其是現階段西醫臨床治療腫瘤的最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其對于很多其他類型的疾病也有著很好的療效,比如說治療冠心病可直接利用激光將粥樣硬化斑塊給消除等。
1.3病理生理學治療。病理生理學治療則是指利用藥物或是治療方法使得患者體內的各種病理生理學發生變化,調節患者體內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它是治療疾病的一種基本策略[4]。對于很多不明病因的疾病都能產生很大的治療作用。
2中醫治療腫瘤
利用中醫治療腫瘤主要是采取中醫當中的辯證及辯病治療兩種方法[5]。
2.1辯證治療。辯證治療是利用中醫進行疾病治療的最基本特點,同時也是利用中醫對腫瘤進行治療的最基本策略。辯證治療主要是通過傳統的望、聞、問、切等方法對患者的病證首先進行了解,其次再根據所了解的情況進行治療。通常來說,辯證治療所遵循的原則主要有滋陰、益氣、補陽、養血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以及化痰祛濕等。經過眾多的實踐,我們發現,其實利用中醫的“證”來對疾病進行治療是病理生理學理論當中所提到的基本病理過程中的一種,辯證治療其實包含于病理生理學治療的范圍內。利用中醫的辯證治療法來對腫瘤進行治療所產生的效果如下:利用辯證治療所產生的最基本效果就是利用中藥對患者體內所出現的因腫瘤而引發的病理生理學變異進行調節,對其異常病理進行改變,使患者機體的陰陽平衡得以恢復,以使患者的癥狀得以緩解,同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將患者的生存時間延長。據臨床資料顯示,辯證治療還可使部分腫瘤的體積縮小,這表明,辯證治療可能會對抑制或是殺傷腫瘤細胞產生作用。另外,實踐表明,辯證治療可與其他治療方法結合使用。比如說在利用辯證治療法進行手術時,可同時配以中藥進行治療,以加強辯證治療的效果,同時降低副作用的產生。
2.2辯病治療。通過多年的辯病治療經驗,我們了解到,有很多中藥可以對腫瘤細胞的生長及繁殖起抑制作用,甚至有些還可以殺死或殺傷腫瘤細胞。在臨床當中,利用中醫對腫瘤進行治療時,通常會先選擇一些抗癌的中藥對患者進行辯病治療。利用中醫中的辯病治療法對腫瘤進行治療時通常遵循以下原則:以毒攻毒、清熱解毒以及逐瘀散結等。利用辯病治療腫瘤其產生的療效機理比較復雜,簡單來說,其就是利用中藥“以毒攻毒”,對腫瘤細胞的生長及繁殖起抑制作用,同時還可能會產生殺死或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6]。通常來說辯病治療所用到的中藥有喜樹堿或是紫杉醇等。
3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優勢
中西醫結合就是指利用西醫的病以及中醫的證來對人類疾病的認識及反映,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就是指利用西醫的辯病治療法結合中醫的辯證治療法來治療腫瘤,相對于單獨使用中醫或是西醫來治療腫瘤,其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
中醫中利用疾病的“證”來進行診斷與治療也包含于西醫病理生理學當中所使用的診斷與治療的范圍內。所以,利用中西醫結合診斷以及治療腫瘤的方法。其一,中醫中的“證”可以對腫瘤的綜合診斷進行完善,而西醫中的“病”可以對腫瘤的病理生理學治療進行指導。也就是說,現在臨床當中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可以在利用西醫病理治療的解剖學治療的前提下,再將中醫當中的“證”給利用上,以對病理生理學進行診斷,即同時將西醫的病理解剖學治療結合中醫的病理生理學治療。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利用西醫的解剖學進行治療,即使用手術、放療或是化療等各種解剖學治療法將腫瘤細胞給消滅掉,這樣做可以達到祛邪的目的,同時又可以獲得腫瘤治療后的近期療效以及其遠期療效;其次,在腫瘤的發生及發展過程當中,病患體內會有很多異常的病理會產生,在這個過程當中,利用中醫中的辯證治療法來對這些導常現象進行糾正,以使得患者體內的陰陽平衡得以恢復。這樣不但可以將患者的遠期療效進行提高,而且還可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提升。如此看來,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不但可以將患者的很多癥狀進行改善,而且可以對患者的近期及遠期療效進行長期的保證,以提高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
4未來的發展趨勢
首先是基本研究。利用中醫治療病癥其核心為證,因此,必須盡快使中醫理論實現現代化,利用現代醫學理論來說明中醫藥理論的科學性及合理性,讓國際醫學界能夠理解中醫中證的內涵,明白中藥所能產生的作用,認識到利用中醫可進行同病異治以及異病同治的科學性原理。這將是我國未來發展中西醫結合所要做的最基本的研究,因為只有讓國際醫學界人士了解到中醫中證理論,國際醫學界才可能會接受利用中醫辯證治療腫瘤的思想,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才能真正實現。
其是臨床研究。在了解了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優勢之后,就需要對其進行臨床研究。患者患上腫瘤的早其是沒有任何異常癥狀的,因此,現在臨床就診腫瘤的患者都屬晚期,對于晚期腫瘤的臨床治療方法也有很多,但是至今為止,業界人士還未找到一種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單獨使用中醫或是西醫都未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而通過分析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有著明顯的優勢,因此,在今后的腫瘤治療的臨床道路上,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將會是以后臨床研究的方向。另外,在今后的臨床治療當中,雖然會考慮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但應該明確臨床研究目標,努力找到治療的突破口。現在,對于腫瘤患者的治療,我們不僅關注治療后的近期療效及遠期療效,同時也很重視將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進行提高。而經過多年的中醫病理治療腫瘤的研究表明,中醫對于提高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在今后的臨床治療當中,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過程當中應該明確研究目標,找到治療當中的突破口,使得臨床治療當中能真正取得成績,也讓國際醫學界認可中醫對于治療腫瘤的效果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優勢。
5結語
利用中醫治療腫瘤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醫學界治療腫瘤的特色,而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則是我國醫學界人士一直以來都致力研究的方向。中醫治療腫瘤主要是利用辯證治療法,而西醫中則主要是利用解剖學進行診斷,兩者在對腫瘤進行診斷及治療方面都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將兩者結合起來治療腫瘤成為了我國一直都努力研究的方向,而且也是我國今后對腫瘤進行治療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林及龍,張金光,張力,張世春,李利清.關于腫瘤與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思考[J].中醫研究.2010(03)
[2]沈紹功.中醫治療惡性腫瘤的優勢[J].世界中醫藥.2009(05)
[3]王曉玲,李江濤,徐瑞榮.腫瘤的中醫治療對策[J].癌癥進展.2009(06)
篇6
2磁共振功能成像基本原理及其在科研中的應用
傳統醫學成像技術主要包括X線成像、超聲成像、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T成像)、磁共振成像(MRI)及核醫學成像,以往這些成像均以解剖成像為主,主要通過觀察疾病引起的解剖形態變化來實現診斷和鑒別診斷目的。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醫學影像技術逐步從之前單一解剖成像發展成為一種解剖成像與功能成像兼備的可用于臨床疾病診斷治療及基礎和臨床科研的技術手段,其中MRI技術的發展尤為突出。fMRI便是一種將功能與解剖成像、臨床與科研影像相結合的成像新技術,為腦功能相關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開拓了新的發展方向。
2.1基本原理
廣義的fMRI技術包括彌散加權成像(DWI)、彌散張量成像(DTI)、灌注加權成像(PWI)、磁共振波譜分析(MRS)、磁共振波譜成像(MRSI)及血氧水平依賴成像(BOLD)等。不同的成像技術各有優勢,在臨床中有不同的應用。狹義的fMRI一般特指基于血氧水平信號變化強度的BOLD技術,其基本原理是人體大腦神經元活動導致大腦被激活的功能區局部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引起血液中順磁性氧合血紅蛋白及抗磁性脫氧血紅蛋白的比例改變,使局部磁場均勻度變化,進而引起BOLD信號改變。
2.2基礎及臨床研究中的應用
基于BOLD的fMRI技術無需注射對比劑,以其無創、無輻射損傷、高空間和時間分辨率、可在活體上重復進行等優點在腦功能基礎及臨床研究中具備獨特的優勢。目前,fMRI在基礎科研中主要應用于運動、感覺(聽覺、視覺、嗅覺)、語言、認知、記憶、智力、情緒、性格、決策、睡眠、意識、性別、發育、衰老、針刺、坐禪、睡眠等相關研究,尤其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取得豐碩成果。在臨床研究中,fMRI技術主要應用于神經系統相關類疾病、各種成癮性疾病、精神類疾病、藥物應用、腦卒中及損傷后神經功能恢復、疼痛及癲癇等相關研究。值得關注的是,fMRI能從整體上探索各種診療方案對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恰好與中醫將人體視為有機統一整體的理念相符。因此,fMRI在各種中醫特色病種的研究中獨具優勢,在揭示中醫治療疾病的內在機制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3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中醫藥領域中的應用
近年來,fMRI廣泛應用于基礎科研及臨床研究中,在中醫藥領域,由于fMRI實現了無損傷活體腦功能研究,可直觀獲取針刺時腦功能區激活狀態的信息,使針刺作用機制的研究日趨深入。目前,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基于fMRI的針刺作用機理研究[1-5]。其范圍主要涵蓋真針刺與假針刺時中樞神經響應的區別、不同針刺手法中樞神經響應的區別、不同穴位中樞神經響應的區別、健康志愿者與處于不同疾病狀態下患者的區別、針刺刺激與其他類型刺激的神經響應區別等。針刺作用的發揮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控及調節機制密切相關,但對針刺通過中樞神經系統調控的具體作用機制,目前仍存在不同的學術觀點。如哈佛Martinos生物醫學圖像研究中心的中醫針灸研究團隊的研究表明,針刺是通過大腦邊緣系統、旁邊緣系統、大腦皮層的負激活來發揮作用[6]。國內相關研究則表明,針刺刺激具有不同的時空特性,這種不同穴位的不同時空特性正是針刺治療的關鍵影響因素,也是針刺穴位特異性的基礎[7]。當然,關于針刺fMRI研究的方法學尚存在一些問題[8],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另外,fMRI在中醫藥其他領域也逐漸顯現了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如在中醫藥治療的療效觀察、療效評價及作用機制等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開展。此外,國內一些研究機構也在探索將fMRI用于中醫癥候及證型的研究中。
4對中醫藥信息學科建設的意義
fMRI作為在中醫藥基礎研究及臨床研究中有重要應用價值的現代化醫學影像技術,對中醫藥的信息化和現代化發展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當然,fMRI研究的復雜性對從事fMRI研究的科研人員提出了較大的挑戰,fMRI復雜的實驗數據處理要求相關科研人員既要擁有扎實的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等理工學科知識基礎,同時還要求具備必要的醫學知識。因此,fMRI研究的發展需要一批具備跨學科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但我國目前醫工分離的教育體制導致這一類型人才極為缺乏。為此,不少中醫院校近年來逐步開設了中醫藥信息學專業課程。
作為一門新興的中醫藥學和信息科學的交叉學科[9-10],中醫藥信息學科立足于中醫藥信息化發展的需要,將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與醫學科學相結合,打破了以往醫工分離的教育體制,客觀上提供了將包括中醫藥科學在內的醫學和信息工程學科切實有效融合的客觀條件,為fMRI研究發展所需人才的培養創造了條件。目前,不少中醫藥院校附屬醫院放射科室已引進了MRI,具備了開展fMRI研究所需的實驗數據采集和分析的設備條件,同時又有充足的研究所需的病源條件,對今后開展中醫藥相關的fMRI研究極為有利。因此,中醫院校有必要充分發揮中醫藥信息學科的重要作用,合理設置中醫藥信息學專業,調整中醫藥信息學課程設置,為學生構建醫工結合的基礎知識體系[11];同時,重視培養開展fMRI研究所需的人才,推動fMRI研究在中醫藥領域的應用和發展,逐步形成fMRI研究發展與中醫藥信息學科建設互相促進的局面。
篇7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根據中國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腹瀉病診斷和治療方案》[1]小兒腹瀉的診斷標準,在我們醫院就診的小兒腹瀉105例隨機分為觀察組55例和對照組50例。觀察組,男31例,女24例,平均年齡(3.8±2.2)歲,病原菌的檢測,其中7例細菌感染性腹瀉,病毒性腹瀉3例,45例非感染性腹瀉,發熱7例,嘔吐12例,輕度脫水15例,14例嚴重脫水,中度脫水16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3.4±2.6)歲,病原體檢測,其中10例合并細菌感染性腹瀉,6例感染性的病毒性腹瀉,34例非感染性腹瀉,10例在發燒,嘔吐8例,輕度脫水13例,中度脫水29例,8例嚴重脫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顯著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糾正水,控制和非感染性腹瀉的電解質,酸堿失衡,加強護理,飲食調整,防止病毒感染的并發癥;蒙脫石散對腹瀉和口服鹽酸頭孢他美酯低鎂聯合應用治療細菌感染性腹瀉,抗感染治療。觀察組的一般原則,并在此基礎上,根據中醫證型的不同,中醫和針灸辨證。細菌性腹瀉明顯,中醫藥治療的同時,同樣的給予抗感染藥物治療組和對照組。
1.2.1.1濕熱瀉臟腑嬌嫩,易受外邪侵襲病。由于季節性氣候,長夏多濕,所以夏天容易受濕熱之邪,濕熱泄瀉。本證多急性起病,瀉多,如果不及時治療,易傷陰,治療不當易腹瀉遷延。治療應根據清腸解熱,化濕止瀉原理,用葛根黃芩黃連湯為基礎方加減,重用葛根素,發表解肌,并提高清陽,腹瀉,夏天孩子里熱多偏生,黃芩,黃連以清熱,甘草協調諸藥[2]。多次腹瀉,并伴有發熱、馬鞭草,胡椒,雞蘇散來加強清熱解毒作用;嘔吐、竹屑,半夏降逆嘔吐;腹痛甚者加木香理氣止痛。
1.2.1.2小兒腹瀉有脾常不足,運輸能力弱,因為夏天容易吃生的水果或冷菜,難以消化的食物,以損傷脾胃引起腹瀉。食物殘渣,味酸為特征,伴有腹脹,便前腹痛及壓痛,并緩解后嘔吐。腹瀉可以單獨發生。脾胃治療,如胃。方藥保和丸山楂重用,可以消除所有的食物停滯;神曲辛溫,消食健胃;萊菔子感平和,下氣消食除脹。三種藥物與陳,加強消化功能。食品容易嗆,濕,熱,為半夏,陳萍罪萬,氣濕,和胃嘔吐;茯苓甘淡,有健脾利濕;連翹味苦、性寒,能散結,而且還明確解決發熱輔。各種藥物的配伍,保留胃氣,熱,濕,然后所有的癥狀都會消失。嘔吐次數更加藿香,生姜和胃止痛;腹痛甜,檳榔理氣止痛;謝仍感腹脹、白玉蘭消脹氣[3]。
1.2.1.3觀察組采用中藥、針灸治療配合針刺治療,加固效果的影響。針刺足三里,中脘,天樞,脾俞,上巨虛,陰陵泉,水分和其他要點。針灸曲池濕熱腹瀉,消化不良,冷的腹瀉和嘔吐,神厥,甚至與內關,腹脹感和峽灣。用毫針針刺,神闕穴隔姜灸的方法,根據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1~2次/d針灸。此外,兒童應伴隨脫水補液糾正脫水適當。
1.3療效評價
1.3.1療效標準 兩組的效果是1998年國家公布的《腹瀉療效判斷補充建議》[4]為療效判斷標準,治愈:5d內的糞便和次治療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5d大便頻率的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5d大便次數及全身癥狀的治療,沒有更好或更糟。
1.3.2其他觀察指標 對兩組小兒腹瀉的總住院天數、止瀉時間、脫水糾正時間進行綜合評估。
1.3.3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數據以(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無效1例,有效4例,治愈50例,總有效率為98.2%;對照組無效6例,有效6例,治愈38例,總有效率為88%。兩組總有效率比較P
2.2兩組小兒腹瀉總住院天數、脫水糾正時間、止瀉時間比較。觀察組在止瀉時間、脫水糾正時間及總住院天數上均短于對照組,且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P
3 討論
小兒腹瀉是兒科臨床常見的疾病,根據兩項新的針對兒童腹瀉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與多個兒童腹瀉,尤其是0~2歲的嬰兒更可能有腹瀉,在這個階段的孩子的消化系統尚未完全成熟,被外部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引起腹瀉。夏季由于細菌,病毒和其他致病因素多,增加小兒腹瀉的風險,所以夏天是小兒腹瀉病的發病高峰。在中醫,腹瀉為"泄瀉"的范疇,其原理是小兒臟腑嬌嫩,往往因為致病因素,對飲食和脾胃損傷,引起腹瀉脾胃虛弱,脾中的主要病變。中醫專著《匯編兒科,腹瀉綜合征》是"由于脾胃腹瀉提到,無不為",所以脾臟治療小兒腹瀉的基本原理。最近,治療小兒腹瀉的中醫學者的觀察[5],如劉勇的《對參苓白術散治療小兒秋季腹瀉45例應用》,張文亭的《63例小兒腹瀉消化不良的治療》,這樣的研究也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6]。然而,大多數這些研究在藥物治療方法,如與服藥依從性較差的缺點的孩子,藥物治療是困難的,因此作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通過結合中藥和針灸兩種小兒腹瀉辨證論治的中醫治療方法,以達到內外合治,標本的臨床療效。采用經典的處方,這源于嬰幼兒腹瀉的治療,并根據臨床證候特點改進[7]。從本研究的結果發現,在使用草藥和兩種疾病的方法和單用西藥治療嬰幼兒腹瀉的治療,針刺療法,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徹底的治療優勢。作者認為,針灸療法已聯絡臟腑,運行氣血,抗御病邪的作用,正確的診斷和穴位選擇可以發揮出來,促進藥物或藥物歸經,提高中醫藥的療效,但也有療效,副作用低,夏季的腹瀉患者的臨床治療,因此,在為了提高療效,減少藥物的副作用,減少濫用抗生素的濫用,縮短治療周期,為了治療,可以考慮使用針灸和中醫診斷和治療的方法。
在小兒急性腹瀉治療的許多國家建議補鋅。有系統地回顧了鋅的治療價值在急性腹瀉、遷延性腹瀉2010在印度醫學研究基金[8],鼓勵發展中國家鋅在兒童急性腹瀉治療的基本策略。2010的歐洲對鋅的制備營養雜志不會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進行了討論,雖然鋅補充劑可能影響兒童的血鋅水平,但可以降低兒童腹瀉的患病率,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其機制可能與:①鋅缺乏會影響刷狀緣酶活性,與腸粘膜增生和角化不良。鋅離子可減少有害物質在細胞的損傷,保護腸粘膜;②通過降低胃腸激素的分泌,降低小腸上皮細胞磷酸腺苷水平,促進吸收的鈉離子和氯離子;③可能是腸道滲透壓降低有關,提高腸黏膜酶的功能,加強腸道免疫功能,抑制細菌繁殖和早期清除腸道細菌[9]。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1.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89.
[3]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織委員會.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4.
[4]劉景衍,馬俊仙,劉益林,等.腹瀉病患兒8 054例次的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2,10(6):423.
[5]林澤軍.小兒腹瀉病616例流行病學分析[J].吉林醫學,2010,31(2):161.
[6]汪受傳.中醫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00.
篇8
1•1中醫學基本理論的形成中醫學是一門誕生于中華文化母體基礎上的學科,也是世界上現存的唯一的經歷了數千年延綿不斷的發展過程的傳統醫學,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總結而形成的具有獨特理論風格和豐富診療經驗的醫學體系[2]。中醫學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的形成是以《黃帝內經》的出現為標志,它融入了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等哲學思想,總結了前人豐富的醫學知識和經驗,融會了當時科學技術、天文地理知識等進行歸納、推理、演繹,進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醫學理論體系,它較系統的形成了中醫的陰陽平衡學說、五行生克學說、臟腑及氣血津液學說、經絡學說等,尤其是陰陽平衡學說。它以大處著手,將復雜無比的對象簡單化,運用整體性和動態原則認識和處理事物[3]。它促進了中醫學從原始的經驗醫學向著具有系統理論的高深醫學發展,使中醫學沿著辯證唯物主義的軌道發展,并得到了完整系統的表達,使得它充滿著睿智的哲學思想而延續至今[4]。東漢時期,張仲景發展了《內經》、《難經》等經典醫學理論,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完成了《傷寒雜病論》這部偉大的醫學著作。張仲景運用陰陽平衡學說的基本原理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辨雜病,確立了理、法、方、藥的基礎理論和運用規律,創立了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其后醫家百家爭鳴,中醫典籍浩如煙海,但均沒有超出這兩部巨著確立的以陰陽平衡和辨證論治為基礎的理論范疇。
1•2中醫理論的特點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的基本觀點。陰陽是事物的相對屬性,存在于事物的方方面面,陰陽平衡學說代表著事物對立統一,此消彼長的兩個方面的動態平衡狀態,在中醫范疇內代表著人體的某一個體或機體內部某一個臟器、某一組織陰陽消長的動態平衡狀態。正常生理是陰陽平衡,陰陽平衡失調,則發生疾病。五行學說在陰陽學說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了機體內部各層次間的平衡關系,以五行應五臟,指出了機體內部各臟器間的生克關系,說明了各組織系統間的多層次的相互影響和協調的關系。臟腑、氣血津液學說提出了疾病結構單元的陰陽平衡狀態,因此中醫的思維方式是以動態平衡為基本線索的一種橫向思維模式。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衡”醫學[5]。
1•3中醫理論的優勢中醫理論誕生于中華文化的母體中,以陰陽平衡觀和五行相關學說貫穿于中醫理論的過程,臟腑、氣血津液學說代表某一臟器的結構單元的動態平衡觀,五行生克代表著多個臟器間的多層次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協調的層次平衡關系,天地人的平衡觀代表人與環境的整體平衡狀態,因此動態平衡觀是中醫理論的主線。用辨證論治的方法進行疾病的診治,形成了一套融理法方藥于一體的較完整而系統的理論,對疾病診治有著較強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對人體健康和對疾病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是符合辯證法的。
1•4中醫理論的不足但中醫學理論成型于兩千年前,過于依賴于思維方法,對人體結構認識存在著先天的不足,常用取類比象、類比類推的方法進行歸納推理,一些基本概念不夠具體,如臟腑、氣血津液、八綱等概念較籠統不夠細致。相對現代西醫學存在著對人體結構單元和生理病理認識不夠的問題,常常在診治疾病過程中存在病變部位不清、治療方法較粗放的不足,有著思想性有余而技術性不足的現象。
2西醫學的基本理論具有以結構單元為主線的“元”醫學特點
2•1西醫理論的形成現代西醫的發展與現代西方科技發展同步,它遵循著現代科學以還原論的方法為指導,以觀察和實驗的方法進行醫學研究,把人體分解為許多的結構單元進行分析,創立和發展了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相關學科,對人體的基本結構和功能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它借助現代科學的進步和設備技術的不斷進步,如運用顯微鏡、影像技術等現代化技術設備,使人們對微觀結構生理病理和功能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形成了較系統的現代醫學理論體系,如建立了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理論,組織病理學理論,病原微生物理論,免疫學理論,分子生物學理論等,進而指導人們的臨床醫學實踐,分化出臨床醫學的各門學科,促進著現代醫學向著更深、更細的方向發展。
2•2西醫理論的特點西醫理論的形成是伴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而完善的,它以客觀的、具體的、形象的實物證據為基礎,重視人體細微結構的分析研究,用微觀的變化解釋宏觀現象的本質就成了西醫學縱向思維方式的基礎[6]。有較強的精確性、客觀性,西醫學把結構單元作為其理論基礎,把結構單元局部微觀的生理、病理變化作為研究依據,善于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和起始因素,主張對疾病的一元化的解釋,根據西醫學的基本特點可以把西醫學簡單地理解為“元”醫學。
2•3西醫理論的優勢西醫最大的優點是以結構單元為基礎,以實驗的方法為手段對疾病進行客觀的結構、生理、病理分析、研究和驗證,形成了較為客觀具體和科學形象的現代醫學體系。
2•4西醫理論的不足由于現代醫學過于依賴于實驗科學,過于強調對人體微觀結構的研究,并向著無限縱深的微觀方向發展,相對中醫不注意宏觀的把握,有著較大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存在著技術性有余、思想性不足的現象。例如現代醫學雖然對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生理病理過程有了較全面的認識。也有了很多治療手段,可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但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如果結合中醫治療常常可以明顯提高療效,這種西醫的缺陷單純靠西醫理論自身是難以解決的,并使其發展舉步維艱[7]。錢學森早在八十年代就說過:“西醫的思維方式是分析的、還原的,中醫的思維方式更符合現代科學思維的發展方向”,“人體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人體科學和醫學研究都需要系統觀點和系統方法,而這正是中醫的思維方式。”[8]因此在現代醫學研究中單純的西醫理論和方法是不全面的,融入中醫思維與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3中西醫結合的現狀
3•1中西醫結合的概念中西醫結合在我國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歷史,起始于建國初期同志的倡議,提倡廣泛運用中醫基本理論、西醫基本理論、現代科技手段進行醫學研究和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以達到中西醫的融合溝通并形成新的醫學的目的。它是20世紀后50年中國在醫療衛生事業偉大成就之一。中國當代關于發展中醫藥事業方面的方針政策可以歸納為三句話:“中西醫并重”、“實現中醫現代化”和“促進中西醫結合”,對于中西醫結合經過50年的滄桑歷程,已經在社會上獲得了一定的共識,但也有許多不盡認同的地方[9]。中西醫結合的方向和路徑仍不是很明確。
3•2中西醫結合的主要方法和成就①對疾病進行西醫診斷的同時,再結合中醫辨證,即西醫辨病,中醫辨證。在治療上采取西藥結合中藥治療,如糖尿病患者除使用西藥如胰島素、二甲雙呱等治療外,針對不同的患者進行辨證論治,給予中藥進行治療,如肺熱津傷給予消渴丸,腎陰虧損者給予六味地黃丸等。②對同一患者的同一種疾病進行中西醫兩種診斷、兩種治療。例如外科手術的患者使用針刺進行麻醉,術后給予針灸或中藥治療,高血壓患者除給予降壓藥物如硝酸異山梨酯,可以辨證論治給予中藥方劑,如肝陽上亢者給予天麻鉤藤飲等進行治療。③運用現代藥理學知識對中藥藥物組分進行研究開發新藥和開發新的劑型例如:治療瘧疾的特效藥青蒿素,心血管病的常用藥物銀杏葉片、復方丹參滴丸等。④用現代醫學的理論研究中醫理論,例如有些研究者提出“脾虛本質”、“腎虛本質”的研究,試探性的找一些指標如腺苷酸環化酶等作為判斷指標,試圖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對中醫證的本質進行研究,明確中醫藥診治疾病的原理。
3•3當前中西醫結合的關鍵問題是理論創新從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形式看,我們不難知道,中西醫結合主要體現在用西醫的技術方法進行檢查診斷,用中醫的方法進行治療,或同一病種使用中西醫兩方法進行診治。雖然在臨床上的取得了不少令人滿意的成果,但以上的幾種結合皆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因為缺乏有效的理論指導,中西醫在理論上的結合幾乎為零,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機性[2]。中西醫結合雖然走過了50余年,取得了不少令人矚目的成績,但由于研究的內容和角度存在著點多、線長、面廣的問題,取得的成績多停留在技術層面上,至今未能形成系統的理論。根據同志提出的“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的倡議,實質是要求把中醫中藥知識和西醫西藥知識結合起來,發展新的醫學模式,旨在提高臨床療效,創新醫學理論,以豐富世界醫學。因此創新醫學理論,發展新的醫學模式是中西醫結合的關鍵問題。要達到這個目標單純的靠中醫現代化,或用現代科技來研究、解釋中醫理論是不夠的,因為中醫理論的特點是陰陽平衡的哲學思想指導下的醫學理論。因此我們把兩套醫學理論放在平等的位置上進行取長補短,相互融合才會產生新的新的醫學理論模式。陳可冀院士認為找出兩者的交叉點和結合點是非常重要的[9],而把中醫理論的思想性融入西醫理論,把西醫理論的技術性融入中醫理論正是它們取長補短的關鍵,可以作為它們的結合點與交叉點。
4“元衡論的”的觀點
4•1陰陽平衡觀是中醫基本理論的主線中醫理論以中國傳統哲學的陰陽平衡觀為衡量標準的,具有以陰陽平衡為主線的“衡”醫學特點。具體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的平衡觀,其一是天、地、人相互關聯的整體平衡觀,其二是把人體大致劃分為臟腑、氣血津液等的結構平衡觀,其三是根據五行學說,各臟腑間有著相互生克、相互關聯的層次平衡觀。有較強的整體觀和系統性,具有較強的思想性、邏輯性,它的研究方法和觀點傾向于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辯證法。
4•2單元結構的研究是西醫理論的基礎西醫學的基本理論具有以結構單元為主線的“元”醫學特點,西醫的理論基礎是對解剖結構的正確認識,如果把一個人體看作個體單元,把人體分解成若干個單元進行分析研究,得出人體的構成層次為組織、器官、系統等幾個層次,具有較強的精確性、客觀性,它以現代西方科學使用的“還原論”的方法用實驗、驗證的方法進行醫學研究,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科學性,它的研究方法和觀點傾向于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和唯物論。
4•3“元衡論”可以作為中醫理論和西醫理論相結合的一個點“元衡論”的觀點是我們根據中西醫學理論進行綜合分析,優勢互補后得出的思路[10]。單元結構是指正常人體的基本構造如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和病原微生物等,是西醫理論的基礎;陰陽平衡觀主要指陰陽學說的陰陽兩個方面的因素在機體內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聯系為特點的人體內部的動態平衡狀態。由于中醫理論常以臟腑、氣血津液、表里等概念表述機體的組織、器官的病理、生理變化,與現代西醫理論相比較籠統不具體,較粗放而不精確。如果我們把陰陽平衡觀、五行生克論融入人體的結構單元進行臨床分析,用具體的結構單元代替抽象的臟腑、氣血津液、表里等中醫概念,把具體的結構單元作為陰陽間、五行間平衡與生克的結合點或交叉點,就可以對人體的分析有一個具體的、全面的、多層次的認識,這就是我們認識的“元衡論”。“元衡論”包含三個層次的單元平衡體系:其一為整體單元平衡,指人體是一個整體,其健康狀態取決于人體與周圍環境、飲食勞頓、神經精神、組裝器官的動態平衡狀態;其二為層次單元平衡,指人體由組織器官共同構成多個系統,系統與系統、器官與系統、器官與器官間通過神經體液聯系構成若干個結構單元、功能單元,正常情況下它們保持著動態的生理平衡;其三是結構單元平衡,指某一個具體的器官或組織為一個具體的結構單元,正常情況下能夠維持其自身內部的生理平衡狀態。三個層次的單元平衡體系如果有一個平衡體系出現異常,通過其內部的聯系可以影響其他層次的平衡狀態,導致機體的疾病狀態。因此,我們可以把“元衡論”簡單地理解為以整體單元、層次單元、結構單元三個方面的人體平衡觀,它把中西醫兩套理論中各自較為突出的基本特點進行有機結合。以整體單元、層次單元、結構單元作為分析疾病的三個層次的線索,以平衡觀作為判斷健康與疾病的依據,按這個思路進行探討疾病病理、生理和發生、發展的規律,可以更全面、清晰。
篇9
1 臨床中醫師的循證醫學實踐
循證醫學實踐的目的是解決臨床問題,包括認識和預防疾病,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應用有效的措施改善并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這些都與臨床醫生緊密相關。但由于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多方面條件的制約,中醫師在臨床實踐中仍是依靠經驗和推論來進行臨床決策的。而各個醫生對理論的理解和掌握不盡相同,各自師承和自己形成的經驗不盡相同,因此,在臨床實踐中存在不少弊病[4]。我們在臨床常可見到對同一個病人,不同醫生的辨證或方藥也不盡相同,治療的效果也就不一樣。這樣既不利于患者疾病的診療,也不利于醫生治療水平的提高。循證醫學實踐為臨床中醫師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重要手段。
1.1 掌握循證醫學知識,接受循證醫學指導 循證醫學要求臨床醫師在工作中不斷提出問題并通過嚴格的檢索挑選和評價文獻來回答這些問題。因此,中醫臨床要實踐循證醫學,首要的條件是作為實踐循證醫學主體的臨床中醫師必須摒棄循證醫學是西醫的事,與中醫無關的思想,自覺接受循證醫學指導。一是認識循證醫學的本質、意義、價值,提高實踐循證醫學的自覺性;二是熟悉循證醫學的基本內容、基本精神和主要步驟;三是掌握實踐循證醫學的各種知識、技巧,特別是快速、有效地查詢相關文獻資料,正確閱讀、評價醫學文獻的基本技能,提高實踐循證醫學的能力[7] 。
1.2 借助循證醫學方法,尋找最佳中醫證據 按循證醫學的定義,臨床循證實踐應有科學依據,強調按證據辦事,而證據是已有的研究結果。目前,中醫學的證據有三類[8]。第一類是四大經典,尤其是《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基本上是現在中醫學證據當中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證據。第二類是四大經典之外的醫學著作。這部分證據內容廣博,數量繁多,其證據水平也參差不齊。第三類證據是按照現代科學思維方式研究所得到的臨床證據。這些文獻所報道的證據,從古至今一直指導著中醫臨床工作,尤其是具有中醫特色的病案醫話,在更廣大的范圍內指導著中醫臨床。臨床中醫師在循證醫學實踐中應重視第三類證據的質量和運用,但不能否定和排斥前兩種證據。隨著中醫循證醫學體系的建立和研究方法學的改進,今后勢必對于已有的中醫古籍文獻進行評價,以加入到更高級別證據當中去運用。
1.3 尊重患者自我意愿,完善臨床診療決策 查詢文獻所獲得的結果是所有研究對象的“平均效益”,而我們主管的患者并未在研究中,其特點可能不同于文獻中的研究對象。因此,在將臨床研究證據應用于具體患者時應結合具體情況進行綜合考慮和相應調整[9]。
證據是循證醫學的基石。遵循證據是循證醫學的本質所在。循證醫學在疾病的診療過程中主張,將現有最好的研究證據與醫生的臨床實踐和患者的選擇三者結合起來綜合考慮,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為每個具體的患者服務[10]。其核心思想就是謹慎、明確、明智地應用目前最佳醫學證據對每個不同健康狀況的人作出正確的醫療保健決策,進而對每個不同患者的健康問題提出更為完善合理的解決方案。這樣才能體現中醫的特點,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2 結 語
中醫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瑰寶,它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論及精湛的醫療技術,在世界醫學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中醫來源于實踐,具有確實可靠的臨床療效。臨床中醫師在工作中引入循證醫學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中醫特色的中醫診斷、療效、治療方案評價體系,必將為中醫臨床實踐注入新的活力。正如陳可冀院士所斷言:“循證醫學在中醫藥研究中廣泛應用的時候,也是中醫藥真正走向世界的時候” [3] 。
【參考文獻】
1 Sackert DL,Rosenberg WM,Gray J A,et al.Evidencebased Medicine: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BMJ,1996,312:7172
2 張鳴明,劉 鳴.循證醫學的概念和起源.華西醫學,1998,13(3):265
3 羅云波.論中醫與循證醫學.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6(2):4
4 邢 斌,顏乾麟.循證醫學時代中醫學如何發展.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7(2):87
5 胡鏡清,謝雁鳴,劉保延,等.循證醫學在中醫藥界及其臨床應用認識的初步調查.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4,4(10):737
6 徐厚謙.從循證醫學觀點思考中醫藥的發展.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4,21(1):47
7 朱方爭.臨床醫學生學習循證醫學的作用.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3,20(1):6162
篇10
1 藏象學說的形成
疾病是發生于人身上的異常生命活動。要認識和防治疾病,首先必須了解人體及其生命活動機理,古代醫家出于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通過長期觀察和研究人體構造及其生理活動,形成具有獨特方法論特色的生理學說―――藏象學說。
解剖法是研究人體生命活動最直觀和最基本的方法,解剖學在今天雖然是西醫重要的基礎學科分支,但最早出現“解剖”一詞者,卻是中醫最古老的文獻典籍―――《內經》:“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 [1] 。應該說,古代醫家為了探索人體生命活動機理,曾經進行過大量的解剖實踐。初始的解剖,其對象不僅是野獸、牲畜等動物,亦包括人類蒙昧時期用于祭祀的戰俘和奴隸。其后,則有出于醫學目的以死刑犯人或死尸為標本的真正意義的解剖。《漢書?王莽傳》已記載西漢末期“翟義黨王孫慶捕得,(王)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臟,以竹 導其脈,知所終始,云可治病” [2] 。然而,古代醫家深刻體會到:人體的大部分生命活動和病理變化并不能通過解剖研究得到認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解剖器械簡陋和技術手段落后,如上述太醫尚方解剖王孫慶時,即“以竹 導其脈,知所終始。”如此簡陋的方法當然無法觀察和了解人體的細微結構及其生理活動機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生命在于運動,解剖所見者已是失去生命活力的尸體,即使能夠觀察其形態構造,亦無從了解其生理活動機制。正因如此,以改正醫經錯誤為主要內容的《醫林改錯》,其作者王清任雖然屢經解剖實踐,且其時西醫解剖學說已經開始東漸我國,但仍不免得出“心無血說”、降主動脈為“衛總管”、“膈下為血府”等錯誤結論 [3] 。
正是由于解剖方法不可能為當時的醫學研究和實踐提供必要的知識,古代醫家轉而從另一角度,運用“以表知里,以象知臟”的方法,通過深入細致地觀察、分析外在生理表現和病理征象,以推知人體內部的生命活動機理,這種獨特的研究方法形成了中醫獨特的生命觀―――藏象學說。參照現代科學方法論,可以知道,這種“藏象”研究方法正是對信息的充分利用,包含有信息論、系統論方法的基本原理。
2 藏象學說中的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論的研究方法把系統的運動當作信息的傳遞和轉換的過程,通過對信息的分析和處理,以達到對系統規律性的認識。從信息論的角度看,中醫藏象學說就是通過對信息的分析和研究,運用不打開黑箱的方法而獲得的。因此,它與西醫用剖析法得到的解剖生理學說有很多不同之處,這一研究方法可圖示如下:(略)
可見,脾主運化、主大腹、主四肢、主肌肉、主思慮、開竅于口、統血等功能都可以在不打開人體黑箱,直接通過對輸入、輸出信息的動態觀察和分析而得出。中醫的藏象學說,就是通過這樣的方法而建立起來,這種方法不妨稱之為藏象研究法。
3 正確把握藏象學說的實質
綜上可知,中醫藏象學說就是通過這種“司外揣內,以象知藏”的不打開人體黑箱的信息研究方法而形成的,其實質是中醫關于人體生理和病理生理的理論,在認識論上具有整體恒動觀的鮮明特色,在方法論上則具有信息論、系統論的顯著特征,與西醫通過解剖實驗而得出的解剖、生理學說不論是在認識方法上,還是在表述方法上,均有明顯不同。中醫的心、肝、脾、肺、腎五臟雖然有其解剖實體,但其實質是人體與天地自然相對應的五大功能系統的代名詞(符號),五臟中每一臟既包括了西醫多個器官的功能,而西醫每一器官的功能又散見于五臟的多個系統(臟)之中。因此,研究中醫藏象學說,切忌將之等同于西醫同名的解剖器官(實際是西學東漸時翻譯者對中醫五臟名稱的套用)而簡單地對號入座。不然,中醫“脾為后天之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之說,對經常施行外科手術的西醫來說,確實不可思議。 近世關于藏象學說的研究確實存在未能正確把握其學術本質,采用對號入座方法,套用西醫解剖器官以釋說中醫臟腑的誤區。如20世紀七、八十年代關于三焦、命門形態實質之爭鳴,研究者各執其說,莫衷一是,有謂三焦為胰腺、為乳糜池,有謂命門為腎上腺者。其實,《內經》、《難經》中把三焦作為六腑之一,目的在于說明人體對飲食水谷的受納、消化、吸收、排泄過程,特別是為了解決消化道與泌尿系統之間沒有管道通聯,但食物中的水分卻可通過膀胱排出體外這一解剖所見與生理現象之間矛盾。至于《難經》提出“命門”之說,則是為了闡明生命的原動力和生殖機理,即生命及生命力的來源問題。錯誤地將之視為孤立臟器,從西醫解剖形態的角度加以繁瑣考證,則未免偏離藏象學說之根本宗旨。
再如近年有人認為中醫“心主神明”之說錯誤,應改正為“腦主神明” [4] ,這實際上是一種不了解中醫學術真諦的錯誤見解。西醫從解剖的角度出發,認為腦是生命調控和精神活動中樞;中醫從生命現象的角度出發,認為復雜的生命活動和精神、情志、思維是在心神的主導下,由五臟共同分工協作而完成,故有心主神明及“五臟藏七神”、“五臟化五志”的理論。如果把五臟看成西醫同名的解剖器官,當然會斥中醫之說為謬誤;但反過來,從中醫整體觀的角度來說,沒有其他器官組織協調配合的大腦能夠調控生命活動嗎?可見兩者是運用不同的認識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對同一問題的認識和表述,并無孰對孰錯之分。對于不同學術體系的理論,只能互相了解溝通,不能互相否定或取代。
或者有人認為:心主神明之說畢竟不符合西醫解剖所揭示的客觀事實,要發展中醫,實現中醫現代化,不妨以符合西醫解剖學說的“腦主神明”來取代“心主神明”,這樣更有利于中醫被世界所了解和認同。此論貌似有理但實不可行。為何?因為作為中醫理論體系核心內容的藏象學說,并不是如同西醫解剖學或生理學的獨立學科,其理論貫穿于病因病機、診法、治則治法等其他學說之中,并廣泛用以指導臨床辨證論治,以“腦主神明”取代 “心主神明”及五臟藏五神化五志的理論,從縱的方面來說,不僅破壞了藏象學說原有的系統結構,其他如病機方面的大喜傷心、大怒傷肝、憂思傷脾以至痰迷心竅、肝不藏魂、膽涎沃心、心腎不交等等有關情志致病理論,診斷方面關于情志疾病的五臟辨證,治療方面的清心寧神、補腎益智、化痰開竅等幾乎所有有關精神情志疾病的治療法則,以及相應方劑的立法組方及治療機理、藥物的性味歸經和主治功效等等,都因失去其存在的理論基礎而難以成立。從橫的角度來說,既然心主神明因有悖于西醫解剖生理學說而錯誤,那么不僅三焦、命門等臟腑不能從西醫解剖得到認定而不可存在,而且脾主運化、腎藏精、肺通調水道等,以及五臟與體表孔竅和組織部位的相關相通關系亦將均為無稽之談而應予否定或改正,由此而衍生的諸多病因病機、診治法則等理論亦如上述情況而應廢除或修正。推而廣之,經絡腧穴學說、氣學理論以至病機學說的熱極生風、肝風內動、百病多因痰作祟、久病必及腎等等,亦均在必須廢除之列。這種多米納骨牌效應的結果,必將造成整個中醫理論體系的分崩離析,最后難免重蹈日本廢醫存藥的復轍,走上自取滅亡的道路。
可見,中醫藏象學說和西醫解剖、生理學說雖然都是研究人體生理活動的學術理論,但由于認識論和方法論的不同而有明顯差異,兩者可以互相溝通而不可互相取代。研究中醫藏象學說,不可把中醫五臟系統等同于西醫同名解剖器官。已故中醫學家惲樹玨在《群經見智錄》中說:“《內經》之五臟,乃四時之五臟,不明此理,則觸處荊棘,《內經》無一語可通矣” [5] ,精辟指出了中醫藏象學說的學術本質。學習和研究中醫藏象學說,必須走出這種對號入座式研究方法的誤區,才能闡發中醫學術真諦,發揚光大中醫學術。
參考文獻
[1]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41.
[2]漢?班固.漢書(下)?卷九十九王莽傳[M].長沙:岳麓書社,1993:1822.
篇11
1臨床決策中醫生基本功的作用
1.1病史采集的正確性:病史的正確采集,決定著臨床決策的方向。病史和癥狀,是病人在就診時最主要的原因,作為疾病的表象,這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之一。病史是醫生在和患者或者其家屬在溝通和提問中,患者或其家屬給予回答而獲得的疾病發生發展及過程的病人的重要資料。一份完整而詳盡的病史,能夠解決大半。以上的診斷問題。病史的采集針對不同的病人,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一般要根據病人或其家屬的心理狀況,充分運用問診技巧,從患者或其家屬那里獲取最全面最真實的病情資料,給臨床決策提供決策方向。
對那些急癥的病人,一定要專注主要的問題當機立斷,用最短的時間做出臨床決策,選擇最有特異性最簡單的的輔助檢查方法作為診斷或排除診斷的重要依據。對那些憤怒與敵意,憂傷與焦慮,文化程度低下有語言障礙的病人,一定要有同情心,耐心和控制患者情緒的能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不卑不亢的態度,重要的病史一定要認真仔細的重復核實。對那些話多的嘮叨的且多種病癥同存的患者,要會將其話語巧妙的打斷,專注重點和關鍵進行追問,去除精神因素的誤導等方法。這些是對醫生的思維邏輯,醫學知識,文化修養,分析問題,問診技巧等等綜合能力的一個檢測和考驗。一個有水平的醫生,能夠根據病史的采集結果,結合基礎的醫學知識,從病理生理病理揭破的深度去認識疾病的本質,尋找發病的原因,從而對病情做出初步的診斷,確定診療的方向。一些經驗豐富的分診人員能通過簡單的問診在短時間內將患者準確的送到專科醫生那里,所以,病史采集在臨床決策上起基礎的作用,決定著臨床決策的方向。
1.2臨床檢查的重要依據體格檢查:體格檢查一般是指醫生根據自己的感官,或者使用傳統的檢查器具對機體的健康狀況進行了解,這是最基本的檢查方法,目的是為了對患者有關健康的正確材料進行收集。
體格檢查的五種基本方法為視診,觸診,叩診,聽診和嗅診,其檢查的方法,結果的正確性和檢查是否全面,對收集患者資料的正確與否,對醫生能否正確的臨床決策有著直接的關系,且影響重大。
對急癥病人的生命體征檢查是非常重要的,病期的不同,疾病的不同,生命體征的特點也是不同的。檢查生命體征,對于醫生能否在短時間內做出初步的診斷,對病情的估計,有效及時的搶救等臨床決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體格檢查是臨床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結合病史進行系統而全面的體格檢查,可以很好的將大部分臨床診斷問題解決掉。 在體格檢查中,邊想邊查,邊想邊問,驗證核實,融會貫通,使資料的完整性、真實性和準確性能到保證的最好的方法。某些時候如果發現了一個陽性體征,那么就可以得出一個較準確的臨床診斷,全面而細致的全身體格檢查,有時候能做出病因診斷,復診的病人可以觀察其體征的動態變化,前一次的臨床決策是否正確就可以得出判斷結論和評論。
但是如果一個錯誤的不全面的體格檢查結果,將導致一個錯誤的臨床決策,造成漏診誤診和治療原則的錯誤等等一系列非常嚴重的后果,輕則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傷害,重者將會貽誤對患者的最佳搶救時機,造成病人的終生遺憾。體格檢查是醫生獲取病人客觀健康狀況最快捷、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法路徑,體格檢查結果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善性,和醫生的基礎知識,醫德修養,臨床經驗和基本技能等綜合性素質有著重要的聯系,決定著體格檢查的結果。一個準確完整的體格檢查結果,是醫生在診斷疾病,選擇進一步檢查方法和制定治療原則等等臨床決策的重要依據。
2實驗診斷和輔助檢查對于臨床決策的影響
2.1諸多因素影響著實驗室和輔助檢查結果:實驗室及輔助檢查結果受多種因素影響。標本采集方法是否正確、設備儀器的準確性和檔次、試劑質量和穩定性、操作人員是否規范、診斷人員的認知水平等,都將影響著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2.2合理選擇實驗室及輔助檢查方法:實驗室和輔助檢查是醫生根據病史、體檢提出的初步診斷選擇的必要的檢查,以確定、補充、修正診斷或排除診斷。醫生在部署檢查項目時,應注意檢查的適應癥、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利弊和安全性、以及成本效益分析等因素,應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和檢查方法的特點合理科學地選擇實驗室和(或)輔助檢查。對于急癥病人應遵循簡單、快捷、安全、特異性強的原則,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可靠的檢查依據。
總之,選擇檢查方法恰當與否和對檢查結果判斷水平也是對醫生基本功的檢驗。醫生采集的病史和體檢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輔助檢查結果的陽性率,因而,醫生部署的檢查其陽性率反映了醫生的醫療技術水平。對于檢查結果,要根據病人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熟悉檢查的基本原理,對檢查結果應進行客觀、科學地評價,以確定其合理性和臨床價值。綜上所述,科學的臨床決策取決于醫生對病人客觀資料的掌握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臨床思維能力,不是先進的醫療設備儀器所能取代的。
篇12
chao,SunGuojie(HubeiCollegeofTCM,Wuhan430061)[Abstract] Theprinciple,application,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hecommonlyusedthreecloninggenemethods,i.e.,differentialdisplayreversetranscriptasePCR(DDRTPCR),suppressionsubtractivehybridization(SSH)andRNAarbitrarilyp
rimedPCR(RAPPCR)arebrieflyintroductedinordertoclonesignificantgenesrapidly,effectivelya
ndaccurately.Thesemethodsprovideeffectivemolecularbiologictoolsfordifferent
ialexpressionofgeneandmolecularcloningofgeneintreatmentofdiseaseswith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andacupuncturemoxibustion.
[Keywords]AcupMoxMechanism;GeneExpression;Cloning,Molecular;PolymeraseChainReaction
高等生物大約有100000個不同的基因,但在生物體內任一細胞中只有15%的基因得以表達。而這大約15000個基因的表達是按時間和空間順序有序地進行著,這種表達方式即為基因的差別表達(differentialexpression)[1]。生物體表現出各種各樣的特性,主要是其基因表達的差異引起的。基因差異表達的變化有兩種,即新出現的基因表達與表達量差異的基因表達。由于基因表達的變化是調控細胞生命活動過程的核心機制,通過比較同一類細胞在不同生理狀態下或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基因表達差異,可為分析生命活動過程提供重要信息。當前,人類基因組研究的重心正在由“結構”向“功能”轉移,一個以基因組功能研究為主要內容的所謂“后基因組時代”(postgenomics),即功能基因組(functionalgenomics)時代即將到來,這就決定了尋找差異表達基因成為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熱點之一。
目前已有針灸科研工作者從分子生物學水平探討針灸治療各種疾病的可能機理。有實驗[2]報道針刺翳風等穴位面神經組織中NT3及TrKCmRNA表達增加;針刺后癲癇大鼠海馬內nNOSmRNA和iNOSmRNA增加[3];針刺可調節CCK8mRNA、THmRNA、SOMmRNA、cfos\cjunmRNA、CGRPmRNA的增減[4]。為適應當前醫學的發展,為滿足針灸科研工作者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需要,本文對差異顯示PCR、抑制性消減雜交及RNA任意引物PCR三種常用的差異基因篩選法,分別從其基本原理、過程、應用范圍及優缺點等作一個簡介。
1 差異顯示PCR(differentialdisplayreversetranscriptasePCR,DDRTPCR)
該方法是自1992年由Liang和Pardee建立起來的[1],后經多年改進,目前已被廣泛的使用。它已較成功地用于胚胎發生[5]、腦發育[6]、生長因子激活與抑制、信號傳導[7]、癌癥[8]等有關的基因的鑒定與克隆。其主要原理是:利用mRNAs結尾處的多聚腺苷酸[poly(A)]結構,在其3`端設計如5`T11CA排列樣的錨定引物,該引物可與mRNAs總數的十二分之一[即poly(A)前面2個堿基為TG的mRNA]結合,從而使這部分基因得到逆轉錄;而一套(即T11MN,N代表任意堿基,M為除T外的其他三種堿基,共12條)引物可將全部mRNA得到擴增。在其5`端再設計一些任意堿基序列的引物,就可使不同長度的基因得到擴增。
DDRTPCR包括3個基本步驟:①用一套錨定引物反轉錄樣本mRNA為cDNA;
②用一套隨機圖1DDRT-PCR過程引物和錨定引物擴增cDNA;③電泳分離產生PCR片段。由圖1可知,條帶2、5分別為不同組織A、B所特有。將差別表達條帶進行回收、鑒定分析,即可獲得差異表達的目的基因。
DDRTPCR具有簡便、快捷、所需起始材料少;由于PCR技術的應用,使得低豐度mRNA的篩選成為可能;可同時對多個樣本進行比較;可檢測基因的上游調節和下游調節。但其缺點是假陽性條帶太多,有時甚至高達85%[9],而且重復性差;獲得的差異片段較短,因而在Northernblot檢測時往往得不到雜交信號。
2 抑制性消減雜交(suppressionsubtractivehybridization,SSH)
消減雜交最早由Lamar和Palmer于1984年報道[10],后經多年的改進,它已發展為許多基因克隆方法的基礎,SSH就是其中之一[11]。該方法運用雜交動力學原理,即豐度高的單鏈cDNA在退火時產生同源雜交速度快于豐度低的單鏈cDNA,并同時利用鏈內退火優先于鏈間退火的特性,從而選擇性地抑制了非目的片段的擴增。其基本過程(見圖2)為將tester(樣本)mRNA和driver(參照)mRNA分別逆轉錄為cDNA,用4堿基識別酶(RsaI)酶切兩種cDNA產生平端片段;testercDNA分別接上adapter(接頭)1及adapter2并與過量的經RsaI酶消化的driver樣本雜交。引物設計在adapter上,這樣僅使具有差異表達的片段成為PCR的模板,同時接頭上含有啟動子序列及限制性內切酶識別位點,為以后連接克隆載體和測序提供方便。經過重復消減雜交以便減少非特異性片段的擴增,使得差異表達的目的基因片段得到大量富集。
該方法具有高度的靈敏性、假陽性率低、分離的差異條帶多。然而其僅能比較成對RNA群體間差異表達的基因,起始材料要求較多、對小片段缺失的樣本無法檢出,由于稀有mRNA不適合雜交動力學而使這部分基因漏掉,通過使用driver序列和tester序列徹底雜交的扣除方法可以避免非差異表達的序列,但副作用是使那些不按“全或無”模式表達的基因之間的明顯差異變化變得模糊,并還存在adapter與cDN段的連接效率問題等。但SSH仍不失是目前較有效的克隆目的基因的方法之一[12,13]。
3 RNA任意引物PCR(RNAarbitrarilyprimedPCR,RAPPCR)
RAPPCR方法與DDRTPCR同時報道[14],其基本原理也較為一致。但其具體使用方法與DDRTPCR不同。首先,用任意引物在RNA模板和其配對最好的位點進行反轉錄合成第一鏈cDNA或者在反轉錄的第一步即加入5`隨機引物與3`錨定引物,如果RNA具有6~8個堿基與該5`引物的3`端相匹配,則該隨機引物同樣能引導cDNA第一鏈的合成。這樣,通過兩種引物的反轉錄即可以研究所有RNA,包括開放閱讀框(openreadingframe,ORF)。第二鏈是在任意引物所找到的最佳配對位點起始合成。在擴增序列引物和模板配對比較差的一端,可以由極好配對的另一端得到補償。以上的結果是收集了在3`和5`端側翼有和任意引物相同的序列(互補的序列)的基因片段。這些片段可作為模板進行謹性的PCR擴增,最終得到與基因組DNA指紋(DNAfingerprinting)相似的指紋。因此該方法也稱為RNA指紋技術(RNAfingerprintingtechnique)。凝膠電泳可以顯示全部PCR產物,再從中回收差異表達的基因片段,進行克隆、測序及功能分析。其基本步驟如圖3。圖中條帶A、C為組織1或2特有的,B為不同組織表達量差異的條帶。圖3RAP-PCR基本過程
該技術經過多年的應用和改進,利用此方法有人已成功的尋找到一種新的神經膜蛋白基因[15]、并在某些疾病相關基因[16]、信號傳導相關的調節基因等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17~19]。有實驗表明,RAPPCR在一定的反應條件下,重復性相當好,可達90%。RNA的濃度、DNA的污染等均對結果無明顯影響;組間條帶的亮度差異在20%以上即可定為基因的差異表達[20]。與DDRTPCR、SSH比較,該方法有其獨特的優點:首先,RAPPCR可以同時比較2個以上的RNA樣本,并且來自各式各樣的調控種類的基因能直接克隆。因此,對于任何被觀察到的差異片段,能分析許多因素的影響。其次,以PCR為基礎的RNA指紋分析方法另一個優點是可以在幾天內產生結果,而不像DDRTPCR及SSH那樣需要許多步驟,花幾周時間。再次,由于長序列隨機引物的應用大大降低了假陽性條帶的出現。另外,RAPPCR靈敏高、起需起始材料少。盡管RAPPCR具有諸多的優點,但該方法需要較高的變性溫度和較低的離子強度;并且隨機引物并非選擇性擴增的專一目標,有可能正好在某一類基因的保守區或分散的基因重復序列區,這樣有可能只擴增這一類基因。象其他方法一樣,RAPPCR電泳產物的回
4 參考文獻
1LiangP,ArthurBP.DifferentialDisplayofEukaryoticMessengerRNAbyMeansofthePolymeraseChainReaction.Science,1992;257:967
2 牙祖蒙,王建華,李忠禹,等.面神經損傷位電針刺激對神經組織中神經營養因子3及其受體表達的影響.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0;6:59
3YangR,HuangZN,ChengJS.AnticonvulsionEffectofAcupunctureMightbeRel
atedtotheDecreaseofNeuronalandInducibleNitricXxideSynthases.AcupunctElectrotherR
es,1999;24(3~4):161
4WangYQ,CaoXD,WuGC.RoleofDopamineReceptorsandtheChangesoftheTyrosineHydrox
ylasemRNAinAcupunctureAnalgesiainRats.AcupunctElectrotherRes,1999;24:81
5ZimmermannJW,SchultzR.AnalysisofGeneExpressioninthePreimplantationM
ouseEmbryo:UseofmRNADifferentialDisplay.ProcNatlAcadSci,1994;91:5456
6JosephR,DouD,TsangW.MolecularCloningofaNovelmRNA(neuonatin)thatisHighlyExpressedinNeonatalMammalianBrain.BiochemBiophyResComm,
1994;201:1227
7HarrierLA,WrightF,HookerJE.Isolationofthe3phosphoglycerateKinaseGeneoftheArbuscularMycorrhizalFungusGlomusMosseae(Nicol.&Gerd.)Gerdemann&Trappe.CurrGenet,1998;34:386
8NagasakiK,SugimuraT,TeradaM,etal.IdentificationofGenesShowingDifferent
ialExpressioninAntisenseKrastransducedPancreaticCancerCellswithSuppressedTum
origenicity.CancerRes,1999;59:5565
9BauerD.IdentificationofDifferentiallyExpressedmRNASpeciesbyanImpr
ovedDisplayTechnique(DDRTPCR).NucleicAcidsResearch,1993;21:4272
10 LamarEE,PalmerE.Yencoded,SpeciesspecificDNAinMice:EvidencethattheYChromosomeExistsinTwoPolymorphicForm
sinInbredStrains.Cell,1984;37:1771
11DiatchenkoL,LauYFC,CampellAP,etal.SuppressionSubtractiveHyridization:aMe
thodforGeneratingDifferentiallyRegulatedorTissuespecificcDNAProbesandLibraries.ProcNatlAcakSci,1996;93:6025
12ZuberJ,TchernitsaOI,HinzmannB,etal.AGenomewideSurveyofRASTransformationTargets.NatGenet;2000;24:144
13HuftonSE,MoerkerkPT,BrandwijkR,etal.AProfileofDifferentiallyExpres
sedGenesinPrimaryColorectalCancerUsingSuppressionSubtractiveHybridization.FEBSLett,1999;463:77
14WelshJ,ChadaK,DalalSS,etal.ArbitrarilyPrimedPCRFingerprintingofRNA.Nuc
lAcidsRes,1994;22:4965
15SchweitzerB,TaylorV,WelcherAA,etal.NeuralMembraneProtein35(NMP35):aNovelMemberofaGeneFamilyWhichisHighlyExpressedintheAdultNervou
sSystem.MolCellNeurosci,1998;11:260
16 LafontaineDA,MercureS,PerreaultJP,etal.IdentificationofaCrohnsDiseaseSpecificTranscriptwithPotentialasaDiagnosticMarker.Gut,1998;42:878
17HeatonMP,LaegreidWW,BeattieCW,etal.IdentificationandGeneticMappingofBovineChemokineGenesExpressedinEpithelialCells.MammGenome,1999;10:128
18LeungGS,ZhangM,XieWJ,etal.IdentificationbyRNAFingerprintingofGenesDiffere
ntiallyExpressedDuringtheDevelopmentoftheBasidiomyceteLentinulaEdodes.M
olGenGenet,2000;262:977
篇13
1.1 中、西醫缺乏對應性語言
即使是相同的概念也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難以溝通,這是中西醫結合的一大障礙。如中醫藏象學說中的“腎”,雖與西醫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其生理、病理上的含義卻不同。因為中醫的某一臟腑不單純指一個器官,它包含了現代醫學多個系統的功能,它是建立在中醫藏象學說基礎之上的,具有司外揣內、取類比象、經驗反證的特點,雖有較為粗略的解剖印跡,但其主要關注的是功能和關系,本質上是歸納人體各種功能和表象信息的符號系統。
1.2 中醫學某些理論難以被證實或證偽
中醫學產生于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哲學思想方法直接參與了中醫理論的構建過程,成為中醫理論的組成部分。哲學思想的引入雖然豐富了中醫學理論的表達,但因理論概念較抽象,思辨性強而精確性低,隨之亦產生了歧義性和模糊性。如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對宇宙間各種現象和事物屬性的一般概括和總結,含有豐富的哲學含義,不能用現代醫學理論和實驗證明。中醫學理論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與現代醫學相結合的難度。
1.3 缺乏中西醫結合理論的指導
雖然目前在臨床上可以實現中西醫兩種手段和技術的交叉并用,但在理論上依然需要掌握兩種不同的內容體系,在理論基礎與學科內涵上依舊分別腳踩著中西醫學兩條“舊船”[2],中西醫結合在理論范式上至今還處在“結而未合”的狀態。現在不少醫生對疾病的診斷既用傳統的望聞問切,也用現代科學儀器檢測,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醫診斷的不明確性;治療疾病時既用中藥,又用西藥,但因為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只是簡單的藥物疊加,對其作用機理和相互間作用不甚明確。所以,目前的中西醫結合療法還是機械的、低層次的結合,處于結合的初級階段。
1.4 中醫現代研究的某些理化指標缺乏特異性
如中醫證實質的研究,一開始就成為中西醫結合的最主要的攻關對象,其研究的最終目標是以現代醫學客觀指標為中介,實現中、西兩種醫學本質上的交匯和融合[3]。然而,一個證研究出來的理化指標往往多達幾十個,由于很多理化指標缺乏特異性,因此,在臨床上不具有可操作性。以脾虛證為例,觀察的指標有70余項,所觀察的眾多指標在脾虛狀態下均為異常,最終脾虛證成了無病不涉、無指標不異常的證候,這種結論的本身就是對特異性的否定。經過專家的充分論證,最后認為脾虛證具有診斷意義的客觀指標是尿中D木糖排泄量減少、唾液淀粉酶活性異常。盡管這兩項指標的改變對小腸黏膜疾病和吸收功能障礙一類疾病具有診斷意義,但脾虛證的范圍遠遠不只小腸黏膜異常所能概括,即使是小腸黏膜及其功能正常者,脾虛患者也大有人在。中醫常說的素體脾虛、脾虛狀態不一定都有明確的病理改變,一項或幾項客觀指標的改變不可能概括所有的脾虛證[4]。
1.5 中藥藥理研究的困惑
目前所進行的中藥藥理研究主要是用西醫藥理研究方法對中藥進行分析,提取有效成分,研究某一有效成分對某病或某一檢測指標的影響。雖然用這種方法研制出了一些具有穩定療效的新藥(如青蒿素等),但更多的藥理研究結果與中醫臨床實踐不符,如許多中藥實驗證明抗菌作用不強,但用于治療感染性疾病卻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另外,由于每種中藥含有多種成分,復方少則幾味藥,多則幾十味藥,到底是哪些成分起治療作用,它們間的相互作用、綜合作用如何,在人體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這些都是高難度的課題。
2 中西醫結合方法探討
中、西醫學體系迥異,各有優勢,同時又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點。因此,中西醫結合的研究與實踐,必須從總體上對兩個醫學體系有深刻了解,分析彼此的優勢和不足,在具體環節上應取長補短,有機結合。要使中西醫學在較高層次上相結合,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2.1 要堅持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進行中西醫結合的研究與實踐必須堅持中醫學基本原理,不要以西醫原理解釋中醫;不能丟失中醫學的精髓;不能以西醫的標準與尺度作為科學標準;不能一味地分割人體,全賴實驗與局部檢測,而應保持中醫學的特點與優勢,把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體現于結合之中。以往的中西醫結合實踐證明,把中醫西化,只能使中西醫結合徒有形式,難以深入發展。
2.2 要在繼承中創新
要結合好,首先必須繼承好。繼承是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和實踐不可缺少的第一步,“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沒有認真的繼承,創新就沒有基礎,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是創新性研究,需要在中醫、西醫原有的思維模式的影響中超脫,形成結合的新思路,所以,要勇于探索,敢于突破,不可因循守舊,惟古獨尊,鉆到故紙堆中。創新的核心是研究內容、手段的先進性,要充分運用現代先進的科學理念、成果與方法,形成、發展和完善中西醫結合新的理論和診療方法,尋求優于中、西醫方法的中西醫結合的思路和方法。中西醫結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某些理論或觀點上、在某些疑難病癥的治療中,通過長期實踐和探索,逐步實現結合創新。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已經出現了一批結合創新的成果,如病證結合、微觀辨證、隱潛性證、急瘀證等概念,以及通里攻下法治療急腹癥、動靜結合治療骨折等。
2.3 努力在理論體系上實現突破和完善
沒有成熟的理論,再豐富的臨床經驗也只能是經驗,而不能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理論的發展與創新,既是臨床應用的基礎,也是一個學科成熟的標志。要不斷形成越來越多的中西醫結合新理論、新概念,不斷完善和發展中西醫結合理論體系,推動其學術發展,從而為更高層次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和發展創造條件,打好基礎。
2.4 要多學科協同研究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日趨緊密,單學科研究已不可能有太大的作為。多學科、多中心研究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中西醫結合只有面向現代和未來的基礎學科及高科技領域,將中醫學與現代醫學、系統科學、生物信息學、細胞分子學、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等現代科學前沿銜接,才能使中西醫結合實現跨越式發展。
2.5 要在醫學實踐中不斷接受檢驗
任何醫學研究的理論成果必須能夠經受臨床實踐的檢驗,能夠指導臨床實踐,提高臨床療效;否則,從理論到理論的研究是缺乏生命力和沒有實用價值的。中西醫結合是從實踐經驗開始的,其學術發展的基礎在于療效。所以,形成的理論和方法也必須在醫學實踐中接受檢驗從而得到確認和發展。
2.6 要盡快建立“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標準和規范”
臨床療效是中醫、中西醫結合存在的基礎。目前,中醫、中西醫結合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還剛剛起步,尚缺乏現代社會認可的評價方法和技術標準。因此,建立起系統的評價體系是當務之急,只有建立其標準和規范才能更好地指導和規范中西醫結合臨床和研究。
2.7 要將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同步進行
中西醫結合作為一門一級學科已經形成,但其理論體系還相當不成熟,結合創新性成果還不多,學科建設比較薄弱,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顯得力度不夠,后勁不足。所以,要狠抓人才培養,提高教師素質,充實中西醫結合的學術內容,合理安排課程,避免某些中西醫結合專業只是簡單地把中、西醫課程各半,中醫教師講中醫課,西醫教師講西醫課,大家互不聯系的舊的教學模式。
3 結語
中西醫結合專家吳咸中教授曾預言,21世紀的中西醫結合主要有3種形式,即交叉兼容、中西互補、結合創新。中西醫之間的交叉與兼容由來已久,隨著中醫現代化與中西醫結合的不斷深入,交叉兼容會更加自覺和充實。兼容不僅局限在藥物上的相互應用,在理論、方法與手段等方面的兼容將普遍展開。中西互補是一種已被公認并已取得豐富經驗的結合形式,這是中西醫結合的一大優勢,在某些疾病,特別是疑難疾病的防治中,同時采用中西醫兩種方法,分別針對不同發病環節,發揮各自的優勢,互補彼此的不足,已收到良好的療效。結合創新是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也是中西醫結合的根本目標,這需要通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在某些疑難疾病的治療中,在某些理論或觀點上,由點到面,由淺入深,逐步實現創新。筆者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通過我們不懈地努力,中西醫結合一定能結出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孔德娟,楊學輝,安勝軍,等.李恩學術論文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36.